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林黛玉【天上绛珠仙子】三生石上旧精魂晴为黛灵黛为晴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8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18: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汪黑池

20-8-20 18:40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已编辑
醉汉赏花

隋朝开皇年间,赵师雄被贬去罗浮山。
一日天寒日落,赵师雄正睡在马车里。马车停靠在松林间酒肆旁的房屋外。
半醉半醒之间,他看见一个淡妆素服的女子出门来迎接自己。
当时天已昏黑,月色衬着残雪微微发亮,师雄与她交谈,感觉对方芳香袭人、说话清亮,很是愉快,于是两人一起叩开酒家的门,对饮了几杯。
不一会儿,一个绿衣少年过来,笑闹着唱了曲、跳了舞,十分精彩。
再过了一阵,师雄便醉得睡着了,懵然不清时,仍能感觉到冷风吹过。
过了很久,东方已泛白,师雄起身,发现自己躺在一棵很大的梅花树下,树上的翠鸟正在叽叽喳喳对话。
夜即将过去,赵师雄只觉得惆怅。
因他一梦,从此就有人用“罗浮梦”来代指梅花。

梦醒时分,总是惆怅,梦里获得无限量小完能的我完全可以体会。
故事出自《龙城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8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19: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满江红·敲碎离愁
[ 宋 ] 辛弃疾
原文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栏干曲。

作者介绍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赏析作者:佚名  时间:2007/3/25 11:50:1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03268




      岳飞    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赏析一】
  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这首的上片,“怒发冲冠,……空悲切”。意思说,我满腔热血,报国之情,再也压不住了,感到怒发冲冠,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下到停止。抬头远望,又对天长啸,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愿。三十多岁的人了,功名还未立,但是我也不在乎,功名好比尘土一样,都是不足所求的。我渴望的是什么东西呢?渴望是八千里路的征战,我要不停的去战斗,只要这征途上的白云和明月作伴侣。不能等了,让少年头轻易地变白了,到那时只空有悲愤。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急于立功报国的宏愿。
  下片,“靖康耻,……朝天阙。”靖康二年的国耻还没有洗雪,臣子的恨什么时候才能够消除呢?我要驾乘着战车踏破敌人的巢穴,肚子饿了,我要吃敌人的肉;口渴了;我要喝敌人的血。我有雄心壮志,我相信笑谈之间就可以做到这些。等待收复了山河的时候,再向朝庭皇帝报功吧!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对“还我河山”的决心和信心。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侍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从“怒发冲冠”到“仰天长啸”,先是写在家里庭院中的情况,他凭观栏雨,按说这是一种很惬意的生活,可是却按不住心头之恨而怒发冲冠。一句“仰天长啸”,道出了精忠报国的急切心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赏析二】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用,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说与人体会。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出奇语,现壮怀,英雄忠愤气慨,凛凛犹若神明。金兵入据中原,亦可能败退“匈奴”实不足灭,踏破“贺兰”直捣黄龙并非夸大其辞。“饥餐”、“渴饮”一联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
  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遥距千里,有何交涉?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幹,他作《贺新郎》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匈奴”,是无可非议。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用文学家眼光视之结束全篇,神气十足,无复豪发遗憾,令人神旺,叫人起舞。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计,宋皇朝自弃战败。“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可指望他率军协同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词不以文字论长短,若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趣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8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19: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赏析
作者:佚名  时间:2007/3/25 11:50:1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03268
      岳飞    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赏析一】
  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这首的上片,“怒发冲冠,……空悲切”。意思说,我满腔热血,报国之情,再也压不住了,感到怒发冲冠,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下到停止。抬头远望,又对天长啸,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愿。三十多岁的人了,功名还未立,但是我也不在乎,功名好比尘土一样,都是不足所求的。我渴望的是什么东西呢?渴望是八千里路的征战,我要不停的去战斗,只要这征途上的白云和明月作伴侣。不能等了,让少年头轻易地变白了,到那时只空有悲愤。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急于立功报国的宏愿。
  下片,“靖康耻,……朝天阙。”靖康二年的国耻还没有洗雪,臣子的恨什么时候才能够消除呢?我要驾乘着战车踏破敌人的巢穴,肚子饿了,我要吃敌人的肉;口渴了;我要喝敌人的血。我有雄心壮志,我相信笑谈之间就可以做到这些。等待收复了山河的时候,再向朝庭皇帝报功吧!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对“还我河山”的决心和信心。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侍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从“怒发冲冠”到“仰天长啸”,先是写在家里庭院中的情况,他凭观栏雨,按说这是一种很惬意的生活,可是却按不住心头之恨而怒发冲冠。一句“仰天长啸”,道出了精忠报国的急切心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赏析二】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用,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说与人体会。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出奇语,现壮怀,英雄忠愤气慨,凛凛犹若神明。金兵入据中原,亦可能败退“匈奴”实不足灭,踏破“贺兰”直捣黄龙并非夸大其辞。“饥餐”、“渴饮”一联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
  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遥距千里,有何交涉?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幹,他作《贺新郎》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匈奴”,是无可非议。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用文学家眼光视之结束全篇,神气十足,无复豪发遗憾,令人神旺,叫人起舞。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计,宋皇朝自弃战败。“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可指望他率军协同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词不以文字论长短,若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趣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8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19: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芳草不迷骚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8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19: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饮中八仙歌
[ 唐 ] 杜甫
原文 译文对照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辨惊四筵。

