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8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 08: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假如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 ...【字宣子敬远公+薛文宣//薛惟贤//薛德明】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圣敬通神光七庙
出自:明代·无名《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舒和》

拼音:[shèng][jìng][tōng][shén][guāng][qī][miào]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圣敬通神光七庙,灵心荐祚和万方。 严禋克配鸿基远,明德惟馨凤历昌。

查看原文

注释
【通神】通于神灵。形容本领极大﹑才能非凡。
【神光】1.神异的灵光。 2.精神;神采。 3.汉代宫名。
【七庙】1.原指四亲(父、祖、曾祖、高祖)、二祧(远祖)和始祖之庙。语出《礼记·王制》:“天子七庙。”后用以泛指帝王祭奉祖先的宗庙。 2.指朝代:七庙之基,于焉永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圣】

圣【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廣韻》《集韻》。《字彙》古壞切,音怪,非。

又《同文舉要》入又部,訓居也,循也。今作在,合在圣爲一字,因俗怪字作而誤。

【敬】

敬【卯集下】【攴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居慶切,音竟。《說文》肅也。《釋名》敬,警也。恆自肅警也。《玉篇》恭也,愼也。《易·坤卦》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書·洪範》敬用五事。《周禮·天官·小宰》三日廉敬。《註》敬,不解於位也。《禮·曲禮》毋不敬。《註》禮主於敬。《左傳·僖三十三年》敬德之聚也。《論語》修己以敬。

又《後漢·周燮傳》安帝以纁羔幣聘燮,燮因自載到潁川陽城,遣生送敬,遂辭疾而歸。《註》送敬,猶致謝也。

又姓。《廣韻》敬仲之後,漢有揚州刺史敬歆。

又《韻補》叶居卿切。《曹植·車渠椀賦》何神怪之巨偉,信一覽而尤敬。雖離朱之聰明,猶炫耀而失精。

【通】

通【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統平聲。《說文》達也。《正韻》徹也。《易·繫辭》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禮·學記》知類通達。

又亨也,順也。《禮·儒行》上通而不困。《註》謂仕則上達乎君,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易·節卦》不出戸庭,知通塞也。

又暢也。《爾雅》四時和爲通正。《註》通,平暢也。

又總也。《禮·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註》通計三十年所入之數,使有十年之餘也。

又開也。《前漢·何武傳》通三公官。《註》謂更開置之也。

又道之也。

又凡人往來交好曰通。《前漢·季布傳》非長者勿與通。

又《陸賈傳》剖符通使。

又書名。《白虎通》班固著。《風俗通》應劭著。

又書首末全曰通。《後漢·崔實傳》宜寫一通。

又凡物色純者謂之通。《周禮·春官·司常》通帛爲旃。《註》通帛,無他物之飾也。

又通鼓。《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鐸通鼓。《疏》司馬振鐸,將軍以下卽擊鼓,故云通鼓。

又井地名。《前漢·法志》方里爲井,井十爲通。

又《廣韻》州名。

又《韻會》馬矢曰通。《後漢·戴就傳》以馬通薰之。

又《左傳·杜預註》旁淫曰通。

又叶他郞切,音湯。《東方朔·七諫》身寢疾而日愁兮,情沈抑而不揚。衆人莫可與論道兮,悲精神之不通。

【神】

神【午集下】【示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音晨。《說文》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徐曰》申卽引也,天主降氣,以感萬物,故言引出萬物。

又《皇極經世》天之神棲乎日,人之神棲乎目。

又神明。《書·大禹謨》乃聖乃神。《孔傳》聖無所不通,神妙無方。《易·繫辭》隂陽不測之謂神。《王弼云》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爲言,不可以形詰。《孟子》聖而不可知之謂神。

又鬼神。陽魂爲神,隂魄爲鬼。氣之伸者爲神,屈者爲鬼。

又諡法。《史記》民無能名曰神。

又姓。漢騎都尉神矅。

又升人切,音伸。《張衡·東京賦》神荼副焉。《註》海中神名。神,音伸。荼,音舒。

又叶時連切,音禪。《焦仲卿詩》念與世閒辭,千萬不復全。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班固·答賓戲》言通帝王,謀合聖神,殷說夢發於傅巖,周望兆動於渭濱。《註》神,叶時連切。濱,叶,下从旦。《禮·郊特牲》所以交於旦明之義。鄭康成云:旦當爲神,篆字之譌。《莊子》有旦宅而無情死,亦讀爲神。蓋昔之傳書者遺其上半,因譌爲旦耳。此說甚是,非旦可作神也。

【光】

光【子集下】【儿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炗廣平聲。《說文》从火在人上。本作灮,今作光。《徐曰》光明意也。《易·需卦》有孚光亨。《程傳》有孚則能光明而亨通。《正韻》輝光,明耀華彩也。

又《集韻》太歲在辛曰重光。

又諡法,能紹前業曰光。

又姓。《廣韻》田光後,秦末子孫避地,以光爲氏。晉有光逸。

又《集韻》古曠切,廣去聲。飾色也。或作䊯。

【七】

七【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2画部外筆画:1画

《唐韻》親吉切《集韻》《韻會》《正韻》戚悉切,音桼。少陽數也。《說文》陽之正也,从一,微隂从中衺出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註》七政,日月五星也。《詩·唐風》豈曰無衣七兮。《註》侯伯七命,車服皆以七爲節。

又詞家以七名篇,雖八首,問對凡七。七者,問對之別名,始枚乗七發,後傅毅七激,崔駰七依,曹植七啓,張協七命,繼之凡十餘家。

又三七,藥名。《本草綱目》言葉左三右四,故名。一說本名山桼。

又姓。明七希賢。

又人名。《續仙傳》殷七七,名文祥。《蘇軾詩》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論時節遣花開。《正字通》或通作㭍桼漆。柒。

【庙】

庙【寅集下】【广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字彙》俗廟字。(廟)〔古文〕庿《唐韻》《廣韻》《韻會》《正韻》眉召切,苗去聲。《說文》尊先祖貌也。《古今注》廟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形容也。《釋名》先祖形貌所在也。《玉篇》宗廟也。《爾雅·釋宮》室有東西廂曰廟。《註》夾室前堂。《疏》凡大室有東西廂夾室及前堂有序牆者曰廟。

又《六書故》宮前曰廟,後曰寢。今王宮之前殿,士大夫之廳事,是也。虞箴曰:民有寢廟。傳曰:夫鼠不穴寢廟,畏人故也。猶後世言廟朝,廟堂也。《文中子·禮學篇》山澤有廊廟之志。

又凡祠外神者亦曰廟。《史記·封禪書》趙人新垣平,以望氣見上,言長安東北有神氣,成五采,於是作渭陽五帝廟。

“垣崇祖,字敬远”原文及译文解析
〖打印内容〗时间:2023-02-12 01:45:38
垣崇祖,字敬远,下邳人也。崇祖年十四,有干略,伯父豫州刺史护之谓门宗曰: “此儿必大成吾门,汝等不及也。”

初,崇祖遇太祖于淮阴,太祖以其武勇,善待之。崇祖谓皇甫肃曰:“此真吾君也!吾今逢主矣,所谓千载一时。”遂密布诚节。太祖践阼,谓崇祖曰:“我新有天下,夷虏不识运命,必当动其蚁众,能制此寇,非卿莫可。”徙为使持节、监豫司二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将军如故。封望蔡县侯,七百户。

建元二年,虏遣伪梁王郁豆眷及刘昶马步号二十万,寇寿春。崇祖召文武议曰:“贼众我寡,当用奇以制之。当修外城以待敌,城既广阔,非水不固,今欲堰肥水却淹为三面之险,诸君意如何?”众曰:“古来相承,不筑肥堰,皆以地形不便,积水无用故也。若必行之,恐非事宜。”崇祖曰:“卿见其一,不识其二。若舍外城,贼必据之,外修楼橹,内筑长围,四周无碍,表里受敌,此坐自为擒。守郭筑堰,是吾不谏之策也。”乃于城西北立堰塞肥水,堰北起小城,周为深堑,使数千人守之。虏众由西道集堰南,分军东路肉薄攻小城。崇祖著白纱帽,肩舆上城,手自转式。至日晡时,决小史埭。水势奔下,虏攻城之众,漂坠堑中,人马溺死数千人,众皆退走。

初,崇祖在淮阴见上,便自比韩信、白起,咸不信,唯上独许之。及破虏启至,上谓朝臣曰:“崇祖许为我制虏,果如其言。其恒自拟韩、白,今真其人也。”进为都督号平西将军,增封为千五百户。崇祖闻陈显达李安民皆增给军仪,启上求鼓吹横吹。上敕曰:“韩、白何可不与众异!”给鼓吹一部。

世祖即位,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初,豫章王有盛宠,世祖在东宫,崇祖不自附结。世祖以崇祖心诚不实,衔之。永明元年四月九日,诏曰:“垣崇祖猜贰滋甚,志兴乱阶,随与荀伯玉驱合不逞……除恶务本,刑兹罔赦。便可收掩,肃明宪辟。”死时年四十四。子惠隆,徙番禺卒。

(选自《南齐书•列传第六•垣崇祖》,有删改)

10.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虏遣伪梁王郁豆眷及刘昶马步号二十万,寇寿春寇:入侵,侵犯

B.表里受敌,此坐自为擒。坐:犯罪

C.世祖以崇祖心诚不实,衔之衔:心怀不满

D.垣崇祖猜贰滋甚 贰:有二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世祖都是古代皇帝的庙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

B.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的最高军事长官,有时又称为“太守”。

C.“卿”字在古代有多种用法,可以是对人的尊称;文中用于古代上级称下级。

D.东宫是古代汉族政权宮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垣崇祖年少时就很有才干,他的伯父称赞他将来必成大器,光耀门楣,还说族中的其他弟子都比不上他。

B.垣崇祖有眼光能识人,他看出太祖并非池中之物,认定太祖会是他的君主,于逻对太祖表现忠诚,太祖称帝后,他被拜官封侯。

C.垣崇祖富有军事才能,他力排众议战胜敌人,后来受到皇帝的褒奖加官进爵,但是他不满足于此,自比韩信白起要求皇帝增配礼乐仪仗,说明他有些恃才傲物,爱慕虚荣。

D.垣崇祖没有亲附巴结太子,太子即位后认为他有二心,对他猜疑不满,给他安上一个谋反的罪名处死了他。他的儿子也被流放到番禺,死也那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夷虏不识运命,必当动其蚁众,能制此寇,非卿莫可。(5分)

(2)除恶务本,刑兹罔赦.便可收掩,肃明宪辟.(5分)

参考答案

10.B 坐:坐待,坐等。

11.B刺史为最高军政长官。

12.C恃才傲物爱慕虚荣说法过于严重。

13.(1)夷虏不了解天命(已经归我),一定会发动军队(来对付我),能够制服这些敌人的,非你莫属。(“新”“蚁众”“制”各1分,大意2分)

(2)铲除恶人要致力于根本,严惩垣崇祖绝不赦免,(杀了后)就立刻掩埋,使法令严肃清明。(“务”“罔”“肃明”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垣崇祖字敬远,是下邳人。垣崇祖十四岁时,就很有才能和谋略了,他的伯父豫州刺史垣护之对宗族人说:“这孩子必将使我们门户大发光彩,你们都赶不上他。”

