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甄英莲香菱秋菱&湘灵鼓瑟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3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15: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字七字诗 一七令《酒》
高山仙人掌
2015-04-13   |  3428阅读  |  1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酒。

    琼浆,醪芬。

    钓诗钩,忘忧君。  

    杜康空桑,仪狄传薪。  

    刘伶锸随身,李白赖清樽。

    茅台镇蜀宜宾,兰陵香杏花村。

    青梅英雄天下论,诗云鹿鸣宴嘉宾。

    西凤曲剑南春,泸州窖古井深。

    张旭书意酣,苏轼对月斟。 

    杨雄偏爱,陶潜最亲。 

    壶中物,打刺孙。
 
    金波,玉液。 

    春。 

    注:

    刘伶锸随身――刘伶竹林七贤之一,容貌甚陋,放情肆志。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

    打刺孙――元朝的建立,蒙古人对酒的称呼也为汉族所用。“答刺孙”,又写作“打刺孙”,蒙古语,即酒。

    金波、玉液、春――比喻美酒。

    宝塔诗,又叫一字七字诗,诗句由一个字至七个字组成,所以又叫做一七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3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推荐到新浪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香菱在《红楼梦》中的影射作用,她的历史原型是谁?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7-08-29 22:21:58)
标签: 香菱 陈圆圆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逻辑怪  至真斋主


香菱在《红楼梦》中的影射作用,她的历史原型是谁?

香菱原名甄英莲,是线索人物甄士隐的女儿,“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列于金陵十二钗《副册》首位。甄英莲一出场,癞头和尚见了她便哭起来,并且向甄士隐说:“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又说:“舍我罢,舍我罢!”甄士隐以为癞头和尚在说疯话,就抱着女儿撤身进去。癞头和尚指着甄士隐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是在为甄家及甄英莲的未来命运做谶语,甄家和甄英莲的悲惨命运就这样注定了。在癞头和尚说甄英莲“有命无运,累及爹娘”这句话处,甲戌本有四条眉批:

“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

“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订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

“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

“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

第一条批语提示我们,本书虽然只写甄家及甄英莲的悲惨命运,而他们的悲惨命运是国家子民悲惨命运的代表,有无数“忠臣孝子”、“仁人志士”、“词客骚人”因此蒙冤而死。第二条批语提示我们,本书表里皆有寓,切不可只看表面敷衍的故事,本书也不是只写感情、情爱等。第三条批语提示我们,诸葛亮为匡扶汉室、一统江山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为迎回被金人掠走的徽钦二帝却壮志未酬蒙冤而死,如今江山又沦陷了。这暗示了本书的时代背景是明末清初。第四条批语提示我们,本书虽写的是“贾家”,实际上是假借贾家在写国家,用“以家喻国”的写作手法隐写改朝换代的史实。

《红楼梦》中的一些重要人物都有一重或多重影射作用,也都有历史原型。那么甄英莲在《红楼梦》中有何影射作用?她的历史原型是谁?搞清楚了这些问题,对认识《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会有很大帮助。

一、香菱作为线索人物之一,究竟有何影射作用?



香菱在《红楼梦》中的影射作用,她的历史原型是谁?




《红楼梦》第一回就写到英莲被拐,英莲四岁那年的元宵节在社火花灯节上,家仆霍起因要小解,将英莲放在一户人家的门槛上,致使被拐子拐走,之后甄家被隔壁葫芦庙的大火烧为灰烬,爹娘再也无迹可寻。



作者在这里用了大量的隐语和伏笔:丢失英莲的仆人叫霍起,谐音“祸起”,之后葫芦庙大火烧了甄家,大火又谐音“大祸”。那么这究竟是一场什么大祸呢?



对于这场“大祸”,甲戌本有一重要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很显然,这里的“南直召祸”即是指清军在南方诸省的大屠杀。因为“南直”是只有明朝才有的专有地名,清时是没有“南直”的,故这里的大火即是指清军入侵时所带来的战火。而“葫芦庙”着火,将一片“竹篱木壁”烧得犹如“火焰山一般”。“葫芦”谐音“胡虏”,即指清军。而“竹篱木壁”的隐喻则是指朱明天下。竹谐音朱,朱中藏木字,且明末及南明的几位皇帝,大多都是木字辈。



在这场大祸中,英莲影射华夏儿女,大汉子民。他们从天朝上国的天之骄子,一步步被迫害为逆来顺受,随波逐流,被命运无情摆布,奴性十足,神情呆滞的“顺民”。而其父甄士隐与“胡虏”为邻,不居安思危,还接济居住在葫芦庙里的贾雨村,身陷危险而不自知,最终引火烧身。甄士隐本人倒是跟了一僧一道出家去了,也顾不得自己的女儿流离失所,为奴为婢,香消玉殒……



甄士隐一走了之,英莲被拐之后的遭遇却更加坎坷:拐子将英莲养至十二、三岁,将其卖给冯渊(谐音“逢冤”),第二日又将英莲卖予“呆霸王”薛蟠。两家争抢,薛家势强人多,将冯渊打了个稀烂,抬回家三日便死了。英莲成了薛蟠的小妾,薛宝钗为其取名香菱。后薛蟠娶的正妻夏金桂,又将香菱名字改为秋菱。从英莲到香菱再到秋菱,莲花般高洁的女儿一再被贬低身价,最后连“香”字都配不上了。秋金肃杀,秋天的菱角,哪里还有花?秋菱的“秋”字与书中金秋赏月时的“秋”隐喻相同,暗指清人对汉人的残害并窃据华夏江山。



香菱的悲惨命运影射华夏的很多子民被皇太极的大清拐去为奴,丢了莲花般的娇贵,失了英勇豪迈之气。原来英气逼人、傲气凌风的莲花,沦落为受尽凌辱的菱花。再遭吴三桂出卖,失了菱花最后的香气,只落得秋天的菱角般粗陋不堪。最后受尽清人的凌辱和屠戮,香消玉殒,批书人不由得一声长叹:真应怜也!



香菱位列金陵十二钗《副册》首位十分贴切。

二、香菱取自哪个历史人物原型?

香菱在《红楼梦》中的影射作用,她的历史原型是谁?


