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绛珠仙子绛洞花王贾宝玉&林黛玉明玉玺传国玉玺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7-31 07: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王熙凤是如何害死尤二姐的?
少读红楼 2020-02-11   |  2303阅读  |  1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中,在为贾敬办理丧事期间,风流成性的贾琏瞒着王熙凤金屋藏娇,偷娶了尤二姐。凤姐听说之后,勃然大怒,心中早已经是醋浪滔天了,把仆人旺儿和兴儿骂的狗血淋头,外加一顿好嘴巴。

越想越气的凤姐,“歪在枕上只是出神,忽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没多长时间,便把尤二姐摆布的吞金而亡。王熙凤是如何一步步把尤二姐置于死地的呢?


一是乘虚而入,调虎离山。当初,贾琏偷娶尤二姐之后,之所以把尤二姐安置在贾府后街的小花枝巷内,用意之一就是他深知心思单纯且懦弱的尤二姐并不是凤辣子的对手,同在一个屋檐下,尤二姐不会有什么好日子过。

但是,无巧不成书,凤姐得知贾琏家外有家的“秘事”时,正好贾琏被派了公差,出了远门。心机深厚的凤姐很快意识到这是个难得的好机会,只要自己“调虎离山”,把尤二姐这个“俏小三”弄到自己可控的范围内,就能好好的摆布。

于是凤姐极力按捺住心中的怒火,放下身段,带着贤妻的面具,亲自来到小花枝巷接尤二姐回府。自知理亏的尤二姐本以为凤姐是来兴师问罪的,谁知凤姐始终以礼相待、柔声细语,言辞恳切,情真意切,“我今来求姐姐进去和我一样同居同处,同分同例,同侍公婆,同谏丈夫。喜则同喜,悲则同悲,情似亲妹,和比骨肉”等等。


凤姐的一大碗“迷魂汤”灌下去,本来就没有什么心机的尤二姐彻底被灌晕了,“尤二姐见了这般,便认他作是个极好的人,小人不遂心诽谤主子亦是常理,故倾心吐胆,叙了一回,竟把凤姐认为知己”。就这样尤二姐便欢天喜地地踏入了凤姐早已布置好的陷阱之中。



二是嘴甜心苦,明“火”暗“剑”。其实在尤二姐未见到凤姐之前,小厮兴儿便提醒过她,“奶奶千万不要去。我告诉奶奶,一辈子别见他才好。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只怕三姨的这张嘴还说他不过。好,奶奶这样斯文良善人,那里是他的对手”。只是尤二姐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在进入凤姐的势力范围之后,她便完全失去了自主权,凤姐的明“火”暗“剑”便轮番登场了。凤姐先清理了她的身边人,“变法将他的丫头一概退出,又将自己的一个丫头送他使唤”。


给她使唤的丫头叫善姐,却非良善之人,只是两三日的功夫,便有些不服使唤起来,尤二姐要点儿头油,便被善姐骂到“不知好歹没眼色”。

然后凤姐开始暗中使绊子,先来摧残尤二姐的身体,“善姐渐渐连饭也怕端来与他吃,或早一顿,或晚一顿,所拿来之物,皆是剩的”。而凤姐却佯装不知,依旧是“和容悦色,满嘴里姐姐不离口”。“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衣食不继,让尤二姐有口难言,郁郁寡欢。



三是贼喊捉贼,舆论造势。在暗暗虐待尤二姐的同时,凤姐明里也没有闲着。她把尤二姐的底细查了个门儿清之后,将计就计上演了一场“贼喊捉贼”的大戏。她暗地里指使旺儿,挑唆去张华假戏真做地去状告贾琏,同时买通察院虚张声势的审。

而后便以此为由头,理直气壮、气势汹汹地去宁国府大闹,把尤氏和贾蓉好一顿羞辱。有口难辩的尤氏对尤二姐这个本来就不怎么亲的妹妹,更是心生不满。到后来即使听说她受到虐待,不情愿也不敢去替她声张。


凤姐更是利用此事一方面去吓唬尤二姐,“进园中将此事告诉与尤二姐,又说我怎么操心打听,又怎么设法子,须得如此如此方救下众人无罪,少不得我去拆开这鱼头,大家才好”,使尤二姐更加理亏和羞愧。

另一方面,凤姐又开始舆论造势,到贾母面前如此这般、添油加醋地一番说辞,令贾母对尤二姐的人品产生了坏印象,“名声也不好,不如送给他去。那里寻不出好人来”。如此一番折腾,尤二姐的处境已是内忧外患:内心忧伤痛苦、外部众人嫌弃。



四是坐山观火,借刀杀人。在王熙凤把尤二姐的“局”做足之时,贾琏公出归来。与此同时,贾赦新赏给贾琏的小妾秋桐又粉墨登场了。本来已经稍稍缓了口气儿的凤姐,再添新堵,“心中一刺未除,又平空添了一刺,说不得且吞声忍气”。

王熙凤“吞声忍气”并不是她真的贤良懦弱起来了,她要“用“借剑杀人”之法,“坐山观虎斗”,等秋桐杀了尤二姐,自己再杀秋桐”。骄矜愚蠢的秋桐并没有看穿王熙凤的计谋,在王熙凤的挑唆下,不时地对尤二姐污言秽语的辱骂,还在贾母和众人面前告尤二姐的“黑状”。

本来对尤二姐印象就不好的贾母,对尤二姐更加讨厌,“可是个贱骨头”,众人见贾母不喜,不免又往下踏践起来,弄得这尤二姐要死不能,要生不得。

花为肚肠雪作肌肤的尤二姐,本来已经被折磨的病恹恹的,又被庸医打掉了胎儿。万念俱灰的尤二姐便含恨吞金自杀了。

注:本文为回答网友提问。

作者:温暖前行,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关注
undefined
少读红楼
微信、微博、头条、百度、知乎全网同名——少读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7-31 07: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少读红楼 2020-02-11   |  479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本回开篇,简述薛家母子在贾府内客居之事。薛宝钗的出现,使得黛玉感到不快,心中萌生醋意,而作者偏生在此引入宝黛之情感波折,反是更显两人之亲密关系。

原文道是:“其中因黛玉随同贾母一同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惯熟些。既惯熟,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地独自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地回转回来。”


这是宝黛的第一次写明的小吵小闹,从此本书就详细叙述起两人的“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脂砚斋说:八字定评,有趣。不独黛玉、宝玉二人,亦可为古今天下亲密人当头一喝。又批曰:八字为二玉一生文字之纲。

也就是说,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都围绕这八个字展开,而这八个字,也透彻地写出了天下有情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曹雪芹用这八个字,写出二玉之间的亲密无间,也是他们亲厚感情的真实写照,此后数十回,都围绕此八字来写。

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宝玉去看偶感微恙的宝钗,后来黛玉也来,对于她的姿态,曹公一个“摇摇摆摆地进来”,细节之处画出林妹妹的“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娇弱形态,宝玉素来爱护妹妹,“忙起身让座”。黛玉进门一开口,就话中带刺,说自己来的不巧。

宝钗深知黛玉的脾气,已知这话锋奇怪,但不解到底何意,便一问究竟。黛玉的解释却更是奇怪:“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


黛玉虽有喜散不喜聚的癖性,但姊妹断无不聚之理,况姊妹一处玩耍,日日相见,独今天扯出这番歪理来。想是黛玉见独宝钗与宝玉一处所致。此时宝钗已经解意,而宝玉竟是个蠢物,并不将此放在心上。又提起一个话头,惹得黛玉又一番自嘲,宝玉急忙解释。也有另一种可能,宝玉听钗黛对话,已知黛玉之意,想岔开话题,黛玉却棋高一着,更给自己的歪理填了一重依据。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宝钗劝宝玉不要饮冷酒,黛玉只是“磕着瓜子儿,抿着嘴笑”,这并非是不赞同宝钗之言,而因这话平日即是黛玉说给宝玉听的,只是埋怨宝玉素日不听自己的劝解,来了个宝姐姐,反就就“听着有理”,唯命是从了,暗讽宝玉对不一样的人竟是不一样的态度。


之后黛玉之言矛头就直指宝钗宝玉两人了,“难为他费心”的“他”指的是薛宝钗,“哪里就冷死我了”中“我”指的是贾宝玉。后面的话——“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则是上述解释的印证。

好个颦儿!令读者不得不拍手叫绝!一件平常事物,也能引来浇自己的块垒。虽终究存的是小心思,局限于闺阁琐事,但这聪明劲儿已经让大部分读者喜爱地无是无不是了。更妙地是后文对答薛姨妈,却也能把话圆回来。好个颦儿!



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春囊 贾元春归省庆元宵》

这次的争吵由一个物件引起,黛玉以为宝玉将自己给他的荷包拿去送人了,心下生气。一是黛玉为闺阁中的少女,本来就不应与外界的人有接触,这样的物件传递,已经是坏了规矩体统,加之黛玉素性孤高,更不愿外界的男子浊物拿去自己的东西。

二是偏生是贾宝玉做得此事,自己本是一片好心,费心费神为其制作荷包,却被他任意丢了去,岂有不寒心之理?本来是一场误会,是两人生活的一个小插曲,一个哭,一个劝,最终也释怀开来,似乎并无甚可大谈特谈之处,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此中映射了后文诸多事件。


一、就送物件来说,宝玉除了“送帕”表相思外,还送过黛玉一件别人的东西——北静王水溶的鹡鸰香念珠一串。有人就此猜想黛玉最终的婚姻与北静王有关,这样的猜想单凭此处为证,难免显得单薄,但转赠礼物的情节同样在袭人和蒋玉菡间发生过,不由得让人有所浮想。

二、因争吵而剪东西这并非是孤例。这次是香袋荷包,后文则是剪扇子穗子。再加上抄检大观园时从黛玉处发现的宝玉的物件,可见两人互赠之多,关系之密。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贾宝玉杜撰了一个典故,讲耗子精偷香芋,赞黛玉身上的香气。黛玉却不领这情,只道是宝玉编排自己。此回并非是哭哭啼啼的吵闹,反之作者花费大量笔墨描绘午后睡衣蒙蒙,两人情意绵绵,颇有太虚幻境空虚之感;行文至半,再言故事,填一份趣味,两者交叉,给读者以似梦非梦的感觉。

