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9 08: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假如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石头记+太虚幻境+李明睿】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李明睿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文化人物
李明睿(1585年-1671年),字太虚,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基本信息
本名
李明睿

所处时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江西南昌

出生日期
1585

逝世日期
1671

人物经历

万历十三年(1585年)出生,天启年间进士,李邦华、吕大器推荐,任"左中允"。敬嚷霸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三,李明睿劝崇祯放弃北京,尽快谅删灶南迁,皇帝告诉他:"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李明睿说:"天命微密,当内断圣组道笑腿心,勿致噬脐之忧。"并请崇祯勿犹豫,尽快决断。判再蒸崇祯一直有意迁都,三月初四日,崇祯对众臣说:"李明睿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于社稷,朕将何往?又功朕局乘影教太子先往南京,诸卿以为如何?"陈演反对"南迁",并示意兵科给事中光时亨,严厉谴责李明睿,扬言:"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明亡后,蓄养多妓宙杠,有八面观音和驼淋颂套四面观音,后为给事高安所得,以奉吴三桂。康熙十年(1671年),与吴伟业同年去世。

词条标签
诗人 史学家 社会活动家
李明睿
[清][公元1585年-1671年]

李明睿为[清][公元1585年-1671年]

  李明睿(1585年-1671年),字太虚,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天启年间进士,李邦华、吕大器推荐,任“左中允”。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三,李明睿劝崇祯放弃北京,尽快南迁,皇帝告诉他:“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李明睿说:“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并请崇祯勿犹豫,尽快决断。崇祯一直有意迁都,三月初四日,崇祯对众臣说:“李明睿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于社稷,联将何往?又功朕教太子先往南京,诸卿以为如何?”陈演反对“南迁”,并示意兵科给事中光时亨,严厉谴责李明睿,扬言:“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明亡后,蓄养多伎,有八面观音和四面观音,后为给事高安所得,以奉吴三桂。康熙十年(1671年),与吴伟业同年去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9 08: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崇祯皇帝朱由检自尽之后,他的三个儿子结局如何?有没有后人呢?
朱哥爱民 2023-11-09 10:35
前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月二十一日,太子少保、左都督周遇吉镇守的宁武关被李自成大军攻破。宁武关是山西三关之一,它的失守,意味着李自成的东征之路已经畅通无阻。
面对如此危急的局面,詹事府左中允李明睿上疏呼吁南迁,被兵科给事中光时亨斥为“邪说”。眼见得皇帝南迁影响太大,左都御史李邦华请求让太子和诸王先去南京。潜台词很明确,陛下可以国君死社稷,但是千万要给大明留下火种才行。然而光时亨再次跳出来反对,认为太子一旦到了南京,就会像当年的唐肃宗一样先行即位。
大学士范景文、都御史李邦华、少詹项煜请先奉太子抚军江南,给事中光时亨大声曰:“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景文等遂不敢言。—《明季北略卷二十》

议来议去也没有个说法,而等到三月十五日李自成攻破居庸关之后,想跑也已经来不及了。城破之后,提议太子南迁的范景文、李邦华自尽殉国。而大义凛然的东林党干将光时亨,则在李自成面前摇尾乞降。
崇祯帝诸子
朱由检共七子,其中周皇后生三子:长子皇太子朱慈烺、次子怀隐王朱慈烜、第三子定王朱慈炯,田贵妃生四子:第四子永王朱慈炤、第五子悼灵王朱慈焕、第六子悼怀王朱慈灿、第七子悼良王。
周皇后,朱由检做信王时候的王妃,登基之后册立其为皇后,《崇祯宫词》称皇后“颜如玉,不事涂泽”。田贵妃,素有才女之称,深得崇祯帝的欢心,据说曾经在宫中和周皇后颇有一番内斗,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去世。

而在这七位皇子之中,有四人早夭,分别为:怀隐王、悼灵王、悼怀王和悼良王。换句话说,北京城破之前,崇祯帝仍然健在的三位皇子分别为:皇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和永王朱慈炤。
北京城破之后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午时,李自成大军攻破京师的外城。崇祯帝登上煤山(今景山)眺望,发现北京城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朱由检在返回乾清宫之后,命心腹太监王之心、栗宗周、王之俊带着太子、定王和永王前去投奔成国公朱纯臣,希望他们三人能有一线生机。安排完这一切后,崇祯帝在让皇后周氏,以及皇嫂懿安皇后张氏(明熹宗皇后)自尽之后,自己带着太监王承恩,于十九日清晨在煤山自缢殉国。

朱纯臣是靖难名将朱能的后裔,他们家的成国公一爵自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起,迄今已经传承了242年,前后合计十二位公爵。可惜朱家世受国恩,朱纯臣却带头上表劝进,劝李自成做皇帝。至于三位皇子,自然也落到了大顺军手中。《明季北略》中称永王未被俘获,应该并不准确。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率大军东征山海关,与平西伯吴三桂在一片石展开激战。关键时刻,清朝睿亲王多尔衮率领的援军突然出现,两下夹击一举将大顺军击溃。而随军出征的太子、定王和永王也就此下落不明。
贼酋李志诚领马、步兵二十余万,执崇祯太子朱慈照、并其第二、第四子及太原府晋王、潞安府沈王,西安府秦王、平凉府韩王,又有西德王、襄陵王、山阴王及吴三桂之父吴襄于阵前,欲降三桂,三桂不降。—《仁祖大王实录·卷之四十五》

对于这三位皇子的最终结局,“我大清”编纂的《明史》都给出了同样的记录:“不知所终”。前朝皇子,杀之不详,放之不可,“不知所终”四个字掩盖了一切罪恶。按《明季北略》的记载,太子和定王一片石之后都落到了吴三桂手中。但大军行至永平之时,定王走丢了,此后也未曾出现在史书记载之中,南明弘光朝廷赐谥曰“哀”,称定哀王。但太子和永王的结局,值得好好说一说。
皇太子朱慈烺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顺治元年)年底,一名刘姓男子自称崇祯太子,来到太监杨玉的家中。杨太监不敢怠慢,赶紧将他送到周皇后之父周奎的家中。周奎为人吝啬小气,北京城破之前面对女婿的哀求一毛不拔,北京城破之后被李自成拷打了一番,现在已经成了惊弓之鸟,立刻就把这人交给了大清摄政王多尔衮。
其实无论这个人是不是太子,周奎把他交给清廷都没毛病。要是把他打发走,自己就说不清了。由于兹事体大,多尔衮又找来仍然在世的崇祯帝袁贵妃、以及东宫官属太监等人前来相认太子。

