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8 21: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困扰康熙几十年的“朱三太子”,不是杨起隆朱慈炯,是崇祯另一子
桃李不言乎
2020-07-15 23:37
很多人在看完《康熙王朝》之后,认为朱三太子要么是杨起隆,要么就根本没这个人。其实电视剧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可全信。历史上杨起隆确有其人,他也确实曾起兵反清,但是他只是诈称自己是朱三太子以此来加强号召力而已,不是真的朱三太子。历史上冒充朱三太子的人很多,康熙时期就多达十几人,但真正的朱三太子不是他们其中任何一个人。
崇祯皇帝一共七子,其中二、六、七子很早就夭折,崇祯皇帝有爵位的儿子只有老大、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和五子朱慈焕。不过朱慈焕在五岁的时候也去世了,所以活到明朝灭亡之后的崇祯皇帝的儿子其实只有三个。

历史上真正的朱三太子其实是崇祯皇帝的第四子朱慈炤。
要说朱三太子,我们还得从李自成进北京说起。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皇帝杀死自己所有的妃子和女儿,将自己的三个儿子送到皇亲贵胄家中躲藏。但是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很快就把太子朱慈烺给找到了,后来崇祯皇帝的岳丈周奎又把朱慈炯和朱慈交给了李自成。
李自成这个人很奇怪,他可以纵容士兵在北京城烧杀抢掠,但是对于崇祯的三个孩子,他却认为他们是无罪的,而且还给他们封王封爵,以显示自己作为一个得胜者的自信与骄傲。可是李自成没有骄傲多久就被清军赶出了北京,而且临走前他也没忘记把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带上。

清军岂能放过李自成,于是派吴三桂等人对他进行追击。李自成一路败北,吴三桂原本想着找到太子朱慈烺献给清廷邀功,但是朱慈在战乱中与自己的两个弟弟走失。朱慈一路逃到河南栾川,在老君山隐姓埋名,伪装成一名道士。
后来,很多明朝的遗老在得知朱慈烺的下落之后,便来到老君山找他,暗中把他尊为皇上。清朝也一直在找朱慈烺,但是一直没有找到。那个时候,几乎全世界的人都以为朱慈烺已经死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知道朱慈烺其实就在老君山当道士。直到1988年的时候,有人在老君山发现了朱慈烺的墓还有墓碑,这才揭示了朱慈其实在老君山生活过很久,而且是在52岁去世的,而那个时候已经是康熙20年了。
回过头来说朱慈炯和朱慈炤。朱慈烺走失之后不久,这两兄弟也走散了,不过朱慈炯自此之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直到现在也没有人知道他当时是逃走了,还是死于乱军之中。
而朱慈则比较幸运,被李自成手下一个姓毛的将军给带到了河南。毛将军在河南找了一个小村子,把自己的战马卖了,买了一些田地,带着13岁的朱慈过上了平凡人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长,清朝到处抓捕起义军残部,毛将军听到风声之后,扔下朱慈炤一个人跑路了。

这下就可怜了朱慈炤,一个皇子流落民间,没有太多的生存能力,吃饭都成了问题。朱慈炤觉得待在河南不安全,于是一边乞讨一边赶路,就来到了自己的祖籍安徽凤阳。要说这朱慈也不傻,知道凤阳的百姓对明朝有感情,所以可以肯定有人会帮助自己。
而且朱慈炤的运气也还不错,遇到了一个王姓乡绅,这个人曾经做过明朝的言官,后来回到凤阳居住。王姓乡绅了解到朱慈的身世之后,便让他改名叫王士元,假装成自己的儿子,跟自己的孩子们一起读书。
等到朱慈炤十七八岁的时候,王姓乡绅去世了,就无法在凤阳待了,于是便离开了凤阳。辗转多地之后,朱慈炤害怕被清朝找到,于是找了个小庙出家为僧。再后来,朱慈来到浙江余姚的一座古庙中安定下来,打算自此青灯作伴,了却余生。
朱慈其实也知道,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已经无法改变清朝成为统治者的现实了,所以自从他决定当和尚开始,他就没有想过什么“反清复明”,他只是想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过完一生。
虽然朱慈炤没有想过与清朝抗争,但是不代表那些反对清朝的人也不这么想。他们打着明朝“朱三太子”的名声到处招兵买马,结果搞得清朝草木皆兵,以为真就有个什么朱三太子造反。

那么为什么是朱三太子而不是什么朱太子或者朱二太子呢?其实在这就只是第一个冒充朱三太子的杨起隆胡说的,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崇祯皇帝的儿子究竟有没有活下来的,他也许只是觉得朱慈是最小的一个,所以活到康熙年间的可能性更大吧。
自从杨起隆开始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造反之后,很多反清复明人士也纷纷效仿,造反时有发生,前后持续了几十年。而康熙帝也是一直在找真正的朱三太子,但是一直到康熙四十七年的时候,才找到朱慈,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接着讲朱慈炤在来到浙江余姚之后的故事。
朱慈炤原本打算就在庙中做一辈子和尚,但是有一天一个姓胡的乡绅来到古庙,他在与朱慈的交谈中发现朱慈炤不是一般人,于是把他带到自己家中,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朱慈炤的家庭发展成一妻一妾和六子三女的大家庭。
再后来,有人介绍朱慈炤到山东一个大户人家教书,他便改名张用观来到了山东。朱慈炤在山东稳定下来之后,把妻儿也都接了过去。朱慈还在山东结交了很多名士,他本人也成为了山东当地一位很出名的学者。但是当时山东人都只知道他叫张用观,却不知道他曾经叫做王士元,更不知道他其实就是崇祯皇帝的儿子朱慈炤。

到了康熙四十六年,清朝发生的“朱三太子案”已经多达十几起了,康熙皇帝每次听到朱三太子这几个字都是如芒在背,寝食难安。而且因为每次抓到的都是假的朱三太子,所以他本人十分失望,于是不得不加大了追捕真正的“朱三太子”的脚步。
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时候,清朝终于发现了朱慈炤,一举将其抓获。那么他是如何被捕的呢?
原来,按照朱家的传统,朱慈的下一代应该是和字辈,和字应该放在名字的中间。而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按照明朝皇族喜欢用金木水火土来排序的习惯,朱慈的下一代名字最后一个字都有一个土字旁。虽然朱慈那个时候已经把自己儿子的姓氏改成张了,但是他的儿子的名字的特殊性还是被一些人发现了,于是最后都被抓了。
在抓捕朱慈炤的时候,他家族的女性成员全部自杀了,男性成员六人全部被清朝抓获。清朝在对朱慈审讯之后,朱慈炤承认自己是崇祯第四子,但是他否认自己参与了谋反。可朱慈炤不知道的是,即使自己没有参与谋反,他也是死路一条。不过当时清朝在判定朱慈炤死罪罪名这个问题上,遇到了一点点小麻烦,因为清朝不能将他以崇祯皇帝亲儿子的身份处死,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清朝入关的时候,其实打着的是帮助明朝复仇的旗号进来的,而且清朝后来特别重视与汉族的融合。特别是在康熙时期,康熙皇帝十分尊崇汉人的文化,为了笼络天下汉人学子,他甚至几次到朱元璋的坟前祭拜。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如果堂而皇之地公布朱的真实身份,并且把他杀掉的话,对于康熙皇帝的统治极其不利。

所以为了掩人耳目,清朝故意将朱和朱慈焕混淆,把朱慈炤说成是假冒的朱慈焕,然后以假冒明朝皇子的罪名将朱全家杀害。当时朱慈焕已经七十多岁了,年纪比康熙皇帝还大,可康熙皇帝还是不放心,不顾朱慈的哀求,将其子孙三代全部杀害。
史学家孟森对朱三太子本传,并指出康熙四十七年所获朱三太子,实为崇祯第四子封为永王者,清廷在朱三太子一事上,“颠倒耳目者二三百年,帝王之用机心刻深长久,为振古所未有”。
这件事可以说是康熙皇帝一手操办的,在清史上的记载也是把朱慈炤当作假朱慈焕来记载的。
朱慈炤死后,康熙皇帝以为天下就太平了,可是在康熙六十年的时候,台湾一个叫做朱一贵的人仍然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造反。由此可见,朱三太子其实就是一面旗号而已,他代表的就是那些对于清朝统治不满的人。
历史发展到今天,崇祯皇帝儿子的最终结果,除了朱慈炯尚不明确之外,其他人的大致结局基本上都已经被史学家研究出来了。文中提到的朱慈烺和朱慈焕,其实都没有与清朝为敌的想法,但是清朝的统治者依然对他们十分不放心,这也显示出清朝皇帝对于坐稳江山是怀有忧患意识的,也展示出清朝皇帝为了维护统治是不择手段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8 21: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潭魂!【.朱三太子+镇海//何诚+慈溪四子朱壬】6073--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揭秘康熙年间的“朱三太子案”
2017-03-11 22:34
崇祯共生七子,其中二、六、七子早殇,只剩下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焕。

