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王夫人【王+夫+人·花袭人】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4 17: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我的身子是干净的!林黛玉的一句话,暗示自己是被王夫人逼死的
小涵读书 2019-04-23   |  511阅读  |  1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大愚小孩,每天陪你读不一样的红楼梦

红楼梦中林黛玉究竟是怎么死的?众说纷纭。有时候是因病而死,有的是泪尽而亡。是从林黛玉临死之前所说的话来判断。这说法似乎都不完整或者是不准确的。


林黛玉临死前对紫鹃说过这样的话:“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林黛玉临死前为何还要说自己身子是干净的呢?这不仅让人想起另外一个和他极为相似的人物,晴雯。

晴雯被王夫人赶去之后,贾宝玉私下里偷偷去看他。见面之际,晴雯是这样说的:“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今日既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不想平空里生出这一节话来,有冤无处诉。”

晴雯说的很清楚,自己是担了虚名被赶了出来。这个虚名是谁给她呢?自然是王夫人。

王夫人对待晴雯,可谓是狠毒至极。她先是听信别人的谗言,将晴雯喊到自己的房间当上审问。听闻很积极,当着王夫人的面前说,自己只管贾宝玉的衣服针线,不管衣食住行。王夫人听清后,暂时饶过了他。但是后来闲下来之后。王夫人竟然派人到怡红院,将病中的晴雯拖出院外。最后让他惨死在多红虫的家里。

晴雯死了之后,贾宝玉悲痛异常,写下了著名的芙蓉诔,追忆晴雯并未她正名。没想到被藏在后面的林黛玉听到了,两个人讨论起来时。对芙蓉诔进行了修改。改到最后,贾宝玉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


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

脂砚斋在此有两处批示:一是如此我亦为妥极。但试问当面用“尔”“我”字样究竟不知是为谁之谶,一笑一叹。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又当知虽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奇幻至此!若云必因晴雯诔,则呆之至矣。二是慧心人可为一哭。观此句便知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也。

也就是说,贾宝玉所写的芙蓉诔其实是写林黛玉的。事实上早在怡红夜宴时,林黛玉就抽出了芙蓉花,其实就是暗伏了芙蓉诔。

众所周知,晴雯之死是被王夫人逼死的。那么林黛玉之死,其真正的罪魁祸首,自然也与王夫人有关。

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拜见贾政时,王夫人就警告她不要靠近贾宝玉,但是在贾母的撮合下,林黛玉和贾宝玉住了碧纱橱,两人成了青梅竹马。后来随着年龄的长大,两人之间的感情日益深厚,彼此情投意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贾元春省亲过后,两人同卧一床开过玩笑,讲过故事;桃花树下,两人共读过《西厢记》;担心宝玉对林黛玉不真心,紫鹃吓唬宝玉犯了病。这些亲密事情和举动,王夫人或多或少都会知道。但是正如她逼死金钏儿一样,总认为一切都不是宝玉的错,而是女人的错。尤其是袭人告密,让王夫人想办法将宝玉从大观园挪出来居住,更是让她认为自己做的没错。

贾母曾经借着女先儿讲的凤求鸾的故事,说了才子佳人的故事,当时林黛玉、薛宝钗等人都在场,贾母究竟是在提醒谁,应该不是哪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这一群人里,应该就有林黛玉。贾母为何要这样做,在她眼里,林黛玉和贾宝玉是一对小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但是如果从王夫人嘴里说出来,贾母就需要重视了,毕竟王夫人是贾母的母亲。


当然,王夫人逼死林黛玉不会像逼死晴雯那样,简单而直接。她的方法应该是含蓄的,除了私下向贾母透露口风外,她更多的还是亲自动手。

首先是在用药上。王夫人对林黛玉无好感,但是有一天却突然关心起林黛玉的病情,并问她用了鲍太医的药管不管用。贾府看病一般都是王太医出面,王夫人请了鲍太医,给林黛玉换药,更多的不是想将林黛玉的病治好。林黛玉说贾母仍让吃王太医开的药丸后,王夫人竟然反对,听薛宝钗说出天心补心丹后,让人去购药给林黛玉。

其次,王夫人在干扰林黛玉的用药后,在饮食上也进行干预。林黛玉身体虚弱,需要人参饮食。按照正常管理,此事都是由王熙凤负责的。但是林黛玉需要人参,让雪雁去王夫人那里要。这也是林黛玉宁可伤身体,也不愿意开口要人参的根本原因。

最后,王夫人在感情上对林黛玉施压。贾府没落,贾母年纪渐老,她一力促成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在感情上对林黛玉实施了致命一击,让她生无可恋,最终只求一死。


但是林黛玉是一个冰清玉洁的女孩子,她容不得别人向她身上泼半点脏水,自己不能嫁给宝玉,又即将死去,为了自己的名声,为了林家的声名,更为控诉王夫人,所以临死前含恨说出了“自己的身上是干净的”。

一家之言,仅供闲看。

+关注
undefined
小涵读书
喜欢读书,贩文为生
共 1899 篇原创
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小涵读书 > 《待分类》举报/认领
上一篇: 林黛玉和薛宝钗谁更富有?2间闺房将2人分出了高下
下一篇: 黛玉和宝钗谁更适合当宝玉的老婆?从为人妻的三个角度看,她更适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4 17: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夫人对林黛玉做了一件事,急的贾宝玉说她“糊涂”
播报文章

突然好想变傻
关注
2020-02-03 21:30
揭秘2024年青海湖旅游,精华攻略大公开!
揭秘2024年青海湖旅游,精华攻略大公开!
君弘电脑版 2024君弘电脑版 [正版下载]
君弘电脑版 2024君弘电脑版 [正版下载]
2024年内蒙古旅行指南:必去的10大景点!
2024年内蒙古旅行指南:必去的10大景点!
王夫人和林黛玉,都是贾宝玉的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人。
王夫人是贾宝玉的亲娘,贾宝玉在她面前,可以尽情地撒娇。第二十五回,贾宝玉从舅舅家回来,进门见了王夫人,“不过规规矩矩地说了几句话,便命人除了抹额,脱了袍服,拉了靴子,便一头滚进王夫人怀里。王夫人便用手满身摩挲抚弄他,宝玉也搬着王夫人的脖子说长说短的。”一幅母慈子孝的美好画面。

广告
心理咨询师专业报考,2024全攻略在这里
×
林黛玉是贾宝玉最爱的女子。两个人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情投意合。贾宝玉在林黛玉面前,想来只有百般温言款语的份儿。就像贾宝玉自己说的那样:“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得到。我心里想着:姊妹们从小儿长大,亲也罢,热也罢,和气到了头,才见得比别人好……”
然而,王夫人和林黛玉两个人,却并不亲密。并不是林黛玉不亲近王夫人,而是王夫人打心眼里没办法喜欢林黛玉。林黛玉对王夫人非常尊敬,王夫人对林黛玉却无法疼爱的起来。
沁芳桥畔,“宝黛共读西厢”,贾宝玉一时忍不住,说了一句“我就是‘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怒道:“你这该死的胡说,说这些混账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在林黛玉心里,舅母和舅舅是一样亲的,都是可以保护自己的人。
但是在王夫人心里,却并非如此。她曾经对林黛玉做了一件事,连她的儿子贾宝玉都忍不住了,直接说她“糊涂”。

广告
38岁女领导的生活日记曝光,解密职场有多内涵,令人头皮发麻
×
林黛玉虽然聪明懂事,才华横溢,但也有一个很关键的弱点——身子弱。从她进贾府之时,众人就看出来她“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便问她吃什么药。林黛玉说,自己的病是天生的,“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未断”,“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便笑道:“这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林黛玉之所以来到贾府,就是贾母怜惜这个外孙女没有了母亲,要接过来亲自照顾的。所以,既然贾母说要替林黛玉配药,别人也就不应该再管这件事了。然而,王夫人却非要横插一杠。
第二十八回,王夫人见了林黛玉,问了一句没头没尾的话:“大姑娘,你吃鲍太医那些药可好些?”林黛玉道:“也不过是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这一番对话,泄露出来一个重要的信息,林黛玉吃的药,曾经被王夫人强行改变了,由王大夫的药,改成了鲍太医的药。然而,鲍太医的药对林黛玉来说,并没有任何作用,甚至还有不好的作用,所以,贾母知道了这件事之后,立刻就给林黛玉换了过来,还让她吃王大夫的要。
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王夫人只不过是林黛玉的舅母,再怎么样也亲不过人家的外祖母,她为什么要管林黛玉吃药的事?为什么要给林黛玉换了大夫?事情到此还没有结束。王夫人坚持不懈,依然要给林黛玉换药:“前儿大夫说了个丸药的名字,我也忘了。”