《红楼梦》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香菱的美貌:

1、第八十回回目:《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王道士胡诌妒妇方》直道香菱之美。

2、香菱天生眉心一点米粒大小的胭脂痣,这是富贵的面相,亦是为其被拐十多年后仍被门子认出埋下伏笔。另外这里也是在写香菱之美:眉心之痣是美人痣,何况还是胭脂痣?那得多美啊?这里点出香菱是美人。

3、书中描写冯渊在见到香菱之前,“酷爱男风,不喜女色”,结果见到了香菱,立刻非她不娶,而且还改变性取向,“立誓再不交结男子,也不再娶第二个了”。

4、薛蟠在人群之中一眼看中身穿粗布衣服的香菱,并为了她不惜将人打死。

5、周瑞家的和金钏都说香菱长得像蓉大奶奶,就是秦可卿,而秦可卿是兼林黛玉和薛宝钗二人之美,可想而之香菱之美。

6、脂砚斋对香菱的评价:“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袭平,所惜者青年罹祸,命运乖蹇,足为侧室,且虽曾读书......”

香菱的历史原型也一定是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我们还是回到《红楼梦》第一回,重新品味癞头和尚说英莲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这句话,同时再思索甄士隐家的“大祸”。大火明明不是英莲放的,如何却说她累及爹娘呢?这小小的英莲,到底承受了多大的祸事呢?这些问题的答案与香菱的人物原型有关。大诗人吴伟业曾写就一首七言歌行体诗《圆圆曲》,其中前两句是: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冲冠一怒为红颜”说的是明臣吴三桂闻听他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下霸占后,一气之下打开山海关投靠了清人,并联合清军打败了李自成,让清人占据了明朝江山。陈圆圆带来的祸应该足够大了吧?但她确实没有什么错,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她的平生遭遇也真是应怜。

香菱在《红楼梦》中的影射作用,她的历史原型是谁?
(陈圆圆)

陈圆圆(1623-1695),原姓邢,名沅,字畹芬。明末清初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货郎之家,少女时便艳惊乡里。因家贫父母将其寄养于经商的姨夫家中,时逢江南年谷不登,重利轻义的姨夫将陈圆圆卖给苏州梨园。陈圆圆色艺双绝,名动江左。她善演弋阳腔戏剧。初登歌台,扮演《西厢记》中的红娘,人丽如花,似云出岫,莺声呖呖,六马仰秣,台下看客皆凝神屏气,入迷着魔。陈圆圆“容辞闲雅,额秀颐丰”,有名士大家风度,每一登场演出,明艳出众,独冠当时,“观者为之魂断”。

据李介立《天香阁随笔》记载:江阴贡修龄之子贡若甫曾以重金赎陈圆圆为妾,然陈圆圆不为正妻所容。而贡若甫的父亲贡修龄在见到圆圆后,非常吃惊地说:“此贵人!”“纵之去,不责赎金。”陆次云在《圆圆传》中,称赞陈圆圆“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曾跟陈圆圆有婚约的冒襄在《影梅庵忆语》中赞美道:“其人澹而韵,盈盈冉冉,衣椒茧,时背顾湘裙,真如孤鸾之在烟雾。是日演弋腔《红梅》,以燕俗之剧,咿呀啁哳之调,乃出之陈姬身口,如云出岫,如珠大盘,令人欲仙欲死。”

崇祯时,田贵妃的父亲田弘遇为了讨好崇祯帝,下江南选美。田弘遇将选来的名妓陈圆圆、杨宛、顾秦等献给崇祯帝。其时战乱频仍,崇祯帝无心逸乐。田弘遇就把陈圆圆占为己有。一日,吴三桂在田府遇见陈圆圆,吴三桂被陈圆圆的美貌迷倒了。田弘遇就把陈圆圆送给吴三桂,这样陈圆圆就成了吴三桂的小妾。

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吴三桂本欲归降李自成,却因得知李自成手下刘宗敏掳走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夺回陈圆圆。自此引狼入室,大明江山尽丧于清人之手。

关于陈圆圆之死,无可靠的正史可考,一说吴三桂受封平西王,欲正式封陈圆圆为正妃,但被陈圆圆拒绝了。后吴三桂别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对吴三桂的爱姬多加陷害冤杀,陈圆圆遂独居别院。陈圆圆失宠后对吴三桂渐渐离心,吴三桂曾阴谋杀她,陈圆圆得悉后遂乞削发为尼,从此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绣佛。

后来吴三桂在云南宣布独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直至清末,寺中还藏有陈圆圆小影二帧,池畔留有石刻诗: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只有泪沾衣。

香菱在《红楼梦》中的影射作用,她的历史原型是谁?

陈圆圆生于莲花的故乡,死于莲花池,用莲花来比喻她再合适不过了,但她的一生始终是被糟践,没能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故作者让薛宝钗将甄英莲的名字改为香菱。

香菱一生遭遇坎坷,几经拐卖,不由自主。每次际遇的改变,她都没有反抗过,只是随波逐流,任人摆布。难怪作者称她为“呆香菱”。而陈圆圆在动乱中,亦是不能自主,任凭争夺。

薛蟠为了香菱将人打死,吴三桂为了陈圆圆亦害死无数生灵。再加上吴三桂另娶悍妻,对应书中夏金桂,平生际遇与香菱实在相似。

癞头和尚说香菱“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实际上是在暗喻陈圆圆。陈圆圆一生得遇三位称王称帝的人物,自是有命,但平生际遇如此坎坷,又是无运。“累及爹娘”暗喻华夏江山沦丧,华夏子民遭殃。

香菱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身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两地为土土,两地孤木是个“桂”字。书中对应夏金桂,暗指吴三桂。既然遇到了吴三桂,陈圆圆自然是不得善终了,她的故乡就是生莲花的地方,投莲花池而死,自是香魂返了故乡。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3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英莲名字的文化内涵及改名的玄机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7-05-08 22:50:53)
标签: 甄英莲 香菱 薛宝钗 夏金桂 薛蟠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至真斋主



