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贾惜春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10: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尤氏为何在惜春面前只能忍气吞声?
快乐老年435 2018-04-01   |  285阅读  |  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是非常复杂,除了贾府直系的亲戚,还有一大堆旁系的记不清名字的亲戚。便是在这荣国府和宁国府中,各人的等级也是千差万别,其中不光涉及辈分、亲疏,还有礼仪以及现实权力的大小。让小编比较好奇的是宁国府的当家主母尤氏。虽说贾母喜欢她,王熙凤与她的关系好,但是感觉在这一堆主子中她都没什么地位。比较明显的就是她与惜春之间的矛盾。

尤氏为何在惜春面前只能忍气吞声?

在查抄大观园之后的情节中,惜春因为入画被查出私藏她哥哥的物品而要将入画送走,尤氏觉得不是什么大事便想劝劝,结果被惜春一顿抢白,反而气到了自己,但即便如此,她也只能赌气离开。同样因为查抄大观园而一肚子火的探春,也在遇到尤氏时吐槽了一番,期间尤氏提到受气,探春第一反应就是惜春给尤氏气受,说明惜春与尤氏之间的关系并不好。从几次交锋中,可以看出尤氏是拿惜春没有办法的,只能躲着、让着,这是为什么呢?

尤氏为何在惜春面前只能忍气吞声?

第一,自然跟尤氏本身身份有关。尤氏不是出身于世家大族,身后没有母族支持,嫁给贾珍又是填房,虽未宁国府女主人,但身为填房终究比原配矮人一等,而惜春确实宁国府正经的大小姐,从出身上尤氏便比不过惜春,两人又是同辈,尤氏自然只能让着她。

第二,跟礼仪礼教有关。林黛玉初进荣国府在用膳这一情节中便发现王熙凤/李纨等人都是站着服侍的,诸位小姐都是坐着的。事实上,古代的媳妇都是要立规矩的,而姑娘们都是家中正经的主子,一般来说媳妇的地位都是不如未出阁的小姑子的。

尤氏为何在惜春面前只能忍气吞声?

第三,惜春自幼便被贾母带到身边教养,可以说,惜春背后的靠山是贾母,而且惜春本身就不是软柿子,要是尤氏跟惜春起了冲突,惜春并不会把气往自己肚子里咽,到时候闹大了,吃亏的还是尤氏,所以尤氏只能让着。

其实姑嫂关系自古就是一个难题,关键还是要看做嫂子的和当小姑子的怎么处理,闹到大家都不高兴其实是两败俱伤。读者朋友们,你们怎么看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10: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贾惜春在贾府的生存准则是什么?尤氏五个字精辟概括
风干了忧伤hmsh 2017-12-23   |  92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贾惜春,在贾府的姑娘们中其实是一个粉墨不多的姑娘,一则是她年龄小,二则是因为她的心性孤僻,不易亲近。本就是名角人物的她,几乎有点默默无闻的影子。

贾惜春第一回出场是在林黛玉第一次上贾府的时候,贾府的姑娘除在宫中的贾元春之外, 其他三个姑娘都出来和林黛玉相见。而后就是送宫花的时候,贾惜春和小尼姑智能一起玩,周瑞家的来送宫花的交谈和感谢罢了。

剩下的就是两次贾惜春的精彩出场了,一次就是贾母宴请刘姥姥时,刘姥姥对大观园的精致那是念念不忘,想着要是这能出现在画上,带回去给乡里人开开眼该多好。


刘姥姥这个想法很快就得到贾母的现场落实,贾母把贾惜春推到前台,告诉刘姥姥,她的这个孙女儿就是个画画高手,刘姥姥的这个梦想,贾惜春可以帮着实现。

贾母的一句话,就让刚参加诗社的贾惜春提出休息一年,主要精力要集中到去完成贾母给的画大观园的任务去,没有更多精力参与到诗社的活动中。

再一次精彩出场就是在王熙凤为监督抄检大观园的活动中,贾惜春的丫头入画被查到有银锞子三四十个,还有一幅玉带版子和男人的鞋袜等物。此次抄检大观园的主要目的就是查出谁才是绣春囊的主人,这入画被抄查出来的东西差不多都是铁打的证据了。

虽然入画被抄查后心惊胆战,但还是如实交代东西的来源,因为自己的亲爸妈不再身上,跟着叔叔婶婶一起生活,可叔叔婶婶那是赌鬼加上酒鬼,一看到钱就可以立马给要走。因此,哥哥才把贾珍赏给他的东西放在入画这个亲妹代为保管。

入画那是如实交代了,王熙凤也帮着说了情,要是查清了如入画说的,那是好说,如果不是,那入画和这些东西的结局都将不美好。这王熙凤都当场给出态度了,贾惜春却是偏偏不领情。

得知入画被抄查东西后,贾惜春恨不得立马就和入画划清界限,什么主仆关系,通通在这一刻就要被改写。面对贾惜春的决绝,王熙凤命令东西先收起来,查清楚以后再决定入画的最终结局。

这入画算是半安全着陆了,没有被当成绣春囊的主人马上被人拿下看住,可饶是这样,贾惜春也是没有一点收回心意,在第二天就早早把尤氏喊过去,让她把入画给带走,或大或杀或卖,她通通不在意。


贾惜春让尤氏过来的唯一目的就是让尤氏把入画给处理了,自己好及时和入画划清界限,尤氏只要顺利完成,那就相安无事。

可尤氏作为贾惜春的大嫂,还是把入画被抄查的东西缘由给了肯定的回复,确定是贾珍赏赐她哥哥的,只是从外头往里面送的方式有点偏差,入画从小伺候贾惜春,感情基础比如是有的,希望贾惜春给入画再一次机会。

尤氏的友情奉劝在贾惜春那是一点作用都不起,除了坚决不要入画之外,还把尤氏给讽刺了一顿。直接说之所以她在贾府的卑微都是因为宁国府的人给影响的,总之,她希望清清白白的她不要被宁国府的任何人给抹黑了。

尤氏的一番苦心在贾惜春身上是白费了,还招了她一顿埋怨。可惜,贾惜春在闹腾,也是个姑娘,尤氏在憋屈也只能忍了。

心里不痛快的尤氏来到李纨屋里,终究在李纨的宽慰下说出自己被贾惜春怼了一场,更是用“假人假体面”这五字精辟总结了贾惜春在贾府的生存准则。

尤氏为何说贾惜春是“假人假体面”呢?虽然贾惜春是打小在荣国府长大,可惜她终究是宁国府贾珍的嫡亲妹妹,还是宁国府的那边的人。

贾惜春之所以要把自己和宁国府划清界限,意思明确,就是看不起宁国府那边的人,可她也是宁国府的一份子,因此才有有“假人”这个说法。


贾惜春的“假体面”,入画从小和她一起长大,还一直伺候着她,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贾惜春就把入画全部否定。之所以贾惜春要坚决和入画划清界限,那是因为她害怕入画的污点会变成她的污点,一辈子的污点,这就是贾惜春的“假体面。”

尤氏用“假人假体面”来说明贾惜春在贾府的生存准则,当真是精辟至极,一个宁国府的姑娘,却想维持荣国府的体面。殊不知踩低宁国府,才是对贾惜春最伤根本的核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10: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尤氏为什么不敢得罪小姑子惜春?
少读红楼 2020-02-11   |  285阅读  |  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自古都说婆媳关系不好处,但是姑嫂关系也不见得就很好弄,也正如一首诗所说的“三日入厨,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诗告诉我们小姑子在家中的重要性,也坦言了新嫁娘当家的不易,尤氏虽然不是新嫁娘,但在宁府也是不容易。这也就可以知道尤氏不敢得罪小姑子惜春的缘故了。

  

第一,两个人的性格差异,惜春强尤氏弱,自然尤氏先服输了。

  

惜春和尤氏这两人的性格差异是很大的,尤氏是自来为人平和、畏事少言,她这脾气不仅对上,就是对平辈的王熙凤和下人们,也是一样的。

  

就如凤姐大闹宁国府是骂她的话一样,自古说:`妻贤夫祸少,表壮不如里壮.你但凡是个好的,他们怎得闹出这些事来!你又没才干,又没口齿,锯了嘴子的葫芦,就只会一味瞎小心图贤良的名儿。总是他们也不怕你,也不听你。”

  

尤氏虽然是宁府的女主人,但是家中的很多事情她都不管的,而且也管不住。贾珍撺掇着贾琏娶尤二姐她管不了,贾珍带着一群人在家里胡闹她也不管,家中的下人松散,对她时有不敬不周到她也不多计较。

  

