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9 20: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慈炤被杀后明思宗的直系后裔已全部消失
2022-09-28 05:57 发布于:山东省
崇祯帝朱由检,算得上是明朝最为悲情的皇帝。他在即位之初就除掉了“权奸”魏忠贤,当时的大明也被称为“众正盈朝”。结果这位渴望中兴大明的皇帝,居然一步一步就把国家带向了灭亡。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义军攻破北京,不愿苟且偷生的朱由检选择在煤山自缢殉国,终年三十四岁。那么崇祯帝驾崩后,他的子女们都是什么下场呢?

三位成年皇子:下落不明

根据史书的记载,崇祯帝共有七子。其中周皇后生了长子朱慈烺、次子朱慈烜和第三子朱慈炯。田贵妃生了第四子朱慈炤、第五子朱慈焕,第六子朱慈灿和第七子。

周皇后是崇祯帝还是信王时候的原配王妃,有“皇后颜如玉,不事涂泽”的赞誉。北京城破后,周皇后先于崇祯帝自尽殉国。田贵妃来自扬州,素有才女之称。崇祯十五年(1642年)崩逝,享年32岁。

七位皇子之中次子、第五子、第六子和第七子早夭,分别追封怀隐王、悼灵王、悼怀王和悼良王。长子朱慈烺崇祯三年(1630年)立为皇太子,第三子朱慈炯封定王,第四子朱慈炤封永王。对于这三位皇子的最终结局,《明史》给出的结论都是“不知所终”。



1644年形势图

这自然是个最滑头的说法,因为前朝皇子杀之不详,放之不可,唯有“不知所终”四个字,可以掩盖清朝罪恶的嘴脸。

目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北京城破后,三人都被义军俘虏,其中太子被封为宋王,定王被封为定安公。李自成亲率大军东征山海关之时,三位皇子也都随军出行。但是当大顺军在一片石被吴三桂的关宁军和多尔衮的清军联手击败之后,定王下落不明,此后确实再也没有出现在史书记载之中。而同样下落不明的太子和永王,围绕在他们身上的“南北太子案”和“朱三太子案”却曾经在历史上引发过轩然大波。

皇太子朱慈烺

顺治元年(1644年)年底,一刘姓男子自称崇祯帝太子朱慈烺,来到宦官杨玉的家中。此事关系重大,杨玉不敢承担责任,赶紧将他送往周皇后之父、太子的外公周奎家。周奎虽是崇祯帝的岳父,却是个极端自私刻薄之人。他一面稳住太子,一面向清廷摄政王多尔衮汇报。多尔衮找来仍然在世的崇祯帝袁贵妃,以及东宫官属太监等人前来相认太子。

理论上这位太子应该是真的,因为当时周奎家中还住着崇祯帝的女儿长平公主。此时长平公主16岁,她肯定不会认错或者认不出自己的兄长。但是显然清廷并不想承认他们抓到了真太子,因为无论是杀是留,对多尔衮来说都是一件麻烦事。

此事拖延许久之后,清廷才公开宣称经前明宗室晋王和内阁大学士谢升指认,该人并非崇祯帝太子。最终其人被打入大牢,并在摄政王多尔衮的授意下被杀。这就是名噪一时的“北太子案”。《明季南略》记载:“乙酉正月初十日,摄政王谓廷臣曰:‘太子真伪无伤,但晋王明朝宗室、谢升明朝大臣,凤览呵晋王、百姓骂谢升,皆乱民也’。命系狱者尽杀。谢升早朝,见凤览与拱手,颈忽渐垂;时时自语曰:‘钱先生饶我!’肿溃即死。四月初六日,凤阳民张三聚众誓救皇子,以杨生员为谋主,生员孙三应之;俱擒杀。初十日,太子遂死。”



朱由崧

顺治二年(1645年)二月,鸿胪寺少卿高梦萁向朝廷秘奏,称崇祯帝太子朱慈烺出现在了浙江。弘光帝朱由崧派人将其接到南京,并且召集群臣进行辨认。

原总督京营太监卢九德、前太子讲官、大学士王铎都认为此人为假冒太子。二人一个是宫中太监,一个做过太子三年老师,结论应该是权威的。此后包括曾经的太子东宫讲官刘正宗、李景廉,以及旧东宫伴读太监丘执中也都认为此人为假冒。

从种种迹象来看,此人为太子朱慈烺的可能性极低。但之所以在南明朝廷闹出那么大的风波,在于弘光帝的继位本就充满争议。当时东林党人由于和弘光帝的父亲老福王朱常洵有仇,故而一直对朱由崧登基非常抵触。

最终此人被认定为高阳人王之明,由于假冒太子而被处斩,这就是“南太子案”。此案加深了朱由崧和东林党人之间的矛盾和分裂,加速了南明弘光政权的覆灭。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称太子逃到老君山,伪装成道人长达三十多年,直到51岁的年龄才去世。

永王朱慈炤

至于永王,据说其在李自成兵败之后逃到了河南。接着继续南下,在凤阳遇到一位王姓的明朝老给事中。王老先生感念先帝恩德,冒着灭族的风险将永王留在家中,并将他改名为“王士元”(即原是王)。



李自成

王老先生去世后,永王失去依靠,只能继续流浪。好在他在浙江又遇上一位胡姓的前明官员。胡大人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炤,至此这位永王便一直在浙江余姚以教书为生。

隐姓埋名的王士元一直活到了康熙朝末期,本来可以得以寿终正寝,可惜一场意外的起义最终将其暴露。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僧人一念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聚众反清。起义被镇压之后,有人反映王士元的儿子以“和”为字辈,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又带有土字旁,明显是前明皇室的取名风格。

明朝开国太祖朱元璋曾经为子孙后代的名字定下规矩,第四子燕王朱棣的后裔为“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永王是“慈”字辈火字旁,他的下一代则是“和”字辈土字旁。于是乎隐姓埋名数十年的永王全家被捕,最终朱慈炤本人被凌迟处死,所有的儿子全部斩立决。《清圣祖实录》记载:“先是奉差查审大岚山贼,吏部侍郎穆丹押解贼犯朱三、即王士元等父子六人至京,下九卿、詹事、科道会审。至是九卿等覆奏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七年前身故。又遵上谕曰:‘传唤明代老年太监。俱不认识。朱三明系假冒。朱三父子应凌迟处死。’得上谕曰:‘朱三即王士元,着凌迟处死。伊子朱尧、朱圭、朱壬、朱在、朱坤俱着立斩。’”

长平公主朱媺娖

崇祯帝共有三女,长女坤仪公主,周皇后嫡出,早夭。次女即长平公主,《明史》称其为周皇后嫡出。第三女昭仁公主,母不详。

北京城破之时,崇祯帝不忍两个女儿遭受反贼的凌辱,忍痛斩断了长平公主一臂,又亲手杀了昭仁公主。作为一个父亲,在穷途末路之时手刃女儿,当时崇祯帝内心之中该有多么痛苦和不甘。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起南北朝之时刘宋王朝孝武帝刘骏之子新平王刘子鸾临终时的那句话:“愿身不复生王家”。《明史》记载:“城陷,帝入寿宁宫,主牵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剑挥斫之,断左臂;又斫昭仁公主于昭仁殿。越五日,长平主复苏。”



朱媺娖

顺治二年(1645年),顺治帝将长平公主嫁给她原定的夫君周显。顺治三年(1646年)二月,公主因思念父母,抑郁成疾,不幸薨逝。薨逝后葬于广宁门(亦称彰义门)外周氏宅旁。

随着永王全家在康熙末年被杀,崇祯帝最后的子嗣也终于断绝了。至此,这位最不像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再也没有了直系后代。永王躲躲藏藏了六十年,最后还是躲不过满清的那把屠刀。其实以“朱三太子”旗号号召百姓起义的,在清初可谓层出不穷。若永王真的挺身而出聚众抗清,即使战死,总也对得起大明的列祖列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首赞+1
阅读 (79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9 20: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三太子:崇祯四子朱慈炤,躲藏一生未逃一死
播报文章

起特网络世伟
关注
2021-01-18 17:20
一刀999?不,我们游戏的一刀能达到99999,快来体验吧!
一刀999?不,我们游戏的一刀能达到99999,快来体验吧!
2023经典道士召唤麒麟游戏 道士召唤麒麟游戏新服入口
2023经典道士召唤麒麟游戏 道士召唤麒麟游戏新服入口
“你真的太大了!”他附耳低喃“年纪大的会疼人”
“你真的太大了!”他附耳低喃“年纪大的会疼人”
世人多将朱三太子误作崇祯五皇子朱慈焕,其实真正的“朱三太子”是朱慈焕的同母哥哥----四皇子朱慈炤。
崇祯帝共生七子,其中二、六、七子早殇,只剩下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焕。朱慈焕常被误认为是“朱三太子”,但实际上他五岁就病亡了。朱慈炤与五皇子朱慈焕同母。他才是困扰满清七十多年的真正的“朱三太子”。


历史脉络
1644年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从西安经山西直捣北京,走投无路的明崇祯帝逼周皇后在坤宁宫自缢后,又用剑砍了袁贵妃和女儿长平公主。
与对待女儿的方式不同,崇祯在死前命太子(朱慈烺)、皇三子(朱慈炯)、皇四子(朱慈炤)分别藏匿于公卿贵戚家中。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找来永王(即四皇子朱慈炤)、定王。史书记载“……令行君臣礼,不从,遂长揖。闯曰:『若父何在?孤必无杀意,何不出一见孤』?曰:『不能面受卿辱,自缢宫中,无他往也』。。。。四月九日,复入朝,闯命之跪,永王不屈。『何不杀我』!闯曰:『汝无罪,姑免』。''
翻译一下就是:李自成让朱慈炤下跪,朱慈炤不从,只是作揖。李自成问:你爸呢,我不想杀他,他怎么不来见我。朱慈炤说:我把不能受你侮辱,已经上吊自杀了。后来,李自成又找来朱慈炤,让朱慈炤下跪,朱慈炤仍然不从,说:你怎么不杀了我。李自成说:你无罪,就放了你吧。


