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薛宝钗串演皇太极·任是无情也动谁?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09: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奇缘识金锁 薛宝钗巧合认通灵"指什么事情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4个回答#热议# 在购买新能源车时,要注意哪些?
Sunshinelfr
2017-01-07 · TA获得超过1453个赞
关注
展开全部
话说宝玉和凤姐回家,见过众人,宝玉便回明贾母要约秦钟上家塾之事,自己
也有个伴读的朋友,正好发愤;又着实称赞秦钟人品行事,最是可人怜爱的。凤姐
又在一旁帮着说:“改日秦钟还来拜见老祖宗呢。”说的贾母喜欢起来。凤姐又趁
势请贾母一同过去看戏。贾母虽年高,却极有兴头。后日,尤氏来请,遂带了王夫
人、黛玉、宝玉等过去看戏。至晌午,贾母便回来歇息。王夫人本好清净,见贾母
回来,也就回来了。然后凤姐坐了首席,尽欢至晚而罢。
却说宝玉送贾母回来,待贾母歇了中觉,还要回去看戏,又恐搅的秦氏等人不
便。因想起宝钗近日在家养病,未去看视,意欲去望他。若从上房后角门过去,恐
怕遇见别事缠绕,又怕遇见他父亲,更为不妥,宁可绕个远儿。当下众嬷嬷丫鬟伺
候他换衣服,见不曾换,仍出二门去了,众嬷嬷丫鬟只得跟随出来。还只当他去那
边府中看戏,谁知到了穿堂儿,便向东北边绕过厅后而去。偏顶头遇见了门下清客
相公詹光、单聘仁二人走来,一见了宝玉,便都赶上来笑着,一个抱着腰,一个拉
着手,道:“我的菩萨哥儿!我说做了好梦呢,好容易遇见你了!”说着,又唠叨
了半日才走开。老嬷嬷叫住,因问:“你们二位是往老爷那里去的不是?”二人点
头道:“是。”又笑着说:“老爷在梦坡斋小书房里歇中觉呢,不妨事的。”一面
说,一面走了,说的宝玉也笑了。于是转弯向北奔梨香院来。可巧管库房的总领吴
新登和仓上的头目名叫戴良的,同着几个管事的头目,共七个人从帐房里出来,一
见宝玉,赶忙都一齐垂手站立。独有一个买办名唤钱华,因他多日未见宝玉,忙上
来打千儿请宝玉的安,宝玉含笑伸手叫他起来。众人都笑说:“前儿在一处看见二
爷写的斗方儿,越发好了,多早晚赏我们几张贴贴。”宝玉笑道:“在那里看见了?”
众人道:“好几处都有,都称赞的了不得,还和我们寻呢!”宝玉笑道:“不值什
么,你们说给我的小么儿们就是了。”一面说,一面前走,众人待他过去,方都各
自散了。
闲言少述。且说宝玉来至梨香院中,先进薛姨妈屋里来,见薛姨妈打点针黹与
丫鬟们呢。宝玉忙请了安,薛姨妈一把拉住,抱入怀中笑说:“这么冷天,我的儿,
难为你想着来!快上炕来坐着罢。”命人沏滚滚的茶来。宝玉因问:“哥哥没在家
么?”薛姨妈叹道:“他是没笼头的马,天天逛不了,那里肯在家一日呢?”宝玉
道:“姐姐可大安了?”薛姨妈道:“可是呢,你前儿又想着打发人来瞧他。他在
里间不是,你去瞧。他那里比这里暖和,你那里坐着,我收拾收拾就进来和你说话
儿。”
宝玉听了,忙下炕来到了里间门前,只见吊着半旧的红绸软帘。宝玉掀帘一步
进去,先就看见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黑漆油光的儿,蜜合色的棉袄,
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儿,葱黄绫子棉裙:一色儿半新不旧的,看去不见奢华,
惟觉雅淡。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宝玉一面看,一面问:“姐
姐可大愈了?”宝钗抬头看见宝玉进来,连忙起身含笑答道:“已经大好了,多谢
惦记着。”说着,让他在炕沿上坐下,即令莺儿:“倒茶来。”一面又问老太太姨
娘安,又问别的姐妹们好。一面看宝玉头上戴着累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捧
珠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系着五色蝴蝶鸾绦,项上挂着长命锁、
记名符,另外有那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块
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过,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过去,
便从项上摘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在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
如酥,五色花纹缠护。
看官们须知道,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幻相。后人有诗嘲云: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本来真面目,幻来新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通灵宝玉正面 通灵宝玉反面
那顽石亦曾记下他这幻相并癞僧所镌篆文,今亦按图画于后面。但其真体最小,方
从胎中小儿口中衔下,今若按式画出,恐字迹过于微细,使观者大废眼光,亦非畅
事,所以略展放些,以便灯下醉中可阅。今注明此故,方不至以胎中之儿口有多大、
怎得衔此狼蠢大之物为诮。
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里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
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也嘻嘻
的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忙
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字?我也赏鉴赏鉴。”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
没有什么字。”宝玉央及道:“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呢!”宝钗被他缠不过,因
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錾上了,所以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
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儿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
的璎珞摘出来。宝玉忙托着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字,两面八个字,共成两句吉
谶。亦曾按式画下形相。
金锁正面 金锁反面
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和我的是
一对儿。”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等
他说完,便嗔着:“不去倒茶!”一面又问宝玉从那里来。
宝玉此时与宝钗挨肩坐着,只闻一阵阵的香气,不知何味,遂问:“姐姐熏的
是什么香?我竟没闻过这味儿。”宝钗道:“我最怕熏香。好好儿的衣裳,为什么
熏他?”宝玉道:“那么着这是什么香呢?”宝钗想了想,说:“是了,是我早起
吃了冷香丸的香气。”宝玉笑道:“什么‘冷香丸',这么好闻?好姐姐,给我一
丸尝尝呢。”宝钗笑道:“又混闹了。一个药也是混吃的?”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完,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
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让坐。宝钗笑道:
“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这是什么意思?”
