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史湘云·昙花一现韦陀泪【湘江水涸&云散高唐】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15: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庭烟敛夕棔”为什么写错?+ 棔是夜合树,谁是开明帝?+ 麒麟送子,白首双星 + 聋子放炮仗:湘云是龙子 + 湘云的谜语:后事终难继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7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3】



2.1 湘云是太子
给宝玉梳头的湘云,便是“四个朱子”之一,最大的那个,所以“四个珠子”的话由湘云说出,也是湘云发现少了一颗珠子。

望帝是黛玉,丛帝便是湘云。丛帝又称开明帝,这个名号有意思。丛帝是望帝的继承人,在崇祯的多个皇子中,只有太子朱慈烺能代表丛帝。

2.1.1 一丛浅淡一丛深
湘云的曲子,“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襁褓是强暴,指农民军破京城,崇祯、周后双双自尽。这里出现“丛”,如果认为这完全可能是巧合,不一定代表丛帝之“丛”,再看:

湘云的菊花诗:“一丛浅淡一丛深”,重复两个“丛”,是强调。

湘云说的“江间波浪兼天涌”,出自杜甫的赋秋诗,后边一句是“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还是“丛”,而且心系故园。

“丛”这个字不是必要的常用字,其他人基本没出现这个字,而湘云却多次出现“丛”字。

望帝啼鹃、丛帝鳖灵治水都来自古蜀国的神话,丛帝的神话有一个特殊之处,是别人所无,可作为鉴别:传说丛帝鳖灵,是一个鳖精修成,每天夜里都要到井边的一棵夜合树下同情人幽会。

76回中秋赏月,黛玉湘云二人联诗,湘云联道“庭烟剑夕棔”,故意把“敛”错写成“剑”,以引起读者强烈注意。因为棔是夜合树,读者自能判断出“夕”前的“剑”应是合起来的“敛”字,并不影响阅读,此错误在强调“棔”字。黛玉叫妙,并说“棔字,亏你想得出”,然后湘云说:“见了这个字,我不知是何树,因要查一查,宝姐姐说不用查,这就是如今俗叫作‘明开夜合’的。我信不及,到底查了一查,果然不错。”作者是让读者好好查一查这个字的相关信息,查出神话中丛帝鳖灵夜合树下会情人,湘云的身份就揭开了。而且棔一般的叫法是合欢树、夜合树,这里却用了个俗叫法“明开夜合”,“明开”二字是“开明帝”反过来,也太明显了。这段话不只提醒了夜合树,还提醒了开明帝。此处对棔字的强调,再没法用巧合来解释了。

想想看:中秋节自古是家人团聚之时,黛玉和湘云却撇下众人,两人到水边去联诗?因二人实为父子。

想想看:湘云一直在京城,祖籍在金陵,为何说“湘江水逝楚云飞”,“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跟楚的湘江有什么关系?有人说这是写湘云的结局,最终死于楚地湘江。可她从小名字就叫“湘云”呀。因为丛帝来自荆楚!

《水经注》:荆人鄨令死,其尸随水上,荆人求之不得。令至汶山下,复生,起见望帝……望帝立以为相。时巫山峡而蜀水不流,帝使令凿巫峡通水,蜀得陆处。望帝自以德不若,遂以国禅,号曰开明。

再看“云散高唐”,显然用宋玉的《高唐赋》典故,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所以后来跟女神欢好就叫云雨,这是出处。云散高唐,是把湘云比作巫山神女,而丛帝鳖灵治水,是凿通巫山,使长江水通,蜀地才消除了水患。

这个巫山神女,还是神话,相传是赤帝之女瑶姬。先不说五方上帝和对应的五行那么复杂,简单讲,赤,是朱,赤帝比喻朱明之帝,所以巫山神女是赤帝之女,对应湘云为朱帝之子。或者说,把朱明的皇帝比作赤帝,那满清的皇帝呢?白帝,宝钗的诗句“欲偿白帝凭清洁”,是凭借清,报答白帝,白帝五行属金,对应季节为秋。比如宝玉的《芙蓉诔》:“况乃金天属节,白帝司时”,此时刚过中秋节。

所以明清两大阵营的标识很清楚,在命名、五行、五色、五方、四季等都泾渭分明。作者时代的人信这些,我们也必须清楚。

2.1.2 麒麟伏白首双星
第29回,五月初一,清虚观打醮,那位张道士一进来先说“无量寿佛”,“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道士不该念佛号,这是提醒读者注意。

只见凤姐儿笑道:“张爷爷,我们丫头的寄名符儿你也不换去。”张道士说“还在佛前镇着,待我取来”,道士啊!在“佛前”镇着?是从巧姐的“寄名符”说起。张道士拿了一个茶盘,搭着大红蟒缎经袱子,托出符来。“茶”是“明”,茶盘、大红是朱明标识,为强调这个“茶盘”,凤姐还说了句笑话:“你只顾拿出盘子来,倒吓我一跳。我不说你是为送符,倒像是和我们化布施来了。”张道士说,这盘子一举两用,将宝玉的通灵玉请了下来,托出去给那些远来的道友并徒子徒孙们见识见识。

张道士送玉回来时,却捧了一盘子各道士敬贺的法器,珠宝玉金,三五十件。其中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贾母说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宝钗说湘云有一个,比这个小些。此麒麟虽是金麒麟,却是红色系,即朱,但活在满清时,即金和翠。黛玉还强调宝钗在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这是让读者留心。

宝玉听见史湘云有这件东西,自己便将那麒麟忙拿起来揣在怀里。林黛玉瞅着他点头儿,似有赞叹之意。宝玉说:“我替你留着,到了家穿上你带。”黛玉说不希罕。

整体看这段:是用茶盘把巧姐寄名符、宝玉通灵玉和红色金麒麟串接起来了!后来31回湘云来贾府,捡了宝玉丢的这个红色金麒麟。

麒麟是中国传统瑞兽,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必有祥瑞。《礼记》记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麒麟地位并不低于龙。