译文
贺知章酒后骑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汝阳王李琎饮酒三斗以后才去觐见天子。

路上碰到装载酒曲的车,酒味引得口水直流,为自己没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遗憾。左相李适为每日之兴起不惜花费万钱,

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自称举杯豪饮是为了脱略政事,以便让贤。崔宗之是一个潇洒的美少年,

举杯饮酒时,常常傲视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树临风。苏晋虽在佛前斋戒吃素,

饮起酒来常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

天子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张旭饮酒三杯,即挥毫作书,时人称为草圣。

他常不拘小节,在王公贵戚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若得神助,其书如云烟之泻于纸张。焦遂五杯酒下肚,才得精神振奋。

在酒席上高谈阔论,常常语惊四座。

注释
⑴知章:即贺知章,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官至秘书监。性旷放纵诞,自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他在长安一见李白,便称他为“谪仙人”,解所佩金龟换酒痛饮。这两句写贺知章醉后骑马,摇摇晃晃,像乘船一样。醉眼昏花,跌落井中淹死。

⑵汝阳:汝阳王李琎,唐玄宗的侄子。朝天:朝见天子。此谓李痛饮后才入朝。麴车.酒车。移封:改换封地。酒泉:郡名,在今甘肃酒泉县。传说郡城下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

⑶左相:指左丞相李适之,天宝元年(742年)八月为左丞相,天宝五年(746年)四月,为李林甫排挤罢相。长鲸:鲸鱼。古人以为鲸鱼能吸百川之水,故用来形容李适之的酒量之大。衔杯:贪酒。圣:酒的代称。《三国志·魏志·徐邈传》:尚书郎徐邈酒醉,校事赵达来问事,邈言“中圣人”。达复告曹操,操怒,鲜于辅解释说:“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李适之罢相后,尝作诗云:“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此化用李之诗句,说他虽罢相,仍豪饮如常。

⑷宗之:崔宗之,吏部尚书崔日用之子,袭父封为齐国公,官至侍御史,也是李白的朋友。觞:大酒杯。白眼:晋阮籍能作青白眼,青眼看朋友,白眼视俗人。玉树临风:崔宗之风姿秀美,故以玉树为喻。

⑸苏晋:开元进士,曾为户部和吏部侍郎,长斋:长期斋戒。绣佛:画的佛像。逃禅:这里指不守佛门戒律。佛教戒饮酒。苏晋长斋信佛,却嗜酒,故曰“逃禅”。

⑹李白:以豪饮闻名,而且文思敏捷,常以酒助诗兴。《新唐书·李白传》载:李白应诏至长安,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他,并赐食,亲为调羹,诏为供奉翰林。有一次,玄宗在沉香亭召他写配乐的诗,而他却在长安酒肆喝得大醉。范传正《李白新墓碑》载:玄宗泛舟白莲地,召李白来写文章,而这时李白已在翰林院喝醉了,玄宗就命高力士扶他上船来见。

