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林黛玉【天上绛珠仙子】三生石上旧精魂晴为黛灵黛为晴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3 13: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相思怨
[ 唐 ] 李冶
原文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译文
人们说海水最深,我说海深度不及我思念的一半。

海水的广袤尚有边际,相思则是无边无际。

携琴登上高楼,已是人去楼空,只有一片月光。

弹奏一首相思曲,让相思肠愁随着弦一起断了。

注释
渺:无边无岸的样子。

无畔:无边。

高:一作“酒”。

月华:月光。

著:虚词,相当于现在的“着”。一作“得”。

一时:同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3 13: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枯树赋
播报
编辑
讨论57
上传视频
南北朝庾信辞赋作品展开2个同名词条
一分钟了解《枯树赋》
01:05
庾信《枯树赋》译文版,毛主席晚年反复诵读的古赋,值得反复品读
04:57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毛主席生前三次流泪吟诵《枯树赋》
10:04
庾信《枯树赋》朗读,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05:10
毛主席晚年最爱读的枯树赋,可与滕王阁序相媲美!
07:12
《枯树赋》,这篇赋不仅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评价,也伴随主席一生
11:24
《枯树赋》南北朝·虞信
02:13
《枯树赋》南北朝庾信
02:35
收藏
353
156
《枯树赋》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羁留北方时创作的抒写对故乡的思念并感伤自己身世的赋作。此赋从殷仲文“见庭槐而叹”写起,先侧面写树的茂盛高大,“声含嶰谷,曲抱云门”;再正面写其形象“熊彪顾盼,鱼龙起伏”;由盛而衰,便写到“鸟剥虫穿”“膏流断节”“百围冰碎”“千寻瓦裂”;最后归到“羁旅无归”的感伤:“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作者以枯树自比,寄乡关之思于枯树之景,悲切之情尽在其中。全赋荡气回肠,亡国之痛、乡关之思、羁旅之恨和人事维艰、人生多难的情怀尽在其中,劲健苍凉,忧深愤激。
作品名称枯树赋
出    处《庾子山集》
作    者庾信
创作年代南北朝时期
作品体裁骈赋
主    题咏物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名家点评
5后世影响
6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枯树赋
殷仲文风流儒雅1,海内知名。世异时移2,出为东阳太守3。常忽忽不乐4,顾庭槐而叹曰5:“此树婆娑6,生意尽矣7!”。
至如白鹿贞松8,青牛文梓9。根柢盘魄10,山崖表里11。桂何事而销亡12,桐何为而半死13?
昔之三河徙植14,九畹移根15。开花建始之殿16,落实睢阳之园17。声含嶰谷18,曲抱《云门》19。将雏集凤20,比翼巢鸳21。临风亭而唳鹤22,对月峡而吟猿23。
乃有拳曲拥肿24,盘坳反覆25。熊彪顾盼26,鱼龙起伏。节竖山连27,文横水蹙28。匠石惊视29,公输眩目30。雕镌始就31,剞劂仍加32。平鳞铲甲,落角摧牙33。重重碎锦,片片真花。纷披草树34,散乱烟霞35。
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36,森梢百顷37,槎枿千年38。秦则大夫受职39,汉则将军坐焉40。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41。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42。东海有白木之庙43,西河有枯桑之社44,北陆以杨叶为关45,南陵以梅根作冶46。小山则丛桂留人47,扶风则长松系马48。岂独城临细柳之上49,塞落桃林之下50。
若乃山河阻绝51,飘零离别52。拔本垂泪,伤根沥血53。火入空心54,膏流断节55。横洞口而敧卧56,顿山腰而半折57,文斜者百围冰碎58,理正者千寻瓦裂59。载瘿衔瘤60,藏穿抱穴61,木魅睒睗62,山精妖孽63。
况复风云不感64,羁旅无归65。未能采葛66,还成食薇67。沉沦穷巷68,芜没荆扉69,既伤摇落70,弥嗟变衰71。《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72。”斯之谓矣。
乃歌曰:“建章三月火73,黄河万里槎74。若非金谷满园树75,即是河阳一县花76。”
桓大司马闻而叹曰77:“昔年种柳,依依汉南78。今看摇落,凄怆江潭79。树犹如此,人何以堪80!” [1]
注释译文
播报
编辑
词句注释
1.殷仲文:东晋大臣、诗人。陈郡(今河南淮阳)人。少有才藻,美容貌。为新安太守。晋安帝元兴元年(402),桓玄入建康(今江苏南京),仲文弃郡投玄,被用为咨议参军。元兴二年(403),桓玄废晋安帝,立国号楚,仲文以佐命(辅政)亲贵。元兴三年(404),桓玄败,仲文随玄西走,至巴陵(今湖南岳阳),叛玄,因奉二后(永安皇后何氏、皇后王氏)投义军,而为镇军长史,转尚书。晋安帝义熙三年(407),与桓胤、骆球等谋反,被刘裕所杀。《晋书》卷九十九有传。风流:英俊。儒雅:风度温文尔雅。
2.世异时移:桓玄称帝,以殷仲文为咨议将军。后桓玄为刘裕所败,晋安帝复位,仲文上表请罪。此句指此事。
3.东阳:郡名,在今浙江金华。
4.忽忽:恍惚,失意的样子。殷仲文复归晋朝,自认为素有名望,必当朝政,结果只做到大司马咨议,而且和他平日所看不起的谢混等人比肩同列,所以常感到怏怏不得志。后来又出为东阳太守,就更加怨愤。见《晋书》本传。
5.庭:院子。
6.婆娑(suō):本指舞蹈时婉转倾侧的样子,引申为人的偃息纵弛之貌,这里用来形容槐树枝干分散剥落。《世说新语·黜免》:”桓玄败后,殷仲文还为大司马咨议,意似二三(反复无定),非复往日。大司马府听(厅)前有一老槐,甚扶疏(繁茂分披)。殷因月朔,与众在听(厅),视槐良久,叹曰:‘槐树婆娑,无复生意!’”
7.生意:生机。
8.至如:发语词。下文“乃有”“若夫”“若乃”同此。白鹿:指白鹿塞,在今甘肃敦煌。贞松:松历寒不凋,故喻其品格为坚贞。贞,坚。晋黄义仲《十三州记》载:“甘肃敦煌有白鹿塞,多古松,白鹿栖息于下。”
9.青牛文梓(zǐ):唐徐坚等辑《初学记》引《录异传》载,春秋时秦文公砍伐雍州南山文梓树,断树,有一青牛从中出来,走入泮(pàn)水中。又古人以为树万岁化为青牛。
10.柢(dǐ):树木的本根。盘魄(páng bó):同“磅礴”,盛大。
11.山崖表里:以山崖为表里,形容上句所说根柢的牢固。
12.桂:桂树。销亡:枯死。《汉书·外戚传》载:“李夫人死后,汉武帝思念不已,作《悼李夫人赋》说:‘秋气憯以凄泪兮,桂枝落而销亡’。”
13.桐:梧桐。半死:凋残。汉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生半死,冬则烈风、漂霰、飞雪之所激也,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
14.三河:汉时称河东、河内、河南三郡为三河,相当于今河南西北部、山西南部地区。徙植:迁徙移植。
15.九:虚数,泛指多。畹(wǎn):古代三十亩为一畹。九畹,指大面积移植。《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16.建始:洛阳宫殿名,于建安二十五年(220)为曹操所建。
17.睢(suī)阳之园:指汉梁孝王刘武所建的梁园,方三百里,在今河南商丘。
18.声:指树木在风雨中发出的声音。嶰(jiè)谷:传说在昆仑山北,黄帝曾派伶纶至此地取竹制作乐器。这里指乐曲。见《汉书·律历志》。
19.曲:指似乐曲的树中风声。抱:怀有。《云门》:黄帝时的舞曲。见《周礼·大司乐》。
20.将:带领。集:群鸟停落在树上。这句是说凤凰携幼鸟停落在树上。《礼瑞命记》云:“黄帝时,凤蔽日而来,止帝园,食常竹实,栖常梧桐,终不去。”乐府古辞《陇西行》:“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
21.巢:筑巢。鸳:鸳鸯。这句是说鸳鸯在树上筑巢双飞。《列异传》载:“宋康王欲夺韩凭妻,逼死韩凭,妻跳台自杀,分别埋之,两冢各生梓树,根交枝错,合为一体,有鸳鸯雌雄各一栖其上,晨夕不去。”
22.风亭:指风。唳(lì)鹤:鹤叫。这句是说鹤常立树上对风鸣叫。陆机、陆云兄弟被成都王司马颖杀害,遇害前陆机叹道:“华亭鹤唳,有可复闻乎!”
23.月峡:明月峡,巴郡三峡(明月峡、广德峡、东突峡)之一,在今重庆市东北八十里,峡壁有圆孔,形如满月。这里指月。见《华阳国志》《益州记》。吟猿:巴东三峡(广溪峡、巫峡、西陵峡)水路艰险,行人至此往往起怀乡之感,有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见《水经注·江水》。这里合二事而用之,是说猿猴常立树上对月长鸣。
24.拳曲:即弯曲。拥肿:同“臃肿”,树木瘿节多而不平。《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chū),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拳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
