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薛宝钗串演皇太极·任是无情也动谁?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0 12: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串演皇太极·任是无情也动谁?【{金锁//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94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2018-07-23可可诗词网-美人宫怨 https://www.kekeshici.com

【诗句】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出处】唐.薛逢《宫词》

【意思】大清早,宫妃们在十二楼打扮梳妆;登上望仙楼台,盼望着临幸的君王。兽形门环紧锁宫门,内心十分凄怆;铜龙漏斗越滴越慢,坐待更觉日长。

【鉴赏】宫楼之上的宫妃们,天刚微亮就 着意梳妆打扮,在望仙楼上急切企首盼望着君王的恩准幸见。诗中用 “十二楼”、“望仙楼”代指宫妃的住处。“十二楼”有宫妃多之意, “望仙楼” 暗寓宫妃的失望神情。作者把宫妃的企盼心理描写得十分逼 真细腻,生动地反映了她们寂寥的生活。

              无情的锁链把宫门上那兽形 的、冰凉的铜质门环紧紧地连接着。那黄灿灿的刻有龙纹的漏壶发出的 没完没了的滴水声,一直持续到天黑。诗句以冷寂的环境描写,映衬宫 妃昼长难耐的寂寞和苦闷,同时也点明她们行动不自由,犹同囚犯一 般。

【全诗】

《宫词》
.[唐].薛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鉴赏】

诗的首联,即点明人物身份和全诗主旨:“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十二楼”、“望仙楼”皆指宫妃的住处。《史记·封禅书》记,方士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又,《旧唐书·武宗本纪》记,“会昌五年作望仙楼于神策军”。诗中用“十二楼”、“望仙楼”代指宫妃的住所,非实指,是取其“候神”、“望仙”的涵义。这两句是说,宫妃们在宫楼之上,一大早就着意梳妆打扮,象盼望神仙降临一样企首翘望着君王的恩幸。

  颔联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渲染,烘托望幸之人内心的清冷、寂寞:“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这两句说,宫门上那兽形门环被紧紧锁住,那龙纹漏壶水滴声声。上句“冷”字,既写出铜质门环之冰凉,又显出深宫紧闭之冷寂,映衬出宫妃心情的凄冷。下句“长”字,通过宫妃对漏壶中没完没了的滴水声的独特感受,刻画出她昼长难耐的孤寂无聊的心境。
下一篇: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上一篇: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10: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为何输给薛宝钗?只因宝钗有一招守株待兔本领,黛玉学不会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红楼梦(小说)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金玉良姻和木石前盟最后的结果是贾宝玉娶了薛宝钗,与林黛玉劳燕分飞。不管林黛玉是外嫁作王妃还是死亡,她都像刘兰芝和唐琬一样,与所爱分崩离析。而薛宝钗则实现了与贾宝玉的姻缘,嫁作了宝二奶奶。






如果不论结果只讲姻缘。毫无疑问薛宝钗与林黛玉的“比较”中笑到了最后,林黛玉“输了”。

薛宝钗算是“守株待兔”的最佳诠释。从住进贾府开始,直到八年后实现金玉良姻,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

尽管牡丹花签“任是无情也动人”,是说薛宝钗被动谋求金玉良姻错不在她,卷入“钗黛”姻缘之争的不能善解人意也是不得已。但薛宝钗的存在无疑给林黛玉和宝黛之情带来巨大的压力,影响了木石前盟姻缘的最终结局。这是毋庸置疑的。

妙玉借“五年梅花雪水”劝林黛玉敞开心胸认识薛宝钗的好,随后二人“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不但冰释前嫌更是情同姐妹。那一段时间是林黛玉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也是她人生最后的惬意。






只是钗黛感情好,她们的姻缘之争依旧存在。林黛玉嫁给贾宝玉的最大绊脚石依旧是薛宝钗。而薛宝钗需要实现金玉良姻,借贾府的势拯救薛家扶持薛蟠,她也没有别的选择。

不过,薛宝钗最终能够取得最终胜利,并不是她在贾宝玉的姻缘上比林黛玉占据优势,恰恰是林黛玉出了意外,才让她最后“守株待兔”成功。

第一回,贾雨村作“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对联,是最明显的“草蛇灰线,伏线千里”的伏笔,也能肯定是对宝黛钗三人姻缘的最终隐喻。

当时贾雨村先作这副对联,随后作“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表达想向甄士隐求娇杏之意,最终是他娶了娇杏后,在“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为了自己的前程而牺牲了恩人之女甄英莲。






甄英莲也就是香菱,是贾雨村的“恩人之女”,影射了林如海女儿林黛玉和贾政女儿贾探春。

香菱被薛蟠抢走做妾,薛蟠字文龙影射了帝王之意。预示贾雨村最后也会牺牲林黛玉和贾探春女儿被“抢走”嫁作妃妾。对应的伏笔就是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故事。

贾探春明确是要远嫁海外异国为王妃的。林黛玉的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也是昭君出塞嫁作异国王妃故事。再结合贾探春为林黛玉取号潇湘妃子的娥皇女英二女同嫁典故,可知日后贾雨村会像牺牲香菱一样,导致了恩人之女林黛玉和贾探春被远嫁异国作王妃。是为“玉在椟中求善价”。

娇杏的“杏”指幸运。她是杏花签的贾探春远嫁之后否极泰来的影射。根据贾雨村当日作“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对联时的前后线索来看,与薛宝钗无关,也就表明有观点认为薛宝钗日后嫁给贾雨村值得商榷。






别说贾府抄家后,贾雨村这兴隆街的大爷肯定落不得好下场。就是以薛宝钗的德行,她也不可能“嫁二夫”。

当初平儿跑去和薛宝钗讲述了“石呆子失扇子”的故事,石呆子就是影射贾宝玉。他被贾雨村迫害的家破人亡,被夺去的扇子:湘妃(潇湘妃子)、棕竹、麋鹿(蕉下客)、玉竹,就暗示八十回后贾雨村谋害贾宝玉,导致林黛玉和贾探春二女被“抢走”。而薛宝钗正是因为贾雨村的插手,才在林黛玉去后等到机会嫁给了贾宝玉。是为“钗于奁内待时飞”。

客观的说薛宝钗的“胜利”不是她的胜出,而是林黛玉的提前出局给了她“替补”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钗黛合一”,林黛玉的人生到了十七八岁戛然而止,而薛宝钗出场就如成熟妇人一样。

如果将林黛玉和薛宝钗放在一起,很明显林黛玉像十八岁前的前半生,薛宝钗像十八岁后的后半生。






在“接续”的设定上,曹雪芹在第五十八回借梨香院的藕官、菂官和蕊官的故事也给出明确暗示。藕官将菂官死后、她待蕊官温柔如故比作男子丧妻续弦一般。就暗示贾宝玉失去林黛玉后娶薛宝钗作“续弦”的事实。

其实从香菱与冯渊有三日婚约后,却被薛蟠抢走做妾的伏笔来看。八十回后的林黛玉和贾宝玉显然是有了明确婚约的。只是最终没能结成姻缘而劳燕分飞,才有了薛宝钗的“替补”。






当然,其中的根源还是要归到以王夫人、贾元春为首的贾家人反对林黛玉和宝黛姻缘,才导致林黛玉和贾宝玉没能尽早成就姻缘,最终悲剧收场。谁让宝黛钗三人的《终身误》原型,明显借鉴了《孔雀东南飞》《梁祝》和《钗头凤》故事呢。抛开细节去对照,就会发现故事的梗概脉络一模一样,这肯定不是巧合。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10-11 10:13・IP 属地辽宁
林黛玉
薛宝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11: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嵬坡
[ 唐 ] 郑畋
原文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译文
杨妃死后玄宗銮驾又回帝京,夫妻之间的恩爱虽难忘却,而国家却已一新。

处死杨妃也是玄宗英明决策,不然就会步陈后主亡国后尘。

注释
马嵬(wéi )坡:即马嵬驿,因晋代名将马嵬曾在此筑城而得名,在今陕西兴平市西,为杨贵妃缢死的地方。

回马:指唐玄宗由蜀还长安。

云雨:出自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引申为男女欢爱。此句意谓玄宗、贵妃之间的恩爱虽难忘却,而国家却已一新。

景阳宫井: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湖边。南朝的昏昧陈后主陈叔宝听说隋兵已经攻进城来,就和宠妃张丽华、孙贵嫔躲在景阳宫井中,结果还是被隋兵俘虏。

作者介绍

郑畋
郑畋(tián)(825年-883年),字台文,荥阳人,唐朝末年大臣、诗人、僖宗朝宰相,桂管观察使郑亚之子。郑畋出身于荥阳郑氏,考中进士后在藩镇幕府为官。864年,郑畋进入朝廷,累官至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后因错被贬为梧州刺史。唐僖...
查看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11: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桃叶渡怀古原文翻译赏析tuhbkq2015.04.10浏览115次其他[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binjieli2015.04.11


