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译文】所有的山里都不见有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都不见有人在行走。 【出典】 柳宗元 《江雪》
注: 1、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2、注释: 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绝:一只也没有了。 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径:小路。 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蓑笠(suō lì):蓑衣,斗笠。 3、译文1: 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译文2: 千山万岭看不见一只飞鸟,万径千川行人的踪迹断绝。孤舟有个披蓑戴笠老翁,独个儿顶风冒雪寒江垂钓。 译文3: 千山寂静,鸟儿都飞走了,万条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冒着漫天大雪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 译文4: 千山万岭难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难见到行人的足迹。天地之间被皑皑白雪充塞铺满,白茫茫一片望不到尽头。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半蹲半坐在船尾,手持长长的钓竿,正在这寒气逼人雪花飞舞的时刻放线垂钓哩。 译文5: 千座山中看不见飞鸟,万条小路行人踪迹消逝。孤舟上一个披蓑戴笠的老渔翁,漫天大雪中在江中垂钓。 4、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柳宗元虽然活了不到50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柳宗元的家庭是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的家庭。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了南方,母亲卢氏带领他住在京西庄园里,卢氏信佛,聪明贤淑,很有见识,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诵古赋十四首。正是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卢氏勤俭持家,训育子女,在早年避乱到南方时,宁肯自己挨饿,也要供养亲族。后来柳宗元得罪贬官,母亲以垂暮之年,跟随儿子到南荒,没有丝毫怨言。她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她身上体现了很多中国古代妇女的美德。母亲的良好品格,从小熏陶了柳宗元。 柳州沿袭一种残酷的风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柳宗元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得那些沦为奴婢者,仍可出钱赎回。政令中制定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在为债主服役期间,都可以按劳动时间折算工钱。工钱抵完债后立即恢复人生自由,回家与亲人团聚。这一举动受到贫困百姓的欢迎,后来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
柳州城外有着大片大片的荒地,柳宗元以父母官的身份,号召组织乡间的闲散劳力,开荒垦地,种树种菜,鼓励发展生产。有了足够的土地才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蔬菜,人民的生活才能走出饥饿和贫穷。在柳宗元的努力下,柳州可耕种土地面积大增。柳宗元还重视植树造林,亲自参加植树活动。柳宗元在位期间,整治街巷,修筑庙宇,并开发了不少自然景观。 5、《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 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此诗在今人王兆鹏、邵大为、张静、唐元等的著作《唐诗排行榜》排名第17名。该排行榜以“古代选本入选次数”、“现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互联网链接次数”六个指标为统计分析,反映一千多年来的综合影响力。其中古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58名,历代评点次数排名第20名,文学史录入次数排名第1名,现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20名,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排名第17名,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排名第32名。 6、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雪不是雪,雪是心中的那一份清高与孤傲。 山被雪覆盖,鸟儿寻找不到觅食的路径,有谁知道,那鸟儿心中的无奈。 雪中小径,走来一位蓑衣戴笠的老人,刚刚沽了一壶老酒,寒水薄冰中,寻找一条小鱼下酒。 茫茫江面,被风雪迷漫着,哪里有鱼儿的影子。只有那一江的孤寂,在那风雪中叹息。 没有鱼又有何妨?只要有一竿在手,抛钩下去,钓它风雪一片,充满着意义。 好一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旷世风景,在唐朝的那个冬天,寒冷千年,思索千年。 7、“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柳宗元这首绝句,总有一幅清雅凄美的江雪图映入心底——飞絮满天,天地清白,千山万径落满白雪,不见飞鸟,也没有行人。白茫茫的江面上,只有一叶孤舟,一位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在寒江飞雪之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
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吟诵。大约在民国初期爱好诗道的学者发现这竟然是一首藏头诗!把每句的第一个字合起来读,就是“千万孤独”。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中唐时期,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参与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刘禹锡等八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司马”事件。永州古代又称零陵,地处湖南境内,毗邻广西,广东在当时属荒野夷蛮之地,历来是朝廷流放贬官的场所。作为一个胸怀抱负的政治家,在这样一个远离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地方一呆就是十年,柳宗元当时所承受的孤独何止千万。然而,永州千万孤独的十年,也恰恰是柳宗元思想文化和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在柳宗元文学创作中,其山水有机最为脍炙人口,柳宗元也因此被称为“游记之祖”,典范之作有“永州八记”。这些作品借永州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郁愤,在托物言志之中蕴藏着柳宗元自己的深厚思想感情。他慨叹永州这美好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无人赏识,受人轻蔑,这与他自己换才不遇受人迫害的命运何等相似。
永州的千万孤独的十年,道不清市永州的山水造就了柳宗元,还是柳宗元造就了永州的山水。让我们还是回到那首藏头诗吧:漫天飞雪中,披蓑戴笠的老渔翁在雪封的江面上垂钓什么呢?是在追求玉洁冰清的情操?还是暗示姜子牙渭水垂钓获得重用的期待?
公元815年,即柳宗元被贬到永州的第十个年头饱受政治迫害的他受到朝廷的召唤,同时回朝的还有刘禹锡。两位志趣相投,经历相似的文人,满载着实现政治抱负的雄心壮志,回到阔别已久的长安,以诗见长的刘禹锡诗兴来潮写了一首诗,诗道:“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句极其张扬,有讥讽之词,更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之意。据说当天有人把诗抄给皇帝看了,不到一两天,圣旨下来说全都把他们贬回去,柳宗元听到刘禹锡比他贬得更远,且其还有老母在堂,不禁哭了起来,当即冒死相谏,与和刘调换,“虽重得罪,死不恨。”这里,文人的肝胆相照在柳宗元身上彰显无遗,无怪乎韩愈为之发出“士穷乃见节义”之感叹。后来刘禹锡国安改出为连州刺史。柳宗元再一次踏上被贬谪之路,四年后在谪居地柳州凄然离去,结束了自己千万孤独的一生,时仅47岁。所谓“一身去国六万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不就是柳宗元千万孤独的真实写照吗?