明亡后,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三人流落民间,不知所终,但据后来朱慈焕被捕后交代,三个皇兄均被清廷捕杀。朱慈焕因与四哥朱慈炤同岁,所以人们习惯把他称作“朱三太子”。

对康熙来说,“朱三太子”本人并不可怕,但“朱三太子”这面大旗的感召力却不可轻视。所以,每次爆发以“朱三太子”为名号的起义,都会让康熙感觉犹如芒刺在背;而每次只抓到伪“朱三太子”,却让康熙大失所望、寝食难安。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记述了杨起隆假冒“朱三太子”谋反,而康熙年间的“朱三太子”案件却不止这一起。



康熙十二年(1673)十二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杨起隆以“朱三太子”为号召借机在京城率众举事,起义失败后,杨起隆逃脱。之后,清廷多次搜捕、缉拿在逃的杨起隆,一无所获。

康熙十六年(1677),福建永春县人蔡寅,号“白头贼”,自称“朱三太子”,凭借巫术惑众,带兵数万,与台湾的郑经相互勾结,攻打漳州,后被海澄公黄芳世歼灭于天宝山。

康熙十六年(1677)六月,河南柘城也有人自称明“朱三太子”,率众起事,遭到了清廷的镇压。

康熙十八年(1678),陕西汉中、兴安一带有人自称“朱三太子”起兵抗清,后被抚远大将军图海击败逮捕。此人自称杨起隆,经杨起隆家人及其同伙辨认,得知此人曾是杨起隆部下,知道事情原由,因此借“朱三太子”之名谋划造反。康熙十九年(1690),假杨起隆被押往北京处死。

康熙三十八年(1798),江南金和尚拥立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为“朱三太子”,聚众太湖,密谋在康熙南巡时将其劫持,关键时刻由于发炮不鸣,最后双双被捕伏诛。

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江苏太仓州与浙江四明山几乎同时暴动,首领都以“朱三太子”为号召,康熙部署追捕方案;派人乔装打扮,细访贼人老巢;缉捕所有涉案人员。

康熙六十年(1721)台湾朱一贵起义,仍然尊奉“朱三太子”的名号。

在清初很长一段时间内,“朱三太子”已经成为一面不倒的旗帜。从康熙十二年到康熙六十年,全国共发生了多起“朱三太子”案件,那么,真正的朱三太子究竟身在何方?



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朱慈焕被迫离开宫廷,到处颠簸流离,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后来,朱慈焕改名王士元,入赘浙江余姚胡家,生有六儿三女,但是,他担心被别人利用,害怕成为反清的一块招牌,所以不敢在余姚常住,而是长期在四明山一带辗转,以教书糊口。

四明山发生“朱三太子”案,让朱慈焕甚感恐慌。于是,他带着老婆孩子躲到了宁波。慈溪县的叶氏兄弟,便携朱慈焕的四子朱壬“欲图为匪”,后因事机暴露作罢。后来,朱慈焕又化名何诚躲避到镇海县。房东张月怀借机以“朱三太子”的名义,秘密开展反清活动,朱慈焕因此惶恐不安。

康熙四十五年间,朱慈焕先后逃往湖州长兴县和山东汶上县避难。

康熙四十七年(1708)四月,朱慈焕在汶上县被清廷抓获,后经九卿科道会审,几个已经投降清廷的明朝老太监辨认后也均称“不认识”。于是,清廷判定朱慈焕为“假冒”,将其凌迟处死,几个儿子全部被斩。

几十年来,朱慈焕隐姓埋名、东躲西藏,并没有真正从事过“反清复明”。但作为一种号召,“朱三太子”的名号对清政府确实构成了威胁,所以朱慈焕含冤背上了“莫须有”的谋反罪名。

《明史》中说朱慈焕五岁病逝,不过是给朱慈焕硬加上了一个以“朱三太子”为名蛊惑人心的罪名。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8 21: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三太子朱慈炤躲过了李自成的屠刀,却在76岁被康熙凌迟
2022年08月18日 12:57 新浪网 作者 米君说史

  文|米君,专栏原创作者、自由撰稿人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复制粘贴和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清实录卷》:"丁未。先是奉差查审大岚山贼吏部侍郎穆丹押解贼犯朱三、即王士元等父子六人至京、下九卿詹事科道会审。至是九卿等覆奏: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明末清初的朝代更替是一件非常血腥残忍和延续几十年的历史大事件。明粉对于明朝的灭亡痛心疾首,而满清的后人对于祖先入主中原的事迹却认为英雄非凡。而这其中,明朝皇室是那个时代最悲惨的族群。明朝建州女真将领努尔哈赤、和陕西李自成纷纷起兵反明后,对各地明朝宗室展开捕杀,但明思宗四子朱慈炤是少数幸存者之一。李闯李自成并未处死皇四子永王朱慈炤公元1644年,崇祯17年,李自成进攻北京。崇祯皇帝命后宫嫔妃全部自杀,还亲手想砍杀自己的两位女儿,其中长平公主(《碧血剑》中的女二号原型)因用手挡剑手臂被砍断,又命贴身太监小毛子带三位皇子出逃,然后跟太监王承恩逃亡至煤山,自缢而死。

  



  而明思宗四子朱慈炤并未逃走。史书记载:"太子最后出,不及至成国府,而匿民间。永王、定王并至嘉定府。十九日闯入,求上及皇太子。二十日起晨,嘉定侯周奎以永、定二王入朝。闯令行君臣礼,不从,遂长揖。闯曰:『若父何在?孤必无杀意,何不出一见孤』?永王(即四皇子朱慈炤)曰:『不能面受卿辱,自缢宫中,无他往也』……四月九日,复入朝,闯命之跪,永王不屈。『何不杀我』!闯曰:『汝无罪,姑免』。"

  



  崇祯上吊后,李自成进入紫禁城,寻找皇帝和皇子的足迹。崇祯的老丈人周奎把永、定二王绑着送给了李自成。李自成让他们下跪,朱慈炤很有骨气地说道:“我不愿意受辱,请求自缢。”李自成并没有加害与他,放了他。四皇子朱慈炤的平淡人生:竟以教书为生皇四子永王朱慈炤是幸运的。在大顺军中与哥哥定王失散之后,与一位姓毛的将领逃到了河南,种了一年地。清朝入主中原后,他只能一个人流浪,后在凤阳遇到了一位前朝姓王的给事中,老给事中念及皇恩,将他收养在家,并改名为“王士元”。在王给事中去世后,四皇子又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在浙江遇到了一位前朝姓胡的官员,这位胡大人也是个心念故国的人,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从此朱慈炤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书为生。

  



  四皇子朱慈炤到了康熙47年,他已经75岁,并且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他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按朱元璋定下的起名传统,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起名字。他为儿子取名时以“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为土字旁。一念和尚在浙东起义时便打着他的旗号,终于使隐藏几十年的朱四太子遭到灭顶之灾。化名王士元的四皇子全家被捕,他的妻妾和女儿都自缢而死,男性家人无一漏网。

  



  四皇子否认自己参与造反,但他承认了自己是前明皇子,就只能是死路一条。但康熙毫不客气的把他凌迟处死。康熙为什么不能放了无辜的朱慈炤?首先介绍一下“朱三太子”案件。朱三太子案是指,在清朝建立全国政权后,一些怀念明朝和有想称帝野心的人以崇祯帝的朱三太子为名义而进行反清复明的事件。他们以故国旗号,拥立朱明后裔,起兵对抗朝廷,是不少起义者在明亡清兴之际反对清朝的一种手段。康熙年间历史上真实的“朱三太子”案件却有十起之多。康熙四十七年所获的“朱三太子”实为崇祯皇帝的四皇子朱慈炤。