⑺张旭:吴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善草书,时人称为“草圣”。脱帽露顶:写张旭狂放不羁的醉态。据说张旭每当大醉,常呼叫奔走,索笔挥洒,甚至以头濡墨而书。醒后自视手迹,以为神异,不可复得。世称“张颠”。

⑻焦遂:布衣之士,平民,以嗜酒闻名,事迹不详。卓然:神采焕发的样子。袁郊在《甘泽谣》中称焦遂为布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8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20: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木秀于林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木秀于林,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也借指新人新事刚刚出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木秀于林

拼音
mù xiù yú lín


出处
《运命论》

比喻
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

目录
1解释
2典故
折叠编辑本段解释
【解释】秀:出众,突出。高出森林的大树。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也措指新人新事刚刚出现。

【出处】三国·魏·李康《运命论》:"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

【例句】~,风必摧之。辫亮于人,择而剪之。一场少年玩笑,因地位悬殊,便何其郑重。(金庸《鹿鼎记》第十二一回)

折叠编辑本段典故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句话原出自三国魏人李康的《运命论》。李康所作的《运命论》旨在探讨国家治乱与士人个人出处之间的关系问题。他强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可是志士仁人"蹈之而弗悔",目的是为了"遂志而成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8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20: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见龙在田
人生的六个阶段 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url=https://www.douban.com/people/xiaomifanya/]亲爱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8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23: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为什么嫁给贾宝玉做续弦?杏子阴假凤泣虚凰,你看懂了吗
首发2024-08-10 08:59·君笺雅侃红楼
第五十八回,讲贾宝玉正对着大杏树生出“绿叶成荫子满枝”的感叹而落泪时,“忽见一股火光从山石那边发出,将雀儿惊飞。”你看曹雪芹设计文字的巧妙,真是处处有关联,笔笔皆奥妙。

《红楼梦》里的“火”都要作“祸”来解释,从第一回的葫芦庙大火便定下基调。同样“山石”可代指衔玉而生的贾宝玉,与雪通薛也是定例。要说的是此处“雀儿”是指林黛玉。花已去,雀儿再去,就是指“花魂、鸟魂”的离去。


所以,这一句就解释了“绿树成荫子满枝”,贾宝玉“错过”的遗憾原因。正是贾宝玉像石呆子那样逢冤遭祸,导致林黛玉被迫远嫁离去。

此处“火”起,上承史湘云说的“快把这船打出去,他们是接林妹妹的”,顺其自然的引出“杏子阴假凤泣虚凰”,梨香院三官的“假凤虚凰”故事。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原来那火是藕官烧纸所起。贾宝玉问原因,藕官绝口不说,只让他回去问芳官自知。于其贾宝玉回去后,便听说了一段离奇又荡气回肠的情爱故事,给予他莫大的震撼和影响。

芳官笑道:“那里是友谊?他竟是疯傻的想头,说他自己是小生,菂官是小旦,常做夫妻,虽说是假的,每日那些曲文排场,皆是真正温存体贴之事,故此二人就疯了,虽不做戏,寻常饮食起坐,两个人竟是你恩我爱。菂官一死,他哭的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后来补了蕊官,我们见他一般的温柔体贴,也曾问他得新弃旧的。他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你说可是又疯又呆?说来可是可笑?”


贾宝玉非但不觉得藕官可笑,反被她们的真情感动、赞叹,遂嘱咐芳官告诉藕官以后不要烧纸,只要以香祭奠也就诚敬心意了。

梨香院的“三官”故事,以藕官与菂官有情,菂官死后补蕊官,藕官待蕊官与菂官一样温柔体贴,被质疑后说出人伦大节、续弦为是,不忘逝者,以安其心的言论,影射出日后林黛玉去后,贾宝玉迎娶薛宝钗,被齐眉举案感动后夫妻和睦的后事伏笔。

我读这段文字,总不免想起苏轼的那首流传千古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不知道曹雪芹写这段故事时,是否代入了苏轼的感情。苏轼在原配妻子王弗去世三年后,续弦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夫妻生儿育女,相濡以沫,就仿佛是梨香院的三官故事写照。