满意答案
《怀古绝句》是《红楼梦》中薛宝琴所作,共有十首,《怀古绝句·桃叶渡怀古》就是其中之一。薛宝琴常夸自己从小跟随父亲行商,足迹广,见闻多,这是可信的,但十首诗中所写的地方却并不都是她所亲历过的。薛宝琴对自己幼年经历的夸耀和这些怀古诗的总的情调比较低沉是一致的,都曲折地反映出她原先的家庭已经每况愈下了,否则她不会前来投靠贾府。不过,她写诗时所过的总还是贵族小姐的奢华生活,她真正悲哀的日子将随着四大家族的没落而到来,那时候她还会再一次走得远远的,而且将以十分感伤的心情来回忆大观园的生活。
这首《怀古绝句·桃叶渡怀古》在小说中的寓意实际上是说贾迎春的。“衰草闲花映浅池”的景象在书中第七十九回里已经写到:贾迎春被接出大观园后,贾宝玉“天天到紫菱洲一带地方徘徊瞻顾”,“看那岸上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贾宝玉感伤之余口吟一诗,也是以“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起头的。“桃枝桃叶”本是同根,恰好喻贾宝玉与贾迎春的兄妹关系。诗的后两句是小说八十回之后的细节,无从揣测,后半部佚稿中是否会有贾宝玉空对贾迎春所遗之小照一类的情节,就不得而知了。
《怀古绝句》不是真正的咏史诗,也不是纯粹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制的春灯谜。它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某些鉴赏,并不一定代表作者或小说人物的历史观。
注释
  (1)桃叶渡:在今南京市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桃叶是晋代王献之的妾,曾渡河与王献之分别,王献之在渡口作《桃叶歌》相赠,桃叶作《团扇歌》以答。后人就叫这渡口为桃叶渡。见《古今乐录》。
  (2)“衰草”二句:因人名桃叶,而用花草萧瑟的秋天桃树上叶子离开枝条来说人的分别。
  (3)梁栋:大臣的代称。王献之曾为中书令。多如许:多半如此。指难免都会有离别亲人的憾恨。
  (4)“小照”句:意即题着字的壁上空悬着小照,即画像。空悬,徒然地挂着。王献之曾在壁上题字及作画事见《晋书·王献之传》:“(王献之)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桓温尝使(献之)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侼牛,甚妙。”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00分享[url=]举报[/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6 17: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闺怨》
译文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注释陌头:路边。悔教:后悔让。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赏析思妇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诗人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写出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原文
王昌龄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不知 一作:不曾)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
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初春来临细心装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然见到路边杨柳新绿,心中一阵忧愁,悔不该叫夫君去从军建功封爵。

注释
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未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写就的。开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龄在此年前后曾去过西北边陲,此诗大约作于其时。

简析
  《闺怨》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的心理变化。诗的首句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其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其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抒写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全诗并未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显露无余,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用笔极精炼,意韵极深婉。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d9343fa5dac7.aspx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212篇诗文 ► 180条名句
《红楼梦》文字稿——悔教夫婿觅封侯2022年09月14日 20:08560浏览 · 7点赞 · 3评论




