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红豆曲·雨打梨花深闭门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8-13 21: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相思
[ 唐 ] 王维
原文 译文对照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
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注释
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相思:想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8-20 19: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雨打梨花深闭门。
出自宋代李重元的《忆王孙·春词》
译文暮雨打得梨花凌落,深深闭紧闺门。

注释闭:关,合。

赏析此句融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是情语,词人以春雨、梨花等意象,渲染出凄清的氛围,刻画出闺中女子寂寞的情态,含蓄隽永,意境悠远。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原文
李重元李重元《忆王孙·春词》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暮春时的萋萋芳草总是让人想起久去不归的游子。杨柳树外楼阁高耸,她终日徒劳地伫望伤神。杜鹃声声悲凄,令人不忍听闻。眼看又即将到黄昏,暮雨打得梨花凌落,深深闭紧闺门。

注释
萋萋:形容春草茂盛的样子。
王孙:这里指游子,行人。
杜宇:即杜鹃鸟,鸣声凄厉,好像在劝说行人“不如归去”。


鉴赏

  就其所用词语看,全词所用也无非是宋词中惯用的语汇,如柳外高楼、芳草斜阳、梨花带雨、黄昏杜鹃。但是正像有才情的作曲家仅凭借七个音符的不同组合就能构成无数美妙的乐章一样,这首词也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意象组合和不露痕迹而天然精巧的构思,描写了一个独立、不可替代的艺术形象。

  我们先看一看这首词的结构。这首词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思绪。那一份香眇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加浓,逐步显示的。在场景的转换上,词作又呈为一种由大到小,逐步收束,词终而趋于封闭的心态特征。此词起笔展示的是一种开阔的伤心碧色:连天芳草,千里萋萋,极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作者李重元共作有四首《忆王孙》,分别题作“春词”、“夏词”、“秋词”、“冬词”。此词是第一篇。这首词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意绪,那一份杳渺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加浓,逐步显示的。在场景的转换上,词作又呈观一种由大到小,逐步收敛的特征。全词用一连串带有伤感的暮春景物来衬托相思的伤感,深切动人。

  首句“萋萋芳草忆王孙”是化用刘安《招隐士》赋中的“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之语,写出这是在芳草萋萋的暮春时节,点明了时间、季节。

  “柳外楼高空断魂”谓登上高楼,凭窗远眺,盼望日夜思念的丈夫能出现在眼前,只是仍不见丈夫身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忆王孙·春词》是一首别具风格的小令,此词主要写景,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意绪,那份杳渺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加浓、逐步显示的。在场景的转换上,它又呈观一种由大到小,逐步收敛的特征。全词用一连串带有伤感的暮春意象来衬托相思的伤感,婉转动人。
远约1122年(宋徽宗宣和)前后在世,生平不详,工词。《全宋词》收其《忆王孙》词四首,皆是颇具意境的佳作。例如第一首写闺阁愁思:佳人高楼远望,只见连天芳草,千里萋萋,而所思之人更在天涯芳草之外;又听得杜宇声声悲鸣,痛“不忍闻”。暝色渐入庭院,主人公在“雨打梨花”的滴沥声中步归绣阁,但心中愁思无疑比此前更加凝重,全词可谓写得一派愁气弥漫。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70b4f5595d71.aspx
李重元
李重元
远约1122年(宋徽宗宣和)前后在世,生平不详,工词。《全宋词》收其《忆王孙》词四首,皆是颇具意境的佳作。例如第一首写闺阁愁思:佳人高楼远望,只见连天芳草,千里萋萋,而所思之人更在天涯芳草之外;又听得杜宇声声悲鸣,痛“不忍闻”。暝色渐入庭院,主人公在“雨打梨花”的滴沥声中步归绣阁,但心中愁思无疑比此前更加凝重,全词可谓写得一派愁气弥漫。► 4篇诗文 ► 9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8-20 1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失调名
[ 宋 ] 佚名
原文
欲知相忆时,但看裙带馀几许。桃脸自羞心自爱。

微酣后,记取夜来题目。门掩映,人寂静,风弄一枝花影。

风袅篆烟不卷帘,雨打梨花深闭门。恓惶两泪流,界破残妆面。

嘹嘹呖呖雁南还。金炉香烬漏声残。影转西楼十二层。

情绪厌厌。微蟾残照挂墙头。金猊宝篆香馥郁。掌握貔貅十万兵。

广寒宫未闭,独折一枝芳。数声啼鸟不堪闻。一溪流水绿湾环。

琼瑶堆满径。溶泄冰澌逐水流。衣薄不禁寒。三竿日上醉初醒。

徘徊无语倚南楼。目送归鸿泪转流。罗带缓,倩谁收。

人情惟有相思切,乍去还来无尽头。争似水,只东流。

轻暖吹香,薰风涨绿,此窗添得琅玕玉。新粉微含,翠浪明如玉。

珠泪偷弹,纤腰减束,天涯劳我危楼目。燕子无情,斜语阑干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8-20 19: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和沈石田落花诗
[ 明 ] 唐寅
原文
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译文
万紫千红的景色不需过分地夸,今天有只蝴蝶飞别邻居家去了。

王昭君不幸遇到了画家毛延寿,改变了命运,炀帝容不下陈后主的爱妃张丽华,把她处死了。

深深的小院白白地锁住了青春,而野外的红日又到了快落时候了。

村边小桥流水景色虽美但村里己萧条无人住了,连流莺都沒有只有青蛙在叫。

注释
谩夸:空自夸赞。谩,通“漫”。

平原:广阔平坦的原野。

作者介绍

唐寅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三十岁时进京会试,涉会试泄题案而被革黜,妻子改嫁,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8-23 17: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
温庭筠温庭筠〔唐代〕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胜曲尘 一作:蒙曲尘)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红绸布蒙上了尘土便呈现出酒曲那样的暗黄色,自古以来旧的东西就不如新的东西讨人喜欢。
你我虽有两心相合的约定,但我心中终究是有怨恨的,因为你的心中已有他人。(其一)

深夜里点亮烛火深深的嘱咐你,此去路途遥远我的心与你相伴,切记不要忘了归期。
像玲珑骰子镶嵌着红豆,这深入骨的思念你可知道?

