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妙玉===庄妙善太庙之中的通灵宝玉&不求大士瓶中露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8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17: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鸟影度寒塘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鸟影度寒塘》是宋代诗人黄公度的作品之一。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鸟影度寒塘

创作年代
宋代


文学体裁
排律

作者
黄公度

目录
1作者
2诗词正文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
宋黄公度

折叠编辑本段诗词正文
秋色满潇湘,天寒玄鸟忙。

数声离叠嶂,片影度横塘。

风翮抟寥廊,烟踪入渺茫。

乍随萍荇没,还共水云长。

冷浸千寻碧,斜侵两岸霜。

凝眸西塞远,疏点带残阳。
鸟影度寒塘
[ 宋 ] 林希逸

原文

一段秋容好,丹青欲画难。塘幽尘不到,鸟度影偏寒。

何处寻窠去,行人瞥眼看。云间寻旧侣,水底见飞翰。

鸥讶随波没,鹏思击水抟。佳人遥望处,误指镜中鸾。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林希逸

福州福清人,字肃翁,号竹溪、庸斋。理宗端平二年进士。善画能书,工诗。淳祐中,为秘书省正字。景定中,迁司农少卿。官终中书舍人。有《易讲》、《考工记解》、《竹溪稿》、《鬳斋续集》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8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17: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妙玉===庄妙常太庙之中的通灵宝玉&不求大士瓶中露【{金麒麟+麒麟送子+皇四子}】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954&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麒麟猫
[宋]林希逸
道汝含蝉实负名,甘眠昼夜寂无声。不曾捕鼠祇看鼠,莫是麒麟误托生。

风破寒江迟
[宋]林希逸
倚棹吟将息,江神听亦痴。阴犹凝未散,风欲破痴迟。飒飒声虽急,冥冥雾莫披。凌波疑有物,到晓尚多时。空使蜚廉怒,翻令帝子悲。沉湘人在否,唤起赋椒蓠。

题陈道古留远堂
[宋]林希逸
乾坤不毁易宁熄,风月常新诗岂亡。可但功名须久远,也知道味更深长。留题底要穷东野,取友何如贤季方。料得对床吟乐处,平章欧蔡到程张。

题郭进士所进万世宝鼎鉴
[宋]林希逸
学苦功深老更癯,储闱一念许渠渠。抡才合作金闺彦,忠国无踰宝鼎书。未见龙图携处士,但闻狗监荐相如。明时主相求贤急,指日香名入诏除。

题天风海涛
[宋]林希逸
亭后千寻屴崱峰,亭前万里见晴空。山藏落照生新月,海涨轻涛带晚风。世事浮云变今古,客游镵石遍西东。近檐溜雨霜皮柏,却是渠曾识晦翁。

题吴司户忠斋
[宋]林希逸
事业心期在汉廷,师生莫讶共斋名。当年取履封留者,入梦祇因住谷城。

题化龙桥碑
[宋]林希逸
桥以乡名曰万安,篆碑谁作曰溪干。化龙二字重修得,归鹤千年耐久看。钩画不凡非世有,精神欲动肯泥蟠。崇宁石在文尤古,虹笔相辉射斗寒。

隐几
[宋]林希逸
守定残书雪满头,眼前散尽好交游。重拈旧话无人会,纵有新知惹我愁。是圣是凡谁与辨,非心非物果何求。梦回隐几窗才白,远听林间唤雨鸠。

郡圃偶题
[宋]林希逸
曲阶倚杖行疏影,柳花度竹粘衣领。台根三两落残梅,时见幽禽窥野井。

邻园惠晚菊数月有花高大甚奇
[宋]林希逸
菊种虽殊多短短,忽传一种自比邻。围过传尺高七尺,开到初春始小春。团比盖擎身极瘦,碎如金散色常新。梅时得此真奇绝,更有清香细袭人。
麒麟猫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称谓




麒麟猫,原产美国,我国南方地区(分布在广东潮汕地区)也有。分短尾和长尾两种,以短尾为佳。短尾麒麟猫是目前人类已知的猫中最聪明的一种猫之一。古人认为麒麟猫是富贵招财的象征。麒麟猫聪明勇猛,常在猫群中居首领地位,有"猫王"之说。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麒麟猫

  • 特点

    较温和


  • 原产地

    美国

  • 品种

    短尾和长尾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麒麟猫原产美国,我国南方地区(分布在广东潮汕地区)也有。分短尾和长尾两种,以短尾为佳。[1]​短尾麒麟猫是目前人类已知的猫中最聪明的一种猫之一。较其他猫更善于捕鼠,饲养麒麟猫的家庭较少受鼠害困恼,因此古人认为其是富贵招财的象征。麒麟猫聪明勇猛,常在猫群中居首领地位,有"猫王"之说。



折叠编辑本段特点

麒麟猫特点是尾巴如闪电一样中断成斜的N字形或盘卷成S形,而短尾麒麟猫平常则是微微下垂,兴奋时会竖起。麒麟猫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一种猫,爱吃肉,部分生性凶猛,但大部分都是较温和,特点是尾巴短小而粗,具有较强的领地意识。只要善待它,它也会展现出温柔的一面。

猫已经被人类驯化了3500年(但未像狗一样完全地被驯化),现猫成为了全世界家庭中极为广泛的宠物。研究表明,猫不吃老鼠,夜视能力就

会有所下降,会长期丧失夜间活动的能力。德国海德堡大学有一份研究称老鼠体内有一种牛黄酸的物质,可以增强生物的夜视能力,而猫体内不能自己合成该物质,只能通过吃老鼠进行补充。另有以此为名的音乐剧,文学作品等。

麒麟猫的夜视能力与爪力都是十分了得的,尤其是公麒麟猫,力气相当大,加上它敏锐的听觉,任何老鼠都逃不掉,因此在群猫之中有着相当威武的领袖风范。麒麟猫是南方人喜爱的猫,长尾较常见,一般作为个体户开店必须养来捉老鼠的猫。而短尾麒麟猫则是南方人喜爱的宠物猫,数量比长尾麒麟猫稀少许多,更有绅士风范,短尾麒麟猫的特点是胸毛非常蓬松,毛如被肌肉撑开一般,有不易发现的条纹,但仍然为全身雪白。







参考资料

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
[ 唐 ] 杜甫

原文

何限倚山木,吟诗秋叶黄。

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

风物悲游子,登临忆侍郎。

老夫贪佛日,随意宿僧房。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8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17: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妻鹤子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梅妻鹤子,汉语成语,指把梅当作妻子,把鹤当作儿子,比喻隐逸生活和恬然自适的清高情态,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常见题材之一。

该成语出自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二》:“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復入笼中。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盖尝以鹤飞为验也。”用法为作宾语、定语;指隐士的生活。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梅妻鹤子


出处
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二》

目录
1成语解释
2成语出处
3成语用法
4成语辨析
5相关典故
6相关传说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解释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比喻清高或隐居。宋·林逋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终生不娶,人谓“梅妻鹤子”。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二》:“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

北宋处士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典出——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人事。后比喻清高或隐居时也作:梅鹤因缘、妻梅子鹤。[1]​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隐士的生活。

示例

兆熊说:‘像是像,不过,有最重要的一点不像。人家和靖居士是梅妻鹤子,你却是妻儿成群。’★唐浩明《曾国藩第一部·血祭》第二章四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辨析
近义词:鹤子梅妻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典故
折叠版本一
北宋的时候有个叫林逋的隐士,他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家境贫寒,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但他刻苦学习,发奋上进,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可是林逋生性恬淡,对功名利禄不屑一顾,他非常厌恶社会上那种阿谀奉承、追逐名利的风气。于是便在杭州西湖边的一座山中隐居起来,过着清闲自在的日子。

林逋擅长诗文,他作诗的时候,不用多加思索,大笔一挥就写好了,可是奇怪的是每次刚一写好,他读完后便立即撕掉。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抄下来留给后人呢?”林逋说道:“我现在隐居在山中,尚且都不想以诗出名,哪里还想过名扬后世呢?”