25.盘坳(ào):盘曲扭结的样子。反覆:指缠绕交错。
26.彪:小虎。以上两句形容树木的曲肿盘绕之状。
27.节:树的枝干交接处。这句是说树节竖立多如山山相连。
28.文:花纹。蹙(cù):皱。这句是说树木的花纹横生,有如水面波纹。
29.匠石:古代有名的木匠,名石。《庄子·人间世》载,有个叫石的木匠到齐国去,路上见到一棵被奉为神树的大栎树,连看也不看,因为他知道栎树木质极差,没有大用途。这里反用其意。
30.公输:春秋时鲁国的能工巧匠,姓公输名班,也称鲁班。眩目:眼光惑乱。
31.雕镌:雕刻。就:成。
32.剞劂(jī jué):雕刻用的刀子。
33.平鳞铲甲,落角摧牙:平、铲、落、摧,义同,指砍掉,铲平。鳞、甲,指树皮。角、牙,指树干的疙瘩节杈。
34.纷披:散乱的样子。
35.烟霞:烟雾和云霞的图案。
36.松子:指松树,子可食。一说作“松梓”,松树与梓树。古度:树名,不华而实,子从皮中出,大如石榴。平仲:树名,实白如银。君迁:树名,实如瓠形。
37.森梢:指枝叶繁盛茂密。
38.槎枿(chá niè):树木砍后重生的枝条。斜砍为槎,砍而复生为枿。枿,同“蘖”。这句是说这些新芽也会生长千年。
39.大夫受职:受封大夫之职。《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到泰山封禅时,避雨于松树下,于是封其松为“五大夫”。后以“五大夫”为松树的别名。这里指松。
40.将军坐焉:《后汉书·冯异传》载,东汉将领冯异辅佐刘秀兴汉有功。诸将并坐立功,他常独坐树下,军中称其为“大树将军”。此句指树。
41.“苔埋菌压”二句:指枯树埋没于青苔,上面寄生菌类,被飞鸟剥啄、蛀虫蠹穿。
42.撼顿:摇撼倒地。
43.东海:指东部沿海地区。白木之庙:相传为黄帝葬女处的天仙官,在今河南密县。此地有白皮松,称“白木之庙”。白木,指白皮松。
44.西河:西方黄河上游地区。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应劭《风俗通义》载,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南)人张助在干枯的空桑中种李,有患目疾者在树荫下休息,其目自愈,于是在此处设庙祭祀。
45.北陆:泛指北方地区。以杨叶为关:以“杨叶”为关卡之名。
46.南陵:泛指南方地区。梅根作冶:以梅树根作冶炼金属时用的燃料。以上四句统言东西南四方,有庙、社、关、冶,都是以木得名的。
47.小山:即淮南小山,汉淮南王刘安的门客,姓名不详,今存辞赋《招隐士》。丛桂留人:淮南小山《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48.扶风:指《扶风歌》,乐府诗篇名。长松系马:晋刘琨《扶风歌》:“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长松,高松。
49.岂独:难道只有。临:看。细柳:即细柳城,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渭河北岸,西汉周亚夫屯军于此,称细柳营。城临细柳,即临细柳城。
50.桃林:即桃林塞,约当今河南灵宝以西、陕西潼关以东地区,其地有函谷关古道。春秋时晋文公命詹嘉守桃林之塞,即指此地。塞落桃林,即落桃林塞。
51.若乃:至于。阻绝:阻断。
52.飘零:漂泊,流落。
53.拔本垂泪,伤根沥血:拔本、伤根,指拔掉树根,损伤树根。垂泪、泣血,指大树因受到损伤而痛哭流涕。《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世说》及《曹瞒传》:曹操命花匠移植梨树,“掘之,根伤尽出血。”
54.火入空心:即空心入火,把干空心的树放入火中。入,放入。空心,树枯朽心空。
55.膏流断节:指树脂从断节处流出来。膏,树脂。
56.横:横放。敧(qī):倾斜。
57.顿:倒下。
58.文:同“纹”,指树纹。百围:形容树干粗大。围,两臂合抱的长度。冰碎:像冰一样被敲碎。
59.理:树的纹理。千寻:形容树木高大。寻,古代八尺为一寻。瓦裂:像瓦一样被吉裂。
60.载瘿(yǐng)衔瘤(liú):指树上长满赘瘤。瘿,树木枝干上隆起似肿瘤的部分。
61.藏:指在树上的虫子。穿:咬穿。抱:环绕。代指整天环绕树木飞行的飞鸟。穴:作窝。藏穿,指虫穴。抱穴,指鸟窝。
62.木魅:树妖。《抱朴子·登涉》:“山中有大树,有能语者,非树能语也,其精名曰云阳,呼之则吉。”睒睗(shǎn shì):目光闪烁的样子。
63.山精:山妖。《玄中记》:“山精如人,头长三四尺,食山蟹,夜出昼藏。”妖孽:动词,为妖作孽,
64.风云:比喻社会局势。感:振奋。
65.羁(jī)旅:寄居作客。
66.采葛:完成使命。《诗经·王风·采葛》本是男女的爱情诗,汉代郑玄解作“以采葛喻臣以小事使出”。庾信是出使北朝时被迫留下的,以此典喻自己未能完成使命。
67.食薇:周武王灭殷,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野草)而食,有人告诉他们薇也属周朝所有,他们便宁肯饿死。见《史记·伯夷传》。这里指在北朝做官。
68.沉沦:指沦落潦倒。穷巷:平民百姓的住处。
69.芜没:荒草遮蔽。荆扉:柴门,指平民百姓的住处。
70.摇落:喻衰老。《楚辞》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71.弥:更加。嗟(jiē):叹息。
72.《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等所写的杂家著作,主要阐述道家思想,间糅阴阳、儒、法诸家思想。“木叶落,长年悲“引自《淮南子·说山训》,今本作”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故桑叶落而长年悲也“。长年,指老年人。
73.建章:西汉宫殿名,汉武帝时修建。三月火:指东汉建武二年(26)建章宫被焚之事。语用《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引兵“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74.槎(chá):木筏。传说黄河与天河相通,有人乘浮槎上犯牵牛、织女星。晋张华《博物志》:”年年八月,有浮槎往来不失期。“此句是说,建章宫被焚烧时,灰烬在万里黄河中漂流,有如浮槎。
75.金谷:即金谷园。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为晋石崇所筑。石崇《思归引序》称园内有”柏木几于万株“。
76.河阳:晋河南孟州市西北。晋潘岳为河阳令,命满城栽桃树。
77.桓大司马:指东晋桓温,字元子,晋简文帝时任大司马。《晋书》卷九十八有传。按,桓温为桓玄父,死于宁康元年(373),早在桓玄篡晋之前,与殷仲文顾槐而叹并非同时,庾信在这里对举殷、桓的话不过是假设之词。
78.依依:繁盛貌,又指杨柳随风飘扬,似有眷恋之意。汉南:汉水之南。
79.凄怆:凄惨悲伤。江潭:江水深处,此指江汉一带。
80.堪:忍受。《晋书·桓温传》载,桓温自江陵北伐,行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又见《世说新语·言语》。 [1-3]
白话译文
殷仲文美貌风流富有才藻,天下闻名。时世变迁,出任东阳太守。常郁郁寡欢,注目庭槐,慨然长叹:“此树扶疏婆娑,生机殆尽了!”
至于像白鹿塞的古松,树心有青牛的文梓,树根庞大,密布山崖内外。那桂树因什么事而死亡?桐树又为什么而半枯?
先前自三河移植,百亩栽种。在洛阳建始殿开花,却在梁国睢阳园结实。桐木质底,声合音律,曲谐《云门》。携带小雏的凤凰好聚居梧桐,而比翼的鸳鸯亦常双栖树上。白鹤面临华亭唳叫,哀猿对着明月峡长吟。
有的树弯曲臃肿,盘折交错。枝条曲折像熊、虎回视,或者像鱼、龙起伏,或者像斗拱竖立相连,树皮纹理皴裂又像水藻一样紧蹙。这古拙的奇树使匠石惊视,公输般目眩。雕刻初成,又刻凿加工。刨去那鳞甲般的树皮,锯掉那角牙般的多余部分。雕刻层层碎锦透花,又刻成簇簇逼真鲜葩。还有丛草茂树,飘烟散霞。
至于松树、古度、平仲、君迁那些奇木古树,枝梢森然,高峻百顷;余根剩桩,已有千年。在秦代曾接受过大夫的封职,在汉代将军冯异坐在它的下面。而现在没有一棵不苔菌满身,鸟啄虫穿。有的枝条低垂于霜露之中,有的颠仆于疾风乱烟。细想来邻近东海的地区有生长白皮松的古庙,黄河上游地区有枯桑生李的祭神之所,北地有叫杨叶名称的关塞,南方还有以梅树命名的梅根冶。淮南小山有丛桂留人的佳句,刘琨的《扶风歌》则有长松系马的哀吟。难道只有京城西临细柳观上,关塞坐落桃林之下。
至于故地山河隔绝,飘零离别,拔根流泪,伤根滴血。火起于空心老干,树脂从断节溢出。横躺洞口而斜卧,颠扑山腰而劈折。斜纹百围老树如冰残碎,纹理整齐的千尺高树像瓦破裂。赘瘤遍身,心穿千孔,因而树妖目光闪灼,山妖肆虐为害。
何况时机不遇,久旅无法归去;未能完成像《诗经·采葛》所比喻的一般使命,却落到苟活异朝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式的处境。沦落平民小巷,杂草遮蔽柴门。既感伤摇落萧瑟,更慨叹迟暮变衰。《淮南子》所说的“木叶落,长年悲”,就是指我这种境况。
于是有歌一首:建章火烧三月整,黄河漂流万里筏。不是金谷满园树,就是河阳一县花。