云开昭日月

粉丝:1298文章:175


关注


一、悔教夫婿觅封侯
第二十六回薛蟠请众人吃酒,把贾宝玉骗了出来,要请他吃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的大西瓜等稀罕物。冯紫英说他今日有一件大大要紧的事,所以不能奉陪了,并保证之后回请他们。于是第二十八回众人就都到了冯紫英家,除了贾宝玉、薛蟠,还有唱小旦的蒋玉菡、锦香院的妓女云儿等。
贾宝玉笑道:“听我说来:如此滥饮,易醉而无味。我先喝一大海,发一新令,有不遵者,连罚十大海,逐出席外与人斟酒。”冯紫英、蒋玉菡等都道:“有理,有理。”宝玉拿起海来一气饮干,说道:“如今要说悲、愁、喜、乐四字,却要说出女儿来,还要注明这四字原故。说完了,饮门杯。酒面要唱一个新鲜时样曲子,酒底要席上生风一样的东西,或古诗、旧对、《四书》《五经》成语。”薛蟠未等说完,先拦道:“我不来,别算我。这竟是捉弄我呢!”云儿站起来,推他坐下。听宝玉说道:“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很多人都看出这里有对人物命运的暗示,这个我是认同的,但是很多人认为这里是对薛宝钗人物命运的暗示,对此我就有不同看法了。
“青春已大守空闺”,因为一般认为薛宝钗的结局是孤独终老,所以很多人就认为这说的肯定就是薛宝钗了。所谓薛宝钗守活寡这种说法,是基于薛宝钗是大反派,应该受到惩罚的心理而言的。我之前已经说过不同看法了,这里先不说这个。只说《红楼梦》中最终结局可能是守寡的人物,并不只有薛宝钗。
第二句就是这篇文章的标题,这个先不说,先看后面第三句:对镜晨妆颜色美。古代女子当然多少都会化妆,但这个放到薛宝钗身上就很违和。海棠诗里是怎么说的?“淡极始知花更艳”,“欲尝白帝凭清洁”。
贾宝玉这“悲、愁、喜、乐”第四句“秋千架上春衫薄”,这句倒是问题不大。但一个女子显然不能先“青春已大守空闺”,再“悔教夫婿觅封侯”。都“守空闺”了,哪还有夫婿让你“悔教”?而且最后才“秋千架上春衫薄”,这显然是逆生长了。所以很多人也都看出来了,这“悲愁喜乐”对于人物命运的暗示,是反着来的。《红楼梦》里面的人物也没有先“悲愁”后“喜乐”的,全都是先“喜乐”后“悲愁”的。
可是即便反过来看,最后两句“对镜晨妆颜色美”和“秋千架上春衫薄”,也并不符合薛宝钗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个很多人也都已经解读过了,我这里重点说一下第二句“悔教夫婿觅封侯”与薛宝钗的违和之处。
首先,薛宝钗不可能“悔教”。根据脂批,我们知道后面有一章的标题叫“薛宝钗借词含讽谏”。为什么她要“借词含讽谏”?是因为成婚之后,按封建礼教夫为妻纲的规范,你就不能像《红楼梦》前三十六回那样劝说贾宝玉了。请大家看书中第三十六回,王夫人将袭人定为宝玉未来的姨娘,含泪说道:“你们哪里知道袭人那孩子的好处?比我的宝玉强十倍!宝玉果然有造化的,能够得他长长远远的伏侍他一辈子,也就罢了。”凤姐道:“既这么样,就开了脸,明放他在屋里岂不好?”王夫人道:“那就不好了,一则都年轻,二则老爷也不许,三则那宝玉见袭人是个丫头,纵有放纵的事,倒能听他的劝,如今作了跟前人,那袭人该劝的也不敢十分劝了。”
还是那句话,道理是相似的。之前我是你两姨姊妹的姐姐,我劝你的时候,你多少还得给我点面子。(就这种关系,贾宝玉已经很不给宝钗面子了。)可是现在你嫁给了我,成为我的妻子了,这可不是咱们现代社会这样的平等关系。这就好比即便你是贵族,在皇帝的面前,你也相当于奴仆,特别是在明清时期。而薛宝钗是书中最遵守礼教规范的人物,其他人物还可能会“教”贾宝玉去“觅封侯”,而薛宝钗是绝对不会逾越分际的。所以她才必须“借词含讽谏”。
说完了薛宝钗不可能“教”,那么再说薛宝钗不可能“悔”。这个我之前的文章和视频也已经提到过了。看看她所写的诗词就了然了:“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这个意思我觉得不用解释。“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不语婷婷日又昏”的涵义宝钗个人追求的视频已经说过了,仍然是始终不改其志的意思。“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即便遭受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仍然是同样的意思。“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这个就更不用解释了。如果这些情节你看书看得足够多、足够认真的话,应该会明白薛宝钗才是《红楼梦》的作者最推崇的标杆式人物,她在书里面是始终不变的。所以薛宝钗就不可能“悔”。
而且前八十回里面,薛宝钗劝说贾宝玉要读书上进,也并不是让他什么“觅封侯”。看看第四十二回宝钗劝诫林黛玉的时候是怎么说的:“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在宝钗看来,读书首先是为了什么?是“明理”。如果你有那个能力的话,那么再辅国治民。可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在宝钗看来,其实也是在作者看来,当时并没有真正能“辅国治民”的人,相当多人都是“读了书倒更坏了”。那么贾宝玉这样正经书都不看,只喜欢看杂书的人,就是能“辅国治民”的人吗?在宝钗看来,男人首要的任务是什么?“耕种买卖”,也就是养家糊口,是经济事务。婚后宝钗让贾宝玉认真读书考取功名,首先也只是为了让他有立身之本,能够养家糊口而已,根本就谈不上什么“觅封侯”。因为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不像咱们相对平等的现代社会,女人是不能随便出去赚钱的。而贾宝玉你让他种地、做生意,他干得了这些事情吗?
说完了宝钗这一面,那么再来看贾宝玉对于“觅封侯”的违和之处。贾宝玉婚前非常抵触宝钗的劝说,那么婚后就会立刻改变态度吗?不管这么多了,就按续书的情节来走,但是贾宝玉别说是最后考中了举人,就算他考中了进士,这就算是“觅封侯”了吗?很多人把这里的“觅封侯”当成引申的意思,但把这个放到贾宝玉的身上,我觉得还是过于引申了。我认为这个“觅封侯”就是字面的意思,而不是只要你读书上进,想要考取功名了,那就算是“觅封侯”了。
第十四回最后,来送殡的那些家族都是怎么封侯的?贾家的初代又是如何当上宁国公和荣国公的?明代名将戚继光有诗云:“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通过战功才最有可能封侯。而贾宝玉不像贾兰等人,对于骑射他根本就不感兴趣,你指望他去带兵打仗吗?“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悔教”的不是薛宝钗,“觅封侯”的也不是贾宝玉。那么是谁呢?前面已经说了这“悲愁喜乐”四句是反着来的,那么现在请把这“悲愁喜乐”四个字也反过来看。就变成什么了?变成“乐喜愁悲”了。而第五回的《红楼梦》曲里面,有一首叫做《乐中悲》。
当然光这个就太武断了。请看第三十二回的开头,袭人斟了茶来与史湘云吃,一面笑道:“大姑娘,听见前儿你大喜了。”史湘云红了脸,吃茶不答。这里的意思是:这次史湘云来贾府之前已经定过亲了。庚辰本第三十一回脂批云:“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在第十四回最后送殡的人里面就有这卫若兰。而卫若兰这个姓,保卫的“卫”,我认为作者不是白设置的。前面已经说过了,立下战功才更可能封侯。所以我认为第二十八回“女儿乐,女儿喜,女儿愁,女儿悲”这里,作者所暗示的“悔教夫婿觅封侯”的人物其实是史湘云。
这也和第三十二回史湘云从小的期望相对。袭人道:“这会子又害臊了。你还记得十年前,咱们在西边暖阁住着,晚上你同我说的话儿?那会子不害臊,这会子怎么又害臊了?”结合前面的“大喜了”,十年前史湘云和袭人所说的话,显然是未来想要一个好夫君之类的话。但是《红楼梦》这本书的“宗旨”,就是一切都要成空。“美中不足,好事多磨”;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我觉得这也符合宝钗的海棠诗,本身已经很好了,你还想要更好,那么就“愁多焉得玉无痕”了。
二、凹晶馆联诗之前(上)
第七十六回贾府中秋团聚。只因黛玉见贾府中许多人赏月,贾母犹叹人少,不似当年热闹,又提宝钗姊妹家去母女弟兄自去赏月等语,不觉对景感怀,自去俯栏垂泪。宝玉近因晴雯病势甚重,诸务无心,王夫人再四遣他去睡,他也便去了。探春又因近日家事着恼,无暇游玩。虽有迎春、惜春二人,偏又素日不大甚合。所以只剩了湘云一人宽慰他,因说:“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像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何况你又多病,还不自己保养。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社也散了,诗也不作了。倒是他们父子叔侄纵横起来。你可知宋太祖说的好:‘卧榻之侧,岂许他人酣睡?’他们不作,咱们两个竟联起句来,明日羞他们一羞!”黛玉见他这般劝慰,不肯负他的豪兴,因笑道:“你看这里这等人声嘈杂,有何诗兴。”
很多人看到这里,就说你看史湘云总算说薛宝钗的坏话了,这说明她终于看透了薛宝钗这个阴险大反派的真面目。87版电视剧好像是最后一集,已经成了船妓的史湘云终于又见到了贾宝玉,黛玉、凤姐她都立刻询问了,唯独不关心宝钗怎么样了。之前保龄侯史鼐迁了外省大员,贾母舍不得湘云,就把她接到家中,原要命凤姐另设一处与她住,史湘云当时可是执意不肯,只要与宝钗一处住的。就是因为湘云后面看透了薛宝钗这恶人的真面目,所以最后才不想问她怎么样了。
这些人觉得第七十六回这里和前面七十五回探春撵宝钗那里一样,都是《红楼梦》作者所设置的反转。前面大反派薛宝钗隐藏得太深了,到最后探春和湘云才看透了她的真面目。首先,这些人是把前八十回当成一个整体了,但第八十回并不是小说的结尾,你“反转”得太早了。其次,我发现“反转”这个词现在已经被用烂了。我理解的“反转”,应该是几乎善恶正反两方都颠倒过来了,多见于一些悬疑侦探小说里面:原来受害者才是真正的恶人,甚至曾经犯下过骇人听闻的罪行;凶手是有苦衷的,他或者他的亲人朋友曾经才是最大的受害者。这个放到现实中,就应该各论各的,但在文学作品里面,就非常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而我要说的是:中国古典小说里面就没有反转这种东西。我看有不少讲四大名著的人,也都是不停地用“反转不断”来描述情节的曲折。但我认为那应该叫情节的转折,并没有达到反转的地步。中国古代就有“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说法,古代的文人也明白转折的重要性。但“反转”这种写作手法,是近现代随着侦探悬疑小说的出现,才开始大量出现的。大家可以看看其他的中国古典小说,看看里面到底反转不反转。
第七十五回探春趁宝钗要回去照顾母亲的契机说出了那些话,她明着是说宝钗的,但实际上是要说邢夫人那边她们“一家子亲骨肉”的人。“亲戚们好,也不在必要死住着才好”,明着是说宝钗的,但其实是说本来属于邢夫人那边的,却总住在她们这边,结果弄出这么多事情的人。如果贾探春是在讽刺宝钗等薛家的人,那么她后面说的话应该主要是在说薛家人的坏处才对,但请大家自己看看探春后面说的到底是哪些人。如果探春是在讽刺薛宝钗,那么后面探春说了自己打了王善保家的,宝钗问“因何又打他”时,探春肯定就不想理她了,最多只会含糊告诉她,完全没必要“悉把昨夜怎的抄检,怎的打他,一一说了出来”。探春敢拿宝钗当靶子,来讽刺她们“一家子亲骨肉”的那些“乌眼鸡”,就是因为她知道以宝钗的聪明,是能够听出自己话里有话的,会明白自己说的实际上并不是她。当然为了保险起见,才要“悉把昨夜怎的抄检,怎的打他,一一说了出来”,这样宝钗就肯定明白探春说的到底是谁了。这个上一篇文章已经详细说过了,这里只作补充。