太子的真假并不难认,有亲外公周奎、亲妹妹长平公主在,怎么会分不出此人到底是不是朱慈烺?但是多尔衮要的并不是这个结果,如果前朝太子还活着,对于清廷的统治是不利的。于是在这位摄政王的授意之下,一片石之战中被俘的晋王朱审烜,以及归附清廷的明朝前内阁大学士谢升出面,指认此人为假太子。
对于二人的无耻行径,刑曹郎钱凤览大为愤怒,史称其“勃然语侵晋王”。而京师也有百姓痛骂谢升“禽兽无道”。“面叱升不臣”。多尔衮趁机发作,认为太子真假无所谓,但是前朝亲王和内阁大学士无端受辱,是可忍孰不可忍?全都给我下狱诛杀。
不过谢升因此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包袱,次年正月的时候离奇去世。而到了次年四月初六日,有人图谋营救太子,清廷遂在初十日将其杀害。
乙酉正月初十日,摄政王谓廷臣曰:“太子真伪无伤,但晋王明朝宗室、谢升明朝大臣,凤览呵晋王、百姓骂谢升,皆乱民也。”命系狱者尽杀。谢升早朝,见凤览与拱手,颈忽渐垂,时时自语曰:“钱先生饶我!”肿溃即死。四月初六日,凤阳民张三聚众誓救皇子,以杨生员为谋主,生员孙三应之;俱擒杀。初十日,太子遂死。—《明季南略卷之六·南都甲乙纪》

就在北京城内为了太子是真是假头疼不已的时候,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二月,鸿胪寺少卿高梦萁向皇帝朱由崧上了一封密奏,称太子朱慈烺出现了浙江。南明小朝廷大为紧张,立刻派人将其“护送”回南京,由群臣进行辨认。
包括原总督京营太监卢九德,曾经出任太子讲官的大学士王铎,以及东宫讲读官刘正宗、李景廉,东宫伴读太监丘执中在内,都认为这个所谓的太子根本不是朱慈烺。最终此人被认定为高阳人王之明,并因假冒太子而被处斩。
从一南一北几乎同期发生的两个假冒太子案来看,无论是清廷还是南明,都不想承认崇祯太子的存在。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对于清廷来说,前朝皇太子无论是杀是留,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对于南明来说,有了真太子,弘光帝朱由崧是不是要退位让贤?还嫌不够折腾么。

永王朱慈炤
自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六月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杀害之后,成组织的抗清势力只剩下孤悬海外的延平王郑家。然而就从此时开始,各地出现了打着“朱三太子”旗号反清复明活动,让清廷头疼不已。
到了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余姚大岚山中的一念和尚,打着“朱三太子”旗号,准备在康熙皇帝南巡之时将其刺杀。一念和尚著有《花拳总讲法》,是著名的武学高手,还是“江南大侠”甘凤池的师傅。
然而由于叛徒的出卖,本次起义失败,一念和尚落入了清廷的手中。此时正在余姚教书的王士元老先生,却尝到了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的滋味。有人向朝廷告密,称王士元的儿子以“和”为字辈,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又带有土字旁,明显是前明皇室的取名风格。
癸巳,上以子孙蕃众,命名之际虑有重复。乃于东宫、诸王世系各拟二十字,每一字为一世。以某字为命名之首,其下一字则临时取义以为二名,编入玉牒。至二十世后,复拟续增。—《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二》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后代子孙能够清楚区别各自的世系,为他们分别定下了字辈,其中燕王朱棣一房的字辈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至于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则按照“火土金水木”这样五行相生的顺序来选。换句话说,崇祯帝是由字辈木五行,其子就是慈字辈火五行,其孙就是和字辈土五行。
奉差查审此案的吏部侍郎穆丹如获至宝,立刻将王士元父子六人押解进京,并且将其称为“朱三”。九卿会审以后,认为朱三虽然供认自己是崇祯第四子,即前明永王朱慈炤。但我们查资料发现其第四子早在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前便已经身故。又询问了故明宫中的老太监,都称不认识此人。康熙皇帝随即下旨将王士元凌迟处死。
至是九卿等覆奏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七年前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老年太监,俱不认识。朱三明系假冒。朱三父子应凌迟处死。得旨:朱三即王士元,着凌迟处死。—《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三十五》

当年多尔衮给顺治帝和朝鲜国的战报,都明确写了崇祯三子俱在李自成军中,他怎么可能死于崇祯十七年之前?但是康熙帝和大臣们很鸡贼,对话内容根本就不提“永王”这二字。此外从崇祯十七年到康熙四十六年,已经足足过去了六十三年,哪里还有明宫中的老太监活着?即使有,这些人当年地位应该也很低,有没有见过永王都不好说。何况现在的朱慈炤已经七十六岁高龄,谁还能认得出?
不管你信不信,玄烨一面认定这个人不是永王,一面却着急忙慌地将其本人赶紧凌迟处死,五个儿子也全部斩首,果然是圣祖“仁”皇帝。
结语:如果定王确实被吴三桂丢在了永平(今属河北秦皇岛市),那么兵荒马乱之中,他的结局必然是凶多吉少。
至于太子,北太子案中的那个刘姓男子,应该就是朱慈烺本人。而永王在化名王士元之后,千辛万苦逃到了浙江,隐姓埋名六十多年,未曾想却在晚年因为字辈而暴露,从而一家老小都死在了清廷手里。
当年光时亨跳出来反对皇帝南迁,以及太子抚军江南,崇祯帝为什么犹豫?其实他心里很清楚,光时亨就是东林党的传话人,这群江南大地主反对自己去南京。因为北方赤地千里,江南却富得流油,东林党人绝不会允许皇帝看到这一幕,你必须死在北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9 09: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崇祯皇帝自杀后,三个儿子结局如何?两个被处死,一个家族兴旺
一更历史
2023-04-23 22:05
广东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北京。

