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九=====袭人为谁终?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204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12: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袭人的原名到底是花珍珠还是花蕊珠?
dingliying862016.03.06浏览152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tianya123666
2016.03.06
满意答案
  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宝玉因知他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更名袭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204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12: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麝月叫袭人“花大奶奶”,有着怎样的权谋与算计?她一招定乾坤,笑到最后
润杨的红楼笔记
润杨的红楼笔记
品读《红楼梦》等文学名著,看沧海桑田。

目录
以前的文章中,润杨写了,袭人有三个同盟者,她们结党营私,意图将宝玉当作她们的囊中之物。可是麝月一句“花大奶奶”,薛宝钗便除掉袭人。其根源就是麝月的这句“花大奶奶”。麝月为什么叫袭人花大奶奶呢?是玩笑,还是有意为之?其背后藏着怎样的勾心斗角呢?这句话背后有着怎样的权谋?

第一、麝月只是开玩笑。
在普通人家,只有当家的大奶奶,才能掌握财政大权。其余的奶奶只能是被管理对象,根本不知道家里有多少钱,这些钱财藏在哪里。

贾宝玉的私房钱都是袭人保管的。因为麝月不知道贾宝玉的银子放到什么地方,所以,麝月随口说了一句,“花大奶奶”。宝玉也没有放在心上,也当作是一个玩笑而已。

第二、麝月是真心话,她把袭人当作怡红院的女主人。
袭人自从和宝玉发生云雨情后,总是把自己当成宝玉的人,有意无意间,把自己当成怡红院的女主人,和宝玉等同起来。晴雯和宝玉吵架,袭人出面打圆场。她说:“好妹妹,你出去逛逛,原是我们的不是!”

袭人是公开说自己和宝玉是“我们”,只有夫妻之间才能说“我们”,妾是半个奴才,妾都没有资格说我们。袭人是真的把自己当成怡红院的女主人了。

麝月的一句“花大奶奶”,是真心话,她也把袭人当成了女主人。麝月是袭人提拔的,没有袭人,就没有麝月的今天。麝月对袭人感恩戴德,不自觉地把袭人当成了自己的主人,也就是怡红院的女主人。麝月事事听命于袭人。

第三、麝月叫袭人“花大奶奶”,是提醒袭人戒骄戒躁,别高兴过头了。
麝月叫袭人“花大奶奶”的大背景是,袭人的娘重病。王夫人批准袭人回家探母。在王夫人的授意下,凤姐将袭人回家探母,操办成贵妇省亲。

袭人太火了,主子给了袭人姨娘的体面。凤姐让媳妇和小丫头跟着袭人,袭人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坐了两辆豪华马车回家探母。回家后,花家还要给袭人专门收拾一个院子,袭人单独居住,由贾府人伺候着。所用的铺盖、化妆品一律都是贾府带过去的。这番操作,与元春省亲有异曲同工之妙。袭人火爆了,她比真正的姨娘——赵姨娘还有体面。

麝月叫袭人“花大奶奶”,就是要釜底抽薪,让袭人不要得意忘形,戒骄戒躁,以免高兴过头了,适得其反。

第四、麝月有意给袭人拉仇恨,她坐收渔利。
麝月是最知道规矩,主仆分寸、上下分寸、高低贵贱分寸掌握得最好的丫头。她从来不多说话,如今一出口就是“花大奶奶”,显然有有意为之的成分。

昨天的文章中国讲了,丫头是没有资格称“奶奶”的,丫头也没有资格使用自己的姓氏。袭人作为丫头,不仅使用了姓氏,而且逾矩用了“奶奶”和“大奶奶”这个称呼。

宝玉的正妻都没有资格称“大奶奶”,只能称“二奶奶”。宝钗结婚后,被称为“宝二奶奶”。如果宝钗自称“大奶奶”,那就是骑在大奶奶李纨的脖子上拉屎。可见袭人无论如何都没有资格称“花大奶奶”。

麝月和袭人虽然关系好,但是毕竟存在竞争关系,宝玉婚前的通房丫头只能有两个,麝月排名第三,麝月如果想成为通房丫头,必须要挤掉袭人和晴雯中的一个。麝月称袭人是“花大奶奶”,就是给袭人拉仇恨。

1.丫头的仇恨。
想当宝玉屋里人的丫头们一定会把矛头指向袭人,给袭人造成麻烦。晴雯就公开指责袭人:“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叫我替你们害臊了。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也瞒不过我去。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哪里就称上‘我们’了?”

袭人表面不和晴雯争执,暗地里不会坐视不理,一定会与之斗争。

2.主子的仇恨。
主子的仇恨就是,谁想当宝二奶奶,谁会忌惮袭人,害怕袭人威胁自己的地位,从而把袭人赶走。

无论是上级斗争还是下级斗争,麝月都置身事外,她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

后来的事实证明:怡红院的斗争是残酷的。

贾母内定的姨娘晴雯被赶走了,几天后就死了,再也没有回到怡红院争妾室的机会了。

袭人顺利地熬到了宝玉和宝钗结婚。宝钗结婚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袭人嫁给了蒋玉菡。

麝月安分守己,服从命令,听指婚,被宝钗提拔为姨娘。麝月的花签是“开到荼蘼花事了”。苏轼诗:“荼靡不争春,寂寞开最晚”。麝月是宝玉所有丫头中,最后的胜利者。

麝月为什么坑袭人呢?她从唯命是从的追随者,为什么变成了袭人的对手呢?她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权谋斗争与钩心斗角的算计呢?
1.袭人对麝月有提携之恩,麝月对袭人唯命是从。
麝月是袭人提拔上来的,也是袭人教导出来的。如果没有袭人,麝月可能还是默默无闻的小丫头,每天做着粗活,想见宝玉一面都难,宝玉根本不知道有这个小丫头的存在,年纪大了,就被主子拉出去配小厮,然后生儿育女,儿子长大了当小厮,女儿大了当丫头,继续重复她和丈夫的命运。

麝月被袭人提拔之后,成为光荣的二等大丫头。宝玉对麝月温柔体贴。怕她寂寞就主动让她出去玩,麝月说要看屋子,宝玉觉得麝月有责任感,很感动,就主动给麝月篦头发。宝玉拿了篦子替她一一的梳篦。

一个男人给一个女人梳头,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很稀罕的闺中秘事。这说明,宝玉对麝月的感情不一般。晴雯看到后,就酸酸地讽刺他们俩:““哦,交杯盏还没吃呢,倒上头了!”然后就跑出去了。

宝玉说晴雯磨牙,晴雯又跑进来质问宝玉:自己证明磨牙了。麝月替宝玉遮掩。晴雯笑道:“你又护着,你们那瞒神弄鬼的,我都知道!”袭人和宝玉偷偷摸摸的,麝月和宝玉瞒神弄鬼的。可见她们二人是一样的人。都是先上车后买票。

麝月是贾府的家生子,她亲眼看到袭人从一个外面买来的小丫头,成长为一等大丫头。她佩服袭人,因此在为人处世上,麝月处处以袭人为榜样。宝玉说麝月公然又是一个袭人。宝钗藏愚守拙,袭人也一样藏愚守拙,麝月有样学样,同样也是藏愚守拙。王夫人对麝月很满意。说袭人麝月笨笨的,挺好!

麝月对袭人很忠诚,唯命是从,从来不独断专行。袭人不在家,麝月萧规曹随。坠儿偷平儿的镯子,麝月要等袭人回来后再处理。

有人来怡红院闹事,麝月也不插嘴。直到袭人让她出面,她才教训婆子,并且大获全胜。

在袭人面前,麝月不贪功,不冒进。袭人指哪,麝月打哪。

袭人对麝月是满意的。袭人被迫离开宝玉的时候,还求宝玉和宝钗:好歹留着麝月!

2.袭人独断专行,机密大事对麝月瞒得死死的。
麝月虽然是袭人提拔的,但是袭人不放权,麝月只有伺候宝玉的权力,没有其他管理权力。

麝月发现袭人赶走了许多人,尤其是在她的授意下,人不知鬼不觉地赶走了提拔袭人,对袭人有恩的李嬷嬷。同时也赶走了媚人、茜雪等人。

兔死狐悲,麝月对袭人心生畏惧,她害怕哪一天也被袭人悄悄赶走。

袭人成为宝玉身边集财政、管理于一身的大丫头。

其他少爷小姐的财政大权、人事任免都由奶妈掌管,大丫头只负责伺候主子的工作,以及钗环的保管工作。唯独袭人两手抓,是少爷、小姐辈的丫头中最有实权的一位。

袭人看似温良恭俭让,实际上独断专行。她大权独揽,不给任何人参与核心管理的机会,包括她最信任的麝月。

晴雯单纯,没有心机,也没有掌控怡红院的理想。麝月不同,麝月和袭人一样,有管控怡红院的远大目标。袭人挡了麝月的路。她不满袭人的独断专行,大权独揽。

不说别的,就说宝玉的银钱管理。麝月没有管理权就罢了,连银钱放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这说明,袭人虽然利用麝月,但是并不信任麝月,对麝月有防御心理和提防心理。袭人只是让麝月替自己干活,并不想让麝月出人头地,也不想让麝月分享自己的权力。

3.怡红院内卷,麝月笑到最后。
宝玉通房丫头的人选只有两个名额。袭人是王夫人内定的姨娘,晴雯是贾母内定的姨娘。下面还有和宝玉关系匪浅的碧痕和秋纹。她们也虎视眈眈地盯着宝玉通房丫头的位置。

宝玉房里不仅8个大丫头想攀上宝玉的高枝,即使是小丫头也“着实妄想痴心的向上攀高,每每的要在宝玉面前显弄显弄”。

“宝玉身边一干人都是灵牙俐爪的”,一个个的都警惕地盯着下面的人,谁想冒头,就一锤子打下去。秋纹和碧痕抬水回来,发现小红从宝玉房里出来,“二人便都诧异,将水放下,忙进房来东瞧西望,并没别个人,只有宝玉,便心中大不自在”。这段描写暴露出怡红院大丫头素日是如何严密监视妄想接近宝玉的小丫头的。

秋纹和碧痕安顿好宝玉洗澡后,就来到小红的房间,痛骂小红。

麝月身在怡红院这个内卷严重的地方,是有危机感的。为了自己的利益,她不会真的对袭人死忠。

当麝月发现袭人将宝玉银钱藏得密不透风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被袭人利用了,自己根本不是袭人的心腹。因此当宝玉让麝月去拿银子付诊费的时候,说“花大奶奶还不知搁在那里呢!”