  



  杨起隆造反康熙在位61年,期间发生了数十次“朱三太子”谋反案。让我们自己看一下记录:康熙十二年,杨起隆以“朱三太子”名义在京城纠众反清。康熙十六年,漳州人蔡寅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率“白头军”数万人起事。康熙十六年六月河南柘城有人诈称明皇子起事。康熙十八年八安亲王岳乐在湖南武冈州枫木岭俘获了传说中的明太子,加以杀害。康熙十八年,陕西汉中、兴安一带有人自称“朱三太子”起兵抗清,后来得知是杨起隆部下。康熙三十八年,江南金和尚拥立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为“朱三太子”,聚众太湖。康熙四十四年前后,江苏太仓一念和尚和浙江大岚山张念一、张念二等又以“朱三太子”名义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起事。康熙四十六年,江苏太仓州与浙江四明山几乎同时暴动,且首领都以“朱三太子”为号召,因此引起了康熙的特别重视。为了清朝的稳定,康熙必须杀了朱慈炤对康熙来说,“朱三太子”本人并不可怕,但“朱三太子”这面大旗的感召力却不可轻视。因为清朝入关统一天下太过机巧,以不足千万的人口(满八旗、汉八旗和蒙古八旗)统治人口上亿的中原,这本身就令康熙非常的不安,害怕汉人随时造反。所以,每次爆发以“朱三太子”为名号的起义,都会让康熙感觉犹如芒刺在背;而每次只抓到伪“朱三太子”,却让康熙大失所望、寝食难安。

  



  皇四子永王朱慈炤虽然教书育人几十年,对清朝没有任何危害。但康熙绝对不敢冒这个风险,因此他必处之以后快。《清实录》记载:清朝为了掩人耳目,故意说朱慈炤是假的。“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 将四皇子与早就死了的被封为真君的皇五子混为一谈,这明显是掩耳盗铃,弄虚作假。朱慈炤被凌迟处死,所有儿子被斩立决,唯一的孙子朱钰宝下落不明。

  




  当然康熙也很虚伪。为了清朝稳定,他诛杀了明太祖的后人,而为了安抚人心又找了和朱元璋没有血缘关系的朱姓后人做了明孝陵的祭祀官。史学家孟森对康熙处死朱慈炤一事,就批评康熙道:“颠倒耳目者二三百年,帝王之用机心刻深长久,为振古所未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8 22: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明山 - 浙江四明山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四明山位于浙江省东部,四明山脉横跨慈溪、余姚、鄞州、奉化、嵊州、上虞六市区,呈东西向狭长形分布,典型的地壳弯曲变形抬升形成的褶皱山。四明山总面积6665公顷,山峰起伏,岗峦层叠,海拔在400-900米之间,主峰金钟山海拔1018米,位于浙江嵊州市境内。

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浙江省东部。四明山腹地的慈溪、余姚、鄞州、奉化、嵊州、上虞五市区,呈东西向狭长形分布,总面积6665公顷,省道浒溪线穿境而过。

  5
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四明山

外文名
Mountain Si Ming

旅游景点
登仙崖、绝情谷、野牛坪瀑布

著名景区
长龙江大峡谷、青龙湖、腾云岭

取    名
"四望皆明"


地    址
浙江省

景区级别
国家级森林公园

山    势
山势陡峻,切割强烈

最高峰
腾云岭(海拔1044米)

目录
1景致
2题诗寄情
3革命圣地
4交通
折叠编辑本段景致
折叠环境
公园林木茂密,花草芬芳,山崖巨石常现于苍松翠柏之中。园内物种丰富
四明山森林公园
四明山森林公园
,经初步调查,有植物近千种,主要动物106种。有常绿阔叶林、柳杉长廊、金钱松林、柏木林、黄山松林、四明山红枫之乡-万亩红枫林和各种鸟类景观等。

鹁鸪岩洞(水帘洞)位于仰天湖景区,岩洞上部为陡悬于山谷间的峭壁,洞顶一股飞瀑直流而下,飞珠溅玉,吐霓挂虹,落地汇成清澈没膝的水潭。因洞旁谷中时有鹁鸪声声啼鸣而得名。

陶坑大峡谷位于周公宅景区,全长4公里,峡谷两侧山体秀丽,山峰林立,风光宜人。其间泉、瀑、潭遍布,危崖峭壁随处可见。

公园内可晨观日出,夕眺晚霞,阴看云海蜃楼,冬赏雪景雾淞。雾淞出现于公园内的
四明山植物
四明山植物
各个景区,为华东一带罕见的天象景观。每到冬季,漫山雾气升腾,凝成闪亮的银屑,点点滴滴堆嵌在高山之巅的松树和其他树木之上,或绣出各式各样的冰凌花,或结成钟乳石笋般的冰挂。遍山的花草树木,恍若银枝玉叶。这时的四明山俨如天上广寒宫,海中珊瑚岛。

公园内山脉纵横,其顶较平缓,山坡较陡峭,自然形成了众多的溪涧和瀑潭,为甬江、曹娥江和奉化江三江之源。其中黑龙潭由三级瀑布组成,两边山体陡峭,去潭之路艰险难行。潭水碧绿,清澈见底,卵石游鱼历历在望。深处一飞瀑攀崖而泻一,如龙扑水,飞珠舞玉。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纪念馆坐落在镇东桥畔。总洋房位于商量岗森林游乐区,为蒋介石与宋美龄当年避暑之处。土地堂为民国时期所建,曾为蒋氏陆军学堂。

折叠四窗岩
在大俞村境内,因岩中半高处有一岩洞,开四个大小不一小
四窗岩12、3、4窗
四窗岩12、3、4窗
口,日月星光可透过四个石窗洞照射进去,人之于内,如觉窗口,故得此名,蒋介石下野住于奉化溪口时,曾来四窗岩游历。

折叠四明山洞
教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园融。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故洞天 福地已成为中国绵绣河山之胜境。

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

第九洞天 四明山洞。

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山赤水天。

折叠四明山镇
" 层林尽染四明山,一枝红枫更耀眼",小小红枫映红了四明山,也映红了山民的致富路。四明山镇12个行政村村村都有人从事花木生产与销售,从业人员达6000余名,占总劳力的80%,2000年冬到2001年春,全镇红枫销售收入达1600万元,人均净增收1300元。四明山红枫销往全国除台湾、新疆、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一部分还出口到荷兰、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2001年5月 ,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红枫之乡"。

折叠四明湖
四明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0平方公里。景区山水秀美,景色瑰丽,曾吸引了许多唐代诗人一路探幽、吟唱,留下数百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四明山下的四明湖是高山平湖,在风平浪静之时,湖中星星点点地浮动着成千上万只野鸭,山风乍起,船行湖中,惊起野鸭,冲天而起,又是一幅动静相宜的画面。四明湖四周名胜古迹众多,最著名的要数白水冲和白水宫。有人以诗赞道:"尽说西湖足胜游,环湖谁信更清幽。红光长照九洞天,翠微深处五桂楼。凤鸣狮吼震神州,革命雄碑万代流。入神景物谁能状,千古诗人咏不休。"四明湖一带山光水色,风景如画,电影《大地重光》、《芦笙恋歌》、《难忘的战斗》、《一场风波》均在此拍摄部分外景。

距余姚梁弄镇南8里的白山,有以瀑布和仙迹著名的白水宫。白山有治山、屏风、石层、云根四峰。石层和云根两峰之间,就是白水冲瀑布。

瀑布长期奔泻,银珠飞溅,数里之内雾气腾腾,为历代文人骚客所咏叹。元赵澹山《瀑布》诗云:"玉龙吼山山为开,悬涛迸出翻崔嵬。回风便可作飞雨,共听万壑鸣春雷。"明沈明臣《潺涛洞》诗云:"千丈飞流舞白鸾,碧潭倒影镜中看。藤萝半壁云烟湿,殿角常年风雨寒。野性从来山水癖,直躬更觉世途艰。卜居断拟如周叔,高臣无由上谢安。"(据考:谢安曾隐居梁弄镇石建隆岙的东山)

