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3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06: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盛世,其中三个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2019-11-16 13:26:00  举报
0
分享至


昭宣中兴

两汉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缔造的治世比较多,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永元之隆等,其中又以昭宣中兴最为强盛。汉昭帝、汉宣帝在位期间,革除汉武帝时期的弊政,任用霍光与民休息。赈贷农民、减免田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对外打击匈奴,使南匈奴被迫依附汉朝,南匈奴成为汉朝和北匈奴之间的缓冲地带。



西汉史学家评价昭宣中兴已经完全超越了文景之治的富庶程度,使一度国力衰退的西汉王朝又兴盛起来。但汉宣帝的继任者汉元帝刘奭“独尊儒术”,任用宦官,土地兼并盛行,昭宣中兴付之东流。汉宣帝已经认识到“乱我家者,太子也”,但念及许皇后的恩情,没有更换太子,为西汉的灭亡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太康盛世

西晋时期太康之治要从曹魏开始,曹操打下的地盘稳定之后,几乎再没有受到外部的侵扰。到西晋司马炎统一全国,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发展生产, 并颁行户调式,全国出现了空前繁荣的盛世。农业生产逐年上升,国家赋税收入逐年充裕,人口逐年增加,史称这一阶段为太康盛世。



正是西晋的空前强大和得国太容易,司马炎并不太珍惜,后期司马炎带头骄奢淫逸,整个西晋王朝呈现出“放纵”的风气。羊车望幸、石崇斗富、竹林七贤、钱神论等一些荒诞的做法层出不穷,以嫡长子继承制嗣位的晋武帝司马炎,明知自己的嫡长子司马衷是个白痴,却偏偏传位给他,不仅葬送了太康之治,还差点害得华夏文明消亡。



开元盛世

唐朝前期明君很多,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等都采取了一些列措施提升国力。到了唐玄宗时期,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制订新的经济措施打击豪门士族,改善民族关系,唐朝内外都非常稳定。百姓辛勤劳动,使得大唐天下大治,经济迅速发展,国力空前强盛,天宝年间人口增加到8000万。波斯、大食等异域商人纷至沓来,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唐玄宗后期也就都知道了,李隆基逐渐荒废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宠爱杨贵妃、重用安禄山,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走向衰落。



永乐盛世

与李世民一样篡位得国,明太宗朱棣继位后积极向汉太宗刘恒和唐太宗李世民学习,并且做的比他们还要好。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促进生产,疏通运河。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派郑和下西洋,并加强对南海的经营。朱棣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巅峰。永乐十九年北京城历史上第一次大阅兵,来观摩的外国代表团有27个,昭示明朝军威之盛与睦邻友好的国策。



值得庆幸的是永乐盛世并没有什么隐患,相反明仁宗朱高煦、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平反了不少冤狱,废除了很多苛政。仁宣统治时间虽然只有11年,但是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再次得到发展,堪比汉朝的“文景之治”,史称“仁宣之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3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07: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羊座:世上苍龙种,兴罢得乾坤,出入诸陵门,竟登天位尊
2023-08-08 23:19:05 来源: 凌婷星座 浙江  举报
0
分享至
文/凌婷七七

巨蟹座汉武帝时期,我们从星座的角度,重新认识了干脆利落的白羊座司马迁,也重新认识了那个追逐名望,苛求美好的金牛座司马相如,虽然司马迁和司马相如的结局并不算完满,但对于那段时期,最让人惋惜的,想必有不少人会提及处女座的卫子夫,以及那个被巫蛊栽赃的刘据,这一层的阴霾,似乎像冥冥之中的注定,兜兜转转,最终又回到了本该有的地方。

毕竟在汉武帝后期,也有过一段过度的历史,汉昭帝刘弗陵,汉废帝刘刘贺可谓是匆匆过客,但似乎这样的匆匆离场,像是向曾经的过错补救一般,阴差阳错又回到了刘据本该有的地方,这便是他遗存的血脉,那个从牢里出来,隐忍了8年,成就了“孝宣之治”汉朝的极盛时期,与汉昭帝实现了大汉朝的昭宣中兴的汉宣帝。




汉宣帝他也是白羊座,有着多数白羊座一样的精干与果断,却少了白羊座的单纯和简单,他在历史上是一个有为的帝王,却似乎并没有其他帝王那般出名,这个白羊座帝王,开启了属于基本宫星座本该有的真实实力,却也成为后人所惋惜的英年早陨的角色。

就让我们从星座的角度出发,重新来看一看属于白羊座汉宣帝的颠簸与成就并行的一生。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李白《杜陵绝句》
《杜陵绝句》看起来像是李白对于隐居的向往,却在另一层面上,看到了忽明忽暗的环境变化,用这句诗来解释我们白羊座的汉宣帝,也有几分意想可言,毕竟他所处的时节里,他根本就并没有多少发言权,虽然他在侥幸没有被前人的诬陷给牵连,但他所生活的环境,也并没有与真正的皇子那般。

所以,这种格格不入,反而成为了汉宣帝刘询更为“单纯”可以塑造的一种可能,毕竟在经历了较为听话的汉昭帝后,霍光这个元老级的“功臣”,也希望有一个能听话懂事的帝王,且不说霍光有没有把控皇权的野心,但那种能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并操控皇权,能将江山打理地井井有条,对于霍光来说,似乎成为了某种“欲望”。

也正因为如此,白羊座那种看似能“看透”,比较好掌控类型,才得到了关注,这个上位,看着怎么有那么一点点如同摩羯座汉文帝时期上位的感觉,只不过汉文帝上位前没有缘由死去的前王后和四个孩子,一直都成为了多数人的猜想,而汉宣帝刘询却又看似直接的偏爱,留下了第一任,可结果却让自己珍爱的那个,成为了江山维护上的牺牲品。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这句话在此时,更像是属于白羊座那种明明渴望远方,却要努力寻找一个不被人关注,隐身自己怒火的某种挣扎,明明带着满腔情绪,明明与那些人格格不入,却偏偏不得不选择隐藏起来。

如果说汉宣帝的原配没有被害死的话,未必会那么快让其确定自己的方向,毕竟开始的白羊座,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简单,不会刻意去防备和反击的。

初露身手的白羊座,多数并不会瞎来
初入社会的白羊座,虽然热情澎湃但也懂得观察在先
你可以说,那个时候的汉宣帝是知道自己没有这个实力去抗衡,他明知是谁干的,却不得不咽下这口气,这对于基本宫星座的人来说,等于是将某种动力加码一样,存放在能量里,也因为白羊座想为自己争一口气,而暂时选择了让步。

