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12-1 10: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6薛顺可功成身退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假如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 ...【功成身退+自比子房】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在秦张良椎”,张良才是反秦第一人
播报文章
阅读悦读之写乎
关注
2022-07-17 06:00来自四川
老中医说:饭后一件事,变成易瘦体质,小心瘦太快!
王者之心2正版授权,经典再现,高爆高返
小孩“阴差阳错”把黑蛇当成宠物喂养,十年后竟然…
作者:傅安平
读《留侯世家》时,我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在文章结尾,司马迁说“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他原以为张良这样的人一定长得魁梧不凡,等见了他的画像,才知道他的貌态和美丽的女人一样,大出意外。
这句话我好像在哪儿听过,说谁的呢?对了,就是我们家乡的名人林彪元帅,据说战争年代没见到其人的,都以为这位威名赫赫的红军将领高大威猛一身虎气,等见过本人才知道他是个长相秀气腼腆内敛的人。国军将领杜聿民见过林彪后就说“林彪很不错,但他像个乡下大姑娘,长得很好看”,林彪在红军内部的外号就是“大姑娘”。所以作为一个历史吃瓜群众,有时我想,林彪大概就是张良和韩信的合体吧,貌态似张良,战功如韩信。这是一段闲聊。
其实,张良和林彪一样,虽然长得都像大姑娘,但他们的心里都住着一只猛虎。作为“汉初三杰”中最貌美的那个,张良除了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略能力,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过人之处呢?
一.张良不只是一个谋士,更是一面旗帜
《留侯世家》第一段,介绍了张良祖、父世代相韩的历史,这是他起初强烈效忠于故国的原因,也是他接下来敢于发动“刺秦”行动的动因。说真的,就是这个“张良刺秦”,可不简单。
“张良 刺秦”发生于公元前 218 年,也就是秦始皇29年,那时赢政正如日中天,道路之人遇上秦始皇车队那是双股打颤不敢侧目。但就是面对这样的天下皇帝,张良还是敢于和助手一起伏击车队,可惜大铁椎砸中了副车,赢政逃过一劫。皇帝震怒,缉拿通告发往天下,那等于是为张良的英勇壮举作广告吧。
没有对比就不知道差距,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看看张良刺秦的厉害之处。
除了张良刺秦,还有一个荆轲刺秦,比张良早十年。但荆轲刺秦时,秦国还没有完全统一六国,嬴政不是天下皇帝,只是一国之君。荆轲本质上是一个国家派出的职业杀手,去刺杀敌国的君主。荆轲刺秦只是为了完成江湖朋友的以命嘱托,并非出自他的个人意愿。而张良刺秦就不一样,完全是他主动策划并亲力实行的行为,是为自己国家复仇而杀天下皇帝的壮举。
差不多和张良刺秦同时发生的,也就是在嬴政活着的时候,项羽和刘邦也亲眼看到过秦始皇的巡游车队,他们哥俩的表现是怎样呢?当年轻的项羽挤在人群中说出“彼可取而代之”这句话时,把旁边他的叔叔项梁吓得赶紧捂住他的嘴巴。刘邦只是站在人群中暗自羡慕地说了句“大丈夫当如是也”。总之,他们都只能在心里嘀咕嘀咕而已,当嬴政在时,他们是不敢任意妄为的。
嬴政死后第二年,也就是张良刺秦十年之后,陈胜吴广两位草莽英雄才率先在大泽乡公开聚卒反秦。听说南边爆发了陈吴起义后,会稽郡的项梁项羽叔侄和沛县的刘邦他们才敢于起兵,成为开始燎原的星星之火。
