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二=====蘅芜为谁香?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1711
 楼主| 发表于 2024-3-5 17: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二=====蘅芜为谁香?【比通灵”的双簧+】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47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细细品读宝姐姐(2):好一个“比通灵”的双簧
where5
2021-10-13   |  18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玉玲珑

图片

《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展现了宝、黛、钗第一次三方会面的场景,宝玉的憨傻情真,黛玉的伶牙俐齿,宝钗的含而微露,在这一回演绎得淋漓尽致、字字珠玑,读之口齿噙香;掩卷遐思,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和大家就“比通灵”那段文字细细品读,感受一下宝姐姐那润物细无声般的点滴渗透。先回顾下这段情节:
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
图片

图片

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甲戌本夹批:请诸公掩卷合目想其神理,想其坐立之势,想宝钗面上口中。真妙!〗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甲戌本夹批:又引出一个金项圈来,莺儿口中说出方妙。〗〖甲戌本眉批:恨颦儿不早来听此数语,若使彼闻之,不知又有何等妙论趣语以悦我等心臆。〗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甲戌本双行夹批:补出素日眼中虽见而实未留心。〗我也鉴赏鉴赏!”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
图片

图片

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蒙府本侧批:云龙显影法,好看煞!〗一面又问宝玉从那里来。〖甲戌本侧批:妙神妙理,请观者自思。〗

宝钗一家来到贾府,“金玉良缘”的说法就弥散开来。“成日家说的这玉”——不经意间透露薛家母女的处心积虑,说是说玉,其实就是说人了。为了达到此目的,薛家母女各种使招儿,希望赢得贾府上下人等的认可,与宝玉套近乎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了。这一次又是十分难得的与宝玉独处的机会,如此良机岂能错过?于是主仆二人就唱了一出“双簧”。且听我一一道来:

宝玉衔玉而诞,玉上的字都是天然而有的,想必如此奇事宝钗家必然听闻。而金锁作为宝钗的贴身之物,如果宝钗自己不提,谁会知道这上面也有八个字?何况还跟通灵宝玉上面的八个字能对上呢!但是这话总不能从自己这个未出阁的姑娘口中说出来吧?于是平日里悉心调教的贴身丫头莺儿就派上用场了。
宝钗一边近距离细细鉴赏“通灵宝玉”,一边以暗示的口吻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原本按照预演,宝钗念第一遍时,莺儿就应该趁机说出这八个字和自己金锁上面的字是一对儿的话来,可是或许因第一次见到传说中莹润如酥的通灵宝玉以致看傻了眼,关键时刻莺儿竟然无动于衷!无奈宝钗只得又念了一遍,可莺儿还是傻愣愣梦游似的没任何反应。这下可急死宝钗了,莺儿这丫头是干什么吃的,枉费了我平日的一番教导!不得已只好自己提醒莺儿:“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甲戌本夹批:请诸公掩卷合目想其神理,想其坐立之势,想宝钗面上口中。真妙!〗这一当头棒喝总算让莺儿缓过了神听出了弦外之音,赶紧背台词:“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甲戌本眉批:恨颦儿不早来听此数语,若使彼闻之,不知又有何等妙论趣语以悦我等心臆。〗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甲戌本双行夹批:补出素日眼中虽见而实未留心。〗,我也鉴赏鉴赏!”宝钗总算长出一口气,宝玉一如宝钗事先情节设计般见饵就咬钩,剧情终于回到了宝钗掌控的轨道,于是欲擒故纵,继续吊宝玉的胃口:“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 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宝钗被缠不过……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至此完美收官,得偿所愿,就差说宝钗与宝玉的人也是一对儿了,连批书人都忍不住调侃:〖甲戌双行夹批:余亦谓是一对,不知干支中四注八字可与卿亦对否?〗一环扣一环,层层铺垫,引人上钩,化被动为主动,如此心机,着实令人叹服!
那么薛家口中的“金玉良缘”到底如何呢?我们来看文本对此的描述:
第二十八回: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
第八回: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甲戌本夹批:又引出一个金项圈来,莺儿口中说出方妙。〗

细心的读者或许发现了,“金玉良缘”一说在薛家各人的口中并不一致。薛姨妈的重点在“金”配“玉”,而莺儿则强调金项圈上的八个字与宝玉上的八个字是“一对儿”,并画蛇添足地引申:“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蒙侧批:云龙显影法,好看煞!〗一面又问宝玉从那里来。
宝钗多敏锐的人啊,一看再由着莺儿嘴里乱跑火车,一家子苦心经营的秘密就得穿帮了,赶忙将这不懂事的丫头喝住支开——“嗔他不去倒茶”,内心估计忍不住惊呼“好险”并暗暗责备莺儿不识时务:“该你说话时跟个木头似的杵着,该你沉默时又自作聪明刹不住车。”压住内心的波澜后,颇具城府的宝姐姐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地转移话题,免得天资颇高的宝玉细想后发现破绽。
最后,我们再次梳理一下薛家精心炮制的金玉良缘有何耐人寻味之处。
1、薛姨妈说宝钗戴的金锁是和尚给的,但是莺儿却说和尚送的是八个字,只是“必须錾在金器上”,这里就自相矛盾了。
2、小说第三十五回薛蟠道:“妹妹的项圈我瞧瞧,只怕该炸一炸去了。”宝钗道:“黄澄澄的又炸他作什么?”“又”字说明之前已经炸过,如果真是和尚送的,经常翻新岂不怕失了灵气?所以金锁很显然是薛家自己叫人打造的,是个俗物,怎可与天然之宝玉相配?颇有长者风范的薛姨妈说谎了。

3、“金锁”是薛家自己打的,“八个字”是薛家自己拟的,“金玉良缘”也是薛家自己编的。一句话,以上都是假的。正所谓偷来的锣鼓打不得,薛姨妈也没法明目张胆地统一对外的宣传口径,何况有薛蟠这样嘴里没把门的主,知道的越多真相泄露的概率就越大。所以本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宗旨让家人各自去领会,而由薛姨妈作为对外信息发布的官方渠道。如此,本就无根的“金玉良缘”在各人口中愈加派生出了不同的说辞和版本。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从后文看,这一次的双簧戏显然效果并不理想。作为宝钗的心腹丫鬟,莺儿始终扮演着她夺取宝二奶奶宝座的得力助手和搭档,毕竟也事关她未来的利益。第三十五回,宝玉道:”宝姐姐也算疼你了。明儿宝姐姐出阁,少不得是你跟去了。”莺儿抿嘴一笑。宝玉笑道:“我常常和袭人说,明儿不知那一个有福的消受你们主子奴才两个呢。”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倒在次。”看这广告打的,啧啧。可惜我们的宝玉一心只系林妹妹,宝玉那意思就是大爷我是无福消受啦,哈哈,一笑。那么薛家苦心经营的“金玉良缘”最终是否实现了呢?薛宝钗的命运终究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整理:雪砚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here5 > 《红楼梦解读》举报/认领
上一篇: 林黛玉吃了薛宝钗送的燕窝为啥病情加重?其中有何玄机?
下一篇: 林黛玉真是小性儿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1711
 楼主| 发表于 2024-3-5 17: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细细品读宝姐姐(1):老祖宗眼里的宝丫头
where5
2021-10-13   |  11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玉玲珑

图片

薛宝钗,一直以来都是《红楼梦》中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肌骨莹润,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更兼家资巨丰,学识渊博,举止娴雅,引无数钗粉为其倾倒,恨不能娶其为妻红袖添香,终日徜徉在温柔的旖旎之乡。然而在宝钗深得贾府上上下下众口一词好评的光环下,文本却以狡黠的笔法隐隐透露出这个花季女孩与年龄并不相称的刻意、世故、圆滑的商贾气息。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以文本为依据一起细细品读,从字里行间去捕捉那些你或许多次掠过却未曾停留的细节,一起来分析薛宝钗的人格构成和她的终身大事, 最后水到渠成的合理猜想一下她的结局。那我们就从贾府最具话语权的老祖宗开始吧。
小说第三十五回,宝玉刚被严父暴打完不久,躺在怡红院养伤。作为贾母最疼爱的命根,宝玉遭了罪,那阖府上下不管真心假意都会抓住机会来探望慰问一下,哪怕只在贾母面前露个脸闪个面多少都是敬意。凤姐自然是最积极的,在贾母眼中出镜率高居榜首,薛姨妈和宝钗虽不怎么张扬,但是每一个有贾母的重要场合都未缺席过。薛家深知,要想促成“金玉良缘”,第一个就得过老祖宗这关,所以时刻想着赢得老祖宗的好感是宝钗的必修课。看着凤姐风风火火地前后张罗莲叶羹,我们的宝姐姐不失时机的又拐弯扯上了老祖宗:
【文本】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
啧啧,这马屁拍得也太明显了!一个未出阁的姑娘,当着众人的面如此拍老太太的马屁,这脸上也不烧的慌啊?如此的世故,哪里还有半点女孩的纯真可爱?当然了,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老太太听了这话自然很受用,不过我们的老祖宗可不是老糊涂,可精着呢,宝钗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老祖宗还能看不出来?且看她老人家如何回话:
【文本】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象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宝玉笑道:“若这么说,不大说话的就不疼了?”贾母道:“不大说话的又有不大说话的可疼之处,嘴乖的也有一宗可嫌的,倒不如不说话的好。”宝玉笑道:“这就是了。我说大嫂子倒不大说话呢,老太太也是和凤姐姐的一样看待。若是单是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薛姨妈听说,忙笑道:“这话是老太太说偏了。”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宝玉勾着贾母原为赞林黛玉的,不想反赞起宝钗来,倒也意出望外,便看着宝钗一笑。宝钗早扭过头去和袭人说话去了。
图片

宝钗奉承了老太太,老太太自然要回应谦让几句。而我们的宝玉,真是傻的可爱,满心里就只有林妹妹,拐着弯儿的想让老祖宗夸黛玉,一点也不知道含蓄避嫌(宝姐姐听到这话,心里的醋坛子还不知道怎么翻滚呢,一笑。),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可没承想老太太却话锋一转,夸起了宝钗:“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大家听听,老祖宗对宝钗的评价多高!连薛姨妈都没听出弦外之音,被老太太的话哄得跟吃了蜜似的光顾着逊谢了,宝钗呢更是飘飘欲仙乐不可支,只好扭头掩饰,其娇羞之状跃然纸上。但是,细细琢磨品味,不对啊,老太太留了半截话没说呢,这话里还有几层意思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老太太轻描淡写的就道出了黛玉和宝钗的亲疏之分。“咱们家四个女孩儿”,老太太家四个女孩儿是谁呢?有人说这不就是元迎探惜四春吗?可稍一留神就会发现不对呀,“女孩儿”只未出嫁的姑娘,元春已经出阁,是帝王家的贤德妃,不再是贾府的女孩儿了。那迎探惜以外的“自家人”是谁呢?自然就是黛玉了。第二十二回宝钗过生日就已写得很清楚:

【文本】至二十一日,就贾母内院中搭了家常小巧戏台,〖庚双:另有大礼所用之戏台也,侯门風俗断不可少。〗定了一班新出小戏,昆弋两腔皆有!〖蒙双夹:是贾母好热闹之故。〗就在贾母上房排了几席家宴酒席,并无一个外客,只有薛姨妈、史湘云、宝钗是客,余者皆是自己人。〖庚双夹:将黛玉亦算为自己人,奇甚!〗
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小女儿的唯一遗孤,自然也深受贾母爱怜。被其视为自己人,一点都不奇怪。既然黛玉在老太太心里是自家人,当着外人薛姨妈的面怎好夸自家外孙女的?也就俺们那傻宝玉不知道含蓄。
第二,老太太明着夸宝钗,实际是对宝钗之前那句溜须拍马的巧妙回应。作为对宝玉所说之话的回应,老太太巧妙的避开了黛玉不提,只说“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还特地强调“千真万真”。这话乍一听,像是夸宝钗的,可是老太太却没有明说到底哪些方面这四个女孩儿都不如宝丫头。论样貌儿,各人有各人的美,谈不上谁不如谁;论品性,都是在贾母身边教养长大的,都是知书识礼的大家闺秀。要说她们四个都不如宝钗,或许只有在拍马逢迎、心机算计方面不如这个商贾家的女儿吧?老太太当着薛姨妈和众人的面“奉承”宝钗的时候,心里怕是在冷笑吧?所以啊有时候夸人的话细听起来未必就是夸人的,不然人家骂了你你还美滋滋的乐呵呢!
要不怎么说老祖宗厉害呢,说话说半句,且说得冠冕堂皇滴水不漏,看来姜还是老的辣啊!
今天先到这里,我们下次再继续解读。
————————————

整理:雪砚 红楼传音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here5 > 《红楼梦解读》举报/认领
上一篇: 林黛玉吃了薛宝钗送的燕窝为啥病情加重?其中有何玄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1711
 楼主| 发表于 2024-3-5 17: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二=====蘅芜为谁香?【薛宝钗送的燕窝】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47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林黛玉吃了薛宝钗送的燕窝为啥病情加重?其中有何玄机?
where5
2021-10-13   |  45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九峰真人 至真斋主

林黛玉与贾宝玉有前世之缘“木石前盟”,贾宝玉深爱着林黛玉,林黛玉只专情于贾宝玉,贾家的老祖宗贾母也默许宝黛婚姻,贾府大管家王熙凤对贾母的态度心领神会,调侃林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在贾府可以说是无人不知,阖府上下也大都认为林黛玉嫁给贾宝玉是迟早的事情。精明的薛宝钗当然也不会不知道,然而她还是横插一杠子,千方百计破坏宝黛关系,用镀金的假金锁勾引贾宝玉,说金锁与通灵玉正好是一对儿。薛姨妈到处散布谣言说“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薛宝钗见一双玉色蝴蝶翩翩飞舞,就追着扑打,这其实是在暗示薛宝钗要破坏宝黛婚姻。可是很多读书不求甚解的红迷,包括一些画家却很欣赏“宝钗扑蝶”的画面。一些痴迷薛宝钗的男士甚至扬言:“娶妻就娶薛宝钗”。他们对薛宝钗偷听小红、坠儿私房话而嫁祸于林黛玉视而不见,对薛宝钗恶毒诅咒林黛玉“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也只当做玩笑语。林黛玉跟贾宝玉有特殊关系,经常去怡红院看贾宝玉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宝钗之副袭人却不高兴,在王夫人面前进谗言,甚至建议贾宝玉搬出大观园。而薛宝钗三更半夜的经常去怡红院,袭人却乐见其行。一天中午,贾宝玉晾着白肚子睡中觉,袭人还故意溜走给薛宝钗提供机会,让薛宝钗像妻子那样坐在酣睡的贾宝玉身边绣鸳鸯兜肚。贾宝玉在梦中喊出“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前盟!”也不能动摇薛宝钗要做宝二奶奶的决心。
图片

当然,不论我们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薛宝钗表面伪善,内心歹毒的真实面目,都不能动摇喜欢薛宝钗的那些红迷的执着。他们会经常用“金兰契互剖金兰语”,薛宝钗给林黛玉送燕窝一事,来为薛宝钗辩护。那么好吧,我们就来说说燕窝这件事。
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首先从林黛玉身体不佳,引出薛宝钗送林黛玉燕窝一事。书中写道:

这日宝钗来望他,因说起这病症来。宝钗道:“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黛玉道:“不中用。我知道我这样病是不能好的了。且别说病,只论好的日子我是怎么形景,就可知了。”宝钗点头道:“可正是这话。古人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不是好事。”黛玉叹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今年比往年反觉又重了些似的。”说话之间,已咳嗽了两三次。宝钗道:“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大家要注意,通过薛宝钗之口说出的这个细节:林黛玉的病请了好几个太医都不见效,薛宝钗建议再请一个高明的医生来。林黛玉对自己的病能否治好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薛宝钗也深知林黛玉的病是“气血两亏”,吃什么都不能“添养精神气血”。肉桂既能振奋脾阳,又能通利血脉,常用于久病体弱、气衰血少之症。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能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虚咳喘促、眩晕头痛、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肉桂可以和人参同吃,两种药材都具有滋补的作用。可以说,太医给林黛玉的药是对症的,只是对林黛玉的病效果不大。薛宝钗说人参肉桂太多了,虽然人参肉桂可以益气补神,但也不宜太热。薛宝钗建议先“平肝健胃”,道理是:“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薛宝钗对太医给林黛玉吃的“人参肉桂”药方评价是很有道理的,她针对林黛玉的病症提出的建议非常专业,由此也可以看出薛宝钗具有很高的中医药造诣。在太医无法治疗林黛玉的病,林黛玉也感到绝望的时候,薛宝钗适时提出让林黛玉吃冰糖燕窝合情合理。
图片

薛宝钗如此关心林黛玉,把林黛玉感动得不得了,立马转变了以往对薛宝钗的态度,向薛宝钗倾诉肺腑之言:“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薛宝钗一听林黛玉如此说,就趁机奉送燕窝:“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随后薛宝钗就打发婆子送来了上等燕窝,还有一包子洁粉梅片雪花洋糖。婆子说:“这比买的强。姑娘说了:姑娘先吃着,完了再送来。”林黛玉还给了婆子几百钱小费。

我们要记住这个细节:薛宝钗给林黛玉的不是前文说的燕窝和“冰糖”,而是燕窝外加“一包子洁粉梅片雪花洋糖”。接下来我们就看燕窝的疗效吧。
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第一次写到了林黛玉服用燕窝以后的症状:
宝玉因让诸姊妹先行,自己落后。黛玉便又叫住他问道:“袭人到底多早晚回来。”宝玉道:“自然等送了殡才来呢。”黛玉还有话说,又不曾出口,出了一回神,便说道:“你去罢。”宝玉也觉心里有许多话,只是口里不知要说什么,想了一想,也笑道:“明日再说罢。”一面下了阶矶,低头正欲迈步,复又忙回身问道:“如今的夜越发长了,你一夜咳嗽几遍?醒几次?”黛玉道:“昨儿夜里好了,只嗽两遍,却只睡了四更一个更次,就再不能睡了。”
“却只睡了四更一个更次”,一个铁打的汉子,一天只睡一个更次,怕也耐不了几天,林黛玉弱不禁风也受如此煎熬,大家想过没有,林黛玉在吃薛宝钗送的燕窝以前身体不是这样的吧?薛宝钗送的燕窝如此效果,大家怎么看呢?我们继续阅读下去:
图片

宝玉又笑道:“正是有句要紧的话,这会子才想起来。”一面说,一面便挨过身来,悄悄道:“我想宝姐姐送你的燕窝──”一语未了,只见赵姨娘走了进来瞧黛玉,问:“姑娘这两天好?”黛玉便知他是从探春处来,从门前过,顺路的人情。黛玉忙陪笑让坐,说:“难得姨娘想着,怪冷的,亲自走来。”又忙命倒茶,一面又使眼色与宝玉。宝玉会意,便走了出来。
“我想宝姐姐送你的燕窝──”宝玉的“一语未了”,欲言又止,正是隐去了真话,要读者去想燕窝是否有问题,如若身体爽快,赵姨娘之问,林黛玉必回答病情大好!高明的作者采用“假语存”作为文字出现,咽下去的话是“真事隐”。我们是否猜到了,贾宝玉发现薛宝钗送给林黛玉的燕窝有问题?
我们再看燕窝故事的进展。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有一段关于燕窝的情节:
紫鹃听说,忙放下针线,又嘱咐雪雁好生听叫:“若问我,答应我就来。”说着,便出了潇湘馆,一径来寻宝玉,走至宝玉跟前,含笑说道:“我不过说了那两句话,为的是大家好,你就赌气跑了这风地里来哭,作出病来唬我。”宝玉忙笑道:“谁赌气了!我因为听你说的有理,我想你们既这样说,自然别人也是这样说,将来渐渐的都不理我了,我所以想着自己伤心。”紫鹃也便挨他坐着。宝玉笑道:“方才对面说话你尚走开,这会子如何又来挨我坐着?”紫鹃道:“你都忘了?几日前你们姊妹两个正说话,赵姨娘一头走了进来,──我才听见他不在家,所以我来问你。正是前日你和他才说了一句'燕窝’就歇住了,总没提起,我正想着问你。”
从第四十五回开始写燕窝,第五十二回宝玉说了半截话,作者就不交代了。直到第五十七回作者依然用吞吞吐吐的写作手法,重复着,唠叨着那个燕窝。贾宝玉和紫鹃是林黛玉身边最亲近的人,他们深知林黛玉的病情,最关心燕窝对林黛玉病情的疗效。那天贾宝玉询问燕窝的事情被赵姨娘的到来给截断了,慧紫鹃此番追着来问贾宝玉那咽下去的半截话。如果燕窝对林黛玉的病不重要,作者为啥总是时断时续地提起?其实,作者这婆婆妈妈的写作手法是在反复暗示读者深思,以注意下文燕窝事件发生重大变化。书中接着写道:

宝玉道:“也没什么要紧。不过我想着宝姐姐也是客中,既吃燕窝,又不可间断,若只管和他要,也太托实。虽不便和太太要,我已经在老太太跟前略露了个风声,只怕老太太和凤姐姐说了。我告诉他的,竟没告诉完了他。如今我听见一日给你们一两燕窝,这也就完了。”紫鹃道:“原来是你说了,这又多谢你费心。我们正疑惑,老太太怎么忽然想起来叫人每一日送一两燕窝来呢?这就是了。”宝玉笑道:“这要天天吃惯了,吃上三二年就好了。”
看到没有?林黛玉吃的薛宝钗送的燕窝被换成老太太给的燕窝了,所以贾宝玉自信地说“吃上三二年就好了。”在这里,贾宝玉说的话非常得体,聪明的他虽然发现薛宝钗送的燕窝有问题,却不说出来,而是悄悄地把燕窝换了。在换成老太太的燕窝以后,作者又描写了林黛玉病情和精神的转折。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浪荡子情遗九龙佩”,用雪雁的话说出林黛玉病情好转:
将过了沁芳桥,只见雪雁领着两个老婆子,手中都拿着菱藕瓜果之类。宝玉忙问雪雁道:“你们姑娘从来不吃这些凉东西的,拿这些瓜果何用?不是要请那位姑娘奶奶么?”雪雁笑道:“我告诉你,可不许你对姑娘说去。”宝玉点头应允。雪雁便命两个婆子:“先将瓜果送去交与紫鹃姐姐。他要问我,你就说我做什么呢,就来。”那婆子答应着去了。雪雁方说道:“我们姑娘这两日方觉身上好些了。”
书中接着写贾宝玉进潇湘馆看林黛玉:
进了潇湘馆院门看时,只见炉袅残烟,奠余玉醴。紫鹃正看着人往里搬桌子,收陈设呢。宝玉便知已经祭完了,走入屋内,只见黛玉面向里歪着,病体恹恹,大有不胜之态。紫鹃连忙说道:“宝二爷来了。”黛玉方慢慢的起来,含笑让坐。宝玉道:“妹妹这两天可大好些了?气色倒觉静些,只是为何又伤心了?”黛玉道:“可是你没的说了,好好的我多早晚又伤心了?”
林黛玉显然是身体好转了,也有精神嗔怪调侃贾宝玉了。前面有雪雁说:“我们姑娘这两日方觉身上好些了。”后面紫鹃也说:“姑娘才身上好些,宝二爷又来怄气了,到底是怎么样?”至此,历经很多回目燕窝事件才告结束。在此期间,穿插了很多故事,但是高明的作者总是若隐若现地、很巧妙地照应燕窝事件的始末。
图片

那么薛宝钗给林黛玉送的燕窝有问题吗?燕窝没问题,燕窝具有“滋阴润肺,化痰止咳,益气补中,去燥润肤,养胃壮脾”等作用,对治疗林黛玉的病大有好处。问题出在“洁粉梅片雪花洋糖”上。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林黛玉的病情。在前八十回中有三处描写了林黛玉的身体情况。
第二回,“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遂又将要辞馆别图。林如海意欲令女守制读书,故又将他留下。近因女学生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的,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旧症”指经历时间很长、时犯时愈的病。林黛玉才几岁就有旧症,显然是天生的疾病。

第三回,“众人见黛玉年纪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为何不治好了?’黛玉道:'我自来如此,从会吃饭时便吃药,到如今了,经过多少名医,总未见效......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不足之症即民间常说的先天不足,泛指各种虚证。虚证是指人的正气虚弱不足,又分气虚、血虚,气虚可发展为阳虚,血虚可发展为阴虚,有些病人可气血皆虚或阴阳皆虚。气虚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心悸、脉虚弱等。血虚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舌色淡、头晕目眩、心悸怔忡,疲倦乏力或手足麻木,脉细弱等。人参养荣丸的“荣”指血液循环。从林黛玉吃的药来看她气血两亏。
第三十二回,林黛玉自己说:“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林黛玉“气弱血亏”是肯定的。那么“劳怯之症”是什么意思呢?《松崖医径》卷下云:“劳怯者,多由气体虚弱,劳伤心肾,则阴虚而生内热所致。”也就是阴虚内热性质的虚劳病证。《中医药学名词》:“虚劳病是指以阴阳、气血、脏腑虚损为主要表现的虚衰性疾病。”凡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病久体虚,积劳内伤,久虚不复等所致的多种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于虚劳病证的范围。造成虚劳病的病因病机:1、禀赋薄弱,体质不强;2、烦劳过度,损及五脏;3、饮食不节,损伤脾胃;4、大病久病、失于调理。有很多人认为林黛玉得的是肺痨病,这是错误认识。肺痨病以咳嗽、咯痰、咳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且具有传染性。而虚劳病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一般不传染。我们从林黛玉的病症和贾府上下不忌与她接触来看,她的病不是肺痨病。
图片

图片

“洁粉梅片雪花洋糖”,是一种白色的拌有冰片在内的粉末糖。洋糖就是白糖。梅片,又称龙脑冰片、冰片,是龙脑香树脂加工品,呈半透明块状、片状和颗粒状的结晶,因为以白色为佳,又称“洁粉雪花”。冰片不能用水煎煮,而是研末或入丸、散状吞服。据《本草纲目》记载,冰片能“疗喉痹,脑痛,鼻息,齿痛……通诸窍,散郁火,消肿止痛”。但是冰片不能过度和长期食用。《本草经疏》云:“气血虚者忌服。”气血虚的人长期服用会导致恶心、呕吐、腹痛,肝、脾大,可使中枢神经兴奋,引起惊厥、意识丧失、痉挛,严重时可致呼吸衰竭而死亡。书中并未交代林黛玉是怎么服用“洁粉梅片雪花洋糖”的,薛宝钗事先也未说明,这体现出作者行文的诡秘和高超。我们猜测林黛玉是先把燕窝煮熟,最后撒上“洁粉梅片雪花洋糖”。也有人认为既然薛宝钗无所不通,林黛玉也是无所不通,她会知道“洁粉梅片雪花洋糖”对她的身体有严重的副作用。林黛玉出身于诗礼之家,这种家庭是禁止子女看杂书的。她六岁进贾府,除了喜欢看杂书的贾宝玉给她看了《西厢记》等,我们没有看到林黛玉有旁学杂收毫无禁忌的描写,倒是博学的薛宝钗自己透露了小时候毫无禁忌的情况。
由燕窝事件的始末,我们进一步看清了薛宝钗的本质,她送燕窝一方面在场面上想讨好贾母,因为贾母喜欢林黛玉,薛宝钗表面上对林黛玉好,就会赢得更多的好感和亲近;另一方面,她采取这种见不得阳光的手段,使得林黛玉病情恶化,甚至害死林黛玉,为她的宝二奶奶之路清除障碍。真可谓用心险恶。可惜,薛宝钗的阴险手段被精明的贾宝玉识破了,贾宝玉及时换了燕窝,那个“洁粉梅片雪花洋糖”肯定也被弃用了。同时也使贾宝玉认识到了燕窝对治疗林黛玉病症的好作用。这也算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吧。
(本文中药资料由药剂师刘力华提供)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1711
 楼主| 发表于 2024-3-5 17: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二=====蘅芜为谁香?【宝钗+通灵玉+金锁+】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47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宝玉不一般的通灵玉和宝钗令人生疑的金锁
where5
2021-10-13   |  55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展开全文
作者:至真斋主

图片

通灵玉的前身是女娲补天时被遗弃在青埂峰下的补天石,“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后来听见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谈起红尘中荣华富贵,这块粗蠢的顽石便也想到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茫茫大士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茫茫大士对自己的幻术十分得意,把通灵玉托在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如果通灵玉不镌上数字,我们也就不会产生更多的联想,它不过是一块美玉而已,跟别的玉石没啥区别。
后来甄士隐伏几少憩,在梦幻中遇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二位要让通灵玉随神瑛侍者一起下世造历。甄士隐想一睹通灵玉真容,茫茫大士说他跟这块通灵玉倒是有一面之缘,就取出来递给他。甄士隐只看了正面镌着“通灵宝玉”四字,正想看后面镌刻的小字时,茫茫大士便一把夺过去了。由此看来,这块神秘的通灵玉也不是人人都能大饱眼福地随便看啊。

黛玉进贾府,宝玉问黛玉有没有玉。黛玉说:“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一听,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批书人看了贾母说通灵玉是“命根子”,提醒读者道:“一字一千斤重!”可见这个通灵玉很不一般,事关贾家的命运。宝玉当然不理解通灵玉对他和全家意味着什么,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说通灵玉是个好东西是因为这是一件稀罕物,不是人人想有就有的,也不是人人想看就看的,那得有那个身份地位和缘分。说通灵玉不是个好东西为何?到了第8回作者就会告诉我们的。
黛玉因宝玉摔玉,夜里哭泣起来。这是黛玉随宝玉的前世神瑛侍者下世,开始还泪之旅的第一次哭泣。黛玉的前世是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草,受神瑛侍者甘露灌溉,得以脱却草胎木质换得人形成为美丽的绛珠仙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没有甘露回报那只有泪堪还了。这就是宝玉和黛玉前世“木石前盟”的缘起。宝玉心中爱黛玉胜过所有人。然而,宝玉的滥情博爱也常常让黛玉伤心哭泣,这是黛玉眼泪的主要内涵,她不是随随便便就哭泣的。黛玉专情于宝玉,因此就难免“孤高自许,目无下尘”,这也是黛玉常常被人诟病的原因。

如果只有“木石前盟”,不管宝玉如何滥情博爱,如何愚顽不孝也无所谓。也不管黛玉有没有玉或者其他信物与通灵玉相配,宝玉跟黛玉也是幸福美满的。然而,世间的事往往节外生枝,出乎宝玉、黛玉、贾家以及我们所有人的预料。黛玉刚进贾府不久,我们可爱的宝姐姐就紧随其后款款地来了。在“木石前盟”之外又生出个“金玉缘”,种种的烦恼乃至苦难就由此而起了。
宝钗因为要入宫待选才人、赞善之职,薛家还有别的事情要入都打理,宝钗就跟母亲、哥哥来到上国京城的贾家。贾家对亲戚的到来当然很热情,特意把东北角梨香院十来间空房打扫干净,供薛家居住。薛家这一住下来就不舍得走了,不管贾家用何种方式暗示薛家离开,薛家都充耳不闻很坦然地住着。
作者只交代一句宝钗入都待选就不提这茬儿了,搞得红迷们猜来猜去、争来争去。其实我倒是觉得作者写宝钗入都待选是虚晃一枪,未必是真的要待选才人、赞善之职,因为这样就低估了宝姐姐的远大志向。对怀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鲲鹏之志的宝姐姐来说,才人、赞善之职简直太低了。再有,作者没法儿再写宝钗是如何参选的事情,因为在古代,皇帝选妃和选公主、郡主入学陪侍是很严格的。从后来的情节看,宝钗即便真的入宫参选也肯定是落选了,落选就必然有一些缺陷和不足,如果作者详细写来就有损于宝钗给人的美好形象。所以,狡猾的作者就干脆不交代这个事情了,让读者朦朦胧胧地沉浸在对宝钗美好的遐想之中。

我还有一种独创的观点,认为作者说宝钗入宫待选其实不是入皇宫待选,而是暗指入贾家待选。贾家就是暗喻皇家。贾宝玉衔玉而生具有特殊的象征性。关于贾家暗喻皇家在书中有很多情节暗自透出,比如皇家建筑、皇家园林、皇家礼法、皇家规矩、皇家气派,同时又不能写得过于直白显露。蒙府本第54回有一首回前诗透露了贾家是影射皇家:“积德於今到子孙,都中旺族首吾门。可怜立业英雄辈,遗脉谁知祖父恩。”除了皇家谁敢说“都中旺族首吾门”?
到了第8回,我们得以全面仔细欣赏通灵玉。宝钗小恙,宝玉来看她。宝钗早就听说宝玉有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通灵美玉,正想一睹真容,就笑着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俺们的宝姐姐可是“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此时见到宝玉的通灵玉立马就按耐不住了,可见这块通灵玉的魅力有多大。宝钗把通灵玉托于掌上,只见它“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写到这里,作者插上一首后人对通灵玉的嘲讽诗: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图片

请大家注意,在“好知运败金无彩”处,甲戌本有侧批:“又夹入宝钗,不是虚图对得工。二语虽粗,本是真情,然此等诗只宜如此,为天下儿女一哭。”由此可知,诗里的“金”指宝钗,同时也透露了将来宝钗的命运也是悲惨的。在“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处,甲戌本有侧批:“批得好。末二句似与题不切,然正是极贴切语。”这是什么特殊时代会有“白骨如山忘姓氏”的惨景?一个家族命运再惨也不至如此,何况还只是抄家,不是满门抄斩。即便是满门抄斩也都要逐个验明正身,哪会白骨如山忘姓氏?这只能是指大规模战争或屠城后的场面。这也是在谶语本书80回后的结局,不是随便涂抹之笔。那么这是指哪个时代呢?结合书中多人生于“末世”,这个末世只能是写一个朝代的末世,而且只能是指明朝末世。胡适派红学家们把本书的时代背景定在清中期,且说是曹家事,这是完全错误的。
俺们的宝姐姐把这块通灵玉看得可仔细了。看了一遍又重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块玉千万别丢了,如果丢了小命就没了。在此处,甲戌本有眉批:“《石头记》立誓一笔不写一家文字。”什么意思?这就是一笔两意的意思,由通灵玉的特殊性、重要性,上面镌刻的文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以及嘲讽诗中的诗句“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让读者联想到国之重器,皇权的象征“传国玉玺”。批书人也在此处提醒道:“余亦想见其物矣。前回中总用草蛇灰线写法,至此方细细写出,正是大关节处。”传国玉玺正面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通灵玉岂不是在影射传国玉玺和皇权吗!古往今来为了争夺江山统治权,正是“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这是作者特殊的写作手法,书中大量采用特定指向的影射、象征的手法,赋予人物、事物以特殊的含义。此时,青埂峰下那块被女娲遗弃的补天石,经过茫茫大士幻化后华丽转身,拥有了玉玺和皇权的象征。贾宝玉口衔这块玉而生,那么他的身份就是皇权继承人的角色,而且是与生俱来的。“山中高士”宝姐姐竭力追求宝玉是大有原因的。

宝钗把“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在这里甲戌本有批语:“阅者试思此一句话是何意思?”补拙斋先生一语道破玄机:“不作什么,等着说你心上的话。”通灵玉让没见过世面的金莺看呆了,一时忘了台词,经过主子宝钗一提醒,她立马回过神儿来,心领神会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看到金莺这段话,至真斋主也模仿她的话说:“我看了通灵玉上的两句话倒像和玉玺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现在看了宝姐姐项圈上的两句话也像和通灵玉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时批书人说道:“又引出一个金项圈来,莺儿口中说出方妙。”是啊,如果从宝钗口中说出来就显得直白和急不可耐了。金莺的话吸引了宝玉,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鉴赏鉴赏!”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宝姐姐采取了欲擒故纵之法,故意假装扭捏再三推辞,实际上巴不得立马掏出金锁来让宝玉看。在情急之中,一贯沉稳含蓄的宝姐姐也说了实话,如果金锁上没錾着跟宝玉的通灵玉上正好配对的八个字,不喜欢涂脂抹粉披金戴银的宝姐姐戴着这个沉甸甸的劳什子有啥意思?黛玉曾无情地讥讽过宝钗:“她在别的上头心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他才是留心呢!”黛玉还当面对宝玉说:“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
这时候一向矜持的宝姐姐也顾不得许多了,当着宝玉的面,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读到这里,至今很多红迷疑惑宝钗戴的金锁是挂在项圈上还是璎珞上?后来的情节称呼宝钗的项圈是否指金锁?在这里,甲戌本抄手解释了这个问题:“璎珞者颈饰也,想近俗即呼为项圈者是矣。”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这时候批书人也调侃道:“明明是一对儿”,“余亦谓是一对,不知干支中四柱八字可与卿亦对否?”这等于是提醒读者,宝钗有主动求婚、私定终身的意思。作者这段文字真是“花看平开,酒饮微醉。”金莺还在兴致盎然地表演,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她说完,便嗔她不去倒茶。这回宝姐姐是真的让金莺去倒茶,不能再说下去了,再说下去恐言多语失。这段情节完全是宝钗金莺主仆二人早就演练好的一场戏,目的很明确就是勾引宝玉。
图片

宝钗明明知道宝玉跟黛玉青梅竹马,还有“木石前盟”,贾府阖家上下也都认可宝黛的婚姻,可是宝钗全然不顾这些,依然追求宝玉。薛姨妈也四处散布“金玉缘”说辞。在第28回作者写道:“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送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这娘俩配合的相当默契,只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金锁的来历上娘俩说法不一,漏了破绽。薛姨妈说金锁是和尚给的,而宝钗和金莺却说和尚只送了八个字让錾在金器上。总之,薛家娘俩说话相互矛盾,这件金锁的来历就难免让人生疑。到底宝钗的金锁是不是和尚送的?我看也不必探究了,癞头和尚只管度脱人离开红尘的烦恼,是不会干说媒拉纤这种事的,那都是薛家人编造的谎话而已。薛家只有薛大傻子说实话,在第34回,薛蟠说:“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搞得宝钗很尴尬狼狈,大哭一场。
宝钗有事没事的就往宝玉的房间转悠。黛玉之副晴雯就曾没好气地抱怨:“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而宝钗之副袭人不但张开双臂热烈欢迎宝钗,还给宝钗提供跟宝玉独处的机会。第36回,宝玉正睡午觉,袭人在旁边给宝玉绣鸳鸯兜肚,宝钗颠颠地来了。袭人假装脖子疼出去走走,给宝钗腾地方。宝钗就顺势坐在了呼呼酣睡的宝玉身边,帮着袭人绣鸳鸯兜肚。这时候,宝玉在梦中大叫:“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前盟。”宝钗听了就一怔。这时候宝钗应该知道宝玉心里是咋想的了,可是宝钗就是对宝玉“不离不弃”。宝钗的行为就是典型的第三者插足,目的就是要嫁给宝玉,成就“金玉缘”,最终达到霸占贾家财产的目的。这也是薛家在贾家赖着不走的真正原因。

