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12-1 13: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亡时崇祯帝有多惨?满朝文武大臣离心,偌大的北京城竟无人可守
www.163.com 2021-02-12 00:22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1、捐款闹剧
当李自成率部进抵大同并且于三月初一日进入大同之时,大同总兵姜環不战而降,代王及其宗室全部被处死,大同巡抚卫景瑷在海会寺自缢。
面对这种急剧恶化的形势,朝廷一面下令放弃宁远,调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率军入卫,召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率军入卫;一面设法筹措军饷,凡押在监狱的犯罪官僚如曾缨、侯恂、郑二阳等人一律“助饷赎罪”,其他勋戚官僚一律按官爵高低“捐助饷银”。
这种病急乱投医的举措的效果适得其反,与初衷背道而驰。
据赵吉士《寄园寄所记》所说:
“奸徒李琏言利之疏人,欲尽江南缙绅富民报名输官,行首实籍没之法。阁学钱公士升术然日:此乱本也,拟刑部提问。思宗意亦不,命改票。公具疏痛驳之谓:室万国家元气所关,故《周礼·荒政》有保富之法,今天下秦晋楚豫无一宁宇,惟江南数郡未动耳。若此法行,驱天下皆为盗贼矣!'最切直,大拂上意。”
李琏的动议虽未得以通过,但后来还是搞了捐饷的闹剧。而事实上捐饷所得寥寥可数,在京城只有太监王永祚、王德化、曹化淳各自捐了五万两银子,其余官僚个个如同铁公鸡一毛不拔。
阁臣魏藻德仅捐五百两,阁臣陈演在皇帝面前装穷,表白自己一向清廉,从未向吏、兵二部“讨缺”(索贿卖官)。那些勋戒官僚宦囊鼓鼓却十分吝啬。太监徐高受命劝谕嘉定伯周奎(思宗的岳父),周奎始终不肯松口,气得徐高拂袖而起:“老皇亲如此鄙吝,大事去矣!广蓄多产何益?”
周奎被逼无奈,才忍痛捐了一万两。其余勋戚官僚纷纷仿效,没有一个捐饷超过一万两的。太监们为了躲避捐助,各自在大门上贴出“此房亟兑”的条子,并把古玩杂物摆摊出售,仿佛已经穷到非典卖家当不可的地步;有的人甚至公然大发牢骚,在宫门上写打油诗:“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流露出改换门庭的奴才劣根性。
事实表明这些人不是没有钱财,后来闯王进京后,对他们进行拷掠追赃,先前在皇帝当面劝谕后勉强捐银一万两的太监王之心,一下子拿出了十多万两,从周奎家抄出银子五十多万两,陈演也献银四万两,便是明证。
2、大臣的表演
在这种不祥的亡国之兆的阴影下,三月初八日宣府危急,巡抚朱之冯顽抗,不料士兵倒戈,迫使他拔刀自刎。
皇帝派去的监军太监杜勋带头投降,“蟒袍鸣驺,郊迎三十里之外”。三月初九日阳和兵备道于重华投降,出郊十里迎接闯王,三月十一日束手无策的思宗再次颁布罪已诏,检讨自己十七年的失误,希望能够得到臣民的谅解。
他的目的是想号召臣民“雪耻除凶”,挽狂澜于既倒。但时已至此,人心早已涣散,惶惶不可终日。
别说一般百姓,就是朝廷大臣也失去了信心。思宗每日召集大臣筹划对策,大臣们除了说此“练兵按饷不及”之类的套话,别无建设性意见。
每次奏对,大僚只称“待罪”,小官沉默不语,仿佛举朝无人,思宗每次召对完毕都痛哭回宫。
三月十二日,李自成军队逼近京郊,朝野大震。思宗召集群臣询问对策,居然毫无回音,只有一人提出关闭城门禁止出入的坐以待毙方案。
次日思宗再次召见群臣询问御寇方略,诸臣噤若寒蝉一言不发,气得他大骂兵部尚书张缙彦“负国无状”,张缙彦索性“攒纱帽”,顿首乞求罢官。
三月十五日,李自成军队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以及应召前来勤王的总兵唐通不战而降,拱手让出捍卫北京的最后一道关隘;巡抚何谦与总兵马岱临阵脱逃。
三月十六日,思宗在中左门召见考选官滋阳知县等三十三人,讨论“剿寇生财”问题,从君臣对话中看不出末日即将来临的迹象。
这时内侍突然送上一件紧急公文,思宗打开一看顿时脸色骤变,起身入内。
这份紧急公文是京郊昌平县陷落的塘报,当天黎明李自成军队攻占昌平,总兵李守(襄城伯李国桢之侄)自杀,十二陵(皇陵)享殿被毁。
这天夜晚,李自成军队从沙河挺进,直犯平则门。火光烛天,李自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兵临城下,京城内部原先看上去似乎上下一心的官僚群体。立时分化瓦解,犹如大厦将倾飞鸟各投林。
一些投机分子秘密策划应变措施,以迎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改朝换代。
