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三春”何解三秋尽====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10: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送春 - 王令诗作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送春》是北宋诗人王令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送春

作者
王令

创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处
《千家诗》

作品体裁
七言绝句

目录
1作品原文
2词句注释
3作品翻译
4作品赏析
5作者介绍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送春

三月残花落更开,

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

不信东风唤不回。

折叠编辑本段词句注释
更:再,重。
檐:屋檐。
子规:杜鹃鸟。
啼血:形容鸟类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鹃鸟的啼叫。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翻译
春天的花落了,明年依旧会开,屋檐下的燕子走了还会回来。但那迷恋美好春光的杜鹃在午夜依旧苦苦啼鸣,不相信,那春天唤不回来。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诗,表现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写景为主,后两句由景生情,抒发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追求。

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诗中的"落更开"描述了三月的花谢了又开,表现了春光未逝;"燕飞来"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光生机犹在写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机犹存的特点。

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

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叫。

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表现了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这首诗的子规(杜鹃)与以往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8: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场华丽丽,戏份却很少,贾府三春只是用来领便当的吗?
where5
2021-11-14   |  13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图片
在红楼梦里,贾府的三位千金是迷一般的存在。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谁都能看出来,大部分故事都围绕宝玉的三个表姊妹黛钗湘展开。三春戏份不仅比不上黛钗湘,甚至连宝琴、岫烟的出彩程度都比不上。

探春还算有几场精彩戏,迎春惜春嘛,简直打酱油的,全部台词加起来,十根手指都够数了。随随便便拉出来个小丫鬟,似乎都比她俩精彩些。

如果说曹公就要她们打酱油,也无可厚非,但事实又不是。要知道,“三春”这个词在书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而且都是重要的预言!

01 神秘非凡的三春
开篇第一回贾雨村中秋赋诗,“时逢三五便团圆.....人间万姓仰头看'。脂砚斋批注说:

甲眉:这首诗非本旨,不过欲出雨村,不得不有者。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首诗的立意,绝对不是本书的本旨(价值观)。这本书的几个关键节点都在秋季,以贾雨村秋月诗打头,以秋季的姽婳词、芙蓉女儿诔、黛湘联诗收尾,标志着大观园全盛时期的诗社也成立于秋季。

作者真正要叹息的是三春,但却总用三秋节令来作提示。

贾雨村跟三春风马牛不相及,但脂砚斋却发出深深的叹息。显然其中大有文章!自此之后,“三春”便成了本书的热搜词。

图片

第一次出现在第五回,贾元春的判词:“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第二次同样在第五回,贾惜春的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第三次是惜春的曲子:“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第四次是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时说:“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第五次是第十八回,宝玉《蘅芷清芬》诗:“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第六次是第六十八回,描写凤姐:“俏丽若三春之桃,清洁若九秋之菊。”

第七次是第七十回,薛宝琴所做的《西江月》词:“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纵观以上,只有第五和第六次是指春季节气。其余的都是指元迎探三位姑娘。

惜春出家遁世,有人间事业的只有元迎探。所以起警世意义时,是元迎探,但在贾府日常留下倩影的,是迎探惜。

两种组合,并无本质矛盾,终究都是代指贾府千金!

一直有人对“三春去后诸芳尽”质疑,认为是指三年。多可笑啊,从可卿去世到贾府抄家,怎么可能只有三年呢?就算不做研究,随便回忆下情节,也不止三年吧?

偏偏就有专家煞有其事坚持“三年论”......无语了!

事实上可卿去世时宝玉13岁,80回末宝玉18岁,抄家时可能19岁或20岁。中间隔着六七年呢。

图片

02 迷之所在
言归正传,三春高频率的出现在箴言里,说明贾府千金在曹公心目中非常重要,是他情怀之所在。

贾府千金全部入选金陵十二钗,占了三分之一的份额,还都排名靠前,这也是非常直观的证据。

但是,她们戏份真的很少啊,这不就成迷了吗?

元春入宫了,成为一个背景符号,没有日常可写,这就不讨论了。剩下的三位怎么解释呢?

迎探惜出场时,作者非常传神的刻画了她们不同的容貌、气质,甚至具体到衣裙、身材、奶娘、丫鬟等等。这是非常难得的。

如此华丽丽的出场,到底意在何处?

贾宝玉历劫之旅是全书的骨架。如何历劫呢?就在脂粉堆里历。

元春进宫后,迎探惜作为他的本家姐妹,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部分。

她们陪伴他成长,让他得以混迹于女生群体,得以入住大观园。每位小姐的人生都是一部书,教给他太多人生真理。

当她们的命运支离破碎时,会让宝玉对社会整体架构重新认知。这样的冲击,绝对不是丫鬟下人能比拟的。

所以她们是宝玉的教科书,是他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见证残酷真相的窗口。

与此同时还有三个人,也是宝玉的教科书,那就是黛钗湘三个表姊妹。

命运之神为宝玉安排了三个本家姐妹,又安排了三个表姊妹。SO,黛钗湘与迎探惜,是互相影射的关系。

图片

红楼梦的魅力非凡不在于故事情节,在于写作手法。曹雪芹最擅长的便是一体多面、互相影射。

黛钗湘三美,与迎探惜三春,以年龄顺序互相影射。宝钗影迎春,黛玉影探春,湘云影惜春。

我相信看到这儿,肯定有读者要炸锅。神马?不是吧。她们性格大相径庭啊!

对,的确大相径庭。如此才叫做一体两面,是同一种心性下的两种生存可能。让我慢慢来解释。

图片

03 迎春和宝钗
贾府四位千金的丫鬟,分别名琴棋书画。给她们起这名字,不是附庸风雅,而是大有含义!丫鬟的名字就是主人的心性。

迎春对应的是棋。她日常的唯一爱好,的确就是下棋。偶尔做个灯谜,也用棋盘来做谜面。

很多人以为会下棋的人必定很高明,都是智者。呵呵,你被影视剧套路了。

不排除高阶位的棋者,以及志趣广泛的,可成为智者。但大部分低价位的,尤其是志趣狭窄、只偏棋牌类的人,情商会较差,甚至智商也堪忧。

从理论上讲,下棋举子布局,审时度势,意图深藏,步骤严谨,是对逻辑思维的训练。有意识去锻炼当然很好,但若凭空喜欢它,一般是刻板性思维、教条性思维。

这种人会过于重视利弊得失,但因为教条化的趋吉避凶,模式化的人生规程,反而不能趋吉。

把人生当做棋盘,会失去心灵的美感和弹性,失去太多天性自然的东西。久而久之,自己反成为他人的棋子。迎春和宝钗都属于这一类。

迎春下了一盘死棋,因为她只会退守。

宝钗是个攻势棋手,多年孜孜不倦的进攻宝二奶奶之位,每一步都精准算计。咋看上去,格外的高明,可临到最后才发觉一切都白忙活。

她不懂宝玉,亦从不打算懂。她自己是个名利的机器,她以为宝玉也应该如此。

图片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

来看看迎春的灯谜。你从中能看出她被虐待的影子吗?很难吧!

但若说这是写宝钗的婚姻呢,是不是非常贴切?简直绝了!

若不是借助贾府政治衰落、王家独大的“天运”,不是假造金锁、各种邀买人心的“人功”,如何能成就金玉良缘?只凭她的出身,就配不上贾家。

但是政治环境还会继续变,好运过去之后怎么办呢(无运)?夫妻三观不同,必定分崩离析,彼此终究不是一路人(阴阳不同)。

【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请细品这两句的意境,不就是宝玉酒令所云“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吗?

一般人的印象里,宝钗精明圆滑,迎春木讷懦弱,两人如隔天地。但在曹雪芹心目中,她们都是没有生命生机的人。

卓语多次解析过:林,象征着生机盎然,不是身体的生机,是精神。薛意象是雪,象征着万物闭塞、湮灭生机,也就是是精神世界的枯萎。所以薛宝钗是林黛玉的克星。

为了钓金龟婿,宝钗无所不用其极。明明一肚子热毒,可作者偏要让她穿戴似寡妇,住在寡妇牢房似的雪洞里,屋里吊着个旧帐子.......

这一切,无非为了凸现她了无生机而已!

原著中薛宝钗暗淡无趣、刻板冷酷,可是远不及影视剧里塑造的那么衣装华丽、含情脉脉、明媚动人、温婉恬静。

图片

有意思的是,迎春跟宝钗从无过节,却无缘无故遭她差评。五十七回邢岫烟定亲后,有一段宝钗心内之想:

且岫烟为人雅重,迎春是个有气的死人,连他自己尚未照管齐全,如何能照管到他身上.........

看到了吧,她认为迎春是个有气的死人。

在太虚幻境的箴言里,雪地是大结局,不仅灭掉了林木,更是灭绝一切生机。象征着残酷的社会制度和没落腐朽的文化。所有这些都跟薛宝钗合为一体。吼吼,那到底谁更像死人?

