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编辑本段生平介绍献诗言志
约义熙十二年(416年),鲍照出生于一个低级士族家庭,因家庭贫困而年少时曾从事农耕。
元嘉十二年(435年),鲍照创作《拟行路难十八首》组诗中的部分诗作。深秋,鲍照西游荆州,往依临川王刘义庆。途中,鲍照经过大雷(今安徽省望江县境内),作《登大雷岸与妹书》寄予妹妹鲍令晖。秋末,鲍照抵达荆州江陵。岁末,鲍照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但没有得到重视。他不死心,准备献诗言志。有人劝阻他说:“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鲍照大怒:“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鲍照于是献诗,刘义庆觉得其诗奇异,于是赐鲍照二十匹帛,后拔擢鲍照为临川王国侍郎,鲍照遂作《解褐谢侍郎表》。在荆州期间,鲍照与僧人释惠休相往来,创作《秋日示休上人》《答休上人》二诗。
历仕诸王
元嘉十六年(439年)四月,刘义庆改授江州刺史,镇寻阳,鲍照随之由荆州江陵前往江州寻阳。之后,鲍照曾游览庐山,后作《登庐山》一诗记述其事,又作《登庐山望石门》一诗记述所见的奇观。鲍照又随刘义庆登庐山香炉峰,并作《从登香炉峰》以纪。同年,刘义庆于江州建“凌烟楼”,鲍照创作《凌烟楼铭》以赞;太子刘劭出生,鲍照以兼任郎中令作《皇孙诞育上表》以贺;鲍照游览宫廷湖,创作《望孤石》一诗。此外,鲍照还曾为刘义庆创作《佛影颂》一篇。
约元嘉十七年(440年),鲍照在刘义庆幕下曾被限制行动,不久后解禁,鲍照于是作《谢解禁止表》一篇;又曾因过错被放逐,不久后获原宥,遂作《谢随恩被原疏》以谢。十月,刘义庆徙任南兖州刺史,镇广陵,鲍照于是随刘义庆还京都。途中,鲍照作《上寻阳还都道中》一诗,又作组诗《还都道中三首》。途经三山时,鲍照作《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一诗,又作《还都口号》一诗。回到建康后,刘义庆赴南兖州刺史任,鲍照随之到广陵。约在次年(441年),鲍照在刘义庆幕下由侍郎而转常侍,作《转常侍上疏》一篇。
元嘉二十年(443年),鲍照作《野鹅赋》一篇以寄意。同年,刘王义庆以灾异解职还京都,鲍照随刘义庆自广陵还京都建康。次年(444年)正月,刘义庆病逝,鲍照为之服丧三月后上书临川世子刘烨,自求解职,并作《通世子自解启》《重与世子启》二文。秋季,鲍照去职还家,作《临川王服竟还田里》一诗记其事。此前某些年间,鲍照与何长瑜、陆展、袁淑等为刘义庆编纂《世说新语》等著作。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春季,鲍照由建康渡江北上,到达梁郡。大约于此年作《见卖玉器者》一诗。七月,征北大将军衡阳王刘义季由南兖州刺史改为徐州刺史,鲍照从刘义季辟而到达徐州。到达徐州后,鲍照作《从过旧宫》一诗。同年,鲍照作《代棹歌行》一诗以述行踪。次年(446年)六月,交州刺史檀和之伐林邑国,克之,鲍照为之作《代苦热行》。此后至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之间,鲍照追忆彭城事而作《论国制启》一篇。
