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贾雨村饿不死的野杂种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4 19: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脂砚斋批语“胡谄也”“侥幸也”的玄机
龍乡
龍乡
与朋友们一起透视隐藏在《红楼梦》背后的真实故事。
​关注他
原创:龍乡



贾雨村刚出场时,书中介绍他是湖州人氏,脂砚斋给”湖州”的批语是“胡谄也”;书中写到“娇杏”时脂批是“侥幸也”。



​




这两个批语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只是字面上的“胡谄也”“侥幸也”,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意思,只能表明作者在写到湖州和娇杏时,并没有太多的思虑,非常随心所欲,而“侥幸”最多是在表示娇杏的”偶因一回顾,便为人上人”罢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被多数红学专家奉若神明的脂批岂不是也没有什么太多的价值了吗?



但是,我们从许多脂批中都能印象深刻感受到其中其中起到的提醒、暗示、引导等作用。同时,也有一些脂批,令人觉得是胡扯乱讲不知所云。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自我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对脂批中的含义和暗示等根本没有领会出来?再者是不是在对文本正文的理解上我们的方向完全错了或出现偏差了呢?



​




比如看去没什么意义的”湖州”的脂批“胡谄”,当然不是说“湖州”只是作者很随意地瞎编乱扯出来的一个地名而已。我们或许应该这去理解:



第一,脂砚斋用”胡谄也”向读者暗示,“湖州”并非是一个真实的地名,但却是从一个真实的地名或名称谐音而来;



第二,脂砚斋以此来提醒读者,“湖州”这假语在谐音上藏有真意。那么,如果读者有心就应该去深究这个”真意”到底是什么。



这就需要在文本中对草蛇灰线作一个简单的梳理了:



楔子未开始的全书第一句是:“此开卷第一回也”,而来到楔子中又有”开卷即写‘(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这从侧面反映出,虽然总体上来说贾雨村出场属于青埂峰的补天遗石幻化通灵、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之后的第三个情节,但却是一体的。而这此一体之间第一个情节发生在”青埂峰”,后两个情则皆发生在”仁清巷”,再者甄士隐住在葫芦庙隔壁,贾雨村则住在葫芦庙中,加上介绍他为“湖州”人氏,怎么能否认这一切不属于一体的不同名称呢?



既然它们属于一体,那把这不同的名称放到一起,就会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得出:葫芦庙实为胡虏庙,湖州实为胡州,与青埂峰、仁清巷一样全是在隐指满清的发源地建州女真。



​




再来分析“娇杏”的脂批“侥幸也”:



第一,“侥幸”表面上是贾雨村正妻去世,娇杏得以被扶为正妻,“偶因一回顾,便会人上人”了,而娇杏为贾雨村生下儿子,才是书中最根本最紧要的。那么“娇杏”这个名字便应该是为这个儿子而设定:杏娇之时自然是在杏月,即这个儿子为二月出生。



第二,因为“严老爷来访”,才有了娇杏和贾雨村“侥幸”巧遇事件发生,才有了后面娇杏产子。但是这个“严老爷”却在书中永远消失了。



脂批“侥幸也”暗示了这个”严老爷”在这场侥幸事件起到的关键作用,既然关键,便须引起重视,便须去寻找他有没有什么蛛丝马迹。



就在娇杏产子后面的草蛇灰线里,关于智通寺的情节里终于有所发现:



贾雨村的“正邪两赋”论里这样暗示:关于智通寺的那幅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与那煮粥的龙钟老僧形象,在明清两代近六百年的时间里,除了1563倒台后的严嵩,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更加符合了。



​


而这也是在”正邪两赋”里“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的“近日”。



同时,唐伯虎祝枝山去世相隔四年,而与严嵩倒台的四年前,努尔哈赤在建州女真降生了。



努尔哈赤的生日是在1559年的二月二十一,这不是娇杏生的那个儿子,还会是谁呢?





发布于 2024-05-27 22:19・IP 属地浙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4 19: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红楼梦的序幕从何处拉开
龍乡
龍乡
与朋友们一起透视隐藏在《红楼梦》背后的真实故事。
​关注他
​(三)《红楼梦》的序幕从何处拉开





原创:龍乡





(青埂峰的补天遗石幻化为“通灵”的故事,作为“化用典故”法的一个意象,是无法从中确定《红楼梦》的序幕是人何时何处拉开的。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后,遭遇了女儿丢失、家焚于火、田产被占的“三劫”,是否暗蔵着“一击两鸣”的因果关系?





来到“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这条线上,关于“通灵”则只字未提,是否反而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及“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笔,暗藏着“通灵”的答案呢?)





​三.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和丫鬟娇杏





女娲遗弃在青埂峰的石头,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幻化为了“通灵宝玉”,甄士隐梦到他们携带“通灵”前往太虚幻境交割,醒来不久便遇到了贾雨村。



​




不要说《红楼梦》作为一部艺术性达到顶峰的文学名著了,即便是绝大多数平平无奇的文学作品,对于书中每一情节的衔接与发展,在设计上有可能会随随便便,毫无章法毫无目的吗?





谁敢说贾雨村的出场,与前面的“通灵”不是紧密相关呢?谁敢说在贾雨村这条上埋伏着“通灵”的线索及其隐寓的答案不符合乎文学艺术性、不合情合理呢?





“奸雄”是我们对贾雨村的总体印象,而出场时交待他本为“湖州”人氏,寄居于“仁清巷”的“葫芦庙”等标签,在对他作解读时是万万不应该忽略掉的。





尤其是因甄士隐家里忽然非常“巧合”地有“严爷老来访”,使得书房里的贾雨村才有机会看到窗外两次回顾他的丫鬟娇杏,埋下了一个非同寻常的伏笔。





从此时刻将娇杏放在心上的贾雨村,于中秋佳节口占五言一律: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殷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这一律一联无论怎么去看,也都满满地蕴含着“风尘怀闺秀”之情。可恰好此时走来的甄士隐听见后却偏偏大声赞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





有没有感觉出,此赞才真正符合贾雨村奸雄的特质本性呢?由此可知这一律一联原来是一击两鸣,别有深意的。也就是说,在“风尘怀闺秀”的另一面,隐藏的完全是一个奸雄极度膨胀的野心。



​




从而也提醒我们,特别是对这首五言律诗的意象之源,丫鬟“娇杏”这个形象,很有必要进行重新审视了。





重新审视的重点则是后文中,于大如州人氏封肃的家里,娇杏被已经作官的贾雨村娶回家后,为其生了一个儿子。





开卷至此,从补天遗石被茫茫大士幻化为通灵,带往人间繁华之地经历经历,方使有了“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紧接着“贾雨村风尘怀闺透”适时而来,这才出现了《红楼梦》全书中唯一一处对儿子降生的直接描述。这一切皆暗示着,贾雨村这个儿子与“通灵”之间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切割的联系。





也正是由于这种联系,许多疑问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补天遗石、青埂峰、通灵宝玉、地陷东南、姑苏、阊门、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湖州、末世、元宵佳节、中秋佳节、风尘怀闺秀、以及为贾雨村产子的“娇杏”这个名字等,都代表着隐寓着什么?最关键的是,娇杏生下的这个儿子与它们到底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与《红楼梦》序幕从何地何时拉开是否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四.智通寺老僧与“正邪两赋”论





贾雨村偶识娇杏后,第一次走上了仕途;而在扬州做了林如海家西宾,成为林黛玉的家庭老师后,使他获取了“夤缘复旧职”机会。



​




在他做黛玉老师的第二年,黛玉因母亲贾敏病逝,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的,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使贾雨村有许多闲空出来闲步:





[“这日,偶至郊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到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头来的亦未可定,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人,只有一个龙钟在那里煮粥。雨村见了,便不在意。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





都说“红楼无闲笔”。可是这一不足二百字的情节,与上下文似乎是完全脱离的,给人一种上不接天下不接地的感觉。实在是很难看出,“智通寺”情节被插入此处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但是,一直以来却吸引了无以计数研究者,对其进行了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解读与猜测。可惜的是,几乎所有的解读与猜测都存在着不与前后情节相结合的孤立、主观、断章取义的嫌疑。





熟读《红楼梦》的朋友都会注意到,书中有许多看似孤立的小插曲小情节,正确的理解与解读,就是绝对不能将它们孤立起来,而需要对前后文进行联系性的“透视性梳理”。





例如,关于“焦大醉驾”,不但要联系秦钟的场,还需要联系第六回至第十三回的所有情节;





关于“石呆子古扇”,不但要联系香菱学诗,还需要联系第四十七回至第五十回的所有情节;





关于“姽婳将军林四娘”,不但要联系贾宝玉为晴雯写《芙蓉女儿诔》,还需要联系第七十三回至第七十八回大观园被抄的所有情节。





那么,关于“智通寺老僧”的解读,则是不但要联系后文的“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还需要联系开篇楔子至“贾雨村夤缘复旧职的所有情节。这样才会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主观上的附会猜测与断章取义。





因为冷子兴说到衍玉而生的贾宝玉种种古怪言行时,引得贾雨村发表了这样一大通议论:





[“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馀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催,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一篇传统正统思想满满的《正邪两赋》论,竟然是出自贾雨村这个毫无廉耻的奸雄口中,是不是有种怪怪的感觉?





如果对这篇“正邪两赋”,能反复地阅读合理地分析,渐渐就会发现其中是藏着玄机的:





两赋论里共列举了四类人,其中应运而生、应劫而生、奇优名倡这三类,列举中分别截止于朱熹、秦桧、朝云,全是宋朝人。依情理而论,逸人高士这一类,止于宋朝的秦观才符合规矩规律。但是这种“规矩规律”在这里却被“破坏”了,“多余”地多出一个“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来。而这“多余”出来的一句便是“正邪两赋”中暗藏的玄机。





为什么要在逸人高士中多了明初到明中期的三个人呢?难道说明朝的这一时期,就没有应运、应劫而生之人,与奇优名倡吗?





虽然倪云林去世于明朝初年,而唐伯虎、祝枝山二人则全是去世于嘉靖时期。特别是,在两赋论中,关于逸人高士的议论所费笔墨明显更多,其中“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的“今当”与“近日”、“唐伯虎、祝枝山”结合在一处,其指向不正是嘉靖时期吗?





而在嘉靖时期,既然“逸人高士”有唐伯虎祝枝山,那另外三类人,奇优名倡有王翠翘,应运而生称得上大仁的有海瑞,应劫而生称得上大恶的有明朝第一奸臣严嵩,才显得更加顺理成章。





抛开王翠翘、海瑞不讲,说到了应劫而生的大恶之人顺理成章地应该添上严嵩时,我们就不能不想到,不能不去联系智通寺里的那幅对联: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这不正是嘉靖四十一年(1563年),严嵩被徐阶、海瑞扳倒时的真实写照吗?而且那于破庙里煮粥的聋哑老僧,与此后回到老家分宜县寄墓乞食的严嵩也是毫无二致。





​




由此可以断定,关于插入智通寺这一情节,目的就是为了暗隐严嵩!





问题是,以这样一个小插曲来暗隐严嵩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来琢磨一下“正邪两赋”中对大恶之人是怎么定义的:





“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





也就是说,“劫生世危”“挠乱天下”是能够被称作大恶者的标准。以此标准而论。比起严嵩,另有一人才更加符合。





唐伯虎、祝枝山去世于嘉靖初期,相隔时间为四年。而与之相对应的嘉靖晚期,远超严嵩的大恶之人,出生时间与严嵩倒台的嘉靖四十一年也相隔了四年:那就是嘉靖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在建州女真出生的后金建立者努尔哈赤。





至此,我们也就明白了书中出现“智通寺”这个小插曲的意义之所在:即以严嵩来引出努尔哈赤,从而也使开篇至此的“青埂峰”、“补天遗石”、“仁清巷”、“湖州”、“葫芦庙”等词语,有了最终的确定性的解释:





青埂峰、仁清巷、湖(胡)州、葫芦(胡虏)庙、风尘(明末文人对后金满清的蔑称)怀闺秀(隐“女”字来代指女真)等,暗隐满清的发源地辽东建州女真。并用“娇杏”生子来暗隐努尔哈赤生于被称为杏月的二月二十一日。





补天遗石本身就带着贬义,与其所幻化为的“通灵”,则是隐寓努尔哈赤与他所建立的后金、以及后来的满清政权。因此书中才以“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的描述,以及多次“蠢物、蠢物”地来对其进行形容。



​




但是,如果认为“通灵宝玉”隐寓的就是努尔哈赤与他所建立的后金,理解上就太简单片面了。至于该怎么全面地去理解,我们将在后文(第五部分)的“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与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之谜”中再继续探讨。





(未完待续)

发布于 2024-05-27 22:11・IP 属地浙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4 19: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红楼梦的序幕从何处拉开
龍乡
龍乡
与朋友们一起透视隐藏在《红楼梦》背后的真实故事。
​关注他
(二)《红楼梦》的序幕从何处拉开



原创 龍乡红楼



(二)《红楼梦》的序幕从何处拉开







原创:龍乡





二.



女娲补天与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红楼梦》的楔子很清楚地被为了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





开头主要强调与申明本书是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一击两鸣之笔法写出来的,并且从“又自云”始便全面进入了假语村言这一层面,具体地说,从“又自云”开始那一段话已经变成了“通灵”的语气。



​




中间即楔子的主体部分则描述的是,女娲氏在大荒山无䅲崖炼石补天后,将一块剩下没用的石头丢在了青埂峰下。后来返块石头被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幻化为“通灵宝玉”带入尘世,历经了一番繁华后回归青埂峰,并将在尘世的经历刻在了石头上。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后,石头上所记文字被路过的空空道人抄了下来问世传奇,并把《石头记》改为《情僧录》。





结尾部分则是这样写的:





[“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以文学的基本规律和常识而论,作为结尾,必须与开头前后呼应,必须与中间主体部分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否则也就没有什么文学性可言了。





因此上,如要对结尾处罗列的书名和题名者有正确的理解,前题是必须对前文有正确合理的理解。




我们已知在楔子开头的“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撰此《石头记》一书也”之后,便全面开启了“假语村言”模式。这也决定了所谓的“忆及当日所有之女子”,“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等等描述,皆属于另有含义的假语村言。





无奈,偏有有数不胜数写《红楼梦》的文章,都拿楔子里这几句话作为依据,坚称书中故事皆围绕着儿女情长、风花雪月。这绝对是对“一击两鸣”这种笔法粗暴的悍然否定。





中间中体部分,从女娲补天演绎出的遗石、通灵到《情僧录》,则纯粹属于脂批中所提到的“草蛇灰线”之“化用典故法”与“影射法”。





这也决定了,化用女娲补天的用意是什么,通灵又在影射什么,又需要通过“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的后文描述与伏脉中去探索分析。





