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9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1 19: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遮天大王一词暗藏大秘密,宝玉竟是女儿身!
姜子说古书 2020-07-27   |  610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题:遮天大王一词暗藏大秘密,宝玉竟是女儿身!
文/石兄说梦
为遮天大王验明正身 ——宝玉原型之一为弘皙王妃曹氏(曹寅嫡孙女)
红楼一梦,传情入世已近三百年。令人感叹的是,这一梦竟是长梦不醒。书中主人公宝玉究竟是谁?为什么宝玉这位公子哥儿有些女性化?由于作者幻笔精奇,描述人物举一反三,一击两鸣。对主人公宝玉的用笔,更是变幻莫测。正所谓倏而男倏而女,阴阳互换;时而老道,时而天真;时为须眉,时着红妆;时而拙劣痴蠢,时而聪慧灵秀。著书人将其形象地称为“遮天大王”。现实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人吗?回答非常肯定:没有。既然没有,为何称为“写实”呢?作者笔下的宝玉为什么像变色龙一样变来变去呢?解读这一谜团,关键在于著书人一改传统小说描写人物惯例,使得书中人物与生活原型之间飘忽不定。

作者称“《石头记》立誓一笔不写一家文字。”作者采用一击两鸣,一声而两歌的写作方法。表现在人物上,便是一个人物隐指多个原型,也就是一人多身。如提到宝玉有“同时隔代重名的很多”,又有“此乡多宝玉”等。先介绍有甄贾两个宝玉,在行文中故意不加姓氏,为宝玉隐指多人预留伏笔。因此文单解读书中宝玉隐指江南曹寅嫡孙女情节,只得将宝玉这“遮天大王”代指的其他真身原型暂且不谈,请读者不要误解,将其他身份的宝玉拿来“对号入座”!



究竟怎样区分有着七十二般变化的宝玉原型呢?作者提示:“闲谈之中有筋骨,梦幻之中见真情。”更有论述:“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之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下面,运用作者留下的“风月宝鉴”来解读“遮天大王”宝玉生活原型之一——弘皙王妃曹氏。即正面写成公子哥儿宝玉,背面却是女儿身的曹寅嫡孙女。

有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这正是曹氏王妃命运写照。

一、遮天大王诞生日
作为隐笔叙事的一部谜书,作者首先在人物年龄上抛出令人难以辨别的谜团。所谓“兄弟姊妹乱叫”,书中人物基本上没有明确的人物年龄定位。在时间年代上更是有言在先:“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书中虽有许多隐笔道出时间与年代,然必须通过考证许多文史资料,来进行对比和确认。比如“饯花节”一段便是典型一例:“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脂批亦有:“饯花日不论其典与不典,只取其韵耳。”按历法讲,这芒种节与四月二十六日相交,就可以在一定的年代范围内,确定这相交之年的具体年份。查康、雍、乾交替的那段时期,芒种节与四月二十六日相交共有两次:一次是在雍正三年(乙巳年1725年);另一次是在乾隆元年(丙辰年1736年)。再根据脂批:“主写末世。已是末世了。”来判断真故事发生的年代,应该是在雍正末年与乾隆元年。

著书人暗露四月二十六日为饯花节,究竟在透露怎样信息呢?在“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文中,著书人首先声明:“《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故用在饯花日诸艳毕集之期。”通过解读真情,著书人将饯花节与《葬花吟》联系起来,并称是大观园群芳归源小引,应该是在对应“三春去后诸芳尽”,隐述曹王妃等人“各自须寻各自门”。然而,著书人立誓一笔不写一家文字,这精心构思的“巧合”,就应该还有一层含义。果不其然,在“享福人福深还祷福”一节,作者将这四月二十六日,又写成“遮天大王”的圣诞日。


书中按表:五月初一至初三,贵妃作好事,贾府等人在清虚观打平安蘸。先看贾母与张道士一段对白:“老神仙你好!”张道士:“托老太太万福万寿,小道也还康健。别的倒罢,只是记挂着哥儿。一向身上好?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人也来的少,东西也很干净,我说请哥儿来逛逛,怎么说不在家?”所谓“遮天大王”,就是指主人公宝玉。书中此说,也就是说明这宝玉的生辰日是在四月二十六日。不过,解读书中宝玉的生活原型并非仅指一人,这四月二十六过生日的宝玉,究竟会是指谁呢?



迄今为止,江南曹家与《红楼梦》一书渊源颇深,查曹家资料:曹寅在康熙五十一年去世。康熙让他儿子曹颙接任江宁织造。但曹颙竟又在康熙五十四年上京时死于途中。于是,康熙又让曹頫过继到曹家继任江宁织造。来看曹頫接任后,上折谢恩说:“窃奴才母在江宁,伏蒙万岁天高地厚洪恩,将奴才承嗣袭职,保全家口,奴才母李氏闻命之下,感激痛哭,率领阖家老幼望阙叩头,随于二月十六日赴京恭谢天恩,行至滁州地方,伏闻万岁谕旨:‘不必来京。’奴才母谨遵旨仍回江宁。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恐长途劳顿,未得北上奔丧。将来倘幸而生男,则奴才之兄嗣有在矣……”

这曹家的遗腹子究竟是男还是女呢?曹家史料如此记载是否另有隐情?我们看到了十分巧合的一面:曹颙之妻马氏在康熙五十四年二月十六日已经怀孕七个月了,按常规讲妇女妊娠期为九个月零十天。那么,到四月二十六日恰好是足月生产的日子。这四月二十六日是否就是这个遗腹子(女)的生日呢?可以肯定这并非巧合,而是著书人有意“补记家史”之笔。从康熙五十四年到乾隆元年,这个曹家的嫡传后人正是二十多岁。这曹家资料竟恰巧对应“二十年来辨是非?”这一判词。有些版本中将这辨是“非”写成辨是“谁”,辨什么是非呢?著书人本意就是“辨是谁”。因为清乾隆朝将曹家历史“泯灭”,才会出现这出生之人不知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的奇怪记载,这才是“辨是谁”的根本所在。

二、失双亲幼年养宫中
曹家谱牒记载曹颙在女儿未出生前去世。这曹寅嫡孙女又何来宫中养育一说呢?书中从多方面进行了隐述。

其一,在“演说荣国府”一回,先有元春生在大年初一,影射康熙曹贵妃(曹寅胞妹)成为后宫之主。俗谚“初一娘娘十五官”。意思是女孩生在初一是娘娘命,男孩生于十五将来能做官。这生在“大年初一”的元春应该是正宫娘娘命了。再看这宝玉(曹寅孙女),竟然有“衔玉而诞”之说。“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文字”。何为“衔玉而诞”?“玉”上会有什么文字呢?从《红楼梦》书中对“宝玉”相关文字来看,通了灵性的宝玉竟然能让巨石补天,可见这宝玉一出生便有什么皇帝谕旨一类的宝物。

再由书中“指腹为婚”及“天作合”等说辞来看,应该是这宝玉一出生便由皇帝指婚了。当然,这宝玉得此隆恩的先决条件是有那生在大年初一的元春。后宫之主家里有女儿降生,方才有如此浩荡皇恩。解读真情后得知,这曹寅嫡孙女嫁给了康熙嫡孙弘皙。二人年龄相差二十岁,曹氏竟成为理亲王弘皙王妃。这姻缘应该是老皇帝康熙早就定下的。而康熙之所以将曹氏指婚给弘皙,又有秘密立弘皙为继位人的因素,看来曹家是要让“宝玉”进宫将来接任后宫之主。如此解释方应谶曹寅嫡孙女“衔玉而诞”。



其二,在“贾妃省亲”文中,夹写一段说明: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批书人在此有故露的身份批注:“批书人领过此教,故批至此竟放生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这是著书人将曹寅嫡孙女幻写成贾妃,讲其自幼在贾母处教养。而这个贾母,指的应是宫中曹寅胞妹“史氏太君”。今解得批书人这个“弱弟”宝玉,应该是过继到曹家曹頫的儿子曹雪芹(幻身畸笏叟)。曹寅嫡孙女生于康熙五十四年,曹頫次子曹雪芹生于雍正初年或二年。雍正六年江宁织造曹府被查抄举家回京,这个五六岁的小曹雪芹经常由“丫鬟媳妇子”带着到宫中姑祖母处住上一个时期。这便是书中史湘云(曹雪芹替身。见“史湘云的金麒麟会说话”)常来贾母处的真情。“长姊弱弟”说,真情是这湘云实为弱弟,每来必见的宝玉便是堂姐(先姊)弘皙王妃曹氏。

其三,在“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开头,写袭人向湘云道喜:“大姑娘,听见前儿你大喜了。”史湘云红了脸,吃茶不答。袭人道:“这会子又害臊了,你还记得十年前,咱们在西边暖阁住着,晚上你同我说的话儿?那会子不害臊,这会子怎么又害臊了?”史湘云笑道:“你还说呢。那会子咱们那么好,后来我们太太没了,我家去住了一程子,怎么就把你派了跟二哥哥(宝玉原型曹王妃)。我来了,你就不像先待我了。”这里所说湘云“大喜了”,实际是针对曹王妃生下龙凤双子而言。这应是雍正十三年的事情。作者用意,是在说明十年前的曹王妃,便在宫中与丫鬟袭人住在一起。


其四,在“敏探春兴利除宿弊”回中,先以探春持家,兴利除弊,来影射雍正初期推行新政。后面写江南曹家奉旨进京,并用“老太太和哥儿、两位小姐并别位太太都没来,就只太太带了三姑娘来了”,来说明这时的背景在雍正六年曹家被抄之先。于是,书中便隐露真情:

贾母问:“你这哥儿也是跟着你们老太太?”四人回说:“也是跟着老太太。”贾母道:“几岁了?”又问:“上学不曾?”四人笑道:“今年十三岁。因长得齐整,老太太很疼。自幼淘气异常,天天逃学,老爷、太太也不便十分管教。”贾母道:“也不成了我们家的了?你这哥儿叫什么名字?”四人道:“因老太太当作宝贝一样,他又生的白,老太太便叫作宝玉。”贾母便向李纨等道:“偏也叫做个宝玉?”李纨忙欠身笑道:“从古至今,同时隔代重名的很多。”四人也笑道:“起了这小名儿之后,我们上下都疑惑,不知那位亲友家也倒似曾有一个的。只是这十来年没进京来,却记不得真了。”贾母笑道:“岂敢,就是我的孙子。来人!”众婆子、丫头答应一声,走近几步。贾母笑道:“园里把咱们的宝玉叫了来,给这四个管家娘子瞧瞧,比他们的宝玉如何?”



这段隐述,记述的应是雍正五年期间,江南甄家这甄宝玉十三岁,恰好与生在康熙五十四年的曹寅嫡孙女年龄相符。然后用甄家人说“十来年没进京,却记不得真了”,说明这曹寅嫡孙女早在十来年前(可能是八年前的康熙五十八年,五岁时),便进京由姑祖母宫中养育,十来年没见面,江南曹家人当然记不清长相如何了。最后写贾母让宝玉与江南甄家人相见,说明这宫中养育之人就是曹寅嫡孙女。因为若不是家人来见,一个待嫁的女孩,想来不会让其轻易见外人。在后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开头,补述王夫人带宝玉去拜见甄夫人,又写王夫人吩咐预备上等的席面,定名班大戏,请过甄夫人母女。

这奉旨进京的江南曹家夫人及管家等人,进宫来见曹寅嫡孙女是何等使命呢?应该是为曹寅嫡孙女定婚而来。旧时风俗,女孩到了十三岁,便到了订婚找婆家的年龄。书中特表述宝玉十三岁,又写甄家奉旨进宫,后又写隐指雍正帝齐妃的王夫人设盛宴,请大戏。都说明这是给曹寅嫡孙女订婚。书中还借紫鹃试宝玉,来补明这江南来人做了什么事情。紫鹃笑道:“果真的你不依?只怕是口里的话。你如今也大了,连亲也定下了,过两三年再取了亲,你眼里还有谁?”可见,雍正五年曹寅嫡孙女与弘皙订婚,两三年后完婚。按“芙蓉女儿诔”隐含婚后五年零八个月来推算,应该是在雍正八年间这对“薄命人”奉旨正式结婚。

三、“公子哥儿”竟是理妆高手
究竟这深闺秀女曹王妃是怎么个长相呢?在黛玉进府写众主人公出场处,作者将曹王妃的形像略作描述: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眼似桃瓣,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书中如此记述宝玉,可为弘皙王妃曹氏速描。著书人既然将曹王妃用宝玉作替身,在具体描述中便有许多暗示,来说明这公子哥儿背面真身是女性。

先来看“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一节,湘云为宝玉梳头:宝玉因镜台两边俱是妆奁等物,顺手拿起来赏玩,不觉又顺手拈了胭脂,意欲要往口边(读者注意,是口边而不是口里)送,因又怕史湘云说。正犹豫间,湘云果在身后看见,一手掠着辫子,便伸手来“啪”的一下,从手中将胭脂打落,说道:“这不长进的毛病儿,多早晚才改过!”其实,我们分析一下就可看出,宝玉这所谓的毛病儿,就是每天梳妆时的习惯动作。作者文中连用了两个“顺手”,就很说明这一问题。哪里是什么吃胭脂?这只不过是用荒唐来掩饰真情,属游戏笔墨。这个宝玉分明是要往嘴唇上抹口红。



此节黛玉原型为弘皙,宝玉原型为弘皙王妃曹氏,湘云原型为曹王妃堂弟曹雪芹。真情是小曹雪芹来姐姐、姐夫家住亲戚,晚上小雪芹住在姐夫弘皙那里,曹王妃与弘皙都很喜欢这个小弟弟。书中先写宝玉送湘云与黛玉二人到睡房,天已二更方被袭人催回自己房中。次日一早,宝玉便披衣撒鞋往黛玉房中来。黛玉与湘云还未起床,宝玉就来到房中看望。表面看似很荒唐,因作者将宝玉描写成一个公子哥,黛玉与湘云描写成美女。而真情则是曹王妃作为长姊,来关心曹雪芹这弱弟。看宝玉替湘云盖被子的描述,更可见女性特有的细腻温情。解读了宝黛湘三者的关系,这看似“荒唐”的描述,就成为情理之中的生活现实。将书中的“荒唐”记述都解读出顺理成章的情节来,这谜书便可破解无疑了。

