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2023-9-17 22: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承畴 - 明末清初历史人物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事中屡立战功,升任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年间转任蓟辽总督,松锦之战后投清朝,深受皇太极重视。

清军入关后,顺治帝对洪承畴极为器重,拔擢他为大学士,负责南方战事。洪承畴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进军策略,以较少代价平定了江南。同时,洪承畴建议满人"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倡导儒家学说,淡化了满汉之间的差异。也曾针对顺治皇帝迎达赖喇嘛提出意见。其意见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纳,加以推行,在洪承畴的推动下,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得以保障,各民族逐渐和睦相处。

顺治十年(1653年)受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总督军务兼理粮饷。顺治十六年(1659年)督清军攻占云南后回北京。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畴逝世,康熙帝颁布御诏,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车道沟,立御碑。

基本信息
本名
洪承畴

别名
洪彦演,洪亨九,洪文襄

所处时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福建泉州南安英都

出生日期
万历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公元1593年10月16日)

逝世日期
康熙四年二月十八日(公元1665年4月3日)

主要作品
《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


主要成就
围剿明末农民起义军、平定南方、避免生灵涂炭

字号
字彦演

明朝官职
兵部尚书、蓟辽总督

清朝官职
太傅、太保、少师、太子太师

旗籍
镶黄旗

学派
儒家

谥号
文襄

目录
1生平
2主要成就
3历史评价
4个人作品
5家族成员
6轶事典故
7人物墓地
8相关争议
9史籍记载
10影视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生平
折叠早年经历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洪承畴出生于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他童年入溪益馆读书。因家境贫寒,十一岁辍学,在家帮母做豆干,每日清晨还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卖豆干。当时西轩长房的才子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常在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份且抱负不凡,免费收洪承畴为徒,重返校门。 洪承畴学习用功,博览群书。 洪启胤的《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都被他借来认真研读,从小就表现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甚得洪启胤赏识。洪启胤曾在洪承畴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洪承畴在水沟馆读了五年书后,又到泉州城北学馆读书。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二十三岁的洪承畴赴省参加乡试,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举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洪承畴赴京会试,连捷登科,为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 洪承畴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等职,在刑部任事六年。

天启二年(1622年) 擢升浙江提学佥事,以才高识士,所选人才皆俊奇,为朝廷所器重,两年后升迁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天启七年(1627年),洪承畴升陕西督粮参政。

折叠围剿流寇
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陕北地区爆发农民大起义。明廷令陕西三边杨鹤"剿抚兼施、以抚为主"。 崇祯二年(1629年),农民军王左挂、苗美率兵进攻韩城。杨鹤手中无将,情急之下,令当时还是参政的洪承畴领兵出战。洪承畴斩杀敌兵三百人,解了韩城(今陕西渭南韩城)之围,顿时名声大噪。

崇祯三年(1630年)六月,洪承畴被任为延绥巡抚。王左挂降而复叛,被洪承畴诛杀。作为杨鹤手下干将,本该支持上司的招抚政策,可是洪承畴反而大力剿匪。而且不仅剿匪,且并杀降。当时被其杀掉的投降流寇多达数万。其实如果读过明末"贼军"史就不难发现,李自成、张献忠曾多次诈降,养精蓄锐一段时间后再反。明朝多次对"贼军"剿而不死,就是因为这种诈降。由此可见,洪承畴在这方面是颇有先见之明的。明廷无力养活大批饥民,已就抚者,纷纷再起。 不久与总兵杜文焕击败张献忠于清涧县。

崇祯四年(1631年),三边总督杨鹤为此被罢官入狱,洪承畴继任陕西三边总督。  洪承畴改杨鹤的"边剿边抚(诱降)"为"全力清剿"、"以剿坚抚,先剿后抚"方针,集中兵力进攻陕西农民军。

崇祯五年(1632年)春,一股农民军由于顶不住官军的压力,向庆阳突围。洪承畴亲赴庆阳,指挥会战,与总兵曹文诏、贺虎臣一起围剿农民军。双方在西澳激战数十次,农民军损失惨重,首领可天飞被斩杀,部将白广恩投降。曹文诏又剿贼于耀州锥子山,贼杀独行狼等后投降,洪承畴命令屠杀四百人,剩下的皆遣散。

崇祯六年(1633年)冬,农民军转进至明军力量薄弱的豫西楚北,以郧阳为中心,分部来往穿插于豫楚川陕之间,进行游击性质的流动作战。洪承畴为改变被动局面,以重兵包围起义中心地区,实施重点进攻,高迎祥义军接连败于确山、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市西南)等地,被迫转入西部山区。 明廷为改变"事权不一、相互观望"被动局面,改用"集中兵力,全面围剿"方针。

崇祯七年(1634年)十二月,崇祯帝撤掉围剿失败的陈奇瑜,洪承畴仍任三边总督,但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成为明廷镇压农民起义的主要军事统帅。当其调动官军入陕,重新组织围攻时,当时农民军聚集在陕西的有二十余万人,其中以闯王高迎祥,及其部属李自成的力量最为强大。洪承畴命总兵贺人龙、左光先出兵夹击,义军突围东走,转进灵宝、汜水(均在河南)。

崇祯八年(1635年)一月,洪承畴率主力出潼关,在河南信阳大会诸将,准备对起义军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农民军见势不妙,分路奔还陕西,张献忠也劫掠凤翔,与高迎祥汇合,明朝副将艾万年、柳国镇战死。曹文诏由宁州剿匪,其参将曹变蛟败农民军于湫头镇,乘胜追击遇伏,洪承畴救援不及,曹文诏自杀而死。洪承畴统辖太广,难以兼顾,于是以卢象升总理江北、河南、山陕、川湖军务,管理关外明军,而洪承畴专管关内兵。此时,清军入边,破昌平等16城,朱由检急调卢象升率军驰援,中原压力减轻。张献忠乘机复起,联合罗汝才等部20余万人,沿江东进,分散活动于蕲州、霍山一带。

