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红楼梦解读:九月初三巳时林如海去世,与秦可卿几乎死...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2 08: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翻译赏析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3-06-19 15:10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译文] 春日即将离去了,看见那飘飞的落花,心中涌起的愁苦就像海水那么多。[出自] 秦观 《千秋岁》《千秋岁》秦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注释:(1)城郭:城墙内外。“花影”两句:花影摇曳,莺声呖呖。化用杜荀鹤《春宫怨》诗:“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2)西池:即汴京金明池,在汴京城西。(3)鹓(yuan1)鹭:是两种鸟,比喻品级相差不远的同僚。飞盖:疾行的车辆。(4)“日边”句:回到皇帝身边的梦破灭了。日边,指皇帝。南唐·李煜《虞美人》:“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5)飞红:落花。飞红万点:指被斥逐的一大批同僚。译文1:水边沙滩外面,城外的寒意已经消逝。春天真正到了,阳光下花影在摇曳,莺儿的啼声不断。我飘零在外,酒也没兴致再喝,与亲友们离别后,忧愁使我日渐消瘦。过去的友人们不能再见,傍晚天边的阴云四合,只剩下一片迷茫黯淡。想起当年和朋友们同游开封金明池的欢乐情景,我们像鹭鸟一样,无忧无虑地乘车飞驰。可现在,当年我们携手同游的地方,还有谁在呢?伴随君王的日子,已经像梦一样消失了,镜子里看见自己的容颜,已日渐衰老了。往昔的一切,像春天一样地消逝了,满树的繁花已化作飞红万点,我的悲愁真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啊!译文2:浅浅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悄悄退去了。枝叶繁茂,花随风动,黄莺轻啼,声声萦绕。远谪他乡,无心饮酒,离别亲人,日渐憔悴。所待之人,迟迟未到。回想当年西池盛会,同僚成行,车辆列队。可如今,四方流散,又有谁在?岁月流逝,红颜白发,还期无期。春光将逝,那纷纷落红,引出忧愁如海。赏析:此词为作者处州(今浙江丽水)为监洒税官时所写,词中抚今追昔,触景生情,表达了政治上的挫折与爱情上的失意相互交织而产生的复杂心绪。据处州府志云,处州城外有大溪,岸边多杨柳。起首二句即写眼前之景,将时令、地点轻轻点出。春去春回,引起古代词人几多咏叹。然而少游这里却把春天的踪迹看得明明白白:“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浅浅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悄悄地退却了。二月春尚带寒,“春寒退”即三月矣,于是词人写道:“花影乱,莺声碎。”这两句词从字面上看,好似出自唐人杜荀鹤《春宫怨》诗“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然而词人把它浓缩为两个三字句,便觉高度凝炼。其中“碎”字与“乱”字,用得尤工。莺声呖呖,以一“碎”字概括,已可盈耳;花影曳,以一“乱”字形容,几堪迷目。感于这两句词的妙处,南宋范成大守处州时建莺花亭以幻之,并题了五首诗。“飘零”句以下,词情更加伤感。所谓“飘零疏酒盏”者,谓远谪处州,孑然一身,不复有“殢酒为花”之情兴也:“离别宽衣带”者,谓离群索居,腰围瘦损,衣带宽松也。明人沈际飞评曰:“两句是汉魏诗诗。”(《草堂诗余正集》卷二)少游此词基调本极哀怨,此处忽然注入汉魏人诗风,故能做到柔而不靡。歇拍二句进一步抒发离别后的惆怅情怀。所谓“碧云暮合”,说明词人所待之人,迟迟不来。这一句是从江淹《拟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化出,表面上似写怨情,而所怨之人又宛似女性,然细按全篇,却又不似。朦胧暧昧,费人揣摩,这正是少游词的微妙之处,将政治上的蹭蹬与爱情上的失意交织起来,于是读来不觉枯燥乏味,而是深感蕴藉含蓄。过片转而写昔,因为看到处州城外如许春光,词人便情不自禁地勾起对昔日西池宴集的回忆。西池,即金明池,《东京梦华录》卷七谓汴京城西顺天门外街北,自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闭池,虽风雨亦有游人,略无虚日。《淮海集》卷九《西城宴集》诗注云:“元佑七年三月上已,诏赐馆阁花酒,以中浣日游金明池、琼林苑,又会于国夫人园。会者二十有六人。”这是一次盛大而又愉快的集会,词人一生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鵷鹭同飞盖”一句,把二十六人同游西池的盛况作了高度的概括。鵷鹭者,谓朝官之行列整齐有序,犹如天空中排列飞行的鵷鸟与白鹭。飞盖者,状车辆之疾行,语本曹植《公宴诗》:“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阳春三月,馆阁同人乘着车辆,排成长队,驰骋汴京西城门外通向西池的大道上,多么欢乐;然而曾几何时,景物依旧,而从游者则贬官的贬官,远谪的远谪,俱皆风流云散,无一幸免,又是多么痛心!“携手处,今谁”,这是发自词人肺腑的情语,是对元佑党祸痛心疾首的控诉。然而词人表达这种感情时也是极含蓄委婉之能事。这从“日边”一联可以看出。“日边清梦”,语本李白《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王琦注云:“《宋书》:伊挚将应汤命,梦乘船过日月之旁。”少游将之化而为词,说明自从迁谪以来,他对哲宗皇帝一直抱有幻想。他时时刻刻梦想回到京城,恢复昔日供职史馆的生活。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梦想如同泡影。于是他失望了,感到回到帝京的梦已不可能实现。着“镜里朱颜改”一句,更联系自身。无情的岁月,使词人脸上失去红润的颜色。政治理想的破灭,个人容颜的衰老,由作者曲曲传出,反复缠绵,宛转凄恻。开头说“春寒退”,暗示夏之将至;到结拍又说“春去也”,明点春之即归。两者从时间上或许尚有些少距离,而从词人心理上则是无甚差别的。盖四序代谢,功成者退,春至极盛时,敏感的词人便知其将被取代了。词人从眼前想到往昔,又从往昔想到今后,深感前路茫茫,人生叵测,一种巨大的痛苦噬啮他的心灵,因此不禁发出“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的呼喊。这不仅是说自然界的春天正逝去,同时也暗示生命的春天也将一去不复返了。“飞红”句颇似从杜甫《曲江对酒》诗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化来。然以海喻愁,却是作者一个了不起的创造。从全篇来讲,这一结句也极有力。近人夏闰庵(孙桐)云:“此词以‘愁如海’一语生色,全体皆振,乃所谓警句也。”(俞陛云《宋词选释》引)。这首词以春光流逝、落花飘零的意象,抒写了作者因政治理想破灭而产生的无以自解的愁苦和悲伤,读来哀怨凄婉,有一咏三叹之妙。
曲江对酒
[ 唐 ] 杜甫

