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会真记西厢记采芝图+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4
 楼主| 发表于 2024-8-8 18: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 北宋 ] 晏殊
原文 译文对照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注释
(1)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2)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3)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4)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5)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6)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7)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作者介绍

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4
 楼主| 发表于 2024-8-8 18: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未解之谜的三重解答,薛宝琴十首怀古诗有什么含义?
2024-07-20 17:04:24 来源: 黄铜骑士 辽宁  举报
1
分享至



序言

《红楼梦》中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每首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与深刻寓意,而且还是十个灯谜,遗憾的是,书中并没有给出正确答案,这也是《红楼梦》的一大谜团。

这十首怀古诗不仅展现了宝琴的才情,更是对全书的情节起到推动作用。

下面就从怀古、灯谜和咏人这三个方面来聊一聊这十首怀古诗。




一、十首怀古诗的详细解析

1、《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解析:

此诗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暗喻贾家之败。赤壁之战中曹军大败,预示着贾家也将走向衰落。

诗中“喧阗一炬”指的是赤壁大火,象征毁灭性的打击;“无限英魂在内游”则是写战争的残酷性,有很多英雄人物都死掉了,化为鬼魂。

该诗暗示了贾家败落后,家族成员的命运多舛。




2、《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解析:

此诗以东汉马援平定交趾的功绩为喻,同时,“铁笛无烦说子房”一句,借张良之智不用,反衬出马援的功勋卓著。

该诗暗指宁、荣二公的汗马功劳及家族的显赫地位。

3、《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解析:

此诗以名利场中的“猴儿”们为喻,暗示贾府众人因名利所累,最终难以逃脱衰败的命运。诗中“无端被诏出凡尘”一句,或指贾家子弟被卷入宫廷斗争,难以自拔。

4、《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解析:

此诗以韩信为喻,韩信虽有盖世之才,却遭小人暗算。

王熙凤在贾府中也曾风光无限,但最终也难逃厄运。

诗中“一饭之恩”或指王熙凤在贾府中对刘姥姥的善举,后来刘姥姥知恩图报,救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

5、《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应衰草闲花畔,留得行人空叹嗟。

解析:

此诗以广陵(今扬州)的兴衰为喻,诗中“蝉噪鸦栖转眼过”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繁华易逝的景象;“留得行人空叹嗟”则表达了人们对过往繁华的无限感慨。

该诗暗示贾府及整个封建社会的衰败。

6、《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凋零,借问何人奠酒卮。

解析:此诗以桃叶渡的桃枝桃叶分离为喻,暗示爱情的悲剧。

暗示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悲剧结局。同时,“六朝梁栋多凋零”一句也暗指了贾府及整个封建社会的衰败。

7、《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天子今何在,只留青冢向黄昏。

解析:此诗以王昭君的青冢为喻,诗中“黑水茫茫咽不流”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青冢的荒凉景象。

暗指探春的远嫁。冰弦拨尽曲中愁”则表达了探春远嫁后的无限哀愁。

8、《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应满地悲凉意,更向荒丘吊柳黄。”

解析:

此诗以杨贵妃之死为喻,诗中“寂寞脂痕渍汗光”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杨贵妃死前的凄凉景象;暗指元春之死。

“温柔一旦付东洋”则表达了元春死后家族的悲凉与无奈。




9、《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解析:

蒲东寺即普救寺,是唐代元稹《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和元代王实甫据此改编的杂剧《西厢记》中所虚构的佛寺。

故事中,张生与崔莺莺同寓居寺中而恋爱,这一情节成为文学中的经典。这首诗通过对《西厢记》中红娘角色的描绘和借用,表达了对勇敢追求爱情、不畏艰难险阻的赞美。

10、《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解析:

此诗典出《牡丹亭》,写的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诗中“不在梅边在柳边”一句,借用了《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自画像题诗“不在梅边在柳边”,暗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缘分。而“个中谁拾画婵娟”则是指柳梦梅在梅花观中拾得杜丽娘的自画像,从而引发了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

后两句“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则表达了杜丽娘与柳梦梅历经波折后终于团圆,但离别与重逢的感慨却如影随形。




二、十首怀古诗中的灯谜解答

《红楼梦》中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每一首都蕴含了一个谜底,这些谜底在红学界有着多种解读和猜测。

以下是根据不同解读整理的谜底内容:

1、《赤壁怀古》谜底为“法船”

这首诗涉及空舟、焚烧、悲伤、灵魂等意象,法船是人们在举办宗教法事时,为超度亡灵而焚烧的纸船。

另有解释为灭蚊灯的,因为“无限英魂在内游”中的“英”与苍蝇的“蝇”同音,蚊蝇又属于同一类。

2、《交趾怀古》谜底为“铜鼓”

薛宝琴路过交趾,铜鼓正是当地常见、独特的打击乐器,声音非常嘹亮,正与诗中描绘相吻合。

3、《钟山怀古》谜底为“木偶、傀儡”

这首诗比喻人如木偶一般被名利诱惑、指挥,逗人发笑。

4、《淮阴怀古》谜底为“乞丐使用的打狗棒”

这首诗概括了韩信的一生,乞丐防备恶犬用的就是打狗棒。

5、《广陵怀古》谜底为“柳木牙签”

这首诗把柳树、口舌二者联系起来,因为柳木“柔不伤齿”,故古代牙签多用的是柳木材料。

6、《桃叶渡怀古》谜底为“桃符”或“油灯”。

这里有两种解读,一种认为“桃叶”与“桃符”同音同字,另一种则通过诗中“衰草”、“浅池”、“桃叶”等意象联想到油灯。

7、《青冢怀古》谜底为“墨斗”

这首诗中的黑水、冰弦、制度、樗栎等意象,正构成“墨斗”的意象。8、《马嵬怀古》谜底为“香皂”

这首诗描述了洗衣服的过程,与香皂的功能相符。

9、《蒲东寺怀古》谜底为“灯笼”。

一种解读认为灯笼身轻可悬挂照明,与诗中“小红骨贱最身轻”相呼应。

10、《梅花观怀古》谜底为“纨扇”。

纨扇形似圆月(婵娟),在夏天使用,秋风一到便不再使用,与诗中意境相符。




三、十首怀古诗暗喻书中的十个人物

除了传统物品类谜底外,还有一种解读认为这十首怀古诗的谜底是《红楼梦》中的人物或明清时期的名人。

下面是一些学者研究的结论,有些比较牵强,仅供参考,不可全信。

《赤壁怀古》:总纲,暗喻贾家大厦倾覆衰亡败落。

也有一些非主流观点认为这首诗写的是贾珠,其英年早逝与赤壁的周瑜相类似。

《交趾怀古》:贾元春或黄皆令。

《钟山怀古》:李纨或陈圆圆。

《淮阴怀古》:王熙凤或杨云友。

《广陵怀古》:晴雯或柳如是。

《桃叶渡怀古》:贾迎春或卞玉京。

《青冢怀古》:香菱或马湘兰。

《马嵬怀古》:秦可卿或李香君。

《蒲东寺怀古》:金钏或寇白门。

《梅花观怀古》:黛玉或董小宛。

四、十首怀古诗在全书中的作用

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在《红楼梦》中起到了以下的作用:

1、展现才情

这十首诗充分展现了薛宝琴的才情与学识。

她以各省古迹为题,巧妙地融入了历史故事与人物典故,既体现了她对历史的了解,也展示了她的文学造诣。

2、隐喻家族命运

这些怀古诗还隐喻了贾府的命运与人物命运。

如《赤壁怀古》暗喻贾府的衰败,《马嵬怀古》则暗指元春之死对家族的打击。通过这些诗,作者巧妙地预示了贾府及其中人物的悲剧结局。

3、增强文学性

这十首诗作为小说中的一部分,增强了《红楼梦》的文学性。

它们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还使小说在叙事上更加多样化,既有情节的铺陈,又有诗歌的点缀,使得整部小说更加生动、立体。

4、暗示社会背景

这些怀古诗还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文化氛围。

如《交趾怀古》中提到的马援平定交趾的功绩,反映了东汉时期的边疆战争与民族关系;《广陵怀古》中提到的隋堤风景,则展现了隋炀帝时期的奢侈与繁华。

5、引发读者思考

这十首怀古诗还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与联想。

它们通过隐喻与象征的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对小说中的情节与人物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结语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的谜底有多种解读方式,既有传统物品类谜底也有人物类谜底。这些谜底不仅丰富了《红楼梦》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也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探讨余地。

它们不仅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作者曹雪芹深厚文学功底与高超艺术手法的体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4
 楼主| 发表于 2024-8-8 18: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中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个中,汉语词语,拼音是gè zhōng,意思是此中,这当中。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个中

拼音
gè zhōng


注音
ㄍㄜˋ ㄓㄨㄥ

出处
《对酒》

目录
1解释
2出处
折叠编辑本段解释
1、此中;其中。

2、隐语。指妓家。

3、个中:此中,这当中。

折叠编辑本段出处
宋·陆游《对酒》诗:"个中妙趣谁堪语,最是初醺未醉时。"

元·杨景贤《刘行首》第四折:"淡饭黄虀,才得个中味。"

老舍《四世同堂》第二部六四:"东阳的心里善于藏话,他不愿告诉个中的真意。"