在“喜出望外平儿理妆”一节,描写这宝玉不仅在调脂弄粉上身怀绝技,而且还是一位理妆高手。书中按表:因“变生不测凤姐泼醋”打了平儿,贾琏也拿着平儿煞性子。平儿受屈后,被李纨拉入大观园。解读真情,这平儿挨打的真正原因,是“喜出望外”,也就是曹王妃生的龙凤双子被救出禁所。这被曹雪芹称为“平姐”的平儿,对禁所中的曹王妃一直都很同情,并给予照顾。这个平儿原型应该是乾隆第二个皇后乌拉那拉氏。正是因平儿帮助曹王妃将孩子救出“牢坑”,方使得平儿挨打。从著书人对平儿褒奖感激之语(俏平儿、平姐),以及后来乾隆帝对这皇后的无情上,都可见这平儿是乌拉那拉皇后替身。


书中按表:宝玉便让平儿到怡红院中来,劝道:“好姐姐,别伤心,我替他两个赔不是罢。”平儿笑道:“与你什么相干?”宝玉笑道:“我们弟兄姊妹都一样。他们得罪了人,我替他赔个不是也是应该的。”此言可见这平儿是因宝玉的两个孩子之事挨打。又道:“可惜这新衣服又沾了,这里有你花妹妹的衣裳,何不换了下来,拿些烧酒喷了熨一熨。把头也另梳一梳,洗洗脸。”纯属妇女言谈。一面说,一面便吩咐了小丫头子们舀洗脸水,烧熨斗来。

平儿素习只闻人说宝玉专能和女孩子们接交。宝玉素日因平儿是贾琏的爱妾,又是凤姐儿的心腹,故不肯和他厮近,因不能尽心,也常为恨事。平儿今见他这般,心中也暗暗的敁敠:果然话不虚传,色色想的周到(平儿早知其理妆手艺)。又见袭人特特的开了箱子,拿出两件不大穿的衣赏来与他换,便赶忙的脱下自己的衣服,忙去洗了脸。宝玉一旁笑劝道:“姐姐还该擦上些脂粉,不然倒像是和凤姐姐赌气了似的。况且又是他的好日子,而且老太太又打发了人来安慰你。”平儿听了有理,便去找粉,只不见粉。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官窑)瓷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向他道:“这不是铅粉(内行之言。老早就知用纯天然绿色化妆品来保养皮肤),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摊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肌肤,不似别的粉青重涩滞。然后看见胭脂也不是成张的,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那市卖的胭脂都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渣滓,配了花露蒸叠成的。只用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手心里,用一点水化开抹在唇上,手心里就够打颊腮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香甜满颊。宝玉又将盆内的一枝并蒂秋蕙用竹剪刀撷了下来,与他簪在鬓上。



在三百年前,对化妆品的制作、使用、认识上就很内行,讲究使用天然化妆原料来保养皮肤,追求清新淡雅,稍加修饰,绝不浓妆艳抹,相当有审美观。说明这宝玉在脂粉队里就是一理妆高手。至此,看官还能把这宝玉看成是一个公子哥吗?平儿理妆是在宝玉的怡红院中,那些市上买不到的化妆用品,就是这怡红主人自己制作的常用物品,是自己调脂弄粉“毛病儿”所得。

再看书中此处脂批,就更能说明这宝玉为女性了。“忽使平儿在绛芸轩中梳妆,非世人想不到,宝玉亦想不到者也。作者费尽心机了!写宝玉最善闺阁中事,诸如脂粉等类,不写成别致文章,则宝玉不成宝玉矣。然要写,又不便特为此费一番笔墨,故思及借人发端。然借人又无人,若袭人辈,则逐日皆如此,又何必拣一日细写,似觉无味;若宝钗等,又系姊妹,更不便来细搜。袭人之妆奁,况也是自幼知道的了。因左思右想,须得一个又甚亲又甚疏、又可唐突又不可唐突、又和袭人等极亲又和袭人等不大常处、又得袭人辈之美又不得袭人辈之修饰一人来,方可发端。故思及平儿一人方如此,故放手细写绛芸闺中之什物也。”

看作者所谓的“绛芸闺中之什物”,展示的却是宝玉的妆奁,目的只能是要泄露这宝玉的女儿身份。

四、情中情喜降双生子
在“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节后,书中竟然接连用了几篇的描述,用“情中含情”的笔法,借助宝玉挨打后养伤这一话题,用重笔隐说曹王妃喜得双生子的情节。一直到“喜出望外平儿理妆”一回,写众人里应外合将曹王妃所生两个孩子救出“牢坑”。书中这挨打的宝玉,属雍正皇子弘时替身;史氏太君为康熙贵妃曹氏曹寅胞妹替身;贾政为雍正替身;王夫人为雍正齐妃李氏替身(弘时生母);薛姨妈为胤礽侧福晋李氏替身(与齐妃李氏为亲姊妹,都是苏州织造李煦的女儿);李纨是弘时福晋替身(李煦孙女)。清史记载弘时因“性情放纵,行事不谨”遭皇父严惩,圈禁而死。如今看来,弘时之死,亦属谜案。足可见历来皇权纷争充满血腥。按真情讲,此弘时挨打之情,属陪客之文。关键问题还在于借弘时挨打之情,补记弘皙王妃曹氏喜生双子的一段历史。

1.“木樨清露”、“玫瑰清露”与“莲叶羹”



写宝玉挨打后,第一个来看望宝玉的便是宝钗。作者此等“荒唐”记述,只有用真情解说才会顺情在理。因为这是丈夫来看产后的夫人,此处宝钗为弘皙替身,宝玉为弘皙王妃曹氏替身。书中交待,听得“宝姑娘来了”,袭人知道穿不及中衣,便拿了一床纱被替宝玉盖了。此说便对应旧时礼法:妇女产后衣冠不整不可见丈夫。再看宝钗,竟是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

按道理,如果这宝玉是棒伤,就应马上用消炎镇痛之类的药来处理。可是,看宝钗那药竟是到晚上才让用。为什么不马上用?只能说是作者故意之笔。祛淤血散热毒,应是治疗难产,白天人多不方便。再说,若不是家人,谁会只托着一丸药来看望病人呢?见宝钗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若是外伤的话,又没用药物处理,那好些了又从何谈起呢?宝玉则一面道谢说“好些”,一面让坐。书中又写宝钗见宝玉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作者把真情隐于囫囵语中,又怕过份泄露真情,遂马上把话头转向了挨打的宝玉。


接下来,看书中有一特别交代:至掌灯时分,宝玉只喝了两口汤,便昏昏沉沉的睡去。接着,周瑞媳妇、吴新登媳妇、郑好时媳妇,这几个有年纪常来往的,听见宝玉挨了打,也都进来问候。若是公子哥挨打,按情理说,应是觉得很丢脸面的事。怎么来这么多媳妇子看望呢?那几个媳妇子都悄悄的坐了一回,向袭人说:“等二爷醒了,你替我们说罢。”这些有年纪常来往的媳妇子们,来看宝玉又说明什么?如果只是父亲教训儿子,这些有年记常来往的媳妇子们为何都来?难道说,平时教训自家孩子也有来往吗?

再看书中的另一段描写:这里,林黛玉还自立于花阴之下,远远的却向怡红园内望着。只见李宫裁、迎春、探春、惜春并各项人等都向怡红园内去过之后,一起一起的散尽了,只不见凤姐来。心里自己盘算道:“如何他不来瞧宝玉?便是有事缠住了,他必定要来打个花胡哨,讨老太太和太太的好儿才是。今这早晚不来,必有原故。”一面猜疑,一面抬头再看时,只见花花蔟蔟一群人又向怡红园内来了。定睛看时,只见贾母搭着凤姐的手,后头邢夫人、王夫人跟着周姨娘并丫鬟、媳妇等人都进入院去了。看看,又来一大群妇人。宝玉若是一公子哥,总不会只有这些太太媳妇们一同前来看望吧!再说,书中对黛玉心理描述:凤姐应来不应来。说明什么?挨打还有应不应该看望的理儿吗?



令人产生疑惑的还有这宝玉挨打后,除前边宝钗拿一丸药外,剩下的描述,全是滋补佳品。先是袭人交代:“老太太给的一碗汤,喝了两口,只嚷干渴,要吃酸梅汤。我想着酸梅是个收敛的东西,才刚挨了打,又不许叫喊,自然急的那热毒热血未免不存在心里,倘或吃下这个去激在心里,再弄出大病来,可怎么样呢?因此我劝了半天才没吃。只拿那糖腌的玫瑰卤子和了吃,吃了半碗,又嫌吃絮了,不香甜。”王夫人道:“嗳哟,你不该早来和我说?前儿有人送了两瓶子香露来,原要给他点子的,我怕他胡糟蹋了,就没给。既是他嫌那些玫瑰膏子絮烦,把这个拿两瓶子去。一碗水里只用挑一茶匙儿,就香的了不得呢。”袭人看时,只见两个玻璃小瓶,却有三寸大小,上面螺丝银盖,鹅黄笺上写着“木樨清露”,那一个写着“玫瑰清露”。袭人笑道:“好金贵东西!这么个小瓶儿,能有多少?”王夫人道:“那是进上的,你没看见鹅黄笺子?你好生替他收着,别糟蹋了。”看到此处,皇家贡品都用上了,作者是在向我们讲述什么呢?

接下来,作者又特意描述“莲叶羹”,又是一种滋补佳品。书中按表:薛姨妈和宝钗进园来瞧宝玉,只见宝玉躺在榻上(若真是挨打的宝玉,是不能够“躺”在榻上的)。薛姨妈问他可好些。宝玉忙欲欠身,口里答应着“好些”,又说:“只管惊动姨娘、姐姐,我禁不起。”薛姨妈忙扶他睡下,又问他:“想吃什么,只管吿诉我。”(薛姨妈真故事中是这宝玉婆婆,故有此关照儿媳之语)宝玉笑道:“我想起来,自然和姨娘要去的。”王夫人又问:“你想什么吃?回来好给你送来的。”(王夫人才是真故事中的“姨妈”婆婆)宝玉笑道:“也不想什么吃,倒是那一回做的那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还好些。”凤姐一旁笑道:“听听,口味不算高贵,只是太磨牙了。巴巴的想这个吃了。”贾母便一迭声的叫人做去。凤姐儿笑道:“老祖宗别急,等我想一想这模子谁收着呢。”管厨房的说四副汤模子都交上来了。凤姐说我记得交给谁了,多半在茶房。次后还是管金银器皿的送了来。


薛姨妈接过来瞧,原来是个小匣子,里面装着四副银模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有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莲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的十分精巧。因笑向贾母王夫人道:“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吃碗汤还有这些样子。若不说出来,我见这个也不认得这是作什么用的。”凤姐笑道:“姑妈哪里晓得,这是旧年备膳,他们想的法儿。不知弄些什么面印出来,借点新荷叶的清香,全仗着好汤,究竟没意思,谁家常吃他了。那一回呈样的做了一回,他今日怎么想起来了。”说着,吩咐厨房里立刻拿几只鸡,另外添了东西,做出十来碗来。王夫人道:“要这些做什么?”凤姐笑道:“有个原故:这一宗东西家常不大作,今儿宝兄弟提起来了,单作给他吃,老太太、姑妈、太太都不吃,似乎不大好。不如借势儿弄些大家吃,托赖连我也上个俊儿。”……少顷,荷叶汤来,贾母看过了。王夫人回头见玉钏儿在那边,便令玉钏与宝玉送去。凤姐道:“他一个人拿不去。”可巧莺儿和喜儿都来了。



这一大节描述,其中有两个人物,全书仅在此出现一次,即前有“郑好时”(正好时)媳妇来看,后有丫鬟“喜儿”(喜得贵子)。说明什么?书中写那做莲叶羹的银器,竟是连薛姨妈(胤礽侧福晋)等人都未见过,又是上用这个露那个露的,说明什么?只能说明这里才是真正的皇家内院。这是弘皙(过继皇子身份)王妃曹氏喜生贵子,谁不来恭贺呢?那凤姐晚来一会儿,作者还让爱点事的幻身人物黛玉在那里犯嘀咕呢!

2.梅花络与鸳鸯肚兜

在“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回中,莲叶羹还没喝,袭人又提醒宝玉:“可是又忘了。趁宝姑娘在院子里,你和他说,烦他莺儿来打上几根络子。”宝玉笑道:“亏你提起来。”便仰头向窗外道:“宝姐姐,吃过饭叫莺儿来,烦他打几根络子。可得闲儿?”宝钗听见,回头道:“怎么不得闲儿,一会儿叫他来就是了。”

作者又另起话头,渐渐接近主题。这络子是作什么用的?与挨打可是一点也不沾边儿的。且说袭人携了莺儿过来,问宝玉打什么络子。宝玉向莺儿道:“才只顾说话,就忘了你。烦你来不为别的,却为替我打几根络子。”莺儿道:“装什么的络子?”宝玉见问,便笑道:“不管装什么的,你都每样打几个罢。”莺儿拍手笑道:“这还了得!要这样,十年也打不完了。”袭人道:“哪里一时都打的完,如今先拣要紧的打两个罢。”莺儿道:“什么要紧。不过是扇子、香坠儿、汗巾子。”宝玉道:“汗巾子就好。”莺儿道:“汗巾子是什么颜色的?”宝玉道:“大红的。”莺儿道:“大红的须是黑络子才好看的,或是石青的才压的住颜色。”宝玉道:“松花色配什么?”莺儿道:“松花配桃红。”宝玉笑道:“这才娇艳。再要雅淡之中带些娇艳。”莺儿道:“葱绿柳黄是我最爱的。”宝玉道:“也罢了,也打一条桃红,再打一条葱绿。”

费了半天笔墨,归结到娇艳一桃红一葱绿上。这小儿用色应该影射一男孩儿一女孩儿。



莺儿道:“什么花样呢?”宝玉道:“共有几样花样?”莺儿道:“一炷香、朝天登、象眼块、方胜、连环、梅花、柳叶。”宝玉道:“前儿你替三姑娘打的那花样是什么?”莺儿道:“那是攒心梅花。”宝玉道:“就是那样好。”正说着,宝钗来了。宝玉忙让坐。宝钗坐了,因问莺儿:“打什么呢?”一面问,一面向他手里去瞧,才打了半截。宝钗笑道:“这有什么趣儿,倒不如打个络子把玉络上。”看来打络子的目的是为装“玉”,也就是为了孩子穿戴用的。

