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原】义忠亲王老千岁忠顺王与北静王之争隋堤三月水溶溶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8-30 08: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典雅致香生活之——鹡鸰香念珠
2023-01-13 08:30 发布于:山西省
在小说《红楼梦》中,秦可卿出殡那日,北静王出面路祭。见过贾宝玉并看了宝玉戴的通灵宝玉后,北静王将自己手腕上的鹡鸰香念珠摘了下来,递与贾宝玉,道:“今日初会,仓促间竟无敬贺之物,此系前日圣上亲赐鹡鸰香念珠一串,权为贺敬之礼。”贾宝玉连忙接了。

这串鹡鸰香念珠是皇帝赏赐给北静王的,北静王轻易将御赐之物转赠他人,似在大庭广众之下拉拢其他臣子,实有结党之嫌。贾宝玉回府后,将此念珠郑重地取出来交给林黛玉,林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遂掷而不取。如此看来,清高的林黛玉不仅不顾“鹡鸰”二字所代表的“兄弟情深”之意,更是罔顾皇恩浩荡,这串鹡鸰香念珠的影射之意溢于言表。

鹡鸰,是一种嘴细,尾、翅都很长的小型鸣禽,常见的有白鹡鸰、灰鹡鸰、黄鹡鸰等。喜群居,只要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鸣叫起来,一起寻找同类。故鹡鸰有“兄弟情深”之意。《诗经·小雅·常棣》写道:“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脊令”即“鹡鸰”,唐玄宗李隆基有书法作品《鹡鸰颂》。《鹡鸰颂》被认为是唐玄宗现存的唯一书法作品(是否为唐玄宗亲笔御撰,目前尚有争议),这篇作品就以鹡鸰寓人,表达追求兄弟和睦之情。



念珠,又称数珠,多为祈祷、歌颂、念经或灵修时所用。不同教派的念珠数量各不相同:道教的念珠一般为81颗,代表太上老君八十一化;佛教的念珠一般为108颗,代表除灭108种烦恼。

香念珠,是以多种香料混合配方后制成的香珠。唐代道教书卷《三洞珠囊》中记载:“以杂香捣之丸如梧桐子,青绳穿之,此三皇真元之香珠也,烧之香徹天。”这是有关香珠的最早记载。故,常认为香珠起源于道家,始于宋,流行于明清,至清康熙年间成为宫廷造办、御制御赐之物而盛行。

《胤禛美人图》是由清初佚名画家创作的绢本设色画,共12幅,分别描绘了12位宫苑女子品茶、观书、沉吟、赏蝶等闲适生活情景,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中一幅名为《捻珠观猫图》,画中美人手持一串念珠,细数一下,共18颗珠子,这种念珠被称为十八子。十八子原指从上百种菩提子品种中挑出18种,再将其串起来而形成的念珠。十八子由佛珠演变而来,寓意了佛教的十八界,具有祈福纳祥的寓意。



后来,十八子的珠子种类越来越多,有宝石,有水晶,也有手工合和的香珠。十八子常用于把玩和珍赏,也可用来当作礼物互相馈赠;它还是清代后宫嫔妃日常生活的装饰品之一,可挽于手腕,可拿于手中,也可挂于便服衣襟的纽扣上。另外,十八子的“子”,也有“多子多福”的寓意。

用合香香珠来制作念珠,需要经过香药配伍、香药炮制、研磨、筛制、调和香粉、糅合、晾干、穿孔、打磨等十多个步骤,繁复又精严。明清时期,一些社会名流、达官显贵为了达到祛邪避秽、保健养身、炫耀身份的目的,常常用名贵香料,如沉香、檀香、龙涎、麝香等配伍其他名贵中药材,再采用特殊工艺制作香珠。佩戴一串精作而成的香珠念珠,不仅香味飘逸,药效还可随气味行至体内,有疏风去燥、镇静安神、健脾益气之效,既怡神又养生,可谓一举多得。

清宫医案中留有雍正“避暑香珠”的配方。其实“避暑香珠”并非雍正朝独有,宋末元初周密所作杂史《武林旧事》中就有一卷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其中《禁中纳凉》一节中记载了皇室悬挂香珠以度过漫长苦夏的悠闲情景:“御笐两旁,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纱厨后先皆悬挂伽兰木、真腊龙涎等香珠百斛;蔗浆金碗,珍果玉壶,初不知人间有尘暑也。”

除了北静王的鹡鸰香念珠,《红楼梦》还多次提到过其他念珠。如贾母八十寿宴时,宫中御赐的贺礼中有“迦南珠一串”;贾元春赏赐端午节礼时,曾赐予薛宝钗“红麝香珠二串”,为此还引发了林黛玉的醋意。

鹡鸰香念珠也好,红麝香珠也罢,其本身不过是一件融合了古人奇思妙想的装饰物。于修行者,数珠作为计数物,用以收摄心意,凝神聚思;于红尘客,其承载的寓意和背后的深意,怕是早已超出了一串珠子本身的极限。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3年1A
鹡鸰香念珠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文学相关




鹡鸰香念珠是曹雪芹杜撰的一个名目,鹡鸰是一种鸟的名字,在古汉语里,鹡鸰含有兄弟的意思,含有讽刺意味。(《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鹡鸰香念珠



