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锦瑟李商隐心有灵犀一点通罗隐/范成大/曹唐&温庭筠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17: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唐代诗歌的灿烂晚霞”——漫议李商隐《无题》《锦瑟》等诗篇
丘山书屋75 2014-03-01   |  969阅读  |  2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唐代诗歌的灿烂晚霞”——漫议李商隐《无题》《锦瑟》等诗篇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他一生经历了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六个朝代。这段时期历史上称作晚唐。一度空前繁盛的唐王朝,到这时也是每况愈下,濒临土崩瓦解的地步。

一方面自从唐德宗(李适)颁布“两税法”以来,唐初的均田制遭到了严重破坏,土地兼并越来越厉害,农村一派凋弊景象,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席卷唐末的农民大起义——黄巢起义,此时虽还没有发生,但已在酝酿之中。

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诸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争斗等问题,都是唐王朝无法根除的心腹大患。这就是李商隐所处的时代特点。在上述这些矛盾中,对李商隐一生影响最大的是牛、李党争——指当时朝廷里两个政治集团争权夺利而进行的斗争。

这两个政治集团:一个以牛僧儒为代表,历史上称作牛党,另一个以李德裕为代表,历史上称作李党。这两个派别为争权夺利,明争暗斗,前后一共绵延了四十年之久。李商隐在唐文宗大和三年(829),他17岁时受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以白衣身份受聘于该府任幕僚,一直到开诚二年(837)先后共8年时间。令狐楚是牛党要人,地位显赫,唐宪宗时曾做过宰相。令狐楚及儿子令狐醄,对李商隐都不错。先看《无题》。李商隐后来之所以能考中进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了令狐醄的推荐。开诚二年令狐楚去世,李商隐为了应敷生机,不得不另找出入,于是他到了泾源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做事,得到了王茂元的赏识,并且娶了王的小女儿为妻,成了王的东床快婿。王茂元当时被认为是李德裕的党徒。李商隐原在令狐门下,现转投王茂元,牛党认为是忘恩、背叛,这就触犯了牛党的戒律,因此牛党对李商隐耿耿于怀,千方百计进行报复。开诚三年李商隐应考“博学鸿辞科”,本已被录取了,但因牛党中一位权要人物从中作梗,复审时李被除名。这次意外打击,对李商隐振动很大。他对朋党斗争深深感到厌恶、感到恐惧。写诗表明自己不愿介入这一斗争的心计。然而牛党并未因此放他过门,而对一再排挤、打压,使其一生处在职位低卑、宦途失意之中。


可以说是主要受了牛李党争的牵累。李商隐的政治理想、政治才能无法实现,被埋没在朋党倾轧的漩涡中。尽管如此,却无法掩埋李商隐的文学才华。李商隐在当时不仅以善写骈文闻名于世,而且更以他那风格鲜明的诗歌创作成为晚唐诗坛最有成就的诗家。有人曾把李商隐比作“唐代诗歌的灿烂晚霞”。李商隐一生共写了六百多首诗,其中政治诗的比重约占六分之一,约一百多首。晚唐的一些政治斗争和社会问题、历史事件,在李商隐这些政治诗里大都有所反映。这些诗歌是我们评价李商隐诗歌成就的主要依据。然而李商隐之所以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如此盛名,主要原因却不在于此,而在于他写了不少的“无题诗”。

所谓无题诗,也就是没有题目的诗。诗歌没有题目,在我国诗歌史上早已有之。如《诗经三百篇》中就有没有题目的。《古诗十九首》也有没有题目的。但这些诗无题,是由于当时人们还无意于给诗歌立名,因为那时还不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而李商隐的无题诗,则是有意以无题向读者宣布的,是他不愿意给这些诗歌起题目。

李商隐为什么要以“无题”来命名呢?

一是因为他对于一些爱情生活由于受周围环境的限制,难以向世人明白说出。如“昨夜星辰昨夜风”这首诗,无法说。

二是由于李商隐对牛、李党争心怀恐惧,他有时对一些政治事件、社会问题,有想法,有感叹,但也不敢直接明说,往往借男女爱情婉转表达。为避嫌疑,连题目也不写。三是唐诗从中唐开始,随着封建社会走下坡路,人们的生活内容、观念、思维方式、审美心态都发生一系列变化,作为它们的外在物物化形态之一的诗歌创作也分化出两种倾向:一种理性化倾向,即以诗言理叙事;另一种是俗化倾向,则侧重于倾诉个人情绪,描写琐碎的日常小事。李商隐诗歌当属这后一种。由于以上三个原因,使得李商隐这些无题诗,旨意朦胧,而容易解错。而人们对于某一首诗的理解和认识,往往分歧不一。同时由于李商隐的这些无题诗,大多写的情意缠绵,文采华美,艺术上非常精巧成熟。所以人们虽然对它的主旨不甚明了,但却仍然吟诵不绝。这真是个有趣而又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现象。

从今天研究水平和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李商隐的无题诗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纯粹描写爱情生活的,如“昨夜星辰昨夜风”;

(二)因为确实有寄托,如《锦瑟》;

(三)还有一类介乎二者之间,可能是写爱情,也可能是借爱情寄托其他思想的。我们还难以一时贸然下结论,如“相见时难别亦难”等。

请看《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所怀想的女子据说是李商隐的丈人王茂元的某个姬妾。因而有人指责李商隐这首诗太轻薄,有伤大雅。这里我们没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作过多的纠缠。也有的说是写与一位尼姑有关的爱情故事。我们尽可以在普遍意义上把它当成一首爱情诗来阅读和欣赏。

