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甄英莲香菱秋菱&湘灵鼓瑟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11: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蔡文姬 - 东汉末年文学家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蔡文姬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开封杞县)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蔡文姬


昭姬

所处时代
东汉末年


出生地
陈留圉(今河南开封杞县)

出生日期
约177年

主要作品
《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

目录
1人物简介
2个人履历
3代表作品
4主要成就
5人物轶事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蔡文姬(约177年—?)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履历
蔡文姬从小以班昭为偶像,也因此从小留心典籍、博览经史。并有志与父亲一起续修汉书,青史留名。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却生儿育女。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文姬归汉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蔡文姬的一生是悲苦的,“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该享有,而她却不能两全。

折叠编辑本段代表作品
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现代有同名历史剧《蔡文姬》,剧本作者是郭沫若。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蔡文姬从小以班昭为偶像,也因此从小留心典籍、博览经史。并有志与父亲一起续修汉书,青史留名。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却生儿育女。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文姬归汉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蔡文姬的一生是悲苦的,“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该享有,而她却不能两全。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轶事
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班姑蔡女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词汇




班姑蔡女,是小说《红楼梦》中的成语,第一回中空空道人的话"……其中不过几个异样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

班姑蔡女分别指的两个历史人物,即:班姑(班昭)和蔡女(蔡文姬)。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班姑蔡女







班姑蔡女:

出自小说《红楼梦》第一回中空空道人的话:"……其中不过几个异样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

"班姑":班昭,班固的妹妹,后来续写了班固《汉书》。人称"曹大家"(夫姓曹,'家'音'姑')。"蔡女":蔡邕之女。名琰,字文姬,传制"胡笳十八拍"。陷于匈奴左贤王,后曹操将其迎回中原。她俩都是一代女文豪。

这里作者嘻笑怒骂,这里作者的"无班姑、蔡女之德能",似贬实褒,内含因不被世人理解而产生的孤独、伤感的情绪。



班昭 - 东汉史学家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
所属类别 :历史人物




班昭(约45年-约117年),又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昭博学高才,其兄班固著《汉书》,未竟而卒,班昭奉旨入东观臧书阁,续写《汉书》。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班昭

  • 别称

  • 惠班

  • 所处时代

    东汉


  • 出生日期

    约45年

  • 逝世日期

    约117年

  • 主要作品

    《东征赋》、《女诫》等

  • 主要成就

    续写《汉书》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折叠早年经历

班昭出身儒学世家,父亲班彪当时已是远近闻名的学者,在父辈的影响熏陶下,班昭学问广博,很有才干。十四岁时,班昭嫁于同郡人曹世叔。 丈夫早年去世后,班昭清守妇规,举止合乎礼仪,气节品行非常好。


折叠为兄请命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久居偏远的异地,年迈思念故土,上书朝廷请求回国。班昭为求把班超召回国,上疏和帝:”班超刚出塞时,就立志捐躯为国,时逢陈睦被害,班超以一己之力,辗转异域,幸亏有陛下的福德庇佑,得以全活,至今已有三十年了。当初跟随他一起出塞的人,都已作古。班超年满七十,衰弱多病,即使想竭尽报国,已力不从心。如有突发事件,势必损害国家累世的功业。我听说古人十五从军,六十还乡,中间还有休息、不服役的时候。因此我冒死请求陛下让班超归国。班超在壮年时候竭尽忠孝于沙漠之中,衰老的时候则被遗弃而死于荒凉空旷的原野,这真够悲伤可怜啊!如果班超逝命丧异域,边境有变,希望班超一家能免于牵连之罪。”

奏章送上,和帝看后非常感动,就派遣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护,接替班超,班超得以告老返乡。


折叠朝中大家

班昭的哥哥班固著写《汉书》,八表和《天文志》未完成就谢世了。汉和帝下诏让班昭到东观藏书阁,将《汉书》续写完成。汉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宫,并让皇后和贵人们视班昭为老师,称为“大家(gū)”。每逢各地贡献珍贵稀奇物品,就叫班昭作赋赞扬。

邓太后临朝听政后,特许班昭参与政事。班昭为政勤奋,邓太后非常满意,破格加封班昭之子曹成为关内侯,官至齐国的国相。

《汉书》刚面世时,许多人读不懂,同郡马融便拜伏在藏书阁下,跟随班昭学习《汉书》;后来皇帝又下诏书叫马融的哥哥马续接替班昭,完成《汉书》。


折叠晚年经历

永初七年(113年)正月,班昭之子曹成出任陈留郡长垣长(今河南长垣县),班昭随其子到长垣就职。进入长垣以后,班昭追忆先贤,触景生情,仿班彪《北征赋》写成《东征赋》。

班昭年逾古稀而逝,享年七十多岁,邓太后身穿素服表示哀悼,并派使者监办班昭的丧事。



折叠编辑本段家族成员

祖父:班稚,汉哀帝时曾任广平太守。

父亲:班彪,字叔皮,官至徐县令。作《后传》六十余篇,为班固修《汉书》奠定了基础。

长兄:班固,字孟坚,官至中护军。奉诏修成《汉书》。

次兄:班超,字仲升,官至长水校尉。

丈夫:曹世叔,即曹寿。

儿子:曹成,字子谷。曾任长垣长。

儿媳:丁氏。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续成汉书

班昭在完成汉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三点:整理《汉书》、完成八表、传播汉书。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被牵连,死于狱中。《汉书》未成,稿本散乱。班昭继父兄遗志,在藏书阁经年累月孜孜不倦地阅读了大量史籍,整理、核校父兄遗留下来的散乱篇章,并在原稿基础上补写了八表:《异姓诸侯王表》、《诸侯王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等。除整理、续写《汉书》外,班昭在传播和普及《汉书》方面,也颇有贡献,曾教授大儒马融等诵读《汉书》。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td]
体裁
作品名称
散文
《汉书》八表、《女诫》、《为兄超求代疏》、《上邓太后疏》

《大雀赋》、《?针缕赋》、《蝉赋》 、《东征赋》、《欹器颂》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轶事折叠谏言太后

永初年间,太后的哥哥大将军邓骘以母丧为由,上书朝廷,请求退职。太后不打算批准,征问班昭。

班昭于是上疏说:“皇太后陛下美德盛行,秉承尧舜之政,广开言路,兼听狂夫、村民之见。臣下愚昧,得遇明主,敢不披肝沥胆,以报皇恩。 臣听闻最高尚的品德莫过于谦让,所以历代盛赞,神灵赐福。先贤伯夷、叔齐互让国君,天下佩服他们的高风亮节;太伯让位给季历,孔子再三称赞。因此他们美德盛传,扬名于世。《论语》说:u2018能用礼让治国,从政还有什么可为难呢?u2019由此可见,推让的美德,影响深远。

如今四位国舅坚守忠孝,主动辞官归隐,如果以边关未宁而拒绝,日后国舅或有微小过失,只怕谦让之名不可复得,尽妾之愚见,陈言于此。妾自知言不足取,聊表虫蚁之心,以报皇太后之恩。”?

太后听从了班昭的建议,同意邓骘等人的请求,于是邓骘等人得以辞官还乡。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曹大家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丰仪镇大姑村东北约500米处,墓址在较高的台地上,墓冢为圆锥形,东西长10米,高约4米,周围为耕地。1982年12月由兴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姑村尚保存清乾隆十一年铁钟一口,铸文记述了班昭的生平史略和当时的地形地貌等。[1]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范晔:(班昭)博学高才,(丈夫)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

徐钧:有妇谁能似尔贤,文章操行美俱全。一编汉史何须续,女戒人间自可传。

萧良有:班昭汉史,蔡琰胡笳。 凤凰律吕,鹦鹉琵琶。

刘克庄:为孟坚补史,班昭才学,中郎传业,蔡琰词章。

刘体信:班昭续成《汉书》,马融在当时,亦博学者,请伏阁从班昭受句读,其识见过后人远矣伟矣。

清溪徐曼仙畹兰:倾倒班昭续史才,十年别梦绕苏台。

康有为:以敬姜之德、班昭之学、秦良玉之勇毅、辛宪英之清识、李易安之词章、宋若宪之经术,列于须眉男子中,亦属凤毛鳞角。[2]







参考资料
隐藏于农田中的一抔土堆,竟然是汉代美女史学家班昭之墓2018-08-29 23:17:01 来源: 穿越天空的你  举报

分享至



在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丰仪镇大姑村东北一农田内,一个三、四米高的土堆就是汉代史学家班昭之墓。


班昭是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出身儒学世家,父亲班彪是东汉史学家,其兄班固、班超,也都是历史名人。十四岁时嫁于同郡人曹世叔,丈夫早年去世后,她清守妇规,举止合乎礼仪,气节品行非常好。


其兄班固撰写《汉书》,未完而死,她便奉皇帝之命续写完成。汉和帝时奉诏入宫, 专门给皇后及嫔妃们讲学,特别得到邓太后的信任,赐尊号“大家(音姑)”,因其夫姓曹,人称曹大家(gu)。


大姑村是班昭的婆家,因班昭墓而得名,自汉代沿用至今,村里人世代引以为豪。



班昭墓位于村东北农田中,高约三四米,杂草丛生,甚为茂盛,墓前有文物保护碑两块。其北百米就是西宝高速公路。



今村中还保存清乾隆十一年铁钟一口,铸文记述了班昭的生平事迹和村名由来。



班昭著有《女诫》一书,影响了中国女性处世规则两千多年历史。后来要求女子“三从四德”等等就是由此发端。才女已去,淹没历史的尘埃中,千秋功过任评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12: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琵琶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续琵琶》传奇残旧钞本,是工楷手钞本,其行款格式、字迹笔划极为整齐清楚。全剧共分上下两卷,计九十二叶,每叶十六行,行二十字(间有十九字或二十一字)。上卷五十六叶,卷前有二十折的目录,第二十折《陷京》尾约缺半叶;下卷仅三十六叶,首尾各有缺佚,无目录,仅散存十五折名目,第三十五折《覆命》只剩下曹操念白的四十个字,往后几乎缺佚了六折。在第二十一折开首缺页中缝处则有行楷书写的"文姬归汉"四个字,和原钞笔迹迥异,显系后人所加。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续琵琶

外文名称
Continue the pipa


含义
传奇残旧钞本

来源
《续琵琶》

目录
1由来
2红学考证
折叠编辑本段由来
红楼梦五十四回中出现的不知名剧目。

折叠编辑本段红学考证
(1)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曾以十分赞赏的笔调描绘了几出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富有特色的传奇剧目,其中就有《续琵琶》的《制拍》一折,而《续琵琶》这个传奇并不象《西厢记》、《玉簪记》那样有名,那样为人所熟知。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它的作者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因此,我们有了想进一步探讨这个传奇剧本的愿望。

(2)在清初以来的传奇剧目记载中,我们还没有看到《续琵琶》传奇的著录,但周汝昌同志在广征博引的《红楼梦新证》中却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极为重要的线索和若干资料,指出《续琵琶》传奇尚有钞本传世(虽然已经是残本),并摘引了刘廷书中的有关记载。[1]因此,更使我们对这个目前仅有的钞本产生了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同时,又值话剧《蔡文姬》和昆剧《蔡文姬》不久前在北京上演,而蔡文姬正是《续琵琶》传奇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也可以说《续琵琶》正是目前可见的有关蔡文姬的一个昆曲传统剧本。由于这几个原因的推动,我们查阅了这个钞本,并对它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究,提出了我们的一些粗浅看法,以期为百花园中推荐一个已经湮没近三百年,至今或许还有可供学习和借鉴之用的"新"剧目;再则是希望提供一个研究的题目,借以引起古典文学方面的戏剧、词曲、《红楼梦》研究者的注意,并向同志们请教,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一)

