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林黛玉【天上绛珠仙子】三生石上旧精魂晴为黛灵黛为晴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1 21: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绛珠仙子转世,为何不叫林红玉,却叫林黛玉?
2020-07-15 23:55


题:绛珠仙子转世,为何不叫林红玉,却叫林黛玉?

《红楼梦》这一篇故事,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纠葛,原因报恩还泪而起。具体说来,便是:绛珠仙子受神瑛侍者甘露灌溉之恩,无以为报,见对方下凡历劫,便跟了去,要以一生的眼泪偿还。

诚然如评书人脂砚斋所说,“红”字切“绛珠”,绛珠仙子下凡,托生于林家,分明该唤作“红玉”,如何却称“黛玉”呢?



有意思的是,贾宝玉住在“怡红院”,他的书房唤作“绛芸轩”,人称“怡红公子”,处处点“绛”字,如何作为绛珠仙子转世投胎后的林黛玉,却反而与“绛”字无关呢?

“绛珠”究竟为谁氏?姜子曾经解说过,还泪之人,未必是林黛玉,倒更像是贾宝玉。

其一、贾宝玉下凡之前,有顽石日夜嚎啕大哭;贾宝玉与林黛玉初见之时,亦是宝玉先哭,贾宝玉落泪之繁多,并不逊色于林黛玉。



其二、警幻仙姑去接绛珠仙子的生魂,接的却是贾宝玉,并非林黛玉。

其三、还泪之说,其实有典故,典出“卞和哭玉”,并非古今无二的新奇故事。

其四、贾宝玉一生,处处与“红”挂钩,文中“红玉春香”四个字,皆与宝玉相关。



至于作者用“黛玉”二字,亦是用心良苦,与《红楼梦》“昭传闺阁”的主旨息息相关。何为“黛”?何为“黛玉”?贾宝玉与林黛玉初见那一回,作者亦有交代。

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
上一回说书,姜子曾经解说过,“黛”即是“石”,即是“玉”,又可以代指“粉黛”,有“闺阁女儿”之意。



所谓“画眉”二字,更是“昭传闺阁”四个字的妙用,“黛”为“画眉之墨”,好似“撰文之笔”,林黛玉原型,想必便是《红楼梦》作者。

姜子曾经说过,评书人脂砚斋常常提及“西堂”二字,荣国府为西堂,宁国府为东府,而林黛玉号称西子,原是荣国府的真正主人。

据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西堂村而北,曰画眉山,产黛石。明代的《长安客话》也说,京都宛平县西堂村出产黛石。
评书人脂砚斋说过,《红楼梦》又称《石头记》,这一篇故事,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显而易见,《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是石头亲历过的一段陈迹,又有二玉一体之说,可见,林黛玉和贾宝玉,都有作者的影子。



所以,贾宝玉的住处及书房乃至于昵称各种,都与“绛珠”二字有关,而“黛玉”二字,强调的是“画眉”二字,林黛玉则是闺阁女儿的代表。

至于林红玉,她与林黛玉又有什么样的特殊关系呢?请看下回说书——绛珠仙子下凡,第一世是林黛玉,第二世是林红玉?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有一块顽石,曾记下他这幻相并癞僧所镌的篆文,所谓《石头记》也!又唤作《红楼梦》,只因荣国府之事,本是一场朱楼旧梦,为贾府之源,亦是甄家之源,幻化作“长安大都”、“六朝古都”、“姑苏”三地,所谓“前朝”。

《红楼梦》全文史笔,大旨谈情,实录其事,字字血泪!作者以未嫁之女写未降之将,以“姽婳”写“将军”,以“闺阁昭传”写“世间忠义”。其所昭传闺阁,乃“风流隽逸,忠义慷慨”八个大字!

风月两面鉴,文笔两生花!一声能两歌,一手竟两牍!故人泪尽血流干,石碑记载血泪史!神仙姐姐托梦来,仙册原是墓志铭!天书问世,何人能解?关注我,不迷路!姜子说书,站在原作者的立场带你看名著!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帝京景物略》、《长安客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1 23: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王十朋的不通和林黛玉的懂得
原创2019-10-18 22:16·家住金陵


细心的读者,读过《红楼梦》的你,你能说得出书中提到哪些人是同一天生日吗?

第六十二回,提到了宝玉的生日,但是并没有说具体是哪一天,联想到第二十九回,贾母带着一众人等去清虚观打醮,张道士跟贾母提到:“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人也来的少,东西也很干净,我说请哥儿来逛逛,怎么说不在家?”一般人把这一天认定为宝玉的生日。

这个日子也正好跟第一回中,绛珠仙子说的:“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了。”相符合,因为第六十二回里明确说林黛玉是二月十二的生日,她跟宝玉的生日正好相差一个投胎孕育的时间。

宝玉过生日的时候作者直接提到宝琴是同一天生日,袭人又说平儿也是这天生日,湘云则说岫烟也是这天生日。于是,这一天就变成了四个人都过生日。

宝玉一向是喜欢热闹的,尤其是跟姐姐妹妹们一起热闹,让三个姐妹陪着他一起热闹,才真正是热闹至极!



也正是因为宝玉的生日,引出了一串人的生日来。

探春第一个提到了元春的生日,因为在大年初一,所以说她福大,生日都比别人占先。同时这天又是太祖太爷的生日。

生在年初一的人应该都是奇人吧?所以元春封了妃,太祖太爷为国立下汗马功劳,成了国公爷,出生在初一才与他们的身份地位相配。

偏偏贾母和宝钗生日撞一起,黛玉和袭人同一天生日。同一天生日有什么样的说法吗?或许有,或许没有,对于一些次要角色,大概也只是写写而已。就像我们平常聊天,总是会有主次,有要事相商,也有闲聊话题。如果说都是说的正经事,大概也挺无趣的。

想想也不奇怪,偌大的贾府,上上下下几百口人,生日相重的不知道会有多少,恐怕再找找还有。

这不,王熙凤过生日,偏偏宝玉不见了。也是为着一个人的生日。



宝玉干嘛去啦?不知道!连袭人都不清楚他干嘛去了。

宝玉一直是这个府里的中心人物,他和凤姐又都是喜欢热闹的人,偏偏王熙凤过生日,他悄没声地没了人影儿。大家到处找他,怨怪他是再自然不过了。

想想也真是不容易呢。我以前曾经写过一篇文,提到宝玉出一次门,后面十几个仆人小厮跟着,那阵仗够大。所以,当他一个人悄悄地出去的时候,一定是提前早早地预谋好的,不知道费了多少心思呢。

贾母和王夫人等把袭人叫来问情况,袭人叹道:“昨儿晚上就说了,今儿一早起有要紧的事到北静王府里去,就赶回来的。劝他不要去,他必不依。今儿一早起来,又要素衣裳穿,想必是北静王府里要紧的姬妾没了,也未可知。”

袭人回一众人的话的时候完全是在猜测,她不知道宝玉去干嘛,大概也只好这么猜了。袭人没有那个灵性,不像黛玉。

可是,在读者眼里,还是有迹可循的。

宝玉带了贴身小厮茗烟,一路出城到一个冷冷清清的所在,又是找香,又是找焚香炉。明摆着是要祭奠人的意思。最后在水仙庵借了香炉,作者告诉我们,水仙庵里供的是洛神,洛神是河伯的妻子,与水有关。然后宝玉又和茗烟一起来到井台上,将香炉放下。看到井台,我们似乎又明白点什么。宝玉祭罢,跟茗烟一起返回,进到花厅,在廊檐下看到玉钏儿独自垂泪,再次给出个线索。

原来,这一日,也是跳井死去的金钏儿的生日。金钏儿因宝玉而死。这边王熙凤的生日如此热闹,但于宝玉而言,他心头有件事未了,所以他得了了自己的夙愿。虽然,这份祭奠对于死去的金钏儿来说,再也无法挽回什么,但于宝玉来说,却是一种内心的救赎。如果这天他不去为她做点什么,大概再没法过去。



宝玉回到府里的时候大家都在看戏,看的是《荆钗记》,贾母和薛姨妈正看得落泪,也有叹的,也有骂的。似乎倒正应了宝玉当时的心境。

荆钗?金钏?这里面有什么关联吗?

《荆钗记》讲述的是貌美温柔而又贤淑的女子钱玉莲,拒绝了富豪孙汝权的求婚,嫁给了穷书生王十朋。后来王十朋中了状元,丞相万俟见他才貌双全,欲招他为婿,被王十朋严辞拒绝。万俟盛怒之下将王十朋贬至荒蛮的广东潮阳任佥判,并不准他回家省亲。王十朋赴任前写了一封家书,后落到孙汝权手里,孙汝权暗自将王十朋的家书改为“休书”,哄骗玉莲上当。钱玉莲的续母看到此情形也逼着她改嫁,玉莲坚决不从,投河自尽。王十朋得知后,有了一场戏叫《祭江》,祭奠钱玉莲,也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荆钗记》中的《男祭》。

林黛玉在看到这里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上来作什么!俗语说,‘赌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哪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听到这个话,宝钗不答,宝玉回头要热酒敬凤姐儿。

林黛玉果真是在说王十朋不通吗?王十朋,一个古人,关林黛玉什么事?黛玉真正想说的是宝玉不通。她一定是猜到了他今天是干嘛去了,因为只有黛玉一向懂得宝玉的心,他们之间有天然的心灵感应。大老远跑出去祭金钏儿,如果在你的心里记挂着某个人,你随便拿什么水祭一下便是。何必跑得那么远?如果是内心不诚,即便是跑那么远又有什么用?

看到这里,是不是特别佩服林黛玉?她好像既像是天文学家,懂得天下的水总归一源,水蒸发成水汽,然后变成了雨雪雾霜,再落下来,也不知道落在何处,那井里的水一定是井里的吗?又像是哲学家,你内心有诚意,对着一碗水哭一哭也成,因为你要祭奠的那个人,你的心意尽到了,何必又大老远跑去某个地方祭。那个地方的水就一定是那里的水吗?

当你心中的有的时候,拿什么不是祭?在何处又不是祭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1 23:3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为何拿王十朋打趣宝玉祭金钏?
红学爱好者萧梦
2017-12-30 20:15
黛玉为何拿王十朋打趣宝玉祭金钏?
文\萧梦(萧梦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红楼梦第四十四回中重点写了王熙凤的生日宴,我关注的不是王熙凤寿宴的热闹程度,也不是都有哪些人来参加,而是黛玉在看戏文《荆钗记》时说的一番话。

原文如下:林黛玉因看到《男祭》这一出上,便和宝钗说道:“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哪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宝钗不答.
这段话表面上来看是黛玉对王十朋海边祭奠亡妻的一种不认同,实际上是拿这个打趣宝玉专门跑那么远的地方在井边祭奠死去的金钏。

王熙凤的寿宴,宝玉却不见了,贾母和王夫人问怡红院里跟宝玉的人,问宝玉那里去了。当时袭人回答说宝玉去了北静王府,宝玉等于说是拿北静王撒了个谎,还说是北静王要紧的姬妾没了,才耽搁了时间回来晚了。

宝玉私下跑那么远去祭奠金钏,除了跟宝玉的小厮茗烟知情,黛玉也是知情的,所以看到《男祭》这出戏时,才拿王十朋打趣宝玉不该跑那么远去祭奠死去的金钏。黛玉的这番话,被人误解为黛玉死于投湖,宝玉像王十朋那样跑去祭奠。
其实黛玉说这些话简单的只是打趣宝玉,并不是真的影射自己的结局,更不是影射自己的死法。如果是那样,宝钗不可能不说话,再说宝玉祭奠的是金钏,若是影射也该影射宝钗,而不是泪尽而亡的黛玉,再说金钏装裹的衣服都是宝钗的,再加上《男祭》这出戏的名字有个钗字,与黛玉更是无关。

那么黛玉为何要拿王十朋打趣宝玉祭金钏呢?
首先,爱情是自私的。黛玉与宝玉的爱情虽然不像现在的情侣那样甜言蜜语、你侬我侬,但在黛玉的心里,任何与宝玉走近的女子,她都有些不舒服,宝钗被她视为头号情敌,后来宝玉得了金麒麟,黛玉还不放心,害怕再有别的传闻出来,马上跟进去看个究竟,结果却意外得知宝玉对她的一片真心。

金钏的死与宝玉的关系,黛玉想必多少有些知情,所以她得知宝玉跑那么远的地方去祭奠死去的金钏时,心里自然有些不舒服,当然黛玉更多的是觉得宝玉此举有些多此一举,心到就行,不在于跑多远,也不在于在那里祭奠,所以黛玉才拿王十朋打趣宝玉祭奠金钏。
这个王十朋当时就特意跑到据说亡妻跳海的地方去祭奠,所以黛玉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才说了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开头的那一番话。
其次,心意不在形式,更不在远近。宝玉特意跑到很远的地方,又特意选一个井边去祭奠跳井而死的金钏,这个心情可以理解,但在黛玉看来,只要心意到,有这个心就行,不在于形式,更不在于远近,所以才打趣宝玉兴师动众的跑那么远的地方去祭奠,应该随便找一个地方,只要用心去祭奠神会知道,被祭奠的这个人也会能感受到。
由此可见,黛玉是一个真性情的女孩,也是一个注重真心感觉的女孩,在她眼里,王十朋睹物思人,天下的水都是一样的,不拘在哪里舀一碗水哭祭就行,不用特意跑到海边,宝玉也一样,也是过于注重形式,非要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祭奠金钏。
(此文为萧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2 08: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幽微灵秀地——试评红楼
李晓雪

目录

一 人间万姓仰头看——试论贾雨村形象
二 山中高士晶莹雪——试论薛宝钗的人生境界
三 世外仙姝寂寞林——试论林黛玉的诗情人生
四 肆行无碍凭来去——试论富贵闲人贾宝玉
五 意淫——试论贾宝玉的性爱境界及情韵
六 愁多焉得玉无痕——试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
七 云空未必空——试论妙玉悲剧命运的内涵
附:党治国先生的评论


云空未必空
——试论妙玉悲剧命运的内涵



  人类生命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探索,从粗浅的外在物质世界走向了生命内里的精神领域,又从精神领域迈向对生命内部更深的探索,如果这样的探索强悍而有力,那么个体生命将走向一个拥有更细密与无穷能量的灵性世界,真正打开生命奥秘的钥匙将会在你手中,但这些还都不是生命的至境。步入生命的至境将不再有任何手段可以到达,亦没有导师可以指引,它需要你用整个身心去对宇宙真理进行全然的证悟!如果你能够步入生命的至境,那么生命里一切障蔽都将被突破,世界会变得没有障碍与污浊,你将变得无比纯真,人与人的关系将变得洁净无瑕,你永远都不会再受到一丝烦恼的伤害。这时你将能够穿透生命里一切虚妄,懂得真空妙有的奥秘,此时你就穿越了生死,穿越了三维空间的有限,而进入一个更为博大辽远的世界。你将会获得了无挂碍的绝对自由,那是一个“无我”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个境界会有一种圆融无碍的广大自在之美,此时觉悟了的生命将与道同行!与道同行的生命安住在宇宙的实相里,安住在万物的灵动里,安住在生命的单独里,安住在广大的静默里,安住在这样的境界里,慈悲与智慧将自然来临,真善美将会得到三位一体的完美谐和,完满的生命乐章即会奏响。觉悟了的个体生命将会获得无穷的力量照亮黑暗!

