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7 20: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3薛孔训+朱晦庵朱熹四书集注【孔明空孔雀明王】

YYX-01薛昂绍兴+薛仁辅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假如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红楼梦四书+朱慈炤+大学之道明明德+四圣】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YYX-04薛诚德+富润屋33,德润身34,心广体胖35,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 - 曾子所作散文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所属类别 :其他文学作品相关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基本信息
作    者
曾子

作品名称
《大学》

文学体裁
散文


创作年代
春秋末期

作品出处
《礼记》

目录
1历史沿革
2作品原文
3注释译文
4作品鉴赏
5价值影响
6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折叠成书年代
《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大学》与四书关系
《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据断代史学家班固在“《记》百三十一篇”下自注云“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他认为《礼记》各篇的成书年代主要分布在战国初期至西汉初期这段时间。清代人崔述认为:“凡文之体,因乎其时……《大学》之文繁而尽,又多排语,计其时当在战国。”(《洙泗考信录·全录》)综合而论,《大学》的成书时代大体在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前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系出于曾氏之儒一派的纯儒家作品”。即《大学》的成书年代应是在战国初期,其作者应是“曾氏之儒一派”,即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战国初期曾参所作。[1]

折叠历代概况
《大学》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

汉唐时期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尽管《大学》没有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但是,西汉的董仲舒、东汉的郑玄、唐代的孔颖达和韩愈,他们对《大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影响了《大学》的学术地位。[2]

⑴董仲舒对《大学》的贡献主要在于将儒家经学由民间思想提升到国家意识形态的高位,开启了儒学成为官学、显学和国学的始点。

⑵郑玄将西汉后期流传的各种《礼记》抄本,相互校对,并作注解,

使得《礼记》大行于世,并流传至今。他的著作《三礼注》中《礼记·大学》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大学》研究著述。

⑶孔颖达解读《大学》,重点强调“诚意”的关键性作用。他将《大学》文本分为两大段,为朱熹将《大学》分为经、传两部分做好了铺垫。

⑷韩愈把“仁义”定为“道”的根本,并以《大学》为依据,提出了“正心一诚意一修身一齐家一治国一平天下”的儒家道德的修炼路径。他在《原道》中引用《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来证明和张扬儒家道统,并把《大学》、《孟子》、《易经》视做同等重要的“经书”,提高了《大学》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

宋代时期
⑴程颢、程颐将《诗》、《书》、《礼》、《易》、《春秋》称作“大经”,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称作“小经”,并继续尊崇儒家经学的正统地位,认为“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人德之门也。”

⑵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自宋以后,《大学》成为科举考试科目的钦定科目。

元明清时期
⑴元仁宗于皇庆二年(1313年)十一月颁布“考试程序”,明确规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用书。

⑵明代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规定乡试、会试头场必考八股文,而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经文做题目,故大多读书人往往倾注一生,研读四书五经和八股文,使《大学》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更加显赫。

⑶清代鼓吹复兴汉学,《大学》地位依然重要。

现当代
⑴台湾将《大学》列入普通高中必修课纲。

⑵《大学》成为部分高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课。

⑶《大学》成为部分高校相关专业博士生必修课。

⑷《大学》学习形式呈现多样化,国学经典地位依然稳固。

折叠历代版本
《礼记》注释本(最古老)

汉熹平石经本

魏正始石经本

程颢改本

程颐改本

朱熹《大学章句》本(最通行)

王柏改本

季本改本

高攀龙改本

崔铣改本

葛寅亮改本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4。知止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6,静而后能安7,安而后能虑8,虑而后能得9。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书法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0。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11。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2。致知在格物1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4,一是皆以修身为本15。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6。其所厚者薄17,而其所薄者厚18,未之有也19。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20,毋自欺也21。如恶恶臭22,如好好色23,此之谓自谦24。故君子必慎其独也25。小人闲居为不善26,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27,掩其不善而著其善28。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29。此谓诚于中30,形于外31,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32!”富润屋33,德润身34,心广体胖35,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36:“瞻彼淇澳37,菉竹猗猗38。有斐君子39,如切如磋40,如琢如磨41。 瑟兮僴兮42,赫兮喧兮43。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44。”“如切如磋”者,道学也45。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傈也46。“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47云:“於戏48,前王不忘49!”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50,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51,此以没世不忘也52。《康诰》曰53:“克明德54。”《大甲》曰55:“顾諟天之明命56。”《帝典》曰57: “克明峻德58。”皆自明也59。汤之《盘铭》曰60:“苟日新61,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62。” 《诗》曰63:“周虽旧邦64,其命维新65。”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66。《诗》云67:“邦畿千里68,维民所止69。”《诗》云70:“缗蛮黄鸟71,止于丘隅72。” 子曰:“于止73,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74?”《诗》云75:“穆穆文王76,於缉熙敬止77!”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78,吾犹人也79。必也使无讼乎80!”无情者不得尽其辞81,大畏民志82。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83,身有所忿懥84,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85,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86,之其所贱恶而辟焉87,之其所畏敬而辟焉88,之其所哀矜而辟焉89,之其所敖惰而辟焉90。故好而知其恶91,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92。”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119,上长长而民兴弟120,上恤孤而民不倍121,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122。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123:“乐只君子124,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125,民之所恶恶之126,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127:“节彼南山128,维石岩岩129。赫赫师尹130,民具尔瞻131。”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132。《诗》云133:“殷之未丧师134,克配上帝135。仪监于殷136,峻命不易137。”道得众则得国138,失众则失国。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出成教于国93。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94,所以事长也;慈者95,所以使众也。《康诰》 曰:“如保赤子96。”心诚求之,虽不中97,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98,一国兴让;一人贪戾99,一国作乱,其机如此100。此谓一言偾事101, 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102,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103,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104,无诸己而后非诸人105。所藏乎身不恕106,而能喻诸人者107,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108:“桃之夭夭109, 其叶蓁蓁110。之子于归111,宜其家人112。”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113:“ 宜兄宜弟114。”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115:“其仪不忒116,正是四国117。”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118,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139,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140。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141,争民施夺142。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143,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144,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145。”道善则得之146,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147:“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148。”舅犯曰149:“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150。”

《秦誓》曰151:“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152,其心休休焉153,其如有容焉154。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155,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156。实能容之157,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158;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159: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160!”唯仁人放流之161,迸诸四夷162,不与同中国163。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164,举而不能先165,命也166;见不善而不能退167,退而不能远,过也168。好人之所恶169,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170,菑必逮夫身171。是故君子有大道172,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173。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174,食之者寡175,为之者疾176,用之者舒177,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178,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179,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180。孟献子曰181:“畜马乘182,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183,不畜牛羊;百乘之家184,不畜聚敛之臣185。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186。”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187,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188,小人之使为国家189, 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190!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在古代其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之意。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3.亲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引导、教化人民之意。

4.止于:处在。

5.知止:明确目标所在。

6.静:心不妄动。

7.安:所处而安。

8.虑:处事精详。

9.得:得到成果。

10.齐其家:将自己家庭或家族的事务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的意思。

11.修其身:锻造、修炼自己的品行和人格。

12.致其知:让自已得到知识和智慧。

13.格物:研究、认识世间万物。

14.庶人:普通百姓。

15.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全部都是之意。本:本源、根本。

16.末:与“本”相对,末节之意。

17.厚者薄:该厚待的却怠慢。

18.薄者厚:该怠慢的反倒厚待。

19.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是说还不曾有过这样的做法或是事情。

20.诚其意:指意念真诚。

21.毋:不要。

22.恶(wù)恶(è)臭:指的是讨厌恶臭的气味。

23.好(hào)好(hǎo)色:喜爱容貌出众的女子。

24.谦:心满意足的样子。

25.慎其独:在独处时要慎重。

26.闲居:单独在家中,独处。

27.厌然:遮遮掩掩、躲避之意。

28.掩:隐藏之意。著:彰显出来。

29.益:益处,好处。

30.中:内心。

31.外:指外表。

32.严:严峻,冷人敬畏。

33.润屋:装饰住所。

34.润身:修炼自己。

35.心广体胖(pán):心胸宽广,身体舒适。胖:舒适之意。

36.《诗》:此指《诗经·卫风·淇澳》。

37.淇:古代的水名,在今河南北部。澳(yù):水曲之处。

38.菉(lù):通“绿”。猗(yī)猗:美丽茂盛。

39.斐:文雅。

40.切、磋:对骨角进行切割磋光。

41.琢、磨:雕琢打磨玉石。这里用来比喻研究学问,修养品德。

42.瑟:庄严。僴(xia:),威严。

43.赫兮喧兮:显赫的样子。

44.喧:又作“谖”,忘却之意。

45.道:说、谈论。

46.恂(xún)栗:惊恐、畏惧之意。

47.《诗》:此指《诗经·周颂·烈文》。

48.於戏(wū hū):感叹词。

49.前王:指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

50.贤其贤:尊重有贤德的人。亲其亲:亲近亲人。

51.乐其乐:安享他的快乐。

52.此以:所以。没世:过世之意。没,通“殁”。

53.《康诰》:《尚书·周书》中的一篇。五经之一的《尚书》是记录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著作,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大部分。

54.克:能够。

55.《大甲》:即《太甲》,是《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56.顾:顾念之意。諟(shì):此。明命:坦荡正义的禀性。

57.《帝典》:即《尧典》,是《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58.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通,是崇高之意。

59.自明:自己去发扬光明的德性

60.汤:历史上的商汤。盘铭:刻在金属器皿警示语言或是箴言。这里的金属器皿指的是商汤的洗澡盆。

61.苟:假如。新:本义指洗澡时除去身上污浊的东西,清洁身体,在这里是精神层面的弃旧革新。

62.作:激发。新民:使民新的意思,弃旧从新,弃恶从善。

63.《诗》:此指《诗经·大雅·文王》。

64.周:周朝。旧邦:旧有的国家。

65.其命:在这里指周朝所秉承的天命。维:助词,无意义。

66.是故:因此。极:完善、极致。

67.《诗》此指《诗经·商颂·玄鸟》。

68.畿(jī):指都城和周边地区。

69.止:停止、栖息,在这里是居住之意。

70.《诗》此指《诗经·小雅·绵蛮》

71.缗(mín)蛮:鸟叫声。

72.隅:角落之意。止:栖息。

73.于止:对于所居住的地方。

74.可以:即何以,为什么

75.《诗》:此指《诗经·大雅·文玉》。

76.穆穆:雍容庄重的样子。

77.於(wū):感叹词。缉:接着。熙:光明、光亮。止:助词,无意义。

78.听讼:审理诉讼案件。

79.犹人:和别人一样。

80.必:一定。

81.无情者:有违实情的人。辞:花言巧语。

82.民志:指民心。

83.修身:指的是修养良好的品德。

84.忿懥(zhì):愤怒之意。

85.好乐:喜好,偏好。

86.之:“对于”之意。辟:亲近、偏爱之意。

87.恶:厌恶。

88.畏:害怕。

89.哀矜:同情怜悯之意。

90.敖惰:敖:骄教,傲慢。惰:懈怠。

91.好:喜欢。

92.硕:大。

93.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不出家门就能把教化推行到国家。

94.弟:通“悌”。指弟弟对哥哥要尊重服从。

95.慈:长辈对晚辈的爱。

96.如保赤子:出自《尚书·周书·康诰》。如:与“若”同,好像。指的是作为国君保护老白姓就要像保护自己的婴儿一样。

97.中:指的是达到预期的目标。

98.让:谦让,礼让。

99.贪戾:贪婪暴戾。

100.机:古代弓箭上的机关,这里指的是关键。

101.偾(fèn):败坏之意。

102.尧舜:古代仁君的代表。率:带领、领导。

103.桀纣:桀:夏代的最后一位君主,残暴至极。纣:商代的最后一位君主。两人与尧舜相对,是古代暴君的代表。

104.诸:“之于”的合音词。指具有这些善德。

105.非:指责。

106.恕:恕道之意。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指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的品德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恕道。

107.喻:知晓、明白。

108.《诗》:此指《诗经·周南·桃夭》。

109.夭夭:鲜美的样子。

110.蓁蓁(zhēn):浓密茂盛的样子。

111.之子:与 “之女子于归”同,是说女子出嫁。

112.宜:适宜,和睦。

113.《诗》:此指《诗经·小雅·蓼萧》。

114.宜兄宜弟:是尊敬兄长、爱护兄弟之意。

115.《诗》:此指《诗经·曾风·鸬鸠》。

116.仪:仪容。忒(tuī):差错。

117.正:匡正,教正。四国:四方各国。

118.法:效法。

119.老老:第一个“老”是动词,指的是把老人当做老人看待的意思。老老,尊敬老人之意。

120.长长:敬重长辈之意。

121.恤:体恤怜爱之意。孤:指的是幼年丧父的孤儿。倍:通“背”,背离、背叛之意。

122.絜(xié):度量之意。矩:画矩形所用的尺子,是规则、法度之意。絜矩之道:是儒家的伦理思想,指一言一行要有模范作用。

123.《诗》:此指《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124.乐:欢快、喜悦之意。只:助词,无意义。

125.好(hào):喜好。

126.恶(wù):厌恶。

127.《诗》:此指《诗经·小雅·节南山》。

128.节:通“截”,高耸的样子。

129.维:语气词,无意义。岩岩:险峻之意。

130.赫赫:显赫,显著的样子。师尹:指的是太师尹氏,太师是周代的三公之一。

131.具:通“俱”。尔:你。瞻:瞻仰、仰视之意。

132.僇(lù):杀戮之意。

133.《诗》:此指《诗经·大雅·文王》。

134.丧师:丧失民心。

135.克:能够。配:与……相符。

136.仪:应该。监:警戒,鉴戒。

137.峻:大。不易:不易保有。

138.道:说。

139.此:才。

140.用:用度。

141.外本内末:指本末倒置。外:疏远,轻视。内:亲近,重视。

142.争民:民众互相争斗之意。施夺:抢夺财富。

143.悖(bèi):逆、反。

144.货:财富。

145.常:恒常留驻一方。

146.道:说。

147.《楚书》是楚昭王时编写的史书。

148.楚国无为宝,惟善以为宝:出自《楚书》。王孙圉受楚昭王之命出使晋国。晋国赵简子问楚国珍宝美玉之事。王孙圉回应说楚国从来不把美玉当珍宝,而只是将那些和观射父一样的大臣看做珍宝。

149.舅犯: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名狐偃,字子犯。

150.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亡人:逃亡之人,特指重耳。子犯对重耳说这些话的历史情形是,晋僖公四年,晋献公因听信谗言,逼迫太子中生自缢而死。重耳避难逃亡在狄国时,晋献公逝世。秦穆公派人劝重耳回国执政。子犯得知此事,认为不能回去,随即对重耳说了这样的话。

151.《秦誓》:《尚书·周书》中的一篇。

152.断断:心地诚实之意。

153.休休:胸怀宽广之意。

154.有容:指能够包容人。

155.彦圣:德才兼备之意。彦:美好。圣:开明。

156.不啻(chì):不只是。

157.实:是。

158.媢(mào)疾:嫉妒之意。

159.违:阻碍之意。俾(bǐ):使得。

160.殆:危险。

161.放流:流放。

162.迸:驱逐之意。四夷:东南西北各方之夷。夷是古代东方的百姓。

163.中国:指的是国家的中心地区。

164.举:举荐。

165.先:优先。

166.命:是“慢”之误字。轻慢之意。

167.退:黜退。

168.过:过错。

169.好(hào)人之所恶(wù):喜好众人所厌恶的。

170.拂:逆,违背。

171.菑(zāi):同灾。逮:等到之意。夫:助词,无意义。

172.大道:常理正道。

173.骄泰:放肆骄奢。

174.生:生产。

175.食:享用。

176.疾:迅速。

177.舒:舒缓,缓慢。

178.发身:修炼身心。发:发起之意。

179.不终:不成功。

180.府库:存放国家贵重器物的地方。

181.孟献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蔑。

182.乘(shèng):是四匹马拉的车,古代大夫级的待遇。

183.伐冰之家:办丧事时能够用冰来保存尸体的人家。卿大夫以上的大官能享受的待遇。

184.百乘之家:家中有一百辆车,是古代的大家族,通常是有封地的诸侯王。

185.聚敛之臣:聚敛民财的家臣。

186.盗臣:指盗窃公家财物的家臣。

187.长(zhǎng)国家:成为一国之长,指的是帝王。务:致力于。

188.彼:这里指国君。

189.为:治理。

190.无如之何:拿它没有办法。

折叠白话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意念真诚,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好看的女子,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满意足。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藏匿他们的不良行为,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别人看到你,就像能见到你的五脏六腑那样透彻,装摸作样会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所说的心里是什么样的,会显露在外表上。因此,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曾子说:“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很可怕的啊!”富能使房屋华丽,德能使人品德高尚,心胸宽广能体态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

《诗经》上说:“看那弯弯的淇水岸边,绿竹苍郁。那文质彬彬的君子,像切磋骨器、琢磨玉器那样治学修身。他庄重威严,光明显耀。那文质彬彬的君子啊,令人难以忘记!”所谓“像切磋骨器”,是说治学之道;所谓“像琢磨玉器”,是说自身的品德修养;所谓“庄重威严”,是说君子谦逊谨慎,所谓“光明显耀”,是说君子仪表的威严;“那文质彬彬的君子啊,令人难以忘记”,是说君子的品德完美,达到了最高境界的善,百姓自然不会忘记他。《诗经》上说:“哎呀,先前的贤王不会被人忘记。”后世君子,尊前代贤王之所尊,亲前代贤王之所亲,后代百姓因先前贤王而享安乐,获收益。这样前代贤王虽过世而不会被人遗忘。《尚书·周书》中的《康诰》篇上说:“能够弘扬美德。”《尚书·商书》中的《太甲篇中说:“思念上天的高尚品德。”《尚书·虞书》中《帝典》篇中说:“能够弘扬伟大的德行。”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发扬美德。商汤的《盘铭》上说:“如果一日洗刷干净了,就应该天天洗净,不间断。”《康诰》篇上说:“劝勉人们自新。”《诗经》上说:“周朝虽是旧国,但文王承受天命是新的。”因此,君子处处都要追求至善的境界。《诗经》上说:“京城方圆千里,都为百姓居住。”《诗经》上说:“啁啾鸣叫的黄莺,栖息在多树的山丘上。”孔子说:“啊呀,黄莺都知道自己的栖息之处,难道人反而不如鸟吗?”《诗经》上说:“仪态端庄美好的文王啊,他德行高尚,使人无不仰慕。”身为国君,当努力施仁政;身为下臣,当尊敬君主;身为人之子,当孝顺父母;身为人之父,当慈爱为怀;与国人交往,应当诚实,有信用。孔子说:“审断争讼,我的能力与他人的一般无二,但我力争使争讼根本就不发生。”违背实情的人,不能尽狡辩之能事,使民心敬畏。这叫做知道什么是根本。

如要修养好品德,则先要端正心意。心中愤愤不平,则得不到端正;心中恐惧不安,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偏好,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忧患,则得不到端正。一旦心不在焉,就是看了,却什么也看不到;听了,却什么也听不到;吃了,却辨别不出味道。所以说,修养品德关键在端正心意。

如要调整好家族,则先要修养好品德,为什么呢?因为人往往对他所亲近喜爱的人有偏见,对他所轻视讨厌的人有偏见,对他所畏惧恭敬的人有偏见,对他所怜惜同情的人有偏见,对他所傲视怠慢的人有偏见。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也少见。因此有一则谚语说:“人看不到自己孩子的过错,人察觉不到自己的庄稼好。”这就是不修养好品德,就调整不好家族的道理。

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族,因为不能教育好自己家族的人反而能教育好一国之民,这是从来不会有的事情。所以,君子不出家门而能施教于国民。孝顺,是侍奉君主的原则,尊兄,是侍奉长官的原则,仁慈,是控制民众的原则。《康诰》中说:“像爱护婴儿那样。”诚心诚意去爱护,即便不合乎婴儿的心意,也相差不远。不曾有过先学养育孩子再出嫁的人呀!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一家谦让相敬,一国就会谦让成风;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败坏大事,一个人可以决定国家。尧、舜用仁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实施仁爱。桀、纣用暴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残暴不仁。他们命令大家做的,与他自己所喜爱的凶暴相反,因此百姓不服从。因此,君子要求自己具有品德后再要求他人,自己先不做坏事,然后再要求他人不做。自己藏有不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恕道的行为,却能使他人明白恕道,这是不会有的事情。因此,国家的治理,在于先调整好家族。《诗经》上说:“桃花绚烂,枝繁叶茂。姑娘出嫁,合家欢快。”只有合家相亲和睦后,才能够调教一国之民。《诗经》上说:“尊兄爱弟。”兄弟相处和睦后,才可以调教一国的人民。《诗经》上说:“他的仪容没有差错,成为四方之国的准则。”能使父亲、儿子、兄长、弟弟各谋其位,百姓才能效法。这就叫做治理好国家首先要调整好家族。

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因为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敬重老人;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不讲信义。所以,君子的言行具有模范作用。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厌恶在我之前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后的人,厌恶在我之后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前的人,厌恶在我右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左侧的人交往;厌恶在我左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右侧的人交往。这就是所说的模范作用。《诗经》上说:“快乐啊国君,你是百姓的父母。”百姓喜爱的他就喜爱,百姓厌恶的他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诗经》上说:“高高的南山啊,重峦叠嶂。光耀显赫的尹太师啊,众人都把你仰望。”统治国家的人不能不谨慎,出了差错就会被天下百姓杀掉。《诗经》上说:“殷朝没有丧失民众时,能够与上天的意旨相配合。应以殷朝的覆亡为鉴,天命得来不易啊。”这就是说得到民众的拥护,就会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拥护,就会失去国家。

所以,君子应该谨慎地修养德行。具备了德行才能获得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能享用。德行为根本,财富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众就会互相争斗、抢夺。因此,财富聚集在国君手中,就可以使百姓离散,财富疏散给百姓,百姓就会聚在国君身边。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获取的财富,也会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夺走。《康诰》上说:“天命不是始终如一的。”德行好的就会得天命,德行不好就会失掉天命。《楚书》上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德行当做珍宝。”舅犯说:“流亡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挚爱亲人当做珍宝。”

《秦誓》上说:“如果有这样一个大臣,他虽没有什么才能,但心地诚实宽大,能够容纳他人。别人有才能,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诚心诚意喜欢,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能够留用这人,便能够保护我的子孙百姓。这对百姓是多么有利啊。如果别人有才能,就嫉妒厌恶;别人德才兼备,就阻拦他施展才干。不能留用这样的人,他不能保护我的子孙百姓,这种人也实在是危险啊。”只有仁德的人能把这种嫉妒贤人的人流放,驱逐到边远地区,使他们不能留在国家的中心地区。这叫做只有仁德的人能够爱人,能够恨人。看到贤人而不举荐,举荐了但不尽快使用,这是怠慢。看到不好的人却不能摈弃,摈弃了却不能放逐到远方,这是过错。喜欢人所厌恶的,厌恶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了人性,灾害必然会降临到他的身上。因此,君子所有的高尚德行,一定要忠诚老实才能够获得,骄纵放肆便会失去。

发财致富有这样一条原则:生产财富的人要多,消耗财富的人要少;干得要快,用得要慢,这样就可以永远保持富足了。有德行的人会舍财修身,没有德行的人会舍身求财。没有居上位的人喜爱仁慈而下位的人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完不成自己事业的;没有国库里的财富最终不归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拥有一车四马的人,不应计较一鸡一猪的财物;卿大夫家不饲养牛羊;拥有马车百辆的人家,不豢养收敛财富的家臣。与其有聚敛民财的家臣,还不如有盗贼式的家臣。”这是说,国家不应把财物当做利益,而应把仁义作为利益。掌管国家大事的人只致力于财富的聚敛,这一定是来自小人的主张。假如认为这种做法是好的,小人被用来为国家服务,那么灾害就会一起来到,纵使有贤臣,也无济于事啊!这就是说国家不要把财利当做利益,而应把仁义当做利益。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整体赏析
总体思想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

八条目关系
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大学》还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与孟子的民本论,《大学》里的统治者都是以“尊长”、“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站在剥削者的立场上这么说的,他们所谓的“爱民”、“不暴戾”只是为了维护他们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只有这样,他们无生产能力的剥削生活才能得以巩固。

结构划分
《大学》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对孔子代表的原始儒家思想作了一种体系性、结构性的概括和描述,以阐明儒家关于学习的内容、目标和为学的次序途径,旨在张扬儒家的君子修德之学和圣王的治政之道。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大学之道”至“此谓知之至也”)讲的是大学之道。

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论事,而是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其次,《大学》提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要经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环节(即朱熹所称的大学“八条目”)。其中,修身以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者,专注于心性修养,属儒家的“内圣”之学;修身以下,“齐家、治国、平天下”,系君子之行为规范及治政之事,属儒家的“外王”之学,其意主要在彰明儒家“为政以德”的观念和“道德转化为政治”的思想。文章指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对八条目排列了次序,这主要不是规定实行中的时间先后的次序,而是确定八条目之间的关系。它指明了只有把家庭、封地管理得井井有条,才能获得经验,有资格进而治理国家;要治好家庭、封地,首先要以身作则,进行自我修养;要作自我修养就要端正思想,而不能只做表面文章,遵守外在的行为准则;端正思想就要做到真诚,心灵纯洁,排除种种私心杂念;而要意念诚实就要学习知识,提高认识,不至于陷入愚昧、偏执,从而避免盲目性;而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能力,就要研究事物,以防止被他人之说误导。说明《大学》全面地展示了同明明德和治国平天下相关的主要方面,深刻地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儒家学说成了一个条理分明的思想体系。

再次,《大学》第一次提出“格物”的概念,把格物致知列为儒家伦理学、政治学和哲学的基本范畴,从而赋予认知活动对于修身养性的精神、心理过程和治理社会与国家的实践活动的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儒学的一个重大发展。

最后,《大学》把修身规定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这既指明天子没有特权置身于修身之外,又提出普通百姓不能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把修身当作无关紧要的事。修身就是关注自我,认识自我,审视自我,完善、发展自我。说明以修身为本就是将培育完善、发展自我的自觉性置于重要的地位,这种思想能够增强个体自强不息的、内在的精神生命力。

第二部分(“所谓诚其意者”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讲的是诚意慎独。

第二部分是逐句解释《大学》“三纲领、八条目”的,引用了许多典故,也作了发挥。文章在诠释中突出了《大学》这一理念:求圣人之道的关键是增强完善自我的自觉性,它从以下四方面阐发了这一理念的涵义。

首先,自我的完善是“自明”。引证的《尚书》中三段语录证明《大学》首句“明明德”在古圣人之书中都有出处,然后总结其思想是“皆自明也”。所谓“自明”即“自觉”,就是说“明明德”是自我的觉悟,是内心意识到完善、发展自身的必要性。此外,“自明”的说法还指明了“明明德”不是将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强加给一个人,而是人固有的善性的发扬和发展。

