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史湘云·昙花一现韦陀泪【湘江水涸&云散高唐】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12: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玫 | 元宵家宴贾母命家乐演《寻梦》《惠明下书》意蕴寻绎
昵称37581541
2023-05-31 发布于江苏  |  307阅读  |  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内容提要:《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写荣国府元宵家宴演戏,当外请戏班演过《八义记》等戏、艺人歇息时,贾母命芳官演唱《寻梦》、葵官演唱《惠明下书》。从《寻梦》的内容看,贾母指斥说书《凤求鸾》故事荒唐与令演《寻梦》存在矛盾。矛盾的根源,一是戏曲的审美形态决定观众观赏戏曲偏重视听感官感受;二是关于男女之情的传统观念本身存在深刻矛盾。而令演《惠明下书》这出与《寻梦》风格截然不同的戏,看重的是这出戏繁难高妙的舞台技艺。元宵家宴演戏情节,集中表现了贾母文艺欣赏的观念和品味,也即较为集中地表达了曹雪芹的艺术审美理念。深入探察,曹雪芹安排贾母在元宵家宴上点《寻梦》《惠明下书》两出人物意识可称“离经叛道”的戏,与他以赞许同情之心写宝黛爱情,以理解的笔触写贾宝玉对“经济仕途”的不屑,是一种暗合和呼应。

关键词:贾母 牡丹亭 寻梦 西厢记 惠明下书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写荣国府元宵家宴,在外请戏班演过《西楼·楼会》《八义记》等戏、艺人歇息的当口,贾母说:“刚才八出《八义》闹得我头疼,咱们清淡些好。”①遂命芳官演唱《寻梦》、葵官演唱《惠明下书》。此前学界对《寻梦》的“新样儿”演法有较多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寻梦》和《惠明下书》的人物形象和舞台表现的特殊性,剖析贾母令演这两出戏这一情节的复杂内涵。从《寻梦》的内容看,贾母指斥说书《凤求鸾》故事荒唐与令演《寻梦》存在矛盾。矛盾的根源,一是戏曲的审美形态决定观众观赏戏曲偏重视听感官感受;二是关于男女之情的传统观念本身存在深刻矛盾。而令演《惠明下书》这出与《寻梦》风格截然不同的戏,看重的是这出戏繁难高妙的舞台技艺。

Image

一、贾母令芳官唱《寻梦》的缘由

“十五日之夕”荣国府节庆演戏,外请戏班艺人戏间歇息,有“女先儿 ”穿插说《凤求鸾》书,刚说开头贾母便知结尾。贾母对《凤求鸾》的故事大加指斥,王熙凤笑称为“掰谎记”,说书即罢。之后贾母让“把咱们的女孩子们叫了来,就在这台上唱两出给他们瞧瞧”。说道:“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只提琴至管箫合,笙笛一概不用。”又说:“叫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抹脸。只用这两出叫他们听个疏异罢了。”于是“文官等听了出来,忙去扮演上台,先是《寻梦》,次是《下书》。”细观《寻梦》的内容,感到贾母令演《寻梦》颇引人思索。

《寻梦》是汤显祖《牡丹亭》第十二出戏,人物情节接续第十出《惊梦》。《惊梦》写杜丽娘春游花园、惊羡春光、困倦入梦的情景,用了12首曲子。舞台本将其分为《游园》《惊梦》两出,前者6曲,后者7曲。②《寻梦》之前,有篇幅很短的一出《慈戒》——老夫人不满杜丽娘游花园因而训斥春香——仅两首【征胡兵】曲。《寻梦》是《惊梦》后又一出刻画杜丽娘内心的重头戏。写游园次日早晨,杜丽娘未听从母亲的训诫静守闺房,重游花园寻味梦境。原作以20首曲词细致描写杜丽娘这位深闺少女的隐秘心事。舞台上演《寻梦》,“从减轻艺人的负担着想,往往对原著冗长的套曲进行删节或调整,目的是为了适应登台演唱。”③“《寻梦》,汤显祖原作计有20曲,台本为了突出以杜丽娘伤春为中心的主题思想,删去了春香上场独唱的【夜游宫】一支,又删去了【月儿高】等三支,由杜丽娘独自上场唱【懒画眉】'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开场,重点抒发了寻梦的心路历程。”④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寻梦》台本作了精简,但曲文减少得有限,一般保留16首曲左右,仍是相当长的套曲。

明清戏曲选本所录《寻梦》联套曲词增减一览表

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

上表所列可一定程度显示明清流传和舞台演唱《寻梦》曲词取舍情况。《怡春锦》和《玄雪谱》全录《寻梦》的说白和20首曲词,与原作同,非舞台本。舞台本如《缀白裘》《遏云阁曲谱》保留16首曲子。⑤这些曲子中只有【不是路】(【惜花赚】)“何意婶娟”前4句及后3句、【前腔】“偶尔来前”后几句、【川拨棹】“你游花院”前两句由春香唱,最后两句由春香和杜丽娘合唱,其余均为杜丽娘独唱。

不同时期,《寻梦》的演出本时有精简。【懒画眉】后【前腔】“为甚呵玉真重遡武陵源”曲大多减去,如《醉怡情》《缀白裘》《遏云阁曲谱》等;杜丽娘与春香对唱的两首【不是路】也有减掉的,以【懒画眉】接【忒忒令】等曲,如《醉怡情》。现代北昆名旦韩世昌(1898—1976)演《寻梦》,径从【忒忒令】始,出场即进入寻梦之境。⑥


唱【不是路】后,春香下场,杜丽娘言:“丫头去了,正好寻梦。”⑦即自【忒忒令】始“寻梦”真正开始——梦中春景欢情与现实的黯淡惆怅交织。梦境越温馨,愁怨越浓重。抒发如是复杂情感的唱段从【忒忒令】至【江儿水】止有九首之多。惟《醉怡情》所录《寻梦》此九首中减去【月上海棠】和【二犯么令】,留七首。【江儿水】历来脍炙人口,写“寻梦”临近尾声,杜丽娘情难自胜:“偶然间心似缱,在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⑧《玄雪谱》所录《寻梦》【江儿水】上眉批曰:“絮絮答答说个不了,若可解若不可解,每一到眼入耳,不觉令人心碎。”⑨【川拨棹】(二)上眉批:“其中寻而疑,疑而思,思而怨,怨而悔,心窝中步骤不失尺寸。”⑩批者将杜丽娘寻梦心绪归结为疑、思、怨、悔四步,若追究这一概括准确与否,定会见仁见智。但若说至【江儿水】,杜丽娘情到深处竟至痛不欲生,当无疑义。“如果活着不能和爱人相聚,她愿意死后埋葬在梅树下面。”⑪足见青春觉悟其势之难当。明清各选本以及至今演唱《寻梦》此曲必有,可知【忒忒令】至【江儿水】诸曲不可删减。这决定了舞台演《寻梦》唱曲多,唱功繁重。


贾母点《寻梦》有多重缘由,其一是想换演“清淡些”的戏。《寻梦》一人主唱,抒情为主,缠绵感伤,属昆旦的冷戏,确为清淡。其二,贾母的用意不止于此,她令伴奏不循常规:“只要提琴至管箫合,笙笛一概不用。”⑫”新样”乐器伴奏是贾母令演《寻梦》的又一关键点。于是芳官唱《寻梦》未用惯常的伴奏乐器——笛,而用的是箫。⑬箫与笛相较,音质更浑厚,音色更低沉。李白“笛奏龙鸣水,箫吟凤下空”⑭诗句,以“龙鸣水”和“凤下空”形容笛和箫不同的音质及效果,比喻颇为形象。用箫伴奏比音色清亮的笛子烘托曲调和演唱的哀怨情感更深沉。于是可以想见,芳官唱《寻梦》以箫伴奏,效果别具韵味。⑮《红楼梦》第七十五、七十六回分别写宁国府和荣国府中秋赏月活动,前者写到“佩凤吹箫”有“令人魄醉魂飞”之效;后者写荣国府贾母等赏月时,“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曹雪芹笔下,箫和笛都长于渲染悲凉情调,但实际效果及听者感受有异,前者更沉重,后者更凄清。回到《寻梦》的“新样”演唱,虽只是改变伴奏乐器,却颇为醒目。薛姨妈看后立即说:“实在亏他,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用萧管的。”可知贾母不仅十分欣赏《寻梦》,且明了用箫伴奏会有新颖而突出的艺术效果。这就在家人和众亲戚面前显示了她不凡的戏曲品鉴识见。


其三,《寻梦》是一出极其考验闺门旦(昆曲五旦)唱功的戏,贾母令自家的女伶“唱两出给他们瞧瞧”,遂令芳官唱《寻梦》,葵官唱《惠明下书》,可让众人见识贾府戏班的实力。贾母说,当日外请的戏班是“有名玩戏家的班子”,艺人“虽是小孩子们,却比大班还强”。因而,“咱们的女孩子们”演唱,不能“落了褒贬”。《寻梦》难唱难演,尽人皆知。《审音鉴古录》录《琵琶记·镜叹》后批语曰:“最艰于排演如《寻梦》《玩真》,内含情境,外露春生。”⑯贾母对芳官、葵官等说:“若省一点力,我可不依。”言下之意,这两出戏不下气力唱不好。其时富贵人家蓄家庭戏班成为风气,互请赴宴观剧是达官贵人往来应酬的重要方式,《红楼梦》里这类描写不少。家班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家庭文艺审美档次以及经济实力的显现,赴宴观戏者心里自有比较和判断。再者,因是元宵节演戏, 相较《红楼梦》描写的其他演戏场合,到场的家庭成员和远近亲戚最为齐全。荣宁二府从贾母、邢夫人、王夫人到贾琏、王熙凤、李纨、贾珍、尤氏、贾蓉夫妇、贾宝玉、贾家四姐妹、林黛玉等老少几代人,除了贾敬,几乎无人缺席;远近亲戚如薛姨妈、薛宝钗、史湘云、薛宝琴、李婶、李纹、李绮、邢岫烟等也悉数到场;另有在其他演戏场合不曾露面的亲戚如贾菌和其母娄氏、贾芹、贾芸、贾菖、贾菱、贾琮、贾璜等也都到场,实为一次家族大聚会。尽管在点《寻梦》《惠明下书》前,贾母已让贾珍、贾琏离开宴会自行寻乐,贾琮、贾璜也已回家——贾母心里清楚,他们未必喜欢《寻梦》这样的戏,也未必乐意与家人、长辈一同看戏——这次仍是《红楼梦》所写节日宴会观剧人员最多的一次。这样规模的家宴上,贾母按个人意愿调整戏目,掌控戏场气氛,既达到自我表现之目的,又显示了贾府戏班的实力,可谓一举两得。

Image

Image

二、如何看贾母“掰谎”与令演《寻梦》的矛盾

《寻梦》表现的内容与贾母对才子佳人故事的看法存在明显矛盾。在命芳官唱《寻梦》前,贾母严厉指斥说书《凤求鸾》内容荒唐无稽。《凤求鸾》所述才子佳人故事在小说、戏曲和说书作品中是通行故事模式,故贾母一听开头便知结局。《牡丹亭》的人物情节大体未出才子佳人的故事框架。杜丽娘的身份、生活环境与贾母所言大致相符:“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杜丽娘的父亲为南安太守),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既说是仕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服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杜丽娘身边也始终只有一个丫头——春香跟着。“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仕宦书礼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与贾母所言有所不同的是,杜丽娘并没有真的见到“一个清俊的男人”,只是梦到柳梦梅“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一往情深,不能自拔。这在贾母眼里,应也属“诌掉了下巴的话”。

《牡丹亭》卓异之处在于,以那个时代很难有的坦诚,揭示禁锢深闺的青年女子的青春觉悟、春情萌发的心理意识。《寻梦》是刻画杜丽娘心理活动的重头戏。妙龄少女的内心活动本来极具隐秘性,尤其涉及男女间的情和欲。梦中温存的感受,男欢女爱之情形,原本只能深藏心里,不可与外人道,可是《寻梦》中杜丽娘无遮无拦和盘托出。如“生生抱咱去眠”(【尹令】)、“待把俺玉山推倒,便日暖玉生烟”(【品令】)、“他兴心儿紧嚥嚥呜着咱香肩”(【豆叶黄】)、“软咍咍刚扶到画栏偏”(【尾声】)等。如此“香艳”的曲词,《寻梦》中杜丽娘坦然唱出,情出天然,这只有汤显祖《牡丹亭》能做到。明茅暎评本《牡丹亭》【意不尽】“软咍咍刚扶到画栏偏”上眉批曰:“此等情景无论他人不能道,即临川放笔后恐亦不能再得。”⑰曰曲中情境不仅他人道不出,在汤显祖也如灵光闪现,言其极为难得。事实是,对现实中的人性扭曲现象,他人道不出或不敢道,在汤显祖是痛心疾首,不吐不快。《牡丹亭》一经问世毁誉并起,正因为此。贾母一边痛斥才子佳人故事荒唐,说“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又欣赏《寻梦》这出描摹并同情杜丽娘春心萌动、思慕俊美男子的戏,在贾府几代人和亲戚们齐聚的元宵家宴上点这出戏,这不矛盾吗? 徐扶明曾谈及此问题:“(《红楼梦》里)严禁子女看《牡丹亭》之类的'邪书’,但为了满足自己的享乐欲望,却又要观看《牡丹亭》演出,出尔反尔,自相矛盾。”⑱这段话是谈论《牡丹亭》,未点出《寻梦》,但显然包括《寻梦》。论者认为矛盾源于满足享乐的欲望,以贾母的身份,这一矛盾何以会出现?值得深思。试从两方面讨论。


