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神瑛侍者朱慈炤=石头记作者//通灵宝玉//补天剩余石编号36501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8-17 20: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望黄鹤楼
[ 唐 ] 李白
原文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译文
向东眺望黄鹤山,只见黄鹤山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

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云,红日倚靠在中间的山峰旁。

山峦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

多次听说过许多仙人在这里学习飞身升天之术,一朝成仙飞间蓬莱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来空空荡荡。

丹灶早已生出尘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静无声,失去了先前的生气。

地宅荒古长满了杂草,庭中苦寒,芝术之类的药草皆已老去。

我很想登临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闲逸之致。观览奇异遍及各个名山,所见却都不能与这座山匹敌。

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悟认不再会有客旅情怀了。

注释
雄雄:气势雄伟。

弯跨:跨于空中。

峰嶂:高峻的山峰。冥密:深幽茂密。

飞术:仙术,求仙升天之术。

蓬海:即蓬莱仙山,因位于海中故称蓬海。

金灶:即丹灶,道家炼取丹药之灶。

清谧:清静、安宁。

蹇:句首语助辞。

跻:登。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8-17 23: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宋 ] 苏轼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

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注释
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何事:为什么。

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但:只。

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共:一起欣赏。

婵娟:指月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8-17 23: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斛珠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汉语词语展开8个同名词条
一分钟了解一斛珠
00:31
收藏
350
0
一斛珠,汉语词语,拼音是yī hú zhū,指十斗珍珠,出自《三国志·蜀志·宗预传》。
中文名一斛珠
拼    音yī hú zhū
出    处《三国志·蜀志·宗预传》
目录
1释义
2出处
释义
播报
编辑
1.
十斗珍珠。古时一斛为十斗,极言其多。
2.
曲名。
出处
播报
编辑
《三国志·蜀志·宗预传》:“ 预 复东聘 吴 , 孙权 捉 预 手涕泣而别……遗 预 大珠一斛。”元 赵孟頫 《海子上即事与李子构同赋重用韵》:“ 姬姜 自爱千金貌,游侠轻量一斛珠。”清 吴伟业 《园园曲》:“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支细。”
据 宋 人传奇小说《梅妃传》, 唐 玄宗 在花萼楼,适外使至,遂命封所献珍珠一斛密赐 江妃 ,并命乐府官用新声谱曲,名“一斛珠”。《宋史·乐志》十七有《一斛夜明珠》,属中吕调,为队舞大曲。 宋 人入词调, 晏殊 易名为《醉落魄》, 张先 改为《醉东风》, 黄庭坚 改为《醉落拓》,双调,五十七字。参阅《词谱》卷十二。 [1]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查字典>>词语字典 >> 一斛珠.查字典 [引用日期2014-09-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8-17 23: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斛珠·洛城春晚
[ 宋 ] 苏轼
原文
洛城春晚。垂杨乱掩红楼半。小池轻浪纹如篆。独下花前,曾醉离歌宴。

自惜风流云雨散。关山有限情无限。待君重见寻芳伴。为说相思,目断西楼燕。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8-17 23: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斛珠·晓妆初过
[ 五代 ] 李煜
原文
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译文
晓妆只粗粗理过,唇边可还得点一抹沉檀色的红膏。含笑未唱,先露一尖花蕾般的舌尖,于是樱桃小口微张,流出了婉转如莺的清歌。

到了场下的酒会,就又娇爽多了。小盅微啜似乎还不够过瘾,换过深口大杯拼醉,哪在意污湿罗衣?最传神的是,笑嚼着红嫩的草花,向心上人唾个不停。

注释
一斛珠:词牌名。又名“一斛夜明珠”“怨春风”“醉落魄”“章台月”“梅梢雪”等。清毛先舒《填词名解》中释其名曰:“唐玄宗在花萼楼,会夷使至,命封珍珠一斛,密赐梅妃。妃不受,赋诗云:‘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付使者曰:‘为我进御。’上览诗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度之,号“一斛珠”。曲名始此也。”据考,李煜所作此首《一斛珠》为此调首见。

晓:《词谱》《古今词统》《花草粹编》《历代诗余》《全唐诗》《诗余图谱》等文本均作“晚”。沈际飞选评《草堂诗余》(古香岑四集本)中注:“一作晚,误。”晓,早晨。晓妆初过:指早晨起床刚刚梳洗打扮完毕。

