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风月宝鉴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5: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月宝鉴》表里皆有寓,关键是“风”“月”二字
where5
2021-10-13   |  2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展开全文
作者:至真斋主


“托物言志”是作家在诗歌、散文、小说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志”是意愿的意思。“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表达作者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一般是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一些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这些被作者描摹的客观事物都寄托或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思想,即被作者赋予了某些寓意。这些寓意有的是浅显的,很容易被读者理解,有的是深藏不露的,需要读者深入挖掘。
《红楼梦》这部书表里皆有寓。在开篇作者自云中已经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批书人也以批语的方式来提醒我们,这部书很多地方都有隐喻。例如,第一回僧道看见甄英莲时,说她“有命无运,累及爹娘”,批语说:“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订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批书人很明确地提示我们,本书“托言寓意”,不要把这部书仅仅当做情爱小说,作者假托情爱来隐喻更深刻的立意主旨。紧接着,批书人又说:“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这就等于直接告诉我们,这部小说虽然表面上写的是大家族的故事,而实质上是在假借大家族的故事写国家,即“以家喻国”。在第四回贾雨村断完“葫芦案”,充发了门子之后,批书人道:“至此了结葫芦庙文字。又伏下千里伏线。起用'葫芦’字样,收用'葫芦’字样,盖云一部书皆系葫芦提之意也,此亦系寓意处。”在第五回林黛玉、薛宝钗判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处,批书人说:“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在第十一回回首,庚辰本有批语:“此回可卿梦阿凤,盖作者大有深意存焉。可惜生不逢时,奈何奈何!然必写出自可卿之意也,则又有他意寓焉。”第十二回跛足道人用“风月宝鉴”给贾瑞治病,批书人说:“此书表里皆有喻也。”至于书中没有批语提示的寓意处就更多了。
戚蓼生说:“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图片

戚蓼生指出了《红楼梦》这部书采用了“一喉二歌”的写作手法。这个观点已经成为红学界的共识。其实,本书几个书名的含义也都是“一喉二歌”表里有寓。我在前面的文章《〈红楼梦〉书名的寓意就在书中,直指时代背景,非关哲学文化》《脂砚斋最喜欢〈石头记〉书名,这个书名内涵最深刻》两篇文章,分别论述了《红楼梦》和《石头记》书名的多种寓意。我今天论述《风月宝鉴》书名的寓意。关于“风”“月”在书中的立意指向,吴雪松的文章《〈红楼梦〉中一些风物的特殊寓意是解读思想内涵的关键》做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阐释。
凡例《红楼梦旨意》说:“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则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做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又如道人亲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处。”《红楼梦旨意》简明扼要地告诉我们,《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并且在第十二回用大篇幅描写贾瑞之病因、病症、病况,跛足道人用“风月宝鉴”试图挽救他的生命,而贾瑞却喜正照风月鉴因而一命呜呼。
图片

空空道人抄录《石头记》,并且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后,书中接下来有如下文字:“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在此处甲戌本有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这段文字和批语不仅透露了《红楼梦》一书的更名过程,还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红楼梦》一书的创作过程:“空空道人”最初从原创者手里抄录本书并改名为《情僧录》,“吴玉峰”增删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增删题曰《风月宝鉴》,“曹雪芹”贡献最大,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题曰《金陵十二钗》。“脂砚斋”在甲戌年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书名。可以说,《红楼梦》一书是前后多人参与创作、策划、增删、作序、评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贡献最大的“雪芹”年龄比“棠村”大,故批语说“乃其弟棠村序也。”
“棠村”是梁清标,生于1620庚申年,逝于1691辛未年。字玉立,一字苍岩,号棠村,一号蕉林。直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清顺治元年补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宏文院编修、国史院侍讲学、詹事府詹事、礼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等职。著名藏书家、文学家。因是明官员,曾降李自成,后降清廷,故名列“贰臣传”。著有《蕉林诗集》、《棠村词》等。
图片

甲戌本批语说梁清标曾给《风月宝鉴》作序。那个说“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的批书人做批的时候梁清标已经去世,那个批书人怀念他,因此仍称这本书为《风月宝鉴》。这条批语未署名,根据“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一句和书中有“梅溪”落款的批语,推断这条未落款的批语是“梅溪”写的,“梅溪”即“东鲁孔梅溪”,他不但参与了本书的增删,还留下了一些批语。这个“东鲁孔梅溪”很可能是孔尚任。
孔尚任,生于1648戊子年,逝于1718戊戌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东鲁狂生。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在少年时代和读书石门山时期,孔尚任就对南明兴亡感兴趣。这期间,他曾从亲友处采访轶闻,又从诸家记载中撷取史实,准备写一部反映南明兴亡的传奇。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南巡北归,特至曲阜祭孔,孔尚任在御前讲经,颇得康熙的赏识,破格授为国子监博士,赴京就任。1685年他奉命赴江南治水,历时四载。这个时期,他的足迹几乎踏遍南明故地,又与一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遗民结为知交,接受了他们的爱国思想,加深了对南明兴亡历史的认识。1690年孔尚任回京,开始了10年京官生涯。1700年,孔尚任做户部广东司员外郎时,写成了《桃花扇》。一时洛阳纸贵,不仅在北京频繁演出,“岁无虚日”,而且流传到偏远的地方。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职。罢官后,他在京赋闲两年多,接着回乡隐居。因他的《桃花扇》取得了巨大成功,世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昇并论,称“南洪北孔”。
图片

由梁清标、孔尚任参与《红楼梦》的创作,及书中说明“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可以判断“甲戌”干支年号是1694年。孔尚任在1685乙丑年至1690庚午年在江南时期,正是《红楼梦》的增删阶段。只是书未成他就离开淮扬回到北京。他后来创作的《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用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表现南明覆亡的历史,并总结明朝亡国的教训,其时代背景、思想内涵、故事构架和很多用词与《红楼梦》惊人地相似。难怪“东鲁孔梅溪”把《红楼梦》书名题为《风月宝鉴》。
“鉴”就是镜子,古代都是青铜制成的镜子,引申为借鉴,鉴戒,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鉴”又是编年史的一种名称,有通鉴、年鉴、图鉴等,例如,《资治通鉴》。《新唐书·魏徵》中,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段著名的话:“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风月”作为词组有如下意思:1、清风明月。泛指美好的景色。(唐)吕岩《酹江月》词:“倚天长啸,洞中无限风月。” 2、闲适之事。《梁书·徐勉传》:“常与门人夜集,客有虞暠求詹事五官,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故时人咸服其无私。” 3、指男女情爱之事。《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俞太尉是七十岁的老人家,风月之事,已是没分。”4、指声色场所。5、风骚、风情。《金瓶梅词话》第一回回目:“景阳冈武松打虎,潘金莲嫌夫卖风月。”6、指嫖妓。(元)武汉臣《玉壶春》楔子:“小官赴京,路从此过,闻知兄弟在於此处风月。”7、指艺人。《水浒传》第六一回“吴用智赚玉麒麟 张顺夜闹金沙渡”,作者形容燕青:“仪表天然磊落,梁山上端的夸能。伊州古调,唱出绕梁声。果然是艺苑专精,风月丛中第一名。”8、指妓女。孔尚任《桃花扇·传歌》:“妾身姓李,表字贞丽,烟花妙部,风月名班。”
一个有多种含义的词组在不同的语境下,其含义也不同。贾瑞追求凤姐,表面看是典型的情爱故事。贾瑞害病后,跛足道人用太虚幻境空灵殿上,由警幻仙子所制的一把“风月宝鉴”给贾瑞治病,其正面是美女形象。因此,“风月宝鉴”中的“风月”一词的含义是指男女情爱之事。通观《红楼梦》批语本前80回,主线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情爱故事,“东鲁孔梅溪”用《风月宝鉴》书名也是很贴切的。然而,如果本书只是男女情爱故事,其“鉴”字就只能解读为“借鉴”、“警戒”之意,没有“史书”的含义。《红楼梦》一书表面上是写大家族的兴衰和男女情爱故事,这一点各门各派基本上无异议,这也是作者用假语村言敷衍的表面故事,而对作者“真事隐”的故事则是长久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和批书人都告诉我们本书表里皆有寓,贾瑞所持的“风月宝鉴”背后是骷髅,寓意本书隐写的必然是关于“死亡”的故事或史实。甄士隐、贾雨村、王熙凤、贾探春等人都生于“末世”。贾瑞追求王熙凤的时间点书中明确交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符合本书时代背景范围内的这个日期,只有明朝崇祯年间出现了两次。这就把《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定在了明末清初。贾宝玉所佩戴的通灵玉影射的是传国玉玺,通灵玉的讽刺诗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这是关于政权争夺导致白骨如山惨剧的史实,这更进一步说明《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明末清初,而不可能是清中期。这样,《风月宝鉴》的“鉴”字就有史书之意。
如果把“风月宝鉴”中“风月”一词拆开来解读,“风”与“月”都有特定指代。在元朝和清初的一些遗民诗文中,“风”指代北方少数民族。虞集(1272年—1348年),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元代著名学者、诗人。他的《挽文丞相》一诗颂扬了文天祥精忠报国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国破家亡之痛。“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这里的“北风”指代蒙古铁骑。面对大好河山落入异族之手的现实,虞集不由得联想到东晋初年过江之士,因北方沦为外族统治而痛心疾首之事。然而,他们仍保有半壁江山,不像如今整个华夏大地都被元人侵占。颜元(1635年—1704年),原字易直,更字浑然,号习斋。清初儒家、思想家、教育家,颜李学派创始人。他在《存治编》中说:“宋人苟安日久,闻北风而战栗,于是墙堵而进,与荆公为难,大哄极诟,指之曰奸、曰邪。”这里的“北风”指代“金国人”。
“月”在明遗民诗文中指代明朝或南明。吕留良(1629年—1683年),又名光轮,一作光纶,字庄生,一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翁、南阳布衣、吕医山人等。他曾参加抗清斗争,兵败后隐居,行医、著书。暮年为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他的诗《述怀》:“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寒冰不能断流水,枯木也会再逢春。”“清风虽细难吹我”:清人纵然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我也绝不会屈服于他们。“明月何尝不照人”:我依然有明朝故国情怀。“枯木也会再逢春”:虽然现在明朝已经灭亡,将来也会有恢复明朝江山那一天。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青年时期曾参加抗清斗争,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说,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在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王夫之,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虽在病中,但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清风”指清廷,“明月”指明朝,王夫之借这副对联表现了自己的晚节。
图片