其次,道德修养是自我的无穷尽的更新过程。“新民”是为教化人民,这是力图更新他人的品质,然而引用商汤刻在浴盆之上用以自警的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来阐明《大学》“新民”的概念,就把这个概念规定为自我的更新,自我的发展。其中四个“日”字的连用,则以十分有力的语气强调:必须经常不断地进行自我的更新、创造和发展,永远追求新目标和新成就,总是要有新气象和新面貌,任何时候都不要停止不前,安于现状。而“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之说清楚地指明,这种更新和发展是没有止境的无限过程,它要求人们将追求至善的自觉性发挥到最大的程度。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是鼓励发展和创新的哲学,它为自我创造开辟了新的空间。

再次,文章指出了自我完善不是个体以冥思求顿悟,而是必须努力学习知识,增进学问,提高认识,还必须通过艰苦的磨练,在实践中不断地增长才干,养成各种优良的品质。即“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的意思。经过这样的修养和磨练,才能达到“道盛德至善”的地步。

最后,主观意识要始终保持纯正的状态。经文提出的“诚意”的概念为“毋自欺”,把自我完善的自觉性归结为一个人为善动机的纯正。所谓“自欺”就是动机不纯,有邪念,却以勉强的行为做样子,或以伪装的善行、漂亮的言辞来掩饰自己心灵上的污秽,借以自欺欺人。因此,不自欺表明行善不是为了某种功利的目的。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以善本身为目的。行善是自己心灵的需要,是求得精神本身的满足。所以文章说:“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又如朱熹所说:“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为人也。”(《四书集注·大学》)所以,只有心灵的自慊,才能排除做给别人看的矫饰、虚伪的自欺行为,达到“诚意”的目的,从而从根本上保证有一种自我完善的自觉性。

文中所提出的“慎独”的理念非常重要。所谓“独”意为独处,这里是指人不知而只有己知的意识活动,是指人的真实的意念。文章把独处时的思想活动看成是对一个人能否做到诚意的一个考验。即是否真正具有自我完善的自觉性的考验。因此儒家对人们独处时的思想活动和表现特别重视。朱熹说:“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几”是指细微难辨、微妙难言、却包含了无限可能性的东西。表明独处的意识活动是一个人在人生的各种实际活动中向善还是向恶的关键所在,必须特别慎重对待。文章进一步指出,一个人独处时的思想活动虽然不为人们所知,但是它们总是要表现出来。

此外,文中还提出要保持纯正的主观意识,增强完善自我的自觉性,还必须时时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防止愤恨、恐惧、癖好、忧伤等各种情绪损害心灵的纯正和完善自我的自觉性。因为心灵一旦失去平衡,就将丧失其正确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

第三部分(“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至“以义为利也”)讲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儒家政治哲学的基本观念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同治理家庭和对待他人的准则相一致,由此这部分着重阐述了两个观点:

观点一:“治国必先齐其家”。在儒家看来,不能教育好家人的那些人是不可能治理好国家的。其理由一是在家中都不能实行仁义道德,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也就不会讲仁义道德。因此,要首先在治家的过程中培育治国所需要的那些道德品质和才干。所以文中说:“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理由二是,统治者治理好自己的家以后,就树立了一个榜样,产生巨大的影响,整个社会都会来仿效,这就是文中所说的:“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相反,则是“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观点二:治国者要把家庭道德运用、推广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之中,要以对家人的情感对待全社会的人,要在整个世界造成家庭式的秩序与和谐。文中提出,在家中对父母的孝,在朝廷中要用到对待君主;在家中对兄长的敬爱,在官场中要用到对待长上;在家中对小辈的慈爱,在治国之时要用到对待下属或百姓。文中特别强调统治者对待老百姓就像对“赤子”那样有一种怜爱、疼爱的柔情。文中正是从这种柔情的意义上解释治国者“为民父母”的传统理念:“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儒家力图以此减弱这一理念带有的家长专制的色彩。

要求以孝悌的道德对待君主和长上,这是一种宗法主义的观念,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主义。而把人民当成赤子,则表现了一种高高在上、俯视民众的优越感和对百姓的轻视,与现代的平等和民主的观念格格不入。但是,文章竭力主张治国者应当像对家人那样,对人民有一种纯真、诚挚、深厚的爱,并以这种情感来治国,按照人民的愿望和意志来处理政务,努力使社会变得像美满的家庭那样和睦,充满温馨,这种主张虽然在封建专制社会难以实现,但反映了古人的美好的政治理想,有利于促进古代政治的改良,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当作为政治进步和革新的目标。

第三部分还论述了治国者应有的思想品格和道德品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忠恕之道,即文中所说的絜矩之道:絜者,测度也;矩者,规矩与标准。絜矩之道就是根据“人同此心”的道理,以“将心比心”的方法,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根据孔子的规定,忠恕就是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絜矩之道对于封建专制主义和一切丑恶事物都有一种批判和抵御的作用。

关于治国者的政治道德,文章强调必须公正无私。文中非常细致地指明了特别要提防的种种妨碍公正无私的情感、心理因素:对亲近和喜欢的人不能有偏爱,对所厌恶的人不能有偏见,对所畏惧和敬重的人不能有盲目性,对所同情、怜悯的人不能有偏私。于是从中提出了一个普遍的法则:对于他人偏爱,就会看不到其缺点,而对他人有了偏见,就会看不到其优点。

此外,文章提出政治家要有宽广的胸怀,别人有才能和本领,就像自己有一样;别人道德高尚,自己要从心里喜欢。不要像那些小人,别人有才干,就妒忌他;别人有美德,就处心积虑地压制他。要举贤荐能,罢黜不善之人。文章提出了“仁者以财发人”,作为“不仁者以身发财”的对照。所谓以财发人,就是首先要善于为国生财。文中提出的生财之大道是:“生之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然后以财造福百姓,以取得他们的拥护,不能任用“聚敛之臣”与民争利。

总的来讲,《大学》所表达的儒家重治国之本的传统观念,自始至终着力阐述儒家政治学总纲,所以能够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对中国政治实践和政治教育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

折叠历代点评
程子:“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郑玄《三礼目录》:“名为《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孔颖达《礼记正义》:“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于天下。”
YYX04-薛诚德【{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于天下。大学谐音大薛}】
孙中山:中国政治哲学谓其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外国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过,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折叠编辑本段价值影响
折叠贡献价值
⑴《大学》提出了一个政治哲学纲领。《大学》以不长的篇幅使儒家思想理论化、通俗化,便于学者学习掌握,而儒家思想为封建王朝的稳固提供了保障。

⑵《大学》可以作为科学启蒙第一书,它提出的“诚意正心”是必备的科研心态、“格物致知”是认知的唯一途径、“止于至善”是追求臻美境界,“日日新”是强烈的创新意识。

⑶《大学》虽然充满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但是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提出的“治本”,认知到治国的规律。

⑷《大学》作为“四书”之首,是儒学重要的思想载体。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依据,在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⑸《大学》提出的经济思想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最为有利的文化根基。如提出的“德本财末思想”、“财聚民散思想”、“生众用舒思想”,“先义后利思想”。

⑹《大学》提出的诚信思想对当代探讨诚信缺失的社会根源以及创建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⑺《大学》是讲学习法则的著作,影响着学风。

⑻《大学》提出了“做人”法则。

⑼《大学》是国学经典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折叠作品影响
正面
《大学》作为《礼记》中的一篇,它对于汉儒的思想有直接的启发。特别是到宋代理学勃兴后,借助科举的力量,又使它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宋以后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受到《大学》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负面
《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从这个思维模式教育出来的人,虽然有“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但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只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如果百姓与统治者利益发生冲突,只能是牺牲百姓的利益。因此儒家思想上带有一些奴性。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人。

曾子像
孔子弟子,儒家主要学派—“曾子子思孟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尊其为“宗圣”,与孔子、孟子、颜子合称“四圣”。YYX-03薛孔训【{皇四子永王朱慈炤+曾子//會稽谐音隐居晦迹+甄士隐}】

参考资料
1.学者图解《大学》和《四书》的奇妙关系  . [2016-5-18]
2.“四书五经”成山东大学本科新生必修课  . [2016-5-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7 21: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颜回 - 孔子弟子;孔门72贤之首;复圣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文化人物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都城人(今山东曲阜市),居陋巷(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内的陋巷街,颜庙所在之地),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追赠兖国公,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

  5
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本名
颜回

别名
颜子、颜渊、子渊


子渊

所处时代
春秋时期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鲁国(今山东曲阜)

出生日期
公元前 521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 481年

主要作品
《论语》(编集者之一)

主要成就
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儒家五大圣人之一

尊称
复圣

老师
孔子

信仰
儒家思想

性别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成就
3历代追封
4史籍记载
5相关故事
6轶事典故
7颜氏宗子世表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颜回像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不幸早逝。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

元文宗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时罢封爵,止称"复圣"。明陈镐纂清孔胤植重纂《阙里志·弟子职》:"元文宗至顺元年,加赠"兖国复圣公"。《明史·礼志四》:"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折叠政治志向

颜回苦学
颜回以舜为志。《孟子·滕文公》(上)记其语,曰:"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显然,孟子以颜回与舜、稷"同道"。颜回很赞赏舜"无为而治",即后来儒家所倡导的以"民"为本的"王道"政治思想。他尝曰:"昔舜巧于使民,而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穷其马;是舜无失民,造父无失马也。"(《荀子·哀公篇》)颜回既与舜"同道"、"所追同一",所以,当孔子要他和子路"各言尔志"时,子路答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撼。"而颜回则以"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相答。朱熹释"无伐善、无施劳"曰:"伐,夸也,善谓有能。施亦张大之意,劳谓有功。"(《论语集注》)以不夸己能、不扬己功为其意。但此说不确。元人所着《四书辩疑》驳朱说云:"伐善之善,乃其己所长之总称,伐忠、伐直、伐力、伐功、伐才、伐艺,通谓之伐善。又言伐无巧,止是不伐之一事。分而为二,颜子之志,岂别无可道焉?……该'无施劳'者,不以劳苦之事加于民也。夫劳而不恤,乃古今之通患。……颜子之言,于世厚矣。"此说极是。所以,颜回这里所言之己志,乃是欲内修己德、外施爱民之政。这与舜之"无为而治"正相仿佛。在颜回看来,唯以此志施行于天下,方能实现孔子所谓"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论语·公冶》)的社会理想。由此可见,颜回在政治志向上不仅有淑世济人的入世情怀,而且颇具早期儒家的民本主义精神。

颜回的一生,大多为追随孔子奔走于六国,归鲁后亦未入仕,而是穷居陋巷。他生活于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社会,儒家的仁义之志、王者之政常被斥为愚儒、讥为矫饰,"世以混浊莫能用"(《史记·儒林列传》)的社会环境中,丝毫不愿改其志,仍"尚三教(即夏教忠、殷教敬、周教文)",期于"承衰救弊,欲民反正道"(《白虎通·三教》)。王符称赞他:"困馑于郊野,守志笃固,秉节不亏。宠禄不能固,威武不能屈。虽有南面之尊、公侯之位,德义有殆,礼义不班,挠志如芷,负心若芬,固弗为也。"(《潜夫论》)若征之《史记·孔子世家》所记颜回语:"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之丑也;道即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可知王氏所言非虚。这样,颜回就只能终生不仕,惟以"愿贫如富、贱如贵,无勇而威,与士交通,终身无患难"(《韩诗外传》卷十)自勉自慰。孔子赞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同上《雍也》)。颜回这种注重志气、追求真理并以之为乐的精神,与孔子本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同上)实同一旨趣。

折叠陋巷简居

颜回像
颜回所处的时代,已是中国的春秋末期,不但周天子的王权继续衰落,而且各诸侯国的公室也衰落了,由春秋初期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进而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

"陪臣",即臣之臣。如诸侯国的卿大夫对诸侯称臣,对天子则自称"陪臣";卿大夫的家臣对诸侯而言也称"陪臣"。春秋时鲁国为"三桓"执政(即鲁桓公后裔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把持国政),至鲁昭公、定公、哀公时,家臣势力兴起,家臣叛乱屡有发生。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叔孙氏家臣竖牛软禁并饿死了叔孙豹,设计杀害了叔孙豹的两个嫡子,拥立庶子叔孙诺。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季平子立,对家臣南蒯未加礼遇,南蒯便密谋以公子怒代替季平子:"吾出季氏,而归其室于公,子更其位,我以费为公臣。"(《左传·昭公十二年》)事泄,南蒯以费叛归齐。鲁定公五年至九年(公元前505年至前501年),季氏家臣阳虎专政,并把持了鲁国国政。阳虎之乱是鲁国家臣叛乱中持续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次叛乱。阳虎的权势凌驾于"三桓"之上长达三、四年。阳虎原本为孟孙氏庶支,后为季孙氏家臣,季平子时很受重用。季平子死,季孙斯(桓子)立,阳虎已是季氏三世"元老"。在处理季平子葬礼上,阳虎与季孙氏另一家臣仲梁怀发生争执。阳虎要求以鲁国之宝玉"玙璠"为季平子敛尸,仲梁怀却认为那是季平子在昭公逊国时,代国君行祭时所配,今定公已立,不能再用。阳虎便勾结费宰公山不狃,想联合驱逐仲梁怀。公山不狃初时并不以为意,后因仲梁怀对其不敬重,才对阳虎说:"子行之乎!"阳虎起事,并囚季桓子与公父文伯(季桓子从父昆弟),驱逐了仲梁怀。冬十月,阳虎杀公何藐(季孙氏族人),与季桓子在稷门内设立盟誓,举行大规模诅咒,驱逐公父文伯与秦遄(季平子姑婿),彻底清除异己势力,完全控制了季氏家族。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阳虎想灭掉"三桓",让季寤代替季氏,让叔孙辄代替叔孙氏,自己代替孟孙氏。阳虎借冬祭的机会起事,事败,逃灌(今山东宁阳县北稍西)、阳关,据两地反叛。

鲁国经"三桓专权"、"陪臣执国命"两个时期后,不仅使宫室衰败,鲁国旧日的贵族世家也大都衰落。鲁国的颜氏家族到颜路、颜回父子时,除了保有祖传的贵族身份及颜路的鲁卿大夫头衔外,便只有陋巷简朴的住宅及五十亩郭外之田,十亩郭内之圃了。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春秋时期,些许田产难以维持一个贵族家庭的生计,颜回父子不得不省去作为贵族家庭的一般性开支,简居于陋巷。

折叠师从孔子

曲阜颜庙
颜回"年十三,入孔子之门"时,孔子聚徒讲学已达十三年之久。其声望远播于各诸侯国,其弟子子路、孟懿子、南宫敬叔等在鲁国已小有名气。颜回刚入孔门时,在弟子中年龄最小,性格又内向,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有人便觉得他有些愚。马骕《绎史》引《冲波传》曰:"子路、颜回浴于洙水,见五色鸟,颜回问,子路曰:"荧荧之鸟。"后日,颜回与子路又浴于泗水,更见前鸟,复问由:"识此鸟否?"子路曰:'同同之鸟。'颜回曰:"何一鸟而二名?"子路曰:"譬如丝绡,煮之则为帛,染之则为皂。一鸟二名,不亦宜乎?",其大意是:有一次颜回随子路去洙水洗澡,见五色鸟在河中戏水,便问子路是什么鸟。子路回答说:这叫荧荧鸟。过了些日子,颜回与子路又去泗水洗澡,又在河中碰见五色鸟,颜回再次问子路:您认得这鸟吗?子路又答曰:这是同同鸟。颜回反问:为什么一种鸟有两个名字呢?子路说:就像我们这里出产的鲁绢一样,用清水漂洗就是帛,用颜色染就是皂,一种鸟两个名字不是很自然吗?

颜回的忠厚与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属于哪个层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颜回并不愚。《论语·为政》记载:"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天资极聪慧,就连能言善辩的子贡也坦率地说不敢与颜回相比。《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使他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他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亲若父与子。《论语·子罕》曰:"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其大意是:颜回曾感叹地说:老师的道,越抬头看,越觉得它高明,越用力钻研,越觉得它深奥。看着它似乎在前面,等我们向前面寻找时,它又忽然出现在后面。老师的道虽然这样高深和不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知识来丰富我们,提高我们,又用一定的礼来约束我们,使我们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似乎已能够独立工作。要想再向前迈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所以在少正卯与孔子争夺弟子时,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有颜回未离孔门半步,因而后人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论衡·讲瑞》)


颜回立像
颜回求学期间,曾于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娶宋国女子戴氏为妻。次年生子颜歆。

鲁定公七年(公元前503年)时,颜回西游至卫,由卫至宋。《说苑·敬慎》载:"颜回将西游,问孔子曰:'何以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为身。恭则免于众,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恃之。人所爱,人所与,人所恃,必免于患矣。可以临国家,何况于身乎?故不比数而比谏,不亦远乎?不修中而修外,不亦反乎?不先虑事,临难乃谋,不亦晚乎?",《孔子家语》、《庄子》两书对颜回将西游也有记载,只是文字略有不同。

颜回西游的目的,主要是去宋国向戴氏求婚。据颜景琴著《颜子评传》考证,颜回途经卫国,是因为其本家颜浊邹在卫国。颜子的同宗颜浊邹在卫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为卫国贤大夫,而且家资丰厚,后来孔子周游列国,初到卫国时,就住在他家中。颜子到卫国并不是他最终的目的地。按《家语》说,应是经卫而到宋国去。若颜子直接由鲁国到宋国去,便不能说"颜子将西游",因为宋国在鲁国的西南方,而不是在西方。颜子到宋国去的目的,很可能与其婚姻有关。颜子之所以先到卫国而后到宋国,看来颜浊邹在其间充当了月老的角色,故颜子以到卫国去游学为由,而实际上是请颜浊邹一同前往宋国。

颜回在其人生的第一阶段,十三岁入孔门,用了大约六年的时间,其学业基本已成。东汉郎凯说:昔颜子"十八,天下归仁"。十九岁向宋戴氏求婚,二十岁与戴氏完婚,二十一岁生子颜歆。

关于颜回婚配的年龄,学术界尚有不同的说法。一说三十岁娶戴氏。但据《周礼·地官》曰:"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意思是说,媒人掌管天下万民男女结合为夫妇的事,一般是在男孩或女孩满三个月之后就登记在册。如果男满三十岁,女满二十岁还没婚配,则由官媒作主令其嫁、娶某人,个人与家长便失去了选择的自由。春秋时期战乱频繁,为争霸天下,各诸侯国大都把《周礼》规定的最高嫁娶年龄界限向前提,以便迅速繁衍人口。到颜回所处的春秋末期,越国已下令:"凡男二十,女十七不婚者,有罪及父母。"孔子是十九岁娶亓官氏的,颜回晚一年,应是二十岁婚配,而不是三十岁。

孔子夸赞颜回:"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颜回随师周游列国时,其子颜歆已五岁。他还是孔子的弟子。

据《兖州府志》(清乾隆三十五年刻本)记载:"颜子故居,在滋阳县署前小巷(今兖州城内文庙小学),相传即颜子陋巷也。""城南八里,有颜子廓外田名曰陋地。"《县志》记载:颜子"邑人,久祀学宫,并有陋巷遗迹"。在很早以前,城中就修建了纪念他的颜子阁,城西颜家村建有颜氏家庙。

《论语》、《家语》、《史记》等书中说,颜回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身居茅屋陋巷,用竹筒子当碗盛饭,用瓢喝水,但他人穷志不穷,安于其乐。他是孔子得意的高材弟子,少孔子三十岁。自幼勤奋好学,孔子说他能"闻一知十"。

一次,颜回请教孔子说:"我认为一个人虽然出身贫苦,但应安分守已,不以贫为耻;自己虽是无职无权的卑贱者,但不要自卑,不应在贵人面前低三下四;不要依靠摆架子耍威风来树立自己的威望;与别人交朋友要与他一辈子共患难。把这样几条当做待人处世的标准你看如何?"孔子说:"好呀!如果一个人虽贫,不在富人面前自卑,安于贫,这样就没有其他欲望;自己没有地位也不觉得比贵人低下,这样自然谦和;有礼貌,平等待人,不装腔作势,就会自然受人尊敬,不脱离群众;交朋友,讲忠义,共患难,不说过头话,不办过头的事,就一定能搞好团结。如果你能做到这样几点,就是上古的圣人也不过如此。"

颜回言行一致,孔子称赞他的德仁,说他"不迁怒,不贰过","其心三月不违仁","善哉回也"。据传说,当时有的同窗认为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过高,很不服气。有一天,他们出了个点子,想考验颜回一下。见颜回走来,就派人绕道于前,在路上偷偷放下一锭金子,然后躲在一边,远远地看他如何处置。颜回突然发现了路上闪闪发光的金子,拾起来一看,不禁一愣,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一行小字:"天赐颜回一锭金"。他摇了摇头,把金子翻过来,在另一面也写了一行字:"外财不发命穷人"。写完后,把金子仍放在原处,拂袖而去。这件事很快传开了,大家从心里更加佩服颜回。

孔子还说过:"我自从有了颜回,在他的影响下,弟子更加亲密团结"。但由于颜回用脑过度,二十九岁时,头发全白,不幸在四十岁病死。颜回死后,历代统治者都为他封官晋爵,唐朝赠封他为兖公,宋朝封他为兖国公,元朝封他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又尊为复圣颜子。

折叠随师周游
起因

颜回在其人生的第二个阶段,约十四年的时间是随孔子周游列国。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 497 年),孔子"隳三都"的计划失败,在鲁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已不可能,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卫国之行


颜子
颜回与子路随孔子进入卫国后,二人先至卫都帝丘(在今河南濮阳西南)颜浊邹家。颜回与颜浊邹同为小邾子颜友的后人,子路则是颜浊邹的妹夫,彼此一向有往来。颜回与子路告知孔子到卫国来的真实情况,并希望颜浊邹能把孔子一行推荐给卫君。颜浊邹答应二人的请求,把孔子一行的食宿安排在自己家中,以便早晚求教于夫子。经颜浊邹、蘧伯玉(孔子朋友)等人的推荐,卫灵公接见了孔子及颜回一行,并按孔子在鲁国所得年俸给粟六万,于是他们从颜浊邹家搬出自立馆舍居住。颜回随孔子在卫国住了十个月,有人向卫灵公进言说,如果他们是为鲁国图谋卫国而来,该怎么办?卫灵公遂派公孙余假暗中监视孔子师徒。孔子恐受其害,便匆忙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不料途经匡地(今河南长垣县境)时,被误认作曾侵犯匡地的阳虎而被匡人围困。

孔子等匆忙离开卫都帝丘时,颜回暂时留在颜浊邹家,以便观察卫国的动向。卫灵公调查清楚孔子一行到卫国来并不是鲁国派来的,于是再次接受颜浊邹、蘧伯玉等人的劝谏,请颜回传话,恳请孔子回帝丘。

颜回至匡,见到了被围困的孔子等人。孔子动情地说:"吾以汝为死矣。"颜回恭敬地回答道:"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颜回汇报了卫国无意加害夫子的实情,并转达了卫灵公恳请夫子回帝丘,以及卫灵公将在城外恭候夫子,以谢不恭之罪的话。

颜回随孔子重回帝丘,途经蒲邑,又遭到蒲人的拦截。当时,卫国人公孙戍被卫灵公驱逐后,便逃到蒲地策动叛乱。他试图胁迫孔子一行参加,利用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声望壮大自己的声势。经孔门弟子子路、公良孺等的拼杀,蒲人感到靠武力留不住孔子一行,建议和谈,答应放行,但不能回帝丘。孔子同意,双方举行了盟誓。但一离开蒲地,孔子就吩咐大家赶回帝丘去。子贡不解地问:方才的盟誓难道可以违反么?孔子说:那是强迫我们盟誓,神灵不会听信的。孔子一行重返帝丘,卫灵公果然出城恭迎。

孔子重返帝丘,卫灵公仍给其丰厚的待遇,但不给孔子具体的事做。颜回等人有了较多的时间向孔子请教学问,有时也一同外出考察古迹名胜,研究卫国文化,或登山临水,饱览卫国风光。但在卫国没有实践孔子之道、用孔子之道治理国家的机会,这使孔子一行不得不离开卫国,寻找能用其道的君主。

折叠曹国之行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春,颜回随孔子离开卫国,向东南行数百里到达曹国,在曹国稍作逗留,于夏天到达宋国。孔子夫人亓官氏是宋国人,颜回的夫人也是宋国人,且宋国又是孔子祖籍,他们在感情上觉得比其他国家亲近些,所以到达宋国后便去求见宋君。宋君向孔子讨教治国之策,孔子借机向宋君宣扬自己的治国之道。宋君听后却表示:你的主张是对的,但我不能,我做不到(见《说苑·政理》)。宋君的态度使孔子一行十分失望,便离开宋国赴郑国。

颜回随孔子在郑国考察了大夫子产的政绩,考察了乡校,拜祭了子产。在位的郑国君臣无意留用孔子,孔子一行只好离开郑国赴陈国。陈是南方妫姓小国,相传是舜的后裔,国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阳)。不久,颜回又随孔子赴晋国。晋是春秋时颇有影响的大国。能在晋国从政,推行孔子的治国之道,其影响所及远非他国所比。行至黄河东岸,听说赵鞍杀害了贤臣窦鸣犊及舜华,孔子一行不能西行,再回到卫国,不久由卫国再次人陈。此时颜回已是而立之年,按周礼,颜回应独立讲学或从事其他社会工作,只是他在孔门中处于首要地位,不得不以"回不愿仕"放弃了出仕做官的机会。

折叠四国之间

颜回坐像
鲁哀公四年至六年(公元前491一前489年)这段时间里,颜回在随孔子到楚国去的过程中,曾辗转于陈国、蔡国、叶国、楚国之间。据《史记·孔子世家》载:楚王听说孔子一行在陈蔡之间,就派人去聘请孔子。消息传到陈、蔡,两国大夫深恐孔子人楚对己不利,便派兵拦截。孔子师徒最初不了解陈、蔡派兵的意图,为躲避军兵的袭扰,他们只好在旷野中行进,不料陷入了绝粮的境地。"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兄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未吾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贡人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兑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人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这段记载,主要是说:为了坚定弟子们的信念,孔子把弟子们叫到身旁,对他们说:《诗》里说:"不是老虎,不是犀牛,徘徊在旷野,是何缘由?"我的主张不对吗?为什么受困在这里?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孔子对子路、子贡的回答不满意,他说:伯夷、叔齐是仁者吧,却饿死首阳山。这说明仁智的人也会不遇时而遭厄运。至于降低标准,迎合世俗,实际是放弃理想,更要不得。孔子问颜回如何理解。颜回说:老师的主张是伟大的,别人不接受,那是他们的责任。如果我们的"道"没有修好,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的"道"已经完善而不被采纳,那是各国掌权者的耻辱。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很是高兴,说:好样的,颜氏之子,如果将来你发了财,我愿替你当管家。

