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妙玉===庄妙善太庙之中的通灵宝玉&不求大士瓶中露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1: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夜四时歌四首_李白
黑猩猩表哥 2017-12-27   |  1885阅读  |  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子夜四时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四首诗分别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第一首写春景,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戍妇为征夫缝制棉衣之事。四首诗连起来则是一组彩绘的春夏秋冬四扇屏美人图。组诗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作品名称
子夜四时歌四首
作品别名
子夜四时歌、子夜吴歌四首、子夜吴歌
创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五言古诗
作者
李白
作品原文
子夜四时歌四首⑴
春歌
秦地罗敷女⑵,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⑶。
蚕饥妾欲去⑷,五马莫留连⑸。
夏歌
镜湖三百里⑹,菡萏发荷花⑺。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⑻。
回舟不待月⑼,归去越王家⑽。
秋歌
长安一片月⑾,万户捣衣声⑿。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⒀。
何日平胡虏⒁,良人罢远征⒂。
冬歌
明朝驿使发⒃,一夜絮征袍⒄。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⒅。
裁缝寄远道⒆,几日到临洮⒇?[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子夜四时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因起于吴地,所以又名《子夜吴歌》。
⑵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罗敷(fū)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⑶“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⑷“蚕饥”句:南朝梁武帝《子夜四时歌》:“君住马己疲,妾去蚕欲饥。”此用其句意。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⑸“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留连。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故称五马。这里指达官贵人。
⑹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⑺菡(hàn)萏(dàn):荷花的别称。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⑻若耶(yē):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⑼“回舟”句: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⑽越王:指越王勾践。
⑾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⑿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⒀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⒁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⒂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诗经·国风·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罢:结束。
⒃驿(yì)使:古时官府传送书信和物件的使者。驿,驿馆。
⒄絮(xù):在衣服里铺棉花。征袍:战士的衣裳。
⒅“素手”二句:指冬夜寒冷,将征夫妻子的手都冻僵了,连针剪都拿不住。素手,白净的手,形容女子的皮肤白皙。
⒆裁缝:指裁缝好的征衣。
⒇临洮(táo):在今甘肃省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2][3]
白话译文
春歌
秦地有位罗敷女,曾在绿水边采桑。素手在青条上采来采去,在阳光下其红妆显得特别鲜艳。她宛转地拒绝了太守的纠缠,说:蚕儿已饥,我该赶快回去了,太守大人,且莫在此耽搁您宝斑的时间了。
夏歌
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苛花。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秋歌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冬歌
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3]
创作背景
六朝乐府的《清商曲·吴声歌曲》里有《子夜四时歌》,李白这组诗是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新词,其创作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4]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李白的《子夜四时歌四首》,每首六句,分咏春、夏、秋、冬四季。六朝乐府即有《子夜四时歌》,为李白所承,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李白的创造,尤具新意。
《春歌》吟咏了汉乐府《陌上桑》诗中美女秦罗敷的故事。秦罗敷不仅有美貌,更有美丽的心灵。诗人赞扬她不为富贵动心、拒绝达官贵人挑逗引诱的高尚品质。而且,诗中还突出了秦罗敷的勤劳品质,这在“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一句中得到了很好的阐述。这是“春歌”,所以用采桑起兴。

《夏歌》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著一“隘”字而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西施咏》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秋歌》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冬歌》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诗人有所取舍,只写抽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强情节的生动性。天气的严寒,使手指也不灵巧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她从自己的冷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因此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然而随即又情急起来,她想: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包含极度的深情与牵挂。这组诗第三首是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这一首诗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势突兀,结句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如果说《秋歌》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一类人——思妇形象。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内编》卷二)的佳作。[4][5]
名家点评
春歌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多少含蓄,胜于《陌上桑》作。”
夏歌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菡萏又言荷花,得行布义。”
秋歌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毕竟是唐绝句妙境,一毫不像晋宋。然求像,则非太白矣。”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有味外味。每结二语,馀情馀韵无穷。‘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此入感叹语意,非为万户砧声赋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不言朝家之黩武,而言胡虏之未平、立言温厚。”
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诗贵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李太白《子夜吴歌》本关情语,而乎冀罢征。”
清代应时《李诗纬》:“(前)四句入神。”
清代田同之《西圃诗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一气浑成,有删末二句作绝句者,不见此女贞心亮节,何以风世历俗。”
冬歌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情古。”[3][4][5][6]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7]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7-78
[2]  葛景春.李白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326-329
[3]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9-231
[4]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38-341
[5]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52-254
[6]  詹 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935-943
[7]  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5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3: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中与幽人对酌
[ 唐 ] 李白
原文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译文
我们两人在盛开的山花丛中对饮,一杯又一杯,真是乐开怀。

我已喝得昏昏欲睡您可自行离开,明天早晨定要抱着琴再来。

注释
幽人:幽隐之人;隐士。此指隐逸的高人。《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对酌:相对饮酒。