钱谦益(1582年—1664年),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探花,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明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清兵欲取南京,钱谦益主动献城,为清朝礼部侍郎。他辞官后秘密参与抗清斗争,他又是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他的《后秋兴之十三》:“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这首诗是他在听到南明桂王被害后写的,故有“独倚银轮哭桂花”之句。全诗以崖山海战比喻南明败亡,以宋元鼎革指代明清易代,诗情极为沉痛。“吹残日月是胡笳”一句中的“日月”是指代南明。胡笳是一种少数民族乐器,因清朝统治者是满族,故以胡笳代指清。
徐骏,江苏昆山人,康熙朝刑部侍郎徐乾学之子,顾炎武的甥孙。他是雍正时期庶吉土。雍正八年(1730年),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马上把他革职。复又查抄徐家,在他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认为徐骏存心诽谤清廷,对明朝有怀念之情,依大不敬律斩立决。可见“清风”与“明月”的特殊指代,清朝皇帝和文人们都知道。
我们再看《红楼梦》“风”的寓意和不同人物对“风”的态度。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大字不识,更不会作诗的王熙凤在集体联句时,起句“一夜北风紧”,李纨接句“开门雪尚飘”。“芦雪广联诗”从表面看是一群公子红妆们借景抒情,实际上却是在隐写战争。这里的“北风”就是指代清人,而“雪”也是指代清人。“丰年好大雪”的薛家是代指清阵营。
图片

林黛玉的《唐多令》咏絮词:“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裘。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柳絮飘零喻亲人离散,国破家亡,红颜薄命,这一切都是“风”造成的。林黛玉是晚明或南明的拟人化象征,悲“风”情绪在她的诗词中比比皆是。而薛宝钗是清廷的拟人化象征,则大喜“风”,她的《临江仙》于一片悲凄声中唱出了昂扬之调。“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流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红楼梦》中还有大量的咏月诗和中秋赏月的场景。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咏月、赏月,而是对明朝故国的怀念之情。如果不把《红楼梦》这部一笔两意、一喉二歌的文学杰作定位在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其解读便像断线的风筝而漫无边际。误读《红楼梦》,曲解《风月宝鉴》,主要是定错了时代背景,以及对作者意象指代等特殊的写作手法不甚了解造成的。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来自: where5 > 《红楼梦解读》举报/认领
上一篇: 月到中秋话红楼
下一篇: 脂砚斋最喜欢《石头记》书名,这个书名内涵最深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5: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月到中秋话红楼
where5
2021-10-13   |  1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九峰真人

又是一年秋风劲,又是今宵明月夜,每逢元宵或者中秋,“三五”就成为红学人热议的话题,却几乎都是老调重弹,并无多少新意。难道《红楼梦》作者大肆渲染“三五”只是为了炫耀文采笔力、哗众取宠?
在《红楼梦》的诸多情境或节日的生活细节描写中,“十五”这个日子总是被作者不惜笔墨地夸张渲染,究竟深意何在?今儿是2018年的中秋,撇开元宵的事不提,就跟朋友们分享一些《红楼梦》中关于中秋的立意。
Image

《红楼梦》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首先从中秋吟诗缓缓拉开鸿篇大章序幕,但戏还没演到高潮就戛然而止,引发台下看客无限的哄吵与混乱。行文到了80回忽然再无下文,好在创作之初,作者的朋友圈看完全折戏者大有人在,其中就有人剧透了结局“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这样,至少我们可以知道,全局终场时,是在中秋吟诵中徐徐闭幕的。在这场以“中秋”为幕布大开大合的已上演的折子戏里,“中秋”可谓是重头戏,其中75回至76回,作者竟用两回文字来处理和构造故事情节,这还不包括第75回中尚未琢磨出来的几首中秋诗,可见中秋对小说思想内涵的隐藏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这里插入个段子,月饼或许由来已久,但八月十五吃月饼成为汉人习俗,有个很一致的传闻。据说元末,朱元璋准备发动起义,就根据谋士刘伯温的策划,往各家各户送月饼,月饼内藏有秘密纸条,写着“八月十五杀鞑子”。到八月十五这天,全民齐动,最终起义成功。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和这一伟大壮举,明朝定鼎之后,每年八月十五人们都吃月饼,并形成习俗。流传到今天,成为了国人的重要节日。有人通过研究发现“八月十五杀鞑子”是陈友谅或者是陈友谅的谋士所出的计策。这个对我们今人来说,无关紧要了,只要还是“八月十五杀鞑子”,就纪念意义来讲没有多少偏差。
明朝覆灭以后,清朝统治了中国。在明末清初时期,很多明遗民盲从元朝“胡运不长”的历史经验,再经历中秋节日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奇特的心理幻想,纪念意义就更有着不言而喻的微妙。
我国空前绝后的长篇巨著《红楼梦》本就出自明朝遗民之手,其思想内涵如万针穿心,刺激着遗民读者。作者抓住这个心理暗示,不断地渲染着“中秋”,唤醒人们想起大明定鼎之路。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再反复阅读《红楼梦》第76回的联句,就会恍然大悟了。比如史湘云与黛玉联诗,开篇就是“三五中秋夕 清游拟上元。”反反复复地阅读,一语多意就很明显了,意思是说“八月十五到了,这个清朝跟明朝之前的元朝是不是太像了呀,何不再来一次八月十五吃月饼,你知道的。”然后展开话题,把明朝历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是是非非议论下去,直到联诗结束——“冷月葬花魂”,意思又像在说:“轰轰烈烈的改朝换代结束时,凄冷中我们只能默默悼念那些为捍卫汉人家园而就义的每一位英灵”。
Image

大家如果觉得我这种“一喉二歌”的解读太过牵强不能接受,可以看看有的版本在此处的处理,改为“晴游拟上元”。从字面和诗歌韵律平仄这些角度考量,把“清”改为“晴”字,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晴游拟上元”,再怎么反复读,也读不出我那些“牵强内容”了。
与此相反,同样是关于中秋诗的处理,我们看到第一回“中秋诗起”的有一句诗叫做“满把晴光护玉栏”,在出版程高本时,高鹗处理为“满把清光护玉栏”,对于“晴”字被篡改为“清”字,从文法角度,不用挑剔,但是为什么这个地方又要换成“清”字?
这也是高鹗清醒地认识到读者对诗句的反复阅读会读出危险信息,于是略一篡改彻底抹杀读者揣摩的机会。我们接下来展开这句“满把晴光护玉栏”一句多意的其中一层意思,分析作者意图所在。
Image