注释
一尺深红:即一块深红色丝绸布。古代妇人之饰;或即女子结婚时盖头的红巾,称“盖头”。
曲尘:酒曲上所生菌,因色微黄如尘,亦用以指淡黄色。此处意谓,红绸布蒙上了尘土,呈现出酒曲那样的暗黄色。
合欢桃核:是夫妇好合恩

展开阅读全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8-25 09: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步诗
[ 三国·魏 ] 曹植
原文 译文对照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
煮豆来做豆羹,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注释
⑴持:用来。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过滤。

⑷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锅。

⑺燃:燃烧

⑻泣:小声哭

⑼本:原本,本来。

⑽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⑾何:何必。

作者介绍

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
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 五代 ] 李煜

原文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译文

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岸上一排排的桃花虽无言,却竞相怒放,春意浓浓。身边一壶美酒,手中一支钓竿,世上这样自由快乐的人有几个?



注释

渔父:词调名,又名“渔父词”、“渔歌子”,单调,正体为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

浪花:一作“阆(làng)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一作“有情”。

千里:一作“千重”。

桃花:一作“桃李”。

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近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

一竿身:一根钓竿。身,一作“纶”,一作“鳞”。

快活:一作“世上”。

侬(nóng):我,江南口语。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李煜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
[ 唐 ] 李煜

原文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译文

渔父驾着一叶扁舟,划着一支长桨,迎着春风,出没在波涛之中。他时而举起一根丝线,放下一只轻钩;时而举起酒壶,看着沙洲上的春花,在万顷水面上心满意足地品着美酒,何等潇洒自在。



注释

渔父:词牌名,亦作《渔父词》,《历代诗余》中作《渔歌子》。

棹(zhào):摇船的工具。短的叫楫,长的叫棹。

纶:比较粗的丝。《五代名画补遗》中误作“轮”。纶,钓鱼用的粗丝线。茧缕(lǚ):丝线,这里指渔弦。茧,茧丝。

渚(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满:《五代名画补遗》作“盈”。此外各本作“满”。瓯(ōu):装酒的器具,即盅,一种平底深碗。

顷:土地面积单位。一百亩为一顷。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李煜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 唐代诗人张志和词作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诗词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词的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尾句里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 别名

    《渔父》


  • 作者

    张志和



  • 作品出处

    《玄真子渔歌记》


  • 文学体裁

    宋词


  • 创作年代

    唐代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折叠诗词注释
  •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鳜鱼:俗称“花鱼”、“桂鱼”。扁平、口大、鳞细、黄绿色,味道鲜美。
  •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的斗笠。
  • 蓑衣:用草或棕麻编织的雨衣。

折叠诗句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1]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这首词于宪宗时一度散失,长庆三年(823),李德裕访得之,著录于其《玄真子渔歌记》文中,始流传至今。[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折叠内容赏析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鲜明,构思巧妙,意境优美,使读者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折叠艺术手法

​这首词的前两句勾勒出一幅江南风景长卷。"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夫的悠闲自得。"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末两句描写渔父捕鱼的情态。与富有诗情画意的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令人神往。作者虽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从词的言外之意中,读者不难发现作者对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这首词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格调清新,寄情于景,显现出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纯和淡泊,成为一首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词作。[2]


折叠名家点评

清刘熙载《艺概》:"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风流千古。东坡尝以其成句用入《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犹未若原词之妙通造化也。黄山谷亦尝以其词增为《浣溪沙》,且诵之有矜色焉。"

黄苏《蓼园词评》:"数句只写渔家之自乐其乐,无风波之患。对面已有不能自由者已。隐跃言外,蕴含不露,笔墨入化,超然尘埃之外。"

近人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自来高洁之士,每托志渔翁,访尚父于硒溪,讽灵钧于湘浦,沿及后贤,见于载籍者夥矣。而轩冕之士,能身在江湖者,实无几人。志和固手把钓竿者,而词言'西塞'、'巴陵'、'松江'、'雷溪'、'钓台',地兼楚越,非一舟能达,则此词亦托想之语,初非躬历。然观其每首结句,君子固穷,达人知命,襟怀之超逸可知。'桃花流水'句,犹世所传诵。"[3]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张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自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在越州(今绍兴市)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史载唐肃宗曾赐他奴婢各一人,张志和让他们结婚,取名渔童和樵青。著有《玄真子》集。[4]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苏子瞻极爱此词,患声不可歌,乃稍损益,寄《浣溪纱》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黄鲁直闻而继作。江湖间谓山连亘入水为矶,太平州有矶曰新妇,池州有浦曰女儿。鲁直好奇,偶以名对而未有所付。适作此词,乃云:"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子瞻闻而戏曰:"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志和得无一浪子渔父耶!"人皆传以为笑。前辈风流略尽,念之慨然。小楼谷隐,要不可无方外之士时相周旋。余非鲁公,固不能致志和,然亦安得一似之者而与游也。(叶梦得《岩下放言》)

山谷(黄庭坚)晚年亦悔前作之未工,因表弟李如篪言《渔父词》,以《鹧鸪天》歌之甚协律,恨语少声多耳。因以宪宗遗像求玄真子文章,及玄真之兄松龄劝归之意,足前后数句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东坡笑曰:鲁直乃欲平地起风波也。 (摘自《白香词谱笺》)

  • 国外影响

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5]







参考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8-25 09: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 唐代诗人张志和词作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词的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尾句里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别名
《渔父》

作者
张志和


作品出处
《玄真子渔歌记》

文学体裁
宋词

创作年代
唐代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6后世影响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诗词注释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鳜鱼:俗称“花鱼”、“桂鱼”。扁平、口大、鳞细、黄绿色,味道鲜美。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麻编织的雨衣。
折叠诗句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1]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这首词于宪宗时一度散失,长庆三年(823),李德裕访得之,著录于其《玄真子渔歌记》文中,始流传至今。[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内容赏析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鲜明,构思巧妙,意境优美,使读者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折叠艺术手法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这首词的前两句勾勒出一幅江南风景长卷。"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夫的悠闲自得。"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末两句描写渔父捕鱼的情态。与富有诗情画意的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令人神往。作者虽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从词的言外之意中,读者不难发现作者对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这首词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格调清新,寄情于景,显现出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纯和淡泊,成为一首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词作。[2]