广告
青海湖旅游要多少钱?专业旅行团队,组团特惠!
×
宝玉道:“我知道那些丸药,不过是叫她吃‘人参养荣丸’。”贾宝玉这话,已经有一点对母亲的不赞同了,也不过是那些药,没什么新鲜有奇效的,没必要给林妹妹换了!王夫人却依然坚持:“不是。”宝玉又道:“八珍益母丸?左归右归?再不就是麦味地黄丸。”贾宝玉说的这几味药,与林黛玉的病,多少都有些对症。
但是,王夫人依然坚持:“都不是,我记得有‘金刚’两个字的。”宝玉扎手笑道:“从来没听说有个什么‘金刚丸’,若有了‘金刚丸’,自然也有‘菩萨散’了。”薛宝钗抿嘴笑道:“想必是‘天王补心丹’。”王夫人道:“就是这个名儿,如今我也糊涂了。”宝玉道:“太太倒不糊涂,就是叫金刚、菩萨指使糊涂了!”
“叫金刚、菩萨指使糊涂了”,这不还是糊涂吗?贾宝玉为何会说自己的亲娘被“指使糊涂了”?究其原因,也不过是因为王夫人坚持不懈,要给林黛玉换药。古代的读书人,多少都懂一点药理,贾宝玉也是如此。那个胡庸医给晴雯开的药,就被他看出来问题,后来换了王太医,他又看了药方,才说没问题了。
王夫人要将一味连自己都不记得名字的药,硬塞给林黛玉吃,这自然让贾宝玉格外不满意,也就有些忍不住,直言母亲“糊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4 17: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王夫人看不上林黛玉,为何还为她请太医治病?贾母一句话说出实情
2019-10-05 19:07
王夫人看不上林黛玉,是一以贯之的。



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王夫人就明确告诉她不要去惹贾宝玉。薛宝钗选秀失败后,贾元春借赏赐端午节礼,暗示薛宝钗的婚事后,王夫人更不喜欢林黛玉了。查抄大观园前,王夫人讨厌晴雯,就把她比作了林黛玉;当众骂人时,又酸溜溜地讲出了贾敏,言谈之间对林黛玉没有一丝好意。

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她竟然破天荒地请了一个鲍太医为林黛玉诊病,这是怎么回事,她为何要这样做呢?

1.王夫人请鲍太医为林黛玉诊病的情况是这样的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芒种节当天,林黛玉和贾宝玉吃饭前到王夫人房间。王夫人关关心起林黛玉,问道:“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林黛玉道:“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尽管林黛玉这样说,但王夫人仍不管不顾,听薛宝钗说“天王补心丹”的药丸后,让人去给林黛玉购置服用。

从两人的交谈中不难推测,鲍太医是王夫人请的。一是因为她主动提起这个太医,二是因为林黛玉很明确说贾母让她还吃王太医的药。王太医是贾府的“家庭医生”。贾母得病、袭人得病、晴雯得病,请的都是王太医。除了王太医之外,按年付报酬的还有一个张太医。《红楼梦》第五十一回,晴雯感冒后,贾宝玉派人请了一个太医,要付赏银打听如何给王太医诊费时,婆子说道:

“王太医和张太医每常来了,也并没个给钱的,不过每年四节大趸送礼,那是一定的年例。这人新来了一次,须得给他一两银子去。”

婆子们都知道贾府看病的是王太医、张太医。下人们请的则是胡庸医,鲍太医只出现过一回,而且是从王夫人嘴里说出来的,所以只能是她请的。

2.王夫人为林黛玉请太医是恶意的吗?


王夫人不喜欢林黛玉,所以许多人认为她请的鲍太医是恶意,是动机不纯,想通过换药,搞垮林黛玉的身体。最极端的说法,甚至认为鲍太医的“鲍”,指的是“鲍鱼”。按照《周语》解释:鲍鱼不登俎豆。《家语》曰: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鲍”者,腐也,臭也。从而认为“鲍太医”是贬义。王夫人给林黛玉换的的鲍太医是处心积虑做的一件恶事。

但是这种说法是明显站不住脚的。《红楼梦》第二十八回,王夫人知道了天心补心丹的药丸名后,说道:“既有这个名儿,明儿就叫人买些来吃。”《红楼梦》庚辰本在此眉批注道:

写药案是暗度颦卿病势渐加之笔,非泛泛闲文也。丁亥夏。笏叟。

从这个批注中可以得知,王夫人之所以关心林黛玉的病情,是因为林黛玉的病情加重,绝不是王夫人使什么阴谋诡计。退一万步讲,王夫人就是想陷害林黛玉,也不会用这样明晃晃地办法,所以她给林黛玉请鲍太医,应该是没有恶意的。

3.王夫人为何要对林黛玉这样做呢?


王夫人不喜欢林黛玉,当然也不至于害林黛玉,她请鲍太医为林黛玉诊病的逻辑是什么呢?贾母说出了真实的原因。

《红楼梦》第四十七回,贾母因邢夫人帮助贾赦讨鸳鸯,生气大怒时说过这样一句话:

“如今你也想想,你兄弟媳妇(王夫人)本来老实,又生得多病多痛的,上上下下,那不是她操心?你一个媳妇虽然帮着,也是天天丢下笆儿弄扫帚……”

贾母这句话里信息量很大,一是说王夫人老实,二是说王夫人的身体状况,多病多痛。

一个人有病自然要请医生。按照常理推断,王夫人要请太医,应该也是王太医或张太医院。但是事情极有可能并非如此。王夫人请鲍太医给林黛玉诊病,发生在她封妃省亲之后,赏赐端午节礼之前,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贾元春正处在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势,手里握有权力,派一个太医给自己母亲调养身并不为过。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王夫人借自己身体多病多痛,让贾元春派一个鲍太医而来,名义上为了林黛玉治病,实际是考察林黛玉的身体状况,而考察的结果是林黛玉有身体之疾,不能配上贾宝玉。所以,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都在客观上形成了王夫人为林黛玉请太医的事实,表面看来是一种善意。



凭心而论,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来看,王夫人的做法没有错。林黛玉寄居在贾府,病情加重,她请太医院前来诊治,是长辈对晚辈的关心,是未来婆婆对未来儿媳的考察和关照。但是从她拆散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婚姻角度来看,她的做法确实让人怀疑,因为这与她一直讨厌林黛玉的反应是相悖的,是虚伪的。人们的思维习惯是这样的,在评价一个人对待另外一个人是好是坏时,往往看的都是一以贯之的表现,所以偶尔做出一件与自己平时行为不相符的举动后,就会让人怀疑,让人不解。因此,王夫人请鲍太医给林黛玉诊病抓药,贾母断然否决,坚持让林黛玉还吃王太医开的药。

一家之言,仅供闲看【文/小涵读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4 17: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夫人关心林黛玉的身体,却透露出她对林黛玉的漠视和不关心

君笺雅侃红楼
  
IP属地: 云南
2
2018.12.27 10:28:08
字数 1,297
阅读 838
林黛玉和王夫人的一段对话,透露贾母和王夫人对她不同的态度!

林黛玉经常需要吃药看病,贾府是如何给林黛玉治病的?

(我是君笺雅,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林黛玉作为贾母的唯一外孙女,是贾母的心头肉。林黛玉的病也是贾母经常挂心悬念的心头事。关于如何为林黛玉治病,贾家有一套成熟的请医问药制度,很多人认为从来没看贾母给林黛玉请过大夫是不是不关心林黛玉?这是臆想,根本站不住脚。


一,林黛玉是身体弱,最初不是病,林如海有交代。
林黛玉一进荣国府就被发现有“不足之症”。林黛玉就讲了从小如此。一直吃人参养荣丸。这里贾母并没有给林黛玉请大夫医治,而是直接发话给林黛玉配药。

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读者可能会疑惑,不是心头肉么?为何贾宝玉一有事就惊天动地的。林黛玉反倒不给看病直接就配药了?原因只有一个,林如海之前来信托付过了。林黛玉自身先天不足,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就是胎里带来的体质弱,只需要调养就好了,不是病。林如海作为世家子弟,必然早对女儿身体情况确诊并告之岳母平时需要注意。贾母也知道林家请的医生未必比自家的差,没必要多此一举再请医生确诊。而且林黛玉也根本不是病了,体质弱后期调养就好了。断没有一来就请医问药的,既没必要,也不吉利!


第二,贾母主动给林黛玉换了专属医生。
王夫人见了林黛玉,因问道:“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林黛玉道:“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宝玉道:“太太不知道,林妹妹是内症,先天生的弱,所以禁不住一点风寒,不过吃两剂煎药就好了,散了风寒,还是吃丸药的好。”

这一段将林黛玉的身体医治情况说了非常清楚。

首先,林黛玉身体底子差,经常感冒,吃一点药就会好,平时只需要吃丸药调理,这是贾宝玉说的。

其次,林黛玉有专属医生“鲍太医”,林黛玉一直吃他的药,王夫人作为当家人于情于理都是她主管和关心林黛玉请医问药的人。

最后,贾母特别关心林黛玉的病,不但早于王夫人问了林黛玉的身体,吃的药的药效,还给林黛玉找了另外的医生,换了人。这比王夫人滞后的随口一问要强的不是一点半点。诛心的说一句,不排除王夫人也是听闻贾母给林黛玉换了医生才问林黛玉病情的!


第三,林黛玉平日调理有专人负责。
林黛玉身体弱,三天两天不舒坦。薛宝钗说林黛玉的病:“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也不是常法。”林黛玉也说自己: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

林黛玉三天两天病,医生来来往往,所有人都习惯了。贾母也如此,知道林黛玉的病虽然麻烦,却有药难医,不过调养而已,不可能天天兴师动众的请大夫。

这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开始大家都会重视,慢慢就习以为常了。林黛玉的病日常不致命,贾母也知道没办法。贾母给林黛玉配药,换医生,换药,已经表明贾母特别重视林黛玉了。毕竟林黛玉的情况不像贾宝玉每次都闹的那么厉害,又是被魇,又是被打,又是疯癫,每次都命悬一线!自然情况不同!

