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9 15: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三太子年谱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假如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 ...【朱慈炤+余姚李方远】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清稗类钞之《朱三太子案》(存资料备查)
张先生者,初不知其何许人也。1683年康熙癸亥春(康熙二十二年),蓬莱(山东人)李力远晤之于路氏筵次,见其丰标秀整,议论风生,因私询其从来,主人曰:“先生姓张,字潜斋,浙中名士也。学渊博,且工手谈,精音律,今为张氏西席,特邀之与会饮春酒耳。”是日宾朋杂沓,张与李情意殷殷,若素相识。越二日,投刺谒李,以绫质诗扇为赠,自是为文字之交者半载余。一日,张忽过李,言欲附舟南行,来告别,家有数口,米薪悉出自居停,但月须钱千文为蔬菜资。李唯唯,乃按月遣送,如是者又半载余。1685年乙丑,李赴春闱,旋归,知张已携眷南旋矣,自此不相问者十余年。1696年丙子(康熙三十五年),李任饶阳县令,兼署平山,会噶尔丹叛,李措办军需,日无宁晷。张至饶访李,李无暇与谈,匆匆赆之。

1706年丙戌季冬(康熙四十五年),李解任家居,张偕二子至,曰:“江左连岁水荒,不得已,就食山左弟子张岱霖家,今请求荐一馆以糊口。”李曰:“岁暮矣,他家来岁之馆,久已聘定。予有孙数人,皆童蒙,幸为不屑之教可乎?”张曰:“善。”因留居焉。亦时至岱霖家,旬日即旋。

1608年戊子初夏(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初三日,李方与张弈(一起下棋时),忽有营兵官役捕张之父子及李去。解至省城(济南),抚军坐后堂,藩臬列左右,旁无一役。先问李曰:“尔读书为官,当知理法,何窝藏朱某为不轨事?”李曰:“予仅知读书,门外之事,亦不与闻,不知谁为朱某,予从不敢作犯法事。”抚军曰:“汝家塾师为谁?”李曰:“塾师为张用观,南方人,二十年前,在东平州(今泰安附近)张家设帐,曾识之。前年十二月,其父子来吾家,谆言寻馆度日,予有孙数人,乃令从之读书。朱之不法事,实不知也。”抚军曰:“彼在南方姓王,山东姓张,汝不知乎?”李曰:“不知。”又唤张父子至,问曰:“汝何人?”曰:“吾乃先朝皇子朱慈焕,原封定王,事至今日,不得不说实情。”又问曰:“汝何以在浙?”曰:“崇祯末年,流贼围京城,先皇将吾交王内官,匿民间。城破,王献之闯贼,闯又交杜将军。未几,吴三桂与大兵杀败流贼,各自奔逸,贼中有一毛将军,携吾至河南,弃马买牛,种地年余。当道查捕流贼甚急,彼遂抛吾而逃。时吾年甫十三,自往南行。至凤阳,遇老乡绅王某者曾为先朝御史,执手悲泣,留于其家,遂改姓王,偕其子同学读书。又数年而王病故,吾年十八九,乃渡江而南,投寺削发(根据年龄算,大约在顺治十一年)。后游浙,止一古刹,有余姚人胡姓,亦宦裔,偶来寺,与我谈经论文,大诧曰:‘子才学如此,何为流于空门?’乃延至其家,改易衣帽,劝蓄发。其室旁有小园半亩,茅屋数间,俾吾居其中,后又以女妻焉。此吾所以为浙人而曰王某也。”抚军曰:“今有江南两处叛案,皆称扶尔为君,恢复明朝,尔往浙中质之。”时四月初六日也。

当日,抚军将口供缮写题疏, 即将张与李起解南行,骡轿四乘,解官数员,为东兖道萧某、抚标中军陈某、都司张某及守备千把等,率领马步兵数百,及沿途接者,日有千人。十四日至淮安,易舟。 二十二日至杭州,在贡院质审(康熙四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四月十六日曹寅有折,说日下闻朱三太子父子三人,已在山东获解,于二十边可抵浙省 ,与曹寅所料时间相差无几),上坐者钦差少宰穆旦,次镇杭将军,次两江督,次浙闽督,次苏抚于,次浙抚王。问张曰:“汝是王士元乎?”张曰:“吾本姓朱,名慈焕,改名王士元,是实。”又问曰:“汝既为朱,某朝廷待汝不薄,何为谋反?”曰:“吾数十年来改易姓名,冀避祸耳。今上有三大恩于前朝,感戴不忘,何尝谋反?”又问曰:“三大恩为何?”曰:“ 流贼乱我国家,今上诛灭流贼,与我家报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孙,从不杀害,二也;我家祖宗坟茔,今上躬行祭奠,命人洒扫,三也。况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须发皆白,乃不反于三晋变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军买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吾因年荒米贵,在山东教读度日,居近通衢,密迩京师,尚敢有谋反之事乎?”问官曰:“今有大岚山叛贼张某,口称保汝,何得强辨?”遂带张至(曹寅康熙四十七年闰三月十二日开粜摺内提到 浙江所审之案,张廿一、张廿二,即江南获解之张君玉、张君锡,张廿一应当就是这个叛贼。)。时李与张同在案前,问曰:“汝认谁是朱某?”张熟视之,曰:“不认。”又问曰:“汝前供扶助朱某,今日何又不认?”张曰:“ 第假其名义以煽动人,实不相识。”又问李曰:“彼在汝家教读时,亦知其姓朱乎?”李曰:“知其姓张,且不知其姓王。”又问曰:“张在汝家将二年,汝岂不知?可实言。”李曰:“彼在我家,亦西宾耳,我曾为命官,先人曾受诰封,朋友重乎,君父重乎?我纵不知轻重,也知利害。我若知情,岂不藏之深山幽谷,而乃令居我家,在官道之旁,与城市亲知,饮酒作诗,人虽至愚,不至于此。”又问李曰:“汝言饮酒作诗,都是何类人?”李曰:“我尚不知,何况他人?东平汶上之士人,求其写册页及扇者不止一人,大人体皇上好生之心,亦不肯波及无辜之士。况山东至浙江,隔二三千里,南方之事,何从得知?今在台下,如对天颜,不敢一字虚伪。”至是,上坐者谕臬司曰:“朱某、李某均非强盗,可将 狱神庙收拾洁净,茶饭留心照管,委官看守。”是晚即宿狱庙。时有委员二人,一靳一陈,又有千夫长鲁姓者,豪爽人也,见朱、李而深敬之,朝夕谈笑,或对楸枰,或观杂传,聚饮欢歌,忘其身在囹圄中矣。月余,将东平州张某解到,遂提张、李同至后堂。张已先在,审官仍六人,问李曰:“张某供称朱某在汝署主稿,汝与朱深交,张仅有一面之识,然乎?”李曰:“凡州县官主稿者,非刑名即钱谷,朱某只能作诗下棋,我请其主棋稿乎,主诗稿乎?彼时皇上亲征噶尔丹,我又代理平山两县,昼夜措办军需,朱某过饶,次日即行,送赆则有之,实无主稿之事。二十年前,彼曾在张家教读,眷亦在张家,彼时我方识之。张某,汝今在公堂上,须实言,天地鬼神,庸可欺乎!”张语塞。又问朱曰:“汝识张否?” 朱曰:“彼从我读书数年,是我之学生,岂不识之?”(张廿一原来是朱慈焕的学生)问官遂大怒,严刑究讯张某。既而江南解一和尚至,太仓奸僧也,素行不端,曾铸假印,伪造定王札符给与愚民,煽惑作乱。及提朱对证,又云不相识,惟与贼党叶某为异姓兄弟,而又缔姻盟,事犯于江宁,既被缉获,遂解杭。迨部覆(中央文件)至,见判语云:“ 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大辟以息乱阶。细询李某,坚供不知情,然在伊家捉获,且住有年余,说不得不知情。合以知情而不出首之例,流徙三千里。”至是,遂以签发宁古塔定案矣。旨云:“ 着穆旦多加兵丁,沿途防护,将朱某带至京中,问明正法。”时七月十一日,将大岚山众犯处决,十二日登舟起解,十五日至苏,因尚未发落太仓奸僧,又住月余,分羁两处。至八月二十三日,复登舟北行,至淮安,易骡轿。 九月十七日入都,朱送刑部狱,李在户圈。(但是注意,九月十六日,康熙回到北京,即把诸王、贝勒等副都统以上大臣召到午门内,宣谕拘禁胤礽事情。十八日告祭天地、太庙、社稷。)越数日,即将牵连人百余名,分三起充发,一宁古塔,一齐齐哈尔,李发伯都讷,朱即弃市。时朱家在余姚,有一妻二子三女一媳,闻事发被捕,皆投缳,六命俱尽。朱某,初曰张潜斋,亦曰王士元,即世所传朱三太子是也。或曰,朱三太子乃杨起隆所托名,令其党李株等纠约满洲各官家奴,将于元旦起事,经监生郎廷枢上书告变,圣祖密遣捕获株等二百余人诛之,譌言始息,起隆旋亦就获,处以极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9 15: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史料-明亡于魏忠贤
今天地
来自: 今天地
2018-11-23 00:51:37
一、天启六年,魏忠贤执政期间,开始实行辽饷预征制,即每年十月开始预征次年辽饷的十分之三,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二、魏忠贤生祠“几遍天下”。“每一祠之费,多者数十万,少者数万”,而且“剥民财,侵公帑,伐树木无算”!生祠“极壮丽庄严,不但朱户雕梁,甚有用琉璃黄瓦,几同宫殿。不但朝衣朝冠,甚至垂旒金像,几埒帝王”。每建一词,多者用数十万,少者也要数万。所用钱财,不是盘剥民众,就是取自官府财政。
建生祠需要土地,或占民田民墓,或拆民房民舍,无人敢阻拦。开封建词,拆毁民舍达两千余间。生祠飨祀,按王公规格。祠内供像,以沉香木雕刻,外部镀金,工艺精细,眼耳口鼻及手足都可转动,有如生人。外则衣服奇丽,内则以金玉珠宝为肺为肠,发髻上有一空穴,不断更换四时香花。
一方面是大明王朝天灾人祸不断,一方面又是这么多的毫无意义穷奢极华的“面子工程”,民怨鼎沸。
三、天启五年至七年,可查阅到的天灾数不胜数,然而遍查天启五年至七年的《熹宗实录》,对灾荒的奏报与赈灾却极为罕见,由是导致民变迭起。天启五年,饥民迫急,人人迁怒,欲反富豪剥削,抗击官吏索征,以求生路。天启六年的八月,“陕西流贼起,由保宁犯广元”。而天启七年,饥荒愈加严重,加之疫疾肆流,死民甚多,“草木尽、人相食”。而官吏搜刮、催征更甚。三月爆发的澄县民变则被史学界普遍视为明末全国性民变的开端。
网络上不是说九千岁多收商税,尽量给广大农民减负么?
四、耗尽国财修三大殿。三大殿在万历二十五年烧毁,到四十三年正式开工重建,但后来军事兴起,到天启二年就停了。天启五年重启三大殿工程,正是阉党得势的时候,主管工程的崔呈秀、徐大化、孙杰等工部官员全是阉党。《熹宗实录》载:“三殿大工开工,自天启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起,至七年八月初二日报竣,总筭钱粮给与领状者共五百七十八万八千一百三十五两。”两年半内,工部核准报销的款项就有578.8万两,为了这个,魏忠贤生生地把各省用于周转的库银全掏空了,跟商人赊下的银子到崇祯年间还没还完。杨士聪《玉堂荟记》:
吴金薄者,家巨富,天启中殿工,至透借金薄饰殿,节欠至二百万,累年不能给完。王世德《崇祯遗录》:
熹宗在位七年,神宗四十余年蓄积扫地无余。兵兴以来,帑藏悬磬。
也就是说,万历辛辛苦苦四十多年攒下来的家底,天启年间不到七天就弄光了。崇祯年间皇帝已经成为穷光蛋了。不是说九千岁善于增加财政收入吗,可是他将聚敛来的钱财用在了什么地方上面?那时的大明朝可不是太平盛世,而是内忧外患的危局!
以上只是我暂时搜集到的和底层百姓关系密切的,其他的暂时没搜集到的恶政一定还有不少,至于九千岁在上层政治斗争里那些乌七八糟的事情我就不列举了。
九千岁得势前后不过三年,就把整个大明朝弄得这么乌烟瘴气,说他能力超群,还真是没有抬举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9 15: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晚明士绅不捐钱抗清?钱捐多了朝廷会直接抄家
43回复
/ 30亮
137057 浏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页GO
鞠躬尽瘁温体仁
鞠躬尽瘁温体仁(50级)楼主2021-12-19 21:27:00发布于北京
晚明士绅不捐钱抗清?钱捐多了朝廷会直接抄家由鞠躬尽瘁温体仁 发表在历史区
谁说明朝士绅不捐款的?




