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王熙凤风月宝鉴封面人物&主体影射崇祯帝朱由检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5 17: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落花诗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唐寅的作品,沈周因丧子而撰写落花七律十首,唐寅和作为七律30首。唐寅作落花诗那年35岁,离科场被黜之事不过5年,刚刚经历过人生的磨难,自然会借风花雪月倾诉衷情。

唐寅一生曾多次书写落花诗,每次所录诗作的数量不同,内容不同,书法风格也不尽相同,目前所知的分别为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辽宁省博物馆、中国美术馆、苏州博物馆和台北华叔和先生收藏。《落花诗》30首以春归花落为聚点,寄寓了青春易逝、怀才不遇的感叹,流露出看穿忧患、繁华一梦的“色空”思想。诗中有不少精美的句子,读之使人回肠荡气。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唐寅落花诗

文学体裁
七律


创作年代
明代

作    者
唐寅

目录
1概述
2来由及版本
3存世版本
4落花诗原文
5相关作品
折叠编辑本段概述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1]、桃花庵主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同时也是一部历史故事剧和一位漫画家的名字。书画都不错,但在他的字中又看不出一丝狂态,字主要学赵孟頫,另外加些李北海的笔意,笔画婉转流畅,风格俊秀潇洒;没有丈夫气,倒有女儿态――他的内心应该是温柔的。代表作有《落花诗卷》,及一些题在画上的诗文。

唐伯虎 画像
唐伯虎 画像

《落花诗》三十首,行书,纵23.5厘米,横445厘米。有数种写本。为明代唐寅代表作之一。据盛诗澜《唐寅落花诗考》介绍:明弘治十七年(1504)春,沈周因丧子而撰写落花七律十首,唐寅和作为七律30首。唐寅作落花诗那年35岁,离科场被黜之事不过5年,刚刚经历过人生的磨难,自然会借风花雪月倾诉衷情。唐寅一生曾多次书写落花诗,每次所录诗作的数量不同,内容不同,书法风格也不尽相同,目前所知的分别为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辽宁省博物馆、中国美术馆、苏州博物馆和台北华叔和先生收藏。《落花诗》30首以春归花落为聚点,寄寓了青春易逝、怀才不遇的感叹,流露出看穿忧患、繁华一梦的“色空”思想。诗中有不少精美的句子,读之使人回肠荡气,如:“刹那断送十分春,富贵园林一洗贫”;“一霎春风又转头”,“胭脂都付水东流”;“忍看马足车轮下,一片西飞一片东”。这些句子描画了春光迅速消逝的残败景象。“春风院院深笼锁,细雨纷纷欲断魂”;“绿杨影里苍苔上,为惜残红手自拈”;“旧酒新啼满袖痕,怜香惜玉此心存”;“傍老光阴情转切,惜花心性死方休”;“风情多少愁多少,百结愁肠说与谁”;“和诗三十愁千万,肠断春风谁得知"。这些诗句真切地传达了诗人爱花、惜花的心情和品性。

折叠编辑本段来由及版本
折叠落花诗的由来
唐寅的这一卷落花诗是与沈周的唱和之作。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在绘画领域,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明中期画坛以吴门最盛,沈周领一代风骚,不但绘画为唐寅、文徵明之师,诗文、书法亦为时人所宗。沈周在弘治乙丑(1505)年春,届78岁时,曾于“一病弥月”后,有感于“林花净尽,红白满地,不偶其开,而见其落”,而“怅然触物成咏”,得《落花诗》七律10首,寄诸友人求和,一时往来吟咏,成为韵事。吴中名士如唐寅、文徵明、徐祯卿等皆有唱和。仅《唐伯虎全集》收录的唐寅和作就有三十首。

唐寅和沈周落花诗卷(局部)
唐寅和沈周落花诗卷(局部)

唐寅在《落花诗》中借花喻人,以花抒意,描画了暮春时节落花飘零的景象,感叹春去花落,其中有不少的诗句,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如:“红颜春树今非昨,青草空埋土一丘”;“命薄错抛倾国色,缘轻不过买金人”等,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易逝、繁华一梦的感慨,以及抑郁不得志的感伤。

折叠唐寅缘何多次咏落花写落花
落花诗册
落花诗册
唐寅一生多次咏写落花诗,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与唐寅的遭遇有关。唐寅出生在苏州府城西的吴县吴趋里(明代苏州城,城东为长洲,城西为吴县)。父亲唐广德,是一位平凡的商人,以经营酒食店为生。唐寅自幼“天授奇颖,才锋无前”,十六岁,就以第一名考中秀才,“童髫中科第一,四海惊称之”。弘治十一年(1498),他到南京参加乡试,三场告终,又中第一名解元。谁料“福兮祸之所伏”,在次年的北京会试中,竟卷入了轰动朝野的科场泄题案中,被捕下狱。功名无望的唐寅回到苏州后,生计日薄,与妻子反目仳离,不久又与弟弟异炊,生活相当落魄。唐寅一生中另一重创是宁王之聘。正德九年(1514),唐寅45岁时,宁王朱宸濠慕其名,派人持重金来聘,他去了南昌,后觉察朱宸濠有野心,佯狂而归。唐寅仕途无望后,家中经济状况日渐拮据。他善书画,负文名,不得已走上鬻艺为生的道路。他写过不少有关卖画的诗:“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少时的春风得意、年青时的英雄落寂与年老时的贫病交加,在“落花”上,寄寓着这位“落拓才子”太多复杂而丰富的人生体验。

其二,与明代中期江南的“吴趣”现象有关。当时,吴中地区流行一种雅称“吴趣”的文人生活方式。文人雅士常常雅集文会,品茗客话,酒觞之间,彼此唱酬,品书论画,玩古赏物,彼此之间意气相投,经常往来唱和,互赠诗画。在唐寅传世的作品中,就有很多赠送他人之作。因此,他多次书写落花诗,极有可能是分赠不同的友人。此外,将得意之作反复书写情况在当时很普遍,如唐寅的友人祝允明、文徵明曾多次书写过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而落花诗的首唱者沈周也亦反复书写过自己所作的落花诗。

折叠编辑本段存世版本
折叠简介
唐寅对《落花诗》情有独钟,不但一和再和,而且一书再书,今传世的《落花诗》墨迹就达五件之多,除辽宁省博物馆藏本外,还有苏州博物馆藏《落花诗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馆藏《唐寅落花诗稿卷》、中国美术馆藏《唐寅落花诗卷》以及台北华叔和先生藏《唐寅落花诗册》等几个版本。

折叠苏州市博物馆藏本
苏州市博物馆藏本,纸本册页,三十四开,每开尺寸27cmx30Cm不等。共录七律三十首,其中,十三首为原集所收和沈周落花诗。十七首为补遗之作。卷末未署名,也未标时间。后有正德三年进士方豪题于嘉靖丙戌的跋和翁方纲题于嘉庆二年的跋。其中翁方纲的跋说:『……此六如三十首草稿,与集本多异,想屡自改定欤?瑶田得此于都门,中阙二首。及南归,晤江秋史,而秋史处恰有此二首。宛然适合……』翁方纲认为这是一个草稿本,说明此藏本的时间比较早。同时,此册页曾缺了两首。后补上。翁氏的这个推测对不对?这恰好可以从普林斯顿藏本中得到证实。

折叠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藏本
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藏本,纸本长卷,25.1Cmx649.2cm。录七律二十一首,前八首为补遗之作,后十三首为原集落花诗作。卷末有唐寅落款『晋昌唐寅稿』,未标时间。另有马日琯书跋。『唐寅稿』的字样。正好证明它是草稿。这个『草稿』当然是誊写本。因为字迹十分工整。从书风上看,苏博藏本与普林斯顿藏本比较接近。从抄写内容看,两者都有十三首为原集落花诗作,虽然排列顺序不同,这十三首的内容是基本相同的。因此,普林斯顿藏本的写作时间与苏博藏本相距不会很远。但决不同时,因为相同的一首诗中又有少许改动。如普林斯顿藏本中『春来何事默凭栏』一句,苏博藏本作『春朝何事默凭栏』。

上述两个藏本的落花诗内容与原集相异的部分,是一改再改的结果。如原集《和沈石田落花诗三十首》中第一首的前两句『今朝春比昨朝春,北阮翻成南阮贫』与这两个藏本中的第一、二句『刹那断送十分春,富贵园林一洗贫』虽然词句大异,但意思相近,且紧跟其后的第三、四句完全相同,应该是由同一首诗作修改而成的。显然,两个藏本中的诗句更形象地道出了自己一夜之间功名尽毁,前途无望的心境。而『刹那断送十分春』也就成为了以后大多数版本的第一首。又如第二首的第一句,原集为『夕阳芳草笛悠悠』,草稿本中为『夕阳黯黯笛悠悠』,情调上顿有天壤之别。原集最后一首末两句『和诗三十愁万千,此意东君知不知』中的后一句,到苏博藏本与普林斯顿藏本中分别改为『肠断春风谁得知』和『肠断东风谁得知』。由此可推断这两个藏本为和诗后的修改稿,其书写时间肯定在和诗那年(一五O四)之后,但不会很久。

折叠辽宁省博物馆藏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本,纸本长卷,26.6cmX406Cm。收入七律十首,均是《唐伯虎全集》补遗中的诗作。诗后唐寅有跋,然未标明书写时间。杨仁恺先生据跋推断当写于和诗那年,即弘治十七年(一五O四),但这个推测是有待商榷的。卷后另有顾文彬的题跋:『白石翁(沈周)落花图恨佚其诗,六如居士落花诗恨亦佚其图,乃和会两家联为一卷,所谓离之两伤,合之双美者也。壬戌夏日。』这是一八六二年的跋。据此可知沈周与唐寅各写过落花图,并在图后题落花诗.后来沈佚诗,唐佚图,直到清代时沈图和唐诗合成一卷。现存辽博的沈图,据杨仁恺先生说,破旧不堪,且坡石以粗线钩勒,浓淡墨涂抹而不皴,这种画法在沈画中少见,故此图是否系沈周原作还需进一步考证。而唐寅的落花诗却是真迹。唐寅在自跋中说:『石田先生尝咏落花十篇,人情物态,曲尽无遗,而用意炼语,超越前辈……间以示予,读之累日,不能释手。顾予方被翳林樾,自付陈朽载。瞻飞英辞条,委厕有不撄怀者哉.勉步后尘,政不自知其丑也。暇日因书一过,并系小图寄兴。』在这段话中,既有对过去的回忆,又有对自己年轻时不知自丑的愧歉,表达了自己书落花诗时的复杂情感。并且可知这诗卷是题在落花图后的。更确证了此卷为唐寅所书。

唐寅画落花图,并在图上题落花诗并非一次。据《珊瑚网》记载,唐寅在正德十五年(一五二O)曾作落花图咏。《式古堂书画汇考》中收入唐寅的落花图咏,为七律十首,是原集落花诗中的前十首。唐寅在落款中标明该诗题于落花图上,书于正德庚辰仲秋吉日。但由于目前看不到原作,怀疑已佚。但据此可推测,辽博藏本的落花诗卷书写时间当与正德十五年的落花图咏时间相近。另一个证据是该藏本落花诗的书风与存世的中国美术馆藏(一五二二年)落花诗卷书风相近。

折叠中国美术馆藏本
中国美术馆藏本1
中国美术馆藏本1
中国美术馆藏本2
中国美术馆藏本2

中国美术馆藏本,纸本长卷,23.5cmx445.3cm。这是目前公认艺术最成熟的巅峰之作,共收入七律十七首,卷末标明写于嘉靖元年(一五二二)清明日,也就是唐寅病故的前一年。尽管称落花诗卷,其中只有七首为补遗落花诗,其余十首为唐寅所作漫兴诗。

就目前所见的唐寅落花诗真迹有四本,即苏州市博物馆藏本、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藏本、辽宁省博物馆藏本和中国美术馆藏本。见于著录的唐寅书落花诗则有《蔬香馆法帖》、《海山仙馆藏真三刻》、《珊瑚网》等多种。

折叠编辑本段落花诗原文
刹那断送十分春,富贵园林一洗贫。借问牧童应没酒,试尝梅子又生仁。若为软舞欺花旦,难保余香笑树神。料得青鞋携手伴,日高都做晏眠人。

夕阳黯黯笛悠悠,一霎春风又转头。控诉欲呼天北极,胭脂都付水东流。倾盆恠雨泥三尺,绕树佳人绣半钩。颜色自来皆梦幻,一番添得镜中愁。

春风百五尽须臾,花事飘零剩有无。新酒快倾杯上绿,衰颜已改镜中朱。绝缨不见偷香椽,堕溷翻成逐臭夫。身渐衰颓类如此,树和泪眼合同枯。

时节蚕忙擘黑时,花枝堪赋比红儿。看来寒食春无主,飞过邻家蝶有私。纵使金钱堆北斗,难饶风雨葬西施。匡床自拂眠清昼,一缕烟茶飏鬓丝。

坐看芳菲了闷中,曲教遮护屏展风。衙蜂蜜熟香粘白,梁燕巢成湿补红。国色可怜难再得,酒杯何故不教空。忍看马足车轮下,一片西飞一片东。

崔徽空写镜中真,洛水难传赋里神。国色自来多命薄,桃红又见一年春。已无锦帐围金谷,漫把青鞋踏曲尘。绕树百回心语口,明年勾管是何人?

天涯晻溘碧云横,社日园林紫燕轻。桃叶参差谁问渡,杏花零落忆题名。月明犬吠村中夜,雨过莺啼叶满城。人不归来春又去,与谁连臂唱盈盈?

白华垂柳弄新晴,紫背浮萍细点生。三月寻芳骑凤侣,一时齐唱踏莎行。收灯院落伤栖燕,细雨楼台湿啭莺。莫问东君诉恩怨,自来春梦不分明。

春朝何事默凭阑,庭草惊看露已团。花并泪丝飞点点,絮飘眼缬望漫漫。书当无意开孤愤,带有何心绾合欢。且喜残丛犹有在,好随修竹报平安。

桃花净尽杏花空,开落年年约略同;自是节临三月暮,何须人恨五更风。扑檐直破帘衣碧,上砌如欺地锦红;拾向砑罗方帕里,鸳鸯一对共当中。

恻恻凄凄忧自惔,花枝零落鬓丝添。周遮燕语春三月,荡漾波纹日半帘。病酒不堪朝转剧,听风且喜晚来恬。绿杨影里苍苔上,为惜残红手自拈。

杨柳楼头月半规,笙歌院里夜深时。花枝灼灼难长好,漏水丁丁不肯迟。金串袖笼新藕滑,翠眉奁映小蜼垂。风情多少愁多少,百结愁肠说与谁。

李态樊香忆旧游,蓬飞萍转不胜愁。一身憔悴茅柴酒,三月伤春满镜愁。爱惜难将穷袴赠,凋零似把睡鞋留。红颜春树今非昨,青草空埋土一丘。

杏瓣桃须扫作堆,青春白发感衰颓。蛤蜊上市惊新味,鶗鴂教人再洗杯。忍唱骊歌送春去,悔将羯鼓彻明催。烂开赚我平添老,知到年来可烂开?

