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甄英莲香菱秋菱更衣石榴裙&湘灵鼓瑟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0 06: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刘十九
白居易白居易〔唐代〕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译文及注释

韵译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将至,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

意译
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香气扑鼻。用红泥烧制成的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
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能否留下与我共饮一杯?

注释
刘十九:白居易留下的诗作中,提到刘十九的不多,仅两首。但提到刘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很多了。刘二十八就是刘禹锡。刘十九乃其堂兄刘禹铜,系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
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醅(pēi):酿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全诗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诗句的巧妙,首先是意象的精心选择和巧妙安排。全诗表情达意主要靠三个意象(新酒、火炉、暮雪)的组合来完成。

  “绿蚁新醅酒”,开门见山点出新酒,由于酒是新近酿好的,未经过滤,酒面泛起酒渣泡沫,颜色微绿,细小如蚁,故称“绿蚁”。诗歌首句描绘家酒的新熟淡绿和浑浊粗糙,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犹如已经看到了那芳香扑鼻,甘甜可口的米酒。

  次句“红泥小火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问刘十九》是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思念友人时所作。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也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但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不可能邀约洛阳故旧对饮。


简析

  《问刘十九》是一首五言绝句。此诗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情景。诗中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言辞,通过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展现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全诗简练含蓄,轻松洒脱,诗句之间意脉相通、一气贯之;诗中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85097dd0c645.aspx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987篇诗文 ► 1888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0 06: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十九同宿时淮寇初破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刘十九同宿时淮寇初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做的一首古诗。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刘十九同宿时淮寇初破

创作年代
唐代

作品体裁
七言绝句


作者
白居易

作品出处
白氏长庆集

目录
1作者简介
2古诗内容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折叠编辑本段古诗内容
红旗破贼非吾事,黄纸除书无我名。

唯共嵩阳刘处士,围棋赌酒到天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0 07: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是唐代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诗。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

创作年代
唐代

作品体裁
七言诗


作者
李商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目录
1作品原文
2作品注释
3创作背景
4名家点评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初梦龙宫宝焰然,瑞霞明丽满晴天。

旋成醉倚蓬莱树,有个仙人拍我肩。

少顷远闻吹细管,闻声不见隔飞烟。

逡巡又过潇湘雨,雨打湘灵五十弦。

瞥见冯夷殊怅望,鲛绡休卖海为田。

亦逢毛女无憀极,龙伯擎将华岳莲。

恍惚无倪明又暗,低迷不已断还连。

觉来正是平阶雨,独背寒灯枕手眠。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1、秀才:指未登科第的文士。

2、宝焰:珠宝光华如火焰。然:通"燃"。

3、蓬莱:指海上蓬莱仙山。郭璞《游仙诗》:"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岸肩。"

4、细管:指笙。管,全唐诗校:"一作笛。"

5、逡巡:顷刻。

6、湘灵:湘水之神。五十弦:指瑟。《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打:全诗注:"都领切,又都历切。"

7、冯夷:河伯。《庄子·大宗师》:"冯夷得之,以游大川。"《释文》:"司马彪云:《清泠传》曰:华阴潼乡堤首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为河伯。"

8、鲛绡:传说海中蛟人所织的丝织品。见左思《吴都赋》注。海为田:用沧海桑田事。

9、《列仙传》:"毛女者,字玉姜,在华阴山中。猎师世世见之,形体生毛。自言秦始皇宫人也。秦亡入山,道士教食松叶,遂不饥寒。"无谬:无聊。

10、《博物志·异人》:"《河图玉版》云:龙伯国人,长三十丈,生万八千岁死。"擎将:举起。华岳莲:指华山莲花峰。

11、独:全唐诗校:"一作未。"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851年(唐宣宗大中五年)。

折叠编辑本段名家点评
清·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引:朱彝尊曰:律诗而无对偶,古诗而叶今调,此格仅见。何焯曰:述梦即所以自寓。又曰:诗是七古而声调合律,仅见此篇。纪昀曰:《杜秋诗》、《桐叶诗》亦是此格,意必当时有此别体,然究不可训,故后人罕为之。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六句况人间得意事,六句况人间失意事,末四句况得意失意同归于尽也。托意与少陵《渼陂行》略同。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一段仙会甚明。二段云雨分明。三段又换一境。四段上二句结梦二句以阶雨结梦雨。不唯梦中仙人冯夷、毛女、龙伯不见,并二秀才亦去也。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笼注》:通篇首尾以"梦"、"觉"二字照应,盖寓言半生如梦似幻也。

清·汪师韩《诗学纂闻》:唐人五言四韵之律多不对者,七言无之。乃有七言长律而不对者,如李义山《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作》,此诗调谐响协,若编入古体,则凡笔力孱弱者皆得援以藉口矣,故断其为长律而无疑也。