明熹宗天启年间徽商吴养春曾先后向朝廷捐助饷银50多万两,谁知朝廷竟寻事加罪,不仅要追索“赃银”60余万两,还将吴家父子逮捕下狱,其“亲邻族党无不株连 ”。

最后,吴妻自杀,吴家父子三人俱死狱中。




明熹宗天启时的富商吴金薄,先后借给朝廷的银两多达200万,朝廷不仅赖帐不还, 还制造借口,“以他事破家”。




在明朝,捐钱捐多了,全家都没有了。







《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9 16: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外篇·田子方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
田子方是篇首的人名。全篇内容比较杂,具有随笔、杂记的特点,不过从一些重要章节看,主要还是表现虚怀无为、顺应自然、不受外物束缚的思想。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庄子·外篇·田子方

出处
庄子


作者
庄子

朝代
春秋

目录
1作者
2题解
3原文
4译文
5作品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特点,但其"一"本同,安时处顺,逍遥无待,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假慈、假仁,假意等大伪。

折叠编辑本段题解
全文自然分成长短不一、各不相连的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夫魏真为我累耳",通过田子方与魏文侯的对话,称赞东郭顺子处处循"真"的处世态度。第二部分至"亦不可以容声矣",批评"明乎礼而陋乎知人心"的作法,提倡体道无言的无为态度。第三部分至"吾有不忘者存",写孔子对颜渊的谈话,指出"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要得不至于"心死",就得像"日出于东方而入于西极"那样地"日徂";所谓"日徂"即每日都随着变化而推移。第四部分至"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借老聃的口表达"至美至乐"的主张,能够"至美至乐"的人就是"至人";怎样才能"至美至乐"呢?那就得"喜怒哀乐不入胸次"而"游心于物之初"。第五部分至"可谓多乎",写了一个小寓言,说明有其形不一定有其真,有其真也就不一定拘其形。第六部分至"故足以动人",指出应当爵禄和死生都"不入于心"。第七部分至"是真画者也",写画画并非一定要有画画的架势。第八部分至"彼直以循斯须也",写臧丈人无为而治的主张。第九部分至"尔于中也殆矣夫",以伯昏无人凝神而射作比喻,说明寂志凝神的重要。第十部分至"己愈有",写孙叔敖对官爵的得失无动于衷;余下为第十一部分,写凡国国君对国之存亡无动于衷;两个故事都说明,不能为任何外物所动,善于自持便能虚怀无己。

折叠编辑本段原文
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数称溪工。文侯曰:"溪工,子之师邪?"子方曰:"非也,无择之里人也。称道数当故无择称之。"文侯曰:"然则子无师邪?"子方曰:"有。"曰:"子之师谁邪?"子方曰:"东郭顺子。"文侯曰:"然则夫子何故未尝称之?"子方曰:"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无择何足以称之!"子方出,文侯傥然,终日不言。召前立臣而语之曰:"远矣,全德之君子!始吾以圣知之言、仁义之行为至矣。吾闻子方之师,吾形解而不欲动,口钳而不欲言。吾所学者,直土埂耳!夫魏真为我累耳!"

温伯雪子适齐,舍于鲁。鲁人有请见之者,温伯雪子曰:"不可。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吾不欲见也。"至于齐,反舍于鲁,是人也又请见。温伯雪子曰:"往也蕲见我,今也又蕲见我,是必有以振我也。"出而见客,入而叹。明日见客,又入而叹。其仆曰:"每见之客也,必入而叹,何耶?"曰:"吾固告子矣: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昔之见我者,进退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龙、一若虎。其谏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是以叹也。"仲尼见之而不言。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夫子曰:"回,何谓邪?"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仲尼曰:"恶!可不察与!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是出则存,是入则亡。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效物而动,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薰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规乎其前。丘以是日徂。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甚忘。虽然,女奚患焉!虽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干,蛰然似非人。孔子便而待之。少焉见,曰:"丘也眩与?其信然与?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孔子曰:"何谓邪?"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尝为汝议乎其将: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非是也,且孰为之宗!"孔子曰:"请问游是。"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孔子曰:"愿闻其方。"曰:"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已为道者解乎此。"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脱焉!"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汋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孔子出,以告颜回曰:"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与!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庄子见鲁哀公,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庄子曰:"鲁少儒。"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履者知地形,缓佩玦者事至而断。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于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

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贱,与之政也。有虞氏死生不入于心,故足以动人。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臝。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斔斛不敢入于四竟。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斔斛不敢入于四竟,则诸侯无二心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颜渊问于仲尼曰:"文王其犹未邪?又何以梦为乎?"仲尼曰:"默,汝无言!夫文王尽之也,而又何论剌焉!彼直以循斯须也。"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犹象人也。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

肩吾问于孙叔敖曰:"子三为令尹而不荣华,三去之而无忧色。吾始也疑子,今视子之鼻间栩栩然,子之用心独奈何?"孙叔敖曰:"吾何以过人哉!吾以其来不可却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而无忧色而已矣。我何以过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方将踌躇,方将四顾,何暇至乎人贵人贱哉!"仲尼闻之曰:"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说,美人不得滥,盗人不得劫,伏戏、黄帝不得友。死生亦大矣,而无变乎己,况爵禄乎!若然者,其神经乎大山而无介,入乎渊泉而不濡,处卑细而不惫,充满天地,既以与人己愈有。"

楚王与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丧吾存。夫凡之亡不足以丧吾存,则楚之存不足以存存。由是观之,则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

折叠编辑本段译文
田子方陪坐在魏文侯旁边,多次称赞溪工这个人。文侯说:"溪工是先生的老师吗?"子方说:"不是,只是我的同乡。讲说大道常常恰当在理,所以我称赞他。"文侯说:"那么先生没有老师吗?"子方说:"有"。又 问:"先生的老师是谁呢?"子方说:"是东郭顺子。"文侯说:"可是,先生为什么没有称赞过呢?"子方说:"他为人真诚,具有人的体貌和天一样空虚之心,随顺物性而保持真性,心性高洁又能容人容物。人与事不合正道,他端正己之仪态使自悟其过而改之。我哪里配得上去称赞他呀!"子方出去后,文侯表现出若有所失的神态,整天不言语。召呼立在面前之臣对他说:"太深远玄妙了,真是一位德行完备的君子!起先我认为仁义的行为,圣智的言论是至高无上的。我听到子方讲述其老师的情况,我身体松散不愿动,口象被钳住一样不愿说话,对照我所学的东西,只是没有生命的土偶而已!魏国真成了我的累赘啊!"