妻子死后十年,苏轼依旧不忘旧情,写出这首《江城子》祭奠亡妻。词中深情可感,催人泪下,也并无损他待妻子王闰之的感情。这就是古人推崇的“人伦大节”的一部分。

男子亡妻当续弦,一为孝顺父母,二为教养子女,三为操持家业。续弦也是男子之妻,也要真情以待,曹雪芹借由藕官之口,说出未来贾宝玉续弦的心声,以及他无愧于薛宝钗的夫妻之情。

尽管“终身误”说:“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但就像苏轼会遗憾发妻王弗的早逝,却不抹续弦之妻王闰之的存在。王闰之也永远不能取代王弗在苏轼心中的地位。三者之情毫不矛盾,薛宝钗之于贾宝玉,亦如是。


苏轼的影子始终贯穿在《红楼梦》的细节处,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多映照在书中的故事情节之中,颇有影响。“乌台诗案”是如此,《江城子》悼念亡妻也是如此。

我认为将苏轼的姻缘代入宝黛钗的“终身误”,结合梨香院三官故事,能够更好的理解“黛去钗嫁”的整个后文故事发展脉络。


林黛玉在与贾宝玉已订婚的前提下被强行拆散,被贾宝玉当作发妻,娶薛宝钗作续弦是顺理成章。就像陆游对唐琬,哪怕休妻再娶王氏,依旧只是续弦。

原文写菂官并没有交代怎么死的,只说“菂官一死”,便因为薛宝钗“替补”林黛玉时,黛玉还只是远嫁离去并没有死。但贾宝玉知道林黛玉一去必死。就像他说晴雯去后不能活一样。

《红楼梦》中的很多伏笔和谶语“重神而不重形”,不可作一一对照。皆因线索千头万绪,各有接入对照。

梨香院三官故事的重点是“黛去钗嫁”和贾宝玉娶为薛宝钗“续弦”。


而黛玉去,如《钗头凤》的唐琬去。贾宝玉娶薛宝钗如同陆游娶王氏。唐琬后死则如林黛玉后死。这也是陆游在书中常出,尤其袭人和晴雯名字出陆诗,双双与贾宝玉有缘无分。林黛玉不喜欢陆诗的影射。前文说过不多赘述。

至此,曹雪芹借第五十七、八回故事,补足了“终身误”的前因后果。剩下的就是婚后贾宝玉将要面临的人生境况。这就要从第一回的甄士隐身上再讲起。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8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0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为何是《红楼梦》中灵魂人物?她的姓氏“林”有着怎样的意义?为何说她影射崇祯皇帝?
帆扬九洲 2020-08-08   |  1557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可以这么说,林黛玉是《红楼梦》一书的灵魂人物之一,是全书最为精华的所在。在前面的文章中,笔者指出《红楼梦》是一本“反清悼明”的隐写历史的“史书”(大家可以去看笔者之前的文章“《红楼梦》遗失的文本已经找到,解开了多年谜团,它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那么林黛玉又有着什么样的隐喻意义呢?

首先,从林黛玉的姓氏来看,她为何要姓“林”?

“林”即是双木,大明王朝的国姓是“朱”,而朱和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说文解字》所说,朱即是“赤心木,松柏之属”,后来引申为红色。



(“朱”字的演变,它的本意是“赤心木”)

也正因为如此,从大明王朝的第二代起,所有皇室成员的名都要带“木”字,并以此为“五行相生”的开端。比如说太子朱标,明成祖朱棣等。

第三代则是木生火,必须要带“火”,比如说建文帝朱允炆、明仁宗朱高炽等。

第四代则是火生土,必须要带“土”,比如说明宣宗朱瞻基等。

第五代则是土生金,必须要带“金”,比如说明英宗朱祁镇,明景帝朱祁钰等。

第六代则是金生水,必须要带“水”,比如说明宪宗朱见深等。

第七代则是水生木,必须要带“木”,比如说明孝宗朱祐樘等。

……



(五行相生相克图,明朝宗室的名严格遵循“五行相生”的原则)