丽色堪餐莫谩夸,一朝衰飒看伊家。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深院青春空自锁,大堤红日又西斜。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犬蛙。

满堂欢笑强相陪,别有愁肠日九回。时节又惊梁燕乳,铅华无奈隙驹催。香消衣带伤腰瘦,梦断辽阳没信来。门掩黄昏花落尽,牛酥且荐掌中杯。

亚字城边麋鹿台,春深情况转悠哉。襞衣玉貌乘风去,对酒蓬窗带雨推。结子桃花如雨落,挟雌蝴蝶过墙来。江南多少闲庭馆,朱户依然锁绿苔。

桃蹊李径谢春荣,斗酒芳心与夜争。陌上新蒭曲尘暗,墙头圆月玉盘倾。青帘巷陌无行迹,绣褶腰肢觉瘦生。莫道无情何必尔,自缘我辈正钟情。

簇簇双攒出蠒眉,淹淹独倚曲栏时。千年青冢空埋怨,重到玄都只赋诗。香逐马蹄归蚁垤,影和虫臂罥蛛丝。寻芳了却新年债,又见成阴子满枝。

芳菲又谢一年新,能赋今无八斗陈。*薄错抛倾国色,缘轻不遇买金人。杜鹃啼血山中夜,蝴蝶游魂树底春。色即是空空是色,欲从调御忏贪嗔。

貌娇命薄两难全,莺老花残谢世缘。年长卢姬悲晚嫁,日高黄鸟唤春眠。人生自古稀七十,斗酒何论价十千。痛惜秾纤又迟暮,好烧银烛覆觥船。

花落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休嗔。好知青草骷髅冢,就是红楼掩面人。山屐已教休泛腊,柴车从此不须巾。仙尘佛劫同归尽,坠处何须论厕茵。

催耕声里短柴门,煠兰香中雉草园。西子归湖余有井,昭君出塞尚留村。春凤院院深笼锁,细雨纷纷欲断魂。拾得残红忍抛却,也教粘向阿咸旙。

蕉酒新啼满袖痕,怜香惜玉此心存。可怜窗外风鸣树,辜负尊前月满轩。奔井似衔亡国恨,坠楼如报主人恩。长洲日暮生芳草,销尽江淹黯黯魂。

伯劳东去燕西飞,南浦王孙怨路迷。鸟唤春休背人去,雨妆花作向隅啼。绿阴茂苑收弦管,白日长门锁婢傒。蛱蝶翻翻残梦里,曲栏纤手忆同携。

青鞋布袜谢同游,粉蝶黄蜂各自愁。傍老光阴情转切,惜花心性死方休。胶*(疑缺一字)日月无长策,酒酹荼蘼有近忧。一曲山香春寂寂,碧云暮合隔红楼。

春来吓吓去匆匆,刺眼繁华转眼空,杏子单衫初脱暖,梨花深院恨多风。烧灯坐尽千金夜,对酒空思一点红。倘是东君问鱼雁,心情说在雨声中。

呜呜晓角起春城,巧作东风撼地声。灯照檐花开且落,鸦栖庭树集还惊。红颜不为琴心老(点去)驻,绿酒休辞盏面盈。默对镜奁闲自较,鬃丝又是一年嬴。

春梦三更雁影边,香泥一尺马蹄前。难将灰酒灌新爱,只有香囊报可怜。深院料应花似霰,长门愁锁日如年。凭谁对却闲桃李,说与悲欢石上缘。

花朵凭风着意吹,春光弃我竟如遗。五更飞梦环巫峡,九畹招魂费楚词。衰老形骸无昔日,凋零草木有荣时。和诗三十愁千万,肠断春风谁得知?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作品
龚自珍,晚清思想家,史学家。一名巩祚,字瑟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二十七岁为举人。道光元年(1821)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九年,始成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十九年,弃官南归。二十一年,于江苏云阳书院猝然去世。他是首开近代文学风气的人物,他的思想带有极大的叛逆性,文学极富创造性。他的诗歌的意象可用萧心剑气来概括,萧心表现他深沉的忧郁和孤独,剑气映现他特有的清醒和自信。他的落花诗的寄寓更是值得探究一番。

龚自珍
龚自珍

西郊落花诗

西郊落花天下奇,古来但赋伤春诗,

西郊车马一朝尽,定庵先生沽酒来赏之。

先生探春人不觉,先生送春人又嗤,

呼朋亦得三四子,出城失色人皆痴。

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

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

奇龙怪凤爱漂泊,琴高之鲤何反欲上天为?

玉皇宫中空若洗,三百六十界无一青蛾眉。

又如先生平生之忧患,恍惚怪诞百出难穷期。

先生读书尽三藏,最喜维摩卷里多清词,

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冥目观想犹神驰。

西方净国未可到,下笔绮语何漓漓,

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常是落花时!

中国古代诗人写落花的不胜枚举。龚自珍的落花诗是对于以往寻常意象的突破。古人写物开始还有鲜活的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花合一,那清淡古雅的一枝菊花在人脑中该是怎样的挥之不去啊。“桃之夭夭,其华灼灼。”满目灿烂的都是桃花的缤纷。随着写诗意象的重复,内蕴逐渐加深,到后已是徒剩抽象的象征,物的形象已消失殆尽。一写菊花必是比喻隐逸生活,“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连林妹妹也是先“隐”后“问”。一写杜鹃必啼血,“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泣红。”菊花与杜鹃已不是纯粹的菊花与杜鹃,而成为隐逸和哀伤的代名词。孟浩然“花落知多少”从伤春到自怜,晏小山“落花人伫立”,永叔“乱红飞过秋千去”,易安“花自飘零水自流”,诉说的是男男女女的哀伤幽怨,一代代如是。唐寅写了三十首落花诗也脱不了这个窠臼。只有龚自珍,才对这一传统意象有新的开拓。

龚自珍的落花诗,寄寓了他难以揉合的两种渴望。首先,他把落花写得壮丽飞扬,动人,体现了离弃本枝的渴望。如果把大树比喻为中国文化的话,那落花则反映龚自珍藏离开官场不哀反喜的心绪。中国文人的命运是紧缚在统治集团的一侧的,对传统文的依偎心理,对官场的惯性向往,使中国知识分子孜孜追求着仕进之路——攀住本枝。一朝变成落花,便有如上面所列的幽怨。龚自珍则不同,他的《西郊落花诗》一改过去缠绵伤感的情调,而给予热烈赞美,“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使引人感伤的颓败的景物变为瑰丽飞扬的景象,超出寻常意象之外。他写落花的气势:汹涌而来,驰骤而去,纷洒而下;写落花的形态:飞舞,翻卷而上,绰约多姿;心中所思与眼前所见合而为一,落花与自我合而为一,意象无限扩大。落花作为作者不受时重,不为世用的心绪的寄托,本应悲哀自怜,但他却从无所归依的落花看到瑰丽的落花,有其深刻的内在含义。

首先,这是疏狂之士不羁风貌的投影。从写《与山巨源绝交书》的嵇康到“欲上青天揽日月”的李白,中国古典诗人的疏狂和不羁一直是性格中不可抹杀的侧面。中国知识分子构成存在互补:用世与隐世。所谓“达则兼顾天下”,“退则独善其身”正是完整人格的两个方面,无法为官场服务则另求生活的途径。陶渊明和王维是典型的隐士,柳永和关汉卿则通过宣扬一种市民享乐意识在俚词与俗曲找到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使自己不致依附于朝廷。龚自珍亦然,官场不成,可研金石,研佛经。“且看床头金字经”,可沉温柔乡,“设想英雄垂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

其次,这也与龚自珍生活的时代有关,龚自珍已迈进近代的门槛,思想与意识已不同于前人。落花飞扬是作者近代个性意识觉醒的闪光,他们已经不把个人感情纳入天理的轨道,自我是十分可贵的存在。个性张扬才能看到落花飞扬,诗人的眼光超过了前人,奠定了诗人心中新型的理想人生模式。仕宦人生是读书人的理想人生模式,疏狂如李白者一奉诏进京也不禁忘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龚自珍的时代已稍有变异,做官并非惟一出路,还有其他的阳光大道可行,何必依恋本枝呢,还有许多新的人生追求。学问不再是官场的敲门砖,而成为真正得人尊敬的资本。“莫怪怜他,身世依然是落花。”“十万狂花好梦寐,漫天扑人花雨。”龚自珍在落花中已窥到了多向选择人生的曙光。

离弃本枝的渴望与龚自珍的生活时代思想个性是相符的,同时,龚自珍的落花意象也有第二个开拓,落花的缱绻伤感体现了依恋本根的执著,这与作为承受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也是相符的。自我价值必须寄托在群体价值之上。这是其诗歌内容的另一个方面,在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

参考资料
1.六如真如——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  . 苏州博物馆 . [2022-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5 17: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落花诗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




唐寅的作品,沈周因丧子而撰写落花七律十首,唐寅和作为七律30首。唐寅作落花诗那年35岁,离科场被黜之事不过5年,刚刚经历过人生的磨难,自然会借风花雪月倾诉衷情。

唐寅一生曾多次书写落花诗,每次所录诗作的数量不同,内容不同,书法风格也不尽相同,目前所知的分别为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辽宁省博物馆、中国美术馆、苏州博物馆和台北华叔和先生收藏。《落花诗》30首以春归花落为聚点,寄寓了青春易逝、怀才不遇的感叹,流露出看穿忧患、繁华一梦的“色空”思想。诗中有不少精美的句子,读之使人回肠荡气。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称

    唐寅落花诗

  • 文学体裁

    七律


  • 创作年代

    明代

  • 作    者

    唐寅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概述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1]桃花庵主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同时也是一部历史故事剧和一位漫画家的名字。书画都不错,但在他的字中又看不出一丝狂态,字主要学赵孟頫,另外加些李北海的笔意,笔画婉转流畅,风格俊秀潇洒;没有丈夫气,倒有女儿态――他的内心应该是温柔的。代表作有《落花诗卷》,及一些题在画上的诗文。



《落花诗》三十首,行书,纵23.5厘米,横445厘米。有数种写本。为明代唐寅代表作之一。据盛诗澜《唐寅落花诗考》介绍:明弘治十七年(1504)春,沈周因丧子而撰写落花七律十首,唐寅和作为七律30首。唐寅作落花诗那年35岁,离科场被黜之事不过5年,刚刚经历过人生的磨难,自然会借风花雪月倾诉衷情。唐寅一生曾多次书写落花诗,每次所录诗作的数量不同,内容不同,书法风格也不尽相同,目前所知的分别为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辽宁省博物馆、中国美术馆、苏州博物馆和台北华叔和先生收藏。《落花诗》30首以春归花落为聚点,寄寓了青春易逝、怀才不遇的感叹,流露出看穿忧患、繁华一梦的“色空”思想。诗中有不少精美的句子,读之使人回肠荡气,如:“刹那断送十分春,富贵园林一洗贫”;“一霎春风又转头”,“胭脂都付水东流”;“忍看马足车轮下,一片西飞一片东”。这些句子描画了春光迅速消逝的残败景象。“春风院院深笼锁,细雨纷纷欲断魂”;“绿杨影里苍苔上,为惜残红手自拈”;“旧酒新啼满袖痕,怜香惜玉此心存”;“傍老光阴情转切,惜花心性死方休”;“风情多少愁多少,百结愁肠说与谁”;“和诗三十愁千万,肠断春风谁得知"。这些诗句真切地传达了诗人爱花、惜花的心情和品性。



折叠编辑本段来由及版本折叠落花诗的由来

唐寅的这一卷落花诗是与沈周的唱和之作。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在绘画领域,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明中期画坛以吴门最盛,沈周领一代风骚,不但绘画为唐寅、文徵明之师,诗文、书法亦为时人所宗。沈周在弘治乙丑(1505)年春,届78岁时,曾于“一病弥月”后,有感于“林花净尽,红白满地,不偶其开,而见其落”,而“怅然触物成咏”,得《落花诗》七律10首,寄诸友人求和,一时往来吟咏,成为韵事。吴中名士如唐寅、文徵明、徐祯卿等皆有唱和。仅《唐伯虎全集》收录的唐寅和作就有三十首。



唐寅在《落花诗》中借花喻人,以花抒意,描画了暮春时节落花飘零的景象,感叹春去花落,其中有不少的诗句,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如:“红颜春树今非昨,青草空埋土一丘”;“命薄错抛倾国色,缘轻不过买金人”等,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易逝、繁华一梦的感慨,以及抑郁不得志的感伤。


折叠唐寅缘何多次咏落花写落花
唐寅一生多次咏写落花诗,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与唐寅的遭遇有关。唐寅出生在苏州府城西的吴县吴趋里(明代苏州城,城东为长洲,城西为吴县)。父亲唐广德,是一位平凡的商人,以经营酒食店为生。唐寅自幼“天授奇颖,才锋无前”,十六岁,就以第一名考中秀才,“童髫中科第一,四海惊称之”。弘治十一年(1498),他到南京参加乡试,三场告终,又中第一名解元。谁料“福兮祸之所伏”,在次年的北京会试中,竟卷入了轰动朝野的科场泄题案中,被捕下狱。功名无望的唐寅回到苏州后,生计日薄,与妻子反目仳离,不久又与弟弟异炊,生活相当落魄。唐寅一生中另一重创是宁王之聘。正德九年(1514),唐寅45岁时,宁王朱宸濠慕其名,派人持重金来聘,他去了南昌,后觉察朱宸濠有野心,佯狂而归。唐寅仕途无望后,家中经济状况日渐拮据。他善书画,负文名,不得已走上鬻艺为生的道路。他写过不少有关卖画的诗:“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少时的春风得意、年青时的英雄落寂与年老时的贫病交加,在“落花”上,寄寓着这位“落拓才子”太多复杂而丰富的人生体验。

其二,与明代中期江南的“吴趣”现象有关。当时,吴中地区流行一种雅称“吴趣”的文人生活方式。文人雅士常常雅集文会,品茗客话,酒觞之间,彼此唱酬,品书论画,玩古赏物,彼此之间意气相投,经常往来唱和,互赠诗画。在唐寅传世的作品中,就有很多赠送他人之作。因此,他多次书写落花诗,极有可能是分赠不同的友人。此外,将得意之作反复书写情况在当时很普遍,如唐寅的友人祝允明、文徵明曾多次书写过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而落花诗的首唱者沈周也亦反复书写过自己所作的落花诗。



折叠编辑本段存世版本折叠简介

唐寅对《落花诗》情有独钟,不但一和再和,而且一书再书,今传世的《落花诗》墨迹就达五件之多,除辽宁省博物馆藏本外,还有苏州博物馆藏《落花诗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馆藏《唐寅落花诗稿卷》、中国美术馆藏《唐寅落花诗卷》以及台北华叔和先生藏《唐寅落花诗册》等几个版本。


折叠苏州市博物馆藏本

苏州市博物馆藏本,纸本册页,三十四开,每开尺寸27cmx30Cm不等。共录七律三十首,其中,十三首为原集所收和沈周落花诗。十七首为补遗之作。卷末未署名,也未标时间。后有正德三年进士方豪题于嘉靖丙戌的跋和翁方纲题于嘉庆二年的跋。其中翁方纲的跋说:『……此六如三十首草稿,与集本多异,想屡自改定欤?瑶田得此于都门,中阙二首。及南归,晤江秋史,而秋史处恰有此二首。宛然适合……』翁方纲认为这是一个草稿本,说明此藏本的时间比较早。同时,此册页曾缺了两首。后补上。翁氏的这个推测对不对?这恰好可以从普林斯顿藏本中得到证实。


折叠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藏本

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藏本,纸本长卷,25.1Cmx649.2cm。录七律二十一首,前八首为补遗之作,后十三首为原集落花诗作。卷末有唐寅落款『晋昌唐寅稿』,未标时间。另有马日琯书跋。『唐寅稿』的字样。正好证明它是草稿。这个『草稿』当然是誊写本。因为字迹十分工整。从书风上看,苏博藏本与普林斯顿藏本比较接近。从抄写内容看,两者都有十三首为原集落花诗作,虽然排列顺序不同,这十三首的内容是基本相同的。因此,普林斯顿藏本的写作时间与苏博藏本相距不会很远。但决不同时,因为相同的一首诗中又有少许改动。如普林斯顿藏本中『春来何事默凭栏』一句,苏博藏本作『春朝何事默凭栏』。

上述两个藏本的落花诗内容与原集相异的部分,是一改再改的结果。如原集《和沈石田落花诗三十首》中第一首的前两句『今朝春比昨朝春,北阮翻成南阮贫』与这两个藏本中的第一、二句『刹那断送十分春,富贵园林一洗贫』虽然词句大异,但意思相近,且紧跟其后的第三、四句完全相同,应该是由同一首诗作修改而成的。显然,两个藏本中的诗句更形象地道出了自己一夜之间功名尽毁,前途无望的心境。而『刹那断送十分春』也就成为了以后大多数版本的第一首。又如第二首的第一句,原集为『夕阳芳草笛悠悠』,草稿本中为『夕阳黯黯笛悠悠』,情调上顿有天壤之别。原集最后一首末两句『和诗三十愁万千,此意东君知不知』中的后一句,到苏博藏本与普林斯顿藏本中分别改为『肠断春风谁得知』和『肠断东风谁得知』。由此可推断这两个藏本为和诗后的修改稿,其书写时间肯定在和诗那年(一五O四)之后,但不会很久。