其一,戏曲艺术的审美特质决定了戏曲欣赏的特殊状态。戏曲演唱直接刺激观众视、听感官的,是其程式化、唯美的形式:音乐、歌唱、表演、装扮等。优秀艺人的演唱魅力四射又各具特色。《红楼梦》创作时期(约清康熙末至乾隆前期),《寻梦》流行已有时日,是常演剧目。如乾隆年间昆曲名旦金德辉最擅长的戏就有《寻梦》,其唱法人称金派唱口,风靡一时,且影响久远。乾隆年间扬州有女子昆班,名双清班,“班中喜官《寻梦》一出,即金德辉唱口”⑲。近代昆剧演《寻梦》仍“大都以金派为依归”⑳。陈森《品花宝鉴》写文士史南湘撰“花谱”《曲台花选》,其中名列第一的是擅演《惊梦》《寻梦》等戏的袁宝珠。小说描写袁宝珠演《寻梦》“纤音遏云,柔情如水……春梦重寻,谱出香闺思怨”㉑。陈森是道光年间人,这些描写无疑说明其时《寻梦》很受欢迎。据记录清同治前后京城戏曲艺人生平履历及擅演剧目的《鞠部群英》(作于同治十二年,1873),虽然擅演《寻梦》的艺人远比能演《游园惊梦》的少,但仍有昆旦沈芷秋、昆乱兼擅的男旦朱莲芬擅演《寻梦》。㉒习见的戏反复观看,对观众来说,戏中人物命运已没有悬念,观众百看(听)不厌的就是优美的曲调加个性化的嗓音及表演。这使得戏曲欣赏中形式与意义一定程度分离。

贾母令演《寻梦》《惠明下书》时,着意点明了观众看这两出戏应关注的重点:“只用这两出叫他们听个疏异罢了。”“听个疏异”,《红楼梦》不同抄本、刻本有多种异文。细观各抄本刻本“听个××”的异文,可以明了著者写贾母点这两出戏看重的是什么,也可窥见众多抄写者对此问题的理解:

1.庚辰本为“听个疏异”,“疏异”旁写“嗓音”二字;
2.梦稿本:“听个写意”;
3.蒙府本:“听个疏异”,“疏异”旁有“助意儿”三字;
4.戚序本:“听个野异”;
5.甲辰本:“听了疏意”;
6.列藏本:“听个疏儿”;
7.杨本:“听个写意儿”;
8.程甲本、程乙本:“听个助意儿”。
上列九种版本的异文计有疏异、写意(儿)、野异、疏意、疏儿、助意儿六种,加庚辰本“疏异”旁所写“嗓音”为七种。其中“野异”“疏儿”当是疏异的误写,余下的疏异、写意、疏意、助意儿及嗓音,含义都指向演唱的风格特点。多种异文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以庚辰本和程甲本为底本的整理本择取“疏异”一词,应是因抄写底本较早的庚辰本原写作“疏异”;又因“疏异”一词文气、文意于小说人物及情境最相符合。“疏异”并非现成的词,古汉语中只有“殊异”一词,意为:不相同、不寻常;“殊”“疏”并不相通,“疏异”为《红楼梦》所创。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列出“疏”的三十九种含意,其中“超逸”“鲜明貌”“稀少”等义或可与“异”并连。相比“殊异”之义,用“疏异”形容演唱特点似乎含义更含蓄丰富。近些年出版的《红楼梦》整理校注本也多取“疏异”。㉓文官说:“不过听我们一个发脱口齿,再听一个喉咙罢了。”贾母当即认可:“正是这话了。”贾母及贾府戏班的艺人关注点莫不在此。总之,贾母欣赏《寻梦》看重的是形式——演唱的品质和韵味。李渔说“词曲一道,止能传声,不能传情”㉔。虽强调的是传奇说白揭示剧情的重要,但也说明曲词演唱“传声”居于首位。《品花宝鉴》中金陵文人田春航(号湘帆)说:“我听戏却不听曲文,尽听音调。”㉕可见偏重听曲、欣赏唱功的戏曲欣赏方式有一定代表性。这应是贾母忽视戏的内容,在元宵家宴点《寻梦》的原因之一。

其二,对《寻梦》中情感内容的“屏蔽”,潜在的根源在于,“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与“男女授受不亲”等传统观念本身存在矛盾,这源于现实中礼教与人性这一根本矛盾。《牡丹亭》深刻揭示了这一矛盾,故问世后诋毁者多,认同者亦不少。明茅暎评本《牡丹亭·寻梦》(【川拨棹】)【又】:“我几度徘徊口懒言,试听啼声春暮天。难道我再到这亭园……则挣的个长眠和短眠。”此曲眉批:“惨然。”㉖批者对杜丽娘这位身边有母亲呵护、内心却孤寂忧伤的少女深为同情。明代《月露音》的编者将《寻梦》归于“骚集”,其分类标准是:“集分庄、骚、愤、乐。庄取其正大,骚取其潇洒。”㉗视《寻梦》为“潇洒”之作,这一赞赏角度颇为独到。

《寻梦》的情境甚至脱离戏中人物,成为一种独特意境为文人咏叹。黄周星言:“仆尝遍历九峰,如佘辰云昆赤壁岩壑之胜,皆有目所共赏。仆独喜细林之东山草亭,孤冷幽旷,大有别致,流连惝恍,久而不去,大似《牡丹亭·寻梦》。偶与殳山夫道及,亦复首肯。”㉘与杜丽娘的孤寂失落感相通,《寻梦》中“孤冷幽旷”之境令个性“孤峻”“性刚骨傲”㉙自谓“逸民”的黄周星流连沉浸,意绪绵绵。《寻梦》描绘的情境有了诗意和哲理的升华,这是在称许《寻梦》的前提下才有的境界。

《红楼梦》里,贾母对青年男女之情的态度也有差异和矛盾。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 喜出望外平儿理妆”写凤姐生日宴会,其间凤姐回屋之际,撞见贾琏和鲍二家的偷情。盛怒之下凤姐向贾母哭诉。贾母笑着劝凤姐:“'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都是我的不是,他多吃了两口酒,又吃起醋来。’说的众人都笑了。”令凤姐暴怒的事,在贾母眼里儿戏而已。她劝凤姐的话“什么要紧的事”“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即言贾琏所为是人性常态,不足为怪。不仅贾母,众人听了贾母的话也都随之一笑,不觉得事情严重。虽然从小说人物看,贾琏和鲍二家的关系无严肃性可言,但细思贾母所言“小孩子们年轻”“世人都打这么过的”,是视其为普遍情形,人性必然。所以,对《寻梦》内容的忽视,某种程度又可看作潜意识里的认可。矛盾在于,不同于对成年已婚男子在男女之欲问题上的宽容态度,对深闺少女另有标准。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写林黛玉听傻大姐说出宝玉与宝钗成婚一事,陡然病重。贾母看了黛玉后说:“孩子们从小儿在一处儿顽,好些是有的。如今大了懂的人事,就该要分别些,才是做女孩儿的本分,我才心里疼他。若是他心里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人了呢!我可是白疼了他了。”“这个理我就不明白了,咱们这种人家,别的事自然没有的,这心病也是断断有不得的。林丫头若不是这个病呢,我凭着花多少钱都使得。若是这个病,不但治不好,我也没心肠了。”闺阁少女要内心纯净,不可动男女情思。对病重的黛玉,贾母这番话表面不无慈爱其实内中冷酷,或曰其慈爱有严酷的条件:黛玉不可心生男女情思,此为根本:若因宝玉而生“心病”“有别的想头”则更是大逆不道,因这“想头”不符合贾母对贾宝玉的婚姻期望和家族利益。虽然这个情节出现在后四十回,但描写可谓得当,读来确为黛玉痛心。贾母这番话与“掰谎”的思路一致,终是与《寻梦》传达的情感意识相左。

Image

三、贾母为何令演既不“清淡”也无新样演法的《惠明下书》

贾母想换演清淡戏,同时要求新样演法,因令演《寻梦》,同时又点了《惠明下书》。乍看让人觉得《惠明下书》也属“清淡”“新样”之列。其实,《惠明下书》既不清淡,也无新样演法,所谓“不用抹脸”只是省去面部化妆。演《寻梦》后,薛姨妈对伴奏乐器新颖发出赞叹,可演《惠明下书》后无人置论。那么,贾母点《惠明下书》其意何在?看看《惠明下书》是怎样的一出戏便知端的。

谈到舞台上流传的《惠明下书》,有学者认为其出自王实甫北《西厢记》,有学者认为出自李日华、崔时佩南《西厢记》。㉚《下书》所述从法本、老夫人得知普救寺被孙飞虎围困始,至惠明拍胸脯应允去白马将军处送求救信止。北《西厢》中此段情节在第二本第一折后一部分加之后的“楔子”。南《西厢》系据北《西厢》改编,故而南、北《西厢记》中惠明的唱词相同处颇多,从文本看仅曲牌不同。例如南《西厢》《下书》将北《西厢》中惠明的唱段【正宫端正好】“不念法华经”、【白鹤子】“著几个小沙弥把幢幡宝盖擎”、【白鹤子】(二)“远的破开步将铁棒颩”等曲近乎全曲采用:将【滚绣球】“非是我贪”、【叨叨令】“浮沙羹宽片粉添些杂糁”、【耍孩儿】(二)“我从来欺硬怕软”、【白鹤子】(一)“瞅一瞅古都都翻了海波”、【收尾】“怎与我助威风擂几声鼓”等曲部分采用。也即北《西厢》《下书》中惠明所唱十一首曲,有八首曲词或全部或部分保留在南《西厢记》第十一折里。

明清戏曲选本中选录《惠明下书》及套曲曲调一览表
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

上表所列,除《群音类选》所录《书遣惠明》出自崔时佩、李日华南《西厢记》外,其余出自王实甫北《西厢记》。《缀白裘》鸿文堂乾隆四十二年重刻本所录《西厢记·惠明》显示11曲,实际将北《西厢记》原作中【滚绣球】“非是我贪,不是我敢”和【叨叨令】“浮沙羹寛粉片添些杂糁”两首曲词纳入【端正好】“不念法华经”中,未另标曲牌,三曲合一。

《惠明下书》是昆曲“大面”的代表剧目,故《红楼梦》中由“大花面”葵官演惠明。剧中惠明性格莽撞,不仅全无出家人的安稳性情,且无视佛家规矩。法聪说他“最要吃酒厮打”,㉛人称“莽惠明”。戏台上惠明的表演偏于火爆,看他的出场:“(持棍上)吓!来也。”㉜下场是“持棍衣奔下”。㉝《审音鉴古录·慧明》舞台提示更细致:“初上作意懒声低,走动形若病体,后被激,声厉目怒,出手起脚俱用降龙伏虎之势。莫犯无赖绿林身段。”㉞其8首主要唱词,要么公然漠视佛理:“不念法华经,不礼梁皇忏”“我经文也不会谈,那逃禅也懒去参”;要么宣称要生吞活剥孙飞虎所率五千兵士:“我将那五千人也,不索炙煿煎燂。腔子里热血权消渴,肺腑内生心且解馋。”㉟一股血腥气。

惠明这个莽撞和尚形象为王实甫《西厢记》所创,董西厢中无惠明一角,也无送信一事,但有“武而有勇”的法聪和尚迎战孙飞虎情节。法聪虽是个“不会看经,不会理忏”的“杀人和尚”,但董西厢着力渲染的是法聪的“英武”和“大丈夫”气。㊱惠明形象在法聪的基础上创造,与法聪同样讲义气,但莽撞冲动、漠视佛规的个性更突出。有意味的是,正是这出表现不合佛门法度的惠明的戏成为流行剧目,为各社会阶层的观众喜爱。据说吴三桂“喜度曲”,蓄家班名“六燕班”。“尝微服游江淮间”,赴一商人家宴观剧。“乐作,脱板乖腔,百无一当。主人与客极口褒奖,吴但默坐,瞑目摇首而已。主人愤而言曰:'若村老,亦谙此耶?’吴曰:'不敢,然嗜此已数十年矣。’主人愈不悦。客有黠者,请吴奏技,否则将有以折辱之。吴欲自炫,不复辞谢,欣然为演《惠明寄简》一折,声容台步,动中肯要,座客皆相顾愕眙。”㊲能把《惠明下书》中惠明演得像模像样,见出吴三桂对戏曲的喜爱熟谙程度。虽系传闻,但足见《惠明下书》一度影响之大。《红楼梦》里贾母元宵家宴点《惠明下书》,亦为这出戏观众面广的一个例证。

与丘园《虎囊弹》传奇仅存演绎莽撞和尚鲁智深的《山门》流传不衰的现象相似,《惠明下书》流行应有多方面原因。惠明形象的创造,金圣叹认为是用了做文章的“解秽之法”。金批本《西厢记·寺警》写惠明的部分,金圣叹批曰:“此言莺莺闻贼之顷,法不得不亦做一篇。然而势必淹笔渍墨,了无好意。作者既自折尽便宜,读者亦复乾讨气急也。无可如何,而忽悟文章旧有解秽之法,因而放死笔,捉活笔,陡然从他递书人身上,凭空撰出一莽惠明,以一发泄其半日笔尖呜呜咽咽之积闷。杜工部诗云:'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便是此一副奇笔,便使通篇文字立地焕若神明。”㊳言《西厢记》从开篇写崔张相识、相互倾心、相思无望等情节,剧情一直“呜呜咽咽之积闷”。孙飞虎兵起打破沉闷,是另类和尚惠明出现的契机。不过,这是就整本《西厢记》而言,从文章做法、剧情结构和人物配置的角度对惠明形象塑造作解释。舞台上常演的《下书》情况不同,因《下书》作为折子戏大多脱离《西厢记》全本单独上演。