林逋的脾气非常古怪,既不娶妻,更不要孩子,但是他却特别喜爱梅花和仙鹤。他常常四处寻访,只要遇到好的品种,不管多贵,他都会买回来。闲暇的时候,他便一个人在院子里赏梅玩鹤。他有只仙鹤叫“鸣皋”,每次客人来访的时候,如果林逋不在,童子便打开笼子,“鸣皋”便会跑去给林逋报信,林逋看见“鸣皋”便回来会见客人。

周围的人知道后,都说林逋“梅妻鹤子”。

折叠版本二
宋朝时,临安(今杭州)有个诗人名叫林逋。他幼年时死了父亲,家境十分贫寒,但他读书十分用功。

林逋成年后,以学识渊博闻名于世,但他不慕名利,不愿为官,在西湖旁的小孤山盖了几间茅屋隐居起来。虽然小孤山离临安不远,但他一连二十多年没进过城。

林逋一生有三个爱好:诗、梅花和鹤。他觉得梅花高雅,傲霜斗雪,和自己的性格很像,因此他在房前屋后,遍植梅树,待到腊梅开放之时,阵阵花香,沁人心脾,令他十分陶醉。

而他爱鹤就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在他的家里,养了好几只白鹤。他常常把白鹤放出去,任它们在云霄间翻腾盘旋,林逋就坐在屋前仰头欣赏。白鹤飞累了,或饿了,就会再飞回来。

天长日久,白鹤和林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有时林逋出游,家里的童子将白鹤放出,白鹤在飞翔中看到林逋,就会到他的身边盘旋,久久不肯离去。

林逋常常驾着小舟到西湖的各个寺庙去玩,而在他出游的时候家中却经常有客人来。林逋就给家里的童子讲好,待有客来,就把白鹤放出,让白鹤来叫他回家。

一天,林逋正在西湖中荡舟,家里来了两个客人。童子开门迎客,请客人略坐片刻,说:“我叫白鹤去叫主人回来。”

说完,他唤来两只白鹤,说:“快去找主人,说有贵客到。”

白鹤听了,振翅飞去。两个客人正将信将疑,林逋划着小船回来了,两只白鹤也不停地在他的船边盘旋。两个客人见了,称赞这两只白鹤是鹤仙。

其实,这倒不是白鹤有灵,而是鹤跟林逋产生了感情,喜欢追踪林逋的足迹,如此而己。

后来,“梅妻鹤子”这一典故,用来表示隐居或清高。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传说
凡梅界人士都知道杭州有许多赏梅胜地,而且知道杭州西湖的小孤山有许多梅花,那里有放鹤亭及林和靖先生墓,北宋时代的著名诗人林逋(即林和靖)就长眠在那里。当年他在此植梅,写过不少咏梅佳句,还因“梅妻鹤子”的佳话传说而闻名古今。

据史料记载,林逋(公元967~1024),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出生于儒学世家,是北宋时代诗人。早年曾游历于江淮等地,后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之下,由于常年足不出户,以植梅养鹤为乐,又因传说他终生未娶,故有“梅妻鹤子”佳话的流传。直到今天,很多人都知道“梅妻鹤子”的故事,《辞海》关于“梅妻鹤子”条目这样记载的:

“宋代林逋隐居杭州西湖孤山,无妻无子,种梅养鹤以自娱,人称其“梅妻鹤子”。”

其实,林逋是以杰出的咏梅诗词闻名于世的。他隐居孤山,躬耕农桑并大量植梅,写出了不少咏梅佳句,其中《山园小梅》传出后脍炙人口,在诗词界引起了轰动: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这首诗不仅把幽静环境中的梅花清影和神韵写绝了,而且还把梅品、人品融汇到一起,其中“疏影”“暗香”两句,更成为咏梅的千古绝唱,引起了许多文人的共鸣。从此以后,咏梅之风日盛,如宋代文坛上的几位大家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杨万里、梅尧臣等,都写过许多咏梅诗词。苏轼甚至还把林逋的这首诗,作为咏物抒怀的范例让自己的儿子苏过学习。随着宋代咏梅风气的盛行,林逋之名与孤山梅花在文坛上也热了起来,出现了:“明月孤山处士家”(陶宗仪诗),“潇洒孤山半支春”(赵孟頫诗),“幽人自咏孤山雪”(文征明诗)等等,到了以后的明代,诗人王 猗又有“不受尘埃半点浸,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之句,这说明从北宋开始,由于林逋佳句的影响,确实把文人们的咏梅风炒热了起来。

其实,孤山之梅,在唐代即已见于白居易诗。当年白居易离开杭州后,曾作过一首《忆杭州梅花,因叙旧寄萧协律》:

三年闷闷在余杭,曾与梅花醉几场;

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

这证明杭州西湖的孤山在唐代即已有梅,但为什么后来林逋的诗掩过了白诗?这不仅因为在咏梅诗中林有许多好句,还因“梅妻鹤子”佳话的流传。此外,还与林逋的人品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背景有关。

40多年前在1961年3月21日的《光明日报》上,我国著名的诗词学家、浙江大学教授夏承焘先生曾发表过《东风世界话梅花》的文章,文中提到林逋的一些情况,大致的意思是:

林逋生前,隐居孤山,当时的杭州太守,每年都要以文字保荐,向林逋送去一些粟帛。林逋在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去世后,当时的皇帝宋仁宗特地赐了一个谥号给林逋,称为“和靖先生”,由此,林逋的名气就更大了……,这其中的原因是:原先的老皇帝宋真宗,正由于为了挽回自己在异族争战中失去的威信,而由大臣王钦若假造帛书放在宫门上和泰山上.闹了一场“天书封禅”的鬼把戏。后来,老皇帝宋真宗还真的率领文武百官,装模作样地跪接“天书”,在浊气冲天和腐败的朝政中,一些大臣与无耻文人便借“天书封禅”之机趋炎附势,呈献谀文。可见“天书封禅”的闹剧,在当时是怎样的不得人心,朝政的腐败又是多么严恶的一个社会问题!林逋对朝廷这种劳民伤财的乱政,是表示过不满的。

夏承焘先生还认为:林逋虽然隐居于孤山,但他并不是一个遗世绝俗之人。林逋死了以后,后来的皇帝宋仁宗之所以赐谥号称他为“和靖先生”,只不过是因他名气太大,由于他曾被人民和士大夫所敬重和钦佩,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至于林逋“无妻无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说法,完全是一种传说,是一个佳话故事而已。尤其是今天在我们全国梅界,更要弄清楚这一历史上的传说和故事。这里要提请注意的是:当今杭州的作家、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王旭烽女士在其江南知性之旅第二集《绝色杭州》一书里,特地写到了“处士林和靖”,她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很有意味的话:

“都说林和靖终身不娶,方有‘梅妻鹤子’之说,我却终有疑惑:那个终身只爱草木禽羽的人,果然能写出《长相思》来吗?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难平’。

想来,处士林和靖也是有眼泪的,也是有爱情的。梅可爱,鹤可爱,但终究是人最可爱。我曾从杭州地方史专家林正秋先生处得知,林和靖果然是有爱情的,不但有爱情,而且还有婚姻,不但有婚姻,而且还有后代,后代大大的多,一分又为二了。一支在浙江奉化,人丁兴旺。另一支更了不得了,飘洋过海竟到了日本,到了日本还不算完,竟又成了日本人制作馒头的祖先,这几近乎传奇了。但奉化和日本二支林家,前些年又在杭州胜利会师,摄相于孤山祖先梅下,有林教授挽臂为证。这实在是货真价实的寻根文化了,至于它在学术上经不经得起千锤百炼,要靠史家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我,却是希望隐士有后的。绝人情爱的隐士,终不如增人情爱的隐士更可信呢……”