清·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此诗本事未详,语太迷幻,故阅者不见其佳处。唯桐乡冯氏谓自叙生平,似为得之。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诗歌成就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有《李义山诗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0 17: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锁麟囊
播报
编辑
讨论14
上传视频
程派京剧剧目展开10个同名词条
空中剧院开播十周年答谢联欢晚会,《锁麟囊》吕洋、郭玮、周婧
01:49
秦腔《锁麟囊》由甘肃秦腔剧院苏凤丽主演 强大的阵容 精彩无比
09:28
《锁麟囊》里最难的唱段,史依弘完成了她自己的风格,回味无穷!
08:52
赵欢演唱京剧《锁麟囊》,嗓音甜美细腻,越听越喜欢
06:21
程派名家王吟秋,京剧《锁麟囊》选段,三让椅,1983年纪程演出录
13:17
新程派宗师李世济,演唱京剧《锁麟囊》,不愧是大师级别
03:14
《锁麟囊》郭玮饰薛湘灵
06:10
京剧《锁麟囊》选段,程派青衣迟小秋演唱,真是百听不厌
05:28
周婧演唱的京剧《锁麟囊》选段
05:57
掌声叫好声不断,史依弘返场演绎传统戏《锁麟囊》中的名段
01:00
迟小秋演唱京剧《锁麟囊》,嗓音婉转细腻,真不愧是名家
05:17
收藏
657
162
《锁麟囊》是翁偶虹根据《剧说》中一则引自《只麈谭》的故事创作剧本,程砚秋设计唱腔、排演的京剧剧目 [4] [7]。
该剧讲述了善良的富家小姐薛湘灵,在出嫁时将装满珠宝的锁麟囊赠予贫寒女子赵守贞。后薛湘灵遭水灾落难,流落至富户卢家当保姆,发现卢家主母正是当年的贫寒女子赵守贞。赵守贞得知后待其为上宾并结为姐妹的故事 [2]。全剧一共十五场,1940年4月29日首演于上海黄金戏院 [4] [7]。
中文名锁麟囊
类    型京剧剧目
编    剧翁偶虹
首演时间1940年4月29日
目录
1剧情简介
2作品选段
3创作人员
▪主创人员
▪表演人员
4角色人物
5戏曲表现
▪创作过程
▪唱腔特点
6演出信息
7剧目赏析
剧情简介
播报
编辑
清代登州富商之女薛湘灵,许配表兄周庭训。出阁之日,除却丰饶妆奁之外,其母又特赠一装满珠宝的锁麟囊,寓意“锁住儿”,祈愿女儿早生贵子,母子平安。轿行中途,突遇风雨,赶至路旁春秋亭暂避。转瞬又来一轿,刚刚停下,便闻轿中传出啼泣之声,湘灵遣侍女询问,得知新娘名唤赵守贞,母亲早亡,全靠父亲抚养成人,如今远嫁,家中只留老父一人,风雨之际,想起老父孤贫无人奉养,是以悲哀难禁。湘灵听了,甚为怜悯,遂以锁麟囊相赠。少时雨过天晴,赵守贞未及问明湘灵姓氏乡里,两轿便匆匆分道而去。六年之后,登州突发大水,乡人四散逃生,周庭训一家也皆失散,湘灵辗转流落到了莱州地界,偶遇儿时奶母胡婆,备述流离之苦,胡婆至为相怜,适值当地富户卢家要招保姆,胡婆便将湘灵推荐应招。湘灵至卢家,甚得卢子天麟欢心。一日,湘灵伴天麟在后园嬉戏,天麟将球抛入园角小楼之中,湘灵登楼寻球,瞥见楼中高悬绣囊,却是当年出阁时在春秋亭所赠贫女之锁麟囊,睹物伤怀,悲从中来,不禁痛哭失声。天麟见状,急告其母,原来其母便是赵守贞。结婚之后,因得锁麟囊中珠宝,作本经营商贸,遂致家室殷富,故时刻感念赠囊之人,惜乎不知乡里姓名,乃于后园特筑小楼,悬囊其中,以志永不忘德。赵守贞闻听儿子禀报,急唤湘灵询问,原来果是赠囊之人,立为更衣换装,待以上宾之礼。此时,湘灵之夫周庭训携母、子避难,适也至此,离散的一家重又团圆,守贞与湘灵相敬相亲,结为姊妹之好 [2]。
作品选段
播报
编辑
选段:《春秋亭》
剧中人:薛湘灵
【西皮二六】
春秋亭外风雨暴,
何处悲声破寂寥。
隔帘只见一花轿,
想必是新婚渡鹊桥。
吉日良辰当欢笑,
为何鲛珠化泪抛?
此时却又明白了,
【西皮流水】
世上何尝尽富豪。
也有饥寒悲怀抱,
也有失意痛哭嚎啕。
轿内的人儿弹别调,
必有隐情在心潮。
【西皮流水】
耳听得悲声惨心中如捣,
同遇人为什么这样嚎啕?
莫不是夫郎丑难谐女貌?
莫不是强婚配鸦占鸾巢?
叫梅香你把那好言相告,
问那厢因何故痛哭无聊?
梅香说话好颠倒,
不该人前乱解嘲。
怜贫济困是人道,
哪有个袖手旁观在壁上瞧?
蠢才问话太潦草,
难免怀疑在心梢。
你不该人前逞骄傲,
不该词费又滔滔。
休要噪,且站了,
薛良与我去问一遭。
听薛良一语来相告,
满腹骄矜顿雪消。
人情冷暖凭天造,
谁能移动半分毫。
我正不足她正少,
她为饥寒我为娇。
分我一枝珊瑚宝,
安她半世凤凰巢。
忙把梅香低声叫,
莫把姓名信口哓。
这都是神话凭空造,
自把珠玉夸富豪。
麟儿哪有神送到?
积德才生玉树苗。
小小囊儿何足道,
救她饥渴胜琼瑶。
(注:从左至右阅读,以上参考资料 [8] [12])
创作人员
播报
编辑
主创人员
职位
人员
1940年4月29日首演
操琴
周长华 [4]
1946年
操琴
周长华
司鼓
白登云 [3]
1954年
操琴
钟世章
司鼓
张来友 [3]
表演人员
剧中人
表演者
1940年4月29日首演
薛湘灵
程砚秋
赵守贞
吴富琴
胡婆
赵桐珊
薛母
孙甫亭
梅香
刘斌昆
薛良
张春彦
碧玉
曹二庚 [4-5]
1941年4月
薛湘灵
程砚秋
赵守贞
吴富琴
梅香
张金梁
薛良
张春彦
碧玉
曹二庚
薛母
孙甫亭
周庭训
顾珏荪
胡婆
李四广
赵禄寒
陈少武
老傧相
慈瑞泉
少傧相
慈少泉
程俊
韩福元
胡杰
李盛芳
卢仁
赵春锦
卢天麟
沈金波
周大器
符玉恭 [4]
1946年
薛湘灵
程砚秋
赵守贞
吴富琴
梅香
刘斌昆
碧玉
曹二庚 [3]
1954年
薛湘灵
程砚秋
赵守贞
李丹林
薛良
于世文
碧玉
贯盛吉
胡婆
李少广
梅香
王元芝
薛夫人
姚元秀
赵禄寒
苏盛贯
周庭训
陈孝春
卢胜筹
钱元通 [3]
角色人物
播报
编辑
剧中人
角色行当
角色
薛湘灵
正旦
登州富商之女,许配表兄周庭训。出嫁时偶遇赵守贞,因心生怜悯而以锁麟囊相赠。后遭遇水灾,与家人离散,流落到富户卢家当了保姆。
赵守贞
旦角
原为贫困人家的少女,母亲早亡,全靠父亲抚养成人。嫁入莱州卢家,因得薛湘灵所赠锁麟囊中珠宝作本经营商贸,遂致家室殷富。 [2] [5]
戏曲表现
播报
编辑
创作过程
1939年,程砚秋找到戏曲作家翁偶虹,希望他能将焦循《剧说》中一则引自《只麈谭》的故事改变成京剧,翁偶虹答应了下来。原故事中没有人名,也无锁麟囊,只说富家女解荷包赠与贫女。翁偶虹与程砚秋商量,为了舞台形象的鲜明,根据南方某些地方嫁女绣锁麟囊以期“早产麟儿”的习俗,即取名《锁麟囊》,剧中人名亦全系翁偶虹的杜撰,又将富家女家败的原因改为水灾。翁偶虹写此剧的立意,是以塑造富家女薛湘灵乐于助人的善良性格为主,同时又以揭露社会病态为烘托的,目的是为了寓世态炎凉于轻松的喜剧气氛之中。限于那时的思想水平,不懂得阶级分析,并未考虑贫富对立的问题。应程砚秋创新腔的要求,翁偶虹为《锁麟囊》编写了三字句、四字句的词句结构,大胆打破京剧以十字句、七子句上板入腔的创作传统。第一稿写成后,程砚秋认为主线立得不错,对原剧本的结构未作大的改动,唱词的百分之八十都是原词。念白(如一些小花脸的词)则有所删节 [4] [7]。
程砚秋为了设计《锁麟囊》的唱腔,花了一年的时间,他时常到当时极为清静的后海、积水潭一带散步,默想唱腔,有时遛弯儿还顺便到翁偶虹家,给他哼唱,征求意见。终于创造出抑扬错落、疾徐有致的新腔,并把唱腔和身段融合到一起。一年后,程砚秋又请王瑶卿用了半年时间对其唱腔进行厘正,才进入排演 [4] [6]。
唱腔特点
在《锁麟囊》的主要唱段中,叙述性唱腔用得较多,抒情性唱腔较少 [1]。
语言特点
程砚秋在语言要求方面很讲究方法,吐字发音要准确清晰,节奏鲜明。在《锁麟囊》第十二场的二黄慢板中“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的“一”字,每一个字听起来都会令人感到是因气息的支撑而游刃有余,每一个字都能准确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所以观众的情绪总能被紧紧地抓住。一句话的开头要掌握好才能让表演者顺利进入情境,更好更投入得去表现,才能一开腔就能吸引到观众并把观众带到音乐的情感中。《锁麟囊》第五场的唱段中,从“春秋亭外风雨暴”到“此时却又明白了”,此段唱腔速度稍慢,一字多音,旋律级进和跳进相结合形成鲜明对比,可以很清晰听其中的咬字、吐字,所以从一开腔就能跟着他的音乐进入情感 [1]。
声情表现
①气息稳定
《锁麟囊》唱腔中,特别是唱慢板的时候,字腹部分通常都还有明显的变化起伏,此时就要把气运好,才可以控制好音量的大小、力度的强弱、气息的轻重、支撑点的高低,这样才能在演唱中游刃有余。例如在《锁麟囊》中“我低声叫”的“叫”字:一字多腔,需要长而且稳定的气息来支撑,又不能中途换气,收音的时候还要用气息继续支撑,如果气息没有运好,此处自然就唱不好。
②音色暗淡
《锁麟囊》中程砚秋的音色具有“悲剧”色彩,他的音色并不是特别明亮的,相对来说要柔和暗淡一些 [1]。
韵味行腔
①速度考究
速度虽然不是京剧独有的手段,但在京剧中却有独特的使用手法,在京剧演唱中速度变化频繁是其一大特点。程砚秋的唱腔尺寸考究,在唱段“春秋亭外风雨暴”中的“避雨赠囊”一场里,薛湘灵与赵守贞两乘花轿同时避雨于春秋亭中所唱,以【二六】为高潮,后面第四段【流水】的“忙把梅香低声叫”为顶点。这五段流水的尺寸,一段比一段快,而以第四段“听薛良”为高潮。“听薛良”这段又分为三个层次:一开始就加速,到“我正不足”再加速,到“分我一枝珊瑚宝”第三次加速。每次加速必须圆润,要让人听来不知不觉,毫无生强硬催之感。【流水】除要唱的清楚嘹亮、节奏鲜明外,关键是一个“稳”字,而且还要流利,听上去行云流水才好。
②润腔丰富
润腔是在演唱时,演唱者用多种装饰音对唱腔进行润色。程砚秋很讲究润腔,或者通俗地说是“简腔繁唱”,在《锁麟囊》中,“忙把梅香低声叫”的“叫”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一字多音,装饰性极强突出体现为旋律中小腔很多、音的对比跌宕小、多级进,而速度慢 [1]。
演出信息
播报
编辑
2022年9月3日晚,由福建京剧院青年演员邱聪聪、王春妹主演的青春版《锁麟囊》在凤凰剧院上演。 [9]
2022年11月,受当前疫情态势影响,吉祥大戏院于2022年11月19日至11月27日暂停营业,取消于11月27日演出的《锁麟囊》。 [10]
2023年元旦,程派新秀李林晓等领衔出演的《锁麟囊》将在吉祥大戏院《2023元旦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上演。 [11]
剧目赏析
播报
编辑
《锁麟囊》是集程派艺术之大成的剧目,它通过女子薛湘灵由富而穷的生活变迁,生动描述了社会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该剧首演时,雅致独特的声腔艺术,人人可体味而又体味不尽的世态炎凉,带着几分温暖惆怅,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心 [6]。(京剧演员李蔷华评)
《锁麟囊》作为一出戏曲界内外公认的好戏,体现在它把一个传统戏曲常见的世俗题材写出了人生跌宕的况味,由此使得中国传统而朴素的“义”字不落俗套地融于其中,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和人生要义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播 [7]。(京剧演员顾正秋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10: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杂文《生不逢时的陈士美》陈久平
播报文章