但是惜春却不一样,她一个人在贾政这边生活,本来就是自己一个人了,要是不刚强和有主见一些,她一定会如迎春一样被下人欺负,所以她就养成了一种百折不回的廉介孤独僻性,只要下定了主意便谁都更改不了,同时也是个不容被人欺负的。

  

所以两个人比较起来的话,惜春就比较强硬,尤氏就稍显软弱一些。再加上尤氏素日的处事风格,就算惜春和她吵架和犯了错,她也不会苛责惜春,也不会得罪惜春了。

  

  

第二,惜春和尤氏吵架,惜春有理有据,尤氏心中有愧自然不敢辩驳。

  

惜春冷笑道:“你这话问着我倒好.我一个姑娘家,只有躲是非的,我反去寻是非,成个什么人了!还有一句话:我不怕你恼,好歹自有公论,又何必去问人.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何况你我二人之间.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尤氏听了,又气又好笑,因向地下众人道:“怪道人人都说这四丫头年轻糊涂,我只不信.你们听才一篇话,无原无故,又不知好歹,又没个轻重.虽然是小孩子的话,却又能寒人的心。” 

惜春和尤氏为了入画吵架,惜春口齿伶俐、说话在情在理,尤氏本来就不善于辩驳,面对惜春一番有理有据的责问,尤氏自是说不出什么好的反驳的话来,也只能抱怨一下惜春不懂事。

  

宁府本来就被贾珍搞得乌烟瘴气的,她又不多加管理,外边自然有很多风言风语,尤氏也被编排在其中,所以她也不好辩驳。

  

尤氏本来就理亏又怎么能够说得赢惜春了,所以也只能够生一肚子闷气,带着入画走了。她这不是得罪不起惜春,而是根本就得罪不了,因为惜春又不会受她的话而生气,她都没有说动惜春的心。

  

  

第三,惜春是宁府嫡出的大小姐,贾珍的亲妹妹,又未出阁,所以不能得罪。

  

惜春道:“古人曾也说的,`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尤氏心内原有病,怕说这些话.听说有人议论,已是心中羞恼激射,只是在惜春分上不好发作,忍耐了大半.

尤氏是贾珍的续弦,她自身的家庭出身也不是太高,所以她在宁府并没有太多的实权,就算她生惜春的气,她也不能够发作。

  

惜春是宁府嫡出的大小姐,又是贾珍一母同胞的亲妹妹,再加上平日里她和贾珍也没有太多的照顾惜春,心中多少是有愧疚的,所以不论出于情理还是道理,尤氏都要让着她。

  

在古代未出阁的女孩子在家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尤氏和王熙凤、李纨她们这些嫂子都是要站在一旁为她们布菜添饭,平日里还要照顾她们,就连王夫人都要羡慕小姑子贾敏的生活。因为女孩子们以后都是要嫁人的,如果婆家足够好,她们都是可以为家族添光的,所以一般来说嫂子都是要让着小姑子的。

  

作者:陌游常乐,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14: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惜春是贾赦私生女,还是贾敬老来得女?别让养小叔子谎言给骗了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多姑娘曾说过一段振聋发聩的话,曹雪芹借最污秽的女人之口讲出的至正道理,真正是大讽刺:“可知人的嘴一概听不得”。

这话说的是多姑娘亲眼见到贾宝玉和晴雯“发乎情止乎礼”后,感叹谣言二人苟且私情的不可信。


贾府人多,奴才对主子的谣言不可避免,各种造谣诟谇不绝于耳。

但今人读书也以讹传讹,众说纷纭便不可取。

比如,鼓吹贾惜春是贾赦私生女,说惜春母亲养小叔子生下女儿,属实贻笑大方。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关于贾惜春的出身,原文说的非常清楚。

(第二回)冷子兴道:“……四小姐乃宁府珍爷之胞妹,名唤惜春。”



(第六十五回)兴儿道:“……四姑娘小,他正经是珍大爷亲妹子,因自幼无母,老太太命太太抱过来养这么大,也是一位不管事的。”

冷子兴是周瑞的女婿,兴儿更是贾家的家生子奴才,他两个人的话尽管都有半真半假的主观成分,基本事实却是能保证。


如果贾惜春的出身有问题,二人肯定要“捂着嘴”说话。毕竟无论听者贾雨村,还是二尤姐妹,与贾惜春都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也不怕说。

可他们原话说的一本正经,冷子兴用贾珍“胞妹”,兴儿用“珍大爷亲妹子”形容惜春,源于如今宁国府的主人是贾珍。

“胞妹”代表一奶同胞,同父同母。“亲妹子”同样如此。

古人可不会将同母异父作“胞妹”和“亲妹子”。

冷子兴和兴儿都不算是好的,他们要知道惜春的“丑闻”,岂有不讲的道理。

正是小人之口说出一本正经的话,才更可信。

那为什么如今那么多人言之凿凿惜春出身有问题呢?主要源于三点:

一,对焦大醉骂“养小叔子”的误解。

二,对贾敬与惜春关系淡漠的误解。

三,对贾母抱养惜春的误解。


先说第一点最简单。

当日焦大吃醉酒,不满被小厮捉弄派他送秦钟回家,三段大骂惊世骇俗,将一个尸位素餐的刁奴嘴脸展现的淋漓尽致,也影射了贾府这积年的老臣对皇帝的不臣不恭。

焦大闹得不像话,引起两个人的不满。

贾蓉吩咐人要捆了他。

王熙凤吩咐贾蓉尽早将他打发了。

焦大如何能忍受?便将怒火对准这两人,不好题名道姓的骂,便脱口而出:

“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 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焦大此骂,显而易见是针对贾蓉和王熙凤的报复。

他骂贾蓉的媳妇和公公爬灰不轨。

他骂王熙凤和贾宝玉同进同出是“养小叔子”。

这话完全是醉汉口舌,造谣诟谇,当不得真。

但焦大也算一语成谶。


日后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先勾引再坑杀小叔子贾瑞,落她一个“养小叔子”的罪名也是百口莫辩。古人可不管是否事实,凤姐勾引贾瑞是真,与“小叔子”不妥当就成立。

而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被贾珍侵犯后上吊自尽,爬灰也是事实。

这两件事与贾惜春完全无关。

如今有人将“养小叔子”脏水泼到惜春母亲头上,是对“养小叔子”的误解。

所谓“养小叔子”,不一定要真有其事,更无需双方苟且发生肉体关系事实成立。

“爬灰”也一样,苏轼和王安石谣传看了儿媳妇几眼,也叫“爬灰”。

“爬灰”“养小叔子”不一定是真苟且,那样叫通奸不伦了。

贾惜春的年纪比贾珍小了二十多岁,她母亲生她时,已经四十多岁不少,与贾赦年龄只大不小。

就算惜春母亲愿意,贾赦也不可能对一个在当时已经可以自称“老妪”的老嫂子有什么情分。

以贾府的礼仪,两个成年人又分属两家两府,根本没可能凑到一块去通奸。

贾赦再荒唐,也不是重口味。他身边年轻姬妾多的是,不可能与贾敬妻子有什么关系。


再说第二点,贾敬与惜春的关系冷淡。

冷子兴说贾敬:“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馀者一概不在心上。幸而早年留下一子,名唤贾珍,因他父亲一心想做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他父亲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孱。”

“如今”说明是近期不远的事,表明贾敬不久之前才将爵位传给儿子贾珍,他去道观“做神仙”。

从林黛玉进贾府时,惜春不过四岁左右模样,时间也对应的上。

是不是惜春出生,母亲高龄产妇难产去世后,贾敬弃爵去道观求仙?线索上是完全契合的。

题外话要说一说,宁国府众人的设定,曹雪芹毫无疑问借鉴了明朝的几个皇帝的人设。

贾敬通嘉靖,聪明,任性,炼丹做神仙,一模一样。

而贾敬对贾珍的不管不顾,也有嘉靖皇帝伯父弘治皇帝的影子。

弘治皇帝独宠张皇后一人,只生了一子二女,又不好好教养儿子正德皇帝,才导致正德无后,嘉靖小宗继位。

贾敬被焦大看不上,原文也说他是贾代化“养”而不是“生”的。

贾敬也是《红楼梦》贾府男主人中唯一一个没提到有任何姬妾丫头的人,其他所有人都有提到,便也有弘治皇帝的影子。

假设贾敬与妻子相濡以沫,一夫一妻感情深厚,妻子中年怀孕产女难产而死,他心伤妻子之死,认为女儿害了妻子而不喜,随后便丢下爵位给儿子,去道观炼丹求仙,完全说得通。

要知道“丹药”传说“生死人肉白骨”,让人起死回生,贾敬去求道而非寻佛,除了自己成仙,不也有让妻子复生的意思?

