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8 13: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7薛朝烈+望梅·小寒时节

小寒时节,正同云暮惨,劲风朝烈。
〖打印内容〗作者: 无名氏   诗名:《《望梅·小寒时节》》时间:2019-12-18 15:30:18
  出自宋诗人无名氏的《望梅·小寒时节》

  小寒时节,正同云暮惨,劲风朝烈。

  信早梅、偏占阳和,向日暖临溪,一枝先发。

  时有香来,望明艳、瑶枝非雪。

  想玲珑嫩蕊,绰约横斜,旖旎清绝。

  仙姿更谁并列。

  有幽香映水,疏影笼月。

  且大家、留倚阑干,对绿醑飞觥,锦笺吟阅。

  桃李繁华,奈比此、芬芳俱别。

  等和羹大用,休把翠条谩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8 14: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福王妃之辨:赵与芮继妻到底是谁?官修国史和私修族谱谁更靠谱?
猴格 2022-09-07 发表于河南  |  307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读者全先生给我留言说:南宋嗣荣王赵与芮(ruì)的原配妻子李氏去世后,继娶的继妻不是钱氏,而是和与芮生母荣王慈宪全夫人一样,是出自全氏家族的全氏女。

本文就来探讨一下赵与芮的继妻到底是钱氏女、还是全氏女的问题。

全先生认为赵与芮继妻是全夫人的依据,是他们全氏家族“据说在元代老谱上修的清代版《全氏族谱》”,和《绍兴市镜湖新区东浦镇南村志》。

族谱的相关内容我没看到,据全先生发给我的《南村志》图片可知:

“全兴为南村全氏始祖,全兴后裔为理宗之母、度宗之后、福王之妃。全氏为宋朝外戚世家,浙江东南望族。”



猴格在网上查了一下这个《南村志》,出版时间是2007年9月,网上查不到本志书“福王之妃”的说法具体参考哪一本文献。

福王之妃,即赵与芮的妻子,赵与芮是宋理宗赵昀(yún)的本生胞弟,最初被封为嗣荣王,侍奉父亲荣文恭王赵希瓐(lú)之祀,所以叫嗣荣王赵与芮。

但由于理宗无子,又把赵与芮的儿子赵禥(qí)过继过去,即宋度宗,这样一来,赵与芮也成了皇帝本生父,并且是活着的本生父,按照旧例晋封福王,即福王赵与芮。

《南村志》中所谓的“福王之妃”,就是赵与芮的妻子,严格地说,其实“福王妃”这个称呼在宋朝是不正确的。

因为宋朝亲王的妻子不像其他朝代一样,可以封为“某王妃 ”,而只是被封“国夫人”(有的会被封或者追赠两国夫人),换言之就是,宋朝的命妇行列中没有“王妃”这个职称。

由于过继皇帝的出现,过继皇帝本生父母的地位,就开始成为一个超然的存在,位在一般亲王之上。

比如英宗赵曙(shǔ)的本生父赵允让,追封濮王,谥号安懿,他的两位嫡妻以及小妾、即英宗两位嫡母以及生母谯国夫人王氏、襄国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在元丰二年,神宗就下诏让三位祖母“并称王夫人”。

到了南宋,孝宗赵眘(shèn)本生父母赵子偁(chèn)、张氏,就被封为秀王、秀王夫人;理宗本生父母赵希瓐、全氏,被封为荣王、荣王夫人;度宗本生父赵与芮被封为福王,本生母黄定喜则只是隆国育圣夫人,史书文献没有看到赵与芮妻子封“王夫人”的记载。

所以,在历史上,南宋可能并没有所谓的“福王夫人”。



猴格检索了一下“福王之妃”、“福王妃”、“福王夫人”、“与芮夫人”。

“福王之妃”查到四条,都是全氏女的记录:

其一出自清光绪年间丁丙撰写的地理类文献《武林坊巷志》:

“是时理宗之母。度宗之后。福王之妃。皆出全氏。而申王再从子泉翁。以诗鸣为月泉社中巨子。”(清○丁丙○《武林坊巷志》卷二十五○南良坊○马坡巷附天后宫)

其余三条则都出自清乾隆年间全祖望的《鲒埼jié qí亭集》,从时间以及内容看,清末丁丙关于福王之妃的资料,显然是来自《鲒埼亭集》。

“则有若太保唐公安民。唐公子为太傅越王份。越王子为太师申王大中。太师徐公大节。徐公卽宋史所称保长者也。申王子为太师和王昭孙。是为度宗元舅。徐公子为少傅节度使周公纯夫。少师节度使淸夫。和王子为太尉参政元坚。周公子为太府卿槐卿。而福王之妃。亦出于全。”(清○全祖望○《鲒埼亭集》卷首○世谱、年谱○全氏世谱)

“则有若太保唐公安民。唐公子为太傅越王份。越王子为太师申王大中。太师徐公大节。徐公卽宋史所称保长者也。申王子为太师和王昭孙。是为度宗元舅。徐公子为少傅节度使周公纯夫。少师节度使淸夫。和王子为太尉参政允坚。周公子为太府卿槐卿。而福王之妃。亦出于全。”(清○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十四○祠堂碑○桓溪全氏祠堂碑文)

“是时理宗之母。度宗之后。福王之妃。皆出全氏。而申王再从子泉翁。以诗鸣为月泉社中巨子。······乾隆已未(即乾隆四年1739,猴格注)。宗人修治祠宇而请文于予。予乃为述祖德以勉之。”(清○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十四○祠堂碑○东浦全氏祠堂碑文)

福王妃倒是有不少资料,但和南宋福王相关的只有一条,仍然是出自全祖望的《鲒埼亭集》,其余都是明朝福王妃。而福王夫人则是一条资料都没有检索到。

“葢自天水诸君嗜翰墨。始有天章寺。以护此亭。开庆以后。吾家三世连戚畹。(一慈宪夫人一福王妃终之以仁安皇后)。而先太师徐公之薨。赐葬于斯。”(清○全祖望○《鲒埼亭集》卷二十四○碑铭○宋兰亭石柱铭)

与芮夫人也只有一条,仍然出自全祖望的《鲒埼亭集》。

宋时理宗所生慈宪太妃。度宗仁安皇后。福王与芮夫人。皆出吾宗。(清○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二十一○记【六】○鹊巢碶记)

通过上面查到的资料推理可知,赵与芮的妻子福王妃是全氏女的说法出处,最早就出自乾隆年间的《鲒埼亭集》,而全先生提供的《南村志》所记的福王之妃,和清末丁丙的《武林坊巷志》一样,很明显都是引用全祖望的《鲒埼亭集》。



那么,记载赵与芮继妻是钱氏女的文献都有哪些呢?