中国文坛
关注
2021-02-25 22:12


有一出戏叫《明公断》,这戏唱了几百年。我们陈姓祖上不道德,培养出这样一个臭名远扬的状元,太有些不可思议了。本剧也叫《秦香莲》,说的是农民子弟陈士美,努力学习,学业有成,考取了状元,便被皇帝招为驸马,将在农村的结发之妻秦皇莲和一双儿女遗弃。当秦香莲千里寻夫,到了京城找到他时,他不但不认亲,还派手下韩琪去杀害妻子儿女,以杀人灭口,说来也够惨不忍睹。秦香莲千辛万苦把此状告于开封府当朝清官包文拯府前,包黑头一审便将当朝驸马陈士美用铡刀斩首。本剧流行甚广,人们看戏时总是慷慨激昂,千夫怒指陈士美,众人称颂包清官,人人同情秦香莲。其实仔细回想这些事情,总觉得包文拯办此案也有些过激不当,,不该将当朝驸马这样大的官当场斩首,应该是三思而后行,或把陈士美开除公职,回到家乡与秦香莲种地去。

  陈士美与秦香莲,虽为结发夫妻,并育有一儿一女,可是陈士美并没有通过民政部门办理任何结婚手续。他们还是事实婚姻,并不是法律保护的婚姻。所以陈士美是可以遗弃秦香莲的,不能因此而去处以死刑。这样也是一不忘恩,二不负义。只不过是爱情生活中产生了一些波折,并不为过。此状能这样简单告准,说明旧社会法制的落后。这事只能在道理上说得通,而在法制上还欠公正。


  韩琪是陈士美手下的用人,区区一小吏,陈指使韩琪去往庙上杀害秦香莲与一双儿女,乃韩琪所为,同时韩琪最后是自杀,杀害秦香莲未形成事实。并不是陈士美执手人命。这样的情况是不能完全追究陈士美的刑事责任。所以此罪也不应该成立。因此而杀陈士美也有些冤枉。

  陈士美作为当朝驸马,皇帝的女婿,与皇帝的女儿共枕同眠也是正常现象,一者是门当户对,自由恋爱。二者是皇权所逼迫,不能违抗。三者就是犯法,也只不过是犯个重婚罪。重婚罪连禁闭也不用坐,,何能有死?如今的当官的二奶一大堆,也没有见处以重婚罪的。就是暴露的那些艳照门,裸照门,日记门的许多官场艳事和人间丑闻也只作笑料而已,并无死罪之理。再者当朝驸马,不可能被一个小小府官约到府堂来。

  包大人也只不过是个开封府的府官,还没有一个省长大的官,虽有宋王是龙我是虎的称呼,陈士美是皇帝的女婿,不能胆大妄为,说杀就杀,龙头铡下斩状元,斩驸马。陈士美就是个考了状元,招了驸马,舍弃了家乡父母,妻子,儿女,没有任何经济问题,如果是活在当下,也不算个什么罪。此案也仅仅是来赞扬包文拯的大胆办案,敢于碰硬,敢斗皇姑,敢斗皇后,民间想象的一种清官,其实也是办了一項糊涂案,包公斩了陈士美,使国家失去了状元,皇帝失去了驸马,皇姑变成了寡妇,秦香莲仍然没汉,一双儿女失掉了父亲,自古忠孝不得两全。这事放下来让皇姑去作处理,把秦香莲和儿女们养起来就行了,给三个人找些工作安排了就行了。何要兴师动众,把个陈士美说唱几百年呢?

抄袭必究,版权所有,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简介:陈久平,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岚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岚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10: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公断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明公断》:清代花部乱弹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少地方戏曲剧种均做了整理改编。评剧、京剧改编本《秦香莲》和淮剧《女审》都摄制成影片。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明公断


曲目类别
晋剧

目录
1剧情介绍
2举例
折叠编辑本段剧情介绍
《明公断》又名《铡美案》。陈世美得中状元,招为驸马后不认前妻秦香莲母子,反差韩琪追杀。香莲愤之,告于包府。包拯请陈世美过衙认妻,陈拒不相认,包拯大堂之上依律判斩。后皇姑、太后均来讲情,秦香莲对质不惧,皇帝连下三道赦旨,包拯不顾,怒铡陈世美。晋剧中有关包拯的戏还有很多,如:《铡赵王》、《包公误》等等,这里附录两段包拯的唱段,供晋剧花脸爱好者欣赏。

折叠编辑本段举例
《皇姑辇内用目看》是《见皇姑》一折中的唱段。皇姑由常香果扮演,秦香莲由牛桂英扮演,包拯由张嘉盛扮演;包拯其它唱段:《不提挂帅我不恼》、《老夫我南衙理事几十年》。

