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林黛玉【天上绛珠仙子】三生石上旧精魂晴为黛灵黛为晴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17: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代赠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二首诗就是写女子的相思离愁。第一首所写是黄昏时女主人公远望的百无聊赖,并写俯视楼下庭院所见景物,更增离愁;第二首则写女主人公晨间登楼时的无限愁情。这两首诗景与情、物与人融为一体,“比”与“兴”融为一体,精心结构而又毫无造作,是这两首诗的成功之处。两首诗意境优美,含蕴无穷。
作品名称代赠二首
作    者李商隐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名家点评
5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代赠二首
其一
楼上黄昏欲望休⑴,玉梯横绝月如钩⑵。
芭蕉不展丁香结⑶,同向春风各自愁。
其二
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⑷。
总把春山扫眉黛⑸,不知供得几多愁? [1]
注释译文
播报
编辑
词句注释
⑴欲望休:远望黄昏景色,可是很快天黑了。月中钩:一作月如钩 [2]。
⑵玉梯横绝:华美的楼梯横断,无由得上。
⑶芭蕉不展:蕉心紧裹未展。丁香结:丁香开花后其子缄结于厚壳之中。
⑷石洲:见《乐府诗集》,为思妇怀远之作。
⑸总:纵使。眉黛(dài):黛眉。古时妇女好以青黑色的颜料画眉。 [1] [3-4]
白话译文
其一
黄昏独上高楼欲望还休,楼梯横断情郎不来,一弯新月如钩。蕉心未展丁香也郁结未解,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
其二
日出东南方照耀高楼,楼上心怀离愁的人唱着《石洲》。纵然眉黛像春山、春山如眉黛,也不知承受得多少忧愁? [4-5]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代赠是指代人写作赠人之诗,也可能是诗人故意这样标题,并非真有代拟对象,因这类诗多写相思之情。这两首诗未编年,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 [1] [4]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文学赏析
第一首诗以一女子的口吻,写她不能与情人相会的愁绪。诗中所写的时间是春日的黄昏。诗人用以景托情的手法,从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中,衬托出她的内心感情。诗的开头四字,就点明了时间、地点:“楼上黄昏”。接下“欲望休”三字则维妙逼肖地描摹出女子的行动: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望望远处,却又凄然而止。这里,不仅使读者看到了女子的姿态,而且也透露出她那无奈作罢的神情。她想去望她的情人,但又欲望还休。南朝诗人江淹《倡妇自悲赋》写汉宫佳人失宠独居,有“青苔积兮银阁涩,网罗生兮玉梯虚”之句。“玉梯虚”是说玉梯虚设,无人来登。此诗的“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情人被阻隔,无法相会。此连上句,是说女子渴望见到情人,因此想去眺望;但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只得止步。欲望还休,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写得巧妙逼真。“月如钩”一本作“月中钩”,意同。它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情人的不得会合。
三四句仍然通过写景来进一步揭示女子的内心感情。第二句缺月如钩是女子抬头所见远处天上之景;这两句则是女子低头所见近处地上景色。高下远近,错落有致。这里的芭蕉,是蕉心还未展开的芭蕉,稍晚于诗人的钱珝《未展芭蕉》诗中的“芳心犹卷怯春寒”,写的就是这种景象;这里的丁香,也不是花瓣盛展的丁香,而是缄结不开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边。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物之愁,兴起、加深了人之愁,是“兴”;物之愁,亦即人之愁,又是“比”。芭蕉丁香既是诗人的精心安排,同时又是即目所见,随手拈来,显得格外自然。
上篇写的是黄昏的离愁。第二篇则写女主人公晨间登楼时的无限愁情。首句是化用古代乐府诗句,此句未写人,但已有人在内,人们可以想到女主人公迎着日出正凭楼愁立,次句具体写离愁别恨满怀的女主人公悲愁地唱着怨歌,二句情景如画,人物神情鲜活可见。
三、四二句也是名句,着眼于写女主人公的愁眉不展。形容女主人公的眉毛如同青山,本是以青山形状比喻眉的形状,以状愁眉不展郁结难解之态,并非女主人公有意为之。但诗人写成女主人公有意而为,即有意用青黛描眉作青山状,下句又由青山生发反跌出新意,就使诗意曲折婉转,意味深长。这位离人即使把眉画成青山也难容下几多愁绪。愁眉郁结难开变成了青山般的眉也容不下愁,这种新巧的比况就把抽象的无尽的愁情离绪具象化鲜活化,堪称巧思。青山扫扫的巧思,也不是生硬造作。而全是出之自然,由高楼远望,立即可见到青山,这青山之形酷似女主人公之眉,诗人涉笔成趣,经过巧妙联想遂融铸出此咏愁的名句。
景与情、物与人融为一体,“比”与“兴”融为一体,精心结构而又毫无造作,是这两首诗的成功之处。特别是“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两句,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诗话类编》就把第一首特别标举出来,深受赞赏。 [5-6]
名家点评
宋·杨万里《诚斋诗话》: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晚唐人与介甫最工于此。如李义山……“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商隐七绝如《代赠》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全篇较古律艳情尤丽。
清·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引纪昀:情致自佳,艳体之不伤雅者。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前二句“楼上”、“玉梯”之意,与李白之“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梯空伫立,望断归飞翼”词意相似,乃述望远之愁怀。后二句即借物写愁:丁香之结未舒,蕉叶之心不展,春风纵好,难破愁痕,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可谓善怨矣。 [7]