折叠名家点评
清刘熙载《艺概》:"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风流千古。东坡尝以其成句用入《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犹未若原词之妙通造化也。黄山谷亦尝以其词增为《浣溪沙》,且诵之有矜色焉。"

清黄苏《蓼园词评》:"数句只写渔家之自乐其乐,无风波之患。对面已有不能自由者已。隐跃言外,蕴含不露,笔墨入化,超然尘埃之外。"

近人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自来高洁之士,每托志渔翁,访尚父于硒溪,讽灵钧于湘浦,沿及后贤,见于载籍者夥矣。而轩冕之士,能身在江湖者,实无几人。志和固手把钓竿者,而词言'西塞'、'巴陵'、'松江'、'雷溪'、'钓台',地兼楚越,非一舟能达,则此词亦托想之语,初非躬历。然观其每首结句,君子固穷,达人知命,襟怀之超逸可知。'桃花流水'句,犹世所传诵。"[3]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张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自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在越州(今绍兴市)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史载唐肃宗曾赐他奴婢各一人,张志和让他们结婚,取名渔童和樵青。著有《玄真子》集。[4]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苏子瞻极爱此词,患声不可歌,乃稍损益,寄《浣溪纱》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黄鲁直闻而继作。江湖间谓山连亘入水为矶,太平州有矶曰新妇,池州有浦曰女儿。鲁直好奇,偶以名对而未有所付。适作此词,乃云:"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子瞻闻而戏曰:"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志和得无一浪子渔父耶!"人皆传以为笑。前辈风流略尽,念之慨然。小楼谷隐,要不可无方外之士时相周旋。余非鲁公,固不能致志和,然亦安得一似之者而与游也。(叶梦得《岩下放言》)

山谷(黄庭坚)晚年亦悔前作之未工,因表弟李如篪言《渔父词》,以《鹧鸪天》歌之甚协律,恨语少声多耳。因以宪宗遗像求玄真子文章,及玄真之兄松龄劝归之意,足前后数句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东坡笑曰:鲁直乃欲平地起风波也。 (摘自《白香词谱笺》)

国外影响
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5]

参考资料
1.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 古诗文网 . [2017-8-15]
李煜的大哥?gmqopslv2021.08.15浏览7次生活[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芝士回答来自: 芝士回答2021.08.16


满意答案咨询官方客服

l李弘冀(?—959年),南唐文献太子,唐元宗李璟长子,后主李煜长兄,李煜在《即位上宋太祖表》中称之为“从冀”。曾任吴王,历东宫,后被废。他为人猜忌严刻,却颇有军事才能。当时元宗李璟将政务交由皇太弟齐王李景遂全权处理,李弘冀遂与李景遂爆发皇储之争,萧俨、孙晟等人坚持立李弘冀为太子。李弘冀入主东宫后毒杀叔父李景遂,元宗李璟以其残害亲叔父而废除其太子之位。李弘冀死于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九月。谥为文献。





李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8-25 09: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煜的大哥?
gmqopslv2021.08.15浏览7次生活分享举报
1个回答
芝士回答
来自: 芝士回答2021.08.16
满意答案咨询官方客服
l李弘冀(?—959年),南唐文献太子,唐元宗李璟长子,后主李煜长兄,李煜在《即位上宋太祖表》中称之为“从冀”。曾任吴王,历东宫,后被废。他为人猜忌严刻,却颇有军事才能。当时元宗李璟将政务交由皇太弟齐王李景遂全权处理,李弘冀遂与李景遂爆发皇储之争,萧俨、孙晟等人坚持立李弘冀为太子。李弘冀入主东宫后毒杀叔父李景遂,元宗李璟以其残害亲叔父而废除其太子之位。李弘冀死于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九月。谥为文献。
一代词帝——李煜
[color=var(--GBK03A)]陈桐

