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史湘云·昙花一现韦陀泪【湘江水涸&云散高唐】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0 09: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
[ 唐 ] 韦庄
原文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译文
每个夜晚,我都处在深深的思念之中,一直到夜深人静,漏断更残,凝望着那一轮令人伤心的明月,我久久地依凭栏杆,想必你也思念着我,感到了锦被的冷,锦被的寒。

画堂近在咫尺,但是像海一样深,要渡过,难,回忆往日,只好把两人以前来往的旧书信翻来看,不知何时再见,一起携手进入长安。

注释
衾:被子。锦衾:丝绸被子。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作者介绍

韦庄
韦庄(约836年- 约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
查看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0 09: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为魂,湘云为影,晴雯为灵,凤姐为形,可卿为色,妙玉为质。
和乐天春词 / 春词
[ 唐 ] 刘禹锡

原文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译文

浓妆艳抹打扮一新下红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

走到庭中查数新开的花朵,蜻蜓有情飞到了玉簪上头。



注释

⑴春词:春怨之词。“春词”为白居易原题目。

⑵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一作“粉面”。朱楼:髹以红漆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的居所。

⑶蜻蜓:暗指头上之香。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0 09: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食粥
播报
编辑
讨论17
上传视频
宋朝陆游创作的七言绝句
《食粥》是中国宋朝时期著名文学家、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是作者兴起而作,主要讲述了喝粥延年益寿的好处,表达了作者对于喝粥的喜爱和推崇。
作品名称食粥
作    者陆游
创作年代宋朝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目录
1内容
2作者简介
3作品鉴赏
内容
播报
编辑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诗前有小序:"张文潜有食粥说,谓食粥可以延年.予窃爱之."北宋诗人张耒,字文潜.从此诗的小序可知,陆游的《食粥》是秉承北宋诗人张耒的食粥说的.全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肯定食粥是一种长寿之道,这颇有见地.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大米含有淀粉、脂肪、蛋白质及多种矿物质,营养丰富.只是由于时代的限制,陆游还不可能通晓粥所具有的这些营养价值,但其食粥可以延年的经验之谈与科学道理暗合,这颇值得称道.
陆游在其诗《闲适》(二首之二)中主张"饮酒不至狂,对客不至疲.读书以自娱,不强所不知",也即要做到饮酒有节,生活、学习有度,不可疲劳,这一长寿经验也合乎科学道理.
《诗经》国风·宛丘
周朝
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著
[size=font-size: 30px;]
[size=font-size: 26px;]
[size=font-size: 16px;]


  • zhī
    dàng
    wǎn
    qiū
    zhī
    shàng
  • xún
    yǒu
    qíng
    ér
    wàng
  • kǎn
    wǎn
    qiū
    zhī
    xià
  • dōng
    xià
    zhí
  • kǎn
    fǒu
    wǎn
    qiū
    zhī
    dào
  • dōng
    xià
    zhí
    dào翿


注释
(1)宛丘:四周高中间平坦的土山。
(2)子:你,这里指女巫。汤(dàng):“荡”之借字。这里是舞动的样子。一说游荡,放荡。
(3)洵:确实,实在是。有情:尽情欢乐。
(4)望:德望。一说观望;一说望祀;一说仰望。
(5)坎其:即“坎坎”,描写击鼓声。
(6)无:不管,不论。
(7)值:持或戴。鹭羽:用白鹭羽毛做成的舞蹈道具。
(8)缶(fǒu):瓦制的打击乐曲。
(9)鹭翿(dào):用鹭羽制作的伞形舞蹈道具。聚鸟羽于柄头,下垂如盖。


译文

你舞姿回旋荡漾,舞动在宛丘之上。我倾心恋慕你啊,却不敢存有奢望。
敲得鼓儿咚咚响,舞动宛丘平地上。无论寒冬与炎夏,洁白鹭羽手中扬。
敲得瓦缶当当响,舞动宛丘大道上。无论寒冬与炎夏,鹭羽饰物戴头上。




评析

此诗三章,首章感情浓烈,开篇两句写诗人为巫女优美奔放的舞姿而陶醉,情随舞起,两个“兮”字,看似寻常,实深具叹美之意,流露出诗人不能自禁的爱恋之情。而巫女径直欢舞,似乎没有察觉那位观赏者心中涌动的情愫,这使诗人惆怅地发出了“洵有情兮,而无望兮”的慨叹,同是两个“兮”字。又可品味出他单相思难成好事而徒唤奈何的幽怨之意。第二、三章全用白描手法,无一句情语,但所描绘的巫舞场景,仍处处可感受到诗人情之所系。在欢腾热闹的鼓声、缶声中,巫女不断地旋舞着,从宛丘山上坡顶舞到山下道口,从寒冬舞到炎夏;空间改变了,时间改变了,她的舞蹈却没有什么改变,仍是那么神采飞扬,仍是那么热烈奔放,仍是那么深具难以抑制的野性之美;而同时——尽管诗中未明言但读者仍能充分想像到——诗人也一直在用满含深情的目光看着她欢舞,一直在心中默默地念叨:我多么爱你,你却不知道!他在对自己的爱情不可能成功有清醒认识的同时,仍然对她恋恋不舍,那份刻骨铭心的情感实在令人慨叹。

  此诗在技法风格上颇有特色。全诗一开始就以“汤”字凸现出的舞之欢快,与“无望”二字凸现出的爱之悲怆,互相映射,互相震激,令人回肠荡气,销魂凝魂。第一章将主要内容概括已尽,是为“头”,是为“断”,而其语势有似弦乐奏出的慢板,是为“曼声”,是为“曲”;第二、三章以“宛丘”二字与上绾连,再加渲染、铺张,是为“脚”,是为“注”,而其语势有似铜管乐奏出的快板,是为“切响”,是为“直”。而人们读此诗时,虽然对诗人所流露的一腔痴情会有深切的感受,但更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恐怕还是那无休无止、洋溢着生命的飞扬跃动感的欢舞。舞者那股不加矫饰、热烈奔放的激情,令处于现代社会高度物质化的机械生活中的读者体会到一种真正的活力。故此诗特定的文化氛围使它有别于一般的《诗经》篇章而具有特殊的兴发感动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0 11: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秋词
[ 唐 ] 刘禹锡
原文 译文对照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注释
(1)悲寂寥:悲叹萧条。

(2)春朝:春天。

(3)排:推开。

(4)碧霄:青天。

作者介绍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
玄都观桃花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诗词




《玄都观桃花》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七绝诗作。

此诗通过人们在玄都观看花的事,含蓄地讽刺了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新官僚。第一、二句写人们去玄都观看花的情景,展示出大道上人欢马叫、川流不息的热闹场面,看花回来的人们“无人不道”花的艳丽,呈现出心满意足的神态;第三、四句表面上写玄都观里如此众多艳丽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还根本没有,离别长安十年后新栽的桃树长大开花了,实则是讽刺当时权贵的。此篇诗语讥忿,触怒当权者,作者因此又遭贬逐。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玄都观桃花

  • 作者

    刘禹锡

  • 作品出处

    全唐诗


  • 文学体裁

    七绝

  • 创作年代

    唐朝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玄都观桃花⑴

紫陌红尘拂面来⑵,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⑶,尽是刘郎去后栽⑷。[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折叠词句注释