元嘉二十四年(447年)二月,黄河、济水俱清,当时以为美瑞,鲍照作《河清颂》以赞。同年,鲍照离刘义季幕而还京都建康,为始兴王刘濬所辟,任始兴国侍郎,并在入刘濬幕府时作《拜侍郎上疏》一篇。大约在入刘濬幕府后,鲍照在京都建康与王僧绰相唱和,作《和王丞》一诗。次年(448年)十月,刘濬被徙为征北将军、南徐州和兖州二州刺史,出镇京口,鲍照随之前往京口。同月,鲍照随刘濬谒陵,随之游览京岘山,并作《从拜陵登京岘》一诗以纪。暮冬,鲍照随刘濬游览京口蒜山,有《蒜山被始兴王命作》一诗。约在此年,鲍照奉命创作《代白纻舞歌辞四首》。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正月,始兴王世子诞育,鲍照为作《征北世子诞育上表》以贺。大约同月,王僧达母忧服阕,出为宣城太守,鲍照作《送别王宣城》诗以赠。同年,鲍照作《代陈思王白马篇》一诗。次年(451年),刘濬率众城瓜步,鲍照随之。同年,鲍照侍郎报满辞任,作《侍郎报满辞阁疏》一篇,辞任后未即南返,逗留江北。离开刘濬幕府后,鲍照作《代放歌行》一首以寄意,又作《采菱歌七首》以寄意。春夏间,鲍照游广陵城而作《芜城赋》一篇。同年,鲍照于江北又作《日落望江赠荀丞》诗一首,遥寄其友尚书左丞荀赤松。此年,鲍照又有《代门有车马客行》一诗。
依随孝武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五月,鲍照经由瓜步返建康,登瓜步山有感而作《登瓜步山榻文》一篇。六、七月间,鲍照由京都建康到南徐州义兴(今江苏宜兴)访义兴太守王僧达,与之七夕相唱和,作《和王义兴七夕》一诗。七、八月间,王僧达作学陶诗,鲍照和之而作《学陶彭泽体》诗一首。次年(453年)二月,南朝宋太子刘劭及始兴王刘濬共弑宋文帝,刘劭自立为帝,改元太初,史称“元凶”。三月,江州刺史武陵王刘骏自江州率众入讨。四月,义兴太守王僧达自候道南奔,鲍照从之,逢武陵王军于鹊头。同月,刘骏即皇帝位于新亭,是为宋孝武帝。五月,孝武帝军攻入京都建康,刘劭、刘濬一齐伏诛,鲍照为孝武帝军平定京邑而作《中兴歌十首》以颂。秋季,鲍照在京都建康,与王僧达相唱和,有《和王护军秋夕》诗一首。同年,鲍照除海虞县令。
孝建三年(456年)春季,鲍照迁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刘骏爱撰写文章,自以为别人比不上,鲍照领悟他的心思,写文章多言辞粗俗句子重复。人们都说鲍照才思枯竭,实则不然。同季,鲍照在建康与吏部尚书谢庄连句作诗,有《与谢尚书庄三连句》一首。春夏之交,鲍照因修葺房屋而请假三十日,作《请假启》一文。后鲍照又因病而作《松柏篇》诗一首,因病及其妹鲍令晖逝世而请续假百日作《请假又启》一篇。秋季,与王延秀、荀原之、荀万秋等登楼赏月,有《月下登楼连句》一首。十月,柳元景为骠骑将军,鲍照作《为柳令让骠骑表》。冬季,鲍照随孝武帝游宴覆舟山,代柳元景作《侍宴覆舟山二首》。大约此年,鲍照因在建康与荀万秋分别而作《与荀中书别》一诗,又作《药奁铭》及《谢赐药启》。
孝建四年(457年),春正月,刘骏改年号为大明。大约孝建、大明年间,鲍照为讽孝武帝之宫闱渎乱而创作《采桑》一诗。大约在离太学博士而兼中书舍人任前,鲍照忧谗畏讥而作乐府诗《代陈思王京洛篇》一首。离中书舍人任时,鲍照又作《代白头吟》一首以寄托其不遇自伤之情。大约此后,鲍照大概因与王僧达的交往而出为秣陵令。秋季,鲍照在秣陵令任,作《玩月城西门廨中》诗一首。
大明二年(458年),鲍照转永安令(虞炎《鲍照集序》误作“永嘉令”)。出为永安令时,鲍照又受限制行动的处分,有行动限制被解除时的谢启《谢永安令解禁止启》一篇。
乱中遇害
大明五年(461年),鲍照因行动限制被解除而作《谢永安令解禁止启》一篇。之后,鲍照到扬州吴兴,为临海王刘子顼军府佐,掌书记之任。秋季,鲍照在吴兴,有《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一诗。大约此年或次年,鲍照于吴兴又有《自砺山东望震泽》一诗。次年(462年)春季,鲍照在吴兴送别盛侍郎,作《盛侍郎饯候亭》一诗。七月,刘子顼徙任荆州刺史,鲍照为其征虏参军而随其赴荆州任。刘子顼上荆前由吴兴返京都建康,鲍照随之。八、九月间,鲍照随刘子顼赴荆州江陵,发自建康新渚,作《从临海王上荆初发新渚》一诗以纪。赴荆州前,鲍照作《代东门行》一诗,道经竹里山时作《登翻车岘》一诗,到京都时则睹物有感而作《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一诗。此外,途中鲍照作《游思赋》一篇以寄怀,途径武昌登黄鹤矶时又作《登黄鹤矶》一诗,途经阳岐山时则作《岐阳守风》一诗。再次年(463年),鲍照在荆州江陵,有《与伍侍郎别》和《梦还乡》,《代阳春登荆山行》和《在荆州与张使君李居士联句》大概也创作于此年。