原文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译文

我还不想回去,我就想守着一江流水,就守着这座被战争浪费的皇家园林。

桃花与杨花随风轻轻飘落,黄色的鸟群中不时地夹杂着几只白色的鸟一同飞翔。

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而我懒于参朝,的确有违世情。

只因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



注释

曲江:即曲江池,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是唐时京都长安的第一胜地。

苑:指芙蓉苑,在曲江西南,是帝妃游幸之所。

水精宫殿:即水晶宫殿,指芙蓉苑中宫殿。霏微:迷濛的样子。

细逐杨花落:一作“欲共杨花语”。

判(pān):甘愿的意思。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割舍之辞;亦甘愿之辞。

吏:一作”含“。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拂衣:振衣而去。指辞官归隐。《新五代史·一行·郑遨传》:“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甲戌眉批: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有绛[甲戌侧批:点“红”字。][甲戌侧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时有赤瑕[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神瑛[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侍者,日以甘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甲戌侧批: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甲戌侧批:妙极!恩怨不清,西方尚如此,况世之人乎?趣甚警甚!甲戌眉批: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蒙侧批:点题处,清雅。]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甲戌侧批:总悔轻举妄动之意。]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甲戌侧批:点“幻”字。]缘,已在警幻[甲戌侧批: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甲戌侧批:观者至此请掩卷思想,历来小说中可曾有此句?千古未闻之奇文。甲戌眉批: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蒙侧批: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甲戌侧批: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甲戌眉批: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有绛[甲戌侧批:点“红”字。]珠[甲戌侧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时有赤瑕[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神瑛[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侍者,日以甘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贾密贾敏}】,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灌愁海//愁如海}】。[甲戌侧批: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甲戌侧批:妙极!恩怨不清,西方尚如此,况世之人乎?趣甚警甚!甲戌眉批: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蒙侧批:点题处,清雅。]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甲戌侧批:总悔轻举妄动之意。]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甲戌侧批:点“幻”字。]缘,已在警幻[甲戌侧批: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甲戌侧批:观者至此请掩卷思想,历来小说中可曾有此句?千古未闻之奇文。甲戌眉批: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蒙侧批: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甲戌侧批: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挽黄提举震三章
[ 宋 ] 陈著

原文

江山古四明,独立表平生。

敏处经纶密,癯中气局宏。

鸿毛看势利,虎口见功名。

麾节那能究,东南天已倾。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陈著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9-22 08: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曲江对酒
[ 唐 ] 杜甫
原文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译文
我还不想回去,我就想守着一江流水,就守着这座被战争浪费的皇家园林。

桃花与杨花随风轻轻飘落,黄色的鸟群中不时地夹杂着几只白色的鸟一同飞翔。

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而我懒于参朝,的确有违世情。

只因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

注释
曲江:即曲江池,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是唐时京都长安的第一胜地。

苑:指芙蓉苑,在曲江西南,是帝妃游幸之所。

水精宫殿:即水晶宫殿,指芙蓉苑中宫殿。霏微:迷濛的样子。

细逐杨花落:一作“欲共杨花语”。

判(pān):甘愿的意思。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割舍之辞;亦甘愿之辞。

吏:一作”含“。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拂衣:振衣而去。指辞官归隐。《新五代史·一行·郑遨传》:“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8 21: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的九月初三,发生了三件事,背后都藏着三个秘密
三顺说名著
2020-05-04 08:31
九月初三,非年非节,似乎是一个没有什么意义的日子。但是,《红楼梦》中的九月初三,却成了一个很特殊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发生了三件事,每一件事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秘密。

第一件,林如海捐馆扬州城的日子。这一点,在《红楼梦》中是写明了的。当时,王熙凤正在秦可卿的葬礼上忙碌,跟着贾琏到扬州去的小厮昭儿回来了,王熙凤问他为什么回来了,他告诉王熙凤:“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的灵柩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了,二爷打发小的来报个信……”
《红楼梦》中,先后亡故了很多人,贾瑞、秦可卿、贾敬、晴雯、尤二姐、尤三姐,等等。但是写明了过世日期的,只有一个林如海。为什么曹雪芹要特意写出来林如海过世的日子?因为从这一天开始,林黛玉就面临了一个巨大的转变,她不再是盐课林老爷家的小姐,而是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女。她即将开始真正的寄人篱下的生活。

往常,林黛玉在贾府算是走亲戚,扬州还有她身为巡盐御史的父亲;从此以后,林黛玉再到了贾府,就不再是走亲戚了,而是常住了,她再也没有可以回去的地方了,除了贾母,她再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人,她再也没有直系亲属了。
唐代的诗人白居易,曾经写下过时候《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九月初三,林如海就如同一道残阳,渐渐消失了,从此,林黛玉成了无枝可栖的鸟儿。

第二件事,秦可卿病情的分界岭。第十一回,是贾敬的生日。虽然寿星佬没有到场,但是不耽误贾府人举办了一个热闹非凡的生日宴会。期间,王熙凤问起秦可卿的病,尤氏说:“她这个病的也奇怪,上月中秋还跟着老太太、太太们玩了半夜,回家来好好的,到了二十后,一日比一日觉得懒,也懒怠吃东西……你是初三日在这里见她的,她强挣扎了半日,也是因为你们娘儿两个好的上头,她才恋恋不舍地去。”
上个月的中秋,秦可卿还好好的,第二个月,也就是九月初三,王熙凤在宁国府见到了秦可卿,秦可卿的病已经有点重了,但是还能和王熙凤说话,还能应酬客人。九月初三,就是秦可卿病情的分界岭。从这一天起,秦可卿就开始起不来床了。

秦可卿的病,在《红楼梦》中一直都是一个很大的疑点,她究竟得了什么病?为何总是治不好?她的死,为何又那么突然?
秦可卿生病前后,穿插着林如海生病和亡故。九月初三,秦可卿生病;同样是九月初三,林如海病故。这个特殊的日子,让人的心中越发疑惑起来,为什么,曹雪芹要将这两件很重要的事,放在同一天?
第三件事,鲍二媳妇自缢的日子。王熙凤的生日,就九月初二。为了给自己最疼爱的孙媳妇,好好过个生日,贾母也算费了一番心思,还特意将这件事交给尤氏办理,让王熙凤好好受用一日。

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乎人的意料。刚才还在宴席上被众人敬酒的王熙凤,回到自己的院子中,就发现了一件让她崩溃的事——丈夫贾琏和下人鲍二媳妇在家里私会!这一件事,引出来一场大闹,王熙凤打鲍二家的,打平儿,贾琏拔出剑来,要杀了王熙凤。
这场风波,被贾母强行压了下去,第二天又让贾琏给王熙凤和平儿赔了不是,命人送了这三个人回房。看似一场风波,化解于无形了。然而,正当贾琏和王熙凤在房里说话的时候,林之孝家的忽然走过来,报告了一件意外的事——鲍二媳妇吊死了!