接下来书中又对袭人“渐入金屋”有所暗示:袭人端了两碗菜走进来,吿诉宝玉道:“今儿奇怪,才刚太太打发人给我送了两碗菜来。”宝玉笑道:“必定是今儿菜多,送来给你们大家吃的。”袭人道:“不是,指名给我送来的,还不叫我过去磕头。这可是奇了。”宝钗道:“给你的,你就吃了,这有什么可猜疑的。”袭人笑道:“从来没有的事,倒叫我不好意思的。”宝钗抿嘴一笑,说道:“这就不好意思了?明儿比这个更不好意思的还有呢。”


看来这袭人身份是因这宝玉所谓挨打,竟是有所提高了。脂批:“绛芸轩梦兆,是‘金针暗度法’。夹写月钱,是为袭人渐入金屋留地步。”

按旧时规矩,正妃生子,要从庶母中选一可照顾教育世子的人作保姆。所选之人,要宽厚、慈惠、温良、恭敬、慎重、寡言。保姆和慈母都与世子住在一起,其他人没什么事,不可随便来往。书中袭人,恰好适合入选。何为“渐入金屋”?其实,是曹王妃作为正室王妃,生了世子。袭人作为曹王妃贴身大丫鬟,有被弘皙纳妾之喜。此后,方有袭人照料曹王妃和两个孩子。此袭人原型无考,后来与弘皙相聚在一起(见“桃花又是一年春”)。

在“绣鸳鸯梦兆绛芸轩”一节,先说贾母见宝玉一日好似一日,心中自是欢喜。遂又借题发挥,对贾政亲随小厮头儿吩咐:“以后倘有会人待客诸样的事,你老爷要叫宝玉,你不用上来传说,就回他说我说了:一则打重了,得着实将养几个月才走得;二则他的星宿不利,祭了星不见外人,过了八月才许出二门。”按真情讲,曹王妃生子,应在五月份。书中写这宝玉过八月方可出二门一说,隐含曹王妃因生双生子难产得着实将养,也恰对应妇女产假三个月。贾母补白说:以后倘有会人待客的事不让老爷叫宝玉了。



再来看弘皙探视妻儿一幕的记述:

宝钗进怡红院意欲寻宝玉谈讲以解午倦。不想一入院来,鸦雀无闻,一并连两只仙鹤(仙鹤?)在芭蕉下都睡着了。来至宝玉的房内,宝玉在床上睡着了,袭人坐在身旁,手里做针线,旁边放着一柄白犀麈。宝钗走近前来,悄悄的笑道:“你也过于小心了,这个屋里哪里还有苍蝇蚊子,还拿蝇帚子赶什么?”袭人不防,猛抬头见是宝钗,忙放下针线,起身悄悄笑道:“姑娘来了,我倒也不防,唬了一跳。(说明没经人报)姑娘不知道,虽然没有苍蝇蚊子,谁知有一种小虫子,从这纱眼里钻进来,人也看不见,只睡着了,咬一口,就像蚂蚁夹的。”

这场景说什么也不能是在看护“公子哥”宝玉了吧!此情此景,要说是在照顾婴儿,看护新生的两个小“宝玉”才对。那小的连人都看不见的虫子,咬在大人身上,又算得什么?

宝钗道:“怨不得。这屋子后头又近水,又都是香花儿,这屋子里头又香。这种虫子都是花心里长的,闻香就扑。”说着,一面又瞧他手里的针线,原来是个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宝钗道:“嗳哟,好鲜亮活计!这是谁的,也值得费这么大工夫?”袭人向床上努嘴儿。宝钗笑道:“这么大了,还带这个?”袭人笑道:“他原是不带,所以特特的做得好了,叫他看见由不得不带(令人发笑)。如今天气热,睡觉都不留神,哄他带上了(“哄”从何来?),便是夜里纵盖不严些儿,也就不怕了。你说这一个就用了工夫,还没看见他身上现带的那一个呢。”(点出双生)宝钗笑道:“也亏你耐烦。”袭人道:“今儿做的工夫大了,脖子低得怪酸的。”又笑道:“好姑娘,你略坐一坐,我出去走走就来。”说着便走了(借故让开)。宝钗只顾看着活计,便不留心,一蹲身,刚刚的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所在,又因见那活计实在可爱,不由的拿起针来,替他代刺。



一段看来荒唐可笑的叙述,正是本书真故事主人公和硕理亲王弘皙中午回来看望曹王妃和两个刚出生的孩子。试想,如果宝钗是一女子,午睡时间探访宝玉一公子哥,简直荒唐透顶了。按旧时礼仪,产后妻子见丈夫,必须衣妆整洁。此处描写曹王妃正在午睡,不知弘皙前来。就是这样一个小“过节”,作者在后面还特意描补出大文章:黛玉道:“看着人家赶蚊子分上,也该去走走。”宝玉得知,说道:“我怎么睡着了,亵渎了他。”可见作者礼出大家,隐真之笔无处不在。

3.红菱、鸡头与玛瑙碟子。

有湘云诗为证:“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何为“蓝田玉一盆”?在“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一节,先是以开诗社为由,将所谓海棠社定于每月的初二与十六。按古语道:“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这偏是错后一天,意在说明什么?一句话:生不逢时。

对应“偶结海棠社”,书中交代后门上婆子送了两盆海棠花来。看下文袭人给钱便知是两个接生婆子。袭人问是哪里来的,婆子便将宝玉前一番缘故说了(什么缘故?)。袭人听说,便命他们摆好,让他们在下房里坐了,自己走到自己房内,秤了六钱银子封好,又拿了三百钱走来,都递与那两个婆子,道:“这银子(六钱银子)赏那抬花来的小子们,这钱(三百钱)你们打酒吃罢。“(差别这么大?怕是在论功行赏吧!)那婆子们站起来,眉开眼笑千恩万谢的不肯受,见袭人执意不收,方领了。袭人又道:“后门上外头可有该班的小子们?”婆子忙应道:“天天有四个,原预备里面差使的。姑娘有什么差使,我们吩咐去。”袭人笑道:“有什么差使?今儿宝二爷要打发人到小侯爷家,与史大姑娘送东西去,可巧你们来了,顺便出去叫后门小子们雇辆车来。回来你们就往这里拿钱不用他们又往前头混碰去。”袭人回房准备。准备什么?向曹妃娘家报喜。此处的小侯爷史“大姑娘”家就是指曹妃娘家,而“史大姑娘”真身就是小侯爷曹雪芹。

来看秋纹讲述:“宝玉孝心一动,也孝敬到了二十分。将自己园里的才开的新鲜花,不敢自己先顽,巴巴的把那一对瓶拿下来,亲自灌水插好了,叫个人拿着,亲自送一瓶进老太太,又进一瓶与太太(双胞胎)。谁知他孝心一动,连跟的人都得了福了。可巧那日是我拿去的,老太太见了这样,喜的无可无不可,见人就说:‘到底是宝玉孝顺我,连一只花儿也想得到,别人还只抱怨我疼他。’你们知道,老太太素日不大同我说话的,有些不入他老人家的眼的。那日竟叫人拿几百钱给我,这可是再想不到的福气(老太太欢喜得赏了下人钱)。及到了太太那里,太太正和二奶奶、赵姨奶奶、周姨奶奶好些人翻箱子,找太太当日年轻的颜色衣裳,不知给那一个。一见了,连衣裳也不找了,且看花儿(这花应指孩子)。太太越发喜欢了,现成的衣裳就赏了我两件(太太赏了衣服)。衣裳也是小事,年年横竖也得,却不像这个彩头(这个彩头不同平常)。接着,通过丫鬟间口语,道出太太找出当日年轻时的颜色衣裳是赏给袭人的。袭人因照看宝玉尽心尽力受到太太恩宠,成了“西洋花点子哈巴儿”了。



随后,便讲述袭人打点报喜用的物品(按习俗,生孩子向亲戚报喜)。书中按表:袭人打点齐备东西,叫过本处的一个老宋妈妈来,向他说道:“你先好生梳洗了,换了出门的衣裳来。如今打发你与史故娘送东西去。”那宋嬷嬷道:“姑娘只管交给我,有话说与我。我收拾了,就好一顺去的。”袭人听说,便端过两个小掐丝盒子来。先揭开一个,里面装的是红菱和鸡头两样鲜果(影射龙凤胎);又揭那一个,是一碟子桂花糖蒸新栗粉糕。又说道:“这都是今年咱们这里园里新结的果子,宝二爷送来与姑娘尝尝。再,前日姑娘说这玛瑙碟子好,姑娘就留下顽罢——”

有脂批:“妙!公案。隐这一件。余想袭人必要玛瑙碟子盛去,何必骄奢轻发如是耶?因有此一案,则无怪矣。”何案?所谓玛瑙碟子,谐音即红色《玉牒》,皇家户籍。清宗人府将宗室人员登记入册,即便是革退宗室,也给红带,附入皇册。刘心武先生在《红楼望月》有考:康熙五十二年四月,在命查“撤带”——革退宗室给带载入《玉牒》——以免湮灭。行文中:“再宗室觉罗之弃子,今虽记蓝档内,以宗人府定例甚严,惧而不报,亦未可定。”评书人脂砚斋批于此,正是提示这宝玉所生的孩子应记入皇家《玉牒》。而具体是红色也好,湘云诗中讲的蓝田玉也罢,终究是在说明这所生的孩子已被记入清宗室档案。

——“这绢包儿里头是姑娘上日叫我做的活计,姑娘别嫌粗糙,能着用罢。替我们请安,替二爷问好就是了”。宋嬷嬷道:“宝二爷不知还有什么说的,姑娘再问问去,回来又别说忘了。”袭人因问秋纹:“方才可见在三姑娘那里?”秋纹道:“他们都在那里商议起什么诗社呢,又都作诗,想来没话,你只去罢。”

前面讲“宝二爷要打发人到小侯爷家”,竟是与“史大姑娘”送东西。在解读史湘云时,将所谓史大姑娘原型定位在十二三岁的曹雪芹身上。此处所谓“小侯爷”正是对应之笔。其实,这小侯爷才正是“史大姑娘”的真身原型。因为是曹王妃喜生双子,打点东西到娘家曹府去报喜。书中两次提宋嬷嬷的穿戴,暗示报喜之人穿戴要讲究。见袭人又嘱咐:“从后门出去,有小子和车等着呢。”另外,从湘云到后作诗“种得蓝田玉一盆”,也可见是喜得贵子。



五、含冤屈自尽升天国
解读《芙蓉女儿诔》内涵,可见是著书人对曹王妃含冤离世的真情祭文。书中宝玉作为群芳之冠,全文自始至终都有宝玉出现。因此,书中写曹王妃之死,便将替身换成了丫鬟晴雯。如此方可放笔写昔日贵为和硕理亲王妃的曹氏如何含冤离世。在雍正帝暴死之后,新帝乾隆用“打草惊蛇”法挤兑弘皙辞官,先将曹家治罪,并将住在圆明园的曹王妃以刺杀雍正帝嫌疑人身份禁管,使昔日和硕理亲王妃成为了实际上还不如下人的主子。

在“俏丫鬟抱屈夭风流”回中,先写宝玉看望病中的晴雯,用那茶壶茶碗及茶叶说明是监狱一般的禁所。写晴雯呜咽道:“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挨一刻是一刻,挨一日是一日。我已知横竖不过三五日的光景,就好回去了。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被诬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今日既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不想凭空里生出这一节话来,有冤无处诉。”

再写晴雯拭泪,伸手取了剪刀,将左手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铰下;又伸手向被内将贴身穿着的一件旧红绫袄脱下,并指甲都与宝玉道:“这个你收了,以后就如见我一般。快把你的袄儿脱下来我穿。我将来在棺材内独自躺着,也就和还在怡红院的一样了。论理不该如此,只是担了虚名,我可也是无可如何了。”这应是弘皙最后见曹王妃最后一面的记述。脂批有“狱神庙慰宝玉”一节迷失无稿一说,实际上,此情此景,也可算是“慰宝玉”之文。因曹王妃死时弘皙并未在场,故而书中用小丫鬟讲述晴雯如何仙去,成为花神,到上天去司花。



关于曹王妃什么时间去世这一问题,书中有“饯花节”一说。言芒种一过,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这便与“三春去后诸芳尽”相呼应,说明曹王妃死于春末夏初。然从“芙蓉女儿诔”来看,又应对应芙蓉花开时节。书中写宝玉对小丫鬟道:“你不识字看书,所以不知道。不但花有一个神,一样花一位神之外,还有总花神。但不知是作总花神去了,还是单管一样花的神?”小丫头一时诌不出来。恰好这八月时节,园中池上芙蓉正开,见景生情,答道:“我也曾问他是管什么花的神?……他就是专管这芙蓉花的。”宝玉又想:“虽然临终未见,如今且去灵前一拜,也算尽这五六年的情常。”透出弘皙与曹王妃结婚五六年后曹妃去世。

弘皙王妃曹氏被禁管时间应为一年多时间,此在《葬花吟》中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曹王妃被禁管是在雍正暴卒之后,先时尚有曹老太妃和雍正帝齐妃等人关照,可能还好一点。但是,后来就连老太妃、太妃也形同禁管了,并且都于乾隆二年春死去,可知后来的禁所成为“狱神庙”了。

“清香泌诗脾,花国第一芳”。在“曹雪芹书箱”上题刻有上述两句诗。箱内还有著书人一首悼亡诗:“不怨糟糠怨杜康,乩诼玄羊重克伤。睹物思情理陈箧,停君待殓鬻嫁裳。织锦童身睥苏女,续书才浅愧斑娘。谁识戏语终成谶,窀穸何处葬刘郎。”



据考,弘皙王妃曹氏生于康熙五十四年(乙未)。按十二属相说属羊。书箱上题刻诗句,应该是为悼念曹王妃所作。曹王妃喜好文学、学诗、刺绣、理妆等,在书中都有所隐说。作者明言补记家史,其王妃曹氏自然成为补记重点。

今解读真情,故事主人公弘皙隐身著书地在乐亭石臼坨。与石臼坨相邻有曹妃甸。两地都有一传说:石臼坨因唐王东征驻跸十九日得名;曹妃甸因唐王东征时曹姓妃子病逝埋此而得名。怎么就连传说都这样巧呢?既然属传说,也只是传说了。佐证出现才会石破天惊。正是:

借来荒唐演大荒,囫囵无稽说群芳。

真假双关说日月,正邪两赋论阴阳。

情天怎奈情有破,恨海何须恨无常。

玉石通灵荣华尽,红楼梦宴终散场。

+关注
undefined
姜子说古书
四大名著解读
共 4634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姜子说古书 > 《待分类》举报/认领
上一篇: 甄士隐梦见天塌了,在地陷之处当皇帝,红楼梦作者什么意思?
下一篇: 史湘云的真实身份就是曹雪芹!原文证据有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9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 08: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的一喉三歌和人物的多重影射
 liuhuirong 2023-04-15 发表于湖北  |  12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如何分析确定《红楼梦》的影射指代关系。