颜回随孔子在陈、蔡期间绝粮七天,子贡费了许多周折才买回一石米。颜回与子路在破屋墙下做饭,有灰尘掉进饭中,颜回便取出来自己吃了。子贡在井边远远望见,很生气,以为他偷饭吃,便跑去问孔子:仁人廉士也改变自己的节操吗?孔子说:改变节操还叫仁人廉士吗?子贡说:像颜回,也不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是的。子贡便把自己看到的情况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人已非止一日,你虽如此说,我仍不会怀疑他,这里边必定有缘故。你等等,我将问他。孔子把颜回叫到身边说:日前我梦见先人,大概是启发佑助我。你把做好的饭进来,我将祭奠先人。颜回对夫子说:刚才有灰尘掉进饭里,留在锅里不干净,丢掉又太可惜,我就把它吃了,不可以用来祭奠了。孔子说:是这样,我也一起吃吧。颜回出去后,孔子环顾了一下身边的弟子说:我相信颜回不是从今天开始的。从此以后,大家更加信赖颜回。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颜回随孔子离开负函,经陈、仪、蒲回到卫国帝丘。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颜回三十八岁,孔子六十八岁,季康子派使臣公华、公宾、公林带着礼品到卫国来迎接孔子一行归国。从此颜回结束了跟随孔子长达十四年的列国周游。

折叠重归鲁国

颜回石刻像
颜回重归鲁国,其故居陋巷虽然依旧,但父母均已年迈,家庭重担理应落在他的肩上。这就使颜回必须有一份较固定的收入维持家计。颜回在孔门中,是最有条件

继承孔子学说的弟子之一,也是孔子的希望所在。孔子在不能入仕做官,达到以其思想治国的情况下,靠办学广收弟子来传播他的治国主张。他希望弟子能入仕则入仕,不能入仕则通过讲学传授其治国之道,使其思想、主张能为后世所用。所以颜回在未入仕为官的情况下,设坛讲学实属必然。

颜子生活的时代,由于文化下移,私学日多,没落贵族子弟及自由民都把私学视为步入官场的途径之一,就连当权贵族也有把子女送人私学的,如鲁大夫孟嘻子令孟懿子及南宫敬叔师事孔子。颜回作为孔门弟子之冠,当时欲求其为师的人也不在少数,这从当时有名望、有地位的人常常向颜回请教一事即可得知。如仲孙何忌请教颜回:"一言而有益于仁智,可得闻乎?"颜回以"豫"、"恕"告之(《孔子家语·颜回》)。叔孙武叔多攻击别人的过失,他求教颜回时,颜回引用孔子的话告诫叔孙武叔,并说:"君子攻其恶,无攻人之恶。"(《礼记·檀弓下》)。

颜回讲学所用教材,不外《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只是他对《易》接触较早,研究较深入,"颜渊弱冠,而与仲尼言《易》。"(《法言·问神》东晋李轨注)在教学实践中,颜回对《易》的讲解较深透些,这对其弟子参悟古代辩证法是有帮助的。

归鲁之后,颜回除讲学外,便是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颜回在整理时,不限于一般的刻写与编简,而是着重于考证及校对,把周游列国时所获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去伪存真。特别是《易》,颜回是主要整理人之一。在整理过程中,颜回呕心沥血,以致劳累而死。颜回死后,孔子在颜回对《易》所作整理的基础上,又经过"韦编三绝"的辛劳,才给后世留下一部完整的《易经》。

折叠颜氏之儒
颜回通过自己讲学授徒,传授儒学六经;通过协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形成了儒家的一个宗派--颜氏之儒。

《韩非子·显学》指出:自孔子死后,儒分八派,"颜氏之儒"是其中的一派。后世儒学专家大多认为韩非子所说的颜氏之儒,是指颜回弟子在继承颜子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学支派。重于立德

颜回之德是颜回留给后世最丰厚,也是最不朽的文化遗产。《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颜回的不朽,在于其重立德,后世称他为"复圣",便是对其重于立德的肯定。颜回之德的核心是"仁",他把孔子的"仁",落实于个人的行动中,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颜回以其高尚的道德人格影响社会,启迪后世。

折叠天人合一
颜回的言行体现了他善于领略天地造化的力量,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但又重视人的能动性,守道而不移其志。颜回有入士为相的愿望,希望通过人的努力,达到"无伐善,无施劳"。在条件不成熟时,能主动退让,待时而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居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把自我化于自然之中。"同于大道"(《庄子·大宗师》),使自我行动符合客观规律。

折叠辩证思维
事物发展到极限会走向反面,这是辩证法的观点之一。颜回从东野毕不爱惜马力推知其马将逃跑。鲁定公问何以知其马将逃跑时,颜回说:"臣以政知之。昔舜巧于使民,而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穷其马;是以舜无失民,造父无失马也。今东野毕之驭,上车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犹求马不已,是以知之也。"定公问:"善!可得少进乎?"颜回答:"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荀子·哀公》)

颜回在学习和弘扬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的过程中,总是殚精竭思,倾注全部心血,再加上"箪食瓢饮"的困苦生活,这种状况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夏历八月二十三日,一代儒学宗师颜子不幸病逝,给世人留下了永久的遗憾。由于他的家境十分困难,以至无力按照当时有关礼仪殡葬,最后经他的父亲颜路四处筹措,并在其弟子及同门好友的帮助下,才勉强完成了葬礼。

《孔子家语》中有颜回一篇。据说颜回非常聪明,深晓推理之术。他主张为人要谨慎,克己,多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在孔教中颜回得到特别的尊重。但是孔子门下的学生,有聪明才智的一样有很多--像子路等人都可以为代表。

折叠编辑本段历代追封
自汉代起,颜渊因为较易查考的关系,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渊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折叠编辑本段史籍记载
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

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实际年龄四十岁)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故事
轶事典故

颜回,名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管子》曰:水出于地而不流者,命之曰渊。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名字由来
颜回,名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管子》曰:水出于地而不流者,命之曰渊。

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庄子·应帝王》

或跃在渊。--《易·乾》

"回"与"渊"互训,意思是"回水",即漩涡激流中的水。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回旋,旋转。

回,转也。--《说文》

昭回于天。--《诗·大雅·云汉》

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荀子·儒效》

有人说,颜回的名字寄寓了"急流勇进"的处世态度;也有人说,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

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庄子·应帝王》

或跃在渊。--《易·乾》

"回"与"渊"互训,意思是"回水",即漩涡激流中的水。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回旋,旋转。

回,转也。--《说文》

昭回于天。--《诗·大雅·云汉》

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荀子·儒效》

有人说,颜回的名字寄寓了"急流勇进"的处世态度;也有人说,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

折叠颜回好学
原文

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孔子哭得哀痛之至,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们就更加亲近我。"鲁国国君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之后再没有发现好学的人了。"

折叠颜回攫甑
原文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

译文

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炭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看见的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难啊,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更难啊。

折叠颜回不仕
孔子对颜回说:"颜回,你过来!你家庭贫困处境卑贱,为什么不去做官呢?"颜回回答说:"不愿意做官。我有城外的五十亩地,足够供给稠粥;城内的十亩土地,足够穿丝麻;弹琴足以自求娱乐,所学先生的道理足以自己感到快乐。我不愿意做官。"孔子欣然改变面容,说:"好啊,你的愿望!我听说:'知足的人,不以利禄自累;审视自得的人,损失而不忧惧;进行内心修养的人,没有官位而不惭愧。'我诵读这些话已经很久了,现在在颜回身上才看到它,这是我的心得啊!"

原文:

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作。'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庄子》

2011年电视剧《孔子春秋》唐曾饰演颜回

折叠编辑本段颜氏宗子世表
一世祖 颜回,字子渊

二代 颜歆

三代 颜俭

四代 颜威

五代 颜芃

六代 颜亿

七代 颜岵

八代 颜卸

九代 颜誉

十代 颜产

十一代 颜异

十二代 颜愚

十三代 颜逵

十四代 颜律

十五代 颜衷

十六代 颜凯

十七代 颜邃

十八代 颜龠

十九代 颜绰

二十代 颜准

二十一代 颜阮,字怀珍

二十二代 颜亮,字世明

二十三代 颜敫,字士荣

二十四代 颜斐,字文林、颜盛,字叔台

二十五代 颜钦(字公若,谥曰"贞")。

二十六代 颜默(字静伯,西晋汝阴太守)

二十七代 颜含(字宠都,因平乱有功,封西平县侯,年九十三卒。谥曰靖)

二十八代 颜髦(字君道,颜含子)、颜谦、颜约(皆颜含子)

二十九代 颜綝(字文和,颜髦之子)、颜显,颜约之子,曾任护军司马

三十代 颜靖之(字茂宗,颜綝子)、颜延之(字延年,颜显子)

三十一代 颜腾之(字弘道,颜靖之子)、颜竣(字士逊,颜延之长子)、颜测(颜竣弟)、颜师伯(字长深,峻族兄)

三十二代 颜炳之(字叔豹,颜腾之子)

三十三代 颜见远(颜炳之子)

三十四代 颜协(字子和)

三十五代 颜之仪(字子升)、颜之推(字介,颜协第三子)

三十六代 颜思鲁(字孔归)、颜愍楚、颜游秦(字有道)

三十七代 颜师古(字籀)、颜相时(字睿,师古弟)、颜勤礼(字敬)

三十八代 颜趋庭,字茂实 、颜扬庭、颜光庭(颜师古子)、

三十九代 颜尚宾、颜勤礼生颜昭甫(字周卿)、颜敬仲、颜殆庶、颜无恤、颜少连、颜务滋、颜辟强

四十代 颜元孙(字聿修,颜昭甫子)、颜惟贞(字叔坚,颜昭甫子)

四十一代 颜迢、颜春卿、颜耀卿(颜元孙子)、颜杲卿(颜元孙子)、颜旭卿、颜茂曾,颜惟贞生颜阙疑、颜允南、颜乔卿、颜真长、颜幼舆、颜允臧、颜真卿(字清臣)

四十二代 颜传贽、颜季明(颜杲卿子)、颜颈(颜真卿子)、颜颙(颜真卿侄)

四十三代 颜文

四十四代 颜君佐、颜君雅

四十五代 颜文威、颜文蕴、颜文铎

四十六代 颜承祜、颜涉、颜街

四十七代 颜仲昌、颜柽

四十八代 颜太初,字醇之、颜端

四十九代 颜复,字长道、颜继

五十代 颜昌

五十一代 颜擎

五十二代 颜价

五十三代 颜顺

五十四代 颜宝

五十五代 颜椿

五十六代 颜之才,字宗艺、颜之美,字宗德

五十七代 颜涣、颜襄、颜池,字德裕

五十八代 颜拳,字克膺

五十九代 颜希仁,字士元、颜希惠

六十代 颜议,字定伯

六十一代 颜公宏,字宗器,成化十八年袭

六十二代 颜重德,字尚本,正德二年袭

六十三代 颜从祖,字守嗣,无子、颜肇先,字启源,颜重礼之长子

六十四代 颜嗣慎,字用修,长子颜胤宗先卒,

六十五代 颜胤宗,字永昌、颜胤祚,字永锡,万历十七年袭

六十六代 颜伯贞,字叔节,颜尹宗之子,万历二十七年袭、弟颜伯廉,字叔清,万历三十四年袭

六十七代 颜光鲁,字宗旦

六十八代 颜绍统,字景宗、颜绍绪,字振宗,崇祯十四年袭

六十九代 颜懋衡,字以玉,康熙五年袭

七十代 颜崇文,未袭封病故,无后、颜崇敷,字化南,康熙四十一年袭

七十一代 颜怀礼,字子真,早逝、颜怀圉,字彤宾,

七十二代 颜士采,字庆田

七十三代 颜锡嘏,字公纯,颜士庄长子,乾隆三十六年袭

七十四代 颜振估,字启愚,早卒无子、颜振奋,嘉庆十九年袭

七十五代 颜承裔,字波仙,系颜振淇次子,为颜振估嗣子

七十六代 颜景育,字养斋,光绪十三年袭。

七十七代 颜世镛,字冠声,1918年承袭复圣颜子奉祀官,1975年病逝 。生五子:颜廷汉、颜廷渭、颜廷潮、颜廷澄、颜廷淦

七十八代 颜廷汉,颜世镛长子,1940年生,1972年病故。生子颜秉刚

七十九代 颜秉刚,颜廷汉之子,1965年生。生子颜培郅

八十代 颜培郅,颜秉刚之子,1996年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7 21: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2薛光&夫人颜氏+YYX-06薛顺可/仁可/旻可++YYX-09薛真+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假如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红楼梦颜鲁公+颜回复圣三圣朱三太子朱慈炤】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红楼梦//观音未有世家传//发光明如来
观世音菩萨 - 菩萨 锁定
B 添加义项 ?
佛教菩萨名,为梵文Avalokiteśvara的意译,亦译作“光世音”,新译“观自在”“观世自在”,音译“阿婆卢吉低舍婆罗”“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  佛教认为观世音菩萨为大慈大悲的菩萨,遇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故名。曾因唐代避讳太宗李世民名,去“世”字,略称“观音”。

主要事迹:关于观世音菩萨,《成具光明定意经》《维摩诘经》《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大宝积经》卷八十二及卷一百等处,皆列有此菩萨之名号,然未列本缘等事迹。在《法华经》中设一品详说此菩萨于娑婆世界利生之相。另外《悲华经》卷三〈诸菩萨本授记品〉叙述了阿弥陀佛过去生中为转轮王无诤念时的长子不眴,出家在宝藏佛前,发愿称,若有众生遭受种种苦恼恐怖,如果他能够忆念我,称念我的名号,即为其免除如此种种痛苦烦恼。宝藏佛即为他授记并命名观世音。

中国的观世音菩萨信仰: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其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农历六月十九,涅槃日是农历九月十九,说法道场是普陀山。观音信仰在中国影响深远,造成民间有种种关于观世音菩萨的传说,如广泛流传的观音为兴林国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公主的说法。这种女观音传说,最早可见于宋代朱弁《曲洧旧闻》。其后,宋末元初的管道升著《观世音菩萨传略》成为完整的传记。以此为蓝本,还陆续出现了《香山宝卷》、《南海观音全传》、《观音得道》等一大批观音故事书。

观世音菩萨形象:有各种不同名称和形象的观音,如六观音、七观音及至三十三观音(称三十三身),但一般所说的观音是指作为总体的圣观音。中国寺院中的观音塑像常作女相。女相观音造像约始于南北朝,盛于唐代以后。“三十三身”观音常被提及,按《法华经》卷七〈普门品〉所说,观音由普现色身三昧示现之三十三种变化身:一佛身,二辟支佛身,三声闻身,四梵王身,五帝释身,六自在天身,七大自在天身,八天大将军身,九毗沙门身,十小王身,十一长者身,十二居士身,十三宰官身,十四婆罗门身,十五比丘身,十六比丘尼身,十七优婆塞身,十八优婆夷身,十九长者妇女身,二十居士妇女身,廿一宰官妇女身,廿二婆罗门妇女身,廿三童男身,廿四童女身,廿五天身,廿六龙身,廿七夜叉身,廿八乾闼婆身,廿九阿修罗身,三十迦楼罗身,三十一紧那罗身,三十二摩睺罗伽身,三十三执金刚神身。
庄子·外篇·田子方 【老子庄子颜回论真】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
田子方是篇首的人名。全篇内容比较杂,具有随笔、杂记的特点,不过从一些重要章节看,主要还是表现虚怀无为、顺应自然、不受外物束缚的思想。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庄子·外篇·田子方

出处
庄子


作者
庄子

朝代
春秋

目录
1作者
2题解
3原文
4译文
5作品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特点,但其"一"本同,安时处顺,逍遥无待,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假慈、假仁,假意等大伪。

折叠编辑本段题解
全文自然分成长短不一、各不相连的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夫魏真为我累耳",通过田子方与魏文侯的对话,称赞东郭顺子处处循"真"的处世态度。第二部分至"亦不可以容声矣",批评"明乎礼而陋乎知人心"的作法,提倡体道无言的无为态度。第三部分至"吾有不忘者存",写孔子对颜渊的谈话,指出"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要得不至于"心死",就得像"日出于东方而入于西极"那样地"日徂";所谓"日徂"即每日都随着变化而推移。第四部分至"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借老聃的口表达"至美至乐"的主张,能够"至美至乐"的人就是"至人";怎样才能"至美至乐"呢?那就得"喜怒哀乐不入胸次"而"游心于物之初"。第五部分至"可谓多乎",写了一个小寓言,说明有其形不一定有其真,有其真也就不一定拘其形。第六部分至"故足以动人",指出应当爵禄和死生都"不入于心"。第七部分至"是真画者也",写画画并非一定要有画画的架势。第八部分至"彼直以循斯须也",写臧丈人无为而治的主张。第九部分至"尔于中也殆矣夫",以伯昏无人凝神而射作比喻,说明寂志凝神的重要。第十部分至"己愈有",写孙叔敖对官爵的得失无动于衷;余下为第十一部分,写凡国国君对国之存亡无动于衷;两个故事都说明,不能为任何外物所动,善于自持便能虚怀无己。

折叠编辑本段原文
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数称溪工。文侯曰:"溪工,子之师邪?"子方曰:"非也,无择之里人也。称道数当故无择称之。"文侯曰:"然则子无师邪?"子方曰:"有。"曰:"子之师谁邪?"子方曰:"东郭顺子。"文侯曰:"然则夫子何故未尝称之?"子方曰:"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无择何足以称之!"子方出,文侯傥然,终日不言。召前立臣而语之曰:"远矣,全德之君子!始吾以圣知之言、仁义之行为至矣。吾闻子方之师,吾形解而不欲动,口钳而不欲言。吾所学者,直土埂耳!夫魏真为我累耳!"

温伯雪子适齐,舍于鲁。鲁人有请见之者,温伯雪子曰:"不可。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吾不欲见也。"至于齐,反舍于鲁,是人也又请见。温伯雪子曰:"往也蕲见我,今也又蕲见我,是必有以振我也。"出而见客,入而叹。明日见客,又入而叹。其仆曰:"每见之客也,必入而叹,何耶?"曰:"吾固告子矣: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昔之见我者,进退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龙、一若虎。其谏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是以叹也。"仲尼见之而不言。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夫子曰:"回,何谓邪?"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仲尼曰:"恶!可不察与!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是出则存,是入则亡。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效物而动,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薰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规乎其前。丘以是日徂。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甚忘。虽然,女奚患焉!虽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干,蛰然似非人。孔子便而待之。少焉见,曰:"丘也眩与?其信然与?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孔子曰:"何谓邪?"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尝为汝议乎其将: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非是也,且孰为之宗!"孔子曰:"请问游是。"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孔子曰:"愿闻其方。"曰:"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已为道者解乎此。"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脱焉!"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汋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孔子出,以告颜回曰:"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与!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庄子见鲁哀公,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庄子曰:"鲁少儒。"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履者知地形,缓佩玦者事至而断。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于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

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贱,与之政也。有虞氏死生不入于心,故足以动人。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臝。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斔斛不敢入于四竟。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斔斛不敢入于四竟,则诸侯无二心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颜渊问于仲尼曰:"文王其犹未邪?又何以梦为乎?"仲尼曰:"默,汝无言!夫文王尽之也,而又何论剌焉!彼直以循斯须也。"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犹象人也。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

肩吾问于孙叔敖曰:"子三为令尹而不荣华,三去之而无忧色。吾始也疑子,今视子之鼻间栩栩然,子之用心独奈何?"孙叔敖曰:"吾何以过人哉!吾以其来不可却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而无忧色而已矣。我何以过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方将踌躇,方将四顾,何暇至乎人贵人贱哉!"仲尼闻之曰:"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说,美人不得滥,盗人不得劫,伏戏、黄帝不得友。死生亦大矣,而无变乎己,况爵禄乎!若然者,其神经乎大山而无介,入乎渊泉而不濡,处卑细而不惫,充满天地,既以与人己愈有。"

楚王与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丧吾存。夫凡之亡不足以丧吾存,则楚之存不足以存存。由是观之,则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

折叠编辑本段译文
田子方陪坐在魏文侯旁边,多次称赞溪工这个人。文侯说:"溪工是先生的老师吗?"子方说:"不是,只是我的同乡。讲说大道常常恰当在理,所以我称赞他。"文侯说:"那么先生没有老师吗?"子方说:"有"。又 问:"先生的老师是谁呢?"子方说:"是东郭顺子。"文侯说:"可是,先生为什么没有称赞过呢?"子方说:"他为人真诚,具有人的体貌和天一样空虚之心,随顺物性而保持真性,心性高洁又能容人容物。人与事不合正道,他端正己之仪态使自悟其过而改之。我哪里配得上去称赞他呀!"子方出去后,文侯表现出若有所失的神态,整天不言语。召呼立在面前之臣对他说:"太深远玄妙了,真是一位德行完备的君子!起先我认为仁义的行为,圣智的言论是至高无上的。我听到子方讲述其老师的情况,我身体松散不愿动,口象被钳住一样不愿说话,对照我所学的东西,只是没有生命的土偶而已!魏国真成了我的累赘啊!"

温伯雪子往齐国去,途中寄宿于鲁国。鲁国有个人请求见他,温伯雪子说:"不可以。我听说中原的君子,明于礼义而浅于知人心,我不想见他。" 到齐国后,返回时又住宿鲁国,那个人又请相见。温伯雪子说:"往日请求见我,今天又请求见我,此人必定有启示于我。"出去见客,回来就慨叹一番,明天又见客,回来又慨叹不已。他的仆人问,"每次见此客人,必定入而慨叹,为何呢?"回答说:"我本来已告诉过你:中原之人明于知礼义而浅于知人心,刚刚见我的这个人,出入进退一一合乎礼仪,动作举止蕴含龙虎般不可抵御之气势。他对我直言规劝象儿子对待父亲般恭顺,他对我指导又象父亲对儿子般严厉,所以我才慨叹。"孔子见到温伯雪子一句话也不说,子路问:"先生想见温伯雪子很久了,见了面却不说话,为何呀?"孔子说: "象这样人,用眼睛一看而知大道存之于身,也不容再用语言了。"

颜渊问孔子说:"先生缓步我也缓步,先生急走我也急走,先生跑我也跑,先生快速奔跑,脚掌好象离开地面一般,而我只能瞪大眼睛在后面看了。" 孔子说:"颜回,你说的是什么意思?"颜回说:"先生缓步我也缓步,是说先生怎样讲我也跟着怎样说;先生急走我也急走,是说先生辨析事理我也跟着辨析事理;先生跑我也跑,是说先生讲说大道我也跟着讲说大道;及至先生好象脚掌离开地面般迅跑,而我瞪大眼睛在后面看,是说先生不用言说而为人信服,不私意亲近而周遍亲附,没有官爵利禄而人们聚集于前,却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此而已。"孔子说:"噢!不可不明察呀!悲哀没大过心死,而身死还在其次。太阳从东方出来而入于西天尽头,万物莫不顺从太阳的方向而动作,凡有眼有脚的,必待日出而后有所作为。日出则操作,日入无事可作则休息。万物亦是这样,待造化之往来而有生有死。我一秉受天赋之形体,就不会转化为他物而等待着穷尽天年。随着外物而运动,日夜不停息,而不知终极之处。和气自动聚合成形体,知命的人也不能测度将来的命运。我只是天天与变化俱往。我终身与你在一起,这极好机会却当面错过而不能使你了解这个道理,可不悲哀吗?你只是着眼于我显著的方面,而那些显著有形迹的东西已经过去了,你还着意追寻以为实有,这就如同在空虚市场上寻求马一样不可能。我之所习,你要把它全部遗忘;你之所习,我也把它全部遗忘。虽然如此,你又何必担忧!虽然忘记了过去的我,我还有永存的不被忘记的东西在。"

孔子去见老聃,老聃刚洗完发,正在披散头发晾干,木然而立不象一个活人。孔子蔽于隐处等待,过一会儿人见,说:"是我眼花呢?还是真的呢?刚才先生身体独立不动象槁木,象遗弃万物离开众人而独立自存的样子。" 老聃说:"我在神游物初生之浑沌虚无之境。"孔子说:"这是何意呢?" 老聃说:"心困惑于它而不能知,口对它开而不合不能言说。尝试为你议论一下它的大略:地之极致为阴冷之气,天之极致力炎热之气,阴冷之气恨于天,炎热之气本于地。两者相互交通和合而生成万物,谁为这一切的纲纪而又不见它的形体。消亡又生息,盈满又空虚,一暗一明,日日改变,月月转化,每日有所作为而不见其功效。生有所萌发之处,死有所归往之地,始终相反没有边际,而不知其穷尽。没有它,谁来作主宰啊!"孔子说:"请问神游大道之情形。"老聃说:"能得神游于此为至美至乐。能得至美而游于至乐,就叫作至人。"孔子说:"请问达于至美至乐之道。"老聃说:"食草的兽类,不担忧更换沼泽地;水生的虫类,不担忧改换水。实行小的变化而未失去基本的生活条件,喜怒哀乐之情就不会进入心里。至于天下,是万物共同生息之所。得到共同的生息之气而能混同为一,则四肢百体就将成为废物,而死生终始也将如昼夜之更迭,不能混乱,何况得失祸福之所分际啊!遗弃隶属于己之物如同抛弃泥土,这是知晓身贵于隶属之物。知自身之贵又不失与变化俱往。而且千变万化是未曾有终极的,又何必为此心忧!得道之人会理解此理的。?"孔子说:"先生之德与天地匹配,而还借助至道之言以修养心性。古之君子谁又能免于修养呢!"老聃说:"不是这样,水之于澄澈,是无为而才质自然如此的;至人之于德行,不须修养而成,万物不能离开它。就象天自然就高,地自然就厚,日月自然就明亮,何用修养啊!" 孔子出来,把这些告诉颜回,说:"我对于道之认识,就如同醋瓮中的飞虫般渺小!没有先生揭开我之蒙蔽,我就不知道天地大全之理啊!"

庄子拜见鲁哀公,哀公说:"鲁国多儒学之上,很少有从事先生之道术的。"庄子说:"鲁国儒学之士很少。"哀公说:"全鲁国的人都穿儒者服装,怎么说少呢?"庄子说:"我听说,儒者中戴圆帽的通晓天时,穿方形鞋子的懂得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穿系玉块的,事至而能决断。君子怀有其道术的,未必穿戴那样的服饰;穿戴那样服饰的,未必真有道术。公一定以为不是这样,何不号令于国中说:"'不懂此种道术而穿戴此种服饰的,要处以死罪!'"于是哀公发布这样命令,五天以后鲁国没有敢穿儒服的人。唯独有一位男子,身穿儒服立在哀公门外。哀公即刻召见他以国事相问,干转万变发问也不能难住他。庄子说:"以鲁国之大只有一个儒者,可以说多吗?"