  • 特点

    背部羽毛颜色纯一,中央尾羽比两侧的长








鹡鸰(ji ling),是一种鸟,背部羽毛颜色纯一,中央尾羽比两侧的长,停息时尾上下摆动。生活在水边,吃昆虫等。种类较多,常见的有白鹡鸰。

至于鹡鸰香念珠,它是红楼梦里的一个重要道具。第十五回,贾宝玉路谒北静王水溶。第十六中,二人产生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之感,水溶便将前日圣上亲赐的鹡鸰香念珠一串递与宝玉,权为贺敬之礼。后来,宝玉将这一宝物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宝玉只得收回。即使是皇上亲赐,黛玉也并不稀罕,也许在她看来,皇上也不过是臭男人一个,可见她心气之高。再看宝玉,园子里这么多姑娘,他偏偏要赠黛玉,也可见黛玉在他心中的地位了。








搜索发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8-30 09: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不要的鹡鸰香念珠寓意骇人,读懂它的含义,惊出一身冷汗
君笺雅侃红楼
2020-07-02 08:05
孙温手绘读红楼|第76讲
贾元春晋升了贤德妃,贾家上下顿时小人得志喜笑颜开。一个个“面有得意之色”。这种贬义被曹雪芹寥寥几笔写出来,深究背后原因,贾家被抄家算是伸张正义。贾家算是王朝的毒瘤,典型的贪官污吏、逆臣贼子,抄之不冤枉。
贾宝玉因为秦可卿死,秦钟生病,并不快乐。对亲姐姐晋升贤德妃也毫无感觉。只有在林黛玉回来后,才转悠为喜。一别经年,两个人再见已经是少年,感情的萌芽就在这一刻萌发。至此,宝黛爱情才算走入正轨。

画家孙温笔下,描绘了宝黛再见的情形。贾宝玉献宝一般拿出鹡鸰香念珠送给林黛玉,却被林黛玉掷而不取丢在地上。
(第十六回)宝玉又将北静王所赠鹡鸰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宝玉只得收回,暂且无话。
林黛玉将鹡鸰香念珠丢在地上这段情节,直接关乎她的结局,是对判词图画“四株枯木一围玉带”,以及“玉带林中挂”的伏笔。这里暂且不论。

鹡鸰香念珠为贾宝玉得自北静王。当日北静王初见贾宝玉,从手腕上摘下串珠送予他。因是御赐之物,堪称珍宝,贾宝玉珍而重之将之转赠林黛玉,是表达对黛玉最珍重之意。
然而林黛玉不但不领情,还勃然而怒,将之丢在了地上。说“什么臭男人戴过的,我不要它”。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贾宝玉不可能告诉林黛玉,鹡鸰香念珠是北静王戴过的。不符合对话语境。
林黛玉之所以知道鹡鸰香念珠是戴过的,在于串珠、念珠这种物品,除非有现成的礼物盛放,一般都是随身戴着,因为关系好才转赠。

就像蒋玉菡送给贾宝玉的茜香罗汗巾,一定是北静王从腰上解下来送给蒋玉菡,蒋玉菡又解下来送给贾宝玉。这背后的暧昧,袭人一听就知,“我就知道又干这些事!”
林黛玉与袭人一样,一看就知道鹡鸰香念珠得自男人,当然不会要。
其次,鹡鸰香念珠,代表兄弟之情。不适合男女之间馈赠。
《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借“鹡鸰”比喻兄弟。
晋代袁宏在《三国名臣序赞》:“岂无鹡鸰,固慎名器。”
唐代韩愈《答张彻》诗:“冏冏抱明璉,飞飞联鹡鸰。”
清代和邦额《夜谭随录·阿稚》云:“不为雁序而作鹡鸰,明知弟幼弱,不加防护,任其独行,不饱豺虎,必遭颠坠。”
“鹡鸰”比喻兄弟,隐喻兄弟手足之情,当守望相助之意。

皇帝将鹡鸰香念珠赐给北静王,是对北静王的明确拉拢。以兄弟相称也是重视忌惮北静王的实力。
按说北静王应该对皇帝折节下交感激涕零,结果他却将鹡鸰香念珠随手送给贾宝玉,表示他与贾家亲如兄弟。那么,皇帝的示好被他如此糟践。北静王其人的真心和目的就细思极恐了。
贾家与北静王这种对皇帝不恭不敬的人亲如兄弟,被抄家也就不意外。
《红楼梦》有很多这种言外之意,细细咀嚼大有滋味。贾家抄家背后原因不简单,看北静王逆臣贼子相,看贾家在贾元春晋升后的得意嘴脸,不难看出他们沆瀣一气结党与新皇帝对抗,最终失败被抄家的结局。
最后,林黛玉对鹡鸰香念珠掷而不取,代表了林黛玉远离是非的立场。

林如海如果不死,一定会让贾家远离是非,不要卷入北静王与皇帝的权力之争。曹雪芹通过林黛玉对鹡鸰香念珠掷而不取,表达出鲜明的态度。
这串从皇帝到北静王再到贾宝玉手中的串珠,代表的是波云诡谲的不安定因素。
贾家本应该置身事外,却像贾宝玉那样受宠若惊当成宝贝。如果他们能像林黛玉一样,将北静王的示好弃若敝履,贾家绝不会抄家。
鹡鸰香念珠,被曹雪芹珍重的写了两次,最终被林黛玉丢弃,代表了林家有先见之明,贾家没有。奈何林如海之死,让贾家失去了前路的灯塔,最终一步错步步错。曹雪芹借由小儿女的日常,将背后真相袒露出来。

读懂鹡鸰香念珠背后的含义,真是惊出一身冷汗,直恨不能穿越过去提醒贾宝玉和贾家,及早认清事实,摆脱北静王,不要站在皇帝的对立面,避免被抄家。殊不知,贾家随后的表现,完全背道而驰,加速驶向万劫不复。
文|君笺雅侃红楼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8-30 09: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静王送给贾宝玉的念珠是“蕶苓香念珠”还是“鹡鸰香念珠”?
2023-12-03 07:46:22 来源: 曾曾历史 广东  举报
0
分享至
作者:刘永