这段文字既抒情,又合乎常理的把长久以来关于林逋终身未娶,在孤山隐居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传说,用以上事实作了澄清,纠正了过来,为林和靖先生还了正常人的人情味……[2]

参考资料
1.梅妻鹤子  . [2023-12-23]
2.关于“梅妻鹤子”佳话的传说  . [2023-12-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8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18: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写五代在唐宋前?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为什么妙玉称槛外人?为什么妙玉赞文是庄子的好?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9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1】



2.2.3 千年铁门槛
关于太子、定王、永王的下落,现在看到的史料和时人记录说法很多,真假莫辨。比如南北太子案,无论在北被杀,还是在南被抓,都说太子被满清杀了,但从红楼梦我们看到:太子隐居,活到白头了。

定王,我们先看一段史料,计六奇《明季南略》卷三中的“三皇子纪”,记载的定王事,这段文字不长,全文摘录如下:

顺治八年冬月,有人出首,三皇子在民间,擒捉至马督府审问,皇子自书供云:
云庵,系崇祯第三子,名慈焕,年二十岁。
兄慈烺,即东宫,同为周后所生。弟慈灿,田妃生。
焕居景仁宫,乳母邓、蒋。八岁就外傅,讲读官傅、张。
贼犯都时,先帝托予于张近侍及指挥黄贵,送周皇亲家,不纳。
潜藏民间,为闯搜出。随营到山海关,闯败,携之潼关。
随营至荆、襄,遇左良玉战,闯败散,即随左营,改姓黄,称为黄贵叔。
左兵为黄得功所败,黄蜚掳左兵船,杀贵,张近侍以实告,蜚秘其事。
明年五月,得功亡,蜚携走太湖。遇江西乐安王,蜚托之。王携往孝丰,遇瑞昌王。乐安往闽,以予托瑞昌转藏。
九月,诣于潜乡官余文渊家,假称宋座师公子。
有湖广人陈砥流,时相亲密。砥流改名李玉台,算命浪迹,得太平府乡友夏名卿重义,即与名卿同至于潜来接。
予在陈监生家,监生与文渊说知而别。予改姓孙,名卿以女字之。
四年十二月,余文渊与知县不和,前事遂露,行文太平,查不获。
五年五月朔,予削发为僧,号云庵,或称一鑑,或称起云。砥流亦忽张忽李,随口应人。浪迹江北各庵。
砥流访知宁国府(注:宁国府,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相当今之安徽省宣城、宁国、黄山等地,距南京仅一百公里。朱元璋复改为府,属南直隶。)秀才沈辰伯好义,六年七月,同予往访,遇于船中。
一老秀才吕飞六善诗文,辰伯即托飞六留家读书。
八年闰二月,辞别沈、吕二人,与砥流复到夏家。
三月完姻。因夏贫苦甚,自租乡村空屋一间居住,度日维艰。
四月,与砥流议,得芜湖借银二十两,买细茶,同徽客汪礼仙往苏州卖。礼仙与常州人杨秀甫、吴中虎丘相识,茶卖毕,同到常州。
秀甫言周介之是好人,到其家住几日。介之又言路迈是好人,即往谒路迈。临行时,送吴中诗扇一、其母银五钱。在路迈家住几日,将回夏家,不意吴中私作假札,贾利不遂,因出首于抚院。
抚院差官先到宁国沈、吕二家,跟寻至芜湖,即获砥流。予挺身出,随抚院差官赵行,于途遇江宁赵同知、当涂某知县,带到太平,随到江宁也。
计六奇比定王仅大十岁,是亲身经历这段历史之人,他在这段记录后提出了几个疑问,并写道:“事固有不可度者,存疑可耳。”落款时间为“辛亥七月二日书”,是1671年。

还有时人陆圻的《纤言》,记录同此文几乎一样,仅有个别字的差别。要么抄录自同一个来源,要么得到了嫌疑皇子的供状抄本,抄出来的结果当然几乎一样。

如果时人计六奇、陆圻这些读书人都能得到供状抄本,那么作者的家族和朋友圈更能得到。在当时的江南士子朋友圈,真假皇子案、朱三太子案等肯定是大家都普遍关注的事,既然是官府捉拿、审问,又有供词,必经过文吏之手,势必流传到这些文人之间,不足为奇。

红楼作者要写这样一部巨著,显然有他的信息渠道,以作者对崇祯和明朝皇室的熟悉和亲密程度,应该在众多真假皇子的案件信息中能一眼看出真伪,显然红楼作者认为这是真正的定王事件,请看:

宝玉生日第二天,看到妙玉的字帖“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直跳了起来,大惊小怪。袭人晴雯等见了这般,不知当是那个要紧的人来的帖子。然后对“槛外人”写了那么一大段,有没觉得奇怪呢?

宝玉因“槛外人”不知该回复何字,要去问黛玉,我们现在很容易明白,是其子。

却由岫烟告诉原故:“他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他若帖子上是自称‘畸人’的,你就还他个‘世人’。畸人者,他自称是畸零之人。你谦自己乃世中扰扰之人,他便喜了。如今他自称槛外之人,是自谓蹈于铁槛之外了。故你如今只下‘槛内人’,便合了他的心了。”

这里有个明显错误:“五代、唐、宋”,把唐写到五代之后,太明显!你不用想作者会犯这样低级的历史常识错误,这也不是抄书者能轻易抄反的,明显是作者故意的。红楼梦读过多遍后,看到这种错误,就知道作者在提醒读者,上下文里,有次序要反一下。哪里?

这两句:终须一个土馒头,纵有千年铁门檻。

铁门檻:把檻的木,换成铁的,鑑,是“鉴”的繁体字。

一个,铁门檻:一鑑!

看三皇子供词:予削发为僧,号云庵,或称一鑑,或称起云。

我看的《明季南略》是竖排繁体字,所以一眼就看出来了。

红楼梦中用定王出家后的名号“一鑑”,告诉我们妙玉是定王。

而且后面连续用了四个“槛”,是否故意提醒?我们心知肚明。

再看宝玉表现:

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嗳哟了一声,方笑道:“怪道我们家庙说是铁槛寺呢,原来有这一说。”

铁槛寺、原来有这一:再次强调“一鑑”。

一声、一说:两个“一”,还是重复强调。

看出“一鑑”,所以醍醐灌顶。

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黛玉是庄,妙玉就是庄之子。

故又或称为畸人:《庄子·大宗师》“畸人者,畸於人而侔於天。”敢说自己齐天的人,是什么人!

畸零之人:不容于世的、孤零零的、多余的人,前朝皇子很贴切。这也是香菱之“菱”的来源,作者指他们都是畸零之人。

《明季南略》记载的这个三皇子,与定王、妙玉信息相符:

顺治八年被捕时,年二十岁。定王1644年出逃时十三岁,相符。

顺治五年五月初一,削发为僧时十七岁。17回请妙玉来荣府时十八岁,刚好衔接,这也是在红楼梦中妙玉比黛玉、湘云大七八岁的原因。妙玉亲自入了空门,是定王因抓捕,不得不入空门逃命,所以妙玉是带发修行,不是自愿出家。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同黛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都符合定王。妙玉的师父临终遗言,说他不宜回乡,是父亲临终之言吧,是定王无家可回啊。

贼犯都时,周奎闭门不纳,潜藏民间,为闯搜出。随营到山海关,闯败,携之潼关。随营至荆、襄,遇左良玉战,闯败散,即随左营。后归黄蜚,黄蜚是水师总兵。这些都与其它史料能互相佐证。而且与黄蜚秘其事,很明智,当时皇子只要出现,就会被杀,要么像北太子被满清杀,要么像南太子为南明不容,无论真假都只有死路一条。这也是太子、定王、永王虽然在弘光、隆武、永历时都活着,却不敢露面的原因。当然在这几朝中间有空白期,应该也有不愿露面的原因,就像崇祯剑砍长平时所说“汝何故生我家!”再如计六奇等不少当时人的书中表达的运数已尽的天命观,几个孩子突遭巨变,父母惨死,心理上承受不住,有类似想法不愿出头也正常。这或许也可回答计六奇的犀利之问:弘光已覆,黄蜚有定王,为何奉义阳王号令入太湖?