百里奚不把官爵奉禄放在心上,所以养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记了他出身低贱,而委之以国事。虞舜不把生死放在心上,所以能感动他人。

宋元君要画画,众位画师都来了,受君命拜揖而立,润笔调墨准备着,门外面还有一大半。有一位后到的画师,舒缓闲适不慌不忙地走着,受命拜揖后也不在那站着,而往馆舍走去。元公派人去看,见他脱掉上衣赤着上身盘腿而坐。元公说:"可以了,这位就是真正画师。"

周文王去臧地巡视,看见一位钓鱼的老者,身在钓鱼,心不在钓鱼上。他并非以持竿钓鱼为事,而是别有所钓,他经常就是这样钓法。文王想举用他,把国事交他治理,又担心大臣和父兄辈族人不肯相安;想最后舍弃此人,又不忍心让百姓们得不到善人的庇荫。于是就在清晨集合他的大夫们说:"昨天夜里我梦见一位好人,面黑两颊长满长须,骑的杂色马有一只蹄子是赤色,命令我说:'托付你的国事给臧地老者,差不多民就可以解除病痛了!'"诸位大夫惊惧不安他说:"这是先君王季历啊!"文王说:"让我们占卜一下吧。"诸位大夫说:"先君之命令,王无可怀疑,又何必占卜。"于是就迎接臧地老者,授给国事。这个人掌政,以往典章法令没有更改,一篇新政令也未发出。三年之后,文王巡视国内,则见各种文士武士结成的私党都散掉了,官长们也不建立个人功德,标准不一的量器也不敢进入国境之内。文士武士们的私党散掉,则上同于君主;官长不建立个人功德,则能同以国事为务;标准不一的量器不入境,则诸侯们也就没有二心了。文王于是把臧丈人当作者师,北面而立请教说:"这佯的政事可以推行于天下吗?"臧丈人默然不回答,淡漠无心地告辞而去,早晨还接受文王指令,晚上就逃走了,终身没有消息。颜渊问孔子说:"文王还不足以取信于人吗?何必要假托于梦呢?"孔子说:"别作声,你不要说了!文王已经作得很完美了,你又何必议论讥刺呢!他只是在短暂时刻顺应众人罢了。"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把弓拉得满满的,放一杯水在左肘上,发射出去,箭射出后又有一只扣在弦上,刚刚射出又一只寄在弦上,连续不停。在那个时候,他就象一个木偶一般纹丝不动。伯昏无人说:"这是有心于射的射法,不是无心之射的射法。尝试和你登上高山,踏着险石,对着百仞深渊,你能射吗?"于是伯昏无人就登上高山,脚踏险石,背对着百仞深渊向后却退,直到脚下有三分之二悬空在石外,在那里揖请列御寇退至相同位置表演射箭。列御寇惊惧得伏在地上,冷汗流到脚跟。伯昏无人说:"作为至人,上可探测青天,下可潜察黄泉,纵放自如于四面八方,而神情没有变化。现在你有惊恐目眩之意,你于精神已经疲困了!"

肩吾问孙叔敖说:"您三次作令尹而不昌盛显达,三次被免职也没有忧愁之色。我开始时对此怀疑,现在见您呼吸轻松欢畅,您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呢?"孙叔敖说:"我哪有什么过人之处啊!我认为它既然来了就无法推辞,它去了也无法阻止,我认为官职奉禄之得失非我所有,失去了而无忧愁之色而已。我哪有什么过人之处啊!况巨不知荣华显贵是在于令尹呢,还是在我自身?如果是在于令尹,则于我无涉;如果在我自身,则于令尹无涉。那时我正在驻足沉思,顾及四面八方之事,哪有工夫顾及到个人的富贵和贫贱哪!"孔子听后说:"古时候的真人,智者不能说服他,美色不能使之淫乱,强盗不能强制他,伏牺、黄帝这样的帝王也不能宠络亲近他。死生也算得上大事了,也不能使自己有所改变,何况是官爵奉禄之得失呢!象这样的人,他的精神历经大山而无障碍,入于深渊而不沾湿,处于贫贱而下疲困,充满大地之间,尽数给予别人而自己更富有。"

楚王和凡国之君共坐,过一会儿,楚王左右之臣多次来讲凡国已经灭亡了。凡国之君说:"凡国灭亡,不足以丧失我之存在。而凡国之灭亡既不足以丧失我之存,而楚国之存在也不足以存在为存。由此看来,则凡国未曾灭亡而楚国未曾存在。"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简介
庄子的散文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文学史上一位不朽的散文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真经》),系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司马迁在《史记》用精练的一二百字介绍了庄子的生平,并未提起庄子的字,字子休是由唐人提出的。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折叠编辑本段历代追封
自汉代起,颜渊因为较易查考的关系,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渊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折叠编辑本段史籍记载
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

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实际年龄四十岁)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故事
轶事典故

颜回,名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管子》曰:水出于地而不流者,命之曰渊。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名字由来
颜回,名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管子》曰:水出于地而不流者,命之曰渊。

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庄子·应帝王》

或跃在渊。--《易·乾》

"回"与"渊"互训,意思是"回水",即漩涡激流中的水。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回旋,旋转。

回,转也。--《说文》

昭回于天。--《诗·大雅·云汉》

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荀子·儒效》

有人说,颜回的名字寄寓了"急流勇进"的处世态度;也有人说,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

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庄子·应帝王》

或跃在渊。--《易·乾》

"回"与"渊"互训,意思是"回水",即漩涡激流中的水。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回旋,旋转。

回,转也。--《说文》

昭回于天。--《诗·大雅·云汉》

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荀子·儒效》

有人说,颜回的名字寄寓了"急流勇进"的处世态度;也有人说,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

折叠颜回好学
原文

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孔子哭得哀痛之至,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们就更加亲近我。"鲁国国君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之后再没有发现好学的人了。"

折叠颜回攫甑
原文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

译文

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炭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看见的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难啊,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更难啊。

折叠颜回不仕
孔子对颜回说:"颜回,你过来!你家庭贫困处境卑贱,为什么不去做官呢?"颜回回答说:"不愿意做官。我有城外的五十亩地,足够供给稠粥;城内的十亩土地,足够穿丝麻;弹琴足以自求娱乐,所学先生的道理足以自己感到快乐。我不愿意做官。"孔子欣然改变面容,说:"好啊,你的愿望!我听说:'知足的人,不以利禄自累;审视自得的人,损失而不忧惧;进行内心修养的人,没有官位而不惭愧。'我诵读这些话已经很久了,现在在颜回身上才看到它,这是我的心得啊!"

原文:

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作。'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庄子》

颜真卿 - 唐代名臣、著名书法家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所属类别 :文化人物|历史人物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 、司徒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书法家。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人物关系
堂哥 颜杲卿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颜真卿

别称
颜鲁公、颜文忠、颜平原、羡门子、颜太保


字清臣 别号应方

所处时代
唐朝

出生地
京兆府万年县敦化坊

出生日期
709年

逝世日期
784年8月23日

主要作品
《多宝塔碑》《劝学诗》《颜勤礼碑》《祭侄文稿》等


主要成就
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创颜体书,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官职
光禄大夫、守太子太师、上柱国

爵位
丹阳县子→鲁郡公

追赠
司徒

谥号
文忠

祖籍
琅玡临沂

地位
楷书四大家之一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成就
3主要作品
4人物评价
5逸闻趣事
6亲属成员
7史料记载
8卒年争议
9后世纪念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为官有声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颜真卿生于京兆府万年县敦化坊。颜氏家族本籍琅玡临沂,但自颜真卿的五世祖颜之推起,颜氏家族已徙居京兆长安。


颜真卿像
颜真卿三岁时丧父,由母亲殷夫人亲自教育。他长大后,学问渊博,擅长写文章,对母亲殷夫人非常孝顺。 开元九年(721年),七月,颜真卿随殷夫人南下,寄居苏州外祖父家。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他就读于京师长安的福山寺。十月,到尚书省吏部应试。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二月,颜真卿中进士甲科。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经吏部诠选,任校书郎。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颜真卿因殷夫人病逝,赴洛阳丁忧三年。

天宝元年(742年),颜真卿回到长安,并中博学文词秀逸科(制举考试的一种)。 十月,被任命为醴泉县尉。 天宝五载(746年),三月,迁长安县尉 。据《云溪友议》所载,颜真卿又曾任临川内史,使“浇风莫竞,文政大行“,颇受赞誉。 经两次提升,任监察御史,奉命巡查河东、陇州。他在巡视过程中平反了五原冤狱,受百姓称赞。巡查河东时,劾罢不孝的朔方县令郑延祚,使其被朝廷下诏终身禁止录用。

天宝八载(749年),颜真卿升任殿中侍御史,因受宰相杨国忠厌恶,被外调为东都采访判官。 次年,再任殿中侍御史。 天宝十一载(752年),转任武部员外郎。 杨国忠始终想排挤他,于次年将颜真卿调离京师,出任平原太守。

折叠首唱大顺
参见:安史之乱

平原郡属安禄山辖区,当时安禄山谋反的迹象已显露出来,颜真卿便假托阴雨不断,暗中加高城墙,疏通护城河,招募壮丁,储备粮草。表面上每天与宾客驾船饮酒,以此麻痹安禄山。安禄山果真认为他是个书生,不足忧虑。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河北郡县大都被叛军攻陷,只有平原城防守严密,颜真卿派司兵参军李平骑快马到长安向玄宗报告。玄宗初起初听到安禄山反叛的消息,叹息说:“河北二十四个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吗?“等到李平到京,玄宗大喜,对左右的官员说:“我不了解颜真卿的为人,他做的事竟这样出色!“ 当时平原郡有三千静塞兵,他又增招士兵一万人,派录事参军李择交统领,任用刁万岁、和琳、徐浩、马相如、高抗朗等人为将领,分别统领军队,在城西门盛大地犒劳士兵,颜真卿慷慨陈词,泪水直流,全军都感奋。饶阳太守卢全诚、济南太守李随、清河长史王怀忠、景城司马李〈目韦〉、邺郡太守王焘各领军来归附他。朝廷命北海太守贺兰进明率领五千精锐士兵渡河援助。

叛军攻下洛阳,派段子光送李憕、卢奕、蒋清的头到河北示众。颜真卿担心大家害怕,哄各位将领说:“我一向认识李憕等人,这些头都不是他们的。“于是杀了段子光,把三颗头藏起来。过了些时候,用草编做人身,接上首级,装殓后祭奠,设灵位哭祭他们。


颜真卿版刻像
此时,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任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杀了叛军将领李钦凑等人,清除了土门的敌人,十七个郡同一天自动归顺朝廷,推举颜真卿为盟主,有二十万兵力,截断了燕赵的交通联络。朝廷任命颜真卿为户部侍郎,辅佐河东节度使李光弼讨伐叛军。颜真卿任李晖为自己的副手,而任李铣、贾载、沈震为判官。不久,被加拜为河北招讨采访使。

清河太守派郡人李萼来向颜真卿求援,李萼建议颜真卿联结清河郡,利用其钱粮。颜真卿便派出六千援兵,又向李萼求计,李萼说:“朝廷派程千里统帅十万军队,自太行山向东进发,准备兵出山郭口,限制叛军前进。您如果攻打魏郡,杀掉叛将袁知泰,用精兵打下〈山郭〉口。迎接朝廷的军队出〈山郭〉口攻打邺城、幽陵,平原、清河两郡共十万军队攻向洛阳,分出精锐部队控制要冲。您坚守不与敌人交战,不超过几十天,叛贼必然溃败,自相残杀而死。“颜真卿同意,就传送文告给清河等郡,派大将李择交、副将范冬馥、和琳、徐浩与清河郡、博平郡的五千军队驻扎在堂邑。袁知泰派白嗣深、乙舒蒙等领兵二万交战,叛军战败,被斩了一万多颗首级,袁知泰败逃到汲郡。

史思明围攻饶阳,派游军截断了平原郡的救兵,颜真卿害怕打不过敌军,便写信请贺兰进明,把河北招讨使让给他。贺兰进明在信都作战失败。恰逢平卢将领刘正臣据渔阳起义,颜真卿想坚定他的信心,派贾载渡海送去十多万军费,并用自己十岁的儿子颜颇做为人质。众人坚决请求将颜颇留下,颜真卿不听。

此时,太子李亨(唐肃宗)已在灵武登基。颜真卿多次派使者带着用蜡丸封的信向李亨汇报军政事务,李亨任命他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复任河北招讨使。当时军费困难,李萼劝颜真卿收取景城的盐资源,让各郡之间互相调济,保证了军费供给。理财家第五琦后来效仿此法,也使军中物资丰富。

折叠重振朝纪
安禄山乘虚派史思明、尹子奇急攻河北一带,各郡又沦陷,只有平原郡、博平郡、清河郡防守坚固。但人心惶惶,不能再振奋起来。颜真卿经与众人商议,于至德元载(756年)十月,放弃平原郡,渡过黄河,走崎岖小路到凤翔拜见李亨,李亨任命他为宪部尚书,又调任御史大夫。此时,朝廷正处于混乱状态,但颜真卿仍像平常一样按法律治事,武部侍郎崔漪、谏议大夫李何忌都被他弹劾降职。

广平王李俶(后改名李豫,唐代宗)统率二十万军队收复长安,辞行的那天,在行宫门前不敢上马,快步走出栅栏才上马。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于李俶上马,颜真卿予以弹劾。李亨退回他的奏章,慰勉说:“朕的儿子每次外出,朕都谆谆教育他,所以不敢失礼。管崇嗣年老腿跛,你暂且宽容他。“百官由此都严肃守礼起来。

长安收复后,李亨派左司郎中李选祭宗庙,在祝词上署名“嗣皇帝“,颜真卿对礼仪使崔器说:“太上皇还在川蜀,这样行吗?“崔器立即报告李亨更改,李亨因此赞赏颜真卿的才识。颜真卿又建议在长安郊野筑坛,由李亨向着东方哭祭,然后再派出礼仪使,李亨未采用此建议。宰相厌恶颜真卿直言劝谏,调他出京任冯翊太守。转任蒲州刺史,封丹阳县子。又被御史唐旻诬陷,降为饶州刺史。

乾元二年(759年),颜真卿任浙西节度使。淮西节度副使刘展将要反叛,颜真卿指示预先做好战备,都统李峘认为他无事生非,反而攻击他,李亨因此召颜真卿为刑部侍郎。刘展后起兵反叛,渡过淮河,李峘逃奔江西。李辅国将太上皇李隆基迁居西宫,颜真卿率百官问安,此举招致李辅国的厌恶,致仕其被降为蓬州长史。

宝应元年(762年),太子李豫即位,起用颜真卿为利州刺史,没有下任命书,改任吏部侍郎。又授荆南节度使,还未赴任,改拜尚书右丞。

广德元年(763年)十月,为躲避吐蕃入侵,李豫避难陕州,颜真卿请求让自己奉诏召仆固怀恩回朝,但李豫不同意。十二月,李豫回京,颜真卿请李豫先参拜陵墓宗庙,后在正殿即位。宰相元载认为他迂腐,颜真卿生气地说:“这意见用不用在您,进言的人有什么罪过?但朝廷规章哪能经受您两次破坏呢?“元载记恨在心。

广德二年(764年)正月,李豫命颜真卿以检校刑部尚书的职务任朔方行营宣慰使,劝说仆固怀恩入朝。颜真卿回答说:“陛下在陕州时,臣去用忠义的道理质问他,让他前来奔赴国难,他还有可来的道理。如今陛下已经回宫,他进不是勤王赴难,退则无法向大家解释,这时去召见他,他怎么肯前来呢!再说,告仆固怀恩谋反的人,仅有辛云京、骆奉仙、李抱玉、鱼朝恩四人而已,其余大臣都说他冤枉。陛下不如用郭子仪取代仆固怀恩,这样可以不战而使其臣服。“ 李豫同意。颜真卿因而留在京城主持尚书省事务,改封鲁郡公。

元载结党营私,怕群臣奏报李豫,因而让他下诏,让群臣进言时,都经自己审查才能上奏。颜真卿上奏劝阻,于是宦官在朝廷内外传播此事。

折叠历职抚湖
颜真卿掌管太庙的事务,说祭器没有整治,元载认为他诽谤朝廷,将其贬为峡州别驾,后改任吉州司马。大历三年(768年)四月,颜真卿改任抚州刺史。后任湖州刺史。

在抚州任职的五年中,颜真卿关心民众疾苦,注重农业生产,热心公益事业。针对抚河正道淤塞,支港横溢,淹没农田的现状,他带领民众在抚河中心小岛扁担洲南建起一条石砌长坝,从而解除了水患,并在旱季引水灌田。抚州百姓为了纪念颜真卿,将石坝命名为千金陂,并建立祠庙,四时致祭。

折叠刚正遭嫉
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被杀,经宰相杨绾、常衮举荐,颜真卿获召入朝,担任刑部尚书,随后升任吏部尚书。

大历十四年(779年),李豫驾崩,颜真卿任礼仪使。他上奏说前几朝皇帝追加谥号的礼节繁复,请按初定的礼节为准。颜真卿的意见遭袁傪排斥,往往无法上报朝廷。时值战乱之后,典章法令废弛,颜真卿虽然博古通今,但他的建议多被权臣阻扰,难以实施。

颜真卿因刚正而得罪宰相杨炎,被改为太子少师,但仍兼任礼仪使。到奸相卢杞掌权后,更加厌恶颜真卿的刚正,改授他为太子太师,罢免其礼仪使一职。卢杞还多次派人探听哪一个方镇方便些,准备把他排挤出京都。颜真卿去见卢杞,告诉他说:“你先父卢中丞(指卢奕)的头颅送到平原郡,脸上满是血,我不忍心用衣服擦,亲自用舌头舔净,您忍心不容忍我吗?“卢杞表面惊惶地下拜,但内心却恨之入骨。

折叠忠至灭身
建中四年(783年),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陷汝州。卢杞建议派颜真卿前往李希烈军中,传达朝廷旨意,唐德宗李适同意。朝臣为此大惊失色,宰相李勉秘密上奏,“以为失一国老,贻朝廷羞“,坚决要求留下他。河南尹郑叔则也劝他不要去,颜真卿回答说:“圣旨能逃避吗?“

颜真卿到后,李希烈想给他一个下马威。在见面时,李希烈让自己的部将和养子一千多人都聚集在厅堂内外。颜真卿刚开始宣读圣旨,那些人就冲上来,手里拿着明晃晃的尖刀,围住他又是谩骂,又是威胁。颜真卿面不改色,李希烈才用身子护着他,命众将退下,让颜真卿住进驿馆。李希烈逼他写信给朝廷,来洗刷自己的罪行,颜真卿不听,李希烈就借他的名义派他的侄子颜岘与几个随从到朝廷继续请求,李适没有答复。颜真卿每次给儿子写信,只告诫他们严谨地敬奉祖宗,抚养孤儿,从未有其他的话。

李希烈派李元平劝说他,颜真卿斥责李元平说:“你受国家委任为官,不能报答国家,想我没有兵杀你,还来诱说我吗?“李希烈请来他的同党,设盛会,唤来颜真卿,并指使戏子们借唱戏攻击和侮辱朝廷。颜真卿愤怒地说:“您是皇帝的臣子,怎么能这样做!“起身拂衣离去。李希烈非常惭愧。当时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等藩镇的使者都在座,对李希烈说:“很早就听说太师的名望高,品德好,您想当皇帝,太师来了,选人当宰相谁能超过太师?“颜真卿斥责说:“你们听说颜常山没有?那是我的兄长,安禄山反叛时,首先起义兵抵抗,后来即使被俘了,也不住口地骂叛贼。我将近八十岁了,官做到太师,我至死保持我的名节,怎么会屈服于你们的胁迫!“众人面尽失色。


鲁公写经图
李希烈最终将颜真卿逮捕,用甲士看守着。在庭院中挖了一丈见方的坑,传言说要活埋他,颜真卿约见李希烈说:“死生有命,何必搞那些鬼把戏!“荆南节度使张伯仪兵败时,李希烈命令把张伯仪的旌节以及被俘士兵的左耳送给颜真卿看,他痛哭扑地,气绝后又苏醒,从此不再与人说话 。恰逢李希烈同伙中的周曾、康秀林想偷袭杀掉李希烈,尊颜真卿为帅,事情泄露,周曾被杀死,李希烈就把颜真卿押送到蔡州的龙兴寺。颜真卿估计自己一定会死,于是写了给德宗的遗书、自己的墓志和祭文,指着寝室西墙下说:“这是放我尸体的地方啊!“李希烈称帝时,派使者问登帝位的仪式,颜真卿回答说:“老夫年近八十,曾掌管国家礼仪,只记得诸侯朝见皇帝的礼仪!“ 胡三省评此语“辞不迫切而义甚严正“ 。[1]

后来,唐军日益强大,淮西形势转变。李希烈派部将辛景臻、安华到颜真卿住所,在寺中堆起干柴说:“再不投降,就烧死你!“颜真卿起身跳入火中,辛景臻等人急忙拉住了他。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因与朱泚叛乱被杀,李希烈因而发怒,派宦官前往蔡州杀害颜真卿,说:“有诏书!“颜真卿拜了两拜。宦官说:“应该赐你死。“颜真卿说:“老臣没有完成使命,有罪该死,但使者是哪一天从长安来的?“宦官说:“从大梁来。“颜真卿骂道:“原来是叛贼,何敢称诏!“于是被缢杀,享年七十六岁(一作七十七岁),时为兴元元年八月初三(784年8月23日)  。嗣曹王李皋听到颜真卿死节的消息后,为他流下眼泪,三军都为之痛哭。

半年后,叛乱平定,淮西节度使陈仙奇派军将护送颜真卿的灵柩回京,颜真卿之子颜頵、颜硕至汝州襄城县迎丧。同年,葬于京兆万年颜氏祖茔。 德宗为他废朝五日,追赠司徒,谥号“文忠“,另赠钱五十万、粟二百硕。

贞元六年(790年)十一月,朝廷录用颜真卿的一个儿子为正员官。 次年二月,朝廷授颜頵为河中户曹参军,“旌忠烈之后“。

绍兴三年(1133年),宋高宗赵构御赐颜真卿庙额为“忠烈“,尊其为神。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折叠书法
成就、地位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他对二王、褚遂良等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真卿书法《自书告身帖》
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颜真卿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故而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比较端庄遒劲还有《颜勤礼碑》也是他的作品,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与其早年时期的作品相比更加浑厚大气,乃晚年之代表作。

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他的书法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既以其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在吐露风华的青年时代,颜真卿就向张旭请教“如何齐于古人“的问题。这是颜氏的书学心声,亦是颜氏高悬的鹄的。这位从小以黄土帚扫墙习字的颜氏苗裔,几乎在一开始就站到一个高耸的书学起点上。而在书学上鲲鹏展翅,则经过了几乎长达三四十年岁月的历练,才稍成自己的面目与气候。继之又以数十年工力百般锤炼、充实,使得“颜体“形神兼具。而其晚年犹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颜体“终于在书坛巍然屹立。正如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所说:“初唐的欧、虞、褚、薛,只是二王书体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颜真卿的楷书,尤其是印岁以后的楷书,已形成一种范式,后世学习者极多,甚至有“学书当学颜“的说法。

书学境界
颜真卿一生书学境界的历练,大略有三。

在五十岁以前,可以说是第一境界的历练。在这一过程中初步确立自己的“颜体“面目。如果以天宝五年(746),张旭在裴儆府上授笔法于颜真卿为一个界线,那末在此以前颜真卿尚在艰苦的摸索阶段。此一阶段传世之作鲜见。如天宝元年写《张仁蕴德政碑》,天宝五年写摩崖书法禾山石壁“龙溪“二字。此时颜真卿在书学方面已有相当的修养,这在张旭考问颜氏十二笔意时,颜真卿或以从张旭处领教所得,或以自己攻习所悟对答如流,使张旭深以为然。他志向高远,期在“齐于古人“。张旭也因此愿意再授笔法。

在接受张旭的笔法后,颜真卿欣喜地说:“自此得攻书之妙,于兹五年(或作七年),真草自知可成矣“。因此,从天宝五年以后的五年(或七年)时间,可说是颜真卿依照张旭的指引,刻苦再磨砺的阶段。果然在天宝十一年后,颜真卿书碑渐多,在社会上已享有一定的声誉。天宝十一年书有《郭虚己碑》、《郭揆碑》、《多宝塔碑》、《夫子庙堂碑》等。天宝十三年又有传世名作《东方朔画像赞》、《东方朔画像赞碑阴记》等。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颜真卿投身于金戈铁马与叛军作战之中,无暇顾及笔砚艺事。此可为颜氏书法历练的第一阶段,也是第一境界的历练。

在这一时期,虽然各碑面目或有差异,但总体上说,是“颜体“的初步形成阶段。从《多宝塔》等典型作品的分析中可知,颜真卿所追求的是用笔上沉着、雄毅,以健力立骨体,敷以较厚之肉彩;结体上整密、端庄、深稳,由瘦长型变为方正形;在布白上减少字间行间的空白而趋茂密。这一阶段,颜真卿追求“雄“中有“媚“的境界:“点画皆有筋骨“,“点画净媚“,“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另外他基本上专门攻习真书、草书,虽有隶书、篆书之作,并不多。颜真卿的第一境界,从初唐而来,又脱出初唐之轨辙,自立一家面目。这种境界的历练又多循张旭所示为门径。

第二境界

从五十岁后至六十五岁,可以说是第二境界的历练。在这一过程中“颜体“形神兼具,已渐成熟。其间作品有《金天王庙题名》、《请御书逍遥楼诗碑额表》、《鲜于氏离堆记》、《磨灭记》、《颜允南碑》、《韦缜碑》、《臧怀恪碑》、《郭家庙碑》、《颜秘监碑铭》、《颜乔卿碑》、“逍遥楼“三字、《殷践猷碑》、《张景倩碑》、《元子哲遗爱碑》、《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麻姑山仙坛记》、《小字麻姑山仙坛记》、《大唐中兴碑》、《颜含大宗碑》、《宋广平碑》、《重建颜含碑》、《八关斋会报德记》等。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以及其后接二连三地被黜,使他一次又一次拓展了心灵的空间;书生--斗士--统帅,立朝--外黜--立朝,生活方式频繁转换,人生体验更多,艺术体味也就更深。这些,颜真卿“一寓于书“,将前期的“颜体“反复锤炼,炼形炼神,从而神形兼备,终至成熟。可以看到,他加强了腕力,中锋运行,取篆籀方法,圆转藏锋,如印印泥。笔画形成蚕头燕尾,直画则成弓弩蓄势之形。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的对比错综方法。在钩末、捺末挑踢出尖锋,耀其精神。其捺笔表现出一波三折的节奏。其直钩、平钩、斜钩,饱满取势,弯度均匀,圆劲有力。其折笔则提笔暗转,形成斜面折下,以“折钗股“拟之。从结体上说,方正端庄,稳健厚重,中宫宽绰,四周形密,不以重心欹侧取势,不以左紧右松取妍,而像篆隶以对称的正面形象示人。在布白上,字间栉比,行间茂密,以形密取气势,不以疏宕取秀逸。