当初,垣崇祖在淮阴碰上了太祖(萧道成),太祖看他很武勇,就待他很友好。崇祖对皇甫肃说:“这个人才真正是我们的君主啊!我今天算是碰上真主了!正是所谓千载一时呀!”于是便暗中表现忠诚。太祖做皇帝后,对崇祖说:“我刚刚统治天下,夷虏不懂得天命已经归我,必然会发动军队来对付我,而能够对付他们的,非你莫可。”于是崇祖移任使持节、监豫、司二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将军仍旧。封为望蔡县侯,食邑七百户。

建元二年(480),虏 方派遣伪梁王郁豆眷率骑兵步兵号称二十万人,来攻打寿春。垣崇祖召集文武人员商议说:“敌众我寡,只能出奇制胜。应当修筑外城以待敌,城既广阔,没有水便不 坚固,现在准备筑堰肥水,然后把城淹成三面之险,诸位认为怎样?”众人说:“自古以来守此城者之所以不筑肥水之堰,都是考虑到地形不便,积水也没用呀。如果一定要这样,恐怕不会合适的。”崇祖说:“你这是只见其一,不识其二。如果放弃外城,贼方必然占据着,他们可以外修楼橹,内筑长围,而我们四周没有屏障,表里受敌,这等于自己坐 等着被擒。因此,坚守外城修筑河堰,这是我不容劝阻的决策。!”于是在城西北立堰堵塞肥水,堰北又筑起小城,周围挖掘深堑,使数千人在那儿守着。虏众由西道集中在堰南,分军从东路肉搏攻小城。垣崇祖头戴白纱帽,乘肩舆上城,打着手式指挥。到 天黑时,便扒开了小史埭。水奔泻而下,敌虏攻城之众,漂附到堑中,淹死数千人,剩下的都退去了。

当初,崇祖在淮阴,见了皇上(萧道成)便自称是韩信、白起,别人都不信,只有皇上称许他。等到破虏的启文送到京师,皇上对朝臣们说:“崇祖曾答应为我对付敌虏,果如其言。他一向自比韩信、白起,今天看来真 不愧是啊!”于是加封崇祖为都督号平西将军,增封食邑为一千五百户。崇祖听说陈显达、李安民都增加了军仪,便上启皇上要求增配礼乐演奏。皇上说:“韩信、白起怎么能不特别优待呢!”于是配给他一部仪仗乐队。

世祖(萧赜)即位后 ,调崇祖任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当初,豫章王有盛宠,世祖做太子,崇祖并不主动去巴结。世祖便以为崇祖心不诚实而怀恨在心。永明元年(483)四月九日,下诏说:“垣崇祖野心更甚,要谋反作乱,又与荀伯玉同谋不轨……铲除恶人要致力于根本,严惩垣崇祖绝不赦免,(杀了后)就立刻掩埋,使法令严肃清明。”死时四十四岁。儿子垣惠隆,被流放到番禺,死在那里。
重阳日
白居易〔唐代〕

敬亭山外人归远,峡石溪边水去斜。
茅屋老妻良酿酒,东篱黄菊任开花。
完善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垣崇祖播报讨论[url=]上传视频[/url]

南朝齐将领




收藏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
0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垣崇祖(440年~483年),字敬远,彭城下邳(今江苏省邳州市)人。南朝齐将领,豫州刺史垣护之之侄。 [1]
年十四,有干略,刺史刘道隆辟为主簿,后联合徐州都督薛安都举兵对抗宋明帝,兵败投奔北魏。不久南归,依附萧道成。萧道成称帝建齐后,垣崇祖担任使持节、都督司、豫二州军事,任豫州刺史,封望蔡侯,屡次击败北魏军队。齐武帝即位后,征为散骑常侍,迁五兵尚书,领骁骑将军。永明元年,齐武帝以谋反罪将垣崇祖诛杀。 [1]











































本    名垣崇祖
字敬远
所处时代南朝齐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彭城下邳
出生日期440年
逝世日期483年
主要成就计退魏军、守卫寿春、下蔡破魏

目录



人物生平
播报编辑


家世背景
垣崇祖,字敬远,下邳人。族姓豪强,石虎的时代,从略阳迁徙到邺。曾祖父垣敞,为慕容德吏部尚书。祖父垣苗,宋武帝征广固,率部曲归降宋武帝,于是在下邳安家,官至龙骧将军、汝南新蔡太守。父亲垣询之,积射将军,宋孝武帝时候因公事而死,朝廷赠垣询之冀州刺史。

历任属官
垣崇祖十四岁时,便有才能和谋略,他的伯父豫州刺史垣护之对宗族人说:“此儿必有伟大的成就,你们都赶不上他。”当时徐、青、冀三州刺史刘道隆招引垣崇祖当主簿,待遇很优厚。垣崇祖担任新安王国上将军。景和年间,刘道隆请求出任梁州刺史,并启奏朝廷要求转任垣崇祖为义阳王征北行参军,然后令垣崇祖与己同行,垣崇祖被刘道隆派回下邳召募人马。

叛宋复归
宋明帝即位后,刘道隆被杀。薛安都起兵叛乱并投降北魏,宋明帝派遣张永沈攸之北讨,薛安都派其部将裴祖隆、李世雄占据下邳。裴祖隆招垣崇祖与自己共同对抗朝廷官军,此时原本从青州前来支援叛军的援军主将刘弥之归顺朝廷,裴祖隆的士卒沮丧战败,垣崇祖和亲近数十人夜救裴祖隆,并和他一起逃回彭城。魏军攻陷了徐州后,垣崇祖仍然为北魏率领游兵在琅琊一带活动,不返回,北魏也不能制约他。垣崇祖暗中派人到彭城迎接其母,打算南逃,事情败露,魏军便扣留其母作人质。垣崇祖的妹夫皇甫肃的嫂子,是薛安都的女儿,故此魏军很信任皇甫肃。皇甫肃便带着家属和垣崇祖的母亲逃往朐山,垣崇祖于是带领部下占据朐山,并派使者归顺朝廷。萧道成当时在淮阴,便自行任命垣崇祖为朐山戍主,并把他的母亲送到京城,宋明帝接受了。

智退敌军
朐山靠近海边,地形孤危险峻,人心不安。垣崇祖经常在海边乘上大船,如遇紧急情况便可以入海。垣崇祖军中有获罪的军将叛逃,把情况都报告给魏军。北魏圂城都将、东徐州刺史成固公刚得了青州,听了叛逃者说的话,便派步骑二万袭击垣崇祖,魏军在洛要驻军,离朐山城二十里。垣崇祖当时送客人还没回城,城中惊恐,都下到船上准备入海。垣崇祖回来后,对亲信说:“贼刚刚才来,本不是要大举进攻,只是要证实一下叛逃者所说的情况,很容易诓骗,现在如果有百余人回来,事情就好办了。但人心一但出现惊恐,便不能集中。你们赶紧到离此二里外的地方,然后高喊着‘艾塘义人已攻破魏军,正等着戍军速往,共同驱逐敌人’前来。船中人听了果然大喜,争相上岸,垣崇祖带领他们入据城上,把老弱之人都送到岛上。又令每人手持两个火炬登上山头,擂鼓呼叫。魏军的侦查骑兵以为垣崇祖军备强盛,于是魏军撤退。
垣崇祖上奏宋明帝说:“淮北一带的士民,受魏军所蹂躏,人心向往南方,日夜盼望得到解救。我的父亲、伯父都曾在淮北州郡任职,我们垣氏的门族分布在北方边境一带,百姓对我们很信任,一旦号召起来,就可以成就事功。不过我现在名位还轻,不足以威服众人,我请求朝廷借给我名号,我也好对远近之人发号施令。”于是宋明帝便任命垣崇祖为辅国将军,北琅邪、兰陵二郡太守。逃亡之徒司马从之阴谋袭击郡城,垣崇祖抓捕斩杀了他。垣崇祖多次献策,打算克复淮北。

深入敌境
此时魏军声称要寇掠淮南,宋明帝便向垣崇祖问计,垣崇祖启禀说:“我们应当以轻兵深入,出其不意,这样进可以建立不世之功,退可以让断绝他们觊觎之心。”宋明帝同意。垣崇祖带领数百人深入敌境七百里,占据南城,巩固蒙山,号召郡县。北魏大军前来攻讨,垣崇祖的部将梁湛的母亲被魏军所扣,魏军威胁梁湛要其对部下说:“大军已去,我们还留在这有什么用!”于是垣崇祖的军队军心分离,一下子都逃散了。垣崇祖对左右说:“今天我们要是全退了,必定都无法幸免。”于是垣崇祖在军后力战,大败追兵后才返回。朝廷因垣崇祖长期劳苦有功,封他为下邳县子。

争修龙沮
泰豫元年(472年),垣崇祖主管徐州事务,转移到龙沮(在朐山南)戍守。垣崇祖上启宋明帝要求在龙沮决水以流入平地,以此阻挡北魏的骑兵,宋明帝征求刘怀珍的意见,刘怀珍表示赞成。垣崇祖便率将士堵塞河水,还未完工。此时北魏孝文帝对北魏彭城镇将平阳公说:“龙沮若是修成了,就是我国的耻辱,你拼死也要争过来。”于是魏军数万骑兵突袭,垣崇祖冲锋陷阵但还是无法击退魏军,只好筑城自守。此时正好一连十多日下雨,魏军只好退去。不过龙沮最后也没修成。后来垣崇祖又历任盱眙、平阳、东海三郡的太守,将军之职仍旧。又转任邵陵王南中郎司马,又担任东海太守。

归附高帝
当初,垣崇祖在淮阴遇见萧道成,萧道成因为垣崇祖很武勇,很善待他。垣崇祖对妹夫皇甫肃说:“萧道成才是我们真正的君主啊!如今我遇上真主了!正是所谓千载一时呀!”于是垣崇祖便暗中向萧道成表示忠诚。元徽末年,后废帝刘昱昏暴嗜杀,萧道成忧虑,便令垣崇祖接受指示,把家属托付给皇甫肃,带领数百人进入魏境,等待命令。此时刘昱被废黜,萧道成便召垣崇祖率领部下回京,授他游击将军。

寿春破敌
沈攸之反叛被平定后,垣崇祖被任命为持节、督兖、青、冀三州诸军事,累次升迁至冠军将军、兖州刺史。萧道成即位是为齐高帝,对垣崇祖说:“我刚刚统治天下,北魏不懂得天命已经归我,必然会兴师动众,以送刘昶回国为借口前来扰乱。而魏军的目标必然是寿春。能够对付魏军的,非你莫属。”于是垣崇祖转任使持节、监豫、司二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将军仍旧。封望蔡县侯,食邑七百户。
建元二年(480年),北魏派遣梁王郁豆眷和刘昶,率骑步骑号称二十万,袭击寿春。垣崇祖召集文武将吏商议说:“敌众我寡,只能出奇制胜。应当修筑外城以待敌,城既广阔,没有水便不坚固,现在准备筑堤坝以堵塞肥水,然后把城淹成三面之险,诸位认为怎样?”众人说:“当年拓跋焘袭击寿春,宋南平王士卒充足,由于城大难守,便退保内城。今天的情形,难度十倍于前。自古以来守此城者之所以不筑肥水之坝,都是考虑到地形不便,积水也没用呀。如果一定要这样做,恐怕是不合时宜的。”垣崇祖说:“你这是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如果放弃外城,魏军必然占据外城,然后魏军外修楼橹,内筑长围,而我们四周没有屏障,内外受敌,这样是坐等被擒。因此,守城筑坝决策已定,你们不要再谏阻!”于是垣崇祖下令在寿春城西北修筑堤坝堵塞肥水,在堤坝北面又筑起小城,小城四周都深挖壕沟,派数千人在小城内守卫。垣崇祖对长史封延伯说:“魏军心贪而欠考虑,必然全力攻打小城,企图破坏堤坝。他们看到壕沟狭窄城池又小,便以为可以一战而克,便会像蚂蚁一样攀登城墙。到时我扒开堤坝放水,水流迅急超过三峡,等他们无处逃奔时,便自然沉溺水里。这岂不是小劳而大利么?”魏军由西道集中在堤坝南面,分军从东路进攻小城。垣崇祖头戴白纱帽,乘轿子上城,打着手式指挥。到申时,便扒开堤坝。积水奔流而下,攻城的魏军被冲进壕沟里,魏军被淹死数千人,于是撤退。