《红楼梦》的分析难度在于一本书在同时讲三件事:

一是讲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这个能真正看明白的,比如能够真正看得懂黛玉晴雯的好 VS 宝钗袭人的恶的估计也就一半,这还是乐观了,看看红楼梦吧里夸赞宝钗袭人的比例,其实应该还不到一半;

二是补天之石朱慈炤的个人自传,作者皇四子或者也可称做朱三太子——朱慈炤讲自己的家亡血史,讲自己的坎坷经历。这也是《红楼梦》原先起名为《石头记》的缘故。

三是讲明亡清代的末世历史,“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故而会起名《朱楼梦》。能看到这一层的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认为《红楼梦》是影射历史的人又偏偏对红楼梦中的“生于末世运偏消”“贾雨村于末世”和“凡鸟偏从末世来”等不断的“末世”提醒视若无睹,跟着胡适胡拉乱扯什么清代包衣奴,这是被迷信专家的盲从给害了;

所以戚蓼生的“一喉二歌”都是把红楼梦说简单了,应该是“一喉三歌”。正因为红楼梦的构思如此复杂如此宏大,在分析红楼梦的影射指代关系时,绝不能片面的割裂的下结论,而应该全面的联系的看问题。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影射的对象都不是单一的,这就为红楼梦的解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的角色常是影射多人:


  贾宝玉 影射 玉玺 和 作者本人 —— 皇四子朱慈炤;

  林黛玉 影射 崇祯皇帝 和 皇贵妃田秀英;

  薛宝钗 影射 清廷 和 周皇后

  晴雯(黛玉之影) 影射 皇贵妃田秀英 和 杨嗣昌

而为了反映复杂的真实历史,朱慈炤同时又采用了多个角色丰富一个历史人物的创新手法,我会在后面的解密中详细展开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99
 楼主| 发表于 2024-1-2 12: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枋得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南宋末年爱国诗人








收藏



0


0











谢枋(bǐng)得(1226年3月23日-1289年4月25日),字君直 [6],号叠山,别号依斋,信州弋阳(今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南宋末年爱国诗人。诗文豪迈奇绝,自成一家。担任六部侍郎,聪明过人,文章奇绝;学通“六经”,淹贯百家,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国,作品收录在《叠山集》。他蔑视权贵,嫉恶如仇,爱国爱民,用生命和行动谱写了一曲爱国诗篇。












































别    名谢文节
字君直
号叠山,依斋
所处时代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信州弋阳
出生日期1226年3月23日
逝世日期1289年4月25日
主要成就宋亡之后拒绝出仕,不屈绝食而死
主要作品《叠山集》
本    名谢枋得


目录

1人物介绍
2人物生平
▪自幼聪慧
▪怒斥奸佞
▪保家卫国
▪流亡生涯
▪叠山精神
▪绝食殉国
3名字由来
4思想精神
▪爱国主义
▪理学影响
▪道教影响
5出版图书
6文学成就
▪散文
▪诗词
7家庭成员
8人文遗迹
▪谢叠山祠
▪谢枋得墓
▪叠山路
▪叠山书院





人物介绍

播报
编辑

谢枋得(1226—1289)南宋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字君直,号叠山 [1]。宝祐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举进士。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吴潜宣抚江东西时,他聚众万余守信州。五年为建康考官,出题以贾似道政事为问,暗讥时事,忤似道。谪居兴国军。咸淳三年(1267)赦归。后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力拒元将吕师夔的围攻。信州失陷后入建宁唐石山,变姓名,已而卖卜建阳市。宋亡,居闽中。至元二十三年(1286)为程文海所荐,辞不起。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强之北行,至大都,不食而死。有《崇真院绝粒》诗明其志。门人私谥文节。有《叠山集》。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自幼聪慧

谢枋得由母亲桂氏教养,自幼颖悟,每次看书,五行一齐看下来,过目一看,终身不忘。《宋史列传》对谢枋得是这样描绘:“为人豪爽,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性好直言,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任”。

他好说直话,一与别人论述古今治乱的国家大事,一定是掀起胡子,抵着几案,跳跃自奋,显得很激动的样子。以“忠义”作为己任。徐霖称他为:“如受惊的白鹤伴云霄而飞,不可能用笼子来束缚他。”




怒斥奸佞




谢枋得像 [2]
宋朝是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特别是南宋末期,当时,以理宗为首的南宋封建统治集团,荒淫腐朽,再加上宦官董宋臣和权臣贾似道祸国殃民,南宋的政治十分黑暗。
宝祐四年(1256年)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谢枋得对策时,严厉地攻击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本意希望擢升中进士甲科,到公布考生名单,考中乙科。任命担任抚州司户参军,随即弃职而去。

次年复试教官,中兼经科,担任建宁府教授。未上,吴潜宣抚江南东、西两路,命他担任干办公事。团结民兵,以保护饶州、信州、抚州,用科降钱米以作为地方民兵的食粮。谢枋得说服邓、傅二姓所属二社各大家,得到民兵一万多人,驻守信州,到兵退后,朝廷核实各项军费,差一点没有免除科降钱。

宝祐六年(1258年),蒙古军大举攻宋,谢枋得被朝廷任为礼兵部架阁,负责招募民兵,筹集军饷,保卫饶、信、抚三州。谢枋得变卖家产,八方奔走,经他多方筹措,共招募得民兵一万多人。

景定五年(1264年),他在建康当考官时,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奉币向蒙古军求和,加上蒙古大汗蒙哥刚死,内乱发生,忽必烈答应了条件,率蒙古军北撤去争夺王位。蒙军刚撤,贾似道就开始行打算法,诬陷各地抗蒙将领贪污军费,逼他们破产赔偿。谢枋得极为愤慨,也对时局失望至极,便以贾似道政事为题,言“兵必至,国必亡”。指出贾似道“窃政柄,害忠良,误国毒民”,为此,漕使陆景思抓住了这件事,送上这种文稿给贾似道,贾似道则以谢枋得居乡不守法纪、起兵时冒领使用科降钱,又诽谤他,追夺两官,贬谪兴国(今湖北阳新县),直到咸淳三年(1267年)才被放回家乡。此后,他隐居弋阳的家中,没有出仕,主要还是由于他厌恶统治集团的欺压百姓,昏庸无能,腐败透顶。这期间,他闭门讲学,向弟子宣传爱国思想,并鄙视权贵,足迹不入豪门。




保家卫国

咸淳三年(1267年),朝廷赦免谢枋得,允准回居乡里,应吴潜征辟,组织民兵抗元。

德祐元年(1275年),元将伯颜率元兵大举攻宋,降将吕文焕引导元兵沿长江东下攻占鄂州、黄州、蕲州、安庆、九江,凡是他的亲友、部下都被诱降而献出城邑,于是屯驻建康。谢枋得与吕师夔友善,于是应诏上书,以一族人举保吕师夔可以信任,希望分给沿长江诸屯兵让他统帅,以他为镇抚使,使之行程成功,又愿亲自到江州会见吕文焕与他议论。朝廷同意了,令他沿长江以察访使的职务成行,正当吕文焕北归而去,没有见到他就返回。

谢枋得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的身份担任信州知州。第二年正月,吕师夔与武万户分别平定江东一带,谢枋得以兵挡之,派前锋呼喊说:“谢提刑来了。”吕师夔的军队驰到军前,用箭射谢枋得,箭头一直射到马前,谢枋得逃入安仁,调淮士张孝忠迎战团湖坪,箭射完了,张孝忠挥动双刀杀死了一百多人。




流亡生涯

在此国家存亡关头,谢枋得又挺身出来组织抗战。由于南宋最高统治集团畏战,左丞相留梦炎弃职逃跑,兵部尚书吕师孟降元,其他不少封疆大臣和前线将领也纷纷投敌,大片国土沦丧。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进攻宋朝江东地区。谢枋得亲自率兵与元军展开了一场血战,终因孤军无援而失败。三月,元军占领南宋首都临安,并将宋恭宗、太后全氏、太皇太后谢氏俘往元朝上都,谢氏曾寄诏书命令南宋臣民降元,但谢枋得拒绝降元。五月,南宋景炎帝即位,谢枋得被任江东制置使。于是,他再次招集义兵,继续进行抗元斗争,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由于元军的追捕,他被迫隐姓埋名,逃亡福建,隐遁于建宁唐石山中,宋亡,流寓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这场战争中,谢枋得的妻子李氏饶州安仁人,宁死不屈,与次女和两婢女自尽,谢枋得的两个兄弟,三个侄子也被元军迫害致死,南宋终因回天乏术,走上了灭亡之途。

谢枋得逃到福建后,曾长期流亡在建阳一带的穷山野岭之间,生活极其贫困。他每天穿着麻衣草鞋,面向东方痛哭,藉以悼念已亡的故国。谢枋得不做元朝的顺民,以卜卦、织卖草鞋或教书为生。曾到武夷山拜访遗民熊禾。在流亡期间,谢枋得创作了大量的诗和文,反映人民的疾苦,痛斥南宋的昏暗和大臣们的卖国求荣,表达对复国还乡的强烈愿望,艺术成就极高。




叠山精神

谢枋得有《叠山集》,存词一首。






谢枋得像(2张)



谢枋得被贬,谪居在兴国军的叠山,谢枋得就以此为号。苏东坡曾经作诗中有“溪上青山三百叠”,兴国军属江南西路管辖。它位处长江西南面,州城紧靠长江支流富川的北岸。黄州是在离兴国军不远的长江北岸。早在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曾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居住,过着极其艰苦淡泊的生活,境况和谢枋得非常相似。当年,苏轼曾经在黄州城东东坡的数十亩营防废地上垦荒耕种,于大雪天在这里修建房子,还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匾额,并从此自号“东坡居士”。谢枋得十分崇敬苏轼,苏轼在兴国军写的一首诗:《自兴国往筠宿石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谢枋得对这首诗的格调和意境,非常推崇,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苏轼还有这种洒脱的风度,于是谢枋得取首句“溪上青山三百叠”,模仿苏轼,也为自己的读书堂写了—块“叠山”二字的匾额,并从此自号“叠山”,而人们也因此尊称他为“叠山先生”。




绝食殉国

元朝统一中国后,就开始拉拢汉族士大夫,由于谢枋得的文名和威望,元朝曾先後五次派人来诱降,但都被他用严词拒绝,并写《却聘书》:“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决不失志。”

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的冬天,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奉元帝之命,强迫谢枋得北上大都。这时,谢枋得虽然形容枯瘦,但仍精神抖擞,慷慨赋诗赠别亲友。他一到大都,就问太皇太后谢道清坟墓和宋恭宗所在的方向,恸哭再拜,后拘留于悯忠寺(今法源寺),见壁间有曹娥碑,哭泣说:“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并再次进行绝食斗争。留梦炎派医生拿了杂有米饭的药汤请他去喝,他一面怒骂,一面将药罐拂在地上。四月初五(1289年4月25日),谢枋在大都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绝食五天,终于为国尽节,至死未降为元臣。

遗书自称“大元制世,民物一新,宋室孤臣,只欠一死。某所以不死者,以九十三岁之母在堂耳,先妣以二月,考终于正寝,某自今无意人间事矣!”。其子定之负骸骨归信州,葬故乡弋阳玉亭龚原。门人私谥他为“文节”。

谢枋得用死来表示抗拒,从出发北上那天起,就开始绝食。后来,为了能活着到大都,看见被元军 俘虏的谢太后和恭宗后,才每天吃少量的蔬菜水果维持生命。

到大都后,尚书留梦炎下令把他安排到悯忠寺休养。谢枋得住的那间屋子中,墙上有一块纪念曹娥的碑。谢枋得看碑后,痛哭地说:“一个年轻的女子尚能为父尽孝,我怎能不为国殉难呢?”从此,他开始绝食。5天后,谢枋得终于以死殉国。 [4]




名字由来

播报
编辑

谢枋得字君直,名中的“枋”字,读作bǐng。《周礼·春官·内史》:“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一曰爵,二曰禄,三曰废,四曰置,五曰杀,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夺。执国法及国令之贰,以考政事,以逆会计。”陆徳明释文:“柄,本又作枋。”贾公彦疏:“内史掌爵禄杀生之事,故执国法及国令。”得通“德”。《孟子·告子上》:“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焦循正义:“得与德通。”内史乃执法大臣,当以直为德。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奸慝惩戒,实良史之直笔。”故以“直”应“枋得”,意谓直乃柄法内史之美德。饰以“君”,乃男子美称 [6]。




思想精神

播报
编辑

构成谢枋得思想和精神境界主要由三个方面内容构成,一是爱国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成了他精神世界中的主色调,也是最为后人敬仰的。第二,程朱理学对他的影响。第三,道教思想对他的影响。




爱国主义




谢枋得半身像 [5]
谢枋得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他对人民的关怀,对故乡山河和亲人的眷恋,对中华文化的维护和认同,这可说是谢枋得爱国思想的核心,并使他的爱国思想远超出了单纯抗元斗争的范围。祖国,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除了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政权之外,还指生养哺育人们的山川大地和人民群众,当然也包括故乡和亲人师友,包括中华文化。正是对这一切的热爱,才使谢枋得强烈憎恨南宋的贪官污吏和蒙古贵族压迫者。
谢枋得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爱国志士,这决不是偶然的。谢枋得生活在宋、元之际社会动乱的时代。他出身书香门第,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他的爱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父亲谢应诱曾任浔州签判,为人正直;母亲桂氏也知书达理,深明大义。早在青少年时期,他就经常受到父母有关忠义爱国的教育。这就是为什么谢枋得在被押赴大都时还高唱“万古纲常担上肩,脊梁铁硬对皇天。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充分表达了他那威武不屈的民族骨气和贫贱不移的高尚志向。

当然,对谢枋得爱国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更大的还是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谢枋得自幼博览群书,熟读四书五经,谢枋得非常熟悉祖国的历史,并常以历史上的爱国志士为榜样。他特别敬仰辛弃疾,一则他也是诗人,也是爱国者,情趣相近,志向相同;二则,谢枋得和辛弃疾均属同朝,辛弃疾长期在铅山定居,有亲切感。1271年,当元军长期围攻襄、樊,南宋国运垂危之秋,谢叠山曾与同志十七人在铅山金相寺集会祭奠辛弃疾,盛赞了他“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表示要将他的言行录于书史,