以上都是本人个人之见!若我没说清楚,欢迎留下您的观点。欢迎转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4 17: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薛宝钗为何私下给黛玉送燕窝?王夫人一个小动作暴露,是她在捣鬼
小涵读书 2019-04-14   |  348阅读  |  1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中许多事情发生的莫名其妙,只有按照伏脉千里的方法才能看清其本来目的。许多事情的前因后果,都隐藏很深不易被发现。其中林黛玉吃不起一两燕窝后,薛宝钗背着众人私下里相送。她为何要这样做?做好事为何要偷偷摸摸?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薛宝钗到林黛玉房间看望她,挑头说起给林黛玉看病的几个医生都不高明,所开的药方也管事,建议干脆找一个高明的医生看一看。林黛玉悲伤地说生死由命,不是人力所能挽回。薛宝钗建议她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用冰糖五钱熬粥吃。林黛玉苦笑,自己寄居于贾府,每年请大夫、熬药已经让身边人说三道四了,所以不愿惊动下人。此时,薛宝钗主动提出,自己家里有燕窝,可以无偿供给林黛玉使用。

当天晚上,贾宝玉来看完林黛玉之后,就在大家准备休息之时,薛宝钗派了一个婆子,背着所有人,冒雨打伞给林黛玉送来一大包燕窝和糖。此事过了不久,贾宝玉知道这一情况后,私下里对紫鹃说林黛玉太托实,言外之意她上了薛宝钗的当。原文如下:

“也没什么要紧。不过我想着宝姐姐也是客中,既吃燕窝,又不可间断,若只管和她要,太也托实。虽不便和太太要,我已经在老太太跟前略露了个风声,只怕老太太和凤姐姐说了。我告诉她的,竟没告诉完了她。如今我听见一日给你们一两燕窝,这也就完了。”

贾宝玉将此事看得非常清楚,林黛玉之所以每日吃不起一两燕窝,问题出在王夫人身上。薛宝钗同林黛玉一样都是客人,主动给林黛玉送燕窝,里面大有文章。

王夫人对林黛玉是不关心的。但是在此之前却有一次突然莫名其妙地关心过林黛玉的病情。

故事发生在第二十八回,王夫人当众问林黛玉的病情:“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林黛玉回答说:“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王夫人听后并没有当即打住,而是又说起有人推荐一种新药,想了半天,在薛宝钗的提醒下才说出天王补心丹的药名,之后,王夫人当众吩咐,“既有这个名儿,明儿就叫人买些来吃。”


王夫人为何突然关心起林黛玉吃药之事?甚至坚持给林黛玉买那种连自己都不记得名字的丸药?这个“小动作”的背后,不是关心,而是有意加强对林黛玉的管理。

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因为年幼多病,贾母心疼她,所以把她安排在自己身边的碧纱橱居住。后来,贾元春下旨,大家搬进大观园后,各人有各人的住处,贾母也就不好插手了。众女儿的日常起居生活表面是由李纨带领,王熙凤保障,实质上一切还都是王夫人说了算。她开始给林黛玉换药,并非是想给林黛玉彻底治病。相反,为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金玉良缘,她会做出相反的做法,通过更换用药,使林黛玉的身体越来越弱。

王夫人虽然吃斋念佛,但确实能做出这种丑事。金钏儿跟在她身边多年,只因和贾宝玉调笑了几句,就被她打了一巴掌并撵了出去,害得金钏儿投井自杀,以示清白。怡红院里的晴雯也是如此,生病期间也被她赶走,最终惨死在多浑虫家里。虽然对待林黛玉不能如对待丫鬟那样,但是她的蛇蝎心肠和恶毒做法却是一以贯之的。林黛玉初进贾府,她就让黛玉离宝玉远一点,但是宝黛两人却越走越近,这必然让她痛恨,做出什么样的坏事都有可能。


林黛玉的身体越来越弱,虽然没有更多人的怀疑是王夫人做了手脚,但是薛宝钗却知道,王夫人给林黛玉换医生换药丸的原因其实为了宝玉和自己。在她与林黛玉关系缓和之后,尤其是林黛玉一片赤诚之心对她,让她心里忐忑不安,难免会有一些自责。于是一面私下里劝林黛玉另找名医诊治疾病,一面主动提出给林黛玉送燕窝。她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弥补王夫人暗中捣的鬼,求一个心里上的安慰。但是此事她又不想让王夫人知道,所以才会在林黛玉入睡前,让一个大家都不知名的婆子,冒雨给林黛玉送来了燕窝。

作者:大愚小孩,每天陪你读不一样的红楼梦

+关注
undefined
小涵读书
喜欢读书,贩文为生
共 1899 篇原创
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小涵读书 > 《待分类》举报/认领
上一篇: 1:9,第一次1人,第二次配了8人,袭人2次回家为何差别这么大?
下一篇: 2个男人向王熙凤求药,她为何帮了1个外姓人,害了1个自家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4 17: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的药方中“三百六十两不足龟”
芸斋窗下 2019-05-31   |  227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语段:



王夫人又道:“既有这个名儿,明儿就叫人买些来吃。”宝玉笑道:“这些都不中用的。太太给我三百六十两银子,我替妹妹配一料丸药,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王夫人道:“放屁!什么药就这么贵?”宝玉笑道:“当真的呢,我这个方子比别的不同。那个药名儿也古怪,一时也说不清。只讲那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只在群药里算。那为君的药,说起来唬人一跳。前儿薛大哥哥求了我一二年,我才给了他这方子。他拿了方子去又寻了二三年,花了有上千的银子,才配成了。太太不信,只问宝姐姐。”



这里的“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读起来十分费解,该如何断句呢?由红楼梦研究所勘校,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断句为“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而有的《红楼梦》版本则断句为“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查各抄本刻本情况,这里也都是存在一定问题。



甲戌本 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 备注



庚辰本 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



杨藏本 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够,还有)龟大的何首乌 括号内的字为后补入



戚序本 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还不够,龟大的何首乌 蒙府本/南图本同



列藏本 人形带叶参,龟大的何首乌



舒序本 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



甲辰本 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也不足,龟大何首乌



程高本 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 程甲/程乙刻本



金玉缘 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四足龟,大何首乌 王希廉本同



通过文本比较可以发现,“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是最接近母本的状态,后面各级抄本抄到这里,都试图寻找一个更合理的内容,所以才造成这样现象。到底母本发生了什么问题呢?



先看看胡适红学象征人物周汝昌的说法,他在《红楼十二层》的《第十一层 红楼解疑·龟大何首乌》写道:




“头胎紫河车(胎盘),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六足龟,大何首乌……”这就顺顺当当,毫无疑难之处了。因此,再考过去坊间流行本,也得到了一种曲折的“参证”,即:藤花榭本、王希廉(护花主人)本、金玉缘本皆作“四足龟”。“四足龟”本身亦令人发笑,龟有四足,又有何珍何贵?然而,这个“四”却毕竟透露了“消息”:那本应是个数目字。而一经查到“六足龟”,便茅塞顿开,恍然爽然了。“六”误作“不”,是底本行、草书法之讹。至于“四”与“六”,也很微妙,因为从篆书上看,它们的区别只在一个“点”,“四”上无点,六则有之。如六字失点,即成四字。现在,这难题应该依从“六足龟”而断句,不必再沿旧抄之讹了。记得医家说,《山海经》记载“三足龟”,服之可终身无大疾,又可消肿,是一种珍药。那么可以推知,“六足龟”必亦另有奇效,故此列入那个特别费钱的药方了。可供参证的还有六足鳖。这种奇物,几部古书皆有记载,说是其形如肺,而有四目六足;而且口中吐珠,故名为珠鳖。六足龟只见于《大明会典》,而六足鳖则《山海经》、《吕氏春秋》、《大明一统志》均有记载,说法一致,称产于澧水。看来,配药的奇物中,应为“六足”的龟鳖是没有疑问了。其实,六足龟的记载,在清代史籍中叙及域外进贡奇物时,也多次载明有暹罗进献六足龟的事实。据今生物学家云,此种龟是在尾部及左右后肢根部之间,长有几枚小趾状的发达鳞片,故得“六足”之名。由此可证,雪芹所作虽名曰小说,而种种事物,皆非编造虚拟,各有实证可查。我认为,像这样的例子,性质较特殊,不宜再拘“版本无据”而不予变通,应当改作“六足龟”,加上按语说明原文抄写致讹,就不为鲁莽了。



周先生对自己的研究观点颇为得意,还为此赋诗一首,诗曰:



虽云芹笔有新文,



龟大首乌竟何云?