时正值夜里,崇祯帝朱由检登宫后煤山举目眺望,见皇宫周边灯笼火把,人唤马嘶,声音鼎沸,知道大势已去,遂回宫。

他不愿自己的亲属家眷遭到农民起义军的糟蹋,于是亲眼看着周皇后自缢身亡,袁妃自缢摔倒凳子边。


崇祯狠了狠心,挥剑砍向了几位嫔妃,以及长女长平公主(长平公主没死,左臂被砍断)和三女昭仁公主(昭仁公主死了)。

死的死,逃的逃,彼时崇祯帝只剩长子朱慈烺(太子);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以及长平公主一女。(另据《弘光实录钞》记载:三子名慈灿,四子名慈焕)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之前,曾召唤三子:汝等改穿旧衣,今日是太子,王城破,即小民也,各自逃生去吧!万一得全,来报父母仇。——出自《绥寇纪略》

其后紫禁城风云剧变,长平公主流落凡间被轻松查捕,那崇祯的三个儿子又去哪了呢?


太子朱慈烺

明朝灭亡时,朱慈烺年方十六,由于他是正统太子身份,被各路人马视为“香饽饽”。

朱由检自缢之前,将三个儿子一起送出宫,不久就被送他们出宫的太监交给了李自成。

一年不到,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三兄弟都下落不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有传言清廷抓住朱慈烺,一时真伪之说各异。

第二年,清廷诏告天下,称是被抓者乃伪太子,旋即处死。


同一年,南明政权的福王朝廷也出现了一位皇太子,同样真假莫辨,成为轰动社会、政坛的大案。

最后,南明朝廷以该太子是明驸马都尉王昺之孙王之明假冒终了此案。

清兵攻陷南京后,该“太子”被押送北京,后被匆匆处死。由于各地连续出现“明太子之案”,所涉案者皆被处死,就算是真的朱慈烺,恐怕也难逃一劫。

因此,南明政权倒台后,南北皇太子之真伪就淡出了历史舞台。人们将目光集中在剩下的两位皇子,特别是三皇子身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朱三太子”。


朱三太子——朱慈炯

甲申之变时,朱慈炯十一岁,他与两位兄弟先被李自成控制,后流落乱世,顺治年间已有人以“朱三太子”为旗号,以对抗清廷。

如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苏北地区有朱国琪者称“朱三”公子,组织反清活动。

第二年,清兵在直隶地区(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周围,囊括天津、河北大部地区)拿获“朱慈炯”,正欲举事抗清。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起兵反叛。一个月后的十二月二十一日,一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的起义正在京师谋划之中。


起义者称“中兴官兵”,以头裹白布、身束红带为标志,定于二十三日五更时分同时在“京城内外,放火举事”。

后因消息泄露,康照为缉拿“朱三太子”和起义者,关闭京师九门,“获贼既多,斩头无地,以车满载出九门斩之,尸积如山。如是者八日!”——出自《松下杂抄》

康熙十九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全国各地都有打着“朱三太子”旗号的起义者举事,同样真假难辨。

从康熙四十年起(1701年),在浙江的绍兴、宁波等地,有张念一、张念二等人活动,他们拥戴朱三太子,打出了大明天德的年号,后集中于四明山地区抗清。

康熙对此极为关注,下令他的心腹苏州织造李煦等人探听消息,及时上报。


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二月拿获张念一等人后,康熙特派户部侍郎穆丹前往审理,特别谕令:将张念一所供朱三太子及其子等作速追拿。

四月初三,“朱三太子”在山东汶上县被抓获。据供词及其他材料证实,明朱三太子朱慈炯常年隐居于浙东大岚山,身边跟随多人,正潜谋起事,想匡复大明。

朱慈炯闻言张念一等人被抓,遂只身逃往山东。

早年间的朱慈炯与山东李方远有过一段交往,他化名张潜斋,平日寡言少语,显得有内涵。于是,李方远将张潜斋请进家来教书,培养自家子弟。

这次归张潜斋逃往山东,即到李方远家落脚。刚到山东没多久,于同年六月被抓。

同年九月十七日,朱慈炯及其五个儿子被解往北京处死。


在当代学者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外历史年表·1708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正月,先是捕获张念一,谓多人奉朱三太子居浙东大岚山,潜谋起事……六月,审结朱三太子案,凌迟者七人,立斩者六十九人,朱三太子及五子皆解京,九月杀之。”

因为有翦伯赞先生经过详细考察,加上一些正史野史进行佐证,这场发生在浙江山东两地的“朱三太子”案,其始作俑者应当是朱慈炯本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雍正时期就很少有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举事了。


家族兴旺——朱慈炤

朱慈炤与两位哥哥流落乱世后,他在邹之麟的护送下一路向南,现居于今遵义会议会址前一带。

后来邹之麟带着朱慈炤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迁至城西僻地巷口乡苦竹垭(今贵州遵义市巷口镇苦竹垭村),朱慈炤改名邹启贵。

具体算算,朱慈炤入黔从距今已过去近三百七十年,邹启贵(朱慈炤)的后裔人丁兴旺,主要居住于巷口镇苦竹垭、海龙坝、遵义三岔河、遵义南门村、贵阳南郊。

据说,当地邹姓仍保留着与朱姓不通婚的族规。

如今遵义巷口镇政府驻地西约两公里处,靠公路北侧约100米,有三座平排并列的墓,经文史专家考证后,得出“其中一座比较大的墓就是朱慈炤墓”的结论。


总之,根据现存资料来看,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其中太子朱慈烺与“朱三太子”朱慈炯应当被“连根拔除”。若文史专家考证无误,朱慈炤则留存大明正统血脉。

然而,民间有句老话:何苦生在帝王家!帝王家苦的本质就是:封建皇族万年不变的权力规则。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皇帝的日子要多爽有多爽!天选之子,唯我独尊,要啥有啥!三千佳丽,喝酒了卧美人膝,睡醒了掌天下权!