读柳宗元《江雪》,意象中总是老渔翁漫天飞雪中垂钓江面的千万孤独,伴随着千万孤独的也总是他玉洁冰清的情操。而这不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喜欢这首绝句的缘由吗? 8、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红尘的梵唱,早已被这白雪掩埋于千山之外。
没有声音,也不需要声音,世界甘于沉默,沉默渲染雪的寂寥。
没有风的雪,深沉而又认真地下着,跌跌撞撞地触到江面,却又不甘地化了,转瞬即逝……
孤舟上坐着身上披着蓑衣,头上戴了斗笠的老翁。悄悄地躲在江雪之中,雪,下白了他,在这单调的水墨画里,也成了一片记忆。酒壶已经空了——不是为了解渴,只想麻痹自己的灵魂。
江山多娇,多娇的江山却隐于白雪;风景如画,如画的风景却掩于江雪。白是空旷之美,这水天一色的孤寂,冻结了灵魂之洁,湮没了扁舟之孤,掩盖了垂钓之雅……
雪一定已经下了很久,从亘古下到了现在,仿佛这个世界只有雪。雪、江、舟、钓、翁,简单的事物简单地拼凑成了一个简单的世界。
老翁似乎不觉寂寞,他就是为了在这江雪之中垂钓而存在的,垂钓是老翁永远的生命。即使钓上了饥饿的鱼,也喂不饱你饥饿的灵魂。
他似乎同样知道,鱼,是永远钓不上的,这鱼,是不存在的。可老翁依旧愿意用余生去可能这不可能的鱼。
那垂钓连接着老翁和这个世界。
垂线微微一动,抖落了满线的积雪,平静的江面上,也泛起一阵涟漪,老翁睁开了原本好像就睁着的眼睛,看着江面浮动的一层霜……
没有拉杆,也不想拉杆。
因为他的眼前,是整个世界…… 9、冬天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清寂,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闲适,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的凛冽,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愁苦,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凄酸,是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的空旷。 10、我们不是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吗?在我们心情愉快的时候,见鸟飞而振奋,沐春雨而欣然;闻流水而想到时光流逝,岁月弥足珍贵;观落日而感其异常灿烂,会想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所以才会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情。在情绪低落的时候,看天上云飘,就会感叹人生之飘忽,未来之难测;见夕阳在山就会因人生之垂暮而黯然神伤,也才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叹。 自古人性是相通的,岁月的尘埃无法蒙蔽人类心灵的一点灵犀。因而,每当我们沉浸在作家们用心血和文字创造出来的感人的意境的时候,我们就会难以抑制自己的情感,随之悲喜交集而不能自已。散文 自古以来,凡高雅之士,大多去繁华,喜偏僻幽静之地;去热闹,喜独处。因而行诸于笔端的常常是山峰奇绝,溪流脱俗,花草超然。正所谓一山一水皆亲近,一蜂一蝶是朋友。亲近自然,远离世俗,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像刘禹锡那样,身居陋室而以卧龙,谪仙自诩;像陆游那样“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因为清高所致,亦是性情使然,很多的时候是坎坷的人生经历,留在心灵深处难以愈合的创伤,使他们难以释怀,由心灵借诸笔端宣泄一下,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欣赏意境,需要我们融入其中,去感受,去体味,去思考,去玩味…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是《西厢记》中的一段文字,写秋天的景物,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冷的意境,渲染了人物的离愁别恨。“自古逢秋悲寂寥”更何况是离别在即,有情人泪眼相对呢?境的凄凉和心的凄楚重叠了,融合了,悲从心来,泪如雨下就是非常自然的了。这样的意境总会令人难以自持的。散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的这首小诗,有没有景中之情,言外之意呢?吴烻《唐诗直解》云:“千山万径,人鸟绝迹,则雪之深可知。然当此之时,乃有蓑笠孤舟、寒江独钓者出焉。噫!非若傲世之严光,则为待聘之吕尚。赋中有比,大堪讽咏。”徐增《说唐诗详解》云:“此乃子厚在贬所以自寓也。当此途穷日短,可以归矣,而犹依泊于此,岂非一官所系耶?一官无味,如钓寒江之鱼,终亦无所得而已矣。余岂效此渔翁哉!”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云:“置孤舟于千山万径之间而以一老翁披蓑戴笠,兀坐于鸟不飞、人不行之地,真所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矣,何足为轻重哉?江寒而鱼伏,岂钓之可得?彼老翁何为而作孤舟风雪中乎?世态寒凉,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得,子厚以自寓也。”诸如之类,都认为作者以渔翁“自寓”,尽管各人的解释不尽相同。 我认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写出了一个“空”字,写出了一个“静”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出了一个“寒”字,一个“孤”字。孤寂,孤傲,心寒,意冷,借人迹皆无的一江寒雪弥漫而出,渲染出的意境,何人不为之动容呢?言外之意,境中之情,自不待言矣。 见景生情,见贤而思齐,这是人类一种自然的心理反应和人类区别于其它物种的思维结果,或者可以说在许多时候人的情感是由“境”引发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即是如此。散文 其实在很多的时候,主观的“意”造就了眼里的“境”。