崇祯十年(1637年),崇祯帝再命熊文灿为五省总督,增派禁军1200人,组织新的围剿。李自成进军四川,一度破城十余座,并攻克甘肃的宁州、羌州,入七盘关,但在崇祯十一年(1638年)返陕时,在洮河一带遭洪承畴及孙传庭军袭击,败走岷州。与此同时,张献忠在南阳亦为左良玉军击败,负伤退谷城。熊文灿遂改围剿为招抚。刘国能、张天琳、张献忠、罗汝才先后降明或就抚。李自成率残部活动于川陕边境山区。

崇祯十二年(1639年)十月,陕西最后一股"贼军"李自成部在流窜途中,被洪承畴令总兵马科、左光先领兵截击。李自成回师转东,洪承畴又令曹变蛟于潼关设伏邀击,李自成大败,仅余18骑走入陕南商洛山中, 农民起义陷入低潮。

折叠兵败松锦
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清军两路南下,京师戒严。两面受敌的明朝不得不从西线把主帅洪承畴调来,与孙传庭率军入卫。是年秋,皇太极领兵攻占义州,以此为基地,展开对锦州的围攻战。崇祯帝也极力加强对山海关和锦州的防守。

崇祯十二年(1639年)初,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领陕西兵东来,与山海关马科、宁远吴三桂两镇合兵。锦州有松山、杏山、塔山三城,相为犄角。

崇祯十三年(1640年)冬,清军攻锦州及宁远,洪承畴派兵出援,败于塔山、杏山。

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为挽救辽东危局,明廷遣洪承畴率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等所谓八总兵兵马,领精锐十三万、马四万来援,集结宁远,与清兵会战。三月,皇太极发大兵采取长期围困锦州的方针,势在必克。洪承畴主张徐徐逼近锦州,步步立营,且战且守,勿轻浪战。但兵部尚书陈新甲促战,在崇祯皇帝也希望持重的情况下,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方针。八月,皇太极得知明援兵已到,便亲率大军从盛京赶来赴援,驻扎在松山、杏山之间,部署在明军的南面,济尔哈朗军攻锦州外城,截断松、杏间明军的联系,切断明军粮道,断绝洪承畴归路。洪承畴主张决一死战,而各部总兵官主张南撤,最后集议背山突围。最后十数万人土崩瓦解。

折叠被俘降清
崇祯十五年(1642年)一月,洪承畴听说朝廷援军赶到,又派6000人马出城夜袭,被清军战败。松山一直被围困了半年之久,城中粮食殆尽,松山副将夏承德叩请清军,愿拿儿子夏舒做人质约降。三月,清军应邀夜攻,松山城破,洪承畴、巡抚邱民仰被俘,总兵曹变蛟等将领被杀。洪承畴被俘后,锦州守将祖大寿,便走出内城,率众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明军的锦宁防线,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洪承畴绝食数日,拒不肯降。皇太极派所有能动用的人前去劝降,均被大骂而回。皇太极仍不放弃,特命最受宠信的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去劝降,看他是否果有宁死不屈的决心。范文程至,洪承畴则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与他谈古论今,同时悄悄地察言观色。谈话之间,梁上落下来一块灰尘,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太宗:"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皇太极接受了范文程、张存仁等的意见,对洪承畴备加关照,恩遇礼厚。 隔日(五月四日),皇太极亲临太庙,洪承畴立而不跪。皇太极嘘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  五月初五日,洪承畴偕祖大寿等降将正式举行了投降仪式,在皇太极面前俯首称臣。

折叠仕清生涯
洪承畴降清后,清太宗命隶镶黄旗的包衣牛录(1652年应洪承畴请求升入镶黄旗汉军)中,表面上对他恩礼有加,实际上并未放松对他的防范,使其在家,不得任意出入。终皇太极一朝,除咨询外,也没有任以官职。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九日,洪承畴从睿亲王多尔衮率军10万大举南下攻明,十一日至辽河,得知大顺军已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遂用洪承畴之谋,"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进",直趋北京。 清兵入关,定鼎北京后,顺治帝对洪承畴十分器重,以洪承畴仕明时的原职衔任命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内院佐理军务,授秘书院大学士, 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宰相。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多铎率师攻占南京,多尔衮下"剃头令"激起江南人民的反抗。危难之中,多尔衮于闰六月忙派洪承畴取代多铎,任命为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敕赐便宜行事,但对于"禁止机密"之事须与平南大将军贝勒勒克德浑参酌施行。

顺治四年(1647年),洪承畴因父丧,回乡守制。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奉召返京,再次入内院佐理机务。摄政王多尔衮对其慰劳备至,宠信有加,一连数日召见垂询各省应兴应革之事,所有建议,无不采纳。

顺治八年(1651年)闰二月,洪承畴兼管都察院左都御史事,甄别诸御史为六等,有的起升,有的外转或外调,有的降黜,得罪一批朝官。御史张宣等弹劾洪承畴与尚书陈之遴屡集议火神庙密谋反叛,又未请旨私送其母回闽。洪承畴辩白:火神庙集议即为甄别御史差等,非有他故;送母未先请旨,自甘服罪。上谕:"以庙议事,不必悬揣;为亲甘罪,情有可原。着仍留任,以观后效。"顺治九年(1652年)五月,洪承畴母丧,奉旨私居持服,照常入值。

顺治十年(1653年),孙可望、李定国所率领的几十万农民起义军在云、贵归附明宗室桂王朱由榔,抗清出现新高潮。五月,已任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佐理机务,兼任《大清太宗实录》总裁官的洪承畴,又被任命为"太保兼太子太师,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吏、兵二部不得掣肘,户部不得稽迟",事后报闻。此时洪承畴已61岁,临行前,顺治帝设宴饯行,赐宝马、宝刀。顺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孙可望攻岳州(今湖南岳阳),为洪承畴设伏所败,撤回贵州。顺治十四年(1657年)洪承畴经略湖南时,驻于长沙黄兴北路又一村明代吉藩四将军府(今青少年宫),并建集思堂。署之东有真武宫,明吉藩建。清初,真武宫成为关押"反清复明"人士的监狱,著名学者陶汝鼐即下狱于此。后又因"洞庭举事"一案,株连湖湘名士300余人,会审真武宫。俟洪承畴到长沙,才平释此案。顺治十四年(1657年),桂王的永历政权内部发生矛盾,孙可望在与李定国的内战中失败,穷蹙请降。顺治帝一面命洪承畴率所部相机进取,一面命平西大将军吴三桂自四川、征南将军卓布泰自广西分道进兵贵州。顺治十五年(1658年)二月,世祖又命信郡王多尼为安远靖寇大将军,统军南征。九月,清兵各路会师入云南。