桓温大司马听到仲文的感喟而慨叹说:“当年栽柳,飘拂汉水以南;而今衰枯,凄凉江汉一带。树且这样,人怎能经受得了!” [4]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枯树赋》是庾信由南朝流入北朝之后的作品。梁武帝末年,侯景叛乱,庾信时为建康令,率兵御敌,战败。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萧绎。元帝承圣三年(554)他奉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他被留在长安。江陵失陷后,大批江南名士被俘送长安。西魏恭帝二年(555),王克、沈炯等首批获遣东归。北周武成二年(560),周、陈南北通好,陈朝即要求北周放还王褒、庾信等十数人,但是别人都陆续遣归了,只有王褒、庾信羁留不遣。在此期间,庾信时常感怀自己的身世,于是就写作了这一篇《枯树赋》。 [3-5]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整体赏析
《枯树赋》是咏物赋,但它的咏物是有所寄托的。赋中枯树的形象与遭际,是作者自我形象的写照。全赋以人喻树,以树喻人,借树木由荣到枯,喻自己由少壮到风烛残年的生活体验和心理感受,苍凉深婉,老练浑成。从而使得“枯树”这一形象成为庾信人北之后内心最为生动的表述。
《枯树赋》开头一段,借殷仲文之事以发端,兼切赋题,并有两重用意。首先,殷仲文的身世经历与庾信有相似之处,所以虽是历史人物,却是以作者代言人的身份出场。其次,殷仲文对枯树的慨叹,沉痛而隽永,是早已载入《世说新语》的佳话。以此发端,既显得自然平易,又为全篇奠定了悲凉的抒情基调。第一段在全赋起了序文的作用。
从“至如白鹿贞松”至“散乱烟霞”为第二段。此段写了各种各样的树木,其中有《十三州志》所记的白鹿塞的古松,有《搜神记》所写的“青牛大梓树”等。尽管它们盘根广大,结体山崖,到头来有的消亡了,有的半死不活。本段紧要之处在于“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这一疑问。这里既有同类的反衬,更有今昔的对比,而关键在于后者。通过北方贞松、文梓的郁勃生机,自然引发出对桂树、梧桐的萧瑟枯萎的惋惜和疑问。当桂树、梧桐从原产地移植到帝王之乡,皇宫苑囿时,可谓备极尊宠:“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但它们又是不幸的,因为它离开了故土。它们发出的声音如上古乐曲,引来凤凰鸳鸯等象征吉祥的禽鸟。尽管备极荣华,在它们的意识中,始终不能忘却故乡,风朝月夕,不免悲吟。心灵的折磨,使嘉树失去了生机。这几句隐寓作者本是梁朝之臣,而今流落北朝,飘零异地,不觉年老,像枯树一样,已失去生意。下文转笔写各种不材之木,其中有弯曲臃肿的,也有节疤横生的,加工这种树木,使能工巧匠也望而生畏;但经过一番雕刻砍削之后,居然能雕出诸如“重重碎锦,片片真花;纷披草树,散乱烟霞”之类的美丽图案。无材之木偏偏有用,与此相反,便出现了“材大难为用”的反常现象。
“若夫松子古度”以下至“塞落桃林之下”为第三段。此段写了名目繁多的树木,如松子、古度,平仲、君迁,还有在人事上,秦始皇曾封松树为五大夫,后汉冯异有“大树将军”之号;传说中,有白木之庙,枯桑之社;地理图标出了杨叶、梅根的字样;文学领域更有淮南小山丛桂留人的深情、两晋之交刘琨长松系马的豪迈,以及由于战争而著称的细柳营、桃林塞。但它们的最终结局,终不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枯萎于霜露与风烟之中。惟有以树命名的庙、社、关、冶、塞、营,却能名存后世。这里隐寓着人的年寿有时而尽,荣华止乎其身,惟有名存青史,才可永垂不朽。在洞悉了嘉树与恶木都必然朽落的命运之后,庾信将眼光投向更辽远广阔之处,去书写树木的历史与空间。树木荫蔽着人类,所以人类的历史也留下了树的印痕。
“若乃山河阻绝”至“山精妖孽”为第四段。此段较明显地引入己身的遭遇。世间万般悲苦,莫过于生离和死别;死别则死者长已矣,生离却是漫延剥蚀,一生无法痊愈的伤口。所以“山河阻绝”一段,血泪纵横,火殛膏流,残毁碎裂,妖孽舞蹈,是庾信笔下最惊心动魄的景象。意象诡怪可怖,写法富于象征性,而一韵到底的文字,也分外予人以激烈却又无比压抑的感受。
最后一段,由象征回到自身,代言变为自言,是更明显的自身遭际的感叹。这里有羁旅不归的悲哀,有屈节仕北的惭耻。激烈之后渐归于平静,但平静并非淡泊,而是对命运的承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忍受。“风云不感”以下六句,对个人经历做了简短的概括后,以“既伤摇落,弥嗟变衰”八字总结了自己的心境,可以看作是全赋的提要。《淮南子》上所说的“木叶落,长年悲”,引起作者的共鸣,引文意有未尽,作者又自作歌四句:“建章三月火,黄河千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这四句歌虽句句用典,却句句暗落己身,昔日的繁华已成过眼云烟,剩下的只有飘泊羁旅的孤独与凄凉和无穷无尽的哀伤而已。最后在桓温的几句哀叹中结束了全篇。“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既与赋首的“此树婆娑,生意尽矣”相呼应,又是全篇以树形人的致意之点,读之令人辄唤“奈何”。
全篇的“文眼”,即陆机所说的“一篇之警策”,是“生意尽矣”四字。人至暮年,死亡的阴影无时不在,而早年国破身辱,生活流离的经历,更会加剧心灵的折磨,无材补天而只能沦为玩物的恶木,正是庾信的自我写照。所以赋中流露出悲伤到绝望的的情调,不是偶然的。我们可以说这种情调是不理智甚至偏执的,但若设身处地,就能理解,并进而同情、欣赏这种无理而有情的文字境界。传说,天鹅临终时发出的鸣声最美也最凄厉,《枯树赋》就是庾信的天鹅之歌。
《枯树赋》名为咏树,实为咏怀,赋中的许多艺术描写,与他后半生的经历密不可分。赋末由树及人,将写树与喻己有机地结合起来。该赋将简单的叹喟变成丰富具体的形象,并用了很多艺术手段来写树,写各种各样的树,其中有环境的烘托,也有气氛的渲染,写树的遭遇,也写它们拔本伤根的悲哀,语言形象鲜明。作者使用了很多典故,他的典故汇彼多方,屡变屡新,有些用典使人不觉,多数典故,运用得灵活自如,似出己口。
从《枯树赋》可以看出,这时的庾信,眼界宽广、思路开阔,把宫廷、山野、水边、山上的树,名贵的、普通的树都写到了,又把和树有关的典故、以树命名的地方,也都写了出来。庾信善用形象、夸张的语言,鲜明的对比,成功地描写出了各种树木原有的勃勃生机与繁茂雄奇的姿态,以及树木受到的种种摧残和因为摧残而摇落变衰的惨状,使人读后很自然地对树木所受到的摧残产生不平,感到惋惜。
庾信由南入北,在与北朝文化的冲突抵牾中,在江南风气渐去渐远的羁旅之恨中,心中出现了强烈的文化失根之感,而江陵焚书更是一次空前的文化浩劫,在庾信心中留下巨大创痛。“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庾信暮年发出的这一声哀号,也正是其“拔根”“伤根”之痛的自然反应。
《枯树赋》是一篇骈赋,通篇骈四俪六,抽黄对白,词藻络绎奔会,语言清新流丽,声律婉谐,虽多次换韵,读之仍然音韵铿锵,琅琅上口。 [6-7]
名家点评
唐·张鷟《朝野佥载》:“梁庾信从南朝初至北方,文士多轻之,信将《枯树赋》以示之,于后无敢言者。” [7]
元·祝尧《古赋辨体》:庾赋多为当时所赏,今观此赋,固有可采处,然喜成段对用故事,以为奇赡。殊不知乃为事所用,其间意脉多不贯串。夫诗人之多识,岂以多为博哉!亦不过引古而证今,就事而生意,以畅吾所赋云尔。……东莱曰:“为文之妙,在于叙事状情。若用事不得其叙,则泛而腐;于情既不足以发,冗而碎;于辞又不足以达,窒而涩;于理复不足以明,虽多亦奚以为? [4]
清·倪璠《庾子山集注·注释庾集题辞》:子山入关而后,其文篇篇有哀,凄怨之流,不独此赋(指《哀江南赋》)而已。若夫《枯树》衔悲,殷仲文婆娑于庭树;《邛竹》寓愤,桓宣武赠礼于楚丘。《小园》岂是乐志之篇,《伤心》非为弱子所赋。……若夫《三春》《七夕》之章,《荡子》《鸳鸯》之赋,《灯》前可出丽人,《镜》中惟有好面,此当时宫体之文,而非仕周之所为作也。 [4]
清·李元度《赋学正鹄》:作者处梁魏播迁之世,代异时移,先有牢骚摇落之感于胸中,故借题发挥,引古人以自况。说枯树处即其自为写照处,是极用意之作。 [4]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下》:文人假设,变化不拘。……乌有、子虚之徒,争谈于较猎;凭虚、安处之属,讲义于京都;《解嘲》《客难》《宾戏》之篇衍其绪。……此则寓言十九,诡若万殊者也。乃其因事著称,缘人生义。……空槐落火,桓温发叹于仲文之迁;素月流天,王粲抽毫于应、刘之逝。斯则善愁即为宋玉,岂必楚廷?旷达自是刘伶,何论晋世? [4]
后世影响
播报
编辑
前人论咏物诗赋,大多主张要有寄托,咏物而不粘于物:既得物态之真,又有比兴之意,要求对物的描写不即不离,不粘不滞。《枯树赋》处处符合这些写作要求,它对后代,特别是对唐代的咏物诗赋,均有一定影响。如张九龄的《归燕》诗,就是将燕子作为自我形象的写照的。杜甫的《古柏行》,也是以树喻人,寄慨遥深,其艺术手法与《枯树赋》一脉相承。 [7]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庾信(513—581),南北朝文学家。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初仕梁,后出使西魏,值西魏灭梁,被留。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善诗赋、骈文。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庾子山集》。今存诗320多首、文160多篇。 [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3 14: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净沙·秋思
[ 元 ] 马致远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
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又名“塞上秋”。