麝月这句话,透着一股酸气,对袭人有着满满的醋意。麝月发现自己对袭人忠心耿耿,到头来还是被袭人给压制得死死的,想要翻身太难了。脂批云:【争名夺利者齐来一哭】。麝月也会暗暗一哭吧。

麝月明白了自己在袭人心中的地位,一定有所动作,可惜,红楼未完,我们并不清楚。不过在怡红院内卷中,麝月最后胜出。

我已经写了几篇关于麝月叫袭人花大奶奶的文章。总结一下:麝月叫袭人“花大奶奶”,有善意的成分,玩笑的成分,也有警告的成分。麝月云淡风轻的一句话,也体现了怡红院内部的勾心斗角,倾轧权谋。麝月成功挤掉了晴雯和袭人,成为陪伴宝玉的那个人,她笑到了最后。




发布于 2022-08-16 14:08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204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12: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花袭人的名字考:珍珠、蕊珠都不错,你知道她来贾家之前叫什么?
君笺雅侃红楼 2020-08-29   |  211阅读  |  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袭人是贾母身边头等大丫头,因恪尽职守,将之派给贾宝玉贴身照顾。表明贾母对袭人工作能力和人品性格信任。
关于袭人有很多值得一说。尤其是名字,这个从小被贾家买来的丫头,之前叫什么?在贾母房中到底叫珍珠还是蕊珠?以及花袭人是什么意思?本文就聊聊她的名字。

(第三回)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程乙本为蕊珠)。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程乙本为蕊珠)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宝玉因知他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更名袭人。
(第二十九回)然后贾母的丫头鸳鸯、鹦鹉、琥珀、珍珠……
袭人一出场,就出来了三个名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为底本的都叫“珍珠”;程乙本为底本的都叫“蕊珠”,共同点是后来都叫了袭人。
那么,袭人到底叫珍珠还是蕊珠?第二十九回打醮清虚观时,贾母的丫头中已经有了珍珠,似乎蕊珠更合理。不过这里有几点要注意:

一,程乙本因为续书的问题,被很多人诟病。张爱玲就恨说高鹗续书“死有余辜”。但对前八十回来说不能否认,程乙本是集大成者。
程高二人为了出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收集了能收集到的几乎所有版本,最后参考,集结,对照,整理出最终的程乙本,并以通行本120回的形式流传至今。
所以,蕊珠之名,可以肯定不但当时存在,还占有多数。最终珍珠、蕊珠二选一被挑选出来,收录在程乙本的袭人之名中。
二,《红楼梦》开始都是手抄本,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可以肯定最终定稿的只有曹雪芹手中一部,其余都是十数年间流传的各种不同版本。这也是《红楼梦》现在仍有很多内容前后不对榫的原因。

三,珍珠之名也有道理。贾母房中丫头以良禽为名者:鸳鸯、鹦鹉,以珍宝为名者:珍珠、琥珀、玻璃……
贾母丫头的名字都是同部首,像鸳鸯、珍珠。袭人如果叫珍珠,符合贾母房中取名字的习惯。给了贾宝玉后,珍珠名字空闲,又给了后来者。
贾母房中丫头是经常流动的。年纪到了放出去,补进来的重新赐名,再叫珍珠也是有的。所以,打醮清虚观时出现的第二代(不知道多少代)珍珠不奇怪。包括袭人之前,一定也有丫头叫珍珠。铁打的贾母,流水的“珍珠”不奇怪。
四,那么,袭人为什么又有蕊珠之名?其实叫蕊珠也可以。贾母的一等大丫头,都是同部首叠字。但二等丫头就不那么要求。紫鹃以前叫鹦哥,与贾母一等丫头鹦鹉重名,显而易见鹦哥未来是为了顶替鹦鹉的。

蕊珠也有可能是袭人当初的名字,为了顶替上一代珍珠。结果她在二等丫头时派给史湘云,贾母觉得好,晋升她为一等丫头,直接给了贾宝玉。作者极可能是在珍珠和蕊珠名字选择上摇摆过。主要与花袭人的人物设置有关。
蕊珠之名其实更适合袭人。都说袭为钗副,其实袭人与秦可卿一样,兼具林黛玉和薛宝钗二人的特性。
袭人家破产被卖与薛姨妈带薛宝钗进京图谋金玉良姻一个意思。薛家就是要“卖”薛宝钗为贾家赢得靠山。

袭人性格、见识、思想与薛宝钗一样。
袭人家是小生意人,与薛家商人一样。
但薛宝钗最后嫁给了贾宝玉,袭人却准姨娘身份嫁给了外人蒋玉菡。
袭人与林黛玉同一天生日,两个人同命,都没嫁给贾宝玉。
袭人准姨娘身份,与林黛玉八十回后与贾宝玉订婚一样。
袭人嫁给蒋玉菡,林黛玉也“莫怨东风当自嗟(芙蓉花签)”远嫁异国。
袭人与蒋玉菡结婚,贾宝玉娶薛宝钗,蒋玉菡通将玉含,也暗示贾宝玉。
花袭人是草木人,蕊珠是草木+金玉人,珍珠是金玉人。

所以,叫珍珠不错,蕊珠更符合袭人兼具钗黛的特性。最后归总花袭人,代表她与林黛玉一样,与贾宝玉没有结果,但嫁给蒋玉菡(将玉含),又算是宝黛钗三人的另一种结局。
推测还有另一种可能,袭人在贾母房中确实叫珍珠,贾宝玉后来改为蕊珠,最后再改为袭人,是曹雪芹不断调整袭人的结局与林黛玉、薛宝钗的关系造成。就像四儿,开始叫芸香,袭人改为蕙香,贾宝玉定名四儿。
花袭人的名字,贾宝玉取得最好,“花气袭人知昼暖”,是指袭人忠心不二,细心体贴如那花香一般浸润,摸不着、看不见,却沁人心脾。所以,花袭人绝不是“袭击人”的意思,不要贻笑大方。

另外,花袭人的哥哥叫花自芳,名字不俗。证明花家当年家底不错,也有点追求。袭人在家按说也会有个名字。那么她在花家叫什么呢?
“花气袭人知昼暖”,花气就是花香,芳香二字也是中国人取名字的顺序。根据袭人出处,以及花自芳的名字,推测花袭人在家应该叫“花自香”。贾宝玉应该也是听袭人说起自己在家时的乳名才给她赐名花袭人。
有朋友曾说“花自芬”也不错。但古人长幼有序,芬在芳前,不堪用做妹妹之名。
文|君笺雅侃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204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12: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红楼梦》里,她叫花袭人,看着忠厚老实,实则很会“来事儿”?
2020-07-07 17:27
作者:君之忆



(一)给宝玉用的都是自己的东西

宁府贾珍请贾宝玉过去看戏、放花灯。

贾宝玉换了衣裳去了,那戏台上热闹非凡,锣鼓喧天,巷子之外都能听见,这种场面,宝玉是心烦的。

书中说:宝玉见繁华热闹到如此不堪的田地,只略坐了一坐,便走开各处闲耍。袭人家离此处不远,宝玉和小厮茗烟便从后门溜出来,去找花袭人。花袭人的家,用哥哥花自芳的话来形容:茅檐草舍,又窄又脏。

与贾家钟鸣鼎食之家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从侧面衬托了贾宝玉内心没有阶级之分,宁可呆在丫鬟的贫寒之家,也不愿流连忘返于热闹繁华之地。

此时,家里贵客临门,花家母子自然小心谨慎,百般殷勤,又让他上炕,又忙另摆果桌,又忙倒好茶。彼时,袭人母兄已另齐齐整整摆上一桌子果品来。



花袭人将自己的坐褥让宝玉坐;用自己的脚印为宝玉垫脚;将自己的手炉放于宝玉怀内;将自己的茶杯斟了茶,送与宝玉。纵然一桌子果品,袭人还是觉得无可吃之物,只是觉得宝玉既然来了,好歹尝一点儿,便拈了几个松子脯,吹去细皮,用手帕托着送与宝玉。

袭人好像唯恐宝玉嫌弃自己寒酸的娘家人,在娘家除了自己的东西,宝玉才能用,因此给宝玉的都是“自己的”东西。

另一方面,袭人也想让娘家人瞧瞧,她作为一个贫贱之家的女儿,能与一个无比尊贵的贾家少爷融洽到这种程度,她花袭人也连带着变得非常尊贵了,家人是不能小瞧她了,言外之意,她是没理由再被赎回到这个贫贱的家了……看到宝玉来到自己的娘家,或许是激动加兴奋所导致,袭人眼圈也红了,她对宝玉说:“坐一坐就回去吧,这个地方不是你来的。”