温伯雪子往齐国去,途中寄宿于鲁国。鲁国有个人请求见他,温伯雪子说:"不可以。我听说中原的君子,明于礼义而浅于知人心,我不想见他。" 到齐国后,返回时又住宿鲁国,那个人又请相见。温伯雪子说:"往日请求见我,今天又请求见我,此人必定有启示于我。"出去见客,回来就慨叹一番,明天又见客,回来又慨叹不已。他的仆人问,"每次见此客人,必定入而慨叹,为何呢?"回答说:"我本来已告诉过你:中原之人明于知礼义而浅于知人心,刚刚见我的这个人,出入进退一一合乎礼仪,动作举止蕴含龙虎般不可抵御之气势。他对我直言规劝象儿子对待父亲般恭顺,他对我指导又象父亲对儿子般严厉,所以我才慨叹。"孔子见到温伯雪子一句话也不说,子路问:"先生想见温伯雪子很久了,见了面却不说话,为何呀?"孔子说: "象这样人,用眼睛一看而知大道存之于身,也不容再用语言了。"

颜渊问孔子说:"先生缓步我也缓步,先生急走我也急走,先生跑我也跑,先生快速奔跑,脚掌好象离开地面一般,而我只能瞪大眼睛在后面看了。" 孔子说:"颜回,你说的是什么意思?"颜回说:"先生缓步我也缓步,是说先生怎样讲我也跟着怎样说;先生急走我也急走,是说先生辨析事理我也跟着辨析事理;先生跑我也跑,是说先生讲说大道我也跟着讲说大道;及至先生好象脚掌离开地面般迅跑,而我瞪大眼睛在后面看,是说先生不用言说而为人信服,不私意亲近而周遍亲附,没有官爵利禄而人们聚集于前,却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此而已。"孔子说:"噢!不可不明察呀!悲哀没大过心死,而身死还在其次。太阳从东方出来而入于西天尽头,万物莫不顺从太阳的方向而动作,凡有眼有脚的,必待日出而后有所作为。日出则操作,日入无事可作则休息。万物亦是这样,待造化之往来而有生有死。我一秉受天赋之形体,就不会转化为他物而等待着穷尽天年。随着外物而运动,日夜不停息,而不知终极之处。和气自动聚合成形体,知命的人也不能测度将来的命运。我只是天天与变化俱往。我终身与你在一起,这极好机会却当面错过而不能使你了解这个道理,可不悲哀吗?你只是着眼于我显著的方面,而那些显著有形迹的东西已经过去了,你还着意追寻以为实有,这就如同在空虚市场上寻求马一样不可能。我之所习,你要把它全部遗忘;你之所习,我也把它全部遗忘。虽然如此,你又何必担忧!虽然忘记了过去的我,我还有永存的不被忘记的东西在。"

孔子去见老聃,老聃刚洗完发,正在披散头发晾干,木然而立不象一个活人。孔子蔽于隐处等待,过一会儿人见,说:"是我眼花呢?还是真的呢?刚才先生身体独立不动象槁木,象遗弃万物离开众人而独立自存的样子。" 老聃说:"我在神游物初生之浑沌虚无之境。"孔子说:"这是何意呢?" 老聃说:"心困惑于它而不能知,口对它开而不合不能言说。尝试为你议论一下它的大略:地之极致为阴冷之气,天之极致力炎热之气,阴冷之气恨于天,炎热之气本于地。两者相互交通和合而生成万物,谁为这一切的纲纪而又不见它的形体。消亡又生息,盈满又空虚,一暗一明,日日改变,月月转化,每日有所作为而不见其功效。生有所萌发之处,死有所归往之地,始终相反没有边际,而不知其穷尽。没有它,谁来作主宰啊!"孔子说:"请问神游大道之情形。"老聃说:"能得神游于此为至美至乐。能得至美而游于至乐,就叫作至人。"孔子说:"请问达于至美至乐之道。"老聃说:"食草的兽类,不担忧更换沼泽地;水生的虫类,不担忧改换水。实行小的变化而未失去基本的生活条件,喜怒哀乐之情就不会进入心里。至于天下,是万物共同生息之所。得到共同的生息之气而能混同为一,则四肢百体就将成为废物,而死生终始也将如昼夜之更迭,不能混乱,何况得失祸福之所分际啊!遗弃隶属于己之物如同抛弃泥土,这是知晓身贵于隶属之物。知自身之贵又不失与变化俱往。而且千变万化是未曾有终极的,又何必为此心忧!得道之人会理解此理的。?"孔子说:"先生之德与天地匹配,而还借助至道之言以修养心性。古之君子谁又能免于修养呢!"老聃说:"不是这样,水之于澄澈,是无为而才质自然如此的;至人之于德行,不须修养而成,万物不能离开它。就象天自然就高,地自然就厚,日月自然就明亮,何用修养啊!" 孔子出来,把这些告诉颜回,说:"我对于道之认识,就如同醋瓮中的飞虫般渺小!没有先生揭开我之蒙蔽,我就不知道天地大全之理啊!"

庄子拜见鲁哀公,哀公说:"鲁国多儒学之上,很少有从事先生之道术的。"庄子说:"鲁国儒学之士很少。"哀公说:"全鲁国的人都穿儒者服装,怎么说少呢?"庄子说:"我听说,儒者中戴圆帽的通晓天时,穿方形鞋子的懂得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穿系玉块的,事至而能决断。君子怀有其道术的,未必穿戴那样的服饰;穿戴那样服饰的,未必真有道术。公一定以为不是这样,何不号令于国中说:"'不懂此种道术而穿戴此种服饰的,要处以死罪!'"于是哀公发布这样命令,五天以后鲁国没有敢穿儒服的人。唯独有一位男子,身穿儒服立在哀公门外。哀公即刻召见他以国事相问,干转万变发问也不能难住他。庄子说:"以鲁国之大只有一个儒者,可以说多吗?"

百里奚不把官爵奉禄放在心上,所以养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记了他出身低贱,而委之以国事。虞舜不把生死放在心上,所以能感动他人。

宋元君要画画,众位画师都来了,受君命拜揖而立,润笔调墨准备着,门外面还有一大半。有一位后到的画师,舒缓闲适不慌不忙地走着,受命拜揖后也不在那站着,而往馆舍走去。元公派人去看,见他脱掉上衣赤着上身盘腿而坐。元公说:"可以了,这位就是真正画师。"

周文王去臧地巡视,看见一位钓鱼的老者,身在钓鱼,心不在钓鱼上。他并非以持竿钓鱼为事,而是别有所钓,他经常就是这样钓法。文王想举用他,把国事交他治理,又担心大臣和父兄辈族人不肯相安;想最后舍弃此人,又不忍心让百姓们得不到善人的庇荫。于是就在清晨集合他的大夫们说:"昨天夜里我梦见一位好人,面黑两颊长满长须,骑的杂色马有一只蹄子是赤色,命令我说:'托付你的国事给臧地老者,差不多民就可以解除病痛了!'"诸位大夫惊惧不安他说:"这是先君王季历啊!"文王说:"让我们占卜一下吧。"诸位大夫说:"先君之命令,王无可怀疑,又何必占卜。"于是就迎接臧地老者,授给国事。这个人掌政,以往典章法令没有更改,一篇新政令也未发出。三年之后,文王巡视国内,则见各种文士武士结成的私党都散掉了,官长们也不建立个人功德,标准不一的量器也不敢进入国境之内。文士武士们的私党散掉,则上同于君主;官长不建立个人功德,则能同以国事为务;标准不一的量器不入境,则诸侯们也就没有二心了。文王于是把臧丈人当作者师,北面而立请教说:"这佯的政事可以推行于天下吗?"臧丈人默然不回答,淡漠无心地告辞而去,早晨还接受文王指令,晚上就逃走了,终身没有消息。颜渊问孔子说:"文王还不足以取信于人吗?何必要假托于梦呢?"孔子说:"别作声,你不要说了!文王已经作得很完美了,你又何必议论讥刺呢!他只是在短暂时刻顺应众人罢了。"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把弓拉得满满的,放一杯水在左肘上,发射出去,箭射出后又有一只扣在弦上,刚刚射出又一只寄在弦上,连续不停。在那个时候,他就象一个木偶一般纹丝不动。伯昏无人说:"这是有心于射的射法,不是无心之射的射法。尝试和你登上高山,踏着险石,对着百仞深渊,你能射吗?"于是伯昏无人就登上高山,脚踏险石,背对着百仞深渊向后却退,直到脚下有三分之二悬空在石外,在那里揖请列御寇退至相同位置表演射箭。列御寇惊惧得伏在地上,冷汗流到脚跟。伯昏无人说:"作为至人,上可探测青天,下可潜察黄泉,纵放自如于四面八方,而神情没有变化。现在你有惊恐目眩之意,你于精神已经疲困了!"

肩吾问孙叔敖说:"您三次作令尹而不昌盛显达,三次被免职也没有忧愁之色。我开始时对此怀疑,现在见您呼吸轻松欢畅,您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呢?"孙叔敖说:"我哪有什么过人之处啊!我认为它既然来了就无法推辞,它去了也无法阻止,我认为官职奉禄之得失非我所有,失去了而无忧愁之色而已。我哪有什么过人之处啊!况巨不知荣华显贵是在于令尹呢,还是在我自身?如果是在于令尹,则于我无涉;如果在我自身,则于令尹无涉。那时我正在驻足沉思,顾及四面八方之事,哪有工夫顾及到个人的富贵和贫贱哪!"孔子听后说:"古时候的真人,智者不能说服他,美色不能使之淫乱,强盗不能强制他,伏牺、黄帝这样的帝王也不能宠络亲近他。死生也算得上大事了,也不能使自己有所改变,何况是官爵奉禄之得失呢!象这样的人,他的精神历经大山而无障碍,入于深渊而不沾湿,处于贫贱而下疲困,充满大地之间,尽数给予别人而自己更富有。"

楚王和凡国之君共坐,过一会儿,楚王左右之臣多次来讲凡国已经灭亡了。凡国之君说:"凡国灭亡,不足以丧失我之存在。而凡国之灭亡既不足以丧失我之存,而楚国之存在也不足以存在为存。由此看来,则凡国未曾灭亡而楚国未曾存在。"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简介
庄子的散文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文学史上一位不朽的散文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真经》),系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司马迁在《史记》用精练的一二百字介绍了庄子的生平,并未提起庄子的字,字子休是由唐人提出的。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9 20: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浓缩的《石头记》——《红楼梦》前五回赏析(2)
梦网中人
梦网中人
百度一下“梦网中人”欣赏本人更多作品。
  姑苏城里有座葫芦庙,庙旁住着一位“神仙一流人物”甄士隐(谐音“真事隐”)。这个人物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另一个是贾宝玉)。甄士隐炎夏伏几盹睡,梦见一僧一道携“通灵宝玉”下凡,这一僧一道边走边谈,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女娲遗石幻化人形,成为警幻仙子处的神瑛侍者。绛珠仙草亦幻化为人形。神瑛侍者下世为人,绛珠仙子决心同他一起去,要用一生所有的泪报答他的浇灌之恩。