然而,光鲜艳丽背后的辛酸,却鲜有人知。

参考文献:

[1]穆剑峰.崇祯身后风波[J].文史天地,2009(12):37-4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9 09: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崇祯三个儿子最后什么结局?
太子、永王、定王,他们下场有各种版本,究竟那个是真正的下场?
关注者
93
被浏览
566,877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3
​添加评论
​分享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登录
查看全部 19 个回答

狐狸晨曦​
历史/影视撰稿人。
​ 关注
太子朱慈烺(1629年~1644年,享年15岁)。

定王朱慈炯(1632年~1679年,享年47岁)。

永王朱慈炤(1633年~1708年,享年75岁)。

都是被清朝以“假冒前明皇子”之罪杀害。

公元1699年,清朝康熙帝在南京拜祭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以此收买人心,又召谕天下,要「访察明室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

当崇祯帝四皇子朱慈炤被清廷发现,虽然他此时已经是75岁高龄,在清朝治下隐姓埋名六十多年,根本无“反清复明”之念,却还是全家都惨遭杀害!

清朝康熙帝,与明朝皇子朱慈炤

朱慈炤,1633年崇祯六年三月初七出生,生母是皇贵妃田氏,崇祯十五年三月,时年九岁封永王。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崇祯帝于煤山上吊殉国,留下太子朱慈烺、三皇子定王朱慈炯、四皇子永王朱慈炤这三个皇子,让他们各自逃散。


李自成俘虏了他们,不久却在山海关败于清军,兵败西归途中,便将三个皇子放走,让他们自谋生路。

李自成与明朝太子朱慈烺:

清军入关时,是打着“帮明朝报仇、剿灭李自成军”的旗号。摄政王多尔衮更冠冕堂皇宣布,要“善待”和“恩养”明朝宗室。断了一臂的长平公主也被安置在其外祖父周奎府上,与驸马周世显成婚。

然而,没过几个月,太子朱慈烺到周奎府上,与长平公主相认。公主和弟弟抱头痛哭,(【相见掩面泣,奎跪献酒食】),多尔衮和清廷却硬说此人是假冒太子,将他横加杀害。

长平公主遭此锥心之痛,万念俱灰。没过多久,已怀有四个月身孕的长平公主,母子皆亡,或许是服毒自尽,亦可能是被清廷杀人灭口。

当时,陪都南京有一整套明朝中枢的备份班子,如果有一位正统皇子,就可迅速凝聚人心。然而,就因为三个皇子谁都没有及时赶到,所以才爆发了“福王”“潞王”的皇统之争,直接令南京众臣人心涣散。

江北四镇的武人军阀,也因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弘光皇帝之功,得以掌握江北的军政大权,形同割据军阀。


很快,割据两湖的宁南伯左良玉,打着拥戴正统的名义起兵东进,千里江防被满清不战而下,弘光政权覆灭。

此刻,八旗兵锋已经席卷了神州大片疆土,清廷认为明朝宗室再无可资利用的政治价值,便对他们开始了大肆杀戮。

清廷不但发动“金印案”,一次处决13名被羁押在北京的明朝藩王,更公开发布谕旨:【凡故明宗室……若穷迫降顺,或叛而复归,及被执献者,无少长尽诛之!】(明朝朱氏宗室,如果是迫于无奈才投降,或者反抗过满清却又投降,或者被属下挟制投降,无分年龄老少,全部斩首!)

八旗军在攻略各府县的历程中,更将捕获的一个个明朝宗室,近乎杀戮殆尽!


隆武年间,鲁王朱以海割据浙东,自称监国,不听福州的隆武帝朱聿键号令,两相争斗中,浙东轻易丢失于满清,八闽大地无险可守。


福州陷落,隆武帝殉国,他弟弟唐王朱聿鐭自称绍武帝,血缘更近的万历帝之孙、桂王朱由榔自称永历帝,两个政权争夺南明皇位,“拥唐”“拥桂”自相残杀,才一个月功夫,就被南下的满清军队趁虚而入,占了广东,一次性处决24名明朝藩王。

凡此种种,都足以说明,没有一位能代表真正正统的皇子,给南明政权造成了多大的损伤。人人皆知,崇祯皇帝的皇子只要还在人世,单凭“正统”二字,他就是无可置疑的南明之主!其正统性之高,即使是殉国的隆武帝和永历帝也不及不上。

那么,在此期间,朱慈炤身为崇祯皇帝的嫡亲皇子,他又在做什么呢?他一方面隐姓埋名,娶妻生子,当了一个乡下教书先生,仿佛要在满清治下安心当顺民,一方面又严格按照大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规矩,给六个儿子取名,都用“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是带有“土”部的怪字。

朱元璋给燕王朱棣一脉定的取名规矩:【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为了反清复明,不知多少大明将士、汉家英雄浴血奋战,慷慨死难,他们不知抱过多少次期望,指望能找寻崇祯帝三位皇子的下落,可次次都是落空。

当其之时,满清王朝并非一手遮天,更曾有李定国、郑成功等诸位忠勇将士,累次反攻,也曾大破清军。在南明和满清相持的那些年,清军之势虽然猖獗,但海内百万忠义之士,南明数十万将士百姓,仍然心念大明,势要与满清奋战到底。

南明晋王:李定国

乘其时也,朱慈炤既真是崇祯皇帝的遗孤,大明天下本是他的祖业,是大明太祖高皇帝、一代民族英雄朱元璋的栉风沐雨,百战得国而来。他若能挺身而出,登高一呼,将给天下带来何等震动,南明将士们又将怎样士气大振?各地官吏望风景从之下,收复中原,重回旧都,或许也不是虚无缥缈的梦想了。

当然,朱慈炤不肯亮明身份,或许也有他自己的疑虑。毕竟郑成功将军是隆武皇帝钦封的“国姓爷”,李定国将军扶保的一直是永历皇帝,他们是满清的心腹大患,于崇祯烈皇的嫡系子孙,或许却也未必是福。因此,从朱慈炤看来,进可攻、退可守,留有余地,观望风色,自可随机应变,毕竟『假作真时真亦假』。