[color=var(--GBK04A)][color=var(--GBK04A)]你我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关注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说起宋词,李煜是一个绕不过的名字。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李煜有一句极为贴切的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翻译过来便是:词这一种艺术形式,到了李后主的手上,眼界才终于开阔起来,抒发的情感才更加深邃,词于是开始从伶人唱词逐渐演变成士大夫用来抒发内心情感的艺术形式。
一言以括之:李后主做的是承前启后的过渡性工作,若是没有李后主,宋词能否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为了说明李后主的重要性,有必要说一下宋词的起源。
词的起源很早,在隋唐便出现了,只是在五代十国时期才开始逐渐流行起来。
在唐代,词是一种在宴会之间,由各种伶人、乐工演奏的助兴之乐,和今天婚宴时请乐队来唱两首歌,增加一点热闹的形式差不多,并没有什么地位。
说句不好听的话,词在唐代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只在文化素质不高的下层伶人、乐工、歌姬之间流行,士大夫是不屑于作词的。
唐代嘛,辉煌的是唐诗,词基本属于可有可无的存在。
但到了末唐,诗就逐渐下去了,词便逐渐起来了。
唐诗的式微当然不会是单一的原因,例如有艺术形式的固化、过于强调对仗工整、字数限制等等原因,但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好诗都被前人写尽了,后人只能另辟蹊径了。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朝一种艺术形式,并不是偶然的,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
唐人把诗写尽了,宋人把词写尽了,元人把曲写尽了,明清就只能写小说了。
不过还好,在可预见的未来,小说还暂时写不尽。
“写尽”的意思不是把能写的都写了,而是把好的都写得差不多了,后人很难写出更好的了。
宋人也有不少人写诗,元人诗词都写,明清的人当然是诗词曲都写,只是“跨朝代”的作品中,很少有出彩的。
好的诗几乎都出自于唐,好的词也几乎出自于,好曲应该也是在元,至于小说,明清时期是理所当然的高峰。
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以及集中国文化之大成的《红楼梦》都出自明清时期。但也不是说“跨朝代”的作家中一个出彩的没有,清朝也还有个纳兰性德的好词人,只是这种“跨朝代”的优秀人才实在太少、太少了。安史之乱后,唐的气象下去了,“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气魄自然也没有了,再加上唐诗被前人写得差不多了,诗便逐渐退下去,该是词登场了。
前文说过,词是在底层人民中间流传的,写词的人都是文化素养不高的伶人、乐工之流,他们写词主要是为了取悦底层的民众,追求的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这些词自然就好不到那里去了。
因为这些词大多是伶人、歌姬演唱,说得最多的也是情情爱爱这类事情,毕竟没有男人想在外面寻花问柳之际、推杯换盏之间还聊着沉重的国家大事吧。所以末唐的词,题材大多是才女艳情,离思别绪,绮情闺怨这类,也就是所谓的花间派诗词。例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 洲。又例如韦庄的《菩萨蛮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温韦是花间派的代表人物,王国维也曾把这三人放在一起比较。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在王国维心中,后主的词是在温韦之上的,在我的心中,也大抵如是。
在末唐到宋之间,有五十三年的五代十国时期。在这期间,花间词显示出欣欣向荣之态。
在说到李煜之前,先说说他父亲南唐中主李璟,毕竟父母对儿子的影响永远是最大的。
在五代十国时期,李璟的老师是冯延巳,官至宰相,他有一词——《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冯延巳的词虽不错,人却不咋的,名声可以说是比较差,被称为“五鬼”中的一鬼。
李璟也有一首比较出名的词——《山花子》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古书曾记载:
元宗(即李璟)尝戏延巳日:“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延巳日:“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
元宗悦。
翻译过来便是:李璟问冯延巳:“春风把池水吹皱了,关你什么事?”
冯延巳赶紧溜须拍马的说:“惭愧惭愧,比不上陛下的‘小楼吹彻玉笙寒’啊。”
李璟当然高兴了。
这件事从侧面反映,词在五代十国已经十分流行了,诗逐渐式微了。
这两首词虽说不上是“花间派”诗词,但是“花间派”的痕迹未能脱落干净,还是有那么一点小女儿情态。
从这两首词可以隐约看出,在后主之前,词的艳丽忧愁虽有,但意蕴不够,没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回味无穷之感。
铺垫了这么久,该说说这个千古词帝——李煜了。
李煜的词分前期和后期,两者之间差别很大,一般以957年的南唐覆灭为分割线。