诗的开头两句“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作者十分含蓄、简练地写出了昨天与今天,现实与回忆两种不同情景:昨天夜晚诗人和情人相会,满天星斗,清风拂面,一对情侣,携手并肩,窃窃私语,互相诉说着心中的爱情。此情此景使诗人心醉神迷,经久难忘。然而这一切都是昨天的事,都已成了过去。今天,依然是满天星斗,依然是满面清风。风光如昨,景物依旧。然而,昨天的一对情人,今天却两厢东与西,一个处在画楼西畔,一个处在桂堂东畔,天涯咫尺,不能相会。这就是这两句诗的意蕴,既有回忆的甜蜜,又有独立怅望的苦恼。这两句诗诗人只是描绘了星辰、风、画楼、桂堂四个物象,没用一个动词,也没直接抒发自己的心情,然而却非常含蓄地向读者展现了,自己对昨日相会的留恋和对今日孤身独处的惆怅。景象美丽而情韵深长。充分显示了李商隐诗歌洗练、含蓄的特点。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两句是紧承上句而来,就目前处境抒写自己的矛盾心理。凤,指凤凰。据说凤凰身上羽毛美丽,所以称彩凤。犀,是犀牛。古人认为犀牛是灵异的动物,所以称为灵犀。一点通:犀牛角中心有一条白线上下贯穿流动,所以说“一点通”。这两句是用比喻来表达自己与情人分离时的想法与心情。由于两个情人一个在画楼西畔,一个在桂堂东畔,两相隔离,所以诗人感叹自己没有凤凰那样的翅膀,如果有凤凰那样的翅膀,就可以冲破阻拦,飞去与情人相会,重温旧梦,比翼双飞,可惜却没有。“身无彩凤双飞翼”一句,写与情人身形分离(即形分),不能相聚的苦恼。人不如鸟,比喻得非常得当、贴切。“心有灵犀一点通”句,是写诗人与情人心灵相通(即神合)的欣喜之情。这句比喻的更是出人头第,晶莹而深刻。诗人认为,虽然与情人分居两处,不能相聚,但是,他们两人心心相印,心灵相通,彼此对爱情都抱有忠诚而又坚定的信念,有了这个精神支柱,即使形体不能相聚,而精神相会,就可以自我慰藉了。这两句诗中“有”和“无”二字,相反相成,互为映衬:越是身受阻隔,就愈能体会“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欣喜,越是心灵相通,就越加感到“身无彩风双飞翼”,身不能相接的苦恼。这两句诗,诗人从自己爱情经历出发,通过新颖独到的比喻,写出了处于分离领域中的男女双方所普遍具有的心理矛盾,内容丰实而情感真挚,写得既形象又概括。所以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它和秦观的【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样,成了流传不绝的情诗名句。分离是痛苦的,尽管诗人自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但他始终无法排解郁积在心头的相思之苦,无法忘却与情人相会的欢乐,心灵的冲击,所以他又情不自禁地沉入了对昨日相会情意的深思: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这两句有人认为是诗人想象情人此时此刻的行为,理由是如果把他们作为对昨天的回忆,又和首句的交代不和。笔者以为把它理解成诗人回忆昨夜与情人相聚在一起参加宴会的情景为好,躭心与首句不和没必要。因为作者可以在宴会前与情人相会,也可以在宴会之后与情人相会,这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既然身不能相接而心能通,诗人就只能靠想象来排缱相思之情了。送钩,也叫“藏钩”是古代一种游戏。把钩子藏在手中,认人猜,猜中了,藏钩的人就喝酒,猜不中,则猜的人要罚酒。隔座送钩,是说诗人藏着钩子让别人猜,而猜的人不是与他紧挨着坐的,所以叫隔座。“春酒暖”三字,是说诗人被猜中输了酒,一则因为酒本身烫得暖和,二则因为心里高兴,所以即便输了酒,喝了也觉得痛快。一个“暖”字,即传达了诗人的心情。射覆,也是古代一种游戏。射是猜,覆是用头巾、手帕之类的物件盖住某样东西,让人猜。分曹,分队,分成帮股,分曹射覆,是说参加宴会的人分成几个队互相射覆,以赌胜负。这两句说,诗人遥望着灯火辉煌的画楼(或桂堂),他的情人所在的宴会地点,默默地想象着:这时分,酒宴该进入高潮了,宾主举杯频频,席间笑语生春,时而隔座送钩,时而分队射覆,那猜中的欢笑声,不中时的哄笑声,伴着融融春酒,焰焰烛光令人脸烧心热,目光神摇!这是极力渲染昨天宴会上灯红酒暖、笑语喧哗的热闹情景,以显示诗人昨日与情人相见时的愉快,同时也在暗中对照出作者今日一人孑然独立,形影相吊,品受相思之苦的苦闷与惆怅。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正当诗人兴高采烈的时候,忽然报更的鼓声响了,诗人不得不离开宴会,骑马到兰台去应卯报到了。嗟:嗟叹,叹息。余:我。鼓:报更的鼓声。应官,应卯报道,古代制度,官员于卯时到任职的场所等候点名叫应卵。走马:跑马,“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关云长千里走单骑”,是说关云长单枪匹马跑了一千多里地。兰台:指秘书省。李商隐写此诗时,是秘书省的校书官。走马兰台:即骑着马到秘书省去校书。类:象。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这两句诗是说,正当我兴高釆烈喝酒的时候,可叹忽听到报更的鼓声响了,可叹我这小官吏不得不前往应卯报到,骑着马到兰台省去上班,想想自己真像一颗随风摆动的蓬草。这两句诗,作者由爱情上受环境阻隔,不如人意进而联想到自己仕宦失意,屈居人下,而自己为了这渺茫的前途又不得不违心去应付,于是一股困顿无聊之情油然而生,发出了“类转蓬”的悲叹,从而使这首诗染上了一定的政治悲剧色彩。


简言之,这是一首爱情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情人难以遏制之情。纵观全诗,诗中既有对甜蜜时的回忆,也表现出分离时的愁闷、惆怅。既有心心相印的自慰自许,又有因形体分离的哀怨、感伤。从昨夜的回忆,到今晚的感慨,从替对方想象,到为自己悲叹,昨天与今日,想象和现实,欢乐与悲哀在诗中交替出现,加之实境虚写,虛境实写,一个意象跳到另一个意象,似乎毫无联系,实则有迹可循。这“迹”就是诗人的思想轨迹、内心活动。就这一点而论,李商隐是古今中外“意识流”的祖师爷,当之无愧。

该诗最后,虽然诗人身世之痛使这首诗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但如果说这首诗有很深的寄托是不符合实际的,是强行解说。至于诗人到底偷看的是谁的问题,说法不一:有人说,偷看的是王茂元之女、自己的妻子。既然是夫妻了,为什么还要偷情呢?这种说法不攻自破。赵臣瑷认为“此义山在茂元家,窃窥其闺人而为之。”冯浩也认为“因窥见后房姬妾而作。”这后两种说法有些道理。不论他偷看的是谁,是情人,是恋人,是好看的美女子,反正都是诗人所喜欢之人,而且是两厢情愿的。这对理解该诗无所大碍,可以忽略不计。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一、抒情含蓄委婉。诗之开头,诗人的情感活动是十分强烈的,他既有留恋昨日欢会的欢乐,又有感伤今天离别的痛苦。然而这一切他都没有直接明说,而是以“昨日星辰昨日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十四个字,创造出一个温馨、清美又略带几分凄迷的境界,将自己的情感隐含其中,让读者自己去猜测、去体会。又如“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也是如此。作者只是着力描绘宴会上的热闹景象,而自己参加宴会时的欢乐之情,与自己今天独处的忧伤,也尽在不言中。

这首诗的情感活动,起伏多变,也比较突出。诗开头,作者回忆昨天与情人的欢会,心情当是欢乐的,然而第二句转入今日别离时心情则是忧伤的。第三句紧承第二句,写“身无彩凤双飞翼”的苦恼,第四句却突然一转,表示了与情人心灵相通的两情久藏的欣喜未已。第五六句,又—转,从今天转到昨天,用昨天的欢乐暗示今天的忧伤。第七八句是明承暗转,由相思之苦联系忧伤之痛。整首诗情感活动曲折多变,起伏不定。欢会和离别,幸福与凄凉矛盾心情贯穿始终。

二、比喻贴切生动。本诗的颔联以生动比喻表达诗人对爱情所抱的热烈态度和坚定信念。“身无彩凤双飞翼”,说自己和恋人身受阻隔,不能像彩凤那样自由自在地比翼齐飞;“心有灵犀一点通”,则言阻隔无妨,双方精神相通,心心相印,有如犀牛角的白纹,上下相连。这样,越是写身受阻隔之难堪,则越显心灵相通之可溃;而越是写心灵相通之喜悦,则越显身受阻隔之痛苦。新奇的比喻把诗人对爱情的执着与不能跟恋人相聚的苦闷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三、对仗精巧工稳。这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要进行对仗的。该诗除尾联外,都用了对仗,而且对的既精巧又园滑。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心”对“身”(名词对名词),“有”对“无”(动词对动词),“灵犀”对“彩凤”(走兽对飞禽),“一点通”对“双飞翼”(联组相对),构撰极妙,对仗极工,堪称天衣无缝。首联不仅两句相对成文,“昨夜星辰昨夜风”与“画楼西畔桂堂东”相对,而且各句本身也相对仗。

这些对仗的运用,使诗的形式对仗和谐,而且还在互相对仗比照中,突出了诗人情感的变化。

下面,讲释《锦瑟》。人们喜欢这首诗,但该诗又最不易讲解。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锦瑟》这首诗,看上去有题目,其实这题目只是摘取首句的头两个字,并不概括诗歌的主旨,它是借瑟以隐题,因而这首诗,也应属“无题诗”。那么这首无题诗是写什么呢,有没有寄托?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蹈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己惘然。”