有一种死人,能把整个世界都变成死寂的,这才叫厉害呢。


04 探春和黛玉
探春对应的是书。书,狭义讲是书法,广义是指文化知识。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上面这段是秋爽斋里的陈设,非常显著的证明探春喜爱书法。

据说《红楼梦》早期版本中,探春居所称之为“秋掩书斋”。大量的文房四宝,标识着这是个读书临帖的地方。

潇湘馆与之异曲同工,那里满满的都是书籍。在刘姥姥眼中根本不像闺房,像最上等的书房。

文人的四艺中,书显然是核心。尤其在古代,没有凭空的书法家,大部分书法家都是大文豪。政治家喜爱练书法的尤多!

探春的精明强干无须多论,世人皆知。红学前辈王昆仑说:曹公把探春写一个不庸俗也不纤弱,没有脂粉气的带有男儿色彩的女孩儿,要赋予她一种“坚毅明敏、有胆有识、言行中肯的政治风度来”。

图片

练书就像练剑,全凭胸中浩然之气。既要积淀知识,更要磨练心智,还要拥有格局和风骨。探春政治家般的表现,得益于这种心性。

黛玉看似弱柳芊芊,世人印象中,都以为她只会谈恋爱。其实大谬!

元春省亲,黛玉能作出最佳称颂作品《杏帘在望》;搬进大观园,她不费吹灰之力,把潇湘馆打造成最恬静安逸、人心团结的世外乐园;抄检大观园,每个地方都鸡飞狗跳,唯有紫鹃淡定自如的应对,既不损一兵一卒,也不给对方任何难堪,简直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只要黛玉愿意,她做下属可深得上意,做领导能打造和谐社会,做将军能笑傲江湖。

世间人情世故,没有哪个人比黛玉看的更透彻;世事弊端所在,也没哪个人比黛玉更清楚。

在《贾府三春为何差异那么大?豪门未必带来幸福,也许是满满的伤害 》一文中,卓语已经解析了黛玉的男儿志向,跟探春不相上下,时刻都想一展才华,致君尧舜上。

如果你不能理解其男儿心志来自哪里,请参看《林如海巨额遗产成谜?他到底经历了什么,要跟黛玉生死分离?》

林性的始祖是比干。他被后世尊奉为贤臣的楷模,代表着中华文人的千古风骨。而书中的黛玉,姓林,被作者称为“心较比干多一窍”。

这其中掩藏了怎样的暗喻,你看明白了吗?

图片

在曹公本意里,探春和黛玉是同一类人,都是可以给这世界带来福祉的人。只因原生家族不同的命运,长成不同的性情。

从清代的历史常情不难看出,贾母把黛玉接来是为了血统回归。黛玉是自幼订好的孙媳妇。

探春和黛玉一个是本家姑娘,一个是未来管家媳妇。随便能用其中之一,贾府都不会日落西山。可惜,有王薛两家的阻扰,两个治世之才都白白费掉了。

探春想力挽狂澜,拿出毕生勇气实施的改革,不仅被宝钗抢夺功劳,还遭到她的釜底抽薪。绣春囊是门禁失职,婆子聚赌是夜间治安问题,两项都归宝钗管。到底是她管不好,还是故意放水不好好管,只有天知道了。

总之最后因为这些事,改革彻底失败,探春悲愤下台。

人们一直纠结黛钗婚姻之争。其实即便贾母做主,强行让黛玉嫁给宝玉,也一样是个悲剧故事。探春今日之悲愤,就是黛玉明日之命运。

近年来很多人猜测黛玉的结局,说她和探春一起和亲,嫁给了番邦;也有说她嫁给了北静王爷。因为她抽的花签,出自一首政治议论诗。

这些解读者参不透曹公的意图,更体会不到曹公的高级创作法。在他笔下,哪会有雷同?千人千面,千人千命,相似的命也一定写出不同。两个重磅级人物同嫁,笑死人了!!

花签的具体解读参看《红楼生日夜宴:最美的群芳聚会,却暗藏芙蓉女儿诔(下)》

解读方向虽然不对,但探春和黛玉的内在联系性,可见一斑。只有她俩寄托着作者的政治理想,探春是明写,黛玉是暗写。

图片

05 惜春和湘云
惜春对应的是画。其人恰恰善画,戏份极少的她,绘画是她唯一的爱好和光彩之处。

按理说,绘画跟书法一样都属于内功心法,都是一种自我修炼的手段。不同的是,绘画更偏于意境的描绘,也更趋向于自我的内在世界。

因此画家是世人很难走近、也很难理解的群体。他们普遍孤僻清高,目无凡尘,个别人还行为怪诞。明清的著名画家,多为隐居状态。甚至像八大山人、石涛、石溪等,出家为僧的大有人在。

惜春仿佛就是石涛的微缩版。

卓语接触过几个画家,的确都孤僻奇特。但他们对事物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常常会跳跃性的蹦出“觉悟”之语。跟棋手截然不同的是,他们的灵性很强,只是常常流于偏激。

所有这些都很符合惜春。

图片

论性格,湘云跟孤僻怪诞丝毫不沾边。但湘云也是个完全活在主观世界里的人。

卓语此前写过多篇湘云的解析,还有她的花签解读,新粉丝可自行搜索,本文不再累述。总之曹公刻画的湘云是:

一个保持着天性自然的好姑娘,没有争权夺利的险恶。但她对世界的认知很片面,活在主观的美梦世界里。没有大局观,没有头脑,没有承担力。

湘云跟黛玉说的每句话都理直气壮,却都眼界狭隘、思路偏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在曹公的创作思路里,湘云和惜春心性相似。

图片

湘云青春时代的活泼好动,那是拜环境所赐。到了后来家族败落,丈夫离世后,条件的巨大落差,会令她完全变了样子。

跟惜春一样,她也会选择冷僻遁世。她的判词、诗歌作品,含有大量的伏笔和暗示。

她会成为一只孤鹤,是心灵的孤鹤。逃避世事,孤介反俗。

当然,如果你对红楼的认知,还停留在87版电视里,那就当没看到我的文章好了。每当写到湘云,都有大量的人给我留言反驳。我真的不想费口舌解释了。

我只想提醒一句:87版对湘云结局的安排极为失败,广受红学界抨击。当时播出时几乎千夫所指,如今竟成了真理。

详见《史湘云的结局,真是沦落船妓吗?87版电视剧最大的败笔和误导》

图片

06 互为影射的意义所在
红楼三美和贾府三春,她们互为影射。研究这个有什么意义呢?

1、戏份互为弥补

贾府三春戏份较少,从常理来看无法解释。毕竟这是贾家的地盘嘛!

如果你明白她们是互相影射的,就不奇怪了。

现实生活中,家里住进来好几个表姊妹,且多年常住,基本是个神话。黛钗湘有很多虚构成分,她们的很多故事,也许本属于迎探惜。

2、帮助读者看到真相

论跟宝玉的血缘关系,表姊妹里黛玉最近,湘云最远。亲姊妹里探春最近,惜春最远。彼此互相对应。

三美都是寄人篱下,论身世飘零黛玉最惨,湘云最幸。对应的是,探春出身最差,惜春最好。

论生命的质感和价值,三美里黛玉最强,三春里探春最强。最差的呢?三春里当然是迎春,三美里其实就是宝钗。

很多读者高估了宝钗的影响力,只因为刚进府时,作者说她更得下人之心,就以为她是贾府的大姐大了。大谬!

下人原本就是负能量为主的群体,以竞相踩踏来生存,满身势利眼,满脑奴才经。能得“下人之心”的,本身就要有下人之心!

自古以来的贤臣君子,都是令下人敬畏,令小人丧胆,谁能得下人之心?

能量跟他们不同,怎么能打成一片?所以这句话是暗戳戳的批判,暗示她行为猥琐,不入贵族之流。

图片

每有正式场合,贾母都把宝钗安排在下座,其他亲戚们却以贵客待之。你若仔细品味下那些社交故事,宝钗非常边缘化,也非常压抑,没有表现机会。

看上去她的戏份那么多,其实全是硬生生插足宝黛的戏。她的社交,多是暗悄悄跟袭人这类小人。真正的贵族生活里,她存在感很低,价值很差。

3、帮助读者更深入的理解她们

仅停留于表象上看问题,那就浪费了红楼梦。曹雪芹更多的是在写心性。

世人推崇宝钗,皆羡慕她步步为营的能力,都说她情商如何之高,认为她深谙世间生存之法。然而在曹雪芹的本意里,她跟迎春一样,是根木头!

她不懂人心,不解风情,不识世间真相。妄想依靠摇摇欲坠的权力庇护直上青云,连小红的觉悟都远比不上。她甚至不知道“人”到底是什么。

肤浅无知到了所以然处,蠢到了不透气!

图片

07 印证角色命运
三美和三春心性的互影,对研究其命运结局,大有帮助!

因为三春的结局是明确的。三美的很多争议,根据三春将找到答案。

1、宝钗

迎春出嫁一年被虐待而死。宝玉当然不会虐待宝钗,但一年而亡,绝对是个大关卡!