(程甲本)

在《红楼梦》中,这“玉”字就是明朝包括南明的物格化。这个“晴”字,在明遗民的眼里,他们能敏感地看到“明”字的结构存在,看去就是“明主”二字的合体,于是“晴光”也就离“光明”不远了。那么这句“满把晴光护玉栏”就会被异读为“满清把持着明人的山河”,因为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满,满清;把,把持;晴光,光明,大明;护,霸占,盘护;玉,明”,“玉栏”一词还含有简体“国”字的意象。无论古人还是今人,联想起来都有奇妙之处。如此一来,《红楼梦》的秘密,只从“中秋”就可以看出作者的一些理想和用意了。所以,高鹗只得偷偷改成“清”字,成了清朝维护国运了。
《红楼梦》创作之初,由于思想内容偏激,还是过于危险,像对天下文人散发的必须要起义的月饼,作品处处都像檄文,时刻吹响着战斗的号角。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作集团的思想不断变化调整,最终将作品柔化为骂清悼明的主题,敷衍出更多的风花雪月,让无数人沉迷其中,创作集团则只能摇头叹息失望至极,任凭才子佳人鸟语花香了。
可以说,《红楼梦》从吴梅村原创到程伟元刊刻发行,经历了上百年的增删润色,作品思想反反复复,经历了多人多次长时间的调整,融入了明末文化最卓越的一大批文人的智慧和精华,所以才会达到迄今为止所有文学都不能跨越的高度,所谓“包罗万象”“百科全书”。这也是今天人们对《红楼梦》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的一个重要原因。
————————————————————

校对:王华东 安妮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here5 > 《红楼梦解读》举报/认领
上一篇: 史鼐、史鼎与李鼐、李鼎能说明什么?《红楼梦》中的人名恰恰指向明末清初
下一篇: 《风月宝鉴》表里皆有寓,关键是“风”“月”二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9 16: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怎样用一句话概括《红楼梦》的核心思想?
where5
2021-10-13   |  115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头条问答:《红楼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你认为是什么?
文:龍乡

《红楼梦》的核心思想,其实用不了一句话,只须四个字就能将其概括。




图片




会是哪四个字呢?

先来看书中出现的一些词语:悼红轩、末世、地陷东南、白骨如山、木石前盟、金玉姻缘、怀金悼玉等等,相信这些词语就可以表达《红楼梦》的核心思想,只是它们的意思或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由于种种原因,对它们的理解历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己见之下,谁也别想说服别人,谁也别想说服自己。

那么,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与含义究竟是什么呢?或许可以通过书中的两个情节,说不定能够获得比较接近或准确的答案。

第一个情节在二十七回,这天是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也是饯花节,为花神饯行的日子。林黛玉却自感身世,自艾自怜、悲悲切切地写了一首《葬花吟》。




图片




其实,林黛玉的生日是二月十二,为花神节,即百花之神的生日。林黛玉于这天生日,显然有把她喻为花神之意。那么,在饯花节,为花神送行的日子,埋香冢、写《葬花吟》岂不就是埋葬自己,祭奠自己吗?

有个问题是,《红楼梦》中写了给很多人过生日的场景,而作为全书的第一女主角,却从没有给黛玉过生日的描写。作者如此设置肯定是有深意和玄机的,它使我们只能在书看到黛玉的死,却看不到黛玉的生。

那么黛玉的死代表什么或隐寓什么呢?

仔细阅读仔细琢磨后才发现,第二十五回马道婆与赵姨娘暗中算计,欲用五鬼魇魔法把凤姐和宝玉害死,而这天离黛玉写《葬花吟》祭奠自己的四月二十六日为三十七天,也就是三月十九日。

三月十九,是个极其敏感的日子,一定要写得非常隐蔽。

众所周知,1644年三月十九日是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殉国,导致明朝灭亡之日。显然,马道婆之“马”是取自于“闖王”之“闖”中的“馬”字,王熙凤和宝玉则代表了明朝之政权与皇权。

我们再来推算一下就会另有发现,黛玉的生日二月十二,与三月十九日相隔也是三十七天,那么,明朝灭亡的三月十九日,也就是黛玉生日,与她埋葬祭奠自己之日的正中间的日子,这样二月十二、三月十九、四月二十六也就形成了一体。由此可见,所谓黛玉写《葬花吟》祭奠自己,其实是在祭奠明朝的灭亡。

第二个情节是七十八回,在此回林四娘的故事里,描述了山左青州衡(恒)王被犬羊众贼所杀。其实,在明清之际,只有明朝在青州分封过朱姓衡王,而且共传了七世。历史记载,前六世衡王皆为自然离世,唯独第七代末世衡王朱由棷,于1644年投降满清后,顺治与清廷却并没有因为他投降而放过他,竟然在顺治三年(1646年)以叛乱为借口杀了朱由棷。




图片




那么书中骂杀衡王者为“犬羊众贼”,也只能是骂顺治和满清了。

另外,关于林四娘的故事,其实是始创于福建泉州人陈宝钥。1662年,陈宝钥在青州道任上时,听到了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和他的泉州老乡郑成功前后离世的消息,心中一直有强烈反清情绪的陈宝钥非常悲痛,于是就在南明灭亡、朱由榔和郑成功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康熙二年(1663年)创作了《林四娘》这个人鬼相恋的故事,暗隐的就是对南明、永历帝、郑成功的祭奠和缅怀。

可以确定,在这两个故事情节中,第一个隐藏的是对明朝灭亡的祭奠,第二个隐藏的是对南明灭亡的祭奠,也正因为这样,我们便可以对那些有争议的词语进行更合情合理的解释了:

“悼红轩”,红即朱,悼红也就是悼念朱明;

“末世”,显然就是指明朝灭亡的末世;

“地陷东南”,在“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中,火神祝融与水神共工大战,水神共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下生灵涂炭。朱明属火,满清属水,“地陷东南”暗隐明清易代之乱;

“白骨如山”,正是形容明亡清兴之际的战乱及满清的数十起屠城事件;

“木石前盟”,“木“隐朱姓图腾为“赤心木”,石即通灵宝玉,隐传国玉玺与皇权,另外,“木石”为“柘”,指朱姓的发源地在河南柘城县,以此隐指朱明王朝;

“金玉姻缘”,金,是以满清的前身为“后金”来隐指满清,玉为“传国玉玺”和皇权,喻为满清夺取天下。




图片




“怀金悼玉”,此处“金”指薛宝钗,玉指黛玉。黛玉之死隐明朝灭亡,宝玉和宝钗成亲,喻指满清获得天下。

怀里抱着宝钗,心中却在思念着黛玉,这是什么感觉?

其实“怀”也可以理解为“怀恨”,这样,“怀金悼玉”就应该当作“恨清悼明”或“排满悼明”解释了。

而《红楼梦》的核心思想,恰恰就是“排满悼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10: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熙凤回头看贾瑞那一眼,是《红楼梦》最淫邪之笔,突破人性底线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红楼梦(小说)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关注他
5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用计将贾瑞害死。

贾瑞骚扰堂嫂,品德低下恶劣,自作自受。

但客观评价贾瑞的行为则罪不至死。

王熙凤小惩大诫,让他长了教训再不敢起心动意即可。真要因此杀之,太过小题大做不说,也太狠辣无情了。


贾瑞只是意图勾引,如果不是王熙凤接连给他机会“请君入瓮”,给他一辈子也不敢真对凤姐如何。更不会有接二连三来荣府找死的后事。

贾瑞是荣国公重孙,贾代儒一脉唯一嫡孙。王熙凤但凡顾念一点祖宗之情,也不会真设局将其害死,不给任何悔改之机。

后面王熙凤“故技重施”害尤二姐时,脂砚斋便提到她动辄杀人之举的不可取。

第六十五回【蒙回前总批笔笔叙二姐温柔和顺高凤姐十倍,言语行事胜凤姐五分,堪为贾琏二房,所以深着凤姐不念宗祠血食,为贾宅第一罪人。纲目书法!】

“不念宗庙血食”是指凤姐不顾念贾家宗庙祭祀和子孙传承,妒忌为大,不让贾琏纳妾生子。

“贾宅第一罪人”是指凤姐杀贾瑞,杀尤二姐腹中孩子,导致荣国公嫡长血脉断绝,贾代儒支脉断绝,不能再祭祀宗祠,延续血脉传承。

古代最忌讳同室操戈,王熙凤于家族内部杀人。注定为贾府不容,落得被休结局。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对于王熙凤毒设相思局杀贾瑞,后世多有分歧言论,认为贾瑞“该死”。

贾瑞确实是自己找死。他人品堕落,道德沦丧,没有人伦大小,肯定要受千夫所指。

但不能因为他有乱伦之意,苟且行事,就“杀之”。这是两码事。

恨一个人“不得好·死”,与他是否“该死”,或者动手杀之,是两码事。否则岂不人人自危?