折叠晚年逝世
顺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清军攻陷昆明,云南平定。洪承畴上疏说,云南地方险远,少数民族众多,不易治理,要留兵驻镇,于是顺治以吴三桂为平西王留驻昆明。他又看到云贵地区地瘠民苦,疏请发内帑赈济贫民,建议暂缓向逃亡缅甸的桂王余部进军,使战乱之后的云贵地区的社会秩序渐趋安定,生产开始恢复。八月,洪承畴因年老体衰、目疾加剧,请求回京;翌年正月,奉旨解任回京调理。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帝驾崩,子玄烨(康熙)嗣位。这时洪承畴业已69岁,仍任大学士,却感孤独,于五月疏乞休致。朝廷几经争论,议政王大臣会议才授以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世职,世袭四世。

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十八日,洪承畴卒于京师私邸,享年七十三岁,清廷恩赐祭奠如制,谥文襄。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折叠军事
围剿义军
崇祯八年(1635年)初,义军于分三路分进:一部西返陕西,一部北进山西,一部东入凤阳,焚毁皇陵。洪承畴军三月间至河南时,义军已大部又集中于陕西。洪承畴匆匆回军关内。李自成在宁州、真宁两歼官军,破咸阳,逼西安。高迎祥、张献忠等乘官军被牵制于陕之机,三度进入河南。明廷认识到在义军流动作战情况下,全面围剿,势难成功,又改用分区负责,重点进攻的方针。八月,以卢象升为五省总督,专治中原;洪承畴专治西北,各自负责,相互协同。当年冬及九年春,高迎祥、张献忠在河南连续失败,兵力损失过半,残部再返陕西。此时,李自成在兴平等地亦多次失利。

明廷为加强陕西攻势,令孙传庭全力进攻汉中的高、张各部,令洪承畴专力进攻陕北的李自成等部。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洪承畴率军在临潼大败农民军,起义军被围困在丛山之中长达三个月。高迎祥率部从陕西汉中突围,遭陕西巡抚孙传庭埋伏,在盩厔(今陕西周至)被洪承畴俘虏,并将其解京磔死。高迎祥余部走归李自成,起义军推戴李自成为闯王。

崇祯十二年(1639年)十月,李自成部在流窜途中被洪承畴截击。李自成大败走入陕南商洛山中,农民起义陷入低潮。

洪承畴治军有方,镇压农民起义连连胜利,其部下孙传庭俘杀高迎祥,并联合孙传庭又多次打败李自成,统治阶级内部颂声大起,称洪承畴的军队为"洪军"。在取得一定战果之后,洪承畴向崇祯皇帝上书请求留饷银20万两,一部分作军费,一部分赈济贫民。

计取中原
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时,洪承畴向多尔衮建议:"我兵之强,流寇可一战而除,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期于灭贼,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谅财物之意。仍布告各府县,开门归降,官则加升,军民秋毫无犯。若抗拒不服,城下之日,官吏悉诛,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内应者,破格封赏。此要务也。"多尔衮采纳他的建议,于山海关击败李自成的农民军后,向明朝官民发布出师告示,结果大军所过州县及沿边将吏皆开门款附,收到极大的政治效果。

折叠政治
安定江南
清军占领江南后,洪承畴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策略,及一系列减轻百姓负担、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尽量避免过多的武装冲突和流血,为促使国家迅速统一和安定社会秩序起了积极作用。如招抚、 举荐大批明朝降官,请求清政府蠲免钱粮、停征漕运税等,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促进形成安定局面。他以"原官、司留任,不念旧故"为条件,用和平方式招抚宁国、徽州(今安徽黄山)、九江、南昌、袁州(今江西宜春)、南康、吉安、广信等十三府,使这些地方免遭兵火洗劫。

当然,洪承畴受命招抚江南,也镇压屠杀许多江南抗清义军,斩杀了拥护明王室内的义士,如左佥都御史金声、大学士黄道周、明宗室长乐王朱谊石、瑞安王朱谊防、金华王朱由产、高安王朱常淇、瑞昌王朱谊贵等人领导的抗清武装。洪承畴遭到抗清人士的一致唾骂和谴责,金声、黄道周被俘时都痛斥他无耻变节,连他的母亲和亲弟弟洪承畯也面责他不忠。

完善制度
洪承畴建议清延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献计甚多,大多被顺治采纳,加以推行。如恢复明代的内阁票拟制度,以便大学士对用人行政等要务能有所指陈,六科也可以据以摘参,从而达到杜渐防微的目的。他还建议九卿科道会推督抚提镇官员实行保举连坐法,慎重用人行政。

主张汉化
为了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洪承畴建议统治集团也须"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倡导儒家学说,逐渐淡化满汉之间的畛域。顺治帝和洪承畴的一则对话:"上曰:'朕试人之法,倍难宰( 相 )、( 督 ) 抚 ,何术方不受欺 ? '对曰:'敷奏以言,明试以功。'立论最为宏通,可以为法。上曰:' 如此看来,岂《虞书》还是不可不熟读。'对曰:'岂《虞书》而已哉 ! 五经皆治天下之大宝也。'"

顺治八年(1651年),五世达赖决定进京会见顺治帝,洪承畴站在儒家立场,上书谏迎达赖 ,后又以天象示警为由,反对皇帝亲迎,顺治帝接受其建议,没有亲迎达赖,而是派和硕承泽亲王硕塞代为迎接。