惜春被贾敬厌弃,自然父女关系生疏。既然父亲不要他,她也不要父亲。

而惜春一心向佛,高冷心冷,何尝不是一心求道无情的贾敬翻版?父女何其相似?不就是血脉传承么。


最后是第三点。贾母为什么抱养惜春?

惜春出生后母亲去世,父亲弃她而去,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女。

尽管还有哥哥嫂子,但兄嫂抚养妹妹在贾府却并不符合规矩。

贾府是大家族,自有贾母等长辈,没道理让贾珍夫妻养育妹妹让人笑话。

于是,兴儿说的是贾母吩咐人把惜春抱过来交给王夫人抚养,毕竟荣府这边有贾宝玉、迎春、探春,还有“外人”史湘云。既然别人家的孩子都养了,哪有不管自家孩子的道理。

贾母抱养惜春,完全是一家人的全面考量,并不是什么替贾赦“擦屁股”云云。

从原文线索看,贾敬也不是早年就去了道观,妻子在家红杏出墙生了惜春。

如果惜春不是贾敬亲生,而是私生女,无论是谁的孩子,贾府都不可能留下她一个“女儿”,早都处理干净,还能让她做大小姐?

你说是不是呢?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5-26 20:45・IP 属地山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5 18: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母对无血缘的贾惜春好不好?惜春画大观园的态度道明真相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135 人赞同了该文章
贾惜春是宁国府的大小姐,贾珍的胞妹。胞妹一词,是一奶同胞的意思。虽然年龄相差很大,贾惜春却与贾珍同父同母。惜春从小母亲去世,父亲在道观胡孱,贾母可怜她将她接入荣国府,跟着她一起生活。惜春在贾母处长大,看似不错,贾母也并不以非亲生待她差别,可是很多地方,贾母还是做不到尽善尽美。








【一】

惜春第一次出场是三春一起见林黛玉,黛玉眼中的惜春身量还没长开。这是极小的,估计也就四岁左右。如此小的年纪,没有父母关心,跟在一个老祖母跟前起居。惜春的童年问题重重。

一,贾母疼她,但更疼贾宝玉。贾母将所有的心思,大半给了贾宝玉,能有多少分给惜春?惜春这样一个小丫头,不过叮嘱奶妈照看好,好吃好喝不受委屈。贾母不可能像现在的爷爷奶奶一般含饴弄孙,令惜春感受亲情之爱。

二,贾母是贾家老祖宗,惜春在她身边,不能像父母跟前随心所欲,要守规矩。小小年纪,站坐言行都很严格。孩子的天性一丝没有,却过早学会了制约,规规矩矩。

贾母做祖母并不算合格。她将一切疼爱给了贾宝玉。探春好一些,起码还有王夫人赵姨娘,天生并不需要祖母疼爱。可惜春和迎春就不行。没有贾母疼爱,她们一无所有。贾母的爱都给了贾宝玉。可怜惜春和迎春,一个长成了天性孤介,一个长成了懦弱木讷。这不是贾母的责任,却是贾母的疏忽。说贾母偏心,并不为过。






【二】

惜春与贾母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孙女,甚至比不上史湘云。但日常生活,贾母确实对她无差别待遇,与其他孙女一视同仁。甚至对惜春的生活了如指掌。

第五十回,暖香坞雅制春灯谜。贾母便说:这里潮湿,你们别久坐,仔细受了潮湿。倒是你四妹妹那里暖和……

贾母对惜春住处了解,表明她经常去。《红楼梦》虽然不可能面面俱到,详细介绍。往往通过一个词,一句话,就交代了情节。贾母这句话表示她对惜春很关注,也常去惜春住处,所以才知道她那暖和。






【三】

惜春善画,贾母特别与有荣焉,像现在的老祖母一般,对会画画的孩子特别好感,甚至还当众显摆。

贾母听说,便指着惜春笑道:你瞧我这个小孙女儿,她就会画。等明儿叫她画一张如何?
贾母献宝一般给惜春带来了甜蜜的烦恼。一方面被老祖母当众夸奖,惜春是开心的,另一方面,她的写意应付画大观园有点吃力。她要请一年假期画大观园,与其是画画,不如是先学习,再画!惜春对贾母的吩咐特别重视,虽然嘴里说不能,却一心想画好。

这体现了惜春内心的真实情感。这个从小孤零零,与小尼姑是玩伴的小女孩,对亲情和认可极度渴望。她说每每听到东府不堪传闻,表明她的孤介并非与生俱来。她也关心家里,虽然那一家人没一个人关心她。她还是“每每”听闻。

贾母的命令让她大张旗鼓,内心特别踊跃。即便让她画园子超出了她的能力又如何?那是对她的认可和承认。她珍惜亲人对她的骚扰,借以证明她存在。所以,惜春绘画大观园一定会完成。她会用行动证明自己对亲情的重视和渴望。

读《红楼梦》每每看到惜春、迎春、史湘云等几个女孩子都觉得心疼。他们都不应该长成原文描写的样子。惜春矢志出家,不是她看透后舍弃了什么,而是她得到的太少。父母生下她,也抛弃了她。兄嫂对她还不如一个亲近的丫头。只有一个老祖母关心她,疼她,认可她,虽然也是微乎其微。但惜春珍视。惜春的惜,是可惜,是怜惜,是叹息,作者对她抱有特殊情感的。家族末世,年纪越小,就越可悲。惜春判词说: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惜春出家,曹雪芹不认为是解脱,而是可怜。这正是对惜春命运的深深不舍。



动图封面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发布于 2018-11-03 13:10
红楼梦(小说)
​赞同 135​
​31 条评论
​分享
​喜欢
​收藏
​申请转载


欢迎参与讨论

31 条评论
默认
最新
柚子酱
柚子酱
真是瞎写,是在父母面前规矩多,还是祖母面前规矩多。贾宝玉在他爸面前屁都不敢放一个,探春在他爸面前也不敢说话。几个姐妹谁不是在贾母面前随便玩笑,贾母怎么说凤姐的,娘们儿的横竖体面规矩不错就是了。史湘云是怎么告诉薛宝琴的。惜春又没有亲妈,哪里来的在父母面前可以随意?
2018-11-05
​回复
​87
咸鱼老爷
咸鱼老爷
贾母也没那么偏心,而且惜春她爸是贾敬……他爸带着能养好么……
2018-11-05
​回复
​31
自在
自在
老太太已经是圣母了,还有人对圣母不满
2018-11-05
​回复
​39
双子叶
双子叶
探春有王夫人和赵姨娘。。。emmm。。。听上去也并没比惜春好在哪。还不如说探春的父亲起码是个明白人,比贾赦 贾敬之流好些。
2018-11-05
​回复
​32
双子叶
双子叶
芷水秋漓
亲妈是个拖后腿的,嫡母看重也就是面子功夫,毕竟不是亲生的。婚嫁就体现出父亲的重要性了,迎春嫁人就算邢夫人是个善良的,也拧不过贾赦啊。。。
2018-11-06
​回复
​9
芷水秋漓
芷水秋漓
这倒是的 探春亲妈虽然不怎么样 但她自身要强还算得王夫人看重 至少婚嫁不会像迎春一样 随便找个贾母看不上的人家 抵债一样的给卖到人家家里去
2018-11-06
​回复
​7
展开其他 2 条回复​
周银银
周银银
作者对老太太要求也太高了,老太太把没有血缘关系的惜春接到身边教养,本身就是很大的善举了,而且老太太是当家人,孩子在她身边谁敢错待。
2018-11-25
​回复
​10
豆子
豆子
作者揣度过多了,宁荣两府是一体的,贾母也绝对拿两府后辈都当自己的亲孙子,惜春在贾母关爱虽然比不了宝玉但绝对不少。
2019-05-29
​回复
​喜欢
知乎用户X32Jn9
知乎用户X32Jn9
写得很有道理哦
2018-11-05
​回复
​5
峻小福
峻小福
贾珍可没去道观。有空写这些,先看看书吧。
2018-11-22
​回复
​3
我是一只边牧
我是一只边牧

惜春真的好可怜……
2018-11-06
​回复
​2
作死菌
作死菌

我说,咋能不能不要写些乱七八糟的话了……
2018-11-13
​回复
​12
回帖不能用真名
回帖不能用真名

爱都给了贾宝玉,才看了几段就重复了好多次。看不下去了
2018-11-12
​回复
​10
Wonderful
Wonderful
贾母和二春被黑惨了
2018-11-19
​回复
​7
点击查看全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多岐为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6 08: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惜春:因其私而成其公。
悼红文 2011-10-06   |  162阅读  |  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  悼红文