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余此时初无痴想,且念一杯之叙非寒士所能酬,而既入个中,私心忐忑,强为酬答。"参见"个中人"。

唐·寒山《诗》之二五五:"若得个中意,纵横处处通。"

宋·陆游《春残》诗:"个中有佳处,袖手看人忙。"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今夜里弹他几操,博个相逢。若见花容,平生的学识,今夜个中用。"

清·曹寅《题堂前竹》诗:"个中吟啸亦难事,眼外阴晴皆好秋。"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等阿英她娘把不幸的遭遇一一从头诉说给她听,她才了解个中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6 15: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蒲东寺怀古
作者:曹雪芹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捞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注释
  (1)蒲东寺:唐代元稹《莺莺传》(一名《会真记》)和元代王实甫据此改编的杂剧《西厢记》中所虚构的佛寺名叫普救寺,因在蒲郡之东,所以又称蒲东寺。故事中张生与崔莺莺同寓居寺中而恋爱。
  (2)小红:指崔莺莺的婢女红娘。骨贱、身轻:红娘是一个不苟同于传统礼教的女仆,她主动、热情地帮助张生和崔莺莺,在薛宝琴这样的贵族小姐看来,不安分的红娘是所谓骨头生得轻贱。“最”,《红楼梦》程高本作“一”。
  (3)“私掖”句:指红娘为双方撮合。掖,用手扶着别人的胳膊。
  (4)“虽被”二句:《西厢记》中“拷红”一折写崔莺莺母亲郑氏为逼问私情而拷打红娘,但为时已晚,张生与崔莺莺早配成了一对。吊起,当为牵合谜底而用,是泛说,剧中只言拷打。勾引,用剧中张生语:“怕夫人拘系,不能勾出来。”

赏析
  《怀古绝句》是《红楼梦》中薛宝琴所作,共有十首,《怀古绝句·蒲东寺怀古》就是其中之一。薛宝琴常夸自己从小跟随父亲行商,足迹广,见闻多,这是可信的,但十首诗中所写的地方却并不都是她所亲历过的。薛宝琴对自己幼年经历的夸耀和这些怀古诗的总的情调比较低沉是一致的,都曲折地反映出她原先的家庭已经每况愈下了,否则她不会前来投靠贾府。不过,她写诗时所过的总还是贵族小姐的奢华生活,她真正悲哀的日子将随着四大家族的没落而到来,那时候她还会再一次走得远远的,而且将以十分感伤的心情来回忆大观园的生活。
  这首《怀古绝句·蒲东寺怀古》在小说中的寓意实际上是说金钏儿的。“身轻骨贱”之语不能认真看作严词谴责,作者是推崇《西厢记》的,所以不会去贬红娘。因为诗是拟薛宝琴所作并给书中众人传阅的,倘不责备红娘几句则有失闺阁小姐的身份。就是书中写金钏儿,也还得说些王夫人“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这是平生最恨的……”一类仿佛是卫道的话。“私掖偷携”是说金钏儿与贾宝玉私下拉拉扯扯,书中第二十三回、第三十回中都曾有描写。被称为“宽仁慈厚”的王夫人虽然能一巴掌打得金钏儿“半边脸火热”,并逼她走上绝路,但这也不可能改变贾宝玉对她的亲近态度。书中写金钏儿与贾宝玉的关系是有隐笔的,这从第四十三回“不了情暂撮土为香”中贾宝玉偷偷祭奠她时,见水仙庵洛神像而掉泪,并说洛神原是“曹子建的谎话”,“却合我的心事”等描写可以看出。
  《怀古绝句》不是真正的咏史诗,也不是纯粹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制的春灯谜。它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某些鉴赏,并不一定代表作者或小说人物的历史观。

【{西厢记+会真记,小红,小说红楼梦作者。小说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一对绛珠仙子。}】

小红,崔莺莺,张生,崔父崔巡抚,崔莺莺母郑氏,老道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6 15: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牡丹亭 - 明朝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西厢记》、《窦娥冤》、 《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牡丹亭

别名
牡丹亭还魂记

作者
汤显祖

创作年代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


作品出处
《杜丽娘慕色还魂记》

文学体裁
南曲剧本

表现形式
戏剧 昆曲 宜黄腔

目录
1内容简介
2作品目录
3创作背景
4人物介绍
5作品鉴赏
6后世影响
7作品评价
8演出情况
9出版信息
10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牡丹亭
牡丹亭
女主人公杜丽娘长得天生丽质而又多情善感。她到了豆蔻年华,正是情窦初开的怀春时节,却为家中的封建礼教所禁锢,不能得到自由和爱情。忽一日,她那当太守的父亲杜宝聘请一位老儒陈最良来给她教学授课,这位迂腐的老先生第一次讲解《诗经》的“关关雎鸠”,即把杜丽娘心中的情丝触动了。数日后。杜丽娘到后花园踏春归来,困乏后倒头睡在了床上。不一会见一书生拿着柳枝来请她作诗,接着又将她抱至牡丹亭成就了云雨之欢。待她一觉醒来,方知是南柯一梦。此后她又为寻梦到牡丹亭,却未见那书生,心中好不忧闷。渐渐地这思恋成了心头病,最后药石无治竟然死去了。其父这时升任淮扬安抚使,临行将女儿葬在后花园梅树下,并修成“梅花庵观”一座,嘱一老道姑看守。而杜丽娘死后,游魂来到地府,判官问明她至死情由,查明婚姻簿上,有她和新科状元柳梦梅结亲之事,便准许放她回返人间。

此时书生柳梦梅赴京应试,途中感风寒,卧病住进梅花庵中。病愈后他在庵里与杜丽娘的游魂相遇,二人恩恩爱爱,如漆似胶地过起了夫妻生活。不久,此事为老道姑察觉,柳梦梅与她道破私情,和她秘议请人掘了杜丽娘坟墓,杜丽娘得以重见天日,并且复生如初。俩人随即做了真夫妻,一起来到京都,柳梦梅参加了进士考试。考完后柳梦梅来到淮扬,找到杜府时被杜巡抚盘问审讯,柳梦梅自称是杜家女婿,杜巡抚怒不可遏,认为这儒生简直在说梦话,因他女儿三年前就死了,如何现在能复生,且又听说女儿杜丽娘的墓被这儒生发掘,因而判了他斩刑。在审讯正吊打之时,朝廷派人伴着柳梦梅的家属找到杜府上,报知柳梦梅中了状元了。柳梦梅这才得以脱身,但杜巡抚还是不信女儿会复活,并且怀疑这状元郎也是妖精,于是写了奏本让皇上公断,皇帝传杜丽娘来到公堂,在“照妖镜”前验明,果然是真人身。于是下旨让这父子夫妻都相认,并着归第成亲。一段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姻缘故事就这样以大团圆作了结局。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4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06: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莺莺传 - 唐传奇《莺莺传》的别称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莺莺传》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部传奇小说,是唐代三大传奇之一。该小说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全文于叙事中注意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较好地塑造了崔莺莺的形象,语言充满了诗意美,是唐传奇中带有诗化倾向的佳作。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莺莺传

作品别名
传奇、会真记

作者
元稹


创作年代
唐代贞元

作品出处
《唐宋传奇集》

目录
1原文
2注释
3译文
4创作背景
5赏析
6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原文
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或朋从游宴,扰杂其间,他人皆汹汹拳拳,若将不及,张生容顺而已,终不能乱。以是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知者诘之。谢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

诘者识之。无几何,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于兹寺。

崔氏妇,郑女也。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之从母。是岁,浑瑊薨于蒲。有中人丁文雅,不善于军,军人因丧而扰,大掠蒲人。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旅寓惶骇,不知所托。先是,张与蒲将之党有善,请吏护之,遂不及于难。十余日,廉使杜确将天子命以总戎节,令于军,军由是戢。郑厚张之德甚,因饰馔以命张,中堂宴之。复谓张曰:“姨之孤嫠未亡,提携幼稚。不幸属师徒大溃,实不保其身。弱子幼女,犹君之生,岂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礼奉见,冀所以报恩也。”

命其子曰欢郎,可十余岁,容甚温美。次命女:“出拜尔兄,尔兄活尔。”

久之,辞疾。郑怒曰:“张兄保尔之命。不然,尔且掳矣。能亘远嫌乎?”

久之,乃至。常服睟容!

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张惊,为之礼。因坐郑旁,以郑之抑而见也,凝睬怨绝,若不胜其体者。问其年纪。郑曰:“今天子甲子岁之七月,终于贞元庚辰,生年十七矣。”

张生稍以词导之,不对。终席而罢。张自是惑之,愿致其情,无由得也,崔之婢曰红娘。生私为之礼者数四,乘间遂道其衷。婢果惊沮,腆然而奔。张生悔之。翼日,婢复至。张生乃羞而谢之,不复云所求矣。婢因谓张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

张曰:“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或时纨绮间居,曾莫流盼。不为当年,终有所蔽。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尔其谓何?”

婢曰:“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下人之谋,固难入矣。然而善属文,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君试为喻情诗以乱之。不然,则无由也。”

张大喜,立缀《春词》二首以授之。

是夕,红娘复至,持彩笺以授张,曰:“崔所命也。”

题其篇曰《明月三五夜》。其词曰:“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亦微喻其旨。

是夕,岁二月旬有四日矣。崔之东有杏花一株,攀援可逾。既望之夕,张因梯其树而逾焉。达于西厢,则户半开矣。红娘寝于床。生因惊之。红娘骇曰:“郎何以至?”