此外,他还举荐许多明朝官吏,倡兴北方水利,对当时政局的安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清太宗:臂诸行者,君等皆瞽目,今获一引路者,吾安得不乐也。
《清史稿》:国初诸大政,皆定自太祖、太宗朝。世谓承畴实成之,诬矣。承畴再出经略,江南、湖广以逮滇、黔,皆所勘定;桂王既入缅甸,不欲穷追,以是罢兵柄。
《清史列传选》:承畴疏言:兵部密咨大兵宜速进缅甸,以靖根株,今臣相机布置。
洪启胤:"家驹千里,国石万钧"。
朱由检:"又闻卿绝食数日,气息奄奄,倒地而死,目犹不瞑。死事重于泰山,意气化为长虹。"
范文程:"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
黄道周:"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李光地:"功高德重,清水同明。戚满为家,五族中华。相台远略,国运民生。撑天立宇,开国首伦。"
乾隆帝:"洪承畴在明代身膺阃寄……一旦力屈俘降,历跻显要,律以有死无贰之义,固不能为之讳。然其后洪承畴宣力东南,颇树劳伐……虽不克终于胜国,实能效忠于本朝。昔战国豫让初事范、中行,后事智伯,卒伸国士之报,后之人无不谅其心而称其义,则于洪承畴等又何深讥焉?"
孙中山:"五族争大节,华夏生光辉。生灵不涂炭,功高谁不知。满回中原日,汉戚存多时。文襄韬略策,安裔换清衣。"
萧一山:"承畴负时誉久,生平疵行,亦少概见,一旦变节,殊出意外。吾人若舍民族国家之观念而论断之,似属人之常情,惟当君主专制时代,则不免遗贰臣之羞耳。" "运筹策划,经略四方,筦理机要,创制规模者,如范文程、洪承畴、金之俊、冯铨辈,虽以汉人投效,行节有亏,史书所载,黜之贰臣;然经营勤劳,亦不失为开国之良辅。"
蔡东藩:"杨镐率二十余万人山塞,洪承畴率十三万人赴援,兵不可谓不众,乃一遇清军,统遭败衄。清军虽强,岂真无敌?咎在将帅之非材。且镐止丧师,洪且降清,洪之罪益浮于镐矣。"
李治亭:洪承畴顺应历史大势,弃暗投明,把他的才能献给了新的统一事业,并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是功不是过,更与投降外来侵略者的"汉奸"风马牛不相及。时代已经变了,旧的史学观念也在变。只有抛弃那种以华夷之分的标准评价历史人物,才能对洪承畴及其他降清的人做出科学的评价。
王思治:从历史的大局着眼,清军入关和清王朝的建立,是应该肯定的。而洪承畴则有功于清之开国与清初的统一。
杨海英:回想松山兵败后,他"畏死幸生"降了清,成为镶黄旗下的贰臣,留下千古骂名;经略西南时,因为"畏难",几次三番请求解任,想撂担子逃脱。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关键时刻,洪承畴总是经不起考验,挺不起脊梁,这充分表现出洪承畴性格中软弱的、本质的一面,是造成他品行有亏的根本原因。因此,尽管他对清朝死心塌地、忠心耿耿,但在清廷统治者眼里,却不足为凭,不屑一顾。这就是为奴才、为附庸者的必然下场。洪承畴的一生,实在可悲可叹。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作品
洪承畴于明朝崇祯年间,曾辑有《古今平定略》12册。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及《经略纪要》24卷。

在文学创作方面,洪承畴留下了一些散文,如为鄂貌图《北海集》作序、为崇祯本的《南安县志》作序、为京师关帝庙作《重建关帝庙碑记》等。洪承畴不喜作诗,他留下的唯一诗篇是顺治十年(1653年)南下湖广时所作的一首五绝《督师》,内容是:"横秋看剑气,跃马渡金波。坐策连云骑,亲挥指干戈。"

折叠编辑本段家族成员
折叠祖先
曾祖父:洪以诜。
祖父:洪有秩。
折叠父母
父亲:洪启熙,秀才 ,性格庄重沉稳,以至孝名闻乡里。
母亲:傅氏,是名门闺秀,教子极严。
折叠兄弟
二弟:洪承畹,早逝。
三弟:洪承畯,名闻泉郡的书法家。
折叠妻妾
李氏(发妻,与后世名臣李光地同族)
刘氏(清廷所赐之妻,与李氏共侍一夫)
折叠子女
洪士铭:长子,顺治十二年进士。
洪氏:长女,嫁晋江陈胤文
洪氏:次女,嫁晋江蔡文学
洪氏:三女,嫁晋江曾为升(明末登莱巡抚曾化龙之子)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八岁说祭
洪承畴的母亲傅氏读过书,知书达理,教子极严。承畴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攻读诗书。他聪明好学,七岁在本村的溪溢馆受启蒙教育。

据说,八岁那年,洪承畴外公傅员外去世,母亲带他前去送殡。主持丧事的人问他们有无祭文,母亲摇头,他却张口说有。进入灵堂,他向外公灵位恭敬地跪拜行礼之后,就振振有词地念道:神风呼请上大人,子孙跪拜孔乙己,金银纸钱化三千,猪头礼品乃小生。这个祭词是套用《三字经》的句子,无惊人之处,但作为八岁的孩子,能顺口成章,足见其思绪的敏捷。洪承畴的这一举动,立即得到在场亲友的称赞。

折叠豆干对联
洪承畴童年时代家境不好,据说到了十一岁,就辍学回家,帮助母亲做豆腐干。每日清晨,还由他走村串户去卖豆腐干。有一天,洪承畴去那里卖豆腐干,几个学生围拢来,每人买了一块,洪承畴要他们多买一块,学生们愁眉苦脸地说,对子还没对出来,不敢多耽搁。洪承畴就答应帮他们对对子,但每人必须多买一块豆腐干。

