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8-19 22: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诗仙和诗圣气质如此不同,为何杜甫一生对李白念念不忘?
元元的天下 2020-09-02 | 477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世人眼中,李白与杜甫气质如此不同:李白开口便笑,未曾老去;而杜甫无语不愁,从未年轻过。
中国诗坛上的双子星座,李白与杜甫在世人眼里形象迥异:诗仙李白是一个狂放不羁的浪漫诗人,追寻自我实现,代表着理想主义漫步云间的仙人;诗圣杜甫则是一个遵循着社会标准,严谨忧郁的苦吟诗人,代表着儒家精神行走人间的儒士。同为唐朝人的他们,诗歌给人的感觉则像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
诗仙和诗圣气质如此不同,为何杜甫一生对李白念念不忘?
李白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天才诗人李白,绣口吐出半个盛唐,一直被仰望从未被超越;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的智才杜甫,一直被摹仿后世多为师。
天才靠的是激情和灵感,自不可模仿的,所以李白的诗吃青春饭,学者靠的是积累和修炼,苦避免不了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老道笔墨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学杜甫的自是不少,连文豪苏东坡,也向其偷师学艺化用不少。难怪《红楼梦》中第一才女林黛玉,给香菱讲诗入门课,列出的学诗必读清单中,只说要先熟读杜诗等各一百首再说,绝口不提李太白,也是这个原因。
李白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临了在清溪江上也歌「举杯向天笑,天回日西照亅,孤单单捞月坠江而亡,很李白的死法。而杜甫死于江舟上,妻儿在旁相伴,也算拥有世俗的如意结局。
李白杜甫的友谊,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段佳话。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话说功名久不第的杜甫在长安,仰慕着名满天下的李白,曾经在《酒中八仙歌》中遥相致敬,不吝笔墨写了28个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尊其为八仙之首。
诗仙和诗圣气质如此不同,为何杜甫一生对李白念念不忘?
李白
公元744年唐天宝三年,杜甫终于在洛阳李白相遇,相约同游梁宋。那时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回乡,又回归到起点失望之余,暗思人生苦短,何必一定要致仕才成功,希望杜甫能够和他一样秉烛夜游,及时行乐方不枉此生。
当年同学少年都不贱。其中有高适同游山东一回,值得大书。杜甫小李白11岁已然相差了一代人,但年龄不是交友的差距,那时他们有梦,一路谈诗论文,共卧拥衾夜长谈,诗词唱和好不惬意,结伴游于齐鲁之间,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又过了4年,杜甫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杜甫对李白一往情深,写下了十几首动人的篇章。秋末二人握手依依而别后,他诗中充满了对李白的赞美:春天想李白,「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秋天想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冬天想李白「寂寞书斋里,终朝独而思」;李白久不至,三夜频做梦想李白,「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李白则写道「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直白地表达了他的思念。
杜甫写给李白的诗,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745年左右,即山东同游前后;二是760年前后,即安史之乱后,杜甫遥知李白或流放或赦免后对他的挂念。杜甫现存的1440余首诗,有15首是写给李白的,其中专门寄赠或怀念李白的有十首。
诗仙和诗圣气质如此不同,为何杜甫一生对李白念念不忘?
杜甫和李白
杜甫为送别孔巢父写的一首诗,得知朋友可能会见到李白时,便诗末羞涩地表示:如果见到了李白,要告诉他我很挂念他,问他现在过得怎样?可谓一往情深。
关于李白与杜甫二者的交往,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杜甫视李白为好友,而李白可能只视杜甫为朋友。
在学术界有人认为,杜甫生前诗名不大,在诗人元稹作《杜工部墓志铭》后,才名声鹊起,被尊为诗圣则是宋以后的事了。杜甫是李白的粉丝,而李白对杜甫并不太欣赏。李白《戏赠杜甫》中说“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唐代学者孟棨,据此认为李白轻视杜甫的证据。但这首诗,也可看成李白与杜甫朋友间的玩笑话,反证二人关系亲密。虽然李白只写了《沙丘城下寄杜甫》,加以前聚一起写的两首诗,一共三首诗,不及杜甫十几首多,看起来二人互动性不够,但有此待遇,已算是重点关注的朋友。李白不比杜甫对谁都叨叨,以诗为日记,他惜墨如金,比如人人皆知的"至爱"孟浩然,得诗一首亦是难得了。
其二,因高适对杜甫热情,和李白交恶,李杜关系受影响疏离。
在长安飘泊十载的杜甫,刚做了个小官就遇到安史之乱,辗转流亡到了成都。高适正好在成都做官,帮杜甫在浣花溪畔建立了个草堂,才让杜甫有了安身立命之所。
而盛唐的见证者李白,结束梁宋的漫游后,在山东获得了道士学位,成为了一个道人。再后来,李白因永王李璘获罪被囚禁,或将被腰斩,曾托人给高适送信,希望昔日好友能搭救自己一把。
高适却并未对友人伸出援手,李白对此梗梗于怀,因此疏离了和高适交好的杜甫,成为二人感情不深的重要原因。
诗仙和诗圣气质如此不同,为何杜甫一生对李白念念不忘?