  对自我的探索就是对世界的探索,这将会是最艰辛的跋涉,因为这样的跋涉全凭孤独的自我,没有任何外力可以依附,因为依附就是逃避,你必须直视自己的生命不有一丝躲闪。你必须要走出自己的道路,你必须是你自己的导师,你要对自我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保持时刻的警醒,直到完全的觉悟!洞彻你的所有欲望让它们无法躲藏,从食欲到你全部的享受欲直到透彻你的性欲,此时你才穿破了物质的迷雾;从你对功名利禄等世俗成功的渴求再到你对自我克制的意志力的觉知,如果你能从中看到不幸与痛苦的扭曲,透彻了意志力乃是欲望的精髓,那么你才能穿破精神对你的束缚;从你生起虔敬的信仰直到对神祗的崇拜,从你着迷静心的咒语一直到你对灵力的运用,如果你能懂得永恒的虚空才是最终的不变,那么你才会挣脱灵力与宗教的束缚走向生命的觉悟!

  每一个层次都有众多的生命徘徊在其中迷惑不解,世界上的大觉者向世人指出了生命中的每一点迷茫,他们的指引被后来的门徒们记录整理便创立了宗教,宗教成为对芸芸众生最高的指引。但一切觉悟都是个体的,它不可能是群体的!任何一个团体的利益都会凌驾于个体的自由之上,进入一个团体就不能不被影响和束缚,失去了个体生命的独立与无依就会失去觉悟的机会!如果你在某个教团之中,那么也许你对神祗的依赖将取代你对自我孤独的觉知,如果是这样你的生命将会在此处止步,失去独自探索的力量。一切觉悟都并非是形式上的出世与脱俗,它只是要求你觉知生命的孤独,有勇力独自的面对自我,有勇力独自的无畏探索!

  妙玉是一位非常不幸的女子,而她的不幸源于命运亦源于宗教的束缚!曹雪芹用不多的笔墨将一个活生生的妙玉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她站立在我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妙玉是因为孑然独立的个性而立于诸多的人物之中,她的孤僻与高洁使我们很难找出一个相似的人物能与她比肩。是她绝尘的孤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她绝对的高洁让我们纳罕和惊叹,但这样的震撼都还不曾进入我们的魂魄,那么到底是什么撼动了我们灵魂的深处?到底是什么拨动了生命里那不和谐的音律,让我们在妙玉的生命里感受到了一种至深的痛苦?

  在妙玉的生命中,那蓬勃的生命力与自我的克制与压抑成为一对不解的力量,这两股力量同样强大但又势不两立,是这一对复杂的不可调和的纠葛制造了生命里所有的不和谐,这不和谐的矛盾搅扰着生命本来的清明。这样两股力量的较量在妙玉身上表现的异常尖锐,因为这一对矛盾已经变成了她无法逃遁的宿命!这两股纠扯的力量蕴涵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之中,是它们的不和谐制造了一切烦恼与痛苦,是它们的不和谐制造了人类的一切苦难!正是这样一种至深而矛盾的生命能量所带来的痛苦具有最深广而普遍的意义,因此妙玉的形象深入了我们的魂魄。因为她的不幸与宿命不仅仅属于她这一个个体,而是属于我们整个人类,属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曹雪芹是要通过妙玉这样一个人物给我们更深的启悟,他要我们穿透藏在宗教里的那更深的迷雾,他要我们挣脱灵魂深处那难解的桎梏。

  不如让我们先从妙玉的身世看起,去一步步跟随着她命运的轨迹前行,去看那两股潜藏着的力量是如何逐渐展开对峙与厮杀,是如何将珍贵的生命陷于痛苦的深渊。

  ……又有林之孝家的来回:“采访聘买的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连新作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林之孝家的回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林之孝家的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次日遣人备车轿去接等后话,暂且搁过,此时不能表白。[1]

  原来妙玉亦是苏州人氏,祖上亦是读书仕宦之家,自小亦多病,加之父母又双亡,其身世的凄苦与黛玉如此相似!出身高贵、心性高洁又极通文墨、聪颖非常的妙玉,一定是同黛玉一样秉承了的清灵之气而入得红尘的非凡之人。因为妙玉的高贵与高洁,也因为她身在空门心向红尘的难解宿命与不幸,妙玉以一个世外人的身份成为“金陵十二钗”之一,这位女子赢得了我们更为独特的同情与感慨!

  “金陵十二钗”中的女子都非同凡俗,她们都是禀赋了天地清灵的精华之气而来,因身世与遭际的不同便有了各自独特的性情,她们的性情里融入了生命中太多的真纯与苍凉,这些敏感多情的生命唱着自己各自的悲歌,首首都凄婉高亢、动人心魄。但这些悲歌里最为独特的一首,便是妙玉这个红尘之外的女子的不幸悲歌!信仰是生命探索的最高境界,它是要通过对世俗世界的全然穿透而达到的一个明澈的境界,到达这样的境界便解脱了人类的一切烦恼,生命将超越有限,永恒的安住在澄明的极乐之中,进入宇宙的本原,那广大的虚无,在那里有最深刻最持久的幸福!脱俗本该是进入这样更大的福祉,那么这个在空门之内的妙玉为何与这样的幸福无缘?一切生命的觉悟必要经过无尽的苦难,只有将生命展开,只有经过红尘与烦恼的历练才会有开悟的机缘。而妙玉的不幸正在于她失去了这样探索的自由,她失去了进入生活的权利!而这样的不幸在她幼年时就已注定,妙玉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出家皆不中用,因此亲身入了空门。因为多病而进入空门,并非因为觉悟而进入空门,这样的开始就已注定是一个错误。而其实妙玉连犯这样一个错误的权利也没有,妙玉今年才刚满十八岁,但她已出家多年,试问谁又能在未成年之时替自己做一个如此重大的人生决定呢?

  妙玉的不幸正在于她从来都没有机会进入真正的生活,她从来都没有进入生命真正的轨道,一个错误的开始注定她聪慧的情灵只能在压抑中被扭曲,这样的扭曲将带领她走向一个偏颇的绝境!俗世中的父母俱已亡故,佛门中的师傅也已圆寂,谁能指引孤独的妙玉?她孤独的一个人在空门中行走,与鲜活的生命隔绝,游弋在狭小的牟尼院中。在这个世间再无人能够走进她的视野,再无人能够指引她人生的迷茫,亦无人再给她讲解佛经的深奥,她被困在圣洁的佛堂之上,而这狭窄的方寸之上的圣洁是如此的苍白而无力。但这却只能是妙玉唯一的生活,因为她早已失去了选择的可能和自由。

  因此弱小而聪慧的妙玉身陷一个没有土壤的洁净之处,这样的不幸真是非同寻常!试想,如果没有淤泥莲藕将根植何处?莲藕尚且没有扎根之处,何谈莲花的芳香雅洁?一切超绝的智慧都生于烦恼,一切超凡的脱俗都需要红尘的历练,每一朵圣洁的莲花都根植于淤泥的肥沃!如果没有生命的体验,如果没有生活的鲜活,一切的文字都将失去生命,一切的真理都会失去意义!从上文我们可知妙玉文墨极通,但佛学的造诣到底怎样,我们却只读到了“经文也不用学了”这几个字,真是让人觉得高深莫测,不知如何。只是我们还该耐心往下慢慢再看,也许这几个字的深意便可逐渐解开。



  妙玉出身高贵,性情高洁,又身处清净佛门,因此万人不入她目。没有进入生活的妙玉并不懂得莲花要从淤泥中生出的真理,她只是一味的嫌弃淤泥太过污秽,因此她只能用孤僻保有自己的高洁,但这样的高洁实在太无力,也太脆弱,因此我们从邢岫烟的话语里得知“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2]而“这里”正是“大观园”里的“栊翠庵”。妙玉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从“牟尼院”投奔到“栊翠庵”,难道“栊翠庵”就是一个至洁至净的所在吗?那么妙玉为何会被请来此处呢?原来妙玉被请来此处并非它途,乃是为贾妃省亲时所预备的一个装点,真是“欲洁何曾洁”啊!

  妙玉是一个高洁的世外之人,即使她已在“大观园”的“栊翠庵”里修行,我们在杏红李艳的“大观园”中也很难看到她的身影,直到《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我们才第一次正面看到了妙玉的风姿,而这一次的窥看让我们再难忘怀。

  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3]

  贾母带着刘姥姥与众人来到妙玉的栊翠庵,贾母是个有经历的人,来到修行之地虽因吃了酒肉不便拜见菩萨,但来此吃一杯茶却是必然。禅茶一味,与僧人一起品茶是最为高妙的一件事,因为在此处茶仅是一个载体,而在品茶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禅意才是禅茶的真髓。在贾母来到妙玉的栊翠庵之后,我们先听到的竟不是主人妙玉的音声,而是过客贾母的一系列言语,为何主人是如此的敛气息声,而客人却如此的随意自在?既然妙玉少了些言语,那么我们就来看她的举动吧,先是“妙玉忙接了进去”,再是“忙去烹了茶来”,接着又是亲自用云龙献寿的小茶盘捧了一盏茶与贾母。在这样一系列的举动中我们虽看到了尊敬,但更多的却是拘谨,为何在妙玉这个专门修行之人的身上,我们却反而看不见那种自在与随意呢?也许是因为寄居的缘故竟令这个世外之人难以超脱吧!

  我们再来看众人前来栊翠庵品茶,妙玉所用茶器又是如何呢?“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这样的一个明朝的上等瓷器是捧与贾母的茶器。再看众人用的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也是皇室所用之物,亦非凡品,只是此瓷始制于宋代汝州青瓷窑,后来的官窑亦有仿品,因此其珍稀贵重当在那个成窑五彩之下。妙玉用了如此不俗的器物,让我们不得不想起妙玉出身的高贵与品性修养的不俗,而这样的提示不仅是给我们读者的,我想那些前来品茶之众人的聪明敏锐未必会在我们读者之下。读到此处我们看到了妙玉的高贵、高雅与生活的精致,但对于佛法的真意我们却一丝也不曾窥到。

  我们再看“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六安茶”味苦不香,但本性实佳、品亦精,入药最效,健胃消食更有奇效,此茶亦在供奉皇室的贡品之列,只是贾母却不爱。贾母的不爱妙玉竟知,不知妙玉是否已经学到了已故师傅的精演先天神数之法已能掐会算,还是她只是对于此事曾经特别的留意,因而知道。不过这也都是作者在书中所用的玄虚之法,我们亦无须去深究。再看妙玉所烹之茶乃是“老君眉”,仅是此茶的名字就已经很符合贾母的身份了,妙玉的细敏绝不在“大观园”诸多的贵族小姐之下。老君眉乃是精选嫩芽所制,叶面满布绒毫,型如长眉,香气高爽,其味甘醇,亦是皇室贡品。此茶不象六安茶那样平实,而更有一种高雅与不俗,而这样的品性则更适宜于妙玉的清高和贾母的尊贵。再看烹茶所用之水竟是旧年蠲的雨水,如此考究的品茗非凡人可以企及!

  茶、水、盏,无一物不高雅,无一物不精妙!这样的高雅似乎已经带着我们到达了一个五千米的高处,人世间的气息已变得那么稀薄,在这纤尘不染的高雅中我们却感觉到了窒息!再看贾母对这样的茶却只吃了半盏,便递与了刘姥姥,这至雅之物此时竟到了这至俗之人的口边,再看这一辈子都在与土地打交道的农妇便将这茶一口吃尽,竟言“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刘姥姥这最为粗陋的俗语,给那凝固了的稀薄的空气里带来了些许的生气。雅和俗就象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完全在同一个层次,而且它们都有着向自己相反方向运动的规律,大雅即会走向大俗,而大俗亦会走向大雅!妙玉的茶、水、盏样样精到,但我们却只吃到了茶,而刘姥姥领着我们去的这个大俗之处我们却品到了些许的禅意!因为正是这粗陋穿破了高雅的迷雾,给了我们一个农妇的最深切与真实的体悟。而真实也许才是至雅!

  禅茶一味,也许它的真髓乃在于超越世间一切分辨的狭隘,将生命回归到最真实的存在,在此刻没有高低与贵贱,只有生命最根本的齐一。在这生命的本纯之中、在心中的清净与澄明之中,一起去享用一杯茶的美妙,此刻一切都不存在了,只有共享的快慰,只有茶味的美妙,此刻你定会在一种忘我的禅境之中,这样精神的极乐享受是由茶打开的,但它的真髓却直通了无限宇宙的至深禅境。品茗又如同每个人必须独自去面对自我的生命一样,悲与喜的滋味都与他人无关,这香茶的味道每个人饮后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感受,而这样一个独自品味的过程正象我们独品人生的奥妙!如果你在此处品尝到了与他人分享的快慰,如果你在此处品到了独品的美妙,那么你也许尝到了茶的真味,你也许得到了禅意的一二。妙玉所献之茶虽高雅至极、考究至极,但终究只是茶,而贾母这个高贵之人与刘姥姥这个贫贱之人,此刻只因年岁已高而共品了一盏“老君眉”,也许这里面才真有几分禅意!

