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黛钗//钗黛合一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8-26 09: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钗黛合一”
分享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娄炳成  2017年10月20日10:54

  “钗黛合一”的说法,最早见于脂砚斋评语第四十二回总批:“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此后,这种说法便成了一部分红学研究者,长期坚持的一个观点,成了红学研究的一种思路,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研究成果。

  从《红楼梦》原著来看,“钗黛合一”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作者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首页,是将预示着林黛玉和薛宝钗命运结局的判词合并在一起来写的;二是作者将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都寄予贾宝玉一身,将“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相互交织,难解难分;三是贾母特意拨给伺奉贾宝玉的两个丫鬟花袭人和晴雯,一个似乎是“薛宝钗的影子”,一个似乎是“林黛玉的影子”;四是秦可卿“鲜艳妩媚,大似宝钗;袅娜风流,又如黛玉。”而她的名字也叫作“兼美”,具有钗黛二美合一的隐喻。

  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首页,作者写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四句诗是并题在一幅画上的,说的就是黛玉和宝钗。俞平伯先生提出,“黛、钗合为一图,合咏一诗。这两个人难道不够重要,不该每人独占一幅画儿一首诗么?”正因为两个女性都是如此的优秀,作者对她们显得难取难舍。生活在现实里,他就必须需要宝钗这样贤妻良母型的女子相伴。但这不是他的理想,他的理想是不会劝他求功名做官的黛玉。这是一种非常纯洁的理想。可是,困惑因此产生了。鱼和熊掌怎可兼得呢?(当然这不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否则二人都娶不就得了)所以,作者(此时作者和宝玉是统一的)在开始就让钗黛合为一图,这可能也是一种预示,他希望二人能够合二为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围绕钗黛的评价问题,观点各不相同。拥黛者认为黛玉率真而宝钗曲迎,黛玉痴情而宝钗逐利;而拥钗者则认为宝钗仁厚而黛玉偏狭,宝钗合群而黛玉孤傲。由于《红楼梦》中处处流露出宝黛未能结合的遗憾之情,世人因此也更多的同情黛玉的遭遇。但钗黛优劣论,始终是《红楼梦》的读者中最富争议的话题之一。

  1923年,俞平伯先生在他出版发表的《红楼梦辨》一书中,提到了一个让世人感到新奇的观点,那就是在作者曹雪芹的眼中,钗黛是不分高下的,“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尽其妙莫能相下。”他还在该书中指出,金陵十二钗的图册当中,钗黛合为一图,合咏一诗。而其她人却是一人一图。另外在《红楼梦曲》当中,钗黛也是并行出场,不分先后的。

  1952年,俞平伯先生修改了《红楼梦辨》,更名《红楼梦研究》,进一步阐释了他对钗黛二人的看法,“钗黛在二百年来成为情场著名的冤家,众口一词牢不可破,却不料作者要把两美合而为一。”这也就是红学史上著名的“钗黛合一论”。此次俞平伯不但引述了一些新发现的前人关于“钗黛一身”的批语,还进一步提到《红楼梦》第五回中写到警幻仙子将妹妹许配给宝玉,在宝玉眼中,这名女子“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宝钗”与“黛玉”合起来就是宝玉。脂胭斋曾批:“三人体的关系”。其“钗黛合一”的主要论据如下:

  一是判词。红楼判词中,连晴雯、袭人都独自一首,曹公何至于惜墨如此,最重要的两个女孩子同用一首判词,其中必有深意!如果说是为了对比,那么晴雯、袭人为什么不合用?如果说有相通,那么三春为什么不合用?何况通篇看来,曹公并不是惜墨如金的人。所以,答案只能有一个:钗黛原本是一体的。所以才说:“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作者是为了纪念一个人而不是为了纪念一个讽刺另一个而写的。

  二是并举。“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豕飞燕泣残红”“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薜蘅芜讽和螃蟹咏”“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等等回目都是钗黛并举。仿佛两者总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一向被人认为是敌人是对立而已,换一个思维是不是更象说的是一个人的两个方面呢?“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林姑娘,气暖了吹化了宝姑娘。”“庚辰本第22回眉批: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丁亥夏。笏叟。”就会明白两个宝玉可以是一个人的身和影,那么宝钗和黛玉也同样是一个人的两种性格了。

  三是名字。宝钗又号蘅芜君,黛玉则名潇湘妃子。而其他人的名字则如“蕉下客”“枕霞旧友”“稻香老农”都与别人扯不上关系。而古时从来都是君妃并提的,难道也是曹公的无意之笔吗?况且古代宫庭之中,只有皇后称为“君”,余下地位高者称为妃。难道通晓古今的曹公会让他所爱的女主人公居于对手之下吗?原因只有一个:这本是一个人!我又因此而突发奇想:红楼中惯用幻笔,比如说明明是写贾宝玉却偏写甄宝玉,以曹公起名字的用意明明是宝钗是君,黛玉是妃,而给黛玉起名为妃时她居然是默认的!会不会写黛玉是为了写宝钗而写的呢?

  四是兼美。大约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记得有个太虚幻境的。而就是在那里,宝玉有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性体验,对象却是秦可卿。(认为宝黛爱情是至纯的人是不是要生气或者是回避了?)可是警幻却告诉宝玉:“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于汝。”而宝玉看她却是:“早有一位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这就从另一个角度告诉大家宝玉或者说曹公眼中最美丽的女子就是钗黛合一的,并不是宝钗也不是黛玉。

  五是诗词。注意海棠诗:“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黛玉应该是宝玉的精神之爱:初恋。而宝钗才是宝玉的婚姻之爱:婚恋。“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碾冰为土玉为盆”为什么冰为土?玉为魂?可以这样说白海棠诗就是在歌咏这个让作者深爱的女孩的美丽与高洁。这其中并没有世人以往认为的一正一反,而是一个人的美丽是多方面的。

  对上述论据的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却也有牵强之处。首先,从感情来讲,贾宝玉一生割舍不下的只有林黛玉,在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是完美的,即使是她的缺点;其次,贾宝玉也是非常欣赏薛宝钗的,只是他们两人的“志趣不同”而已,从小说的叙述可以看出,其实贾宝玉是特别佩服薛宝钗的才干的;因此,这两个人在贾宝玉(或者说曹雪芹)心目中占有的地位是不同的,是不可替代的,一个是贾宝玉情感和生命最重要最完美的情人,一个是贾宝玉生活中值得尊敬和欣赏的妻子;贾宝玉是不可能产生所谓的林黛玉要是有薛宝钗的性格就好了的想法的,也不会同时接受林黛玉和薛宝钗。即使贾宝玉同意,林黛玉也不会同意,小说中他们关于金玉良缘而时时吵嘴就是证明。即使林黛玉同意,薛宝钗也不会同意,薛宝钗虽然也爱贾宝玉,但她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同时也自尊自爱的女性,她不仅有大才干,大志向,而且有大自尊,这样的人,以她的身份是不可能做小的。