私以为这是两人最为亲密的一段情节,也是“温柔乡”的最巅峰之时。其中滋味在此无需多加评述,还请读者多读几遍,其中韵味愈加妙不可言。

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佳音》

湘云到来,姊妹们皆忙互诉思念、互道平安,唯有宝玉一人来迟。黛玉多心便问打哪里来,实心眼的宝玉如实答打宝姐姐那里来。黛玉自是要讥讽一番,宝玉只回了:“只许和你玩,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他那里,就说这些闲话。”一句话,便恼了林妹妹。

此回仍是因宝钗而起,我们不难看出黛玉与宝玉的争吵,总是忌讳着“金玉良缘”之说,可以解释为黛玉是小家子气,“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但同时这样的忌讳也并非单纯的如此的肤浅。细细思索,它反映出的其实是黛玉对宝玉的不信任,更重要的是黛玉对自己命运的担忧。

此时,宝玉心里未若黛玉般成熟,他存的心思是姊妹同情,就如他回转黛玉之时所言:“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姐妹,宝姐姐是两姨姐妹,论亲戚也比你远。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从小儿一处长大的,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远你的呢?”显然是小孩子家的口气,却不懂黛玉的心思,总是说两人亲密要胜于宝钗,如此这般才让黛玉宽心,却并未影射到人生大事的心思。这倒也好理解,两人正值年少,自然不通这些心思,待到后文,自有吐露心肠之语。

宝玉略懂之后,虽然每次的争吵都会平息,但是一次次黛玉对宝玉的不信任,也是在一步步逼近宝玉的心理防线,宝玉掏心掏肺、发毒誓才可以。此处所言,将在下文印证。

虽是这样,两人的情比金坚经得住考验,未曾看到曹公所撰宝黛爱情的结局,但对两人爱情之美的享受已使读者难以自拔了。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帧语》

唱戏的孩子扮相像林妹妹,大家都知道,却都深知黛玉的脾气,不提这事,湘云则向来豪爽直言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这便急的宝玉向她使眼色,这样来自是恼了湘云。晚间忙向湘云解释,却被指责偏心护着林妹妹,转向黛玉这边也是不领他的情,认为宝玉不让自己和湘云玩,最终宝玉“落了两处的贬谤”,再加上所新知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竟有所感悟,这是后话。

这一段争吵写的好不痛快,黛玉和湘云个个伶牙俐齿,怼得宝玉憋不出话来,叫人又好笑,又可怜,真真是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了。这一段争抢是宝黛争吵描写最紧张的一次,其实所谓两人间的争吵是单方向的,只是宝玉赔礼不迭罢了,宝玉实则为了黛玉,可以放下一切。

相较于常人,宝玉算得是天资聪颖,但在这些姊妹们面前却成了个拙人,一是因为十二钗个个非同寻常,某些才干甚至远超宝玉;二则是因为宝玉谦让姊妹们。

到此,宝黛两人的情感还是停留在姊妹亲情、友情,而后两人的言语行为中才多了一分爱情的因素在里面。

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行文至此,这次的误会不同以往,竟是四重。

一、宝玉失口,说了一句《西厢记》中的“若与你多情小姐共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一句,可以说是对黛玉极不尊重了。

二、黛玉因受了取笑,作势要告宝玉,宝玉正当恳求,却另有事走开,并不知黛玉真心要去,此悬未结。

三、黛玉访怡红院,晴雯不知情,不给黛玉开门,黛玉错疑是宝玉的吩咐,又念及自己无依无靠之凄凉,“呜咽一声有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四、在怡红院中的人不是别个,正是有“金玉良缘”的薛宝钗!一重比一重误会更为严重,林妹妹怎能不悲?待看下回二人怎地收场。

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黛玉哪需吩咐得如此清清楚楚,否则紫鹃怎会成了老太太派的丫头?不过是故意岔开、不理宝玉罢了。黛玉的作势不理,让读者会心一笑,而宝玉却还不知所为何事,只以为是昨天中午的公案,再不济就是自己昨晚未曾见妹妹才至此的,又令读者心焦。

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拢红麝串》

林妹妹一首《葬花吟》,宝玉听得痴倒,这场误会延续了三个章回才最终得以化解。

就如前文所说,宝玉这次是下毒誓才可以的,几句话也戳中了黛玉的软肋。两人同是没有亲兄弟亲姊妹的孤独人,自幼玩耍到大,本该是最亲密的才是。黛玉疑心宝玉与宝钗亲密,不理会自己,其实这样的心思何尝不反应了黛玉不信任宝玉,反觉得宝钗比宝玉强。这样的解释更说明了在宝玉眼中,黛玉是众姊妹无一能动摇的,宝钗在他眼中也只是姊妹看待,并不信什么“金玉良缘”的说法。

前嫌终于冰释,这场漫长的误会,逼迫出《葬花吟》这首好诗。这此的误会最深,和解耗时也最为漫长。



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深情》

这次的吵闹宝玉也是发了邪性,大闹砸玉,只因“好姻缘”三字。这次的砸玉是为了破“金玉良缘”之说。

此时两人年岁稍长,不同于儿时,已是存了心思要在一起的,许多话虽说不出口,两颗玲珑心却是各执一段痴情。黛玉对宝玉的不信任,尤其视宝钗为威胁。宝玉几番解释,都不能令黛玉释怀,唯有如此大闹才能大表决心。

此时二人的误会更是曲折难解。

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有了上次的教训,宝黛二人的关系又该如何发展?

金玉良缘的一案尚未完结,金麒麟又冒出来,黛玉毕竟是女子,不感到威胁是不可能的。她本想借此再激一激宝玉,一想前日教训,又自悔失言,还是宝玉宽慰叫黛玉放心,表明自己的忠诚。这话真真使使黛玉放了心,令被二人朦胧情感折磨已久的读者也放了心。此后两人再无争吵,黛玉也再不争风吃醋。初读此处时,恨不得两人就此相互表白。

虽说两人心心相通,依旧可惜这话并未叫黛玉听见,反叫袭人知晓。而袭人并非“红娘”,只想“如何处置,方可免此丑祸”,其实袭人所想就是封建家长所想,因为袭人就是封建礼教下丫鬟的成功教育典范。

红楼梦里的宝黛爱情着实令人着迷,但这部伟大的著作充分尊重故事的社会背景,因此未流入普通爱情小说的通病。就如“史太君破陈腐旧套”里所言,宝黛这样的身份,他们的爱情萌芽定会被扼杀。所以两人情感被人发现其实是必然的。其实宝黛能够产生爱情萌芽,已经是特殊条件下——从小耳鬓厮磨、吃穿用度不愁、老太太的庇护——的特殊的产物了。

在这个章回之后,二人均已成熟,故事开始扩展更大的视角,二人的爱情故事不再是刻画的主要内容。

最后,是“慧紫鹃情辞试莽玉”,紫鹃与黛玉情同姐妹,帮忙试探虽非黛玉之意,却是忧心于黛玉的将来而实施的举措。黛玉寄居贾府,无父无母,自己的婚姻在老太太尚在时还能稍有保障,虽不一定是顺心的夫婿,但定不会亏待了黛玉。老太太年事已高,若无一个靠得住的人来主张,黛玉的前途就是一片黑暗了。此时能寻找的人唯有宝玉。试探的结果同以往一样,宝玉是横了心,紫鹃虽为此挨了骂又受累了几日,却让主仆二人均放下心来。

作者:纽蓓蕊,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关注
undefined
少读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7-31 10: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蔡元培说贾宝玉是传国玉玺,金玉良缘意味着什么?
2022-04-28 07:10:02 来源: 青溪话红楼  举报
1
分享至
贾宝玉比喻传国玉玺,这是蔡元培先生提出来的。最初听到这个说法,感觉有些荒唐。经过思考研究,感觉大有意味,蔡元培的观点也颇有根源。

《红楼梦》这部奇书被誉为小说界的百科全书,书中的哲学理念深深扎根于中国古代文化体系。

一《红楼梦》和《庄子》的渊源

《庄子》的思想在对《红楼梦》的创作有着很深刻的影响,有着很多体现,比如:

1 贾宝玉续《庄子》

第二十二回贾宝玉听曲词悟禅机,在薛宝钗生日这天,薛宝钗为贾宝玉讲解《寄生草》的曲词,遭到林黛玉的嘲讽。后来宝玉为了调和他所认为的湘云和黛玉之间的矛盾,闹了个两面不讨好的结果。自己一时心灰意冷,因为看了一段《南华经》,便续了一支《寄生草》。

2 文章是庄子的最好

第六十三回贾宝玉过生日收到妙玉的拜帖,上面署名“槛外人”。宝玉一时不知道怎么回帖,正要找人去问,路上碰到邢岫烟。邢岫烟说妙玉时常称赞庄子的文章最好,并把自己称作“畸人”,寓意为“畸零之人”。

3 庄子的物化观

庄子的《齐物论》中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没有区别。

《庄子·齐物论》中最著名的寓意是庄周梦蝶的故事,书中写道: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这段故事的意思是:

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他在空中翩翩飞舞,四处游荡,觉得自己真是一只蝴蝶,忘记了自己本来是庄周。过了一会儿,庄周忽然醒了过来,发现自己还是那个庄周。他想着那个梦境,究竟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周?竟然分不清。最后他认为,蝴蝶和庄周确实是两个不同的物体,但是二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就是物化。



所谓“物化”,就是物的转化。庄子认为,不同事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为万物都是气的凝聚,他们的性质相同,所以可以相互转化。

4《红楼梦》中的“气必赋人”论

《红楼梦》中也表达了“气”和人的关系,第二回贾雨村有一段论正邪之气赋人的理论,原文如下:

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

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余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

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催,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



气必赋人的说法,其文化根源便是庄子的物化论。根据这一理论,便可以产生千变万化。

脂砚斋评石头记,常说作者是“幻笔”“攒花之笔”“天女散花之笔”,这些说法,都在解释《红楼梦》中隐藏着许多物象之间的转化。

人和物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人可以物化为蝴蝶,也可以物化为木头、玉石、金锁等等任何事物。

《红楼梦》中有时候以物喻人,譬如以花比喻诸钗;反过来也会以人喻物,比如:蔡元培提出来,贾宝玉是传国玉玺的化身。

这种人与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说起来很抽象,但是如果提到《西游记》,大家就马上能够心领神会了。

二、西游记中的神通变化

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可以变化为不同的人、物甚至妖魔鬼怪等。他和杨戬更是展开过比较变幻的本领大战,上古仙人真能做到这些神通变化吗?我看未必,这也只是作者对于“幻笔”的运用,通过这些变化来譬喻某些情境。



三、红楼梦中的幻笔

《红楼梦》中使用了大量的幻笔,和《西游记》不同的是,《红楼梦》中的幻笔是隐秘的,作者用到之处完全没有提示,没有写明“摇身一变”的字样,可是笔下的人或物的形象已经悄然转化。

这些暗笔使得文章千变万化,令人眼花缭乱而无着落。其中关系前后纠结、错综复杂,这些都为解析其中隐去的真相设置了障碍。可是正是这些障碍才使得《红楼梦》这部奇书得以在严酷的文字狱中得以存留下来。

人可以物化,贾宝玉因为衔玉而诞被比喻为玉玺。和通灵宝玉对应的,是薛宝钗的金锁。那么,薛宝钗拥有金锁,她是什么象征呢?