明确说嗣荣王赵与芮妻钱氏的,除了《宋史》还是《宋史》,理宗本纪记载钱氏封安康郡夫人,度宗本纪记载钱氏做梦。

其他诸如康熙年间徐乾学的《资治通鉴后编》、陈梦雷的《古今图书集成》、嘉庆年间毕沅(yuán)的《续资治通鉴》等,都是参考《宋史》所载。

(嘉熙四年1240)十一月丙子17,与芮妻钱氏封安康郡夫人。(元○脱脱○《宋史·理宗本纪二》)

嘉熙四年1240四月九日,度宗生于绍兴府荣邸。初,荣文恭王夫人全氏梦神言:“帝命汝孙,然非汝家所有。”嗣荣王夫人钱氏梦日光照东室,是夕,齐国夫人黄氏亦梦神人采衣拥一龙纳怀中,已而有娠。及生,室有赤光。(元○脱脱○《宋史·度宗本纪》)

在国史和方志、族谱的史料价值比较中,很多时候大家都更相信国史,所以,结果是一目了然的,南宋嗣荣王赵与芮的原配夫人李氏去世后,续娶的安康郡夫人,明显是钱氏,而不是全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8 14: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尾犯·绀海掣微云
〖打印内容〗时间:2023-06-09 00:14:40
绀海掣微云,金井暮凉,梧韵风急。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江汜冷、冰绡乍洗,素娥堪,菱花再拭。影留人去,忍向夜深,帘户照陈迹。

竹房苔径小,对日暮、数尽烟碧。露蓼香泾,记年时相识。二十五、声声秋点,梦不认、屏山路窄。醉魂幽扬,满地桂阴无人惜。

 吴文英简介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8 15: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双悬日月照乾坤这句该怎么理解?





考虑到红楼梦成书在清朝还是乾隆年间,作者胆子还是大啊显示全部 ​







关注者
24


被浏览
12,041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1

​添加评论


​分享















17 个回答


默认排序









我是一只大熊猫

我是一只大熊猫



咿呀咿呀哟
​ 关注



第一部分:从字面意义上来解释湘云的这个牙牌令。

1.牙牌怎么玩?

先说什么叫牙牌。

牙牌,即骨牌,《红楼梦》里多次出现这个游戏。最喜欢玩骨牌的是麝月,而且每次都是自己和自己玩。它有32张牌,由1-6个点数组成,最小的1个点数,叫“幺”;颜色有红的(1点和4点均为红色)和绿的,按照颜色和点数的不同组合,称之为“天牌”“地牌”“大长五”等等。

骨牌玩法特别多,《红楼梦》40回贾母玩的这种,三张牌为一幅,规则是:

①鸳鸯说这副牌的三张,每说一张,玩家需要说一句诗词歌赋或成语俗语,要求协(xié)韵,或者暗合点数。

②说完三张牌后,鸳鸯再说出这副牌的名字,玩家玩法同上,错了罚酒。

2.湘云的牌。

《红楼梦》此回的牙牌和《宣和谱》《宣和牌谱》《重订宣和谱牙牌汇集》等骨牌书籍对照,发现六副牌有4副的名字可以对的上(有的相差一两个字)。据此,书里的牙牌当是另有所本,尚待发现。

湘云的这副牌叫做“樱桃九熟”,名字和这几本书里完全一样。


下面以书中原文解释湘云的这段牙牌令。

鸳鸯又道:有了一副。左边长幺两点明。湘云道:双悬日月照乾坤。鸳鸯道:右边长幺两边明。湘云道:闲花落地听无声。鸳鸯道:中间还得幺四来。湘云道:日边红杏倚云栽。鸳鸯道:凑成樱桃九点熟。湘云道:御园却被鸟衔出。说完,饮了一杯。

(1)左边长幺两点明。

左边长幺两点明,指的是这张牌有两个幺(1点),均为红色。这张牌叫做“地牌”。

湘云说“双悬日月照乾坤”,其中“日和月”是明亮的,对两个“幺”(红色,明);“双悬”对“两点”;“乾坤”(天地的意思)对地牌。


(2)右边长幺两边明。

己本,庚本,舒本作“两边明”,其他一些版本作“两点明”,列藏本作“两地明”,这个意思一样。

右边长幺两边明,指的是这张牌有两个幺(1点),均为红色。这张牌叫做“地牌”。

湘云说“闲花落地听无声”,其中“花”是红色的,对两个“幺”(红色);“落地”对地牌。


(3)中间还得幺四来。

中间还得幺四来,指的是这张牌有一个幺(1点),一个4点(红色)。

湘云说“日边红杏倚云栽”,其中“日”是红色的,对“幺”(红色);“红杏”对“四”(红色。同时红杏数量不止一棵,对“四”数量。)。

按:此处依照湘云的诗句,应该是如下图所示的牌(上幺下四)。但是查询《宣和牌谱》《重订宣和谱牙牌汇集》,均是上四下幺。


(4)凑成樱桃九点熟。

凑成樱桃九点熟,指的是这幅牌名字叫做“樱桃九熟”,整体上看,它是九个红点,好像是九颗樱桃。

湘云说“御园却被鸟衔出”,是说这九颗樱桃被鸟儿从御园衔走。这个对句有出典。

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出上阑。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鸟衔残。归鞍竞带青丝笼,中使频倾赤玉盘。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王维《敕赐百官樱桃》)

其中“非关御苑鸟衔残”讲的是樱桃并非鸟儿衔走,湘云反其意而用之,别有妙趣。

第二部分:“双悬日月”有深意吗?

《红楼梦》中诗词多和其相关作者的人生境遇有关联,此处影射湘云的某种状况,极有可能,但是绝对不是什么政治方面的“明”“清”之类的影射。

因为用“日月”来对两个红点的牌,在牙牌里太常见了。(以下图片出自《重订宣和谱牙牌汇集》)

比如说有一张单牌,就和湘云的那副牌里的单张一模一样,它就叫“日月合明”。


类似湘云的“樱桃九熟”的牌,有单张的,有两张一副的,也有三张一副的,有两个红点的,对应的诗句都有“日月”,全部都是唐朝诗人,所以湘云对个“双悬日月照乾坤”(唐朝李白的诗句)没有什么奇怪的。

另外,为啥是李白?因为《宣和谱》这些类似的骨牌书里面,对应的诗句都是唐诗,有不少都是李白杜甫的诗句。


再比如有个单张骨牌叫“天上双星”,凑成三张一副的牌,叫“乌龙斩眼”,对应的诗句则是“天上双星夜夜悬”。


至于这副牌影射了湘云什么?此处不作长文分析了,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副牌的应对反应了湘云一贯有趣急智的性格特点。

为什么呢?因为前面的贾母和薛姨妈的应对都是些俗话俗语或者通俗的诗词所化的,黛玉一向高才,但是却怕被罚而顺口说了《西厢记》,可见这个牙牌令想短时间里对的工整雅致还是有些难度的,湘云这四个对句全是唐诗,全都有典故,对的都非常的整齐,可见湘云的急智。另外,最后一句,反王维的诗意而用之,又特别有趣,对比一下“樱桃九熟”对应的原诗句“四代五公享茅土”,虽然原诗句更贴合(左右4,中间5),但是没有湘云这种活泼有趣的味道。


2022.08.17:

40回完整版酒令解释在这里。

《红楼梦》中有不少酒令,玩法规则为何,各有什么隐喻?