这首诗,一般都认为是李商隐晚年写的。是他晚年回顾自己一生遭遇时对自己年华虚度(“思年华”)、抱负成空所发的深沉喟叹。诗写的含蓄、朦胧,但可以看出该诗是有明显寄托的。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与琴类似,所以往往琴瑟并称。瑟的体制,有人说是五十弦,有人说是二十五根弦。锦:是丽字,意谓这张瑟制作精巧,装饰华美。无端:没来由,无缘无故。第一句的意思是说:不知怎么搞的,谁把锦瑟制成了五十根弦。这一句作者以锦瑟起兴(就眼前之物),又以锦瑟自比(引出年华虚度的伤痛)。“瑟”非同一般,而诗人也不是凡夫俗子,是个有理想有才华之人。锦瑟无端五十弦”,虚写是假,而我这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无缘无故快要五十岁了。我们知道李商隐只活了46岁。该诗写在他的晚年,这时诗人将近50岁,所以这五十弦是个约数。请注意,“无端”二字在这里是关键词,这表现出了诗人的愤懑之情。人生老病死是有规律的,而作者说“无端”,言下之意是说自己不明不白的就活了五十岁,其实是对自己华年虚度,一事无成的一种愤懑,是不被朝廷信任、重用的怨恨。由于年华虚度,—事无成,所以诗人每每触物动辄就感伤,所以他要极力追忆往事,搜寻自己的足迹。“一弦一柱思华年” ,“一弦一柱”犹言一音—节,瑟具五十弦,音节最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节,常令听者难以为怀,诗人是说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所谓“五十弦”是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诗人要一步一步追忆过去走过的路,寻找自己人生的足迹,“华年”,盛景,即丰华正茂的年代,美丽的青春,这是关键诗眼。然而过去怎么样呢?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生:指先秦时的哲学家庄子。晓梦迷蝴蝶,是化用了庄子《齐物论》中的一段话:“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蝶也……俄而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意思是说庄子以前曾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但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是过去那个庄周。结果,他连到底是自己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的问题也搞不清了。庄子说那番话的原意,是要说明世事虚幻,物我难分。李商隐这里可能借来比喻往事渺茫,如同梦幻。望帝,是传说中的蜀国君主,名叫杜宇,因伤春而死。据说死后魂魄不散,化为杜鹃鸟,每当春暮花儿凋零之际悲鸣不已。春心:伤春之心。托:托付;托杜鹃:借杜鹃鸟的嘴表达伤春之心。李商隐用这个典故也许是用来比喻自己心中的忧愤,有话不好明说,伤痛青春流逝而又无可奈何,只能像望帝托口杜鹃哀鸣寄恨那样,将此悲此愁托付于诗了。第三、四两句诗化用了两个典故。意思是讲,自己追寻过去的踪影,然而过去怎么样呢?近五十年的人生就和做了一场短暂而又迷幻的蝴蝶梦,理想成了泡影,抱负成为虚幻。自己为此忧虑,为此激愤,为此伤心,然而却又不敢在人前明显表露。只能“佳人锦瑟怨华年”了。杜鹃啼春与锦瑟是什么关系?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怨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月明珠有泪,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说。《大戴礼记》中有个说法,可以帮助理解这句话的意旨,《大戴礼记》里面说,“蚌蛤贵珠,与月盛虚。”意思是讲河海中蚌蛤里的珍珠长的圆不圆,与它长成时月亮的圆缺盈亏有关。如果是珍珠在蚌蛤里长成时月亮是圆满的,那珍珠也就长得圆润丰满;如果珍珠在长成时,月亮是残缺的,那珍珠就长得不圆。李商隐这里可能是用月亮比喻朝廷,以月亮明亮来比喻朝政清明,又自比珍珠,照理朝政清明,有才能的人应该得到信任,重用,但作者却被埋没了。暗喻自己虽身处圣明之世而冷落不遇的遗恨。所以他说:“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地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是著名的产玉之地。烟:这儿指玉的光辉。据说,玉埋在某处,当阳光照耀之时,便有光辉袅袅上升,有如烟影。这句是化用唐代诗人戴叔伦的一段话,也是用来比喻的,可能是作者用来比喻对人生的美好愿望与追求十分渺茫,可望而不可即,可以向往而难以实现。第五、六两句也都是用比喻的手法,重在表现自己怀才不遇,抱负成虚的无穷遗恨。这两句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殊,而怅恨则一。诗人对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哀思叹惋的。海月、泪珠与锦瑟是否有关联?先看“月、珠、泪”三境合一: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苦为然,鮫人泣泪,颗颗成珠;遗弃海中的明珠,在月光照耀下晶圆发亮,有如鮫人的眼泪,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眼波之界。真是内涵丰富,联想奇丽,妙境也。“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钱起),瑟宜月夜,清怨尤深。

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情:这种情怀。可:岂、难道。只是:就是,即是。惘然:失意貌。两句是说:这种怀才不遇、抱负成虚的遗憾难道是到今日年龄者大、回忆往事的时候才有的吗?不,早在当时,早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深深感受到了,如今回首往事,更是不胜惆怅罢了!诗人对高旷皓净十分爱赏,对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这是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之怀。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的吗?其实在当时早已令人不胜怅惘了。话是说“岂待回忆”,意思正在:那么今朝追忆,其为怅恨,又当如何!几层曲折,全在说明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

该诗写作艺术上,一个突出特点是作者对比喻手法的创作性运用。我们知道,不论是明喻、暗喻,喻体与本体之间,关系一般都比较明确,然而李商隐这首诗所用的比喻却不同,该诗中间两联(四句)为了华年虚度,理想破灭,连用了四个典故、四个比喻,并且是典故、象征、比喻三法兼用并举,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抒写了自己的忧怨与感伤。但诗人用作喻体的四个形象:“庄生梦为蝴蝶”、“望帝化作杜鹃”、“沧海珠落泪”、“蓝田玉生烟”,究竟比喻什么?为什么感伤?我们讲析时用了“可能”是比喻什么,“也许”是比喻什么。这里只能依据作者所暗示的东西,去感知他内心的活动,而不能确切地了解诗人情感活动的实际内容。因而使整首诗显得含蓄、蕴藉,同时也有点朦胧。作者对比喻这一手法的创造性运用,使整首诗显示出一种迷惘的浓烈情趣,犹如雾里看山,隐约朦胧,逗引人们深入其中,领略其境。同时也应指出,由于诗人寓意过于朦胧,也使这首诗寓意数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前人对该诗之主题解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其实也是因为该诗这一手法过于含蓄之故。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刘攽《中山诗话》说:“李商隐有锦瑟诗,人莫晓其意,或谓是令狐楚家青衣名也。”锦瑟是令狐楚婢女的名字,该诗是写给锦瑟婢女的,是写李商隐与这一婢女情事的。

也有人说这是一首悼亡诗,沈厚墝《李义山诗采集辑评》说:“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岁而殁也。”是诗人悼念自己的妻子王氏的。说锦瑟是比喻王氏大家闺秀,不是一般的荆釵布裙,妻子中道先死,犹如庄子梦中蝴蝶,望帝死后的杜鹃,都成了画中之物,不能再与诗人朝夕相伴了。“珠有泪”是诗人哭泣,“玉生烟”是诗人埋藏妻子等。

还有人认为这是描绘音乐的咏物诗,抒写因听锦瑟弹奏的乐曲所触发的复杂感情。中间四句是用比喻描绘弹瑟时发出的“适、怨、清、和”之声调。“庄生”句为“适”,“望帝”句为“怨”,“沧海”句为“清”,“蓝田”句为“和”,一篇之中,曲尽其意。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其实虽然由于作者表现手法的特殊,使该诗的诗意显得隐约朦胧,但还是没有晦涩到不可理解的程度。因为诗人在头两句早已明确表示、指出,他这首诗的主题是“思华年”。“一弦一柱思华年”是要回忆一生一世的道路、人生历程,对自己一生遭遇坎坷而发抒的深沉感慨。只是由于表现手法比较特殊,过于含蓄,对中间四句一直很难解析的非常清楚,因而对该诗也就产生这多种分歧。据此现象可否认识以下两个问题:

—、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确实是有所寄托的。但由于诗人的表现手法比较特殊,抒情过于含蓄,因而使这些诗显得意境朦胧,不易理解。

二、形象大于思想问题。作家或者诗人写一篇作品或一首诗,确实是在一定的具体生活感受的基础上写出来的。但是,—旦当他们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化于自己笔下的形象时,这些形象给人以启示、联想,就大大超过了作者原来的思想,而具有更广、更深、更普遍、更为丰富的意义。不同的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这些不同形象的启示,联系自己的人生道路、生活经验与艺术修养,去联想,去发挥,去补充,去创造,去欣赏,而大可不必拘泥于某个一人—事。

本诗在写作艺术上除创造性运用比喻外,对仗工稳、精巧,语言华美、富丽,也都是这首诗的特点。


+关注
undefined
丘山书屋7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5 13: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二难”“曹唐”两个典故在说什么
三春去后读红楼 2024-03-22 发布于北京  |  42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01

贾环写完诗后,贾政连续用“二难”和“曹唐再世”,分别形容宝玉、贾环二人兄弟关系,以及贾环自况。

这两个典故分别出自《世说新语》和《唐才子传》,贾政在使用过程中,还将“二难”转义了。

两个典故一使用,引得贾赦等都笑了,说明贾政这两个典用得切。

那么贾政用它们表达了什么样的态度?

