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甄英莲香菱秋菱更衣石榴裙&湘灵鼓瑟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18
 楼主| 发表于 2024-8-26 1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图澄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竺佛图澄大师(232年~348年),西域人,后赵时期高僧。本姓帛氏(以姓氏论,应是龟兹人) ,一说本姓湿,天竺人。九岁在乌苌国出家,两度到罽宾(今喀布尔河流域) 学法。西域人都称他已经得道。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佛图澄

别 名
竺佛图澄、佛图橙、佛图磴、浮图澄、大和尚

所处时代
魏晋南北朝

籍 贯
龟兹国(一说天竺)

出生日期
232年


信 仰
佛教

逝世日期
348年

本 姓
帛氏(一说湿氏)

主要成就
深受历代佛教徒钦敬的著名僧人,享有神僧之称

目录
1人物生平
2轶事典故
3人物影响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佛图澄是晋代的一位高僧。竺佛图澄,本姓帛,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人。他很小就出家了,勤奋好学,诵习佛经数百万字,擅长讲解文义。他未读过中国的儒家经典,但与儒学士辩论时,释疑解惑,自然精通,无人能难倒他。据他自己说,他曾经两次到克什米尔向名师求教,西域人都很赞赏佩服他。西晋怀帝嘉四年(310),佛图澄来到洛阳,立志在中国弘扬佛法。

石勒座上的“圣人”

佛图澄于永嘉六年(312)到达洛阳,这时他已是80高龄的老人了。佛教虽在汉明帝时传入中国,但是影响并不大,官方长期禁止汉人出家,一般只在民间流传。佛图澄善诵持神咒,使法术,很快得到统治者的信赖,为佛教扎根于中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佛图澄来到中国不久,西晋就灭亡了,北方陷入长期混战之中,佛图澄本来想在洛阳修建寺庙,由于前赵昭文帝刘曜进攻这座古老的帝都,洛阳处于兵荒马乱之中,他只好放弃这个打算,暂时隐居等待时机。期间,羯胡族首领石勒屯兵葛陂,他的军队极其残暴,杀人无数,甚至很多僧人也死在他们的刀下。佛图澄眼见这般惨景,十分怜悯百姓的痛苦,他决心要用佛法感化石勒,使他去恶向善。石勒手下有位大将叫郭黑略,是石勒最初起兵时的“十八骑”之一。此人虽然有勇无谋,但信奉佛法,佛图澄于是投到郭黑略的军门

郭黑略对佛图澄极其尊敬,跟他受五戒,拜他为师,经常一同谈论军事,收益匪浅。从此,郭黑略常为石勒出谋划策,预测胜负的几率很高,使石勒在与刘曜的战争中连连得胜。石勒既高兴又好奇。一次,他问郭黑略道:“曾经的你一向不具备出众的智谋,而近来每每能预知出兵的凶吉,原因何在?”郭黑略回答道:“将军天挺神武,自有神灵帮助,如今有一位和尚,法术智慧极其出众,我之前的建议,都是他告知我的。”石勒听罢大喜,说:“真是天赐我啊!”下令立刻召见。

佛图澄知道石勒不懂佛法其中的道理,心想正可用神术使他眼见为实,以便取信。于是回答道:“佛法的道理虽然深奥,但也可在眼前表演,作为证据。”

石勒听后迫不及待的叫佛图澄表演,佛图澄将一个瓦钵盛满水后,点了一柱香,口中念咒。一会儿的功夫,瓦钵中长出一株青莲,片刻开花,光色鲜艳夺目。石勒看后目瞪口呆,立刻下拜,表示信服。佛图澄因而向石勒进言道:“凡是王者的德化普施天下时,便会出现灵瑞;相反,要是政治败坏,仁风消退,天上就会出现彗星。这些自然现象的出现,凶吉也就随之而来,从古至今没有例外。”石勒听后深受启发,原先打算要杀的人,许多得以保全。有顽疾无法医治的,也都找到佛图澄,略施法术医治康复。从此,中原地区的人们开始普遍信奉佛教。

不久,石勒领兵自葛陂还河北,路过枋头,当地人准备晚上劫营。佛图澄告诉郭黑略道:“贼人马上就要来了,可去报告上公知道。”郭黑略赶紧去报告,果不其然,因为已有准备,所以没有什么损失。石勒自从得到佛图澄的指点后,军事上受益颇多。但石勒是当时以为叱咤风云的人物,极其自信,他对佛图澄的功夫不可思议,但仍心怀猜疑,想再试一试。

一天夜里,石勒冠胄衣甲,手执宝剑,在军营中高坐,派人去告诉佛图澄,说夜里不知大将军去哪儿了,问他知不知道?

石勒身边的人刚来到佛图澄这里,没等开口就已料到事情真相,于是先发制人,问道:“今夜平安无事,大将军为什么要披挂戒严?”石勒得知后,便心无怀疑,更加敬重这位老人了。

又过了不久,石勒因事对僧人十分痛恨,想把他们赶尽杀绝,而且也想让佛图澄吃点苦头。佛图澄早已料到此事后,避到郭黑略的住处并告诉弟子们:“如果大将军派人来,问我去向,就说不知。”一会儿,石勒果然派人查问,找不到佛图澄,也不敢搜查郭黑略的住所,只好回去向石勒报告,石勒听后大惊道:“我心存恶意,想加害于圣人,圣人离我而去了,唉!”他若有所失,通夜不眠,想再见到佛图澄,称他一声“圣人”。佛图澄知道石勒已经后悔,第二天一早,就主动前去拜见石勒。石勒一见兴奋不已,问他昨晚去向。佛图澄答道:“主公正在气头上,昨晚暂时避一避。如今主公已改变主意,所以敢来相见。”石勒大笑并自我掩饰道:“道人错了,我怎么敢加害圣人呢?”石勒都城襄国城濠的水源,在离城西北五里远的围丸寺下,这年,城濠的水突然枯竭了。石勒悲感交集,向佛图澄前来请教道:“怎么才能弄来水呢?”佛图澄回答道:“如今只有命令龙了。”石勒字世龙,他以为佛图澄是在嘲笑自己便回答道:“正因为龙不能弄来水,所以才向你请教。”佛图澄笑着说道:“我没有开玩笑,凡是水的源头,必然有龙居住,如今前去命令龙,一定可以得到水。”石勒很高兴,请他当即前往,佛图澄与弟子法首等数人来到源头,只见水源早已干枯,沟里开着比车轮还要宽的裂口。弟子们心里犯疑,认为水恐怕很难弄到。佛图澄不慌不忙的坐到绳床上,烧起安息香,诵持数百字长的咒语,如此三天过去了,开始有了涓涓细流,但见一条五六寸长的小龙随着水流摇头摆尾地游了过来。片刻间,忽然大水漫天而至,城濠的水漫天而至,很快水源就充足了。石勒万分高兴,从此对佛图澄心服口服了。

这年,鲜卑段末波向石勒进攻。段末波的人马非常强盛,石勒很恐惧,赶紧向佛图澄讨教。佛图澄若无其事的答道:“昨日佛寺的铃响,我仔细听了,是说今天中午时分当捉住段末波。”石勒半信半疑,与侍从登城观望,只见鲜卑军铺天盖地,望不见前后,石勒大惊失色,说敌军行进,千军万马,地动山摇,段末波如何被擒呢?一定是宽慰我的话,他又派人去问佛图澄,回答说已经将段末波捉住。原来,在城北处埋伏了一支军队,正遇上段末波,便将其擒拿。

石虎座上的“大宝”

石勒死后,儿子石弘继位。石弘继位的第二年,石虎杀了石弘自立,改元建武,不久迁都到河北。石虎是个杀人魔王,他见石勒依靠佛图澄的崇高威望当上了皇帝的宝座,于是便比石勒更加尽心侍奉这位高僧,企图利用佛法洗净自己沾满鲜血的双手,来强化自己从他人手中夺来的政权。他曾下书说,和尚是国家的大宝,如果不享受厚禄,怎么能够表现出他的德望呢?从此以后,和尚穿绫锦,乘雕辇。主持朝仪的礼官高唱一声“大和尚到”,所有人都要起立以表恭敬。由于统治者对他崇拜,加上各种传说,百姓对他也是十分敬畏。他所去过的地方,人们甚至不敢在那个地方吐吐沫。

一天,石虎问佛图澄道:“佛法主张不杀生,然而朕身为一国之主,不用刑杀就不能威振四海,但这已经违背了杀生的戒律,虽然信佛,还能得福么?”