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阵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曹雪芹借经过贾府全盛时代多见多闻的贾母之口,对戏曲弹唱着实发表了一些精辟的见解。当两个说书的女先儿讲述了新书《凤求鸾》的梗概时,就被贾母打断,马上猜出了故事的结局,并且指出"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因此引起王熙凤"效戏彩斑衣",把贾母的评论称为《搿谎记》,顿使席面生春,"未曾说完,众人俱已笑倒。"接着,又由贾母提出"弄个新样儿的,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只要提琴,至于管箫合笙笛一概不用。"又"叫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抹脸。"目的在于让亲戚们听一个"发脱口齿"和歌喉的"疏导",作一番内行的艺术欣赏。可见这位贾府的权力至尊确是有着很高超的鉴赏艺术的能力,而且有阅历,有研究。这从下面一段观剧掌故的谈话中就十分清楚了:

(贾母道)"只是象方才《西楼》《楚江晴》一支,多有小生吹箫合的。"

(贾母指湘云道)"我象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奏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2]

这里,又是曹雪芹借贾母之口,道出了这几个富有艺术特色的传奇折子的共同特点:都是演员能演奏乐器的剧目。如《西楼记》是于叔夜为穆素徽唱曲用箫伴和;《西厢记》是崔莺莺听张君瑞弹琴而知音会意;《玉簪记》是潘必正和陈妙常各自弹琴歌唱,借琴曲以诉自己的心曲;而《续琵琶》则是蔡文姬在《制拍》-折中自弹自唱了自制的《胡笳十八拍》,来抒述自己颠沛的生活遭际。前三个剧目流传较久较广,直到建国以后南、北昆还都能演出(虽然由于分工的发展,能自弹自唱的演员是没有了)。唯独《续琵琶》这个剧目,不但无人演出,而且在昆曲剧本中连一折戏也没有保存,其内容和面貌二百多年来,毫无线索,竟然是一个失传的剧目。

为什么曹雪芹却在《红楼梦》里记下了《续琵琶》,还把它和《西厢记》、《玉簪记》并列?可以设想这个生僻的剧目,自有与曹雪芹特殊的渊源,也许正是曹家的私家戏。其实,演员在舞台上弹奏乐器的剧目并非仅此四折,象与曹寅同时代的洪升和孔尚任的剧作:《长生殿》的《弹词》中有李龟年弹琵琶自唱;《桃花扇》的《晚香》中有演员分列侯朝宗、李香君两侧吹弹奉酒,甚至吹打"十番",若以弹来说,更有直接影响到产生《续琵琶》的另一传奇,那就是同曹寅作忘年交的尤侗的《吊琵琶》杂剧四折,前三折以明妃自抒悲怨,第四折就有蔡琰酬酒青冢,并以《胡笳十八拍》写入琴中鼓之,以申其哀思,以上几个剧目可算是清代康熙朝的"新编历史剧"了!

在历史更久的剧本中演员打渔鼓、按檀板的科介动作也是有的,不过,这些都没有为曹雪芹所采用列举。看来,他虽然没有见过祖父曹寅,但是曹寅殁后,曹家并未就此衰败,小戏班也未必立即解散,十余万卷"楝亭藏书"也会保存下来。如果曹雪芹赶上-小段曹家繁华之时,就有可能见到过《续琵琶》传奇中几折戏的演出,当然也可能是听长辈们绘声绘色地形容过,至于读过此剧的钞本,更是情理中事。无疑,曹雪芹对《续琵琶》是极为赞赏的,并且在思想上和文艺才能上会接受一些影响,所以他才能"如数家珍"地把祖父的杰作《续琵琶》写入书中。我们认为:这不仅仅因为剧本中有个会弹琴的角色,也不仅仅是为了"忆繁华"和"梦旧家",更主要的是表现了词曲家数的曹雪芹自家的艺术才能和欣赏水平。

(二)

我们出于对于《红楼梦》的爱好,有意于进一步探索一下《续琵琶》传奇的现存面貌和内容。首先,据《红楼梦新证》所供线索,我们在北京图书馆的协助下,查阅了这个国内仅有的残钞本。据了解,此钞本系一九二七年左右张元济先生主持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藏书时,从安徽购得的怀宁曹氏所藏七十种戏曲钞本之一,是经过"一二八"炮火幸存下来的珍贵书籍。

《续琵琶》传奇残旧钞本,是一个工楷手钞本,其行款格式、字迹笔划极为整齐清楚。全剧共分上下两卷,计九十二叶,每叶十六行,行二十字(间有十九字或二十一字)。上卷五十六叶,卷前有二十折的目录,第二十折《陷京》尾约缺半叶;下卷仅三十六叶,首尾各有缺佚,无目录,仅散存十五折名目,第三十五折《覆命》只剩下曹操念白的四十个字,往后几乎缺佚了六折。在第二十一折开首缺页中缝处则有行楷书写的"文姬归汉"四个字,和原钞笔迹迥异,显系后人所加。上卷卷首钤有"听雨楼珍赏图书"白文印章一枚,此外别无其他序跋题款。怀宁曹氏所藏戏曲钞本的整理者卢前于《读曲小识》中亦仅志为"旧钞本"而不署撰者姓名,又云"反侧未宁'之'宁'字不避宪宗讳,疑出雍乾时人手笔",这个推断看来并不十分正确。当我们细读钞本,除发现几个错别字外,钞写者确是严格地遵守了缺笔避讳的制度,但又仅仅避了康熙玄烨的讳,而对于雍正胤禛、乾隆弘历、嘉庆颙琰、道光旻宁的讳都没有缺笔,如第四折《议立》董卓(唱):"威镇处动君王,千群铁骑拥西凉。"同折董卓命李儒:"将幼主废为弘农王"等是,剧中蔡琰的名字也是直写的,至于第十四折《陷狱》蔡邕(唱):"当今呵反侧未寕。"之"寕"字当是早就通行的俗写异体字,并非为避道光旻宁之讳。由此我们初步断定这是一个康熙时代的钞本,也就是说,曹寅写作的这个"传奇",不但在他生前曾演出过,而且还有钞本流传。

《续琵琶》传奇以曹操赎蔡琰修史为主线,敷衍了蔡文姬悲欢离合的故事,并描写了曹操的整个政治生涯。据我们所知,历史上也有把蔡文姬的故事写入戏曲的,在曹寅以前的元代有金仁杰的《蔡琰还汉》;明代有陈与郊的《文姬入塞》(写其将与曹操所遣还归之使者一同归汉时《别子》一场,至玉门关亦止笔);清代有南山逸史的《中郎女》和尤侗的《吊琵琶》。《续琵琶》又名《后琵琶》,是同类题材作品的佼佼者,它的创作意图是要出新意,"用证《前琵琶》之不经",故《开场》一首《西江月》词云:"'琵琶'不是这琵琶。"以便观者着眼。细读《续琵琶》剧本,确实觉得其文字精美清新,雅而不涩,其思想则颇具创见。兹就其残存的三十四折试作分析如下。

首先,《续琵琶》的主要情节除采摘《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记载外,基本上脱胎于《三国志演义》等讲史说唱。这在与曹寅相识于康熙四十二年,有机会看到《续琵琶》演出的刘廷玑所著《在园杂志》中,为我们作了一些确切的记录,他说《续琵琶》)"大意以蔡文姬之配偶为离合,备写中郎之应征而出,惊伤瘐死,并文姬被掳,作《胡笳十八拍》。及曹孟德追念中郎,义敦友道,命曹彰以兵临塞外,胁赎而归;旁入铜雀大宴,祢衡击鼓,仍以文姬原配团圆,皆真实故事,实出《中郎女》之上。乃用外扮孟德,不涂粉墨季,说者以银台同姓,故为遮饰……"

刘廷玑这段话大都是可信的,但有不正确的地方。如全剧剧文中并未有丝毫"胁赎"的痕迹,相反倒是曹操应文姬之告急文书,才命曹彰出兵,击败了劫杀左贤王的乌桓国王。接着又派董祀"赍了黄金白璧去单于处赎取娘娘"。刘文中"仍以文姬原配团圆"一句,却透露了现已缺佚的后六折的主要剧情。

另外,"用外扮盂德,不涂粉墨"两句,则不但解释了剧本中对曹操这个角色是什么行当饰演的疑窦,更重要的是指出了《续琵琶》传奇作者的一个重大的艺术创造,完全突破了"粉脸藏奸"的扮相。他敢于打破宋代以来把曹操当作"奸雄"的正统观念,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智谋、有魄力,求贤若渴,爱才如宝的英雄形象。在好几折戏中,传奇作者舍弃了《三国志演义》中割须弃袍、左慈戏弄等足以损害曹操形象的狼狈处境;在写到祢衡击鼓时也突出了曹操宽厚的一面,而且还从向来是戏曲中的奸雄形象曹操口中说出了"今各路诸侯合兵百万,足以寒奸贼之胆,动忠义之心"这样的话。

在剧本中,几个主要角色都是注明了行当扮相的,如董祀上场为"生巾服上";蔡邕出场为"外苍冉巾服";文姬、侍女上场为"旦引贴惜春、抱琴上",以及"净扮董卓金冠蟒服上"、"末扮伍孚朝服束甲带刀上"等等,但对主要人物之一曹操的出场却并未注明由什么行当来扮演,先是"曹操冠带引众上","曹操冠带上",后为"杂持爪棍伞引曹操金冠蟒玉上",因为按一般传统观念曹操一角总是由大白粉脸的净角来扮演的,所以就不必注明;当然也可以认为是为了要和董卓的"净"避开所以不写,正如董卓在剧本中只写"净"不写"董",那是为了避免和董祀混淆。但是刘廷玑如实记录演出实况中,确是写明了"用外扮孟德,不涂粉墨",这一点是可以使人深信的。

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传奇作者为了取得人物内心性格和外观形象一致所作的一个大胆的创新,是《续琵琶》传奇的一个重大的成就。试想二百多年前一个封建文人塑造了这样一个曹操的艺术形象确属非易。如果没有刘廷玑的这个记录,我们也许将会永远无法充分认识到《续琵琶》这部作品所具有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了。至于"说者以银台同姓,故为遮饰"云云,以曹寅之身份地位,文史修养,断不会浅薄至此,仅仅因为与曹操同姓而加以饰伪,似乎是不可能的。虽然,把历史上的名人引为自己的祖先而自豪这种可能性是有的,象关汉卿写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就可能有这样的意思,但决不会有一个姓秦的作者去写秦桧,因为同姓而加以"遮饰",要知道曹操也是已经被人骂了几百年的"奸臣"呀!我们认为:主要还是曹寅以他的历史知识,结合他的某些较开明的思想和文艺修养,才为我们创作了我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把曹操作为正面人物来表现的剧目。

其次,《续琵琶》传奇作者通过"蔡文姬故事"为主线,还强烈地表现了当朝统治者比较缓和的民族政策,正是在这一点上才使《续琵琶》传奇有了比同类题材作品更多的新意。我们从曹寅在康熙朝显赫的政治地位和江宁织造等重任来看,这不但由于他是内务府包衣,又是康熙帝玄烨的奶兄弟,因而深胤圣眷隆恩。实际上他是受玄烨密旨在江南结交故明遗民,联络汉族上层人士,负有诸如"统战"等特殊使命的人物,因此,可以认为曹寅是懂得"和亲"对稳定封建政权的深远意义和影响的,他自然会赞成"民族和睦"政策,而且在《续琵琶》中用艺术实践来体现这种思想。所以《续琵琶》对剧中出现的昭君幽魂也是给以肯定的,即使它仍然袭用了马致远"汉宫"等昭君戏中"失意丹青,远嫁异域"的悲剧内容,却已将"为国和亲,名垂青"的新意灌输进去了,因而全剧在对蔡文姬故事的铺叙中,给人以另一种思想艺术的形象。剧本从蔡邕《却聘》开始写到文姬"原配团圆",肯定了蔡文姬的一生。前面说过"原配团圆"的喜剧结局,是在残佚部分中。我们只能从第十五折《探狱》中知道,这个"原配"是指蔡邕亲自向前来探监的学生董祀所说"将小女文姬与汝为配"的照应,不过蔡邕遗命的实现却是出于曹操的成全。这种情节安排,这种表现手法,也是前所未见的。