也就是说,宝钗婚后的宝二奶奶生活,只维持有一年。一年后宝玉就会出家。宝钗的弃妇人生,其悲惨无助,以及对她毁灭性打击,跟下线绝无两样。

从宝玉出家时,宝二奶奶便不存在于世了,事实上等于下线。

一年之中呢?迎春动不动被赶到下房去睡,何时做过正妻?宝钗也一样。她一天也不曾得到宝玉,宝玉心中只认黛玉,婚后一直躲着她。

迎春是五千两银子卖给孙家的,宝钗也是被薛姨妈卖给贾家的。全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所不同的是,人家迎春是被逼无奈,宝钗竟然自己上赶着。被卖了还帮着数钱,到底谁更蠢呢?

迎春为什么被写成世界第一惨兮兮?就为了影射宝钗——迎春婚后有多惨,宝钗婚后就有多悔!

图片

2、黛玉

探春的远嫁之时,就等于下线。判词里有:奴去也,莫牵连。惜春要不是勘破这些,也不会灰心人世。

同样的,黛玉婚姻订下之时,也就是生命走完时。

探春的婚姻是贾母努力争取来的,黛玉的婚姻,毫无悬念也是贾母拼了老命争取来的。

大概率就是,贾母临终时以家产分割为条件,令王夫人答应木石前盟。然而王薛等人迅速见招拆招,支走宝玉。黛玉在王薛的苛待下,就如同沦落蛮夷,注定下线。

宝黛生前订下婚约,这不是乱猜。黛玉的葬花词,满篇都在暗示这个问题: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小戏子藕官的爱情故事,宝玉于中得到的情感领悟,都在暗示宝钗是个后补者。宝黛必然曾为合法夫妻。

图片

3、湘云

前面已经提到:通过惜春,完全可以看到湘云的结局。

当然,证据是多方面的。有关湘云的各种箴言,全都指向“孤独”这个词!

若说表象化的独自生活,可能四大家族败落后很多人都流离失所。作者强调的孤独,绝不是表象化,而是心灵状态。

所以说,湘云结局跟惜春一定是类似的。

惜春出家常伴青灯,湘云不会出家。但她会跟出家一样生活清苦,会从此沉默寡言。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守着她和丈夫曾经的信物,化成三生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 17: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社 - 民俗节日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春社是最为古老的汉族传统民俗节日之一。 是在商、西周时期,是男女幽会的狂欢节日,而后来则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春社的时间一般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但在汉族民间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说。

春社在甲骨文中就有相关的记载,距今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元朝以前,在中国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但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仅有部分地区存在二月二拜土地公的习俗,并称此日为土地诞、福德诞等,但与传统的春社不尽相同。在中国大陆北方部分地区的二月二龙抬头节中,亦有部分汉族民俗沿袭自春社。关于春社的兴衰过程,有学者将其归结为"起源三代,初兴于秦汉,传承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及清"。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春社

节日时间
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

节日类型
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
中国


节日起源
祭祀

节日活动
戏社、社祭、巫祝、聚饮等

节日饮食
社酒、社肉、社饭、社面等

节日意义
祭祀土地神

目录
1简介
2起源三代
3兴起
4传承
5兴盛
6式微
7宋朝-春社
8潮汕地区
9春社饮食
10现代状况
11作用与意义
12相关历史记载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无定日,先秦、汉、魏、晋各代择日不同。自宋代起,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然此后又有官社、民社之分。民社下为二月二日,俗称"土地公公生日";官社日期不变,其祭祀为国家祀典,在社稷坛举行。古代春社日,官府及传统民间皆祭社神祈求丰年,里中有饮酒、分肉、赛会、妇女停针线之俗。《礼记.明堂位》:"是故夏勺、秋尝、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在蜡,天子之祭也。"唐张籍《吴楚歌词》:"庭前春鸟啄林声,红夹罗襦缝未成。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唐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元方太古《社日出游》诗:"村村社鼓隔溪闻,赛祀归来客半醺。"

春社是源自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春社的时间一般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此处为中国古代干支纪日法,大体来讲,古时纪日时,按干支顺序以60日为一循环,如某日用干支纪日法记为甲子日,则次日为乙丑日,三日为丙寅日,四日为丁卯日……十一日为甲戌日……十三日为丙子日……六十一日重新为甲子日,六十二日为乙丑日,具体见干支。戊日,即是以天干"戊"为开头的日期,下文提到的"酉日"、"丁日"等,皆是如此。)

春社在甲骨文中就有相关的记载,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节日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元朝以前,在中国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但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仅有部分地区存在二月二日。

拜土地公的习俗,并称此日为土地诞、福德诞等,但与传统的春社不尽相同。在中国大陆北方部分地区的二月二龙抬头节中,亦有部分民俗沿袭自春社。关于春社的兴衰过程,有学者将其归结为"起源三代,初兴于秦汉,传承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及清"。

与中国诸多祭祀类传统节日一样,根据主办方的不同,春社分为官社和民社。官社庄重肃穆,礼仪繁缛,而民社则充满生活气息,成为邻里娱乐聚宣的日子,同时有各种娱乐活动,有敲社鼓、食社饭、饮社酒、观社戏等诸多习俗,是传统民间不可多得的热闹节日。"社会"一词即起源于民社时的聚会活动。

官社与民社概念的产生 :当时对"社"的祭祀活动,按主办方的不同,可以分为"大社"(王为群姓立社)、"国社"(诸侯为百姓立社)、"侯社"(诸侯自立社)、"置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这些由各级官府主持祭祀的社祭,通常被称为官社,其所需要的资金等资源也具体由官府拨付,在先秦及以后的历史中,官社在社祭的礼制、仪程和功能上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只是随着政治体制和行政单位名字的改变,而转换成太社、郡社、县社等称呼。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等级结构与政治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的设置不再是按照原有的社会等级来确定,而是根据行政单位和行政区划来确定,置设开始渐渐演变成由民间自由组织的"里社"里社通常被称为民社.

春社一般与"秋社"合称为"社日",历来有"春祈秋报"的说法。清末民初著名易学家尚秉和称,社日"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最古最普遍之佳节。"现今各地遍存的土地庙即是社日祭社时的遗存。

折叠编辑本段起源三代
在先秦时期,春社的日期通过"占卜"的方式来确定,并没有固定的日期,在汉、晋时,仍未完全固定,如晋嵇含在《社赋序》中记载:"有汉卜日丙午,魏氏释丁未,至于大晋则社孟月之酉日,各因其行运。"在汉代,春社至少有两个日期,即丙午和壬辰日,而之后的三国和晋朝,也有各自的春社日。不过,唐朝之后,春社日的日期开始固定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之所以设在戊日,是因为在天干中,戊己属于中央,五行属于土。

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计算,春社日期大约在立春后的第41天至第50天,公历的3月16日至27日之间,约在春分(公历3月20日或21日)前后。

此外,关于春社日的日期,在传统民间还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说。

"社"在古代指司土地之神,如《说文》云:"社,地主也。"在上古时期,中国的主要食物获取方式由渔猎、畜牧开始转为以农耕为主, 人们渐渐意识到土地的重要性,开始崇拜土地,因此将土地人格化,于是就诞生了"社神",而当时的统治者和人民开始祭祀社神(称为祭社、社祭、社祀[8]),在甲骨文中就有描述祭社的文字,随后这一行为渐渐发展成后来的春社。 因此春社自社神诞生以来,就开始存在,具体时间约在父系氏族社会晚期。

一般认为,当时祭社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

祈求好收成;

祈雨求晴;

祈求消灾;

娱神娱人;

婚恋求子;

赢得战争胜利。

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祭社的祭祀对象除了土地神之外,还有五谷之神(即"稷")。

在先秦时,春社时间较长,春季时对于土地的祭祀都可以称之为春社[6]。当时的春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主要用来祭祀土地和祖先,另一部分则是更重娱乐的春嬉(又称桑社、桑林、桑台、春台),是当时的人们发泄欲望的狂欢节日。

折叠社祭
在战国以前,社腊是当时唯一的节令,秦昭王某次生病后痊愈,"杀牛塞祷",但被公孙衍以"非社腊之时也"为由劝阻。

官社与民社

当时对"社"的祭祀活动,按主办方的不同,可以分为"大社"(王为群姓立社)、"国社"(诸侯为百姓立社)、"侯社"(诸侯自立社)、"置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 。

里社通常被称为民社,与官社由官府主持不同,民社主要由社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又被称为社首、会首等)主持,所需要的费用也主要由民众自己共同承担。这种组织形式极大地提高了民众参与社会的热情,促使传统民间社祭具有了很强的社会化功能,并最终实现了社祭的节庆化。

社祭活动

官社在祭社时有一套完整的礼仪,如瘗埋祭品、酹酒、滴血于地、杀人衅社等。

而春秋时期的里社,祭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二十五家共猎,以猎狩物为祭品奉献社神,第二种则是共出祭品,礼毕后,里众共食、聚饮。这是一个全民参与的节日,场面十分热烈、火爆,成为民众欢聚的场所,人们弹琴擂鼓,食牛羊肉,十分热闹。《老子》在描述众人熙熙攘攘时,形容为"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尚秉和称此为"假祭神为娱乐期"。热闹的场面,甚至吸引了鲁庄公前往齐国观看当地祭社时的场景。