薛家想成就“金玉缘”,就打造个金锁谎称是和尚给的,可以说“金玉缘”就是薛家一手制造的谎言。不仅如此,金锁也不是纯金的,而是鎏金的。列位看官一定以为我在故意黑薛家,不是的,我有文本为证。在第35回,薛大傻子前回气哭了宝钗,这回要讨好她,不经意间又说了大实话:“妹妹的项圈我瞧瞧,只怕该炸一炸去了。”这个“炸一炸”就让宝钗的金锁露馅了,原来不是纯金的,而是鎏金。关于这个问题我特意让朋友“老刀”请教了专业人士,专家说,纯金的成色是很稳定的,不会变色,只有鎏金和75%以下含金量的饰品才会褪色。而“炸”是针对鎏金饰品说的,鎏金饰品时间长了表面的镀金会脱落,就要重新“炸一炸”。有的研究者认为宝钗的金锁是纯金的,时间长了颜色变淡,要做出新处理,并且引用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著作《天工开物》来论证:“其金成器物,呈分浅淡者,以黄矾涂染,炭木炸炙,即成赤宝色,然风尘逐渐淡去,见火即还原。”其实,《天工开物》说的是75%以下含金量的饰品出新方法,而且这种方法也不叫“炸”,而是用火焰焙烤。
那么宝钗的金锁是什么材质鎏金?是银的?铜的?都不是,而是铁的。有第四回护官符薛家诗句为证:“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薛家是皇商那么富有,怎么会用铁来打造金锁呢?这就涉及到作者设计薛家、宝钗和金锁的特别用意了。关于这个问题的更深层解读,我以后再讲。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来自: where5 > 《红楼梦解读》举报/认领
上一篇: 慈禧太后手批《红楼梦》令人震惊
下一篇: 贾宝玉离开薛宝钗后,沦为了乞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1711
 楼主| 发表于 2024-3-5 19: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二=====蘅芜为谁香?【金玉良缘+】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47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金玉良缘有多可笑:宝钗托付终生的不是宝玉,竟然是石头
where5
2021-11-14   |  53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宝玉的前世到底是谁,是神瑛侍者还是石头,这个问题你们想过吗?
也许有人以为这问题很无聊,爱谁谁呗,我们只管看才子佳人的故事就好。
这样想大错特错。其实这里大有文章,是理解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关卡。
为什么这么说?
与黛玉有缘的是神瑛,与宝钗有缘的是石头。从世俗表象上看,她俩在争宝玉,可是从上帝之眼看,她们各有各的指向。
宝玉的灵魂,本就有两个版本,黛钗各指向一个灵魂。
这是什么意思?相信没几个人能看懂。容我慢慢解释。
01 神瑛和绛珠
宝玉的前生灵魂到底是谁?神瑛侍者。
黛玉的前生灵魂到底是谁?绛珠仙子。
当幼年的宝黛初次相见时,黛玉的反应是大吃一惊“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的反应则是“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就在此处,脂砚斋批语说【想必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见过。】
灵河岸上三生石畔,那是神瑛绛珠的所在。这是明确认定,宝黛正是神瑛绛珠转世。
与之相似的证据,多如牛毛,不可尽数。脂砚斋批语里常常直接明示,黛玉就是绛珠。
譬如【辰夹:应知此非伤感,来还甘露水也。】
【蒙侧:黛玉泪因宝玉,而宝玉赠曰颦颦,初见时亦定盟矣。】
太虚幻境里的仙子们说 “姐姐曾说今日今时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玩,故我等久待。”警幻仙姑回答说“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绛珠仙子就在荣府住着!
即便投胎凡间,绛珠仙子神性不失,仍然可以魂游太虚,来去自由。
宝玉初见黛玉便称其为【神仙妹妹】,这称号绝不白来哦!你以为是宝玉顺口一说,不,全书只有黛玉有这称号,这是剧透。


02 仙侠大爱
在生命的某个瞬间,我们会忽然出现恍惚,觉得某人某物似曾相识。那种眼前一亮或怦然心动的感觉,都源于过去世的甚深因缘。
宝黛可不仅是似曾相识,她是大吃一惊!这样的感受,只能说是灵魂里的大爆炸!
因为他们有着神奇的前生:黛玉本是一棵绛珠草,她得到神瑛侍者的照顾,又兼天地灵气,修成绛珠仙子。
在古籍名著里,植物修炼成精的故事颇多。但植物精的共同特点是,虽有一定法力,却都没修炼成仙,都停留在凡间,与凡人纠缠不清。
绛珠与众不同,她从植物修炼一步到位,直接成仙女。她一直在仙界生活,与众仙女为闺密,不染凡尘。
她只对神瑛侍者有情。当神瑛要下凡历劫时,她自愿陪他历劫,以报答灌溉之恩。
绛珠能成仙,主要得益于神瑛。现在神瑛需要提升修为,绛珠就自告奋勇来陪伴他、帮助他。代价是一世辛酸,泪尽而亡。
脂砚斋有批语说:【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可见绛珠其名,暗示的就是用血泪筹还一生。


有时候我会想,在这个不相信爱情的时代里,我们还有必要看这样的故事吗?
后来我想明白了,有必要!
我们不必口念之乎者也,但我们心中一定要有诗歌。我们不必对这凉薄的世间怀抱幻想,但心中却不应该失去爱的基因。
这种爱,并非局限于男女成对、互相占有的狭义之爱。而是广义的道义、恩情、互相成就,一切真善美的心灵之光。
看中国古代最经典的爱情故事,之所以爱的深沉,爱的决绝,爱的惊天地泣鬼神,因为很多都有报恩的因素。
既然我的生命原本因你而有,那么,现在我用生命偿还。说到本质,这是道义的最大化、互助的最大化。
生命,在这些故事里是互通的。你成就我,我成就你,不分彼此。


对比同类故事,你又会发现,没有哪个比宝黛之爱,爱的更高级更宽广!
像白蛇传里白素贞,她的爱里有执念,以至于水漫金山祸及无辜。她和许仙纠缠,更像是虐恋虐缘,彼此都没得到有益于灵魂的东西。所谓报恩,大约就是世俗意义的生孩子续香火吧。
相比于白素贞,黛玉不知高级到哪里去了!黛玉在文化上引领宝玉,在思想上共鸣宝玉,在灵性上启迪宝玉。尤其是,用自己的血泪化作命运的神符,点开宝玉的慧眼,令他最终大彻大悟!
这种宗教性的利益,虽然离凡人生活很远,但你必须承认,在仙侠剧里修为的提升,远胜于世俗意义的富贵荣华。
宝黛的爱情就建立在一个仙侠剧上。你可以称之为爱情,也可以视为最纯净无暇的友情、亲情、恩情。


03 石头归谁
绛珠心中只有神瑛,也只与他有缘,跟石头完全不认识。
所以那个让黛玉爱了一生、泪洒一生的人是神瑛投胎,也只能是神瑛。
那么,石头怎么挤进来的呢?他的存在意义是什么?
1、首先我们需要搞明白,石头因何下凡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
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
石头听说红尘中的荣华富贵,羡慕到无法自制,直流口水的节奏,甚至苦求再四。
它的愿望是【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
当此之时,僧道就送了他八个字【美中不足,好事多魔】。
后来它入尘世,被癞僧变成一块玉石,上面就带有八个字;再后来薛家打造的金锁上,也有八个字。
前前后后都是八个字,这不是玄机吗?


2、金玉良缘的信物
所谓金玉良缘,薛家说的是: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请注意啊,薛家从来没说过嫁宝玉,是要嫁给有玉的。
天下有玉的人或许多着呢,管他哪个,有玉就行。按薛姨妈表述的就是这样。
简而言之,上天之意是让宝钗这辈子栓在一块玉上。
好吧,既然【玉】乃薛家所求婚姻对象,那不就是大荒山的石头吗?
当然,我们知道薛家真正要谋求是宝玉,是荣国府的地位和财富。从真实层面,黛钗的冲突点,的确是叫“宝玉”的那个男生。
但万事讲究师出有名,古人的婚姻更讲究信物。宝钗既然执持一块石头,那只能说明,她才是跟石头有故事的人。
换句话说,即便我们不去深究金玉良缘的真假,即便金锁真有其事,也真是癞僧所赠,宝钗仍然跟宝玉(神瑛)扯不上关系。
能拉上关系的,只有石头。


04 石之质蠢
宝钗以为造了金锁,就能配宝玉。她却不知道,宝玉是宝玉,石头是石头,那是两个灵魂!
他们都来历劫,但各自的资质不同。在同一时空里,历劫的内容并不相同,各自感受和感悟也不相同。
宝钗以为那玉晶莹剔透,以为它又美又贵、人间宝货。可惜是假的,是癞僧变出来的!
书上详细描写了僧人神奇的施法过程,石头全程懵懂,连上面刻了什么字,它都不知道。这些描写便是告诉读者:石头不是玉,它还不具备玉的资质。
它本是女娲锻炼的补天之石,剩了一块。虽然有灵性,但终究是块顽石,不堪入选,它的人设是【无才】!
关于它的粗蠢、质蠢,仅开篇那一段里就反复提及多次。神僧直接给出鉴定,说它质蠢,说它不堪入世。
后来脂砚斋很多批语,更对石头极尽调侃嘲笑。虽然是善意的,却足以证明其角色担当。


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
不如意时,就日夜悲号;听到富贵荣华,就垂涎欲滴;听说有好处,喜不能禁;被刻了字,却不知所以,懵懂痴憨的。
从这些表现来看,的确是七窍不全、五眼不通、心智幼弱的样子。说它质蠢,没错的!
很像一只初生的猴子,对一切都跃跃欲试。孙行者从石头中蹦出来,大约也是这种意象。
因为质蠢,才羡慕凡间富贵;因为质蠢,必定被尘世五欲六尘所迷惑、所俘虏、所绑缚。
因为质蠢,没见过世面,所以会被宝钗那胖墩墩的肉体吸引,被她那些似是而非的学问唬住,被她的pua套路给骗住。


那僧道:“长官你那里知道那物的妙用。只因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甲夹:石皆能迷,可知其害不小。观者着眼,方可读《石头记》。】故不灵验了。你今且取他出来,待我们持颂持颂,只怕就好了。“【庚侧:“只怕”二字,是不知此石肯听持诵否?】

贾政听说,便向宝玉项上取下那玉来递与他二人。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庚侧:正点题,大荒山手捧时语。】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甲夹:见此一句,令人可叹可惊,不忍往后再看矣!】

可羡你当时的那段好处: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25回宝玉被厌咒快死了,癞僧前来解救。有意思的是,解救中他没对宝玉说一个字,只对着石头念念叨叨。
请看上面这段,癞僧苦口婆心,句句都指向石头,并非神瑛侍者。脂批更是要命,句句都点名高喊石头。
明明救宝玉(神瑛),却从头到尾教育石头,说它被声色货利所迷。


当此之时,读者都把石头当做一件救助器物,察觉不到故事的蹊跷。其实,没这个器物,癞僧就没办法救人了?
这器物显然是多余的,石头从头到尾都貌似多余,对故事发展毫无意义。那么,为什么要有它?
【便向人间觅是非】这句更令人费解。如果石头仅仅是石头,是死物,那就是被动的,是跟随神瑛的,如何“觅是非”呢?
难道对着石头劝说不要觅是非,神瑛就不去觅是非了吗?
正确答案是:石头并非器物、死物。它的灵魂独立存在,跟宝玉各渡各的劫。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不用多解释了吧,这当然是袭人干的好事。与此同时,还有宝钗的性诱惑。
表面上看,被诱惑的是宝玉(神瑛),性冲动的也是宝玉(神瑛),但事实上,所有的声色犬马都是石头想经历的,所有困鸳鸯的故事都拜石头所赐,所以癞僧要教育石头。
一身两体,石头总想坏事,神瑛被他绑着腿,只好陪它干坏事。


05 神瑛和石头
这个结论,你可能觉得太神奇,但书中有很多证据。
每当宝玉跟袭人、宝钗发生纠葛时,或者干出熬糟事,又或者不懂黛玉心意时,脂砚斋批语调侃,必称宝玉为【石兄】。
每当宝玉跟黛玉发生精神共鸣,又或者灵光闪现、悟得禅机时,脂砚斋就提【灵河岸边】。
比如21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那是袭人跟宝玉闹别扭最严重的一次,是袭宝的重头戏。
翻身看时,只见袭人和衣睡在衾上。【庚夹:神极之笔!......好袭人!真好!石头记得真,真好!述者述得不错,真好!】
你从来没质疑过,脂砚斋批的奇怪吗?书是曹雪芹写的,故事是神瑛经历的,与石头何干,怎么成了石头记得真?
如果说石头充当了记书人,那为什么宝黛相爱的情节里,脂砚斋从不提石头?
这种奇奇怪怪的章节,多到不可胜数。一旦你明白,石头是来搞事情的,一切都合理了。
也就是说,充分理解神瑛、石头各自的角色担当,是理解本书的一大关卡。


瑛,乃美玉也。神瑛这名号是何等的尊贵,集一切美好于一身,天上人间最完美的结合。
他来自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赤瑕宫。灵河,是心灵之河,蓄灵性之水。三生石,是至情至性的象征,是精神高标、坚韧、忠贞的最高信物,也是灵魂不灭的地方。
赤,是封建社会的正统色,代表正大光明。赤瑕宫,连瑕疵都是美好的、光芒四射的,如霞光一般。
我的妈耶,这一连串条件意味着什么?你们自己去想吧。他投胎尘世,用貌比潘安、才胜子建来形容,恐怕都远远不足。
其实,宝玉就是这样的男生,四海八荒第一美男,第一优质男。
可是为什么成了世人口中的渣男呢?因为石头啊。
石头来自大荒山无稽崖,脂砚斋此处批语说【荒唐也;无稽也】
青埂峰。青通情,但为青涩之情,不成熟的爱。梗,是田间泥土堤防,代表障碍、阻隔、考验。脂砚斋批曰【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
根由荒唐,道路阻滞,这就是石头的灵魂。跟神瑛能比吗?
SO,现在你们明白了吧,今世的宝玉身上有神魔两性,因为他有两个投胎体。神瑛负责神性的那一部分,好事都是神瑛发挥作用;石头是魔性,你们眼中的渣事,都是石兄干的。
呵呵,是不是感觉曹雪芹在甩锅?
这就是古人的思想体系,善恶对立,黑白分明。貌似不脸谱化的红楼梦,其实依旧贯彻了这样的三观,并没有穿越。
卓语曾论证过黛钗代表神魔两性,结合本文看,一定令你更通透。详见《吵了两百年的“黛钗合一”是真的吗?曹雪芹为什么要写两段情缘?》


06 神魔对抗
神瑛对石头是什么态度?
早期珍视,后期厌恶,最后和解。
宝玉初见黛玉,爱意已生,没说几句话,就问有玉没有。这说明,幼年的宝玉以为石头是好东西,以为人人皆有。
但听说黛玉无玉,马上就火了,开启第一次砸玉之旅。从此之后,砸玉成了他的拿手好戏。
这不就是神瑛厌恶石头的明证吗!这厌恶全因黛玉而起,所以说黛玉是启发宝玉的人,是唤醒神瑛灵性的人。
随着宝玉的逐渐生长,【玉】成了他的心病,成了他最大的牢笼。这烦恼便是神魔两性间的对抗。
在对抗中,神瑛喊出了【木石前盟】。并非黛玉真跟石头有盟,而是神瑛要强行左右石头的意志。
神瑛可以随意砸石头,但偏偏砸不烂,又被一大堆人拦着。他虽然是主导方,却始终对石头无可奈何。
这说明:神性想砸烂魔性、消灭魔性、左右魔性,不可能的。
只有像癞僧那样加持它、教育它,才好使。
所以当宝玉大彻大悟时,他一定是悟到了神魔两性的和解之道。
不要误会,绝不是说像宝钗那种假惺惺的金兰契,而是像癞僧那样,将魔性教育成神性的本领。


07 宝钗和石头
石头和宝钗都迷醉于荣华富贵,他们都专门障碍神性,所以都是魔。
当石头急哄哄要投胎时,癞僧就说【好事多魔】。你看,魔出来了吧,石头必然跟魔纠缠一世。
宝钗初进荣府,并不敢对宝玉(神瑛)表达什么,却把金玉良缘吵的震天响。仿佛灵魂里知道,石头是她的。
在贾府住了很久了,作者一字未写。等到俩人首次打交道,没啥内容,全程就是看【玉】。两人交换物件,心中都暗自琢磨着什么。
宝黛一见如故,彼此欣喜,眼中闪光。在经典的问答中,落落大方的交流。
二宝却像地下组织接头联络一样,偷摸摸地对暗号。无论所处环境还是交流方式,都格外鬼鬼祟祟。认到最后,竟以冷香丸的香气诱惑作结。
第八回识金锁认通灵,是她俩唯一一次像模像样的谈恋爱。谈的什么呢?竟然与人无关,全是器物。
当宝钗把玉托于掌上时,脂砚斋批语【甲夹:试问石兄:此一托,比在青埂峰下猿啼虎啸之声何如?甲眉:余代答曰:“遂心如意。”】
哈哈哈,遂心如意,你们看懂啥意思了吗!