张因绐之曰:“崔氏之笺召我也,尔为我告之。”

无几,红娘复来。连曰:“至矣!至矣!”

张生且喜且骇,必谓获济。及崔至,则端服严容,大数张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见托。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词。始以护人之乱为义,而终掠乱以求之。是以乱易乱,其去几何?诚欲寝其词,则保人之奸,不义;明之于母,则背人之惠,不祥。将寄于婢仆,又惧不得发其真诚。是用托短章,愿自陈启。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毋及于乱!”

言毕,翻然而逝。张自失者久之。复逾而出,于是绝望。

数夕,张生临轩独寝,忽有人党之。惊骇而起,则红娘敛衾携枕而至,抚张曰:“至矣至矣!睡何为哉!”

并枕重衾而去。张生拭目危坐久之,犹疑梦寐。然而修谨以俟。俄而红娘捧崔氏而至。至,则娇羞融冶,力不能运支体,曩时端庄,不复同矣。

是夕,旬有八日也。斜月晶莹,幽辉半床。张生飘飘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谓从人间至矣。有顷,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崔氏娇啼宛转,红娘又捧之而去,终夕无一言。张生辨色而兴,自疑曰:“岂其梦邪?”

及明,睹妆在臂,香在衣,泪光荧荧然,犹莹于茵席而已。

是后又十余日,杳不复知。张生赋《会真诗》三十韵,未毕,而红娘适至,因授之,以贻崔氏。自是复容之。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同安于曩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张生常诘郑氏之情。则曰:“我不可奈何矣。”

因欲就成之。无何,张生将之长安,先以情谕之。崔氏宛无难词,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将行之再夕。不复可见,而张生遂西下。

数月,复游于蒲,会于崔氏者又累月。崔氏甚工刀札,善属文。求索再三,终不可见。往往张生自以文挑,亦不甚睹览。大略崔之出人者,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辨,而寡于酬对。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时愁艳幽邃,恒若不识,喜温之容,亦罕形见。异时独夜操琴,愁弄凄恻。张窃听之。求之,则终不复鼓矣。以是愈惑之。张生俄以文调及期,又当西去。当去之夕,不复自言其情,愁叹于崔氏之侧。崔已阴知将诀矣,恭貌怡声,徐谓张曰:“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没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宁。君常谓我善鼓琴,向时羞颜,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诚。”

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数声,哀音怨乱,不复知其是曲也。左右皆欷歔崔亦遽止之,投琴,泣下流连,趋归郑所,遂不复至。明旦而张行。

明年,文战不胜,张遂止于京。因赠书干崔,以广其意。崔氏缄报之词,粗载于此,曰:“捧览来问,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胜后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虽荷殊恩,谁复为容?睹物增怀,但积悲欢耳。伏承使于京中就业,进修之道,固在便安—。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弃。命也如此,知复何言!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乃至梦寐之间,亦多感咽,离优之恩,绸缪缱绻,暂若寻常,幽会未终,惊魂已断。虽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遥。一咋拜辞,倏逾旧岁。长安行乐之地,触绪牵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无斁国。鄙薄之志,无以奉酬。至于终始之盟,则固不忒!”

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处,婢仆见诱,遂致私诚。儿女之心,不能自固。君子有抚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及荐寝席,义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谓终托。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巾帻。没身永恨,含叹何言!倘仁人用心,俯遂幽眇,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如或达士略情,舍小从大,以先配为丑行,以要盟为可欺。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存没之诚,言尽于此。临纸呜咽,情不能申。千万珍重,珍重千万!玉环一枚,是儿婴年所弄,寄充君子下体所佩。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兼乱丝一绚,文竹茶碾子一枚。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紊丝。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耳。心迩身遐,拜会无期。幽愤所钟,千里神合。千万珍重!春风多厉,强饭为嘉。慎言自保,无以鄙为深念。”

张生发其书于所知,由是时人多闻之。所善杨巨源好属词,因为赋《崔娘诗》一绝云:“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销初。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河南元稹亦续生《会真诗》三十韵,诗曰:

微月透帘栊,萤光度碧空。

遥天初缥缈,低树渐葱茏。

风吹过庭竹,鸾歌拂井桐。

罗绡垂薄雾,环珮响轻风。

绛节随金母,云心捧玉童。

更深人悄悄,晨会雨濛濛。

珠莹光文履,花明隐绣龙。

瑶钗行彩凤,罗帔掩丹红。

言自瑶华蒲,将朝碧玉宫。

因游洛城北,偶向宋家东。

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

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

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

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

眉黛董偏聚,唇朱暖更融。

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

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

汗流珠点点,发乱绿葱葱,

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

留连时有恨,缱绻意难终。

慢脸含愁态,芳词誓素衷。

赠环明连台,留结表心问。

啼粉流宵镜,残灯远暗虫。

华光犹苒苒,旭日渐瞳瞳。

乘骛还归洛,吹萧亦上嵩。

衣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

幂幂临塘草,飘飘思渚蓬。

素琴鸣怨鹤,清汉望归鸿。

海阔诚难渡,天高不易冲。

行云无处所,箫史在楼中。

张之友闻之者,莫不耸异之,然而张志亦绝矣。模特与张厚,因征其词。张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为雨,则为蚊,为螭,吾不知其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

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于是坐者皆为深叹。

后岁余,崔已委身于人,张亦有所娶。适经所居,乃因其夫言于崔,求以外兄见。夫语之,而崔终不为出。张怨念之诚,动于颜色,崔知之,潜赋一章,词曰:“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即。”

竟不之见。后数日,张生将行,又赋一章以谢绝云:“弃置今何道,当阿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自是绝不复知矣。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予尝于朋会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为,为之者不惑。贞元岁九月,执事李公垂宿于予靖安里第,语及于是,公垂卓然称异,遂为《莺莺歌》以传之。崔氏小名莺莺,公垂以命篇。[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
1.非礼不可入:凡不合于礼法的事情都不予采纳,不能打动他。

2.若将不及:像来不及表现自己,显现出争先恐后的样子。

3.登徒子:战国时楚人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说登徒子的妻子貌丑,登徒子却很喜爱她,和她生了五个孩子。后来人就用登徒子为好色者的代称。

4.蒲:蒲州,也称河中府,辖今山西西南部龙门山以南稷山、盐池及永乐以西地区,州治在今永济县。

5.浑瑊:唐将,西域铁勒九姓的浑部人。肃宗时屡立战功,做到兵马副元帅,后来死在绛州节度使任上。绛州节度治所在蒲州。

6.杜确:继浑瑊之后任河中尹兼绛州观察使的官员。

7.戢(jí):收敛,收藏。

8.孤嫠(lí)未亡:指寡妇。孤,孤独。嫠,守寡。未亡,寡妇的自称:夫已死,自己不应再活下去,不过暂时还未死而已。

9.常服睟(suì)容:平常的服饰,丰润的面貌。

10.甲子岁,即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庚辰:即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

11.索我于枯鱼之肆:喻远水不解近渴。这是《庄子》中的寓言。庄子在路上看见车道沟里有条鱼。鱼叫庄子弄点水救它的命。庄子答应到吴越引西江水来救它。鱼回答:等你引来水,只好到卖干鱼的店铺里去找我了。

12.曩(nǎng)时:以前,往昔,过去的。

13.三十韵:作旧体律诗,两句一押韵,三十韵就是六十句诗。

14.鼓:弹奏。《霓裳羽衣》序:《霓裳羽衣曲》开始部分。《霓裳羽衣曲》传说为唐玄宗所作。序,指乐曲开始的部分。

15.花胜:古时妇女戴在头上的饰花,类似今天的绒花。

16.谁复为容:打扮了又给哪个看。

17.眷念无斁(yì):指时刻怀念不忘。无斁,不厌。

18.援琴之挑:《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汉代司马相如曾用弹琴的方法挑逗吸引富人卓王孙的女儿文君,后来文君就随他逃走了。