而到了明朝末年,在经过三个“五生相生”的循环之后,明朝的最后两任皇帝天启帝和崇祯帝分别叫做朱由校和朱由检,他们二人的名字中的“校”和“检”都是“木”字旁。

除了他们二人之外,南明的皇帝中的弘光帝朱由崧和永历帝朱由榔也都是“木”字旁。

由此可以看得出来,从明末直到南明灭亡,明朝宗室大多都是“木”字辈,而“木”多了,自然也就会成“林”了,由此用“林”字来做黛玉的姓,那也是最为合适不过的事情了。

而这一点,在《红楼梦》的第一回就已经体现出来了,我们且来看看书上的原文是怎么讲的: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蒙本为“南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甲戌侧批:土俗人風。〗〖蒙侧批:交竹滑溜婉转。〗【蒙批暗示“竹”当朱论】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甲戌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葫芦庙着火)

这里的大火是由“葫芦庙”带来的,而“葫芦”的谐音则是“胡虏”,则是指清廷。由此可知,这里明写大火将“此(南)方人家”给烧着了,实际上则暗指清军南下,给东南这一带带来了无穷的灾祸。而甲戌本的眉批所说的“南直召祸之实病”,即是指这一事件。

文本里的“竹篱木壁”则是指明朝末年的宗室如朱由检、朱由菘、朱由植、朱由棷、朱由榔等这一辈人。

据顾祖禹《二十一史方舆纪要》载南直为明朝应天府直属,相当于现在江苏、安徽和上海三地。

清廷意外入关定都北京,北方各地看清狼虎之师的意图后纷纷献城,实际上清廷在夺取北方六省的过程中,并无过多杀戮。

但清廷在占领南方七省的过程中,却对华夏子民大开杀戒,只是扬州就杀害八十万人,嘉定五十万……

清廷的罪行简直可以说是令人发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苏州之屠、南昌之屠、赣州之屠、江阴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海宁之屠、济南之屠、金华之屠、厦门之屠、潮州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

十八年间,清廷杀戮国人在五千万至一亿人之间,日本南京大屠杀也只不过是三十万,比起满清九牛一毛,惨绝人寰令人震惊,所有这些灾祸,皆因一个“竹篱”(朱明的牵连),这个木字辈分的“朱”,在《红楼梦》形成了荟萃祭悼。



(清廷对华夏子民的大屠杀)


由此可以看得出来,林黛玉的“林”这个姓,绝对不是随便取的,而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而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其实还是另外一层影射意义,她其实就是影射明思宗崇祯皇帝。

为什么这样说呢?

《红楼梦》的中心故事,其实就是薛宝钗和林黛玉二人对“宝玉”(影射传国玉玺)的争夺。贾府有九道门,其实也即影射皇宫,而薛家寄居在贾府的东北角,其实也即影射满洲人寄居在中国的东北一带。

薛宝钗最终得到了宝玉,其实也即是指清朝最终夺取了天下;而林黛玉惨死,则是影射明朝的灭亡。

林黛玉的身份不一般,这在《红楼梦》里面也得到了体现,首先她的死法是“玉带林中挂”,再明显不过,是上吊而死,这和崇祯皇帝的死法是完全一样的。

而在书中,也点出了她的身份。

在第四十回中,众人玩牙令牌,只有贾母和黛玉二人拿到了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利的“天”字牌。

贾母的牌是“头上有青天”,由于贾母影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此她的这个这一句也是十分的威风,象征着新生的大明王朝如旭日东升、直冲云霄;

而林黛玉虽然也拿到了“天”字牌,然而却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这个可就真的太煞风景了,一片萧条、悲凉之意,也暗指大明王朝的末路,纵然有“良辰美景”也只能徒叹奈何了。



(林黛玉,“良辰美景奈何天”)


而这些在2008年发现的“癸酉本石头记”(完本108回)中有了完美的体现,这个本子的后28回不管伏笔、批语和文本都和前八十回几乎完全对应得上,可以说是天衣无缝,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红楼梦》确实就是一部隐写历史的“史书”,《癸酉本石头记》确实就是《红楼梦》最初的稿本。