惜春: 是个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吗?
非也。
惜春,贾府四姐妹排幺,《金陵十二钗》之七,宁国府贾敬所出,贾珍之妹。与元春、迎春、探春为堂姐妹(远房),因贾母爱惜,接来荣国府,居大观园“藕香榭”,因“勘破三春景不长”而“缁衣顿改昔年装”入“栊翠庵”为尼。
生平事迹:受命(贾母之命)作画,《红楼梦》只记录《大观园行乐图》,余不详。撵入画明志,“独卧青灯古佛旁”守清白。
主要表现:
尤氏道:“可知你是个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惜春道:“古人曾也说的,`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尤氏心内原有病,怕说这些话.听说有人议论,已是心中羞恼激射,只是在惜春分上不好发作,忍耐了大半.今见惜春又说这句,因按捺不住,因问惜春道:“怎么就带累了你了?你的丫头的不是,无故说我,我倒忍了这半日,你倒越发得了意,只管说这些话.你是千金万金的小姐,我们以后就不亲近,仔细带累了小姐的美名.即刻就叫人将入画带了过去! "说着,便赌气起身去了.惜春道:“若果然不来,倒也省了口舌是非,大家倒还清净。”尤氏也不答话,一径往前边去了."(第七十四回)
‘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语含放弃自我(自了),说到底,就是一个字:舍。
惜春在她对“洁”的寻找过程中,(这种寻找,在书中被描述为修佛,正与“空空道人”“访道求仙”的文法相似。或者说,是一种对应关系。)发现了不二法门,及至有成,在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的入画“私自传送”事件中,得以彰显。
舍,是对《情僧录》“自色悟空”意境的照应,她为尼,与贾宝玉为僧一样,都只是形式,所谓“出家”,乃是“离尘”,与钗、黛、玉参禅“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相通(详第二十二回)。是对“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的具体体现。所以,第七十四回,与“楔子”中“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情根)的立意,互为因果,用另一双眼睛“看破”了“假语村言”而证出“隐去”的“真事”。
因此,开篇的“情根”,钗、黛、玉的参禅,惜春的“勘破”,是“证情”的另一条脉络,与宝玉、黛玉“证情”殊途同归,在“证情”的主题上,是两条相互交织的平行线,互证互明。
幺妹子惜春“嗟而幼志,有以异兮”(幼年的志向,就与众不同),善绘画,结洁缘。一心修行,矢志不移,撵入画,演示的是脱俗的决绝。用“西方宝树唤婆沙,上结着长生果。”与楔子“女娲炼石补天”的境界相互照应,坐实了《红楼梦》“证情”的“立意本旨”。
“宝树”在《红楼梦》第五回“警幻仙子”处出现过,在哪里唤作“宝林珠树”,是制作“群芳髓”的原料,其重要性在于:她是《红楼梦》这部书的“一缕幽香”!如果说“宝林珠树”是主干,那么,惜春及元春、迎春、探春等大观园中“一干情痴情种”们,除了宝钗、黛玉、宝玉之外,就是那“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了。二者合成《红楼梦》这“一缕幽香”。 她与“木石前盟”相对应,是“今生”女儿对“前世”女儿“清净”境界的继承和发展,一个愿望,两样情景。
幺妹子惜春因其冷而见其清,因其狠而见其净。她的“冷”与“狠”与甄士隐不告而别,随疯道人飘然而去,有异曲同工之妙,甄士隐在“梦”中与“通灵”结缘,惜春在现实中与“情痴情种”相伴,大观园中的“悲欢离合”、缘聚缘散,是她“了悟”的外因,使她“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在何处。
如果说惜春“心冷口冷,心狠意狠”,那么,甄士隐抛妻弃女岂非更毒?对此,只有一解,那就是“隐去”的“真事”,所谓“隐去”的“真事”就在甄士隐的《好了歌解》里。这是惜春与甄士隐的又一番互证互照、互证互明。
“反认他乡是故乡。”不仅仅是甄士隐对《好了歌》的一句解说词。更是“真事隐”的一项重要寓言。“他乡”指迷失自我,“故乡”则是找回自我。惜春用捍卫清白的决绝,对《情僧录》“还清白”的命意,以及《红楼梦》“无为有处有还无”的立意本旨,作出了铁证。
惟舍得放弃自我者,才能找到自我;惟舍得自我牺牲者,才能找回自我。无我故我在。惜春之“舍”,与《红楼梦》“按迹循踪”的寻找“至性至情”的立意本旨,相映相照。《红楼梦》“按迹循踪”寻找“至性至情”的立意本旨,在惜春的舍弃自我,并找回自我的过程里,可见一斑。
也就是说,“空”“无”是“清”“净”的代名词。
惜春不泼墨,要入画何用?(星卒斋主)惜春泼墨,染黑入画,绘出清白,用泼墨入画清白,也就是说,把清白用泼墨绘出来,正寓意着“出污泥而不染”的历史史实。这种出神入化的笔法,有意为之,浑然天成,人间罕见,似乎与青花瓷的绘法相近,青花瓷以留白而著称于世。
因此,惜春撵入画,是对《红楼梦》“证情”主题的写实,是作者对历史人生的大写意。
因此,看起来是惜春为自保而撵入画,实则保持着且捍卫了人间的清白,《红楼梦》写出了这种清白的真实可信,并对人间清白的存在进行了客观实际的描述及正本溯源,从这种意义出发,完全可以说:入画因其罪而成其功,惜春因其私而成其公。


+关注
undefined
悼红文
共 24 篇原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2 13: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一五 惑偏私惜春矢素志 证同类宝玉失相知
守规矩
守规矩
一名退休教师
​关注他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句

1.惑偏私惜春矢素志:惜春迷惑于地藏庵尼姑不怀好意的宣传,立志实现自己出家的夙愿。偏私,私人偏见。

2.证同类宝玉失相知:甄宝玉和贾宝玉的名都是叫宝玉,所以说“同类”。证,验证 ,把两个放在一起,加以验证,是不是一样。结果是二人貌合神离。于是两个宝玉由此各失掉了知己。

3.有也是施主,没也是施主:是和尚或道士称施舍财物给佛寺或道观的人,也泛称呼一般在家的人。

4.只怕是假惺惺罢:假情假意的样子。

5.只知道讽经念佛:抑扬顿挫地诵经佛。讽,诵读。

6.也为着自己修个善果:佛教语,种善因,得善果。

7.只有个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佛教菩萨之一,佛教徒认为他是慈悲的化身,救苦救难之神。

8.虽不能成佛作祖,修修来世或者转个男身:成佛,佛教谓修成正果,永远摆脱生死等烦恼。作祖,即成为祖师。

9.岂知俗的才能得善缘呢:佛教语,指与佛的缘分,也指好的缘分。

10.惜春被那姑子一番话说的合在机上:符合在心意上。

11.久仰芳名,无由亲炙:亲见,直接见面。炙zhì。

12.真是谪仙一流的人物:原指神仙被贬入凡间后的一种状态。多用来称誉才学优异,风度潇洒的人。谪zhé。

13.只是可与我共学,不可与我适道:语出孔子,意思是“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一起学到道;可以一起学到道的人,未必可以一起坚守道。” ‘适’字作‘之’字讲,之,就是往。适道,就是往道上走,也就是修道,同是修道的人,未必都能立道。

14.也是三生石上的旧精魂了: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走过黄泉路,到了奈何桥,就会看到三生石。三生石一直立在奈河桥边,张望着红尘中那些准备喝孟婆汤,轮回投胎的人们。传说三生石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前世是因,今世是果,缘去缘灭都重重地刻在三生石上。【第一回已有详细解释】

15.忝附同名:tiān,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

16.将为席上之珍:筵席上的珍品。比喻至美的义理或人才。

17.必是文章经济高出人上:指文章和经世济民之才。

18.那膏粱文秀,比着令闻广誉,真是不啻百倍的了:膏粱文秀:指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也泛指精细贵重的东西。令闻广誉:指美好的名声,很高的荣誉。

不啻百倍:不止相差百倍。

19.弟闻得世兄也诋尽流俗:dǐ,主要含义是说人坏话。这里作指责讲。

20.今日弟幸会芝苋:芝、苋,皆香草,旧时比作德行高洁的友情。这里是客套话,指才德美好的典范。

21.家君致仕在家:辞官、退休。

22.我也想要与令郎作伐:做媒人。

23现今府上复又出了差:有了差事。指恢复了官爵。

24.并没个明心见性之谈:指屏弃世俗一切杂念,彻悟因杂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

25.宝刹何方?法师大号:宝刹chà:尊称僧人的寺庙。法师:旧时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大号:尊称人的名字。