作者简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11: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林黛玉与李商隐的巧遇 | 刘永
深圳文学 2022-04-30 发布于广东  |  21阅读  |  2转藏
【原】林黛玉与李商隐的巧遇 | 刘永 深圳文学 2022-04-30 发布于广东  |  21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第五十回的回目标题是“芦雪庭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描写大观园里的公子、小姐们聚会,李纨、李纹、李绮三姊妹编了一套灯谜,让大家猜。李纨又道:“绮儿的是个'萤’字,打一个字。”众人猜了半日,宝琴笑道:“这个意思却深,不知可是花草的'花’字?”李绮笑道:“恰是了”。众人道:“萤与花何干?”黛玉笑道:“妙得很!萤可不是草化的?”众人会意,都笑了,说“好!”
书中的众人都会意了,我们现在的读者看了这一段描述,却还是有点云里雾里,犯迷糊,林黛玉在这里说的到底是啥意思呢?原来,根据古书《礼记·月令》记载:“腐草为萤”。意思就是说,萤火虫是腐草变化出来的。按照这个意象来猜'萤’字谜语,草字头加上化字,正好组成一个“花”字。谜底也就解了。
“腐草为萤”只是一个想象、传说,腐草当然不可能变化成萤火虫。古人对此却深信不疑,而且经常在诗文中运用这个典故。这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隋宫》诗: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李商隐在诗中就提到了腐草、萤火虫。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踏访隋炀帝杨广的宫殿旧址,感叹历史兴衰,对隋炀帝骄奢淫逸,终致亡国的荒唐行为进行了辛辣讽刺。
当年,隋炀帝为了到江南游玩,造大船五百只,船队浩浩荡荡,锦帆过处,香闻百里。他还是一个萤火虫迷。据《隋书·炀纪》记载:“大业十二年,隋炀帝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 一时间,贪玩的隋炀帝几乎把民间的萤火虫都给搜刮光了。可以想象,为了捕捉那么多的萤火虫,该要动用多少人力。实在是劳民伤财,穷奢极欲。要不是后来李渊发兵灭了隋朝,真不知道这隋炀帝还要游乐荒唐到何种地步。可笑的是,隋炀帝荒淫亡国,他曾经营造的豪华宫殿到如今已经是一片废墟,荒草满地,令人徒增伤悲,感慨万千。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李商隐展现了隋朝亡国之后扬州隋宫旧址的凄凉景象,借古喻今,发人深省,可谓咏史怀古诗里的经典之作。隋炀帝的豪华宫殿建在扬州,他也命丧在扬州。《红楼梦》中的女主角林黛玉祖籍苏州,从小生长在扬州城,她是个土生土长的扬州人。博学多才的林黛玉也是一位诗人,她对李商隐的这首描写扬州的《隋宫》诗按理应该是耳熟能详的。
李商隐,字义山,是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一道,号称“小李杜”。李商隐才华横溢,诗歌风格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然而在《红楼梦》书中,林黛玉却表述自己最不喜欢的唐代诗人就是李商隐。当然,这也可能是林妹妹言不由衷,说的是反话。
《红楼梦》第四十回,描写刘姥姥游览大观园。时值仲秋,池塘中的荷叶干枯,即将凋敝。贾宝玉乘坐游船时,觉得荷叶恼人,吩咐下人说要把这些破荷叶拔了去。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别叫拔去了。”
好一个“留得残荷听雨声”。秋雨敲打着枯萎发黄的荷叶,滴滴答答,如泣如诉,如梦如幻,唤起多少诗人的创作激情。看来,李商隐和林黛玉都喜爱秋风萧瑟、秋雨缠绵之下的景色。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和林黛玉虽然时代相距跨越数百年,但他们的心灵感受却是相通的。
在唐代诗人中,李商隐身世飘零,命运坎坷,故而其诗歌风格缠绵悱恻,深沉含蓄,多发悲苦之声。再加上李商隐写诗好用典故,虽才学渊博,却流于形式堆砌,往往晦涩难懂。特别是其中的大量的无题诗,情意绵绵,营造出缥缈神秘的意境,如同谜语一般,让人捉摸不透,难于理解。这样的笔墨,还真有点考验读者的鉴赏智商。
然而,李商隐又是古往今来的诗人中最为大胆书写男女爱情的诗人,堪称古典诗人中的情圣。香草美人,中国古代诗人常常用来自比。而美人思春情深,又暗含着对国家、君王的忠贞。因此,李商隐的爱情诗歌往往被解读为对朝廷、对仕途的感遇、哀怨,并非只是简单的卿卿我我的男女私情描写。
《红楼梦》书中,林黛玉公开表明自己最不喜欢李商隐的诗,一方面可能是不喜欢李商隐诗歌习惯用典,晦涩难懂。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李商隐辗转官场,诗句中时时体现流露出来怀才不遇的苦闷情绪,令人感觉不爽。冰清玉洁的林黛玉厌恶追名逐利的学问,最瞧不起那些钻营仕途经济的“禄蠹”,这些观点正与贾宝玉的处事观念一致,两人心心相印,也是贾宝玉敬重林黛玉的感情基础。贾宝玉对林黛玉体贴入微。林黛玉说不该拔掉枯荷,贾宝玉马上就同意了,还要和林妹妹一道去感受那雨打荷塘枯叶的奇妙意境。
古人忌讳男女私情的直白表露,对描写香艳爱情的诗文、戏剧之类文艺作品,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言”。林黛玉作为大家闺秀当然也要严格遵守礼教的束缚,这位情思萌动的纯情少女表达“不喜欢”李商隐饱含男欢女爱、缠绵悱恻的诗句,实属情有可原。不过,从她随口就吟出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来看,对李商隐的诗歌,她也是烂熟于胸的。
李商隐的诗歌字句典雅,堪称才学之诗,非学力深厚者难于驾驭。林黛玉不主张写诗效法李商隐,她教香菱学写诗,也没有提到过李商隐。她还特别给香菱指出,写诗千万不能流于文字游戏般的肤浅,修饰过重,就会失去诗歌意境的天然清新,显然她是有意识地在避免重蹈李商隐的覆辙。
然而,性格即命运。林黛玉的性格、遭遇注定了她的悲剧人生。一部《红楼梦》,林黛玉从始至终,以自己的生命历程,书写、印证了李商隐凄美悲凉的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春蚕到死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林黛玉降生于世,为还泪而来,最终泪尽而逝,与李商隐营造的悲剧意境完全相符,这莫非只是一种机缘巧合?
作者简介
刘永,四川绵阳人,现为公务员,爱好文史写作,有《文同评传》等书籍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11: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 唐 ] 李商隐
原文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译文
骆氏亭外竹林环绕,雨后亭外景物焕然一新。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