湘云第七十六回这里同样不是什么“反转”。湘云所说的话前后有两个目的,一个最初目的,一个最终目的。最初目的是什么?书里面写的很清楚,黛玉由于她自身的性格问题,容易感伤流泪,而且她一旦伤心起来,轻易不能够恢复。(这一点和我上一篇文章所说探春容易生气的问题十分相似。)黛玉此时由于赏月和贾母叹息人少的事情,“不觉对景感怀,自去俯栏垂泪”。以往都是宝玉来劝慰她,但此时晴雯病重,宝玉“诸务无心”,王夫人就让他去睡了。探春近日为家事着恼,迎春惜春关系又一般,因此就只剩了湘云来宽慰她。所以湘云后面所说的话,首要的目的是劝慰林黛玉。
我之前有关劝人的视频,说的都是宝钗劝人的巧妙,我发现史湘云这里劝说林黛玉的办法其实也非常巧妙,很值得学习。湘云为了劝说林黛玉,其实分了三步走。首先第一步就是直接劝说,这个很符合史湘云的性格特点。“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像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何况你又多病,还不自己保养。”
《第一回下》的视频我就说过,史湘云这个人物的设定,首要的目的就是和核心人物林黛玉进行对照。黛玉的命运确实十分悲惨,但在《红楼梦》里面,史湘云是比黛玉还要悲惨的,不管是先天还是后天。“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林黛玉虽然也是寄人篱下,但有老祖宗贾母的宠爱,“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而史湘云在家里三更半夜还要干活呢。之前也说过,我猜测作者这样设定,也是在劝说他自己。本来是富贵人家,在自己年纪还小的时候就被抄家,谁遇到这种事情也会感叹自己命运悲惨,曹雪芹当时的心境应该和林黛玉是相似的。林黛玉就是作者从抄家之后到他写小说期间自己的象征。史湘云这个对照人物的设定,首先就是要告诉自己和与自己有类似境遇的人,虽然自己命运悲惨,但这世上总会有比自己更加悲惨的人,所以不要总是怨天尤人,这样只是在蹉跎岁月而已。
但是你这样直接劝说,又是说我“作此形像自苦”,又是说我“心窄”了。虽然我明白你是为我好,但我心里肯定还是觉得很不爽。所以还是“先打一棒子,再给一个甜枣”这个百试百灵的方法,那我就再说一个好听,让你高兴高兴。于是史湘云就进行了第二步劝说。“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
第二部分这段话首先是为了向第三步措施过渡,也就是为了达成湘云的最终目的——让林黛玉和她联诗。所以她才会在这里比较突兀地提起宝钗曾经答应要再起诗社,大家一起联句的事情。但我认为湘云这个话还有为第一步那段话弥补的作用,也就是说:史湘云说宝钗的“坏话”,实际上是为了让黛玉高兴。因为黛玉之前一直是敌视宝钗的,这个史湘云肯定是知道的,不然第四十九回薛宝琴来了之后,史湘云不会故意当着宝钗的面暗示林黛玉嫉妒宝琴。湘云在这个地方其实有相似的目的,都有说一个人的不好,来让另一个人高兴的意思。但“可惜”她都没有达到目的。
三、宝钗犹自“嘲笑”
当然,第四十九回史湘云住进了蘅芜苑,虽然第四十二回到第四十五回宝钗和黛玉和好的事情她并不知道,但后面黛玉和宝钗越来越好了,而且第五十八回老太妃薨逝,薛姨妈住进了潇湘馆,黛玉都管薛姨妈叫娘了,对宝钗也直接称呼姐姐了,按道理史湘云应该能看出两个人已经和好了。但湘云毕竟知道黛玉的性格,而且她自己又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所以她可能认为黛玉某些方面还是和之前一样的。不管第七十六回这里史湘云这种妹妹对姐姐的抱怨是不是有意的,但我下面要说的这件事情,史湘云就毫无疑问是有意的了。
第四十九回贾母的丫鬟琥珀走来笑道:“老太太说了,叫宝姑娘别管紧了琴姑娘。他还小呢,让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要什么东西只管要去,别多心。”宝钗忙起身答应了,又推宝琴笑道:“你也不知是哪里来的福气!你倒去罢,仔细我们委屈着你。我就不信我哪些儿不如你。”说话之间,宝玉、黛玉都进来了,宝钗犹自嘲笑。湘云因笑道:“宝姐姐,你这话虽是顽话,恰有人真心是这样想呢。”琥珀笑道:“真心恼的再没别人,就只是他。”口里说,手指着宝玉。宝钗、湘云都笑道:“他倒不是这样人。”琥珀又笑道:“不是他,就是他。”说着又指黛玉。湘云便不则声。宝钗忙笑道:“更不是了。我的妹妹和他的妹妹一样。他喜欢的比我还疼呢,哪里还恼?你信口儿混说。他的那嘴有什么实据。”
因为叙述中有“宝钗犹自嘲笑”这句,所以包括欧丽娟老师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这里薛宝钗是嫉妒薛宝琴了,而且认为这是薛宝钗在书里面唯一的一次嫉妒。但我只能遗憾地说,这所谓“唯一的一次”也并不是。这里“宝钗犹自嘲笑”的“嘲笑”,并不是咱们现在那种恶意的故意“嘲笑”某个人的意思,而只是开玩笑的意思。就比如我之前《黛玉个人追求》的视频里说过的第三十七回众人作海棠诗的情节,其他人都在努力构思了,“独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这里的“嘲笑”是咱们现在那种恶意嘲笑谁的意思吗?并不是的,而是互相开玩笑、互相打趣的意思。
宝钗和黛玉的兴趣爱好是不一样的,黛玉的性格就是喜欢开玩笑打趣人,而宝钗并没有这样的爱好。她凡是开玩笑打趣别人,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都是有其目的的。大家可以自己汇总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比如第二十五回,宝钗说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渡众生,今才好些,又管林姑娘的姻缘了。因为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一对本身就是作者所设置的特殊情况,“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前面王熙凤已经打趣过了,此时宝钗打趣黛玉的姻缘,恰恰是加深了众人心中对于这段好姻缘的印象。这个我忘了是之前哪个视频已经说过了。
第二十八回贾宝玉在王夫人那里说假药方,宝钗没给他圆谎,黛玉也不信他,所以贾宝玉就又生气了。还是小孩子脾气。贾宝玉的心理就是:不管我说的真不真,咱们俩从小一起长大,和别人可不一样,咱们关系这么好,我说什么你都应该无条件信我,替我圆谎才对,就像凤姐所做的那样。但林黛玉显然并不这么认为。后来林黛玉去贾母处吃饭,贾宝玉不和她一块儿去了,要在王夫人这里吃饭。宝钗劝他陪黛玉一块儿:“你正经去罢。吃不吃,陪着林妹妹走走,不然他心里又不自在了。”贾宝玉非但不听宝钗的话,还说:“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显然他这个话让黛玉听见了,所以后面黛玉先后说了两次。
贾宝玉吃过饭,又为凤姐记账,并且答应了凤姐要小红的事情,就赶快跑回贾母那里找黛玉。但贾宝玉说话,林黛玉都不理,只说一句“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宝钗进来见林黛玉裁剪,因笑道:“妹妹越发能干了,连裁剪都会了。”黛玉笑道:“这也不过是撒谎哄人罢了。”黛玉的意思就是:你说这个,不和贾宝玉说那个药方一样了吗?宝钗笑道:“我告诉你个笑话儿,才刚为那个药,我说了个不知道,宝兄弟心里不受用了。”林黛玉道:“理他呢,过会子就好了。”宝玉向宝钗道:“老太太要抹骨牌,正没人呢,你抹骨牌去罢。”宝钗听说,便笑道:“我是为抹骨牌才来了?”说着便走了。林黛玉道:“你倒是去罢,这里有老虎,看吃了你!”
这段情节比较有意思,但说白了就是在斗气而已。即便是黛玉对宝钗的敌视,也完全没有到很多人所以为的你死我活的地步。就像第二十九回黛玉的内心独白:“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只是因为黛玉本身的性格问题,和由于贾宝玉深层更想要“兼美”的因素,而使得他一听到黛玉说“金玉”,就会表现得十分敏感,这反而让黛玉十分怀疑和忧虑。
宝钗后面为什么要说那些话?就是因为她知道贾宝玉那样表现,黛玉肯定会生气,所以宝钗后面是来哄黛玉高兴的。因此贾宝玉让她去跟贾母抹骨牌,宝钗才说“我是为抹骨牌才来了”?我是替你哄黛玉来了,你居然还不领情。
由于贾宝玉之前的表现和“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的话,这个时候黛玉非常生他的气。此时他其实应该先离开,让宝钗留下来陪黛玉说笑,才更有利于黛玉消气。所以宝钗走了之后,黛玉说:“你倒是去罢,这里有老虎,看吃了你!”其实这个时候她不想让宝钗走,更不想和宝玉单独呆着。后面贾宝玉被人叫了出去,黛玉向外头说道:“阿弥陀佛!赶你回来,我死了也罢了。”意思就是:你总算走了,我终于可以清净些了。谁知这句话却成了最后的谶语。
还有第五十七回宝钗打趣让黛玉给她哥哥做媳妇,使得薛姨妈想到给黛玉和宝玉说亲的情节。这个之前《想当宝二奶奶》的视频已经说过了。就像薛姨妈所说:“连邢女儿我还怕你哥哥糟蹋了他,所以给你兄弟说了。别说这孩子,我也断不肯给他。”宝钗是非常了解自己母亲的,她就是故意要把话题从黛玉“认娘”引到“说亲”上来。宝钗也是希望宝玉和黛玉结为夫妻的。
第四十九回这里打趣宝琴也是类似的情况。宝钗说:“仔细我们委屈着你。我就不信我哪些儿不如你。”宝玉、黛玉进来了,宝钗“犹自嘲笑”。根据后面湘云所说:“宝姐姐,你这话虽是顽话,恰有人真心是这样想呢。”湘云说的是黛玉,想想黛玉之前是什么样的性格。再根据后面琥珀所说“真心恼的再没别人”,然后分别指向了贾母所宠爱的宝玉和黛玉。由此可知宝钗“嘲笑”的大概内容应该是:你是不是想把我们都比下去?好让长辈们单疼你一个人?那姐姐我可就要恼了。
关键在于宝钗为什么会“嘲笑”这些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视频我就说过,作者在贾母这老祖宗身上设定的唯一缺点,就是对某些自己所喜欢的小辈过于溺爱了。而一个孩子如果受到过分溺爱,那么时间长了,就免不了会恃宠而骄­­。这是人的本性。这样对薛宝琴的性格成长是不利的,也必然会导致其他孩子的不满。宝钗就是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她才暗暗地敲打宝琴,让她意识到这样下去可能会造成的后果,使得她掌握好分寸,不要逾越分际。
湘云这里暗示黛玉嫉妒别人,一方面是为了“报仇”,因为黛玉之前打趣她。另一方面就是表示自己和宝钗是一伙的,想让宝钗高兴。结果宝钗不但没高兴,还说“他的那嘴有什么实据”。这就说明史湘云此时还并不知道黛玉和宝钗已经和好了的事情。因为两个人和好的契机是黛玉看杂书的事情,黛玉自己肯定不会告诉别人,而宝钗也是肯定不会告诉别人的,特别是史湘云,因为她是个非常爱说话的人。
后面叙述道:宝玉素习深知黛玉有些小性儿,且尚不知近日黛玉和宝钗之事,(如果不是后来黛玉告诉了他,连一直住在大观园里面的贾宝玉都不知道,湘云这种性格的人不知道宝钗和黛玉和好的事情就更正常了。)正恐贾母疼宝琴他心中不自在,今见湘云如此说了,宝钗又如此答,再审度黛玉声色不似往时,果然与宝钗之说相符,心中闷闷不乐。