《红楼梦》中人物的名字都不是随意起的,如果把人物的名字结合他们的命运、性格、立意等思考,在名字里都暗藏玄机。例如,贾宝玉有影射玉玺的立意,秦钟影射警世钟,冯渊谐音“逢冤”预示着他遭逢冤屈的命运,卜世仁谐音“不是人”寓意冷酷无情,等等。有的人物名字还有多重含义,比如甄英莲的名字谐音“真应怜”,是对她悲惨命运的揭示和感叹。另外,“英莲”还有花文化内涵。英莲是父母给起的乳名,在元宵节看社火花灯时,因家奴霍启看护不当,四岁的英莲被拐子拐走。拐子把英莲养到十二、三岁,要卖给冯渊,中途却被薛蟠抢去做了小妾。英莲到了薛家后,宝钗给她改名叫香菱。薛蟠娶了夏金桂后,香菱又被夏金桂改名叫秋菱,而且饱受虐待。英莲的名字两次被改预示了她的命运轨迹,我们不得不赞叹作者在设计人物名字时的匠心独运。要参悟英莲、香菱、秋菱三个名字的玄机,我们就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花文化的内涵,以及周易思想在作品立意中的运用。

花不但令人赏心悦目,人类还给各种花赋予了不同寓意的文化内涵,人类借花的寓意来表达思想感情和精神品格。许多国家都有国花,许多城市也有市花,花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起落兴衰。中国的花文化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中国的花文化与儒释道诸子百家思想密不可分。在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就将花草树木刻在粗制的石器上,以美化生活。到了新石器时代,花已经成为人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对于花卉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先贤们在诗文中给各种花草赋予了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他们不但欣赏赞美花的美丽,还把花人格化甚至神化,以花传情,借花明志,使花具有了深远的意义。

《诗经》中的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白露、伊人、秋水,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墨画。秋天的水边芦花摇曳,芦花与白露、秋水、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在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中,诗人抒发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盼的心情。《诗经》中像这类描写花的诗歌还有很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在屈原不朽的名篇《离骚》中,他用“饮木兰之坠露”和“餐秋菊之落英”来比喻和形容白己纯洁的灵魂和刚直不阿的品性。屈原赋予木兰和秋菊最纯洁、最美好的象征。他还在《离骚》中把很多花草赋予了高洁的情操,把花草的内涵和象征意义推向了高峰,一直影响至今。

在花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人墨客们给花赋予了各种花语。例如,菊花寓意清雅高节,梅花寓意高风亮节,牡丹寓意雍容华贵。在《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花签是牡丹,黛玉是芙蓉,湘云是海棠,李纨是梅花,探春是杏花,麝月是荼蘼花。这些人物的花签不但与她们的性格、品性相符,有的还赋予了命运的暗示。

作者设计“甄英莲”的名字,这三个字都有寓意。她姓甄,批语说:“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这条批语实际上是提醒我们,甄字只能谐音成“真”,有真实、真事、本性的意思。说明这个人物的原型、所影射的历史人物、事件是真实的,作者赋予她身上的影射寓意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悲剧。如果违背作者的立意和批书人明确的提示,不但会误解书中姓甄的人物立意,甚至会导致对全书立意主旨的误解。对《红楼梦》的人物和主旨解读之所以歧义迭出、异说林立,其中的原因不是无视作者的立意和批书人的提示,就是对作者的立意和批书人的提示进行歪曲。

英莲名字的文化内涵及改名的玄机

“英莲”中的“英”字有如下意思:1、花。如:落英缤纷。2、引申为才能出众。《礼记·辨名记》:德过千人曰英。3、精华。如含英咀华。“英莲”中的“莲”字即莲花、荷花。别名还有:菡萏,芙蓉,芙蕖,藕花,水芙蓉,草芙蓉,水花,水芝,泽芝,灵草,玉芝,君子花,水宫仙子,净友,净客等。《尔雅·释草》:“荷,芙蕖,别名芙蓉,亦作夫容。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说文》:“芙蓉花未发为菡萏,已发为夫容。”莲花的花语是善良、纯洁、清白、高尚、坚贞、无邪、正直的象征。莲花因植根于污泥之中,故低调中显现出高雅。

莲花是花中品德最高尚的花,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唱咏之作。例如,南朝萧绎的《采莲赋》有名句:“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不朽的名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英莲的名字直接取意《爱莲说》,群钗花名签的立意也吸收了周敦颐的思想观点。

莲花在宗教中也有美丽的传说和寓意。在佛教中随处可见莲花的形象。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上。菩萨们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莲花图案。莲花是佛教中美好圣洁的象征。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美丽清亮的大眼睛。佛祖降生时,皇宫御苑中出现了八种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长出大如车轮的白莲花。释迦牟尼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中坐着一位盘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佛教把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故称佛国为“莲花国”。佛教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称庙宇为“莲刹”。念佛之人称“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莲宫”,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称为“莲花智”。善于说法者称为“舌上生莲”。苦行而得乐称为“归宅生莲”。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东晋东林寺慧远大师创立的中国最早的佛教结社称为“莲社”。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往生西方莲花净土,故又称“莲宗”。

《红楼梦》中那个青埂峰下的顽石下世造历,在“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回到青埂峰后,记述这段经历的开篇便是描写甄士隐家的悲惨遭际。《石头记》正文说“当日地陷东南”,是隐喻国家东南江山沦陷,生活在东南一隅的人遭受空前的劫难。这就定位了时代背景。那么这是什么时代呢?甄士隐家住在姑苏,批语说是金陵,金陵是明朝的留都。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山海关一片石之战清兵打败李自成的农民军,李自成撤离北京仓皇逃窜,大清国趁机窃据华夏江山迁都北京,紧接着便挥戈江南。南明弘光政权只存在一年就覆灭了。随后又有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和永历政权抵抗清军。清政权在镇压南明抵抗势力的过程中推行剃发易服恶政,遭到汉族人民的顽强抵抗,清军所到之处大肆屠戮,尸横遍野,神州陆沉,这就是“地陷东南”。

甄英莲的父亲是甄士隐。说到甄士隐的日常生活,批书人说:“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总写香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羲皇上人”语出东晋末年陶潜的《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羲皇”指伏羲氏。“羲皇上人”比喻无忧无虑,生活闲适的人。批书人为啥说“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陶潜生活在东晋末年刘宋初年,暗喻甄士隐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甄士隐是《石头记》正文出场的第一个人物,当贾雨村出场时作者说他生于末世,此处批书人说“又写一末世男子”,那么另一个末世男子就是甄士隐。另外,自称羲皇上人也就是指伏羲氏的后代,亦即书中贾宝玉说的大舜正裔。明朝是汉族政权,子民是大舜正裔。满洲人称明朝人为“明人”。而清朝统治者是满族,不是大舜正裔,明朝人称他们为“金人”、“满人”,入清后又都称为“清人”。批书人有意称甄士隐为“羲皇上人”,是在隐晦地提示我们,甄士隐一家是明朝人,以区别于“清人”。英莲之母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其父是大舜正裔,这就是英莲的根基。