由于历史认识的局限性,谢枋得的爱国往往又是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分析谢枋得忠君思想时,我们必须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谢枋得“从道不从君”,当皇帝代表民族和国家利益时,他才报以无限忠诚。当皇帝的旨义与谢枋得恪守的思想不一致时,他也不会无条件服从皇帝的命令。如他在参加进士考试时受抑,他不从还乡,可见他对皇帝存在一定的不满情绪。特别是1276年从大都寄来太皇太后谢氏命令南宋各地臣民降元的招书时,谢枋得并不服从。后来他谈到这件事时说:“君臣以义合者也,合则就,不合则去。”可见,谢枋得对皇帝并非只是无原则的愚忠。




理学影响

谢枋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本人又是南宋大臣。自幼熟读中华经典,一生恪守封建道德,谢枋得誓不化元,从思想根源来说,一是为了捍卫中华传统文化,元朝初期斯文遭践踏,文坛萧条,书生被欺凌,中华道统被遗弃。同时元朝把人分为四等,汉人和南宋遗民地位最低,谢枋得反抗的是元朝的民族压迫,反对的是元朝对中华文化的破坏。二是程朱理学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皇权的建立,文化道德上的专制主义必然是皇权所要求的。汉代的《礼记》以“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家无二尊”来强调皇权和父权,董仲舒概括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三纲五常,构成了2000多年来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最核心的内容。宋朝,在河南洛阳学者程颢、程颐两兄弟和南宋婺源人朱熹,又把封建伦理道德理论推到了顶点,把传统的纲常学说加以理论化、通俗化,并把“三纲五常”当作社会最高道德标准。南宋后期,朱熹所提出的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尊为正统,谢枋得深受朱熹的理学思想影响,这就是为什么他在《与参政魏容斋书》中说:“忠臣不化二君,烈女不事二夫,此天地常道也,……此某书中第一义也”。




道教影响

谢枋得信奉道教,这和南宋的历史环境有关,国破家亡的惨痛,使他对现实社会十分厌倦,逐渐滋生出世入仙的思想。道教的理想就是,世上没有战争,没有灾荒,人人安居乐业,信徒们希望通过修炼得道成仙。这种道教思想符合当时谢枋得的心理需要,谢枋得对功名利禄一向看得很淡,他不与豪门接近,生活俭朴,这与道教提倡的“清静无为”,非常接近。

谢枋得在青年时期就精通《易经》,中年时期又信奉道教,在晚年所交的人物中,多半是道与卜方面的朋友,也有一些书画及文友,在他的文集中有不少和他们往返的文字之作。如《贺蔡芳原判镇为道士启》云:“满目氛埃,儒术不胜其拘贱;游神清静,道家尚可逍遥”。四十三岁以后开始学道家的“辟谷养气”之学。“辟谷养气”,这种养生术早在先秦时期已经流行,要“养气”,首先必须保持情绪的和谐安定和心理的平衡,也就是平日要心平气飘安静养神,“乐天知命”。其次,还必须保持人体内的清新洁静。而谷物、荤牲等都会破坏“气”的清新洁静,所以要除欲、禁食。禁食,也叫“辟谷”或“绝粒”。据道教的说法,神仙就是“饮风吸露”,不食人间五谷的。

谢枋得为了练习“辟谷养气”,实行节衣缩食。从此,他不再服用丝绵衣被,常穿麻布服装。平时,他不吃或少吃荤牲,经常是只食少量蔬果。

他在流亡期间,曾遍访武夷山、龙虎山等道教圣地,还号称“依斋易卦”,为人卜课算命,几乎成了游方道士。在《宋史列传》中有关此事的记载云:“卖卜建阳市中,有来卜者,惟取米履而已。委以钱,悉谢不取。其后人稍稍识之,多延至其家,使为子弟论学”。他在《与菊圃陈尚书札》中写道:“某少日酷信书,谓患难夷狄,皆可行道,辟世者小丈夫也。……今而知辟世者非小丈夫也。日读道家书颇有益,不敢号于人曰”。




出版图书

播报
编辑





千家诗

作者名称 谢枋得

作品时间2012-1

《千家诗》是由宋代谢枋得《重订千家诗》(皆七言律诗)和清代王相所选《五言千家诗》合并而成。它是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因为它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千家诗》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







文学成就

播报
编辑




散文

谢枋得为文推尊欧、苏,认为"欧苏起遐方僻壤,以古道自任,发为词华,经天纬地,天下学士皆知所宗"。他对宋末文风颇表不满,指出"七十年来,文体卑陋极矣"(《与杨石溪书》),于是以振兴斯文自任。

他的散文格调高奇,很有气势。他写了大量的书、序、记、启等方面的文章,“文词清丽,高迈奇绝,汪洋演迤,自成一家”。他所作文章,切中时弊,令人读之泣下。如《谒辛稼轩先生祠记》、《上丞相留忠斋书》、《上程雪楼御史书》、《与参政魏容斋书》等都是文中上品,不可多得。《上丞相留忠斋书》写得慷慨愤激,义正词严;《送史县尹朝京序》。则有见解有感情,于唐宋赠序文中,颇具特色。《宋辛稼轩先生墓记》记辛弃疾垂殁之语,以为其"精忠大义,不在张献忠、岳武穆下",高度评价辛弃疾的爱国精神,也正反映了他自己的节操。《上程雪楼御史书》中写道:“某三十一而仕,五十一休官,平生实历,不满八月,俸禄无一毫归家养亲,己不可言孝矣……亲丧在浅土,贫不能礼葬,苫块余息,心死形存”。所谓悠悠寸草心,十分感人。在《与参政魏容斋书》中“宋室遗臣,只欠一死。上天降其才,其生也有日,其死也有时,某愿一死全节矣,所恨时未至耳。”更足以证明他决心为国殉难,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诗词

谢枋得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诗风朴素端正,有时也饶有韵致。

如《武夷山中》写道:“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述其转徙山中的十年岁月,颇含隐痛。

《初到建宁赋诗一首》是他北上前的诀别诗,起句即以“雪中松柏愈青青”自喻,高风亮节,视死如归,亦感人至深。

所著《叠山集》16卷,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他评点的《文章轨范》,以文章类别编选文章,是南宋一部重要的评注选本,被誉为集合宋人评点学之大成。

谢枋得的诗大都是在民族存亡严重关头,同南宋奸臣、蒙古贵族统治者作斗争时所作,因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元旦阻雨》、《春日闻杜鹃》、《寄谢叔鲁》、《思亲》等诗中,通过对故国的怀念舆留恋,表达了他对复国还乡的强烈希望,抒发了一个爱国者光阴磊落的胸怀。在《别二子及良友》一诗中,他又以雪中松柏自比,比喻自己永远独立不移的民族气节,表明他为坚持民族大义,敢于傲霜斗雪的铁骨松风。

“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天下久无龚胜洁,人间何独伯夷清。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

南宋灭亡后,孤单一人,卖卜为生,因而深知人民疾苦,写出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如《蚕妇吟》中,就深刻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苦,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败。他描写道: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天还没亮,蚕妇就起床查看,担心蚕多了,桑叶不够吃,而此时达官贵富们还在歌舞宴乐,多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啊

枋得的诗还擅用隐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庆全庵桃花》。他借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其居民为避秦乱而隐居此地,来反映自己的处境。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谢枋得的一些小诗也写得隽永清鲜,情意盎然。

如《觅茶》:

“茂绿林中三五家,短墙半露小桃花。客行马上多春日,特叩柴门觅一茶。”

再如《小孤山》: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绝命诗

《崇真院绝粒偶书付儿熙之定之并呈张苍峰刘洞斋华甫》

西汉有臣龚胜卒,闭口不食十四日。我今半月忍渴饥,求死不死更无术。

精神常与天往来,不知饮食为何物。若非功行积未成,便是业债偿未毕。

太清群仙宴会多,凤箫龙笛鸣瑶瑟。岂无道兄相提携,骑龙直上寥天一。

编辑《千家诗》






谢枋得主编《千家诗》(2张)



《千家诗》原名《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宋朝刘克庄编辑。南宋末年谢枋得对原有《千家诗》有所整理增删,成为谢枋得编辑《千家诗》。从此《千家诗》有两种版本并行与世。



家庭成员

播报
编辑

曾祖父

谢运

祖父

谢光灿,知常州兼五州兵马事

父母

父亲:谢应琇,因忤贵官被冤枉死。

母亲:桂氏,江西贵溪人,贤惠明达,诰封正二品硕人,寿高九十三岁,当元军为了获得谢枋得而拘留她时,她慢慢地说:“我老妇人就当死,不应该教导儿子去读什么书而知晓什么礼仪,认识什么三纲五常之类大道理,才至有患难。如若不知什么礼仪,又不知什么三纲五常,那来这么多为难事!老妇人但愿早点死去。”说话时仪态温文大方却又从容不迫,也无半点忧愁悲叹的意思。元军将官也没有办法,只好释放了她。

桂氏共生有四个儿子:长子谢君禹,次子谢君直(谢枋得),三子谢君烈,幼子谢君泽。

哥哥

谢君禹,字文得,任九江太守,德祐元年与元兵战于九江,被执不屈,斩于市。

弟弟

谢君烈,字运得,镇越学生,咸淳十年即1274年在九江转运司运干使钱静斋处,与跟随文天祥起兵勤王且颇多建树而深受文天祥器重的王炎午相识。

谢君泽,字正得,曾游学太学,当过主簿,以诗文闻名,释道璨有《和谢君泽题弋阳桃花寺并吊郑盘翁》诗。景定五年(1264),负责修葺谢氏族谱,由谢枋得作序。谢君烈、谢君泽都在景炎二年后死于国事。

妻子

李氏,饶州安仁李梅山之女。美丽而聪慧,且通晓东汉蔡邕《女训》诸书。李氏全力支持丈夫,变卖了娘家赔嫁的所有妆奁,悉数捐献助军。为保全乡民不被屠杀,挺身而出,被元军俘获被押解到建康狱中,与女儿、奴婢皆保节自缢。(《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九·列女)

儿子

谢义勇,早夭。

谢熙之,在母亲自缢后,与弟谢定之被移送广陵监狱。有个姓崔的官员看见他兄弟二人头颈上带着枷锁,问他们是不是谢提刑谢枋得的儿子,为了证实,出题叫他写诗,他一挥而就。这个姓崔的官员说:“他们的父亲因为忠于国君逃亡,他儿子有什么罪?”于是就释放了他弟兄俩。授省都镇抚的陈某叫自已的几个儿子随从谢熙之学习长达六年之久,而后资助谢熙之回家。回家后,谢熙之就带着弟弟谢定之前往福建寻找父亲。父亲叫他们立即回家服侍奶奶。于是谢熙之又赶忙回了家,谢定之则留在父亲身边,与父亲以卖木屐为生。在奶奶去世后,谢熙之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又前往福建去看望父亲,父亲为坚定殉国决心,拒而不见。遵循父亲遗训,素性好学,府县屡聘不出,割席自甘,旌匾曰:“忠孝格天”。

谢定之,一直奉侍在父亲跟前。为人贤达,善于诗文。元统一后,多次被举荐,都被一概拒绝。元延佑五年(1318),恳请集贤司直奉训大夫鄱阳周应极撰《叠山先生行实》,致语周应极转请集贤侍制闽中李道源撰《文节先生谢公神道碑》。

谢寄孝,初生时,李氏患乳疾,寄养姑父母朱朴家,子嗣传于漳浦、尤溪、长泰等地,台前“副总统”谢东闵是他的后裔。



长女:谢葵英,据《江西通志》载,嫁给贵溪边的安仁县通判周铨为妻,早寡无子,投水而死。乡人把桥取名叫“孝烈桥”。1958年修建“烈女湖”时,“孝烈桥”被毁。《两浙輶轩续录》卷十八载清人沈毓荪《孝烈桥》诗,诗序亦记述了上事。诗曰:阖室全忠一死甘,长留桥影卧寒潭。曹娥江与银瓶井,并峙乾坤鼎足三。曹娥为父投江;岳飞幼女因父兄被冤死,上诉被阻,愤怒之下抱银瓶投井;谢葵英为父母跳桥。作者说这三位孝女的忠烈孝行感天动地,正好鼎足为三。

次女,名不详,随母缢死于监狱。

孙子

谢定之与妻彭氏有两个儿子,叫谢信孙、谢仁孙。

谢熙之之子谢文申,又名谢宗韶,字号晋季、朴也、开宣、超,元延祐三年丙辰岁(1316年)元月初七辰时生,永乐三年乙酉岁(1405年)十一月初一戌时卒,享寿89岁,明初官为给事,陞吏部左侍郎,因洪武帝(1371年)征蜀,运粮不继(选拔的官员运粮不力,受到连累),黜职归田,由浙江绍兴府余姚迁江西建昌府广昌县屯上开居。




人文遗迹

播报
编辑




谢叠山祠

谢叠山祠位于北京法源寺后街3号、5号。明景泰七年九月,与文天祥同赐谥,天祥赐忠烈,枋得赐文节。朝廷在法源寺后街的江西会馆谢枋得殉难处建祠,现院内还有二层小楼一座,原供谢叠山和文天祥像,为宣武区重点保护文物。




谢枋得墓

1289年八月,其子谢定之奉灵柩还乡。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庚寅九月,谢枋得被重新葬于弋阳玉亭乡龚原雷打石。

元延祐五年(1318)戊午,元集贤馆侍制李道源为《文节先生谢公神道碑》撰文:

“谢枋得,字君直,弋阳人,宝佑丙辰试中,礼部高等比对,力诋时宰阉官,抑置二甲第一,元师压江上,宋社日替,江东漕司犹试士,徵校艺,枋得愤贾窃政柄,害忠良,误国毒民,发策十问,辞甚剀切,大拂贾意,台评竟上谤讪,镌两秩,兴国军安置,因谪所之山自命叠山,守令皆及门执弟子礼,丁卯以史馆召不赴,乙亥授江东提刑,总其兵以守饶信抚,与元兵战辄败,遂易服负母走闽中,隐於卜按,丁卯系度宗咸淳三年,乙亥系德佑元年。”




叠山路

叠山路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老城区主干道老街,东起南京西路,西至抚河路口,中间经过象山路、胜利路步行街等。