九月初二是王熙凤的生日,第二天鲍二媳妇吊死了,也就是说,鲍二媳妇也是死于九月初三。又是一个九月初三!这个并不显眼的日子,为何被曹雪芹接二连三地设计到《红楼梦》中?
在我以前的文章中,曾经分析过,鲍二媳妇身上,隐隐有秦可卿的影子,都是因为做下丑事,被发现后自缢身亡(秦可卿的判词中,画的是美人悬梁自尽),为了藉慰鲍二媳妇的家人,贾琏给了她家里二百两银子,而在秦可卿死后,秦家也忽然多出来三四千两银子——要知道,曾经的秦家,为了秦钟二十四两银子的学费,还要东拼西凑的。

九月初三,是秦可卿病情的分界岭;九月初三,又成了鲍二媳妇自缢的日子。这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再一次把秦可卿和鲍二媳妇联系到了一起。
普普通通的九月初三,成了《红楼梦》中最扑朔迷离的一个日子,有三件很重要的事,先后发生在不同年份的九月初三,背后又各自隐藏着一个秘密。或许,如果《红楼梦》写完了的话,这个九月初三,会和贾府的衰败密切相关,甚至可能会是贾府被抄的日子(这一点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8 21: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元说红楼系列二“红楼梦中的今天”:九月初三

水木心元
编辑于 2021年10月08日 00:08
收录于文集
心元说红楼系列二“红楼梦中的今天” · 65篇
心元说红楼系列二“红楼梦中的今天”:九月初三

《红楼梦》中的今天(九月初三)

(红楼梦十一年)

尤氏婆媳单请熙凤做客,宝玉要跟去;宝玉见秦钟,相见恨晚,相约上学;因被派去送秦钟焦大醉骂。回家后,宝玉回贾母上学之事,凤姐儿说秦钟过日来拜见贾母,并趁势说尤氏请贾母后日去宁府看戏。

心元说红楼系列二“红楼梦中的今天”:九月初三

《红楼梦》中的今天(九月初三)

(红楼梦十二年)

九月初三巳时,林如海殁。

心元说红楼系列二“红楼梦中的今天”:九月初三

《红楼梦》中的今天(九月初三)

(红楼梦十三年)

九月初三日。邢夫人带贾琏来给王熙凤、平儿赔不是,三人和好;鲍二家的上吊自杀;众姊妹来找凤姐儿让她管诗社;赖嬷嬷、赖大家的因赖大家的儿子做州官来请老太太、太太们、奶奶、姑娘们九月十四日去吃酒;赖嬷嬷给周瑞家的儿子求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8 21: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林如海为什么死于九月初三?从秦可卿的死,看贾家抄家不可避免
君笺雅侃红楼 2020-04-21   |  201阅读  |  10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展开全文

第十三回秦可卿突然去世,让贾家所有人都纳罕。按说秦可卿病入膏肓死了很正常。但细查时间轴,会发现曹雪芹耍了个偷梁换柱的概念。本以为林黛玉和贾琏年底刚走不久,秦可卿就死了。其实,她真正死的时间,是第二年的九月,极可能与林如海一天去世。

(第十三回)这日夜间,正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不知不觉已交三鼓。平儿已睡熟了。凤姐方觉星眼微蒙,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来,含笑说道:“婶婶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
曹雪芹先说秦可卿冬至前后病情加重,再说年底林如海突然来信病重,贾母安排贾琏陪着林黛玉回南。王熙凤和平儿还在计算他们路程时,秦可卿就突然死了。
从时间线看,秦可卿应该死在这年年后左右,没能像张友士说的那样挺过春天。然而有两个线索揭开秦可卿真正死的时间,她不但挺过了春天,还活到了第二年秋天才去世。

一,贾瑞之死。
贾瑞在张友士为秦可卿看病后调戏王熙凤。期间王熙凤多次往返宁国府探望秦可卿。更在冬至那天与贾母、王夫人讨论秦可卿病情。
王熙凤为了对付纠缠骚扰设下“相思局”,大冬天连续冻了贾瑞两场弄垮了他身体,不到一年就死了。贾瑞死在秦可卿前面,可见秦可卿不但挺过春天,还极可能痊愈了。
二,林如海之死。
秦可卿葬礼“五七”那天,贾琏小厮昭儿回来禀报林如海死在九月初三。
贾琏和林黛玉回南时不过年底。林如海却死在九月初三。会不会是林如海死在林黛玉得到消息之前?

古代交通确实不方便路上耽搁一二十天很正常。不过,从扬州到北京有大运河,官方自有加急的方式,最慢半个月就到了。林如海九月初三去世,没道理送信人年底才将消息送到。可见林黛玉回家后,过了大半年到九月,林如海才去世。
林如海去世后,贾琏处理相关后事。由于人已经死了,贾家也不可能再派人奔丧。不会立即送信回来。
贾琏派昭儿回来取大毛衣服。暗示天将冷,大概在十月后。正赶上秦可卿当时五七之日,计算她死的时间,也是九月初,不排除与林如海一样,都是九月初三。
九月初三这个日子,不谈红学对应的某些历史线索。只说从《红楼梦》看,不算很特别。但延展开来,就很有意思了。

第一,九月初三这个时间是王熙凤生日第二天。王熙凤的生日,是九月初二。而《红楼梦》的兴衰基本体现在王熙凤身上。
第五十五回,年一过王熙凤流产了。六七个月大的儿子说没就没,彻底断了她生儿子的念想,更留下严重下红之症,结局因此而死。
王熙凤流产同时,宫中老太妃生病后薨逝,贾家和贾元春靠山倒了。第五十五回,也是贾家兴亡分水岭。
秦可卿和林如海赶在王熙凤生日第二天去世,用“生与死”对应的是贾家的兴衰。预示贾家灭亡不可避免。而林如海的死与秦可卿的死,都为贾家灭亡埋下伏笔。所谓“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第二,九月初三有个特别有名的典故。就是唐代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九月初三这天傍晚,出现了日月同天的情况。其实这种天文现象特别常见。但引申到《红楼梦》的故事里,就有了别样的寓意。就如史湘云的酒令“双悬日月照乾坤”,是说唐明皇李隆基和唐肃宗李亨父子争权,天下同时有两个皇帝之意。
《红楼梦》也有太上皇和新皇帝。太上皇是“一道残阳铺水中”,新皇帝是“露似珍珠月似弓”。
简单解释就是太上皇余威还在,皇帝却新月如弓羽翼未丰。在太上皇和皇帝之间,父党与儿党的权力斗争中,贾家站队太上皇,最终一败涂地被抄家。
秦可卿死后,大明宫内相戴权极老,一定是太上皇的人,他来了。北静王等四王八公老臣,也是太上皇的老臣,也来了。贾元春晋升贤德妃后,贾政又去了“东宫”,不是太子居所,而是太上皇居住的“东内”也就是大明宫。太上皇下旨妃嫔省亲,贾家立即积极响应……

一系列的事,都暗示贾家站错队伍,惹了祸。曹雪芹借《暮江吟》九月初三是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突出“日月同天”的概念。林如海和秦可卿死在这个时间,影响贾家结局。
林如海是皇帝亲信,他一死,代表贾家在皇帝跟前说得上话的人彻底没了。贾家的指路明灯也没了。
秦可卿一死,贾家僭越的葬礼,与北静王结党,站队太上皇的立场都展现出来。彻底成了皇帝的对立面。
所以,贾家抄家就由九月初三秦可卿和林如海的死开始。而前一天是王熙凤生辰,借由“生与死”,影射了贾家兴亡的结果。
文|君笺雅侃红楼

别忘了公众号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动手**一下,没准您的朋友也爱看,感谢赞赏。

来自: 君笺雅侃红楼 > 《待分类》举报/认领
上一篇: 贾家抄家后,妙玉去了哪里?脂砚斋:瓜州渡口与贾宝玉诀别
下一篇: 贾赦惹贾母生气,为何挨骂的是弟媳妇王夫人?你看她背后做的好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8 21: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读红楼:林黛玉的父亲为什么死在“九月初三日巳时”?
2019-12-02 20:30
引子
先请朋友们谅解,写《跟着布丁读红楼》这一系列文章时,我提前声明过:既不“索隐”,也不“考据”,免得“走火入魔”,我们的原则就是《红楼梦》书上有什么,我们就读出来什么,但本文却略有不同。这一篇有轻微“索隐”与轻微“考据”,所以需要大家的谅解,因为不这样做,今天的这个问题说不清楚。