编辑于 2022-08-17 13:24

​赞同 79​​14 条评论

​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西乌庵主人玄

西乌庵主人玄


​ 关注



双悬日月照乾坤 指湘云父母健在的时期 日月喻父母 此吉相不常见不长久,说明湘云出生后不久,父母就亡故了。

闲花落地听无声 形容父母双亡后幼年坎坷 但湘云霁月光风无所抱怨 ,故无声。

日边红杏倚云栽 嫁得贵婿。

御园却被鸟衔出 “云散高唐 水涸湘江” 乐极悲生 。


编辑于 2022-08-08 05: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8 16: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zhuāng zǐ]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收藏



0


0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一说为今河南商丘民权县 [71],一说为山东东明,一说为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 [72])人。 [67-70]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2]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2]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于彼,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亦因之被奉为《南华真经》。 [3] [5]












































别    名庄子
字子休(亦说子沐)
号南华真人
所处时代战国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宋国蒙邑 [5] [62]
出生日期约 公元前 369年
逝世日期约 公元前 286年
主要成就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创立哲学上的庄子学派
主要作品《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本    名庄周


目录

1人物生平
▪出身宋国
▪漆园为吏
▪南游诸国
▪课徒著书
▪因病辞世
2主要影响
▪哲学
▪文学
3历史评价
▪古代
▪现代
4轶事典故
▪濠梁之辩
▪濮水垂钓
▪鸱得腐鼠
▪材与非材
▪庄周梦蝶
▪鼓盆而歌
▪庄子陪葬
5人际关系
6主要作品
7后世纪念
▪庄子祠观
▪生辰忌日
▪纪念邮票
8人物争议
▪家世
▪生卒
▪籍贯
9艺术形象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出身宋国

周烈王七年(约公元前369年),庄子出生于宋国蒙邑(今河南商丘东北 [2-3],一说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 [72]),约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1] [6-7](庄子家世、生卒年、籍贯故里多有争议,此处采用主流说法,相关争议内容见下文“人物争议”部分)

司马迁在《史记》中用了一二百字介绍了庄子的生平,并未提起庄子的字。庄子字子休是由唐人提出的。 [1] [8-9]




漆园为吏






庄子像(5张)



周显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当在此年前后,庄子与宋人惠施初次见面。 [10]
周显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年),惠施此年或稍后至魏,得到魏惠王信任,擢为国相。庄子往见,惠施甚恐,庄子以“猜意鹓鶵”讥之。惠施后有孟诸之行,大摆排场,庄子鄙之。 [10]

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宋剔成自立为君,大约在此年前后,庄子为漆园吏。漆园在蒙地。 [10]

周显王三十年(公元前339年),楚威王使大夫往见庄子,欲聘其为相,庄子却之。 [10]

周显王三十二年(公元前337年),宋君剔成弟偃攻袭剔成。剔成奔齐,偃自立为宋君。大约此后不久,庄子主动辞去漆园吏职。 [10]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采用惠施策略,和齐威王在徐州相会,尊齐为王。当在此年或稍后,庄子见魏王。就其见魏王“衣大布而补之、正絜系履”及有关谈论看,似已非在职官吏。 [10]




南游诸国

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或谓庄子是年南游楚国,并谏阻楚王兴兵伐越。 [10]

周显王四十一年(公元前328年),宋君偃自称为王。此时或稍后。有人巴结宋王偃,获赐车十乘,以骄庄子。 [10]

周显王四十四年(公元前325年),秦惠文君自称为王,次年更元元年。庄子当在此时或稍后,在家乡见到邑人曹商。曹商归自秦国,自我炫耀,庄子讥其“舐痔得车”。 [10]

周显王四十七年(公元前322年),是年或稍后,庄子或南行至楚。其时,张仪相魏,逐惠施入楚,楚王受之,后听冯郝言,复纳之宋。或在此期间,庄子与惠施濠梁之辩,以及“庄子之楚,见空骷髅”,并与之对话。 [10]

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庄子妻子去世,庄子箕踞鼓盆而歌,惠施前往吊丧,见此情景,颇不以为然。尔后,两人又论辩“人故无情”与“有情”的问题。 [10]

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约在此年或稍前,庄子与惠施辩对五家是非。 [10]

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约在此年或稍前,惠施病故。自此以后,庄子深瞑不言。 [10]




课徒著书

周赧王六年(公元前309年),此后,庄子晚境苍凉,独身栖息故园,课徒著书以自遣。其间,与弟子蔺且等,先后游于山中和雕陵之樊。或谓庄子晚年尝隐居与曹州南华山。 [10]

周赧王十五年(公元前300年),或谓庄子曾辞齐湣王之聘。 [10]

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宋王偃置太子为王,即宋元君。当在此年之后,庄子过惠施之墓。 [10]

周赧王十七年(公元前298年),或谓庄子曾前往赵国,与赵惠文王说剑。 [10]




因病辞世

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庄子因病辞世,享年八十四岁。是年,齐灭宋,宋王偃死于魏地温。 [10]

庄子将死时,弟子欲厚葬之,庄子表示反对。《意林》引桓谭《新论》:庄周病剧,弟子对泣之。应曰: “我今死,则谁先?更百年生,则谁后?先不得免, 何贪于须臾?” [10]

庄子死后,一说葬于曹州南华山的夏商文化遗址。 [1] [8-10] [48] [57] [59-60]




主要影响

播报
编辑




哲学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自己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庄子》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在哲学方面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11-14]

天道观念

“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 [15]

“道”是庄子哲学的基本概念,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庄子基本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老子的“道”重客观的意义,庄子的“道”从主体上升为一种宇宙的精神。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使“道”成为人生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他所关注的“道”是以人为核心,从人的生命、人的精神空间、人的心灵氛围的角度去投视“道”。他在老子的“道”亦气和有与无的关系上,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运动的法则,“道”是无形相的,在时空上是无生灭的。“道”的特点,具有绝对性、创造性、永存性、普遍性、无为性。“道”的存在是无条件的,“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无为”形容“道”的幽隐寂静,“无形”形容“道”的超乎名相。“道”虽然幽隐寂静,却在作用上可取得信验(“有信”),所以具有绝对性;“道”具有创造性,“神鬼神地,生天生地”,在品位上与时秩上都先于天地鬼神,是产生万物的最后根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出上古而不为老”,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故具有永存性;“道”遍及六合四方,“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又具有普遍性;“道”还具有无为性,道无为而万物自化,“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万物常因特殊的际遇而兴起而消失,道运作万物而自身却永不消失。 [15]

庄子阐述的“道”,向世人宣告自己体悟的宇宙观、世界观,这也正是他追求生命自由的逍游境界的思想基础,要达到生命的绝对自由,就必须深刻体悟“道”这个基本的范畴。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在庄子的哲学中,“天”与“人”是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就用不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15]

在庄子看来,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如何扩大人的内在生命,便是庄子所关注的问题。人被生存的环境所蔽,为知见所囿,形成锁闭的心灵。庄子所关心的,不在于生理我的满足,不在于家庭我的实现,也不在于社会我的完成,而在于体现宇宙我的理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便是宇宙我的体现。宇宙我的体现,有赖于超越精神的展现。超越的意义,在于扬弃与提升,扬弃俗世的价值,而提升到更高更辽阔的精神领域中。 [11-12] [15]

