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绛珠仙子绛洞花王贾宝玉&林黛玉明玉玺传国玉玺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8-7 21: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凭箜篌引
[ 唐 ] 李贺
原文 译文对照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注释
⑴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箜篌:古代弦乐器。又名空侯、坎侯。形状有多种。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⑵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张:调好弦,准备调奏。高秋:指弹奏时间。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⑶空白:一作“空山”。《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⑷江娥:一作“湘娥”。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素女:传说中的神女。《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这句说乐声使江娥、素女都感动了。

⑸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⑹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昆山,即昆仑山。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

⑺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⑻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⑼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这里用来指皇帝。

⑽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汤问》载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故事。

⑾石破天惊逗秋雨: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逗,引。

⑿坤山:一作“神山”。神妪(yù):《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所谓“神妪”,疑用此典。从这句以下写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

⒀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源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⒁吴质:即吴刚。《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⒂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

作者介绍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qu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8-8 20: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贵族豪门子弟与娈童戏子厮混,为什么从来不去青楼狎妓?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当月知势榜影响力答主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第二十八回,贾宝玉一直惦记着冯紫英前几日说得“幸与不幸之大事”,和薛蟠一见冯紫英就问是什么?可冯紫英却又闭口不提,只说他们表兄弟心眼实,不过是为今日之饮的托词,便一笔带过。

不过这次席上,冯紫英却请了两个人作陪,一个是蒋玉菡,一个是锦香院的妓女云儿。

云儿与众人也是“老相识”,却只出现这一次。甚至是整部《红楼梦》八十回前唯一出场的妓女。


贾府浪荡子弟如贾珍、贾琏之流虽多,却从不见他们去青楼瓦舍消费。只有薛蟠和柳湘莲这等人才会眠花宿柳。即便冯紫英这次邀约也是家中设宴,请云儿作陪,并不于锦香院中请客。原因说出不值一提,就是法律不允许!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清朝取消教坊司后,没有了官办的声色场所,达官显贵人家一律不允许狎妓。贾家就在“显贵”之列哪怕子弟再无端不良,也不敢越雷池一步,闹不好就可能受弹劾获罪。

不排除贾赦当年失去荣国府的继承权,就与此有关。


是以当时豪门多是家宴,邀请娈童、伶人和青楼的清倌儿来助兴伺候,却绝不会去那些青楼瓦舍胡闹。

言归正传,这个锦香院的妓女云儿可不简单。不但与众人熟识,她的名字更有意思。云儿,不就是史湘云的小名?

如今“云儿”出现在冯紫英家里的酒桌上作为唯一的女性陪客,却颇有“女主人”的意味,但她又是个妓女的身份,不可能成为冯紫英的另一半,可谓是矛盾。

更让人意外的是,酒桌上贾宝玉提议作[悲愁喜乐]酒令,也有两个说法。

一,[悲愁喜乐]酒令四个字,分别代表在座四个男子的姻缘。每人四句[悲愁喜乐]一一对照四个人。

贾宝玉的姻缘,“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已经说的是他与薛宝钗的婚姻,与林黛玉无关。就呼应了随后贾元春赐节礼,他与薛宝钗一样的后事。


二,[悲愁喜乐]酒令,是史湘云[乐中悲]曲子的最明显线索,都涉及到了“乐与悲”。且根据最早的程乙本底本,冯紫英的酒令顺序曾来与众不同,不是[悲愁喜乐]而是[喜乐悲愁]。不但对应了[乐中悲],他的唱词中的“妻子”性格,分明就如史湘云一样儿。

尤其他写自己姻缘的“女儿喜,头胎养了双生子”,与几天后史湘云出场已订婚时的回目“金麒麟伏白首双星”一个意思。

金麒麟,指史湘云所佩戴之麒麟,也指贾宝玉在清虚观所得,又被湘云捡去的那个。凑成两只麒麟,就是双麒麟送双子之意。

麒麟送子,是其主要祥瑞。

白首,指姻缘。史湘云订婚可用“白首”代指。

双星,两层意思。一为牛郎织女星,预示婚姻“乐中悲”,夫妻天人永隔悲剧。二为二子,牛郎织女也是两个孩子。


冯紫英第二十六回正式出场,就说有件要紧事要回报父亲。畸笏叟[庚辰眉批:紫英豪侠小文三段,是为金闺间色之文,壬午雨窗。写倪二、紫英、湘莲、玉菡侠文,皆各得传真写照之笔。丁亥夏。畸笏叟。惜“卫若兰射圃”文字无稿。叹叹!丁亥夏。笏叟。]

到第二十八回,先是贾宝玉替王熙凤记“礼账”,随后就在冯紫英家宴上见到云儿,作[喜乐悲愁]酒令,预示四人姻缘,并呼应了[乐中悲]曲子。

在座四人,贾宝玉娶薛宝钗,薛蟠娶夏金桂,蒋玉菡娶袭人,冯紫英娶谁则没提,但肯定与在座几人有关,岂不就明确是几天后订婚的“云儿”史湘云?

冯紫英的[喜乐悲愁]讲的是姻缘。

云儿的[悲愁喜乐]讲的是流落风尘的苦楚和苦尽甘来。

如果将二者接续,就是史湘云日后的婚姻和结局写照!


第一回,甄士隐解读《好了歌》,“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冯紫英就是那个富贵“膏粱”,云儿就是“流落烟花巷”。而此云儿不就是未来史湘云的影么?

基于这些铺垫,到第三十一回,史湘云出场已是“大喜”被定婚。作者不用赘述也知未婚夫就是冯紫英。

是以第三十一回回末,畸笏叟又有一条批语[庚辰: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虽两题卫若兰射圃,实际第一次是冯紫英出场,这次是史湘云订婚,关联的是冯紫英和史湘云。从八十回前出场篇幅来看,也只有冯紫英不负史湘云。

冯紫英英侠,史湘云爽直,两人出场都是“又说又笑”,“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恰是一对“才貌双全”的佳偶。


日后梨香院的葵官给了史湘云后,被改名叫“韦大英”,此“英”当是冯紫英!