二、内容提示

1.贾政要求宝玉、贾环、贾兰在穿孝期间温习功课,要检查宝玉的文章。

2.地藏庵的两姑子来贾府给太太奶奶们请安,见宝钗时受冷遇。她们极力引诱惜春出家。

3.两宝玉见面交谈,他们面貌相像而思想不同,贾宝玉心里不乐。

4.贾、甄两家母子互相厮认,王夫人答应甄夫人要给甄宝玉作媒。

5.贾宝玉向宝钗说甄宝玉是个禄蠹,遭宝钗反对时,勾起了宝玉呆性发作。

6.惜春坚决要出家。尤氏、王夫人、贾政等都对她无可奈何。

7.宝玉犯了旧病,而且越来越严重。

8.和尚送来了宝玉丢失的通灵玉,使宝玉起死回生。和尚要一万两赏银。

9.宝玉从和尚手里拿到过去丢失的通灵玉,很重的病就好了。

10.麝月服侍宝玉时,说那通灵玉“亏的当初没砸破”,宝玉听了这话,病又发了。

三、人物浅析

1.贾政:疼爱儿女,要求他们做封建传统式人物、走科举做官之路,要求宝玉、贾环、贾兰在家穿孝期间也好好温习功课,还要亲自检查宝玉的文章。对甄宝玉的文才甚是心敬,叫宝玉等出来见甄宝玉,用以警醒他们。听说惜春要出家,叹气跺脚。叫贾蓉去和他母亲说,认真劝解劝解。说若是这样,就不是我们家的姑娘了。见宝玉病的严重,叹气连连。他听说和尚要一万银就能治好宝玉的病。当时的贾府要拿出一万银是有困难的。他想了一想:‘姑且不管他,果真人好了再说。’和尚真的治好了宝玉的病,要银子。他和王夫人商量给银的事,王夫人说“尽着我所有的折变了给他就是了。”

2.宝玉:不愿走长辈给他安排的科举之路。贾政要他在穿孝期间温习功课,他虽答应,但不高兴。贾政带他去见甄宝玉,他原想像,甄宝玉应和自己同心,以为是个知己,便高兴去了。但在交谈中,竟有些冰炭不投,才知道甄宝玉却是个禄蠹,便大失所望。听贾兰和甄宝玉说相同腔调的话,也很厌恶。回家向宝钗说了这情况,又受到抢白,便引发了他的旧病。王夫人把他发病原因归罪于袭人,他怕袭人受委屈,便替袭人推脱责任。他原本希望甄宝玉和他是同类的人,结果不是,失掉了相知,思想郁闷,因此他的病越来越重了。和尚给他送来了他丢失的通灵玉,治好了他的病。这是作者暗示这通灵玉就是不为货色所迷的思想。第二十五回和尚曾说过,通灵玉原是灵的,只因为声色货利所迷,故此不灵了。

3.宝钗:深受封建传统思想影响,关心宝玉,希望宝玉走科举之路。知道贾政要宝玉在家穿孝期间温习功课,心里就喜欢。宝玉说甄宝玉只说些‘文章经济、为忠为孝’的话,是个禄蠹。她却说甄宝玉的话是‘正理’,劝宝玉说:“做了一个男人,原要立身杨名的。”她见宝玉病了,要去回太太。宝玉得了通灵玉后,被救活过来,她也顾不得有和尚,便欢喜地出来看宝玉。她不喜欢同姑子打交道,姑子来向她请安,她态度冷淡,但仍以礼相待。

4.地藏庵的姑子:她们在庵里过着清苦无意义的生活,还想拉惜春下水。她们存心不良,还又胆小,怕担责任。她们到贾府千方百计蛊惑惜春,用激将法,让惜春出家。看到彩屏向她们使眼色,不让她们继续说下去,便不敢再说了。

5.惜春: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家事一概不管,母亲又早逝,一直在荣府贾母身边生活,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早有出家的想法。她与妙玉关系好,地藏庵的姑子说妙玉跟人走了,她为妙玉辩解。她与尤氏不和,又在看家时遭了贼抢,这些给她增加了烦恼。这时姑子引诱她出家,向她说出家修行的好处,正合她的心意。她受到姑子的迷惑,下决心要出家,彩屏、尤氏、邢夫人、王夫人等都劝不了她。

6.彩屏:惜春的丫头,惜春要出家,她竭力劝阻。她听姑子说话引诱惜春出家,便使眼色叫姑子走。她听惜春说出坚决要出家的话,见事不妥,怕担责任,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尤氏,尤氏也没办法,她只好常常劝解。惜春不听劝,她吃不住,只得到各处把这事告诉上面的主子。

7.王夫人:疼爱宝玉、贾兰,关心惜春,厌恶贾环。听说惜春要出家,劝过好几次,但惜春执谜不改,她就将这情况告诉了贾政。因甄宝玉和贾宝玉外貌形象一样,她爱屋及乌,连甄宝玉也疼了。看贾兰清秀超群的,也喜欢,但是觉得贾环粗劣,就不喜欢。她要为甄宝玉做媒,提出将人才端正的李绮说与甄宝玉。她见宝玉神魂失所,便指责袭人服侍不周。宝玉怕袭人等受委屈,就说自己没病。她仍不放心,她一个心思都在宝玉身上。叫传请大夫给宝玉治病。见宝玉人事不省,一面哭着,一面告诉贾政,预备后事。后又听和尚说“快把银子拿出来,我好救他”。她便不择真假,就相信,答应给银子。宝玉病好,贾政问这赏银怎么给?她说:‘尽着我所有的折变了给他就是了。’

8.甄宝玉:他的相貌和贾宝玉一样,年龄略小一岁,很有文才。他小时和贾宝玉的思想言行相似,但以后的发展就慢慢不一样了,以致于和宝玉冰炭不投,竟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了,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是封建贵族家庭的继承者。他和贾政思想相同,说话很投机。他随母亲来贾府,两宝玉见面,贾宝玉听他一番言论后不耐烦,说他是个禄蠹,不愿同他交往了。王夫人应他母亲要求,要给他做媒。

9.贾兰:他在寡母李纨的教导下,从小诵读四书五经,走的是科举之路。他要著书立说,显亲扬名。听了甄宝玉的话,甚觉合意。他和甄宝玉是同一类人。他和甄宝玉说的一番话被贾宝玉斥为酸论。

10.贾环:上下不得人心,形象粗夯,行为卑陋,知识比宝玉、贾兰差之甚远。嫉妒心强,他和宝玉、贾兰三人在一起,甄宝玉只与宝玉、贾兰说话,未与他说话,便心中不自在。

11.紫鹃:她本是黛玉的丫鬟,黛玉死了,贾母、王夫人将她派给了宝玉和宝钗,但她不忘黛玉,与黛玉有很深的感情。她看到甄宝玉和贾宝玉的相貌都是一样的,又想起黛玉来,心里说道:“可惜林姑娘死了,若不死时,就将甄宝玉配了她,只怕也是愿意的。”

12.甄夫人:性格温和,很疼儿子。她带儿子甄宝玉来贾府,见贾宝玉和她儿子相貌一样,便亲热起来。她要求贾府里给儿子留心一门亲事。接着听王夫人要做媒,要将李纨的堂妹李绮说给她儿子。她当即高兴答应。

13.袭人:温柔和顺,奴性十足,很会说话。宝玉说甄宝玉是个禄蠹,被宝钗抢白了一番,将宝玉的旧病勾起来了。王夫人责怪她不把宝玉发病的情况及时回说,她回道:“二爷的病原来是常有的,一时好,一时不好。天天到太太那里仍旧请安去,原是好好的,今日才发现糊涂些。二奶奶正要来回太太,恐怕太太说我们大惊小怪。”这话很在理,经得起推敲,再加宝玉在旁解释,王夫人就不好再说她什么了。

14.尤氏:软弱、胆小,受惜春的气。她与惜春是姑嫂关系,本来两人关系就不合,但都是惜春挑起的。她忍耐,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听彩屏说惜春坚决要出家,她说:‘她哪里是为要出家,她为的是大爷不在家,安心和我过不去,也只好由她罢了。’后来,贾政传话叫她去劝阻,她就去劝了。结果是不劝还好,一劝了,更要寻死。她只得把情况向王夫人回说了。