身份地位的悬殊,让袭人不得不考虑很多。



袭人还摘下宝玉的通灵玉,让表妹们传看了一遍,并说:“……再瞧什么稀罕物儿,也不过是这么个东西。”其实,袭人给她们炫耀的不仅是玉,也是炫耀她与宝玉亲密无间的那份自然和随意……袭人让哥哥雇一辆车送宝玉回去,说:不为不防,为的是碰见人。袭人心里非常有数,如果让别人看见宝玉进了她家,不知又会有什么流言蜚语呢,如果让王夫人知道了,她花袭人更有的受了。

(二)对宝玉“先用骗词,已探其情,以压其气,然后好下箴规”

当初袭人回娘家的时候,其母兄想把袭人赎回,袭人哭闹了一阵。宝玉恰好去她家,与袭人的亲密互动被母兄看在眼里,才仔细寻思:贾家果然是慈善宽厚之家,也不曾作践下人,只有恩多威少的。因此,她母兄也就死了这条赎她的心了。

然而,这件事还没结束,却被袭人十分稳妥自然而然的利用了。让我们感觉袭人是外表忠厚老实,实则非常善于察言观色,特会“来事”的一个丫头。为了试探宝玉,并压一压宝玉的放荡不羁和不务正业,袭人故意对宝玉说她要回家,因为她也长大了,她妈妈要来赎她。



袭人抓住了宝玉的软肋,宝玉果然信以为真,对于袭人想离开他十分痛心,骂袭人薄情寡义。袭人便顺势对宝玉下了“箴规”。她不走也可以,但宝玉要答应她几个要求。

头一个要求,不要说死不死,活不活,化成灰化成烟,灰飞烟灭的胡言乱语。宝玉说,改了,再说,你就拧嘴。

袭人的第二个要求,就是劝宝玉好好读书,考取功名,赢得父亲的欢心。宝玉也爽快的应允。还要宝玉不可毁僧谤道,调脂弄粉 。

最要紧的一件,不许宝玉吃别人嘴上擦的胭脂,与那爱红的毛病。袭人已经与宝玉有过云雨之情,她现在巴不得宝玉对那些漂亮姑娘们,连正眼都不瞧呢!怎能再眼睁睁看着宝玉与别人亲吻?可叹宝玉就是一个纨绔子弟,他不会只钟情于一个女子的。但袭人成功的试探出来,宝玉对于她,是真的有很深的情意。

此后,袭人每每见到宝玉与姊妹们厮闹,便吃醋不开心,说的话都是醋意满满:“……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省的鸡声鹅斗,叫别人笑,横竖那边腻了过来,这边又有个什么四儿、五儿服侍……”宝玉见她娇嗔满面,便情不可禁了……袭人牢牢抓住了宝玉的命门和软肋,这个“会来事”的大丫头,一步一步赢取了贾宝玉和王夫人的欢心……



作者:君之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204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12: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评价


      《醒世姻缘传》原名“恶姻缘”,全书100回,按照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先后写了两世的两种恶姻缘。前22回叙写前世的晁家:浪荡子晁源纵妾虐妻,小妾珍哥诬陷大妻计氏私通和尚,致使计氏投缳自尽。小说开头还写了晁源伴同珍哥打猎,射杀一只狐精。这都成为冤孽相报的前因。第二十二回以后叙写今世的狄家:狄希陈是晁源转生,娶了狐精托生的薛素姐为妻,后来又继娶了计氏转生的童寄姐,婢女珍珠是珍哥转生的。狄希陈受尽薛素姐、童寄姐的百般折磨、残酷虐待,珍珠也被童寄姐逼死,“偿命今生”。最后,狄希陈梦入神界,虔诵佛经,便“一切冤孽,尽行消释”。整部小说有着浓重的劝善教育的寓意。

同时,作者对现实人生却又相当清醒,体察得很深切,描绘出相当丰富的真实而鲜活的世态人情。顽劣子弟私通关节便成了秀才,三年赃私十多万两的赃官罢职时还要“脱靴遗爱”,逼死人命的女囚使了银子在狱中依然养尊处优摆生日宴席,狱吏为了占有美貌的女囚不惜纵火烧死另一名女囚,无文无行的塾师榨取学生就像官府追比钱粮,江湖医生故意下毒药加重病情进行勒索,巫婆搬神弄鬼骗取钱物,媒婆花言巧语哄骗人家女儿为人作妾,乡村无赖瞅着族人只剩下孤儿寡母便谋夺人家的家产,新发户转眼就嫌弃亲戚家“穷相”。这部主旨在于明因果的小说,全景式地反映出了那个时代吏治腐败、世风浇薄的面貌。

       小说对作为因果关系的两个家庭、两种恶姻缘的描写也是有具体的生活内容的。晁家的计氏原本并非是不幸的,当初计家比较富裕,嫁到较贫寒的晁家时,除了丰厚的妆奁,还带来一顷田地,公婆欢心,丈夫也有几分惧怕,曾过了几年舒心日子。后来公公夤缘钻营,做了知县,晁家富贵了,晁源更加浪荡,娶了小妾,喜新厌旧,计氏才逐渐陷入了等于被遗弃的境地。她很苦恼,孤寂无聊,被尼姑钻了空子,经常来她房里走动,便成了被珍哥诬陷的根据和晁源要“休了她,好离门离户”的借口。这一切都写得很实际。作为因果链条上今世的狄家,尽管交代出与前世人物的对应关系,但还是写出了现实的生活内容。薛素姐是带有几分神秘性的,写她超常的乖戾,虐待丈夫狄希陈,棒打、鞭笞、针刺,乃至神差鬼使地射丈夫一箭,是由于神人给她换了一颗恶心,但也写出了造成她那种虐待狂的现实原因。薛素姐出嫁前已闻知狄希陈性情浮浪,却只能听命于家长结成没有爱情的婚姻。临出阁时,母亲谆谆叮嘱:夫主是女人的终身依靠,不得违拗,丈夫即使偷丫头、嫖妓女,也要容忍,丈夫弃妻宠爱都是那做女人的量窄心偏激出来的。这就使薛素姐对男人先有了一种敌意。婚后,狄希陈果然是不本分,薛素姐发现妓女孙兰姬送给狄希陈的汗巾子、红绣鞋,对他扭打拷问,便招致了婆婆的不满。狄婆子说:“汉子嫖老婆,犯什么法?”“没帐,咱还有几顷地,我卖两顷你嫖,问不出这针眵的罪来!”(第五十二回)在那种男子可以纳妾、嫖妓女.而女子却必须谨守“不妒之德”的社会里,薛素姐对不忠实的丈夫越来越严厉、凶悍的惩罚,实则是出自女性本能的妒情和对男性放纵的反抗。小说中还写了薛亲姐不顾父母的阻拦出去逛庙会的情节,她事后得意地说:“你们不许我去,我怎么也自己去了!”(第五十六回)这也反映着妇女对现实的清规戒律的反抗意识。薛素姐的乖戾、凶悍是由那种社会所造成的人性的变态,虽然有作者的歪曲成分,但也有真实的社会内容,而且比其他小说中的悍妇形象更深刻地透露出“悍”的原因。就小说开头作为缘起的一段议论和小说以晁家为前世、狄家为今世的结构看,作者显然是出于男性的立场有憾于世间家庭“阴阳倒置,刚柔失调”意即丈夫受妻妾的辖制、欺凌的现象而发作的。作者独将薛素姐写成狐精转世的一个心肠极恶的悍妇,更表现出男权主义的立场。有意思的是,小说中展现出来的人生图画却超越了作者的思想,且不说纵妾虐妻的晁源,即便是受妻凌辱的狄希陈也有咎由自取的现实因素,他的轻浮,对薛家的背义,也是导致薛素姐敌视、虐待他的原因。小说为揭示男性被女性欺凌的原因,追究到了男性压迫女性的人生悲剧,表现为一个循环相因的生活过程,在这个因果报应的荒谬逻辑中,也正蕴含着一个现实逻辑的内核:女性对男性的欺凌,也就是对男性压迫的反抗。小说在以因果报应警世功人的思想躯壳里,包孕着呼吁尊重女性、夫妻应当“相敬如宾”的现实意义。这就是《醒世姻缘传》超越一般写悍妇而旨在维持所谓夫纲的地方。

        《醒世姻缘传》受《金瓶梅》的影响,写社会家庭间的寻常细事,真切、细致,贴近生活原貌,对城乡下层社会的描绘更富有鲜活的生活气息。作者对人情世态,揣摩得深切,在写实的基调上,往往加些夸张之笔,显示出其人其事的滑稽可笑,形成讽刺艺术的效果。小说中出现的各类人物,无论是官员、乡绅、塾师、乡约、媒婆、江湖医生、市侩商人、尼姑道婆、农村无赖,大都写出各自独具的那种卑陋的势利嘴脸,可说是写尽众生相。小说用方言俗语描摹人物情状,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诙谐幽默的情趣。[2]



                                                                      历史评价



         胡适说:“这是一部十七世纪的写实小说”,这它能够表现出包括家庭生活在内的广阔的社会生活面貌,“是一部最丰富又最详细的文化史料”。他预言:将来研究十七世纪中国社会风俗史、教育史、经济史的学者,研究十七世纪中国政治腐败、民生痛苦、宗教生活的学者,都必定要研究这部书。