佛图澄回道:“帝王信佛,自然不同于百姓,只要能提倡佛教,不为暴虐,不害无辜,就算是对佛诚心了。对于那些无赖、不可教化的人,有罪仍然要杀要刑,但是一定要该杀的才杀,该判刑的才判刑。如果滥用职权,杀害无辜百姓,即使供佛,也无法消除灾祸。望陛下一定要节欲兴慈,将恩惠普施于天下所有的人,佛教便将永远的兴盛,同时您也会得到佛的保佑,绵延万世。只是政治过于猛烈,滥用酷刑,显然违背了佛教圣典,如果不及时更正,是不会受到福佑的。只要将恩德普施于百姓,国祚自会延长,我死后也就没有遗恨了。”这年十二月八日,佛图澄与世长辞,享年117岁。[1]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幽州灭火

《高僧传》中记述:一次,佛图澄曾与石虎共同坐在襄国(邢台)中堂之上,谈论经法。佛图澄忽然吃惊地说:“变!变!幽州发生了火灾。”随即取酒向幽州方向喷洒。过了很久,佛图澄笑着对石虎说:“现在幽州的火灾已经救灭。”

石虎觉得奇异,不太相信,就派遣使者前往幽州验证。使者回来对石虎说:“那一日火从四大城门烧起,火势猛烈。忽然从南方飘来一层黑云,既而天降大雨,将火扑灭。雨中还能闻到酒气。”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东侧中部四组故事画中部的两组画面是描绘《幽州灭火》的。

闻铃断事

《高僧传》中有关佛图澄闻铃断事的神异事迹有几次。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东侧中部上层故事画,据敦煌研究院孙修身先生考证,是指“擒获刘曜”一事:光初十一年(328年)刘曜亲自率兵攻打洛阳。石勒欲亲自率兵抵抗刘曜,朝廷内外,文武大臣,无不劝谏石勒不要亲率出兵。石勒心意不定,因而前去拜访佛图澄,以决行动。佛图澄对石勒说:“佛塔相轮上的铃声,告知说:‘秀支替戾罔,仆谷劬秃当。’这是羯语。秀支是军队,替戾罔是出征,仆谷是刘曜胡位,劬秃当是擒捉。此言是说:军队出征,刘曜必擒。”

当时,徐光听闻佛图澄的预言后,苦苦相谏石勒立即出兵。于是石勒留下长子石弘,和佛图澄共同镇守襄国(邢台),亲自统率步兵和骑兵,直指洛阳。两军激烈交战,刘曜军马大败而逃。刘曜落荒,乘马落入水中。石勒之子石堪乘机活捉刘曜,押送至石勒帐前。

此时,佛图澄用麻油胭脂掺合,涂在掌心,看到手掌中有许多人,其中一人被绑缚,朱红丝线束在脖子上。佛图澄因此告诉石弘:“刘曜已擒。”佛图澄相告之时,正是刘曜被擒之时。

刘曜平定之后,石勒就自称赵天王,行皇帝之事,改纪元为建平,这一年是东晋成帝咸和五年(330年)。石勒登位以后,对佛图澄更加崇敬,事奉更厚。

此幅故事画上层画一佛塔,佛塔下是石勒拜访佛图澄。所描绘的就是佛图澄以铃声预言刘曜生擒之事。  

以水洗肠

《高僧传》上记述:佛图澄左乳房的旁边起先有一个小洞,直通腹内。有时佛图澄把肠子从小洞中取出来,有时佛图澄用棉絮把小洞塞住。如果想读书时,就把棉絮拔掉,洞中发出的光亮,使一室通明。逢到斋戒之日时,佛图澄来到河边,把肠子从洞口掏出来,用水洗净,然后再装进腹中。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东侧中部故事画下层左侧,描绘的就是佛图澄在河边以水洗肠的情景。

龙岗咒水

据《晋书·佛图澄传》记载,佛图澄在襄国(邢台)时,最有名的当为敕龙取水,当时襄国城堑干涸,石勒问佛图澄解除缺水良方。佛图澄说:“今当敕龙。”虽然石勒以为佛图澄是在开玩笑,佛图澄说出理由,“水泉之源,必有神龙居之,今往敕语,水必可得。”当时,水源虽有数处,但都“久已干燥,坼如车辙”。佛图澄带领弟子数人来到泉源旁,自己坐于绳床之上,“烧安息香,咒愿数百言”。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此时,一条小龙 “长五六寸许,随水出来”。不久,“水大至,隍堑皆满”。佛图澄有很多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有道安和尚。

①羯语:是羯族人的语言。羯是古代匈奴族的别部,源于小月支,后来归属匈奴。魏晋时散居在上党郡,今山西潞城一带。东晋十六国后赵主石勒,就是羯族人。

②襄国:古县名,其地包含今河北邢台县和沙河县。春秋时为邢地,战国时为赵地。秦朝置县为信都县,项羽改为襄国。秦汉之际,赵歇为赵王,张耳为常山王,皆以此县为都。东晋列国时,后赵石勒亦占据此地为都。隋初改名为龙冈,为邢州治所。宋代改名为邢台县。[附记]

有关佛图澄在后赵国都襄国(邢台)时的神异事迹还见如下经典资料:

(1)《神僧传》卷1《佛图澄传》。见《大正藏》第50册,第951页。

(2)《晋书》卷95《佛图澄传》。见《大正藏》第50册,第951页。

(3)《法苑珠林》卷61《咒术篇·感应缘》。见《大正藏》第53册,第744页。

(4)《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下。见《大正藏》第53册,第432页。

(5)《佛祖统纪》卷36《法运通塞志》。见《大正藏》第49册,第339页。

(6)《释氏稽古略》卷2。见《大正藏》第49册,第780页。

(7)《敦煌县志》卷5“人物”《仙释·佛图澄》。

(8)敦煌藏经洞遗书《佛图澄所化经》,日本友人青山庆示先生1997年赠敦煌研究院8件敦煌写卷之一。[2]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初期,往往伴随着神咒法术,以新奇怪异引起人们的注意,使人们相信,开始接触它的教义即哲学思想。

佛图澄依托后赵最高统治集团传播佛法,并成功使佛教第一次成为“国教”,是原先只在民间流传的外来宗教第一次成为中国北部的官方意识形态,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首先在于,从此佛教开始与中国封建统治集团相结合,利用政权的力量得以生存并扩大影响。佛教在中国渐渐扎根,统治阶级也通过佛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从此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最初,例如在佛图澄时代,主要是佛教徒直接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后来则逐渐向更高的阶段发展,统治者通过其意识形态进行“辅教”。

佛图澄最初东来,有志在中国“弘扬大法”。经过30几年的不断努力,他的目的完全实现了。

参考资料
1.佛图澄  . 国学网 . [2024-1-30]
2.佛图澄  . 古诗文网 . [2024-1-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18
 楼主| 发表于 2024-8-26 13: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门孝经连载(9):鹿女夫人缘 (2018-05-22 09:32:32)
杂宝藏经:(九)鹿女夫人缘