02

二难亦称作难兄难弟,典故出自《世说新语》·人物·德行第一。

故事说陈元方(陈纪)之子长文(陈群),与陈季方(陈谌)之子孝先(陈忠)二人,分别因其父亲功德相争不下,于是找到爷爷陈太丘(陈寔)评论,太丘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典故的本义是陈寔喻元方、季方兄弟二人功德俱佳,难分高下。后人也引申为同样低劣。

特别是在近现代语言中,难兄难弟几乎没有了褒义,多数在其贬义语境中使用。

贾政使用二难典故的语境,明显也不是褒义,而是反其义用之。将原本是“难以评论”的难字用作“难以教训”,喻宝玉、贾环二人屡教不改,亦有朽木不可雕之意。

03

但是,贾政在评价二人之前,还有另外一段说辞,值得我们关注。

他强调宝玉、贾环二人都是不守规矩的人,也就是说二人心中都对当前心怀不满。

宝玉的叛逆和对世道之非议,从他一出场就有。开篇的《西江月》一词,就描写宝玉“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这首词同时对宝玉的结局中也作了预言,“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当然这个无能是否准确,这个不肖还要明确从哪个角度去评价,这才是准确评判宝玉。

04

贾环这个人物一向被描写为委琐、阴险,与其母亲赵姨娘一起,净干些招人不待见的事情。

正如凤姐弹妒意一回中的评价,贾环是个“没有气性”“歪心邪意”“往下流走,安着坏心”人,是个“燎毛的小冻猫子”,“只等有热灶火炕”钻。

从他的心地和行事上看,多逃不出凤姐的上述评价。

然而这次贾政对贾环的评价更深了一层,明确点出贾环也是一个不守规矩、行为没有准绳的人,这是贾环的一个新标签。

由此可以推断,贾环今后的行为将突破世人的底线,干一些天怒人怨的事情。

05

贾政以二难来形容宝玉、贾环兄弟二人,但也仅仅是在不守世俗规矩这一点上。在逃离世俗规矩后,二人今后的方向并不一致。

宝玉的未来基本上很明确,特别是一系列暗示、谶语等,明确宝玉出了两次家。

然而贾环今后是个什么发展方向,小说中很少提及,甚至在“好了歌”中都没有涉及到他。

不过贾政的“曹唐再世”,些许透露出了贾环未来的人生轨迹。

06

据《唐才子传》载,曹唐“工文赋诗”,“与罗隐同时,才情不异”,著有《大游仙诗》五十篇及《小游仙诗》,“大播于时”。

然而曹唐宦途不顺,此人“志甚激昂,至是薄宦,颇自郁挹,为《病马》诗以自况。”

曹唐与罗隐互贬的故事也流传甚广,他说罗隐那首著名的《牡丹》不是咏花而是咏女子挂幛,针对的就是其中最著名的诗联:“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唐才子传》最后评论道,“文人相轻,从古而然,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矛盾之极,则是非锋起,隙始于毫末,祸大于丘山”,并讲口舌之争“每至丧清德、负良友,承轻薄子之名,乏藏疾匿瑕之量。”并警后人,“君子所慎也。”
从曹唐的小传中能够感觉到,曹唐此人才惊当世,志向不小,然而德行有亏,以至影响到其官途。


曹唐死得也很诡异。小传中说他梦见两仙女读自己的诗后招他去,第二天曹唐就死了。虽然这是志怪写法,毫无疑问,曹唐应该是暴死无疑。

07

贾政说贾环是“曹唐再世”,将二者联系起来,恐怕不是赞许贾环有曹唐的诗才,而是以贾环彼时心境所作的比喻。

对比曹唐与贾环,可以明白贾环此人的心境,以及他的志向。

贾环在家宴上敢于“索纸笔”“立挥一绝”与宝玉抗衡,即建立在他对自己才华自信基础上,这与曹唐攻击罗隐的诗可有一比。

而贾环不肯居于宝玉之下,在贾府中搞些风风雨雨,又传记中所说“是非锋起”“丧清德、负良友”等相通。

以曹唐为喻,形容贾环有才无德、行为乖蹇、人所难容、心志不售,确实太恰切了。

08

以曹唐再世这个典故来形容贾环,其中还有一个微妙之处,与红楼梦有关描写关联甚深。这恐怕不是什么巧合,而是作者匠心独运。

前面我们提到曹唐讥刺罗隐的诗句,这事实际上是双方互怼。

罗隐攻击曹唐,说他最得意的游仙诗句“洞中有仙春寂寂,人间无路月茫茫”是咏鬼洞。

提及“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诗,就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宝钗这个人物。而罗隐说曹唐咏鬼洞,就不由得让人联想起那个“雪洞一般”的蘅芜苑。

曾经有许多读者说到衡芜苑时,都感觉这里就象一个坟墓,持此观点的解读也常见于各处。

蘅芜苑未必就是个坟墓,但无论是其清瓦花堵、水磨砖墙,藤萝蘼芜,还是贾政“无味的很”、贾母“素净”“忌讳”的评价,都透出一股子“鬼气”。

09

作者把小说中的宝钗与贾环,通过这个典故联系在一起,真可谓文心精巧、鬼斧神工。

由此我们不由得就想,薛家进驻贾府后,宝钗对贾环的维护、赵姨娘对宝钗的称赞,真的只是作者随意落笔、没有任何内在逻辑吗?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赵姨娘母子与薛家的关系,真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