拉拉扯扯这么些线索,只为千头万绪引出最重要的一个结论,就是史湘云与冯紫英联姻的意义。

史湘云是四大家族史家大小姐。

冯紫英是北静王麾下冯家大公子。

史家与冯家的联姻,不光是两个家族的结合,更代表的是四大家族与北静王两个利益集团的亲近甚至是结党。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8-08 10:25・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8-9 18: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绛珠草的原型是什么?搞懂这个问题,才明白林黛玉对贾府的重要性

凌归若

2024-08-05 09:35山东

红迷们都知道,林黛玉的前身是绛珠草所化,却不知道绛珠草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原型的。

《红楼梦》中出现的名字,大多都有特殊的含义,据脂砚斋的批语,绛珠之中暗含着“血泪”二字。

因为“绛”是指红色对应着“血”,“珠”是圆形的对应着“泪”,合在一起就是“血泪”二字。

“血泪”二字隐藏在甲戌本凡例的两句题诗当中,“字字看来皆是血”藏了一个“血”字,“漫言红袖啼痕重”藏了一个“泪”字。

这似乎是作者在表达创作之艰辛,以及小说背后隐喻之悲切,然而这种解释是不够的。


因为小说中的绛珠草是有具体所指,它是第一女主林黛玉的化身,所谓“三生石畔旧精魂”。第一世是绛珠草,第二世是绛珠仙子,第三世是林黛玉。

对于这样重要的一个要素,作者不可能只是玩一个谐音梗,而在小说中林黛玉的身上却找不到丝毫的对应关系。

所以,绛珠草应该另有所指。


01 绛珠仙草
作者对绛珠草的描写,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生长于三生石畔;

二、有灵性,可以幻化成人;

三、形状如绛珠——即红色的小珠子。

如果自然界中存在一种植物,符合上述绛珠草的特点,那么就一定是长白山人参。

从古至今,关于人参的传说屡屡不绝,我们可以对照着上面的特点一一分析。

三生石畔,典出唐代李源与高僧圆泽禅师的故事,讲的是佛教的轮回转生。而在诸多关于人参的传说当中,其中就有一个人参可以“轮回转世”的说法。

放山人辨识人参的大小,往往是根据人参茎叶的形态,比如茎叶是“二甲子”的是小人参,而茎叶是“五匹叶”的一般都是大山参。

但是偶尔也会出现例外,有时候放山人发现茎叶是“二甲子”的小人参,可当挖出来的时候却是只有“五匹叶”才能长成的大山参,这种现象殊不可解。


所以,民间就流传着一种说法,说当人参长到“五匹叶”大小的时候,茎叶就会轮回转化成二甲子,然后人参会继续生长。

除此以外,当野山参的芦头部分受到损伤的时候,可以重新发出新的芦头,放山人们称之为“转胎”,转胎后的茎叶变化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以上人参所具备的特性,可以把它和“三生石畔”很好的联系起来。

幻化成人,人参具有灵性是众所周知的,《太平御览》中记载:隋文帝之时,有人听到宅后每夜都有呼声,后来在距离宅后一里的地方,挖出了一株状如人体的人参,此后声音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关于人参灵性的传说,一直都有各种衍伸发展,到唐代之时,人参还有“草妖”、“地精”等称呼。

而野山参的形状,确实跟人挺相似,《本草纲目》中就提到,“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参”。


人参芦头仿佛人的头;

人参主根仿佛人的躯干;

人参支根仿佛人的腿;

人参芋仿佛人的手臂;

人参叶为掌状叶,与人的手掌相似;

人参果实外形如同人的肾脏;

人参种子从脱落到次年破土发芽,孕育周期如同人类孕育生命的周期,也是10个月。

现在的东北地区,在长白山的放山人之间,还流传着诸多人参化成人的传说。比如在东北家喻户晓的“人参姑娘”的故事,在2011年的时候还拍了一部相关题材的电影,名字就叫作《人参姑娘》。

凡此种种,为《红楼梦》中绛珠草幻化成人提供了传说依据。


状如绛珠,绛珠也就是红色的小珠子,巧的是,人参茎叶在枯萎的时候,上面会长出红色珊瑚状的小珠子。

这种成串的红色小珠子,其实是人参的果实,被称为人参子,也有人称之为人参果。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它的外形,“绛珠”无疑是最形象且文艺的称呼。

人参在枯萎的时候,会长出“绛珠”状的果实,而绛珠又是血泪的代名词。

小说中的林黛玉,是绛珠草所化,化成人形是为了还眼泪,眼泪还尽了,剩下的不就是“血泪”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判断,小说中绛珠草的原型就是长白山人参。最为关键是,人参在小说原文中,和林黛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02 人参养荣
林黛玉从出生到死亡,一直没有停止服用过的一味药,名字叫作“人参养荣丸”。

小说中的林黛玉有“不足之症”,用中医的视角来看就是气血两虚,而人参最重要的功效之一,就是补气养血。

“人参养荣丸” 是真实存在的一味中药,主要治疗的就是气血两虚之症,也就是林黛玉所谓的“不足之症”。


小说中在提到这个药的时候,脂砚斋有一句批语道:“人生当自养荣卫”,所谓“荣卫”在中医中指的就是气血。

林黛玉自己就是人参(绛珠草)的化身,终其一生又在服用人参,可谓是自己养自己——自养荣卫。

除此以外,“人参养荣丸”还有一个贯穿全书的含义,其重点就在“养荣”二字上,“人参养荣”其实就是林黛玉“养”荣国府——也就是说,林黛玉是在给荣国府输血续命。

前面已经说过了,人参的重要作用是补气,而“气”可以有两种解释,除了指人身体之中的气以外,还指代荣国府的“气数”。

小说开篇的时候,贾府已经由盛转衰,可谓是气数将尽。第五回,借警幻仙子之口传宁荣二公之话,说道:

“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近之子孙虽多,竟无一可以继业。”
由此可见,林黛玉所“养”的,正是宁荣两府“运终数尽”的气数,这是“人参养荣”的另一层含义。


那么,为什么林黛玉可以为宁荣两府续命呢?我说一点个人的浅见。

前面所引用宁荣二公的话,二公继续说道:

“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略可望成......”
从宁荣二公的话可知,有希望能救贾府的,只有贾宝玉和林黛玉,作者表达的已经很清晰了。

整部《红楼梦》讲的就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亦即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的故事,有人试图撮合两人在一起,其真实的含义是为了救荣国府,有人在想方设法的阻挠他们,隐喻的就是荣国府续命所遇到的阻力。

也就是说,只有贾宝玉娶了林黛玉,才能给宁荣两府续命。

为什么会这样呢?