既至此境界,颜真卿已一扫初唐以来的那种楷书风貌:前者侧,后者正;前者妍,后者壮;前者雅,后者直;前者瘦,后者肥;前者法度深藏,后者有法可循;前者润色开花,后者元气淋漓。真可谓变法出新意,雄魂铸“颜体“。

第三境界

在六十五岁以后的十多年中,可以说是第三境界的历练。从成熟中加以神奇变化,一日有一日之进境,一碑有一碑之异彩。此时期的作品有《元结碑》、《干禄字书》、《竹山堂联句》、《妙喜寺碑》、《颜杲卿碑》、《李玄靖碑》、《颜勤礼碑》、《马璘碑》、《颜家庙碑》、《颜氏告身》、《奉命帖》、《移蔡帖》等。如《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典型碑刻中,颜书在老辣中富有新鲜活泼的生机,在疏淡中显示质朴茂密的风神,在笔锋得意处显现功力的炉火纯青,在圆润丰腴中透露自己的豪迈气度。

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颜真卿晚年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对生命与书艺在反省中得到悟彻,并将生命哲学与书艺哲学打通,因此在其点捺撇画中既留着生活的血泪斑驳,又在笔墨的动势中洋溢着生命的颂歌;既在线条的起落移动中灌注一腔豪情,又在栉比鳞次的布白中激射人格光辉!至此境界,其书如老枿枯林,却有浓花嫩蕊,一本怒生,万枝争发,生机盎然。

折叠思想
颜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尤崇忠孝。他认为德有三,“孝悌称其至“。常有五,“仁道原其终“。善事父母谓孝,和睦兄友谓悌。孝悌为仁之本。竭诚奉君主谓忠,“率义忘穷谓勇“,“子仕教忠之谓慈“,战阵勇敢谓孝,“慈孝有裕“,则道存于方册。他主张君主要掌握赏罚二柄,此为事在必行。“无功受赏,为善不劝;有罪不罚,为罔辨“ 。应使天下知道有必行之法,有必赏之令。

颜真卿总结唐立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建言唐德宗李适要广开言路。颜真卿不但精通儒学,而且身体力行,以尽忠孝,被后世儒者奉为修身楷模。[2]

折叠礼制
颜真卿久任礼仪使,参定礼仪,对唐朝的礼仪制度多有厘正。建中三年(782年),颜真卿向李适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 史称其“集(《颜鲁公集》)中《庙享议》等篇,说礼尤为精审“。

折叠文学
颜真卿在《颜真卿集》中所撰的作品,大多系实用性文字,言辞率真慷慨,意直气壮,生动感人,对唐代古文运动有促进作用。为后世所称颂的《论百官论事疏》、《与郭仆射书》等,宏词沉郁,忠节之言,如见其人,充分体现了颜真卿的忠烈刚直品节。

晁公武称其“学问文章往往杂於神仙浮屠之说,不皆合於理“。[3]高棅在《唐诗品汇》中评道:“鲁公情欣所遇,悉综古调,颇尚格气,不事弥文。虽有一二近体,不过游戏之作,非所以系幽悰也。今集中所载不及百篇,大都守吴兴时,与皎僧、陆处士之流结思岩林,相忘外道者也,然旷世之情,优入三昧,殊非守平原时色相。“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颜真卿传世作品以碑刻最多,楷书有《多宝塔感应碑》《麻姑仙坛记》《东方朔画像碑》《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等,行书有《争座位稿》,书迹有《自书告身》《祭侄季明文稿》。其中《颜勤礼碑》比较端庄遒劲,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之一,与其早年时期的作品相比更加浑厚大气,乃晚年之代表作。

颜真卿著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后人辑其诗文为《颜鲁公文集》15卷。 [4]《全唐诗》、《全唐诗补编》 [5]及《全唐文》亦收录有其作品。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折叠总评
颜真卿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不阿于权贵,不屈意媚上,刚正有气节,以义烈闻名于时,最终以死明志。

折叠历代评价
李隆基: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6] (《旧唐书》引)

李萼:闻公义烈,首唱大顺,河朔诸郡恃公为长城。 (《旧唐书》引)

李亨:立德践行,当四科之首。懿文硕学,为百氏之宗。忠谠罄於臣节,贞规存乎上范。述职中外,服劳社稷。静专由其直方,动用谓之悬解。山公启事,清彼品流;叔孙制礼,光我王度。惟是一有,实贞万国,力乃稽古,则思其人。 [7](《授颜真卿太子少师敕》)

卢杞: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 (《旧唐书》引)

令狐峘:①有唐名臣赠司徒鲁郡文忠公颜公,奉大顺为元功,建大节为至忠,以安横流,以纽颓纲,秉是一心,祗事四朝。 (《颜真卿墓志铭》)②自登朝及作藩牧,常以安君厚俗为务,奖善伐恶为志。言非至公,不发於口;事非直道,不几於心。植操则夷齐之高也,理戎则羊陆之仁也,当朝则汲黯之正也,莅下则廉范之通也。蕴是具美,行乎至俭,强暴莫敢冲,千飙不能动。大义久废,公起之;醇风久(阙),公还之。非贤人之业,何以臻此?然虚已下士,不以名位自高,苟有道者,蓬门鹑衣,必与抗礼。……善与人交,执友之子,义均甥侄。介操所至,不迁其守。刚而中礼,介而容众,静而无闷,动而有光。便於已,希权幸不为也;君有命,蹈汤火不辞也。心在弭乱不在功,志图报国不图生,故其杀身成仁,视死如归,虽汉之龚胜、魏之王经,无以加焉。 (《颜真卿墓志铭》)

李适: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属贼臣扰乱,委以存谕,拘肋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 (《赠颜真卿司徒诏》)

穆员:惟公道冠四朝,位先百辟。望安社稷,名动神只。期以日照天临,风清雨涤。受命以出,视途如归。 (《为淮西宣慰使郑右丞祭颜太师文》)

殷亮:昨段秀实奋身击泚(朱泚)首,今颜真卿伏缢烈(李希烈)庭,皆启明君臣,发挥教训,近冠青史,远绍前贤。 (《颜鲁公行状》)

陆羽:徐吏部不受右军笔法,而书体裁似右军,颜太保受右军笔法,而点画不似。盖徐得右军皮肤眼鼻,所以似之,颜得右军筋骨心肺,所以不似也。 (《书谱》)

顾况:其鸿名大德,在晋则顾府君秘、秘子众、陆玩、陆纳、谢安、谢万、王羲之、坦之、献之,在宋则谢庄、张永、褚彦回,在齐则王僧虔,在梁则柳恽、张谡,在陈则吴明彻,在隋则李德林,国朝则周择从令闻也,颜鲁公忠烈也,袁给事高谠正也,刘员外全白文翰也。 (《湖州刺史厅壁记》)

裴敬:以忠烈称者,颜鲁公、段太尉。[8] (《翰林学士李公墓碑》)

刘昫:①国,是武之英也;苟无杨炎弄权,若任之为将,遂展其才,岂有朱泚之祸焉!如清臣富于学,守其正,全其节,昌文之杰也;苟无卢杞恶直,若任之为相,遂行其道,岂有希烈之叛焉!夫国得贤则安,失贤则危。德宗内信奸邪,外斥良善,几致危亡,宜哉。噫,“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二君守道殁身,为时垂训,希代之士也,光文武之道焉。 (《旧唐书》)②自古皆死,得正为顺。二公云亡,万代垂训。 (《旧唐书》)

宋祁: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晚节偃蹇,为奸臣所挤,见殒贼手。毅然之气,折而不沮,可谓忠矣。详观二子(段秀实、颜真卿)行事,当时亦不能尽信于君,及临大节,蹈之无贰色,何耶?彼忠臣谊士,宁以未见信望于人,要返诸己得其正,而后慊于中而行之也。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新唐书》)

孙甫:颜真卿之立朝,论议风节,时无伦比。 (《历代名贤确论》引)

石介:唐家六世树威恩,外建藩翰御不宾。二十三州同陷贼,平原犹有一忠臣。圣贤道在惟颜子,忠烈名存独杲卿。甘向贼庭守节死,不羞吾祖与吾兄。 (《颜鲁公太师》)

刘敞:鲁公极忠不避难,临难不违义,是其尘垢糠秕,犹将祗饰而诵习之,以劝事君,况其所自造之文乎? (《颜鲁公集原序》)

欧阳修:①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集古录跋尾》)②颜公忠义之节,皎如日月,其为人尊严刚劲,像其笔画,而不免惑于神仙之说。 [9](《集古录跋尾》)

朱长文:(颜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续书断》)

苏轼:①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东坡题跋》)②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 (《论书》)

李行中:平生肝胆卫长城,至死图回色不惊;世俗不知忠义大,百年空有好诗名。 (《读颜鲁公碑》)

马存:公之功名事业已绝于人,而文学之妙亦不可及。 (《颜鲁公祠堂记》)

范祖禹:真卿忠义奋发,而功不就者,以不与李、郭为犄角,而进明是让也。 (《志远斋史话》引)

米芾:①颜真卿(书)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特立,卬然有不可犯之色。 (《宾退录》引)②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 (《海岳名言》)③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人俗品。 (《海岳名言》)

徐俯:公生开元间,壮及天宝乱。捐躯范阳胡,竟死蔡州叛。其贤似魏征,天下非贞观。四帝数十年,一身逢百难。 (《容斋三笔》引)

姚兕:吾慕其人耳。 (《宋史》引)

晁公武:世谓真卿忤杨国忠、李辅国、元载、杨炎、卢杞,拒安禄山、李希烈,废斥者七八,以至於死而不自悔,天下一人而已。……而所为乃尔者,盖天性然也。[3] (《文献通考》引)

綦崇礼:昔唐天宝之乱,河北列郡并陷,独常山、平原能为国守者,盖杲卿、真卿二颜在焉。 (《困学纪闻》引)

刘珙:此五君子(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其心则皆所谓光明正大,踈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揜者也,其见于功业文章,下至字画之微,盖可以望之而得其为人。 (《梅溪集序》)

朱熹:颜鲁公只是有忠义而无意智底人。当时去那里,见使者来,不知是贼,便下两拜。后来知得,方骂。 (《朱子语类》)

洪迈:颜鲁公忠义大节,照映今古,岂唯唐朝人士罕见比伦,自汉以来,殆可屈指也。 (《容斋随笔》)

童敏德:未说邦人怀使君,且为前古惜忠臣。德宗更用卢杞相,出当斯位诚艰辛。生逆龙鳞死虎口,要与乃兄同不朽。狂童希烈何足罪,奸邪嫉忠假渠手。乃知成仁或杀身,保身不必皆哲人。此公安得世复有,洗空凡马须骐驎。 (《容斋三笔》引)

赵秉文:①陛下勿谓书生不知兵,颜真卿、张巡、许远辈以身许国,亦书生也。 (《金史》引)②肃代有一颜真卿而不能用,德朝有一陆贽而不能用,宣朝有一李德裕而不能用,自是以还,唐衰矣。 (《唐论》)

徐钧:一曲霓裳失太平,渔阳鼙鼓暗风尘。君王只识杨丞相,不识平原老守臣。 (《颜杲卿》)

王应麟:①颜鲁公为《郭汾阳家庙碑》云:“端一之操,不以险夷概其怀;坚明之姿,不以雪霜易其令。“斯言也,鲁公亦允蹈之。 (《困学纪闻》)②颜真卿、郑畋以兴复为己任,倡义讨贼,其志壮矣。真卿权移于贺兰进明,畋见袭于李昌言,功不克就。故才与诚合,斯可以任天下之重。 (《困学纪闻》)

文天祥:平原太守颜真卿,长安天子不知名。一朝渔阳动鼙鼓,大江以北无坚城。公家兄弟奋戈起,一十七郡连夏盟。贼闻失色分兵还,不敢长驱入咸京。明皇父子将西狩,由是灵武起义兵。唐家再造李郭力,若论牵制公威灵。哀哉常山惨钩舌,心归朝廷气不慑。崎岖坎坷不得志,出入四朝老忠节。当年幸脱安禄山,白首竟陷李希烈。希烈安能遽杀公,宰相卢杞欺日月。乱臣贼子归何处,茫茫烟草中原土。公死于今六百年,忠精赫赫雷当天。 (《过平原作》)

郑枃:其人亡,其书存,古今一致,作者十有三人焉。……颜真卿含宏光大,为书统宗,其气象足以仪表衰俗。

陶宗仪:惟其忠贯白日,故精神见扵翰墨之间者,特立而兼括,自篆籀分隶而下,同为一律,号书之大雅,论者谓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此其大槩也。又谓“如锋绝剑摧,惊飞逸势,至其千变万化,各具一体。……其正书真足以垂世。 (《书史会要》)

罗贯中:①万古真卿义不磨,冲天豪气世间无。忠贞凛凛名犹在,烈烈轰轰大丈夫。 (《隋唐野史》)②颜鲁公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然以耄耋之年,犹不能豫为退身之策,卒至陷于逆贼之手,良足悲矣。 (《隋唐野史》)

孙承恩:乌合抗胡,白首陷贼。秉执节义,甘蹈鼎镬。坐斥降奴,视若蚁虱。劲气孤忠,严霜烈日。 (《古像赞》)

丰坊: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论书势云:“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自钟、王以来,知此秘者。……唐则欧阳信本、虞伯施、褚登善、薛纯陀、薛嗣通、孙过庭、钟绍京、贾膺福、李泰和、贺季真、李太白、张伯高、杜子美、颜清臣、柳诚悬、钱藏真、张从申,……虽所就不一,要之皆有师法,非孟浪者。 (《书决》)

何良俊:唐人书,欧阳率更得右军之骨,虞永兴得其肤泽,褚河南得其筋,李北海得其肉,颜鲁公得其力。此即所谓皆有圣人之一体者也。 (《四友斋丛说》)

王世贞:书家铁手腕当推颜鲁公第一,如前数帖皆稿草,不经意而天真烂然,往往有步武山阴意。至于文则愈窜改而愈不快,人有不胜其絮与沓拖者,何也?鲁公在唐举制科,又中文词清丽科,此尤不可晓。 (《弇州续稿》)

陈懿典:鲁公几历奸佞,几遭谗沮,卒能以忠节自著,而终为奸谗所陷。其从兄杲卿已先死难,一门靖节。 (《读史漫笔》)

高维岳:嗣若韩昌黎之文起八代,颜鲁公、文丞相之忠耿千秋,此其著者。 (《敬亭山记》)

董其昌: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窍惟鲁公、杨少师(杨凝式)得之,赵吴兴(赵孟頫)弗能解也。 (《画禅室随笔》)

钱谦益:鲁公以精忠大节,不容于本朝。……此告(《自书诰》)流传至今,虽悍夫弱女见之,皆知改容敛手。然当日之事,回环思之,犹可为感激流涕也。 (《跋颜鲁公自书诰》)

宗本:颜鲁公具大节义,文章书法,孰能加焉? (《归元直指集》)

张凤翔:呜呼!古忠臣烈士不幸而死于奸臣之手,如伯嚭之杀伍子胥、王凤之杀王章、曹操之杀孔文举、王敦之杀周伯仁、李林甫之杀李北海、卢杞之杀颜鲁公、秦桧之杀岳武穆者非一,而独公与武穆,至今英雄之恨未销。 (《墓祠碑记》)

冯班:①唐人行书皆出二王,宋人行书多出颜鲁公。 (《钝吟书要》)②颜书胜柳书,柳书法却甚备,便初学。 (《钝吟书要》)③颜鲁公书磊落嵬峨,自是台阁中物。 (《钝吟书要》)④鲁公书如正人君子,冠佩而立,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钝吟书要》)

王夫之:①二颜之起河北,张,许之守唯阳,皆率市人以战,贼之所望而目笑者也。 (《读通鉴论》)②颜鲁公一振于平原,旬日之闲,而得勇士万馀人,于是卢全诚于饶阳,李奂于河闲,李随于博平,而颜常山所收河北义旅凡二十馀万,张唯阳所纠合于雍邱者一日而得数千人,皆蹀血以与贼争死命。斯固三数公忠勇之所激,而岂此数十万比屋之民,皆养愤填胸、思拯国难者乎? (《读通鉴论》)③颜鲁公谓卢杞曰:“先中丞传首至平原,真卿以舌舐其面血,公忍不相容乎?“近世高邑赵冢宰以魏广微叔事逆奄,而欢曰:“昆溟无子。“鲁公陷死于贼中,冢宰没身于远戍,取祸之繇,皆君子之过也。 (《读通鉴论》)

释如纯:诗书法程,节义严峻,孰如颜鲁公? (《耶稣会文献汇编》)

褚人获:通幽顾家不顾国,承业冒功更忌功。坐使忠良被兵刃,空将血泪洒西凤。 (《隋唐演义》)

张彦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使人谋之允当而厥功,弗就则天地。杲卿二失、真卿二过。……军国之事重矣,倚任非人,鲜不偾事,是以兄弟二人忠义凛凛,而功烈不就者,职是故也。天何咎哉? (《读史矕疑》)

李光地:①立言最要谨慎。魏郑公、颜鲁公,为人忠亮节义如此。 (《榕村语录》)②颜鲁公忠义强直,至死不变。 (《榕村语录》)

朱轼:杲卿、真卿各以一郡起兵,讨贼事虽无成,大义凛千载矣。义声一动,河北响应,以二公之才,乌合二十万,而常山未及旬日,平原亦终不支。……杲卿骂贼百世下,如闻其声;真卿立朝忠贞劲直,侃侃乎社稷之佐。临难则抗节贼庭,至死不屈。二人为唐室增光,岂小哉? (《史传三编》)

金维宁:常山死于安禄山,平原死于李希烈,贞心劲节,允称二难,当为作颜氏双忠传。 (《垂世芳型》)

爱新觉罗·玄烨:史称颜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生平善正、草书,宋祁称其“笔力遒婉“,今披阅遗迹,凝重沉郁,奇正相生,如锥画沙,直透纸背,觉忠义之气,犹勃勃楮墨间。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逾于球璧矣。 (《跋颜真卿墨迹后》)

郑元庆:公忠义之节,明若日月、坚如金石,自可以光后世、传无穷,不待其书然后不朽。 (《石柱记笺释》)

蔡世远:抗节不屈,则张、许、段、颜、文信国、余阙最烈。 (《历代名臣传序》)

纪昀:真卿大节,炳著史册。而文章典博庄重,亦称其为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杨以贞:若用李萼,则不让进明,而与李、郭为犄角矣,惜鲁公之不知出此也。 (《志远斋史话》)

周星莲:近又见得颜鲁公书最好,以其天趣横生、脚踏实地、继往开来,惟此为最。 (《临池管见》)

计大受:真卿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败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卒缢杀之于蔡州。呜呼!自平原倡义,至此乃有以毕公之志矣!……夫如真卿者,所谓从容就义,难也。 (《史林测义》)

蔡东藩:①拚生一击报君恩,死后千秋大节存。试览《唐书》二百卷,段颜同传表忠魂。 (《唐史演义》)②颜真卿奉敕宣慰,不受李希烈胁迫,且累叱四国使臣,直声义问,足传千古。……唐室不谓无人,误在德宗之信用奸佞,疏斥忠良耳。 [10](《唐史演义》)

汪桢:呜呼!真卿之死其职,岂足以尽公之节哉?惟历折权奸而始终不以死生为顾虑,非笃于道者,何能致此。 (《史弋》)

折叠编辑本段逸闻趣事
折叠御史雨
参见:御史雨

颜真卿担任监察御史时,曾巡查至五原。当地有冤狱很久没有断案,天又干旱,颜真卿平反冤狱后,天降大雨,五原的百姓称此为“御史雨“。

折叠劾罢县令
颜真卿巡查河东时,上书唐玄宗李隆基,弹劾朔方县令郑延祚在母亲死后三十年还未将其下葬,李隆基诏令终身不录用郑延祚。听闻此事的人都感到害怕。

折叠不屈权贵
酷吏吉温因为私怨,曾陷害御史中丞宋浑,使其被降至贺州任职。颜真卿说:“怎能因一时气愤就想害宋璟(唐玄宗初年名相)的后代呢?“ 安史之乱时,任御史大夫的颜真卿仍遵守礼法,弹劾武部侍郎崔漪、谏议大夫李何忌及广平王府都虞候管崇嗣等人,使百官因此奉法守礼。  晚年时,他因刚正直言而相继得罪于宰相元载、杨炎、卢杞等人,最终因此遇害。

折叠改善风俗

颜真卿坐像
颜真卿任抚州刺史时,县里有个叫杨志坚的人,酷爱学习,但家里贫困,不为乡人所了解。他的妻子因为钱财的供给太少,向他要休书离婚。杨志坚写了一首诗送给她说:“当年立志早从师,今日翻成鬓有丝。落托自知求事晚,蹉跎甘道出身迟。金钗任意撩新发,鸾镜从他别画眉。此去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时。“他的妻子拿著诗,到州里去办理官府的公文,以便改嫁。颜真卿在评判的公文上说:“杨志坚很早就钻研儒家学说,很有作诗的名声,心里虽然羡慕高高地考中科举,自身却没有享受到一点俸禄。他的愚昧的妻子看他始终没有考中功名,竟然不想再和他一起生活下去,不愿意象冀缺的妻子,帮助丈夫成就事业;只想学朱买臣的女人,讨厌并抛弃自己的丈夫。给家乡带来耻辱,败坏了道德教化,如果不给以惩罚警诫,怎么能制止这类轻浮的行为呢?妇人应当打二十板子,任凭她去改嫁。杨志坚秀才,资助他粮食布匹让他随着军队暂时担任个职务。“四面八方的人们听说了这件事,没有不心悦诚服的。从此江表一带的女子,没有敢抛弃她的丈夫的。

折叠封仙传说
古代神仙传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收录了颜真卿的传记,并引用全真道南宗的创派人白玉蟾之言,称“颜真卿今为北极驱邪院左判官“。

折叠编辑本段亲属成员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祖先        颜回        字子渊,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十六世祖        颜盛        字书台,一字书震,曹魏时官至青、徐二州刺史,封关内侯。
十二世祖        颜含        字弘都,东晋时官至右光禄大夫、光禄勋,封西平县侯,卒谥“靖“。
五世祖        颜之推        字介,北齐时徙居长安,隋朝时官至东宫学士。著有《颜氏家训》。
高祖        颜思鲁        字孔归,官至秦王府记室参军。
曾祖        颜勤礼        字敬,官至弘文馆学士。
祖父        颜昭甫        官至曹王侍读,追赠华州刺史。
父亲        颜惟贞        字叔坚,官至薛王友,追赠太子少保。
母亲        殷氏        教育颜真卿直至成人。
子辈        长子        颜颇        安史之乱时被颜真卿送为人质。
次子        颜頵        字葵山,官至河东士曹,封沂水县男。
三子        颜硕        官至秘书省正字。
曾孙辈        曾孙        颜弘式        唐文宗时被授为同州参军。
展开
折叠编辑本段史料记载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七十八》

《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七十八》

《书史会要·卷五》

《尧山堂外纪·卷二十七》

《六艺之一录·卷三百二十九》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列传五十一》

折叠编辑本段卒年争议
关于颜真卿的卒年日期,史书大体有两种观点:

1、兴元元年八月初三(784年8月23日):持此说的有《颜真卿墓志铭》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及《钦定续通志》 、《陔余丛考》 。其中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说明了采用此观点的原因:“《实录》及《旧(阙)》(应指《旧唐书·颜真卿传》)云(八月)三日,今从之。“

2、贞元元年八月二十四日(785年10月1日):持此说的主要是唐人殷亮所撰的《颜鲁公行状》,《行状》除记载“……其年八月二十四日,又使景臻等害於龙兴寺幽辱之所,凡享年七十七“外,还引用嗣曹王李皋的上言称“臣见蔡州归顺脚力张希璨、王仕禺等说,去年八月二十四日(颜真卿遇害)……臣听之未毕,涕泗交流。三军对臣,亦苦呜咽“。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折叠墓址
颜真卿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三兆村,原有七座坟墓,墓主依次是:颜师古、颜勤礼、颜杲卿、颜真卿、颜允南、颜允臧、颜幼舆。今茔地冢碑无存。

《旧唐书·颜真卿传》载:“及淮泗平,贞元元年,陈仙奇使护送真卿丧归京师(长安)。[6]“ 《新唐书·颜真卿传载》:“淮蔡平,子頵、硕护丧还,帝废朝五日。“

令狐峘 《神道碑铭》载:“归葬于万年县之旧原。“ 殷亮《颜鲁公行状》载:“淮西平,仙奇遣军将营送公神于京师。嗣子栎阳县尉頵、次子秘书省正字硕迎丧至汝州襄城县,乃葬焉……以其年十一月三日,葬万年县凤栖原之先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7 22: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颜真卿 - 唐代名臣、著名书法家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所属类别 :文化人物|历史人物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 、司徒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书法家。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人物关系
堂哥 颜杲卿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颜真卿

别称
颜鲁公、颜文忠、颜平原、羡门子、颜太保


字清臣 别号应方

所处时代
唐朝

出生地
京兆府万年县敦化坊

出生日期
709年

逝世日期
784年8月23日

主要作品
《多宝塔碑》《劝学诗》《颜勤礼碑》《祭侄文稿》等


主要成就
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创颜体书,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官职
光禄大夫、守太子太师、上柱国

爵位
丹阳县子→鲁郡公

追赠
司徒

谥号
文忠

祖籍
琅玡临沂

地位
楷书四大家之一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成就
3主要作品
4人物评价
5逸闻趣事
6亲属成员
7史料记载
8卒年争议
9后世纪念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为官有声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颜真卿生于京兆府万年县敦化坊。颜氏家族本籍琅玡临沂,但自颜真卿的五世祖颜之推起,颜氏家族已徙居京兆长安。


颜真卿像
颜真卿三岁时丧父,由母亲殷夫人亲自教育。他长大后,学问渊博,擅长写文章,对母亲殷夫人非常孝顺。 开元九年(721年),七月,颜真卿随殷夫人南下,寄居苏州外祖父家。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他就读于京师长安的福山寺。十月,到尚书省吏部应试。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二月,颜真卿中进士甲科。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经吏部诠选,任校书郎。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颜真卿因殷夫人病逝,赴洛阳丁忧三年。

天宝元年(742年),颜真卿回到长安,并中博学文词秀逸科(制举考试的一种)。 十月,被任命为醴泉县尉。 天宝五载(746年),三月,迁长安县尉 。据《云溪友议》所载,颜真卿又曾任临川内史,使“浇风莫竞,文政大行“,颇受赞誉。 经两次提升,任监察御史,奉命巡查河东、陇州。他在巡视过程中平反了五原冤狱,受百姓称赞。巡查河东时,劾罢不孝的朔方县令郑延祚,使其被朝廷下诏终身禁止录用。