  至此,我们虽已对妙玉孤洁的品性深深惊叹了,但这样令人有些窒息的孤洁才只是这次品茗的一个开始。让我们接着再往下看,去看一个本该丰盈的生命是如何被困在了一个狭隘的极端之地。

  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梯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飺茶吃。这里并没你的。”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缺字,左“分”右“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缺字,上“乔”下“皿”,音“乔”)。妙玉斟了一□(缺字,上“乔”下“皿”,音“乔”)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过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4]

  人类是因为有了狭隘的分辨,才有了世间万物的不平等,才有了无穷的苦恼和苦难,佛陀所推崇的最高智慧乃是无分辨的智慧,这样的智慧超越小我的一切私欲和狭隘,带领众生超越了生命的一切有限和苦难而直入一种极乐的澄明之境,从这样的智慧里将会升起慈悲的大爱,到达这样的境界你时刻都将会安住在圆满的美和爱之中。而这样的一个完满境界是从思维上的无分辨开始的,正如佛陀所说“世法平等,无有高下” [5]。世上本无高低贵贱,这一切都是狭隘的人心所造,世上本无有苦乐烦闷,这一切都是“小我”狭隘的好恶所造。我们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体验、都是得到、都该无比珍惜,因为生命只在我们的一呼一吸之间,我们抓不住,它总在流逝,珍惜当下的一切就是珍惜我们的生命!如果你懂得了这样一个生命短暂存在的真实,你又怎能不去珍惜有限生命中的一切呢?你又怎能再去耻笑他人的贫贱与愚昧呢?你又怎能不去悲悯众生的全部不幸呢?

  可是在妙玉的内心里,她一刻也无法停止对高低贵贱的分辨。这样的分辨使她的生命远离纯真与清净,给她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不洁净的妄念和混乱,每一个妄念里都将会生出无穷的烦恼,而这些烦恼才是人生最大的苦难。一个人一旦陷入了这样的分辨之中,即使她身在空门又灵秀高雅,也无法改变她仅是红尘中一粒凡尘的事实,她的生命在这样的分辨中被虚掷了,这样的分辨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幻相,让她看不到生命的真实。是分辨和对立的思想制造了人类所有的不幸与苦难,制造了一个被无明黑暗所遮蔽的世俗世界;是这样分辨的思想制造了每一个人生命里全部的混乱,因为它遮障了宇宙和生命的实相,制造了一切的虚假与伪饰;是这样的思想将广博的生命困在了一个狭隘不明的不幸之地!而这样的不幸属于我们整个人类,亦属于每一个脆弱的个体生命。愿我们能在此处明察,通过妙玉的不幸!

  妙玉另请黛玉和宝钗在耳房内吃茶不与众人相同乃是一种分辨。让我们还是从这高雅的茶器上说起吧,贾母与众人所用的茶器虽不同,但都属于宋明之后官窑御用的富贵之物。再看宝钗所用之茶器,已不再是权利与富贵之极的御用之品,而是晋代以喜聚奇珍异宝而闻名的王恺珍玩的爱物,后又有苏轼鉴赏于宫廷秘府的款印,其珍惜名贵即使价值连城也不为过。能与宝钗所用的“□(缺字,左“分”右“瓜”)瓟斝”一比珍贵的就是黛玉所用的“点犀□(缺字,上“乔”下“皿”,音“乔”)”了,两物均已珍惜罕见至极,与宫廷御用之物相比,此二器物更有一种人文的内涵和历史的深邃。不过再珍贵的器物原本也是为人所用的,只是这两个器物的审美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而此时这样审美的价值已经变成证明主人高雅的一个标签了。

  如果有人一定要强加给一个器物高尚的寓意,那么即使该器物已被认为是价值连城,那这件器物也无法具有鲜活的意义了,因为它已满载了人类狭隘的分辨与标榜。

  如果我们从众人所用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到贾母所用的“成窑五彩小盖钟”中看到了一种分辨;那么我们就从宝钗所用的“□(缺字,左“分”右“瓜”)瓟斝”、黛玉所用的“点犀□(缺字,左“分”右“瓜”)”与那个“绿玉斗”中又看到了一种分辨;只是前面的分辨是高低贵贱、雅与俗的分辨,只有到了这个“绿玉斗”,这样的分辨才有了更深入的意义和情感。众人、贾母、宝钗、黛玉所用之茶器即使珍贵的价值连城,但也仍旧不是一个活物,因为它们没有浸润妙玉的气息,没有妙玉的情感。只有妙玉常日自己用的那个“绿玉斗”才是一个活物,因为这件器物上浸润了妙玉的气息,而它的珍奇又在“□(缺字,左“分”右“瓜”)瓟斝”与“点犀□(缺字,左“分”右“瓜”)”之上,因为即使是繁华富贵至极的贾府中竟也未必能找出一件这样的物品。如今这样的一件稀世珍宝上已有了妙玉的气息,它就不仅仅只是一个茶盏了,它因与妙玉有一呼一吸的亲密接触而变得灵动和鲜活,它迷人的魅力定会在“□(缺字,左“分”右“瓜”)瓟斝”与“点犀□(缺字,上“乔”下“皿”,音“乔”)”之上了!而这样一件非同凡响、意义非凡的器物,妙玉却用它来为宝玉斟茶!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种分辨,只是这种分辨中已不知不觉地融进了一种柔密的情思,它已经不再那么冰冷,而是拥有了一种柔软的温度。

  万物本无贵贱,一切贵贱皆由人心所造,这是人类一切不幸的根本。我们再来看妙玉烹茶之水,妙玉为贾母与众人烹茶用的是旧年密闭封存的清洁雨水,品茗之水如此考究已经让我们大为惊叹了,可妙玉却说“陈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妙玉对品茗的考究确实已要超出我们的想象了!只是我们在此处也许该问一句,旧年的雨水即吃不得那么为何又要布施于他人?不知出家之人的慈悲心又在何处?再看妙玉为宝、黛、钗烹茶所用之水,竟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水,如果我们在此时做一个深呼吸,也许还能闻到雪水中那梅花的幽香,妙玉的极雅已无人能比!只是这样的雅已完全丧失了一种生的活力!水是有生命的,它的洁净与甘甜都来自于它的流动,即使再美妙的水一旦被封存在一个死地,那么它的美妙定然会失去鲜活。

  妙玉是不幸的,因为她的生命被困在了一个死地,正象那被封藏了五年的梅花雪水,本性虽至高至洁,但却早已失去了鲜活。它甚至不如从大观园流过的那条浅溪,因为这小溪它还有盘旋的鲜活,因为它可以绕石过桥、盘旋竹下、飘了落红而去、亦可以灌溉园圃,它可以叮咚潺潺、也可以倾泻而出,它有自己的喜乐亦有自己的音乐,而这一切便构成了它鲜活的生命。可那至高至洁的梅花雪水早已死去,有的无非是一种高洁的象征,如果生命已经死去,即使它承载了再高洁的象征也会因空洞而失去意义!

  梅花雪水最为形象的勾勒了妙玉生命的处境与困境,失去鲜活的生活空间,珍贵的生命将如同一潭被困的死水,这样的一潭死水既流不到河里、也流不到江里、更流不到那汪洋恣肆的大海里。对于妙玉来说生活的大门从来都不曾打开,她从未能够真正的进入生活!不进入生活怎么会懂得生命的至理?无法用整个身心去体悟生命的奥秘,又怎么能够窥得佛法的真意?妙玉被后来这些俗人所构建的宗教和僧团的戒律困死在生活的门外,失去了真实的生命体悟,她无缘听懂佛陀的至理,更无力去敲开生命的智慧之门。即使她此时已身在空门亦无丝毫的益处,因为她与佛陀的智慧与慈悲终究无缘。

  妙玉的高雅孤洁是对众人的一个炫耀,亦是一种邀赏。而这样的炫耀正是被“小我”困住的明证,正是她一丝也未超脱凡俗之气的明证。没有找到自我的人必要通过别人眼里的反光来寻觅自我,因为在这样的反光中也许有她所渴望的些许赞赏。在整个品茗的过程中,无论茶、水、器物多么考究,我们始终未曾见到妙玉与他人共品。这茶无论如何美妙,如果不去亲尝,那么这美妙与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妙玉为何不能自在的与众人一起去共品一盏清茶呢?她的心里到底装了些什么使她竟不能享用这片刻的清净呢?

  是她内心无休止的分辨,亦是她对情感与交流的渴望。只有死亡可以带走生命的全部,只要活着,即使是被困在狭小的方寸之地,它也不可以令生命完全的死寂,只要活着就不可以息止对爱和美的渴望!妙玉正是青春曼妙的年龄,她怎能不渴望进入美妙的生活、鲜活的情感?她怎能不渴望进入友情和爱情?“栊翠庵”的围墙能收束住妙玉的躯体,但却不能收束住妙玉渴望爱与自由的心灵;佛门的清规可以规范妙玉的行为,但却不可以遏止她对凡尘的思恋;妙玉可以用顽强的意志控制自己,但却无法熄灭生命向往自由的火焰!没有进入生活的人不可能得到生命的觉悟,没有觉悟的人无法窥得宇宙的空性。一切的压制都只会导致生命的扭曲,但却无法熄灭追求自由的火焰,因为这是生命最根本的能量,没有人能够扼杀!

  没有人可以活在孤独的空空的死寂里,因为这样的死寂不属于生命。妙玉被困在圣洁的佛堂之上,可她生命最根本的能量依旧活跃,她不能不去渴望友情,她不能不去渴望爱情,她不能不去渴望进入那个外在的多彩的世界。妙玉天性高贵雅洁又聪颖敏慧,在大观园诸多的女子中,她一眼就看中了群花之首的宝钗和高标脱俗的黛玉,她们本该是一样风流灵秀的人物,只是妙玉更为不幸,因为她的处境让她失去了一切妙龄女子应该拥有的全部快乐。妙玉请钗、黛吃梯己茶是在表达一种赞赏,更是为她们之间灵犀的相通创造一个可以亲近的私密机会。被困在狭隘之地的妙玉怎么能够不孤独,她怎么能够不渴望有人与她交流?她用自己舍不得吃的梅花雪水为宝钗与黛玉泡茶,我们不能说这里面没有至真的诚恳。只是她已偏僻孤独的太久,她已不知道应该如何与他人平等的交流,用一种过洁的姿态进入只会将自己拒绝在他人的门外,偏僻与孤洁都是一种扭曲,而这样一颗扭曲的心灵又怎能打开赤诚的友谊?

  黛玉是孤标傲世的,在她的品格里有一种脱俗的超拔。她身上的清灵之气一定是妙玉所赞赏的,但偏僻的妙玉孤独的太久,她已失去了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在黛玉未能尝出不凡的梅花雪水之时,妙玉冲口而出毫不留情的讥笑黛玉是个“大俗人”,这样的表达远离了妙玉想要亲近的本意,这样的讥笑完全是妙玉狭隘的思维惯性,她不能觉知亦无力掌控更无力改变。这样的思维将她困死在狭小的圣洁之地,这样的思维将她封闭在友谊的门外,这样的思维将她的生命引入了孤独的偏颇,这样的思维将丰美的生命变得枯竭和扭曲。

  妙玉是不幸的,即使她的内心深处是那么渴望交流和友情,但她已被生活隔离的太久了,她早已被这狭隘的思维困死。她无力挣脱宗教带给她的束缚,她也无力挣脱小我思想的束缚,她更无力挣脱那远离红尘的苍白的高洁的束缚。妙玉是不幸的,她被一张巨大的网捆绑的扭曲而窒息,而这张大网是由宗教的束缚、社会的压力、自我的狭隘、分辨的思想等等共同编织的,每一根绳索里都充满了压抑和扭曲。妙玉是不幸的,因为她还是孩童的时候就已生活在这种种的压抑之中,她从来都不曾拥有觉悟的机会,因为她从来都不知道真正的生活是什么,真正的快乐和自由是什么,什么才是健康的生命!妙玉就象一棵小小的幼苗,在生命还没有展开的时候就已被很多意志扭曲挤压,她的枝蔓已经不能自由的伸向天空,她被其它的很多意志所塑造,完全失去了本真。更为可悲的是她从未意识到这种痛苦,因为这样的痛苦与生俱来,快乐自由的滋味她从未尝到。

  因此,在她渴望友谊的时候,友谊却离她远去,因为她完全不懂得如何进入,因为她完全无力掌控。“大俗人”这三个字就已经给她与黛玉的谈话贴上了封条,这样的不幸多么令人感伤啊!妙玉无法阻止对交流的渴望,但她却已完全失去了交流的能力!在整个品茶的过程中,我们却未曾见到宝钗与妙玉交谈的一字半言,宝钗是一个走入了慈悲的超凡之人,她将无分辨的爱给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可是在妙玉这里她却没有一字的言语。这正是因为宝钗敏锐的洞察到妙玉已完全陷入了偏狭的自我,她已经失去了开放和吸收的能力,慈悲是一种无私的大爱,她只需要对方有领受的能力,如果妙玉已无力领受,宝钗的慈悲又怎么给予?因此宝钗只能在此处沉默。

  正当妙龄青春的妙玉,她无法遏止青春的萌动,亦无法遏止情感的萌动,她无法逃离异性的吸引,因为她的心底是那么的渴望!而这样的吸引来自于那个温柔多情的富贵公子宝玉,这样的吸引是致命的!因此,妙玉无法遏止心底的亲昵,她用自己常日吃茶的那个“绿玉斗”为宝玉斟茶,这样的爱慕与亲昵真是无以言表。妙玉是那么孤僻洁净的一个人,刘姥姥吃过一口茶的明代成窑茶杯竟都嫌脏不要了,此时却要宝玉用她自己的杯子来吃茶,这样的举动大大的违背了妙玉的洁净。在这样的一个违反常规的举动后面,我们看到的是妙玉被激情灼烫着的情感,这灼烫的情感也许汇聚了长久的思念,而这思念是多么的令人痛苦!因为妙玉没有思念的权利,这样的思念也注定不能被对方所知,这样的思念更不会有任何的结果,但是她却无法让自己停止这样的情感、停止这样的思念!是空门里的清规给了妙玉如此之深的折磨,生命最根本的能量渴望着自由、渴望着爱情,但是妙玉必须用自己的意志力控制它们,因为她是一个僧人,她是一个超越了凡俗世界的修行之人,因此在这两股力量的纠葛与扭曲之下,妙玉就有了这反常的行为。而这两股力量永远也无法分出高下,因为这力量都来自于自我。

  虽然妙玉对宝玉升起了这无法克制的情感,但宝玉终究与她无缘,亦与这样的情感无缘。即使妙玉那么渴望能有一次与宝玉亲密接触的机会,但宝玉还是无缘与妙玉共用那个“绿玉斗”。即使无缘,宝玉的温柔体贴还是时时处处都打动了妙玉,因为宝玉的句句话都说在妙玉的心坎上,从“世法平等”到“随乡入乡”,妙玉都听得十分欢喜;从对茶的赞赏不绝到“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又赞宝玉“这话明白”。宝玉每一个体贴的举动,每一句款款的话语都直入了妙玉的心田。在妙玉孤寂的生活里,宝玉是唯一与她有过接触的男子,也是她唯一可以想象与思念的男子,一个青春的少女,没有任何情感的经历,她又怎能抵御这样强烈的情感的吸引?