  从审美意象上来说,“钗黛合一”说改变了人们通常在钗黛评价问题上,非钗即黛,尖锐对立的观点,而是把两者作为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来看,即钗中有黛,黛中有钗,既矛盾又统一,引导人们正确把握这对人物形象在审美意象上的互补性,整体性,从而避免了把这对人物形象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偏向。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钗黛合一”确也有其可取之处。

  但从另一方面看,钗黛毕竟是两个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独立性格特征的典型人物,其性格中的主导方面是迥然不同的,仅凭几条脂批就断定这两个人物是“合一”的,的确有些牵强;“钗黛合一”说又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人物形象塑造上的“这一个”原则,夸大了其“同”的一面,模糊了其“异”一面,因而符合中庸之道,却不符合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

  在谈到“钗黛合一”时,还有一种说法是,袭人是宝钗的影子,晴雯是黛玉的影子。也就是说钗黛和晴袭之间的差异,只是社会地位和知识素养上的差异,而在个性特征上,钗袭是同类的,黛晴是一体的。晴袭较之于钗黛,虽然少了一份书香气息,却多了一份青春活力。因此,依照这种“影子”的说法,袭人就是奴婢里的宝钗,晴雯就是丫头中的黛玉。

  从表面上看,好象确实是这样的,钗袭都是逐利之流,两个人都站在现实主义的立场之上,黛晴都是纵情之辈,两人都站在浪漫主义的立场之上。钗袭和黛晴之间的差异,就好像是楚汉之间的鸿沟,确实是不可逾越的。但是若细细地深究起来,好象根本就不是这样的。如果把钗袭和黛晴在立场上的一致性,当作她们性格上的一致性,那就错得离谱了。

  如果黛玉是奴婢出身,她会成为一个晴雯吗?肯定不会,因为她太柔弱了,她是不会有那么多的精力去搅和那些鸡毛蒜皮的杂事的,她关心的只是她自己内在的情感世界,而晴雯却是一种外向型人格,她精力充沛,活力四射,见不得那些丢人现眼的事情,一定要骂得个鸡飞狗跳才心甘。孔子曾经说过:狂者进取,涓者有所不为。大概黛玉是涓者,而晴雯是狂者吧。

  如果晴雯晋升为小姐的话,她也断不是一个哭哭啼啼的黛玉,她将更象一个豪阔的湘云,但是会比湘云性子更烈,脾气更大,象黛玉嘲笑湘云时说的“你又充什么荆轲聂政”。湘云其实是做不了的,因为这女孩还是比较憨厚的;但晴雯可以做,因为她最具有豪杰气,她几巴掌下去可以把人打晕。如果再赋给她一点圣人之心,那就和探春就有点仿佛了。但细细一想,为什么贾府的小姐里头,就出不了一个晴雯呢,大概是因为个性上的高贵,只有在一种低贱的环境中才能凸现出来吧,若出身高贵的话,这种个性反而会失掉成长的空间而流于平庸了。所以包括探春也一样,因为庶出而变得更加刚强,大概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吧。

  同样,对于宝钗和袭人而言,影子说仍然是很荒谬的。宝钗如果降身为奴婢,她会是一个袭人嘛?也绝对不会,她可能会更象平儿而非袭人,她可能没有平儿心地宽厚,却会比平儿更加稳重得体。宝钗和袭人虽然是同盟者,但其实并不是一个材料做成的。虽然两人都是玩手段的高手,但宝钗的手段,都是合情合理的手段,是阳谋。而袭人的手段,很多都是不合情理的手段,是阴谋。也许宝钗也和袭人一样,有同样的功利目标,也会为姨娘这个位置而奋斗,但她不会使下三滥的手段。拿袭人和宝玉苟且之事来说,若是宝钗,绝不会做,为什么呢,因为宝钗的自尊。这种自尊,是礼的根本。人们常认为宝钗比较虚伪,那只是因为世俗之礼仪,本身就有虚伪的一面。但宝钗在知礼守节这一点上,并不虚伪,她是真正的淑女。这和袭人恰恰相反,袭人只是表面上遵守个这规范,完全是从现实原则上去考虑,在和利益相冲突时,她会暗地里打破这个规范,以求得利益最大化。或者更恰当一点地说,宝钗的逐利原则是建筑在健全的理智的基础之上,而袭人的逐利原则却是一种动物式的本能,这都和人的天赋息息相关,并不太关乎社会地位与教育背景的差异。

  而袭人就算扎在小姐堆里,她也难乎成为一个宝钗。但是,在贾府的小姐们中,不好找出一个这样的人物,因为这种人格只有在争权夺利中才能凸显出本色来。就象小姐级的人物里难出一个晴雯一样,小姐级的人物里,也同样难出一个袭人,因为袭人也是被环境逼迫出来的,只有在恶劣的生存竞争中,才会使用非常的手段。而贾府的小姐们显然还没有沦落到这个地步,除非她们嫁人之后,在妻妾成群的争风吃酷中或许会慢慢地变得这样。曹雪芹是为女儿美唱赞歌的大家,对于这些珠玉般的青春少女,还没有变成所谓的“鱼眼晴”的时候,一般都是不会写得太坏的,尤其对于重要的人物。即使他写了一个放荡的可卿,一个恶俗的袭人,但是都用了很重的曲笔,而这两个人身上,还是有很多让贾宝玉都无法拒绝的温柔之情的。

  此外,在谈到“钗黛合一”时,还把作者对秦可卿容貌的描写,作为依据之一。我们从《红楼梦》关于秦可卿这个人物不多的戏份中看,说她“妩媚有似宝钗,袅娜犹如黛玉”,纯粹是作者为了描写和形容她美丽的外在长相,除了将钗黛二人相貌的优点集于其一身之外,并不能看出她就是钗黛二人的化身,其品行、气质、言谈举止、所作所为,与钗黛二人大相径庭,简直风马牛不相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无论“钗黛合一”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具有权威性的说服力,它的实质只能是一种善良的愿望,一个美好的理想。它既是作者曹雪芹的善良愿望和美好理想,也是持此观点的红学研究专家的善良愿望和美好理想,同时更是广大读者的善良愿望和美好理想。——这是精神层面的。而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它只是《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一种很特殊的,具有磁石般吸引阅读魅力的,始终让读者难以取舍、充满纠结、悲喜交集、爱不释手的创作手法,而且是运用得十分娴熟、十分巧妙、达到炉火纯青程度的创作手法。