一样的景致,看在不同人的眼里,或不同时期观赏相同的景致,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正所谓伤心人别有怀抱,看到落花有人想到消逝,有人想到再生;看到嫩芽有人想到怜惜,有人想到希望。“月移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就是很好的注解。 1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常想,山比水更深奥吗?抑或水比山更辽阔? 是哪一个参访河山的古人,在踏破芒鞋之后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成了古往今来登临山水者的箴言。 山之仁,在于容纳参天古木,亦褓抱了任何一株愿意驻足的小草。既允许夜半狼嚎,空穴虎啸,又愿意开放枝叶,招待流浪的嘶蝉、迷路的啼鸟。山愿意合抱,让雨水注成湖泊,也愿意裂身,让瀑布发声。山裸露在天空之下,任凭雷劈雨打;也忍住干旱季节不知从何而来的火燎。山仍然沉默,像一位仁者在希望与幻灭共生的人世上闭目养神。 水的流动多么像智慧之路。水从来不眷恋过往,流动是它唯一的宿命。水或回旋于礁石间,思索如何绕身而过,轻轻地扬弃了河道上的顽石,既不争辩,也毋庸和解,只派一匹青苔教导它们水的含义。至于飘落在水面的柳絮花片,水愿意负载它们,做它们的足,却在流程里教会它们,凡是离乡背井追寻更宽阔天地者必须永远是个孤独者。水不曾允许它们在河面上发芽,遂在途中,慷慨地收留它们腐朽的体肤。就连天光云影,也无法沉淀为水的四肢,智者不宜耽溺,不宜收藏过多的身外之物。水草不断招摇,鱼群愿意繁殖以丰富水的仓廪,但水哉水哉,流动是唯一的命运,纯粹的命运。 水比山深谙随势应变的道理,烈雨只会丰沛它的力量,至于火,从来没有一场火在水面上进行。水只是它自己,千江与万川同一道宿命,朝着真理的海洋奔赴,为了呼应更辽阔的海洋的召唤,为了寻求更深沉的智慧。 两岸桃李,是挥泪的宫女;那河腹的游鱼,只是一群企图牵住水袖的童子,水回答它们,这一别就是永远了。 山与水的对话,回响在天地之间。当山以洪钟形的绿意招呼,水回应以短笛。像两位久未谋面却又不曾相忘的故友,一路循声对答。 “为何你总是赶路;难道万顷田地不值得你献身?一塘鱼肥不值得你孕育?你口口声声要与海洋会合?如果千江万川不汇聚为海,这世上的生灵岂不拥有更宽广的土地,锄出他们的家园,种植他们的米粟?”山问。 “我岂能成全短暂的荣华?如果千江万川耽溺于小小的宅舍,在草树鱼粮之中慢慢耗尽血脉,谁来成全沧海?谁显示给生灵,这繁花茂林的土地上有一座无法征服的海洋,像手中的繁华之钥无法开启永生的琉璃门。我多希望微笑永远停留在渔民脸上,但我更愿意海洋启示他们关于不可捉摸、无法猜测的生之奥秘。幻灭是唯一能洗尽他们脸上的油脂,教他们做一个谦卑的人,做一个缄默的人!”水答。 “那么,我是你的反面了。生之短暂是你我都知道的,我担忧狂啸的浪头席卷一切,把短暂生辰里仅有的欢乐吞没。是故,我愿意永远固守在此,至少这世上有一座高山是狂涛追赶不到的,他们可以携带妻儿到我的怀抱里躲避;我预先准备柴薪与蔬果,让他们取火升烟。所有受苦的人看到烟,可以前来分食。如果,你执意以死亡惊吓他们,我亦执意张起绿荫,让他们在此成家、繁衍,以生命连接生命,以人造人,永远抵御你的偷袭!” “你岂能抵挡无垠之海?如果再有一群愚公,愿意子子孙孙荷锄移山,拿你来填平海洋。就算你镇住了海,而你原来的位置也变成了海。这世上,有多少繁荣的山,便有多少幻灭之海;有多少生的贪爱,便有多少死之恐惧。你我岂是为敌的,我们一动一静,一实一虚,无非为了等待一个真正认识我们的人,他站在你的巅峰吟诵水的歌谣,他坐在我的河畔,默读山的倒影。他能自你的多情中谛听我,从我的无情里注释你啊!” 山仍然盘坐,为了褓抱;水仍然奔赴,为了幻灭:仁者以身为泥,种植希望;智者只是冷冷地观照。当死亡袭击生灵,肉身还给山,而眸底的人泪属于水。 山水的对话在冰封的寒冬里沉默了。却有一名蓑衣戴笠老人,走入山林,劈枝削叶,抖落一树雪花。他削成钓竿,以竿为杖,踏着银白的雪径来到江畔。江面浮着薄冰,仿佛一江冻结的语言。 钓叟朝无垠的江面上,抛出不丝之竿,在冥冥的冰雪地,这时刻,他只为了问安,用山的管弦问候水的歌喉。
12、一直是喜欢空灵的,因为那是一种飘渺的令人心悸的美,一川烟雨,一袭蓑衣,万物苍茫皆在目中;那更是一种灵魂深处的袅袅之音,在烟波浩渺中,在深邃悠远里,自己轻轻吟唱的天籁。
但空灵并不拘于形式,一片碧青的叶子是空灵的,因为可以翠到滴得出水;一片瓦青的天际是空灵,因为一声鸽哨就足以划破它的宁静,加之夜晚,加之山峦,都可以是空灵的。那是一种静谧与灵动结合出来的极致之美,那是一种目光的澄澈与平静,但你所能看到的空灵必定是来自你内心的丰盈和简净。
那种氤氲中的灵秀,那种疏朗中的飘逸是很难达到的一种高度。那是一个人独处的美,那是在万籁俱静中灵魂开始春暖花开,那是在山重水复后心儿开始坐看云起。
我是一个不喜说淡泊的人,也不喜欢别人总把淡泊挂在嘴边。韩寒的书我很少看,但我喜欢他的一句话,他说:“其实这世上要淡泊名利的人就两种,一种名气小得想要出也出不了,一种名气大得不想出还在出;前者无所谓了,后者无所求了,都”淡泊“掉了。虽刺耳却真实。淡泊说多了就成了别人的了,而空灵则是属于自己的方寸之地。
空灵也是一个过程,只有当一个人走过了春之浪漫,夏之热烈,秋之忧伤,才能抵达冬之空灵。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里体验到独钓的孤独之美。一朵花开到空灵,也就快凋谢了;一首歌唱到空灵,也就耗干心血了;一首诗写到空灵也就是最高境界了;一支曲弹到空灵,也就阳春白雪了。
空灵有着属于自己的诗意之美。如梦的夜晚,你独自播放一首乐曲,夜色浮动,时间静止,你的心会被一丝丝的拉空。如水的清晨,你拾阶而上,朝露如洗,碧叶如滴,偶有鸟鸣,鲜有歌声,你的心会被一点点漂净。 13、做一个安静的人,不争不抢,不浮不躁,就这么安静地处于凡世之中,笑看云卷云舒。 做一个安静的人。“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欣赏着“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的景象,学学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虽没有他那份不得用世,怀才不遇的苦闷,但是那对远方好友的深切怀念还是萦绕在心头,久久不散。 做一个安静的人。去体会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寒秋夜晚,望那“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影”落得个“寂寞沙洲冷”。由此感受到苏轼以戴罪之身谪往黄州的孤寞,忧惧而又傲岸不屈的心境。 