⑴元和:唐宪宗年号,公元806~820年。十年:《全唐诗》作“十一年”,是传写之误。

⑵紫陌:指京城长安的道路。陌:本是田间小路,这里借用为道路之意。红尘:尘埃,人马往来扬起的尘土。拂面:迎面、扑面。

⑶玄都观:道教庙宇名,在长安城南崇业坊(今西安市南门外)。桃千树:极言桃树之多。

⑷刘郎:作者自指。去:一作“别”。


折叠白话译文

京城的大路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人们都说自己刚从玄都观里赏花回来。玄都观里的桃树有上千株,全都是在我被贬离开京城后栽下的。[2]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据《旧唐书·刘禹锡传》,永贞元年(805年),即贞元二十一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贬离长安作连州刺史,半途又贬为朗州司马。到了元和十年(815年),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于是他从朗州被召回京。这首诗,就是他从朗州回到长安时所写的,由于刺痛了当权者,同年又贬往连州。作者在《重至衡阳伤柳仪曹》诗前小序中追述这次被贬途中和柳宗元作别事,说是在“元和乙未”年,也就是元和十年。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刘禹锡此诗在《全唐诗》题作《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此诗通过人们在长安一座道士庙──玄都观中看花这样一件生活琐事,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贵。由于这首诗刺痛了当权者,他和柳宗元等再度被派为远州刺史。官是升了,政治环境却无改善。

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情景,骨子里却是讽刺当时权贵的。从表面上看,前两句是写看花的盛况,人物众多,来往繁忙,而为了要突出这些现象,就先从描绘京城的道路着笔。一路上草木葱茏,尘土飞扬,衬托出了大道上人马喧阗、川流不息的盛况。写看花,又不写去而只写回,并以“无人不道”四字来形容人们看花以后归途中的满足心情和愉快神态,则桃花之繁荣美好,不用直接赞以一词了。

它不写花本身之动人,而只写看花的人为花所动,真是又巧妙又简练。后两句由物及人,关合到自己的境遇。玄都观里这些如此吸引人的、如此众多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根本还没有。去国十年,后栽的桃树都长大了,并且开花了,因此,回到京城,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春色,真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了。

再就此诗骨子里面的,即其所寄托的意思来看,则千树桃花,也就是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

结句指出: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自己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他这种轻蔑和讽刺是有力量的,辛辣的,使他的政敌感到非常难受。所以此诗一出,作者及其战友们便立即受到打击报复了。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3]






参考资料
  • 1.玄都观桃花 . 古诗文网 . [2017-8-28]
  • 2.于海娣 等 - 唐诗鉴赏大全集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2010 . 344.
  • 3.刘禹锡 . 古诗文网 . [2017-8-28]

汉寿城春望
[ 唐 ] 刘禹锡

原文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释

汉寿:县名,在今湖南常德东南。

荆榛:荆棘。

牧竖:牧童。

才见:依稀可见。

东瀛:东海。

要路津:交通要道。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


陋室铭
[ 唐 ] 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释

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在:在于,动词。

名:出名,名词用作动词。

灵(líng):神奇、灵异。

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惟吾德馨(xīn):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上:长到;入:映入。

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

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鸿:大。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译文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注释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长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赏析此句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表现了诗人勇于重新投入生活的豪放气魄和乐观积极的精神,后人常用此句彰显坚韧不拔的品格,以及好友之间在困境中的相互勉励之情。





[url=][/url]




原文[url=][/url]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及注释[url=][/url]

译文
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注释
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见赠:送给(我)。
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创作背景[url=][/url]
  此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参考资料:
1、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2-134



唐朝硬汉——柳宗元和刘禹锡
发布者:中文学院-李明杰发布时间:2023-09-28浏览次数:1632

         中唐诗坛群星璀璨,有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贾岛、李贺、大历十才子等等,都特别有才气和个性。而在这个阶段,有两个硬汉让我非常欣赏和敬佩,那就是柳宗元和刘禹锡。
柳宗元和刘禹锡是中唐时期同时代的人,柳宗元出生于773年,活到了47岁。刘禹锡出生于772年,活到了71岁。这两个伟大的文人不仅年龄相仿,也是志同道合的知己。他们是好兄弟,也是公元793年的同榜进士。在唐朝,四五十岁考中进士比较多,三十以前中进士的都是可造之材。所以有句谚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有的人寒窗苦读,穷极一生可能都考不上,而柳宗元考中进士时20岁,刘禹锡21岁,真的非常厉害。二人在政治上同进退,在创作上互相欣赏,生活上互相帮助和慰藉,志趣相投。
柳宗元和刘禹锡都出生于官宦世家,有宰相之气,两个人在中唐政坛、文坛、诗坛皆有成就。柳宗元、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合称“韩柳”。柳宗元、刘禹锡在政坛上并称“刘柳”。刘禹锡晚年和白居易并称“刘白”。有一本《柳河东集》,作者是柳宗元,编者是刘禹锡,这个集子收录了柳宗元的全部诗文。其中《封建论》一篇表现了柳宗元进步的政治思想,说理透辟,论证缜密。苏东坡都夸柳宗元的《封建论》写得非常好,对他很是敬佩。
  首先聊聊柳宗元,他是官二代,从小意气风发,精敏、通达、知识渊博。韩愈还写了祭文《柳子厚墓志铭》悼念柳宗元,其中有一句“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说明柳宗元从小就很聪明机智。其中有“俊杰廉悍”四个字可以概括柳宗元,“俊”就是相貌帅气,“杰”就是才思敏捷,“廉”就是为人清廉,“悍”就是意志强悍。柳宗元是典型的高富帅,而且才华和能力样样皆有。出身高贵、意气风发、仪表堂堂、辩论高手,聪明绝顶、品性高尚、内心强大、受人敬仰,可谓是集多种优点于一身。而且他逻辑非常严谨,虽然说写散文比不上韩愈,但是韩愈的逻辑、辩论能力却比不上柳宗元。
可是有好才华不一定有好运,在唐顺宗时期,以王叔文为首的官僚士大夫本着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弊端为目的,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柳宗元和刘禹锡也参与其中。这场改革最终失败了,首领王叔文被赐死,其他成员均被流放,当然柳宗元和刘禹锡也不例外。刘禹锡被贬到偏远的朗州,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
  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但是细细想来,永州其实算是柳宗元的福地,因为他的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升华,创作了大量好作品。其中《永州八记》,柳宗元把自己内心的孤寂惆怅都寄托在这些风景山水上。他被贬为永州司马的这十年,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不过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其中《江雪》就是一首代表作。
《江雪》的艺术成就极高,境界开阔,背景辽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一起笔就渲染了环境的寒冷、恶劣,天气很冷,鸟儿都躲起来了茫茫大地看不到一个人的踪影,看不到生机,一片死寂。而在此时此刻,竟然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这样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中居然有一个老翁在钓雪,钓不到鱼又如何呢?这是何等的孤独、强悍、勇敢、孤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不信邪、不服输的勇气,这是全然不顾环境恶劣与严寒的硬汉和胆量,是对命运的挑战。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老人与海》中老人就是与险恶环境抗争的勇士,是挑战命运的孤勇者,柳宗元亦是。不管经历什么,柳宗元从来没有被打趴过,从来没有屈服过。他强悍,从来不向别人低头,性格极其刚烈。同时他又很善良,对朋友特别好,有正义,讲义气,和刘禹锡是患难兄弟。
  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后被召回,不久又被贬到柳州。到了柳州后,柳宗元整个人心态变化了,他觉得自己回京无望。他是性情非常刚烈的一个人,但是缺少柔和变通,不够洒脱,不够乐观。他是一个妥妥的硬汉,宁打不曲,不懂得变通,可过刚却易折啊。他的好兄弟刘禹锡跟他一样都是硬汉,可是刘禹锡却有不同。
刘禹锡跟柳宗元一样优秀,命运也一样悲惨。但是贬官却贬不死刘禹锡,刘禹锡跟好兄弟柳宗元一样为人强悍,但是刘禹锡特别好的一点是他为人又特别乐观洒脱,跟苏东坡很像。刘禹锡比柳宗元更加看得开,外方内圆,身段柔软,更加潇洒乐观。刘禹锡跟苏轼一样,不敢被贬到哪里,都很快活,同时也能给身边人带来快乐。谁被贬都会不开心,柳宗元被贬后内心是比较苦闷和愤恨的,但是刘禹锡不一样,虽然刚开始也会不开心,但是很快就会振作起来。刘禹锡收集很多民歌,自己也创作。有《竹枝词》、《杨柳枝词》等,都可以唱诵。比如有为我们较为熟知的《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从刘禹锡的作品就可以看出,他这个人非常乐观豁达,苏东坡一样心态好,爱唱、爱吃、爱玩。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从中可以看出虽然遭遇很苦,但是刘禹锡为人乐观、豁达、昂扬。这首诗是显示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胸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心态好才能活得长久,刘禹锡其实身体素质并没有柳宗元好,但是刘禹锡心态比较乐观,是真正笑到了最后。
  刘禹锡写了一首《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他把这些桃树比喻称京城那些虚伪的官员,觉得是自己被贬之后他们才能有机会得“栽”,如果自己在京城,还会有他们的开放之地吗?表明了刘禹锡的硬骨头,他非常有豪气,不肯低头。刘禹锡被召回京后不久又被贬,是因为他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对于扼杀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诗人在这里投以轻蔑的嘲笑,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显示了他将继续战斗下去。
  以上就是我非常喜欢的唐朝的两位硬汉,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的坚韧不屈、豁达潇洒,让我非常欣赏和敬佩。“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生活中我们要有柳宗元的顽强、勇敢和傲骨,也要有刘禹锡的清醒、旷达和积极乐观的生活心态。