沈檀:即“沉檀”。沈,《醉翁琴趣》外篇作“浓”。沉,带有润泽的深绛色。檀:浅绛色。沉檀:一种妇女妆饰用的颜料,唐、宋时妇女闺妆多用它,或用于眉端之间,或用于口唇之上。《花间集》阎选《虞美人》词中有“臂留檀印齿痕香”之句,毛熙震《后庭花》词中亦有“歌声慢发开檀点”之句,都是描绘以檀注唇的情形,这里也是。注:这里是点的意思。轻注:轻轻点画。些儿个:当时方言,意谓少许,一点点。

向:《醉翁琴趣》外篇中作“见”。人:吴本二主词、侯本二主词中缺字。丁:《花间集补》中误作“了”。丁香:常绿乔木,又名“鸡舌香”,“丁子香”,丁香子如钉,长三、四分,可以含于口中。古时用以代指女人的舌头。颗:指牙。丁香颗:这里指女人口内之牙,此句描绘歌女开口歌唱,舌齿微露,形容得意的神情。

清歌:清脆响亮的歌声。也指不用乐器伴奏的独唱。南朝宋谢灵运《拟魂太子“邺中集”诗·魏太子》中有句:“急弦动飞听,清歌拂梁尘。”

暂:《醉翁琴趣》外篇中作“渐”。引:使得。樱桃破:指女人张开娇小红润的口。樱桃,落叶乔木。果实多为红色,味道甜美或略带酸味。古人常用樱桃比喻女子口唇。白居易诗有“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唐李商隐《赠歌妓》诗之一:“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唐韩偓《袅娜》诗云:“着词但见樱桃破,飞盏遥闻豆蔻香。”破,张开。此句描写歌女们张开红润小口歌唱的情形。

罗袖裛(yì)残殷色可:罗袖,质地较薄的丝衣的袖。裛,熏蒸,这里指香气。残,指香气消失殆尽。殷,深红色。可,意近“可可”,这里是模模糊糊、隐隐约约的意思。元稹《春》诗:“九霄浑可可,万姓尚忡忡。”此句说歌女的丝制的衣袖上的香气已经消失将尽,深红的颜色也只隐约可见了。

杯深旋(xuán)被香醪(láo)涴(wò):杯深,指酒杯斟酒斟得很满,引申意谓酒喝得过量。旋,随即,很快地。香醪(láo),美酒,醇酒。本是一种汁滓混合的醇酒,味甜。涴(wò),沾污,污染。《醉翁琴趣》外篇中作“污”。

绣床:铺着织绣的床,这里指歌女的床。凭:倚靠,靠着。娇:《醉翁琴趣》外篇作“情”。娇无那(nuò):这里是形容娇娜无比,不能自主的样子。无那,犹言无限,非常之意。

烂嚼(jiáo)红茸(róng):烂嚼,细嚼。嚼,用牙齿磨碎食物。红茸,吕本二主词、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尊前集》中均作“红绒”。即红绒,刺绣用的红色丝线。

檀郎:西晋文学人潘岳是个出名的美男子,小名檀奴,后世文人因以“檀郎”为妇女对夫婿或所爱的男子的美称。唾(tuò):萧本二主词中作“吐”,误,“吐”与“唾”韵不同。唾,将口中含物吐出来。

作者介绍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8-17 23: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蝶恋花·春景
[ 宋 ] 苏轼
原文 译文对照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怛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注释
①“蝶恋花·春景”,原本无题,傅本存目缺词。

②“花褪残红”:褪,脱去,小:毛本作“子”。

③“子”,毛本误作“小”。“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

④“绕”,元本注“一作晓。”

⑤“柳绵”:即柳絮。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往年同在莺桥上,见依朱阑咏柳绵。”

⑥“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⑦“墙里秋千”五句: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恼,犹撩也。……,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情,而墙外行人闻之,枉自多情,却如被其撩拨也。”又卷一:“却,犹倒也;谨也。”“却被”,反被。唐·胡曾《汉宫》诗:“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多情: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无情:这里代指墙内的佳人。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8-19 22: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诗仙和诗圣气质如此不同,为何杜甫一生对李白念念不忘?
元元的天下 2020-09-02   |  477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世人眼中,李白与杜甫气质如此不同:李白开口便笑,未曾老去;而杜甫无语不愁,从未年轻过。
中国诗坛上的双子星座,李白与杜甫在世人眼里形象迥异:诗仙李白是一个狂放不羁的浪漫诗人,追寻自我实现,代表着理想主义漫步云间的仙人;诗圣杜甫则是一个遵循着社会标准,严谨忧郁的苦吟诗人,代表着儒家精神行走人间的儒士。同为唐朝人的他们,诗歌给人的感觉则像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