一天,洪先生拉着一个学生让他当场对对子,这个学生对不出来。只好承认是个卖豆腐干的小孩帮他对的。洪启胤立即让学生把洪承畴叫来,见这孩子样子很聪明,了解到是因家境不好不能继续念书,就想试试他的才思,于是出了一副对子的上联,让洪承畴对。洪启胤指着桌上的砚台说:砚台长长,能赋诗文百篇。洪承畴看着自己卖剩的豆腐干很快答道:豆腐方方,犹似玉印一章。洪启胤听了很高兴,就又出了一副对子的上联:白豆腐,豆腐白,做人清正博学学李白。洪承畴明白,先生既倒过来以豆腐为题,他就也应以砚台做答,于是就随口读出:黑砚台,砚台黑,为官铁骨叮当当包黑。先生听了觉得这孩子不仅有天分,而且抱负不凡,就去找洪承畴的母亲,劝她送孩子上学,并答应不收学费。傅氏自然高兴,洪承畴就这样又进了学馆,很为洪启胤器重,成为他的得意门生。

折叠庄妃劝降
民间广泛流传是庄妃劝降了洪承畴,这个版本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洪承畴一动不动地躺在光板床上,忍受着饥渴的煎熬,只求速死。庄妃说:"听说洪将军有年过花甲的老母,你若走了,谁来孝敬她?听说洪将军闺房中有结发的妻子,偏房中有娇美的爱妾,你舍得让她们独守空闺吗? "洪承畴听后酸楚万分,一言不发。庄妃觉得时机来临,连忙从带来的竹篮中取出玉壶,两只酒盅,倒满人参汤说:"洪将军已决心一死,我不敢让洪将军坏了名节,这是送行酒,请将军饮下。"洪承畴沉默良久,一口喝了下去,谁知"酒"刚一入口洪承畴便觉出这不是酒是人参汤。庄妃又说:"洪将军已数日未进饮食,身子虚弱,再多饮几杯吧!"说着双手按住洪承畴的双肩,洪承畴紧紧握住了庄妃的手。庄妃故意娇滴滴地说:"洪将军还有什么话吗? "庄妃的所言所行,唤起了洪承畴对女人的思念,对生的留恋,他决心不再去死。

折叠讽刺春联
洪承畴降清后,不仅立了许多战功,还给皇太极出了不少点子,从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顺治进关后,在北京登上了金銮殿,大赏文武百官。在汉族官员中,洪承畴是功劳最大的一个,所以封他为当朝一品。

清军进关后的第一个春节,北京城里鞭炮整整放了一夜。大年初一一大早,洪承畴和妻妾们睡得正香,忽然守门的护军闯进了卧堂,手里拿着一副墨迹未干的对联,交给了他。洪承畴接过对联一看,脸登时涨得像个紫茄子,他问:"这对联是从哪里来的?"护军说:"今晨刚敲过五更,我到门外巡视,看见府门口的对联上又有人在贴对联,我就大喊一声追了过去,那人看见我,顾不得贴好就逃走了。"洪承畴为什么气成这样?原来那副对联写的是:"忠义孝悌礼仪廉;一二三四五六七"。上联缺"耻",下联忘"八"。这分明是骂洪承畴是无耻的王八,他能不生气吗?

折叠洪母骂子
1647年(顺治四年),洪承畴从江南总督任上奉召回京后,派人奉迎老母北上,说是要好好尽一番孝思。及至奉派迎接的人到达福建南安,洪母居然束装就道,一副真准备去接受儿子奉养的架势。乡里乡亲,无不诧异:以洪母之为人,何以会一改素节?哪知洪老太太到京一下车,看见跪迎的儿子,抡起枣木拐杖就打,口中骂道:"你这个不忠不孝的畜生!我七十多岁了,你教我到旗下来当老妈子?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洪承畴成为镶黄旗汉军,按清朝定制,旗下命妇须轮番入侍太后。洪老太太千里迢迢征程,不辞跋涉,也要为中原百姓出一口恶气,其民族气节备受后人赞誉,洪母骂子也成为传统忠义教育中典型的事例。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墓地
洪承畴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文物部门曾进行过挖掘;"文革"期间墓地被破坏殆尽,但仍残留有石碑、龟趺、石人等雕塑,古木也很多;现仅存一对石狮子。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争议
洪承畴是一位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历来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他是明朝重臣,松山之败后降清,沦为贰臣。若为中国古代忠君思想标定,确非忠臣。

折叠贰臣
作为投降清朝、为清朝充当马前卒的前明大学士,洪承畴在南方关系盘根错节,声望犹存,应该是招抚东南的理想人选。不想,江南人士根本不承认洪承畴的存在。他们更希望"洪承畴"已经死了,是一个停留在史册上的光辉名字。人们习惯于用"忠与奸"、"好与坏"的两极化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在这种标准下,历史人物要么是忠臣要么就是奸贼,要么是忠君要么就是卖国。洪承畴曾为感激崇祯皇帝的宠信,写了副对联帖在厅堂上:"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他降清后,有人将这副对联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实际上,洪承畴的最后岁月,笼罩在屈辱和尴尬之中。他入清后曾回乡省亲,在泉州建造府第。洪府落成后,没有一个亲友、故旧上门。就是洪承畴的母亲和弟弟都拒绝入住。弟弟痛感国家灭亡、兄长投敌、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携母亲避居船上,泛江隐居。顺治十六年(1659年),心力交瘁的洪承畴年老体衰、目疾加剧,第二年正月解任回京。

最尴尬的是,洪承畴既受到明朝遗民的强烈排斥,也没有真正被清朝接受。入关之初,洪承畴建议满族权贵汉化,学习儒家礼仪。而汉化的满族人接受了儒家的伦理纲常,也认为洪承畴名节有亏、不忠不孝。洪承畴镇抚南方凯旋京城,如何安置他就成了朝廷的一大难题。没有预想中的封赏,也没有帖心的安抚,朝野用怪怪的目光注视着年迈的洪承畴走回朝堂。