中国民间流行的“麒麟送子”传说由来已久,据说孔子诞生之前,有麒麟来到他家,这个典故就是麒麟送子的来源,古人真能瞎掰。

我们经常看到的麒麟图画,是麒麟上骑着一个娘娘和一个童子。麒麟送子的年画,是麒麟上坐着个童子,有的麒麟角上还挂着一卷书。

这里湘云的麒麟,也是给读者“麒麟送子”,黛玉的强调、赞叹等是故意突出黛玉,还是表示崇祯之子,包括茶盘托寄名符的巧姐。

31回湘云捡麒麟的回目是“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众星拱月,朱明喻月,皇子喻星,理所当然。双星,一个是湘云,另一个是谁?又是答案在前,便是此处茶盘托寄名符的巧姐,最小的永王。白首,指太子和永王两人后来都活到白头了,这是史书没告诉我们而红楼梦告诉我们的答案。

书中还有几处说湘云是太子、龙子的例子,可互相验证:

50回湘云的谜语:“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别人都没猜中,却是宝玉猜中,猴子也是表面谜底。宝玉代表朱明皇权,甲申之难便是猴年,后事难继说的是崇祯太子,因太子是储君,应该是继位者,却难继皇权。

54回元宵节,凤姐说的第一个笑话,听众和读者都觉得不正常:“底下就团团的坐了一屋子,吃了一夜酒就散了。”众人见他正言厉色的说了,别无他话,都怔怔的还等往下说,只觉冰冷无味。史湘云看了他半日。

凤姐这句话说的就是当晚,就是“过正月半,合家子赏灯吃酒”。红楼梦这部书九回一个单元,尤其是二九、四九、六九分界很明显。这是六九之末,“吃了一夜酒”就是当时,前半部是“团团的”,后半部就“散了”,此时书刚过半,是全书分界线,红楼梦应该共十二个九回,对应十二钗之数,共108回,不会有120回的红楼梦。

凤姐说的第二个聋子放炮仗的笑话:聋子,即龙子,指出湘云是龙子。注意湘云接茬,问道:“难道他本人没听见响?”凤姐儿道:“这本人原是个聋子。”这本人就是指湘云,原是个龙子。后面宝钗还提醒读者:“他专爱自己放大炮仗,还怕这个呢!”



点击下一个:孤标傲世写谁隐?凭谁醉眼认朦胧?+ 湘云霞城隐赤标 +《菊影》《菊梦》揭朦“胧”+ 为什么黛玉骂湘云小骚达子?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07 13: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16: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俗语“拜倒在石榴裙下”,石榴裙是什么?哪个女人魅力这么大?
新会佬
新会佬
​关注她

小春说历史
小春说历史 2024-05-13 21:44:12

中国人形容男人迷上了一个女人,常说“拜倒在石榴裙下”。那么,石榴裙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裙子,又是哪个女人魅力这么大呢?




“石榴裙”自然与石榴有关。石榴原产波斯一带,公元前2世纪传入我国。
石榴花以火红色居多,古代女子穿裙子多喜红色,而红裙的染料主要是从石榴花中提取而来,人们就把红裙称为“石榴裙”。
唐代,是石榴裙生命中最值得留恋的高光时刻,“拜倒在石榴裙下”这句俗语,便出自于“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
杨贵妃很喜欢石榴花,每当石榴花竞相开放之时,唐明皇便会有杨贵妃设宴饮酒,不理朝政。大臣们迁怒于杨贵妃,拒绝对她施礼。
杨贵妃十分不满,唐明皇立即降旨,见了杨贵妃不拜的,严惩。
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
在《霓裳羽衣曲》的乐曲声中,在富丽堂皇的大殿上,唐玄宗命群臣依次到身着石榴裙、施朱脂、点绛唇的杨贵妃脚下跪拜。
那石榴一般的红色,那四溢的芳香,给这千古名句注入了生机和灵动!




武则天对石榴裙也情有独钟。
公元646年,唐太宗病重,太子李治在身边守护。唐太宗的嫔妃们自然也在左右伺候。
一天,李治到院子里透口气,恰在这时,武则天身穿石榴裙款款走过。
武则天走过,展现的是成熟热烈、英气十足的美。
李治性格内向懦弱,面对这样的女人,要么无法接受,要么无法抵抗。
历史发生的是后一种,一见钟情,他拜倒在了武则天的石榴裙下。
但是,唐太宗去世后,武则天按礼制不得不出家修行。
在吃斋念经、冷清孤独的日子里,武则天给已经当上了皇帝的李治写了一首诗: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首诗一下子勾起了李治的相思,于是才有了后来那么多波澜起伏的大故事。
石榴裙成为了武则天改变命运的吉祥物。
后来,武则天把一条石榴裙供奉于法门寺,一直保存到今天,成为一件国宝文物。




我想,石榴裙之所以成为古代女性的钟情之物,有两个原因:
一是,石榴的红色是中国人最喜欢的颜色。
在古代,成熟的果实也多是红色的。
与女性有关的成语,像红粉佳人、红袖添香、朱楼绣户等等,也都与红色有关。女性爱红妆,是女性传承至今的服饰风俗。
二是,裙子在唐代女性中逐渐推广。
其实,在汉代,许多女性已经开始穿红衣红裙。
唐代大画家周昉作了一幅《宫乐图》广为流传,围坐在桌子旁的一群略显丰腴的女子中,有的女子就穿着红色的长裙,那耀眼的颜色直刺眼帘。
而且,在其他一些唐代画作中,女性穿红色长裙也屡见不鲜。
富家小姐、官家太太、富贵之家的丫鬟,都有一条石榴裙。
这是唐代的服饰风尚。