“我醉”句:此用陶渊明的典故。《宋书·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不懂音乐,但是家里收藏了一把没有琴弦的古琴,每当喝酒的时候就抚摸古琴,对来访者无论贵贱,有酒就摆出共饮,如果陶渊明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

抱琴 - 抱琴是贾门大姐大贾元春的丫头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文学人物




抱琴是贾门大姐大贾元春的丫头,她是随元春进宫的唯一有名字的侍女。贾元春比另三个小姐的年纪要大出一块,可以说抱琴应该是四个丫头中年纪最大的。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抱琴


  • 民族


  • 相关作品

    《红楼梦》


  • 出场回合

    红楼梦十八回元妃省亲



  • 相关人物

    贾门大姐大贾元春


  • 注音

    ㄅㄠˋ ㄑㄧㄣˊ


  • 身份

    丫鬟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出处

这个女孩,只出场过一次--是在声势浩大、隆重热闹的"元妃省亲"之时。 红楼梦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提到"又有贾妃原带进宫去的丫鬟抱琴等上来叩见,贾母等连忙扶起,命人别室款待。"



折叠编辑本段介绍

贾府四春大丫头各以琴棋书画为名,元春--抱琴、迎春--司棋、探春--侍书(周汝昌先生认为应是待书,此点尚待商榷)、惜春--入画。根据惜春善画,探春酷爱书法,迎春擅弈这几点看来,我们可以推测,元春也许擅琴。

人生四韵,琴居其首,元春以才貌入选,以抱琴名其侍人,正是合适不过。只是那琴儿太过玲珑,虽是大器,却失于不坚,终究是抱不长久的。

迎春性格恬淡懦弱无能----有能力又能怎的?还不是家长手里一颗随意放置的棋子?还是把永昼消磨在漫长的敲棋声中罢。安逸一天是一天,这吃人的世界你与它争什么争。

探春只恨是从姨娘肚子里爬出来的,命不强的人心会更高,她把卧室装饰成公子的书房,一心要出人头地做一番事业。短暂的管家经历让她的才智得到了发挥,丫头们也被训练得尖牙得齿。最得力的丫头叫侍书也就难怪了。

惜春的绘画才能在书中得到体现,可以想像到那些成功的画作背后,当有一位磨墨调色的助手,那就是丫头入画。当惜春不再画画时,这丫头好比一支画笔,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可怜绣户侯门女, 独卧青灯古佛旁",入画走后,连个自愿相伴的人都没有。

不过这也只能是推测了。



折叠编辑本段感慨

这个女孩,只出场过一次--是在声势浩大、隆重热闹的"元妃省亲"的时候。"又有贾妃原带进宫去的丫鬟抱琴等上来叩见,贾母等连忙扶起,命人别室款待."

--古人云"宰相门前七品官"。从皇宫大门里出来的丫头,也不知道算是几品官了,但只要沾了点皇家气息,自然不免金贵起来。一个丫头的施礼,还要被贾母"连忙扶起",又当作宾客一样的"别室款待"。可见级别之高级,待遇之厚重。被主子都奉为上宾的奴才,该是何等荣幸?

但不知道怎么的,我竟为她心酸。可能便是从她的名字开始的感叹吧。

贾府中的小姐,名字起的别致"原应叹息"。这四位小姐们的贴身丫头,名字也起的别致"琴棋书画"。元春的贴身丫头,名叫"抱琴"。不知怎么的,我眼前总是出现一种幻想--金碧辉煌、火树银花、人群如织之中,一名宫女打扮的小姑娘,怀抱琵琶,从光彩夺目的元妃身边走过来,面对贾母等贾府旧主人,默默无语的,款款下拜。袅袅婷婷,楚楚可怜……当然,她那时是不会怀抱琵琶的,她一不是白居易笔下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的卖唱歌女;二不是杜甫笔下的"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王昭君。但是她的孤独寂寞、凄凉萧索,并不在那两位名女人之下。

元春在繁华辉煌的省亲之夜,曾不止一次潸然泪下,话语悲凉"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皇妃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妃子的丫头。元妃还可以在一年之中,次数不多的出宫省亲,或者请家人入宫探视。但是皇妃的丫头呢?我不了解皇帝家的典例规矩,但估计是想都别想。元妃省亲,还能背着皇帝,抱着亲人,痛哭一场,宣泄苦楚--而抱琴呢,她又能对谁倾诉对谁哭呢?这个没说一句话的女孩,只有默默无语的"上来叩见"的一个动作,但她却让我莫名心疼可怜了。