《皇姑辇内用目看》

皇 姑:皇姑辇内用目看

你是何人站车前

秦香莲:自幼儿配夫陈世美

我是他妻秦香莲

皇 姑:驸马家中无亲眷

为何诬告撒谎言

秦香莲:我二人结发十五载

我与他生女又生男

皇 姑:你信口胡言强狡辩

见皇姑不跪你为哪般

秦香莲:论国法我该与你跪

论家法你该把我参

皇 姑:我为贵 你为贱

皇姑面前你敢胡言

秦香莲:既然你贵我为贱

是贵人为何嫁与贱妇的男

先娶我 我为大

后娶你 你为偏

我乃是正你乃是偏

下得金车辇跪在我面前

口称姐姐来把我参

那才是理之当然

皇 姑:贫妇讲话好大胆

皇姑面前撒疯癫

宫人与我皮鞭打

包 拯:上前我把宫人拦

皇姑有理讲当面

不该私下动刑鞭

皇 姑:她冒认皇亲把我犯

包 拯:她二人结发非虚言

皇 姑:驸马哪有妻和子

包 拯:差韩琪杀人罪证全

皇 姑:包拯休把贫妇袒

包 拯:他骗取皇亲你心怎安

皇 姑:宫廷之事你休管

包 拯:我为民妇伸屈冤

皇 姑:难道你不看君王面

包 拯:王子犯法也不容宽

皇 姑:包拯不给留情面

贫妇民女竟壮胆

怒气冲冲催车辇

养老宫快把我母后搬

《不提挂帅我不恼》

不提起挂帅我不恼

想当年你丢盔卸甲在北辽

大小三军死得苦

你单人独马往南逃

狼狈逃在峡谷道

拿进番营哭嚎啕

多亏了主帅杨宗保

舍生忘死救你还朝

如今你又要挂帅印

羞耻二字可知晓

既然一无兵二无将

论武艺你上不得马来提不得刀

今日金殿争帅印

分明是断送我大宋朝

先王赐我铡三刀

上铡昏君下铡奸豪

王秀再敢出狂言

定赴钢铡不轻饶

《老夫我南衙理事几十年》

老夫我南衙理事几十年

人称我廉明公正包青天

朱笔下勾销过多少罪犯

钢铡下诛灭过多少赃官

如今我断错了狄龙一案

险些儿害忠良危及江山

我将侄儿下牢狱蒙受奇怨

西夏王趁此机进攻边关

大将王虎他阵前死

三千将士血染黄泉

虽说俺无心损社稷

可是这青天的大错呀

女娲再生也难补全

倘若是老夫我文过饰非

己不正去正人岂非笑谈

包拯我理应当自我惩办

执法人触刑法更应从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10: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戏曲中的包公之《铡美案》
秦声戏语
2019-04-05 21:37
只要一提起包公,人们就会马上想到戏剧舞台上那个铁面无私、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在舞台上,不但关于包公的剧目很多,而且还有专门为他设计的独特的舞台形象——蟒袍、玉带、纱帽、朝靴,同时勾着日月阴阳脸的“包黑头”。以包公为主角的戏曲剧目也比比皆是经久不衰。

京剧《铡美案》剧照
《铡美案》就是典型的包公戏,各大剧种都有此剧,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也是一个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一个优秀传统剧目。剧情大同小异,是描写铁面无私的包拯,接受了秦香莲对丈夫陈世美“杀妻灭子”的控诉。经查属实,包拯秉公断案,不顾公主和国太的阻挠,铡死了陈世美。该剧一名《明公断》,又名《秦香莲》。根据剧中情节,溯其源流,盖取材于元代南戏《琵琶记》。
《琵琶记》一剧为元人高明所作,内容是写东汉蔡邕(伯喈)和赵五娘的故事。这个故事早就在民间流传,南宋时期已成为民间讲唱文学和戏文的题材。陆游诗云: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里列举了宋元南戏的传统剧目,其中有《赵贞女蔡二郎》,并注明“即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

蔡邕
高明的《琵琶记》根据民间戏文改编,在剧情内容上作了很大的变动。最主要的是,他把蔡邕的负心负义皆归咎于客观环境,并推在别人身上。因剧中有赵五娘弹琵琶唱曲入京寻夫一节,乃命名为《琵琶记》。且标目曰“全忠全孝蔡伯喈”。这样改法,显然是卫道的士大夫为了替所谓的“衣冠中人”来辩护。因此,其书一出,立刻受到当时的统治者的激赏。但是高明为士大夫辩护的《琵琶记》,并不能把民间的舆论改变过来。到了清初,戏剧作家以各种声腔和形式反映出人民的心声,他们都不同意《琵琶记》把赵五娘写得那么软弱。于是在“花部”戏中,便产生了《赛琵琶》一剧。

铡美案剧照
焦循在《花部农谭》中记载说花部中有剧名《赛琵琶》,余最喜之,为陈世美弃妻事。陈有父母儿女,入京赴试登第,招为郡马;遂弃其故妻,并不顾其父母。父母死,妻生事死葬—如《琵琶记》之赵氏。已而挈其儿女入都,陈不以为妻,并不以为儿女,皆一时艳羡郡马之贵所致。盖既为郡马,则断不容有妻有儿女也。妻在都弹琵琶乞食,即唱其为夫所弃之事。陈念妻在非便,即夜遣客往旅店,刺杀妻及儿女。幸店主人仗义纵之去,匿于三官堂神庙中;妻乃解衣裙覆其儿女,自缢求死。三官神救之,且授兵法焉。时西夏用兵,以军功,妻及儿女皆得显秩。王丞相知陈遣客杀妻事,甚不平,竟以陈有前妻欺君事劾之,下诸狱。适妻率儿女功归,上以狱事若干件令决之,陈世美在焉。妻乃据皋比,高坐堂上陈囚服至,匍匐堂下;见是其故妻,惭怍无所容。妻乃数其罪责让之,洋洋千余言……忽聆此快,真久病顿苏,奇痒得搔;心融意畅,莫可名言。《琵琶记》无此也!

琵琶记剧照
然此剧美中不足的是,秦氏审问陈世美后,陈愧悔认罪,仍以团圆结尾,这又自蹈了《琵琶记》的覆辙。所以北方的秦腔等梆子剧种所演三官神传授兵法以后的情节,又据《赛琵琶》加以改编,而以包拯主持正义,怒铡陈世美结束,故名《明公断》,又名《铡美案》。除梆子系统各剧种外,京剧、川剧、滇剧等也按这一路数演出。

琵琶记剧照
《赛琵琶》保存于汉剧、湘剧、淮剧、越剧等剧种中,又名《三官堂》、《杀庙》或《女审》。1953年中国戏曲研究院参考地方剧加以改编,增加首尾。汉剧、湘剧、徽剧、楚剧、滇剧、豫剧、评剧、晋剧、同州梆子、河北梆子、秦腔、淮调均有此剧目。粤剧有《琵琶词》,弋腔有《琵琶宴》,川剧有《陈世美不认前妻》等等,不一而足——可见包公戏仍为各剧种的走红节目。
琵琶记 - 元末高明南戏作品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
所属类别 :图书




《琵琶记》是元末戏曲作家高明根据长期流传的民间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改编创作的南戏,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作品。此剧叙写东汉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全剧共四十二出,结构完整巧妙,语言典雅生动,显示了文人的细腻目光和酣畅手法,是高度发达的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结合的作品。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称

    琵琶记


  • 作品别名

    蔡伯喈琵琶记


  • 作者

    高明


  • 创作年代

    元末明初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内容梗概

《琵琶记》讲述的是东汉时期故事。书生蔡伯喈离别父母、妻子进京赴试,经年不归,造成家庭悲剧,最终光宗耀祖的故事。陈留都人蔡伯喈娶妻赵五娘,新婚两月,夫妻和顺相敬,蔡的父母身体康健,一家人和和美美;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全家花下酌酒,为亲祝寿。

不久,朝廷黄榜招贤,郡县把蔡伯喈申报上司。伯喈以双亲年迈不能远离为由,坚决拒绝。蔡母也恐失去倚恃,不愿伯喈上京赴考。然而蔡父认为此是光宗耀祖的大好时机,硬逼着伯喈赴试。邻居张广才也一力赞成,且答应照顾蔡家。伯喈万般无奈,只得打点上京。

伯喈一举及第,登上状元,官拜议郎。他思念父母,正要上表辞官,不料牛丞相此时却奉旨招伯喈为婿,伯喈以有妻室、双亲年迈为由予以拒绝,一并辞婚。牛相非常恼怒,奏明朝廷,圣旨不准伯喈辞官辞婚。伯喈只得与牛小姐成婚。

伯喈走后,赵五娘于家中尽心竭力地待奉公婆。当时陈留逢上饥荒之年,生活艰难,蔡家陷入困苦之中。蔡母埋怨蔡父不该逼伯喈上京考试,二人终日争吵。五娘从中百般劝解,并典卖钗簪首饰,换粮米养活公婆,自己却背地里吃糠挨饿,好不容易得到一些救济粮,又被恶霸里正抢去。

五娘躲在厨房吃糠的行为引起蔡父蔡母的猜疑,他们以为她在背地里偷吃好东西。一日蔡父蔡母突然闯入厨室,抢过五娘的饭食察看,才知道媳妇吃的是糠。悲痛之下,蔡母一哀身亡,蔡父也后悔不该让伯喈上京。不久,蔡父罹病,临终之前,对儿媳妇赵五娘的辛勤待奉深感愧疚,他要五娘改嫁,并留下拄杖一根给广才,嘱其等伯喈归来,打他出家门。蔡父死时,因无力安葬,五娘剪下自己的头发典卖,埋葬了公公,以麻裙包土自筑坟台,然后画出公婆遗像,身背琵琶,一路弹唱行孝曲子,进京寻夫。