要知道,哪怕是单纯的白羊座,对于自己看不惯,不理解不认可的事情,都会忍不住去反驳,而汉宣帝刘询却忍住了这口气,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汉宣帝前期的隐藏,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实力聚集的时间。

世上苍龙种,兴罢得乾坤

世上苍龙种,人间武帝孙。小来惟射猎,兴罢得乾坤。渭水天开苑,咸阳地献原。英灵殊未已,丁傅渐华轩。——李商隐《鄠杜马上念汉书(一云五陵怀古)》
其实,有时候身份高贵又如何,在自己没有话语权的时候,出生也顶多是一个摆设,又或者只是别人利用你的一个途径罢了,唯有自己拥有真正的话语权的时候,才能将方向掌握在自己手里,白羊座的刘询似乎是在那种直接的间接的刺激下,明白了这个道理。

白羊座虽然有些时候带着一些孩子气,但对于自己的信任度,他们还是很高的,但凡自己有能力,他们即便当下选择隐藏,也只是暂时的,他们绝不会一直让自己藏下去,因为白羊座也做不到,至少像刘询这样的白羊座,一直在找启动的时间。

当自己的结发妻子第一任皇后许平君被人害死之后,刘询选择了“妥协”,接受了霍光女儿,也让霍光家族看到了把控皇权的惬意感,而第二任皇后霍成君也看起来恃宠而骄,这与前一任皇后,简直成为鲜明的对比,可偏偏白羊座的汉宣帝,却放任之。

正所谓,欲要其亡得彻底,必须给予其更为高的欲望环境,毕竟贪婪的人,是毫无止境的,而贪婪的人,在肆无忌惮次数过多后,就会觉得没有任何阻力,这个给予的放纵,如今看起来更像是汉宣帝计划中的等待一般,只要找到时机,就能连根拔起。

基本宫的星座多数都会有这种情况,而处于第一宫,又是火象星座的白羊座,就更为浓烈一些,他们内心有多隐忍,爆发的时候就会有多强悍,所以,等到熬过了霍光离世,汉宣帝,也就有了属于自己的错失,世上苍龙种,兴罢得乾坤,这个骨子里带着强大能量的帝王,怎么容许自己就这么给他人摆布。




于是乎,他很快立了自己前皇后的儿子为太子,随后,霍家那几个就坐不住了,又开始了谋害的点子,结果事情没有办成,却将之前的祸事败露,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汉宣帝利用了霍家的私心,成功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这就是白羊座要么不出手,要出手就直接重点
这也是白羊座的助力拱火,给自己创造机会的手段
在多数人觉得白羊座很容易暴露弱点,容易被人看透的时候,汉宣帝刘询却用另类的方式隐藏了自己的目标感,看似隐藏许久,实则仅仅只是有些人过于贪婪,却忘记了诱惑大的地方,是有陷阱的,就像现如今,时不时被缅北用高阶诱惑过去的诈骗一样,某些大的诱惑,未必就真的能得到快乐,唯有看清现状,面对现实会更为讨巧一些。

当然,这里的汉宣帝,只是用了他人的贪婪,而让自己得到了解开问题的突破口,他的谋略,他的聪慧,他的精干,似乎从这时候,彻底敞开,而后也迎来了属于他的“孝宣之治”,因为他从小没有生活在皇宫里,让其白羊座那种义气的个性,反而变得更为宽广一些,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祖辈的江山,也会更从祖辈所提及的老百姓方面思考。

出入诸陵门,竟登天位尊

缅惟汉宣帝,初谓皇曾孙。虽在襁褓中,亦遭巫蛊冤。至哉丙廷尉,感激义弥敦。驰逐莲勺道,出入诸陵门。一朝风云会,竟登天位尊。握符升宝历,负扆御华轩。赫奕文物备,葳蕤休瑞繁。卒为中兴主,垂名于后昆。雄图奄已谢,馀址空复存。昔为乐游苑,今为狐兔园。朝见牧竖集,夕闻栖鸟喧。萧条灞亭岸,寂寞杜陵原。幂詈野烟起,苍茫岚气昏。二曜屡回薄,四时更凉温。天道尚如此,人理安可论。——豆卢回《登乐游原怀古》
当然,有人或许会有否定意见,毕竟汉宣帝“孝宣之治”的背后,还有着他的杀伐与绝情,刻薄寡恩,清除异己时滥杀无辜,诛杀忠直之臣,开启外戚、宦官弄权之祸……这些似乎都成为他亮点里较为灰暗的一笔。

可如果从星座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基本宫星座但凡开启自己的马力后,要让自己一直处于能量爆棚的状态,总难免会做一些更为直接明显得到效果的决定,再说当时的封建社会,不巩固自家的皇权,自家的江山,又怎么有属于自己的话语权。

或许这也是星座优势和劣势的集中表现,你在汉宣帝身上能看到能量集聚前的等待,却也会看到能量爆发后的一发不可收拾,这是多数基本宫星座都拥有的能力,不仅仅是白羊座的汉宣帝,你在基本宫摩羯座的汉文帝汉景帝汉高祖身上也能看到,你在基本宫巨蟹座刘彻的身上也能看到,曾经的委婉隐藏,往往也是有后劲可言的,至于这个后劲究竟该如何发展,如何发挥,还是因为环境和身份的转变而转变。




星座有正反两面,而白羊座刘询的等待,恰恰是很多急于进取的白羊座所需要的时间,出入诸陵门,竟登天位尊,只有克服得了疑难杂症,并能妥善得到一个真实的方向,才能在一触即发的时候,达到真正的实力,得到他人真正的认同。

想汉宣帝这样成功上位的白羊座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某些隐忍集聚能量的状态,因为他们会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去寻找自己的小宇宙,并激发自己的小宇宙,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

附:已讲解历史脉络主线帝王出生时间

摩羯座汉高祖:周赧王五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公历:前256年12月28日

摩羯座汉文帝:汉高祖四年腊月十一日,公历:前202年1月15日

摩羯座汉景帝:汉惠帝七年腊月初五日,公历:前187年1月17日

巨蟹座汉武帝:汉景帝前元元年六月丁未日,公历:前156年7月14日

白羊座汉宣帝:征和二年三月初九日,公历:前91年4月7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3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12: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汤武一时威
出自:明代·倪岳《谒孝陵有作用子美昭陵韵》

拼音:[tāng,shāng][wǔ][yī][shí][wēi]

平仄:平仄平平平

烽烟从荡涤,华夏惬依归。
海岳趋戎马,星辰上衮衣。
舜文千载治,汤武一时威。
运抚乾坤永,明扬日月辉。
山陵今窅漠,寝殿故霏微。
蝼蚁空瞻拜,神龙仰奋飞。
昭陵
背诵