所有解读得出的答案绝对不能靠漫无边际的主观地联想与猜测,应该通过对文本的“透视性梳理”,在文脉伏线中去寻求,最终达到“文本自证”与“文本互证”,得出的答案才有可能更加合情合理,符合作者原意。



​




就拿进入“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正文的第一句,“当日地陷东南”来讲,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后文甄士隐进入梦境后:





[“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將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





而楔子中,那补天遗石被茫茫大士幻化为通灵后曾这样问道:





[“‘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说着,便袖笼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竞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由此看来,这便是与“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相连接的之前情节。而在这一情节之前,是女娲炼石补天;补天之前因则是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大战中,水神怒触不周山才造成了“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这样一个人间“末世”的境状。





所以说,《红楼梦》正文第一句“当日地陷东南”,指的是女娲补天之前因:水神与火神之战。





但是,接着又从文本中又看到了这样的描述:





[“在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水神火神大战时,“姑苏”这个名称远远没有出现,而之所以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表明是进入了“现代时”,即进入了《红楼梦》被隐去了真事的时代。而且这个时代可以用水神火神大战造成的“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一样的“末世”来隐寓。如此写来,不正是脂批中所提到的“云龙雾雨”与“影射”之笔法吗?





说到此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出现了:这个“地陷东南”的“末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




后文中,跛足道人对甄士隐说道:





[“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





结果呢,在第一回结束完结之际,甄士隐解过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两人便“同行”,毫无眷恋地头也不回地走了,而且关于甄士隐的故事也基本到此结束。书中虽然未曾写,亦可判断出这已经是“三劫之后”,即所谓的“我在北邙山等你”之时。





那么,在此之间甄士隐都遭遇了什么呢?





一是女儿甄英莲于元宵佳节之日,在家人霍启(脂批:祸起)的带领下丢失;





二是在葫芦庙因炸供失火的波及之下,使得隔壁的甄家也被烧成了一片瓦砾;





三是因“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之下,投靠“本贯大如州人氏”的岳丈封肃,不料家财田产却反被封肃坑蒙拐骗去了。





经历过这三件事后,甄士隐因此才“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





这三件事,既是那跛道人口中的“三劫”,也是对《红楼梦》全书“真事隐去”的高度概括。





而这一切的起因,全是来自甄士隐在梦中所看到的,那块女娲补天遗弃在青埂峰的石头所幻化的通灵。





同时,它又关联的是《红楼梦》的序幕从何处拉开。





至于这个“序幕”的答案到底是什么,还需要从“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的相关情节中去寻找。





而此时,我们来重温一下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与甄士隐之解,当会产生一种新的感受: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只听见“好”“了”二字的甄士隐,给《好了歌》的解注则是: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铅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祆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后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未完待续)





发布于 2024-05-27 22:02・IP 属地浙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4 19: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红楼梦的序幕从何处拉开
龍乡
龍乡
与朋友们一起透视隐藏在《红楼梦》背后的真实故事。
​关注他
​​引言​





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那么这部悲剧的序幕是从何处拉开的呢?





无疑是女娲补天遗弃的那块石头。




四大名著的另外三部:



《三国演义》,是桃园三结义拉开了群雄争霸,形成魏蜀吴割据的序幕;



《西游记》,是灵猴出世拉开了大闹天宫,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西天取经的序幕;



《水浒传》,是一众神魔被洪太尉从伏魔殿地穴中放出,拉开了风雨江湖,一百零八将聚义造反的序幕。



虽然序幕各有不同,可后面所展开的画卷均称得上波澜壮阔。比较起来,《红楼梦》则显得似乎有些截然相反:



序幕中,幻化为通灵宝王的遗石来自于女娲补天,我们来想象一下,女娲补天那种场景,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比《西游记》里的大闹天宫、《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里千军万马的战争场面都更加恢宏浩大,而后面所叙述的故事,只不过是围绕着宝黛钗爱情纠葛的儿女情长,与宁荣府等四大家族的衰败而展开的。



虽然都说它是一部体现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但毕竟给人一种风花雪月、缠绵悱恻之感觉。



这就犹如当空响了一声天崩地裂的炸雷后,却于古巷深处放起了一串串噼里啪啦的小鞭炮。悦耳固然悦耳矣,只是与起始那声惊心动魄的炸雷既不相称也不陪衬。



因此上,开头那声炸雷给人一种故弄玄虚的感觉,也正是这个原因,《红楼梦》的研究者们,在解读这部名著时,大多都会把开端那声炸雷有意无意地遗忘或忽略。



这样的解读,首先是在无形中认定,以女娲补天所开启的《红楼梦》序幕,完全是在故弄玄虚;



其次是对开卷“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因以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这样的开宗明义没有认真对待,甚至完全忽略。



因此上才会对以假语村言敷演出的故事中,时不时地会出现:末世;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开辟鸿蒙;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白骨如山忘姓氏;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等等语句置若罔闻。也难怪,因为细究起来,这些语句更应该是形容天下之兴亡,怎么可能会与一个人的自传,一个家族,一城一域的败落联系到一块呢?



而根据以女娲补天相关的元素作为全书的序幕,也更证明了这些具有天下兴亡色彩的语句,暗示着于假语村言敷演出的表面故事的背后,隐藏的同样是惊天地泣鬼神的炸雷,隐去的真事是可以与女娲补天来作比拟的。



问题在于,被隐去的真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作为全书情节引子、开端的序幕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因为序幕的主要作用,就是要把全书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背景、主要人物及其关系进行交待和说明。






由此可见,读懂与女娲补天相关的这个序幕是非常重要的。也只有真正读懂了这个场面恢宏浩荡的序幕,才可能帮助我们去正确理解全书隐去的究竟是什么“真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透视性梳理”来分析分析,《红楼梦》的序幕到底是在表达和隐寓什么吧。



​(一)

“真事隐去”与”假语村言”



《红楼梦》起笔是这样写的: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又自云: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馀,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频固不能兔,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风夕月,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何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贾雨村云云。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煮,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



通过这段文字描述,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些什么呢?



首先,“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是作者开宗明义地强调《红楼梦》所运用的写作手法。也就是说,于完全虚构的表面故事背后,隐藏着一个真实的故事。因此,这种写作手法习惯上被称作“一击两鸣”、“一笔两写”、“一喉二歌”。



更通俗地讲,用假语村言敷演出的表面故事,是精心设置的一个巨大且千头万绪的谜面,而被隐藏在背面的“真事”才属于谜底。






至于这个谜面是怎么设置与组成的,下面这段脂批便是最好的参考和解答:



[““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音、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



其中我们在谈《红楼梦》时,频频被提到的“草蛇灰线”,综合起来便有这样几种:1,谐音法;2,谶语法;3,影射法;4,引文法;5,化用典故法。



这使我们明白,为了精心地设置编织出这样一个巨大的谜面,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是那么地多变与复杂。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在假语村言中,把真事给隐藏起来,同时也是在提醒我们这些笔法贯穿了全书,在阅读和理解上,对于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段落,每一情节,都是怎样的假语村言,又是怎样地在把真事隐去;都是怎样的谜面,又是怎样的谜底。



开卷即对所用笔法进行如此地申明强调,足见其对全书的意义是何等地重要。



与此同时,为何要將“真事隐去”呢?书中给出的缘由是“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对此,我们既可理解为作者自身的经历,被记述下来后,那便属于“自传”;也可以理解为对这一场“梦幻”曾经亲眼目睹,并且处身其中,那便不能简单地称之为自传了。






而下文的“借‘通灵’撰此《石头记》一书也”,使得方向上又发生了转变。所谓“通灵”究竟代表或隐寓着什么就显得格外重要了,随后在序幕中是否理所当然地作出某种交待或暗示呢?