蔡伯喈在牛府弹琴抒愁,因为心意烦乱而时时出错。他思念父母妻子,托人往家乡捎信,不料捎信的人却是骗子,信没有捎出去。中秋之夜,与牛氏在花园中赏月,月色皎洁,牛氏心情畅快,伯喈见月伤心,思念家人。牛氏窥探到伯喈的心事,于是劝牛丞相同意自己和伯喈回陈留探亲。牛丞相考虑再三,决定到陈留接取伯喈父母妻子来京。

赵五娘只身到京城,适逢弥陀寺做佛会,便去追荐公婆。在寺门前她展挂公婆遗像卖唱。此时伯喈也前来佛寺祈祷父母来京一路平安。伯喈随从因五娘卖唱碍事,赶走五娘,伯喈将父母遗像带回府。五娘寻遗像到牛府,与牛小姐相遇,二人相惜,各诉衷肠,说出原委,才知道"三不从做成灾祸天来大"。

在牛小姐的安排下,五娘与伯喈相见,彼此细说别后的情况,伯喈痛感"文章误我,我误爹娘;文章误我,我误妻房"。牛丞相也回心转意,同意伯喈偕牛氏、五娘回陈留守墓。张广才也知道伯喈事出无奈,原谅了他。全剧结尾是:牛丞相奉诏书到陈留,旌表蔡氏一门。



折叠编辑本段剧本目录

出序

题名

出序

题名

出序

题名

第一出

副末开场

第十五出

金闺愁配

第二十九出

乞丐寻夫

第二出

高堂称寿

第十六出

丹陛陈情

第三十出

瞷询衷情

第三出

牛氏规奴

第十七出

义仓赈济

第三十一出

几言谏父

第四出

蔡公逼试

第十八出

再报佳期

第三十二出

路途劳顿

第五出

南浦嘱别

第十九出

强就鸾凰

第三十三出

听女迎亲

第六出

丞相教女

第二十出

勉食姑嫜

第三十四出

寺中遗像

第七出

才俊登程

第二十一出

糟糠自餍

第三十五出

两贤相遘

第八出

文场选士

第二十二出

琴诉荷池

第三十六出

孝妇题真

第九出

临妆感叹

第二十三出

代尝汤药

第三十七出

书馆悲逢

第十出

杏园春宴

第二十四出

宦邸忧思

第三十八出

张公遇使

第十一出

蔡母嗟儿

第二十五出

祝发买葬

第三十九出

散发归林

第十二出

奉旨招婿

第二十六出

拐儿绐误

第四十出

李旺回话

第十三出

官媒议婚

第二十七出

感格坟成

第四十一出

风木余恨

第十四出

激怒当朝

第二十八出

中秋望月

第四十二出

一门旌奖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折叠社会背景

《琵琶记》所叙述的有关书生发迹变泰后负心弃妻的现象,与宋代科举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科举制度规定,不论门第出身,只要考试中式,即可为官。这为寒士发迹提供了一条捷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是这种情况的写照。书生初入仕途,需要寻找靠山,权门豪贵也需要拉拢新进以扩充势力。联姻便成了他们利益结合的手段。而当书生攀上高枝,抛弃糟糠之妻时,便与原来的家庭以及市民阶层报恩的观念,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导致一幕幕家庭和道德的悲剧。市民大众厌恶书生这种薄幸的行为,不惜口诛笔伐,这就是宋代民间伎艺产生大量谴责婚变作品的原因。宋代婚变故事一般都把矛头指向书生,是因为当时他们不仅有着优渥的社会地位,而且作为知书达礼的道德传承者,肩负着社会的责任。地位和行为的反差,自然使他们成为人民大众特别是市民阶层谴责的主要目标。

到了元代,社会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书生的处境,从天上跌到地下。元代科举一度中断达七十余年,终元之世,考试制度时兴时辍。这使许多士人失去进身之阶,社会地位急遽下降,以至出现"九儒十丐"的说法。与此相联系,谴责书生负心婚变的悲剧作品,逐渐失去了现实的针对性。地位低下的书生,反成了同情的对象。所以元代戏曲里的书生形象,或是平庸怯懦,或是迂阔拘谨,尽管多半缺乏光彩,但很少作为被鞭挞的对象。到元代后期,人们对地位得不到改善的书生愈加怜惜,正面歌颂书生志诚的作品渐渐成为戏曲的主流。高明的《琵琶记》,以同情宽恕的态度,刻画蔡伯喈的形象,正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情态。


折叠创作时间

高明于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年)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历官处州录事、绍兴路判官、庆元路推官等。后辞官隐居于宁波城南二十里的栎社,寓居于沈氏楼中,闭门谢客,埋头于诗词戏曲的创作。《琵琶记》即创作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到二十五年(1365年)之间。

《琵琶记》就戏剧文体来说是属于宋元南戏的范畴,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的专名。它最初起源于南方的温州地区,原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据明人祝枝山《猥谈》记载道:"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徐文长的《南词叙录》则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可见南戏发源于北宋徽宗宣和(1119-1125年)之后,经历南宋前期的酝酸,至光宗时(1190-1194年)盛行起来,这符合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规律。


折叠故事来源

《琵琶记》系改编自民间南戏《赵贞女》(即《赵贞女蔡二郎》),更早时还有金院本《蔡伯喈》。据记载,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情节大致写蔡二郎应举,考中了状元,他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相府。其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立支撑门户,赡养公婆,竭尽孝道。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包土,修筑坟茔,然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可是蔡二郎不仅不肯相认,竟还放马踩踹,致使神天震怒。最后,蔡二郎被暴雷轰死。

宋代戏文所写的蔡二郎,亦称蔡中郎,也就是汉代著名文士蔡邕,字伯喈。戏中所写的情况,只是出于民间传说。陆游在《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中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可见早在南宋前期,以蔡二郎为题材的民间文艺已广泛传唱于城乡各地。类似这种题材,在宋代说话、鼓词、诸宫调、杂剧等民间伎艺中,还有《王魁负桂英》《陈叔文三负心》《王宗道负心》等。这表明书生负心婚变现象在当时相当普遍,书生贪新弃旧、攀龙附凤的行为尤其受到市民阶层的关注。

《琵琶记》基本上继承了《赵贞女》故事的框架,但改变了原故事中蔡伯喈背亲弃妇的形象。它保留了赵贞女的"有贞有烈",但对蔡伯喈的形象作了全面的改造,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书生。为了终养年迈的父母,他本来并不热衷于功名,只是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这"三不从"导致一连串的不幸,落得个"可惜二亲饥寒死,博换得孩儿名利归"的结局。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形象

赵五娘

赵五娘,是全剧中最为光辉的人物,是一个光彩照人的贤孝妇形象。"仪容俊雅""德性幽闲"的赵五娘是个美丽端庄且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知经书,能书,善画)的姑娘,嫁与同郡(陈留郡)蔡伯喈为妻。故事发生的时候,她结婚才两个月。丈夫进京赶考,她独自一人在家侍奉公婆,承担起家庭的全部重担。饥荒年间,她把可怜的救济粮留给公婆,自己却在背后偷偷吃糠。公婆死了,无钱买棺材,她剪下头发,沿街叫卖。无钱请人埋葬公婆,她麻裙包土,自筑坟墓。然后描容上路,进京寻夫。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中,她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悄悄地作出自我牺牲,以柔弱的肩膀,承担起生活重担,既尽了心,又尽了力。在赵五娘身上体现出中华民族多方面的优秀品德。

赵五娘这一形象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民间创作的特点,另一方面她又体现着高明的道德理想。这就决定了这一形象的两重性,赵五娘这一形象集中体现了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的优点:吃苦耐劳、孝敬温顺、克己待人、勇于自我牺牲。同时也集中体现出下层妇女的弱点:过分的温顺屈从,而缺乏自主意识。过分的忍受而缺乏反抗意识,逆来顺受,从一而终。剧中的赵五娘在重重困苦中苦苦挣扎,确实表现出一种惊人的坚韧性格和自我牺牲精神,但她对自己的悲惨命运怨而不怒,悲而不愤,从未有过抗争之举,显出一种十足的奴性。赵五娘的形象具有典型意义。