再游玄都观
[ 唐 ] 刘禹锡

原文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译文

玄都观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原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菜花在开放。

先前那些辛勤种桃的道士如今哪里去了呢?前次因看题诗而被贬出长安的我——刘禹锡又回来了啊!



注释

公元815年(元和十年)玄都观赏花诗写后,刘禹锡又被贬出京,十四年后重被召回,写下此篇。

百亩庭中:指玄都观百亩大的观园。苔:青苔。

净尽:净,空无所有。 尽:完。

种桃道士:暗指当初打击王叔文、贬斥刘禹锡的权贵们。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0 11: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叹水别白二十二
[ 唐 ] 刘禹锡
原文
水。

至清,尽美。

从一勺,至千里。

利人利物,时行时止。

道性净皆然,交情淡如此。

君游金谷堤上,我在石渠署里。

两心相忆似流波,潺湲日夜无穷已。

译文
水,极其清澈,极为漂亮。

从一勺,到汇聚成河奔至千里。

对人和物都有好处,一会急行一会缓止。

有品行的都是如此,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情。

你在金谷的堤上,我在石渠的署里。

两心相应和流水一般,慢慢流动无穷无尽。

注释
至清:过于清澈;极其清澈。

尽美:极美;完美。

道性:有道德品性、合道之性、出家人所谓修道之情志等义。

流波:流水。

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作者介绍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叹水别白二十二 南山友 2022-12-18 发布于广东  |  35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品赏析
[url=]编辑[/url]



“水。至清,尽美。”水,是极其清澈,极其美好的。
“从一勺,至千里。”小至一勺,大至绵延千里。此写水势流播,滔滔不绝之状。
“利人利物,时行时止。”水不仅对人有利,而且对物也是有益处的。它有时流动,有时又是静止的。这两句概括出了水的特性及作用。
“道性净皆然,交情淡如此。”这两句是写水的本性是那样明净,淡淡的犹如君子之间的友情。《庄子·山木》上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处是化用此典,妙在不露痕迹,丝毫无斧凿之功。
“君游金谷堤上,我在石渠署里。”金谷堤和石渠指刘禹锡和白居易二人各居一所,于是诗人只有借流水来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两心相忆似流波,潺浸日夜无穷已。”以流水来比喻二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化无形为有形。从一勺,至千里,此写水势流播,滔滔不绝之状。
这首诗清新雅致,不脱流俗,语意不深,却含真情。在诗中,诗人借水来比喻二人的品质,形象贴切,用意深婉。这种宝塔形的诗体也有利于表达诗人的感情,随着每一句增加一字,诗人的情感也就更加深一层。[3]
创作背景
[url=]编辑[/url]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四月,白居易以假满百日,按唐时法规,即合停解,故得罢刑部侍郎,并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在赴任时,刘禹锡等朝官多人在长安兴化亭为之饯别,酒酣,各赋一字至七字诗,以题为韵,刘禹锡题为“水”,即这首诗。[4][1]
作品评价
[url=]编辑[/url]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卞孝萱、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教授乔长阜:全诗题为“叹水”,句句与“水”有关。主题是送别,却不像一般诗作重点写别时的“黯然销魂”,可谓思出常格。赞水诗句的豪放开朗反跌出相忆之情的缠绵深远,跌宕之间,更显出情意深挚。此外,运用比兴手法和运用典故也是本篇的特色。(《古代言情赠友诗词鉴赏大观》)[5]
作者简介
[url=]编辑[/url]



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


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size=29.1733px]
杨柳枝词


唐 · 白居易

yí一shù树chūn春fēng风qiān千wàn万zhī枝


nèn嫩

yú于jīn金sè色

ruǎn软yú于sī丝。
yǒng永fēng丰

xī西jiǎo角huāng荒yuán园lǐ里,
jìn尽rì日wú无rén人shǔ属ā阿shuí谁




译注








[size=29.1733px]
[color=rgba(22, 24, 35, 0.86)]

[color=rgb(22, 24, 35) !important]译文

作品简介

作品赏析

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译文
春风吹拂柳枝随风起舞,绽出嫩芽一片嫩黄比丝柔软。
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整日都没有人,这柳枝属于谁?[5
]



作品简介
《杨柳枝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写景寓意诗,前两句写景,极写柳树的美态,诗人所抓的着眼点是柳条,写出了动态、形态和色泽显出它的材质之美。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对柳树遭遇及自己的评价,因为柳树所生之地不得其位,而不能得到人的欣赏,寓意怀才不遇而鸣不平,含蓄地抨击了当时的人才选拔机制和相关政府官员。[4
]



作品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绝。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丝痕迹。全诗明白晓畅,有如民歌,加以描写生动传神,当时就“遍流京都”。
前两句,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现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条,此诗亦即于此着笔。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金色”“丝”,比譬形象,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此句上承春风,写的仍是风中情景,风中之柳,才更能显出枝条之软。句中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这两句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生动。
后两句,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无人来一顾,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2
]


点击收起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当时河南尹卢贞有一首和诗,并写了题序说:“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白尚书曾赋诗,传入乐府,遍流京都。近有诏旨,取两枝植于禁苑。乃知一顾增十倍之价,非虚言也。”白居易于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后寓居洛阳,直至会昌六年去世;卢贞于会昌四年七月任河南尹(治所在洛阳)。白诗写成到传至京都,须一段时间,然后诏旨下达洛阳,卢贞始作和诗。据此推知,白居易此诗约作于公元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移植永丰柳诏下达后,他还写了一首《诏取永丰柳植禁苑感赋》的诗。[2
]
[1
]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阳邑(今太谷县,一说祖籍为同州韩城,今韩城市),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官居太子少傅,世称白傅、白文公,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0 11: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绅 - 唐朝宰相、诗人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李绅(772—846)汉族,唐朝亳州谯县(今亳州人),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他虽成就显著,但生活奢侈、人品低劣、拉帮结派,一生中最大的污点,是他晚年经手的“吴湘案”,强行将吴湘送上了断头台。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李绅


公垂

祖籍
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谯城)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