五代十国图
公元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
公元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东京(汴京),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
公元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东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
以公元975年为分割线,李煜在975年以前的作品大多承袭花间派的风格,描写的大多是儿女情长等事情;
975年之后,便开始思念故国,此恨长长无绝期了。
我们来看一首975年以前的作品,《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即便读者们不懂古文,但看文字,也能感受到帝皇之家的那种奢侈与慵懒吧。
太阳已经高高升起,太监侍女们正在往炉子里添被雕成兽形木炭,那红锦地毯自然被踩皱得不成样子了。
佳人莺歌燕舞,后主酒醉难堪,只能摘花嗅蕊,以解醉意,恰在此时,其他宫殿再次传来妙不可言的音乐声。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和刘皇叔的“接着奏乐接着舞”何其相似啊!
李后主确实是千古词帝,但对当时的南唐人民来说,摊上这么一个皇帝,可不是什么好事。
此时的宋朝已经显示出气吞天下的雄心,通过吞并富裕的南方六国,宋朝已经有了争霸天下的本钱,正在紧锣密鼓的伐北汉。
看看宋太祖的这句诗:未离海底千山黑 , 才到中天万国明。
宋太祖已经看到万国来朝的景象了,而我们的李后主正在“别殿遥闻箫鼓奏”,人主之间的差距可见一般。
但如果把南唐灭亡的责任全压在李煜身上,也有点说不过去,毕竟对于这个帝位,李煜其实并不想要。
只不过造化弄人,南唐国主的重担还是落在了李煜身上,他也只能赶鸭子上架,勉强做下去了。
李煜画像
陆游的《南唐书》卷三有记载:文献太子恶其有奇表,从嘉避祸,惟覃思经籍。
翻译过来便是:李煜因貌有奇表遭长兄太子李弘冀猜忌,他为避祸,醉心经籍、不问政事,自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无意争位。
可惜公元959年,太子病死了,那副重担终究落到李煜的肩上。
为了表明自己的无意争位,李煜有两首《渔父》,分别如下: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渔父
从中不难看出,李煜挺羡慕那些在“万顷波中得自由”的人,也希望自己能有他们的快活。
可是文字和语言一样,都是会骗人的,如果说从这两首词便能看出李煜淡泊名利,无心争位,这也有点骗小朋友了。
在未继大位之前或者承继大位之后,谁不会写两首羡慕“自由自在”的诗词呢?
对于李煜内心的真实想法,一千多年后的我们无从得知,但若仅从留下来的文字判断,李煜对于这个南唐国主的大位,其实并不太想要。
无论李煜是有意还是无意,南唐终究落到了他的肩膀上,也正因为此,才成就一个千古词帝。
若李煜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经历从天堂坠落地狱的磨练,一江春水怕是留流不到东边。在公元957年之前,李煜最出名应该是这首《一斛珠》吧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这首词有很明显的花间痕迹,对于歌女的媚态写得也极其到位了。
其中“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尤为词家称道。
清李家《左庵词话》:李后主词,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李易安词“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汪肇麟词“待他重与画眉时,细数郎轻薄”,皆酷肖小女儿情态。
不难看出,在南唐没亡之前,李后主的生活是极其慵懒舒适的,词的题材也大多偏向花间派。
不过这一时期,并没有成就这个千古词帝,957年以后,李煜才迎来他的蜕变。
不过从后主的角度来看,他应该希望这场蜕变永远不要来临的。
李煜前后期的诗词变化很大,前期的一般都是“花间派”的风格,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作品,但是后期的作品就多了几分家国情怀,也多了几分无可奈何之感,使得作品的层次丰富了不少。
这是一首明显是957年后的作品——《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能明显感觉到,亡国之后,李后主的心情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在南唐未灭之前,后主何曾有过恨呢?更别说人生长恨了。
那时的后主是万万人之上,没人敢对他说一个“不”字,也没人敢劝他要勤勉政事,要广开言路。
有那么一两个人,为了南唐的安危,也确实劝过后主要勤勉政事,可这些人都被他流放或者杀了,后面就没人敢劝了。
后主的婚姻也算十分美满,大周后没亡之前,两者相敬如宾,琴瑟和鸣,是南唐臣民眼中的模范夫妇。大周后因病亡故后,后主也有过一段“唯有泪千行”痛心岁月,不过小周后很快就填补了后主内心的空虚,两人在南唐时期也算的上是神仙伴侣了。所以后主的帝王之愁,最多也就是羡慕一下渔父的自由,感叹一下“快活如侬有几人”而已,给人的感觉更多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可是957年之后,后主心中的愁却是实实在在的变成了“欲说还休”。
从“酒恶时拈花蕊嗅”和“笑向檀郎唾”过度到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天堂到地狱的历程,应该只有南唐后主李煜一个人懂得吧。一个国泰民安的南唐就在李煜的手中没了,他的内心得多煎熬,心中又该有多少悔哦。这首《乌夜啼》的前半阙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一两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读者感受一下。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957年后的后主和南宋时期的易安都有点林妹妹的物哀之悲,看到林花谢了,黄花落了,总是难掩悲伤,这或许也是现代抑郁症患者的通病吧。
两者对比之间,这时便能看出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可贵之处了。
再看两首后主的《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多少泪,沾袖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滴,凤笙休向月明吹,肠断更无疑。
从这两首《望江南》不难看出,此时的后主心中是悔的、恨的、是想回去的,可是时光是永远回不去的。
亡国之主之中,善终之人甚少啊(阿斗也算是不容易了),于是便有了《虞美人》事件。
不过对于这个赐毒酒事件的真假,历来众说纷纭,留给读者自己判断吧。
宋玉铚在《默记》上写道:
徐铉归朝,为左散骑常侍,迁给事中。太宗一日问:“曾见李煜否?”铉对曰:“臣安敢私见之。”上曰:“卿第往,但言朕令卿往见可矣。”铉遂径往其居,望门下马。但一老卒守门。徐言:“愿见太尉。”卒言:“有旨,不得与人接,岂可见也?”铉曰:“我乃奉旨来见。”老卒往报。徐入,立庭下久之。老卒遂入,取旧椅子相对。铉遥望见,谓卒曰:“但正衙一椅足矣。”顷间,李主纱帽道服而出。铉方拜,而李主遽下阶,引其手以上。铉告辞宾主之礼。主曰:“今日岂有此礼?”徐引益少偏,乃敢坐。后主相持大笑,默不言,忽长吁叹曰:“当时悔杀了潘佑、李平!”铉去,乃有旨再对,询:“后主何言?”铉不敢隐,遂有秦王赐牵机药之事。——牵机药者,服之,前却数十回,头足相就,如牵机状也。——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
简单翻译就是:在宋朝的汴京之中,李后主对原来是南唐故臣的徐铉说:“我后悔杀了潘佑、李平这两个人了”,徐铉把这话转达给了太宗(赵匡义),太宗觉得后主说的是:“他日如果有机会,一定要东山再起”,于是后主就被太宗毒死了。
抛开这些难以考证的野史,我们来看这首一开始便笼上一层悲剧色彩的《虞美人》,个人觉得这是李煜的最好的词。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花)
这首词不用多说,所有人都应该听过了,那它好在哪里呢?
最精彩的莫过于最后那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也是这两句成就了这首《虞美人》,成就了李煜的千古词帝。
俞平伯的《读词偶得》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评论:
盖诗词之作,曲折似难而不难,唯直为难。直者何?奔放之谓也。直不难,奔放亦不难,难在于无尽。“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无尽之奔放,可谓难矣。意竭于言则有尽,情深于词则无尽。
翻译过来就是:用有限的词写无尽的意,这才是最后两句的难得之处。
古往今来,中国的文人就有伤春悲秋的传统,写愁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脱颖而出,根本在于,此愁绵绵无绝期啊!
因为时间过去有点久了,我忘记在哪里看到以下一段评论了,也不能确定是不是经过自己的加工,读者们将就着看吧。
以景写情有三层:
第一层:以静物写情,情感易尽。
例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后两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红杏是静景,因为“春色满园关不住”,所以红杏有了一点动态,但是并不明显。
表达的情感应该有两重,一是:春天的生机勃发,园子是关不住春色的。
二是:表达个人志向、抱负之类的情感。园子关不住春色,世道也关不住才子的志向与才情。
大部分人都能感同身受,但是个人觉得感情不够深、不够长,容易“尽”。
第二层:以动景写情,情感可以一直延伸。
例如李煜的《清平乐》的最后两句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春草
春草的长势应该是挺不错的,而且“还生”二字也足够妙了。
把离恨化作春草,随着思绪而逐渐生长,这就是动景写情,可以一直延伸,绵绵无绝。
缺点在于,春草虽然生长很快,但人是没办法看到草的生长过程,人看到的只是草的状态变化。
简单点说就是,春草一天或许能长高10厘米,但如果你盯着草看,你肯定是看不出草在生长,你只能隔天或者隔几天才能看出这草确实长高了。
所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已经很好了,但还有更上一层楼的可能性。
第三层:以喜的动景写哀情,这细微的反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所有人都能清楚的看到水的流动,所以“流水”比“春草”好上不少。
“春水”也比“夏水”、“秋水”、“冬水”好,因为春天是万物生长,孕育无限希望的美好时节,“愁”自然也如这一江春水,无限滋生。
想象这么一副画面:春天来了,千古词帝凭栏远眺,一条小江从眼前流过。岸边的花草茂盛,欣欣向荣,一副生机勃勃的样子。小草随风摇晃纤细的身姿,百花点缀期间,随着微风一起舞动。江水慢慢的向东边流去,最终注入那广阔无边的大海。
可是亡国之人看到这副好景,感到的只能是无限的悲哀。
再美的景,在患有抑郁症的人看来,应该都是悲伤的,都是黑白无彩色的。
以喜的动景写哀情,这便极好了,但还不是最好的。
有最好的吗?当然没有,自古以来,文无第一,那有什么最好的,只能有更好。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苏轼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体现了中国诗词其中的一味精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这首词描写的,不过是苏轼迎着大雨走回家了,好像很简单,但如果你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来看,你就能感受到这词的意蕴非常深远。
《定风波》一共五十四个字,每一个字都在写景,但每一个字又仿佛在写情,情与景已经达到一个完美的交融状态。
那种苏轼对人生的阔达之感,随着“也无风雨也无晴”体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结合这首《定风波》,我又加了一层。
第四层: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喜的动景写哀情,这是第四层。
但对于这第四层,我暂时还想不到什么诗词,看各位读者能不能找出如此完美的诗词了。
李煜的一生是波折的,但也正因为这份波折,才成就了这位千古词帝。
从后人的角度出发,在中国的文化史中,有李煜这么一位词人是幸运的;
从南唐臣民的角度出发,摊上这么一个只会作词的皇帝是倒霉的;
从李煜的角度出发,他是宁可不要这个“千古词帝”的称号,也不愿经历这份从天堂跌落地狱的波折。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后人,无从评价南唐国主的是非功过。
我只能说,《虞美人》是真的美,美到让人窒息的同时也让人落泪,这不恰巧就是南唐后主一生的忠实写照吗?