原是珍奇龟六足,



启颜一快解疑纷。



周先生又在另外一部著作《红楼夺目红》里,把这个内容翻炒成长篇大论,而后来一些《红楼梦》的出版物,果然就把这里改为“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六足龟,大何首乌”。







周汝昌的思路是对的,问题确实应该出在抄写环节。然而,在抄写环节中,把“六”抄成“不”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这种可能性几率很小。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三足龟”。



首先我们看看周汝昌的说法,大家仔细看:“记得医家说,《山海经》记载‘三足龟’,服之可终身无大疾,又可消肿,是一种珍药。那么可以推知,‘六足龟’必亦另有奇效,故此列入那个特别费钱的药方了。



三足龟,有典可查它是入药无疑,周汝昌怎么就据此“推知”六足龟“另有奇效”而列入“费钱的药方”?《本草纲目》还是《山海经》是否有记载六足龟入药?这完全是周汝昌的猜测而已。



周汝昌的弟子刘心武在他的《红楼望月》中写道:



我以为,固然宝玉在这里是顺口胡诌,但他既然煞有介事,也便一定要讲得既耸听而又不至于在逻辑上离谱。“龟大何首乌”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龟大”是多大?龟的种类很多,像棱皮龟、玳瑁、象龟的龟壳可以长达三尺多乃至于六七尺,作为蓼科草本植物的根茎何首乌如果那么样大,反倒会让人觉得成了怪物未必有其应有的药力了;而有的观赏龟,如金钱龟、绿毛龟,龟壳却又可能仅一寸来长,一两寸长的何首乌又无乃太寒酸,怎能加以夸耀?我以为,在上引段落里宝玉讲的还是五种东西,应该这样来断句:“……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他对每一种东西都强调寻觅的不易,龟要大的,但也不是越重越好,必须接近三百六十两却又不能超过,旧秤是十六两为一斤,也就是那龟必须是二十二斤多却又不能是二十二斤半(折合现在十两制的算法,约十四斤六两许)。



刘心武既没有讲出各个抄本文字差别的根本原因,也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只是牵强断句,这样的断句,可能每一个读者都尝试过了。那么“三百六十两不足龟”是啥意思?到底宝玉是要大的龟还是要小的龟?我们可以直接无视刘心武这种一般人都能尝试的不通说法。



1980年第三期《红楼梦学刊》发表了署名筠宇的文章《“不足龟大何首乌”小议》,作者很有见地,他认为,“不”字与“三”很容易混淆,因为草书,“不”与“三”几乎一样,最早的底本,很有可能是“三足龟”的“三”被最初传抄时误做“不”字抄写了。




只从开药方角度出发,也应该是三足龟。《本草纲目·贲龟》:“释名:三足龟。按《山海经》云:狂水西南注伊水中多三足龟,食者無大疾,可以已肿。”三足龟乃稀罕药物,入宝玉之方合情合理。宝玉就算看了《大明会典》等书,那书中也只是互相引用,说其出于沣水,并未说是奇药作用,宝玉再会杜撰,几种物产都是有典可查的药类,唯独六足龟不属于药物。周汝昌为了实现自己“添足”臆想,糊弄成了药物,完全不属于做学问的态度。







我们顺便查阅一下宝玉所说的几种东西药典出处:



1、紫河车:(人胎盘的中药说法)《五杂俎》卷五:“紫河车,欲得首胎生男者为佳”(明·谢肇淛)。《本草纲目·人胞》“释名:胞衣,胎衣、紫河车……其色有红、有绿、有紫,以紫者为良。”



2、人参:《本草纲目·人参》:“人参年深,浸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参、神草。补五劳,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名目开心益智。”



“带叶人参”,是表达人参的新鲜程度,宝玉故意奇趣化而已。



3、何首乌:《本草纲目·何首乌》:“止心血……即大而佳也。”



所以“大何首乌”本就是一独立含义。



4、茯苓:《本草纲目·茯苓》:“胸胁逆气……久服,安魄养神。”



从归纳的规律来看,“三足龟”也是奇药,比臆想“六足龟”也更合理。所以,“三足龟”才是最有可能的原始文字。



这样,宝玉的这个药方就可以断句为:“只讲那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三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只在群药里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芸斋窗下 > 《红楼》举报/认领
上一篇: 俞晓红:程乙本引言重读(《红楼梦》后40回非高鹗续写说之四)
下一篇: [转] 同为“红学”泰斗,冯其庸和周汝昌为何水火不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5 21: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红楼梦:王夫人“找缎子”,作者“提醒”林黛玉要小心二舅母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152:“找缎子”之谶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上回讲到王夫人询问“月钱放了不曾”,引出凤姐日后放高利贷被休之事。

王熙凤回说放过了,又提起“找缎子”给王夫人铺垫,让给林黛玉做新衣服,算是姑侄配合。


曹雪芹显然借“缎子”与“月钱”做伏笔。由王熙凤引向了王夫人与林黛玉的关系。

☞细说红楼系列152,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三回)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

“缎子”,指“绫罗绸缎”,看似一类却用途各别。

王夫人如果真吩咐王熙凤“找缎子”,肯定不是拿来做衣服。

缎子与绸子不同,尽管都是细密厚实,可绸子适合做衣服,缎子却只适用做被子、帘帐、桌椅包衣等。


当晚林黛玉被安排在贾母房中时,王熙凤便送来“一顶藕合色花帐,并几件锦被缎褥之类。”

所以,“缎子”大多被用做被子。

王夫人再吩咐拿出两个“料子”给林黛玉做衣裳,肯定是绸非缎。

但作者故意在此用“缎”不用“绸”,便源于“缎子”二字的隐喻和伏笔。

何为“缎子”?断子也。断送儿子的意思。

如果根据后文结局反过来印证“缎子”的伏笔。王夫人反对宝黛姻缘,导致贾宝玉痛失林黛玉,最终出家而去。

王夫人是不是就像《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的母亲一样,因反对儿子姻缘而彻底失去儿子。


作者借“缎子”将王夫人与林黛玉联系,就是在为日后“反目”设伏。

王夫人此时对这个小姑子的女儿,尚存怜悯之心。这通过后文她牵着黛玉的手说话能体现出来。

肢体的接触,真正反映出人与人的真实关系。


到后来,外甥女与舅母交流越来越少,王夫人更是从不自己去林黛玉房中,两人关系降至冰点。等到咬牙切齿撵走“眉目像林妹妹”的晴雯,又将其挫骨扬灰后,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恨意便溢于言表。

双方矛盾的根源就在贾宝玉,就在宝黛姻缘。

缎子用来做被子,做衣服不伦不类。

古代婚嫁必然要做礼服、做被子。缎子也确有“姻缘”之意。


曹雪芹运用文字最是考究。此处可以用“绸子”,可以用“锦”,也可以用“绫罗”,他非要用“缎子”而不选其他,就是为日后设伏。

贾宝玉最后抛家舍业而去,王夫人“断子”不知会不会后悔。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4-21 09:32・IP 属地江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6 06: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谜《红楼梦》之不是冤家不聚头
文侠书馆 2014-11-08   |  3987阅读  |  1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解谜《红楼梦》之不是冤家不聚头 - wamoga - wamoga
  这一小节里,我要重点说说宝玉和黛玉“清虚观之行”回来后的一场“大闹”的问题。
  我们提出的问题是:贾母“清虚观之行”的真正目的,“灵心慧性”的黛玉岂能不知?
  那么,“清虚观之行”回来后,宝玉和黛玉为什么还会有这么一场“宝玉砸玉”及“黛玉剪穗”的“大闹”呢?
  难道又是黛玉的“小性儿、尖酸刻薄、行动爱恼人”及“失败的性格”在作怪?
  贾母在这次宝玉和黛玉的“大闹”后说了一句“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话,更是令人深思。
  
  荣国府短短的几天内,出现了元妃公开的“赐端午儿节礼”之事,接着又出现了贾母浩浩荡荡的“清虚观之行”事件。贾府稍微有一点明白的人,比如贾琏心腹小厮兴儿等人,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
  所以,当后来“尤三姐思嫁柳二郎”时,当尤二姐、尤三姐、小厮兴儿聊到宝玉时,小厮兴儿和尤二姐尤三姐说:“只是他(宝玉)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妹妹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第六十六回)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厮兴儿和尤氏姐妹说的话简直就是对贾母在清虚观和张道士说的话的诠释。
  
  至此,贾母的“清虚观之行”的目的已经全部实现:
  贾母在凤姐和张道士的帮助下,有力的回击了王夫人“小集团”——借元妃之手“赐端午儿节礼”——对她的尊贵地位和人格尊严的恶劣挑衅;贾母回答了她对“金玉良缘”的态度;贾母宣布了她的“木石姻缘”之心;
  贾母还借“金麒麟”的“适时”出现,让贾府年轻人积极讨论,从根本上动摇了“金玉良缘”的理论基础;指出了“金玉良缘”舆论在贾府满天飞,其本质就是一种“荒谬”。
  
  以贾母的“清虚观之行”为标志:从此以后,荣国府里的“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的斗争,从只有少数人“心知肚明”的“地下化”变成了人人“心知肚明”的“半公开化”。
  我之所以说是“半公开化”, 是因为贾母的“清虚观之行”时,贾母还没有和荣国府“小集团”主要人物王夫人有过“直接的”或者“公开的”较量。
  直到后来王夫人完全不顾体面的露出了丑陋的真实嘴脸:王夫人用恶狠狠的“一巴掌”“撵出”并“逼死了”为自己“尽忠服务十几年”的贴身丫鬟金钏儿;王夫人用自己的月例银子“收伏”了花袭人当怡红院的“看门狗”;王夫人开始在“内闱”中“封闭”贾母。。。
  贾母和王夫人才有了“直接的”或者“公开的”较量。。。
  以贾母“两宴大观园”为标志:贾母“两宴大观园”时和王夫人的“直接的”面对面的较量,则标志着荣国府“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的斗争就“完全公开化”了(后文和大家讨论)。。。
  