深秋的天空一片阴霾,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水中的荷叶早已凋残,只留了几片枯叶供人聆听雨珠滴响的声音。

注释
崔雍、崔衮:崔戎的儿子,李商隐的从表兄弟。

竹坞(wù):丛竹掩映的池边高地。

水槛(jiàn):指临水有栏杆的亭榭。此指骆氏亭。

迢递:遥远的样子。重城:一道道城关。

秋阴不散霜飞晚:秋日阴云连日不散,霜期来得晚。

枯荷听雨声:雨滴枯荷,大约只有彻夜辗转难眠的人才能听到。

作者介绍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13: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留得残荷听雨声”,在《红楼梦》里哪一回?
“留得残荷听雨声”,在《红楼梦》里哪一回?CQdcskq官浏览480次其他[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ErinandElin推荐于 2017.09.19


满意答案
   《红楼梦》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弊宏:“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一闲,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呢?”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举差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留得残荷听雨声”原诗是“留得枯荷听雨声”,出自《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唐代.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译文:
初秋清冷的雨,滴在夏天的残荷上,也滴在了心头上。
窗前的宁静,听秋雨的淅淅沥沥,宛若听自己的心雨。

扩展资租答册料:
“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一直为后学所溢美的神来之笔。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传出一阵阵凄清的错落有致的声响,枯荷无疑是一种残败衰飒的形象,偶尔的枯荷之“留”,赢得的却是诗人的“听”,而诗人“听”到的,又只是那凄楚的雨声。
此诗的意境清疏秀朗,而孕育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诗人虽然与友人“身隔”,而却无不在祈盼着“情通”,这或许就是诗人所说的一种“心有灵犀”这刚好映衬林黛玉那种,寄人篱下,孤独感,只会令林黛玉更加的凄惶,更加的痛苦,更加的悲观,更加的绝望,与她在贾府心情是一样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楼诗学


00分享[url=]举报[/url]




为您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17: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最真实的结局,被她写在一首哀婉诗中,句句催泪不忍读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024 人文季美学向导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林黛玉一生创作了非常多的诗文,大多贴近她的人物性格、人生经历和生命结局。无不悲怜哀惋,一叹三绝。用史湘云的话来说,就是“太过悲凉,终不吉利。”

林黛玉幼年离丧,性格又不像史湘云英豪阔大宽宏量。在被贾府收养十年间,身边并没有可言心里话的至亲骨肉——诗文就成了林黛玉唯一疏导情绪和思想的“出口”。

纵观黛玉的那些诗文,有好几首都写到了她的死亡。


比如《葬花吟》:“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远比“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要更准确的给出林黛玉离开贾府死在异地他乡的人生终局。

比如《题帕三绝·三》:“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将林黛玉死前物非人也非的境况写的清楚。存身之处不再是潇湘馆,窗前竹和身边人都已经不是曾经所有和心头挚爱,由此泪尽。

比如《桃花行》:“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讲的是林黛玉生前,梦中回到当初三月离开贾府时,在桃花烂漫之中与贾宝玉不告而别,梦醒后发觉自家已作他人妇后泪尽而逝的结局。

再比如《中秋夜即景联诗》:“冷月葬花魂”,写出林黛玉于中秋夜像《牡丹亭》的杜丽娘一样香消玉殒的事实。

其实还有《五美吟》这种借五位全部由一国去到另一国,在两股势力之间被裹挟,最终除了红拂之外全部死在异国的美人为妾的经历,暗示黛玉自己嫁作潇湘妃子的结局。

然而,还有一首诗名气似乎没有以上几首诗文大,但却写尽她一生的悲苦,尤其值得注意。这就是《秋窗风雨夕》。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秋窗风雨夕》·林黛玉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熱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林黛玉作的这首诗,是在深秋九月初,天气寒凉万物萧瑟。

秋天秋草枯黄,连秋花也失去娇艳的颜色。漫长的夜里唯有孤灯陪伴,更增寂寥。

人在房中隔着窗看去,满眼深秋的萧瑟,令人愁绪难遣。却不曾想到秋雨偏偏又降临,更增凄凉。

秋风裹挟着秋雨砸在没有关严的窗户上,惊醒了窗内梦中人。

被秋夜秋意裹挟的人再难入睡,伸手将烛泪堆积的烛台向屏风处移动,避免被入室的秋风吹灭。

烛火随风摇曳,小小的烛台因烛泪堆积而变得滚烫。使人不禁想起曾经的过往,悲从中来。

谁家的院子里秋风不吹过,哪一处窗外没有秋雨滴垂?

锦绣的衾被都挡不住秋风的侵袭,眼见天亮,外面的雨却越发下大起来。

秋风秋雨直到天明,残灯前似乎萦绕着当初离别时的“哭泣声”。

窗外雨水砸落庭院的地面,仿佛带出一层云烟。隔着虚掩的窗户看到竹叶凋零,仿佛稀疏起来,就像如今室内形单影只的离人。


不知道这场风雨将要什么时候停息,止不住的泪水,就像那淋湿窗纱一般的秋雨不停落下……

《秋窗风雨夕》看似在写林黛玉当时当下心情境况,实际却与《桃花行》《题帕三绝·三》一样,讲述她人生最后一段时间的悲凉境地。

在写《秋窗风雨夕》当天,薛宝钗来到潇湘馆替黛玉分析病情,并提议她最好能多进一些饮食才能养好身体。

林黛玉至上次妙玉借“五年梅花雪水”讥讽她不识雪水是大俗人后,便开悟是说与薛宝钗的关系。此后便开始与宝钗冰释前嫌。当天更是彻底敞开心扉讲了一些身在贾府的苦闷之言,姐妹之间再无无矛盾,也成了林黛玉在贾府最后一段欢乐时光。

然而,就在这天宝钗走后便下起小雨,至夜里黛玉便“有感而发”写了这首《秋窗风雨夕》,随后还被闯进来探望她的贾宝玉看到。

这首诗严格来说与林黛玉当时的心境并不完全契合。具体表现在诗中讲说的女子在一个深秋之夜,被秋风掀起没有关严的窗户,任由秋雨拍打着窗棂,伴着残灯直到天明的孤独故事。

当天夜里,贾宝玉走后:

(第四十五回)

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兄,一面又想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梢焦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的睡了。

然而这看似寻常的一夜,诗中与现实并不相同。


当天林黛玉确实不断感叹自己没有父母兄弟在身边,孤零零一人可怜。她对薛宝钗说:“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

因为自伤身世,导致她直到四更天才得睡下。

然而,四更天睡与诗中一夜无眠是有区别的。

彼时林黛玉,就像头几天刘姥姥来时,她说喜欢的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一样,之所以将原本的“枯”字改作“残”字,便源于她还一息尚存。

当初李商隐在作这首《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时,正是从表舅家离开,面对前路茫茫,心中愁绪怅惘无限。因夜宿一户姓骆人家的水亭,半夜听闻窗外秋雨打枯荷的声响,想起与表兄弟崔雍崔衮往日的亲爱,便作了这首感怀诗。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这首诗的内核精神与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几乎一样,都是在伤怀离别,寄言思念。

“留得残荷听雨声”,便是曹雪芹借李商隐的典故,为日后林黛玉的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的昭君出塞故事伏笔,影射日后黛玉离开贾家远嫁而去,呼应了《折足雁》《五美吟》酒令的内容。

而看《葬花吟》《题帕三绝·三》《桃花行》三首诗的内容,便知道《秋窗风雨夕》依旧是一首“回忆”寄怀之诗。

她在“宝钗走后,宝玉来前”写了这首诗,便证明与“金玉良姻”有关。而她不去,金玉二人便不能成亲。[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就说的是这一节故事。