逃出生天
皇四子永王朱慈炤应该是兄弟姊妹中最幸运的一个。
清军入关,打进北京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撤离北京,在大顺军中朱慈炤与哥哥定王朱慈炯失散,朱慈炤被李自成部下一个姓毛的将军带着逃到河南,他们卖了战马,买了耕地,准备种地为生,但是由于清朝查捕起义军风声很紧,毛将军自顾不暇,只好扔下朱慈炤又南逃了。
朱慈炤当时只有13岁,自己便从河南往东南流浪到他祖先朱元璋的故乡安徽凤阳。凤阳有一个姓王的乡绅,在明朝时作过谏官,了解到永王的身世,收留了他,并且让他冒充自己的孩子改名叫王士元(倒过来念即为“原是王”),和自己的孩子同窗读书。


继续流亡
在王给事中去世后,朱慈炤十八九岁,他就又离了凤阳,流落到江南,因无所依靠,便到一座小庙里落发为僧,苟延岁月,偷生度日。
后来又流浪到浙江余姚的一座古庙里安身。有一日一个姓胡的乡绅来到此庙,在闲谈中发现朱慈炤才华过人,便说:“子有如此才学,何为流于空门?”于是把他带到自己家中,改换衣帽,边耕边读,后来又把女儿嫁给了他,朱慈炤便在这里住下来,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书为生。并且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
过了些年,又通过朋友的介绍到山东张岱霖等人家中教书,到山东后改名叫张用观,他小心谨慎,唯恐暴露。


身份暴露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前后,江苏太仓一念和尚和浙江大岚山张念一、张念二等又以“朱三太子”名义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起事。尽管朱慈炤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他按朱家传统,为儿子取名时以“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为带有土部的怪字。这些举动逐渐为人们所注意,直到念一和尚在浙东起义,打着他的旗号,终于使这位隐藏了几十年的前朝皇子遭到了灭顶之灾。
化名王士元的四皇子全家被捕,他的妻妾和女儿都自缢而死,男性家人无一漏网。四皇子朱慈炤否认自己参与造反,但他承认了自己是前明皇子,就只能是死路一条。
躲藏一生难逃一死
由于满清入关打着”为明复仇“的口号,所以为了安抚中原民心,清政府表面上善待崇祯皇帝的后人,善待崇祯未死的女儿长平公主。但是皇子就完全不同了,皇子必须死。


为了既达到杀光前明流亡贵胄又不引发民愤的目的,清政府采取了之前的惯用手段,以假冒皇子的罪名将朱慈炤及其家族全部杀害。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已经七十五岁的朱慈炤在山东被清廷捕获,全家处斩。至此,明王室所有男性子孙几乎全部被肃杀殆尽。
朱慈炤死了,“朱三太子”案似乎应该尘埃落定了。但康熙六十年(1721年)台湾朱一贵起义,仍然尊奉“朱三太子”的名号。可见,在清初很长一段时间内,“朱三太子”已经成为一面不倒的旗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9 20: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党向:《红楼梦》主朱慈炤
2019-04-28 20:00


弁言

2018年,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红楼隐史》一书,破解了“红学”有史一来《红楼梦》研究者所遇到的诸多谜团,作者王丽女士可谓三百年来第一位解得《红楼梦》真味的人。



笔者在读《红楼隐史》之前不久,读过顾诚先生的力作《明末农民战争史》和《南明史》。顾诚先生是有国际声誉的当代明清史专家。《明末农民战争史》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南明史》曾获国家图书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于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水落石出:

(一)



公元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在中国干支纪年中为甲申年。这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在浙江余姚城外一个小镇的一处普通院落,72岁的王士元,午饭后,与他5岁的孙子朱钰宝在院子柳树下的石桌旁玩耍,给小钰宝讲故事、背古诗词。

桌上放着一册《夏完淳诗文集》。他说道:“钰宝,今天爷爷给你讲讲夏完淳。他五岁读经史,七岁能作文,他的诗词文章写的很好,他还是一位少年英雄,曾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爷爷很崇拜他,将他视为老师……”。

“钰宝,钰宝”。正讲着,街坊的几个小朋友进得院里,叫小钰宝出去玩耍。他对钰宝说:“去跟小朋友玩吧,下次爷爷接着给你讲”。

看着钰宝兴奋的跑近小朋友走出院落的背影,他站起来,面带微笑却又略显愧疚的想:“钰宝呀,按族谱你属‘怡’字辈‘金’字旁,名字应该叫‘朱怡钰’才是,可爷爷按族谱给你爸爸、叔叔们起的‘和’字辈‘土’字旁的名字,已引起周围人对名字中怪字的注意,所以爷爷就不能再按族谱给你起名字了,但你应有的谱名和爷爷的真实身份已隐藏在爷爷写的《石头记》里。”

想到这里,他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时,头顶上细长密密的垂柳齐整地微微拂动着。他抬起右手,缓缓地捋了捋花白长长的胡须,转身朝书屋走去。

同时,一直卧在他脚旁的“一红”,起身走在他前面,也往书屋走去。

(二)

说起一红,倒有一段来历:那是十一年前,即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春季的一天,城里坊间吴掌柜催要他写的小说。他想:这《石头记》书稿,要分出章回、篡成目录,还要用工稳的小楷按统一格式抄写,虽然自己曾在宫中受王觉斯老师指导,照着钟繇小楷一笔一画地写仿,练就了一手童子功,但这几十册稿子,抄一遍很费时日,谈何容易。

于是他对吴掌柜道:“吴掌柜,我就是再抄写的勤、整理的快,过一遍也得半年甚至一年”。吴掌柜点着头,稍加思索后对他道:“王学士,不妨这样,分两次出版,先出版前八十回,再出后四十回,这样既能减轻你抄写的压力,也能缓解我制版和印刷的压力,还能提前得到收益,并为坊间留个盼头”。

后来他就将已整理出的前八十回抄出一个副本给吴掌柜送去。吴掌柜接过书,与他在厅堂一边喝着茶,一边将包好的银两放在他面前,又说着近来的新闻。这时,听见有小猫的叫声,俄顷,一只黑白相间、头顶有一弯形似《汉乙瑛碑》上“乙”字的朱红色绒毛的小花猫来到他跟前。

吴掌柜笑着说道:“哎哟,王学士,它好像认识你似的,直冲你叫”。他也笑着道:“小家伙真可爱,哪里来的?”吴掌柜道:“我家玎玎最近又产下一窝幼崽,这几天已能自己走动了,不想此时这只窜了出来,莫非跟你有缘,你要是喜欢,就送给你”。

王士元爽快地抱起小猫,收了银两离开了,回来就给这只小猫起名“一红”。

(三)

回到书屋,他坐在琴桌前,一红爬上他身来,再跳过琴面舒展地卧于琴前,似乎知道主人即将抚琴,而它就要静静地听琴。

他先是环视一下书屋,看一看墙上挂的字画、宝剑和占满一堵墙的书架。那书架摆放着神话志怪和多年来为教书而收集阅读的经史子集,还有当代名士、巨匠的诗文集、野史笔记等,如:张岱、夏完淳、钱谦益、吴伟业、黄宗羲、李渔、顾炎武、王夫子、叶燮、蒲松龄、冒辟疆、洪昇等等。

古代圣贤和当代名士,都是他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当然是批判地学习和借鉴,如前朝小说《金瓶梅》、冒辟疆和洪昇等人的著作,对他写《石头记》帮助不小。而对于东林党、复社中的一些人士的歪曲事实的史料、文章,又正是他驳斥的对象。

他的目光又落在书案上,案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和书案雅玩。其中一笏圆形的“天保九如”墨,是他多年前从庙会上淘得的。当他发现这笏墨时,先是一惊,遂若无其事地捧起端详,稍与货主还价后收入囊中。

这是一笏先朝遗物,他曾在宫中见过,属万历年间徽州制墨名家方于鲁献给宫廷的贡品,系采用松脂烟与鹿角胶,和以龙脑、麝香等数种名贵药材,施以十万杵精制而成,正面是山川松柏、天空悬着日、月二星的图案,背面周围有四条龙,中部方框内是几行楷体文字:“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岗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虽说这笏有点扭曲的畸形百年老墨图案文字稍有残缺,但他还是视若至宝,不曾研磨使用,只作书屋镇宅之用。

(四)

书案上除了文房四宝外,还有一函《徽言秘旨订》和一摞二十册正在评批的《石头记》。他心想:六十年来的隐姓埋名、躲躲藏藏、颠沛流离,能走到今天真不容易,这都是老天爷的安排,如今已是既有自己的房屋和田地,有一妻一妾、也有六子三女一媳和一个孙子。一大家子,不仅其乐融融,而且近二十多年安静祥和自足的日子,为他提供了创作、抄写《石头记》的物质条件和环境,他此时心满意足地又捋了一下胡须。

让他欣慰的还有,《石头记》一书,自从“癸酉”书稿出事后,便一改原来的计划,只写到八十回为止,并以“脂砚斋”的名义对其评批,十年来已批阅四轮。这样作,既能躲开清朝严酷的文字狱,也能为后人破解书中之谜提供线索,还能造成一个未写完的大谜团,引起更多的人、更长的时间对书产生兴趣,作深入细致地研究,如此破解谜团的可能性就越大。不然,只将此书作一般小说去读,是很难解得书中真味的,写书的宏愿就会落空,二十余年的心血也将白流,更可怕的是,后人将会被那些歪曲历史的伪君子永远蒙蔽欺骗下去。

这时,他的目光回到琴面,小憩,调整气息,缓缓张开双臂、手掌,悠悠的《崆峒引》从书屋绕梁而起……

一红常听此曲,每次都听的入迷,不知它是否能听懂那曲韵琴声,是否知道主人为何爱弹此曲。

(五)

自从购得《徽言秘旨订》,他就学起谱中的《崆峒引》,多年来伴随着评批《石头记》没有间断。

虽然谱中有几处指法较难,可他自小在宫中跟母亲学艺,母亲不仅手把手地教他写字,还经常手把手地给他传授“抹、挑、勾、剔,吟、猱、绰、注”等各种弹琴指法,也弹过几首曲子,打下了基本功。

当年,他父皇崇祯皇帝写了五首歌词,寻人“依咏作谱”,应诏者数百人,都未中选。主持此事的文震亨,在北京街头遇见尹尔韬,高兴至极,对其直呼:“君至,谱成矣”。遂推荐给崇祯皇帝。

尔韬受命谱曲后,根据歌词中的“风雷”、“雨旸”等词句,“审音取法,以散、泛、滾、拂、拨、刺、轮、带(等指法),写其情状,无不曲肖”。

他父皇按谱抚弦,一一称旨,并赞道:“仙乎,仙乎,此人真有仙气”。一时间,宫廷内外,人称其为“芝仙”,“芝仙”即成了尹尔韬的别号。

此后,尹氏被任命为武英殿中书舍人,受命整理内府所存历代古籍。期间,写出《五音取法》、《五音确论》、《原琴正议》、《审音奏议》等著作。

“芝仙”还在宫中为皇子们、皇妃们教以“指法、音律、雅俗之殊”。在尹氏的指导下,他不仅掌握了音律,琴艺也大大提高。

他此刻所弹的《崆峒引》,不仅他母亲未见过,他父皇也未见过。当年他父皇又作了五首宣扬道教思想的“崆峒引”、“爛柯行”等五首歌词,再命尹尔韬作谱,谱成未及送上,李自成的农民军入京,他父皇在煤山上吊,尹尔韬亡命在外,辗转流落到苏州。

(六)

他弹完《崆峒引》,一红起身跳下琴桌,伸伸懒腰,再走向书案,跳上案来,他也起身来到案前,当他双手作出捧起那摞《石头记》时,一红噌地跳上卧在书摞上,看着主人,好象在说:“再不敢将这书稿拿出去了”!