叠山书院

叠山书院在江西书院中是独树一帜,他因谢枋得而生,也因谢枋得的民族气节而影响日渐扩大。叠山书院最早是其弟子虞舜臣为纪念恩师择地建“谢文节公祠”,建于元皇庆二年(1313)。公元1317年,经浙江行省奏请朝廷改为叠山书院。院址原为文庙,日久倾圯,重修。书院俯瞰信江,依山而建,由低到高,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大门高悬“叠山书院”匾额,是林则徐来此瞻仰时留下的手迹。主体建筑有明伦堂、文昌阁、桂花园、望江楼。文昌阁内有桂花园和“八仙过海”等浮雕。望江楼四周为精美壁画,书院四处都依山势变化,由回廊连接,曲折迂回,缀以花木,如入精美花园。登楼远望,信江、龟峰尽收眼底。

叠山书院在社会上产生过影响。以谢叠山的文章和气节,典雅安谧的治学环境,吸引着历代政要、名流,或拜谒观瞻,或留恋长居,治学论道,留下了许多史迹和佳话。

天启年间,纪念叠山书院重修,提学副使、理学家李梦阳、礼部尚书汪俊慕名前来,或讲学,或题词,益使书院之名远播。清道光年间,民族英雄林则徐参观时,亲书“叠山书院”四个大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99
 楼主| 发表于 2024-1-2 12: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谢枋德+法源寺曹娥碑】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27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崇真院绝粒偶书付儿熙之定之并呈张苍峰刘洞

【作者】谢枋得  【朝代】宋  



西汉有臣龚胜卒,闭口不食十四日。
我今半月忍渴饥,求死不死更无术。
精神常与天往来,不知饮食为何物。
若非功行积未成,便是业债偿未毕。
太清群仙宴会多,凤箫龙笛鸣瑶瑟。
岂无道兄相提携,骑龙直上寥天一。

  


赏析


【原题】:崇真院绝粒偶书付儿熙之定之并呈张苍峰刘洞斋华甫  诗词名句网>>  
  

作者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99
 楼主| 发表于 2024-1-2 12: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娥碑[cáo é bēi]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东汉年间人们为纪念曹娥而立的石碑








收藏



0


0











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颂扬曹娥的美德,纪念她的孝行而立的石碑,是中国著名碑刻,且有一段字谜的传说。开始由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书写此碑,千百年来风雨沧桑之后,又由宋朝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新临摹,一直保存。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看到的其实是宋朝的石碑,曹娥碑高2.1米,宽1米,上面的字体为行楷体。罗贯中、曹雪芹更是把曹娥碑的故事写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中文名曹娥碑
墓    主曹娥
作    用颂扬曹娥的美德
高2.1米
宽1米
字    体行楷体
设立时间东汉年间


目录

1基本简介
2人物介绍
3碑文解析
4碑文注释
5历史溯源
6历代诗碑
▪东汉
▪清朝
7相关记载





基本简介

播报
编辑




曹娥碑
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颂扬曹娥的美德,纪念她的孝行而立的石碑。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会稽上虞令度尚欲为曹娥立碑,先使属吏魏朗为之操笔,久而未出,遂命其弟子邯郸淳作碑文。邯郸淳时甫弱冠,只见他从容捉笔,少许构思,一挥而就,众人嗟叹不暇。碑以载孝,孝以文扬。蔡邕闻讯来观,手摸碑文而读,阅后书“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阴,隐“绝妙好辞”四字。此碑早年散失。
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王羲之到庙书曹娥碑,文字由新安吴茂先镌刻。相传为晋人书此碑手迹的绢本“东晋佚名楷书曹娥诔辞”现存辽宁博物馆,上有梁代徐僧权、满骞、怀充等人题名,还有韩愈、宋高宗等人题款。

现存的曹娥碑系宋代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由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书。此碑高2.3米,宽1米,为行楷体,笔力遒劲,流畅爽利,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已近千年,弥足珍贵。






曹娥碑(3张)



围绕这块石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话说三国时,曹操和杨修一起来曹娥庙祭拜。看到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感到很奇怪,不解其义,最后还是杨修破译了这个谜语,说答案便是“绝妙好辞”。他给曹操解释说: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那便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即“妙”字;外孙是女之子,那是“好”字;“齑”是捣碎的姜蒜,而“齑臼”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异体字。所以“黄绢幼妇,外孙齑(ji)臼”,谜底便是“绝妙好辞”。





曹娥碑(3张)



因为有了这个故事,便成就了 “曹娥碑”作为“中国最早的字谜”的美誉。也正因为曹娥碑隐含着中国第一个离合字谜,被看作是中国文字隐语的图腾,字谜的鼻祖。也是因为这个典故的来历,在灯谜中的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谜格“曹娥格”。
历代的文人墨客也都喜欢到这里参读研究这块石碑。罗贯中、曹雪芹更是把曹娥碑的故事写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现代书家费声骞评《曹娥碑》:“原碑久佚,传东晋升平二年,王羲之书曹娥碑,小楷。收录《群玉堂帖》和《越州石氏帖》中,为著名的晋唐小楷之一。近人马公愚所临,可谓形神兼备,马氏临本刊入《书法大成》,上海古籍书店有影印本,可资临习时对照参考。”




人物介绍

播报
编辑




曹娥塑像
曹娥(130—143) 上虞皂湖乡曹家堡人。父曹盱,
为巫祝,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东汉汉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年十四,投瓜于江,存其父尸。曰:父在此,瓜当沉。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自投于江而死,三日后抱父尸出。”

译文:“曹娥之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当时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哭寻父亲。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她也投了江,三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

后人为纪念她,改舜江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上虞县官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郸淳作诔辞,刻石立碑,以彰孝烈。后蔡邕访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为一谜面,谜底为绝妙好辞)。




碑文解析

播报
编辑

《曹娥碑》

《曹娥碑》记载的是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碑文虽仅仅只有442字,但“彰孝烈”其情其旨自溢于言表。如果用现代汉语解读之,我们便能谛听到这样一个凄美动人、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及人们那泓折心动容的哀伤……




曹娥的传说
孝女曹娥是上虞曹盱的女儿,他的祖先和姬姓周王朝有着共同的血统,只是年代久远,迁居到上虞后就被人们遗忘了。曹盱不但有边打击乐器边唱歌的艺术才能,而且还能和着曲调在祭祀仪式上舞蹈,使神高兴。汉安二年(公元143年)的端午节,正是民俗祭祀潮神的日子,迎神的船队由曹盱指挥,船逆着江流行驶。这一日风急浪高,主祭船被浪打翻,曹盱落水身亡,人们许久都没有打捞到他的尸体。曹娥当时年方十四,她在江边大声哭喊着寻找父亲,一直寻至第十七天仍不见父尸,便投入江中。五天后,曹娥抱父尸浮出水面。
《曹娥碑》碑文的撰写,是在曹娥去世八年以后的事。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上虞县长度尚对曹娥“悲怜其义,为之改葬,命其弟子邯郸子礼(即邯郸淳)为之作碑。”度尚原请魏朗撰文,因魏朗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学者,一向以治学严谨著称。为曹娥撰写碑文,其时非魏朗莫属。然而,魏朗担心写不好会贻笑后世,故佯作未成而转请别人。当他阅过邯郸淳的文稿后,大加赞赏,而将自己的底稿销毁了之。于是,《曹娥碑》上刻写的便是邯郸淳撰就的碑文。

碑之既立,加以碑文妙绝,自引得凭吊者如云似潮。其时著名的学者蔡邕,便是其中一人。当年遇赦后,其因惧宦官报复,不敢回乡里。在10多年的流亡生涯中,他“远迹吴、会”。闻《曹娥碑》,蔡邕径访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然而,蔡邕题辞的含义是什么,观者不得而知,而蔡邕辞世,这自成了谜。

解开题辞谜底第一人的,则是杨修。据传一次,曹操率兵出潼关,途经蓝田,悉知前方就是故友蔡邕庄上,便令军马先行,自己带着百余骑近侍来到蔡邕庄前。那时,蔡邕的女婿董祀在外地做官,只有蔡邕的女儿蔡琰在家,闻曹操到此,急忙出外相迎。礼毕,曹操见壁上悬挂着一幅碑文图轴,便上前观看。又听蔡琰讲了曹娥孝行和度尚为之立碑,先父摸碑题辞的故事。曹操问题辞的含义,蔡琰回答说:“这虽是先父所题,但我实在不解其意。”曹操又问众谋士有谁能解?正当大家面面相觑之时,主簿杨修拱手作答:“此乃辞语谜面,我已猜出。”曹操即予制止,说:“你暂不要讲,给我思考一番。”行至 3 0里外,曹操忽然茅塞顿开,对杨修说:“我亦猜出来了,你先说出来让我听听。”杨修解释道:“‘黄绢’就是有色的丝,是‘绝’字;‘幼妇’,即少女也,女旁少字,是‘妙’字;‘外孙’,乃女之子也,女旁子字,是‘好’字;‘齑臼’乃受五辛之器也,受旁辛字,是‘ 辤’(‘辞’的繁体)字。合起来,是‘绝妙好辞’四个字。”曹操听后,不禁拍手称好,说:“你猜的正合我意!”后来社会上流传的“有智无智隔卅里”,或曰“故事开始与阴谋和血腥搭了边”,这当是后话,暂不赘述。只须感谢曹操与杨修的是,是他们的偶然之行,是他们的一番斗智,终于揭开了谜底,否则,至今这或许还是一道悬而未决的难题哩!自然,他们的举止更推波助澜,令上虞成了中国谜界公认的灯谜策源地。而曹娥孝行随之声名远播,当不言自明矣。

《曹娥碑》之名振天下,亦跟书法名家有关。在碑文风靡全国之时,晋代书圣王羲之,宋代著名书法家、王安石女婿蔡卞等人,亦纷纷摹写碑文。尤其是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的字本,堪称传世精品,其造诣仅亚于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有人称:“邯郸文与右军书,珠联璧合,乃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宝库的瑰宝!”信然!至为惋惜的是,书圣王羲之摹写的碑刻早已佚失,其书写的碑文,曾被刻成法帖,可见诸王羲之书法精品集,现存曹娥庙内的是蔡卞摹写的碑刻。细细观瞻,但见笔惊龙蛇,刚劲有力,其珍其贵,当可想见。

世间万物,诱人者终有惑人处。忽然悟得,世间被传颂的孝行,多因残缺而美丽,因遗恨而哀伤。惟其冰清玉洁,才被膜拜着,才纯静如练,如梦如幻;才会有纵身一跃的超脱,才会有不绝如缕的守望。《曹娥碑》以其情其德其才其俊,赢得天下无数英雄竞折腰,李白亦不例外。唐玄宗天宝中,诗仙李白,因侮弄高力士,得罪杨贵妃,被排斥离开长安,漫游江湖,曾专程赶往曹娥庙读碑,有诗为证:“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

有位学者说过,读《曹娥碑》最好之法便是“诗意的阅读”。诗意是一种高度,也是一种深度,它属于精神的范畴,闪耀着理性和哲学的光芒,它所排除的是世俗的杂念和喧嚣的飞尘,本身因之而显得高雅。否则,读碑,不是会亵渎、玷污了碑文固有的圣洁么?是啊,《曹娥碑》是一盏文化夜空里的灯烛,是一袭历史长卷中的裙边,是一扯人生洋面上的白帆。1800多年过去了,历史的风尘掩盖了过去的歌泣与才情,但巍峨雄壮的曹娥庙还在,魁力四射的《曹娥碑》还竖立在曹娥庙内。有道是,最绚烂的往往是最短暂的,最坚固的也往往是最脆弱的。不知有多少碑刻在岁月的替代轮回中化为断石残片,继而沦为尘土?又有多少艺术宝库在自然的人为的灾难中成为焦土?《曹娥碑》是有幸的。尽管曹娥庙曾几度兴废,《曹娥碑》亦曾时立时毁,然而,她们依然魅力不减,风光无限,这全都是由于文化传承的作用,全都是由于一个又一个虔诚者的诗意阅读。不是吗?




碑文注释

播报
编辑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与周①同祖,末胄②景沉③,爰④来适居。盱⑤能抚节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五月,迎伍员⑥。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时娥年十四岁,号慕⑦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以汉安迄于元嘉元年青龙在辛卯⑧,莫⑨之有表。度尚⑩设祭诔之,辞曰:

① 周,周朝王室。

② 末胄,子孙后代,一般指帝王贵族的后代。

③ 景沉,也有版本写作“景沈”“景流”“荒流”的。在这里大意是指没落的意思。沈,沉。

④ 爰,于是。

⑤ 盱,曹娥的父亲曹盱是一名负责祭祀的巫祝。

⑥ 伍员,伍子胥。五月端午,曹盱在江上祭祀伍子胥,这条江也就是现在的曹娥江,由上虞流入杭州湾。

⑦ 号慕,哀悼父母、长辈。

⑧ 元嘉元年青龙在辛卯,古代的时间。

⑨ 莫,墓。

⑩ 度尚,当时的上虞县令。

伊惟①孝女,晔晔②之姿。偏其反而③,令色孔仪④。窈窕淑女,巧笑倩兮⑤。宜其室家,在洽之阳⑥。待礼未施,嗟伤慈父⑦。彼苍伊何?无父孰怙⑧!诉神告哀,赴江永号,视死如归。是以眇然轻绝⑨,投入沙泥。翩翩孝女,载沉载浮。或泊洲渚,或在中流。或趋湍濑⑩,或逐波涛。千夫失声,悼痛万余。观者填道,云集路衢。泣泪掩涕,惊动国都。是以哀姜哭,杞崩城隅11。或有尅面引镜,剺耳用刀13。坐台待水14,抱树而烧15。

① 伊惟,句首语气词。

② 晔晔,形容姿色美丽。

③ 偏其反而:语出《论语》,“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偏,翩。反,翻。形容身姿优美。