回到黛玉诗中之情,明显是借亲情的倾诉,影射爱情的悲苦。


尤其这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更证明是一首“相思情诗”不说,也是一首回忆寄怀之诗。是首林黛玉为日后所作的诗。写她在人生最后的那个秋天,在“冷月葬花魂”前的一天秋夜骤雨的夜里,梦中与醒来的经历。

梦中人回到了故乡,那里有“秋花秋叶和秋草”,有寒冷的秋风伴随着苦雨以及漫长的秋夜煎熬。

但那里还有曾经的至亲至爱陪伴,并不像如今的她,孤身一人在陌生的环境中,即将枯萎离去。

彼时的秋情与过往的经历有了一定重叠,思绪翻飞中让她不忍心睡下。脑海中翻滚着的是当初离别时的一幕幕场景,和一滴滴不舍的眼泪。

然而,这一切终究都是过往,故人和故乡也只能出现在梦中,也许唯有秋风是相同的一缕,吹过了曾经魂牵梦绕的潇湘馆,又吹开了如今她的窗棂。

所以,眼看着秋风吹入室内,她却并没有将窗户关闭,皆因也许那风中就有一缕源自故乡亲人的思念。

只可惜,此时的她已经是油尽灯枯。


当日她在大观园时还和宝玉说眼泪觉着比以前更少了。可如今“回光返照”,竟然滔滔落下。一如那打湿窗户的秋雨一般。就对应了“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所谓的“湘江旧迹”便指的是潇湘馆。林黛玉外嫁后来到的地方,夫君对她极为看重,也按照潇湘馆的模式建造了一座庭院,自然也有千竿青竹。

然而她在离开潇湘馆,离开贾家,尤其离开贾宝玉后已经心“空”。纵使眼前也有竹,可此竹非彼竹。眼前人也不是心上人,如何能够接纳?

是以,林黛玉最终还是在那个中秋之夜泪尽而逝,“冷月葬花魂”。应了贾宝玉的谶语,“做了一品夫人后病老归西……”

而她生前曾做了两个最重要的梦:

一个是梦见了春天离开贾府时,在那桃花盛开的时节,与贾宝玉的不告而别,是为《桃花行》生离之谶。

一个是梦见了秋天,在秋风秋雨愁煞人之际,与贾宝玉梦中再会,是为《秋窗风雨夕》死别之谶。


《红楼梦》里与林黛玉最相关的四个人:秦可卿、尤三姐、晴雯、香菱,前面三个在死后都有“托梦”,可以肯定香菱与林黛玉也都是如此。

更相同的是她们五人全部死在中秋前后,林黛玉更是就在中秋之夜。

至于林黛玉远嫁,除了芙蓉花签,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本文提到的几首诗。其实宝黛爱情悲剧,就脱胎于《孔雀东南飞》《梁祝》和《钗头凤》,无论刘兰芝、祝英台和唐婉,也全都是再嫁后死去,也给出了林黛玉未来“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秋雨之谶。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2-15 10:10・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22: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是宋代词人柳永为怀念湘中故人所写的作品。

此词上阕开头“望处”二字统摄全篇。凭阑远望,但见秋景萧疏,花老,梧叶黄,烟水茫茫,故人不见,悲秋伤离之感充盈心头。下阕回忆昔日文期酒会、相聚之乐,慨叹今日相隔遥远,消息难通。最后“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回应开头“望处”。全词以抒情为主,把写景和叙事、忆旧和怀人、羁旅和离别、时间和空间,融汇为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作者
柳永

作品出处
《全宋词》


文学体裁


创作年代
北宋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玉蝴蝶⑴

望处雨收云断⑵,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⑶,堪动宋玉悲凉⑷。水风轻、蘋花渐老⑸,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⑹。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⑺,几孤风月⑻,屡变星霜⑼。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⑽!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⑾、空识归航⑿。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⒀。[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⑴玉蝴蝶,词牌名。此调有小令及长调两体,小令为唐温庭筠所创,双调,上片四句,押三平韵,二十一字;下片四句,押三平韵,二十字,共四十一字。长调始于宋人柳永,又称为“玉蝴蝶慢”,双调,九十九字,平韵。亦有九十八字体。

⑵雨收云断:雨停云散。

⑶萧疏:清冷疏散,稀稀落落。堪:可以。

⑷宋玉悲凉:指宋玉《九辩》,引申为悲秋。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⑸蘋花:一种夏秋间开小白花的浮萍。

⑹遣情伤:令人伤感。遣:使得。

⑺文期酒会:文人们相约饮酒赋诗的聚会。期:约。

⑻几孤风月:辜负了多少美好的风光景色。几:多少回。孤:通“辜”,辜负。风月:美好的风光景色。

⑼屡变星霜:经过了好几年。星霜:星一年一周天,霜每年而降,因称一年为一星霜,亦以之喻年月也。

⑽潇湘:湘江的别称。这里指所思念的人居住的地方。

⑾暮天:傍晚时分。

⑿空:白白地。归航:返航的船。

⒀立尽斜阳:在傍晚西斜的太阳下立了很久,直到太阳落山。

折叠白话译文
我悄悄地倚栏凝望,雨已停歇,云已散去,目送着秋色消逝于天边。秋天的傍晚,景色萧瑟凄凉,真让人兴发宋玉悲秋之叹。轻风拂过水面,白蘋花渐渐衰残,凉月使露水凝住,梧桐树也禁不住月夜寒露的侵袭,叶子已片片枯黄。此情此景,不由人寂寞感伤。我的故朋旧友,不知你们都在何方?眼前所见只有一望无际的秋水,烟雾迷茫。