与“真事隐去”的缘由,只用了寥寥两句作概括作比较,关于因何要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所用笔墨则稍微多了一些。



在这些笔墨中,所谓的“又自云: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忆起当日所有之女子……”,“我之罪故不能免”,“而借假语村言……”乍然看去,又似乎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便是“假语村言”的缘由,可仔细一揣摩,前面的“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撰此《石头记》一书也”,不已经完全包含了“假语村言”之缘由吗?



因而可知,后面所谓的“忆及当年所有之女子”,“我之罪”等类似自况的一番说辞,已是借“通灵”之口的假语村言。也就是说此处已经不知不觉地在简单的“偷天换日”“瞒天过海”“暗度陈仓”的笔法中进行了转换。如果还是以为作者在自述“自叙”,那便属于看得不够细致,而没有看出作者所用之笔法。



可以说从“借通灵撰此《石头记一书”之后,《红楼梦》便完全进入把真事隐去的假语村言模式。






那么下文中的“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时世骂时之书矣”等语句,已然不可按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了。



至于该怎么理解,如果试图在此处找去寻找答案,得到的肯定是主观性的断章取义。合理正确的方法是,通过对后文假语村言中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进行透视性梳理,从而得出”通灵”的真实寓意,得出《红楼梦》的序幕从何处拉开。



(未完待续)

编辑于 2024-05-27 21:54・IP 属地浙江
红楼梦(小说)
红楼梦人物
红楼梦 (1987陈晓旭版电视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6: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贾雨村:铁杆汉奸范文程,钗于奁内待时飞?+ 范仲淹十八世孙,诗书仕宦之族,胡州人氏,在隔壁胡虏庙?这人生的这样雄壮?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7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56】



10.5 贾雨村:汉奸范文程
明末清初第一汉奸,最铁杆儿的汉奸,非范文程莫属。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等等这些封王的“王”牌汉奸,统统靠后。在《清史稿》中,列传三百多卷,在列传二十之前,基本上都是满人(李永芳等个别例外),孔、耿、尚等王牌汉奸,都列到二十之后了,范文程位列:列传十九。

“范文程,字宪斗,宋观文殿大学士高平公纯仁十七世孙也”。范文程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十八世孙,范仲淹文武兼备,是北宋仁宗时期重臣,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还是著名的军事家、教育家。党项李元昊在宁夏称帝,建国西夏,大败宋兵,范仲淹临危受命,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培养狄青、张亢等名将,严明赏罚,巩固边防,积极防御,屯田久守,迫使西夏议和,西北重现和平。被后世誉为“当时文武第一人”,难得的是“一生粹然无疵”,出为名将,入为名相,处为名贤。而且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无不兴办学堂,教泽广被。为母守丧期间,受南京留守、应天知府晏殊所邀,曾执掌应天书院。宋朝南京应天府在河南商丘,也是南宋高宗赵构登基之处,注意不是明朝和现在的南京。范仲淹晚年又设义田、建义学,对族中子弟免费教育。这样一个先天下忧、后天下乐的家学渊源的世家,怎么就出了范文程这么一个“天”字号的汉奸呢?

“其先世,明初自江西谪沈阳,遂为沈阳人,居抚顺所。曾祖鏓,正德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范文程的曾祖范鏓,在嘉靖时期做过明朝的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兵部尚书是统管全国军事的最高长官,明代兵部尚书既管军政,又管战略,权力极大。袁可立、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都做过兵部尚书,威名远震的李成梁、戚继光只是总兵,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都受兵部尚书管辖、调遣。决定明清命运的吴三桂,在封平西伯之前也是总兵。范文程这个明朝兵部尚书的曾孙,居然主动投靠异族,领着敌人来打祖国!置范鏓、范仲淹等先祖先贤于何地?这是什么思想“境界”?汉奸的脑回路,实非常人所能理解。

1618年,努尔哈赤起兵反明,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兄文寀“谒”努尔哈赤,“太祖伟文程,与语,器之,知为鏓曾孙,顾谓诸贝勒曰:‘此名臣后也,善遇之!’”

皇太极时期,范文程深受倚重,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范文程“皆与谋”。帮后金招降纳叛,如对孔有德:“孔有德等使通款,而明兵迫之急,上命文程从诸贝勒帅师赴援。文程宣上德意,有德等遂以所部来归。”

皇太极改“清”,改文馆为内三院,以文程为内秘书院大学士,进世职二等甲喇章京。上重文程,每议政,必曰:“范章京知否?”

1644年三月,李自成破京的信息传来,范文程上书多尔衮,请立即出兵入关夺天下。范文程对促使清兵入关,对一片石大战的决策,对清兵巧偷北京,对满清夺取中原,或者说领着异族之兵来灭自己的父母之邦,此人起到了“巨大”作用。“既克明都,百度草创,用文程议,为明庄烈愍皇帝发丧,安抚孑遗,举用废官,蒐求隐逸,甄考文献,更定律令,广开言路,招集诸曹胥吏,徵求册籍。”所以说,范文程不是一般的汉奸或大汉奸,而是满清开国元勋之一,开国时期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被视为文臣之首。

正是因为范文程做汉奸做到满清开国元勋、文臣之首的“崇高”地位,所以红楼梦以贾雨村来对甄士隐这个崇祯帝,作为本书开篇。

贾雨村出场: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

此人出场,在“隔壁葫芦庙”,庙有“朝廷”之意,“葫芦庙”是“胡虏朝廷”,甄士隐这个崇祯帝的“隔壁”,正是后金,胡虏朝廷。就像门子说贾雨村:“把出身之地竟忘了,不记当年葫芦庙里之事?”此人的出身之地,正是后金这个胡虏朝廷,符合范文程这个“寄居的穷儒”,“胡”州人氏,注意写的不是“湖州”,而是“胡人”的“胡”,“胡虏”的“胡”。诗书仕宦之族,范仲淹家族当然是诗书仕宦之族。生于末世,是明末乱世,“进京”、“求取功名”都是范文程的写照,是一个为“功名”不惜当汉奸的“穷儒”!还有“淹蹇”,本文一开始就提出过,《离骚》、《九歌》、《左传》、《汉书》等都有“偃蹇”,这样一个常见词,一个抄书的秀才都不会写错,为什么写成“淹”字呢?名字中有“淹”字的人不多,一眼能看出,提醒“范仲淹”的“淹”。

出场这段描述,句句符合范文程。无独有偶:“卖字作文”在后面又重复强调,中秋对饮,贾雨村对甄士隐说:“只是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者。”卖“文”赚“路”费,“路”远,重复“路”字,能看出含“文、程”二字,汉奸之名。

甄家丫鬟看到范文程: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娇杏想:“这人生的这样雄壮!”