松楸郁郁锁崔嵬,寂寞春山帐殿开。
鸾辂恍从霄汉下,龙宫深注夜涛回。
虚疑银海群凫浴,无复瑶池八骏来。
六载垂衣歌圣泽,攀髯何限鼎湖哀。

杜甫五排《行次昭陵》读记
(小河西)
昭陵是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墓,位于礼泉九嵕(zōng)山。【《旧唐书-地理志》:“贞观十年,置昭陵于九嵕山,因析云阳、咸阳二县置礼泉县”。《唐会要》卷20:“至(贞观)二十三年八月十八日,山陵毕。陵在礼泉县。因九嵕层峰,凿山南面。深七十五丈,为玄宫。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悬绝百仞。绕山二百三十步,始达玄宫门。顶上亦起神游殿。文德皇后即玄宫后。有五重石门。其门外于双栈道上起舍。宫人供养如平常。及太宗山陵毕。宫人欲依故事留栈道。惟旧山陵使阎立德奏曰:'玄宫栈道。本留拟有今日。今既始终永毕。与前事不同。谨按故事。惟有寝宫安供养奉之法。而无陵上侍卫之仪。望除栈道。固同山岳。’上呜咽不许。长孙无忌等援引礼经,重有表请,乃依奏。上欲阐扬先帝徽烈,乃令匠人琢石,写诸蕃君长。贞观中擒伏归化者形状,而刻其官名。突厥颉利可汗……等十四人,列于陵司马北门内,九嵕山之阴,以旌武功。乃又刻石为常所乘破敌马六匹于阙下也。”】这首诗作年历来有争议。考虑昭陵在礼泉县,礼泉县西北即奉天县,据元稹为杜甫作的《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杜甫父杜闲开元年间曾任奉天令。杜甫或曾去奉天看望父亲。此诗或作于杜甫前往奉天途中。【《元和郡县图志》卷1:“礼泉县,次赤。东南至府一百二十里。…太宗昭陵,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九嵕山。”“奉天县,次赤。东南至府一百六十里。光宅元年,割礼泉、始平、好畤、武功、新平郡之永寿五县置。”】当然,昭陵到长安只有一百多里,杜甫在长安期间因事“行次”亦有可能。
行次昭陵(杜甫)
旧俗疲庸主,群雄问独夫。谶归龙凤质,威定虎狼都。
天属尊尧典,神功协禹谟。风云随绝足,日月继高衢。
俗:俗众。《史记-管晏列传》:“俗之所欲,因而予之。”
庸主:昏庸之主。《过秦论》(汉-贾谊):“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新唐书-太宗本纪》:“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屠,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
独夫:《尚书-泰誓下》:“独夫受洪惟作威。”孔传:“言独夫,失君道也。”蔡沈注:“言天命已绝,人心已去,但一独夫耳。”《过骊山作》(杜牧):“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谶(chèn):预言、预兆。《旧唐书-刘文静传》:“文静因谓裴寂曰:'公岂不闻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乎?唐公名应图谶,闻于天下,何乃推延,自贻祸衅?宜早劝唐公,以时举义。’”《旧唐书-太宗本纪》:“高祖之临岐州,太宗时年四岁。有书生自言善相,谒高祖曰:'公贵人也,且有贵子。’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
虎狼都:长安。《史记-苏秦列传》:“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
天属:直系亲属。《悲愤》(汉-蔡琰):“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尧典:《尧典》为尚书篇目,记载尧功德言行。序曰:“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旧唐书-高宗纪》:“高宗上元元年(674)八月,改上尊号曰神尧皇帝。”
协:符合;相同。《左传》昭公七年:“史朝见成子,告之梦,梦协。”
禹谟(mó):大禹治国方略。《和赠逸民应诏》(梁-萧纲):“南风庆云,禹谟汤誓。”《尔雅-释诂》:“谟,谋也。”
风云:风云际会、风虎云龙。《周易》:“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万物睹。”《》(汉-王粲):“遭遇风云会,托身鸾凤间。”《夔府书怀》(杜甫):“社稷经纶地,风云际会期。”
绝足:喻千里马。《论盛孝章书》(汉-孔融):“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
高衢(qú):大道;要路。喻高位。《登楼赋》(汉-王粲):“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别后寄赠》(梁-陆倕):“时逢世道泰,蹇(jiǎn)足步高衢。”
大意:昏庸的君主使百姓疲惫,无数豪杰讨伐独夫。天命归属济世安民的“龙凤之姿”,武力平定长安虎狼之都。高祖与太宗承继尊崇尧典(指尧禅让禹);太宗神功堪比大禹治国。风云际会君臣际遇;天地日月,继往开来大道通天。
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直词宁戮辱,贤路不崎岖。
往者灾犹降,苍生喘未苏。指麾安率土,荡涤抚洪炉。
文物:指礼乐制度。《左传-桓公二年》:“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百官。”《五郊乐章-青帝角音-雍和》(唐-魏征):“大乐稀音,至诚简礼。文物棣棣(dì),声名济济。”
直词:直辞。直言;据实陈述。《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臣闻下无直辞,上有隐恶。民多讳言,君有骄行。”《后汉书-戴就》:“慷慨直辞,色不变容。”


戮辱:受刑被辱;杀戮被辱。《韩非子-难言》:“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颜氏家训-养生》(北齐-颜之推):“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
贤路:指贤者仕进机会。《列女传-楚庄樊姬》(汉-刘向):“未闻进贤退不肖,是蔽君而塞贤路。”
灾犹降:指隋末至太宗初多天灾。《唐太宗吞蝗》(唐-吴兢):“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duō)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成灾。”
指麾:指挥。《石阙铭》(梁-陆倕):“指麾而四海隆平,下车而天下大定。”
率土:率土之滨。指境内。《北山》(诗经):“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经义述闻-毛诗中》:“《尔雅》曰:'率,自也。自土之滨者,举外以包内,犹言四海之内。’”《明堂诗》(汉-班固):“普天率土,各以其职。”
洪炉:大火炉;指天下或人间。《后汉书-何进传》:“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此犹鼓洪炉燎毛发耳。”《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赠独孤常州》(唐-毕耀):“洪炉无久停,日月速若飞。”