洪承畴在清朝经历了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和康熙四个时期。皇太极只是将洪承畴作为顾问而已,并未真正重用;多尔衮和顺治两人重用洪承畴,但没让他进入决策层。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驾崩,其子康熙继位。四大满族大臣分割了辅政大权。而洪承畴已到古稀之年,顶着大学士的空头衔,备受冷落,不得不奏请退休。像洪承畴这样重要的人物退休,朝廷必须对他的功劳有所酬谢。经过几番讨论,康熙皇帝授予洪承畴微不足道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袭职衔。洪承畴牺牲名节、效力20年、几经大战引导清朝坐稳江山,只换来了小小的轻车都尉,又给谴责他的人提供了挖苦讽刺的新内容。

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畴去世,此时,洪承畴在清朝官方文献中的地位起码还是正面的。到了乾隆时期,满族权贵已经完全汉化了,各地汉人的反清情绪渐渐平息,满汉思想文化开始交融。乾隆皇帝以儒家圣贤后裔和华夏共主自居,与汉族文人相唱和,开始褒扬史可法、黄道周等忠君爱国的榜样。洪承畴"叛明"的污点开始掩盖"效清"的功绩,形象颠倒过来。清朝将洪承畴列入《贰臣传》,只是念其功大,才将其列为贰臣甲等。

折叠保天下说
明朝忠臣的产生,正如黄宗羲所说,最大冲动产生于东林党运动的道德和精神英雄主义。但是同时,东林党运动也引发激烈党争,一直持续到南明也没有停止,导致了福王的南京朝廷和桂王的追随者的分裂。朋党蔑视"汉奸",鄙夷这样的叛国行为。但清初之后的相对稳定,国家得到了发展,老百姓得到了安定,清政权越来越稳固。

明末思想家迷茫于这种现象,在反省明亡的同时,也做出了思考。比如顾炎武就努力想将个人为王朝效力和为保存文明所区别开来。在《日知录·论正始风俗》中,顾炎武写道:"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认为,如果清政府能延续中国的文明,比如华夏衣冠、自由言论学术、西学东渐、儒学、礼仪,那就应该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为明朝政府尽忠的事应该只是"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07: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揭秘宁国府的尤氏 liuhuirong 2023-04-07 发表于湖北  |  18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隐史》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等均有售,全本230集已上线喜马拉雅听书,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真相

接下来解密尤氏家族,先看尤氏。

  第四十三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尤氏受命张罗凤姐的寿宴和第六十三回“死金丹独艳理亲丧”尤氏主持贾敬的丧事都是是集中地展现了尤氏的能力。虽然贾敬的葬礼在书中只是简单交代,但想想看宁国府的老大的葬礼难度只会比秦可卿的葬礼更大,更不要说秦可卿的丧事是外有贾珍内有凤姐,可尤氏却是独力操办了贾敬的葬礼,而且办得还算周到妥当,可见尤氏的才干。这也正是朱慈炤将“老旦茄官”分配给尤氏的原因,老旦茄官,茄是草字头下“力”加“口”,乃是文武双全之意,老旦又有持成稳重之意,乃是暗示尤氏乃是有名望的能文善武的朱明旧臣。

跟尤氏同辈的王熙凤和李纨都有全名,就连她儿媳妇秦可卿的名字都给了明确交代,偏偏把这个尤氏的名字藏了不说,这是朱慈炤要读者自己去发现,那么尤氏的名字到底应该是什么呢?

其实看了尤二,尤三就不难猜出尤氏的名字应是“尤大”,这个名字是不是很眼熟?这不是让人想起了《圣经》中最可耻的出卖者背叛者——犹大么!原来,尤氏就是变节的出卖者!

有人也许会说,朱慈炤怎会知道天主教?其实明朝后期天主教已经在中国有了一定的传播。1601年,利玛窦“儒服入哀”被允许常驻北京传教。后来,汤若望等传教士亦纷纷来华,明朝的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等都受洗入教,就连郑成功的爹郑芝龙都入了教,还取了个NICOLAS的名字。崇祯三年,御马监太监庞天寿等受洗加入天主教,天主教开始进入宫廷活动。崇祯帝还开始了编写西洋历。而后来南明的皇帝们更是一度将复国的希望寄托于罗马教廷。曾身在宫廷的而且博闻广识的朱慈炤自然对天主教有相当的了解。

背叛者“尤大”借指的是为清廷入主中原并稳定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的洪承畴一类的朱明叛臣。洪承畴深受崇祯宠信,他因此得意的在厅堂挂出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来洪承畴在松杏之败后降清,于是有人将他的这副对联各加一字改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朱慈炤写尤氏装病不参与秦可卿的丧事,其实是影射崇祯隆重为洪承畴设祭一事,《崇祯遗录》记载:”过东松杏失利,洪承畴全军覆没,传承畴死。上震悼,命礼部具仪,钦天监择日设坛予祭,以慰忠魂,荫一子锦衣卫千户,世袭。即闻承畴降,遂罢祭,仍荫其子。”,以此暗讽被崇祯厚待的洪承畴根本不配出席崇祯的葬礼!

  “那尤氏一见了凤姐,必先笑嘲一阵”,还在给凤姐筹备生日时咒凤姐死,“尤氏又道:'我看着你主子这么细致,弄这些钱那里使去!使不了,明儿带了棺材里使去。’”

而且尤氏还利用一切机会拆凤姐台子,先是借给凤姐办生日的机会笼络众人,制造了自己宽厚大方、凤姐刻薄吝啬的公众认知。尤氏是一个自私自利的没有道德底线的人,这一点从她毫不阻止贾珍贾蓉和尤二尤三鬼混上就能看得出来,为了讨好贾珍保护自己的利益,她对尤氏姐妹的所作所为采取的是默许的态度,还默许了尤二姐和贾琏的勾搭。第七十一回里尤氏先是向周瑞家的抱怨婆子对她的冒犯让凤姐处置两个婆子,后面却在邢夫人因此事当众给凤姐没脸的时候落井下石,“尤氏也笑道:“连我并不知道。你原也太多事了。”把自己摘了个干净,让凤姐下不来台。