王熙凤设局,接连勾引贾瑞在天寒地冻的冬夜冻了两晚,又用粪水泼湿他全身,再命贾蓉、贾蔷持续勒索,由身心两面攻杀贾瑞。

尽管原文写得隐晦,仿佛贾瑞之死,是他不珍惜身体。

实际借由“风月宝鉴”中的凤姐与骷髅,已经表明杀贾瑞的就是凤姐。


王熙凤一体两面,外表艳若桃李,内心毒似蛇蝎,一如风月宝鉴的正反,谁惹她都得死。

贾瑞如此,鲍二媳妇如此,尤二姐也如此。

不过,王熙凤真正“可怖”的不是她如何设局“杀”贾瑞,而是她在与贾瑞邂逅,察觉其不轨之心时的表现,真正让人遍体生寒。

(第十一回)凤姐儿是个聪明人,见他这个光景,如何不猜透八九分呢,因向贾瑞假意含笑道:“怨不得你哥哥时常提你,说你很好。今日见了,听你说这几句话儿,就知道你是个聪明和气的人了。这会子我要到太太们那里去,不得和你说话儿,等闲了咱们再说话儿罢。”贾瑞道:“我要到嫂子家里去请安,又恐怕嫂子年轻,不肯轻易见人。”凤姐儿假意笑道:“一家子骨肉,说什么年轻不年轻的话。”贾瑞听了这话,再不想到今日得这个奇遇,那神情光景亦发不堪难看了。凤姐儿说道:“你快入席去罢,仔细他们拿住罚你酒。”贾瑞听了,身上已木了半边,慢慢的一面走着,一面回过头来看。凤姐儿故意的把脚步放迟了些儿,见他去远了,心里暗忖道:“这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那里有这样禽兽的人呢!他如果如此,几时叫他死在我的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

细读这段王熙凤与贾瑞的遭遇言谈,贾瑞固然不堪起了淫心,可王熙凤话中句句“隐含深意”,步步设局请君入瓮,才给了贾瑞错误信号,让他一头扎入王熙凤的相思局!


何为“相思局”?就是故意让贾瑞对自己产生爱恋之心,无意勾引,再设谋杀之。

这个“相思局”,是极为歹毒的计策,属于“美人计”的一个变化。以“情”杀人,手不沾血。

可见王熙凤当时一见贾瑞不轨,立即就起了杀心。

如果换成李纨或者其他人,根本不可能与贾瑞如此言语暧昧,便也就没有了后来之事。贾瑞也就不会死。

王熙凤恨贾瑞不端,她的言行举止也并不合理合规。

但凡她平日谨言慎行,贾瑞也不敢错误听闻谣言而凑上来找死。

焦大当初就因她总带着贾宝玉同进同出同坐乘,而骂她“养小叔子”。贾琏更说她与小叔子侄儿不避嫌,尽管平儿说她“行得正,走得正”,可古人评价一个人清白,尤其是女人,可不仅仅“行得正,走得正”就没问题了。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贾瑞这次事故,按说就要王熙凤警惕。而她与贾蓉、贾蔷这些侄儿们亲密,外头岂有不传谣言的?不提。


再说王熙凤将贾瑞打发了去,她自己却“故意的把脚步放迟了些儿,见他去远了”,不但不走,还回头看贾瑞去远了,这可就太让人细思惊心了。

换成贾瑞立场,之前凤姐不拒绝,还让他去家里找她谈话,岂有不心痒难耐的?如今两人分别,王熙凤慢行不说,还回头看他,不就是“恋恋不舍”么?

贾瑞本就以为王熙凤不是好女人,有机可趁。见此岂有不像贾琏勾搭尤二姐那样,不顾一切凑上去!

他哪里知道,王熙凤此时已对他起了杀心。

贾瑞行径固然猪狗不如,可王熙凤一见就要杀之。哪怕真是禽兽,也太过残忍,足见凤姐之心的狠毒。

佛家经典记载:佛陀于过去世为忍辱仙人时有哥利王恶逆无道。一日,王率宫人出游,遇忍辱仙人于树下坐禅,随侍女见之,舍歌利王而至忍辱仙人处听法,王见之生恶心,遂割截仙人之肢体。


王熙凤便如那哥利王,受不得一点的委屈和忤逆,动辄就害人性命以趁心,终究有损阴德。

哥利王转世后,终究为佛陀度化为第一弟子。但王熙凤终究没有这个机会。

她凡事做尽做绝,不懂得“做人留一线”,于人于己留下退路。

贾瑞该死,自有律法家规惩戒,而不是她避过司法“杀人”。

如果真是凤姐含冤莫名、无法声张而“激情”杀人,尚且情有可原。

可她动用私刑、草菅人命。坚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终究不可取,也是她人性的大短处。


世人总说“与人为善”,对贾瑞这种禽兽自然不用如此,但杀之仍旧太过。

不说如何教化他洗心革面,就说教训她后悔行禽兽之事,王熙凤都有太多办法,何用杀之?

而杀人者,人恒杀之。

她既杀了人,便肯定要偿命。

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4-24 09:25・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3 00: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陇西行四首·其二
[ 唐 ] 陈陶
原文 译文对照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译文
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春闺里思念的梦中人。

注释
貂锦:这里指战士,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匈奴:指西北边境部族。

作者介绍

陈陶
陈陶 [唐](陈陶 [唐](约公元八四一年前后在世)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鄱阳剑浦人。(全唐诗作岭南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唐武宗会昌初前后在世。工诗,以平淡见称。屡举进士不第,遂隐居不仕,自称三教布衣。早年游学长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6 08: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碧玉佩//邢岫烟

李贺最恐怖的一首诗(钱塘名妓苏小小的鬼魂形象)
 2024-05-14 15:21:39   0

《苏小小墓》便是李贺生平最经典的一首“鬼诗”,为他博得了“诗鬼”之称。这首《苏小小墓》所写的是钱塘名妓苏小小的鬼魂形象。明为写鬼,实为写人,看似是“鬼诗”,实则表达人世之情。以奇诡想象,喻人写情,抒发感触,正是李贺“鬼诗”的精髓。


在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男权主义的盛行,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在家从父母,出嫁从夫君,没有一点个人的独立人格和尊严。

一旦女子遭遇父母双亡,丈夫遗弃,强权欺凌,基本上人生就再没有什么未来可言,不是羞愤自尽,就是坠入青楼。

尽管如此,在历史上也有很多才貌双全,品行高洁的女子,即使身遭不幸,委身红尘,也能始终保持一颗真挚纯洁的心,出淤泥而不染。

南齐名妓苏小小,虽然是个妓女,可她却让许多文人鸿儒折腰。人们在书起她的时候总是忽略了她的身份,只记住了她的美。



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为她红颜薄命而叹惋,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然而,人们多是哀叹她坚贞的爱情和悲惨的命运。

百年后,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却读懂了苏小小的悲伤。他知道苏小小要的不是怜悯,而是可以长存不灭的爱。

于是,李贺作了这首感天动地的“鬼”诗《苏小小墓》来祭奠这位薄命红颜,为这个凄苦的灵魂举行了一场没有新郎的婚礼。在这首诗作里,诗人和苏小小仿佛是跨越了时空的知音,互诉着衷肠。他懂她的悲伤!



苏小小墓 李贺 (唐)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幽兰露,如啼痕。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钱塘江畔,月冷如水,冰冷的黄泉下葬着一位奇女子。几百年过去了,这个美丽的灵魂依然难以安息。

那幽兰上的露水就是女子掉落的眼泪。生前,她无人与之结同心,死坟墓上的繁花也无人替她修剪。美人已逝,芳魂难安,有谁懂得她心中的悲伤?