《红楼梦》第十五回,描写北静王水溶在参加秦可卿的葬礼时,特意接见了贾宝玉,心中十分喜爱。他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了下来,递与宝玉道:“今日初会,仓促竟无敬贺之物,此是前日圣上亲赐蕶苓香念珠一串,权为贺敬之礼。”宝玉连忙接了,回身奉与贾政。可见,这串小小的念珠,来历不凡,在它身上寓意深刻,承载着特殊厚重的情谊。

(一)一串念珠引发的连锁反应

那北静王“年未弱冠,生得形容秀美,情性谦和”,也是一位才十多岁的少年才俊。他与贾宝玉一见如故,当即就赠送给贾宝玉一串十分珍贵的手串。这蕶苓香念珠是前两天,当今皇帝亲自赏赐给北静王的。“蕶苓”是一种香草,以产于湖南省零陵县境内的最佳,故亦写作“零陵香”。

古人喜爱将各种香料、药材研成细末,和成香泥,再制作成香珠,中心穿孔,缀连成串,用于配饰。这样做成的香念珠散发着幽香、沁人心脾,佩戴的人时时闻香,感觉神清气爽、血脉通畅,能够起到一定的保健、养生作用。北静王赠送的蕶苓香念珠就是用“零陵”香草作为原料制成的,至于它是不是单单只用了这一种香草原料,就不得而知了。



《红楼梦》中出现的一些小道具不可轻易看过,仔细琢磨,也能从中看出作者隐含的深意。从情节发生上看,北静王在此回故事中,不顾高贵身份,屈尊前往参加秦可卿的葬礼,无非只是个由头。曹雪芹真实的目的是安排他与贾宝玉相见,让他们彼此成为好朋友。这串蕶苓香念珠是当今皇帝亲自赏赐,具有无上的荣耀。北静王偏偏要用这串珍贵的念珠来送给贾宝玉,可见他对贾宝玉的喜爱。然而,皇帝赏赐的贴身用品,真的能够就这样随随便便地转送给他人吗?

皇帝前两天才赏赐的东西,北静王转手就送给初次见面的贾宝玉,这至少暴露了他对皇帝的不尊重。北静王毕竟年少,缺乏历练,政治敏锐性差了一些。但他特别强调这串念珠是皇帝所赐,又意在炫耀,自己深得皇帝信任、欢心。贾家上下对北静王毕恭毕敬,也正是看中了这点。之后,北静王自然也就成了贾家特别倚重的靠山。



贾宝玉接受了北静王赠送的蕶苓香念珠,回身又恭敬地捧送给父亲贾政。后来,这串念珠自然就交由贾宝玉保管、珍藏。然而,它的故事并未完结。紧接着的第十六回,林黛玉从家乡苏州归来,给大家带了许多礼品。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贾宝玉按捺不住自己对黛玉的思恋之情。细看那黛玉时,越发出落的超逸了。贾宝玉将北静王所赠的蕶苓香串珍重取出来,转送给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遂掷还不取。贾宝玉碰了一鼻子灰,只得莫趣莫趣地收了回去。

(二)“鹡鸰香念珠”代表的真实含义

起初,笔者读至此处时,很为林黛玉藐视权贵的高尚情操,击节叹赏。后来再反复思量,不禁心中又起了狐疑。贾宝玉非常慎重地把蕶苓香串取出来,送给黛玉时,并未说这是北静王所赠,更未说这是皇帝赏赐的。林黛玉又是怎么就知道这香串是别的“臭男人”带过的呢?如果贾宝玉给她交代了这香串的来历,林黛玉还敢当众骂皇帝、北静王是“臭男人”吗?

原来,在笔者所看的《红楼梦》程乙通行本之外,还有其它一些版本,在这些文本上面,“蕶苓香念珠”大都写作为“鹡鸰香念珠”。仔细研究这“鹡鸰”的含义,关于这串香念珠引发的一系列疑问就引刃而解了。



“鹡鸰”是一种小鸟,亦名脊令、雝渠。它大如燕雀,毛色黑白相间,常在水边觅食昆虫。通常一鸟走失,群鸟鸣叫。《诗经·常棣》云:“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古诗用“鹡鸰”比兴,来歌唱兄弟之间的感情,说明在危难关头只有兄弟最可信赖。故而,用“鹡鸰”来命名的物品当然就与兄弟有关了。林黛玉是何等聪明之人,对于《诗经》里的典故自然是烂熟于心。她立马就判定出这念珠手串是贾宝玉的好友所赠,所以她不屑一顾,还乘机骂了那送念珠的“臭男人”。这样反而是贾宝玉显得呆笨、失礼了。尽管他思念林妹妹,可再怎么情急慌乱,也不能把象征兄弟友爱的物品来送给自己心爱之人啊。看来,这礼品还真不能随便乱送。

两相比较,笔者认为北静王赠送给贾宝玉的这串念珠,用“鹡鸰”来命名更为贴切、合适。“鹡鸰”是一种小鸟,它当然不会有香气。这件手串应该是用天然香木制成的,如沉香木、檀香木、金丝楠木之类。香木之上或雕有鹡鸰图案,或是手串上配有鹡鸰造型的饰品,故而用“鹡鸰”来命名。