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3 18: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杏犀䀉名字有争议,三个垂珠篆字,更解开贾宝玉不娶林黛玉的真相
2021-10-02 07:20:07 来源: 君笺雅侃红楼  举报
30
分享至
趣侃红楼161:杏犀䀉,神瑛侍者前世今生,垂珠泪,绛珠仙子泪尽而亡

贾母带刘姥姥游览拢翠庵,妙玉却拉着黛玉和宝钗喝体己茶,并接连拿出几件名字古怪的茶器。曹雪芹一贯善于“间色法”,借隐喻埋下伏笔。妙玉这几件茶具背后就有很多故事。

上文我们讲了“(分瓜bān)瓟斝”与薛宝钗的关系,本文就聊聊“杏犀䀉”与林黛玉的关系,看看这件茶具背后,有什么故事。



开始之前,先讲一下杏犀䀉,以及关于它的两点争议。

第一,“䀉qiáo”字上乔下皿,网络字库完全找不到,与(分瓜bān)字一样。好在有古体字“䀉”还能找到。本文同此“䀉”。不过有的版本䀉字为盉字,也是争议所在。

《康熙字典》云:䀉,盂也。与“形似钵而小”对照。钵盂为同。

第二,“杏犀䀉”还是“点犀䀉”?争议更大。

说“点”者,李商隐名句“心有灵犀一点通”。第三十二回,林黛玉形容贾宝玉是知己。“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点犀䀉”很恰当。

说“杏”者,指犀牛角制作的茶器呈现“杏”黄色。从色彩和质地形容器物,也很合适。

到底是“点犀䀉”还是“杏犀䀉”,还有一段历史公案很有意思。两位文学大家还曾在上世纪60年代的《光明日报》上发文讨论过。

沈从文先生支持“点犀䀉”,犀角中心有白线直透到底,名"通天犀:。李商隐诗句已有灵犀一点通",即引此喻心在暗里相通意。至于明清大作酒器,则中心必须挖空,由于应用要求不同,再不会过问有无白透了。(见1961年8月6日北京《光明日报》)

周汝昌先生认同沈从文先生大部分观点,但认为“杏犀䀉”更符合意境美。且“杏犀䀉”非影射妙玉,而是指黛玉为“性蹊跷”,隐喻她性格敏感,“多疑、小性”。

后来周汝昌也曾撰文解释:杏犀,谓犀角,颜色红黄。改点犀者妄笔俗义,损害雪芹本意,变高洁之文为儇薄之语,最是可恶。

现行版本多以“点犀”为主。“人民文学出版社”支持“点”字。但在庚辰本、戚序本中,又均作“杏犀”。读书人知道就



君笺雅侃红楼的观点更倾向于“杏犀䀉”。为了行文方便,下文“杏犀䀉”的歧义,一律以【庚辰本】作“杏犀䀉”,读“xìng xī qiáo”不作争论(个人观点)!