这样一出于敬佛理、守规矩了无教益的戏,在元宵家宴上由贾母令家乐演出,很大程度基于其舞台呈现上的特点——热闹好看。《下书》的舞台表现形式很有特点,身段、唱功和伴奏无一不精致繁难。技巧繁难高妙,是吸引观众的法宝。《歧路灯》里描写东瘟神庙戏台演《张珙游寺》(《西厢记》):“夏逢若道:'渴的要紧,正要吃盅茶。’庙祝命小徒弟掇了一盘茶,谭绍闻接茶时,恰值戏台上惠明出来,一声号头响,谭绍闻只顾看惠明舞跳身法,错把热茶倾了半盏在身上。”戏没演完谭绍闻要走,夏逢若说:“也罢,这底下也不过是白马将军解围,也没啥看头,咱就走。”㊴小说人物对话显示,“惠明舞跳身法”很吸引人,谭绍闻因看得入迷,茶洒了一身,并觉得后面的“白马将军解围”“没啥看头”。

以近代北昆所演《惠明下书》为例,可了解《惠明下书》舞台呈现之情形。北方昆弋班㊵演《惠明下书》以大净当行,北昆著名架子花脸侯玉山(1893—1996)擅演此剧,他曾详述习演这出戏的经历:邵老墨“教我的头一出戏是《惠明下书》,这是一出昆曲独长的剧目,情节很简单,但表演却很繁重。”㊶“这是架子花脸唱、念、做、舞极吃功力的一出单边子戏。每字每句都有舞蹈身段配合,另外筋斗、旋子、劈叉、下腰、虎跳、小翻、飞脚、抢背以及鹞子翻身、乌龙绞柱等等表演程式,也几乎是应有尽有。曲牌方面更是【端正好】【滚绣球】【白鹤子】【叨叨令】【耍孩儿】【倘秀才】等等,一应俱全。唱念的节奏感与动作的舞蹈性和目的性,又都十分强烈,十分鲜明,每一举手投足和移步换形,都无一不是围绕着惠明这个人物性格,雕镂惠明这个秉性特色而设的。尤其唱念间杂运用,做舞严密配合,处处都得在曲调节奏之内,确实是一出不好学更不好唱的'刁戏’,邵师当初整整教了我七个多月,才敢让我初试锋芒。而我自打演出后,又一直是专门的笛师鼓师配套,才能演得严丝合缝、涓滴不漏,一般的场面是伺候不了这出戏的。民国初年,我在正定府宝山合搭班时,那里有两位打鼓的师傅,一位叫裴荣庆,另一位叫黄荣达。他们都是醇亲王府恩荣班出科的老把式,舞台经验很丰富,但对这出戏也不敢问津,水牌点出《惠明下书》之后,二位鼓师都作难了,相互推让了半天谁也不敢应这出戏,最后还是请多面手徐廷壁出来代替司鼓,才勉强把《下书》对付下来的。”㊷知《惠明下书》的舞台技艺相当丰富,既有几大段曲子考验唱功,又有多项戏曲舞蹈程式组合考验做功和武功:加之唱念与舞蹈身段配合、唱念做舞与曲调节奏合拍等要求,非功力扎实无法承担。总之,汇集昆剧舞台技艺的精华,技艺丰富且难度高,是《惠明下书》的精彩所在。从其曲牌曲词可知舞台流传的《下书》出自北《西厢记》,唱北曲。

若将戏以冷热分,《惠明下书》无疑算热闹戏,风格偏于火爆。元宵家宴令家乐演《寻梦》《惠明下书》一冷一热两出戏,首先见出贾母戏曲欣赏的眼光开阔,既非偏爱热闹戏,也不只喜欢清淡戏。联系同一回里她对早年看戏经历和戏目的回忆,提到《西楼记·楼会》(《楚江晴》)《西厢记 ·听琴》《玉簪记·琴挑》等戏目,尽管谈论的重点是戏里角色“吹箫和”、演员自操琴等特殊表演形式,但从剧目看均为流传不衰的传奇折子戏佳作。贾母欣赏的是艺术水平高、技艺丰富的戏。再回到贾母令演《惠明下书》的用意这一问题,答案便清楚了:戏好看,又能显示自家戏班艺人的实力。

《红楼梦》通过贾母表达的无疑是曹雪芹的艺术欣赏观念和品味。曹家的家学渊源和文化浸染,令曹雪芹的文艺阅历丰富,具有挑剔、精致的艺术眼光。于戏曲艺术有个人的好恶偏向:欣赏经典的昆曲戏,偏爱北曲,对相对粗犷俚俗的弋阳腔戏不甚欣赏。曹雪芹对戏曲的爱好和欣赏品味渊源有自,与曹寅的戏曲欣赏意趣相承。这一点读曹寅的观剧、听曲诗词可见端倪。例如曹寅《辛卯孟冬四日金氏甥携许镇帅家伶见过闽乐也閤坐塞默胡盧而已至双文烧香曲闻有啰哩嗹句记董解元西厢曾有之问之良然为之哄堂老子不独解禽言兼通蛇语矣漫成一绝句》:“一拍么弦一和缠,舞余无复扫花鈿,囝郎漫纵哄堂笑,摘耳犹闻啰哩嗹。”㊸诗言“闽乐”演《西厢记》词句俚俗,语言难懂。因唱词有民歌常用的叹词“啰哩嗹”,观者“哄堂笑”,轻视之意未加掩饰。又如【念奴娇】《题赠曲师朱音仙朱老乃前朝阮司马进御梨园》:“白头朱老把残编,几叶尤躭北调事。事去东园钟鼓散。(原小字注:'东园内监梨园钟鼓司见明内府志’)司马流萤衰草,燕子风情春灯。身世零落桃花笑,当场搬演,汤家残梦偏好。……南音早误国,可怜余唾骂。……”㊹词中对曾为明朝钟鼓司曲师的朱音仙“把残编”“耽北调”深切同情。“南音误国”“余唾骂”云云,表达了“耽北调”背后隐含的易代之痛和家国情怀:另对朱音仙擅“当场搬演”汤显祖传奇很是称赏。

总之,第五十四回通过贾母“掰谎”、点《寻梦》《惠明下书》及回忆早年的看戏经历,一方面集中表现了贾母的文艺欣赏观念和趣味,也即较为集中地表达了曹雪芹的艺术审美理念:换一个角度看,曹雪芹安排贾母在元宵家宴上点《寻梦》《惠明下书》两出人物情感意识可称“离经叛道”的戏,与他以赞许同情之心写宝黛爱情,以理解的笔触写贾宝玉对“经济仕途”的不屑,是一种暗合和呼应。

注释:
①曹雪芹、高鹗著,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62页。按:本文凡引《红楼梦》原文未另注明者,均据此本,不逐一出注。
②《惊梦》较原作多一曲【双声子】。据《缀白裘》乾隆四十二年鸿文堂校订重镌刊本四编录《游园》《惊梦》。
③④吴新雷《〈牡丹亭〉昆曲工尺谱全印本的探究》,《昆曲史考论》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330、331页。
⑤《缀白裘》和《遏云阁曲谱》录《寻梦》均存16首曲,但有异。前者无【川拨棹】第三曲(【前腔】) “为我慢归休欸留连”,后者无【月儿高】“几曲屏山展”。
⑥参见侯玉山《优孟衣冠八十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184页)。
⑦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寻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54页。舞台本此句各有语句增减,如《遏云阁曲谱·寻梦》为:“呀,看春香已去,我如今正好寻梦也。”。
⑧汤显祖《牡丹亭·寻梦》,汪协如校《缀白裘》四集二卷,中华书局1940年版,第120页。
⑨⑩锄兰忍人选辑《玄雪谱》卷二,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从刊》第四辑,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影印明末刊本,第341、342页。
⑪徐朔方《牡丹亭前言》,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4页。
⑫据庚辰本。不同抄本和刊本此处有异文。 戚序本、蒙府本:“只用箫随着,笙笛一概不用”;列藏本:“只须用箫合笙笛,别的一 概不用”:甲辰本、程甲本、程乙本:“只用箫和笙笛,余者一概不用”:杨藏本:“只须用箫和笙笛,余者一概不用”。
⑬关于对各本异文及其中“管”的研究,参见朱萍、麻永玲《〈红楼梦〉中“新样”演出〈寻梦〉伴奏乐器考辨》(《红楼梦学刊》2018年第1辑)。
⑭李白《官中行乐词》八首其三,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98页。
⑮参见朱萍、麻永玲《〈红楼梦〉中家乐“新样”演出〈寻梦〉〈下书〉考》(《红楼梦学刊》2016年第5辑) 和《〈红楼梦〉中“新样”演剧与〈寻梦〉》(《汤显祖研究》2016年第2期)。
⑯㉛㉞琴隐翁编《审音鉴古录》录《琵琶记·镜叹》《西厢记·慧明》,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第五辑,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影印本,第185、648、653页。
⑰茅暎评本《牡丹亭·寻梦》第十二出,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影印本,第42页。
⑱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96页。
⑲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3页。
⑳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213页。
㉑㉕陈森《品花宝鉴》,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3、35页。
㉒江小游仙客《鞠部群英》,张次溪编篡《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486、498页。
㉓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所校注本释“疏异”为 “新鲜别致”:蔡义江《增评校注红楼梦》注释“疏异”为:“差异,指唱腔风格韵味不同。”(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刘世德校注《红楼梦》释“疏异”为“不随时俗,清新别致”(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㉔李渔著,单锦珩校点《闲情偶寄》卷二“宾自第四·词别繁简”,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4页。
㉖茅暎评本《牡丹亭·寻梦》,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影印本,第42页。此句与原作异,原作为“为我慢归休款留连,听这不如归春暮天”。
㉗凌虚子《月露音凡例》,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第二辑,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影印版,第9页。
㉘黄周星《寄孙执升》,《九烟先生遗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1399集部·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21页。
㉙周系英《九烟先生传略》,《九烟先生遗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1399集部·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82页。
㉚前者见徐扶明《红楼梦与戏曲比较研究》:“第五十四回中葵官唱的《惠明下书》,却不是《南西厢》第十三出《许婚借援》,而是来自《北西厢》第二本楔子,成为昆曲保留的杂剧剧目。”见《红楼梦与戏曲比较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6页);后者见周泰主编《昆曲集存》甲编表一(续)、表三(续)、表四(续)(黄山书社2011年版,第8、47、91页)。
㉜㉝㉟《缀白裘》鸿文堂乾隆四十二年重刻本二编,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第五辑,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版,第885、890、886- 889页。
㊱董解元著,朱平楚注译《西厢记诸官调注译》卷二,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5-79、95页。
㊲徐珂《清稗类钞》“戏剧类·六燕班”,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050页。
㊳张国光校注《金圣叹批本西厢记》卷二,二之一《寺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8页。
㊴李绿园《歧路灯》,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336页。
㊵昆曲和弋阳腔在河北高阳、文安一带结合形成的北方昆剧,故北昆戏班也被称作昆戈班。
㊶㊷侯玉山《优孟衣冠八十年》五“改工架子花脸”,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19、21- 22页。
㊸曹寅《楝亭集》上《楝亭诗钞》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8页。按:诗题中“董解元西厢“云云”指《董西厢》卷五写张生相思病重之际得 莺莺暗允赴约的诗,遂唱【乔和笙】曲向红娘讲述诗意,红娘以“哩哩罗,哩哩罗,哩哩来也”相和。
㊹曹寅《楝亭集》下《楝亭词钞》,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7页。
【本文选自《红楼梦学刊》2023年第2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2 07: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出自唐代王维的《终南别业》
译文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注释穷:穷尽。

赏析此句诗中有画,描摹了一幅迷人的山水画,诗人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展现出此刻闲适的心境,可见诗人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以及乐观淡泊的人生态度。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原文
王维王维《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注释
中岁:中年。好(hào):喜好。道:这里指佛教。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
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到。叟(sǒu):老翁。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写于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之后,是王维晚年时期的作品,此时他早已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禅解

  王维这首《终南别业》历来吟诵甚多,王维人称诗佛,这首是公认的禅诗,而诗中又处处表现禅理,历来解析这首诗歌的往往谈王维的淡泊宁静怡然自乐的情调,而实际不达至理。刘辰翁评,“无言之境,不可说之味,不知者以为淡易”,可谓深契王维之意。

  王维自称摩诘,维摩诘居士是印度大乘佛学的代表人物,东方金粟如来转世,而这首诗中作者意欲表达的正是这种领悟大乘境界时的怡然自乐。

  首联两句写自己信奉佛道由来已久,晚年时隐居蓝田辋川修佛学道。这两句也正是对诗歌背景的描述。

  颔联两句写自己学道兴趣味浓,往往独来独往,而这种领悟禅宗至理的心境只可自己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全诗的着眼点在于作者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岁”即中年。“道”这里指佛理。“晚”是晚年。“家”即安家。“陲”即边缘,旁边。“南山”即终南山。“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据相关资料记载,辋川别墅原为宋之问的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这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所陶醉。这两句是的意思是说,(自己)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诗歌开始就叙述了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的思想。“终南山”在古代诗歌中,往往表现隐逸的地方。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即为终南山,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终南别业》是一首五言律诗,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此诗描写诗人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突出表现了其淡泊、豁达的襟怀。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行到水的尽头便坐看行云变幻。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为诗文增添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变得更为真切可亲。全诗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把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52fceee85532.aspx
王维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417篇诗文 ► 893条名句
瑶瑟怨【作者】温庭筠【朝代】唐拼音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标签:
情感闺怨场景离别唐诗三百首


[url=]译文[/url]
[url=]注释[/url]

秋夜床席冰冷梦也难以做成,天空碧蓝如水夜云像沙样轻。
雁声凄厉远远地飞过潇湘去,十二楼中的明月空自放光明。



[url=]赏析[/url]

这首诗咏闺怨。全诗没有透出一个“怨”字,只描绘清秋的深夜,主人公凄凉独居、寂寞难眠,以此来表现她深深的幽怨。诗是写女子别离的悲怨,蘅塘退士批注:“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
诗所写的是梦不成之后之所感、所见、所闻的情景。全诗象是几种衔接紧密的写景镜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组成了一组离人幽怨的秋夜图,渲染了一种和主人公离怨情绪统一和谐的情调和氛围。诗中虽无“怨”字,然而怨意自生。
诗的题目和内容都很含蓄。瑶瑟,是玉镶的华美的瑟。... 古诗文网>>



作者介绍

温庭筠(yún),又做温庭云(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 百科详情>>


偈颂七十八首
[ 宋 ] 佚名

原文

云在青天水在瓶,几人错认定盘星。

乐山八字轰开也,恰到而今话大行。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出自哪里?什么意思?wusuwali浏览2457次其他[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越详细越好!