大明八年(464年)春夏之际,刘子顼由征虏将军进号前将军,鲍照随府转前军参军,不久即迁前军刑狱参军,又迁前军记室参军。闰五月,孝武帝刘骏薨,太子刘子业即帝位,史称“前废帝”。同年,鲍照妻子逝世,鲍照作《伤逝赋》以悼亡。大约此年,鲍照在荆州作《拟古》“十五讽诗书”一诗自叙经历。次年(465年)春季,鲍照于荆州作《在江陵叹年伤老》一诗。八月,刘子业改永光元年为景和元年。十一月,湘东王刘彧弑宋前废帝刘子业。十二月,刘彧即帝位,是为宋明帝,改景和元年为泰始元年。同年,晋安王刘子勋传檄京邑,以兵反,刘子顼不宋明帝受命而以兵响应刘子勋。此年前后,鲍照在荆州作《代挽歌》一诗。
泰始二年(466年),刘子勋称帝于寻阳,定年号为“义嘉”,进刘子顼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鲍照随府转卫军参军。八月,刘子勋兵败,被杀于寻阳。随后,荆州城破,刘子顼被执,寻被杀,鲍照也于乱兵中遇害,时年约五十一岁。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著作方面
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十卷本。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斧季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最为流行。
鲍照集子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成书六卷,未刊行;近代黄节在此基础上著《鲍参军诗注》,有人民出版社本;近现代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鲍照年表》,有古典文学出版社本);现代丁福林、丛玲玲有《鲍照集校注》(有中华书局2012年版)。
诗文方面
对于鲍照的诗文作品,收入《鲍参军集注》(钱仲联增补、集说、校)中的计有赋十篇、表六篇、疏四篇、启九篇、书信一封、颂文两篇、铭文四篇、散文一篇、乐府四十四题(一组算一题)、诗八十五题(一组算一题)、联句诗三题。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成就综述
鲍照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其文学成就集中表现在其文学创作上多方面的贡献。六朝诗坛,素称贻讥金粉,浮华纤巧,内容空虚贫弱,缺少现实生活的反映。在晋宋文学新旧变革过程中,鲍照继谢灵运之后,进一步继承并发扬自《诗经》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作品不但在内容上能够较为全面、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面貌,尽情地抒吐个人胸怀,在艺术形式上更能汲取当时文坛上精雕细琢、善于表现的长处,讲究炼字炼句,巧妙地操纵语言的音节,多所创造,具有清新而又严谨的特点,一洗诗坛靡弱之风,光焰腾于楮墨之表,为诗界灌注了新的生命。风格上,鲍照的诗作豪爽驱迈,为此,方东树曾赞扬其作“非常奇丽,气骨俊逸不可及,非同齐、梁靡弱无气,虽小庾亦不能具此气骨”(《昭昧詹言》),认为鲍照之后的庾信亦望尘莫及。