《红楼梦》书中交代,在众多为国建功立业的功臣中,“这四王,当日惟北静王功最高,及今子孙犹袭王爵。”如今的北静王年龄虽还小,却已经继承了王位,手握重权,日夜为国家操劳公事。皇帝对他信任、依赖,亲自送他一串“鹡鸰香念珠”,其中的用意是再明显不过了。这是皇帝在表达希望与北静王义结金兰之好,大家今后兄弟情深之意。不知北静王对皇帝的恩赐用意理不理解,但他把这串香念珠送给贾宝玉的用意倒是和皇帝一致的。

林黛玉肯定不知道这串香念珠的来龙去脉,而曹雪芹却一清二楚。他借林黛玉之口,骂了一声“什么臭男人”,这不就是在骂北静王么?这不就是在骂当今圣上吗?细想,这曹雪芹的胆子还真的不小。



(三)不必要的“乱点鸳鸯谱”

林黛玉是神仙妹妹一般的存在,她更是大观园里的逍遥派。透过书中那些优美的文字描述,我们看不出她有什么政治野心。林黛玉不像薛宝钗那样具有青云直上、经世致用的梦想,她冰雪聪明,才华过人,对那些钻营取巧之事,实在是“非不知也,实不为也”。然而就因为这串“鹡鸰香念珠”,让她不明不白地与北静王发生了干系。

林黛玉幼年失牯,寄人篱下,其凄苦的身世令人同情。她一心一意爱恋贾宝玉,最终却泪尽而逝,用自己的血泪谱写出一曲感天动地的爱情悲歌,实在让人痛惜。一个弱女子,命运却如此悲惨,怪只怪老天太不公平!于是很多替她打抱不平的人就站出来帮忙,要给她安排一个美满的结局。选来选去,他们选中了北静王。贾宝玉不懂得珍惜的美人,配给同样俊美的北静王岂不是更好?



如此一来,贾宝玉反而成了林黛玉与北静王美好姻缘的牵线人,而那条月老的红绳就是这串“鹡鸰香念珠”了。幸好林黛玉没接这串念珠,要不然她还真的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贾宝玉曾经把丫环花袭人送给自己的一条汗巾,转送给琪官蒋玉菡;后来,他又把蒋玉菡赠送给自己的茜香国大红汗巾转送给了花袭人。无意间,贾宝玉变成了牵红绳的月下老人。后来,等到蒋玉菡、花袭人两人成亲之日,才发觉彼此的汗巾原来是自己的旧物,他们终于相信了姻缘天注定的宿命。此时,这对苦命鸳鸯,除了对贾宝玉的感激、怀念,还能有什么?

曹雪芹的安排真的是伏线千里,微言大义。不过我们也不能把很多细节理解歪了,想得过多。这串小小的“鹡鸰香念珠”毕竟不是那两条系在身上的汗巾,它真正表达的寓意只不过是“兄弟情深”罢了。如果因为贾宝玉曾经有心将“鹡鸰香念珠”转赠给林黛玉,就去联想出林黛玉、北静王的好姻缘,这无疑是在“乱点鸳鸯谱”了。



【作者简介】刘永,四川绵阳人,现为公务员,爱好文史写作,时有诗文发表于报刊,有《文同评传》等书籍出版。

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冤死大狱中,何罪之有?

《红楼梦》里贾宝玉想成为北静王和林黛玉的媒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7: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江神子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江神子,词牌名,即"江城子",又名"村意远""水晶帘"。兴起于晚唐,来源于唐著词曲调,由文人韦庄最早依调创作,此后所作均为单调,直至北宋苏轼时始变单调为双调。有单调四体,字数有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种;双调一体,七十字,上下片各七句,五平韵。格律多为平韵格,双调体偶有填仄韵者。代表作有宋苏轼《江神子·恨别》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江神子

别名
江城子

始兴年代
晚唐五代


流行时间
两宋时期

正体字数
单调35字,双调70字

代表作
《江神子·恨别》

目录
1词牌沿革
2格律说明
3格律对照
4典范作品
折叠编辑本段词牌沿革
崔令钦《教坊记》、敦煌曲子词和现存晚唐以前文人词中均无关于"江神子"的记载,此调应是晚唐时兴起的词调。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提到《江神子》这个词调名,源自于唐著词曲调。唐著词是唐代的酒令,晚唐《江城子》在酒筵上流行,经过文人的加工,就成为一首小令的词调。唐五代时为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三十六字三十七字等格式。可见唐五代《江神子》词调兴起不久,格式尚未定型。全唐五代以《江神子》为词牌的词大约16首,由7位词人创作,其中以韦庄年最长,应是现在知道的最早以《江神子》填词的文人。五代时,欧阳炯单调词将结尾两个三字句加一衬字成为七言句,开宋词衬字之法。牛峤单调词添二字于第二句,开宋词添字之法。尹鹗单调词将起首七言句改作三字两句,开宋词减字、摊破之法。北宋初,用《江神子》这个词调填词的人仍然很少,起初的晏殊、柳永、欧阳修等词坛大家都无《江神子》传世,唯有张先有两首《江神子》。至苏轼始变为双调,由此发展成熟、格式定型并得到推广。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中考证苏轼第一首用《江神子》这个词牌创作的词大约是熙宁(1068-1077)年间,《江神子·江景》是苏轼在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而作,在此间还有一首"翠蛾羞黛怯人看",这一时间是苏轼词的初创作期,词依然是唐五代的柔婉细腻。元丰(1078-1085)年间,苏轼创作的《江神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江神子·密州出猎》开创一代词风,引起后代乃至于同时代人的追和。衰落于金元,金元时这一词调表现范围进一步扩大,有近三分之一《江神子》词是道士所创作,内容与道教有关。