君笺雅侃红楼认为“杏犀䀉”暗合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设定的两种命运。即“莲”命与“杏”命。

得“莲”者,与莲、蓉、芙蓉、荷、菱相关,或为同义,或为同音者,从香菱、晴雯、林黛玉、秦可卿、王熙凤等以降,命运都可怜。非死即伤。

得“杏”者,与“桃”对应,从娇杏、贾探春、李纨、薛宝钗、袭人等,少数人得了侥幸。

第二回讲娇杏侥幸时,脂砚斋将之与甄英莲(香菱)作了对照。“谁想她(娇杏)命运两济,[甲戌眉批:好极!与英莲“有命无运”四字,遥相映射。莲,主也;杏,仆也。今莲反无运,而杏则两全,可知世人原在运数,不在眼下之高低也。此则大有深意存焉]”

娇杏得了侥幸,源于她名字中的“杏”字,命运两济的象征。

甄英莲可怜,源于她名字中的“莲”字,有命无运。像秦可卿的小蓉大奶奶,王熙凤的“琏二奶奶”,同样有命无运。知道就好。



所以,“杏”字对应“莲”字。“杏犀䀉”其上有三个垂珠篆字“杏犀䀉”。

“垂珠”是中国建筑垂花门的特有装饰。为柱子下倒置的荷花含苞状(也有牡丹、云纹等)装饰,形似泪滴。

于是乎“杏犀䀉”上有“杏”有“莲”,符合曹雪芹关于“莲与杏”两种人生的设定,叫“杏犀䀉”似乎更合适。当然,这是本人观点,与周汝昌先生又不同。

“杏犀䀉”上三个垂珠篆字呈“莲”状。有杏有莲,预示宝黛情真之侥幸,也隐喻宝黛悲剧的“可怜”。

妙玉将“杏犀䀉”拿给林黛玉喝茶,就是隐喻她的悲剧一生。与“(分瓜bān)瓟斝”对应薛宝钗雷同。下文将要具体讲解一下“杏犀䀉”与林黛玉的关系。

(第四十回)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杏犀䀉”。妙玉斟了一䀉与黛玉。

妙玉的茶器并不隐喻自己,而是和品茶人相契合。妙玉的身份虽仍是金陵十二钗应劫之人,半只脚已经踏出了劫外,与甄士隐和柳湘莲类似。只因还只带发修行,身在红尘漩涡,不得解脱罢了,但“高人”属性无疑。

所以,若以“常人”解读妙玉,必然“讨厌”。而以“天人”认识妙玉,则妙玉已非尘世中之你我,自然格格不入。不提。



杏犀䀉需要注意的有以下这么几点。

一,形似钵而小。

二,三个垂珠篆字。

三,镌着“杏犀䀉”。

关于杏犀䀉上文已经解说过,下文将说一下第一、二两点。

第一,杏犀䀉是一只形似钵而小的犀角茶器。

䀉就是碗钵类的器具之名。曹雪芹还特意写了薛宝钗的斝有柄,林黛玉的䀉无柄。

“钵”的形容最关键,古代僧人化缘用钵。《金刚经》云:“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钵”看似突出妙玉身份。实则讲了前世故事。当初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生了一株绛珠仙草。有赤瑕宫神瑛侍者见其可爱,日以甘露灌溉,使其久延其寿,修炼成一个女体,就是绛珠仙子。

绛珠仙子由恩到爱,对神瑛侍者“五内有一股缠绵不尽之意”,产生爱慕之情。神瑛侍者不敢接受,却又割舍不下,不得已由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主导了一场下凡历劫的故事。

绛珠仙子“爱”错人,不得已要下凡还泪,了结因果,只因神瑛侍者的身份毫无疑问是个和尚,一如唐僧前世金蝉子。对此三生石的故事,苏轼撰写的《僧圆泽传》,交代很清楚。本文不多赘述。

西方灵河在神话中属于佛国。侍者又是佛教僧执事的称谓。佛禁女色,道有双修。神瑛侍者是和尚无疑。林黛玉说他“做了两个和尚了”,就是指他的前世和今生。

杏犀䀉“形似钵而小”,对应林黛玉和贾宝玉,突出的是还泪故事的前因后果。所以,“三个垂珠篆字”,才是眼泪的形状。



第二,“三个垂珠篆字”。

何谓垂珠篆字?垂珠的形状酷似一个含苞待放的荷花蕾,称作“垂莲柱”,以垂莲形最为常见。现在去看古代建筑,比比皆是。

垂珠篆字,就是将篆字做艺术化处理,形似荷花含苞未放的花蕾,倒垂的样子。

林黛玉是“莲”主。后文群芳夜宴掣花签,黛玉掣得芙蓉花签,预示她远嫁的姻缘结局。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明祭晴雯,实祭黛玉,是黛玉死后写照。

“垂珠”的形状就是泪珠、水滴状。三个垂珠篆字连成一串,指出林黛玉还泪,以泪洗面的人生!

林黛玉在《题帕三绝》说她还泪的情境: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鮹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珠面上,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三个垂珠篆字”代表林黛玉今生还泪。贾宝玉终究还是“负了”她,一如神瑛侍者下凡不是与她再续前缘,而是要结束所有因果和纠缠,一刀两断!

林黛玉与贾宝玉真心一生,心心相印、心有灵犀是为“幸”。奈何双方身份注定不能结果,卿本佳人不长久,泪尽而亡是为“怜”。杏犀䀉源于此也!



贾宝玉在林黛玉死后,虽然与薛宝钗成亲,也是有名无实。君笺雅侃红楼认为钗黛本是一人,都是绛珠仙子。一为甘露,一为绛珠仙草。神瑛侍者今生既要与绛珠仙草斩情,也要与甘露断缘。最终一刀两断,才去做了“第二个和尚”。

第二十三回,贾宝玉曾对林黛玉说出誓言:“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贾家抄家后,贾宝玉抛下薛宝钗出家为僧,又去寻到林黛玉的坟墓,替她守坟余生,薛宝钗在家苦等丈夫一去不归。这就是《红楼梦》和宝黛钗三人结尾。

宝黛钗三人各归其位,各自了断因果大和解,契合秦太虚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杏犀䀉”茶杯的三层意思,曹雪芹通过妙玉,将宝黛爱情和林黛玉的前世今生说清楚。作为薛宝钗的“(分瓜bān)瓟斝”的补充。

说完了“(分瓜bān)瓟斝”和“杏犀䀉”,下文将说绿玉斗和蟠龙竹根杯。贾宝玉为什么不敢用绿玉斗?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3 19: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垂珠
拼音:
chuí zhū
注音:ㄔㄨㄟˊ ㄓㄨ

结构:垂(独体结构)珠(左右结构)

垂珠的意思
词语解释:
1.珠串下垂。 2.悬挂的Hao86.com珠串。 3.篆书字体之一。形似垂珠,称垂珠篆字。
引证解释:
⒈ 珠串下垂。


战国宋玉《讽赋》:“主人之女翳承日之华,披翠云之裘,更被白縠之单衫,垂珠步摇。”
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建木灭景於千寻,琪树璀璨而垂珠。”
唐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⒉ 悬挂的珠串。