兵部官员魏提塘遇见一名高级官僚的长班(听差),只见他从袖中抽出一张传单,上面写着太监及文武大臣“公推开门迎贼”事宜,领衔的是太监头目曹化淳、兵部尚书张缙彦。
《流寇长编》的编者为这条独家“新闻”写了一句按语:“此事万斯同面问魏提塘所说”,见确有所据,以后几天的事态发展也证实了这点。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军队东路进至高碑店,西路进至西直门外大炮不停地轰击城墙。思宗照例上早朝,大家相对而泣,惘然无措。
大臣们议论纷纭,有的说“冯铨当起”,有的说“杨维垣当用”,有的说“封刘泽清为东安伯”,思宗一概不予理睬,在御案上写了十二个字密示司礼监太监王之心,随即抹去。据说,其中六个字是“文臣人人可杀”。事态已经发展到毫无转机的地步了。
中午时分,李自成军队攻打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守城的三大营士兵一触即溃。这也在情理之中,守城的都是老弱残兵及宫内太监,毫无战斗力,何况没有人烧饭,个个都饥饿不堪,岂能抵挡排山倒海般的攻势!阵地上布满了火车、巨炮、蒺藜、鹿角等障碍物,阻挡不住潮水一样涌来的人海。城墙外面全是身穿黄色衣甲的造反大军。
有人形容当时的情景:“四面如黄云蔽野”,把北京城围得水泄不通。
三月十八门、李自成军队继续冒雨猛攻,守城士兵既忧且惧、一味向外面放空炮,没有铅子、只有一阵硝烟和空响.仿佛在那里放爆竹烟火,敷衍塞责拖延时辰而已。
李自成在彰义门外向城上喊话.负责守城事宜的襄城伯李国桢在城头大声回话:“我入你营为质,你当遣人与圣上面讲。”李自成回答他:“何用为质!”立即派已投降的太监杜勋进城传话。
杜勋进城后,奔往大内,向皇帝传话:“贼入马强众,锋不可挡,皇上当自为计。”
内阁首辅魏藻德等人也在场,他们一起听了杜勋转述李自成的谈判条件——“割地讲和”,具体内容是:议割西北一带分国而王,并犒赏军银百万两,此后可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帮助守卫辽东、但不奉朝觐。
思宗问魏藻德:“此议如何?今事已急,可一言决之。”
老奸巨猾的魏藻德怕承担责任,一声不吭,一味鞠躬俯首。焦躁不安的思宗靠立在龙椅背后,再三征询魏藻德的意见,魏藻德始终一言不发。
思宗只得命杜勋出城向李自成回话:“朕定计,另有旨。”谈判既然不能达成协议,除了顽抗之外别无他法了。
思宗亲笔写了一道“亲征诏书”,讲了一些自己也不相信的大话,什么“朕今亲率六师以往,国家重务悉委太子”云云。
随后紧急召见驸马督尉巩永固,要他率家丁护送太子南行,巩永固告诉他不敢私蓄家丁,即使有家丁,也无法冲出重围。
于是思宗叫来太监王承恩,要他召集内员,准备守卫宫城李自成见谈判没有结果,便下令全线攻城。守城太监曹化淳按照“开门迎贼”的公约,首先打开了彰义门投降,与此同时,德胜门、平则门也随即开启,北京外城全部陷落。
这时思宗在大内召问阁臣:“卿等知外城破乎?”阁臣回答:“不知,”思宗再问:“事亟矣,今出何策?”阁臣的回答是自欺欺人:“陛下之福自当无虑,如其不测,臣等巷战,誓不负国。”
所谓“臣等巷战”当然是句空话,不久守卫宣武门的太监王相尧、守卫正阳门的兵部尚书张缙彦、守卫齐化门的成国公朱纯臣等,不约而同地打开城门投降。整个过程中根本没有发生什么“巷战”。
三月十八日夜,内城各门全部打开,炮声顿时停息,李自成军队已经控制了京城。京城上空烟火弥漫,微雨不绝,细雨中夹杂着雪花,在烟雾迷蒙中洒向全城。
焦躁不安的思宗不停地在殿陛间徘徊,得到内侍报告内城陷落的消息,忙问:“大营兵安在?李国桢安在?”得到的回答是:京营总督李国桢早已自顾逃命,大营兵已作鸟兽散,内侍们劝皇上“急走”。
3、杀妻弃子自杀
思宗似乎将信将疑,带了心腹太监王承恩跑到煤山(即景山)上,四处瞭望,但见烽火烛天,内城确已陷落,才返回乾清宫,布置应急善后事宜。
他对皇后说:“大事去矣,尔为天下母,宜死。”周后伤心地恸哭:“妾随陛下十八年,卒不听一语,今日同死社稷,亦复何恨!”思宗听了凄怆得不能抬头仰视,连饮十几杯酒以后,命令内侍立即传旨给后宫嫔妃及懿安太后,要他们自尽。接着要内侍侍唤“主儿”,主儿即他的儿子——太子、定王、永王匆忙赶来时,思宗训斥他们马上改装,亲自为他们穿上旧衣,告诚道:
“尔等今日是太子,王城破,即小民也,各自逃生去吧!不必恋我,朕必死社稷,有何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尔等切要谨慎小心,若逢做官的人,老者当呼为老爷,幼者呼为相公;若遇平民,老者呼为老爹,幼者呼为老兄,或称为兄长,呼文人为先生,呼军人为户长,或称曰长官。”又叮嘱:“万一得全,来报父母仇,勿忘我今日戒也!”