1个回答

JIUDENI1推荐于 2019.11.09


满意答案
  意思是:我对道的理解没有其他,只是云在天上水在瓶子里。

深层含义:
1、是说云本来就在天边,水就在瓶里装着,一切都要顺其自然!也就是说,做人要有平常心。
2、是说正如云漂浮在蓝天、水装在瓶子里,不管形状如何变化,但其虚空和纯净的本质却是不变的。
出自 李翱的《赠药山高僧惟俨》: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释译:
士与僧的交往,为禅林平添了不少风流。此诗记述了诗人向一代高僧问禅访道的逸事。此诗的诗眼在于“无馀说”与“啸一声”。
大道无言,故无余说,既无馀说,便于月下长啸,让一个人的身、心、声与大自然的峰、云、月完全融合为一体。
诗中的“云在青(霄)天水在瓶”乃一名播千秋的绝句,引发了不少后世学人与禅子的褒赞。极有气势的当推宋僧北海心的吟偈:“云在青天水在瓶,平生肝胆向人倾。
黄金自有黄金价,终不和沙卖与人。”好一句“黄金自有黄金价”,其豪情干天,可谓深得禅趣。

扩展资料:《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是唐代文学家李翱赠与药山惟俨禅师的组诗。这两首诗表现了药山惟俨禅师悟道之精妙与风骨之清傲,表达了作者对其深厚的佛学修养的赞赏和钦佩之情。
披云月下,崇冈长啸,一直是前人悟证天地至理而无法言说时所钟爱的一种抒怀方式。无论禅者还是道家亦或儒子,均明晓天人合一之大道,并从中得到法悦。
元人叶颐有首诗便深具禅韵。诗中有小记,云:“七月望夕,予曳杖步月,直造峰顶,高吟朗咏,豁然长啸,兴尽而返。 明日山下居人,咸言闻清啸,惊醒尘梦者数十家。予因赋诗以纪其事云。”
下面便是其诗:“藜杖策风轻,芒鞋步月明。鹤翻青径影,猿度翠岩声。草露沾衣冷,松泉漱石清。崇冈发长啸,尘世梦惊醒。”无独有偶,不仅东土的智者,便是大洋彼岸的觉者也深谙其中醍醐灌顶之妙。
美国禅宗诗人加里斯·奈德(1930~),深得东方禅趣,他的一首《面对群山》用现代诗句诠释了他对中国古代高僧们的禅趣的向往:“他爬到泛着泡沫的小河边。他攀着峭壁而上。
他把一根手指头伸进水里,一直探到水池的深处;接着把双手全部没入水中。他把一只脚伸进池子。他扔石子儿进池。
他双手在水面拍击。他起身,昂首高呼,面对急流、群山,双手上举,狂啸三声。”如此筒笔白描却如此细腻入神,真可谓三昧之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22 15: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难怪贾府会被抄家,你看史湘云嫁给了谁?贾宝玉喝过喜酒还没明白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微信公众号:君笺雅侃红楼
难怪贾府会被抄家,你看史湘云嫁给了谁?贾宝玉喝过喜酒还没明白
第二十八回,贾宝玉受邀参加冯紫英的家宴,席上提议作《悲愁喜乐》酒令,成为在座四个男子:贾宝玉、冯紫英、薛蟠和蒋玉菡的姻缘结局之谶。

而就在这次酒宴过后没几天,端午节一过,史湘云来到贾家,就说她已经大喜,意思被人家相准定亲了。


史湘云的未婚夫和婆家是谁?原文对此似乎讳莫如深,曹雪芹没有文字明写交代,就让读书人很费解。有红学家根据脂批线索认为是卫若兰值得商榷。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首先,脂批不是原文,可靠性不够。

其次,截止八十回前,卫若兰没有正面出场。以史湘云这么重要的人物,她的未婚夫不可能隐匿不出。毕竟连巧姐与板儿都写了很多细节,史湘云未婚夫不可能姗姗来迟。在八十回前经常出场的王孙公子中,肯定有一个人会与史湘云有交集且就是她的未婚夫。而梳理所有人物就会发现唯有冯紫英最合适。


既然锁定了冯紫英,就需要找寻线索去佐证他与史湘云的关系,毫无疑问第二十八回的冯紫英家宴和“悲愁喜乐”酒令,是最重要的线索了。

一,“悲愁喜乐”酒令是史湘云《乐中悲》曲子最明显的线索,都涉及到“乐与悲”。且根据最早的程乙本底本,冯紫英的酒令顺序与众不同,不是“悲愁喜乐”而是“喜乐悲愁”,更契合《乐中悲》曲子意思。且他在酒面唱词中所指的“妻子”性格也分明就如史湘云一样儿。

二,冯紫英请妓女云儿作陪客。云儿就是史湘云的小名,这是二人最直接的联系。云儿虽是妓女,且是酒桌上的声色附属。但她的存在也是帮助冯紫英待客,有一丝暂行女主人之责。

云儿无疑就是史湘云的影,她出现在冯紫英的酒宴上,结合随后史湘云定亲,就能肯定与史湘云定亲的就是冯紫英。曹雪芹之所以后文不交代史湘云的未婚夫,皆因第二十八回的这场宴会已经给了足够伏笔。这是原因之一。


而妓女云儿的出现,也预示日后冯紫英蒙难,留下史湘云在家破人亡后不得已流落风尘。第一回,甄士隐解读《好了歌》,“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冯紫英就是那个富贵“膏粱”,“云儿”史湘云就是“流落烟花巷”。

其实关于史湘云的姻缘铺垫,早在第二十六回冯紫英正式出场,畸笏叟“庚辰眉批:紫英豪侠小文三段,是为金闺间色之文,壬午雨窗。写倪二、紫英、湘莲、玉菡侠文,皆各得传真写照之笔。丁亥夏。畸笏叟。惜“卫若兰射圃”文字无稿。叹叹!丁亥夏。笏叟。”就给出了一定暗示。

尽管我一再认为脂批的可信度要打问号,但却可以作为佐证,可以算作古人的立场去看待类似的问题。冯紫英出场提到了“卫若兰射圃”。待到第三十一回回末,史湘云明确定亲,畸笏叟又有一条批语“庚辰: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所以,“卫若兰射圃”其实引出冯紫英出场说有一件大事要回禀父亲,以及史湘云定亲两件事。至于金麒麟,并不隐喻姻缘。古人用金麒麟喻“麒麟送子”。史湘云捡到的贾宝玉掉落的金麒麟,与她的金麒麟凑成两个。实际是“双麒麟送双子”的意思。而冯紫英的“喜乐悲愁”酒令第一句就是“女儿喜,头胎养了双生子”。

史湘云姻缘就由第二十六回开头,二十八回伏笔,三十一回结果。其中两题卫若兰射圃,实际是由冯紫英真正意义的初出场与史湘云订婚关联,证明二人成就一对姻缘不虚。纵观八十回前出场人物篇幅,也只有冯紫英不负史湘云。


冯紫英英侠,史湘云爽直,两人出场都是“又说又笑”,“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恰是一对才貌双全的佳偶。

史家与冯家的联姻不光是两个家族的结合,更代表四大家族与北静王两个利益集团的亲近甚至结党。这是第二个原因。

就在这次酒宴上,贾宝玉邂逅蒋玉菡。这个蒋玉菡特别有意思。

蒋玉菡谐音“将玉含”,就影射“衔玉而生”的贾宝玉。

蒋玉菡背弃忠顺于皇帝的忠顺亲王,投奔不忠不顺的北静郡王。就暗示贾家背弃皇帝与北静王结党。


所以,贾宝玉和蒋玉菡交换的信物是玉玦扇坠和茜香罗汗巾。

玉玦在古代代表“决断”之意。扇坠代表了“散”,通灵宝玉也说是扇坠一样,与蒋玉菡关联。汗巾是捆绑之物。来自北静王,给到贾宝玉。茜香罗汗巾是茜香女国皇家之物。可以推断出北静王意图谋逆,贾家决定与其结党共谋“皇权”大事。

史湘云的史家是四大家族之二。冯紫英父亲神武将军冯唐,神武为北,肯定是北静王下属,两家联姻也是贾家与北静王结党的直接证据。曹雪芹不写两家联姻,也为避讳双方结党的过早暴露,才全用隐笔。

所以,史湘云和冯紫英的联姻,实际也提前预告了贾府未来抄家的真正原因。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9-14 11: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22: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归途如虹|贾宝玉的脾气
2024-05-17 08:03:10 来源: 红楼梦研究 上海  举报
1
分享至


公众号ID:hlmyj001

投稿:hlmyj001@163.com



作者

归途如虹

黄小琥有一首歌叫《没那么简单》,其中有一句歌词:“相爱没有那么容易,每个人有他的脾气。”的确,有些人温柔起来特别温柔,但是发起脾气来也显得很暴躁。贾宝玉就是这样一个人。

第三回里,贾宝玉首次出场,就发了一通脾气。他因为林黛玉没有玉而“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他摔玉的理由是:“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可见,贾宝玉觉得真正有资格戴玉的是林黛玉这样“神仙似的妹妹”,而不是自己这样的须眉浊物,这块被贾母视为贾宝玉的“命根子”的“通灵宝玉”给贾宝玉带去了多大的精神压力。贾宝玉价值观当中的“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由此可见一斑。



贾宝玉第二次发脾气是在第八回里,他因为奶妈李嬷嬷喝了枫露茶,便“将手中的茶杯只顺手往地下一掷”。还声称要撵走李嬷嬷。

可见,贾宝玉真正欣赏怜惜的不是所有的女性,而是少女。他对于老婆子是厌恶的,尤其是李嬷嬷这种爱管束自己的老婆子。

第九回里,贾宝玉在学堂里因为金荣出言侮辱了好友秦钟,就为了秦钟逼着金荣道歉,甚至还威胁金荣要将他撵出学堂,表现得颇有几分得理不饶人的架势。

可见,贾宝玉厌恶的并非所有男人,像秦钟这样面目俊秀,有女儿态的男人,贾宝玉是欣赏的。他初次见到秦钟的时候,就产生了自惭形秽之感。



第二十九回里,贾宝玉和林黛玉闹了个沸反盈天,贾宝玉激动得用砸玉的方式向林黛玉表明心志。贾母被惊动后,说出了“不是冤家不聚头”。

这次贾宝玉和林黛玉闹别扭,起因有两个:贾元春颁赐端午节节礼的时候给薛宝钗的和给贾宝玉的一样;张道士给贾宝玉说亲。说白了,就是金玉良姻和木石前盟之间的矛盾冲突让贾宝玉和林黛玉都产生了患得患失的心态。贾宝玉为了让林黛玉相信自己对金玉良姻是不屑的,想要砸玉,可见其对爱情的笃定。

第三十回里,贾宝玉因为在怡红院外淋了很久的雨,所以踢了袭人一脚。这是贾宝玉发的最大的一次脾气。

可见,贾宝玉作为一个少爷,有其阶级劣根性,偶尔会行使发怒施威的特权。可是,贾宝玉在事后会后悔,会去照顾袭人,这就是贾宝玉难能可贵之处。



第三十一回里,贾宝玉因为晴雯跌了扇子而指责了她两句,结果晴雯怼了回去,还指出贾宝玉和袭人做了鬼鬼祟祟的事。贾宝玉气得要撵走晴雯。

端午节这天,贾宝玉的心情很不好,因为他没有感受到丝毫节日的欢乐气氛。这对于“喜聚不喜散”的他而言是难以接受的。可是,贾宝玉虽然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拿晴雯撒气,却也会把扇子拿给她撕以逗乐她。可见,贾宝玉真正在意的不是扇子,而是少女的欢乐。

第三十二回里,史湘云劝贾宝玉去讲谈讲谈仕途经济学问,贾宝玉就给她脸色看,对她下逐客令。

可见,贾宝玉之所以欣赏少女,就是因为他觉得少女没有沽名钓禄的思想,不会入“国贼禄鬼之流”。结果,史湘云这样天真烂漫的姑娘都会说“混账话”,这让贾宝玉很失望。

第三十九回里,贾宝玉因为茗烟没有找到刘姥姥说的庙,就骂他是“无用的杀才”。

可见,贾宝玉对少女具有“虽死不死”的幻想,具有强烈的情感依赖。这种依赖甚至让他对少女塑像都心怀向往。



第五十一回里,贾宝玉因为胡庸医给晴雯乱用虎狼药,就大发脾气,换了大夫。

可见,贾宝玉的确像薛宝钗说的那样“杂学旁收”。而且,虎狼药是隐喻迫害晴雯等人的封建恶势力。贾宝玉对虎狼药的厌恶就是对封建恶势力的厌恶。

第五十八回里,贾宝玉看到芳官的干娘欺负她,就说道:“这些老婆子都是些铁心石头肠子,也是件大奇的事。不能照看,反倒挫折,天长地久,如何是好!”。边说还边“用拄杖敲着门槛子”。