天宝八载(749年),颜真卿升任殿中侍御史,因受宰相杨国忠厌恶,被外调为东都采访判官。 次年,再任殿中侍御史。 天宝十一载(752年),转任武部员外郎。 杨国忠始终想排挤他,于次年将颜真卿调离京师,出任平原太守。

折叠首唱大顺
参见:安史之乱

平原郡属安禄山辖区,当时安禄山谋反的迹象已显露出来,颜真卿便假托阴雨不断,暗中加高城墙,疏通护城河,招募壮丁,储备粮草。表面上每天与宾客驾船饮酒,以此麻痹安禄山。安禄山果真认为他是个书生,不足忧虑。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河北郡县大都被叛军攻陷,只有平原城防守严密,颜真卿派司兵参军李平骑快马到长安向玄宗报告。玄宗初起初听到安禄山反叛的消息,叹息说:“河北二十四个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吗?“等到李平到京,玄宗大喜,对左右的官员说:“我不了解颜真卿的为人,他做的事竟这样出色!“ 当时平原郡有三千静塞兵,他又增招士兵一万人,派录事参军李择交统领,任用刁万岁、和琳、徐浩、马相如、高抗朗等人为将领,分别统领军队,在城西门盛大地犒劳士兵,颜真卿慷慨陈词,泪水直流,全军都感奋。饶阳太守卢全诚、济南太守李随、清河长史王怀忠、景城司马李〈目韦〉、邺郡太守王焘各领军来归附他。朝廷命北海太守贺兰进明率领五千精锐士兵渡河援助。

叛军攻下洛阳,派段子光送李憕、卢奕、蒋清的头到河北示众。颜真卿担心大家害怕,哄各位将领说:“我一向认识李憕等人,这些头都不是他们的。“于是杀了段子光,把三颗头藏起来。过了些时候,用草编做人身,接上首级,装殓后祭奠,设灵位哭祭他们。


颜真卿版刻像
此时,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任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杀了叛军将领李钦凑等人,清除了土门的敌人,十七个郡同一天自动归顺朝廷,推举颜真卿为盟主,有二十万兵力,截断了燕赵的交通联络。朝廷任命颜真卿为户部侍郎,辅佐河东节度使李光弼讨伐叛军。颜真卿任李晖为自己的副手,而任李铣、贾载、沈震为判官。不久,被加拜为河北招讨采访使。

清河太守派郡人李萼来向颜真卿求援,李萼建议颜真卿联结清河郡,利用其钱粮。颜真卿便派出六千援兵,又向李萼求计,李萼说:“朝廷派程千里统帅十万军队,自太行山向东进发,准备兵出山郭口,限制叛军前进。您如果攻打魏郡,杀掉叛将袁知泰,用精兵打下〈山郭〉口。迎接朝廷的军队出〈山郭〉口攻打邺城、幽陵,平原、清河两郡共十万军队攻向洛阳,分出精锐部队控制要冲。您坚守不与敌人交战,不超过几十天,叛贼必然溃败,自相残杀而死。“颜真卿同意,就传送文告给清河等郡,派大将李择交、副将范冬馥、和琳、徐浩与清河郡、博平郡的五千军队驻扎在堂邑。袁知泰派白嗣深、乙舒蒙等领兵二万交战,叛军战败,被斩了一万多颗首级,袁知泰败逃到汲郡。

史思明围攻饶阳,派游军截断了平原郡的救兵,颜真卿害怕打不过敌军,便写信请贺兰进明,把河北招讨使让给他。贺兰进明在信都作战失败。恰逢平卢将领刘正臣据渔阳起义,颜真卿想坚定他的信心,派贾载渡海送去十多万军费,并用自己十岁的儿子颜颇做为人质。众人坚决请求将颜颇留下,颜真卿不听。

此时,太子李亨(唐肃宗)已在灵武登基。颜真卿多次派使者带着用蜡丸封的信向李亨汇报军政事务,李亨任命他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复任河北招讨使。当时军费困难,李萼劝颜真卿收取景城的盐资源,让各郡之间互相调济,保证了军费供给。理财家第五琦后来效仿此法,也使军中物资丰富。

折叠重振朝纪
安禄山乘虚派史思明、尹子奇急攻河北一带,各郡又沦陷,只有平原郡、博平郡、清河郡防守坚固。但人心惶惶,不能再振奋起来。颜真卿经与众人商议,于至德元载(756年)十月,放弃平原郡,渡过黄河,走崎岖小路到凤翔拜见李亨,李亨任命他为宪部尚书,又调任御史大夫。此时,朝廷正处于混乱状态,但颜真卿仍像平常一样按法律治事,武部侍郎崔漪、谏议大夫李何忌都被他弹劾降职。

广平王李俶(后改名李豫,唐代宗)统率二十万军队收复长安,辞行的那天,在行宫门前不敢上马,快步走出栅栏才上马。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于李俶上马,颜真卿予以弹劾。李亨退回他的奏章,慰勉说:“朕的儿子每次外出,朕都谆谆教育他,所以不敢失礼。管崇嗣年老腿跛,你暂且宽容他。“百官由此都严肃守礼起来。

长安收复后,李亨派左司郎中李选祭宗庙,在祝词上署名“嗣皇帝“,颜真卿对礼仪使崔器说:“太上皇还在川蜀,这样行吗?“崔器立即报告李亨更改,李亨因此赞赏颜真卿的才识。颜真卿又建议在长安郊野筑坛,由李亨向着东方哭祭,然后再派出礼仪使,李亨未采用此建议。宰相厌恶颜真卿直言劝谏,调他出京任冯翊太守。转任蒲州刺史,封丹阳县子。又被御史唐旻诬陷,降为饶州刺史。

乾元二年(759年),颜真卿任浙西节度使。淮西节度副使刘展将要反叛,颜真卿指示预先做好战备,都统李峘认为他无事生非,反而攻击他,李亨因此召颜真卿为刑部侍郎。刘展后起兵反叛,渡过淮河,李峘逃奔江西。李辅国将太上皇李隆基迁居西宫,颜真卿率百官问安,此举招致李辅国的厌恶,致仕其被降为蓬州长史。

宝应元年(762年),太子李豫即位,起用颜真卿为利州刺史,没有下任命书,改任吏部侍郎。又授荆南节度使,还未赴任,改拜尚书右丞。

广德元年(763年)十月,为躲避吐蕃入侵,李豫避难陕州,颜真卿请求让自己奉诏召仆固怀恩回朝,但李豫不同意。十二月,李豫回京,颜真卿请李豫先参拜陵墓宗庙,后在正殿即位。宰相元载认为他迂腐,颜真卿生气地说:“这意见用不用在您,进言的人有什么罪过?但朝廷规章哪能经受您两次破坏呢?“元载记恨在心。

广德二年(764年)正月,李豫命颜真卿以检校刑部尚书的职务任朔方行营宣慰使,劝说仆固怀恩入朝。颜真卿回答说:“陛下在陕州时,臣去用忠义的道理质问他,让他前来奔赴国难,他还有可来的道理。如今陛下已经回宫,他进不是勤王赴难,退则无法向大家解释,这时去召见他,他怎么肯前来呢!再说,告仆固怀恩谋反的人,仅有辛云京、骆奉仙、李抱玉、鱼朝恩四人而已,其余大臣都说他冤枉。陛下不如用郭子仪取代仆固怀恩,这样可以不战而使其臣服。“ 李豫同意。颜真卿因而留在京城主持尚书省事务,改封鲁郡公。

元载结党营私,怕群臣奏报李豫,因而让他下诏,让群臣进言时,都经自己审查才能上奏。颜真卿上奏劝阻,于是宦官在朝廷内外传播此事。

折叠历职抚湖
颜真卿掌管太庙的事务,说祭器没有整治,元载认为他诽谤朝廷,将其贬为峡州别驾,后改任吉州司马。大历三年(768年)四月,颜真卿改任抚州刺史。后任湖州刺史。

在抚州任职的五年中,颜真卿关心民众疾苦,注重农业生产,热心公益事业。针对抚河正道淤塞,支港横溢,淹没农田的现状,他带领民众在抚河中心小岛扁担洲南建起一条石砌长坝,从而解除了水患,并在旱季引水灌田。抚州百姓为了纪念颜真卿,将石坝命名为千金陂,并建立祠庙,四时致祭。

折叠刚正遭嫉
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被杀,经宰相杨绾、常衮举荐,颜真卿获召入朝,担任刑部尚书,随后升任吏部尚书。

大历十四年(779年),李豫驾崩,颜真卿任礼仪使。他上奏说前几朝皇帝追加谥号的礼节繁复,请按初定的礼节为准。颜真卿的意见遭袁傪排斥,往往无法上报朝廷。时值战乱之后,典章法令废弛,颜真卿虽然博古通今,但他的建议多被权臣阻扰,难以实施。

颜真卿因刚正而得罪宰相杨炎,被改为太子少师,但仍兼任礼仪使。到奸相卢杞掌权后,更加厌恶颜真卿的刚正,改授他为太子太师,罢免其礼仪使一职。卢杞还多次派人探听哪一个方镇方便些,准备把他排挤出京都。颜真卿去见卢杞,告诉他说:“你先父卢中丞(指卢奕)的头颅送到平原郡,脸上满是血,我不忍心用衣服擦,亲自用舌头舔净,您忍心不容忍我吗?“卢杞表面惊惶地下拜,但内心却恨之入骨。

折叠忠至灭身
建中四年(783年),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陷汝州。卢杞建议派颜真卿前往李希烈军中,传达朝廷旨意,唐德宗李适同意。朝臣为此大惊失色,宰相李勉秘密上奏,“以为失一国老,贻朝廷羞“,坚决要求留下他。河南尹郑叔则也劝他不要去,颜真卿回答说:“圣旨能逃避吗?“

颜真卿到后,李希烈想给他一个下马威。在见面时,李希烈让自己的部将和养子一千多人都聚集在厅堂内外。颜真卿刚开始宣读圣旨,那些人就冲上来,手里拿着明晃晃的尖刀,围住他又是谩骂,又是威胁。颜真卿面不改色,李希烈才用身子护着他,命众将退下,让颜真卿住进驿馆。李希烈逼他写信给朝廷,来洗刷自己的罪行,颜真卿不听,李希烈就借他的名义派他的侄子颜岘与几个随从到朝廷继续请求,李适没有答复。颜真卿每次给儿子写信,只告诫他们严谨地敬奉祖宗,抚养孤儿,从未有其他的话。

李希烈派李元平劝说他,颜真卿斥责李元平说:“你受国家委任为官,不能报答国家,想我没有兵杀你,还来诱说我吗?“李希烈请来他的同党,设盛会,唤来颜真卿,并指使戏子们借唱戏攻击和侮辱朝廷。颜真卿愤怒地说:“您是皇帝的臣子,怎么能这样做!“起身拂衣离去。李希烈非常惭愧。当时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等藩镇的使者都在座,对李希烈说:“很早就听说太师的名望高,品德好,您想当皇帝,太师来了,选人当宰相谁能超过太师?“颜真卿斥责说:“你们听说颜常山没有?那是我的兄长,安禄山反叛时,首先起义兵抵抗,后来即使被俘了,也不住口地骂叛贼。我将近八十岁了,官做到太师,我至死保持我的名节,怎么会屈服于你们的胁迫!“众人面尽失色。


鲁公写经图
李希烈最终将颜真卿逮捕,用甲士看守着。在庭院中挖了一丈见方的坑,传言说要活埋他,颜真卿约见李希烈说:“死生有命,何必搞那些鬼把戏!“荆南节度使张伯仪兵败时,李希烈命令把张伯仪的旌节以及被俘士兵的左耳送给颜真卿看,他痛哭扑地,气绝后又苏醒,从此不再与人说话 。恰逢李希烈同伙中的周曾、康秀林想偷袭杀掉李希烈,尊颜真卿为帅,事情泄露,周曾被杀死,李希烈就把颜真卿押送到蔡州的龙兴寺。颜真卿估计自己一定会死,于是写了给德宗的遗书、自己的墓志和祭文,指着寝室西墙下说:“这是放我尸体的地方啊!“李希烈称帝时,派使者问登帝位的仪式,颜真卿回答说:“老夫年近八十,曾掌管国家礼仪,只记得诸侯朝见皇帝的礼仪!“ 胡三省评此语“辞不迫切而义甚严正“ 。[1]

后来,唐军日益强大,淮西形势转变。李希烈派部将辛景臻、安华到颜真卿住所,在寺中堆起干柴说:“再不投降,就烧死你!“颜真卿起身跳入火中,辛景臻等人急忙拉住了他。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因与朱泚叛乱被杀,李希烈因而发怒,派宦官前往蔡州杀害颜真卿,说:“有诏书!“颜真卿拜了两拜。宦官说:“应该赐你死。“颜真卿说:“老臣没有完成使命,有罪该死,但使者是哪一天从长安来的?“宦官说:“从大梁来。“颜真卿骂道:“原来是叛贼,何敢称诏!“于是被缢杀,享年七十六岁(一作七十七岁),时为兴元元年八月初三(784年8月23日)  。嗣曹王李皋听到颜真卿死节的消息后,为他流下眼泪,三军都为之痛哭。

半年后,叛乱平定,淮西节度使陈仙奇派军将护送颜真卿的灵柩回京,颜真卿之子颜頵、颜硕至汝州襄城县迎丧。同年,葬于京兆万年颜氏祖茔。 德宗为他废朝五日,追赠司徒,谥号“文忠“,另赠钱五十万、粟二百硕。

贞元六年(790年)十一月,朝廷录用颜真卿的一个儿子为正员官。 次年二月,朝廷授颜頵为河中户曹参军,“旌忠烈之后“。

绍兴三年(1133年),宋高宗赵构御赐颜真卿庙额为“忠烈“,尊其为神。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折叠书法
成就、地位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他对二王、褚遂良等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真卿书法《自书告身帖》
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颜真卿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故而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比较端庄遒劲还有《颜勤礼碑》也是他的作品,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与其早年时期的作品相比更加浑厚大气,乃晚年之代表作。

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他的书法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既以其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在吐露风华的青年时代,颜真卿就向张旭请教“如何齐于古人“的问题。这是颜氏的书学心声,亦是颜氏高悬的鹄的。这位从小以黄土帚扫墙习字的颜氏苗裔,几乎在一开始就站到一个高耸的书学起点上。而在书学上鲲鹏展翅,则经过了几乎长达三四十年岁月的历练,才稍成自己的面目与气候。继之又以数十年工力百般锤炼、充实,使得“颜体“形神兼具。而其晚年犹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颜体“终于在书坛巍然屹立。正如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所说:“初唐的欧、虞、褚、薛,只是二王书体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颜真卿的楷书,尤其是印岁以后的楷书,已形成一种范式,后世学习者极多,甚至有“学书当学颜“的说法。

书学境界
颜真卿一生书学境界的历练,大略有三。

在五十岁以前,可以说是第一境界的历练。在这一过程中初步确立自己的“颜体“面目。如果以天宝五年(746),张旭在裴儆府上授笔法于颜真卿为一个界线,那末在此以前颜真卿尚在艰苦的摸索阶段。此一阶段传世之作鲜见。如天宝元年写《张仁蕴德政碑》,天宝五年写摩崖书法禾山石壁“龙溪“二字。此时颜真卿在书学方面已有相当的修养,这在张旭考问颜氏十二笔意时,颜真卿或以从张旭处领教所得,或以自己攻习所悟对答如流,使张旭深以为然。他志向高远,期在“齐于古人“。张旭也因此愿意再授笔法。

在接受张旭的笔法后,颜真卿欣喜地说:“自此得攻书之妙,于兹五年(或作七年),真草自知可成矣“。因此,从天宝五年以后的五年(或七年)时间,可说是颜真卿依照张旭的指引,刻苦再磨砺的阶段。果然在天宝十一年后,颜真卿书碑渐多,在社会上已享有一定的声誉。天宝十一年书有《郭虚己碑》、《郭揆碑》、《多宝塔碑》、《夫子庙堂碑》等。天宝十三年又有传世名作《东方朔画像赞》、《东方朔画像赞碑阴记》等。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颜真卿投身于金戈铁马与叛军作战之中,无暇顾及笔砚艺事。此可为颜氏书法历练的第一阶段,也是第一境界的历练。

在这一时期,虽然各碑面目或有差异,但总体上说,是“颜体“的初步形成阶段。从《多宝塔》等典型作品的分析中可知,颜真卿所追求的是用笔上沉着、雄毅,以健力立骨体,敷以较厚之肉彩;结体上整密、端庄、深稳,由瘦长型变为方正形;在布白上减少字间行间的空白而趋茂密。这一阶段,颜真卿追求“雄“中有“媚“的境界:“点画皆有筋骨“,“点画净媚“,“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另外他基本上专门攻习真书、草书,虽有隶书、篆书之作,并不多。颜真卿的第一境界,从初唐而来,又脱出初唐之轨辙,自立一家面目。这种境界的历练又多循张旭所示为门径。

第二境界

从五十岁后至六十五岁,可以说是第二境界的历练。在这一过程中“颜体“形神兼具,已渐成熟。其间作品有《金天王庙题名》、《请御书逍遥楼诗碑额表》、《鲜于氏离堆记》、《磨灭记》、《颜允南碑》、《韦缜碑》、《臧怀恪碑》、《郭家庙碑》、《颜秘监碑铭》、《颜乔卿碑》、“逍遥楼“三字、《殷践猷碑》、《张景倩碑》、《元子哲遗爱碑》、《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麻姑山仙坛记》、《小字麻姑山仙坛记》、《大唐中兴碑》、《颜含大宗碑》、《宋广平碑》、《重建颜含碑》、《八关斋会报德记》等。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以及其后接二连三地被黜,使他一次又一次拓展了心灵的空间;书生--斗士--统帅,立朝--外黜--立朝,生活方式频繁转换,人生体验更多,艺术体味也就更深。这些,颜真卿“一寓于书“,将前期的“颜体“反复锤炼,炼形炼神,从而神形兼备,终至成熟。可以看到,他加强了腕力,中锋运行,取篆籀方法,圆转藏锋,如印印泥。笔画形成蚕头燕尾,直画则成弓弩蓄势之形。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的对比错综方法。在钩末、捺末挑踢出尖锋,耀其精神。其捺笔表现出一波三折的节奏。其直钩、平钩、斜钩,饱满取势,弯度均匀,圆劲有力。其折笔则提笔暗转,形成斜面折下,以“折钗股“拟之。从结体上说,方正端庄,稳健厚重,中宫宽绰,四周形密,不以重心欹侧取势,不以左紧右松取妍,而像篆隶以对称的正面形象示人。在布白上,字间栉比,行间茂密,以形密取气势,不以疏宕取秀逸。

既至此境界,颜真卿已一扫初唐以来的那种楷书风貌:前者侧,后者正;前者妍,后者壮;前者雅,后者直;前者瘦,后者肥;前者法度深藏,后者有法可循;前者润色开花,后者元气淋漓。真可谓变法出新意,雄魂铸“颜体“。

第三境界

在六十五岁以后的十多年中,可以说是第三境界的历练。从成熟中加以神奇变化,一日有一日之进境,一碑有一碑之异彩。此时期的作品有《元结碑》、《干禄字书》、《竹山堂联句》、《妙喜寺碑》、《颜杲卿碑》、《李玄靖碑》、《颜勤礼碑》、《马璘碑》、《颜家庙碑》、《颜氏告身》、《奉命帖》、《移蔡帖》等。如《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典型碑刻中,颜书在老辣中富有新鲜活泼的生机,在疏淡中显示质朴茂密的风神,在笔锋得意处显现功力的炉火纯青,在圆润丰腴中透露自己的豪迈气度。

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颜真卿晚年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对生命与书艺在反省中得到悟彻,并将生命哲学与书艺哲学打通,因此在其点捺撇画中既留着生活的血泪斑驳,又在笔墨的动势中洋溢着生命的颂歌;既在线条的起落移动中灌注一腔豪情,又在栉比鳞次的布白中激射人格光辉!至此境界,其书如老枿枯林,却有浓花嫩蕊,一本怒生,万枝争发,生机盎然。

折叠思想
颜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尤崇忠孝。他认为德有三,“孝悌称其至“。常有五,“仁道原其终“。善事父母谓孝,和睦兄友谓悌。孝悌为仁之本。竭诚奉君主谓忠,“率义忘穷谓勇“,“子仕教忠之谓慈“,战阵勇敢谓孝,“慈孝有裕“,则道存于方册。他主张君主要掌握赏罚二柄,此为事在必行。“无功受赏,为善不劝;有罪不罚,为罔辨“ 。应使天下知道有必行之法,有必赏之令。

颜真卿总结唐立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建言唐德宗李适要广开言路。颜真卿不但精通儒学,而且身体力行,以尽忠孝,被后世儒者奉为修身楷模。[2]

折叠礼制
颜真卿久任礼仪使,参定礼仪,对唐朝的礼仪制度多有厘正。建中三年(782年),颜真卿向李适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 史称其“集(《颜鲁公集》)中《庙享议》等篇,说礼尤为精审“。

折叠文学
颜真卿在《颜真卿集》中所撰的作品,大多系实用性文字,言辞率真慷慨,意直气壮,生动感人,对唐代古文运动有促进作用。为后世所称颂的《论百官论事疏》、《与郭仆射书》等,宏词沉郁,忠节之言,如见其人,充分体现了颜真卿的忠烈刚直品节。

晁公武称其“学问文章往往杂於神仙浮屠之说,不皆合於理“。[3]高棅在《唐诗品汇》中评道:“鲁公情欣所遇,悉综古调,颇尚格气,不事弥文。虽有一二近体,不过游戏之作,非所以系幽悰也。今集中所载不及百篇,大都守吴兴时,与皎僧、陆处士之流结思岩林,相忘外道者也,然旷世之情,优入三昧,殊非守平原时色相。“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颜真卿传世作品以碑刻最多,楷书有《多宝塔感应碑》《麻姑仙坛记》《东方朔画像碑》《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等,行书有《争座位稿》,书迹有《自书告身》《祭侄季明文稿》。其中《颜勤礼碑》比较端庄遒劲,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之一,与其早年时期的作品相比更加浑厚大气,乃晚年之代表作。

颜真卿著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后人辑其诗文为《颜鲁公文集》15卷。 [4]《全唐诗》、《全唐诗补编》 [5]及《全唐文》亦收录有其作品。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折叠总评
颜真卿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不阿于权贵,不屈意媚上,刚正有气节,以义烈闻名于时,最终以死明志。

折叠历代评价
李隆基: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6] (《旧唐书》引)

李萼:闻公义烈,首唱大顺,河朔诸郡恃公为长城。 (《旧唐书》引)

李亨:立德践行,当四科之首。懿文硕学,为百氏之宗。忠谠罄於臣节,贞规存乎上范。述职中外,服劳社稷。静专由其直方,动用谓之悬解。山公启事,清彼品流;叔孙制礼,光我王度。惟是一有,实贞万国,力乃稽古,则思其人。 [7](《授颜真卿太子少师敕》)

卢杞: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 (《旧唐书》引)

令狐峘:①有唐名臣赠司徒鲁郡文忠公颜公,奉大顺为元功,建大节为至忠,以安横流,以纽颓纲,秉是一心,祗事四朝。 (《颜真卿墓志铭》)②自登朝及作藩牧,常以安君厚俗为务,奖善伐恶为志。言非至公,不发於口;事非直道,不几於心。植操则夷齐之高也,理戎则羊陆之仁也,当朝则汲黯之正也,莅下则廉范之通也。蕴是具美,行乎至俭,强暴莫敢冲,千飙不能动。大义久废,公起之;醇风久(阙),公还之。非贤人之业,何以臻此?然虚已下士,不以名位自高,苟有道者,蓬门鹑衣,必与抗礼。……善与人交,执友之子,义均甥侄。介操所至,不迁其守。刚而中礼,介而容众,静而无闷,动而有光。便於已,希权幸不为也;君有命,蹈汤火不辞也。心在弭乱不在功,志图报国不图生,故其杀身成仁,视死如归,虽汉之龚胜、魏之王经,无以加焉。 (《颜真卿墓志铭》)

李适: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属贼臣扰乱,委以存谕,拘肋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 (《赠颜真卿司徒诏》)

穆员:惟公道冠四朝,位先百辟。望安社稷,名动神只。期以日照天临,风清雨涤。受命以出,视途如归。 (《为淮西宣慰使郑右丞祭颜太师文》)

殷亮:昨段秀实奋身击泚(朱泚)首,今颜真卿伏缢烈(李希烈)庭,皆启明君臣,发挥教训,近冠青史,远绍前贤。 (《颜鲁公行状》)

陆羽:徐吏部不受右军笔法,而书体裁似右军,颜太保受右军笔法,而点画不似。盖徐得右军皮肤眼鼻,所以似之,颜得右军筋骨心肺,所以不似也。 (《书谱》)

顾况:其鸿名大德,在晋则顾府君秘、秘子众、陆玩、陆纳、谢安、谢万、王羲之、坦之、献之,在宋则谢庄、张永、褚彦回,在齐则王僧虔,在梁则柳恽、张谡,在陈则吴明彻,在隋则李德林,国朝则周择从令闻也,颜鲁公忠烈也,袁给事高谠正也,刘员外全白文翰也。 (《湖州刺史厅壁记》)

裴敬:以忠烈称者,颜鲁公、段太尉。[8] (《翰林学士李公墓碑》)

刘昫:①国,是武之英也;苟无杨炎弄权,若任之为将,遂展其才,岂有朱泚之祸焉!如清臣富于学,守其正,全其节,昌文之杰也;苟无卢杞恶直,若任之为相,遂行其道,岂有希烈之叛焉!夫国得贤则安,失贤则危。德宗内信奸邪,外斥良善,几致危亡,宜哉。噫,“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二君守道殁身,为时垂训,希代之士也,光文武之道焉。 (《旧唐书》)②自古皆死,得正为顺。二公云亡,万代垂训。 (《旧唐书》)

宋祁: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晚节偃蹇,为奸臣所挤,见殒贼手。毅然之气,折而不沮,可谓忠矣。详观二子(段秀实、颜真卿)行事,当时亦不能尽信于君,及临大节,蹈之无贰色,何耶?彼忠臣谊士,宁以未见信望于人,要返诸己得其正,而后慊于中而行之也。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新唐书》)

孙甫:颜真卿之立朝,论议风节,时无伦比。 (《历代名贤确论》引)

石介:唐家六世树威恩,外建藩翰御不宾。二十三州同陷贼,平原犹有一忠臣。圣贤道在惟颜子,忠烈名存独杲卿。甘向贼庭守节死,不羞吾祖与吾兄。 (《颜鲁公太师》)