1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告诸比丘。有二种法。能使于人疾得人天。至涅槃乐。有二种法。能使于人速堕三恶。受大苦恼。何等二法。能使于人疾得人天至涅槃乐。佛言。一者供养父母。二者供养贤圣。云何二法。速堕三恶受大苦恼。佛言。一者于父母所。作诸不善。二者于贤圣所。亦作不善。诸比丘白佛言。世尊。速成善恶。其事云何。

2佛告诸比丘。过去久远无量世时。有国名波罗奈。国中有山。名曰仙山。时有梵志。在彼山住。大小便利。恒于石上。后有精气。堕小行处。雌鹿来舐。即便有娠。日月满足。来至仙人所。生一女子。端正殊妙。唯脚似鹿。梵志取之。养育长成。

3梵志之法。恒奉事火。使火不绝。此女宿火。小不用意。使令火灭。此女恐怖。畏梵志嗔。有余梵志。离此住处。一拘屡者(秦言五里)。此女速疾。往彼梵志。而求乞火。梵志见其迹。迹有莲华。要此女言。绕我舍七匝。当与汝火。若出去时。亦绕七匝。莫行本迹。异道而还。即如其言。取火而去。

4时梵豫国王。出行游猎。见彼梵志。绕舍周匝。十四重莲华。复见二道有两行莲华怪其所以。问梵志言。都无水池。云何有此妙好莲华。答言。彼仙住处有一女。来从我乞火。此女足迹。皆生莲华。我便要之。若欲得火。绕舍七匝。将去之时。亦复七匝。是以有此周匝莲华。

5王寻华迹。至梵志所从索女看。见其端正。甚适悦意。即从梵志。求索此女。梵志即与王。王即立为第二夫人。此女少小。仙人养育。受性端直。不解妇女妖[薩/女]之事。后时有娠。相师占言。当生千子。

6王大夫人。闻此语已。心生妒忌。渐作计校。恩厚招喻鹿女夫人左右侍从。饶与钱财珍宝。尔时鹿女。日月满足。便生千叶莲华。欲生之时。大夫人以物瞒眼。不听自看。捉臭烂马肺。承著其下。取千叶莲华。盛著槛里。掷于河中。还为解眼而语之言。看汝所生。唯见一段臭烂马肺。

7王遣人问。为生何物。而答王言。唯生臭烂马肺之物。时大夫人而语王言。王喜到惑。此畜生所生。仙人所养。生此不祥臭秽之物。王大夫人。即便退其夫人之职。不复听见。

8时乌耆延王。将诸徒从夫人婇女。下流游戏。见黄云盖。从河上流。随水而来。王作是念。此云盖下。必有神物。遣人往看。于黄云下。见有一槛。即便接取。开而看之。见千叶莲华。一叶有一小儿。取之养育。以渐长大。各皆有大力士之力。乌耆延王。岁常贡献梵豫王。集诸献物。遣使欲去。诸子问言。欲作何等。时王答言。欲贡献彼梵豫国王。诸子各言。若有一子。犹望能伏天下使来贡献。况有我等千子。而当献他。千子即时将诸军众。降伏诸国。次第来到梵豫王国。

9王闻军至。募其国中。谁能攘却如此之敌。都无有人能攘却者。第二夫人。来受募言。我能却之。问言。云何得攘却之。夫人答言。但为我作百丈之台。我坐其上。必能攘却。作台已竟。第二夫人。在上而坐。尔时千子。欲举弓射。自然手不能举。夫人语言。汝慎莫举手向于父母。我是汝母。千子问言。何以为验得知我母。答言。我若按乳。一乳有五百岐。各入汝口。是汝之母。若当不尔非是汝母。即时两手按乳。一乳之中。有五百岐。入千子口中。其余军众。无有得者。

10千子降伏。向父母忏悔。诸子于是和合。二国无复怨仇。自相劝率。以五百子。与亲父母以五百子。与养父母。时二国王。分阎浮提。各畜五百子。

11佛言。欲知彼时千子者。贤劫千佛是也。尔时嫉妒夫人瞒他目者。交鳞瞽目龙是。尔时父者。白净王是。尔时母者。摩耶夫人是。

12诸比丘白佛言。此女有何因缘。生鹿腹中。足下生莲华。复有何因缘。为王夫人。佛言。此女过去世时。生贫贱家。母子二人。田中锄谷。见一辟支佛。持钵乞食。母语女言。我欲家中取我食分与是快士。女言。亦取我分并与母即归家。取母子二人食分。来与辟支佛。女取草采华。为之敷草坐。散华著上。请辟支佛坐。

13女怪母迟。上一高处。遥望其母。已见其母。而语母言。何不急疾。鹿骤而来。母既至已。嫌母迟故。寻作恨言。我生在母边。不如鹿边生也。母即以二分食。与辟支佛。余残母子共食。辟支佛食讫。掷钵著虚空中。寻逐飞去。到虚空中。作十八变。

14时母欢喜。即发誓愿。使我将来恒生圣子。如今圣人。以是业缘。后生五百子。皆得辟支佛。一作养母。一作所生母。

15以语母鹿骤对言因缘。生鹿腹中。脚似鹿甲。以采华散辟支佛故。迹中一百华生。以敷草故。常得为王夫人。其母后身。作梵豫王。其女后身。作莲华夫人。由是业缘。后生贤劫千圣。以誓愿力。常生贤圣。

16诸比丘。闻是语已。欢喜奉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18
 楼主| 发表于 2024-8-26 13: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步步生莲华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形容女子步态轻盈姿。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步步生莲花


出    处
《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

目录
1成语解释
2成语典故
3词语辨析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解释
​【成语】: 步步生莲花

【拼音】: bù bù shēng lián huā

【解释】: 形容女子步态轻盈姿。
步步生莲花
步步生莲花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典故
【出处】: 《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东昏侯)又凿金为莲华(花)以贴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花)也。'"

【举例造句】: 富翁在后面看去,真是步步生莲花。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8卷

【步步生莲华】语本《杂宝藏经·鹿女夫人缘》故事,谓鹿女每步迹有莲花[1],其后为梵豫国王第二夫人,生千叶莲花,一叶有一小儿,得千子,为贤劫千佛。

《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东昏侯﹞又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其现代文意思为:南齐时的东昏侯萧宝卷在宫里为他的宠妃潘玉儿造金莲(花)贴地,让潘玉儿走在金莲
步步生莲华
步步生莲华
上,而后称之为"步步生莲华"。

折叠编辑本段词语辨析
【拼音代码】: bbsh

【近义词】: 莲花步步生

【用法】: 作谓语;形容女子步态轻盈

【英文】: Every footstep makes a lily grow.