  即使妙玉内心的情感已经灼热,但她仍时刻不忘的要用自己的意志力加以克制,在这里我们清楚的看到了妙玉痛苦和矛盾的内心,而这样纠缠的两股力量还将继续对峙与厮杀下去。妙玉想要与宝玉共用一个“绿玉斗”,这是她内心最真挚的渴望,但妙玉必须要用强烈的意志力控制自己的情感,因为空门对她有戒律,因为这个世俗的世界对她有规定,因此她不得不正色对宝玉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正是这虚假的语言扭曲了妙玉的心灵,正是这虚假的语言泄露了妙玉心底的秘密,正是这虚假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妙玉的矛盾、困惑与痛苦,而这一切的不幸都因为妙玉无力回归到生命的真实。这样虚假的言语远离了佛陀的智慧,亦远离了平常而真实的赤子之心,更远离了“无挂碍无恐怖”的逍遥与自在。可是妙玉的这一切不幸却又不仅仅是妙玉一个人的过错,我们也许该在心底认真的问一句,是什么力量扭曲了本来聪慧灵秀的心灵,又是怎样的压抑让宝贵的生命不能自由舒展,将她困死在狭隘的牢狱?难道妙玉的不幸只属于妙玉这一个生命吗?难道我们每一个生命不都是在承受着这样的压抑与扭曲吗?我们是否能够探索出一条超然的路径不为世俗的压力和内心的渴求所困惑呢?

  世俗的力量能够扭曲每一个脆弱的心灵,因为世俗所追寻的价值从来都不能带给我们内心永恒的自由与快乐,世俗的价值把我们的眼光从我们的内部引向浮华的外部,让我们在无数次欲望的追逐中迷失自我,迷失了自我的生命没有自由,更找不到快乐。迷失了自我的生命无法掌控自我,亦无法掌控外部的世界。而这样一个由欲求所构成的“假我”便是你的全部,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世界你永远也看不见。“假我”奴役你,让你不择手段完成它的一切渴求,而这样的渴求在完成之后却只能带给你一滴甘露,更强烈的渴求、更大的欲望在满足的一刹那之后又占有你,让你身陷干枯而焦灼的沙漠,没有尽头!每一个生命都面对这样的挣扎,只有很少的生命能够走出这不幸的怪圈,这样的生命具有了穿透一切欲求与渴望的力量,他能够看穿“假我”所制造的每一个虚妄的念头,并且穿透它,让它止息!学会止息头脑里的每一个虚妄的念头,才能拥有掌控生命的力量,才可以看到自我与宇宙的真相!

  真实的存在里没有挣扎、没有扭曲、没有顽强的意志力、也没有无法止息的渴望,真实的存在里没有一丝的控制,只有完满的自由与和谐。真实的存在里充满了美与爱,万象俱足、没有一丝痛苦的瑕疵。这是生命的真境,这是我们每一个生命都应该体验的境界,这样的境界不需要我们去努力什么,只需要我们放下妄想;这样的境界不需要我们抓取什么,只需要我们伸开双手,安住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忘掉自我,但却会拥有整个宇宙!

  可是这样的境界离妙玉还太遥远!我们往下再看,就能洞彻她的每一点虚妄的分辨、以及她那偏颇的高洁之后所掩藏的空洞与不幸。

  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宝玉道:“自然如此,你那里和他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只交与我就是了。”妙玉便命人拿来递与宝玉。宝玉接了,又道:“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宝玉道:“这是自然的。”说着,便袖着那杯,递与贾母房中小丫头拿着,说:“明日刘姥姥家去,给他带去罢。”交代明白,贾母已经出来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不在话下。[6]

  一切的矛盾、一切的纠葛、一切的分辨、一切的渴望,曹雪芹都已在前文中尽现,但这随后的一段,又将这一切推向了极致,妙玉的偏颇已远远的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她的偏颇已带她走向了悬崖的绝境,这偏颇使她失去了透彻事物本质的能力,对高洁表象的空洞追求已将她困在了狭小之处,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健康,更看不到自由和真实,看到的只是一个被困得死死的无力挣扎的生命,这样的生命失去了真实健康的常态而走向了一种病态。

  但在这样的绝境里,妙玉的生命并未走入完全的死寂,因为她体内的两种能量仍在纠缠,对自由的渴望并未熄灭,那顽强的意志力也还未完全占领上峰,在这对峙与搏杀的两股力量未分出胜负之前,妙玉就没有失去拯救自己的机会!在这样的绝境里妙玉将面对两条道路,一条是绝处逢生,将生命中那些被障蔽的感官逐渐打开,即使这样的打开异常痛苦,即使这样的打开一样预示着毁灭,但这却是妙玉唯一能够选择的正确方向;另一条路就是顺着从前的惯性滑行,让鲜活的生命走向死寂,这条道路将是没有一丝生机的毁灭!



  妙玉步履蹒跚,她的内心里充满了不为人知的痛苦,这痛苦是灵魂与肉体深处的矛盾与对抗,这痛苦是最难解的纠缠,因为这是一场自我的战争,在平静的外表下有着最为惨烈的搏击!

  妙玉陷落在这样的搏击之中,灵魂的搏斗没有文字能够描绘,但曹雪芹却用“栊翠庵”中那十数珠如胭脂般的红梅映雪绽放的美景,勾勒了这场惨烈而俊俏的战争。冰天雪地之中红梅如火炬、残虹般怒放,映着玲珑剔透飞雪漫天的乾坤,寒香飘去冷难锁,香浸肺腑、夺魂摄魄。啊!这样的美景正是生命的壮美,这样的美景映衬出了俊俏的战争!谁能不为这生命的壮美一叹?谁能不为这不灭的精神一赞?而这样的一个世界正是妙玉灵魂世界的再现。我们且去看宝玉乞红梅的一段,试着去从外部世界所展现的意象去窥探那没有出场的妙玉的内心。

  红梅映雪而绽,突显其冷傲幽香。红梅映着白雪成为一对儿最鲜明的对照,这样的对照是绝不妥协的一对儿矛盾,但这一对儿对峙着的矛盾在冰雪映照的玲珑乾坤之中更是相映成趣、曼妙非常,这一对儿对立着的美震慑魂魄!而这美的内涵是雪的精神,也是梅的精神,但更是沉醉在其中的人的精神。

  不如先让我们从漫天的飞雪看起:

  到了次日一早,宝玉因心里记挂着这事,一夜没好生得睡,天亮了就爬起来。掀开帐子一看,虽门窗尚掩,只见窗上光辉夺目,心内早踌躇起来,埋怨定是晴了,日光已出。一面忙起来揭起窗屉,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将有一尺多厚,天上仍是搓绵扯絮一般。……出了院门,四顾一望,并无二色,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却如装在玻璃盒内一般。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宝玉便立住,细细的赏玩一回方走。[7]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春夏秋冬的四件妙物皆是宇宙天地的绝妙造化,万物在其中沐浴成长,而这四物之中雪花的到来最能惊魂动魄!雪花无声无息从天而降,铺天盖地,洗涤了冬的一切衰败与尘垢。漫天的飞花轻盈挥洒,落在树顶山间、落在清泉石上、落在亭台楼阁、也落在了绽放的红梅之上,融进了花心。一切万物在雪花到来之时深深地静默了,这静默里饱含着受洗的虔诚与神圣。雪花带来的世界是一个圣洁的世界、是一个纯净童贞的世界、也是一个寒冷的世界,雪花带来的世界能够洗刷一切的不洁,也能够冻死一切的脆弱。

  但雪的世界还不仅仅是这些,这娇美的雪花片片垂落,凝聚在一起竟光比日月!这样的夺目光辉怎能不令宝玉惊喜无比?宝玉步出院门,发现“自己却如装在玻璃盒内一般”,他顿时被这一场大雪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洁净无瑕,这个世界完满微妙!此时又有寒香拂鼻、直沁肺腑,孤傲高洁的红梅迎雪而绽,真是好不精神!雪花是上天赐予人间最为惊奇的一份礼物,因为万物将在这无瑕的美中接受神圣的洗礼,一切有情的灵与肉都将得到最彻底的洗涤,万物安住在这个静默无瑕的世界里,安住在这个完满至纯的境界里!

  让我们将目光从这天地乾坤中收回,让这纷纷扬扬的曼妙雪花成为背景,我们且把目光聚焦在“大观园”里的“芦雪庵”中,去看宝玉这个“富贵闲人”和那些既美且才的女子们是如何在这个晶莹的世界中去吸吮冬雪的芬芳。

  李纨笑道:“逐句评去都还一气,只是宝玉又落了第了。”宝玉笑道:“我原不会联句,只好担待我罢。”李纨笑道:“也没有社社担待你的。又说韵险了,又整误了,又不会联句了,今日必罚你。我才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我要折一枝来插瓶。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如今罚你去取一枝来。”众人都道这罚的又雅又有趣。宝玉也乐为,答应着就要走。……李纨命人好好跟着。黛玉忙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李纨点头说:“是。”一面命丫鬟将一个美女耸肩瓶拿来,贮了水准备插梅,因又笑道:“回来该咏红梅了。”……李纨道:“饶过宝玉去,我不服。”湘云忙道:“有个好题目命他作。”众人问何题目?湘云道:“命他就作‘访妙玉乞红梅’,岂不有趣?”众人听了,都说有趣。[8]

  原来大观园里这些既美且才的女子们和宝玉这个富贵公子映着这场飘洒的大雪在即景联诗呢,他们不曾辜负这曼妙的雪花,也不曾辜负那雪中怒放的红梅,更没有虚度自己的生命。在此刻他们体验着天赐的欢欣,体验着相聚的开怀,吟颂着自我幽深的情怀,在这完满的和谐中,他们享用着生命里的美与激情。就在这样的背景中,性情聪颖的宝玉仍难敌那些精华灵秀的女子们的才情,而频频落第!在宝玉落第之后李纨罚的更是有趣,实在是至雅至妙,让人不禁称好,因为这罚的是宝玉能为亦乐为之事,随后湘云再命宝玉作“访妙玉乞红梅”一首就更有点睛之妙了!

  宝玉与妙玉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微妙?为何李纨偏偏选中宝玉去到“栊翠庵”折取红梅?为何李纨命人好生跟着时,黛玉又忙拦道“有了人反不得了”呢?为何湘云又用“访妙玉乞红梅”的刁钻诗题等待宝玉回来做答呢?而这样的微妙作者并未为我们全部揭开,只是忽隐忽现的留下了些许的线索,在这线索之后有一个巨大的空间留给我们读者去玩味。

  我们且往下再看:

  一语未了,只见宝玉笑欣欣掮了一枝红梅进来。众丫鬟忙已接过,插入瓶内。众人都笑称谢。宝玉笑道:“你们如今赏罢,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

  一面说一面大家看梅花。原来这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9]……

  宝玉为折这枝红梅到底费了多少精神,曹雪芹在此处有一块美妙的留白,其中的微妙只留待读者去用丰富的想象填充。作者对妙玉虽只字不提,但对这枝二尺来高纵横而出的梅花,却用兼工带写的寥寥数笔勾勒出了精神与魂魄,这样的精神与魂魄又与妙玉融为一体、不分彼此。让我们看见这枝梅花就不禁会想起妙玉,而一谈到妙玉我们的脑海里就又会浮现出这枝映雪而绽的红梅,一定是他们所包含的相同精神内核令我们难分彼此!

  妙玉被困在了圣洁的佛堂之上,正如同冬日里的这场大雪,虽纯粹而优美,但这铺天盖地的洁白也掩埋了一切生的色彩,带来了难以逾越的冰冷与严寒。这样的一个圣洁而寒冷的世界正是妙玉灵魂所生长与生存的环境!妙玉的生命从来都不曾自由的舒展过,压抑与扭曲伴随着她的成长,她的枝条从来都不曾自由的伸向天空,但扭曲与压抑却不能将妙玉的灵魂完全摧毁。她不灭的精神与灵魂将如同这枝梅花一样虽只有两尺来高,但却从旁边纵横而出者竟有五六尺长!谁能将生命最根本的激情困死?即使是大雪覆盖的寒冬、即使是神圣高洁的佛堂!也许有一些力量能将生命扭曲,但却从没有一种力量能令精神与灵魂完全窒息!因此那枝红梅纵横而出的枝条上便有无数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在寒冷的压抑中生命展现着顽强与不屈的力量,这顽强与不屈中凝聚了喷薄怒放的生命能量,这能量令我们敬畏,这能量令我们仰视!因此众人无不被这“花吐胭脂,香欺兰蕙”的红梅所震撼而各各称赏!

  如果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梅花在冬日里怒放,那么就没有什么可以扼杀青春的激情,就没有什么再能阻止妙玉生命之花的盛开,即使这盛开必将凋谢,但她必须自由的盛开过,而这正是每一个生命伟大的使命!这在冰雪天地中怒放的红梅正象征了妙玉灵魂里那深刻的激情与感召,以及生命最根本的启示!