明刘基《郁离子·九难》:“叶如车轮,实若垂珠。”

⒊ 篆书字体之一。形似垂珠,称垂珠篆字。

网络解释:
垂珠
垂珠是古代中国建筑垂花门的一个部件。垂花门外侧的檐柱不落地,而是倒垂于半空,柱子下端是一对垂珠,雕饰出莲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的花蕾,称做“垂莲柱”。垂珠的形式有方有圆,雕绘也是多种多样,但以垂莲形最为常见。
字义分解

读音:chuí
(1)(动)耷拉下来:~柳。

(2)(动)留传:人民英雄永~不朽。

(3)(副)将、将要:~老。

(4)(名)敬辞;用于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念。


读音:zhū
(1)(名)珠子:~宝|~翠|~帘。

(2)(名)(~儿)小的球形的东西:泪~儿。
该汉语词典《垂珠是什么意思|垂珠的解释是什么》来源于好工具,网址:https://www.hao86.com/ciyu_view_9b35ad43ac9b35a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17: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判词是两株还是四株枯木?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关乎黛玉结局
播报文章

建筑尘封历史
关注
2019-10-23 01:13
血糖高,一定要少碰3种食物,很多人却控制不住!
血糖高,一定要少碰3种食物,很多人却控制不住!
  小基层结识比他大13岁的女贵人,3年连升3级,一人独掌大局!
小基层结识比他大13岁的女贵人,3年连升3级,一人独掌大局!
杭州旅游景点全解析,感受江南的别样风情
杭州旅游景点全解析,感受江南的别样风情
林黛玉判词之谜一|枯木数量之谜|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金陵十二钗》判词十一首,其中钗黛合一,占据了第一首判词。多数人愿意研究判词内容,个人却对判词图画感兴趣。图画更能直观的感受作者意图。不过,林黛玉的图画部分存在争议,有的版本是四株枯木,有的版本是两株枯木,那么到底是四株还是两株?我赞同周汝昌先生的说法是四株!

广告
明荃狐臭净经销商10余年老牌厂家
×
宝玉看了仍不解。便又掷了,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四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人民文学出版社最新版的《红楼梦》采用的是乾隆二十五年的庚辰本,冯其庸先生参与了其中的编撰。关于林黛玉的判词图画,都采用“两株枯木”的写法。用两株枯木组成林字,暗示林黛玉。
不过,周汝昌先生的研究不同,在《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中,第五回林黛玉的判词图画却是“四株枯木”。周汝昌是红学泰斗,虽说个人对先生的很多观点有不同意见,但若论对《红楼梦》各版本熟悉的程度,比周先生强的凤毛麟角。《周汝昌校订批点本》是老先生一生心血,很多古本逐字逐句对照研究后的集合,有些内容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周汝昌先生根据各个古本的研究对比,认为林黛玉判词图画是四株枯木。道理不复杂,二木不成林,三木为森,四木为多木才是真正的“林”。用四株枯木比两株枯木更合理一些。
当然,其实四株也好,两株也罢,都代表林黛玉毋庸置疑。“枯木”是林黛玉油尽灯枯、濒濒待死的状态。这都不是问题,问题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这又是什么情况?“玉带林中挂”是否暗示林黛玉结局上吊才是关键。
图画上四株枯木,木上悬一围玉带,看似与挂着无异,但要清楚不是一棵树的树枝上挂了一条玉带。而是所有木都被一条玉带围住。当然,玉带也可以用“围”来计量。但围在这里分明表现出类似捆扎的状态,或者说像“一捆大葱”一样更能理解,显然这个状态与上吊并无直接联系。

广告
5月广西北海旅游,必去景点介绍,详细旅游攻略!(图文+实用)
×
两株枯木围玉带,不如四株枯木围玉带更让人体会到无助之感。而玉带在《红楼梦》中代表强权,八十回前出场围玉带的,明写只有北静王一人,暗写贾元春、皇帝、忠顺王等人都会围玉带,其他人没有这个资格。联系第十八回贾元春将“红香绿玉”的香玉去掉,换成“怡红快绿”,隐喻贾宝玉的“香玉”林黛玉是被贾元春给换走了,借以揭示林黛玉的死因,应该与贾元春插手,使得黛玉远嫁后泪尽而亡。
林黛玉的人生,失去贾宝玉是不可想象的。她可以因为没有宝黛爱情而选择追求短暂的自由。比方“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但一定是自知必死才会如此选择,“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说的清清楚楚,飞出去的愿望是找一个“干净”地埋香冢。
下文,我们将具体聊一下林黛玉的死因。
以上观点为君笺雅侃红楼主观理解,线索都为原文所引用,是否符合曹雪芹原意,见仁见智,多歧为贵。欢迎大家多提意见。
「文/君笺雅侃红楼」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感谢赞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17: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判词图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究竟什么意思
播报文章

他就是个二货拉
关注
2020-01-19 07:33

林黛玉一生命运多舛,幼弟夭折,父母双亡。被舅舅贾政收养栖身荣国府,爱上表哥贾宝玉却苦于无人诉衷肠,没人替她做主。最后宝黛爱情破灭,林黛玉香消玉殒,结束短暂的十七年人生。要说林黛玉,还要从她的判词说起。


广告
5月广西北海旅游,必去景点介绍,详细旅游攻略!(图文+实用)
×

宝玉看了仍不解。便又掷了,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四(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抛开判词中薛宝钗的部分。只看林黛玉,有这么几点需要注意。



一,四株还是两株的争议

关于林黛玉判词到底是四株枯木还是两株枯木有争议。两种版本都有。周汝昌先生统筹各古本后认为四株枯木更恰当。个人支持这个论点。

双木虽成林字,但两棵枯木不是树林。四棵枯木代表多,是“林”的真意。贾宝玉看到的判词图画,两棵枯木不明觉厉,四株枯木更有道理。


广告
北海涠洲岛旅游 5天4晚吃喝玩乐最新攻略
×

二,枯木的预示

四株枯木代表林,“枯木”是说油尽灯枯,既有林家绝嗣的覆灭,也有林黛玉枯萎的生命。

三,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结合判词“玉带林中挂”,很多读者支持林黛玉上吊而亡。这个观点有些过分了。林黛玉还泪而来,泪尽而亡。自尽之人自我了断,必然泪不尽。前有秦可卿在天香楼上吊自尽,曹雪芹也不会再安排林黛玉同样方式结果自己。



林黛玉认为“质本洁来还洁去”,花要归于泥土才算“洁”。水中不洁,上吊同样如此。根据香菱的“干血症”影射,林黛玉“泪尽”后自然死亡。

四,“四(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的真正意思

首先,林中一围玉带,谐音林黛玉。

其次,古代玉带是权力身份象征:蟒袍玉带、披蟒腰玉,专指帝王将相。贾宝玉那么受宠也没资格用。全文唯一出现玉带是北静王腰中围了一围“碧玉红鞓带”。林黛玉判词出现玉带,预示她的人生与权力挂钩。


广告
游轮宜昌到重庆 <订票中心>
×

最后,玉带围枯木,隐喻宝黛姻缘无疾而终源于强权干涉。

宝黛姻缘根据第五十八回梨香院三官故事影射,八十回后有过一次短暂订婚,就像香菱与冯渊一样,结果遭遇“呆霸王”一般强权之人,致使二人姻缘无果。具体线索非常多。

①香菱被抢;

②林黛玉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暗示王昭君一般远嫁;

③《五美吟》五位女子都是一方势力嫁到另一方势力或因此被迫而死;

④潇湘妃子二女同嫁为王妃;

⑤潇湘馆又名有凤来仪;

…… ……



包括潇湘馆放风筝,《题帕三绝》,《桃花行》,《柳絮词》都证明林黛玉最后嫁作王妃,契合“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玉带既是身份象征,也是权力裹挟之意。