当然,《续琵琶》传奇也还有着一般传奇的通病,也有"冗折"和"废场子",也有语句雕琢,堆砌典故,强凑声韵方面的反映,但是它主线明确,故事集中,枝蔓不杂,加上一些艺术技巧上的优点,应该说是个较好的传奇剧本。

(三)

关于《续琵琶》这个剧本未能在舞台上流传下来的原因,我们认为除了它的排场雄伟,一般私家戏班难以演出外,或许钞本不多,又未经刊刻,且自曹家抄没以后再演出已有所不便,因而剧本也就鲜于见到了。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是,正如前面所说过的,曹寅在这个传奇里把曹操作为一个正面人物来安排,这在封建社会里,是不易为一般有正统观念的人所接受的。我们在这个剧本中没有发现什么可以触犯清廷文网的违碍之处,其主线甚至还是根据了小说讲史的故事。在剧中,曹寅只不过是把曹操作为一个有谋略、有魄力的英雄形象来刻划罢了。如第三十一折《召宴》,一支《大红袍》曲概括了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让县自明本志令》等数篇诗文的内容,真是自然挪来,不露缝折,可以认为这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替曹操翻案的戏。

当然,在指出曹寅的这个《续琵琶》传奇所表现对曹操的一些新的看法的同时,我们也并不反对和排斥传统戏剧中几百年来艺人们精心塑造的白脸曹操那个奸诈多智的形象,何况加上它们已有了千锤百炼的唱、念表演艺术,例如昆曲的《议剑》《献剑》里的曹操;或者京剧的《捉放曹》《马踹青苗》《华容道》里的曹操,甚至象《战宛城》这样的戏,只要剔除其猥亵的表演,也还可以作为传说中曹操一段罗曼史而予以保留。我们的想法是:对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表现在"史学"上应务求其真实,但在"艺术"上尽可以"百花齐放"。

最后,再谈一谈《续琵琶》传奇的版本,限于我们的见闻,目前还只见到这样一个残旧的钞本。不久前,承周汝昌同志赐教,说是前几年曾有一位朋友告诉他在上海某处见到过一个"刻本",但是因为在运动中信件被抄走,现在已无从查找,因此这个"刻本"的线索,也就有断线之可能。所以我们在此呼吁了解这个线索的同志能提供出来,使淹没多年的古籍能够为进一步研究戏曲、研究《红楼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12: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戏曲红楼】之《惠明下书》
花木秾 2021-10-29   |  453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惠明下书》为《南西厢记》第十一出。南西厢记,以南曲演唱《西厢记》故事的南戏或传奇剧本的通称。系与王实甫的北曲《西厢记》相对而言。宋元南戏有佚名《崔莺莺西厢记》,明初南戏有李景云《莺莺西厢记》;今均不传,仅存残曲。明李日华据王实甫《西厢记》改写为传奇剧本《南调西厢记》,通称《南西厢记》,三十六出。情节文字多据王《西厢》,唯曲词改用南曲,为今通行本。其后嘉靖时陆采又因不满李作而另撰《南西厢记》,通称《陆天池西厢记》,二十七折。情节亦与王《西厢》基本相同,但曲词“悉以己意自创,不袭北剧一语”(凌濛初《谭曲杂札》)。

《惠明下书》 第54回 南西厢记
葵官上演 正月十五 贾母内院 不用抹脸
54回节目单:
【芳官唱《寻梦》】----影射芳官自己。
【葵官唱《惠明下书》】----影射葵官自己。
【文官吹一套《灯月圆》】----这是文官的故事。
【《西楼·楚江晴》】----这是凤姐和贾瑞的"西堂故事"。
【《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这是黛玉、元春故事。
一时,梨香院的教习带了文官等十二个人,从游廊角门出来。婆子们抱着几个软包,因不及抬箱,估料着贾母爱听的三五出戏的彩衣包了来。婆子们带了文官等进去见过,只垂手站着。贾母笑道:“大正月里,你师父也不放你们出来逛逛。你等唱什么?刚才八出《八义》闹得我头疼,咱们清淡些好。你瞧瞧,薛姨太太这李亲家太太都是有戏的人家,不知听过多少好戏的。这些姑娘都比咱们家姑娘见过好戏,听过好曲子。如今这小戏子又是那有名玩戏家的班子,虽是小孩子们,却比大班还强。咱们好歹别落了褒贬,少不得弄个新样儿的。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只提琴至管萧合,笙笛一概不用。”文官笑道:“这也是的,我们的戏自然不能入姨太太和亲家太太姑娘们的眼,不过听我们一个发脱口齿,再听一个喉咙罢了。”贾母笑道:“正是这话了。”李婶薛姨妈喜的都笑道:“好个灵透孩子,他也跟着老太太打趣我们。”贾母笑道:“我们这原是随便的顽意儿,又不出去做买卖,所以竟不大合时。”说着又道:“叫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抹脸。只用这两出叫他们听个疏异罢了。若省一点力,我可不依。”文官等听了出来,忙去扮演上台,先是《寻梦》,次是《下书》。众人都鸦雀无闻,薛姨妈因笑道:“实在亏他,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用箫管的。”贾母道:“也有,只是象方才《西楼。楚江晴》一支,多有小生吹萧和的。这大套的实在少,这也在主人讲究不讲究罢了。


(崔莺莺上。)
崔莺莺  (六字调淘金令)恹恹瘦损,

             那值春光尽。

             罗衣宽褪,早是神劳顿,

             能消几度黄昏。

             目断行云,

             奈人远天涯近。

     (夹白)    呀!

(红娘暗上。)

崔莺莺  (六字调淘金令)只索要自温存惮出闺门,

     (夹白)    可恨红娘,

     (六字调淘金令)她影儿般不离身。

红娘   (白)     吓小姐。

崔莺莺、

红娘   (同白)    (红娘)(瞒着什么娘)?

崔莺莺  (白)     你几时来的?

红娘   (白)     红娘么,是“影儿般不离身”来的。

崔莺莺  (白)     红娘,我也瞒你不得了。

     (六字调淘金令)我从见了那个人,

             兜的便可亲。

             咏月吟诗,依着前时韵。

众喽啰  (内同白)   杀!

(崔母上。)

崔母   (白)     啊呀不好了!

     (念)     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白)     啊呀我的儿哪里?

崔莺莺、         

红娘   (同白)    (母亲)(老夫人)。

崔莺莺  (白)     为何这等慌张?

崔母   (白)     那孙飞虎带领五千人马,围住庙门,要掳你去做押寨夫人,这便怎么处?

崔莺莺  (白)     吓,有这等事,啊呀!兀的不痛煞人也。

崔母、

红娘   (同白)    啊呀(我儿)(小姐)醒来。

崔莺莺  (红衫儿)   听罢伊言,心不忍。

             此祸临身。

             苦教人进退无门,

             如今怎生把袖梢儿揾不住啼痕。

众喽啰  (内同白)   杀呀!

崔莺莺  (红衫儿)   听喊杀声怎禁。

     (夹白)    娘呀!

     (红衫儿)   休得要爱惜莺莺,我甘心自殒。

崔母   (白)     儿吓!

     (东瓯令)   那厮如狼虎,尽胡行,

             道你莲脸生春眉黛颦。

             更有倾城倾国杨妃貌,多姣俊,

             恣情劫掠要成亲,教我泪盈盈。

(长老上。)

长老   (白)     啊呀不好了!

     (念)     灾来怎躲,祸至难逃。

     (白)     啊呀老夫人在哪里?

崔母   (白)     长老,贼势如何了?

长老   (白)     那孙飞虎带领五千人马,围住寺院,要掳小姐去做押寨夫人,这便怎么处?

崔母   (白)     长老,事已急了,你到两廊下去说:不论士庶人等有能退得贼兵者,愿将莺莺小姐妻之,决不食言。

长老   (白)     是。待贫僧去问。

             喂,两廊下听者。

众僧人  (内同白)   吓。

长老   (白)     老夫人有言,不论士庶人等,有能退得贼兵者,愿将小姐妻之,决不食言。可有?

众僧人  (内同白)   没有。

长老   (白)     呀!没有。待我倒那边去。

             喂……

(张生上。)

张生   (白)     呀,长老!长老!

长老   (白)     吓,啊呀,原来是张相公。

张生   (白)     长老,我有退兵之策,何不早来说。

长老   (白)     呀,张相公有退兵之策?

张生   (白)     正是。

长老   (白)     请稍待。

             吓,老夫人。

崔母   (白)     长老。

长老   (白)     此间,张相公有退兵之策。

崔母   (白)     如此,请进来。

长老   (白)     吓,张相公,老夫人相请。

张生   (白)     是。

             吓,老夫人。

崔母   (白)     先生。

张生   (白)     小姐。

红娘   (白)     小姐免见。

张生   (白)     礼不可缺。

崔母   (白)     先生,计将安出?

张生   (白)     老夫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赏罚分明,其计必成。倘退了贼兵,老夫人便怎么?

崔母   (白)     方才与长老讲过的,不论士庶人等,有退得贼兵者,愿将小女妻之,决不食言。

张生   (白)     如此,请了,浑家进去。

崔母   (白)     我儿随我进来。

红娘   (白)     张先生,你是清早进午膳,尚早哩。

张生   (白)     红娘姐,你是一脚跌在炉坑里。

红娘   (白)     怎讲?

张生   (白)     你倒是饱温了,哈……

红娘   (白)     呀啐!

长老   (白)     哟……这时候还要取笑么?

张生   (白)     长老,我如今用着你了。

长老   (白)     贫僧又不会相持厮杀,要我何用?

张生   (白)     哪个要你相持厮杀,只要你与贼人答话。

长老   (白)     讲说什么?

张生   (白)     待我教导于你。你就说,老夫人有言:本当将小姐送到阵前与将军成亲。一来丧服在身,二来惟恐将军不利。将军休得鸣锣击鼓,惊坏小姐岂不可惜。请将军把人马暂退一箭之地,待等过了三日,功德完备,脱去孝服,换上喜衣,送到阵前,与将军成亲如何?

长老   (白)     是,是,是。待我再来。

             喂,将军答话。

孙飞虎  (内白)    怎么讲?

长老   (白)     老夫人有言。

孙飞虎  (内白)    吓。

长老   (白)     本欲将小姐送到阵前,与将军成亲。一来孝服在身,二来惟恐将军不利。将军休得鸣锣击鼓。

孙飞虎  (内白)    唔。

长老   (白)     倘惊坏小姐岂不可惜。请将军把人马暂退一箭之地,待等过了三日,功德完备,脱去孝服,换上喜衣,送到阵前,与将军成亲如何?

孙飞虎  (内白)    过了三日若不送回成亲呢?

长老   (白)     张先生,过了三日若不送出去呢?那还了得。

张生   (白)     任凭将军处置。

孙飞虎  (内白)    既如此,众喽啰将人马退回一箭之地者。

众喽啰  (内同白)   吓。

长老   (白)     哈……倒是你们读书人。三言两语,就把贼人退了。

张生   (白)     长老,这是小生初出茅庐第一功也。

长老   (白)     张先生,你先不要报功,过了三日,若不送出去,那还了得。

张生   (白)     长老,我有一故友,此人姓杜名确,号为白马将军,现在蒲关镇守,待我修书一封,请他前来,擒拿贼子,如同探囊取物耳!

