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翁对韵》典故:七虞·其二
春草落雪
IP属地: 四川
2022.06.22 10:04:06
字数 2,961
阅读 4,433
“罗对绮,茗对蔬。柏秀对松枯。中元对上巳,返璧对还珠。云梦泽,洞庭湖。玉烛对冰壶。苍头犀角带,绿鬓象牙梳。松阴白鹤声相应,镜里青鸾影不孤。竹户半开,对牖未知人在否;柴关深闭,停车还有客来无。”
一、中元对上巳。
1、中元
中元,中国古代节日。其实也不算是很古代,我小时候我的父母就比较注重这个节日,因为它又被成为“鬼节”。
每年的七月十五就是中元节,在古代同七夕一样热闹。有艺人一过七夕,就开始表演“目连救母”的杂剧,一直到中元节这天。
中元节这天,人们会首先制作一个“盂兰盆”(用竹子做成三根五尺高的架子,在架子上面放一个用竹子编的碗),然后挂上用纸做的衣服和冥币,最后一把火烧掉,就当是祭祀那些孤魂野鬼。
2、上巳
上巳,也是中国古代节日,汉以前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每12天一个巳日)为“上巳”,魏晋以后,定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
据说,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黄帝诞辰,它主要活动就是招魂辟邪。
传言柳枝可以驱邪,所以也就成为了招魂的重要道具。于是在这一天,人们会将柳条带在身边。
然后,人们也会在水边举行祭祀和沐浴,以求赶走冬天的晦气。
二、返璧对还珠。
1、返璧
返璧,讲的是战国时期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璧有瑕,请指示王。”
……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2、还珠
还珠,出自于“合浦珠还”的典故。
有一个叫合浦郡的地方盛产珍珠,但不产粮食。当地的官员非常贪婪,滥捕过度。于是珍珠就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了,因此当地人就没有收入了,很多穷人饿死。孟尝到那里做官以后,革除前弊,禁止滥捕,不到一年,离开的珍珠就回来了。
《后汉书·孟尝传》记载:
“(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
后以“合浦珠还”比喻人去复归或物归旧主。
三、玉烛对冰壶。
1、玉烛
玉烛,指四时之气和畅,用来形容太平盛世。
出自《尔雅·释天》“四气和谓之玉烛”,后来郭璞注“道光照”,邢昺疏“道光照者,道,言也;言四时和气,温润明照,故曰玉烛”。
2、冰壶
冰壶,盛冰的玉壶,常用以比喻品德清白廉洁。出自《文选·鲍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代白头吟
南北朝·鲍照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人情贱恩旧,世义逐衰兴。毫发一为瑕,丘山不可胜。食苗实硕鼠,点白信苍蝇。凫鹄远成美,薪刍前见凌。申黜褒女进,班去赵姬升。周王日沦惑,汉帝益嗟称。心赏犹难恃,貌恭岂易凭。古来共如此,非君独抚膺。
说到《白头吟》,其实最著名的还是要属卓文君的,这里还涉及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风流韵事。
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汉代时期,卓文君为四川临邛巨商卓王孙之女,容颜优美,文采出色。在她十七岁的时候,不幸丧夫,然后回到娘家。
四川大才子司马相如当时正好也在临邛。有一天,卓家设置宴席,司马相如也被应邀前往。席间,他弹了一曲《凤求凰》,藏在门缝后的卓文君因此相中了他。
凤求凰
其一:【琴曲出自王实甫《西厢记》】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作: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其二: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两人宴后互表倾慕之情,卓文君更是连夜离家,与司马相如私奔,来到了成都。
可是司马相如家徒四壁,非常贫穷,于是,卓文君放下身段,当垆卖酒。
后来司马相如得到了汉武帝刘彻的赏识,仕途发达,于是有了纳妾的念头,但又不好意思直说,就给卓文君写了一封十三字的信: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卓文君看后,知道自己的丈夫变心了,于是也回了一首《怨郎诗》。
“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杆。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据说,卓文君还附了一首《诀别诗》: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传言司马相如收到妻子的信后,被妻子的才华震撼,又想起了从前,羞愧不已,也就不再提纳妾之事。