蔡伯喈

蔡伯喈,被塑造成贤孝子的形象,又是一个有情的丈夫。他在京城,处于富贵生活之中,并没有忘掉父母的养育之恩。他还时时想到父母的衣食冷暖,担心父母在家挨饥受饿,还设法给父母寄钱寄信,处于锦衣玉食之中,他还有一颗对父母的爱心,还保存有骨肉之情。比之于那些投靠权贵,认贼作父,忘恩负义的衣冠禽兽来说,他确是一个有品德,有孝心的儿子。他被迫招赘牛府,生活在温柔之乡,但他时时想着家中的妻子赵五娘。他并没有因赘入牛府就忘却自己的糟糠之妻,还是那样一往深情的爱她。

蔡伯喈是一个忠于爱情,有良心,有善心的丈夫。他的形象,也是颇为感人的。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面对他的岳父大人,他连据理力争一下都不敢,则显得有点懦弱。

张广才

张广才,也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他是中华民族优秀品德"义"的化身。饥荒年间,他将得到的救济粮分一半给赵五娘,帮助她一家度日。蔡公蔡婆死后,他又赠送棺材,帮助这个弱女子葬送公婆。他救人于危难之中,有恩于人还不图报答。他那颗同情苦难之心,救人危难之心,助人为乐之心,是中华民族的善良之心,仁爱之心,无私之心在闪闪发光。因此,张广才的形象就成了千百年来人们歌颂的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折叠思想内容

《琵琶记》是高明根据长期流传的民间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改编的。据《南词叙录》透露,《赵贞女蔡二郎》原本的情节是揭发蔡伯喈一旦飞黄腾达后就背亲弃妇,停妻再娶。后来赵贞女上京寻夫,伯喈竟丧尽天良,马踩赵氏,结果他自己遭到惩罚,被暴雷震死。正如京剧的《小上坟》"啰啰腔"唱词所说:"贤慧的五娘遭马蹦,到后来五雷轰顶是那蔡伯喈。"整个剧情与《王魁》和《张协状元》相似,都是鞭挞封建士子负心忘本的卑劣行径的。但高明把《赵贞女》改编为《琵琶记》时,把蔡伯喈写成了正面人物,颂扬他是全忠全孝的典型,并且把悲剧的结局改成了大团圆。

《琵琶记》剧中说蔡伯喈原是孝子,同赵五娘结婚后感情很好。戏剧矛盾的原因是:他本来不肯上京应试,而父亲不从;他考中状元后,牛府招之为婿,他辞婚,而牛丞相不从;他想辞官归里,而皇上又不从。这就是所谓"三不从"或"三被强",证明"背亲弃妇"是被迫造成的,责任不在蔡伯喈,这便是为蔡伯喈卫护的主要关目。剧中另一条线索是写蔡伯喈入京后家乡陈留郡遇到了严重的灾荒,赵五娘极其艰难地维持一家的生计,蔡婆和蔡公在饥饿中死去后,赵五娘一路弹唱琵琶词行乞,到京师寻找丈夫。由于牛小姐的贤惠大度,终于使赵五娘和蔡伯喈团圆,并得到了朝廷的旌表。高明的创作意旨很明显是借此宣扬封建道德,他在剧本开场的《水调歌头》词中宣称:"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共妻贤。"不过,在指出其封建性的糟粕的同时,还应看到剧中存在着民主性的精华,主要是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劳动妇女赵五娘的悲剧形象。剧中通过赵五娘的悲惨遭遇,谴责了科举制度的蠹害人心,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反映了农村遭灾后的惨象,抨击了官吏鱼肉乡民的暴行,突出了元代末年的社会矛盾。

《琵琶记》总体上看,作者主观希望"为文人立心",宣传忠孝君臣的封建道德。但其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表明封建社会忠孝难以两全,在"全忠全孝"的同时又有一定批判;在宣传封建道德时,对于当时的黑暗现实也有所批判,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如牛丞相的专横、地方官的腐败。


折叠艺术成就

《琵琶记》在艺术技巧上有可以借鉴的地方。这个戏长达四十二出,但情节的处理却很紧凑密合。作者把京城牛府与乡下蔡家这两条线索的戏剧冲突交错写下来,使丞相府第骄奢豪华的生活与农村百姓的苦难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既映示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又产生了冷热对照的艺术效果。作者对语言的运用也很得体,能照应到各种不同阶层人物的身份,如牛府诸人的语言尚雅,乡村蔡家诸人的吐语俚俗,富于个性,表现在曲词上,也能用浅近的口语描摹出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

《琵琶记》的结构布置最为人称道。《琵琶记》是双线结构。一条线是蔡伯喈上京考试入赘牛府;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奉养公婆。在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中,有许多剧本都是双线结构,但在这些双线结构中,所组成的两个故事,有许多是互不相关的,它们不能彼此促进,互为增辉。而《琵琶记》的双线结构不同,它们共同敷演一家的故事,共同表演一个主题。两条线索交错发展,对比排列,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作者把蔡伯喈在牛府的生活和赵五娘在家乡的苦难景象交错演出,形成强烈对比。《成婚》与《食糠》,《弹琴》与《尝药》,《筑坟》与《赏月》,以及《写真》,都是写的很成功的篇章。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戏剧冲突,加强了悲剧的气氛。

《琵琶记》刻画了典型环境描中的典型人物。作者描写了"旷野原空人离业败"、"饥人满道"、灾害频仍、贪官污吏鱼肉乡里的典型环境,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描写了赵五娘悲惨的生活遭遇,突出了她在灾荒岁月中儿独自养亲的艰难处境,从而以她的形象体现了封建制度下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中国妇女在极端艰苦的生活环境里的美好品质。正因为如此,赵五娘的形象才长期活跃于舞台,赢得了几百年来广大读者观众的深切同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

《琵琶记》的语言,文采和本色两种兼备,既有清丽文语,又有本色口语,而最重要的则是体贴人情的戏剧语言。蔡伯喈在京城生活这条线的人物,用的是文采语言,词句华美,文采灿然,语言富于色彩,讲究字句的雕琢,典故的运用,是一种高度诗化的语言,是一种高雅的语言。这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富贵生活的环境而决定的。蔡伯喈、牛小姐、牛丞相等,都是很有知识的人,说起话来,自然就雅,这是符合人物身份的。他们生活在相府之中,住的是亭台楼阁的华屋,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用华丽的语言来写豪华的生活,才能和谐一致。赵五娘这条线的人物,用的是本色语言。自然朴实,通俗易懂,生活气息很浓。不讲究词藻的华丽,典故的运用,词句的雕琢。这是一种接近于人民生活的语言。赵五娘这条线上的人物,使用本色语言,也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贫穷生活而决定的。赵五娘、蔡公、蔡婆、张广才等,都是没有多少文化的人,自然不会咬文嚼字,子云诗曰。他们生活在农村,住的是民房,过的是农村生活,用朴素的语言来描绘这种生活,才能和谐一致。剧中两种不同的人物,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构成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这是《琵琶记》运用语言的独特之处。

《琵琶记》全剧典雅、完整、生动、浓郁,显示了文人的细腻目光和酣畅手法。它是高度发达的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的结合。不论在思想内容上,人物形象上,还是在结构和语言方面,《琵琶记》都有独特之处,值得欣赏玩味。因此,《琵琶记》是一部值得弘扬的优秀剧作。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琵琶记》所叙写的,确是"子孝与妻贤"的内容。高明强调封建伦理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戏曲"动人"的力量,让观众受到教化。在这方面,《琵琶记》产生过一些消极的作用。但高明主张戏曲必须有关风化、合乎教化的功用,把当时士大夫所不屑的南戏看作可以"载道"的工具,却意在抬高南戏的地位和价值。同时,高明能正视社会生活的真实,在肯定孝子贤妻的同时,揭示封建伦理本身存在的矛盾,展示由于封建伦理而产生的社会悲剧,而给予观众强烈的震撼。

《琵琶记》尽管从正面肯定了封建伦理,但通篇展示的却是"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和"有贞有烈"的赵五娘的悲剧命运,从而可以引发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在封建时代,恪守道德纲常的知识分子,经常陷入情感与理智,个人意愿与门第、伦理的冲突之中。《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它比单纯谴责负心汉的主题,更具社会价值。