长老   (白)     既如此,就请张先生修书。

张生   (白)     待我修书一封。

长老   (白)     如此,待贫僧磨墨。

张生   (干念一封书) 洛生珙拜兄,

             今日何期遇难中。

             孙飞虎,逞凶,

             劫掠民财强聚众。

张生   (白)     长老,哪个为媒?

长老   (白)     贫僧为媒。

张生   (白)     和尚为媒,极妙的了。

     (干念一封书) 崔相国家并仆等,

             一旦如鱼困釜中。

     (白)     退了贼兵就要成亲的呢。

长老   (白)     只怕来不及。

张生   (白)     吓,来不及么,哎!不写了。

长老   (白)     吓,吓,就成亲如何?

张生   (白)     啊呀妙吓。

     (干念一封书) 仗威风,破群凶,

             颠沛来缄恕不恭。

     (白)     书已写完,差哪个前去?

长老   (白)     我有一个徒弟名唤惠明,此人心粗胆大,他倒去得。

张生   (白)     唤他来。

长老   (白)     张先生,此人性如烈火,等他来时,须要用言语激发于他,方可去得。

张生   (白)     是,我已记下。

长老   (白)     待我去唤他。

             惠明哪里?惠明快来。

(惠明上。)

惠明   (白)     来也。

     (上字调粉蝶儿)听得——

     (夹白)    嗨!

     (上字调粉蝶儿)传呼。

长老   (白)     惠明,那孙飞虎带领五千人马,围住寺门,你还要这么慢慢腾腾的么?

惠明   (白)     咳!

     (上字调粉蝶儿)不觉得心头起火。

     (白)     师父。

(惠明拜。)

长老   (白)     罢了,过来见了张相公。

惠明   (白)     张相公。

(张生作打量。)

惠明   (白)     咳!阿弥陀佛。

张生   (白)     长老,就是此人么?

长老   (白)     就是此人。

张生   (白)     我看他,人不出众,貌不惊人,他如何去得?

长老   (白)     待老僧去说。

             惠明,有封书信,命你下到蒲关白马将军处投递,你可愿去?

惠明   (白)     拿来!

长老   (白)     道你人不出众,貌不惊人,你如何去得?

惠明   (白)     谁说?

长老   (白)     张先生。

惠明   (白)     俺偏要去!

长老   (白)     去不得,回避了。

惠明   (白)     呔!俺如今是偏要去!

     (端正好)   不念法华经,

             不礼那梁皇忏。

(惠明走圆场。)

惠明   (夹白)    我撇下这僧伽帽。

     (端正好)   我脱下了,这偏衫,

             只我这杀人心,逗起英雄胆。

     (夹白)    只我这两只手。

     (端正好)   把那乌龙尾钢椽揝。

长老   (白)     惠明,敢是你贪?

惠明   (白)     非是俺贪。

长老   (白)     莫不是你敢?

惠明   (白)     也不是俺敢。

     (滚绣球)   我知他们,

     (夹白)    怎生唤做,

     (滚绣球)   打参。

     (夹白)    我大踏步,

     (滚绣球)   直杀入虎穴龙潭。

长老   (白)     惠明,敢是你搀?

惠明   (白)     非是俺搀。

长老   (白)     敢是你揽?

惠明   (白)     也不是俺揽。

     (滚绣球)   这些时,吃几个菜馒头委实价口淡。

             俺将那五千人,

     (夹白)    也不索,

     (滚绣球)   炙爆个煎爁。

             腔子里热血权消渴,

             肺腑内生心且解馋。

张生   (白)     好一腌臜和尚。

长老   (白)     正是。

惠明   (白)     唔……

     (滚绣球)   有甚腌臜。

长老   (白)     惠明,那孙飞虎有五千人马,将寺院团团围住,你可敢去不敢?

惠明   (白)     师父,你那里问小僧敢也不敢。

     (倘秀才)   我这里,

     (夹白)    启大师,用咱……

     (倘秀才)   也不用咱,

             飞虎将声名播斗南。

     (夹白)    那厮能淫欲,

     (倘秀才)   会贪婪,

     (夹白)    诚何——

     (倘秀才)   以堪。

长老   (夹白)    为何不念经文?

惠明   (滚绣球)   我的经文也不会谈,

             那逃禅也懒去参。

长老   (夹白)    逃禅呢?

惠明   (夹白)    只我这戒刀头。

     (滚绣球)   近新来将钢蘸,

     (夹白)    铁棒上,

     (滚绣球)   没半星儿土渍尘缄。

     (夹白)    别的来,僧不僧,俗不俗,

     (滚绣球)   女不女,男不男。

     (夹白)    他则会斋的饱,

     (滚绣球)   向那僧房中胡渰。那里怕焚烧了

     (夹白)    兜率,

     (滚绣球)   似伽蓝。

             则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

张生   (夹白)    此有书信,

惠明   (夹白)    凭着这,

     (滚绣球)   济困扶危书缄。

张生   (夹白)    有勇无惭。

惠明   (夹白)    嘿!

     (滚绣球)   有勇无惭。

长老   (白)     惠明,他若放你过去还好。

惠明   (白)     师父,他放咱过去便罢。

长老   (白)     若不放呢?

惠明   (白)     他若不放,哎呀师父吓!

     (白鹤子)   着几个小沙弥,

     (夹白)    将幢幡和那宝盖擎,壮行者,将杆棒镬杈担。师父,你与俺排阵脚,将众僧安,俺撞钉子——

     (白鹤子)   要把贼兵探。

     (夹白)    远的破开步,将铁棒撇,近的顺着手把戒刀钐。小的提起来把脚尖跺,大的板下来将骷髅勘。我只瞅一瞅!

     (白鹤子)   古嘟嘟翻了海波;

     (夹白)    我晃一晃,

     (白鹤子)   厮琅狼震动了山岩。

     (夹白)    我脚踹地,

     (白鹤子)   卒律律地轴摇,我手板着忽剌剌天关撼。

张生   (白)     惠明此去必然成功。

长老   (白)     正是。张先生请到后面用茶。

张生   (白)     请。

长老   (白)     请。

(张生下。)

惠明   (白)     师父,与俺助威风擂一阵鼓。

(内擂鼓。)

长老   (白)     阿弥陀佛。

惠明   (白)     仗佛力——

     (煞尾)    呐一声喊,

     (夹白)    绣幡下,

     (煞尾)    遥见英雄俺。

     (夹白)    俺教那半万贼兵,

     (煞尾)    就吓,吓破他的胆。

     (白)     走!走!走!

(惠明下,长老随下。)
(完)

+关注
undefined
花木秾
共 87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12: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石泉边话红楼》元春之二十 《惠明下书》戏说祸从天降
2022-05-27 22:27:10 来源:鲁网大字体小字体扫码带走打印


  作者:柳延秀

  元宵夜宴的故事发展到听曲《将军令》,已经到三更时分了,虽然夜深天寒,但书中人兴头正劲,挪进暖阁,将快乐进行到底。按贾母意愿,只提琴和管箫合奏,笙笛一概不用,梨香院小戏班的芳官唱了一出《寻梦》,葵官唱了一出《惠明下书》,文官们吹了《灯月圆》。这三出戏,同样也是别有深意。

《白石泉边话红楼》元春之二十 《惠明下书》戏说祸从天降

  一是《牡丹亭·寻梦》。《牡丹亭》是一部古代爱情剧,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剧中女主人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美丽聪慧,天真烂漫。一天,她私自跟丫鬟春香到后花园游玩,看到满园春色,触景生情,感慨年华虚度。回到闺房困乏,进入春梦,与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畔梦中幽会;此后一病不起,怀春而死。父亲在女儿的墓地旁建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杜丽娘死而还魂,两人共同演绎了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恋。

  戏中杜丽娘的母亲惊醒了她的春梦,责之以不做针线、不读书史;虽然母亲严命,但从此害起了相思病,决意再去花园追寻梦中痕迹。惊梦,惊破了她的青春萌动;寻梦,寻找她自主婚姻的美好梦想。其中的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为精典名句。寻梦刚开始,她看什么都好,来到牡丹亭畔,很兴奋地见到湖山石边的一景一物,开始回想梦里和柳梦梅的缠绵厮连。但很快就认识到这只是一场梦, 一场虚幻,心情慢慢转为悲凉,最后由悲凉转为无望地呐喊,心中多么希望能像花草一样自由地恋爱。

《白石泉边话红楼》元春之二十 《惠明下书》戏说祸从天降

  二是《南西厢记·惠明下书》。主要情节:草寇孙飞虎带领五千人马,围住相国寺寺院,要强虏崔莺莺做押寨夫人。此时张珙亦在寺中,急修书给故友白马将军杜确,以求解围。为遣送此信,寺中和尚惠明,自愿前往,单身闯出重围,直奔蒲关白马将军处下书求救。链接其中一段唱词:

  众喽啰 (内同白) 杀!杀!杀!

  崔母  (白)  啊呀不好了!

  (念)  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白)  啊呀我的儿哪里?

  崔莺莺         

  红娘  (同白)(母亲)(老夫人)。

  崔莺莺 (白)  为何这等慌张?

  崔母  (白) 那孙飞虎带领五千人马,围住庙门要掳你去做押寨夫人,这便怎么处?

  崔莺莺 (白) 吓,有这等事,啊呀!兀的不痛煞人也。

  三是《灯月圆》。是一部清代自然主义的文学作品,侧面反映了明清骄奢淫逸的社会风气,行乐放荡的生活方式。它与著名的《金瓶梅》、《肉蒲团》等都是明清艳情小说的代表。《灯月圆》中虽然有大量露骨情欲性爱描写,但其中为数不少的诗词,独具匠心,因时而作、因人而作,切合人物身份和情节发展,凸显了作者卓越不凡的文才,而使这部作品不至因为色欲描写,而简单列入“淫秽”的庸俗文学中。

《白石泉边话红楼》元春之二十 《惠明下书》戏说祸从天降

  看!这三出戏 ,《寻梦》是一场虚幻,《惠明下书》多么热闹、多么精彩,特别台词“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在元宵之夜多么刺耳、多么不吉利!其实,春节前宝玉的裘衣,在舅老爷家沾上了“火”;戏演《观灯》宝玉外走时,贾母又嘱咐说:仔细天上吊下“火”纸来烧了,这些“火”,都是“祸”到家门的暗示!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这是作者借助元宵豪华盛宴,描写书中的贾府、现实中的年府,灯圆月圆之夜,醉生梦死,花团锦簇,其实暗地已经祸从天降,祸到家门,但局中人却浑然不知,还在做着最后的一享贪欢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12: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寻梦》的“新样”演唱方式
原创2017-05-17 08:31·杂谭

作者 朱萍 麻永玲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写贾府元宵夜演戏到半夜,贾母让外班小戏子们休息,临时把家中小戏子们叫来,让亲戚们听听自家家乐的“新样儿”演唱,言及“才刚八出《八义》闹的我头疼,咱们清淡些好······少不得弄个新样儿的。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只用萧和笙笛,余者一概不用”。

各版本此处对伴奏乐器的描写不同,总体来说,均强调“只用”少量乐器伴奏。减少伴奏乐器,一可达到贾母要求的“清淡”效果,二可突出人声之美。清梁章钜《浪迹续谈》卷六“文班武班”说:“若徒赏其低唱恬吟,则但令一人鼓喉、和以一笛足矣。”正如文官所说:“不过听我们一个发脱口齿,再听个喉咙罢了。”贾母又叫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抹脸,只用这两出叫他们二位太太听个助意儿罢了。若省了一点儿力,我可不依”。这正是为突出唱功而要求的。