  自由是一切宗教的最高归宿,是一切灵魂的最深护佑,是一切生命的至上幸福。妙玉要用自我的力量冲破冰雪层层的束缚在冬日里怒放!

  而这第一个鉴赏者正是那位“天下古今第一淫人”的多情公子宝玉。妙玉高傲孤僻,人人都能感到她的孤傲与冰冷,因此人人都对她敬而远之,李纨的一句“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无遮掩的道出了众人对妙玉最真实的评价。可这样一位冰冷的世外美人在与宝玉的交往中,我们看到的虽然还有孤傲但却少了几分冷僻,他们之间更有着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宝玉在与妙玉的接触中,除了感受到妙玉身上迥异于其他女子的独特之美外,更深的感触则是这种美圣洁得不可触摸!这是一个无法跨越的距离,而这样的距离并非圣哲佛陀所造,这距离是命运所造,是妙玉的处境所造,是观念与传统的束缚所造,是远离了红尘的佛堂所造,它让生命离开了平等与平常的根本真实,而采取了一种仰视或俯视的姿态去看待其它的生命,这姿态里有着一种人为的虚妄!因此宝玉与妙玉之间始终竖着一层冰冷的薄纱,这薄纱虽然如烟似雾无处抓取,但它的寒冷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高墙,将宝玉与妙玉隔绝在两边!但这样的隔绝妙玉即将要用生命的激情与赤诚将它穿破!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最玄妙的情感,至真的情感从灵魂的深处发出,与另一个灵魂欢欣的和鸣,这样的神交意会没有凭借,也无须凭借,没有凭借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即使那圣洁佛堂上冰冷的薄纱也无法阻挡宝玉与妙玉心里生起的相互赞赏与爱慕,以及那心底难以言传的微妙!

  在此我们一起来读宝玉的那首《访妙玉乞红梅》,让我们去沉浸于其中感受那种丰富而微妙的情思以及那无法逾越的神圣距离!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10]

  宝玉对妙玉的情思飘渺而高洁,有不可触摸的空灵亦有超越凡俗的仰慕。这仰慕与情思缠绵在诗情之中,纠葛在诗意之外,徘徊于入世与离尘之间,这样的情思里有着难解的微妙,在如丝般的缠绵中有着一丝清凉的冷静,在难以逾越的神圣距离里又有着一片爱慕的温情。

  在联诗赏梅的整个过程中,妙玉始终没有出场,只有那枝红梅代表了关于妙玉的全部意象。在宝玉带宝琴到栊翠庵又折取一枝红梅之后,我们从宝玉口中听到了如此的对话:

  ……宝玉笑向宝钗黛玉等道:“我才又到了栊翠庵。妙玉每人送你们一枝梅花,我已经打发人送去了。”众人都笑说:“多谢你费心。”[11]

  清冷孤僻的妙玉在这红梅绽放的时节向每一个人都打开了诚挚的情谊,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在此处我们已经看不到品茗时妙玉的高傲与偏颇,她的心灵正从一个狭隘之地挣脱,努力想要融入鲜活的生活。而这样一个小小的转变却是生命里的一大步,这样一步的迈出得要凭借自我坚强的力量!妙玉是一个被长久束缚在圣洁佛堂之上的弱小的女子,但这样的束缚并未能让她完全的妥协,她仍要凭借自我的力量丢弃这苍白的圣洁、丢弃这无奈的麻木,她要凭借自己的力量穿透这强大的宗教迷雾走向鲜活的生活、走向自由的生活,也真正地走向佛陀的教诲,走向生命的至真!

  红梅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绽放了,香沁肺腑!妙玉在圣洁的佛堂之上充盈了鲜活的生命激情,生命的花朵就要怒放,而这花朵定会光彩夺目!



  如果你要拥有鲜活的青春,你就不能不渴望美妙的爱情,而妙玉,一个身在空门的修行之人,她该如何抉择这样的难题?如果你悟透了宇宙那恒长不变的空性,那么你一定曾深入的进入过生活、生命以及自我的灵魂,你一定经历了从肉体到精神乃至灵性的种种虚幻,你一定深挚的进入过爱与伤痛!而如果你不曾进入过,那么你就永远也不会了解永恒的空性以及永恒的光明与爱,宇宙的实相、绝对的真理。即使你穿着僧袍,即使你吃斋念佛,即使你饱读经书,这些都一无用处,你只有无所畏惧的进入生命的至真之处,你才有可能窥探到生命的奥秘、一瞥那绝对的真理!而这样的真理才是佛陀所要揭示的唯一真理!

  妙玉要如何解决这样的难题?她一直被隔绝在生活的门外,而此时在她青春萌动之时,在她的肉体与灵魂都渴望更真实体验之时,她会怎样抉择?身处宗教的束缚之中,她又如何去体悟自我生命的真理?

  不如让我们来看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的一段,去看妙玉大胆的步伐:

  这里宝玉梳洗了正吃茶,忽然一眼看见砚台底下压着一张纸,因说道:“你们这随便混压东西也不好。”袭人晴雯等忙问:“又怎么了,谁又有了不是了?”宝玉指道:“砚台下是什么?一定又是那位的样子忘记了收的。”晴雯忙启砚拿了出来,却是一张字帖儿,递与宝玉看时,原来是一张粉笺子,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宝玉看毕,直跳了起来,忙问:“这是谁接了来的?也不告诉。”袭人晴雯等见了这般,不知当是那个要紧的人来的帖子,忙一齐问:“昨儿谁接下了一个帖子?”四儿忙飞跑进来,笑说:“昨儿妙玉并没亲来,只打发个妈妈送来。我就搁在那里,谁知一顿酒就忘了。”众人听了,道:“我当谁的,这样大惊小怪。这也不值的。”宝玉忙命:“快拿纸来。”当时拿了纸,研了墨,看他下着“槛外人”三字,自己竟不知回帖上回个什么字样才相敌。只管提笔出神,半天仍没主意。因又想:“若问宝钗去,他必又批评怪诞,不如问黛玉去。” [12]

  书中交代宝玉、宝琴、岫烟、平儿四人同日生辰,可这四人中只有宝玉一人收到了妙玉“遥叩芳辰”的粉色贺笺。宝玉这个富贵公子的生辰繁华热闹更不乏新鲜的情趣,在这热闹与繁华之中妙玉送来的这个贺笺在众人的眼里就实在是无足轻重了,只是这样最轻的一份礼物宝玉看毕,竟直跳了起来!一切似乎都在众人的意料之外,妙玉一个世外之人为何要恭贺宝玉这个红尘中富贵公子的芳辰?而宝玉在生辰之日所收到的诸多礼物中并未有一惊一奇,为何妙玉送来的一纸信笺竟让他因没及时回复而急得跳了起来?妙玉的恭贺令世人不解,宝玉的反应更令世人不解,只是在他们清雅相交的一应一和中自有心灵的默契,自有片刻超然的快慰!

  妙玉粉色的拜帖传递了她心中的真意,这小小的、投向宝玉的拜帖穿透了栊翠庵那厚重的围墙,轻盈的飞向了多彩的红尘,飞向了红尘中那位多情的公子。如果说我们曾在《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看到的是一个空门中的俗人,那么我们在此处看到的就是一位心向红尘的脱俗之人。世俗是扭曲我们的无形的压力,它来自四面八方,无孔不入的阻止你回归生命的至真,用强大的力量阻挠你放弃对自由的追求,而这样的压力有可能来自于充满颠倒妄想的物质世界,也有可能来自于执着灵性知识的宗教世界,而脱俗就是挣脱了这样的束缚与妄想,强有力的回归到生命的至真!妙玉走向了回归的路途,她比俗人走向解脱更为艰难,因为她的手脚已经被捆绑的太久,它们都已麻木甚至快要僵死!而妙玉正是用这被捆绑的肉体与精神去争取自由和情感,这样不屈而顽强的灵魂应该赢得我们最真挚的敬佩和赞许,而不该是我们浅薄的嘲讽!

  如果你认为一个空门里的僧人就不该有血有肉,就不该向往自由的感情,那么你就并未比红尘中的俗人多走出半步,这样的枷锁是历代的传承,它同样套在你的脖子上,又用你的双手去窒息他人的咽喉!枷锁不能带来圣洁,层层严密的捆绑也不能带来灵魂的洁净。佛陀指引我们真切的进入生命,经历一切磨难无所畏惧的去探寻生命与宇宙的真理,而不是要我们将自己捆绑在狭隘之地去乞求苍白的纯洁。自由是一切宗教的最高归宿,是一切灵魂的最深护佑,是一切生命的至上幸福。得道了的生命也许会放弃俗世里的一切生活,而前提是他自愿放弃、完全自由,没有一丝的勉强与无奈;得道了的生命也可能不会放弃俗世的生活,因为俗世的生活对他没有一丝的污染,他在其中任由自在地发挥大慈,他完全自由的选择在红尘里生活,没有一丝的勉强与厌倦。可一个还并未完全彻悟的修行之人为何一定要选择离尘独居?不经历红尘的历练就不可能有了悟的机缘!妙玉身在空门却心向红尘,她有什么错,在没有彻悟宇宙大道之前这是她唯一能走的正确的道路,而她身在清规戒律的层层束缚之中却坚强的选择了这条道路,这是多么的不易,这难道还不能赢取我们对这个坚强生命最深切的赞许?

  粉色的信笺象一只自由的蝴蝶飞向了繁华多彩的红尘,飞向了她心底里那最深的眷恋与爱慕!让我们为妙玉这飞走了的心蝶祝福,让我们用洁净的心灵去和她一起为自由唱一首最能神醉的歌吧!

  “槛外人”妙玉也许犹豫过,也许挣扎过,也许被理智与情感苦苦的揪扯过,但她最终投出了那封粉色的贺笺,用“槛外人”的别号表达她身囚槛内而心游槛外的决绝和彻悟。收到这个贺笺的多情公子,为此更是惊喜交集,在宝玉的惊、喜、叹、急里我们看到了无比的仰慕,在宝玉即刻提笔亲回中我们又看到了十二分的尊重与爱惜。只是宝玉看到妙玉帖子上下着“槛外人”三字,竟一时不知该用什么字样才能相敌,于是搁笔。在宝玉看来妙玉是一个绝尘了的世外高人,她的一言一词里或许都充满了无限的禅机,而宝玉又怎能辜负妙玉这一片悲悯的心意,他定要找到最贴切相敌的字样才可回复,因此我们往下再看:

  想罢,袖了帖儿,径来寻黛玉。刚过了沁芳亭,忽见岫烟颤颤巍巍的迎面走来。宝玉忙问:“姐姐那里去?”岫烟笑道:“我找妙玉说话。”宝玉听了诧异,说道:“他为人孤癖,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目。原来他推重姐姐,竟知姐姐不是我们一流的俗人。”岫烟笑道:“他也未必真心重我,但我和他做过十年的邻居,只一墙之隔。他在蟠香寺修炼,我家原寒素,赁的是他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无事到他庙里去作伴。我所认的字都是承他所授。我和他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如今又天缘凑合,我们得遇,旧情竟未易。承他青目,更胜当日。”宝玉听了,恍如听了焦雷一般,喜的笑道:“怪道姐姐举止言谈,超然如野鹤闲云,原来有本而来。正因他的一件事我为难,要请教别人去。如今遇见姐姐,真是天缘巧合,求姐姐指教。”说着,便将拜帖取与岫烟看。岫烟笑道:“他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放诞诡僻了。从来没见拜帖上下别号的,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宝玉听说,忙笑道:“姐姐不知道,他原不在这些人中算,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因取我是个些微有知识的,方给我这帖子。我因不知回什么字样才好,竟没了主意,正要去问林妹妹,可巧遇见了姐姐。”岫烟听了宝玉这话,且只顾用眼上下细细打量了半日,方笑道:“怪道俗语说的‘闻名不如见面’,又怪不得妙玉竟下这帖子给你,又怪不得上年竟给你那些梅花。既连他这样,少不得我告诉你原故。他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他若帖子上是自称‘畸人’的,你就还他个‘世人’。畸人者,他自称是畸零之人;你谦自己乃世中扰扰之人,他便喜了。如今他自称‘槛外之人’,是自谓蹈于铁槛之外了;故你如今只下‘槛内人’,便合了他的心了。”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嗳哟了一声,方笑道:“怪道我们家庙说是‘铁槛寺’呢,原来有这一说。姐姐就请,让我去写回帖。”岫烟听了,便自往栊翠庵来。宝玉回房写了帖子,上面只写“槛内人宝玉熏沐谨拜”几字,亲自拿了到栊翠庵,只隔门缝儿投进去便回来了。[13]

  聚散离合皆天定!宝玉遇见岫烟才知她与妙玉竟是贫贱旧交,更有半师之缘,今日得遇情谊更胜当日。岫烟虽出身寒素,但品格却洒脱超然。宝玉赞叹岫烟“举止言谈,超然如野鹤闲云”也决非凭空而来。这样一个闲云野鹤似的女子,与妙玉又是旧交,今日两人得遇清雅相投情谊更浓,由她去评说妙玉自会比他人贴切,我们再往下看就是。

  岫烟看了妙玉的拜帖竟直言笑道“他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放诞诡僻了”。在此前我们虽看到了李纨对妙玉的批评,但那却实在是远距离的,是一种对妙玉混沌的感觉,而今天岫烟的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妙玉性格发展的一个清晰的脉络,妙玉的放诞诡僻是离群独居的必然结果,这结果源于与红尘隔绝的孤独。岫烟看了帖子上下的别号竟言妙玉“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不成道理,这样的批评不留情面又一针见血,从这么严厉的批评里我们也可见岫烟与妙玉的友谊非比一般。妙玉在众人的眼里从来都有着高不可攀的距离,她不食人间烟火的立在云霓的上端,连黛玉与宝钗亦不随便与她多言,可此刻岫烟却直指出了妙玉的缺点,把她从万丈高的云霓上拉下,让她站在众人的面前,让她更有了人的气息与鲜活,亦让我们看到人的脆弱和有限!