15.贾琏:他在荣府处理日常事务,比较机灵。贾府事多忙乱人又少,巧姐是日夜哭母,他请了王仁在外帮着料理。他对贾政唯命是从,对宝玉关心爱护。贾政见宝玉病危,叫他去准备后事,他虽感困难,也不敢为违拗,只得叫人去料理。对送玉的和尚,先不了解情况,态度凶狠,后来见宝玉接了和尚送来的玉,病居然好了,心里一喜。他觉原来对和尚态度不好,先急忙躲出去了。后又赶着告诉贾政,让贾政听了喜欢。

16.贾芸:他是贾府的旁支,靠巴结主子得了一个在大观园里管种树种花的差。这次宝玉发病,家中无人,叫他去照顾请来给宝玉看病的大夫。

17.王仁:他是凤姐的胞兄。这次宝玉发病,贾琏家中无人,请他在外帮助料理。

18.巧姐:她母亲凤姐死了,难过的日夜哭母,也病了。

19.麝月:她是贴近宝玉的一个丫鬟,对宝玉服侍很周到,和宝玉说话也随便,见宝玉有病也着急。当宝玉从和尚手里接了玉后,病居然好了,就前去将宝玉轻轻扶起,因喜欢忘了情,说道:“真是宝贝!才看见了一会就好了!亏得当初没砸破!”结果宝玉听了她这后一句话,病又犯了。她没想到这句话会引起如此严重的后果。

20.和尚:作者虚拟的天界人物,并非真的和尚。他在宝玉追不到幸福,甚至连一个知己都找不到时,他来招宝玉出家。他给宝玉送玉治病要银子是假,招宝玉出家才是真。从宝玉说的‘只怕这和尚不是要银子的罢。’这句话就可知道了。

21.秋纹:她是贴近宝玉的一个丫鬟,当宝玉失言被宝钗问住,想要掩饰过去时,正好她进来说“外头老爷叫二爷呢。”宝玉听了就去贾政那里了。她无意中给宝玉解了围。

22.赖大:贾府的奴仆、管家。他和一些人拿些册子向贾政回报事情。

23.水月庵的姑子:过去贾芹和她们之间的肮脏事暴露后,贾府就不肯放她们进府里了。

24.邢夫人:惜春要出家,她和王夫人都劝阻过好几次,怎奈惜春执迷不悟。

25.李纹、李绮:都是李纨的堂妹,生得人才齐正。李纹已经许了人家。王夫人将李绮介绍给甄宝玉作配。

26.贾蓉:惜春坚决要出家。贾政气的跺脚,叫了他来说了一顿,叫他去和他母亲说,认真劝解惜春。

发布于 2021-09-10 11: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2 13: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惜春出家做尼姑,曹雪芹给出暗喻,但后四十回情节却有些牵强
白某观文史
2020-05-25 13:56
贾家四春中的小妹妹贾惜春,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和迎春、探春一起出场,对迎春和探春都有比较详细的外貌和性格描写,对贾惜春,则只有一句“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突出她是最年幼的一个女孩。后来对她的描写也不多,主要的故事有两个,一个是她爱好和擅长绘画,刘姥姥游了大观园以后,贾母兴致很高,让贾惜春画一幅大观园行乐图;二是抄检大观园的时候,抄出了她的丫环入画没有告诉主人而私自替哥哥保存银子,这本来是个小错误,而贾惜春却冷心冷面,坚决固执地赶走了入画,并因此和嫂子尤氏吵架,所谓“矢孤介杜绝宁国府”。此外就是通过一些小情节,暗示她最后的结局是出家当尼姑。

后四十回对贾惜春的描写增加了,主要是抓住前八十回暗示她将要出家当尼姑的伏笔,而设计了一些情节。前面讲妙玉时已经列举过贾惜春和妙玉一起下棋的情节,贾宝玉来了,妙玉脸红,表现出六根未净的样子,而贾惜春则看破了红尘,真心向往佛教。后面妙玉走火入魔,梦中惊醒,又哭又闹,说有强盗要抢她。贾惜春听说了,心里却想:“妙玉虽然洁净,毕竟尘缘未断。我若出了家时,那(哪)有邪魔缠绕,一念不生,万缘俱寂。”并有所感悟,而作了一首偈语:“大造本无方,云何是应住。既从空中来,应向空中去。”

第八十七、八十八回又写惜春钻研围棋谱,从中悟出了佛理,接着又抄写佛经,替贾母积阴德。后来贾府被抄家了,妙玉真的被强盗抢走了,贾惜春出家的志向更加坚定。第一百一十五回终于迫使婶娘王夫人和嫂子尤氏同意她出家,但王夫人有条件,是不剃头发,带发修行,也没有离开贾府,实际上惜春成了妙玉的替身。同时,原来服侍林黛玉的丫环紫鹃,因为怀念死去的林黛玉,也看破了红尘,自愿跟着贾惜春出家当了尼姑,也就是说惜春虽然出了家,仍然不失小姐身份,有丫环服侍。

续书中的这些写法,不符合前八十回的人物性格逻辑。讲妙玉时已经说过,妙玉性格孤傲,眼光极高,而贾惜春,冷心冷面,是所谓孤介,妙玉和贾惜春,这样两个人,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续书只从两个人都是尼姑的表面现象出发,胡乱牵合,不足为训。同理,紫鹃是热心肠,乃林黛玉的知音,也不可能忽然跟随冷漠的贾惜春去出家。再说琴棋书画,总体设计是贾家四春各自擅长一种艺术,贾惜春是绘画,续书却写她钻研棋谱,属于设计情节粗疏马虎。又把头发看得很重,仍然住在贾府,不失小姐身份,更违背了前八十回 “家亡人散各奔腾”的总体结局。

那么曹雪芹的后二十八回里,贾惜春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前八十回的“草蛇灰线”和脂砚斋的批语,提供的是这样的轮廓:贾惜春最后的结局是出家当尼姑,这没有疑问。因为伏笔很多。比如前面提到过的,第一次描写贾惜春的情节,就说她和小尼姑智能在一起玩,接过送来的宫花,就玩笑说赶明儿也要剃了头发当姑子去,要是剃了头发,就没处戴花了。又比如她作的灯谜,谜底是庙里佛像前面的大油灯,说“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菱歌就是古代的采莲曲,表现男女情爱,不听菱歌,却去听佛经,当然是要出家当尼姑了。但曹雪芹后面将怎样具体写贾惜春出家当尼姑呢?

贾府被抄家,那是“忽喇喇似大厦倾”的大灾难,家产全部被抄没,房产没收,贾家人被抓捕、变卖,那时候就是想出家,也不可能了。所以贾惜春出家,应该是在贾家覆灭的前夕。前面讲过秦可卿死前托梦给凤姐就说“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意思就是贾元春和贾迎春死去,贾探春远嫁之后,贾家就面临大祸临门山雨欲来的严峻形势,每个人都在考虑退路了。贾惜春应该是这个时候而离开贾府出家为尼的。她的“册子”上面画着一座古庙,一个美人在里面念经,判词是:“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三春景不长”正是比喻她的三个姐姐都结果不好,启发了贾惜春,她又本来就性格孤僻,所以看破了。

贾惜春和她嫂子尤氏吵闹时就说过,自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这还是王夫人派人抄检大观园的事情刚发生一两天的时候,贾惜春对家族未来的命运已经看得这样清楚,到了八十回以后,目睹了三个姐姐的不幸结局,她当然就更加清醒决绝了,她果断地离开了贾府,走向庵庙,换上尼姑的缁衣。脂砚斋的批语说:“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乎!”这明确说贾惜春落到了“缁衣乞食”的地步,就是穿着黑色的尼姑衣服,到别人家里去化缘讨口饭吃。

薛宝琴曾经作了十首怀古诗,其实分别暗示十二钗结局。其中第十首《梅花观怀古》是说贾惜春: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表面上,这是以《牡丹亭》的内容作为“怀古”歌咏对象的。情节是小姐杜丽娘死前画下了自己的真容,藏在梅花观旁边的假山石里,后来书生柳梦梅发现了这幅画,与杜丽娘的鬼魂幽会,最后杜丽娘还魂复活,两个人结为了夫妻。寺观指佛道的庙宇,用“梅花观”做标题,就是照应贾惜春要当尼姑的身份。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故事情节很多,这里偏偏选择杜丽娘作画这个情节咏叹,也是为了影射贾惜春。就是杜丽娘会画画,而贾惜春也是十二钗中的画家,杜丽娘画自己的肖像,贾惜春也画过大观园行乐图,但没有画完贾府就被抄家了。

所以“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这两句诗,应该是伏笔后二十八回的故事,当年贾惜春没有画完的大观园行乐图,在家破人亡后偶然又被发现了,过去的荣华和今天的落魄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感慨万千。后两句中的“春香”是杜丽娘的丫环,但在《牡丹亭》中并没有杜丽娘怀念春香的情节,这两句诗其实就是针对贾惜春的,她在历经苦难后,想起了当年被自己执意赶走的丫环入画,心里感到一种内疚和后悔。
后二十八回佚稿贾惜春结局:
大厦将倾决然去;缁衣乞食过长街;夜梦当年入画来。
后四十回续书贾惜春结局:
栊翠庵,红梅开;妙玉去,紫鹃来;带发修行亦快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08: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判词解读18:惜春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三,宝树唤婆娑典故
2024-07-04 12:50 发布于:陕西省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23】
(接上文,惜春曲词典故)

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用了俗语“昨贫今富”的人劳碌,雅语“春荣秋谢”的花折磨,最后归到佛家用语“生关死劫”,谁能躲?人和华,谁也躲不过!