书中没有正面描写抱琴的容貌性格才德品行,但是我想,能跟着元春进宫的贴身丫头,一定是不错的。看紫鹃的灵秀,看莺儿的乖巧,看司棋的果敢,看侍书的口才……连王夫人都说,跟小姐的丫头,有权利骄傲一点。不是最好的,也到不了小姐的贴身左右……若是不入宫,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抱琴定有人爱,找个好丈夫建个好家庭有个好孩子,少不了天伦之乐其乐融融。但是在宫中--抱琴作为元春的丫头,陪嫁进了皇宫,其身份估计算是一个宫女。在"后宫粉黛、三千佳丽"之中,无数美女层层包围圈中的,只有一个男人,就是皇帝圣上。他的精力有限,感情更有限,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才女……拾级而下,真正能宠幸到一个小小宫女的时候,是多么少,多么不可能啊。有时候别说是宠幸,就连见面很难得了。我不由得想起来《还珠格格》中的紫薇格格曾对丫头金锁说过"我跟皇帝出去,已经算一个附件,怎么还能带你这个附件的附件呢?"--"附件的附件",就是妃子丫头的最好比喻。电视剧中,当紫薇要把自己的丫头托付给自己的心上人时,遭到了义正言辞的拒绝,当然因为尔康很爱紫薇;而且又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金锁也是个有独立人格的女人,也该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幸福。电视剧最后安排金锁也有了自己的幸福归宿。嫁给了侠肝义胆的好汉柳青--但是现实生活里的宫女们,则不能有这样的好运,她们大多是蹉跎青春,孤独老死--年轻时候,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名作是最好写实"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老了呢,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咏叹的那一句"西宫南内多秋草, 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 椒房阿监青娥老。"--宫女们的爱情,比花草还不如,也许还没有盛开过,就慢慢枯萎了;也许还没有碧绿过,就匆匆泛黄了--"抱琴"那么多情的一个名字,但也许却是和爱情绝缘了。可叹也。

宫女,虽然也许不能和嫔妃主子在爱情上分一杯羹,但是她们却很可能因为嫔妃主子,而蒙冤受难,分享不幸。

"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从元妃的判词之中,我可以看出,在宫闱倾轧的暗流涌动之中,或者在政治争斗的风云变幻之中--元妃最后受到了致命的牵连和冲击,她甚至可能因此致死。当主子自身难保的时候,奴婢可有命活?小说里面没有交代抱琴的最后下场,作为一个只出场一次的小人物,也没必要给她什么判词伏笔--但是我们可以想象的到,她的身不由己的不幸结局。

历史上最出名的一个宫女,可能就是--寇珠。

北宋时真宗皇帝正宫空缺,金口承诺,李辰妃和刘德妃哪个先生下太子,哪个就是正宫皇后。李妃先于刘妃生产,刘妃怕李妃生的是太子,心生毒计,在李妃生产时让自己的贴身宫女寇珠前去,用剥了皮的狸猫换走生下的太子,寇珠不忍将小太子扔进御花园的河中,和太监陈琳合力救走太子。后东窗事发,寇珠为了保全太子,承受陈琳无奈的棒打,誓死严守秘密,最后被活活被打死……都说伴君如伴虎,都说宫门深似海--宫廷之中,多少后妃都有血泪故事,一不小心就要遭殃,轻则被打入冷宫,重则被赠送特殊礼物"白绫子"。更何况一个小小的宫女呢。她们的死,多半是无声无息的,比不得杨贵妃那样的名气女人,死后还有人写诗凭吊,流芳千古--而宫女们的死,只不过可以套用徐志摩的那一句"我悄悄的走,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当抱琴的琴声,从深宫大殿中消失的时候,也不过宛如花瓣上的一颗小小露珠的匆匆流过--无声,无痕。



折叠编辑本段遗忘

《红楼梦》中被人遗忘的抱琴人

曾是个伶俐可人的女子,不然也不会做了侯门小姐的第一丫环;也曾有过明媚的青春岁月,为着她美丽聪慧的姑娘移银筝,焚名香,一曲终了,进一杯温润的清茶。那个时候应该是快乐的吧,属于小女儿的单纯的快乐。即使将身为奴,奴有奴的等级,似她那一般的身份,原就比寒薄人家的小姐还尊贵几分。那个时候她可曾想过将来?自己的终身,当是随了姑娘而去;可是又能是怎样的去处呢?

一旨入宫的诏书,多少人流不完的眼泪。薄薄的一张帛书,改变了多少人一生的命运。省亲那一回,元春说过一句话:"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细琢这句的语气,大有埋怨之疑;可见元春当时入宫,是出于贾家本愿,而非皇室威逼。莫非是贾家显赫了几十年,风威渐减,于是便寻思到了与皇室结姻亲上头?贾门当时惟一合适的人选,便是元春了,葬送一个女儿的前程,挣得家族多几年的兴旺。--陪进去的抱琴,却未知是自愿,还是老子娘的心愿,或者是"上头"的威胁。只知道,她就那么进去了,从此她便立在元春寂寞的琴声里,成为一帧无人提及的影子。

入了宫的元春,日子过得如何,从省亲时的泪眼,和欲说还休的述说中,略可猜测。在家是千金万金的小姐,入宫却是三千佳丽中的一员,不出色便被踩在脚下,连累娘家合族遭秧;出色便如立于危墙之癫,又招千人嫉妒。那些杀人不见血的纷争里,曾经无忧的岁月一去不返,万千心事,惟付瑶筝。于是,铮铮切切的琴声里,少了些高山流水的清雅,多了份幽居思亲的寂寞。元春尚可将心事托付于此,抱琴人呢?日日听着幽怨的琴声,伴着寂寞愁苦的元春,还须时时打点精神,关注着墙外的任何风吹草动。那需要怎样的精力与心机啊!累了,倦了,亦不敢掉以轻心。因为,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一个表情,关乎多少人的身家性命!比起初入贾府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的林妹妹,过之十倍!