折叠辽宁省博物馆藏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本,纸本长卷,26.6cmX406Cm。收入七律十首,均是《唐伯虎全集》补遗中的诗作。诗后唐寅有跋,然未标明书写时间。杨仁恺先生据跋推断当写于和诗那年,即弘治十七年(一五O四),但这个推测是有待商榷的。卷后另有顾文彬的题跋:『白石翁(沈周)落花图恨佚其诗,六如居士落花诗恨亦佚其图,乃和会两家联为一卷,所谓离之两伤,合之双美者也。壬戌夏日。』这是一八六二年的跋。据此可知沈周与唐寅各写过落花图,并在图后题落花诗.后来沈佚诗,唐佚图,直到清代时沈图和唐诗合成一卷。现存辽博的沈图,据杨仁恺先生说,破旧不堪,且坡石以粗线钩勒,浓淡墨涂抹而不皴,这种画法在沈画中少见,故此图是否系沈周原作还需进一步考证。而唐寅的落花诗却是真迹。唐寅在自跋中说:『石田先生尝咏落花十篇,人情物态,曲尽无遗,而用意炼语,超越前辈……间以示予,读之累日,不能释手。顾予方被翳林樾,自付陈朽载。瞻飞英辞条,委厕有不撄怀者哉.勉步后尘,政不自知其丑也。暇日因书一过,并系小图寄兴。』在这段话中,既有对过去的回忆,又有对自己年轻时不知自丑的愧歉,表达了自己书落花诗时的复杂情感。并且可知这诗卷是题在落花图后的。更确证了此卷为唐寅所书。

唐寅画落花图,并在图上题落花诗并非一次。据《珊瑚网》记载,唐寅在正德十五年(一五二O)曾作落花图咏。《式古堂书画汇考》中收入唐寅的落花图咏,为七律十首,是原集落花诗中的前十首。唐寅在落款中标明该诗题于落花图上,书于正德庚辰仲秋吉日。但由于目前看不到原作,怀疑已佚。但据此可推测,辽博藏本的落花诗卷书写时间当与正德十五年的落花图咏时间相近。另一个证据是该藏本落花诗的书风与存世的中国美术馆藏(一五二二年)落花诗卷书风相近。


折叠中国美术馆藏本

中国美术馆藏本,纸本长卷,23.5cmx445.3cm。这是目前公认艺术最成熟的巅峰之作,共收入七律十七首,卷末标明写于嘉靖元年(一五二二)清明日,也就是唐寅病故的前一年。尽管称落花诗卷,其中只有七首为补遗落花诗,其余十首为唐寅所作漫兴诗。

就目前所见的唐寅落花诗真迹有四本,即苏州市博物馆藏本、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藏本、辽宁省博物馆藏本和中国美术馆藏本。见于著录的唐寅书落花诗则有《蔬香馆法帖》、《海山仙馆藏真三刻》、《珊瑚网》等多种。



折叠编辑本段落花诗原文

01刹那断送十分春,富贵园林一洗贫。借问牧童应没酒,试尝梅子又生仁。若为软舞欺花旦,难保余香笑树神。料得青鞋携手伴,日高都做晏眠人。

02夕阳黯黯笛悠悠,一霎春风又转头。控诉欲呼天北极,胭脂都付水东流。倾盆恠雨泥三尺,绕树佳人绣半钩。颜色自来皆梦幻,一番添得镜中愁。

03春风百五尽须臾,花事飘零剩有无。新酒快倾杯上绿,衰颜已改镜中朱。绝缨不见偷香椽,堕溷翻成逐臭夫。身渐衰颓类如此,树和泪眼合同枯。

04时节蚕忙擘黑时,花枝堪赋比红儿。看来寒食春无主,飞过邻家蝶有私。纵使金钱堆北斗,难饶风雨葬西施。匡床自拂眠清昼,一缕烟茶飏鬓丝。

05坐看芳菲了闷中,曲教遮护屏展风。衙蜂蜜熟香粘白,梁燕巢成湿补红。国色可怜难再得,酒杯何故不教空。忍看马足车轮下,一片西飞一片东。

06崔徽空写镜中真,洛水难传赋里神。国色自来多命薄,桃红又见一年春。已无锦帐围金谷,漫把青鞋踏曲尘。绕树百回心语口,明年勾管是何人?

07天涯晻溘碧云横,社日园林紫燕轻。桃叶参差谁问渡,杏花零落忆题名。月明犬吠村中夜,雨过莺啼叶满城。人不归来春又去,与谁连臂唱盈盈?

08白华垂柳弄新晴,紫背浮萍细点生。三月寻芳骑凤侣,一时齐唱踏莎行。收灯院落伤栖燕,细雨楼台湿啭莺。莫问东君诉恩怨,自来春梦不分明。

09春朝何事默凭阑,庭草惊看露已团。花并泪丝飞点点,絮飘眼缬望漫漫。书当无意开孤愤,带有何心绾合欢。且喜残丛犹有在,好随修竹报平安。

10桃花净尽杏花空,开落年年约略同;自是节临三月暮,何须人恨五更风。扑檐直破帘衣碧,上砌如欺地锦红;拾向砑罗方帕里,鸳鸯一对共当中。

11恻恻凄凄忧自惔,花枝零落鬓丝添。周遮燕语春三月,荡漾波纹日半帘。病酒不堪朝转剧,听风且喜晚来恬。绿杨影里苍苔上,为惜残红手自拈。

12杨柳楼头月半规,笙歌院里夜深时。花枝灼灼难长好,漏水丁丁不肯迟。金串袖笼新藕滑,翠眉奁映小蜼垂。风情多少愁多少,百结愁肠说与谁。

13李态樊香忆旧游,蓬飞萍转不胜愁。一身憔悴茅柴酒,三月伤春满镜愁。爱惜难将穷袴赠,凋零似把睡鞋留。红颜春树今非昨,青草空埋土一丘。

14杏瓣桃须扫作堆,青春白发感衰颓。蛤蜊上市惊新味,鶗鴂教人再洗杯。忍唱骊歌送春去,悔将羯鼓彻明催。烂开赚我平添老,知到年来可烂开?

15丽色堪餐莫谩夸,一朝衰飒看伊家。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深院青春空自锁,大堤红日又西斜。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犬蛙。

16满堂欢笑强相陪,别有愁肠日九回。时节又惊梁燕乳,铅华无奈隙驹催。香消衣带伤腰瘦,梦断辽阳没信来。门掩黄昏花落尽,牛酥且荐掌中杯。

17亚字城边麋鹿台,春深情况转悠哉。襞衣玉貌乘风去,对酒蓬窗带雨推。结子桃花如雨落,挟雌蝴蝶过墙来。江南多少闲庭馆,朱户依然锁绿苔。

18桃蹊李径谢春荣,斗酒芳心与夜争。陌上新蒭曲尘暗,墙头圆月玉盘倾。青帘巷陌无行迹,绣褶腰肢觉瘦生。莫道无情何必尔,自缘我辈正钟情。

19簇簇双攒出蠒眉,淹淹独倚曲栏时。千年青冢空埋怨,重到玄都只赋诗。香逐马蹄归蚁垤,影和虫臂罥蛛丝。寻芳了却新年债,又见成阴子满枝。

20芳菲又谢一年新,能赋今无八斗陈。*薄错抛倾国色,缘轻不遇买金人。杜鹃啼血山中夜,蝴蝶游魂树底春。色即是空空是色,欲从调御忏贪嗔。

21貌娇命薄两难全,莺老花残谢世缘。年长卢姬悲晚嫁,日高黄鸟唤春眠。人生自古稀七十,斗酒何论价十千。痛惜秾纤又迟暮,好烧银烛覆觥船。

22花落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休嗔。好知青草骷髅冢,就是红楼掩面人。山屐已教休泛腊,柴车从此不须巾。仙尘佛劫同归尽,坠处何须论厕茵。

23催耕声里短柴门,煠兰香中雉草园。西子归湖余有井,昭君出塞尚留村。春凤院院深笼锁,细雨纷纷欲断魂。拾得残红忍抛却,也教粘向阿咸旙。

24蕉酒新啼满袖痕,怜香惜玉此心存。可怜窗外风鸣树,辜负尊前月满轩。奔井似衔亡国恨,坠楼如报主人恩。长洲日暮生芳草,销尽江淹黯黯魂。

25伯劳东去燕西飞,南浦王孙怨路迷。鸟唤春休背人去,雨妆花作向隅啼。绿阴茂苑收弦管,白日长门锁婢傒。蛱蝶翻翻残梦里,曲栏纤手忆同携。

26青鞋布袜谢同游,粉蝶黄蜂各自愁。傍老光阴情转切,惜花心性死方休。胶*(疑缺一字)日月无长策,酒酹荼蘼有近忧。一曲山香春寂寂,碧云暮合隔红楼。

27春来吓吓去匆匆,刺眼繁华转眼空,杏子单衫初脱暖,梨花深院恨多风。烧灯坐尽千金夜,对酒空思一点红。倘是东君问鱼雁,心情说在雨声中。

28呜呜晓角起春城,巧作东风撼地声。灯照檐花开且落,鸦栖庭树集还惊。红颜不为琴心老(点去)驻,绿酒休辞盏面盈。默对镜奁闲自较,鬃丝又是一年嬴。

29春梦三更雁影边,香泥一尺马蹄前。难将灰酒灌新爱,只有香囊报可怜。深院料应花似霰,长门愁锁日如年。凭谁对却闲桃李,说与悲欢石上缘。

30花朵凭风着意吹,春光弃我竟如遗。五更飞梦环巫峡,九畹招魂费楚词。衰老形骸无昔日,凋零草木有荣时。和诗三十愁千万,肠断春风谁得知?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作品

龚自珍,晚清思想家,史学家。一名巩祚,字瑟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二十七岁为举人。道光元年(1821)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九年,始成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十九年,弃官南归。二十一年,于江苏云阳书院猝然去世。他是首开近代文学风气的人物,他的思想带有极大的叛逆性,文学极富创造性。他的诗歌的意象可用萧心剑气来概括,萧心表现他深沉的忧郁和孤独,剑气映现他特有的清醒和自信。他的落花诗的寄寓更是值得探究一番。



西郊落花诗

西郊落花天下奇,古来但赋伤春诗,

西郊车马一朝尽,定庵先生沽酒来赏之。

先生探春人不觉,先生送春人又嗤,

呼朋亦得三四子,出城失色人皆痴。

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

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

奇龙怪凤爱漂泊,琴高之鲤何反欲上天为?

玉皇宫中空若洗,三百六十界无一青蛾眉。

又如先生平生之忧患,恍惚怪诞百出难穷期。

先生读书尽三藏,最喜维摩卷里多清词,

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冥目观想犹神驰。

西方净国未可到,下笔绮语何漓漓,

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常是落花时!

中国古代诗人写落花的不胜枚举。龚自珍的落花诗是对于以往寻常意象的突破。古人写物开始还有鲜活的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花合一,那清淡古雅的一枝菊花在人脑中该是怎样的挥之不去啊。“桃之夭夭,其华灼灼。”满目灿烂的都是桃花的缤纷。随着写诗意象的重复,内蕴逐渐加深,到后已是徒剩抽象的象征,物的形象已消失殆尽。一写菊花必是比喻隐逸生活,“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连林妹妹也是先“隐”后“问”。一写杜鹃必啼血,“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泣红。”菊花与杜鹃已不是纯粹的菊花与杜鹃,而成为隐逸和哀伤的代名词。孟浩然“花落知多少”从伤春到自怜,晏小山“落花人伫立”,永叔“乱红飞过秋千去”,易安花自飘零水自流”,诉说的是男男女女的哀伤幽怨,一代代如是。唐寅写了三十首落花诗也脱不了这个窠臼。只有龚自珍,才对这一传统意象有新的开拓。

龚自珍的落花诗,寄寓了他难以揉合的两种渴望。首先,他把落花写得壮丽飞扬,动人,体现了离弃本枝的渴望。如果把大树比喻为中国文化的话,那落花则反映龚自珍藏离开官场不哀反喜的心绪。中国文人的命运是紧缚在统治集团的一侧的,对传统文的依偎心理,对官场的惯性向往,使中国知识分子孜孜追求着仕进之路——攀住本枝。一朝变成落花,便有如上面所列的幽怨。龚自珍则不同,他的《西郊落花诗》一改过去缠绵伤感的情调,而给予热烈赞美,“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使引人感伤的颓败的景物变为瑰丽飞扬的景象,超出寻常意象之外。他写落花的气势:汹涌而来,驰骤而去,纷洒而下;写落花的形态:飞舞,翻卷而上,绰约多姿;心中所思与眼前所见合而为一,落花与自我合而为一,意象无限扩大。落花作为作者不受时重,不为世用的心绪的寄托,本应悲哀自怜,但他却从无所归依的落花看到瑰丽的落花,有其深刻的内在含义。

首先,这是疏狂之士不羁风貌的投影。从写《与山巨源绝交书》的嵇康到“欲上青天揽日月”的李白,中国古典诗人的疏狂和不羁一直是性格中不可抹杀的侧面。中国知识分子构成存在互补:用世与隐世。所谓“达则兼顾天下”,“退则独善其身”正是完整人格的两个方面,无法为官场服务则另求生活的途径。陶渊明和王维是典型的隐士,柳永和关汉卿则通过宣扬一种市民享乐意识在俚词与俗曲找到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使自己不致依附于朝廷。龚自珍亦然,官场不成,可研金石,研佛经。“且看床头金字经”,可沉温柔乡,“设想英雄垂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

其次,这也与龚自珍生活的时代有关,龚自珍已迈进近代的门槛,思想与意识已不同于前人。落花飞扬是作者近代个性意识觉醒的闪光,他们已经不把个人感情纳入天理的轨道,自我是十分可贵的存在。个性张扬才能看到落花飞扬,诗人的眼光超过了前人,奠定了诗人心中新型的理想人生模式。仕宦人生是读书人的理想人生模式,疏狂如李白者一奉诏进京也不禁忘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龚自珍的时代已稍有变异,做官并非惟一出路,还有其他的阳光大道可行,何必依恋本枝呢,还有许多新的人生追求。学问不再是官场的敲门砖,而成为真正得人尊敬的资本。“莫怪怜他,身世依然是落花。”“十万狂花好梦寐,漫天扑人花雨。”龚自珍在落花中已窥到了多向选择人生的曙光。

离弃本枝的渴望与龚自珍的生活时代思想个性是相符的,同时,龚自珍的落花意象也有第二个开拓,落花的缱绻伤感体现了依恋本根的执著,这与作为承受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也是相符的。自我价值必须寄托在群体价值之上。这是其诗歌内容的另一个方面,在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







参考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5 17: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和沈石田落花诗

[明代]
唐寅

全文
拼音
译文
注解
赏析
完善
复制
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和沈石田落花诗译文
逐句
全文
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万紫千红的景色不需过分地夸,今天有只蝴蝶飞别邻居家去了。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王昭君不幸遇到了画家毛延寿,改变了命运,汤帝容不下陈后主的爱妃张丽华,把她处死了。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深深的小院白白地锁住了青春,而野外的红日又到了快落时候了。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村边小桥流水景色虽美但村里己萧条无人住了,连流莺都沒有只有青蛙在叫。
和沈石田落花诗注解
1
谩夸:空自夸赞。谩,通“漫”。
2
平原:广阔平坦的原野。
作者简介


唐寅[明代]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据传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更多

唐寅的诗(共487首诗)
《题齐云山石室壁》
齐云山与壁云齐,四顾青山座座低。
隔继往来南北雁,只容日月过东西。
查看译文
《题碧藻轩》
画堂基构画船通。
碧水涟漪碧藻丛。
波弄日光翻上栋。
窗含烟景直浮空。
帘垂菡萏花开上。
鱼戏栏杆倒影中。
试倩诗人略评品。
不妨唤作水晶宫。
查看译文
《和沈石田落花诗》
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查看译文
《感怀》
不炼金丹不坐禅,饥来吃饭倦来眠。
生涯画笔兼诗笔,踪迹花边与柳边。
镜里形骸春共老,灯前夫妇月同圆。
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
查看译文
《题落霞孤骛图》
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骛渺无踪。
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
查看译文
猜你喜欢
送朱可大兵部典试广东