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
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姐姐有什么不解的
呢?”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襟褂子,便问:“下雪了么?”地下老婆们
说:“下了这半日了。”宝玉道:“取了我的斗篷来。”黛玉便笑道:“是不是?
我来了他就该走了!”宝玉道:“我何曾说要去,不过拿来预备着。”宝玉的奶母
李嬷嬷便说道:“天又下雪,也要看时候儿,就在这里和姐姐妹妹一处玩玩儿罢。
姨太太那里摆茶呢。我叫丫头去取了斗篷来,说给小么儿们散了罢?”宝玉点头。
李嬷嬷出去,命小厮们:“都散了罢。”
这里薛姨妈已摆了几样细巧茶食,留他们喝茶吃果子。宝玉因夸前日在东府里
珍大嫂子的好鹅掌。薛姨妈连忙把自己糟的取了来给他尝。宝玉笑道:“这个就酒
才好!”薛姨妈便命人灌了上等酒来。李嬷嬷上来道:“姨太太,酒倒罢了。”宝
玉笑央道:“好妈妈,我只喝一钟。”李妈道:“不中用,当着老太太、太太,那
怕你喝一坛呢。不是那日我眼错不见,不知那个没调教的只图讨你的喜欢,给了你
一口酒喝,葬送的我挨了两天骂!姨太太不知道他的性子呢,喝了酒更弄性。有一
天老太太高兴,又尽着他喝;什么日子又不许他喝。何苦我白赔在里头呢?”薛姨
妈笑道:“老货!只管放心喝你的去罢。我也不许他喝多了。就是老太太问,有我
呢!”一面命小丫头:“来,让你奶奶去也吃一杯搪搪寒气。”那李妈听如此说,
只得且和众人吃酒去。这里宝玉又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喝冷的。”薛姨妈道:
“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
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
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改了呢。快别吃那冷的了。”宝玉听
这话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
黛玉磕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儿笑。可巧黛玉的丫鬟雪雁走来给黛玉送小手炉
儿,黛玉因含笑问他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
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黛玉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
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
呢。”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了一阵罢了。
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理他。薛姨妈因笑道:“你素日身子单弱,禁不
得冷,他们惦记着你倒不好?”黛玉笑道:“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
在别人家,那不叫人家恼吗?难道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儿的打家里送了来?不
说丫头们太小心,还只当我素日是这么轻狂惯了的呢。”薛姨妈道:“你是个多心
的,有这些想头。我就没有这些心。”
说话时,宝玉已是三杯过去了,李嬷嬷又上来拦阻。宝玉正在个心甜意洽之时,
又兼姐妹们说说笑笑,那里肯不吃?只得屈意央告:“好妈妈,我再吃两杯就不吃
了。”李嬷嬷道:“你可仔细今儿老爷在家,提防着问你的书!”宝玉听了此话,
便心中大不悦,慢慢的放下酒,垂了头。黛玉忙说道:“别扫大家的兴。舅舅若叫,
只说姨妈这里留住你。这妈妈,他又该拿我们来醒脾了!”一面悄悄的推宝玉,叫
他赌赌气,一面咕哝说:“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那李妈也素知黛玉