做一个安静的人。带着陶渊明的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虽“结庐在人境”却无车马喧。于花间独酌一壶酒,看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酒未入口,人先醉,醉于这美妙的田园风光。 做一个安静的人。静静地倚在窗边,听风,听雨,听雪,诉说着亘古不变的传奇;静静地立于池旁,看花,看雾,看月,描绘着沧海桑田的变化。 做一个安静的人。安静,却不沉默,不冷淡。不要“万径人踪灭,千山鸟飞绝”的寂灭,不要“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嘈杂,不要“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悲切。只是一种静观花开花落,笑看云卷云舒的平和宁静和洒脱淡然。 做一个安静的人,携一份宁静,立于凡世。 1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也许,这是描写初冬垂钓时的景象,也许,这是描写垂钓者的心境,也许两者都不是。不过,总的看来这四句诗让人感到苍凉,让人感到无尽的孤独。
我也喜欢垂钓,从春天一直到深秋,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约上我的钓友去野外垂钓。
为了能钓到又多又大的鱼,我想尽招术,用尽办法。可是,最终的收获还是不尽我意。尽管有的时候收获很大。或许,这就是人的贪婪的欲望,但愿这不是人的本性。
不过,我在垂钓的时候,还是喜欢垂钓一种心境,垂钓大自然的美好景色。
被雨洗过的青山,滴着满山的翠绿。各种各样的小鸟,边飞边唱着欢快的情歌。山坡上的小径,牧童甩着清脆的鞭声,抖落了小草身上的露珠。
春天,我看到农夫在田间辛勤的播种希望。到了秋天,就会看到金灿灿,沉甸甸的收获。
当细雨朦朦,湖面上泛起烟波的时候,我就垂钓一湖朦胧中的浩渺,垂钓一湖湿湿的宁静。当艳阳高照,原野上绿波荡漾的时候,我就垂钓一种无比开阔的心胸,垂钓一种清澈无比的心情。
这大自然美好的景色,往往让我在垂钓的湖边流连忘返。那垂钓时的心境,让我忘掉了工作中的不如意,忘掉了生活中的烦恼。
我垂钓多年,没有一次感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苍凉,更没有感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种寂寞而又孤独的心境。
我每次外出垂钓,都会忘掉自我,把自己深深的溶进大自然中。因此,我对垂钓情有独钟。或许,在我这一生当中。除了看书和垂钓以外,可能不会再有别的爱好了。 15、淡,是生活的常态
一杯普洱清茶,就这么淡,淡得仿佛无味。香味更清,清得几乎没有,唯一口中的清润,鼻中的清芬,仿佛置身田园,满是青的草,绿的叶,繁的花,这馨香,似有似无,似无还有。人生如茶,有的浓,有的淡,浓有浓的味,淡有淡的味。每一种人生,都是滋味。茶在杯中沉浮,人在世中沉浮,心静,则一切静。淡,才是真味。淡淡的,无关风月,无关你我,那是生活的纯真,有着童年般的快乐。简单的,是快乐的,有着淡淡的清欢。爱情如酒,如毒品,那不是清欢,是醉生梦死的痛快。痛,并快乐着,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生命的狂欢,却不能持久,一如激情不能永恒。心,总是燃烧,有烧坏的可能。唯有在这清冷和淡里,冷一下,再热,慢慢走,悠着点,这才是是生活。
白石的画是淡的,清逸的几笔,神韵皆在其中。那虾是透明的,笔墨是简洁的,鲜活的生命,竟是那样栩栩如生。板桥的竹是墨色的,简静的几杆,稀疏的几片,让人感受到什么是风骨。不画水,则见水。不写风,则有风。自是淡中得了真味,画意在似与不似之间,虚与实,浓与淡,刚与柔,缓与急,所有的矛盾都在这里统一,融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是禅,就是境界。王维的诗,柳宗元的小品,都是得了淡的神韵。摩诘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清泉石上流,明月来相照”,把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禅境,诠释得天衣无缝。柳子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也是得了禅的真趣,一片空无里,包容万象。其永州八记,自是清冷与淡里禅香流淌。
人生其实是一个把书读厚,又读薄的过程吧。从空无一物,读到诗书万卷;又从诗书万卷读到空无一物。从无都有,又从有到无,其实就是一个轮回。心如明镜,照见万物,本无增减。读过千卷万卷,过尽千帆万帆,经过千人万人,染了吗?没有,依然不垢不净。万物心中生,万事心中灭,生灭了没有?没有,依然是不生不灭。天上云来云往,路上人来人往,佛说一切皆虚幻,哪里有来去?
一本书,读到无字。一杯茶,品到无味。淡淡的阳光,淡淡的风雨,淡淡的馨香,淡淡的心境。居高位而不骄,居陋室而不卑,人生本空,都不过是百年过后的那一杯黄土,甚至连黄土也不可得,花开花谢本平常,人来人往寻常事。想这世界,实无一本可读之书。远不如禅宗六祖的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身心俱静,彻底解脱。
兰开幽谷,不悲。兰开闹市,不喜。谁能说,幽谷深兰,就没有美丽过?谁能说深山的隐士,僧庐里的高僧,就没有快乐?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深谷有深谷里的乐,闹市有闹市里的乐,在深谷里也绽放,在闹市里,仍盛开,这就是生命的常态。人生何处不修行,人生何时不修行?用安详恬静的姿态纯粹着生活的情调,用清雅恬淡的芳香演绎着生命的内涵。 16、北方的冬天,瑞雪飘飞的世界是一幅童话,一首诗歌。我用心灵去感悟你、翘首眺望你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想起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旷野意境。雪白、云蓝、谷深、经幽,似乎凄冷,似乎恢弘,宇宙般的雪野把老翁带进了神奇的世界,大地般的老翁把宇宙带进了浩瀚的空谷,且在空谷足音中娓娓道来着天与地的博大精深。
体味老翁的境界、老翁的心灵诉求,他其实什么也不想要,什么也不想钩钓,事实上,他也真的永远都钓不到什么,他在欣赏大自然的美妙与凄清、他在释放走进大自然的从容与和平,生活在平凡中的我,该怎样去感受这样的胸怀、这样的雅兴、这样的气魄、这样的淡定呢?