四、薛宝钗的物化意象是太子金宝玺

在清朝的皇帝宝玺之中,有一枚金玺:“大清嗣天子宝”。这枚金玺的用途是“以章继绳”之用,专门在嗣皇帝登基时使用。

新皇帝继位诏书上,要加盖大清嗣天子宝,表示大清的皇帝是按照上天的指示来统治人间的。

每一位继承皇位的清朝皇帝,都使用且仅使用一次这枚玉玺。



这枚金质传位玉玺的使用有前提限制:

首先,必须要有传位诏书;

其二,传位诏书上首先要加盖上一任皇帝的皇帝之宝。

五、金玉良缘的寓意

贾宝玉比喻传国玉玺,薛宝钗比喻嗣天子金宝。金玉配在一起意味着皇帝建立太子,这是皇帝传位的首要条件。

所以,金玉良缘譬喻的是皇位承继的国家大事。

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物化意象分别是传国玉玺和嗣天子宝,他们所影射的人物原型则是皇帝和“太子”。

薛宝钗影射的“太子”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他的身份是癞头和尚操作出来的,其真假还需要进一步探析。



太子要继承皇位,只有得到加盖了前任皇帝之宝的传位诏书,才算合法有效。否则,仅仅有一枚嗣皇帝之宝毫无意义。

在合法的皇位传承中,传位谕旨(或诏书)、皇帝之宝、嗣皇帝之宝三者缺一不可。

这就是薛宝钗的金一定要玉来配的本质。



金玉良缘的起源和发展

金玉良缘是薛家吹出来的风,这种说法的始作俑者是癞头和尚。癞头和尚一手打造了通灵宝玉和金锁,来暗中撮合金玉良缘。

下面来看原著中对这两个物件的描述:

1、通灵宝玉

第一回、初造:

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

闪现:

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



第三回、口传:

黛玉道:“姐姐们说的,我记着就是了。究竟那玉不知是怎么个来历?上面还有字迹?”袭人道:“连一家子也不知来历,上头还有现成的眼儿,听得说,落草时是从他口里掏出来的。等我拿来你看便知。”黛玉忙止道:“罢了,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也不迟。”

第八回、全貌:

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

那顽石亦曾记下他这幻相并癞僧所镌的篆文,今亦按图画于后......  

通灵宝玉正面图式 通灵宝玉反面图式 

 玉宝灵通     三 二 一  

仙莫      知 疗 除  

寿失      祸 冤 邪  

恒莫      福 疾 崇  

昌忘

通灵宝玉的全貌,经过多次渲染,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作者描绘了它的色、形、质,以及上面的字迹。



还有一个细节,是作者极力想要引起注意,由不能太彰显的:通灵宝玉上面有一个眼儿。

天生有眼儿以备“继绳”之用

通灵宝玉的这个特性,每次出场几乎都有写到,只是轻描淡写。

癞头和尚初造时,把它“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可配”的扇坠是通灵宝玉的形状,这里隐含着有眼儿的意思。

这个眼儿的存在,袭人对黛玉描述通灵宝玉时特意提到了“上面还有现成的眼儿”。

宝钗看玉时,贾宝玉把通灵宝玉从脖子上摘下来,这也暗写了这个眼儿的存在。



作者不方便在原文中特意凸显通灵宝玉上的眼儿,批书人脂砚斋给补上了。

蒙府本第三回有两条回前批都写到了这个眼儿:

[宝玉通灵可爱,天生有眼堪穿。万年幸一遇仙缘,从此春光美满。随时喜怒哀乐,远却离合悲欢。地久天长香影连,可意方舒心眼。]

[宝玉衔来,是补天之余,落地已久,得地气收藏,因人而现。其性质内阳外阴,其形体光白温润,天生有眼可穿,故名曰宝玉,将欲得者尽宝爱此玉之意也。]

玉器上有眼儿本来不是什么新鲜事,作者和批书人为什么要强调它呢?

因为眼儿是用来“系绳”的。

金质嗣天子宝的用途是“以章继绳”之用”,通灵宝玉的眼儿正是预备“系绳”的,“系绳”谐音“继绳”。

癞头和尚幻化通灵宝玉真正的目的,全在这个眼儿上。通灵宝玉为联结金锁打造的,为的是继承大清基业。

2、金锁

第八回、因玉而现

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鉴赏鉴赏!”

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

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

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亦曾按式画下形相:

  璎珞正面式

  音注云:不离不弃。

  璎珞反面式

  音注云:芳龄永继。



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

第二十八回、扰乱木石姻缘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

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这事。

此刻忽见宝玉笑问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红麝串子?”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

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



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

第三十四回、金锁需有玉的“正配”

薛蟠见宝钗说的句句在理,难以驳正,比母亲的话反难回答。因此便要设法拿话堵回她去,就无人敢拦自己的话了。也因正在气头上,未曾想话之轻重,便说道:

“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捞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

从以上原著中提到金锁的这几处,我们可以看到金玉良缘在薛家人口中在逐步演变。

初次呈现时,宝钗姑娘和丫鬟莺儿上演了一出双簧,半掩半露地吊足了宝玉的胃口。在宝玉的央求下,宝钗才被缠不过迫不得已地让宝玉看了。这欲擒故纵的手段高明得很。

金玉良缘由莺儿露了口风之后,薛姨妈上场了,她到王夫人那里打进一层,说“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



“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这句话大有意味。

贾宝玉比薛宝钗小一岁,出生时就把通灵宝玉带来了。

薛姨妈这“日后”两个字从何说起?这金锁肯定先于通灵宝玉存在了。难不成,这金锁也变成了薛宝钗出生时候从娘胎里带来的了?

这玄乎套玩的,那叫一个高。为了让金锁匹配通灵宝玉,薛家和癞头和尚真是操透了心。



到薛蟠再提到金玉良缘时,他说的是: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

这个过程我们看到金玉良缘的三级演变、逐层递进:从试探性的“是一对”,到一般的“可结为婚姻”,再到高标准“正配”。

古代富贵官宦之家的男人可以有多房妻妾,“结为婚姻”不一定是做正妻,“正配”则必须是嫡夫人了。

通灵宝玉和金锁都是癞头和尚出品,他以二者为信物散播了金玉良缘的谣言。

癞头和尚为什么要全力打造金玉良缘,因为他是薛宝钗的一个幻身。这一点请参看拙作《癞头和尚就是薛宝钗,怪不得他如此热衷维护金玉良缘》。

结论

综上所述,通灵宝玉影射皇帝传国玉玺,金锁比喻嗣天子宝,金玉良缘影射的是皇位传承。

笔者上一篇文章《木石前盟你真懂了吗?它们合成的“柘”字竟然是皇帝专利》中指出:木石前盟中隐含的是黄袍加身、皇帝登基的国家大事。

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共同存在,暗示皇位传承中出现了争夺。《红楼梦》的两条婚姻主线,影射的是围绕皇权的斗争。

思考

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哪一种才是合法正统的结合方式?这一正一邪、一阴一阳的斗争是怎样展开的?最终鹿死谁手?且待后文解析。

正是:

通灵宝玉可“继绳”,金锁配对成良缘。

木石前盟何所置,皇位争夺补天难。

原创不易,感谢关注,青溪邀您:

共话红楼,同解其中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7-31 10: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番:贾宝玉和传国玉玺的关系
2017-12-03 09:21


一、通灵宝玉,传国玺也。

“通灵宝玉”,是一块很奇特的玉,第二回介绍贾府时说:“……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甲戌侧批:青埂顽石已得下落。】就取名叫作宝玉。”

宝玉出生时就口衔“通灵宝玉”,而“通灵宝玉”是一个僧人用幻术将“青埂顽石”变来的。《石头记》的故事,就从“青埂顽石”开始。

第一回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甲戌侧批: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于大荒山【甲戌侧批:荒唐也。】无稽崖【甲戌侧批:无稽也。】练成高经十二丈、【甲戌侧批:总应十二钗。】方经二十四丈【甲戌侧批:照应副十二钗。】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甲戌侧批:合周天之数。蒙侧批:数足,偏遗我。“不堪入选”句中透出心眼。】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甲戌侧批: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甲戌眉批: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甲戌侧批:煅炼后性方通,甚哉!人生不能学也。】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本人注:

1、红字是脂砚斋的批语,其中一部分是作者自批。作者自批的部分,是《石头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他批语则是真正的批语,现姑且全部照录,以后再分辨之。

2、《红楼梦》加上作者自作的批语就是《石头记》;倘若去掉批语,《石头记》就又变为了《红楼梦》。

3、前面的“甲戌”、“蒙”指版本,《石头记》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版本,所以标明批语出自哪个版本。“眉批”,指写在书眉或文稿上方空白处的批注;“侧批”,指写在书页或文字侧旁空白处的批注。】

果何石哉,如斯之神也!