数量上,鲍照的诗作在也是当时最多的,丁福保编《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所收文人诗603首中,鲍照一人独占204首(三言1首,四言4首,五言167首,七言11首,杂言21首),超过其三分之一。形式上,鲍照的诗作半为徒诗,半为乐府。徒诗全为五言,乐府则半为五言,半为七言或杂言。内容上,鲍照在游仙、游山、赠别、咏史、拟古、数诗、建除诗、字谜、联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
同时,鲍照的文学成就存在一个聚讼千古的严肃课题,即鲍照是否梁陈宫体诗的先导或滥觞。自从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里从侧面指出齐梁的艳情、宫体皆是鲍照诗歌艺术影响的恶性发展后,宋代的张戒、近代的刘师培、现代的陈钟凡、陈寂亦等评论家基本持赞同态度。对此,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钟优民等认为,宫体诗是梁简文帝萧纲所创,完全是腐朽透顶的统治阶级荒淫放荡生活在创作上的丑恶反映;而鲍照笔下的妇女形象则充满康乐之情,或具有婉曲愁怨之思,故而鲍照的创作态度是严肃的,从而鲍照诗与宫体诗存在本质区别,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文学形式
在文学形式方面,鲍照兼长众体,诗、赋和散文皆有名篇传世。其五言诗讲究骈俪,圆稳流利,词采华茂,对偶工整,或寓情于景物之中,或游神于气象之表,皆抑扬顿挫,音调和谐,而且思想深刻,感情饱满,建安风骨犹存,造诣很高,开后代诗人无数法门,获得不少诗家的好评,可谓“风格道丽,意境深沉,陈言尽去,耐人咀嚼”。其中,其五言古绝更是在句式、押韵上开唐人绝句之先河。其七言诗则在诗史上更占有极为显要的地位,他更是曾经被人尊为七言诗开山之祖。此外,在乐府创作方面,鲍照可以说是当时集古今大成的诗人,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乐府的音调、句法多所发展。就骈文方面而言,鲍照也是一位优秀的骈文作家。
乐府诗
乐府诗方面,首先,鲍照乐府的诗题,有其首创的,如《萧史曲》《幽兰五首》《中兴歌十首》等;也有其根据乐府《古辞》自创的。对于前代乐府的精华,鲍照能够较好地师承,如建安乐府注重反映“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现实,与此相比,鲍照乐府在反映当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上实有过之而无不及;较之同时代诗人,鲍照乐府也是高出一筹。同时,鲍照不受前人限制,能借旧题来寄托新意,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在朴素自然的外衣下,往往蕴藏着深厚纯美的内涵,有着高远的境界,塑造出奇险、生动的形象,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其次,鲍照乐府较前人乐府还有一个大的进步就是广泛运用七言体和五、七言为主的杂言体,突破了五言乐府的旧框架。在这方面上,首先,鲍照大量创作七言和杂言乐府(鲍照乐府诗计有三言诗1首、五言诗54首、七言诗11首、杂言诗21首),使诗歌节奏错综多变,为乐府诗和七言诗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原因在于:七言句比五言句字数多,不仅词汇的容量大、含义多,而且在一句之内可有起伏、转折,感情的表达能力就强;而杂言又呈现出错综变化,增加了诗歌形式的节奏美,去掉了因字句一律而呆板、平直的缺点,使整首诗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第二,鲍照的乐府诗想象丰富、大胆,善用比兴,在诗中往往造出新奇、生动的形象,使诗歌的思想变得鲜明、深刻。