诗仙和诗圣气质如此不同,为何杜甫一生对李白念念不忘?
李白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天才诗人李白,绣口吐出半个盛唐,一直被仰望从未被超越;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的智才杜甫,一直被摹仿后世多为师。

天才靠的是激情和灵感,自不可模仿的,所以李白的诗吃青春饭,学者靠的是积累和修炼,苦避免不了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老道笔墨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学杜甫的自是不少,连文豪苏东坡,也向其偷师学艺化用不少。难怪《红楼梦》中第一才女林黛玉,给香菱讲诗入门课,列出的学诗必读清单中,只说要先熟读杜诗等各一百首再说,绝口不提李太白,也是这个原因。

李白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临了在清溪江上也歌「举杯向天笑,天回日西照亅,孤单单捞月坠江而亡,很李白的死法。而杜甫死于江舟上,妻儿在旁相伴,也算拥有世俗的如意结局。

李白杜甫的友谊,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段佳话。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话说功名久不第的杜甫在长安,仰慕着名满天下的李白,曾经在《酒中八仙歌》中遥相致敬,不吝笔墨写了28个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尊其为八仙之首。

诗仙和诗圣气质如此不同,为何杜甫一生对李白念念不忘?
李白

公元744年唐天宝三年,杜甫终于在洛阳李白相遇,相约同游梁宋。那时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回乡,又回归到起点失望之余,暗思人生苦短,何必一定要致仕才成功,希望杜甫能够和他一样秉烛夜游,及时行乐方不枉此生。

当年同学少年都不贱。其中有高适同游山东一回,值得大书。杜甫小李白11岁已然相差了一代人,但年龄不是交友的差距,那时他们有梦,一路谈诗论文,共卧拥衾夜长谈,诗词唱和好不惬意,结伴游于齐鲁之间,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又过了4年,杜甫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杜甫对李白一往情深,写下了十几首动人的篇章。秋末二人握手依依而别后,他诗中充满了对李白的赞美:春天想李白,「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秋天想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冬天想李白「寂寞书斋里,终朝独而思」;李白久不至,三夜频做梦想李白,「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李白则写道「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直白地表达了他的思念。

杜甫写给李白的诗,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745年左右,即山东同游前后;二是760年前后,即安史之乱后,杜甫遥知李白或流放或赦免后对他的挂念。杜甫现存的1440余首诗,有15首是写给李白的,其中专门寄赠或怀念李白的有十首。

诗仙和诗圣气质如此不同,为何杜甫一生对李白念念不忘?
杜甫和李白

杜甫为送别孔巢父写的一首诗,得知朋友可能会见到李白时,便诗末羞涩地表示:如果见到了李白,要告诉他我很挂念他,问他现在过得怎样?可谓一往情深。

关于李白与杜甫二者的交往,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杜甫视李白为好友,而李白可能只视杜甫为朋友。

在学术界有人认为,杜甫生前诗名不大,在诗人元稹作《杜工部墓志铭》后,才名声鹊起,被尊为诗圣则是宋以后的事了。杜甫是李白的粉丝,而李白对杜甫并不太欣赏。李白《戏赠杜甫》中说“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唐代学者孟棨,据此认为李白轻视杜甫的证据。但这首诗,也可看成李白与杜甫朋友间的玩笑话,反证二人关系亲密。虽然李白只写了《沙丘城下寄杜甫》,加以前聚一起写的两首诗,一共三首诗,不及杜甫十几首多,看起来二人互动性不够,但有此待遇,已算是重点关注的朋友。李白不比杜甫对谁都叨叨,以诗为日记,他惜墨如金,比如人人皆知的"至爱"孟浩然,得诗一首亦是难得了。

其二,因高适对杜甫热情,和李白交恶,李杜关系受影响疏离。

在长安飘泊十载的杜甫,刚做了个小官就遇到安史之乱,辗转流亡到了成都。高适正好在成都做官,帮杜甫在浣花溪畔建立了个草堂,才让杜甫有了安身立命之所。

而盛唐的见证者李白,结束梁宋的漫游后,在山东获得了道士学位,成为了一个道人。再后来,李白因永王李璘获罪被囚禁,或将被腰斩,曾托人给高适送信,希望昔日好友能搭救自己一把。