《寻梦》、《惠明下书》都是各自脚色最见唱功的戏。《寻梦》为《牡丹亭》第十二出,以不易扮演闻名。乾隆间戏曲选本《审音鉴古录》中《琵琶记·镜叹》后批语说:“最艰于排演如《寻梦》、《玩真》,内含情境,外露春生。”徐扶明也说《牡丹亭》中《寻梦》、《玩真》“都是独脚唱功戏”,着重抒发人物内心情感,戏曲行语谓“人包戏”,演员要靠真本领才能演唱得好(《<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惠明下书》为北《西厢》第二本楔子,《审音鉴古录》载其别名“跳慧明”,对脚色身段要求很高。昆剧之净多为男脚,昆剧中“净、外、老生等男脚的唱口要求用宽阔宏亮的真嗓”,唱的戏称“阔口戏”(《中国昆剧大辞典》)。而贾府家乐为女班,司净的葵官要用真嗓唱“阔口戏”《惠明下书》,更见功夫。

芳官“新样”演唱《寻梦》时,“众人鸦雀无闻”,效果很好。贾母又讲述了如此演唱的依据:“像方才《西楼·楚江情》一只,多有小生吹萧合的······我像他这么大的时候儿,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

贾母所说“他爷爷有一班小戏”,一般被认为指曹雪芹祖父曹寅的家班,《续琵琶记》是曹寅自己的作品,曹雪芹在此处记录了曹寅家班“新样”演唱《西厢记》、《玉簪记》、《续琵琶记》的史料。另外,曹寅《楝亭集》“楝亭词抄”第十七有《念奴娇》一首,题赠“当场搬演,汤家残梦偏好”的曲师朱音仙。朱音仙早年是阮大铖家班名伶,曾为南明弘光帝演剧,明亡后流落如皋,被冒辟疆聘为家班教习。“汤家残梦”指汤显祖《临川四梦》。国家图书馆藏《楝亭书目》卷四“文集”之“曲”部有“《玉茗堂四种传奇》明临川汤显祖序著二函八册”。曹寅藏有《玉茗堂四种传奇》,又与“当场搬演,汤家残梦偏好”的曲师朱音仙有交往,《牡丹亭》又是明中后期勋贵家班的必演剧目,曹寅家班应当经常演唱《寻梦》,只不知是否用此“新样”演唱方式。


贾母提到的后三出戏,一般演唱时都无琴伴奏。《楚江情》曲出自明末清初袁于令《西楼记》第八出《病唔》,剧尾提到琴、箫:“(生)(叹介)琴声箫意逗情缘······”《听琴》出自明代李日华《南调西厢记》第十七折:“(生)[琴调]凤兮凤兮思故乡。”《琴挑》即明代高濂《玉簪记》第十六出《弦理传情》,其中有砌末(道具)“琴”:“(旦)(作弹科)(生上听琴科)。”《胡笳十八拍》即曹寅所作《续琵琶记》第二十七出《制拍》:“(旦取琴弹介)《一拍》······。”《病唔》中并无《楚江情》曲伴奏提示,《听琴》、《弦理传情》、《制拍》科白中的“操琴”“弹科”“取琴”,都是以琴作道具,不同于贾母所说的现场伴奏用琴。

《寻梦》、《病唔》、《听琴》、《弦理传情》、《制拍》这五出戏都是昆剧中的“五旦”闺门旦戏(昆剧称老旦为“一旦”,正旦为“二旦”,作旦为“三旦”,刺杀旦为“四旦”,闺门旦为“五旦”,小旦为“六旦”),闺门旦“通常扮演年已及笄的妙龄少女或青年女子,以窈窕淑女、大家闺秀为多”(《中国昆剧大辞典》)。五出戏都表现了人物哀怨凄楚的心理状态,舞台氛围清冷,属于“冷”戏。

清龚炜《巢林笔谈》卷二“袁箨庵向舆夫称知己”条记载:

袁箨庵尝于月夜肩舆过街,适有演剧者,金鼓喧震,一舆夫自语云:“如此良夜,何不唱套《楚江情》,觉得清趣耶?”袁即命停舆,从者莫解其故。袁出舆,向舆夫拜手曰:“知己。”盖《西楼记》,袁得意笔也。

《西楼记》是袁于令(号箨庵)的得意之作,《楚江情》套曲更是其中精华所在。舆夫认为“金鼓喧震”的演剧热闹破坏了月夜气氛,不如在此良夜演唱《楚江情》套曲才可得“清趣”。舆夫的说法深得《楚江情》套曲作者之意,故被袁箨庵引作“知己”。这段逸闻,正与贾母所说“才刚八出《八义》闹的我头疼,咱们清淡些好”的情趣追求相类。

清人即以“冷淡”评价《寻梦》。清沈起凤《谐铎》卷十二《南部》说:“吴中乐部,色艺兼优者······如金德辉之《寻梦》,孙柏龄之《别祠》,仿佛江采频楼东独步,冷淡处别饶一种哀艳。”徐扶明也谈到《寻梦》的“冷”:“必须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如身段、唱腔以至水袖、扇子等等,藉以多方面而又准确地表达杜丽娘寻梦的复杂感情,把冷戏演热,耐看动人。”(《<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

减少伴奏乐器的“新样”演唱方式,让“冷”戏《寻梦》更“冷”。这适合贾母等人的赏曲雅趣,却不适合元宵佳节阖家团聚的节令氛围,所以贾母又吩咐文官等吹弹一套旋律欢快的应景喜庆曲子《灯月圆》。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了家乐演唱《牡丹亭》、《西厢记》、《玉簪记》、《西楼记》和《续琵琶记》这五出戏的一种新鲜别致的伴奏方式,客观上保留了史料,主观上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突出了贾母的雅致品味和艺术素养,同时为《红楼梦》中记录的康雍乾时期诸多雅文化现象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普及红楼文化,本期推荐公众号:

欢迎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凤求凰
- 360国学

凤求凰汉·司马相如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收起


凤求凰元·任士林
凤将将,求其凰。凰既遂,辞母旁。逐凰孔良,不与母同翔。凤心长,海树凉。

东墙
[ dōng qiáng ]

基本解释

1. 东边的墙垣。借指邻家。

2. 即东蘠。



详细解释

1. 东边的墙垣。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言怀》:“无萤凿遍了邻家壁,甚东墙不许人窥。”参见“ 东墙窥宋 ”。


2. 即东蘠。

《后汉书·乌桓传》:“其土地宜穄及东墙。东墙似蓬子,实为穄子,至十一月熟。”参见“ 东蘠 ”。




辞书解释东边的墙垣。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展开
来源:聚典平台·《辞海(第七版)》





来自360国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14: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琵琶记的内容及解释
gcq52113142013.09.10浏览844次小说图书分享举报
2个回答
k987350
2013.09.11
满意答案
宋本《琵琶记》主要讲了蔡伯喈和赵五娘以及相府牛小姐三人之间的故事(现在看来有点假,但是古代士子美好的愿望)。
赵五娘和蔡伯喈是夫妻,蔡伯喈学识很渊博,赵五娘很贤惠,两人都很孝顺父母。有一天,赵五娘和蔡伯喈要给他们的父母做寿,他们的父母很高兴。那一天,蔡父要蔡伯喈进京赶考,但是蔡伯喈不愿意,说:父母在不远游(其实蔡伯喈自己也想去的,只是他碍于孔门礼制才这样说。这个是我看原文研究论证的。)后来,官府的文告来了说推荐蔡伯喈去考试。于是,在父母的“逼迫”下,他进京赶考了,临走前父母说考中考不中都要写信回来啊。
一方面,蔡伯喈不负众望成了状元,受封拜官。娶了相府牛小姐(这里还有故事,一开始,蔡伯喈不愿意娶,但是牛丞相去面见圣上请了谕旨。然后蔡伯喈假装推辞之后顺从了。)一方面,家乡饥荒,赵五娘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这里还有很多故事,不一一讲了。)有一天,婆婆说媳妇怎么老给我吃些清粥寡汤,以前粥里的米还要多了,现在捞都捞不到,肯定是她偷偷把好吃的藏起来自己吃了,然后怪蔡伯喈他爹说都是你要让蔡伯喈去赶考,一去不回了等等等等(婆婆都很难伺候,然后蔡父也后悔了说不应该让蔡伯喈去赶考。但笔者觉得逻辑不通,蔡伯喈在又如何,就是多一个吃饭的人,他能有什么办法在饥馑之年变出食物来?)……其实,赵五娘吃的是糠。婆婆发现了之后,后悔得肝肠寸断哭死过去。于是死了,死了之后,公公随后也去了。死之前让邻居张太公来作证让赵五娘改嫁。但是赵五娘不肯,用罗裙包土给公公婆婆入葬,感动了土地天神,于是他们帮她给她公公婆婆入葬。
【注:这期间已经过了三年,三年来,蔡伯喈从没有给家里写过一封信,他的解释是找个机会让皇帝准他回家乡当官。只一次找了个人带书信回去,也什么都没说。但那人是个骗子,书信没带回去。】
赵五娘这里葬了公公婆婆之后抱着琵琶扮成道姑一路卖场进京寻夫。此时,蔡伯喈在相府看书,让人打扇,点香,理书。打扇的不小心掉了扇子,于是蔡伯喈就让人拉出去打,点香的不小心弄灭了香,于是也拉出去打,最后理书的不小心弄乱了书,于是也拉出去打(由此可见,其实蔡伯喈很坏,又很享受这种生活。)。这事被牛小姐看到了,于是问:你有什么忧愁?你不满意我们家的餐饮?我们伺候不周?是嫌我们家没给你很多侍从……蔡伯喈说不是的。(这里,蔡伯喈没跟牛小姐说自己家里有妻子,但牛丞相是知道的。)然后牛小姐说你给我弹琴吧。蔡伯喈答应了。但是老弹错,弹那种很忧伤的曲子。于是牛小姐说,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蔡伯喈说不是的,是换了新的弦,用不惯。牛小姐说,舍新用旧好了。蔡伯喈说,新的舍不得。牛小姐说,那就好好接受新的好了。蔡伯喈又说新的用不惯啊。(听懂了没?他已经变心了,他已经看不起旧的了,新的又舍不得。他两个都想要!)
后来,蔡伯喈说你回去吧,我要一个人静一静,于是牛小姐假装走了,其实没走躲在屏障后面。然后蔡伯喈一个人喃喃自语:我的赵五娘啊,我的父母啊,什么都说了……牛小姐知道了以后说:你去把公公婆婆接来吧,把赵五娘来接来。都是我的错啊,应该晨昏定省,照顾公公婆婆的,我真该死啊……(假!早干什么去了,结婚三年你不问问自己公公婆婆在哪的啊?现在想起来要伺候公婆了?!)
后来,就派人去接了。这时牛小姐表现得很热心要找丫鬟伺候公婆(堂堂相府竟然拨不过一个丫头来,还要街上去找,还真敢找。)
再说赵五娘到京城以后一次在庙里祭拜公婆(忘记说了,赵五娘进京的时候还带了公婆的画像以便随时祭拜。),这时,蔡伯喈来了,赵五娘被屏退了,但画还挂在那里,被蔡伯喈看到了,于是说:这画时谁的?有人回答说是刚才一个道姑的。于是蔡伯喈说了一句很可笑的话:那我帮她收着吧,也好还给她。(你还给谁啊你?剧情牵强地让人不得不骂。)
蔡伯喈走了以后赵五娘说谁拿走了我的画像。有人回说是蔡状元蔡伯喈。
接着,赵五娘就要去相府找蔡伯喈,正好碰到站在门口找丫头的牛小姐。赵五娘说,家里饥荒,丈夫出来赶考始终没回家,我吃糠奉公婆但还是死了,于是用罗裙包土埋公婆。我是来寻夫的。牛小姐被她的孝感动了,问你丈夫叫什么名字。赵五娘怕冲突牛小姐于是说叫蔡白皆。牛小姐说我们这里没有这个人,你还是别处寻去吧。这时赵五娘说了一句话:人人都说他在相府。说自己现在孤身一人无处可去。于是牛小姐接受了她,把她弄到相府。后来,牛小姐说你这样一身孝服恐怕不妥,还是换了吧。赵五娘不答应。牛小姐说,那你洗洗脸吧。赵五娘一看镜子,发现自己竟然已经衰老憔悴地不成样子,顿时悲从中来,开始唱自己的可怜。被牛小姐听见了,于是问她你到底是谁,你丈夫是谁?于是赵五娘说我就是赵五娘,我丈夫是蔡伯喈。
完了牛小姐说姐姐,相公在书房,但是你这样衣衫褴褛恐怕他不会认你,你要不穿我的吧,再去书房你那副画上留几个字,说不定他就认你了。(这些话有很大的问题。衣服穿得破就不认啦,你蔡伯喈认人还是认衣服?但这话也像是牛小姐在挑拨离间,如果赵五娘听了跟我一样生气,说不定就会不要蔡伯喈了,那蔡伯喈还是我的。可惜,赵五娘听了这话也不生气也不伤心,竟然感谢牛小姐,真的去书房的画像上题字。这又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赵五娘没有自尊心,或者说在她的观念里蔡伯喈因为我衣服破就不认我这件事是正常的。那就可悲了!)
后来蔡伯喈回来了,看着那副画像。牛小姐问:你觉得这画像上的人眼熟吗?蔡伯喈说有点眼熟。牛小姐又问:你觉得他们像不像你的双亲?这时蔡伯喈大惊,怎么可能,我双亲在家里颐养天年,有五娘照顾,面目丰盈,怎么可能是这般枯瘦。然后牛小姐说:他们就是你的双亲,不信你看这是谁?
然后赵五娘穿着牛小姐的外衣出来唱。最后拜倒在蔡伯喈面前大喊相公,蔡伯喈也大喊五娘。我父母呢?五娘脱掉外衣露出里面的孝服说双亲已亡。
随后蔡伯喈说我要去祭爹娘,牛小姐这时又说话了:我觉得爹不会同意的。还是我去劝劝再说。完了赵五娘也被带到了牛丞相面前,赵五娘又说了一遍自己的经历--吃糠供公婆,罗裙包土葬公婆……把牛丞相感动了。
然后就要安排赵五娘了,牛小姐说,你是原配,理应你做大。赵五娘马上谦虚道,如果不是牛小姐,蔡郎也不会有今天的生活,你功劳大,你做大,我做小好了。牛丞相看到这样的场景激动地夸耀到,我的女儿真贤惠啊!(在我看来,这是整部戏的高潮啊!!!!)
然后蔡伯喈发言了:大家都不要吵了,你们就效仿娥皇女英,彼此不分大小吧。然后两人一起回家去祭父母了。在墓碑前,蔡伯喈痛哭:儿子真是不忠不孝啊。
当然,这时候牛丞相来了,他去皇帝那边请了道圣旨,让蔡伯喈升官,又封他为全忠全孝的典范让后人效仿。牛小姐和赵五娘封为XX夫人。从此三个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En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14: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续琵琶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续琵琶》传奇残旧钞本,是工楷手钞本,其行款格式、字迹笔划极为整齐清楚。全剧共分上下两卷,计九十二叶,每叶十六行,行二十字(间有十九字或二十一字)。上卷五十六叶,卷前有二十折的目录,第二十折《陷京》尾约缺半叶;下卷仅三十六叶,首尾各有缺佚,无目录,仅散存十五折名目,第三十五折《覆命》只剩下曹操念白的四十个字,往后几乎缺佚了六折。在第二十一折开首缺页中缝处则有行楷书写的"文姬归汉"四个字,和原钞笔迹迥异,显系后人所加。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续琵琶