④ 令色孔仪:语出《诗经》,“令仪令色,小心翼翼”。令,好的意思。孔,很的意思。形容姿色美好很体面。

⑤ 窈窕淑女,巧笑倩兮:都是《诗经》里的句子。

⑥ 宜其家室,在洽之阳:也出自《诗经》,见《大雅》,意思是可以结婚成家了。

⑦ 待礼未施,嗟伤慈父:不料还没出嫁,父亲死了。

⑧ 彼苍伊何?无父孰怙:苍天啊,为什么啊,没了父亲,今后依靠谁呢?怙,依靠,特指父爱。

⑨ 眇然轻绝:轻轻一跳,飞了起来。眇然,形容高远。

⑩ 湍濑,急流。

11、 哀姜哭市,杞崩城隅:指春秋时齐国将领杞梁战死其妻迎其柩而哭,至本文时逐步演变为杞梁战死后其妻向城而哭,城墙崩塌。

13、 尅面引镜,剺耳用刀:对这镜子用刀划自己的脸,割自己的耳朵。也见《列女传》,讲一年轻貌美的寡妇,为守贞洁,拒绝其他男人的追求,硬是把自己的容貌给毁了。

14、坐台待水:也见《列女传》,讲楚昭王的夫人贞姜,为等候丈夫,宁可被水淹死,也不愿离去的故事。

15、抱树而烧:同见《列女传》,说宋恭公的夫人伯姬,在宋恭公死后做了寡妇,为守妇道,宁可在家被火烧死,也不愿半夜下堂出门。

於戏①孝女,德茂此俦②。何者大国,防礼自修。岂况庶贱,露屋草茅。不扶自直,不斫自雕③。越梁过宋④,比之有殊。哀此贞厉,千载不渝。呜呼哀哉!铭曰:

① 於戏,语气词。

② 德茂此俦,品德出众。

③ 不斫自雕,斫,刀砍斧劈。

④ 越梁过宋,(不懂,不知道用了什么典故。)

名勒①金石,质比乾坤。岁数历祀,丘墓起坟。光于后土,显照天人。生贱死贵,义之利门②。何怅华落,飘零早分。葩艳窈窕,永世配神。若尧二女,为湘夫人。时效仿佛③ ,以昭后昆。

① 勒,刻。

② 义之利门。启功先生认为《曹娥碑》原文中的这句话是整篇文章最让人觉得差劲的地方,“生贱死贵,义之利门”,历代文章虽有很多鼓吹殉死的,但大多戴了面具,不敢直说,像这样直截了当地以“贵”作为可耻利诱的,并不多见。所以,到了蔡卞手里,就把它改成了“利之义门”,但还是有问题,变成了谈利益的合法性,而且文不对题了。(见《启功丛稿》)

③ 仿佛,效仿学习的意思。




历史溯源

播报
编辑




曹娥庙
《世说新语·捷语》中记载,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齑臼是受辛的意思,为辞。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曹娥碑(3张)



据《上虞县志校续·度尚传》记载,元嘉元年度尚始建曹娥庙。历代封建帝王对曹娥曾大事宣扬,加封赐匾。宋大观四年(1110)封灵孝夫人;政和五年(1115)加封昭顺;淳祐六年(1246)复加纯懿;元至元五年(1339)加封慧感夫人。明洪武八年(1375)命官奉敕祭奠,诚意伯刘基撰诔文。清嘉庆十三年(1808)敕封福应夫人;同治四年(1865)加封灵感夫人,赐“福被曹江”匾额。民国年间,蒋介石、林森、熊希龄、于右任等军政要员均有匾额、对联题赠,蒋的题词是:“人伦之光”。最盛时,有匾额170块,楹联57副。
曹娥庙建于东汉年间,此后几度毁坏,几度重建。1985年重修开放,被誉为“江南第一庙”。东汉著名曹娥碑已失,今存宋碑,由元祐八年(1093)书法家蔡卞摹拓本重书。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历代诗碑

播报
编辑




东汉

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上虞县令度尚,将孝女曹娥投江救父事迹,上报朝廷,旌为孝女,并迁墓建庙(今址),又为她立碑。度尚先命县吏魏朗撰写碑文,久而未出,当时度尚外甥邯郸淳,年少有异才,适在旁侍酒,因试为之,操笔立就,文辞之妙,魏郎叹服,遂毁其草。这就是最早汉邯郸淳所书的《孝女曹娥碑》。也就是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中郎蔡邕到曹娥庙摸碑后,在碑阴题:“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的这块汉碑。但后来堕江失落。经考查《新唐书》记载:“唐太和二年(公元828年)越州大风海啸”。四至五年浙江又连遭大水,推究当在此时堕江失落。

东晋平二年(公元358年),右军王羲之,到曹娥庙,以小楷书《孝女曹娥碑》文存庙,又有新安吴茂先为其刻碑立庙,后又为好事者取去,但传说辗转流传入皇室内宫。近据日本书法鉴定家中田勇次郎的考证,今收藏于《辽宁博物馆》的墨迹绢本,即系晋王羲之所书《孝女曹娥碑》的真迹。













曹娥碑图册(1张)








曹娥碑图册(1张)








曹娥碑图册(1张)
















曹娥碑图册(1张)








曹娥碑图册(1张)














曹娥碑图册(1张)








曹娥碑图册(1张)
















曹娥碑图册(1张)








曹娥碑图册(1张)








曹娥碑图册(1张)






北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侍郎蔡卞以行书重书

《孝女曹娥碑》文,立碑存庙,但经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曹娥庙遭大火焚毁,庙内所存九块石碑,除此碑虽也被烧裂,但经曹娥乡绅任凤奎大力抢救修复完好,又发起重建曹娥庙,因此这块宋蔡卞所书的《孝女曹娥碑》至今仍竖立在曹娥庙。而其余八块石碑,均被烧成粉碎,尚未恢复。

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太监赖恩,钦差提督浙江市舶,到曹娥庙见汉晋两碑,泯然无见,乃集唐刺史李邕(李北海)文字,凑成《孝女曹娥碑》文,并刻成石碑存庙。另有上杭赖恩《题曹娥碑后》识和堇山李堂跋。




清朝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右军后裔中书舍人王作霖,摹王羲之曹娥碑帖书法,以小楷仿书《孝女曹娥碑》文立碑存庙,碑后附有石之贞题跋。

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金匮钱泳受浙江巡抚阮元所嘱托,以隶体书《孝女曹娥碑》文,由山阴县知事徐元梅捐赀上石,并由会稽陈鸿熙从杭州运石到上虞立于曹娥庙。碑后附有鄞县陈权识和钱泳补书并记,以及会稽陈鸿熙题跋。

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03年),巡监御史杨鹤,为曹娥投江事迹所感,以行楷书《哭娥草》诗十首,并刻成石碑存庙。

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浙江巡按徐吉,到曹娥庙祭拜孝女,题《泊曹江谒孝女庙》诗一首,系大行草书法,并刻成石碑存庙。

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绍兴知府俞卿,到曹娥庙以小草书《题汉孝女曹娥祠》诗六章,并刻成石碑存庙,此碑系会稽黄以信立石,陈尔侯镌。

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浙江巡抚方观承,因早年落魄,曾在曹娥庙内摆摊,以看相拆字谋生,腾达后,重到庙祭拜孝女,助庙田20亩,并《题孝女祠》诗一首,系大行书书法,并刻成石碑存庙。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栖霞牟房初,以公事驻曹娥镇,恭谒孝女祠墓,礼成赋七律诗一首,系正楷书法,并刻成石碑存庙。

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诚意伯刘基(刘伯温),奉明太祖朱元璋敕命,到曹娥庙祭奠孝女,撰有《青田诔辞》,并书《拜曹娥庙》诗一首,立匾于庙正殿,也被火毁。

另有明礼部尚书董其昌,曾以小楷书《孝女曹娥碑》,今拓片收刻于《御刻三希堂》石祟宝笈法帖中。




相关记载

播报
编辑

汉 邯郸淳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与周同祖,末胄荒流,爰兹适居。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时年十四岁,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以汉安迄于元嘉元年青龙辛卯,莫之有表。度尚设祭诔之,辞曰:

伊惟孝女,奕奕之姿。偏其反而,令色孔仪。窈窕淑女,巧笑倩兮。宜其室家,在洽之阳。大礼未施,嗟伤慈父。彼苍伊何?无父孰怙!诉神告哀,赴江永号,视死如归。是以眇然轻绝,投入沙泥。翩翩孝女,载沉载浮。或泊洲渚,或在中流。或趋湍濑,或逐波涛。千夫失声,悼痛万余。观者填道,云集路衢。泣泪掩涕,惊动国都。是以哀姜哭市,杞崩城隅。或有尅面引镜,剺耳用刀。坐台待水,抱树而烧。

於戏孝女,德茂此俦。何者大国,防礼自修。岂况庶贱,露屋草茅。不扶自直,不斫自雕。越梁过宋,比之有殊。哀此贞厉,千载不渝。呜呼哀哉!铭曰:

名勒金石,质之乾坤。岁数历祀,立庙起坟。光于后土,显照天人。生贱死贵,利之义门。何怅华落,飘零早分。葩艳窈窕,永世配神。若尧二女,为湘夫人。时效仿佛,以昭后昆。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蔡邕(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99
 楼主| 发表于 2024-1-2 19: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访古笔记•李敖笔下的法源寺



wan了个琬

wan了个琬​



央美研究生|品牌设计师|文史爱好者|笑点低星人




烟雨中的法源寺,多了几分悲悯味。


不同于其它寺院从名称上就体现出来的吉庆福寿感,法源寺继承了自唐悯忠寺以来的肃穆,又沉淀了这些年安宁岁月的平和。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为纪念跨海征东(征战高丽)中战死的将士,修建悯忠寺,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落成。现在法源寺在悯忠寺故址北。


悯忠阁碑墙(这里刻了个非常好看的接引佛小像)

李敖《法源寺》以“悯忠”为基调,借唐太宗建悯忠寺引言,讲清末戊戌六君子悯忠埋骨的故事。故事里王侯将相、士僧百姓,都是主角,现实中的法源寺亦是如此。

靖康之难后,法源寺曾作为宋钦宗的“囚所”。钦宗当了一年的皇帝,做了三十多年俘虏。南宋绍兴二十六年,金完颜亮安排宋钦宗与辽耶律延禧赛马球,钦宗坠马,死于马蹄之下。耶律延禧欲趁乱驾马逃走,被乱箭射杀。宋辽厮杀多年,以两位俘虏帝王同日而死草草收场,不知是何因果。

南宋亡后,谢枋得抗元失败流亡福建以算命为生,多次拒绝接受元朝的招募,后被强押北上,暂拘法源寺中。谢枋得见寺中曹娥碑,有感十四岁女孩尚能因孝而死,自己如何苟且偷生,遂绝食而亡。


法源寺碑

明末袁崇焕被崇祯冤杀后,有义士盗其残存尸首,偷运至法源寺,寺院众僧为之超度。

清末乱世,民不聊生,法源寺再度成为停灵下葬、超度亡魂之所。

民国,徐志摩、林徽因陪同泰戈尔在法源寺赏丁香,又是个缺憾美的“人间四月天”的故事。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寺门前铜狮

如今法源寺是座佛学院,不收门票,不谋香火,没有香火缭绕的神秘感。常看见居士或是心存疑虑的普通人贴着墙根和师父们请教交流,也有年轻人过来静静心,看看碑,逗逗猫。

晚课在每天下午四点左右。不用特意看时间,到点会有师父“梆梆”的敲云板。法源寺路不多,敲云板的师父顺着寺里所有连廊敲一圈,总能经过你面前。梆声所及之处的禅房里僧伽接踵而出,排着长队从两侧门进入大雄宝殿。最后打板的师父也回到大殿。然后就是梵呗唱经。途中会有一名师父出进殿外奉香。仪式庄严。

还有一个小插曲,晚课临集合完毕时,一年轻沙弥从后院出来边跑边喊谁谁请假了,这情况可不多见,像极中学时代课间跑操请假的样子子~正当时,先前院里趴在花盆里半悬个腿啃猫粮的大猫,晃晃悠悠的踱过来,在殿前蹲下。

细雨也停了,风和天清。





清石炉





清石炉基座雕刻

法源寺院中,有一座大有来头的大石钵,乃乾隆年间用汉白玉仿制的渎山大玉海。而石钵的石质底座则是渎山大玉海的原配底座。

渎山大玉海原是元朝忽必烈由一整块巨大的黑质白章的南阳独山玉制成的盛酒器,周身雕饰龙、鹿、猪、马、犀等,隐没于惊涛骇浪之中,手法刚柔相济,惟妙惟肖,乃中国玉器佳作。后经战乱火焚,一度流落民间,不知所踪。清康熙年间,有人在西华门外真武庙,发现庙里黢黑一团的腌制咸菜的大缸,正是失传的渎山大玉海原体。乾隆时,用重金赎回,目前原钵藏于北京北海公园。

如今主体底座分置两地,不知是为了预防偷窃,还是碍于搬运成本,或是其中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99
 楼主| 发表于 2024-1-3 19: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传奇之慧娘: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八个字写出黛玉一生
播报文章

奇迹之星海
关注
2021-04-14 00:32

慧娘不是《红楼梦》中人物,但却非常有存在意义。《红楼梦》类似的人物还有茗玉小姐,林四娘等人。她们都只存在于故事里,对情节没有实际推动作用。慧娘的故事也与《红楼梦》中人物没有必然的情节关联。但就是这样一位故事里的人,却是曹雪芹有意设计的一个妙笔,令人印象深刻,细品回味无穷。


广告
毫无靠山的他,如何在短短几个月连升3级?靠的是这个!
×


曹雪芹讲了一个“慧纹”的传奇故事,虽不如《姽婳词》林四娘那么曲折,也不如茗玉小姐那般曲折,但让人读完不免跌足叹息“红颜命薄”。


广告
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


关于慧娘这段故事,有几点特别需要注意:

一,慧娘是姑苏人氏,与林黛玉、妙玉、香菱是老乡。而妙玉和香菱都是林黛玉伏笔人物,可以肯定慧娘亦是影射林黛玉之人。

二,慧娘出身书香门第,秀外慧中,十八岁夭折。与茗玉小姐十七岁夭折一样,伏笔林黛玉未到十八岁泪尽而亡。

三,慧纹极其稀有,高门大户求之不得,证明慧娘之才凤毛麟角,是不可多得之人。慧娘伏笔林黛玉,预示林黛玉出身书香门第大家闺秀,是上层社会孜孜以求的良配,她才是贾宝玉最好的姻缘,是贾家最好的选择。

现代人会从林黛玉的身体各方面考虑合适不合适,古人的视角不同。古人婚配主要追求的是门第家世,德行人品,年貌性格,最后才是身体健康。林黛玉作为婚配对象,以当时的价值观是最上等人选。

四,贾家有三件“慧纹”,进上了两件,剩下一件贾母爱若珍宝,秘不示人。

这第四点信息量最大。如果林黛玉算是一件“慧纹”,被贾母珍藏,想要留给孙子做媳妇的话,另外两件“进上”的毫无疑问指向了贾元春和贾探春。

贾元春进宫是“一件慧纹”,贾探春奉旨远嫁又是“一件慧纹”。贾家两个女儿都牺牲“进上”给皇家做了“王妃”,只剩下林黛玉。这么说其实是对的。


广告
“你真的太大了!”他附耳低喃“年纪大的会疼人”
×


贾母跟着二儿子贾政生活,贾政是敕造荣国府的主人。他有两个女儿贾元春和贾探春都给了“皇帝”。

林黛玉进京投靠舅舅和外祖母,正是被贾政收养,而不是大舅舅贾赦。林黛玉算是敕造荣国府收养的女儿,恰是贾政家的第三件“慧纹”。

综上,慧娘和慧纹的故事,交代清楚了林黛玉是最适合贾家的儿媳妇,也是贾母内定给贾宝玉的对象。只可惜寿命不长,十八岁不到就死了。而“进上”了两件,这最后一件十有八九留不住!