高适却并未对友人伸出援手,李白对此梗梗于怀,因此疏离了和高适交好的杜甫,成为二人感情不深的重要原因。

诗仙和诗圣气质如此不同,为何杜甫一生对李白念念不忘?
李白

其三,李杜心意相通,奈何山遥水远,茫茫人海难相约故少有回应。

如谢伯牙和钟子期,诗人相互倾慕,高山流水遇知音。杜甫也是名门之后,刚到长安时踌躇满志,对名满天下的李白充满崇拜可以理解的,随着交往加深,李白对杜甫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交。

奈何李白似浮云终日行,杜甫见游子久不至,三夜频频梦见李白,情亲见君意好不开心。只是那时车马慢,一别经年再难相见。李白为人洒脱不羁,挥挥衣袖,不带走一丝云彩,杜甫却从此开始孤单想念: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其四,李白和杜甫,原来不过君子之交淡如水。

杜甫受环境影响情绪化,忧思沉郁的他,与洒脱旷放自我的李白不是一路人。

一个浪漫的道家仙风,一个儒士现实主义精神。物以类聚人与群分,李白和杜甫是两种生活态度的人,拥有不同层次的社交圈子,因为同游而产生一段交集,最终仍旧天各一方。

纵使他们并肩而行,抵足入眠,毕竟是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无法从灵魂深处完全沟通,真正的合二为一,毕竟一个人在灵魂深处,永远是孤独的。李白作为一个信奉黄老列庄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这样的推崇儒家仁政思想的现实主义诗人本质上是不同的。

杜甫为何一生对李白念念不忘?
李杜同样心怀安邦定国之愿,又皆失意庙堂行走江湖,同因安史之乱余生辗转流离。人之时运如大唐辉煌不再,引为同类悻悻相惜,李白在杜甫不尽的怀念中,活成他心中的传奇。

首先杜甫是个感情丰富且重情之人。他为妻子写下众多的"情诗",有悲天悯人之心,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尽现诗人推己及人,善待苍生的菩萨心肠:宁愿为(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亅,常常(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亅,是个情绪饱满的诗人,他写过很多怀念诸友的诗,对于李白等人的友谊相当重视,即使长别离亦难以忘怀并不奇怪。

诗仙和诗圣气质如此不同,为何杜甫一生对李白念念不忘?
杜甫

知李白者,莫若杜甫也。他认识到李白的狂放不羁,其实是一种令人悲哀“佯狂”,李白的一生其实是怀才不遇的一生,同病相怜,才有「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之句。

更重要的是,在杜甫的惨淡人生里,李白是承载他精神寄托的角色。

▪世人眼中的杜甫,穷愁潦倒的老夫子,不知小杜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令后人感觉惊奇之处还在于,杜甫虽不会剑术,但非常喜欢骑快马,酒量酒风虽不及李白,却也无酒不欢,有饮必醉嗜酒之人。


▪杜甫的诗歌语言风格沉郁顿挫,但并非一味沉郁,而是沉郁中有豪放,有一种辽阔的悲伤。他也曾李白一般豪气冲云天。有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高叫"着: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登上泰山时,意气风发地呼喊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为古诗词中描写登山的巅峰之作,从中可以看出,那时的杜甫充满了浪漫与激情,少有中晚年时的悲情。

在四川文人圈子,流传着清末名士王闿运长尊经书院时,关于杜甫诗的一则故事:

一日他问及一学生所读诗作,学生说正在读《杜工部诗集》,便问他最喜哪首并命诵来听听。学生答是《登岳阳楼》并徐而诵之:"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王高声叫停道:"这不是杜诗嘛!"

那个学生惊诧万分竟愣住了——先生饱学之士,怎会不识杜甫诗?谁知又叫他往下念:"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王先生又叫学生停住,说这才是杜诗嘛。


看到学生莫名痴呆的模样,王先生微笑着说道:"我说前四句不是杜诗,是因为其句李青莲、白乐天等人俱可为之,而后两句却是当时的人所不可为者。此时杜翁日薄西山,于穷途末路中踽踽独行,故能吟出其绝唱。此其杜工部之所以为杜工部也。"学生方悟先生用意,乃说所谓"诗穷而后工"也。同时说明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对杜甫也有一定的影响。