他本想今晚祭拜中秋月,除献上果品月饼酒水外,还想将《石头记》献上,但这样家人会感到奇怪的,因自己的身世、真名一直守口如瓶。虽然几个儿子是他们家私塾“助教”,常不厌其烦地帮他整理、抄写《石头记》,但他写书的宗旨只有他一人知道。家人祭拜中秋月,同街坊邻居一样,只是过中秋节,而他自己不仅如此,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祭拜先朝和父母。月即明,甲申国难也整整一个甲子,评批《石头记》已接近尾声,以“脂砚”为名,妙趣横生,“脂砚”即“月旨石见”:明朝旨意、历史石头鉴、石头记也!

(七)

他抚摸着一红,似乎他们两个互为化身。虽说一红不像他命途多舛,但逃出火海却如出一辙:十一年前的那次邂逅,回来后不到七天,吴掌柜坊间失火,房屋烧的片瓦不留,除人员受伤保住性命外,书版书稿已化为灰烬,那一窝可怜的小猫咪和它们的妈咪也荡然无存,一红算是躲过一劫。

看着一红能有今天,并且与他形影不离,真如同互为“保镖”,六十年前那天崩地裂、惊心动魄的一幕又在他脑海浮现:

(八)

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的大顺军将北京城包围,即派人给宫中传话让崇祯皇帝逊位。夜里,崇祯皇帝身穿便装,手握三眼枪,带着一批内官像没头苍蝇一样往齐化(朝阳)、安定等门乱窜,但却碰壁而回。最后,他领着太监王承恩爬上煤山(景山)顶峰四处瞭望,看见城外火光冲天,喊声阵阵,已经插翅难逃,这才下了狠心上吊自尽。临死之前,他逼使皇后周氏自缢,对长女乐安公主朱徽娖怒喝一声“为何生我家?”挥剑砍去,公主举手遮挡,被砍断右臂,昏倒在地。又杀死幼女昭仁公主。再把三位皇子叫来。当时,太子朱慈烺16岁,三皇子定王朱慈灿13岁,四皇子永王朱慈炤12岁。让他们换上破旧的平民衣服,并嘱咐道:“汝今日为太子,明日为平人,在乱离中匿形迹,藏姓名,见年长者呼之以翁,年少者呼之以伯叔。万一得全,报父母仇,无忘吾今日戒也。”说罢,派太监领去躲藏。他和太监王承恩走上煤山自缢。

“太子最后出,不及至成国府,而匿民间。永王、定王并至嘉定府。十九日闯入,求上及皇太子。二十日起晨,嘉定侯周奎以永、定二王入朝。闯令行君臣礼,不从,遂长揖。闯曰:‘若父何在?孤必无杀意,何不出以见孤?’永王曰:‘不能面受卿辱,自缢宫中,无他往也。’……四月九日,复入朝,闯命之跪,永王不屈:‘何不杀我!’闯曰:‘汝无罪,故免。’ ”

(九)

清军入关、大顺军撤出北京城后,藏匿于民间的太子朱慈烺又去投奔外祖父周奎,并与长平公主抱头痛哭。公主劝太子说:“慎毋再至”。公主明白,周奎既然能把定王和永王交给李自成,也一定会出卖太子给清朝。果然,周奎又将太子进献给清朝,并按照摄政王多尔衮的意图,一口咬定太子是假冒的,长平公主坚持说是真,被周奎打了一个耳光后不敢再说话。太子朱慈烺被杀,凡是为太子辩护的官员、太监和锦衣卫统统被杀,就连主审此案的钱凤览也被绞死,而周奎则得到清朝的特别奖赏。

三皇子定王朱慈灿则下落不明,一直到康熙三十八年三藩之乱快要平息时,被定远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在湘中抓获。康熙皇帝获知后说:“朕曾以此事问之在内旧太监。据云:彼时朱慈灿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便以假冒之罪将三皇子朱慈灿杀害。

(十)

他抱起一红,相互对视着:你莫不是当年带我逃出城的“毛将军”吧?

原来,就在大顺军撤离北京城的兵荒马乱中,永王朱慈炤在一位毛姓农民军将军的保护下逃到河南,种了一年地。后来毛将军因清朝盘查而丢下他逃走,他只好孤身流浪,后在凤阳遇到一位曾任明朝谏垣的王老乡绅,了解到他的皇子身份后将他收养在家,并改名为“王士元”。从此王家人成了四皇子的忠实保护者。

后来,朱慈炤不知从哪里弄到一份藏宝图,于是就按图把王家人带到了山西宁武的冰火山上,命令他们世代居住于此以守护宝藏。王家人也不知四皇子说的宝藏是什么,却毫不犹豫地在冰火山上守了下来。

在安顿好王家人后,已是十八九岁的朱慈炤又以游方僧人的身份四处流浪,并关注打听着当时的抗清斗争形势。

他发现,虽然撤离北京的大顺军余部、及西南张献忠的大西军,已联合南方的明朝军队一起抗清,也在局部取得过一些可歌可泣的战绩,涌现出许多抗清英雄,但终因内讧,一盘散砂,各自为政,缺乏团结一致协同作战的统一部署,导致被清军各个击破,南方富饶雄厚的半壁江山,在二十余年的明清斗争中,被清军以少胜多地逐步瓦解。南明的垮台正是大明覆亡的缩写。

他感到大势已去,复明的希望渺茫,便来到一禅林,大师前削发为僧,苟延岁月,偷生度日。后游于浙江一古刹,遇到一位前朝胡姓官员,余姚人也,在寺中与他谈论经文,愕然大咤曰:“子有如此才学,何为流于空门!”胡姓官员遂将他带到家来,改换衣帽,力劝他还俗。后来把女儿许配给他。这就是王士元这个大家庭的来源。

(十一)

有了这个安身之处,就开始经营着这个家,并多次以教书先生的身份游行全国各地,足迹踏遍天南地北,见多识广、阅历非凡,每次回来都要带几册前贤或当代名士的著作。其学识谈吐给人留下“丰标秀整,议论风生”的印象。时人称其“浙中名士也,学问渊博,写作兼优,而且工于手谈,精音律”。“工书善画精舆地学”等。真是一位谈吐不凡、才华横溢的美男子。

他深知,在南明相继拥立几位皇帝的时候,他是最有资格站出来说:“你们都不要争,我才是大明正统继承人”。可他终未暴露身份,似乎冥冥之中还有更重要的事业等着他去完成。

他在教书之余,开始萌发以哲人的睿智、史家的视野、文人的情怀、诗人的浪漫、画家的笔法将自己的经历以小说的形式写出,旨在将先朝百年兴衰的根本原因予以剖析和还原。

这个夙愿之根,伴随着回忆往事、观察现实和收集资料,在他心底扎的越来越深。酝酿时日中的酸、甜、苦、辣,一天天地相互转化、升华,随时都如一杯美酒淌喉而过。构思岁月中的“枝叶”、片段,一年年地相互穿插、融合,时刻都有一部宏篇巨制呼之欲出。就这样持续十余年后,他拿起如椽之笔,重重地书写开去,而此时他已步入知天命之年。

在此之前的游行期间,他也看到和听到,清廷在中华大地上演了一幕幕残酷的悲剧,一是几起惨绝人寰的屠城,数十万无辜百姓惨死在清军的屠刀下。二是强制推行剃头政策和改用满族衣制,满洲贵族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野蛮手段强迫汉族百姓改变自己的风俗习惯,并因此而杀害许多不执行的人。三是几起文字案,被牵连的数百人成了冤魂。

而更让他愤愤不平的是,那些作了二臣的东林党、复社中的一些人,所作的野史、笔记,为了美化自己,丑化政敌,肆意颠倒黑白,篡改、捏造和歪曲事实,并在他们参与、主笔的清朝官修《明史》中,又为迎合清廷旨意,美化清廷,更是极尽篡改、歪曲、捏造之能事,混淆视听,贻误后世。

这些现实让他感到,自秦统一以来的华夏正统文化,将面临灭顶之灾,他作为秦之后华夏最正统的继承人,虽无力救国于水火,但他还有微薄之力拿起笔来,振笔疾书,为华夏正统文化作传,为先朝历史正言 。“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此书“一字不可改”。

(十二)

他起初酝酿构思的计划,不断增加着内容,但又不能直白露骨,如对清朝男子头式的否定,便采取借物取笑讽刺的笔法。

他要将这么多内容写入小说有限的人和事中,而又不被清朝文字狱迫害传之久远,他必须采取在以往传统小说写法的基础上,增创出一种独特的写法:对于人物,采用以多人塑造一人,或以一人塑造多人。对于事物,用拟人法,用人物塑造事物,如,用“贾政”塑造国家政体,用“贾母”塑造列祖列宗,用“史湘云”塑造清朝官修《明史》等等。这些人和事在广阔的时空中相互交叉发生着关系。同时,他还必须找一个关键字和一个关键线索来八面附会、统摄全书、谋篇布局。这个关键字就是“玉”,关键线索就是闺阁中的“人情故事”。

“玉”,是君子的象征,也是帝王和国家权力的象征,更是华夏正统文化的象征。他一生下来就是皇子,就是这块“宝玉”。“金玉良缘”,“金”就是后金满清,也是周皇后,就是小说中的“薛宝钗”。“木石前盟”,“木”就是朱明 ,也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和皇贵妃田秀英,就是小说中的“林黛玉”。满清跟朱明争夺着这块“玉石”,争夺着华夏统治权,以此故事为线索在闺阁中层层穿插展开,这一使命落在他这块剩下的惟一的补天之石、但却又“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被擕入红尘的石头“假宝玉”朱慈炤身上。

(十三)

今晚,这一摞书稿就在这书案作为甲申六十年祭!