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先看唐宋典故,这个唤作“婆娑”的树,是什么树?

唐朝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蜀无兔鸽”篇记载:“娑婆树,一名菩提,叶似白杨,摩伽陀那国所献也。”

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日月石在夔州东乡,西北岸壁间悬二石,右类日,左类月,月中空隙有婆娑树一枝。”

摩伽陀那国,即印度摩揭陀国,是佛陀在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

娑婆树,原来是菩提树。

说婆娑树,比较陌生,但一说起菩提树、佛陀,大家就熟悉了。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也有记载:“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

按佛教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加上释迦族面临着灭族的战争威胁,于是舍弃王子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真谛。经过多年修炼,后在菩提伽耶的毕波罗树下,静坐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最后大彻大悟,终成佛陀。

所以,唐僧说“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

菩提伽耶也因此成为佛教诞生地,被称为佛陀伽耶、菩提道场、菩提场等,因为是佛陀成“正觉”之地。

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所以,曲中说“西方宝树”。

“宝树”:在《佛教哲学大词典 》中的解释,“生长于佛国土的尊贵树木。即圣树。据说,诸佛于此树下成就正觉。谓菩提树等。”

西方宝树唤婆娑:就是菩提树,“菩提”何意?

“菩提”是佛教名词,梵文音译,直译是“觉”、“智”,意思是觉悟、智慧,指开悟的智慧。

什么才是“开悟的智慧”?

指人如梦初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红楼作者在贾府四春中唯一一个信仰佛教的人物判词里,图画是“看经独坐”,谶语是“青灯古佛”,曲词是“西方宝树”,提醒读者“婆娑”、“菩提”!作者在这里要读者“觉悟”什么?

像佛陀觉悟之前,在菩提树下静坐,参悟……

开悟了,便成佛,成正果。

没开悟,就继续在《红楼梦》中梦游,遭受各种邪恶诱惑,苦难煎熬,得不到解脱,看不到真境。就像佛祖看我们一样,整天在红尘中折磨,还不自知。

宝树,婆娑……

菩提,正果……

菩提树下悟婆娑:

婆娑树,日月石!

典故中:“日月石”,“西北岸壁间悬二石,右类日,左类月,月中空隙有婆娑树。”

《石头记》的“石”,是“日月石”!

日月是“明”,是“明”的“石头”,经历末世的记录,所以书名叫作《石头记》。

这个石头,是宝,是玉,是玉玺。本文开始就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此石是玉玺,而且是朱明玉玺,所以宝玉的亲哥名贾“珠”,玉朱,亡了;贾环的“大哥二哥”谜语,就是“朱玉玺”。

这个“日月”,在“石头”、宝玉家的正堂,赫然挂在荣禧堂上:

座上珠玑昭日月

《石头记》宝玉家的正堂,“昭”的是“日月”!

“昭”字何意?“【說文】日明也。【博雅】明也。”

岳飞临死,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楚辞·九歌》:“烂昭昭兮未央。”

东汉王逸注:“昭昭,明也。”

而且,惜春也提醒过读者“日月”:

惜春作大观园的诗,匾额题名为“文章造化”。

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下联句中又有“文章造化”,对偶的上联字是什么?

“日月光辉”!

还有湘云,也提醒过读者:“双悬日月照乾坤”。

这个“日月”,照的是“明”的乾坤!

所以书中对假府“宝玉”的争夺,便是对朱明江山、皇权的争夺。此“石头”、玉玺的经历,便是“明”的“末世”历史。

如梦初醒!豁然开朗!顿悟真境界!

这便是“菩提”,是“觉悟”,是“开悟的智慧”,是红楼作者写“西方宝树”,写“婆娑”的真意,希望读者“觉悟”,看到“真境”。

也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在“宝树”前指给读者方向:“西方”。因“西北岸壁间悬二石,右类日,左类月”,正是“日月石”。

上结着长生果:长生果,是佛陀觉悟后才得之正果,也是佛教徒虔心修炼的终极目标。能不能得正果、结长生果,关键在“觉悟”!

惜春的谶语、词曲,应该反映惜春反面人物将来应验的预言才是,为什么却在末句要说觉悟、婆娑树、日月石?和菩提、正果?

一方面确实写了惜春未来,古庙看经,青灯古佛,对改妆缁衣的僧尼,还有什么比“觉悟正果”更重要的事?生死也不过是臭皮囊。

另一方面,作者通过佛陀在菩提树下参悟,终得正果的佛教典故,要读者也“觉悟”。这种写作手法,前文见的多了,在读红楼方法中也总结过,读者要参与进来,千万不能觉得这段说的是惜春,那段说的是宝玉,跟读者我没关系。刘姥姥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只是宝玉“寻根究底”,不是要读者“寻根究底”?“张太医论病细穷源”,只是“细穷源”秦可卿的病,不是要读者“细穷源”“金”寡妇和“东胡”同子里住的姓“金”的女人?黛玉说“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只是说雪雁?说小手炉?说宝玉?说吃冷酒?没说读者您?您有没有把黛玉说的“衰草寒烟无限情”当耳旁风?

如果只读《红楼梦》的表面字句,充其量您读到的只是假语村言敷衍的故事,距离觉悟正果、看到真境,即“真事隐”的“辛酸泪”,中间还隔着一棵“菩提树”。

还有,惜春“勘破三春”,三春是元春、迎春、探春,南明三帝。惜春不在“三春”之列,不是南明皇帝,而是入了佛门。也是对惜春这个反面人物的揭示,容易看出是皈依佛教的万历皇子,惠王朱常润。

“勘破三春”,“将那三春看破”,说的只是惜春?没说读者您?读者要“勘破”,必须“觉悟”,看破“三春”的真实身份,就是佛教所说的“假相”和“真境界”,便是开篇所写的“假语”和“真事隐”!

怎么“勘破”?如何“觉悟”?作者在这里给了暗示和线索:

菩提,觉悟,婆娑树,日月石!

看懂了“日月石”,觉悟了“正果”,便可慧眼“勘破”此曲:

明亡,华灭。

到头来,黛玉、探春和元春、迎春,没人捱过“金国”之秋!

白杨树下陈死人,青枫林下回天跸。“胡人”乱华,衣冠南渡,两京失陷。南京往事随流水,衰草寒烟,后庭遗曲,都是亡国恨!

生关死劫,人和华,谁也躲不过!


惜春

最后,曲名“虚花悟”,何解?

“虚花”:是个佛教名词,又称“空华”、“虚空华”。

《楞严经》卷六所载:“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

《楞伽经》卷一所载:“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

古“花”、“华”同字,所以“虚花”和“空华”是一个意思。

出自《楞严经》中的一个比喻: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於空灭。忽有愚人,於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就像一个人患了眼病,会看到空中有花一样的幻影。后来这个人的眼病治好了,空中的花也没有了。有个愚人,在他以前看到空中花的地方,等着花再出现。你看这个人,是愚还是慧?

佛教中用“虚花”、“空华”比喻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的幻相。

众生执幻相为真实,所以才引发诸多烦恼。佛教教人觉悟,就是要看破这些幻相,才能真正解脱烦恼。

所以《楞严经》中所说的“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很可怕:是说人世间,你全部的所见所闻,全是幻相。不光春花秋月是幻相,山川河流是幻相,你的父母妻儿,你的手脚心脑,全是幻相。

《楞伽经》中所说的“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是说世间的离合悲欢,孩子出生,父母去世,包括你见到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其它物体的生灭,都是幻相、空华。

若为这些幻相努力、烦恼,就如同上面比喻中那个患眼病的人,为“空中花”等待、努力一样,可笑可悲。

这话是说的再明白不过了,能不能信,能不能悟,能不能做到,就是各人的因缘造化了。

要不说人家是佛呢,能觉悟,能放下,能超脱,终能修成正果。

我们是能看明白,但是我们做不到。不要说父母妻儿,把你的存款给我,你看行不行?把你的房子送给我,智慧如你,不会介意这些“空中花”吧?