李白
其三,李杜心意相通,奈何山遥水远,茫茫人海难相约故少有回应。
如谢伯牙和钟子期,诗人相互倾慕,高山流水遇知音。杜甫也是名门之后,刚到长安时踌躇满志,对名满天下的李白充满崇拜可以理解的,随着交往加深,李白对杜甫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交。
奈何李白似浮云终日行,杜甫见游子久不至,三夜频频梦见李白,情亲见君意好不开心。只是那时车马慢,一别经年再难相见。李白为人洒脱不羁,挥挥衣袖,不带走一丝云彩,杜甫却从此开始孤单想念: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其四,李白和杜甫,原来不过君子之交淡如水。
杜甫受环境影响情绪化,忧思沉郁的他,与洒脱旷放自我的李白不是一路人。
一个浪漫的道家仙风,一个儒士现实主义精神。物以类聚人与群分,李白和杜甫是两种生活态度的人,拥有不同层次的社交圈子,因为同游而产生一段交集,最终仍旧天各一方。
纵使他们并肩而行,抵足入眠,毕竟是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无法从灵魂深处完全沟通,真正的合二为一,毕竟一个人在灵魂深处,永远是孤独的。李白作为一个信奉黄老列庄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这样的推崇儒家仁政思想的现实主义诗人本质上是不同的。
杜甫为何一生对李白念念不忘?
李杜同样心怀安邦定国之愿,又皆失意庙堂行走江湖,同因安史之乱余生辗转流离。人之时运如大唐辉煌不再,引为同类悻悻相惜,李白在杜甫不尽的怀念中,活成他心中的传奇。
首先杜甫是个感情丰富且重情之人。他为妻子写下众多的"情诗",有悲天悯人之心,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尽现诗人推己及人,善待苍生的菩萨心肠:宁愿为(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亅,常常(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亅,是个情绪饱满的诗人,他写过很多怀念诸友的诗,对于李白等人的友谊相当重视,即使长别离亦难以忘怀并不奇怪。
诗仙和诗圣气质如此不同,为何杜甫一生对李白念念不忘?
杜甫
知李白者,莫若杜甫也。他认识到李白的狂放不羁,其实是一种令人悲哀“佯狂”,李白的一生其实是怀才不遇的一生,同病相怜,才有「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之句。
更重要的是,在杜甫的惨淡人生里,李白是承载他精神寄托的角色。
▪世人眼中的杜甫,穷愁潦倒的老夫子,不知小杜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令后人感觉惊奇之处还在于,杜甫虽不会剑术,但非常喜欢骑快马,酒量酒风虽不及李白,却也无酒不欢,有饮必醉嗜酒之人。
▪杜甫的诗歌语言风格沉郁顿挫,但并非一味沉郁,而是沉郁中有豪放,有一种辽阔的悲伤。他也曾李白一般豪气冲云天。有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高叫"着: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登上泰山时,意气风发地呼喊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为古诗词中描写登山的巅峰之作,从中可以看出,那时的杜甫充满了浪漫与激情,少有中晚年时的悲情。
在四川文人圈子,流传着清末名士王闿运长尊经书院时,关于杜甫诗的一则故事:
一日他问及一学生所读诗作,学生说正在读《杜工部诗集》,便问他最喜哪首并命诵来听听。学生答是《登岳阳楼》并徐而诵之:"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王高声叫停道:"这不是杜诗嘛!"
那个学生惊诧万分竟愣住了——先生饱学之士,怎会不识杜甫诗?谁知又叫他往下念:"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王先生又叫学生停住,说这才是杜诗嘛。
看到学生莫名痴呆的模样,王先生微笑着说道:"我说前四句不是杜诗,是因为其句李青莲、白乐天等人俱可为之,而后两句却是当时的人所不可为者。此时杜翁日薄西山,于穷途末路中踽踽独行,故能吟出其绝唱。此其杜工部之所以为杜工部也。"学生方悟先生用意,乃说所谓"诗穷而后工"也。同时说明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对杜甫也有一定的影响。
诗仙和诗圣气质如此不同,为何杜甫一生对李白念念不忘?
杜甫
▪蘸着历史的血泪,杜甫的诗歌世界里书写残酷的现实人生,使其诗更趋于现实主义。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杜甫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一家人饱受饥贫苦寒,小儿子也饿死了。杜甫的诗变得沉重了,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令其心情沉重,写成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李渔曾说过,当年看杜甫写的诗,总以为他笔下的安史之乱言过其实,直到1646年清军攻占家乡金华府的时候,自己亲身经历了「城上人头落如雨」的恐怖景象,房子和无数藏书被烧毁,劫后余生的他才发现,原来语言所能表达的,不过是国破家亡现实苦痛的千万分之一。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感同身受的苦难,终于让杜甫变得老气横秋。
▪但无论多大年龄,历经坎坷的杜甫,内心仍然是一个渴望冒险的翩翩少年。
如同杜甫怀念着大唐的盛世,他思念着潇洒在天边李白:深藏功与名,为人豪迈洒脱之侠客;笑傲帝王与权贵,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酒仙;千金散尽还复来,朋友遍天下的名士;斗酒诗百篇,天生浪漫气质的天才诗人……如李白一般潇洒活在人间,怎不令余生不断投亲靠友,颠沛流离的老杜羡慕呢?
再后来杜甫,在《登高》一首中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虽堪比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大气,终究底色是穷困潦倒,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衰愁病苦的形象收尾。
诗仙和诗圣气质如此不同,为何杜甫一生对李白念念不忘?
李白
自怜「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杜甫,尽管向往着书生仗剑走天涯,深藏功与名太白般的人生,又怎知李白也在慨叹: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唯有《独坐敬亭山》,眼前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的,只有敬亭山。无非暂借无言之景,寻求些许慰藉,伤感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单……
笔墨只期言素志。对诗人来说,诗歌就是一场救赎,现实世界里无从表达的情绪,都会在文字里找到出口。所以杜甫忆李白,不过是追寻理想中的自己,骨子里渴望成李白一样的飘逸诗仙,思念化作他对青春的祭文。与其说杜甫一生念念不忘李白,不如说他一生向往着那个李白一样意气风发的杜甫啊。
参考书目:《杜甫诗集》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杜甫传》冯至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李白传 》李长之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李渔研究》黄强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关注
undefined
元元的天下
共 68 篇原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