我们读的的《红楼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庚辰本”《红楼》,它的样子如图:



(《红楼梦》书影)

读到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贾宝玉路谒北静王》时,我们会忽然觉得有一件事很奇怪:就是林如海的死。



(林如海)

奇怪的有两点:

1、用的文字过少。林如海是个重要人物,他是女主人公林黛玉的父亲,十四回回目里也占了一半的份量,可是,对于林如海的死,作者却惜墨如金,只用了很短的一段就交待完了,其他大段的文字用以记述秦可卿的死后盛况。

按说这个好理解,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对于贾琏如何戏熙凤,作者同样惜墨如金,大量的文字用以写送宫花,对于“戏熙凤”一事只说了“叫丰儿舀水进去”,其余再不多说,给读者留出大量的想象空间。

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作者对于林如海的死,也要留足够的空间给读者去想。那么,这第一个奇怪之处就算我们稀里糊涂对付过去了。



(戴敦邦画“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2、林如海死的日期和时辰。对于这个日期时辰,书中是这样记述的:

正闹着,人回:“苏州去的人昭儿来了。”凤姐急命唤进来。昭儿打千儿请安。凤姐便问:“回来做什么的?”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回来。……”

原书在这里打了一个章回注的标签,注中称:

这个日期有讹误。林如海病重、黛玉回南,时在冬底。这也是秦可卿病的“这年冬底”。秦氏死于次年春。第十三至第十五回写秦氏丧礼,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弄权铁槛寺。贾琏携黛玉回京,以及凤姐为贾琏接风,恰值秦氏丧期刚过,时间当然也是这年的春天或暮春。这里说“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巳时没的”,时间显然不合。……因无别本可据,现仍从原本。

显然,红学专家们对于这个日期也颇为费解,只能照原样还放在这里。那么“九月初三日巳时”有没有必要仔细思考一下呢?有!



(贾母与黛玉)

九月初三日
说实话,九月初三日,这个日子很有名,因为在中学课本里收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写这首诗时,白居易的心情相对复杂,因为这时的他,正被迫去杭州去上任刺史,在哪个时候,离开长安就放弃了向上的可能。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大唐的朝局,正在“牛李党争”之中风云变幻,白居易夹在其间,左右不是,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白居易像)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亦或是他人)对这首诗及其写作背景应当完全熟悉。他绝不会平白无故地用到九月初三这个典故。

九月初三是什么时候呢,晚秋,时令气候完全转向肃杀。如果林黛玉之前在贾府过日子倘若不妥或不适,她是有退身之处的,就是回到父亲身边,林如海一死,这个唯一的退路没有了,那么,林黛玉余下的日子就只剩下冷秋和寒冬了。



(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还不够,显然,作者对白居易这首诗九月初三的典故挖之甚深的,甚至诗中的每一句话,都与贾府的情形一一对应,我们看:

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者,将落山太阳的光,就是晚霞。贾府当然是将落的太阳,更具体的对应人物是贾母。贾母在贾府中的地位,当然是太阳,但毕竟老迈年高,所以是将落山的太阳,她散发出来的光和热,当然是残阳。



(潇湘馆)

半江瑟瑟半江红:这道残阳铺在水中,水面呈现的颜色一半是瑟瑟,一半是红。瑟瑟,原指碧色珍宝,在诗中指碧绿色,大观园中碧绿色的去处,最明显的是“凤尾森森”的潇湘馆,竹子,经年碧绿,所以这个瑟瑟,对应的就是黛玉;红呢?更好理解,怡红院,怡红公子,爱穿红衣、被系了红腰带的贾宝玉。



(爱穿红衣的贾宝玉)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和谐,是需要一道残阳的支撑的。实际上,也正是这样,两人在贾府之内几乎无人看好,只贾母幼时把他们安排住在一处,再长大后,也经常单独提起“两个玉儿”,把他们俩个与其他人区别开。道士给宝玉提亲,贾母也一口回绝。在贾母心中,她是一心想着这“两个玉儿”最终能修成正果的,也就是说,如果一定要给“木石前盟(黛玉、宝玉)”与“金玉良缘(宝钗、宝玉)”的支持者划分一下阵营的话,贾母必然是木石前盟的核心力量,但也只是“残阳”。相对于“金玉良缘”的支持者王夫人、薛姨妈,恐怕还要加上宫中的元春娘娘来说,贾母这道”残阳“,实在力弱了些。



(贾母)

或许,或许“木石前盟”还是有机会促成的,如果林如海在的话,也不错,林如海在,林黛玉就多了做主之人(林如海其实也是地方大员,正经的探花出身,鹾政啊,管盐务的,有钱啊,肥差,而且已经升了兰台寺太夫),偏偏——

可怜九月初三夜:偏偏九月初三日这一天,林如海死掉了。“木石前盟”阵营的力量本就薄弱,这一下无异于釜底抽薪。林黛玉从此成了无根之木,她不但断了亲缘上的支撑,甚至也断了经济方面的来源(女儿是没有继承权的,林家的财产归了谁,是个疑案)。从此之后,林黛玉真正成了“寄人篱下”的人,吃穿用度,日常开销全靠贾府了。

露似珍珠月似弓:林如海一死,黛玉的日子完全改变,余下的日子里,她也就只剩下带着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在大观园里长声吟哦“冷‘月’葬花魂”了。黛玉实际上就是这晚秋的凉凉寒露一滴,初三的凄凄残月一弯,她的好日子到头了,“木石前盟”也行将走向崩溃。



(葬花的黛玉)

为什么特别跟这首诗相关呢,因为白居易被迫离京,不就是“牛李党争”么?对应的正是“木石前盟”派与“金玉良缘”派的角力!但“木石前盟”最终被摧毁了……

而促使黛玉悲剧命运,摧毁“木石前盟”的是谁呢?是“巳”!

“巳”时
一天有十二时辰,林如海可以死在任何一个时辰,都很正常,偏偏作者安排他死在了“巳”时,大有深意!

巳时,是什么时侯呢?古人划分的十二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十二时辰的时间段划分和名称相传来源于十二生肖中动物的出没时间,《淮南子·天文训》有记载:“日至于衡阳,是谓隅中。”所以巳时又称“隅中”,相当于上午九点至十一点,这个时候,蛇隐蔽在草丛中,温度升高,蛇就出来觅食,当然,也会咬人。所以这个时间点就叫巳时,巳对应的是蛇!



(巳蛇)

“衡阳”当然不是指湖南那个衡阳,而是指日照的位置,但“衡”很有意思,如果我们拿“衡”字出来联想《红楼梦》中的人物,大家一定第一个就想到“蘅芜君”:薛宝钗。薛宝钗是伺机咬人的蛇?