甄士隐梦境遇僧道二仙,又与原本归属于大舜正裔的通灵玉有一面之缘,再次隐喻甄士隐是明朝人。甄士隐想进太虚幻境,“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他大叫一声醒来。这是谶语,预示着甄士隐一家将遭劫难。甄士隐家的悲惨遭际也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同时也为书中贾家后来的遭际做谶,批语所谓“不出荣国大族,先写乡宦小家,从小至大,是此书章法。”即先写小家,后写大家,以小写大,以家喻国。

僧道二仙想度脱英莲,甄士隐不肯。癞头和尚念了四句诗:“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是一首谶语诗,预示着英莲先是被拐,后被薛蟠抢走做妾,以及甄士隐家破人亡的悲剧。英莲到薛家后被薛宝钗改名“香菱”,这里的“菱花”指香菱,“雪”指薛家。第四回护官符有“丰年好大雪”指薛家。为什么要用“雪”来指代薛家?这不只是谐音的问题,还暗喻薛家的故乡是东北雪国。在明遗民诗文中常用“胡笳”、“膻腥”、“风”、“北风”、“水”、“雪”“金”等指代满人、清兵等。例如,钱谦益《后秋兴之十三》:“望断关河非汉帜,摧残日月是胡笳。”吕留良《述怀》:“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夏完淳《大哀赋》:“使腥秽之北风,陷泥涂于南纪。”夏完淳《一剪梅·咏柳》:“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萧诗《冬日村居十首》:“洹寒知岁晚,积雪满村庄。朔气来南国,重阴满大荒。”薛蟠打死冯渊,掠走英莲为奴,影射清国屡次入关烧杀抢掠,掠走百万汉人为奴。

英莲名字的文化内涵及改名的玄机

英莲到薛家后被薛宝钗改名为“香菱”,菱是指菱角花,菱角花与莲花不是一个品种,莲花具有丰富美好的文化内涵,而低贱的菱花并没有什么文化内涵,两相比较犹如天渊之别。但配上“香”字寓意:虽然英莲由大舜正裔的主子沦为清国的奴才,但是依然留有华夏灿烂文化熏陶下的余香。后来香菱进大观园跟黛玉学诗,具有华夏人慧根的香菱经过刻苦学习,很快就作出了令大家称叹的好诗。为什么作者设计香菱跟林黛玉学诗?因为林黛玉的花名签是水芙蓉,即荷花,香菱判词有“根并荷花一茎香”,也就是说尽管薛宝钗把英莲的名字改为香菱,但是菱花与荷花的根是连在一起的,黛玉和香菱都是华夏优秀儿女。

但是,夏金桂进了薛家后连香菱这个名字都不容,她厌恶香字,把香菱改名秋菱。批语提示谐音“丘陵”,有坟丘、陵墓之意。菱花盛开在夏天,到了秋天就枯败了,夏金桂就是要让香菱枯败,其行为必然是逼死香菱。《红楼梦》中的人物分三大阵营,一是维护汉民族朱家皇权统治的明朝人阵营,二是农民军以及趁火打劫的流寇阵营,三是清国以及投降清国的汉人阵营。夏金桂名字带金,属于第三个阵营。凡有一点易经文化知识的读者都知道秋的五行是金,在自然界到了秋天百花凋零,在易经文化上秋金克木代表肃杀。《红楼梦》中金影射清国,因为清国的前身是金。书中伤春悲秋的基调,以及金秋赏月的寓意和指向是很明显的。

英莲的悲惨命运和结局在第五回已经交代得清清楚楚。英莲的图谶: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两地生孤木”是“桂”字,指夏金桂。在第79和第80回,夏金桂等人对英莲的凌虐残害已经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香菱在情榜是“呆香菱”,意即:善恶不辨,是非不分;天真无邪,独缺心机;被掠为奴,心甘情愿;虽有团圆之心,却无实际行动;随遇而安,幻想蒙心。呆香菱的悲惨命运代表了在明末清初那个昏暗的历史时期,一大批被清人掠夺的汉人虽然心甘情愿为奴,但是依然被折磨得悲惨死去。这是一段民族苦难史,《红楼梦》作者们在用文学手段隐写明末清初那段血腥历史时,不会遗忘香菱这批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03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甄英莲的悲剧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6-11-15 11:39:57)
标签: 甄英莲 林黛玉 薛宝钗 薛蟠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主讲人:至真斋主

甄英莲,这个名字本身也有谶语的意味,谐音“真应怜”。作者设计这个名字的谐音也正对应了她的悲惨命运。她姓甄,批语说:“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这条批语实际上是提醒我们,甄英莲的人物原型是真实的,作者赋予她身上的影射寓意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悲剧。

“英莲”中的“英”字有如下意思:1、花。如:落英缤纷。2、引申为才能出众。《礼记·辨名记》:德过千人曰英。3、精华。如含英咀华。

“英莲”中的“莲”字即莲花、荷花。别名还有:菡萏(hàn dàn),芙蓉,芙蕖,藕花,水芙蓉,草芙蓉,水花,水芝,泽芝,灵草,玉芝,君子花,水宫仙子,净友,净客等。《尔雅·释草》:“荷,芙蕖,别名芙蓉,亦作夫容。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说文》:“芙蓉花未发为菡萏,已发为夫容。”
甄英莲的悲剧

莲花的花语是善良、纯洁、清白、高尚、坚贞、无邪、正直的象征。因植根于污泥之中,故低调中显现出高雅。莲花是花中品德最高尚的花。故而,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唱咏之作。我们欣赏两篇。

(南朝)萧绎《采莲赋》: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于时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注释】