在为凤姐办生日一事上,朱慈炤更是突出了尤氏善于抓住机会笼络人心的特点,拿着大家的钱借机拉拢收买周姨娘、赵姨娘、平儿、鸳鸯和王夫人的心腹彩云。“尤氏把平儿的一分拿了出来,说道:'平儿,来!把你的收起去,等不够了,我替你添上。”只许你那主子作弊,就不许我作情儿。’【蒙侧批:请看。】平儿只得收了。尤氏又道:'我看着你主子这么细致,弄这些钱那里使去!使不了,明儿带了棺材里使去。’【庚辰双行夹批:此言不假,伏下后文短命。尤氏亦能干事矣,惜不能劝夫治家,惜哉痛哉!】  一面说着,一面又往贾母处来。先请了安,大概说了两句话,便走到鸳鸯房中和鸳鸯商议,只听鸳鸯的主意行事,何以讨贾母的喜欢。二人计议妥当。尤氏临走时,也把鸳鸯二两银子还他,说:'这还使不了呢。’说着,一径出来,又至王夫人跟前说了一回话。因王夫人进了佛堂,把彩云一分也还了他。见凤姐不在跟前,一时把周、赵二人的也还了。【蒙侧批:另是一番作用。】他两个还不敢收。尤氏道:'你们可怜见的,那里有这些闲钱?凤丫头便知道了,有我应着呢。’二人听说,千恩万谢的方收了。【庚辰双行夹批:尤氏亦可谓有才矣。论有德比阿凤高十倍,惜乎不能谏夫治家,所谓“人各有当”也。此方是至理至情,最恨近之野史中,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何不近情理之如是耶?】”

  有才有“德”的清廷的首位汉人大学士洪承畴为了巩固清廷的统治,为清廷殷勤献计以完善清廷的国家机器,并积极帮助清廷从文化上更好地统治汉人,建议清廷“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并且建议尊奉“孔儒”以笼络汉人人心,推行绥靖招安的政策以缓解满汉矛盾,同时又大举屠刀残酷镇压屠杀大批忠于明王室的义士,为清廷坐稳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除了多尔衮、范文程外,为清廷极力笼络人心的洪承畴就是清廷统治得以巩固的最大功劳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08: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猫儿狗儿在打架,老鼠会干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18: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1—2
这件事情详细地记载于《甲申传信录》和《石匮书后集》。
  (补充一下,当时朱慈烺虽然只有十六岁,却是一个风流哥儿,各处留情,一苏杭美女曾为其生一子,名曰朱和墽,当时已经一岁,朱慈烺把这对母女养在京城繁华之地,在李自成乱国时,把她们母子悄悄转移,后无音训。)
  皇三子定王朱慈灿,一直以来下落不明。到康熙18年三藩之乱快要平息时,定远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在湘中抓获了一帮乘乱招兵买马的草头王,审问后发现他们还有同党,是一个还俗的和尚,自称叫朱慈灿。抓获后,发现供述的情况与真正的皇三子情况极为相像,与顺治8年、12年、13年、16年和康熙12年打着“朱三太子”旗号起义诸多皇三子大不相同,完全有可能是真的朱慈灿。这回,清朝政府可比刚入关的时候成熟多了,康熙皇帝像弹灰一样漫不经心的说道:“彼时朱慈灿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便决定了这位“朱三太子”的命运——以一个打着太子旗号的混混的身份杀掉。(《八旗通志》和《清圣祖仁皇帝实录》有载)
  最小的皇四子永王朱慈炯是田妃所生,皇四子应该是兄弟姊妹中最幸运的一个,在大顺军中与两个哥哥失散之后,与一位姓毛的将领逃到了河南,种了一年地。后因为清政府清查“流贼”,姓毛的逃走,他只能一个人流浪,后在凤阳遇到了一位前朝姓王的给事中,老给事中念及皇恩,将他收养在家,并改姓为“王”。在王给事中去世后,四皇子又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在浙江遇到了一位前朝姓胡的官员,这位胡大人也是个心念故国的人,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从此朱慈焕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书为生,到了康熙47年,他已经七十五岁,并且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他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作为明朝皇室的嫡系子孙,他最终也没能摆脱那高人一等的意识,他按皇家的传统,在为所有的儿子取名时以“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为带有土部的怪字。这些举动逐渐为人们所注意,一位念一和尚在浙东起义时便打着他的旗号,终于使这位隐藏了几十年的前明龙种遭到了灭顶之灾。化名王士元的四皇子全家被捕,他的妻妾和女儿都自缢而死,男性家人无一漏网。四皇子否认自己参与造反,他对主审官说:“有三大恩于前朝:流贼乱我国家,诛灭流贼,与我家报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孙,从不杀害,二也;吾家祖宗坟墓,躬行祭奠命人洒扫,三也。况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做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叛乱者,必先占据城池,集屯粮草,招兵买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话说得合情合理,而且也确实没有他参与造反的证据,可是,他承认了自己是前明皇子,就只能是死路一条。
康熙皇帝又玩起了多尔衮的那一套,拒不承认四皇子的真实身份。清廷九卿审讯之后奏报:“朱三供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14年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年老太监,俱不认识。朱三名系假冒,朱三父子应凌迟处死。”
  所有明末清初的史籍都记载崇祯第四子并没有在崇祯14年亡故,而已经事过60多年的老太监且不说是真是假,即使是真,又如何认得当年仅十一二岁的少年皇子?可惜,明朝的继承人都必须死,这些连小孩子都骗不了的证据就把“王老先生”四皇子全家送上了黄泉路,四皇子被凌迟处死,所有儿子被斩立决,唯一的孙子下落不明,也许已经死在了杭州狱中。
(以上载于《鸡林旧闻录》和《清圣祖仁宗实录》)
我看到有人说作者是太子,所以宝玉自比为补天之石。但这个说法是荒谬的,且不说太子早被外祖父周奎交给满清以真作假杀掉了,为此还连累了为太子喊冤的长平公主被周奎打,而几十名锦衣卫和官员包括连主审官钱凤览都被杀了。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书中一再明示宝玉绝非太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19: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宝玉特意给与自己同日出生的芸香改名作“四儿”,其实就是作者的明示:宝玉就是四儿,四皇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19: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贾”通“家”,是家姓;那么“王”呢?
  四皇子在做乞丐后,一位前朝姓王的给事中见他不俗于是在一通追问下得知了他的真实身份,于是毫不犹豫地收养了他,并为他改名“王士元”,从此王家人都成了四皇子的忠实的保护着,这就是为什么宝玉的娘家人姓王的原因所在。
  现在这个王家人的后代就居住在山西宁武的冰火山上的悬空村中,他们是遵照皇四子的遗命要保护冰火山上的宝藏,虽然现在王家后人都搞不清宝藏是什么在哪里,但他们都说冰火山是宝地,保佑他们平安长寿,三百多年啊,真是神奇的一段历史啊!
    秦可卿代表崇祯是被“公公害死的?”
  6、四皇子是个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美男子,尤其善于写作。这是《鸡林旧闻录》中记载的。而且四皇子在河南种过地,后辗转乞讨到了凤阳,又将王家人带到了山西宁武的世外桃源冰火山上安顿,而后又做和尚云游到浙江余姚还俗娶妻,可以说是足迹踏遍了天南地北,自然是经多识广,阅历非凡。
  王家人认识他就是因为他身为乞丐却相貌气质脱俗,而他后来还俗娶妻的原因也是因为他的岳丈一位前朝姓胡的官员发现这个和尚风度翩翩,交谈一番后更是惊叹于他的才华,说:“子有如此才学,何为流于空门!”所以力劝他还俗并且还把女儿嫁给了他。而四皇子还俗后做了教书先生,因为与他下棋而一起被抓的蓬莱公李方进在《张先生》一书中说四皇子是个“丰标秀整,议论风生”谈吐不凡的美男子,路氏告诉李方进说:四皇子“姓张,号潜齐,浙中名士也。学问渊博,写作兼优,而且工于手谈,精音律。”才华没的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19: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1—4