于是,诗人为小小设想了一场华美隆重的婚礼:茵草为锦被,青松为伞盖。轻柔的微风是她华美嫁衣的裙摆,叮咚的流水是她腰间叮当的环佩。

她乘着前世的油壁车,在缓缓落下的夕阳余晖中等待。一双泪眼如幽兰楚楚动人。就在这雨打风吹的西陵下,翠色的烛光暗淡地摇曳着。

如果这不是一场婚礼,苏小小为何如此盛装华美?如果这是一场婚礼,男主角为何迟迟没有到来?李贺笔下的苏小小就这样静静地用生命等待一场属于她的爱与婚姻。在诗作里,苏小小完成了生前夙愿,无论生或死都不能成为她爱情的障碍。

隔了时代隔了天地天地,李贺读懂了20岁的苏小小。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活着的时候却与这世界格格不入。身为才女,苏小小想要的也不过是一份真挚而恒久的爱情。

然而,低微的身份,悲惨的命运让她触摸到的是都是冰冷的眼神。面对死亡,心有真爱者无所畏惧。

然而,苏小小的爱还是普通的男女之爱,而李贺对苏小小的爱慕则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认同,是一种可以超越时空的理解与欣赏。

在这首诗里,死亡与美已经融为一体。肉体会随着时间而腐败,但真爱却可以长长久久地延续下去,就像李贺对苏小小的欣赏。
秋来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诗词




《秋来》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是一首七言古诗。

此诗以桐风、衰灯、寒素、冷寸、秋坟、恨血等意象构成一幅凄凉编织的画面,抒发悲秋之情,感叹命运不济、报国无门,写尽了作者心中的悲凉和痛苦。全诗寄情于物,以浪漫主义的以幻写真的独特手法,在深远的悲愤和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间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体现了李贺诗歌诡谲凄异的风格。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秋来》

  • 作者

    李贺

  • 作品出处

    《全唐诗》


  • 文学体裁

    七言古诗

  • 创作年代

    中唐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秋来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1]【{碧玉佩}】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折叠词句注释

⑴桐风:指吹过梧桐叶的秋风。壮士:诗人自称。

⑵衰灯:暗淡的灯光。络纬:虫名,俗称纺织娘,因秋天季节转凉而哀鸣,其声似纺线。

⑶青简:青竹简。一编书:指诗人的一部诗集。竹简书久无人读,蠹虫就在其中生长。

⑷不遣:不让。花虫:蛀蚀器物、书籍的虫子。蠹(dù):蛀蚀。

⑸香魂吊书客:指前代诗人的魂魄来慰问诗人。书客:诗人自指。

⑹鲍家诗:指南朝宋鲍照的诗。鲍照曾写过《行路难》组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⑺"恨血"句:《庄子》中说:"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折叠白话译文

秋风惊人心,壮士辛苦著作急,有似昏灯里,纺织娘啼叫着催织寒衣。

日后谁来读我用竹简写下的这编书,不使它被蠹虫蛀成粉屑和洞隙?

这思想牵扯着,今晚我的肚肠也要愁直了,雨滴冷飕飕,像有古诗人的灵魂来慰吊。

秋夜坟场上,诗鬼们诵读着鲍氏的诗句,他们的怨血在土中化作碧玉,千年难消。[2]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此时是作者在萧瑟的秋日有感而作。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折叠整体赏析

李贺流传后世的二百多首诗中,"鬼"诗有十多首。此诗写秋天来临时诗人的愁苦情怀,从其阴森料峭、鬼魅飘飘的风格来看,就是一首"鬼"诗。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这原是古往今来有才智之士的共同感慨。诗人对于时光的流逝表现了特异的敏感,以致秋风吹落梧桐树叶子的声音也使他惊心动魄,无限悲苦。这时,残灯照壁,又听得墙脚边络纬哀鸣;那鸣声,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织着寒天的布,提醒人们秋深天寒,快到岁末了。诗开头一、二句点出"秋来",抒发由此而引出的由"惊"转"苦"的感受,首句"惊心"说明诗人心里震动的强烈。第二句"啼寒素",这个寒字,既指岁寒,更指听络纬啼声时的心寒。在感情上直承上句的"惊"与"苦"。

这一、二两句是全诗的引子。一个"苦"字给全诗定下了基调,笼罩以下六句。"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上句正面提问,下句反面补足。面对衰灯,耳听秋声,诗人感慨万端,他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自己写下的这些呕心呖血的诗篇,又有谁来赏识而不致让蠹虫白白地蛀蚀成粉末呢?"情调感伤,与首句的"苦"字相呼应。

五、六句紧接上面两句的意思。诗人辗转反侧,彻夜无眠,深深为世无知音、英雄无主的忧愤愁思所缠绕折磨,似乎九曲回肠都要拉成直的了。诗人痛苦地思索着,思索着,在衰灯明灭之中,仿佛看到赏识他的知音就在眼前,在洒窗冷雨的淅沥声中,一位古代诗人的"香魂"前来吊问他这个"书客"来了。这两句,诗人的心情极其沉痛,用笔又极其诡谲多姿。习惯上以"肠回"、"肠断"表示悲痛欲绝的感情,李贺却自铸新词,采用"肠直"的说法,愁思萦绕心头,把纡曲百结的心肠牵直,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愁思的深重、强烈,可见他用语的新奇。凭吊这种事情,一般只是生者对死者做,他却反过来说鬼魂前来凭吊他这个不幸的生者,更是石破天惊的诗中奇笔。

"雨冷香魂吊书客",诗人画出了一幅十分凄清幽冷的画面,而且有画外音,在风雨淋涔之中,他仿佛隐隐约约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唱着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他的遗恨就像苌弘的碧血那样永远难以消释。诗人表面上是说鲍照,实际上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志士才人怀才不遇,这正是千古同恨的事情。

此诗上半篇采用的是常见的由景入情的写法,下半篇则是全诗最有光彩的部分。"思牵今夜肠应直",在牵肠情思的引发下,一个又一个恍惚迷离的幻象在眼前频频浮现,创造出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以幻象写真情的独特境界。诗人深广的悲愤与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之间达到了极其和谐的统一。在用韵上,后半篇也与前半篇不同。前半篇虽然悲苦、哀怨,但还能长歌当哭,痛痛快快地唱出,因而所选用的韵字正好是声调悠长、切合抒写哀怨之情的去声字"素"与"蠹"。到后半篇,与抒写伤痛已极的感情相适应,韵脚也由哀怨、悠长的去声字变为抑郁短促的入声字"客"与"碧"。

这是一首著名的"鬼"诗,其实,诗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鬼",而是抒情诗人的自我形象。香魂来吊、鬼唱鲍诗、恨血化碧等等形象出现,主要是为了表现诗人抑郁未伸的情怀。诗人在人世间找不到知音,只能在阴冥世界寻求同调,感情十分悲凉。


折叠名家点评

唐诗品汇》:刘云:非长吉自挽耶(末二句下)?

《李长吉集》:黎简:言谁能守此残编,如防蠹然。愤词也("谁看青简"二句下)。恐老死似此也,至此诗佳亦何济耶(末二句下)?

《唐诗快》:唱诗之鬼,岂即客之魂耶?"鲍家诗"何其听之历历不爽(末句下)!

《昌谷集注》:衰梧飒飒,促织鸣空。壮士感时,能无激烈!乃世之浮华干禄者滥致青紫。即缃帙满架,仅能饱蠹。安知苦吟之士,文思精细,肠为之直?凄风苦雨,感吊悲歌。因思古来才人怀才不遇,抱恨泉壤,土中碧血,千载难消,此悲秋所由来也!

《龙性堂诗话续集》:(贺诗)至七言则天拔超忽,以不作意为奇而奇者为最上。如《高轩过》之"二十八宿罗心胸"、"笔补造化天无功",《昆仑使者》之"金盘玉露自淋漓,元气茫茫收不得",《宫街鼓》之"磓碎千年田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梦天》之"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秋来》之"不遣花虫粉空蠹"、"雨冷香魂吊书客",诸如此类,真所谓"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者耶!