出生日期
772年

逝世日期
846年

主要作品
悯农二首

主要成就
诗歌创作,参与新乐府运动

目录
1简介
2生平
3人物轶事
4传记记载
5故事传说
6诗词鉴赏
7历史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李绅,字公垂,润州无锡人。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元和初,擢进士第,补国子助教,不乐,辄去。李锜辟掌书记,锜抗命,不为草表,几见害。穆宗召为右拾遗、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时号三俊,历中书舍人、御史中丞、户部侍郎。敬宗立,李逢吉构之,贬端州司马,徙江州长史,迁滁、寿二州刺史,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和中,擢浙东观察使。开成初,迁河南尹、宣武节度使。武宗即位,召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进尚书右仆射,封赵郡公。居位四年,以检校右仆射平章事节度淮南。卒赠太尉,谥文肃。《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今合编为四卷。[1]

折叠编辑本段生平
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贞元二十年(804)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元和元年(806)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 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自宝历元年(825)至太和四年(830),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赠太尉,溢文肃。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唐诗》。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1]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轶事
折叠生活奢侈
李绅,字公垂,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曾祖父担任过武则天时期的中书令,祖父和父亲都是唐朝的地方官,但他六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全靠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养育成人。因此,李绅年轻时写出《悯农》这样贴近农民生活、反映农民艰辛的诗作,是有生活基础的。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李绅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他从国子助教做起,晚年官至宰相,封赵国公。然而,李绅发迹后再也没有了悯农之心,逐渐蜕变成了一个花天酒地、贪图享受之人。野史中记载,李绅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他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耗费活鸡三百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与他同一时代的众多文人皆对其嗤之以鼻。

折叠人品低劣
只是生活奢侈,倒无可指摘,但他发迹后爱耍权威,无情无义就是人品低劣了。《云溪友议》中记载,李绅发迹之前,经常到一个叫李元将的人家中做客,每次见到李元将都称呼“叔叔”。李绅发迹之后,李元将因为要巴结他,主动降低辈分,称自己为“弟”,为“侄”,李绅都不高兴,直到李元将称自己为孙子,李绅才勉强接受。还有一个姓崔的巡官,与李绅有同科进士之谊,有一次特地来拜访他,刚在旅馆住下,家仆与一个市民发生争斗。李绅问那个家仆是干什么的,家仆说:“是宣州馆驿崔巡官的仆人。”李绅竟将那仆人和市民都处以极刑,并下令把崔巡官抓来,说:“过去我曾认识你,既然来到这里,为何不来相见?”崔巡官连忙叩头谢罪,可李绅还是把他绑起来,打了20杖。崔巡官被送到秣陵时,吓得面如死灰,甚至不敢大哭一声。当时人们议论纷纷:“李绅的族叔反过来做了他的孙子,李绅的友人成了被他流放的囚犯。”由于李绅为官酷暴,当地百姓常常担惊受怕,很多人甚至渡过长江、淮河外出逃难,下属向他报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李绅道:“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饱满的颗粒总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随风而去不必报来。”

折叠拉帮结派
发迹后的李绅还热衷于拉帮结派。唐朝中晚期,士族势力逐渐衰微,庶人阶层通过科举进入了政权的核心。而原来掌握大权的士族又不甘心放弃政权,于是同庶人出身的官员争夺权力。士族官员以李德裕为首,故称李党。庶人官员以牛僧孺为首,故称牛党。牛李两党水火不容,双方互相倾轧了近40年,史称“牛李党争”。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权力斗争中,李绅紧跟李党老大李德裕,是李党中的骨干分子。

折叠吴湘案
李绅一生中最大的污点,是他晚年经手的“吴湘案”。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74岁高龄的李绅出任淮南节度使。其时,扬州江都县尉吴湘被人举报贪污公款、强娶民女。李绅接报后立即将吴湘逮捕下狱,判以死刑。但此案上报到朝廷后,谏官怀疑其中有冤情,朝廷便派遣御史崔元藻前往扬州复查。崔元藻调查后发现,吴湘贪赃属实,但款项不多,强娶民女之事则不实,所以罪不至死。但李绅却一意孤行,强行将吴湘送上了断头台。

李绅为何执意处死吴湘?按照奏章中的说法,事情的起因是扬州都虞候刘群欲娶流落广陵的美女阿颜,不料阿颜的养母却悄悄把阿颜嫁给了江都县尉吴湘,刘群闻讯后非常气愤,就唆使他人举报吴湘贪污公款、强娶民女。但是,如果李绅与吴湘之间没有私人恩怨,李绅不可能如此坚决地处死吴湘。因此,一些史籍中对此事另有说法。《北梦琐言》中的说法是,李绅欲纳美女阿颜为妾,没想到却被吴湘捷足先登了,李绅勃然大怒,欲置吴湘于死地。由于吴湘迎娶阿颜的聘礼丰厚,李绅便下令调查他的收入来源,很快便发现吴湘有贪污行为。而《册府元龟》中的说法是,李绅欲夺阿颜献给李党老大李德裕,所以一心想干掉吴湘这个绊脚石。

不过,以上说法不见得真实。毕竟李绅和李德裕都是老之将死之人(李绅在此事后第二年就死了,李德裕死于五年后),不太可能为争夺一美貌女子谋人性命。而且,李绅家中私妓成群,完全没有必要夺人所爱。诗人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李绅请他饮酒,并让几名家妓出来作陪。刘禹锡对其中一位一见倾心,一时诗兴大发,吟了一首《赠李司空妓》:“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李绅见刘禹锡如此着迷,便将这位家妓送给了刘禹锡。由此可见,李绅有时候也挺慷慨,并没有疯狂到想把所有的貌美女子都占为己有的地步。

其实,李绅执意处死吴湘,是为讨好李党老大李德裕而实施的一次报复行动。原来,吴湘的叔父吴武陵当年得罪过李德裕的老爸李吉甫,两家是世仇。李德裕当上宰相后,也借故整过吴武陵,并将他贬为潘州司户参军,后吴武陵郁郁而终。李绅自然很清楚吴李两家的历史恩怨,为了取悦李德裕,李绅将吴武陵的侄子吴湘也列为报复对象,因而罗织罪名,处其死刑。事实上,李德裕同此案也脱不了干系。御史崔元藻回京后说吴湘罪不至死,时任宰相李德裕立即将他贬为崖州司户参军,企图掩盖真相。

大中元年(847年),唐宣宗即位后罢免了李德裕的宰相职务,李党一干人等全部被贬去崖州。这时,吴湘的哥哥吴汝纳为弟鸣冤,请求朝廷复查吴湘案,三司复查后吴湘终于得到平反。这时李绅虽已去世,但按照唐朝的规定,酷吏即使死掉也要剥夺爵位,子孙不得做官,因此,死去的李绅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处罚。[1]

折叠编辑本段传记记载
折叠《追昔游集》自序
追昔游,盖叹逝感时,发于凄恨而作也。或长句,或五言,或杂言,或歌或吟,或乐府齐梁,不一其词,乃由牵思所属耳。起梁汉,归谏垣,升翰苑,承恩遇,歌帝京风物,遭谗邪播越,历荆楚,涉湘沅,逾岭峤,抵荒陬,止高要,移九江,泛五湖,过钟陵,溯荆江,守滁阳,转寿春,改宾客,留洛阳,廉会稽,过梅里,遭谗者再为宾客分务,归东周,擢川守,镇大梁,词有所怀,兴生于怨,故或隐或显,不常其言,冀知音于异时而已!开成戊午岁秋八月。(原刻本《全唐文》卷六百九十四)

折叠《旧唐书·李绅传》
李绅,字公垂,润州无锡人。本山东著姓。高祖敬玄,则天朝中书令,封赵国文宪公,自有传。祖守一,成都郸县令。父晤,历金坛、乌程、晋陵三县令,因家无锡。

绅六岁而孤,母卢氏教以经义。绅形状眇小而精悍,能为歌诗。乡赋之年,讽诵多在人口。元和初,登进士第,释褐国子助教,非其好也。东归金陵,观察使李爱其才,辟为从事。绅以所为专恣,不受其书币,(锜)怒,将杀绅,遁而获免。诛,朝廷嘉之,召拜右拾遗。