19.投梭之拒:晋代谢鲲调戏邻家的女儿,这女子就用织布梭投掷他,打掉他两个牙齿。故事见《晋书·谢鲲传》。

20.俯遂幽眇:俯遂,牵就成全,使之如愿。幽眇,隐微的心事。全句说,体贴自己内心的苦衷,因而委屈地成全婚事。

21.达士略情:达观的人对无论什么事都看得很随便。

22.要(yāo)盟:用胁迫手段订的盟约。

23.丹诚不泯:丹诚,忠诚的红心,赤心。不泯,不灭。

24.犹托清尘:清尘,是对人的敬称,犹言你脚下清净高洁的尘土。全句指,我死了,还要托身于您脚下的尘土,灵魂跟在你身旁。

25.一絇(qú):一缕。

26.文竹茶碾子:竹制的茶磨。文竹,指一种有花纹的竹子,古时用此竹制成的一种内圆外方、有槽有轮的碾茶叶用的器具,也称茶磨,也有用银、铁或木制造的。

27.强(qiǎng)饭为嘉:努力加餐饭为好,对身体有益。

28.杨巨源:字景山,蒲州人,官至国子监司业,与元稹、白居易友善,也能写诗。

29.潘郎:晋代文人,名潘岳,字安仁,长得很好看,后人就以潘郎为美男子的代称。这里指张生。

30.萧娘:萧氏是东晋之后,江南的名门,唐代常用来泛称女子,这里指崔莺莺。

31.“龙吹”二句:风吹庭前竹子,发龙吟之声;鸾鸟在天井桐树上歌唱,生悦耳之响。

32.“罗绡”二句:形容莺莺罗衣垂曳,其状有如薄雾;所佩环珮等玉饰,被微风吹动作响。

33.“绛节”二句:绛节,赤节,这里指仙人的仪仗。金母即王母,古人以西方属金,西王母即金母。在此借指莺莺。玉童借指张生。

34.“珠莹”二句:文履,绣鞋。绣鞋上嵌有珠玉一样的饰物,光彩耀目。裤脚的花纹暗藏龙形。

35.“言自”二句:瑶华浦、碧玉宫,皆仙人居处,在此借指莺莺与张生住处。莺莺由自己居处到张生那里。

36.“因游”二句:洛城北,指洛水。这里指张生游蒲,无意中得与莺莺相遇。宋家东,借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的典故,指张生与莺莺两情相许。

37.“低鬟”二句:古代少女往往把发髻梳得像蝉翼一样细致精巧。上句指低头时如蝉翼般的发髻在颤动着,行走转动轻如飘起的玉尘。

38.“无力”二句:嫩弱无力倦于转动手腕,多娇态喜爱弯着身子缩在一起睡眠。

39.五夜穷:即五更已尽。五夜,五更。

40.“乘鹜”二句:乘鹜还归洛,是以洛神的离去形容崔莺莺回房。鹜,通“凫”。《洛神赋》形容洛神体态轻巧:“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吹箫亦上嵩,借用王子乔的故事来比喻张生的离去。王子乔,名晋,周灵王太子,据《列仙传》载,说他好吹笙,曾入嵩山修炼,后在缑氏山乘白鹤仙去。

41.幂幂:形容野草茂盛遮满了的意思。渚蓬:小洲上的蓬草。这两句所含意思为:草虽盛,终为风吹散。

42.怨鹤:指《别鹤操》,琴曲名。古时商陵牧子娶妻五年无子,父兄将为他别娶,他妻子知道后,夜间来倚户悲泣,牧子伤感而作此曲。在此指离别后琴中弹出哀怨曲子。清汉:指银河。清汉望归鸿,暗借苏武故事,有盼望心上人归来之意。

43.行云:借巫山神女的故事,暗指莺莺已永远离去。萧史:相传萧史为春秋时人,善吹箫,秦穆公把女儿弄玉嫁给他。他每天教弄玉吹箫学凤鸣,后来果然有凤凰飞来,秦穆公就为他们盖了一座凤台。最后弄玉乘凤、萧史乘龙而仙去。在此暗指两人相别、欢会无期,张生只有一人孤处而已。

44.殷之辛:殷纣王,名辛。

45.周之幽:周幽王,名宫湦。

46.一女子败之:纣王宠爱妲己,造鹿台,为肉林酒池,做长夜裸戏;幽王宠爱褒姒,致有烽火戏诸侯之事。这些都是帝王荒淫无道的表现,以致亡国,所以此处这样说。

47.僇笑:侮辱。

48.委身:出嫁。

49.外兄:表兄。

50.当时且自亲:当初是你自己要来亲近我、追求我的。

51.执事:本是供使令的人,此处指友人。李公垂:即唐代诗人李绅,字公垂,曾任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等官职。他是元稹、白居易的好友,时相唱和。[2]

折叠编辑本段译文
唐贞元年间,有个姓张的书生,性情温和,感情丰富,风度儒雅,容貌俊美,意志坚强为人孤傲,不合礼仪的事他都无兴趣。有时和朋友们一起游玩、宴饮,在人多嘈杂处,有不少人起哄吵闹,生怕自己不显眼,张生却只是随和顺从罢了,始终不受干扰。这样,他到二十三岁,还从没有接近过女色。知道这事的人问他,他告诉人家说:“登徒子不是个喜爱美色的人,他只是有淫欲。我是真正喜爱美色的人,但我却遇不到。为何这样说?只要是美人,没有不记在我的心上,这就可知,我不是无情的人。”问的人这才了解他。

过了不久,张生到蒲州游玩。蒲州东边十余里地,有个和尚居住的地方叫普救寺,张生就住宿在这里。正巧这时有个崔氏寡妇,打算回长安,路过蒲州,也在这里借宿。这位崔氏老妇人,娘家姓郑,张生的母亲也姓郑,论起亲戚关系,崔氏还是张生的远房姨妈。这一年,节度使浑瑊死于蒲州,暂时有太监丁文雅理事,他不善于治军,士兵乘浑瑊之死而作乱,大肆抢掠蒲州人,崔氏家产非常殷富,又有很多仆役。她带着财物人役住在寺里,十分恐慌,不知该依靠谁才好。以前,张生和蒲州将领中一个人有交情,就请他带兵来保护崔家,才使其免于遭难。十多天后,观察使杜确奉天子的圣旨来主管军政,命令下达到军队中,兵士才收敛起来,不再抢掠。郑氏非常感激张生的恩德,就设下酒筵宴请张生,还对张生说:“姨妈是孤身寡妇,拉扯着年幼的子女,不幸遇着军队大乱,实在难以保全自身。我的儿女得到安全,就像你重新给了他们生命。这怎能与一般恩情相比呢?今天我让他们用对待兄长的礼节来拜见你,希望以此来报答你的恩情。”她先命儿子出来,儿子名叫欢郎,大约十多岁,长得温和好看。又叫女儿出来,说:“出来拜见你兄长,你兄长救了你的命。”她不愿出来,过了很久,推辞有病不见张生。郑氏生了气,说:“你兄长保全了你的性命。不然的话,你也许已经被掳走,辽能害羞避嫌吗?”又过了好久,她才慢慢地走出来。她穿着家常便服,可是面貌丰润,虽不加修饰,可鬓发下垂,接近眉宇,两颊绯红,容颜非常娇艳美丽、光采动人。张生一见吃了一惊,连忙给她施礼。她顺势坐在郑氏身边。因为是郑氏逼迫她出来相见,此时她便微含怨愤地看着母亲,娇弱的样子,好像连身子也支撑不住。张生问她的年龄,郑氏回答:“她生于当今天子甲子年七月,到如今贞元庚辰年,十七岁了。”张生慢慢用话引她,她也不回答,直到筵席结束一直是这样。张生从此迷恋上她,想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却又找不到机会。崔莺莺的婢女叫红娘,张生私下多次给她礼品,乘机向她说出自己的心事。婢女当时真的吓坏了,红着脸跑走了。张生很后悔。第二天婢女又来了。张生便羞愧地向她道歉,不再谈求她的事。婢女便对张生说:“郎君的话,我不敢去说,也不敢泄漏。然而崔家的亲戚,你是清楚的。何不利用她家对你的感恩而去求婚呢?”张生说:“我从小时候至今,就不喜欢随便结交人。有时在那些穿着绫罗绸缎的女子中间,也从不偷看一眼。想不到当年如此,如今却被迷住。昨天酒宴当中,我几乎不能控制自己。连日来,行路忘停止,吃饭忘饥饱,恐怕过不了多久我就会完了,倘若请媒人去求亲,行定亲礼,那样在这几个月之间,我就会变成集市上出卖的干鱼了。你说我该怎么办呢?”婢女说:“崔小姐以贞洁自守,既使长辈人也不能用非礼的语言冒犯她。下等人的主意,实在更难打动她。不过她善写文章,喜爱词章,常常吟诗作赋,情感丰富,哀怨感动久久不止。你试着作一首情诗去挑动她。不这样办就没办法了。”张生听了,大喜,立刻写出《春词》二首交给她。这天晚上,红娘又来了,拿一封彩色信笺交给张生,说:“崔小姐叫我送来的。”打开看,诗篇名《明月三五夜》。诗句是: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生也只是隐约猜到其中的含义。这天晚上是庚辰年二月十四日,崔莺莺住处的东墙外有一株杏花树,攀登上去就可翻过围墙。十五月圆的晚上,张生爬上树翻过了围墙。他到达西厢房,门真半开着,见红娘睡在床上。张生叫醒她,红娘大吃一惊,问道:“你怎么会来这里?”张生便骗她说:“崔小姐信笺中叫我来的。请你替我报告她吧!”不一会,红娘重新出来,连声说:“来了!来了!”张生又喜又惊,认为这次一定成功了。等到崔莺莺到来一看,却是服饰庄重,面容严肃,狠狠数落张生说:“兄长的恩情,救活了我一家,可算深厚了。因此慈母才把弱子幼女托付给你。你为什么让不懂事的丫环送来淫诗秽词呢!你开始把保护别人不遭灾难视为仗义,最后却趁火打劫想猎取她。这与以淫乱代替暴乱,又有多少差别呢?我原想不予理会,但那就等于包庇了别人的恶行,是无道义的。把这事报告母亲,那就等于背弃你的恩情,也是不好的。想叫丫环转告,又恐怕不能传达我的真实想法。所以写了一首短诗,愿意亲自向你陈述。还怕兄长有顾虑,所以用了鄙薄的文词,以便使你必然到来。不合礼教的行为,怎能不心中有愧。只是希望您用礼义约束自己,不涉于淫乱!”说完,转身回自己屋里去。张生怅然若失,久久不知所措。最后只得又跳围墙出来,从此绝望了。