“雄壮”正是范文程的相貌特征:范文程虽是儒生,却相貌堂堂,身体魁伟,若单看相貌,确是一员“虎将”。范文程继承了范仲淹的文武双全,随军出征时,临阵不惧,奋勇冲杀,又有智谋,“文程别将偏师徇潘家口、马兰峪、三屯营、马栏关、大安口,凡五城皆下。既,明围我师大安口,文程以火器进攻,围解。太宗自将略永平,留文程守遵化,敌掩至,文程率先力战,敌败走。以功授世职游击。”能以战功,授“游击”这样的武职,可见范文程是能文能武。

顺治十一年,“又以文程形貌颀伟,命特制衣冠,求其称体。”范文程“形貌颀伟”,顺治帝赐其衣冠,都要“特制”,才能“称体”。

红楼梦中对贾雨村的魁伟相貌,后文有重复强调,可作为验证:

第三回,“彼时贾政已看了妹丈之书,即忙请入相会,见雨村相貌魁伟,言语不俗。”

中秋佳节,是月最明之时,贾雨村对月有怀,咏诗一首,其中有:“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清风明月,则揭露了此人是自顾“清”前的身影,而不愿与“明”为伴,立场已见。

贾雨村吟“玉在匮中求善價,钗于奁内待时飞”,玉、钗是黛玉、宝钗,“时飞”是雨村字,宝钗皇太极待贾时飞,“待,遇也”,比如挽张叔夜的宋诗:“一门蒙待遇,徒有泪沾巾。”是优待、优遇之意。这个贾时飞是范文程,则皇太极优待、倚重范文程,正与历史吻合。

贾雨村“对月寓怀”:“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如对范文程主动投靠异邦敌国来灭祖国的动机、心理找不到合理原因,贾雨村这句诗给出了答案:出人头地!

贾雨村说“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甄士隐说:“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义赠银衣,这话暗讽贾雨村反面的范文程这个汉奸:不识“义利”二字。



点击下一个:为什么贾雨村能做林黛玉的老师?甄宝玉的老师?谁是帝师?+ 哪着错便为人上人?贾雨村擅纂什么礼仪?暗结虎狼之属?是谁?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10 11:48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赞赏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红楼梦人物
红学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贾雨村能做林黛玉的老师?甄宝玉的老师?谁是帝师?+ 哪着错便为人上人?贾雨村擅纂什么礼仪?暗结虎狼之属?是谁?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57】



第二回,贾雨村终于出人头地,对自己的恩人干了一件事:要人!“问甄家娘子要那娇杏作二房”。

这个娇杏:“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

真是莫大的讽刺!“因错”,却成了人上人,不就是范文程这样的汉奸写照吗?哪一着?当汉奸,干错事,却飞黄腾达。

不上一年,贾雨村便被参革职,被参的罪名,有奇怪之处:如“擅纂礼仪”,贾雨村一个儒家之仕,需要编纂什么礼仪?因四书五经,孔孟之道,历经千年,对礼仪都有明确的规制,贾雨村有什么动机和必要编纂?而“暗结虎狼之属”,就更奇怪了,一个堂堂知府,暗结虎狼之属?想干什么?贾雨村是宋江那号人物吗?

后来在贾政协助下又复职了。贾雨村的革职、复职,以及罪名,都符合反面范文程的历史事件:

顺治五年,多尔衮从“皇叔父摄政王”更进为“皇父摄政王”,“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一切政务,不再请示,未奉皇帝旨意,却一律称诏下旨,俨然如同皇帝,甚至以朝廷自居。在范文程看来,多尔衮有取代小顺治帝位之势,范文程蒙皇太极“待遇”,对多尔衮心怀不满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在皇太极去世才不久,因范文程妻美貌,多尔衮的同母亲弟多铎欺负范文程,夺了范文程之妻侍寝。范文程求爷爷告奶奶,最终经诸王合议,多铎归还范文程妻,并被罚一千两银,夺十五牛录。一个牛录三百人,十五牛录是四千五百人呐,当年努尔哈赤亲统的镶黄旗才二十牛录,所以这事儿使两方结仇是必然的。按说多铎作为一个旗主,旗主夺取奴妻并不违法,满清当时差不多是奴隶社会,奴隶的老婆孩子不被当人看。问题是范文程他不是一般的奴隶,早已高居葫芦庙堂,是大学士,参与国事军机决策,奸这个奴隶的老婆,对这个“汉奸”看来是莫大的讽刺!好像不是莫大的荣幸,也是莫大的羞辱。看来这个奴隶思想境界还不够高,还往回要!真不识好歹!作为汉奸的高尚清操上哪儿去了?范文程的奇葩之处在于,要回妻子后,仍精贯白日,殚精竭绿,在满清入关、占据北京、开国定制等一系列紧要关头、重大事件中,献计献策,昼夜操劳,什么宁完我、鲍承先、洪承畴等,都靠边站,作为汉奸,远远不及。所以,应该给范文程发个“无怨无悔,优异汉奸”的伟大的光荣的铁杆汉奸的奖牌!

范文程妻子被多铎抢走奸淫,已降清的郑芝龙妻子被清兵强奸,一叶知秋,可知满清兵将都是怎样的禽兽行径!满清贵族平时对汉人更是怎样肆意蹂躏!在史书上把自己写的跟人一样,骗不了人。

况且范文程并不属多铎旗下,范文程初属镶红旗,旗主是代善之子。而多铎兄弟初掌努尔哈赤的两黄旗,皇太极继位后,因黄色至尊,把黄白易帜,皇太极父子的两白旗变成两黄旗,多铎兄弟的两黄旗变成两白旗。皇太极死后议立新君,主要就是豪格的两黄旗势力,多尔衮兄弟的两白旗,和代善父子的两红旗,势力最大。代善之子硕托因谋立多尔衮,被代善举报,论罪处死,范文程并未因主之罪受牵连,从镶红旗被拨入镶黄旗了,“世祖即位,命隶镶黄旗”。而此时多铎是镶白旗的旗主,却抢夺镶黄旗的范文程的美貌正妻,所以多铎被罚。

范文程考虑到这两个方面,既不满多尔衮跋扈逼帝,又怕多铎借机谋害,这兄弟俩功高盖主,权势熏天,得罪不起,所以进退两难,没好办法,于是决定称病不出。这样一来,当然引起多尔衮不满,虽然范文程能力强,贡献大,但拿领导不当皇帝,就逐渐被边缘化了。这就是红楼梦中的“虽才干优长,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说他“生情狡猾”更没错,范文程看出多尔衮这样搞下去,势不长久,所以装病避祸。

果然,两年后,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时坠马跌伤膝盖,结果腊月初九就暴病而亡。按说多尔衮三十九岁,正当壮年,虽“身体欠安,居家烦闷”,但并无致命之疾,而且年初刚娶了豪格的老婆,又娶了朝鲜的公主,说明身体杠杠滴。能连续娶亲,又能骑马打猎,从主观和客观上都证明多尔衮身体没有大碍,意外坠马,跌伤膝盖,能死人吗?只能说,死的蹊跷,或者说,死因成谜。

仅仅两个月后,多尔衮就因大逆之罪,剥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刚林、祁充格等人以谄附多尔衮,妄改《太祖实录》,被处以死刑。范文程当时也是同改《太祖实录》之人,刑部拟议革职,籍没其家,诸王大臣覆议后,拟令革职,折赎留任。

顺治帝当时刚亲政,看朱批:“范文程曾效力太宗朝,在盛京时,又不曾预贝子硕讬之罪,后知睿王所行悖逆,托疾家居,众亦共知。睿王取去刚林时,以范文程不合其意,故不取去。范文程著革职,本身折赎,仍留原任。前所行情罪已结,今后于委任职掌,当矢忠报效。”

从诸王覆议和皇帝朱批也能证明,多尔衮悖逆之时,范文程狡猾,“托疾家居,众亦共知”,并未附逆,所以只是革职,折赎留任。

红楼梦中,贾雨村的罪名,句句与范文程的革职事件相符:

“擅纂礼仪”,原来是范文程参与了“妄改《太祖实录》”。

“沽清正之名”,是范文程出于自保,“托疾家居”,才免一死。

“暗结虎狼之属”,“龙颜大怒,即批革职”:此人革职,是皇帝亲批,在顺治皇帝看来,多尔衮无疑是“虎狼之属”。在满清入关后,范文程跟多尔衮多年合作,佐理国政,出谋划策,不就是“暗结虎狼之属”吗?