于慎行
〔明代〕
世家经术旧知名,奉制抡才万里征。
雨后人辞双凤阙,秋来节驻五羊城。
西江剑合星初动,南海珠收月并明。
更羡越王台畔路,骊歌浑作汉儒生。
暮春邢侍御子愿命驾过访夜谈喜赋

于慎行
〔明代〕
十五年来系梦思,轩车何意到茅茨。
探春正及花开候,对酒还当月上时。
色动青天看倚剑,寒生白雪坐论诗。
芳樽十日君休厌,眼底交情更有谁。
秋塘·烟水微茫漾远愁
刘师邵
〔明代〕
烟水微茫漾远愁,采菱歌断夕阳收。
鹭鹚不省红衣老,犹恋银塘十里秋。
和合驿·孤艇飘飘浪打篷

文林
〔明代〕
孤艇飘飘浪打篷,客怀无奈酒杯空。
地偏西北关河冷,天近清明日夜风。
岸柳尘埋春色黯,野塘冰决晚潮通。
自怜十载驱驰意,独立长歌落照红。
僧道士蒋玉壶长歌

刘基
〔明代〕
先生清如玉壶冰,神闲志一精粹凝。
玄黄健顺六子承,和气块圠粗秽澄。
冲虚澹澹廓以弘,冥茫沕穆恬无能。
火乌入海阴液升,鹑蛇受约不敢腾。
束缚龙虎如寒蝇,虚无黄堂帝所凭。
四方上下齐钩绳,北幽罗酆对朱陵。
女夷鼓歌王母应,琼宫夜半张华灯。
金葩碧叶红赩,素霞郁滃玄云烝。
沆瀣厌浥沦泉兴,牵牛织女来相仍。
用之不减亦不增,地官锡福天官征。
老蚌迸壳骊珠升,太一象舆骖八鹏。
翼以六蜺前五腾,风轮萧萧生夏凌。
参旗九斿茷纟昆縢,二八青蛾美目。
翠蕤交翟翱翪,属车九九如连绳。
最后雷轺子所乘,流苏勃窣垂镂膺。
斒斓驳马骝骆翾,蹴霞踏雾碎绮绫。
天津阁道轥趯昽,归来瑶台十二层。
月光照耀玻璃棚,下视瀛海波涛砯。
龙宫蜃窟寒竞竞,归塘旸谷清可凭。
鳞甲镜莹鳄与鲮,湘妃鼓瑟冰丝纟互。
摐金戛玉万穴渹,琅玕风吹殷崚嶒。
玻璃云母龟贝朋,琳房璧甓珵阶升。
素鸾振迅霜女扔,璇题琐窗肃?
?

洞晃闉朗眩遥瞪,瘁肌砭髓魂欲殑。
忽然刚堕杳瞢,飙驰电羽脱肱。
天衢阻遐世网罾,昏昏日月敲炎蒸。
句曲之山崒硱磳,枫杉桧柏槠桂。
蘅兰杜若蕙茝{艹琴},缘冈被岭幂涧塍。
大地浪井瀑练漰,萍濒绣绘芙蓉菱。
鼍虬蚴蚪千年藤,缠络薜荔县鬅鬙。
敷芳发馥菲芬艿,獑猢犭畾蜼苍鹰。
攀援倏砉岩崿崩,寒螀蟪蛄范。
岚餐霭饮喧岌峘,先生皮冠衣绛缯。
桃枝七尺穿虺螣,三茅真君共嗟称。
星根绝顶时同登,黄斑黑虎陟降凭。
石鏬甘浆溢若渑,神芝吐焰如飗簦。
食时动机保不薨,驱斥琚瓆除瘕症。
眸光照座生紫棱,举觞引满鲸喉{冯水}。
解后见之喜莫胜,扬眉抵掌开蒙懵。
人生嘉会安得恒,靖恭正直天所,作诗持赠匪妄譝。
该古诗《和沈石田落花诗》来源于好工具,网址:https://www.hao86.com/shici_view_9bbd9043ac9bbd90/
沈周行书自作《落花诗》十三首 百了无恨 2019-03-07   |  4287阅读  |  2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沈周(1427—1509)行书自作《落花诗》十三首
沈周(1427-1509)正是当中典范,把椎心之痛羽化成诗,造就一代经典《落花诗》。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细赏这幅500多年前的墨宝,看看这位「明四家」之首、吴门画派领袖,在经历丧子之痛后写下的诗句,如何道尽人生百味。

▲ 沈周|行书自作《落花诗》十三首

沈周出身书香门第,父亲、伯父皆以诗文书画闻名,与王蒙、杜琼等大家均是世交。沈周书法师「草圣」黄庭坚,用笔苍劲厚重,可谓「铁画银钩」。他与文征明、唐寅、仇英就是著名的「明四家」。
沈周在76岁时,不幸晚年丧子,深受打击。随着悲伤日渐平复,加上病重后对人生感悟更深,看到暮春时节的缤纷落英便诗兴大发,写下十首《落花诗》。 文征明读后,又与同为「江南四大才子」的徐祯卿,各写了十首答诗;沈周看后,诗性益发,又再写十首;后来唐寅也加入创作,来来回回的唱和,最终成《落花诗》九十首,创作历程遂成吴门一段雅闻。
此件作品是吴湖帆旧藏,有吴湖帆题跋。“落花诗”可以说,是沈周人生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悲情的一个主题:重要之处在于引领落花诗之潮流;悲情则沈周的儿子沈云鸿有关。
纽约拍品:沈周行书自作《落花诗》十三首

沈云鸿,字维时,沈云鸿也有书画家之名,但没有遗传沈周书画上的高超天赋,他更擅长的是持家、鉴藏。沈云鸿成年后便开始执掌家事,而沈周乐得清闲,有大把的时间去钻研书画。沈周的学生文征明说:“石田先生(沈周)既老,四方之人就之者日益众。先生日从事笔砚,寄笑谈,一不问其家。然家用治集,宾客无废欢,而先生亦怡然自乐,以有君(云鸿)为之子也。”
沈周行书自作《落花诗》十三首落款
这卷沈周的行书,写有《落花诗》十三首,其中十首正是最初创作的定稿,另外三首则是看到文征明等人的答诗后所写的。从书法角度看,此卷可说是沈周写黄庭坚体的杰作,笔画清爽利落,每个字以敧斜取势,行气却沉稳非常,正如沈周自题「尽纸之长」,潇洒书完整纸却意嫌未尽。
小编选了其中最喜欢的三首,跟大家分享:

「芳菲死日是生时,李妹桃娘尽欲儿。人散酒阑春亦去,红销绿长物无私。羡余罗绮推邻富,委靡文章扫地卑。空记少年簪舞地,飘零今已鬓如丝。」

「飘飘荡荡复悠悠,树底追寻到树头。赵武泥涂知辱雨,秦宫脂粉惜随流。痴情恋酒粘红袖,急意穿帘泊玉钩。欲拾残芳捣为药,伤春难疗个中愁。」

「扰扰纷纷纵复横,那堪薄薄更轻轻。沾泥寥老无狂相,留物坡翁有过名。送雨送春长寿寺,飞来飞去洛阳城。莫将风雨埋冤杀,造化从来要忌盈。」

沈周晚年病重,又承受丧子之痛,本是无处话凄凉的沉郁。但随着时间沉淀,加上文人间的交流唱和,所表达的心境已大有不同。初看诗文以为是风风月月的伤春之作,细味之下却发现,蕴涵对爱情、亲情、怀才不遇、遗憾、造化弄人的感悟,道尽人生百味,余韵久久不散。

▲ 署签中的「愙斋」乃吴大澂的藏窦名号
这幅行书作品将在纽约苏富比「中国书画」场次登场,来源清晰,为清代广东巡抚吴大澂旧藏,与台北故宫所藏《石渠宝笈初编》著录沈周《落花图并诗》卷可以互参,估价US$120万- 180万(约HK$940万- 1,410万;NT$3,700万- 5,560万)。


沈周(1427-1509)行书自作《落花诗》十三首 水墨纸本 手卷
拍品编号:1168
尺寸:28.5 x 286cm
款识:右落花诗,尽纸之长,书于双峨山房。长洲沈周。
钤印:启南、白石翁
署签:(吴湖帆)沉石田书落花诗卷真迹。愙斋公旧藏。
裱边署签:(吴大澂)沉石田先生落花诗真迹。愙斋珍藏。

沈云鸿虽然书画技艺不及父亲,但见多识广,鉴藏书画是一把好手。沈云鸿小时候赶上勘书楼戊子雅集,年纪轻轻的他瞅准机会,特意备好纸向长辈索书,小小年纪,“心机”不小。沈云鸿特别喜欢古董、书画,遇到好的,往往爱不释手,细细揣摩,最终倾囊“剁手”。不仅爱买,云鸿还考证方面的专家,当时“江以南论赏鉴家”, 沈云鸿是当之无愧的翘楚。
沈周

有子如此,沈周自然是万分省心。然而,没想到的是,沈云鸿在壮年意外病死,76岁的沈周晚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暮春时节见落英缤纷,沈周又念及云鸿,遂写下了落花诗,并独立完成了诗、画、书三个部分。南京博物院有《落花诗意图》,号称明代“三绝”之一,南京博物院曾有专家表示,《落花诗意图》估值三四亿不为过。
沈云鸿藏品 王羲之袁生帖

此次拍卖《落花诗》,是沈周写黄庭坚体的杰作,笔画清爽利落,真如印印泥,结体瘦劲陡峭,每个字以敧斜取势,行气却沉稳非常,一派自然景象,正如沈周自题“尽纸之长”,潇洒书完整纸却意嫌未尽。
吴湖帆跋文

根据吴湖帆长跋可知,此卷最初藏于青浦朱家角圆津蓭中。蓭中历任住持高僧皆能诗善画,常有文人往来其间,蓭中所蓄书画名迹亦颇多。但战时历劫兵燹火患,平时恶人以赝充好,是以蓭中所藏日渐消逝。此卷从圆津蓭流出后应该入藏“甘泉蒋氏”处,约十九世纪末被吴大澄购得,后传给吴湖帆,并由吴湖帆于1938年重新装潢、长跋并钤骑缝印。
沈周《落花诗意图》,画面意境正所谓“山空无人”

在巨大的伤痛面前,沈周的落花诗成为了一代经典,当时的文人,比如文征明、唐寅也都作诗唱和,虽广为传颂,但论心境,还是沈周的最为动情。
1502年,沈云鸿去世,文征明为他写了墓志铭。
1509年,沈周也离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5 17: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沈石田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沈家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故里和墓在今相城区阳澄湖镇。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沈恒吉,又是杜琼的学生,书画乃家学渊源。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
目录
1人物简介
2书画作品
3明史文载
4艺术特色
5艺术成就
6市场行情
7庐山高图
8作品原文
9作品赏析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沈家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故里和墓在今相城区阳澄湖镇。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沈恒吉,又是杜琼的学生,书画乃家学渊源。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

沈周像

沈周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视恶浊的政治现实,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他学识渊博,富于收藏。交游甚广,极受众望,平时平和近人,要书求画者“屦满户外”,“贩夫牧竖”向他求画,从不拒绝。甚至有人作他的赝品,求为题款,他也欣然应允。有曹太守其人,新屋落成欲图其楹庑,搜罗画家,沈周亦在其中,隶往摄之,沈周曰:“毋惊老母,旦夕往画不敢后”客人颇不平曰:“太守不知先生,何贱先生于此?渴贵游可勿往。”沈周答曰:“往役义也,岂有贱哉?谒而求免,乃贱耳。”沈周的书画流传很广,真伪混杂,较难分辨。文征明因此称他为飘然世外的“神仙中人”。

沈周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 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2]

折叠编辑本段书画作品
沈周《京江送别图》卷(局部)

沈周的代表作品现在多藏于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有精美作品,重要的有《仿董巨山水图》轴(作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沧州趣图》卷、《卒夷图》、《墨菜图》(这两幅原为册页,后合装成卷)、《卧游图》等。南京博物院也藏有几幅沈周精品,其中有《东庄图》、《牡丹》轴,此画作于 1506年,当时沈周已81岁。辽宁博物馆藏有两幅沈周的杰作,一幅是《盆菊幽赏图》卷,画面中树石茅亭,亭中饮酒赏菊者三人,意态优闲,布势疏朗,景物宜人。另一幅是《烟江叠嶂图》卷,作于正德二年(1507年),笔墨之运用,随心所欲,满纸烟恋,诚属沈周82岁晚年杰作。此外,台湾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幅沈周极有名的《庐山高图》轴。[3]

沈周作品

沈周早年多画小画,40岁以后才画大幅绘画作品,中年画法严谨,用笔沉着,晚年笔墨豪放,气势雄强。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沈周的代表作品现在很多收藏在中国各大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重要的作品有:《仿董巨山水图》轴、《沧州趣图》卷、《卒夷图》、《墨菜图》、《卧游图》等。中国南京博物院也收藏有几幅沈周精品,其中有《东庄图》、《牡丹》轴。辽宁博物馆藏有两幅沈周的杰作,一幅是《盆菊幽赏图》卷,另一幅是《烟江叠嶂图》卷,它们创作于明代正德二年(1507年),笔墨的运用随心所欲,是沈周82岁晚年杰作。

折叠编辑本段明史文载
沈周,字启南,长洲人, 工诗善画。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

沈周半身像

日置酒牧宾,人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周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没,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有郡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译文):沈周,字启南,长洲人,善于诗画。十一岁的时候,在南都游玩,写百韵诗,交给巡抚侍郎崔恭。崔恭当面用《凤凰台赋》来试探他,挥笔而成,崔恭大为惊叹。等到长大,没有他没看过的书了。文章(模仿)左氏,诗词(模仿)白居易、苏轼、陆游,字(模仿)黄庭坚,都为世人所爱重。尤其善于画画,评论认为他是明朝第一。 郡守想推荐他为贤良,沈周决定退隐。居住的地方有水、竹、亭、馆这些胜景,图、书、鼎、(彝)(丰富的)错列其中,四方各地的名士没有一日不来往这里,风流文采辉映一时。对父母很孝顺。父亲死后,有人劝他入仕途,他说:“你不知道我的母亲拿我当命根子吗,我怎么能离开她呢。”居久了不想进入城市,在村外置房子,有事的时候过去一趟。晚年后,唯恐隐藏的不够深,先后有巡抚王恕彭礼都以礼遇敬重他,想留他做手下,都以母亲年老的借口回绝。 有郡守想征画工绘屋墙。乡里有嫉恨沈周的人,将他的姓名告诉郡守,就被抓。有人劝他去拜访贵族以免去责任,周说:“我去当仆役,还可以说是为义,去拜访贵族,岂不是更辱没我吗!”最后去工作后回家。后来郡守入宫觐见,铨曹问:“沈先生没事吧?”郡守不知道该怎么应答,随便说“没事。”见内阁大人,李东阳问他:“沈先生有牍(可能是朝臣觐见的东西)吗?”郡守更加惊讶,又敷衍说:“有但是没来。”郡守出来,仓皇去见侍郎吴宽,问他“沈先生是谁啊?”宽详细的说了他的样子。问左右的人,才知道就是画墙的先生。等到他回来,去沈周的屋子,拜见并道歉,要求吃饭,吃完回去。沈周因为母亲的缘故,终生没有远游。正德四年的时候死去。有的地方没翻译好 凑合着看吧

折叠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

沈周书画作品

沈周书画作品(40张),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1]。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所作山水画,有的是描写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画的三远之景。而大多数作品则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

折叠编辑本段艺术成就
沈周的绘画为传统山水画作出了两大贡献:其一,融南入北,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如沈周的粗笔山水,用笔融进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丘壑增添了守人之骨和势,将南宋的苍茫浑厚与北宗之壮丽清润融为一体,其抒发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而变为宏阔平和。其二,将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沈周的书法学黄庭坚,书风“遒劲奇崛”,与他的山水画苍劲浑厚十分相似、协调。他又将书法的运腕、运笔之法运用于绘画之中。沈周同时还是一个诗人,至老年“踔厉顿挫,浓郁苍老”。他把这种诗风与画格相结合,使所作之画,更具有诗情画意。