这有点牵强吧,宝钗好冤,别急,线索还有很多。

大家一定还记得《红楼梦》里薛宝钗最可爱的“扑蝶”片段吧,就是在滴翠亭外扑蝶之时,听到了小红跟坠儿私房话,于是急中生智,“金蝉脱壳”:

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二十七回)



(扑蝶的宝钗)

注意,这时小红和坠儿已经推开了窗,待到坠儿发问,宝钗找了理由应付过去,接着就是:

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到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

注意,这里有个“蛇”,跟宝钗相关的“蛇”。

关于这一段,拥护宝钗的认为:宝钗可爱又无心,急中生智拿黛玉当了幌子,抹去了小红对自己的怀疑,对大家完全无害,只是跟黛玉相熟,所以拿黛玉说事儿;拥护黛玉的认为:宝钗心机重重,她就是故意的,干嘛不说别的姑娘,偏偏是黛玉,黛玉这样有洁癖的姑娘,又怎么会去钻什么山洞子!最旗帜鲜明的是清代的张新之,他读到此处,直接批注:“卿卿即蛇,终必被咬”,你薛宝钗就是蛇,林黛玉最终也必将被薛宝钗咬到。要知道,她这里拿黛玉过关时,黛玉正可怜地在远处一边葬花,一边写《葬花吟》,一边垂泪不止呢!



(戴敦邦:宝钗扑蝶)

关于蛇的情节还有,但极不显眼,是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贾珍在“神前拈了戏,头一本《白蛇记》。”贾母问“《白蛇记》是什么故事?”贾珍道:“是汉高祖斩蛇方起首的故事。”贾母什么戏没看过,为什么偏偏不知道《白蛇记》是什么戏,她老人家显然跟蛇不对付!

偏偏这样的戏文,回目之初,薛宝钗却是“什么没看过的戏,我就不去了。”但她又被贾母硬拉着去看了这场戏……,不管是不是生拉硬拽,总之是说:薛宝钗跟蛇有脱不了的干系。

还没完!



(宝钗)

我们再回头说说薛宝钗的住处:蘅芜苑。蘅芜是菊科下属的一些植物(不是某一种),多为草本。蘅芜类的特点是耐寒,忌高温,在我国北方冬季地上部分枯死,宿根却可露地越冬,翌年春季萌发新芽,这是一种能潜伏,生命力旺盛的草。所以薛宝钗的屋子,如”雪洞一般“,她也活得自由自在。她自己也姓薛(雪),完全不怕冷。要知道,蛇也是冷血动物,所以她要服“冷香丸”,镇着她心内的“热毒”!

更重要的是: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大家走到蘅芜苑,题对联时,一个人写了副对联:“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大家认为“斜阳”二字不妥,否掉了,杜若不对;另外一个人提了一句“蘼芜满手泣斜晖”(出自鱼玄机的《闺怨》,预示宝钗将来守活活寡的命运),众人觉得“颓丧”,也否掉了,蘼芜也不对。

据此,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蘅芜类这个物象,他要实指的植物是类似蘼芜、杜若的草,既不是蘼芜,又不是杜若,又跟它们很像,那么,这种草是什么呢?只能是——



(蛇床)

蛇床!

蛇床的长相跟蘼芜绝像。作者貌写蘅芜,实写蛇床。原来蘅芜,就是蛇床啊!

那么“苑”呢?《说文解字》说:“苑,所以养禽兽也。”(《说文解字·艸部》)还用连在一起说吗,蘅芜苑,还有诗情画意吗?不过是个“蛇窝”罢了。

仍不算完,宝钗的哥哥,叫薛蟠,字文龙。蟠,指屈曲、盘屈、环绕,盘着的龙,可不就是蛇!

宝钗的妹妹叫薛宝琴,《山海经·大荒北经》载: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蜚蛭,四翼。有虫,兽身蛇身,名曰琴虫。

这个“琴虫”,实际上也是蛇,个头太小,所以也叫“虫”。

还有,宝钗的亲姨妈王夫人,她的住处,作者在写的时候也特别出现了“蛇”。看第三回写王夫人的居处:

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正面设着大红 金钱蟒靠背,石青 金钱蟒引枕,秋香色 金钱蟒大条褥。……

王夫人的审美到底是有多差,对这个相同的图案痴迷如此!作者难道找不出更好的纹样来了吗?不是,作者在告诉我们,这是一条“蟒蛇”!实际上,她也确实如此,够狠!金钏、晴雯死在她手上,芳官让她逐走出了家,四儿(就是蕙香)被她逐出了大观园……这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大蟒蛇!

薛宝钗相关的亲人,无一不跟蛇相关,就连薛蝌的蝌,实际上也是带尾巴的蛙类蟾类,微型的小蛇,蟾蜍,实际上也是有毒的。

这还不够,什么用来治蛇呢?雄黄,雄黄太明显了,那是俗人用的典故,如《白蛇传》,《红楼梦》的作者用榧子!

第二十六回宝玉和黛玉玩笑,黛玉说错了话不承认,宝玉就笑道:“给你个榧子吃!我都听见了。”这里的榧子,表面上指拇指和中指紧捏,猛然相捻发出声响,就是“响指儿”,但实际上指中药材“榧子”。



(贾母与黛玉)

榧子的药性如何呢,《本经》说:“主腹中邪气,去三虫,蛇螫蛊毒。”它简直就是蛇的克星,更妙的是《本经逢原》里解释榧子说:“与使君子同功”。使君子也是驱虫药,又叫“史君子”,史君子,史太君,不就是贾母吗!你看,《红楼》有多细致,作者没有一个字是浪费的。在大观园里,只有两个人是真心替黛玉防蛇的,一个是宝玉,一个是贾母。



(榧子)

“木石前盟”一派,力量薄弱,“金玉良缘”一派,实力雄厚。

结论
九月初三日巳时,林如海死掉了。“木石前盟”的支持者,实力大减,林黛玉命运在此大转折!从这个日子起,她几近一无所有了,只剩下“一道残阳”。

九月初三日,暗指“木石前盟”的支持者即贾母、宝玉;巳时,暗指“金玉良缘”的支持者即薛氏家族、王氏家族。



(曹雪芹写《红楼》像)

所以,作者突兀而不合理的安排出来这个非同寻常的日子,其作用,就是让我们一起注意,林如海的死,“木石前盟”派与“金玉良缘”派两股势力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改变,林黛玉命运发生了关键性、决定性改变。唯其不合理,这个日子和时辰才让人警醒!唯其不合理,才对得上全书的种种细心安排!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红楼梦》实在是一本精雕细刻的书,是作者呕心沥血才有的文化精品!