  “仙”是道教的产物,确切地说是庄子思想的产物,因为,神仙之说最早见于《庄子》:“藐菇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吹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疪疠,而年谷熟。”后来的道教据此塑造了风姿清灵、逍遥自在的“神仙”形象。作者在这里说明,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就是宝玉和黛玉的前身。二人来自仙界,也就是说,宝玉和黛玉的思想均源于道家学派。

  甄士隐听了一僧一道的谈话,便上前搭话,他为了免遭沉沦之苦,要仙师给他“大开痴顽”。僧、道对他说:“到那时,只要不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这句话的意思是:佛、道两家思想,可以指引人们逃避现实的苦难。“火坑”指的就是黑暗的社会。这里出现的一僧一道与前文提到的“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迵异”的一僧一道不同,这里的一僧一道是指作者所处时代的僧与道,此时的佛、道两家思想已相互融合。

  这里简单讲一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以《易经》天人文化为基础,属于原始的、质朴的思想,经过夏商周三代演进,形成以“易”、“礼”为中心的天人思想;第二阶段,周、秦之际,产生了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经秦、汉前后的演变,逐步形成儒、道、墨三家学说为主流的思想文化;第三阶段,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道教相继产生,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到隋唐以后形成了儒释道三家鼎立,互相渗透的局面。此后,宋元明清都以这三家思想为代表。清代推崇程朱理学,康熙亲政后,进一步表彰孔孟程朱,利用他们的学说来巩固封建统治。最突出的是宣扬“三纲五常”,这是封建国家中央专制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础,也是程朱理学的核心。

  我们回到《石头记》。甄士隐听了仙师的话后,说还要见见他们所说的“蠢物”。甄士隐从那僧人手中接过玉石,只看见上面刻着“通灵宝玉”四字,便被僧人夺了过去,说是已到幻境。见一座石牌坊,上书“太虚幻境”四字,两边对联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幅对联的意思是说,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也就成了假的;把没有的当作有的,有的也就成为没有的了。作者借此暗示,甄(真)的遭遇和归宿,是贾(假)的缩影。为避“文字狱”,作者故意将“真事隐去”,以甄(真)乱贾(假),以贾(假)作甄(真)。

  甄士隐听到一声震耳霹雳,从梦中惊醒。随后帶女儿英莲上街看热闹。遇见一僧一道,“那僧癞头跣足,那道跛足蓬头”,显然与甄士隐梦中的一僧一道不同。说明现实中的佛、道两家思想均遭受创伤——被程朱理学排挤。

  那癞头和尚一见英莲便大哭,说她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甄士隐不理睬,和尚念出一首诗:“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这首诗是对英莲(谐音“应怜”)一生遭遇的高度摡括。英莲在元宵夜被人拐走,后来改名香菱。诗中的“菱花”句中,“雪”谐音薛,“菱”遇“雪”,喻生不逢时,即“有命无运”。暗指香菱后来落在薛家成为丫头。

  甄家小姐英莲的不幸命运,就是贾府众女儿命运的写照。英连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元宵节,在第五十三回写的荣国府庆元宵,也正是贾府由盛至衰的转折点,此后的贾府变故层出,风波迭起,直到最后食尽鸟散,烟消火灭。

  跛足道人与癞头和尚分手,相约三劫后在北邙山相见。北邙山在河南洛阳,传说太上老君曾在那里炼丹,有六代二十四帝王的陵墓设在北邙山。那道人与僧人相约,到那儿会齐后,同往太虚幻境销号。意思是说他们将来要一同葬在北邙山上。作者借此对封建帝王的讥讽,对皇权的藐视。

编辑于 2022-06-17 15:28
石头记(列藏本)
红楼梦(小说)
红楼梦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9 20: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人死后,为什么都想埋在北邙山?北邙山究竟好在哪里?  

2020-11-04 16:31  




北邙山,号称是自古以来人们心中最理想的埋骨之地。

北邙山上到底有多少坟墓?据不完全统计,整座北邙山共有大型墓葬近800余座, 其余无名无主的荒坟多达数十万座。正所谓“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从商周一直到明清,有数不清的古人选择安息在了北邙山上,使这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亡者之城”。



北邙山上眺望黄河

那么,北邙山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山?为什么古代人死后都想埋在这里呢?

一、北邙山是一座位于天下之中的山

北邙山,位于洛阳以北十多公里的地方,它的北侧是黄河,南侧则是洛阳平原。西周初年,周公旦在此兴建洛邑,曾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意思是说,洛阳位于天下的最中心,四方诸侯到达这里的道路全部都是相等的。



北邙山地理位置



假如我们以洛阳为圆心,在地图上画一个圆,可以发现圆的面积恰好覆盖了古代中国人生存和繁衍的主要地区。而北邙山横贯于洛阳之北,天然的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一座位于天下之中的山。



天下之中

孔子在《论语》中曾说:“(天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说:天子就像北极星一样,要永远位于北方,而普天下的臣民则像其余的星辰,环绕拱卫在其四周。

所以,北邙山位于天下之中,又正好居于洛阳北部,正好就像北极星一样被山川拱卫,因而成为了历代帝王最佳的王陵选址地点。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俯瞰整座北邙山,一共有24位帝王和7位亡国之君埋葬于此,其中不乏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晋宣帝司马懿(追封)、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蜀后主刘禅、南唐后主李煜等多位家喻户晓的著名君王。其数量之多,集中度之高,堪称天下之最。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一座洛阳城,写满了半部古代中国的兴废史,而北邙山上的帝王们则高卧在王陵之中,永远俯视着脚下洛阳城中的沧桑变迁。

二、北邙山是一座风水极佳的山

古代人选择墓葬非常看重风水,而北邙山正好充分的满足了这一点要求。

首先,北邙山位于秦岭之端。北邙山属于秦岭山脉的余脉,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秦岭就像一条巨龙般横卧在中原大地上,而北邙山恰恰就位于秦岭的最东部,如同巨龙傲然昂首,龙吟天下。





其次,北邙山位于中国山地和平原的分割线上。从地形图中不难看出,北邙山的西边是茫茫山脉,东边则是广袤平原,中国的地形在这个地方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落差,就像一个整齐排列的台阶一般,而北邙山正好位于这个台阶的分割线位置。





第三,北邙山被三水环绕。它的北侧是黄河,南边是洛河,西边则是涧河。这三条河流就像一个环形的护城河,把北邙山紧紧的包裹在其中。





最后,北邙山周围还有六座高山围绕。从地图上看,北邙山的四周分别有太行、王屋、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和中岳嵩山,总共是六座高山,恰如六根参天巨柱支撑起了一座大厦,将整个洛阳盆地和北邙山脉都笼罩在其中。





由以上可见,北邙山北枕黄河,南临洛阳,西靠山川,东望平原,六山环绕,三水纵横,仿佛占尽了所有的地理优势。难怪有人会说他是“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风水学中讲究“背山靠水,坐北朝南”,而这两个条件北邙山都完美的符合,说此处是天下风水最佳的墓葬之地,丝毫也不夸张。

三、北邙山是一座并不太高的山

关于北邙山,很多人还存在一个印象上的误区。一提到山,大家都会觉得应当是高耸入云,陡峭险峻。但实际上,北邙山其实并不高,它的平均海拔仅仅有200多米,最高的首阳山也只有300多米,和它旁边的中岳嵩山相比起来,实在是渺小至极,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北邙山和嵩山

所以,与其说北邙山是一座山,倒不如说它是一个连绵平缓的山原。然而,对于墓葬的选址来说,北邙山的这一特征恰恰成了它的优势。

首先,它的地势相对洛阳和黄河水道较高,因此不易渗水和积水,有利于墓穴的长期保存;但与此同时,它的山势却并不高耸和陡峭,反而起伏平缓,高敞而空旷,因此非常利于墓葬的修建和后人的祭扫。在这一高一矮的矛盾点上,北邙山恰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正因如此,北邙山不仅被帝王将相们钟爱,而且还受到了平民百姓趋之若鹜般的追捧。“芒芒北邙山,高坟尽无主”,在北邙山上星罗棋布着几十万座无名荒冢,以至于行走其中甚至都找不到合适的落脚之地。

四、北邙山还是一座充满人文气质的山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他的《陋室铭》中曾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北邙山之所以会成为古人心中最憧憬的埋骨之地,还和它内在的人文气质有关。

早在西周初年,就曾有两位鼎鼎大名的历史人物来到了北邙山上,并最终埋葬在了这里,他们就是伯夷和叔齐。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伐纣,身为商朝属国王子的伯夷和叔齐拦住了周武王的车驾,试图劝阻他这种以臣子讨伐君王的错误行为。后来,商朝灭亡,周朝建立,伯夷和叔齐心念旧国,义不食周粟,携手来到了北邙山脉中的首阳山上,从此采集野菜度日,最终双双饿死在了这里。

正是由于伯夷叔齐的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义举,所以受到后代文人的倍加推崇,成为了忠义两全的精神楷模。而他们“采薇而食”的北邙山也因此被赋予了一种崇高的道德价值。

于是,苏秦、张仪、吕不韦、贾谊、班超、杜甫、王之涣,颜真卿,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名人追随着前人的脚步来到这里,他们虽然生不同时,却希望死后聚首,都将北邙山作为了最终的精神归宿。这种群聚效应一代代的积蓄,使北邙山真正成为了一座具备崇高人文价值的山。



北邙山风光

结束语:

不得不说,北邙山的确是中国古人最为钟爱的埋葬之地。其墓葬分布之密、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全都堪称中国之最,而这些都和北邙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崇高的人文价值有关。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一座沧桑而又古老的北邙山,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半部中国的兴废历史。以至于到了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希望埋身在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9 22: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敔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王敔 ,字虎止,号蕉畦,清湖南衡阳人,写有《大行府君行状》、《湘西草堂记》等文章。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王敔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656年