1、文波:水的微波。文与“纹”通用。
2、芰荷:jì hé,出水荷叶。
3、绿房:这里指莲蓬。
4、翠盖:形如翠盖的植物茎叶。这里指荷叶。
5、黄螺:这里指淡黄色的莲蓬形如圆螺。
6、妖童:亦作“妖僮”。这里指美少年。(汉)仲长统 《昌言·理乱》:“妖童美妾,填乎绮室。”
7、媛女:yuàn nǚ,美女,淑女。这里指美少女。
8、心许:心中暗自有情谊。
9、鹢:yì,头上画着鹢的船,亦泛指船。鷁首:船头。
11、羽杯:古代饮酒用的耳杯。又称羽觞、耳杯。
12、迁延顾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动作。
13、兰桡:lán ráo,兰木做的船楫。也是小舟的美称。
14、罗袸:袸jiàn,绫罗垫子。袸同“荐”,草席,垫子。
15、菊泽:指湖泊。菊字是藻饰词,芬芳之意。反:同“返”。
16、梧台:梧木搭建的台榭。迥:远。
17、荇:xìng,荇菜,水草名。
18、钏:chuàn,钏来源于镯。几个手镯合并在一起,名为“钏”。钏有臂钏和腕钏。臂钏又形象地称作“缠臂金”。
19、容与(容與):安闲自得。屈原《楚辞·九歌·湘夫人》:“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20、江渚:江边陆地。
21、碧玉:古乐府有《碧玉歌》。《乐苑》曰:“《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
22、荐:进献。
23、袭:衣上加衣,引申为重迭。
24、芙蓉裳:有莲花图案的衣裳。芙蓉是莲的别称。

【译文】

紫茎亭亭啊,立于粼粼清波,红莲朵朵啊,映衬重重芰荷。莲蓬作房屋啊,荷叶作屋顶,莲籽洁白啊,莲蓬如黄螺。值此时节,俊男美女们摇起小船,心中柔情荡漾。画船缓缓向前,羽杯彼此相传。水草挽住船桨,水波冲开浮萍。美女扭动细腰,欲行又止,频频回眸。正值春末夏初,荷叶鲜嫩,荷花初绽。他们唯恐沾湿衣裳,而低声嬉笑;因为担心船儿倾覆,而紧紧抓住衣襟。于是船桨击水缓缓向前,芦花点点飞上绫罗绣垫。他们荡舟湖上不思回返,岸上的梧台已经显得遥远。带水的青荇沾湿了衣衫,长长的菱草缠住了臂环。泛着柏木舟多么悠闲自在,水洲边放开歌喉唱一曲《采莲》。他们唱道:“碧玉本是小家之女,前来嫁给身世显贵的汝南王。莲花映衬着她的面庞,荷叶染上了她的衣香。她手持莲花荷叶进献给君王,希望他穿上芙蓉装。”

周敦颐《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1、蕃:fán,繁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公元365—公元427)。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3、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李唐,指唐朝,因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4、予:yú,同“余”,我。
5、濯:zhuó,洗涤。
6、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7、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
8、中通外直:指莲花的茎内空外直。通,空。直,挺立。
9、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10、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远,形容词作动词,遥远,空间距离大。益,更,更加。
11、亭亭净植: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通“直”,立。
12、亵玩: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玩:玩弄。
13、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古代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14、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与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
16、鲜:xiǎn,少。鲜为人知。屡见不鲜。
17、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18、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当,这里与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译文】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周敦颐(公元1017-公元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曾任江南东道南康军刑狱,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辞官后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因终生未离开庐山濂溪,所以号濂溪先生。谥号元公。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在他死后,弟子程颢、程颐成名,他的才识才被认可,经过后来朱熹的推崇,他的学术地位最终确定,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鼻祖。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子全书》)。黄庭坚在《濂溪诗》序中评价说:“舂(chōng)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在《红楼梦》中史湘云论阴阳吸收了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思想观点。《红楼梦》中英莲的名字直接取意《爱莲说》,群钗花名签也吸收了他的思想观点。如,林黛玉是水芙蓉,即荷花;薛宝钗是牡丹。

莲花在宗教中也有美丽的传说和寓意。

中国道教有一个关于莲花的美丽传说。莲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起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使玉姬流连忘返,忘情地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洁冰清的鲜花。

在佛教中随处可见莲花的形象。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上。菩萨们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莲花图案。莲花是佛教中美好圣洁的象征。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美丽清亮的大眼睛。佛祖降生时,皇宫御苑中出现了八种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长出大如车轮的白莲花。释迦牟尼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中坐着一位盘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在佛教看来,莲花生在污泥之中,犹如人生在污浊的世界,受邪恶污秽的侵扰,佛教称这些邪恶力量为“魔”。《大智度论》说:“比如莲花,出自污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从四十二章经》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佛教以莲喻佛是因为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从某种意义上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佛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是一样的寓意。佛教把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故称佛国为“莲花国”。佛教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称庙宇为“莲刹”。念佛之人称“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莲宫”,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称为“莲花智”。善于说法者称为“舌上生莲”。苦行而得乐称为“归宅生莲”。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东晋东林寺慧远大师创立的中国最早的佛教结社称为“莲社”。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往生西方莲花净土,故又称“莲宗”。

《红楼梦》中那个青埂峰下的顽石下凡人间,在“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回到青埂峰后,记述这段经历的开篇便是描写甄士隐家的悲惨遭际。“当日地陷东南”,生活在东南一隅的人就要遭受空前的劫难。可是,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却没意识到这点。甄士隐家住在姑苏,批语说是金陵。金陵是明朝的留都。按照批语提示其指代就非常明确了。金陵文学昌盛,人物俊彦,山川灵秀,气象宏伟。金陵自古与华夏民族患难相共。

姑苏是苏州的旧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風流之地。”阊门乃姑苏之西门,通往虎丘方向。阊门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hélǘ)营建苏州城所辟八门之一,位于城西北。“阊”是通天气之意,表示吴国将得到天神保佑,日臻强盛。又因吴欲灭楚,该门方位朝对楚国,故亦名破楚门。《吴越春秋》记载:“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故又名阊阖门。阊门一带历来繁华热闹,自隋朝京杭大运河修通后,遂成为江南地区的水路要冲和物资集散地。唐代白居易有诗:“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阊门至枫桥的十里长街,“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唐寅在《阊门即事》写道:“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阊门因其繁华也因此成为当时姑苏的代名词。明初将苏南人口大规模迁徙至苏北,这些移民都自称来自姑苏阊门。

在这个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風流之地生活当然是幸福惬意的。但是也会被那些生活在边远穷困地区的异族所垂涎。如果帝王昏庸无能,醉生梦死,国家不修军事,或内乱内斗各行其是,百姓安逸幸福的生活也会瞬间成为梦幻泡影。这不,危险已经降临。阊门外十里街有个“仁清巷”。“仁清”表意是仁治清明,实意是反讽清人。巷内有个古庙人皆呼作葫芦庙。葫芦庙谐音“胡虏庙”。这里的“庙”表意是寺庙,实为影射清人朝廷庙堂。胡虏无需再解释。与这个“胡虏庙”为邻岂不危险!可是这个生活富足的乡宦甄士隐一家就住在“胡虏庙”旁边。这是文学特殊写作手法,微缩明末争夺皇权的乱世形势。甄士隐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年过半百只有一个三岁女儿乳名英莲。