(【跟着布丁读红楼】之28,图片引自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8 21: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林如海死的蹊跷,九月初三日埋下伏笔,死因永远无人知道
福秀成霞斋 2023-01-06 发布于山东  |  54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贾宝玉对奶娘李嬷嬷不满,导致丫头茜雪被撵走。不久后他便和秦钟去上学,引出顽童大闹学堂这种乱七八糟的事。

此时宁国府那边秦可卿已经病倒,张友士认为原本小病,却被太医院众人给耽搁了。



秦可卿大体还是干血症,太医们不给医治源于当时此病棘手,就算治好也容易不孕不育,那时候还是他们的责任。

秦可卿死就死了,他们也无责任,还能继续混在太医院。

自古医毒害人就是这样。多少人枉死于这些医毒袖手之害。

秦可卿经过张友士调治,并没有立竿见影转好。当初说要挺过春分才有把握。

所以当年冬至,贾家上下都很紧张。王熙凤三番两次去探望,回来向贾母汇报只说没事。

正当贾府上下都在担心秦可卿病情时,林黛玉的又一个晴天霹雳传来,林如海在扬州病重,要接他回去。

当日林如海送女进京时就很不寻常。

他从上任巡盐御史开始,先后死了儿子和妻子,如果不把女儿送走,后果也很难说。

林如海当初送女进京时,话中透露出决死之意。



果不其然,如今不过两年,他竟又病入膏肓。其病因同样令人疑惑,印证当初林如海与女儿诀别之言透露出扬州盐课的危险。

林黛玉听说父亲病重,当然慌了手脚。她此时不过十岁,只有哭泣而已。

贾政请示贾母,安排人护送回去。此事不难,难在既要护林黛玉周全,又要在林如海不好时能做主操持后事和官场的交接问题。

另外林家那边也得重新安排,更要将林黛玉全须全尾的带回来。这样的话,只派几个得力的老家人去不能胜任。

于是,贾母最终拍板:就让琏儿去一趟吧。到时候把他林妹妹再带回来。

贾琏得了贾母命令,当然心中欢喜,那江南烟花之地,正是天下名胜。

贾家虽是金陵人士,可贾琏生长于京城,却没有独自回过江南。

如今得了这个命令,护送表妹回扬州,他独自在外尽情潇洒,可不是好。

不过那王熙凤知道后就有点不开心。一方面是与贾琏新婚不久,如今就要分离。

贾琏这一去,林姑丈好了还行,若是不好,起码一年半载回不来。凤姐自然不愿意。

另一方面贾琏有那三心二意的毛病。在家还能管束,出去保不住不干净。



那凤姐心中不爽利,便常用言语试探。

贾琏只得收敛心中得意,那几日曲意奉承凤姐,到底到了出行那一天。

当日贾母、邢夫人王夫人和凤姐众人,目送贾琏带着黛玉离去。

那宝玉尽管万般不舍,却也无法阻碍人家父女天伦,只得眼巴巴看着一行人远去,回去便失了魂魄一般,连续请了几天假没去学里。

贾琏行前跪辞了父亲和叔叔。贾赦、贾政又有一番吩咐,便上马护着黛玉的车轿直去渡口,乘舟南下而去。

贾琏率队南下,林黛玉自然诸事全由表哥做主。

那贾琏这两年也看着黛玉长大,况黛玉与凤姐最好,表兄妹虽不如宝玉、黛玉那样亲近,却也和睦。

一路无话,这一日正是元宵刚过,便到了扬州。之前早有人先行一步通知扬州盐课衙门。

贾琏和林黛玉才下船,便有车马来接。

那黛玉故地重游颇为凄苦。当日离开前弟弟和母亲才相继去世,而今父亲又重病在床,想起这些,心中便似被戮了一刀,止不住眼泪往下落。

又怕见到父亲徒惹担心,只得强忍不哭,真是难为她心中煎熬。



不多一会进了盐课衙门,直奔后宅去见如海。

那如海此时已将盐课相关事物做了交接,只在后宅养病。

林黛玉进来一见父亲面如金纸、枯瘦如柴,便再忍不住,跪倒在父亲床榻之前,哀哀痛哭起来。

林如海此时精神尚好,反抚弄女儿头发劝慰道:汝父今已无大碍,何用悲戚?不过思念你便唤回父女团圆。怎一见便只哭泣?

黛玉听父亲如此说,赶忙止了悲声。

贾琏此时上前给姑丈见礼。

那如海自然认识贾琏,见他和女儿回来,也便松了口气。挣扎着起来问了贾母的安,又问候贾赦、贾政。

贾琏一一回复如海问询,又将老太太和父亲、叔叔的书信和嘱托的话传到。如海便有些精神不济,吩咐下面先给他们安顿。

至此,林黛玉便在父亲床上侍奉,经常衣带不解尽心伺候。

如海怜惜女儿病弱,常劝她注意休息,她只不听,只得罢了。



虽然如海总说身体无事,可病情却一日重似一日。

期间如海数次召贾琏,交代很多事情。其中一条就是尽快离开扬州,小心各级官员,护佑好黛玉。

贾琏知道事关重大,虽惯于世途应酬,又顶着荣国府嫡长孙的名头,仗着贾赦、贾政之情,不怕有人生事。却也更加小心。只将如海嘱托的事办的圆满。

他乃荣国府嫡长孙,就便低调也很快在扬州打开局面,一时间应酬不断。

虽说不如古人“怀揣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潇洒,到底也少不了倚红偎绿的风流韵事。

那一段,他在外应酬,在内又看着请医问药,伺候如海。难得竟左右周全,让周围冷眼旁观者颇为叹服果然大族子弟,十足不凡。

如海自知命不久长,好在女儿在外祖母家也不受委屈,倒珍惜与女儿最后天伦之乐。平时多少也交代黛玉一些未来之事。

黛玉聪慧,知道父亲在安排后事,也只能故作不知。背人时才痛哭一顿,又不敢被父亲知道,好不凄苦。

终究人力有时穷,如海在进入八月后便越来越不好。等过了中秋便开始时睡时醒。



贾琏知道大限将至,便加紧张罗,将一切都准备齐整。

终于在九月初三巳时,如海拉着女儿黛玉的手,万般不舍的咽下最后一口气。

最终他也没留下只言片语,该交代的已做交代。从此女儿只能托付贾府,林家一应大小事,便交由贾琏代为处理。

林黛玉失去老父,从此人生如浮萍,一时间痛哭不已。贾琏只得派婆子们好生安慰,他则按礼处理后事。

如海的官职早有人代替,如今只上报朝廷,操持葬礼。待七日后便起灵,收拾了扶灵回原籍姑苏。

贾琏处理这等事自然不在话下,很风光的办了葬礼,在扶灵回姑苏前,又派身边心腹小厮名昭儿者即刻回京报丧,并请老太太、老爷、太太们的安。告知家里当在年后回去。

路上无话,这一日回了姑苏,自然又有一场葬礼祭奠。

那林家到底也是大族。林如海尽管绝后,但堂族还未出五服。

根据(明清)律法规定,林如海没有子嗣继承,便由族长在血脉最近的堂侄中选出一人继承抵账房。林黛玉将无权继承林家任何财产。贾琏对此也无能置喙。

当然,那林家老人也提出黛玉最好留在林家,由族人照顾。贾琏便以贾母之词推脱,直言表妹如今父母双亡,自然由外祖母教养才不委屈。

那林家人见此言,也就罢了。



贾琏这边先问询了如海几房姬妾的去留,只有一个年纪最大的愿意留下看家,其余都给了抚养盘缠,送她们各自回家自行寻出路。

林家本来也没几房人家,还多是当初贾敏陪房。询问他们如何打算,也有愿意回京的,也有扎根这边不愿意回去的,

最终只留了林家几房老人看家。其余放其自便,又带了几房原本是贾府的老人一同回京。

那黛玉收拾整理了几箱子家中珍藏的书籍字画,其余一概不问,交由贾琏处置。

这一日等到昭儿回来,才知家里也出了事。那小蓉大奶奶秦氏竟然也去世了。好巧不巧的,也是在九月初三日,不过是夜里亥时。

黛玉与秦氏也颇熟悉,听闻这话又落了泪。

贾琏加紧收拾,赶在腊月初便带着黛玉一行人北上回京。而林黛玉这一次离开,终其一生再也没能回到故乡。

正是:林如海捐馆扬州,林黛玉诀别姑苏。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福秀成霞斋 > 《红楼梦》举报/认领
上一篇: 抄检大观园第二天,贾母的表态非常强势,她给林黛玉送去一碗竹笋
下一篇: 秦可卿葬礼最可怕之处,不是盛大和僭越,而是北静王的违法出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8 21: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九月初二日王熙凤过生日,贾宝玉探丧去了,九月初三林如海去世
2021-01-31 23:15


题:九月初二日王熙凤过生日,贾宝玉探丧去了,九月初三林如海去世!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

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来时姓氏原是秦。

源为二玉演二宝,慷慨隽逸作姽婳,荣源宁演隐甄氏,《胠箧》《南华》续《庄子》!