诗仙和诗圣气质如此不同,为何杜甫一生对李白念念不忘?
杜甫

▪蘸着历史的血泪,杜甫的诗歌世界里书写残酷的现实人生,使其诗更趋于现实主义。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杜甫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一家人饱受饥贫苦寒,小儿子也饿死了。杜甫的诗变得沉重了,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令其心情沉重,写成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李渔曾说过,当年看杜甫写的诗,总以为他笔下的安史之乱言过其实,直到1646年清军攻占家乡金华府的时候,自己亲身经历了「城上人头落如雨」的恐怖景象,房子和无数藏书被烧毁,劫后余生的他才发现,原来语言所能表达的,不过是国破家亡现实苦痛的千万分之一。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感同身受的苦难,终于让杜甫变得老气横秋。

▪但无论多大年龄,历经坎坷的杜甫,内心仍然是一个渴望冒险的翩翩少年。

如同杜甫怀念着大唐的盛世,他思念着潇洒在天边李白:深藏功与名,为人豪迈洒脱之侠客;笑傲帝王与权贵,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酒仙;千金散尽还复来,朋友遍天下的名士;斗酒诗百篇,天生浪漫气质的天才诗人……如李白一般潇洒活在人间,怎不令余生不断投亲靠友,颠沛流离的老杜羡慕呢?

再后来杜甫,在《登高》一首中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虽堪比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大气,终究底色是穷困潦倒,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衰愁病苦的形象收尾。

诗仙和诗圣气质如此不同,为何杜甫一生对李白念念不忘?
李白

自怜「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杜甫,尽管向往着书生仗剑走天涯,深藏功与名太白般的人生,又怎知李白也在慨叹: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唯有《独坐敬亭山》,眼前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的,只有敬亭山。无非暂借无言之景,寻求些许慰藉,伤感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单……

笔墨只期言素志。对诗人来说,诗歌就是一场救赎,现实世界里无从表达的情绪,都会在文字里找到出口。所以杜甫忆李白,不过是追寻理想中的自己,骨子里渴望成李白一样的飘逸诗仙,思念化作他对青春的祭文。与其说杜甫一生念念不忘李白,不如说他一生向往着那个李白一样意气风发的杜甫啊。

参考书目:《杜甫诗集》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杜甫传》冯至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李白传 》李长之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李渔研究》黄强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关注
undefined
元元的天下
共 68 篇原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8-19 22: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春光明媚无限美,诗人为什么要伤春?
元元的天下 2020-09-02   |  1299阅读  |  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一年之计在于春,历来诗中万紫千红总是春,到处万物生长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光明媚无限美,最是一年中最富生机的季节,并非只有柳永为赋新词强说愁“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伤春"却是传统文学中常见的主题,那么诗人为什么要伤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天来了,意味着又过了一年了,离别的痛苦随着时间的流逝滋长,令人忧愁。"伤春"最早或始于屈原,《九章》有句“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从前车马慢,古代妇女丈夫一旦出门,服役或者宦游,就得过着生死两茫茫的日子。古代多数人家没有日历,观物知时节,季节变换来感知岁月更新,所以春天的万物复苏的景象,就会提醒人们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春光明媚无限美,诗人为什么要伤春?
而远方的人儿不知何日能还,日复一日到年复一年,陌上花开,离人归无期,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见春花更添新愁压旧愁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如

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朋友送别也一样,有王维的《山中送别》道: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杜甫说"摇落深知宋玉悲",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令人更伤春。

人生如朝露,去日苦无多。由于春天短暂,联想到一寸光阴一寸金。
《诗经·小雅·出车》: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说让人期待的春天来得迟慢。终于来了之后,花草生机勃勃,到处草长莺飞,采蘩的姑娘们热闹欢欣。诗中的蘩指的就是茵陈,也远青蒿。源自民间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之故。

对于食物适时采集很重要,很多美食都讲究生长时间,比如筝差一天口感就老了,清明前后一天采摘的茶叶,价格相差很多,只一天就老了。所以古人有很多诗,都劝人只争朝夕,珍惜大好时光的。比如著名的那首《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以《红楼梦》为例,美好的东西总是易逝,身不由己的虚弱无力感,便是万千伤春诗词的大背景。
红尘中有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晏殊《浣溪沙》: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伤春",也就成了传统文学中经典的主题。

春光明媚无限美,诗人为什么要伤春?
花儿绽放的下一刻,就是凋零。与日本人喜欢樱花的凋零之美不同,中国文人更喜欢春愁无限。

《红楼梦》第一回石头恳求僧道,带它去红尘中受享几年。僧道说:

“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听到警幻所唱的歌第一句就是:“春梦随云散”,作者通过警幻之口告诉读者,这个故事就是一场春梦,最终会烟消云散,如同落花流水春去矣。

从春到青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青春是美好的,又是短暂的。《红楼梦》里出现过很多“春”字,无论诗词、谶语、还是人名,这些“春”字里面都含隐喻春天的逝去,“伤逝”的总体意象,即脂批所说“伤春”“悼春”之意。

作家王蒙说《红楼梦》就是一部青春的挽歌。贾宝玉的情性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了。贾宝玉大病一场病愈后,听说邢岫烟已经定亲了,便以花及人伤感不已:不过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

春光明媚无限美,诗人为什么要伤春?
林妹妹三次扫花拾花葬花,宝玉从附和到理解,经过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后来他见黛玉没有去葬花了,还主动提起。

《红楼梦》是—部青春凋零的悲剧。十二钗中四春的名字连在一起,"元迎探惜"合起来就是"原应叹息"。从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构成了春天由兴盛到衰败,由热闹到凋零残落的历程。这个悲伤的历程暗喻家族是由繁华到衰败悲凉的结局,是原应叹息的。书中"三春过后诸芳尽",秦可卿对凤姐的暗示正是此意。


《红楼梦》的春天描写很多,赏花、斗草、放风筝、起诗社等。而全书最具代表性的,莫过黛玉葬花之经典场面了。"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殒有谁怜?"春终将逝去,鲜花终将飘零的伤感意象,在林黛玉的《葬花吟》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春光明媚无限美,诗人为什么要伤春?
人随花飘零的诗句,不仅仅是林黛玉的自伤,也代表着整个大观园中女儿如鲜花般美好的生命,都会随着春逝渐渐凋零残败。由"寂寞开无主",到"花红难有百日好",再得"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的俗语,终演示成了书中: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悲凉之雾,遍布华林了。

所以说《红楼梦》是一首春之挽歌,亦无不可的。

然而这种伤春悲秋的调子,总与诗人的情绪相关。
春华秋实亦令人欣喜,抑郁寡欢如杜甫,在成都受高适和严武的接济,衣食少忧,对于春天的描写多么的快乐《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他直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夜雨也是令人向往的,写春天美好的诗句无数,写春夜之春雨的,唯杜甫为第一。多愁善感如林妹妹,第一次春日葬花和宝玉一起读西厢,也是欢喜的画面。

春光明媚无限美,诗人为什么要伤春?
窗外日光弹指过,席间花影坐前移。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豁达的苏东坡说,诗酒趁年华。与其空留遗憾不如把握当下,繁花落尽,终究春华秋实各有其美的。

+关注
undefined
元元的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8-21 06: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临江仙
陈曾寿陈曾寿〔清代〕

明月寺前明月夜,依然月色如银。明明明月是前身。回头成一笑,清冷几千春。
照彻大千清似水,也曾照彻微尘。莫将圆相换眉颦。人间三五夜,误了镜中人。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陈曾寿(1878~1949)晚清官员、诗人。字仁先,号耐寂、复志、焦庵,家藏元代吴镇所画《苍虬图》,因以名阁,自称苍虬居士,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县)巴河陈家大岭人,状元陈沆曾孙。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入民国,筑室杭州小南湖,以遗老自居,后曾参与张勋复辟、伪满组织等。书学苏东坡,画学宋元人。其诗工写景,能自造境界,是近代宋派诗的后起名家,与陈三立、陈衍齐名,时称海内三陈。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41987086da75.aspx
陈曾寿
陈曾寿
陈曾寿(1878~1949)晚清官员、诗人。字仁先,号耐寂、复志、焦庵,家藏元代吴镇所画《苍虬图》,因以名阁,自称苍虬居士,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县)巴河陈家大岭人,状元陈沆曾孙。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入民国,筑室杭州小南湖,以遗老自居,后曾参与张勋复辟、伪满组织等。书学苏东坡,画学宋元人。其诗工写景,能自造境界,是近代宋派诗的后起名家,与陈三立、陈衍齐名,时称海内三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20: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揭开脂砚斋“甲午八日”绝笔中的玄机
liuhuirong 2023-04-16 发布于湖北  |  109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为了避免清廷的迫害,不能暴露身份的朱慈炤于是通过三种署名方式表述自己在《红楼梦》创作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的不同身份:

1, 最初的构思创作——人称“老明公山子野”的“世间唯一仅存的补天之石”——民间俗称“朱三太子爷”的大明王朝的唯一正统继承人朱慈炤;

2, 反复的修改抄写——曹雪芹——抄写勤

3, 收尾的加注朱批——脂砚斋——明帝朱批

由于增删五次,所以修改抄写和加注朱批经常同时进行,因此,我们看到“曹雪芹”和“脂砚斋”这两个名字常常出现在一起。

接下来,我就来说说朱慈炤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留下的最后痕迹——脂砚斋的绝笔【甲戌眉批: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这一处脂批落款与“壬午除夕”一样,也是极有争议。有人质疑说:《红楼梦》中其他的各处脂批凡是提到干支都是指年份,而非月份,如“丁亥春”、“已卯冬夜”、“庚辰秋月”、“壬午重阳日”、“壬午除夕”等,为何这一处“甲午”偏偏是指月份呢?“甲午八日”可不可能是笔误,其实应该是“甲午八月”呢?

而毛国瑶在《靖应鵾藏钞本《红楼梦》发现的经过》写他看到的靖藏本《夕葵书屋石头记》卷一第一回中的标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旁的脂砚斋的夹批落款为“甲申八月”。

那么究竟是不是甲戌本出错了呢?

我的答案是:甲戌本的“甲午八日”是正确的,不存在笔误,真正有错的是靖藏本的“甲申八月”。

首先,是靖藏本的争议性。由于靖藏本的原本始终未能寻回,而且靖批第116条经任俊潮确认确系根据俞平伯先生的《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伪造而成,以及书中出现了乾隆年间不可能存在的简化字等问题,所以靖藏本已被证实确有伪造篡改,那么靖藏本中的“甲午八月”的真实性自然存疑。

其次,根据庚辰本中第二十二回里出现的畸笏叟的批注【庚辰眉批:前批“知者寥寥”,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悲乎!】可知:到了丁亥年,《石头记》的为数寥寥的知情人中只剩下了畸笏叟一人,脂砚斋也就是作者已经离开畸笏叟了。


如果脂批落款是“甲午八月”,甲午年在丁亥年的七年之后,这时,脂砚斋早已不在人世了,如何又能再为《石头记》加注朱批?所以甲戌本的“甲午八日”并没有问题,而靖藏本中所写的“甲申八月”明显是后来的抄书人的过录错误。

那么,这个极为特殊的“甲午八日”究竟是什么日子呢?

按照干支纪年法,天干丙年和辛年的从芒种到小暑的时间段,就是甲午月。换言之,甲午月只存在于天干为丙和辛的年份。而介于“壬午年”和“丁亥年”之间的出现有甲午月的年份只有一个丙戌年,而这就是朱慈炤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甲午八日”——康熙丙戌年(1706年)即康熙四十五年的五月初三日,一年多后的康熙四十七年四月,朱慈炤父子在山东被清廷抓获,六个月后的十月初五被处死于北京。

知道了以上的两个关键时间点,我就以此来对照一下朱慈炤的最后岁月。

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炤还俗成婚后居住于浙江四明山,以教书谋生,后因民间反清多以“朱三太子”为旗号,清廷于是从浙江、江苏到山东、河北密集地搜捕朱三太子。为了不被清廷抓捕,他只好辗转各地并改名换姓,比如他迁居山东时用的化名是“张用观”,号“潜斋”,自称“浙东张老先生”。

书中夹批提到的干支最早是“甲戌”,落款壬午年的夹批则最多,达41处之多。第二十一回中脂批更是特别提到:【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这“索书甚迫”暗示壬午年即康熙四十一年九月时《红楼梦》的创作被迫开始收尾。


康熙自壬子即康熙十一年(1672年)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对朱三太子朱慈炤的搜捕,美其名曰“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见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圣训。卷五十六》),随着时间的流逝,搜捕朱三太子的行动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执行力度是越来越大,比如康熙三十八年九月,大臣们还专门向康熙汇报搜捕朱三太子的进度,(见《大清圣祖实录卷之一百九十五》记载: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己卯年:“九月癸亥,大学士等奏,臣等遵上□日会议,行查明代后裔、俾守祀事。”)因为清廷查访朱三太子日紧,再继续《红楼梦》的写作是非常困难的,而且生命悬于一线,随时都有被捕的危险,随着形势日渐紧迫,朋友催促他尽快结文,以防不测。朱慈炤不得不停止正文的修改,转而专注于添加更多朱批为后人留下破解线索,即使是除夕夜也仍在忙于为《石头记》加注朱批。为了加快速度,朱慈炤还邀请了他信赖的好友畸笏叟一同来为他的《石头记》加注朱批,这就是畸笏叟的批注开始大量出现于壬午年的原因。