参考资料
1.岁月如梭,莲心如月  . 梧桐子 . [2015-6-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18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5: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的元宵佳节:鲜花着锦背后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少读红楼

2023-02-05 14:29发布于安徽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佳节。古称上元节,是春节后的重要节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自古以来,每年的这天,人们都有吃元宵、猜灯谜、耍社火、看花灯的习俗,到处洋溢着热闹的节日气氛。
《红楼梦》几乎涉猎了中华民族所有的重要节日,一共描写了三次元宵节,每次都大有深意。今天,让我们一起在巨著中找寻答案。
01 巨著开端的元宵节
《红楼梦》中第一次的元宵节,描写的是甄家。甄士隐(真事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来抱在怀中,逗他玩耍一会,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
恰逢一僧一道,说甄英莲(真应怜)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英莲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一家人幸福和睦,甄士隐觉得他们是一派胡言。
过元宵节时,家人霍启(祸起)抱英莲去看社火、花灯。恰巧霍启要小解,就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
谁知,英莲被人贩子拐走了。待霍启出来以后,哪里还有英莲的影子?吓得霍启一跑了之。
图片
那一僧一道的“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元宵佳节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既道出了甄家的急转直下,也是整部《红楼梦》的谶语。
英莲居金陵十二钗副钗,在《红楼梦》中第一个出场。这次的元宵节,拉开了英莲悲剧命运的序幕。她一生命运坎坷、颠沛流离,最后,成为薛蟠的妾,被活活折磨而死。
正如判词所写: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迹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人生无常,原本衣食无忧的乡绅甄士隐痛失爱女,又遇上葫芦庙的一场大火。投奔丈人封肃,偏偏封肃又是个势利眼。
甄家的家道中落、霉运连连,使甄士隐从此一蹶不振。最后,醒悟出世。
曹公在这里道出了:祸起元宵佳节!
图片
02 鼎盛时期的元宵节
这次的元宵节,是最灿烂辉煌的篇章。贾府的大小姐元春贤德妃,回家省亲。对于贾府来说,是光宗耀祖之幸事。
贾府大兴土木、耗费巨资,建造浩大的工程——大观园。正月初八,太监就来查看方向,并指示贾家人等各处跪拜仪式。
元妃省亲时,大观园各处金碧辉煌,花灯流光溢彩,一派皇家的豪华气象。书中写道:“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
如张爱玲所说:看《红楼梦》最喜欢的就是那种热闹排场,大户人家的富贵之气喷薄而出,遮掩不住!
曹公的叙述经常是大喜中暗藏大悲,元春看到多年不见的亲人,呜咽对泣、泪如雨下。
《豪宴》《乞巧》《仙缘》《离魂》四出戏,表面看,都是美好的故事。其实都埋伏着悲剧,暗合了元春的那首“恨无常”曲子。
贾政从灯谜看出了不祥之兆,心中暗想:
“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
不得不说,元、迎、探、惜所作的灯谜,既代表着他们各自的命运,也暗示了贾府日后的大厦将倾。
图片
03 最后一次元宵节
在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一章中,使我们看到了贾府“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元宵节景况。
这次的元宵节,贾母开夜宴,荣宁二府赏灯吃酒。但是,却冷清了很多:
“贾母也曾差人去请众族中男女,奈他们或有年迈懒于热闹的;或有家内没有人不便来的;或有疾病淹缠,欲来竟不能来的;或有一等妒富愧贫不来的......”
见到场面如此尴尬,高情商的凤姐赶紧调节气氛。她提议击鼓传花,一连说了两个笑话。
第一个笑话明显是在奉承贾母,然而,在说“聋子放炮仗”的笑话时,一共六次说到“散”。一不小心成了预言,预示着百年豪门荣华的贾府即将“树倒猢狲散”。
炮仗又名烟火,瞬间的繁华之后,即是灰飞烟灭,呼应了第一次元宵节的“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此次元宵节,虽然场景奢华,但是如同天上正在燃放的烟花爆竹一样——表面璀璨至极,实则“聋子放炮仗——散了”。
元宵佳节,外面笙歌依旧。贾母倍感凄凉,坐了一会儿,就让大家散了。
贾母见识过太多的大风大浪和刀光剑影,此时也无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的贾府,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败。
作为现实主义作品,曹公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三次元宵节,虽然故事不同,但有着共同之处。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背后,处处酝酿着悲剧气氛,透着丝丝悲凉,正所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作者:彩霞满天,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18
 楼主| 发表于 2024-8-30 22: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母一眼看出薛宝钗本质,王夫人糊在潇湘馆的绿窗纱更揭了她的底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当月知势榜影响力答主
​关注他
8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贾母带着刘姥姥游览大观园,第一站就去了潇湘馆。

刘姥姥看着黛玉房间满屋子的书,惊叹比上等的书房还好。贾母听后自然开心,告诉她是外孙女的房间。倒让刘姥姥下死眼好好看了黛玉几眼。


要知道人老成精,刘姥姥虽然是农村人,却也知道读书好。而贾母的表现,更让刘姥姥多少猜到了老太太要娶外孙女做孙媳妇的意思。

毕竟老年人的欢喜,也就是子孙姻缘那点事。

然而贾母欢喜,王夫人却并不高兴。她们随着在潇湘馆,黛玉只给贾母奉了茶,王夫人却直接拒绝了黛玉上茶。

作为舅母来外甥女房间,无论渴不渴都要喝口茶也是礼节。

王夫人拒绝林黛玉尽礼节。茶在古代又是姻缘必须的“礼”,反映出王夫人对黛玉的不认可和不接纳。尤其还当着刘姥姥这个外客的面。

贾母对王夫人的表现肯定不满意。而当她看见黛玉的窗纱后,就彻底忍不住开火了。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第四十回)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 "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

贾母吩咐王夫人这段话,可太有话里有话了。都说听话听音,贾母这个话,足以让王夫人如坐针毡了。

一,林黛玉的窗纱旧了还没换,说明王夫人疏于关心外甥女,好久没来了。如今难得来一次,茶也不喝一口啥意思?

如果单纯是在黛玉房中也罢了。但后面又去了薛宝钗的蘅芜苑,宝钗肯定也要奉茶,王夫人却没有拒绝。两下对比,才有后来贾母的发火。现在只是个情绪积淀。

二,贾母说这个纱新的好看,旧了就不好看。进一步说舅母对外甥女不上心不说,自己当家人的工作也疏忽了。

要知道贾府如今管家一直是王熙凤,贾母不和凤姐说一句,只抓着王夫人说,便很能说明她的言外之意,就是针对王夫人去的。

三,潇湘馆没有桃花杏树,都是绿色的竹子,偏偏给贴的是绿窗纱。这话不光暗示王夫人疏于爱护外甥女,当家失责,更是对王夫人的品味直接质疑。


潇湘馆一片绿,就应该点缀红颜色才好看,没得贴绿窗纱。外甥女住在家中不好说,舅母难道看不见?

看不见的原因,是不是太久没来?另外别的颜色不选偏贴绿色,是不是故意的?或者为了图省劲,就只各处都贴绿色?

无论如何,王夫人失责这个帽子,是扣定了。

四,记得之前家里有四五样颜色糊窗户,便是告诉王夫人,“我还不糊涂,休想蒙蔽算计我,你想的什么我一清二楚”。

另外,贾母张嘴就是四五样儿糊窗户的,可知她管家的能力,对家中大小事事无巨细。王夫人真知道家中这些事么?

儿媳妇能力不济,怎么不叫婆婆看不上?

最妙的是贾母最后吩咐王夫人“明儿把她这窗户给换了”,这个安排后面肯定是要检查的。按说换什么颜色,得王夫人自己考虑。换不好就丢了人。


好在王熙凤提到软烟罗,才让贾母亲自安排了才罢了。

最难堪的是,明明有孙子媳妇王熙凤管家人在场,贾母却当着刘姥姥这个外人面,吩咐偌大年纪的王夫人给外孙女换窗纱,岂不正是针对王夫人刚才不喝茶,将黛玉尴尬住去的?

贾母这也算是“睚眦必报”,目下无尘,正是黛玉的风范。

古代女儿的传承,大部分源于母亲。娶媳妇如何,只看女儿的母亲是何样人就知道。父族的门风,更多影响儿子,母亲倒还在其次。除非是林家那种拼尽全力培养女儿的另当除外。

贾母亲手教养的女儿贾敏,是林黛玉的母亲。林黛玉又受外祖母从小教养,看似祖孙实际堪比母女。她们二人的性格、教养、风度和品味等个人素质便极为相似。

都说黛玉目下无尘,何尝不是来自贾母?