司棋人未必擅棋,侍书人未必能书,入画人未必懂画,那么抱琴人可否知音?操琴须一定的技术,想来她未必能行,但是听得多了,应当些须听得出琴声里的幽怨吧。听得出又如何,不过是把这生命的苦果摘了下来,反复多次地咀嚼罢了,其实于自身无补。而她的青春岁月,以及此后的一生,却止于此了。棋书画晴袭紫们,后来还有个大观园,可以暂时避些尘世的风霜,抱琴的一生,却只能这样无聊地捱过。

省亲那一回,她小小地出了点风头,随着那位高贵的主子,衣锦还家了:"又有贾妃原带进宫去的丫鬟抱琴等上来叩见,贾母等连忙扶起,命人别室款待。"入宫数年,她还记得贾门礼数;贾氏一门对她的回报,便是"别室款待"。罗裙淡淡一飘,她退出了这个舞台,入了别室。款待,会是怎样的款待呢?可有父母兄弟姐妹,一起深叙些别后情形?可有知心姐妹,执手相看,无语凝噎?无人提及,无人在意!若有,她的亲人,可否因为她的入宫,得到贾家另眼相待?亦无人提及。当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日日忙乱,人人屏息,谁会在意一个宫女的忧伤!元妃之苦,元妃之泪,有人看到有人安慰,她呢?

她或许是贾府的家生女儿,胎里注定的奴才胚子,一如鸳鸯;或许是家道中落被亲人所卖,一如晴袭;或许是拐子拐了来卖,一如香菱。前事如何,无从关心;只在贾府之时,她是元春的副小姐,贴身为伴。贾府多的是规矩,多得是斗争;彼时当无赵姨之事,她或可以略略得些清闲,只与小姐抚琴为嬉;一入宫庭,更多的规矩更多的斗争,向她们袭来,她不得不扛着顶着。同样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也同样对她严相逼。斗也罢争也罢,都是别人的事,也都是为着别人!成功,她或许能分得一点残恩剩惠;失败,她和她身边的人,一起陪着受苦。其实,对一个宫女来说,主子的成败都是苦,只是,她没有选择的余地。又或者,在贾府也同样不会有个明媚的未来,也同样是悲苦地了此一生,但以棋书画三人为鉴,不过是换一种方式,换一个过程罢了。她们中的谁,都没有选择自己命运的余地。非独她们,红楼中的谁,有选择的余地?

省亲过后的若干年,她只能活在对那一瞬的怀念里,怀念着那一群把她们遗忘的人。那个最懂得怜惜女儿家的宝玉,对着他世外仙姝的林妹妹说:我也同你似的独出;对着他山中高士的宝姐姐,一叠声地叫着"姐姐";他可知道,他有一位真正一母同胞的姐姐,在深宫之中对着他写的歪诗草句,泪水涟涟。元春犹是如此,何况抱琴!天恩浩荡,一月准亲眷入宫省视一回,是对妃子而言,没她的份;老太太和太太进去了,她只能在一边侍候着,看别人与延续天伦。袭人说,便是皇宫里,也有几年一选,几年一入,没个长久留下人的理。这,说的是粗使宫女,却不包含她,伴随妃子自幼入宫的人。她就是元春黄袍上那只凤的羽翼,绣上去了,便再也飞不下来。

元春终于寂寞地去了,贾家随之败落。那个时候,更无人提及抱琴人的去向。是为元春守墓,还是派入别的宫殿?她的一生,是走不出那高高的宫墙了。活着,卑微地活着,无人在意;便是死,亦卑微地死去,无人怜惜。寂寞宫花空凋谢,知音谁解抱琴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3: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夜泊牛渚怀古
[ 唐 ] 李白
原文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译文
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蔚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游云。

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地怀想起东晋谢尚将军。

我也能够吟哦袁宏的咏史诗,可惜没有那识贤的将军倾听。

明早我将挂起船帆离开牛渚,这里只有满天枫叶飘落纷纷。

注释
牛渚:山名,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诗题下有注: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西江:从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内的一段长江,古代称西江。牛渚也在西江这一段中。

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高咏:谢尚赏月时,曾闻诗人袁宏在船中高咏,大加赞赏。

斯人:指谢尚。

挂帆席:一作“洞庭去”。挂帆:扬帆。

落:一作“正”。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3: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白为何要在采石矶跳江捉月
gudian386 2016-08-24   |  1308阅读  |  9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赵汗青

采石矶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的核心景区,与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并称“长江三大名矶“”。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5公里处的长江东岸采石公园里的翠螺山庄,南接著名米乡芜湖,北连六朝古都南京,峭壁千寻,突兀江流,历史悠久,名胜众多,素有“千古一秀”之美誉。

采石矶历来为江南名胜,古往今来,吸引着许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文天祥等都曾来此题诗咏唱,特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饮酒赋诗,相传最后因酒醉赴水中捉月而淹死,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可以说:名山得诗仙李白而益著,诗仙则望名山而流连忘返!多次来采石矶游览,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篇。


唐代诗坛巨星李白,于宝应元年(762)离开人间,卒于今安徽当涂,享年六十二岁。然而,李白为何会死在采石矶?