四库全书总目》:(贺)所用典故,率多点化其意,藻饰其文,宛转关生,不名一格。如"羲和敲日玻璃声"句,因羲和驭日而生"敲日",因"敲日"而生"玻璃声",非真有"敲日"事也。又如"秋坟鬼唱鲍家诗",因鲍照有《蒿里行》而生"鬼唱",因"鬼哨"而生"秋坟",非真有"唱诗"事也。循文衍义,讵得其真!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六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有些作品情调阴郁低沉,语言过于雕琢。有《昌谷集》。[3]






参考资料
  • 1.秋来 . 古诗文网 . [2017-8-15]





秋来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诗词




《秋来》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是一首七言古诗。

此诗以桐风、衰灯、寒素、冷寸、秋坟、恨血等意象构成一幅凄凉编织的画面,抒发悲秋之情,感叹命运不济、报国无门,写尽了作者心中的悲凉和痛苦。全诗寄情于物,以浪漫主义的以幻写真的独特手法,在深远的悲愤和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间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体现了李贺诗歌诡谲凄异的风格。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秋来》

  • 作者

    李贺

  • 作品出处

    《全唐诗》


  • 文学体裁

    七言古诗

  • 创作年代

    中唐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秋来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折叠词句注释

⑴桐风:指吹过梧桐叶的秋风。壮士:诗人自称。

⑵衰灯:暗淡的灯光。络纬:虫名,俗称纺织娘,因秋天季节转凉而哀鸣,其声似纺线。

⑶青简:青竹简。一编书:指诗人的一部诗集。竹简书久无人读,蠹虫就在其中生长。

⑷不遣:不让。花虫:蛀蚀器物、书籍的虫子。蠹(dù):蛀蚀。

⑸香魂吊书客:指前代诗人的魂魄来慰问诗人。书客:诗人自指。

⑹鲍家诗:指南朝宋鲍照的诗。鲍照曾写过《行路难》组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⑺"恨血"句:《庄子》中说:"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折叠白话译文

秋风惊人心,壮士辛苦著作急,有似昏灯里,纺织娘啼叫着催织寒衣。

日后谁来读我用竹简写下的这编书,不使它被蠹虫蛀成粉屑和洞隙?

这思想牵扯着,今晚我的肚肠也要愁直了,雨滴冷飕飕,像有古诗人的灵魂来慰吊。

秋夜坟场上,诗鬼们诵读着鲍氏的诗句,他们的怨血在土中化作碧玉,千年难消。[2]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此时是作者在萧瑟的秋日有感而作。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折叠整体赏析

李贺流传后世的二百多首诗中,"鬼"诗有十多首。此诗写秋天来临时诗人的愁苦情怀,从其阴森料峭、鬼魅飘飘的风格来看,就是一首"鬼"诗。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这原是古往今来有才智之士的共同感慨。诗人对于时光的流逝表现了特异的敏感,以致秋风吹落梧桐树叶子的声音也使他惊心动魄,无限悲苦。这时,残灯照壁,又听得墙脚边络纬哀鸣;那鸣声,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织着寒天的布,提醒人们秋深天寒,快到岁末了。诗开头一、二句点出"秋来",抒发由此而引出的由"惊"转"苦"的感受,首句"惊心"说明诗人心里震动的强烈。第二句"啼寒素",这个寒字,既指岁寒,更指听络纬啼声时的心寒。在感情上直承上句的"惊"与"苦"。

这一、二两句是全诗的引子。一个"苦"字给全诗定下了基调,笼罩以下六句。"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上句正面提问,下句反面补足。面对衰灯,耳听秋声,诗人感慨万端,他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自己写下的这些呕心呖血的诗篇,又有谁来赏识而不致让蠹虫白白地蛀蚀成粉末呢?"情调感伤,与首句的"苦"字相呼应。

五、六句紧接上面两句的意思。诗人辗转反侧,彻夜无眠,深深为世无知音、英雄无主的忧愤愁思所缠绕折磨,似乎九曲回肠都要拉成直的了。诗人痛苦地思索着,思索着,在衰灯明灭之中,仿佛看到赏识他的知音就在眼前,在洒窗冷雨的淅沥声中,一位古代诗人的"香魂"前来吊问他这个"书客"来了。这两句,诗人的心情极其沉痛,用笔又极其诡谲多姿。习惯上以"肠回"、"肠断"表示悲痛欲绝的感情,李贺却自铸新词,采用"肠直"的说法,愁思萦绕心头,把纡曲百结的心肠牵直,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愁思的深重、强烈,可见他用语的新奇。凭吊这种事情,一般只是生者对死者做,他却反过来说鬼魂前来凭吊他这个不幸的生者,更是石破天惊的诗中奇笔。

"雨冷香魂吊书客",诗人画出了一幅十分凄清幽冷的画面,而且有画外音,在风雨淋涔之中,他仿佛隐隐约约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唱着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他的遗恨就像苌弘的碧血那样永远难以消释。诗人表面上是说鲍照,实际上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志士才人怀才不遇,这正是千古同恨的事情。

此诗上半篇采用的是常见的由景入情的写法,下半篇则是全诗最有光彩的部分。"思牵今夜肠应直",在牵肠情思的引发下,一个又一个恍惚迷离的幻象在眼前频频浮现,创造出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以幻象写真情的独特境界。诗人深广的悲愤与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之间达到了极其和谐的统一。在用韵上,后半篇也与前半篇不同。前半篇虽然悲苦、哀怨,但还能长歌当哭,痛痛快快地唱出,因而所选用的韵字正好是声调悠长、切合抒写哀怨之情的去声字"素"与"蠹"。到后半篇,与抒写伤痛已极的感情相适应,韵脚也由哀怨、悠长的去声字变为抑郁短促的入声字"客"与"碧"。

这是一首著名的"鬼"诗,其实,诗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鬼",而是抒情诗人的自我形象。香魂来吊、鬼唱鲍诗、恨血化碧等等形象出现,主要是为了表现诗人抑郁未伸的情怀。诗人在人世间找不到知音,只能在阴冥世界寻求同调,感情十分悲凉。


折叠名家点评

唐诗品汇》:刘云:非长吉自挽耶(末二句下)?

《李长吉集》:黎简:言谁能守此残编,如防蠹然。愤词也("谁看青简"二句下)。恐老死似此也,至此诗佳亦何济耶(末二句下)?

《唐诗快》:唱诗之鬼,岂即客之魂耶?"鲍家诗"何其听之历历不爽(末句下)!

《昌谷集注》:衰梧飒飒,促织鸣空。壮士感时,能无激烈!乃世之浮华干禄者滥致青紫。即缃帙满架,仅能饱蠹。安知苦吟之士,文思精细,肠为之直?凄风苦雨,感吊悲歌。因思古来才人怀才不遇,抱恨泉壤,土中碧血,千载难消,此悲秋所由来也!

《龙性堂诗话续集》:(贺诗)至七言则天拔超忽,以不作意为奇而奇者为最上。如《高轩过》之"二十八宿罗心胸"、"笔补造化天无功",《昆仑使者》之"金盘玉露自淋漓,元气茫茫收不得",《宫街鼓》之"磓碎千年田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梦天》之"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秋来》之"不遣花虫粉空蠹"、"雨冷香魂吊书客",诸如此类,真所谓"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者耶!

四库全书总目》:(贺)所用典故,率多点化其意,藻饰其文,宛转关生,不名一格。如"羲和敲日玻璃声"句,因羲和驭日而生"敲日",因"敲日"而生"玻璃声",非真有"敲日"事也。又如"秋坟鬼唱鲍家诗",因鲍照有《蒿里行》而生"鬼唱",因"鬼哨"而生"秋坟",非真有"唱诗"事也。循文衍义,讵得其真!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六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有些作品情调阴郁低沉,语言过于雕琢。有《昌谷集》。[3]






参考资料
  • 1.秋来 . 古诗文网 . [2017-8-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6 08: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小小 - 中国历史上著名歌妓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苏小小(479年-约502年),南朝齐时期著名歌伎、钱塘第一名伎,常坐油壁车。历代文人多有传颂,唐朝的白居易、李贺,明朝的张岱,近现代的曹聚仁、余秋雨,都写过关于苏小小的诗文。有文学家认为苏小小是“中国版的茶花女”。苏小小自小能书善诗,文才横溢,但不幸幼年时父母双亡;寄住在钱塘西泠桥畔的姨母家。她虽身为歌妓,却很知自爱,不随波逐流。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苏小小

所处时代
南北朝时期南齐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钱塘(今浙江杭州)