所以,当李定国西南大反攻,连斩满清名王的时候,朱慈炤在满清治下当顺民;当郑成功啸聚东海,直逼南京的时候,朱慈炤还在满清治下当顺民,他逃避责任,苟且偷生,却不敢挺身而出,其实是虽生犹死。

南明延平王:郑成功

公元1662年,永历帝昆明被杀,李定国呕血而亡,郑成功忧愤而死,不久后,李来亨投火自焚,清廷基本扑灭了神州大陆的反清烽火。

公元1668年,满清康熙帝终于宣布,从此对明朝朱氏宗室“网开一面”,放他们一条生路:「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


然而,公元1679年,崇祯三皇子、定王朱慈炯,被清廷捕获。原来他于甲申国破后,遁入空门,出家为僧,逃亡了三十多年。当吴三桂“三藩之乱”爆发后,他被一伙趁乱起兵的草莽之士裹挟,从此陷身于湘中地区。

朱三太子:定王朱慈炯

满清安亲王岳乐的大军,进剿武冈州枫木岭,将他抓获,解送京师。

然而,清廷当即翻脸,宣布:「彼时朱慈炯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便又一回指鹿为马,以“假冒前朝皇子,谋反作乱”,将朱慈炯处死!

公元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灭郑氏政权。流亡在此的众多明朝远支宗室,因为血缘和皇室距离太远,已不构成太大威胁,因此侥幸得以活命。他们被清廷收缴谱牒和印信,安置于山东、河南等地,从此务农为业。

唯有辽王一系的宁靖王朱术桂,一直作为明朝宗室在郑氏军中的代表,观礼军国大事,不甘剃发易服,为满清顺民,而是决心殉国而死:『台湾有变,我再无他往,当以身殉』!

于是,当清军克澎湖,郑克塽决定投降,朱术桂冠裳束带,佩其印绶,拜辞天地、祖宗,招耆旧从容饮别,以家财分赠之。又书五绝一首,结帛于梁,自经而绝:【艰辛避海外,总为几茎发。于今事毕矣,不复采薇蕨。 】

他的几位侧妃也盛装打扮,自缢于中堂,一同殉国殉夫:『王能全节,妾不失身;王生俱生,王死俱死。愿赐尺帛』!


自此之后,华夏疆土之内,再无大明衣冠!

宁靖王朱术桂与其诸妃塑像:

到了公元1708年,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炤被发现时,他原本只想自己妻儿们好好活下去,苦苦哀求乞命,


岂知康熙帝却不肯网开一面,而是悍然宣布:「朱慈炤虽未必有反清之行,但未必无反清之心!」将朱慈炤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连同朱慈炤的一妻一妾,六个儿子,三个女儿,一个孙子,全家十三口尽数遇害,或被迫自尽。大明崇祯皇帝的血脉,甚至是此前泰昌皇帝、万历皇帝、隆庆皇帝、嘉靖皇帝的全部血脉,至此断绝!

朱慈炤苟且偷生六十年,终究不得善终,满门灭绝,七旬老翁如此下场,固然及其悲惨,但也是他心甘情愿在满清治下当了几十年顺民,求仁得仁而已。

当然,朱慈炤忍辱负重,挣扎求存,到底也是为延续大明嫡枝、延续崇祯皇帝的血脉,也可说是情有可原。

最蠢的还是太子朱慈烺,当真相信了清廷会恩养他当一个安乐公的谎言,才几个月苦日子都熬不住,就跑到北京自投罗网,最后被亲外祖父周奎出卖,以冒牌货的身份被杀。对这种人实在没什么可同情的,只能说其下场是【活该】了。

——这样没出息的人,就算让他提前去了南京,真能中兴大明?天方夜谭吧。

相比之下,宁靖王朱术桂虽然是宗室疏属,一生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在台湾还要自己辛苦劳作,以为生计,但他最后明明可以当顺民而苟且,却甘愿殉国的风骨,不愧为一代传奇英雄朱元璋的子孙,也给大明王朝划上一个悲壮的休止符。

宁靖王朱术桂之幕:

君臣甘屈膝,一夫独悲伤。去矣东宁事,烈哉宁靖王!

捐身酬太祖,骚首泣苍穹。凛凛人如在,谁云明已亡?

相关回答:狐狸晨曦:明朝末年朱明皇帝宗室具体情况?

编辑于 2019-11-17 19:02
​赞同 1946​
​335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更多回答

知乎用户
清朝的那些统治者本身出自少数民族。

不是鄙视他们,事实是那个时候他们的水平总体很差,当然武力和杀人方面他们更高一筹。

老孙都说“驱除鞑虏”,可见对他们屠杀的憎恨。

发布于 2019-12-29 22:27
​赞同 51​
​6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知乎用户02A1IX
​ 关注
全部被清朝杀了。然后清庭宣布这些都是假货,冒充前明后裔。我朝一心为崇祯复仇,奈何沧海遗珠实难寻。

然后清庭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里,找了个姓朱的,称是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后裔。(不过这家后裔辈分并没有按照朱元璋钦定代王谱系来排辈。)

封为延恩侯,入满洲正白旗,世代祭祀明朝皇陵(明祖陵和明十三陵)。

延恩侯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

最后一代是延恩侯朱煜勋,每次祭祀明皇陵都按照传统有大批兵马跟随(负责监视),他觉得很威风。他朋友提点他,跟他说了下乐不思蜀的典故。他不以为意。

他朋友跟有司说,朱明后裔臣服两百年,无需如此靡费人手。

正赶上朝廷裁剪用度,就干脆下令把随行兵马裁了。

朱煜勋觉得这很损体面,多次上书。恰好百日维新失败,各种旧势复起。

朱煜勋又恢复了“祖制”去祭祀皇陵了。

编辑于 2020-02-12 23:4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9 11: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陈仁锡
[明][公元1579年-1634年]

陈仁锡为[明][公元1579年-1634年]