可见,贾宝玉之所以将老婆子视为“鱼眼睛”,是因为沾染上“男人气息”的她们唯利是图,尖酸刻薄,欺凌弱小。贾宝玉对她们发脾气是其“物不平则鸣”的思想的体现。

第七十七回里,贾宝玉听到司棋被撵时周瑞家的以其如今不是副小姐了为由威胁要打她,就在她们远去之后恨道:“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账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

可见,贾宝玉真正恨的是那些老婆子们为虎作伥,仗势欺人的行为,而不是针对老婆子本身。而且,贾宝玉觉得女人之所以变坏,是“沾染了男人的气味”的结果,他骂的还是男人。



第七十八回里,贾宝玉在《芙蓉女儿诔》里将那些陷害晴雯的摇唇鼓舌,搬弄是非,颠倒黑白之辈骂了个狗血淋头,将自己的满腔悲愤表达得淋漓尽致。

可见,晴雯的惨死已经让贾宝玉彻底看清了世道的污浊与人心的丑恶,彻底看透了封建礼教的黑暗腐朽。

当然,贾宝玉有时候也没有脾气:林黛玉将他送的鹡鸰香串珠称为“臭男人拿过的”,他毫不计较;贾环烫伤了他,他不仅不记恨,反而替他掩护;龄官拒绝为他唱《袅晴丝》,他表现得很大度。可见,贾宝玉心胸开朗,为人宽厚善良。

而且,贾宝玉早期会和丫鬟发脾气,但是随着他思想当中平等意识的发展,他再也没有和丫鬟发过脾气了。可见,贾宝玉的性格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22: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龄官的结局在《相约》《相骂》里吗?
2024-09-25 07:07:48 来源: 红楼梦研究 上海  举报
0
分享至
READING



作者:长河一叶





红楼梦中有四百多人物,除了金陵十二钗,副钗,复册写明谶语的人物之外,出身和结局各有不同。有的出身是个谜,如本文的主角贾蔷;有的结局是个谜,如处在“槛外”和“土馒头”之间下落不明的妙玉;有的出身和结局都是谜,如梨香院的龄官。在众说纷纭的多种结局中(孤身出走、病故客死、与贾蔷结成连理、殉情、遁入空门),我们可以结合文本试着推测最接近真实的结局。





1.人物卡片·龄官:贾府从姑苏采买的学戏女孩之一,唱小旦,和黛玉样貌相似。与贾蔷相恋。主要故事发生在第18、30、36回。可能在第58回贾府发遣优伶时离开贾府。

2. 人物塑造主题:自由(犹指逃脱贾府梨香院牢笼的自由、与心上人贾蔷的恋爱自由)。人物塑造主题映照:对比宝黛婚恋不自由、对比宝钗媒灼婚姻的不自由、也对比其他梨香院众优伶命运抉择的不自由。

3. 人物抗争关卡设置:元春-贾蔷点曲儿,宝玉央求“袅晴丝”,贾蔷为人的考验。

4.龄官不唱元春钦点《游园》《惊梦》而坚持唱《相约》、《相骂》,其一维护贾蔷;其二闺门旦不如贴身旦更能乞怜。

5.乾隆年间,《扬州画舫》记载双清班金官“演《相约》、《相骂》,如出鬼斧神工”。可见龄官学来的拿手曲目,是其有意出彩、一鸣惊人。本真出演大于取宠因素、大于辖众恃能、大于目中无人。

6.结合书中优伶阶层的冲突处理,可以一窥龄官命运安排。芳、蕊、藕官拒绝婚配安排,落得削发为尼;柳湘莲也“一冷如空门”;蒋玉函则另立门户。

7.贾蔷闹学堂、相思局、聘买戏班尼姑等,表现了出色的才智,左右逢源的生存智慧,以他的聪明很有可能会积蓄家财,加上龄官的专技,在家庭戏班盛极一时的封建社会,过上不一样的小康生活。

8.正如书中人物塑造:宝玉多情——意淫;薛蟠滥情——畏妻;柳湘莲绝情——负心;相形见绌的是,贾蔷专情——情义双全。

9.如果按照宝黛爱情的模式,龄官需有悲剧结局才能暗示黛玉的悲观结局,可是省亲一回中,多个曲目重复暗示,违背曹雪芹节约复调的笔法。

10.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那宝玉一心裁度盘算,痴痴的回至怡红院中,正值林黛玉和袭人坐着说话儿呢。宝玉一进来,就和袭人长叹,说道:“我昨晚上的话竟说错了,怪道老爷说我是‘管窥蠡测’。昨夜说你们的眼泪单葬我,这就错了。我竟不能全得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袭人昨夜不过是些顽话,已经忘了,不想宝玉今又提起来,便笑道:“你可真真有些疯了。”宝玉默默不对,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只是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此皆宝玉心中所怀,也不可十分妄拟。

11. “各有分定”,是暗示宝黛爱情走向和贾蔷和龄官的爱情走向各有不同,而非单单指两个身态相似的人情有所属。

12. 如果贾蔷和龄官的爱情与宝黛爱情高度重合,则犯了“东施效颦”的忌讳(走向犹如黛玉葬花和龄官画蔷,应该各有区别)。

13.《相约·相骂》除了刻画龄官“命比天高”之外,更有预示其与贾蔷之间感情走向的作用。再次直接浅显埋下伏笔交代,故后文再用宝玉央其唱“袅晴丝”见证、做实贾蔷和龄官的爱情。

14.书中写爱情结局的多样性,同时也是一种依据:宝黛的爱而不得;宝钗的得而不爱;宝玉妙玉的相知相悦叹无缘;尤三姐和柳湘莲的壮烈殉情——不能爱;秦钟和慧能儿的爱无能;也写了贾珍秦可卿的不伦;也写薛蝌和邢岫烟的门当户对。故而推断,贾蔷和龄官的爱情,着意写其“门不当户不对”,但历经曲折终成眷属(暗合皇甫吟和史碧桃)。

15.复盘贾蔷、龄官之间的情感互动,俏皮而情意款款。“玉顶金豆”的放生,暗喻龄官获得自由之身。龄官的考验,贾蔷拿满分,且两人才智互补,心性相通。

16.如果说书中妙玉是佛门僧尼界的林黛玉,那么龄官就是优伶界的林黛玉,她们遥相辉映,又独立特行无视世俗权贵,决然超脱。作者赋予她们任性的资本(才华和技艺),也利用宿命论给与她们不一样的命运:妙玉沦落瓜州;黛玉早夭病逝;龄官虽逃脱升天但历经磨难,互为陪衬各有区别。

“姽婳将军”诗词中,曹雪芹对农民起义持反对态度。是故,在为人物角色敲定出路时,多次出现宿命般重复无解。这个态度,可以推翻癸酉本的“两人走上盗匪”说。曹雪芹没有提出废除不合理优伶制度的主张,也没有指引戏剧演员走向正确积极的斗争道路,而是消极地走向逃避现实的“出家”遁世之路。



当年

当下



综上,结合文本中曹雪芹对各个人物结局安排梳理,其一人物性格驱动型,其二外部环境驱使型,其三NPC参照型。三类并不能完全独立分割,常常互相叠加促成人物从登场走向消亡,完成书中所赋予的基本文本职能。以龄官和贾蔷的情感事迹对主角宝玉的冲击来看,“不能全得”“各有分定”,正是预兆着宝黛爱情的缺憾。相对的,暗示龄官和贾蔷会历经波折,在后续四十回中修得圆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22: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品红楼,说“风流”
2022-04-14 08:17:22 来源: 红楼梦研究  举报
1
分享至


公众号ID:hlmyj001

投稿:hlmyj001@163.com



作者

归途如虹

在当下的语境里,“风流”基本上是一个贬义词。当我们用“风流”去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是指他用情不专,甚至行为放荡。但是在古代,“风流”却基本上是一个褒义词。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里用“千古风流人物”形容周瑜;风流倜傥则是形容那些才华横溢、英俊潇洒而且颇具个性风采的人。

在《红楼梦》里,“风流”一词多次出现:第九回的回目里有“恋风流情友入家属”;第七十七回的回目里有“俏丫鬟抱屈夭风流”;晴雯的判词里有“风流灵巧招人怨”;林黛玉具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其“风流婉转”的美竟然让薛蟠酥倒;太虚幻境里表字“兼美”的可卿如黛玉一般“风流袅娜”;秦可卿“性格风流”;史湘云声称“是真名士自风流” ……这些“风流”具有不同的内涵,需要读者根据文本内容仔细体会。



“风流”可以是对美的迷恋和追寻。

贾宝玉和秦钟一起去贾府的家塾读书,是“不因俊俏难为友,正为风流始读书”。贾宝玉第一次见秦钟就被这个“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且“有女儿之态”的少年深深吸引,甚至觉得自惭形秽。秦钟见到“形容出众,举止不凡”的贾宝玉也有相见恨晚之感。

他们一起去学堂读书,并不是想要刻苦读书,求取功名,而是因为互相仰慕,想要借机交流。他们在学堂里,也和其余长相俊美的男同学关系暧昧。

他们这种行为当然不太好,甚至有些颓废。但是,这体现出的是一种审美化而非功利化的人生追求,也是贾宝玉“多情”的表现之一。



“风流”可以是一种楚楚可怜,超然出尘的美。

“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林黛玉“病如西子胜三分”,而且“眉尖若蹙”,她的美让人不禁心生怜惜。

她是纤细柔弱的,却又是颇具风骨的;她是多愁善感的,却又是幽默风雅的;她是一往情深的,却又是坚贞纯洁的;她是尖酸刻薄的,却又是温柔体贴的;她是心高气傲的,却又是顾影自怜的;她是目无下尘的,却又是心怀悲悯的。

她追求诗意盎然的浪漫生活,追求心心相印的知己之情,渴望“质本洁来还洁去”,用自己脆弱的身躯和强大的封建礼教与污浊的封建末世对抗。

林黛玉的“风流”是一种不俗的生命追求,是一份可贵的真性情。



“风流”可以体现出做人的自信和自尊。

“身为下贱”的晴雯却“心比天高”。她虽然是一个无父无母,被贾府的嬷嬷赖大买来的丫鬟,却容貌出众,女红一流,深受贾母和贾宝玉的宠爱。她性格爽利,颇有个性棱角。

在主子贾宝玉面前,她没有丝毫奴颜媚骨,敢于指责他“气大得很”,敢于在他面前撕扇子取乐,敢于拒绝和他一起洗澡,还笑话他洗澡的时候弄得满屋子都是水,敢于直接称呼他为“宝玉”而不是“二爷”……

因为贾宝玉具有平等意识,少女情结,所以晴雯天真地和贾宝玉建立起了一种纯洁的,超越主仆关系的亲密友爱之情,甚至痴心地认为“大家横竖是在一处”。

晴雯敢于反抗,敢于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敢于对抄检大观园进行无声的抗议。

在等级森严的时代,晴雯的傲骨被视作是轻狂;在礼教森严的时代,晴雯的美丽被视作是祸水。

“风流灵巧”的晴雯不仅是被嫉美如仇的王夫人,被嫉贤妒能的王善保家的所不容,而是被那个阶级,那个时代所不容。



“风流”可以体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史湘云从小父母双亡,在叔叔婶婶家过得也很辛苦。可是“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的她乐观豁达,爽朗不羁。

她可以用身子往雪地上扑,可以在醉酒之后潇洒地醉卧在青石板上,醉卧在花丛之中,将天人合一的美演绎得浑然天成,可以热情地和香菱讨论诗歌,可以尽情地和大家一起享受鹿肉,会耿直地提醒薛宝琴注意小人,会因为邢岫烟的遭遇而感到义愤填膺……

史湘云心中不是没有寄人篱下的苦,但是她却凭借心中的光明与热情战胜了童年的阴影,战胜了生活中的不幸,活成了一个爱说爱笑,爱玩爱闹,不拘小节,珍惜当下的姑娘。

史湘云继承了魏晋名士们的不拘礼法,心直口快,嫉恶如仇,却又不像他们那样放诞颓唐,郁郁寡欢,在保持个性自由和体现大家闺秀风范之间找到了平衡。

因此,史湘云的“风流”是一种清新自然的美,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



总而言之,《红楼梦》里有不少“风流”人物。

这些“风流人物”,虽然不像苏轼笔下的“风流人物”那样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雄事迹,不像毛泽东笔下的“风流人物”那样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却体现出了难能可贵的自由意志,体现出了人性当中的真善美,是那个“末世”里的光亮,照亮了人心,温暖了生命。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部分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纵横谈

传统文化的当代应用

从前这些事

古今多少事,都做当下谈

红楼梦研究

公众号:HLMYJ001

投稿:hlmyj001@163.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22: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龄官拒演《牡丹亭》,贾元春反而喜欢,她演的戏才是元春心中所想
原创2021-06-17 08:35·君笺雅侃红楼
趣侃红楼54:曲终人散,元春喜戏子乖巧,相约相骂,龄官得贵妃赏识

贾元春点了四出戏,小戏子们就开始装扮起来。不得不说元春点的四出剧在当时很有名气。


明末清初剧作家李玉的《一捧雪》之《豪宴》,讲莫怀古被小人陷害家破人亡故事。

清初剧作家洪升的《长生殿》之《乞巧》,讲杨贵妃被缢死,唐明皇思念不已的故事。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邯郸梦》之《仙缘》,讲卢生梦中经历荣华富贵,醒来黄粱一梦的故事。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还魂记(牡丹亭)》之《离魂》,讲杜丽娘相思而死,香消玉殒的故事。

只要了解这四出戏背后的典故,结合《红楼梦》的故事线索,就可以大致推断出贾家之败,元春之死,贾宝玉遭遇和林黛玉之死的大概。不怪脂砚斋批语【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不提!