  长期以来,我们在阅读《红楼梦》这部巨著时,都会被“钗黛合一”深深“诱惑”。究其原因,主要是受着我们发自内心的善良愿望和美好理想的支配;其次便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作者那些天衣无缝、生动传神、环环相扣、细腻真诚、引人入胜、触动灵魂的美丽文字一步步“诱导”,而陷入了浑然不觉、情感共鸣、信以为真、无法自拔的境地的结果。

  因而,笔者认为,“钗黛合一”是表象的,它更多的体现了读者在自身善良愿望和美好理想的主导之下,也是在作者高超特殊的创作手法的“诱惑”之下,而产生的对于作品中这两个“水做的”美好少女的主观认识,在情感的天平上对这两个艺术人物的对等接受和肯定,在我们内心深处对这两个女性不偏不倚的真挚热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8-26 09: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钗黛一体,寓意深远
播报文章

朱言史记
关注
2021-09-18 21:41来自北京
有痔疮的朋友注意了!教你一痔疮方法,改善痔疮......
有痔疮的朋友注意了!教你一痔疮方法,改善痔疮......
血糖大于7.0的人,牢记此法,血糖早自由!
血糖大于7.0的人,牢记此法,血糖早自由!
老中医:睡前经常这样揉,想瘦多少瘦多少,后悔知道晚了!
老中医:睡前经常这样揉,想瘦多少瘦多少,后悔知道晚了!
红楼文本一再申明,“大旨谈情”,但文本又名《风月宝鉴》,其实如风月宝鉴一样,具有正反两面,因此,“此书表里皆有喻”。天才的作者其实是通过“贾雨村言”,明修''情”之“栈道”,暗渡不得不隐去的真事(“甄士隐”)的“陈仓”。因此,只有领会了“情”所隐喻的“真”,才会无限接近“甄士隐''的真面目。

第一回脂批就指出:“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宝黛钗是支撑通部书的铁三角。二玉之间,是“木石前盟”;二宝之间,是注定的“金玉良姻”。黛玉眼中、心中只有贾宝玉,而贾宝玉最终一定会跟宝钗成亲,但贾宝玉只有一个,如果文本真的只是“大旨谈情”,宝钗是黛玉爱情路上的最大死敌,绝对不可能因为第四十二回宝钗的一席话而消除所有的芥蒂,更不可能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己。

其中的真实原因是,钗黛“名虽二人,人却一身”〈脂批),钗黛并不仅仅只是作者“谈情”的依托,而是文本中重要的隐喻载体,钗黛一体当然具有深刻寓意。那么,钗黛一体具有怎样深刻的寓意?

答案其实就在第五回贾宝玉的太虚一梦中!该回关乎通部书的立意大旨,而且是最必须“甄士隐”的立意大旨之一,因为脂砚斋指出,“此梦文情固佳,然必用秦氏引梦,又用秦氏出梦,竟不知立意何属。惟批书人知之。”


第十六回脂批指出:“凡用宝玉收拾,俱是大关键”,该回宝玉梦中所见的秦可卿“其鲜艳妩媚,有似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所听到的秦可卿之乳名,是“兼美”,脂砚斋指出:“妙,盖指薛林而言也”,出自梦境中宝玉眼中、耳中的秦可卿都包含了钗黛,钗黛都是一体于秦可卿,显然这正是由宝玉“收拾”的“大关键”。

这一由宝玉“收拾”的“大关键”,也正是解开钗黛一体之寓意的“大关键”,而秦可卿所隐指对象身份的特殊性一一废太子胤礽和她在文本中作用的独特性一一“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正是“大关键”中的关键。

吃喝拉撒睡、待人接物,是每个人每一天必修的功课,而且每个人还有自己的人生梦想、婚姻爱情、家人朋友等等,因此,世俗生活是所有红尘中人生命历程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里,家国政治决定了时代的特征,因此,每个人的人生历程中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家国政治的痕迹。

在家国一体的封建时代,皇家是天下第一大家,皇家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浓缩了历史的风云,决定时代的走向。作为天下第一大家的家长,帝王就是天下,帝王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几乎就决定了一个时代,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作为未来江山最有可能的继承者,他的人生历程在很大程度上也为他所处的时代打上深深的个人印记。


“兼美”了钗黛的秦可卿,作为“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其所隐指的废太子胤礽,就是一个出身于清朝皇室的、极为重要的历史风流人物,他跌宕起伏、“登高跌重”的人生经历,即使在所有的太子中,也是难得一见的,浓缩了康雍时期风云激荡的政治斗争史,其影响甚至波及到乾隆初年的“弘晳逆案”,几乎可以说,胤礽就是一个时代的标记。

胤礽曾经贵为太子,家国政治和世俗生活两方面一时风光无两,但两次被废、政治生涯以悲剧收场之时,也就注定了他的结局一一只能在幽禁的岁月中,熬过每一个漫漫的世俗的日日夜夜,并在雍正朝被迫自缢身亡。失去了家国政治的胤礽,最终在世俗生活和家国政治两方面都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因此,作为一个时代的标记,入了“薄命司”的“兼美”秦可卿,其实一点也不“美”,她在文本中隐喻了一个悲剧的时代,即所谓的末世。

“必用秦氏引梦,又用秦氏出梦”的原因,就在于秦可卿真正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第七回脂批),而作者的立意就是,在宝玉的太虚一梦中,最重要的三个红楼梦中人一一宝黛钗,不仅与秦可卿缠绵的贾宝玉完成了与秦可卿的比托,“鲜艳妩媚”的秦可卿一一宝钗和“风流袅娜”的秦可卿一一黛玉也与秦可卿完成比托。

秦可卿隐指谥号“密”的废太子胤礽,“密”具有政治意涵,而林黛玉堪称文本中一个真正“密”之女子——前身绛珠仙子,饥则食蜜青果为膳,脂批指出:“饮食之名奇甚”,暗示其中大有深意——蜜青,谐音“密清”;母亲贾敏,根据贾雨村言,她为避讳,总将“敏“念作“密”,她是“密”之女儿;宝玉太虚一梦中所见到的秦可卿,其“兼美”里有黛玉之美,林黛玉是“密”的一部分。


林黛玉其实就是比托于秦可卿的隐喻载体,其神奇的前世今生就是胤礽一方跌宕起伏、“登高跌重”的“九十春光”(第一回脂批)之寓言,起起落落中,既有欢笑,更有泪水,美好恍如春梦一场,而最终的悲剧不可避免。