说到甄士隐的日常生活,批书人曰:“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总写香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羲皇上人”本指伏羲氏以前的人,即太古时代的人。古人想象羲皇之世其民皆恬静闲适,故隐逸之士自称羲皇上人。以后就用“羲皇上人”比喻无忧无虑,生活闲适的人。同时也表示英莲与正十二钗都是伏羲氏的后代,即华夏正裔。这样就与异族区分开来。作者是哪个民族,站在什么立场写《红楼梦》这部书也就不言自明了。

一天,甄士隐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僧一道携“通灵宝玉”去太虚幻境找警幻仙子,让这块玉随神瑛侍者下凡人间。甄士隐求僧道开示因果。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不要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然后给他“通灵宝玉”一观。来到太虚幻境门前,甄士隐正要跟进去,“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他大叫一声醒来。这个梦预示着甄士隐一家将遭劫难,在劫难降临之前这一僧一道要来到人间度脱他。可是他却把梦中的情景忘了一半。甄士隐家的悲惨遭际是那个时代真实的写照,是为书中贾家后来的遭际做谶,所谓以小写大,先写小家,后写大家,用一个家族被抄家,影射皇族和国家被抄家。

甄士隐抱了英莲去街上看热闹,正要回家时看见一僧一道向他走来。“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这一僧一道在仙界“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为什么来到人间却是这般模样?因这人间已经是支离破碎的乱世。那僧看见英莲便大哭起来,要求把“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的英莲交给他。甄士隐显然没认出来这就是梦中的一僧一道,以为僧人说的是疯话不去理睬,抱着英莲往家走。“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是一首谶诗,预言英莲先是被拐,后被薛蟠(雪藩,雪澌澌)抢走做妾,被薛宝钗改名为“香菱”,被夏金桂改名“秋菱”,精神遭受凌辱,肉体遭受摧残,最后被夏金桂害死的悲惨命运。

薛宝钗把英莲的名字改为香菱。前面已经论述了英莲名字的美好文化内涵,而菱花并没有什么文化内涵,两相比较犹如天渊之别。但是,香菱这个被叫开的名字还有“香灵”的谐音寓意,这也是作者精心设计的让读者产生另一种联想。后来夏金桂连香菱这个名字都不容,她厌恶香字,把香菱改名秋菱。批语说谐音“丘陵”。凡有一点易经文化知识的读者都知道秋的五行是金,在自然界到了秋天百花凋零,在易经文化上秋金克木代表肃杀,这是在精神上彻底摧毁英莲美好形象、寓意和梦想的行为。《红楼梦》中有很多中秋赏月作诗的情节描写,在历史上金代表什么大家都能联想到后金,这是清国的前身,那么金秋赏月的寓意岂不是就很明显了嘛。
甄英莲的悲剧

书中是这样描写贾雨村出场的:“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在“隔壁”处批语曰:“隔壁二字极细极险,记清。”贾雨村是“胡州人士”。胡州者,胡人聚集之地也。还有第四回那个变身门子的小沙弥原来也在“胡虏庙”。这个“胡虏庙”住的都是什么人就可想而知了。与此庙为邻岂不是很凶险?可是甄士隐并未觉察凶险,还资助贾雨村“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让他赴京赶考。后来甄士隐一家的劫难正应了僧道的预言,先是英莲被拐丢失,后又因“胡虏庙”炸供起火,把他家的房子给烧个干净。他只好变卖田产投奔岳丈家。因不惯生理稼穑等事,日子过得穷困常遭岳丈白眼。暮年之人,贫病交攻。最后看破红尘跟着跛足道人出家了。而他的女儿英莲的苦难还在继续。

本来英莲有机会脱离苦海嫁给冯渊。这个冯渊也有一些薄产,一见英莲便“立意买来作妾,立誓再不交结男子,也不再娶第二个了,所以三日后方过门。”只因择吉日耽搁这三天便出了差池,英莲被薛蟠强买为妾,还把冯渊给打死了。这个薛蟠的家世在门子交给贾雨村一张“护官符”时有介绍:“丰年好大雪,【甲戌本夹批:隐薛字。】珍珠如土金如铁。【原注】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为什么要用“雪”来指代薛家?这不只是谐音的问题,还暗喻薛家来自东北雪国。在明末雪国就有影射清国之意。贾雨村复官得益于贾家,而贾王薛史四大家族都是亲戚关系。尽管英莲的父亲甄士隐对贾雨村有恩,他还是为了自己的乌纱帽枉法断案,不但把英莲判给了薛蟠,且让薛蟠逍遥法外。《红楼梦》这部书充满了影射。影射的写作技巧并非要跟生活原型或历史事件一一对应,而是取几个特别明显的相似处即可,让读者一看便联想到某个人物或某件事。那么是谁拐卖了英莲呢?英莲被拐之后的事情都是门子自述的,其中的漏洞和蹊跷怎能逃过精明狡诈的贾雨村。案子完结后书中亦做了交代:“此事皆由葫芦庙内之沙弥新门子所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的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业。后来到底寻了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他才罢。”

英莲有三个梦想:做一个有诗才的雅女、美满的夫妻感情及与父母家人团圆。英莲名义上为薛蟠的妾,实际为奴。趁着薛蟠外出生意之际,英莲终于有机会跟大观园里的众才女们在一起了,薛宝钗为了有个人跟她作伴,就让香菱进了大观园。香菱想跟宝钗学诗,宝钗说她得陇望蜀。香菱迫不得已就拜黛玉为师。黛玉很爽快地答应了她,并且让她多看王维、杜甫、李白、陶渊明等人的诗。高明的作者借英莲和黛玉引用古人诗句中未说出的部分,巧妙地透露了英莲所处的险恶境地以及隐含的时代背景【注:这个观点取自吴雪松】。香菱说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隐去了“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隐去了“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黛玉说出陶渊明的“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隐去了“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英莲毕竟是出身诗礼之家的华夏儿女,骨子里有华夏灿烂文化的基因,他很快就学会了作诗,实现了做诗才雅女的梦想。并且作了一首被群钗称叹的好诗:“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作者为什么设计香菱跟林黛玉学诗?因为林黛玉的花名签是水芙蓉荷花,香菱判词有“根并荷花一茎香”,也就是说尽管薛宝钗把英莲的名字改为香菱,但是菱花与荷花的根是连在一起的,黛玉和香菱都是华夏优秀儿女。