这样过了几个晚上,这天张生正在窗下独自睡觉,忽然有人推醒他。他惊慌地坐起来,原来是红娘抱着被子挟着枕头来到,拍着张生的肩说:“来啦!来啦!还睡什么呢!”她并排放好枕头,铺好被子就走了。张生一边揉着眼睛一边端正地坐在那里,过了好一阵,还在疑心是作梦,不过,还是恭恭敬敬地等待着。过了一会,红娘搀扶着崔莺莺来了。莺莺来到,娇羞脉脉,好像连运动四肢的力气都没有了,和先前那端庄的神气又大不一样了。这天晚上是十八,月亮斜挂在天上,晶莹明亮,清幽的光洒满大半个床。张生兴奋得飘飘然,又疑心她是神仙一类的,想不到神仙却从人间来到。过了一段时间,寺院的钟声敲响了,天也快亮了。红娘来催促莺莺离去。崔莺莺娇声抽泣着,由红娘搀扶着回去了,通宵她没有说过一句话。张生看到天蒙蒙亮便起了床,疑心地想,难道这是作梦吗?等到天亮,看看脂粉的痕迹还留在手臂上,衣服上还散发着香气,亮晶晶的泪珠子还留在席子上闪光。这以后又过了十多天,莺莺杳无音讯。张生就赋《会真诗》三十韵,诗未写完,恰巧红娘来了,就把诗交给她,请她转送给崔莺莺。从此以后,莺莺又和他往来了。早晨悄悄离去,晚上又悄悄地来,共同住在前面说过的西厢房里,差不多有一个月。张生曾经询问郑老夫人的心意,莺莺说:“我已经没有什么办法了。”因此希望能结婚。没过多久,张生要去长安,先把这想法告诉了她。莺莺似乎没有什么不乐意的话,然而愁怨的样子却哀婉动人。张生将要出发的前两天晚上,就没有再见到她,而张生就去了长安。几个月后,张生重游蒲州,和崔莺莺在一起又过了几个月。崔莺莺很会写作,擅长诗文。张生请求了多少次,始终没有见到。张生常常自己写文章逗引她,她也不怎么愿意看。大体上看,莺莺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技艺极端精巧,而表面上却像不懂。言谈敏捷而有口才,但却极少应酬回答。她待张生的情意非常深厚,但却从未用言词表达过。当时的哀婉深沉,她好像从不知道,喜怒的神色,也很少形诸于色。有时她独自夜晚弹琴,曲调哀怨凄恻动人。张生偷偷听到过,求她再弹,她却再也不弹了。张生因此更加被其迷惑。过了不久,张生因科举考试日期将到,又要西去长安。分手的那晚上,自己不再说要离开了,只是在莺莺身边忧愁悲叹。莺莺也暗自知道将要诀别,容颜和悦诚敬,柔声细语,慢慢地对张生说:“开始淫乱,终于被您抛弃,原本应当。我也不敢怨恨谁。但如果您能始于淫乱而后来又不抛弃我,那就是您的恩惠了。那么白头偕老的誓言算是有了结局。又何必为这次分别深感悲伤呢?但您既然不愉快,我也没什么可作安慰。您常说我会弹琴,以前害羞,未能满足您的要求。如今您要走了。我愿满足您的心意。”于是叫人把琴摆好,弹奏起《霓裳羽衣曲》的序曲,但没弹几声,琴声变得哀怨混乱,简直不知弹的是什么曲子了。旁边的人也都低声啜泣。崔莺莺也骤然停住,推开琴,泪水涟涟,跑回到自己母亲居住的那边去,再也没有出来。第二天早上张生就走了。

第二年,考试落第,张生便留在京城。于是寄信给崔莺莺,想宽慰她的心。崔莺莺也写来回信,信的内容大致记在这里,信中说:

捧读来函,爱抚的心意极为深厚。儿女之情悲喜交集。同时承蒙惠赠我一盒花胜,一寸口红,捎来这些耀首涂唇的装饰品。虽然受到您特别恩赐,可叫我去为谁打扮呢?看到这些东西更增添思念,徒然加重悲叹罢了。从信中知您在京城温习学业,进修的要点本在求得安宁。只恨我这粗陋之人,要永远被遗弃了。命该如此,知道了又有什么可说呢?自去年秋天以来,我经常恍恍忽忽若有所失。在喧哗的人群中,有时也强颜欢笑,但在更深夜静独自一人时,每时每刻无不是珠泪涟涟。甚至在睡觉做梦中,也多是忧思别离而抽泣咽噎,缠绵恩爱之情,一如过去那样每日相聚,幽会还没有结束,惊魂已随梦断。虽然半边被窝还暖暖和和,可是时刻想着您已在非常遥远的地方。前些时分别,转眼已辞旧岁。长安是行乐的地方,到处都会触动情思,多么幸运您未忘记我这微贱之人,眷恋之情从未倦怠。我的鄙薄心意,不足以用来酬报您。至于生死相爱的誓约,却永远不会改变。从前因为和您是中表之亲,有时同在一起吃。我经不住诱惑,便献出了一片痴情。少女的心思情欲,实在不能自禁。您像司马相如引诱卓文君那样用琴声挑逗我,我未能像高氏女投梭拒绝谢鲲似的拒绝您。等到我们共枕同席,情愈深意更长。我这愚陋的一片痴情,以为可永远有所寄托了。怎想到见您之后,却又不能缔结良缘,使我受到自己献身的羞辱,也不能再公开侍奉您了。终身的长恨,我除了悲叹命运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假如您能有仁人之心,俯就我卑微的心愿,那么我就是死了,也像活着一样钟情于您。您如果是旷达之人不屑私情,不在乎小节而追求大业,把以前的情分看作丑行,把诱迫的誓盟看作可欺,那我一定要骨毁形销,但我的赤诚之心永不会改变,如同坠落的花朵和枯叶,只得随风飘荡任露浸蚀,仍然托身在您脚下的尘土之中。生死至诚,尽言于此。面对眼前的信笺,只有呜咽流泪,感慨万千,实在无法表达。千万保重,千万保重!玉环一枚,是我幼年时代玩耍的东西,寄给您佩带在身上。玉表示坚贞不变,环表示周而复始永不断绝。附带寄上乱发一缕,斑竹茶碾子一个。这几件东西本不值得珍贵,用意在于希望您像玉一样坚贞,我的志愿像环一样永不改变。泪痕留在竹子上,愁思萦绕如丝如缕。用这些东西表达感情,永远作为相爱的见证罢了。心意贴着心意,身体却离得很远,相见终究在何日,实在难知。幽恨凝聚,神驰千里去相会。千万珍重呀,春风起容易染病,注意加餐为好。自己多保重吧!不要为我挂心思念。

张生把莺莺的回信拿给朋友看了,所以当时不少人都知道了这件事。他的好友杨巨源喜欢写诗,为此写了一首绝句,题名《崔娘》:

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销初。

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河南元稹也续张生的《会真诗》写了三十韵,诗中写道:

月光微微透帘栊,萤光闪闪穿碧空。

天色高远始缥缈,树影低近已葱茏。

微风龙吟过庭竹,鸾声鸟鸣拂井桐。

飘拂罗绡垂薄雾,叮咚环珮响轻风。

仙人仪仗随王母,迷漫云霭拥仙童。

欢会夜深静悄悄,晤别清晨雨蒙蒙。

鞋面刺绣金光闪,裤脚彩花隐绣龙。

琼玉宝钗舞彩凤,披肩绫罗飞彩虹。

自言来于瑶华浦,要去朝拜碧玉宫。

因游东都洛城北,偶向宋玉邻家东。

初时调戏微拒绝,温柔情意已暗通。

鬟发低垂蝉翼动,轻步回身玉尘蒙。

转脸飞流花雪貌,登床抱入罗绮丛。

鸳鸯交欢翩翩舞,翡翠交欢亲亲笼。

眉黛含羞偏凝聚,唇红暖意正冲融。

口出气息兰花香,肌肤温润玉体丰。

慵倦无力转臂腕,娇媚爱把柔躯躬。

汗流如珠点点滴,发乱黛山绿葱葱。

方喜难得千年会,忽听已传五更钟。

留连时刻心恨别,缱绻情深意难终。

颜面慵懒含愁态,词语芬芳誓情衷。

赠环明喻命运合,留结表示心愿同。

粉妆啼泪流宵镜,残灯明灭远暗虫。

灯烛光摇仍苒苒,旭日东升渐瞳瞳。

洛妃乘鹜回洛水,子乔吹箫登岳嵩。

衣香袭入如染麝,枕腻残留唇脂红。

妾心愁苦塘中草,君身飘零类转蓬。

素琴弹奏别鹤操,仰首天汉盼归鸿。

大海广阔实难渡,青天高远不易冲。

欢会神女无处所,空留萧史在楼中。

张生的朋友们听到这事,没有不惊异的。但是张生的情意已经断绝。元稹和张生关系密切,便问他为何如此、有何话说?张生回答说:“大凡老天造就的妖艳的美人,不祸害自身,就一定祸害别人。倘使崔莺莺婚配富贵人家,凭着她的娇宠不成云不成雨,就会成蛟或成螭,我也不知道她终究会变成什么。从前殷商的辛帝、西周的幽王,都拥有百万人口的国家,力量很雄厚。然而都是一个女子毁坏了它。溃散了他们的民众,屠杀了他们的身躯,至今仍被天下人耻笑。我的德行不足以战胜妖孽,因此只好克制自己的感情。”这时在座的人都为之叹息。一年多之后,崔莺莺已与别人结婚,张生也已另行娶亲。有一次他刚巧经过崔的住处,就通过她丈夫告诉崔莺莺,希望以表兄身份求见一面。丈夫告诉了她,而崔莺莺始终不肯出见。张生哀怨的心情流露于颜面。崔莺莺知道了,暗自写了一首诗,诗曰:

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

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

终于没有见他。几天以后,张生即将走了,她又写了一首诗表示谢绝。诗曰: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从此再也没得到什么消息。当时的人大多称赞张生是善补过失的人。我曾在朋友相聚时,常常谈到这层意思,要使聪明人不再做这种事,做了这事的人不再受迷惑。

贞元年间九月,朋友李公垂住在靖安里我的家中,我同他谈了这事,他极为感慨、连称奇异,于是创作了《莺莺传》以传播此事。因为崔氏小名叫莺莺,所以李公垂就以她的名字当做篇名。[2]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莺莺传》篇末说:“贞元岁九月,执事友李公垂宿于予靖安里第,语及于是,公垂卓然称异,遂为《莺莺歌》以传之。”今考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九月,元稹将故事讲给李绅(字公垂)听,李绅作《莺莺歌》,元稹写了这篇传奇。

关于小说所写悲剧的成因,一种广为流传的观点是,由于门阀观念对爱情婚姻的影响,即认为张生出身高门而莺莺出自寒门,甚至有人认为莺莺可能是一个妓女。据古今学者考证,元稹很可能是以自己的一次艳遇作为基础来创作这篇传奇的。

折叠编辑本段赏析
在唐人众多以爱情婚姻为题材、就现实社会生活的背景展开的小说中,《莺莺传》与《霍小玉传》、《李娃传》堪称鼎足并立的三座高峰;但本篇对后世的影响既深且巨,却远远超过了同类内容的其他作品,甚至在全部唐传奇里也首屈一指。元稹此篇约写于贞元二十年(804)秋,当时即有友人李绅作《莺莺歌》、杨巨源作《崔娘诗》,已广为传唱,至赵令畤谱成[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十二阕,先叙后歌,中经金章宗时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再到元人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续西厢记》杂剧,实已登峰造极,为集大成之作。但其势不衰,人们兴趣不减,且有愈演愈烈的势头。明人传奇有李日华和陆天池各自作成的两种《南西厢记》、周公鲁《翻西厢记》,清人有查继佐《续西厢记杂剧》、程端《西厢记》等,至于其他以“续”、“翻”、“竟”、“后”之类名目出现的《西厢》,更不胜枚举,这些真是洋洋大观, 自成一个系列了。

但不管诸般改作如何,从元稹这篇小说本身来说,虽然着力于铺写一对年轻男女的悲欢离合,实质上却是一个悲剧故事。莺莺出身于当时王、卢、郑、崔、李五姓之一的高门大族,而终于被所爱的男子抛弃了,这点与《霍小玉传》显然不属同类型(有学者认为莺莺身份实际上也是妓女,她被弃的原因盖在于此,但小说中无证据可论,故不能断为门阀制度造成)。最直接的原因,还是男女一见钟情,私相幽会,却没有坚牢的婚约,特别是缺少家长的允许,至使男方“以先配为丑行,以要盟为可欺”,在现实利害的考虑下,遗弃了女方。这是封建时代那些敢于追求爱情自主的女子所常遇到的一种严峻考验,是一个社会问题,《莺莺传》没有能提出解决的方法,但它揭示了这种悲剧中女性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封建的婚姻制度,其本质上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排斥作为当事人的青年男女的自我意愿为前提的,莺莺敢于冲击这种制度,大胆追求真正的爱情,逾越礼教束缚,正是本篇价值之所在,也是人们喜爱它的主要原因。

莺莺是塑造得很成功的典型艺术形象,她的矜持与大胆、含蓄与热烈,一个出身名门的青春少女的微妙复杂心理,都婉曲细腻地得到充分表现。尤其是她的执著深挚,被遗弃后既怨又愧、对张生爱恨交织的感情,都深为动人。而张生却是个前后不一致的人物。上半篇写他对莺莺的追求,与性情温茂、容貌俊美的多情才子形象相符合,下半篇便完全变成为热衷功名利禄、薄情寡义的伪君子了。张生“始乱终弃”的负心行径,竟用“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的鬼话来文过饰非,和莺莺“为郎憔悴却羞郎”、“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的宽厚容让相比较,更显得丑恶。但是,“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不正是虚伪残酷的封建礼教培育出一批批张生这样的士子兼候补官僚,不也正是他们,将要成为封建专制制度的主要支柱吗?上述意思,决非作者元稹本人所有,但作品却客观地揭示出来,成为《莺莺传》的另一重大价值。然而,不管怎么说,这样的结局总是为后世普遍不满,赵令畤[商调蝶恋花]结尾云:“地久天长终有尽,绵绵不似无穷恨”,并引逍遥子的话说:“聚散离合,亦人之常情,古今所共惜也”,已经表露出深切的慨叹惋惜之情,不过他更多地还是从整个人生际遇着眼;到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要试图从根本上弥补这个缺憾,便将悲剧结局径直改变为大团圆式的喜剧,以后的王实甫再加以发扬光大,遂成定局,并为后世无数的才子佳人故事开启不二法门,即演化成一种固定模式,但《莺莺传》深刻的现实意义却相对减弱了。

张生这个艺术形象上有作者元稹的投影,有元稹自己亲身体验的生活素材作为创作基础,当无疑义,而在其诗文中不少作品都有所表露,如著名的《春晓》诗:“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醒闻莺。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就被视为《莺莺传》的张本。但若像宋代以来的许多论者,一定要指实张生即为元稹的化身,考证张生事迹与元稹本人大体相若,那便将艺术作品等同于生活实录,未免失之于执拘了。[2]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九世孙,比部郎中元宽之子,母为荥阳郑氏。

聪明过人,少有才名。贞元九年(793年),明经及第,授左拾遗,进入河中幕府,擢校书郎,迁监察御史。一度拜相,在李逢吉的策划下,出任同州刺史,入为尚书右丞。太和四年,出任武昌军节度使。太和五年(831年),去世,时年五十三,追赠尚书右仆射。

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形成“元和体”。诗词成就巨大,言浅意哀,扣人心扉,动人肺腑。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新题乐府”直接缘于李绅。

代表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3]​

参考资料
1.《唐传奇 · 莺莺传》  . [2023-12-18]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唐代 / 元稹


古诗原文
[挑错/完善]
出自唐代元稹的《春晓》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译文翻译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夜已过半,但天将亮未亮,在醉梦温柔乡中,却花气馥郁、莺啼娇啭,缠绵悱恻令人难舍。
黄色小犬撼动寺钟,划破寂静的夜空,令人不禁想起二十年前的一个黎明在普救寺中发生的情事。
注释解释

春晓:一作“春晚”,似作为《莺莺传》之张本。
花气:花的香气。
猧(wō):黄色小犬。
创作背景

此诗或元和十四年(819)作于虢州。当时距元稹初识双文(即莺莺)已经过去整整二十年了,但由于天欲明未明、人半梦半醒之际的“钟声”,契合了当年的特定情境,便立即引动那“二十年前晓寺情”,使得怀念和怅惘交织,心潮起伏,久久不平静,因作此诗。
诗文赏析
[搜索 国学梦 即可回访本站]
《莺莺传》中有莺莺复张生信,文词并茂,早已脍炙人口,却将元稹先赠莺莺之诗略而未录。文中只略称:“明年文战不胜,遂止于京因贻书于崔,以广其意。”而此诗被大多学者视为《莺莺传》之张本。
首句“半欲天明半未明”,写两情如胶似漆,不料却又天将拂晓,幽期密约恨短;次句“醉闻花气睡闻莺”,写醉梦温柔乡,花气馥郁,莺啼娇啭,缠绵悱恻难舍。“醉闻”句互文连属,犹言醉而卧,闻到花香,听见莺啼,妙语双关。
第三句“

作者介绍

元稹 :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

元稹的名句
你可能喜欢



元稹的古诗
你可能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4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11: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红楼梦中林黛玉不能看《西厢记》,从《金瓶梅》中找答案
播报文章