同样被贾母亲手抚养长大的还有史湘云,性格豪爽阔朗和快人快语,更与贾母如出一辙。

再就是贾探春,别看是王夫人教养,以王夫人的性格,对庶出的女儿到底不亲热。探春从小在祖母身边,以她的聪明,自然受贾母的影响最大。探春的心胸开阔,也是独当一面。


反观贾元春,尽管也受贾母教养,可作为王夫人的嫡女,母女感情亲近,肯定要胜于和祖母。更是庶女探春无法与之比的。

结果贾元春的问题就很大。判词说她二十多岁不辨是非,像五月榴花神潘淑一样人性,在贾府与皇帝之间,没能起到好的作用站对立场,就成了孔子教育弟子冉友和季路摆正立场的反面。最终让贾家与皇帝“虎兕相逢”,害得自己和家族大梦归去,酿成悲剧。

贾元春的心胸狭隘,目光短浅,从她省亲回家哭诉抱怨家族“当日既送我去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就可见一斑。

更可笑在不但卷入了钗黛之争,站队王夫人反对林黛玉。更插手父亲的妻妾之争,对赵姨娘和贾环极为打压。甚至当贾环作灯谜讽刺贾宝玉时,她这贵妃姐姐竟含怒派人来质问贾环。更是当时没礼物,后面端午节也没礼物。

贾元春的任性、心胸狭隘和鼠目寸光,完全源于母亲王夫人教诲的影响。

贾母看重林黛玉,也不光是私心。黛玉的出身,和对贾宝玉的情意,更可以让贾家有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可贾元春跟随母亲,不顾身份,不以大局为重的支持薛宝钗嫁给贾宝玉,不考虑与商贾之家联姻对贾府未来发展的影响,可不就是糊涂?


潇湘馆的旧窗纱看似小事,实际反应的是王夫人对林黛玉的疏忽和冷落,这不就是胸怀狭隘?

而再看不上黛玉,也不应该贬低自己品味。绿窗纱对绿竹子。这种配色,不正反映出王夫人的品味?

林黛玉的好,刘姥姥都能看出来而心生赞叹,王夫人却视如不见?岂不就是“有眼不识真香玉”?

王夫人与贾元春这对母女像不像?

王夫人的素质,影响了女儿贾元春。那与她一奶同胞的薛姨妈呢?岂不也是将一模一样的素质,影响传教给了女儿薛宝钗?

王夫人与薛姨妈一样,怎么可能教育出完全不同的贾元春和薛宝钗?

所以,潇湘馆的旧窗纱,看似贾母不满王夫人,何尝不也是对王夫人不满,对执行的王熙凤不认可,更是对王夫人看中的薛宝钗挑剔?

薛宝钗确实很优秀,很多地方可能比林黛玉更好。她性格稳重,随时就分。更是博学多才,温婉大方。可在这些给人看的表象之外,薛宝钗就真无可挑剔,没有问题么?不但有,还很多。

不久后,薛宝钗就暴露了她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蘅芜苑房间的简陋布置,遭到贾母的痛斥。


薛宝钗的房间布置,有很大问题,折射的问题更严重。贾母当即指出了问题核心。

一,简单不代表简陋。不愿意过度陈设,更不能不陈设。

薛宝钗那个房间空荡荡的,让刘姥姥都无语,只能体现她的没品位。

二,大家闺秀要有自己的风格和品味。贾母拿三春和黛玉举例子,说她们布置的不俗气,这就叫素养和品味。未来是要传承给儿女的。

难道薛宝钗就要如此传承给后代?

三,薛宝钗如今住在亲戚家里,亲戚是国公门第,要符合国公之家的档次和规矩。她却将房间布置的不如平头百姓,太丢主人的脸。

这一切归总,如果薛宝钗不会布置,代表她的教育不合格。如果她会布置,却不布置,代表她任性妄为,没有礼仪,不讲规矩。这就叫“很离了格儿”。“格儿”就是每个人要在自己的阶层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履行的行为规范。

薛宝钗的任性,岂不是与贾元春一样?


还有,日后香菱学诗,薛宝钗明明能教却不教,只因她认为香菱学诗不是女儿本分。就像她当初跟黛玉讲的一样。

(第四十二回)“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连做诗写字等事,这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 ,辅国治民,这更好了……至于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绩的事才是……”

薛宝钗一直在强调“本分”。女儿就是相夫教子,男儿就要科举仕途,辅国济民。她不认可香菱学诗而不教授,香菱不得已只得去求黛玉,很快成了一个女诗人。

薛宝钗的思想中,妾不可以当诗人。

林黛玉的思想中,妾可以做诗人。

如果香菱换成钗黛的儿女,谁的子孙会更优秀?短期看可能差不多,甚至科举仕途上薛宝钗更胜一筹。但长期来看,能够培养一个家族的文风鼎盛,唯有林黛玉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因材施教才行。

薛宝钗自己一肚子学问,她房中只有两本书,说明读书只为自己。香菱只能拿一本破旧陆游的诗集翻读,可林黛玉随手就抽出来好几本最适合香菱长学问的诗集,各有好处。这就是钗黛的差别。也是薛宝钗的问题。


她空有一肚子学问,不知道如何运用,思想的限制,源于受到薛姨妈的教诲,心胸不开阔,又是贾元春一模一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实际都是薛姨妈和王夫人的教养问题。

王夫人的问题,折射的是薛姨妈的问题,更体现出元春和宝钗的问题。

贾母针对林黛玉的窗纱,责问王夫人,实际体现的便有王家女儿教养出的薛宝钗的问题。事实也果然证实了问题。

薛宝钗很好,只是还不够好,起码不是贾府未来天崩地裂后,能够“补天”的那个人。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3-13 09:54・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18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07: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陵十二钗判词解读3:香菱判词图谶解读,香菱为什么在副册?
长安昭阳王
2024-06-01 12:13
陕西
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07】

香菱
(接上文,花袭人判词解读)

12.3.3 香菱
副册:中等。公主、皇后等皇家人物。

香菱:

图:

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

谶: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解读:

香菱有个特征很明显:莲子。

画中“莲枯藕败”,枯败的是二物:莲、藕。

“荷,芙蕖。其實蓮。其根藕。”

芙蕖是芙蓉,荷花。荷是花,莲是实,实即子也,就是莲子。

显然,“莲”,不是很多人以为的“花”,而是“实”,是“莲子”。

占花名占到“芙蓉”的,是黛玉。香菱这个“莲子”,正是芙蓉之子,黛玉崇祯四子之一,长平公主。

画中的“莲枯藕败”,对应谶语中的: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藕”是“根”,枯败的“莲、藕”,不是“根并荷花”。

“莲”是下句“实堪伤”的“实”,莲子。

根并荷花一茎香:

“根并荷花”:此人的根,并芙蓉黛玉。“一茎香”:指出香菱。香菱乳名“英莲”,“莲枯藕败”的“莲”,是莲子,芙蓉之子,黛玉崇祯之子,也就是甄士隐崇祯帝之子,所以书中英莲是甄士隐的女儿。

平生遭际实堪伤:

“实”,是莲子。“堪伤”,是用谐音,“砍伤”。

砍伤的莲子,正是长平公主。甲申之难,崇祯帝死志已决,挥剑砍公主,断左臂,闷绝于地。并没死,抬到外公周奎家后被救活了。

“平生”的“平”,正是“长平”的“平”,指出了长平公主。

所以“莲枯藕败”和这两句谶语,从反面指出了芙蓉之子,根并黛玉,砍伤的长平公主。

枯、败是其悲惨结局,往下看: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两地生孤木”:下有甲戌脂批“拆字法”。明显是个“桂”字。

“返故乡”:回老家。有两个意思:回真的老家;还有“死”的委婉表达。魂归故里,就明确是“死”的意思了。“香”指出香菱。

上下句,有衔接关系、因果关系:自从“桂”,致使香菱“死”。

从这样的因果关系分析,这个“桂”,不宜解为“桂王”,应解为吴三桂。

“两地生孤木”的“拆字法”,也明显指出“三”、“桂”:

两地:两个“土”;孤木:一个“木”。

“土”、“木”加起来,是“桂”字。

两地的“两”,孤木的“一”,加起来是“三”。

所以这两句谶语衔接起来,指出“桂”是“三桂”,不是“桂王”。

结合图画,画中表达了三点:一株桂花,一池水涸,莲枯藕败。

所以这个“桂”,便是画中的“桂花”。前文解花袭人这个吴三桂时,解了“花袭人”的“花”,正是“桂花”。还有书中“桂花夏家”的夏金桂,反面也是吴三桂。这些前后解读,都能相互验证。

画中还有一点:一池水涸。在说“水”,“水”是满清关键字。

在莲子“砍伤”后,自从“桂”干了什么事,致使香菱“死”?