只见大如雀卵.....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甲侧:注明。】后人曾有诗嘲云: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作者为什么再次点名石头,还郑重标明出处?又为什么写诗讽刺?
并非卖弄文采,而是血泪苦心!
在这部书里,到处充斥着作者的自嘲和反思。绝不是反思自己不学仕途经济,而是反思内心的魔性。石头就是个象征,它是每个人内心蠢蠢欲动、不明世事、认假为真的野猴子。
所有的自嘲,都跟宝玉无关,跟神瑛无关。
08 小结
开篇青埂峰处,脂砚斋批【甲侧: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得有此一部鬼话。】
宝黛因金玉良缘生气时,脂砚斋批语【以及宝玉砸玉,颦儿之泪枯,种种孽障,种种忧忿,皆情之所陷,更何辩哉?】 
请结合起来看,你才能懂得作者的苦心孤诣:原来宝黛之间从来都没有情障。所谓的情障,全是石头搞的,是青埂峰的障!孽障!
货利所迷,欲望驱使,那便是孽障,与情何干?世人却偏偏假借情之名号行事。
而真正的情,却被歼灭在假情之中,可悲否?
反观那些假情之人,费尽心机,谋算到的只是块破石头而已。一块根本不通人情、不懂人事的石头。荣华呢,富贵呢,男神呢,都在哪儿?
世间多少浮沉影像,都如宝钗托石于掌,自以为遂心如意,殊不知正在编织天大的笑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here5 > 《卓语红楼》举报/认领
上一篇: 贾元春的象征为什么是石榴花?一个浮华、娇艳、献媚的悲剧人生
下一篇: 宝钗前世之迷:藤精草怪全靠石头滋养,人没修好就妄想做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1711
 楼主| 发表于 2024-3-5 19: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二=====蘅芜为谁香?【钗黛合一+金兰契+】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47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黛钗一度亲如姐妹,为何后来漠然以对?金兰契因何悄悄崩盘了?
where5
2021-11-07   |  20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图片

金兰契是薛宝钗在书中最经典、也是最成功的案例。
原书自36回之后,金玉派改弦更张,放弃对宝玉的进攻,改为包围黛玉,对她进行洗脑、精神施压和暗中摧残。
宝钗处心积虑,周密筹谋,巧妙地拿捏住黛玉的心理症结。以奥斯卡影帝的演技,骗取了黛玉的信任。
不过,这场天大的骗局从42回上演,到58回就演到头了!
湘云与宝钗的姐妹情,就是瞬间崩盘的,黛玉也是。
金兰契因何实现,上文已解析过。新粉请务必先看《针锋相对的黛钗,后来却结金兰契,真的姐妹情深吗?》,本文是续篇,解析黛钗关系崩盘的过程。
01 步入婚龄的黛玉
黛钗和好后,黛玉曾有过一段短暂的欢愉时光。
第四十二回的回目叫做《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音》,前半部分写黛钗和好,后半部分写众女儿的一次内部小聚。然而熟悉原著的都知道,这次聚会,黛玉表现得那叫一个抢眼啊!
图片

抢眼在什么地方?话多得令人咋舌,跟所有人都发生了对话;戏谑幽默得令人瞠目,无论谁的话头,都被她接住一番调侃,继而引出一片大笑。因为她,这天大家至少大笑了五六次,最后直接笑趴了,场面乱成一团。
天下人皆谓凤姐幽默,其实黛玉不遑多让啊!
无论你喜不喜欢黛玉,至少你必须承认:雅谑补余音这个片段,是黛玉在整部书里最光明、最灿烂的时刻。
为什么偏偏是在这个时刻?为什么不在此时来个葬花吟呢?
宝钗对黛玉一番劝勉加表白,她挑明了黛玉和自己都曾看过邪书,又说这些书误人。既然不可见人之事都开诚布公了,那不也是暗示自己“知错就改”吗?
图片

当然,从36回开始宝钗就不再去纠缠宝玉了,关于这点上文已经解析过。本来就有实际改变,再经过挑明思想,令黛玉彻底安下了心:宝钗是要放弃金玉良缘了。
尽管这是个错觉,但单纯的她不知道。
所以经过此番对话,黛玉忽然心结消散,如拨云见日,顿时生命充满了阳光!整个人都格外活跃快乐。
不由令人感叹:原来终日悲戚的黛玉,本性是如此活泼可爱的!
这种忽然间的变化,进一步证明黛玉之前的悲伤,绝非无缘无故多愁善感,而是事出有因。是薛宝钗横加给她的心病。
图片

宝玉宽慰黛玉时有句经典台词:“你放心”。其实这句话要跟42回同看,你才能真正理解曹雪芹深藏的悲悯和讽刺。到底是谁令黛玉不放心,是谁令她“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
但开心也是短暂的,她很快又沉入现实的进退两难中。此时的黛玉已15岁了,将笄之年,按当时观念就是该找婆家了。
宝钗将近15岁时,开始疯狂倒追宝玉。黛玉如今也到了这个敏感年龄。
薛家貌似放弃宝玉,是因为多次冲关均告失败,阻力太大了。痛定思痛后,走上傅秋芳路线,耗吧!反正贾母年事已高,将来终归王夫人说了算。就算老姑娘出嫁又能如何,历史上杨夫人(武则天之母)40才嫁呢。
打定主意后的薛家反而不急了,虽然这时宝钗已18岁,她也不急。而步入婚龄的黛玉,倒是需要正视现实问题了。
02 木石前盟的障碍
早期木石前盟的障碍是王夫人+薛家母女,如今薛家把自己从敌对关系里摘出来了。
能阻挡木石前盟的人,只剩下王夫人了。她会不会受薛家影响,对黛玉好点呢?
NO,恰恰相反,她要加强敌对的手腕!
黛玉和王夫人的关系也在微妙的变化。早期黛玉有不忿不满,就直接表现。后来黛玉年龄增长,会顾全大局了,忍耐的本领也增长了。
她试图跟王夫人搞好关系,在刘姥姥进潇湘馆时就有明显体现。她会特别照顾王夫人,对她很恭敬。要知道,凡是被曹雪芹写到的细节皆有用处。
但王夫人的态度正相反。早期她还会主动跟黛玉说几句话,后来就没有后来了。41回在潇湘馆,她反而当众拒绝献茶。
图片

到了45回互剖金兰契时,黛玉说:

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

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这段话里有几个重点:一是请大夫熬药,被别人称为“天翻地覆”;二是有人多嫌着她、咒她。三是黛玉不敢去搞燕窝粥。
话里把“太太”摘出来,那是出于为尊者讳的优良传统,必须的。其实,假如贾府几位领导思想一致,都对黛玉宠爱有加,吓死那些奴才,也没人敢造次。
略有点脑子都能看明白,能造成这局面的只有一个人,就是王夫人!
药材掌握在她手上,这段话全是围着药材说,分析来分析去就是不可以搞。这不就是暗写王夫人对黛玉的刁难吗?
正因为黛玉打开了这个话题,宝钗后面才使劲跟王夫人撇清裙带关系。《针锋相对的黛钗,后来却结金兰契,真的姐妹情深吗》已解析过。
图片

别看她俩在互相交心,读者也很难了解言外之意。若不交心,你就更别想知道了。
简单说就是,随着贾母年龄越来越大,黛玉越来越收起锋芒,忍辱退让。但王夫人却越来越步步紧逼,黛玉的饮食医药供应,都得不到保障了。
后来宝玉说起燕窝粥:“虽不便和太太要,我已经在老太太跟前略露了个风声,只怕老太太和凤姐姐说了',你看,老太太凤姐姐都没问题,只有太太得瞒着才行。你说这是啥意思?
所有这些描写都是点到为止,要透露的真相是:王夫人对黛玉的敌对手段在日渐加强。
03 黛钗和好后的局面
有关宝玉的婚配,荣国府内一直明争暗斗。黛钗和好后,各方的处境是这样的:
1、宝钗18岁了,已经是超龄女子,18岁的她没对象,也从不张罗提亲。但薛家不在乎,更不着急。
这状态虽然尴尬死,但只要自己不尴尬就行。她照样满府窜来窜去,只是不再贴宝玉,而是忽悠黛玉。
时而教育她要懂规矩,时而又刺激她“我哥哥看上你了”。反正怎么让她心乱怎么来。
貌似她成了看客,貌似她不需要结婚似的。哦,怪不得得到了“山中高士”的名号。
2、黛玉15岁,该解决婚姻大事了,至少应该进入提亲、订婚的程序中。贾母当然不会给她说什么婆家,这里就是她的婆家。
但是,宝黛又不能马上完婚。
其一是因为宝玉必须过20岁才可以谈婚论嫁,否则性命堪忧;其二是王夫人抵触黛玉。(《贾母既然支持木石前缘,为何迟迟不给宝黛完婚?》有详细解析,本文不再累述)
图片

3、贾母当然很清楚王夫人的态度。按说她和贾政都可以强压王夫人,但毕竟未来还有漫长的一生,让她们婆媳如何相处?
结婚不是最终目的,让王夫人乐意接受黛玉才是关键。
贾母之所以对王夫人的很多小动作、很多对抗都装看不见,就因为有太多掣肘。绝对不是元春掣肘,而是黛玉!
为了不激化矛盾,为了给心肝宝贝黛玉营造个好点的婆家,贾母只好不停的、不停的跟王夫人妥协。
说白了,贾母和黛玉都在努力示好王夫人。贾母给了她最大的宽容,也给了她最大的利益。黛玉则越来越具备受气媳妇的潜质,在王夫人面前毕恭毕敬、小心应对,受什么委屈都绝不吭声。
图片

4、贾母对金玉良缘无法让步,但还是尽量给薛家留了面子。到薛家放弃宝玉,局面出现短暂困惑,谁都不知薛家打算卖什么药。
但不管怎么说,薛家母女才是王夫人最亲最近最信赖的人。
所以当宝钗接近黛玉时,她怎么能拒绝呢?就算是为了现实利益,也不能拒绝啊!
真能跟薛家搞好关系,不就等于跟王夫人搞好关系吗!后来贾母极力拉拢薛家,专门拜托薛姨妈照顾黛玉,核心用意都在于此。
在上文中卓语曾解析到:说黛玉身体只是个托词,言外之意是要等等看,贾母正在争取某种东西,在筹谋某些事,在为黛玉积累着什么。
贾母要争取的东西,就是要在宝玉20岁之前这段时光里,找机会多卖给王夫人些人情,塞给她一些利益,换取她接受黛玉。
作为读者,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贾母久作老祖宗,手握遗产王牌,难免轻敌。她毫无意外地小瞧了王夫人的野心,也远远低估了她的恶毒。
图片


04 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在这个无解迷局里,最煎熬的肯定是黛玉。她没有贾母的底气,只有前路茫茫的困惑。

早在32回时,黛玉就有一段内心独白:

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
所谓【无人为我主张】,那是托词,明明贾母在为她主张。真正的问题还是王夫人这股阻力。如果林家尚在,就不一样了,王老婆那种势利眼,估计上赶着巴结呢。

跟宝钗和好,短暂的欢愉过后,这种煎熬反而更重。薛家都放弃了,可是各方还是按兵不动,王夫人依旧高冷,未来到底怎么办?

45回黛玉再次犯病,隐晦地跟宝钗交心,作者就是借这些,向读者展现黛玉此时的心境。

尽管得到燕窝相送,但那晚她却写了《秋窗风雨夕》。这首诗才是黛玉真实处境的写照。心情的反复起落,清晰的证明,42回的欢愉绝不是因与宝钗和好,而是木石前盟有了希望。

终于,紫鹃忍不了了,就有了57回情辞试忙玉。其实宝玉的感情还用试吗?早就以心印心了。紫鹃这小棉袄哪里会不知道?

图片

她根本不是试宝玉,而是吓他,是催他,让他去向贾政王夫人挑明。

57回又是婚配之争的重要章节,故事环环相扣。紫鹃催宝玉,宝玉的病便是对王夫人的求告。

一个母亲如果还有一丝爱子之心,眼看儿子要死要活的,能无动于衷吗?最起码,不该跟儿子谈谈心吗?

铁石心肠的王夫人真的无动于衷。宝玉病床前,各个长辈都有关心之语,只有她未发一言。你服不服?无声胜有声,她内心如何,你明白了吗?

图片

05 认干妈
她没动静,贾母却有行动,她出面成全了薛蝌的婚事。以她的尊贵,竟然去插手薛蝌之事,凭什么?明明为了一个大大的人情。

薛蝌婚事刚刚做定,黛玉就忽然跟薛姨妈热络的不要不要的,竟然认做干妈!

薛姨妈还说了一段让读者热血沸腾的话:

前儿我说定了邢女儿,老太太还取笑说:'我原要说他的人,谁知他的人没到手,倒被他说了我们的一个去了。’虽是顽话,细想来倒有些意思。我想宝琴虽有了人家,我虽没人可给,难道一句话也不说。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
艾玛,您倒是快点去说啊!全国人民期待中!

图片

这些情节,单看都怪怪的,一反常态,合在一起看就特有意思。

贾母在保媒时,张口要谢媒钱,她到底要什么回礼呢?答案就在薛姨妈这段话里。

这就叫做心照不宣!两个世道高手间的过招。黛玉不仅缺个妈,更关键是缺个能跟王夫人搭上桥梁的妈。

贾府那么多贵妇,她不认干妈,偏认个商贾做干妈,你以为这是干什么?一切都是贾母的授意。为了成全宝黛这对小冤家,也是拼了。

紫鹃忙也跑来笑道:

“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太太说去?”
画重点啊!【和太太说去】,问题的核心出来了!

紫鹃不开口则已,只要一开口,向来都是天大的隐情重点。

图片

06 金兰契崩盘
黛玉赶着叫妈,紫鹃赶着催,满屋子婆子一起唱和………任你多少人千催万催,任你贾母卖了天大的人情,都是白费功白激动。薛姨妈只打哈哈,唱空头支票,没任何行动。

商人就是商人,莫想赚她们的好处。搞了半天,贾母的人情白送了!!

所以黛钗认下姐妹的那一刻,姐妹关系就走到头了。果然是阳极则阴的道理。

经过紫鹃情试宝玉,一切都被打回原形。不管王夫人还是薛家母女,无一幸免。

金玉派终究不打算成就木石姻缘。所有的姐妹情义,全都是花言巧语。你要问金兰契为什么崩了,这就是原因。

58回有这么一段:

宝玉听了,心下纳闷,只得踱到潇湘馆,瞧黛玉益发瘦的可怜,问起来,比往日已算大愈了。黛玉见他也比先大瘦了,想起往日之事,不免流下泪来,些微谈了谈,便催宝玉去歇息调养。
两个人都大瘦,为什么呢?身心煎熬啊!

【想起往日之事,不免流下泪来】,想起了什么呢?近期宝黛间并没发生什么,是什么令黛玉默默流泪,又是什么令他俩无语凝噎?

如此悲凉的气氛,宝黛间还从未有过。

图片

宝玉并非真傻,紫鹃催婚、黛玉认妈都是为了什么,他很清楚。你以为他就不急吗?但再急能怎样?曹雪芹给他的人设,就是要被家长权摧残致死的。

一向宽慰黛玉的他,终于连自己也宽慰不了了,也终于品尝了“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的滋味。

说“你放心”时,是彼此心意感通,此时仍然是。只不过,曾经的感通是充满希望,此时的感通是无奈绝望。

这便是高明的曹雪芹,无言胜有言。心灵不足的人一带而过,反正黛玉成天哭,有啥奇怪的?而心灵敏锐的人,看此处如见漫天落叶。深秋已至,万物都是如此苍凉。

万事都凉了,难道落叶还认不出秋风的真面目吗?所以,这里就隐写了金兰契的崩盘,黛玉已经知道自己上当了。

图片

07 崩盘后的相处
自58回之后,黛钗没发生任何矛盾,但却再没有过真正意义的姐妹亲密。跟金兰契全盛期的热络,简直如隔天地。而且越向后发展,俩人越疏远。

63回宝玉生日夜宴,她俩竟然全程无交集。即便因抽签被联系在一起喝酒,双方都没一句交流,连个眼神都没,哪里还有结拜姐妹的模样?

追溯这日白天,那么多的玩乐过程里,她俩也是零交集!宝钗故意影射金玉良缘,众人禁不住探究典故,黛玉却一言不发。无论是从文化角度,还是从性格角度,这都是大大的异常,根本不是往日的林妹妹。

宝钗抢茶事件,是她俩后期难得的一次交集。但请注意,黛玉的台词是对袭人说,而非对宝钗。况且这个事件的本质是相争,并不是相爱。(宥于篇幅,以后再解读)

总之,这个时期貌似平静如水,貌似黛玉还会“去找宝钗说话”,但却再没有具体内容了。

图片

到了70回重建桃花社,更是彻底凉透透!黛玉有意避开跟宝钗的一切交集,而宝钗不经意的只言片语,展现的是咄咄逼人的架势。正如她一反常态的张扬文风,令人莫可名状。(实际上她在宣示胜利)

再到了探春撵人、湘云抱怨'可恨宝姐姐....'时,毫无悬念的,黛玉肯定一言不发!

她俩的关系从57回认干妈就走到头了,剩下的时光,如同落叶等待秋风的扫荡,一天比一天稀少枯萎。

与之相对应的是,自57回之后贾母再没给过薛家任何惠利!早期把薛宝琴捧上天,后期却不名一文,差的不要太多。

有人可能会奇怪,那怎么还让薛姨妈照顾黛玉呢。这是面子和里子的关系,里子崩了,面子何须也崩?有她做个润滑剂,可以缓和黛玉和王夫人,总好过没有。

何况,当家长都不在时,贾母还担心黛玉受欺负呢。薛姨妈既然成了辈份最高、最有地位的女性,把她放潇湘馆,谁都无法欺负潇湘馆。

我想指出:红楼梦越往后期越复杂,不仅情节扑朔迷离,人心诡谲难测,连版本都支离破碎。

越到后期越暴露真相,程高本能不改动吗?甚至整个67回都丢失了,红学界认定整个67回都是他人补写,再经过抄录删改,各版本间差异极大。

简而言之,对红楼梦后期不可以执持片面字词,而要关注故事大框架。

比如67回黛玉有句话说:“自家姐妹,这倒不必......' 可这句话,恰恰是篡改的哦!可信的版本描写正相反,宝玉和黛玉一起防范着宝钗,跟防贼似的。

图片

篡改者能改部分字词,却改不了大框架,他没功夫重写一部书。看看故事的大动脉,黛钗间的疏离冷根本无法掩饰。

宥于篇幅,67回的篡改问题,卓语会另有文章解析。

08 小结
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斗争,是贯穿全书的,从没有停止过,甚至越往后期越激烈尖锐。不出所料的话,到贾母去世时才进入斗争的最高潮。

到那个时候,各方才会彻底扯下面具,露出底牌和绝招。

说什么金兰契,什么黛钗合一,简直笑死人。逗小娃娃呢?

早期的黛玉单纯如同一张白纸,那时候是有情饮水饱。

图片

15岁之后的黛玉,就像我们离开学校进入社会,需要面对现实问题了。金兰契不仅是薛宝钗的一场宫心计,也是黛玉的一场社会实践课。

薛家接近黛玉,目的是1、缓和跟贾母的关系,在贾府更好的立足;2、用程朱理学洗脑黛玉,掌控黛玉的行踪和心理,变相操控宝玉。

黛玉接受宝钗、亲近薛姨妈,本质上是为缓和王夫人的关系,希望借由她们架起桥梁,让两派和解。

宝玉的婚事,曾经是薛家积极争取。57回却成了紫鹃、贾母积极争取,甚至连清高自持的黛玉,也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

这中间的变化微妙之极。黛玉的悲苦、贾母的进退两难、紫鹃的深情厚意,都深刻地体现出来。

其实,只要王夫人接受黛玉,贾母必然给薛家加倍补偿,会给宝钗安排上好的资源。可惜王夫人的执念超出地球人预期。

想和这种人和解,终究要败北。希望互惠互利,终究要败北。贾母秉承以德服人,她秉承以权服人。

从私心而言,我不希望黛玉经历后期的低头,所以我不喜欢解读这段。但我又必须承认,曹雪芹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现实,不仅现实在结局,更现实在过程。任你多高级的人,在丛林法则的世间,能保持不低头吗?神仙也难啊!

图片

红楼梦终究是悲剧作品,一切良善都会被吞噬。

庸溃之人用结局来嘲笑良善,标榜金玉派的高明。这是多么愚昧无知!

心机和心胸是两回事,奸佞和智慧是两回事。前者就像病毒,害人害己是它的使命。害到最后,和地球一起毁灭。

用“鼠目寸光”来形容王夫人宝钗之流,都亵渎了鼠兄。宝钗尚未真正入主贾家,已经跟所有人关系崩盘,甚至被当面骂、当众撵。人要有多愚蠢,才能活成如此众叛亲离?