文人的雅集,纵情的欢宴,如今仍历历在目,令人难忘。离别后辜负了多少风月时光,斗转星移,都只为你我相距遥远,天各一方。海是如此之遥,山是如此之遥,相逢相会不知何处何年?让人感到凄苦彷徨。想那双双飞去的燕子,难以靠它给故友传音送信;企盼故友归来,遥指天际苍茫,辨识归来航船,谁知过尽千帆皆不是,也是枉自空等企望。我默默伫立,黯然相望,只见斜阳已尽,孤雁哀鸣声仍在天际飘荡。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首《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词是作者为怀念湘中故人所作。[2]​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整体赏析
这首词以抒情为主,把写景和叙事、忆旧和怀人、羁旅和离别、时间和空间,融汇为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望处雨收云断”,是写即目所见之景,可以看出远处天边风云变幻的痕迹,使清秋之景,显得更加疏朗。“凭阑悄悄”四字,写出了独自倚阑远望时的忧思。这种情怀,又落脚到“目送秋光”上。“悄悄”,忧愁的样子。面对向晚黄昏的萧疏秋景,很自然地会引起悲秋的感慨,想起千古悲秋之祖的诗人宋玉来。“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紧接上文,概括了这种感受。宋玉的悲秋情怀和身世感慨,这时都涌向柳永的心头,引起他的共鸣。他将万千的思绪按捺住,将视线由远及近,选取了最能表现秋天景物特征的东西,作精细的描写。“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两句,似乎是用特写镜头摄下的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面:只见秋风轻轻地吹拂着水面,白苹花渐渐老了,秋天月寒露冷的时节,梧桐叶变黄了,正一叶叶地轻轻飘下。萧疏衰飒的秋夜,自然使人产生凄清沉寂之感。“轻”、“冷”二字,正写出了清秋季节的这种感受。“苹花渐老”,既是写眼前所见景物,也寄寓着词人寄迹江湖、华发渐增的感慨。“梧叶飘黄”的“黄”字用得好,突出了梧叶飘落的形象。“飘”者有声,“黄”者有色,“飘黄”二字,写得有声有色,“黄”字渲染了气氛,点缀了秋景。作者捕捉了最典型的水风、苹花、月露、梧叶等秋日景物,用“轻”、“老”、“冷”、“黄”四字烘托,交织成一幅冷清孤寂的秋光景物图,为下文抒情作了充分的铺垫。“遣情伤”一句,由上文的景物描写中来,由景及情,词中是一转折。景物描写之后,词人引出“故人何在,烟水茫茫”两句,既承上启下,又统摄全篇,为全词的主旨。“烟水茫茫”是迷蒙而不可尽见的景色,阔大而浑厚,同时也是因思念故人而产生的茫茫然的感情,这里情与景是交织一起的。这几句短促凝重,大笔濡染,声情跌宕,苍莽横绝,为全篇之精华。

换头“难忘”二字唤起回忆,写怀念故人之情,波澜起伏,错落有致。词人回忆起与朋友一起时的“文期酒会”,那赏心乐事,至今难忘。分离之后,已经物换星移、秋光几度,不知有多少良辰美景因无心观赏而白白地过去了。“几孤”,“屡变”,言离别之久,旨加强别后的怅惘。“海阔山遥”句,又从回忆转到眼前的思念。“潇湘”这里指友人所之地,因不知故人何,故云“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写不能与思念中人相见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是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的,以寓与友人欲通音讯,无人可托。盼友人归来,却又一次次的落空,故云“指暮天、空识归航”。这句词思念友人的深沉、诚挚的感情表现得娓娓入情。看到天际的归舟,疑是故人归来,但到头来却是一场误会,归舟只是空惹相思,好像嘲弄自己的痴情。一个“空”字,把急盼友人归来的心情写活了。它把思念友人之情推向了高潮和顶点。词人这里替对方着想,从对方着笔,从而折射出自己长年羁旅、怅惘不堪的留滞之情。

“黯相望”以下,笔锋转回自身。词人用断鸿的哀鸣,来衬托自己的孤独怅惘,可谓妙合无垠,声情凄婉。“立尽斜阳”四字,画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他久久地伫立夕阳残照之中,如呆如痴,感情完全沉浸回忆与思念之中。“立尽”二字言凭栏伫立之久,念远怀人之深,从而使羁旅不堪之苦言外自现。

柳永这首词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脉络井然,有效地传达了诗人感情的律动。同时修辞上既不雕琢,又不轻率,而是俗中有雅,平中见奇,隽永有味,故能雅俗共赏。[2]

折叠名家点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水风”二句善状萧疏晚景,且引起下文离思。“情伤”以下至结句黯然魂消,可抵江淹《别赋》,令人增《蒹葭》怀友之思。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柳永,宋代词人。字耆卿
柳永
柳永
,原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人。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善为乐章,长于慢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与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风婉约,词作甚丰,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创作慢词独多,发展了铺叙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北宋慢词的兴盛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词作流传极广,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生平亦有诗作,惜传世不多。有《乐章集》。[3]

参考资料
1.《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_柳永的诗  . 诗词名句网 . [2017-8-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22: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
温庭筠温庭筠〔唐代〕

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
芙蓉凋嫩脸,杨柳堕新眉。摇落使人悲,断肠谁得知。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凄凄切切的秋风已吹起,天气转凉了,远游的人儿还没有归来,不禁叫人牵肠挂肚,增添离别的感伤。现在塞外应该是衰草遍野,满目枯黄了吧,而飞往江南的北雁还迟迟未到。
嫩脸已经变衰如芙蓉般凋谢,新眉也像杨柳的叶子失去了往日的颜色。她见到秋天里众芳摇落的情景,睹物思人,心中充满了悲伤,可是那柔肠寸断的离愁别情,又有谁知道呢?

注释
玉胡蝶:原为唐曲,后用为词牌名。有小令和长调两格。小令最早见于《花间集》,即此词。《金奁集》入“仙吕调”,四十一字,前阕四句四平韵,后阕四句三平韵。
行客:指出行、客居的人。古人常因求学、经商或赴职所而别离故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此词上阕以秋景来衬托离别的悲伤。开头二句,一写往日离别,一写今日望归,双起单承。“秋风凄切伤离”,起句便切入题旨:点出“伤离”二字,总起全篇;以“秋风凄切”突出秋景的萧索和凄清,烘托出女主人公无限凄凉的心境。“行客未归时”具体说明伤离的缘由。天凉了,行人还未归来,叫人惦念,牵肠挂肚。由“伤离”到“未归”,可知女主人公其间经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出语看似平淡,而词情酸楚,韵调悲凄。接着二句全由“未归时”展开,写女主人公的内心活动。此二句托物寓情。思妇任由自己的想象,去捕捉“行客”的踪迹:他可能到了遥远的塞外而塞外早寒,现在该是衰草遍野,满目枯黄了。“草先衰”“雁到迟”,足见地远天遥。在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晚唐时期战乱不断,思妇征夫的相思成为重要的文学题材。此词即为其中之一,其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23: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玉蝴蝶·唤起一襟凉思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玉蝴蝶·唤起一襟凉思》是南宋词人高观国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开头三句总提秋景秋情,接着二句写秋景的残败凋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悲怆之情,之后二句写薄暮的苍凉悲壮和清夜的凄清淡远,结拍三句写词人因忧愁无人可诉而借酒浇愁;下片开头四句感慨功业无就,余下七句写词人的思归之情。全词风格清俊中有雄浑,突出之处在于用笔,笔下诸景总归为心头景,无一景不紧扣心头的"归志",且写情写志,逐层近逼,情志由隐而显,最后逼出浩然归志。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玉蝴蝶·唤起一襟凉思