自比名将
当初,垣崇祖在淮阴,见到萧道成便自称是韩信、白起,别人都不相信,只有萧道成认可他,垣崇祖便再拜受萧道成的指示。等到击破魏军的启文送到京师,齐高帝萧道成对朝臣们说:“垣崇祖曾答应为我对付敌虏,果如其言。他一向自比韩信、白起,今天看来真不愧是啊!”于是进垣崇祖为都督,号平西将军,增封食邑为一千五百户。垣崇祖听说陈显达李安民都增加了军仪,便上启高帝要求鼓吹横吹。高帝说:“韩信、白起怎么能不与众人有别呢!”于是配给垣崇祖鼓吹一部。

下蔡破敌
垣崇祖考虑到魏军还会来寇掠淮北,便启奏请求把下蔡戍区迁移到淮东。这年冬天,魏军果然来攻打下蔡,听说下蔡城内移了,便声言要荡平下蔡城故址。众人以为魏军要在下蔡故址建立戍点,垣崇祖说:“下蔡故城离我的镇所近在咫尺,魏军岂敢在那里设立戍点,他们其实是要荡平故城。我正担心他们逃走不能让我把他们斩尽杀绝呢。”魏军果然来掘平下蔡城,垣崇祖亲自率军渡过淮河与魏军决战,大破魏军,垣崇祖追杀数十里,杀死和俘虏敌军数千人。
高帝派的使者入关了解战况后回朝向高帝汇报,高帝敕令垣崇祖说:“你看我是那种只守江东一隅的君主吗?我现在最缺的是粮食,你只管给我努力经营田地,到时候自然会平定残敌。”指示垣崇祖整治芍陂一带的田地。

猜疑被杀
齐武帝萧赜即位后,征召垣崇祖回朝任散骑常侍、左卫将军。不久又下诏让他留在本任上,加号安西将军。随后又迁五兵尚书,领骁骑将军。当初,豫章王萧嶷受高帝宠爱,当时萧赜为太子,垣崇祖并不主动依附交结萧赜。后来垣崇祖击破魏军,高帝诏垣崇祖还朝并与垣崇祖密议,萧赜便开始怀疑垣崇祖。于是萧赜对垣崇祖特意礼待,酒后对垣崇祖说:“世间的流言,我已释然,从今以后,我的富贵就指望你了。”垣崇祖拜谢。垣崇祖离去后,高帝派荀伯玉口头向垣崇祖传达敕令,以边地有事,要他连夜出发,并且不得和太子萧赜辞别。于是垣崇祖没有向萧赜辞别就离去,萧赜便认为垣崇祖对自己是虚情假意而记恨垣崇祖。高帝死后,萧赜即位是为齐武帝,武帝怕垣崇祖有异心,便调他回朝任内职。永明元年(483年)四月九日,武帝下诏说:“垣崇祖凶诟险躁,少无行业。过去由于军国麻烦很多,便让他出些武力。随着皇运上升,他也不断受到提拔封赏,但他贪得无厌。去年在西边,和外国勾结,其无君之心,已昭然若揭。但朝廷对他特别优待,希望他能改悔。岂料他野心更甚,要谋反作乱,又与荀伯玉同谋不轨,企图互为表里、内外呼应。这些罪状已由宁朔将军孙景育调查清楚,报告了皇上。除恶要除根,垣崇祖罪在不赦。杀了后便把他埋掉,以严肃法纪。”垣崇祖死时四十四岁。 [1]

主要成就
播报编辑

    垣崇祖早年出仕刘宋历任州郡的属官,后来被卷入薛安都叛乱,之后又陷于北魏。垣崇祖设法脱离北魏占据朐山。在据守朐山期间,计退魏军的来袭。魏军准备寇掠淮南时,垣崇祖率军深入敌境,撤退时大败魏军。萧道成掌权后,垣崇祖归附萧道成。萧道成称帝建齐后, 垣崇祖据守寿春,以水攻击退了北魏大军的来袭。后来又在下蔡击败来犯的魏军。

史籍记载
播报编辑

《南齐书 卷二十五 列传第六》 [1]
《南史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五》 [2]

家族成员
播报编辑

曾祖:垣敞,曾任慕容德吏部尚书。
祖父:垣苗,在宋武帝征讨广固时,率部下归降,便在下邳安家,官至龙骧将军、汝南、新蔡太守。
父亲:垣询之,任积射将军,宋孝武帝时为国捐躯,赠冀州刺史。
儿子:垣惠隆,徙番禺,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8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 08: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重阳日
白居易〔唐代〕

敬亭山外人归远,峡石溪边水去斜。
茅屋老妻良酿酒,东篱黄菊任开花。
完善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8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 08: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圣敬通神光七庙
出自:明代·无名《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舒和》

拼音:[shèng][jìng][tōng][shén][guāng][qī][miào]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圣敬通神光七庙,灵心荐祚和万方。 严禋克配鸿基远,明德惟馨凤历昌。

查看原文

注释
【通神】通于神灵。形容本领极大﹑才能非凡。
【神光】1.神异的灵光。 2.精神;神采。 3.汉代宫名。
【七庙】1.原指四亲(父、祖、曾祖、高祖)、二祧(远祖)和始祖之庙。语出《礼记·王制》:“天子七庙。”后用以泛指帝王祭奉祖先的宗庙。 2.指朝代:七庙之基,于焉永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圣】

圣【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廣韻》《集韻》。《字彙》古壞切,音怪,非。

又《同文舉要》入又部,訓居也,循也。今作在,合在圣爲一字,因俗怪字作而誤。

【敬】

敬【卯集下】【攴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居慶切,音竟。《說文》肅也。《釋名》敬,警也。恆自肅警也。《玉篇》恭也,愼也。《易·坤卦》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書·洪範》敬用五事。《周禮·天官·小宰》三日廉敬。《註》敬,不解於位也。《禮·曲禮》毋不敬。《註》禮主於敬。《左傳·僖三十三年》敬德之聚也。《論語》修己以敬。

又《後漢·周燮傳》安帝以纁羔幣聘燮,燮因自載到潁川陽城,遣生送敬,遂辭疾而歸。《註》送敬,猶致謝也。

又姓。《廣韻》敬仲之後,漢有揚州刺史敬歆。

又《韻補》叶居卿切。《曹植·車渠椀賦》何神怪之巨偉,信一覽而尤敬。雖離朱之聰明,猶炫耀而失精。

【通】

通【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統平聲。《說文》達也。《正韻》徹也。《易·繫辭》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禮·學記》知類通達。

又亨也,順也。《禮·儒行》上通而不困。《註》謂仕則上達乎君,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易·節卦》不出戸庭,知通塞也。

又暢也。《爾雅》四時和爲通正。《註》通,平暢也。

又總也。《禮·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註》通計三十年所入之數,使有十年之餘也。

又開也。《前漢·何武傳》通三公官。《註》謂更開置之也。

又道之也。

又凡人往來交好曰通。《前漢·季布傳》非長者勿與通。

又《陸賈傳》剖符通使。

又書名。《白虎通》班固著。《風俗通》應劭著。

又書首末全曰通。《後漢·崔實傳》宜寫一通。

又凡物色純者謂之通。《周禮·春官·司常》通帛爲旃。《註》通帛,無他物之飾也。

又通鼓。《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鐸通鼓。《疏》司馬振鐸,將軍以下卽擊鼓,故云通鼓。

又井地名。《前漢·法志》方里爲井,井十爲通。

又《廣韻》州名。

又《韻會》馬矢曰通。《後漢·戴就傳》以馬通薰之。

又《左傳·杜預註》旁淫曰通。

又叶他郞切,音湯。《東方朔·七諫》身寢疾而日愁兮,情沈抑而不揚。衆人莫可與論道兮,悲精神之不通。

【神】

神【午集下】【示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音晨。《說文》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徐曰》申卽引也,天主降氣,以感萬物,故言引出萬物。

又《皇極經世》天之神棲乎日,人之神棲乎目。

又神明。《書·大禹謨》乃聖乃神。《孔傳》聖無所不通,神妙無方。《易·繫辭》隂陽不測之謂神。《王弼云》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爲言,不可以形詰。《孟子》聖而不可知之謂神。

又鬼神。陽魂爲神,隂魄爲鬼。氣之伸者爲神,屈者爲鬼。

又諡法。《史記》民無能名曰神。

又姓。漢騎都尉神矅。

又升人切,音伸。《張衡·東京賦》神荼副焉。《註》海中神名。神,音伸。荼,音舒。

又叶時連切,音禪。《焦仲卿詩》念與世閒辭,千萬不復全。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班固·答賓戲》言通帝王,謀合聖神,殷說夢發於傅巖,周望兆動於渭濱。《註》神,叶時連切。濱,叶,下从旦。《禮·郊特牲》所以交於旦明之義。鄭康成云:旦當爲神,篆字之譌。《莊子》有旦宅而無情死,亦讀爲神。蓋昔之傳書者遺其上半,因譌爲旦耳。此說甚是,非旦可作神也。

【光】

光【子集下】【儿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炗廣平聲。《說文》从火在人上。本作灮,今作光。《徐曰》光明意也。《易·需卦》有孚光亨。《程傳》有孚則能光明而亨通。《正韻》輝光,明耀華彩也。

又《集韻》太歲在辛曰重光。

又諡法,能紹前業曰光。

又姓。《廣韻》田光後,秦末子孫避地,以光爲氏。晉有光逸。

又《集韻》古曠切,廣去聲。飾色也。或作䊯。

【七】

七【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2画部外筆画:1画

《唐韻》親吉切《集韻》《韻會》《正韻》戚悉切,音桼。少陽數也。《說文》陽之正也,从一,微隂从中衺出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註》七政,日月五星也。《詩·唐風》豈曰無衣七兮。《註》侯伯七命,車服皆以七爲節。

又詞家以七名篇,雖八首,問對凡七。七者,問對之別名,始枚乗七發,後傅毅七激,崔駰七依,曹植七啓,張協七命,繼之凡十餘家。

又三七,藥名。《本草綱目》言葉左三右四,故名。一說本名山桼。

又姓。明七希賢。

又人名。《續仙傳》殷七七,名文祥。《蘇軾詩》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論時節遣花開。《正字通》或通作㭍桼漆。柒。