《钦定词谱》:"晁补之改名《江神子》,韩淲词有'腊后春前村意远'句,更名《村意远》。"严建文《词牌释例》:"'江神子'又名'江神子'、'村意远'、'水晶帘',······清李良年《词家辨证》云:'南唐人张泌有《江城子》二阕,五代欧阳炯用此调填词有'如西子镜,照江城'句,含本意······"《唐圭璋推荐唐宋词》注:"《江城子》这个词调应是由咏江城之事而得名。'子'是曲名后缀。本篇用原始题意咏扬子江畔的古城金陵。"可知此调因欧阳炯词中有"如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咏江城(金陵,今南京)之事,回归到原始题意。由此可见《江城子》这个词调应产生于江城这个地方,欧阳炯不是现存第一个作《江城子》的,但却是对原意的回归。

折叠编辑本段格律说明
格一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以韦庄《江城子·髻鬟狼藉黛眉长》为代表。此词起句,韦词别首"恩重娇多情易伤","恩"字、"多"字、"情"字俱平声,"重"字、"易"字俱仄声。第三句,和凝词"连理枝","连"字平声,"理"字仄声。第四句,张泌词"飞絮落花","飞"字、"花"字平声,"絮"字、"落"字仄声。第五句,和词"含恨含娇独自语",两"含"字平声,"独"字仄声。第六句,和词"待梅绽","待"字仄声,"梅"字平声。

格二单调,三十六字,七句五平韵,第六句四字,较韦庄词多一字,以欧阳炯《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为代表。

格三单调,三十七字,七句五平韵,第二句五字,较韦庄词多二字,以牛峤《江城子·极浦烟消水鸟飞》为代表。

格四单调,三十六字,八句五平韵,此词起作三字两句,以尹鹗《江城子·裙拖碧》为代表。

格五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七句,五平韵。以苏轼《江神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为代表。此词两段,俱照韦庄体填。内第四句平仄乃照张泌"飞絮落花"句体填。宋词中,其可平可仄,不甚异同。惟秦观词前结"虽同处,不同枝"、后结"重相见,是何时",又方岳词前段第四句云:"几雨几晴,做得这些春"、后段第四句云:"吹得酒痕,如洗一番新",平仄略为小异。余者只七言句,第一字、第三字,九言句第一字、第五字,大概不拘也。黄庭坚有仄韵《江神子》词,其字句与苏词同,惟韵脚改为仄声,因词粗俗而不录。

折叠编辑本段格律对照
格一

格律对照例词:《江城子·髻鬟狼藉黛眉长》

中中平中中中平,仄平平,中中平。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仄,中中仄,仄平平。

髻鬟狼藉黛眉长,出兰房,别檀郎。角声呜咽,星斗渐微茫。露冷月残人未起,留不住,泪千行。

格二

格律对照例词:《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格三

格律对照例词:《江城子·极浦烟消水鸟飞》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极浦烟消水鸟飞,离筵分手时,送金卮。渡口杨花,如雪任风吹。日暮空江波浪急,芳草岸,雨如丝。

格四

格律对照例词:《江城子·裙拖碧》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裙拖碧,步飘香,纤腰束素长,鬓云光。拂面珑璁,腻玉碎凝妆。宝柱秦筝弹向晚,弦促雁,更思量。

格五

格律对照例词:《江神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中平中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中仄,仄平平。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中平中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中仄,仄平平。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为韵脚。)

折叠编辑本段典范作品
宋·苏轼《江神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宋·苏轼《江神子·玉人家在凤凰山》

宋·苏轼《江神子·孤山竹阁送述古》

宋·苏轼《江神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江神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李之仪《江神子·今宵莫惜醉颜红》

宋·辛弃疾《江神子·和人韵》

宋·赵长卿《江神子·述情》

宋·韩元吉《江神子·金山会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7: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城子·别徐州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此词作于公元1079年暮春(史料记载为元丰二年三月)苏轼由徐州调知湖州途中。词中化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意,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江城子·别徐州

创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处
《东坡乐府》


文学体裁


作者
苏轼

词牌
江城子

目录
1原文
2作者简介
3作品译文
4作品鉴赏
折叠编辑本段原文
江城子·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1]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 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 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 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 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 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 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 、<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译文
流落在滚滚红尘中,人在天涯,思绪无穷!已经相逢了,可在一起时候的欢乐却是那么短暂。在我临行之时,握着佳人纤细的玉手,欲语还休,只得流泪对着漫天飘零的落花。想要问温暖的东风还留下多少?春天纵使还在,与谁共赏呢?

隋堤在阳春三月里的时候,水面上波光粼粼。我却要在此时和向北归家的鸿鹄背道而驰,远去南方的吴中,回头远望这第二故乡般的徐州,我心潮澎湃。清澈的泗水和徐州的淮河相通,我想要把相思离别的眼泪寄给徐州,却是流不到楚江的东面啊![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此词作于公元1079年暮春(史料记载为元丰二年三月)苏轼由徐州调知湖州途中。词中化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意,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词的上片以感慨起调,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无穷无尽。“天涯流落”,深寓词人的身世之感。苏轼外任多年,类同飘萍,自视亦天涯流落之人。他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南北辗转,这就更增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这一句同时也饱含着词人对猝然调离徐州的感慨。“既相逢,却匆匆”两句,转写自己与徐州人士的交往,对邂逅相逢的喜悦,对骤然分别的痛惜,得而复失的哀怨,溢于言表。“携手”两句,写他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最后离开此地时依依惜别的动人一幕。“携手佳人”,借与佳人乍逢又别的感触言离愁。“和泪折残红”,写作者面对落花,睹物伤怀,情思绵绵,辗转不忍离去,同时也是写离徐的时间,启过拍“为问”三句。末三句由残红而想到残春,因问东风尚余几许,感叹纵使春光仍在,而身离徐州,与谁同春。此三句通过写离徐后的孤单,写对徐州的依恋,且笔触一波三折,婉转抑郁。