如果再将赵姨娘母子的经济处境,薛蟠“使钱如土”的豪气,他在族学中收买金荣、贾瑞等人的行径,以及赵姨娘到王夫人处夸赞宝钗的前因后果联系在一起,我们就没有理由怀疑,这母子二人被薛家收买这个事实。
花桥|史读桂林 又归何处去,尘路月苍苍 2024-01-22 12:02 发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FOCUS ON US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隋唐时期,岭南一直是中央王朝处理棘手、不听话官员的主要去处,桂林作为水路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上最接近中原,因此也成为了接纳被贬人员的一个大州。唐朝时候,两广地区,除了广州外,桂州是下辖县份最多的一个州,政治和地理位置在岭南来说,都是数一数二的。
大量中原官员的南迁,给桂林带来了不一样的发展机会,毕竟这些官员及其家属,带给桂林的不光是人脉,还有文化底蕴。从南北朝的颜延之开始,桂林的读书风气渐起,众多名人大咖的到来,潜移默化间,让唐朝时的桂林,逐渐改变了众人心目中蛮荒之地的印象。
随着众多书院的建设,再加上唐朝实行从隋朝沿袭下来的科举制度,身处岭南的桂林本地人,也因此第一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上升通道。其间,号称“桂州三才子”的三个人,就是其中的典范,曹唐、曹邺和赵观文。身为桂林土著——尽管他们的祖上可能都来自中原——他们通过科举,走上了一条不同于大多数本地人的晋升之途,并在中原王朝的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一次,我们就先聊聊曹唐。
曹唐
人间无路月茫茫
桂州三才子里面,姓曹的有两个,除了曹唐外,还有一个曹邺。从史料记载来看,曹邺的记载更多一些,毕竟他在官场待的时间久,因此史书给了他更多的笔墨。而曹唐完全就是个另类,虽然两人都是同时代人,但史书记载,曹唐的生卒年俱是不详,而曹邺的就清清楚楚,尽管曹唐被誉为晚唐游仙诗的翘楚。
即使是1996年出版的《临桂县志》,也无法说清曹唐的来龙去脉。虽然在这本县志的历史名人篇里,曹唐排在了第一位,但总共也不到三百字,似乎有些轻慢了曹唐这位堪称殿堂级诗人的人物了。当然,另一方面,也给后人留下了更多的解读和想象空间。
《唐才子传》和《太平广记》里倒是对曹唐的记载更为详细一些,尤其是《唐才子传》,夹叙夹议中,曹唐的形象已经接近饱满。
按《唐才子传》记载:
曹唐,字尧宾,桂州人(临桂县)。初为道士,工文赋诗。大中间举进士,咸通中,为诸府従事。唐与罗隐同时,才情不异。唐始起清流,志趣澹然,有凌云之骨,追慕古仙子高情,往往奇遇而已,才思不减,遂作《大游仙诗》五十篇,又《小游仙诗》等,纪其悲欢离合之要,大播于时。
唐尝会隐,各论近作。隐曰:“闻兄《游仙》之制甚佳,但中联云‘洞里有天春寂寂,人间无路月茫茫,’乃是鬼耳。”唐笑曰:“足下《牡丹》诗一联,乃咏女子障,‘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于是座客大笑。
唐平生志甚激昂,至是薄宦,颇自郁悒,为《病马》诗以自况,警联如:“尾盘夜雨红丝脆,头捽秋风白练低。”又云:“风吹病骨无骄气,土蚀骢花见卧痕。”又云:“饮惊白露泉花冷,吃怕清秋豆叶寒。”皆脍炙人口。
忽一日昼梦仙女,莺服花冠,衣如烟雾,倚树吟唐咏天台刘、阮诗,欲相招而去者,唐惊觉,颇怪之。明日暴病卒,亦感忆之所致也。有诗集二卷,今传于世。
人云:有德者或无文,有文者或无德。文德兼备,古今所难。《典论》谓文人相轻,従古而然,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矛盾之极,则是非锋起,隙始于毫末,祸大于丘山,前后类此多矣。夫以口舌常谈,无益无损,每至丧清德,负良友,承轻薄子之名,乏藏疾匿瑕之量。如此,功业未见其超者矣。君子所慎也。
而《太平广记》则记载:
进士曹唐,以能诗,名闻当世,久举不第,常寓居江陵佛寺中亭沼。境甚幽胜,每自临玩赋诗,得两句曰:“水底有天云漠漠,人间无路月茫茫。”吟之未久,自以为常制者不及此作。一日还坐亭沼上,方用怡咏,忽见二妇人,衣素衣,貌甚闲冶,徐步而吟,则是唐前所做之二句也。唐自以制未翌日,人固未有知者,何遽而得之。因迫而迅之,不应而去。未十步间,不见矣。唐方甚疑怪,唐素与寺僧法舟善,因言于舟。舟惊曰:“两日前,有一少年见访,怀一碧笺,示我此诗。适方欲言之。”乃出示唐,颇惘然。数日后,唐卒于佛舍中。
《太平广记》的记载,以讲述曹唐诡异的离世为主,远不如《唐才子传》记录的全面,但两篇记载中,起码有一样东西是大家都认可的,那就是曹唐的诗文才情。
不过,这两篇史料,都未能解决记者的一个疑问:曹唐身为桂林辖下的临桂人,算是地道的桂林人了,出走桂林后,为什么之后所写的诗文里,从未再见桂林或者桂州的字样?他写的游仙诗,以传说中道家的世界观为主,按道理说,桂林这样接近人间仙境的地方,更值得他留恋,更值得他探寻,但他的一百多首诗里面,并未曾见到桂林的影子。
这是个让人伤脑筋的问题,从史料记载中,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其实根本就得不到任何的只言片语。我们知道的只是古人对他超高的评价,比如说:“志趣澹然,有凌云之骨,追慕古仙子高情,往往奇遇而已,才思不减”。从《唐才子传》的记载来看,曹唐博学,善记,豁达,能辩,不然也不会让这个叫罗隐的诗人都不敢纠缠。
这个罗隐是谁?晚唐的道家学者。
史料记载,罗隐生于833年,卒于909,应该要比曹唐的年纪小。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罗隐也是个奇人,就其屡试不中的表现,跟曹唐不相上下。据载,罗隐大中十三年(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朝廷权贵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很是为他抱不平。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跟同时代的李商隐有得一拼。
黄巢起义后,罗隐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大唐已不存)去世,享年77岁。
拥有深厚道学根源的罗隐,与青年时曾为道士的曹唐,皆善诗,两人之间应该是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可说的。
不过,曹唐也未必一开始就是志在归隐之途的,按《唐才子传》记载,曹唐“平生志甚激昂,至是薄宦,颇自郁悒”,也是苦苦追求而不得的落寞、激愤,才导致他后来走上了这条独特的文学路。数次科举不中、中了又是薄宦,唉,没有公平可言,伤透了心,哥们也算是看透了。最后曹唐致力于游历世间,以写游仙诗为终生追求,他在人生路上的如此选择,我们也许就好理解了。
这种心态下,曹唐不再回桂林,也不再把桂林当做唯一的修心之地,就不奇怪了,无颜见江东父老,见了也不知从何说起,就不回了吧。毕竟,中原地区,那是一个更大、传说中更接近神仙的世界。这可能也是后世对曹唐与桂林关联记载甚少的根本原因。
此外,曹唐的这个曹家,祖地不在桂林,应该也是从北方迁徙而来。据专家考证,先秦时期,曹姓主要分布在山东和江苏一带,汉代迁至安徽、浙江、湖北等地,至唐代才开始进入福建、广西。这么看来,曹唐的祖先,来到桂林生活的时间可能不算很长,甚至乡音都未改。也因此,当曹唐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时,对于祖先曾经生活过的更加富庶的地方,想必会带有无边的向往。回去看看,寻根溯源一番,当是应有之义。
当然,这只是记者个人的揣测,真相如何,尚留待更专业的有心人去考证。
管弦愁里老,书剑梦中忙
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一点是,曹唐是历史上游仙诗创作的一位代表人物,尤其是盛唐的风光过后,晚唐时社会政治的腐朽没落,外忧内患,对现实人间的深度失望,让不少诗人都把个人奋斗的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仙界,试图通过个人的修行,能抵达更加逍遥自在的仙境。也就是所谓的此处不留爷,留爷处更佳的意思。因此,大量的游仙诗在这个时期诞生,并被众多人吟诵、神往。
曹唐显然是其中的佼佼者,毕竟他留下了五十首大游仙诗(流传至今的只有十七首)和九十八首小游仙诗。这个产量,要比号称仙游诗鼻祖和集大成者的郭璞还要厉害。
曹唐的游仙诗在当时名气极大,据说“京城咸颂曹唐游仙诗”,整个京城的人都以能背上几首曹唐的诗歌为荣,就像今天你不会唱一两首刀郎的歌会被人看不起一样,这流量,也是一时无两。即使唐朝之后,曹唐的游仙诗也成为了后人诗歌创作的范本,比如清代诗人厉鹗就很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游仙诗“效颦郭璞,学步曹唐”,当中对曹唐的评价不可谓不高。
对于今人来说,曹唐的游仙诗似乎不着边际,虚无缥缈,既不能针砭时弊,也不关心民间疾苦,毫无现实指导意义,但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如果我们不能把自己代入到当年那样一个酷厉的社会环境,也许我们就无法真正体会曹唐的追求。
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仕途却坎坷无望,罗隐是这样,李商隐是这样,曹唐也不能例外。而像同期的曹松,则更加经典,七十岁才中进士,被授任校书郎,后任秘书省正字,相当于国家出版社的校对,虽然入了编,但终因风烛残年,旋即谢世西去。很多人未必知道曹松是谁,但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却有和宋之问“近乡情更怯”同等的杀伤力。
此时距唐朝灭亡已经不远,国力孱弱,朝堂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这一切,曹唐应该是看在了眼里的。甚至都有一种可能,黄巢起义军曾经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地刮过桂林,知悉此事的曹唐,可能就更不愿回桂林临桂的家了。
个人的出路在哪?修仙吧。即使修不成,也并不妨碍对仙境的向往,不妨碍对仙境的歌颂,这起码还是落魄文人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所以,《全唐诗》中,曹唐留下了一百多首诗,无不在神游仙境。
在后人对曹唐的评价中,有这样的话句:……他的游仙诗中,神话传说、仙人典故均信手拈来,诗情道意完美地熔于一炉而不落丝毫痕迹。这应该与曹唐早年为道士,熟谙道家文化、神话典故有割舍不清的关系。
有学者分析认为,相比大游仙诗专题化的写作,曹唐的小游仙诗由于数量庞大,囊括了更为广泛的道教文化内容,宛如一幅神仙世界的宏阔画卷,因而更得世人喜爱。当中的楼台宫阙、灵禽仙兽、琼花瑶草、碧水丹溪,难免不让人心生仰慕,而男女仙真衣冠华美、逍遥自在,尽享无尽长寿之态,更让身处困境的人们心中充满幻想。
曹唐的诗中,大规模地描写了道教的神仙群体,在诗歌这一体裁中极为罕见,而寻仙、遇仙的群体也着墨不少,无疑给世人描绘了一幅似乎触手可及的真实画面,燃起了一丝希望的火种——当然,信不信由你喽——在那样一个年代,曹唐的诗具有如同强心针般的功效,让人仿佛看到了凄厉的愁云惨雾中突然裂开的一道缝隙,里面有光。
曹唐的生平事迹新旧唐书均未记载,但《全唐诗》《唐诗纪事》《郡斋读书志》《广西通志》等古籍却都有提及,尽管字数依然不多,甚至还不如曹唐本人留下的诗歌字数,但基本上都认可曹唐最初做过道士,后又还俗参加数次科考,最大的冲突在于是否中过进士,以及何时中的进士。不过,无论如何这对于曹唐本人来说,都已经不重要,也并不影响曹唐在后世诗坛的影响力。
在《洛东兰若归》中,曹唐写道:
一衲老禅床,吾生半异乡。
管弦愁里老,书剑梦中忙。
鸟急山初暝,蝉稀树正凉。
又归何处去,尘路月苍苍。
这是曹唐早期屡试不第、中后又只是个小官时落寞心情的绝佳写照。理想不能实现,半生流落异乡,甚至要寄寓佛寺,沉沦幕府,一路走来也是凄凉。又归何处去,尘路月苍苍……用游仙诗的形式倾诉自身的悲凉与无助,试图解脱现实生活中的孤苦郁闷,是曹唐大力写作游仙诗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他早期游仙诗的美学基调。
到得后来,游仙诗写得越多,越有名气,曹唐似乎从哀伤欲绝中又活了回来。
葛兆光的《道教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曾对晚唐时的这种气氛做过分析:晚唐文人“失去了盛唐开朗闳放、健康自信的心理性格,失去了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人生理念,也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突然感到精神崩溃……只有通过各种扭曲与鄙陋的渠道进行发泄,在各种畸形的变态中寻找归宿”。因此对朝堂已经大失所望的他们,试图从神仙世界里寻找对往日的追怀,而神仙世界的极尽奢华、无所不能的生活则满足了他们扭曲的希望,成为苦闷人生的释放与解脱。很多诗人都是这样,曹唐也不能例外,只不过他的游仙诗产量更大,诗意更佳而已。
后来在他的《王远宴麻姑蔡经宅》中,曹唐如是写道:
好风吹树杏花香,
花下真人道姓王。
大篆龙蛇随笔札,
小天星斗满衣裳。
闲抛南极归期晚,
笑指东溟饮兴长。
要唤麻姑同一醉,
使人沽酒向馀杭。
该诗中,已丝毫不见悲戚之色,却有邀酒一醉的兴致了,显然,不管是否真的从神仙世界中得到了无限慰藉,但此时曹唐的精神状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而在《小游仙诗九十八首·其九十八》的诗中,曹唐写下“绛阙夫人下北方,细环清佩响丁当。攀花笑入春风里,偷折红桃寄阮郎”的诗句时,居然敢取笑神仙偷会情郎了。这个时候,曹唐整个的精神状态,应该是极好的,似已可以完全沉浸在他自己的神仙世界里,而无半分幽怨郁闷之气。
从个人角度来说,曹唐的诗写到这里,至少解决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自己的精神生活问题。曹唐以仙界景象、仙人生活为内容,幻化出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神仙世界,成功为自己的忧患人生获得了安慰和解脱。在这一点上,曹唐是成功的。
但从今天的桂林人角度来看,曹唐的经历却还是带点遗憾的,毕竟曹唐的笔下,丝毫不见仙境也似的桂林,作为桂林人的曹唐,和桂林有点见外了。
不过,曹唐毕竟是从桂林走出去的文化人,他的创作成果和艺术成就,必然会对桂林后来的文化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他的诗作,文德兼备,古今所难,同样也是桂林历史文化大厦基石的组成内容之一,可称不朽。
曹唐游仙诗画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06: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裳
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赠少傅。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黄裳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词人,其词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令人心醉,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词作以《减字木兰花》最为著名,流传甚广。► 745篇诗文 ► 4条名句