另外,古代诗人们也喜欢用石榴裙来比作千娇百媚的美人。
尤其喜欢这样的比拟:
垂杨影里残,甚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东风,暮雨急,晓霞湿,绿玲珑,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
女人在着装上对色彩的甄选,不全是内在品味的彰显。
往浅薄说,得体的色彩体现出人格的丰润与温度;
往深处讲,适宜的色彩穿在身上是有底气的,日积月累便成了一个人的格局与气象。
眼前有过这样的景致,帘幕重重间,繁花深深处,走出一个美好恬静的女子,一袭石榴裙,比正红要淡一分,又比桃红重一些。
石榴红是人的情感到达饱和的程度,如说话间的轻柔细缓,似莲花瓣的幽然开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19: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什么意思?+ 读红楼梦方法:谐音法,接茬法,射覆法,预演法,看似说此实则说彼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8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30】



3.3 其它规律
在书中经常出现的其它规律,比较多,我们还是尽量用前文讨论过的举例,便于理解,重在总结方法。

3.3.1 谐音法
用谐音是红楼梦这本书的一个独特之处,不用多说。

但说来容易,识别难。比如湘云给宝玉梳头,说到四颗珠子,读者是否意识到用了“朱”的谐音,在说“四个朱子”。

比如贾雨村乱判的“葫芦案”,是薛蟠打死人、抢人的“胡虏案”,这种事在崇祯朝多次发生,清兵入塞,一路打死人、抢人、抢牲畜、抢财物,竟然一路能抢到山东,完全不怕被包饺子,视明军如无物!然后赶着抢来的牲畜,拉着抢来的财物,抱着抢来的女人,唱着《跑南海》一哈哈又哈哈,翻山越岭把家还,哎嗨呀哎嗨,从容退出关外。

比如凤姐说的笑话“聋子放炮仗”,读者是否看出是“龙子”。

但谐音大概是解密红楼中最被滥用的一个方法,有人拿谐音乱解。还是那句话:多处验证,综合求证。

3.3.2 接茬法
还拿四颗珠子之事举例,湘云问怎么少了一颗?宝玉说丢了一颗,湘云说被人捡了去,之后“忽见宝钗走来”。按此规律,说某话、讲某事时,谁走来、谁接茬,一般说的就是谁、此事往往与谁有关。这里宝钗接茬,表示少的这个珠子,被宝钗代表的薛家捡了去,是在胡虏案中被薛蟠抢了去的香菱。

宝玉跟黛玉说“耗子偷香玉”的笑话,“只见宝钗走来”,宝钗来接茬,表示骂的那群耗子,里面就包括宝钗。随后听到宝玉房里吵嚷,李嬷嬷在骂袭人:“忘了本的小娼妇!……这屋里你就作耗!”说明那群耗子里,也包括袭人。李嬷嬷说宝玉:“你只护着那起狐狸,那里认得我了?”是问读者,认得这老英雄是谁吗?便是打击蒙古、遏制女真的武功盖世的李成梁。还有谁比李成梁更有资格做宝玉的奶妈、大明江山的护卫者?1601年,李成梁七十六岁高龄,仍出镇辽东。所以就不奇怪宝玉的奶妈怎么年龄那么老了。

3.3.3 射覆法
射覆在前文中解释过,特点是两人都不说目标,却能心中会意,是一种玩的比较高雅的游戏。也很符合在红楼梦中隐写秘密,作者和读者心照不宣,却能准确射中目标。作者在书中经常跟读者玩射覆,读者不能当棒槌,要看出来是作者覆了东西,让我们射中目标。

比如作者覆“日暖玉生烟”,让读者射中目标“月明珠有泪”,且此目标不必说出。

黛玉说“万户捣衣声”,是让读者射中“何日平胡虏”。

元宵节贾母带着众人听戏,说“《玉簪记》的《琴挑》”,便是覆“《琴挑》”,让读者射中“月明云淡露华浓”、“抱琴弹向月明中”的“月明”,射中妙常弹的琴曲《潇湘水云》,强调黛玉、湘云,并表达异族入侵、山河残缺的感慨。所以射覆能给读者很多作者不便明言、言不尽意的含义,而且是准确的,一点不模棱两可。

3.3.4 预演法
红楼梦中经常用预演法,在结局之前先预演,多次明示暗示某个结局。最著名的预演,莫过于第五回的曲演红楼梦,用判词和曲子把各个人物的命运先预演出来,而且用“飞鸟各投林”的尾曲,把本书的结局“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也预演了,最后大地归了薛家,江山归了满清。

还有前文提到的智通寺的煮粥老僧,预演了宝玉的结局。

70回大家放风筝,探春放的是个凤凰风筝,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风筝渐逼近来,遂与这凤凰绞在一处,正不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飖飖都去了。预演了探春远嫁,骨肉分离,一去不回。

秦可卿出殡途中,凤姐找的歇息更衣之所,是个村庄,村中的二丫头给宝玉瞧纺线,莫名其妙地让宝玉心折,“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用荒村、纺绩、二丫头预演了凤姐之女巧姐的结局。

在宝玉生日,用宝玉埋葬夫妻蕙、并蒂菱,预演了香菱的结局。

寒塘渡鹤影,预演了湘云的结局。

冷月葬花魂,预演了黛玉的结局。

香篆销金鼎,预演了妙玉的结局。

3.3.5 看似说此实则说彼
书中黛玉给读者举了个例子,演示了这种“看似说此,实则说彼”的手法:第8回在薛姨妈处,紫鹃让雪雁给黛玉送小手炉来,黛玉说:“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看似黛玉说雪雁、紫鹃、小手炉的事,实则在说宝玉、宝钗、吃冷酒的事。

其实红楼梦整部书用的都是这种手法,正面看似说这样的事,反面实际上在说别的事。

比如栊翠庵品茶,看似在说吃茶,实际上指出刘姥姥是李自成,宝钗是胡虏,妙玉是黛玉之子。

比如元宵节大家吃酒,凤姐看似在说笑话“聋子放炮仗”,实际在告诉读者:湘云是龙子。

刘姥姥讲故事,说有小姑娘抽柴草烤火,结果南院马棚着火了。看似说马棚失火,实则说李自成放火烧皇陵、放火烧皇宫的恶行。

比如顽童闹学堂,看似一群小孩子玩闹打架,宝玉的四个小厮打金荣一个,结果还打输了。实际上说的是明朝四路军队打金国,却被努尔哈赤打败了。把万历末年著名的萨尔浒之战,以这种方式反映出来,类似手法在红楼梦中比比皆是。所以我们在看这本书时,也不能胶柱鼓瑟,要用黛玉演示给我们的方法,用贾瑞牺牲性命换来的教训,去读出反面的历史故事。