从各种事件的性质与时间顺序上一对比,就可以看出,张良的胆气在秦末是独树首指的,连陈、吴、项、刘都落后他一截。张良可称得上是“反秦(大秦帝国)第一人”,是他最先吹响反秦事业的那一声号角。拿今天的话来说,张良就是革命的元老,是反秦诸路大军中迎首飘扬的那一面旗帜。
这样,张良这面旗帜的意义就出来了,刘邦是最为看重这面旗帜的人。当张良为刘邦讲解“太公乒法”时,刘邦总是说好,并听用他的计策,张良就对别人说“沛公殆天授(之人)”。其实这些话背后的意思就是,刘邦就是那个最能懂张良的价值的人,张良通过刘邦能看清他的价值,也就看出了刘邦的宏大志向,超过了其他义军领袖。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张良从此下定了紧紧追随刘邦的决心。而刘邦,也肯定知道紧紧抓住并利用好这面旗帜的巨大价值,来为自己长远的政治利益服务。
只要张良人在汉营,即使他不出一谋一策,凭他的影响力,就是无形而巨大的价值,这点,恐怕只有做惯了沛县地面老大的刘邦能懂吧,项羽和楚怀王是不会懂的。在沛县,萧何、曹参他们连县令都不服,只服刘邦。
二.张良用计,都是以攻心为主
《太公兵法》,又称《六韬》,这是史上确实存在的兵书。但是《留侯世家》中的黄石公传授张良兵书,肯定是一个传说故事了。这个传说,其实代表的是韩国贵族出身的张良,所接受过的系统性的教育,也就是贵族科班出身。
张良身上有两个特点,都和他接受过的教育熏陶大有关系:一是他善后方谋略不善带兵作战,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二是他的用计用谋,大都是以攻心为主。
张良虽说精通《太公兵法》,可为什么不会像韩信一样临阵指挥战斗?因为韩国是一个小国,只出谋略家,没出过什么兵家。那些有名的兵家都出在秦、齐、赵、魏、楚等强国大国。
张良二十多岁时韩国被灭,他还没来得及在韩国为官,更没有锻炼用兵的机会。韩国虽然也曾在申不害时代是战国七强之一,但却是昙花一现。
韩国作为一个小国,是一个明显偏科的国家,因为国小实力不济,所以必须经常冥思苦想生存对策,这就导致这个国家经常产生谋略家,谋略有余。但国家之间竞争最终还是要靠实力决定命运,韩国武力不足。
这也是所有小国的特点。因为实力不够强大,缺少屡战锻炼的机会,就难以培养出有名的兵家。而大国强国恰恰相反,敢于随时挑衅,发动战争。
所以,韩国的这种偏科现象,落到作为韩国贵族之子的张良的身上,他年轻时在韩国接受的教育熏陶,表现出的特点也是谋略有余,战力不足。他被楚怀王派去辅佐韩王收复韩城,没多久就被秦军打成游兵散勇。
可以想象,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让一个长得像花姑娘一样又经常体弱多病的人去前线指挥战斗,他经得起那样激烈的千里驰骋与颠簸吗?他能让粗鲁蛮勇的兵士信服吗?要知道,韩信可是长得非常高大伟岸,他在兵士面前一站,即使不说话,威严凛然的气势也摆在那儿呢。
再来看张良使用计谋的特点。
他年轻时任侠力行的经历就不说了。沛公西入武关时,欲强攻秦军,张良就出谋用金钱收买身为商人儿子的秦军守将,轻松瓦解秦军,直达咸阳,秦国遂降;刘邦迷恋秦宫,连樊哙的话都不听,张良就以暴秦为前车之鉴劝说刘邦离开,恐阻刘邦奢欲之心;沛公为汉王,张良劝说烧掉栈道,迷惑项羽防范之心;韩信欲自立假齐王,张良让刘邦给韩信封真齐王,并亲自送印,稳定韩信之心;汉大封功臣,诸将争功不下,张良让刘邦给雍齿封侯,收服诸将之心;吕后保太子位时,张良献出道友“商山四皓”,安定刘邦之心……
以上种种,无不看出张良用计的特点,都是以攻服人心为要点,包括攻将领之心,攻士卒之心,攻百姓之心,攻君王之心,甚至攻女人之心。善攻人心者,有四两拔千斤之功,但其背后的原因,也无非是以小实力的付出博大实力而已,这符合张良本身的特点。
《太公兵法》的基本理论范畴就是主张以柔弱胜刚强、韬晦不露和安静玄默等。同为刘邦身边的重要谋士,贫民出身的陈平使用计谋只要能保护自己,就无所不用,强则实力杀伐,弱则诡计阴谲,经常大伤无辜。
汉朝继承实行郡县制后,张良的故国韩地被纳入颍川郡,仍是繁育人才的风水宝地,到了曹魏时代形成了以荀彧、荀攸为代表的“汝颖谋士集团”,与以诸葛亮、庞统为代表的“荆州谋士集团”相比美。曹操把荀彧称作是“吾之子房”。“汝颖谋士集团”与“谯沛武将集团”,奠定了曹魏政权的两大人才基石。