他父母、周后和宫中一些侍从侍女以及他自己,都在书中一一作了交待。一些抗清英雄和他曾遇到的恩人也在书中一一颂扬。那些误国误民的东林党人和野蛮的清军也都在书中一一鞭挞。东林党人的史料中的欺世谎言,也在书中一一揭穿。

那些捏造、歪曲事实,歌颂东林党人的作品,用不同形式予以揭露,如孔尚任的《桃花扇》,以“晴雯撕扇”的故事痛挞。

这不仅是甲申六十年祭,也是三千年华夏正统文化之祭,华夏文化的精华已在书中一一展示。更是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之祭,已将二十四史在书中浓缩。只有这样,华夏文脉才不至于断送在外来势力的铁蹄下。

(十四)

这时,朱慈炤左手拿起一把梅花形的豆青瓷滴漏,往羊脂般的石砚上滴了几滴清水,右手拿起一枚“金声玉振”铭文的、即将磨尽的琴形朱砂墨,在砚上缓缓磨开,“琴体”开始渗出血一样的朱砂汁液,又慢慢流入砚边槽形池中,随后,他拿起小楷笔,正要蘸墨批书时,小钰宝跑来喊:“爷爷吃晚饭啦,还要吃月饼、赏明月呢”。

一家人在小钰宝朗诵着几首古诗词的氛围里祭拜完明月,吃了月饼,饮了酒。此刻,他心里不知是何等感受,他照例和一红回到书屋,坐在书案旁,静静地注视着十年前即甲戌年已开始重新评批的《石头记》。

他抚摸着一红,又摸着书稿。童年、少年时在宫中的盛况情景,老师、兄长和母亲的教导传艺,宫中各色青霞女子,以及亲见亲闻又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十五)

他曾听说,他那多才多艺、文武双全、文静美貌、如仙似玉的母亲田秀英,曾经在参加选妃时,七轮下来都排在第一名,而最后一轮的三人决赛中,排在第三名的周奎的女儿周金莲,这位东林党人私下培养的“瘦马”,在东林党人的暗箱操作下,夺得皇后。东林党人的这套选妃选后把戏,在宫中已演了几代。

他清楚地记得,由于母亲的琴、棋、书、画和诗、词、曲、赋倍受父皇称赞,遂逐渐得宠,如此以来便开始遭受周后的刁难、欺辱,三个幼小的亲弟弟和母亲先后被周后迫害致死。

他没有忘记,在他母亲田秀英临终前对他那段千叮咛万嘱咐的话:你如今十岁了,也懂事了,周后是恨不得吃了你的,你父皇是没有精力管你的,根本指望不上。后宫是周后的天下,只有张太后她还顾及两分。你千万小心,不要乱跑,要时刻紧跟在太后身边不敢稍离,不要随便吃东西,太后吃什么你就跟着吃什么。万事別出头,一定要听太后的话,不要让太后生气,否则你就彻底没有活路了!千万不要步你弟弟和我的后尘!

(十六)

想到这里,他的泪珠如滴漏一样滴在书案的稿纸上洇开。他拿起笔,蘸了蘸(脂)砚池中欲干的、如血似的朱砂(琴)墨,在《石头记》书眉上写下: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獭头和尚何怅怅。

而今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甲午八日泪笔。”

这是他写书、批书的惯用手法,“狡猾”之笔,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画家的烟云模糊处”。他的这种似是而非、真真假假、正话反说、无中生有、错漏碰缺、此地无银、画蛇添足等等笔法,不仅能有效避开清朝文字狱,而且能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为后人破解书中之谜提供线索。

(十七)

朱慈炤搁下笔,抱着一红来到院落。此刻,浑圆明亮的中秋月挂在中天,整个院落和小镇沉浸在月光里。这普照华夏大地的明月,与他小时候在紫禁城里看到的明月一模一样。

他心想,虽然家国已破,但山河还在,文脉还在。虽然他这块被遗弃的石头无力补天,恢复大明,但他可以用微薄之力填地之陷,悼明之殇,纠史之偏。他以“脂砚斋”和“畸笏叟”为名评批的《石头记》就像这月光一样传之久远,华夏文脉也像这月光一样永不熄灭!

这一夜,朱慈炤和一红睡了一个非常香甜美妙的觉。在梦里,他一会儿畅游于《红楼梦》的意境里,一会儿戏耍于紫禁城的亭台楼阁和宫女粉脂里,一会儿穿越于山川僧舍和湖光烟云里……

在耗费了二十余年的功夫后,朱慈炤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个一生的夙愿终告完成,真是喜形于色、情不自禁。

(十八)

第二年(1705年乙酉)开春,朱慈炤化名“何诚”,在宁波镇海县向监生张月怀租屋居住。在一次朋友聚会上,谈笑风生,酒过三巡,他不小心说露了嘴,暴露了自己是崇祯皇子的真实身份,当时在坐的人先是非常惊讶,然后激动不已,张月怀与其他人纷纷表示拥立“朱三太子”起义,反清复明。

消息不胫而走,很快遭到官府侦查,朱慈炤便于七月份带家人徙居湖州长兴县。一红和《石头记》一直伴随着他。他们有时寄宿于僧舍,有时借居于好心人家,以教书和卖画为生,因生活很不稳定,无暇顾及《石头记》的批注,仅有一次,用“畸笏叟”的名义姑作批志。

一年后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一天,有位叫张念的僧人,听说了“朱三太子”之事,于是向檀越募集香火钱,自称要“助朱三太子起义”。“王士元”因此被官府追缉,宁波、镇海开始挨家挨户地“一步一步挨查”。

在官府的严密访查下,于十一月,朱慈炤的三个儿子和孙子朱钰宝被捕,一妻一妾、三个女儿、一个儿媳,为免受辱在被捕前全部自缢,只有朱慈炤和另外三个儿子逃走。

(十九)

此时的朱慈炤已是家破人亡,父子四人逃亡在外,辗转多地,后在山东汶上县一个偏僻小镇安顿下来,并改用化名“张用观”,号“潜斋”,自称“浙东张老先生”。他们先是卖画、授琴,有时与镇上雅士饮茶谈论、交流棋艺,遂很快融入乡贤圈子。

次年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丁亥)开春,他们办一私塾,开始收徒授课,日子倒还安逸。但此时的朱慈炤心中不知翻滚着何等滋味,也许一红最知他心。他一有空就打开《石头记》作批注,并且多以“畸笏叟”的名义批注。不料,初夏的这一批注竟成绝笔:“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悲乎!”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四月的一天,76岁的朱慈炤与蓬莱公李方远正在院子下棋,一阵脚步声伴随着喊声冲入他家,一伙清朝官兵将他俩带走。

同年十月,清朝官兵将他和他的六个儿子解往北京,清廷以他假冒“朱三太子”罪名,将他和他的六个儿子全部杀害,他的孙子朱钰宝下落不明。

结语

朱慈炤身后,为华夏大地留下了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顶峰之作《红楼梦》,这部神奇、伟大而不朽的作品,三百年来,充满了传奇、纷争和各种谜团,今天,其奥义仍在延伸。

(作者:党向,2019年4月于古长安稚园)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9 20: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学家回忆第一次读《红楼梦》
2023-11-03 20:00 发布于:广东省


李希凡(1927年,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第一次读是15岁。当时在我家里是禁书,我在厕所里找到了一本姐姐偷藏的,就拿回房间,偷偷趴在床上看。那时候对《红楼梦》毫无感受,看了没多久就被收走了。再次读是在大学,觉得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所以会不满意旧有的解释,考虑自己写文章。如果让我推荐的话,就是人民文学1982年版。

张庆善(1952年,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红楼梦学刊》社长、主编,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读《红楼梦》是随着你人生阅历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你经历、认识的丰富,对书的描写内容以及其包含的文化意蕴会有更深入的感受。现在读《红楼梦》变成一种习惯。以前都是从头读起,现在是我来这里开会,床头也会放一本,随便翻到哪页就可以开始读。另外一种读法,就是做研究写文章的时候需要用到,就会翻出来再细看。当时我们还是喜欢读杂书的,读不进去是因为小说的气质、内容跟我那时的阅读习惯不大一样,我喜欢看故事情节曲折的书,我还记得我看《基度山恩仇记》时的入迷情景,连读了两天两夜。《红楼梦》就没有那么一口气读下来的冲动。但时代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现在的年轻人不仅不读《红楼梦》,也不读《基度山恩仇记》,再好看的小说也不读了,这是和时代变化、生活方式改变、生活压力及社会氛围的变化有关系的。我在地铁上公交上看到的年轻人没有读书的,在这样一个快节奏、高压力、站着都能睡着的时代里,并不是教你一个阅读方法就爱读《红楼梦》了。需要做一些通俗易懂的阐释、普及型的工作,让人容易理解,引导他们走进《红楼梦》的世界。但更重要的还是营造读书的社会氛围,提高全社会的人文素养,让大家把读书看做轻松愉快、提高修养的事情。

胡文彬(193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我是农民的孩子,11岁才上小学,看了一些书,但主要都是三侠五义之类的公案小说,或者薛仁贵征东之类的故事。中学也没特别多的读书机会,到了大学就有图书馆了,那时候喜欢读《三国》、《水浒》,连《西游记》都不怎么读,《红楼梦》就更排不上位置了。读是读过,但连一半都没读完,因为我是一个农民子弟,里面展示的贵族家庭的生活方式,那种花花草草、男男女女、谈情说爱的内容,对我这种出身的人来说格格不入。所以读不下去。