创作年代
南宋

作品体裁



作者
高观国

作品别名
玉蝴蝶·秋思

作品出处
《竹屋痴语》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玉蝴蝶

唤起一襟凉思,未成晚雨,先做秋阴。楚客悲残,谁解此意登临?古台荒、断霞斜照,新梦黯、微月疏砧。总难禁。尽将幽恨,分付孤斟。

从今,倦看青镜,既迟勋业,可负烟林?断梗无凭,岁华摇落又惊心。想莼汀、水云愁凝,闲蕙帐、猿鹤悲吟。信沉沉,故园归计,休更侵寻。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玉蝴蝶:词牌名,此词为长调正体,双调,九十九字,上片十句五平韵,下片十一句六平韵。由于此词以"秋思"为主题,所以有的集子在"玉蝴蝶"后有题目"秋思"。
一襟(jīn):一片,一阵。
秋阴:秋云。颜延之《陶征士诔》:"晨烟暮蔼,春煦秋阴。"
楚客悲残:暗用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句句意。楚客,词人自指。残,残败凋零。
谁解此意登临:暗用宋玉《九辩》中的"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句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断霞:片断的云霞。张说《巴丘春作》:"日出洞庭水,春山挂断霞。"
黯(àn):黯然,沮丧的样子。微月:眉月,新月。杜甫《水会渡》:"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疏砧(zhēn):断断续续的捣衣声。
分付:付与。孤斟(zhēn):独自饮酒。
倦(juàn)看(kān)青镜,既迟勋(xūn)业:反用杜甫《江上》"勋业频看镜"句句意,指勋业不就而鬓染秋霜,故懒于照镜。青镜,即青铜镜。
可:怎可。烟林:这里指故乡山水。
断梗(gěng):折断的苇梗,比喻飘泊不定。《战国策·齐策三》:"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土偶曰:'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淄水至,流子而去,则漂之者将如何耳?'"周邦彦《宴清都·地僻无钟鼓》:"寒吹断梗,风翻暗雪,洒窗填户。"
岁华:指一年一枯荣的草木。华,即花。摇落: 凋零。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想莼汀(chúntīng)、水云愁凝(nìng):据《晋书》记载,张翰因秋风吹起而想念家乡的莼菜羹,鲈鱼脍,遂辞官归隐。想莼汀,归隐之意。莼汀,长有莼菜的小洲,这里代指家乡。莼,莼菜,一种水草,叶子椭圆形,花暗红色,嫩叶可食。
闲蕙帐(huì zhàng)、猿鹤悲吟:自己不归,使蕙帐闲置,猿惊鹤怨。孔稚珪《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鹄怨,仙人去兮晓猿惊。"
沉沉:杳无音讯。杜牧《月》:"三十六官秋夜深,昭阳歌断信沉沉。"
侵寻:渐进,浸润,这里指犹豫不决。蔡松年《晚夏驿骑再之凉陉观猎山间往来十有五日因书成诗》:"可怜岁月易侵寻,惭愧山川知我心。"
折叠白话译文
晚秋秋气唤起一片凄凉的心思,未化作黄昏时的潇潇细雨,便先成了秋云密布的阴沉。他乡作客的我在悲伤秋景残败的同时倍感悲怆,有谁能理解举目无亲的我登台时的情怀?一抹晚霞和夕阳斜照在苍老荒冷的古台上,回想起近日梦境而黯然销魂,因为在梦中看到了新月并听到了断断续续的捣衣声。这中悲凉总难承受。尽把一怀幽恨,寄托在自斟自饮中。

从今以后,不愿再照青铜镜,但既已迟于勋业,哪能再辜负故乡可供隐逸的山林?如今像逐水漂流的断梗一样飘泊无依,偏偏又到了令人怅然的秋草零落时节。想必家乡正是莼鲜鲈美的时节,水和云大概因人未归而愁思凝结,因人未归而闲置的蕙帐,大概会使夜间的飞鹤感到怨恨而清晨的山猿也感到吃惊。虽然家信全无,但已决计返回故园,便不再犹豫。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秋天感怀词。 高观国是一个很有悲情的人,常在词中以冷寂哀伤的眼睛审物度人,伤物与伤已往往连在一起,使词呈现悲色。他曾经很有功业感,但由于命途多舛,迟于勋业的他还处于漂泊状态,且远离家乡后家信全无,于是故乡便成了他心灵的逃遁之所。某年秋季,客游在外的高观国有了思乡之念,因而创作此词,借以抒发迟暮之感、思乡之情,反思人生、喟叹人生,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文学赏析
此词上片以写景为主,由秋景引出秋情,景中有情。

开篇三句点明节令是秋天,时间是傍晚,景色是欲雨未雨,阴云积聚,透露出一派秋意,用情景交炼之笔,总提秋景秋情,为全词的总冒,一篇情景,皆由此生发而成,以下几句即沿此意脉写秋景秋情。首言"唤起",写此时此际登台远眺油然而生的萧瑟凄凉之感。感时伤怀,触景生情,妙在不露声色,不用直叙,先酝酿、营造出一种氛围,然后再逐步展开抒情脉络。

接下来的"悲残"承起句而来,情景兼写,既写秋景的残败凋零,又抒写了由此而引起的悲怆之情。词人孤客异地,举目无亲,此时心境,无人可诉,故着"谁解此意登临"一句,以反诘的方式加倍写出他乡游子的孤独落寞之感,字字沉痛执著,感情极为低沉。

接着二句化情为景,把前句并未指明的"此意"具体化,形象化。其中,前句写苍凉悲壮的薄暮,是"登临"所见之景:"台"既古且荒,既因古而荒,更因秋而荒;后句写凄清淡远的清夜,霞是"断霞",再配以夕阳斜照,一片肃杀悲凉气氛,便凭空而至。两相对比,显出游宦之无奈与思乡之情切。而句中嵌以"黯"字,则黯然销魂之词人神态宛如可见。

到了结拍三句,一个"孤"字再次突出"谁解"之无人可诉,一个"幽"字则仍未道破"此意"之最终底蕴,三句达上达下,实为全词之枢纽。

下片全为抒情,但多以形象表现出来。开头四句为第一层,感慨功业无就,出语决绝,把上片层层酝酿、步步紧逼然又终未说破之"此意"和"幽恨"点明。"倦看青镜"一句变化杜甫《江上》一诗诗意:"看镜"是为虚度年华、盛年易逝而焦急、伤感,其中有执著国事而欲建功立业的热忱与渴望,这一点与《江上》一诗相同;由"看"而"倦看",则是屡经残酷现实打击,雄心壮志销磨殆尽之后的愤懑不平,其中包含着一次次失望而至于最终绝望的复杂矛盾的心理历程,这一点与《江上》一诗不同。而在"看"之前着以"倦"字,"倦"之前再用二字句"从今"郑重申明,紧承上片,意在加强表现"倦看"这种情绪,表明"倦看青镜"是反省现实人生之后的顿悟,是屡受挫折而不得不然的无奈,使全词多了几层曲折。