自由思想

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的,它不依赖于任何条件。无待就是通过“心斋”与“坐忘”来实现。 [15]

“心斋”,庄子解释为:“若一志,无听之于耳而听之于心,无听之于心而听之于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虚”即虚无,指无执无为的心境而言。“心斋”作为方法,是一个“致虚”“守静”的过程,亦即去执去为的过程,其要旨是“一志”和“唯道集虚”。“一志”者,义为专一心灵,神不外驰,不为外物所动。这一过程同时是“唯道集虚”的过程。道之性为虚,冲虚自然。人要“体道”,心灵也要冲虚自然。这一虚静之心是需要不断地化欲,反复提升的。在《人间世》中,庄子认为心不断地集虚,则可以“虚实生白”,使之呈现为一种虚灵空白、无执无著、自然无为的状态,即与道合一之境。 [15]

“坐忘”是对自我的超越。世人往往寄情于外物,驰心外求,故需返归自观。庄子所说的这两种“执”如同佛学所说的“法执”和“我执”,“忘”的过程就是去掉“二执”的过程。“忘”是对外物的超越。外忘于物,内忘于我。内外俱忘,即为至境。 [15]

庄子提出“不滞于物”的观点。在庄子看来,“不滞”就是于自然无所违,不凝滞于任何思想、任何事物,从而达到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境界。“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极端的追求无穷的知识、利益,而忽略身边一切的美好这是滞碍郁滞的。庄子认为只有不滞于物,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他认为人活在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见《庄子·德充符》)。庄子一再强调君主的残暴。所以他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伴君之难,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 [11-12] [15]

平等思想

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庄子则反对推崇圣贤。在《庄子·胠箧》中,他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庄子·应帝王》的“浑沌之死”就是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寓言。另外,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 [15]

庄子认为儒、墨、名、法等各家过多的执着于“是非”“分别”问题,崇其所善,各执一端。因此,他站在“道”的高度,为他的平等观念作了“万物一齐”的预设:他对万物平等关系的认识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彼此是非”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得到了“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的结论。“万物齐一”并不代表庄子抹煞事物间的差异,实质上,他不但首肯事物间差异性的存在,而且还维护之,高扬之。如《齐物论》中有两个寓言:一为“三籁”,说明事物间天然的差异性的永存;二是“正处”“正色”“正味”之辩,说明人为价值标准的时期延续性。庄子重视事物天然的本性,认为天然的本性都合乎性命之常情,因此天然的差异也是合理的,而对个性和差异的尊重,正是庄子平等观念的深刻之处。 [11-12] [16]

辨证思想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照庄子的逻辑,道是无分别、无界的混沌,因而它不是理性的对象:“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素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一方面,道是真实存在的,所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所以道是有;另一方面,道又不同于具体之存在,它“无为无形”,因而道又是无。但它不是虚空之无,而是涵盖了万有的无。所以道既派生了万物,又不滞于万物中,表现出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由此也决定了人对道的认识既不能是简单的经验认识,也不能是理性的逻辑推理,而必须是物我、主客为一的内在观照,即超验的形上学的观照。庄子曾说:“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这里的至知,就是从知进入到不知的浑池的能观照一切的知识境界。道由于其不可言说性和无限性,对道的体认实际上就是超越理性的直觉认知过程。 [11] [15]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万物齐一”的认识原则,主张人应突破自我形躯的局限而对万物加以整体性把握。因此,他对现存的各式知识系统持蔑视态度,认为仅以经验获得的知识含有极大的片面性,并把他们统统归结为“道隐于小成,而言隐于荣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各囿于己见,人人自我执著,一副“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纷争纠结之态。 [11-13]

相对主义

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相对论认识。庄子的自然原则是和相对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庄子认为事物总是相对而又相生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的正反两个方面。庄子还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总是向它对立的方面转化,宇宙万物尽管千差万别,而说到底又是齐一的,没有区别的。他认为确定认知的标准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认知都会受到特定条件的限制,受到时空的制约。 [11] [15]

庄子的相对主义一方面是对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中消极因素的发展,他无限夸大老子的“玄同”思想,从根本上取消的事物的“彼”“此”差别,得出了“齐万物而为一”的相对主义结论;另一方面,在庄子以前或与庄子同时的哲学家,大多有独断论的倾向,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作为他们的独断论的对立面而出现的。 [11]

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首先表现为否定客观事物物质的区别。其次,在认识论上,庄子片面强调认识的相对性的一面,认为人的感性和理性都不足以信赖,因为他们都是相对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而学“道”的最后归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待”。在思辩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 [11-13]

游世思想

庄子思想中另一个重要部分是游世思想,尤其在内篇七篇,游世几乎是核心思想。游世思想的内涵相当复杂。庄子一方面是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态度,继承了隐者传统的心情灰暗的主题叙述,就是以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来保护一种弱意义的生存欲求。可是另一方面,庄子又认为在这样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隐者传统意义的个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庄子干脆把一种故意不肯负责任的游戏态度贯彻到底,不仅游戏地对待现实世界,而且游戏地对待个人生死,游戏地对待人生一切可能的期待,传统隐者始终小心翼翼保护着的软弱的个人生存渴望被庄子戏谑地扔进黑暗的游戏世界之中。 [17]

庄子的游世思想中实际上隐含着一个新的主题,这就是以带有自嘲意味的自我放逐心情,来与一个黑暗的世界对抗。这里的对抗不是正面反抗,而是摆出一切皆不在乎的姿态,直视黑暗世界任何可能的恶意摆布,并且以对这种恶意摆布的戏谑的欢迎,表达对这个黑暗世界的嘲讽。游世思想这一隐蔽的主题,与寻求个人内心安宁的传统的自我保护主题,在庄子文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叙述,而是混合在同一种词句奇诡变化的叙述之中。两种主题都是真实的,可是相比之下,以彻底的戏弄姿态对抗和嘲讽的主题,更深刻地表达了庄子对人在天地之间无路可走这一绝望处境所作的回答。 [11-12] [17]

后世影响

庄子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艺术、宗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一书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和高超文学水平都给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巨大的影响。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18-19]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派取代黄老学派成为道家思想的主流。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二月封“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宋徽宗时被封为“微妙元通真君”,《庄子》一书也被诏称为《南华真经》。 [14] [18-19]




文学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他和他的门人著有《庄子》一书。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它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2] [14]

《庄子》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自由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 [2] [14]

《庄子》在文学上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庄子极为推崇。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庄子文章极有个性。首先是说理方式独特。庄子喜欢在文中采用或虚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而作尽情的夸张描述,以表达抽象的事理。其次是笔调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其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 [14] [58]

总体来说,庄子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最高成就。 [2] [14]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古代

战国·荀子: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 [25]

汉·司马迁: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1]

唐·白居易: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中一致,鸾凤终较胜蛇虫。(《读〈庄子〉》) [26]