看历史便知:吴三桂守宁远,守山海关,就是守护宝玉、江山,抵挡外敌满清是其责任。这个汉奸不但把山海关卖给了满清,而且吴三桂军的仪仗作前导,清兵在后,骗取了京城。京城里的长平公主,相当于丢给了满清。带领清兵盗取京城的是多尔衮,正是《红楼梦》中的薛蟠,所以书中写薛蟠抢了英莲,“葫芦案”是“胡虏案”。

第80回“香菱病入膏肓”,不堪夏金桂和薛蟠折磨,对月伤悲,气怒伤感,内外折挫,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不久就会死去。长平公主,是“四个朱子”中最先死去的,符合历史。

历史上满清为笼络民心,并没为难前朝公主,还令其完婚。嫁给驸马周显后,两人相敬如宾,也没经受折磨。但公主心伤父母惨死,家亡国破,饮食难进,忧思成疾,在成婚一年后就去世了。

因此《红楼梦》中写香菱则有夫妻蕙、并蒂菱,香菱占花名也是“并蒂花”,诗句是“连理枝头花正开”,很明显是指公主新婚不久。而且宝玉郑重其事地埋葬夫妻蕙、并蒂菱,是长平公主葬礼之预演。

所以长平公主之死,与吴三桂卖国、满清占据京城有直接关系。因此画中的“莲枯藕败”之前,还有“桂花”吴三桂,和“水”为关键字的满清。或者说,自从“三桂”卖国给满清,致使香菱“死”。

香菱位于“副册”,比黛玉、元春、湘云、妙玉这些皇帝、皇子低一个等级,又比晴雯、袭人这些文武重臣高一个等级。

香菱是长平公主,也可推知:“金陵十二钗副册”中,都是公主、皇后等皇家人物。吴三桂、袁崇焕、袁可立等文武重臣,即便是帝师,也入不到“副册”,只能在“又副册”。

点击看上一文:金陵十二钗判词解读2:袭人判词图谶解读,一簇鲜花,是什么花?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点击最上方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18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18: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香菱情解石榴裙,藏了什么秘密?+ 宝玉为什么安葬夫妻蕙、并蒂菱?+ 藕官为菂官烧纸祭祀哪个小旦? + 香菱丫头的名字什么意思?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8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6】



2.4.3 香菱情解石榴裙
宝玉生日,湘云醉眠芍药因、香菱情解石榴裙的因和解,我们在湘云的段落中已讨论过了,揭示了湘云、香菱的“莲子”身份。

香菱的裙子“贜”了之后,还“藏”了香菱的秘密:

然后宝玉说拿袭人的石榴裙来,让香菱原地等着,他去找袭人。路上宝玉却胡思乱想香菱被拐卖的前事,即前文说的丢了一颗珠子,被满清捡了,这是回到四个朱子的线索上来。然后又莫名其妙地想起“平儿”,平儿在凤姐生日被打,是去年的事了,此处还是用“平”字提醒“长平”。

宝玉和袭人带了裙子回来时,香菱“还跕在那里等呢”。

庚辰本很多“站”字写作“跕”。跕:是脚尖点地。与“站”字相比,差别在“足”。

袭人笑道:“我说你太淘气了,足的淘出个故事来才罢。”又在强调“足”。

香菱说:“谁知那起促狭鬼使黑心。”用“促”字举例提醒读者:一个“人”,一个“足”,为“促”。

站在这里的香菱是女人,则:一个“女”,一个“足”,为“娖”。

长平公主名“朱媺娖”。第80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的“美”字,就在说“媺”。康熙字典:“媺,同美”。音也相同。

香菱见宝玉蹲在地下,将方才的夫妻蕙与并蒂菱,用树枝儿抠了一个坑,先抓些落花来铺垫了,将这菱蕙安放好,又将些落花来掩了,方撮土掩埋平服。

夫妻蕙是香菱的,并蒂菱的“菱”更点出了香菱,夫妻、并蒂是惋惜长平公主死时才新婚不久。宝玉郑重其事地葬夫妻蕙与并蒂菱,是在书中为长平公主举行隆重葬礼。或者说是预演公主的葬礼,因正面故事中香菱还没死,但反面故事并非按时间先后线性叙事。

掩埋平服:埋平。

真实的长平公主葬礼,是在1647年的二月份,士民为之哀恸。

所以清明节藕官烧纸的答案也就出来了:藕官是为菂官烧纸,菂官的角色是小旦,“菂”是莲子,四个莲子中的小旦,只有长平公主。清明节是半月前,是二月份公主葬礼后不久。而且,宝玉明确说是“原是林妹妹叫他来烧”的。黛玉的“藕”官为“菂”官烧纸,也是香菱判词的验证:既是“莲枯藕败”的“藕”、“莲”,也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的“根”、“实”。

香菱拉宝玉的手笑道:“这又叫做什么?怪道人人说你惯会鬼鬼祟祟使人肉麻的事。”

“这又叫做什么?”是问读者,要读者看出这是长平公主葬礼。

“你惯会鬼鬼祟祟”是说作者,鬼鬼祟祟地在旁揭露香菱身份。

香菱的小丫头臻儿走来说:“二姑娘等你说话呢。”

香菱的丫头取名“臻儿”,在解读湘云时说过,与湘云的“榛子”一样,是“崇祯之子”。

臻儿说的“二姑娘”,正面看是宝琴;反面看,长平公主是崇祯二女,就是二姑娘。

所以在这回末,“臻儿”特意走来说“二姑娘”,是在提醒读者:香菱是长平公主,是“崇祯的儿”,是崇祯的“二姑娘”。

第80回的回目,有两个:一是“美香菱屈受贪夫棒,王道士胡诌妒妇方”,二是“懦弱迎春肠迴九曲,姣怯香菱病入膏肓”。80回香菱病入膏肓,就是已经没救了,在80回后不久就会死去。香菱,长平公主,是四个朱子中最先死去的,符合历史。

2.4.4 香菱名由来
香菱之名:从黛玉。

香,是黛玉“香玉”之“香”,和“潇湘妃子”之“湘”。

菱,是妙玉说的“畸零之人”,是这世上孤零零的多余之人。

英莲的“莲”,是莲子,随黛玉的芙蓉。



点击下一个:反读红楼梦方法 + 哪个版本比较好?+ 红楼作者说给读者听的话?+ 走进书中,参与场景,才能看出问题和妙处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4-04-13 12:20・IP 属地陕西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赞赏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红楼梦(小说)
红学
红楼梦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18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19: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红楼梦方法:故意写错,异常提醒,重复强调,关键字法 + 满、明、雪、月、金、木、水、火等关键字,是读红楼梦的钥匙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8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9】