四、松阴白鹤声相应,镜里青鸾影不孤。
1、松阴白鹤声相应
松阴白鹤声相应,出自《周易·中孚》,描述了前呼后拥的情形。
“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2、镜里青鸾影不孤
镜里青鸾影不孤,镜鸾出自南朝宋范泰《鸾鸟》诗序:
罽(jì,古代国名)宾王得到一只鸾鸟,想要让它鸣叫,它却始终不叫。即便住的是金笼,吃的是珍馐,鸟也不愿鸣叫。夫人就说:“鸟儿见到它的同类就会叫了,要不在它前面挂一面镜子吧。”结果鸾鸟见到镜子里的自己,以为是同类,引吭悲鸣,振翅欲飞而死。
“昔罽宾王结罝峻卯之山,获一鸾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致也,乃饰以金樊,飨以珍羞。对之愈戚,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意,鸾睹形悲鸣,哀响冲霄,一奋而绝。”
五、竹户半开,对牖(yǒu)未知人在否。
该联都取自于唐朝诗人赵嘏的“竹户半开钟未绝”,以及“曲罢不知人在否”。
早发剡中石城寺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闻笛
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
兴来三弄有桓子,赋就一篇怀马融。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
六、柴关深闭,停车还有客来无。
这联说的是东汉名臣杨震的故事。
东汉名臣杨震,为官正值,不阿谀奉承,遭到中常侍樊丰等所构陷,被收回了太尉印绶,所住之处“柴门”也谢绝宾客。
但是樊丰等人又不解恨,又让大将军耿宝不服诏令,心怀恚恨,于是杨震又被遣返本郡,最后在途中饮毒而死。
《后汉书·杨震传》载: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
“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
“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
“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笠翁对韵》典故:七虞·其三春草落雪关注IP属地: 四川
2022.06.28 17:06:52字数 2,852阅读 5,703
宾对主,婢对奴。宝鸭对金凫。升堂对入室,鼓瑟对投壶。觇合璧,颂联珠。提瓮对当垆。仰高红日近,望远白云孤。歆向秘书窥二酉,机云芳誉动三吴。祖饯三杯,老去常斟花下酒;荒田五亩,归来独荷月中锄。 一、宝鸭对金凫这两样物件,都是香炉。 中国人的香炉是必备供品,弹琴看书,都会焚香,是情趣与意境的载体。
二、鼓瑟对投壶“瑟”,中国古代的一种乐器。
“投壶”,中国古时候士大夫们在宴会时举办的一种活动。 具体操作是将箭投到离自己有一定距离的壶中,中者则赢。 最初,投壶是一种礼仪,《礼记·投壶》说:“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 《左传·昭投壶公十二年》也记载了晋国国君邀请齐国国君时,也举行了投壶。 “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 ——《左传·昭投壶公十二年》
这说明投壶在春秋时代已成为一种正规礼仪。
投壶始于射礼。 古时君子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周礼·保氏》 (一)礼西周时期,整个社会按照两个原则办事:礼和刑。 “礼”是当时社会用来规范“君子”行为的不成文的法典。当时的“君子”大多数都是贵族,而平民就被称为“小人”或“庶人”。 既然有“礼”来规范“君子”,那么“刑”就是用来约束“小人”的规定。 而且这两个标准系统是平行不相交的,也就是《曲礼上》所说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二)乐孔子非常重视音乐,把音乐作为道德教育的工具,尤其强调“诗经”的道德价值。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后来儒家另外一个大师——荀子,也奉行孔子的音乐观。 他说,音乐使人快乐,使人文思敏捷,使人弃恶从善,因此先王制作了《雅》《颂》的声音来对人进行道德教育。 “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于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乐论》
(三)射射,就射箭,而且有五种花样。 “白矢”,即箭穿过鹄的身体,力量适中,正中目标,并且刚好露出白色箭头。 “参连”,即先发一箭,后连射三箭,每一箭皆中靶心,看上去就像是一根箭。 “剡注”,即箭射出,箭尾高而箭头低,缓慢行进的样子。 “襄尺”,襄尺的襄读让,当君臣同射时,臣不能与君并立,应退让一尺。 “井仪”,即连中四箭,并且箭的排列要像个井字。
(四)御御,就是驾车的技术,包括:“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类似于如今的考驾照,也是对速度、弯道、障碍等有一定的要求。