[color=var(--GBL05A)]编辑于 2023-04-10 12:52・IP 属地未知
[color=var(--GBK05A)]「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赞赏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宋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8-25 09: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赵佶 - 宋朝第八位皇帝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宋徽宗赵佶(1082.05.05-1135.06.05),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太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

宋徽宗即位之后启用新法,在位初期颇有明君之气,后经蔡京等大臣的诱导,政治情形一落千丈,后来金军兵临城下,受李纲之言,匆匆禅让给太子赵桓,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都城绍兴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35里处)。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编写《宋史》的史官,也感慨地说如果当初章惇的意见被采纳,北宋也许是另一种结局。并还说如"宋不立徽宗,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8-25 09: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慈烺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朱慈烺(1629年2月26日~?),男,汉族,明崇祯皇帝朱由检长子。生于崇祯二年(1629年),于崇祯三年(1630年)立为皇太子。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朱慈烺

别称
献愍太子


献愍皇太子(明安宗谥)、悼皇帝(朱以海追谥)


所处时代
明朝

出生地
北直隶顺天府(位于今北京市)

出生日期
1629年2月26日(崇祯二年二月初四日)

目录
1人物简介
2生平经历
3家庭成员
4人物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朱慈烺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打北京,李邦华、史可法及姜曰广希望朱慈烺到成国公朱纯臣家暂避之后去南京称帝,但北京被攻破,李自成先行找到了他,李自成指朱慈烺无罪,而朱慈烺请求李自成“不可惊我祖宗陵寝”、“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及“不可杀戮我百姓”,并指现在投降的官员是不忠不义,应尽杀之。后被封为宋王。李自成败退后,吴三桂奉他还京,但朱慈烺却在乱军中失踪,潜至栾川,在老君山伪装成道人30多年,被追随而来的遗民暗中尊为皇帝,直到51岁死去。安宗追谥为献闵太子,监国鲁王朱以海追谥为悼皇帝。

折叠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朱慈烺,男,汉族,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帝)长子,母孝节烈皇后周氏,以崇祯二年(1629)。诏曰:“朕为帝王应天历而奉宗祧,首重元储。尤隆世嫡,朕以渺躬,嗣位丕基,祗念我皇祖皇考,集庆发祥,源深绪远。伫昌嗣续,仰慰治谋。兹荷上帝居歆,宗祊垂佑。二月初四日第一子生,系皇后周氏出,中闱开冢嫡之先。万国惬元良之祝。”

崇祯三年(1630年),册封皇太子。先数日,帝命大学士率中书官于南熏殿写篆皇太子金册金宝,并遣官祭告天地宗庙社稷于会极门,赐文官四品上武官三品上并皇亲披红纻丝。册立日,帝以戒严免升殿,百官听宣敕于午门,行十二拜礼。赐三品以上及日讲官,各花朵红一疋,三品以下,皆半红花枝用角,日讲官红全匹花枝用银,仪制署司事员外贺世铸叙劳,升光禄寺少卿,尚书李腾芳,加太子少保。

太子为人白皙而美,善应对,其足骭骨皆双,上甚爱之。

崇祯十年(1637年),礼部请太子出阁讲读,帝定于崇祯十一年行冠礼,二月出阁。太子冠礼三加,初折上巾,二远游冠,三九旎冕。太子是时年十岁矣,既行冠礼,执圭见群臣,进止不失尺寸。

帝手书太子讲官称先生,余官称官名。诸臣进讲章,帝亲加删正。钦定太子讲读侍班官四员:礼部尚书姜逢元、詹事姚明恭、少詹事王铎、屈可伸。讲读官六员:礼部侍郎方逢年、石谕德、项煜、修撰刘理顺、编修吴伟业、杨廷麟、林增志。较书官二员:编修胡守恒、检讨杨士聪。侍书官二员:中书黄应恩、朱国诏。旧制:日讲官、东宫讲官无相兼者,恐皇上与东宫同日御讲筵,致相妨也。黄应恩既充正字,又充侍书,则以淄川从外入,不谙衙门规例,而士聪系辛未,增志系甲戌一辈尤为错谬,临期,逢元罢去,侍郎顾锡畴代。

太子既出阁讲读,出居端敬殿,以方拱乾为詹事太监,邱致中为东宫伴读。其内侍则李继周、高起潜等。帝谕拱乾等:“善训太子。太子聪敏,可渐造也。”

太子于经籍,多宫中所诵习,而书法尤工,凭几操银管若飞。书成,导已朱藤一,腰玉大珰,随后左右用黄封捧之,送内阁点定。

崇祯十五年(1642年),帝日讲毕,与辅臣讲东宫事,因出黄匣内钦定官属约八条,曰:“离问亲亲,交结有司,诳吓给诱,擅作威福,言动非礼,关防欠肃,内外宜别,出入当礼。”皆御笔也。帝曰:日后太子登极,侍太子者皆从龙之人,内员之选,尤须慎之。辅臣遂奏请以年六十以上女婢事东宫,帝曰:“宫中法度严,他也不敢。”