宋·王安石:清燕新诗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庭下早知闲木索,坐间遥想御丝桐。飘然一往何时得,俯仰尘沙欲作翁。(《题蒙城清燕堂》) [27]

明·徐渭: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何为数论量,死生反大事?乃知无言者,莫得窥其际。身没名不传,此中有高士。(《读〈庄子〉》) [28]

清·胡文英: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庄子独见》) [54]




现代

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2]

郭沫若:不仅晚周诸子莫能先,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他那思想的超脱精微,文辞的清拔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两。(《鲁迅与庄子》) [30]

闻一多: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古典新义·庄子》) [29]

王蒙:庄子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与众不同的哲学家,古今中外独此一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变成了文学,变成了艺术,变成了神话、寓言、故事、传说。他的那些论述哲学问题的文字都是朗朗上口、比喻精当、辞藻华丽、文风开阔、见棱见角、妙不可言的,读起来你感到的是津津有味、心旷神怡。这就做到了深奥哲理的文学化与趣味化。 [31]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濠梁之辩




濠梁之辩
庄子和同乡的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庄子看着水里的儵鱼说:“儵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而我是在濠水河边上知道的。” [52]



濮水垂钓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53]




鸱得腐鼠

庄子将要去看望在大梁做魏国国相的惠施。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大梁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惠施,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20]




材与非材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它。庄子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成功了就会毁坏,强大了就会衰微,锋利了就会缺损,尊贵了就会受到倾覆,直了就会弯曲,聚合了就会分散,受到爱惜就会被废弃,智谋多了就会受人算计,不贤德就会受人欺辱。怎么可以偏执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21]




庄周梦蝶




庄周梦蝶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原本是庄周。过一会儿,他醒来了,惊惶不定之间,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地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最后他说,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22]



鼓盆而歌

庄子晚年丧妻,惠施闻讯,前去吊唁。他是庄子的老朋友,此时已非梁国宰相,不必再摆官架子了,有必要去安慰庄子。庄子家居陋巷,马车进不去。巷口下了车,惠施走进去。庄子的长子跪在门外迎接吊客,口称:“俺娘给伯父道谢了。”惠施扶起孝子,说了两句按照礼仪应说的话,然后面罩悲悯之容,很严肃地进了大门,步入灵堂。庄子坐守棺旁,两腿八字张开,撮箕似的很不雅观,手拍瓦盆伴奏,毫无愁容,放声歌唱。看见惠施吊丧来了,也不招呼,仍唱他的。惠施说:“伉俪多年,同床共枕,她为你养儿成人,自己送走青春,老了,死了。你看得淡,不哭也行,可你,唉,竟然敲盆唱歌。你不感到做得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你说错了。我也是人啊,哪能不悲伤。但我不能一味的受感情支配,还得冷静地想想呀。我想起从前,那时她未生,不成其为生命。更早些呢,不但不成其为生命,连胚胎也未成。更早些呢,不但未成胚胎,连魂气也没有。后来恍恍惚惚之际,阴阳二气交配,变成一缕魂气。再后来呢,魂气变成一块魄体,于是有了胚胎。再后来呢,胚胎变成幼婴,她生下来,成为独立生命。生命经历了种种苦难,又变成死亡。回顾她的一生,我联想到春夏秋冬时序的演变,多么相似哦。现在她即将从我家小屋迁往天地大屋,坦然安卧。我不唱欢送,倒去嗷嗷哭送,那就太不懂得生命原理了。这样一想,我便节哀,敲盆唱起歌来。”惠施双手奉上一袋赙金,放入瓦盆,暗自骂了一句“活见鬼”,便告辞了。 [23]




庄子陪葬

庄子快要死了,学生想用很多好东西给他做陪葬。庄子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时间为连璧,星辰为珍珠,万物是可以作为我的陪葬。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够多吗?哪里还用着加上这些东西!”学生说:“我恐怕乌鸦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说:“在地面上被老鹰吃,在下面被蚂蚁吃掉,夺过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这是多么偏心啊。” [24]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庄子的亲人不见于历史记载,据考证,庄子的先祖是宋戴公。张远山《庄子传》说庄子父亲庄全,母亲狶韦氏。关于庄子的妻子,《庄子·至乐》篇有提到,但没说名字。从惠施口中可知庄子的妻子为庄子生了儿子,但没有留下名字。而据张远山《庄子传》,庄子妻子为钟离氏,长子庄遍,次子庄咸。 [9]

山东省东明县东、北一带有庄子后裔。据当地《庄氏族谱》记载,庄子的六十九世孙庄济(字毅亭)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考中进士。 [32-33]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庄子》
庄子的作品被编入《庄子》一书。《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万余言”,《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而今本《庄子》仅三十三篇六万五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这三十三篇已经由晋代郭象注《庄子》时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其余篇目可能是被郭象删除了。 [55]
以前一般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著。从宋代起,这种看法受到质疑。后来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是庄子所写,外篇十五篇或为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或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34]



主要作品



篇类


篇数


篇目


内篇

7

《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34]


外篇

15

《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 [34]


杂篇

11

《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 [34]


著作

2

《南华真经》《逍遥游》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庄子祠观




南华山庄子观
庄子卒后,庄氏后裔将庄子葬于南华山之阳,并建祠纪念。南华山遗址在今山东省东明县北部,蔡元集乡一带,唐时属离狐县,唐玄宗李隆基为纪念庄子,又下诏将累代不改的离狐县改为南华县。 [35]
南华山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建庄子观(初名“南华观”),此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多次重修。庄子族人在1988年重修的基础上,又筹资重新修建庄子墓和庄子祠。 [35] [56]

庄子观位于菜园集乡庄寨村北,有门楼一间,大殿三楹。殿门两侧垂长木对联一幅,上联为“生于蒙城地”,下联“逍遥漆园区”,横批是“漆园旧泽”。殿堂正中是庄子彩塑坐像。四壁彩绘庄子生平逸事,且有许多历代名人所留诗文、匾额。院中悬挂匾额有明嘉靖辛酉年(1561年)仲阳月兵部尚书封光禄大夫石星题写的“犹龙化境”,明万历甲寅年(1614年)观月户部侍郎穆文熙题写的“漆园旧泽”,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阳月东明知县杨日升题写的“至乐无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大名府正堂批示的“先贤庄子例应优免差徭碑”,至今此碑犹存。观后20米处就是庄子墓。 [32] [56]




生辰忌日

鲁西南地区庄氏家族聚居地的民众世代流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九和八月二十四为庄子的生辰和忌日。在这两个日子里,鲁、冀、豫等省的庄氏后裔,前往庄氏宗祠祭拜,时日已久,赓续不绝,据说已经延续了七十多代。 [48]




纪念邮票




庄子纪念邮票
2000年11月11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国古代思想家》邮票一套六枚。其中,第四枚为古代思想家庄子邮票,面值80分。 [36]