定王被满清抓捕后,以假皇子的罪名杀害。满清杀的每个皇子,包括多起朱三太子案,无论真假,都是假冒皇子的罪名,必须死!必须假!把人类的虚伪丑恶与胜王败寇表现的入木三分。定王是三个皇子中死得最早的,年仅二十岁。所以妙玉结局正是“香销金鼎”。



点击下一个:妙玉的名字为什么妙?还有玉?+ 贾母为什么说《玉簪记》的《琴挑》?+ 妙玉在正面故事中的身世:妙常!反面呢?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07 13: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8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18: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妙玉的名字为什么妙?还有玉?+ 贾母为什么说《玉簪记》的《琴挑》?+ 妙玉在正面故事中的身世:妙常!反面呢?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11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2】



2.2.4 妙玉名由来
红楼梦中名字带玉的不下十人:贾宝玉、甄宝玉、林黛玉、林红玉、妙玉、茗玉、玉官、玉爱、玉钏儿、蒋玉菡等。但除了宝玉、黛玉,其他演员都出场不多。在十二钗正册中,只有黛玉、妙玉。

妙玉之名:玉,显然随黛玉;妙,应该来自妙常。

按宝玉说的耗子偷香玉的笑话,黛玉才是真正的香玉。作者把香给了湘云、香菱,把玉给了妙玉。

陈妙常,南宋高宗时人,本是官宦人家的小姐,自幼体弱多病,父母将她舍入空门,削发为尼。妙常好学,诗文琴棋俱佳,十五岁后,病体早愈,容光焕发,艳丽照人,身穿袈裟,如下凡仙子。

妙常为世人所知,是因南宋著名爱国文人张孝祥,成全了她与潘必正自由恋爱的婚姻,为文士们津津乐道。后来其故事被明代高濂创作为著名戏剧《玉簪记》,广为人知。红楼梦中也提到此戏,54回,贾母带着众人听戏时说“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琴挑》是戏曲经典名段,第一句便是“月明云淡露华浓”,妙常上场说“抱琴弹向月明中”,她弹的琴曲名《潇湘水云》,由郭沔创作于蒙古南侵之时,南宋灭亡前夕,“每欲望九嶷,为潇湘水云所蔽”,深感国事飘零,对山河残缺无限感慨,借水光云影,寄眷念之情。九嶷山是虞舜之葬地,贤明之化身。贾母只说《琴挑》,读者是否看到“月明”?妙常弹的琴曲,既有黛玉之潇湘和虞舜,又有湘云,更有异族入侵、国家将亡之痛。所以《玉簪记》和妙常跟红楼梦有关系。

《玉簪记》对妙常的身世背景做了改编:金兵南侵,少女陈娇莲在逃难中与家人失散,入金陵女贞观为道姑,法名妙常。这个改编后的身世,应该是《玉簪记》被红楼梦引用的直接原因,与妙玉扮演的定王太契合了:陈娇莲名中“莲”字,同香菱之英莲,随黛玉之芙蓉;也是金兵南侵,逃难,与家人失散,进入金陵地区,简直如出一辙。只是把女贞庵的尼姑,改成了女贞观的道姑,但几乎没影响,都是出家。而真实人物陈妙常“本是官宦人家的小姐,自幼体弱多病,父母将她舍入空门”的这些素材,正好作了妙玉在正面故事中的身世。

所以妙玉这个角色,用了妙常的“妙”字,是作者故意留下痕迹,让读者能看到《玉簪记》中的妙常,在金兵南侵时,恓惶逃难,失去家人的悲惨。看《玉簪记》第四出《遇难》:

你看!你看!听奔雷,惊飞电。
马和旗,枪和剑,浪滚风翻。
孤身遭变,便死又难,念娘儿怎生割舍,地北天南。
……
(金兵猖獗叫嚣:)
你看那人慌鼠奔如波走,谁敢来争斗!
弓刀齐摆开,枪剑分先后。
把都儿们!你看锦绣江山咱统守!锦绣江山咱统守!
……
哭啼啼泪眼枯干,叫娇儿在何方追赶。
叫不应愁恨冲天,死和生教我怎生打探。
莫不是生投人、死投鬼,逃得过今朝难。
野树深山,孤身遭变,便死又难。
念娘儿怎生割舍,地北天南。
……
乱纷纷地滚天翻,软怯怯孤身羞面。
雁声孤月露江烟,莺啼怯风愁雨怨。
到如今谁投奔?水程长,山程远,地冷云寒。
看着看着,便泪流满面……。定王逃难之时、满清抓捕之际的遭遇,不正如此吗?

我一向对戏剧中的弱智剧情、白痴逻辑侧目冷对,包括经典戏剧《窦娥冤》。“自家张驴儿。可奈那窦娥百般的不肯随顺我。如今那老婆子害病,我讨服毒药与他吃了,药死那老婆子,这小妮子好歹做我的老婆。”张驴儿以得到窦娥做老婆为目标,却采用下毒的方式,要毒死蔡婆婆,却被亲爹误喝,结果窦娥成为替罪羊被冤杀。那如果毒死的不是亲爹,正是蔡婆婆,张驴儿的小目标能实现吗?毒死了人,面目乌黑,仵作岂能放过?官府岂能不究?汤是窦娥做的,张驴儿端的,出了人命,不是窦娥,便是自己,要被杀头,那么窦娥做老婆的目的显然不能达成,张驴儿为什么要这样干?就这智商,这货活该先打光棍儿,然后明正典刑!官府岂能容这种人活在世上?

光棍儿用手指头想事儿,无脑乱来,不顾逻辑,那太医出身的人总该知书达理吧?看赛卢医,因蔡婆婆来讨二十两银子的欠债,便拿绳子把老人往死里勒,完全不顾职业习惯。被张驴儿父子看到救了,太医明知杀人未遂,又有现场人证,却不立马卷包走人,而选择了坚守职业岗位。这种职业操守和等待警察的勇气,让人莫名其妙,但随着张驴儿来买毒药,马上就“名其妙”了:做坏人也要坚持到底,在把毒药卖给张驴儿之前,怎能不顾剧情发展只顾自己逃命?否则让编导怎么往下编?因为如果是其它药店、医生,一是不会卖毒药给张驴儿,二是在命案发生后会出来作证:毒药是张驴儿买的。那千古窦娥冤还怎么冤?不杀窦娥,不足以平民心!窦娥不死,编导怎么向广大观众交待?

就这剧情,居然感天动地!怪不得后来窦娥都受不了了,大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我知道戏剧都是编的,但我们可以编的更贴近人类嘛,别让人怨天怨地的。

戏剧基本遍体鳞伤,那经典名著就好了?看《西游记》,我一见那些妖怪就来气儿:白骨夫人有言在先,“唐僧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那你们只要抓到唐僧,不管三七二十一,无论胳膊大腿屁股蛋,先咬一口嘛,就一口!你千年修行的目标便可实现,对如此重大的妖生目标,居然迟迟不开口?非要上笼蒸、下锅煮,岂有此理!小白龙吞唐僧的白马,没听说先上笼蒸的。沙和尚在流沙河上吃过客,项下骷髅悬九个,没听说先下锅煮的。你们是妖怪吔,沙僧都骂你们妖怪,更要符合妖怪的行为规范,生吞活吃,应该在第一时间,张开你的血盆大口,咬他!