寄鹿
关注
2021-11-10 06:47
老中医:肾囊肿有救了!用它轻松解决,可惜很多人不知道这个
老中医:肾囊肿有救了!用它轻松解决,可惜很多人不知道这个
老中医说:“肾囊肿”有救了!用此物轻松解决,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老中医说:“肾囊肿”有救了!用此物轻松解决,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老中医说:饭后一件事,变成易瘦体质,想瘦多少瘦多少!
老中医说:饭后一件事,变成易瘦体质,想瘦多少瘦多少!
《西厢记》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王实甫的经典剧作,他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主张。剧本中人物形象鲜明,唱词极富诗意,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西厢记是古典戏剧之冠,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有人称《西厢记》为“情词之宗”;有人把《西厢记》看作崔、张二人爱情的编年史,称做《崔氏春秋》。也正因为如此在2020年被列为中小学指导阅读书目。《西厢记》对《红楼梦》的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有一回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在大观园行酒令的时候,林黛玉不小心说出了《西厢记》中的句子“良辰美景奈何天”,虽然别人没有在意,但是薛宝钗却捕捉到了,趁机找机会和林黛玉“谈心问罪”,林黛玉感念薛宝钗为她保守这个秘密,两个人尽释前嫌,成为好朋友。




看来在红楼梦中,像林黛玉这样的大家闺秀,是不能堂而皇之地看《西厢记》,就连贾宝玉看西厢记也是偷偷摸摸。当茗烟从外面带来西厢记的时候,特意警告贾宝玉说“切不可让别人看见,否则吃不了兜着走”。当贾宝玉和林黛玉开玩笑说出西厢记中的句子的时候,气得林黛玉哭道“欺负人,我要告诉舅舅”,看来这本书相当于禁书了,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从金瓶梅中找答案。

我们的伟人曾经说过,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红楼梦成书很受金瓶梅的影响。

仔细研读金瓶梅,我们会发现其中有很多西厢记中的句子和唱词,但是这些引用的部分,仔细品味起来,感觉总有点怪怪的,因为在引用之处,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歪曲和肢解。我们一一分析一下。




西厢记中有崔莺莺密约张生的诗句“待月西厢下”,那是张生和崔莺莺的诗情词意,堪称千古绝唱,但是在金瓶梅中,却引用来写西门庆和李瓶儿偷情。

张生荣归与崔莺莺团聚的唱句“玉鞭骄马出皇都”,在金瓶梅中被用来拍马吹捧知府。

崔莺莺思念张生,情思不快,神伤体弱,唱出了“恹恹瘦损”在金瓶梅中被应伯爵这样的帮闲当作了调情的笑料。

尤其是西厢记中很多唱词,被西门庆用来当作和妻妾玩耍的酒令。




比较多的就是在孟玉楼生日宴会上,西门庆所有的妻妾,集合在一起,喝酒行令,其乐融融,在全书中大规模地化用了金瓶梅的句子。

如:月娘安排酒肴,端正整整摆在桌上。教玉箫执壶,大姐递酒,先递了西门庆酒,然后众姊妹都递酒完了,安席坐下。喝酒行令。月娘道:既要我行令,照依牌谱上饮酒:一个牌儿名,两个骨牌,合《西厢》一句。

也就是说每个人酒令的最后一句,都是西厢记中的句子。西门庆所说“虞美人,见楚汉争锋,伤了正马军,只听耳边金鼓连天震。”这在西厢记中是莺莺的唱词。西门庆这里则表明妻妾成群,自己最终无福消受。

吴月娘所说“六娘子醉杨妃,落了八珠环,游丝儿抓住荼縻架”是红娘的唱词,预示西门庆家族最终树倒猢狲散。




李娇儿说的“水仙子,因二士入桃源,惊散了花开蝶满枝,只做了落红满地胭脂冷”也是红娘的唱词,预示她终操旧业,成为卖笑女子

潘金莲说的“鲍老儿,临老入花丛,坏了三纲五常,问他个非奸做贼拿。”是红娘的唱词,预示潘金莲,没有廉耻最终是丈母娘偷女婿。

孟玉楼“念奴娇,醉扶定四红沉,拖着锦裙襴,得多少春风夜月销金帐。”这也是红娘的唱词,孟玉楼先嫁给杨家,后来跟了西门庆,最后又嫁李衙内,这是她的风花雪月。




我们知道,金瓶梅有大量的篇幅写男女两性,金瓶梅中多次提到西厢记,有二十回之多。在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的眼中,写张生和崔莺莺爱情故事的《西厢记》就是一本坏书,所以他在引用和理解西厢记的时候,都把他引到了“邪”的范围,在行酒令的时候,提到《西厢记》也多带有荤的色彩。无论我们现代人觉得西厢记如何文雅,但是挡不住他的认识。

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在作者曹雪芹眼里,对西厢记的判断和认识也如同兰陵笑笑生一样,所以在安排茗烟给贾宝玉带的一堆少儿不宜的书中,西厢记就赫然在里面。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人眼中,西厢记是和《武则天秘史》《赵飞燕外传》是一样的书。所以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贾宝玉等书香门第之人是不会公开看西厢记的。

但是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高于金瓶梅,它借贾宝玉之口说出了“西厢记有独特的趣味”。曹雪芹看出了西厢记中雅的部分,金瓶梅有大俗的成分,红楼梦有雅的成分,贾宝玉和林黛玉可以偷偷看西厢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4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1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厢记与红楼梦有什么关系?
2023-02-07 22:41
投诉举报

2292
西厢记

1.45万
西厢记

1570
西厢记

5个回答

匿名用户
2023-02-08 03:27
红楼梦引用并升华了西厢记的灵魂,西厢记可以说是红楼梦的精神骨架

匿名用户
2023-02-08 02:26
是红楼梦的一部分

匿名用户
2023-02-08 01:29
先有西厢记,西厢记写出了女性的觉醒

红楼梦更进一步 青出于蓝胜于蓝

红楼梦里就有提到西厢记

匿名用户
2023-02-08 01:02
没有关系,只是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受到过《西厢记》的一点影响吧

匿名用户
2023-02-07 23:19
红楼

红楼梦中有一回写了林贾共读西厢记
相关问答
钟楼、鼓楼立两厢 猜一成语
1个回答2024-02-27 07:32
天下为笼 发音 tiān xià wéi lóng 释义 笼:牢笼。旧时比喻为世事所束缚。 出处 《庄子·庚桑楚》:“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是故汤以胞人笼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是故非以其...全文
西厢房楼房为啥不好
1个回答2023-01-03 08:21
有钱不盖东西房,冬不暖,夏不凉。
茶楼包厢取名
4个回答2022-05-31 12:57
“茶水天堂”我理解如天之仙境云雾缭绕茗香四溢,所以十个亭台取名如下: 茗云亭(建议写繁体的云,有雨字头) 茗雾亭 茗霁亭 茗霭亭 茗露亭 茗霖亭 茗霏亭 茗霈亭 茗雯亭 茗雯亭 六个雅间: 茗溢阁 茗...全文
茶楼包厢名字
3个回答2022-05-31 16:40
不知道这二十八个包间的格局是否一样呢?小女子不才,根据我知道的几个亭台楼阁榭,简单的给你起几个名字: 牡丹亭;江月亭;云满亭;静心亭;碧云亭;桧(gui)松亭;蝶恋亭;雨花亭;望月亭;玉兰亭;竹香亭;...全文
哪里有大一点的茶楼包厢
1个回答2022-12-23 23:11
广场附近那个露易莲花也有。罗马风情有。 一笑茶楼有。 清藤语茶有。 太湖茶楼有。 钱塘茶人有。 …………价格嘛,从四十到八十不等。不过大多是看你最后点的茶的价格!好象基本上都有啊!! 啊呀,看错,以为...全文
茶楼包厢起名
3个回答2022-09-19 01:57
根据唐宋八大家的作品想到的名字 1.原道(韩愈) 2.贞符(柳宗元) 3.秋声(欧阳修——《秋声赋》) 4.衡论(苏洵) 5.蝶恋花(苏轼) 6.栾(luán)城(苏辙——《栾(luán)城集》) 7...全文
买楼房紧挨着厢房楼好吗?
1个回答2022-12-08 08:17
个人感觉买房只要进去后有种特殊的感觉,第一印象挺好就行。户型差不多,通风采光也可以,就可以买!
求12个茶楼包厢名字
2个回答2023-01-26 19:10
如下: 1、龙井轩(西湖龙井) 2、碧落坊(洞庭碧螺春) 3、毛峰居(黄山毛峰) 4、云雾阁(庐山云雾) 5、安片斋(六安瓜片) 6、银针苑(君山银针) 7、毛尖馆(信阳毛尖) ...全文
茶楼包厢名字大全
1个回答2023-01-16 18:40
大红袍,龙井,毛尖,。。。。。
买厢房楼有什么说道吗?
2个回答2022-09-22 06:00
好像没有什么说法,只不过厢房的单价便宜,日出西晒,别的就没有什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4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11: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为什么多次出现《西厢记》?
泰荣林黑皮 2021-02-07   |  1403阅读  |  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小麻鸟   来源:红楼梦赏析(ID:hlm364)


戏曲是《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戏曲从头至尾都占据相当比重,无论喜事丧事,节日或是生辰,听戏看戏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如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又如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还有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等等。作品中描写了许多戏文,其中,《西厢记》在小说中却被安排为另一种风格,属于人人不可接触的禁区。细究之下,这样的安排别具意义。

一、同阅《西厢》催化宝黛爱情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多次对《西厢记》进行描写,其中提及《西厢记》书名、人名、诗句名句等,多达20余处。其中,“宝黛共读西厢”的桥段,让读者欣赏起来别有风味,其在宝黛二人恋爱中发挥的作用,别具一格,让人回味无穷。