人物争议

播报
编辑




家世

关于庄子的家世,学界大体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庄子是宋国土生土长的贵族后裔。学者张松辉推断,庄子出身于宋国的没落贵族,应该是宋庄公的后裔。庄氏一族在宋国先后受过两次政治打击,再加上庄族后裔与公室的血缘关系越来越远,到了庄子时代,庄族人员只保留贵族名义,而不再担任国家重要职务。 [48]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庄子先世是楚国人。学者杨义、崔大华推断,庄子是楚庄王的后裔,庄氏一族在楚悼王或肃王时成为疏远贵族,离楚流亡,逃到了边远的宋国。 [48-50] [64]




生卒

关于庄子生年,历代学者的考证多有抵牾。最早定为公元前398年(《庄子新传》,载《中日文化月刊》第3卷第1期),最晚为公元前350年(陈元德《中国古代哲学史》),相差四十八年。主流说法为约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这主要从两个方面考察。首先,《史记》记载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又记有楚威王派使者厚币聘庄子一事。楚威王于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329年在位,且“周能致楚聘,必已三四十岁”,则庄子生年应不晚于公元前369至公元前359年。其次,《庄子》“于魏文侯、武侯皆称谥”,而于惠王“初称其名,又称为王”,则庄子的生年应“在魏文侯、武侯之世,最晚当在惠王初年”,亦即周烈王七年。 [7] [65]

关于庄子卒年,最早定为公元前317年(郎擎霄《庄子学案》),最晚为公元前270年(陈元德《中国古代哲学史》),相差四十七年。马叙伦详考各种相关史籍,结合战国时期帝王纪年,得出了一个大致的范围:周赧王十七年(公元前298年)至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之间。首先,《庄子》中提到的公孙龙曾为平原君客,而平原君在赵惠文王时为相,且《庄子》亦记载庄子以说剑见赵文王,则可证庄子在“赵惠文王之世犹存在”。即使《说剑》是伪作,还有一条证据可以证明庄子曾见过赵惠文王和公孙龙,即《庄子》曾记载“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而惠施以梁襄王十三年(公元前306年)失去相位到楚国,此时正是赵武灵王二十年,惠施未必一到楚国就去世了,假设他卒于十年之内,就正好在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之间。所以马叙伦将庄子卒年的上限定为赵惠文王初年(公元前298年)。其次,《庄子》两次提到宋王,宋君偃十一年(公元前318年)才自立为王,这一年亦为燕王哙三年;《庄子》又载燕王哙让国之事,发生在燕王哙五年,至燕亡国时,宋君偃称王已六七年了,且《庄子》所载宋王之事,皆发生在宋国强盛之际,则估计庄子没有见到宋亡国。所以马叙伦将庄子卒年的下限定为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这一年齐灭宋,宋君偃死于魏。 [7] [65]




籍贯

关于庄子的籍贯故里,最早最权威的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其文曰:“庄子者,蒙人也。”蒙,一般认为是宋国蒙。另有“齐之蒙”“鲁之蒙”“楚之蒙”等说法,均证据不足。《国语·楚语》云:“宋有萧、蒙。”三国吴韦昭注曰:“萧、蒙,宋公子鲍之邑。”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宋城县,元七乡。本宋国蒙县。以宋公及诸侯盟于蒙门而为县名。”《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时宋国的版图上睢阳北部也明确标有“蒙”。可见蒙在宋国境内。而蒙的现代地理位置却有多种说法,如河南商丘说、安徽蒙城说、山东东明说等。 [65-66]

一、河南商丘说。古代学者持此观点者甚众,这种观点的影响也最大。西汉刘向《别录》、东晋郭缘生《述征记》、三国吴韦昭《国语注》、唐成玄英《庄子疏序》、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清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清段长基《历代疆域表》、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等均持此说。现当代学者郭沫若、王力、杨宽、翦伯赞等皆从此说。 [65]

二、是安徽蒙城说。北宋时期蒙城县令王兢始作庄子祠,苏轼应王兢之邀于元丰元年(1078年)写了《庄子祠堂记》一文,北宋王安石也曾为时任蒙城县令的苏舜卿写过一首诗《蒙城清燕堂》。苏轼、王安石、朱熹等均认定庄子为楚之蒙城人。近现代以来,学者王国维、冯友兰、刘大杰、孙以楷、常征、夏茹冰等均主安徽蒙城说。 [65]

三、山东东明说。唐魏王李泰撰《括地志》“曹州·冤朐县”下:“漆园故城在曹州冤朐县北十七里,庄周为漆园吏,即此。”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引之。唐代杜佑《通典·州郡》、明代李贤等撰《明一统志》有类似记载。《山东通志》《曹州府志》等认为漆园城在故冤句北七十里,在今东明境内。故有学者认为,庄子长期生活的地方在今东明境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8 20: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吕洞宾 [lǚ dòng bīn]  播报   讨论 上传视频   
唐代道教丹鼎派祖师、民间传说八仙之一








  收藏


  
0
  


0


















吕喦(796年5月-?) [1]  ,或作吕嵓、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岩客子 [3]  ,自称回道人,以字行世,世称吕洞宾,唐代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永乐镇)人 [4]  ,道教丹鼎派祖师、妙道天尊。吕洞宾师事锺离权,后曾传道予刘海蟾及王重阳,被道教全真道尊奉为“北五祖”之一、是民间传说中“八仙”之一。 [2]   [5]  民间称他为“孚佑帝君”“吕纯阳”“纯阳夫子”“恩主公”“仙公”“吕祖”等。吕洞宾也是“五文昌”之一,常与关公、朱衣夫子、魁星及文昌帝君合祀。

据《列仙全传》对吕洞宾的外貌描写:生而金形木质,道骨仙风鹤顶龟背,虎体龙腮凤眼朝天,双眉入鬓颈修颧露,额阔身圆,皇梁耸直面色白黄左眉角一黑子足下纹起如龟,身长八尺二寸喜顶华阳巾。 [21]  


















































中文名吕洞宾 别    名吕岩、吕祖、吕祖师、吕仙祖、无心昌 出生地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 神话体系中国神话 相关典故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22]  性    别男



目录

1 历史渊源
2 文化特色
3 艺术形象
4 关系说明
5 史料索引
6 形象评价

   


历史渊源

 播报



吕洞宾
吕洞宾(3张)


北宋时期据《郴行录》、《岳阳风土记》等载:北宋至道年间,吕洞宾经过岳阳时,曾在城南古松树下休息,有一老僧从树顶下来,向他作揖,哀怜指点,并道出他是吕仙。洞宾甚感奇怪,惊此人不凡,便赠此人仙丹一粒,并题诗壁上。 [14]  
南宋时期,据吴曾所撰的《能改斋漫录》卷十八中,记有吕祖自传。据说吕洞宾曾自言:世言吾飞剑取人头,吾甚哂之。实有三剑,一断无明烦恼,二断无明嗔怒,三断无明贪欲。 [13]  

元朝时期,据保存在永乐宫中的元代圣旨碑刻记载:“唐末地方人士在吕洞宾故宅建吕公祠为祀,每遇毓秀之辰,远近士庶毕集其下,张乐置酒终日乃罢。 [15-16]  