因此,在贾宝玉的太虚一梦中,与秦可卿完成比托的林黛玉,作为秦可卿的一部分,是“密”之家国政治部分[注1]。

“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宝钗,是即使无情也动人,何况她是有情之人!她表面上的冷,其实是冷中出热,是对有情的超越,是无边的深情,其中的意涵与第三十二回脂批所引用的汤显祖《怀人》诗:“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解到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相合。

宝钗对金钏烈死、尤三姐剑刎和柳湘莲冷遁的反应,看似冷酷无情,其实是对死亡的彻悟,对生的极致有情。不知死,焉知生?人都是向死而生,看透看淡死亡,才能更好地生活,因此,宝钗才会''光阴荏苒须当惜”、''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在她''山中高士”冰雪般的外表下,其实藏着一颗拥抱红尘的炽热的心。

她的处常之道即古老传统的耕读大智慧,而秦可卿魂托凤姐的家计长策正体现了这一大智慧。她设身处地,体谅他人困境,并施以援手,如对史湘云和邢岫烟。繁华如花似锦之时,她尚俭悦朴,喜穿家常素淡衣服,认为玉佩珠宝是日常生活的多余。


她待人接物总是不亲不疏,坦然自若,从规而不逾矩。当繁华成为昨日旧梦,宝玉也弃她而去,她也能安分随时,''风雨阴晴任变迁”,“任他随聚随分”,守住内心的本真,“万缕千丝终不改”,即使“处处风波处处愁”,她依然期待“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与众生一样,她也从胎里带来一股“凡心偶炽,是以孽火齐攻”的天生热毒,但她却能“历着炎凉,知着甘苦,虽离别亦自能安”,对她而言,“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因为她握有“冷香丸”,药方和药引子都是癞僧给的。

“冷香丸”的幽香即宝钗生命的芬芳,脂批指出:“这方是花香袭人正意”。脂砚斋又指出,“冷香丸”可对太虚幻境中的幽香“群芳髓”,药引子“是从放春山采来,以灌愁海水和成,烦广寒玉兔捣碎,在太虚幻境空灵殿上炮制配合者也。”

文本中,秦可卿、警幻仙子和义忠亲王老千岁本质上是同一人,都隐指胤礽,只是在文本中分饰不同角色,分工合作,各具其用,太虚幻境是建构在胤礽的悲剧之上、又超越了悲剧的寓言之境,意在“道济天下之溺”。“太虚幻境”归根结底也是因胤礽而有。

综合文本和脂批,可以“心领神会”到,以出世之心入世的宝钗超越了悲剧,是末世哀歌里含泪的微笑,''艳冠群芳''的她是''群芳之精髓”,其所服用的''冷香丸”是太虚幻境的“群芳髓”在大观园的翻版,在红楼的悲剧一梦里,她让自己活成花香袭人的太虚幻境。在“表里皆有喻”的文本中,她是完美处世智慧的象征。

因此,在贾宝玉的太虚一梦中,与秦可卿完成比托的薛宝钗,作为秦可卿的一部分,是“密”之世俗生活部分[注2]。


因此,钗黛最终合二为一,一体于“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的秦可卿,其中的深刻意涵就在于家国政治之“黛玉”与世俗生活之“宝钗”,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但又相互影响,其中家国政治之“黛玉”决定了世俗生活之“宝钗”。

家国政治决定世俗生活,呈现在“大旨谈情”的“贾雨村言”之风月宝鉴下正面,就是宝黛钗的三角关系。“三春”结束之前,文本之第一正人贾宝玉即使在钗黛未合二为一之前也可以“两个冤家,都难丢下,想着你来又记挂着他。两个人形容俊俏,都难描画,想昨宵,幽期私订在荼蘼架。一个偷情,一个寻拿,拿住了三曹对案,我也无回话。”[注3]。

“三春去后”,隐喻家国政治之“密”的黛玉一定会泪枯夭亡。黛玉泪枯夭亡之日,也是早已注定的“金玉良姻”很快就会兑现之时,但是,此时已是“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之末世,宝钗虽然拥有最完美的处世智慧,但在末世里也是“处处风波处处愁”,而且她也终将永失她一生唯一的爱人贾宝玉。

所有这一切,其实是“表里皆有喻”(脂批)的红楼文本,以一种隐喻的方式艺术再现胤礽(秦可卿)人生经历一一当他在家国政治上风生水起之时,他可以“兼美”世俗生活;当他在家国政治上一败涂地之时,他将一无所有,当然包括世俗生活。


胤礽的特殊身份、传奇的人生经历,让他的人生具有了一个时代的象征意义。因此,文本中的末世就是既会失去家国政治之“黛玉”又无法拥有世俗生活之“宝钗”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兼美”的悲剧时代[注4]。

脂批指出宝玉是作者的“自寓”,而钗黛是“玉兄的知己”[注5],因此,理解了钗黛一体的悲剧性寓意,就可以看见作者的“辛酸泪”一一对他而言,这是一个无所适从、无能为力的时代,政治上不能实现抱负,世俗生活里处处碰壁、举步维艰。

当然,能够“兼美”的时代就是最好的时代。脂批“难得双兼”,已经暗示这样时代的来之不易。今天的我们有幸生逢盛世,我们常常骄傲地把“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挂在嘴边,是因为我们国家拥有良善的政治治理,我们每个人都“兼美”了家国政治之“黛玉”和世俗生活之“宝钗”,想想天才的“辛酸泪”,我们更应该倍加珍惜。

注1、详见《“行”走红楼》系列拙文 30一37黛玉部分

注2、详见《“行”走红楼》系列拙文 41-44宝钗部分

注3、出自第二十八回冯紫英的家宴上、锦香院的妓女云儿所唱的曲儿,脂批指出“此唱一曲,为直刺宝玉。”

注4、十二钗正册,钗黛的画是四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判词中说“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脂砚斋对此的批语是“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即暗示钗黛入了“薄命司”的人生悲剧,其实就是时代的悲剧,这个末世的时代是枯萎的、冰冷的。

注5、第二十六回脂批:“这是等芸哥看,故作款式者。果真看书,在隔纱窗子说话时已放下了。玉兄若见此批,必云:老货,他处处不放松我。可恨,可恨!回思将余比作钗、颦等,乃一知己,余何幸也。一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8-26 09: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钗黛合一,茗玉→黑脸瘟神。

苏妲己+九尾狐狸精+纣王====田秀英+薛宝钗+朱由检===林黛玉+薛宝钗===秦可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8-26 13: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学泰斗脂砚斋的“钗黛合一”“三人一体”是个什么梗?
青溪话红楼
青溪话红楼
书里书外话红楼,为您讲述不一样的红楼故事
​关注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学界一直有“钗黛合一”的说法,这个说法的依据是脂批。



第四十二回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谬补余香”,庚辰本有回前批:



【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



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这条批语令人困惑不解,《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互为竞争对手,脂砚斋竟然说她们两个影射同一个人?