外文名称
Continue the pipa


含义
传奇残旧钞本

来源
《续琵琶》

目录
1由来
2红学考证
折叠编辑本段由来
红楼梦五十四回中出现的不知名剧目。

折叠编辑本段红学考证
(1)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曾以十分赞赏的笔调描绘了几出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富有特色的传奇剧目,其中就有《续琵琶》的《制拍》一折,而《续琵琶》这个传奇并不象《西厢记》、《玉簪记》那样有名,那样为人所熟知。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它的作者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因此,我们有了想进一步探讨这个传奇剧本的愿望。

(2)在清初以来的传奇剧目记载中,我们还没有看到《续琵琶》传奇的著录,但周汝昌同志在广征博引的《红楼梦新证》中却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极为重要的线索和若干资料,指出《续琵琶》传奇尚有钞本传世(虽然已经是残本),并摘引了刘廷书中的有关记载。[1]因此,更使我们对这个目前仅有的钞本产生了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同时,又值话剧《蔡文姬》和昆剧《蔡文姬》不久前在北京上演,而蔡文姬正是《续琵琶》传奇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也可以说《续琵琶》正是目前可见的有关蔡文姬的一个昆曲传统剧本。由于这几个原因的推动,我们查阅了这个钞本,并对它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究,提出了我们的一些粗浅看法,以期为百花园中推荐一个已经湮没近三百年,至今或许还有可供学习和借鉴之用的"新"剧目;再则是希望提供一个研究的题目,借以引起古典文学方面的戏剧、词曲、《红楼梦》研究者的注意,并向同志们请教,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一)

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阵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曹雪芹借经过贾府全盛时代多见多闻的贾母之口,对戏曲弹唱着实发表了一些精辟的见解。当两个说书的女先儿讲述了新书《凤求鸾》的梗概时,就被贾母打断,马上猜出了故事的结局,并且指出"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因此引起王熙凤"效戏彩斑衣",把贾母的评论称为《搿谎记》,顿使席面生春,"未曾说完,众人俱已笑倒。"接着,又由贾母提出"弄个新样儿的,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只要提琴,至于管箫合笙笛一概不用。"又"叫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抹脸。"目的在于让亲戚们听一个"发脱口齿"和歌喉的"疏导",作一番内行的艺术欣赏。可见这位贾府的权力至尊确是有着很高超的鉴赏艺术的能力,而且有阅历,有研究。这从下面一段观剧掌故的谈话中就十分清楚了:

(贾母道)"只是象方才《西楼》《楚江晴》一支,多有小生吹箫合的。"

(贾母指湘云道)"我象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奏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2]

这里,又是曹雪芹借贾母之口,道出了这几个富有艺术特色的传奇折子的共同特点:都是演员能演奏乐器的剧目。如《西楼记》是于叔夜为穆素徽唱曲用箫伴和;《西厢记》是崔莺莺听张君瑞弹琴而知音会意;《玉簪记》是潘必正和陈妙常各自弹琴歌唱,借琴曲以诉自己的心曲;而《续琵琶》则是蔡文姬在《制拍》-折中自弹自唱了自制的《胡笳十八拍》,来抒述自己颠沛的生活遭际。前三个剧目流传较久较广,直到建国以后南、北昆还都能演出(虽然由于分工的发展,能自弹自唱的演员是没有了)。唯独《续琵琶》这个剧目,不但无人演出,而且在昆曲剧本中连一折戏也没有保存,其内容和面貌二百多年来,毫无线索,竟然是一个失传的剧目。

为什么曹雪芹却在《红楼梦》里记下了《续琵琶》,还把它和《西厢记》、《玉簪记》并列?可以设想这个生僻的剧目,自有与曹雪芹特殊的渊源,也许正是曹家的私家戏。其实,演员在舞台上弹奏乐器的剧目并非仅此四折,象与曹寅同时代的洪升和孔尚任的剧作:《长生殿》的《弹词》中有李龟年弹琵琶自唱;《桃花扇》的《晚香》中有演员分列侯朝宗、李香君两侧吹弹奉酒,甚至吹打"十番",若以弹来说,更有直接影响到产生《续琵琶》的另一传奇,那就是同曹寅作忘年交的尤侗的《吊琵琶》杂剧四折,前三折以明妃自抒悲怨,第四折就有蔡琰酬酒青冢,并以《胡笳十八拍》写入琴中鼓之,以申其哀思,以上几个剧目可算是清代康熙朝的"新编历史剧"了!

在历史更久的剧本中演员打渔鼓、按檀板的科介动作也是有的,不过,这些都没有为曹雪芹所采用列举。看来,他虽然没有见过祖父曹寅,但是曹寅殁后,曹家并未就此衰败,小戏班也未必立即解散,十余万卷"楝亭藏书"也会保存下来。如果曹雪芹赶上-小段曹家繁华之时,就有可能见到过《续琵琶》传奇中几折戏的演出,当然也可能是听长辈们绘声绘色地形容过,至于读过此剧的钞本,更是情理中事。无疑,曹雪芹对《续琵琶》是极为赞赏的,并且在思想上和文艺才能上会接受一些影响,所以他才能"如数家珍"地把祖父的杰作《续琵琶》写入书中。我们认为:这不仅仅因为剧本中有个会弹琴的角色,也不仅仅是为了"忆繁华"和"梦旧家",更主要的是表现了词曲家数的曹雪芹自家的艺术才能和欣赏水平。

(二)

我们出于对于《红楼梦》的爱好,有意于进一步探索一下《续琵琶》传奇的现存面貌和内容。首先,据《红楼梦新证》所供线索,我们在北京图书馆的协助下,查阅了这个国内仅有的残钞本。据了解,此钞本系一九二七年左右张元济先生主持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藏书时,从安徽购得的怀宁曹氏所藏七十种戏曲钞本之一,是经过"一二八"炮火幸存下来的珍贵书籍。

《续琵琶》传奇残旧钞本,是一个工楷手钞本,其行款格式、字迹笔划极为整齐清楚。全剧共分上下两卷,计九十二叶,每叶十六行,行二十字(间有十九字或二十一字)。上卷五十六叶,卷前有二十折的目录,第二十折《陷京》尾约缺半叶;下卷仅三十六叶,首尾各有缺佚,无目录,仅散存十五折名目,第三十五折《覆命》只剩下曹操念白的四十个字,往后几乎缺佚了六折。在第二十一折开首缺页中缝处则有行楷书写的"文姬归汉"四个字,和原钞笔迹迥异,显系后人所加。上卷卷首钤有"听雨楼珍赏图书"白文印章一枚,此外别无其他序跋题款。怀宁曹氏所藏戏曲钞本的整理者卢前于《读曲小识》中亦仅志为"旧钞本"而不署撰者姓名,又云"反侧未宁'之'宁'字不避宪宗讳,疑出雍乾时人手笔",这个推断看来并不十分正确。当我们细读钞本,除发现几个错别字外,钞写者确是严格地遵守了缺笔避讳的制度,但又仅仅避了康熙玄烨的讳,而对于雍正胤禛、乾隆弘历、嘉庆颙琰、道光旻宁的讳都没有缺笔,如第四折《议立》董卓(唱):"威镇处动君王,千群铁骑拥西凉。"同折董卓命李儒:"将幼主废为弘农王"等是,剧中蔡琰的名字也是直写的,至于第十四折《陷狱》蔡邕(唱):"当今呵反侧未寕。"之"寕"字当是早就通行的俗写异体字,并非为避道光旻宁之讳。由此我们初步断定这是一个康熙时代的钞本,也就是说,曹寅写作的这个"传奇",不但在他生前曾演出过,而且还有钞本流传。