折叠编辑本段市场行情
海外艺术市场偶尔会出售沈周的作品,一当出现,必然引起轰动,引致买家竞争。2010年北京九歌国际拍卖公司推出的沈周《松窗高士》立轴以1.523亿元落锤,成为2010年十大最贵艺术品之一。然而这个价格还远未达到沈周绘画作品的应有价值,未来升值空间巨大。对于书画收藏而言,近年来古代书画保持、延续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主角身份,而且涨势惊人。据业界人士预测,用不了一两年,古代书画的单幅成交价格就会突破10亿元大关。而沈周作为明四家之一,他的作品在古代书画市场中的地位举足轻重。[1]

折叠编辑本段庐山高图
明代画家沈周作。立轴,纸本,淡设色,纵193.8厘米,横98.1厘米,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中山峦层叠,草木

沈周半身

丰茂,飞瀑高悬,云雾浮动,此图构图、布局颇具匠心,黑色浓淡怪次逐渐变化。作者取于王蒙技法,善于组合稠密高叠的石岩,进而形成转折交搭的层峦,再位置大小林木、复合为整一的自然美,疏密,松紧,有条不紊。《庐山高图》是沈周四十一岁时为祝贺老师陈宽七十寿辰的精心之作。此画仿王蒙笔法,图中山峦层叠,草木繁茂,气势恢弘。画面右下角山坡,两棵劲松虬曲盘缠,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庐山瀑布为中心,水帘高悬,飞流直下,两崖间木桥斜跨,打破了流水飞白的呆板,两侧巉岩峭壁,呈内敛之势。瀑布上方庐山主峰耸立,云雾浮动,山势渐入高远。构图由近景的山坡虬松,中景的瀑布、巉岩、峭壁,远景的庐山主峰,自下而上,由近及远,近、中、远景相连,一气呵成,贯串结合而形成S形曲线。这种构图法很像南宋院体的程式;近景的处理也和马远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全图群峰直插,回环掩映,争奇竞胜,实在是大家手笔。此图作者自识“庐山高”篆书,并题古体长歌一首,末识“成化丁亥端阳日,门生长洲沈周诗画,敬为醒庵有道尊先生寿”。陈宽字孟贤,号醒庵,学识渊博,工诗。具唐人法,亦善绘画,曾为沈周师。陈宽祖上是江西人,所以此图写庐山之“高”,以为象征。

《庐山高图》是沈周祝贺老师陈宽70寿辰而创作的巨幅山水。陈宽祖籍临江(今江西清江),所以

庐山高图

画家描绘江西庐山之高,象征老师的道德高尚,同时表示对老师的崇高敬意(这种象征意义取自《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庐山高图》画家采用全景式构图,以高远法布置画面,山峦重叠,草木繁茂,结构严谨,气势雄伟。画面下段近景一角画山根坡石,劲松杂树。中段以庐山瀑布为中心,飞流直下,其中两崖间斜横木桥,打破瀑布直线的单调。同时瀑布左侧崖壁的石块纹理具有内向的动势,与右侧位于中心的山冈岸壁,似乎产生一种力的碰撞,从而加强山冈向上的张力。下段两株高大的劲松,其姿态明显与中段山冈向上的趋势相呼应,把观者的视觉自然引向画面上段,使近、中、远景自下而上气脉相连。上段主峰雄伟,两边奇峰兀立,云雾浮动。主峰给人以崇高雄浑,厚重质朴之感,似乎寓意老师的宽厚博大的人格精神。 《庐山高图》是属于所谓“细沈”之作。这幅画在画法上是借鉴元代画家王蒙的技法,山峰多用解索皴,笔法稳健,充满着强烈的节奏和力感。中段山冈用折带皴,与王蒙《葛稚川移居图》画法有些相似,墨色较淡,皴笔精细,表现出崖壁的险峻。左边崖壁先勾后皴,墨色较重,并以焦墨密点,显得苍郁幽深。整个画面山石、层岩,稠密交叠,一峰一石,作者都以干笔万笔的皴、点。组成浓淡、疏密的远近层次,和朴茂苍郁的艺术情趣。而且细节之处,如山中自云,山上的杂树小草,石阶、小路,以及人物等都画得一丝不苟,显示出画家的旺盛的精力和严谨认真的创作精神。然而,由于作者在画法上尽力模仿王蒙,企图重现元人的嘶风,尽管他画得很完美,但从整体看却缺少元人那种不激不励的平淡天真的趣味,多少让人感到有些做作的印象。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记雪月之观

丁未之岁(1),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2),五日始霁(3)。风寒冱而不消(4),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5),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6)。寒浃肌肤(7),清入肺腑,因凭栏楯上(8)。仰而茫然(9),俯而恍然

(10);呀而莫禁(11),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12),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13),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14),而返其怀。汗漫虽未易平(15),然老气衰飒(16),有不胜其冷者。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17)。仍归窗间,兀坐若失(18)。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19),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20),因笔之。

作品译文

丁未这一年冬天,天气暖和未降雪。第二年(戊申年)正月初三开始下雪,正月初五天气放晴。但依然寒风肆虐,冰封雪冻,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银装素裹。当晚,明月升天,雪月相映,我坐于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于是添加衣服出门,登上溪水西侧的小楼。小楼临着溪水,(溪水)清澈见底,四周覆盖着皑皑白雪,如同涂上了一层白银,又如同水银泼了一地,晶莹闪耀,人的肌肤也被映照得晶莹洁白。明月映照着寒冷的水波,树影在水中摇曳,如同镜子中映照着的头发,历历分明。清冷的寒气透入肌骨,沁入肺腑,我扶着栏杆而上。仰视,茫然无际;俯视,混沌一片。不觉间呀然惊叹不止,久久地凝视着不愿收回自己的目光。人的精神与外物融为一个整体,自己同周围的环境都变成了一份神奇的景观。上苍将我放置于宇宙之间,这份景致竟然无以用笔画来传达,也不便用文字来铺陈、传达于没有亲临这份情景的人。这样看来,自己得到的不也很多吗?同时我也想到,天下名山大川此刻应该比这里更为壮观,那里雪月辉映的景致应当更为神奇。我的思绪因之而驰骋于四面八方,很久才回过神来。茫无边际的思绪无法平抑,可是因为年老身体衰落,我已禁不住寒冷的侵袭。于是便放声歌唱走下小楼,此时已过二更。回到窗前,独自端坐。想到这辈子这样的景致并未多见,并且一天天地淡忘,一天天地被改变着,很多都已经茫然与模糊。于是我用笔记下了这次经历。

作品注释 (1)丁未:1487年(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

(2)戊申:1488年(明孝宗弘治元年)。

(3)霁:这里谓雪停放晴。

(4)冱(hù)寒冷凝结。

(5)虚澄:空虚清澈。

(6)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

(7)浃(jiā):透。

(8)栏楯(shǔn):栏干。纵为栏,横为楯。

(9)茫然:迷濛不明。

(10)恍然:模糊不清。

(11)呀(xiā):张大了口。

(12)太素:素净。

(13)敷:铺陈。

(14)挟:依仗。八表:谓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

(15)汗漫:没有边际的。

(16)衰飒:衰落。

(17)二鼓:二更天。

(18)兀坐:独自端坐。

(19)改:更。

(20)荒荒:暗淡不明的样子。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选自《沈石田先生诗文集》卷九。文章作于1488年(明孝宗弘治元年)。当时作者六十二岁。吴地连下两天大雪,天气特冷,雪几天都没有融化,这在江南是少见的。文章以画家特有的眼光,诗人的气质,生动地再现了月光照耀下的雪景,如“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这种“骨肉相莹”的雪景,把人都净化了。这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

庐山高

庐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距。

岌乎二千三百丈之,谓即敷浅原。培何敢争其雄?

西来天堑濯其足,云霞旦夕吞吐乎其胸。

回崖沓嶂鬼手擘,涧道千丈开鸿。

瀑流淙淙泻不极,雷霆殷地闻者耳欲聋。

时有落叶于其间,直下彭蠡流霜虹。

金膏水碧不可觅,石林幽黑号绿熊。

其阳诸峰五老人,或疑纬星之精隳自空。

陈夫子,今仲弓,世家庐之下,有元劂祖迁江东。

尚知庐灵有默契,不远千里钏于公。

公亦西望怀故都,便欲往依五老巢云松。

昔闻紫阳祀六老,不妨添公相与成七翁。

我常游公门,仰公弥高庐。

不崇丘园肥遁七十淫,著作白发如秋蓬。

文能合坟诗合雅,自得乐地于其中。

荣名利禄云过眼,上不作书自荐,下不公相通。

公乎!浩荡在物表,黄鹄高举凌天风。

《咏帘》的诗:

绣雨衔花她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知无缘分难轻入,敢与扬花燕子争?

题画

嫩黄杨柳未藏鸦,隔岸红桃半著花。如此风光真入画,自然吾亦爱吾家。

送允晖

陆郎几宿春山去,山鸟山花尽有情。白李红桃塞行路,黄鹂留客两三声。

题柯博士敬仲竹枝

紫烟吹湿碧琅玕,识得奎章墨未残。莫问先生归去事,江南春雨杏花寒。

折花仕女

去 年人别花正开,今日花开人未回。紫恨红愁千万种,春风吹入手中来。

栀子花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阑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溪亭小景

幽亭临水称冥栖,蓼渚莎坪咫尺迷。山雨乍来第溜细,溪云欲堕竹梢低。

檐头故垒雌雄燕,篱脚秋虫子母鸡。此段风光小韦杜,可能无我一青藜。

雨晴月下庆云庵观杏花

杏花初开红满城,我眠僧房闻雨声。侵朝急起看红艳,对房两株令眼明。

仿沈周山水册页

仿沈周山水册页

还宜夜坐了余兴,静免蜂蝶来纷争。嫣然红粉本富贵,更借月露添妍清。

青苹流水未足拟,金莲影度双娉婷。庭空月悄花不语,但觉风过微香生。

老僧看惯不为意,却爱小纸燕脂萦。高斋素壁可长有,不由零落愁人情。沈石田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艺术品




 沈家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故里和墓在今相城区阳澄湖镇。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沈恒吉,又是杜琼的学生,书画乃家学渊源。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沈家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故里和墓在今相城区阳澄湖镇。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亲沈恒吉,又是杜琼的学生,书画乃家学渊源。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

沈周像

沈周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视恶浊的政治现实,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他学识渊博,富于收藏。交游甚广,极受众望,平时平和近人,要书求画者“屦满户外”,“贩夫牧竖”向他求画,从不拒绝。甚至有人作他的赝品,求为题款,他也欣然应允。有曹太守其人,新屋落成欲图其楹庑,搜罗画家,沈周亦在其中,隶往摄之,沈周曰:“毋惊老母,旦夕往画不敢后”客人颇不平曰:“太守不知先生,何贱先生于此?渴贵游可勿往。”沈周答曰:“往役义也,岂有贱哉?谒而求免,乃贱耳。”沈周的书画流传很广,真伪混杂,较难分辨。文征明因此称他为飘然世外的“神仙中人”。

沈周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 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2]



折叠编辑本段书画作品

沈周《京江送别图》卷(局部)

沈周的代表作品现在多藏于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有精美作品,重要的有《仿董巨山水图》轴(作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沧州趣图》卷、《卒夷图》、《墨菜图》(这两幅原为册页,后合装成卷)、《卧游图》等。南京博物院也藏有几幅沈周精品,其中有《东庄图》、《牡丹》轴,此画作于 1506年,当时沈周已81岁。辽宁博物馆藏有两幅沈周的杰作,一幅是《盆菊幽赏图》卷,画面中树石茅亭,亭中饮酒赏菊者三人,意态优闲,布势疏朗,景物宜人。另一幅是《烟江叠嶂图》卷,作于正德二年(1507年),笔墨之运用,随心所欲,满纸烟恋,诚属沈周82岁晚年杰作。此外,台湾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幅沈周极有名的《庐山高图》轴。[3]

沈周作品

沈周早年多画小画,40岁以后才画大幅绘画作品,中年画法严谨,用笔沉着,晚年笔墨豪放,气势雄强。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沈周的代表作品现在很多收藏在中国各大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重要的作品有:《仿董巨山水图》轴、《沧州趣图》卷、《卒夷图》、《墨菜图》、《卧游图》等。中国南京博物院也收藏有几幅沈周精品,其中有《东庄图》、《牡丹》轴。辽宁博物馆藏有两幅沈周的杰作,一幅是《盆菊幽赏图》卷,另一幅是《烟江叠嶂图》卷,它们创作于明代正德二年(1507年),笔墨的运用随心所欲,是沈周82岁晚年杰作。



折叠编辑本段明史文载

沈周,字启南,长洲人, 工诗善画。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

沈周半身像

日置酒牧宾,人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周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没,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有郡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译文):沈周,字启南,长洲人,善于诗画。十一岁的时候,在南都游玩,写百韵诗,交给巡抚侍郎崔恭。崔恭当面用《凤凰台赋》来试探他,挥笔而成,崔恭大为惊叹。等到长大,没有他没看过的书了。文章(模仿)左氏,诗词(模仿)白居易、苏轼、陆游,字(模仿)黄庭坚,都为世人所爱重。尤其善于画画,评论认为他是明朝第一。 郡守想推荐他为贤良,沈周决定退隐。居住的地方有水、竹、亭、馆这些胜景,图、书、鼎、(彝)(丰富的)错列其中,四方各地的名士没有一日不来往这里,风流文采辉映一时。对父母很孝顺。父亲死后,有人劝他入仕途,他说:“你不知道我的母亲拿我当命根子吗,我怎么能离开她呢。”居久了不想进入城市,在村外置房子,有事的时候过去一趟。晚年后,唯恐隐藏的不够深,先后有巡抚王恕彭礼都以礼遇敬重他,想留他做手下,都以母亲年老的借口回绝。 有郡守想征画工绘屋墙。乡里有嫉恨沈周的人,将他的姓名告诉郡守,就被抓。有人劝他去拜访贵族以免去责任,周说:“我去当仆役,还可以说是为义,去拜访贵族,岂不是更辱没我吗!”最后去工作后回家。后来郡守入宫觐见,铨曹问:“沈先生没事吧?”郡守不知道该怎么应答,随便说“没事。”见内阁大人,李东阳问他:“沈先生有牍(可能是朝臣觐见的东西)吗?”郡守更加惊讶,又敷衍说:“有但是没来。”郡守出来,仓皇去见侍郎吴宽,问他“沈先生是谁啊?”宽详细的说了他的样子。问左右的人,才知道就是画墙的先生。等到他回来,去沈周的屋子,拜见并道歉,要求吃饭,吃完回去。沈周因为母亲的缘故,终生没有远游。正德四年的时候死去。有的地方没翻译好 凑合着看吧



折叠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

沈周书画作品

沈周书画作品(40张),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1]。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所作山水画,有的是描写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画的三远之景。而大多数作品则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



折叠编辑本段艺术成就

沈周的绘画为传统山水画作出了两大贡献:其一,融南入北,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如沈周的粗笔山水,用笔融进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丘壑增添了守人之骨和势,将南宋的苍茫浑厚与北宗之壮丽清润融为一体,其抒发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而变为宏阔平和。其二,将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沈周的书法学黄庭坚,书风“遒劲奇崛”,与他的山水画苍劲浑厚十分相似、协调。他又将书法的运腕、运笔之法运用于绘画之中。沈周同时还是一个诗人,至老年“踔厉顿挫,浓郁苍老”。他把这种诗风与画格相结合,使所作之画,更具有诗情画意。



折叠编辑本段市场行情

海外艺术市场偶尔会出售沈周的作品,一当出现,必然引起轰动,引致买家竞争。2010年北京九歌国际拍卖公司推出的沈周《松窗高士》立轴以1.523亿元落锤,成为2010年十大最贵艺术品之一。然而这个价格还远未达到沈周绘画作品的应有价值,未来升值空间巨大。对于书画收藏而言,近年来古代书画保持、延续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主角身份,而且涨势惊人。据业界人士预测,用不了一两年,古代书画的单幅成交价格就会突破10亿元大关。而沈周作为明四家之一,他的作品在古代书画市场中的地位举足轻重。[1]