一个合格的管家人,就像《大宅门》里的白文氏,能化解一切危机,能团结所有家人。收服赖渣、激励儿子,德服四众,恩泽八方。

从这个角度你才能明白,贾府里唯一福泽深厚的是贾母。虽然她不够果敢决绝,但起码她有贵族的基石:包容。

黛玉仙质神胎,无论是血统、门第、才情、能力,任何一方面都堪配宝玉。更何况宝玉与她休戚与共,贾母与她生死相依,她和贾府根本无法割裂。

对这个无法拒绝的人,但凡有一丝平常心,又或者但凡有一丝丝聪慧,就可以是千百万种更好的结局。可王夫人唯一会做的竟然是消灭她。

智者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顺应天道,自利利他。只有最蠢的人才画地为牢、嫉贤妒能、暴殄天物。

王夫人和薛家母女除了结党营私、戕害贤能以外,一无所长。把宝玉逼到出家,把贾府搅和成风声鹤唳人间地狱,到底哪里高明了?
针锋相对的黛钗,后来却结金兰契,真的姐妹情深吗? where5  2021-11-07   |  44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黛钗关系一波三折太难懂!宝钗玩的不是一般套路,哄骗全天下
01 起始:宗亲外戚之争
黛钗之间暗里较劲,从何时开始的呢?始于宝钗一入府。
这个时候她俩还不存在爱情婚姻之争。宝钗此时醉心着入宫呢,压根不正眼瞧宝玉。那她们较什么劲呢?
作者在第5回是这么写的: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有关角色间的关系,曹雪芹极少用旁白,但偏偏薛宝钗刚入府,他就写了这么一段。
于是,这段话便成为世俗之人认定林黛玉刻薄小心眼的明证。
此时才第5回,主体故事都还没开始呢,这对黛玉而言无疑是开门黑!普天下读者都是这样先入为主,戴上有色眼睛看故事的。
【黛玉心中悒郁不忿,宝钗却浑然不觉】,既然作者都这么说了,后面的纷争当然都是黛玉小心眼闹的呗!
事实真是如此吗?以黛玉高贵的出身、卓越的教养、绝代双骄的父母、仙质神胎的背景、堪配比干的聪慧,竟会如此低俗不堪?
曹雪芹为她设定了一切最美好的条件,每一项都狂甩其他诸钗十八条街。铺陈了那么多,结果就这心智,可能吗?
其实越优秀的人,越喜欢更优秀的人。正因为有这种心理,才能走向优秀。如果黛玉出于嫉妒而不忿,那实在滑天下之大稽!
世人之愚昧,就是不识高端人物,嘴里喊着仙女,心里揣着庸俗。全然不会思考这【悒郁不忿】因何而来。
原因根本不在于宝钗,而在第三回里。黛玉从进府到住下,作者细细描写,恨不得连她走的每步路都写出来,就是要通过诸多细节刻画,令读者了解贾府内部的奥秘。
贾母和王夫人对黛玉的态度,如南北两级一般差异巨大。
具体证据不再罗列了,这个问题卓语之前已解析过很多。卓语头条号开设的专栏《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详尽解读》,对此讲解得更清晰透彻,相信购买了专栏的读者深有所感。
如果你是新粉,可以去我的专栏学习下。或者参看以下文章
在第三回里,王夫人仅有的几次跟黛玉讲话,都带着满满的轻蔑、敌视和欺辱。原本谨慎小心、恭谨有礼的黛玉,被弄得哭笑不得,最后只能【陪笑】说话。
所谓【陪笑】,就是很尴尬、很无奈的意思啊!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
不仅陪笑,黛玉甚至绵里藏针地回怼了王夫人。这些都是为第7回黛玉怼周瑞家的做前奏。
也就是说,从黛玉初来,王夫人就有意识的针对她、排斥她。人的忍耐是有限的,何况涉及人格尊严。既然陪笑无用,也就不必再陪笑下去了。
除了怼刁奴之外,她的另一个反应便是对宝钗“悒郁不忿”。这两者是异曲同工!因为宝钗是王夫人的亲戚,人家是一条藤。


贾母和王夫人,一个是礼法上的最高领导,一个是贾府实际控制人。黛玉处在两种冷热不均的气流之间,很难不打喷嚏。
而宝钗却不必打喷嚏,因为她原本跟贾家都扯不上关系。靠着七拐八拐的关系,能住进来就不错了,还有什么挑肥拣瘦的?
薛家门第可是全书最差的,原本没资格踏入贵族圈!薛蟠又作奸犯科,是被法律通缉的恶霸。薛家打着姐妹相聚的旗号,实际上是来避难,是寻求政治保护的。
毫不夸张的说,此时的薛家是标标准准的破落户,就连特供商的资格都没了。
黛玉是资深贵族、高知后代,有贾府血脉,是贾府的宗亲,还是贾母的心头肉;宝钗是封建社会的最低等子民、恶霸之妹,跟贾府既非亲也无故,只是借王夫人的由头硬挤进来。
无论是门第、背景、血统,两人都是天壤之别。在阶级社会里,她们本应享受差别待遇。
我们姑且不论阶级,单说与贾府的关系,宝钗是外戚,黛玉是宗亲。宗亲的利益应该碾压外戚。宗亲被打压、外戚猖狂,在历史上都被视为霍乱颠倒的局面。
而当下的贾府,就在霍乱颠倒之中,因为王夫人把持着贾府。
在如此局面中,不忿的只能是宗亲,外戚当然得意洋洋啊!
宝钗“浑然不觉”,你以为是因为什么?黛玉不忿,她干嘛要觉啊,一个人占据了本不属于自己的位置,偷着乐还来不及呢,当然要装傻。
所谓【黛玉心中悒郁不忿,宝钗却浑然不觉】,压根与品性无关,什么小心眼、什么大度,都是笑话!这是在写荣国府的政治生态呢,有几人读懂了?
如果你对薛家社会地位不理解,那是因为你被误导太久了。劝你们读完这篇再来留言
挤进四大家族未必是豪门贵胄,也可以是破落户+恶霸,原来皇商是误传!
02 发展:爱情之争
黛钗爱情之争是本书主线,这个大家都熟悉。如果你是资深红迷,应该对其中的经典事件如数家珍。
具体何时开始的呢?从第7回送宫花开始预备,第8回薛家小宴正式拉开帷幕。
何时结束的呢?没有绝对结束,但有短暂性停歇。36回宝玉梦中叫骂后,薛家暂停了求婚之举,宝钗也暂停了色诱生扑。
所以从第7回到第36回,是黛钗爱情之争的集中爆发。
宝钗初来,因王夫人抑黛扬钗,黛玉已经遭受了不公平对待。但她万想不到,人家薛家的理想还远不止如此呢!
进宫不成,王薛就联手打造玉金玉良缘。可是宝玉是黛玉的生命密码,也是这世上她最亲的人,这不就是要抢夺黛玉的命吗?
如果有个人,跟游魂似的随时空降眼前,你想甩又甩不掉,还对你四处挖坑、遍地埋雷,要把你的一切都抢走。这是什么感觉,酸爽到家了吧。
读者只看她们几人吵吵闹闹,感觉又好笑又好玩。殊不知这对黛玉而言是怎样一场危机!
薛家满怀壮志,欲借元妃一举拿下宝玉。宝钗更是反客为主,就算不能住进绛云轩,也要日日勤来,片刻不停。大有独霸宝玉之势。
顺带四处拉帮结派、培养嫡系、组织战队,全面将黛玉孤立化、边缘化。
以黛玉的品格,她不能也不会去搞什么宫斗。所以她很快就陷入四面楚歌、孤家寡人的境地。这个时期的她没有同辈盟友,不会有任何人替她说句公道话。
贾母的庇护只限于大事,日常碎碎琐琐,她岂能事事插手?正因为这样,黛玉的孤苦之痛日渐加重:
“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
原本是至高无上的贾府宗亲,地位被一步步剥夺,现在又一步步被欺凌挤兑。至爱宝玉马上就要被抢走;身边很多朋友,如今变成了敌人;不是敌人的,也都在山呼宝钗万岁。
凤凰般的神女,不仅失去了神坛,还被挤进龌龊的旮旯里,被打压得灰头土脸。
薛家这种恶霸不知道何谓仁慈,也不会谈什么良心,他们以掠夺为生。黛玉算什么啊,就连宝玉是什么他们都没功夫思量。利益,只有利益是唯一。
说爱情之争那是没办法,因为没有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其实宝钗从来没有爱情,她也不觉得跟黛玉争什么了。
打个比方,就像一场洪水将原本属于你的田园房舍全部冲走,但洪水不会有什么愧疚,它自以为所到之处都是它的。
宝玉曾有一大段话论证【亲不间疏,先不僭后】,那便是作者用以讽刺王夫人和薛家的!天下最简单的道理和良知,她们都不具备。
假如宝钗曾有些许爱情,真用女性的心去争过,倒有几分值得同情,也就不是魔的化身了。
03 转折:金兰契
黛钗后来“金兰契互剖金兰语”,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按理说,以黛玉的聪慧,又经历过此前的种种纠纷,应该把宝钗看得透透的,怎么会跟她义结金兰呢?
两百年来,钗粉对此洋洋得意,全凭着这一节来力挺宝钗呢。而黛粉们则百思不得其解。
要理解黛玉的思想变化,你需要先理解宝钗的几部棋:
1、放弃宝玉
宝钗自从36回开始,再没纠缠过宝玉,再没主动去过怡红院。这种变化真实存在。
2、投其所好
宝钗教育黛玉,黛玉后来说:
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
黛玉说出《西厢记》原文,这事其实可大可小。你若往大处说,那就是影响了小姐名声;你若往小处说,啥事都不算。
因为本是自家社交场合,谁当家谁说了算,而贾母根本没觉得不妥。贵族女眷经常听戏,记住了几句戏文,那不是很正常嘛!


【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这话里有话!黛玉被贾府收养后,她一直觉得自己缺点什么,就是没有林家当年的教育环境了。
贾母显然讨厌繁文缛节,她贯彻放养原则。王夫人本是法定监护人,但她大字不识一个,加上冷漠无情,还能指望她什么?
戏文虽然不是个事,但由于黛玉原本有教育缺陷感,宝钗一旦以家长姿态来教育她,就令她沦陷了。
那个时代的人被反复灌输一种观念:谁来约束你,教你做好千金小姐,那一定是真爱你。这可是事关你一辈子的大事哦!
黛玉此时就这样想:把我打造成完美的小姐,对宝钗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可见是真心对我好。
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
宝钗惯爱拿出家长姿态,确实大有妙用!你看,湘云是因此被收伏的,黛玉亦然。
但非常讽刺的是,她对湘云黛玉各用一招。对湘云是拼命放纵,眼见她各种骄奢无理刁蛮,不但不劝反而助长。但对黛玉却拿出最严格的规范,似乎要去竞选宇宙第一淑女似的。
完全相反的原则,相反的姿态,一个青少年怎能做到如此高度分裂?一转身,就是另一个模样?
其中奥妙,各位自己体会吧。
3、撇清裙带关系
黛钗早期的矛盾,其一是因为身份,其二是因为宝玉。
宝玉的问题,宝钗已经做出彻底改变。圣人说:“有错能改,善莫大焉”,于是黛玉反而觉得自己此前把宝钗想得太龌龊了。
身份的问题,宝钗也门清。她特意说:
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
【同病相怜】,这才是核心啊!什么意思呢,就是撇清与王夫人的裙带关系。
如果你是资深红迷,就知道贾府药材都掌握在王夫人手上,黛玉吃药求药相当不易。细节颇多,本文宥于篇幅不详解了。
宝钗就以此为突破口,她主动关心黛玉病情,为她推荐药材,又送她药材。如果这一切是陌生人所为,黛玉还未必感动,但因为有王夫人这层关联,更显出难能可贵。


薛家是要仰仗王夫人鼻息存活的啊!这样的关系下,宝钗竟然跟她姨妈的心思反着干。那你说,黛玉怎能拒绝这来之不易的橄榄枝?
宝钗把自己尽量描述成黛玉那样,回避长期居住贾家的目的,让黛玉产生错觉:自己原本只求一生存之地,薛家也是这样吧。此前遭受的为难,薛家可能是无辜的,全是王夫人的主意吧。
04 金兰契中的攻心计
宝钗这三步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考虑行为目的的正邪,单论权谋的话,不得不说还真是高手。
放弃宝玉是大前提。这一步如釜底抽薪,黛玉之前对她的敌意瞬间没了对象。对她人品的否定也没了事实,全都站不住脚了。
黛玉是个读书人,投她之所好,莫过于也拿出读书人的模样。宝钗称祖上也是读书人,又说自己读过很多书,还说一大篇甄别读书的道理。
这种严于律己、自省自悟的话题,最能引起知识分子共鸣。更何况黛玉本来还有缺爱的心理症结。
有了第二步,就让黛玉彻底放弃敌对态度,开始把她当姐姐了。
趁热打造第三步,人情礼物一起上。情义的加持,终于让孤独无助的黛玉彻底沦陷!
俗人还说伸手不打笑脸人,何况黛玉这种高知分子?对己严,对人宽,是仁者终生追求的修养。宝钗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
她很清楚:小肚鸡肠的只能是心灵下劣之人,像黛玉这种人,根本不用担心她记仇。就算把她伤到体无完肤,只需挤几滴眼泪,貌似忏悔下就万事大吉。
天下人都知道宝钗工于心计,但大家熟知的多是前期爱情之争。实际上那时候只算毛毛雨。或者这样说:早期薛家主要靠不要脸,积极向前就是了。真正动用心思,周密谋略的,是36回之后。
从这个时候开始,黑化到成精的宝钗上线了。不用加烟熏妆,隔着屏幕都瘆人。
真正的宫斗大黑招,也是从这个时候才上线。放弃宝玉是假,关心黛玉更是假,送药送汤只为让黛玉病得更重。
但很可惜,自36回之后没有了肉眼可见的冲突,天下读者更没几人能看懂了。
05 再转折:金兰契瓦解
黛钗合好后又发生了很多故事,每个故事里都有宝钗的步步为营。黛玉在她的坑里越陷越深。
红楼梦从没有半个多余字,点点滴滴都是门道。看不懂的人就喷宫斗主义,但事实却是,曹公笔下的宫斗,后世根本望尘莫及。
只要宝钗一张口,必有奸计。这个时期的黛玉,受尽了她的欺骗,甚至是欺辱。比如大家熟知的宝钗抢茶、撮合黛玉和薛蟠等。
但万事都在阴阳互转中。气泡吹得越大,越容易瞬间崩盘。
湘云与宝钗的姐妹情,就是瞬间崩盘的,黛玉也是!
金兰契,可以算是薛宝钗全书最经典最成功的案例。但这场天大的骗局,从42回上演,到58回就演到头了!
对这个结论,肯定很多人不理解,感觉她俩后期挺好的啊。呵呵~~我只想说:有这种错觉,一是因为你没看懂,二是你受了程高本篡改情节的欺骗。
程高本虽然可以篡改,但大框架改不了。自58回后,黛钗间的交往大打折扣。尤其在众人聚会、玩乐中,她俩都是零交流,这不太奇怪了吗?


到了探春撵人、湘云抱怨'可恨宝姐姐....'时,黛玉都一言不发,哪儿还有什么姐妹情深?金兰契又在哪儿呢?简直是笑话!
黛钗关系崩盘,远早于探春、湘云这些人。但普天下读者无人能知,反而在叫嚣什么黛钗合一。
至于程高本篡改了什么、崩盘的具体过程,本文篇幅有限,留待以后解析,敬请期待。
05 金兰契的本质
黛钗关系一波三折,反转再反转,曹雪芹如此创作,有他的苦心。
1、更深刻的刻画人物
天下之人尽说黛玉小心眼。其实,窦娥之冤也冤不过黛玉。
黛钗早期就是正邪之争,若换了探春,何止忿忿不平,早一巴掌呼她脸上了。只因黛玉清高自持,不肯失了姿态,才自己生闷气。简单说,这是真正的绝世白莲花,无害到极点,善良到极点,却被污蔑小心眼。
金兰契的出现,更是力证黛玉纯真、善良、大度。
要知道,薛宝钗前期给黛玉造成了多少伤害啊!“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难道是白写的吗?
真的小心眼,为什么不报复她?毕竟贾母是老祖宗,毕竟这府门姓贾!拿出探春的泼辣,明刀明枪摊开来干一架,把一切都放在阳光下晒晒,或许薛家早夹着尾巴跑了。
不仅不报复,反而几句好话就把过往伤害一笔勾销,这是观世音菩萨转世吗?
曹雪芹写书,表面上不脸谱化,但内在刻画却相当绝对化!黛玉完美得一塌糊涂,宝钗恶毒奸诈的不可思议。
越是看懂,越令你拍案叫绝。
2、故事更曲折、更现实主义
现实生活是多面化的,如果黛钗只有一种视角,一种固定的关系模式,那就太扁平化了。
黛钗有过对抗,也有过“和谐”。无论哪种关系,黛玉都只求诚恳以待,伤害不到宝钗一毛。而宝钗无论哪种关系,都能伤害黛玉。
前期诋毁排挤黛玉就不说了,后期假借亲密常常当面侮辱黛玉,故意刺激她引她伤心,再骂她轻狂。
可见,坏人放在任何关系下都是坏人。不要妄想和她们做朋友,她给你的甜蜜,往往比射来的箭更可怕。
3、揭露道德虚伪
看过甄嬛传的,都知道最高级的斗争法是什么,诛心!对,就是皇后的法宝。
宝钗就最擅长诛心,这是程朱理学的拿手好戏。
宝黛之情原本至真至纯,全是精神领域的交融,并无男女淫秽之念。但经过宝钗洗脑后,就有了心理障碍。
此前爱情是黛玉的生命支柱。和宝玉吵架时,她说【我为的是我的心】,这是不掺杂任何世俗得失的东西。
这种勇气即便不现实,也能令黛玉甘之如饴。但被宝钗一番摆弄,变成了自责的羞耻感。
简单说就是:她要令黛玉熄灭对爱情的憧憬和幻想,回到现实的窠臼里。
这完全是思想毒药,令黛玉时时患得患失,战战兢兢,甚至刻意疏远宝玉,成为后期病情越发加重的根本原因。
4、反映知识分子的悲哀
黛玉是士子阶层的代表人。统治者用道德绑架、打压、收伏士子阶层,由来已久。天下士子苦其久已。
道德貌似很好,可是经统治者搞的道德极尽偏颇,束人而不束己。
大千世界原本是动态,世事岂有定法?真理只讲原则和规律,不能讲现象。而封建社会的道德体系,全在现象层面硬性界定。每走一步路、每说一句话,都能扣上道德帽子。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道家又言:【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简单说就是:天地之德,没有道德的概念。凡是高喊道德的,就肯定没道德。越喊的响,背离越多。(道德观念)卡的越死,越充满罪恶。
心灵保有真善美的人,都不喜欢喊道德,更不喜欢拿固定模板去绑架别人,她们求的是真诚以待。
可惜个体对抗不了社会。多少士子,在强大的道德绑架面前败下阵来,不得不屈服,甚至怀疑自己。多少天才,就这样葬送在历史洪流之中。
而这,才是金兰契最本质上的警醒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url=]举报/认领[/url]


上一篇: 谁是王熙凤此生最大的债主?所向披靡楚霸王,也难挡血亲压榨

下一篇: 琪官酒令之谜:袭人最终沦落成妓,有绝对实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1711
 楼主| 发表于 2024-3-5 20: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是王熙凤此生最大的债主?所向披靡楚霸王,也难挡血亲压榨
where5
2021-11-07
图片

卓语写凤姐的文章不多,并非我不喜欢她,是原著里的她被塑造的过于鲜活深刻,深刻到一提到她,就令人心口隐隐作痛。
她是巾帼里的豪强,脂粉堆里英雄,一个活脱脱“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楚霸王。当力拔山兮的英雄,被命运击垮四面困囚时,怎不令人无限唏嘘!
这个至美至艳、至刚至强、至成至败、至真至狠的传奇,到底败给了谁?
当然,每人个的悲剧说到底都是性格使然。但性格总要遇到特定的缘,才发挥了作用。每个人的人生中,总会出现一个或几个人,在最关键的环节上左右了我们的方向。
纵观凤姐这一生,谁在左右她呢?是王夫人。
所以,撕碎她生命的始作俑者,就是王夫人!
01 血缘至亲
王夫人跟凤姐本是血缘至亲,她是凤姐的亲姑姑。

王家在京中只有两房,是王子腾和王子胜,这两人有实力却没爵位,可见是后起之秀。

王熙凤的爹,无名,是王夫人的大兄,就是他承袭了王家的爵位。

王熙凤是长房嫡出的女儿,论出身资质,跟王夫人旗鼓相当。如果不选贾府,她的婚配市场还广着呢。

图片

02 借用管家
王熙凤为什么会嫁给贾琏?要知道,贾琏原本只捐了个芝麻小官,那也是为了社交面子。其实他无产无业无爵无工作,四大皆空的啃老青年。

虽然书中把四大家族说的貌似多热络,但历史真实情况是,贵族嫁女从来都不简单。每个女儿都能开疆拓土,很多时候比男儿更重要。因为每一桩联姻都在扩展资源。

凤姐出嫁时,王家不但不败落,反而出了后起之秀王子腾兄弟。加上凤姐那么优质,不是无处拓展啊,不需要包销给熟人。

纵观历史,嫁多女进一门,都是因为男家的实力太壮。比如皇家或王府,那就不惜血本,多嫁去几个以防万一。

但贾府没这实力。如果曾经有点吸引力的话,也是钱。

见网上常有人说,四大家族最有钱的是薛家。王夫人推崇金玉良缘,要靠薛家拯救贾家呢。我的天啊!曹雪芹要哭晕在墓里。

其实作者用了很多细节来告诉大家:贾家曾经权倾天下,积累的资产最多。

如果说王家薛家有钱,那是跟无产阶级大众比。跟贾家比,他们连小指甲盖都算不上。

在《鸳鸯抗婚只是桃色事件?不,那是荣国府的一场大地震》文中,卓语详细盘点了荣府的资产情况,也介绍了长幼两房的资产纠纷。

王夫人为何嫁给了没继承权的贾政,这事无法考证。反正结果就是,她占据着本不属于她的资产,殚精竭虑一辈子,日夜思考如何延续自己的控制权。

越是不属于自己的,一旦拥有了,就越执着。

王夫人嫁进荣府时,贾家很多方面还如日中天,王家算高攀。可凤姐出嫁时,情况已大不相同。加上王家本就嫁过一个了,从任何角度看,她的婚配都很诡异!