临别时,他大声说:“尔三人何不幸而生我家也?”便呜咽得不能出声,左右侍从被这生离死别的情景感动得失声痛哭。周后诀别三个儿子后,恸哭着返回坤宁宫。思宗看着太监带着三个儿子出宫,便来到坤宁宫,见周后已经上吊自尽,连声说:“好!好!”
十六岁的女儿长平公主在一旁痛哭不已,想宗对她说:“尔何为生我家?”挥剑向她砍去,公主用手臂挡了一下,被斩去一条手臂,立刻昏厥过去。思宗以为她已经气绝身亡,便匆匆离去。
第二天李自成军队进宫后,把长平公主的“尸体”送到外公周奎家,不料五日后宛转复生。顺治二年(1645年)长平公主向清朝皇帝提出请求允许她出家为尼,清帝不许,命她与思宗生前选定的驸马周世显(太仆公之子)完婚。
次年,长平公主因思念皇父皇母泣血而死,年仅十八岁,明朝遗老松江人张宸作《长平公主课》为之哀悼,这已是后话了。
却说思宗从坤宁宫来到南宫(仁寿殿),命宫女逼懿安太后张氏自缢,仓促离去。
此时懿安太后并不知道外间消息,没有遵旨自缢。
次日晨望见火光,张氏知道大势已去,欲拔剑自刎,无力下手,就悬梁自缢,被宫女救下,送入侧室,过了几个时辰,张氏在侧室自缢。李自成的先头部队进入宫内营救,张氏逐渐苏醒。
忽闻有人大喊张太后娘娘安在?此入正是李自成手下大将李岩,他深感张太后素有圣德,不可使她受辱,要宫女扶坐,受他九拜。这天晚上,张氏从容自缢。
十月间,清帝把她合葬于熹宗的德陵。思宗从张太后处出来,已是深夜,在司礼监太监王承恩陪同下娘娘安在?
李自成手下大将李岩,他深感张太后素有圣德,不可使她受辱,要宫女扶坐,受他九拜。这天晚上,张氏从容自缢。
十月间,清帝把她合葬于熹宗的德陵。思宗从张太后处出来,已是深夜,在司礼监太监王承恩陪同下来到煤山(即景山),在寿星亭附近一棵大树下上吊自杀,王承恩随之也上吊。
时间在十八日后中夜,即十九日凌晨(子刻)。
这行动极其秘密,所以宫内宫外都不知道皇上下落,一直到二十二日才被发现。后人根据发现此事的太监传闻,思宗列国的情况大同小异。文秉说:“二十二日庚戌得先帝遗魄于后苑山亭中,与王承恩对面缢焉。
先帝以发覆面,白夹蓝袍白绸库,一足跣,一足有绫袜,红舃(复底鞋),袖中书一行云:因失江山,无面目见祖宗于天上,不敢终于正寝;又一行云:百官俱赴东宫行在。”
赵士锦说:“二十二日贼接得先帝遗躬于煤山松树下,与内监王承恩对面缢焉。
左手书'天子,二字,身穿蓝袖道袍红裤,一足穿靴,一足靴脱,发俱乱,内相目睹,为予言也。”陈济生说:“至(二十二)日将午,始闻先帝凶问,同乘笔司礼王之心(按:应为王承恩)缢于后宰门煤山之红阁(红阁系先帝于二月间命助卫诸臣演习弓马,亲自御览之地),所御玄色镶边白锦绸背心,上有御笔血诏,略云:
诸臣误朕,朕无颜见先帝于地下,将发覆面,任贼分裂联尸,决勿伤我百姓一人。”
冯梦龙说:
“先帝披发,衣白锦绸夹蓝纱道袍,下体白锦绸库,一足跷,一足有绫袜及红方舃。于衣带得血诏云:朕在位十有七年,薄德匪躬,上邀天罪,至陷内地三次,逆贼直逼京师,诸臣误朕也,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以发覆面而死,任贼分裂朕尸,勿伤我百姓一人。”
这些话何其悲哉!让人对这位本不该亡国的亡国之君顿生同情之心。
明思宗朱由检生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卒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享年三十五岁(虚岁)。他的死意味着明朝的覆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