折叠编辑本段庐山高图

明代画家沈周作。立轴,纸本,淡设色,纵193.8厘米,横98.1厘米,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中山峦层叠,草木

沈周半身

丰茂,飞瀑高悬,云雾浮动,此图构图、布局颇具匠心,黑色浓淡怪次逐渐变化。作者取于王蒙技法,善于组合稠密高叠的石岩,进而形成转折交搭的层峦,再位置大小林木、复合为整一的自然美,疏密,松紧,有条不紊。《庐山高图》是沈周四十一岁时为祝贺老师陈宽七十寿辰的精心之作。此画仿王蒙笔法,图中山峦层叠,草木繁茂,气势恢弘。画面右下角山坡,两棵劲松虬曲盘缠,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庐山瀑布为中心,水帘高悬,飞流直下,两崖间木桥斜跨,打破了流水飞白的呆板,两侧巉岩峭壁,呈内敛之势。瀑布上方庐山主峰耸立,云雾浮动,山势渐入高远。构图由近景的山坡虬松,中景的瀑布、巉岩、峭壁,远景的庐山主峰,自下而上,由近及远,近、中、远景相连,一气呵成,贯串结合而形成S形曲线。这种构图法很像南宋院体的程式;近景的处理也和马远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全图群峰直插,回环掩映,争奇竞胜,实在是大家手笔。此图作者自识“庐山高”篆书,并题古体长歌一首,末识“成化丁亥端阳日,门生长洲沈周诗画,敬为醒庵有道尊先生寿”。陈宽字孟贤,号醒庵,学识渊博,工诗。具唐人法,亦善绘画,曾为沈周师。陈宽祖上是江西人,所以此图写庐山之“高”,以为象征。

《庐山高图》是沈周祝贺老师陈宽70寿辰而创作的巨幅山水。陈宽祖籍临江(今江西清江),所以

庐山高图

画家描绘江西庐山之高,象征老师的道德高尚,同时表示对老师的崇高敬意(这种象征意义取自《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庐山高图》画家采用全景式构图,以高远法布置画面,山峦重叠,草木繁茂,结构严谨,气势雄伟。画面下段近景一角画山根坡石,劲松杂树。中段以庐山瀑布为中心,飞流直下,其中两崖间斜横木桥,打破瀑布直线的单调。同时瀑布左侧崖壁的石块纹理具有内向的动势,与右侧位于中心的山冈岸壁,似乎产生一种力的碰撞,从而加强山冈向上的张力。下段两株高大的劲松,其姿态明显与中段山冈向上的趋势相呼应,把观者的视觉自然引向画面上段,使近、中、远景自下而上气脉相连。上段主峰雄伟,两边奇峰兀立,云雾浮动。主峰给人以崇高雄浑,厚重质朴之感,似乎寓意老师的宽厚博大的人格精神。 《庐山高图》是属于所谓“细沈”之作。这幅画在画法上是借鉴元代画家王蒙的技法,山峰多用解索皴,笔法稳健,充满着强烈的节奏和力感。中段山冈用折带皴,与王蒙《葛稚川移居图》画法有些相似,墨色较淡,皴笔精细,表现出崖壁的险峻。左边崖壁先勾后皴,墨色较重,并以焦墨密点,显得苍郁幽深。整个画面山石、层岩,稠密交叠,一峰一石,作者都以干笔万笔的皴、点。组成浓淡、疏密的远近层次,和朴茂苍郁的艺术情趣。而且细节之处,如山中自云,山上的杂树小草,石阶、小路,以及人物等都画得一丝不苟,显示出画家的旺盛的精力和严谨认真的创作精神。然而,由于作者在画法上尽力模仿王蒙,企图重现元人的嘶风,尽管他画得很完美,但从整体看却缺少元人那种不激不励的平淡天真的趣味,多少让人感到有些做作的印象。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记雪月之观

丁未之岁(1),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2),五日始霁(3)。风寒冱而不消(4),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5),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6)。寒浃肌肤(7),清入肺腑,因凭栏楯上(8)。仰而茫然(9),俯而恍然

(10);呀而莫禁(11),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12),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13),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14),而返其怀。汗漫虽未易平(15),然老气衰飒(16),有不胜其冷者。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17)。仍归窗间,兀坐若失(18)。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19),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20),因笔之。

作品译文

丁未这一年冬天,天气暖和未降雪。第二年(戊申年)正月初三开始下雪,正月初五天气放晴。但依然寒风肆虐,冰封雪冻,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银装素裹。当晚,明月升天,雪月相映,我坐于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于是添加衣服出门,登上溪水西侧的小楼。小楼临着溪水,(溪水)清澈见底,四周覆盖着皑皑白雪,如同涂上了一层白银,又如同水银泼了一地,晶莹闪耀,人的肌肤也被映照得晶莹洁白。明月映照着寒冷的水波,树影在水中摇曳,如同镜子中映照着的头发,历历分明。清冷的寒气透入肌骨,沁入肺腑,我扶着栏杆而上。仰视,茫然无际;俯视,混沌一片。不觉间呀然惊叹不止,久久地凝视着不愿收回自己的目光。人的精神与外物融为一个整体,自己同周围的环境都变成了一份神奇的景观。上苍将我放置于宇宙之间,这份景致竟然无以用笔画来传达,也不便用文字来铺陈、传达于没有亲临这份情景的人。这样看来,自己得到的不也很多吗?同时我也想到,天下名山大川此刻应该比这里更为壮观,那里雪月辉映的景致应当更为神奇。我的思绪因之而驰骋于四面八方,很久才回过神来。茫无边际的思绪无法平抑,可是因为年老身体衰落,我已禁不住寒冷的侵袭。于是便放声歌唱走下小楼,此时已过二更。回到窗前,独自端坐。想到这辈子这样的景致并未多见,并且一天天地淡忘,一天天地被改变着,很多都已经茫然与模糊。于是我用笔记下了这次经历。

作品注释 (1)丁未:1487年(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

(2)戊申:1488年(明孝宗弘治元年)。

(3)霁:这里谓雪停放晴。

(4)冱(hù)寒冷凝结。

(5)虚澄:空虚清澈。

(6)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

(7)浃(jiā):透。

(8)栏楯(shǔn):栏干。纵为栏,横为楯。

(9)茫然:迷濛不明。

(10)恍然:模糊不清。

(11)呀(xiā):张大了口。

(12)太素:素净。

(13)敷:铺陈。

(14)挟:依仗。八表:谓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

(15)汗漫:没有边际的。

(16)衰飒:衰落。

(17)二鼓:二更天。

(18)兀坐:独自端坐。

(19)改:更。

(20)荒荒:暗淡不明的样子。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选自《沈石田先生诗文集》卷九。文章作于1488年(明孝宗弘治元年)。当时作者六十二岁。吴地连下两天大雪,天气特冷,雪几天都没有融化,这在江南是少见的。文章以画家特有的眼光,诗人的气质,生动地再现了月光照耀下的雪景,如“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这种“骨肉相莹”的雪景,把人都净化了。这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

庐山高

庐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距。

岌乎二千三百丈之,谓即敷浅原。培何敢争其雄?

西来天堑濯其足,云霞旦夕吞吐乎其胸。

回崖沓嶂鬼手擘,涧道千丈开鸿。

瀑流淙淙泻不极,雷霆殷地闻者耳欲聋。

时有落叶于其间,直下彭蠡流霜虹。

金膏水碧不可觅,石林幽黑号绿熊。

其阳诸峰五老人,或疑纬星之精隳自空。

陈夫子,今仲弓,世家庐之下,有元劂祖迁江东。

尚知庐灵有默契,不远千里钏于公。

公亦西望怀故都,便欲往依五老巢云松。

昔闻紫阳祀六老,不妨添公相与成七翁。

我常游公门,仰公弥高庐。

不崇丘园肥遁七十淫,著作白发如秋蓬。

文能合坟诗合雅,自得乐地于其中。

荣名利禄云过眼,上不作书自荐,下不公相通。

公乎!浩荡在物表,黄鹄高举凌天风。

《咏帘》的诗:

绣雨衔花她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知无缘分难轻入,敢与扬花燕子争?

题画

嫩黄杨柳未藏鸦,隔岸红桃半著花。如此风光真入画,自然吾亦爱吾家。

送允晖

陆郎几宿春山去,山鸟山花尽有情。白李红桃塞行路,黄鹂留客两三声。

题柯博士敬仲竹枝

紫烟吹湿碧琅玕,识得奎章墨未残。莫问先生归去事,江南春雨杏花寒。

折花仕女

去 年人别花正开,今日花开人未回。紫恨红愁千万种,春风吹入手中来。

栀子花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阑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溪亭小景

幽亭临水称冥栖,蓼渚莎坪咫尺迷。山雨乍来第溜细,溪云欲堕竹梢低。

檐头故垒雌雄燕,篱脚秋虫子母鸡。此段风光小韦杜,可能无我一青藜。

雨晴月下庆云庵观杏花

杏花初开红满城,我眠僧房闻雨声。侵朝急起看红艳,对房两株令眼明。

仿沈周山水册页

仿沈周山水册页

还宜夜坐了余兴,静免蜂蝶来纷争。嫣然红粉本富贵,更借月露添妍清。

青苹流水未足拟,金莲影度双娉婷。庭空月悄花不语,但觉风过微香生。

老僧看惯不为意,却爱小纸燕脂萦。高斋素壁可长有,不由零落愁人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5 20: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2度获罪坐牢24年,44岁唐王朱聿键,如何从庶人逆袭成南明隆武帝?
之华说史
2023-12-12 07:00
陕西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隆武帝朱聿键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其先世唐定王朱桱乃太祖第23子。






朱聿键于崇祯五年(1632)袭封唐王、作为明藩王的朱聿键,在明末诸王中,是一位很有个性和棱角、十分引人注目而颇有争议的佼佼者,但却遭遇坎坷,噩运接踵。



1、坎坷的袭封之路


朱聿键,小字长寿。万历三十年(1602)四月初五日,生于南阳唐王府邸祖父为唐端王硕潢,父器墭,万历二十二年年(1594)封为唐世子,母为毛氏,这个锦衣玉食之家却没有给他多少幸福。

他少年之时,便袭来不幸,而“家庭多难”。如当时正为唐王的祖父迷恋于爱妾,想立其爱子为王位继承人,对嘴上长瘤的世子器墭越看越厌烦,不久便借故将其囚禁于承奉司,12岁的聿键及三个兄弟也同时被投入囚所,与失去了自由的父亲住在一起。

囚所环境恶劣,“饮食不给”。多亏书堂官张某“暗传薪米,得不死”。朱聿键自幼好学,张书堂“觅书传入”,给他创造了学习的条件。

他“有大志,好读书,虽处患难而志气不挫”,他的青少年时代,这个人生中本应充满幻想与欢乐的时代都是在囚所度过的。

特殊的困窘环境却也给了他很好的磨练,他并没有虚度年华,而是励志向学。在囚所的16年间,他“簪佛灯,日夜苦读”。这样,他读书之多,在明宗室子弟中罕有其匹。从而打下了深厚的学问根底,冷静地思考了许多问题。

他因父被囚,株连所致,直到28岁尚未上报请名而无名字。




崇祯二年(1629)唐世子朱器墭被毒死。原来端王准备立的次子,一日进入囚所对器墭说:“兄袭王爵在迩,须医治唇瘤乃可。”

世子听信了这位弟弟之言,并接受了他随即带来的医生之治疗。结果被毒药害死。而“无敢发其奸者”。

唐王硕潢于是准备在处理完长子丧事之后,传国于次子,欲并废世子子聿键。

这时,南阳分守道陈奇瑜、知府王之桂前往唐王府吊唁,对硕潢说:“世子薨逝不明,若不立其子,事且露,国法重,无忽也。”

硕潢突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而恐惧起来、“始为聿键请名,立为世孙”,聿键这才脱离了囚所,进入正常人的生活。

三年后,即崇祯五年(1632),硕潢死,聿键袭封唐王,时年31岁。



2、如何成了朝臣对立面?


饱经磨难的朱聿键,对社会、对人生很有自己的见解。他不甘碌碌无为地享受荣华、而是积极入世,有一股咄咄逼人的盛气。

当时,农民大起义的烈火已经燃起。越战越强的农民军在中原一带活动、沉重地打击着明朝的统治。崇祯七年(1634),身为唐王的朱聿键看到了危急的形势,痛感南阳乃交通要冲,往来必经之地,但城墙单薄且年久失修,遇警时难以起到防御作用。

于是主动捐资出千金准备维修城墙。但知府陈振豪认为此事不该他管。对他这种越俎代庖之举十分反感,于是采取不派工、不支持,漠然置之的态度。

碰了钉子的朱聿键立即向崇祯帝奏了一本,崇祯帝得知此情大怒,下令逮捕陈振豪交付刑部定罪。藩王干政并使地方官员获罪之举,很使朝臣震惊。






接着朱聿键又援引潞王府卫兵众多之例,请求于唐王府所在地南阳增兵3000人,额设1名参将、并提名首任参将以陈永福充任。上奏后被崇祯帝拒绝。

八年(1636)冬,农民军再次袭击了南阳。事后,朱聿键上疏请求将被拨出的护兵如数要回。

疏中说:

“臣府护卫一千二百人,近制以其半为汴梁班军,给抚臣策使。惟明诏念郡城单弱,以全军见还。”

崇祯帝的回答是:“南阳班军番直,祖制已久,朕不敢变。”

请求又被拒绝。

这年,崇祯帝以国家多事、变故迭起,从科举一途选出的文武官员,总是不合己意、苦叹人才惯乏,便想打破常规,以广罗贤俊,量才授官,决定“召见宗人,遴其才,擢之官”。

为此,他从皇家文献中搜出当年太祖高皇帝留下的制文:

“宗室子孙入为中朝官者,得以其阶换”,于是颁下诏书,根据祖制“郡王子孙文武堪用者,考验授职”,这就是所谓“换授”之法。

但祖制并非如此,通行的规矩是,宗室子弟不入朝任职。所以提出换授之法后,便引起朝臣反对,当时反对最坚决的是礼部右侍郎陈子壮、他“虑为民患”,而上疏反对。

指出该法有“未必然者,不可行者五”。力陈祖宗成宪不可改,换授之法不可行。而宗室人等虽居身显贵却胸无点墨,有所思却说不出道理来。”

唯独朱聿键挺身而出,他举双手赞成和拥护宗室换授之法。他上疏陈奏,侃侃而言,并致书陈子壮、与其针锋相对进行辩驳,他“历引前代故事诋之,援据经传,皆有本”,把自己的主张说得头头是道。

陈子壮的反对也引起崇祯帝恼怒,他下旨斥责其“敢于非祖间亲”,“欺罔恣肆”。颁令“革职下刑部”。

结果,陈子壮因此而下狱。这个辩论过程,群臣不太清楚,“以为诸侯王尚气持异同而心”,对朱聿键很有看法。

这又在朝臣中引起了震动。许多人同情陈子壮而怪罪朱聿键。朱聿键也因此“薄诸公卿为不足重”,与群臣处于矛盾对立状态。

唐王朱聿键“好尊宗藩体统”。总要摆出藩王尊贵的架子,处处要臣民百姓对其服服贴贴。当总督卢象升,经过南阳时未及专往唐王府朝拜,他便上疏“劾奏”,攻击其无人臣礼。






他上奏给皇帝的许多建议与请求,多独出心裁而与群臣相抵触,久而久之,崇祯帝对他“亦不之善也”,产生了反感结果,他的自以为是,终于招致了一场更大的灾难。



3、北上勤王而获罪


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六月初一,他请求入京觐见。

未获批准之时,于七月初一,以蓄积多年的满腔怒火“杀其两叔”,“为被毒死的父亲报了仇,接着警报传来,原来征明清兵在武英郡王阿济格等,率领下第五次大规模征明,攻入内地过保定府、如入无人之境,“明人震出,莫敢逆拒”,“克十二城,凡五十六战皆捷”,京师戒严、全国震动。

朱聿键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便于二十日倡义勤王,又是不得批准,便于八月初亲率护军北上。

按明朝制度是:“亲藩不掌兵,士卒隶王府者、不过备护卫而已。”