  我在这里要提醒各位朋友:虽然“又大又有文采的赤金点翠的金麒麟”在清虚观“适时”出现后,贾府里所有众人都知道史湘云早就有了一个“金麒麟”了,特别是贾府年轻人知道并积极讨论后,可以说就是从根本上否定了“金玉良缘”的理论基础。
  黛玉是个“心较比干多一窍”的姑娘,黛玉当然也知道“金玉良缘”确实很荒唐,黛玉也知贾母有一颗坚定的“木石姻缘”之心,黛玉也知道宝玉心中的爱情属于自己。。。
  但有一个事实,那就是只要薛姨妈还住在荣国府,只要宝钗的金锁还明晃晃的挂在脖子上,只要宝钗还没有“入宫参选”,只要王夫人的脸每天都还是这么冷冰冰的“风刀霜剑严相逼”一般,而且有越来越恶劣的趋势,黛玉心中对“木石姻缘”的“终有嫌疑”(“终有嫌疑”一词出现在第四十五回)、“恐惧”“担心”和“隐痛”必定存在。
  况且,这次元妃的“赐端午儿节礼”之事,已经是更加深深的刺痛了黛玉那颗稚嫩的心了。
  元妃在黛玉心中,可不是个一般人物;元妃身上可是有着皇家之气的;元妃可是个敢于挑战贾母的人物;或者说元妃就是个比贾母更强大的人物。
  所以,我们后来看到,黛玉清虚观回来以后,总还是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就会对宝玉说:“那里像人家有什么配得上呢。”(第二十九回)
  “只是丢下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第三十二回)
  黛玉时常的就会对宝玉顺嘴说上这些话,其实并不稀奇。
  
  这当然不是 “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这是深藏在黛玉内心的一种真正的“痛”。
  因为“冰雪聪明”的黛玉知道:这“金玉良缘”的真相就是对着她和宝玉“宿命的爱情”来的;这“金玉良缘”本来就是对着贾母的“木石姻缘”来的;这“金玉良缘”当然也就成了黛玉心中永远的阴影和一个真正的“痛”了。
  这当然也不是可以用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来解释的通的。
  因为黛玉心中的这个“痛”,不是偶然原因造成的。而是王夫人小集团多次的“蓄意”“欺负”造成的;
  元妃“赐礼”,则更是在贾府“公开的”“欺负”黛玉了。
  只要“木石姻缘”没有变成现实,或者,只要宝钗还没有出嫁,这个真正的“痛”就会在黛玉心中永久存在。
  第四十五回,潇湘馆“秋窗风雨夕”之时,宝玉冒雨来看望病中孤独的黛玉,宝玉走后,宝钗派了一个婆子给黛玉送来了“一大包上等的燕窝”,黛玉打发了婆子走后,这时作者写道:“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她有母兄;一回又想宝玉虽素昔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幔,不觉又滴下泪来。”
  这个“终有嫌疑”就是黛玉“清虚观之行”后真实的心境。
  这个“终有嫌疑”就是黛玉心中真正的、永久的“痛”。
  
  

  贾母“清虚观之行”,用那个“又大又有文采的赤金点翠的金麒麟”请出了史湘云身上的“金麒麟”,从我们读者的角度来说,我们“恍然大悟”:原来“金玉良缘”的理论确实“很荒谬”。
  但我们又静心细细一想:“金玉良缘”是不是“很荒唐”“很荒谬”,从薛姨妈擎儿带女进入荣国府住下来开始,原本就是个无所谓的事了。
  或者说,宝钗这“金锁”上“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是“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第八回)
  或者说, “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第二十八回)等等。
  这些根本不一致的说法,都只是表象而已;都只不过是王夫人“小集团”的一个“幌子”而已。
  这些都只是属于王夫人之流的“欺人”“不自欺”的目的而已。
  他们制造并散布“金玉良缘”,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对抗贾母的“木石姻缘”和警告打击黛玉。
  
  其实,作者在宝玉宝钗“比通灵”“比金锁”的第八回里,早就题诗一首了:“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新旧臭皮囊。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我们现在应该好好体会一下作者写在这里的这首诗的内涵了。两百多年来,我们可能都没有怎么真正在意作者在此的用心良苦。
  作者在这首诗里告诉我们读者:不但“金玉良缘”是“荒唐”“荒谬”的,就是“女娲炼石”也是“荒唐”“荒谬”的。所以作者才说“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作者笔下的“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新旧臭皮囊。”我认为作者甚至在告诉我们:贾宝玉生下来口中含着的那块“通灵宝玉”也是“荒唐”“荒谬”的,只是作者不让我们怀疑、不让我们讨论而已。。。
  作者笔下的“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我认为作者甚至试图在告诉我们读者:人生短暂,人生如梦;“人生真相”其实原本就是“荒唐”“荒谬”的;既然人生都是“荒谬”的,那么,人生“劳累奔波”所追求的、永远没有“餍足之心”的“金玉”“权势”“美色”,其本质也就是“荒唐”“荒谬”的。。。
  或许,这就是作者的那颗“悲天悯人”的大情怀吧!
  作者“悲天悯人”的大情怀在告诫我们大家:人生短暂;人生如梦;人生“荒唐”;人生“无奈”;人生“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所以,我们每个生活在尘世中的人决不能“只有一颗富贵心,只有一双体面眼”啊!
  特别是那些“富贵已极之人”,心中要多些“同情之心”、多些“草木之心”、多些“悲悯情怀”。。。
  

  我们说,王夫人“小集团”这“金玉良缘”背后的真相,就是贾政王夫人薛姨妈元妃他们“只有一颗富贵心”“只有一双体面眼”。他们没有一点“木石心”。
  他们根本不管“孤弱”的“草木之人”黛玉的命运和生死问题。他们时时在用恶毒阴谋的手段“蓄意”“欺负”“警告”“危害”“草木之人”黛玉。
  他们后来甚至视“草木之人”黛玉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对黛玉心生“必欲除之而后快”之心,他们没有任何理由,就因为“草木之人”黛玉妨碍了他们的“富贵心”、“金玉心”和“体面眼”。
  随着我的分析,我们将更加清楚的看清王夫人“小集团”所有人物的真实嘴脸。特别是王夫人和薛姨妈这一对姊妹,她们可以说是没有一点人性的。。。
  至于他们用了“草木之人”黛玉的嫁妆和养命的钱来造大观园,他们可能认为是应该的。因为他们是“富贵之人”,他们用“草木之人”的钱就是理所当然的嘛。
  
  在作者笔下,王夫人“小集团”这些人的“只有一颗金玉心”“只有一双体面眼”确实恶毒厉害。
  在作者笔下,王夫人“小集团”这些人的“金玉心”和“体面眼”,后来是真正“红了眼”“黑了心”的。是“无情无义无人性无亲情”之极的。。。
  再后来,在作者笔下,王夫人“小集团”这些人的这些“黑心”和“红眼”已经是“没心没肺”了的,他们已经是真正变成“乌眼鸡”了的。
  这“没心没肺”和“乌眼鸡”,那就是真的要吃人了。
  那就是后来探春所说的:“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了(第七十五回)。
  那就是探春所说的:“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第七十四回)
  这就是贾府最后“轰然倒塌”的根本原因。厉害厉害!(后文再和大家讨论)
  
  我说,我们可爱的林妹妹的人生悲剧,恋爱悲剧,婚姻悲剧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而荒唐的、荒谬的“金玉良缘”理论,只不过是王夫人“小集团”的 “不自欺”“欺人”的一个外在的表现形式罢了。
  至于黛玉是否“小性儿、尖酸刻薄、目无下尘”以及黛玉是否“性格失败”,对王夫人“小集团”来说,其实根本就是无所谓的;其实根本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宝钗当然也是早就知道“金玉良缘”是荒唐的、荒谬的。因为宝钗知道史湘云脖子上早就有一个“金麒麟”了。(第二十九回,作者笔下写道:“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宝钗听说,便回头装没听见。”)
  
  按黛玉和宝玉的说法,宝钗是个“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笑,又怕你(指宝玉)生气拉了你去。。。”的人(第二十回)。
  宝钗当然知道史湘云从小和宝玉一起“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就在贾母身边生活过几年,史湘云到贾府比她来得早。
  人家先来,她后到。就算真的有“金玉良缘”之说,按宝玉“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说法,“金玉良缘”也应该是属于人家史湘云和贾宝玉嘛。
  
  还有更加重要的两点,那就是:
  宝钗早就知道宝玉的一颗心只是属于黛玉的;宝钗早就知道贾母的态度是坚决主张“木石姻缘”并反对“金玉良缘”的。
  这就更是宝钗心中永远的“痛”了!
  
  宝钗知道“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挂着林黛玉”(第二十八回)。
  宝玉在梦中喊出的:“和尚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便说木石姻缘”。这可是宝钗亲自听到的。
  这话对宝钗来说,可谓是“惊天动地”的;也是“心惊肉跳”的。这是宝钗心中的最疼。
  
  宝钗更知道贾母的态度是主张“木石姻缘”的。
  所以,宝钗对表妹宝琴一入荣国府就得贾母人缘讨贾母欢心很是吃醋。宝钗对宝琴说“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四十九回)。
  宝钗可是这么多年在贾府千方百计的讨贾母欢心而不得啊!
  宝钗知道黛玉是贾母的“心肝儿肉”。
  所以,宝钗对黛玉说“怪不得老太太疼你,众人爱你伶俐,今儿我也怪疼你的了”(四十二回)。
  
  但宝钗又什么办法呢?
  我在想,宝钗假如生活在我们今天这社会,她一定毫不顾惜的摘下脖子上的“项圈金锁”,走出门外,去找寻属于自己的爱情的。
  因为对年轻人来说,爱情甚至比婚姻重要。
  
  虽然我们说,过去封建社会,婚姻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可能是“家庭政治”、“家族政治”;婚姻可能是和金钱、权势连在一起的;至于婚姻中有没有爱情,倒是无所谓的。
  甚至太多女人在结婚前和自己的男人都是没有见过面的。
  但,我们通读《红楼梦》文本,我们感觉贾府的主子却决不是一味的反对年轻人“自由恋爱”的。
  否则,贾母不管不顾的把“情窦初开”的、甚至是已经到了“钟情”“怀春”年龄的宝玉和黛玉安置在自己身边“同吃、同睡、同乐、同读书”,这个问题怎么解释?!
  