03 续命良方
前面的文章我们分析过,林黛玉进贾府,实际上承担着为林家承嗣的重大使命,这是贾母与林家达成的秘密约定。

对于林家来说,让林黛玉嫁给贾宝玉,既可以保全林家巨大的财产不流失,又可以让林黛玉后半生有所依靠。


对于贾府来说同样如此,贾府之所以面临衰败,贯穿于整部小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经济上严重的入不敷出。

宁荣两府子嗣凋零,而且是一代不如一代,到贾政这一代人的时候,贾政只是个五品的工部员外郎,下一代如贾珍、贾琏根本连个实缺官职都没有。

如此一来,贾府的收入就越来越少,除了收成越来越少的田庄以外,荣国府就只能靠贾政微薄的俸禄贴补家用,而宁国府则只能是坐吃山空。

所以,作为荣国府当家人的王熙凤,只能靠放高利贷、替人平事赚点外快,饶是如此,后来还是要把贾母的东西偷偷地拿出去典当才能维持开支。

另一方面,因为两府之中没有可以继业之人,导致宁荣两府腐败、暗弊丛生,而且日常消费排场比先辈过犹不及,这就让贾府处于持续的缺钱状态。如此大的世家家族,在没有经济维持的情况下,倒塌是必然的事情。

这种情况下,林家那巨大的财产家业就变得至关重要。

林家的家产到底有多厚?我们拿贾府一对比就清楚了,贾府起封为公爵,但是贾府的爵位世袭是递降的,所以公爵只维持了一代,到贾珍这一代的时候已经是三品爵。

除此以外,贾府真正有实力只有两代人,到贾赦、贾珍这两代人只剩下了一个空头爵位,而没有实际的官职。

但林家就不一样了,林家初始封爵为列侯,到林如海的祖父时是第三代,皇帝加恩让林如海的父亲又多袭了一代,可见林家始终受皇帝的器重。


到林如海的时候,是科举探花出身,没几年就钦点为巡盐御史,可见圣眷优渥。也就是说,林家好几代人,始终都处于政治核心地位,是实实在在的实权人物。

所以,数代人的积累,林家到底有多少财产,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为关键的是,林家的家风很好,子嗣又比较单薄,没有贾府那么多败家子,也不像贾府那么生活奢靡,所以林家的财产是没有被过度消耗的。

一正一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与贾府的入不敷出相比,林家的实际财产比贾家要高出好几个量级。

所以,如果得到林家的财产,足以维持贾府数年甚至数十年奢靡的生活开支,也就可以续贾府之命,这就是“人参养荣”的真实含义。


最后
让贾宝玉兼祧贾、林两家,是贾母和林如海夫妇内定的,所以林黛玉和贾宝玉实际上有一份秘密婚约。

靠着这份秘密婚约,林家的财产将来就会归到贾宝玉名下,这是贾母拯救贾府的一种手段,代价就是要促成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婚姻。

可是王夫人看不到这一点,为了争夺贾府的权力,处处对贾母掣肘并且排挤林黛玉,最终导致“木石之盟”的流产。

但是让王夫人想不到的是,失去了林黛玉,贾府也就失去了续命的机会,最终看似是她胜利了,实际上整个贾府满盘皆输。

当然,既然是“续命”,自然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所以,小说中一再劝诫、警醒贾宝玉,希望他可以走科甲正途,希望他可以多锻炼理家的才能,从而继承贾家之业,真正的让贾府起死回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8-9 18: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绛珠草的原型是什么?搞懂这个问题,才明白林黛玉对贾府的重要性

凌归若

2024-08-05 09:35山东

红迷们都知道,林黛玉的前身是绛珠草所化,却不知道绛珠草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原型的。

《红楼梦》中出现的名字,大多都有特殊的含义,据脂砚斋的批语,绛珠之中暗含着“血泪”二字。

因为“绛”是指红色对应着“血”,“珠”是圆形的对应着“泪”,合在一起就是“血泪”二字。

“血泪”二字隐藏在甲戌本凡例的两句题诗当中,“字字看来皆是血”藏了一个“血”字,“漫言红袖啼痕重”藏了一个“泪”字。

这似乎是作者在表达创作之艰辛,以及小说背后隐喻之悲切,然而这种解释是不够的。


因为小说中的绛珠草是有具体所指,它是第一女主林黛玉的化身,所谓“三生石畔旧精魂”。第一世是绛珠草,第二世是绛珠仙子,第三世是林黛玉。

对于这样重要的一个要素,作者不可能只是玩一个谐音梗,而在小说中林黛玉的身上却找不到丝毫的对应关系。

所以,绛珠草应该另有所指。


01 绛珠仙草
作者对绛珠草的描写,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生长于三生石畔;

二、有灵性,可以幻化成人;

三、形状如绛珠——即红色的小珠子。

如果自然界中存在一种植物,符合上述绛珠草的特点,那么就一定是长白山人参。

从古至今,关于人参的传说屡屡不绝,我们可以对照着上面的特点一一分析。

三生石畔,典出唐代李源与高僧圆泽禅师的故事,讲的是佛教的轮回转生。而在诸多关于人参的传说当中,其中就有一个人参可以“轮回转世”的说法。

放山人辨识人参的大小,往往是根据人参茎叶的形态,比如茎叶是“二甲子”的是小人参,而茎叶是“五匹叶”的一般都是大山参。

但是偶尔也会出现例外,有时候放山人发现茎叶是“二甲子”的小人参,可当挖出来的时候却是只有“五匹叶”才能长成的大山参,这种现象殊不可解。


所以,民间就流传着一种说法,说当人参长到“五匹叶”大小的时候,茎叶就会轮回转化成二甲子,然后人参会继续生长。

除此以外,当野山参的芦头部分受到损伤的时候,可以重新发出新的芦头,放山人们称之为“转胎”,转胎后的茎叶变化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以上人参所具备的特性,可以把它和“三生石畔”很好的联系起来。

幻化成人,人参具有灵性是众所周知的,《太平御览》中记载:隋文帝之时,有人听到宅后每夜都有呼声,后来在距离宅后一里的地方,挖出了一株状如人体的人参,此后声音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关于人参灵性的传说,一直都有各种衍伸发展,到唐代之时,人参还有“草妖”、“地精”等称呼。

而野山参的形状,确实跟人挺相似,《本草纲目》中就提到,“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参”。


人参芦头仿佛人的头;

人参主根仿佛人的躯干;

人参支根仿佛人的腿;

人参芋仿佛人的手臂;

人参叶为掌状叶,与人的手掌相似;

人参果实外形如同人的肾脏;

人参种子从脱落到次年破土发芽,孕育周期如同人类孕育生命的周期,也是10个月。

现在的东北地区,在长白山的放山人之间,还流传着诸多人参化成人的传说。比如在东北家喻户晓的“人参姑娘”的故事,在2011年的时候还拍了一部相关题材的电影,名字就叫作《人参姑娘》。

凡此种种,为《红楼梦》中绛珠草幻化成人提供了传说依据。


状如绛珠,绛珠也就是红色的小珠子,巧的是,人参茎叶在枯萎的时候,上面会长出红色珊瑚状的小珠子。

这种成串的红色小珠子,其实是人参的果实,被称为人参子,也有人称之为人参果。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它的外形,“绛珠”无疑是最形象且文艺的称呼。