此乃传国玺也。“通灵宝玉”给我们讲述着传国玉玺的故事。

从周朝开始,中国人就用印信来表示信用。先秦前,玺和印指同一样的东西,到了秦朝,“玺”被皇帝独占,才有了玺和印之分,只有皇帝的印才可以称为“玺”,官吏及一般人的则叫作“印”。

传国玺,又称传国玉玺、传国宝,为秦始皇所作,正面刻着秦丞相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后来的历代中国帝王,都把它当作“皇权神授”的信物,用以证明自己皇权的正统性。得到它就表示自己“受命于天”,是“真命天子”,应该做皇帝;失去它就表示“气数已尽”。如果没有得到这个玉玺,即使当上皇帝,也会显得先天不足,而被嘲笑为“白版皇帝”,乃至统治的正当性也会遭人质疑。孙悟空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所以,想要做皇帝的人们,为了得到传国玉玺,都大打出手,你争我夺。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也可以说是争夺象征皇权的传国玉玺的历史。

传国玉玺是用什么做的呢?一说是陕西蓝田玉,一说是和氏壁。

说到和氏壁,《韩非子·和氏》有如下记载: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中得到一块玉璞,献给楚厉王。但玉工鉴别后,说是石头,厉王便以欺君之罪砍了卞和的左脚。后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玉,武王又以相同的罪名砍了卞和的右脚。公元前690年,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文王派人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意思是说:我不是因为被砍了脚而悲伤,而是因为他们把宝玉说成石头,把忠诚之人说成骗子,我才这样地悲伤。于是文王让人剖开玉璞,果然得到了一块宝玉,并命名为“和氏璧”。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得到了和氏璧。后来嬴政一统天下,称始皇帝。秦二十六年,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用篆文书写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又让咸阳一个叫孙寿的玉工,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并刻上这八个字,于是就有了传国玺。

《石头记》中,也记述了和氏碧从玉璞到玉玺的这一过程。

第一回

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甲戌侧批:明点“幻”字。好!】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甲戌侧批:奇诡险怪之文,有如髯苏《石钟》《赤壁》用幻处。】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甲戌侧批:自愧之语。蒙双行夹批:世上人原自据看得见处为凭。】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甲戌侧批:好极!今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见此大不欢喜。】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甲戌侧批:世上原宜假,不宜真也。谚云:“一日卖了三千假,三日卖不出一个真。”信哉!】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甲戌侧批:伏长安大都。】诗礼簪缨之族,【甲戌侧批:伏荣国府。】花柳繁华地,【甲戌侧批:伏大观园。】温柔富贵乡【甲戌侧批:伏紫芸轩。】去安身乐业。”

我们将《石头记》原文与历史记载对照着看:

“和氏璞”:“一块大石”,即“青埂顽石”。

“和氏碧”:“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

“传国玉玺”:“可佩可拿”的“宝物”,“再镌上数字”,便是“通灵宝玉”。

“通灵宝玉”上镌刻的“数字”是什么呢?《石头记》第八回说:“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而传国玉玺上的八个字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二者何其相似?其中的渊源关系,不言自明。

《石头记》中说:“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而这一句话,正脱胎于卞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卞和的目的是要将玉献给国王,那么《石头记》中的所谓“补天”,意思应该是“为皇家所用”。

至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补天石,和氏璞也;宝物,和氏碧也,通灵宝玉,传国玺也。

二、贾宝玉的前身,亦传国玺也。

我们都知道,《石头记》中的贾宝玉的前身,是“赤瑕宫神瑛侍者。”

对“赤瑕宫神瑛侍者”一句中的“瑕”字,脂砚斋批道:“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

但此批不通。“瑕”,指“玉有病”,正确;但指“玉小赤”则不通,“瑕”字与“小赤”毫无关系。若说“小赤”原为“小疵”,则与“瑕”通,但又与“玉有病”重复;若说是“赤瑕”之解,前面又明确注明“按‘瑕’字本注”,特别强调是一个“字”。

这是为什么?脂砚斋为什么作此不通之批,还肉麻地说“以此命名恰极”呢?

我们来看《石头记》原文,并用谐音的方法进行解读。《石头记》中越不通的地方,越有文章。原文中的批语,是将“赤瑕宫神瑛侍者”这几个字编作两组,分别写上批语的。

原文

赤瑕【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神瑛【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侍者

①赤瑕【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

批语说:“点‘红’字‘玉’字二”,“赤”为红色,但“瑕”只是指玉面上的斑点,并不是玉,所以这个批语似乎有点勉强,但不和他斤斤计较。

②宫神瑛【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

此批则不可不计较。“瑛”,美玉,此一“玉”也。但是,哪里还有一个“玉”呢?有!

“宫”,“珙”也,一种玉,此二“玉”也。作者写这个批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一个字,一个与“宫”字谐音的“珙”字!

那么,宝玉前身的“赤瑕宫神瑛侍者”这个身份,就得重新解读。先解读脂砚斋作过批语的“赤瑕宫神瑛”这几个字。

“赤瑕宫神瑛”,“赤”,不仅指红色,还指“赤金”,即金子;脂砚斋还特别指出是“小赤”,是小小的一块金子。“瑕宫”,“瑕珙”也,意思是:有瑕疵的玉。“神”,“生”也,产生之意。那么“赤瑕宫神瑛”,用谐音可解读为“赤瑕珙生瑛”,意思是:由一块小小的金子和一块有瑕疵的玉共同组成的美玉。

果何“玉”哉,如斯之怪也!

究其实,这就是传国玉玺。上面说道,这个玉玺诞生于秦二十六年,为秦始皇所作。到了西汉末,公元8年,王莽篡汉,那时皇帝非常年幼,传国玺由王莽的姑母孝元太后保管。王莽命令他的堂弟前去索要,太后大骂说:“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然后,将玉玺抛掷于地,结果玉玺崩掉了一角,后王莽命令工匠修补,以金镶之。

这就是所谓的“赤瑕宫神瑛”,即“一小块金子和一块有瑕疵的玉共同组成的美玉”的来历。所谓“神瑛”,即神玉,传国玉玺也。

那么,“赤瑕宫神瑛侍者”一句中的“侍者”呢?“侍”,“是”也。分开解读:“赤瑕宫神瑛侍”,“金镶玉之玉是也”;“赤瑕宫神瑛侍者”,“‘金镶玉之玉是也’者”之意。所以贾宝玉的前身,就是用金子镶嵌了一角的传国玉玺。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一看脂砚斋所作的“不通之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玉小赤”,显然不是说玉的颜色是“小红”,这里的“赤”即赤金,“小赤”,即“小金”,指小小的一块金子;那么,“玉小赤”,就是“玉”和“一小块金子”。

将“玉”和“一小块金子”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什么呢?传国玉玺也。这和宝玉前身“赤瑕宫神瑛侍者”一句,介绍的是同一块玉,说的也是同一个故事。“玉有病”,指传国玉玺缺了一角,“玉小赤”,正是指王莽用一小块金子镶补玉玺。

“以此命名,恰极!”脂砚斋并非大话欺人也。恰极的是“玉小赤,玉有病”,而“瑕”字则只是提醒我们这个批语针对什么而批,因为这个批语是“眉批”,而不是“侧批”。

作者和脂砚斋同时用同样隐晦的手法,同时讲述着同样的故事,即关于传国玉玺的故事。那么,“赤瑕宫神瑛侍者”就是传国玺。也就是说,贾宝玉的前身,是传国玉玺无疑。

作者和脂砚斋为了说明贾宝玉的前身是传国玉玺,用了两种说法来作为佐证;而为了说明传国玉玺在《石头记》中的存在,作者又用“通灵宝玉”和贾宝玉前身这两件事情来佐证,这也许是为了防止有人以“孤证不立”为借口,拒绝接受这个传国玉玺之故吧,大有先见之明。用脂砚斋的话来说,这叫作:“两呼两起,不过欲观者自醒。”

《石头记》第一回,“青埂顽石”听了一僧一道“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不觉打动凡心”,才“口吐人言”,恳求僧道将其携带到红尘中,“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后来更是“凡心已炽”,完全听不进僧道的劝告,“二仙知不可强制”,才将它变幻为“通灵宝玉”,并交割给了太虚幻境警幻仙姑。

而说到贾宝玉的前身“赤瑕宫神瑛侍者”时,作者写道:“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

上下文完全一致,这也是所谓“两呼两起”也。

三、贾宝玉,亦传国玺也。

我们先来解开贾宝玉的生日之谜。《石头记》第二十九回中有张道士的一段话。

原文

张道士道:“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人也来的少,东西也很干净,我说请哥儿来逛逛,怎么说不在家?”

“遮天大王”,“遮”,挡住也;挡住“天”,补天也。所以,“遮天大王”乃补天石也。

补天石幻化成通灵宝玉,通灵宝玉即传国玺,传国玺又是贾宝玉的前身。这里仍然讲述着传国玉玺的故事。

传国玉玺为秦始皇制作于秦二十六年。而原文的所谓“四月二十六日”,“四月”,“史曰”也;“四月二十六日”,“史曰:二十六!”也。这正与传国玉玺的制作年份相符,也就是与传国玉玺的“圣诞”完全一致。脂砚斋反复强调:“大有考证!”确实如此。

张道士所说的“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是指第二十七回的“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石头记》原稿中,由于第十七回和第十八回是合在一起的,即是一个章回,没有分开。所以在庚辰本中,第十七回一开始,脂砚斋便批道:“此回宜分二回方妥。”如果将第十七回和第十八回当作一个章回,那么现在的第二十七回就是原稿中的第二十六回。

也就是说,作者将传国玉玺的“圣诞”,即“史曰:二十六!”写在了《石头记》的第二十六回,这能是巧合吗?显然不是,这是作者有意的安排。这种写法书中还有很多处,以后再论。

而在原稿中的第二十六回的前一回,也是“四月二十六日”的前一天,薛蟠以宝玉父亲的名义,从大观园中诓出了贾宝玉。

原文

薛蟠道:“要不是我也不敢惊动,只因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谁知古董行的程日兴,他不知那里寻了来的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庚辰侧批:如见如闻。】这么大的大西瓜,这么长一尾新鲜的鲟鱼,这么大的一个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暹猪。你说,他这四样礼可难得不难得?那鱼,猪不过贵而难得,这藕和瓜亏他怎么种出来的。我连忙孝敬了母亲,赶着给你们老太太、姨父、姨母送了些去。如今留了些,我要自己吃,恐怕折福,【甲戌侧批:呆兄亦有此语,批书人至此诵《往生咒》至恒河沙数也。】左思右想,除我之外,惟有你还配吃,【甲戌侧批:此语令人哭不得笑不得,亦真心语也。】所以特请你来。可巧唱曲儿的小么儿又才来了,我同你乐一天何如?”