《琵琶记》是一部劝忠劝孝之作,也是一部思想内容极为丰富的主题多义之作。在几千年的古代社会中,中华民族长期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忠孝节义等社会道德观念,包含有好的和坏的两种成份,古代的孝道亦然。在古代的孝道中,有维护父母的绝对利益,要儿子作出无谓的牺牲,作奴隶式的服从,诸如"父要子亡,子若不亡,则为不孝",或"割股救母"之类的愚孝,这是坏的。有热爱父母,善事父母,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使父母安度晚年而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是贤孝,这是好的。《琵琶记》意在宣扬贤孝,宣扬孝道中好的一面,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这对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琵琶记》的文学成就,大大超过了《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的作品。高则诚是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把戏文的剧本创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杰出作家。他在南戏发展史上的地位颇似杂剧发展史上的关汉卿。《琵琶记》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不只影响到当时剧坛,而且为明清传奇树立了楷模。所以,过去把它称为"南戏之祖"。

《南词叙录》记载:"我高皇帝即位,闻其名,使使征之,则诚佯狂不出,高皇不复强。亡何,卒。时有以《琵琶记》进呈者,高皇笑曰:'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可见《琵琶记》的影响和作者声名之盛。

《琵琶记》自问世以来,流播六百余年,一直颇受世人的关注。明清时期,不仅市井百姓户诵家传,被目为"《女通鉴》" ,而且名公士子的戏曲论著中亦常以为话题。在传承过程中,《琵琶记》为同时或后期的许多剧种所改编,传播形式多样。如昆曲《琵琶记》、越剧《琵琶记》、豫剧《琵琶记》、川剧《琵琶记》、京剧《赵五娘》、淮剧《赵五娘》等,均由高明《琵琶记》改编而成。它还被译为法文、日文,传播国外。中国戏剧家协会曾在北京召开关于评价、整理《琵琶记》的讨论会。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评价

明代魏良辅《曲律》:《琵琶记》,乃高则诚所作,虽出于《拜月亭》之后,然自为曲祖,词意高古,音韵精绝,诸词之纲领。

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金元人呼北戏为杂剧,南戏为戏文。近代人杂剧以王实甫之《西厢记》,戏文以高则诚之《琵琶记》为绝唱。"

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则诚所以冠绝诸剧者,不唯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其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问答之际,不见扭造,所以佳耳。"

明代吕天成《曲品》:"串插甚合局段,苦乐相错,具见体裁,可师可法,而不可及也。"

清初朱彝尊《静志居诗话》:"闻则诚填词,夜案烧双烛,填至《吃糠》一出,句云'糠和米本一处飞',双烛花交为一,洵异事也。"

清代黄图珌《看山阁集闲笔》:"《琵琶》为南曲之宗,《西厢》乃北调之祖,调高辞美,各极其妙。"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高明(约1307年-约1371年),元代戏曲作家。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瑞安属古永嘉郡,永嘉亦称东嘉,故后人称之为高东嘉。出身于书香门第,曾从名儒黄溍游。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年)中进士,历任处州录事、江浙行省丞相掾、浙东阃幕都事、福建行省都事等职。为官清廉, 官声颇佳。晚年隐居于宁波城东的栎社,以词曲自娱。相传明初朱元璋慕其名,遣使征召,他"佯狂不出",不久病卒。代表作为南戏《琵琶记》。诗文集有《柔克斋集》二十卷,已佚。近人冒广生曾辑其诗四十九首,词一首,刊于《永嘉诗人祠堂丛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11: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赵贞女蔡二郎故事梗概?
凝露雪靥囧囧2021.08.14浏览109次生活分享举报
1个回答
芝士回答
来自: 芝士回答2021.08.16
满意答案咨询官方客服
《琵琶记》由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改编,原故事说的是蔡二郎(蔡伯喈)一考上状元就入赘了相府,抛弃了结发妻子赵贞女与年迈双亲,而赵贞女忠贞孝顺,饥荒年代自顾不暇也不忘赡养公婆。公婆去世,她以罗裙包土修筑坟茔,之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可是蔡二郎狼心狗肺,见到赵贞女不仅不肯相认,还命人放马踩踹,这举动致使天神震怒,蔡二郎于是被天雷轰死。
        宋代南戏作品。作者不详。明祝允明《猥谈》云:“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徐渭《南词叙录》介绍曰:“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    (本文共 316 字 )     [url=][阅读本文] >>[/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11: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读《琵琶记》
2018-09-29 08:16:02


高则诚在《琵琶记》“尾声”中明言,此剧旨在“显文明开盛治,说孝男并义女。玉烛调和归圣主”。所以《琵琶记》会不同于《赵贞女蔡二郎》。也就是说,大家都是文明人,又躬逢圣主盛世,怎么能把蔡、赵二人的故事,写成是一个“负心郎”的故事呢?但直接写成一个“同心子”的故事,大概亦非高则诚所愿——“同心子”的故事不过是迎合了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心愿,至多不过是“郎才女貌”式的二人世界与自我成就而已。而《琵琶记》的旨趣,相比之下似乎更为宏大高远,即所谓“人生怕不全孝义,圣明世岂相弃”。

好一个“圣明世岂相弃”。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考察读书人的文献基础与观照维度,大体有三:经史、子集以及民间故事传说。其中,民间故事传说在对待读书人时,往往能够从实际生活、现实处境以及人性真实出发。而与民间故事传说多少有些关联的元明杂剧,亦就会提供一些与生活及现实距离相对较近的“真材实料”,也就是所谓“现实主义”的一面。不过,这种直面社会现实与人性真实、反思与批判的坚持,在表现底层民众及其生活方面或能较为客观,一转到读书人自己的日常生活及内心世界,就多少会有些畏首畏尾、左右躲闪。从《赵贞女蔡二郎》到《琵琶记》,似乎可以为证。

但作为《琵琶记》的作者的高则诚,似乎有着更深沉的考虑。如果把蔡二郎、赵贞女的故事,写成了一个“遗老、负妻、弃子”的故事,首先对作为社会文明表率的读书人形象,无疑是一个挑战乃至冲击,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亦违悖,至于是否会动摇社会及普通民众对于读书人的认知,亦不得不在顾虑之中;其次是有对圣明世以及圣主之盛治的忽视、藐视甚至于挑战之嫌疑,这一点不辩自明。

于是蔡伯喈在剧本舞台上的形象就需要进行大的调整。蔡二郎、赵贞女的故事,也不能再是一个人性和家庭的悲剧,不能是一个谴责与批判的故事,而需要彰显人性的光辉,需要照顾并实现家庭的和美团圆,需要凸显文明世界、文明人以及圣主盛治,最终还需要价值观上的另一番考量。落实下来,就是“莫道名高与爵贵,须知子孝与妻贤”,由此也就照顾到了儒家的纲常伦理,还将《琵琶记》的人生境界,由世俗意义上的“功名利禄”,提升到更高层面的价值观,即一个在读书人的家长榜样作用之下被“治理”得井井有条的“子孝妻贤”的理想家庭故事。

大概也正是在上述顾虑与考量之中,蔡伯喈为赶考而不得不与赵贞女之间的“分离”,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一段“故事”,也就成了对蔡伯喈以及赵贞女的夫妻“情义”操守的考验。在《赵贞女蔡二郎》中,赵贞女经受住了考验,而蔡二郎道德失守,未能自我保全。而在《琵琶记》中,蔡、赵夫妻双方均经受住了这人生漫漫旅途之中在所难免的“考验”,于是也就有了剧中所谓“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式的苦尽甘来”。而《琵琶记》第四十二出中圣上所旌表者,自然就一个也不能少:

议郎蔡邕,笃于孝行。富贵不足以解忧,甘旨常关于想念。虽违素志,竟遂佳名。委职居丧,厥声尤著。其妻赵氏,独奉舅姑。服劳尽瘁,克终养生送死之情,允备贞洁韦柔之德。糟糠之妇,今始见之。牛氏善谏其父,克相其夫。罔怀嫉妒之心,实有逊让之美。曰孝曰义,可谓兼全。