  而红楼梦中暗喻太子的荣国府第一继承人的贾琏却是个风流好色的浪荡公子,所以是“假廉”,没廉耻。文中说太子朱慈烺虽然只有十六岁,却是一个各处留情的风流哥儿,一苏杭美女曾为其生一子,名曰朱和墽,明亡时已经一岁,朱慈烺把这对母女养在京城繁华之地,在李自成乱国时,把她们母子悄悄转移,后无音信。如果叙述是真,那么书中尤二姐的描写正是影射此事,太子的品行也恰恰应和了贾琏的“假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2023-9-19 07: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石隐:如果大家看过我有关薛宝钗的两篇文章,可能就很容易理解。因为我以前说过,贾宝玉不是神瑛侍者,不是真宝玉,而只是一块顽石的化身,顽石的灵性(或者讲灵魂)已经转移或者说是附身到贾宝玉的身上,而只留下一块死气沉沉毫无灵性的躯壳即外表光彩照人的通灵宝玉佩戴在贾宝玉的胸前,因此,贾宝玉享受什么,实质上就是那块顽石享受什么,而这很符合那块顽石要到人间享受荣华富贵温柔乡的说法,说白了,就是:顽石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就是顽石!贾宝玉的“贾”就假在他不是名副其实的真宝玉,而只是一块假的宝玉-----顽石!!!
再看一下原著,原著中有那么一段话对贾宝玉的评价是最恰当不过的:
“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 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 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所以,真石隐的意思就是真石(顽石的真身)被隐去了,因为,它已经转移到贾宝玉的身上!
假玉存: 因为上述说过,顽石的真身也就是灵性已经转移到贾宝玉的身上,所以,只留下一块死气沉沉毫无灵性的躯壳即外表光彩照人的通灵宝玉佩戴在贾宝玉的胸前,因此,假玉存的意思就是只留存下假的宝玉---通灵宝玉(顽石的躯壳)!
在这里,可以用那著名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解说下真石隐和假玉存:当顽石的真身(灵性)转移到贾宝玉身上的时候,人们还以为贾宝玉胸前佩戴的那块通灵宝玉就是原来的那块顽石!这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啊,哈哈!有的人在我前面的解说后,可能会产生另外一种看法,那就是认为真石隐假玉存是说那两位仙人把顽石变成宝玉,对此,我想说的是这是比较肤浅表面的看法,不错,两位仙人把顽石变成宝玉看似是真石隐假玉存,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不仅仅是指顽石转世前的情况,最关键的实质却是作者暗示顽石转世后的真实情况,就是我前面所说的。  最后,总结下真石隐,假玉存的意思:真石被隐去了,因为,它已经转移到贾宝玉的身上,只留下一块死气沉沉毫无灵性的躯壳即外表光彩照人的通灵宝玉佩戴在贾宝玉的胸前!
现在,我再贴一篇我以前发过的文章给大家看看,这样可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上述说的话!
顽石为何要“纹身自述”?
从红楼梦第一回中可看出,顽石通过“纹身自述”把自己亲历富贵荣华最后却失魂落魄的黄粱一梦叙述出来,给世人一个警示,也正是因为顽石自己有这样的亲身感受,所以,才有如此深刻的教训,这和顽石遇到两位仙人的那段描述吻合,
“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 ,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 , 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 相连属, 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怂级*,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 莫后悔. "石道:"自然,自然."”
还有一段也值得注意:
“ 后来, 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 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 的一段陈迹故事.”
如果不是顽石自己亲身经历,而只是作为一块被人佩戴的“躯壳”看别人的事情,能有如此感叹?!所以,顽石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就是顽石,石头里面所记的正是顽石自己惨痛的亲身经历!!!
                  红楼第一人(即千千阙歌,IMCFGXQZ)于2011.04.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2023-9-19 07: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兄乃顽石贾宝玉【真四隐】,皇四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16
 楼主| 发表于 2023-9-19 08: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 相连属, 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不三不四,再三再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18:51 , Processed in 0.05831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