先秦时期,老百姓对社祭十分看重,孔子的弟子子路在经过郑国某社时,只是想抓停在社树上的鸟,就差点被人抓住,最后在子路和子贡的道歉取悦对方下,对方才不再追究。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因为当地有着深厚的水神崇拜习俗,春社主要祭祀"三江",而非社神。

折叠仲春大会
同时,在上古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中早期,在春耕前举行的祭祀仪式中,还包含有通过交媾感应巫术和模拟田间劳作的舞蹈这两大内容。在当时春社是真正的狂欢,在进行完祭祀之后,实行内部婚姻制度的氏族男女可以自由地进行杂乱的群交,而实行外部婚姻制度的氏族男女则与相近氏族的男女也同样进行群体杂交,随意交媾,而不必负责。

而最晚到了西周,虽然有了礼教规定,但原始习俗仍然有部分延续下来,如在仲春(或季春)举办"桑林(或春台)大会",成年男女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互相嬉戏,甚至可以自由地发生性关系,不过,绝大多数性关系都会随着桑林大会的落幕而结束,恋爱、交媾感应巫术等合并至春嬉和祭高禖的活动中。在成都市百花潭出土的战国青铜壶上,就有描述桑林大会时,一男子在桑林中起舞,旁边有女子采摘桑叶的部分情景。

在战国时期楚地诗歌的诗集《楚辞》中,就有许多篇章提及到春社,如在《楚辞·九章·惜诵》记载:"梼木兰以矫蕙兮,凿申椒以为粮。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在《思美人》记载:"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吾将荡志百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这说明在当时的楚地习俗中,在春社期间,楚人携带干粮,到野外嬉游。

在《周礼·地宫·媒氏》中也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妇之无夫家者而会之。"表明在当时官府下令强制成年男女参加在仲春举行的桑林大会,甚至给予"奔者不禁"的法律保护。

统治者也将仲春大会列入春社的活动之中,如将其分割为两个主要的内容:祭高禖祈子和乐正在学宫中进行学乐、习舞活动。在祭高禖祈子的过程中,天子需要"带以弓韣,授以弓矢",在当时,弓矢为男性生殖器的象征,而弓韣则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传统和非贵族阶层的纵欲、狂欢行为被贵族阶层以如此隐喻的形式所取代;而在学乐、习舞活动中,贵族会要求乐正在仲月的上丁(每月上旬的丁日)向舞乐之祖贡献彩帛,天子与诸位大臣会"亲往视之",而到了中丁(每月中旬的丁日),乐正将会被召集至宫中,教导贵族们舞乐。

相传,先秦时期的许多圣贤都是其母在社祭野合时怀孕的,如楚国令尹子文就是其母"旋穿闾社,通于丘陵"时"以淫而生",孔子同样据传是其母祈于桑林神社而怀孕,甚至周朝始祖后稷也据传是其母于社祭时怀孕而生的。

折叠编辑本段兴起
秦汉及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们需要关注的首先是如何维护自己的统治,而人口不再是最为紧迫的问题,因此春社时,虽然仍然有种种娱乐活动,但保存在传统民间的男女嬉戏也在统治者的意志之下,基本禁绝。而随着行政体制的变化,原先的诸侯之社(国社和侯社)渐渐变郡社和县社所取代,变成了帝王之社(太社)、郡县之社(郡社、县社)和乡里之社(里社)这几个层级。

社神的庸俗化与私社的出现

从汉时起,"社神"的神秘性大为减少,逐渐人鬼化、区域化、庸俗化,如据《汉书》记载,栾布死后,"齐燕之间皆为立社,号曰栾公社",在《后汉书》中,则记载有宋登死后被人"配社祀之,甚至《后汉书》中还记载有方士能够"驱使社公"。

在汉朝初期,官方延续了战国以来里社合一的制度,控制着社的设置,传统民间不得私自立社,但后来却出现了里社分离的状况,民间开始出现游离于里社之外的私社,成为独立于官方的民间组织,私社自成立之日起就开始受到官方的限制和打击。如《汉书》就有记载,在建昭五年(公元前34年),兖州刺史就下令"禁民私所自立社"

社祭及其活动

汉武帝时期,统治者改用夏历,设立了同样祭祀土地的"秋社",与春社合称为"社日 。

汉时春社时间有二月和三月之说 ,如《史记·封禅书》载"以春三月及腊祠社稷",而在《汉书·郊祀志》中则载"以春二月及腊祠稷",其时官社以羊、彘祭祀社稷,而里社则主要靠老百姓自己凑钱祭祀。里社的大小规模不一,如在较偏远的西北居延一带,"对祠社,鸡一,黍米一斗,稷米一斗,酒二斗,盐少半升",较为简陋,而在河南阳武时的里社,则较为丰盛,可以分肉。

虽然先秦以前的男女狂欢在先秦以后不再存在,但民社仍然保持着诸多如游戏、聚饮等娱乐活动,是社会游宴饮乐之时。比如,在成书于西汉的《淮南子》中记载,春社时,哪怕是偏远地区,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甚至有汉高社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因怀念里社时的热闹场面而将枌榆之社移植新丰的传说。

折叠编辑本段传承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原先的春秋社日祭社之外,还往往在冬腊时加祭一次,但具体时间未定。晋朝时甚至曾经将春社取消,将之改在孟秋举行,大臣挚虞上书称此举"废兴无常","以应刑杀。"

同时,这一时期"里"这一概念渐渐转为"村",由原先的"二十五家为里"变为"百家为村",春社的活动也"结宗会社"。如在南北朝时期,荆楚一带"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社)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甚至有史料记载南郡(今荆州一带)与襄阳两郡在春社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参加拔河的人数"绵亘数里",拔河时"皆有鼓节",场面"群噪歌谣,震惊远近。"不过到了南朝,梁简文帝"发教禁之",从那时起,楚地的风俗变为吃猪羊肉作成的社饭,并用葫芦盛之

三国时期,王修母亲去逝,到第二年里社时,王修仍十分怀念母亲,"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这说明在当时民社的社祭氛围已变得不再重要,而转变为更倾向于比较单纯的节庆娱乐

折叠编辑本段兴盛
在唐宋时期,春社与上巳节、中元节成为当时的诗词中最常见的节日习俗,更是盛过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在唐朝,春社与上巳节、佛诞节等同为公共假日。"上戊之辰,时俗所重,不可废也。"

折叠兴盛原因与私社的发展
在唐朝时期,由于先前乡长和乡正(约现乡镇一级官员)消失,里正直接向县府负责,权力得到强化,村落的行政与法律地位得到确认,而春社的基本单位正是以由"里"组成的村落构成。 村社制是社日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是除自然崇拜之外支撑春社走向兴盛的另一个要素,使社日活动具备了其他节日难以具备的组织性特征。而另一方面,从唐朝一开国,官府就十分重视社祭,下诏令民间普遍立社,为社日的兴盛提供了官府和法律的支持。

唐朝时的私社不再只是单纯得以祭社为主题的组织,其构建过程大多是出于共同的利益追求或共同志趣而自愿结合起来,血缘、地缘等关系也不再重要。而唐朝的私社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从事佛教活动的社,主要从事修寺、斋会、写经、刻经等与佛教有关的活动,另一种则主要从事经济和生活上的互助,如营办葬礼、困难周济、疾病慰问等

在唐朝时期,官府对私社的态度总体是以限制和禁断为主要手段,如咸享五年(公元674年)三月,唐高宗下《禁僭服色立私社诏》,"别立当宗及邑义诸社色等社……宜令官司严加禁断。"两个月之后,再次下诏"如闻此外别为邑会,除二社外,不得聚集,有司严加禁止。"但第二份诏书说明,官府承认了私社存在的合法性,只是禁止平时聚集。到了五代时期,南唐元宗在《加应道尊号大赦文》中称"闾阎之闲,例有私社",此显示私社的合法性不再是问题。

折叠官社
在唐杜佑所撰的《通典》中,有着春社时皇帝祭祀太社过程的详细记录,如:

整个太社过程分为斋戒、陈设、鸾驾出宫、奠玉帛、进熟、銮驾还宫六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着极其繁琐庄重的仪式;

从春社前七日就开始准备,皇帝着衮冕,斋官要实行"散斋",即"不吊丧问疾,不作乐,不判署刑煞文书,不行刑罚,不经秽恶"。前三日,更要实行"致斋",只能从事与社祭相关事宜,其余悉断。

春社期间诸次、宫悬设置、诸官之位、酒樽之位等方面都有着极为严格、繁琐的规定。

春社时,唐朝皇帝经常赐予大臣礼物(以食物为主) ,如常裒曾经得到过羊酒、脯腊、海味、油面、粳米等赏赐,而白居易也曾得到过蒸饼、糫饼等。在宋朝时,亦有此俗,被称为"女中尧舜"的宣仁太后在病重时就曾赠予吕大防、范纯仁、苏辙等名臣以社饭。