真正读《红楼梦》,应该是1968年以后毕业到北京。“文化大革命”把很多书都作为封资修封起来了,除了毛主席语录和鲁迅,还有一个例外,就是《红楼梦》。因为我在人民出版社工作,而且独身,每天在宿舍的时间很多,那个时候才开始读《红楼梦》。

蔡义江(1934年,原民革中央宣传部长、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我是1954年1月份大学毕业,大学时代把古典文学没有读过的书基本都读了。对《红楼梦》,当时也没什么很深的理解,感觉一般。现在很少从头翻到底,都是需要的时候翻。前面80回看得比较多,反反复复。我建议就把它当一部小说来读。如果按照刘心武的讲法,那《红楼梦》就是宫廷斗争;按照霍国玲的讲法,那就是说曹雪芹是一个凶手。要把这些都抛开,就当你是一个小学生,偶然找到一本书,那样去读。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社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9 20: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为何用中秋节开篇?曹雪芹笔下的中秋礼数、民俗和佳肴
2023-09-28 20:04 发布于:广东省


又是一年中秋节。八月十五,三秋之半,这一晚,天上的月亮格外圆,印衬着人间团团圆圆、丰收美满。

曹雪芹的《红楼梦》既是文学巨著,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集大成者。全书第一回便笔走中秋,“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拉开了红楼巨篇的大幕。



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国,过中秋节的传统源远流长。各地过节的风俗大致不差,但各有特色,中秋便又有了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等等称谓。中秋怎么过,除了赏月、吃月饼,还有哪些讲究,且看曹雪芹一一道来。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发生在江南姑苏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是日,“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葫芦庙里,贾雨村孤身一人,正顾影自怜,对月吟诗,虽是穷儒生一枚,但不失文人骚客之风雅。隔壁大户甄士隐前来,笑道:“今夜中秋,俗谓‘团圆 之节’,想尊兄旅寄僧房,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于是二人月下对坐,浅斟慢饮,谈兴渐浓。贾雨村口占七言一绝: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甄士隐感其情怀,倾囊相助。贾雨村豪兴勃发,连夜赴京赶考,自此命运陡转。脂砚斋评点这首诗“非本旨,不过欲出雨村,不得不有者。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

在农耕为主的中国,人们播种的时候通过“春祈”祈求丰收,收成的时候则通过“秋报”答谢神祗的庇佑。因此与农事与季节密切相关的中秋节,感恩是除团圆之外的重要主题。中秋节是收获的季节,衍生出感恩天地赐予的同时,更具有自我价值实现的期许。



曹雪芹《红楼梦》全篇结构中,以时令节庆起承转合,牵动人物关系命运盛衰,也因此对节令的描写格外细腻,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节庆民俗的生动写照。

中秋之时,礼数规矩不可少

《红楼梦》里实写中秋,贯穿了第75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和第76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从中秋前一日开始,各种礼数规矩分毫不少,吃喝玩乐面面俱到。

中秋前一日,贾珍尤氏一早起来,“就有人回西瓜月饼都全了,只待分派送人”,交代了八月十五馈赠瓜果之俗;又说贾珍吩咐:“咱们是孝家,明儿十五过不得节,今儿晚上倒好,可以大家应个景儿,吃些瓜饼酒。”原来按规矩,服丧期间,过节不可在正日,只能选在节前节后。

果然贾珍煮了一口猪,烧了一腔羊,余者桌菜及果品之类,不可胜记,就在会芳园丛绿堂中,屏开孔雀,褥设芙蓉,带领妻子姬妾。先饭后酒,开怀赏月作乐。将一更时分,真是风清月朗,上下如银。贾珍因要行令,尤氏便叫佩凤等四个人也都入席,下面一溜坐下,猜枚划拳,饮了一回。贾珍有了几分酒,益发高兴,便命取了一 竿紫竹箫来,命佩凤吹箫,文花唱曲,喉清嗓嫩,真令人魄醉魂飞。唱罢复又行令。

八月十五正日子的这天,先开祠堂:“次日一早起来,乃是十五日,带领众子侄开祠行朔望之礼。”待到月上柳梢,家宴之前,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必得由家中女性长辈率领,于月光照射之处,祭祖拜月:

当下园之正门俱已大开,吊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形状。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

中秋日里,重要的是阖家团圆,人丁兴旺。“贾珍夫妻至晚饭后方过荣府来。只见贾赦、贾政都在贾母房内坐着说闲话,与贾母取笑。贾琏、宝玉、贾环、贾兰皆在地下侍立。”其中贾政正在海南出长差,中秋日也是特地赶回家来,可见中秋团圆在一个家庭家族中的重要。坐席也讲究,贾母定是正对明月,左边为儿子辈,右边为孙子辈:

上面居中贾母坐下,左垂首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垂首贾政、宝玉、贾环、贾兰,团团围坐。只坐了半壁,下面还有半壁余空。贾母笑道:“常日倒还不觉人少,今日看来,还是咱们的人也甚少,算不得甚么。想当年过的日子,到今夜男女三四十个,何等热闹。今日就这 样,太少了。待要再叫几个来,他们都是有父母的,家里去应景,不好来的。如今叫女孩们来坐那边罢。”于是令人向围屏后邢夫人等席上将迎春、探春、惜春三个 请出来。贾琏、宝玉等一齐出坐,先尽他姊妹坐了,然后在下方依次坐定。

登高赏月,月饼西瓜要上桌

中秋之夜,金风送爽,丹桂香飘。赏月之处,须得登高——

贾母便说:“赏月在山上最好。”因命在那山脊上的大厅上去。众人听说,就忙着在那里去铺设。贾母且在嘉荫堂中吃茶少歇,说些闲话。一时,人回:“都齐备了。”贾母方扶着人上山来。王夫人等因说:“恐石上苔滑,还是坐竹椅上去。”贾母道:“天天有人打扫,况且极平稳的宽路,何必不疏散疏散筋骨。”于是贾赦贾政等在前导引,又是两个老婆子秉着两把羊角手罩,鸳鸯、琥珀、尤氏等贴身搀扶,邢夫人等在后围随,从下逶迤而上,不过百余步,至山之峰脊上,便是这座敞厅。因在山之高脊,故名曰凸碧山庄。于厅前平台上列下桌椅,又用一架大围屏隔作两间。凡桌椅形式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

荣府中秋家宴,美酒佳肴自不可少,但曹雪芹特地交代了两样节令吃食,一为月饼,二为西瓜,取其圆形,有团团圆圆、甜甜美美的意思。这两样都是贾珍孝敬的。月饼一是出自“新来的一个饽饽厨子,我试了试果然好,才敢做了孝敬来的”,味道很得贾母欢心;二是来自宫廷的“内造瓜仁油松馕月饼”,按《随园食单》的记 载,具体的制作方法是“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很有点今日 五仁月饼的意思。

天伦之乐,击鼓传花无大小

中秋赏月家宴从“贾母便命折一枝桂 花来,命一媳妇在屏后击鼓传花。若花到谁手中,饮酒一杯,罚说笑话一个”开始。合家说说笑笑,不分长幼。平日里严肃正统的贾政,此刻花到手中,竟也一扫端方,勉力承欢,虽然他讲“怕老婆”的笑话有点冷,倒也是孝子本色。那一向骄奢淫逸的贾赦,讲了个“针灸”的笑话,却是话里有话的“天下父母心偏的多呢”,惹得贾母不快,就说家里面有事要先回去,下山路上绊着石头,脚脖子崴了。而平日里的混世魔王宝玉,却不敢在父亲面前油嘴贫舌,把讲笑话改成了正儿八经的作诗。贾政得寸进尺,限他以“秋”字即景抒怀,“只不许用那些冰玉晶银彩光明素等样堆砌字眼,要另出己见”。贾环有样学样,也以作诗代替笑话,却存了个与宝玉争高低的心思。

宴后已是二更,更衣添茶,重新入座。只见月上中天,越发精彩可爱,贾母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遂命人隔水吹笛,随风远送——

这里贾母仍带众人赏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换暖酒来。正说着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听约两盏茶时,方才止住,大家称赞不已。

《红楼梦》里赏月,原本是通宵的欢愉,一曲怎够——

贾母便将自己吃的一个内造瓜仁油松馕月饼,又命斟一大杯热酒,送给谱笛之人,慢慢的吃了再细细的吹一套来……因命再斟酒来。一面戴上兜巾,披了斗篷,大家陪着又饮,说些笑话。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半日,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释。又命暖酒,且住了笛。

至此,荣府中秋家宴随着贾母意兴阑珊睡意渐浓而曲终人散。但曹雪芹并未就此打住,由凸碧山庄移笔凹晶溪馆,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黛玉、湘云、妙玉三美吟月联诗。

吟风弄月,烹茶煮字斗才情

《红楼梦》前半部,大费章节大兴笔墨地铺陈联诗盛景,而到了第76回实写中秋时,荣宁二府已然危机四伏颓势隐约。中秋前,王夫人、王熙凤刚刚抄检了大观园,逐了晴雯,怒了探春,病了凤姐,吓了惜春,薛夫人薛宝钗母女则以家事躲避,诗社原本约定今年中秋举办诗赛,一起赏月,一起赋诗,而真到了这时候——

黛玉见贾府中许多人赏月,贾母犹叹人少,不似当年热闹,又提宝钗姐妹家去,母女弟兄自去赏月等语,不觉对景伤怀,自去俯栏垂泪。

史湘云百般安慰黛玉,约她去山下凹晶溪馆联句吟诗:

黛玉见他这般劝慰,不肯负他的豪兴,因笑道:“你看这里这等人声嘈杂,有何诗兴。”湘云笑道:“这山上赏月虽好,终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坳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馆。可知当日盖这园子时就有学问。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作凹晶。这‘凸’‘凹’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不落窠臼。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往这里来;有爱那皓月清波的,便往那里去。