更诡异的是,她嫁进荣府却不住在贾赦家,把一切心血都用在了贾政家。

宁府丧事借用她,邢夫人很谦让的把借人权推给王夫人,等于主动放弃家长权。这算正常吗?

不!在封建社会,公婆才是自己的家长,丈夫才是自己的老板,子嗣才是自己的保障。凤姐经营过哪一项?

为什么不经营?因为没空啊!

精力都花在贾政家,对自己有何益处?

管家过程中当然会有灰色收入,可那终究是暂时的!攒再多的钱,在那个时代也无法卷钱跑路,终究要在公婆丈夫那里立足一生。

从这个角度,你就知道凤姐是得不偿失。她在借用管家的路上越陷越深,把自己的立足之地彻底忘了。又或者,从来就没知道过。

图片

03 凤姐之误
把以上的背景弄清楚之后,你是否悟出点什么?

1、凤姐跟贾琏的联姻,一定是王夫人力主撮合的。目的是为自己百年管控大计,给自己找个可信赖的助手。

2、凤姐无法嫁给贾珠,除了有年龄差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可能是贾政不同意。此前卓语著有《深度解析贾政夫妇:中国式婚姻,有多少难解之局》,贾政是坚定的文化路线者,李纨的书香门第才是他要选择的。

3、很可能就在贾珠挂掉时,王夫人动了琏凤联姻的心思。贾赦对此当然乐得接受,因为对自己大有好处。

4、凤姐一来便取代了李纨。王夫人用这桩婚姻,令贾政的路线落空,曲线战胜老公。令长幼两房取得平衡,缓和跟贾赦家的矛盾,优化自己的生存环境。令贾母贾赦皆大欢喜,直线巩固自己的地位。

一箭三雕啊!高手高手高高手。

总之从各方面看,这桩婚姻的终极受益人,都是王夫人。

可凤姐呢?本来大好青春,优质门楣,嫁个自带产业的金主易如反掌。再以她的能干,努力经营成为当家贵妇,那才是正常人生。

她拿着上等玉材,甘做一颗朽木棋子,还遇到下完棋就当柴火烧的人。自己耗尽心血累成狗,把青春、前程、性命都赔进去,只为配合王夫人那点执念,为她添砖加瓦。

干嘛这么傻呢?她不是很精明的人吗?

这就问到问题的核心了:很多时候,人的精明可以战胜一切外在敌人,可以横扫千军所向披靡,但却战胜不了自己人。血脉关系,往往就是人最大的牵绊。

想凤姐待嫁之年,只是个小女孩。有亲姑姑的撺掇,有从小熟悉的环境,她当然觉得比嫁到陌生地方好。这是人之常情。

进了荣府,作为最低一辈的孙媳妇,靠着姑姑扶持撑腰,立马就能登临最高舞台,指挥千军万马。看着众人臣服、老公俯首的大好局面,她怎会不飘飘然、不越陷越深?

荣府长幼颠倒,一切都是混乱的。作者故意设计了这样的局面,就是说博弈时刻都在进行中,每个人的未来都难有定数。

图片

贾赦贾政两家最终如何分割资产,不可知。贾政家的儿媳妇选谁,不可知。王夫人何时不再借用凤姐,也不可知。

既然掌控不了每个变数。她就本能的相信和依靠王夫人这层血缘关系。走一天是一天,不管怎么说,亲姑姑胳膊肘不会往外拐,王家人的利益总是一致的。

她哪里会想到,到了一定时候,这位亲姑姑不仅能毫不留情的放弃她,甚至还先杀她祭旗。

我们姑且不论后期翻脸,只说凤姐的婚姻关系。她年轻气盛,懂什么人生,懂什么夫妻之道?可王夫人是老江湖啊,一辈子摸爬滚打,为什么不给她点提醒?

她非常清楚古代休妻的七出之条,凤姐已经全部触犯,这样行走在刀刃上,能有几日好?

平儿尚且能看出凤姐的误区,为凤姐叫屈不值得。王夫人不会连奴婢的见识都没有吧。可她何曾为侄女考虑过一丝丝?

不考虑就罢了,还要用这层血缘关系,无限的吊凤姐胃口,欺骗着凤姐卖血卖肉,直到把骨头都砸碎祭献给她。

也许很多读者并不明白凤姐经历了什么。让卓语带你细品这对姑侄的故事。

04 姑侄首秀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这是第三回黛玉进府的一段,红迷们很熟悉,简略引用。

“月钱放过了不曾?”,这是王夫人在书中的第一句话。

一部大戏里,每个角色出场的首秀很重要,作者绝不会随便下笔。从黛玉进门已经很久,她没说过一句话,等到一张嘴先是问月钱,瞬间透露几层含义:

1、读者都知道凤姐敛财,其实她反而是个小巫,而且其手段都是继承王夫人(有绝对证据,本文不宜展开论证)。

论关心钱的程度,王夫人远超凤姐,但全都是暗写。或者这样说,写凤姐的敛财,全是小角度影射王夫人。

2、当别人都在谈亲情时,她偏要说钱。当大家都围着黛玉团团转,甚至凤姐亲自捧果时,她偏要上来打断。

其实她这么做就是因为看见黛玉受捧,心里烦得很,故意压凤姐的风头,借此显摆自己女主人的身份。

意思是告诉黛玉:这家的钱归我管。你搞清楚,在吃谁的饭。

3、在客厅里当着全家人问敏感话题,颇有盘查之感。这话题插的实在不合时宜,不适合这个场合、也不适合这群人。

这就反映出王夫人并不信任凤姐,更不可能尊重凤姐。她就把凤姐当棋子用,随时拉出来垫背,根本没有保护嫡系的感觉。

而这正是伏笔千里!到后期王夫人就不遮掩了,她将沦为弃子。凤姐人生最大的悲剧,从这个时候就初见端倪。

4、凤姐说“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

都说主仆连心,长期合作共事的人,一件小事也能反映他们的默契。凤姐找不到王夫人说的料子,看似偶然,实则大有深意,两人不同心!

不仅对黛玉的态度不同心,在管理上、在一切问题上都不同心。

整体看这一回,姑侄两人立场和性格的巨大差异处处彰显。不仅三观矛盾,工作的职权也很矛盾。有权的不干事,消极怠工,干活的却没权。

图片

05 悲剧潜伏
曹雪芹不会重复写一桩事,如果写了,那就绝非两回,而是代表无数回。

王夫人盘查月钱,出现了两回。而且这两回都是当着众人,突击盘问凤姐。

三十六回里,王夫人忽然说赵姨娘缺了一吊钱。貌似多关心下属似的,可偏偏就是赵姨娘,常常被人骂的狗血喷头。这事她管过吗?

作者专门选了赵姨娘这个靶子,选的很绝!王夫人哪里是关心她啊,她关心的是钱,关心凤姐背着她捞了多少。

对这个家,王夫人只关心经济大权,不想管具体事物,乌糟事都推给凤姐。

物资都掌控在王夫人手中,凤姐没有任何决策权和参与权。但即便钱从凤姐这儿过一趟,她也不信任凤姐。

凭此两点,就意味着两人终将有利益对决。

凤姐对此却浑然不知,悲剧早就潜伏好了。

06 黛钗之争
第22回贾母给薛宝钗做生日,叫了一个戏班子。演出完毕发生了小戏子事件。

“这个孩子扮上活象一个人,【庚辰侧批:明明不叫人说出。】 你们再看不出来。”

凤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你看脂砚斋有批语“明明不叫人说出”,意思是凤姐绝非打趣黛玉,而是另有深意。

细算年龄,黛玉和湘云的年龄,恰好跟小旦小丑一样。小戏子身世可怜,触发贾母的伤感——她心爱的两个孤儿宝贝,就算现在锦衣玉食,但未来命运到底如何呢?自己还能罩着她们几天呢?

很多慈悲,其实生于忧患和酸楚。贾母独有的心酸,只有凤姐最清楚!

凤姐既知贾母之意,又知其他人必定懵懂,或者装懵懂。她想替贾母给大家传个话,让大家心里有点数:不要阳奉阴违,苛待老祖宗的心头肉。

这件事折射出什么呢?贾母在荣府只有表面的尊贵,权柄早已架空。她的处境相当孤独落寞,要靠凤姐帮忙圆场,点拨那些装睡的人。

类似的事情,凤姐做了很多很多。但是,当贾母发飙时,凤姐一样会帮王夫人打圆场。

图片

比如元宵宴诘难袭人,其实是甩给王夫人的脸色,凤姐马上巧舌如簧化解冲突。说实话,贾母那么轻易地放过此事,全是给凤姐面子呢!

所以客观的说,在黛钗之争中凤姐没有掺杂私利,站队某方,打压攻击另一方。她只是做了一个主人应做的事,以客礼优待关怀黛玉。

在这个问题上,凸显出凤姐最美好的一面。即便对毫无价值的邢岫烟,她也能优待关怀,何况黛玉?

正因为凤姐管家,她才会这样。就算是借用,也要在其位谋其政啊!这是一个当家人,最起码应有的素质和胸襟。

反观王夫人,你就会觉得很讽刺了。

凤姐并没有卷入黛钗之争,大家都以为她站队黛玉,其实那是她的本分行为,是对弱者的关怀,也是对贾母基本的尊重,对家族面子和谐的维护。

凤姐充当和事佬,于公于私王夫人都应该感谢她。但是狭隘自私的她,只喜欢唯我独尊的局面。对凤姐劳心劳力所做的一切,她都心怀不满。

一言以蔽之:你是我提拔的,敢不效忠于我?走着瞧。

07 启用宝钗
凤姐为管家真的太拼命,导致几次流产。到了第55回那次流产,贾琏已有30岁,推算凤姐应该有28岁左右。这时候的她还没子嗣呢,带累贾琏都垫底了!

明眼人谁看谁不着急?

这次流产,是六七个月大的男婴。已经怀孕六个月的孕妇啊,流产前却在日夜不歇的忙过年,还是各个社交场上的大拿主角。王夫人关心过吗,管过吗?

她自己一动不动。李纨一个大活人,坚决排斥不用。就可着凤姐使唤。

很多人说李纨是寡妇,不能管家,这是典型的替王夫人开脱——等到凤姐倒下了,为什么李纨就能管家了?

清朝初期的满清贵族并不歧视寡妇,跟汉族大不相同。况且她们管的只是内宅事务,不用抛头露面。探春宝钗身为闺阁女儿,不也管家了?

所以李纨管家才是名正言顺。王夫人费尽心机的剥夺她的权力,因为按照继承制度,贾兰才是贾政的继承人。

是的!根本没贾宝玉的事。王夫人费心一辈子,可不是给李纨做菜的,所以她要扼制贾兰母子。简而言之,对上争、对下防,天下利益都是她自己的。

到了这次凤姐倒下,她就正式扶持宝钗上位了。这意味着,凤姐被榨的差不多了,剩那一口气也没啥价值了。

既然如此,这颗棋子就该扔了。

图片

08 拆台打压
到了71回,王夫人跟凤姐的关系已经进入冰点。

凤姐因尤氏而捆绑了两个婆子,邢夫人借此发难于阿凤。表面上看这是婆婆欺负儿媳的常见戏码,但深层看可没那么简单!

要知道,邢夫人不满意凤姐由来已久,为何到这时才发难?曾经谦让的把用人权推给王夫人,她不知道凤姐是谁的人吗?

她比王夫人年龄资历更久,你当真以为她傻到不知该说什么该做什么?其实她随时都想看二房的难看,但她一定会挑时机的。

再看凤姐为什么捆绑了两个婆子,是周瑞家反复叫嚷挑唆导致的。

看,周瑞家的先给凤姐挖了个坑,邢夫人知道凤姐已经失势失宠了,借着这个坑就发难。

等凤姐真的面对危机,需要王夫人来卖个面子时,她不但一句好话不说,反而顺着邢夫人的谬论,又给凤姐加了一层羞辱。

可怜凤姐百口莫辩,真是里里外外不是人。

很多人说她们姑侄面和心不合,那是美化了,事实上是狼和羊的关系,王夫人没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压榨凤姐。到了不想用她了,就践踏着她的尸骨来显示自己公正,取悦长房。

在这件事里,从上层到下人,从宁府到荣府,所有牵扯到的人都给了凤姐意外一击。看似鸡毛小事,实则含义深远。

按照脂砚斋的剧透,凤姐后来就是墙倒众人推,被休之后,还被当做奴仆羞辱践踏。所以71回的故事是伏笔和预演。

很显然,80回后王夫人的家族地位丝毫不受减损,反而更加耀武扬威。按常理,她多多少少也能护着点侄女吧。

可惜,对冷酷到极致的人,你得用反常理去想。凤姐最后的惨状,一定包含着她的功劳呢!

图片

09 折断双翼
绣春囊出现后,王夫人为什么一口咬定是王熙凤的?凤姐好歹是大家千金出身,凭什么第一个怀疑她?就算怀疑,也应该是婉转细问吧,为什么直接炮轰?

凤姐是王家出来的女儿啊,有这样往自家脸上抹黑的吗?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常人所为。

那么,这位非常人葫芦里又要卖什么药?

要理解这个问题,你需要先串通很多背景。

1、出现绣春囊,是门禁出了问题。凤姐生病期间,谁负责管门禁呢?是薛宝钗。

也就是说,这件事的责任人是宝姐姐!

多插一句话:连引起贾母震怒的婆子聚赌事件,也是宝姐姐的责任,是她负责晚间治安的。以前别人管门禁时,出过这事吗?没有啊!

王夫人让三驾马车管家,根本目的是为扶持宝钗上位。如今搞成一地鸡毛,由不得恼羞成怒。

不过放心,她绝不恼宝钗,她只恨旁人,其中就包括了凤姐。她认为是凤姐不帮衬宝钗,甚至暗中作对,才造成当前局面。

2、抄检大观园、血洗怡红院,并不是王夫人心血来潮,而是经过长期跟贾母博弈抗衡,各种时机成熟后的一次总决战。

王夫人蛰伏忍耐,已经忍了十来年了。如今甄家倒台,贾府陷入空前恐慌。贾母的旧势力盟友逐个完蛋,她安置那些人都应接不暇,此时不就是最好的夺权时机吗?

详见:《红楼最毒隐忍:假装不认识长达六年,最终将其挫骨扬灰》

《晴雯六年职场路,满载人性痛楚:世间多少相聚,最后都成了不共戴天!》

但在清理运动前,一定要先摆平凤姐。因为她一直靠向贾母,在临近总攻之时,队伍里绝不能存在摇摆派。

如何摆平呢?很简单,高压恐吓。拿出一副盛怒的模样,一盆脏水泼过去,浇你个狗血喷头,你还敢得瑟?

如果说邢夫人怼丧,令凤姐极度灰心。那这次的炮轰就更严重了,凤姐能清晰的感受到死亡威胁。不要忘记,王夫人最后一句话是:

外人知道,这性命脸面要也不要?
竟然把性命放在脸面前面,什么意思,读者自行体会。

经过前后几次强力撞壁,金凤鸟彻底折翼。她躲是非还躲不及呢,还敢多说一句话?

以前很多事有凤姐给贾母透风,不管贾母是否有反应,王夫人都心有顾及。现在,什么都不必顾虑了。

图片

3、王夫人既然对凤姐诸多不满,为什么不撇开她,另找打手呢?

因为抄检大观园,是个极其丢人败兴、得罪人的事儿。

用宝姐姐?不用想了,她怎肯做冤大头。用李纨?那是个佛爷,她若去干,最后干成了交流会。探春呢?更不用想,看看她对抄检反感成什么样.......

OK,无人可用!只有凤姐,既有权威又肯办事。这最脏最臭的活儿,连狗都嫌弃,凤姐却没有嫌弃的权力。

她也嫌弃啊,不想干啊,但她已经被架在刀山上。

人人都有退路,只有她没有。就算用血肉之躯迎着大炮上,她也只能认了。

谁让她跟错了司令呢!

10 小结
三十六回里,王夫人房中有个小聚会,议论袭人工资之事。

凤姐才要笑,忙又忍住了,听王夫人示下。

凤姐正跟薛姨妈说笑,一眼瞥见王夫人的万年冷漠脸,赶紧忍住。你看,她跟任何人都能有说有笑,即便在邢夫人面前,都没有如此拘谨。

为什么偏偏是血缘最近的那个人,最陌生最疏远,让她活的最难受?这其中,包含着无尽的深意!

人一旦形成惯性,就很难用道理去解释。她从头到尾被王夫人吃定,最精明的人活出了最蠢的人生。

抄检中那些尴尬冲突,就不用详细解析了。只看结束后:

谁知到夜里又连起来几次,下面淋血不止。至次日,便觉身体十分软弱,起来发晕,遂撑不住。请太医来.......
天可怜见!明明流产后遗症如此严重,应该静养的人,却被王夫人恐吓威逼加折腾。忍气吞声充当打手,四处碰壁替王夫人招骂。

哎.....这就是报应吧。她曾经给尤二姐的欺凌,如今都回到自己身上。

然而反观王夫人,她这姑姑到底安的什么心?凤姐欺凌尤二姐,因为是情敌。她对凤姐如此狠心,却为了什么?

她和黛玉的关系,人们众说纷纭,有说性情不合的,有说黛玉身体不好的,有说贾敏给她留下阴影的.....

都很会替她找理由啊。可惜不是曹雪芹的意思!作者要告诉大家:没有理由。

她讨厌的人,要害;喜欢的,也要害;最亲最近的人,一样害。

凤姐最终被休,承受了莫大的耻辱,下场比死更惨烈。而王夫人却深藏锋刃,借用凤姐把自己摘得一干二净,然后再用宝钗无缝衔接。

她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无论牺牲多少人、践踏多少尸骨,在所不惜。

有人活着总能自利利他,有人却害人害已。不必找理由,如果心存善良,即使敌人也能感受到善良,何况是亲人。

回头再看凤姐的画卷,画着“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那冰山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劫。凤姐这一生最大的劫难是王夫人!