我之前也已经说过了,第四十五回之后,黛玉是有明显改变的,此时的黛玉已经不是曾经的黛玉了。而贾宝玉看到黛玉的变化,心里居然还闷闷不乐,觉得黛玉和自己不一样了,离别人更近了。
四、倒像林妹妹的模样
说到湘云的“挑事”,前面还有一次“报仇”,也比较有意思,那就是第二十二回贾母出钱给宝钗过生日的情节。文中叙述道:至晚散时,贾母深爱那作小旦的与一个作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细看时益发可怜见。因问年纪,那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大家叹息一回。贾母令人另拿些肉果与他两个,又另外赏钱两串。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
首先说一下王熙凤这里是否应该被谴责的问题。和咱们现代社会不一样,古代是非常讲究孝道的,为了让长辈高兴,有时候小辈就是要自贬身份的。贾母的行为太明显了,大家都明白贾母是喜欢那作小旦的和作小丑的。正好这小旦又确实和林黛玉长得像,林黛玉又是贾母最宠爱的孙女辈,这个时候凤姐说你们看这孩子像谁,只是为了让贾母高兴。在咱们现代社会,如果有这样的事情,你可以认为这样做不尊重人家,这个人就会拍马屁。但是在非常重视孝道的古代社会,凤姐这么做并无不妥。
主要在于黛玉这个时候的性格是非常敏感的,就像后面第四十五回对宝钗所说贾府的丫鬟婆子们都多嫌我,第二十七回《葬花吟》中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些都是黛玉自己的感觉,实际上并不完全是事实。那些丫鬟婆子们更多其实是怕黛玉的,因为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她们才对黛玉比较疏远,因此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得黛玉有了这样的感觉。这个应该是黛玉篇某个视频已经说过了,我忘了是哪一个了。
黛玉也知道为了让长辈高兴,凤姐这么做是合理而正常的,所以虽然黛玉心里很不爽,正如后面她反问贾宝玉时所说:“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但黛玉并没有当场表现出来,湘云也没有显出不屑的表情来。因为在长辈面前这样做比较无礼,黛玉和湘云毕竟是大家闺秀,也是知道礼数的。电视剧里面是为了体现两个人的矛盾冲突,所以就让黛玉当场起来走了,实际上黛玉和湘云都是不可能会当着贾母的面这样的。大家可以看看书里面这一段,是晚间散了,回去之后,湘云和黛玉才各自发脾气了。就像第三十回的宝钗双敲,四个人也是用其他人听不懂的言语在说话。
这段情节我主要想说的是:史湘云到底是无意地呢,还是她原本就是有意地?庚辰本湘云说的是“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而程乙本改成了“倒像林姐姐的模样儿”。史湘云比林黛玉小,按道理她应该叫“林姐姐”才对,现在的主流看法也都认为是抄错了。87版电视剧采用的也是程高本改了以后的。
但我突然有个疑问,真的是抄错了吗?会不会史湘云并不是无意中说出来了,她就是故意要打趣林黛玉的。当然这就完全是猜测了。假定史湘云就是故意要说出来的。那么她打趣的就不仅仅是林黛玉了。想想谁成天“林妹妹、林妹妹”地叫。没错,她是把贾宝玉和林黛玉一块儿打趣了。所以后面回去之后,湘云让丫鬟翠缕收拾衣服,把东西都包起来。翠缕道:“忙什么,等去的日子再包不迟。”湘云道:“明儿一早就走。在这里作什么?看人家的鼻子眼睛,什么意思?”
史湘云是说看谁的鼻子眼睛?前面是谁瞅她一眼,还给她使眼色不让她说?没错,史湘云说的是贾宝玉。所以贾宝玉忙赶近前拉他说道:“好妹妹,你错怪了我。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别人分明知道,不肯说出来,也皆因怕他恼。谁知你不防头就说了出来,他岂不恼你?我是怕你得罪了他,所以才使眼色。”
如果史湘云真是无意中说出来了,就像电视剧里面所演的那样,那她不说感激贾宝玉提醒了她,至少不应该怪贾宝玉。贾宝玉使眼色是为她好,史湘云能不明白吗?就像黛玉后面所说:“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一个偏又不领你这好情,一般也恼了。”我认为史湘云并不是不领情的人,她之所以生气,是因为她本来就是故意要打趣他们两个人的。结果你不让我说,只允许你们欺负我,我打趣你们一句都不行!第二十回林黛玉打趣我咬字不清的时候,你说:“你学惯了他,明儿连你还咬起来呢。”你怎么不说她不该取笑我呢?居然还在护着她!这回还是凤姐起的头儿,我一说她,你就挤眉弄眼了?她说我就使得,我说她一句就得罪她了?
在贾宝玉使眼色之前,史湘云主要生气的的目标和主要打趣的对象,都是林黛玉;结果在贾宝玉使眼色之后,史湘云生气的对象就几乎完全变成贾宝玉了。在史湘云说出“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之后,在贾宝玉使眼色之前,林黛玉主要生气的目标是史湘云。原本拿我比戏子,我也就忍了,毕竟是为了让长辈高兴。结果在贾宝玉使眼色之后,黛玉生气的对象也变成贾宝玉了。正如黛玉后面所说:“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呢?……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贾宝玉倒是起到调和作用了,黛玉和湘云所生的气全都撒到他身上去了。后面人家两个都已经又和好了,贾宝玉倒是魔怔上了,开始参禅了。
如果第二十二回这里史湘云就是故意打趣林黛玉的,那么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前面第二十回黛玉打趣她咬字不清的事情,另一个我认为是更重要的原因。
第二十回湘云刚到贾府,宝玉和宝钗过来见她,刚打过招呼,还没说什么话呢。这时林黛玉因为贾宝玉刚才去了宝钗那儿,所以又生气了,然后赌气回了房间。贾宝玉为了劝林黛玉,就立刻跟了过去。后面还没劝好呢,湘云让宝钗把贾宝玉叫走了。但是“没两盏茶的工夫,宝玉仍来了”,林黛玉见了,越发抽抽噎噎的哭个不住。宝玉见了这样,知难挽回,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后面终于把林黛玉劝好了。二人正说着,只见湘云走来,笑道:“二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顽,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湘云的意思就是:我不住在贾府,好不容易来了一次,你们也不赶紧和我多说说话,还是你们两个人躲起来说话、玩耍,把我凉在一边。所以湘云本身就对他们两个有不满情绪了,何况后面林黛玉还取笑她咬字不清。我认为这就是湘云要打趣他们两个的主要原因。
第三十二回开头说的很清楚,湘云进贾府更早,那时候是袭人服侍湘云,只因为后面史家太太没了,湘云又要回史家去。原本咱们在一块儿玩得最好,林黛玉她还在苏州呢,结果现在我好不容易来一次,居然都不和我玩了,贾宝玉整天就知道围着林黛玉转了。所以贾宝玉后面解释他使眼色是为了湘云好,湘云根本就不听,摔手道:“你那花言巧语别哄我!我也原不如你林妹妹,别人说他,拿他取笑都使得,只我说了就有不是。我原不配说他。他是小姐主子,我是奴才丫头,得罪了他,使不得!”
肯定又有人要用现代人的那种三角恋观念来套了,我要郑重说明:这里三个人之间的矛盾,性质上根本就不是男女恋爱的那种三角关系,而只是小孩子之间的那种争玩伴的关系。特别是对于湘云来说。林黛玉这个时候对贾宝玉有没有爱情的成分呢?我觉得有可能有,但湘云一定是没有的。“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她就是因为贾宝玉光围着林黛玉转,都不和自己玩了,是友情上的嫉妒和生气。贾宝玉这个时候应该也是还没有产生爱情的,他对林黛玉更多还只是友情和一起长大的亲情。第二十回他给林黛玉说的“亲不间疏,先不僭后”和“一桌吃,一床睡”的话,也主要是针对友情而言的。这个我《宝黛爱情》的视频已经解释过了。如果是针对爱情而言的,那贾宝玉就不应该说这些了,而应该说“我将来非你不娶”此类的话了。就像第七十二回司棋和她表弟潘又安被鸳鸯发现后文中所叙述的那样:原来那司棋因从小儿和他姑表兄弟在一处玩笑起住时,小儿戏言,便都订下将来不娶不嫁。作者肯定是不想把贾宝玉和林黛玉与司棋和潘又安等同起来,因为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是作者专门设置的“情”方面的标杆。至少要到第二十三回,贾宝玉看了《会真记》那些传奇角本之后,他才产生了别样的感情。
湘云和黛玉之间的矛盾冲突实际上并没有贾宝玉想象中那么严重,林黛玉也没有贾宝玉所以为的那么得罪不得。书里面的女儿们都是没有坏心的,贾母和王夫人这些长辈们作者当然非常尊重,但她们更多时候其实是工具人的身份,《红楼梦》这本书主要表现的并不是她们,而是那些女儿们。贾宝玉所谓“女儿都是无价的宝珠”,老了之后就成鱼眼睛了,这个表述虽然比较简单粗暴,而且我之前说过这里面是有原因的。但贾宝玉的总结从现象上来说基本上是准确的,《红楼梦》里面凡是坏心眼儿的人,几乎都是婆子们,女儿们绝大多数都是好的,包括之前说过的金钏儿。金钏儿想当宝玉的姨娘,也只能说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她让贾宝玉去抓贾环和彩云,虽然性质上就像王夫人所说“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但从金钏自己的角度来看,她是认为这样会让贾宝玉占便宜,她自以为这样是为贾宝玉好。所以她也并不是坏心眼故意要教贾宝玉学坏的,只能说金钏的素质和智商确实不高。晴雯虽然作者在她身上设置了不少缺点,想要让读者注意和警醒,但总体上作者对她也是同情的态度,毕竟晴雯最后是被鱼眼睛诬陷至死的。她也没有故意坏心眼儿干什么事情,某些不恰当的言行也是由于她的性格和脾气所致。至于有人说晴雯年龄大了会变成赵姨娘那样的人,这个就不属于《红楼梦》全书的范围之内了。《红楼梦》的金陵十五钗都不可能是坏人,如果你对书中的人物把握足够准确的话,一定能够理解这一点。
湘云这个人物就是这样的,我不爽了,那我就要说出来。之前早已说好的事情,结果变挂了,让我这个诗疯子没得诗作,那我肯定要发泄一下。何况我这里还是为了劝慰黛玉。但如果说这里是什么湘云看透了薛宝钗,认为这段情节是在批判宝钗不讲信用,那你就想多了。
首先,薛姨妈病了,你作为女儿能不回去照顾吗?还和姑娘们一起在大观园里赏月作诗?即便放到现代社会里,这样似乎也是一种不孝的行为。其次,之前宝钗帮过湘云多少次?而且湘云住进蘅芜苑之后,和香菱“没昼没夜高谈阔论”,宝钗也没把香菱赶回去,也没求贾母让湘云搬到别处去住。也只是抱怨了一番:“我实在聒噪的受不得了。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一个香菱没闹清,偏又添了你这么个话口袋子。满嘴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又怎么是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放着两个现成的诗家不知道,提那些死人做什么!”湘云听了,忙笑问道:“是哪两个?好姐姐,你告诉我。”宝钗笑道:“呆香菱之心苦,疯湘云之话多。”湘云、香菱听了,都笑起来。
如果你的室友每天夜里三点钟弹奏重金属摇滚,而你是屋子的主人,你想想自己能不能忍住不把他赶出去。如果这里史湘云就是因为宝钗回去照顾母亲了,没和她们一起赏月作诗,就把之前的一切都推翻,还什么“看透了薛宝钗的真面目”,那这段情节就不是讽刺薛宝钗的了,而应该是讽刺史湘云的才对。