【庙】

庙【寅集下】【广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字彙》俗廟字。(廟)〔古文〕庿《唐韻》《廣韻》《韻會》《正韻》眉召切,苗去聲。《說文》尊先祖貌也。《古今注》廟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形容也。《釋名》先祖形貌所在也。《玉篇》宗廟也。《爾雅·釋宮》室有東西廂曰廟。《註》夾室前堂。《疏》凡大室有東西廂夾室及前堂有序牆者曰廟。

又《六書故》宮前曰廟,後曰寢。今王宮之前殿,士大夫之廳事,是也。虞箴曰:民有寢廟。傳曰:夫鼠不穴寢廟,畏人故也。猶後世言廟朝,廟堂也。《文中子·禮學篇》山澤有廊廟之志。

又凡祠外神者亦曰廟。《史記·封禪書》趙人新垣平,以望氣見上,言長安東北有神氣,成五采,於是作渭陽五帝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8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 09: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明朝要用九庙制度?
danweifuli2021.08.11浏览7次生活分享举报
1个回答
芝士回答
来自: 芝士回答2021.08.13
满意答案咨询官方客服
明成祖朱棣绝对算是除明太祖朱元璋之外,最有作为的帝王。然而,明中期朱厚熜在位期间,明朝太庙却经历过一次剧烈变化,明成祖朱棣更是差点断了祭祀。有说法认为这是由于朱厚熜想要将父亲的牌位摆进太庙,而太庙中牌位已满,导致朱棣差点“被祧”,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朱厚熜与大臣之间长达二十四年的博弈说起。

  明朝太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二月,当年大宋龙凤皇帝翰林儿驾崩,吴王朱元璋便以次年为吴元年,并开始建立宗庙,祭告三川。正如《明太祖实录》所载“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礼法,国之纪纲,礼法立,则人志定,上下安。建国之初,此为先务”,朱元璋很清楚礼制的重要性,建立宗庙便标志着朱元璋政权的正式独立。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一,应天太庙正式建成,并将皇高祖朱百六、皇曾祖朱四九、皇祖朱初一、皇考朱五四(朱世珍)的牌位摆进了太庙。不过,此时的应天宗庙采用的是“都宫别殿”制度,即一帝一庙。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感觉太庙所在地“地势少偏”,于是在同年七月初三下诏改建,规制为前殿后寝、设东西配殿。明朝虽然遵循周礼而设太庙,但规格却并非传统的“天子七庙”,而是改为了“九庙”,每一间为一室,并改“都宫别殿”制为“同堂异室”制,即一庙多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8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 09: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明德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词条暂无分类
第一个"明"是动词,是彰明、弘扬的意思;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意谓"光明的";连起来是说,人要弘扬内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

明明德是儒学三纲之一。 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明明德

释义
人要弘扬内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


出处
《礼记·大学》

类属
儒学三纲之一

目录
1词语出处
2明的含义
3明明德要识德知德
4明明德的内涵
5明明德的实践养成
折叠编辑本段词语出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面的“明明德”三个字,是整篇《大学》的灵魂。那么“明明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简言之就是指就是要达到慧明其德,智明其德,内明其德,外明其德的境界。就是性和命的性命双修。[1]

当代国学家,道医学家,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熊春锦先生在《东方治理学》《幼儿教育概论》《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慧性图文思维教育》《国学道德经典导读》《生命的光色》等专著中,对“明明德”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折叠编辑本段明的含义
(一)明的本义


“明”字的本义,是明亮,清晰明亮,与昏,暗相对。

《说文解字》:“明,照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照临四方曰明”。《国语•周语》:“明,精白也。”这个明,指处在精细而透白,也是说明性光的状态,是描述性光状态下的明。《尚书•洪范》:“视曰明”。《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告诉人们东方有一颗明亮的启明星,在黎明清晨的时候肉眼可以看到,她的光昭示着天快亮了。

甲骨文的明,左边是“月”,右边是个“日”。月借日发光,照显物相,表示明亮透物。“日”“月”为“明”,古人造这个文提示人们要学习太阳无私自燃,为万物照明;学习月亮无欲返照,为万物照明镜。一个人如果不能够“明明德”于心,那么这一生就会走上歧路,白活一生。就会变成一个非常自私自利的人,从而失去了来到人世间真正的价值。不仅自己没有任何作为和作用,对社会,对他人也没有什么大贡献,因为他心里边没有光明。像很多的大德,社会上很多的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们的心就在释放着光明,既照亮了自己,同时也影响着周围的人。


金文,小篆的“明”,它从月,从囧。从月,月象征性光,是用物相描述质象的生命性光,如同月之光照物。从囧,囧指户牖,窗户。

(二)人体的内明

人体之内既存在中丹田内的心似太阳而发出光明内照,也存在月亮光,它是以身内的地气肾炁为依托,在心光明亮的前提下,继而产生身内的月光之明。这种生物质元光态的光明能够从内而外,能够透过身体的户牖,包括体表的户牖和体内的户牖,首先用于朗照身内修内圣,继而朗照体表与身外修持外王,成就生物质元光态下高质量的内圣外王之实证。

在人体五脏六腑的名称中, “肺”,有个“月”字旁;“脾”,有个“月”字旁;“肝”,有个“月”字旁;膀胱,胃,胆,胰,都有一个“月”字旁,就连大脑的“脑”,都有个“月”字,唯独这个“心”没有用“月”字旁,慧观发现,生命体内只有心才会自身直接产生一种生物光场,自燃而明。而其它带“月”字结构的所有组织器官,全部都只能像月亮那样,借助心光而发出浅淡的光明,它们本身都不具备自身产生光的能力。人们每个人的心都能够释放出一个光明的能量场。人们心场释放出光明的能量场,就是人们体内的太阳。可见这个“明”也是指的人体内的“明”。

西方有个学者,他是根据自己每次去参加人家的结婚喜宴,参加人家的丧礼,通过统计学统计,发现最高的场基本都是200人左右。所以他估计了一下,一个人最高的能量场——心里面所释放的能量场,能够影响240人左右。从他的研究里可以看到,每个人的心,如果说他心光明,他无私,他爱别人的心,这个能量场释放开来,辐射开来,范围大,那么他的朋友肯定很多。同样的原理,对人们的内臟,同样也能产生照明的作用。除了心以外,其他的五臟六腑三焦,都可以把它们照亮。如果能够真正照亮了自己的五臟六腑,那么健康也就能够保持了。

(三)明的层级

传统文化中的“明”的有五个层级。一是物相的明亮,与暗相对,表示明白流畅,光线充足,房间明亮,镜子明亮,窗明几净,光明灿烂。这些词语,都是指物相的明亮;二是意识的不晦暗,人们要明白事理,深明大义。三是心清意正智明,明则愚转智,明察秋毫。四是双重视觉的明,就是后天视觉和先天慧眼视觉,这里有失明于外和失明于内的区分。作为常人而言,普遍都是失明于内,只有盲人才是失明于外。五是明心见性之明:心光明亮,照澈内境,穿透物相,进入质象,色象境中明德。这五个层级人们都能够把握住以后,也就不难理解《大学》里是“明明德”,用两个明,而不是多写了一个“明”。

折叠编辑本段明明德要识德知德
(一)德的内涵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认为,“德”是一种有质无形的肉眼看不见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品格性和能量性双重属性特征。古人用数“一”代表,“一”就是德,具有一体两面性,品格性和能量性。

德的品格性属性特征,可以从 “德”的文字构型中解读出来。在古代,甲骨文的“德”,就是画一个眼睛,一条外丹脉,通到天上,与天相通,按天道规律办事。汉字德的左边是“彳”,是众人的代义;右边上面是“十”就是十种善心善行,就是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人做到了十善,就可以说“止于至善”了;“四”就是非德勿言,非德勿视,非德勿听,非德勿行四项行为准则,下面是一心。概括的说,德的品格性就是一心恪守“四项行为准则”,用十善心十善行服务众人。为他人多做贡献。为别人去奉献,不要单纯仅仅是为自己而活着,这样也就能得道多助。

德的能量性属性特征,是指从能量上讲,德,由道化生,既是人类必须具备的做人品格,又是滋养生命活力与健康的能量。这个“德”需要人们处在一种内外皆明的通透状态才能具备,具备慧眼,透过物相观察质象,明德。不是仅供人们口说的谈资,不是用言语能说的清楚的,而是应当实证的能量。

德具有光态性,而且具有色象性。人们在不具备进入色象境观察事物的能力之前,对于德很容易片面的加以揭示和阐释。

德是化生质象与物相万物的母体,具有孕育,长养,营养的作用。既是人们精神系统的能量来源,也是人们道德的能量来源,人类把握住了德,才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德一能量的朴散分解


德,是五种能量元素的聚合体,“德一”指德尚未分解为五,稳定而完整的状态。德一状态是一种特殊的光状质元形态,她不受物相束缚,在物相之外是德,在物相之内是“炁”。

德一一旦变化为炁,就具有分散性,分解性,自然会分解为五大类,仁,义,礼,智,信五种德的能量。而质元的仁,义,礼,智,信又是化生木,金,火,水,土五种物相的母体,形成了五行学说。德的能量进入人体内变为炁之后,具有变异性,随着物体的改变而改变。比如正气,邪气,病气等等。

所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道生之,而德畜;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折叠编辑本段明明德的内涵
(一)“明明德”指的是智与慧同时明于德。

1.智明

智识是比脾土意识更高一层的见知,是人类心灵后天有为心识所具备的见知,是心中阴我心识认知有为物相的思维能力之一,是大脑的左质层内展开的见知生理功能。智能是指智识的后天有为见知能力。

“明明德”,前一个“明”是指智能文明,明白,就是说后天的智识一定要明白自然的真理,明白前贤们和圣人们给人们揭示的宇宙自然真理。智明是智能文明所发现和利用物理光之明,而不是生物光之明;只是处在“智明于文”的层级之中,并不是人类文明本义的全部;只是处在对于“内文明”成果的人文,天文和地理进行“有之以为利”式被动应用的狭小空间之内。

2.慧明

慧识,是人类的常道意识处于正道,有为智识处于善道,不在妨碍心身与色象境五德能量的同频共振的前提下,从而使生命摆脱后天有为束缚以后,显现出来的先天无为之识。是大脑的右质层内展开的见知生理功能。是人人皆具有的先天性无为而为的认知,是阳我的自然流露和超越见知的闻知。

慧明是指在智明的基础上,同时进入慧明的状态,进入了质色光能够在身体上表现出来的状态。这种状态只有通过德性品格和能量的同步修持,应用古代幾学修身方法论,实践老子倡导的圣人之治,才能使其开启,前提是要在提升智识,作用于善性的智识与正确的意识而展现出来。

《五行志》中指出:“视之不明,是谓不悊。”这里的“视”是指一种慧识的内观和外观,而不是肉眼之识的见。古人对修身治理的要求是,不仅要在智识和意识上做到“明”,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反观内视的时候达到一种质象的明,也就是“内文明”。只明白物相并不能完全了解宇宙自然,还要进入到大象无形的质象里面,去观察到有形之外的另一种质象形态,这样才能够了解到天地的奥秘,生命的奥秘。如果内视不明,外视不明,那就是慧识失盲,古代是把这些人称之为“宵人”,意思就是像在夜晚看东西一样看不清,看不明的人。