有意思的是,高则诚式的“文学观”,在另一个显然与《琵琶记》有着千丝万缕之关联的陈世美与秦香莲的“故事”中,得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回应。这种回应虽未伤及圣主与盛治,却毫不客气地剥下了读书人“圣人子弟”的外衣。如果将《琵琶记》中的蔡邕,与“铡美案”中的陈世美略作比较,二人行为表面上看甚为相似:遗老、负妻、弃子。更有甚者,陈世美后来还有欺瞒君王、重婚、杀妻等多重罪行。但如果细查两个故事或者两个文本,就会发现蔡、陈二人其实有着本质的不同。他们甚至可以作为古代读书人两种不同类型、不同人生境界的代表。与《琵琶记》相比,陈世美的故事,显然是对读书人毫不客气、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批判。在“铡美案”中,陈世美的种种劣行,可谓丧尽天良、忘恩负义,既违圣人之教的根本,亦无读书人点滴本色气质,徒具一副读书人的皮囊外表而已,而《琵琶记》中的蔡伯喈,书生本色已经渗入到骨子内里。所以这两个故事,一正一反、一褒一抑,为古代读书人在文学中的形象,委实增添了两个鲜活的个案。

说到陈世美秦香莲的故事,在故事的叙事方式上,多少与赵贞女蔡中郎的故事有些类似,其中都有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前者故事中有包公(包拯),后者故事中有东汉的中郎将蔡邕。将世俗故事附会在历史人物身上,形成虚实相间、相辅相成的叙事结构,大概既是一种形式的说古,亦不失为虚构故事的尝试增添一些历史真实。

不过在包拯的官场生涯之中,却并未见有过铡死状元驸马的记载。

《新刊京本通俗演义全像百家公案全传》(《包公传》,明钱塘散人安遇时编撰)第26回“秦氏还魂配世美”,其基本故事情节,与后世所传“铡美案”相符。不过其中最不同者,就是陈世美虽考中头名状元,并授翰林院编修,且久贪爵禄,不念妻子,不过他并没有被招为东床驸马。

而对于处决忘恩负义、丧尽天良、遗老负妻弃子的陈世美,《秦氏还魂配世美》中位居“太师”、在朝理政的包公,具表申奏朝廷之时,所拟决陈世美的罪名如下:

我国家进用人才,惟欲上致其君,下泽其民。迩来翰林陈世美,苟贪爵禄,欺君罔上。谋杀秦氏,忘夫妇之纲常;不认儿女,失父子之大伦。臣忝摄国柄,辅赞圣明,不言此奸若容,败乱纪纲;此奸一殄,朝仪整树。

与《琵琶记》中旌表蔡、赵阖家一族所不同者,对于陈世美这样一个状元翰林,朝廷在接到包公表奏之后即下圣旨。圣旨曰:“陈世美逆天盗臣,欺罔圣君,断夫妇之情,灭父子之恩,免死发配充军。”而包拯领旨之后,“即差张千、李万去拿陈世美、赵伯纯到庭鞫问、拷打一番。世美俯首无语,一直实招。拯拟世美配辽东军,赵伯纯配云南军”。

宋代说书人讲故事以及话本及拟话本当中,上述读书人一朝高中之后负心婚变的故事屡见不鲜。在这类故事中,读书人喜新厌旧、攀龙附凤、抛妻弃子的行为,亦广为市民听众之关注及不齿。这大概与有宋一朝社会现实之中确实存在着上述现象行为不无关系。于是乎,各类文学文本之中,借褒扬高古者来隐射现实者有之,直接针砭揭露现实丑恶者亦有之。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为考察评价喜好自矜自圣的读书人,提供了一个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的警示和提醒。

至于《琵琶记》在文学方面的得失,有论者言之曰“用力太猛”,或者是就其一味旌表颂扬而言者。不过,如果由《琵琶记》的文学文本来反观历史或者当时的社会现实,亦或者能够体味到高则诚的一番不得已的良苦用心吧。

2018年8月1日沪上


作者:段怀清
编辑:李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11: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蔡邕
蔡邕(yōng)(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早年拒朝廷征召之命,后被征辟为司徒掾属,任河平长、郎中、议郎等职…查看全部内容
关注话题

管理
​分享

百科讨论精华等待回答
详细内容
简介
蔡邕(yōng)(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早年拒朝廷征召之命,后被征辟为司徒掾属,任河平长、郎中、议郎等职,曾参与续写《东观汉记》及刻印熹平石经。后因罪被流放朔方,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权时,强召蔡邕为祭酒。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封高阳乡侯,世称“蔡中郎”。董卓被诛杀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而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年六十。[1]


蔡邕
生平
蔡邕博学多才,好辞章、数术、天文,精通音律,尤擅书法,发明飞白书。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亦称“蔡中郎”。据史书可推测出来的有两女一子,其中只有长女蔡琰有记载姓名,字昭姬,因犯讳(司马昭的讳字)《后汉书》记为蔡文姬,有名字记入史书,亦有文才。还有一女嫁给上党太守羊衜,史书上没留下名姓,但所生二子一女,大儿子早夭,女儿羊徽瑜嫁给司马师,史书上称为“景献羊皇后”、“弘训太后”;小儿子羊祜大大有名;蔡邕之孙蔡袭封关内侯,可见蔡邕有子,但名不详。或然孙子和儿子根本没有。

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上奏请求正定六经文字,得到许可。蔡邕亲自用丹砂将经文书写于石碑,再命工匠镌刻,立于太学门外。这就是熹平石经。

灵帝后期,蔡邕不容于内宠,乃亡命江海十二年,隐居于吴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一段时间,之后回到中原。有一次,他听到一块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赶快把它拣出来做成琴,音色非常美妙,而琴尾已焦,这就是焦尾琴。

董卓专权时,强令蔡邕出仕,最初蔡邕不肯,但董卓威胁说:“我力能族人”(满门抄斩),于是蔡邕赶忙坐牛车,从家乡前往洛阳报到,后拜左中郎将,封高阳乡候,颇受重用,“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燕,辄令邕鼓琴赞事。”期间大臣王允经常和蔡邕商讨,但王允常常辩论不过蔡邕,心里感到不满。董卓被杀,蔡邕伤感其遇,被司徒王允下狱,公卿们都惋惜蔡邕的才学,劝王允赦免蔡邕,太尉马日䃅(音密低)对王允说:“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奈失人望乎?”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后令吾徒并受谤议。”邕遂死狱中。

家世
本家
祖父

蔡携,字叔业,有周之胄。汉顺帝时“以司空高第迁新蔡长”。



蔡棱,字伯直,东汉新蔡长



袁氏,东汉司徒袁滂妹、袁涣姑母。



蔡文姬
蔡氏:上党太守羊衜妻,西晋时封济阳县君
孙或是从孙

蔡袭,关内侯
《蔡充别传》载蔡充祖父蔡睦也是蔡邕之孙。但根据《晋书·蔡豹传》,蔡睦应为蔡邕叔父蔡质孙,即蔡邕堂侄,《蔡充别传》误。
外孙

羊承,早夭
羊祜,西晋太傅
羊徽瑜,晋景帝司马师妻
宗亲
六世祖

蔡勋,字君严,好黄老之学,西汉平帝时为郿令。王莽篡汉初,不愿出仕王莽所立新朝而遁山隐居。

叔父

蔡质,字子文,灵帝时任卫尉,以罪下狱死。曾撰《汉官典职仪式选用》若干篇,简称《汉官典仪》,杂记汉代官制及上书、谒见等仪式。

堂兄弟

蔡谷,蔡邕在董卓麾下任官时向他商议辞官避居兖州一事。

堂侄

蔡睦,蔡质之孙,迁徙宗族避居考城。

造诣
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

唐张怀瓘《书断》评蔡邕飞白书“妙有绝伦,动合神功”。他生平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仍存四千卷。有文集二十卷,早佚。明人张溥辑有《蔡中郎集》,《全后汉文》对其著作也多有收录。

影视形象
中国中央电视台电视剧《武圣关公》(2004年):段军饰演蔡邕

电视剧《曹操》(2014年):孙万清饰演蔡邕

评价
韩菼:“栾布哭彭,朱诩葬董,伯喈一叹,未足为累。且十年亡命,三日尚书,朝廷伸国讨,国士感私恩,不妨并美也。”

马日䃅:“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21:50 , Processed in 0.27497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