薛蟠说自己吃“恐怕折福”,特意请宝玉吃的是什么呢?“鲜藕、西瓜、鲟鱼、暹猪”。

倒过来读:“猪暹鱼鲟瓜西藕鲜”,用谐音读则为:“祝仙玉恂挂喜讴仙”。“恂”,恭顺也;全句意思为:“祝贺仙玉(生日快乐)、恭顺地挂起‘喜’字、讴歌仙玉”。【与流行歌曲“猪你生日快乐”同。】作者一步也不敢落后,就在耳边提醒,“呆兄亦有此语,批书人至此诵《往生咒》至恒河沙数也。”用心之苦,至矣!

这说明了什么?“四月二十六日”不仅是传国玉玺的“诞辰”,还是贾宝玉的生日;也就是说,“四月二十六日”既是贾宝玉前身的生日,也是今世的贾宝玉的生日。那么,我们由此可以得出这么个结论:贾宝玉等于其前身,即等于传国玉玺。

书中还写道,就在这一天,冯紫英也从百忙之中抽时间赶了过来,并约下“多则十日,少则八天”,再宴请宝玉。第二十八回,宝玉去赴宴时,“带着焙茗、锄药、双瑞、双寿四个小厮。”“双瑞、双寿”这两个小厮,在《石头记》中只出现过这么一次。为什么?显然是在暗示贾宝玉及其前身的生日。“瑞”和“寿”用于生日恰如其分;而“双”字也不会是随意而写,其寓意十分明显。

在原稿中,第二十六回交代了传国玉玺的“诞辰”,而薛蟠与冯紫英分别在第二十五回和第二十七回两次宴请宝玉,这能说是巧合吗?

“两呼两起,为观者醒目。”不谬也,作者在这种地方,都用两个证据来支持我们的判断。所以,贾宝玉,即传国玉玺也。

四、贾宝玉和通灵宝玉的关系

作者用“两呼两起”之法,为我们讲述了传国玉玺的故事。传国玉玺既是通灵宝玉,也是贾宝玉。

但作者在《石头记》表面意思上,将贾宝玉人格化,称为“神瑛侍者”,即传国玉玺这块美玉的侍从。“神瑛”挂在贾宝玉的脖子上,看起来是宝玉的装饰品,但实际上,宝玉是“神瑛”的侍从。

也就是说,通灵宝玉才是真的传国玉玺,“宝玉”则是假的传国玉玺,所以给“衔玉而生的这位公子”取名“贾宝玉”,“贾”即“假”也。这也是《石头记》所谓“真假宝玉”的来历之一。

而传国玉玺也确实有真假之分。

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萧后带着传国玺逃到了漠北突厥。所以,唐初的太宗李世民并没有传国玺,于是自刻玉玺,叫“皇天景命,有德者昌”。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东突厥灭亡。萧后返归中原,李唐才得到了传国玺。

公元937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带契丹军攻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大宋,也没有传国玉玺,于是自制“大宋受命之宝”。至太宗,又别制“承天受命之宝”。真宗即位,作“皇帝受命宝”,玉玺上的文字为“皇帝恭膺天命之宝”。直到公元1096年,宋哲宗才得到传国玉玺,经当朝十三名学士官员依据前朝的遗迹,多方考证,最终确认为始皇帝所制的传国玺。哲宗大喜,号为“天授传国受命宝”。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宋徽钦二帝被俘虏,传国玺也被大金国掠走,不知所踪。

公元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在大都传国玺忽现于市。于是元朝也终于得到了传国玉玺。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元顺帝逃往蒙古草原。公元1372年,朱元璋因为传国玺没有到手,派徐达率精兵十五万分三路入漠北,追击遁逃的蒙古朝廷,以期得到传国玺,最终还是空手而返。【以上参考或摘自《传国玺考》。】

所以,从唐朝开始,有的皇帝用的是真玉玺,有的皇帝用的则是假玉玺。而从朱元璋开始,明清两朝的每个皇帝,用的都是假玉玺。

至于“甄府”的“甄宝玉”,那还有另一番牵连,这里先不涉及。

综上所述,贾宝玉绝不是曹雪芹,《石头记》也绝不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胡虏之奴仆”曹寅也不可能生出近两千年前的传国玉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7-31 10: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影射传国玉玺?(传国玉玺之谜 三)
您当前的位置 : 洛阳网 > 新闻中心 > 洛阳 > 经典洛阳 > 河洛广记  来源: 洛阳网-洛阳晚报 2016.10.27 10:01
核心提示:
据传,被历代皇帝奉为至宝的传国玉玺,最早是由秦始皇命人以和氏璧雕琢而成的。公元936年,石敬瑭引契丹兵攻陷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登楼自焚,传国玉玺从此销声匿迹。

已经是最后一页了
  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

  (资料图片)

  历史走得远了,一些原本清晰的东西也会模糊起来,比如传国玉玺。

  据传,被历代皇帝奉为至宝的传国玉玺,最早是由秦始皇命人以和氏璧雕琢而成的。公元936年,石敬瑭引契丹兵攻陷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登楼自焚,传国玉玺从此销声匿迹。

  然而,围绕传国玉玺的种种猜测,千百年来从未停息:它究竟是被焚毁了,还是早已失落?它到底是用和氏璧制成的,还是蓝田玉?又或者,传国玉玺是一枚还是两枚?为什么上面的铭文不统一?

  现在,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看看传国玉玺与洛阳的渊源,也重新了解一下这些不解之谜。

  1和氏璧

  一块“疯狂的石头”

  公元936年冬,后唐末帝李从珂在洛阳自焚殉国,传国玉玺从此没了下落。千百年来,关于它的传闻从未减少,人们一直试图弄清楚传国玉玺究竟长什么样。

  这谈何容易。

  别说传国玉玺了,就连秦始皇雕刻传国玉玺用的和氏璧,其真实模样也是一个谜。不信?看看去年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就知道了。

  因剧情需要,《芈月传》中出现了和氏璧——一块圆盘状的美玉。芈月手捧亮闪闪的“稀世珍宝”,发出由衷赞叹:“这就是和氏璧啊!”结果,“芈月版”和氏璧引来不少观众质疑,一些网友更是吐槽,说它看上去不像珍宝,倒像一卷卫生纸。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和氏璧应该薄而玲珑,这才符合美玉的样子。我倒觉得它能被奉为“天下所共传之宝”,还是有些分量更合情合理。

  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最早出现在《韩非子》中。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发现了一块璞玉,将它献给楚王,楚王“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就以和氏璧命名。卞和的名字得以流传,而在此之前,他因献玉付出了断去双脚的代价。

  楚国将和氏璧作为国宝,珍藏了400多年,直到一次拿出来供人赏玩时丢失。又过了50多年,它出现在赵国都城邯郸。宦者令缪(miào)贤以500金将其买下,后被赵王据为己有。

  和氏璧“重现江湖”,可是轰动性的大事件。很快秦王听说了此事,提出愿以秦国15座城池来换它,成语“价值连城”就是这么来的。

  至此,和氏璧身价飙升,已成为一块“疯狂的石头”。对赵国来说,和氏璧更像一块烫手山芋。赵王不敢得罪强秦,只好派蔺相如将和氏璧送到秦国。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诚意,便以撞碎玉璧相威胁,最终完璧归赵,秦王也无可奈何。

  到了公元前228年,赵国为秦所灭,和氏璧还是到了秦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它雕刻了一枚“天子玺”作为传国信物,相传这就是传国玉玺的最初版本。

  2蓝田玉,传国玉玺的另一版本

  曾经有人认为,和氏璧是一块圆形薄璧,并据此推断无法用它雕刻传国玉玺。

  然而,明代学者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璞中之玉,有纵横尺余无瑕玷者,古者帝王取以为玺,所谓连城之璧”。可见和氏璧的大小轻重,很可能与人们想象的不一致。也就是说,只要秦始皇喜欢,用它来雕刻传国玉玺不成问题。

  那么,为何在两汉的史料记载中,传国玉玺摇身一变,成了用蓝田玉雕刻而成的呢?

  以东汉班固所著《汉书》为例,其中记载:“玺皆玉,螭虎钮,凡六,其文亦殊,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外有大蓝田玉玺曰:受(一说昊)天之命,皇帝寿昌。皆以武都紫泥封之。”

  要知道,班固是汉明帝身边的重臣,长住洛阳修史,有机会接触大量的皇家藏书。他在《汉书》中的记载,可信度是很高的。

  两汉之后,到了魏晋,关于和氏璧版本传国玉玺的记载多了起来,如西晋陈寿著《三国志》,就称传国玉玺由和氏璧所刻。元末明初,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也沿袭了这一说法。

  考虑到秦始皇南巡时,曾将和氏璧版本的传国玉玺抛入洞庭湖,直到8年后才失而复得,有学者推测,其间他又以蓝田玉重新雕刻了一枚,两汉时使用的就是蓝田玉版本传国玉玺。

  再往后,两枚玉玺曾同时存在,如北齐的传国玉玺,据记载就是两个版本。

  唐代李百药所撰的《北齐书》称“(北齐开国皇帝)文宣以玺告于太庙。此玺即秦所制,方四寸,上纽交盘龙。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里记载的是和氏璧版本传国玉玺。

  元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则记载了蓝田玉版本传国玉玺:“北齐制,天子六玺,并依旧式……又有传国玺,白玉为之,方四寸,螭兽纽,上交盘螭,隐起鸟篆书,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总体来看,史料中记载的传国玉玺虽扑朔迷离,版本却基本就是这两个。

  它们的铭文相对固定,和氏璧版本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蓝田玉版本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如果铭文与材质不符,则可以判定是假的。

  3贾宝玉,另类解读的“传国玉玺”

  后唐灭国后,石敬瑭建立后晋。他没有找到传国玉玺,只得自制一枚。此后,历代皇帝虽仍对传国玉玺念念不忘,却也渐渐看开了,觉得有了最好,没了日子照样过。

  然而,作为正统皇权的象征,每遇改朝换代,传国玉玺的分量便会凸显出来,不仅勾起人们的愁思,也会掀起大大小小的风浪。比如旷世奇书《红楼梦》,有人认为它讲述的其实是明亡清兴那段历史,书中主人公贾宝玉的原型,就是双方争来夺去的皇权象征——传国玉玺。

  对《红楼梦》的这种解读,出现在2008年《吴氏石头记》流出之后。《吴氏石头记》全称为《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因藏家姓何,最初曾名“何初本”。该书讲的是《红楼梦》后28回内容,与前文呼应程度较高,因此被不少人采信。

  一旦有了贾宝玉即传国玉玺的思路,人们便可在书中找到不少证据。比如贾宝玉出生时口含通灵宝玉,玉上刻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篆字,对照和氏璧版本传国玉玺的铭文,二者是不是很相似?