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应该比较可信。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不能偏信。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说李白在采石矶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

李白族叔、当涂令李阳冰《草堂集序》曰:“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暇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唐代李华《故翰林学土李君墓志序》云:“姑熟东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李白〕年六十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去李白殁时二十九年,作于唐德宗贞元六年(791)的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也说:“君名白,天宝初诏令归山,偶游至此,以疾终,因葬于此。全白幼则以诗为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墓将毁,追想音容,悲不能止。”古代文献所谓“疾亟”、“赋临终歌而卒”、“以疾终”,都明白地告诉人们,李白是病卒的。


李白一生嗜酒成性是出名的,因有“醉仙”之称。玩读李白诗作,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酒味。诗人的《将进酒》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叙赠江阳宰陆调》有“大笑同一醉,取乐平生年”。《赠刘都史》有“高谈满四座,一日倾千觞”。《训岑勋见寻就元丹邱对酒相待以诗见招》有“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月下独酌四》之。

学者燕维才先生撰文道李白为何对采石矶情有独钟?

首先、自然山水的吸引是李白选择的第一要因。他一生多次来采石矶,有时是短暂的逗留,有时是长时间的隐居,在这一带写下50多首诗作。如《望天门山》、《横江词六首》)、《夜泊牛渚怀古》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的源头也应当归于这里的“江山之助”。

唐时,采石矶也叫牛渚矶,从渚的用法上可以推出,当时江心洲尚未形成,采石矶江面是一望无际的碧水洲渚。在采石矶头可以居高临下,南望天门中断,大江横流;北眺绝壁巨川,连峰相向。稍有风助,即可出现'涛似连山喷雪来'的景观。大自然如此的鬼斧神工,怎能不给人的感官和心灵一种巨大的冲击。一流的山水,遇上一流的诗人,怎能不出一流的诗歌。


其次、对人文环境的依恋,是李白选择的要因之二。山大川总能留下文人的足迹,采石矶这一带人文积淀深厚,而能对李白的选择产生影响的可能有三个人:

一是南齐诗人谢眺,他是李白在艺术上最崇拜的人,在李白的诗中集中提到谢眺的时候,非常之多,尤其推崇谢眺诗风的“清真”之处。特别是到了谢眺故宅的大青山,更令他追怀无穷,充分表达了他悦谢家青山,愿于谢眺为邻的愿望。

二是东晋镇西大将军谢尚。他是最能触动李白在政治上实现远大抱负之人。谢尚乘船巡江采石矶,听到有人吟诵动人的咏史之作,遂遣人寻找,发现袁宏乃一运租船夫,谢尚并不嫌弃,并邀袁宏过船彻夜畅谈,袁宏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声名大著。著名的《夜泊牛渚怀古》中“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充分表达了他对谢尚追寻之情。李白一生志向高远,虽历尽坎坷,而跻身士途,以实现“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抱负始终没有放弃。这从他61岁时还投笔请婴、从军平叛可以窥其矢志不移。但由于途中抱病,返回金陵,后隐居当涂采石一带直至终老。李白一生曾几次逗留和隐居在这一带,除其它原因外,谢尚识袁宏的佳话在李白的潜意识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采石矶是一个名贤荟翠之地,是栋梁之材,以隐待发,唯才是举的地方。


三是当涂县令李阳冰。他是李白为后事之托所选定的人。一方面李阳冰和李白的从叔关系在经济上可以有所依靠;二是李阳冰的英风豪气,文才风流以及治民政绩等,当时也是很有影响的,这在李白的《献从叔当涂宰阳冰》一诗中可窥一班。后来李白病重之际,枕上授稿,请他编集作序。历史证明,李白的这一选择选准了,选对了。李阳冰不负重托,他的《草堂集序》成为后人研究李白最权威的华章。李白的诗歌文赋,汪洋浩瀚,丰富多彩,光焰万丈,美不胜收,但所流传下来的仅千余首,这中间李阳冰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千余首诗文也足以使李白成为世界级大诗人。