逝世日期
1730年

王 敔

王敔(1656~1730) 字虎止,号蕉畦,清湖南衡阳人。王夫之仲子。自幼随父就读,遍览经史和诸子百家,心得独到。年轻时已有文名,与邵阳车无咎、王元复、攸县陈之駓,并称"楚南四家"。尤擅八股文,与邵阳王元复、汉阳王戬,合称"楚南三王"。康熙二十五年(1686),始接受满清统治的现实,出应童子试,取为秀才。次年于湘西草堂侧旁建房,开馆授徒,馆号"蕉畦"。自此很少外出。康熙四十一年,得学生与友人资助,首刊《船山遗书》于湘西草堂。康熙五十四年(1715)六十大寿,亲朋学生广送寿礼,即以寿礼重修湘西草堂,改茅椽为瓦屋。康熙五十八年,64岁方应乡试,取为贡生。雍正八年(1730),衡阳县府聘请他修纂《衡阳县志》,仅成稿数卷即病殁。著有《蕉畦字溯》、《蕉畦存稿》、《笈笈草》等书,有未刊诗集《怀音草》(收有康熙十八至三十年诗作115首)手稿留存。此外写有《大行府君行状》、《湘西草堂记》等文章,并对王夫之一些重要哲学著作,如《张子正蒙注》、《老子衍》、《庄子解》等作了一些说明解释。

(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30 10: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15薛崇高+周氏大业斯成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假如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 ...【大业斯成】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唐高祖即位 策马收隋疆
曾因讨突厥 恐祸来相伤
其子劝父意 乘乱效翦商
一鼓而西往 豪杰悉来降


由斯成大业 尊父为帝王
父老太宗继 天下为一宇
发狱出死囚 开宫放怨女
饥人卖子孙 分金赐其赎[shu]
亡卒有遗骸 散帛收归土
烧药赐功臣 杀身思报补
吮疮抚战士 衔恩铭肺腑
竭力劳万民 民各得其所
委政问大夫 商议共裁处
踏雪破匈奴 栉[zhi]风灭夷虏
雪耻酬百王 除凶报千古
胡越共一家 习文不习武
开馆召贤儒 讲论文章祖
学士十八人 同把朝纲辅
作乐宴群臣 尝为七德舞
魏征为丞相 治国如安堵
定乱不言功 帝独称房杜
惟献大宝箴 谏臣张蕴古
传位立高宗 政由李义府
废正皇后王 宠立昭仪武
鸩[zhen]杀太子弘 因为耻其母
唐祸自此萌 朝纲归女主
中宗皇帝立 却被武后废
谪为庐陵王 而复立其弟
后名武则天 临朝自称制
淫乱无所规 宠爱僧怀义
昌宗张易之 出入皇宫里
内臣不敢言 外人以为耻
李敬业起兵 直入京城地
越王贞亦起 同救唐宗室
谋复立中宗 忤[wu]触武后肺
大杀唐子孙 改国号周氏
若非狄仁杰 唐室绝后裔
中宗复为帝 人道再出世
宠用帝后韦 专权秉朝政
与武三思通 对围博陆戏
人告韦后淫 帝怒而被弑[shi]
睿[rui]宗复临朝 重把三纲理
姚宋总枢机 内清而外治
帝立又三年 禅位居闲第
唐明皇登基 左相姚元之
宋[王景][二字合一,音jing]为右相 中外乐雍熙
韩休九龄继 帝范不逾规
明皇后奢欲 宠爱杨贵妃
贵妃内淫乱 禄山养作儿
昼夜居宫掖 帝心无所疑
丑声闻于外 黜[chu]职任边夷
负恩而造反 举寇犯京师
六部军不发 帝惧出城西
贵妃赐帛死 禄山兵始归
奸臣李林甫 养祸乱邦畿[ji]
忠臣颜杲[gao]卿 许远与张巡
舍身讨反贼 死节报朝廷
三十六大将 同死[]阳城
禄山僭[jian]称帝 将用史思明
禄山被子弑 思明被子刑
父子相杀伐 其党自完尽
肃宗居朝廷 否极泰将升
郭子仪入相 中外自清平
李克弼继相 守法犹准绳
兴衰如转毂 世否遇谗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30 14: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假如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正气歌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南宋文天祥诗作









收藏



0


0











《正气歌》是宋末文学家文天祥的诗作。此诗作于诗人被囚元大都的狱中。开头即点出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至时穷之际,必然会显示出来。随后连用十二个典故,列出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以显示浩然正气的力量。接下来八句说明浩然正气贯日月,立天地,为三纲之命、道义之根。最后联系到自己的命运,虽然兵败被俘处在极其恶劣的牢狱之中,但是由于一身正气,各种邪气和疾病都不能侵犯自己,因此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命运。全诗用韵富有变化,与文义互为烘托;旁征博引,体现了浩然正气的巨大力量;多用排比句式,文气绵密贯串,节奏整齐明快;感情深沉,气壮山河,直抒胸臆,毫无雕饰,充分体现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品名称正气歌
作品别名正气歌并序
作    者文天祥
创作年代宋末元初
作品出处《文山先生全集》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名家点评
5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正气歌(并序)




林则徐《正气歌》书法作品
余囚北庭1,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2。单扉低小3,白间短窄4,污下而幽暗5。当此夏日,诸气萃然6:雨潦四集7,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8,蒸沤历澜9,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10,风道四塞11,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12,助长炎虐13,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14,陈陈逼人15,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16,腥臊汗垢17,时则为人气;或圊溷18、或毁尸19、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20。叠是数气21,当侵沴22,鲜不为厉23。而予以孱弱24,俯仰其间25,于兹二年矣26,幸而无恙27,是殆有养致然尔28。然亦安知所养何哉29?孟子曰30:“吾善养吾浩然之气31。”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32!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33。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34。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35。

皇路当清夷36,含和吐明庭37。

时穷节乃见38,一一垂丹青39。

在齐太史简40,在晋董狐笔41。

在秦张良椎42,在汉苏武节43。

为严将军头44,为嵇侍中血45。

为张睢阳齿46,为颜常山舌47。

或为辽东帽48,清操厉冰雪49。

或为出师表50,鬼神泣壮烈51。

或为渡江楫52,慷慨吞胡羯53。

或为击贼笏54,逆竖头破裂55。

是气所磅礴56,凛烈万古存57。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58。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59。

三纲实系命60,道义为之根61。

嗟予遘阳九62,隶也实不力63。

楚囚缨其冠64,传车送穷北65。

鼎镬甘如饴66,求之不可得。

阴房阒鬼火67,春院閟天黑68。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69。

一朝蒙雾露70,分作沟中瘠71。

如此再寒暑72,百沴自辟易73。

嗟哉沮洳场74,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75。

顾此耿耿在76,仰视浮云白77。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78。

哲人日已远79,典刑在夙昔80。

风檐展书读81,古道照颜色82。 [1]




注释译文

播报
编辑




词句注释

1.余:我,一作“予”。北庭:指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

2.寻:古时八尺为一寻。

3.单扉:单扇门。

4.白间:窗户。

5.污下:低下。

6.萃然:聚集的样子。

7.雨潦:下雨形成的地上积水。

8.涂泥半朝:狱房墙上涂的泥有一半是潮湿的。朝,当作“潮”。

9.蒸沤历澜:热气蒸,积水沤,到处都杂乱不堪。澜,杂乱。

10.乍晴:刚晴,初晴。

11.风道四塞:四面的风道都堵塞了。

12.薪爨(cuàn):烧柴做饭。爨,烧火煮食物。

13.炎虐:炎热的暴虐。

14.仓腐寄顿:仓库里储存的米谷腐烂了。

15.陈陈逼人:陈旧的粮食年年相加,霉烂的气味使人难以忍受。陈陈,陈陈相因。《史记·平淮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16.骈肩杂遝(tà):肩挨肩,拥挤杂乱的样子。

17.腥臊:鱼肉发臭的气味,此指囚徒身上发出的酸臭气味。

18.圊溷(qīng hùn):厕所。

19.毁尸:毁坏的尸体。

20.秽:肮脏。

21.叠是数气:这些气加在一起。

22.侵沴(lì):恶气侵人。沴,恶气。

23.鲜不为厉:很少有不生病的。厉,病。

24.孱弱:虚弱。

25.俯仰其间:生活在那里。

26.于兹:至今。

27.无恙:没有生病。

28.是殆有养致然:这大概是因为会保养正气才达到这样的吧。殆,大概。有养,保有正气。语本《孟子·公孙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致然,使然,造成这样子。

29.然尔亦安知所养何哉:然而又怎么知道所保养的内容是什么呢。

30.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其弟子将其言行编成《孟子》一书,为儒家经典。

31.浩然之气:纯正博大而又刚强之气。见《孟子·公孙丑》。

32.吾何患焉:我还怕什么呢。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认为浩然正气对于人身有无所不能的巨大力量。

33.“天地”两句:天地之间充满正气,它赋予各种事物以不同形态。这类观点明显有唯心色彩,但作者主要用以强调人的节操。杂然,纷繁,多样。

34.“下则”两句:地上的山岳河流,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由正气形成的。

35.“于人”两句:赋予人的正气叫浩然之气,它充满天地之间。沛乎,旺盛的样子。苍冥,天地之间。

36.皇路:国运,国家的局势。清夷:清平,太平。

37.吐:表露。

38.见:同“现”,表现,显露。

39.垂丹青:见于画册,传之后世。垂,留存,流传。丹青,图画,古代帝王常把有功之臣的肖像和事迹叫画工画出来。

40.太史:史官。简:古代用以写字的竹片。《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把国君杀了,齐国的太史在史册中写道“崔杼弑其君”。崔杼怒,把太史杀了。太史的两个弟弟继续写,都被杀,第三个弟弟仍这样写,崔杼没有办法,只好让他写在史册中。

41董狐笔:出自《左传·宣公二年》载,春秋时,晋灵公被赵穿杀死,晋大夫赵盾没有处置赵穿,太史董狐在史册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孔子称赞这样写是“良史”笔法。

42.张良椎:《史记·留侯传》载,张良祖上五代人都做韩国的丞相,韩国被秦始皇灭掉后,他一心要替韩国报仇,找到一个大力士,持一百二十斤的大椎,在博浪沙(今河南省新乡县南)伏击出巡的秦始皇,未击中。后来张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封留侯。

43.苏武节:《汉书·李广苏建传》载,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匈奴人要他投降,他坚决拒绝,被流放到北海(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边牧羊。为了表示对祖国的忠诚,他一天到晚拿着从汉朝带去的符节,牧羊十九年,始终贤贞不屈,后来终于回到汉朝。

44.严将军:《三国志·蜀志·张飞传》载,严颜在刘璋手下做将军,镇守巴郡,被张飞捉住,要他投降,他回答说:“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张飞见其威武不屈,把他释放了。

45.嵇侍中:嵇绍,嵇康之子,晋惠帝时做侍中(官名)。《晋书·嵇绍传》载,晋惠帝永兴元年(304),皇室内乱,惠帝的侍卫都被打垮了,嵇绍用自己的身体遮住惠帝,被杀死,血溅到惠帝的衣服上。战争结束后,有人要洗去惠帝衣服上的血,惠帝说:“此嵇侍中血,勿去!”