大意:礼乐制度多效法古代,朝臣一半是年长老儒。大臣直谏不怕受刑被辱,贤者仕进之路没有崎岖。过去的天灾仍在延续,百姓刚能喘气尚未完全复苏。太宗指挥若定安定天下,扫荡旧世界,使天下百姓得以安抚。
壮士悲陵邑,幽人拜鼎湖。玉衣晨自举,铁马汗常趋。
松柏瞻虚殿,尘沙立暝途。寂寥开国日,流恨满山隅。
陵邑:指帝王陵墓所在地。《拜陵庙》(南朝宋-颜延之):“衣冠终冥漠,陵邑转葱青。”
幽人:幽隐之人;幽居之士。《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后汉书-逸民传序》:“光武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赠薛播州》(隋-杨素):“出游迎钓叟,入梦访幽人。”
鼎湖:典“鼎成龙去”。《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须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后以借指帝王或帝王崩逝。《陈书-沉炯传》:“臣闻乔山虽掩,鼎湖之灵可祠。”《飞龙引》(李白):“鼎湖流水清且闲,轩辕去时有弓剑。”


玉衣:帝王的玉制葬服;陵寝便殿中所藏御衣。《三辅故事》:“高庙中御衣从箧中出,舞于殿上,冬衣自下在席上。”《汉书-王莽传下》:“是月,杜陵便殿乘舆虎文衣废臧在室匣中者出,自树立外堂上,良久乃委地。”
铁马:《石阙铭》(梁-陆倕):“铁马千群,朱旗万里。”《朝享太庙赋》(杜甫):“园陵动色,跃在藻之泉鱼;弓剑皆鸣,汗铸金之风马。”《新唐书-五行志二》:“至德二载,昭陵石马汗出。昔周武帝之克晋州也,齐有石像,汗流湿地,此其类也。”
松柏:《白虎通-崩薨》:“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
暝途:昏暗的道路。《初入湖南醴陵界》(宋-范成大):“崖树阴阴夹暝途,出山欢喜见平芜。”
流恨:遗恨。《崔司业挽歌》(唐-张说):“古来埋玉树,流恨满山川。”
大意:壮士悲伤于陵墓邑地,幽居之士在此祭拜鼎湖。清晨陵寝便殿的御衣自行飘举;太宗的铁甲战马好像还在挥汗奔驰。瞻仰松柏之中空虚的大殿,肃立在尘沙飞扬的昏暗的山路。开国时代已很遥远,遗恨充满大山每个角落。
诗意串述:此诗共12联。前8联忆太宗。隋末天下大乱。隋炀帝开运河征高丽使天下百姓“疲”,导致“群雄问独夫”。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龙凤之姿”的李世民随父太原起兵,一举“威定虎狼都”,占领并定都长安。几年后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杜甫不写李世民杀兄逼父。杜甫认为李渊传位李世民是“尊尧典”,是因为李世民“神功”堪比大禹。那确实是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杜甫尤其感兴趣的是,那时“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那时有“直词宁戮辱”的魏征;那时有德有才之士可大有作为。那时也有无数的天灾,开始还有不少割据政权。然而太宗“指麾安率土,荡涤抚洪炉。”“荡涤”的是旧世界,“安、抚”的是新大唐。经过十年左右的“指麾”,贞观之治终于到来。后4联回到现实。一代名主唐太宗早已长眠地下。然而百年来,多少壮士在陵前悲叹,多少“幽人”来此处祭拜。壮士悲叹,叹明主难遇。幽人祭拜,拜在天之灵保佑。(幽人与壮士对举。指幽居之人或不出仕者。)杜甫或早听说过许多昭陵灵异的故事。“玉衣晨自举,铁马汗常趋,”或即当时流传的太宗显灵故事。杜甫是“壮士”,渴望明主,渴望生在君臣际遇风云际会的时代。杜甫即便只是一“幽人”,也渴望安定。然而开国的那个时代已很“寂寥”,只剩下“流恨”飘荡在九嵕山的每一个角落。





[url=]+关注[/url]



小河西
按序通读。坚持不懈。





送吏员迁调松江

陆文圭〔元代〕

吏员务选才具良,不问他邦与吾乡。珠金出产已足贵,兰桂移根亦自香。

诸君此行良不恶,居家何如宦游乐。季鹰曾忆松江鲈,士龙空叹华亭鹤。

昔人还乡苦不早,今人离乡涉远道。渔舟泛泽青茫茫,客衣吹霜白皓皓。

朱甍结构井邑富,画戟清闲官府好。纷纷刀笔心自厌,落落功名身未老。

要看入海运大鹏,不恨出山成小草。






[url=][/url]





陆文圭 [url=][/url]

陆文圭(1252~1336),元代文学家。字子方,号墙东,江阴(今属江苏)人。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墙东先生是元代学者陆文圭的雅号,“墙东”并非是他居住澄东的意思。西汉末年,北海人王君公因为遭遇王莽篡权的乱世,当牛侩(买卖牛的中间人)以自隐。当时人们称他为“避世墙东王君公”。见《后汉书·逄萌传》。后来以“墙东避世”作为隐居于市井的典故,“墙东”指隐居之地。墙东先生指的是隐士陆文圭,对于这个雅号,他自己也欣然接受,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墙东类稿》。► 821篇诗文 ► 5条名句




[url=][/url]





猜您喜欢



黑漆弩·游金山寺

王恽〔元代〕

邻曲子严伯昌,尝以《黑漆弩》侑酒。省郎仲先谓余曰:“词虽佳,曲名似未雅。若就以‘江南烟雨’目之何如?”予曰:“昔东坡作《念奴》曲,后人爱之,易其名为《酹江月》,其谁曰不然?”仲先因请余效颦。遂追赋《游金山寺》一阕,倚其声而歌之。昔汉儒家畜声伎,唐人例有音学。而今之乐府,用力多而难为工,纵使有成,未免笔墨劝淫为侠耳。渠辈年少气锐,渊源正学,不致费日力于此也。其词曰:

苍波万顷孤岑矗,是一片水面上天竺。金鳌头满咽三杯,吸尽江山浓绿。蛟龙虑恐下燃犀,风起浪翻如屋。任夕阳归棹纵横,待偿我平生不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3
 楼主| 发表于 2024-9-9 11: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业 - 伯益之父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大业[生年约公元前2189年,卒于公元前2083年(禹时)],嬴姓,颛顼(又名乾荒)的外孙、承继皋陶的理司之职,提倡五伦;制定《大业刑法》完善规章刑罚。伯益之父;秦国君主、梁国君主和赵国君主等的嫡系先祖。 《论衡》记载“五帝、三王、大业、孔子,人之圣也。”,将他列为古代十二圣之一。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大业

别称
中国法律鼻祖、上古十二圣之一

所处时代
舜禹时期

出生地
山东曲阜

出生日期
约公元前2189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2083年(禹时)