退一万步说,你就要下锅煮,那抓回洞里先扔锅里啊,你家缺水还是缺柴呀?却要自己先吃醉酒睡死过去,对长生不老的终极目标,竟然视同儿戏!真给妖怪丢脸!就你们这智商,再修炼千年,也不配做人!你看人做事,斩尽杀绝,不留后患,坏事做尽,仍要流芳百世,杀人如麻,还称千古圣君,这是什么境界?慢慢学吧,妖怪!

我对把斗战胜佛封给猴子,而不是封给一个人,没有任何意见,禽兽在很多时候比人强,我从不否认。但对猴子的战斗力越看越怀疑:路上遇到的不少妖怪,本是天上神仙的坐骑、童子之类,猴子却自己摆不平,每每上天去求助,我就纳闷:这猴子当年是怎么闹的天宫?

但《玉簪记》不同,基本没有剧情硬伤,可能是有真实事件在前的缘故,情节也相对简单,而且文字简练,优美典雅。

妙玉续诗,一挥而就,这像张孝祥的作诗风格。张孝祥平素作诗,都是一挥而就,一气呵成,杨万里说他“诗酒淋漓”。

张孝祥的《过洞庭》,悠然心会,妙处难说,成为词中经典: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他曾在抗金名将张浚的席上赋词一首,《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
……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张浚读后,深受感动,为之罢席。

张孝祥和王十朋一样,也是宋高宗钦点的状元,也是坚定的主战派,采石矶大捷的虞允文,是其同年兼好友。张孝祥上书为岳飞辩冤,被秦桧所恨,诬陷其父,投入狱中百般折磨。秦桧真是下三滥!

王十朋在红楼梦中也有。44回,众人看《荆钗记》,黛玉说:“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当然黛玉此话另有所指,是对宝钗说的,并非讽刺王十朋,也非讽刺宝玉。其实《荆钗记》跟历史上的王十朋没什么关系,只是借用了他的名字,因为王十朋名气很大,被称当代伟人。力主抗金,荐用张浚、刘锜等宿将。宋孝宗评价他是“南宋无双士,东都第一臣”。

《玉簪记》、《荆钗记》,张孝祥、王十朋,红楼梦中引用这些人,不难看出有国难思忠臣之意,他们身后还站着岳飞、张浚等良将。



点击下一个:为什么巧姐常跟湘云、妙玉一起出现?+ 二丫头怀里抱着谁的小兄弟?+ 李方进著《张先生传》,王士元是定王吗?谁给孙子取名朱钰宝?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07 13: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8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18: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玉簪记 - 明代戏曲作家高濂作品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玉簪记》是明代戏曲作家高濂创作的传奇剧本。

该剧写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冲破封建礼教和道法清规的约束而相恋结合的故事。金兀术南侵,少女陈娇莲在逃难中与母失散,入金陵女贞观为道士,法名妙常。府尹张于湖赴任经过,曾向妙常挑逗,但为所拒。女贞观主潘法成之侄潘必正会试落第,亦来女贞观。陈、潘二人经过茶叙、琴挑、偷诗一番曲折后,终于私自结合。事为观主觉察,乃逼必正赴试。登程之日,妙常追至江边,雇船赶上,哭诉别情。后潘生登第得官,路出金陵,迎娶妙常归家团聚。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玉簪记

作者
高濂


类别
传奇剧本

创作年代
明代

目录
1内容简介
2作品目录
3创作背景
4人物介绍
5作品鉴赏
6作品评价
7演出情况
8版本信息
9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开封府丞的女儿陈妙常,因避靖康之难,在途中与母亲相失,入金陵女贞观出家。观主的外甥潘必正应试落第,耻于还乡,来访观主,就借住在观中。潘必正见妙常貌美,随生爱慕之心,妙常也很留情,各以琴声诉心意,终成欢好。后被观主发现,对潘必正严加训诫,逼他早应会试,潘必正无奈只得乘舟而去。陈妙常不敢当面相送,便私雇小船追上,以玉簪赠潘,潘也以鸳鸯扇坠回赠,相泣而别。潘至京会试及第,做了官,始回金陵与陈妙常成婚。 [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目录
第一出标目        第八出 谈经        第十五出 破虏        第二十二出 促试        第二十九出 诳告
第二出 命试        第九出 会友        第十六出寄弄        第二十三出追别        第三十出 情见
第三出南侵        第十出手谈        第十七出 耽思        第二十四出占儿        第三十一出回观
第四出 遇难        第十一出闹会        第十八出叱谢        第二十五出奏策        第三十二出重效
第五出 投庵        第十二出下第        第十九出 词媾        第二十六出相宽        第三十三出 合庆
第六出 假宿        第十三出求配        第二十出 诡媒        第二十七出擢第       
第七出 依亲        第十四出幽情        第二十一出 姑阻        第二十八出 设计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古今女史》上载:“宋女真观尼陈妙常,姿色出众,诗文俊雅,张于湖授临江令,宿观中。见妙常,以词挑之,妙常亦以词拒之。后妙常与于湖故人潘法成私通融洽。潘密靠于湖,以计断为夫妇。”《玉簪记》大致取材于此。 [2]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玉簪记
玉簪记
陈娇莲(陈妙常)

陈娇莲是个孤门弱女,经战乱,入空门成为道姑陈妙常,后与书生潘必正相爱,最终成为状元夫人。她不同身份的变化贯穿了整个故事,也是这“人生三部曲”展示了陈娇莲敢于冲破道教束缚、追求美好爱情的气度。娇莲是个二八少女,有青春、有美貌、有才情、有智慧,这决定了她不可能在空门中终老一生,道家的清规戒律不能压住她青春的跃动,所以在遇到才学相貌俱佳、风流倜傥的观主侄子潘必正后,就与之倾心相爱了。但妙常选择对象不是盲目的,她不是见人就爱,更不是良莠不分。张于湖也算温文尔雅,但他人过中年,又言语轻薄,根本引不起妙常的爱欲。至于那无赖王公子,更让妙常不屑一顾,只有书生潘必正才燃起妙常的熊熊爱火。一遇到爱情,所有的宗教礼法都统统抛弃了,妙常作为一个道姑,开始拘于道家戒律,后又;中破道家戒律,说明追求情爱是人之本性,不管是在俗世,还是在道观,爱情发生了,便是什么都阻挡不住,任何清规戒律都泯灭不了人性,泯灭不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婚姻的青春之心。

潘必正

潘必正是个多情的书生,他敢于去爱,不顾妙常道姑的身份,要娶她为妻,不是始乱终弃,而是以婚姻为目标,求长厢厮守:这是真性情之爱,也是此人物形象光辉之处。为了爱情他主动追求,虽然在姑母的逼迫下,无奈进京赶考.但此处并不见他像《墙头马上》裴少俊般的软弱,而是想办法留下来,甚至在妙常送他的时候,他想要妙常跟他一起走。面对爱情的阻力,他并不束手待缚,而是主动争取,最后考取功名,成功迎娶娇莲。堂堂状元在张二娘的茅舍中完成婚礼,也表现他不拘于礼法,敢破礼法的真性情。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作品主题
玉簪记 戏剧
玉簪记 戏剧
《玉簪记》中写的书生潘必正和道姑陈妙常的恋爱故事,在民间早有流传,根据这个故事改编成的小说戏剧很多,但这些小说戏剧大都立意不高,只是把潘必正和陈妙常的结合作为一件文人才女的风流韵事来描写。高濂的《玉簪记》基本情节沿自小说《张于湖传》,某些场面的处理也受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的影响,但它以陈、潘的爱情情节故事为主要线索,突出陈妙常青春的觉醒,着重描写了她为追求爱情,敢于冲破封建礼教和宗教清规戒律的越轨行动,使这个形象脱离了色情描绘的庸俗趣味,蕴含着争取个性解放的新义,导致作品主题思想的升华。

