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9-6 14: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林黛玉最终结局嫁给北静王做小妾,心有不甘泪尽而亡
播报文章
敏梦说娱乐
关注
2021-04-06 15:53
黄山旅游攻略,让你的旅行更加精彩
黄山旅游攻略,让你的旅行更加精彩
2024黄山旅游攻略:黄山+屯溪老街+宏村全攻略分享,美到让你哭
2024黄山旅游攻略:黄山+屯溪老街+宏村全攻略分享,美到让你哭
想学习箱变、高低压配电柜设计,应该在哪方面开始?
想学习箱变、高低压配电柜设计,应该在哪方面开始?
《红楼梦》由于后四十回的缺失,导致书中很多人物的结局变得模糊迷离,尤其是女主林黛玉的结局,受到众多论者的讨论,目前主要有这么几种猜测:第一种,林黛玉早早夭逝,死在贾宝玉成亲之前;第二种,贾母、王熙凤等人偷行掉包计,林黛玉在金玉大婚之夜溘然长逝,即高鹗续写结局;第三种,则认为林黛玉沦为贾府联结北静王府的工具,最终嫁给了北静王水溶为侧妃,其后泪尽而亡。
前两种猜测已有众多论者分析,甚至包括各版电视剧均按照这种方式结局,故笔者不多提,今日重点来说说第三种可能性:林黛玉嫁给北静王水溶为侧妃。
其实细细分析《红楼梦》文本,林黛玉和北静王之间的交集着实不少,若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明线,那么北静王水溶与林黛玉的婚姻则是暗线,我们接下来根据书中的内容来据实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广告
黄山4日游攻略,旅游达人带你玩转黄山,省心省事更省钱!
×
北静王在《红楼梦》中的出场并不多,但每次出现都有一定的暗示意味,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北静王赠送礼物,书中明确提到北静王赠送礼物的情节有三处:①第二十八回提到北静王曾赠送蒋雨菡一条大红汗巾;②第十五回,贾宝玉路谒北静王,北静王赠送一串鹡鸰香串;③第四十五回提到,北静王送给贾宝玉一身蓑衣加斗笠。
而联系其后情节,细细品味北静王这三次赠送,其实意味无穷。北静王送给蒋雨菡大红汗巾子,蒋雨菡在薛蟠组织的宴会上与贾宝玉身上的汗巾(袭人的汗巾)进行了互换,最终结局蒋雨菡与袭人成了一对儿;而北静王赠送给贾宝玉的鹡鸰香串、蓑衣斗笠,贾宝玉也曾先后提出要赠送给林黛玉,这是否可以类比理解,即贾宝玉先后促成了蒋雨菡与袭人、北静王水溶与林黛玉的婚姻!
而从林黛玉对贾宝玉先后赠送北静王所赐礼物的态度来看,她似乎开始逐渐接受这份礼物,比如第十六回,贾宝玉要将北静王赐给他的鹡鸰香串送给林黛玉时,林黛玉很反感,直接称“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可是到了第四十五回,贾宝玉穿着北静王赠送的蓑衣、斗笠,并称要给林黛玉一套时,林黛玉则被“渔翁、渔婆”之论羞得满脸通红,而值得注意的是,贾宝玉称北静王在家中也是这般行为举止,可见一个渔婆(林黛玉),却有两个渔翁(贾宝玉、北静王水溶),这是否是曹公埋下的伏笔。
广告
黄山4日游攻略,旅游达人带你玩转黄山,省心省事更省钱!
×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众人创建诗社在起艺名的时候,林黛玉的艺名乃是“潇湘妃子”,这又是一处极大的暗示。且看书中记载:
潇湘斑竹的故事讲的是当年尧之二女娥皇与女英,嫁给舜为妃子,其后舜去世,娥皇、女英泪撒斑竹。所以“潇湘妃子”的称号似乎是一处暗示,表明林黛玉将来跟探春一样也会成为妃子,探春已是现行者,比如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探春抽中花签,上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暗示探春将来要当妃子,其后果不其然,探春最终远嫁他国,当了名副其实的妃子。
所以按照曹雪芹的这种套路,林黛玉的“潇湘妃子”之名号应该也是有所寓意的,而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林黛玉最终被贾家安排嫁给了北静王为妃。可以如此推测其后情节:贾家逐渐走向了大厦将倾的结局,为了挽救贾府危亡,贾家想通过联姻的方式笼络北静王府(《红楼梦》全书有很多情节暗示北静王与贾家关系不错),最终选择将林黛玉嫁给北静王当侧妃,这也恰好应了娥皇、女英两人侍奉舜的典故。
其实还有一处细节,虽不便当做佐证证据,但值得一思,那就是第四十四回,正值王熙凤生日,贾母为其举办生日宴会,贾宝玉却偷偷跟茗烟一起溜出去祭奠金钏,回家之后,贾母责怪,贾宝玉编了个理由,称“北静王的一个爱妾昨儿没了”,这个情节一方面证明贾府与北静王府关系不错,另一方面是否在暗示林黛玉将来将会嫁给北静王为侧妃,填上“北静王爱妾”这个空儿呢?我们点到为止,不过多臆测。
林黛玉的《葬花吟》中有这么一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曾批注:黛玉死于水。于是形成这么一种猜测:林黛玉最终沉湖而死!但这种说法实在牵强,因为林黛玉一直都很厌恶将美好的东西掷在水中,且看第二十三回原文:
林黛玉对寻常花瓣尚且如此爱惜,不让宝玉投掷其于水中,如何自己却选择沉湖自尽?所以周汝昌的“黛玉死于水”,可能还要另外一种解读:“水”指的就是北静王水溶!林黛玉嫁给北静王为侧妃后,抑制不住内心的煎熬与对宝玉的思念,每日以泪洗面,最终泪尽而亡,这或许是“黛玉死于水”的正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