  贾宝玉有“爱红的毛病”,喜欢吃人家嘴上的胭脂,袭人怎么劝也劝不住。如果把胭脂比为印泥,那么就容易说过去了:他代表传国玉玺,也就是皇帝之印,怎能不喜欢印泥?

  就连贾宝玉的名字,也很有说道。相传武则天在洛阳当皇帝时,因嫌“玺”字发音不好听,便将传国玉玺改成了“传国宝”。也就是说,“宝玉”本身就有玉玺之意。他出生时“口中含玉”,若按字谜来猜,就是个“国”字,更证明他影射的是“传国玉玺”。

  循着这个思路,有人重新解读《红楼梦》,认为这部书写了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历史,薛宝钗一派代表大清,林黛玉一派代表大明,这两派都在不遗余力地争夺贾宝玉这枚“传国玉玺”。当然,结局是林黛玉早亡,贾宝玉与薛宝钗结了婚,大清胜出。

  不过,作者对大明的感情显然很深。大明王朝因皇帝姓朱,又称朱明,《红楼梦》中“红”字随处可见:贾宝玉前世在“赤瑕宫”,在大观园中住“怡红院”……如此一来,清初将其视为禁书,也是情有可原的。

  从传国玉玺扯到贾宝玉,貌似有点儿远了,不过这也证明,人们对传国玉玺的认识,其实还远远不够。(洛阳晚报首席记者 张广英)

  (本系列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7-31 17: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最真实的结局:不是出家而是死亡?第一回有两个字细思惊心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024 人文季美学向导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贾宝玉的结局,无论是续书120回,还是只看前八十回伏笔,都可知其出家而去。

这个结果,也对应了神瑛侍者下凡历劫的故事。

既然神瑛侍者前世是和尚,贾宝玉此生再做和尚是必然。

林黛玉说他“做了两个和尚了”,就是指他前世是和尚,今生还要做和尚,一再辜负她的情意。

既然做和尚不能改变,还让林黛玉不满,曹雪芹要如何为贾宝玉收尾才好呢?这个答案出现的非常早,且结局十分完美。


(第二十三回)宝玉着了忙,向前拦住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癞头鼋吃了去 ,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去。”

当日贾宝玉在大观园偷看《西厢记(原文用会真记)》,被林黛玉发现后二人同看,由此宝黛爱情真正开始,有了未来那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但随后贾宝玉得意忘形,祸从口出轻薄了黛玉。黛玉便吓唬他要去告诉舅舅,吓得贾宝玉说了上面那一段话,倒被林黛玉戏谑“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

这一段描写,处处谶语伏笔。既是宝黛爱情之缘起,也预示贾宝玉“不中用”,不能为林黛玉依靠。最终像焦仲卿和陆游一样,失去了挚爱,悔恨一生。

而贾宝玉讲的这段话,是预示贾府抄家后,他家破人亡落难如落水。危急关头被癞头和尚度化出家做了和尚后,寻到嫁作潇湘妃子的林黛玉坟前,为她守墓余生。

贾宝玉的这段“誓言”,是《红楼梦》结局最关键的伏笔。

他不但第一次以“你死了我做和尚”对林黛玉承诺。更是直指他出家的前因后果。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一,“掉在池子里”。

古人会用“落难,危及生命”,形容为“掉在池子里”。

原文有过两次描写,一说就明白。

一次是贾母在薛家替史湘云张罗螃蟹宴的第三十八回,借小时候在家中枕霞阁玩水,掉到池子里差点没被淹死,又被木钉磕破了头,大人都说活不得,却大难不死有了后福的故事,暗示薛家不要轻看如今无父无母,被叔婶收养,在史家做不得主的史湘云。安知日后湘云不能好了,反帮薛家和薛宝钗?

从林黛玉的《折足雁》酒令“落霞与孤鹜齐飞”来看,贾宝玉去后,薛宝钗的晚年正是得到史湘云的扶持,姐妹相携到老,应了贾母话中之谶。

再一次就是贾宝玉这次说他“掉在池子里”。虽说只是心急赌咒发誓,却被曹雪芹当作最重要的结局之谶。

人掉在池子里”,如同溺水落难。

贾母借自己的故事,影射史湘云的“落魄”。

贾宝玉说自己“落水”,则是形容贾家抄家后,他的落难境况。

家破人亡还不是最惨,惨在还遭背叛、排挤和践踏,让他无法活下去,一如落水要被溺毙之人,危在旦夕。

贾宝玉这段经历,可以参照第一回甄士隐落难后投奔岳父封肃,反遭算计的故事。二人经历相同遭遇,印证了“岳父母、狠舅奸兄”不可靠。


甄士隐家破人亡,所投非人后悔恨交加,才有了“下世”征兆。油尽灯枯前被跛足道人出现用《好了歌》度化。也是贾宝玉真实经历。

这里需要说一个题外话,就是刨除神话回归现实。甄士隐也好,贾宝玉也好,二人极有可能是真实“下世”,也就是死了。

作者借神话丰富故事,没有将他们结局写的那么绝望,实际是反衬了落难之人没有神佛护佑的残酷结局。

二,“被癞头鼋吞了去,变成个大王八”。

这句话的意思就很明确:被癞头和尚度化,出家做了和尚。

贾宝玉在薛家如同甄士隐一样被苛待,也是心存死志时,被癞头和尚出现,不知用什么方式当头棒喝,让他幡然醒悟,遂抛家舍业出家而去。

就像甄士隐被《好了歌》度化。柳湘莲被跛足道人一句“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脚而已”觉醒,随之入了“空门”而去。

“癞头鼋”就是癞头和尚。

“大王八”,也是世俗调侃和尚的俚语。

鼋,就是癞头鼋、大鳖、大王八,这里指“和尚”。


贾宝玉出家离家,与甄士隐出家离家相同,并不是因为妻子的原因。但他们这样一走了之,对妻子总是“无情”了。

丈夫离家出家,无法真实证明,封氏和薛宝钗就不算寡妇,只是丈夫失踪的“生妻”。

古有俗语:宁娶寡妇,不娶生妻。再嫁人也不可能。

薛宝钗到底是“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只能守在家中,“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等一个永远不回来“希望”。

三,“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

这句关键在于:林黛玉远嫁异国做“潇湘妃子”后,泪尽而亡。

“一品夫人”不是一品诰命夫人,而是指帝王的四妃:贵淑德贤。

古代后宫效仿前朝,六宫对应六部,“六宫粉黛”之说由此而来。每宫主人为帝王妃,品级等同六部尚书居一品。


贾元春是“晋升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就是“一品夫人”。

唐代以前后宫大多为三夫人,唐代增加为“贵淑德贤”正一品的四夫人。

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用“一品夫人”形容林黛玉,力证她做了潇湘妃子,日后远嫁异国为王妃。

“病老归西”本意指寿终正寝。形容林黛玉则是预示她死于泪尽而亡,枯萎而死,不是其他意外。

且“一品夫人”在前,“病老归西”在后,也说明林黛玉出嫁,离开贾家后死去的事实。

四,“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去。”

贾宝玉被癞头和尚度化后,是否像甄士隐、柳湘莲随着跛足道人出家去后“没了下文”?

无论续书,还是影视作品的改编,全都到此为止。仿佛《红楼梦》以贾宝玉出家作为结尾,就“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殊不知曹雪芹在第二十三回这里留下了一个颠覆目前所有结局的“伏笔”,告诉读书人,贾宝玉出家之后还有故事。

在林黛玉的《柳絮词》和“石呆子失扇子”故事两章里。贾宝玉与贾探春兄妹合作一首《南柯子·柳絮》,“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明确他将与林黛玉和贾探春约定“明年”再见。“棕竹、玉竹”两种扇子,也是日后贾宝玉寻踪而至的隐喻。

但所有伏笔的力度,都不如贾宝玉对林黛玉的这句承诺:“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去!”

出家后的贾宝玉,离开薛宝钗后,便没有留在中原故土,而是去找林黛玉了。

当然,在南下西去出海之前,根据第七十五回中秋夜宴,贾宝玉作诗得了贾政从海南带回来的几·把扇子赏赐的线索。他出家后会第一时间去与发配在海南的父母诀别一“散”。

贾宝玉出家,就像甄士隐顿悟,对妻子家庭的放下。

薛宝钗留在薛家,没有贾宝玉拖累,反而能平静度日。

这是了结夫妻之情。

随后,贾宝玉在这尘世上,还需要“了结”血脉之情。


他去到海南,叩别贾政王夫人,了结贾家生养之恩。

《红楼梦》120回续书,也写到类似情节,但其实还有后文。

根据第五十二回,丫头小螺将贾宝玉引去潇湘馆,听了薛宝琴讲述的“西海沿子真真国的美人作诗”,预示林黛玉和贾探春将要嫁去西海沿子。

贾宝玉后来被紫鹃骗的癫狂时,便哭着说“要(林黛玉)去连我带了去”,又抱着“西洋自行船模型”不撒手……可知他辞别父母,了却尘缘俗事后,便也乘船南下西去,沿着“郑和下西洋”之路,寻去了二女远嫁之地。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路线伏笔,原文第十六回,贾琏奶娘赵嬷嬷就提到她小时候,贾府就负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理海塘”。