“上以文程不附睿亲王,命但夺官论赎。是岁即复官。九年,遇恩诏,复进世职一等精奇尼哈番,授议政大臣,监修《太宗实录》。”

贾雨村游至维扬地面,做了黛玉的老师。据贾雨村对冷子兴说,此前还在金陵城的甄家处馆,教过甄家的宝玉。前文解过,甄家贾府实为一家,真假宝玉实为一人,所以他是黛玉、宝玉的老师,反面就是帝师。

以贾雨村的人品,反面又说是汉奸,能做帝师吗?不是矛盾吗?

顺治十一年,范文程进太傅兼太子太师,从古而论,就是帝师。在周朝、汉代时,太傅即为帝师,后虽用作虚衔,作为加官,但“师”、“傅”、“保”三者均含有辅佐和教导的双重意义,是一种荣誉头衔。

范仲淹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节操,做朱明皇帝的老师,当之无愧!比张居正更有资格做帝师,张居正是明朝唯一生前进太傅、太师的文官,范文程也是生前即进太傅兼太子太师,范仲淹、范纯仁也都追赠太师。

所以说这个嫁接非常巧妙!而且贾雨村教甄宝玉,是在金陵城,就是南京应天府,范仲淹曾在南京应天书院执教,其次子范纯仁正是出生在南京应天府,商丘,是地名的多义,同汉字的多义。贾雨村复职,也是南京应天府,选在金陵,让贾雨村判断胡虏案,就更妙了,今昔对比更强烈,如同戏剧,更讽刺。



点击下一个:宝玉为什么说禄蠹?读书仕清做汉奸,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 石呆子的扇子,是什么事?+ 为什么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1-09 11:5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6: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宝玉为什么说禄蠹?读书仕清做汉奸,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 石呆子的扇子,是什么事?+ 为什么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5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58】



“葫芦案”,本质是薛蟠抢人、打死人,然后扬长而去,是在薛家进京之前,作为薛家一家人出场的前奏,作者给薛家定了个基调,这家人打死人不当回事,出场后住在东北角的梨香院,宝玉叫“姨”,谁都能看出是“女夷”。门子说“打死人之‘薛’,就系丰年大雪之‘雪’”,加上薛宝钗这个“山中高士晶莹雪”,明显出自“雪满山中高士卧”。把这些线索串起来一看,这个一出场就抢人、打死人,然后扬长而去,住在东北的“女夷”、“薛满”,放在唐寅到乾隆之间的“末世”,让读者一下就能看出是:东夷、女真、满清。

再用回目“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重复两个“葫芦”,向读者强调“胡虏”,作者写的其实非常明白,这是“胡虏案”。胡虏案的主角儿不是皇太极吗?怎么打死人的是薛蟠多尔衮?前文介绍过清兵入塞,从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到崇祯十五年洪承畴被俘后,六次清兵入塞,每次都有多尔衮:(摘自《清史稿》多尔衮的列传)

天聪三年,从上自龙井关入明边。

八年五月,从上伐明,克保安,略朔州。

九年,多尔衮自平鲁卫至朔州,毁宁武关,略代州、忻州、崞县、黑峰口及应州。

崇德元年,进封睿亲王。武英郡王阿济格等率师伐明,命王偕多铎攻山海关缀明师。

三年,八月,命为奉命大将军,将左翼,岳讬将右翼,伐明。

七年,下松山,获承畴,克锦州,大寿复降。

而皇太极已继位,虽有亲征,但主要是策划指挥。而且薛宝钗作为一个“山中高士”形象的小姐,正面情节也不适合抢人、打死人,所以这些恶事就安排给薛家唯一的男子薛蟠来干,其实,蛇鼠一窝。

然后这个“胡虏案”,由贾雨村这个范文程来判,真是绝妙设计:

“竟无人作主!望大老爷拘拿凶犯,剪恶除凶,以救孤寡,死者感戴天恩不尽!”就像门子说的,“这官司并无难断之处”,贾雨村是怎么为民做主,判断此案的呢?“胡乱”判断了此案。

为什么贾雨村“胡乱”判断“葫芦案”?乱判的是“胡虏案”,这个汉奸,为虎作伥。清兵抢人,打死人,占据北京,属于“胡”人之“乱”,范文程都参与了谋划、“判断”!

此案有个细节,与历史完全吻合,可作为验证:

案中薛蟠这个“原凶自然是拿不来的”,“令他们报个暴病身亡”,说“薛蟠今已得了无名之症,被冯魂追索已死。”

前文说了,多尔衮出猎时坠马跌伤,随后却暴病而亡,死因不明。此案结果,薛蟠因“无名之症”,“暴病身亡”。薛蟠这个多尔衮之死,完全符合“多尔衮暴毙”的历史细节。

还有一个验证:

前文解过宝玉说的奇怪药方“胎儿龟蛋”,薛蟠配“为君”的药,结果是“掘墓翻尸”,符合“多尔衮被毁墓掘尸”的历史细节。

17回,贾政游大观园前,说到题匾额对联:“不妥时,然后将雨村请来,令他再拟。”才游了十之五六,又值人来回,有雨村处遣人回话。

说明雨村已高升,在京。而且跟贾府关系密切,从“请来,令他”能看出,贾雨村的文才得到贾政的赏识,确已作为“宗侄”的辈分,与宝玉和黛玉、宝钗同辈,而不再因师长的身份,长黛玉、宝玉一辈。

32回,金钏儿投井,前文已解,反面指洪承畴投金的历史事件。

注意,在写金钏儿投井前,贾雨村来了。让宝玉心中好不自在,宝玉明确说:“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明显表达了对贾雨村的厌恶。湘云提到“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毫不客气:“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马上解释,上回宝钗说过,宝玉拿起脚来走了。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

这原是混帐话!为什么?认出贾雨村是范文程后,就很清楚了:知经济学问,却当汉奸,这种混账人谈谈讲讲的学问,当然是混账话!

从宝玉作姽婳词,撰芙蓉诔,及平日谈吐,我们看到宝玉并非不读书之人,书中却多次写宝玉“不读书”,而且对读书和读书人“批驳诮谤”,“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名字叫作‘禄蠹’!”为什么?因为:读书,仕清,禄蠹,汉奸!

“又说只除‘明明德’外无书”:“明明德”显然并非书名,只是《大学》中的一句话,而且在灯谜中湘云特意强调过“在止于至善”。这又是为什么?因为:“明明德”,两个“明”,还不明白“明”德?

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宝钗辈”显然不是宝钗一人,至少还有经常劝的袭人。对宝钗辈,用了“国贼禄鬼”这么严重的字眼!骂宝钗“国贼”,骂袭人“禄鬼”!“禄鬼”,同前“禄蠹”,是骂汉奸的话。骂薛宝钗“国贼”,为什么?因为薛家满清,皇太极父子,跟安禄山父子一样,本是胡人边将,却起兵造反,抢大明江山,不是“国贼”是什么?这也是宝玉把薛宝钗比作杨贵妃的原因,都指“安史之乱”。

贾母也骂过类似的话:“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1989年的电影版《红楼梦》中,贾母这段话居然是敲打黛玉!让人怒不可遏!