明朝时,按《明会典》规定,每百户为一社,在春社到来前就需率办祭物,到了春社时,则要用一羊、一豚、酒、果、香烛等祭祀。祭祀结束后,一人带领读"抑强扶弱之誓",之后按长幼次序坐下饮酒,"尽欢而退。"但这一仪式在明朝中后期以后,已形同虚设,地方官员只祭县社,而不祭里社 。

折叠民社
传统民间春社时的欢愉却是唐宋社会富庶太平的标识。在唐诗中,有诸多诗篇描述了春社时的场景,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唐朝时的热闹景象。如王驾(一说王演)在《社日村居》中描述了江西铅山鹅湖山春社时,家家酣醉的场景。

春社在西北凉州一带也极为热闹,既有社鼓、社酒等春社必须品,同时还有自己的特色,如社祭时用酒浇祭品,然后焚香拜土地神木牌,期间还有女巫翩翩起舞。在敦煌一带,则流行"春座局席",社员轮流担任社司,全员协助,在春社开始前,社司要发请贴,上面要写请承办人、举行地点、社人需要缴纳的物品数量、对违规的惩罚措施等内容)。

在北宋的《东京梦华录》中,对于开封一带春社时的活动有详细的记载:如将猪羊肉、腰子、奶房、鸭饼、瓜姜等调和,铺在饭上,称其为社饭,以用来请客;春社当天妇女要回娘家,外公姨舅等要送给她们新葫芦和枣,晚上方能回来;私塾的先生们会让学生们凑钱雇倩祗应、白席、歌者等来举办"社会",结束后学生们各带着花篮、果实、食物、社糕等而回家。

在南宋的《武林旧事》中,则记录了社会当天的大量娱乐活动,如:体育方面的娱乐既有相扑、蹴鞠等充满竞技性的活动,又有射弩、使棒等带有表演性质的活动。戏曲方面的娱乐则既有杂剧、影戏等观赏性较强的活动,又有唱赚、清乐等以音乐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活动。此外还有花绣、小说等诸多活动。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有许多首诗均提及或专门描述春社,如《春社》描述的是春社时的社肉、社酒、社酒,另一首《春社》则提及了社戏,出现最多的,则是春社时饮社酒共醉的场景,如《社饮》的"先醉后醒惊老惫",《代邻家子作》的"社日淋漓酒满衣"和"扶得吾翁烂醉归",《社鼓》中的"饮福父老醉,嵬峨相扶持",《社肉》的"醉归怀余肉"等。

在陆游的《赛神曲》中,则生动的描绘了春社时的祭祀社神的场面:祭桌上点着的是乌臼种子作的蜡烛,摆着的是香喷喷的鲤鱼,在击鼓吹笙的音乐声中,巫师着绿袍槐简在前向社神祈告,小姑着红衫绿裙在一旁抱着酒壶。

在唐宋时期,春社始有停针线的习俗,"遇春秋社日,不作组紃",甚至留下了"闻知社日停针线,采新燕,宝钗落枕梦春远,帘影参差满院"这样的词句。

同时,宋朝还将魏晋时期五月初五"斗草"的习俗移植到春社活动中,宋朝文学作品中同样有着大量的相关描述,如晏殊的"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范成大的"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史达祖的"忌拈针线还逢社,斗草赢多裙欲卸"等。

为了能够增加里社的乡村风俗,明朝许多地方官员和乡绅对里社祭祀进行了种种改革和整顿。 如:

黄佐:在春社前会首与预祭之人斋戒一日,扫除社坛,并祭品挖坎埋在社坛西北方向,会首提前一日将厨房用具洗涤干净,晚上的时候则开始宰牲。春社当天天还未亮时,执事开始烹牲,随后燃香明烛,参加社祭的人在神位前各服常服,洗手后按地位大小立定,除会首外其他人先朝社之神位拜三拜,其后会首先后跪于社、稷之神位前,三祭酒,再之后会首再跪下读祝文,会首以下三鞠躬。礼毕后,大家开始饮酒。

叶春及:叶春及的改革则主要张恢复《明会典》的规章,个别地方又与黄佐相同,同时又加入了会首不再由原先的轮流担任,而是由见役里长担任。

然而,不管是黄佐,还是叶春及,均在相关的改革中提到春社时"不许扮神跳鬼"、"不许装神舞鬼",否则"违者罪之"。这表明对于明时的统治者和地方官员来说,社日更重要的是促进村民和睦,便于教化乡民。

而传统民间的社日却主要是借悦神之名,行娱人之实,民间的赛社活动在许多史籍中皆有记载。在元朝时,部分民间仍存轮流做春社社首的习俗,社首会邀请村民到自己家"赛社",宰猪羊,祭祀过后,"受胙饮酒"。 明朝著名学家杨慎在其诗作《临安春社行》中就描述了在临安(今杭州)一带,春社有穿春装、摆鲜花、饮社酒、观赏社火、社戏等习俗。在浙江金华一带,规模则大为缩小,仅"四乡各有社祭";严州一带,则只保留有社祭后"毕则饮福"的习俗。

清朝时,春社主要在南方地区存在,从各地的地方志来看,许多地方的春社同样保留有诸多娱乐活动,如戏社、社祭、巫祝、聚饮等。

社戏:又称社火,为南宋遗风。在许多地区的民间(如直隶、霍州、汾西、荆州),在春社时会根据村落大小、地位高低而凑钱演社戏。而在山西临汾同时也有举办香火会,扮社火的风俗。社戏不仅在中国大陆流行,而且在台湾,除了传统外,哪怕是当地原住民也有春社时张灯结彩,演社戏,给土地神过生日的习俗。由于社戏十分消耗财力,因此一些地方志撰写者对此进行了批评。如批评社戏"易启事端,多耗财货"、"伤则废业,荡人心志"。但也有撰志者认为,如果对社戏改良的话,有"社会教育之意"。

社祭:作为春社的最初目的,社祭也是许多地方春社时的习俗。如六合、京山、宣恩、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县)等地的春社,老百姓们会或凑金具酒醴,或蒸米作糕、或作米粢等来祭祀土地神。社祭时大多以酒糕、鸡豚来奉祀社神,但也有的地方用其他祭品,如武冈地区就用将香藤熏干杵碎和糯米粉调蒸而成的"社粑"来奉祀社神。社祭时的社饭大多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如在荆楚一带,社饭主要由猪羊肉和米饭调合而成,并装在葫芦(葫芦有多子多孙之意)中,送给别人。凤凰县一带是用蒿菜杂糯米蒸熟,晃州和来凤地区是用糯米,切麦蒿和腊肉片及豕脂蒸熟,芷江地区是用蒿叶将米、干肉包裹蒸熟。

巫祝:在清朝的各地地方志中,同样也有许多地方社日有延巫祝以祭社的习俗。巫祝时,很多地方(如罗田、钟祥、石首、永定)多以敲锣打鼓来迎神。

聚饮:祭祀仪式结束后,男女老少坐在一起聚饮也是许多地方的习俗,如黄州、武昌、蕲水、黄冈、沔阳等皆有此俗。据云饮社酒可治耳聋、有利于子孙成长等说法。

其他习俗:在许多地方,还有一些特别的风俗,如黔阳有放风筝之俗,获嘉、崇阳等地有修新坟之俗,在黎城、潞安等地,有走社的习俗,即走亲串友或扛抬社神游走。

禁忌:跟以前一样,许多地方在春社时也有诸多禁忌,如清泉在立春至春社后再过一戊日,忌以金犯土,凤凰县、沅陵在春社前忌扫汲,云阳忌动土、女子停针线。

清朝后期著名诗人袁景澜在其著作《吴郡岁华纪丽》中记载江苏一带,春社时官方"牲乐以酬",农家"家具浆壶","以祝社厘",并称"醵酒作会,曰社钱;叠鼓祈年,曰社鼓;饮酒治聋,曰社酒;以肉杂调和铺饭,曰社饭。"酣嬉热闹的场面,让催租的官吏也不再惊扰百姓。

折叠编辑本段式微
元朝时,由于元朝统治者害怕汉民会借着春社聚会时闹事而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所以对春社严加限制,再加上自然崇拜和村社制度这两大社日赖以发展的两大因素增多受到破坏,民社开始衰落,在中国整个节日文化体系中乃至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大大下降。在北方,春社渐渐与二月二青龙节结合,而在南方则与土地庙、城隍庙结合。甚至原先社日时的一些禁忌,也被归入二月二青龙节,如原先社日不能动针线的习俗变成了青龙节的禁忌,谓之恐伤"龙目"。

在人们的心目中,"社"不再是原来的村社主神,而是变成了一般性质的土地菩萨或者土地公,成为一个十分世俗的偶像,社日的精神凝聚力瓦解。尚秉和在《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面对此"数千年之故俗,竟尔革除",发出"可不悲哉!可不痛哉!"的感慨。