元春看过四出戏后非常满意,不过她喜欢的小戏子竟然不是小生小旦的藕官、菂官、芳官等人,竟然是演花旦的龄官。

(第十八回)刚演完了,一太监执一金盘糕点之属进来,问:“谁是龄官?”贾蔷便知是赐龄官之物,喜得忙接了,命龄官叩头。太监又道:“贵妃有谕,说:‘龄官极好,再作两出戏,不拘那两出就是了。’”贾蔷忙答应了,因命龄官做《游园》、《惊梦》二出。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贾蔷扭他不过,只得依他作了。贾妃甚喜,命“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额外赏了两匹宫缎、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食物之类。

龄官主角花旦,多是活泼的丫头角色。她坚持作《相约》《相骂》出自《钗钏记》,两出都是史碧桃丫头芸香与皇甫直母亲李氏的戏份。龄官演出丫鬟芸香。

龄官获得贾元春赏识,证明她的技艺、功夫在十二个小戏子中出类拔萃。

古代戏班非常残酷,不光是练功苦,出头也并不容易。一个戏班几十个人,谁红除了看本事也要看命。与现代明星红不红是一门玄学,不是谁捧就行的截然不同。那时候的戏子,没有真本事,就绝不可能红。


尤其是家班,主人自己豢养的戏子,谁功夫好,老天爷赏饭吃,拿得出手为主子争脸,做不得一点的假。像贾家以及元春都是看惯了戏的,不能说是“老票”,眼光一定是好的。龄官被元春喜欢,一定是她“活儿”最好才脱颖而出。

而且,从龄官的性格也能看出她早都是梨香院最好的一个。

元春让龄官再作两出戏,贾蔷想让她唱《游园》《惊梦》,皆因当时《牡丹亭》最是高雅,也是梨香院准备最多的“拿手戏”。

但龄官擅长的主角是《钗钏记》中的《相约》《相骂》,类似《西厢记》中红娘。明知给贵妃表演,龄官也绝不含糊,坚持自己本“角”,拒绝表演他人的拿手戏。

龄官的“骄傲”,就在于她是梨香院的“角”,比其他小戏子都出色。说白了就是“耍大牌”,就算贵妃也不可以改变!后文龄官拒绝贾宝玉“点曲”用的也是贵妃要唱都不能,言外之意你算老几!可见戏子之傲娇,从古就有之。


当然,这些人不过就是宠物一般,主人“逐之不舍责之不可,虽欲不怜而实不能不怜,虽欲不爱而实不能不爱。”从龄官到芳官等人都不能免俗,个个皆然。恃能压众、乔酸娇妒,不过蝇营狗苟耳!

不提龄官有多傲娇,像焦大跟主子傲娇,贾家跟皇帝傲娇的例子多了去了,只看主子恼不恼罢了,他们都是注定“以卵击石”,摆不正自己的位置,终究自毁前程。

言归正传,龄官受到贾元春的赏识,当然不止是技艺高超,冠绝梨香院这么简单。贾元春喜欢龄官,还有弦外之音,而她所要表达的意思对林黛玉非常不利。

先说贾元春第一次赏识龄官,一定是龄官的戏好,让元春在所有人中发现了她。

不过,这里需要注意一点,龄官这个小戏子长得颇为神似林黛玉。后文“椿龄划蔷痴及局外”,贾宝玉看龄官就觉得像黛玉。

可是贾元春是因为这样才喜欢龄官么?显然不是,元春欣赏的是龄官的“才艺”。

如果将龄官的“才”与林黛玉的“才”对应,似乎也是贴切。贾元春也说林黛玉的诗是好的:“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


薛宝钗与林黛玉的“才”一样好,被元春赞叹。虽说后文林黛玉替贾宝玉做了一首诗,冠绝其他,不过假名贾宝玉,元春并不认同。

尤其林黛玉替贾宝玉作弊,更令元春不喜,反而是薛宝钗做贾宝玉一字之师的“德行”,更让元春赞同。

有了这一层关系,再看元春听说龄官坚持做《相约》《相骂》,更是欢喜,就不能不让人注意了。

龄官坚持原则,固然是恃宠而骄,却也是她的“本分”,有些原则不打折才是“德”。比方薛宝钗教授贾宝玉的一个字,原则是“绿玉”贾元春不喜欢,就不应该去挑战,坚持本分为好。

《相约》《相骂》出自《钗钏记》,古人对此非常熟悉。估计龄官在台上一唱这出戏,贾母坐在那里心里就会一咯噔。


《钗钏记》的“钗钏”二字,含沙射影不用太明显。贾妃甚喜,命“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这是多明显的暗示,她看好了要罩着。龄官此时不是龄官,而是她所作《钗钏记》影射的薛宝钗和金玉良姻。

贾元春等于挑明了她支持金玉良姻,反对宝黛姻缘的立场,站队母亲王夫人。

由此也揭开之前她修改“蓼汀花溆”为“花溆”,去掉“红香绿玉”的“香玉”二字,改为“怡红快绿”,薛宝钗说她不喜欢“绿玉”的因由。

“蓼汀”出自《雁》诗,指大雁的栖息地,去掉大雁的栖息地,不让大雁立足。预示贾家最终不是林黛玉的终点,她这只“折足雁”终究被撵离贾家,后文雪雁和晴雯是伏笔。

“绿玉”“香玉”就是黛玉,没什么好说的。

就像贾政带着贾宝玉“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分别对潇湘馆、稻香村、蘅芜苑、怡红院点评,代表贾政对贾宝玉姻缘的看法,支持宝黛姻缘,不看好金玉良姻。


贾元春通过省亲当晚修改“题额”,赞赏龄官,同样表现了支持金玉良姻,反对宝黛姻缘的立场。

至此,贾家彻底分为两派,贾母、贾政更支持林黛玉。贾元春、王夫人更支持薛宝钗。

当然,双方都很隐晦,曹雪芹也更隐晦地写出了其中玄妙,这些蛛丝马迹娓娓道来,也是稍不留意就会错过,不知道您看出了没有。

终于,好戏散场,贾元春到了离别之时,她又一次哭了。观省亲当晚元春的表现,这个贾家大女儿,过于情绪化,没有作为贵妃的自省和克制。她不关心贾家何去何从,不谋求帮助家族与皇帝建立良好的翁婿关系。反而在情绪以及贾宝玉的姻缘这些小事上,投入了过多的关注,也注定她就是个小女人。


贾元春走了,带着不舍,回去了她那“不得见人的去处”。迎接她的必然是冷冰冰的皇恩。不懂得敬畏皇权的妃子,注定不会有好下场。元春对此也无力回天,她的能力做不了任何事。只可笑贾家此时还在做着升官发财的春秋大梦。

省亲结束了。贾家花光了家底,迎接他们的将是一段宁静的时光。重回家长里短,却又不可能平静的日子。

此后,贾宝玉的姻缘仍旧是主要线索。围绕这一线索,还有没讲完的伏笔要交代。那么究竟是什么事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22:5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龄官红楼梦
昵称40612982 2017-11-16   |  128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龄官第一次出场是元春省亲,她一鸣惊人,元春夸她”极好“,命太监送“金盘糕点”,又表示还没听够,请再唱两出,而且“不拘哪两出就是了”。说明什么?龄官业务特别好,短时间内俘获见过大世面的元春。不但为她转椅爆灯,还要求加场。
  唱哪两出?贾蔷说:你就唱《游园》,《惊梦》。龄官不肯,说:不是本角之戏,定要作《相约》《相骂》。游园惊梦是讲杜丽娘的爱情,主角应是五旦,未出阁的青年女子,又称闺门旦。而相约相骂出自《钗钏记》,以丫鬟芸香为主角,应属贴旦。你看她还很傲娇,不是我该唱的,你说好,我也不唱。
  第二回出场很有画面感。赤日当空,树阴合地,只听到蝉鸣,一个人也没有,估计大家都在午睡。宝玉才言语占了金钏便宜,被王夫人发现,害羞跑了。到蔷薇花架,听到有人哭,一看,是个女孩蹲在地上,用发簪在画字,一边画,一边默默流泪。画的是蔷。“早已痴了,画完一个又一个,已经画了几千个蔷”。宝玉也看呆了,心说,她肯定有大心事,不知有多煎熬,真想替她分担。
  第三回更值得细说了。宝玉来梨香院,本想请龄官唱牡丹亭。一进门,其它姑娘笑嘻嘻迎接,又让座。独龄官不见人,躺在房内。宝玉又去房里找她,她纹风不动。宝玉素日和丫鬟们玩笑惯了,以为她也一样,笑着央求唱一曲。龄官坐起来,正色道:不唱。
  宝玉内心估计要疯特了,哪里被人这番嫌弃过。只见贾蔷兴冲冲走来,见了他,不能不问好,但明显没空敷衍,直接去龄官房内。
  贾蔷一两八银子买雀儿给她解闷,她哭,不领情,说你们家把我们坑来学戏,偏这鸟儿也干这行的,分明是打趣我,还问我开不开心,开心你个大头鬼啊。她虽是买来的小戏子,却希望贾蔷能平等待她。贾蔷一听,立刻道歉,是我猪油蒙了心。
  龄官又说,我病了,吐血了,太太都请大夫,你怎么不问?这话听着是责备,背后却是对他不关心自己的伤心,货真价实的依恋。贾蔷一听,再度道歉,立刻就要去问大夫。她又说:你不许去,太阳大,晒到你,我心疼。
  一大段,一句好话都没有,但每句话都含情。别说宝玉看呆了,我常常看这段,也呆。谁的笔,更把少女心事写的如此丝丝入扣,看似不讲理,却处处合理。
  曹公无闲笔,虽着墨不多,但前因后果都有了。造大观园之初,贾蔷得令,去姑苏买小戏子。买了十二个回来,其中就有龄官。山高水长,一路朝夕相对,又都是年轻儿女,想来彼此种下几分情。
  元春省亲时,他们尚在萌芽阶段,龄官可以小小的别扭一下,但只能是小小的。那是第十九回。等到三十回时,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彼此更有心,但还没说破,所以龄官避过人,在蔷薇花架下画蔷。
  这份心思,细思令人感动。大夏天的,热的蝉都疯了,只有太阳活着,只有心活着,蔷薇花架,那有他的名字,选这么个地方,未必是故意,而这种无意之意,才是最深的含义。
  情悟梨香院这回,是谁的悟?宝玉。是谁的情?贾蔷和龄官。这一回,一方面把贾蔷和龄官的感情借宝玉之所见写出。一方面因宝玉看见了这些,而领悟到,不是这世上所有姑娘的眼泪都会为他而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龄官是姑苏人,黛玉的同乡,长的也像,宝玉看她,“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不但相貌,连性情也很像。一样美,一样敏感多思,一样自尊心重。
  后来唱戏的姑娘们被分给各处,唯独没有交代龄官下落。我推测,应该是贾蔷做了工作,要走了她,两个有情人可以在一起。可是曹公没有细说,我不敢把结局想的太美好。我们眼睛看到过,他俩真心相爱。但公子的真心,保鲜期有多久?况龄官身份低微,无所依靠,贾蔷此时真心,未必永远真心,一旦不真,以龄官的心性,定不能忍让。那时她又能投奔谁?又能怎么办?
  不过那都是以后了。年轻时,蔷薇花和龄官的脸,分不出谁更美。在这好年华,她遇到过一个年轻人,她一嗔一笑一言一怒,他都放在心上,那就是他们的黄金岁月了。
  ipsa流金岁月凝润美肤水,流去的只有岁月,留下的全是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23: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红楼梦:元春省亲时,龄官为什么一定要唱《相约》《相骂》?
三个小布丁 2020-12-21   |  688阅读  |  18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第十八回“元春省亲”一节里,有一个重要的省亲娱乐项目:看戏。
不但看戏,而且是看了四出戏,要知道,元春统共只有不到四个时辰的省亲时间,四出戏演下来,差不多要占去一个时辰。并且,元春在看完四出戏之后,因为龄官表现出色,又让她加演了两出。
因此,看戏的内容份量很重,所以要着重理解。
这四部戏分别是: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关于这四出戏,脂批批点很清楚:
《一捧雪》伏贾家之败。《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脂批中四部戏名,与元妃所点戏目一一对应,关于这四部戏对贾家命运有何预示,研究者众多,网上稍一搜索就能找到,我们本文要说的,是另一个细节:


(省亲的元春)
四出戏演完,元春很满意,赏赐了龄官,并且传谕:“……说龄官极好,再作两出戏,不拘那两出就是了。”就是让龄官随意再演两出。
贾蔷机灵(他一向是个机灵的人),他想让龄官演《游园》《惊梦》,因为前面元妃点了《离魂》,跟《游园》《惊梦》是同一套戏,这有讨好元妃的因素。
但龄官不干。“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
这一句原文里有两个细节:其一,龄官拒演《游园》《惊梦》的理由,是“原非本角之戏”;其二,他“‘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
真的非本角之戏吗?下一个错别字
实际上,龄官所说的“非本角之戏”,是借口。因为前面四出戏,第二出、第四出的杨贵妃和杜丽娘是五旦正工,即闺门旦、小旦,扮演的多是未走出阁楼或叫未结婚的妙龄少女,表演上重唱、重做,含蓄蕴藉、雍容大方、妩媚端庄,以爱情戏为主,显然,龄官能演,不然元妃不会赐赏,那么《游园》《惊梦》也是《牡丹亭》中的两折,也是五旦正工,她怎么可以说是“非本角之戏”呢?