其三、民俗民风的包容性是李白选择的要因之三。李白的性格“狂傲不羁”。他愤世嫉俗,蔑视权贵,“一醉累月轻王候”、“天子呼来不上船”。特别是经历了二次放逐后的晚年,具有更加强烈的叛逆性格,这是他强烈的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以及体验社稷苍生、探寻兴衰治乱政治热情的积聚而形成了指点江山、叩问苍天的情感冲动。这在《笑歌行》《悲歌行》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李白的这种叛逆性格和如此强烈的批判性作品,为何能在这里如鱼得水地创作并保留下来。应当归于这里民俗民风的巨大包容性。当地群众和他的深厚感情可以从这一带有关李白的历史遗存中得到体现。如衣冠冢、捉月台、太白楼、唐贤街、宫锦村等等。特别是当地形成了一个以纪念李白,弘扬李白遗风的每年一度的国际吟诗节。所有这些,应当是当时民俗民风的一种延续和继承。历史证明,李白选择了采石矶,采石矶使李白走向世界。

“诗仙”终归处,千古采石矶。

附李白与此相关诗几首:

《望天门山》

开元十三年(725)李白乘舟东下金陵,经天门山,写下不朽绝句《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天,碧水东流直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夜泊牛渚怀古》

开元十五年(727),李白溯江西上观云梦途中,夜泊舟采石矶,作此诗以纪其事。诗题下原注:'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 谢公宅》

青山日将暝,寂寞谢公宅。

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

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

唯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

《九日龙山饮》

广德元年(763)九月九日重阳节登当涂龙山而作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临路歌》

作于广德元年(763)逝世前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促尼亡兮谁为出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3: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将进酒·君不见
[ 唐 ] 李白
原文 译文对照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译文
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那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难道看不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衰老的白发,年轻时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丹丘生啊,请二位快点喝酒吧,举起酒杯不要停下来。

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把你的小儿喊出来,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注释
⑴将进酒:属汉乐府旧题。将(qiāng):愿,请。

《将进酒》选自《李太白全集》。

这首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

⑵君不见:你没有看见吗?是乐府体诗中提唱的常用语。君:你,此为泛指。

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⑶高堂:在高堂上。另译为父母。

朝:早晨。青丝:黑发。此句意为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

⑷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⑸须:应当。尽欢:纵情欢乐。千金:大量钱财。还复来:还会再来。且为乐:姑且作乐。会须:应当。

⑹岑夫子:指岑(cén)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⑺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⑻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

⑼倾耳听:一作“侧耳听”。倾耳:表示注意去听。

⑽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

馔(zhuàn)玉:美好的食物。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馔,食物。玉,像玉一般美好。

⑾不愿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复醒”。(现高中教材之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诗歌散文欣赏中是----但愿长醉不愿醒)

⑿陈王:指陈思王曹植。

平乐:平乐观,宫殿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

恣(zì):放纵,无拘无束。

谑(xuè):玩笑 。

⒀言少钱:一作“言钱少”。

⒁径须:干脆,只管,尽管。

沽(gū):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

⒂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千金裘:价值千金的皮衣。将出:拿去。

⒃尔:你们,指岑夫子和丹丘夫。

销:同“消”。万古愁:无穷无尽的愁闷。

⒄圣贤:一般指圣人贤士,又另指古时的酒名。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7: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出自唐代李白的《清平调词·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赏析
  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根本及不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后人据此就编造事实,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据原诗来看,很明显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强加曲解,其实是不可通的。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b90660e3e492.aspx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1196篇诗文 ► 5980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7: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沙定王台背后的历史故事
舒眉听雨 2020-09-28   |  827阅读  |  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定王台是长沙市一个比较出名的地点,也是一个古迹。


定王台最初是一个用土堆起的高台,是西汉景帝刘启之子刘发所建。

刘发为什么要建这样一个高台呢?

这得从刘发的传奇身世说起。

刘发的出生,纯属偶然,也是一个传奇故事。

刘发是“酒精胎”,是汉景帝酒后乱性的产物。当然这种事情在古代皇帝身上很常见。

这段历史绝非民间野史,而是记录在官方史书里。

《汉书·景十三王传中记载:“景帝召程姬,程姬有所避,不愿进,而饰侍者唐儿使夜进。上醉不知,以为程姬而幸之,遂有身。已乃觉非程姬也。及生子,因名曰发。”