由于清廷血腥的文字狱,杀人如麻,对敢于讲出真话的士大夫举起了血淋淋的屠刀,《红楼梦》的作者也只能采取这样的方式,将明末清初的那段历史进行了加工改造,将其隐写在《红楼梦》这本书之中。


正因为《红楼梦》是一本叙写民族血泪的“史书”,作者对此倾注了全部的热情,所以才会有“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才会有“哭成此书”。如果只是如红学家们所说的“曹家之事”,则根本没有这样的力度和说服力。

(想要《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的朋友,可以加本人微信索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8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09:38:2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林黛玉隐喻大明王朝!
2018-11-18 14:57
《红楼梦》中林黛玉隐喻大明王朝!

林黛玉身上的隐喻更多的时是指他是明末崇祯皇帝朱由检。玉指明朝,清朝贾宝玉是传国玉玺,代表皇权,就是大清大明天下。这一点虽然蔡大师的说法被胡适讥讽为猜笨,但这个也能够自圆其说的,蔡元培更多说的是《红楼梦》的主题,对具体隐喻其实语焉不详。我要做的就是从文本出发,从文本找证据,找证据来一一解读论证。



也有的朋友说你这是受袁腾飞这样的愤青老师所影响。在他们的眼里明朝皇帝都是王八蛋,神仙般的林妹妹,你说那个暴怒的亡国之君,崇祯是的,说实话我也不愿意看到林黛玉,隐喻的是崇祯,以我愚见,崇祯的情商智商都不高,为人刻薄,在面对明末乱世,可谓是昏招迭出,不但没有挽救危局还带有自毁长城,他不是个心智成熟的皇帝,更不是个合格的政治家,但这也与他没有系统的接受帝王教育有关。我们都知道他是因为哥哥朱由检年纪轻轻死了,意外的做了皇帝。哥哥也是意外做皇帝,因为他们的老爸朱常洛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就死了,以至于他父亲还没来得及为他们安排帝王术治国术的教育就死了。他哥哥文化程度不高,连看奏折都费力,于是也懒得费那个心,将国家大事交给内勤魏忠贤来处理,其实崇祯比他哥哥的水平高不到哪里去,也跟他哥哥一样,做皇帝的时候才16岁到他自杀殉国才34,就算是秦皇汉武这样牛逼的人物,年轻时都需要宰相大臣,可年轻的崇祯,对内面对的是明末宦官专权,百官党政,对外是女贞大军,连年压境,而全国天灾人祸,当时的局面。呼啦啦大厦将倾,昏惨惨油灯将枯,面对这样的局面,他要是能将朝廷上下团结一心共度危难,那倒还能扶大厦于即倒,那他肯定也是个圣君。然而年纪轻轻的他选择了意气用事,他内勤外勤都不相信,无论大事小事都抓在手里,刚愎自用,又好走极端,派出的将领吃了败仗,二话不说就直接杀了!他不是成熟理智的政治家,还知道了冤杀袁崇焕的著名冤案,以至于到了后来都没人敢出兵打仗,爱去清剿农民军的军队,经常出现哗变,将你们带领士兵大量加入农民军。驻守辽东对抗清军的将领跟崇祯也是离心离德,连洪承畴这样的后来都投降了。满清正如他临终时的忏悔一样,他是罪孽深重,愧对祖宗和江山社稷,最后去冠冕批发上吊而亡,他这样的亡国之君怎么能跟林妹妹相比,就这个问题啊,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解答,第一我们说了隐喻不等于原行,不能说林黛玉的生活原型,历史原型就是崇祯朱由检,他只是隐喻,只是从林黛玉的性格悲惨命运来隐喻历史中的崇祯,或者来隐喻那个多灾多难的明代。

我们所了解的崇祯并不代表是作者心目中的崇祯。或许在作者的眼里,崇祯并不是像我们说的那样,事实上在明朝的遗臣心里,崇祯是个很有作为的人上台后励精图治,清除了阉党,一度让人们看到了明朝中兴的希望。明朝灭亡的祸根,其实是从万历他爷爷后期就埋下了,加之天灾人祸,内有流寇,外有榕江,回天乏术。