刘敞:鲁公极忠不避难,临难不违义,是其尘垢糠秕,犹将祗饰而诵习之,以劝事君,况其所自造之文乎? (《颜鲁公集原序》)

欧阳修:①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集古录跋尾》)②颜公忠义之节,皎如日月,其为人尊严刚劲,像其笔画,而不免惑于神仙之说。 [9](《集古录跋尾》)

朱长文:(颜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续书断》)

苏轼:①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东坡题跋》)②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 (《论书》)

李行中:平生肝胆卫长城,至死图回色不惊;世俗不知忠义大,百年空有好诗名。 (《读颜鲁公碑》)

马存:公之功名事业已绝于人,而文学之妙亦不可及。 (《颜鲁公祠堂记》)

范祖禹:真卿忠义奋发,而功不就者,以不与李、郭为犄角,而进明是让也。 (《志远斋史话》引)

米芾:①颜真卿(书)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特立,卬然有不可犯之色。 (《宾退录》引)②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 (《海岳名言》)③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人俗品。 (《海岳名言》)

徐俯:公生开元间,壮及天宝乱。捐躯范阳胡,竟死蔡州叛。其贤似魏征,天下非贞观。四帝数十年,一身逢百难。 (《容斋三笔》引)

姚兕:吾慕其人耳。 (《宋史》引)

晁公武:世谓真卿忤杨国忠、李辅国、元载、杨炎、卢杞,拒安禄山、李希烈,废斥者七八,以至於死而不自悔,天下一人而已。……而所为乃尔者,盖天性然也。[3] (《文献通考》引)

綦崇礼:昔唐天宝之乱,河北列郡并陷,独常山、平原能为国守者,盖杲卿、真卿二颜在焉。 (《困学纪闻》引)

刘珙:此五君子(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其心则皆所谓光明正大,踈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揜者也,其见于功业文章,下至字画之微,盖可以望之而得其为人。 (《梅溪集序》)

朱熹:颜鲁公只是有忠义而无意智底人。当时去那里,见使者来,不知是贼,便下两拜。后来知得,方骂。 (《朱子语类》)

洪迈:颜鲁公忠义大节,照映今古,岂唯唐朝人士罕见比伦,自汉以来,殆可屈指也。 (《容斋随笔》)

童敏德:未说邦人怀使君,且为前古惜忠臣。德宗更用卢杞相,出当斯位诚艰辛。生逆龙鳞死虎口,要与乃兄同不朽。狂童希烈何足罪,奸邪嫉忠假渠手。乃知成仁或杀身,保身不必皆哲人。此公安得世复有,洗空凡马须骐驎。 (《容斋三笔》引)

赵秉文:①陛下勿谓书生不知兵,颜真卿、张巡、许远辈以身许国,亦书生也。 (《金史》引)②肃代有一颜真卿而不能用,德朝有一陆贽而不能用,宣朝有一李德裕而不能用,自是以还,唐衰矣。 (《唐论》)

徐钧:一曲霓裳失太平,渔阳鼙鼓暗风尘。君王只识杨丞相,不识平原老守臣。 (《颜杲卿》)

王应麟:①颜鲁公为《郭汾阳家庙碑》云:“端一之操,不以险夷概其怀;坚明之姿,不以雪霜易其令。“斯言也,鲁公亦允蹈之。 (《困学纪闻》)②颜真卿、郑畋以兴复为己任,倡义讨贼,其志壮矣。真卿权移于贺兰进明,畋见袭于李昌言,功不克就。故才与诚合,斯可以任天下之重。 (《困学纪闻》)

文天祥:平原太守颜真卿,长安天子不知名。一朝渔阳动鼙鼓,大江以北无坚城。公家兄弟奋戈起,一十七郡连夏盟。贼闻失色分兵还,不敢长驱入咸京。明皇父子将西狩,由是灵武起义兵。唐家再造李郭力,若论牵制公威灵。哀哉常山惨钩舌,心归朝廷气不慑。崎岖坎坷不得志,出入四朝老忠节。当年幸脱安禄山,白首竟陷李希烈。希烈安能遽杀公,宰相卢杞欺日月。乱臣贼子归何处,茫茫烟草中原土。公死于今六百年,忠精赫赫雷当天。 (《过平原作》)

郑枃:其人亡,其书存,古今一致,作者十有三人焉。……颜真卿含宏光大,为书统宗,其气象足以仪表衰俗。

陶宗仪:惟其忠贯白日,故精神见扵翰墨之间者,特立而兼括,自篆籀分隶而下,同为一律,号书之大雅,论者谓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此其大槩也。又谓“如锋绝剑摧,惊飞逸势,至其千变万化,各具一体。……其正书真足以垂世。 (《书史会要》)

罗贯中:①万古真卿义不磨,冲天豪气世间无。忠贞凛凛名犹在,烈烈轰轰大丈夫。 (《隋唐野史》)②颜鲁公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然以耄耋之年,犹不能豫为退身之策,卒至陷于逆贼之手,良足悲矣。 (《隋唐野史》)

孙承恩:乌合抗胡,白首陷贼。秉执节义,甘蹈鼎镬。坐斥降奴,视若蚁虱。劲气孤忠,严霜烈日。 (《古像赞》)

丰坊: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论书势云:“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自钟、王以来,知此秘者。……唐则欧阳信本、虞伯施、褚登善、薛纯陀、薛嗣通、孙过庭、钟绍京、贾膺福、李泰和、贺季真、李太白、张伯高、杜子美、颜清臣、柳诚悬、钱藏真、张从申,……虽所就不一,要之皆有师法,非孟浪者。 (《书决》)

何良俊:唐人书,欧阳率更得右军之骨,虞永兴得其肤泽,褚河南得其筋,李北海得其肉,颜鲁公得其力。此即所谓皆有圣人之一体者也。 (《四友斋丛说》)

王世贞:书家铁手腕当推颜鲁公第一,如前数帖皆稿草,不经意而天真烂然,往往有步武山阴意。至于文则愈窜改而愈不快,人有不胜其絮与沓拖者,何也?鲁公在唐举制科,又中文词清丽科,此尤不可晓。 (《弇州续稿》)

陈懿典:鲁公几历奸佞,几遭谗沮,卒能以忠节自著,而终为奸谗所陷。其从兄杲卿已先死难,一门靖节。 (《读史漫笔》)

高维岳:嗣若韩昌黎之文起八代,颜鲁公、文丞相之忠耿千秋,此其著者。 (《敬亭山记》)

董其昌: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窍惟鲁公、杨少师(杨凝式)得之,赵吴兴(赵孟頫)弗能解也。 (《画禅室随笔》)

钱谦益:鲁公以精忠大节,不容于本朝。……此告(《自书诰》)流传至今,虽悍夫弱女见之,皆知改容敛手。然当日之事,回环思之,犹可为感激流涕也。 (《跋颜鲁公自书诰》)

宗本:颜鲁公具大节义,文章书法,孰能加焉? (《归元直指集》)

张凤翔:呜呼!古忠臣烈士不幸而死于奸臣之手,如伯嚭之杀伍子胥、王凤之杀王章、曹操之杀孔文举、王敦之杀周伯仁、李林甫之杀李北海、卢杞之杀颜鲁公、秦桧之杀岳武穆者非一,而独公与武穆,至今英雄之恨未销。 (《墓祠碑记》)

冯班:①唐人行书皆出二王,宋人行书多出颜鲁公。 (《钝吟书要》)②颜书胜柳书,柳书法却甚备,便初学。 (《钝吟书要》)③颜鲁公书磊落嵬峨,自是台阁中物。 (《钝吟书要》)④鲁公书如正人君子,冠佩而立,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钝吟书要》)

王夫之:①二颜之起河北,张,许之守唯阳,皆率市人以战,贼之所望而目笑者也。 (《读通鉴论》)②颜鲁公一振于平原,旬日之闲,而得勇士万馀人,于是卢全诚于饶阳,李奂于河闲,李随于博平,而颜常山所收河北义旅凡二十馀万,张唯阳所纠合于雍邱者一日而得数千人,皆蹀血以与贼争死命。斯固三数公忠勇之所激,而岂此数十万比屋之民,皆养愤填胸、思拯国难者乎? (《读通鉴论》)③颜鲁公谓卢杞曰:“先中丞传首至平原,真卿以舌舐其面血,公忍不相容乎?“近世高邑赵冢宰以魏广微叔事逆奄,而欢曰:“昆溟无子。“鲁公陷死于贼中,冢宰没身于远戍,取祸之繇,皆君子之过也。 (《读通鉴论》)

释如纯:诗书法程,节义严峻,孰如颜鲁公? (《耶稣会文献汇编》)

褚人获:通幽顾家不顾国,承业冒功更忌功。坐使忠良被兵刃,空将血泪洒西凤。 (《隋唐演义》)

张彦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使人谋之允当而厥功,弗就则天地。杲卿二失、真卿二过。……军国之事重矣,倚任非人,鲜不偾事,是以兄弟二人忠义凛凛,而功烈不就者,职是故也。天何咎哉? (《读史矕疑》)

李光地:①立言最要谨慎。魏郑公、颜鲁公,为人忠亮节义如此。 (《榕村语录》)②颜鲁公忠义强直,至死不变。 (《榕村语录》)

朱轼:杲卿、真卿各以一郡起兵,讨贼事虽无成,大义凛千载矣。义声一动,河北响应,以二公之才,乌合二十万,而常山未及旬日,平原亦终不支。……杲卿骂贼百世下,如闻其声;真卿立朝忠贞劲直,侃侃乎社稷之佐。临难则抗节贼庭,至死不屈。二人为唐室增光,岂小哉? (《史传三编》)

金维宁:常山死于安禄山,平原死于李希烈,贞心劲节,允称二难,当为作颜氏双忠传。 (《垂世芳型》)

爱新觉罗·玄烨:史称颜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生平善正、草书,宋祁称其“笔力遒婉“,今披阅遗迹,凝重沉郁,奇正相生,如锥画沙,直透纸背,觉忠义之气,犹勃勃楮墨间。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逾于球璧矣。 (《跋颜真卿墨迹后》)

郑元庆:公忠义之节,明若日月、坚如金石,自可以光后世、传无穷,不待其书然后不朽。 (《石柱记笺释》)

蔡世远:抗节不屈,则张、许、段、颜、文信国、余阙最烈。 (《历代名臣传序》)

纪昀:真卿大节,炳著史册。而文章典博庄重,亦称其为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杨以贞:若用李萼,则不让进明,而与李、郭为犄角矣,惜鲁公之不知出此也。 (《志远斋史话》)

周星莲:近又见得颜鲁公书最好,以其天趣横生、脚踏实地、继往开来,惟此为最。 (《临池管见》)

计大受:真卿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败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卒缢杀之于蔡州。呜呼!自平原倡义,至此乃有以毕公之志矣!……夫如真卿者,所谓从容就义,难也。 (《史林测义》)

蔡东藩:①拚生一击报君恩,死后千秋大节存。试览《唐书》二百卷,段颜同传表忠魂。 (《唐史演义》)②颜真卿奉敕宣慰,不受李希烈胁迫,且累叱四国使臣,直声义问,足传千古。……唐室不谓无人,误在德宗之信用奸佞,疏斥忠良耳。 [10](《唐史演义》)

汪桢:呜呼!真卿之死其职,岂足以尽公之节哉?惟历折权奸而始终不以死生为顾虑,非笃于道者,何能致此。 (《史弋》)

折叠编辑本段逸闻趣事
折叠御史雨
参见:御史雨

颜真卿担任监察御史时,曾巡查至五原。当地有冤狱很久没有断案,天又干旱,颜真卿平反冤狱后,天降大雨,五原的百姓称此为“御史雨“。

折叠劾罢县令
颜真卿巡查河东时,上书唐玄宗李隆基,弹劾朔方县令郑延祚在母亲死后三十年还未将其下葬,李隆基诏令终身不录用郑延祚。听闻此事的人都感到害怕。

折叠不屈权贵
酷吏吉温因为私怨,曾陷害御史中丞宋浑,使其被降至贺州任职。颜真卿说:“怎能因一时气愤就想害宋璟(唐玄宗初年名相)的后代呢?“ 安史之乱时,任御史大夫的颜真卿仍遵守礼法,弹劾武部侍郎崔漪、谏议大夫李何忌及广平王府都虞候管崇嗣等人,使百官因此奉法守礼。  晚年时,他因刚正直言而相继得罪于宰相元载、杨炎、卢杞等人,最终因此遇害。

折叠改善风俗

颜真卿坐像
颜真卿任抚州刺史时,县里有个叫杨志坚的人,酷爱学习,但家里贫困,不为乡人所了解。他的妻子因为钱财的供给太少,向他要休书离婚。杨志坚写了一首诗送给她说:“当年立志早从师,今日翻成鬓有丝。落托自知求事晚,蹉跎甘道出身迟。金钗任意撩新发,鸾镜从他别画眉。此去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时。“他的妻子拿著诗,到州里去办理官府的公文,以便改嫁。颜真卿在评判的公文上说:“杨志坚很早就钻研儒家学说,很有作诗的名声,心里虽然羡慕高高地考中科举,自身却没有享受到一点俸禄。他的愚昧的妻子看他始终没有考中功名,竟然不想再和他一起生活下去,不愿意象冀缺的妻子,帮助丈夫成就事业;只想学朱买臣的女人,讨厌并抛弃自己的丈夫。给家乡带来耻辱,败坏了道德教化,如果不给以惩罚警诫,怎么能制止这类轻浮的行为呢?妇人应当打二十板子,任凭她去改嫁。杨志坚秀才,资助他粮食布匹让他随着军队暂时担任个职务。“四面八方的人们听说了这件事,没有不心悦诚服的。从此江表一带的女子,没有敢抛弃她的丈夫的。

折叠封仙传说
古代神仙传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收录了颜真卿的传记,并引用全真道南宗的创派人白玉蟾之言,称“颜真卿今为北极驱邪院左判官“。

折叠编辑本段亲属成员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祖先        颜回        字子渊,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十六世祖        颜盛        字书台,一字书震,曹魏时官至青、徐二州刺史,封关内侯。
十二世祖        颜含        字弘都,东晋时官至右光禄大夫、光禄勋,封西平县侯,卒谥“靖“。
五世祖        颜之推        字介,北齐时徙居长安,隋朝时官至东宫学士。著有《颜氏家训》。
高祖        颜思鲁        字孔归,官至秦王府记室参军。
曾祖        颜勤礼        字敬,官至弘文馆学士。
祖父        颜昭甫        官至曹王侍读,追赠华州刺史。
父亲        颜惟贞        字叔坚,官至薛王友,追赠太子少保。
母亲        殷氏        教育颜真卿直至成人。
子辈        长子        颜颇        安史之乱时被颜真卿送为人质。
次子        颜頵        字葵山,官至河东士曹,封沂水县男。
三子        颜硕        官至秘书省正字。
曾孙辈        曾孙        颜弘式        唐文宗时被授为同州参军。
展开
折叠编辑本段史料记载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七十八》

《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七十八》

《书史会要·卷五》

《尧山堂外纪·卷二十七》

《六艺之一录·卷三百二十九》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一·列传五十一》

折叠编辑本段卒年争议
关于颜真卿的卒年日期,史书大体有两种观点:

1、兴元元年八月初三(784年8月23日):持此说的有《颜真卿墓志铭》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及《钦定续通志》 、《陔余丛考》 。其中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说明了采用此观点的原因:“《实录》及《旧(阙)》(应指《旧唐书·颜真卿传》)云(八月)三日,今从之。“

2、贞元元年八月二十四日(785年10月1日):持此说的主要是唐人殷亮所撰的《颜鲁公行状》,《行状》除记载“……其年八月二十四日,又使景臻等害於龙兴寺幽辱之所,凡享年七十七“外,还引用嗣曹王李皋的上言称“臣见蔡州归顺脚力张希璨、王仕禺等说,去年八月二十四日(颜真卿遇害)……臣听之未毕,涕泗交流。三军对臣,亦苦呜咽“。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折叠墓址
颜真卿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三兆村,原有七座坟墓,墓主依次是:颜师古、颜勤礼、颜杲卿、颜真卿、颜允南、颜允臧、颜幼舆。今茔地冢碑无存。

《旧唐书·颜真卿传》载:“及淮泗平,贞元元年,陈仙奇使护送真卿丧归京师(长安)。[6]“ 《新唐书·颜真卿传载》:“淮蔡平,子頵、硕护丧还,帝废朝五日。“

令狐峘 《神道碑铭》载:“归葬于万年县之旧原。“ 殷亮《颜鲁公行状》载:“淮西平,仙奇遣军将营送公神于京师。嗣子栎阳县尉頵、次子秘书省正字硕迎丧至汝州襄城县,乃葬焉……以其年十一月三日,葬万年县凤栖原之先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7 22: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世音菩萨 - 菩萨 锁定
B 添加义项 ?
佛教菩萨名,为梵文Avalokiteśvara的意译,亦译作“光世音”,新译“观自在”“观世自在”,音译“阿婆卢吉低舍婆罗”“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  佛教认为观世音菩萨为大慈大悲的菩萨,遇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故名。曾因唐代避讳太宗李世民名,去“世”字,略称“观音”。

主要事迹:关于观世音菩萨,《成具光明定意经》《维摩诘经》《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大宝积经》卷八十二及卷一百等处,皆列有此菩萨之名号,然未列本缘等事迹。在《法华经》中设一品详说此菩萨于娑婆世界利生之相。另外《悲华经》卷三〈诸菩萨本授记品〉叙述了阿弥陀佛过去生中为转轮王无诤念时的长子不眴,出家在宝藏佛前,发愿称,若有众生遭受种种苦恼恐怖,如果他能够忆念我,称念我的名号,即为其免除如此种种痛苦烦恼。宝藏佛即为他授记并命名观世音。

中国的观世音菩萨信仰: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其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农历六月十九,涅槃日是农历九月十九,说法道场是普陀山。观音信仰在中国影响深远,造成民间有种种关于观世音菩萨的传说,如广泛流传的观音为兴林国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公主的说法。这种女观音传说,最早可见于宋代朱弁《曲洧旧闻》。其后,宋末元初的管道升著《观世音菩萨传略》成为完整的传记。以此为蓝本,还陆续出现了《香山宝卷》、《南海观音全传》、《观音得道》等一大批观音故事书。

观世音菩萨形象:有各种不同名称和形象的观音,如六观音、七观音及至三十三观音(称三十三身),但一般所说的观音是指作为总体的圣观音。中国寺院中的观音塑像常作女相。女相观音造像约始于南北朝,盛于唐代以后。“三十三身”观音常被提及,按《法华经》卷七〈普门品〉所说,观音由普现色身三昧示现之三十三种变化身:一佛身,二辟支佛身,三声闻身,四梵王身,五帝释身,六自在天身,七大自在天身,八天大将军身,九毗沙门身,十小王身,十一长者身,十二居士身,十三宰官身,十四婆罗门身,十五比丘身,十六比丘尼身,十七优婆塞身,十八优婆夷身,十九长者妇女身,二十居士妇女身,廿一宰官妇女身,廿二婆罗门妇女身,廿三童男身,廿四童女身,廿五天身,廿六龙身,廿七夜叉身,廿八乾闼婆身,廿九阿修罗身,三十迦楼罗身,三十一紧那罗身,三十二摩睺罗伽身,三十三执金刚神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7 22: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假如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朱慈炤//张用观.张同观+王士元//张岱霖】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朱三太子:崇祯四子朱慈炤,躲藏一生未逃一死
播报文章

起特网络世伟
关注
2021-01-18 17:20

2023网页游戏排行榜-网页游戏开服表-好玩网页游戏大全

2023网页游戏排行榜-网页游戏开服表-好玩网页游戏大全

观世音菩萨咒语讲解视频-直接免费,下载领取
世人多将朱三太子误作崇祯五皇子朱慈焕,其实真正的“朱三太子”是朱慈焕的同母哥哥----四皇子朱慈炤。
崇祯帝共生七子,其中二、六、七子早殇,只剩下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焕。朱慈焕常被误认为是“朱三太子”,但实际上他五岁就病亡了。朱慈炤与五皇子朱慈焕同母。他才是困扰满清七十多年的真正的“朱三太子”。


历史脉络
1644年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从西安经山西直捣北京,走投无路的明崇祯帝逼周皇后在坤宁宫自缢后,又用剑砍了袁贵妃和女儿长平公主。
与对待女儿的方式不同,崇祯在死前命太子(朱慈烺)、皇三子(朱慈炯)、皇四子(朱慈炤)分别藏匿于公卿贵戚家中。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找来永王(即四皇子朱慈炤)、定王。史书记载“……令行君臣礼,不从,遂长揖。闯曰:『若父何在?孤必无杀意,何不出一见孤』?曰:『不能面受卿辱,自缢宫中,无他往也』。。。。四月九日,复入朝,闯命之跪,永王不屈。『何不杀我』!闯曰:『汝无罪,姑免』。''
翻译一下就是:李自成让朱慈炤下跪,朱慈炤不从,只是作揖。李自成问:你爸呢,我不想杀他,他怎么不来见我。朱慈炤说:我把不能受你侮辱,已经上吊自杀了。后来,李自成又找来朱慈炤,让朱慈炤下跪,朱慈炤仍然不从,说:你怎么不杀了我。李自成说:你无罪,就放了你吧。


逃出生天
皇四子永王朱慈炤应该是兄弟姊妹中最幸运的一个。
清军入关,打进北京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撤离北京,在大顺军中朱慈炤与哥哥定王朱慈炯失散,朱慈炤被李自成部下一个姓毛的将军带着逃到河南,他们卖了战马,买了耕地,准备种地为生,但是由于清朝查捕起义军风声很紧,毛将军自顾不暇,只好扔下朱慈炤又南逃了。
朱慈炤当时只有13岁,自己便从河南往东南流浪到他祖先朱元璋的故乡安徽凤阳。凤阳有一个姓王的乡绅,在明朝时作过谏官,了解到永王的身世,收留了他,并且让他冒充自己的孩子改名叫王士元(倒过来念即为“原是王”),和自己的孩子同窗读书。


继续流亡
在王给事中去世后,朱慈炤十八九岁,他就又离了凤阳,流落到江南,因无所依靠,便到一座小庙里落发为僧,苟延岁月,偷生度日。
后来又流浪到浙江余姚的一座古庙里安身。有一日一个姓胡的乡绅来到此庙,在闲谈中发现朱慈炤才华过人,便说:“子有如此才学,何为流于空门?”于是把他带到自己家中,改换衣帽,边耕边读,后来又把女儿嫁给了他,朱慈炤便在这里住下来,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书为生。并且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
过了些年,又通过朋友的介绍到山东张岱霖等人家中教书,到山东后改名叫张用观,他小心谨慎,唯恐暴露。


身份暴露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前后,江苏太仓一念和尚和浙江大岚山张念一、张念二等又以“朱三太子”名义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起事。尽管朱慈炤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他按朱家传统,为儿子取名时以“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为带有土部的怪字。这些举动逐渐为人们所注意,直到念一和尚在浙东起义,打着他的旗号,终于使这位隐藏了几十年的前朝皇子遭到了灭顶之灾。
化名王士元的四皇子全家被捕,他的妻妾和女儿都自缢而死,男性家人无一漏网。四皇子朱慈炤否认自己参与造反,但他承认了自己是前明皇子,就只能是死路一条。
躲藏一生难逃一死
由于满清入关打着”为明复仇“的口号,所以为了安抚中原民心,清政府表面上善待崇祯皇帝的后人,善待崇祯未死的女儿长平公主。但是皇子就完全不同了,皇子必须死。


为了既达到杀光前明流亡贵胄又不引发民愤的目的,清政府采取了之前的惯用手段,以假冒皇子的罪名将朱慈炤及其家族全部杀害。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已经七十五岁的朱慈炤在山东被清廷捕获,全家处斩。至此,明王室所有男性子孙几乎全部被肃杀殆尽。
朱慈炤死了,“朱三太子”案似乎应该尘埃落定了。但康熙六十年(1721年)台湾朱一贵起义,仍然尊奉“朱三太子”的名号。可见,在清初很长一段时间内,“朱三太子”已经成为一面不倒的旗帜。

东平张氏家谱中发现的朱三太子秘闻
2016年12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分享到:
【PDF版】

   □刘传录
  清初的“朱三太子谜案”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悬疑案之一。《康熙大帝》中杨起隆自称“朱慈炯”,为明朝“朱三太子”。近日东平县沙河站镇张老庄村在整理张家家谱中发现了新线索,证明朱三太子确有其人,但不是朱慈炯。
  家谱是一个家族真实而客观的历史传承。近日基层文化工作者关中运在东平县沙河站镇张老庄村发现一部《张氏家谱》,在其卷二《候选州同诰峄峄县教谕讳字岱霖公传》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记载:“吾族岱霖公于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初三日同明庄烈皇三子朱慈焕被逮而死,今二百有六年矣……据传闻朱慈焕前避匿于淅姓王,来埕家始姓张,工书善画精舆地学……以为夏少康汉世祖未可知也,居西席外绝无谋恢复之确证幸免赤族……”
  不足百字的文字透露出的信息量却很大,“朱三太子”朱慈焕曾辗转至东平授馆为业,后被官府查获入狱,张老庄村人因藏匿而受到株连,此外同受牵连的还有写《张先生传》的李方远。
  朱慈焕为明思宗第四子,幼时被封为永王,在长大成人的皇子中排行第三。明朝灭亡那年,他刚刚十二岁,和两个哥哥一起被李自成军俘获,又一起被李自成挟裹出北京城南下。明亡后改名王士元,后潜居汶上东平交界处,更名张同观,以授馆为业。家谱中提到的张岱霖是东平县沙河站镇张老庄人,出生于康熙年间,康熙二十一年前后跟随已化名为张同观的朱慈焕读书,后考取举人,授候选州同诰峄峄县教谕。康熙四十五年,老师张同观携儿子同来,张岱霖热情接待,留住在家。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因浙江大岚山反清组织以“朱三太子”为号召而受株连,朱慈焕被山东巡抚赵世显缉捕,同年冬,76岁的朱慈焕被凌迟;连累入狱的张岱霖十月在京被害,同时被捕的李方远因窝藏罪带着一个儿子和两个仆人被发配到伯都讷(吉林扶余北)。
  家谱中的李某就是李方远,汶上县郭楼镇水口村人,康熙八年(1669年)中举人,曾任直隶饶阳知县,并曾兼署平山。据宣统《再续汶上县志》记载,李方远著有《张先生传》: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李方远在东平州一个路姓的宴席上首次见到“张先生”,其人“丰标秀整,议论风生”,是个侃侃能言的美男子,自称姓张,号潜斋,在大户张家(张岱霖家)为西宾。于是,二人交往密切,诗词往来。后来,张同观(朱慈焕)南行,二人拜别,二十多年没有通问消息。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冬,李方远卸任回汶上水口村(郭楼镇水口村),张先生自称贫困潦倒,要求谋一教职养家糊口。此后,张同观(朱慈焕)同时在不远的张岱霖家和李方远家教子弟读书。
  话说这朱慈焕隐姓埋名当了几十年私塾先生,平时待人接物,无不小心谨慎,生怕一不小心被人说破告发。唯一特别之处,就是他给儿孙们取的名字,都严格按照“和”字辈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用了一些极为生僻的字眼,引起了外界的关注。他也不够谨慎地把自己的神秘身世告诉了别人,被反清复明人士利用。
  几十年来,朱慈焕隐姓埋名、东躲西藏,并没有真正“反清复明”。但“朱三太子”的名号对清政府确实构成了威胁,所以朱慈焕含冤背上了“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明史》中说朱慈焕五岁病逝,不过是给朱慈焕硬加上了一个以“朱三太子”为名蛊惑人心的罪名。 
  “朱三太子”朱慈焕前后在东平县沙河站镇张老庄村藏匿五年左右,在汶上县李方远家隐藏两年多,与两地文人交往颇多,并在张家、李家、何家三大户任教,学生很多,李方远的《张先生传》有详记,其中写道:“论东平、汶上,凡读书者,求他写斗方扇头,不止一人。”可见朱慈焕一向好留墨宝。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7 22: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平张氏家谱中发现的朱三太子秘闻
2016年12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分享到:
【PDF版】