此时作为唐王的朱聿键率兵出征显然是违制之举,而且不经奉诏擅自率兵勤王,实属非法。

他的行动也使地方“诸大吏惴恐”。他们集议说:“留之不听行,守土者且得罪。”

他们生怕置国家的规定于不顾,对其放行无阻,将要受到牵连。于是汝南道御史周以兴出面陈明利害加以劝阻。朱聿键断然拒绝,遂率兵出发一直开至裕州(今河南开城)。

巡按御史杨绳武将此情,火速上报朝廷、加以弹劾。崇祯帝立即颁旨“切责”,勒令其还国,这时他的前头部队正好同农民军相遇,混战之时,丢失了王府两名太监。这才被迫撤军退回南阳。






事后,下部议。从给事中冯可宾、钟炌所议,以“越关擅毙”之罪废为庶人,囚禁于凤阳高墙,唐王之爵由其弟聿镆接嗣。

按明制,凡宗室获罪者一律投入祖宗发祥之地凤阳所设的监狱,该狱高墙深院,防守严密,俗称凤阳高墙。

平时恃尊傲物,睥睨一世的朱聿键伤人太多。发遣旨下,监送同知张有度决定狠煞一下他的不可一世气焰。

准备给其上刑具用槛车押送至凤阳。

朱聿键得知后,承受不了这个突如其来奇耻大辱,便想自杀了事,结果被发觉而自杀未遂。

入凤阳高墙后,情况更糟、主管凤阳高墙的守陵太监因向其勒索贿赂毫无所得,便恼羞成怒,“用祖制墩锁法以困苦之”,聿键“不胜其辱,病几殆”。在妃曾氏细心调理下,“至刲股以进”,方得病愈而度过危难。但“有司廪禄不时,资用乏绝”。

日常生活来源的拮据,使他经常处于困窘状态。



4、重获自由的朱聿键


这样,又苦苦煎熬了7年,直到崇祯十六年(1643),广西曲周人,天启进士路振飞以佥都御史的身份,总督漕运,巡抚凤阳,到风阳赴任之后,他的生活才有所改变。

按不成文的惯例,每当新任漕抚到任,总要首先拜谒凤阳皇陵,并派人携40金探望高墙罪宗。路振飞久闻朱聿键之名,而从未谋面,赴任后又听人介绍,对朱聿键产生极大兴趣,所以他谒陵后,便打破常规,进入高墙以探视罪宗为名“亲往候王”,探望朱聿键。

大概是饱经了患难和多年监禁磨练之故,此刻英气不减的朱聿键,已显得温文尔雅,路振飞“心独异之”,产生极大的好感和同情。

朱聿键也好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一样,将高墙内的监吏虐待情形,向路振飞如实揭发和控告。

路振飞于是“疏请加恩罪宗”,并惩处了胥吏之残暴者。同时主动拿出自己的俸薪资助聿键,以改善其生活条件,失去了自由的朱聿键,这才又一次体味到正常人的友谊与真情。

朱聿键见到路振飞的第二年,即崇祯十七年的三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故,北京失陷明朝覆亡,接着南京弘光朝廷出现。






弘光帝实行大赦于七月二十六日颁旨:“尽释高墙罪宗为庶人。”

此举共释放罪宗341人。朱聿键便是其中之一,从而结束了近8年的高墙生活,又一次成为重见天日的自由人。此时他已43岁。

前因父过后因己罪,前后合计竟在囚所中渡过24个岁月。不论他如何感慨,展现在面前的又是一条新的、布满荆棘但同时又充满希望的生活道路。



5、潞王监国


甲申(1644)七月,历尽煎熬的朱聿键获大赦出狱,但王爵早已被褫夺,此时他已是一个一文不名的庶人,无家可归。

本来最为关注他的淮抚路振飞,已于一个月之前被马士英安置亲信而排挤去职。朱聿键孑然一身,举目无援。

他出凤阳高墙后,辗转到了南京。通过各种关系于十二月二十五日,上疏弘光帝希望恢复已丢失的唐王之爵,同时礼部也为其“奏请复王爵”。但遭到拒绝。

朝廷随即令其徙居广西平乐府,不许在京师停留。旨下,他却“贫无路费”,勉强到了苏州后,便“迁延时日”,迟迟难以踏上赴西的迢迢之路。

第二年,即弘光元年(1645)五月,他得清兵渡江,南京失陷,弘光朝覆亡的消息,便避难经湖州到嘉兴,遇上来到这里的太监高起潜与都督陈洪范以及陈梧、汪硕德、吏部尚书徐石麟、淮抚钱继登等,因国难再临之际,彼此聚义时事,以为国不可一日无主,便共同推举朱聿键负监国重任。

处境窘迫的朱聿键刚刚获释,自知宗派疏远,对世情了解不多,且听了陈洪范与己“语多不合”的论调,心中尤为反感,便力辞拒绝随即到了杭州。






这时素有贤名,很为群臣所瞩望的潞王正在杭州。而自五月下旬以来,这里又陆陆续续聚集了一大批文武臣僚。

由于南京的失陷,本不愿担负重任的潞王,此时也不得不负起责任。他传命召用在籍诸臣入朝视事,并下令于两浙召募兵了,做战守之计。

不久马士英挟太后逃来,引起了群臣的忿怒与争论。

刘宗周、熊汝霖等痛责其当年排斥潞王之事,马士英无言以对,只盼望黄得功等于江上的抗清捷音,但不数日,阮大铖、朱大典、方国安等狼狈逃来,方得知黄得功已兵败身亡,弘光帝就擒,便完全泄了气。

在群臣的再三进劝下,潞王于六月八日勉强接受众臣之请,宣布监国。这时奉祀禹陵而在杭州的礼部尚书黄道周,向潞王上疏直言,痛斥马士英拋弃皇上独自南逃之罪。

他说:

“首辅马士英拥兵自卫,迎憩西湖,士民诘问,空言圣驾在黄得功军中。士英诚知圣驾所在而轻离左右,则有不臣之心,不知而托言之,则罔上苟偷,神人所共愤也”。

请求潞王做出决断,处置马士英。这时清兵已攻占江阴、正向嘉定、湖州进兵的消息传来,经惴惴不安的马士英,不敢在杭州停留,于是率自己的贵州兵,挟太后逃向绍兴,当时绍兴人尚不知弘光帝被擒之事。

绍兴人原任九江佥事王思任见马士英来到,即上疏潞王说:

“战斗之气发于忠愤,忠愤之心发于廉耻,事至今日,人人无耻,在不愤矣!主上宽仁有余而刚断不足,士英公窃太阿,肆无忌惮。”






接着他历数马士英的种种罪行后又说:

“今事急矣,政事阁臣可以走乎?兵部尚书可以逃乎?不战不守而身拥重兵,口称护太后之驾,则銮驾不当护耶?”

他建议应“立斩士英之头,传示各省,以为误国欺君之戒。仍下哀痛之诏,以昭悔悟,则人心士气犹可复振也”。

同时他又致书马士英极尽口诛笔伐、讽刺挖苦之能事,说他:

拥立福王为帝,自以为是开国元勋,“然而气骄腹满,政本自由,不讲战守之事,只知贪黩之谋,酒色逢君,门墙固党,以致人心解体,士气不扬,叛兵至则束手尤策,强敌来而先期已走。致令乘舆播迁,社稷丘墟。阁下谋国至此,即喙长三尺,亦何以自解?

你马士英“上干洪怒”,必当“死不赎名”,马士英对此只有“愧愤”而已,“不能答也”。

向来优柔寡断的潞王对此当然更是不能做出决断。见疏后只是置之一侧,这时清朝派来的招降使者,已趾高气扬地进入杭州,要求潞王及故明文武大臣立即降。



6、朱聿键监国历程


形势危急,六月初十,朱聿键来到了人心惶惶,社会混乱已极的杭州。他认为为扭转颓局,必须拥立新君,以安定人心,号召天下,所以未得稍息,立即求见潞王,劝其去监国之号,称帝正大位,并“面陈方略”,心建议“拒北使之招降者”。

但遭到拒绝,朱聿键非常失望。

其实此时的潞王,已与浙江巡抚张秉贞及都督陈洪范互相勾通准备降清。当然听不进一切进劝之言。至此杭州已危在旦夕。

朱聿键见潞王不可救药、杭州难以组织抗清力量,正决定赶快离开这里之时,从长江防线京口率兵撤退下来的镇江总兵郑鸿逵、郑彩,及从南京逃来的户部郎中苏观生,同时来到杭州。

郑鸿逵向潞王请求“回闽取兵”以为抗清之计,潞王“亦不允”。郑鸿逵、郑彩面见朱聿键,当谈到两京倾覆、国家接连遭难之时,朱聿键悲难自胜,而“沾泣襟袂”,二郑大为感动,心“奇之”。






觉得朱聿键非平庸之辈,产生了极好的印象。于是二郑便会同礼部尚书黄道周及苏观生等共同集议“咸以王可济大业”。于是“慷慨交拜,矢奖明室”,决定共同劝朱聿键监国担负起重整国家的大任。

尽管朱聿键尚未答应监国但形势严峻,事不宜迟,他们决定立即撤离杭州,奉朱聿键南下福建。

第二天,即六月十一日,清兵至杭州,潞王朱常淓、巡抚张秉贞不做任何抵抗,大开城门率众投降。

被清流派及东林党人寄予厚望的潞王到头来干净利落地做了最没骨气的投降派。一向标榜气节的东林党人竟被历史开了如此的玩笑。

朱聿键在郑鸿逵、郑彩等率军护卫下。六月十七日到达衢州,收散卒得千余人。一路之上,黄道周已连上三疏劝进。情深意切,朱聿键十分感动。

因这时已经获悉潞王举杭州向清投降。而“事不过三”,面对三次劝进,朱聿键于是批旨云:“监国必难他诿,三请词意益殷,令孤进退均难,孤将何以处此?”

在这被逼无奈之际,如果“再坚违”众人之请,则“孤罪滋重”。






所以他表示“将所上监国之宝权置行舟”,“俟至闽省,面与藩镇文武诸贤共行避守”。暂收下监国之印,但监国与否,到了福建再说。话仍未说死,留了很大的余地,表明了他的大度胸怀,但不论如何,他原则上算是答应了监国之事。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9 07: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熙凤:最惨人生不是没儿子,而是除了巧姐,她还曾有过一个女儿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红楼梦(小说)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关注他
王熙凤嫁给贾琏,冷子兴明确说明是在林黛玉进贾府的头两年。等到薛家来到贾府,刘姥姥紧随其后“一进荣国府”时,周瑞家的也明确说明时间,“我们这里又不比五年前了。如今太太竟不大管事,都是琏二奶奶管家了。”






曹雪芹如此明确时间线,重要在说清王熙凤管理荣国府的时间,更清楚交代了王熙凤女儿出生的时间。

刘姥姥去后,周瑞家的替薛姨妈送宫花,提到奶子正拍着大姐儿睡觉。此时大姐儿需要“拍”着睡,等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还需要奶子抱着,可见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大姐儿大概只有一岁左右。

之所以提到这个细节,在于王熙凤嫁给贾琏五年多,却才生了个一岁左右的女儿,有点不合常情。王熙凤的身体有问题是在第五十五回流产之后,在这之前身体很健康。而贾琏与尤二姐婚后也是很快怀孕,也身体也没问题。






既然夫妻都健康,在当时避孕措施不先进的情况下,王熙凤在女儿大姐儿之前的生育情况,显然有一些隐情被作者故意隐晦了。到底是有生育孩子夭折还是怀孕流产没能留下,都会对王熙凤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

她是荣国府嫡长孙媳妇,在她之前的贾家两府的所有媳妇,除了继室全都在第一胎生了儿子。贾母如此,贾敬、贾赦、贾政、贾珍、贾珠的妻子全是生的儿子。可王熙凤却生的是女儿。以贾府的豪门地位,传承的压力将是难以想象的可怕。






没有儿子足以改变王熙凤未来人生的走向。而原文对此还透露出一个更加可怕的细节。第二十九回,贾母带队打醮清虚观,各个版本都保留了一个细节是这么写的:

“凤姐儿的丫头平儿、丰儿、小红,并王夫人两个丫头也要跟了凤姐儿去的金钏、彩云,奶子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另在一车,还有两个丫头……”
大姐儿被抱着,符合她在书中的年龄,此时最多也就两三岁。问题是巧姐领着让人惊诧。巧姐就是大姐儿。这个名字是第四十二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王熙凤求她给大姐儿取的名儿,怎么会在第二十九回就出现了巧姐儿?而且从奶子抱着一个领着一个,可以明确这两个女孩儿都应该是王熙凤的女儿才是。






要说是作者笔误,所有版本都有这个细节,并没有因突兀而删除。就说明此处的描写应该是各个版本都有,让后世无论怎么调整也都无法删除。

这个细节可怕在,如果王熙凤接连生下两个女儿,一个两三岁抱着,一个四五岁领着,才真正符合她嫁给贾琏的时间线。又更加残酷的表现出王熙凤所面临的生不出儿子的可怕传承压力和危机。






虽然原文对王熙凤是否生育两个女儿没有进一步的线索,但第二十九回这个细节暗示曹雪芹一开始的设定,就是让王熙凤只生女儿不生儿子。虽然不知道什么原因,或许是重新安排了《留余庆》的巧姐故事,导致将两个女儿合二为一。但我个人觉得王熙凤接连生两个女儿的设定,更符合她的人生悲剧。

生不出儿子,在古代社会简直就是女人的“原罪”。尤其是对荣国府嫡长孙媳妇。王熙凤面临严峻的传承危机,肯定要调整她在家族和婚姻中的定位。而她的选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三从四德,而是与世人为敌,做一个挑战一切的“孤勇者”!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10-08 09:57・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9 07: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熙凤与生俱来的本事太可怕,林黛玉瞬间被征服,贾母也成她陪衬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红楼梦(小说)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王熙凤:生来具备控场本事,你看她如何征服林黛玉的

林黛玉初进贾府,是王熙凤第一次登场,她出场就不同凡响,人未至,笑声和话语先传了进来。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林黛玉初见她这个表嫂,就不免吃惊。贾府那么多人在贾母跟前,都轻言细语恪守礼仪。唯有王熙凤人还没见,就在院子里放肆发笑,更是声言入耳,怎不让受大家调教的黛玉诧异。

《红楼梦》时代,凡事都讲究规矩、礼仪和法度。像贾府这种贵族豪门,人人言行举止都有严格尺度标准,不能随心所欲、放肆无礼。尤其媳妇“外姓人”的约束更远在女儿之上。一言一行都要符合“三从四德”标准,最怕引起婆家不满诟病。






林黛玉纳罕在谁会这么“放诞无礼”,凸显了王熙凤出场的方式非但不符合当时礼仪规矩,甚至是大胆放肆令人侧目。

好在随后贾母替林黛玉解了惑,说:“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贾母能如此调侃王熙凤的无礼,凸显的是对凤姐的喜爱和接纳,并不以她的“无礼”为念。更有意思在贾母用“泼皮破落户”和“辣子”形容王熙凤,也替她解释了不拘小节的行事风格。日后贾母更对薛姨妈讲过凤姐虽言行无忌,但在大礼上从不错的话。说明王熙凤虽放纵,却懂得分寸尺度,并非无礼妄为。

就以林黛玉初入贾府这天,她选择姗姗来迟就绝对有她的道理。






凤姐当时是荣国府的管家,又是林黛玉的表嫂。明知贾母期盼的外孙女当天会进府,她却不陪在老太太身边等候,而是照旧处理日常家务事,其中就有几个考量。

一,林黛玉只是外孙女,年纪尚小。王熙凤管家正事要紧,既有邢王二夫人陪着,也不用她在旁凑趣。要是姑奶奶贾敏回家省亲,她才必须守候在贾母身侧。

二,林黛玉母亲贾敏去世,与外祖母相见必然要痛哭一回。王熙凤在侧既要陪哭,也无法恰到好处的劝慰贾母,体现出她的最大优势和价值。

三,待到贾母和林黛玉宣泄完悲痛情绪,她再“闻讯而来”,才好借机让贾母止住悲伤,并开始她的表现。

所以,王熙凤卡点出场,说明她早做好了安排,吩咐人看着时间随时通知她。此举侧面表明贾府这种富贵人家于人情世故背后的运作方式。王熙凤想要处事周全,少不得要安排人传报,更可能各房都会有眼线耳目,不为监视却需传递一些必要消息。是她作为管家人对府中大事小情掌握,畅通消息必不可少的安排。