        大诗人徐志摩对小说作者的“写实大手笔”作了艺术的阐发:“你看他一枝笔就像是最新的电影,不但活动,而且有十二分的声色。”“他把中下社会的各色人等的骨髓都挑了出来供我们鉴赏,但他却从不露一点枯涸或竭蹶的神情,永远是他那从容,他那闲暇。”“他是把人情世故看烂透了。他的材料全是平常,全是腐臭,但一经他的演梁,全都变了神奇的了。”“他的画幅几乎和人生的面目有同等的宽广。”


        张爱玲1955年2月在给胡适的一封长信中写到:“《醒世姻缘》和《海上花》一个写得浓,一个写得淡,但是同样是最好的写实的作品。我常常替它们不平,总觉得它们应当是世界名著……我一直有一个志愿,希望将来能把《海上花》和《醒世姻缘》译成英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204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20: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九=====袭人为谁终?【缧丝金凤+顺治福临+花袭人+】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26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迎春被偷的“累丝金凤”原来是“扬州十日”的代名词系列之一
龍乡
龍乡
与朋友们一起透视隐藏在《红楼梦》背后的真实故事。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迎春被偷的“累丝金凤”原来是扬州十日的代名词(一)

文:龍乡



如果说贾迎春那个被乳母偷走的“攒珠累丝金凤”,暗隐“扬州十日”,一定会被嘲讽是想用荒唐不着调的哗众取宠来吸人眼球的拙劣臆想。








而《红楼梦》里“草蛇灰线”的伏脉却证明了,“累丝金凤”恰恰正是那场臭名昭著、惨绝人寰、八十万人被屠杀的历史事件一一“扬州十日”的见证和代名词。







其实在以往对贾迎春、对南明弘光政权的解读中,关于“扬州十日”的解读一直有所欠缺,而“累丝金凤”将基本可以补足最后一张拼图。







也就是说,我们将从《红楼梦》中隐写的,自南明弘光政权建立至灭亡这一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及重要人物(如:朱由崧、江北四镇、马士英、阮大铖、钱谦益、左良玉、多铎等)的线索中,最后定位出“累丝金凤”是让史可法殉国的“扬州十日”之重要历史见证。







“累丝金凤”原来是“扬州十日”代名词的第一张拼图:薛藩的生日。



第二十六回,薛藩即向贾宝玉宣布,“明儿五月初三是我的生日”,赶到第二十九回五月初二宝玉和黛玉闹了个天翻地覆后,书中写道:







“过了一日,至初三日,乃是薛藩生日,家里摆酒唱戏,来请贾府诸人,宝因得罪了林黛玉,二人总未见面,心中正自后悔,无精打釆的,哪里还有心肠去看戏,因而推病不去。”







下文中紫鹃劝黛玉道:“若论前日之事,竟是姑娘太浮躁了些。”后文又写“原来明日是端阳节”,这就说明“过了一日”是从五月初二,直接跳到了五月初四,而“至初三日,乃薛藩生日……宝玉……因而推病不去”,则是对昨天作了一个极简单的介绍,而且主要还是说的宝玉。







这就使人不由地感觉着,如果说书中写了薛藩过生日,可五月初三这天完全被跳了过去,对他过生日的场景可说是只字未提;如果说没有写薛藩过生日,可第二十六回、第二十九回,及第三十回宝玉因没去给薛藩“祝寿”而央求薛宝钗代自己向薛藩陪罪,这样反复地去提他的生日。







大家都知道“红楼无闲笔”,如此这般地似写非写,其作用无疑于是在表示,薛藩五月初三生日非常重要,是必须出现于书中的,但是由于“真事隐去”的缘故,又不能正面去作描述,只能用反复“提起”来暗示其重要性。






那么,怎么才能得知薛藩生日隐藏着什么“真事”呢?







第二十六回薛藩说出五月初三是自己生日之前的第二十五回里,贾宝玉中了马道婆的五鬼魇魔法;之后的第二十七回中,林黛玉埋香冢写《葬花吟》,这两个情节都是《红楼梦》的重头戏。







第二十九回薛藩生日的前一天,也就是五月初二,宝玉黛玉爆发了二人之间最严重的“冲突”,大哭大闹中,宝玉恨得要砸烂“通灵宝玉”,黛玉则把“通灵宝玉”的穗子给剪断;而薛藩生日的第二天,也就是五月初四,宝玉象丢了魂一样失去了灵性,一是被薛宝钗讽刺敲打,二是让金钏因自己而被撵出贾府,三是痴看龄官画蔷被雨淋成落汤鸡,四是误给袭人一记窝心脚。







在薛藩生日的两头,初二是“木石前盟”的重大危机;初四是贾宝玉丢了魂的一天。







在这表面故事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真事隐去”呢?要想知道答案,最好的办法便是对它们进行一一地梳理:







(一).







第二十六回,薛藩预先言说自己生日的第二天是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那这天便是四月二十五,同时,也是宝玉病癒之日。







而三十三天前癞头和尚与跛脚道人为宝玉治病的日子,就是三月二十二日。那么在此三天前,即从此日往前的第四天,便为三月十九马道婆用五鬼魇魔法暗害贾宝玉的日子。







可以看出,能够推出宝玉被暗害这天为“三月十九日”,完全是根据书中留下的时间脉络。并且,这个“时间脉络”肯定是作者刻意精心设置出来的。







当然会有朋友对这个“刻意精心设置”表示怀疑,而下面的数据将会把这种“怀疑”转化为“不容置疑”。









黛玉葬花的四月二十六日,是传说中朱姓始祖炎帝朱襄氏的生日,从这天往前推三十八天便是“三月十九日”;







黛玉的生日是二月十二花朝节,往后推三十八天也是“三月十九日”;







黛玉第一次葬花,书中只说正当“三月中浣”,却未点出具体日子,然而又一天接一天地记述了九天,第九天正是“三月十九日”;







黛玉第一次葬花是宝玉与黛玉等众姐妹搬入大观园后描述的第一个故事,而元妃省亲的元宵节到二月二十二日大家搬进大观园仍是三十八天;







另外,元春所出之有死亡象征的“爆竹”灯谜,是在正月二十二;大家搬入大观园是在二月二十二;“双真”为宝玉治病为三月二十二。这一切都证明了从第十八回元宵节至第二十七回芒种节,再到第三十回的的五月初四,这些日子形式的脉络,都是作者刻意精心设置的。







如此设置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在隐藏中“突出““三月十九日”,因为这天特别重要,是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之日。同时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这十三个章回中,所出现的所有日子都指向了崇祯十七年。







(二).







这样,也就可以确定了薛藩骗宝玉到自己家赴宴,声称“明儿五月初三”是自己生日的这一天为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







由于贾宝玉是被薛藩指使茗烟从大观园里骗出来的,宝玉骂茗烟“反叛杂种的”,可以说就是给薛藩这次家宴的性质作了定位。







参加酒宴的除了薛藩和宝玉,还有詹光、程日兴、胡斯来、单聘仁、冯紫英。其中,冯紫英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在贾宝玉眼中,这些人是否都是“反叛杂种”呢?







这位“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自我介绍说:“从那一遭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伤了,我就记了再不怄气,如何又挥挙?这个脸上,是前日打围,在铁网山叫兔鹘梢了一翅膀。”“三月二十八日去的,前儿也就回来了。”







按文本中给出的时间线索可知,这个“三月二十八日”,自然就是崇祯十七年九月十九日大明朝灭亡后的第九天。可下句的前儿就回来了,却没说明具体日子,因而可推测“三月二十八日”应该也并非确指。







当然,在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八日左右,至四月二十五的“前儿”这个时间段里,冯紫英所谓“打围”脸上“在铁网山叫免鹘子梢了一翅膀”只可能是“假语村言”。作为读者,我们应该做的是从这“假语村言”中琢磨出有什么“真事隐去”。而究竟隐去的是怎样的“真事”,只有从字里行间作者给出的暗示和线索来进行考证。







那么,在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八前后,至四月二十五的“前儿”这个时间段里,可曾发生过什么可以使后世读者考证出来,或可以载入历史的重大事件呢?







答案是肯定的,毕竟“红楼无闲笔”,作者又岂会无的放矢:







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七日,进入北京的大顺官兵开始制造各种刑具,施用酷刑向那些达官显贵索要“饷银”;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部前往山海关;四月二十二日,李自成与联合在一起的降将吴三桂和多尔衮率领的清军激战于山海关外一片石;四月二十三日,大顺军兵败向北京撤退。







这个时间可以说与冯紫英的介绍是基本吻合的,而所谓的“铁网山”“打围”自然是隐喻李自成与吴三桂和满兵在山海关大战,“兔鹘子”属北方及东北的特有物种,隐喻满清,“被……梢了一翅膀”隐喻大顺军战败。







如此说来,爽快利落、特招读者喜爱的冯紫英难道暗隐闯王吗?







(三).







在崇祯十七年三、四月间,闯王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人物,写这一时段的历史岂能会被遗漏呢?可是如果按步就班把他的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又想把他隐藏起来,几乎是办不到的。那怎么办呢?《红楼梦》中使用的是“分身术”:







“三月中浣”林黛玉第一次葬花那天为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一,李自成率领起义军开进了宣府,怎么隐写呢?