三.汉朝对张良的爱护,与历史对张良的景仰
《留侯世家》中有句话,“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前面也提及“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张良从来没有替汉王带过兵打过仗,这意思就是说张良建立的功绩别人是看不到的,若给张良封大功诸将肯定不服,他们连刘邦的创业合伙人萧何都不服呢。
但皇帝刘邦这时亲自站出来,替张良说了那句公道名言“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也就是他张良干了我皇帝该干的活,这捧的就再高不过了。
刘邦为什么要这样高捧张良?除了张良的“时时从汉王,常为画策臣”之功,当然还与张良的政治地位之重要,也就是那面反秦先锋旗帜的意义,以及张良当初说“沛公殆天授”,最先神化沛公为天下之主有关。那时刘邦的上级项梁还没死呢,更别说项羽了,肯定会把刘邦的内心感激得稀里哗啦的,铭记张良于心。这些都是刘邦不但不会像对待其他异姓王侯一样加害于张良,还会叮嘱吕后和刘家子孙永远爱护张良的原因。
张良不仅是让刘邦特别看重,在吕后那里同样如此。《留侯世家》结尾介绍了张良的儿子张不疑,在汉文帝五年因莫须有之罪被除去爵位,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因为张良与吕氏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张良与汉初大功臣吕泽之间的深厚关系,这些都是汉朝篡改《史记》内容后隐藏不见的部分。
吕后保太子位时,所谓“吕后乃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其实根本不是“劫”,不是强迫张良献计,而是张良主动参与的行为。
张良时任太子少傅,对太子负责,是吕氏家族信赖的对象。还有张良学辟谷事,因吕后强食之,他不得己才“强听而食”,接受吕后朝廷的封赏,这些篡改的记载都是为了替张良划清与吕氏政权的界限,撇清张良的罪责,维护张良政治正确的形象,并非同吕氏合流。
可见汉朝为了爱护和包容张良,挽救张良这面不能倒下去的旗帜的形象,费了多少的努力和心思,没有任何异姓功臣享有过汉朝这样的殊殊恩待。当文帝一朝对吕氏残余势力进行无情清算的时候,仍然记得不去伤害张不疑的性命。
张良不只是被西汉朝廷用心爱护,也受到包括司马迁在内的世代之人的景仰,《留侯世家》中那大篇的神话传说就是证明。能让太史公引用神话传说来讲述故事的,从来就没有非凡之辈,比如《高祖本纪》中的神话就特别多。世人景仰的,是张良不恋慕权利“欲从赤松子游”的高尚人格。
和范蠡远离心胸险恶的地方霸主勾践与纷争的乱世而隐居不同,汉朝是第一个由农民起义夺得天下政权的、完全崭新的大一统王朝,当所有功臣都对这个崭新国家的权位日争夜梦,都认为该有一份时,只有张良表现了主动退隐之心,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功成身退者。张良为后世开启了高风亮节的楷范,被后来人所仰慕和追随。司马迁在完成《史记》后,正是效仿了张良,事了拂衣去,江湖不知踪。
“终归了汉,始灭了秦,子房公到底高如韩信。幼年间进身,中年时事君,到老来全身。为甚不争名,曾共高人论”。人们对张良的景仰,不仅表现在无数的文字篇章上,也表现在对他纪念场地的修建上,从山东到关中,到处都是,比汉朝的任何人都多。
作为刘邦心目中的人格榜样,张良知道自己是不能去争的,他舍齐三万户封国,而挑了地形差地盘又小的留县,成为留侯。后来某年微王湖涨水,留县全城一夜之间沉入湖底,随同一起永远沉没的,还有张良生前智慧风云的一生。现在矗立在微山岛上的那尊张良雕像,虽有儒侠之风,须袂飘飘,但和我心目中的张良的貌态,还是相隔甚远。
【作者简介】傅安平,1974年生,湖北黄冈人。工学学士。自由作家。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