后面黛玉和湘云联诗,史湘云说到“庭烟敛夕棔”一句,黛玉听了,不禁也起身叫妙,说:“这促狭鬼,果然留下好的。这会子才说‘棔’字,亏你想得出。”湘云道:“幸而昨日看《历朝文选》,见了这个字,我不知是何树,因要查一查。宝姐姐说不用查,这就是如今俗叫作明开夜合的。我信不及,到底查了一查,果然不错。看来宝姐姐知道的竟多。”如果史湘云是所谓的“看透了薛宝钗”,认为她是个阴险狡诈的坏人,那后面这里还会说她的好话吗?湘云前面所谓的“坏话”,性质上只是妹妹对姐姐的一种抱怨而已,恰恰说明了两个人关系非常好。
史湘云是一直把宝钗当成自己最好的朋友的,甚至两个人的关系已经超出了姐妹的范畴,就像第三十二回湘云所说:“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对于湘云来说,宝钗也不仅仅是亲人和朋友,还是自己努力想要达到的目标。正如第三十七回海棠诗中所言:“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与萝薜香草为伴,追求高洁;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够顽强生长。宝钗也是追求高洁,既能过富贵生活,也能过苦日子的,和贾宝玉这种只知安富尊荣的人并不一样。
五、宝钗不教香菱学诗?
这里正好说一下所谓的宝钗“不教香菱学诗”的问题。背景是薛蟠被柳湘莲打了之后,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出去做生意去了。薛姨妈本打算让香菱暂时跟着自己,宝钗说她那里人少,园子里又空,不如让香菱跟着她,于是香菱就进了大观园。
香菱道:“我原要和奶奶说的,大爷去了,我和姑娘作伴儿去。又恐怕奶奶多心,说我贪着园里来顽;谁知你竟说了。”宝钗笑道:“我知道你心里羡慕这园子不是一日两日了,只是没个空儿。就每日来一趟,慌慌张张的,也没趣儿。所以趁着机会,索性住上一年,我也多个作伴的,你也遂了心。”香菱笑道:“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工夫,教给我作诗罢。”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也不必特意告诉他们说搬进园来。若有提起因由,你只带口说我带了你进来作伴儿就完了。回来进了园,再到各姑娘房里走走。”
这个我之前忘了是哪个视频已经说过了。我觉得只要是懂得人情世故的人,都应该明白宝钗这里说的话一点问题都没有。这大观园是人家贾府的,不是你老公薛蟠的,你今天第一天进来,应该不应该先去拜访问候一下主人呢?宝钗的意思是:你应该先尽礼数,然后才是自己个人爱好的事情。而且请大家思考一下:宝钗说“得陇望蜀”,是否冤枉香菱了?今天刚实现了住进大观园的愿望,就立刻又想要实现下一个愿望,这是不是有点太快了?事情发展得太快,进展得太顺利,很多时候并不是好事。
后面的情节也体现出了这一点。香菱学诗这段情节的最后,也就是第四十九回的开头,叙述道:话说香菱见众人正说笑,他便迎上去笑道:“你们看这一首,若使得,我便还学,若还不好,我就死了这作诗的心了。”香菱能这么快就学成,一方面是她自己确实用心,确实努力,另一方面是有黛玉和宝钗这两个《红楼梦》里面最会作诗的人教她。如果不是黛玉和宝钗,那么香菱这个时候作的诗很可能还是不行,那按她的话说,她可就要放弃了。宝钗的意思是:你不应该这么急于求成,没日没夜地学,梦里还在作诗,这样确实刻苦,但肯定会伤身体,这显然不是正常的生活状态。而宝钗是中庸的代表,她显然是不认同香菱这种现代人加班式的学习方式的。
让我们再回到前面。香菱见过众人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她自己便来到了潇湘馆。后面香菱想让黛玉教她作诗,黛玉就让她拜自己为师。作者为什么安排“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然后让香菱拜师黛玉?这个一点都不难理解。诗词文章在宝钗眼里属于什么?属于游戏娱乐。而黛玉是把作诗当作自己最重要的一项本领的。那么请你把自己代入一下作者,你说曹雪芹是应该让香菱主要向宝钗学习呢,还是应该主要向黛玉学习?很显然对不对?香菱学诗这段情节肯定要这样安排,才更合理。
香菱拜师黛玉,并不意味着她就不向其他人学了。之后香菱作了第一首诗,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这时候香菱已经拜黛玉为师了,在黛玉还没指导的时候,宝钗自然是不能说什么的。后面香菱又作了一首:
非银非水映窗寒,拭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两个人说的其实是同样的意思。黛玉说这首还是不好,这“不好”就在于宝钗说的“月字底下一个色字”上:你这整首诗都在描摹月亮的颜色,却没有写出月亮的韵味来。而且过于穿凿了,也就是宝钗所说“原来诗从胡说来”:全诗都在“撒盐空中差可拟”,而没有做到“未若柳絮因风起”。“再迟几天就好了”,就是告诉香菱学诗这事情急不得,要慢慢来。这能叫宝钗不教她学诗吗?
而且第四十九回叙述道:如今香菱正满心满意只想作诗,又不敢十分罗唣宝钗,可巧来了个史湘云。那史湘云又是极爱说话的,哪里禁得起香菱又请他谈诗,越发高了兴,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注意香菱是“不敢十分罗唣宝钗”,那么罗唣了没有?只是宝钗是持守中庸的,不会像她和湘云一样没昼没夜的高谈阔论而已。
六、凹晶馆联诗之前(下)
第七十六回我所说的史湘云劝慰林黛玉的第二步措施,不管有没有说宝钗的“坏话”而让黛玉高兴的目的,但根本不是什么“看透了薛宝钗”,而只是“诗疯子”妹妹对姐姐的抱怨而已,这一点是肯定的。完成了第二步,紧接着就是第三步,也就是史湘云的最终目的。
“社也散了,诗也不作了。倒是他们父子叔侄纵横起来。你可知宋太祖说的好:‘卧榻之侧,岂许他人酣睡?’他们不作,咱们两个竟联起句来,明日羞他们一羞!”
让黛玉和她联诗,这才是“诗疯子”史湘云的根本目的,也是她此刻最想做的事情。但是我认为湘云想要联诗,也并不完全就是为了她自己。
黛玉是因为想到贾府的人和薛家的人都能够各自团聚,一家人一起赏月,可她自己却已经没有父母至亲了,所以才会俯栏垂泪。湘云就是告诉她咱们两个人一样,但我就能看得开;(人不应该总是因为已经过去的事情而伤心难过。)而且你本身还多病,更应该自己注意保养。(不能光指望着别人来抚慰你的心灵。)
湘云不仅想平复黛玉悲伤的心情,还想要帮助黛玉调整自己的心态,那么此时该怎么调整心态呢?就像咱们平时经常会说的:不开心的时候,就多想想曾经开心的日子,去做一些能让自己高兴起来的事情。湘云这个时候也因为宝钗离开了大观园,而且不起诗社了,使得她自己也十分烦恼,也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那么什么是能同时让黛玉和湘云都开心的事情呢?她们两个除了都是“寄人篱下”之外,还有什么共同点呢?那就是都喜欢作诗,黛玉更是把这个当成自己的个人追求。
所以这段情节里,湘云的最初目的和最终目的是交织在一起的,而不是彼此独立的。湘云此时想要联诗,并不只是因为她自己迫切想要这么做,而仍然是为了劝慰林黛玉。无论是黛玉、宝钗、湘云,还是香菱、袭人、平儿等,这些姑娘们心肠都是很好的,根本就不是某些阴谋论者按宫斗剧的方式解读的那样,那完全就是在侮辱《红楼梦》这部伟大著作。
那么史湘云的良苦用心,黛玉明白不明白呢?
“黛玉见他这般劝慰,不肯负他的豪兴。”黛玉完全明白湘云是为了劝慰自己,也知道她是想要和自己联诗。就像第二十回最后湘云所说:“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在聪明才智方面,两个人虽是同一个档次,但黛玉显然还是高过湘云的。所以湘云的两个目的和三步措施,黛玉都看在眼里,心里也是清楚明了的。
这也更加说明了湘云对宝钗的埋怨根本不是什么“看透了薛宝钗”。因为不仅在湘云的心里,宝钗是她最好的朋友。在黛玉的心里,宝钗同样是最好的朋友。第四十五回黛玉对宝钗说:“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后面又说道:“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黛玉的这些话,整本书里她都和谁说过?就只和宝钗说过,连贾宝玉也没有和他说过。当然了,黛玉这些心里话是在埋怨贾府的丫鬟婆子们,因此也没办法和贾宝玉说。但后面第六十二回,我之前说过的宝玉和黛玉对于探春理家的不同看法,已经显示出两个人之间的隔阂了。
黛玉说道:“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些事,倒也一步儿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威福来了。”宝玉道:“你不知道呢。你病着时,他干了好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后面就是宝钗和黛玉同喝一杯茶的情节。
宝黛两个人之间观念的不同就不多说了,以前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里再强调一下这个“乖”字。黛玉所说“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的“乖”,和贾宝玉所谓“岂只乖而已”的“乖”,是一个意思吗?显然并不是,而且明显一个是褒义的,一个却是贬义的。请大家自己再好好读一读上面他们之间的对话,并且认真思考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这就不仅体现出两个人观念的不同了,我之前也强调过,这已经表现出贾宝玉根本就没有认真听黛玉说话了。因为他连黛玉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在赞美,还是和他一样是在责备,都没有搞清楚。
然后请大家再看后面第六十四回黛玉所作《五美吟》的第四首《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这个之前《宝黛爱情》等视频也已经说过了。这首诗明着是在讲石崇和绿珠的故事,但实际上暗示的是谁和谁的关系?林黛玉为什么会认为“石尉”实际上并没有重“娇娆”?我认为第六十二回贾宝玉连黛玉的话都没有认真听这件事情,就很能说明原因所在。两个人并不是很多人所以为的那样成为了“灵魂伴侣”,黛玉并不认为贾宝玉真正地重视自己。所以请大家想一想,贾宝玉的所谓“深情”,是对于林黛玉的挚爱呢,还是由于他情痴情种的本性,而对于“情”本身的执念?
所以,不仅是史湘云,林黛玉最好的朋友也是薛宝钗。黛玉心里是明白湘云对宝钗的埋怨,只是妹妹对于姐姐的抱怨,并不是一种真正的指责。如果史湘云是所谓的“看透了薛宝钗”,是真的在指责宝钗,那根本就不用别人,林黛玉就会替宝钗解释难处了。正因为黛玉是《红楼梦》里面最聪明的人,她明白湘云只是为了劝慰她,并且想让她和自己联诗,所以黛玉才会顺着她的话走,于是才有了之后的“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本文为我原创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6 19: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迢迢牵牛星
〖打印内容〗时间:2023-07-04 00:42:41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翻译