“身国”没有通过修身治理,则难以智明其德,慧明其德。慧明变成慧盲,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就一落千丈。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说是:“因为根据历史学家的考究,发现扁鹊的历史资料存有不实之处,也就是历史对于扁鹊的记载过于夸张了。虽然说扁鹊是一位中医,但是鉴于历史的夸大记录,目前关于扁鹊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去慢慢考证”。所以扁鹊也就从教科书中消失了。他们说“《汉书·艺文志》记载的《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现在都已失传,无法证明扁鹊的贡献与价值。还说《史记》中记载扁鹊是切脉诊病的开山鼻祖,还有很多野史杂文记载扁鹊精通麻醉和外科手术。而这其中的很多信息人们现在都无从考证,甚至还有关于扁鹊给人换心的记载,这在现代临床医学上还处于不成熟阶段,何况是在千百年前呢?所以这种被夸大和记录不全面的历史人物,也就慢慢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看看这些报道,真是宵人行盲路,是人类社会进入“文化哲学”时期以后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据历史史料记载,皇帝命扁鹊和御父两位大臣定这个脉经的时候,其中扁鹊就能够隔桓室而认五臓,能隔着墙去透视别人的五臓。这个特点,很多近代修身者都能够有这个体会,在晚上静坐进入佳境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发现隔壁的人,哪怕地上有一根针都能看到,整个外部世界全部透明了,这就称为“道光之明”。隔壁人睡的姿势,各种物器摆放的位置,都非常清楚,甚至远视街道上的人物形象都清楚明白,毫无任何障碍,连人体都成透明的,但又非常清晰。

现代人都能够通过“修之身,其德乃真”而出现这样的现象,那么在古代,更有一大批这样的杰出人才出现。这些能够细致入微深入到每个人体内,像透明物一样观察生命的人才,是他们创立了中医,提出了生命的实相和真相,构成了其中的医学原理。实际上,这种观察在历史上就称为“慧观内视”。这种慧识内观结论,与眼睛的外观或者慧识的外观结论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医的基本理论。扁鹊见齐桓公的故事,说明慧观能力是作为一个医者的根本基础,需要能够透视人体,看到病气。首先就在皮肤下面,一层层向深层次传经而变,六经传遍了,就一层层地向深层发展。这说明中国古代真正的中医是用慧性图文思维进行最准确的诊断。扁鹊实际上是一位真正具备慧识的内观和外观的神医,他具备“望闻问切”四诊当中这一个“望”的本领,达到了能望穿对方的最高境界,用第三只眼去望,望穿,用双眼去望气,望表,用慧眼去望里,里外结合结合起来望达到诊断治病的目的。只是可怜我们的孩子们,再也不能从他们的教材中看到那个向具备“明明德”的扁鹊爷爷了。

(二)明明德就是性和命的性命双修

人们要达到慧明其德,智明其德,内明其德,外明其德的境界,就需要通过修身治理才能达到。就是要修性(心),修命(身),要研究生命的奥秘,要性命双修!

人的生命是由性命两大系统共构组成,性命,是一体两面,缺一不能称其为生命。人就是性体系统和命体系统组成。性体系统看不见,命体系统就是肉眼能看的见,性体系统用现在的西方说的就是心理系统,命体系统就是生理学系统。

1.命体系统

命体系统,是太极白境中的肉眼可见的骨血肉等形体系统,也就是现代医学所研究的主要范畴,指人体有形的身体,脏腑,器官组织。只是古人的用词和现代人的用词不同罢了,人们对古人的这些论述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这些都是显态肉眼可见的物质。命体是性体系统的载体,也就是说这个命体就是性体的房屋,房屋内的真主人是性体系统。

2.性体系统

性体是太极的黑境中的精气神,也就是传统中医所研究的范畴。是常人肉眼不可见的领域。但是人们祖先们的慧观科学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华,他们通过以自身为实验室,运用慧智双运的方法来研究生命科学的奥秘,并从中诞生了传统中医和道医学等伟大的学科,这些东方慧观科学所留下的宝贵文化,终将会引导人类找寻回真正的健康与智慧。

“性”在人体里面就是所谓的德,“在天为德,在地为气,在人为性。”它真实存在,但是又无形无象,没有形状(无状之状),就像光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人们天天在用(百姓日用而不知),你说它存在吗?声音存在吗?它就是以“气光音”的形式而存在,这是大家都认可的,拿电话一拨就响了,音波。它是真实存在的这种能量信息,其实中医上讲的“精气神”就是这个东西,看不见,但真实存在,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的质象精微物质。

3.明明德就是性命双修

古人给人们的生命定名为“性命”,为什么要把人们的生命定为“性”和“命”呢?因为这是两个系统。“明明德”第一个“明”,那就是指的“性”明,性体系统要“明”。“性体系统”,是指的什么东西呢?那就是魂,魄,神,性这四大系统。魂,魄,神,性四大系统,构成人们每个人的性体系统。第二个“明”,是指后天的智识也要“明”这个德。后天系统,又是指的什么呢?那也就是后天意识,后天的肉体骨骼以及后天的血液,体液这三大系统。

人们要承认生命是一性一命构成的,那么就会对这个“明明德”,很容易解读了,也就不复杂了。

折叠编辑本段明明德的实践养成
《大学》里面“明明德”三个字对现代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等均有深刻启迪意义,连续使用两个“明”,从理论和方法上来教导人们对德的认识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从而实践养成“明明德”。

第一个“明”就是说当人们自己的内环境中的心灵还没有发出光,闭上眼睛看人们的体内还是一片漆黑,还没有产生“明”的时候,人们要用一颗向往道德的良好愿望之心,运用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理念,去全面地系统地学习,实践,黄老文化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个“明”,就是说人们的修身要达到心明的状态,使人们内环境中的心中的礼德火德真正充足,使自己心中的德性品格充足,具备承载丰富的德能,火德能量的品格条件,当它达到一定的量级,心中具备了承载,转化,产生光明的作用力的时候,人的心胸宽阔,坦荡明朗,无私无欲,心中私和欲被道德所规范,这时礼德就会产生光明的效果,这种光明既能照亮自己的人生之旅,又能用自身礼德释放出来的光明去帮助别人。由个人的“明明德”做起,从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发挥到“新民”:齐家,“明”自己的家,治国,平天下,以达到“止于至善”的境地。

熊春锦先生创立的德慧智教育理论就是一种实践明明德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对于孩子,在开智的早期,就及时地进行《德道经》,《大学》等经典的诵读,就能够使孩子们早期就能够“慧明德”与“智明德”并驾齐驱地发展,并且稳定地保持住这种状态,从而能够符合自然规律地完善和实践自己的人生之旅。

而对于大部分的成年人来说,修身首先要对其意识重新进行全面的规范,在品行上加以制约,在品质上进行提升,在品质上进行再造。恪守四种行为准则,通过修身治理性命,将三心二意尽快调整到一心一意,正确认识德,守住德,实践德,然后才能上升到智识文化时期德的状态。将品格调谐道与自然界的五种道德能量的频率相同,这就需要人们具备十善心,具备这种品格,才能与宇宙空间的能量同频共率,从而获得大量还没有分解开来的高质量的德能,这是直接由大道生化而成的德的能量。用德来营养人们,道与德是人们生命的父母,人们必须主动的亲近道父德母,从他们那里获得营养,来支撑人们生命的变化和升华,而不要顺从后天的常道被污浊,侵蚀,而消弭。

中国传统根文化所揭示的内容,都是需要通过修身治理生命,进入一种超越物相束缚的质象状态去感格的文化,是内求的文化。对肉眼看不到质象物质,人们要从意识层面上将其肯定修来。要恭敬,尊敬固定圣贤们大智慧所发现的“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的原则,否则是与传统根文化绝缘的。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修学的全面性,对人体生理先天与后天两大系统和谐统一的要求,仅从“明明德”三个字之中就可以窥见一斑。“明明德”,的确是真正进入儒家“大学”,道家“绝学”的前提和保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8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 19: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之道 - 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 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 "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大学之道

简介
儒家经典之一


注释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目录
1出处
2注释
3译文
4读解
折叠编辑本段出处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末治者 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经)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彰显明德本心,诚明一致。

(9)格物:探究事物原理。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折叠编辑本段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探究事物原理。

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才能获得智慧。获得智慧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

折叠编辑本段读解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 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 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连在一起,是"兼济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

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的人生历程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折叠编辑本段出处
《三纲八目的追求·大学之道》选自《礼记·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8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 20: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慈炯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政治人物
朱慈炯(1632年-1708年?),明思宗朱由检第三子,母孝节烈皇后周氏,崇祯十六年(1643年)封为定王,别名朱三太子。

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李自成攻入京师,朱慈炯被俘,受封定安公,李自成败退时不知所终,南明年间追谥为定哀王。

身为一个失踪的明朝皇室嫡系,他的绰号朱三太子更为有名,清兵入关以后,有关他起兵反清复明的流言一直流传于社会。

查继佐《明书》(罪惟录)言思宗第三子永王慈焕、第四子定王慈炯(一作慈灿),俱田贵妃出,不详其所本。

基本信息
本名
朱慈炯

别名
定哀王、朱三太子

所处时代
明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北直隶顺天府(今北京)

出生日期
1632年

逝世日期
1708年

目录
1人物生平
2后世考证
3轶事典故
4家庭成员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朱慈炯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十五日。 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十八日被册封为定王。两年后行冠礼,期间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出阁讲学。 他与弟弟永王朱慈照都"眉宇并天人,诵书清圆,作字端楷。讲罢,呼:'先生每吃茶!'音如玉"。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进京,定王朱慈炯被俘,封定安公。四月,李自成东征吴三桂时从征。 据说他和兄长朱慈烺被李自成交给吴三桂,吴三桂行至永平时丢下朱慈炯,专护朱慈烺。 此后,朱慈炯不知所终。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考证
一起案件发生在南方的太湖,有一和尚诈称拥立朱三太子,企图将康熙帝玄烨遮杀在南巡中。因准备疏忽,发炮不鸣,结果悉数被捕,逮至京城,交由吏部侍郎穆丹会同九卿科道反复审讯,查明所谓朱三太子实属假冒,真名王士元。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月初五日,按照皇帝旨意,将王士元凌迟,其五个儿子处斩,其余人等发配宁古塔永远充军。《清朝野史大观》卷三和《清圣祖实录》均有介绍。

一起朱三太子案发生在山东汶上县,有一老者长期在李来朋家里充当私塾,循规蹈矩,却没能逃过清廷鹰犬的魔爪。在严刑拷问下,老者供认自己就是明末的定王,李自成退出北京时,将他里胁到河南,乘虚逃亡安徽,辗转到浙江,最后流落山东,隐姓埋名。他有六个儿子,字辈为"和",末一字均为"土"部,正好与朱元璋《祖训》中所规定的燕王一系字辈完全吻合。其孙名钰宝,含有"临御宝座"之意。康熙帝审阅了全部案卷,明知此人确系崇祯帝的儿子,但杀之无名,于是硬说他是假朱三太子,重演摄政王在顺治初年杀明太子的故伎。这位一生颠沛流离,没有丝毫反清言行的75岁老翁连同其家人全部抄斩。孟森先生《明烈主殉国记》对这一起朱三太子案件作过多方位考证,确信此朱三太子为真。该文收入商鸿逵先生为孟氏编辑的《明清史论著集刊》上册。有关此案的详细调查材料,可参考《史料旬刊》第二期收录的康熙四十七年直隶巡抚赵燮的奏折。此朱三太子即定王,他于1708年被杀,已是个75岁的衰翁。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定王朱慈炯出阁时,负责训讲的是著名学者方以智,负责仿书的是东林八君子之一的刘元珍之子刘明翰。方以智表情庄严,声音宏亮,定王有点不耐烦,急呼刘明翰来训讲。太监连忙加以阻止,说:"礼也,不可更,父皇爷所定。"这才依照原先定好的规矩办事。定王喜欢刘先生,方先生以当日应背诵之书进上,定王随即掩卷一口气背完。定王说:"方先生可先出,吾与刘先生仿书。"待方先生出去,定王方觉如释重负,练起书法来轻松自如。后来,定王面见崇祯帝时,请将三、六、九定为仿书之日,而四、七、十为训讲之日,这与先前所定日子有些出入,不过,崇祯帝以为这样稍作变动无伤大雅,也就答应了。定王与刘明翰的师生情谊传为一时佳话。