  陈仁锡(1579~1634),字明卿,别号芝台,江苏长洲人。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壬戌科文震孟榜进士第三人。
  陈仁锡少年有志,笃志好学,博览经史,年19岁即乡试中举。听说武进学者钱一本对《周易》很有研究,于是前往武进拜师。后因七次会试均落第,遂更加潜心经史之学,多有论著。天启二年(1622)终于高中进士第三人,授翰林编修。此科第一名,状元文震孟也是当时著名儒士,海内都庆贺科举得人。第二年母亲去世,陈仁锡辞官守孝三年,期满复原官,直经筵,典诰敕。
  陈仁锡秉性梗直,为人正派,以讲官而深负重望。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父子,冒请边功,并以皇上名义赐公爵,给世券,令陈仁锡草拟诰词,陈仁锡不同意。面对魏党之徒的威胁逼迫,陈仁锡毅然说道:“世上自有愿意草拟诰词之人,何必非我,头可断,诰不可草。”魏忠贤闻听大怒,记恨在心。后因陈仁锡在直经筵时,曾就王恭厂火灾、正人君子连遭不测、魏忠贤竭力大兴土木等问题仗义执言无所避讳,魏忠贤遂命党徒借陈仁锡的亲戚孙文豸作《步天歌》以悼念辽东经略大臣熊廷弼,便罗织罪名,以“造妖言、谤朝政”将孙文豸逮捕入狱,处以斩首,此案株连陈仁锡、文震孟等,幸有人暗中周旋营救,陈仁锡等才免遭不测,仅被处以削籍,追夺诰命。
  崇祯改元,陈仁锡官复原职,以右春坊右中允出任武举会试主考官。崇祯三年(1630)升为国子监司业,再直经筵讲官,以预修神宗、光宗二朝实录,升右谕德。陈仁锡深感宦情淡薄,加之身体有病,请假归养。三年后,朝廷欲起用他为南京国子监祭酒,还未上任,即病逝,享年56岁。福王时,赠詹事,谥文庄。
  陈仁锡生性好学,博识多才。凡天官、律历、方舆、水利、兵刑,象数之学皆通。讲求经世济时之学,有志于天下之事。为文深醇简洁,喜好著书立说,一生著作等身。
  著有《皇明世法录》、《续大学衍义》、《四书语录》、《性理综要》、《六经图考》、《四书析义》等。
  甪直镇   甪直,位于苏州城东南25公里,北靠吴淞江,南临澄湖,西接工业园区,东衔昆山,全镇面积115平方公里(其中澄湖水域面积40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总人口超20万。苏沪高速、绕城高速、甪直大道、东方大道等道路穿镇而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甪直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文化底蕴深厚,被费孝通先生称为“神州水乡第一镇”。镇内人文景观景点…… 详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9 11: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慈炤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明思宗第四子








收藏



0


0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朱慈炤(1633年—?),明思宗朱由检第四子、母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田氏(田贵妃)。崇祯十五年(1642年)三月二十一日封为永王。甲申之变时下落不明。明安宗谥永悼王。












































全    名朱慈炤
谥    号永悼王 [9]
封    号永王
所处时代明末、南明(清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北直隶顺天府承乾宫(今北京市东城区承乾宫)
出生日期1633年(崇祯六年)


目录

1人物生平
2轶事典故
3后世纪念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朱慈炤为明思宗与田贵妃所生之子,崇祯十五年(1642年)三月二十一日被封为“永王”。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出阁讲学。 [1]他与三兄定王朱慈炯都“眉宇并天人,诵书清圆,作字端楷。讲罢,呼:‘先生每吃茶!’音如玉”。 [2]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思宗自缢之前,将太子朱慈烺与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一起送出宫,但不久就被送他们出宫的太监交给李自成。 [3]不久,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三兄弟都下落不明。一说永王朱慈炤并未被李自成俘获,在明思宗自缢当日就失踪了。 [4]明安宗谥永悼王。 [5]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根据贵州地方的文献记载,朱慈炤在吏部侍郎邹元标之子邹之麟的监护下,亡命千里至西南,先居于遵义府城梧桐街琵琶桥(今遵义会议会址前一带),后因清军南下,形势危急,邹之麟又带着朱慈炤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迁至城西僻地巷口乡苦竹垭,朱慈炤改名邹启贵,二人以父子相称,躬耕荒郊。

据李连昌先生的研究,在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发现的《邹氏家谱》(两册)载:“甲申三月,流贼陷京师,天子之宝器竟行焚毁,悲伤我崇祯帝祖以帛自缢于山亭”,“邹元标子邹之麟(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玉河街一里三铜桥人氏),保护永王潜逃来四川遵义府马桑窝梧桐街,又,西乡里又一甲苦竹桠学堂堡为永王避难之地。”邹之麟保护永王下到遵义,为避难朱慈炤改姓邹,取名邹启贵,邹之麟后返回江西原籍。从邹启贵(朱慈炤)至今已传13代,现邹氏分为6支,100余户,300多人。在邹氏内严格规定:邹姓与朱姓不准通婚。邹启贵从京师逃出,带有信物,其中含朱慈炤玉印一枚,按长门长子相传,后传于遵义市播州区三岔河一房中,民国中期犹在,第10代邹万福亲眼所见,并告知其子邹代林。以上叙述基本上可以说,明思宗的后代部分在遵义市。

又据贵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兰东兴先生的考证:“崇祯皇帝后代在遵义”。今凡先生在“崇祯皇帝后代流落遵义考”中说:“既然永王朱慈炤在明末清初没有死于他人之手,那么邹之麟护送他来到贵州就有可能。既然邹之麟返回原籍江西,留在贵州的就只能是朱慈炤。既然邹启贵被其后代尊称为入黔始祖,那么朱慈炤和邹启贵就是同一个人。”

距今已三百五十年,邹启贵(朱慈炤)的后裔分为五支,其主要一支在今巷口镇苦竹垭附近。另四支在海龙坝、遵义市播州区三岔河、遵义城南门村、贵阳市郊区。现明永悼王朱慈炤后人仍保留着清代所修的家谱。在郑子尹编次的《播雅》“罗兆甡”传略里面就记有其父罗以忠随明永王来黔之事。