收藏下载复制详情完善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宋代·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2b8efffb92df.aspx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黄裳〔宋代〕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收藏下载复制详情完善
天南游客。甚而今、却送君南国。薰风万里无限,吟蝉暗续,离情如织。秣马脂车,去即去、多少人惜。为惠爱、烟惨云山,送两城愁作行色。飞帆过、浙西封城。到秋深、且舣荷花泽。就船买得鲈鳜,新谷破、雪堆香粒。此兴谁同,须记东秦,有客相忆。愿听了、一阕歌声,醉倒拚今日。——宋代·黄裳《雨霖铃(送客还浙东)》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580e7e740155.aspx
背诵
雨霖铃(送客还浙东)

黄裳黄裳〔宋代〕

天南游客。甚而今、却送君南国。薰风万里无限,吟蝉暗续,离情如织。秣马脂车,去即去、多少人惜。为惠爱、烟惨云山,送两城愁作行色。
飞帆过、浙西封城。到秋深、且舣荷花泽。就船买得鲈鳜,新谷破、雪堆香粒。此兴谁同,须记东秦,有客相忆。愿听了、一阕歌声,醉倒拚今日。
收藏下载复制详情完善
适来已陈十二短章,辄歌三五盛景。累累清韵,尚渐梁上之飞尘;抑抑佳宾,须作乡中之醉客。同乐当勤于今夕,相从或系于他年。更赋幽情,再声佳咏。万籁无声天地静。清抱朱弦,不愧丹霄镜。照到林梢风有信。抬头疑是梅花领。万感只应闲对景。独倚危栏,扰扰人初定。吟不尽中愁不尽。溪山千古沈沈影。——宋代·黄裳《蝶恋花(劝酒致语)》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af67788b15ba.aspx
背诵
蝶恋花(劝酒致语)

黄裳黄裳〔宋代〕

适来已陈十二短章,辄歌三五盛景。累累清韵,尚渐梁上之飞尘;抑抑佳宾,须作乡中之醉客。同乐当勤于今夕,相从或系于他年。更赋幽情,再声佳咏。
万籁无声天地静。清抱朱弦,不愧丹霄镜。照到林梢风有信。抬头疑是梅花领。
万感只应闲对景。独倚危栏,扰扰人初定。吟不尽中愁不尽。溪山千古沈沈影。
收藏下载复制详情完善
风入金波凝不住。玉楼间倚谁飞举。霜艳雪光来竞素。分辨处。独垂馀意窥庭户。强薄罗衣催玉步。美人为我当尊舞。醉到春来能几度。愁今古。月华不去年华去。——宋代·黄裳《渔家傲(冬月)》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225782ebc8de.aspx
背诵
渔家傲(冬月)

黄裳黄裳〔宋代〕

风入金波凝不住。玉楼间倚谁飞举。霜艳雪光来竞素。分辨处。独垂馀意窥庭户。
强薄罗衣催玉步。美人为我当尊舞。醉到春来能几度。愁今古。月华不去年华去。
收藏下载复制详情完善
已送清歌归去后。东南楼上人声悄。冷落尤临弦上调。欢意少。空将万感收残照。窗外剑光初出鞘。斜窥梦断人年少。未到盖棺心未了。尘虑扰。双眸竟入扶桑晓。——宋代·黄裳《渔家傲(斜月)》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226052a1be37.aspx
背诵
渔家傲(斜月)

黄裳黄裳〔宋代〕

已送清歌归去后。东南楼上人声悄。冷落尤临弦上调。欢意少。空将万感收残照。
窗外剑光初出鞘。斜窥梦断人年少。未到盖棺心未了。尘虑扰。双眸竟入扶桑晓。
收藏下载复制详情完善
多幸春来云雨少。且教月与花相照。清色真香庭院悄。前事杳。还嗟此景何时了。莫道难逢开口笑。夜游须趁人年少。光泛雕栏寒料峭。迂步绕。不劳秉烛壶天晓。——宋代·黄裳《渔家傲(春月)》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c8a96fde5a98.aspx
背诵
渔家傲(春月)