英莲对美满的夫妻感情的向往在第62回描写的明明白白。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荳官等四五个人坐在花草堆上斗草玩耍:【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荳官便说:“我有姐妹花。”众人没了,香菱便说:“我有夫妻蕙。”荳官说:“从没听见有个夫妻蕙。”香菱道:“一箭一花为兰,一箭数花为蕙。凡蕙有两枝,上下结花者为兄弟蕙,有并头结花者为夫妻蕙。我这枝并头的,怎么不是。”荳官没的说了,便起身笑道:“依你说,若是这两枝一大一小,就是老子儿子蕙了。若两枝背面开的,就是仇人蕙了。你汉子去了大半年,你想夫妻了?便扯上蕙也有夫妻,好不害羞!”】众丫头并不知道还有夫妻蕙,反说香菱在胡诌,因此闹起来,把香菱今儿才上身的新裙子也弄脏了。这时宝玉走过来笑道:“你有夫妻蕙,我这里倒有一枝并蒂菱。”手内却真个拈着一枝并蒂菱花,又拈了那枝夫妻蕙在手内。夫妻蕙、并蒂菱、并蒂莲和连理枝都象征着幸福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白居易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原作连理枝。”宝玉知道英莲对爱情的美好期望也只是一种天真浪漫的梦想而已,于是他“蹲在地下将方才的夫妻蕙与并蒂菱用树枝儿抠了一个坑,先抓些落花来铺垫了,将这菱蕙安放好,又将些落花来掩了,方撮土掩埋平服。”

英莲的悲惨命运和结局在第五回已经交代的清清楚楚。英莲的图谶: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在第79和第80回,夏金桂等人对英莲的凌虐残害已经赤裸裸的展现在我们面前。香菱的情榜是“呆香菱”,意即:善恶不辨,是非不分;天真无邪,独缺心机;被掠为奴,心甘情愿;虽有团圆之心,却无实际行动;随遇而安,幻想蒙心。英莲的生活原型逻辑怪朋友有独到研究,将来她会讲座。英莲的影射层面我认为是明末大量汉人被清人劫掠,变卖为奴的悲惨历史,英莲属于那些被劫掠的汉人中甘心为奴、随遇而安,最后却被折磨致死的一群人。与此相应,书中的“拐子”影射劫掠汉人的皇太极等一批清人。

皇太极数次入关劫掠,获取了大批汉族人口。1630年(后金天聪四年,明崇祯二年),皇太极采取迂回作战的策略,避开明将袁崇焕镇守的辽西宁远一带,袭扰关内。他亲率大军从喜峰口越长城,直通北京城下,占遵化、永平、滦州、迁安等府县。1634年八月初,后金二十来个骑兵在山西淳县掠获妇女小孩千余人,经过代州城下,望见城上自己的亲人,互相悲啼,城上明军却不敢发一矢,任金兵从容过去。1643年(天聪八年,明崇祯七年),皇太极又分兵四路,攻打宣府大同、应州等地。这两次入关虽然没有明确数字记载,但是都劫掠大批人口和财物而回。永平之役后,“上(皇太极)问是役俘获视前两次如何?对曰:人口较前为多。上曰:财帛虽多不足喜,惟多得人奴可喜也”。可见皇太极率兵入关作战的主要目的在于俘获汉族人口。1636年(崇德元年)皇太极又命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率军入独石口,经延庆入居庸关,绕过北京直趋保定,连陷城池l0余处,劫掠约18万人畜及其他大批物资。1638年(崇德三年)皇太极又命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贝勒岳托为扬武大将军率军分两路从墙子岭、青山关越长城,然后会师京郊通州,绕北京至涿州,再兵分八路沿运河与太行山之间南下,进广平、顺德、大名等地,然后把进攻的矛头指向了山东。从东昌、临昌等处渡过运河,直插济南,俘明德王朱由枢。这次入关,时间半年,转掠2000里,克城池50余处,俘获人畜四十六万两千,金银百余万两。翌年,由天津返盛京。1642年(崇德七年)皇太极再次命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率兵自界岭门、黄崖口分两路入长城。趋蓟州,克河间、衡水等城,又转攻山东。这次入关作战前后8个月,俘获人口37万。皇太极时期10余年间,清军前后5次大规模入关作战,掳掠了上百万人畜。这些被掳掠的汉人大多在旗下为奴,有极少数汉人自此甘心屈服满族成为包衣奴才,死心塌地的为满族人卖命屠杀汉族同胞,比如曹寅的先人。而绝大多数汉人怀恋故土和家人,不断起来进行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

这是一段民族苦难的历史,《红楼梦》作者们在用文学手段隐写明末清初那段血腥历史时,不会遗漏这个内容。


《红楼梦》前80回英莲英莲没有结局,从判词推测她是被夏金桂害死的。《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第81回有英莲结局的描写,附录以供品评:


附《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第81回《惜昵近公子做良媒  讳笞罚丫鬟结恶党》中英莲结局

话说自从香菱跟随宝钗,把那边的路径一心断绝,住在他那里,日日气怒伤感,形容羸瘦,气血两枯,不思饮食,身上作烧,日重一日。宝钗叫了小舍儿陪他,见他神气昏沉,气息微细,也陪着流了不少泪。这夕金桂见薛蟠多日只在宝蟾屋里过夜,那里还记着自己,又见宝钗同他言语不投,甚是气恼,不免多饮了几杯,迷迷糊糊竟走出院子,到月下生闷气。香菱自觉将不久人世,这日夜里挣扎着起来,到院子里解闷,听得见远远有人家捣衣敲砧声。抬头遥望天上,却见明月如玻璃光,寒气侵人,想起自己正如那广寒宫的嫦娥一般凄凉孤寂,年幼被人拐卖这里,连父母故乡都记不得了。如今病入膏肓,却少人问津,不禁望月长叹,越想越心酸,早已是泪流满面。良久,才慢慢踱进屋内,只觉两只脚软麻无力,便又躺回床上,不知不觉恍惚睡去,却见隐隐约约面前站立一人,是个暮年道士,上去一把搂住他大哭:“我可怜的有命无运的儿啊,爹爹来看你了,儿将做北邙乡女,为父怎不痛断肝肠。”香菱不解道:“老先生何出此言?”那人道:“待为父将吾儿身世说明:儿本是姑苏阊门人氏,为父名甄费,当年儿幼小,于元宵佳节被拐子拐去,嫁与恶夫。当初的住地早已烧成一片瓦跞场了。为父三劫之后九十年寿要往那太虚幻境销号,今获悉儿先为父一步而去,故来送儿一程,也解了为父思儿一片心切。”香菱听罢,痛彻心扉,抱着父亲哭道:“女儿受苦了,父亲怎么这时才来看我?”士隐哭道:“为父也是万般无奈啊!”