岁余,穆宗召为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时称三俊,情意相善。寻转右补阙。长庆元年三月,改司勋员外郎、知制诰。二年二月,超拜中书舍人,内职如故。俄而稹作相,寻为李逢吉教人告稹阴事,稹罢相,出为同州刺史。时德裕与牛僧孺俱有相望,德裕恩顾稍深。逢吉欲用僧孺,惧绅与德裕沮于禁中。二年九月,出德裕为浙西观察使,乃用僧孺为平章事,以绅为御史中丞,冀离内职,易掎摭而逐之。乃以吏部侍郎韩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放台参。知绅刚褊,必与韩愈忿争,制出,绅果移牒往来,论台府事体。而愈复性讦,言词不逊,大喧物论,由是两罢之。愈改兵部侍郎,绅为江西观察使。天子待绅素厚,不悟逢吉之嫁祸,为其心希外任,乃令中使就第宣劳,赐之玉带。绅对中使位诉其事,言为逢吉所排,恋阙之情无已。及中谢日,面自陈诉,帝方省悟,乃改授户部侍郎。

中尉王守澄用事,逢吉令门生故吏结托守澄为援以倾绅,昼夜计划。会绅族子虞,文学知名,隐居华阳,自言不乐仕进,时来京师省绅。虞与从伯耆、进士程昔范皆依绅。及耆拜左拾遗,虞在华阳寓书与耆求荐,书误达于绅。绅以其进退二三,以书诮之,虞大怨望。及来京师,尽以绅尝所密话言逢吉奸邪附会之语告逢吉,逢吉大怒,间计于门人张又新、李续之,咸日:“缙绅皆自惜毛羽,孰肯为相公搏击,须得非常奇士出死力者。有前邓州司仓刘栖楚者,尝为吏,镇州王承宗以事绳之,栖楚以首触地固争,而承宗竟不能夺,其果锐如此。若相公取之为谏官,令伺绅之失,一旦于上前暴扬其过,恩宠必替。事苟不行,过在栖楚,亦不足惜也。”逢吉乃用李虞、程昔范、刘栖楚,皆擢为拾遗,以伺绅隙。

俄而穆宗晏驾,敬宗初即位,逢吉快绅失势,虑嗣君复用之,张又新等谋逐绅。会荆州刺史苏遇入朝,遇能决阴事,众问计于遇。遇曰:“上听政后,当开延英,必有次对官,欲拔木塞源,先以次对为虑,余不足恃。”群党深然之,逢吉乃以遇为左常侍。王守澄每从容谓敬宗曰:“陛下登九五,逢吉之助也。先朝初定储贰,唯臣备知。时翰林学士杜元颖、李绅劝立深王,而逢吉固请立陛下,而李续之、李虞继献章疏。”帝虽冲年,亦疑其事。会逢吉进拟,言李绅在内署时,尝不利于陛下,请行贬逐。帝初即位,方倚大臣,不能自执,乃贬绅端州司马。贬制既行,百僚中书贺宰相,唯右拾遗吴思不贺。逢吉怒,改为殿中侍御史,充入吐蕃告哀使。

绅之贬也,正人腹诽,无敢有言,唯翰林学士韦处厚上疏,极言逢吉奸邪,诬摭绅罪、语在《处厚传》。天子亦稍开悟。会禁中检寻旧事,得穆宗时封书一箧。发之,得裴度、杜元颖与绅三人所献疏,请立敬宗为太子。帝感悟兴叹,悉命焚逢吉党所上谤书,由是谗言稍息,绅党得保全。及宝历改元大赦,逢吉定赦书节文,不欲绅量移,但云左降官已经量移者与量移,不言左降官与量移。韦处厚复上疏论之,语在《处厚传》。帝特追赦书,添节文云“左降官与量移”。绅方移为江州长史。再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大和七年,李德裕作相。七月,检校左常侍、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九年,李训用事,李宗闵复相,与李训、郑注连衡排摈德裕罢相,绅与德裕俱以太子宾客分司。开成元年,郑覃辅政,起德裕为浙西观察使,绅为河南尹。六月,检校户部尚书、汴州刺史、宣武节度、宋亳汴颍观察等使。二年,夏秋旱,大蝗,独不入汴、宋之境,诏书褒美。又于州置利润楼店。四年,就加检校兵部尚书。武宗即位,加检校尚书右仆射、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知淮南节度大使事。会昌元年,入为兵部侍 郎、同平章事,改中书侍郎,累迁守右仆射、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食邑二千户。四年,暴中风恙,足缓不任朝谒,拜章求罢。十一月,守仆射、平章事,出为淮南节度使。六年,卒。

绅始以文艺节操进用,受顾禁中。后为朋党所挤,滨于祸患。赖正人匡救,得以功名始终。殁后,宣宗即位,李德裕失势罢相,归洛阳,而宗闵、嗣复之党崔铉、白敏中、令狐(陶左换纟)欲置德裕深罪。大中初,教人发绅镇扬州时旧事,以倾德裕。初,会昌五年,扬州江都县尉吴湘坐赃下狱,准法当死,具事上闻。谏官疑其冤,论之,遣御史崔元藻复推,与扬州所奏多同,湘竟伏法。及德裕罢相,群怨方构,湘兄进士汝纳诣阙诉冤,言“绅在淮南恃德裕之势,枉杀臣弟”。德裕既贬,绅亦追削三任官告。(卷一七三)

折叠《唐才子传·李绅传》
绅字公垂,亳州人。元和元年,武翊黄榜进士,与皇甫(氵是)同年,补国子助教。穆宗召为翰林学士,累迁中书舍人。武宗即位,拜中书侍郎、平章事。绅为人短小精悍,于诗特有名,号短李。与李德裕、元稹同时称三俊。集名《追昔游》,多纪行之作。又批答一卷,皆传。初为寿州刺史,有秀才郁浑,年甫弱冠。应百篇科。绅命题试之,未昏而就,警句佳意甚多,亦有集,今传。(元·辛文房)[1]

折叠编辑本段故事传说
折叠三首悯农诗
唐朝时候,亳州出了一名大诗人,名叫李绅。李绅自幼好学,二十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搏,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

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

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

李绅仰天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又吟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一听,天呀,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吗?这小子好大胆,回到书房,李逢吉对李绅说:“老兄能否将刚才吟的两首诗抄下来赠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场。”李绅沉吟一下说:“小诗不过三四十字,为兄听过,自然记得,何必抄录?若一定落笔,不如另写一首相赠。”李逢吉只得说:“也好,也好。”于是,李绅又提笔写下一首: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写好,递与李逢吉斧正。李逢吉看了,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比上两首更为具体。第二天,李逢吉便辞别李绅,离亳进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可内心里却想拿他作垫脚石,再高升一级。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进谗说:“启禀万岁,今有翰林院学士李绅,写反诗发泄私愤。”武宗皇帝大吃一惊,忙问:“何以见得?”李逢吉连忙将李绅诗奉上。武宗皇帝召李绅上金殿,拿出那首诗来,李绅看看,说道:“这是微臣回乡后,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写下的,望陛下体察!”武宗说:“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封你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李绅叩头道:“谢皇上!”武宗又道:“此事多亏李逢吉举荐。”李绅则对李逢吉感激不尽。而李逢吉呢,听说李绅反而升了官,又惊又伯,正胆颤心惊,李绅却登门向他表示谢意。李逢吉更是蒙在鼓里,只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调任为云南观察使,降了官。这时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鸡不着蚀把米。李绅的三首悯农诗,千百年来人们只见到前两首。这第三首《悯农诗》被传到皇宫,后来哪里去了呢?只到近代,人们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

折叠作书责龙
李绅为人刚直,当谏官时得罪过一个显官李逢吉。李逢吉趁敬宗刚登基,就参了李绅一本,敬宗就找个借口把李绅贬为瑞州司马。

李绅被贬,一路上翻山越岭到了康州。康州到瑞州没有旱路,只有一条水路——康河,而康河水浅难以行舟。地方官说:“李司马有所不知。这康河有条老雌龙,这河水涨不涨,全看它高兴不高兴。康州人凡有急事上端州,都备下三牲礼品,上媪龙祠去求水,只要老龙高兴,马上河水就涨。李司马,你不如备上礼品,上媪龙祠祷求一番,试试如何。”李绅说:“礼品还分多寡么?”“礼品多,水涨得就大就快,礼品少了,恐怕就不好讲了。”

李绅勃然大怒,说道:“世上贪官污吏勒索百姓,犹令人愤恨,没想到龙为一方之神,竟也如贪官恶吏一般,可愤可恼,我偏不上贡,还要作文骂它一顿!”