  “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是妙玉放诞诡僻的偏颇,但这亦是妙玉的处境,一个不幸的处境!这样的处境伴随着妙玉成长的整个过程,这样的处境扭曲了一个妙龄女子的天真,这样的处境将她的全部才情都挤压在诡僻的窄地。妙玉在僧而心在槛外,处俗而性却脱俗,有女儿之身却不能舒展女儿的情思,被困在不僧不俗、不女不男的夹缝里困苦的生存。妙玉的不幸并非完全出于自己,因此这样的不幸才令我们久久的感慨,因此我们才能在岫烟的批评里读到宽容与情谊。在众人眼里妙玉“为人孤癖,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目”,但在宝玉的心底妙玉的这一切都源于脱俗,因此我们听到宝玉由衷的赞叹“他原不在这些人中算,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这赞叹里有着灵魂的相惜与相知,这相知是超越了一切外在表象的最真实存在,妙玉与宝玉的一切默契都源于这深刻的灵魂相知与相惜!妙玉是一个世人意外之人,意外的是她天生的聪慧与雅洁,意外的是她命运的格外不幸,意外的是她不愿被浊世污染的倔强,意外的是她在重重的束缚之中仍有顽强的生命激情不灭!

  妙玉是一个过于高洁的人,妙玉也是一个过于不幸的人,在这个诺大的世界里她找不到自我可以真正落足之地,她“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在这个世界里困苦的行走,孤独而无依,更罕有人能理解,这样一个天性聪慧的女子为什么不能拥有健康幸福的生活,她为什么只能与难言的不幸结缘?难道这不幸仅仅是她性格孤僻的过错?难道我们不能再去深究到底是什么力量造成了她的孤僻,到底是什么力量挤压的她没有自我的立足之处?我们为何不去指问这个污浊俗世的压迫?我们为何不去指问杀人的观念与传统?我们为何不去指问文化的狭隘与宗教的偏颇?难道我们只该指问这个柔弱的女子没有悟道!

  妙玉是一个世人意外之人,这个人活得是那样的艰辛,这艰辛不为人知,更不被人所理解,她的孤独难以言表!

  孤独的妙玉被拒绝在生活的门外,因此她便将整个生命沉浸在典籍与知识之中。我们知道妙玉文墨极通,文选诗词自不用说;亦知道她对古玩有极高的鉴赏力,历史知识的深厚定在其中;其师又精演先天神数,她也没有可能不通;身在空门数年习禅调气精研佛理,虽然她并未完全开悟,但我们亦不可以否认她在佛学方面的知识;至于围棋乐律凡人也并未能敌,侍弄花卉以及品茗她也无所不能;这样一个聪慧的女子真是天造的意外之人,可她偏偏又被命运戏弄,被拒绝在生活的门外,与孤独为伴。

  现在我们且只来看她帖子上的这个“槛外人”的渊源。原来妙玉认为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只有两句诗,那就是“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两句诗说的是生,但更说的是死,以及对生死的旷然。“槛外人”的别号表达了妙玉对这两句诗的推崇与赞赏,这赞赏里有着妙玉对生命深刻认知,“槛外人”的别号亦在有意与无意之间成为了对宝玉诗句中“槛外梅”的贴切回应,而这回应也许在冥冥中早已注定。透彻了生死的人将会透彻生命,妙玉独喜这两句诗我们不能说她不具有超凡的冷静与敏锐的悟性,但妙玉终究还是没有完全透彻,因为她“自谓蹈于铁槛之外”,而谁又能游离于生死之外?妙玉还并非是一个得道之人,因为她的全部认识仅仅只在思维领域,而真理是需要用整个身心去体悟的,妙玉没有体悟的机缘,因此一切才智与悟性都集中在思维领域,而思维与整个真理相比终究是空洞而狭隘的,思维仍是如露如电的短暂易逝,它总是与真理失之交臂,而这正是妙玉“云空未必空”的根本症结所在。

  除了这两句诗,妙玉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庄子是历代文人的最爱,因为他有超绝的独立与恣肆的文采,妙玉自称“畸人”,“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14],“畸人”是不合于世俗,但却与自然相通的人。妙玉以“畸人”自谓,可见她非常推崇与向往独立于世俗污浊而与道共游的自由人格,而这样的精神追求与向往将会影响她的整个命运,这样的追求注定她会成为一个世人意料之外的人!

  妙玉投向红尘里那个多情公子宝玉的贺笺得到了“槛内人”这个最贴切的回复,宝玉亲自将回笺送到栊翠庵,但却只隔门缝儿投了进去。宝玉和妙玉的相交注定有一种超凡的高标和离尘的默契,宝玉对妙玉有着心灵深处的仰慕和爱惜,但在他的心底终究不曾闪过一个爱情的火花。妙玉心底那幽密而热烈的爱情只属于自己,只属于孤独。对于妙玉心底的爱情曹雪芹只是留了一个巨大而完美的空白,这空白里有无比的深厚,也有无比的细腻;这空白里有深切的忧愁与情思,但也蕴涵了在孤独中转变的无限力量!

  也许正是独品爱情滋味的过程会带给妙玉开悟的机缘!



  妙玉已经向红尘里投出了她依恋的情思,她已经踏上了回归的路途,向生命的真境走去,这回归的路途艰辛而坎坷、充满了泥沼与陷阱,更有不幸的命运在不远处等待,要获取它的猎物。妙玉逃不脱不幸的命运,但她或许可以解脱灵魂的枷锁;妙玉也逃不脱生死,但她或许可以走向圆满!

  妙玉的一生注定会充满不幸与坎坷,这不幸源于她命运的遭际,源于世俗世界的狭隘与无情,亦源于一切有限知识在她心灵里种下的障蔽。人生是一趟悲苦的旅行,注定会以悲剧结尾。对于这样无法逃遁的悲剧只有将自我击碎,进入无我的境界才可获得永恒的宁静,才可超然于命运的不幸之上,才可获得与道同行的自由。生的悲剧再也不能成为困扰,你纯净的情灵将直去一个完满极乐的净土,安住在广大的慈悲与智慧之中,也许这才是渺小生命的圆满价值,也许这才是生之使命!

  妙玉离这样的境界虽然还有着一段不近的距离,但重要的是她已开始回归,如果能走上一条正确的轨道,那么就不怕会到不了终点。我们在前面看到了妙玉的挣扎、困顿、孤独与渴望,看到了她不可遏止的激情,看到了她向世俗世界的小心试探,在这样一个痛苦的内心战斗之后,我们将看到妙玉更坚定而平静的一种回归,这回归得来不易,这回归里有着自我生命深厚的力量,不幸的命运只会使她对世俗世界有更大的震撼!

  让我们再从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看起。中秋佳节贾母带众人在凸碧堂赏月品笛,因宝钗姊妹不在坐内,李纨凤姐又病着,便觉冷清了许多,而这个中秋节又在抄检大观园之后,众人难免心绪烦闷、郁郁无趣,远远又飘来笛声呜呜咽咽、袅袅悠悠,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众人皆寂然而坐、默默伤感。百年繁华之家再也无力阻止衰败的到来了!湘云与黛玉在凹晶馆联诗时那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悲凉之词就不禁脱口而出了。

  妙玉也在赏玩浩月清波、聆听笛声幽怨,巧遇湘云与黛玉联诗,待听到这两句悲凉颓废之词便出来止住,我们且看:

  一语未了,只见栏外山石后转出一个人来,笑道:“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不必再往下联,若底下只这样去,反不显这两句了,倒觉得堆砌牵强。”二人不防,倒唬了一跳。细看时,不是别人,却是妙玉。二人皆诧异,因问:“你如何到了这里?”妙玉笑道:“我听见你们大家赏月,又吹的好笛,我也出来玩赏这清池皓月。顺脚走到这里,忽听见你两个联诗,更觉清雅异常,故此听住了。只是方才我听见这一首中,有几句虽好,只是过于颓败凄楚。此亦关人之气数而有,所以我出来止住。如今老太太都已早散了,满园的人想俱已睡熟了,你两个的丫头还不知在那里找你们呢。你们也不怕冷了?快同我来,到我那里去吃杯茶,只怕就天亮了。”黛玉笑道:“谁知道就这个时侯了。”

  三人遂一同来至栊翠庵中。只见龛焰犹青,炉香未烬。几个老嬷嬷也都睡了,只有小丫鬟在蒲团上垂头打盹。妙玉唤他起来,现去烹茶。……自取了笔砚纸墨出来,将方才的诗命他二人念着,遂从头写出来。黛玉见他今日十分高兴,便笑道:“从来没见你这样高兴。我也不敢唐突请教,这还可以见教否?若不堪时,便就烧了;若或可政,即请改正改正。”妙玉笑道:“也不敢妄加评赞。只是这才有了二十二韵。我意思想着你二位警句已出,再若续时,恐后力不加。我竟要续貂,又恐有玷。”黛玉从没见妙玉作过诗,今见他高兴如此,忙说:“果然如此,我们的虽不好,亦可以带好了。”妙玉道:“如今收结,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若只管丢了真情真事且去搜奇捡怪,一则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二人皆道极是。妙玉遂提笔一挥而就,递与他二人道:“休要见笑。依我必须如此,方翻转过来,虽前头有凄楚之句,亦无甚碍了。”二人接了看时,只见他续道:

  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
  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
  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
  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后书:《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

  黛玉湘云二人皆赞赏不已,说:“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现有这样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妙玉笑道:“明日再润色。此时想也快天亮了,到底要歇息歇息才是。”林史二人听说,便起身告辞,带领丫鬟出来。妙玉送至门外,看他们去远,方掩门进来。不在话下。[15]

  整篇读下来,我们能深切地感到妙玉有一种内在的强势扭转着凄凉的颓败之气!正如蒙本回末所评“漏永吟残,忽开一洞天福地,字字出人意表”[16]。

  繁华似锦的贾家内囊已经空虚,百年的鼎盛之家再也无法躲避它衰败的命运。一种阴翳的浓愁在这看似繁华与热闹的光鲜外表下笼罩在大观园中,悲凉之气象躲不开的迷雾一样在贾府中蔓延,并直侵每个敏感生命的肺腑。因此那预示着湘云与黛玉不幸命运的诗句便由心而发、脱口而出了,这是她们难逃的宿命,是她们的敏感与聪慧将这不幸提前预知!只是她们身处这颓废的生活与难逃的愁绪之中,一时并未能明了自己的先知与先觉,倒是妙玉这个世外之人有着更为超然和敏锐的洞察,她从这悲凉凄楚的诗句中读出了颓败与萧瑟的气数,她对未来有着一种更为直接和敏锐的透彻!

  我们只知妙玉那已故的师父精演先天神数,对于这深奥玄妙的知识妙玉到底得到了几分真传?直到此处我们才第一次看到妙玉的深厚。对未来的预知来源于对现实存在的全然透彻,它需要一种敏锐而全息的洞察,这样的知识并非人人都能掌握,只有具有上上智的人才有可能窥得其中玄奥。在妙玉听到那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之后,敏锐的洞察到了悲凉的气息和不幸的预兆,因此从山石后转出笑道:“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方才我听见这一首中,有几句虽好,只是过于颓败凄楚。此亦关人之气数而有,所以我出来止住。”湘云洒脱风流,黛玉高标超拔,但此时却都敌不过这个世外之人妙玉对红尘的警醒与通透。妙玉是一位奇女子!她在灵魂一次次的历练中智慧已被开启,她已逐渐走入了一个更为敏锐而全观的高度,她的心灵对这个世界有了全然而超时空的洞察!

  命运的坎坷与灵魂的历练终于使妙玉获得了一种超然的智慧,她沉静而坦然的安住于孤独之中,洒脱自在。她独自赏玩清池浩月,聆听笛声幽怨,再遇湘云黛玉联诗,更觉清雅异常,此时我们既看不到妙玉形只影单的忧愁,也看不到凄凉颓废之气对妙玉的侵扰,我们看到的是妙玉的清澈与自在,这是一种无喜无忧的坦然与自由!妙玉已从烦恼的淤泥里重生,一朵芬芳的荷花在心底绽放,它的光芒通彻无限的宇宙,将一切烦恼的瑕疵都化为乌有!

  此时的妙玉已安住于超然自在的孤独之中,并在这样的实相中享用着自己生命的乐趣!妙玉获得了无障碍的自由,此时的她安住在大自在的极乐境界,这样的境界无喜无忧,明澈的象天空里的那轮皎月,丰富的象清池里泛起的层层涟漪。她的自由来源于她的坦然,因为这坦然是无一丝扭曲的完美和谐!一个新生的孩童也许并不能意味着崭新的生命,而一个能从一切烦恼中超拔而出的生命才是真正的新生,因为她将具备完全不同的生命内涵和意义,她将拥有一颗没有一丝瑕疵的完美心灵,生与死的涵义将变得完全崭新!

  再看妙玉兴致极高,竟要续湘云和黛玉的联句。妙玉作诗之前所说的几句话语最为有趣,“如今收结,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若只管丢了真情真事且去搜奇捡怪,一则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本来面目”这四个字我们或许应该把它当做一句警人的禅语去解读,“本来面目”就是不被虚妄干扰的真实。曾经的妙玉被种种虚妄与分辨所困惑,而她此刻却悟得了要不离真情真事的回归到本来面目,谁能说这里面没有生命最根本的真知与全身心的体悟?而“搜奇捡怪”四字是妙玉对湘云和黛玉的劝慰和建议,但更是对自己最为深刻的反省,因为妙玉从没有真正拥有过进入生活的自由,她一路走来一直是被困在搜奇捡怪的小径之中,她曾经的偏颇真是无人能比、让人纳罕,因此她最懂得其中的束缚与狭隘,而今天她要坚定的回归到生命的本来面目!既然要坚定的回归到本来面目,妙玉就毫无躲闪的直言不可失却了“闺阁面目”,妙玉是一个在空门中的修行之人,她曾是一个“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人,但是她此时却坚定的提出了自我的“闺阁面目”!“闺阁面目”才是妙玉真正的本来面目,这是上天赐予她这个生命的禀赋,只有在这最真实的存在里才会有不被扭曲的天真!妙玉的回归是一种强有力的回归,她穿透了一切障蔽坚定的回归到了自我生命的真实!