林黛玉为王妃,她有资格围玉带。“四株枯木”预示林黛玉身体油尽灯枯,被玉带包围,也代表她不得不屈就于人。哪怕嫁人,也会很快香消玉殒。她的一生不会屈就任何人。贾宝玉也不行。

「文/」 

别忘了:,您的转发会让人看到内容,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18: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咏梅九首
[ 明 ] 高启
原文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作者介绍

高启
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在文学史上,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qu...
高启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历史人物




高启(1336~1374),明代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明洪武元年(1368),应召入朝,授翰林院编修,以其才学,受朱元璋赏识,复命教授诸王,纂修《元史》。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高启

  • 季迪

  • 所处时代

    元末明初


  • 出生日期

    1336年

  • 逝世日期

    1374年

  • 主要作品

    《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扣舷集》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

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高启返青丘后,以教书治田自给。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此撰写了《上梁文》。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被诛;高启也受株连腰斩。高启青年时代即有诗名,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师古之后成家,认为要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独庵集序》)。但他死于盛年,尚未能够达到自成一家的目的。他的诗体制不一,风格多样,学习汉魏晋唐诸体,均有模拟痕迹。不过他才思俊逸,诗歌多有佳作,为明代最优秀诗人之一。高启作官只有三年,长期居于乡里,故其部分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生活,如《牧牛词》、《捕鱼词》、《养蚕词》、《射鸭词》、《伐木词》、《打麦词》、《采茶词》、《田家行》、《看刈禾》等。这些诗没有把田园生活理想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阶级剥削和人民疾苦。如《湖州歌送陈太守》写:草茫茫,水汩汩。上田芜,下田没,中田有麦牛尾稀,种成未足输官物。侯来桑下摇玉珂,听侬试唱湖州歌。湖州歌,悄终阕,几家愁苦荒村月。又如《练圻老人农隐》、《过奉口战场》、《闻 兵至出越城夜投龛山》、《大水》等诗,还描写了农民在天灾兵燹下的苦难。这些作品,是高启诗歌中的精华部分。

朱元璋从一开始就不太喜欢高启,这除了高启不肯接受户部右侍郎一职,不给皇帝面子,不愿顺从,不肯合作外,还在于他写得诗多次有意无意的触动和冒犯了朱元璋。在朱元璋看来,高启作为诗人不来呐喊助威倒也罢了,竟然表示不闻不问,他的政治、思想、行动与明王朝是怎么保持高度一致的?另外,高启在诗中还有“不肯折腰为五斗米”的句子,表示对做官毫无兴趣,这也正是朱元璋所忌恨的。

朱元璋嗜杀成瘾,这除了对那些帮他打天下的功臣下狠手以外,他也特别热衷于消灭文人。于是,朱元璋随便找了个借口定下死罪,朱元璋还亲自去监斩的,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高启被腰斩后,并没有立即死去,他伏在地上用半截身子的力量,用手蘸着自己的鲜血,一连写了三个鲜红而又刺眼的“惨”字,这个当过放牛娃、和尚的农民皇帝终究被一个文人以生命的代价所羞辱。像高启这样一个性格高昂自傲的诗人,生不逢时的遇到了像朱元璋这样一位号称“中国第一屠夫”的残忍皇帝,那也只有挨刀的份了。[1]



折叠编辑本段经典作品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牧牛词》

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养蚕词》

东家西家罢来往,晴日深窗风雨响。

三眠蚕起食叶多,陌头桑树空枝柯。

新妇守箔女执筐,头发不梳一月忙。

三姑祭后今年好,满簇如云茧成早。

檐前蝶车急作丝,又是夏税相催时。

《咏梅九首》(选一)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客中忆二女》

每忆门前两候归,客中长夜梦魂飞。

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2]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争议

高启是明朝初期声名远扬的诗人,也被世人称为江南第一才子,他元末时期出生在江南富庶之家,可惜父母双双早亡,童年缺少父母关爱让他的性格敏感刚毅。

高启聪颖过人,读书可以过目不忘,对历史有很深的造诣。他擅长于七言歌行,他的诗词取历代诗词大家之所长,清新刚正,超拔豪迈。

元朝末年朝廷昏庸无道,天灾人祸不断发生,百姓生活民不堪命,受压迫的农民纷纷揭竿起义。起义军中最有实力的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这三支军队。朱元璋占领北方,张士诚在江南一带称王。

张士诚的下属饶介是一位爱才的有识之士,他听闻高启才华出众,就把年仅16岁的高启招为幕僚。年轻高傲的高启非常不适应官场中尔虞我诈,他23岁时候选择离开官府,自号青丘子隐居起来,每日诗词歌赋清平快乐。

公元1368年,朱元璋一统天下建立明朝,朝政百业待兴,皇帝求贤若渴。

他把高启这位名闻天下的才子招募来,授以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参修《元史》,并且为皇子授业解惑。

此时高启已经32岁,而立之年他也想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于是他欣然规往。

熟知经史是高启所擅长的事情, 他认真编修和教学,朱元璋对高启非常满意。

三年以后,高启圆满地完成了《元史》的编修。高启提出辞官,想回归乡里,继续过闲云野鹤的生活。

朱元璋身边一同打拼的武将居多,而能够帮助他治理天下的文官却很少,朱元璋怎么可能轻易放弃高启这样年轻的人才。

朱元璋打算提拔高启做户部侍郎,正三品,主管国家财政大权。以高启的才能和皇帝的赏识,未来一定会步步高升,成为朝中重臣,君王的左膀右臂。

三年仕途,聪明的高启明白了“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朱元璋的丰功伟业令人敬佩,但是他阴晴不定的性格,让他的臣子们说话做事都要小心翼翼,不敢有一点行差踏错。

高启清醒地认识到,高官厚禄如一片浮云,清高的诗人不在乎荣华富贵,远离朝堂之纷争,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才是他的人生追求。

受株连,腰斩而亡,血书三个字

九五之尊的明太祖对于高启的辞官行为,心中非常不满。朱元璋甚至猜测高启放弃大好前程的原因,是否是还在怀念旧主张士诚呢?

高启做张士诚部下的幕僚都可以做七年,如今在翰林院只做了三年编修,马上就要升职解甲归田了。

高启回乡之后,低调地做了学府的教师,平时教书育人,闲时吟诗作对。

高启写了一首小诗《题宫女图》,其中有一句“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朱元璋看到这首诗之后觉得高启是在借诗讽刺他,他对高启的误解进一步加深了。

高启毫不知情,依然笔耕不辍。苏州府衙残破不堪,知府魏观决定重建一座新府衙,选定新址的就是张士诚原来的宫殿。

房屋重建之日,魏知府按照当地习俗,邀请当地知名文人高启写了一篇《郡治上梁文》。谁承想,文中一句“龙盘虎踞”触犯了朱元璋的逆鳞,招致杀身之祸。

“龙”乃古代帝王的象征,把张士诚的宫殿重建,还说是“龙盘虎踞”,你们如此怀念张士诚,把皇帝的尊严置于何地,是想要造反吗?