主要作品
《狱典》注、《大业刑法》

主要成就
作五刑以正民,提九德以安民;提倡五伦五教

人物关系
颛顼外孙,伯益之父

民族族群
华夏族

搜索发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3
 楼主| 发表于 2024-9-9 15: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春
[ 唐 ] 储嗣宗
原文
野树花初发,空山独见时。踟蹰历阳道,乡思满南枝。

作者介绍

储嗣宗
储嗣宗,唐诗人。储光羲曾孙。润州延陵(今丹阳)人,郡望兖州(今属山东)。宣宗大中十三年(859)登进士第,曾任校书郎。到过北方边塞,有《随边使过五原》诗,与顾非熊、顾陶友善。崇仰王维,受王维、储光羲影响,善写山林幽景,多发尘外之思,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3
 楼主| 发表于 2024-9-9 16: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遗民诗人阎尔梅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 杨丽
开通知网号
阎尔梅是清初遗民诗界具有独特个性和鲜明创作特性的诗人。他于明清鼎革之后不惜抛家舍业,四处奔波联络抗清志士。他的诗文作品多表达自己的故国之情,因反清思想明显而屡遭禁毁,现存张相文编辑的《阎古古全集》六卷,其中诗五卷,共1794首;文集一卷。历来对其诗歌的评价各不相同。本文试图对阎尔梅的生平与思想、遗民身份、诗歌内容与艺术成就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证,以求展现一个真实的阎尔梅。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阎尔梅在明末清初的地位以及古今学者对他诗文的评价。 第一章介绍阎尔梅的生平与思想。 本章先介绍阎尔梅的家世,通过分析得出阎尔梅慷慨好义、狂放不羁、坚韧善良的品格与他的家族遗传和生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接着阐述了阎尔梅的生平经历。阎尔梅才华横溢,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和满腔热情,虽仕途遭挫,依然乐观积极。明亡之后,面对支离破碎的河山、流离失所的百姓,他毅然选择了反清复明的道路,虽最终未获成功,但其反清之志至死不渝。最后对阎尔梅所受的儒家思想、持有的文学思想以及阎尔梅思想的变化进行分析。 第二章介绍阎尔梅作为遗民的生存方式及他对新朝的态度。 作为遗民,本身就没有选择自己生存方式的自主权。身处明清鼎革之际的阎尔梅选择祝发为僧,一方面是由于不愿屈服于清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抗清之便。可以说,对于清廷,阎尔梅自始至终都没有接受,他始终以大明人自称,拒仕清廷。但他对仕清者的态度却因人而异。对那些谄媚者或清廷官员他极度厌恶,而对那些被迫降清者他表示理解甚至是同情。 第三章介绍阎尔梅的诗歌内容。 本章分为五节,将阎尔梅的诗歌作品分为“诗史”之作、山水纪行之作、咏史怀古诗、与朋友诗、与家人诗五大类。“诗史”之作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再现了明清鼎革之际,百姓流离、山河破碎的社会现实。山水纪行之作以明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阎尔梅正是青春年少,满腔热情,又以恩贡入京,得意之情自不待言,在山水诗中主要呈现的是一种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明亡之后,满目疮痍的祖国江山,让他痛心不已,他将满腔的爱国之情融进诗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咏史怀古诗中,阎尔梅借所吟咏的对象或表达对明朝故国的怀念之情,或抒发对清廷的不满之情,或表白自己誓不降清的志节。与朋友诗中既有与志同道合者的互相砥砺,又有与贰臣之间的交接。与家人诗展现了阎尔梅铮铮铁骨之外另一感情层面,他作为人子、人夫、人父,也是有万般的不得已,其中尤以其悼亡诗写得感人至深。 第四章介绍阎尔梅诗歌的艺术成就。 阎尔梅的性格狂放不羁,故其诗歌也往往呈现出雄奇豪放的气势。而亡国之恨使他悲愤郁结,反映到诗歌之中就有一种沉郁苍凉之感,晚年归家后,也有一些较为清新自然的诗作。阎尔梅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他借古圣人贤士抒一己之情。另外,阎尔梅的诗歌创作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本文以其悼亡诗为例加以阐释说明。 第五章介绍阎尔梅与山东的不解之缘。 阎尔梅的一生都与山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生于山东,明亡后为反清复明而参加山东榆园军。他多次为联络抗清志士而经过山东,并与许多山东人结为挚友。结语部分总结全文。
机 构:
山东师范大学;
领 域:
中国文学;
关键词:
阎尔梅;
遗民身份;
诗歌创作;
艺术成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3
 楼主| 发表于 2024-9-9 16: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阎尔梅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明末诗文家
【秒懂少儿】一分钟了解阎尔梅
00:45
收藏
70
2
阎尔梅(1603年10月16日—1679年12月28日), [1]江苏沛县人。字用卿,号古古,因生而耳长大,白过于面,又号白耷山人、蹈东和尚。明末诗文家。
阎尔梅16岁中秀才,明崇祯三年(1630年)考中举人,以诗赋知名。崇忠义,尚气节,为复社成员,与张溥、陈子龙齐名,因反对阉党,遭受陷害,被罢公车。清军入关后,曾为南明史可法幕僚,力劝史可法进军山东、河南,以图恢复失地,因未被采纳而离去。扬州、徐州相继陷落后,散尽家产,组织抗清活动。清顺治五年(1648年)被逮捕监禁,宁死不降清。顺治十年(1653年),伺隙逃出,流亡于豫、皖、晋、甘、陕、川、鄂、赣、蜀诸省间,志存复明,倍受艰辛,志不稍屈。康熙十二年(1673年),见复明无望,返回家乡,临终尚嘱后人恪守明朝习俗,不仕清朝。 [4]康熙十八年(1679年)冬,阎尔梅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七岁。