石层峰北瀑布出水处有一岩洞,可容三五人,叫祠宇观,又名白水宫,即白公诵经问神之所。传说,东汉时,有下邳人刘纲,原为上虞县令,后因喜爱四明山水,便弃官偕夫人樊云翘,拜白公为师,向他学道炼丹。刘、樊二人在学道过程中,常比道术;刘纲作火烧礁屋,夫人禁之则灭;庭中有桃树两枝,各咒一树,使之相斗,刘纲所咒之桃不胜,走出篱外;刘纲唾痰盘中成鲤鱼,夫人唾痰成水獭吃掉鲤鱼;刘纲与夫人上四明山遇虎,刘纲禁虎不动,夫人则绳击虎头而摔回床边。最后得道仙时,白公也脚踏祥云来到大岗,口称"尔等夫妇道心精诚,心地善良,已成正果",说完,刘、樊二人在大岗山顶,白日升仙。刘纲先上皂荚树而上天,夫人则平坐云气,冉冉飞举。传说虽然离奇,但足见此处山水灵秀。

唐天宝三年(744),唐玄宗遣使祷祠,因大岚山高路险,特令道士崔街和处士李建,将大岚的祠宇观移建到潺涛洞外的刘、樊修道的故居。宋政和六年(1116),宋徽宗下令扩建祠宇观,增建玉皇殿,并书"第九丹山赤水洞天"匾额,悬挂祠内。元代,道士毛永贞来主持祠宇观,见洞下石滩广阔,象平畴畦町,滩上多菖蒲、河车、芝草、苍平耳属等药材,生机盎然,名叫石田。试种水稻,亦有一、二成收获,因此在旁建石田山房,焚香修道。

折叠达蓬山
达蓬山海拔高400多米。幽深的山谷,峰峦簇拥,溪流蜿蜒,满目苍翠,
达蓬山
达蓬山
位于慈溪市东南部,横跨龙山镇, 寻访达蓬之路,可以从达蓬山南的河头横溪村、达蓬山东麓的凤浦岙、达蓬山北的古道上山。

达蓬山原名香山,因山上盛产香草而得名。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药到达香山,看到山上到处香草兰花,蜜蜂翻飞其中,心旷神怡,下令周边村民养蜂取蜜,每年进贡。从此,达蓬山一带有了养蜂的习俗。

当年,秦始皇之所以将香山命名为"达蓬",意即从这里出发可以航海到达仙境蓬莱,其中的徐福东渡摩崖石刻是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现的反映秦始皇派遣徐福东渡求仙丹场景的唯一物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世界八大蜜源:达蓬山和普罗旺斯、塔斯马尼亚岛、阿尔卑斯山、西西里岛、安第斯山、潘帕斯草原和德古斯特。蜜源地评价体系主要包含七大指标:纬度、温度、海拔、湿度、光照、花期、生态,根据综合评定,四明山脉的达蓬山是我国最佳的蜜源地。

折叠白水宫
白水冲的削壁原多摩崖石刻,大多年久湮灭,仅存民国18年县长苗启平题的"白水潺涛"四个字,可供观赏。

据考证,白水宫遗址有,一在白水冲上游道士山南麓,面积小,遗物少,想是白水宫旧址。一在白水冲下平坡上,遗物较多,尚有大枫树十株、九龙松一棵、泉井一眼。石砌的宽阔大道,精美的山门台阶等。又寻得石田山房和清晖亭等遗址,是史料爱好者和考古学家的最好去处。

折叠编辑本段题诗寄情
千百年来,众多文人墨客慕名游胜,兴情所至,吟山咏水,题诗寄情。唐代大诗人李白、刘长卿、皮日休等曾为此地的山景美色纵情吟唱;明代诗人沈一贯有诗曰:"百年三万六千日,古今圣贤皆咏毕";清姜君献在《嵊县赋》中有"金钟毓四明之秀"之说。诗人陈志岁游四明山区时,为当地贤哲经济乡邑、乐成公益、功成身退的精神品格所感动,曾留下《题让贤桥》诗曰:"江山人物沾良政,成事不居端可敬。世贤前后每赓成,功德漫由时效定。"(摘自《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 该区域内的红佛寺景区,已成为当地旅游热地。

一些诗人用一个专题来描述四明山的见闻。如陆龟蒙的诗作《四明山九题诗》,皮日休的《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另一些诗人则径直入四明山寻仙访道、修身养性,如施肩吾,他在《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中这样表达内心的喜悦:"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对崇往四明山的一脉诗意一直延续至今,可以串联起万千珍珠般清丽的作品,如宋王安石的《泊姚江》、宋戴表元的《四明山中逢晴》、《四明山中十绝》、明王阳明的《四明观白水》、明末清初黄宗羲的《山居杂咏》、清张羲年的《姚江竹枝词》。

与这一脉诗意的浸润相关,四明人结社吟咏成为一方风气。以月湖为例,从晚唐国宁寺的住持宗亮开诗社以来,相继出现过五老诗社、月湖诗社、湖上诗社、遗老诗社、湖心诗社、林泉雅会、三司马社、林泉诗社、南湖九子社、观日堂诗社、鹤林七子、西湖八子社、真率之约、月湖三子社、枕湖吟社、烟屿诗坛等诗社。著名诗人有北宋庆历五先生、舒亶、罗适等,南宋史浩、楼钥、高似孙、高翥、吴文英、汪大猷等,明清有屠本峻、屠隆、王阳明、黄宗羲、万斯同、沈时颖、叶炜、徐时栋等等。南宋为一盛,清初为一盛。

折叠编辑本段革命圣地
四明山又名句(音gōu)余山,分布在宁波市西部的余姚、鄞州西南和奉化,平均海拔100-300米。因其大俞山峰顶有个"四窗岩",日月星光可透过四个石窗洞照射进去,故称"四明山"。巍巍四明,他的山水风光并不足道,却以其不朽的历史功绩芳泽后世。

四明山曾是全国十九个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中国南方七大游击区之一。
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纪念活动
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纪念活动
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纪念革命史绩和牺牲的烈士,余姚市梁弄镇于1963年创建了四明山革命纪念馆,搜集了一批文物,试行内部开放;文革期间关闭,部分文物散失;1967年将尚存文物搬到梁弄镇让贤横坎头村的原"浙东区党委旧址",开辟简易陈列室,仍属内部开放;1968年被撤销。到1981年重新大规模修缮,征集革命文物,修建"浙东区委旧址",编写史料,充实图像画片,以及革命烈士的照片,正式辟为纪念馆,对外开放。同年4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内陈列着600多种文物,并较系统地介绍了重要史实。纪念馆的西边,"浙东银行旧址"原屋尚在,今已立下碑石,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发行的抗币石印版,也陈列在馆内。

离余姚南55里、梁弄镇西的狮子山,高102米,是1943年新四军浙东游击队挺进梁弄时,打败敌伪军的主战场。革命胜利后,为纪念在那次战斗中牺牲的800多名革命烈士,就在狮子山划地60亩,于1973年11月兴建四明山烈士陵园和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建在山顶上,碑高18.5米,碑下平台3600平方米,碑后有休息长廊,碑前有上下石阶,分五层共219级。上登石阶基部处,有大方柱两根,柱上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对联,系毛泽东书写放大体。纪念碑用花岗岩砌成。登上纪念碑平台,四明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2011年3月又进行扩建。

陵园内设有办公楼,楼内新设革命烈士陈列室,是横坎头革命纪念馆的缩样,主要史料可在此查阅。为发展旅游业,在陵园的西边和东北角,新建了"狮子山庄"和"望湖宾馆"。

梁弄镇晓岑街17号曾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住过的地方。1943年4月23日, 以何克希等为领导,分三路进攻梁弄。狮子山一役打退敌伪军后,于8月份将原在三北鸣鹤场的司令部迁到这里,直到1945年8月才北撤前线。领导人谭启龙、何克希、刘享云等均在此办公。

1992年为庆祝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建立45周年,对司令部旧址(当时为粮食仓库)进行修理整顿,重新开放。陈列室中展出的史料、图片、照片、地图、战役图和烈士业绩均十分清楚,便于人们了解根据地的组建与发展。