第三,鲍照乐府诗的语言既瑰丽又通俗,这是他非常讲究辞藻,语言造诣很深,发扬了文人诗和民歌两方面的优点的结果。第四,鲍照乐府诗的情调气势也多种多样,总能随诗的思想内容而变,有的奔放,有的流转,有的飘逸,有的沉郁,有的激昂急促,有的轻歌缓唱,等等,各臻其妙。
最后,鲍照乐府创造了一系列新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他的乐府语言容量很大,节奏变化较多,辞藻华美而又流畅,既保持民歌语言的本色,又融合文人乐府语言的优点,给后代提供了可贵的艺术借鉴,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上更是前无古人。
五言诗
五言诗方面,鲍照的五言诗深沉、秀丽,数量上计有111首,内容上可分为咏史和拟古、山水、酬赠等。
首先,鲍照的咏史和拟古诗主要是影射现实、抒发怀抱。在这类诗中,鲍照往往采用对比手法,一方面写帝王将相的荣华富贵,一方面写寒士贫民的寂寞凄凉。总体来看,鲍照对豪门显贵的态度是轻蔑而非羡慕,对寒士贫民的态度是同情和赞赏。
其次,鲍照不以山水诗闻名,其部分山水诗因致力于典雅沉奥而陷于平顿板实,但其大部分山水诗还是有特色、耐人寻味的,有不少山水诗更是达到了“指事造形,写情写物,最为详切”的要求。
最后,鲍照的酬赠诗数量上约占其五言诗的五分之一,内容上则形象鲜明、感情深挚,是鲍照继承《诗经》、《楚辞》的比兴手法而学习民间歌谣喜用“比体”的结果。
七言诗
七言诗方面,鲍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七言诗的人,其七言诗全是乐府诗,应该是学习七言乐府民歌和曹丕等文人七言乐府诗的缘故。其现存形式完整的七言诗有十一首,约占了南朝宋二十七首七言诗的五分之二,开创了七言诗的新局面。从内容方面看,鲍照七言诗或是爱情诗,或写夫妻离乱的痛苦,或写弃妇的悲伤,可以说是充实丰富的。
骈体文
鲍照的散文现存三十七篇,计有赋十篇、表疏十篇、启九篇、书一篇、颂两篇、铭四篇、文一篇。其中,以赋、书、颂、铭、文比较有价值。首先,鲍照的赋全是抒情小赋,思想内容与其诗歌是一致的。其次,鲍照仅存的书信《登大雷岸与妹书》名为书信,实为游记,是一篇描绘山水景物的骈体文。总体来看,鲍照骈体文的风格是同其诗歌相一致的,即是遒劲雄健,瑰丽奇峭,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艺术风格
在艺术风格上,鲍照的很多作品均以阔大的胸襟,宏伟的气魄,描绘广泛的社会现实,抒吐在高门世族压抑下寒士的生活情绪和美好理想,既有清新俊逸的一面,有不少一任淡远、飘逸之至的作品,也有秀丽绝伦、雕琢精工之作,但在复杂多样的风格中,其作品的主调还是遒劲强健、雄壮昂扬的风格,这种雄肆、奔放的风格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再配以鲍照作品丰富的现实题材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使其创作显示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高度有机的统一。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活母亲:孝建三年(456年)仍在世,余不详。
妹妹:鲍令晖,有才思,善文学,先鲍照而亡。