这个问题没弄明白,还有一个更迷惑人的脂批。



第二十八回宝玉胡诌了个药方,说可以治好林黛玉的病,此处脂砚斋批语说:



【写得不犯冷香丸方子。前“玉生香”回中颦云“他有金你有玉;他有冷香你岂不该有暖香?”是宝玉无药可配矣。



今颦儿之剂,若许材料皆系滋补热性之药,兼有许多奇物,而尚未拟名,何不竟以“暖香”名之?以代补宝玉之不足,岂不三人一体矣。】






脂砚斋这是在说什么?宝黛钗“三人一体”?这又是什么梗?他老人家是嫌“曹雪芹”原著中挖的坑不够多吗?



《红楼梦》是一部九连环,要想弄明白这些,还得先解决以下问题。





木石因果和金玉良缘

为什么只能二选一?



许多人会有一个疑问,在《红楼梦》描述的时代,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贾宝玉完全可以把宝钗黛玉二人同时娶了,何必在二者之间纠结?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得扒一扒《红楼梦》中的隐情。



1

木石因果和金玉良缘都影射皇位继承



贾府影射皇宫,《红楼梦》隐写的是皇家事件,这一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红迷朋友的认同。



1

木石因果



“曹雪芹”运用幻笔,以石喻人,以木喻人,结就一场木石因果。



“木”“石”合成“柘”字,柘树汁是染皇袍的专用染料,“柘黄袍”是龙袍的代名词。详见拙作《木石前盟你真懂了吗?它们合成的“柘”字竟然是皇帝专利》



木石因果的真正寓意,是皇位传承。






2

金玉良缘



蔡元培先生认为,贾宝玉衔玉而诞,可以比喻为玉玺;小编认为,薛宝钗的金锁对应通灵宝玉,可以比喻为金玺。



在清朝的皇帝宝玺之中,有一枚金玺:“大清嗣天子宝”。这枚金玺的用途是“以章继绳”之用,专门在嗣皇帝登基时使用。薛宝钗的物化意象是金质“大清嗣天子宝”。



金玉良缘影射的同样是皇位继承。详见小编前期文章《蔡元培说贾宝玉是传国玉玺,金玉良缘意味着什么?》






木石前盟和金玉姻缘的竞争,是隐藏在婚姻掩盖之下的皇位竞争。一朝一代皇帝只能有一个,所以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只能二选一。



一朝之内的皇位顺承,最讲究证据。嗣皇帝必须要有先皇的传位诏书,才能名正言顺地即位。



在物化层面上,贾宝玉和薛宝钗都有对应,林黛玉必然也会有相应的宝玺相配,才能确立宝黛钗的三足鼎立之势。



2

林黛玉的具体物化象征是皇帝之宝



1

旃檀木质宝玺



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因为在怡红院吃了闭门羹,回到潇湘馆之后又一个人独自垂泪。书中写道:



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在“木雕泥塑”这里,甲戌本上脂砚斋写道:



[木是旃檀,泥是金沙方可。]



这条脂批是什么意思呢?



01

金沙是皇帝专用印泥



我们先说这个金沙泥,这是一种印泥。



据相关记载,这是清朝皇帝使用的特制印泥。



其原料来自金沙江,在枯水季节淘沙选出黄膘(即发金黄色的朱砂)制印,一年也仅够进贡一担。黄膘做成的印泥红中泛黄,很漂亮。



02

旃檀木代指木质皇帝之宝



康熙皇帝非常喜欢檀香宝玺,他是最先大量使用檀香木制作皇帝御用玺印的清朝皇帝。



康熙时期的檀香木宝玺大的十几公分,小的几公分,都是用一整块木料雕刻而成。






印钮多为异兽钮,异兽身体丰腴,四肢健硕,头部细长,眼细小,类似猪的嘴鼻,后颈两边有几缕卷曲的毛发。整个雕刻风格拙朴,线条流畅、简洁。



2016年4月6日,清朝康熙帝的“敬天勤民”檀香木玺拍出达9260万港元(约合人民币7720万元)的高价,刷新了康熙印玺世界拍卖纪录。



除了这枚“敬天勤民”,康熙皇帝还有一枚旃檀木质“皇帝之宝”。当年康熙皇帝经常出巡,携带玉质宝玺不方面,他特制了一枚旃檀木玺为“皇帝之宝”。



这枚木玺是盘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满文篆书。面15.5cm见方,通高16.6cm,纽高11cm。附系黄色绶带。






这是清代二十五宝之中唯一的一方木质宝玺。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为“以肃法驾”之象征物,凡清帝行围及驻跸行宫时,都要以这方“皇帝之宝”随驾。



通过对清代皇帝诏令文书中宝玺使用状况的统计分析表明,二十五宝中用得最频繁、范围最广的是这方木质“皇帝之宝”。



诸如皇帝登基、皇后册命、皇帝大婚、发布殿试金榜及其他重要诏书上均钤用此宝。“ 其所钤诏敕制造之性质及使用之经常,它宝实无以相比。”



这枚旃檀木玺可以说是清朝皇权的真正标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檀香木品质上乘,其放置十几年可使木性达到真正醇和的状态,其味是纯正、极柔和、温暖而香甜的木香,又微带玫瑰香、膏香与动物香,十分持久。



林黛玉的重要生理特征之一是具有体香,第十九回专门有“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节对此进行描写。书中写道:



宝玉总未听见这些话,只闻得一股幽香,却是从黛玉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



宝玉一把便将黛玉的袖子拉住,要瞧笼着何物。



黛玉笑道:“冬寒十月,谁带什么香呢。”



宝玉笑道:“既然如此,这香是从那里来的?”






黛玉道:“连我也不知道。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



宝玉摇头道:“未必。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毬子、香袋子的香。”



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



这里庚辰本上有一条脂批:



[正是按谚云:“人在气中忘气,鱼在水中忘水。”余今续之曰:“美人忘容,花则忘香。”此则黛玉不知自骨肉中之香同。]



脂砚斋说黛玉骨肉之中自有香味,前条脂批中把黛玉比喻为旃檀木。这两条脂批相呼应,脂砚斋总是不失时机地提示黛玉之香的来源是栴檀香。






宝玉要看黛玉袖子里笼着什么东西,莫不是暗示林黛玉袖子里装着旃檀木质皇帝之宝?