是她给了凤姐舞台,但不是要成就她,而是把她架在冰山上,活活冻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1711
 楼主| 发表于 2024-3-5 20: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二=====蘅芜为谁香?【薛宝钗+贾探春+】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47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顶级羞辱:薛宝钗惨遭驱赶,满园姐妹视而不见,这就是八面玲珑的结局?
where5
2023-12-26 发表于四川  |  6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图片

宝钗和探春曾一起管过家,世人视为同类,说她们都是有手腕、有谋略的女企业家。

因为她俩一起吃了个油盐枸杞芽,世人又说她俩关系好得很,互相欣赏。

真的吗?本文就讲讲她俩的“友谊”。

01 拉拢期
红楼梦原著80回,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前期的宝钗,费尽心机拉拢史湘云和袭人,组队共同排挤黛玉。除此之外,她的另一个超级目标,就是贾探春。

为什么是她?

荣国府的主子原本没几个,青年一代里只有探春值得争取,值得动心思。

宝钗要日日打卡荣国府,必须用女孩团体当掩护。而这个团体其实是以探春为核心。只有她是贾政的女儿,是真正意义的主人,其他人全是客居。

图片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28回黛玉去贾母处吃饭,宝玉却要跟着王夫人吃。

宝玉道:“我也跟着吃斋。”说着便叫那丫头“去罢”,自己先跑到桌子上坐了。王夫人向宝钗等笑道:“你们只管吃你们的,由他去罢。”

宝钗因笑道:“你正经去罢。吃不吃,陪着林姑娘走一趟,他心里打紧的不自在呢。”

这是典型的挑拨离间。宝玉好容易陪妈吃顿饭,宝钗却歪声歪气的,把宝玉描绘成癞皮狗,王夫人脸上能挂的住?能不深恨黛玉吗?

为了抹黑黛玉,宝钗可不在乎宝玉如何难堪,更不在乎姨妈心堵胃痛吃不下饭。

这里还有个细节,大家是否思考过:宝钗为何会出现在这个场合?

此时她们住宿在大观园,而吃饭呢?应该各回各家。

宝玉黛玉跟着贾母吃。三春跟着王夫人吃。宝钗回薛姨妈那儿吃。(这就是入住大观园前的状态)

图片

薛姨妈进府时说:“一应日费供给一概免却,方是处常之法。”意思是经济独立,不吃贾府饭、不喝贾府茶(请客聚会除外),这样才能理直气壮的长期居住。

为什么宝玉偶尔在王夫人处吃顿饭,宝钗偏偏就在呢?

王夫人向宝钗等笑道:“你们只管吃你们的......

三春应该是主角,她却向着宝钗发话。如果宝钗万年来一次,能这样吗?王夫人不应该张罗人来陪宝钗吗?

由此可见,宝钗已经反客为主,她必定日日在这儿吃饭!

日日混饭,日日混迹于三春之中,不拉拢探春能行吗?

设身处地去想想:你去别家公司食堂混饭,当然要找那里的员工做闺蜜啊,哪怕是假闺蜜也好!

可见,对宝钗而言,探春的价值绝不亚于湘、袭,甚至更为重要。

图片

一时吃过饭,宝玉一则怕贾母记挂,二则也记挂着林黛玉,忙忙的要茶漱口。探春惜春都笑道:“二哥哥,你成日家忙些什么?吃饭吃茶也是这么忙碌碌的。”宝钗笑道:“你叫他快吃了瞧林妹妹去罢,叫他在这里胡羼些什么。”

探春会不清楚宝玉的心事?此时取笑哥哥,不恰恰跟宝钗打了个配合吗?

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其实是人际关系的真相。

前期的探春对黛玉持抵触情绪。尽管出场很少,台词很少,但每次都或多或少的在帮宝钗。

图片

再比如第二十七回芒种节饯花神时,宝玉四处寻找黛玉,此时:

只见宝钗探春正在那边看仙鹤.......

(宝玉)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外头去。宝玉道:“我就来。”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

宝玉寻找黛玉,是心灵相吸,他们是心心相印的爱人啊!而与此同时,宝钗和谁同行?

全程都是探春!

直到探春、宝钗两人走远了,宝玉才得以自由,才找到黛玉,才听到了绝世佳作《葬花词》。这里藏了什么寓意呢?

由此你方能明白,前期的探春是什么立场。

黛钗之争,是左右荣国府未来的大事啊,哪个人能置身事外呢?

图片

02 如何拉拢
宝钗如何拉拢的探春呢?书上似乎没写啊。

不!写了!

宝钗前期搞过哪些社交,对谁特别“仁慈大度”?除湘袭之外,就是赵姨娘!

你难道没发现,她对赵姨娘格外、格外的好?

贾环其人怎样,不用多解释,贾家姊妹们是没办法,必须跟他往来。外来的小姐,如湘云、黛玉、宝琴、岫烟等,你见谁搭理过他?

要知道,那个时代还讲究男女大防呢。

一方面有礼教,另一方面他本人猥琐,两重因素加一起,只有脑子锈掉的才跟他往来。

宝钗勇敢的很,她坚决的、主动的要做脑子锈掉的人。

即便冒着声名尽毁的风险,她也要把贾环这个外男,弄到自己闺房里赌博!

未婚闺阁女、已婚的妾、丫鬟,加上外男,大家一起大呼小叫,上蹦下跳,抓钱骂架。这画面美得不忍直视!

图片

遇到土特产,宝钗会特意送给赵姨娘一份,把赵姨娘感动得不要不要的。

为什么会这样?你以为宝钗真的稀罕她母子?

很多人说,宝钗想争取赵姨娘这股势力。还有人臆想,80回后赵姨娘如何造谣黛玉,如何破坏了木石前盟。这些都可笑至极!

在古代,贱妾的价值还不如个丫鬟。如牛马一样卑贱,无论叫唤什么,有人听吗?

当赵姨娘拿着宝钗的礼物,去王夫人跟前讨好时,热脸贴了冷屁股。回屋后又气得一顿牢骚。

这个情节,就是清晰的告诉大家:宝钗根本无需拉拢赵姨娘。否则王夫人何不趁热打铁?

事实正相反,在那个时代,任何人都以拉拢赵姨娘为耻辱!

图片

宝钗顶着耻辱这么干,唯一的目的,只是为了争取探春!

不要迷惑于探春的外相,迷惑于她那些狠话。人性古今相通,探春唯一的软肋只有赵姨娘母子。

这一点,其实贾府全家都知道。只有读者不知道罢了。

此话题参看➜《探春:可怜天下儿女心》

图片

红楼梦秉承以点盖面的写作法。写了拉拢袭人,就等于写了一切丫鬟。写了拉拢湘云,就等于写了一切小姐。

宝钗对湘云的那一套,当然也用给探春。无须再写一遍。

之所以又写拉拢赵姨娘,因为探春比湘云更难对付!她有很强的政治格局。

宝钗是在向她宣誓:我当了宝二奶奶,肯定会善待你妈和你弟哦。

03 蜜月期
到了中期,她们的对手戏愈发多起来。探春成立了诗社,作为发起人,她的一言一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诗社从一开始就明显分成两派。宝玉永远无条件拥护黛玉,探春却总为宝钗打call。李纨则两面安抚,时左时右。

菊花诗会上,李纨评黛玉包揽冠亚季军。黛玉表达谦虚,推崇湘云的作品。此时探春说话了:

“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竟烘染出来了。”

【到底】这个词很有看头。她不明着反对黛玉冠军,却只夸宝钗。

来而不往非礼也,宝钗马上笑道:

“你的'短鬓冷沾’、'葛巾香染’,也就把簪菊形容的一个缝儿也没了。”

瞧瞧,两人一唱一和,毫不避嫌地互相吹捧。

探春在诗社里几乎每次发言,都在为宝钗争取利益。后世读者说黛钗文学水平不相上下,就是被探、纨误导的。

只有真正的诗人明白:10个宝钗绑一起,还够不着黛玉的膝盖呢!

诗社评选体现的全是人情,而非才学。

莫说宝钗曾费心拉拢,仅仅出于对王夫人的忌惮,李纨探春也必须捧着她。

此话题参看➜《海棠诗大赛:宝钗夺魁全靠舞弊,黛玉落选却是无冕之王》

图片

04 矛盾期
德不配位,所获必殃。宝钗和李纨、探春搞崩关系,就始于诗社!

因为她们三观不同,利益取向也不同,本质上没有做朋友的条件。硬要装成闺蜜,那就不能走近,不能共事。一旦共事,真相必定暴露。

宝钗被高捧,野心顿时无处安放。多次撇开社长自作主张,抢夺社长权力。对三春则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狐狸尾巴都翘到天上了。

这可不是探春想要的闺蜜。

到了探、纨、钗三人管家期间,矛盾演化成明锣明鼓了。

红楼梦的特殊在于,只有下层奴仆的矛盾,会写清楚原因。主子阶层每个人在想什么、矛盾因何而起,不会告诉你,需要你自己去悟。

三人管家时,看似有说有笑,实则任何事都是矛盾点!看清楚,是任何!

无论是责任分配,还是工作方法,还是改革方案,全都针锋相对,全是矛盾重重。只可惜读者对面不识罢了。

图片

曹公为了让读者看到庐山真面目,特意用半回的篇幅,写了议事厅辩论。

宝钗公然讽刺探春是【真真膏粱纨袴之谈】,还挖苦她没读过《不自弃文》,把探春描述的如同一个文盲。

又说探春:【你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搬出圣贤大牌,搞起了政治批斗。

如果那时候允许带枪,我真怕她下一秒就把探春“就地正法”了。

探春毫不示弱,狠狠反击。她杜撰了格言【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讽刺宝钗是道德之贼,是文化败类!

俩人唇枪舌剑,大战三百回合,足见对对方压抑了多少不满。

图片

宝钗越是反对改革,探春越是不鸟她,坚持主见。

既然无法阻止,宝钗就调转船头,变成搞破坏、捞好处。

她向承包人放水,让大观园变成奴才私产,安排自己人来受惠。也为日后各处造反打下深深地伏笔。

探春想要的节流增创,彻底完蛋!

宝钗出卖贾府利益,为自己赚人情。一边破坏探春的整体思路,一边窃取改革成果,甚至堂而皇之地向奴才们邀功:

所以我如今替你们想出这个额外的进益来.....

和这种无赖共事,探春居然还没被气死,也算是个奇迹!

图片

改革中的人情故事极其复杂,本文是概括。卓语有详细解读,点击文末的《大观园改革》合集链接,可以学习。

05 绝交期
经一事长一智。探春和宝钗经历了合作,才发现她之乎者也的表相下,藏着流氓无赖的灵魂。

仁义礼智信喊的有多好,奸滑阴险狠干的就有多好。

其他事探春都可以忍,唯有破坏改革这一条,像钢针一样刺在心上。因为拥有崇高理想的人,最受不了烂泥、蛆虫式的人。

凤姐常常辱骂赵姨娘,从个人情感上说,探春应该恨她。但是,因为凤姐为人爽快,即便坏也坏的正大光明,从不面圣行奸。探春经过管家,体验了艰难后,反而对凤姐生出惺惺相惜,流下了共情的眼泪。

后期大观园里乱象丛生,遍地都是娼优盗匪。当初凤姐管家时何曾如此?

天下读者没几个人知道,这都是宝钗的功劳!出问题的部门,恰好都归宝钗管。

此话题参看➜《宝钗真会管家吗?证据分析见真相,她是拉垮贾家的第一罪人》

图片

王夫人是非不分,倒打一耙,借题发动抄检,大观园的女孩们成了牺牲品,连探春也无法幸免。

此时的探春怎能不气,怎能不恨?

她曾经困于宗法体制,努力投靠王夫人,也为此而违心的吹捧薛宝钗,最终才知道那是一伙豺狼。

她们从来没真正相中过探春,从来不在乎她。她们不在乎家族,不在乎任何姑娘的前途。只在乎自己愚蠢的淫威,和猥琐的私利。

探春把满腹的痛恨,和对自己的失望,全部发泄给了宝钗。

当宝钗还要假惺惺的表演,说什么等母亲病好了再回来,探春终于不忍了,甩出全书最硬气、最直白、最帅炸天的一句话:

很好!就是姨妈好了不回来,也使得!.........亲戚们好,也不必死住着。

宝钗听了这话,有何反应?书上没写一个字。现场死一般的寂静。

是啊,你让曹公怎么写?难道把她的囧相写出来?滤镜不就全碎了,后世还怎么胡吹啊?

到了这个地步,宝钗就只能装死了。

图片

06 小结
不仅对探春装死,对一切人都只能装死。

曾经号称人缘最好,曾经结帮拉派无所不能,就这样像条狗似的被踢出去,却没一个人挽留她,没一个人来送别。

看看全书任何人,包括小丫鬟,谁的别离不引发感情喷涌?谁的离别不是依依不舍?谁会如此冷场?

她就像个病毒,终于离开了!绝对没人怀念她,都巴不得她赶快走。

人给予这世界什么,世界就回馈给你什么。

如果从来没有一丝真情,当然不可能得到一丝真情。无论表面文章做多好都没用。

迎春那么木讷,那么不善于社交,好似没有朋友。但是她的几次离别,多少人为之牵肠挂肚,为之落泪叹息,为之写诗缅怀。

司棋胡作妄为,树敌无数,名声也臭了。但她离开大观园时迎春在哭,宝玉在急。

图片

你可以诽谤尤三姐,可以不喜欢晴雯,但你无法否认,她们离开时碎红满地、海棠先枯,连天地都黯然失色!

人之所以是人,因为拥有最丰富、最复杂的情感体系。生命之所以是生命,因为它有生机、有力量、有温度。

完全没有情感的东西(无情),如何能称之为人?

用心机堆砌的友谊,是友谊吗?用冷酷铸造的生命,是生命吗?

用不要脸皮成就的金玉良缘,能是良缘吗?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here5 > 《卓语红楼》举报/认领
上一篇: 长子贾琏被称“二爷”,背后大有玄机:原来他和宝玉的命运互为影射
下一篇: 探春真的很爱王夫人吗?古代庶女活下来有多难,认贼为母的辛酸谁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1711
 楼主| 发表于 2024-3-5 21: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盒宫花经历四种待遇:暗伏宝钗辛酸婚史,成贾薛两家决裂先兆
where5
2023-09-06 发表于四川  |  11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图片

周瑞家的(简称周)送宫花,是红楼梦里颇具争议的故事。

大家主要争议:黛玉为什么怼她?到底是周办错了,还是黛玉做错了?

但我想告诉大家:把焦点放在这里,就错了。

为什么不思考下: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何以占了整整一回的篇幅?

贾府无限豪奢,插金戴银才是她们的日常,绢花可有可无。终此一书,都没见谁戴过薛家的花,也没出现过其他绢花。

一个跟豪门生活不挂钩的小物品,一个打酱油的奴才,为什么要大篇幅描写呢?

图片

01 送花的真意
其实第七回专为薛家而设,是薛家实质意义的亮相贾府。

什么叫“实质意义”呢?

要知道,黛玉进府时全程都有互动,她几乎和荣府每个人都打了交道。

而薛家进府时,匆匆略过,两家人没有发生一句对话。(王薛姊妹俩的对话不能算)

没有对话,没有碰撞,没有具体交往,就不算真正登陆贾家。只有在具体的故事里,角色才刻画的真切。

黛玉给贾府带来的“波动”,我们已知,那薛家呢?就在这第七回!

此次送花,涉及了荣府全部年轻主子,其实是一场大型社交活动。再加上周的其他所遇、所闻,也是和荣府每个人都过了过手。

按照古人的礼法,周此行不代表自己,而代表薛姨妈。她所到之处,大家什么态度,那就是对薛家的态度。

也就是说,曹公故意安排周,替代薛姨妈出镜。一切人情真相,都在这次送花中体现。

所以这一回是实质意义的“薛家进府”,与第三回的“黛玉进府”,要对应着看。

图片

02 四种待遇
周一共走了四站,送了四波人。

【四】这个数字,是中国文化的奇特符号,比如四大名著,四大发明。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贾府四春等等(想总结的话,根本总结不完)。

周走这四站,内藏无限寓意。

四波人,是四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周在很短的时间内,仿佛从天到地、从春到冬,经历了个遍。

四种经历究竟影射了什么呢?跟随我来细看。

图片

03 送礼前两站
如今周瑞家的故顺路先往这里来,只见几个小丫头子都在抱厦内听呼唤、默坐。迎春的丫头司棋与探春的丫鬟待书。二人正掀帘出来,手里都捧着茶盘茶盅,周瑞家的便知他姊妹在一处坐着,遂进入内房,只见迎春、探春二人正在窗下围棋。周瑞家的将花送上,说明原故。他二人忙住了棋,都欠身道谢,命丫鬟们收了。

周的第一站,得到的回应最好。

整个环境是静悄悄的,丫鬟们都在谨慎小心的伺候着。迎探见到周,【二人忙住了棋,都欠身道谢】。

请注意,此处是古代礼仪的模板!周此行代表薛姨妈,是来送礼的,姑娘们需把她当做半个薛姨妈,要离座表示感谢,与平时的主仆关系完全不同。

【命丫鬟们收了】,也是对送礼人的郑重回应,表示“我很重视你的东西”。

这些绝不白写,要跟后面几站形成鲜明对比!

图片

周瑞家的听了,便往这边屋里来。只见惜春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两个一处顽笑,见周瑞家的进来,惜春便问他何事。周瑞家的便将花匣打开,说明原故。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可戴在那里?”说着,大家取笑一回,惜春命丫鬟入画来收了。

到了惜春这儿,就远远不及前面那么郑重、那么彬彬有礼了。

惜春正在顽笑,看见周就没当回事。

周说明缘故,惜春也没表示感谢,反而说【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可戴在那里?】

虽然是开玩笑,但言外之意,就是不需要花嘛。

假如这是皇家赏赐,无论需不需要,都不敢开这种玩笑吧?但凡是权贵的送礼,都不会如此。

是因为双方关系太好,不用客套吗?显然不是,惜春跟薛家非亲非故。

87版塑造的惜春,是个活泼可爱的甜妹子。但熟悉原著的,都知道那是改造。原著里的惜春非常孤僻、社恐,几乎拒绝任何活动。她的台词很少,极讨厌与人互动。

图片

纵观全书,其实只有这一次开玩笑。

这种反差,体现了什么呢?体现了惜春对薛家的不在乎,对花儿的不感冒(觉得很可笑)。

人情世故就是这样,看似无心的言语,实则有潜意识在支配着。

现代人戏谑成风,以为这很正常。但在礼法世界里不是这样,尤其是涉及人来送往,每句话、每个动作里,都藏着尊敬与否。

图片

04 送礼第三站
第三站到了凤姐处,这里最搞笑。

1、正赶上人家夫妻颠鸾倒凤,时机太太太尴尬。

2、满院子人都不待见周。

小丫头丰儿见了她,使劲摆手,不叫她继续前行。奶妈见她有催促之意,只管摇头,意思是:省省吧您,老实等着吧。平儿见了周说【你老人家又跑了来作什么?】满满的嫌弃。

这些都跟前面形成鲜明对比。

如果说周在第一站像个客人,第二站像资深老奴,第三站则像个贼,是来偷东西的。

参看原著:慌的蹑手蹑脚的往东边房里来

3、凤姐从头到尾不露面,毫不掩饰对薛姨妈的鄙视

4、平儿进出两次,都不替凤姐道谢。

5、平儿当着送礼人的面,就将花转送,简直打脸打的啪啪响。

图片

卓语前文解析这一段,竟然有人抬杠说:凤姐正忙呢,难道能停下来道谢?