点击下一个:耗子精宝钗撞来?还有一对耗子?+ 宝玉麝月,对镜而笑,晴雯麝月,谁是磨牙的耗子?+ 红楼梦中,那些看似已完、实则未完的事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07 13: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14: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红楼梦猜谜之二十六《红楼梦》史湘云为什么叫“二哥哥”为“爱哥哥”?咬舌头之
锺村老人 2016-03-09   |  901阅读  |  1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猜谜之二十六

《红楼梦》史湘云为什么叫“二哥哥”为“爱哥哥”?咬舌头之人也!咬舌头即为论是非,论明末是非之史也!

红楼梦中史湘云为保龄侯史鼐、忠靖侯史鼎的侄女。史鼎、史鼐反过来读(《红楼梦》处处提示要从反面看此书方是会看)是指鼎史、鼐史,实际就是指国史也!史湘云在诗社中称为枕霞客旧友,就是说她是和学而不倦、不知早晚的读书人是朋友,是指书也,旧友是指写过去的书,指史书也!

书中史湘云一出场作者就给予强烈暗示,首先就说她是咬舌头的,首次正式出场在第二十回:“二人正说着,只见湘云走来,笑道:“二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顽,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幺爱三四五’了。”宝玉笑道:“你学惯了他,明儿连你还咬起来呢。”” 特意说史湘云将“二”念成“爱”,就是说史湘云是咬舌头的!咬舌头大家都知道就是论是非!


那究竟是论谁的是非?作者马上接着做了暗示:“史湘云道:“他再不放人一点儿,专挑人的不好。你自己便比世人好,也不犯着见一个打趣一个。指出一个人来,你敢挑他,我就伏你。”黛玉忙问是谁。湘云道:“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我算不如你,他怎么不及你呢。”黛玉听了,冷笑道:“我当是谁,原来是他!我那里敢挑他呢。”【庚辰眉批:此作者放笔写,非褒钗贬颦也。】宝玉不等说完,忙用话岔开。湘云笑道:“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厄’去。阿弥陀佛,那才现在我眼里!”说的众人一笑,湘云忙回身跑了”。这段话的目的其实就是暗示史湘云咬的是宝玉、宝钗、黛玉的舌头,意指论明(黛玉)、清(宝钗)争夺皇权(宝钗)的是非,即史湘云为明末清初国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9-3 13: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史湘云一眼认出凫靥裘,为何薛宝钗不认识?豪门闺秀的教养你不懂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当月知势榜影响力答主
​关注他
8 人赞同了该文章
贾母因爱李纨守寡可敬,便执意留李婶娘母女住在稻香村,又留邢岫烟也在大观园住下,不算厚此薄彼。原文写李婶娘虽十分不肯,贾母是长辈强留,也只得住下,这才是为客之道。结果唯有薛宝琴被留在大观园外,也是她待嫁新娘的身份被特别“照顾”了。


不过要真说避嫌,待邢岫烟与薛蝌定亲后也还在大观园住着,缘何贾母就没有管?这里头有些“隐笔”颇值得深思。贾母到底是爱薛宝琴,还是防着薛家女儿,或者就是借“爱”宝琴表达对宝钗的“不爱”,也许只有老太太自己才知道。但她借薛宝琴作含沙射影,却是一点也不含糊。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那天香菱正和史湘云讨论诗词,吵的薛宝钗受不了,薛宝琴就“华丽丽”出场了。

正说着,只见宝琴来了,披着一领斗篷,金翠辉煌,不知何物。宝钗忙问:“这是哪里的?”宝琴笑道:“因下雪珠儿,老太太找了这一件给我的。”香菱上来瞧道:“怪道这么好看,原来是孔雀毛织的。”湘云道:“哪里是孔雀毛,就是野鸭子头上的毛做的。可见老太太疼你了,这样疼宝玉,也没给他穿。”


薛宝琴的这件衣裳“不知是何物”,就是不知道是什么材料做成。薛宝钗就问哪里得来的,说明她也没看出来。曹雪芹故意借香菱说错是“孔雀毛织的”,暗示薛家人“不识货”。这个小细节要与小耗子偷香芋故事影射贾元春“有眼不识真香玉”对照。作者有暗讽王夫人和薛姨妈姐妹教养的女儿底蕴眼光不足的意思。

果然,史湘云立即纠正香菱,告诉她们三个薛家人,“哪里是孔雀毛,就是野鸭子头上的毛做的”。

史湘云“襁褓之中父母违”,从小跟着贾母被养大,受得是贾母传承史家教养,与薛家女儿的区别只在认“凫靥裘”这方面就一下区分开了。


后文袭人不在,贾宝玉的雀金裘为什么只有晴雯能补?晴雯也是贾母调教的丫头,针线最好。麝月等人是王夫人安排,综合素质就不如晴雯。

书中这些小细节,要关联看才懂作者用心。此处的“不知何物”四个字是重点,就看谁能“认识”。以曹雪芹的落笔,薛宝琴知道也是听贾母说的。她不说,薛宝钗肯定也不能说了露怯。只有香菱代表薛家说话才恰当。她说错代表薛家,史湘云肯定要纠正,双方受教养的差距就此表现出来。

几个女儿都优秀,表面看差不多,但底蕴却不同。既是“绿玉”与“绿蜡”的区别,也是“凫靥裘”与“雀金裘”的差别。


贾母便命鸳鸯来:“把昨儿那一件乌云豹的氅衣给他罢。”鸳鸯答应了,走去果取了一件来。宝玉看时,金翠辉煌,碧彩闪灼,又不似宝琴所披之凫靥裘。只听贾母笑道:“这叫作‘雀金呢’,这是哦啰斯国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前儿把那一件野鸭子的给了你小妹妹,这件给你罢。”宝玉磕了一个头,便披在身上。”