人参在枯萎的时候,会长出“绛珠”状的果实,而绛珠又是血泪的代名词。

小说中的林黛玉,是绛珠草所化,化成人形是为了还眼泪,眼泪还尽了,剩下的不就是“血泪”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判断,小说中绛珠草的原型就是长白山人参。最为关键是,人参在小说原文中,和林黛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02 人参养荣
林黛玉从出生到死亡,一直没有停止服用过的一味药,名字叫作“人参养荣丸”。

小说中的林黛玉有“不足之症”,用中医的视角来看就是气血两虚,而人参最重要的功效之一,就是补气养血。

“人参养荣丸” 是真实存在的一味中药,主要治疗的就是气血两虚之症,也就是林黛玉所谓的“不足之症”。


小说中在提到这个药的时候,脂砚斋有一句批语道:“人生当自养荣卫”,所谓“荣卫”在中医中指的就是气血。

林黛玉自己就是人参(绛珠草)的化身,终其一生又在服用人参,可谓是自己养自己——自养荣卫。

除此以外,“人参养荣丸”还有一个贯穿全书的含义,其重点就在“养荣”二字上,“人参养荣”其实就是林黛玉“养”荣国府——也就是说,林黛玉是在给荣国府输血续命。

前面已经说过了,人参的重要作用是补气,而“气”可以有两种解释,除了指人身体之中的气以外,还指代荣国府的“气数”。

小说开篇的时候,贾府已经由盛转衰,可谓是气数将尽。第五回,借警幻仙子之口传宁荣二公之话,说道:

“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近之子孙虽多,竟无一可以继业。”
由此可见,林黛玉所“养”的,正是宁荣两府“运终数尽”的气数,这是“人参养荣”的另一层含义。


那么,为什么林黛玉可以为宁荣两府续命呢?我说一点个人的浅见。

前面所引用宁荣二公的话,二公继续说道:

“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略可望成......”
从宁荣二公的话可知,有希望能救贾府的,只有贾宝玉和林黛玉,作者表达的已经很清晰了。

整部《红楼梦》讲的就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亦即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的故事,有人试图撮合两人在一起,其真实的含义是为了救荣国府,有人在想方设法的阻挠他们,隐喻的就是荣国府续命所遇到的阻力。

也就是说,只有贾宝玉娶了林黛玉,才能给宁荣两府续命。

为什么会这样呢?


03 续命良方
前面的文章我们分析过,林黛玉进贾府,实际上承担着为林家承嗣的重大使命,这是贾母与林家达成的秘密约定。

对于林家来说,让林黛玉嫁给贾宝玉,既可以保全林家巨大的财产不流失,又可以让林黛玉后半生有所依靠。


对于贾府来说同样如此,贾府之所以面临衰败,贯穿于整部小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经济上严重的入不敷出。

宁荣两府子嗣凋零,而且是一代不如一代,到贾政这一代人的时候,贾政只是个五品的工部员外郎,下一代如贾珍、贾琏根本连个实缺官职都没有。

如此一来,贾府的收入就越来越少,除了收成越来越少的田庄以外,荣国府就只能靠贾政微薄的俸禄贴补家用,而宁国府则只能是坐吃山空。

所以,作为荣国府当家人的王熙凤,只能靠放高利贷、替人平事赚点外快,饶是如此,后来还是要把贾母的东西偷偷地拿出去典当才能维持开支。

另一方面,因为两府之中没有可以继业之人,导致宁荣两府腐败、暗弊丛生,而且日常消费排场比先辈过犹不及,这就让贾府处于持续的缺钱状态。如此大的世家家族,在没有经济维持的情况下,倒塌是必然的事情。

这种情况下,林家那巨大的财产家业就变得至关重要。

林家的家产到底有多厚?我们拿贾府一对比就清楚了,贾府起封为公爵,但是贾府的爵位世袭是递降的,所以公爵只维持了一代,到贾珍这一代的时候已经是三品爵。

除此以外,贾府真正有实力只有两代人,到贾赦、贾珍这两代人只剩下了一个空头爵位,而没有实际的官职。

但林家就不一样了,林家初始封爵为列侯,到林如海的祖父时是第三代,皇帝加恩让林如海的父亲又多袭了一代,可见林家始终受皇帝的器重。


到林如海的时候,是科举探花出身,没几年就钦点为巡盐御史,可见圣眷优渥。也就是说,林家好几代人,始终都处于政治核心地位,是实实在在的实权人物。

所以,数代人的积累,林家到底有多少财产,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为关键的是,林家的家风很好,子嗣又比较单薄,没有贾府那么多败家子,也不像贾府那么生活奢靡,所以林家的财产是没有被过度消耗的。

一正一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与贾府的入不敷出相比,林家的实际财产比贾家要高出好几个量级。

所以,如果得到林家的财产,足以维持贾府数年甚至数十年奢靡的生活开支,也就可以续贾府之命,这就是“人参养荣”的真实含义。


最后
让贾宝玉兼祧贾、林两家,是贾母和林如海夫妇内定的,所以林黛玉和贾宝玉实际上有一份秘密婚约。

靠着这份秘密婚约,林家的财产将来就会归到贾宝玉名下,这是贾母拯救贾府的一种手段,代价就是要促成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婚姻。

可是王夫人看不到这一点,为了争夺贾府的权力,处处对贾母掣肘并且排挤林黛玉,最终导致“木石之盟”的流产。

但是让王夫人想不到的是,失去了林黛玉,贾府也就失去了续命的机会,最终看似是她胜利了,实际上整个贾府满盘皆输。

当然,既然是“续命”,自然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所以,小说中一再劝诫、警醒贾宝玉,希望他可以走科甲正途,希望他可以多锻炼理家的才能,从而继承贾家之业,真正的让贾府起死回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8-10 12: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因两条旧手帕身染怪病,作者没好意思写,你知是什么病?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当月知势榜影响力答主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贾宝玉为安黛玉心中隐忧,不顾礼教,以《西厢记》故事挑破两人心中隐情,大胆之余又深情款款,怎不叫林黛玉情难自禁?

于是,她便提笔在手帕上写下三首情诗,就是《题帕三绝》: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鮹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题帕三绝》作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定情诗,从来没有示人,也不可能为人所知。

三首诗的内容也不难理解,就是以林黛玉的角度,讲述她与贾宝玉“情生、情定、情断”的感情“三进位”。后文《桃花行》实际是《题帕三绝》的升级版,更是接续《题帕三绝·三》之后所作的绝命诗“情死”。


此时的宝黛之情,正处于“情定”前后。所以林黛玉在第二首诗中,表达的是对宝黛之情的患得患失。

尽管贾宝玉送来两条旧手帕“表白”,暂时安了林黛玉的心,却也更增加了心理负担。如何实现二人姻缘?求不得反而更加剧日后“情断”时的悲剧性。

要知道贾宝玉派晴雯送来旧手帕,可不光是林黛玉能体会出手帕代表的情意缠绵。

需知隔墙有耳,王夫人既然能在怡红院安插眼耳神意,潇湘馆又岂能放过?