四明山,作为革命的胜地,吸引着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常去参观学习,缅怀先烈,聆听历史的回音。

折叠编辑本段交通
T747(上海-宁波),上海火车站19:10发车,正点22:07到余姚(一般会晚点0.5-1小时)

T741(上海-宁波),上海火车站6:30发车,正点9:27到余姚另开通多车次动车

余姚--四明山镇:

汽车南站有班车(中巴15/人),包面包车160-180,53KM,包车约1.5小时,中巴2小时四明山镇返余姚:班车12:00(始发站),13:00(芦田途经),15:00(溪口途经)

余姚--上海:T746,15:41发车,正点18:40到达;T748,19:41发车,正点22:53到上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8 22: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三太子案的事件过程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1个回答#合辑# 面试问优缺点怎么回答最加分?
念尼邪忆9727
2016-05-17 · TA获得超过111个赞
关注
1644年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从西安经山西直捣北京,走投无路的明崇祯皇帝逼周皇后在坤宁宫自缢后,又用剑砍了袁贵妃和女儿长平公主,并对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五子朱慈焕作了吩咐,让他们投奔外祖周奎家,然后“混迹民间,见老者称之曰翁,壮者称之曰伯叔,幸而不死,为父母报仇。”安排完毕后,在煤山东麓的一棵古槐树上自缢而死。当时太子慈烺16岁,定王慈灿13岁,永王慈焕12岁。李自成进北京后,没有杀死这三个孩子,反而还把太子封为“宋王”,让一个姓杜的将军予以照管。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李自成率农民军和吴兵、清兵大战于山海关,打了败仗,然后迅速撤离北京。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杀死崇祯帝这三个皇子。清兵占领北京后,太子慈烺被其外祖父周奎献于清廷,清廷借口说太子是假冒的,杀死了太子。并且把证明太子不是假冒的15个人也全部杀死,而说太子是假冒的人都活了下来。1644年6月明朝在南京的官员拥立了福王朱由崧为帝,改年号为弘光,这时也有一个太子投奔南京,引起了南京政权的内讧。这个太子据说才是假的,是清朝派去的“谍者”,借以引起南京内讧,使弘光政权早日垮台。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撤离北京后,五子慈焕被李自成部下一个姓毛的将军带着逃到河南,他们卖了战马,买了耕地,准备种地为生,但是由于清朝查捕起义军风声很紧,毛将军自顾不暇,只好扔下慈焕又南逃了。慈焕当时只有13岁,自己便从河南往东南流浪到他祖先朱元璋的故乡安徽凤阳。凤阳有一个姓王的乡绅,在明朝时作过谏官,了解到永王的身世,收留了他,并且让他冒充自己的孩子改名叫王士元,和自己的孩子同窗读书,慈焕十八九岁时,王乡绅病故了,他就又离了凤阳,流落到江南,因无所依靠,便到一座小庙里落发为僧,苟延岁月,偷生度日。后来又流浪到浙江余姚的一座古庙里安身。有一日一个姓胡的乡绅来到此庙,和慈焕的闲谈中,发现慈焕知书识字,颇有才学,便说:“子有如此才学,何为流于空门?”于是把他带到自己家中,改换衣帽,边耕边读,后来又把女儿嫁给了他,慈焕便在这里住下来,主要靠教书维持生计。过了些年,又通过朋友的介绍到山东张岱霖等人家中教书,到山东后改名叫张用观,他小心谨慎,唯恐暴露,所以在山东时,和李方远等人认识了二十余年,李家只知道他是浙东名士张老先生,连他在浙江时名叫王士元也不知道,当然更不知道他叫朱慈焕,是先朝的皇子了。
清朝在北京定都后,明朝抗清的南方政权相继有弘光、隆武、鲁监国、绍武、永历等政权。明朝的遗民有这些政权作为抗清的旗帜,自然不必再去寻找遁迹民间的皇子。直到1661年南明最后一个抗清政权永历政权被吴三桂消灭,清朝也进入了康熙时代,思念明朝的人才打出“朱三太子”的旗帜,所谓朱三太子仅是清康熙年间的人怀念明朝后代的一种通称,不一定确指是谁,称朱三太子乃是因为崇祯末年见存的皇子有太子、定王、永王三人。根据《清实录》、《东华录》等书记载,康熙朝破获和朱三太子有关的案件就有多次。例如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杨起隆以“朱三太子”名义在京城纠众反清,并建广德年号,但旋即失败。失败后,杨潜逃。直到康熙十九年在陕西汉中、兴安一带又有一个自称朱三太子的人,秘密进行反清活动。但清廷并未能将该人捕获。
康熙十六年三月二十日夜,漳州人蔡寅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率“白头军”数万人起事,然后活动于南靖、长泰、同安等县山谷间。
康熙十六年六月河南柘城有人诈称明皇子起事。
康熙十八年八月受命平定三藩的定远平寇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在湖南武冈州枫木岭俘获了传说中的明太子,十二月岳乐奉旨将明太子解送京师,加以杀害。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南巡从杭州归途经过南京谒明孝陵后,谕大学士等:“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这是公开物色明后裔,授一官职的开始。顺治年间,清兵全力对付南明诸政权,无暇顾及逃匿民间的皇子,康熙年间,南明政权已相继灭亡,遗民归心明代皇子,不断以“朱三太子”名义起事,清廷也开始加紧物色。所以当时康熙这样的上谕,无非是使海内闻风,或有自投罗网的明裔,诱之以利翦除。因此诸臣奉谕后,隔五个月才复奏:“明亡已久,子孙湮没无闻,今虽查访,亦难得实。”后来康熙三次南巡,皆祭明孝陵,但再也不提访察和授职一事了。
康熙四十四年前后,江苏太仓一念和尚和浙江大岚山张念一、张念二等又以“朱三太子”名义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起事,分别活动于江苏太仓 康熙十八年(1678),陕西汉中、兴安一带有人自称“朱三太子”起兵抗清,后被抚远大将军图海击败逮捕。此人自称杨起隆,经杨起隆家人及其同伙辨认,得知此人曾是杨起隆部下,知道事情原由,因此借“朱三太子”之名谋划造反。康熙十九年(1690),假杨起隆被押往北京处死。
杨起隆本人虽然销声匿迹,不知所终,但“朱三太子”的名号却作为一种有力的号召,更为许多起事者所借用。康熙三十八年(1698),江南金和尚拥立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为“朱三太子”,聚众太湖,密谋在康熙南巡时将其劫持,关键时刻由于发炮不鸣,最后双双被捕伏诛。
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江苏太仓州与浙江四明山几乎同时暴动,且首领都以“朱三太子”为号召,因此引起了康熙的特别重视。他一边亲自批阅奏折,部署追捕方案;一边派人乔装打扮,细访贼人老巢;并特别强调一定要立即缉捕所有涉案人员,与现获贼犯一并审结。
对康熙来说,“朱三太子”本人并不可怕,但“朱三太子”这面大旗的感召力却不可轻视。所以,每次爆发以“朱三太子”为名号的起义,都会让康熙感觉犹如芒刺在背;而每次只抓到伪“朱三太子”,却让康熙大失所望、寝食难安。那么,真正的朱三太子究竟身在何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8 22: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析《朱三太子案》史料中的皇四子朱慈炤
liuhuirong 2023-04-01 发表于湖北  |  69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些无一不是提示读者:《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拙作《红楼隐史》16开本,分为上下两册,将会为大家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


皇四子永王朱慈炤在崇祯送出宫的三个儿子里序齿为三,故被民间称为“朱三太子”。

清廷官方记载《清实录卷之231-234》

康熙四十七年

四月○戊午(初十)。上谕大学士等曰:山东巡抚赵世显拏获朱三父子,解往浙江交穆丹处。朱三者,乃明代宗室,今已七十六岁。伊父子游行教书、寄食人家。

五月○丁巳。九卿议覆、侍郎穆丹等所审浙江贼犯朱三即王士元等二十九人俱拟凌迟处死……上谕大学士等曰:拟正法之人太多,但将首恶正法,其连坐人犯等从宽改为流徙。至朱三父子不可宥。朱兆琦系旗下人,乃附从朱三亦不可宥。