(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注释

1.《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二九(中华书局1977年版)。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2.迢迢(tiáo):遥远。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南。

3.皎皎:明亮。河汉:即银河。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北。织女星与牵牛星隔河相对。

4.擢(zhuó):伸出。这句是说,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5.札(zhá)札弄机杼: 正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6.终日不成章:是用《诗经·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这里则是说织女因害相思,而无心织布。

7.零:落。

8.几许:多少。这两句是说,织女和牵牛二星彼此只隔着一条银河,相距才有多远!

9.盈盈:清澈、晶莹的样子。

10.脉脉(mò mò):含情凝视的样子。[1]

11.素:白。

12.涕:眼泪。

13.章:指布匹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布帛。

14 .间:隔。

鉴赏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经·小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俶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略早于曹丕和曹植。将这首诗和曹氏兄弟的作品加以对照,可以看出,在东汉末年到魏这段时间里,牵牛和织女的故事大概已经定型了。 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可执着。牵牛也皎皎,织女也迢迢。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了。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一半。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在三字。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河汉女”就活脱多了。“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不知作者写诗时是否有这番苦心,反正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异。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以下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宾牛悲伤不已。“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句子的结构。“擢”者,引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札札”是机杼之声。“杼”是织布机上的梭子。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终日不成章”化用《诗经·大东》语意:“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恐不确。“盈盈”不是形容水,字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是确切的。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汉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亦见于《古诗十九首》。李善注:“《广雅》曰:‘赢,容也。’盈与赢同,古字通。”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又汉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也是形容人的仪态。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脉脉”,李善注:“《尔雅》曰‘脉,相视也’。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6 22: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乡子·妙手写徽真
[ 宋 ] 秦观
原文
妙手写徽真,水翦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译文
有人为崔徽画了一幅肖像,画上的两眼清澈明亮如同秋水剪成,嘴唇红润如用朱色点染。画面是一幅半身像,犹如东邻女偷看宋玉,墙头半遮玉体一样。

她曾有一段辛酸的往事,谁还记得当年皱眉的时候呢?都说如此高超的画技,如此美艳的人,可是看过之后却有些遗憾,可惜不是真人,不通情愫。这样美丽的女子,即使无情也是很动人的。

注释
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黄钟宫”。原为单调,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韵。

妙手:技艺高超者。写;画。徽真;唐代有倡女崔徽,与裴敬中善,尝托入写真以寄。真:指肖像。

水剪双眸:形容眼波美丽。点绛唇:在画像上染出红唇。

“疑是”三句:用东邻窥宋玉的典故写女子之美与多情。宋玉东邻的少女常在墙头偷看他。典出《登徒子好色赋》。

翠黛:画眉所用螺黛,青黑色,以之代称眉毛。颦(pín):蹙额皱眉。

尽道:尽管说。堪恨:可恨。

“任是”句:引用罗隐《牡丹》诗:“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作者介绍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

崔徽 - 唐代歌妓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人物相关




崔徽,唐代歌妓。曾与裴敬中相爱,既别,托画家写其肖像寄敬中曰:"崔徽一旦不及画中人,且为郎死。"后抱恨而卒。事见唐元稹《崔徽歌序》。后多以指美丽多情或善画的少女。







基本信息
  • 本名

    崔徽

  • 所处时代


  • 民族族群

  • 性别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故事

崔徽,蒲妓也。裴敬中为梁使蒲,一见为动,相从累月。敬中言旋,徽不得去,怨抑不能自支。后数月,敬中密友东川白知退至蒲,有丘夏善写真,知退为徽致意于夏,果得绝笔。徽持画谓知退曰:"为妾谢敬中:'崔徽一旦不及卷中人,徽且为郎死矣。'"明日发狂,自是移疾,不复旧时形容而卒。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诗词

崔徽歌

【元稹】

崔徽本不是娼家,教歌按舞娼家长。

使君知有不自由,坐在显时立在掌。

末云有客名丘夏,善写仪容得艳姿。

为徽持此谢敬中,以死报郎为终始。

南乡子·妙手写徽真

秦观

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彩灰酒


[size=0.875]拼音cǎi huī jiǔ
[size=0.875]注音ㄘㄞˇ ㄏㄨㄟ ㄐ一ㄡˇ


[size=0.875]繁体綵灰酒

[size=0.875]

词语解释彩灰酒[size=0.875][ cǎi huī jiǔ ]
⒈  传说中的酒名。唐杜荀鹤《松窗杂录》:“唐进士赵颜,于画工处得一软障,图一妇人甚丽。颜谓画工曰:'世无其人也。如可令生,余愿纳为妻。'画工曰:'余,神画也。此亦有名,曰真真。呼其名百日,昼夜不歇。即必应之。应,则以百家彩灰酒灌之,必活。'”后遂用“彩灰酒”为返魂之典。亦省作“彩灰”。
引证解释
⒈  传说中的酒名。 唐 杜荀鹤 《松窗杂录》:“唐 进士 赵颜,於画工处得一软障,图一妇人甚丽。
引颜 谓画工曰:‘世无其人也。如可令生,余愿纳为妻。’画工曰:‘余,神画也。此亦有名,曰 真真。呼其名百日,昼夜不歇。即必应之。应,则以百家綵灰酒灌之,必活。’”
后遂用“綵灰酒”为返魂之典。亦省作“綵灰”。 清 蒋韶华 《少年游·真娘墓》词:“綵灰何处唤 真真,一簇小桃坟。”