  而且,贾政王夫人他们也专门让元妃“下谕”,点名“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住,不可禁约封锢;命宝玉仍随进去读书。”(二十三回)
  “元妃之谕”,只是点了宝玉和宝钗的名,其中之意当然也是意味深长。
  
  但,爱情这种“心灵上的震撼”的事岂是元妃“一谕”所能够解决的吗?
  爱情是没有理由的;爱情是没有道理的;
  爱情可不是元妃的“一谕”就能够促成的。
  
  宝钗确实没有办法。
  宝钗和黛玉和三春一样,都不能走出荣国府、走出大观园。
  贾政王夫人元妃以及自己母亲都已经定下了的事,宝钗能反抗吗?当然不能。
  所以,“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第七回)“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第八回)的宝钗每天只能把个明晃晃、沉甸甸的“项圈金锁”挂在脖子上了。
  
  这也就是宝钗的人生悲剧、爱情悲剧、婚姻悲剧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所以,作者在第五回的《红楼梦十二支曲词》的【第二支终身误】里就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作者笔下的这首词是以宝玉的心写的,是以宝玉的口吻写的。。。
  所以说,这也就是宝玉的人生、爱情、婚姻悲剧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关于宝钗其人,我后面还有专门的文字来和大家讨论的。
  
  

  为了叙说黛玉和宝玉“清虚观之行”回来后的那场有些“特别”的“大闹”。我啰里啰嗦的说了这么多,现在言归正传。
  我认为,宝玉和黛玉“清虚观”回来后这场“大闹”的“特别处”,就是:
  黛玉是无心闹的;宝玉却只是因为心中“宿命的爱情”太浓太深;而花袭人却是“心怀叵测”;贾母说出了“不是冤家不聚头”的慨叹,令人深思;凤姐的态度可圈可点;而王夫人的表现我们只能是去猜想了。。。
  我们试着来分析一下宝玉和黛玉的这场“大闹”。
  这场“大闹”,有宝玉的“砸玉”,有黛玉的“剪穗子”。。。
  
  贾母的“清虚观之行”,后来因为闹出了动静,贾府的一些“世家相与”都赶来送礼,贾母有些后悔。
  贾母说:“又不是什么正经事,我们不过闲逛逛,就想不到这礼上。没的惊动人”。
  贾母下午就回贾府了。贾母第二天就不想再去了。
  贾母后来也因为“昨日张道士提起宝玉说亲的事来,谁知宝玉一日心中不自在,回家来生气,嗔着张道士与他说了亲,口口声声说,从今以后再不见张道士,别人也并不知为什么原故;二则林黛玉昨日回家又中了暑;因此二事,贾母便执意不去了”。
  这里,我们又见贾母情真意切的“二玉心”。
  
  宝玉的“口口声声说,从今以后再不见张道士。”这当然是宝玉的心事。
  你想:宝玉因为“贵人姐姐”的“赐端午儿节礼”时没有让他的和林妹妹的一样,宝玉马上质疑说:“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吧?”宝玉后来知道了事情真相,马上“愤恨”的把这个“贵人姐姐”从自己心中抹去了。
  而这次张道士当着他心爱的林妹妹及贾府众人的面“高调的给他提亲了”,而且所提之人不是林妹妹,宝玉心中对张道士的“愤恨”是可想而知的。
  
  而林妹妹因为“先天生的弱”,“清虚观之行”果然是“中了暑”。但林妹妹的心境是不是也受到了张道士“高调给宝玉提亲”之事的影响呢?这事只有林妹妹自己知道了!
  
  凤姐的戏当然还是要接着演下去的。否则,凤姐真的会马上招致王夫人“小集团”的怨恨的。
  “打墙也是动土”,凤姐也正好可以真的“偷闲取乐”一回。所以凤姐自己带了人真的去看戏了。
  至于薛姨妈是不是又去看戏了?还有宝钗、三春、李纨等人是不是又去看戏了?那只有让我们大家去发挥我们的想象去猜想了。
  
  黛玉“中暑”生病了,宝玉不放心,“心里放不下,饭也懒得吃,不时来问”。
  宝玉心中的“宿命爱情”真实可鉴!
  而“病中”的林黛玉又担心宝玉因为她而“有个好歹”,心中不忍。
  所以黛玉对宝玉说:“你只管看你的戏去,在家里作什么?”
  黛玉的话更是真心关心宝玉的,并没什么。
  而且,黛玉从入住大观园开始,经过了一些列的“被”“蓄意的欺负”,黛玉比宝玉更“心明眼亮”着呢!
  但宝玉因为张道士给他提亲的事心中不快活,宝玉以为黛玉在“奚落”他。宝玉“由不得立刻沉下脸来”了。
  宝玉对黛玉说:“我白认得了你。罢了罢了!”宝玉先发了脾气了。
  黛玉接着就是“条件反射”了,黛玉对宝玉冷笑了两声:“白认得了我!那里像人家有什么配的上呢。”
  不但如此,黛玉后来还加上了一句:“何苦来!我知道,昨日张道士说亲,你怕阻了你的好姻缘,你心里生气,来拿我杀性子。”
  黛玉的这两句话,也实在不该说。
  但黛玉也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嘴,黛玉也只是顺口的就说了出来而已。
  这就是两个年轻人“吵嘴”并“大闹”的关键所在。
  因为最关键的问题是:宝玉现在还不是完全听得懂黛玉这两句话的真正含义。
  因为宝玉是个“实心人”。。。
  宝玉这次真的又要对脖子上挂着的“通灵宝玉”采取措施了。。。
  至此,两个年轻人就真的“吵闹”了起来了。

宝玉和黛玉“清虚观之行”回来的这一段“闹”,作者写的更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
  一方面,我们感觉到作者笔下的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是如此的真实厚重、情真意切。
  所以,在作者笔下:“原来那宝玉自幼生成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小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及如今稍明时事,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惟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
  “宝玉心内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烦恼,反以这话奚落堵噎我,可见我心里一时一刻白有你,你竟心里没我。’心里这意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那林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我便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方见得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如何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可知你心里时时有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着急,安心哄我。’看来两个人原本是一个心,但都多生了枝叶,反弄成两个心了。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情愿。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方可见你方知我近,不知我远。’那林黛玉心里又想着:‘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何必为我而自失。殊不知你失我自失。可见是你不叫我近你,有意叫我远你了。’如此看来,却都是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
  如此看来,两个年轻人的“闹”,只是因为心中的“爱情”太浓太重,或者说,就是王蒙先生说的真正的“宿命的爱情”在他们心中作怪吧。
  
  另一方面,作者这时给我们这些读者的感觉:似乎两个年轻人的吵架,就是为了“金锁”和“通灵宝玉”之事;或者就是因为黛玉的“小性儿”。
  所以,在作者笔下:“那宝玉又听见她说‘好姻缘’三个字,越发逆了己意,心里干咽,口里说不出话来,便赌气向颈上抓下通灵玉来,咬牙恨命往地下一摔,道:‘什么劳什骨子,我砸了你完事。’偏生那玉坚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风不动。宝玉见没摔碎,便回身找东西来砸。林黛玉见他如此,早已哭起来,说道:‘何苦来,你摔砸那哑巴物件。有砸他的,不如来砸我。’”
  这时宝玉黛玉真的是一场“大闹”了。
  比宝玉黛玉初次见面,宝玉的“摔玉”还厉害,这次宝玉居然要“砸玉”了。
  
  黛玉的心只有黛玉自己明白。
  黛玉的真心决不可能只是说那块“通灵宝玉”。所以黛玉说“有砸他的,不如来砸我”。
  但宝玉是个“实心眼”,宝玉真的以为问题就是出在“金锁”和“通灵宝玉”上,宝玉认为他心爱的黛玉一直以来之所以不快活,就是因为脖子上这个“通灵宝玉”。
  所以宝玉这次是坚决要“砸玉”了。
  这就是宝玉的“砸玉”。
  
  宝玉黛玉在“潇湘馆”的这一“闹”,最先是“闹”来了宝玉的大丫鬟袭人。
  袭人紫鹃二人都在“潇湘馆”力劝宝玉和黛玉。。。
  最后,宝玉黛玉袭人紫鹃“四个人都无言对泣”。
  也就是说,宝玉黛玉的吵架此时在袭人和紫鹃的劝说下已经基本平伏了。


  但是,我不得不郑重的在此说一下袭人这时的“不怀好意之心”。
  宝玉黛玉的“大闹”在袭人和紫鹃的劝和下基本平伏后,这时袭人却又故意的“勉强向宝玉道:‘你不看别的,你看看这玉上穿的穗子,也不该同姑娘拌嘴。’”
  袭人这时说这样的话,当然是别有用心,不怀好意。
  劝架有这样劝的吗?
  为什么紫鹃这时不“勉强向宝玉”说这样的话呢?
  