○乙丑。九卿遵上旨再议,侍郎穆丹等所审浙江贼犯朱三,即王士元等,仍照前议其立斩……匪类称朱三者甚多,著将朱三即王士元、伊子朱兟、朱㞷(山主)、朱壬、朱在、朱坤、伊孙朱钰宝等带至京城问明正法……闻朱三同众犯谋欲放火希图越狱,内中朱飞虎随即出首,按察使武国楹往查,见虚套铁索锁内无簧,因将锁灌铅,朱飞虎如在拟斩之例,停刑请旨。

十月○ 丁未(初五)。先是奉差查审大岚山贼吏部侍郎穆丹押解贼犯朱三、即王士元等父子六人至京、下九卿詹事科道会审。至是九卿等覆奏: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七年前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老年太监俱不认识。朱三明系假冒。朱三父子应凌迟处死。得旨:朱三即王士元、著凌迟处死。伊子朱兟、朱㞷、朱壬、朱在、朱坤俱著立斩。

孙子朱钰宝下落不明。

一般大家参考的《清稗类钞》中的《朱三太子案》的史料记载乃是徐珂转述李方远的《张先生传》。文中写朱三太子自称“吾乃先朝皇子朱慈焕,原封定王。” 此处的王号和名字的错误很多历史学家都搞不清楚,那么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比较最原始的史料记载就清楚了。根据清廷的原始的官方记载,审讯人所上的奏折中都一致奏称“朱三供系崇祯第四子”,王士元仅是供认自己是朱三太子,是崇祯帝第四子,从未自称定王朱慈焕。所以在清廷的官方记录《清实录》中自始至终都只有“朱三”“崇祯第四子”以及化名“王士元”而已。

如果皇四子自称定王或是朱慈焕的话,清廷马上就可以断定这个皇四子乃是假冒,因为定王是皇三子的封号,而朱慈焕却是皇五子的名字,真正的皇四子是不可能把这两个最基本的身份认定搞错的。康熙根本无需顶着当时的各种史料都明确记载皇四子逃出北京下落不明的打脸压力,再去另行制造“皇四子已于明亡前早夭”的谎言,可是我们看到康熙宁可撒谎声称皇四子早已于明亡前夭折,也不敢说朱三太子曾错误的把皇四子称为皇三子定王或是皇五子朱慈焕。康熙错漏百出的谎言,就连后来清廷官修的《明史》也无法遮掩,只得自打自脸地承认:“永王慈炤,庄烈帝第四子。崇祯十五年三月封永王。贼陷京师,不知所终。”

综上可知:《朱三太子案》的原始来源——李方远所作的《张先生传》的记载是有问题的。

李方远写自己并不知皇四子的真实身份,他写的皇四子自称定王朱慈焕乃是他旁听到的供词,可是清廷官方的当庭记录的上报康熙的严格的审讯记录上没有皇四子自称定王或是自称朱慈焕的丝毫记录,反而是旁听的没做当庭记录的被流放到宁古塔后才动笔记录的年迈的记忆力可能有误的李方远写下了皇四子自称定王朱慈焕!

所以真相很简单:应该是李方远后来根据清廷发布的“朱三太子在明亡前已经早夭”的定论而做的自我猜测,他误以为朱三太子是皇三子,所以想当然的给皇四子用了皇三子朱慈炯的封号定王,但看到清廷又宣称皇四子死于明亡前,导致李方远又错误的认定朱三太子乃是明朝官方记录中早夭的皇五子朱慈焕。所以对这些记载要进行认真的辨析。

清史学家孟森对朱三太子本传补正,并指出康熙四十七年所获朱三太子,实为崇祯四子封为永王者,清廷在朱三太子一事上,“颠倒耳目者二三百年,帝王之用机心刻深长久,为振古所未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8 22: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他本是皇子,王朝灭亡后得以幸免,却因70年后一句话,被满门抄斩
2023-07-20 08:50 发布于:天津市
大家都知道历代王朝覆灭之后,皇族宗室之人很难有好的下场。今天给大家说一个人,他本是皇子,在王朝灭亡后得以幸免于难,在乱世之中独自飘零,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或许这辈子就这样,可谁能想到已经70多岁的他因为酒后的一句话,暴漏了身份,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这个人是谁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后,连忙将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秘密送出宫外,让他们躲藏在外戚的家中,然后命后宫嫔妃自尽,自己也自缢在了煤山之上。李自成入京之后,崇祯皇帝的的三个儿子很快就被人告发,被李自成军俘获。李自成兵败之后,太子朱慈烺和定王朱慈炯不知所踪,只剩下年仅12岁的永王朱慈炤得以幸免,在乱世之中四处飘零。

永王朱慈炤隐姓埋名、四处躲藏,后来在遇见了一位明朝官吏,这名官吏觉得朱慈炤可念,他念及以前皇恩浩荡,就收留了朱慈炤,为他改名为“王士元”(倒过来读“原是王”)。可是没过多久,这名官吏就死了,朱慈炤又开始流浪生涯,最后在一个小山村中当了一名教书先生,日子才慢慢稳定了下来。



朱慈炤一生过得坎坎坷坷,担惊受怕,对自己的身世守口如瓶,生怕被人认出,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像所有人都把这个曾经的皇子给淡忘了,朱慈炤也过得平平稳稳。直到几十年之后,已经70多岁的朱慈炤膝下儿女成群,而且当上了爷爷。或许朱慈炤觉得自己曾经的身份和如今的境遇落差太大,心中难免有不平衡感。

有一次,朱慈炤在酒后向一位交往很久的老友透露了一点自己的“秘密”,他觉得不会出什么事,可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就被清政府查访到还有前朝的一位皇子在世,就将朱慈炤一家捉拿审问。朱慈炤在狱中极力为自己辩解,说自己几十年来隐姓埋名,过着平常人的生活,如今已经70多岁了,头发都全白了,根本不可能再有任何造反企图。



可是,清朝统治者不这么认为,当时社会上有很多人打着明朝皇子的旗号进行反叛活动,因此清朝统治者绝对不允许朱慈炤存活于世。最后康熙皇帝下旨,说:“王士元是假冒的皇子,著凌迟处死,其余诸人俱判决斩立决。”就这样,躲藏了一辈子的朱慈炤还是没有躲过毒手,在眼睁睁看着家人们被斩首之后,自己也被一刀刀凌迟。

后来,清朝官修《明史》时,也可以抹除这一件事,说:“永王(朱)慈炤,庄烈帝(崇祯帝)第四子,后不知所终。”又在史书中虚拟了一名皇子朱慈焕,生五岁而病亡,这些刻意的记载,就是想要混淆视听,让后世之人分不清谁是谁。据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孟森曾考证,康熙皇帝所杀的王士元,实为永王朱慈炤,清朝统治者颠倒黑白,真是用心良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8 22: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慈炤被杀后明思宗的直系后裔已全部消失【朱尧、朱圭、朱壬、朱在、朱坤】
2023年03月05日 11:00 新浪网 作者 未央长喟

  崇祯帝朱由检,算得上是明朝最为悲情的皇帝。他在即位之初就除掉了“权奸”魏忠贤,当时的大明也被称为“众正盈朝”。结果这位渴望中兴大明的皇帝,居然一步一步就把国家带向了灭亡。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义军攻破北京,不愿苟且偷生的朱由检选择在煤山自缢殉国,终年三十四岁。那么崇祯帝驾崩后,他的子女们都是什么下场呢?