阎尔梅明末即享诗名,其诗作多感怀时事,苍凉激越。有《白耷山人集》行世。 [4]
(概述图阎尔梅像取自1922年《阎古古全集》 [2])
全    名阎尔梅
字用卿
号古古、白耷山人、蹈东和尚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日期1603年10月16日
逝世日期1679年12月28日
主要作品《白耷山人集》
籍    贯江苏沛县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影响
3历史评价
4轶事典故
5人际关系
6主要作品
7后世纪念
8史料索引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明天启三年(1623年),阎尔梅游学江南,与陈子龙、夏允彝诸名士交往。 [11]
崇祯元年(1628年),以选贡入京师。同年,加入“复社”。 [9]
崇祯三年(1630年),阎尔梅举京兆试第二十四名。 [9]杨廷枢“特许其旷逸跌宕、有唾吐四海之气”。
崇祯四年(1631年),因忤阉党,被目为“东林渠魁”,诬劾而罢公车。 [11]
在大明帝国面临崩溃之际,阎尔梅在其家乡组织了7000人的抗清队伍,虽然阎尔梅白衣素冠拜见南明小朝廷的巡按王燮面陈抗清大计,想一展报国之志,却始终不被昏官所采纳。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接到史可法之聘,赴白洋河共商抗清大计。可惜史可法未能接受阎尔梅的三条忠告:即首先安抚兴平伯旧部;再进攻占据军事重镇徐州;最后西征北进,控制鲁、豫,与徐州形成鼎足之势。
清顺治四年(1647年),阎尔梅与山东榆园军合作,削发为僧,自诩“蹈东和尚”,以河南少林寺为联络点,开始云游四方,积极组织反清复明斗争。
顺治九年(1652年),阎尔梅在再次失败被捕后,准备以死报国,因而他在面见总督沈文奎时“瞪目直上视,不拜”。
顺治十一年(1654年),他成功地逃离了关押他整整两年的济南监狱,潜回了老家沛县。
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军抄没了阎家,其妻妾双双自杀,阎尔梅携幼子逃往河南,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八年的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涯。关于阎尔梅这个十八年的飘零生活,史书没有详细的记载。
康熙元年(1662年),阎尔梅见到了钱谦益,在阎尔梅“大节当年轻错过,闲中提起不胜悲”的指陈之下,钱谦益只有羞赧而已:“古古善骂人,当世无所推许。”
康熙六年(1667年),流落北京的阎尔梅与同样流亡北京的顾炎武相遇。
康熙十二年(1673年),阎尔梅结束多年漂泊生活返沛,整理刊行旧作。病衰之际,时抚琴悲歌,尤喜《苏武牧羊》曲。 [9]
康熙十八年(1679年)冬,阎尔梅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七岁。据《沛县志》载:“先生弥留之际,嘱家人逝后按明俗筑方坟葬之,以示死不降清”。阎尔梅逝后,子孙私上谥号“文节”。 [9]
主要影响
播报
编辑
诗词风格
阎尔梅的诗文则与同乡的万寿祺风格相近,被当时的人并称为“阎万”。
他的古诗学习李白,诗才若海,茫无涯诶;律绝二体则格律严谨,声调雄浑。由于他历经乱世,遭际坎坷,家破国亡,因此他的诗多是感怀时世,充满了深厚的民族感情,风格苍凉刚健,在当时颇有文名。
阎尔梅对于反清复明的事业是如此的执着,如此的投入,日思夜想,即使是一声马嘶也会激起他再踏征途的热情,会使他想起召四方英雄杀敌立功的峥嵘岁月。因此他写道:“疑段怜人意,长嘶不肯驰。如呼诸义士,幸好杀胡儿,……”而那些古代英雄的遗迹,那种不成功既成仁的壮怀激烈,也鼓舞坚定了诗人誓死抗敌的决心。在乌江渡口,作者奋笔:“阴陵道左困英雄,骓马长嘶千里风。成败任妨争面目,不随亭长渡江东。”
然而历史无情,阎尔梅为之毁家散财,奔走十几年的抗清斗争,终于失败了。他虽然并没有象最初所想的那样,“不随亭长渡江东”,选择了忍辱偷生,隐姓埋名,辗转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但他并没有因此安度余年,对故国的热爱和目睹旧日的破败衰亡的强烈感情,使他不能有一刻忘记了故国,不能有一刻背弃了明王朝。他始终牢牢地保持着民族气节,断然拒绝同清朝统治者合作。他曾数次冒着危险,偷偷地去祭先帝的陵墓,在那里洒一鞠辛酸的“遗民”沮,并且在诗歌中表示,自己要“死将为厉鬼,生且为顽民。”阎尔梅不仅如是说,也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
在他失望地回归故里后,他的一位故友胡谦光正好在沛县作县令,他仰慕阎尔梅的文名,致书阎尔梅,企图劝说他入仕为官。阎尔梅坚决地拒绝了这一要求,并不惜得罪权贵,割袍断交,并作了绝交诗一首,表明自己的志向和态度。《绝贼臣胡谦光》:“贼臣不自量,称予是故人。敢以书招予,冀予与同坐。一笑置弗答,萧然湖水滨。湖水经霜碧,树光翠初年。妻子甘作苦,昏晓役舂薪。国家有兴废,吾道有诎申。委蛇听大命,柔气时转新。生死非我虞,但虞辱此身。”诗中把清王朝的官员称为“贼臣”,把背弃明朝,出仕清廷看作随应时俗,同流合污,而一再表明自己要象湖水一样保持高洁,但不再以过去那种激烈的斗争方式,而是要使自己的心气柔和含忍,以等待时机的转变。由此可见,诗人保持民族气节决心之大,不肯同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态度之坚决,而对明王朝的眷恋又何等之深。
由于诗人十几年间行遍大江南北,晚年后又归隐故乡,同下层的劳动人民有了较多的接触,对于他们的遭遇和痛苦,感受也格外深刻。因此,在这本诗集中作者除了记载自己抗清的经历,表达誓死抗清的决心,也有许多篇幅记叙了清军入关的暴行和对人民肆意屠杀的情形。
其《惜扬州》一诗详细地记叙了顺治二年的扬州大屠杀,在那次劫难后,在中国历史上以繁华著称的扬州变成了一座空城。诗人对此痛心不已,在这篇《惜扬州》中以近千字的篇幅来追记这一惨案,古今对比极力渲染往日的繁华,反衬如今一片废墟的苍凉,表达了作者面对山河破碎,却回天无力的惨痛心情。