翻译一下,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有一次,汉景帝饮酒后起性,想临幸爱妃程姬。

但是程姬恰好来了例假,无法侍候景帝。

可是不能让景帝失望啊,程姬急中生智,就让自己的侍女唐儿打扮成自己的样子,代替她侍寝。

景帝已喝得醉醺醺,加之夜晚光线暗,没认清人,宠幸了唐儿使。

等到景帝酒醒,发现不是程姬,但是生米已煮成熟饭。

此事是皇帝的酒后韵事,小菜一碟,本就可以不了了之。

但是唐儿因此怀孕,生下了一个男孩。毕竟这是龙种,于是取名刘发,成为景帝的第六个皇子。


母以子贵,唐儿的地位也得以荣升,被尊称为唐姬,也即皇妃。

同时,后世根据此事,把女性的例假用了个文雅的称呼—“程姬之疾”。

当时西汉实行郡国制,即中央朝廷直辖郡县与王国分封制度并行。

按照分封制度,皇子不能呆在京城生活,要被分封到全国各地,替皇帝守护刘氏朝廷疆土。

虽然刘发贵为皇子,但是母亲唐姬毕竟出身于身份低微的侍女,而且是被景帝酒后宠幸,景帝对她也并不宠爱。

因此,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刘发被分封为长沙王。


在当时的所有西汉王国里,长沙属于地位低、偏远、常年潮湿、贫穷的地方。

《汉书·景十三王传》对此记载:“以其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

显然,在皇帝眼里,皇妃和皇子也分三六九等,享受的待遇福利也有差异。

从此,在京城长安出生、长大的刘发,不得不离开父母和故土,到自己的封国长沙生活。

按照当时制度,没有皇帝的诏令,受分封的皇子是不能随便离开封地而回到京城的,否则就是谋逆的违法行为。

刘发远在千里之外的长沙,非常思念身在京城长安的母亲,可惜母子难以团聚。


于是,他每年都要挑选长沙国出产的上等粮食、特产,派人送往长安,孝敬母亲。

同时,运回长安的泥土,以解思念故土之情。

年复一年,从长安运回的泥土越堆越多。刘发就命人在城外选择高地,趁势筑成一座高台。

刘发经常登台北望,遥寄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于是它也被称为“望母台”。

景帝死后,刘发一直活到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才去世。他的谥号为“定”,史称“长沙定王”。

于是,他修筑的“望母台”也就被称为定王台。

可见,定王台不止是一个土堆,而是凝聚着浓厚的孝心和历史文化内涵。

从此,定王台成为长沙的一处名胜,也被后人颂扬。


由于年代久远,定王台日渐破败,最后只剩下一个土堆,因而又称为“定王冈”。

冈前建有定王庙,祭祀纪念定王,香火不绝。

到宋代时,定王庙废弃庙,在其旧址建有长沙学宫。

于是,定王台成为人们借景抒情、凭吊历史的一个古迹遗址。

南宋时,文人姜夔迁居长沙,登定王台,作诗《一萼红》:

“古城阴,有宫梅几许,红萼未宜簪。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沉沉。翠藤共闲穿径竹,渐笑语惊起卧沙禽。野老林泉,古王台榭,呼唤登临。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朱户黏鸡,全盘簇燕,空叹时序侵寻。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柳还袅万丝金。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


理学大师朱熹,有诗作《定王台》:

“寂寞番君后,光华帝子来。千年馀故国,万事祗空台。日月东西见,湖山表里开。从知爽鸠乐,莫作雍门哀。”

元朝初年,学宫迁走,原址上建了廉访司衙门。定王台则成为渐行渐远的历史残存故事。

诗人朱有壬有诗曰:

“黄叶纷飞弄早寒,楚山湘水隔长安。荒台蔓草凝清露,犹似思亲泪未干。”

到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年)时,在湖南湘潭人周廷茂的倡议下,当地重修定王台,在其四周砌石加固,并且增高地势。


清代文士熊少牧曾写诗赞颂:

“城东百尺倚崔嵬,迢递长安载土来。一片夕阳春树绿,慈乌飞绕定王台。”

然而,岁月流转,人间沧桑,定王台还是免不了风雨侵蚀、战火的破坏。

沧海桑田,定王台旧址面貌历经变迁,近两千年后的今天,它已是长沙市图书馆所在地。

现在也只能看到台基的一片痕迹而已。

定王台旧址毗邻天心阁,也是图书、古玩收藏、文化艺术品集散地,车水马龙,商贸繁荣。


这一带属于定王台街道办事处管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14: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说:“观音未有世家传”,这是真的吗?
拾玉园班主张庆2018-11-23 20:30





《红楼梦》第五十回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李纨笑道:“‘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湘云接着就说:“在止于至善。”宝钗笑道:“你也想一想‘世家传’三个字的意思再猜。”李纨笑道:“再想。”黛玉笑道:“我猜罢。可是‘虽善无征’。”众人都笑道:“这句是了。” “观音未有世家传”的谜底是“虽善无征”,这是什么意思呢?
“虽善无征”出自《礼记·中庸》。


意思是:观音虽善,但没有“世家”、“传”,无从征考。“世家”,《史记》中用以记载侯王家世的一种传记。“传”,传记,这里指史书“纪传表志”之“传”。“征”,证明,考证的意思。
观音未有世家传,这是真的吗?其实不然,观世音菩萨是佛教圣众体系中的一位印度菩萨。


关于观音菩萨的身世,在佛经中多有记述。释迦牟尼佛曾在《观音三昧经》内说:“观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来,我为苦行弟子观世音菩萨不但在娑婆世界帮助释迦牟尼佛度众生,还在极乐世界与大势至菩萨一道,或为阿弥陀佛的胁士,帮助阿弥陀佛来娑婆世界以及其他任何佛世界度众生,接引众生往生极乐国。
西方三圣