按元时法律规定,禁止"赛神赛社",甚至还将民间社祭用的神案、旗牌、锣鼓、伞盖、交椅、仪从等物品没收至官府,再之后更是将划龙船、木偶戏等娱乐活动一概禁止。

折叠编辑本段宋朝-春社
千寻古栎笑声中,此日春风属社公。割肉卜瓦馀风在,更喜畅饮治耳聋。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日。古时以村为单位祭祀社神,祈求丰收。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坛上用石砌屋,无顶,上贴『社稷之神』红纸,祭祀后,撒肉四周以饷乌鸦。《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宋梅尧臣有《春社》诗云:『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树下赛田鼓,坛边伺肉鸦。春醪酒共饮,野老暮相哗。燕子何时至,长皋点翅斜。』

折叠编辑本段潮汕地区
潮汕地区春社社祭活动很隆重,汕头市潮南区金瓯乡社祭从正月十八日开始到二十一日连续四天,祭拜土地公公,丰盛的祭品,潮州大锣鼓、花灯等游行队伍,放烟花,祈求新年五谷丰登。

折叠编辑本段春社饮食
"社"是土地之神。《左传·昭二十九年》曰:"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在原始社会的农耕时代,人们对土地十分崇拜,每年都举行祭祀土地之神的活动。祭礼社神的日子叫"社日"。一年两次。春天举行时叫"春社",秋天举行时叫"秋社"。春社祈谷,祈求社神赐福、五谷丰登。秋社报神,在丰收之后,报告社神丰收喜讯,答谢社神。春社多在春分后的戊日进行。春社这一天,人们聚集在社庙,摆上丰富的食品供奉社神,有社酒、社肉、社饭、社面、社糕、社粥等,在祭祀完毕后,把食物给大家分享。

社酒,社祭用的酒,相传饮社酒可以治疗耳聋,所以大家都不醉不归。

社肉,社祭时用的肉,也称为"福肉"。祭神完毕后,分割给参加社祭的每一户人家。《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了陈平在乡里主持过分社内的工作,分肉十分公道,受到乡亲们称赞,能够分到社肉,人们认为是受到神的恩赐。所以陆游在《社肉》一诗中写到:"醉归怀余肉,沾遗遍诸孙。"他把肉带回家,分给子孙们,让全家老少都能感受到神的恩惠。

社饭,是祭祀社神所用之饭。先做好米饭,再把猪肉、羊肉、腰子、肺、肚、鸭饼、瓜、姜等切成薄片、调和五味,铺在米饭之上。用葫芦盛好,相互赠送。

在山西阳曲一带春社这天吃面条,称为社面;而山西潞安一带则吃米面糕,称为社糕;福建建阳在春社早上,乡里作粥分散给家家户户,谓之社粥。

人们在享受丰盛味美的食物时,念念不忘土地之神的恩德。

折叠编辑本段现代状况
当代的春社,在中国北方地区则主要与同样在二月二的龙抬头合并,但实际上春社(土地诞)和龙抬头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春社为祭土地神,龙抬头则是祭龙祈雨。在部分南方地区则保留有祭社的习俗,而在江苏一带的部分地区,则既保留有春社祭社的习俗,又有龙抬头节的习俗。在日本,春社多由各地的神社进行祭祀产土神(当地土地神的一种,保护特定地域以及守护祖籍于该地域的人)。

折叠中国大陆
广东省连州市:在连州市星子镇清江腊上村等几个村庄有过春社节的习俗,日期为最原始的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当地春社习俗为家家户户吃鸡蛋做的各种食物,为第一次过春社节的婴儿开食,祈望孩子多福多寿。

江苏省阜宁县:日期为二月初二,当地大的村庄会凑钱起造土地祠宇,较贫困的小村庄则会只大缸倒扣在地上,在下方敲出一长方形的洞门,将土地牌位放于其中。春社时当地农民会前去拜祭。

江苏省仪征市:日期为二月初二,当地人会用纸扎成土地公,并用剪纸作成的袍子铺盖,之后再"粉绘之",将之作为神位。人们也会将多个灯放在土地神前,家有不孕者,可以取灯回家,如果来年怀孕,则"以一奉十,还于神前"。当天还会搭台演出戏剧,并有"家家接女,留之过宿"之俗。

湖北省武昌市:日期为二月初二,当地人会凑钱"鼓天宣地","宴会一堂",宴会结束后,还会彼此搏斗之俗

湖南省宁远县:日期为二月初一,当天有忌春碓之俗,云"是日春碓,必断牛脚。"

四川省安县:日期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当地有在睢水踩桥的习俗,此习俗系由川西北最大传统民间风俗"踩桥消灾祛病"和"拜干爹"两个活动发展、演变而来,已有200余年历史。节日当天,附近的民众会到睢水桥进行踩桥活动,并且"丢药钱、拜干爹,抛衣物,祈祷全家平安。

折叠香港、澳门
香港和澳门:一些围村的村民会祭祀村内的土地,市区中的土地庙(或称福德庙)亦有信众拜祭,有些会邀请戏班演出神功戏。

折叠台湾
台湾:台湾客家六堆同样有春社的习俗,日期不一,有的地方选在正月,有的地方则选在二月二。在当地,土地公被称为"伯公",春社又被称为"作福"、"祈福"、"捉福"、"太平福",以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每年的元宵节,有的地方还会举行攻炮城比赛活动。

折叠东亚地区
日本:定于最接近春分的戊日,部份地区称为地神降(地神降り)。各地祭祀产土神的神社会举行祭典,祈求五谷丰登,这天忌翻土。人们会喝"治聋酒",他们相信喝了治聋酒,听觉就会变好。

琉球:定于二月初二,称为土帝君祭。由于这天人们会放下农事祭土帝君(琉球人对土地公的称呼),故又称为腰憩い。琉球人会用食品牛、猪、鸡、重箱料理等拜祭土帝君,有些地方还会舞狮。

折叠编辑本段作用与意义
官府宣示管辖权。在先秦时期,社祭就被确立为诸侯对相应的土地及生活在其上的民众的"神授权力",秦汉之后,虽然随着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官社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但仍然象征着以皇帝或官员为代表的国家对一方土地和一方民众的管辖权。

娱乐睦族。秦汉以后的春社以娱乐为主,祭神为辅,春社的集体宴饮游乐,不仅仅是个人辛勤劳作的一种调节,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乡里各家庭之间的亲和力,从而巩固了整个乡里的凝聚力。

宣政教化。春社是官府发布规章、推行教化的重要场所,在春社时利用大家集会的机会,发布或重申乡规乡约,增强大家的法纪意识和道德观念。在先秦时,《周礼》就记载有"若以岁时祭祀州社,则属其民而读法。

指导农时。如中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农书巨著、成书于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中,有"菘,以社前二十日种之;葵,社前三十日种之。"等记载,在明朝徐光启著的《农政全书》中亦有春社日宜种石榴、山药、黄瓜、甘蔗的记载。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历史记载
唐代权德舆有《二月二十七日社兼春分端居有怀简所思者》诗:"清昼开帘坐,风光处处生。看花诗思发,对酒客愁轻。社日双飞燕,春分百啭莺。所思终不见,还是一含情。"元和十二年(817)、贞元十四年(798)、大历十四年(779)的春分都在二月二十七日,且后两者的春社按照"后五戊"算法与立春同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5 21: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忆王孙
- 360国学
《忆王孙·夏词》宋·李重元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忆王孙·春词》宋·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忆王孙·秋词》宋·李重元
飕飕风冷荻花秋。明月斜侵独倚楼。十二珠帘不上钩。黯凝眸。一点渔灯古渡头。
《忆王孙·冬词》宋·李重元
彤云风扫雪初晴。天外孤鸿三两声。独拥寒衾不忍听。月笼明。窗外梅花瘦影横。
来自360国学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 明 ] 唐寅

原文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译文

深闭房门隔窗只听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纵然有欢畅愉悦的心情又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

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走路时想念你啊,坐着时也是想念你!