妻子:姓氏不详,先鲍照而亡。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留一犁”
相传,在南北朝时期,某年春季备耕期间,一位姓宛的农民发现,他家那块稻田里不知什么时候葬了一棺新坟。他虽然觉得奇怪,却不动声色地接纳了它,在耕田时还为它多留了一犁土,且让“留一犁”成了宛家的“祖训”,让宛家人一代一代地善待这个无名之坟。隋朝开科举前,宛家原本世代务农。但到了隋朝开科举后,这个农民的孙子辈中却出了个在省城会考中名例榜首的大秀才。据传,宛秀才在省城会考期间,每逢遇到疑难问题时,总有一个人在他后面指点他,可是当他田头时却发现什么人也没有。在指点声音出现时,宛秀才再三追问后得知指点他的是“刘一雷”,因为宛家对其有恩而暗中指点宛秀才。宛家人千思百想后想到“留一犁”的“祖训上,认为是“留一犁”在暗中相助宛秀才,于是宛家人重修此坟以表感谢,后从墓中的随葬竹简中得知墓主是鲍照。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虞炎:照(鲍照)所赋述,虽乏精典,而有超丽,爰命陪趋,备加研访,年代稍远,零落者多,今所存者,傥能半焉。(《鲍照集序》)
南北朝钟嵘:宋参军鲍照,其源出于二张,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得景阳之諔诡,含茂先之靡嫚。骨节强于谢混,驱迈疾于颜延。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然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诗品》)
南北朝萧子显:次则发声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斯鲍照之遗烈也。(《南齐书·文学传·论》)
隋唐时期
隋代王通:鲍照、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中说·事君篇》)
唐代刘知几:至如鲍照,文宗学府,驰名海内,方之汉代,褒、朔之流。(《通史·人物篇》)
唐代杜甫: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两宋时期
北宋陈师道:鲍照之诗,华而不弱。(《后山诗话》)
南宋朱熹:鲍明远才健,其诗乃《选》之变体,李太白专学之。(《朱子语类》)
南宋敖陶孙:鲍明远如饥鹰独出,奇娇无前。(《诗评》)
南宋张戒:世徒见子美诗多粗俗,不知粗俗语在诗句中最难,非粗俗,乃高古之极也。自曹、刘死至今一千年,惟子美一人能之。中间鲍照有此作,然仅称俊快,未至高古。(《岁寒堂诗话》)
南宋严羽:①元嘉体,宋年号。颜、鲍、谢诸公之诗。②颜不如鲍,鲍不如谢。文中子独取颜,非也。(《沧浪诗话》)
元明时期
元代陈绎曾:六朝文气衰缓,唯刘越石、鲍明远有西汉气骨,李、杜筋取此。(《诗谱》)
明代陆时雍:鲍照材力标举,凌厉当年,如五丁凿山,开人世之所未有。当其得意时,直前挥霍,目无坚壁矣。骏马轻貂,雕弓短剑,秋风落日,驰骋平冈,可以想此君意气所在。(《诗镜总论》)
明代王夫之:①明远乐府,自是七言至极,顾于五言歌行,亦以七言手笔行之,句疎气迫,未免失五言风轨。但其谋篇不杂,若《门有车马》、《东武》、《结客》诸作,一气内含,自踞此体肠要,当从大段着眼,乃知其体度。若徒以光俊求之,则且去吴均不远矣。元嘉之末,雅俗沿革之际,未可以悦耳妄相推许也。②杜陵以“俊逸”题鲍,为乐府言尔。鲍五言恒得之深秀而失之重涩,初不欲以俊逸自居。……五言自著俊字不得。(《船山古诗评选》)
清初近代