《玉簪记》通过“尼姑思凡”这一题材,展现了崭新的时代意义。高濂生活的时代是明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发展,新的观念、新的意识猛烈冲击腐朽的思想与传统的时代。李贽提倡的“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明灯道古录》)的个性解放思想,像漫漫长夜的流星闪电,迅速划破长空,给黑暗社会注入强光,给青年男女莫大的激励。尼姑尚且不满空门禁钢,世俗青年男女不满封建礼教束缚,大胆追求人性欲望的势头就可想而知《玉簪记》所表现的正是作者所处时代的崭新的爱情观;观众从陈妙常的苦闷与追求中,不但看到明代“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道德教条的罪恶,同时也看到人们不甘束缚,要冲脱枷锁的强烈欲望,高濂通过陈妙常追求爱情的一系列喜剧性行动和爱情的胜利告诉观众,面对艰难与阻力,敢于大胆追求是实现爱情的正确途径,这种写法,比“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写法有更切实的意义。

折叠艺术特色
该剧置爱情主人公于艰难困境中进行刻画。为使一对青年男女相遇邂逅成为可能,戏一开场,作者便以金兵南犯,人们纷纷逃难展开一个动荡不安的背景。原先的宦门之女陈妙常,就是在这兵荒马乱的处境中与亲人失散的。由于孤身只影,陈妙常不得不遁入空门,投奔金陵女贞观为道士。潘必正一上场就是一个“两度长安空涮洒”(再次落第),“羞惭满面,难以回家”的哀伤者,他想到“久居武林,不是长策”,于是到女贞观投靠他的姑母:女贞观观主,一对互不相识的青年男女就在这种不幸的“哀境”中得以相处,得以相互了解,并产生爱情。如果没有这种兵荒马乱的背景和“两度长安”的不幸,陈妙常和潘必正的这段情缘就不可能发生:如果说陈妙常与潘必正的爱情发展是一个洋溢着喜剧性的艺术结构,那么,困于寺院、寄人篱下所构成的“哀境”,则成为反衬这一喜剧结构的背景。

该剧着重表现主人公悲喜交织,时喜时悲的喜剧性心理在传统观念中,佛寺、道观被视为修身养性的“净土”。然而,就存这块“净土”中发生了尼姑思凡的新奇事。这一选材与写法,跟一般闺阁佳人靠丫环递简搭线写法相比,实在别开生面,富有喜剧性潜能。作者不单纯表现人物的悲哀和处境的艰难,而是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学“以哀写乐,倍增其乐”艺术传统,着力表现爱情主人公逆境之中悲喜交织,时喜时悲的矛盾心理。

潘生下第,满目哀伤,抵女贞观后意外发现一位“修容光彩,艳丽夺人”的陈妙常,并热情地得到她的抚慰,于是潘生感到“山云一片带愁飞”,禁不住由衷的喜悦。尤其当陈妙常主动约他品茶,茶座上潘生大胆挑情的时候,不管是情男还是痴女,以往的哀愁早已抛在九霄云外。这是“以哀写乐,一倍增其乐”的开始。两相见面,互诉情肠,给他们的寂寞生活带来无比欢乐,但面对现实,陈妙常深知自己的处境,于是喜得越快,愁便更多。一首《潇湘水云》曲,抒发了妙常心中的几多忧恨,几多凄楚。没想到,就在妙常边弹边叹的时候,潘生突然进来,妙常不觉一惊,转眼便觉得格外光明,浑身喜悦。喜又有什么用,陈妙常毕竟是尼姑,潘必正毕竟寄人篱下,更主要的是两人还不清楚对方心里藏着什么。于是,潘生弹一首《无妻曲》进行挑逗。陈妙常听后明其用意,接着和了一首抒发“空门孤冷”的《广寒散》。分明是男有情女有意,当潘生彻底亮出心底之爱时,陈妙常突然说要告到观主处。潘生毕竟是个精明人,即时当面“一跪”(既是求义是拜),于是立即赢得“旦扶起科”这喜剧性极强的举动。就在观众为之捧腹的时候,潘生也来个假作告辞。陈妙常听后生怕赎罪不够,赶快说:“潘相公,花阴深处,仔细行走。”潘生深知此话的分量,于是急回首,以“借一灯行”作借口,企图得寸进尺、顺水推舟。没想到,陈姑娘并不放肆,急急转身把门关。门关以后,妙常又懊悔得很,于是只好躲在帘内细声而又深情地呼“潘郎,潘郎!……”这一连串时喜时哀,时真时假,对比性极强的动作出现,怎不令人绝倒。剧情发展至此,潘生完全清楚妙常的心底,但由于相思过度,终于病倒了。从此开始,剧情转入新的哀境,新的哀境一旦出现,又意味着新的大喜即将到来。

作者通过《耽思》、《叱谢》、《词媾》三出戏,极写情人心中的困苦和哀伤,以及他们在困扰中逐渐冲脱封建枷锁和寺院清规的束缚,终于在这“圣洁清幽”的女贞观里自作自主,“成就了凤友鸾交”,“鸾交”之后潘生立即遭到驱逐。于是,较之以往更为痛苦的情境出现了。《玉簪记》就是在这种一哀一喜,一喜一哀,环环相扣的强烈对比中,推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沉思,令人愉悦的喜剧场面,最后潘生高中,女贞观里重会玉簪,“哀境”完全变成了喜境,作者苦心经营的“以哀写乐”的目的完全达到。 [3]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评价
祁彪佳:“摘其字句,可以唾玉生香。”

折叠编辑本段演出情况
该剧于1996年8月11日,由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首演于逸夫舞台。剧本改编薛允璜,导演胡越、童薇薇,作曲朱立熹,唱腔设计陈钧,舞美设计顾大良、谢同妙、浦立,灯光设计金长烈,服装设计张豫美。钱惠丽饰潘必正,陈颖饰陈妙常,胡敏华、章海灵饰法成,裴燕饰王公子。这台古典抒情喜剧的演出,剧场效果热烈,海内外观众给予广泛好评,北京《戏剧电影报》上的评介文章,称赞该剧“新方陈酿别有味”。尤其是钱惠丽的表演,借鉴学习川剧的喜剧手法之后,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舞台上三大块推移平台的艺术处理,也是个相当成功的创造。《剧本》月刊1997年5月号发表了《玉簪记》文学剧本,1999年6月,《中国戏剧》(总第505期)发表了胡越写的“越剧《玉簪记》导演札记”一文。 [4]

折叠编辑本段版本信息
《玉簪记》自问世以来,明清两代刻本不少。这些版本多分藏各处,或流落海外,得见非易。文献记载中有以下版本:

明万历间继志斋刻本,二卷,国图藏。插图见周芜《中国版画史图录》《金陵古版画》。《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之影印,1956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黄裳校注本即以此本为底本,用汲古阁刻《六十种曲》本为校本,插图亦采自此本。黄裳在后记中提到“这里用的底本即是继志斋本。因为它是较早的、近于原本的一个本子。其他的一些明本,都是极难得见、几乎是孤本的秘笈的本子,无从一一借校,现在就用汲古阁本进行校勘。因为汲古阁本在明代诸本刊行最晚,是经过一些细密的校订后后的比较完整的本子。”可见《玉簪记》明代诸刻本流传稀少之一斑。

明万历间文林阁刻本,二卷。与鄙藏本同版。民国时藏北平图书馆,于四九年与中央图书馆书齐携至台湾,藏于台湾“中央图书馆”,后转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即当今海内外公藏著录唯一的一部。见台湾“中央图书馆”善本特藏书目。