手帕之事若被有心人窥见后汇报给王夫人知道,岂有不泄露?

而这就不得不说晴雯撞见春纤晾手帕之事。

晴雯拿手帕来潇湘馆,贾宝玉本就背着除她以外的所有人,手帕是他与林黛玉之间的秘密。


林黛玉体会出手帕背后的贾宝玉深情,在上面题写了《题帕三绝》,也从未示人。还是秘密。

但晴雯送手帕并不是秘密。她进来潇湘馆时,正好遇到春纤洗手帕,晾手帕。春纤肯定知道晴雯送手帕的事。

晴雯不明白手帕的意思,春纤肯定也不明白。

但不妨碍她将“手帕”这个秘密“晾”出去。

送手帕之前,作者有意铺垫王夫人唤人,想叫她埋伏在怡红院里的眼耳神意回话。又收买袭人成为她另一个帮手,帮她看护贾宝玉的一举一动。

王夫人不放心贾宝玉住在大观园,他又和林黛玉那么亲密,整天进出潇湘馆,王夫人如何能不防着林黛玉?


林黛玉身边雪雁是自家丫头,紫鹃是贾母所赐,春纤等其他人则都算王夫人的安排。

从打醮清虚观林黛玉带着紫鹃、雪雁和春纤三人,就知道春纤肯定是王夫人的人。

如今晴雯送手帕撞见春纤晾手帕,预示宝黛之情这个秘密被春纤“晾”出来,“晾”给了王夫人。

王夫人是成年人,如何不知道“手帕”这种贴身旧物,作为男女私情的隐喻?

她本就听了袭人的暗示,担心贾宝玉与林黛玉有情,如今再听春纤汇报手帕之事。以王夫人的个性,自然“贾宝玉犯错都是别人的错”,岂有不恨林黛玉狐媚勾引的?

所以,原文写林黛玉作完《题帕三绝》,“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

此病不仅是导致林黛玉日后泪尽的相思病,更是王夫人得闻真相后的怀恨和迫害之祸。

“好个美人!真像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


王夫人骂晴雯“你干的事”,既是含沙射影林黛玉“勾引”贾宝玉,何尝不也有对晴雯作红娘的怨恨?

《西厢记》中崔夫人发现真相时摧折红娘,岂不就与王夫人恨晴雯一样?

晴雯被撵走,当与她作红娘有关。就像她撵走的坠儿,坠儿偷盗是一回事,她作红娘给小红和贾芸传递,于当时也是“奸淫狗盗”大罪,岂有不去的?

曹雪芹借坠儿、小红与贾芸的“奸淫狗盗”,写晴雯、林黛玉与贾宝玉的仿效《西厢记》,以前者的“粗”,遮后者的“丑”,反应当时世俗礼教对男女之情的残酷迫害和不容。

春纤者,风筝之线,预示林黛玉日后会被剪断与贾宝玉的联系,离开贾府而去,一如晴雯被撵。

“纤”者,小人也。说明王夫人在林黛玉身边埋伏的眼线,就是春纤!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8-10 10:33・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8-10 12: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姜是老的辣:贾宝玉被打后,贾母沉默显睿智,王夫人表现不如丫头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当月知势榜影响力答主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贾宝玉一连串的作祸后,被贾政执行家法,打了个半死。

别看贾政下手重,还真没下重手。否则拿大棍就算不几下打死,也肯定筋断骨折。

贾政一来恨铁不成钢,要给他个深刻教训。二来也是给忠顺王府一个交代。


贾宝玉被打,也就得了惩戒。受伤几个月不出门,等他好了,蒋玉菡的风波消散,忠顺亲王贵人多忘事,就不会再追究。

打贾宝玉,也算是保护了他。

贾政的心思,贾母、王夫人懂和不懂都不免心疼。但婆媳二人随后的反应却完全不一样。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贾母尽管心疼,却从始至终没再多管,只是尽心安排人照顾孙子养伤,别留下后遗症。


显然贾母看出儿子教训孙子的用心,也觉得贾宝玉应该受到惩戒。既然人没打死,修养就是,若能得了教训,也算因祸得福。

王夫人与贾母立场不同。当晚派人去怡红院传唤人问话,更是大失水准。

婆子奉命到怡红院唤人,“太太叫一个跟二爷的人呢”,看似不拘谁去都使得,可以想就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贾宝玉受伤这么重,袭人肯定要贴身伺候离不开,晴雯又从来不去王夫人处回话,其他人或者不敢,或者不配,也就只有她安插在怡红院的那个“眼耳神意”有资格去回话。

不想袭人听说,想了一想,竟吩咐晴雯等人用心照顾,她要亲自走一趟,去见王夫人。


王夫人没想到袭人会来,只得说一句“不管叫个谁来也罢了”。

但要真像她说得“也没甚话,白问问他这会子疼的怎么样”,让婆子去看后回复不就好了?

显然王夫人本意是想查问贾宝玉被打的前因后果,又不信任贾母的丫头袭人,才叫那个“自己人”来问话。

如今袭人来了,只得“无话可说”地白聊几句后就作罢。但她终究不死心,状似不经意的问袭人:“我恍惚听见宝玉今儿捱打,是环儿在老爷跟前说了什么话。你可听见这个了?你要听见,告诉我听听,我也不吵出来叫人知道是你说的。”

王夫人这句话就是个陷阱,如果有人动辄承诺“告诉我听,绝不外传”,这个人绝不能相信,也绝不可深交。他既会外传,也会轻易将朋友出卖。


袭人但凡心眼实信了王夫人的,将彻底自毁前程。不但成了搬弄是非的小人长舌妇,更卷入王夫人房中妻妾之争,贾宝玉与贾环兄弟阋墙之斗,再也别想获得王夫人认可,更奢谈让她给贾宝玉做妾。

站在王夫人的角度,她自己的那个“眼耳神意”做什么都是尽职尽责。但袭人是贾母的人,要是嘴巴不劳,哪怕是她故意套话,袭人的人品也不再可靠。

好在袭人聪明,一口咬定不知道贾环的事,反而将从茗烟那听到是薛蟠说漏嘴的事告诉王夫人,更直言贾宝玉最近行为应该被贾政管教,并提醒王夫人应该尽早将贾宝玉从大观园搬出来才好。


袭人的急智表现,既聪慧又识大体,明事理。她将贾宝玉进大观园居住后,因疏于管教导致之前的种种胡闹,层层剖析给王夫人,且分寸拿捏的刚好。不该说的绝不多说一句,真可谓贤惠可敬了。

反观王夫人,固然重新认识了袭人,却并不打算改变她先前的安排。

贾宝玉不可能搬出大观园,否则又要回到贾母身边去。

贾宝玉犯错,更绝不能教训。

她说:“我已经快五十岁的人,通共剩了他一个,他又长的单弱,况且老太太宝贝似的,若管紧了他,倘或再有个好歹,或是老太太气坏了,那时上下不安,岂不倒坏了,所以就纵坏了他。我常常掰着口儿劝一阵,说一阵,气的骂一阵,哭一阵,彼时他好,过后儿还是不相干,端的吃了亏才罢了。若打坏了,将来我靠谁呢!”