宫禁礼重,太子既出阁,非上命不得朝后。一日帝坐偏殿,太子以出阁固,来请朝,适案上有急奏,河南寇以某月日破某城。帝叹曰:“儿见母有几,而关我耶?今后竟入朝,勿问也。”时太子年当选婚,迁居慈庆宫。慈庆宫本为熹庙懿安张皇后所居,在东华门内,端敬殿之东。太子入居,更名端本宫。以寇急,缓选妃之举。

太子既长,元旦早朝,未尝不在帝侧。有所诛赏处分,帝引之共视,每阅章疏,亦必召太子同观,教以群臣所上书,且语之曰:“凡阅科道疏,须观其立意,或荐剡市恩,或救解任德,此立意处。若铺张题面,娓娓纸上者,借耳,无为所欺也。”

翌日,帝缢于万岁山。闯贼入京,宗周、之俊献太子于闯贼。时人忆云:“太子年可十七八,履云冠,绿绨袍,白纤缟袜,风姿龙采,纤好白皙,截发类头陀,手爪似春葱,语言若震洞箫,见者疑为神仙,自非寻常佳公子所及也。”自成命太子跪。太子怒曰:“吾岂为若屈耶?”自成厉声诘责曰:“若父皇何在?”太子曰:“崩于南宫矣!”自成复曰:“汝家何以失天下?”太子曰:“我何知!百官当知之。”自成不能屈,霁色曰:“汝父在者,吾能尊养之。”太子复曰:“何不杀我?”自成曰:“汝无罪。”太子曰:“若是,则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自成命太子同坐饮食,太子不食,送刘宗敏营护视之。自成以礼葬烈皇帝后,太子泣,至昏夜不去。自成东出,人见太子马衔尾随后,自成战败而还,失太子。

至是,太子下落,遂不可知。

北太子者,盖云有似太子者诣周中书元振家而出,为街道所奏,继而殿中勘之,言宫中事颇合,以讯内官,莫敢认者。有一杨姓内监在旁,太子曰:“此杨某,曾侍我”。杨即诈曰:“奴婢姓张,先服侍者非我也!”又呼旧侍卫锦衣卒十人讯之,咸曰:“是永王”。有晋王者,山西从闯来,因留京师,独言其伪。于是言真者,皆下狱。刑曹郎钱凤览详讯,遂以真皇子报命。晋王抵览,览勃然语侵晋王。复廷讯之,内阁谢升执以为伪。太子曰:“某事,先生忆之否?”升默然,一揖退。凤览面叱升不臣。正阳门商民数人具疏救皇子,詈谢升禽兽无道,具疏人亦下狱。乙酉正月初十日,清廷摄政王(多尔衮)曰:“太子真伪无伤,但晋王明朝宗室、谢升明朝大臣,凤览呵晋王、百姓骂谢升,皆乱民也。”命系狱者尽杀。四月初六日,凤阳民张三聚众誓救皇子,以杨生员为谋主,生员孙三应之,俱擒杀。初十日,太子遂死。

南太子者,盖云东宫旧奄李继周、杨进朝奉南廷御札迎之。先是,吴三桂拥太子离永平,至榆河,隐逸之民间,使人导入皇姑寺。太监高起潜奔西山,太子自诣之,遂同至天津,浮海而南。而起潜奉中朝之旨,欲加弑害,其侄鸿胪序班名梦箕者曰不可,挟之渡江,因栖于苏,复转于杭。而后梦箕惧祸及己,乃密启于马士英,于是遣内竖李继周持御札召之。继周至杭,闻已诣金华,即往觅之,乃跪曰:“奴婢叩小爷头。”且云:“奉新皇爷旨,迎接小爷进京。”继周进京,先白士英,随奏弘光。太子止石城门外,弘光复遣北京张、王两内竖觇之,二竖一见太子,即抱足大恸,见天寒衣薄,各解衣以进。弘光闻之,大怒曰:“真假未辨,何得便尔!太子即真,让位与否,尚须吾意。这厮敢如此!”遂掠二竖俱死,继周亦赐酖死。有旧奄苏某云:“东宫其真,其足骭骨左右各双,谁能伪者?特慑于积威,无敢相剖耳。”

弘光(朱由崧)复召勋臣朱国弼等、阁臣马士英等、词臣刘正宗等入见武英殿,面谕同府部九卿科道辨验北来太子真伪。日午,群臣奏:“系故驸马都尉王内侄孙王之明,曾侍卫东宫,家破南奔,鸿胪寺少卿高梦箕家丁穆虎教之诈称太子。”遂投之入狱。太子于狱中遣校尉买香烛,香烛至,太子即燃火间南北向再拜,大呼“太祖高皇帝、皇考皇帝!”复再叩首,号泣数声,拭泪就坐,饮泣不已,满狱为之凄然。

有内官以密疏劝弘光曰:“东宫足骭异于常形,每骭则双,莫之能诬。”乙酉三月辛卯,呼东宫旧时詹事太监拱乾辨之,拱乾唯唯。百官集定,众拥拱乾前,王铎指示太子曰:“此何人?”太子一见,即云“方先生在”。拱乾惧,即退入人后,不敢复前,亦不敢言真伪。张孙振曰:“汝是王之明!”太子曰:“我南来,从不曾自己说是太子。你等不认罢了,何必改易姓名?”又曰:“你等不尝立皇考之朝乎!何一旦蒙面至此?”众官窃窃,有赧者、有恨者,莫之敢决。黄得功、何腾蛟均上疏为太子争,弘光有旨王之明假冒系亲口供吐,不必悬揣过虑。三月戊戌,左都李沾复会审太子于朝。及审时,沾呼“王之明”,不应。喝问何不应?太子曰:“何不呼明之王!”沾喝上拶,太子号呼皇天上帝,声彻于内。将出朝,旧东宫伴读邱致中捧持大恸。弘光闻,即令擒下,发镇抚司严讯。

有题诗于皇城曰:百神护跸贼中来,会见前星闭后开,海上扶苏原未死,狱中病已又奚猜!安危定自关宗社,忠义何曾到鼎台!烈烈大行何处遇,普天空向棘圜哀!