邹氏旧家谱和朱慈炤的一些信物现保留在三岔河那支族人手里,至今邹姓仍保留着与朱姓不通婚的族规。 [6-8]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朱慈炤墓
朱慈炤墓在巷口镇政府驻地西约两公里处,地名苦竹垭,靠公路北侧约100米,有三座平排并列的墓,其中两墓较大,前有石碑一通,上书:“始祖邹公(母)启贵(任氏)之墓”。另一座墓较小,碑文为“赵恩公之墓。”经贵州明史专家兰东光博士考证,在《文史天地》(2000年第6期)上撰文,认定为明崇祯第四子永王朱慈炤夫妻墓,小墓为随身太监墓。
每年清明节,各地邹姓均汇聚到此祭祖,杀猪宰羊,热烈隆重。去年南门村的邹氏后代邹代林,联络各地邹姓,集资垒砌祖垒,立碑勒石,重修家谱,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今邹启贵墓前,有两米多高巨碑两块,一块为去年立,另一块为民国年间所立。清代未立碑的原因是怕惹来杀身之祸,族中人规定,只能内部知晓,切不可泄密。 [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9 12: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YYX-17薛绍选薛绍璇+璇极分晖//YYX-16薛文宣+育德温文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假如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 ...【敬典能承志+咨尔皇四子慈炤,赋性岐嶷,育德温文。璇极分晖】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脂硏石頭記
3 人喜欢了该文章
昭明太子朱慈炤的《石頭記》



《石頭記》真作者朱慈炤:昭告天下

字字看来皆是血昭雪。是作者具菩萨之心慈,秉刀斧之筆朱,昭明太子朱慈炤撰成此书《石頭記》,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有个典故的,在明太祖朱元璋时,贪官当道,人们有冤都很难得到公正的审判。 有一穷书生,考试三年而不第,并且家中田地被占,官官相护,他无处伸冤,根本不可能去告御状,终于他想出个方法,能让太祖知道他的冤情,他出了这么个谜语,让别人猜:

何车无轮,何猪无嘴,何驴无毛,何屋无门,何书无字,何花无叶。

由于很难,很快传遍天下,也就传到了太祖的手里,太祖看了后,便把他招来问:你有什么冤情,他把所有的委屈都说了出来,贪官被斩首了,可他们总不明白书生怎么告的御状。后来,迷揭开了,所有有的秘密全在那个诗歌里:

何车无轮:古时候,农民犁地,在牛身后的拉的叫犁车,犁车是用来开荒的,那时候,人们管开荒又叫“起地”,所以“起”同“乞”,代表乞求的意思;

何猪无嘴:这个自然代表太祖本人,猪代表朱字,说太祖很少慰问国事,像无嘴一样;

何驴无毛:也代表太祖本人,太祖本来当过和尚,那时广交贤良,以天下为心,用这句和上面的那句对比,说明太祖应该管国事了,所以,这句代表的字就是“为”字,表示太祖该有所为了;

何屋无门:这个屋字通吾字,代表书生自己;

何书无字:古代的诏书都是太监念的,而太监根本不认识字,所以,诏书就是用口头来传达的,所以,这句代表的字就是“昭”;

何花无叶:这个很简单了,大家都会想到的,就是雪花了,这句代表的就是‘雪'字;

所以,整个句子连起来就是“乞朱为吾昭雪”。

天下之博学者,当数书生,令以后之人没有不为之叹服的。

天下之博学集大成者,当数《红楼梦》,昭明太子朱慈炤的《石頭記》彻底解密后令以后之世间人:没有不为之叹服的。

贾政(正文)、王夫人(亡天子)的嫡子:

贾珠(朱王:开篇就死了,随侯珠: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随国的珍宝。随珠,与和氏璧并称为:春秋二宝。“随珠和璧”或“随和”。随侯珠随秦始皇殉葬,在墓室“以代膏烛”。),

贾元春,

贾宝玉学名:贾璋

註:贾政(正文)、王夫人的嫡子=贾珠、贾元春、贾璋,珠连璧合:朱元璋(为了纪念开国皇帝老祖宗)。

印证: 元迊探惜= 冤应叹息。

影射:江山社稷、传国玉玺

朱三太子朱慈炤的儿子的名字:兟、㞷、壬、在、坤。暗指朱明先主列祖列宗,您的皇子皇孙王子王孙:人在活着:谨记甲申之难。

朱元璋朱家传统。燕王朱棣谱系: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朱慈炤下一代是"和"字辈土。

例如:明朝皇族用(朱翊钧)金水木火土金(朱怡钰)来排序,朱慈炤下一代名字的最后一个字,都有一个土字旁。

上文:朱慈炤儿子:朱在,一个"在"字(源自:朱由检的有),就充分证明《石頭記》真作者是朱慈炤,观者自知:朱怡钰(怡紅院)。

朱慈炤为朱由检与田贵妃所生之子,崇祯十五年(1642年)三月二十一日被封为“永王”。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十出阁讲学。 朱慈炤“眉宇并天人,诵书清圆,作字端楷。讲罢,呼:‘先生每吃茶!’音如玉”。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都是周金莲所岀,儿随母亲,容貌可想而知。朱由检一举目,见永王朱慈炤站在跟前,神彩飘逸,秀色夺人,【庚辰侧批:“消气散”用的好。】看看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忽又想起朱慈焕来,【庚辰侧批:批至此,昭明太子朱慈炤几乎失声哭出。】

崇祯十七年(1644年)朱由检自缢之前,将太子朱慈烺与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一起送出宫,但不久就被送他们出宫的太监交给李自成。 [3] 不久,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三兄弟都下落不明。一说永王朱慈炤并未被李自成俘获,在朱由检自缢当天就失踪了。 南明弘光政权追谥为永悼王。