王熙凤如此,贾府其他人少不得也如此。有些是主动安排,有些则自有底下人安排执行。不提。

王熙凤的出场方式特别,效果却是先声夺人。她人还在院子里,笑声、话语就传了进来。这是给里头的人传递信号:我来了。

贾府大家最讲究这些细节。林黛玉来时,丫头们看见会第一时间喊一声:林姑娘来了。其他人串门走动到了对方院子里,也会有丫头高声传报:谁谁来了。避免屋里头的主人不方便。后面袭人去王熙凤家串门,走到院子里见没人,就放重脚步主动发声唤平儿,宣告:我来了。

王熙凤的“笑”,是告诉贾母等“我来了”,倒不是为引起林黛玉注意。而她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则是既对林黛玉说,又趁机控场。她一笑,所有人就被她吸引。她一说,就将局面掌控,让人满怀期待,看她下一步要如何表现。

这就是王熙凤,每个举动都追求“利益最大化”。像她随后对王夫人提起“找缎子”的话头,有没有这个事儿不重要,关键是给王夫人架了梯子,借机在贾母跟前表现一下舅母对外甥女的关爱疼惜。属于身份媳妇的她对家中长辈的维护周全。

而她夸林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不但夸赞了林黛玉,恭维了贾母,更连三春也不落褒扬,让邢夫人、王夫人听着满意。一句话能让所有人舒心,这可不是谁都具备的语言天赋。

要不刘姥姥来时,周瑞家的就说她:“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






能说会道是王熙凤的先天优势,运用得当才是她的能力。像这种出场便掌控全场,将所有人目光吸引到自家身上,随着她的行为举止被引动,展现自信、强势又光芒四射的精彩日常,在整部书中层出不穷。

按说如此魅力四射人物,除了精彩人生之外,肯定有一个辉煌圆满的结局。任谁也想不到王熙凤出场即巅峰,随后便开始盛极而衰直到覆灭。倒应了贾母说她“泼皮破落户”的人设。

其实,曹雪芹写王熙凤强势出场,侧面说明她生性要强不服输。既要强就势必要“卷”,所求越多欲望越盛。

殊不知人有八苦。王熙凤的一生,可谓将“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集齐,又反馈到了“生、老、病、死”之上,最终害人害己,枉送了卿卿性命。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9 07: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贾琏娶王熙凤是高招,让贾赦梦中笑醒,却让王夫人半夜睡不着觉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红楼梦(小说)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王熙凤嫁给贾琏非常“不同寻常”。

由于荣国府第三代继承发生意外。贾赦袭爵,贾政当家,导致两房分治。尽管原文隐晦细节,还是通过贾赦、贾政名字做了暗示。且冷子兴在演说荣国府时,也极隐晦的提到皇帝亲自插手了荣国府的世袭问题,让继承得以平稳交接。不过整件事涉及的利益太大,背后纷争绝不简单,也不可能消弭无踪不留后患。






贾赦为什么会犯错?贾政当家荣国府背后有没有“兄弟阋墙”之事?二房当家是不是因为王家为了扶植女婿而对嫡长子贾赦用了阴谋诡计的手段导致贾赦出了问题?

这些问题别人可以不放在心上。贾赦不可能不警惕。他尽管抓不住“把柄”,却绝不是糊涂蛋。既在哪里跌倒,岂有不妨着再被“故技重施”?

万一“某些人”再利用当年对付他的手段对付他的儿子,导致长房彻底失去爵位,最终爵位与爵产归一都成二房囊中物,成就王家“外孙”的世袭怎么办?






而且,随着王子腾当上京营节度使,王家势力稳步上升。贾府这边却形势逆转,贾敬、贾赦和贾政虽有身份地位,在官场却又实在无能作为。贾家对京营和王子腾掌控力也在不断减弱,需要再将两家进一步捆绑。娶王熙凤进门,不但解决了两家捆绑问题,也解决了王家在贾家继承上对长房的威胁疑虑。

只要贾琏娶了王熙凤,就和叔叔贾政一样成为王家女婿,甚至比贾宝玉这个王家外孙和外甥更亲近,未来在世袭的继承上实际更掌握主动权。

王夫人之所以坚决支持金玉良姻,就是明确娶了王熙凤后的贾琏对贾宝玉将要继承的荣国府有“威胁”。身为王家女儿,尤其是亲眼见证贾政以次子身份继承了不属于他的荣国府,王夫人比谁都更明白王家手段的厉害和无情。






金玉良姻的好处,是借薛宝钗这个王家外孙女与贾家的再联姻,化解王家极有可能放弃贾宝玉二房的潜在危机,算是一举数得的不得已之举。

总之,王熙凤嫁给贾琏背后,涉及贾家当年和现在的继承危机,是当初两房分治导致“分裂”的后遗症影响。更涉及王家对贾家步步为营的侵蚀危害。

王家所图绝不止亲上作亲那么简单。而王熙凤的嫁入自然成全了王家进一步以血脉控制贾府的用心。林黛玉日后戏谑打抽丰的“王家人”刘姥姥是“母蝗虫”,何尝不是影射王家用姻亲血缘控制贾家的险恶用心。






王家,就是亡家。娶了王家女儿的薛家与贾家相继衰败、败亡,就是个明显的预示。不提。

王熙凤既嫁给贾琏,成为荣国府嫡长房的嫡长媳妇,就让贾琏未来的继承无虞外部有人算计。而王熙凤的嫡长孙媳妇身份,可比当初王夫人嫁给贾政时的二房媳妇要荣耀多了。

京城贾家分为两支八房,属于是金陵贾家的分支。这八房其实都由一支而来。宁国府居长分四房,荣国府居次也分四房。贾珍一脉是长房宁国府的嫡长。贾琏一脉是二房荣国府的嫡长。

王熙凤的婆婆邢夫人是继室,妯娌尤氏也是继室。姑母王夫人只是二房太太。这使得她成为继贾母之外,贾家如今第二个最名正言顺的嫡长原配正室。别小看了这个名分加持,可以让王熙凤在贾家立足更稳,且更加威望加身。






正是因为嫡长孙媳妇,原配正室的身份,才使得王熙凤尽管在长房失去继承荣国府时,作为代管家的她依旧能够无所顾忌的将手中权力运用、发挥到极致。

在这一立场上别说邢夫人、尤氏,就是王夫人身为荣国府女主人,二房上位的“诟病”也让她投鼠忌器,无法像王熙凤那样挺直腰杆。王熙凤本该是贾母之后真正能够对荣国府高效管理的媳妇。






只可惜,冷子兴说得第二点让她无法真正行权。荣国府不是她家,只作为代管家协理,尽管可以将权力运用到极致,却不免多方掣肘,终无法实现以身作则,全心全意的管理。

而随着她对管家的越深入,她与丈夫贾琏之间的关系也逐渐产生裂痕。她的婚姻终于从优势走向劣势,并给她带来了灭顶之灾。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10-08 09:58・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9 19: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她心性狠毒做事不留余地,听闻林如海死讯还和宝玉说笑
播报文章

伟依聊说
关注
2020-05-21 19:30
肝囊肿的根源已找到,烟酒排末位,第一名很多人天天都在做
肝囊肿的根源已找到,烟酒排末位,第一名很多人天天都在做
电子皮带秤称重仪表皮带螺旋计量秤定量配料称重系统皮带秤控制器
电子皮带秤称重仪表皮带螺旋计量秤定量配料称重系统皮带秤控制器
补肾方子千千万,如何选合适自己,如何确定自己是哪种肾虚
补肾方子千千万,如何选合适自己,如何确定自己是哪种肾虚

细数整部红楼中,这心性歹毒之人还是有不少的,有表面和气,背地里全是算计的,也有一个做事不留余地,听闻林如海死讯还能和宝玉说笑的,这种无情的脸面,想想也让人害怕,今天笔者就来为大家说说这些心肠歹毒之人。


先说赵姨娘,虽然她不是主线人物,但出场次数却是不少,每一次出场都能惹出一场风波,赵姨娘的狠毒在于她敢直接害人性命,在贾环故意烫伤宝玉后,马道婆过来贾府串门,她用三寸不烂之舌骗得了贾母好大一波香火钱,完事后又去了赵姨娘那,二人言语间又将火气引到了王熙凤的身上。


马道婆跟赵姨娘说她也没有办法,赵姨娘感觉话中有话,就将自己的全部身家压上,还写了一张500两的借条求马道婆出手,用魇魔法做掉王熙凤和宝玉,说白了王熙凤做事确实蛮横,还不留余地,这赵姨娘报复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过宝玉却是无辜的,他也没得罪赵姨娘母子,赵姨娘要杀死宝玉,是不是太狠了一点。


还有鲍二家的,她出场次数也不多,但一出场却让不少人记住了她,在王熙凤生日宴上,贾琏走不开身子,所以让人拿东西叫了鲍二家的过来,鲍二家的和贾琏厮混在一起,她诅咒王熙凤赶紧死了,让贾琏将平儿扶正,即便鲍二家的和凤姐有过节,也不应该在背后诅咒别人呀,也难怪王熙凤说鲍二家的不仅偷主子,还要咒死主子的老婆,这就有点过分了,心思不是一般的狠。


那上面说到这两个人都和王熙凤有关,王熙凤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她的狠毒不在这二人之下,这些其实在秦可卿送殡的那天就能看出端倪,当时王熙凤在送殡时,和宝玉、秦钟一起在馒头庵小住,趁着这个机会,净虚老尼将张财主托的事添油加醋讲给了凤姐听,并拜托凤姐搞定此事。


王熙凤也没忍住诱惑,事后得了三千两的报酬,不过也引发了祸端,无辜还是一对至情至性的男女,张金哥听闻退亲直接自杀了,而守备之子也跟着跳河殉情,王熙凤后来听闻了此事,也没有忏悔之意,和净虚老尼更是合作了不少次,暗地里干了不知多少坏事。


除了张金哥之外,王熙凤还害死了尤二姐和她腹中的孩子,在得知贾琏在花枝巷子包养了尤二姐,还偷娶她过门后,王熙凤是打翻了醋坛子,她心中的毒计直接酝酿而生,趁着贾琏外出公干,王熙凤去了花枝巷子,假模假样的去邀请尤二姐回贾府一起伺候贾琏。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视频)为创作者平台"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9 19: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贾赦不放弃垂死王熙凤,弄清楚他的算计,才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红楼梦(小说)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红楼梦》里就没有“偶然”,很多事都因必然因素引发,只要细读就能咂摸出其中滋味。

比如贾赦在王熙凤和贾宝玉被五鬼魇魔法后的表现,看似意外却是必有之事。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贾宝玉和王熙凤二人,被赵姨娘和马道婆暗中谋害,五鬼魇魔法来势汹汹,发病后百药莫治,眼见着束手无策。

(第二十五回)此时贾赦,贾政又恐哭坏了贾母,日夜熬油费火,闹的人口不安,也都没了主意。贾赦还各处去寻僧觅道。贾政见不灵效,着实懊恼,因阻贾赦道:"儿女之数,皆由天命,非人力可强者。他二人之病出于不意,百般医治不效,想天意该如此,也只好由他们去罢。"贾赦也不理此话,仍是百般忙乱,哪里见些效验。

贾政对儿子放弃,贾赦却没有放弃儿媳妇。还不顾贾政阻拦,百般尝试不休。

贾赦这种遇事态度,凸显出封建大家长的另一种样貌。

看似贾政更理性,但贾赦更有人情味。


当然,如果只从人情味的角度去理解,贾赦在林黛玉初来时,借婆子口吩咐外甥女的一大段话,也确实体现出他更感性的一面。

后文,当贾琏惹父亲生气时,贾赦是随手不拘拿了什么,劈头盖脸的打了儿子一顿,也只是擦伤而已。不像贾政打儿子,大棍子抡起来恨不得打死算了。

但温情感性只是片面,贾赦其人的三个负面也毋庸讳言。

一,不孝顺贾母,曾当面讽刺母亲偏心,让贾母不喜欢。

二,好色,偌大年纪讨要鸳鸯做妾,不为子孙表率。

三,无能,没有完全继承荣国公第三代世袭,被弟弟贾政分了原本属于他的爵产,只得到爵位。


不孝,好色,无能,三样只占一样已经要被人非议,何况贾赦三样俱全。

按说如此贾赦肯定不是“有心”之人,偏偏在儿媳妇王熙凤生死垂危之际站出来,坚持不放弃, 若只单纯解释他心软重感情,也难服众。

贾赦到底是封建大家长,身为五十多岁的成熟男人,他的行事肯定要权衡利弊,综合考虑。

他是好色、不孝,但“无能”只是旁人赋予他的说法,并没有证据证明他真无能。荣国府当家人也一直是贾政,他可从来没管过事。

贾赦此时的表现与贾珍在秦可卿死后如丧考妣又不同,他是真得只为救王熙凤活命而已。

彼时贾琏完全慌了手脚,贾赦的挺身而出,确实起到了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按说王熙凤不是个孝顺媳妇,对公婆面子情更多。贾赦对她难说满意。

所以,刨除个人感情因素,肯定有贾赦必须要救儿媳妇的道理。

这就不得不说到贾赦当初为什么给贾琏娶王熙凤。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说法是亲上加亲,在二房贾政娶了王夫人后,长房贾琏又娶了王熙凤。

相当于贾府与替他们掌控京营的王家再次捆绑。双方联系更进一步。

但实际这个立场并不全面。对贾府来说娶王熙凤并不是最好选择。

贾琏是嫡长孙,挑一门更合适的亲事,不在王家一棵树上吊死,才更符合贾家和长房的最大利益。

尤其贾琏是未来爵位继承人,更应该拓宽姻亲关系,为贾府打开势力范围。

贾赦会坚持为儿子选择王熙凤,就有不得不为的原因。

贾府到第三代已经不好再掌握军权,势必要交权避嫌,做个富贵闲人,从此不让皇帝忌惮。

奈何贾家不甘心,培养四大家族王家的王子腾做了接班人,从贾代化手中接过京营和京营节度使。

王夫人也因此提前被娶进贾府。

然而,随之发生的情况却导致贾府一系列的变故。


贾代善死后,贾赦没能全面继承荣国府,只是袭了爵。荣国府反被贾政继承,成为当家人。

如此情况贾府绝不可能自行安排,也不敢。

从贾赦字恩侯,贾政字存周的名字看,可大概推测出当时发生的意外,是一桩悬案。

推测贾赦犯大错失去继承权,贾政将代替继承。贾代善死前不忍大儿子一无所有,上遗本求皇帝开恩赦免。

于是荣国府一分为二,贾赦袭爵,搬到荣国府间隔的大宅居住。贾政继承荣国府,成为第三代当家人并世袭传世。

贾赦出了什么事,是个谜案。本着谁获益最大谁最可疑来看,原本一无所有的贾政,突然得了庞大荣国府的财富和资源,分明与娶王夫人有关,对王家来说也收益最大。

至于背后有没有阴谋和算计,肯定要存疑!

起码贾赦心存不满认为自己被人暗算了。

如今荣国府两房不和睦也与此有关。

娶王熙凤,实际也是不得已的下策。


如果贾琏娶了别人家女儿,万一再重蹈覆辙被人暗算失去爵位,极可能就会使得二房全面继承荣国公世袭。

娶了王熙凤,贾琏与贾政都是王家女婿,也就不会被算计,这是王熙凤对长房的意义。

甚至某种程度上,因为王熙凤,贾琏这女婿要比贾宝玉这外孙与王家关系更近。

救了王熙凤的好处,能够争取到王家的支持。

还有一种可能!如果王熙凤活了,贾宝玉死了,王家能不能帮着贾琏夺回荣国府,再获得更大利益呢?

贾赦存了这个心思,对王熙凤不放弃的原因,似乎也就通达。

至于是不是,您觉得呢?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4-21 09:31・IP 属地江苏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0-18 16:45 , Processed in 0.10439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