贾母珍藏的这两件衣服,先给了薛宝琴凫靥裘,再给了贾宝玉雀金裘。两件衣服外观颜色很相似,都是“金翠辉煌”,但却又不相同。只因雀金裘还有一个“碧彩闪灼”的形容,凫靥裘没有。只因孔雀毛的光彩不是野鸭子毛可比。就像绿玉和绿蜡远看相似,放在一起一眼就能看“好坏优劣”。


如今影视作品常将雀金裘做成孔雀翎般拼接图案,值得商榷。雀金裘是孔雀毛捻线织成的呢子面料,里边趁以乌云豹的皮裘内衬,又叫雀金呢、乌云豹,并不是孔雀翎带“眼睛”的图案。

雀金裘和凫靥裘都是金翠纯色的斗篷,华丽而不花哨。但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在贾母用这两件衣服表达的意思,需要认真领会。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9-02 11:03・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06: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脂砚斋的资料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在线阅读
脂砚斋
脂砚斋是《红楼梦》早期抄本的一个批语作者。脂砚斋的批语在红学界称为“脂评”或“脂批”,有脂砚斋批语的抄本被称为“脂本”。但脂砚斋其人是谁,与《红楼梦》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曹雪芹)是什么关系,迄今未形成一致看法。但从脂批的内容看来,脂砚斋其人与《红楼梦》的作者及其家族应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有少数研究者认为脂批只是商家炒作所为),脂批中往往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和隐喻进行说明,并为红学的“探佚学”分支提供了最直接、最主要的依据。

《红楼梦》作者为曹雪芹,这一点已少有争议。但作为批者脂砚斋,对书中隐事一一点露,为二百多年来广大读者及研究者们旁示迷津的这样一个重要人物,究竟是何人,他与曹雪芹又是什么关系,至今众说纷纭,莫辩孰真。

一直以来,红学界的普遍观点是脂砚斋乃是曹雪芹的平生挚友或是曹氏家族里熟悉曹雪芹的人;也有观点认为,脂砚斋就是曹雪芹本人。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却称,脂砚斋原是曹雪芹的红颜知己。理由有三:第一、她是书里人物;第二、她是女性;第三、她和曹雪芹的伦理关系,亲密无比。周汝昌甚至提出,脂砚斋就是《红楼梦》中史湘云的原型。红学研究专家、南大教授吴新雷认为,这绝对是属于没有充分材料证实的一家之言。他告诉记者,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材料还是相当缺乏的,大家从仅有的一些文献资料上来推断,观点也都不一致,不过大多数还是倾向于脂砚斋应为男性,周老肯定脂砚斋为一女性,甚至点名就是史湘云是站不住脚的。  江苏红学研究会的会员俞润生老先生认为脂砚斋为史湘云的说法绝对是错误的。他说周汝昌固然是研究红学的巨擘,但对于明明是很有争议的问题,在没有充分材料佐证的情况下,轻易下脂砚斋就是史湘云,而史湘云就是曹寻芹妻子的结论,治学态度是有失严谨的。而且还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其他研究者的身上,就是一种学术上的霸权行为。他还告诉记者,即将在央视播出的大剧《曹雪芹》杜撰的成分居多,剧情与历史事实将相距很远。理由很简单,关于可查的曹雪芹的历史资料实在太少,对曹雪芹的了解还大多停留于对他的小说研究和阅读他与一些友人的往来信件,不足以完整地表现这样一个文学巨匠。

《红楼梦》现存的版本系,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仅流传前八十回的,保留脂砚斋评语的脂评系统,另一个是经过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的、删去所有脂砚斋评语的、并续写完成一百二十回的程高本系统。所谓脂评本,是概括所有带脂批的《石头记》传抄本的总和,这些传抄过印本上都保留了大量的朱红色批语,其中有些重要的传抄版本上,题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字样,人们一般便称这些早期的《石头记》抄本为脂评本或脂批本。

关于脂砚斋的身份,红学界主要有四种说法:(一)作者说;(二)史湘云说;(三)叔父说;(四)堂兄弟说。这些都是针对脂砚斋和曹雪芹的关系而言。

作者说

此说由新红学的开山鼻祖胡适最先提出。胡适根据庚辰本第二十二回的“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这一批语认为,由于凤姐不识字,点戏时自须别人执笔,而宝玉是最具这个资格的,故此脂砚斋即是宝玉,“现在我看了此本,我相信脂砚斋即是那位爱吃胭脂的宝玉,即是曹雪芹自己……脂砚只是那块爱吃胭脂的顽石,其为作者托名,本无可疑。”但甲戌本第一回有脂批:“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说明“芹”、“脂”是两个人,因而此说经不住推理,逻辑上难以成立。除非曹雪芹不是作者。在脂批中,多次出现“余二人”,“作书人”,“批书人”语式,作者与批者界限分明,其为两人似无可疑。抑或这是作者的“狡猾笔法”,则批者亦即作者便成了自写自夸,论者用小说中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来解释。只从一部《红楼梦》中所流露出的精神思想来看,“空”念驻于心,溢于言的作者怎肯自掌其嘴。而曹雪芹那种“接蓠倒著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的高傲洒脱,狂放不羁的文人形象也断不容许自己行此不堪之举。此说最大的根据“作者作书时的心里,旁人怎得知”(俞平伯语),无疑是把脂砚斋当作普通的阅评者,忽略了他与曹雪芹之间的亲密关系。