46.张睢阳:即唐朝的张巡。《旧唐书·张巡传》载,安禄山叛乱,张巡固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每次上阵督战,大声呼喊,牙齿都咬碎了。城破被俘,拒不投降,敌将问他:“闻君每战,皆目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张巡回答说:“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敌将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

47.颜常山:即唐朝的颜杲卿,任常山太守。《新唐书·颜杲卿传》载,安禄山叛乱时,他起兵讨伐,后城破被俘,当面大骂安禄山,被钩断舌头,仍不屈,被杀死。

48.辽东帽:东汉末年的管宁有高节,是在野的名士,避乱居辽东(今辽宁省辽阳市),一再拒绝朝廷的征召,他常戴一顶黑色帽子,安贫讲学,名闻于世。

49.“清操”句:管宁严格奉守清廉的节操,凛如冰雪。厉,严肃,严厉。

50.出师表:诸葛亮出师伐魏之前,上表给蜀汉后主刘禅,表明白己为统一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表文中有“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名言。

51.“鬼神”句:鬼神也被诸葛亮的壮烈精神感动得流泪。

52.渡江楫:东晋爱国志士祖逖率兵北伐,渡长江时,敲着船桨发誓北定中原,后来终于收复黄河以南失地。楫,船桨。

53.胡羯: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过去史书上曾称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五胡。这句是形容祖逖的豪壮气概。

54.击贼笏(hù):唐德宗时,朱泚谋反,召段秀实议事,段秀实不肯同流合污,以笏猛击朱泚的头,大骂:“狂贼,吾恨不斩汝万段,岂从汝反耶?”笏,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所持的手板。

55.逆竖:叛乱的贼子,指朱泚。

56.是气:这种“浩然之气”。磅礴:充塞。

57.凛烈:庄严、令人敬畏的样子。

58.“当其”两句:当正气激昂起来直冲日月的时候,个人的生死还有什么值得计较的。

59.“地维”两句:是说地和天都依靠正气支撑着。地维,古代人认为地是方的,四角有四根支柱撑着。天柱,古代传说,昆仑山有铜柱,高入云天,称为天柱,又说天有人山为柱。

60.“三纲”句:三纲实际系命于正气,即靠正气支撑着。

61.“道义”句:道义以正气为根本。

62.嗟:感叹词。遘(gòu):遭逢,遇到。阳九:即百六阳九,古人用以指灾难年头,此指国势的危亡。

63.“隶也”句:是说我实在无力改变这种危亡的国势。隶,地位低的官吏,此为作者谦称。

64.“楚囚”句:《左传·成公九年》载,春秋时被俘往晋国的楚国俘虏钟仪戴着一种楚国帽子,表示不忘祖国,被拘囚着,晋侯问是什么人,旁边人回答说是“楚囚”。这里作者是说,自己被拘囚着,把从江南戴来的帽子的带系紧,表示虽为囚徒仍不忘宋朝。

65.传车:官办交通站的车辆。穷北:极远的北方。

66.“鼎镬”句:身受鼎镬那样的酷刑,也感到像吃糖一样甜,表示不怕牺牲。鼎镬(huò),大锅。古代一种酷刑,把人放在鼎镬里活活煮死。

67.“阴房”句:囚室阴暗寂静,只有鬼火出没。杜甫《玉华宫》诗:“阴房鬼火青。”阴房,见不到阳光的居处,此指囚房。阒(qù),寂静而幽暗。

68.“春院”句:虽在春天里,院门关得紧紧的,照样是一片漆黑。杜甫《大云寺赞公房四首》诗:“天黑閟春院。”閟(bì),关闭,闭门。

69.“牛骥”两句:牛和骏马同槽,鸡和凤凰共处,比喻贤愚不分,杰出的人和平庸的人都关在一起。骥,良马。皂,马槽。鸡栖,鸡窝。

70.“一朝”句:一旦受雾露风寒所侵。蒙,受。

71.“分作”句:料到自己一定成为沟中的枯骨。分,料,估量。沟中瘠(jí),弃于沟中的枯骨。《说苑》:“死则不免为沟中之瘠。”

72.“如此”句:在这种环境里过了两年了。

73.“百沴”句:各种致病的恶气都自行退避了。这是说没有生病。

74.沮洳(rù)场:低下阴湿的地方。

75.“岂有”两句:哪有什么妙法奇术,使得寒暑都不能伤害自己。缪(miù)巧,智谋,机巧。贼,害。

76.“顾此”句:只因心中充满正气。顾,但,表示意思有转折的连接词。此,指正气。耿耿,光明貌。

77.“仰视”句:对富贵不屑一顾,视若浮云。《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8.“悠悠”两句:我心中亡国之痛的忧思,像苍天一样,哪有尽头。曷,何,哪。极,尽头。

79.“哲人”句:古代的圣贤一天比一天远了。哲人,贤明杰出的人物,指上面列举的古人。

80.典刑:一作“典型”,榜样,模范。夙昔:从前,讨去。

81.“风檐”句:在临风的廊檐下展开史册阅读。

82.“古道”句:古代传统的美德,闪耀在面前。 [1-2] [10]




白话译文

我被囚禁在北国的都城,住在一间土屋内。土屋有八尺宽,大约四寻深。有一道单扇门又低又小,一扇白木窗子又短又窄,地方又脏又矮,又湿又暗。碰到这夏天,各种气味都汇聚在一起:雨水从四面流进来,甚至漂起床、几,这时屋子里都是水气;屋里的污泥因很少照到阳光,蒸熏恶臭,这时屋子里都是土气;突然天晴暴热,四处的风道又被堵塞,这时屋子里都是日气;有人在屋檐下烧柴火做饭,助长了炎热的肆虐,这时屋子里都是火气;仓库里储藏了很多腐烂的粮食,阵阵霉味逼人,这时屋子里都是霉烂的米气;关在这里的人多,拥挤杂乱,到处散发着腥臊汗臭,这时屋子里都是人气;又是粪便,又是腐尸,又是死鼠,各种各样的恶臭一起散发,这时屋子里都是秽气。这么多的气味加在一起,成了瘟疫,很少有人不染病的。可是我以虚弱的身子在这样坏的环境中生活,到如今已经两年了,却没有什么病。这大概是因为有修养才会这样吧。然而怎么知道这修养是什么呢?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心中的浩然之气。”它有七种气,我有一种气,用我的一种气可以敌过那七种气,我担忧什么呢!况且博大刚正的,是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 因此写成这首《正气歌》。

天地之间有一股堂堂正气,它赋予万物而变化为各种体形。

在下面就表现为山川河岳,在上面就表现为日月辰星。

在人间被称为浩然之气,它充满了天地和寰宇。

国运清明太平的时候,它呈现为祥和的气氛和开明的朝廷。

时运艰危的时刻义士就会出现,他们的光辉形象一一垂于丹青。

在齐国有舍命记史的太史之简,在晋国有坚持正义的董狐之笔。

在秦朝有为民除暴的张良之椎,在汉朝有赤胆忠心的苏武之节。

它还表现为宁死不降的严将军的头,表现为拼死抵抗的嵇侍中的血。

表现为张雎阳誓师杀敌而咬碎的齿,表现为颜常山仗义骂贼而被割的舌。

有时又表现为避乱辽东喜欢戴黑帽的管宁,他那高洁的品格胜过了冰雪。

有时又表现为写出《出师表》的诸葛亮,他那死而后已的忠心让鬼神感泣。

有时表现为祖逖渡江北伐时的楫,激昂慷慨发誓要吞灭胡羯。

有时表现为段秀实痛击奸人的笏,逆贼的头颅顿时破裂。

这种浩然之气充塞于宇宙乾坤,正义凛然不可侵犯而万古长存。

当这种正气直冲霄汉贯通日月之时,活着或死去根本用不着去谈论!

大地靠着它才得以挺立,天柱靠着它才得以支撑。

三纲靠着它才能维持生命,道义靠着它才有了根本。

可叹的是我遭遇了国难的时刻,实在是无力去安国杀贼。

穿着朝服却成了阶下囚,被人用驿车送到了穷北。

如受鼎镬之刑对我来说就像喝糖水,为国捐躯那是求之不得。

牢房内闪着点点鬼火一片静谧,春院里的门直到天黑都始终紧闭。

老牛和骏马被关在一起共用一槽,凤凰住在鸡窝里像鸡一样饮食起居。

一旦受了风寒染上了疾病,那沟壑定会是我的葬身之地,

如果能这样再经历两个寒暑,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自当退避。

可叹的是如此阴暗低湿的处所,竟成了我安身立命的乐土住地。

这其中难道有什么奥秘,一切寒暑冷暖都不能伤害我的身体。

因为我胸中一颗丹心永远存在,功名富贵对于我如同天边的浮云。

我心中的忧痛深广无边,请问苍天何时才会有终极。

先贤们一个个已离我远去,他们的榜样已经铭记在我的心里。

屋檐下我沐着清风展开书来读,古人的光辉将照耀我坚定地走下去。 [3-4]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文天祥于宋帝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在潮阳五坡岭兵败被俘,次年十月解达元都燕京。囚系土室,环境污浊,艰苦备尝,而毅然拒绝了元统治者多番的利诱威胁。作者认为支持他坚持不屈的精神力量就是正气,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充塞于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因而以“正气”为题,以正气发端,作成此歌。作歌时间是在被囚二年之后,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八年(1281)的夏天。