  袭人这明显是在故意挑起黛玉心中的“隐痛”。
  我们说,袭人从小和宝玉黛玉一起在贾母身边长大,袭人这位“二小姐”可以说就是黛玉的“闺中密友”。
  袭人岂能不知黛玉的“个性”?袭人岂能不知宝玉黛玉两个年轻人“深深相爱着的一颗心”?袭人岂能不知黛玉“心中的痛”?袭人岂能不知黛玉的“脾性”?袭人岂能不知贾母的心思?袭人岂能不知王夫人薛姨妈的心思?。。。
  袭人可是个比宝玉“开窍”还早些的人。
  第六回,作者笔下:“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本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也渐通人事。”
  而且,袭人和宝玉“偷试云雨情”时,袭人的思想是“袭人素知贾母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遂和宝玉偷试一番,幸无人撞见。”
  当时的袭人是没有一点“羞耻感”和“道德负罪感”的。
  当然,我认为袭人和宝玉“偷试云雨情”时有“优越感”无“道德负罪感”可以理解,毕竟袭人确实是贾母看中后给了宝玉的,袭人认为“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或许可以理解和谅解。
  但袭人与宝玉的“偷试”毕竟是不能见得人的事,“幸无人撞见”已经是很“侥幸”了,袭人心中至少应该有些“羞耻感”吧?。。。
  所以说,袭人早就已经“通人事”了,袭人是“过来人”了,袭人岂能不知宝玉和黛玉“爱的深深”?
  所以说,袭人此时如此劝架,是不怀好意的。
  
  还有,就是袭人从“元妃赐礼”中看出了未来的“宝二奶奶”可能是与黛玉无关了,袭人是决定“弃暗投明”“与时俱进”了,袭人是决定背弃“旧主子”贾母和“闺中密友”黛玉了,袭人决定投向“新主子”王夫人和“准宝二奶奶”薛宝钗了。。。
  
  因为袭人的“不怀好意”的一句话,“林黛玉听了,也不顾病,起来夺过去,顺手抓起一把剪子来要剪。袭人紫鹃刚要夺,已经剪了几段。林黛玉哭道:‘我也是白效力,他也不稀罕,自有别人替他再穿好的去。’袭人忙接了玉,道:‘何苦来,这是我才多嘴的不是了。’”
  这就是黛玉的“剪穗”。
  这当然是袭人“多嘴”的不是了。
  我说,袭人岂止该被宝玉踢“窝心脚”一脚,袭人的这嘴更该被宝玉狠狠的打几下!
  
  类似的挑起黛玉的“心中的痛”并“条件反射”的剪宝玉手中的扇套子以及挑起湘云对黛玉有意见、闹矛盾的事,后来袭人还蓄意的干了好几次。
  袭人可恶!
  关于袭人的品性,我后面有专门的文字和大家讨论。以便让我们大家看清楚作者笔下的这个真实的袭人!
  
  


  宝玉和黛玉的这次“闹”,本来就是根本没有事或者只是一些小事,因为袭人的“别有用心”,终于“闹”得贾母和王夫人“也不知有了什么大祸,便一起进园来瞧他兄妹”,贾母和王夫人都过来了。
  这也就是袭人如此“不怀好意”的目的吧。袭人可是个“心机很重”的人。
  我们从袭人后来是“有心”的、却又是故意“含含糊糊”的到王夫人处告宝玉和黛玉的状一事可以看出,花袭人此人物“心机”确实不一般!
  宝玉和黛玉的一场“大闹”,“还是贾母过来带出宝玉,方才平服”。
  王夫人过来后,王夫人看到了宝玉黛玉的这一场“大闹”,肯定会是另外的一番感受。
  
  接着就是到了初三,薛蟠生日请客。
  薛蟠生日,“家里摆酒唱戏,来了贾府诸人。”
  作者写道:“宝玉因得罪了林黛玉,二人总未见面,心中正自后悔,无精打采的,那里还有心肠去看戏,因而推病不去。林黛玉不过前日中了些暑溽之气,本无甚大病,听见他不去,心里想:‘他是好吃酒看戏的,今儿反不去,自然是因为昨儿气着了。再不然,他见我不去,他也没心肠去。只是昨儿千不该万不该剪了那玉上的穗子。管定他再不带了,还得我穿了他才带。’因而心中十分后悔。”
  作者接着写道:“贾母见他两个(宝玉和黛玉)都生了气,只说趁今儿那边去看戏,他两个见了,也就完了,不想又都不去。老人家急得抱急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自己抱怨着,也哭了。”
  
  这就是贾母有名的“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话的来由。
  这时,至尊至贵的贾母居然再次为了宝玉和黛玉“也哭了”,贾母的“木石姻缘”之心可鉴啊!
  
  我读《红楼梦》,对贾母从“清虚观之行”回来后说的这句“不是冤家不聚头”, 我总是在心中深思:
  我们说,宝玉是贾母的“命根子”,黛玉是贾母的“心肝儿肉”,黛玉是贾母的“竟是个嫡亲的孙女”(第三回)。
  贾母从小把宝玉带在身边“教养”,贾母“千里迢迢”把黛玉接到身边, 贾母有心把宝玉和黛玉从小放在身边“同吃、同睡、同乐、同学习”的“四同”中长大,贾母对宝玉和黛玉这一对年轻人的“喜爱”、“疼爱”、“怜爱”——总之一句话,贾母心中所拥有的对宝玉和黛玉的“大爱”——不是用千言万语所能表达的出来的。
  宝玉和黛玉当然不是贾母的“小冤家”;贾母当然也不是宝玉和黛玉的“老冤家”。
  贾母此时所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岂止就是指宝玉黛玉“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的又一次“吵架”吗?
  那么,贾母所说的“(宝玉和黛玉)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这句话又在说什么、说谁呢?
  那么,对贾母来说,宝玉和黛玉又有那些事让贾母“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呢?也就是说,宝玉和黛玉有什么事让“高贵”的贾母“天天操心”呢?
  那么,在贾府“至高无上”的贾母为什么也有无奈,也会对宝玉和黛玉这一对年轻人“天天操心”呢?
  我们的可爱的贾母啊!
  我们的“至尊至贵”的贾母啊!
  我们的心中有着“大爱情怀”的贾母啊!
  贾母心中对宝玉和黛玉这一对年轻人因为“爱的太重”所产生的“心痛”,我们能够知道吗?!
  “心痛”是一种什么感觉?!
  只有心中有爱的人,才会有“心痛”的感觉吧!
  黛玉这个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受人欺负”的“可怜人”“草木之人”是贾母“最大的心痛”啊!
  我甚至认为,贾母之所以对宝玉如此的“喜爱”,就是因为贾母心中对黛玉爱的太深爱的太重!
  贾母心中拥有对黛玉“最伟大的母爱”啊!
  。。。。。。
  贾母的“清虚观之行”回来后,特别是宝玉“砸玉”、黛玉“剪穗”的这场“大闹”后,贾母一人独处时,一定会是想了很多很多的。。。
  当然,王夫人也会是想了很多很多的。。。
  。。。。。。
  
  贾母久经世故;贾母久经沧桑;贾母什么事没有经历过?
  贾母此时说的“几时我闭了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贾母的这些话,确实令我们读者深思。。。
  作者总是喜欢“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这只有让我们读者自己去用心体会了!
  后来的实际证明,王夫人薛姨妈这一对姊妹“互相勾结,狼狈为奸”,她们为了“金玉良缘”,她们在荣国府真的是“闹上天去”了的。。。
  她们和贾母当然更是属于“不是冤家不聚头”的。。。
  
  我说,贾母此时的“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话传到了王夫人和薛姨妈耳内,她们又会有什么感想呢?
  王夫人一定是会更加的“事多心烦”吧?!
  薛姨妈呢?。。。
  
  还有,贾母的“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话传到凤姐、李纨、三春、宝钗、荣国府那些“二小姐”晴雯鸳鸯平儿袭人、那些管家婆子等人耳中,她们也都会有自己的感想的。。。
  
  当然,贾母的“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话也传到了宝玉和黛玉这一对年轻人的耳中。
  作者这时接着写道:“这话传入宝林二人耳内。原来他二人竟从未听见过‘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这句俗语,如今忽然得了这句话,好似参禅的一般,都低头细嚼这句话的滋味,都不觉潸然泪下。虽不曾会面,然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却不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宝玉“砸玉”,宝玉对黛玉真心痴情一片!
  黛玉“剪穗”,更是黛玉被贾政王夫人元妃多次的“蓄意”“欺负”的情感发泄!
  自从入住大观园“潇湘馆”后,黛玉心中的“苦痛”,黛玉心中多次受到“蓄意”的“恶意”的“欺负”,宝玉岂能知道?宝玉岂能完全知道?
  黛玉在贾府能找谁发泄自己心中的“苦痛”?当然只有宝玉!
  虽然黛玉“想葬掉心中的爱情之花”,但宝玉至少还是黛玉的“宝哥哥”、“宝二爷”吧!
  黛玉“剪穗”,当然还是花袭人“别有用心”的结果!
  
  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是这次宝玉黛玉“吵架”的真正原因!
  我们说,至尊至贵的贾母面对元妃王夫人等人的“恶劣”的“挑衅”都已经忍无可忍了;贾母对元妃都“断不容她刁钻去了”;贾母都要起来坚决回击了。
  而我们“孤弱”的、倍受“蓄意欺负”的黛玉找一点机会,发泄一下心中的“苦痛”,就不可以吗?
  我们能说这只是黛玉的“小性儿”吗?我们能说这就是黛玉“失败的性格”吗?我们能怪黛玉就是喜欢无缘无故的哭吗?我们能怪黛玉就是喜欢无缘无故的“闹”吗?
  况且,这里还有花袭人“不怀好意”的“恶意的多嘴”!
  宝玉黛玉两人的爱情无可置疑!
  袭人却是居心叵测!
  