也有人解释为:宝玉抨击的是八股文,从限制文学、思想的角度,论证科举,论证八股,长篇大论,殊不知都是正面解读,离题万里。

宝玉去见贾雨村,这时注意,“忽有宝钗从那边走来”,宝钗笑道:“这个客也没意思,这么热天,不在家里凉快,还跑些什么?”然后,宝钗正和袭人说话,一个老婆子走来说,金钏儿投井死了。

薛宝钗提醒读者:“这个客,还跑些什么?”这是问读者的话,真的“没意思”吗?贾雨村跑来干什么?

1642年,松锦战败,洪承畴被俘,拒不降清。“上欲收承畴为用,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今古事,梁间尘偶落,著承畴衣,承畴拂去之。文程遽归,告上曰:‘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然后,洪承畴果然就“投金”了。“上”,是皇太极,在收降洪承畴的事件中,皇太极命范文程去当说客。

贾雨村跑来说服洪承畴“投金”,做汉奸!怪不得宝玉大为光火,毫不客气,所以宝玉说是“混账话”,袭人提到“薛宝钗”,皇太极。而且,在说“金钏儿姑娘好好的投井死了”之前,薛宝钗忽然出场,并说这个客还跑些什么?贾雨村跑来,是给宝钗皇太极当“说客”。

48回,在薛蟠挨打后,十月十四日出发去金陵,采购纸札香扇。平儿却来找宝钗,口述了“石呆子的扇子事件”,刻画了贾雨村之恶。

平儿咬牙骂道:“都是那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说明这种事很多。平儿之骂是作者之骂,对这种人痛恨到咬牙。“那贾雨村什么风村”,什么“风”?当然是“清风”,书中一直都指“清风”,“风雨”都是满清关键字,指出了此人所属阵营。野杂种!是当着薛宝钗面骂的。

贾雨村和他的衙门“没天理”,弄得人坑家败业,不知是死是活。平儿质问到了满清的代表薛宝钗的鼻子上了,薛宝钗却佯装不知。

石呆子是三皇子定王,此案可对照前述“三皇子案”一起看,定王等与常州人吴中在虎丘相识,送了吴中一把“诗扇”,结果被吴中用扇子出首,定王被满清抓捕后杀害,年仅二十岁。

月份、虎丘、扇子、石呆子等都对榫,所以67回黛玉看见宝钗送来的“香袋、扇子”等物,“黛玉泪痕满面”。因篇幅不多解释。

53回,祭宗祠前,“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

一直说贾雨村斯文,从没说知兵能武,却授了大司马?大司马也是从古之名,明清两朝都无大司马官衔,大司马是兵部尚书的别称。比如,黄道周的《节寰袁公传》:“有之,则必自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公,是兵部尚书袁可立。还有,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倪元璐《袁节寰大司马像赞》,都称兵部尚书袁可立为大司马。

范文程的曾祖范鏓,做过兵部尚书。而且,范文程能文能武。



点击下一个:薛蟠:多尔衮,暴病身亡,掘墓翻尸!+ 春宫?庚黄、唐寅?五月初三庚寅日,多尔衮领清兵入京,反叛肏的!+ 四月有藕吗?有西瓜吗?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6 07: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红楼梦:为什么非得是葫芦庙的大火,烧了甄士隐的家?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024 人文季美学向导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077:葫芦庙的大火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第一回)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一般……


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发出疑问,为什么非得是葫芦庙的大火烧了甄士隐家,而不是他自己家里起火?

☞细说红楼系列077,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按说甄士隐家先丢女儿,再起一把火烧了干净也说得过去。反正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可原文却安排葫芦庙三月十五炸供起火,烧了甄家。这里就有三个问题。

一,葫芦庙是甄士隐家的邻居,葫芦庙起火,甄家被邻居连累。为日后整部《红楼梦》的兴亡定调。


贾家分为宁国府和荣国府,比邻而居。主要故事发生在荣国府,日后荣国府的败亡,通过甄家被火烧的干净,暗示其“祸”在宁国府。

二,葫芦庙起火的原因不重要,重要在葫芦庙代表了“糊涂”之意。

葫芦庙为什么“糊涂”?这要从甄士隐致仕还乡后,没退居山野反而居住在热闹的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说起,也要从葫芦庙里走出追名逐利的贾雨村说起。

俗话说“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伴君如伴虎,与君王、权力越是接近就越危险。


日后大观园有一处林黛玉取名的凸碧山庄在山顶,近天近日月,而它的“退步”叫凹晶馆,在前脚的湖边。

这一进一退,一上一下,便是为官之道,进退之道,自保之道。也是林黛玉的治家智慧。

甄士隐明明退了,却还滞留在势利之旁,更资助培养追求名利的贾雨村,他两个都是拎不清的“糊涂”。

既然追名逐利,就要被名利所累。

葫芦庙起火,是糊涂人引火烧身,追名逐利的结局。

三,“庙”者,庙堂也。就是朝廷、帝王和皇权的象征。

曹雪芹反对争名逐利的禄蠹。


甄士隐、贾雨村,林如海,以及整个贾家所涉及的四大家族,全部在争名逐利,妄图在庙堂之上分一杯羹。全忘了“退步抽身早”,最终结局全数败亡。

其实一开篇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石头就是暗示,石头位于山顶峰下悬崖旁边,稍一不慎坠落悬崖,就是万劫不复。

为官者,便踏上一条名利之路,越是趋近权力中心,就越容易被连累。


甄士隐家距离葫芦庙最近,烧的一无所有,什么也没抢出来。那些距离远一些的人家,尽管也受到波及,但肯定保住了一些资产,还能重整家业。

至于葫芦庙和尚炸供引发的大火,“供”为供奉,说明“虔诚”不能自保。

将葫芦庙比作皇权,皇帝只以自身利益选择要牺牲谁,保留谁。

哪怕贾家曾经是功臣,等不需要他们了,也要让其万劫不复。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1-26 09:40・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6 22: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林七君子人物介绍
p0oouuu 2019-03-29   |  4628阅读  |  8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天启五年,魏忠贤大举反扑,逮东林党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六人下狱,乃借边事加以陷害,诬其曾受杨镐、熊廷弼贿。六人均死于狱中,时称为六君子。天启六年,魏忠贤又兴大狱,逮东林党高攀龙、周顺昌、周起元、缪昌期、李应升、周宗建、黄尊素七人。高攀龙投水死,其余六人死狱中,时称为后七君子。
1、高攀龙 [明] 东林七君子(1562~1626)

高攀龙

  高攀龙(1562~1626),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存之,又字云从、景逸。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行人。-指责陛下深居九重,被贬谪为揭阳县典史,又逢亲丧家居,30年不被起用。在此期间,他与顾宪成在家乡东林书院讲学,抨击阉党、议论朝政,影响较大,时人称为东林党。高攀龙为首领之一。天启元年(1621),被召入朝任光禄寺丞,又升少卿。后因红丸案,-责□臣,帝不听,反被夺禄一年。……[详细]
2、周顺昌 [明] 东林七君子(1584~1626)

周顺昌

  周顺昌(1584年-1626年)明朝官吏,东林党人。字景文,号蓼洲,南直隶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历官福州推官、文选员外郎,为魏忠贤党破孩,死于狱中。崇祯元年得已昭雪,谥忠介。生平简介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历任福州推官、吏部稽勋主事、文选司员外郎。居官清正。在福州推官任上,反对矿监税使的掠夺,抓治税监高采的爪牙。天启中,宦官魏忠贤专权,他大肆网罗党羽,进而排斥异己,杀……[详细]
3、周起元 [明] 东林七君子(1571~1626)