地方官连忙说:“司马千万不可莽撞!惹恼了老龙,恐怕要误大人行期……”

李绅说:“当今天子恼我,尚不过把我贬到端州,水中一鳞虫,看它能奈我何?”来到媪龙祠,李绅命书僮摆出文房四宝,研好墨,伸好纸,手指着老龙塑像,写道:“生为人母,犹怜其子,汝今为龙母,不独不怜一方子民,反效尘世贪官恶吏刮民骨髓,岂不耻为龙乎……倘不,吾当上表天庭,陈尔劣迹,定伐鳞革甲,汝不惧雷霆耶?”写好,在老龙面前点火焚了,一道清烟升起。地方官吓坏了:“李司马,可闯大祸了!这老龙十分灵验,你这檄文一下,恐三月也涨不了水啦!”李绅傲然一笑,说:“误了行期,大不了丢了这顶乌纱帽。要是惹恼了我,拼着一死,我也要毁了这老龙祠,教世人不信这等恶神!”话没落音,家人禀道:“老爷,河水涨了!河水涨了!”

果然,汹涌大水从媪龙祠后滚滚而出,片刻之间,康河成了十几丈宽,深不见底的大河。地方官又惊又喜,喃喃说道:“难道老龙也怕李司马的檄文么?”[1]

折叠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折叠《悯农二首》
(一)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二)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赏析:

第一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二首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悯农二首》不是通过对个别的人物、事件的描写体现它的主题,而是把整个的农民生活、命运,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现实作为抒写的对象。这对于两首小诗来说,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诗篇却没有给人这种感觉,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那个畸形社会的矛盾,说出了人们想要说的话。所以,它亲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诗人还用虚实结合、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因此它虽然是那么通俗明白,却无单调浅薄之弊,能使人常读常新。在声韵方面诗人也很讲究,他采用不拘平仄的古绝形式,这一方面便于自由地抒写;另一方面也使诗具有一种和内容相称的简朴厚重的风格。两首诗都选用短促的仄声韵,读来给人一种急切悲愤而又郁结难伸的感觉,更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折叠《宿扬州》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

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

译文:

金秋时节,長江橫臥,渡口宽广,行船至此闻鴻雁高亢地鳴叫,飛过揚州的上空,停下船来,躍是天晚,但也还能看到”溕詈焓鳌埃馐币咽堑苹疠x煌,星火滿天了,动静之中,揚州夜晚浑成阔大的境界、灿烂繁華跃然纸上。时代变迁,风气在改,过去的迷楼已變得平平经常。[1]​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新唐书·李绅传》:李绅,字公垂……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

计有功《唐诗纪事》:开成间,绅集其诗为《追昔游》,盖叹逝感时,发于凄恨而作也。或长句、或五言、或杂言、或歌、或吟、或乐府齐梁,不一其辞,乃由牵思所属尔。起梁汉,归谏垣,升翰苑,感恩遇,歌帝京风物;遭谗邪播越,历荆楚,涉湘沅,逾岭峤,抵荒陬,止高安;移九江,泛五湖,过钟陵,溯荆江,守滁阳,转寿春;改宾客,留洛阳,历会稽,过梅里;遭谗者再为宾客分务,归东周;擢川守,镇人一梁。词有所怀,兴生于怨。故或隐或显,不常其言,冀知音于异时时已。

毛晋《汲古阁书跋〈追昔游集〉》:(绅)与李文饶、元微之齐名,人号“元和三俊”……忆游述怀,俯仰感慨,一洗唐人小赋柔摩风气云。

胡震亨《唐音癸签》:李公垂《追昔游诗》,大是宦梦难醒;然其揽笔写兴,曲备一生穷泰之感,亦令披卷者代为怃然。

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短李以歌行自负,乐天亦称之。又少以《悯农》诗见赏于吕温,今二绝盛传,吕之鉴赏真是不谬。歌行遂不可复见,惟有《追昔游集》耳,颇有体格。

《四库全书总目》:绅与李德裕、元稹号“三俊”。白居易亦有“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句。今观此集,音节晖缓,似不能与同时诸人角争强弱。然舂容恬雅,无雕琢细碎之习,其格究在晚唐诸人刻划纤巧之上也。

宋育仁《三唐诗品》:五言其源出于谢惠连,惟炼蓄未深,时多泛滥;七言托体初唐,加以纵横,格律已疏,颇嫌墨障。长歌则《苏台》一篇,短歌则《莺莺》一曲,容姿朗秀,顾盼生情。里谣七字,古风五言,不减张、王,渊然足讽。[2]

参考资料
1.李绅 简历  . [2024-1-6]
2.后世对李绅的评价如何?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 [2024-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0 12: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全文与翻译?
急用!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2个回答#合辑# 机票是越早买越便宜吗?
林老肥儿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9-11-03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关注
出自于《菜根谭》,是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1.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守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大意】

一个坚守道德规范的人,虽然有时会遭受短暂的冷落;可那些依附权势的人,却会遭受永久的凄凉。大凡一个胸襟开阔的聪明人,能重视物质以外的精神价值,并且又能顾及到死后的名誉问题。所以他们宁愿承受一时的冷落,也不愿遭受永久的凄凉。

2.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大意】

一个刚踏入社会的青年人阅历虽然很短浅,但是所受各种社会不良习惯的感染也比较少;一个饱经事故而阅历很广的人,各种恶习也随着增加。所以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与其讲究做事的圆滑,倒不如保持朴实的个性;与其事事小心谨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达一点才不会丧失纯真的本性。

3.心事宜明,才华须韫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大意】

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他的心地像青天白日一般光明,没有一点不可告人之事;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他的才学像珍珠美玉一般珍藏,绝对不轻易让人知道。

4.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

【大意】

权利和财势,以不接近这些的人为清白,接近而不受污染就更为清白;权谋术数,以不知道才算高明,知道而不使用就更为高明了。

5.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大意】

一个人的耳朵假若能常听些不中听的话,心里经常想些不如意的事,这才是敦品励德的好教训。反之,若每句话都好听,每件事都很称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剧毒之中了。

6.和气致祥,喜神多瑞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大意】

在狂风暴雨的天气中,连飞禽都感到哀伤忧虑;在晴空万里的日子里,连草木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由此可见,天地之间不可以一天没有和祥之气,而人间也不可以一天没有欢欣之气。

7.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大意】

美酒佳肴和大鱼大肉都不是真正的美味,其实真正的美味只是那些精茶淡饭;标奇立异,超凡绝俗的人,都不算人间真正的伟人,其实真正的伟人只是那些平凡无奇的人。

8.闲时吃紧,忙里悠闲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尽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大意】

恰如我们每天所看到的,天地好像一动也不动,其实天地的活动一时一刻也没停止。早晨旭日东升,傍晚明月当空,可见日月昼夜都在奔驰,可在宇宙中,日月的光明却是永恒不变的。