在对第一首标题诗作批注时,朱慈炤忍不住感慨谁能解得他的心酸之泪?脂批中的“余二人”实为“余一人”,“一芹一脂”即为党向先生所说的“亦芹亦脂”。


为了指点看书人发现《石头记》的秘密,朱慈炤创造性地分饰二人,亦芹亦脂,“曹雪芹”实为“抄写勤”,即他对正文的不断修改抄写,隐喻的是正文的写作,《红楼梦》是朱慈炤以泪为墨写就的,“芹为泪尽而逝”是喻指正文的写作修改已经停止;“脂砚朱批”实为“明帝朱批”,“余常哭芹,泪亦待尽”喻指朱慈炤为正文加注朱批提示,但随着情况的日渐危急,加注脂批的工作也不得不进入收尾阶段,故称脂砚斋“泪待尽”。

壬午年即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之后,朱慈炤为了避祸不得不四处搬迁,流离颠簸之下,自然无法再继续《石头记》的秘密的批注工作,这就是为何《石头记》的脂批在壬午年之后突然中止的原因。

乙酉年即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朱慈炤化名“何诚”,在宁波府镇海县向监生张月怀租屋居住,在一次酒后畅谈中吐露自己是崇祯皇子,张月怀于是要拥立“朱三太子”起义,因此遭到官府侦查,朱慈炤于是在康熙四十四年七月带家人徙居湖州长兴县。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一名僧人张念一听说了此事,于是向檀越募集香火钱,自称要“助朱三太子起义”,清廷因此在宁波、镇海开始挨家挨户地“一步一步挨查”,加强了对朱慈炤的追缉,情势已是万分危急。


丙戌年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甲午八日,也就是五月初三,为形势所迫的朱慈炤不得不作最坏的打算,他可以被清廷逮捕,但他的《石头记》绝不能落在清廷手中,为了保护《石头记》,朱慈炤最终决定将手中剩余的抄本全部托付给可靠的挚交密友,也就是畸笏叟妥为收藏,托付之前,朱慈炤含泪在他的心血巨著《石头记》第一回中的标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旁写下了他的最后一条脂批:【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甲午八日”作为脂批中唯一的干支月份,的确极为特殊,但这是由这一条脂批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这一脂批是朱慈炤的最后停笔处,所以他才会写下“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这样的话来,无助的他唯有祈愿造化主能够感念他的至诚和发愤,再出一人将他存留史实真相的《石头记》全面破解并且传播天下,只有到了那一天,他才能大快遂心于九泉之下!

作为最后的绝笔,朱慈炤希望能够留下确切详实的日期让后人凭吊,所以才有了“甲午八日泪笔”这一特殊的记录,这记录的是朱慈炤不得不与他的《石头记》挥泪永诀的刻骨铭心之痛。此时已是崇祯亡国六十二年之后了,明亡清代已满一甲子,看鹊巢鸠占、看黑白颠倒,六十多年来国未复、书未成,更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自感来日无多的朱慈炤如何不痛?又如何不泪?悲痛之下,唯有留下“甲午八日泪笔”以祭其志!

在官府的严密访查和密集搜捕之下,在送出《石头记》仅仅半年之后的康熙四十五年十一月,朱慈炤的三个儿子和孙子朱钰宝被捕,朱慈炤的一妻一妾、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媳,为免受辱在被捕前全部自缢,只有朱慈炤和两个儿子逃走。戊子年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四月,逃亡的朱慈炤父子三人在山东汶上县被捕,同年十月被解往北京杀害。

虽然朱慈炤及其家人被清廷残酷杀害,但他的《石头记》历尽劫难却还是保全流传了下来,终有一天,他的《石头记》将会被全面破解,被人为掩盖颠倒的明亡真相也将彻底地水落石出,而这一天,朱慈炤不会再等太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liuhuirong > 《红楼隐史》举报/认领
上一篇: 薛宝钗参加的是哪朝选妃?揭开“南京金陵应天府”里的大秘密
下一篇: 解密曹雪芹泪尽而逝的壬午除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17 03:10 , Processed in 0.1139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