折叠编辑本段家庭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8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 20: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慈烺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历史人物
​朱慈烺(1629年2月26日~?),男,汉族,明崇祯皇帝朱由检长子。生于崇祯二年(1629年),于崇祯三年(1630年)立为皇太子。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朱慈烺

别称
献愍太子


献愍皇太子(明安宗谥)、悼皇帝(朱以海追谥)


所处时代
明朝

出生地
北直隶顺天府(位于今北京市)

出生日期
1629年2月26日(崇祯二年二月初四日)

目录
1人物简介
2生平经历
3家庭成员
4人物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朱慈烺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打北京,李邦华、史可法及姜曰广希望朱慈烺到成国公朱纯臣家暂避之后去南京称帝,但北京被攻破,李自成先行找到了他,李自成指朱慈烺无罪,而朱慈烺请求李自成“不可惊我祖宗陵寝”、“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及“不可杀戮我百姓”,并指现在投降的官员是不忠不义,应尽杀之。后被封为宋王。李自成败退后,吴三桂奉他还京,但朱慈烺却在乱军中失踪,潜至栾川,在老君山伪装成道人30多年,被追随而来的遗民暗中尊为皇帝,直到51岁死去。安宗追谥为献闵太子,监国鲁王朱以海追谥为悼皇帝。

折叠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朱慈烺,男,汉族,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帝)长子,母孝节烈皇后周氏,以崇祯二年(1629)。诏曰:“朕为帝王应天历而奉宗祧,首重元储。尤隆世嫡,朕以渺躬,嗣位丕基,祗念我皇祖皇考,集庆发祥,源深绪远。伫昌嗣续,仰慰治谋。兹荷上帝居歆,宗祊垂佑。二月初四日第一子生,系皇后周氏出,中闱开冢嫡之先。万国惬元良之祝。”

崇祯三年(1630年),册封皇太子。先数日,帝命大学士率中书官于南熏殿写篆皇太子金册金宝,并遣官祭告天地宗庙社稷于会极门,赐文官四品上武官三品上并皇亲披红纻丝。册立日,帝以戒严免升殿,百官听宣敕于午门,行十二拜礼。赐三品以上及日讲官,各花朵红一疋,三品以下,皆半红花枝用角,日讲官红全匹花枝用银,仪制署司事员外贺世铸叙劳,升光禄寺少卿,尚书李腾芳,加太子少保。

太子为人白皙而美,善应对,其足骭骨皆双,上甚爱之。

崇祯十年(1637年),礼部请太子出阁讲读,帝定于崇祯十一年行冠礼,二月出阁。太子冠礼三加,初折上巾,二远游冠,三九旎冕。太子是时年十岁矣,既行冠礼,执圭见群臣,进止不失尺寸。

帝手书太子讲官称先生,余官称官名。诸臣进讲章,帝亲加删正。钦定太子讲读侍班官四员:礼部尚书姜逢元、詹事姚明恭、少詹事王铎、屈可伸。讲读官六员:礼部侍郎方逢年、石谕德、项煜、修撰刘理顺、编修吴伟业、杨廷麟、林增志。较书官二员:编修胡守恒、检讨杨士聪。侍书官二员:中书黄应恩、朱国诏。旧制:日讲官、东宫讲官无相兼者,恐皇上与东宫同日御讲筵,致相妨也。黄应恩既充正字,又充侍书,则以淄川从外入,不谙衙门规例,而士聪系辛未,增志系甲戌一辈尤为错谬,临期,逢元罢去,侍郎顾锡畴代。

太子既出阁讲读,出居端敬殿,以方拱乾为詹事太监,邱致中为东宫伴读。其内侍则李继周、高起潜等。帝谕拱乾等:“善训太子。太子聪敏,可渐造也。”

太子于经籍,多宫中所诵习,而书法尤工,凭几操银管若飞。书成,导已朱藤一,腰玉大珰,随后左右用黄封捧之,送内阁点定。

崇祯十五年(1642年),帝日讲毕,与辅臣讲东宫事,因出黄匣内钦定官属约八条,曰:“离问亲亲,交结有司,诳吓给诱,擅作威福,言动非礼,关防欠肃,内外宜别,出入当礼。”皆御笔也。帝曰:日后太子登极,侍太子者皆从龙之人,内员之选,尤须慎之。辅臣遂奏请以年六十以上女婢事东宫,帝曰:“宫中法度严,他也不敢。”

宫禁礼重,太子既出阁,非上命不得朝后。一日帝坐偏殿,太子以出阁固,来请朝,适案上有急奏,河南寇以某月日破某城。帝叹曰:“儿见母有几,而关我耶?今后竟入朝,勿问也。”时太子年当选婚,迁居慈庆宫。慈庆宫本为熹庙懿安张皇后所居,在东华门内,端敬殿之东。太子入居,更名端本宫。以寇急,缓选妃之举。

太子既长,元旦早朝,未尝不在帝侧。有所诛赏处分,帝引之共视,每阅章疏,亦必召太子同观,教以群臣所上书,且语之曰:“凡阅科道疏,须观其立意,或荐剡市恩,或救解任德,此立意处。若铺张题面,娓娓纸上者,借耳,无为所欺也。”

翌日,帝缢于万岁山。闯贼入京,宗周、之俊献太子于闯贼。时人忆云:“太子年可十七八,履云冠,绿绨袍,白纤缟袜,风姿龙采,纤好白皙,截发类头陀,手爪似春葱,语言若震洞箫,见者疑为神仙,自非寻常佳公子所及也。”自成命太子跪。太子怒曰:“吾岂为若屈耶?”自成厉声诘责曰:“若父皇何在?”太子曰:“崩于南宫矣!”自成复曰:“汝家何以失天下?”太子曰:“我何知!百官当知之。”自成不能屈,霁色曰:“汝父在者,吾能尊养之。”太子复曰:“何不杀我?”自成曰:“汝无罪。”太子曰:“若是,则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自成命太子同坐饮食,太子不食,送刘宗敏营护视之。自成以礼葬烈皇帝后,太子泣,至昏夜不去。自成东出,人见太子马衔尾随后,自成战败而还,失太子。

至是,太子下落,遂不可知。

北太子者,盖云有似太子者诣周中书元振家而出,为街道所奏,继而殿中勘之,言宫中事颇合,以讯内官,莫敢认者。有一杨姓内监在旁,太子曰:“此杨某,曾侍我”。杨即诈曰:“奴婢姓张,先服侍者非我也!”又呼旧侍卫锦衣卒十人讯之,咸曰:“是永王”。有晋王者,山西从闯来,因留京师,独言其伪。于是言真者,皆下狱。刑曹郎钱凤览详讯,遂以真皇子报命。晋王抵览,览勃然语侵晋王。复廷讯之,内阁谢升执以为伪。太子曰:“某事,先生忆之否?”升默然,一揖退。凤览面叱升不臣。正阳门商民数人具疏救皇子,詈谢升禽兽无道,具疏人亦下狱。乙酉正月初十日,清廷摄政王(多尔衮)曰:“太子真伪无伤,但晋王明朝宗室、谢升明朝大臣,凤览呵晋王、百姓骂谢升,皆乱民也。”命系狱者尽杀。四月初六日,凤阳民张三聚众誓救皇子,以杨生员为谋主,生员孙三应之,俱擒杀。初十日,太子遂死。

南太子者,盖云东宫旧奄李继周、杨进朝奉南廷御札迎之。先是,吴三桂拥太子离永平,至榆河,隐逸之民间,使人导入皇姑寺。太监高起潜奔西山,太子自诣之,遂同至天津,浮海而南。而起潜奉中朝之旨,欲加弑害,其侄鸿胪序班名梦箕者曰不可,挟之渡江,因栖于苏,复转于杭。而后梦箕惧祸及己,乃密启于马士英,于是遣内竖李继周持御札召之。继周至杭,闻已诣金华,即往觅之,乃跪曰:“奴婢叩小爷头。”且云:“奉新皇爷旨,迎接小爷进京。”继周进京,先白士英,随奏弘光。太子止石城门外,弘光复遣北京张、王两内竖觇之,二竖一见太子,即抱足大恸,见天寒衣薄,各解衣以进。弘光闻之,大怒曰:“真假未辨,何得便尔!太子即真,让位与否,尚须吾意。这厮敢如此!”遂掠二竖俱死,继周亦赐酖死。有旧奄苏某云:“东宫其真,其足骭骨左右各双,谁能伪者?特慑于积威,无敢相剖耳。”

弘光(朱由崧)复召勋臣朱国弼等、阁臣马士英等、词臣刘正宗等入见武英殿,面谕同府部九卿科道辨验北来太子真伪。日午,群臣奏:“系故驸马都尉王内侄孙王之明,曾侍卫东宫,家破南奔,鸿胪寺少卿高梦箕家丁穆虎教之诈称太子。”遂投之入狱。太子于狱中遣校尉买香烛,香烛至,太子即燃火间南北向再拜,大呼“太祖高皇帝、皇考皇帝!”复再叩首,号泣数声,拭泪就坐,饮泣不已,满狱为之凄然。

有内官以密疏劝弘光曰:“东宫足骭异于常形,每骭则双,莫之能诬。”乙酉三月辛卯,呼东宫旧时詹事太监拱乾辨之,拱乾唯唯。百官集定,众拥拱乾前,王铎指示太子曰:“此何人?”太子一见,即云“方先生在”。拱乾惧,即退入人后,不敢复前,亦不敢言真伪。张孙振曰:“汝是王之明!”太子曰:“我南来,从不曾自己说是太子。你等不认罢了,何必改易姓名?”又曰:“你等不尝立皇考之朝乎!何一旦蒙面至此?”众官窃窃,有赧者、有恨者,莫之敢决。黄得功、何腾蛟均上疏为太子争,弘光有旨王之明假冒系亲口供吐,不必悬揣过虑。三月戊戌,左都李沾复会审太子于朝。及审时,沾呼“王之明”,不应。喝问何不应?太子曰:“何不呼明之王!”沾喝上拶,太子号呼皇天上帝,声彻于内。将出朝,旧东宫伴读邱致中捧持大恸。弘光闻,即令擒下,发镇抚司严讯。

有题诗于皇城曰:百神护跸贼中来,会见前星闭后开,海上扶苏原未死,狱中病已又奚猜!安危定自关宗社,忠义何曾到鼎台!烈烈大行何处遇,普天空向棘圜哀!