黄裳黄裳〔宋代〕

多幸春来云雨少。且教月与花相照。清色真香庭院悄。前事杳。还嗟此景何时了。
莫道难逢开口笑。夜游须趁人年少。光泛雕栏寒料峭。迂步绕。不劳秉烛壶天晓。
收藏下载复制详情完善
谁悟月中真火冷。能引尘缘,遂出轮回境。争奈多情都未醒。九回肠断花间影。万古兴亡闲事定。物是人非,杳杳无音信。问月可知谁可问。不如且醉尊前景。——宋代·黄裳《蝶恋花》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db9a287660f6.aspx
背诵
蝶恋花

黄裳黄裳〔宋代〕

谁悟月中真火冷。能引尘缘,遂出轮回境。争奈多情都未醒。九回肠断花间影。
万古兴亡闲事定。物是人非,杳杳无音信。问月可知谁可问。不如且醉尊前景。
收藏下载复制详情完善
轻轻丝葛汗如蒸,空有云雷未见灵。安得此生长不老,岂能今日便忘形。谩摇纨扇终嫌倦,欲倒金罍却恐醒。赤脚踏冰疑未稳,且寻林下泛清泠。——宋代·黄裳《大暑》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7d8a0c2fa84c.aspx
背诵
大暑

黄裳黄裳〔宋代〕

轻轻丝葛汗如蒸,空有云雷未见灵。安得此生长不老,岂能今日便忘形。

谩摇纨扇终嫌倦,欲倒金罍却恐醒。赤脚踏冰疑未稳,且寻林下泛清泠。

收藏下载复制详情完善
天女多情,梨花碎翦,人间赠与多才。渐瑶池潋滟,粉翘徘徊。面不禁风力,背人飞去还来。最清虚好处,遥度幽香,不掩寒梅。岁华多幸呈瑞,泛寒光,一样仙子楼台。虽喜朱颜可照,时更相催。细认沙汀鹭下,静看烟渚潮回。遣青蛾趁拍,斗献轻盈,且更传杯。——宋代·黄裳《锦堂春》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e0797950a516.aspx
背诵
锦堂春

黄裳黄裳〔宋代〕

天女多情,梨花碎翦,人间赠与多才。渐瑶池潋滟,粉翘徘徊。面不禁风力,背人飞去还来。最清虚好处,遥度幽香,不掩寒梅。
岁华多幸呈瑞,泛寒光,一样仙子楼台。虽喜朱颜可照,时更相催。细认沙汀鹭下,静看烟渚潮回。遣青蛾趁拍,斗献轻盈,且更传杯。
收藏下载复制详情完善
古往今来忙里过。今古清光,静照人行道。难似素娥长见好。见频只是催人老。欲驻征轮无计那。世上多情,却被无情恼。夜夜鸟飞谁识破。满头空恨霜华早。——宋代·黄裳《蝶恋花》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ca32ca87cf1a.aspx
背诵
蝶恋花

黄裳黄裳〔宋代〕

古往今来忙里过。今古清光,静照人行道。难似素娥长见好。见频只是催人老。
欲驻征轮无计那。世上多情,却被无情恼。夜夜鸟飞谁识破。满头空恨霜华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06: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巢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乾符二年(875年)六月,黄巢与兄侄八人响应王仙芝。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杀死节度使薛崇。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死,众推黄巢为主,号...
查看百科>>
作品列表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自题像
[唐]黄巢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07: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黄巢一生残暴,生性好杀,却因此除掉一颗为祸中国数百年的毒瘤
2019-06-16 00:21
历朝历代,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后,统治者都慢慢疏于治理国家,再也没有开疆扩土的豪情,慢慢的皇帝开始变得荒淫无度,弄的民不聊生,怨声哀道。这时候,老百名因为忍受不了暴政的统治,便会揭竿而起。历史上农民起义的事件不在少数,黄巢起义也是耳闻能详。



谈及黄巢这个人,历史书中表面上经常把黄巢比作一个解民倒悬、壮志未酬义军首领,反抗腐败朝廷暴政的英雄。但是在历史的深处,我们却发现其实黄巢是一个特别残暴的人。

在唐末,朝廷苛捐杂税众多,老百姓苦不堪言,爆发的农民起义也并不在少数,黄巢是其中之一。



据史料记载,黄巢曾经率兵攻入长安,进入城里后,他放纵士兵打砸抢烧,弄的长安百姓鸡犬不宁,在之后唐军打来的时候,当地百姓争相帮助官军,这让黄巢怀恨在心,在第二次攻入长安的时候,他展开了血腥的报复,杀人无数。在《旧唐书•黄巢传》中记载:“贼怒坊市百姓迎王师,乃下令洗城,丈夫丁壮,杀戮殆尽,流血成渠。”



更为耸人听闻的是,当时天灾人祸,很多人连饭都吃不上。史料记载:“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为了维持大军的粮草,他竟然下令把人杀死做成干粮,实在令人惊骇。如今有专家统计,仅在围攻陈州的一年时间里,黄巢大军可能就吃掉了30余万人!

虽然黄巢是一个很残暴的恶魔,但是在黄巢起义的过程中,黄巢却无意中做了一件事。他灭掉了中国延续数百年的一颗毒瘤,直接改变了之后的历史。



那么是什么样的一件事,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呢?原来在当时的中国,门阀士族一直占据着顶层社会,他们权倾朝野,把持着朝政,他们之间也会明争暗斗,所以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很多的问题。最严重的就是,他们把持着朝廷的官员任命权,所以当时的寒门士子,想要跨入上层社会是很困难的。

当然门阀士族中不乏名人志士和惊才绝伦的能人,不过更多的却是一些没有什么能力却占据要职的官宦子弟。他们搜刮民脂民膏,为祸一方,这极大影响了时代的发展。



当时黄巢起义,首先就将自己的目标放在了他们的身上,对它们进行大肆的抢劫和杀戮。黄巢之后,又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年代,兵荒马乱,这些门阀士族没有任何保障,即便在黄巢手底下存活下来的少数,也很难在这战乱的年代继续生存下去。

到了宋朝的时候,基本没有了门阀士族的干预,宋朝不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创造了非常灿烂的文明。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更多历史故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无风起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07: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黄巢一生残暴,生性好杀,却因此除掉一颗为祸中国数百年的毒瘤
2019-06-16 00:21
历朝历代,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后,统治者都慢慢疏于治理国家,再也没有开疆扩土的豪情,慢慢的皇帝开始变得荒淫无度,弄的民不聊生,怨声哀道。这时候,老百名因为忍受不了暴政的统治,便会揭竿而起。历史上农民起义的事件不在少数,黄巢起义也是耳闻能详。



谈及黄巢这个人,历史书中表面上经常把黄巢比作一个解民倒悬、壮志未酬义军首领,反抗腐败朝廷暴政的英雄。但是在历史的深处,我们却发现其实黄巢是一个特别残暴的人。

在唐末,朝廷苛捐杂税众多,老百姓苦不堪言,爆发的农民起义也并不在少数,黄巢是其中之一。



据史料记载,黄巢曾经率兵攻入长安,进入城里后,他放纵士兵打砸抢烧,弄的长安百姓鸡犬不宁,在之后唐军打来的时候,当地百姓争相帮助官军,这让黄巢怀恨在心,在第二次攻入长安的时候,他展开了血腥的报复,杀人无数。在《旧唐书•黄巢传》中记载:“贼怒坊市百姓迎王师,乃下令洗城,丈夫丁壮,杀戮殆尽,流血成渠。”



更为耸人听闻的是,当时天灾人祸,很多人连饭都吃不上。史料记载:“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为了维持大军的粮草,他竟然下令把人杀死做成干粮,实在令人惊骇。如今有专家统计,仅在围攻陈州的一年时间里,黄巢大军可能就吃掉了30余万人!