主要作品
《同心歌》

葬处
杭州西湖西泠桥畔

目录
1人物简介
2人物生平
3人物评价
4后人纪念
5相关记载
6艺术形象
7文化影响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苏小小(479年-约502年),南朝齐时期著名歌伎、钱塘第一名伎,常坐油壁车。历代文人多有传颂,唐朝的白居易、李贺,明朝的张岱,近现代的曹聚仁、余秋雨,都写过关于苏小小的诗文。有文学家认为苏小小是“中国版的茶花女”。

苏小小自小能书善诗,文才横溢,但不幸幼年时父母双亡,寄住在钱塘西泠桥畔的姨母家。她虽身为歌妓,却很知自爱,不随波逐流。苏小小十分喜爱西湖山水,自制了一辆油壁车,遍游湖畔山间。一日,沿湖堤而行,邂逅少年阮郁,一见钟情,结成良缘。但不久阮郁在京做官之父派人来催归。阮郁别后毫无音讯。苏小小情意难忘,时时思念。

苏小小同情书生鲍仁的贫困遭遇,慷慨解囊,资助他上京赴试。后苏小小受人陷害入狱,身染重病,临终前,姬向身边侍候的人嘱咐道:“我别无所求,只愿死后埋骨西泠。”应试登第的鲍仁后来遵照苏小小“埋骨西泠”的遗愿,就出资在西泠桥畔择地造墓,墓前立一石碑,上题“钱塘苏小小之墓”。

苏小小的故事,最早出现于《玉台新咏》,而《乐府广题》也有相关记载。相传其人为南齐名妓,貌美艳丽,且聪慧多才。历史上一些地方史志和传奇、戏曲将苏小小进一步演绎成个性丰满的形象。[1]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苏小小家先世曾为东晋官,从江南姑苏流落到钱塘后靠祖产经营,成了当地较为殷实的商人,她的父母只有她这么个女儿,十分宠爱,因她长的娇小,所以叫小小。苏小小十五岁时,父母谢世,于是变卖家产,带着乳母贾姨移居到城西的西泠桥畔。她们住在松柏林中的小楼里,每日靠积蓄生活,尽情享受于山水之间。因她玲珑秀美,气韵非常,在她的车后总有许多风流倜傥的少年跟随。没有父母的管束,苏小小也乐得和文人雅士们来往,常在她的小楼里以诗会友,她的门前总是车来车往,苏小小成了钱塘一带有名的诗伎。

有一天苏小小在游玩之时碰到了一位俊美的公子――阮郁。两人一见倾心,阮郁到苏小小家拜访,受到美人的礼遇,晚上便同榻而眠。苏小小从此与阮郁形影不离,每日共同游山玩水。可是阮郁的父亲听说他在钱塘整日与妓混在一起,非常生气,把他逼回了金陵(今南京)。苏小小整日企盼,却不见情人回来,终于病倒了。幸好她还不是爱钻牛角尖的人,一些可心的文雅公子进屋来,陪苏小小聊天,她渐渐恢复了车马盈门的往日生活。

在一个晴朗的秋天,在湖滨她见到一位模样酷似阮郁的人,却衣着俭朴,神情沮丧,闻讯后才知此人叫鲍仁,因盘缠不够而无法赶考。她觉得此人气宇不凡,必能高中,于是主动提出为提供钱物上的帮助。鲍仁感激不尽,满怀抱负地奔赴考场。

当时的上江观察使孟浪因公事来到钱塘,身为官员不好登苏小小之门,于是派人请她来府中,没想到苏小小架子很大,催了几次方来,孟浪决定难为她一下,于是指着庭外一株梅花让她做诗,苏小小从容不迫地信口吟出: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若更分红白,还须青眼看!孟浪赞佩不已。

佳人薄命,苏小小在第二年春天因病而逝。这时鲍仁已金榜题名,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时顺道经过苏小小家,却赶上她的葬礼,鲍仁抚棺大哭,在她墓前立碑曰:钱塘苏小小之墓。

有诗云:“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墓上覆六角攒尖顶亭,叫“慕才亭”,据说是苏小小资助过的书生鲍仁所建。

“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是苏小小的遗愿,山水之于小小,犹如小小之于我。

西泠桥畔的埋香之所,既了却了佳人遗愿,又为西湖山水增色。[1]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苏小小的意义在于,她构成了与正统人格结构的奇特对峙。再正经的鸿儒高士,在社会品格上可以无可指摘,却常常压抑着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本体的自然流程。这种结构是那样的宏大和强悍,使生命意识的激流不能不在崇山峻岭的围困中变得恣肆和怪异。这里又一次出现了道德和不道德、人性和非人性,美和丑的悖论:社会污浊中也会隐伏着人性的大合理,而这种大合理的实现方式又常常怪异到正常的人们所难以容忍。反之,社会历史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牺牲人本体的许多重要命题为代价。单向完满的理想状态,多是梦境。人类难以挣脱的一大悲哀,便在这里。

余秋雨《西湖梦》:与这种黯淡相对照,野泼泼的,另一种人格结构也调皮地挤在西湖岸边凑热闹。

首屈一指者,当然是名妓苏小小。

不管怎么说,这位才女的资格都要比上述几位名人都老,在后人咏西湖的诗作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苏东坡、岳飞放在这位姑娘后面:“苏小门前花满枝,苏公堤上女当垆”“苏家弱柳犹含媚,岳墓乔松亦抱忠”……就是年代较早一点的白居易,也把自己写成是苏小小的钦仰者:“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

张振华:中国古代第一美女,第一才女,她是历史上最优秀的女孩,江南才女,绝代佳人!至于有人传言的她的身份到底算什么,我认为应该是古代的艺人。

袁枚:“钱塘苏小是乡亲”,苏小小的形象本身就是一个梦。她很重感情,写下一首《同心歌》曰“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朴朴素素地道尽了青年恋人约会的无限风光。美丽的车,美丽的马,一起飞驶疾驰,完成了一组气韵夺人的情感造像。又传说她在风景胜处偶遇一位穷困书生,便慷慨解囊,赠银百两,助其上京。难怪曹聚仁先生要把她说成是茶花女式的唯美主义者。依我看,她比茶花女活得更为潇洒。在她面前,中国历史上其他有文学价值的名妓,都把自己搞得太逼仄了,为了个负心汉,或为了一个朝廷,颠簸得过于认真。只有她那种颇有哲理感的超逸,才成为中国文人心头一幅秘藏的圣符。

苏东坡把美衍化成了诗文和长堤,林和靖把美寄托于梅花与白鹤,然苏小小,则一直把美熨贴着自己的本体生命。她不作太多的物化转捩,只是凭借自身,发散出生命意识的微波。[1]

折叠编辑本段后人纪念
折叠诗词纪念
1、为《苏小小歌》

“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苏小小 (这首诗当非苏小小所作。原题为《苏小小歌》,为南朝民歌,始载于《玉台新咏》,作者已无可考。

2、李贺《苏小小墓》诗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3、温庭筠《苏小小歌》

买莲莫破券,买酒莫解金。酒里春容抱离恨,

水中莲子怀芳心。吴宫女儿腰似束,家在钱唐小江曲。

一自檀郎逐便风,门前春水年年绿。

4、权德舆《苏小小墓》

万古荒坟在,悠然我独寻。寂寥红粉尽,冥寞黄泉深。

蔓草映寒水,空郊暧夕阴。风流有佳句,吟眺一伤心。

5、沈原理《苏小小歌》

歌声引回波,舞衣散秋影。梦断别青楼,千秋香骨冷。青铜镜里双飞鸾,饥乌吊月啼勾栏。风吹野火火不灭,山妖笑入狐狸穴。西陵墓下钱塘潮,潮来潮去夕复朝。墓前杨柳不堪折,春风自绾同心结。

6、元遗山《题苏小像》

槐荫庭院宜清昼,帘卷香风透。美人图画阿谁留,都是宣和名笔内家收。 莺莺燕燕分飞后,粉浅梨花瘦。只除苏小不风流,斜插一枝萱草凤钗头。

7、袁宏道《西陵桥》

西陵桥,水长生。松叶细如针,不肯结罗带。莺如衫,燕如钗,油壁车,斫为柴。 青骢马,自西来。昨日树头花,今朝陌上土。恨血与啼魂,一半逐风雨

8、徐渭《苏小小墓》诗

一抔苏小是耶非,绣口花腮烂舞衣。

自古佳人难再得,从今比翼罢双飞。

薤边露眼啼痕浅,松下同心结带稀。

恨不颠狂如大阮,欠将一曲恸兵闺。

9、朱彝尊《苏小小墓》

小溪澄,小桥横,小小坟前松柏声。碧云停,碧云停,凝想往时,香车油壁轻。 溪流飞遍红襟鸟,桥头生遍红心草。雨初晴,雨初晴,寒食落花,青骢不忍行.