《西厢记》是宝黛的爱情启蒙读本。在第二十三回,正值三月桃花盛开,宝玉正因春思萌动,诸事无心,茗烟便从外边的书坊买来了古今小说、后妃外传和一些传奇,那日午饭后宝玉便在桃花底下读《西厢记》,正遇着黛玉葬花。黛玉问他读的什么书,宝玉起先藏之不迭,说“不过是《中庙》《大学》”。及至黛玉追问,便又笑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宝黛二人是精神上的知己,有着共同的审美追求,所以他并不怕黛玉知道他看这些杂书,并且还主动向黛玉推荐,笃定黛玉会喜欢。果然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己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这段文字,也可以说是作者本人对《西厢记》曲词的赏评赞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以这八个字来评价,可谓美矣。



若说《西厢记》是打开宝黛情书的钥匙,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花下共读,更是因为他们借着书中人物、故事、戏词,捅破了两人间朦朦胧胧的那层窗户纸,使两小无猜的友情向豆蔻花开的爱情迈进了一大步。

宝玉对黛玉说自己就是那个“多愁多病身”,黛玉就是那个 “倾国倾城貌”,将自己比作张生,而将黛玉喻崔莺莺。黛玉面对宝玉的情爱示意,又惊又羞,又恼又伯,这是少女本能的表现。

只见黛玉“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

虽如此,但其实她的心里是喜欢的,只是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所以在宝玉讨饶后,黛玉立刻就笑了,还借了句戏词说:“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

这一下就更加写明两人本是同道中人。共读西厢一段,是宝黛爱情路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二、回想《西厢》感叹身世遭遇

黛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西厢记》迷。《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是她的偶像,她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样倾城倾国,一样多情,都生在钟鸣鼎食之家,一个母亲死得早,一个父亲寿命不长。所以在她内心深处多愁善感,“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在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蓬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黛玉站在花荫下,远远看着众人一队队往怡红院去了,便又感慨起没有父母的苦楚来。回到潇湘馆时,看见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联想到《西厢记》中“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暗暗叹道:“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走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

“双文”乃是崔莺莺的字,这里黛玉以莺莺自比,且认为自己比崔莺莺更加命薄。戏中的莺莺不仅比戏外的黛玉幸福,更比黛玉大胆,敢于让红娘相助,抱了枕头去与张生私会相约。

这样的事,黛玉是做不出的。可是她这时候已经与宝玉互诉肺腑,题帕明志,莺莺对幸福的大胆追求唤起了黛玉感情的觉醒。她想和莺莺一样与宝玉终成眷属,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宝玉只能在失神落魄的时候才大胆向黛玉说出“心病”,黛玉也只在迷失本性的时候才把心里的问题直接痛快地问出来。可悲可叹。



三、谈论《西厢》缓和钗黛关系

黛玉本是为情而生,为还泪而来,泪尽而去。她本是林家女,却因父母双亡寄养在贾家,在世俗层面,她又是一个寄养在外祖母家中,倍受宠爱的女孩,加上自身的身世,不免有些骄傲敏感,缺乏安全感。且又因“金玉”之说一直对宝钗心存芥蒂。

在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行酒令轮到黛玉时,黛玉接连念了两句《牡丹亭》《西厢记》的词:“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别人听了都不理论,宝钗却暗暗将她看了两眼。

《西厢记》曲词虽雅,故事却是走的“私相授受、后园幽会”一路,在那个年代,若将其公开在家宴上谈论背诵,甚至把戏词当诗词确实不太妥当。于是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香》中,宝钗就私下找了黛玉来“审问”,黛玉也意识到自己失言,“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宝钗也与黛玉述说了一番过往并告诉黛玉,女孩们分内之事是针线纺织,看了杂书是会移了性情的,一席话说得黛玉心下“暗伏”,从此后黛玉对宝钗多了一分真心的敬服。

这之后,黛玉对宝钗俯首倾心,见诚以待。在第五十一回,宝琴的怀古诗《蒲东寺怀古》再次提到了《西厢记》: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宝钗看了,自然又一贯道地批驳说:“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黛玉此前听从宝钗教训,此时却借了宝琴之事连忙拦劝说:“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

此时连最保守拘谨的李宫裁也说:“如今这两首虽无考,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牡丹》的词曲,怕看了邪书。这竟无妨,只管留着。”从这也可见接受了宝钗之后的黛玉,依旧不会全盘否定《西厢》,也在慢慢学习成长。

《红楼梦》以“情”字为中心,“词藻警人,余香满口”的《西厢记》,催化了宝黛二人的爱恋意识的生长,引导了宝钗、黛玉关系的转变,透过《西厢》,红楼人物们的爱情、友情更让人动容。
  
作者:小麻鸟,原创投稿。本文首发于红楼梦赏析(ID:hlm36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4
 楼主| 发表于 2024-9-13 06: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推荐到新浪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林黛玉看的是哪个刊本《西厢记》?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7-09-02 21:33:42)
标签: 贾宝玉 林黛玉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九峰真人

林黛玉看的是哪个刊本《西厢记》?


《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故事的经典场面无疑是“共读西厢”,从清代到当今,绘画、戏曲以及影视剧作品,都不会错过这经典一幕。

在《红楼梦》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有一段写道:“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西厢记》从元代王实甫创作以来,到清初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尤其经过明朝的不断勘校、批注、整理,文本已经变得十分成熟,刊刻出来的内容往往都是四五本。但奇妙的是,“不到一顿饭工夫”林黛玉“十六出俱已看完”,这里是不是有些玄妙?

首先“一顿饭工夫”,我们要宽容认知,大户人家的一顿饭工夫,往快里说那也得半个时辰,往慢里讲拖得更长都不是稀罕事,所以在时间问题上给颦儿一个宽限。

再者,林黛玉看的应该不是那些带有生涩批语、注音、注解和附录冗长的《西厢记》,而是那种接近白话的,简洁的《西厢记》。如明朝何璧校刻《西厢记》,有多种勘校刻本在清朝同时流行,但是这个本子绝非“十六出”。虽然小说中也提到《会真记》,但从“落红成阵”以及“妙词”戏语来看,直接排除了元稹的《会真记》。

那么,宝玉和黛玉到底看的是哪个刊本《西厢记》?

经过反复查找,我终于找到一个罕见的明朝闵遇五勘校的王实甫《西厢记》,这是一个十六出的本子,出目如下:

第一本

佛店奇缘 僧寮假饭

花阴倡和 清醮目成

第二本

白马解围 东阁邀宾

杯酒违盟 琴心挑引

第三本

锦宇传情 妆台窥简

乘夜踰墙 倩红问病

第四本

月下佳期 堂前巧辩

长亭送别 草桥惊梦

林黛玉看的是哪个刊本《西厢记》?


然而,用九牛二虎之力找到的十六出精炼简约的闵版《西厢记》,却又遇到新的问题。小说第四十九回写道:

一时宝钗姊妹往薛姨妈房内去后,湘云往贾母处来,林黛玉回房歇着。宝玉便找了黛玉来,笑道:“我虽看了《西厢记》,也曾有明白的几句,说了取笑,你曾恼过。如今想来,竟有一句不解,我念出来你讲讲我听。”黛玉听了,便知有文章,因笑道:“你念出来我听听。”宝玉笑道:“那《闹简》上有一句说得最好,‘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这句最妙。‘孟光接了梁鸿案’这五个字,不过是现成的典,难为他这‘是几时’三个虚字问的有趣。是几时接了?你说说我听听。”黛玉听了,禁不住也笑起来,因笑道:“这原问的好。他也问的好,你也问的好。”

第五十四回又写道:

贾母笑道:“我们这原是随便的顽意儿,又不出去做买卖,所以竟不大合时。”说着又道:“叫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抹脸。只用这两出叫他们听个疏异罢了。若省一点力,我可不依。”文官等听了出来,忙去扮演上台,先是《寻梦》,次是《下书》。众人都鸦雀无闻,薛姨妈因笑道:“实在亏他,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用箫管的。”贾母道:“也有,只是象方才《西楼•楚江晴》一支,多有小生吹箫和的。这大套的实在少,这也在主人讲究不讲究罢了。这算什么出奇?”指湘云道:“我象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众人都道:“这更难得了。”贾母便命个媳妇来,吩咐文官等叫他们吹一套《灯月圆》。媳妇领命而去。

林黛玉看的是哪个刊本《西厢记》?


这里《闹简》,《惠明下书》,《听琴》似乎又对不上闵遇五勘刻的王实甫《西厢记》。蒋星煜先生曾撰文说这部分属于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妆台窥简》,《白马解围》和《琴心挑引》。这样就基本解决了林黛玉看的是什么刊本《西厢记》的问题。

原来林黛玉看到的是更简洁明快的《西厢记》,所以看得很快,再加上黛玉过目成诵的聪慧,自然就只需“一顿饭工夫”了。

然而问题来,这个闵版《西厢记》刊刻于1640年(崇祯十三年),其后也没有发现清代重刻,那么流行时间应该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段。如果按照主流红学的观点,《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乾隆时期,那么这个稀有闵版《西厢记》可谓稀罕货,宝黛看这个十六出《西厢记》的可能性就很小了。从这个角度讲,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明末清初比起乾隆时期就显而易见的合理多了。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21:31 , Processed in 0.11655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