3.2 我被绑架了怎么办
前文讨论过《红楼梦》不能有话直说的问题,但作者要想方设法让读者看懂反面写的意思。可用绑架来举例模拟,假如我被一群憨匪绑架了,之所以说憨匪,是我发现这帮家伙悍虽有余,但脑子不大灵光,我就要想办法把信息透露给亲友。亲友电话打来,绑匪让我接,但在旁监听,那我怎样说话,能把信息透露给亲友,又让绑匪注意不到,不会把我撕票。这种情况,跟红楼梦有些类似。

3.2.1 故意错
故意说错话,让亲友觉得不对劲儿,甚至在错话中透露关键信息。错误是很有效的提醒,比如我说我跟蔡元培在吃饭(知道蔡元培的人不会当绑匪吧?否则我死定了),亲友会一下子感觉到有问题了。

比如宝玉生日,香菱的新裙子“贜”了,把臓写错,让读者意识到这里可能“藏”了什么,然后仔细去看上下文,去发现秘密。

比如在大家玩射覆游戏时,把“射、覆”二字故意写反,太明显了,让读者意识到“两射一覆”说的其实是前一个射覆,从而解密。

再如陆游的“花气袭人知骤暖”,多次错写成“花气袭人知昼暖”。昼暖、玉生烟:太明显了,差不多说白了。

这是字面上的,还有一些事理方面的错误,比如贾敬过寿,贾蓉把贾赦、贾政称呼老爷,却把贾敬称太爷,就是明显的错误。

宝玉生日,同时出现牡丹花、芍药花、并蒂菱花,这有违常识,读者知道这些不可能同时开花,那么一定藏了作者不能明说的秘密。

3.2.2 不正常
出现不正常的现象,也不见得是错误,但对这个人来说是反常的言行,或者对这件事来说出现了异常情况。

比如我在电话中说我在青楼,可亲友都知道我只看红楼,从不去青楼,马上会意识到有问题了。

比如贾政居然讲下流笑话了,说舔老婆的脚,还说不是奶奶的脚贜,是月饼馅子有些作酸,那就要仔细看是怎么回事。

比如宝玉,平时不说脏话,有一天大骂“反叛肏的!”那就要思考:作者骂的是谁?是不是跟当面的薛蟠有关?反面有什么事情?

比如凤姐,不识字,出自王家那样的名门,却不识字,要引起注意。这个不识字的人,却有“学名”王熙凤,那就更要引起思考了:“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作者想表达什么?有一天这人又突然认字了,拿着司棋表弟的情书念,那里面一定藏了秘密!

贾环说个谜语,谜底是“一个枕头,一个兽头”,一次俩谜底,这就是异常,好好猜吧。

黛玉、湘云中秋夜联诗,妙玉突然出现,这也是异常现象。

宝玉生日,吃丫头饭。芳官说“我先在家里,吃二三斤好惠泉酒呢”,这都是异常。

首先要意识到异常,然后在上下文里仔细看,再思考各种线索。

3.2.3 重复强调
在电话中,我会把重要的字词重复两三遍,以引起亲友的注意。这是很常规的方式,我们平时的谈话中,如果把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多次重复,对方也能听出强调之意。

比如26回,黛玉说“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被宝玉在窗外听到,问:“为什么每日家情思睡昏昏?”既重复强调,又问读者为什么?

第一次写蘅芜苑:“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重复出现四个“清”,但绑匪感觉不到在说“清”。

有个叫蕙香的小丫头,宝玉问:“你姊妹几个?”蕙香道:“四个。”宝玉道:“你第几?”蕙香道:“第四。”宝玉道:“明儿就叫‘四儿’……”

重复是读书过程中最容易发现的方式,只要看到重复,在上下文里仔细看看,思考一下作者有没有在强调什么。

3.2.4 关键字法
如果我要给家人透露鸡窝里藏了金条和重要东西,我会在电话中把“鸡”作为一个关键字,结合错误、异常,并两次三番重复“鸡”,把这个关键信息传递给家人。

家人在听到我引起注意的话时,要在我看似平常自然的话语中,把关键字识别出来,这有一定难度。识别关键字比找重复难多了。

比如第一回介绍黛玉:绛珠草一株。绛,红色系是朱,珠、株都读朱,五个字里三个“朱”,是用重复告诉读者“朱”这个关键字。

比如顽童闹学堂,宝玉问金荣是那一房的亲戚,是问姓金的来历,茗烟答:“他是东胡同子里璜大奶奶的侄儿。”要识别出“东胡”这个关键字,需要跳脱出句子本意的局限,从文句中抓取到嵌在其中的关键字。其后写道“他母亲胡氏”,“胡”这个关键字易认。

对比: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

能够识别出满、明是关键字,而雪、月作为满、明二字的载体,在满、明因为太露不宜直接用时,雪、月也成为关键字。还有雪、林,明显代表薛宝钗、林黛玉,作为二人的代表关键字,雪还作为薛家的代表关键字,“丰年好大雪”代表薛家,“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第五回红楼梦曲的结尾,也是《红楼梦》这本书的结果,是指大地归了薛家,没看到“雪”啊?您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都“白茫茫”了,还看不到雪!

识别关键字的时候,要想到尽量多的可能性,然后在多种可能性中去筛选,不怕选不到只怕想不到,而且要超出这段文字的本意去想。因为我在电话中要让家人听懂,还要防止绑匪听出来,所以往往不是表面说的意思,具有隐蔽性。比如把“东胡”说成“东胡同子”里住的一个人。

在“纵有千年铁门檻,终须一个土馒头”这句诗里,要能识别出“一鑑”,有一个前提,得先知道这是谁的名号,需要一些基础知识。

湘云中秋夜联诗,“庭烟剑夕棔”,用错字来强调关键字“棔”,通过湘云一大堆的解释,和“查一查”的提醒,读者明显能意识到,这些都是在说“棔”这个关键字。

宝玉说:“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这个关键信息不是一个字、一个词,而是“玉生烟”这样的事件,或者诗句,识别时需要联系到诗。

再如妙玉请吃茶,“瓟、犀”两个关键字,需要仔细对比分析,还要结合诗经,才能识别出来。

我们把关键字分为两种:

一是瓟、胡虏、满、明、雪、月、金、木这种贯穿于全书的关键字,要重点识别,必须识别出来,能作为解密其他人、其它事的线索。比如贾母丫鬟金鸳鸯,根据姓金可怀疑此人后来投降满清做了汉奸,然后注意到其它很多线索,经过综合求证,最后确定此人确是汉奸。所以这类关键字的影响具有全局性,在后面尽量都总结出来。

二是犀、棔、一鑑这种,只在这个局部,揭示某个人、某件事的关键字,要在遇到后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即便没识别出来,影响也不大,比如棔字,没识别出来也只影响到认出丛帝,而其它很多线索照样可以让读者认出湘云是太子。

注意:对关键字识别的结果,先仅作为怀疑,不能认定为证据,要与其它地方多处验证,方能确定为线索或证据。否则就是识别了错误的关键字,曲解了作者的意思。注意避免但凭己意,瞎猜乱解。



点击下一个: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什么意思?+ 读红楼梦方法:谐音法,接茬法,射覆法,预演法,看似说此实则说彼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07 13: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18
 楼主| 发表于 2024-9-10 06: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省试湘灵鼓瑟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省试湘灵鼓瑟》是唐代诗人钱起进京参加省试时的试帖诗。

此诗既紧扣题旨,又能驰骋想象,天上人间,幻想现实,无形的乐声得到有形的表现。全诗通过曾听--客听--远近听--苍梧怨--水风悲等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形象地再现了湘灵--娥皇和女英寻夫不遇鼓瑟所弹奏的苦调清音,生动地表现了二妃对爱情生死不渝的忠贞和对驾崩于苍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之情,成为公认的试帖诗范本。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省试湘灵鼓瑟》

作品别名
《湘灵鼓瑟》

创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五言排律

作者
钱起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折叠版本一
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1]