史湘云说

周汝昌先生从脂批中挑出若干条类似女子语气的批语,遂认定脂砚斋是女性。如庚辰本第二十六回一条行批:“玉兄若见此批,必云‘老货,他处处不放松我,可恨可恨!’回思将余比作钗,颦等乃一知己,余何幸也!一笑。”同回宝玉一句“多情小姐同鸳帐”惹恼黛玉,其旁行批云:“我也要恼”。周先生认为“断乎非女性不合”,“又是个女子声口”。事实上,曹雪芹创作过程中,就无不设身处地为书中人物立言行事,是女子则拟女子“声口”,是小人则仿小人语气,是粗人又没村粗之言,林林总总,不一而拘。批书实质上无异于著书,同样需要投身书境,将自己相关情绪感受逐一批泄,至会心得意处,己口不足慨叹,便惜他人,从又一角度立场以求淋漓。同时,周先生以甲戌本第二回的一条行批“先为宁荣诸人当头一喝,却是为余一喝”作据,以为“脂砚斋不在宁荣诸人数中”,但定是书中一重要角色。由此进一步推定史湘云最为适合。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此事中紫云暗合脂砚一名,香=湘,梅=媒,证明此说最正确。

叔父说

此说所据主要有二。其一,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记:“闻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为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以是书所传叙者,与其家之事迹略同,因借题发挥,将此书删改至五次......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砚之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易其名曰《红楼梦》”,又“闻其所谓‘宝玉’者,当系指其叔辈其人,非自己写照也。”两句皆从“闻”字开头,应是引用当时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并非从他舅父明义,明琳处听来,所以作不得确证。这种“闻”更曾一度引起人们对曹雪芹关于《红楼梦》著作权的怀疑,其谬可见(富察明义本可能与曹雪芹交好,有《题红楼梦》诗二十首,诗前注:“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年华之盛......余见其抄本焉”,他不可能传裕瑞“不为何人之笔”语)。裕瑞自言:“雪芹二字,想系其字与号耳,其名不得知。曹姓,汉军人,亦不知其隶何旗”,对曹雪芹如此不了解,我们怎么能听其“闻”语而信之呢?甚至连“前辈姻戚中有与之(曹雪芹)交好者”这种事也要前加一“闻”字方敢出口,岂不可笑?其二,庚辰本第十八回:“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脂批:“批书人领至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据此:脂砚斋呼元春为先姊,而元春形象又是以曹雪芹当王妃的姑姑为原型,这样推算,脂砚斋当然该是曹雪芹的叔辈了。

堂兄弟说

脂砚斋和曹雪芹是兄弟辈。靖本第二十二回有一条畸笏叟批语:“前批知者聊聊 ,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批语中并称曹雪芹,脂砚斋为“诸子”,而自称“朽物”就语气看,曹脂似是同辈,畸笏叟年辈均长于二人。甲戌本第三回:“老爷说了:‘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畸作批曰:“余久不作是语,见此语未免一醒。”这里畸笏叟自比贾赦,更可证明其为自比贾宝玉的脂砚斋的长辈。甲戌本第二回:“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脂批:“‘后’字何不直用‘西’字?恐先生堕泪,故不敢用‘西’字。”按脂砚斋称呼“先生”之恭敬,“先生”当为长辈,或者就是畸笏叟。曹寅自号“西堂扫花行者”,他这一支对“西”字极其敏感。后人作书,自然避忌。此时作批时间最早已是甲戌年(1754),上面三条批语中,无论“先生”还是畸笏叟,都不会是曹寅本人或其兄弟,而只能是曹寅子侄中人。脂砚斋也就理所当然是曹寅孙辈,从而平辈于曹雪芹。 另外,单就脂批来看,脂砚斋和曹雪芹为同一辈的兄弟似更合于情理。甲戌本第一回一条脂批:“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一芹一脂”并称,可以想象,他们之间的关系应为兄弟合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21: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和史湘云都有一个金麒麟,曹雪芹这么写是在暗示什么?
昵称66206798 2019-10-11   |  57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里,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一章节总让人感觉怪怪的,让人有一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在《红楼梦》里这样的一种写法有很多,但是能够成为一个章节的,却只有此一处。

有一些东西由于章节有限,不能穷其始终。比如说秦可卿是怎么嫁入贾家的,世间的事千奇百怪,也没有什么可惊讶的。还有一些东西,作者就是写到那里为止,设下玄关,半含半露,读者亦不必深究。比如说秦可卿与贾珍的关系,凤姐与贾蓉的关系。特别是描述尤三姐的情感世界,作者有意避开一些敏感的文字,反映了作者对尤三姐的尊重,这里面有作者的情感和操守。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里面应该有作者的一种暗示。他能暗示什么呢?只能是暗示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贾宝玉与湘云之间的关系。史湘云有一个金麒麟,贾宝玉也有一个金麒麟,两个金麒麟一个小一个大,一个属阴一个属阳,正好相配。苹果手机维修

史湘云这个金麒麟不但与贾宝玉那个金麒麟阴阳相配。而且还与贾宝玉口含的玉坠相配。配成真正的金玉良缘,这样来说就没有薛宝钗什么事了。伏白首双星就是说他们二人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

史湘云与翠缕论阴阳,就是暗喻贾宝玉与史湘云那种相配的婚姻,还有这段婚姻的挫折。林黛玉应该是小说里杜撰出来的人物。“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反映了作者内心最深沉的痛。是作者自己破坏了自己最美好的婚姻。



史湘云面容姣好,感情纯真,应该是一个令人深爱的女子。她与贾宝玉又是朝夕相处,两小无猜,产生感情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是,无论是她醉卧芍药荫,还是她一张口就是爱哥哥,爱哥哥的,都是让功名心重虚荣心强的人无法接受的。

史湘云身上有可爱之处,也有缺陷,而且还都是很明显的。这就使她成了一个矛盾的共同体,为他们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


细读红楼会发现,贾宝玉的思想感情是发生过变化的。贾宝玉是一个非常执着诚实的人,他不懂得那个社会里的世事人情,而且他对那个社会提出了疑问,诸如为什么要文死谏武死战等等。但贾宝玉在起初的时候是不能从根本上反对封建社会的,因为他毕竟生活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思想一直都是很矛盾的。像他这种人是不能在社会上生存的,当他在社会上生存不下去的时候,他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也就彻底的爆发了。