(《游园惊梦》)
这当然是借口。因为他要替贾蔷遮掩。因为贾蔷安排她演《游园》《惊梦》是犯了古人点戏的规矩,即:如果点了一本传奇的某一出,之后就不能再点此出之前的戏,若点戏的人犯了这个错误会被人取笑。


(贾蔷和龄官)
那么元春既然已经点了《离魂》,在它之前的《游园》《惊梦》就不可以再演了。贾蔷犯忌,龄官不好言语,加上对她贾蔷的爱护,于是她对这个梨园旧习只字不提,只说“非本角之戏”,拒绝出演。而贾蔷“扭他不过”,“依他作了”,龄官身为一个戏子,敢这样做,没有贾蔷的爱护,她敢这样做,是不可想象的。
这是龄官与贾蔷爱情之戏的前置情节,跟后面的“画蔷”情节前后照应,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但,这其实只是她的深层理由之一,还有更重要的——
为什么定要唱《相约》《相骂》?
龄官“定”要唱《相约》《相骂》,那,这两出戏,是她的本角之戏吗?
我们先得了解这两出戏:
《相约》《相骂》出自北昆折子戏《钗钏记》,这部戏剧情很复杂,这里只能简单描述梗概:
书生皇甫吟与富家女史碧桃先有婚约,但皇甫吟家道中落,史家有了悔婚之意,但史碧桃忠于婚约,她安排丫环云香去约皇甫吟来史家花园,打算赠金让他用作聘礼,恰巧皇甫吟不在家,云香就将来意告诉了皇甫吟的母亲李氏。这其实就是《相约》的情节。


(《相约》)
李氏如实转告儿子,但皇甫吟仍然犹豫。恰皇甫吟有好友韩时忠来访,听得相约之事,于是顿起歹念,力劝皇甫吟不去赴约,皇甫吟于是失约。韩时忠却冒名前去赴约,骗得金钗、金钏以及银两若干。
史碧桃久等不见皇甫吟前来迎娶,甚为焦急,又遣云香前去皇甫家追问,李氏自然不知就理,因此双方发生争执,大吵一场。这一节,是《相骂》的情节。


(《相骂》)
史碧桃听到回报,顿感希望破灭,投江自尽,幸得御史张所救起,并收为义女。碧桃之父史直到官府告皇甫吟因奸致死之罪,真州刺史将皇甫吟收入狱中。恰好观文殿学士李若水奉旨恤刑来到真州,觉皇甫吟案蹊跷,再审皇甫吟,得到韩时忠这一线索。后用计设法从韩家得到钗钏,判定韩时忠有罪,皇甫吟无罪释放。
后皇甫吟上京应试,进士及第,去李若水府谢师,恰巧御使张所来访。张所此时已从义女碧桃口中得知皇甫吟乃是其未婚夫,为试探皇甫吟态度,劝他再娶,皇甫吟矢志决不再娶。后张所设计将钗钏带回家中,让义女辨认,碧桃认出这钗钏正是家中旧物,两人终成眷属。
《相约》《相骂》这两出戏的主角是丫环芸香,是六旦正工,即贴旦、小旦、风月旦、快乐旦、活泼旦等,常常是扮演聪明伶俐、机智勇敢、身份较低的年轻女子,如丫环、小姑娘、小妇人、村姑等等。


(龄官)
一个五旦正工,一个六旦正工,显然,《相约》《相骂》才非她的“本角之戏”。龄官一定要演这两出,是因为她要演丫环,不想演正旦主子小姐。而丫环的身份,与她自己本身的卑微身份更加相符,能演得更好,因为“本色出演”呗。这才是最深层的原因。她在用自己所演的戏中人,告诉贾蔷:我这样奴藉的人,也可以活得很精彩!
果然,她演完之后,元春甚喜,额外又有赏赐。
另一种可能
龄官说“非本角之戏”的另一种可能解释是:龄官在前面四出戏里演的就是六旦,是杨玉环身边的宫女或者杜丽娘身边的丫环,所以,她不可能去演贾蔷要求她演的《游园》《惊梦》里的正旦女主。但这种可能性比较小,因为如果是这样,四出戏演完,元春不会特意提出对她的赏赐。
贾蔷或者有抬举的私心,但龄官决不愿含糊。就算丫环,也要活的精彩!


(龄官画蔷邮票)
弄懂这个问题其实很重要,因为很多人容易被脂批所附加的俗语所误,真的认为“能养千军,不养一戏”认为曹雪芹在表现“优伶不可养”,认为这里只是描写龄官是个恃宠而娇的性子。
实质上,有了这段侧面的龄官性格描写,那个蹲在雨地里画“蔷”的痴心的龄官才会站得稳,人物形象才会丰满。
+关注
undefined
三个小布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08: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十二官:葵官、豆官
廖一壶
廖一壶
贵州省省妖。红楼梦、山海经破壁人。
​关注他
《石头记》红楼十二官:葵官、豆官。两人是兄弟,都是江西人,都来过福州。徐兴公、曹学佺和他们交往时间很长,感情深厚。

葵官

葵官,贾府买来的十二个唱戏的女孩子之一,大花面。戏班解散后,送给史湘云当丫鬟。

湘云将葵官改了,换作“大英”。因他姓韦,便叫他作韦大英,方合自己的意思,暗有“惟大英雄能本色”之语,何必涂朱抹粉,才是男子。

喻应夔

葵官,人物原型为喻应夔。

葵官后来跟了史湘云。史湘云原型是张燮。张燮有诗提到喻应夔。张燮《霏云居续集》夏日集徐兴公绿玉斋听雨同喻宣仲赋分得行字。

喻应夔(1570-?),字宣仲,新建县人,喻均子。万历间以贡生(一说明经)官兴山知县。祟祯戊辰年任于都县训导,后升荆州兴山知县,敕封文林郎。工诗,与铅山费无学善。所著有《虹玉楼诗》十卷,陈允衡选入《诗慰》中。清末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八录其诗一首。生平见《(同治)南昌府志》卷四四、清裘君弘《西江诗话》卷九。

喻应夔有文名,书法、诗词、楹联均颇有造诣。祟祯戊辰年任于都县训导,后升荆州兴山知县,敕封文林郎。

萧士玮《深牧庵日涉録》:喻宣仲至,谐语移日。余酷爱其《金牛寺诗》:“谁云流水去,长在寺门前。”刘会孟疑韦苏州有痴手者,今人苦不能痴也。“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正是以痴得之。

施闰章《蠖斋诗话》喻宣仲:新建喻应夔,字宣仲,喻太守邦相之子。游金陵与曹能始同赋《六朝怀古诗》,中有「晴天鬼火烧枯树,秋水渔灯照废宫」,盛传於时。其咏庐陵金牛寺落句:「谁言流水去?长在寺门前。」萧伯玉、刘晋卿诸公,嗟赏阁笔。李梅公先生为余言之。今喻集《虹玉楼诗》十卷,不载。

和徐兴公的交往

徐兴公出生于江西,和江西有特殊感情。

1609年,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十、十一月间,徐兴公游豫章,访喻应夔、朱谋㙔等游。于喻应夔处见《扪虱新话》。十一月,徐兴公至临川。题喻应夔赠《金陵梵刹志》。

1611年,万历三十九年辛亥。春夏间,徐兴公有诗题喻应益久山书屋。喻应益归赣,徐兴公致书其兄喻应夔。

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戊午。薛宝钗原型谢肇淛参藩滇南,徐兴公送至南昌。徐兴公寓南昌上蓝寺,并于喻应夔斋中守岁。

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己未。元月。二日至元夕,徐兴公在豫章与喻应夔等友人频繁游集,并游城内外名胜。

二月,喻应夔赠徐兴公《扪虱新话》,徐兴公题之。

夏,喻应夔、张燮等过集徐兴公家中绿玉斋。

徐兴公《红雨楼文集》答喻宣仲:自长兄莅官章贡之后,不得片札相闻。安仁来,槖中出长兄见寄书,犹是做秀才时语也。弟与兄同庚,百念俱灰,而诗兴亦减。而兄俨然坐皋比为多士师,又将握铜章以居民上。毋论潜见殊途,即意兴亦各分别。闽中五十七邑,当虚一村棫以待也,愿之望之。弟年来多故,已嫁小女夭逝,囗舍弟不禄,去年谢氏囗终囗之丧踵至,尤难为囗者。许囗弟四囗能始公,迩来歌舞之兴索然,故与世达亦落落不亲。弟则屏居寡合,无能为力也,奈何奈何。林茂之去岁携其郎君返闽中,以需文宗岁试,每晤辄念兄不置。然苦贫甚,尚不能到白门耳。鼓山重兴碑文一篇求正,余情不备。

徐兴公《红雨楼文集》寄喻宣仲:向岁舍甥谢肈澍、小婿康守廉过雩都,投剌奉谒,归来述盛情有加。尔时虽未通书于左右,而甥婿谈佳况甚悉,可当八行寒温耳。未几,尊兄绾墨绶于兴山,闽楚相隔甚远,消息遂绝。近逢贵乡王仲美,知尊兄已挂冠归里,五斗之俸,颇有赢余,信可乐也。弟与兄同庚,愈老愈困。一儿一孙,虽能读书,而屡试皆不中程,株守一经,不能为养,将如之何?向曾赋一诗奉寄,道远莫致,今亦录呈,以见鄙人之情,词之芜陋勿论也。偶有友人王生子植,往谒郡二千石,托其致一函,耑候兴居。王生温恭和易,工于诗画,久钦名德,幸毋以后进相遗,弟亦荣施矣。令弟叔虞久矣长往,闻令侄文艺楚楚,久青其衿,可慰九原。季布书淫酒兴,近来若何?并一问之,不及另启也。王生归日寄书,不至浮沉,惟毋忘金玉。言不尽意,外诗扇一握,儿刻三种附呈。

徐兴公《红雨楼文集》寄喻宣仲(未必到):今春修一函,附漳友王生子植,耑候起居。闻王生浪迹无定,未知何日得达左右。兹永嘉包幼白,工诗画篆刻,且工手谈。弟述台兄林下佳况,幸进而与游,不减羊松龄、庞遵之追随五柳先生也。兄历年宦游,必有新篇。倘已梓行,并乞垂教。令弟叔虞遗稿,向未授劂。兄当任之,用垂不朽。临楮蕴结。

徐兴公《红雨楼文集》寄喻宣仲:新春有漳友王子植,为南州游,附一函奉候起居,未申得达左右否?寒温之语,前书已备。兹舍亲王琼玉,乃敝友王粹夫之姪也。向以鬻书为业,今携得敝乡载籍,繇大江抵金陵。令其先谒兄翁,广为吹嘘。知名邦富文献,必有收为邺架之藏者。贵乡如水经、端明集诸书,亦欲购回,并祈一指示之。赣州兵备使者陈兮甫,弟石交也。赴任时,问豫章人物。弟首以兄翁对,不知曾式段干之卢乎未也。弟与兄翁同庚,年来顷觉衰迈。交知惟能始尚健,余皆在鬼箓矣,言之可惊。草草布候,不尽欲言。

徐兴公《红雨楼文集》寄喻宣仲:吾两人之交莫逆也,即地有数千里之隔,而精神未尝不相通。往岁洪都重逢,虽云十日,而谢埠登舟,真觉草草如梦。人生欢会,难合易离。况吾两人皆已逾壮,十年间仅得两遘、即俱有百岁之寿,亦不能几回相见耳。尚冀江闽接壤,又皆为省会人,或他日能为汗漫游,岂可终于离隔耶?叔氏入三山。得手教诗箑,恍如面质、叔氏自解鞍,【】【】歌骊,无日不会,无旬不酬。垂耳而归,尤增眷恋。或徼武夷玉幸之灵,庶几为临邛重客,不至歌无鱼耳。弟终岁苦贫,仅免沟壑,叔氏目击。然差自慰者,豚子县试首选,子衿已青。弟近来才亦将尽,欲焚笔砚。有子以托书香,不复作蠹鱼以自苦。藏山之业,半为贫废。万言不值一杯水,古人曾有言之者矣。新郡公陈莲湖,弟莫逆友也。下车必下贤伯仲之榻,并闻左右。叔氏忽【】归兴,草草未能多谭。

徐兴公《红雨楼文集》答林天会:《来鹤轩草》弁拙文于其端,难迯着秽之讥。幸得宣仲游龙之笔,为弟增光侈矣。

徐兴公《红雨楼文集》寄欎仪宗侯:图南令弟、安仁令姪、喻宣仲、叔虞、邓泰素、汪鲁望诸君,统祈叱名致意。诸君有新梓佳集,幸乞觅鸿见教。同调久别,诵其诗如见其人也。贵乡熊石门公祖,曾梓雅余。闽中难得,弟需之甚切。向托宣仲求之,竟不报,今特托之殿下。