可见苏小小在各位文人雅士中的影响很大.虽然她是个妓女,可她却流芳百世,并能记得了她的美.也许在人们心中,苏小小早就成为了善美的化身.

吾早年曾读苏小小事于今古奇观,几番泪下.比及那些阿谀邀宠之须眉,小小强万倍.常念:油壁车,夕相待,西泠下,风吹雨...

10、庄著《叹苏小小》序

以卿之才,十倍于常人。然只谙风月,不谙当时者,亦非奇女子。西泠桥下水悠悠,却认浮名阮大舟!

误把青骢当宝骑,可怜不解识骅骝。

11、司马槱《黄金缕》

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

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望断行云无觅处,梦回明月生南浦。

12、张振华《咏苏小小》

湖山此地曾埋玉 ,花月其人可铸金,慕才亭边慕才人,小小佳人小小情。

折叠苏小小墓
在文化大革命前夕的1964年,该墓被红卫兵毁坏。2004年市民热烈争论后,杭州市政府决定重修苏小小墓。园林专家孟兆桢根据老照片反复推敲后重建了该墓。重建后的苏小小墓用泰顺青石雕琢而成,由六根方柱支撑,高3.15米,墓径2.6米,圈高0.9米。重建后的慕才亭内有十二幅楹联,邀请了沈鹏、马世晓、黄文中等12位书法家题写。

这十二幅楹联分别是:

1、桃花流水窅然去, 油壁香车不再逢。

2、金粉六朝香车何处,才华一代青冢犹存。

3、灯火疏帘尽有佳人居北里,笙歌画舫独教芳冢占西泠。

4、几辈英雄拜倒石榴裙下,六朝金粉尚留抔土垄中。

5、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着西泠。

6、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

7、花须柳眼浑无赖,落絮游丝亦友情。

8、亭前瞻柳色风情已矣,户上寄萍踪雪印依然。

9、且看青冢留千古 漫道红颜本暂时。

10、烟雨锁西泠剩孤冢残碑浙水呜咽千古憾,琴樽依白社看明湖翠屿樱花犹似六朝春。

11、花光月影宜相照,玉骨冰肌未始寒。

12、十载青衫频吊古 ,一抔黄土永埋香。[1]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记载
其中《西湖拾遗》中的小说描写得尤为精彩。在该故事中,苏小小为了追求自由,宁愿做一个青楼女子,尽情欣赏湖光山色。途经钱塘的观察使孟浪对她非常痴迷,但却遭到了苏小小的拒绝。而后苏小小又慧眼识才,资助穷书生鲍仁进京赶考。苏小小的结局颇为哀艳凄绝。她因偶得风寒,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损。死后,鲍仁将其隆重下葬,埋于杭州西湖西泠桥侧。[1]​

折叠编辑本段艺术形象
《一代名妓苏小小》:王亚梅饰 苏小小。[1]

折叠编辑本段文化影响
妓女生涯当然是不值得赞颂的,苏小小的意义在于,她构成了与正统人格结构的奇特对峙。再正经的鸿儒高士,在社会品格上可以无可指摘,却常常压抑着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本体的自然流程。这种结构是那样的宏大和强悍,使生命意识的激流不能不在崇山峻岭的围困中变得恣肆和怪异。这里又一次出现了道德和不道德、人性和非人性,美和丑的悖论:社会污浊中也会隐伏着人性的大合理,而这种大合理的实现方式又常常怪异到正常的人们所难以容忍。反之,社会历史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牺牲人本体的许多重要命题为代价。单向完满的理想状态,多是梦境。人类难以挣脱的一大悲哀,便在这里。[2]

参考资料
1.苏小小  . [2024-1-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6 08: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香丘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香丘,是汉语词汇,出自《红楼梦》,解释为花的坟墓。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香丘

出处
〈红楼梦〉


定义
花的坟墓

相关
黛玉葬花

出自〈红楼梦〉中黛玉葬花词的最后几句。

是指花的坟墓。

"香",此处指香花,也就是黛玉要埋葬的。

看下几句"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这里的"艳骨",是指落花。由此可见,上文的"香丘"是指花坟。

香丘也指年轻女子逝后的坟墓。
葬花吟
[ 清 ] 曹雪芹

原文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程高通行本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甲戌本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周汝昌校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6 09: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贺“鬼诗”中最阴森料峭,鬼魅飘飘的一首诗,通篇写得很凄美!
DavidCCH 2020-04-28   |  4527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李贺“鬼诗”中最阴森料峭,鬼魅飘飘的一首诗,通篇写得很凄美!

李贺“鬼诗”中最阴森料峭,鬼魅飘飘的一首诗,通篇写得很凄美!

李贺“鬼诗”中最阴森料峭,鬼魅飘飘的一首诗,通篇写得很凄美!

》,便是他最经典的一首“鬼诗”,虽然这首诗表面看似在写秋天,但是却营造出了一种阴森料峭,给人一种鬼魅飘飘的感觉,无疑这就是一首“鬼诗”。

《秋来》唐代:李贺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李贺“鬼诗”中最阴森料峭,鬼魅飘飘的一首诗,通篇写得很凄美!

造出了一种诡异的意境,使得人们读了自有一种鬼魅飘飘的感觉,所以这也正是他那十多首“鬼诗”中的一首。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每当到了秋天,那秋风便是令人感伤,壮士常常是会感到辛苦,在那昏黄的寒灯下,纺织娘啼叫着催织寒衣,这两句看似写得很平淡,但是读来却是别有一番风味。

李贺“鬼诗”中最阴森料峭,鬼魅飘飘的一首诗,通篇写得很凄美!

愁,也更加的伤感,夜里的雨很冷,让人感觉全身都冰凉,没有一丁点的温度,好像那古代的诗人的鬼魂来慰吊。这两句读来更是让人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也正是这样的一种描写,从而也令此诗,显得鬼魅飘飘。

李贺“鬼诗”中最阴森料峭,鬼魅飘飘的一首诗,通篇写得很凄美!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在这样的一个秋季里,那秋坟里的诗鬼正在读着鲍氏的诗,他们的怨气在那泥土里,化为了一块块玉一般,即使是过去了一千的时光,也依旧还是如此。最后的这两句,显得比前的两句,更加的让人毛骨悚然,读来更是能够让人感受到那种鬼气。

李贺的这首《秋来》,虽然被称为是“鬼诗”,但是诗人尽管是在描写秋天,其实这也正是诗以一种高超的表现手法,在秋天的这样季节里,结合一些神话故事,以及鬼怪故事,从而也表达自己内心的忧愁;应当说李贺很多的诗作都是如此,他的很多诗作,看似描写的没有依据,可是读来却是让人感伤不已。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有谁会在日后来看我用竹简写下的书?不要使它被那些蠹虫蛀成粉屑,那如果是这横着 的话,那真是太过于可惜了。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我时常是会被思念牵挂着,然而在这样的一个夜晚里,使得我更加的忧

李贺一生写过了大量的“鬼诗”,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差不多有二百多首,然而在这众多的作品中,“鬼诗”就有十多首,而且这些“鬼诗”,有很多都是描写的很是生动,也非常的凄美,这首诗是写秋天来临时诗人的愁苦情怀,便是诗人营

那说到李贺,可能大家最为熟悉的还是他的那些“鬼诗”,譬如他的这首《秋来

唐朝的诗歌其实就是一部青春史,很多的诗人还在很年轻的时候便写下了诸多经典的作品,这其中尤其是李贺,他的很多诗作,那都是唐诗里的经典作品,虽然他的名气不如李白和杜甫等人,可是他的一些作品,那同样的脍炙人口,例如他的《金铜仙人辞汉歌》,那就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可能有的朋友一听这句字,会觉得陌生,但是相信喜爱诗词的朋友,对于这首诗,一定是不会陌生,里面还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那更是成为了唐诗里最经典的一句诗,同时还被很多的诗人化用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2:54 , Processed in 1.45576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