所以一个聪明睿智的君子,平日闲暇时胸中要有一番打算,以便应付意想不到的变化,忙碌时也要做到忙里偷闲,享受一点生活中的乐趣。

9.静中观心,真妄毕见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大意】

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自己独自静静坐着观察自己的内心,才会发现自己的妄心全消而真心流露,当此真心流露之际,觉得精神十分舒畅,应用自在之机油然而生;若这种真心能常有该多好,可希望之心偏偏难以全消,于是心灵会感觉惭愧不安,到最后才幡然悔悟而有改过向善的意念出现。

10.得意须早回头,拂心莫便放手

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首;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

【大意】

被当政者垂恩重用往往会招来祸患,所以一个人从政时不可过分贪恋权位,应抱有“见好就收”、“急流勇退”的态度;不过有时遭受小小的挫折,反而使人走上成功之路,因此遭受不如意的事打击时,千万不可罢休,不再继续奋斗。

11.澹泊明志,肥甘丧节

蔾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澹泊明,而节从肥甘丧也。

【大意】

能够忍受吃粗茶淡饭的人,他们的操守多半都像冰一般清,纯玉一般沌白;而讲求穿华美衣服、吃山珍海味的人,他们大多都甘愿作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因为一个人的志气要在清心寡欲的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而一个人的节操都在贪图物欲享受中丧失怠尽。

12.眼前放得宽大,死后恩泽悠长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恩惠要留流得久,使人有不匮之恩。

【大意】

一个人眼前待人处事的态度要放得宽厚些,只有如此才不致使你身旁的人对你有不平的牢骚;至于死后留给子孙与后人的恩泽,则要把眼光放得很远,才会使子孙万代永远怀念。

13.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大意】

在狭窄的路上行走时,要留一点余地给别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好菜时,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这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最安全的方法。



扩展资料

《菜根谭》是以处世思想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语录体,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处世哲学。从结构上《菜根谭》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远,耐人寻味,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奋发向上的通俗读物。

作者以“菜根”为本书命名,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菜根谭》现存有大体两种不同版本——清刻版与明刻版,明刻版来自三峰主人于孔兼的题词。

系日本内阁文库昌平坂学问所的藏本,据说当初刊载于明代高濂编辑的《雅尚斋遵生八笺》中。书分前后两集,前集225条,后集135条,共360条(上海图书馆藏本为362条,中间数条有合并,结尾有数条新增)。本词条照片为清刻版,以光绪丁亥年扬州藏经院木刻本为主,参以二十三年佛学书局排印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菜根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0 12: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李白:诗酒人生,是真名士自风流
飘雨桐°
飘雨桐°
2016-07-19 14:18:07

                                 

               
               
               


               

               
    如果一店子门口的幌子上写着“太白遗风”,不用再作他想——这肯定是一家酒铺子。

     我国诗人与酒从来有着不解之缘,习惯把“诗酒风流”作为一种令人向往的高雅情调。中国过去没有“浪漫”这说法的,与此相近义的也只有“风流”一词。在前面加上“诗酒”二字,便完成了不折不扣的文士作风。其中有太多的潇洒、风雅、不羁......也是世俗中人所羡慕的一种人生境界吧?

        那么为何只说是“太白遗风”呢?原来有这么一个典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位大人物一生嗜酒,据说连离世都与酒有着莫大干系——他呀,喝完酒后看到江中心的月亮很美、很美,于是俯下身伸手捞去了......唉!
       近人郭沫若先生说喝醉了时最是清醒。李白可谓是一很好的例子——奉旨而作的《清平调》就是在他大醉后挥笔而就的。那句“名花倾国两相欢”可是传诵千古呢!

       李白是个很自我的人,不免有及时行乐的想法——他更是把酒当作人生一知己了。
       酒可以和志同道合的“诗朋酒侣”共饮同醉,可与知心至交谈古论今的儒雅一回。所以有酒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想到好朋友。
       你也可以在清风明月中、石几竹凳上独酌,悉随尊便。
       俱为异曲同工之妙哉矣!

       当然,酒有时是诗人寻找自己的方式。在自娱自乐之间,酒无可避免、别无选择地做了诗人的伴侣,帮助他们找到隐藏在世俗礼义下的真实自己,同时也可以在醉眼惺忪中回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过去。
       李白在《对酒忆贺监二首》中说道:“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子。昔好酒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当中还有一传为佳话的名人逸事呢——李白天宝元年初到长安,拜见太子宾客贺知章。并拿出《蜀道难》请之赐教。贺读完罢赞其为“谪仙子”,并立即除下随身携带的金龟换酒宴请李白。遥想当时可是何等的光辉呀!“狂”、“风流”、“仙子”、“金龟”......过往的美好一切而今变成了“松下尘”,唯有“泪沾巾”了。怀念一个人,即是在怀念一段与此人相关的岁月,更是在怀念自己的这阕曾经。赏心乐事今何在?惟有饮酒吧!这才是现在唯一能做的事。
       而在《把酒问月》中,李白越喝越不痛快,忍不住停杯问道:“青天有月来几时?”微醺中似乎看到了捣药的玉兔及孤栖的嫦蛾。又释然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既然古人今人皆明白如是了,无可奈何之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个人认为李白独饮时的诗作大多是消极有余而积极不足——因为这是很私人的事情呀!其中的代表之作非《月下独酌》莫属。花间的一壶酒使得李白把明月、影子当成是可以一同歌舞作乐的朋友。“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孰不知“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更是行乐也是独酌——自斟自饮无人相亲,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景象是热闹的,对比之下内心却是强烈的孤寂、无尽的落寞。在李白诗酒弥漫的烟雾下,我不禁迷惑了......且自醉去好了。
   
       也有例外的。
       《将进酒》怎能不提呢?作此诗时,李白的政治生活异常失意。即使是极度愤激,他仍保持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坚持追求自己的生存价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再是处于逆境,他也不会屈服于黑暗的现实。他清楚的知道“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他不愿做个向权贵哈腰的庸者,他宁做一誓不低头、流芳后世的“背叛者”!来!“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李白正是在与知己良朋尽情放饮中获得了灵魂的解脱——想所欲为、畅所欲言,把心底真真切切的感受、诚诚恳恳的感情借着酒意像火山爆发似的倾泻而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读将下来真是痛快!把饮酒的豪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酒可以渲染气氛,兼可忘忧却愁。
       主要的目的不是麻醉自己,而是在这真诚里找到自我角色的定位,在陶然悦情中摆脱名利权位的干扰。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的李白自是“有沽酒处便为家”。如在《客中行》所云:“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是真名士自风流,洒脱而来,逍遥而去!

       但凡为人,情绪的高低起伏是再普通不过的事儿——如戏剧般的反复无常才是最真切的生活。
     “诗万首、酒千觞”,(文/飘雨桐)诗是艺术,酒有品味。
       加上这么一位天才横溢、风雅飘逸的李白,又该是个怎样的境界呢?
       我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了。
微信公众订阅号:直接搜索“飘雨桐”或“piaoyutongypy
清平调·其二
[ 唐 ] 李白

原文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译文

贵妃真是一枝带露牡丹,艳丽凝香,楚王神女巫山相会,枉然悲伤断肠。请问汉宫得宠妃嫔,谁能和她相像?可爱无比的赵飞燕,还得依仗新妆!