   □刘传录
  清初的“朱三太子谜案”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悬疑案之一。《康熙大帝》中杨起隆自称“朱慈炯”,为明朝“朱三太子”。近日东平县沙河站镇张老庄村在整理张家家谱中发现了新线索,证明朱三太子确有其人,但不是朱慈炯。
  家谱是一个家族真实而客观的历史传承。近日基层文化工作者关中运在东平县沙河站镇张老庄村发现一部《张氏家谱》,在其卷二《候选州同诰峄峄县教谕讳字岱霖公传》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记载:“吾族岱霖公于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初三日同明庄烈皇三子朱慈焕被逮而死,今二百有六年矣……据传闻朱慈焕前避匿于淅姓王,来埕家始姓张,工书善画精舆地学……以为夏少康汉世祖未可知也,居西席外绝无谋恢复之确证幸免赤族……”
  不足百字的文字透露出的信息量却很大,“朱三太子”朱慈焕曾辗转至东平授馆为业,后被官府查获入狱,张老庄村人因藏匿而受到株连,此外同受牵连的还有写《张先生传》的李方远。
  朱慈焕为明思宗第四子,幼时被封为永王,在长大成人的皇子中排行第三。明朝灭亡那年,他刚刚十二岁,和两个哥哥一起被李自成军俘获,又一起被李自成挟裹出北京城南下。明亡后改名王士元,后潜居汶上东平交界处,更名张同观,以授馆为业。家谱中提到的张岱霖是东平县沙河站镇张老庄人,出生于康熙年间,康熙二十一年前后跟随已化名为张同观的朱慈焕读书,后考取举人,授候选州同诰峄峄县教谕。康熙四十五年,老师张同观携儿子同来,张岱霖热情接待,留住在家。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因浙江大岚山反清组织以“朱三太子”为号召而受株连,朱慈焕被山东巡抚赵世显缉捕,同年冬,76岁的朱慈焕被凌迟;连累入狱的张岱霖十月在京被害,同时被捕的李方远因窝藏罪带着一个儿子和两个仆人被发配到伯都讷(吉林扶余北)。
  家谱中的李某就是李方远,汶上县郭楼镇水口村人,康熙八年(1669年)中举人,曾任直隶饶阳知县,并曾兼署平山。据宣统《再续汶上县志》记载,李方远著有《张先生传》: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李方远在东平州一个路姓的宴席上首次见到“张先生”,其人“丰标秀整,议论风生”,是个侃侃能言的美男子,自称姓张,号潜斋,在大户张家(张岱霖家)为西宾。于是,二人交往密切,诗词往来。后来,张同观(朱慈焕)南行,二人拜别,二十多年没有通问消息。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冬,李方远卸任回汶上水口村(郭楼镇水口村),张先生自称贫困潦倒,要求谋一教职养家糊口。此后,张同观(朱慈焕)同时在不远的张岱霖家和李方远家教子弟读书。
  话说这朱慈焕隐姓埋名当了几十年私塾先生,平时待人接物,无不小心谨慎,生怕一不小心被人说破告发。唯一特别之处,就是他给儿孙们取的名字,都严格按照“和”字辈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用了一些极为生僻的字眼,引起了外界的关注。他也不够谨慎地把自己的神秘身世告诉了别人,被反清复明人士利用。
  几十年来,朱慈焕隐姓埋名、东躲西藏,并没有真正“反清复明”。但“朱三太子”的名号对清政府确实构成了威胁,所以朱慈焕含冤背上了“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明史》中说朱慈焕五岁病逝,不过是给朱慈焕硬加上了一个以“朱三太子”为名蛊惑人心的罪名。 
  “朱三太子”朱慈焕前后在东平县沙河站镇张老庄村藏匿五年左右,在汶上县李方远家隐藏两年多,与两地文人交往颇多,并在张家、李家、何家三大户任教,学生很多,李方远的《张先生传》有详记,其中写道:“论东平、汶上,凡读书者,求他写斗方扇头,不止一人。”可见朱慈焕一向好留墨宝。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7 23: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寅朱慈炤王士元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假如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曹寅与红楼梦】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清稗类钞之《朱三太子案》(存资料备查)
张先生者,初不知其何许人也。康熙癸亥春(康熙二十二年),蓬莱(山东人)李力远晤之于路氏筵次,见其丰标秀整,议论风生,因私询其从来,主人曰:“先生姓张,字潜斋,浙中名士也。学渊博,且工手谈,精音律,今为张氏西席,特邀之与会饮春酒耳。”是日宾朋杂沓,张与李情意殷殷,若素相识。越二日,投刺谒李,以绫质诗扇为赠,自是为文字之交者半载余。一日,张忽过李,言欲附舟南行,来告别,家有数口,米薪悉出自居停,但月须钱千文为蔬菜资。李唯唯,乃按月遣送,如是者又半载余。乙丑,李赴春闱,旋归,知张已携眷南旋矣,自此不相问者十余年。丙子(康熙三十五年),李任饶阳县令,兼署平山,会噶尔丹叛,李措办军需,日无宁晷。张至饶访李,李无暇与谈,匆匆赆之。

丙戌季冬(康熙四十五年),李解任家居,张偕二子至,曰:“江左连岁水荒,不得已,就食山左弟子张岱霖家,今请求荐一馆以糊口。”李曰:“岁暮矣,他家来岁之馆,久已聘定。予有孙数人,皆童蒙,幸为不屑之教可乎?”张曰:“善。”因留居焉。亦时至岱霖家,旬日即旋。

戊子初夏(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初三日,李方与张弈(一起下棋时),忽有营兵官役捕张之父子及李去。解至省城(济南),抚军坐后堂,藩臬列左右,旁无一役。先问李曰:“尔读书为官,当知理法,何窝藏朱某为不轨事?”李曰:“予仅知读书,门外之事,亦不与闻,不知谁为朱某,予从不敢作犯法事。”抚军曰:“汝家塾师为谁?”李曰:“塾师为张用观,南方人,二十年前,在东平州(今泰安附近)张家设帐,曾识之。前年十二月,其父子来吾家,谆言寻馆度日,予有孙数人,乃令从之读书。朱之不法事,实不知也。”抚军曰:“彼在南方姓王,山东姓张,汝不知乎?”李曰:“不知。”又唤张父子至,问曰:“汝何人?”曰:“吾乃先朝皇子朱慈焕,原封定王,事至今日,不得不说实情。”又问曰:“汝何以在浙?”曰:“崇祯末年,流贼围京城,先皇将吾交王内官,匿民间。城破,王献之闯贼,闯又交杜将军。未几,吴三桂与大兵杀败流贼,各自奔逸,贼中有一毛将军,携吾至河南,弃马买牛,种地年余。当道查捕流贼甚急,彼遂抛吾而逃。时吾年甫十三,自往南行。至凤阳,遇老乡绅王某者曾为先朝御史,执手悲泣,留于其家,遂改姓王,偕其子同学读书。又数年而王病故,吾年十八九,乃渡江而南,投寺削发(根据年龄算,大约在顺治十一年)。后游浙,止一古刹,有余姚人胡姓,亦宦裔,偶来寺,与我谈经论文,大诧曰:‘子才学如此,何为流于空门?’乃延至其家,改易衣帽,劝蓄发。其室旁有小园半亩,茅屋数间,俾吾居其中,后又以女妻焉。此吾所以为浙人而曰王某也。”抚军曰:“今有江南两处叛案,皆称扶尔为君,恢复明朝,尔往浙中质之。”时四月初六日也。

当日,抚军将口供缮写题疏, 即将张与李起解南行,骡轿四乘,解官数员,为东兖道萧某、抚标中军陈某、都司张某及守备千把等,率领马步兵数百,及沿途接者,日有千人。十四日至淮安,易舟。 二十二日至杭州,在贡院质审(康熙四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四月十六日曹寅有折,说日下闻朱三太子父子三人,已在山东获解,于二十边可抵浙省 ,与曹寅所料时间相差无几),上坐者钦差少宰穆旦,次镇杭将军,次两江督,次浙闽督,次苏抚于,次浙抚王。问张曰:“汝是王士元乎?”张曰:“吾本姓朱,名慈焕,改名王士元,是实。”又问曰:“汝既为朱,某朝廷待汝不薄,何为谋反?”曰:“吾数十年来改易姓名,冀避祸耳。今上有三大恩于前朝,感戴不忘,何尝谋反?”又问曰:“三大恩为何?”曰:“ 流贼乱我国家,今上诛灭流贼,与我家报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孙,从不杀害,二也;我家祖宗坟茔,今上躬行祭奠,命人洒扫,三也。况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须发皆白,乃不反于三晋变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军买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吾因年荒米贵,在山东教读度日,居近通衢,密迩京师,尚敢有谋反之事乎?”问官曰:“今有大岚山叛贼张某,口称保汝,何得强辨?”遂带张至(曹寅康熙四十七年闰三月十二日开粜摺内提到 浙江所审之案,张廿一、张廿二,即江南获解之张君玉、张君锡,张廿一应当就是这个叛贼。)。时李与张同在案前,问曰:“汝认谁是朱某?”张熟视之,曰:“不认。”又问曰:“汝前供扶助朱某,今日何又不认?”张曰:“ 第假其名义以煽动人,实不相识。”又问李曰:“彼在汝家教读时,亦知其姓朱乎?”李曰:“知其姓张,且不知其姓王。”又问曰:“张在汝家将二年,汝岂不知?可实言。”李曰:“彼在我家,亦西宾耳,我曾为命官,先人曾受诰封,朋友重乎,君父重乎?我纵不知轻重,也知利害。我若知情,岂不藏之深山幽谷,而乃令居我家,在官道之旁,与城市亲知,饮酒作诗,人虽至愚,不至于此。”又问李曰:“汝言饮酒作诗,都是何类人?”李曰:“我尚不知,何况他人?东平汶上之士人,求其写册页及扇者不止一人,大人体皇上好生之心,亦不肯波及无辜之士。况山东至浙江,隔二三千里,南方之事,何从得知?今在台下,如对天颜,不敢一字虚伪。”至是,上坐者谕臬司曰:“朱某、李某均非强盗,可将 狱神庙收拾洁净,茶饭留心照管,委官看守。”是晚即宿狱庙。时有委员二人,一靳一陈,又有千夫长鲁姓者,豪爽人也,见朱、李而深敬之,朝夕谈笑,或对楸枰,或观杂传,聚饮欢歌,忘其身在囹圄中矣。月余,将东平州张某解到,遂提张、李同至后堂。张已先在,审官仍六人,问李曰:“张某供称朱某在汝署主稿,汝与朱深交,张仅有一面之识,然乎?”李曰:“凡州县官主稿者,非刑名即钱谷,朱某只能作诗下棋,我请其主棋稿乎,主诗稿乎?彼时皇上亲征噶尔丹,我又代理平山两县,昼夜措办军需,朱某过饶,次日即行,送赆则有之,实无主稿之事。二十年前,彼曾在张家教读,眷亦在张家,彼时我方识之。张某,汝今在公堂上,须实言,天地鬼神,庸可欺乎!”张语塞。又问朱曰:“汝识张否?” 朱曰:“彼从我读书数年,是我之学生,岂不识之?”(张廿一原来是朱慈焕的学生)问官遂大怒,严刑究讯张某。既而江南解一和尚至,太仓奸僧也,素行不端,曾铸假印,伪造定王札符给与愚民,煽惑作乱。及提朱对证,又云不相识,惟与贼党叶某为异姓兄弟,而又缔姻盟,事犯于江宁,既被缉获,遂解杭。迨部覆(中央文件)至,见判语云:“ 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大辟以息乱阶。细询李某,坚供不知情,然在伊家捉获,且住有年余,说不得不知情。合以知情而不出首之例,流徙三千里。”至是,遂以签发宁古塔定案矣。旨云:“ 着穆旦多加兵丁,沿途防护,将朱某带至京中,问明正法。”时七月十一日,将大岚山众犯处决,十二日登舟起解,十五日至苏,因尚未发落太仓奸僧,又住月余,分羁两处。至八月二十三日,复登舟北行,至淮安,易骡轿。 九月十七日入都,朱送刑部狱,李在户圈。(但是注意,九月十六日,康熙回到北京,即把诸王、贝勒等副都统以上大臣召到午门内,宣谕拘禁胤礽事情。十八日告祭天地、太庙、社稷。)越数日,即将牵连人百余名,分三起充发,一宁古塔,一齐齐哈尔,李发伯都讷,朱即弃市。时朱家在余姚,有一妻二子三女一媳,闻事发被捕,皆投缳,六命俱尽。朱某,初曰张潜斋,亦曰王士元,即世所传朱三太子是也。或曰,朱三太子乃杨起隆所托名,令其党李株等纠约满洲各官家奴,将于元旦起事,经监生郎廷枢上书告变,圣祖密遣捕获株等二百余人诛之,譌言始息,起隆旋亦就获,处以极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7 23: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稗类钞之《朱三太子案》(存资料备查)
张先生者,初不知其何许人也。康熙癸亥春(康熙二十二年),蓬莱(山东人)李力远晤之于路氏筵次,见其丰标秀整,议论风生,因私询其从来,主人曰:“先生姓张,字潜斋,浙中名士也。学渊博,且工手谈,精音律,今为张氏西席,特邀之与会饮春酒耳。”是日宾朋杂沓,张与李情意殷殷,若素相识。越二日,投刺谒李,以绫质诗扇为赠,自是为文字之交者半载余。一日,张忽过李,言欲附舟南行,来告别,家有数口,米薪悉出自居停,但月须钱千文为蔬菜资。李唯唯,乃按月遣送,如是者又半载余。乙丑,李赴春闱,旋归,知张已携眷南旋矣,自此不相问者十余年。丙子(康熙三十五年),李任饶阳县令,兼署平山,会噶尔丹叛,李措办军需,日无宁晷。张至饶访李,李无暇与谈,匆匆赆之。

丙戌季冬(康熙四十五年),李解任家居,张偕二子至,曰:“江左连岁水荒,不得已,就食山左弟子张岱霖家,今请求荐一馆以糊口。”李曰:“岁暮矣,他家来岁之馆,久已聘定。予有孙数人,皆童蒙,幸为不屑之教可乎?”张曰:“善。”因留居焉。亦时至岱霖家,旬日即旋。

戊子初夏(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初三日,李方与张弈(一起下棋时),忽有营兵官役捕张之父子及李去。解至省城(济南),抚军坐后堂,藩臬列左右,旁无一役。先问李曰:“尔读书为官,当知理法,何窝藏朱某为不轨事?”李曰:“予仅知读书,门外之事,亦不与闻,不知谁为朱某,予从不敢作犯法事。”抚军曰:“汝家塾师为谁?”李曰:“塾师为张用观,南方人,二十年前,在东平州(今泰安附近)张家设帐,曾识之。前年十二月,其父子来吾家,谆言寻馆度日,予有孙数人,乃令从之读书。朱之不法事,实不知也。”抚军曰:“彼在南方姓王,山东姓张,汝不知乎?”李曰:“不知。”又唤张父子至,问曰:“汝何人?”曰:“吾乃先朝皇子朱慈焕,原封定王,事至今日,不得不说实情。”又问曰:“汝何以在浙?”曰:“崇祯末年,流贼围京城,先皇将吾交王内官,匿民间。城破,王献之闯贼,闯又交杜将军。未几,吴三桂与大兵杀败流贼,各自奔逸,贼中有一毛将军,携吾至河南,弃马买牛,种地年余。当道查捕流贼甚急,彼遂抛吾而逃。时吾年甫十三,自往南行。至凤阳,遇老乡绅王某者曾为先朝御史,执手悲泣,留于其家,遂改姓王,偕其子同学读书。又数年而王病故,吾年十八九,乃渡江而南,投寺削发(根据年龄算,大约在顺治十一年)。后游浙,止一古刹,有余姚人胡姓,亦宦裔,偶来寺,与我谈经论文,大诧曰:‘子才学如此,何为流于空门?’乃延至其家,改易衣帽,劝蓄发。其室旁有小园半亩,茅屋数间,俾吾居其中,后又以女妻焉。此吾所以为浙人而曰王某也。”抚军曰:“今有江南两处叛案,皆称扶尔为君,恢复明朝,尔往浙中质之。”时四月初六日也。

当日,抚军将口供缮写题疏, 即将张与李起解南行,骡轿四乘,解官数员,为东兖道萧某、抚标中军陈某、都司张某及守备千把等,率领马步兵数百,及沿途接者,日有千人。十四日至淮安,易舟。 二十二日至杭州,在贡院质审(康熙四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四月十六日曹寅有折,说日下闻朱三太子父子三人,已在山东获解,于二十边可抵浙省 ,与曹寅所料时间相差无几),上坐者钦差少宰穆旦,次镇杭将军,次两江督,次浙闽督,次苏抚于,次浙抚王。问张曰:“汝是王士元乎?”张曰:“吾本姓朱,名慈焕,改名王士元,是实。”又问曰:“汝既为朱,某朝廷待汝不薄,何为谋反?”曰:“吾数十年来改易姓名,冀避祸耳。今上有三大恩于前朝,感戴不忘,何尝谋反?”又问曰:“三大恩为何?”曰:“ 流贼乱我国家,今上诛灭流贼,与我家报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孙,从不杀害,二也;我家祖宗坟茔,今上躬行祭奠,命人洒扫,三也。况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须发皆白,乃不反于三晋变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军买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吾因年荒米贵,在山东教读度日,居近通衢,密迩京师,尚敢有谋反之事乎?”问官曰:“今有大岚山叛贼张某,口称保汝,何得强辨?”遂带张至(曹寅康熙四十七年闰三月十二日开粜摺内提到 浙江所审之案,张廿一、张廿二,即江南获解之张君玉、张君锡,张廿一应当就是这个叛贼。)。时李与张同在案前,问曰:“汝认谁是朱某?”张熟视之,曰:“不认。”又问曰:“汝前供扶助朱某,今日何又不认?”张曰:“ 第假其名义以煽动人,实不相识。”又问李曰:“彼在汝家教读时,亦知其姓朱乎?”李曰:“知其姓张,且不知其姓王。”又问曰:“张在汝家将二年,汝岂不知?可实言。”李曰:“彼在我家,亦西宾耳,我曾为命官,先人曾受诰封,朋友重乎,君父重乎?我纵不知轻重,也知利害。我若知情,岂不藏之深山幽谷,而乃令居我家,在官道之旁,与城市亲知,饮酒作诗,人虽至愚,不至于此。”又问李曰:“汝言饮酒作诗,都是何类人?”李曰:“我尚不知,何况他人?东平汶上之士人,求其写册页及扇者不止一人,大人体皇上好生之心,亦不肯波及无辜之士。况山东至浙江,隔二三千里,南方之事,何从得知?今在台下,如对天颜,不敢一字虚伪。”至是,上坐者谕臬司曰:“朱某、李某均非强盗,可将 狱神庙收拾洁净,茶饭留心照管,委官看守。”是晚即宿狱庙。时有委员二人,一靳一陈,又有千夫长鲁姓者,豪爽人也,见朱、李而深敬之,朝夕谈笑,或对楸枰,或观杂传,聚饮欢歌,忘其身在囹圄中矣。月余,将东平州张某解到,遂提张、李同至后堂。张已先在,审官仍六人,问李曰:“张某供称朱某在汝署主稿,汝与朱深交,张仅有一面之识,然乎?”李曰:“凡州县官主稿者,非刑名即钱谷,朱某只能作诗下棋,我请其主棋稿乎,主诗稿乎?彼时皇上亲征噶尔丹,我又代理平山两县,昼夜措办军需,朱某过饶,次日即行,送赆则有之,实无主稿之事。二十年前,彼曾在张家教读,眷亦在张家,彼时我方识之。张某,汝今在公堂上,须实言,天地鬼神,庸可欺乎!”张语塞。又问朱曰:“汝识张否?” 朱曰:“彼从我读书数年,是我之学生,岂不识之?”(张廿一原来是朱慈焕的学生)问官遂大怒,严刑究讯张某。既而江南解一和尚至,太仓奸僧也,素行不端,曾铸假印,伪造定王札符给与愚民,煽惑作乱。及提朱对证,又云不相识,惟与贼党叶某为异姓兄弟,而又缔姻盟,事犯于江宁,既被缉获,遂解杭。迨部覆(中央文件)至,见判语云:“ 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大辟以息乱阶。细询李某,坚供不知情,然在伊家捉获,且住有年余,说不得不知情。合以知情而不出首之例,流徙三千里。”至是,遂以签发宁古塔定案矣。旨云:“ 着穆旦多加兵丁,沿途防护,将朱某带至京中,问明正法。”时七月十一日,将大岚山众犯处决,十二日登舟起解,十五日至苏,因尚未发落太仓奸僧,又住月余,分羁两处。至八月二十三日,复登舟北行,至淮安,易骡轿。 九月十七日入都,朱送刑部狱,李在户圈。(但是注意,九月十六日,康熙回到北京,即把诸王、贝勒等副都统以上大臣召到午门内,宣谕拘禁胤礽事情。十八日告祭天地、太庙、社稷。)越数日,即将牵连人百余名,分三起充发,一宁古塔,一齐齐哈尔,李发伯都讷,朱即弃市。时朱家在余姚,有一妻二子三女一媳,闻事发被捕,皆投缳,六命俱尽。朱某,初曰张潜斋,亦曰王士元,即世所传朱三太子是也。或曰,朱三太子乃杨起隆所托名,令其党李株等纠约满洲各官家奴,将于元旦起事,经监生郎廷枢上书告变,圣祖密遣捕获株等二百余人诛之,譌言始息,起隆旋亦就获,处以极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7 23: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康熙诛杀的崇祯三太子到底是何人?朱慈焕为何躲藏64年才被发现?
播报文章

用智能引领快乐走进新的领域
关注
2021-02-16 10:53

王者之心2正版授权,经典再现,高爆高返

2023网页游戏排行榜-网页游戏开服表-好玩网页游戏大全

观世音菩萨咒语讲解视频-直接免费,下载领取
大家好,我们的用智能引领快乐走进新的领域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这些人轻则被流放,重则被斩首,一共了70余人在这一案件中丧生,轰动一时的三太子案件就此告一段落。
明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农历甲申三月十九日,闯王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入了北京城,末帝崇祯在煤山之上自缢身亡,国祚276年的大明王朝正式覆灭。
临死前的崇祯帝朱由检登高远望,见四处火光冲天而自己只孤身一人,只听得人喊马嘶群声鼎沸,不由地悲从中来。

末帝崇祯煤山自缢
此后清兵入关天下易主,明朝皇室更是被屠戮殆尽,朱家血脉几乎就此凋零。
但是64年之后,也就是在康熙四十七年的九月份,康熙帝却下令处死了一个被称为三太子的人,这一事件也因此成为了明末清初的历史悬案。
被处死的这个人据说是朱由检的三皇子朱慈焕,康熙处死他的时候他已经70多岁了,此时距离明朝灭亡已经过去了64年。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是如何逃过清朝搜查的?又为何在古稀之年引来杀身之祸,不得善终?

李自成攻进北京城
朱慈焕在明朝确实是有其人,他在幼年时被崇祯帝封为永王,但是没过多久明朝就灭亡了。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后挟持了三位皇子,这其中就有三皇子朱慈焕,李自成还没有来得及处理这三位皇子就被清兵击溃。
而后这三位皇子流落到了民间,除了朱慈焕以外的其他皇子去路不祥,他们很可能逃亡别处过着平民生活。
唯有三皇子朱慈焕在晚年之时为清兵俘获,因此他的身世之谜才大白于天下,引起这一桩悬案的正是一次醉酒。

清朝行刑场面
朱慈焕在70岁左右的时候,曾经与一位老友在一起饮酒,而正是这一次小酌改变了他的余生。
此时的朱慈焕已经年逾古稀,提心吊胆了一辈子的他自以为风波已过,清朝已经放松了对明朝皇室的搜查。
因此他趁着酒意,和这位老友吐槽了一下自己的遭遇,表明自己本是前朝皇子,如今落得如此落魄,实在是造化弄人。
说者无意,听着可是有心的,这个消息马上就被散播出去了,而后引起了康熙年间的另一桩大事情,这也是朱慈焕被杀的直接原因。

被押解的犯人
康熙四十五年,浙东的一名和尚听到了关于朱慈焕在世的传闻,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帜与康熙帝对抗。
这次对抗的规模虽然不大,也很快为清朝所剿灭,但是引起了清朝内部的警觉,康熙帝极度重视这件事情,下令浙江府道严查。
听到风声的朱慈焕马上拖家带口逃亡了山东,但是两年之后朱慈焕还是被清兵捉拿归案,在这一过程中朱家老幼几乎死绝。

清朝刽子手
朱慈焕这样一说等于是间接地承认了自己明朝皇室后裔的身份,任由他如何辩解都是无济于事的。
朱慈焕之所以在晚年放松警惕,其实是上了康熙皇帝的当,他终究只是乡间的一个教书匠,没有他祖宗朱元璋的谋略也没有他父亲崇祯的骨气。

康熙大帝
这一招引狼入室的计谋虽然没有得逞,但在浙东乡村教书的朱慈焕信以为真,由此松了一口气。

明孝陵遗址
康熙帝是何许人也?他自诩的宽大仁慈不过是假象,面对年逾古稀手无寸铁的朱慈焕,他果断地痛下杀手。
这件案子所牵连的不仅是朱慈焕一家人,少年时期收留他的王姓乡绅和延请他到家教书的山东知县李方远都被处罚。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21:40 , Processed in 0.13130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