余下七句为第二层,变前之愤懑决绝为委婉凄凉,写浩然思归。词人先从眼前下笔,以"断梗"自比来写客中飘零,接以"岁华摇落"之秋景,思归情绪便油然而生,使人顿生"芳意竟何成"的惊心之叹。一个"又"字,与"既迟勋业"相照应,点出此情决非始自当下,而是由来已久。然后再以想象运笔,承"可负烟林",纵笔而出,铺写故乡之莼汀、蕙帐,让人魂萦梦绕,情不自禁,由于自己长久未归,以至于水云生愁,猿鹤哀怨,显示了下坂走丸、骏马注坡的笔势,结尾三句决然归去的意思也就随之而出。这一层笔势灵活多变,用典、用事,化旧成新,生动自然。全词至此,犹如黄河之水,九曲连环,终于冲破三门,浩荡归海。

全词突出之处在于用笔,笔下诸景,有眼前景,有天边景,但又总归为心头景,无一景不紧扣心头的"归志";且写情写志,逐层近逼,使其情志由隐而显,最后逼出浩然归志;其风格,清俊之中有雄浑,"古台荒、断霞斜照",极得关河冷落、西风残照的意境,的是秋思妙笔。

折叠名家点评
明末清初潘游龙:"古台"、"新梦"句,尽意。(《古今诗余醉·卷七》)

清代黄苏:总是写宦境萧条因而思家之意。"闲蕙帐、猿鹤悲吟。"是用《北山移文》中语,通首清俊。(《蓼园词评》)

近代胡薇元:自白石而后,句琢字练,始归雅纯,而竹屋,梅溪为其羽翼……草堂于白石,梅溪词尽不入选,竹屋词仅登《玉蝴蝶》一阕,盖其时专尚酣熟故也。(《岁寒居词话》)

近代俞陛云:因秋至而感怀,不作怨尤语,亦不作出世想,归志浩然。句工而音雅,宜《草堂集》选此一调。人谓竹屋与邦卿相伯仲。陈造序其词,谓妙处即少游、美成亦未及。余谓可拟"翡翠兰苕",未可"掣鲸鱼于碧海"也。(《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鹏:词人悲秋感怀,抒写出勋业无成,宦境萧条,思家怀乡之愁情。全篇抒情深沉浓挚,情怀皆借自然景色逐层烘托而出。有眼前景,天边景,归结为心头景。清黄苏说此词"通首清俊"(《蓼园词选》),近人俞陛云赞它"句工而音雅"(《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但炼字琢句显然不及史达祖新颖警策。清冯煦《蒿庵论词》云:"平心论之,竹屋精实有余,超逸不足;以梅溪较之,究未能旗鼓相当。"是中肯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第15册)》)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高观国(生卒时间不详),字宾王,号竹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由其词推知,少年时在东越,其后漂流吴门、淮南、临安等地,一生似未入仕途。曾与史达祖等结社吟唱,与史达祖并称词坛作手,被视为姜夔羽翼(汪森《词综·序》),事迹见《词品·卷四》。《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著录《竹屋词》一卷,有陈造、史达祖序,不传。今存《竹屋痴语》一卷,为毛晋汲古阁所刊,有《宋名家词》本、《四库全书》本、《疆村丛书》本。《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一百余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16: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钗头凤》与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
DLLC1234 2018-04-09   |  28608阅读  |  15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源于这首词:
《钗头凤·红酥手》
——宋·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解读:

红袖飘香,她的温柔如衣袖轻抚,她的纤软如柔荑滑落,她盈盈地端起一杯黄藤酒,酒杯里盛满醉人的浓烈,芬芳四溢。此刻,院外早已扑满了春天的气息,荡漾着春色的萌动,这般美好,这般撩人,可你的心啊,却像宫墙边上那株青芜的柳树,远远地飘摇,早已不可触、不能想。怨只怨那无情的东风,无情地吹落往日的欢笑和甜蜜的情意,徒留一地伤悲,一生离愁。满满地心怀上全是烦忧和苦痛搁浅,还有这几年离别后的萧瑟、苦痛。如此这般,还能怨谁呢?怨东风、怨薄情、怨上苍不公,怨怼什么都是错,还是错,终究是错过呢!一错再错罢了。

其实,这春天如彼时春一般,繁花似锦,春情花开,依旧是春的颜色,春的味道,而我们一起对酌,一起说笑谈天,依旧如彼时一般,春依旧,人依旧,梦依旧,只是人儿的身心已瘦。点点泪痕扑满了脸颊,晕染胭脂红红,浸淫在薄薄的绸绢上。这个时节,窗外的桃花已然凋落碾为泥,而空空清冷寂寥的池塘边上是寂寞凄清的楼阁,那时的山盟海誓似乎还在耳际回响,可是那些书写的想念和爱意,已经无处寄托。这怪谁呢?怪春情太短,怪桃花无意,怪楼台空冷,怪不得人啊!莫要怪,莫要问,莫强求,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惟有几声喟叹:莫、莫、莫……

故事辨析:

宋代大诗人陆游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故事,道了千年,传了千年,千年依旧凄婉唯美,依旧冷寂伤怀,朝朝代代的人依旧记住了他们的过往曾经,记住了沈园中那两首凄清绝美的《钗头凤》应和,依旧有扼腕的唏嘘。隐隐约约在千年的爱情墓铭志上,清冷了千年的月光,还有那月光下包浆了的如水关爱、包容与疼惜目光,是不是有人曾记得?

这个故事还与一位绅士儒雅的“读书人”息息相连,他便是南宋宗室、唐婉的第二任丈夫赵士程。




后来人为赵士程冠冕了一顶“读书人”帽子,大意指其在文学创作上并无大建树和大成就,即是普通知识分子罢了。不过,也有有心人在“读书人”前冠上了“宽厚重情”四个字,称赞赵士程其人心胸开阔、情意深重、温润如玉,难得真性情,实乃真君子也。

为何会有这样的精神形象定位呢?或许,稍作探佚,那些若隐若现的故事情节,鲜为人知的故事背景,便轻轻脱线而出,碎片渐次散落,客串成珠链,其中过往愈发清晰呢!