综合以上两点,脂砚斋借“木雕泥塑”这个词,把林黛玉比喻为旃檀木质皇帝之宝。



2

青玉质皇帝之宝



清朝时期皇帝之宝有两枚,另一枚是青玉质宝玺。



据乾隆十三年上谕:“青玉皇帝之宝本清字篆文,传自太宗文皇帝时。”



这枚宝玺通高9.5厘米,印面12.5×12.5厘米。青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布诏赦”之用,和上面的旃檀木质“皇帝之宝”具有相同功效。



青色是黛玉的代表色,青玉也就是黛玉,所以黛玉也比喻青玉质皇帝之宝。






这枚青玉质皇帝之宝是皇太极时期制造的,上面只有满文一种文字。



后来清朝廷重视满汉合一,康熙皇帝制造了旃檀木质“皇帝之宝”。上面刻着满汉两种文字,自此以后,清朝皇帝真正使用的皇帝之宝就是这枚旃檀木质皇帝之宝。





小结



林黛玉一人身上,竟然集中体现了清朝两枚皇帝之宝的意象。



结合前期相关文章,宝黛钗三人分别比喻为清朝时期的“传国玉玺”“皇帝之宝”和“大清嗣天子宝”。





“钗黛合一”“三人一体”的寓意



2

“钗黛合一”



上文分析,木石因果和金玉良缘都影射皇位传承事件。



在这等首要国家大事中,物证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新皇帝要继承皇位必须要有先皇传位诏书,诏书上必须加盖皇帝之宝。



新皇帝接位,要有嗣天子宝为证。






林黛玉比喻“皇帝之宝”,皇帝登基时必须要用。薛宝钗比喻“大清嗣天子宝”,皇帝登基时必须要用。



“钗黛合一”真正的意义是皇位的成功传递的必要条件。



但是,仅具有这两枚宝玺的证明还不够,必须还要有“传国玉玺”,这就是“三人一体”的意义。



2

“三人一体”



封建时期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传国玉玺”,有“得玉玺者得天下”的说法。



皇太极得到了一方元朝玉玺,奉为“传国玉玺”。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对此记述颇详:



天聪九年八月初六日,秘书院甲喇章京鲍承先奏言:汗圣德如天,仁政旁达,天赐玉玺,乃非常之吉兆也。汗当急敕工部制造宝函。



进献之日,汗率诸臣郊迎,由南门入宫,以应天眷。又以得玺之由,书于敕谕,缄用此宝,颁行满、汉、蒙古,咸知天命之攸归也。






皇太极举行了隆重的受宝大典,改后金为清,登基为皇帝。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他发布的许多文书上都用此宝。



所以,清朝皇位传递时,一定少不了“传国玉玺”的传递。



“传国玉玺”“皇帝之宝”和“大清嗣天子宝”三枚宝玺,在皇位交接时必不可少。三者合一,钤盖在传位诏书上,才是皇位合法传递的最好证据。

结论

宝黛钗三个角色在物化层面上,分别比喻玉质“传国玉玺”大清“皇帝之宝”、“大清嗣天子宝”。



脂砚斋批示的“钗黛合一”“三人一体”都影射皇位传承事件。

思考

《红楼梦》中设置的金玉良缘和木石因果只能实现一个,这就是说宝黛钗三人不能合一,那么书中影射的皇位传递也就没有合法进行。



作者费尽苦心隐藏在书中的皇位更迭事件会是怎样的真相?他又有着什么样的丧国之痛?

正是:

木石前盟终虚化,金玉良缘未能终。

皇位传承难预料,红楼梦破却归空。

原创不易,感谢关注,青溪邀您:

共话红楼,同解其中味。

发布于 2022-05-26 07:29
红楼梦:绣像珍藏本:全 2 册(书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09: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林黛玉薛宝钗共用一首判词?不是曹雪芹懒,只因钗黛分不开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当月知势榜影响力答主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金陵十二钗判词正册第一首,由林黛玉和薛宝钗共享。既说明二人关系非同一般,也证明她们在人物、才品上堪称瑜亮,不分伯仲。脂砚斋批语提出“钗黛合一”说法,当源于判词的这一特殊设定。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宝玉看了仍不解。便又掷了,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不过钗黛“合用”一首判词,有两点需要注意:

首先判词图画最重要,类似《推背图》,是最直观的意思表述,而判词只是注解和线索,有时不能完整表述。


“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无疑是指林黛玉。“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就是薛宝钗。而“两株枯木”不是两截木头,当作两棵枯树指。“一堆雪”是指一座雪堆。现实比较就会知道“树高而雪堆低”,这个细节我认为重要在于侧面表明钗黛差距。林黛玉如“绿玉”之“高”,薛宝钗如“绿蜡”之“低”,两者实有“高低上下”之别。

其次,“可叹停机德”在“堪怜咏絮才”之前,又证明“德才兼备”才是当时对女儿的重要评价指标。薛宝钗之“德”先于林黛玉之“才”,是那时优秀女儿的品评顺序。宁可有德无才,也不可有才无德。是以才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尽管值得商榷,但任何时代,任何人,有德都要先于有才,是为人之本。若得二者合一、德才兼备是最佳,缺一不可。


所以,曹雪芹在判词中不讳言薛宝钗和林黛玉各有短长。论德,黛玉不如宝钗,才会“告天下之大不韪”与贾宝玉产生私情。论才,宝钗不如黛玉,不是贾府末世崩溃后最佳的“补天人”。只有二者优劣互补才是完美,也是“钗黛合一”的真正意义。

薛宝钗和林黛玉共享一首判词,共用一首[终身误]曲子,就已经表明二人不但互补,更是堪比“瑜亮”的上上之选。尽管她二人每人身上都有缺点,却绝不是好坏忠奸之分。否则曹雪芹也不会让二人同出一曲一判词。

尽管薛宝钗出身商贾,薛家的富贵传家限制了她的思想和心胸偏于更符合当时世俗的“正统”保守。为知恪守本分以彰显德行。不如林黛玉出身书香门第,拥有一定超越时代的思想和见识,能够“不拘一格降人才”,鼓励全面发展,不困宥于科举仕途一条路,比较薛宝钗,就像绿玉和绿蜡。但不是说薛宝钗就比林黛玉差,要被贬损。