孙承泽:《思陵典礼记》卷一:崇祯十五年三月二十一日,册立永王,其礼同制日:“朕恭绳祖武,仰席天休,长发其祥,幸本枝之昌后;封建厥福,宜茅土之流荣。谊既笃于展亲,典益隆于启宇。咨尔皇四子慈炤,赋性岐嶷,育德温文。璇极分晖,式谨庭趋之教;萼楼俪秀,具澟藩序之恭。朕稽古昔众建维城,而剖封必册拜于庙。彝章具在,宠命宜均。是用封尔为永王,锡尔介圭,以作尔宝。於戏!周书之命康叔,敬典在乎乂民;汉史之颂东平,问乐莫如为善。惟孝以永言垂则,惟福以永配为求。尔尚克戒怠荒,无忘忠孝。何兹带砺,以巩皇图。体朕训言,用膺多祐。钦哉!”……永王,东宫田贵妃出,以壬午封,亦十岁。癸未八月出阁,皆命吏部选新进士为简讨、国子助教等官,为待诏充讲读。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9 13: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璇极
xuán jí
释义
亦作“璿极”。指天子之位或皇室。南朝 梁 江淹《为建平王庆少帝登祚章》:“肇嗣天震,云飞璿极,戎夏 归服,民灵以戴。”《宋书·东平王子嗣传》:“故 东平冲王 休倩 託荄璿极,岐嶷夙表,降年弗永,遗胤莫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9 13: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瑄[xuān]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汉语汉字








收藏



0


0











瑄,汉语二级字, [4]读作瑄(xuān),古代祭天用的大璧:“有司奉瑄玉。” [1] [5]












































中文名瑄
拼    音xuān
部    首王
五    笔GPGG
仓    颉MGJMM
郑    码CWBK
简体部外笔画9
简体总笔画13
笔顺编号1121445125111
注    音ㄒㄩㄢ [2]


目录

1汉字字义
2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注





汉字字义

播报
编辑

◎ 瑄 xuān【名词】

(1) 古代祭天用的璧

璧,大六寸谓之瑄。——《尔雅》

瑄,璧六寸也。——《说文》

有司奉瑄玉。——《史记·孝武本纪》

(2) 又如:瑄玉(古代祭天用的大璧)




古籍解释

播报
编辑




康熙字典

《唐韵》须缘切《集韵》《韵会》荀缘切《正韵》息缘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9 14: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假如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李方远+张岱霖】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东平张氏家谱中发现的朱三太子秘闻
2016年12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分享到:
【PDF版】

   □刘传录
  清初的“朱三太子谜案”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悬疑案之一。《康熙大帝》中杨起隆自称“朱慈炯”,为明朝“朱三太子”。近日东平县沙河站镇张老庄村在整理张家家谱中发现了新线索,证明朱三太子确有其人,但不是朱慈炯。
  家谱是一个家族真实而客观的历史传承。近日基层文化工作者关中运在东平县沙河站镇张老庄村发现一部《张氏家谱》,在其卷二《候选州同诰峄峄县教谕讳字岱霖公传》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记载:“吾族岱霖公于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初三日同明庄烈皇三子朱慈焕被逮而死,今二百有六年矣……据传闻朱慈焕前避匿于淅姓王,来埕家始姓张,工书善画精舆地学……以为夏少康汉世祖未可知也,居西席外绝无谋恢复之确证幸免赤族……”
  不足百字的文字透露出的信息量却很大,“朱三太子”朱慈焕曾辗转至东平授馆为业,后被官府查获入狱,张老庄村人因藏匿而受到株连,此外同受牵连的还有写《张先生传》的李方远。
  朱慈焕为明思宗第四子,幼时被封为永王,在长大成人的皇子中排行第三。明朝灭亡那年,他刚刚十二岁,和两个哥哥一起被李自成军俘获,又一起被李自成挟裹出北京城南下。明亡后改名王士元,后潜居汶上东平交界处,更名张同观,以授馆为业。家谱中提到的张岱霖是东平县沙河站镇张老庄人,出生于康熙年间,康熙二十一年前后跟随已化名为张同观的朱慈焕读书,后考取举人,授候选州同诰峄峄县教谕。康熙四十五年,老师张同观携儿子同来,张岱霖热情接待,留住在家。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因浙江大岚山反清组织以“朱三太子”为号召而受株连,朱慈焕被山东巡抚赵世显缉捕,同年冬,76岁的朱慈焕被凌迟;连累入狱的张岱霖十月在京被害,同时被捕的李方远因窝藏罪带着一个儿子和两个仆人被发配到伯都讷(吉林扶余北)。
  家谱中的李某就是李方远,汶上县郭楼镇水口村人,康熙八年(1669年)中举人,曾任直隶饶阳知县,并曾兼署平山。据宣统《再续汶上县志》记载,李方远著有《张先生传》: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李方远在东平州一个路姓的宴席上首次见到“张先生”,其人“丰标秀整,议论风生”,是个侃侃能言的美男子,自称姓张,号潜斋,在大户张家(张岱霖家)为西宾。于是,二人交往密切,诗词往来。后来,张同观(朱慈焕)南行,二人拜别,二十多年没有通问消息。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冬,李方远卸任回汶上水口村(郭楼镇水口村),张先生自称贫困潦倒,要求谋一教职养家糊口。此后,张同观(朱慈焕)同时在不远的张岱霖家和李方远家教子弟读书。
  话说这朱慈焕隐姓埋名当了几十年私塾先生,平时待人接物,无不小心谨慎,生怕一不小心被人说破告发。唯一特别之处,就是他给儿孙们取的名字,都严格按照“和”字辈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用了一些极为生僻的字眼,引起了外界的关注。他也不够谨慎地把自己的神秘身世告诉了别人,被反清复明人士利用。
  几十年来,朱慈焕隐姓埋名、东躲西藏,并没有真正“反清复明”。但“朱三太子”的名号对清政府确实构成了威胁,所以朱慈焕含冤背上了“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明史》中说朱慈焕五岁病逝,不过是给朱慈焕硬加上了一个以“朱三太子”为名蛊惑人心的罪名。 
  “朱三太子”朱慈焕前后在东平县沙河站镇张老庄村藏匿五年左右,在汶上县李方远家隐藏两年多,与两地文人交往颇多,并在张家、李家、何家三大户任教,学生很多,李方远的《张先生传》有详记,其中写道:“论东平、汶上,凡读书者,求他写斗方扇头,不止一人。”可见朱慈焕一向好留墨宝。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21:09 , Processed in 0.05534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