书中用卜世仁与贾芸的舅甥关系,来影射前后两位闯王高迎祥与李自成的舅甥关系;再用与贾芸为紧邻,同样住在“后廊上”的醉金刚倪二影射正德年间(1509年)刘六刘七两兄弟领导的农民起义,以刘六刘七为廊坊灞州人,并且曾率领起义军直逼京师,来暗示李自成进驻宣府。







三月十一日,贾芸初会林红玉,而以林红玉想尽办法接近贾宝玉,来隐喻起义军步步逼近北京城。







三月十五日,贾环用滚烫的蜡油将宝玉脸烫出一串燎泡,隐喻李自成点领了北京的最后一道关口居庸关。







三月十九日,贾宝玉被赵姨娘与马道婆用五鬼魇魔法暗害。赵姨娘暗隐李自成出生于赵宋时期西夏国主的故里“李继迁寨”;马道婆之“马”则暗隐“闖”字。







那么,这个英俊小生冯紫英又是怎么暗隐闯王李自成呢?







书中说他是“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其实明清两朝都没有“神武将军”这个官职,冯紫英说自己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了,而“都尉”这个官名始自于秦汉时期,将两都连系在一起,不能不让人想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中的冯唐。







汉文帝与冯唐的故事历来广为人知,《红楼梦》则是利用其故事发生在长安,来影射陕西米脂人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正月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那么,“冯紫英”这个名字怎么解释呢?







“冯”中之“马”,自是来于“闯”中之“马”;“紫”既是“自”的谐音,亦隐李自成为大顺皇帝;“英”:《楚辞.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游国思纂义孙奕曰:“宫室始成而祭则曰落成,故菊英始生亦曰落英。”







由此看来,“冯紫英”即暗隐和代表三月十九日进入北京,四月二十九日称帝,三十日匆匆撤离,在北京待了四十二天的李自成。









还有,詹光、程日兴、胡斯来、单聘仁这四个“反叛杂种”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完全可以对他们通过意会作出这样的解释:







詹光谐音“沾光“,意为满清能够轻易入关,沾了明朝先被李自成灭亡的光;







程日兴,意为满清趁着明朝进入末世并最后灭亡而兴起;







胡斯来,意为胡虏鞑子入侵而来;







单聘仁谐音“擅骗人”,隐指满清入关之际,打着欺骗性的“平寇复明”的旗帜。







(四).







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是李自成撤回北京的日子,《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也是四月二十六日,从下午至夜里,冯紫英的家宴中,参与者有冯紫英、贾宝玉、薛藩、蒋玉菡、妓女云儿。







于行酒令间,贾宝玉唱了一首《红豆曲》: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从这悲伤的词曲中,令人感受到的是忍爱而不堪忍受、刻骨铭心、痛彻心扉的相思之情。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要问这相思之情为谁而发,且看这天上午林黛玉埋香冢、泣残红、写《葬花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这真的是在葬花吗?







黛玉生日为二月十二花朝节,原是百花之神的生日,而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却是花神退位,祭饯花神的之时。黛玉这不是在泣自己、埋自己、祭饯自己吗?







从黛玉生日到马道婆暗害宝玉,也就是闖王攻进北京的三月十九日是三十八天,从祭饯花神到这天也是三十八天,可见这花朝节与饯花神,皆为大明灭亡而设置。而黛玉之泣、埋、祭原来都是为了明亡。







如此看来,宝玉所唱《红豆曲》,实是在为明朝灭亡而“滴不尽相思血泪”。







(五).







轮到冯紫英行酒令时,最后以一句“鸡声茅店月”结束。







这句诗来自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是其四十八岁时,离开长安后,途经商山时所写。







这是在暗隐李自成四月二十六日撤回北京,二十九日举行了登基仪式,三十日离开北京后,即撤退到了陕西。







轮到那锦香院的妓女云儿行令时,薛藩一直插科打诨,末了以“桃之夭夭”完令。







“夭夭”原意为“草木初长而茂盛美丽,另外还有,屈,未成年,刚出生的禽或兽等意思。







云儿在唱“女儿悲,将来终身指靠谁?”时,薛藩叹道:“我的儿,有你薛大爷在,你怕什么?”







再看行酒令前云儿所唱小曲中有这样的句子:“两个冤家,都难丢下……想昨宵幽期私订在茶縻架。”







将这些文字放在崇祯十七年三、四间,能从中体味到什么,或者说妓女云儿更象是谁呢?







唯有吴三桂这个禽兽:先是准备投降李自成,结果却投靠了满清,最后将胡虏引入了关内。妓女就是形容吴三桂的品行节操,云儿则是指他被封为平西王后就藩云南。







(六).







薛藩行酒令时说的:“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他自作解释:“笑什么?难道我说的不是?一个女儿嫁了汉子,要当忘八,他怎么不伤心?”“忘八”,乃暗借“八旗军”来隐满清也。







最后一个行酒令者是蒋玉菡,他以“花气袭人知昼暖”完令后,随着宝玉出去解手时,用自己的汗巾子同宝玉腰间系的袭人的汗巾子作了交换,预示了袭人将来会嫁给蒋玉菡。







棋官是作为伶人的蒋玉菡艺名,可是,身份低贱的伶人,怎么可能会住在紫檀堡呢?要知道古时“紫”和“檀”都是帝王皇家的象征。而如果“棋官”为“旗官”,即“八旗之官”,“蒋玉菡“为“将玉含”,即掌管玉玺之人,那就不奇怪了,当然,紫檀堡也并非紫檀堡,而是紫禁城。






在古代的《推背图》等谶语中,普遍以一两个字来代表某个人或某一事物。以谶语形式写出来的袭人的判词是: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顺”和“福”两个字正应了顺治福临,而那“一床破席”,则是以席子为蒲苇、芦苇编织,隐指顺治为“胡虏(蒲芦)”。









由此得出,蒋玉菡交换来袭人的汗巾子,隐喻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五月初二,多尔衮率领清兵进入北京;预示袭人嫁于蒋玉菡,隐喻顺治于九月从盛京迁都北京,住进紫禁城。







(七).







这样,接下来在第二十九回里,宝黛发生最大冲突时,宝玉要把象征传国玉玺的通灵宝玉砸烂,黛玉则剪断了上面的穗子,就好作解释了。因为这天是五月初二,满清进入北京的日子。传国玉玺被砸,象征传国玉玺上五龙交互手柄的穗子被剪,意味着作为正统合法的朱明王朝自此永远失去了天下。







且看初四那天在贾宝玉身上发生的那些事儿:







薛宝钗回黛玉之问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







这段文字在表达什么呢?后面金钏说的:“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就是答案。







李逵绰号黑旋风,宋江人称及时雨,“风水(雨)”合在一起不正是“井卦”吗?






“井”卦又暗隐什么呢?后面龄官画“蔷”就是答案。







元朝诗人刘因有一首《蔷薇》:







“色染女真黄,露凝天水碧。







花开日月长,朝暮阅两国。”







“天水碧”,即为浅青色。据传南唐后主李煜的妃子有一次在染色时,把没有染好的丝帛放在露天过夜,丝帛沾上露水后,起了变化,竟然染出了很鲜艳的青绿色。后来人们便按此发染色,并将这种颜色称为“天水碧”。







龄官在蔷薇架下画“薔”又被雨淋的场面,正好应合了刘因的这首《蔷薇》。当然,这首诗在《红楼梦》会被引伸出另外一层含义:“女真”“天水碧”皆指满清,后两句则可意会成,原来朱明的大好江山,旦夕之间却被那胡虏窃取。







随后宝玉冒雨跑回怡红院时,给了袭人一记窝心脚,也是对上面解读的一种印证。因为当时有两个优伶宝官、玉官正在怡红院里跟袭人等一起戏耍,为什么非要是宝官、玉官呢?这两个名字合在一起就是“宝玉”,但是,她们的优伶身份,说她俩影射蒋玉菡更加恰当。而蒋玉菡与袭人于象征皇宫的怡红院里戏耍,宝玉反被关在了门外,不正可隐喻满清窃取朱明天下吗?







那么,宝玉踢袭人那一脚又有何隐喻呢?







其实从第十八回至第三十回,所隐藏的就是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明亡,到五月初二满清进入北京的这一历史时段。宝玉踢袭人的那一脚,代表的是转折,也就是将从前一个故事转入到另一个故事。而另一个故事,需要从五月初三说起。







(八).







五月初三薛藩过生日的场景,书中只字未提,意在暗示这天并非薛藩生日,但却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十六回,薛藩言称五月初三是自己生日后,有一段这样的描述:







薛藩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黃”画的。真真的好的不得了!”宝玉听说,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那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取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藩道:“你看真的是‘庚黄’?”薛藩道:“怎么看不真!”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别是这两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个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藩只觉没意思,笑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







“庚黄”“唐寅”各取一字为“庚寅”。







原来,福王朱由崧在江北四镇和马士英扶持下,于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三庚寅自大明门入大内,至武英殿行监国礼。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即皇帝位于南京紫禁城武英殿,以次年为“弘光”元年,国号依旧为“明”。南明政权的建立,也开始了与满清将近二十年的对峙局面。



(《透视红楼梦》)

编辑于 2022-07-10 17: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204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21: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11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204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6 07: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1)警幻仙子角色分析
荷叶3638 2015-01-27   |  967阅读  |  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第一回癞僧说:“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甲戌侧批:“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这条批语提醒读者,警幻仙子这个神话人物在小说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可等闲视之。

虽然警幻仙子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警幻仙子这个神话人物在小说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所起的作用,则有不同的认识。

有人认为警幻仙子是爱神或者性爱女神。理由有四点:一是警幻仙子的职责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亦即主管人间男女之间的爱情;二是对贾宝玉说“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三是令其妹兼美字可卿者授贾宝玉云雨之事;四是跛足道人送给贾瑞一面正反两面皆可照人的魔镜风月宝鉴也是警幻仙子所制,贾瑞照镜子的正面便出现王熙凤招其淫乱的幻象。这些都说明警幻仙子是主管男女情爱和性爱的女神。