朱元璋怒发冲冠,他立即将苏州知府魏观和高启捉拿起来,魏观被判斩首。

朱元璋看到这个高启的桀骜不驯,不肯在朝为官,还敢讥讽自己的人,他愤恨不已,决定处以腰斩。

行刑之日,皇帝朱元璋亲自监斩了这位江南第一才子。眼看着刽子手把高启拦腰斩断,高启拼着最后一口气,用沾满鲜血的手写下:“惨!惨!惨!”三个字,最终气绝身亡。[3]







参考资料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zdjphoto 2019-01-31   |  78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明代诗人高启著名的咏梅诗名作,共九首,每首皆飘逸超群,力写梅之高韵。曹雪芹《红楼梦》里有几组诗,多从高启这组诗借鉴或脱胎。

高启的《咏梅九首》描写梅花,不仅状其影,更传其神,那种清灵空澈有时又朦胧恍惚的意境,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美词佳句。比如‘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等等。


《咏梅九首》
明 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
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
薄瞑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


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籍倩谁收。
骑驴客醉风吹帽,放鹤人归雪满舟。
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
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



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春温。
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
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
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


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
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


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犹自属诗人。
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余芳不是春。
云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频。
掀篷图里当时见,错爱横斜却未真。



独开无那只依依,肯为愁多减玉辉?
廉外钟来月初上,灯前角断忽霜飞。
行人水驿春全早,啼鸟山塘晚半稀。
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远自洛阳归。


最爱寒多最得阳,仙游长在白云乡。
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
楚客不吟江路寂,吴王已醉苑台荒。
枝头谁见花惊处?袅袅微风簌簌霜。


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
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
歌残别院烧灯夜,妆罢深宫览镜时。
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伴题诗。

月明林下美人来 - 樱落如蝶创作古色古香小说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图书




"月明林下美人来"出自明代诗人高启的《梅花》九首第一首。全句为"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月明林下美人来


  • 出处

    梅花



  • 诗人

    高启


  • 朝代

    明朝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高启(1336-1374)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元末隐居吴淞青丘(今江苏甪直),自号青丘子。后因触怒皇帝,被朱元璋腰斩。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折叠编辑本段赏析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毛泽东对这两句也记得最清。诗人以高士、美人作比,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作为背景来映衬高士、美人,进一步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与清秀典雅的品格与风度。此两句是在写梅的风骨与气节。联想清代有学者曾竭力寻找出这两句当中的典故,说"雪满山中"出自东汉袁安困雪家中卧之典,"月明林下"出自隋朝赵师雄于月夜林中酒肆与梅花化作的美女相互饮酒之典。其实,这两句没有典故的限制反而会使梅花的品格显得更为圣洁与超逸。此两句分别构成了一幅美得令人心痴的意境,又何须什么典故来支撑呢?这两句的意也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曹雪芹《红楼梦》中写《终身误》的曲子,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之句,其构思恐怕也是受到高启诗句的启发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18: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袁安困雪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后汉书·袁安传》李贤注引晋·周斐《汝南先贤传》说,有一年,洛阳大雪,他人皆除雪出外乞食,独有袁安门前积雪如故。洛阳令按户查看,以为袁安已经冻饿而死,便让人扫除积雪,进屋察看。只见袁安直挺挺地躺着,便"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不应当打搅别人)'。"后遂把宁可困寒而死也不愿乞求他人的有气节的文人称作"袁安困雪"或"袁安高卧"、"袁安节。"陶渊明《咏贫士》诗:"袁安困积雪,貌然不可干。"贾岛《别徐明府》诗:"口尚袁安节,身无子贱名。"又把"袁安户"、"袁门"等指作雪中贫士之家。陆游《稽山雪》诗:"冻吟孰窥袁安户,僵卧秃尽苏武节。"白居易《雪中酒熟欲携访吴监先寄此诗》:"陈榻无辞解,袁门莫懒开。"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袁安困雪

拼音
yuán ān kùn xuě


人物
袁安

出处
《后汉书·袁安传》

目录
1典源
2释义
3同源典故
4运用示例
折叠编辑本段典源
《后汉书》卷四十五〈袁张韩周列传·袁安〉~57~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祖父良,习孟氏易,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建武初,至成武令。安少传良学。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后举孝廉,除阴平长、任城令,所在吏人畏而爱之。唐·李贤注引《汝南先贤传》曰:「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己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折叠编辑本段释义
折叠典源译文
袁安传袁安,字邵公,汝南郡汝阳县人。祖父袁良,学习《孟氏易》(孟喜著),汉平帝时,因明经而被举荐,做了太子舍人。建武初年做了成武县令。袁安年轻时继承祖父袁良的学问。为人很庄重,有威信,被州里人敬重。开始做县功曹,有一次,捧着檄文到州从事那里办事,从事托袁安捎封信给县令,袁安说":你是为公事,自有邮驿替你传送;如果是私事,就不应找我功曹。"辞谢不肯接信,办事人有些害怕,就不托他了。后来,被举荐为孝廉,先后做了阴平县长和任城县令。他所任职的地方,官吏百姓都很畏敬和爱戴他。

折叠释义
唐·李贤注引《汝南先贤传》汉时袁安未达时, 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 安独僵卧不起, 洛阳令按行至安 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除阴平长、 任城令。后因以"袁安困雪"为典,指身处困穷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亦省作" 袁安卧 "等。

折叠编辑本段同源典故
僵卧袁安 冻卧袁安 洛阳高卧 穷檐高卧 卧袁安 袁安僵卧 袁安爱晴早 袁安高卧 袁门闭 闭门高卧 高卧过冬

折叠编辑本段运用示例
晋 陶潜《咏贫士七首》之五:"袁安困积雪,貌然不可干。"

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看路径行人绝迹,我可便听园林冻鸟时啼,这其间 袁安 高卧将门闭。"

柳亚子 《消寒一绝》:" 袁安 高卧太寒酸, 党尉 羊膏未尽欢。"

宋 苏舜钦《答宋太祝见赠》诗:"穷冬三日雪,旅肠迫枯饿。不免 东郭 行,难效 袁安 卧。"

《西游记》第十八回:"那里得 东郭 履, 袁安 卧, 孙康 映读;更不见 子猷 舟, 王恭 币, 苏武 餐毡。"或作"袁安睡"。

宋 梅尧臣《次韵和王景彝十四日冒雪晚归》:"闭门我作 袁安 睡,呵笔君为谢客谣。"
《佳联墨韵365》第20篇
竹林青青

9700


地点
线上活动

时间
2018-03-06 07:35 ~ 2018-03-06 09:24



票种
  • [url=]
    免费免费票
    [/url]


数量




  • [url=]已结束[/url]




[url=]收藏[/url]








该活动已结束

[url=]关注[/url]主办方,不错过主办方任何一个活动。




[url=]活动详情[/url]
[url=]已报名 (0)[/url]





  20、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这一佳联,出自明代诗人高启的《梅花九首·其一》:“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诗坛上写梅诗者多如繁星,高启能脱出前人窠臼,采用多方譬喻与衬托的手法。这种譬喻也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曹雪芹《红楼梦》中写《终身误》的曲子,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的句子,其构思显然是受到高启诗句的启发。***曾说“高启,字季高,明朝最伟大的诗人。”诗人以高士、美人作比,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作为背景来映衬高士、美人,进一步突显出梅花的孤傲高洁与清秀闲雅的精神。
此联也是在赞誉梅的风骨与灵魂。清代学者曾说“雪满山中”出自东汉袁安家中卧雪之典,“月明林下”出自隋朝赵师雄于月夜林中酒肆与梅花化作的美女相互饮酒之典。其实,此联没典故的限制反而会使梅花的品格显得更为圣洁与超逸。上下联分别都构成了一幅美妙意境,又何必要用典故来支撑呢?宋代隐士林逋写梅,也含有颂梅风标绝尘之意。但林逋诗重在写梅之风韵,而高启诗则重在写梅之风骨。明代诗人韩冕诗云:“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梅之傲雪怒绽才显出她的高洁骨气。“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元代诗人杨维祯的诗也是赞梅之雪中独放的勇气。可见,高启的“雪满山中”透析出的是梅的气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18: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梦令.邂逅美人共醉
2020-01-06 12:32
日暮林间酒肆,

邂逅美人共醉。

醒后始才知,

得遇花神亲至。

传说,传说,

恰似罗浮梦里。

题记:

唐代柳宗元《龙城录》,隋朝时,赵师雄迁罗浮,日暮于林间酒肆旁,见到一个美人淡装素服出去迎接,和她说话,芳香袭人。因与酒家共饮。赵师雄醉寝,及至酒醒,始知身在梅花树下,美人已经离去,赵师雄惆怅不已,才知道是遇到了梅花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02:56 , Processed in 0.06157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