南朝宋昙谟竭翻译的《观世音得大势受记经》中则说:从前金光师子游戏如来国,这个国家没有女性,国王名叫威德,他于园中入了三昧,见两朵莲花从地上涌出,分列左右,化生出两个童子,左面的一个名叫宝意,就是观世音菩萨,右面的一个名叫宝尚,就是大势至菩萨。


《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则记载:观世音菩萨实乃过去古佛,早在无量功前已成正觉,号为“正法明如来”,又称“正法光明如来”。佛经认为,观世音出道之早,是十方世界许多佛所望尘莫及的。正法明大慈大悲,为了将众生救出苦海,便倒驾慈航,行菩提道,普渡众生。


民间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的说观音原是转轮王的儿子,名叫不眴,他和父亲、弟弟一起跟随释迦牟尼出家,修得正果,转轮王成为阿弥陀佛,不眴和弟弟分别成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有的说观音原是妙庄王的女儿,名叫妙善。


父亲为她亲许婚事,但她不愿出嫁,逃婚到荒山,结庐修行。后来为了替父王治病,不惜割下自己的臂肉,挖出自己的眼睛,终于使妙庄王病愈,这片孝心感动了佛祖,帮助她修成无上菩提。


关于观世间菩萨的身世,说法很多,但确实无法考证。所以说,“观音未有世家传”这个说法不对,但“虽善无征”的说法却是正确的。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呢?或者你更相信哪一种说法呢?
不管怎么样,“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这句古今流传的俗语,就充分说明了中国民众崇敬供奉观世音菩萨的盛况,以及观世音菩萨在中国民间的深远影响。不管观世音菩萨的身世如何,她都是我们最尊崇的女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15: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 宋 ] 苏轼
原文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译文
远处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围绕在屋舍旁。院落旁有一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上下翻飞,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徐徐漫步,转瞬已是太阳西落。昨天夜里三更时分,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好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

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翻空:飞翔在空中。

红蕖(qú):荷花。

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杖藜 :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藜: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藜木拐杖。

殷勤:劳驾,有劳。

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15: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霜叶飞·重九
[ 宋 ] 吴文英
原文
断烟离绪。关心事,斜阳红隐霜树。半壶秋水荐黄花,香噀西风雨。纵玉勒、轻飞迅羽,凄凉谁吊荒台古?记醉踏南屏,彩扇咽寒蝉,倦梦不知蛮素。

聊对旧节传杯,尘笺蠹管,断阕经岁慵赋。小蟾斜影转东篱,夜冷残蛩语。早白发、缘愁万缕。惊飙从卷乌纱去。谩细将、茱萸看,但约明年,翠微高处。

译文
看着断断续续的云烟,离愁别绪之情油然而生,更令我情怀关切的,令人伤心的,是那一轮斜阳映射出来的一片残红,渐渐隐没于绛红的霜叶树林里。我提来了半壶秋水,插上一束黄色的菊花以便将她奠祭。在秋风秋雨之中,菊花依然旧香气喷溢,散发着阵阵幽香。在这种时候,谁又能策马扬鞭,像空中飞翔的小鸟一样轻飞迅疾,又有谁有心去凭吊凄凉、荒败的古台遗迹?记得我们曾经醉态朦胧,一起踏着歌声,去游览南屏。当时我昏醉沉迷,将身边的小蛮和樊素忘记。如今只有寒蝉呜咽,她的彩扇又在哪里?我的爱妾又去了何地?

如今又是重阳节,虽然应景传杯但是却毫无意绪,任凭尘埃落满素笺,随便让蠹虫蛀坏毛笔,未完成的词章经过许多年也懒得再将它续写上。半轮素月的斜辉洒满东篱。泠泠清清的寒夜,蟋蟀仿佛也在唉声叹气,悄声低语。我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只是因为愁绪万千,而任随狂风把帽子吹去,我独自一个人把茱萸细细观看,只能预定明年再登临那山峰的高处。

注释
霜叶飞:周邦彦创调。

荐黄花:插上菊花。荐:插。

噀(xùn):含在口中而喷出。

玉勒:马络头。指代马。

迅羽:这里形容骏马如疾飞鸟。

荒台:彭城(徐州)戏马台。项羽阅兵于此,南朝宋武帝重阳日曾登此台。

南屏:南屏山在杭州西南三里,峰峦耸秀,环立若屏。“南屏晚景”为西湖十景之一。

蛮素:指歌舞姬。

旧节: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传杯:宴饮中传递酒杯劝酒。

尘笺蠹(dù)管:信笺积尘,笛管生虫。

断阕:没写完的词。

小蟾:未圆之月。

东篱:用陶渊明重阳待酒东篱事。

残蛩语:指蟋蟀发出的悲啼。

乌纱:《旧唐书·舆服志》:“乌纱帽者,视朝及见宴宾客之服也。”此用晋孟嘉登高落帽故事。

茱萸:古俗,重阳登高戴茱萸花。

翠微:山气青绿色,代指山。

作者介绍

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17 03:12 , Processed in 0.0805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