你听王夫人这段话里的重点,只有“我已经快五十岁的人,通共剩了他一个……若打坏了,将来我靠谁呢!”

至于其“老太太”什么的,全都不相干。


王夫人的想法很直接,贾宝玉被打,肯定是贾环故意陷害,她要替儿子报仇。

站在王夫人的角度,母亲心疼儿子关心则乱,情有可原。

但她既看不见贾宝玉住在大观园失去管教的失控,也不想着如何亡羊补牢。一心算计着谁害了他儿子,要报复……

要不说慈母多败儿,薛蟠估计也就是这样被纵容坏的。贾宝玉好在不是从小跟着王夫人,否则不堪设想。

更可笑王夫人与袭人的一番对话,王夫人的眼界和胸怀,竟是不如袭人。

袭人是贾母调教的丫头,可代表贾母对贾宝玉被打的立场。王夫人与贾母的婆媳高下也就一目了然。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8-09 21:27・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8-10 12: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政对贾宝玉起杀心,并非淫辱母婢之罪,而是折磨他20多年的梦魇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当月知势榜影响力答主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贾宝玉听说要搬进大观园去住,自然只顾高兴,哪里去管背后母亲和祖母之间的那些“神仙”过招。

等他住进去后,果然是一点不辜负脱缰野马的肆意妄为。随后的一系列行为,完全就脱离了曾经的人生轨迹,也彻底失控。

他偷看禁书,还拉着林黛玉一起看。“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宝黛之情就由搬进大观园后开始,借由贾芸与小红的“私情”被演绎的出来。


王夫人和贾元春可能也想不到,越是反对,反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弄巧成拙了。当然,出了事她们也不会检讨自己,只会认定林黛玉“狐媚”勾引贾宝玉。

他与丫头碧痕洗澡两三个时辰,不知道干了些什么。此事虽只由晴雯说起,实际肯定要闹得尽人皆知,成为笑谈。

他去王夫人房中,不顾母亲就在跟前,调戏大丫头金钏儿,导致金钏儿被撵后投井自尽。

他怒骂晴雯,脚踢袭人,对贾母所赐的两大丫头接连不敬……

这些事,每一桩都是在贾母房中不可想象,也不可能发生,却在搬进大观园后接二连三的发生了。

最终在忠顺王府的长史上门向他讨要戏子蒋玉菡后,彻底引爆贾政积蓄已久的怒气,将他放倒后一顿毒打。

贾宝玉挨打与贾琏被打还不同。

贾赦下手极轻,不过是恨其不成器,咬牙切齿的胡乱拿什么东西劈头盖脸打了几下,破了点油皮。推测不是痒痒挠,就是鸡毛掸子之类随手边的东西。

贾政下手极重,是放倒用大棍执行家法。从其下手时红了眼的往死打可知,他对贾宝玉真正起了杀心,恨不得一时打死了结。


虽说当时是几件事凑在一起,才引起贾政的雷霆震怒,但金钏儿之死和忠顺亲王上门讨要戏子两件事,才是贾政不得不惩戒贾宝玉的原因。

金钏儿的死,涉及贾宝玉的“德行”。贾政判他“淫辱母婢”,尽管是受贾环谗言误导,也不冤枉。

金钏儿确实是被贾宝玉调戏而导致的自尽身亡。

金钏儿事件的严重性不在一个丫头的死,而是贾宝玉当着母亲调戏丫头的淫邪不轨。

古人讲究君子之德,“克己复礼为仁”,不仁则必淫邪。

贾宝玉藐视母亲存在的倒行逆施,让贾政看不到儿子的未来希望,才愤而起了杀心。

忠顺王的敌意,源于贾宝玉的无行和无知。他与蒋玉菡结交,却不辨其根脚和来历,可谓“交友不慎”。

他全然不知误交朋友,将会给自己和家族带来何等风险隐患,才是贾政真正要教训他知道的道理。

交友需谨慎,没有人比贾政更知晓其中的厉害。


当初如果不是贾赦的轻率,推测被有心人(王家?)设计陷害,贾政根本就没机会成为荣国府的当家人。

正因为贾政深知过往的厉害,才会“惊弓之鸟”害怕贾宝玉重蹈伯父贾赦当年的覆辙,岂有不后怕教训于他的?

当年故事尽管不足为外人道,可兄弟阋墙的丑事,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看见贾蓉借玻璃炕屏,以及林黛玉初来贾府就见贾母院子里的紫檀大理石插屏折射出来。

炕屏也好,插屏也罢,都是萧墙“阋墙”之意。

只有荣国府提到萧墙,而没有宁国府。皆因也只有荣国府两房分裂,兄弟阋于墙。

还有一个原因也很重要。贾政暴打贾宝玉,是恼他替家族惹了不该惹的仇怨,最是家族子弟大忌。

贾宝玉此时挨打,既是给他教训,也是给忠顺亲王交代。就像日后抄检大观园后,邢夫人打了王善保家的一样,对外交代,对内也算是保护。


以忠顺亲王府上门的气势汹汹,这事很难善了。找到蒋玉菡还好说,找不到的话可能还要再来贾府发难。

贾政先一步打得贾宝玉动不得,既堵住忠顺王府再上门或者秋后算账的后事。也将犯错儿子教训惨重,也别不依不饶欺人太甚了。

忠顺亲王固然是王爵,可贾家也是四王八公之二。此时的四大家族在朝堂和军中依旧不可小觑。

所以,贾宝玉被打的几个月出门不得,何尝不也是被“禁足”保护了起来?