(五)书书,也就是识字,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七略》 (六)数九数,也就是九九乘法表,相当于古代数学课。 中国古时候一般将数学与阴阳学相关。 先秦阴阳学家出自方士,方士的术数分为六种: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三、觇(chān)合璧,颂联珠觇,观察、观测。 合璧,比喻日月同升。 联珠,此指五星相连,又写作“连珠”。 古人认为,日月同升,珠联合璧,是一种吉兆。 四、提瓮对当垆(一)提瓮,指的是鲍宣妻子的故事。 鲍宣的妻子名叫少君,是鲍宣老师的女儿。他的老师见鲍宣清寒,就把自己的女儿少君嫁给了他,并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 但鲍宣却对此不满,于是少君就把嫁妆归还给了娘家,穿着粗布衣服,亲自提瓮打水。 乡里人都她的贤德称赞有加。 “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出《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
这个词语后来用于形容妇女甘于贫苦、非常贤惠。 (二)当垆,指的是司马相如的妻子当垆卖酒的故事。 卓文君跟司马相如私奔之后,发现司马相如真的很穷,几乎家徒四壁。于是卓文君就在父亲卓王孙家附近卖酒。 卓王孙是当地非常有名的富户,女儿却沦落到卖酒为生,对此他十分羞耻,在众人的劝说下,他只好送了一大笔财物给卓文君二人。 “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着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五、仰高红日近,望远白云孤(一)仰高红日近,指的是东晋明帝司马绍小时候的故事。 东晋明帝司马绍从小就很聪明,元帝非常宠爱他。 有一次元帝把他抱在膝前,正好遇到有长安使者来,于是元帝就问绍:“你认为太阳和长安哪一个远呢?” 司马绍回答说:“长安近,因为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的。” 第二天,元帝宴请群臣,又问了司马绍这个问题,可司马绍竟回答说“太阳近”。 元帝大惊失色,问他为什么,他说“抬头只看见太阳,看不见长安”。 “明皇帝讳绍,字道畿,元皇帝长子也。幼而聪哲,为元帝所宠异。年数岁,尝坐置膝前,属长安使来,因问帝曰:‘汝谓日与长安孰远?’对曰:‘长安近。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也。’元帝异之。明日,宴群僚,又问之。对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乃异向者之言乎?’对曰:‘举目则见日,不见长安。’由是益奇之。” ——《晋书·明帝本纪》
(二)望远白云孤,指的是狄仁杰的故事。 狄仁杰有一次去并州赴任,登上太行山时,看见南边有一朵白云孤零零地飘过,于是,他对手下说:“我亲人就住在这朵云的下面”。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荐授并州都督府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 ——《旧唐书·狄仁杰传》
六、歆(xīn)向秘书窥二酉,机云芳誉动三吴歆,向,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刘歆、刘向,向是父,歆是子。 刘向,是中国目录学鼻祖,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 刘歆,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二酉,指大酉、小酉二山,在今湖南沅陵西北,二山皆有洞穴。 相传小酉山洞中有书千卷,秦人曾隐学于此。 后以“二酉”称丰富的藏书,古人也常用“胸藏二酉,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才学高。 机、云,指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三国东吴后期至西晋初年文学家、官员,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兄弟二人合称“二陆”。 七、祖饯三杯,老去常斟花下酒;荒田五亩,归来独荷(hè)月中锄祖饯,饯行或祭道。 “请人远归曰洗尘,携酒送行曰祖饯。” ——《幼学琼林·人事》
花下酒,花下所饮之酒。 “相逢才系柳边舟,相别又倾花下酒。” ——宋陈允平《木兰花》
荒田五亩,归来独荷月中锄,出自东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诗句。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
[color=rgba(150, 150, 150, 0.4)]©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