根据林黛玉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借昭君出塞故事影射黛玉姻缘,以及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一夫故事,林黛玉判词图画“四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玉带代指皇权等等纷繁伏笔,林黛玉最终被迫代替他人与贾探春一同远嫁异国,不久泪尽而亡,也算契合贾母这件慧纹应该留不住。这且不提。

慧娘名字里有一个“慧”字,曹雪芹借她影射林黛玉,应了那句“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林黛玉的身体之所以百药莫医,并最终泪尽而亡,贾宝玉曾经一针见血:


广告
从秘书起步,十年内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就一段传奇
×


所谓真疼真爱真怜真惜才有一片真心,而真心则难免生出无限心病。林黛玉之病只因太过聪明,才会太过多心,为情所困,为情所伤,都在一个“慧”字。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八个字写出林黛玉悲剧的源头。无论前世绛珠还是今生林黛玉,都是一片真心难酬,才会最终沦为情孽。好在太虚幻境最高的情之主旨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宝黛二人终究还是和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99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10: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林下之风”作何解释?有何典故?
zrz22208152021.08.14浏览18次生活分享举报
1个回答
芝士回答
来自: 芝士回答2021.08.16
满意答案咨询官方客服
林下之风(línxiàzhīfēng):释义:林下:幽僻之境;风:风度。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出处: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王夫人【 谢道韫】神情散朗,故有 林下风气。”“林下之风”用来形容有才干,有才华,有诗韵,有风度, 巾帼不让须眉然又具女性之柔美的奇女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99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10: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晴雯+晴有林风+林下之风+谢道韫】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27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天天说典故之——林下之风

高阳者昊字
天天学典故,日日求精进
​关注他
16 人赞同了该文章
“林下之风”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一般指女子既有才华诗韵,又有女子的风度柔美,讲的是东晋著名的女文学家谢道韫的故事。

谢道韫是东晋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她的叔父就是淝水之战中以多胜少大败前秦的太傅谢安。谢道韫十分有才情和聪颖,深得叔父谢安的欣赏。更是有“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咏絮之才。后来嫁给了“书圣”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


当时,会稽文风鼎盛,不时有学子前来向谢道韫请教。此时她已逾五十,是知命之年。她曾在堂上设一素色帘帏,端坐其中,款款而谈。虽未公开设帐授徒,但传道解惑与师无异,受益的学子更是不计其数,皆以师道尊称她。 孙恩之乱平定后,新任太守刘柳素前去拜访谢道韫。事后刘柳素常对人说:"内史夫人(其夫王凝之曾任会稽内史,因此称谢道韫为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 当时,或许能够与谢道韫相提并论的才女子只有同郡的张彤云,张彤云是时人称"南北二玄"之一的吴兴太守晋宁侯张玄(而“南北二玄”的另一“玄”便是谢道韫的亲弟弟谢玄)的妹妹,论家世自是不及谢家,论才情却差堪比拟,张彤云嫁给了江南四大世家之一的顾家。张玄也时常自夸妹妹比得上谢道韫。

当时,有一个叫济尼的人,常出入王、顾两家,有人问济尼,谢道韫与张彤云谁更胜一筹,济尼说道:"王夫人神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有闺房之秀。"这也是“林下之风”的由来。

编辑于 2020-04-06 22: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499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10: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林下之风
 cocosyl 2017-06-28   |  376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林下之风,出自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一般用来形容有才干,有才华,有诗韵,有风度,巾帼不让须眉然又具女性之柔美的奇女子。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林下之风

拼    音

línxiàzhīfēng

出    处

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解    释

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

目录       
1谢道韫的故事
 谢道韫的故事
晋代王、谢两族,世代替缨,朝廷倚之为柱石。既有所谓“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又有所谓“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荡晋书”的说法。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

常百姓家”则又状写出人事沧桑,令人不胜感慨。

谢道温是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谢家风范,在她身上表露无遗,长大后嫁给王羲之

的次子王凝之,门当户对,传为佳话。

"袒腹东床”就是王羲之的故事。太傅郗鉴在晋室东渡以后,派遣门人到丞相王导

府中为女儿都璇提亲,对王氏子弟来说,这是一个婚嬅高门的难得机会,一个个神气端

肃,扭捏作态,唯独王羲之毫不在乎依旧袒腹而卧在东窗床上,不料郗鉴选中的就是这

个“袒腹东床”的少年郎,从而为后人留下“东床快婿”的佳话。

王羲之的夫人为他生下了七子一女,一个个都成了东晋社会的名流。王羲之更以书

法冠绝古今,称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传其衣钵,功力虽然略逊其父也颇得真

谛,后世合称“二王”。

谢道韫叔父就是"淝水之战"中东晋政权中,措国家如磐石的谢安。晋室东渡之初,

谢安与王羲之同寓居在风光明媚的会稽,游山眺水,饮酒赋诗,放情丘壑,兴寄烟霞。

谢安在谢氏诸子弟中,似乎特别欣赏侄女谢道温的聪颖与才情。有一天谢安问她:“毛

诗何句最佳?”谢道温答道:“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吉甫就是周朝的贤臣尹吉甫。

“吉甫作诵”是指的尹吉甫写的“丞民之诗”,这诗赞美周宣王的卿士仲山甫,帮助周

宣王成就中兴之治。诗,辞清句丽,传诵不衰。谢安也不无同感,称赞谢道温颇有雅人

深致.还有一次,在北风怒吼,雪花纷飞的寒冷冬天,一家人围炉闲谈,谢安问大家:

“大雪纷纷而下,象是什么样子?”谢朗应声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温接着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为之击掌赞叹,因此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她找到一个

才堪匹配的好丈夫。

为侄女择婿,最理想的对象当然是王家的儿子。最初本来颇为属意王羲之的长子王

徽之的卓尔不群。但王徽之的一件事使谢安打消了这个念头。在一个雪夜,王徽之独自

饮酒,突然渴望会一会老朋友戴逮,于是立即泛舟刻溪,到半途意兴阑珊,又立即驾舟

回府。有人问起,答道:“乘兴而来,兴绝去,何必见怪!”谢安认为他恐怕不是那

种贯彻始终的人,因而选择了他的弟弟王凝之。

王凝之禀性忠厚,文学造诣极深,草书隶书也写得很好,笃信道教,行止端方。当

时王羲之正担任会稽内史的职务,全家大屑住在这个远离战火,风光秀美的地方。正

所谓“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春暖花开的时候,名流雅集。在一次兰亭集会中,大家

即景赋诗为文,王羲之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大大地感叹人生,发出“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的哀叹,这篇序文关健还在字美。据传唐太宗将它随葬,后来唐太宗墓被

盗,就此失传。

谢道温嫁到王家以后,克尽妇道,温、良、恭、俭、让,样样做到,王羲之全家都

认为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媳妇。

魏晋时代,清谈之风大炽,一炷香,一盏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以海阔天空地谈论

不休,大家闺秀有时也参加讨论,由于汉代以来儒家地位独尊,当时男女授受不亲的礼

防也渐受重视,所以大家闺秀参与清谈,常张设青绫幕幢以自蔽,使对谈的男性客人,

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娇面。

有一次丈夫的小弟弟王献之与友人谈论诗文,正处在下风,被经过的谢道温听到了。

她躲在屏风后听了一会,然后叫婢女告诉王献之,她愿出来为小叔子解围,王献之与客

人异口同声表示愿意聆听的她的高论。

谢道温端坐在青绫幕樟之后,将王献之的前议加以肯定,然而引经据典围绕主题进

一步发挥,立意高远,头头是道,客人词穷而甘拜下风。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理直气

壮,但然处之,常能使艰难困苦的局面化险为夷,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刚毅

气质,谢道韫是受到她叔父谢安极大的影响,谢安的临危不惧是很有名的。肥水之战时,

他端坐家中与人下棋,前方捷报已到,也一直端坐把棋下完。晋穆帝永和三年,桓温镇

守长江上游,曾在蓝田大败秦兵,后又收复京师洛阳,可惜都因后继不足而功败垂成,

留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沧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浩叹。

桓温兵多将广,这年他率兵入朝,当时都城沸沸扬扬,相率猜疑,都说桓温无故入朝,

不是来废幼主,就是来诛王、谢巨族。当时谢安、王坦之都在朝为官,奉朝命赴新亭迎

接桓温,百官随行出都,个个惶惊不已。桓温在新亭大陈兵卫,延见朝士,百官惟恐得

罪,都只敢向桓温遥拜。谢安这时是吏部尚书,从容走到桓温面前,谢安见到帐后罗列

甲士,坐定后即对桓温说:“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帐后置甲士乎?”

桓温只好答道:“恐有猝变,不得不然。”于是挥退甲士,掬诚欢谈多时,方才动

身,同入建康。

谢道温深受叔父谢安的薰陶,在不久之后的会稽城破时,就表现出临危不乱的豪雄

气势,赢得一致称赞。

王凝之在谢安的保荐下,曾出任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一直作到主管一郡军政大权

的会稽内史。

一年,海盗起家的匪首孙恩率众攻打会稽,书呆子气十足而又相信道教的王凝之居

然不加设防,相信道祖必能庇佑一郡生灵,每天闭门默祷,第二天对诸将佐说:“我已

请得道祖允诺,派遣天兵天将相助,城池可保无虞,贼兵一定会自取灭亡。”这样,由

于毫无防备,贼兵长驱直入,王凝之及诸子都被贼兵杀害,谢道韫举措镇定,命令婢仆

执刀仗剑,组成一支小小的突击队伍,乘乱突围出城,她横刀在手,乘肩舆而出,来到

大街,贼兵如潮水般涌来,终于成为贼兵的俘虏,谢道韫抱着小外孙被送到孙恩的面前,

孙恩看到这个刚刚三岁的小孩儿,以为是王氏子孙,即命令左右将他杀死。谢道韫厉声

说:“事在王门,何关他族?此轩是外孙刘涛,如必欲加诛,宁先杀我!”孙恩早听

说谢道韫的才名,及见她义正辞严,毫不为眼前的态势而有畏惧之意,不免大为心折,

于是改容相待,不但不杀她的小外孙,而且命属下为善加保护,送她安返故居。从此谢

道韫寡居会稽。

会稽文风鼎盛,莘莘学子时常前来向谢道温请教。此时她已逾知命之年,曾在堂上

设一素色帘帏,端坐其中,款款而谈,虽然未曾设帐授徒,但实质上从事着传道、授业、

解惑的工作,受益的学子不计其数,都以师道尊称她。 孙恩之乱既平,新到太守刘柳素拜访谢道韫。事后刘柳素常对人说:“内史夫人风

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 能够与谢道韫相提并论的在当时只有同郡的张彤云,张彤云是张玄的妹妹,论家世

自然不及谢家,论才情却差堪比拟,张彤云嫁到顾家。朱、张、顾、陆是江南的四大世

家,张玄也常常自夸自己的妹妹比得上谢道韫。有一个叫济尼的人,常常出入王、顾两

家,存人间济尼,谢道韫与张彤云谁更好一些,济尼说道:“王夫人神清散朗,故有林

下之风;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有闺房之秀。”二人各有所长,大家都认为还算公允。

“缙无文章,唯归去来兮辞而已”。西晋因“八王之乱”而国力大伤,东晋更

因外频频而摇摇欲坠。两晋人物醉生梦死,过着有了今天没有明天的颓废生活,使谢道

韫的情致和事迹更力出色无比。在离乱交织的晋代,谢道韫称得上是一个“人中之风”

式的人物。

又有诗曰:“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红楼梦中,作者钟爱的女主角林黛玉姓林,又有咏絮之才。“林下之风”用来形容有才干,有才华,有诗韵,有风度,巾帼不让须眉然又具女性之柔美的奇女子。

林下风

出自《世说新语·贤媛》: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我看到有成语释义说 林下:幽僻之境;风气:风度。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      但是我总觉得这个解释用在这里不大合适。按照古代的标准,女子娴雅大方当是闺房之秀,如果这里的林下风气做此解,那么谢道韫和顾家妇的区别又在哪里呢?而且既然称赞女子娴雅,有必要在前面特地强调“神情散朗”吗?散朗和贤淑还是有相当差距的。  

依我看来,林下应该是虚指“竹林七贤”,林下风气是指得当时为士人所推崇的魏晋风骨---越名教而任自然,崇尚清谈个个性,超然事外,或慷慨任气或平淡冲和。  

且看谢道韫在丈夫儿子被杀后“闻寇至,举措自若,命婢肩舆,抽刀出门,手杀数人,乃被执。”  

同时代的名士顾庸集僚属对弈,得儿死讯,“以爪掐掌,血流沾褥”,而其神色不变。嵇康临刑,神色自若而奏《广陵散》。他们的事迹难道不是差不多吗?  

在清谈方面,谢道韫也不逊于这些名士。“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在王献之理屈词穷之际,谢道韫在屏风后为之解围,继续与来客讨论,结果辩赢献之的来客在谢道韫面前很快就没词了。  

在与太守刘柳谈议时,“道韫风韵高迈,叙致清雅,先及家事,慷慨流涟,徐酬问旨,词理无滞。”太守不觉叹服:“实顷所未见,瞻察言气,使人心形俱服。”      联系谢道韫生平,自然就不会把林下风气解做贤淑了。有着那一个时代的风骨的谢道韫,与清心玉映,闺房之秀的顾家妇正好对比。所以那句“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的评论才真正是绝妙好评啊。  

况且竹林之贤尚“空”,在称赞谢道韫有林下风气前,先称其“神情散朗”,亦可谓恰如其分。      至于林下风气的成语释义,大概是在这之后的延伸意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16:22 , Processed in 0.09262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