林黛玉的问题,薛宝钗就没有。比如与贾宝玉谈情,尽管宝黛爱情很美好,可一旦要传扬出去,在当时就是身败名裂的结果。都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可时代的不同,就导致了林黛玉的行为,会给自己和家族造成巨大的“名誉”危机。

比较林黛玉,薛宝钗对感情的处理,就更理性和克制。她对贾宝玉的感情,更多深藏在心中。唯一一次略有出格,是“绣鸳鸯梦兆绛芸轩”,却也是在合理可控的范围。其他时候的宝钗,真正诠释了一个300年前大家闺秀应有的风范和教养。


尽管我本人并不认可薛宝钗那种为人处事的所谓“情商”周全,但放之于古今,薛宝钗都比林黛玉要更受人“欢迎”。

所以,我们不能一边做着“薛宝钗”,一边去骂她势利。就像我们不敢和做不到林黛玉、妙玉和晴雯那样的率性、直接和赤子之心,就以“低情商”、任性、目空一切去排斥她们……做人不能太双标,太无耻,你说是不是?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8-24 21:33・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07: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钗黛合一作何解?背后的喻意是什么?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7-05-22 09:18:40)
标签: 贾宝玉 林黛玉 薛宝钗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慧读古典

钗黛合一作何解?背后的喻意是什么?


《红楼梦》里,关于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个人的关系,除了在文中用《西厢记》进行了暗示之外,还有一段十分著名的批语:

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第四十二回总批)

这其实就是著名的“钗黛合一”理论,许多人对这段批语很是不解。谁都知道,黛玉和宝钗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两个人无论在家庭背景、个人际遇、外貌、个性、品性等方方面面都是截然不同的。由于八十回后的文本没有流传出来,读者们自然是找不到“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的。但只要用点心,这段批语还是不难解的。

在上一篇关于黛玉死后,宝玉娶了宝钗的文章中,我们已经详细论述了黛玉直到死都是一个清白之身,也即是《葬花吟》里面所说的“质本洁来还洁去”,而宝钗却和宝玉走入了婚姻的殿堂,结为夫妇。黛玉之副晴雯和宝玉没有实质关系预示了黛玉和宝玉后来没有圆房,而宝钗之副袭人和宝玉发生肉体关系预示了宝钗和宝玉后来发生肉体关系。

既然知道这一点,那这个“钗黛合一”就很好解了,那就是黛玉得到了宝玉的精神,而宝钗得到了宝玉的身体!她们两人所得到的,即是一个完整的宝玉。作者在给她们二人起名之时,也是构思得十分的巧妙,宝钗和黛玉各取一字,宝钗取名的首字,而黛玉取名的次字,合起来即是宝玉!也即是说宝(钗)、(黛)玉合成一个“宝玉”!这样的起名方式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我们知道,《红楼梦》处处有隐写,《红楼梦》本身即是“风月宝鉴”,是一部隐写历史的“史书”。那么“钗黛合一“与”宝玉”又是影射着什么呢?

在甄士隐所作的《好了歌解注》中,有这样两句: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甲戌侧批:黛玉、晴雯一干人。〗

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甲戌眉批:一段妻妾迎新送死,倏恩倏爱,倏痛倏悲,缠绵不了。〗

在上一篇文章中,笔者已经指出,这两句即是指宝玉在安葬黛玉之后,和宝钗成亲。而我们又认为黛玉即影射崇祯帝,影射大明江山;宝钗则影射清朝政权。这样一来,这段故事的喻意便呼之欲出了,它其实即影射着这段历史: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走投无路,只好登上万岁山,在寿皇亭旁的树下自缢而死。崇祯帝死后,帝后棺椁在东华门所设灵棚连停数日,明朝的官员都不敢去看。

崇祯帝的遗体只是被草草安葬。崇祯帝在位时,已经为自己准备好了陵墓地,可由于国事繁忙,根本没时间理会到去修陵,以至于崇祯帝死后连个安葬的地方都没有。

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棺材运到昌平之后,非常草率地就下葬了。

清朝入主中原后,为收买人心,笼络汉族地主阶级为清廷效力,始将这座葬有崇祯帝后的原妃子坟地命名为“思陵”,并改葬崇祯帝后,营建了地上园寝建筑。按《清世祖实录》记载,清廷下令以礼改葬崇祯帝后,并营建思陵建筑,时在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思陵的改葬开隧和营建却是举步维艰。首先是工程组织不能迅速落实,其次是工程所需银两不能及时到位。在曹化淳等人的催促下,顺治二年(1645年)九月,思陵改葬等工程终于完成。

也即是说,崇祯帝死后一年,才正式下葬!

而在《红楼梦》中,应该是黛玉死后一年后,黛玉尸骨被宝玉发现,和宝钗一起安葬了黛玉,以此影射崇祯皇帝的安葬一事。

为什么说是一年后呢?《葬花吟》中有这样两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许多人认为“风刀霜剑严相逼”是指黛玉在贾府的处境。但在前八十回中,我们并未看到有丝毫的这样的端倪。黛玉在贾府还是相当的养尊处优的,她发起小性子来,就贾母都会被惊动,又有谁敢对她“风刀霜剑严相逼”呢?由于《葬花吟》是一首自己的悼词,这里显然是写她死后的事情!这也即是说黛玉的尸体经过“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后,成了一具白骨!所以《葬花吟》中有“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感叹!

钗黛合一作何解?背后的喻意是什么?


宝玉和宝钗一起安葬黛玉,这其实即是“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那么“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又影射哪段史实呢?从书里看,这里的“鸳鸯”显然即是指宝玉和宝钗,两人在黛玉死后结为了夫妻。

从历史上看,顺治元年五月二日(公历6月6日),清军进占京师。多尔衮奏请六岁的清顺治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迁都京师。同年九月,顺治帝从盛京迁都京师,十月一日,顺治帝在天坛祭天,并于紫禁城皇极门(今太和门)举行登基大典,再次即皇帝位,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

这其实也就宣告了清王朝得到了政权,而在《红楼梦》中则表现为宝钗得到了宝玉!

从前面八十回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宝钗和宝玉并非一路人。宝钗作词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是矢志不渝的,而宝玉则对其完全无感。两人的最终的分道扬镳也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这也正如《终身误》曲子里面所说的,“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宝钗虽然得到了宝玉的身体,但宝玉的精神却一直在黛玉那里。这也即是说,宝玉是一分为二的,宝钗得到的是表面的宝玉,而黛玉得到的却是内在的宝玉,不管时隔多少年,宝玉的精神和黛玉都是互相关联的!