“养气”之说源于孟子。孟子所说的“气”,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性的正气。“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范畴。在宋代理学中,更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张载便以“气”作为宇宙的本体,主张“气一元论”。朱熹以“理”为世界本原,但又强调“气”化育万物的作用,在他看来,气是理与万物的媒介。文天祥在这首五言古诗中关于正气的铺写,与上述思想有一定关系。 [5-7]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整体赏析

《正气歌》是一首光华灿烂的诗篇。诗中充满了浩然正气,表现出作者坚定的民族气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战斗精神以及生死不渝的崇高信念。

这首诗的序为散文,有骈句,有散句,参差出之,疏密相间。在序里,作者先以排句铺陈,以骈散穿插描写了牢狱之中的“七气”,极力渲染出监牢环境的恶浊之至。而诗人又说自己身体本来孱弱,但在“七气”的夹攻之下,竟然安好无恙,那就是因为靠着胸中的浩然正气,有了正气在胸,便能抵御所有的邪气、浊气,这些说明了写《正气歌》的原因,接着便引出下面对“正气”的咏叹。因此,序和诗在构思上是有连属的,在技巧上是前后照应的,是全诗的有机组成部分。

全诗可分为三大段。从“天地有正气”到“一一垂丹青”十句为第一段。首言浩然之气的根源是天地正气在人身上的体现。表明天地间的正气,万物各有不同的承受,“杂然”赋予“流形”。“流形”指各种物体。其在地面,则为奔流浩瀚的长江大河,巍峨雄峙的岱宗华岳;其在天上,则为光华的日月,璀灿的星辰;其赋之于人,则为浩然之气。这种正气,无往而不在,不以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充塞于天地之间,表明当国家承平的时代,禀有正气的人,在圣明的朝廷上,得以和平地表露出来,为国家出力报效,而使国泰民安;当国家遇到危难之时,就显出刚毅坚贞的志节,不辞见危授命、为国捐躯,在史册上留下万古长存的英名。这四句写得堂堂正正,气象阔大。重点在于表明“时穷节见”,才是正气禀赋于人的严重考验,“皇路清夷”的治世,只作为陪衬的笔墨。

自“在齐太史简”至“道义为之根”二十四句第二段。以下列举历史上十二位忠义之士的壮烈事迹,都是“时穷节见”的体现,是正气所发挥的巨大威力:齐太史的简书,晋董狐的直笔,秦张良的博浪沙铁椎,汉苏武十九年坚毅不屈的壮节,东汉严颜的宁愿断头,晋嵇绍的宁倾热血,唐张巡的嚼齿穿龈,颜杲卿骂贼断舌,固已使自己义烈行为,惊天地而泣鬼神。即如诸葛亮《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晋代祖逖的渡江击楫誓复中原;汉末管宁的辽东力耕清操自励;段秀实的持笏击贼血染逆庭,都在史册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上述事例表明正气是维系天柱、地维、人伦并使之绵亘古今而不绝的巨大力量。作者赞叹正气广大雄厚,磅礴所及,凛烈万古。当正气横贯日月的时候,人们可以把生死置之度外,由此而地维赖之以立,天柱赖之而尊,纲常因之而得以维系,人世的一切伦理道德,莫不系于正气而存在。借以说明宇宙间各方面的关系之所以井然有序,都以正气作为根本。人世之能够维持,全凭道义为其支柱;而道义的根本就是正气,所以正气尤为可贵。

自“嗟余遘阳九”到结尾共二十六句是第三段,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六句,从“嗟余遘阳九”至“求之不可得”,感叹自己遭逢国家大变乱的厄运。身为朝廷仆役,没有能够竭忠效诚,尽力挽回国运,实在感到惭愧。更不幸的是自己也沦为楚囚,被元军用驿车送往荒远的北方。句中用楚人钟仪被俘后囚系晋国始终戴着南方的冠帽,以示不忘故国的深情。用“穷北”一词,以示对元人的蔑视。既而表示自己在被俘之后,就已决心为国献身,即使鼎镬酷刑摆在面前,也甘之如饴,决不避退。作者的心志坚如磐石,尽管元朝统治者使尽威胁利诱的伎俩,毫不动摇,他的凛然正气,曾使元人为之震慑。第二层十六句,由“阴房阒鬼火”至“苍天曷有极”,写狱中情况。牢房里寂静无声,磷火出没。虽在春天囚房紧闭,阴森幽暗。自己被囚禁在这里,和其他狱卒、囚徒杂处在一起,就好像骏马被拴在牛槽里,凤凰被关在鸡笼里和鸡共食一样,其辛酸是不待言的。在这样恶劣的境地里,承受着诸种恶气的侵袭,一旦蒙受雾露,得病而死可以料知必定要成为沟壑中的死尸。可诗人在那儿已经再易寒暑,却依然无恙,种种邪恶之气竟至为他避退了。如此卑下潮湿不堪人居的囚牢,现在倒成了他的安乐国,这并不是他有什么特殊智谋巧计,能使诸种阴阳外气不能侵害他,而正是正气赋予他的耿耿忠心,使他把自己的荣辱生死看作浮云不萦于心,置之度外。可他怀抱的忧心,仍然是无穷无尽的,正像苍天一样广阔无垠,从不曾有个尽头。显然作者此时所忧的,并不是他自己的生命,而是残破的山河,苦难的人民。当此沧海横流之际,他不能不忧心如焚。第三层最后四句,点明作歌主目。往古的贤哲(指上文所举的十二位义烈之士)虽然离开已经久远,但他们留下了正气所钟的义烈行为,给人们树立了做人的榜样。诗人坐在檐边展诵圣贤的书籍,不觉古代传统的美德,正以其光华照彻他的容颜,使他明确了成仁取义的道理,怀着满腔正气,坚定执着地激励他自己,永远为正义而生,为正义而死,上不愧国,下不愧民,不惜付出他的鲜血。

《正气歌》全诗集中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光辉的思想和高尚的胸怀,展示了诗人崇高的精神面貌,把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诗中展现的浩然正气和坚贞节操,对后世志士仁人有巨大的影响。全诗不尚雕饰而大气包举,感情真挚而韵味深厚,显受杜甫诗的启发。诗中虽有大段议论,但是没有那种高头讲章式的腐气,而是真力弥漫,大气磅礴。其原因在于,诗人所言,句句发于肺腑,绝非门面官道。

这首诗很长,又是五言之体,容易写得平板拖沓,但这首诗却以其慷慨悲壮拨人心弦,使读者倍受感染。这主要是诗人充塞胸中的浩然正气流溢其间,使诗作元气淋漓,毫无干涩之感,且词气滂沛,笔力遒劲,格调沉雄。全诗以平和稳健的散文化语言,紧紧围绕对浩然正气的礼赞,于夹叙夹议中层层深入推进展开。首言浩然之气之源与形,简括干炼。中间一通史诗性的列举,虽繁富而不累赘,十二位忠臣义士的烈举,一气呵成,俨然大河奔流,滔滔东去,且诗人三易排比句组的语言,使诗富于变化。这种表现形式上的雄浑,与浩然正气意蕴上的雄威极为一致,充分而美妙地体现出全诗的底蕴:“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同时也显示出诗人那襟怀正气、柱天维地的高大形象。全诗凡六十句,隔句一韵,通篇四韵,平仄间押,以此将诗之情韵导而逶迤,又寓激荡于从容;既浑灏苍古,又顿挫扬抑,回肠荡气。诗用古体的语调来写,而不取近体的排偶整饬,显得高古悲壮,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作者文天祥的忠肝义胆、铮铮铁骨;在歌赞先烈的同时,展现了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一位正气凛然的民族英雄形象。 [5-7]




名家点评

清圣祖御制《古文评论》卷四十三:斯篇出于至性,慷慨凄恻。朕每于披读之际,不觉泪下数行,其忠君忧国之诚,洵足以弥宇宙而贯金石。 [8]

清代过珙《古文评注全集》卷六:宋祚将尽,先生以致仕起兵,后元灭宋,执先生,历万苦而不屈,屹然如山,卒遇害而死,真能全其正气矣。试读此歌,言言若神鬼之泪,诚足沮金石而薄云天。 [8]

清代蔡世远《古文雅正》卷十四:文山以年少对策第状元,以法不息为主,一气呵成数千言。……以此知养气者不可不读书也,特不为章句之儒耳。歌中又曰,“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公岂乐以死节见哉。 [8]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文天祥像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一。历知瑞、赣等州。德祐元年(1275),元兵东下,他在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脱逃到温州。端宗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败退广东。次年在五坡岭(在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拒绝元将诱降,于次年送至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屡经威逼利诱,誓死不屈。编《指南录》,作《正气歌》,大义凛然,终在柴市被害。有《文山先生全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 09: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4薛诚德+谢道韫//YYX-05贺夫人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假如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 ...【佩服四德+女中君子】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成德 - 明末殉节公卿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所属类别 :政治人物
成德(?-1644年),原名张成德,字元升,山西霍州人,依舅氏占籍怀柔,明朝政治人物。

崇祯四年(1631年),登进士,授滋阳县知县,个性刚介,清操绝俗,疾恶若仇,因和温体仁交恶,被诬陷逮捕入京,杖六十戍边,居戍所七年。之后监察御史詹兆恒举荐,担任如皋知县,后擢武库主事。后明朝灭亡,成德闻帝崩,痛哭,持鸡酒奔东华门,叩拜皇帝遗体后,全家自缢殉国。。《明史》有传。

基本信息
本名
成德

别称
张成德

字号
元升(字)

所处时代
明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山西霍州

去世时间
1644年

主要成就
明末殉节

人物履历

文震孟入都,德郊迎,执弟子礼,语刺温体仁,体仁闻而恨之。兖州知府增饷额,德固争,又尝捕治其牙爪吏。知府怒,谗于御史禹好善。好善,体仁客也,诬德贪虐,逮入京。滋阳民诣阙讼冤。震孟在阁,亦为之称枉。德道中具疏极论体仁罪,,而震孟已被体仁挤而去之。好善再劾德,言其疏出震孟手,帝不之究。德母张伺体仁长安街,绕舆大骂,拾瓦砾掷之。体仁恚,疏闻于朝。诏五城御史驱逐,移德镇抚狱掠治。杖六十午门外,戍边。坐赃六千有奇。而给体仁校尉五十人护出入。