当然,得先从陆游和唐婉的前程过往说起。

现下,时常能在读书郎朗中听见这样的佳句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对!这些或雄奇豪放、或悲壮沉郁、或奔放洋溢、又或哲思催人的千古诗句,出自一人之手,他便是南宋诗人词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为南宋四大家,现存诗作九千三百余首,是中国留存古诗最多的诗人。更因沈园题壁一首《钗凤头·红酥手》,让他声名远播、后世流芳,而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故事也天下尽知,惹人生疼、为之惋惜。

该是怎样一首感人肺腑的词,如此打动古今往来的人们?且听陆游道: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红”“黄”“春色”“柳”,眼前美人、佳酿伴左右,春情萌动关不住,一派兴兴向荣的蓊蓊郁郁与鲜艳欲滴,可是,就基于此,才有了诗人心理上的极度落差。他一连串的“恶”“薄”“愁”“索”等消极词汇,充溢在低落而绝望的情绪中,凄迷,凄清、凄凉,道不尽的悲伤与哀愁,不由捶胸顿足地后悔道:错,错,错!

谁错了,真得错了吗?又或者谁错过了谁,彼此错过呢,从而一错再错!

当年,正如今日的春色满园里,陆游记起与妻子唐婉一起把酒言欢,读书泼墨,一对璧人卿卿偶偶,自由自在,丽影成双,蝶舞翩迁荡桨在一面春湖水中,眉眼尽是波澜,顾盼流溢飞彩,日子过得惬意舒畅、简单快乐,幸福和烂漫原来如此纯粹而生动,不正是彼此心中的诗意人生吗?

唐婉出生江南名门,据说是陆游的舅表妹。从小经由书香浸淫,知书达理,才华横溢,与陆游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实乃亲戚朋友眼中天设地造一对儿,姻缘本天成,缔结迟早矣。于是,陆家以一只精美绝伦的传家风钗作信物,与唐家联姻,定下这门亲事,此乃亲上加亲。成年后,唐婉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陆家媳妇。

婚后,小两口延续少年时的兴趣爱好和作风做派,依旧以情感交流为重心,以快乐生活为目标,以诗作歌咏为乐趣,无限缠绵,日子美满,实乃神仙眷侣般。可是,作为唐婉婆婆的陆夫人却着急,眼看着儿子贪念儿女情长、迷醉新婚燕尔中,早已将发展功名利禄的家庭责任抛之脑后,她不由急呢!于是,将满腔的怒火转嫁在了唐婉身上,不断以姑姑和婆婆的双重身份向侄女、媳妇施压和训斥,责令儿子陆游将小妻子送回唐家,以便安心学业,成就功名。可是,隔山隔水怎能阻隔陆游和唐婉夫妻俩相思彼此,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权宜让步,不过,他并未将唐婉送回娘家,而是另置别院,在外筑起“新巢”,两人恩爱依旧,情感缠绵。




只是,这世界没有不透风的墙,陆游与唐婉的藕断丝连,终究被陆夫人发现了。陆夫人决计断了陆游的念想,以婚后三年无子嗣且加上了众多理由,要儿子陆游亲自写书休了结发妻子。最终结果陆游遂了母亲心愿,却为自己留下了一生的相思疾病,无法根除。

这首《钗凤头·红酥手》就是写于两人相离后的一次偶然邂逅中,尴尬地重逢,难免丛生心酸和落寞,倍感无奈和凄凉。不过,就在这样的萧瑟情境下,唐婉身边一位温暖如玉的公子化解了此刻的冰凌气氛,他主动让人置办好糕点和酒水,腾出时间和空间让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第一任丈夫单独叙旧,但就说这气度,这位公子就令人倾佩,他便是唐婉的第二丈夫,被人称为“宽厚重情读书人”的赵士程。

说来,这赵士程身份还很特殊,其人出生高贵,乃皇族宗亲,且为朝廷命官,如此家庭出身,为何会心甘情愿地娶了被人休掉的唐婉,让人顿生疑惑,谜团在其中。但终究理不清梳还乱,没有更多的讯息能真实反映这么一段情感史是如何发生、发展、缔结的。后来人只在唐婉与陆应和的钗凤头故事中,隐约看见了这位美好公子的身影,那么匆匆复匆匆,几乎被所有人忽略、隐没呢。




更令人怀想的是,在陆游题下《钗凤头·红酥手》后,唐婉后来情不自禁地合了一阙《钗凤头·世情薄》,她道: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同样的“薄”“恶”“花”“风”“索”,一样的悲痛情怀,唐婉与陆游心有相切,戚戚然,惨淡淡。可是,他们彼此的心生吐露,何尝不是赵士程的心语呢?

唐婉和陆游这对有情人可诉“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他却只能“春如旧,人空瘦。”更是“咽泪装欢”罢了。这一切包容与宽厚,只因为他爱她,愿意为她,为了她,他愿意“打掉牙和血吞”,男人本该如此,让自己的女人幸福、如意!这就是赵士程对爱的诠释与理解,付诸于行动中。

反过来,倒是心中隐隐作痛陆游对唐婉的情爱付出呢。

陆游因为母亲不喜欢唐婉,他顺从家长之意休了唐婉。而后,他们不经意的相遇,又因陆游一阙多情的《钗凤头·红酥手》,让唐婉忆起当初的情深意浓,导致心有怀想、寝食难安,在沈园题壁《凤钗头·世情薄》不久,郁结心碎而世。而后,赵士程终身未娶。陆游一生浮沉宦海、子孙满堂、高寿而终,生命圆满。

都道“世情薄,人情恶。”何必执着曾经?都知“人成各,今非昨。”为何不能放下呢?唐琬之死,死于自己的心心不忘,死于自己的纠结情怀,死于自己不珍惜眼前人、不懂得惜福啊。

当然,爱情这回事,本来就说不清道不明,这都是后来人强加于他们的意识和想法罢了。至于唐婉与陆游、唐婉与赵士程当初的故事,早已不能还原曾经,愿是春风一场,吹进千年……



爱情解语:珍惜眼前人,宽待当年情,珍爱驻足的过客,静守陪伴的知己,一生足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16: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柳梢青·子规啼月
[ 宋 ] 蔡伸
原文
子规啼月。幽衾梦断,销魂时节。枕上斑斑,枝头点点,染成清血。

凄凉断雨残云,算此恨、文君更切。老去情怀,春来况味,那禁离别。

作者介绍

蔡伸
蔡伸(1088-1156)字伸道,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蔡襄孙。政和五年(1115)进士。宣和年间,出知潍州北海县、通判徐州。赵构以康王开大元帅幕府,伸间道谒军门,留置幕府。南渡后,通判真州,除知滁州。秦桧当国,以赵鼎党被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21:31 , Processed in 0.06625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