明朝时期,据吴元泰《东游记》第三十二会,洞宾姓吕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乃东华真人之后身也。原因东华度化钟离之时,误有“寻你作师”之语。故其后降凡,钟离果为其师,而度之。 [7]  

   


文化特色

 播报

庙会


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吕祖(即民间熟知的吕洞宾)诞辰,每年的这个时候,岳阳市吕仙观都会举办道观文化庙会。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无病无灾。 [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8 20: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果老[zhāng guǒ lǎo]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八仙之一









收藏



0


0











张果老,道教神仙“八仙”之一。张果老原为唐代道士,擅长法术,常隐居在恒州中条山,往来汾晋之间,世人相传他活了数百岁,尊称为张果老。 [2]

民间传说他常背负一道情筒,倒骑白驴,云游四方,宣唱道情,劝化世人。所乘白驴,日行万里,夜间折叠入纸,放入箱中,白昼以水巽之,还成一驴。 [2]












































中文名张果老
别    名广宗道人,通玄先生,银青光禄大夫
神话体系中国神话
性    别男


目录

1历史渊源
2文化特色
3艺术形象
4关系说明
5史料索引





历史渊源

播报
编辑




张果老
唐朝时期,据郑处诲所撰《明皇杂录》以及《大唐新语》等相关文献记载,张果最初现于世间是在武则天时期,他住在恒州的中条山里,常在汾晋一带跑来跑去。但那时当地的许多百岁老人就都说,他们小时候就已经见过这个张果了,当年他就自称已有好几百岁。女皇曾经听闻他的名声,派人传召过他,可张果不肯面圣,最后诈死于妒女庙前。然而张果老诈死也没老实待着,诈死后还四处晃悠,没过多久就又被人在恒山中撞见行迹。 [1]



张果老
宋朝时期,据李昉所撰《太平广记》记载:张果老自称是尧帝时人,唐玄宗问术士“叶法善”张的来历,叶法善说:“臣不敢说,一说立死。”后言道:“张果是混沌初分时一白蝙蝠精。”言毕跌地而亡,后经玄宗求情,张果才救活他。 [3]



张果老
明朝时期,据吴元泰所撰《八仙出处东游记》记载:八仙过海时,吕洞宾倡议谓不得乘云而过,须各以物投水,乘所投物而过。于是,铁拐李投杖水中,自立其上,乘风逐浪而渡;韩湘子以花篮投水中而渡;吕洞宾以箫管投水中而渡;蓝采和以拍板投水而渡。其余张果老、曹国舅、汉钟离、何仙姑等各以纸驴、玉板、鼓、竹罩投水中而渡。终俱得渡海,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8 20: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神话:何仙姑——手持荷花,救世渡人  

2017-11-16 17:00  




何仙姑是世传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原型为一个容貌非凡的女性,经常手持荷花。她的身世有多种说法,其中在流传比较多的传说中,除广东增城说之外,还有广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多种说法,相传于北宋时期聚仙会时应铁拐李之邀在石笋山列入八仙。

民间传说

何仙姑原名何琼,唐高宗开耀元年出生于零陵一户普通的庄户人家。何琼出世的那天,一团鲜艳祥瑞的紫气笼罩在何家茅屋的上方,一群仙鹤在紫气中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一只硕壮的梅花鹿驮着一个扎小辫、身系红肚兜的女童飞奔闯入何家,就在这时何母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婴。



零陵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据《史记》记载:"舜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先圣舜帝就葬在零陵的九巍山。零陵城正是潇、湘二水汇合的地方,北望南岳衡山,南依巍巍五岭,是楚粤之门户。零陵郡西有一座云母山,山上盛产五色云母石,云母石是古代服食求仙的上药;一条清澈蜿蜒的小溪由山上奔流而下,称为云母溪,何琼家就在秀美的云母溪畔。

喝云母水长大的何琼,出落得美丽灵秀,她自小就喜欢一人在云母溪边嬉戏。十四岁那年,她在云母溪畔遇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胡子老翁,老翁向她询问了一些当地山水的情况,何琼都伶俐地一一作答,老翁非常高兴,从自己的背囊里取出一枚鲜灵灵的蟠桃送给何琼,何琼接过,谢了谢老翁,然后三下五除二地把蟠桃吃下了肚,老翁看着她吃完,满脸笑容地点点头,转身就不见了。回家后,何琼一连几天都不感饥饿,因而也就不想吃东西,精神却比以往更旺盛,一个月之后,何琼又在云母溪边遇到了那位老翁,这次老翁把她带到云母山上,教她如何采集云母以及怎样服食云母。何琼按照他的话,每天到云母山上采食云母,渐渐感觉到自己身轻如燕,往来山顶,行走如飞。此外,她还能辨识和采摘山中的各种仙草灵药,为附近的百姓治疗各种疾病,且能预测人事,久而久之,周围的人都称她是"何仙姑。"

当时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却把持着朝廷实权。武则天自小受母亲的影响信仰佛教,及至作了皇后,她又极力在宫内和全国上下推崇佛教,想以此压倒李唐王朝所尊奉的道教势头,并利用某些佛经作为她篡位称帝的理论根据。佛教"法相宗"宣扬"二空",就是说要把自我与万物都看成是空泛虚无的,这样才能达到宇宙万物与我合而为一的高渺境界;通俗地说,就是用心感悟,作到物我两忘,那么就能白昼飞升、腾云驾雾、长生不老了。武则天对这一点十分信服,当她听说零陵地方出了一个何仙姑,能够不食人间烟火,自由往来于山岳之巅,感到十分有兴趣,特地派人前往探视,并赐予何仙姑一袭朝霞服。何仙姑接受了朝霞服,兴致勃勃地穿戴起来,周围的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瞻,只见何仙姑身上霞光万道,煜煜夺目,好像神仙下凡;乡亲们见状大惊,不由自主地齐齐跪倒在地,朝何仙姑顶礼膜拜 。何仙姑心中颇感自得,然而她母亲却大感恐慌,心想:"这样的女儿,谁家还敢娶她呀!"