虽然黄巢是一个很残暴的恶魔,但是在黄巢起义的过程中,黄巢却无意中做了一件事。他灭掉了中国延续数百年的一颗毒瘤,直接改变了之后的历史。



那么是什么样的一件事,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呢?原来在当时的中国,门阀士族一直占据着顶层社会,他们权倾朝野,把持着朝政,他们之间也会明争暗斗,所以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很多的问题。最严重的就是,他们把持着朝廷的官员任命权,所以当时的寒门士子,想要跨入上层社会是很困难的。

当然门阀士族中不乏名人志士和惊才绝伦的能人,不过更多的却是一些没有什么能力却占据要职的官宦子弟。他们搜刮民脂民膏,为祸一方,这极大影响了时代的发展。



当时黄巢起义,首先就将自己的目标放在了他们的身上,对它们进行大肆的抢劫和杀戮。黄巢之后,又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年代,兵荒马乱,这些门阀士族没有任何保障,即便在黄巢手底下存活下来的少数,也很难在这战乱的年代继续生存下去。

到了宋朝的时候,基本没有了门阀士族的干预,宋朝不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创造了非常灿烂的文明。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更多历史故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无风起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12: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遣
[ 唐 ] 罗隐
原文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译文
得到的时候就放声高歌没有就由他去吧,愁恨全然不理照样乐悠悠。

今天有酒就痛快畅饮喝他个酩酊大醉,明日的忧虑就等明天再烦愁。

注释
得:指得到高歌机会。失:指失去这个机会。

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今朝:今日。

作者介绍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
查看百科>>

筹笔驿【作者】罗隐【朝代】唐拼音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馀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标签:
写人情感怀古


[url=]译文[/url]

诸葛亮抛弃隐居为主公分忧,四处征战竭尽全力,运筹帷幄。时势顺利时仿佛天地都一起来帮助,时运消散,即使英雄也难免气短。蜀汉的千里江山被刘禅小儿轻易抛却,人们说起来却只怪两朝老臣谯周。而今只剩山岩旁多情的江水,日夜不停,汩汩向东流淌。


[url=]赏析[/url]

此诗首联就联系诸葛亮,再联系筹笔驿作出高度的总括:“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他抛弃了在南阳的隐居生活,为主公刘备分忧,出来辅佐刘备建功立业。北征东讨的运筹帷幄,他的计谋都是好的。这里主要是北征,筹笔驿是为伐魏运筹,是北征;东征是陪衬,不实指打东吴。刘备去打东吴,诸葛亮是反对的,他没有东讨。这里实际上是“南征北伐”,不说“南征北伐”而说“北征东讨”,因为上句已用了“南”字,为避开重复,所以这样说。颌联“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时来句当战赤壁之战,当时孙权、刘备两家的兵力,联合起来也不... 古诗文网>>


作者介绍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 百科详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8 14: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忆住一师》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无端端离开“远公”多年了,此刻长安城中清晓闻钟令我回忆起他所在的西峰佛寺来。
住一师也许还在室中煮茗读经,不觉烟炉中焚香已尽,寒灯也渐渐晦暗。外间童子见天色微明,便打开房门,不想夜来大雪,只见一片银白,门前的松树也披满雪。

注释
住一师:僧人,一作匡一师。
无事:无端。
远公:本指东晋庐山东林寺高僧惠远(一作慧远),是净土宗的初祖,此处指住一师。
帝城:指京城长安。
钟晓:即晓钟,是唐代京城长安清晨的一大特色,每天拂晓,宫中和各佛寺的钟声一齐长鸣,声震全城。
西峰:指庐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忆住一师》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点明诗题“忆”字,以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借指住一,既暗写其不凡,又表达了仰慕之情;后两句从”忆”字着笔,写两人在前一年的冬季,聚首青灯古寺,品茗吟诗、围炉夜话。诗人由帝城的晓钟,想起相别经年的友人,重现留存在记忆中最深刻感人的场景,含蓄地表达出对往日深挚情谊的追念。全诗构思巧妙,意境幽远,其间的相忆之情格外缥缈。
创作背景
  李商隐曾于开成元年(836)奉母迁居济源(今河南境内),在济源玉阳山学道。此诗为诗人听到帝城的晓钟,怀念僧友住一而作。

  《寻隐者不遇》原文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注释
  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寻隐者不遇》赏析
  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寻隐者不遇》创作背景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寻隐者不遇》作者介绍
  贾岛,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
  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意词句锤炼,刻苦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长江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8 15: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哭李商隐
[ 唐 ] 崔珏
原文
成纪星郎字义山,适归高壤抱长叹。

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干。

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

只应物外攀琪树,便著霓裳上绛坛。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注释
⑴高壤:一作“黄壤”。

⑵霓裳:一作“霓衣”。绛坛:一作“玉坛”。

⑶襟抱:怀抱之意。这里指远大的理想。

⑷竹死桐枯:传说中的凤凰非甘泉不饮,非竹不食,非梧桐不栖。这里是说社会残酷地剥夺了 生存下去的条件。

⑸踠:屈曲、弯曲的意思。

⑹三光:古人以日月星为三光。文星:文曲星,传说中天上掌管人间文事的星宿,通常指富有文才的人,此处指李商隐。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1508页.

作者介绍

崔珏
唐太宗时人崔珏,民间俗称崔府君,他也是《西游记》中的人物。判官位于酆都天子殿中,负责审判来到冥府的幽魂。最著名的四大判官为:赏善司、罚恶司、查察司、崔判官。前三位均为职位名,不可考。但最后一位崔判官,却是十分的出名。在《西游记》及各地...

挽黄提举震

挽黄提举震三章(其二)
背诵

文弊莫如今,独存师古心。
汲深六经海,茹实百家林。
公有传贤笔,私无谀墓金。
晚年北山北,谁识醒中吟。
小提示:陈著的《挽黄提举震三章(其二)》原文内容

智能诗词翻译
晚年公有莫如
作者简介


陈著[宋代]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更多
该古诗《挽黄提举震》来源于好工具,网址:https://www.hao86.com/shici_view_982d8a43ac982d8a/

挽黄提举震三章
- 360国学
作者:宋·陈著
江山古四明,独立表平生。
敏处经纶密,癯中气局宏。
鸿毛看势利,虎口见功名。
麾节那能究,东南天已倾。
挽黄提举震三章
[ 宋 ] 陈著

原文

当年时事谁,咄咄赋归与。

同是无枝鹊,危如游釜鱼。

偷生盟世好,访远记山居。

已矣向谁恸,儿孙书满庐。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陈著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三月十九日夜极冷

范成大〔宋代〕

谁勒馀寒不放回,春深犹煖地炉灰。乡心忽向灯前动,夜雨先从竹里来。

鶗鴂已如莺百啭,酴醾那复雪千堆。调糜煮药东风老,惭愧茶瓯与酒杯。






[url=][/url]





范成大 [url=][/url]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2267篇诗文 ► 418条名句




[url=][/url]





猜您喜欢



清平乐·候蛩凄断

张炎〔宋代〕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url=][/url]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宋代〕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url=][/url]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欧阳修〔宋代〕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柳影花阴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词汇




柳影花阴,汉语成语,拼音是liǔ yǐng huā yīn,意思是男女幽会之处。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柳影花阴


  • 拼音

    liǔ yǐng huā yīn


  • 解释

    男女幽会之处,引申为男女情爱事


  • 近义词

    墙头马上



  • 结构

    联合式


  • 感情色彩

    贬义


  • 用法

    作宾语;指男女情爱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心不存学海文林,梦不离柳影花阴,则去那窃玉偷香上用心。"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用法

示例

休忒恁,莫沉吟,休辜负了~。 ★元·王元鼎《柳叶儿》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8 15: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月十九日夜极冷
朝代:宋代|作者:范成大
谁勒余寒不放回,春深犹暖地炉灰。
乡心忽向灯前动,夜雨先从竹里来。
鶗鴂已如鶑百啭,酴醿那复雪千堆。
调糜煮药东风老,惭愧茶瓯与酒杯。

作者范成大简介
范成大画像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孝宗初,知处洲。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除中书舍人。淳熙五年(1178年),拜参知政事,仅两月,被劾罢。晚年退居石湖,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卒,享年六十八岁,赠少师,追封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垂丝海棠朝代:宋代|作者:范成大
春工叶叶与丝丝,怕日嫌风不自持。
晓镜为谁妆未办,沁痕犹有泪胭脂。



作者范成大简介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孝宗初,知处洲。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除中书舍人。淳熙五年(1178年),拜参知政事,仅两月,被劾罢。晚年退居石湖,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卒,享年六十八岁,赠少师,追封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更多介绍>


上一首:清明日试新火作牡丹会下一首:垂丝海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2-4 01:17 , Processed in 0.07080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