徐兴公《红雨楼文集》寄喻宣仲叔虞:阅岁不得两贤兄一札,徒歌怀人天一方。弟年来愈益倦游,山居无以为侣。日惟强逐少年场作儿戏事,不觉老人有童心耳。能始侨居江州,绝无乡土之念。及渠翁病甚,业已遣价促能始归。恐其未知阿翁势危,倘过豫章,嘱其勿途中留滞可也。莆田游元封忽尔游岱,生平著作甚富。今其郎君挟遗诗一帙,欲谋之宗藩诸君,杀青以传。莆中谈此道颇多,如元封者,指不再屈。弟令其晋谒,以诗稿就正。二丈幸为删校行世,即以不朽贻元封矣。贵郡熊公所著雅余,敝乡绝无有藏者。二丈急为我觅一部见寄,弟需之甚切。万祈留神,至恳至祷。冗次草草不一。

徐兴公《红雨楼文集》答喻宣仲:今春刘孝则游闽,先访王永启及弟。随与林异卿、商孟和盘桓数朝,最后始出石仓,致兄书于主人。此中交况,孝则必能述也。慈明上人远来,所可赖者能始。然其本师已化,前缘都不谭及,竟虚此行。其相对景况,上人自能道之。如弟者,安能作护法居士,直令其早返故山为得也。孟麟、子含,各有俊子,今年俱以垂髫入泮。在杭转粤西臬长,近始过家。粹夫病甚剧。永启则有北堂之变。泰始近丧美姬,而长郎且青子衿矣。余子俱无恙也。弟与仁兄同庚,虽未甚老,然意兴索然。视观察、侍御日在歌舞场中,津津有味。弟厌苦之,以故杜门寡欢,自觉生趣。然所最减趣者,贫之一字耳。叔虞贫况如何?季布书淫酒兴如何?安仁更相朝夕乎?明用围棋更如向日连负七八局乎?并一问之。上人一瓢一笠,不能多携尺书,总在仁兄一致声也。

徐兴公《红雨楼文集》寄喻宣仲:崇役归,承惠旧茶,譬之醍醐甘露,炉铫俱佳,又可受用一月矣。弟抵崇将两月,日唯独坐僧寮,绝无一人相访。近得泰素先生至,真空谷之足音,大有意趣。崔令君我辈人,同社中于弟独厚,屡屡相招。不拟自元旦迄今,走抚州者四次,参官多而亲民少。弟犹然垂橐,不得不俟之。欲顺流抵洪都,与兄一晤。计往返跋涉,而诸旧游一一相拜,许多应接,山阴之兴已尽。若能始抵舍,兄扁舟至吾闽,一续旧盟尤所望也。彭次嘉近有书云,选明诗汇韵,而弟拙作业已采入,不胜惶愧。弟此回未曾携得家兄幔亭集在橐中,记得兄家有先集,可借与次嘉一选,生死之感也,嘱嘱。能始至今无消息,何耶?叔虞在城中否?闻其治屋得白金一窖,今作富翁矣,弟不敢仰视也,幸致声。

徐兴公《红雨楼文集》寄安仁:弟南昌之行,心尚未能恝然。第一抵上蓝,则应酬唯日不足。又扰兄及宣仲,心又不安。

徐兴公《红雨楼文集》寄喻宣仲:弟不能作命驾故事,而安仁不远三百里之程,栉风沐雨,其谊至高。所苦者僧寮逼窄,上漏下湿,绝无登览之处,辜负远来至意。惟有崔令君恨安仁把臂之晚,今已结为相知矣。弟的于初十后南归,与兄晤对之期,了不可卜,念之怃然。茂之未曾至此,当是误传也。能始粤中消息茫然,且其太夫人以十二月初七日仙逝。近小孙家信来言,则能始似不能久滞西粤也。小孙、舍弟、舍姪俱考三等,寒家从来无有大比而不入试者。书来促弟归,为遗才之计,不得不为一料理。小孙才思甚奇,一念望高,亦是少年锐气,只得归矣。安仁述兄动定甚悉,崇仁令我辈人,若到省日,兄不可不一把臂也。顺附束香一封,为山斋清供,不能多亦不能佳也。南游草何不寄我,真咄之怪事。

徐兴公《红雨楼文集》风水说:南昌友人喻宣仲曾为予言,其祖封君为曾祖卜葬。葬后枫谷先生联登甲第,官至宪副,生宣仲兄弟四人,俱有才名。及宦成归,有相墓者曰,此墓水已坏棺,宜亟迁之。枫谷初亦未决,相墓者言甚恳切,乃择日迁之。水果满圹,而棺亦溃烂矣。何昔之有水,反出少年科第,享大名,显当世乎?此非关于葬地,又昭然矣。

和曹学佺的交往

1604年。曹学佺《江上篇》别喻宣仲时宣仲之闽。

1605年。曹学佺《金陵集中卷上》 社日鹫峰寺过喻宣仲、同喻宣仲叔虞密印上人晚步鹫峰寺后。

1606年。曹学佺《金陵集中卷下》初夏同喻宣仲叔虞俞仲茅许无念林茂之到方山四首、秋夜谢修之喻宣仲林茂之同集分得二冬韵、喻宣仲自云间归秣陵、送喻宣仲匡云上人归豫章。

1607年。曹学佺《豫章稿》李云将招同张明用喻宣仲叔虞集湖上、云将湖上同宣仲叔虞夜坐。

1611年。曹学佺《雪桂轩草》浔阳南湖同喻宣仲林茂之陆赤侯散步、同宣仲赤侯到吴君抡山馆、雪桂轩晚霁同宣仲叔虞作、 辛亥除夕同梅子庾喻宣仲叔虞陆赤侯。

1612年。曹学佺《雪桂轩草》壬子元旦和宣仲叔虞作、同梅子庾喻宣仲叔虞陆赤侯过邢典卿长松馆、别喻宣仲。

二月,曹学佺将别喻应夔,为《文心雕龙》作《序》,疑僧佑《高僧传》乃勰手笔。

1617年。曹学佺《雪桂轩草》(四月)送俞宣仲、怀喻宣仲。

1619年。曹学佺《听泉阁》 送喻宣仲还豫章、同喻宣仲陶穉行滕伯抡吕仲吉何瑞之雉岩登高、再送宣仲。

豆官

豆官,饰小花脸。身量年纪皆极小,又极鬼灵,故曰豆官。戏班解散后,随侍薛宝琴。从此,园中人或唤她“阿豆”,或唤作“炒豆子”,而薛宝琴则将她打扮成琴童摸样,唤作“豆童”

薛宝琴原型是许珌,豆官应该是和许珌关系密切。

喻应益

豆官,人物原型为喻应益。

喻应益,字尗虞。尗,豆。

喻应益(生卒年不详),字叔虞,新建县人,喻均之子,喻应夔之弟。

喻应益最有乃父之风,学识渊博,工诗善文,早年屡试不举,中年隐居不仕,与汤显祖、谈迁等名流为知交,曾为谈迁史书《国榷》著序文,有《涤荡漫集》、《登乌石山诗集》、《登越王山诗集》、《澄澜阁宴集》、《万寿宫诗集》等诗词文集传世。

喻应益能诗,为当时所推重,汤显祖《玉茗堂集》有《与喻叔虞论诗》尺牍。清谈迁《枣林杂俎》载其咏滕王阁、万寿宫诗各四首。滕王阁诗清朱彝尊又选入《明诗综》卷七一,皆脍炙人口之作。清张豫章等《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清曾燠《江西诗征》卷六二、清末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八,各录其诗一首。生平见《(同治)南昌府志》卷四四。

张燮《霏云居集》喻文学叔虞:叔虞濬长源,棲托亦不近。弱故负壮游,贫乃标清韵。折薪良克获,为箕自有分。千载力命篇,悠悠安足问。

张燮《霏云居集》豫章喻叔虞故邦相使君仲子也久客滞闽过余旅舍谈诗甚适留酌赋赠、偕喻叔虞过徐兴公鲈鱼斋小集、二月晦日商孟和招饮山园同喻叔虞陈长孺徐兴公分赋得曛字。

姚旅《露书》:喻叔虞与甘监司厚善,有欲属喻者,见喻貌不腴,遂他属,喻闻而叹曰.:「彼未见吾腹耳,何遽穷我?」余戏谓之曰:「皮相贤者,不免于小人,何尤?」

姚旅《露书》:喻秀才叔虞能相地,至闽访管观察,曰:「使我此道行,我不访之矣。」余戏之曰:「足下乃欲目耕耶?」

和徐兴公的交往

1610年,万历三十七年庚戌。除夕,喻应益来游福州,徐兴公邀于风雅堂守岁。

1611年,万历三十九年辛亥。元月,徐兴公、喻应益等游集。

春夏间,徐兴公有诗题喻应益久山书屋;喻应益归赣,徐兴公致书其兄喻应夔。

1614年,万历四十二年甲寅。十二月,徐兴公与吴运嘉、喻应益等游集。

徐兴公《鳌峰集》约喻叔虞游西山、辛亥元日同喻叔虞过神光庵因登乌石山、二日同喻叔虞登大梦山、 初春同叔虞憩越山庵、元夕同伯孺集叔虞钟山客舍得钟字、同叔虞集高景倩斋中看蜀茶得笺字、除夕邀喻叔虞风雅堂守岁共得明字、仲春七日林叔寳招集湖上小庵同喻叔虞诸君共得三字、二月晦日同喻叔虞张绍和郭汝承集商孟和玄旷山房分得岩字、题喻叔虞久山书屋是许旌阳隐居处、除夜邀吴叔嘉徐仲芳守岁与陈叔度陆儿同赋因诵庚戌除夕豫章喻叔虞风雅堂守岁诗各用其韵、腊月廿四夜叔虞安仁过上蓝僧舍拥炉小酌、同宣仲叔虞集郁仪园看红白梅花、雨夜张曼胥喻叔虞安仁仲韶过上蓝僧舍同用钟字、元夕新晴郁仪宗侯招集城书斋同廖季符明府姚园客喻叔虞并宗弟用升康侯共限飞字、元夕履直宗侯招筵赏灯同宣仲叔虞季布郁仪幼晋幼明安仁共限风字。

徐兴公《红雨楼文集》寄喻宣仲:令弟叔虞久矣长往,闻令侄文艺楚楚,久青其衿,可慰九原。

徐兴公《红雨楼文集》寄喻宣仲:令弟叔虞遗稿,向未授劂。兄当任之,用垂不朽。

徐兴公《红雨楼文集》寄欎仪宗侯:吾闽僻在海滨,宋代名贤辈出,而蔡端明先生尤推巨擘。其遗稿散轶,弟求之故乡几三十年竟不能得。向岁托喻叔虞觅之贵省,始获此集。数百年不绝如线,一旦复出人间,喜可知已。。。图南令弟、安仁令姪、喻宣仲、叔虞、邓泰素、汪鲁望诸君,统祈叱名致意。诸君有新梓佳集,幸乞觅鸿见教。同调久别,诵其诗如见其人也。

徐兴公《红雨楼文集》寄喻宣仲叔虞。(见上)

徐兴公《红雨楼文集》答喻宣仲:叔虞贫况如何?

徐兴公《红雨楼文集》寄喻宣仲:叔虞在城中否?闻其治屋得白金一窖,今作富翁矣,弟不敢仰视也,幸致声。

和曹学佺的交往

1604年。曹学佺《豫章稿》 李云将招同张明用喻宣仲叔虞集湖上、云将湖上同宣仲叔虞夜坐。

1605年。曹学佺《金陵集中卷上》 焦弱侯张以恒喻叔虞同到吉祥寺看梅、同喻宣仲叔虞密印上人晚步鹫峰寺后。 晦日非熊叔虞茂之同用雪字。

1609年。曹学佺《 录戊己江上诗》三月三日同喻叔虞袁小修夏道甫集章台寺修禊、江陵别喻叔虞。

1611年。曹学佺《雪桂轩草》雪桂轩晚霁同宣仲叔虞作、复雨留喻叔虞、辛亥除夕同梅子庾喻宣仲叔虞陆赤侯。

1612年。曹学佺《雪桂轩草》壬子元旦和宣仲叔虞作、同梅子庾喻宣仲叔虞陆赤侯过邢典卿长松馆。

1623年。曹学佺《湘西纪行》吴门彭兴祖豫章喻叔虞信丰黄九洛过予寓少顷吴汝鸣携盒至因与共坐、答喻叔虞见怀、黄九洛招同彭兴祖吴去尘喻叔虞郑孟麐吴汝鸣喻子奋集光孝寺之濯缨亭为宋苏子瞻夜话处。

喻均

喻均(1539-1605),字邦相,号枫谷,新建县新塘喻村(今新建县石岗镇久驻村)人。生于嘉靖十八年(1539),殁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幼治《书》《经》,隆庆二年(1568)进士。

喻均初任工部主事,万历三年(1575)以朝廷政治斗争牵连谪官,寻迁兰溪知县。喻均在兰溪任上与邑人胡应麟最善,二人徜徉于兰溪山水之间,结为“诗酒之交”。万历十一年(1583),喻均升任杭州府同知。万历十三年(1585)又知处州府,万历十六年(1588)改知松江府。万历十七年(1589),升山东按察副史,后调任天津兵备副使,遭朝中讥议弹劾,不待命即弃官归里。

喻邦相与当世名家王世贞、胡应麟、欧大任、屠隆、王世懋、帅机、王伯稠等文人学者往来密切,诗文酬唱。

王世贞曾序其集,谓其诗文“气雄而调古,驰骤开阖,不法而法,乃其持论往往出人意表。”

胡应麟《诗薮》亦称其诗“高华雄迈”。

沈茂荣:“兼总盛唐”,“无大历以下语”。

陈济生谓其诗“清华典赡,有唐人风。”

清末陈田《明诗纪事》:“邦相入琊琊四十子之列,律句琅琅振玉”。

编辑于 2022-05-09 11: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22:45 , Processed in 0.25651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