有人则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这只是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没有看到警幻仙子对贾宝玉教育警示的一面,因而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警幻仙子在第五回中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警示教育贾宝玉。

第五回中,宁荣二公之魂嘱吒警幻仙子说:“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警幻仙子向从仙子解释说:“如此嘱吾,故发慈心,引彼至此。先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令彼熟玩,尚未觉悟。故引彼再至此处,令其再历饮馔声色之幻,或冀将来一悟,亦未可知也。”

随后,警幻仙子引导贾宝玉梦中游玩太虚幻境,令其观看牌坊上的警示对联,阅览薄命司里记载金陵女子命运的仙册,赏听金陵十二钗一生遭遇的仙曲,使其认识到目前贾府的繁华都是虚幻假象,最终将落得个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那些自己所爱恋的女子也红颜薄命,死的死,散的散。警幻仙子让贾宝玉看到贾府和那些女子的结局,目的是促使贾宝玉警醒,跳出迷人圈子,入于文章经济正途,承担起改变家族和这些女子命运的责任。

然而贾宝玉看过听过这些之后仍然没有醒悟。在这种情况下,警幻仙子不得不采取极端的办法促使贾宝玉醒悟,即令其妹兼美字可卿者授宝玉云雨之事,并对贾宝玉强调说:“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而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警幻子是要让贾宝玉知道,天仙也不过如此,人间女子又何足道哉?所以今后不要再迷恋女色,不要为情所困,要改掉过去在女儿队里厮混的毛病,把主要精力放在读孔孟之书和仕途经济之上。

贾宝玉与警幻仙子之妹兼美字可卿者缱绻之后仍然不能醒悟,警幻仙子只好命其妹次日引贾宝玉至一条无桥梁可通的黑溪前,警幻仙子指道:“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尔今偶游至此,设如堕落其中,则深负我从前谆谆警戒之语矣。”

津:江河的渡口。“迷津”原意谓找不到渡口或路径。佛家谓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都是迷误虚妄的境界,统称之为“迷津”。佛教认为,世间众生,都陷溺于“迷津”之中,须赖佛家教义,启迪智慧,觉迷情海。如清·彭定求《道藏辑要·在陆(袁可立别业)肇祥》:“木清华景逾濯锦,上建纯阳宝殿。额曰:‘梦觉迷津’”。

迷津里的木筏是渡人的工具,代表渡船,此处喻度人的佛法。佛教以佛家教义度人脱离苦海,故把佛法比做渡人之航船。用佛法普度众生谓之慈航普度。

“木居士”是对木雕神像的戏称。唐·韩愈《题木居士》诗之一:“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清·赵翼《一枕》诗:“庸福宁求木居士,高踪或比地行仙。”“灰侍者”则是对泥塑神像的戏称。“侍者”原指佛教中跟随长老左右、听从长老使唤的僧人,阿难为释迦牟尼的侍者,乃侍者之始,后有五侍者、六侍者之称。“木居士”和“灰侍者”分别代表佛祖和菩萨。

警幻仙子的意思是说,我采取了很多办法促使你醒悟,跳出迷人圈子,入于文章经济的正道,但你仍然执迷不悟而堕入迷津,今后你能否跳出迷人圈子走出迷津而步入正途,只能依靠佛祖和菩萨指引了。

有人认为“木居士”和”灰侍者”分别表示“槁木”和“死灰”之意,只有心如槁木死灰不被情迷者,方能渡过迷津,走上经济文章正道。我认为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

警幻仙子该给贾宝玉看的都让他看了,该给他听的都让他听了,该让他体验的也让他体验了,该说的话也说到了,对贾宝玉的警示教育也算做到仁至义尽。

其二,警幻仙子制作魔镜风月宝鉴的目的也是为了警示教育世人。

第十二回跛足道人为救贾瑞,从褡裢中取出一面镜子来——两面皆可照人,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递与贾瑞道:“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等看照。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叫你好了。”

警幻仙子所制的“风月宝鉴”,从正面看是美色和男女风月情事,似乎是在诲淫,然而作者提醒读者,这只是镜中的幻情假像,不可当真。如果只看到美色和风月情事,必然会象贾瑞那样沉迷淫欲而丧命。看宝鉴的背面则是一个人的骷髅,是让人们明白所谓的红粉佳人不过是一个骷髅而已,目的是促人醒悟,不要迷恋美色,不要沉湎淫欲。作者用这样的一面镜子警示世人,其用心是良苦的,所以“脂批”说:“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

贾瑞就是因为迷恋美色和男女风月情事而屡照风月宝鉴的正面,最终导致精尽身亡。由此可见风月宝鉴具有惩戒和警示作用。

风月宝鉴是警幻仙子制作的一面魔镜,其作用也是为了教育警示人们不要迷恋美色,不要沉湎淫欲。其正面照出的是美色和男女风月情事,其实代表毒药,迷恋美色和风月情事就象服毒,会象贾瑞那样命丧黄泉,而镜子的反面才是真正的治病良药。

其三,太虚幻境和警幻仙子之名蕴含警示之义。

警幻仙子居住在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里,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换一句话说,警幻仙子是主管人间男女之间前世今生爱恨情仇的神仙,凡是男女之间前世今生的爱恨情仇,都由她安排和具结。她的工作目的和意义就隐含在“太虚幻境”四字和“警幻”二字之中。

“太虚”为多义词。一是指宇宙万物最原始的实体——气。是古代的一个哲学概念。宋·张载《正蒙·太和》:“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二是指宇宙。唐·陆龟蒙《江湖散人传》:“天地大者也,在太虚中一物耳。”三是指天空。《文选·孙绰<</SPAN>游天台山赋>》:“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李善注:“太虚,谓天也。”四是指空寂玄奥之境。《庄子·知北游》:“是以不过乎崐仑,不游乎太虚。”清·田兰芳《留别石仙堂(袁可立堂号)诸生口号》:“犹喜太虚无点染,鄙夫留得旧空空。”

警幻仙子居住的太虚幻境为一场景,显然不是指古代哲学概念里的“气”。太虚幻境位于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放春山遣香洞里,显然也不是指宇宙和天空。这里的太虚幻境应该指空寂玄奥之境。太虚幻境牌匾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对联,也是一副具有玄理的对联。虚,空寂也。幻,假象也。“太虚幻境”四字及其牌匾上的对联告诉人们,所谓的男女情爱,真真假假难以分清,一切风情月债、女怨男痴,都是虚幻的,到头来都不过是一场梦幻,告诫人们不要为情所困。

“警幻仙子”中的“警幻”二字也包含了警示之义。警,警示也。幻,假象也。佛教把一切有形的物质称为“色”,这些物质均属因缘而生,其本质是空,故色即是空,意谓色发本身即是空幻不实,无根无形。《般若菠萝蜜多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幻,表示一切风情月债女怨男痴都不过是假象。“警幻”二字意在警告人们不要流连沉溺于风情月债女怨男痴等虚幻现象之中。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警幻仙子并非是爱神或者性爱女神。警幻仙子劝导贾宝玉不要迷恋女色,要跳出迷人圈子,留意于孔孟之间,入于经济之道。警幻仙子所制的魔镜风月宝鉴的正面对贾瑞迷恋女色和风月情事进行惩戒,风月宝鉴魔镜的反面具有引导人们远离淫欲的功能。由此可见警幻仙子是一位劝善女神。

有人说,警幻仙子劝贾宝玉“而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并非出于她的本意,而是受宁、荣二公之嘱托。我认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试问,警幻仙子特制一块具有警示教育作用的魔镜风月宝鉴又是受何人之托呢?实际上,警幻仙子劝贾宝玉,不仅是受宁、荣二公之嘱托,也是其职责使然。

事实上,作者写作《红楼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劝导世人不要迷恋女色,要跳出迷人圈子,留意于孔孟之间,入于经济之道。这个意思在小说中不仅借警幻仙子之口说出,也通过作者自己的口和小说中的其它人物之口说出。

如作者在凡例中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作者是以“惭恨”的心情来写《红楼梦》的。

第三回中有两首《西江月》集中表达了作者这种“惭恨”心情。“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裤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此两首词是作者为自己的过去在深深自责、反思、忏悔。

书中写宝玉不爱读圣贤之书,爱在内帏厮混,致使一技无成,“无材补天”,“于国于家无望”,最后落到““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的地步,才后悔自己当初不好学上进,“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痛定思痛后,才寄言纨裤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作者是在告诫世人不要向书中的贾宝玉学习,要以他为戒,不要荒度光阴,要发奋图强,立志功名,读好经济文章,学好本领,做于国于家有用的人。

第十六回秦钟临死时对宝玉说道:“并无别话。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庚辰双行夹批:“谁不悔迟!”庚辰眉批:“读此则知全是悔迟之恨。”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立志功名的话从秦钟嘴里说出虽然有些可笑,但这正是作者的腑脏之言。因此庚辰侧批:“此刻无此二语,亦非玉兄之知己。”作者正是借秦钟临死之言,对自己少年时期没有奋志读书搏取功名表示悔恨,意在劝导人们“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

以上作者通过自己和秦钟之口表达的思想与警幻仙子所表达的思想完全相同。由此可见,警幻仙子对贾宝玉所说的话,就是作者想对世人说的话。

作者只不过借警幻仙子之口说出自己的想法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204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7 06: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崇祯
老阿更 2015-12-24   |  8094阅读  |  3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 蒝菋 - m._﹏.蒝菋


1644年,这注定在中国是风云际会,天地变色的一年。在内忧外患中,明王朝大厦将倾。尽管崇祯皇帝全力力挽狂澜,可是天下注定已经积重难返,随着冰河期的开始,明朝北方陷入干旱、瘟疫之中,外有夷狄叩关,内有流寇。崇祯虽然有中兴之心,却无中兴之力,最终只能身殉社稷。

身为皇帝,将亡国的责任完推脱,显然说不过去。你是皇帝,亡国这事,你必须是第一责任人。然而,不得不承认,崇祯的的确确是明朝十六代皇帝中很优秀正派、清廉勤勉的皇帝。他励精图治,严于律己,忧勤惕厉,鞠躬尽瘁,谦恭克俭,勤学不倦,宽厚仁恕,特别难得的是他勇于改革,关心民间疾苦,自登基始一直为民族的中兴之梦而努力奋斗。

崇祯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他正如史上所载是个嗜杀多疑的君王吗?也许一些别的记载会让我们可以深入的了解这个中国正统王朝最后一帝的真实形象。

英武美男——崇祯究竟长什么样子?