德居戍所七年,用御史詹兆恒荐,起如皋知县。寻擢武库主事。以母老辞,不允,乃就道。至则上言:"年来中外多故,居官者爵禄迷心,廉耻道丧。陛下御极十七年,何仗节死义之寥寥也!宋臣张栻有言:'仗节死义之臣,当于犯颜谏诤中求之。'夫犯颜谏诤何难,在朝廷养之而已。表厥宅里,所以伸忠臣孝子于生前;殊厥井疆,所以诛乱臣贼子于未死。苟死敌者无功,则媚敌者且无罪;死贼者褒扬不亟,则从贼者恬而不知畏也。"未几,城破,不知帝所在,旁皇厅事。已,趋至午门,见兵部尚书张缙彦自贼所出。德以头触缙彦胸,且詈之,俄闻帝崩,痛哭。持鸡酒奔东华门,奠梓宫于茶棚之下,触地流血。贼露刃胁之,不为动。奠毕归家,有妹年二十余未嫁,德顾之曰:"我死,汝何依?"妹曰:"兄死,妹请前。"德称善,哭而视其缢。入别其母,哭尽哀,出而自缢。母见子女皆死,亦投缳死。先是,怀柔城破,德父文桂遇害,家属尽没。妻刘在京,以征德赃急,忧悸死。至是,又阖门死难,惟幼子先寄友人家获存。赠德光禄卿,谥忠毅。本朝赐谥介愍。

谢道韫:文能咏雪作赋,武能执剑杀敌,为何嫁给一个不爱的男人?
播报文章

文史黄金屋
关注
2023-04-24 00:03来自重庆

饥饿状态下:多长时间开始消耗脂肪?看完这招你就知道减肥很简单

护坡石笼网的价格价格低,,质量优,规格齐全

2023网页游戏排行榜-网页游戏开服表-好玩网页游戏大全
公元358年隆冬的一个雪天里,年仅8岁的谢道韫到叔父谢安家嬉戏闲玩。中午时分,雪花漫天飘洒、纷纷扬扬甚是好看,面对眼前的美景,谢安低头问侄女谢道韫和侄子谢朗:胜景难寻,岂可无诗?!我们来咏雪抒意如何?

说罢,太傅谢安便开口说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小童谢朗笑嘻嘻地对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听了捻须片刻,然后将目光投向了小侄女谢道韫,谢道韫不慌不忙地张口说道: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韫的咏雪之句将大雪的盛态和轻盈质感精妙地呈现出来,贴切传神、新颖脱俗,表现出了一个腹有诗书的女子颇为出众的诗歌才华。

后世之人称谢道韫为“东晋第一才女”,并将其与汉代的班昭、蔡文姬等才女齐名并论。


广告
十大必去的云南旅游景点,你去过几个?
×
出名甚早的东晋第一才女谢道韫
在国学经典书籍《三字经》中,有句话是专门夸赞东晋才女谢道韫的:谢道韫,能咏吟。可见,这位才女的名气和学识该是何等地卓然不群。

今人提起东晋才女谢道韫,首先浮现在脑际的便是她那独一无二的“咏絮之才”。而身为女子的谢道韫之所以才华横溢,不但与东晋当时开明的社会思潮有关,更是因为谢道韫出自于一个重视子女教育的士族大家,家学背景及文化底蕴皆非同一般。

公元350年初夏,安西将军谢奕的正房妻子阮容给丈夫顺利地诞下了家中的长女,身为母亲的阮容富有才学,当丈夫谢奕提议给孩子取个好名字的时候,阮容笑着说:韫字不俗,古书中说其有“蓄才不显”之意,亦可指闺中的才女,如此,咱们的女儿不如就叫谢道韫吧。


广告
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
谢道韫的母亲阮容乃是“竹林七贤”之中西晋名士阮籍的同族,她知书识礼、颇通文墨,成年后嫁给了东晋的安西将军谢奕。

谢家与王家乃是东晋时期最有威望的名门贵族,谢道韫所在的谢家不仅是高贵清流的书香之家,同时还是佐辅朝廷的官宦之家。

谢道韫的叔父谢安乃是东晋大学士、太傅,官居宰相之高位,名震朝野,谢道韫的堂伯父谢尚乃是尚书仆射,谢道韫的弟弟谢玄是文武双全的东晋名将。

兴家旺族不在于蓄富累财,而在于诗礼传承、养德育才,谢道韫所在的谢家正是因为极其重视家族后辈的教育,故而才会培养出如谢道韫这样名留青史的才女。

自三四岁起,谢道韫便在母亲的引导下喜欢上了习字读书,她敏而好学、聪慧伶俐,少年时就能出口成章、吟诗作对,人人知闻谢家出了一个小才女谢道韫。


广告
家族废柴后山狩猎,意外调入山洞,竟发现至尊传承!
×
后来,叔父谢安愿意对这个侄女重点培养,通过数年的教导授学,谢道韫成了名震京师的贵门名媛,她端妍秀丽、博学多才,时人称其为琴棋书画皆佳、诗礼才学贯通的第一才女。

虽然独具诗酒风流的林下之风,可谢道韫却嫁得不如意
谢氏一族在东晋时代一向安适荣显、诗酒风流,谢家子弟文则安策、武则定邦,一次又一次地护卫着东晋的江山社稷,可谓功勋卓著。

在东晋那个倡导女性解放的社会风气下,不少名门也都涌现出了精通诗文的才女,当时,东晋的国都建康城内有一位嫁进了顾氏世家的少妇,其名为张彤云,此女才思玲珑、秀美温婉,有人说她在才情方面不输于谢道韫。


广告
从秘书起步,十年内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就一段传奇
×
为了分清两位才女的高下,有人便询问起那位经常出入谢、顾两家的济尼,济尼说道:谢道韫神清逸朗,故颇有林下之风,潇洒不羁;顾氏清心玉映,是普通妇女中的佼佼者,但她仍然不可与谢道韫相提并论。

东晋时期有着“王与谢共天下”之说,意思是指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这两大贵族世家显赫无比、权行天下。

因此,待谢道韫到了可以婚配之年,谢奕与夫人阮氏首先就将王氏家族划入了择婿的范围。

最终经过一番择选,谢奕看中了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出身于书法世家的王凝之仪表堂堂、且擅长写草书和隶书,亦为东晋的朝廷官员,他为人虽然忠厚老实,但比起他的那些兄弟却少了很多风雅和志趣。


广告
少年血脉被夺,误入山洞,竟现垂死老龙,一日之间重塑108条血脉
×
等到谢道韫嫁进王家之后,她逐渐发觉了丈夫王凝之的木讷和无趣,可怎奈生米已经煮成熟饭,谢道韫虽然对这桩婚事暗自叫苦不迭,但却没有任何理由去毁掉婚约,只好一生与平庸的丈夫相守度日。而尽管夫妻感情平淡无奇,谢道韫依然为丈夫诞育了4子1女。

文可吟诗作赋,武可手刃仇敌
谢道韫成婚十余年之后,东晋的朝廷便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内忧夹杂着外患,情况十分危急。

眼看东晋王朝气数渐微,各地的穷苦百姓为了寻求生路纷纷揭竿而起,自公元399年开始,民间义军首领孙恩和卢循相继起兵造反,起义大军气势汹汹,一度直逼会稽一带。


彼时,王凝之正担任会稽的地方官员,迷信道教的他淡然地面对敌情,采取的方式消极无比,几乎是以无准备、不慌忙的态度来“无为无治、坐等其成”。

与消极应对的王凝之相比,身为妇人的谢道韫却急得不得了,她力劝丈夫迅速率兵卫城、抵御卢循之乱,但王凝之却始终坚信道教中的神仙会出手解救会稽百姓于危难之中,依然没有采取任何抵御敌兵之策。

起义大军不日便攻入了会稽城,很快,谢道韫的丈夫和孩子们都被敌军擒获并诛杀殆尽,会稽城内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看着此情此景,年过四旬的将门虎女谢道韫再也坐不住了,她连夜召集了家丁和一些勇猛精壮的百姓,查阅家中兵书、模拟排兵布阵,发誓即便是为了亲人们战死敌前也绝不忍辱偷生、坐以待毙。


广告
如何发表一篇论文到核心期刊?
×
其后,谢道韫怀抱着年仅3岁的小孙子,手执一柄长矛奋起抵抗敌军的进攻,她沉着冷静地临阵指挥,紧要的时刻还亲自上阵杀敌,勇而无畏、威风飒飒,丝毫不见半点弱女子的羸弱、娇惧之色。

敌军杀到最后,几乎算是屠戮了整个会稽城,而他们最后认出了那位怒目圆睁、浑身是血却依然坚持着不退缩的老妇原来竟是名满东晋的谢道韫,其后,起义军悉数撤离了会稽城,还一路小心翼翼地将怀抱着孙儿的谢道韫护送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将祖孙二人原地释放。

自那以后,谢道韫便带着幼小的孙儿过起了隐姓埋名的平淡生活,据说,谢道韫在后半生里写下了不少诗文篇章,间或还开舍讲学,受教者无不慨叹谢道韫风致清远、见解独到。


公元409年,谢道韫这位享誉东晋、名冠一时的才女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虽说后半生过得稍显凄情苦寂,可谢道韫临终之时应该还是满意的。

毕竟,后半生尚算勤勉的她不但留下了诗集若干,还将自己的孙子教养成人,算是成功护住了王谢两族的血脉传承,更加对得起那一世祖孙二人的恩缘亲情。

东晋奇情才女谢道韫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她一生高贵雅逸、人品贵重,纤纤素手既能执笔作诗,又能持矛杀敌,在东晋末年的风雨飘摇中成功地彰显了内在的巍然风骨及过人的勇气才智。


广告
实习僧企业端 - 专注校园招聘的平台I实习僧HR中心
×
尽管才女谢道韫的一生算不得风光无限,而她却也着实凭借一己之力赢得了世人的嘉誉,这等英姿飒爽、文物皆备的巾帼女性的确值得吾辈女子们去尊敬效仿、推崇褒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23:14 , Processed in 0.06282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