老翁在“我是别人、别人是我、别人就是别人、我就是我”的天人合一,天人不一的哲学里,虔敬地享受着天地,享受着自己。我不去侵犯别人的核心领地,我去分享大千世界所有人的拥有,却又不是所有人的拥有。聪明的老翁开辟了一方精神家园、领略了一方独特景致、收获着一分神闲气定、饱尝着一分宽广和谐。
静静地看待这个世界、聆听这个世界、梳理这个世界、感怀这个世界,从而忠诚地耕种一份心灵安宁的人生。
人生岁月风雨和,春秋冬夏几蹉跎。不负光阴多眷顾,笑傲庭前花开落。 17、喜欢用文字构筑的那曾相似或梦里追寻的世界,那里有山川、河流、大漠、峡谷、女人、男人、爱情、苦难、希望……有时文字里的画面、音乐比现实中的画面、音乐要美,它赋予你想象、回味,是一种永恒的美;有时文字里的小人物比现实生活中的人更伟大和可爱,那是一种人性的美。阅读优秀的散文,就是阅读另一种美,一种意境的美,字符跳跃间,你眼睛陡然一亮,郁闷的胸襟会变得疏朗,不知不觉你被文字引领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羚羊挂角,无迹可寻”那种超越时空物我两忘的境地。 18、 白了,白了。天白。地白。一夜之间,天地回归季节的本色。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清晨的野外,千古唐诗的韵味依然。
孤舟依然。只是孤舟上老去了蓑笠翁,孤舟旁飞来了跨江大桥。满天银蝶飞舞,雪盖孤舟舟更孤,却盖不住大桥上的车水马龙。
寒江依然。只是蓑笠翁虽衰老,独钓却不再寂寞。江畔新建了美丽的公园。遍地白玉雕塑,石亭高了,大树胖了,花坛宽了,健身场地更平坦了,却无法雕塑小鸟们腾飞奔跳,孩子们滚雪球和塑雪人的热闹。(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座座粉墙黛瓦老屋依然。只是,白玉仅仅雕塑了老屋黛瓦,却无法雕塑那幢幢彩色别墅高楼的闪光尖顶。
老屋檐下的老爷爷,口衔的不再是旱烟筒而是过滤嘴纸烟,可眼望满天银蝶飞舞,依然绽放一脸春花,依然念叨那句古训:“瑞雪兆丰年”……
——清晨的村中,已是另一种意境。老天依然全白,全白却不再属于地面。
一阵鸣笛嘟嘟,鸣开了橙红别墅院子的大门。飞舞的银蝶簇拥着一辆黑色轿车,在白玉雕塑的公路上把两条紫红地毯缓缓地一直铺往城市…… 19、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是怎样一个禅境。一孤舟,一蓑笠,独钓寒江天飞雪。渔翁是你,渔翁是我,在千年的禅境里,独守那一份孤寂。侣鱼虾而友麋鹿,伴梅妻而拥鹤子,天地苍茫,清溪洗耳,佛音清心,在这远离红尘的世外,忘怀了自己。人生何处无净土,人生何时非极乐。心明则世界明,心净则天下净。山山皆是雪,路路皆成冰,尘埃已绝迹,人踪已湮灭。天地如此静,何人不梵心。 20、昨天傍晚,天是阴的,比较灰,感觉云很底,气温也低,我想该下雪了。为此,我等了整整一年。确切地说,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下雪。近年来,中原的冬天,越来越难下雪了,一般下雪前要下几天小雨,如果雪下的不大,根本就少有积雪!如果雪很大,而且在晚上,很快就可以银装素裹,但是这种景色不会持续多久,大雪后就放晴,雪很快就化了! 今晨推门出来时,平日里刺骨的寒风全然退化,天空分外洁净、透明、湿润,这种天气,在这个风干的冬天委实是不多见的。果然,眼前的楼角、栅栏、坡屋面、电线上、花坛里,到处银装素裹,美不胜收。雪中的景色壮丽无比,天地之间浑然一色,好象整个世界都是用银子来装饰而成的。 行在路上,偶尔会有顽皮的小雪花纷扬着地落下来,轻缓有度,就像跳舞一样。六角形的雪花各式各样:有的像银针,有的像落叶,还有的像碎纸片,煞是好看。落在脸上,像被迫接受一个香吻,滋味绵绵;落在簇针放射状的松柏叶上,显得疏松而惬意,指间点去,颗粒壮如味精;树叉间,点缀着银点,蓬松松、沉甸甸,像刚刚出炉的新鲜奶油蛋糕;远方的旷野,仿佛铺上了一层薄薄的毛毯。这美丽的雪景使人们沉浸在清新的空气里。 我忽然记起这是中原大地今冬以来的第一场雪,雪不大,但很漂亮,很壮观,当然这第一场雪是昨夜悄然降临的。望着眼前被绵绵白雪装饰的世界,琼枝玉叶,粉装玉砌,皓然一色,真感到了一派瑞雪丰年的喜人景象。 一年的四季中,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色,而我最喜欢冬天下雪时的景色。雪的冰香,松的清香,给人一种凉莹莹的抚慰。有雪的日子,好象来到了一个幽雅恬静的境界,来到了一个晶莹透剔的童话般的世界。一切都在过滤,一切都在升华,连我的心灵也在净化,变得纯洁而又美好。 冬天是心灵的年轮。下雨前有农谚道:“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水缸出汗蛤瘼叫,必是大雨到。”下雪前有人以为:“窗棂纸会被风刮得‘古大古大’的响,称作‘抽屉风’。”那是气流不稳定造成的,刮这种风就要下雪了。 冬天的雪是不可或却的。有雪的冬天虽然十分寒冷,面对赤裸无处躲藏,但是它有着无可比拟的温馨和希望。如同写博文,是件疲惫并且寂寞不堪的事情,更痛苦的是要面对自己赤裸的灵魂却无处躲藏。 我在雪中写雪,在寂静中写雪,原来敲击键盘的冰凉手指已经发热,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再来几场雪,而且一场要比一场壮观。 窗外有几棵梧桐树,高大而寂寞。站在光秃秃的树下,太阳的影子斑斑驳驳的落在脸上,夹杂着一股清淡的香味,温暖而干燥。有阳光透过树干和缝隙落下来,带着令人晕眩的金色、干净、透明、柔软、芳香。岁月正如缤纷的落英无声地飘洒,轻盈而庄严,孤寂而热烈。我知道凭我的手,握也握不住,抓也抓不牢。 中原的冬天在雪花飘落中渐次苏醒,它承接并延续着今冬明春的洁净,而那些缥缈的日子已被雪融化、分开。有了这分界,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境界日渐明朗,岁月一天天缩短,怎堪胡乱挥霍? 圆圆的太阳露出了笑脸,金灿灿的,用它的明媚,抵御着寒冬,融化着冰雪。我好像忽然有了大把大把的日子,太阳不吝,每个人不都是时光的富翁吗? 21、古诗教学一向注重品情悟境,这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老师立足诗人已经创设的意境,通过朗读、想象、交流等手段,力求指导学生从形象的创立、意义的理解、情感的激发、情绪的表达,最后达到意境的感悟,设计理念应该说比较科学合理。但是,我觉得教师在对这首诗的解读和教学中传递给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偏颇。 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初读全诗,自学字词”,接着引导学生“品读古诗,想象画面”,引导学生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感受当时的情境“多么寒冷,多么荒凉。”