哈哈~笑不活了,你怎么不想想:作者干嘛这样设计?角色干什么,掌握在作者手中,设计这种场景还不是巨大的讽刺?

更何况,平儿出来要水时,凤姐已经忙完了哦!别找借口了!

更更何况,假如贾母送来东西,你看她是不是三秒钟下床!假如宫里来人,你看她能不能一秒下床。

终究是来人不值得搭理,凤姐才不搭理,就这么简单。

再杠也没用。所有这一切都是赤裸裸的蔑视,只有打发要饭的,才能这样。

图片

05 送礼第四站
第四站到了黛玉这儿。

这段故事都被大家嚼烂了,没什么新意。黛玉其实就是厌恶周,也厌恶薛家。

她直接表达了想法,比凤姐的无声羞辱更进一步。

你要问为什么?因为从她进府那天,王夫人就非常敌对,她可没错过任何机会来羞辱、冷漫、刁难黛玉。

教养再好,也要有保护自己的锋芒。黛玉从最初的赔笑(第三回),终究变成了此时的冷笑。

薛家更不用说了,弄个待嫁女儿在宝玉面前晃悠,这花花肠子能骗过聪明绝顶的黛玉吗?

跟王夫人的积怨,加上薛家的无耻行径,林妹妹势必要借题发挥,表达立场。毕竟这时候的她很年幼,还没学会假装平静。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贾母的立场。

图片

贾母作为大家长,肯定不能轻易表达情绪。但是人人皆知,黛玉是她的心尖尖,是目前唯一由贾母亲自抚养教导的女孩。

因此,黛玉的态度,很容易就让人想到,贾母背后给她说了什么。

如果黛玉不表达厌恶,满脸堆笑,薛家不就更得意了吗?接下来,不就更加肆无忌惮了吗?

图片

06 四站里的玄机
周这一路,太像咱们股市的套路了:高开低走。

再细细看第一站,侍书、司棋、茶盘、茶盅、窗下围棋,你有种什么感觉?

这些都是文人元素,代表了以礼相待啊!

它象征了薛家初来时,贾氏宗族的态度。虽然不喜欢他们,但是会尽量以礼相待,这是出于贵族自身的修养。

图片

第二站就没有文人元素了,是小姑子智能儿。那帮庙观全是假修行,是愚信的产物(原著此处提到了余信)。

愚信则是世俗。

它象征了贾母贾政态度的变化。薛家住了几年还不走,贾母和凤姐就常常一唱一和,在玩笑中揶揄薛家。

这就是用世俗的方式对待他们。此时不是对待客人,是打发姑子。不会撕破脸皮,但心里把他们当作讨债的。

图片

第三站变成床上元素了。

你别以为这是好事,这些元素放在社交里,只能代表龌龊不堪。就像傻大姐说的:“敢是两个妖精打架?不然必是两口子相打。”

它象征了贾府人后期的态度,对薛家各种嫌弃、各种鄙视,丝毫不加掩饰。

双方彼此摸清了底牌,互相都没有了隐私,终日互相拉扯、斗争。

薛家一门心思搞金玉良缘,使劲往贾家的床上扎。此时出现的奶子、丰儿,全都具有深刻的讽刺。至于讽刺谁,你们自己想吧。

后世读者不是拼命吹嘘,谁谁多么丰美吗?

图片

在三站、四站之间,还穿插了一段冷子兴被抓。其实那是影射四大家族遭遇政治危机。

薛家的心事还没完成时,政治环境就发生了变化。而且,祸根并非来自贾府,是王薛两家惹出来的(因为冷子兴是王氏帮派的人)。

周一副不在乎的样子,影射了王薛两家死性不改,不见棺材不掉泪。明明危在旦夕,却还在强取豪夺,自杀自灭。

图片

到了第四站,颦儿怒怼周,那就不是拉扯了,而是认清了真面目,揭露真相。

它象征了贾家对薛家最后的态度:恩断义绝,恨不当初。

这是80回后的故事,各位读者当然没有读过。但是在70余回时,探春就已经毫不留情地下达逐客令了。

宝钗嫁给宝玉的过程,绝不是高额续书那样,也不是87版那样,不是两家欢天喜地的结盟。而是在贾母去世、王夫人强迫下,宝玉无奈的收下一朵废花。

就像颦儿说的【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替我道谢罢!】

老大不嫁的薛宝钗,就是那朵挑剩下的花。最终,宝玉也是因为受不了她的恶俗而出家。

图片

临到最后,宝钗毫无疑问被视为扫把星,不被宗族承认,被扫地出门。她没有做成宝二奶奶,也没能得到梦寐以求的管家权。

相反,她终究促成了贾薛两家势不两立,互相愤恨。

周的四种经历,就是薛家的寄居史,也是薛宝钗未来命运的缩影。

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曹公早就为宝钗伏笔好了一切。

上蹿下跳的周,是薛家最“完美”的代表人。

图片

小注:王家有历史原型,是苏州织造李家。李家比曹家提前六年被抄家,全家悉数下狱、流放、变卖为奴。而曹家仅仅抄没家产,家人自由,且保留原籍宅院。所以在红楼梦里,结局最惨的只能是王家(薛家)。

李家被抄家前,把持着曹家资产,跟书中描写完全一致。

07 人情真相
迎探为什么会以礼相待,最给面子呢?不是因为爱薛家,是因为她俩最需要巴结王夫人。

探春是贾政家的庶女,她的一切都拿捏在主母手中。

迎春虽然是贾赦家的,但是爹娘不疼,她渴望寻求某种庇护。她出嫁后向王夫人求救足以佐证。

而惜春,血缘本来就远,不可能借力王夫人。而且她自幼有出世之心,无欲则刚,她不需要像迎探那么小心翼翼。

凤姐和薛姨妈同出于王家,深知她的底细,也深深厌恶她给自己丢人现眼,所以藏不住鄙夷之情。

总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立场,有每个人的心思。

图片

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笑。

现在再看这段话,是不是觉得很好笑啊?这便是风月宝鉴的正面,是假的,假的!

世人何时有过心思一致?一看就是胡诌。

凤姐这个亲侄女尚且厌弃薛家,其他人怎么会喜欢?凭什么啊?

人都是排外的,即便如林妹妹那么高的素养、那么近的血缘,一旦寄居,也难以得到真心欢迎(贾母除外),何况是薛家?

抱着那些假话、官话当证据,像傻子一样可笑。

所有的表面欢迎,背后都是势力作怪。没有了势力,人情顿时变空气。

图片

最后要特别提醒:

原著里黛玉并没有把花扔回去,也没有耷拉着脸瞪着周,反而有一句道谢。(虽然生硬,但不失身份)

黛玉根本没碰过花,只在宝玉手中看了一眼,显示对低等社交很无语。就像很多西方电影里,老牌贵族对暴发户的反感。

原著里不愿意碰花一下,87版里却拿着花儿仔细端详。

87版抹黑黛玉不遗余力,把原著的义正辞严,改造成尖酸刻薄、小肚鸡肠。

当然,87版也不懂得其中的草蛇灰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1711
 楼主| 发表于 2024-3-5 21: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社牛薛宝钗,竟然遭团攻:姊妹联手对她进行降维打击,大快人心
where5
2023-02-12 发表于布基纳法索  |  13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图片

对于红楼梦里的黛玉和宝钗,大部分人的印象是:黛玉尖刻,不善交际,群众口碑不好;而宝钗是个社牛,八面玲珑,人缘极好。

这印象对不对呢?宝钗刚进贾府时,下人这样议论,书上的确是这样写的。

但是,注意但是:宝钗后来在贾府住了十年之久,十年啊!这期间发生了很多故事,人设早就反转了。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

其实书中当众发怒次数最多的人,是宝钗。

在社交中得罪人最多的人,是宝钗。

在社交中被群起而攻之,如众矢之的,陷入完全孤立,这种奇葩局面也只有宝钗屡屡上演。

如果以上的观点你都看不懂,那只能证明,你没好好看书。

图片

01 群战宝钗
今天我们来解析五十一回的一段故事,描写的就是诸位姊妹合伙大战宝钗。而这,只是群攻宝钗事件的其中一例罢了。

众人看了,都称奇道妙。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

黛玉忙拦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

探春便道:“这话正是了。”

李纨又道:“况且他原是到过这个地方的。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单是关夫子的坟,倒见了三四处。关夫子一生事业,皆是有据的,如何又有许多的坟?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也是有的。及至看《广舆记》上,不止关夫子的坟多,自古来有些名望的人,坟就不少,无考的古迹更多。如今这两首虽无考,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牡丹》的词曲,怕看了邪书。这竟无妨,只管留着。”

宝钗听说,方罢了。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

大家在诗社里做灯谜,宝琴别出心裁,做了十首怀古诗来当谜面。宝钗看后,说后二首不行,不可用。

她的话音还未落,黛玉就不乐意了,狠狠把她数落一顿。

探春马上附议。

李纨不但附议,还长篇大论讲一堆理由,直把宝钗搞得无话可说。

或许有人认为:这有啥,不就是文人之间的学术争论吗,七嘴八舌很正常。这就算团战宝钗?有那么严重吗?

呵呵,那是因为你没看懂内情。这段故事并非如表面文字这般简单。

图片

02 宝琴的怀古诗
当黛钗发生思想冲突时,大部分时候是宝钗无理搅三分。但这次恰恰不是。

宝琴写得是怀古诗。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题材,咏叹史实,托古讽今。

怀古诗是最具思想性的诗歌。因此,它对史实性要求很高,不能天马行空,更不能胡编乱造。

可是,宝琴的后二首就是“胡编乱造”的。

后二首分别叫做《蒲东寺怀古》《梅花观怀古》。蒲东寺是《西厢记》里虚构的佛寺,现实里根本没有;梅花观是汤显祖的戏曲《牡丹亭》中所写,也是虚构的,现实里没有。

地名是虚构的,人物是虚构的,故事是虚构的。在三虚基础上做怀古诗,合适吗?

明明不存在的地方,薛小妹硬生生说自己去过这些地方,这个......

那她为什么要撒谎呢?并非拼凑地名,而是她具有非常前卫另类的爱情观,要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就只能借助那两部戏剧。

(宝琴十怀古已经解析过。如果你是新粉,请在薛宝琴合集中寻找)

图片

单纯从学术角度说,宝琴这样做怀古诗不成立。

但你若欣赏她的思想,推崇她的勇敢、坦诚和革新,就会视之为好诗。

这时候大家呈现不同的态度,表面上说的是学术,事实上完全是思想之争。

黛玉和宝琴都属于灵魂鲜活之人,她义无反顾地支持宝琴。而宝钗一向搞的是【守旧】人设,时时端出程朱理学老夫子的面孔,宝琴这种诗断断不可拿上台面。

但是,你也不要以为宝钗真那么循规蹈矩,见到淫诗(要加引号,是那个时代认为的)吓得直哆嗦。错了!她才不怕呢,这些思想于她而言只是小儿科。

图片

图片

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

宝琴推崇的《西厢记》《牡丹亭》,当时社会视为淫书,女子不宜。宝钗曾经承认,自己都看过。

宝琴写的诗,恰好印证了她的话。她们小时候可没少看这些书哦。

在这种书里混大的,会害怕吗?色诱宝玉时,她何曾怕过什么?

其实她不害怕这些书,也不在乎这些思想,她在乎的只是人设和口碑。

她反对宝琴时,说的话很巧妙。她说:【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

不大懂得?呵呵......不大懂得,你如何知道无考?

若换个直肠子人,大概说的是:“后二个地名是书里编的啊。”哈哈,这样的话,就暴露真相了。

宝钗就是这样,明明自己懂,非要装不懂。各种藏着掖着,各种装腔作势,无非想假装个白莲花。

图片

03 黛玉直怼
宝钗她自己可以看禁书,看完后就去批评别人看。她自己看是学问,别人看是移了性情。

这套模式宝钗用过很多次了。这次黛玉可没惯着她,上来一顿直怼。

胶柱鼓瑟,矫揉造作!

这么重的话,作为文人,作为当众评价,这是绝无仅有的。

尽管整部书处处渗透黛钗之争,尽管她俩天生相克,但黛玉还从未如此公开差评过宝钗。

说什么俩人和好了,互相不避嫌,说点重话无所谓,纯粹是掩耳盗铃!怎么没人这样差评湘云呢?没人骂黛玉呢?没人骂探春呢?

在古代,一个女生“矫揉造作”,如同现代男生被评“渣男”,妥妥的社会败类。

【三岁孩子也知道】再补上一刀,话外音是:你还不如三岁孩子吗?

理解不了这些词语的沉重性,就看不出这段故事的火药味。

图片

04 李纨逼宫
黛玉说的这么重,按常规探春李纨应该来打圆场,应该帮宝钗。但这天却很意外,探春马上附和黛玉。

那么,黛玉的话便是探春的意思了。

李纨没差评宝钗,但她的话比差评更让人难受。

1、李纨自从当了社长,利用社长职权,一直高捧宝钗。不惜指鹿为马,不惜吹黑哨,都要发个冠军奖杯给宝钗。

如今在宝钗占理的情况下,竟然附和黛玉,这态度变得,岂不比差评更戳心?

2、不仅附和,她还继续发挥,举例子找证据,搞成科学报告了。搞得宝钗完全无法再开口。

3、李纨甚少参与矛盾事件,更是甚少长篇大论。如此明哲保身之人,竟然说了这么多话!竟然睁着眼说瞎话为淫书开脱!难道不令人心惊?

图片

05 降维打击
把故事细细掰开了揉碎了看,你才知发觉这群人的异常。你才知道这哪里是玩笑,明明是团战。

大观园里最伶牙俐齿、最具战斗力的几个女子,联手对宝钗进行降维打击。

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案很简单:宝钗不得人心,早已成为害群之马。

在诗社成立之前,除了黛玉之外,其他人并不了解宝钗。有限的打交道,都是社交场合里的面子工程,互相没有深入接触,自然不会有冲突和矛盾。

诗社在一定程度上免除了主客之礼,排除了礼教模式,大家是诗友,是平等交流,但也是互相竞争。

这才是真正检验人素质的时候。

宝钗带着畸形的心态进入诗社,在诗社里各种横冲直撞,各种踩踏弱者,各种狐假狐威,各种忘恩负义。(之前有详细解读,详见文后链接1)

图片

曹公写了那么多诗社中的交往细节,你以为干嘛?主要是刻画薛宝钗啊!每个事件,她都得罪一拨人,已经沦为孤家寡人了。连最害怕王夫人的李纨,经过几件事后,也不想忍了。

所以,原著的发展路线是:宝钗刚进诗社时极其得意,就像刚进贾家时一样。高开低走是她注定的命运。从香菱进入大观园,降维打击就开始了。

香菱放着眼前的师傅不拜,偷偷去请教黛玉,这就是降维打击啊!从文人的角度来看,这是羞辱。

图片

紧接着宝琴来了。哈哈,宝钗的大克星来了。很少有人看懂宝琴的妙用,她其实是专给宝钗拆场子的(之前有详细解读,详见文后链接2)。

不信的话,你去细看原著,是不是自从宝琴出现后,宝钗在诗社的地位一路千丈?

49回至51回是文化作品最丰富的阶段,是诗社最高光的阶段,但恰恰是宝钗最灰头土脸的阶段。

尤其是50回联诗观画、踏雪寻梅,在那个美到令人窒息的时刻,众人都把风雅表演到了极致,群星璀璨,熠熠生辉。唯有宝钗是个透明人,全程黯淡无光。

到了51回,宝钗好容易发个言,说宝琴后两首不行,刚想找回点大姐大的感觉,竟然马上遭到团攻。

这不就是禁止她说话吗?!

到了53回宝琴又用外国女孩,来讽刺宝钗假模假样。公然说她【不是真心、分明难人、究竟有何趣味】。

这简直是一波又一波的打击啊。

图片

06 贾母的花式外交
大家都讨厌宝钗,这个不难解释。但问题在于,探春李纨原本刻意追捧着她,哪儿来的胆子,忽然倒戈呢?

这里就要夸夸咱们的老精灵贾母了。

宝琴到来之前,贾府里存在着黛钗之争,她们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宝二奶奶,就算傻子也知道。

宝琴是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拐着弯儿来借宿。贾母却对她兴趣万丈,这绝对令大家都一脸懵。

贾母大张旗鼓的捧宝琴,逼着王夫人认干女儿。王夫人的亲女儿可是进宫做了娘娘的。那么,如今又认干女儿准备干啥?下一步有啥动作?人人都要思考这个问题。

黛钗原本各有一个靠山,如今宝琴却有两个靠山,王夫人和贾母都成了她的势力。

图片

那宝钗还有啥用?王薛是一体,原本替薛家披挂上阵的是宝钗,这会儿看样子要换人啊!

也就是说,全家的注意力被成功转移了。而人们在社交中的小心谨慎,往往跟注意力紧密挂钩。

贾母派人来说,不要管紧了宝琴,这又烧了一把火。当宝钗、宝琴的思想发生矛盾时,大家肯定选择支持宝琴,也只能支持宝琴。

如此一来,宝钗瞬间成了孤家寡人,甚至成了众矢之的。因为她的思想永远跟宝琴相左,而黛玉,却永远跟宝琴一致。

图片

07 黛钗真有金兰契吗?
宝琴登场简直太有价值了。简要总结,有以下作用:

1、揭露薛家经济衰败的真相

2、揭露薛家姑娘无处可嫁的真相

3、拆宝钗的场子,架空她的背景光环

4、揭示宝钗的低劣。即便同阶级、同家族出身的姑娘,也远比她优秀万倍,可爱万倍

5、揭示贾母的博大胸怀,只要有真善美,她都会爱

6、揭示黛钗的金兰契是假的

前面五条都曾解读过。今天只说第六条。

如果没有宝琴,我还当真以为黛玉认可了宝钗呢。但是........

宝琴一来,黛玉如虎添翼,说话都不打草稿了。借着支持宝琴,说出全书最高能的差评:胶柱鼓瑟,矫揉造作!

最最关键在于:宝钗自己看杂书,又批评别人看杂书。当初就是用这套吓唬黛玉,现在再用,被黛玉狂怼一顿。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黛玉又成长了。意味着宝钗的PUA不好使了。意味着金兰契是天大的笑话。

她不过是黛玉成长过程里无可避免的渣渣而已。

图片

08 小结
黛钗间的思想差距、灵魂差距,永远无法弥合。就像白天和黑夜,只能更替,无法同体。

说什么黛钗合一,那只是丑恶者的自我狂欢。试问,哪个魔鬼不想假装下神佛呢?

普天下的坏东西,都想和好东西合一,可是好东西想和坏东西合一吗?

钗粉总是说宝钗降伏了黛玉。如此断章取义,有意思吗?金兰契之前,黛玉对宝钗的针锋相对,抹掉不说;金兰契之后,黛玉对她的冷嘲热讽,视而不见。

红楼梦非常具有动态性,它的故事是反转、反转、再反转。执持任何一个点,都是错的。

而很多自认为很懂原著的人,看到的却只是一个点而已。比如,坚持认为宝钗比黛玉人缘更好,那就是瞎子摸象。

在黛钗之争的过程里,以贾母、王夫人为首的两派势力,不断的进行磋磨、拉扯、试图合好、利益交换、再磋磨、再拉扯。

这就是人间真相,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都有新的考验。

但最终你会发现,万变不离其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改变不了。善恶终究殊途,也改变不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here5 > 《卓语红楼》举报/认领
上一篇: 假如让杨洁拍红楼梦:十二钗才能真正复活,因为她最懂美女
下一篇: 众多待嫁女为何齐聚贾家?生存不易,主动谋婚,贾家成了婚介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6-9 00:04 , Processed in 0.11567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