这些官场的人情世故,细微处颇有嚼头,也是趣味十足。

胡翻红楼,翻出一个真正的真相。

发布于 2024-08-08 10:27・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8-10 22: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是传国玉玺,十余条证据,铁证如山
首发2024-07-12 23:35·遇见外星人
要读懂《红楼梦》,首先要读懂第一男主角贾宝玉。今天要论证的内容是,贾宝玉是传国玉玺,这是《红楼梦》的逻辑基础,是公理。十三条证据如下:

1贾宝玉口中含玉,暗示一个“国”字。这是蔡元培最早提出来的,真是独具慧眼,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今天,我们发现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这一观点。有人认为,清朝时期的“国”应该是“國”,其实简化的“国”字在宋朝就有了。

2贾宝玉通灵宝玉上的八个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传国玉玺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意思相近。


传国玉玺

3贾宝玉爱吃女人嘴上的胭脂,如同玉玺需要印泥。第二十三回,金钏一把拉住宝玉,悄悄的笑道:“我这嘴上是才擦的香浸胭脂,你这会子可吃不吃了?”第二十四回,贾宝玉要吃鸳鸯嘴上的胭脂。宝玉便把脸凑在脖项,闻那粉香油气,不住用手摩挲,其白腻不在袭人之下,便猴上身去涎皮笑道:“好姐姐,把你嘴上胭脂赏我吃了罢!”令人奇怪的是,小气的林黛玉从没因为贾宝玉吃胭脂而吃醋。


4传国玉玺的源头是嬴政,嬴政可以说是玉玺之父,所以作者设计贾宝玉的父亲也叫政,真是匠心独运。

5第二十二回,林黛玉质问贾宝玉,至贵为宝,至坚为玉,尔有何坚?尔有何贵?意思是尔有玉吗?这里显然是拆字法,尔加玉为玺。曹寅的父亲叫曹玺,《红楼梦》拿“玺”字玩梗,按当时的伦理道德是大逆不道,可见《红楼梦》断然不是江宁制造曹家人所写。还有拿“寅”开玩笑,也是曹学的死穴。


6红楼梦第五十七回,薛姨妈说,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为啥说贾宝玉四角齐全?这里有一个典故,西汉末年,皇帝刘婴年幼,外戚王莽篡位,逼太后王政君交出玉玺。太后把玉玺摔在地上,掉了一角,便四角不全了。因为掉的是玉玺的西北角,根据方位属性为金,王莽命工匠以黄金补上缺角,这种工艺方法叫金镶玉,也叫金玉良缘。

7薛姨妈姓啥?王夫人的妹妹,当然姓王。历史上,第一次金玉良缘就是外戚王莽篡汉,薛姨妈这一个姓王的外戚在贾府里策划金玉良缘,寓意非常清晰。


8金钏为什么跳井?从字面上看,那是因为王夫人骂了她,不待见她,但此后的事很蹊跷,薛宝钗拿自己衣服当作妆奁衣裳。大家有没有想过,真正的原因和薛宝钗有关。这里又和传国玉玺的故事有关。在东汉末年,天下动荡,孙坚攻入洛阳,在一口井中找到了一具女尸。女尸的脖子上戴着一个锦囊,锦囊里面有个小匣子,用金锁锁着。当打开小匣子后,里面竟然是“传国玉玺”。金钏跳井,是因为玉玺在井里,她要为薛宝钗拿到玉玺,不惜赴汤蹈火,所以薛宝钗要出资葬她。玉玺的盒子上有金锁,宝钗也有金锁。至此,你会发现,薛宝钗身上的发生的事情,和传国玉玺跌宕起伏的历史完美对应。建议大家看看传国玉玺的历史资料,会非常容易理解这一点。

9情榜中,贾宝玉是情不情,贾宝玉对一切人都有情,类似墨家的兼爱思想,林黛玉是情情,只对对她有情的人有情,是专情。在情上,林黛玉有鲜明的立场,而贾宝玉的立场没有那么泾渭分明。因为贾宝玉是传国玉玺,虽然他爱着大明林黛玉,但是大清薛宝钗来了,他也能被动接受,所以贾宝玉娶薛宝钗并不奇怪。

10贾宝玉的丫鬟袭人,谐音玺人,玉玺的守护人。但这个玉玺守护人却暗地里和薛宝钗走得近,玉玺被窃取就毫不奇怪了。明朝末年,吴三桂、洪承畴,这些政权守护神纷纷投敌,大明岂能不完。


11《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这块石头可以理解为传国玉玺,也可以理解为传国玉玺的持有人像一块无才补天的石头。石头记,就是笨如石头的崇祯弄丢了父兄传给他的石头——传国玉玺。

12脂砚斋批语非常肯定地指出了贾宝玉是传国玉玺。《红楼梦》第七回,贾宝玉要去见秦钟,尤氏笑道:罢,罢!可以不必见他,比不得咱们家的孩子们,胡打海摔的惯了。【甲戌双行夹批:卿家‚胡打海摔‛,不知谁家方珍怜珠惜?珍怜珠惜,正对应贾珍贾琏贾珠贾玺。


崇祯

13贾宝玉身上的种种怪诞。贾宝玉喜欢和花鸟虫鱼对话,婆子们议论贾宝玉:“怪道有人说他们家宝玉是外相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竟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到问人疼不疼,这可不是个呆子!” “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有些呆气,大雨淋的水鸡是的,他反告诉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的,就是咕咕哝哝的。”你可以理解这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前无古人的独特人物,但如果知道贾宝玉是一块石头,这些行为就变得合理了。

贾宝玉是传国玉玺,不止以上证据,还有很多细节证明。但以上内容,已足以证明贾宝玉是传国玉玺。研究红楼梦最重要的不是联想和引用知识,而是逻辑推理。研读红楼梦也应该像数学一样,建立严密的体系。比如几何学,建立在五大公理之上。贾宝玉是传国玉玺,可以作为红楼梦的一条公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8-11 16: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瓜)瓟斝上两行字,写尽薛宝钗一生,看懂就知半部《红楼梦》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当月知势榜影响力答主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分瓜)字,读bān,左分右瓜,顾名思义就是“分瓜”“分利”的意思,如今《康熙字典》尚存其字。

“瓟”,指葫芦器。用葫芦制作的各式盛放器具,以酒器、茶器和水瓢较为常见,大小都有。

“斝”,为酒器,古人祭祀用品,本是青铜制造,三足两柱有把手。后世有各种材质的同类器物。


“(分瓜)瓟斝”明确是一只葫芦剖开后做成的形似“斝”的茶具。

妙玉能拿珍而重之的拿出来,自是不同凡响。就像她说绿玉斗,贾府也没有一样。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分瓜)瓟斝”不但由西晋权臣王恺把玩使用过。北宋苏东坡在“秘府”见过的经历还被刻在茶器上,连时间都精确到元丰五年……是不是觉得这类描写眼熟?皆因秦可卿房中的陈设,也是类似手法介绍。