  宝玉后来来到了黛玉处赔礼道歉。黛玉看到宝玉,又哭了起来。
  这时作者写道:“林黛玉心里原是再不理宝玉的”。“黛玉因又掌不住哭道:‘你也不用哄我。从今以后,我也不敢亲近二爷,二爷也全当我去了。’”黛玉在这里,又把宝玉称呼为“二爷”了。
  凤姐及时出现了,凤姐说:“老太太在那里抱怨天,抱怨地,只叫我来瞧瞧你们好了没有。我说不用瞧,过不了三天,他们自己就好了。老太太骂我,说我懒。我来了,果然应了我的话。也没见你们两个人有什么可拌的,三日好了,两日脑了,越大越成了孩子了。有这会子拉着手哭的,昨儿为什么有成了乌眼鸡呢!还不跟我走到老太太跟前,叫老人家也放些心。”
  凤姐把宝玉黛玉拉到了贾母身边,凤姐说:“我说他们不用人费心,自己就会好的。老祖宗不信,一定叫我去说合,谁知两个人倒在一处对赔不是了,对笑对诉,倒像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那里还要人去说合。”
  两年轻人在贾母凤姐的支持下,和好如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6 07: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晴雯先是贾母丫头,服侍贾宝玉五年八个月,王夫人为何不认识她?
君笺雅侃红楼 2019-12-27   |  142阅读  |  10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第七十四回)王夫人听了这话,猛然触动往事,便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因同老太太走,我不曾说得。后来要问是谁,又偏忘了。今日对了坎儿,这丫头想必就是他了。”



王善保家的向王夫人举报晴雯,王夫人经过一番回忆“猜出”晴雯应该是前段时间大观园偶遇的那个长得像林黛玉的丫头。这种不合情理的事是怎么发生的?王夫人为什么不认识晴雯?原因很浅,用心太深。

一,晴雯是赖大买来孝敬母亲赖嬷嬷的小丫头,因随赖嬷嬷经常给贾母请安,贾母喜欢她貌美伶俐,赖嬷嬷就当个礼物送给了贾母。

晴雯在贾母房中服侍的时间不短,贾母爱她,着力培训她,晴雯在贾母房中相当紫鹃当初的二等丫头。王夫人不认识别人房中小丫头可能,没理由连贾母房中经常出现的二等丫头也不识。



二,晴雯在第五回随着贾宝玉午睡在秦可卿房中出场,当时贾母已经将她赐给贾宝玉。

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款款散了,只留袭人、媚人、晴雯、麝月四个丫鬟为伴。

晴雯在贾宝玉身边四大丫头名列第三,日常随着贾宝玉同出同入,整天在王夫人面前晃悠。王夫人“不认识”晴雯根本不可能。



三,晴雯死后,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其中提到晴雯被贾母赐给贾宝玉,前后历时五年八个月。

(〈芙蓉女儿诔〉)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畸。

王夫人爱贾宝玉如命,在贾宝玉身边又埋伏了“心眼神意”,探听儿子日常生活,闺房密室,监听丫头们的行为举止。她说不认识晴雯,这一番做作,实在用心险恶,心机毒辣,分明是借机要收拾晴雯,装不认识好洗脱自身主观作为的影响。



王夫人在王善保家的主动检举揭发晴雯之后,貌似不经心的说起曾有那样一个“丫头”不入她的眼,就是鼓励王善保家的继续检举,甚至希望所有人一起检举。可惜她身边人到底畏惧贾宝玉这个少主人,怕被秋后算账都不说话。王熙凤也说“记不清了”,唯有王善保家的领会王夫人“精神”,不亏在邢夫人面前“拿乔”惯了,察言观色本事更胜一筹。

王夫人这种状似不经意的“回忆”法不是第一次。贾宝玉挨打后,王夫人曾试探袭人是否听闻贾环在贾政面前告状,袭人嘴巴严矢口否认不知道。王夫人过后还是在第三十六回状似无心的问了王熙凤一句话:

王夫人道:“可都按数给他们?”凤姐见问的奇怪,忙道:“怎么不按数给!”王夫人道:“前儿我恍惚听见有人抱怨,说短了一吊钱,是什么原故?”



“恍惚听见”和“偏又忘了”,王夫人就是这样管家的?想打击报复谁,就用暗示的方式抓别人当“抢手”。说实话手段很下作。王熙凤过后站在月洞门前大骂赵姨娘,扬言不算完,赵姨娘就这样被暗算。每天生活在这种处处被打压的环境,又怎么可能不“变态”?

晴雯被王夫人鼓励王善保家的举报后,找到借口叫过来一顿骂,怎么解释都不对,注定被撵结局。



王夫人之所以费这么大周折,主要还是晴雯乃贾母所赐,又是贾母给贾宝玉准备的“宝二姨娘”候选人。“打狗看主人”,王夫人怕落口实对贾母不敬。她言说不认识晴雯,就不是先入为主。错都在晴雯,撵走的是个犯错的丫头,不是贾母的丫头。

先挑出来错,再撵走晴雯就可以封住悠悠众口。至于贾母那里,随便编个理由就好了。比方“女儿痨”,呵呵,这是说谁呢?

「文/君笺雅侃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6 07: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贾宝玉一生三大缺点,害了四个人,脂砚斋更爆他一个大料
君笺雅侃红楼 2019-12-27   |  677阅读  |  1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贾宝玉身上的毛病非常多,每个人看他的角度不同,总结起来也不同。整体看来,贾宝玉有大善的一面,也有大恶的一面。人的两面性体现在贾宝玉身上,才塑造出一个立体的人物。对于贾宝玉,脂砚斋认为他有三大病,还是非常中肯的。



【一】

至晚饭后,宝玉因吃了两杯酒,眼饧耳热之际,若往日则有袭人等大家喜笑有兴,今日却冷清清的一人对灯,好没兴趣。待要赶了他们去,又怕他们得了意,以后越发来劝,【庚辰双行夹批:宝玉恶劝,此是第一大病也。】

贾宝玉不听劝,是出了名的。脂砚斋将他不听劝列为第一大病,也就是第一恶习,并不为过。宝玉不听劝,身边最亲之人都是受害者。

第一受害人是袭人,做为贾宝玉身边人,袭人每每劝谏,却并不听从,原文说袭人“着实忧郁”。

第二受害者是宝钗,宝钗劝宝玉注意仕途经济,贾宝玉抬脚就走,将宝钗彻底晾在了那里,闹得满面通红。

第三受害者是湘云,湘云犯了宝钗同样问题,被宝玉当场翻脸。与对宝钗不屑发一言不同,宝玉直接摆开与湘云吵架的架势,显得与湘云更亲密。

第四受害者是黛玉,黛玉绝不是宝玉口中“从不说这混账话”。相反,林黛玉也曾劝宝玉:“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贾宝玉被打后,黛玉也哭着说:“你从此可都改了吧。”可贾宝玉如何表现?“总没听到这些话”该干嘛干嘛;“就为这些人死了也甘愿。”林黛玉劝都没用,索性不劝了。可贾宝玉却当成自己不学习的借口四处宣扬,林黛玉无辜被推到风口浪尖,试问,王夫人做为母亲对林黛玉怎么看?



【二】

若拿出做上的规矩来镇唬,似乎无情太甚。【庚辰双行夹批:宝玉重情不重礼,此是第二大病也。】

所谓重情不重礼,就是贾宝玉不计后果的行事。与林黛玉亲密无间如此;调戏金钏儿如此;大早上去黛玉房中看湘云流连不去是如此;调侃薛宝钗类“杨妃”惹得宝钗大怒是如此;怡红院日常与丫头言笑无忌讳更是如此。贾宝玉日常所行无一不是当时礼法所不容。他行事冒失,却无负责能力,实在害人不浅。

袭人对此有个评价:“你有甚忌讳的,一时高兴了,你就不管有人无人了。我也曾使过眼色,也曾递过暗号,倒被那别人已知道了,你反不觉。”这就是贾宝玉,在当时的礼教社会,冒失行事只能害人,不能救人。



【三】

说不得横心只当他们死了,横竖自然也要过的。便权当他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悦。【庚辰双行夹批: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

情到深处情转薄,贾宝玉对林黛玉有情,心中容不得自己再对他人有情。但事实证明不过自欺欺人罢了。他说横竖当袭人辈死了,自谓彻底放下了,然终究不能放下,不过掩耳盗铃。脂砚斋认为,贾宝玉这种极致之情,今古无人可比。普通人也不可能如此狠心忍心,但贾宝玉行来却并不艰难。如此,就像唐僧在女儿国对待女儿国王,非是无情,而是无“情”!

脂砚斋最后爆了一个料,【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贾宝玉因为有这三大病,使得他最后悬崖撒手,弃【宝钗、麝月】而去,出家为僧。脂砚斋最后总结: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金钏儿、晴雯、林黛玉、薛宝钗四个人三死一伤(心),实乃贾宝玉之过也!

对于脂砚斋爆料,本人认为做参考足矣,真伪不多做评价。但脂批对人物和事件点评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尤其贾宝玉这三大病,中肯,准确,用《红楼梦》当代人的思维审视,远比我们现代人的视角更客观!

【文/君笺雅侃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8 08:52 , Processed in 0.06274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