——《石头记》前言



《红楼梦》故事里,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时间线,比如九月初二日和九月初三日,就发生了很多事。

红楼一梦,书中无数次出现“昨日(昨夜)”与“今朝(今宵)”的对比,就好似那面《风月宝鉴》,正反皆可照人。



贾瑞收了镜子,想道:“这道士倒有些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想毕,拿起“风月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唬得贾瑞连忙掩了,骂:“道士混账,如何吓我!”“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么。”想着,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
《红楼梦》故事里,“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一句,说的是第一天林黛玉香消玉损,第二天贾宝玉就和薛宝钗拜堂成亲。

同样被作者对照着写的情节,还有《红楼梦》第四十三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一边是汪小菲热热闹闹过生日,一边是贾宝玉冷冷清清上香去。



且不说贾宝玉探丧已是悲伤诡异,谁知王熙凤的生辰竟然是九月初二日,就在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去世的前一天。而贾宝玉上香回来,被称作凤凰,书中又有“都反了”之语。

宝玉听说,一径往花厅来,耳内早已隐隐闻得歌管之声。刚至穿堂那边,只见玉钏儿独坐在廊檐下垂泪,一见他来,便收泪说道:“凤凰来了,快进去罢。再一会子不来,都反了。”
正所谓哪壶不开提哪壶,偏偏在王熙凤的生日宴会上,就这样一出戏,竟然是《男祭》,隐隐暗指贾宝玉的撮土为香。



大家仍旧看戏。当日演的是《荆钗记》。林黛玉因看到《男祭》这一出上,便和宝钗说道:“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
同样是这一天,王熙凤说了一句话,说李纨为平儿来报仇来了。平儿挨打,犹如宝玉挨打,很多人看不懂。众人为平儿而来,也是为诗为画来,姜子说过,《红楼梦》以诗传史,诗社即政权,诗画同源,大观园之画,便是《红楼梦》。

第三日,也就是王熙凤过生日的第二天,九月初三,王熙凤当了大观园诗社的监社御史。还记得吗?林如海去世的当天,王熙凤当了监社御史。同样是这一天,赖大家的小子当了县令,半个大观园大的赖家花园,即南北对立的北方。记住,姜子说过,书中所有的官职都是帝位。



赖嬷嬷向炕沿上坐了,笑道:“我也喜,主子们也喜。若不是主子们的恩典,我们这喜从何来?昨儿奶奶又打发彩哥儿赏东西,我孙子在门上朝上磕了头了。”李纨笑道:“多早晚上任去?”
凤姐生辰,宝玉探丧,林如海和秦可卿去世,赖大家的小子当官,同一时间,请大家细品。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柳影花阴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柳影花阴,汉语成语,拼音是liǔ yǐng huā yīn,意思是男女幽会之处。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柳影花阴

拼音
liǔ yǐng huā yīn

解释
男女幽会之处,引申为男女情爱事

近义词
墙头马上


结构
联合式

感情色彩
贬义

用法
作宾语;指男女情爱

目录
1成语出处
2成语用法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心不存学海文林,梦不离柳影花阴,则去那窃玉偷香上用心。"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用法
示例

休忒恁,莫沉吟,休辜负了~。 ★元·王元鼎《柳叶儿》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6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脂批红楼第二回:黛玉家世
原创2020-11-27 16:15·待鹿車

那日,偶又游至淮扬地面,因闻得今岁盐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甲戌侧批:盖云“学海文林”也。总是暗写黛玉。】



“林如海”脂批【盖云“学海文林”也】,此四字典出“王实甫”《西厢记》:“心不存学海文林,梦不离柳影花阴,则去那窃玉偷香上用心”。

脂批【是暗写黛玉】,按黛玉后文远离林如海,对应“心不存学海文林”,而“梦不离柳影花阴”其实是指“黛玉”为《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与“柳梦梅”梦中相恋。“宝、黛”初相见时彼此眼熟是“梦中相恋”的写照。后文宝玉讲老鼠偷香芋即“去那窃玉偷香上用心”的隐笔。

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甲戌眉批:官制半遵古名亦好。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



“兰台”原为汉代宫廷藏书之所,由御史中丞主管。御史中丞兼任纠察,故后世又称主管纠察、弹劾官吏的御史府为“兰台寺”。“大夫”是古代高级文职官阶。“兰台寺大夫”相当于秦汉间职掌纠察弹劾的“御史大夫”。明洪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废。明清“都察院”设“监察御史”,另有派遣监察御史巡察地方者,明称巡按、清称巡按御史,明代有御史巡行京城之制,称巡城御史,清有监察御史督察漕运,称巡漕御史等等。

“兰台寺大夫”从古称、“巡盐御史”用今称,此即脂批【官制半遵古名亦好】。

脂批【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古半今】即“半真半假”之意,若以“古已有之”之事假借来推测“如今所未有”,则“有、古”为“假”即假借,则“无、今”为“隐真”。

脂批【事之所无,理之必有】即古代与清代相对应,用上古之事讲述清代之理,此即真事隐于历史之意。

脂批【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即以古推今,而今真事是尚未发生之事,即以历史之兴衰推测现实之兴衰。前文“大荒山”有“女娲补天”、后文“警幻”处有《推背图》、“闹学”处有《烧饼歌》、可卿淫丧有“托梦”,此皆“今、无”之所隐“真事”也。

本贯姑苏【甲戌侧批:十二钗正出之地,故用真。】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

“本贯姑苏”,按“姑苏”古为“吴国”谐音为“吾国”隐喻现实,对应“清朝”。

脂批【十二钗正出之地】指金陵。金陵为六朝古都,以“六朝古都”比附于“吾国”即以“两汉、唐、两宋、明”六朝,隐喻大清。又,金陵即南京,是明朝两都之一,以南京为“真”即以北京为“假”,脂批【故用真】即“甄家”为“明”,“贾家”为“清”。

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甲戌眉批:可笑近时小说中,无故极力称扬浪子淫女,临收结时,还必致感动朝廷,使君父同入其情欲之界,明遂其意,何无人心之至!不知彼作者有何好处,有何谢!报到朝廷高庙之上,直将半生淫朽、秽资睿德,又苦拉君父作一干证护身符,强媒硬保,得遂其淫欲哉!】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