赵颜呼画翻译
hexu41742013.03.08浏览359次中小学作业分享举报
我要完整的翻译
1个回答
adriank999
2013.03.08
满意答案
原文:       唐进士赵颜,于画工处得一软障,图一妇人甚丽。颜谓画工曰:“世无其人也,如何令生,某愿纳为妻。”画工曰:“余神画也。此亦有名,曰:真真。呼其名百日,昼夜不歇,即必应之。应,则以百家彩灰酒灌之,必活。”
       颜如其言,遂呼之名百日,昼夜不止。乃应曰:“诺。”急以百家彩灰酒灌之,遂活。下步言笑,饮食如常。曰:“谢君召妾,妾愿侍箕帚。”终岁,生一儿。儿年可两岁,友人曰:“此妖也,必与君为患!余有神剑,可斩之。”其夕,乃遗颜剑,剑才入室,真真乃泣曰:“妾,南岳③地仙也,无何,为人画妾之形,君又呼妾名。既不夺君愿,君今疑妾,妾不可住。”言讫,携其子却上软障,呕出所饮百家彩灰酒。睹其障,唯添一孩子,皆是画焉。 译文:(仅供参考)       唐朝时候,有个进士叫赵颜,在画店买了一幅画,挂在书房里。这画是一幅仕女图,仕女身着轻裘,冰肌玉骨,姿色艳丽。赵颜每日凝视,书也懒得翻了,越看越觉得这画真是画得出神入化,人间找不出这样一个美的女人形象。
       赵颜爱画思源,想这个作画的人,一定是支神笔,画的这个仕女必定是个仙女。便想查清这幅画的作者。一日他又来画店,画店的堂屋里一个人正在品茶,赵颜就叫画店老板。老板出来了,见是赵颜,问他还要买什么画,赵颜说:“我不是来买画的,是想打听一下我上次买的那张仕女图的作者是谁,住在什么地方,”老板说:“是不是那幅画有什么缺陷,我叫作画的修改。”赵颜说:“怎么这样说,那幅仕女图实  在画得太好了,画中仕女,不是一位凡人女子的形象,是一位仙女,这位画家真是一支神笔,我想拜访他。”老板笑着,指着那个品茶人说,就是这位先生,他先天把画送到我店里,第二天就给你买走了。今天他从这里路过,我就邀他进店品茶,想请他给我们店里再作几张画。”赵颜听说作画的就是那位品茶的人,忙上前施礼说:“先生真是神笔,画得太好了,不知那幅仕女图,是取材谁家女子模样?不然的话,先生一定是在什么地方遇到了仙女下凡。”作画人说:“我当然画的是仙女,这仙女名真真。”赵颜虽读的是些孔孟圣贤之书,但对道家的书也有研究,看过不少“仙传”,但从来没有听说过真真仙女的名。赵颜向作画人请教。作画人却答所非问,说:“听说你高摘桂冠,攀登了高第,可直到现在还没有妻室?”赵颜称是,作画人又说:“想不想娶一个画中人一样的妻子?”赵颜说:先生取笑我了, 画中人既是仙女,人间又那里去找?”作画人说:“我不是告诉了你吧,这画中的仙女名叫真真,如果你真的想娶个仙女为妻,就日夜叫着她的名字,叫上一百日,她就会从画中走出来,再将百家采灰酒灌之,她就永远不会离开你了,与你白头偕老。”赵颜认为作画人是在继续取笑他,但也不在意,只为他的画技所陶醉。便问作画人的姓名住处,作画人只是笑而不答。赵颜也不再追问,便邀他去家中作客。作画人欣然同意。两人起身出了画店。在路上作画人对赵颜说:“先生祖德源长,既是书香大族,又是积善之家,特借神笔,以适君之意。”赵颜与他答话时,人已不见了。赵颜才明白过来,原来画的作者是个神人。
        赵颜回到家里,就按作画人的吩咐,在书房里不分昼夜地对着画幅呼喊“真真”,喊到一百日时,画中仙女果然从画中走下来了,变得和常人一样高。赵颜就用先准备好的百家采灰酒给画中仙女饮下。仙女饮下酒后,就再回不上画幅。赵颜择了个吉日,与画中人结成了夫妻,一年后生下一个孩子。夫妻俩恩恩爱爱,日子过得很幸福。
       又过几年,孩子已经五、六岁了。一日,赵颜家来了一个多年不见的朋友。这位朋友看见画中人后,对赵颜说:“你的妻子是个女妖,日子久了会起祸端,到时后悔就来不及了,必须趁早离开她”,又说:“我有一把神剑,可以把她斩掉。”赵颜听了朋友的话后,心里也起了疑云,联想那神秘的作画人,心里更是忐忑不安。那晚上待朋友睡去后。也不回到自己的寝室去,坐在书房里闷想。人静时分,画中人带着孩子来到了赵颜的书房,哭着对赵颜说:“我是南岳山上的一个仙女,名叫真真,虽然还没有上升天庭,我住的地方却是个仙神世界,来往的都是些仙真高人。不料被一个曾经受过你家祖宗恩德的人画了我的真形,又献给了你。我看你是个正人君子,又一片真心日夜呼唤着我,所以我才适从君愿。现在你对我起了疑心,我就没有必要在这里住下去了。”不等赵颜回话,画中人随即呕出几年前赵颜给她饮的百家采灰酒,携着孩子的手,走上了画屏,赵颜一看画屏与旧日一样,只是添了一个孩子的画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6 22: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崔徽 - 唐代歌妓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编辑分类
崔徽,唐代歌妓。曾与裴敬中相爱,既别,托画家写其肖像寄敬中曰:"崔徽一旦不及画中人,且为郎死。"后抱恨而卒。事见唐元稹《崔徽歌序》。后多以指美丽多情或善画的少女。

基本信息
本名
崔徽

所处时代



民族族群


性别


目录
1历史故事
2相关诗词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故事
崔徽,蒲妓也。裴敬中为梁使蒲,一见为动,相从累月。敬中言旋,徽不得去,怨抑不能自支。后数月,敬中密友东川白知退至蒲,有丘夏善写真,知退为徽致意于夏,果得绝笔。徽持画谓知退曰:"为妾谢敬中:'崔徽一旦不及卷中人,徽且为郎死矣。'"明日发狂,自是移疾,不复旧时形容而卒。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诗词
崔徽歌

【元稹】

崔徽本不是娼家,教歌按舞娼家长。

使君知有不自由,坐在显时立在掌。

末云有客名丘夏,善写仪容得艳姿。

为徽持此谢敬中,以死报郎为终始。

南乡子·妙手写徽真

秦观

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唐尝会隐,各论近作。隐曰:“闻兄《游仙》之制甚佳,但中联云‘洞里有天春寂寂,人间无路月茫茫,’乃是鬼耳。”唐笑曰:“足下《牡丹》诗一联,乃咏女子障,‘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于是座客大笑。
而《太平广记》则记载:
进士曹唐,以能诗,名闻当世,久举不第,常寓居江陵佛寺中亭沼。境甚幽胜,每自临玩赋诗,得两句曰:“水底有天云漠漠,人间无路月茫茫。”吟之未久,自以为常制者不及此作。一日还坐亭沼上,方用怡咏,忽见二妇人,衣素衣,貌甚闲冶,徐步而吟,则是唐前所做之二句也。唐自以制未翌日,人固未有知者,何遽而得之。因迫而迅之,不应而去。未十步间,不见矣。唐方甚疑怪,唐素与寺僧法舟善,因言于舟。舟惊曰:“两日前,有一少年见访,怀一碧笺,示我此诗。适方欲言之。”乃出示唐,颇惘然。数日后,唐卒于佛舍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4: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陵十二钗黛玉、宝钗为何合用一首判词曲子,还排名第一?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4个回答#热议# 在购买新能源车时,要注意哪些?
四时风月一闲身55
2020-05-03 · 一个终生学习者和读书人:一天进步一点点。
关注
因为林黛玉、薛宝钗原本是一体的,就像镜子的两面,作者只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写出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脂批曾说:“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借着又说,“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也。”写下脂批的那些人是最早的读者,他们是看完了整本红楼梦的人。

这些人在写批注的时候,往往可以给我们留下线索。也许曹雪芹在确定女主角的时候,便是将一个人的性格拆开,写出了两个人。其实红楼梦一开始对林黛玉、薛宝钗的描写都过于极端。林黛玉是一个敏感多心、个人主义的人,而薛宝钗则是一个圆滑世故的人。



这两人的性格迥异,一开始见面,林黛玉就对薛宝钗有了敌意,觉得薛宝钗太虚假、有心计。而薛宝钗做事处处滴水不漏,安分守己,总是保持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奇怪的是,到了后期这两人的关系很快升温,竟然变成了好闺蜜。林黛玉还认了薛姨妈为义母,还打破了对薛宝钗的误解,甚至对着宝钗坦言,自己误解了她。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关系变好,她的性格也沾上了宝钗的“俗气”。她曾经劝过贾宝玉要上进读书,进入仕途。这样劝宝玉的竟然不是宝钗,而是黛玉。这说明后期的林黛玉也知道读书考功名,才是贾宝玉这个世家公子该做的事,林黛玉也学会从世俗的角度去考虑。



而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相处,也有小女孩一般的淘气。比如薛宝钗曾经与薛姨妈一起去看望林黛玉,薛宝钗打趣林黛玉,说要撮合她和薛蟠,还对着薛姨妈挤眉弄眼。当时的林黛玉既没有怼她,也没有气到哭泣,而是伏在薛姨妈身上,好像撒娇一样,叫薛姨妈打宝钗。她们的互动倒像是一家母女的互动。薛宝钗变得鬼灵精,林黛玉变得任性。这两人互相影响,互相有了对方的影子,变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因此,林黛玉与薛宝钗很可能是一个人的两个面,会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因此才会共同位列金陵十二钗之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5: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
贺铸贺铸〔宋代〕

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临分少伫已伥伥,此段不堪回想。
欲寄书如天远,难销夜似年长。小窗风雨碎人肠,更在孤舟枕上。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携手看花,漫步芳丛深径;扶肩待月,双双共倚斜廊。匆匆惜别时,已怅然无措,那情景,此时不堪再回想。
欲寄书信,却恨人如天远;难捱长夜,漫漫夜似年长。小窗风雨清冷,声声碎人愁肠,更无奈,独眠孤舟枕上。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携手:手挽手,形容很亲密的样子。深径:花丛深处的小路。
扶肩:肩并肩。
临分少伫:临别时少作伫立,表示不忍分离的情态。伫,久立而等待。伥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此词写与情人的别后相思。上片起首二句以极其工整的六言对句,追忆昔日欢会的美好情景,温馨旖旎地写出了男女欢会这样一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态:一对情侣,姹紫嫣红、争芳斗艳的小园深径里携手赏花,夜静人寂、凉风习习的幽雅斜廊上扶肩待月,卿卿我我,情意绵绵。这两句极其生动而概括。

  接下来两句一反起首二句追忆欢会时的热烈缠绵,陡然转入当日回想时的悲凉,形成感情上的巨大落差,从而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产生了动魂荡魄的艺术效果。上句以一“已”字,突出了惜别之际,稍作延伫,已经若有所失、怅然迷茫的悲哀;下句又以“不堪”二字相呼应加倍写出当日回想时的痛心疾首,凄婉欲绝。这两句与李商隐《锦瑟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行舟江上的风雨长夜,或以为系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贺铸赴任太平途中所作。


简析

  《西江月·携手看花深径》是一首情思缠绵的小词,此词主要写相思之苦。上片追忆昔日欢会的情景。其中“携手看花”、“扶肩待月”言其感情之深。后二句写别时即“已伥伥”,而今回想自当是更为悲伤凄婉;下片抒别后相思之情。全词构思精到,用笔句句紧逼,词意层层深入,尤见悲凉哀婉,堪称词作中描写爱情的上品。

贺铸(1052~1125) 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389bc382deaf.aspx
贺铸
贺铸
贺铸(1052~1125) 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950篇诗文 ► 318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23:03 , Processed in 0.14440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