  

三位成年皇子:下落不明
  根据史书的记载,崇祯帝共有七子。其中周皇后生了长子朱慈烺、次子朱慈烜和第三子朱慈炯。田贵妃生了第四子朱慈炤、第五子朱慈焕,第六子朱慈灿和第七子。

  周皇后是崇祯帝还是信王时候的原配王妃,有“皇后颜如玉,不事涂泽”的赞誉。北京城破后,周皇后先于崇祯帝自尽殉国。田贵妃来自扬州,素有才女之称。崇祯十五年(1642年)崩逝,享年32岁。

  七位皇子之中次子、第五子、第六子和第七子早夭,分别追封怀隐王、悼灵王、悼怀王和悼良王。长子朱慈烺崇祯三年(1630年)立为皇太子,第三子朱慈炯封定王,第四子朱慈炤封永王。对于这三位皇子的最终结局,《明史》给出的结论都是“不知所终”。

  



  

1644年形势图
  这自然是个最滑头的说法,因为前朝皇子杀之不详,放之不可,唯有“不知所终”四个字,可以掩盖清朝罪恶的嘴脸。

  目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北京城破后,三人都被义军俘虏,其中太子被封为宋王,定王被封为定安公。李自成亲率大军东征山海关之时,三位皇子也都随军出行。但是当大顺军在一片石被吴三桂的关宁军和多尔衮的清军联手击败之后,定王下落不明,此后确实再也没有出现在史书记载之中。而同样下落不明的太子和永王,围绕在他们身上的“南北太子案”和“朱三太子案”却曾经在历史上引发过轩然大波。

  皇太子朱慈烺

  顺治元年(1644年)年底,一刘姓男子自称崇祯帝太子朱慈烺,来到宦官杨玉的家中。此事关系重大,杨玉不敢承担责任,赶紧将他送往周皇后之父、太子的外公周奎家。周奎虽是崇祯帝的岳父,却是个极端自私刻薄之人。他一面稳住太子,一面向清廷摄政王多尔衮汇报。多尔衮找来仍然在世的崇祯帝袁贵妃,以及东宫官属太监等人前来相认太子。

  理论上这位太子应该是真的,因为当时周奎家中还住着崇祯帝的女儿长平公主。此时长平公主16岁,她肯定不会认错或者认不出自己的兄长。但是显然清廷并不想承认他们抓到了真太子,因为无论是杀是留,对多尔衮来说都是一件麻烦事。

  此事拖延许久之后,清廷才公开宣称经前明宗室晋王和内阁大学士谢升指认,该人并非崇祯帝太子。最终其人被打入大牢,并在摄政王多尔衮的授意下被杀。这就是名噪一时的“北太子案”。《明季南略》记载:“乙酉正月初十日,摄政王谓廷臣曰:‘太子真伪无伤,但晋王明朝宗室、谢升明朝大臣,凤览呵晋王、百姓骂谢升,皆乱民也’。命系狱者尽杀。谢升早朝,见凤览与拱手,颈忽渐垂;时时自语曰:‘钱先生饶我!’肿溃即死。四月初六日,凤阳民张三聚众誓救皇子,以杨生员为谋主,生员孙三应之;俱擒杀。初十日,太子遂死。”

  



  

朱由崧
  顺治二年(1645年)二月,鸿胪寺少卿高梦萁向朝廷秘奏,称崇祯帝太子朱慈烺出现在了浙江。弘光帝朱由崧派人将其接到南京,并且召集群臣进行辨认。

  原总督京营太监卢九德、前太子讲官、大学士王铎都认为此人为假冒太子。二人一个是宫中太监,一个做过太子三年老师,结论应该是权威的。此后包括曾经的太子东宫讲官刘正宗、李景廉,以及旧东宫伴读太监丘执中也都认为此人为假冒。

  从种种迹象来看,此人为太子朱慈烺的可能性极低。但之所以在南明朝廷闹出那么大的风波,在于弘光帝的继位本就充满争议。当时东林党人由于和弘光帝的父亲老福王朱常洵有仇,故而一直对朱由崧登基非常抵触。

  最终此人被认定为高阳人王之明,由于假冒太子而被处斩,这就是“南太子案”。此案加深了朱由崧和东林党人之间的矛盾和分裂,加速了南明弘光政权的覆灭。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称太子逃到老君山,伪装成道人长达三十多年,直到51岁的年龄才去世。

  永王朱慈炤

  至于永王,据说其在李自成兵败之后逃到了河南。接着继续南下,在凤阳遇到一位王姓的明朝老给事中。王老先生感念先帝恩德,冒着灭族的风险将永王留在家中,并将他改名为“王士元”(即原是王)。

  



  

李自成
  王老先生去世后,永王失去依靠,只能继续流浪。好在他在浙江又遇上一位胡姓的前明官员。胡大人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炤,至此这位永王便一直在浙江余姚以教书为生。

  隐姓埋名的王士元一直活到了康熙朝末期,本来可以得以寿终正寝,可惜一场意外的起义最终将其暴露。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僧人一念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聚众反清。起义被镇压之后,有人反映王士元的儿子以“和”为字辈,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又带有土字旁,明显是前明皇室的取名风格。

  明朝开国太祖朱元璋曾经为子孙后代的名字定下规矩,第四子燕王朱棣的后裔为“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永王是“慈”字辈火字旁,他的下一代则是“和”字辈土字旁。于是乎隐姓埋名数十年的永王全家被捕,最终朱慈炤本人被凌迟处死,所有的儿子全部斩立决。《清圣祖实录》记载:“先是奉差查审大岚山贼,吏部侍郎穆丹押解贼犯朱三、即王士元等父子六人至京,下九卿、詹事、科道会审。至是九卿等覆奏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七年前身故。又遵上谕曰:‘传唤明代老年太监。俱不认识。朱三明系假冒。朱三父子应凌迟处死。’得上谕曰:‘朱三即王士元,着凌迟处死。伊子朱尧、朱圭、朱壬、朱在、朱坤俱着立斩。’”

  

长平公主朱媺娖
  崇祯帝共有三女,长女坤仪公主,周皇后嫡出,早夭。次女即长平公主,《明史》称其为周皇后嫡出。第三女昭仁公主,母不详。

  北京城破之时,崇祯帝不忍两个女儿遭受反贼的凌辱,忍痛斩断了长平公主一臂,又亲手杀了昭仁公主。作为一个父亲,在穷途末路之时手刃女儿,当时崇祯帝内心之中该有多么痛苦和不甘。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起南北朝之时刘宋王朝孝武帝刘骏之子新平王刘子鸾临终时的那句话:“愿身不复生王家”。《明史》记载:“城陷,帝入寿宁宫,主牵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剑挥斫之,断左臂;又斫昭仁公主于昭仁殿。越五日,长平主复苏。”

  



  

朱媺娖

  顺治二年(1645年),顺治帝将长平公主嫁给她原定的夫君周显。顺治三年(1646年)二月,公主因思念父母,抑郁成疾,不幸薨逝。薨逝后葬于广宁门(亦称彰义门)外周氏宅旁。

  随着永王全家在康熙末年被杀,崇祯帝最后的子嗣也终于断绝了。至此,这位最不像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再也没有了直系后代。永王躲躲藏藏了六十年,最后还是躲不过满清的那把屠刀。其实以“朱三太子”旗号号召百姓起义的,在清初可谓层出不穷。若永王真的挺身而出聚众抗清,即使战死,总也对得起大明的列祖列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8 22: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玄墓山与《红楼梦》
原乡似他乡 2021-09-09   |  127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玄墓山与《红楼梦》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这是《红楼梦》里妙玉的判词,结局不好,妙玉却是个有个性的角色,也是很有些身世来历的。妙玉本是官宦人家的小姐,自小体弱多病,找过替身不管用,就自己入了空门,带发修行。

妙玉的个性是她的“质本洁”,有些洁癖,几乎所有人对她的评价都不好。“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是一场妙玉的重头戏,她请钗黛二人喝茶的杯子,都是大有来历: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这些似乎在暗示她的身份。特别是她用于沏茶的水,竟是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得一瓮埋在土里。连黛玉也说不对,被妙玉奚落为俗人。同样有洁癖的黛玉对她评价也不高,文中说: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自古以来,人们常用雪、梅花来比喻人的高洁。妙玉是雪、梅兼有,妙玉特意强调她的沏茶水来自梅花上的雪,而她说到的姑苏玄墓山,至今仍是一处赏梅胜地。

玄墓山远离市区,面临太湖,自然是一处洁净的去处。明代文征明《玄墓山探梅倡和诗叙》: 旁临邓尉卑,回望阊门窄。诗中“邓尉”是指紧邻的邓尉山,同样是赏梅的地方。唐寅也有《玄墓山纪游》:玄墓名山久注思,少携闲伴是春时。

历代还有一些关于玄墓山的诗文,多是与赏梅有关。不过也有细心善于考据的人,从红楼梦的提到的玄墓山看出了别的玄机,就是否定《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关于《红楼梦》作者疑义说法不止一种,也由来已久,虽不是红学主流,却也是各有各的道理。