如果《红楼梦》的作者是吴梅村的话,那他把年轻的崇祯皇帝比作阆苑仙葩的林黛玉,从情感上是可以理解的,他是崇祯四年进士,翰林崇祯对他有知遇之恩,可以说深受皇恩,1644年崇祯自杀殉国,他在老家呢也要自杀殉,但被家人死死拦住,可以说。崇祯自杀给他留下了永远难以磨灭的心灵沉痛,他唯一能做的便是在悼红轩里将满腔的悲愤,对故国和君主的投资都倾注在《红楼梦》的人物故事中,以至于对歌一曲一诗一词都是字字泣血,所以作者是重点将林黛玉的悲惨命运来隐喻崇祯以及明王朝的悲惨结局,同时兼顾两者在性情上的类似,至于林黛玉是怎样的阆苑仙葩是多么的多愁善感,多么的才思敏捷,这些呢跟崇祯关联不大。文中更多的是通过林黛玉来展现明王朝的多才多情,犹如阆苑仙葩,而具体的生活故事细节自然不能跟崇祯一一对应上,如果这些都能对应说那就成了刘心武的揭秘,他就是从生活细节去寻找所谓的曹家生活原型。咱们不能住曹家沟。

林黛玉隐喻崇祯的证据,前面已经提到林黛玉是绛珠草红色的草木是赤心木,也就是喻指他姓朱,代表了朱明王朝,正应该遇事多愁多病,身病西施,有咳嗽的就愈是著明王朝,早就多灾多难,沉疴难起,将林黛玉比作西施,当然不是说她是红颜祸水,而是说它和西施一样经历亡国,但是崇祯是亡国之君。在鸳鸯三宣牙牌令时,林黛玉抽到的牙牌揭示了他的天子身份,当时只有林黛玉和贾母第一张是天牌,上六点下六点叫天牌才是老祖宗,玉指出家老祖宗,应该隐喻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贾母抽的签牌时说的排列很有气势,头上有青天,最后一张更有气势,一轮红日出云霄,而林黛玉第一张也是天牌,但他说的是完全是一副末世景象,良辰美景奈何天。处处透露出自己的力不从心,无可奈何,的确明朝到了他手里时已经是积重难返,当年气势雄伟的大明天下,如今已是奈何天了,这句诗是出自牡丹亭。

下面还有一句,林黛玉,听过这段戏书中23有提到,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心下自私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这让我又想到了那一句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这两个师联系起来看更具有对比效果,纵然是良辰美景,已经是无可奈何,天竺楼辉煌已成,昨夜梦幻,如今赏心乐事的是谁?原来已经换作了水国人在欢歌吟唱。

还有80回前最重要的证据,那就是葬花,关于黛玉葬花历来的解读非常多,但很多将其解读为如何唯美的行为艺术,那我觉得这实在是玷污了作者呕心沥血的笔墨,当然更多的都知道葬花是林黛玉对自己命运的悲叹,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很多人觉得林黛玉太多愁善感无病呻吟了吧?就算贾府的王夫人元春更欣赏薛宝钗不让你嫁给贾宝玉,但没有人想害死你啊,你怎么能胡思乱想,看到桃花落了就想到自己花落人亡两不知呢,年纪轻轻的怎么老想着自己悲惨死去了。就算你不幸死了,贾府也会将你风光大葬,不可能把你像落花一样丢进臭水沟吧,林黛玉当然不知道自己日后的命运,但作者知道作者已经亲眼目睹了林黛玉所隐喻的对象,悲惨的命运,大明朝轰然坍塌,君王上吊殉国,汉家天下被鞑子流寇蹂躏,山河飘絮,白骨如山,这样的悲惨境地。这是汉民族身上的历史沉痛,但作者无处申诉无处发泄,只有化身林黛玉这个角色身上,于是他才会展每天泪水连连,与其说是林黛玉在哭,不如说是作者在哭,不如说是千千万万的明朝遗民在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他们为故国明朝而哭,为逊国君王,为汉家子民的累累白骨如山而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04:16 , Processed in 0.0572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