注释

一剪梅:词牌名,又名“腊梅香”“玉簟秋”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

赏心乐事: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论:说。

销魂:黯然神伤。

颦(pín),皱眉。

啼痕:泪痕。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唐寅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三十岁时进京会试,涉会试泄题案而被革黜,妻子改嫁,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6 18: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难怪贾元春结局惨死,三春怎及初春景的“三春”,预示了最差结局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红楼梦(小说)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关注他
“三春争及初春景”,也不要想太复杂。尽管“三春”可指三年,也可指“迎探惜”三春姐妹。但实际上贾元春是“初春”,贾探春是“三春”。这对亲姐妹都是贾政女儿,一个王夫人嫡出,一个赵姨娘庶出,又都被嫁作“帝王妃”,正可作比对映照。以贾探春对比,才能发现贾元春的问题。






贾元春幸运在嫡出身份,又身在皇宫与父母家人近在咫尺,不但能回家省亲,更每月都有与家人见面机会。

贾探春不幸在庶出身份,被远嫁异国为王妃,“分骨肉”后与父母家人天各一方,再也不能骨肉亲情团圆。

曹雪芹以贾探春的出身、经历处处不如姐姐贾元春作比较,是为“三春怎及初春景”。此处“三春”不能考虑“三年”或者“迎探惜”三春姐妹,只因线索伏笔与贾元春没有比对。






其实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很多都涉及“比对”。钗黛比对是一样。黛玉、探春、凤姐以“才”作比较。王熙凤与李纨以“阴骘”比较等,都是作者以更浅显的方式方便读书人更容易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按说贾元春处处比贾探春强,结果却是探春拥有“佛手”得福寿,元春落得“恨无常”结局。究其根源在于二人虽是姐妹,但性格、心胸天差地远。

贾元春因被送入宫便心有不甘,又像潘淑一样不辨是非,才会在《恨无常》中表现出私心只顾自己荣辱,死后才想起爹娘骨肉,不但自私自利,更是心胸狭窄,目光短浅。

而贾探春在《分骨肉》中,明确告知父母家族:“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保重人身安全最重要,必要时荣华富贵都可抛却。






凡事最怕比对,贾探春明事理,有大志,高瞻远瞩。反观贾元春鼠肚鸡肠,小人常戚戚。曹雪芹作“三春怎及初春景”,实际是反讽元春不辨是非。甚至作者也在暗示如果贾探春与贾元春置换,绝不会任由贾府倒行逆施与皇帝为敌,也绝不会最终卷入皇权之争,让自己和家族落得万劫不复。她势必要以身作则恪尽职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起码会明辨是非,做出符合贤德妃身份、贾府女儿的担当和努力。

举个简单例子,雍正皇帝的敦肃皇贵妃年氏,是一等公兼太傅年遐龄之女,次兄为川陕总督年羹尧,长兄为工部侍郎年希尧。

年羹尧恃功而骄,骄狂自大。据说年妃屡次告诫兄长家族要忠顺于皇帝,虽没能将年羹尧改弦更张,却也尽了自己的责任,更是保全了年家上下。






雍正三年,年羹尧屡遭弹劾并被接连遭贬,同年底,雍正帝赐其自尽,父年遐龄与兄年希尧革官去职。但年家除年羹尧一脉获罪被处罚,其余亲人后面非但不受牵连,还屡受雍正帝嘉勉,当有年贵妃之功。

雍正四年,兄长年希尧担任内务府总管一职,此后兼任数项江南榷税要职,并于雍正十二年官至从一品左都御史,负责监察京城百官。

雍正五年,父亲年遐龄去世,雍正帝特地颁布谕旨返还三公太傅职衔。

所以,年贵妃去世后,雍正帝特作文纪念:

贵妃年氏,秉性柔嘉,持躬淑慎。朕在藩邸时,事朕克尽诚敬,在皇后前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和平。朕即位后,贵妃于皇考、皇妣大事,皆尽心力,实能赞襄内政。妃素病弱,三年以来,朕办理机务,宵旰不遑,未及留心商榷,凡方药之事,悉付医家,以致耽延,渐至沉重,朕心甚为轸念。





年贵妃真正做到让皇帝与家族之间平衡的桥梁纽带作用。贾府之罪便类似年羹尧。如果贾元春能像年贵妃一样明辨是非,以身作则。哪怕贾府倒行逆施获罪,也不可能全部被抄家。甚至也有可能很快再得起复重用,最差也能保全她自己,保全安分的一脉不受牵连,更不至于凄惨殒命“恨无常”,酿成“虎兕相逢大梦归”之祸。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10-05 10:20・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8 09: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送公济朝议守长乐 其一
[ 宋 ] 黄裳
原文
翁子归来第八人,越王家国再逢春。悠悠千骑溪南路,今日荣誇到剑津。

作者介绍

黄裳
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赠少傅。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黄裳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词人,其词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令人心醉,著有《演山先生文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8 11: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关键的三次中秋节,一次开头,一次结尾,还有一次呢?
2019年09月13日 15:47557浏览 · 8点赞 · 3评论

红楼微梦
粉丝:4314文章:49
关注
展眼又是中秋节。



诗云: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得磨。

不知天上寒宫阙,今夕是几何?

何妨举杯邀月饮,对桂影婆娑。

把酒问嫦娥,缘何不使团圆多!



值此佳节,让我们一起聊聊红楼,说说中秋,看看《红楼梦》中关键的三次“中秋节”。






中秋,在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是一个恒久的意象。《红楼梦》中围绕“中秋节”发生过许多经典的事件,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中秋节”首次出现,在小说开篇。《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写道:

一日,早又中秋佳节。士隐家宴已毕,乃又另具一席于书房,却自己步月至庙中来邀雨村。原来雨村自那日见了甄家之婢曾回顾他两次,自为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

须臾茶毕,早已设下杯盘,那美酒佳肴自不必说。二人归坐,先是款斟漫饮,次渐谈至兴浓,不觉飞觥限斝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脂砚斋批云:“这首诗非本旨,不过欲出雨村,不得不有者。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点明“中秋”是书中的关键节点。

那么,“三秋”是《红楼梦》中哪三秋呢?

第一回开宗明义,自然是关键的“三秋”之一。






第二次关于“中秋节”的重要描写,在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和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文中写道:

只因黛玉见贾府中许多人赏月,贾母犹叹人少,不似当年热闹,又提宝钗姊妹家去母女弟兄自去赏月等语,不觉对景感怀,自去俯栏垂泪。……只剩了湘云一人宽慰他,因说:“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像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何况你又多病,还不自己保养。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他们不作,咱们两个竟联起句来,明日羞他们一羞。”

黛玉因念道: 

三五中秋夕,

湘云想了一想,道:

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

……

此二回浓墨重彩的描述了中秋节的各种习俗,从准备瓜果、月饼,到开祠拜月,再到赏月听琴、设宴传酒,以及最后湘云黛玉对月联诗,林林总总,层层叠叠,不厌其烦。

显然,这也是关键的“三秋”之一。






对于曹雪芹原稿的八十回手抄本而言,在“开头”的第一回和“结尾”的第七十五、六回,都是关键的“三秋”。所以说,《红楼梦》中关键的三次中秋节,一次在开头,一次在结尾。那还有一次呢?

细翻《红楼梦》原文,在这两次关键的“中秋节”之间,仍有几次关于中秋节的描写。然而多是一笔带过,因此算不上关键,如:

王夫人道:“前日听见你大妹妹说,蓉哥儿媳妇儿身上有些不大好,到底是怎么样?”尤氏道:“他这个病得的也奇。上月中秋还跟着老太太,太太们顽了半夜,回家来好好的。到了二十后,一日比一日觉懒,也懒待吃东西,这将近有半个多月了。经期又有两个月没来。”(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见熙凤贾瑞起淫心”)

一语未了,人回:“夏太府打发了一个小内监来说话。”贾琏听了,忙皱眉道:“又是什么话,一年他们也搬够了。”……凤姐命与小太监打叠起一半,那一半命人与了旺儿媳妇,命他拿去办八月中秋节。那小太监便告辞了,凤姐命人替他拿着银子,送出大门去了。(第七十二回“王熙凤恃强羞说病,来旺妇倚势霸成亲”)

再者,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咏菊花、吃螃蟹,显然在中秋前后。

然而,文中虽详细写了过程,但未点明时间,故而也不能算是“关键”。






如此看来,“三秋”中的最后一次中秋节,当在八十回之后。想来,作为“三秋”的收尾,最后一次中秋节自是十分精彩,只可惜无从考证了。

有红学家猜测说,最后一个关键的中秋节,可能是“黛玉之死”。联句中有“冷月葬花魂”之句,且元妃点戏时,脂批曾云“《离魂》伏黛玉之死”。而杜丽娘“离魂”,正是在中秋之夜,并留下绝命诗:“轮时盼节想中秋,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黛玉作为杜丽娘的“投影”,不乏此等可能。

然而,西岭雪认为这种猜测与《葬花吟》的暗示有悖——“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已经明确写出了黛玉之死在春末。而且,作为“黛玉影子”的晴雯,其生命定格在中秋节后,黛玉之死好像没必要也在中秋节。同时,脂批说“以中秋诗起,以中秋诗收”,似乎黛湘联诗已是最后一个中秋,不应再有另一个。



所以,探佚红楼总是忧伤的,索隐红楼仍是徒劳的,自然“三秋”也永远是谜了。






  PS:

《红楼梦》中还提到过“中秋”,不过不是习俗,而是比喻,你知道是哪里吗?