“虚花悟”,表面是,在惜春皈依的佛教看来,“三界若空华”,惜春看到的桃红柳绿,白杨青枫,衰草坟墓,昨贫今富,春荣秋谢,甚至生关死劫,全是幻相,如同“虚花”,所以要“悟”,修成正果。

如果拿“虚花悟”,来看《红楼梦》呢?同样可怕:宝玉、黛玉、王熙凤,四春、贾母、王夫人,宝钗、宝琴、薛姨妈,全都是幻相。春花秋雨晚来风,木石山水大观园,也都是幻相。换句话说,宝玉可能压根儿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石头、玉玺的化身;黛玉可能也不是美女,而是一个末代皇帝的幻相;宝钗可能是一条白蛇……

总之,不是公府侯门,不是公子佳人,不是风花雪月,不是谈情说爱,书中我们看到的这些,全是幻相!用佛教《楞严经》的话说,就是书中的“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用红楼作者的话说,就是开篇便已告诉读者的:“假语”。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在本回,宝玉看到的这些图谶,听到的这些词曲,是在哪里?“太虚幻境”!

作者一直在告诉读者幻境、幻相,假作真、真亦假,我们看到的《红楼梦》,是“梦”!是“幻”!不是“真事”!所以在“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就告诉读者:“故将真事隐去”。这应该也是《石头记》这本书,又取名为“红楼梦”的原因,直接告诉读者:“不是真相”。

那么,“虚花”背后所隐的“真相”是什么?就要读者去“悟”。

关键在“悟”!悟是“参悟”。觉悟了,便成正果。

“勘破”此曲,便也“勘破”了“三春”。

便也“勘破”了图谶:

古佛旁,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点击看上一文:《红楼梦》判词解读17:惜春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二,青枫林下的典故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点击最上方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09: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判词解读19:惜春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二;白杨村里、青枫林下的典故:青枫林下回天跸;连天衰草遮坟墓,黛玉的衰草寒烟典故:后庭遗曲,亡国恨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6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24】


(接上文,惜春身份和判词解读)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

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几句也都是用典。

“白杨”典故,我们看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相邻的两首古诗。

《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
《去者日以疏》: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
“白杨”:都是描写“坟、墓”的诗句。

所以曲中写“白杨村里人呜咽”。是因为“下有陈死人”,所以在坟墓呜咽,痛哭死去的亲人。

“青枫林下”显然是用唐诗典故,孙逖的《丹阳行》:

丹阳古郡洞庭阴,落日扁舟此路寻。
传是东南旧都处,金陵中断碧江深。
在昔风尘起,京都乱如燬。
双阙戎虏间,千门战场里。
传闻一马化为龙,南渡衣冠亦愿从。
石头横帝里,京口拒戎锋。
青枫林下回天跸,杜若洲前转国容。
都门不见河阳树,辇道唯闻建业钟。
……
诗中写的是丹阳,金陵。

五胡乱华,洛阳、长安两京失陷,所以诗中写“京都乱如燬”,“双阙戎虏间”。

衣冠南渡,五马渡江,司马睿“一马化为龙”,建立东晋,建都建康,即诗中的金陵、旧都、建业,就是南京。

石头,是石头城,南京的古称。京口,是丹阳北边的镇江。

青枫林下:“回天跸”,“转国容”。

天跸:是天子出行的车驾。国容:是国家礼仪,国家景象。

“回天跸”是天子出行的车驾不得不转回。因为“京口拒戎锋”,成了拒“戎虏”的“战场”,北方之地都改变了“国容”,被“戎虏”占领了。

所以说不见“河阳”树,故都洛阳北边的河阳,当然见不到了。

所以写只听到“建业”钟,建业是南京,是衣冠南渡后的都城。

在京都城门看不见“河阳”树,在皇帝车道只听到“建业”钟;青枫林下,皇帝车驾只能转回;杜若洲前,国家容貌已经改变。

这,便是诗人笔下的“痛失山河”!

诗是含蓄的情感表达,是含蓄的美,不是赤裸裸。中华的诗词、国画,甚至音乐,都讲求美的含蓄,这是国画、国乐、国学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不同于欧美非洲,也不同于游牧民族。

像《武林外传》中钱掌柜说的,一个美女,绝不是赤裸裸地站在你面前,而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然后,就被大嘴“油爆枇杷”了。

读《红楼梦》,“油爆枇杷”何其多!让我等奈何?万事成蹉跎!

我们把这种“含蓄的美”,称为“东方神韵”。

这种神韵,这种含蓄,源自诗经离骚,继之汉唐诗赋,早已融进这个民族的审美血液中了。

“青枫林下回天跸”如此,“杜若洲前转国容”也是,“青枫林下鬼吟哦”又何尝不是?

诗中的“杜若洲”,用《九歌·湘君》中的典故,“采芳洲兮杜若”。

在《红楼梦》中,也有“杜若蘅芜”,“杜若香飘明月洲”,说的正是薛宝钗的“蘅芜苑”。

“青枫林下鬼吟哦”:典出“青枫林下回天跸”,这样的诗句,这样的含义,金陵、旧都,“回天跸”、“转国容”,作者何意?不言而喻。

“青枫林下”吟哦的鬼,是“回天跸”的天子!“胡人”乱华,衣冠南渡,是都城在金陵、南京的天子!是最后丢了两京的皇帝!

对“油爆枇杷”的大嘴,岂止“不言而喻”?简直言了也不喻!大嘴不管秀才说的“藏一半儿、露一半儿”,不管露的是什么,也不管藏的是什么,把“琵琶”理解为“枇杷”,直接“油爆”完事儿。



连天衰草遮坟墓:

像读王维的诗,脑补此句图景:一片坟墓之上,遮着连天衰草。

在唐宋诗词中,“连天衰草”和“衰草”的典故很多,这里遮满坟墓的“衰草”,到底用的是哪个典故?

《红楼梦》中,也多次用到“连天衰草”和“衰草”:

甄士隐解注《好了歌》: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贾宝玉杜撰《芙蓉诔》:

况乃金天属节,白帝司时……
连天衰草,岂独蒹葭;匝地悲声,无非蟋蟀……
可还记得潇湘妃子的《菊梦》?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衰草枯杨”,“连天衰草”,“衰草寒烟”,一下便明白了。

看典故:“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词,王安石的《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意,王安石这首《金陵怀古》,写的还是“金陵”!跟“青枫林下”的典故一样,也是写“金陵”。

六朝:指三国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共六个朝代。这六个朝代都建都“金陵”,就是南京。

《红楼梦》中,贾雨村也说过“金陵地界”、“六朝遗迹”、“进了石头城”的话。

“六朝旧事”、“六朝遗迹”,说的都是南京的往事!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更是直接用了杜牧的名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我们也就知道了“寒烟衰草”的“寒烟”,原来是“烟笼寒水”。

中国最著名的“亡国之音”,便是陈后主的“后庭遗曲”!

所以黛玉说“衰草寒烟无限情”,是什么情?“亡国恨”!

所以黛玉跟读者说“同谁诉?”黛玉的“衰草寒烟”之情,读者可知?读者不知亡国恨,黛玉提醒后庭花。

对“连天衰草遮坟墓”的“衰草”,作者同样提醒过读者,首句便问读者“待如何”?典故是“带朝烟”。

对第一句就提醒读者“烟”,和黛玉在菊花诗中提醒“衰草寒烟”,第一回便提醒读者“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怎么就能用来解读第五回这句“连天衰草遮坟墓”呢?这不是胡乱联系吗?

我们在此文开始的“读红楼梦方法总结”中,就回答了这些问题,总结了《红楼梦》中的一些规律和解读方法,像关键字法,系统性,前后联系,重复强调等。

“连天衰草遮坟墓”,跟“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不就是一个意思吗?都是往事随流水,只留下了坟墓,和衰草。

往事知多少?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流水落花春去也,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所以这个“衰草枯杨”的“坟墓”,人呜咽,鬼吟哦,为什么?亡国恨!痛失山河!痛失亲人!

(惜春未完,下文继续)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红楼梦》判词解读18:惜春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一;独卧青灯古佛旁,看经独坐的典故: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勘破三春景不长,是哪“三春”?
3 赞同 · 0 评论文章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3-05-10 11:35・IP 属地陕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8 08:57 , Processed in 0.08759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