海舫所指,就是郑和下西洋才用的大海船。

清朝实行海禁,尽管时间不长但时断时续,政策延续与明中期后的海禁差不多,并不具备建造大型海舫的事例。

而林黛玉和贾探春南下西去远嫁西海沿子的路线,实际重叠郑和下西洋之路。推测她们的目的地,就是如今的斯里兰卡古成锡兰的便是。


曹雪芹显然通过文中的蛛丝马迹,也为日后林黛玉、贾探春、贾宝玉南下西去作伏笔。

贾宝玉在第二年寻到妹妹贾探春,自然也就找到了林黛玉的“埋香冢”。

秦可卿、晴雯死后都有托梦,贾宝玉出家,肯定也源于预知了林黛玉死于中秋节,“冷血葬花魂”。

如今她已香消玉殒,他已出家为僧,应了“你死了我做和尚去”的誓言。

再相逢,二人已是阴阳两隔,凡尘永别。

贾宝玉至此就在林黛玉的坟前,为她守墓余生。


当然这个“坟前”,不是就在墓碑前面赖着不走。而是海外异国修建有皇陵寺院,类似贾府铁槛寺。贾宝玉于寺中修行,直到彻底开悟,回归神瑛侍者。

那么,贾宝玉在“陪伴”林黛玉的余生,要如何祭奠她呢?这才是紧扣第一回的重要结局。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12: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是神瑛侍者,还是通灵宝玉?这事要从“女蜗补天”说起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024 人文季美学向导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趣侃红楼15:女娲补天剩顽石一块,神瑛转世成宝玉一人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太虚幻境在哪里?警幻仙子又是谁。上文我们简单聊了一下太虚幻境和警幻仙子。认为太虚幻境就在人心之中,只要动情就会出现。而警幻仙子是作为女儿多情的代言人,借太虚幻境之情,感化“心如铁石”之无情男儿。






君笺雅侃红楼认为曹雪芹设计太虚幻境和警幻仙子,表达他的爱情观源自于北宋婉约派词宗秦观秦太虚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太虚幻境之“情”,是宝黛爱情“大和解”的关键。

神瑛侍者下凡的目的是逃避、了结与绛珠仙子的三世之情。神瑛侍者的“无情”,与绛珠仙子的“有情”,最终需要“和解”,才能彻底了却三生三世的孽情。

原本警幻仙子引渡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是想通过金陵十二钗和《红楼梦》曲子,辅助与秦可卿(兼美)的姻缘,点化贾宝玉那一颗“无情”的石头心。奈何顽石难度,贾宝玉终究没有觉醒。宝黛钗三人,在现实中仍以“悲剧”收尾。

不过,《红楼梦》最终要了结尘缘,只有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达成“和解”,才能结束。这就需要二人互相妥协和“开悟”。






如何开悟?只有洞彻“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升华爱情主旨,才能解脱,才是太虚幻境存在的意义。

神瑛侍者这个“和尚”,最终明白自己的“心”,“无情”而有情。

贾宝玉这个“石头”也开了窍,有灵而有情。

绛珠仙子明白爱情不是占有,有情而痴情,却不再迷情。

太虚幻境看似复杂却也简单。大有“不负如来不负卿”的意思。女儿多薄命,多因负心人。男子铁石心肠如同“顽石”,警幻仙子的使命,是使之有情。不再像神瑛侍者那样“逃情”。

既然将到太虚幻境,就不能不重回第一回,讲一下宝黛钗的前世今生。本文讲讲为什么《红楼梦》要以女娲补天石开始。贾宝玉到底是通灵宝玉还是神瑛侍者。这是两个问题。






首先,女娲补天石

(第一回)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地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这段故事看似简短,实则信息量巨大。

一,女娲娘娘乃是人祖,造人补天为后世歌颂。女娲造人而有男女两性催生出“情”。人之情,始于女娲氏。

二,女娲补天,是娲皇授予人类的创世精神。天塌了,自己补上。发大水了,大禹带着族人去治水。女娲赋予子孙相信自己能战胜一切的精神。

所以,儒家认为人定胜天,且人要胸怀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者,为人才。






曹雪芹借女娲补天作为开篇。就是将有用之人比喻为补天之材。被弃用者是“无用”之材。

有用者三万六千五百块,代表大众。无用者“一”,凸显出“畸人”的特殊性。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贾雨村历数的那些“禀赋特殊”之人异于常人,就是那个“一”。

“一”还是道家所追求的“遁走之道”,以及佛家追求的“纯粹”!

曹雪芹以女娲补天开篇,并非随便假托神话,如《封神榜》借女娲氏讲故事。而是借“石”寓意,说明“石头”背后代表的普世寓意。

三,女娲这种大神级别手法精准,何必非要多练一块石头?明明三万六千五百块足够,且是个整数,多出来一块不就要丢弃么。

而丢弃、遗世、避世又代表了中国人的三种“无用”思想。出家、避世都是“无才”。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可于国于家无益。李白千古风流,却无益于民,这就是古代人的矛盾思想。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不能完美契合。有才的人无用,则“假宝玉”也。






四,石头无“性”,既然无父无母,也难说雌雄。无性则无情,“顽石”不可点化。

警幻仙子拉着贾宝玉去到太虚幻境一顿行为艺术,终究白费心机。林黛玉那么不喜欢贾宝玉做和尚,他仍旧还是辜负了。

石头“无情”,一如佛家六根清净,摒弃七情六欲。而佛与菩萨,神明无性别。神瑛侍者就是和尚。

“石头”被曹雪芹赋予了很多寓意,又不过儒释道三家之融合。所以,在《红楼梦》作者一处,作者故意体现出这一点。

空空道人是“道”。

情僧是“释”。

东鲁孔梅溪是“儒”。

吴玉峰,就是无玉峰。无玉也无石,既是说故事为“假”,也是说没有《石头记》,只有《红楼梦》。这些线索很纷杂,仅作为梳理,不延展。下面说第二个问题。






贾宝玉到底是通灵宝玉,还是神瑛侍者?

不同的版本对此有不同的解释。《石头记》里通灵宝玉与神瑛侍者并无关系。而通行本《红楼梦》则有通灵宝玉之灵成为神瑛侍者的描写。

如果按照通行本的说法,则神瑛侍者就是通灵宝玉,就是贾宝玉。但种种迹象又表明,通灵宝玉不过是随同神瑛侍者一同下凡历劫。含在口中而不是化于精神,仍是两体。

第十五回在馒头庵,王熙凤将通灵宝玉收在身边,贾宝玉要找秦钟如何算账,却因“石头”不在现场没有看到。似乎证明二人不是一体。

其实,这就是曹雪芹故意的文字游戏。贾宝玉本身带有儒家、道家、佛家的多重属性。石头也好,和尚也罢,讲的是一个有情的无情之人。






神瑛侍者与通灵宝玉一同降生就是一体。舍了谁都不是贾宝玉。等到历劫结束才会一分为二,各回本位。这与道家一气化三清相反,也与绛珠仙子投胎转世相反。

那么,绛珠仙子是不是林黛玉呢?说是也不是。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欢迎点击关注,点赞收藏,文章每日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发布于 2021-05-09 1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13: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贾宝玉有多不安分?这三件事,暴露他的真面目

少读红楼
原创 ·
2024-05-31 12:28
· 文化领域优质创作者
+订阅
顽童闹学堂一回,曹公直接点明贾宝玉终是不安本分之人,竟一味的随心所欲。脂砚斋批语说,安分守己,也不是宝玉了。

而就在进入贾府学堂前,去给父亲请安的贾宝玉,还是个战战兢兢,胆小如鼠,俯首挨壁的形象,可一转身出来,又换了一副模样。

离开父亲的贾宝玉,就像脱了缰的野马,况且没有袭人等在旁劝阻,贾宝玉更是无法无天不安本分起来。


贾宝玉第一件不安本分的事,是与秦钟乱了辈分,这也是贾宝玉的癖性,明明秦钟要喊他叔叔,但因为两人同年,又关系极好,宝玉就不让论叔侄,而是论兄弟、朋友。

贾府可是最重礼的,古代也讲究长幼有序,你们可以亲如兄弟,但不能乱了辈分啊,叔叔就是叔叔,侄子就是侄子,如果叔侄都不论了,那得乱成什么样子啊。



这一点,还是贾芸做得好,他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摇车里的爷爷,拄拐棍的孙孙,说的就是一个长幼尊卑的辈分问题,这一点都不能乱的。

如果人人都不论长幼尊卑,胡乱叫起来,长此以往下去,那不就是我们常说的礼崩乐坏吗?如果贾府之人都这么乱下来,贾府之败也是意料之中的了。

当然,这也是贾宝玉能干出来的事儿,但如果回到他的生活中,他又变了一副样子,宝钗是宝姐姐,黛玉是林妹妹,袭人都是袭人姐姐。

就像在众人面前的秦钟一样,也是个公认的好孩子,可离开了众人的秦钟和宝玉,又完全变了一副样子。对一个秦钟,贾宝玉是丝毫不把伦理放在心上,他打的什么算盘,想想也知道。

贾宝玉第二个不安本分,是身在学堂,但心并不在学习上,果然不出政老爷所料,真的是,他再提学习两个字,连我都要羞死了。



贾宝玉急着跟秦钟一起去学堂,哪里是读什么书啊,完全就是混着玩,利用学堂这个场所,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这个场所贾母、王夫人不会来,袭人、晴雯不会来,宝钗黛玉等人也不知情,老师又隔三岔五的请假,可算是如了见宝玉的意了。

更关键的是,像贾赦贾政等人,也丝毫不关心贾府学堂,至多不过让人传个话给太爷,也只是关心自己的孩子,对于学堂的真实情况,没有任何人关心。贾府之败,其实已经伏线在这里了。

在这里,薛蟠都能结交契弟,他贾宝玉也可以啊。不只是秦钟,还有香怜、玉爱等人。贵族少年如此作风,如此不肖,不禁令人叹息。

贾宝玉这是完全把父亲的训教当成了耳旁风,你训你的,我听着就是。离了你的门,我该怎么着还怎么着,你也看不到,你也管不着。



贾宝玉的第三个不安本分,是不好好读书也就罢了,出了事故不仅不想着平息,还仗着身份摆架子,呵斥这个威胁那个的,尽显纨绔子弟做派。

你看他怎么说,李贵,收书!拉马来,我去回太爷去!我们被人欺负了……看到秦钟被金荣欺负,贾宝玉充当起了保护伞的角色。

晴雯被王夫人撵走时,宝玉可一句话都没说啊。金钏被王夫人打一巴掌,他也是一溜烟就跑了。一个秦钟,倒让他贾宝玉彻底发怒了,竟然一边用褂子给秦钟揉伤一边命令李贵做事。

私底下的是贾宝玉,是个彻头彻尾的顽童,是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擅风情,好风月,不学无术,打架斗殴,样样来得,就是不学好。