(教案上是“凄凉”,学生只说出“荒凉”,教师就板书出“荒凉”)引导学生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体会诗人的“千万孤独”。老师在介绍了一段诗人被贬,家人生离死别的时代背景后,让学生说说诗人此刻的心情,孩子们有的说“孤独”,有的说“伤心”,有的说“怨恨”,有的说“郁闷”,还有孩子说“痛不欲生”“悲痛欲绝”,老师都一一肯定。然后老师又通过指导配乐朗读,以及与《题秋江独钓图》比较,最后归纳到:“天寒、地也寒;人寒,心更寒。”虽然,从老师的嘴里也说出过“我们也看到诗人的坚强”,但一堂课,一首诗,传递给听课者(包括学生)的则更多是寒冷,是孤独。而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也是难以触摸到千年之前诗人寒江独钓时的内心感受。 正如“一百个人读《哈姆雷特》,会看到一百个哈姆雷特形象。”一样,不同的人对《江雪》的解读也许会不一样,不同心境的人对柳宗元当时的心情体会得也不尽相同,谁都有权利坚持自己的个性阅读。但是,当《江雪》成为一篇教材,当它被设计成一则教案时,作为语文老师,当我们用这个教材“教”时,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除了落实双基,这首诗的教学到底要传递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孩子们?是面对挫折时的孤独无助?是面对打击时怨恨忿懑?是遭遇别离时的痛不欲生?不是!肯定不是!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首诗是教学来打造一个面对挫折孤傲不屈、宁静超脱的生命形象。 且看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此刻,漫天大雪、铺天盖地,看不见一只飞鸟的影子,更看不见一个行人的踪迹,让我们不禁联想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气象,这并是荒凉、凄凉,而是天地、山川、飞雪给诗人柳宗元搭就的舞台,可谓大背景、大气魄、大舞台,柳宗元将凛然登场,昂然于天地之间、山水之间,风雨之中。瞧,“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不怕风、不怕雪,不畏严寒,独钓寒江,此钓不在鱼,在乎什么?在乎内心的不屈与孤傲,在乎对繁琐世俗与腐败权贵的鄙夷,在乎超然而物外,怡然而自得的心境! 柳宗元被贬永州,又遭家人的生离死别,难免孤独、郁闷,诗人却将所有的失意已寄情于这天地之间。于是我们从《江雪》中看到了,看到了在漫天风雪之中,在茫茫天地之间,在一派寒冷肃杀之中,一位独钓寒江的渔翁、一叶摇曳寒江的扁舟让这孤寂、清冷里有了生机,有了气概。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面对失意依然可以清高自信的诗人,看到了面对困境依然可以怡然独钓、超脱尘世的诗人,看到了一位“虽深陷绝境而不悔其执着之心,虽历冰雪而不改其高洁之志。”的诗人。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不息,精神的不屈! 所以,教学这首诗,我们要传递给学生的不是寒冷凄凉,不是千万孤独,不是“人寒心更寒”。我们要传递给学生的是诗人面对人生的困境,面对纷繁的世俗,所表现出来的孤傲、不屈、清高、超脱、淡定、从容,而这些恰恰能从这冰天雪地里传来一星生命薪火的温暖,而不是孤独、怨恨、痛不欲生。我觉得,教育教学的目标,要给孩子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要给孩子一个宁静致远的价值观,要给学生以生命的阳光和内心的温暖,更要有生命的不屈和昂然于天地的气概! 有谁能在官职被贬、亲人离散的时候趋舟独钓?有谁能在天寒地冻、大雪冰封的时候泰然垂竿?有谁能抛却官场纷争、尘世纷扰潜心于山水天地之间?只有柳宗元!一首诗,留给我们一份永远的感动和敬重!那么,一堂课,就留给学生一个面对困境的人生启示,留给孩子们一些寒冬里的温暖和感动吧! 2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每次细细低吟这首五言绝句,都觉得意味悠长,美不胜收。凝练的二十字明净如洗,每次读之思之,恍然间都有种彻骨通神的灵动,觉得是美得不染人间烟火的那种,像是置身于辽远无际的碧宇,置身于碧宇清冷的广寒宫。在空茫寥廓的空间内,我可以独自面对自己,尘烟世事也都随之置之身外可以不用去理,我可以任思绪畅快地遨游令心情愉悦地飞翔,我不会担心我再不小心说错了话,不小心把事情办砸了,我又失去了又得到了什么等等等等,不再担心一切,我可以独享一份超然的宁静,淡泊其中,悠然自适。 千山鸟藏,万径上人也匿了踪迹,天地间茫茫然的一片,雪静静的落着,一舟、一翁、一钓竿,独立寒波湛湛的江心,当你读完此诗,这样的画面会立刻在你的脑海中浮现,让人想拒绝都拒绝不了,也许我们真正不能拒绝的是其中淡泊宁静的悠远之境吧。纵览全诗,诗歌运用类似拍电影时常用的蒙太奇手法,进行意象的剪辑、组合。首先,镜头对准的是空蒙阔大的群山,接着是山间多如牛毛的小路,再到山下寒江上的一叶扁舟,层层推进,最后定格在孤舟上的那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钓叟,把这个寒江独钓的渔翁置放在静寂寥廓的背景之中,本为突出,却又辽远的有一种缥缈不可接近的空灵之感妙在其中。 “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蕙风词话》)”《江雪》亦有“万不得已者在”,隐隐地泊在那片邈远的山水之间,寒山依旧是寒山,瘦水依旧是瘦水,可山水已非原来的山水,水是山的眼睛,山有水便有了灵性、神韵,茫茫大雪中孑然独立的老渔翁也便是这幅寒江独钓图的神韵之所在。 这首诗柳宗元作于其被贬谪永州司马期间,此前作者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二十一岁就等进士第,士达者自然为兼济天下,大鹏展翅,杜甫不也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顺宗永贞元年,他怀着极大的政治热情参加了王叔文革新集团,实施“把宫市、免进奉、擢用忠良、贬谪赃官”等举措,于国于民做了许多的有利大事,这也正是他在政治上儒家民本思想的有力体现,但改革运动进行不久就因保守势力的反攻夹击而惨遭失败,诗人也因此被远谪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可这一贬就是十年,十年的光阴荏苒,由于长期谪居遐荒之地,政治上极度失意,远大的心怀抱负不能施展,徒有满腹韬略经纶,只任光阴飞逝,流年苦度,内心的苦闷抑郁自然是无法言表的,也只好寄一怀幽愤于山林荒野之间,聊抒胸中淤积之块垒。 