  面对真实就是最大的解脱,因为安住在真实里就不会再有一丝的扭曲,与真实在一起不需要抗争也不需要逃避,欲望就是欲望、渴望就是渴望、烦恼就是烦恼……,而这一切构成生命完整的存在。生命是一个因缘合和的短暂存在,珍惜这个短暂存在里的全部,这就是真实!因此,妙玉坦然了,她坦然的面对自己身为女子的生命,她坦然的面对自己的处境,她坦然的面对自己的烦恼,她活在了没有一丝控制的自然里,所以她的心灵获得了解脱。

  因此我们在她的诗里读到了“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的句子,这诗句无一丝遮掩的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以及情思的孤独,对于青春的激情以及幽微的情感妙玉再也不去躲避或压抑,她让它坦然的存在,她也全然的享受着这样的情思与这样的孤独,因此这存在是如此的健康而动人。妙玉是一个在空门中修行的女子,她一直生活在世俗之外,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不了知红尘中的污浊与险恶,因此我们读到了“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这样的诗句,在她的诗句中我们读到的不仅有世路的艰难与险恶,更有一种造化的浑然和不卑不亢的洒脱姿态,这样一种对待红尘与命运的超凡姿态决非一般凡夫可以企及!妙玉的诗不但没有失去闺阁的面目,而且更拥有一种冷静的透彻和完全的超然。“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这是在生命的激流中永不迷失的坚定!这样的诗句里有妙玉对人生的明了和自信,有她对生命的了悟和独自探索的坚决,这坚决与自信来源于她获得了人生的自在与真实。平静的心灵拥有无比的力量,是这样的力量让她看清楚了人生的路径,再也不会迷茫。如果获得了对生命的深刻洞知,获得了如如不动的平静力量,那么愁与悲又怎能来损伤这样的生命呢?“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这样的诗句自然就会由心而发了,这是生命的真境与禅境,这里面蕴涵了生命最奥妙的真意!妙玉的诗是一挥而就的,这一挥而就里有纵横的才情,更有慧由心生的自然,这就是修炼中的妙玉,一个克服了种种障碍不断向生命本真回归的妙玉!

  心灵的自由与不自由只有自己知道,外人只能看到她对待事物的不同姿态,而这姿态里蕴涵了微妙的心理成长,这姿态里透露着一个人的全部秘密。在前面栊翠庵品茶一节中,我们看到妙玉将贾母等“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而在此节中我们看到“妙玉送至门外,看他们去远,方掩门进来”。前面我们感受到的是冷漠,这冷漠来自于高傲,而正是这高傲扭曲了妙玉的心灵。后面我们感受到了温情与自然,因为这时妙玉的心里已经没有扭曲,有的只是不被搅扰的平静。而这样的一个细微的变化,这样一个细小姿态的不同包含了妙玉成长中的昨天和逐渐成熟了的今天,在这细小的变化中我们看到了心灵的困扰与自由。妙玉身处的大观园走向了颓废与衰败,但妙玉的心灵却走向了平静与喜悦。

  妙玉的悲剧仅仅只是命运的悲剧,这悲剧里虽蕴涵了全人类的不自由以及痛苦的挣扎,但在她的悲剧里我们还是看到了深刻的启示,因为一条崭新的路径,一条通往灵魂自由与极乐的路径在不妥协与无畏探索中生成,并坚定的将不幸的命运抛在了身后!妙玉向我们展现了心灵修炼的孤独过程,这个过程在平静浅淡中完成,但它却是生命内部的一个巨大革命,这过程展现了生命的成长与成熟,在妙玉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困惑与挣扎,在妙玉逐渐的成熟中我们看到了坦然与和谐。深刻的幸福源于自我的内心,命运可以将灾难降临在妙玉的头上,但它却夺不走妙玉心灵深处的平静与喜悦!而这从心底里溢满的喜悦,就是一切圣贤要告诉我们的关于生命的全部真理与奥秘,这就是佛陀要指给我们的涅槃境界,它是一种超越苦难命运、生死有限的绝对自由,完整的自由!

  如美玉般洁净的一颗灵魂,经过佛法的历练、孤独的探索终于化现出了无限的微妙。即使这块妙玉将会陷入泥沼之中,也无法改变她高洁的品质和夺目的光彩!开悟仅仅只是生命的一个起点,而不是最终的圆满!妙玉挣脱了生命的混沌走向了一个新的起点,而以后的一切都将是崭新的未知和自由!妙玉为自己精心浇灌着一颗圆满的种子,这颗珍贵的种子种在每个生命的最深处!让它霉烂或是发芽都取决于你!愿我们能从妙玉的悲剧命运里获得启示,让那颗圆满的种子以真实做为土壤,发芽、成长、茁壮!

  自由是一切宗教的最高归宿,是一切灵魂的最深护佑,是一切生命的至上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2 08: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子楼三首

其一

满窗明月满帘霜炒愚迎,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榆悼堡只为一人长。

其二

钿晕罗衫色似耻境烟,几回欲著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

其三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章婚道浆说白杨堪作臭慨迁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智能诗词翻译
燕子楼三首翻译
【注释】:
原序:
徐州故 张尚书有爱妓曰眄眄,善歌舞,雅多风态。予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予,酒酣,出眄眄以佐欢,欢甚。予因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欢而去,迩后绝不相闻,迨兹仅一纪矣。
昨日,司勋员外郎 张仲素缋之访予,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眄眄作也。缋之从事武宁军累年,颇知眄眄始末,云:“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眄眄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予爱
(纟贵)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

这里讲的是张仲素和 白居易两位诗人唱和的两组诗,各三首。燕子楼的故事及两人作诗的缘由,见于白居易诗的小序。其文云:“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 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余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余,酒酣,出盼盼以佐欢,欢甚。余因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欢而去,尔后绝不相闻,迨兹仅一纪矣。昨日,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绘之访余,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盼盼作也。绘之从事武宁军(唐代地方军区之一,治徐州。)累年,颇知盼盼始末,云:‘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即徐州)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余爱绘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张尚书名愔,是名臣 张建封之子。有的记载以尚书为建封,是错误的。因为白居易做校书郎是在贞元十九年到元和元年(803-806),而张建封则已于贞元十六年(800)去世,而且张愔曾任武宁军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最后又征为兵部尚书,没有到任就死了,与诗序合。再则张仲素原唱三篇,都是托为盼盼的口吻而写的,有的记载又因而误认为是盼盼所作。这都是应当首先加以辩正的。

(一)

张仲素这第一首诗写盼盼在十多年中经历过的无数不眠之夜中的一夜。起句中“残灯”、“晓霜”,是天亮时燕子楼内外的景色。用一个“伴”字,将楼外之寒冷与楼内之孤寂联系起来,是为人的出场作安排。次句正面写盼盼。这很难着笔。写她躺在床上哭吗?写她唉声叹气吗?都不好。因为已整整过了一夜,哭也该哭过了,叹也该叹过了。这时,她该起床了,于是,就写起床。用起床的动作,来表达人物的心情,如 元稹在《会真记》中写的“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就写得很动人。但张仲素在这里并不多写她本人的动作,而另出一奇,以人和床作极其强烈的对比,深刻地发掘了她的内心世界。合欢是古代一种象征爱情的花纹图案,也可用来指含有此类意义的器物,如合欢襦、合欢被等。一面是残灯、晓霜相伴的不眠人,一面是值得深情回忆的合欢床。在寒冷孤寂之中,这位不眠人煎熬了一整夜之后,仍然只好从这张合欢床上起来,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还用得着多费笔墨吗?

后两句是补笔,写盼盼的彻夜失眠,也就是《 诗经》第一篇《关雎》所说的“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地角天涯”,道路可算得长了,然而比起自己的相思之情,又算得什么呢?一夜之情的长度,已非天涯地角的距离所能比拟,何况是这么地过了十多年而且还要这么地过下去呢?

先写早起,再写失眠;不写梦中会见情人,而写相思之极,根本无法入梦,都将这位“念旧爱”的女子的精神活动描绘得更为突出。用笔深曲,摆脱常情。

白居易和诗第一首的前两句也是写盼盼晓起情景。天冷了,当然要放下帘子御寒,霜花结在帘上,满帘皆霜,足见寒气之重。帘虽可防霜,却不能遮月,月光依旧透过帘隙而洒满了这张合欢床。天寒则“被冷”,夜久则“灯残”。被冷灯残,愁人无奈,于是只好起来收拾卧床了。古人常以“拂枕席”或“侍枕席”这类用语代指侍妾。这里写盼盼“拂卧床”,既暗示了她的身分,也反映了她生活上的变化,因为过去她是为张愔拂床,而今则不过是为自己了。原唱将楼内残灯与楼外晓霜合写,独眠人与合欢床对照。和诗则以满床月与满帘霜合写,被冷与灯残合写,又增添了她拂床的动作,这就与原唱既相衔接又不雷同。

后两句也是写盼盼的失眠,但将这位独眠人与住在“张氏旧第”中的其他人对比着想。在寒冷的有月有霜的秋夜里,别人都按时入睡了。沉沉地睡了一夜,醒来之后,谁会觉得夜长呢?古诗云:“愁多知夜长”,只有因愁苦相思而不能成眠的人,才会深刻地体会到时间多么难以消磨。燕子楼中虽然还有其他人住着,但感到霜月之夜如此之漫长的,只是盼盼一人而已。原唱作为盼盼的自白,感叹天涯地角都不及自己此情之长。和诗则是感叹这凄凉秋夜竟似为她一人而显得特别缓慢,这就是同中见异。


(二)

原唱第二首,写盼盼抚今追昔,怀念张愔,哀怜自己。起句是张愔墓前景色。北邙山是汉、 唐时代洛阳著名的坟场,张愔“归葬东洛”,墓地就在那里。北邙松柏,为惨雾愁烟重重封锁,乃是盼盼想象中的景象。所以次句接写盼盼在燕子楼中沉寂地思念的情形。“思悄然”,也就是她心里的“锁愁烟”。情绪不好,无往而非凄凉黯淡。所以出现在她幻想之中的墓地,也就不可能是为丽日和风所煦拂,只能是被惨雾愁烟所笼罩了。

古时皇帝对大臣表示宠信,特许剑履上殿,故剑履为大臣的代词。后二句是说:自从张愔死后,她再也没有心绪歌舞,歌声云散,舞袖香销,已经转眼十年了。白居易说她“善歌舞,雅多风态”,比之为“风袅牡丹花”,可见她去伺候其他贵人,是不愁没有出路的。然而她却毫无此念,忠于自己的爱情,无怪当时的张仲素、白居易乃至后代的 苏轼等都对她很同情并写诗加以颂扬了。(《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是苏词中名篇之一。)

白居易的第二首和诗便从盼盼不愿再出现在舞榭歌台这一点生发,着重写她怎样对待歌舞时穿著的首饰衣裳。

年轻貌美的女子谁个不爱打扮呢?可是盼盼几回想穿戴起来,却又被另外一种想头压了下去,即:打扮了给谁看呢?想到这里,就只有流泪的份儿了。所以,尽管金花褪去了光彩,罗衫改变了颜色,也只有随它们去吧。“自从不舞《霓裳曲》”,谁还管得了这些。《霓裳羽衣》是 唐玄宗时代著名的舞曲,这里特别点出,也是暗示她的艺术之高妙。空箱的“空”字,是形容精神上的空虚,如妇女独居的房称空房、空闺,独睡的床称空床、空帷。在这些地方,不可以词害意。 张诗说“已十年”,张愔死于元和元年(806),据以推算,其诗当作于元和十年。白诗说“十一年”,当是“一十年”的误倒。元和十年秋季以前,两位诗人同在长安,诗当作于此时。其年秋,白居易就被贬出京,十一年,他在江州,无缘与张仲素唱和了。

在这首诗里,没有涉及张愔。但他并非消失,而是存在于盼盼的形象中。诗人展现的盼盼的精神活动,乃是以张愔在她心里所占有的巨大位置为依据的。


(三)

原唱第三首,写盼盼感节候之变迁,叹青春之消逝。第一首写秋之夜,这一首则写春之日。

起句是去年的事。鸿雁每年秋天由北飞南。徐州在洛阳之东,经过徐州的南飞鸿雁,不能来自洛阳。但因张愔墓在洛阳,而盼盼则住在徐州,所以诗人缘情构想,认为在盼盼的心目中,这些相传能够给人传书的候鸟,一定是从洛阳来的,可是人已长眠,不能写信,也就更加感物思人了。

次句是当前的事。玄禽即燕子。社日是春分前后的戊日,古代祭祀土神、祈祷丰收的日子。燕子每年春天,由南而北。逼近社日,它们就来了。燕子雌雄成对地生活,双宿双飞,一向用来比喻恩爱夫妻。盼盼现在是合欢床上的独眠人,看到双宿双飞的燕子,怎么能不发生人不如鸟的感叹呢?