注释

飞燕:赵飞燕,西汉皇后

妆:修饰打扮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0 13: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古苏轼: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播报文章

彭洋美食家
关注
2019-06-02 17:09
第一章:客厅享受的两小时,桌子都要散架了........
第一章:客厅享受的两小时,桌子都要散架了........
肺结节,两样东西尽量少 碰 ,很多人控制不住,难怪肺结节难调理;肺结节复发,或是这几件事伤了肺!医生提醒:养肺要做好3件事
肺结节,两样东西尽量少 碰 ,很多人控制不住,难怪肺结节难调理;肺结节复发,或是这几件事伤了肺!医生提醒:养肺要做好3件事
   40岁农村留守妇女日记曝光,揭秘农村生活有多混乱,令人头皮发麻.
40岁农村留守妇女日记曝光,揭秘农村生活有多混乱,令人头皮发麻.


文:茉莉花开(读史专栏作者)

公元1036年阴历12月19日,大雪纷飞,寒梅吐蕊。在四川眉山一大户人家的院落里,随着一声清脆的“哇哇”婴啼,27岁的苏洵不禁热泪盈眶,因为老苏家终于添了一口男丁。

在一番认真的考虑后,他给婴儿取名苏轼。轼者,是为车上扶手,含虽默默无闻,却能扶危济困之意。令苏老泉始料未及的是,他的儿子的确能扶危济困,但却非默默无闻之辈,千百年后依旧名扬天下,令世人景仰。

生于书香门第的苏轼,自小聪颖过人,青少年时期,便显露出非同一般的才华。但与此同时,个人生活上却遭遇了数次惨痛的经历。

21岁那年,正当他和弟弟双双金榜题名时,却惊闻母亲去世的噩耗。而立之年,他深爱的第一任妻子王弗和父亲又相继去世,在巨大的悲伤面前,他几成忧郁。

为了寄托对亲人无限的思念,他在三年丁忧期间,在埋着家人的山岗上,种植了整整三万棵松树。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也慢慢疗愈了心头的创伤。

正当苏轼的事业顺风顺水之时,王安石变法开始了。因为反对急功近利的方式,苏轼遭到群小的弹劾。

他自请外调,辗转于杭州、密州、徐州。每到一地,政绩斐然,兴水利、除蝗灾、收弃婴、抗洪水。走到哪里,便为哪里的老百姓谋得实实在在的幸福。

因为在基层工作,让他更清楚地看到,因为变法给老百姓们所带来的不幸。

嫉恶如仇的个性,让他“如蝇在台,吐之而已”。不料却被奸佞小人捕风捉影,诬告他的诗作有侮慢和影射朝廷之意,由此引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然而,劫后余生,刚一出监狱的大门,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他立即忘乎所以,“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在他眼里,世间事,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我只为坚持真理而战。



被贬黄州,这里地处荒僻,他先是寄居定慧院,后暂住在临皋亭。住所简陋,然而苏轼却觉得日子惬意得不得了。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所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这样的描述,让多少人心驰神往啊!

生性乐观豁达的人,走到哪里,眼里所看到的,都只有美好的一面。

生活中除了诗和远方,当然更多的是眼前的苟且。面对柴米油盐开门七件事,有条件最好,没条件怎么办?那就创造条件。

一身诗意的大学士,脱下长衫,化身老农,他在东坡垦荒种地,躬耕于垄亩之间。

当看到挖的井出水了,或者针状的绿芽伸出地面了,他高兴得跳起来。他看见稻茎随风摇摆,晚上沾了露珠的稻茎有如月夜的珍珠晶莹可爱,心里充满自豪与满足。

他有时穿草鞋出门,雇小舟陪渔夫和樵夫过一天,常被醉汉推挤谩骂,“自喜渐不为人识”。

作为一个建筑专家,东坡居士开始造房子了。他在坡上亲自动手建了三间房舍,房子向南不远,是临皋亭,西边则有山泉叮咚。

因为诗人的浪漫与想象,他在四面墙上绘了一幅幅雪景,美其名曰“东坡草堂”。哇,如此高雅的居所,有没有被惊艳到呢?

“民以食为天”。爱生活的人,必定是热爱美食的。咱们的苏大学士,自然是吃货一枚。可是,生活的贫寒,让他享受不起那些山珍海味。

呵呵,这也难不倒东坡居士呀。经过观察,他发现黄州这地方,猪肉卖得极便宜,因为富贵人家不屑吃,而普通百姓又不知该如何做。

于是,苏轼又开始了他的创新研究。他将肉放在锅中,少水、多酒、慢火,慢慢烹煮,直至肉质酥烂,外形仍不破碎。

那香气呀,满屋子飘溢,闻起来都令人垂涎欲滴了。入口呢,自然是汁浓香糯而不腻口了。说到这里,我的口水都已经流了一地了。

被贬谪的岁月是无奈的。但乐天知命的苏轼,却能随遇而安。正如他在《定风波》词中所描述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们都不会预料到,生命中的瓢泼大雨何时会突然而至。既然遇到了,与其惊慌失措,不如坦然面对。不畏风雨,面带微笑,何妨吟啸前行。在荒凉的人生旅途中,走出最美丽的风景。

随着新法的被推翻,苏轼也被召回朝廷,委以重任。但随着高太后的去世,变法派再度卷土重来。苏轼再次被迫走上贬谪之路,还没到任,就连贬四次,直至惠州。

其实,对宦海的数度沉浮,苏轼早已不以为意。

当时的惠州,属于岭南蛮荒之地,瘴疠横行。但是,苏轼心中装得更多的,是万千百姓的生存大计。

在姐夫兼表兄程之才的协助下,他为军营修建瓦房;替州府设立药房,并采购药物,为百姓免费治病;修堤筑桥,引泉水入广州;重新安葬无主的孤骨等等。

他走到哪里,就将光和热带到哪里。

当朋友们担心他的生活状况时,他却赋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我很好呀,这里美食这么多,我还想赖着不走了呢。爱生活的人,到哪里都能发现生活的乐趣。

他有时午后小睡一会,凉爽的江风吹进窗口,房顶的鸟鸦打断他的幽梦,他突然觉得自己卸下了一切责任,无比畅快。

在惠州期间,他的侍妾朝云,不幸染上瘟疫而芳华早逝。面对着红颜知己的离去,他也曾伤心欲绝。可是,对生命已走向暮年的苏轼来说,任何磨难都不能再将他击垮。

好好活着,或许才是对亲人最好的安慰。

由于他曾写诗描述自己在春风中小睡,聆听屋后庙院钟声的情景。政敌章惇读到这诗,认为苏轼太惬意了,就再下颁布令,让他移居海南儋州。



虽说现如今的海南蓝天碧水,风景宜人,但当时却远离中国文明世界的范围,岛上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一句话,非人所居。

但苏轼不屈的灵魂和人生观依然不容许他失去生活的乐趣。

在暂居官驿时,每逢下雨,屋内便无一处干燥。可就是这样的环境,苏大学士也能安然入眠。出于自我解嘲,他随手记录:“风雨睡不知,黄叶满枕前。”

惨吧,如此窘迫的境遇,让粉丝们都为之心酸。饶是如此,造反派们依然不放过他。一个戴罪之身,怎能栖身官所呢?于是又将他驱逐掉。

而苏轼呢,他只是淡然一笑。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我自岿然不动。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他。他自建陋居“桄榔庵”,此后两年半,过着无忧无虑却十分贫穷的生活。

在解决了个人温饱问题后,他又毫不例外地开始散发光和热。

他深知,再穷不能穷教育。于是,办书院,开海南教化之先河。

从此,这蛮荒之地也有了朗朗的读书声。在他不遗余力的努力下,走出了海南第一位举人姜唐佐、第一位进士符确。

他带领老百姓掘土挖井,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并倾尽自己所有为百姓采药治病,救济贫困。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越是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他越是活得恣意潇洒。

尼采说:“那些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更强大。”这就是苏轼,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即使生活虐他千百遍,他依然待生活如初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12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0 15: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秋词二首
作者: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e3c4e8cf2646.aspx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801篇诗文 ► 594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0-18 14:18 , Processed in 0.06395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