别说一件葫芦器能否从西历经一千多年传到妙玉手上还完好无损,只说其上的文字,怎么就那么恰好揭开了金玉良姻的姻缘结果?显然又是作者故意设譬。

“(分瓜)瓟斝”,因名而指:薛家图谋金玉良姻的目的,就为攀附瓜分贾家利益,以补自身之亏空不足。是为“(分瓜)”。


原文还有两个细节补充。

一为薛蟠打死冯渊的案子被称葫芦案。

二为衡芜苑没有花树,全是葫芦一样攀附石头上的藤萝香草,就是“瓟”。

薛宝钗成功嫁给贾宝玉,贾通“斝”。

妙玉拿“(分瓜)瓟斝”给薛宝钗,挑明薛家来贾家的目的与刘姥姥一致。同为秋天到来,同为打抽丰而来。

然而刘姥姥可以吃饱喝足拿钱走人,薛家不达目却不敢离开贾家。

“(分瓜)瓟斝”尽管是作者为读书人设譬,却与凫靥裘一样,明确指向了薛宝钗。

薛宝钗在喝茶期间一声不吱,倒不是她发现了妙玉的意图。事实上刘姥姥游览大观园的全程,她也仅只说过一句话,就是感于自身境况无话可说。


至于“(分瓜bān)瓟斝”上那两句铭文,更是意义重大。

一,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

“真”者,真相也。

承上是说薛家图谋之真相在“(分瓜bān)瓟斝”三字里。启下则借晋代王恺的典故,揭开另一个真相。

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侈汰》记载: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采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曹雪芹由王恺引出了石崇豪奢的典故,也有两层意思。

第一,借晋武帝舅舅王恺,引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舅舅王家,揭开薛家图谋的金玉良姻背后,实为舅舅王家的谋划和指使。

王家又是薛宝钗之父、贾政、贾琏之岳父,如果按照封肃对女婿甄士隐的算计行事影射,《红楼梦》里的岳父对女婿的家产,都没安好心。


是以,刘姥姥去后,林黛玉戏谑其为“母蝗虫”,实则另有深意。

刘姥姥是“王家人”,贾家之姻亲。来贾府打抽丰,便有王家“分瓜”贾家之利的意思。

母蝗虫靠繁衍后代形成蝗灾,与水灾、旱灾同为古代三大祸。蝗虫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家破人亡。

王家借女儿联姻,不断侵吞女婿薛家和贾家之利,借繁衍后代控制亲家为己用,岂非就是“母蝗虫”之祸?

如今,薛家已是王家附庸,王家不方便再嫁女儿入贾府,便幕后策划金玉良姻,让外孙女嫁入贾府,一样实现血脉控制,并借机吞噬。

此为真相一。

第二,石崇富贵骄奢,堪比如今之贾家。

石崇却又重情,甘为侍妾绿珠而死,林黛玉作《五美吟·绿珠》便借以隐喻贾宝玉对她之情,此为真相二。

所以,别看“晋王恺珍玩”的线索少,影射的内容并不少。且很容易给出合理推测:王家策划金玉良姻,成为木石姻缘的对手,导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姻缘悲剧,一如石崇与绿珠。


二,“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

此句肯定是曹雪芹的杜撰。

元丰五年,指宋神宗元丰五年。此“元丰”年号时共八年。

而“五”和“八”二数,全是大关目,大要紧。

“五年”,对应了妙玉煮茶所用的“五年梅花雪水”。

何为“五年梅花雪水”?之前“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时,贾母和薛姨妈的酒令,全有“梅花”典故,实为指薛宝钗。雪通“薛”,《红楼梦》中以“雪”为引,多为指向薛宝钗。

贾母更说出“这鬼抱住钟馗腿”,与“(分瓜bān)瓟斝”所谶相同。

如果细致计算时间,妙玉请喝茶时,正是薛宝钗来贾府的第五年。

林黛玉因为对她有成见,二人五年来“貌合神离”。

林黛玉不识“五年梅花雪水”,被妙玉说是“大俗人”,是提醒她为心中成见蒙蔽,五年时间尚不识得薛宝钗的优点,太俗气。


正因妙玉提示,让林黛玉洞开胸臆,与薛宝钗随后冰释前嫌,很快“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成为一对莫逆的好姐妹。

比“五年”更重要的“八年”,就更加明确。

林黛玉早薛宝钗来贾府两年,此时已是第七年。

而这段起于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之灌溉还泪公案,便由林黛玉进贾府算起,前后跨度正好十年。于薛宝钗则正是八年。

以妙玉请喝体己茶为起始,王后无论林黛玉之死,金玉良姻成功和贾家抄家之祸,都只剩下三年不到之期。

是以刘姥姥之前讲述“雪下抽柴”影射薛宝钗婚姻,茗玉小姐十七岁影射林黛玉之死,时间线索分毫不差。

甚至“黛死钗嫁”,贾府抄家的伏笔,也着落在“苏轼见于秘府”的典故上。

元丰二年,苏东坡被人诬陷写反诗毁谤朝廷和新政入狱,差点掉了脑袋,便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元丰五年时,他已明贬实流放于黄州,此后更是一贬再贬去了海南儋州,哪里还能在秘府见此“(分瓜bān)瓟斝”?

所谓“元丰五年苏轼见于秘府”,实为曹雪芹有意设譬。通过错误的讯息引起注意,设定重要时间线索。

以元丰五年对应薛宝钗来贾府的时间,明确八年之期,是薛宝钗金玉良姻,林黛玉远嫁泪尽而亡,以及贾府抄家的时间。

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一贬再贬后去到海南,又恰与如今外放学政的贾政属任之地重合。

显然,乌台诗案涉及苏轼的两点内容,就与贾家抄家有关。

一,逢冤被人陷害。

二,卷入新旧党争,家破人亡。

苏轼为司马光旧党,反对王安石新党变法。乌台诗案因此而起。苏轼被诬陷谋反,要不是宋代“刑不上大夫”,就被杀头掉脑袋了。

贾家是太上皇老臣为旧党,与北静王结党,与苏轼的立场相似。

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预示贾府日后之罪,既有被人陷害,也有新旧党争失败,更涉嫌结党谋反之罪。应了焦大对贾蓉说得“红刀子进白刀子出”的反话。

所以,妙玉给薛宝钗的这只“(分瓜)瓟斝”上的信息,何其重要。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8-11 10:36・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8
 楼主| 发表于 2024-8-11 16: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
起个诗意的名字
宋代 王安石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作者头像
孟子王安石 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19 09:19 , Processed in 0.06382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