评论告诉我鸭↖(^ω^)↗



(首发于“红楼微梦”公众号,欢迎关注)







本文为我原创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
文化 红楼梦 中秋节 林黛玉 脂砚斋 史湘云
投诉或建议
评论
3
最热
最新

这里是评论区,不是无人区;-)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ω・)
未选择任何文件
发布

海獭re
有句批语不就是“应中秋诗起,中秋诗结”
2019-09-14 20:34
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8 18: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玉楼春 其离 春怨
[ 清 ] 董元恺
原文
年年纵有春风便。楚竹离声为君变。点破繁华离五枝,零落胭脂两三片。

未解多情梦梁殿。几度相思不相见。为他人作嫁衣裳,粉泪凝珠滴红线。

作者介绍

董元恺
清江苏长洲人,字舜民。顺治十七年举人。后遭诖误,际遇坎坷,故其词激昂哀怨。有《苍梧词》。

为他人作嫁衣裳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




为他人作嫁衣裳,是一个七言律诗,作者唐代秦韬玉。直译是说给别人在做嫁衣,看着人出嫁高兴。更深一层的意思是说忙来忙去,自己没捞到什么好处,反而是促成了别人的好事。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称

    贫女


  • 创作年代

    唐代


  • 作品出处

    贫女



  • 文学体裁

    七言律诗


  • 作者

    秦韬玉








同"为他人做嫁衣裳"。为他人做嫁衣裳:直译是说给别人在做嫁衣,看着人出嫁高兴。更深一层的意思是说忙来忙去,自己没捞到什么好处,反而是促成了别人的好事。

"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或许就是诗人的自叹吧?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出处:唐代秦韬玉的《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例句: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是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解好了歌,与好了歌相互补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05: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 宋 ] 王观
原文 译文对照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注释
(1)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2)鲍浩然:生平不详,词人的朋友,家住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3)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这里反用。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动的水波。

(4)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5)欲:想,想要。

(6)行人:指词人的朋友(鲍浩然)。

(7)眉眼盈盈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盈盈:美好的样子。

(8)才始:方才。

作者介绍

王观
王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现属江苏)人,宋代词人。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科举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考中进士。人物简介王观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科举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3 07: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春晓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拼音 译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标签: 小学古诗情感写景唐诗三百首惜春景色
译文 注释 讲解 背景 知识锦囊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赏析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古诗文网>>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曾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百科详情>>
碧涧驿晓思
[ 唐 ] 温庭筠

原文

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温庭筠

温庭筠(yún)(约812 - 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

作者:李峤

有鸟居丹穴,其名曰凤凰。九苞应灵瑞,五色成文章。
屡向秦楼侧,频过洛水阳。鸣岐今日见,阿閤伫来翔。知






李峤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215篇诗文 ► 58条名句



凤鸣岐山
[ fèng míng qí shān ]

基本解释

凤鸣岐山是指周朝将兴盛前,岐山有凤凰栖息鸣叫,人们认为凤凰是由于文王的德政才来的,是周兴盛的吉兆。



辞书解释




行路难·缚虎手

贺铸〔宋代〕

缚虎手,悬河口,车如鸡栖马如狗。白纶巾,扑黄尘,不知我辈可是蓬蒿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作雷颠,不论钱,谁问旗亭美酒斗十千?
酌大斗,更为寿,青鬓长青古无有。笑嫣然,舞翩然,当垆秦女十五语如弦。遗音能记秋风曲,事去千年犹恨促。揽流光,系扶桑,争奈愁来一日却为长。


丹穴
[ dān xué ]

基本解释

山穴。



详细解释

1. 山穴。

《吕氏春秋·贵生》:“ 越 人三世杀其君。 王子搜 患之,逃乎丹穴。 越国 无君,求 王子搜 而不得,从之丹穴。” 高诱 注:“《淮南》云:丹穴,山穴也。”一说指 禹穴 ,传说中的 夏禹 葬地。 明 归有光 《浙省策问对二道》:“ 王子搜 之丹穴,即 禹穴 也。”


2. 传说中的地名。

《尔雅·释地》:“岠 齐州 以南,戴日为 丹穴 。”《淮南子·氾论训》:“ 丹穴 太蒙 。” 高诱 注:“ 丹穴 ,南方当日之下也; 太蒙 ,西方日所入处也。”《隋书·天文志上》:“南戴日下,所谓 丹穴 也。”


3. 传说中的山名。

《山海经·南山经》:“ 丹穴 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 汉 张衡 《东京赋》:“鸣 女牀 之鸞鸟,无 丹穴 之凤皇。” 唐 陈子昂 《鸳鸯篇》:“凤凰起 丹穴 ,独向梧桐枝。”后以“丹穴”为凤凰的代称。 宋 梅尧臣 《送知和州杜驾部》诗:“桐花欲开时,羣噣争哺儿,但求黄口飫,焉问丹穴飢。”


4. 产朱砂的矿穴。

《汉书·货殖传·巴寡妇清》:“ 巴 寡妇 清 ,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 颜师古 注:“丹,丹砂也。穴者,山谷之穴出丹也。”


5. 炼丹修道的岩穴。

唐 钱起 《登釜山遇道人》诗之二:“山阶压丹穴,药井通洑流。” 明 梅鼎祚 《玉合记·卜居》:“待功成还辞赤社,更归丹穴。”



产丹砂之处。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传》:「而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




辞书解释❶朱砂矿。《史记·货殖列传》:“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❷山名。《山海经·南山经》:... 展开



丹穴

宋词典故·丹穴

【出典】 《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释义】 据《山海经》记载:丹穴山上有神鸟凤凰栖息。宋词中常将此典同“凤雏”典合用,贺人生子不凡。

【例句】 ①更慈帏、喜见凤将雏,添丹穴。(刘克庄《满江红·傅相生日癸亥》2618)这里用以称贺生子不凡。②果报佳音传络秀,丹穴雏生彩凤。(丁几仲《贺新郎·贺人生子》3574)这里用本典贺人喜生佳儿。



登岳阳楼
[ 唐 ] 杜甫

原文
译文对照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孤舟一叶水横流}】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注释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

坼(chè):分裂。

乾坤:指日、月。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


对酒忆贺监二首
[ 唐 ] 李白

原文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译文

四明山中曾出现过一个狂客,他就是久负风流盛名的贺季真。

在长安头一次相见,他就称呼我为天上下凡的仙人。

当初是喜爱杯中美酒的酒中仙,今日却已变成了松下尘。

每想想起用盎龟换酒的情景,不禁就悲伤地泪滴沾巾。

狂客贺先生回到四明,首先受到山阴道士的欢迎。

御赐一池镜湖水,为您游赏在山光水色之中。

人已逝去仅余故居在,镜湖里空有朵朵荷花生。

看到这些就使人感到人生渺茫如一场大梦,使我凄然伤情。



注释

贺监:即贺知章。唐肃宗为太子时,贺知章曾官太子宾客兼正授秘书监,故诗题及序中以“贺监”、“太子宾客贺公”称之。窦蒙《述书赋注》:贺知章,天宝二年以年老上表,请入道,归乡里,特诏许之。知章以赢老乘舆而往,到会稽,无几老终。九年冬十二月,诏曰:“故越州千秋观道士贺知章,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 蕴昆冈之良玉,故飞名仙省,侍讲龙楼。愿追二老之奇踪,克遂四明之狂客。允协初志,脱落朝衣,驾青牛而不还,狎白鸥而长往。舟壑靡息,人壑两亡,推旧之怀,有深追悼,宜加缛礼,式展哀荣,可赠兵部尚书。”

金龟换酒:《本事诗》: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声益光赫。“金龟”盖是所佩杂玩之类,非武后朝内外官所佩之金龟也。

四明:浙江旧宁波府的别称,以境内有四明山得名。四明山,在今浙江宁波市西南。《名山洞天福地记》:四明山,周围一百八十里,名丹山赤水之天,在明州。

贺季真:即贺知章,季真是贺知章的字。

谪仙人:被贬谪到人间来的仙人。

杯中物:即酒。语出陶潜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松下尘:已亡故的意思,古时坟墓上多植松柏,故云。语出释昙迁诗:“我住刊江侧,终为松下尘。”

山阴:今浙江绍兴,贺知章的故乡。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唐书》:贺知章,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擢其子曾子为会稽郡司马,赐绯鱼,使侍养。幼子亦听为道士。卒年八十六。

沼:池塘,这里指镜湖。

故宅:据王琦《李太白全集》注引《会稽志》。唐贺秘监故宅在会稽县东北三里,遗址今已不存。施宿《会稽志》:唐贺秘监宅,在会稽县东北三里八十步,今天长观是。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


南陵别儿童入京【作者】李白【朝代】唐拼音
译文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标签:
喜悦壮志生活情感数字


[url=]译文[/url]
[url=]注释[/url]

白酒刚刚酿熟时我从山中归来,黄鸡在啄着谷粒秋天长得正肥。喊着童仆给我炖黄鸡斟上白酒,孩子们嬉笑吵闹牵扯我的布衣。放晴高歌求醉想以此自我安慰,醉而起舞与秋日夕阳争夺光辉。游说万乘之君已苦于时间不早,快马加鞭奋起直追开始奔远道。会稽愚妇看不起贫穷的朱买臣,如今我也辞家去长安而西入秦。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


[url=]赏析[/url]

李白素有远大的抱负,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天宝元年(742),李白已四十二岁,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他满以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
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一派丰收的景象:“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这不仅点明了归家的时间是秋熟季节,而且,白酒新熟,黄鸡啄黍,显示一种欢快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兴高采烈的情绪,为下面的描写作了铺... 诗词名句网>>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因道士… 百科详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3:08 , Processed in 1.23713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