《续琵琶》传奇以曹操赎蔡琰修史为主线,敷衍了蔡文姬悲欢离合的故事,并描写了曹操的整个政治生涯。据我们所知,历史上也有把蔡文姬的故事写入戏曲的,在曹寅以前的元代有金仁杰的《蔡琰还汉》;明代有陈与郊的《文姬入塞》(写其将与曹操所遣还归之使者一同归汉时《别子》一场,至玉门关亦止笔);清代有南山逸史的《中郎女》和尤侗的《吊琵琶》。《续琵琶》又名《后琵琶》,是同类题材作品的佼佼者,它的创作意图是要出新意,"用证《前琵琶》之不经",故《开场》一首《西江月》词云:"'琵琶'不是这琵琶。"以便观者着眼。细读《续琵琶》剧本,确实觉得其文字精美清新,雅而不涩,其思想则颇具创见。兹就其残存的三十四折试作分析如下。

首先,《续琵琶》的主要情节除采摘《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记载外,基本上脱胎于《三国志演义》等讲史说唱。这在与曹寅相识于康熙四十二年,有机会看到《续琵琶》演出的刘廷玑所著《在园杂志》中,为我们作了一些确切的记录,他说《续琵琶》)"大意以蔡文姬之配偶为离合,备写中郎之应征而出,惊伤瘐死,并文姬被掳,作《胡笳十八拍》。及曹孟德追念中郎,义敦友道,命曹彰以兵临塞外,胁赎而归;旁入铜雀大宴,祢衡击鼓,仍以文姬原配团圆,皆真实故事,实出《中郎女》之上。乃用外扮孟德,不涂粉墨季,说者以银台同姓,故为遮饰……"

刘廷玑这段话大都是可信的,但有不正确的地方。如全剧剧文中并未有丝毫"胁赎"的痕迹,相反倒是曹操应文姬之告急文书,才命曹彰出兵,击败了劫杀左贤王的乌桓国王。接着又派董祀"赍了黄金白璧去单于处赎取娘娘"。刘文中"仍以文姬原配团圆"一句,却透露了现已缺佚的后六折的主要剧情。

另外,"用外扮盂德,不涂粉墨"两句,则不但解释了剧本中对曹操这个角色是什么行当饰演的疑窦,更重要的是指出了《续琵琶》传奇作者的一个重大的艺术创造,完全突破了"粉脸藏奸"的扮相。他敢于打破宋代以来把曹操当作"奸雄"的正统观念,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智谋、有魄力,求贤若渴,爱才如宝的英雄形象。在好几折戏中,传奇作者舍弃了《三国志演义》中割须弃袍、左慈戏弄等足以损害曹操形象的狼狈处境;在写到祢衡击鼓时也突出了曹操宽厚的一面,而且还从向来是戏曲中的奸雄形象曹操口中说出了"今各路诸侯合兵百万,足以寒奸贼之胆,动忠义之心"这样的话。

在剧本中,几个主要角色都是注明了行当扮相的,如董祀上场为"生巾服上";蔡邕出场为"外苍冉巾服";文姬、侍女上场为"旦引贴惜春、抱琴上",以及"净扮董卓金冠蟒服上"、"末扮伍孚朝服束甲带刀上"等等,但对主要人物之一曹操的出场却并未注明由什么行当来扮演,先是"曹操冠带引众上","曹操冠带上",后为"杂持爪棍伞引曹操金冠蟒玉上",因为按一般传统观念曹操一角总是由大白粉脸的净角来扮演的,所以就不必注明;当然也可以认为是为了要和董卓的"净"避开所以不写,正如董卓在剧本中只写"净"不写"董",那是为了避免和董祀混淆。但是刘廷玑如实记录演出实况中,确是写明了"用外扮孟德,不涂粉墨",这一点是可以使人深信的。

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传奇作者为了取得人物内心性格和外观形象一致所作的一个大胆的创新,是《续琵琶》传奇的一个重大的成就。试想二百多年前一个封建文人塑造了这样一个曹操的艺术形象确属非易。如果没有刘廷玑的这个记录,我们也许将会永远无法充分认识到《续琵琶》这部作品所具有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了。至于"说者以银台同姓,故为遮饰"云云,以曹寅之身份地位,文史修养,断不会浅薄至此,仅仅因为与曹操同姓而加以饰伪,似乎是不可能的。虽然,把历史上的名人引为自己的祖先而自豪这种可能性是有的,象关汉卿写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就可能有这样的意思,但决不会有一个姓秦的作者去写秦桧,因为同姓而加以"遮饰",要知道曹操也是已经被人骂了几百年的"奸臣"呀!我们认为:主要还是曹寅以他的历史知识,结合他的某些较开明的思想和文艺修养,才为我们创作了我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把曹操作为正面人物来表现的剧目。

其次,《续琵琶》传奇作者通过"蔡文姬故事"为主线,还强烈地表现了当朝统治者比较缓和的民族政策,正是在这一点上才使《续琵琶》传奇有了比同类题材作品更多的新意。我们从曹寅在康熙朝显赫的政治地位和江宁织造等重任来看,这不但由于他是内务府包衣,又是康熙帝玄烨的奶兄弟,因而深胤圣眷隆恩。实际上他是受玄烨密旨在江南结交故明遗民,联络汉族上层人士,负有诸如"统战"等特殊使命的人物,因此,可以认为曹寅是懂得"和亲"对稳定封建政权的深远意义和影响的,他自然会赞成"民族和睦"政策,而且在《续琵琶》中用艺术实践来体现这种思想。所以《续琵琶》对剧中出现的昭君幽魂也是给以肯定的,即使它仍然袭用了马致远"汉宫"等昭君戏中"失意丹青,远嫁异域"的悲剧内容,却已将"为国和亲,名垂青"的新意灌输进去了,因而全剧在对蔡文姬故事的铺叙中,给人以另一种思想艺术的形象。剧本从蔡邕《却聘》开始写到文姬"原配团圆",肯定了蔡文姬的一生。前面说过"原配团圆"的喜剧结局,是在残佚部分中。我们只能从第十五折《探狱》中知道,这个"原配"是指蔡邕亲自向前来探监的学生董祀所说"将小女文姬与汝为配"的照应,不过蔡邕遗命的实现却是出于曹操的成全。这种情节安排,这种表现手法,也是前所未见的。

当然,《续琵琶》传奇也还有着一般传奇的通病,也有"冗折"和"废场子",也有语句雕琢,堆砌典故,强凑声韵方面的反映,但是它主线明确,故事集中,枝蔓不杂,加上一些艺术技巧上的优点,应该说是个较好的传奇剧本。

(三)

关于《续琵琶》这个剧本未能在舞台上流传下来的原因,我们认为除了它的排场雄伟,一般私家戏班难以演出外,或许钞本不多,又未经刊刻,且自曹家抄没以后再演出已有所不便,因而剧本也就鲜于见到了。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是,正如前面所说过的,曹寅在这个传奇里把曹操作为一个正面人物来安排,这在封建社会里,是不易为一般有正统观念的人所接受的。我们在这个剧本中没有发现什么可以触犯清廷文网的违碍之处,其主线甚至还是根据了小说讲史的故事。在剧中,曹寅只不过是把曹操作为一个有谋略、有魄力的英雄形象来刻划罢了。如第三十一折《召宴》,一支《大红袍》曲概括了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让县自明本志令》等数篇诗文的内容,真是自然挪来,不露缝折,可以认为这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替曹操翻案的戏。

当然,在指出曹寅的这个《续琵琶》传奇所表现对曹操的一些新的看法的同时,我们也并不反对和排斥传统戏剧中几百年来艺人们精心塑造的白脸曹操那个奸诈多智的形象,何况加上它们已有了千锤百炼的唱、念表演艺术,例如昆曲的《议剑》《献剑》里的曹操;或者京剧的《捉放曹》《马踹青苗》《华容道》里的曹操,甚至象《战宛城》这样的戏,只要剔除其猥亵的表演,也还可以作为传说中曹操一段罗曼史而予以保留。我们的想法是:对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表现在"史学"上应务求其真实,但在"艺术"上尽可以"百花齐放"。

最后,再谈一谈《续琵琶》传奇的版本,限于我们的见闻,目前还只见到这样一个残旧的钞本。不久前,承周汝昌同志赐教,说是前几年曾有一位朋友告诉他在上海某处见到过一个"刻本",但是因为在运动中信件被抄走,现在已无从查找,因此这个"刻本"的线索,也就有断线之可能。所以我们在此呼吁了解这个线索的同志能提供出来,使淹没多年的古籍能够为进一步研究戏曲、研究《红楼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14: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铡美案>>陈士美的词
lq_6782013.11.27浏览92次文化艺术分享举报
越全越好.我是新手没那么多分,请见量!!!!
1个回答
蔓鲁毓
2013.11.28
满意答案
【第八场:铡美】

(八勇士、张龙、赵虎引包拯同上。)

包拯 (西皮摇板) 陈州府放粮归万民欢笑,

(西皮流水板) 为国家每日里受尽辛劳。

秦香莲拦轿喊冤把驸马告,

他杀妻灭嗣罪恶滔滔。

似这等为臣子不忠不孝,

纵然是皇家亲国法难逃。

命王朝请驸马过府开导,

但愿他明大义,认香莲,满天云雾顿时消。

食王禄秉忠心安良除暴,

陈世美不悔悟决不轻饶。

(马汉上。)

马汉 (白) 启相爷:驸马过府。

包拯 (白) 鼓乐相迎!

马汉 (白) 鼓乐相迎!

(吹打。太监、陈世美同上。)

包拯 (白) 啊,驸马!

陈世美 (白) 啊,明公。

包拯 (白) 不知驸马驾到,未曾远迎,当面恕罪。

陈世美 (白) 不敢。我命韩琪出外,不想被响马杀死。

包拯 (白) 噢,响马可曾带到?

陈世美 (白) 现已带到。

包拯 (白) 带上堂来。

太监 (白) 响马上堂。

(王朝上。)

王朝 (白) 叩见相爷。

包拯 (白) 啊,你不是王朝么?

王朝 (白) 正是小人。

包拯 (白) 因何项带铁链?

王朝 (白) 驸马言道:韩琪是小人杀死。

包拯 (白) 你可曾招认?

王朝 (白) 招认了。

包拯 (白) 嗯。人命关天,不该招认。

王朝 (白) 小人若是不招,驸马焉能过府。

包拯 (白) 哎,王朝也罢,响马也罢。来,铁链去掉。

陈世美 (白) 且慢,走脱响马,哪个担待?

包拯 (白) 走脱响马,走不了咱老包。

铁链去掉!

这真响马,被为臣拿住了。

陈世美 (白) 他是哪个?

包拯 (白) 带上堂来你便知分晓。

来,待响马。

将她母子带上来。

王朝 (白) 是。

贫妇上堂。

(秦香莲、英哥、冬妹同上。)

陈世美 (白) 啊!

(陈世美拔剑。)

陈世美 (白) 看剑!

包拯 (白) 驸马,你认识她?

陈世美 (白) 我,我不认识她!

包拯 (白) 啊,不相认,为何仗剑就杀?

陈世美 (白) 我杀了她再问。

包拯 (白) 哎,你杀了她还问什么呢?

陈世美 (笑) 啊,哈哈哈!

(包拯示意,秦香莲、英哥、冬妹同下。)

包拯 (白) 啊,莽撞了。哈哈哈!驸马,见了她母子三人,就该相认才是。

陈世美 (白) 嗯?本宫叫你审问响马,怎么倒盘问起本宫来了?

来!

太监 (白) 有。

陈世美 (白) 顺轿。

太监 (白) 是。

包拯 (白) 且慢,哪里去?

陈世美 (白) 顺轿回宫。

包拯 (白) 只恐你来得去不得!

(西皮导板)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西皮原板) 尊一声驸马爷细听端的:

曾记得端午日朝贺天子,

我与你在朝房曾把话提。

说起了招赘事你神色不定,

我料你在原郡定有前妻。

到如今她母子前来寻你,

为什么不相认反把她欺?