这其中的隐喻也是十分的明显,虽然大清得到了全国统治权(最高皇权的象征是玉玺,即“宝玉”),却是极不得人心的,其政权是不合法的;大明已亡,却常驻人心!而这正是 “钗黛合一”与“宝玉”故事的真实含义!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8 22: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诡事录:刘姥姥撞见的姑娘,为啥上身红衣下身白裙?伏黛玉死

安阳源易缘

2024-10-16 10:26河南

红楼诡事录:刘姥姥撞见的姑娘,为啥上身红衣下身白裙?伏黛玉死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因为贾母进入内堂。

荣府后宅女眷惊讶地发现:这个外表又穷又老的太婆,居然有如此有趣的灵魂!

席间刘姥姥讲了一个鬼故事,就是红楼中经典名场面:一个姑娘雪下抽柴。

熟悉红楼的都知道,曹老爷子喜欢玩谐音梗,雪下抱柴的姑娘,谐音“薛宝钗”。

只是有一点很奇怪,既然这姑娘是薛宝钗,她只能从宝钗的坟墓里飘出来,对吧?


但结果并不是,刘姥姥说,这姑娘原是林老爷为女儿茗玉小姐,塑的泥胎塑像。

一个祠堂里,跑出两位千金小姐,即便鬼故事,也没见这样讲的。

刘姥姥编出这个故事,到底是何深意?网友们历来猜测五花八门,莫衷一是。

今天我们来解读刘姥姥撞见的这位,上身红衣,下身白绫裙子的姑娘,到底是何方神圣?

刘姥姥怪异

刘姥姥是村野人,按说根本无法和贾家这些贵妇们比见识。但红楼里刘姥姥却十分不简单。

“那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
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见多识广这种东西,只有见了、闻了,有了经历,才会得到智慧。


但刘姥姥,既不读书识字,也没行万里路,天天都是在修理地球,她是怎么见多识广的,是怎么把这些贵妇、小姐们唬住的?

你也许会说,人的一生很长,也许刘姥姥年轻时的出身、经历不凡。

曹翁也怕你产生这样的误会,特意借刘姥姥的口告诉你:并没有!

“我们村庄上种菜种地,每年每月,春夏秋冬,风里雨里,哪有个坐着的空儿?天天都是在那地头子上作‘歇马凉亭’,什么奇奇怪怪的事不见呢?”
看到了吗?刘姥姥的见识,都是在地头上见到的!

什么样的见识,是从田间地头上见到的?只有鬼怪故事喽!

再进一步,什么样的地方,鬼怪聚集?让刘姥姥从这些鬼怪身上,竟然集聚了见多识广的智慧?

哈哈,就是北邙山啊!一僧一道相约会齐的地方啊!


北邙山从周朝起,就是帝王贵胄、文人贤士聚集的墓葬群。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
刘姥姥为啥进荣府,因为她家穷的没钱过年,所以进长安城中打秋风。

“长安”,墓地可不就是长安之处吗!

此长安,可不是陕西的大唐不夜城哦!是洛阳城北的北邙山。

刘姥姥说茗玉小姐的祠堂,就在她们庄子北沿地埂子上。北邙山,就在洛阳城之北的地沿子哦!

刘姥姥为啥对红楼中人,具有俯视全局的能力,原因正在于此:她是北邙山的看客!

林小姐墓

北邙山,是富贵人家的墓葬群,红楼十二钗正册里的小姐们,最后归宿,大都是北邙山!

林黛玉是林如海的掌上明珠,她死之后,葬入北邙山的祠堂,名正言顺。

所以,这座祠堂是林黛玉的墓。


但是刘姥姥见到的标致小姑娘,模样却没有一点黛玉的影子,完完全全是宝钗。

“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子裙子……”
《宝钗小恙梨香园》一回,宝玉去梨香园看望宝钗,宝钗的装扮,和刘姥姥见到的小姑娘,高度雷同。

“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做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髻儿……”
【梳着溜油光的头】VS【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髻儿】,【穿着大红袄儿】VS【一面说,一面解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

刘姥姥见到的林小姐,妥妥就是宝钗无疑。

林小姐的祠堂里,供奉的却是宝钗,这是什么神仙操作?你看懂了吗?


薛宝钗在某一时刻,身份变成了林家的小姐——林黛玉哦!

这是怎么做到的?薛家及宝钗这样操作的目的又是什么?

还记得宝钗和黛玉义结金兰吗?第45回回目是——《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在这一回,黛玉和宝钗义结金兰,成了姊妹。

这看似温馨的一幕,却给黛玉埋下了雷暴!

黛玉死后,是以宝钗的名义下葬的;相对的,宝钗死后,是以林小姐的身份下葬的,这才促成了刘姥姥看到的诡异的一幕!

也就是说,黛玉死后,宝钗以林小姐的身份,嫁给了宝玉,贾家的族谱上,宝玉的嫡妻,是林氏,但他娶的人,却是宝钗哦!

上红下白的怪异姑娘

接下来再看刘姥姥看到的这个小姑娘,为啥穿衣着装是上红下白?

现在的鬼故事,怕见红衣女子,认为红衣很凶。


但如果古代人看到上红下白的女子,才更骇人。

因为古代染色的工艺不发达,因此,带颜色的衣服,是贵族的特权。

封建时代,颜色被赋予等级和身份的象征,大红是贵族、嫡妻才能穿的,而白色,是商人的专属颜色,是贱色。

小姑娘上身红袄,下身白绫裙子,是把两种不同等级身份的颜色穿在身上,在古代殡葬里,是绝少出现的。如同妖孽。

宝钗及薛家为了富贵,把自己弄成不伦不类,藏头露尾的模样!

白衣渡江

关于白衣,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案例,叫白衣渡江。

三国吕蒙,让士兵乘坐商船,穿白衣打扮成商人的模样,渡江过河,突袭到关羽阵营,打败蜀军,造成关羽败走麦城而死。

白衣渡江吕蒙虽然取胜,但却被世人不齿。因为在此之前,吴蜀两国是军事结盟,吕蒙突然袭击,是背信弃义的行为。

宝钗和黛玉结拜姊妹,其实也是如此。义结金兰,黛玉上演了一场“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惨剧。


关公大意失荆州,造成了生命的陨落,蜀国的颓败。

黛玉大意失荆州,与宝钗结盟,让她死后名声尽毁。林家小姐的祠堂,变成了青面獠牙的瘟神爷。

黛玉活着时,宝钗窃取她的姻缘,黛玉死后,她刨了林家五世列侯、书香门第的根基!敲骨吸髓都没她狠毒!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2:19 , Processed in 0.07699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