折叠版本二
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2]

折叠版本三
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湘,愁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3]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⑴省试: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的礼部主试,通称省试。

⑵鼓:一作"拊"。云和瑟:云和,古山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

⑶帝子:屈原《九歌》:"帝子降兮北渚。"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

⑷冯(píng)夷:传说中的河神名。见《后汉书·张衡传》注。空:一作"徒"。

⑸楚客:指屈原,一说指远游的旅人。

⑹金:指钟类乐器。石:指磬类乐器。

⑺杳冥:遥远的地方。

⑻苍梧:山名,今湖南宁远县境,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此代指舜帝之灵。来:一作"成"。

⑼白芷:伞形科草本植物,高四尺余,夏日开小白花。

⑽潇浦:一作"湘浦",一作"潇湘"。

⑾人不见:点灵字。

⑿江上数峰青:点湘字。[2][3][1]

折叠白话译文
省试湘灵鼓瑟插图
省试湘灵鼓瑟插图
​常常听说湘水的神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那清亮高亢的乐音,穿透力是那样强劲,一直飞向那高远无垠的地方。当如此美妙的乐曲传到苍梧之野时,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感动,生出抱怨思慕之情;而生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乐声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飞过了浩渺的洞庭湖。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3]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省试湘灵鼓瑟插图
省试湘灵鼓瑟插图
这首诗为钱起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参加进士考试时所作。唐代参加考试的举子有两类,一类为中央和地方各类学馆的学生,称为生徒,需通过规定的学业考试和选拔;另一类为非学馆出身的各地文士,称为乡贡,需通过县和州府两级初试。这两类举子最后都集中到尚书省,参加相应科目的考试。考试原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后改由礼部侍郎负责。由于吏部与礼部均属尚书省,遂称为省试。为通过省试而作的应试诗,就称为省试诗。省试诗有其特定的格式,要求为五言律诗,六韵十二句,并限定诗题和用韵。由于省试诗限定了题目和内容,又对声韵要求十分苛严,此类诗鲜有传诵人口的佳作。不过,有的作者善于"戴着镣铐跳舞",往往能够即席发挥,写出传诵不衰的好诗来。钱起这首《省试湘灵鼓瑟》,就是一首千古称赏的名篇。[4][2]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文学赏析
省试湘灵鼓瑟插图
省试湘灵鼓瑟插图
这首诗传诵一时,并奠定了钱起在诗坛的不朽声名。

诗题"湘灵鼓瑟",摘自《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诗句,其中包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

根据试帖诗紧扣题目,不得游离的要求,诗人在开头两句就概括题旨,点出曾听说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并暗用《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描写女神翩然而降湘水之滨,她愁容满面、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如泣如诉哀伤乐曲。动人的瑟声首先引来了水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然而一个"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倒是人间那些被贬谪过湘水的"楚客",领略了湘灵深藏在乐声里的哀怨心曲,禁不住悲从衷来,不忍卒闻。

接下来,诗人着意渲染瑟声的感染力。"苦调凄金石,清音入香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瑟声哀婉悲苦,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瑟声清亢响亮,它可以响遏行云,传到那穷高极远的苍穹中去。瑟声传到苍梧之野,感动了寄身山间的舜帝之灵,他让山上的白芷吐出芬芳,与瑟声交相应和,弥漫在广袤的空间,使天地为之悲苦,草木为之动情。

中间这四句,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任思绪在湘水两岸、苍梧之野、洞庭湖上往复盘旋,写出了一个神奇虚幻的世界。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这两句写湘灵弹奏的乐曲同舜帝策动的芳香在湘水之源交织汇合,形成一股强劲的悲风,顺着流水,刮过八百里洞庭湖。

至此,乐曲进入了最高潮,感情达到了白热化。凭藉着诗人丰富的想象,湘灵的哀怨之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抒发和表现。然而全诗最精采的还不在于此,令全篇为之生辉的是结尾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旧唐书·钱徵传》称这十个字得自"鬼谣",其实无非说这两句诗是钱起的神来之笔。此联的妙处有:

一是突然转折,出人意料。在尽情地描写乐曲的表现力之后,使乐曲在高潮中嘎然而止,这是一重意外;诗境从虚幻世界猛然拉回到现实世界,这是又一重意外。二是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从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结尾两句如横空出世,堪称"绝唱",但同时又是构成全篇整体的关键一环;所以虽然"不"字重出,也在所不惜。作者敢于突破试帖诗不用重字的规范,确属难能可贵。三是以景结情,余音袅袅。诗的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的画面着力抒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一笔跳开,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这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或许湘灵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绵绵不断的流水,或许湘灵美丽的倩影已化成了江上偶露峥嵘的数峰青山,或许湘灵和大自然熔为一体,年年岁岁给后人讲述她那凄艳动人的故事,或许湘灵的瑟声伴着湘江流水歌吟,永远给人们留下神奇美妙的遐想。这一切的一切,都尽在不言之中了。宋代词论家有"以景结情最好"之说,恐怕是从这类诗作中得到的启迪。

折叠名家点评
《旧唐书·钱徽传》:(钱)起能五言诗。初从乡荐,寄家江湖,尝于客舍月夜独吟,遽闻人吟于庭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起愕然,摄衣视之,无所见矣,以为鬼怪,而志其一十字。起就试之年,李所试《湘灵鼓瑟》诗题中有"青"字,起即以鬼谣十字为落句,炜深嘉之,称为绝唱。

《韵语阳秋》:唐朝人士以诗名者甚众,往往因一篇之善,一句之工,名公先达为之游谈延誉,遂至声闻四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以是得名。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余亦常调,只末二语杳渺,咀味不尽。

《唐诗分类绳尺》:通篇大雅,一结信乎神助!

《唐风怀》:孙月绛曰:风致超脱,然体格却最稳密。

《五朝诗善鸣集》:真神助语,湘灵有灵。

《增订唐诗摘钞》:结自有神助,亦先有"湘浦"、"洞庭"二句,故接"曲终"、"江上",觉缥缈超旷,云烟万状,吾谓此四句皆神助也。至"流水"、"悲风",原系曲名,紧接"曲终",真是神来之笔。

《唐人试帖》:承点屈平一句,亦补题法("楚客"句下)。

《围炉诗话》:钱起亦天宝人,而《湘灵鼓瑟》诗,虽甚佳而气象萧瑟。

《而庵说唐诗》:落句真是绝调,主司读至此,叹有神助。

《大历诗略》:题境惝恍,非此杳渺之音不称。

《网师园唐诗笺》:曲与人与地胶粘入妙。末二句远韵悠然。

《唐诗近体》:结得缥缈不尽。

《唐诗五言排律》:先虚描二句,即点明题之来历,最工稳(首四句下)。结得渺然,题境方尽。"曲终"非专指既终后说,盖谓自始至终,究竟但闻其声未见其形,正不知于何来于何往,一片苍茫,杳然极目而已。题外映衬,乃得题妙,此为入神之技。[5]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钱起,唐代诗人。字仲文,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区)人。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年)登进士第,曾任蓝田尉,官终考功郎中。"大历十才子"之一。诗以五言为主,多送别酬赠之作,有关山林诸篇,常流露追慕隐逸之意。与刘长卿齐名,称"钱刘";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有《钱考功集》。[2]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 - 全唐诗(上)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6 . 59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18
 楼主| 发表于 2024-9-10 06: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夜宿灵台寺寄郎士元
钱起钱起〔唐代〕

西日横山含碧空,东方吐月满禅宫。朝瞻双顶青冥上,
夜宿诸天色界中。石潭倒献莲花水,塔院空闻松柏风。
万里故人能尚尔,知君视听我心同。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5219605011ab.aspx
钱起
钱起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443篇诗文 ► 80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16:54 , Processed in 0.23876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