词的下片即景抒情,继续抒发上片未了之情。过片“隋堤三月水溶溶”,是写词人离徐途中的真景,将浩荡的悲思注入东去的三月隋堤那溶溶春水中。“背归鸿,去吴中”,亦写途中之景,而意极沉痛。春光明媚,鸿雁北归故居,而词人自己却与雁行相反,离开徐州热土,南去吴中湖州。苏轼是把徐州当成了他的故乡,而自叹不如归鸿。“彭城”即徐州城。“清泗与淮通”暗寓作者不忍离徐,而现实偏偏无情,不得不背鸿而去,故于途中频频回顾,直至去程已远,回顾之中,唯见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东南,向着淮水脉脉流去。看到泗水,触景生情,自然会想到徐州(泗水流经徐州)。歇拍三句,即景抒情,于沉痛之中交织着怅惘的情绪。徐州既相逢难再,因而词人欲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无奈楚江(指泗水)东流,相思难寄,令词人不禁怅然若失。托淮泗以寄泪,情真意厚,且想象丰富,造语精警;而楚江东流,又大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感情沉痛、怅惘,读之令人肠断。

此词写别恨,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作者由分别之地彭城,想到去途中沿泗入淮,向吴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又由别时之“和泪”,想到别后的“寄泪”。这样,离愁别绪更显深沉、哀婉。结句“流不到,楚江东”,别泪千点因春水溶溶而愈见浩荡,犹如一声绵长的浩叹,久远地回响在读者的心头。[1]

参考资料
1.江城子·别徐州  . [2019-11-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7: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隋堤 - 汴河古堤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隋堤,位于商丘市至永城市之间的汴河故道。 隋大业元年(605)开通济渠,两岸筑堤种植桃、柳,供隋炀帝杨广乘龙舟游江南时观赏。现河道淤没,堤址仍存。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隋堤

建筑年代
隋代


地理位置
河南省永城市

类型
古迹

历史发展

隋堤,古堤名,本意是隋朝大运河河堤。故址位于商丘市至永城市之间的汴河故道,迳夏邑西连汴道,东接太丘。 因筑于隋代,故名。隋炀帝大业元年,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水、洛水入黄河;自板渚引黄河入汴水,经泗水达淮河;又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长江。渠广40步,旁筑御道,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之情。唐白居易《隋堤柳》诗:"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唐刘禹锡《柳絮》:"何处好风偏似雪,隋河堤坝上古江津。"后蜀何光远《鉴戒录·亡国音》:"炀帝将幸江都,开汴河,种柳,至今号曰'隋堤'。"宋周邦彦《兰陵王》词:"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隋堤位于永城市中部郑(州)永(城)公路线上,西起马牧乡郑店,东至侯岭乡呼庄,绵延45公里,呈土岗状,高出地面0.5~2米不等。隋大业元年(605)开通济渠,渠旁筑御道,栽植绿柳成行,供炀帝杨广乘龙舟游江南时观赏。北宋时称汴河,后河道淤没,堤址仍存。此为堤岸旧址比较明显的一段。旧时"隋堤烟柳"为永城八景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8: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苏轼《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古诗欣赏及解析 涨知识
2019-07-31 09:26


创作背景:

《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十二月。苏轼被贬黄州将近一年。与鄂州太守朱寿昌书信密切往来。那一年十二月大雪,苏轼非常怀念朱寿昌,做此词以慰问之。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注释:

公旧序云: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江神子》以寄之。

朱康叔使君:《宋史·孝义传》:朱寿昌字康叔,扬州天长(今江苏省天长县)人。东坡贬居黄州,与朱守书信往来甚密,成为至交。朱在西,苏在东。

黄昏犹是雨纤(xiān)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niǎn)衰髯(rán)。

昨日黄昏时,天上飘洒的还是纤纤细雨,次日清晨醒来打开窗帘,却发现大雪差不多快要和屋檐齐平了。江阔天低,漫漫白雪把江边酒馆的酒旗都盖住了,寒冷中独自坐着吟咏诗词,有谁陪伴?擦擦昏花的眼睛,捋捋衰老的胡子。

雨纤纤:细雨长丝的样子。晓:早晨青帘:青布做的招子,指酒旗。燃衰髯:以手指掐搓衰老的胡须。形容作词时字斟句酌的样子。

使君留客醉厌(yàn)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xián)。

你可能正盛筵宴客,这如水晶盐般透明的雪,是为谁献上的美味?我手中拿着梅花,向东望去,想起陶潜。雪似故人,故人似雪,虽可爱,却又怕“有人嫌”。

厌厌:指饮酒时欢乐、沉醉的样子。水晶:极言珍贵。甜:指美味。陶潜:这里东坡以陶潜自比,以江州刺史王宏比朱寿昌。隐喻朱使君邀东坡赴宴。

苏轼的主要作品有: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赠刘景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留侯论、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行香子·秋与、临江仙·送钱穆父、海棠、后赤壁赋、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行香子·过七里濑、自题金山画像、守岁、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临江仙·送王缄、河满子·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行香子·述怀、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浣溪沙·端午、石钟山记等。