我劝你认香莲是正理,

祸到了临头悔不及。

陈世美 (西皮原板) 明公说话言太偏,

细听本宫说根源:

甲子年间开科选,

天下的举子来求官。

头一名进士,

(西皮快板) 陈世美,

御笔亲点为状元。

跨马三日游宫院,

才将公主匹配良缘。

一无证二无有见,

你叫我相认为哪般?

包拯 (白) 驸马!

(西皮快板) 驸马不必巧言讲,

现有凭据在公堂。

人来看过了香莲状,

王朝 (白) 啊。状纸呈上。

包拯 (白) 驸马!

(西皮快板) 驸马爷近前看端详:

上写着秦香莲三十二岁,

状告当朝驸马郎。

他欺君王瞒皇上,

悔婚男儿招东床;

他杀妻灭嗣良心丧,

他逼死韩琪在庙堂。

将状纸押至在爷的大堂上,

王朝 (白) 啊。

包拯 (西皮散板) 咬定了牙关你为哪桩?

陈世美 (西皮散板) 既然有人将我告,

何不升堂问根苗?

包拯 (西皮散板) 你劝我升堂有什么好,

霎时叫你的魂魄消。

吩咐击鼓喝堂号,

(鼓声。四刽子手自两边分上。)

包拯 (西皮散板) 你带上香莲就质对一遭。

王朝 (白) 香莲上堂!

(秦香莲上。)

秦香莲 (西皮散板) 全仗相爷把仇报,

负义之人罪难逃。

包拯 (白) 香莲!

(西皮散板) 那旁站定陈世美,

只管向前对供招。

秦香莲 (白) 遵命!

(西皮流水板) 未曾开言心好恼,

负义的贼子听根苗:

包相好言来劝告,

你怙恶不悛敢撒刁。

贪恋荣华忘宗祧,

杀妻灭子罪难饶。

你看我头戴公婆孝,

你、你、你身穿大红袍。

似你这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千古少,

枉披人皮在今朝。

包拯 (西皮散板) 你命韩琪行刺到,

杀她母子你还不招?

陈世美 (西皮散板) 我命韩琪有谁晓?

包拯 (西皮散板) 现有你府的杀人刀。

陈世美 (西皮散板) 大堂之上验了刀,

三十六计走为高。

不辞明公忙搭轿,

包拯 (白) 哪里去!

陈世美 (西皮散板) 我有本章奏当朝。

包拯 (西皮散板) 如今有人将你告,

先打官司你后上朝。

陈世美 (西皮散板) 纵然有人将我告,

敢把我当朝的驸马怎开销!

包拯 (白) 呸!

(西皮散板) 慢说当朝驸马到,

就是那凤子龙孙我也不饶。

头上打去乌纱帽,

(白) 勇士们!

众人 (同白) 有!

包拯 (西皮散板) 身上再脱他蟒龙袍。

(白) 刽子手!

众人 (同白) 有!

包拯 (西皮散板) 来人捆绑陈世美,

(四刽子手举陈世美同下。)

包拯 (西皮散板) 铡了这负义的人再奏当朝。

(众人同下。)
(皇姑、国太、四太监、四宫女、二大太监、车夫同上。)

国太 (西皮导板) 适才皇姑进宫报,

(西皮原板) 不由得哀家怒气冲霄。

驸马府中出了强盗,

将贼子送开封细问根苗。

包拯做事真可恼,

(西皮快板) 要铡驸马为哪条?

皇儿收泪免悲号,

为娘片语云雾消。

大摇大摆开封府到,

(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自下场门同上。)

王朝 (白) 迎接国太。

国太 (西皮摇板) 快唤包拯将我朝。

众人 (同白) 有请相爷。

(包拯自下场门上。)

包拯 (白) 何事?

众人 (同白) 国太、皇姑到。

包拯 (西皮散板) 走向前来忙跪倒,

(白) 国太千岁!

国太 (白) 平身。

包拯 (白) 谢国太!

(西皮原板) 国太到此为哪条?

国太 (西皮原板) 适才驸马开封到,

不见回转我心焦。

包拯 (西皮原板) 开封府无有陈驸马,

有一个悔婚男儿他犯律条。

国太 (西皮原板) 此事休要来计较,

皇姑 (西皮原板) 陈驸马他本是皇家的东床娇。

包拯 (西皮摇板) 赤胆忠心把国保,

哪管他皇亲东床娇。

国太 (西皮摇板) 哀家待你恩非小,

(西皮快板) 加封官职在当朝。

不看僧面看佛面,

饶恕驸马这一遭。

包拯 (西皮快板) 国太恩情臣知晓,

铭记在心保宋朝。

驸马犯下了欺君罪,

杀妻灭子犯律条。

香莲到开封将他告,

执法如山不轻饶。

皇姑 (西皮快板) 包拯竟敢逞狂傲,

不由本宫怒眉梢。

皇亲国戚你难治罪,

包拯 (白) 哼哼!

(西皮摇板) 心如磐石不动摇。

慢说国太、皇姑到,

宋王爷到此我也不饶。

国太 (西皮摇板) 爱卿与我传口诏,

快唤原告把我朝。

包拯 (白) 带香莲。

王朝 (白) 香莲来见。

(秦香莲、英哥、冬妹同上。)

秦香莲 (白) 参见相爷。

包拯 (白) 香莲。

(西皮摇板) 那边坐定龙国太,

一边坐的是龙凤姣。

只管向前去禀告,

天塌地陷有老包。

秦香莲 (白) 全仗相爷。

(包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同下。)

秦香莲 (白) 叩见国太。

国太 (白) 下跪何人?

秦香莲 (白) 陈世美的原配妻子秦香莲。

皇姑 (白) 唗!

(西皮快板) 我这里低头用目看,

只见香莲跪堂前。

你是何方一贫贱,

状告驸马你为哪般?

秦香莲 (西皮快板) 我与世美是亲眷,

夫妻结发在早年。

国太、皇姑低头看,

他一双儿女跪在堂前。

皇姑 (西皮快板) 驸马本是皇家眷,

哪有妻室与儿男。

冒认官亲罪非浅,

速撤状纸你回家园。

国太 (白) 香莲。

(西皮二六板) 香莲听我良言劝,

莫为此事再纠缠。

包拯纵然是铁面,

(西皮流水板) 皇亲、庶民不一般。

世美已做皇亲婿,

破镜重圆难上难。

秦香莲 (西皮二六板) 香莲状告陈世美,

破镜不曾望重圆。

他身登龙门把心变,

杀妻灭子禽兽一般。

依权仗势最凶残,

逼死韩琪在庙前。

(西皮流水板) 似这等不仁不义欺君害民的负心汉,

岂能容留在人间。

还望国太秉公断,

为民除害惩凶顽。

皇姑 (西皮散板) 贫妇竟敢来诬陷,

拆散骨肉赶出衙前。

国太 (西皮散板) 人来抢她的儿和女,

(太监抢英哥、冬妹自上场门同下。)

国太 (西皮散板) 撤回状纸我放你的儿男。

秦香莲 (西皮散板) 拼着一死击堂鼓,

(包拯、众衙役同上。)

包拯 (西皮散板) 香莲击鼓为哪般?

秦香莲 (西皮散板) 国太抢我的儿和女,

包拯 (白) 国太呀!

(西皮散板) 欺压民女心何安!

国太 (西皮散板) 快快放了陈驸马,

放了驸马我放她的儿男。

包拯 (白) 王朝、马汉!

(西皮散板) 与爷抢回她的儿和女,

(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自上场门抢英哥、冬妹同上。)

包拯 (西皮散板) 拆散骨肉理不端。

国太 (西皮散板) 皇儿休要泪满面,

母后在此你心放宽。

开封大堂我且坐了,

(白) 我的老命不要了!

(西皮散板) 我死在开封你们谁敢承担。

包拯 (白) 哎呀!

(西皮散板) 皇家的官司难了断,

此事怎能两周全?

看过俸银三百两,

(王朝下,取银上。)

王朝 (白) 俸银送上。

包拯 (西皮散板) 将银交与秦香莲。

王朝 (白) 相爷的银两收下吧,拿去吧!

相爷她不要哇。

包拯 (白) 香莲。

(西皮散板) 这是纹银三百两,

拿回家去度饥寒。

教子南学把书念,

千万读书你莫做官。

你爹爹倒把高官做,

害得你一家不团圆。

带领儿女回家转,

秦香莲 (白) 哎呀……

(西皮散板) 香莲下堂泪不干。

三百两银子把丈夫换,

从今后我屈死也不喊冤。

人言包相是铁面,

却原来官官相护有牵连。

我哭、哭、哭一声屈死的二公婆,

叫、叫、叫一声杀了人的天!

包拯 (西皮散板) 香莲下堂把我怨,

她道我官官相护有牵连。

本当铡了陈世美,

国太 (白) 大胆!

包拯 (西皮散板) 国太苦苦死纠缠。

有心不铡陈驸马,

秦香莲 (哭) 哎呀!

包拯 (西皮散板) 倒叫包拯两为难!

(白) 罢!

(西皮散板) 皇家的官儿我不做,

纵有这塌天祸,

(包拯摘下乌纱帽。)

包拯 (西皮散板) 包某承担!

(白) 刽子手,开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14: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七令·茶

【作者】元稹 【朝代】唐拼音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译文 注释
茶叶,分为清香的叶和细嫩的芽。诗人喜欢茶的高雅,僧家看重茶的脱俗。烹茶时,用白玉雕成的茶碾和细密的红纱茶筛。用铫煎出柔和美丽的黄色,再小心的将茶汤上面的饽沫撇去。深夜泡上一杯茶,邀请明月来陪伴,早上泡上一杯茶可以独自看朝霞。很久之前人们就在饮茶,茶不仅能让人们提神醒脑,消除疲倦,这是茶的神奇妙用;同时茶还能缓解酒醉,这真的算是佳品。
赏析
一字至七字诗,俗称宝塔诗,在中国古代诗中较为少见。元稹的这首宝塔诗,先后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从茶的本性说道了人们对茶的喜爱;二是从茶的煎煮说到了人们的饮茶习俗;三是就茶的功用说到了茶能提神醒酒。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此茶不仅可以消暑解渴生津,而且还有激情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此诗一开头,就点出了主题是茶。接着写了茶的本性,即味香和形美。第三句是倒装句,说茶深受诗客和僧家的爱慕,茶与诗,总是相得益彰的。第四句写的是烹茶,因为古代饮的是饼茶,所以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第五句写烹茶先要在铫... >>
作者介绍
元稹(779 -831),字微之,河南府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宰相、著名诗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父元宽,母郑氏。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但是在政治上并不得意,元稹虽然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节度使等职。死后… 百科详情>>
一七令·诗


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惟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14: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赋山 / 一七令·山
【作者】令狐楚 【朝代】唐拼音
山,耸峻,回环。沧海上,白云间。商老深寻,谢公远攀。古岩泉滴滴,幽谷鸟关关。树岛西连陇塞,猿声南彻荆蛮。世人只向簪裾老,芳草空余麋鹿闲。
标签: 景色写山
作者介绍
令狐楚(766或768~837)令狐绹之父,唐代文学家、政治家、诗人。汉族,字壳士。宜州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先世居敦煌(今属甘肃),初唐名臣令狐德棻后代。唐德宗贞元七年 (791年)登进士第。唐宪宗时,擢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出为华州刺史,拜河阳怀节度使。后为皇甫镈推荐,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入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宪宗去世,为山陵使,因亲吏赃污事贬衡州刺史。唐敬宗继位后,又重新提拔他为户部尚书、东都留守、天平军节… 百科详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19 09:09 , Processed in 0.06715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