南北太子,一时真假难分。因钱凤览以死上疏争北太子故,多谓北太子为真。然北太子称其“从来未落贼手,止是流亡在外。”时礼部尚书黄熙胤、中书朱国诏都曾闻太子在流贼刘宗敏处,晋王亦言太子被贼裹去,同在一处。先是,公主审详形貌,全然不是太子,袁贵妃及宫女秦寿,也皆不认识。左良玉力争南太子时亦称“李贼逆乱,尚锡王封,不忍遽加刑害,何至一家反视为仇!”可见太子曾落贼手人尽皆知,故又疑北太子为假。又或云南北太子皆假,有传太子卒于乱军中。

太子下落不明,“假太子案”却频频出现,以至于史学家谈迁喟叹:“今伪太子不一,史臣执笔,何所适从哉?”但史学界普遍认为,朱慈烺并未被杀,因为当时无论李自成、吴三桂,还是清政府、南明弘光政府,都想挟太子以向敌人问罪。即使他们找到太子,也会好好待他,将他作为一张王牌。

那么,如果朱慈烺活着,他又会藏在哪里?“他潜至栾川,在老君山伪装成道人30多年,被追随而来的遗民暗中尊为皇帝,直到51岁死去。老君山下原有太子墓及碑等,四篇碑文可算铁证。”冯进宝说,1988年,崇祯太子遁迹栾川的消息首次被公之于世,人们分析碑文中的“即存一二孑遗,悉保残息于他方”及“万仞宫墙有门难进”“住世者奉祭扫于冥宸”等句,便可得出上述结论。

这些碑文的作者叫王冲如,有人说这是王承恩的化名。他受命辅佐太子,是崇祯帝的心腹大太监。《卢氏县志》中记载:“王冲如居十方院,学问渊博,笔意疏古”“语多奥衍,迥殊时下”,看来这是一位高人。

“李自成兵败至卢氏时,朱慈烺趁机潜到老君山,是有原因的。一是因为明朝皇帝常派人到栾川采挖银矿,他对这里不陌生;二是因为明朝皇帝笃信道教,如万历帝就在老君山敕建了金顶太清观,因此朱慈烺才到这里伪装成道人,以图复明。”冯进宝说,为纪念这位生不逢时的太子,如今老君山下还有太子洞。

除了众人皆知的南北太子,还有不少关于太子的传说,其中有一个:太子未死,被当年东宫讲读之一李士淳带回其老家广东省梅州市。采访到李家后人保留的东西可供参考:

1.三百多年来,在李家后人所处的梅州,都会在农历三月十九拜太阳,此举实为纪念崇祯。(明亡后,民间的确有人将崇祯帝后奉为日光菩萨或曰朱天菩萨和月光菩萨,日月合为明字。)李士淳当年也假托三月十九为太阳生日,实则偷偷纪念故国。

2.李家现存明末修建的世徳堂,其建筑竟采用皇家规格,楹联隐含“保明”二字。“围龙屋”的名称也耐人寻味,李家后人称因太子藏匿于此。

3.李家保留的一块石碑,上有“赵云阿斗兼孤命,仁贵征袍护主来”。

4.还是那块石碑,引出复明无望后,太子可能出家于附近的寺庙,现任住持称上世纪六十年代前一直供奉“太子菩萨”牌位,且历代住持陵墓区葬着唯一一位非住持,此人疑似太子。

还有一个与太子有关的元魁塔。这个貌似应该和太子无关,该塔虽是李士淳所修,修成是崇祯二年的事。

这个传说,比起其他一些已经没有任何相关文物留存,仅见于口头流传的故事,要耐人寻味些。不过有个疑问在于,当年太子落入李自成之手,其兵败后太子才开始下落不明,他是如何到李士淳手中的呢,这一段史料是空白的。翻阅李士淳的资料,却很惊讶地发现他当年也被李自成所抓关于刘宗敏处。而太子当时“自成命太子同坐饮食,太子不食,送刘宗敏营护视之”,若李士淳和同在军中的太子得见,后李自成兵败,他则趁乱带太子逃出,亦有此可能。

折叠编辑本段家庭成员
父亲:明思宗朱由检

母亲:周皇后

长平公主朱媺娖,周皇后之女,驸马周显。清顺治三年(1646年)病逝。

昭仁公主名不详,因居住于乾清宫配殿昭仁殿而得名,未封,母不详,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时被崇祯皇帝亲手杀死,年仅六岁。

传袁贵妃生有一女,早夭;明史载有生母不详的三女,但这只是孤证,其他史料不可考。

怀隐王朱慈烜,母周皇后,崇祯二年(1629年)生,不久薨,崇祯三年(1630年)追封,五年葬于翠微山之原。

定哀王朱慈炯,母周皇后,崇祯五年八月十五生,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十八封定王;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下落不明。

永悼王朱慈照(1633——1708)母田贵妃,崇祯十五年(1642)封永王;清兵攻入北京后在乱军中失散,隐居于民间,后被清朝捕杀。

悼灵王朱慈焕(1637——1641)母田贵妃。四岁时病死。

悼怀王朱慈灿(1637——1639)母田贵妃,崇祯十年(1637年)生,崇祯十二年(1639年)卒,追封。

悼良王,母田贵妃,三岁殇。

宁妃(1627年或1628年—1645年或1646年)太子妃,宁浤之女。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太子为人白皙而美,善应对,其足骭骨皆双,上甚爱之。——《明清遗书》

太子年可十七八,履云冠,绿绨袍,白纤缟袜,风姿龙采,纤好白皙,截发类头陀,手爪似春葱,语言若震洞箫,见者疑为神仙,自非寻常佳公子所及也。——《纤言》[1]

参考资料
1.朱慈烺简介  . 淘名人 . [2023-1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3:06 , Processed in 0.66813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