到得水边,正是贾母那边笛声呜呜咽咽,悠悠扬扬。“二人遂在两个湘妃竹墩上坐下。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二人望一会天上月,又望一会水中月,你一句我一句地吟起诗来。一只暗影中惊飞的白鹤,使史湘云如有神助,吟出“寒塘渡鹤影”。林黛玉也不甘示弱,对上一句“冷月葬花魂”。又有闻笛踏月 而来的妙玉助兴,三人烹茶煮字,于月落未落之间,完成《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

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

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

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

轻寒风剪剪,良夜景暄暄。

争饼嘲黄发,分瓜笑绿嫒。

香新荣玉桂,色健茂金萱。

蜡烛辉琼宴,觥筹乱绮园。

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

骰彩红成点,传花鼓滥喧。

晴光摇院宇,素彩接乾坤。

赏罚无宾主,吟诗序仲昆。

构思时倚槛,拟景或依门。

酒尽情犹在,更残乐已谖。

渐闻语笑寂,空剩雪霜痕。

阶露团朝菌,庭烟敛夕棔。

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

宝婺情孤洁,银蟾气吐吞。

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

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

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

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

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赑屭朝光透,罘罳晓露屯。

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

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至此,中秋节在黛玉和湘云抵足共眠、各诉心事的喃喃中,月落收笔。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9 20: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潭魂!【1706朱慈炤湖州大兴】6073--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朱三太子为什么不去台湾啊?
台湾不是有大明的郑成功在吗?三太子去台湾不是比在大陆好吗?去台湾他还可以当皇帝嘛............展开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4个回答#合辑# 机票是越早买越便宜吗?
抹米
2009-12-29
关注
1644年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从西安经山西直捣北京,走投无路的明崇祯皇帝逼周皇后在坤宁宫自缢后,又用剑砍了袁贵妃和女儿长平公主,并对三个儿子:太子慈烺、三子定王慈灿、四子永王慈焕作了吩咐,让他们投奔外祖周奎家,然后“混迹民间,见老者称之日翁,壮者称之日伯叔,幸而不死,为父母报仇。”安排完毕后,在煤山东麓的一棵古槐树上自缢而死。当时太子慈烺16岁,定王慈灿13岁,永王慈焕12岁。李自成进北京后,没有杀死这三个孩子,反而还把太子封为“宋王”,让一个姓杜的将军予以照管。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李自成率农民军和吴兵、清兵大战于山海关,打了败仗,然后迅速撤离北京。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杀死崇祯帝这三个皇子。清兵占领北京后,太子慈烺被其外祖父周奎献于清廷,清廷借口说太子是假冒的,杀死了太子。并且把证明太子不是假冒的15个人也全部杀死,而说太子是假冒的人都活了下来。1644年6月明朝在南京的官员拥立了福王朱由崧为帝,改年号为弘光,这时也有一个太子投奔南京,引起了南京政权的内讧。这个太子据说才是假的,是清朝派去的“谍者”,借以引起南京内讧,使弘光政权早日垮台。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撤离北京后,永王慈焕被李自成部下一个姓毛的将军带着逃到河南,他们卖了战马,买了耕地,准备种地为生,但是由于清朝查捕起义军风声很紧,毛将军自顾不暇,只好扔下慈焕又南逃了。慈焕当时只有13岁,自己便从河南往东南流浪到他祖先朱元璋的故乡安徽凤阳。凤阳有一个姓王的乡绅,在明朝时作过谏官,了解到永王的身世,收留了他,并且让他冒充自己的孩子改名叫王士元,和自己的孩子同窗读书,慈焕十八九岁时,王乡绅病故了,他就又离了凤阳,流落到江南,因无所依靠,便到一座小庙里落发为僧,苟延岁月,偷生度日。后来又流浪到浙江余姚的一座古庙里安身。有一日一个姓胡的乡绅来到此庙,和慈焕的闲谈中,发现慈焕知书识字,颇有才学,便说:“子有如此才学,何为流于空门?”于是把他带到自己家中,改换衣帽,边耕边读,后来又把女儿嫁给了他,慈焕便在这里住下来,主要靠教书维持生计。过了些年,又通过朋友的介绍到山东张岱霖等人家中教书,到山东后改名叫张用观,他小心谨慎,唯恐暴露,所以在山东时,和李方远等人认识了二十余年,李家只知道他是浙东名士张老先生,连他在浙江时名叫王士元也不知道,当然更不知道他叫朱慈焕,是先朝的皇子了。
清朝在北京定都后,明朝抗清的南方政权相继有弘光、隆武、鲁监国、绍武、永历等政权。明朝的遗民有这些政权作为抗清的旗帜,自然不必再去寻找遁迹民间的皇子。直到1661年南明最后一个抗清政权永历政权被吴三桂消灭,清朝也进入了康熙时代,思念明朝的人才打出“朱三太子”的旗帜,所谓朱三太子仅是清康熙年间的人怀念明朝后代的一种通称,不一定确指是谁,称朱三太子乃是因为崇祯末年见存的皇子有太子、定王、永王三人。根据《清实录》、《东华录》等书记载,康熙朝破获和朱三太子有关的案件就有多次。例如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杨起隆以“朱三太子”名义在京城纠众反清,并建广德年号,但旋即失败。失败后,杨潜逃。直到康熙十九年在陕西汉中、兴安一带又有一个自称朱三太子的人,秘密进行反清活动。但清廷并未能将该人捕获。
康熙十六年三月二十日夜,漳州人蔡寅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率“白头军”数万人起事,然后活动于南靖、长泰、同安等县山谷间。
康熙十六年六月河南柘城有人诈称明皇子起事。
康熙十八年八月受命平定三藩的定远平寇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在湖南武冈州枫木岭俘获了传说中的明太子,十二月岳乐奉旨将明太子解送京师,加以杀害。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南巡从杭州归途经过南京谒明孝陵后,谕大学士等:“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这是公开物色明后裔,授一官职的开始。顺治年间,清兵全力对付南明诸政权,无暇顾及逃匿民间的皇子,康熙年间,南明政权已相继灭亡,遗民归心明代皇子,不断以“朱三太子”名义起事,清廷也开始加紧物色。所以当时康熙这样的上谕,无非是使海内闻风,或有自投罗网的明裔,诱之以利翦除。因此诸臣奉谕后,隔五个月才复奏:“明亡已久,子孙湮没无闻,今虽查访,亦难得实。”后来康熙三次南巡,皆祭明孝陵,但再也不提访察和授职一事了。
康熙四十四年前后,江苏太仓一念和尚和浙江大岚山张念一、张念二等又以“朱三太子”名义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起事,分别活动于江苏太仓和浙江嵊县、慈溪、上虞等地,清廷一方面进行武装镇压,一方面从浙江、江苏到山东、河北,从南到北进行搜捕朱三太子,清廷因“匪类称朱三甚多,加紧搜捕,使无辜牵连颇广”。慈焕“从四十四年起就在各处逃匿,外边人所行不法也有知道的,也有不知道的,但从没有非分之想。”四十四年七月又将家眷搬到湖州府长兴县。清廷在审问起义首领张念一等时,张也说:“并不认识朱”,“原是假他名色,以鼓动人,委实不认识。”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一月朱三太子在浙江湖州府长兴县的女眷妻、女、儿媳六人在搜查中被捕前全部自缢,六命俱尽,三个儿子、一个孙子被捕,只有慈焕本人和另外两个儿子逃往山东,靠在乡绅家教书度日。
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派户部侍郎穆丹前往浙江会同地方督抚镇压,临行,帝谕:“务须决断,毋得柔弱”,“朱三太子及其子着速追拿”。在这次从南到北的大搜捕中,牵连到不少无辜的人,1708年在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初三,终于在山东汶上县捉住寄食教书的朱三太子即“王老先生”及其二子。经过户部侍郎穆丹和闽浙总督梁鼎、两江总督邵穆布、浙江巡抚王然、江苏巡抚于准、浙江提督王世臣等封疆大吏的审问,并未发现什么问题。这时康熙下旨说:“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大辟。”“将朱某带至京中,问明正法。”
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朱三太子即王士元父子被解至京城,清廷因“传唤明代年老太监俱不认识”,以“明系假冒”,将朱三凌迟处死,其子五人也被斩首。明朝灭亡到康熙四十七年,已过了六十五年,永王慈焕在明亡时只12岁,到康熙四十七年已是穿戴清朝服饰的76岁白发衰翁,纵有旧太监,至多年龄也和慈焕相仿,如何解辨认出65年前十几岁孩子的真伪呢?清初以“朱三太子”名义起事,耸动天下,前后达六十年,尽管这位76岁的老人隐姓避祸,教书糊口,并无不法行为,当有人以他的名义起事时,他又东躲西藏,并未参加任何反清活动,但是,单单听到他的名字和身世,就会使清统治者如芒刺在背,寝食不安。因此,这位无辜的老人被凌迟处死,全家老幼均遭杀害。
朱三太子何许人?据 《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的记录,朱三太子名朱慈焕,崇祯第四子。朱三老实本分,遇有要妄为的人,只能东躲西避。按当时伦常,他对清廷要谢三大恩德:所谓灭流贼、雪君父之仇;凡先朝子孙,从不杀害;皇上躬行祭奠先朝坟墓。但康熙并未手下留情,认定朱三有图谋不轨之心,著凌迟处死,其五个儿子斩首。此案刑部批文称: “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大避,以息乱阶。”
然而在民间,终康熙一朝,称朱三太子反清者颇多。康熙十二年(1673),杨起隆利用八旗主奴、主佃之间的尖锐矛盾,自称 “朱三太子”,组织以八旗奴仆、佃户为主的千余人队伍,配合吴三桂起兵反叛作为内应;康熙十六年(1677),福建漳州人蔡寅也自称 “朱三太子”,发动海上兵勇,与台湾郑经联合反清;康熙四十六年 (1707),慈溪叶伯玉,与同邑董春园、董彩旗打着 “朱三太子”的旗号聚众起事;康熙六十年(1721),台湾的朱一贵发起康熙朝最大的一次起义,朱一贵自称明朝后裔,而其子称为 “朱三太子”。 “朱三太子”真是阴魂不散,以至被康熙当作 “心腹之患”,传谕 “倘窝藏不首,一经发觉,概作党羽治罪”,后在山东汶上县被抓获。有史料记载,与叶伯玉起义同时,浙东宁绍地区有张念一 (张君玉)、张念二 (张君锡)在四明山寨起事。时朱三太子流落南方,投寄于凤阳一位姓王的乡绅家中,改名换姓王士元,后到余姚县(现浒山附近)一姓胡的大户人家当了上门女婿,当地人称他为王先生。张念一等人得悉,数度登门请他出山并拥他为王,旗号 “朱三太子”,国号大明天德。
浙东四明山连跨三府,周围八百里,自唐咸通元年 (1860)裘甫的裨将刘从简,率壮士五百,据险自守以后,历代山寨频起。张氏兄弟倚仗山势,起义军迅速壮大,建衙署,杀清兵,破宁波,并蔓延慈溪、嵊县、上虞等县。因这次又有 “朱三太子”出场且势头汹汹,康熙特别关注,命令他的心腹苏州织造李煦探听消息,及时报告。康熙四十七年(1708),清廷给户部侍郎穆丹的诏谕中说 “不比平常小盗,情罪可恶”,令穆丹迅速会同地方官兵镇压,不得旷日持久,务必生擒朱三,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大军围剿四明山寨,张念一等人退入大霖山的阳觉殿,与清军决一死战。阳觉殿位于大霖山南侧海拔约400米的剡岙山间,是义军根据地。传说朱三太子在此罹难,死不瞑目,临死前高呼 “还我大明”,其声震山野,凄婉悲哀,久久在山上回荡不散。传说还有义军的鲜血流向四周,使大霖山里的青竹染成了紫色,大霖山的紫竹,便是历史的见证。有的文献还记述清廷为收买民心,将朱三太子的尸体运到北京厚葬,而死难的数千义军集中于大霖山一岙,上面盖上泥土,故至今 “千人冢”犹存。这里还留下许多凭吊朱三太子的诗文。
电视连续剧 《康熙王朝》在海内外播出后,收视率很高。该片除了记述康熙亲政以后,平三藩、清漕运、起河工三件大事外,还生动曲折地描写了与朱三太子斗争一生的场面。故大霖山阳觉殿朱三罹难处又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海外有人撰文并向有关部门建议,建立 “朱三太子罹难地”和 “千人冢”的纪念石碑,开发旅游资源等。
史学家孟森在 《明烈皇殉国后记》一文中指出,所谓 “朱三太子为康熙间人思明裔之一种公名”而己,后雍正在 《大义觉迷录》里也说过类似之语。大霖山、阳觉殿虽然盛传朱三太子之事,但传说与正史记录难以统一,因此立碑之事总觉依据不足。然而大霖山、阳觉殿作为明代时期的绿林啸聚、清代的抗清之地,所流传的故事,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价值,故以文字记之,以延地域的人文记忆。
1    评论 分享 举报收起
佛银n6
2009-12-29 · TA获得超过894个赞
关注
是不是真的“朱三太子”还不知道呢,即使真的是正统血脉。但是当时台湾郑氏已经统治台湾很长时间了,去了也只能当个傀儡而已。事实证明当时的郑氏只想偏安一隅,而不是光复大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9 20: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余姚县梅川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9 21: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88章 永王慈炤
投推荐票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加入书签 小说错误举报
热门推荐:飞剑问道 伏天氏 三寸人间 元尊 我是至尊 帝道独尊 六迹之梦域空城 狂暴逆袭 勇者斗魔神 点道为止
    朱慈烺兴奋了:“不错不错,我怎么没想到呢,孟怀,你这个建议太好了,京惠米行一定要经营鱼干,我京营先跟你订十万斤!”