明万历间长春堂刻本,二卷,傅惜华旧藏,今归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又见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图书馆。插图见傅惜华《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

明万历间刻白绵纸印本,二卷,首标作:《三会贞文庵玉簪记》,藏者未详。

明万历间世德堂刻本,二卷,日本长泽规矩也(注一)藏。长泽规矩也上世纪二十年代来中国访书,以五十圆的价格购于琉璃厂路南“保古斋”。购前书曾为徐森玉、赵万里看过,二人均有意购藏,尚在偕价中,售者私下为多卖钱,被长泽氏捷足先登,致事后误传抢了赵氏的书,起了龌龊,长泽请了桥本向徐森玉解释也无济于事。见长泽规矩也文《中华民国书林一瞥》。

明万历间黄德时还雅斋刻本,二卷,白绵纸印本,郑振铎旧藏,现藏国图。郑氏得此书颇费曲折,前后历时达三十年,得后曾为之作长跋。附录于后,可见郑振铎先生爱书之真性情。见《西谛书话》。

明万历间萧腾鸿刻本,二卷,傅惜华旧藏,今归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插图见傅惜华《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观化轩刻本,二卷,上海图书馆藏。见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

明末新都青藜馆刻李卓吾评本,前南洋中学藏。

明崇祯间苏州宁致堂刻本,二卷,日本宫内省图书寮藏,此本收入《传奇四十种》内。

明末汲古阁原刻初印本,二卷。封面题作:“玉簪记定本”。

汲古阁刻《六十种曲》所收本。题:《重校玉簪记》,系重刊万历间文林阁刻本,首叶题:“绣刻玉簪记定本”,无图。

明刻清印本《新刻重会女贞观玉簪记大全》,二卷,上海图书馆藏。

清康熙间内府抄本,二卷,国图藏,残存下卷。

清乾隆十年(1745年)抄本,怀宁曹氏旧藏,今归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清乾隆间修文堂辑印《六合同春》所收本,二卷,据萧腾鸿本重印,国图、北京大学图书馆均藏。

附:国图藏黄德时还雅斋本郑振铎书跋。

新镌女贞观重会玉簪记二卷明高濂撰明刊本二册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高濂字深甫,号瑞南,浙江杭州人。明代戏曲作家。具体生卒年代不详,大约生活在明万历年间,作传奇《玉簪记》、《节孝记》两种及《雅尚斋诗草》初二集、《芳芷栖词》二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8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18: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巧姐常跟湘云、妙玉一起出现?+ 二丫头怀里抱着谁的小兄弟?+ 李方进著《张先生传》,王士元是定王吗?谁给孙子取名朱钰宝?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3】



2.3 巧姐是永王
巧姐经常不动声色地跟湘云、妙玉一起出现:

21回第一次写湘云来贾府,给宝玉梳头,说到四个珠子,其后巧姐出痘疹。

29回五月初一,清虚观打醮,凤姐问巧姐的寄名符,张道士用茶盘托了来,又用茶盘托出宝玉的通灵玉,托进红色金麒麟,湘云的饰物是金麒麟。初六第二次写湘云来贾府,和翠缕说阴阳雌雄的话,可巧捡了这个金麒麟。

41回在进栊翠庵之前,“忽见奶子抱了大姐儿来,大家哄他顽了一回”。栊翠庵品茶是妙玉第一次出场,却在妙玉前,巧姐忽然出现,这都是作者精心的安排。然后写了一大段啰里啰嗦的话:

那大姐儿因抱着个大柚子顽的,忽见板儿抱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丫鬟哄他取去,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与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他才罢。那板儿因顽了半日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些面果子吃,又忽见这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顽,且当毬踢着顽去,也就不要那佛手了。

看到啰嗦,就是作者在强调什么,仔细看:佛手。

巧姐哭着闹着要佛手,是告诉我们,巧姐这个人后来去了南方。佛手是南方才有的特产,在浙江、福建、两广、云南等南方地区才有,北京、长安等北方地区都没有。

前面有妙玉出现在十二钗正册的先例,再看到巧姐出现在正册中,我们已经不感到奇怪了。虽说巧姐是宁荣两府草字辈唯一的女儿,但她每次出场基本都是只露个面,因年龄幼小,几乎没存在感。

从巧姐的判词和曲子看,势败家亡,遇到恩人,救了性命,荒村纺绩。在十二人判词中,大部分是林中挂、雪里埋、大梦归等死亡的谶语,好点的是探春、惜春这样骨肉分离、皈依佛门但留得性命的结局,而巧姐是唯一被救后过上正常生活的人,虽然荒村耕织,不比大富人家,却是大众生活,这点不容忽视。

15回秦可卿出殡,王熙凤在弄权铁槛寺之前,带着宝玉秦钟,进了一个村庄歇息更衣,这等小事,却写了一大段,就要注意了。

只见炕上有个纺车。宝玉又问小厮们:“这又是什么?”宝玉问小厮,也是作者问读者,要读者注意纺车。

只见一个约有十七八岁的村庄丫头跑了来,宝玉的表现是“陪笑”。二丫头说“我纺与你瞧”,是给读者瞧,纺车,和一个十七八岁的村庄丫头,纺与你瞧,我们应该想到第五回判词图谶的巧姐图画:荒村野店,美人纺绩。

秦钟强调:“此卿大有意趣”,是要读者强烈注意此卿。

临行赏钱,庄妇等来叩赏,内中并无二丫头,是说明二丫头不用叩赏。“凤姐并不在意,宝玉却留心看”,强调凤姐,让读者留心看:只见迎头二丫头怀里抱着他小兄弟,同着几个小女孩子说笑而来。宝玉表现奇怪:“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以目相送”,跟宝玉有情、云雨之人,往往是染指皇权或有皇权资格的人。但这个二丫头似乎对宝玉这个皇权并不在意,安心过农家生活。

这又是用预演之法,预演凤姐之女巧姐后来的荒村农家生活。二丫头预演巧姐,或者说巧姐就是二丫头,就是四个朱子中的小兄弟,永王,年龄最小的一个:崇祯十五年三月二十一日,册封皇四子为永王,田贵妃生,甫十龄,妃久病请封,且云“恐不及见”,故亟慰之。

清初朱三太子案不下十起,基本都是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帜反清,直至康熙六十年,仍有人尊奉“朱三太子”的名号与满清对抗,所以“朱三太子”更多地起到一个旗帜、大明正朔的感召作用。

《鸡林旧闻录》、孟森的《明清史论著集刊》等书都引用了李方进所著的《张先生传》一文。张先生即四皇子,李方进与之相识二十余年,而不知其身世。李方进做过饶阳县官,康熙四十五年冬,已解任家居,张先生来访,聘为西宾,教几个孙子读书。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四月初三,与张先生在书房下棋时,被官兵锁拿。李方进受牵连,被流徙三千里,康熙庚寅(1710年)冬月,书此文于流放地新城。

张先生者,初不知其何如人也。癸亥春(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得晤于路氏筵上。见其丰标秀整,议论风生,因私询其从来。主人曰:“姓张,号潜齐,浙中名士也。学问渊博,写作兼优,而且工于手谈,精音律。今为张氏西席。”
可见山东众人对张先生在浙江化名王士元都不知。被捕讯问时:

“你家教书先生是何人?”予曰:“先生姓张,名用观,系南方人。于二十年前,在东平州张家设教,曾认识。后于前年十二月,伊父子来至吾家,谆言寻馆度日。予有孙数人,从他读书。”
“他在南方姓王,山东姓张,你不知么?”余曰:“一毫不知。”
李方进所记张先生当堂供述到浙江的经历如下:

吾乃先朝皇子朱慈焕,原封定王。事到今日,不得不说实情。
崇祯十七年流贼围困京城,先皇帝交于王内官,往民间藏匿。及城破,王内官献之闯贼。闯贼又交于杜将军。未几,吴三桂同清兵杀败流贼,各自奔逸。贼中有一毛将军,带吾到河南地方。弃马买牛,种地年余。清朝查捕流贼紧急,伊遂抛吾而逃。时吾年甫十三,自往南行。至凤阳,遇一老乡绅王姓者,曾为先朝谏垣,细询根基,执手悲泣,留在伊家。余遂改姓王,偕伊子同学读书。又数年而王官病,吾年十八九,乃从江而南,举目无亲。到一禅林,大士前削发为僧,苟延岁月,偷生度日。后游于浙,止一古刹中。有胡姓者,余姚人也,亦明时宦裔,俱来寺中,与我谈经论文,愕然大咤曰:“子有如此才学,何为流于空门!”乃延至其家,改换衣帽,劝吾蓄发。伊居室之旁,有小园半亩,茅屋数间,俾吾住其中,后又以女妻焉。
《清实录》中记为四皇子,无朱慈焕、定王之词。种地年余、年甫十三,也符合四皇子年龄,而非定王。下文审讯官钦差穆旦,在《清实录》中为吏部侍郎穆丹。

四皇子在浙江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书为生。“王士元”反过来念“原是王”。后经朋友介绍,到山东张岱霖等人家中教书,改名张用观。他对自己身世守口如瓶,却按朱家传统,取名按木火土金水五行排辈,为儿子取名的字都含“土”,给孙子取名朱钰宝。

在山东抓捕后,经初审,奉康熙上谕,解往浙江,交穆丹审讯:

二十二日到杭州,在贡院质审。上坐者钦差见宰穆旦,次镇杭将军,次两江督,次浙闽督,次苏抚于,次浙抚王,共六大人。
问先生曰:“你是王士元么?”先生曰:“吾本姓朱,名慈焕,改名王士元是实。”又问:“你既是朱某,朝廷待汝不薄,何为谋反呢?”曰:“吾数十年来,改易姓名,冀以避祸耳。今上有三大恩于前朝,吾感戴不忘,何尝谋反?”又问曰:“甚么三大恩?”曰:“流贼乱我国家,今上诛灭流贼,与我家报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孙,从不杀害,二也。吾家祖宗坟墓,今上躬行祭奠,命人洒扫,三也。况吾今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买军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吾因年荒米贵,在山东教书度日,居近通衢,密迩京城,尚敢有谋反之事乎?”
见判语云: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不辟,以息乱阶。细询李某,坚供不知情,正在伊家捉获,且住有年余,说不得不知情。合以知情而不出首之例,流徙三千里。旨内又云:着穆旦多加兵丁,沿途防护,将朱某带至京中,问明正法。
七月十二日登舟起解,从此与先生不获会面矣。季秋十七日进都,先生送刑狱,予在户圏。


点击下一个:巧姐为什么名巧?+ 谁是真正的朱三太子?+《清实录》中的朱三太子、王士元、朱钰宝 + 《红楼梦》中为什么没提到《桃花扇》?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07 13: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8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20: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江月
- 360国学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宋·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收起
《西江月·顷在黄州》宋·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数语桥柱上。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收起
《西江月·重九》宋·苏轼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收起
《西江月·梅花》宋·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收起
《西江月·平山堂》宋·苏轼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收起
《西江月·别梦已随流水》宋·苏轼
别梦已随流水,泪巾犹裛香泉。相如依旧是臞仙。人在瑶台阆苑。花雾萦风缥缈,歌珠滴水清圆。蛾眉新作十分妍。走马归来便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8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20: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江月
- 360国学
《西江月·送别》宋·苏轼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旧官何物与新官。只有湖山公案。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使君才气卷波澜。与把新诗判断。
收起
《西江月·咏梅》宋·苏轼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渡波清彻映妍华。倒绿枝寒凤挂。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
收起
《西江月·真觉赏瑞香二首》宋·苏轼
公子眼花乱发,老夫鼻观先通。领巾飘下瑞香风。惊起谪仙春梦。后土祠中玉蕊,蓬莱殿后鞓红。此花清绝更纤秾。把酒何人心动。
收起
《西江月·闻道双衔凤带》宋·苏轼
闻道双衔凤带,不妨单著鲛绡。夜香知与阿谁烧。怅望水沈烟袅。云鬓风前绿卷,玉颜醉里红潮。莫教空度可怜宵。月与佳人共僚。
收起
《西江月·坐客见和复次韵》宋·苏轼
小院朱阑几曲,重城画鼓三通。更看微月转光风。归去香云入梦。翠袖争浮大白,皂罗半插斜红。灯花零落酒花秾。妙语一时飞动。
收起
《西江月(送钱待制)》宋·苏轼
莫叹平原落落,且应去鲁迟迟。与君各记少年鲁。须信人生如寄。白发千茎相送,深杯百罚休辞。拍浮何用酒为池。我已为君德醉。
收起
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8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20: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 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2023-11-23 22:21:10 来源: 一起学诗词 西藏  举报

分享至



杜甫 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
何限倚山木,吟诗秋叶黄。




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




风物悲游子,登临忆侍郎。




老夫贪佛日,随意宿僧房。





献长沙王侍郎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献长沙王侍郎》是唐代诗人杜荀鹤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属于中国古典诗词。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献长沙王侍郎

创作年代
唐代


作品体裁
七言律诗

作者
杜荀鹤

目录
1诗词正文
2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诗词正文
文星渐见射台星,皆仰为霖沃众情。

天泽逼来逢圣主,辞林盛去得书生。

云妆岳色供吟景,月浩湘流递政声。

美化事多难讽诵,未如耕钓口分明。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实妄。初贫寒,读书九华山,与顾云、殷文圭等为友。累举进士不第,后归隐山中十五年。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时危世乱,复还旧山。宣州节度使田頵辟为从事。天复三年,出使大梁。值頵兵败,遂留大梁。天佑元年,朱温奏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曰而年。荀鹤工近体诗,于晚唐自成一体。初及第时,自编歌诗为《唐成集》三卷。今存《杜荀鹤文集》三卷。《全唐诗》编诗三卷。
悼王侍郎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




《悼王侍郎》是宋代诗人张九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称

    悼王侍郎

  • 创作年代

    宋代


  • 作品体裁

    五言律诗

  • 作者

    张九成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诗词正文

气郁芝兰秀,心虚水镜明。

吁谟三代学,献纳万人英。

未遂平生志,空余后世名。

江湖添老泪,落日照铭旌。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张九成(1092-1159),字子韶,号无垢居士,祖籍开封,徙居钱塘(今浙江杭州)。高宗绍兴进士。官至权礼部侍郎兼侍讲,因反对和议被贬。著有《横浦先生文集》。





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
[ 唐 ] 刘禹锡

原文

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

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

自吟白雪诠词赋,指示青云借羽翰。

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



致政王侍郎

司马光〔宋代〕

弱冠献奇策,居然终贾才。赋成平乐馆,歌奉柏梁杯。

丽藻留昭世,英游隔夜台。土中埋美玉,谁见不兴哀。






[url=][/url]





司马光 [url=][/url]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1618篇诗文 ► 568条名句





《资政王侍郎南京留守》

诗人 梅尧臣朝代 宋词体裁

本文链接 https://shici.911cha.com/poem_ODh3Yw==.html

百世兴王地,乘时已建都。
离宫万户寄,京邑四方模。
尹以名臣择,朝仍宿哲俞。
果资卿属重,将俾国人苏。
迎饯车交辙,奔驰士结途。
许嗟人惠夺,宋迟德恩敷。
日月天闱近,山河地势趋。
压城隋柳密,开苑汉池枯。
文物希前代,讴歌得大儒。
邹枚迹虽古,宾从岂今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17 03:14 , Processed in 0.0587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