其散文名篇“永州八记”中,作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将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际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不满之处不露痕迹地融注在对自然之景真切地描摹之中,他笔触下的山水胜境,是奇特的、妙绝的、纯净的、清秀的,千姿百态的美闪动着灵性的光辉,然而,这也只能使得他暂时地得以忘却忧愁,借以抚慰那颗幽凄寂寥的心灵。在《钴姆潭西小丘记》中他这样写道:“枕席而卧,则清冷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江雪》一诗也表现了诗人亲近山水自然试图摆脱尘世繁芜的心态和情感。那个在漫天飞雪中不怕天寒,不惧雪大,全然忘掉周围的一切一切,凝神垂钓,老翁的精神境界正是诗人所努力要表现和追求的,诗人寂寞、清凄、孤高、耿介的心性也正是通过这个遗世独立的老渔翁的形象传达而出,他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寄托体。 “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一个“绝”字和一个“灭”,让整幅寒江独钓图一下子变得静极而空,有一种“空山松子落”的禅韵蕴藉其中,画面虽静而诗人的内心世界恐怕是不能平静的,人生的大苦大悲,使诗人的心中隐隐有遁世隐居的念头,然而他毕竟又放不下他的儒家政治理想,当然也就不能像烟波钓徒那样“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政途上的风风雨雨,人生的波澜起伏,深深地触动着诗人的内心,因为他是一个儒家有志之士,“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身在江湖,心却免不了不去忧思庙堂,处身江湖,皇命难违,实在是身不由己,诗人纵情山水也不过是发泄心中的苦闷,舒散胸怀罢了。诗人追求孤清素洁的精神世界,一种心物合一的境界,但他并不能真正地超然物外、放浪形骸、自肆山水,他心中的隐忧与万千的悲愤还是时时萦绕于怀,难以消释。 “醉翁之意不在酒”,孤舟蓑笠,独钓寒江,恐怕意不在钓。《新唐书》本传讲“(张志和)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也许寒江独钓的那个老翁亦无设饵。饵者,别有他图,而画中的老人许是真正的隐迹江湖的淡泊之士,不为名来,不为利往,逢雪泛舟,自得其乐,钓的是一种品性、一番境界,钩不设饵,又何须设饵呢?也许老翁是怀才不遇之人吧,难遇到赏识他的明主,难遇知遇之人,只好遁世山居远离江湖,想到姜尚渭水之滨垂钓的故事,不是垂钓碧溪之上,而是钓于寒江雪中,意思也是很明显的,妙在异曲同工。或者真的是家中断炊不得不在漫天大雪中驾起一叶小舟,为了捉几条鱼权且充饥度日,这也不是不可能的。凡此种种尽在其中吧。 岁月如流,千载之后,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当再次捧起柳子厚的诗文时,觉得有种苍凉的厚重感冲出历史的尘封烟锁随风突袭而来,于心头盘踞……掩卷之余,每每心海难平,喟叹千载之后,而今这世界,独钓者少,随波者多;这世界,淡泊明志者少,沽名钓誉者多矣!纷繁的世界,固守生活的一方净土、一溪清辉、一泓清泉,请灵魂栖居其上精神沐浴其中,守卫我们精神和心灵家园的,悠悠苍天,此又为何人? 23、中国诗词体现出三种美的维度,一是刚性美,雄浑劲健,是动是醉,有如“骏马秋风冀北”,苍鹰古松悬瀑;二是阴柔美,香丽纤浓,是静是梦,如“杏花春雨江南”,娇莺嫩柳清风;三是荡尽尘世风烟,有如“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身处无人空山,静观花开水流,心中一痕远山几株疏树一座凉亭便是一个完整圆满的世界。前两种美,大都是人物情状离合悲欢,或淡或浓,皆是根植于现实世界而很难超脱,于是现实世界支配了我们的情志。而第三种境界则是一切喧嚣都荡去,执著与躁动归于无,意在高山流水而又不止于高山流水,于是可在前两种美中出入自在而圆融无碍。
一、刚性美 稼轩“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又有“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再有“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让人想到狂风暴雨峭壁激流,想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正与刘邦角逐天下,想到一位落拓而孤傲的侠士仗剑走天涯欲除尽人间所有浑噩不公……奈何,奈何!“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你急切想见那黎明曙光,却知夜太深太沉太漫长,拥抱向往春天发芽的心情,却无奈严冬的肃杀和被剪去枝桠流血的痛苦。这些又算什么,纵使有峡谷的束缚,欲飞还敛,但心中仍旧豪情万丈,如大江奔腾不息直至大海。如此显现出的刚性,有如高尔基笔下的海燕面对暴风雨的坚定果敢。 东坡把酒问青天,洒脱旷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再感慨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看似缠绵,却心境豪放,只言片语将彼此相关的生命体延伸到千里之外,或许共同绵延至更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世豪杰周公瑾已然被大江淘尽,何况东坡乃一介不得志之人!人生自是如梦,只有江上山间清风明月可以长存,何必自嘲!相比稼轩,东坡的锋芒显然收敛了很多,但为民请命之豪情壮志仍旧在诗词言外。或许正是这种豪气太刚,至于东坡在政坛屡屡受挫。再次被赦急诏回京,题词以寄参寥子,“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心中既是东道还海的雅志,更浓的却是满腔抱负,心中已是整个天下,又怎能局限于十余亩方宅,八九间草屋! 稼轩与东坡皆游离于美和善之间,虽方向有所差异,但都足见刚性之美于词句之间。
二、阴柔美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江水在流动,心中同是暗流奔涌,万般不能安抚的情愫在潺湲。月明时,人倚楼,水流淘不尽恨与愁,恰若纳兰侧帽饮水,意绪孤涩,哀怨在心头。曹丕《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深沉的夜,怎能容纳太多的情思?牵牛织女遥相望,胸中岂不满是愁肠!其实,人生中本来没有鹊桥,这都是人们自己所造。那何不转念想,今生纵是鹊桥两相望,但百年之后,几人记得,谁是织女,谁是牛郎!那么相望不如相忘。后主《相见欢》“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样的情太真太深太厚太浓,江水可以承载那缠绵不绝的恨意,脆弱短暂的生命岂能承载太多!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何必因为那前一春幽事怅漪愁涟,辜负了春天的盛放?花前借酒浇残梦,奈何人瘦比黄花!纳兰容若《南乡子.捣衣》下阕:“支枕怯空房。且拭清砧就月光。已是深秋兼独夜,凄凉。月到西南更断肠。”《花仙子》“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肠断回首处,泪偷零。”心中愁思未了,哪里月明都是断肠夜,又岂止是深秋空房。断肠回首已是情深各处,最怕都是咽泪装欢。秦少游“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想那清风皓月,暗香疏影,还有湖水山光,恰若黛玉葬花的柔情种种,心中虽是微风般荡漾,轻燕般呢喃,却也不能说仅仅是空余流觞。 落寞的心如夏花飘零,淡淡的哀愁恰似潺潺流水,一声哀叹,千古心事蓬莱旧往一时涌上心头,无奈之中将满腔柔情一腹愁怨化作月光清冷,化作落木萧萧,化作鸿雁孤鸣,化作伊人危楼独倚。