果然不出何母所料,何仙姑十八岁时,她母亲急急地请媒人为她择婿,虽然何仙姑出落得鲜花一样漂亮,但因本事太大,竟没有谁家敢娶。何母忧心忡忡,何仙姑自己却若无其事,整天里出于山野乡村,忙着给人采药治病。



一天,何仙姑进入云母山密林深处采药,遇到两位神奇的人,他们中有一个瘸腿的老汉,手拄铁拐,身背硕大的酒葫芦,衣着褴楼,形似乞丐;另一个着一身整洁的蓝布衫,手持药锄,肩背药筐,神态甚是俊逸。这两人在何仙姑前面不远的地方,一搭一唱,口中念念有词, 不一会儿,竟腾空而去,倏忽不见踪影,这两人乃是八仙中的铁拐李和蓝采和。何仙姑留意着他们的样子,念叨着偷学的口诀,居然也能够象他们一样,凌风驾云,飞越山谷。从此后,她常常一人悄悄来到深山中修练,身法愈来愈熟练,也越来越能飞得远。她利用这种功夫时常飞到遥远的大山中,朝去暮回,带回一些奇异的山果给家人品尝,家人吃了觉得香甜可口、精神倍增,但终究不知是何种果实。何仙姑见她每日早出晚归,何母心生疑虑,盘问她到何处去干何事了,何仙姑拗不过母亲,就说每日往名山仙境与仙佛谈论佛道去了。渐渐地,何仙姑通晓佛道的消息又传开了,武则天听说后,派使者前往零陵,备妥銮舆,召请何仙姑前往东都洛阳论佛道。众官员与何仙姑一同跋山涉水来到洛阳城外,在等船渡洛水时,众人突然不见了何仙姑的踪影,使臣大起恐慌,连忙命人四处寻找,却没找到一点蛛丝马迹。众人吓得坐在洛河边发呆,薄暮时分,何仙姑翩然凌空而降,不急不忙地告诉使者:"我已前往禁宫见过了天后,你们可以回朝复命了。"

使臣将信将疑地回到洛阳宫中,一打听,果然何仙姑当天来拜见过武后,并和她在宫中作了半日长谈,使臣们为之惊讶不已。

据说何仙姑在宫中与武后大谈长生不老之术,她劝说武后,要长寿首先要做到寡欲,摒绝声色,看破名利;其次则要多行善事,须扼制酷刑,严禁诬枉,施行仁政,修德积福。同时她还论及治国安邦之道,务必要亲贤臣远小人,万万不可以以异姓人为皇嗣。她所言及的内容,竟是对武后十分有针对性的。

武则天为了酬谢何仙姑的一番美意,特下令零陵地方官吏在零陵城南的凤凰台,建造了一座雄伟的会仙馆,作为何仙姑讲道弘法之处。何仙姑在讲道之余,常坐在馆前的石阶上,剥食一种圆形的仙果,并随手将果核四下抛去,后来,会仙馆的四周长出一株株荔枝树,这些树上结出的荔枝竟都是翠绿的青皮荔枝,人们称为"凤凰台上,荔枝挂绿"。

何仙姑还题了一首"凤凰台"的诗:

凤凰云母似天花,炼作芙蓉白云芽;

笑煞狂徒无主张,更从何处觅丹砂。



挂绿荔枝

据说唐明皇与杨贵妃为吃南方鲜荔枝,下令各驿站快马加鞭地传送荔枝,因而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千古佳句。而荔枝之王的"增城挂绿",则由于是沾上了何仙姑的"仙气"而享誉天下。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说,"挂绿荔枝,爽脆如梨,浆液不见,去壳怀之,三日不变"。其奇特之处是,此荔枝从蒂部到顶部都带有一道绿色的线痕,故叫"挂绿"。这颗荔枝树在广东增城一果园里,何仙姑偶然间来到荔枝树下乘凉,将其绿色腰带顺便挂在了树上,此树因此感染出了"仙气",而结出"挂绿荔枝",其果实鲜美爽口,深得食家们的推崇,名声顿时远扬。而今,增城城内原有一座何仙姑庙,庙前有一口水井,其家庙大门上有一副对联:

千年履迹遗丹井,

百代衣冠拜古祀。

相传何仙姑最后是从此井"水遁"入仙道的,临别时,她在井台上留下了一只绣花鞋,后人就将此井叫"问仙井",从而吸引了各地的信徒前来拜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8 20: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肩负秘密使命的神秘人,还没出场就圆寂,妙玉的师父有何来历?
2022-01-27 06:03
在妙玉进贾府之前,林之孝介绍她的来历,“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



从后文对妙玉的描写来看,她是以“咱们闺阁”自居的,并不是一心向佛的虔诚信女。为了“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就千里进京瞻仰,可信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9 07: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历史上的崇祯皇帝自杀是一个谎言,这封遗书揪出了真正的幕后凶手
360kuai 2021-10-10 14:59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成百上千,但要说起最有气节的皇帝还非崇祯帝朱由检莫属。1644年4月,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年仅32岁的明朝末帝朱由检无颜面对亡国的惨痛现实,无奈之下自缢而亡,与延续了近300年的大明王朝一同告别了历史舞台。



在崇祯帝朱由检吊死之前,他含恨写下了一段遗言,这段遗言我们都很熟悉。朱由检在遗言上写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朱由检通过这道遗书向后世人交代了自己求死的原因,但是仔细分析,我们还能发现隐藏在这道遗书背后的关于崇祯帝死亡的真实秘密。

命运有时候确实是上天注定好的,就拿朱由检来说,按照明朝父死子继的皇位继承制度,作为天启皇帝朱由校同父异母弟弟的朱由检是无论如何都成不了大明的末代皇帝,但偏偏朱由校一生无子,天命最终把朱由检推上了明朝历史的大舞台。



我们暂且不论朱由检的政治能力如何,单从他从政十七年的态度来说,朱由检还算的上是一位明君。唯一遗憾之处在于,他面对的敌人太过强大了。



我们言归正传,来说说隐藏在崇祯遗书里的秘密。崇祯帝在遗书中说:“诸臣误朕也”,这句话并不完全是崇祯帝在推卸自己的责任,事实是他最终的死和文武大臣们是有直接关系的。



崇祯帝16岁继承明朝大统,上位不到三个月就独自收拾了专断国政的前朝宦官魏忠贤,不到一年时间就完全肃清了阉党的残余势力,这样雷厉风行的政治魄力为崇祯皇帝赢得了一个明君圣主的光荣称号。而年幼的崇祯帝是爱面子的,是喜好虚荣的,这个荣誉称号更像是一个无形的枷锁牢牢锁住了崇祯帝,让他在17年的执政生涯里蹒跚前行。是群臣在告诉他、也是他自己在告诉自己:“你是明君圣主,你要重振大明王朝,任何时候都不能妥协”。



朱由检是勤勉的,无奈他接过的大明朝是一个风雨飘摇的烂摊子,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已经让明朝走向末路了。但是对于心存大志的崇祯帝还对大明朝抱着一丝希望,即使是在李自成已经叩响了北京城大门之时,他仍不忘为明朝的出路考虑。

1644年初,朱由检心里有了一个想法,他觉得迁都南京是一个不错的出路,但是他作为一个明君圣主是不可能主动提出迁都的。于是他找来了提出迁都意见的李明睿,二人秘密的交谈了一个晚上,最终达成了意见。



第二天早朝,李明瑞按照朱由检的意思提出了迁都南京的建议,但是令崇祯帝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建议一提出就遭到了文武百官的坚决反对,甚至群臣一致请求杀了李明瑞。朱由检见此状,无奈只得放弃了自己精心策划的这场保明计划,逃跑对于崇祯帝来说已无可能,他要做群臣心目中的明君圣主,他还要做史册中气节高尚的忠烈皇帝,因此摆在他面前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死守到底,与明朝共存亡。



1644年四月,北京城破,作为明朝掌舵者的朱由检英勇殉国,把哀叹留给后世,把功过是非的争议留给了后世。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当时群臣同意迁都南京,历史的最终走向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21:01 , Processed in 0.05710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