忽然一僧一道飘然而来,推开士隐,拽着香菱要带往太虚幻境销号,香菱同父亲扎挣着伸手互抓,皆被僧道从中阻开。香菱不觉哭醒,忽见窗外皎皎月光映着人影团团,不知是那一个,怯生生问道:“是谁在外面?”只见金桂推门进来,冷笑道:“你倒好,躲这里落个清净了,想找人拌嘴都找不到人了,人都说你那宝姑娘多么贤良,我看他却不是好人,横竖你已是没用的人了,不如勒死你,嫁祸你那宝姑娘,却是妙招。”说着,拿着牛筋线扑了上去,可怜香菱挣扎多时,终被勒死。金桂急忙离开。
且说小舍儿被香菱屋内动静惊醒,忙披衣起来,见香菱颜面如雪,两眼发怔,已经没有气息了。小舍见状忙哭着去那屋里告诉宝钗母女知道,宝钗母女也慌忙赶来,见香菱颈有血印死去,大吃一惊,又不好说什么,都悲声大作。

暂时说不到这里,且说香菱往太虚幻境销了号,警幻仙姑怜他一生遭际堪伤,准许他魂归故里与母亲见上一面。香菱谢之不尽,飘飘荡荡往姑苏飞来,看见故乡富贵繁华,人烟熙熙攘攘,更是感叹。当年的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早已不复旧貌,又往大如州去寻母亲封氏。

话说封氏在其兄封肃家勉强度日,这日同兄长往集市上买针线家用,忽见一美貌女子立于身旁含泪痴望与他,以为他在家受了父母的气,便要安慰他几句,却见姑娘泣道:“母亲竟把女儿忘了?”封氏诧然,香菱便要母亲看他眉间的胎记。封氏打量着,猛然想起昨晚丈夫给自己托梦说今日将与女儿团聚,如雷灌顶,不觉搂着女儿大哭起来。忽见封肃走来,见他二人相抱倾诉,不解发问,封氏便告诉他知道,封肃听罢也不禁泪落如雨。香菱泣道:“儿今生愚呆,只想待人诚直,便自有善报,却从不曾想世间有妒妇恶夫。儿只后悔心机独缺,落的薄命夭折,如今再多说也无益了!”封氏听了,痛惜伤心,要带女儿回家。无奈香菱身不由己,不能久待,说话间就要告别。封氏、封肃不忍分离,拉了衣裳不放,却见眼前一闪,女儿已不见了。两个仰天大哭,却是空空如也,那里还有半点形迹?

且说宝玉听大老爷房中的几个丫头说司棋挨打被撵了出去,只觉浑身发颤,摇摇晃晃扑到炕上放声大哭。麝月端茶过来,见宝玉伤心,已知是为司棋的事如此,知道劝也无益,不如让他好好哭一场,心内倒畅快些,便叹了一口气,把茶放下,上里间做针线去了。宝玉自悔无力给司棋说情,忍见司棋挨打,也无可奈何,加之宝钗搬走,黛玉因抄检大观园,王夫人对他稍有微词,也不大到这边来了。纵是宝玉去潇湘馆看望他,也是借故躲开不见。

宝玉甚觉凄凉,这日勉强看了会子书,趴在桌边竟朦胧睡去,却见春燕、莲花儿、佳蕙、蝉姐进来倒头就拜,又见葵官、艾官、豆官追着袭人要打,蒋玉菡拦着三人不叫动手。宝玉上去一边拦劝一边笑道:“玉菡兄近来和袭卿还和合罢?”玉菡笑道:“那还用说,艾官三个可不是为这个嫉妒打他。” 又见秋纹、碧痕、绮霰有说有笑走来,一见了宝玉又都皱眉道:“二爷好偏心,留着麝月却赶我们走。”宝玉正要上前解释,这些人忽然一闪不见了。正在纳闷,又听旁边似有哭声,只见司棋嗔道:“宝二爷见我挨打,也不帮忙说情。”宝玉正要解释,忽又见香菱走来,笑道:“宝玉,我就是往副册报道的,多亏仙姑提醒,才知我故乡原在姑苏阊门,我父亲要带我回去了。”宝玉迷迷糊糊道:“什么又副册副册?”香菱笑道:“如今警幻仙姐说了,我们都去了,又副册副册才去的尽,故催促我们先走一步,别妨碍又副册副册来报到,”一闪又不见了,“将来你会明白,我就不絮叨了。”正说着,忽见四个金刚模样的天神把香菱连拉带拽带走了。香菱哭着道:“我要等我父亲,他还没有来呢。”

宝玉猛然惊醒,吓了一身汗,恰见麝月进来,哭着对他道:“你快去瞧瞧香菱去,他活不了了。”麝月“哧”的一声笑了道:“胡说八道,你何苦又咒他。”宝玉非说香菱死了,要他去薛家探探消息。麝月笑道:“我不去,平白无故我上他那儿做甚。”宝玉道:“你只在他家附近逛逛,见人问问,打探了消息就回来。”麝月嘀咕几声只得去了,宝玉本想自己去打听,又怕碰见宝钗、薛蟠不方便,就坐着等消息。约莫半个时辰,麝月回来,告诉他:“可叫你说对了,香菱可不是病故了,二爷敢情是能掐会算不成?”宝玉闻言又掉下泪来,自言自语道:“死了倒好,这回可是脱离了苦海火坑。二姐姐的命也和他差不远,怎么女人的命都这么苦呢?”说着放声大哭。麝月也忍不住掉下泪儿,捂着口到套间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19 08:52 , Processed in 0.05902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