由于崇祯之后明王朝灭亡,崇祯与南明诸位君王都没有留下御真,现在留下的崇祯像是当代追绘,故宫朱雅娟女士,广泛流传于电视台及各类书籍中,甚至有人借此画像去分析他的面相论证他的性格,本质并不符合明制,崇祯究竟长什么样子,从一些侧面的史料我们可以看出:比如在史书上记载的崇祯太子相貌推断,崇祯应该面容姣好,英武有威仪。

年可十七八,为人白皙而美,善应对,其足骭骨皆双,上甚爱之。履云冠,绿绨袍,白纤缟袜,风姿龙采,纤好白皙,截发类头陀,手爪似春葱,语言若震洞箫,见者疑为神仙,自非寻常佳公子所及也。——《纤言》

煮酒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崇祯 当代画家根据以上记载,复原崇祯画像

如此看来,崇祯应该是个绝世美男子,史书记载崇祯颇有帝王威严,而且性格持静,冷静;心思缜密,修养也很好。

个人修养——崇祯是否爱读书?

崇祯英俊潇洒,思维敏捷,能文能武,精通音律,曾经亲自见过崇祯的进士、诗人吴梅村在其《绥寇纪略》中说到崇祯,曾经无比敬仰地描述道:“……白晳丰下,瞻瞩非常,音吐如钟,处分机速,读书日盈寸,手笔逼似欧阳率更,有文有武,善骑,尝西苑试马,从驾者莫能及……”

就是说崇祯每日读书都要有一寸那么厚,其书法可以比拟欧阳询,善于音律,骑射,可以说无论何时何地,崇祯的个人修养都很高,他即位时明王朝已经内忧外患,然而崇祯仍然不曾放弃自己的个人修养,一直到死前,崇祯都没有放松修身之道。崇祯对于文化一直抱有好感,在他统治时代,最终批准传教士进入钦天监,允许用西历取代已经有误区的大统历,并允许徐光启进行农业实验,使得徐光启最终写出了《农政全书》,与此同时,崇祯在军队中有意培养善于火器、兵法之人,完备军队火器作战,崇祯还曾有意受洗加入基督教。

吴梅村写这样的文字时已经是清朝,崇祯早已作古,因此不存在要用溢美言辞拍马屁,说到崇祯的品德,吴梅村更是赞颂有加,“反前弊,黜邪党,励精谋治,勤勤然有中兴之思……英睿献猷,宵衣旰食”,还能有更高的评价吗?煮酒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崇祯崇祯御批《大学衍义》——“朕昔居信邸,经史词章难虔左右,尤爱政书,尝往文渊阁,见真景元《大学衍义》,心塞为之大开,重以镌刻精工,实可视奴宋椠,安得不视为鸿宝。左侧是明亡后王士祯的批注,有“烈皇身死社稷”之语,一页纸上,甚是悲凉。

夫妻——崇祯与他的周皇后

崇祯妃子不多,多年的殚精竭虑下,崇祯记载中的妃子只有周皇后和田贵妃、袁贵妃两个妃子。

崇祯的周皇后,史学家对其着墨不多,根据孙承恩《思陵典礼记》记载:“后生辛亥三月二十八日子时。”“初为信王妃,晓书画,亦谙药性,在潜邸,与上甚和庄,既册立,协谋去魏逆,称贤功。

根据明史学家樊树志的说法:朱由检的皇后周氏,苏州人,父亲周奎,在前门大街闹市,以看相算命谋生。天启六年,当时的信王朱由检为了大婚挑选王妃时,主持后宫事务的懿安皇后,以长嫂代母的身份,从众多候选人中挑选了周氏。朱由检即位以后,周氏就由信王妃晋升为皇后。

明末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这样描述周皇后:在后宫常常身穿布衣,吃素食,与皇帝一起提倡节俭,一切女红纺织之类事务,都亲自动手。张岱的这些话,并非毫无根据的阿谀奉承之词,这从周氏在后宫设置二十四具纺车,教宫女纺纱一事,可以得到印证。《崇祯宫词》称赞她“有恭俭之德”,亲自操持家务,身穿旧衣服,把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员分百二领璇宫,撙节咸资内教功。三洒亲蚕重浣服,拟将恭俭赞王风。所谓亲自操持家务,还包括亲自烧饭。

皇帝与皇后之间情深谊笃,“上重周后贤,伉俪恩甚备”,《崇祯宫词》有一首这样写道:湘管挥来口授余,俨然村校接天居。崇祯二年二月四日,周皇后为崇祯帝生了皇太子。这自然使崇祯帝十分高兴,这也是他们夫妻恩爱的象征。

(*史书上有个小故事说的很有意思:周后容貌美丽,又很年轻,有一日穿着薄纱梳妆,崇祯故意和她开玩笑,抱着她亲昵,周后居然觉得这样太不正经,给了崇祯一记耳光。崇祯没有生气,反而向旁边的太监发牢骚:她打我,她打我,并为此郁闷了很久)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周后与崇祯同生共死,最终一起携手赴了黄泉,我们不知道崇祯看着妻子自尽时的心情,也许只能说一句:“皇后,黄泉路上,你且等一等我。”

内孥——崇祯究竟有没有钱?

很多人都说崇祯临时都不愿意花钱,最终生死,李自成从城中搜刮出无数白银,事实真的如此吗?

十六癸酉载金入秦贼拘银匠数百人,凡所掠金银,俱倾成大砖,以骡马骆驼驮往陕西。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每驮二锭,不用包裹。谈迂曰:三千七百万锭,损其奇零,即可两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内骚然,而扃钥如故,岂先帝未睹遗籍耶?不胜追慨矣。

予谓果有如此多金,须骡马一千八百五十万方可载之,即循环交负,亦非计月可毕,则知斯言未可信也。      

                    -----计六奇《明季北略》第二十卷,崇祯17年四月十六日

煮酒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崇祯计六奇的《明季北略》这一段可谓是后人吹嘘崇祯不舍得花钱的证据,仍然根据历史记载,明朝银两之上没有篆刻年号的习惯,所谓永乐的银锭与明朝制银不符。而彭孙贻《平寇志》:其所得金,大约侯门十之三,宦寺十之三,百官十之二,商贾十之二,共七千万两。宫中久已如洗,怀宗减膳、布衣,酒扈器具之金银者尽充军饷,内帑无数万之藏。贼淫刑所得,扬言获之大内,识者恨之。

这段话说的是这7000万从哪来的,勋贵十分之三,宦官十分之三,文官十分之二,商人十分之二,共七千万两。接下来这句,宫中久已如洗!宫中早就一贫如洗了!皇帝连饭量都减了,穿补丁衣服,酒杯家具上镶嵌的金银都被大顺军拆下来作为军饷!这已经到了什么地步了!

“先帝减膳撤悬,布衣蔬食,铜锡器具尽归军输,城破之日,内帑无数万金。贼淫掠既富,扬言皆得之大内,识者恨之。”               ——谈迁《国榷》

内帑连几千两银子都没有了!万历开创了矿监制度,并且进行商贾收税,还开月港创收,崇祯上台之后,马上就收回了太监,关闭了月港。断掉了自己内帑的收入来源。收入没有了,他谈何有钱?史载:崇祯万般不但一直在裁减宫中用度,甚至到了让太监把御药房的人参都卖掉的境界了。

李自成入京以来,不断对于明朝官员拷掠,于此同时,他将宫内一切值钱的东西全都融成金银,甚至连门上的金箔都不放过。对明朝官员的“追赃”,不到一个月,共得白银七千万两。而万历遭人诟病的“矿税”,二十年间共收白银三百万两,即使加上被太监贪墨的部分,总数也就三千万两。从万历四十八年至崇祯十七年,二十四年的“辽饷”总额,是两千万两。这两个数字加起来,还没有李自成在一个月里勒索到的钱多。

在《明史》中,也可以找到这样的记录: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崩。丁酉,太子遵遗诏发帑金百万犒边。尽罢天下矿税,起建言得罪诸臣。己亥,再发帑金百万充边赏。《崇祯遗录》记载:“熹宗在位七年,将神宗四十余年蓄积搜括无余,兵兴以来,帑藏空虚。”万历皇帝挣的钱在天启年间就已经被消耗殆尽了!