政老爷要知道学堂里的贾宝玉是这个样儿,估计等不到三十回,早打死了吧?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14: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终身误
[ 清 ] 曹雪芹
原文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15: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木石前盟”神话的渊源
分享到:
来源:文化艺术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   2019年09月21日11:46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如从“梁祝化蝶”“牛郎织女”“白蛇传”等传说,到《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等诗歌,再到戏曲中的《西厢记》《牡丹亭》等,都是歌颂爱情的杰作。

读者读《红楼梦》,更多的是看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在小说开篇即被赋予了神话的先验。“木石前盟”神话的具体指向就是宝黛之间的爱情。

“木石前盟”神话,是曹雪芹根据神话思维进行的文学创作,他在小说中写道: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密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衷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在这段文字中,曹雪芹构建了“木石前盟”神话,同时也为《红楼梦》中这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奠定了基调。

“木石前盟”神话的创作并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曹雪芹在继承的基础之上生发而出。这种继承,一是对神话中思凡与报恩母题的应用;二是对“三生石”意象的继承;三是对“木石”意象的继承。下文详析之。

曹雪芹对神话故事的了解与运用



“木石前盟”神话既然是曹雪芹的独立创作,自然离不开他对已有神话的了解,否则他也无法把握这种神话思维。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人的创作。《红楼梦》中也有着许多有关神话的典故,有助于我们去判断曹雪芹对于这些神话故事的了解程度。这些我们可以从《红楼梦》中所用的戏曲及诗词的典故中去加以判断。

在小说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元妃点了四出戏,其中第三出为《仙缘》。己卯本在此处有夹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在小说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芳官所唱的《赏花时》,也是出自《邯郸记》。二证可知,曹雪芹是知道《邯郸记》的。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们知道曹雪芹善于运用谶语,也就是千里伏线之法,这种方法在对戏曲的运用中更是突出。那么这可说明,曹雪芹必然是了解《仙缘》这一出戏,或者是《邯郸记》这一部戏的内容的。否则曹雪芹也无法通过此种谶示,来对下文进行预示。

在诗歌的创作中,诗人们常用典来代替大篇幅的叙说,曹雪芹的诗歌创作也是如此。在《红楼梦》的诗歌中,也有着许多与神话有关的典故,如“紫府”“瑶池”“月宫”“杜宇”等,这些典故广泛存在于《红楼梦》之中,通过这些典故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意蕴,来丰富《红楼梦》的小说内容。可以说,正是这些典故的存在,才使得《红楼梦》具有了更加深邃的思想。而从这里,我们也可知道曹雪芹对于古代神话是比较熟悉的。

在小说中,曾有这样的表述:

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适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涂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

这些表述,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对前人小说的批判,但批判的基础,首先是熟悉。而正是这种熟悉与提炼,共同形成了曹雪芹创作“木石前盟”神话的基础。

“木石前盟”中的思凡与报恩



梅新林先生在《红楼梦的哲学精神》一书中,考辨了思凡模式的源流,得出如下结论:

1. 思凡的发生是因为感叹神界不如人间快乐,是出于红尘诱惑。

2. 思凡的具体内容是功名(济世)与性爱,也就是“富贵场”与“温柔乡”的双重变奏,最初是重在前者,然后逐步向后者倾斜,结果往往是以悲剧而告终。

3. 思凡总是须经历“出发—变形—回归”三个阶程,构成了一个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的循环。下凡总是暂时性行为,最终还是要回归本源。

4. 思凡须得某种神秘力量的帮助和导引,或受天帝、帝后之命,或得他们准允,或者通过其他中介,将神人沟通起来。

将梅新林先生的结论与《红楼梦》进行比对,我们就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共同点。

神瑛侍者造历幻缘的原因是凡心偶炽,但小说并未说明这凡心的具体指向。前文中我们曾提到,神瑛侍者居处名为“赤瑕宫”,而“瑕”字,本指玉的斑点,既然居住在“赤瑕宫”,也就预示着神瑛侍者本身并不是一个完全清静无为的仙人,生出凡心自然不是什么很奇怪的事情。既然生出了凡心,那么就需要将此祛除,才能修为圆满,达到合于道的状态,从而继续居住于仙境之中。在这里,这个“瑕”字正是指向了凡心。作为与贾宝玉一体的通灵宝玉,在仙界之中本是补天遗石,也是因为听了一僧一道对于世俗的描述,生出了到繁花锦绣地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的凡心。神瑛侍者投胎成为贾宝玉,口中含着补天遗石幻化而成的通灵宝玉,二者共同来到了花繁锦簇的荣国府之中,从而开始了他们的历劫之旅。梅新林先生所总结的前两条,也正是神瑛侍者与补天遗石因思凡而下凡的原因与内容。

其中第三条,由于《红楼梦》的成书原因,我们现在却无法落到实处,书中只明确写到了补天遗石经过这番入世历劫,回到了青埂峰下,而神瑛侍者的归处却只能是通过探佚来推测了。关于神瑛侍者的最终归宿,学界有成佛说、回归神瑛侍者说、总花神说、成为补天遗石说等说法,细细想来,成佛说当与《情僧录》这一书名有关,又与贾宝玉数次在文中说到“当和尚”相符;回归神瑛侍者说,大多是学者们参考了历来思凡故事的总体构架进而得出的推论;总花神说,当与贾宝玉“绛洞花王”的号有关,与第七十八回中宝玉所说的“一样花有一位神之外还有总花神”也有关联,同时又和“怡红夜宴”中,诸人抽花签时各占一花的情节相合,也与戚序本中“警幻情榜”有关;而成为补天遗石一说,则是受了程本中将神瑛侍者与补天遗石混为一谈有关联,虽仍有学者坚持此说,但此说影响并不大。无论是何种回归的方式,神瑛侍者终归是脱离红尘了。

梅新林先生总结的第四条中,涉及“神”与“人”的沟通问题。而这个沟通,在《红楼梦》中主要体现在一僧一道与警幻仙子身上。以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为代表的一群风流孽鬼下凡以后,一僧一道就开始了他们的度脱之行。他们先后与香菱、黛玉、宝钗、宝玉等进行接触,对他们进行点化,而此种点化却又与其他神魔小说大有不同。警幻仙子也将宝玉生魂拉入警幻仙境中,对宝玉进行警醒,其目的也与其他神魔小说迥异。此点当在后文中进行详析。然而无论如何,《红楼梦》中总是设置了这种“引路人”的角色。

这种因为生起凡心而到凡间的整体神话构思,曹雪芹应该是借鉴了这些思凡母题下的故事。其中的四个要素,在“木石前盟”神话中均有体现。此当非是暗合,而应该是曹雪芹在阅读了大量的神魔小说之后,对此作出的刻意的构架。

报恩主题在传统的报恩故事中大略有两个要素:

1. 施恩者施恩,受恩者因施恩者而得到好处。

2. 受恩者报恩,因报恩行为,施恩者得以脱难或者景况有了好转。

以这两个要素来看“木石前盟”神话,第一个要素体现得更为直接。在仙界之中,施恩者是神瑛侍者,受恩者是绛珠仙草。绛珠仙草经过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得以久延岁月,修成女体。对于绛珠仙子来说,报恩的念头是时时难忘的,竟然郁结出缠绵不尽之意。在这一阶段,绛珠仙草因神瑛侍者而得以存活。施恩与受恩关系明确,并不存在让人疑惑的问题。而绛珠仙子报恩的过程,却是以泪水来还甘露之恩。此却是让人生疑,后文有解释。而还泪的过程,也正是《红楼梦》中最吸引人的宝黛之恋。

思凡与报恩共同组成了“木石前盟”神话。从先后来看,施恩早于思凡,报恩在思凡之后。施恩在仙界,而报恩是在凡间。如此设置,就将这个神话扩展到了俗世,从而打通了仙界与凡间的界限。

这个神话在小说中确立了几个先验式的架构:

1. 神瑛侍者是因思凡而下界,需要在凡间经历种种厄难,才能脱离红尘。

2. 绛珠仙子为报恩,将在凡间以眼泪的形式,来还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之恩。

可以说,“木石前盟”神话的构建确立了《红楼梦》中主人公的爱情基调,宝黛之间的爱恋,是基于前世的,也是不可摇撼的。

“三生石”意象的继承



在“木石前盟”神话中,不仅有神话的来源与继承,同时也有着意象的继承,而“三生石”的意象,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佛教有所谓“三生”之说,是为前世、今世与来世,又以因果及轮回等,将此三生串联在一起,打破了今生今世的限制。这种说法自入中国以来,很快被接受,而这个接受的过程,又很快就体现在文学的创作之中了。

“三生石”一典,最早出现在唐人袁郊的《甘泽谣·圆观》中的竹枝词。在吕丽的《三生石意象流变简论》中,曾将三生石的意象源流加以考辨,认为用“三生石”来表达男女之情的文学作品有刘埙的《谒金门·眉月小》自此词之后,多有以“三生石”来表达男女之情的作品,而这种意象的拓展,虽未必源于此词,或为其他作者的独立感触,但是当以此词为第一次。

“三生石”的意象,从佛教的“三生”起,转而指向于友情,又从友情转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同时又有着前世姻缘的意味。而这正与贾宝玉与林黛玉相契合。在仙界,他们分别是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因灌溉之恩而相识,又因报恩而将此因缘转化成现世中的姻缘,从而又具有了夙世因缘的意味。这种夙世因缘,与报恩相结合,又有着命定的特殊含义。而绛珠仙子本体绛珠草所生长的环境——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灵河赋予绛珠仙子以灵气,“三生石”赋予绛珠仙子以痴情,这简短几句话,却将林黛玉由前世带来的特质表现了出来。曹雪芹在塑造“木石前盟”神话的过程中可谓用心良苦。

“木石”意象既具有自然的意趣,又有着坚定不移的内涵。与《红楼梦》中宝黛的感情来看,是极为贴合的。宝黛之间的感情属于旨趣相投,二人都执着于情,如曹雪芹对贾宝玉的定位为“情不情”,对林黛玉的定位为“情情”,两者虽有区别,却均是以情为第一要务。这也正是“木石”意象在《红楼梦》中最主要的反映。“木石前盟”中的木石二字,实已括定了二人之间的感情。

以上文字节选自《红楼梦中的神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17 03:08 , Processed in 0.0870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