《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由[小孩子点读]APP - 小学家庭辅导专家,独家原创整理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8: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隋堤 - 吴融诗作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隋大业元年,杨广开邗沟,宽四十步,渠旁筑御道,栽植绿柳成行,西自黄河东至淮河,后人称这段堤为隋堤。犊车,车篷为弧形,后面开有软帘,车式豪华,由牛拉着。这里的后主指的是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他是南朝亡国的最后一个昏庸皇帝,作有宫体诗《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家灭亡的过程也正是此诗在宫中盛行的过程,传说陈灭亡的时候,陈后主正在宫中与爱姬玩乐。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隋堤

创作年代
晚唐


文学体裁
七言律诗

作者
吴融

目录
1基本信息
2作品原文
3作品鉴赏
4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隋堤》

【创作年代】晚唐

【作者姓名】吴融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品出处】《全唐诗》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隋堤

搔首隋堤落日斜,已无馀柳可藏鸦。

岸傍昔道牵龙舰,河底今来走犊车。

曾笑陈家歌玉树,却随后主看琼花。

四方正是无虞日,谁信黎阳有古家。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这是一篇感时怀事托古讽今的文字,诗人站在隋堤用手梳理着头发,看着就要落山的斜阳,隋堤上已经看不到绿柳成行供鸟儿搭窝的情景了。隋堤的御道上再也看不到拉着隋炀帝乘坐龙舟的纤夫,河床干涸,河底已经跑上了牛车。隋炀帝虽曾笑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家,但随后却随了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成了荒淫无度的昏庸皇帝。天下都在歌舞升平,谁还相信黎阳城中还有老家。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吴融,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昭宗龙纪元年进士,曾随宰相韦昭度出讨西川,任掌书记,累迁侍御史。一度去官,流落荆南,后召为左补阙,拜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天复元年朝贺时,曾洋洋洒洒御前起草诏书十余篇,深得昭宗赏识,进户部侍郎。吴融的诗当属晚唐温庭筠、李商隐一派,并将温庭筠的诗派引向凄清,多留恋光景、艳情酬答之吟唱,很少触及重大社会主题,但也有少量感时怀事或托古讽今的篇章,很是难得的佳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21: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静王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北静王,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人物,在第十四回首次出场,名水溶,年未弱冠,形容秀美,性情谦和。

北静王因祖上与贾府有世交之谊,故从未以异姓相见,更不以王位自居。秦可卿出丧,他特设路祭,在路旁高搭彩棚,设席张筵,和音奏乐,哀悼吊唁。又专请贾宝玉相见,把皇上亲赐之鹡鸰念珠一串赠与宝玉,彼此都有惺惺相惜之意。  在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中,北静王(成年)由演员刘卓饰演。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北静王

出处
红楼梦


身份
王爷

人物关系
贾宝玉(知己)

目录
1人物简介
2人物原型
3人物出场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北静王,名为水溶,乃是承袭郡王爵位的青年才俊,这是因为他的祖上功劳最大,所以到了他这代,依然承继的是王爵;他在原著的第十四回出场了,出场的时候还是个不满二十岁的美少年,风度翩翩,举止文雅,气度不凡,贵不可言,书中写他容貌俊美,而且性情谦和,更不会以王位自居,对于贾府更是因世交友谊而越发敬重。[1]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原型
北静王是有原型的。首先从北静王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北静王叫什么名字呢?他叫水溶,那么在清朝的皇家里面有没有一个人叫水溶呢?没有,但是有一个人叫永瑢。永是“永远”的“永”,永字去掉一点,上面一点去掉是什么啊?就是“水”。第二个字永瑢的“瑢”是“玉”字边加一个“容易”的“容”,玉字边的“瑢”把偏旁当中的一竖去掉,变成三点水,是不是就是溶解的溶啊?对不对啊?那么《红楼梦》写北静王的名字叫水溶,显然就是把这个永瑢两个字各去掉一笔构成小说当中这样一个角色,明摆着,水溶是从永瑢这个名字演化来的。

那么永瑢是谁呢?永瑢是乾隆的一个儿子,乾隆的儿子都是永字辈。那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说《红楼梦》里面的北静王水溶就是写的乾隆的一个儿子呢?细考究,又不是这样的,他借用了永瑢这个名字,各去一点,构成小说当中水溶这个名字,但实际上,这个角色的生活原型,并不能说就是永瑢。

北静王这个角色,是将生活中的两个人物,组合变化而成的。第一个人物,可以说就是永瑢,因为取用他的名字,把他的名字加以变化作为小说角色的名字。第二个是谁呢?是康熙的皇子之一。

[2]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出场
在秦可卿盛大的丧礼中,北静王亲自设路祭吊唁,秦可卿作为宁国府的孙辈媳妇,其仙逝能够获得四王八公等级别的人致祭,其实很是奇怪,她是养生堂抱养的女婴,其父秦邦业也并非高官显贵,贾府娶秦可卿为长房长孙媳妇已经很蹊跷了,对她的丧礼大操大办,甚至惊动北静王这个级别的王爷亲自路祭,只能说明秦可卿的真实身份绝对不一般,而北静王也不仅仅因为有世交的关系才会如此重视。

秦可卿的丧礼是《红楼梦》中的大场面,北静王的出场更是一场重头戏,他亲设路祭,而且派人搭设了彩棚,安排了筵席等,对于逝者秦可卿表示了极大的尊重,也给了贾府很大的面子,更是显示出了贾府此时的兴盛之至。[1]

参考资料
1.红楼梦:贾府世交,宝玉挚友,神秘的北静王是何许人?  . [2024-1-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14: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林黛玉最终结局嫁给北静王做小妾,心有不甘泪尽而亡
播报文章