崇祯即位之初,由于边关问题,天启年间内库金银已经用来贴补军费,即便诛杀了巨贪魏忠贤,所得的钱也是很有限的。崇祯时期,三饷征收最高时期岁收入达2100万两白银,按理崇祯应该比祖先更有机会获得其中的财富。但2100万两只是纸面上的预算,实际征收到的或许不到60%,黄仁宇在其史料中分析认为是明政府长期实行低税政策,却没有藏富于民,大量利润被官吏和士绅瓜分,农民仍然只有温饱。而明末政府的加税政策,一方面将农民逼到了绝路上,一方面也触犯了官吏和士绅阶层的利益,总之收税受到阻挠和抵制,其时政府对国家的控制力大大减弱,对此也无计可施。何况相对无底洞般的军事支出,三饷都解决不了问题,崇祯也没有机会来据为己有。

城破——北京为何不攻自破

很多人都说崇祯由于“三饷加派”百姓对其失望透顶,因此在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时,有太监曹化淳开门投降,百姓欢迎李自成入京。

可是事实如此吗?为何明朝国都如此不堪一击?

根据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崇祯十六年八月,天津爆发肺鼠疫:“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崇祯十七年,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说,“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可见李自成入城前,北京已经因为鼠疫流行尸枕狼藉,京师军队都已经失去了战斗力,不是李自成如何强大,而是北京当时已经失去了抵抗力。

甲申之后,启门之说,仍广为流传。曹化淳阅读南方传来的野史笔记时,见仍有“捏诬之语,”深恐“流传既广而秉笔者不加确察,便成无穷之秽”,遂于1662年去世前作《被诬遗嘱》及《感怀诗》四首,并抄录旧稿《记事俚言》和《剖陈疏稿》、《告归底册》,分发给诸子侄。《被诬遗嘱》及《感怀诗》,经曹氏后人传承抄录,至今仍保存完整。

究竟是谁开的门?根据《崇祯遗录》记载:外城西南隅,地名烟阁,皆回回所居。十八日,贼攻广宁门急,群回倡乱开门,外城遂陷。次日,贼自东直门角楼缘城而上,大城遂陷。野史云,阉官献城,非也。《崇祯遗录》的编撰者王世德是北京保卫战的亲历者,他亲眼目睹北京城陷落,因此《崇祯遗录》记载回族开门之说是可信的。煮酒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崇祯

而老百姓对李自成真那么开门迎闯王,欢迎李自成并且对其歌功颂德吗?

史载:三月二十一日尸体被发现,大顺军将朱由检与周皇后的尸棺移出宫禁,在东华门示众,“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钱海岳《南明史》百姓无不可怜崇祯皇帝,对于李自成入城后的不断污蔑心怀仇恨。而《崇祯遗录》载:”自成西遯,京师人不约而同,无论老少,皆以白布里头,曰为皇帝发丧。自成留余贼三千,遍向京城放火,为百姓尽捕,杀之无遗,皆脔食其肉,刳其腹,屠其肝脑,焚其骨而扬之,为皇帝报仇。奈村农夫曰,此伤心中大快事。

残忍?——崇祯为何杀死自己的皇女

崇祯在最后一刻选择用剑砍死自己的女儿被人指责不近人情,事实却并非如此,崇祯不敢让她们活着。

根据明末《流寇志》、《绥边纪略》、《甲申朝事小纪》记述,李自成大军所致,奸淫妇女不计其数,明朝妇女守贞烈节,纷纷自尽,北京城陷落,宫中宫女自尽者甚众。《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李自成进入北京后肆意劫掠妇女赏赐给诸将领,一人可得30名,《明季北略》明确记载大顺军在街头“裸孕妇于前,开膛破肚以戏之”的暴行。各地县志也记载李自成李自成一路上劫掠未婚妇女为妻,淫辱之后居然作为军粮吃食!

煮酒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崇祯这也就不难解释崇祯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女儿了,不然这些女人落入农民军手中,将堪比靖康之耻中的宋朝公主一样,成为待宰羔羊,逃不了凌辱的宿命。

迷茫——崇祯为何会失败?

明清史学者孟森曾认为: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思宗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

也许崇祯之死,早在崇祯二年的一道诏书就能说明了,

“求治之心,操之过急。酝酿而为功利;功利不已,转为刑名;刑名不已,流为猜忌;猜忌不已,积为壅蔽。

崇祯虽然好学勤政、声色不染、刻厉节约,但予圣、猜疑、尊倨、纷苛与流于啙窳不自知,好做聪明,果于诛杀,以病态的疑惧、恐怖对付群臣。崇祯求贤若渴,世所认可,按崇祯自己的话说是:“朕本乐闻谠言,陜嗣宗臆测管窥,亦思窃附忠爱,但迂腐剿拾,全不晓国势人情。年来权奸窃柄,百度废弛,此时不矫枉振颓,太平何日可望?事加综核,讵是得已。改票折衷商榷,务求至当,朕岂肯凭臆决事?”

乱世重典也是情有可原,毕竟经历万历的荒政、怠政,官员因循、苟且、贪腐、渎职相因成习,病近膏肓,而国事日非,只能用非常之法,于是酷虐之政屡行。

这一点大儒刘宗周早在崇祯二年的上书已经警告过他了,可惜崇祯却认为他迂腐不可及。崇祯崇尚法家术治理论。弱冠之年的崇祯对朝臣偾事、结党自专非常不满,认为自己权威不足以制衡这些居心不良的臣属,原有选拔、任用大臣的机制已经为党派集团所控制,唯有权术、阴谋才能制裁这些蝇营狗苟的臣子,法家“以闇见疵”、“疑诏诡使”的权术理论就成为崇祯用人路线的主要选择。自万历以来,朝臣权力强大,皇权逐步被限制,国家已经有了民主制的雏形,可是崇祯却非要强化君主专权来救国,失去了大臣的心,毅宗用人不彰、疑心过重、驭下太严,史称“崇祯五十相”。这严重打击了官员治国之心,将天下实为自己的私产,大臣自然离心离德。崇祯败给了自己的急于求成,他太想救国了,却用了猛药。

1644年的甲申国变,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甲申传事录》与《明史纪事本末》记载那一日,北京城内跟随崇祯殉国者自杀官员有户部尚书倪元璐、工部尚书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华、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卿凌义渠、太常寺卿吴麟征、左中允刘理顺、刑部右侍郎孟兆祥等,驸马都尉巩永固全家自杀,太监自杀者以百计,战死在千人以上。宫女自杀者三百余人。绅生生员等七百多家举家自杀。煮酒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崇祯望着一片焦土的北京,崇祯最终只能履行:天子守国门、君臣死社稷的祖宗旨意,以身殉国。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崇祯遗诏

大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天下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2)
来自: 老阿更 > 《历史吧》举报/认领
上一篇: 幼天王洪天贵福:“如今我不做长毛”
下一篇: 带有历史典故注释的世界名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204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7 06: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崇祯帝的皇后是谁
周皇后(1611年—1644年),崇祯帝皇后。甲申国变,于坤宁宫自尽殉国,与崇祯帝合葬于思陵。孙承恩《思陵典礼记》记载:“后生辛亥(即1611年)三月二十八日子时。”“初为信王妃,晓书画,亦谙药性,在潜邸,与上甚和庄,既册立,协谋去魏逆,称贤功。”



朱由检的皇后周氏,苏州人,父亲周奎,母亲丁氏是周奎的继室,家境清贫,周氏年幼时就操持家务。迁居北京后,周奎在前门大街闹市,以看相算命谋生。天启六年(1626),当时的信王朱由检为了大婚挑选王妃时,主持后宫事务的懿安皇后,以长嫂代母的身份,从众多候选人中挑选了周氏。朱由检即位以后,周氏就由信王妃晋升为皇后。

由于她出身贫寒,又在藩邸(信王府)生活过一段时间,始终保持平民本色。清初历史学家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这样描述周皇后:在后宫常常身穿布衣,吃素食,与皇帝一起提倡节俭,一切女红纺织之类事务,都亲自动手。张岱的这些话,并非毫无根据的阿谀奉承之词,这从周氏在后宫设置二十四具纺车,教宫女纺纱一事,可以得到印证。《崇祯宫词》称赞她“有恭俭之德”,亲自操持家务,身穿旧衣服,把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员分百二领璇宫,撙节咸资内教功。

三洒亲蚕重浣服,拟将恭俭赞王风。所谓亲自操持家务,还包括亲自烧饭。天启七年(1627)朱由检刚刚登极时,由于魏忠贤专权,形势十分险恶,懿安皇后(即朱由检的皇嫂)秘密告诫:不要吃宫中的食物,朱由检是带了家中的麦饼进宫的。进宫后,还得提防魏忠贤买通御膳房下毒暗害,饮食全由周皇后亲自操作。这件事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却是确凿无疑的事实,许多野史都有记载。

一个能够烧饭洗衣、纺纱织布的皇后,不能说绝无仅有,至少是罕见的。皇帝与皇后之间情深谊笃,“上重周后贤,伉俪恩甚备”,看来是真实的写照。《崇祯宫词》有一首这样写道:湘管挥来口授余,俨然村校接天居。

何当一顿童蒙膝,遂揭鸡竿下赦书。说的是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小太监秦某,在坤宁宫侍候皇后。有一天,皇后问他是否识字,秦某回答不识字。皇后就教他识字,少顷考问,秦某全部忘记,被罚跪阶下。皇帝见了笑着说:我请求先生宽恕他,如何?皇后佯装嗔怒说:怀了学规。秦某谢恩而起。透过这种日常生活细节,人们似乎可以看到皇帝、皇后之间那种寻常夫妻谈笑谐谑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6-16 12:09 , Processed in 0.1100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