此处脂批所讥讽之【近时小说】是隐指《牡丹亭》。《牡丹亭》讲的是:“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睡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爱而至一病不起。死后葬在花园的梅树下。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皇帝感慨二人的旷世奇缘,于是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脂批明为讥讽暗为提示,这里用林如海对应南安太守“杜宝”,贾雨村对应塾师“陈最良”。按“陈最良”是一位落第腐儒,联系到“孔子穷乎陈蔡之间,黎羹不斟,七日不尝粒。” 可知“陈最良”隐喻“陈断粮”,可以对应贾雨村“病在旅店,身体劳倦,盘费不继”。

“林如海”名字出自《西厢记》而身份隐喻《牡丹亭》,此二书皆为“情文”,是隐喻黛玉之性情。

《石头记》所谓“情文”即隐喻“清朝之文”、“真事”即“女真之事”,以此解读贾雨村隐喻“亡明之人”即李自成、吴三桂等人。前文以雨村娶“娇杏”比喻李自成进北京,“生性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而至“龙颜大怒,即批革职”处是隐喻李自成兵败退走。

这里“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是隐喻南明政权即“弘光、鲁王、隆武、绍武、永历”共有五朝。前文“甄士隐”出家是从明史角度隐喻明朝终结,“林如海”是清史角度隐喻,故知此处“林如海”即“甄士隐”,则林黛玉即“甄宝玉”。贾雨村影射“李自成、吴三桂”,则黛玉入贾府是南明社稷被吴三桂拱手让与大清,此与英莲被拐是同一事理。

南明政权历经五朝最终败退台湾,此即“鳞(龙)入海”之喻。

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甲戌侧批:要紧二字,盖钟鼎亦必有书香方至美。】之族。

后文黛玉曾言“至贵者宝、至坚者玉”与此处【盖钟鼎亦必有书香方至美】相当。黄庭坚 《次韵答王眘中》:“夸士慕钟鼎,寒儒守典坟”。“钟鼎”与“典坟”皆为世所珍惜者也。“钟鼎”为上古礼器,即“至贵之宝”;“书香”指“典坟”为文脉,即“至坚者玉”。如此解【钟鼎亦必有书香方至美】是暗示“甄宝玉”者“钗、黛”二人也。



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甲戌侧批:总为黛玉极力一写。】

林家是“钟鼎、书香”传世,而“钟鼎”为礼器主祭祀代表血脉,“书香”为文化代表文脉。“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即“钟鼎、书香”继承无望,只有托付他人。

黛玉生在这样一个末世之中的大家族内,祭祀断绝、文化失承、继承无望,所以“黛玉”是林家“钟鼎、书香”,而无所托付。故黛玉入贾府是隐喻贾家继承了林家的“宝玉”,林如海亡后的丧事是由贾琏善后的,所以作者是在暗示“林家的财产”与“黛玉的终身”被托付给了贾家,此即脂批【总为黛玉极力一写】之意。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甲戌侧批:带写贤妻。】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

脂批【带写贤妻】是暗示如海无子并非是因为妻子不能生育,故知如海之妻并非“不贤”之人。

上文解读“林如海”即“甄士隐”分身,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与此处贾夫人对应。前文解读“封氏”引喻姓“风”,而风姓始祖为“伏羲、女娲”,又“女娲”引喻“女真”即清朝,此处如海之妻“贾氏”是荣府至亲,而荣府亦是隐喻清朝,故知“贾氏”即“封氏”,“黛玉”即“英莲”。

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甲戌侧批:看他写黛玉,只用此四字。可笑近来小说中,满纸“天下无二”“古今无双”等字。】

脂批【看他写黛玉,只用此四字】指“聪明清秀”,而【满纸“天下无二、古今无双”】是引用后文宝玉“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则黛玉不用此等是指其“有能且肖”。“有能”者“聪明”、“肖”者“清秀”。以黛玉对比宝玉,二人“一正一反、一真一假”,故“贾宝玉”是“假玉”,“林黛玉”是“真玉”。

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甲戌眉批:如此叙法,方是至情至理之妙文。最可笑者,近小说中满纸班昭蔡琰、文君道韫。】



“假充养子之意”指“男女”颠倒,脂批【如此叙法,方是至情至理之妙文】是指颠倒的叙事方法。以此解读【班昭蔡琰、文君道韫】应以倒叙解读,即“云‘道君’文,演‘蔡肇’版”。

“道君”,又称圣君、仁君。“蔡肇”字“天启”,北宋画家,善诗文,著有《丹阳集》。蔡肇初事王安石,见器重,又从苏轼游,声誉益显。尝与王诜、李公麟、苏轼、米芾等十六人雅集西园。吴郡历代名贤甚多,游宦到此亦多杰出之士。为吴中名贤作传,其时久远。王世贞有《吴中往哲像赞》,只画明代诸贤,且仅及中叶而止。其后钱谷、张蟾迭有增补。因为“蔡肇”是吴中、金陵人氏、其字为“天启”又与明天启年号相同,所以“蔡肇版”可以解读为王世贞版的《吴中往哲像赞》。“道君文”按“蔡肇版”可解为明朝皇帝文字。

“云道君文,演蔡肇版”,即是讲述明朝“皇帝”的故事集,即以“林如海”隐喻南明皇帝。

雨村正值偶感风寒,病在旅店,将一月光景方渐愈。一因身体劳倦,二因盘费不继,也正欲寻个合式之处,暂且歇下。



贾雨村的原型李自成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这里开始了吴三桂的故事。

幸有两个旧友,亦在此境居住,【甲戌侧批:写雨村自得意后之交识也。又为冷子兴作引。】因闻得盐政欲聘一西宾,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且作安身之计。



“两个旧友”脂批谓【写雨村自得意后之交识也】,前文解读贾雨村得意是影射“李自成”进北京,而此处是写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如海”隐喻南明。

前文解读“冷子兴”是“明清”更替的标志,即在冷子兴出场前贾雨村隐喻李自成的大顺,冷子兴出场后贾雨村隐喻吴三桂。故脂批【又为冷子兴作引】即以“李自成、吴三桂”的角色转换引出清朝入主中原。



妙在只一个女学生,并两个伴读丫鬟,这女学生年又小,身体又极怯弱,工课不限多寡,故十分省力。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遂又将辞馆别图。林如海意欲令女学生守制读书,故又将他留下。近因女学生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甲戌侧批:又一染。】

贾夫人的存在,所以贾府是林府的外戚,而“黛玉”入贾府使得林府成为了贾府的外戚,这种外戚角色的转变正是隐喻“明清”两朝的继承关系。清朝建立于明朝末期,原本是明朝的附属即明朝的外戚。“清朝”入主中原时“明朝”败退南方而“清朝”成为中原大国,这种继承与替换的过程被作者用外戚关系的转换加以演绎。贾夫人“一疾而终”正是这种变化的转折点。

“林如海”比喻南明,则林家只有一女。“黛玉年又小,身体又极怯弱”隐喻南明社稷不济。

脂批【又一染】是又“皴染”一笔,指林家是重复甄家,后文薛家还要再次皴染。

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甲戌眉批:上半回已终,写“仙逝”正为黛玉也。故一句带过,恐闲文有妨正笔。】

脂批【上半回已终,写“仙逝”正为黛玉也】,指的是“甄士隐”的“随仙远逝”,此后开始皆黛玉的前因后果。通灵宝玉原是闲笔,后面方承正文。脂批所谓的【恐闲文有妨正笔】即以“明清”更替为闲笔,后文入贾府方是展开清朝历史的正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21:43 , Processed in 1.12547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