南北太子,一时真假难分。因钱凤览以死上疏争北太子故,多谓北太子为真。然北太子称其“从来未落贼手,止是流亡在外。”时礼部尚书黄熙胤、中书朱国诏都曾闻太子在流贼刘宗敏处,晋王亦言太子被贼裹去,同在一处。先是,公主审详形貌,全然不是太子,袁贵妃及宫女秦寿,也皆不认识。左良玉力争南太子时亦称“李贼逆乱,尚锡王封,不忍遽加刑害,何至一家反视为仇!”可见太子曾落贼手人尽皆知,故又疑北太子为假。又或云南北太子皆假,有传太子卒于乱军中。

太子下落不明,“假太子案”却频频出现,以至于史学家谈迁喟叹:“今伪太子不一,史臣执笔,何所适从哉?”但史学界普遍认为,朱慈烺并未被杀,因为当时无论李自成、吴三桂,还是清政府、南明弘光政府,都想挟太子以向敌人问罪。即使他们找到太子,也会好好待他,将他作为一张王牌。

那么,如果朱慈烺活着,他又会藏在哪里?“他潜至栾川,在老君山伪装成道人30多年,被追随而来的遗民暗中尊为皇帝,直到51岁死去。老君山下原有太子墓及碑等,四篇碑文可算铁证。”冯进宝说,1988年,崇祯太子遁迹栾川的消息首次被公之于世,人们分析碑文中的“即存一二孑遗,悉保残息于他方”及“万仞宫墙有门难进”“住世者奉祭扫于冥宸”等句,便可得出上述结论。

这些碑文的作者叫王冲如,有人说这是王承恩的化名。他受命辅佐太子,是崇祯帝的心腹大太监。《卢氏县志》中记载:“王冲如居十方院,学问渊博,笔意疏古”“语多奥衍,迥殊时下”,看来这是一位高人。

“李自成兵败至卢氏时,朱慈烺趁机潜到老君山,是有原因的。一是因为明朝皇帝常派人到栾川采挖银矿,他对这里不陌生;二是因为明朝皇帝笃信道教,如万历帝就在老君山敕建了金顶太清观,因此朱慈烺才到这里伪装成道人,以图复明。”冯进宝说,为纪念这位生不逢时的太子,如今老君山下还有太子洞。

除了众人皆知的南北太子,还有不少关于太子的传说,其中有一个:太子未死,被当年东宫讲读之一李士淳带回其老家广东省梅州市。采访到李家后人保留的东西可供参考:

1.三百多年来,在李家后人所处的梅州,都会在农历三月十九拜太阳,此举实为纪念崇祯。(明亡后,民间的确有人将崇祯帝后奉为日光菩萨或曰朱天菩萨和月光菩萨,日月合为明字。)李士淳当年也假托三月十九为太阳生日,实则偷偷纪念故国。

2.李家现存明末修建的世徳堂,其建筑竟采用皇家规格,楹联隐含“保明”二字。“围龙屋”的名称也耐人寻味,李家后人称因太子藏匿于此。

3.李家保留的一块石碑,上有“赵云阿斗兼孤命,仁贵征袍护主来”。

4.还是那块石碑,引出复明无望后,太子可能出家于附近的寺庙,现任住持称上世纪六十年代前一直供奉“太子菩萨”牌位,且历代住持陵墓区葬着唯一一位非住持,此人疑似太子。

还有一个与太子有关的元魁塔。这个貌似应该和太子无关,该塔虽是李士淳所修,修成是崇祯二年的事。

这个传说,比起其他一些已经没有任何相关文物留存,仅见于口头流传的故事,要耐人寻味些。不过有个疑问在于,当年太子落入李自成之手,其兵败后太子才开始下落不明,他是如何到李士淳手中的呢,这一段史料是空白的。翻阅李士淳的资料,却很惊讶地发现他当年也被李自成所抓关于刘宗敏处。而太子当时“自成命太子同坐饮食,太子不食,送刘宗敏营护视之”,若李士淳和同在军中的太子得见,后李自成兵败,他则趁乱带太子逃出,亦有此可能。

折叠编辑本段家庭成员
父亲:明思宗朱由检

母亲:周皇后

长平公主朱媺娖,周皇后之女,驸马周显。清顺治三年(1646年)病逝。

昭仁公主名不详,因居住于乾清宫配殿昭仁殿而得名,未封,母不详,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时被崇祯皇帝亲手杀死,年仅六岁。

传袁贵妃生有一女,早夭;明史载有生母不详的三女,但这只是孤证,其他史料不可考。

怀隐王朱慈烜,母周皇后,崇祯二年(1629年)生,不久薨,崇祯三年(1630年)追封,五年葬于翠微山之原。

定哀王朱慈炯,母周皇后,崇祯五年八月十五生,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十八封定王;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下落不明。

永悼王朱慈照(1633——1708)母田贵妃,崇祯十五年(1642)封永王;清兵攻入北京后在乱军中失散,隐居于民间,后被清朝捕杀。

悼灵王朱慈焕(1637——1641)母田贵妃。四岁时病死。

悼怀王朱慈灿(1637——1639)母田贵妃,崇祯十年(1637年)生,崇祯十二年(1639年)卒,追封。

悼良王,母田贵妃,三岁殇。

宁妃(1627年或1628年—1645年或1646年)太子妃,宁浤之女。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太子为人白皙而美,善应对,其足骭骨皆双,上甚爱之。——《明清遗书》

太子年可十七八,履云冠,绿绨袍,白纤缟袜,风姿龙采,纤好白皙,截发类头陀,手爪似春葱,语言若震洞箫,见者疑为神仙,自非寻常佳公子所及也。——《纤言》[1]

参考资料
1.朱慈烺简介  . 淘名人 . [2023-1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8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 20: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假如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 ...【壬午除夕+甲午八日+五十三载】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解密曹雪芹泪尽而逝的壬午除夕
liuhuirong 2023-04-16 发表于湖北  |  7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第一回中有两处重要的脂批时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甲戌眉批: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先看“壬午除夕”,这脂批中重要的“壬午除夕”到底指哪一年的那一天呢?

没有人能够找得到“壬午除夕”的具体日子,因为“壬午”年是没有“除夕”的,就如同阳历二月没有三十一样。

这是因为农历历法是按朔望周期、也就是月的圆缺来编排的,“朔”就是完全看不见月亮的那一天,“望”就是月亮最圆的那一天。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称为日,但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却约为29天半,不足30天。为了保证农历每月的初一必须是“朔月”,十五必须是“望月”,所以农历中就出现了30天大月、29天小月的大小月现象。如果当年的农历十二月有30天,就有“除夕”年三十;但壬午马年的农历十二月只有29天,所以没有“除夕”年三十。

以朱慈炤的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壬午马年——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为例,公历1702年的12月31日是壬午年 壬子月 庚申日,即农历马年十一月十三日,那么其后的除夕是哪一天呢?是公历1703年2月15日,也就是康熙四十二年农历羊年癸未年 甲寅月 丙午日。那么公历1702年的哪一天是除夕呢?答案是公历的1702年1月27日,即辛巳蛇年 辛丑月 壬午日。

那为何脂砚斋会特意写下“芹为泪尽而逝于壬午除夕”呢?有两个可能性:

1, 读书人的断句错误。“壬午除夕”的正确断句应该是“壬午。除夕”,分属没有关联的两条批语。甲戌眉批实为【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

“芹为泪尽而逝”是在除夕,但不是在壬午年,而是在壬午年之后的除夕。

2,作者是故意写了个根本不存在的“壬午除夕”。“曹雪芹”是个假名,因此脂砚斋想通过“壬午除夕”这个根本不存在的假日子来暗示读书人,“曹雪芹泪尽而逝于壬午除夕”并非实事,而是假语比拟。

“曹雪芹”意为“抄写勤”,暗喻的是《石头记》的正文部分的创作和修改,朱慈炤以泪为墨,不断精益求精地修修改改、抄抄写写,历尽十年辛苦,方才哭成此书,脂批所写的【壬午除夕,书未成,曹雪芹泪尽而逝】是喻指《石头记》的正文虽未完成,但朱慈炤已经决定从除夕开始,正式停止《石头记》正文的创作和修改,抄写勤从此停笔了,停笔即停墨,停墨即泪尽,这就是“曹雪芹泪尽而逝”的真相。

“脂砚斋”的工作是加注朱批,暗喻的是朱慈炤对《石头记》正文进行加注朱批以提示解读的方向和线索,同样也是“以泪为墨”,哭成脂批,所以加注朱批就是“脂砚斋常哭曹雪芹”。因形势所迫,朱慈炤不得不中止正文的创作和抄写,转而专注于加注朱批,但随着清廷对朱三太子搜捕行动的加强,就连为《石头记》加注朱批也无法继续下去了,虽然朱慈炤还在尽力坚持,但他知道,危险已经迫在眉睫,他必须要尽快停笔,所以是脂砚斋的“泪亦待尽。”

更多解密,尽在《红楼隐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liuhuirong > 《红楼隐史》举报/认领
上一篇: 揭开脂砚斋“甲午八日”绝笔中的玄机
下一篇: 《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皇四子——朱三太子朱慈炤
揭开脂砚斋“甲午八日”绝笔中的玄机
liuhuirong 2023-04-16 发表于湖北  |  96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为了避免清廷的迫害,不能暴露身份的朱慈炤于是通过三种署名方式表述自己在《红楼梦》创作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的不同身份:

1, 最初的构思创作——人称“老明公山子野”的“世间唯一仅存的补天之石”——民间俗称“朱三太子爷”的大明王朝的唯一正统继承人朱慈炤;

2, 反复的修改抄写——曹雪芹——抄写勤

3, 收尾的加注朱批——脂砚斋——明帝朱批

由于增删五次,所以修改抄写和加注朱批经常同时进行,因此,我们看到“曹雪芹”和“脂砚斋”这两个名字常常出现在一起。

接下来,我就来说说朱慈炤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留下的最后痕迹——脂砚斋的绝笔【甲戌眉批: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这一处脂批落款与“壬午除夕”一样,也是极有争议。有人质疑说:《红楼梦》中其他的各处脂批凡是提到干支都是指年份,而非月份,如“丁亥春”、“已卯冬夜”、“庚辰秋月”、“壬午重阳日”、“壬午除夕”等,为何这一处“甲午”偏偏是指月份呢?“甲午八日”可不可能是笔误,其实应该是“甲午八月”呢?

而毛国瑶在《靖应鵾藏钞本《红楼梦》发现的经过》写他看到的靖藏本《夕葵书屋石头记》卷一第一回中的标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旁的脂砚斋的夹批落款为“甲申八月”。

那么究竟是不是甲戌本出错了呢?

我的答案是:甲戌本的“甲午八日”是正确的,不存在笔误,真正有错的是靖藏本的“甲申八月”。

首先,是靖藏本的争议性。由于靖藏本的原本始终未能寻回,而且靖批第116条经任俊潮确认确系根据俞平伯先生的《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伪造而成,以及书中出现了乾隆年间不可能存在的简化字等问题,所以靖藏本已被证实确有伪造篡改,那么靖藏本中的“甲午八月”的真实性自然存疑。

其次,根据庚辰本中第二十二回里出现的畸笏叟的批注【庚辰眉批:前批“知者寥寥”,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悲乎!】可知:到了丁亥年,《石头记》的为数寥寥的知情人中只剩下了畸笏叟一人,脂砚斋也就是作者已经离开畸笏叟了。

如果脂批落款是“甲午八月”,甲午年在丁亥年的七年之后,这时,脂砚斋早已不在人世了,如何又能再为《石头记》加注朱批?所以甲戌本的“甲午八日”并没有问题,而靖藏本中所写的“甲申八月”明显是后来的抄书人的过录错误。

那么,这个极为特殊的“甲午八日”究竟是什么日子呢?