四、自在的美 人生的繁华西湖的艳丽,我们岂能视而不见,那一春幽事几番愁肠,岂能不荡起心灵的涟漪!但人生的追求是永远无法满足的。所以说刚性的美和阴柔的美都有过或不及之处。当体悟到我们的生命本是同整个宇宙相互渗透而存在,感受到那伟大的生命之流正流经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就可以出入于刚性与阴柔之间而圆融无碍,整个生命回归于自在自然。志在高山流水疏林幽谷,“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足矣。见于物,感于心,非不食人间烟火,但却荡尽尘世喧嚣风烟。 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未言情已见深情,但却不止于情,寥寥数语给人一个完整的宇宙,只待你的思绪去拓展。“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也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而且在这个世界里,因为宁静,你可以很清晰地听到自己心灵的声音,听到自己与自然万物的耳语。倪云林“千年石上苍苔碧,落日溪回树影深”,将人有限的生命放到无限的时间维度上,放在广袤却并不空无的空间里去观望,去考量,伟大的生命之流就在此与我相互渗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山水风光无限美好娇娆,更深意味或还在言语之外。但当静静品味,知人与世界毫无滞碍地交融,万类之间交相印发,诗词中似乎没有提到人,但人在境中,境在胸中。没有告诉你关于美的知识,却引领你顿悟于整个世界之中,体会那自在的美,没有机心菱角的美。 与前两种美相比,自在的美旨在淡出人的主体意识而回归自然山水,一任心灵随世界优游盘桓,平和淡荡。没有独立观景的我,也没有特意被观的景,我与自然风光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由此便知一切的喧嚣都荡去了,一切执着与躁动归于无影无踪,人心便多了几分灵悟 24、贺兰山前,白雪皑皑,大地陷入白色。山下寺庙大门紧闭,白雪堆积在瓦上、墙角、门前,古风古味的建筑总是让人产生许多幻想,让人忘记时代的变迁。寺门前的古树,早早的沉睡,在风雪中一动不动,经历了数百年历史沧桑的它,不知是如何看待这个风雪的世界。绕过古寺,扶着铁链,走在石台阶上,眺望远处的山峦,白雪飘飘,世界仿佛静止,仿佛只剩下我一人,仿佛江山尽在胸怀中。 赤色的岩石,被白色覆盖。无暇的白色上,留着一条渐渐远去的脚印。一步一步向前,热汗蒸发成气。绕山而上,远山茫茫,前路挡在山后,只有走到尽头,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几番辗转,登上山顶,抖一抖粘在身上的雪,眺望群山,不由得想起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此时的雪势依旧,山下传来诵佛之声,喃喃声传遍山间。静静站立,侧耳聆听。天下好像只在一卷佛经中,所有俗世烦恼皆被抛弃,内心平静。 上山容易下山难,雪天更难。踏着石阶向下走去,途中有一座铁索桥,桥前有一块石文,上面写到雨雪天禁止通行。后路漫漫,前路就在眼前。铁索桥巍然屹立于两山之间,桥面覆盖一层白雪,与天地融为一体。雪依旧下着,我踏上铁索桥,桥面上下颤动,向前走去,内心忐忑。直至走过桥去,方才放下心来,细细一想,也不觉得有什么危险,只是被那石文影响,心生恐惧。 从半山腰绕至山谷之中,那座铁索桥已在身后,远远望去,山、雪、桥构成一幅美丽的冷色画卷。谷底延伸到远方群山之中,消失在视野之外。谷底河道早已干枯,风雪顺着河道从内蒙涌来,呼啸而过。 洁白的雪,漫天飘落。巍峨的山,静静守候。贺兰雪景,如在梦中,已是昨日。 25、一直喜欢在冬季飘雪的季节,暂离喧嚣的人群,去空旷的原野,聆听雪花飘落的声音,体会那一份独有的纯净、清幽与旷达。
古人云:“落雪为白银,着树成梨花”。雪,终于,在我的期盼里,纷纷扬扬地飘了起来。先是融在一起的小冰晶,像盐粒似地从天空撒了下来。后来慢慢变成了六棱雪花,晶莹剔透,至纯至净,洋洋洒洒,在空中盘旋飞舞,展示曼妙身姿,忽然就想起那句“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的诗句来。 一会儿,树上,房顶,山峦,天地之间便浑然一色,素裹了银装。 我急急地奔向原野,生怕错过这落雪的声音。然而,地上松散的积雪在我的奔跑中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似乎在表达对我的不满,是我心太急,扰乱了这野外的清幽吗? 我慢下脚步,闭上眼睛,倾听雪花,簌簌落下。雪花乘着清冷的寒风,在空中旋转,在原野漫舞,缓缓落下的那一刻,我听见了它的声音,那是一种空灵而清澈的天籁之音。 我屏住呼吸,安静地聆听,雪花飞舞,似轻落琴弦,那是孤寂与自赏的清唱,是曼妙与空灵的身姿,更是一种天地间的独自苍茫。 你听,这雪花缓缓飘落,在千年的琉璃中,谁曾红袖添香,许下一世情殇?谁曾铁马金戈,执剑相拥却又相忘于江湖。谁曾在暮色苍茫的柴门前,痴痴等候风雪夜归人。谁又曾在飞雪漫天的塞外古道诉说着离别的衷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望无际白雪皑皑、清冷、寂寥的天地间,那个傲雪凌寒,独钓于江边的“蓑笠翁”该是怎样的孤寂,怎样超尘绝俗与悠然自得?世事变迁,万古情长,唯不变的是这风姿卓绝的片片雪花在寒风中盈盈飘落,在悠扬婉转的浅唱中,为大地披上唯美无暇的一袭素衣,还我们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伸出双手,便有雪花落入手心,在我前世今生的梦里慢慢消融,在缱绻的红尘中,印成心头的那颗朱砂。 人世间的美,是有定数的,听见落雪之声的刹那,心里便开出了一朵清幽的花,孤独而淡薄地开放,淡然中却带着丝丝惊喜…… 雪还在下,听,落雪有声…… 柳宗元名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