    赵敬之苦笑:“殿下,这就是问题所在,虽然鱼干有这么多的优点,但每年的产量却极少。”

    ‘为什么?’朱慈烺先惊异,随即就明白:“你是说,禁海?”

    “是。”赵敬之点头:“我朝只允许渔民在近海打捞,而且限制船只的数量和大小,船只出海远航或者超出规定的范围都会被官员严惩,虽然有胆大的渔民偷偷出海,但数量毕竟有限,除了贩卖鲜鱼之外,最后能被制成鱼干的鱼获并不多。”

    朱慈烺面色凝重,点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明日我会上朝。”

    “臣告退。”

    赵敬之深深一鞠,告退离开。

    等赵敬之走后,朱慈烺忽然心中一动,改变了上朝的主意,转对田守信道:

    “守信,召吴伟业来见我。”

    “是。”

    很快,吴伟业匆匆赶到,已经是夜晚,吴伟业正在府中用晚膳呢,听到太子召见,不敢怠慢,放下筷子就直奔信王府而来了。

    “替我拟一份奏疏,用京营抚军而不是皇太子的身份上疏,就说,京师粮米短缺,京营打算购买二十万斤的鱼干充作军粮,鱼干不但易于储藏和运输,而且有不用明火就可以食用的优点,像极了蒙古人的羊肉干,极适合作为军粮使用,但沿海各地储存的鱼干并不多,求朝廷暂且准许某一地的渔民出海远洋,为京营捕收鱼获以制作鱼干。”朱慈烺道。

    吴伟业的眉角微微跳动一下,心说皇太子又在挑战朝廷“禁海”的祖制了啊。

    从开征厘金税到漕米改海,皇太子一直在挖祖制的墙角,虽然打的都是擦边球,但明眼人却早已经看出了皇太子的用意。

    又想皇太子为什么不上朝直接说,而是要写奏疏呢?难道是怕了朝堂上的诸位大人,不想在朝堂上多费口舌了吗?

    “如何写,你自己掌握,记着三个重点,一是突出鱼干能缓解军粮短缺的好处,二是海洋资源丰富,鱼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乃是我大明最好的食物资源,弃之不用实在是可惜,第三,这是权宜之策,京营并无挑战禁海祖制之意,但等粮米充足之后就可以取消。”朱慈烺叮嘱。

    “臣明白了。”吴伟业听令。

    “现在就去写,写好后待我阅览,明日一早就送到通政使司。”

    “是。”

    吴伟业退出,到偏殿的值房中坐下,略一思索,提笔书写起来。清丽的蝇头小楷从笔尖上流淌而出,他心中忍不住想,除了当日出宫开府的谢恩奏折,皇太子这是第二次向皇帝上疏了吧?为什么开厘金和漕米改海都没有上奏疏,都是直接在朝堂上提出,鱼干之事却要单独写奏疏呢?想不透啊,皇太子的心思实在是难以猜测……不过皇太子确实聪慧,眼下灾祸不乱,各地粮米短缺,如果这劳什子的鱼干真可以解决一部分灾民的饥饿问题,倒不失为功德一件啊。哎呀,这是怎么回事?开放海禁可是违反祖制的事情,自己怎么一劲为皇太子辩解啊?

    吴伟业走后,朱慈烺想起了另一件事,问:“守信,古玩店怎样了?”

    田守信笑:“奴婢正要向你禀报呢,店铺已经装修好,掌柜伙计都找好了,黄道吉日也选了,四天之后,就是这月十八就会开业。”

    “好!”朱慈烺微笑:“希望咱们的古玩店能开业大吉,将京师其他的古玩店全部打趴。”

    三月十五,一个大日子。

    不但是京杭大运河二十二处厘金局开始征税的第一天,也是定王和长平公主替周后到观音庙祈福的时间,早朝之后,朱慈烺就到慈宁宫去等待。皇子和公主出宫有一套非常繁琐的程序,整个下来差不多一个小时,朱慈烺站在殿门外,站的腿都疼了,幸亏是皇子和公主,如果是皇后出宫,仪式会更多,也会更繁琐。

    除了定王朱慈炯和长平公主,永王朱慈炤也同行。

    朱慈炤排行老四,今年刚九岁,是田贵妃所生,因为五皇子的夭折,田贵妃长期卧病在床,朱慈炤年纪小,除了读书之外就待在母妃的承乾宫中,很少在其他地方行走,因此朱慈烺穿越以来还没有见过他呢。

    朱慈烺对这个弟弟颇为好奇,因为历史上,永王朱慈炤是唯一一位逃出北京的皇子。

    据野史记载,甲申之变时,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和永王朱慈炤都被李自成俘获,李自成没有杀他们,还封太子朱慈烺为宋王,想笼络人心。李自成兵败之后,一片兵荒马乱,永王和两个哥哥失散,被一位姓毛的将领带到了河南,种了一年地。后因为清政府清查“流贼”,毛将领被杀,他侥幸逃出,一个人流浪,后在凤阳遇到了一位前朝姓王的给事中,老给事中认出了他,念及皇恩,将他收养在家,并改名为“王士元”(倒过来念即为“原是王”)。

    王给事中没有把永王送到南京,应该是受到了“假太子案”的影响,又或者王给事中深知宫廷险恶,福王既然已经继位,就算永王是真的,送到南京也是死路一条。

    不久,王给事中去世,永王又过上了流浪的生活,他一路向南,最后在浙江遇到了一位前朝姓胡的官员,这位胡大人心念故国,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从此永王朱慈炤以余姚王士元之名,靠教书为生,到了康熙47年,他已经七十五岁,并且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

    永王朱慈炤的一生可谓是颠沛流离,苦尽甘来。

    这段记载如果是真的,说明永王朱慈炤是一个小心谨慎,不轻易吐露身份的人,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这世界上生存,不管风云变幻,不管各地反清复明的浪潮如何席卷,他都巍然不动,并没有以自己永王朱慈炤的身份参与到其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9 21: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的作者是朱三太子吗?
风临酒把2 2018-02-01   |  1498阅读  |  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的作者是朱三太子吗?关于这个问题我在三年前进行过仔细研究,当时感觉是有一定可能性的,因为作者似乎对皇宫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一些皇家生活的特点,尤其是在反思历史的态度上与“东林党”人的历史观有着天壤之别,对魏忠贤进行了赞美,对“东林党”的文官误国之举进行了讽刺,总之《红楼梦》作者的历史观与我们看到的很多史书相差很多。作者所以会不会是朱三太子朱慈焕呢?