入清后作者一直隐居不仕,同劳动人民有着较多的接触,了解民间疾苦,在他的不少诗文中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同情。如《采桑曲》:种桑人家十之九,连绿不断阴千亩。年年相戒桑熟时,畏人盗桑晨暮守。前年灾水去年旱,私债官租如火锻。今春差觉风雨好,可惜桑田种又少。采桑女子智于男,晓雾沾鞋携笋蓝。幼年父母责女红,蚕事绩事兼其中。桑有稚壮与瘦肥,亦有蚕饱与蚕饥。忌讳时时外意生,心血耗尽茧初成。织不成匹执上卖,急偿官租与私债,促织在室丝已竭,机杼西邻响不绝。残岁无米贷人苦,妄意明年新丝补。
这首诗借采桑之事反映农民饱受私债官租的剥削之苦。开篇四句,写了种桑的艰辛劳顿。每逢桑叶成熟之时,便是桑农操劳之日。片片桑叶都是桑农的心血凝成,一家人的生存都要靠它们来维持,于是“畏人盗桑晨暮守,”只得早出晚归,不辞辛劳地看守桑田,盼望能有好的收成。
可是天灾人祸双双而至,水灾旱灾,官租私债,把桑农剥夺得一无所有。今年好容易风调雨顺,偏偏又少种了桑,一起一伏,转折宕荡,使人们对于桑农的悲惨际遇顿生同情之心。
接着“采桑女子智于男……”四句勾出了一组采桑女的形象。天刚破晓,寒意袭人,采桑女已经挎上竹蓝,踏破晓雾,忙在桑田之间。尚未成年,已不得不学习缝纫、刺绣,帮助父母分担家中里里外外的劳动。
接下了又进一步写了种桑养蚕的千辛万苦。“桑有稚杜与瘦肥,亦有蚕饱与蚕饥,……”桑农们小心翼翼地照顾着桑树和蚕,唯恐有什么意外,使他们的心血空耗。可是桑农的生死饱暖又有谁来过问?作者饱蘸着同情的笔墨,抒发着胸中的不平之气。等到蚕茧作成,抽丝织绵,还等不及织成整匹,就赶着拿到市场上去卖,好换钱来偿还官租私债。等到天气转冷,蚕丝已尽,卖得的钱都用去还了租债。含辛茹苦一年到头,换来的还是忍饥挨饿。可生活还要继续下去,只好又向别人告贷,买粮维持全家的生活,苟且着渡过这一年。可希望还在,虽然渺茫,但仍然期冀明年能有一个好光景。
阎尔梅的诗由于充满了反清意识,无情揭露清朝统治者的残暴野蛮,反映了民间疾苦,自然为当时的统治者所不容,因此,也难以逃脱被禁毁的命运。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古古善骂人,当世无所推许。 [5]
清代官员阎圻:山人平生以诗名,其力诗,凡数变,成集者,亦非一种。 [5]
《清史稿》:尔梅博学善诗。 [6]
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邓之诚:诗才若海,茫无涯涘,说者谓似太白,蓋论其古体。若律绝不薄七子,而格律谨严,声调沈雄,纯以史事隶之,与靡靡者异,当时无不重之。吕留梁睥睨一世,闻人誉之半似阎古古而喜。计东数康熙初京师耆旧,依年为次,举孙承泽及尔梅炎武三人。独为王士禛所轻,有戴廷栻者,祁县富商,喜藏书画古器,谨事傅山,尝匿炎武藏金,亦丑诋尔梅,以附于士禛,是所谓蟪蛄不知春秋者矣。(《清诗纪事初编》) [3]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丁帆:在阎尔梅身上体现了一个刚直不阿知识分子的人格力量,他既能够具备“士可杀而不可辱”的刚毅,又能够葆有“落落生平耻受恩,甘为寡合住秋村”的坚韧。真可谓大道大德者。或许阎尔梅的诗歌成就并不高,能够载人史册的也许不多,然而他的高风亮节却是明清之际知知识分子鲜见的楷模,他那“不为王侯生,甘为布衣死”的人生箴言是烛照知识分子灵魂的火炬,是促人猛省,反思其自身的文化批判意识何在的铜镜。(《江南悲歌》) [7]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八步邻
传说阎尔梅为他父亲择地安葬的时候,请风水先生在微山湖边看了一块地,本是一块平地,打坑时候却忽然发现下面有一黄水淤下的棺木。风水先生自豪地说:“我说这是块风水宝地吧!这是‘棺上加棺’,就埋在这吧,保证你后世子孙官上加官。”阎尔梅说:“不行,先前不知道这是人家老林,现在知道了,绝不能再刨人祖坟,破人风水。”于是在原地挪了八步后,打坑安葬了父亲。若干年后,阎尔梅进京赶考,在考场卷上有一难题,一时答不上来,只好伏案思考,没想到竟睡着了。这个时候,他朦朦胧胧看见一个白胡子老头来到跟前,摸了一下他的头顶,口中念念有词,阎尔梅立马茅塞顿开,文如泉涌。阎尔梅问那老者是何人,那白胡子老头笑着说是阎家的“八步邻”,一转身就不见了。张榜后,阎尔梅果然在京城中了举人。返乡后,他把“八步邻”的怪事向族人讲述了一遍,族人都说是微山湖老林的邻居帮他中了举。 [10]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据《景文公碑记》载:阎氏原居关中,明永乐初迁沛县,以家世治《毛诗》,立于书香之林。明嘉靖乙丑遭河患,先世谱谋与田庐俱沉没,上世事不能详尽。
父亲
阎思纳,字景文,生于万历二年,卒于崇祯九年。据《沛县志》载:“古古山人,父景文,原葬于微山。甲申,明鼎革,正山人庐墓之时,”后卜地于城西杏花堆,迁往该处。 [8]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据考,民初出版的六卷本《阎古古全集》收诗一千七百九十四首,但有人以为千余诗中只有“一二传后”而已。 [7]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阎尔梅墓位于江苏省沛县朱寨镇杏花村西北500米处,与新迁刘河涯村相邻,距沛城12公里。清光绪年间,沛知县马光勋划墓地300亩,修墓立碑,亲题碑文“明故孝廉阎古古先生之墓”。阁尔梅墓拒用满制,继承了战国、秦朝汉代墓葬的形制。自阎尔梅始,阎氏家族即用方形幕葬,与清人的圆形幕截然不同。
民国时期,县长冯子固倡仪,重划墓地81亩,植柏树700余株。1957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12月,沛县人民政府在墓前立碑,碑阳书“阎古古先生之墓”,碑阴介绍阎古古生平事迹。 [8]阎尔梅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史料索引
播报
编辑
《清史稿·卷五百·列传二百八十七》 [6]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3
 楼主| 发表于 2024-9-9 16: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昭亭山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昭亭山为敬亭山古称,文章《昭亭山》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作品之一,作品出自《宛陵先生集》60卷。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昭亭山