按照干支纪年法,天干丙年和辛年的从芒种到小暑的时间段,就是甲午月。换言之,甲午月只存在于天干为丙和辛的年份。而介于“壬午年”和“丁亥年”之间的出现有甲午月的年份只有一个丙戌年,而这就是朱慈炤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甲午八日”——康熙丙戌年(1706年)即康熙四十五年的五月初三日,一年多后的康熙四十七年四月,朱慈炤父子在山东被清廷抓获,六个月后的十月初五被处死于北京。

知道了以上的两个关键时间点,我就以此来对照一下朱慈炤的最后岁月。

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炤还俗成婚后居住于浙江四明山,以教书谋生,后因民间反清多以“朱三太子”为旗号,清廷于是从浙江、江苏到山东、河北密集地搜捕朱三太子。为了不被清廷抓捕,他只好辗转各地并改名换姓,比如他迁居山东时用的化名是“张用观”,号“潜斋”,自称“浙东张老先生”。

书中夹批提到的干支最早是“甲戌”,落款壬午年的夹批则最多,达41处之多。第二十一回中脂批更是特别提到:【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这“索书甚迫”暗示壬午年即康熙四十一年九月时《红楼梦》的创作被迫开始收尾。

康熙自壬子即康熙十一年(1672年)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对朱三太子朱慈炤的搜捕,美其名曰“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见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圣训。卷五十六》),随着时间的流逝,搜捕朱三太子的行动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执行力度是越来越大,比如康熙三十八年九月,大臣们还专门向康熙汇报搜捕朱三太子的进度,(见《大清圣祖实录卷之一百九十五》记载: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己卯年:“九月癸亥,大学士等奏,臣等遵上□日会议,行查明代后裔、俾守祀事。”)因为清廷查访朱三太子日紧,再继续《红楼梦》的写作是非常困难的,而且生命悬于一线,随时都有被捕的危险,随着形势日渐紧迫,朋友催促他尽快结文,以防不测。朱慈炤不得不停止正文的修改,转而专注于添加更多朱批为后人留下破解线索,即使是除夕夜也仍在忙于为《石头记》加注朱批。为了加快速度,朱慈炤还邀请了他信赖的好友畸笏叟一同来为他的《石头记》加注朱批,这就是畸笏叟的批注开始大量出现于壬午年的原因。

在对第一首标题诗作批注时,朱慈炤忍不住感慨谁能解得他的心酸之泪?脂批中的“余二人”实为“余一人”,“一芹一脂”即为党向先生所说的“亦芹亦脂”。

为了指点看书人发现《石头记》的秘密,朱慈炤创造性地分饰二人,亦芹亦脂,“曹雪芹”实为“抄写勤”,即他对正文的不断修改抄写,隐喻的是正文的写作,《红楼梦》是朱慈炤以泪为墨写就的,“芹为泪尽而逝”是喻指正文的写作修改已经停止;“脂砚朱批”实为“明帝朱批”,“余常哭芹,泪亦待尽”喻指朱慈炤为正文加注朱批提示,但随着情况的日渐危急,加注脂批的工作也不得不进入收尾阶段,故称脂砚斋“泪待尽”。

壬午年即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之后,朱慈炤为了避祸不得不四处搬迁,流离颠簸之下,自然无法再继续《石头记》的秘密的批注工作,这就是为何《石头记》的脂批在壬午年之后突然中止的原因。

乙酉年即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朱慈炤化名“何诚”,在宁波府镇海县向监生张月怀租屋居住,在一次酒后畅谈中吐露自己是崇祯皇子,张月怀于是要拥立“朱三太子”起义,因此遭到官府侦查,朱慈炤于是在康熙四十四年七月带家人徙居湖州长兴县。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一名僧人张念一听说了此事,于是向檀越募集香火钱,自称要“助朱三太子起义”,清廷因此在宁波、镇海开始挨家挨户地“一步一步挨查”,加强了对朱慈炤的追缉,情势已是万分危急。

丙戌年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甲午八日,也就是五月初三,为形势所迫的朱慈炤不得不作最坏的打算,他可以被清廷逮捕,但他的《石头记》绝不能落在清廷手中,为了保护《石头记》,朱慈炤最终决定将手中剩余的抄本全部托付给可靠的挚交密友,也就是畸笏叟妥为收藏,托付之前,朱慈炤含泪在他的心血巨著《石头记》第一回中的标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旁写下了他的最后一条脂批:【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甲午八日”作为脂批中唯一的干支月份,的确极为特殊,但这是由这一条脂批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这一脂批是朱慈炤的最后停笔处,所以他才会写下“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这样的话来,无助的他唯有祈愿造化主能够感念他的至诚和发愤,再出一人将他存留史实真相的《石头记》全面破解并且传播天下,只有到了那一天,他才能大快遂心于九泉之下!

作为最后的绝笔,朱慈炤希望能够留下确切详实的日期让后人凭吊,所以才有了“甲午八日泪笔”这一特殊的记录,这记录的是朱慈炤不得不与他的《石头记》挥泪永诀的刻骨铭心之痛。此时已是崇祯亡国六十二年之后了,明亡清代已满一甲子,看鹊巢鸠占、看黑白颠倒,六十多年来国未复、书未成,更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自感来日无多的朱慈炤如何不痛?又如何不泪?悲痛之下,唯有留下“甲午八日泪笔”以祭其志!

在官府的严密访查和密集搜捕之下,在送出《石头记》仅仅半年之后的康熙四十五年十一月,朱慈炤的三个儿子和孙子朱钰宝被捕,朱慈炤的一妻一妾、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媳,为免受辱在被捕前全部自缢,只有朱慈炤和两个儿子逃走。戊子年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四月,逃亡的朱慈炤父子三人在山东汶上县被捕,同年十月被解往北京杀害。

虽然朱慈炤及其家人被清廷残酷杀害,但他的《石头记》历尽劫难却还是保全流传了下来,终有一天,他的《石头记》将会被全面破解,被人为掩盖颠倒的明亡真相也将彻底地水落石出,而这一天,朱慈炤不会再等太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liuhuirong > 《红楼隐史》举报/认领
上一篇: 薛宝钗参加的是哪朝选妃?揭开“南京金陵应天府”里的大秘密
下一篇: 解密曹雪芹泪尽而逝的壬午除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8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 21: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三坡,石塔,救生会,观音洞,待渡亭述说着千年古渡的历程
new.qq.com 2022-01-05 09:58
到镇江西津古渡,想了解它的历史风貌,发展过程,就得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保留至今的古迹遗存。今天就与大家分享从镇江博物馆到待渡亭、小码头这段不到500米的距离所蕴藏的古物、古迹。从镇江博物馆的方向走来,你会看到一排台阶和一道石门,过了这道石门便是有名的五十三坡,当初它是通向渡口的唯一通道。台阶尽头的石门上清晰地写着“西津渡街”,再往前走,就走进了历史巷道里,在两面深灰色墙形成的甬道里走,时光随着脚步在悄悄地切换着。
五十三坡,来源于佛教的典籍《华严经》里的一个劝人为善的故事。说是善财童子因受到文殊菩萨的教化而幡然悟性,于是决定外出寻访圣贤,以求得进一步的升华。善财童子跋山涉水,饥餐露宿,先后求教于53位高知者,最后在观世音菩萨的点化下大彻大悟,成为观音的左胁侍,就是我们常见的站在观世音身边的善财童子。据说善财童子参拜的第一位高知者就是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海云法师。五十三坡的地名便是从这一故事中得到的启发,让人们每上一级台阶,仿佛就是参拜了一位圣贤,走完了53级台阶,象征着完成了对53位高人的求教,使人在这一过程中陶冶情操,净化思想。取名五十三坡,反映出设计者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走过五十三坡,穿过石门,就来到了英国领事馆旧址,这是栋中国近代屈辱史的标志,英国领事馆旧址现属镇江博物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根据不平等的《天津条约》,长江沿线被迫对外开辟了五个通商口岸,镇江就是其中之一。1865年,云台山下沿江一带被划为英租界。清同治三年(1864)在这里修建了英国领事馆。这是一栋变形的欧洲古典建筑,也称“东印度式”建筑,是由五幢房子组成的建筑群,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主体二层,局部三层,墙壁用青砖夹红砖叠砌而成。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周一,博物馆不开门。
原计划还要去参观一下镇江博物馆,也因周一闭馆而未能如愿。据介绍镇江博物馆珍藏着不同时代的文物3万余件套,如西周时的鸳鸯尊、春秋时的双螭首三轮铜盘、东吴时的青瓷罐、唐代的“论语”玉烛、宋代的影青雕塑孩儿瓷枕、禹迹图碑、绢本南京府县地图、金棺银椁、元代的青花瓷器、明代的《杏元雅集图》等等稀世珍宝等等,只能留待下次了。
继续前行就看到了一座引人注目的,立于古街之上的过街石塔,白色的喇嘛塔矗立于通道的上方,让人顿生敬畏之感,塔基之下有修葺纪念碑,上书“西津渡过街塔又称昭关石塔、观音洞喇嘛塔、瓶塔,系元武宗海山皇帝命画塑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仿京刹梵相而作的金山般若禅院的一部分。竣工于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或稍前”。可见这座过街塔至今已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雨沧桑,且与北京老城中的白塔寺还有着嫡亲的渊源。此塔为江南独一无二,在全国亦不多见。
石塔边上就是救生会。长江在镇江的江面宽约10多公里,常常风起浪涌,给船只航行带来了危害,作为长江渡口,安全是第一位的。救生会,顾名思义就是济渡救生的意思,是一个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镇江的救生会始创于宋代,此后代代相承,并发展到了南京、武汉等地,为救助遇难船只功不可没。
穿过昭关石塔,是一座黑色铁质香炉,香炉正对的门洞上书有“观音洞”三字,观音洞临街而建,高大古朴,庄严肃穆。我想千百年来,在无风三尺浪的长江,作为渡口仍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在面对难以卜测的风浪,人们只有祈求于菩萨的护佑,也表达了人们祈祷平安的一种美好愿望。
经过观音洞就来到了待渡亭,待渡亭紧依高高的城门,长方半月的拱门,拱门上刻有“层峦丛翠”四字。顾名思义,这里是古人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唐代大诗人李白、孟浩然,宋代的王安石、陆游等人都曾在这里候船等待过江,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据说清乾隆皇帝也曾经在这座待渡亭里停留,大臣们怕皇帝寂寞无聊,特地备下渔具让皇帝钓鱼消遣,那时乾隆帝的运气好得出奇,鱼儿频频上钩,收获颇丰,乾隆爷龙心大悦,也因此有人把待渡亭称之为“钓鱼台”。
待渡亭的对面就是山,山边的垒起高高的山墙,墙下铜像是唐朝诗人张祜,旁边碑上书其诗《题金陵津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这首诗,是诗人夜宿小山楼,眺望长江,有感而在小楼的墙壁上写下这首诗篇。这首诗意境凄美,画面感极强,与唐代张继写的《枫桥夜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境。
此山就是古称的蒜山,是一座智慧之山,现在叫云台山,沿着山道石阶可登山顶,山顶有座云台阁,登高望远可览西津渡全貌,可惜因疫情期间不开放,只能作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04:57 , Processed in 0.0692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