敏梦说娱乐
关注
2021-04-06 15:53
黄山旅游攻略,让你的旅行更加精彩
黄山旅游攻略,让你的旅行更加精彩
2024黄山旅游攻略:黄山+屯溪老街+宏村全攻略分享,美到让你哭
2024黄山旅游攻略:黄山+屯溪老街+宏村全攻略分享,美到让你哭
想学习箱变、高低压配电柜设计,应该在哪方面开始?
想学习箱变、高低压配电柜设计,应该在哪方面开始?
《红楼梦》由于后四十回的缺失,导致书中很多人物的结局变得模糊迷离,尤其是女主林黛玉的结局,受到众多论者的讨论,目前主要有这么几种猜测:第一种,林黛玉早早夭逝,死在贾宝玉成亲之前;第二种,贾母、王熙凤等人偷行掉包计,林黛玉在金玉大婚之夜溘然长逝,即高鹗续写结局;第三种,则认为林黛玉沦为贾府联结北静王府的工具,最终嫁给了北静王水溶为侧妃,其后泪尽而亡。

前两种猜测已有众多论者分析,甚至包括各版电视剧均按照这种方式结局,故笔者不多提,今日重点来说说第三种可能性:林黛玉嫁给北静王水溶为侧妃。

其实细细分析《红楼梦》文本,林黛玉和北静王之间的交集着实不少,若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明线,那么北静王水溶与林黛玉的婚姻则是暗线,我们接下来根据书中的内容来据实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广告
黄山4日游攻略,旅游达人带你玩转黄山,省心省事更省钱!
×

北静王在《红楼梦》中的出场并不多,但每次出现都有一定的暗示意味,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北静王赠送礼物,书中明确提到北静王赠送礼物的情节有三处:①第二十八回提到北静王曾赠送蒋雨菡一条大红汗巾;②第十五回,贾宝玉路谒北静王,北静王赠送一串鹡鸰香串;③第四十五回提到,北静王送给贾宝玉一身蓑衣加斗笠。

而联系其后情节,细细品味北静王这三次赠送,其实意味无穷。北静王送给蒋雨菡大红汗巾子,蒋雨菡在薛蟠组织的宴会上与贾宝玉身上的汗巾(袭人的汗巾)进行了互换,最终结局蒋雨菡与袭人成了一对儿;而北静王赠送给贾宝玉的鹡鸰香串、蓑衣斗笠,贾宝玉也曾先后提出要赠送给林黛玉,这是否可以类比理解,即贾宝玉先后促成了蒋雨菡与袭人、北静王水溶与林黛玉的婚姻!



而从林黛玉对贾宝玉先后赠送北静王所赐礼物的态度来看,她似乎开始逐渐接受这份礼物,比如第十六回,贾宝玉要将北静王赐给他的鹡鸰香串送给林黛玉时,林黛玉很反感,直接称“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可是到了第四十五回,贾宝玉穿着北静王赠送的蓑衣、斗笠,并称要给林黛玉一套时,林黛玉则被“渔翁、渔婆”之论羞得满脸通红,而值得注意的是,贾宝玉称北静王在家中也是这般行为举止,可见一个渔婆(林黛玉),却有两个渔翁(贾宝玉、北静王水溶),这是否是曹公埋下的伏笔。


广告
黄山4日游攻略,旅游达人带你玩转黄山,省心省事更省钱!
×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众人创建诗社在起艺名的时候,林黛玉的艺名乃是“潇湘妃子”,这又是一处极大的暗示。且看书中记载:

潇湘斑竹的故事讲的是当年尧之二女娥皇与女英,嫁给舜为妃子,其后舜去世,娥皇、女英泪撒斑竹。所以“潇湘妃子”的称号似乎是一处暗示,表明林黛玉将来跟探春一样也会成为妃子,探春已是现行者,比如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探春抽中花签,上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暗示探春将来要当妃子,其后果不其然,探春最终远嫁他国,当了名副其实的妃子。



所以按照曹雪芹的这种套路,林黛玉的“潇湘妃子”之名号应该也是有所寓意的,而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林黛玉最终被贾家安排嫁给了北静王为妃。可以如此推测其后情节:贾家逐渐走向了大厦将倾的结局,为了挽救贾府危亡,贾家想通过联姻的方式笼络北静王府(《红楼梦》全书有很多情节暗示北静王与贾家关系不错),最终选择将林黛玉嫁给北静王当侧妃,这也恰好应了娥皇、女英两人侍奉舜的典故。

其实还有一处细节,虽不便当做佐证证据,但值得一思,那就是第四十四回,正值王熙凤生日,贾母为其举办生日宴会,贾宝玉却偷偷跟茗烟一起溜出去祭奠金钏,回家之后,贾母责怪,贾宝玉编了个理由,称“北静王的一个爱妾昨儿没了”,这个情节一方面证明贾府与北静王府关系不错,另一方面是否在暗示林黛玉将来将会嫁给北静王为侧妃,填上“北静王爱妾”这个空儿呢?我们点到为止,不过多臆测。



林黛玉的《葬花吟》中有这么一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曾批注:黛玉死于水。于是形成这么一种猜测:林黛玉最终沉湖而死!但这种说法实在牵强,因为林黛玉一直都很厌恶将美好的东西掷在水中,且看第二十三回原文:



林黛玉对寻常花瓣尚且如此爱惜,不让宝玉投掷其于水中,如何自己却选择沉湖自尽?所以周汝昌的“黛玉死于水”,可能还要另外一种解读:“水”指的就是北静王水溶!林黛玉嫁给北静王为侧妃后,抑制不住内心的煎熬与对宝玉的思念,每日以泪洗面,最终泪尽而亡,这或许是“黛玉死于水”的正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21:52 , Processed in 1.97495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