清兵入关后,各地明皇室上层人物被诛杀净尽,只有崇祯之子朱慈焕侥幸活了下来,并且活到了七十多岁。朱慈焕幼时被封为永王,在成大长人的皇子中排行第三。明朝灭亡那年,他刚刚十二岁,和两个哥哥一起被李自成军俘获,又一起被李自成挟裹出北京城南下。

李自成兵败后,朱慈焕开始了乱世飘零。他乞讨到了一户王姓乡绅家。乡绅见他气质特别,“细询根由”。没有城府的朱慈焕透露了自己的身份。王乡绅是故明官员,见皇子沦落到如此地步,不禁“执手悲泣”,冒着风险收留了他,给他改名王士元,与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



五年之后,王乡绅病故,王家不愿意继续收留他,他只好流浪到江南当了和尚。后来浙江余姚一位胡乡绅到庙里游玩,见二十出头的朱慈焕容貌清秀,气质不俗,又满腹诗书,十分擅长围棋(几十年后,蓬莱人李力远遇到朱慈焕,称其“丰标秀整,议论风生……学渊博,且工手谈,精音律”,可见朱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胡乡绅极为欣赏,劝他还俗,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于是朱慈焕落户浙江,也算是成家立业了。结婚后,朱慈焕以教书为业。岳父去世后,随着生儿育女,家累日重,他不得不四处寻找教席,还经常向一些地方绅士打秋风,勉强维持生活。他一生小心翼翼,安分守法,哪里风声紧,他就赶紧带着一大家逃亡,几十年间流动于大江南北,历尽艰辛。虽然一辈子受尽委屈劳累,不过毕竟活过了古稀之年,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又有了孙子,也总算儿孙满堂。特别是到了晚年,赶上康熙盛世,政治局面日益安定。康熙为了争取民心,六次拜谒明皇陵,行三跪九叩之礼。特别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拜了明孝陵后,还向大臣表示要查访一个明皇室后裔,来管理明孝陵:



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古者夏殷之后,周封之于杞宋……尔等与九卿会议俱奏。虽然朱慈焕不敢出头去接受康熙皇帝的这个好意,但是皇帝对故明的态度如此“亲善”,他认为自己这辈子可以善终了。

不料,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大祸发生。这一年四月,他正和东家在书房下棋,突然闯入一队官兵,将他锁拿。

回忆起来,事发的根由是自己几年前的一次口风不严。按理说,环境如此险恶,朱慈焕应该守口如瓶才对。但是,人总是有倾诉的欲望,特别是一个前朝皇子,如今却落为到处打秋风讨饭吃的可怜教书先生,自己身份如此巨大的落差,让他心里难免产生巨大的不平衡感。到了晚年,朱慈焕觉得自己可以松一口气了,所以有一次酒后向一位交往很久的老友透露了一点自己的“秘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个有爆炸力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浙江东部有一位志在反清复明的念一和尚,听说这个消息,就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打起了朱慈焕的旗号,在大岚山起事。朱慈焕闻讯大惊,立刻带着一个儿子由浙江逃到山东,没想到两年之后还是被抓了。在抓他之前,官员曾到余姚他的家中搜查。他家中还“有一妻二子三女一媳”,闻听官兵来捕,气势汹汹,知道大事不好,除了一个儿子外,其他六个人“皆投缳,六命俱尽”。



审讯结果证明他是清白的。虽然念一和尚打着他的旗号,但其实从来没有直接联系上他。官员们当庭让念一和尚来与朱慈焕对质,“及提先生对质,又云不相识”,证明两个人根本不认识。

朱慈焕为自己的辩护也是极为有力的。他说:“吾数十年来改易姓名,冀避祸耳……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须发皆白,乃不反于三晋变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军买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

审问官员也觉得朱慈焕所供有理,将审问结果上报给康熙。几年前皇帝还说过要访查一位明朝后代来当官,这个朱慈焕看起来是最佳人选,所以官员对他很礼貌,给他好吃好喝,就等着皇帝下处理决定。

不料,事实证明,康熙皇帝所说的“查访明朝后裔”,其实是叶公好龙。如今,真的“朱三太子”落网,他大喜过望。虽然康熙一生都以“宽大仁慈”闻名,对手又是一个七十五岁手无寸铁的可怜老人,他却绝不放过。皇帝发下谕旨:“朱三即王士元,著凌迟处死。伊子……俱着立斩。”逃亡一生须发皆白的朱慈焕,被押上了刑场,眼看着两个儿子被斩首后,自己又被一刀刀凌迟。至此,崇祯的子孙被彻底消灭。

经过一番研究,我个人倾向于否定此人为《红楼梦》作者,原因很简单,《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应该死于1690年以前,而这个朱慈焕死得太晚了,所以不可有是作者。但这个想法一直很吸引人,所以后来有不少人问我作者会不会是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风临酒把2 > 《隐写明亡》举报/认领
上一篇: 黛玉怎么一下子就十五岁了?
下一篇: 《红楼梦》中重点暗示了苏州民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9 21: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重点暗示了苏州民变
风临酒把2 2018-02-03   |  325阅读  |  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中重点描写的是天启朝和崇祯朝,这两朝的皇帝的名字里都有“木”字,所以被作者称为“两株枯木”。其实天启朝整体来看要比崇祯朝好得多,但也被作者称为“枯”,这是为什么呢?这个时期在江南地区很不太平,风起云涌,虽然是富裕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然而那里因为横征暴敛出现了很多反抗的集体行动。自然灾害发生和矿监税使的乱征税使得民众失去了生活的基础,在无法生存的情形下,苏州民众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发生了反宦官运动。《明神宗实录》记载了这次民变的情况:

往者税务初兴,民咸罢市,孙隆在吴日久习知民情,分别九则,设立五关,止榷行□不征坐贾,一时民心始定。然榷纲之设密如秋荼,原奏参随本地光棍以榷征为奇货,吴中之转贩日稀,织户之机张日减;加以大水无麦,穷民之以织为生者岌岌乎无人路矣!……参随黄建节交通本地棍徒汤莘徐成等十二家乘委查税,擅自加增,又妄议每机一张税银三钱,人情汹汹,讹言四起。于是机户皆杜门罢织,而织工皆自分饿死,一呼飨应毙黄建节于乱石之下,付汤莘等家于烈焰之中,而乡宦丁元复家亦与焉不挟寸刃不掠一物,预告邻同里防其沿烧殴杀窃取之人抛弃买免之财,有司往谕则伏地请罪,曰:若辈害民已甚愿等而甘心焉?不敢有他也,及汤莘等被责枷示,一挥而散。”



这次民变有织工葛贤领导,在民变当日,各阶层民众纷纷响应,立即汇聚了二千多人。葛贤将他们分为六队,以摇芭蕉扇为号,与六月初三日,带领民众在城隍庙发誓言,“吾宁拼死救此一方;但当死清白。汝辈勿染一钱尺帛,不杀棍,不遂孙不休”,提出了民变的要求和斗争目标,结果参随黄建节被乱石打死,六、七个爪牙被缚住扔进河里,恶棍汤萃的家也被放火烧毁,税署被团团围住,税官孙隆从后门逃出。在暴动中,群众纪律严明,不掠一物,不取一钱,针对勾结宦官之人,他们“只破起衅之家,不及无辜一人”,民众用群殴手段反宦官及其爪牙,反抗的仅是宦官乱征商税和加税,并不是反对合理税收。这跟现在的游行示威是一样的。

民变在达到目的后,葛贤为了不连累民众,便去官府自首,承担责任,他舍身求义的作为,受到民众尊敬和爱戴,其在监狱之时,不断有人送饭酒,地方官府亦同情之,称其为豪杰。

天启年间,苏州暴雨成灾,米价飞涨,民众生活受影响,引发了民众愤怒和巡抚周起元等官员的不满,没事就乱骂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后来上任的毛一鹭更与李实勾结在一起,上疏参劾周起元和亦罢官的吏部主事周顺昌等人,这些做法引起苏州民众的反抗,发生了反对宦官逮捕周顺昌的民变,即开读之变。在这次斗争中商人与手工业劳动者相结合反对制造局的封建掠夺,与东林党反对阉党专权的斗争交织在一起。周顺昌为苏州吴县人,平时为人“刚方贞介,疾恶如仇”。当周起元被削籍时,“时无敢手板候于起元途者,顺昌独为文以饯之,声情淋漓,指斥不少逊”; 当魏大中被逮,过姑苏,周顺昌“留连十日,以女许配婚,目中罔知国法”,他作为大胆磊落,还怒对旂尉说:“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归语忠贤,我故吏部侍郎周顺昌也,且戟手呼忠贤名,骂不绝口”。他言辞激烈,深恨阉党干涉朝政。而平时他“好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钒为所司陈说”,深得人心。所以当周顺昌被逮,“合郡士民如堵,执香号呼,声若轰雷,扳辕叩道,兴清共愤,鼓噪奔擁,攘臂争登,欲殴官旗以排难”。在天启六年(1626)三月,逮捕周顺昌的旗尉到苏州,宣读捕人公文时,苏州士民“不期而集者数万人”,而谙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等遏巡抚毛一鸳及巡按御史徐吉,请求他们“以民情上闻”,遭到毛一鸳、徐吉的拒绝。此时,旗尉蛮横地吼道:“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又狂叫“囚安在”,众益愤,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于是苏州士民在颜佩韦等五人率领下,蜂拥而上。这次民变经知府、知县的再三劝渝士民才慢慢散去。后来五人舍身取义,苏州民众的敬佩之,为其立碑。



这次苏州民变是由商人颜佩韦、轿夫周文元、手工业者杨念如以及马杰、沈杨等五义士领导,还有手工业者、商人、下层民众的参与,对此,傅衣凌先生曾评价到:“这一回斗争,表面上是由苏州士大夫阶级所发动,实际上,也应该说是苏州大多数的手工业劳动者和市民的反封建斗争的另一种形式。”它是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的,营救清廉官员,反对宦官专政的斗争,这比起万历年间的苏州民变更进一步,参与到政治生活上,并得到东林党认得支持和地方官员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阉党对江南的骚扰和掠夺。

相比较而言,这些社会矛盾还不算是非常严重,因为跟随便的明亡以及满清在江南的大屠杀相比,实在是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东林党人拼命为这些反抗行为进行赞颂,却不提这些反抗行为对国家的危害,不提这都成为明亡的导火索,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而《红楼梦》的作者却完全相反,他对这样的反抗行为非常痛恨!这一点实在是令人奇怪,也可以证据作者肯定不是东林党人,作者的历史观非常奇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4:59 , Processed in 0.07565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