人的思想是很复杂的,总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当初在贾宝玉的身上也许能够找到贾雨村身上的影子,他就应该是那一个功名心重虚荣心强的人。贾宝玉比贾雨村多的是聪明才智,诚实执着。少的是附会迎合,钻营下作。



贾宝玉受到了封建社会很深的毒害,迷信使他吃尽了人生的苦头。但是贾宝玉最终还是能够清醒过来的。他诚实执着,虽然迷信封建礼教,但不能真正懂得那个社会里的世事人情,他聪明灵秀,对当时的社会提出了疑问。而且他当真是诚实执着的,始终没有放弃当初的怀疑,始终没有接受到世事人情的教育。

婚姻使人对生命产生了认识。惊警梦幻,日夜忧叹。作者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睡不着,刚有些朦胧就会被眼前浮现的一具骷髅所惊醒,这就是“风月宝鉴”。“白骨满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反映了作者对生命产生了终极认识。


作者永远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段感情,那段感情给他造成了最深沉的痛。“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个字,阳尽了就成了阴,阴尽了就成了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一个阳出来,阳尽了又有一个阴出来。”这段文字反映了事物的曲折变化,包括感情命运思想智慧,都是这样。

因为熟惯而生嫌隙,甚至因为熟惯而生厌倦。容易得到的,人永远也不会懂得珍惜,只有当机会失去的时候,人才会真正懂得她的美好……   

作者:花满山,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23: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琴故设难题,史湘云解出完美答案,侯府千金比商贾之女强太多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当月知势榜影响力答主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行酒令是古人酒桌上常作的娱乐游戏,种类花样繁多。如第二十八回的“悲愁喜乐”酒令偏文,有诗有曲有歌,既风雅又有难度,是文人雅士应酬的酒令。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则要简单,是贵族家庭宴会的选题,热闹又有趣。

如今贾府长辈们不在,这些主子丫头们济济一堂,自然就形成两派。以诗社为班底的人喜欢文雅复杂的酒令,有难度更有趣味。以尤氏、鸳鸯等识字不多的,则喜欢“拇战”划拳这类痛快简单的游戏。堪比“文斗”与“武斗”一般。


双方各有拥趸,便两方同时进行。喜武斗者划拳不消多准备,撸胳膊挽袖子就可以捉对比划起来。输了喝酒好不痛快。但文斗就要拣选一个题目好作比较。文雅酒令种类颇多,商议起来太慢,便听从林黛玉的抓阄提议,让香菱写了一二十个,由平儿抓取,结果就抓出了酒令的老祖宗“射覆”来。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据《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上尝使诸数家射覆。”颜师古注曰:“于覆器之下置诸物,令闇射之,故云射覆。”

所谓“射覆”,“射”为猜度,“覆”为覆盖。简单说就是盖住一样物事,猜测所藏之物是什么。高深的射覆要与《易经》、六爻之数有关,是古代雅士日常玩乐的高难度有趣游戏。

《红楼梦》交代的这个“射覆”酒令,不用实物覆盖,只需要“覆”者提供现场所有之物的线索,让“射”者去猜。但不能直白说出答案,需要引用与之相关的线索点明,难度虽有降低却也有游戏门槛。


比如薛宝琴第一个游戏。她掷了骰子是三点,香菱也掷了个三。于是宝琴“覆”,香菱“射”。薛宝琴就说了个“老”字。

“老”字肯定要关联在场的某一样事务。香菱虽学问不错,也学会了作诗。但与在座这些学霸们的差距还是不小。而且我猜她可能根本没太弄懂“射覆”的真玩法,一时毫无头绪。

史湘云“好事”又最藏不住话,她见香菱猜不到就替她满屋子乱看。果然就看到了“红香圃”的“圃”字,便知道宝琴覆的是“吾不如老圃”的“圃”字。

“吾不如老圃”出自《论语·子路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薛宝琴真正覆的“圃”字,不能明说便说“老”字。香菱需要知道“吾不如老圃”这句经典才可能射对。因为就算猜到也不能直说“圃”字,说出来就输了。得像史湘云告诉她那样说“药”字,以“药圃”射“圃”字,才算正确答案。这就是“设覆”的游戏规则。

其实只要猜到是“圃”,无论是“药”,“花”,“菜”等,只要能与“圃”字组词的都对。史湘云说没采用“花、菜”等字,而选了“药”,熟悉曹雪芹笔法的就知道他又开始伏笔,一如“设覆”了。

“药”相当于作者给出的“覆”,读书人如何去“射”,肯定见仁见智。但趣味就在这里,一旦想通便有意思。

首先,四人同辰留下了一个“后继无人”的问题需要解答,此处肯定有答案。

其次,线索肯定要从人物的隐喻入手。薛宝琴是薛宝钗的影。香菱是林黛玉的影。而史湘云常代贾母发声。这三个人的关系是重点。

最后,史湘云帮助香菱,只说“药”不提其他,答案就肯定在“药”的隐喻之上。

如此角度再看这个“设覆”,便有了不一样的意思。

先看薛宝琴的“覆”。“吾不如老圃”,讲的是一个叫樊迟“后生”,向孔子请教学问。谁想他不按套路出牌,绝口不问文化课,反而请教孔子如何种地、种菜。


孔子告诉他,种地我不如老农,种菜我不如老菜农。言外之意是樊迟问种地、种菜我不擅长,应该请教他擅长的文化知识。这件术业有专攻,也叫有的放矢。

但反过来看“吾不如老圃”,就有另一层意思。孔子学问大,樊迟不问“学”而问“技”,请教初衷不正。也有“有眼不识真香玉”,丢了西瓜捡芝麻之嫌。

如果将这个典故套用在贾宝玉的姻缘上,就会发现金玉良姻背后的支持者们,就像樊迟一样初心“不正”。他们根本就不想着求一个好姻缘为贾府未来发展铺路,只是私心作祟。

要知道“吾不如老圃”,还明确了社会阶层和分工不同的现实问题。种地的要找老农请教,种菜的要找老圃请教,儒生要找孔子请教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各归其类才可产生最佳的结果。