  周起元(1571年-1626年)明代官员,东林七君子之一。字仲先,号绵贞,福建海澄(今漳州龙海)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御史任上,上疏力斥诋毁东林故,谪为广西参议。天启三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苏松十府,指控织造太监李实贪恣不法,又为苏州同知杨姜辨冤,遭魏忠贤恨,被诬为乾没帑金十万两,逮入狱中,拷掠至死。有《周忠愍奏疏》。生平简介周起元生于隆庆五年(1571年),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乡试第一,翌年……[详细]

4、缪昌期 [明] 东林七君子(1562~1626)

  缪昌期(1562-1626) 字当时,号西溪,1562年生于长泾镇。少时博览群书,即负盛名。常以名节自励,主张除弊图新。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中进士,与东林党首领杨涟、左光斗等相契合。阉官魏忠贤专断国政,造生圹于玉泉山,请其写碑文。缪严词拒绝说:生平耻谀墓,况肯为刑余辱吾笔邪!魏忠贤恨之入骨。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皆谓出自缪昌期之手。1625年,杨涟、左光斗等惨遭杀害,缪连及,遭逮……[详细]

5、李应升 [明] 东林七君子(1593~1626)

  李应升(1593年-1626年),字仲达,号次见。明朝南直隶江阴人。李氏,色目人。始祖嘉那,諡桓烈,元至元中官统军元帅。孙李八撒儿佩虎符,镇江阴,遂以李为姓,家江阴。李珙赘东乡周氏,因定居赤岸。李诩诸生,潜心性命之学,为王阳明再传弟子。著有<戒庵漫笔>等书。孙鹗翀,以著述显,藏书尤多。鹏翀子应升,万历丙辰进士,官御史,死阉难。赠太仆寺卿,諡忠毅。子逊之,诸生,亦有僎著。嘱子孙耕读传家,不必应试。自……[详细]

6、周宗建 [明] 东林七君子(1582~1627)

  周宗建(1582年~1627年),字季侯,号来玉。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人。明末天启年间东林党人之一,弘光帝在南京即位后追谥其为忠毅。撰《老子解》,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禁毁。生平简介周宗建为尚书周用之曾孙。少时听杨继盛故事,曾叹道:“忠愍(杨继盛)不死!”万历三十四(1606年)与钱谦益同中举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中进士,授武康(今属浙江德清)知县,又知仁和(今属浙江杭州),有政绩,升……[详细]

7、黄尊素 [明] 东林七君子(1584~1626)

  黄尊素(1584年-1626年),明末官员,“东林七君子”之一,与汪文言并为当时“东林党的两大智囊”,著名学者黄宗羲之父。初名则灿,后改尊素,字真长,号白安,余姚通德乡黄竹浦(今浙江省余姚市梁辉镇)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天启初擢御史,力陈时政十失,忤魏忠贤,被夺俸一年。后又上疏论事,再忤魏忠贤意,被削籍归。不久被逮入都下诏狱,受酷刑死。有《忠端公集》。黄尊素之父黄曰中,别号鲲溟,清修《浙江通志》中……[详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6 2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尊素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黄尊素(1584年-1626年),明末官员,“东林七君子”之一,与汪文言并为当时“东林党的两大智囊”,著名学者黄宗羲之父。初名则灿,后改尊素,字真长,号白安,余姚通德乡黄竹浦(今浙江省余姚市梁辉镇)人【{张德辉!}】。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天启初擢御史,力陈时政十失,忤魏忠贤,被夺俸一年。后又上疏论事,再忤魏忠贤意,被削籍归。不久被逮入都下诏狱,受酷刑死。有《忠端公集》。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黄尊素

所处时代
明末

出生地
浙江省余姚县(今浙江余姚)

出生日期
1584年


逝世日期
1626年

主要作品
《忠端公集》、《四书缄》、《隆万两朝列卿记》等

主要成就
“东林七君子”之一

目录
1人物简介
2人物生平
3人物作品
4家庭情况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黄尊素(1584年-1626年),明末官员,“东林七君子”之一,与汪文言并为当时“东林党的两大智囊”,著名学者黄宗羲之父。初名则灿,后改尊素,字真长,号白安,余姚通德乡黄竹浦(今浙江省余姚市梁辉镇)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天启初擢御史,力陈时政十失,忤魏忠贤,被夺俸一年。后又上疏论事,再忤魏忠贤意,被削籍归。不久被逮入都下诏狱,受酷刑死。有《忠端公集》。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黄尊素之父黄曰中,别号鲲溟,清修《浙江通志》中有传,读书人出身,以教书为业,“三吴弟子经其指授者,皆为名士。每试出,私第其高下,榜发无不合者”。曰中有四子:长子尊素、次子等素、三子符素、四子葆素。

黄尊素年轻时为乡村塾师,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中进士,授宁国推官等职。天启二年(1622年)升御史。他精敏强执,謇谔敢言,尤有深识远虑,为权宦所忌。次年冬,疏请召还刘宗周等学者,弹劾通政使丁启睿等。疏论任命巡抚应当京官和地方官并用,恢复在便殿召见大臣面议重要政事旧制,均不被采纳。后又上书力陈时政十失,劝帝“进贤退不肖”,抗疏论劾魏忠贤,疏入,阉党魏忠贤大怒,谋廷杖治之,经人营救,乃夺俸一年。一次,魏忠贤指使数百小宦官闯扰内阁,众阁僚俯首不敢言,他厉声喝止。继又上书论万燝廷杖卒,反对廷杖,并揭露权臣以此斥异己、泄私仇。数次得罪魏忠贤,天启五年被阉党曹钦程弹劾,革职,居苏州城郊。

汪文言初下狱,魏忠贤即欲罗织诸人罪,知黄尊素能识破他的阴谋。魏忠贤恨甚,指使李实弹劾他,魏忠贤遣人数探行踪,携钤印空白驾帖,填黄尊素等7人姓名往捕。适逮者失落驾帖,不敢至。他自知不能免,即囚服诣吏自投诏狱。被捕后,拷打备至,知狱卒将害己,赋诗一章,于天启六年六月一日被害,年仅四十三岁。崇祯初,赠太仆卿。福王时,追谥号忠端,崇祀忠义、乡贤二祠。事详《明史》本传及《名臣言行录》、《东林列传》、《明书》、《明史稿》等书。墓在今余姚陆埠镇化安山。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作品
著有《忠端公集》、《四书缄》、《隆万两朝列卿记》等。[1]

折叠编辑本段家庭情况
黄尊素娶妻姚氏,封恭人,生有五子:宗羲、宗炎、宗会(钱谦益《黄尊素墓志铭》作“宗燧”)、宗辕、宗彝(墓志铭作“宗怀”)。黄尊素这五子,个个才华出众、聪慧异常,颇能光大祖先业绩,其中,长子黄宗羲、次子黄宗炎、三子黄宗会兄弟三人,同师于明末清初著名大学者刘宗周门下,成为清初著名的学者,时人号称“浙东三黄”,并见《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和《清史列传》卷六十八。黄尊素第四子黄宗辕,字司舆,秀才;五子黄宗彝,字孝先。在黄尊素的儿子中,以黄宗羲最著名,实为余姚黄氏的杰出代表。[2]​

参考资料
1.黄尊素  . [2024-1-12]
2.黄尊素(东林七君子)  . [2024-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8 08:55 , Processed in 0.06847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