清代陈祚明:鲍参军既怀雄浑之姿,复挟沉挚之情。其性沉挚,故即景命词,必钩深索异,不欲犹人;其姿雄浑,故抗音吐怀,每独成亮节,自得于己。乐府则弘响者多,古诗则幽寻者众。然弘响之中,或多拙率;幽寻之内,生涩病焉。二弊交呈,每伤气格。要须观过知仁,即瑕见美,则以虽拙率而不近,虽生涩而不凡,音节定遒,句调必健。少陵所诣,深悟于兹,固超俗之上篇,轶群之贵术也。所微嫌者,识解未深,寄托亦浅。感岁华之奄谢,悼遭逢之岑寂,惟此二柄,布在诸篇。纵古人托兴,率亦同然;而百首等情,乌睹殊解?无烦诠绎,莫足躭思。夫诗惟情与辞,情辞合而成声。鲍之雄浑在声,沉挚在辞,而于情反伤浅近;不及子山,乃以是故。然当其会心得意,含咀宫商,高揖机、云,远符操、植,则又非子山所能竞爽也。要之,自宋以后,此两家洵称人杰。鲍境异于庾,故情逊之;庾时后于鲍,故声逊之;不究此二家之蕴,即不知少陵取法何自。古今作者,沿诉有因,至于格调之殊,易地则合,固不可强加轩轾耳。(《采菽堂古诗选》)
清代王士祯:钟嵘《诗品》,余少时深喜之今始知其踳谬不少。……中品之刘琨、郭璞、陶潜、鲍照、谢眺、江淹,下品之魏武,宜在上品。……至以陶潜出于应璩,郭璞出于潘岳,鲍照出于二张,尤陋矣,又不足深辩也。(《渔洋诗话》)
清代何焯:①明远天才瞻丽,尤长于夸饰,故光焰腾于楮墨之表。②诗至明远,发露无余。李、杜、韩、白,皆由此也。(《义门读书记》)
清代叶燮:①六朝诗家,惟陶潜、谢灵运、谢朓三人最杰出,可以鼎立。……左思、鲍照次之。思与照亦各开生面,余子不能望其肩项。②六朝诸名家,各有一长,俱非全璧。鲍照、庚信之诗,杜甫以“清新”、“俊逸”归之,似能出乎类者。究之,拘方以内,画于习气,而不能变通。然渐辟唐人之户牖,而启其手眼,不可谓庾不为之先也。(《原诗》)
清代沈德潜:①鲍明远乐府,抗音吐怀,每成亮节。代东门行、代放歌行等篇,直欲前无古人。(《说诗晬语》) ②五言古雕琢与谢公相似,自然处不及。(《古诗源·卷十一》)
清代张惠言:以情为里,以物为襮,鑱雕云风,琢削支鄂,其怀永而不可忘也,坌乎其气,煊乎其华,则谢庄、鲍昭之为也。江淹为最贤,其源出于屈平《九歌》,其掩抑沉怨,泠泠轻轻,其纵脱浮宕而归大常。鲍昭、江淹,其体则非也,其意则是也。(《七十家赋钞序》)
清代刘熙载:①明远长句,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当时不可无一,不能无二。②“孤蓬自振,惊沙坐飞”,此鲍明远赋句也。若移以评明远之诗,颇复相似。③张景阳诗开鲍明远。明远遒警绝人,然练不伤气,必推景阳独步。(《艺概·诗概》)
清代魏源:嗣后阮籍、傅玄、鲍明远、陶渊明、江文通、陈子昂、李太白、韩昌黎,皆以比兴为乐府、琴操,上规正始,视中唐以下,纯乎赋体者,固古今升降之殊哉!(《诗比兴笺序》)
清代钱振伦:原夫南朝作手,江、鲍并称。大率参军集如万仞峭壁,独绝人踪;醴陵集如上界琪花,别成奇采。上方汉、魏,则浑灏不及,而涂辙易明;下比陈、隋,则繁缛未开,而风格较峻。子莫执中,若斯而已。(《江鲍二家文钞序》)
近代王闿运:明远诗气急色浓,务追奇险,其品度卑矣,然自成格调,亦无流骋无归,无识者乃以为风韵出颜、谢之上,是不知翰林之骛,而以为丹山之凤也。……鲍诗只是多琢句,精选词,王布景,故格不得高。其劲气才足除冗弱耳。(《八代诗选》)
近代吴汝纶:①明远乐府最高,他诗多规摹大谢,不为绝诣。《昭明》多录乐府,慎取他体,鉴裁自精。②鲍诗有生峭一种,下开东野、山谷。(《鲍参军集选》)
近代李详:太冲三都之后,士衡、安仁渐趋今轨。明远、文通,起而振之,足称劲敌。(《与孙隘堪书》)
近代夏敬观:宋以后乐府,音调渐变,用七言、杂言尤甚。鲍照《拟行路难》,其机杼出自陈琳《饮马长城窟》,至其变句句协韵为隔句协韵,非复“柏梁体”也。谢庄《怀园引》、《山夜忧》,沈约《八咏》等诗,尤注重音节,开初唐四杰之派。唐人七言古诗,又变其音节。而隔句协韵,实始于鲍。吴均、费昶之《行路难》,萧子显之《燕歌行》,则又排偶而换韵矣。是时文辞,受此影响颇甚。其为乐府,能稍存汉、魏之骨者,惟鲍照一人矣。(《八代诗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