文学体裁
诗词


作者
梅尧臣

朝代
宋朝

目录
1原文
2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原文
曰山何必高,要在出云雨。

昭亭非峻峰,雄雄若蹲虎。

旱岁一来祠,霈然随沥酤。

有草牧尔牛,有薪资尔斧。

有溪出其阴,有潭在其坞。

兽则貛与貉,鱼则鲂舆鱮。

山雏水羽声,下上相杂伍。

呼名如谦恭,号叫若怒侮。

崖竹或节疏,岭松或腹腐。

巨蜂结层房,养子窟深土。

何事山中人,采以为市贾。

其容固已多,其忍吾未取。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3
 楼主| 发表于 2024-9-9 16: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昭亭山 北宋 · 苏为
 押遇韵
昭亭载严祠,休祐穰穰布。
森罗绝涧松,盘屈中阿路。
凝眸盼平野,彷佛披寒雾。
水远露微阳,山明照红树。
数尺渔艇归,几点秋鸿度。
唯思圜室静,更祷馀粮富。
天末望白云,帝乡深所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3
 楼主| 发表于 2024-9-9 16: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代白头吟
[ 南北朝 ] 鲍照
原文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

人情贱恩旧,世义逐衰兴。

毫发一为瑕,丘山不可胜。

食苗实硕鼠,点白信苍蝇。

凫鹄远成美,薪刍前见凌。

申黜褒女进,班去赵姬升。

周王日沦惑,汉帝益嗟称。

心赏犹难恃,貌恭岂易凭。

古来共如此,非君独抚膺。

译文
志士如红色的丝绳那样正直,如玉壶冰那样高洁清廉。

怎奈惭愧的是自己以前的意气都已经消散,只有无限的遗憾不断跟随着自己。

人们多不念旧恩,世情就是这样,一旦你衰败,没人会帮扶你。

人在失势以后,即使只有那么一丝一毫的缺点,哪怕足有火如丘山那样的功绩,也不能被容。

那些小人就像食莳的硕鼠一样卑鄙,他们蝇营狗苟,像苍蝇那样巧于辞令,妄进谗言。

野鸭有五种美德,但仍被宰杀,黄鹄有害无益,却因一举千里,被视为珍禽。

周幽王因为宠爱褒姒而废掉了申后,汉成帝因宠爱赵飞燕而疏远了班婕妤。

周幽王日益昏惑,汉成帝做的事情也令人叹息不已。

心中赞赏的人都难以自恃,难以保全,更何况那些外表恭敬的人呢?他们没有什么可以凭借的。

宠疏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不是唯独你这样的志士才抚胸叹息,感到无限愤慨!

注释
瑕:玉上的瑕疵,斑点。

硕鼠:大老鼠。

凫鹄(hú):野鸭和黄鹄。

薪刍:柴草。这里是说君王用人好像堆柴草,后来者居上。

褒女:即褒姒,周幽王因为宠爱她而废掉了申后。

班:班婕妤,汉成帝的妃子。

赵姬:即赵飞燕,汉成帝因宠爱赵飞燕而疏远班婕妤。

沦惑:迷误。

嗟称:叹息。

心赏:心中赞赏,欣赏。

貌恭岂易凭:外表恭敬的人不可轻易相信。

抚膺:抚胸叹息以表示愤慨。

作者介绍

鲍照
鲍照(415-466年),字明远,东海郡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人。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家世贫寒,文辞赡逸。初为临川国侍郎,迁秣陵县令,官至中书舍人。临海王刘子顼担任荆州刺史,以为前军参...
阮肇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




阮肇是刘义庆幽明录》中记载的人物。汉明帝永平五年﹐会稽郡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采药﹐遇两丽质仙女﹐被邀至家中﹐并招为婿,半载返家,子孙已过代。阮肇又被称为阮郎。后亦借指与丽人结缘之男子。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阮肇


  • 别名

    阮郎


  • 国籍

    中国



  • 籍贯

    会稽郡剡县


  • 职业

    采药人


  • 事件

    山中采药与仙女婚配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阮肇典故

阮肇,东汉人。相传永平年间(~75年),刘晨与阮肇去天台山采药,遇两仙女,邀至家中,食胡麻饭,睡前行夫妇之礼,半载返家,子孙已过代。后重返天台山寻访仙女,行迹渺然。见《太平御览》卷四一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



折叠编辑本段刘晨、阮肇成仙

ruǎn zhào

阮肇

喻指情郎。 明·叶宪祖 《鸾鎞记·鎞订》:"曾记山中逢 阮肇 ,更闻 湘 渚嫁 兰香 。"参见"阮郎"。

刘晨、阮肇都是剡县人,故事的发生地在剡地。最早记载这个故事传说的应为晋干宝《搜神记》,还有南朝刘义庆《幽明录》。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录》载为永平十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经十三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永无登路。攀援藤葛,乃得至上。各啖数枚,而饥止体充。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甚鲜新,复一杯流出,有胡麻饭掺,相谓曰:"此知去人径不远。"便共没水,逆流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绝,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来。"晨肇既不识之,缘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忻喜。问:"来何晚邪?"因邀还家。其家铜瓦屋。南壁及东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绛罗帐,帐角悬铃,金银交错,床头各有十侍婢,敕云:"刘阮二郎,经涉山岨,向虽得琼实,犹尚虚弊,可速作食。"食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甘美。食毕行酒,有一群女来,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刘

阮欣怖交并。至暮,令各就一帐宿,女往就之,言声清婉,令人忘忧。至十日后欲求还去,女云:"君已来是,宿福所牵,何复欲还邪?"遂停半年。气候草木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女曰:"罪牵君,当可如何?"遂呼前来女子,有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既出,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

经后人考证,刘晨其实就隐居在天姥山脚的刘门山(今属新昌县),未成仙而娶妻生子繁衍为刘门坞村;而阮肇则看破红尘,决意云游四方,最后不知所终,疑成仙而去矣。故他们的老家阮庙(在今嵊州市三江街道)所以称作"阮庙",而不称作"刘阮庙",理由即在于此。现阮庙被定为嵊州市文物保护点。

经后代不断加工整理刘晨、阮肇入山遇仙结为夫妇的故事,并没有什么怪异色彩,而是洋溢着浓厚的人情味。叙述细致动人、委婉入情。特别是仙女们的音容笑貌显得逼真动人。长期以来,这一故事广为流传,已成了后来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典故。



折叠编辑本段影响

在唐诗之路的历史源头探寻之中,剡地的刘阮成仙传说必定有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东晋以来的玄学、道学、隐逸之风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该故事曾在《幽明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刘晨阮肇"被后世文人不断嵌入诗词,也曾出现在元代末年王子一的《刘晨阮肇误入桃花源》等作品。



折叠编辑本段相似例子

烂柯人王质

原文

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

译文

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衢州烂柯山),晋代有个王质砍柴的时候到了这山中,看到有几位童子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唱歌,王质就到近前去听。童子把一个形状像枣核一样的东西给王质 ,他吞下了那东西以后,竟然不觉得饥饿了。过了一会儿,童子对他说:"你为什么还不走呢?"王质这才起身,他看自己的斧子时,那木头的斧柄已经完全腐烂了。等他回到人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已经没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0-18 20:30 , Processed in 0.0586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