人在感情的折磨中过日子,有时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所以前诗说“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而有时又变得麻木,觉得时间流逝很快,所以本诗说:“适看鸿雁洛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这两句只作客观描写,但却从另外两个角度再次发掘和显示了盼盼的深情。

后两句从无心玩弄乐器见意,写盼盼哀叹自己青春随爱情生活的消逝而消逝。 周邦彦《解连环》云:“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即从这两句化出,又可以反过来解释这两句。瑟以瑶饰,箫以玉制,可见贵重,而让它们蒙上蛛网灰尘,这不正因为忆鸿雁之无法传书,看燕子之双飞双宿而使自己发生“绮罗弦管”,从此永休”( 蒋防《霍小玉传》)之叹吗?前两句景,后两句情,似断实连,章法极妙。

和诗的最后一首,着重在“感彭城旧游”,但又不直接描写对旧游之回忆,而是通过张仲素告诉他的情况,以抒所感。

当年春天,张仲素从洛阳回来与白居易相见,提到他曾到张愔墓上去过。张仲素当然也还说了许多别的,但使白居易感到惊心动魄的,乃是坟边种的白杨树都已经长得又粗又高,可以作柱子了,那么,怎么能使得盼盼的花容月貌最后不会变成灰土呢?彭城旧游,何可再得?虽只是感今,而怀旧之意自在其内。

这两组诗,遵循了最严格的唱和方式。诗的题材主题相同,诗体相同,和诗用韵与唱诗又为同一韵部,连押韵各字的先后次序也相同,既是和韵又是次韵。唱和之作,最主要的是在内容上要彼此相应。张仲素的原唱,是代盼盼抒发她“念旧爱而不嫁”的生活和感情的,白居易的继和则是抒发了他对于盼盼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同情和爱重以及对于今昔盛衰的感叹。一唱一和,处理得非常恰当。当然,内容彼此相应,并不是说要亦步亦趋,使和诗成为唱诗的复制品和摹拟物,而要能同中见异,若即若离。从这一角度讲,白居易的和诗艺术上的难度就更高一些。总的说来,这两组诗如两军对垒,工力悉敌,表现了两位诗人精湛的艺术技巧,是唱和诗中的佳作。

( 沈祖棻程千帆)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更多
该古诗《【燕子楼三首】燕子楼三首全诗及翻译》来源于好工具,网址:https://www.hao86.com/shici_view_999bc243ac999bc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2 08: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 宋 ] 苏轼
原文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注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2 09: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鹊桥仙·扁舟昨泊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鹊桥仙·扁舟昨泊》是南宋词人吴潜的词作。词起笔三句叙事,过片写雨后情景,抒写了宦海浮沉的落寞心情。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鹊桥仙·扁舟昨泊

创作年代
南宋

作品体裁



作者
吴潜

词牌名
鹊桥仙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作品鉴赏
4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鹊桥仙

扁舟昨泊,危亭孤啸,目断闲云千里。前山急雨过溪来,尽洗却、人间暑气。

暮鸦木末,落凫天际,都是一团秋意。痴儿呆女贺新凉,也不道、西风又起。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①危亭:高亭。啸:见前岳飞《满江红》注①。

②凫(硒浮);水鸭,野鸭。

③呆:意同痴、呆。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宦海中的沉浮,恰如海的潮涨潮落,永无停息。尤其是在调迁频繁却无法担当大任、壮志难酬时,其落寞的心情更为沉重。此词抒写的就是宦海浮沉的落寞心情。

起笔三句叙事。词人说:扁舟昨天刚停泊,今天就来到高亭上,极目远望千里闲云。"闲云"也显出一股轻松之感。但是,他毕竟是来散心的,以解胸中郁闷,"孤"字见出他的孤独感,"目断闲云千里"也隐约透出念远、怀乡之意。作者的心情并不那么闲适,而较为复杂,有如夏末秋初的黄昏那和着凉意的热燥,使人并不好受。

"前山急雨过溪来,尽洗却、人间暑气"。天顺人意,降下一阵好雨!将那热燥一洗而空,仿佛人世间的一切尘垢连同自己那些莫名的烦闷也一洗而空。此词的"前山急雨过溪来"又加之"尽洗却",这样的心情表现得更为痛快。此时他的愁闷似乎散去了,他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过片写雨后情景。"暮鸦木末,落凫天际,都是一团秋意。"极目秋景一片高远,可是,暮色寒鸦却不无一种惆怅的意味,作者遂以"一团"来形容这秋意。"一团",即忧丝难理,烦躁中难堪的心境,委婉地表现出来。所以下面说:"痴儿呆女贺新凉,也不道、西风又起。"新秋的凉爽是可喜的,可是在不知不觉间,西风起了,节序便又推移了。这句是从苏轼《洞仙歌》:"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转化而来。表达出作者此时的情绪底蕴:他是在感叹似水的流年。以"痴区呆女"作反衬,益发显得悲凉。

唐柳宗元贬谪永州,写了一首诗叫《南涧中题》,苏轼谓此诗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终归还是忧。诗云:"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又云:"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鹊桥仙》中所表现的情绪虽然没有那么沉重,但节奏是相似的:忧中求乐,乐中有忧,乐尽忧来,心情虽一时得以开解,但终归抵挡不了忧愁的纠缠。这是一个欲有作为的士大夫在那不安定的调迁频繁的仕途中,所特有的心态。作者在不少词中写这种情况,感叹着"岁月尽抛尘土里"(《糖多令》)、"万事悠悠付寒暑"(《青玉案》)、"江湖自古多流落"(《满江红》)。读了那些词,回头再读这篇作品,对其思想感情能有个较切实的把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3 06: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赵姨娘对林黛玉的评价 你看懂了么
江山携手 2019-04-18   |  1097阅读  |  8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现在大家都应该看过这一部远近闻名的红楼梦吧,在红楼梦里面有一位赵姨娘,她可是很多人们所定义的坏女子的人,因为赵姨娘做了做了很多我们所看到的坏事,贾府的人们最怕的就是她就在贾政耳边吹枕边风,毕竟在贾府还是要贾政当家的,给贾政留下一个不是很好的印象,那个并不是一件什么妙事。



甚至还有的人说这么多的开始,最可恶的就是她要害林黛玉。以此来让贾宝玉一蹶不振。这样的她就可以在旁边坐收渔翁之利,最终能得到贾府的一些好处,其实大家看到这里就可以知道,这个赵姨娘已经坏到没边儿了,她连与世无争的林黛玉林妹妹都想害。其实我们只能看到表面,看不到他的内力,赵姨娘难道真的就像个林黛玉吗?难道他对林黛玉就没有别的感情吗?那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在红楼梦中一些小细节,会不会给我们不一样的答案?



林黛玉让她的小丫鬟雪雁到王夫人的屋里去取人参,正不巧正好遇上王夫人在午休,雪雁便在下房开始等王夫人醒来。可就在这个时候,赵姨娘看见雪雁,她把雪雁叫到了跟前,说要借雪雁的袄儿她房中的丫鬟小吉祥儿穿。赵姨娘是谁?他可是贾政身边的大红人啊,他连接件衣服都舍近求远的。真是没想到他会跟雪雁借衣服。其实赵姨娘跟别人也借不到衣服。



王夫人屋里的那些丫头们,基本都是王夫人的人。根本就不可能借衣服给赵姨娘的丫鬟。彩云虽然和赵姨娘是同伙,可是彩云是个大姑娘家啊,小吉祥儿还小两人的体型不一样。在剧中还有一个人叫做贾探春的人。从贾探春说话来看,他根本就不可能把衣服借给赵姨娘。就算借了,她在王夫人面前更加的说不清道不明了。还有我们的薛宝钗可谓是贾府中的活雷锋。只要是谁有困难他就帮谁。可是赵姨娘却不跟薛宝钗这种的小丫鬟换件衣服,难道赵姨娘也是了解薛宝钗的真实性格吗?还是摸清了薛宝钗的为人。



赵姨娘想到林黛玉,原来在赵姨娘的眼里,林黛玉终究是一个不一样的女孩,这是他用心观察的结果,她和林黛玉平时虽然没什么交往,可林黛玉终究是没有做什么损人利己的事情,这一点她还是心知肚明的,可赵姨娘怎么能害林黛玉呢。其实在这部剧中,虽然赵姨娘是为小吉祥儿件衣服,可是在这一个细节中,暗示了赵姨娘对林黛玉的真实的看法,她觉得她是个待人极好的女生,根本就不可能让她受伤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3 06: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姨娘去看黛玉,宝玉为啥要躲开?古代贵族家庭有一种关系很尴尬
2022-03-02 10:18:59 来源: 三顺的梦  举报
15
分享至
一般情况下,林黛玉和舅舅的侍妾赵姨娘,是一种互不干涉、互不来往的关系。两个人更像是一起生活在贾府中的两条平行线,谁也妨碍不到谁。



不过,有时候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之后,这两条平行线,便可能会脱离原有的轨道,出人意料地交叉在一起。比如那个寒冷的冬天,当贾宝玉在潇湘馆和黛玉说话的时候,忽然看到赵姨娘走了进来,极其亲热地问林黛玉:“姑娘这两天好些了?”

赵姨娘一直不喜欢林黛玉,她认为林黛玉太清高,从来不把自己和儿子贾环放在眼里。此时她忽然出现在潇湘馆,林黛玉也心知肚明,“她是从探春处走来,从门口过,顺路的人情”。

赵姨娘粗鄙,林黛玉清雅;赵姨娘愚昧,林黛玉聪慧;赵姨娘心术不正,林黛玉心地善良。这两个人之间,本来毫无共同话题。但不管怎么说,赵姨娘也是舅舅贾政的枕边人,林黛玉必须给她几分面子。所以,黛玉忙赔笑让座:“难为姨娘想着,怪冷的,亲身走来。”说着,又命丫头们赶紧倒茶。



此时的潇湘馆中,并非只有林黛玉、赵姨娘和几个丫头婆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贾宝玉。

按说,贾宝玉和赵姨娘之间的关系,比林黛玉要更近一些。赵姨娘是贾宝玉父亲的侍妾,是贾宝玉弟弟妹妹的生母,也是贾宝玉本人的庶母。此时赵姨娘进了潇湘馆,贾宝玉最不济也应该和她打声招呼啊,略微说上几句话,再找个理由出来。可事实并非如此——

(林黛玉)一面又使眼色与宝玉,宝玉会意,便走了出来。
见到父亲的爱妾,贾宝玉一句话都没有,而且立刻就躲了出去。难道,这就是古代贵族人家的规矩和应有的礼节?事实上还真是如此,古代贵族家庭,有一种最尴尬的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就是庶母和嫡子之间的关系。

妾通买卖,在贵族家庭是奴仆一样的存在,就算她们为丈夫生下了儿女,儿女是主子,她们依然是尴尬的半奴仆的身份。正妻所生的嫡子,则毫无疑问是正经八百的主子。然而,站在另一个角度看,庶母又像是嫡子的长辈。毕竟,她们服侍的人,是嫡子的父亲。



这两种看似矛盾,却又同时存在的关系,造成了庶母和嫡子之间不可避免的尴尬。他们谁才是“大”的?谁该先问候谁?在二十三回,还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细节。

彼时,因为贾元春下了一道谕令,让家中的弟弟妹妹搬进大观园。贾政不放心,就把儿子、女儿、侄女儿们叫过来,交代几句。贾宝玉来到父亲的房门口时,赵姨娘正站在那里。

原来贾政和王夫人都在里间呢。赵姨娘打起帘子,贾宝玉躬身进去。
为主子打帘子,是古代奴仆们的日常差事之一。此时赵姨娘身为贾宝玉的庶母,却要替贾宝玉打帘子,这无疑是因为她的身份,其实低于贾宝玉。贾宝玉根本不需要和赵姨娘客气。

此时在林黛玉的潇湘馆,赵姨娘是客,又是舅舅的爱妾,林黛玉要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赵姨娘。这样就让贾宝玉的处境有些尴尬,他是跟着表妹一起把赵姨娘当成客人,对她毕恭毕敬,还是该在她面前拿着主子的架子,就成了一个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贾宝玉还是越早躲开越合适。所以,赵姨娘进了潇湘馆,贾宝玉连句招呼都不需要给她打,只管走开去做自己的事,并没有什么问题。

不过,由这一件小事,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来,古代贵族家庭之间,庶母和嫡子之间颇为尴尬的关系,以及侍妾们的地位,其实低到令人难以想象,也难怪芳官敢骂赵姨娘“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儿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3 06: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赵姨娘对林黛玉的评价 你看懂了么
江山携手 2019-04-18   |  1098阅读  |  8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现在大家都应该看过这一部远近闻名的红楼梦吧,在红楼梦里面有一位赵姨娘,她可是很多人们所定义的坏女子的人,因为赵姨娘做了做了很多我们所看到的坏事,贾府的人们最怕的就是她就在贾政耳边吹枕边风,毕竟在贾府还是要贾政当家的,给贾政留下一个不是很好的印象,那个并不是一件什么妙事。



甚至还有的人说这么多的开始,最可恶的就是她要害林黛玉。以此来让贾宝玉一蹶不振。这样的她就可以在旁边坐收渔翁之利,最终能得到贾府的一些好处,其实大家看到这里就可以知道,这个赵姨娘已经坏到没边儿了,她连与世无争的林黛玉林妹妹都想害。其实我们只能看到表面,看不到他的内力,赵姨娘难道真的就像个林黛玉吗?难道他对林黛玉就没有别的感情吗?那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在红楼梦中一些小细节,会不会给我们不一样的答案?



林黛玉让她的小丫鬟雪雁到王夫人的屋里去取人参,正不巧正好遇上王夫人在午休,雪雁便在下房开始等王夫人醒来。可就在这个时候,赵姨娘看见雪雁,她把雪雁叫到了跟前,说要借雪雁的袄儿她房中的丫鬟小吉祥儿穿。赵姨娘是谁?他可是贾政身边的大红人啊,他连接件衣服都舍近求远的。真是没想到他会跟雪雁借衣服。其实赵姨娘跟别人也借不到衣服。



王夫人屋里的那些丫头们,基本都是王夫人的人。根本就不可能借衣服给赵姨娘的丫鬟。彩云虽然和赵姨娘是同伙,可是彩云是个大姑娘家啊,小吉祥儿还小两人的体型不一样。在剧中还有一个人叫做贾探春的人。从贾探春说话来看,他根本就不可能把衣服借给赵姨娘。就算借了,她在王夫人面前更加的说不清道不明了。还有我们的薛宝钗可谓是贾府中的活雷锋。只要是谁有困难他就帮谁。可是赵姨娘却不跟薛宝钗这种的小丫鬟换件衣服,难道赵姨娘也是了解薛宝钗的真实性格吗?还是摸清了薛宝钗的为人。



赵姨娘想到林黛玉,原来在赵姨娘的眼里,林黛玉终究是一个不一样的女孩,这是他用心观察的结果,她和林黛玉平时虽然没什么交往,可林黛玉终究是没有做什么损人利己的事情,这一点她还是心知肚明的,可赵姨娘怎么能害林黛玉呢。其实在这部剧中,虽然赵姨娘是为小吉祥儿件衣服,可是在这一个细节中,暗示了赵姨娘对林黛玉的真实的看法,她觉得她是个待人极好的女生,根本就不可能让她受伤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02:41 , Processed in 0.06968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