通常认为曹雪芹的《红楼梦》成书于雍正、乾隆朝,而清朝自康熙时,就要回避康熙的名讳“玄”字,因此故宫北门玄武门改为神武门,沿用至今。其实根据姑苏的地方史志,类似的避名讳不止一处。比如:姑苏城里的玄妙观,当时就改为“圆妙观”,记载也说到同样的原因,玄墓山也曾改名为“元墓山”。如今的《苏州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关于玄墓山的渊源仍是这样记录的。

玄墓山没有妙玉提到的蟠香寺,却一直有一处圣恩寺,康熙、乾隆也曾来此赏梅驻足。





    红楼梦里很多都是半真半假,玄墓山有没有蟠香寺且不说,开篇说的姑苏城阊门外有条十里街,现在阊门外的七里山塘街似是可以对应的,这条街上的“葫芦庙”也被人考证了不止一处遗址。不过,仅凭一个“玄”字没有避讳,就说《红楼梦》不是曹雪芹写的,说服力也不足。沈复是在乾隆中后期的人物,他的《浮生六记》写着:“邓尉山,一名玄墓,西背太湖,东对锦峰,丹崖翠阁,望如图画。居人种梅为业,花开数十里,一望如积雪,故名曰'雪海’”。由于邓尉、玄墓二山紧邻,不分彼此,沈复认作同一座山,他也没有避讳“玄”字。



+关注
undefined
原乡似他乡
回不去的原乡,离不开的他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9 06: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潭魂!【.史湘云+孤标傲世偕谁隐?】6073--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判词解读9:湘云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一;湘江水逝楚云飞,孤标傲世偕谁隐?寒塘渡鹤影,是死了还是不见了?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你经常看 红楼梦 相关内容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14】


12.10 湘云
图:

后面又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

谶: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解读:

湘云的反面人物,是崇祯太子朱慈烺,在本文第二章便已解过。

看其图谶:

飞云,逝水。

水逝,云飞。

这个水,是湘水;这个云,是楚云。明显指出了“湘云”。

关于湘云为什么是湘、楚的问题,在下面词曲中一并解说。

这个水逝、云飞,怎么理解?是死了吗?

有人说“逝”字都出现了,显然是“逝世”了,就是死了。

不见得!

“逝”字本义,可不是“死”的意思。

“【說文】往也。【增韻】行也,去也。”

比如,《诗经·硕鼠》中的“逝将去女”。

再如,《楚辭·九歌》中的“将腾驾兮偕逝”。

“逝”字,都是“去”的意思。

所以,“逝世”也说“去世”,用的是“逝”字的本义,“去”。

后来,才引申为“亡”的意思。

比如,《汉书·司马迁传》中的“長逝者魂魄”。

那么,湘云图谶中的“逝”字,是“亡”?还是“去”?

看:水逝、云飞,跟“飞”字对偶,显然是“去”,不是“亡”。

去了,飞了。

前文我们解读湘云,结局是“隐了”,是“白首双星”之一,活到白头了,并未被满清杀害。“南北太子案”中的“太子”,都不是真太子,真正的太子从“一片石”战场逃脱,一直未出,后来“隐了”。

“菊花诗”中,湘云的三首菊花诗,两首都出现“三径”,甚至写了“潜度偷移三迳中”。“三径”是隐者家园,经过“潜度偷移”,后来“隐了”。

所以湘云问读者:“凭谁醉眼认朦胧?” 谁能认出这个“胧”?是月龙,明之龙。

黛玉接下来的菊花诗,“和云伴月不分明”,谜底正是“胧”字。后句“惊回故故恼蛩鸣”,显然用了岳飞《小重山》的典故,还是用典故来向读者说明“胧”字,太明显了:“月胧明”。

胧:是“月龙”,月是明,正是“明之龙”。

黛玉是“明君”,湘云是太子,太子是储君,都是“明之龙”。

为什么说黛玉是“明君”?都拿黛玉比“明妃”、“王明君”了,而且书中多次提到昭君,读者还看不到黛玉这个“明君”?

但对不熟悉典故、历史,还不愿去了解典故,只读正面宝黛爱情故事的读者,还真不明显,真看不到“明君”。

还有后句“衰草寒烟无限情”,黛玉几乎明说了是:六朝旧事、后庭遗曲,后庭花、亡国恨!

为什么黛玉的“衰草寒烟”是说“亡国恨”?还是读点诗词,看些典故吧,朋友们!这是读《红楼梦》的基本功,否则只能看热闹。

黛玉的“一从陶令平章后”,“忆旧还寻陶令盟”,也是重复强调陶渊明这个“隐士”,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黛玉的“孤标傲世偕谁隐?”是问菊,也是问读者:写谁隐?

还是写太子湘云隐!

在黛玉《问菊》之前,湘云的《对菊》有“数去更无君傲世”,其后的《供菊》还有“傲世也因同气味”,重复强调“傲世”。“傲世”的正是湘云,而非黛玉。

海棠诗已结束,湘云特地赶来,做东道邀一社,特意拟菊花题,菊花是“隐逸”花。湘云、黛玉、探春菊花诗中的“隐”,都在不遗余力地提醒读者:“隐”的是本次菊花诗的东道主,湘云,崇祯太子。

还有湘云的诗句“寒塘渡鹤影”,与黛玉的“冷月葬花魂”成联。“冷月葬花魂”显然是黛玉命运的写照,“寒塘渡鹤影”也是湘云的命运写照。“寒塘渡鹤”,留下的是影,鹤呢?不见了!不能说鹤死了。

湘云图谶:水逝、云飞,去了、飞了,不是死了,是消失了,不见了,正是“隐了”。

谶语,是将来应验的预言。与之前对湘云这些解读,也都一致。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富贵又如何?“强暴”之间,父母早离。

富贵,是在“父母违”之前。

湘云是太子,还有比“皇家”更“富贵”的吗?

对顽石、宝玉,这个代表皇权的玉玺,书中也多次用到“富贵”:

顽石听僧道“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

便求僧道,“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

那僧说,“然后携你到那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

还有宝玉出场之词:“富贵不知乐业”。

所以,湘云、宝玉的“富贵”,贾史王家的“富贵”,可不是一般人家的“富贵”,而是玉玺投胎的“皇家富贵”。

“又何为”?因为父母早离。为什么?襁褓:强暴!

甲申之难,李自成军攻破京城,正是“强暴”。

乾坤突变,帝后横死,一夜之间,太子成为孤儿。

展眼吊斜晖:

转眼之间,夕阳西下。

日落,代表“明亡”。

湘江水逝楚云飞:

水逝、云飞,去了、飞了,前面解了:太子隐了。

水云,既喻湘云之飞逝,隐去;也是“云散高唐”的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在云水之间幻化,后面解词曲时一并说。

湘楚水云,正是《潇湘水云》,了解古曲的读者便知,《潇湘水云》是一首著名的琴曲,宋亡之后,数百年来广为流传。

《红楼梦》中,贾母特意提到过:“《玉簪记》的《琴挑》”。《琴挑》是戏曲名段,妙常“抱琴弹向月明中”,弹的琴曲名《潇湘水云》。

《潇湘水云》:由南宋浙派琴家郭沔,创作于蒙古南侵之时,南宋灭亡前夕。“每欲望九嶷,为潇湘水云所蔽”,作者深感国事飘零,对山河残缺无限感慨,借水光云影,寄眷念之情。

这与红楼作者,何其相似?异族南侵,国家将亡,以词曲寄情。

这与崇祯太子,何其相类?清兵南侵,朱明将亡,以云水寄情。

还有,湘楚水云,潇湘水云,湘云之“湘”,来自“潇湘馆”和“潇湘妃子”,正是黛玉崇祯帝。

谶语的关键信息:

富贵,父母早离。

斜晖,水逝云飞。

也就是:

落日,湘云隐去。(明亡,太子隐去)



(湘云未完,下文继续)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红楼梦》判词解读8:探春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为何画着两人放风筝?一只大船,一片大海,是什么海?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典故说什么?
3 赞同 · 0 评论文章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3-04-21 17:44・IP 属地陕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2:36 , Processed in 0.08134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