这就好比薛家是商人,贾家是世袭贵族,双方门不当户不对,注定不能成就好姻缘。薛宝琴覆“吾不如老圃”,作者隐喻薛家图谋金玉良姻,对双方都有弊端,强扭的瓜不甜,只能酿成苦果。这里答案就初露端倪。

再看史湘云挺身而出帮助香菱,代表的是贾母对木石姻缘的支持。贾母选择林黛玉不是出于“私心”,而是从贾家现实需要出发的正确选择。彼时贾家历经三代富贵,急需弃武从文转型。林黛玉出身书香门第符合贾家所求。木石姻缘是能够帮助贾家未来延续基业的“好姻缘”。

如果贾宝玉娶了林黛玉,就不会发生后面一系列的连环悲剧,导致他这一脉断绝。即便贾府抄家,有林黛玉在,贾宝玉不会出家,就有机会留下子嗣,再悉心教育,何愁不能“暮天新雁起汀洲”?

史湘云以“药”为“射”,就给出“拯救”贾宝玉这一支未来传承危机的“良药”,唯有以香菱影射的林黛玉才是。且木石姻缘不光对二房一支有益,还是未来抄家后破而后立的“补天人”,具有滋补贾府以“养”荣的效果。


类似这种设计巧思,若单纯从故事本身看很容易忽略。但熟悉曹雪芹设譬的一贯手法就不难理解。

黛玉偏看见了,说“快罚他,又在那里私相传递呢。”哄的众人都知道了,忙又罚了一杯,恨的湘云拿筷子敲黛玉的手。于是罚了香菱一杯。

何以林黛玉“自毁前程”,道破了史湘云替“她”作弊?这就是事务有利必有弊的两面性造成。

木石姻缘固然是好,但最终以失败收场,除了外部因素之外,也有林黛玉自身的原因。比如她身体不好,是“药”培的体格不争气。贾母再支持也无可奈何。史湘云拿筷子敲了她的手,何尝不是“恨铁不成钢”之意?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之前总疑惑他到底在做什么。直到想通这些文字的意义,才发现湘云挺身而出,必须由黛玉“揭发”,形成证据闭环的妙笔。其他人无论谁做,都不成完美的“伏笔”。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9-04 11:31・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9-10 17: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锁麟囊是用丝线绣制的一种袋式物品。因上面绣有麒麟的图案,而绣制的方式采用的是“锁”,即缝纫时针脚很稠密,线斜交或钩连,绣出的图案严密、结实,整体构图华丽而颜色浓重,故称“锁麟囊”。 [1]
中文名锁麟囊
种    类绣有麒麟的“锦袋”、“荷包”
年    代东汉
出    处论衡·定贤
目录
1民间习俗
2历史记载
民间习俗
播报
编辑
锁麟囊就是绣有麒麟的“锦袋”、“荷包”、“百宝囊”、“绣包”。它既是一种生活用品,也是一种吉祥物,所以做工考究。早年间,在一些地区有女儿出嫁时送“锦袋”的习俗,即女儿出嫁上轿前,母亲要送一只绣有麒麟的荷包,俗称“锁麟囊”,寄希望女儿早生贵子,也保佑女儿平安、幸福,表达的是一种吉祥和祝福之意。
“锁麟囊”里面装的多为贵重物品,以珠宝首饰和钱财居多,但装多少一般视家境而定。对于大户、富贵人家,装得较多,均为金银珠宝。而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大多只是象征性地装几件廉价的首饰或铜钱儿,只是图个吉利。“锁麟囊”多在出嫁的时候由姑娘随身携带,既是饰物,也是娘家家境是否殷实的象征。但也有的是装在箱子中,随嫁妆送到男方家里。
“锁麟囊”一般是由待嫁女子的母亲精心绣制,也有的是姑娘自己绣制的,还有是请当地手艺高超的人绣制的,事先由姑娘选好布料和样子(图案),但更多的是到店铺里选购的。 [1]
历史记载
播报
编辑
东汉·王充《论衡·定贤》,麒麟送子是古时候祈子法的一种。传说中麒麟是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们带来子嗣。
——清·胡 承谱《只麈谈》卷四《荷包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40
 楼主| 发表于 2024-9-10 19: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棠
播报
编辑
讨论99+
上传视频
北宋苏轼诗作展开42个同名词条
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04:44
一分钟了解海棠
00:44
《海棠》宋 苏轼古诗词
01:06
苏轼一首《海棠》小诗,字字皆美,最后两句更是经典传诵
06:14
收藏
3329
115
《海棠》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曾入选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语文教科书。这首诗写作者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之所见。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极富浪漫色彩。
作品名称海棠
作    者苏轼
创作年代北宋
作品出处《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题    材咏物诗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名家点评
5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⑴,香雾空蒙月转廊⑵。
只恐夜深花睡去⑶,故烧高烛照红妆⑷。 [1]
注释译文
播报
编辑
词句注释
⑴东风:春风。袅袅:微风吹拂的样子。一作“渺渺”。泛:摇动。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⑵香雾:指海棠的香气。空蒙:雾气轻轻笼罩的样子。一作“霏霏”。
⑶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⑷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故,于是。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2-3]
白话译文
春风吹拂,海棠摇曳发出雅致的光泽。海棠的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亮转过回廊那边去,照不到这海棠花。
生怕夜深海棠花睡了,因此取来烛火照耀它明媚的姿容。 [3]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这首绝句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时作者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经有五个年头。 [2-3]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整体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并不拘限于正面描写。首句“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从中还可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濛迷幻的境界,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
后两句,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不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一个“恐”写出了作者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作者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此刻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
“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于是作者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作者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4]
名家点评
宋·释惠洪:“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冷斋夜话》) [4]
清·纪昀:“查(慎行)云:‘此诗极为俗口所赏,然非先生老境。’”( 《纪批苏文忠公诗集》) [4]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17:33 , Processed in 0.07414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