的为人,说道:“林姐儿,你别助着他了。你要劝他只怕他还听些。”黛玉冷笑道:
“我为什么助着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
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了一口,想来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
里吃,也未可知。”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
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的
这个颦丫头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薛姨妈一面笑着,又说:“别
怕,别怕,我的儿!来到这里没好的给你吃,别把这点子东西吓的存在心里,倒叫
我不安。只管放心吃,有我呢!索性吃了晚饭去。要醉了,就跟着我睡罢。”因命:
“再烫些酒来。姨妈陪你吃两杯,可就吃饭罢。”宝玉听了,方又鼓起兴来。李嬷
嬷因吩咐小丫头:“你们在这里小心着,我家去换了衣裳就来。”悄悄的回薛姨妈
道:“姨太太别由他尽着吃了。”说着便家去了。
这里虽还有两三个老婆子,都是不关痛痒的,见李妈走了,也都悄悄的自寻方
便去了。只剩了两个小丫头,乐得讨宝玉的喜欢。幸而薛姨妈千哄万哄,只容他吃
了几杯,就忙收过了。作了酸笋鸡皮汤,宝玉痛喝了几碗,又吃了半碗多碧粳粥;
一时薛林二人也吃完了饭,又酽酽的喝了几碗茶。薛姨妈才放了心。雪雁等几个人,
也吃了饭进来伺候。黛玉因问宝玉道:“你走不走?”宝玉乜斜倦眼道:“你要走
我和你同走。”黛玉听说,遂起身道:“咱们来了这一日,也该回去了。”说着,
二人便告辞。小丫头忙捧过斗笠来,宝玉把头略低一低,叫他戴上。那丫头便将这
大红猩毡斗笠一抖,才往宝玉头上一合,宝玉便说:“罢了罢了!好蠢东西,你也
轻些儿。难道没见别人戴过?等我自己戴罢。”黛玉站在炕沿上道:“过来,我给
你戴罢。”宝玉忙近前来。黛玉用手轻轻笼住束发冠儿,将笠沿掖在抹额之上,把
那一颗核桃大的绛绒簪缨扶起,颤巍巍露于笠外。整理已毕,端详了一会,说道:
“好了,披上斗篷罢。”宝玉听了,方接了斗篷披上。薛姨妈忙道:“跟你们的妈
妈都还没来呢,且略等等儿。”宝玉道:“我们倒等着他们!有丫头们跟着就是了。”
薛姨妈不放心,吩咐两个女人送了他兄妹们去。
他二人道了扰,一径回至贾母房中。贾母尚未用晚饭,知是薛姨妈处来,更加
喜欢。因见宝玉吃了酒,遂叫他自回房中歇着,不许再出来了。又令人好生招呼着。
忽想起跟宝玉的人来,遂问众人:“李奶子怎么不见?”众人不敢直说他家去了,
只说:“才进来了,想是有事,又出去了。”宝玉踉跄着回头道:“他比老太太还
受用呢,问他作什么!没有他只怕我还多活两日儿。”一面说,一面来至自己卧室。
只见笔墨在案。晴雯先接出来,笑道:“好啊,叫我研了墨,早起高兴,只写了三
个字,扔下笔就走了,哄我等了这一天。快来给我写完了这些墨才算呢!”宝玉方
想起早起的事来,因笑道:“我写的那三个字在那里呢?”晴雯笑道:“这个人可
醉了。你头里过那府里去,嘱咐我贴在门斗儿上的。我恐怕别人贴坏了,亲自爬高
上梯,贴了半天,这会子还冻的手僵着呢!”宝玉笑道:“我忘了。你手冷,我替
你渥着。”便伸手拉着晴雯的手,同看门斗上新写的三个字。
一时黛玉来了,宝玉笑道:“好妹妹,你别撒谎,你看这三个字那一个好?”
黛玉仰头看见是“绛芸轩”三字,笑道:“个个都好,怎么写的这样好了!明儿也
替我写个匾。”宝玉笑道:“你又哄我了。”说着又问:“袭人姐姐呢?”晴雯向
里间炕上努嘴儿。宝玉看时,见袭人和衣睡着。宝玉笑道:“好啊!这么早就睡了。”
又问晴雯道:“今儿我那边吃早饭,有一碟子豆腐皮儿的包子。我想着你爱吃,和
珍大奶奶要了,只说我晚上吃,叫人送来的。你可见了没有?”晴雯道:“快别提
了。一送来我就知道是我的。偏才吃了饭,就搁在那里。后来李奶奶来了看见,说:
’宝玉未必吃了,拿去给我孙子吃罢。‘就叫人送了家去了。”正说着,茜雪捧上
茶来。宝玉还让:“林妹妹喝茶。”众人笑道:“林姑娘早走了,还让呢。”宝玉
吃了半盏,忽又想起早晨的茶来,问茜雪道:“早起沏了碗枫露茶,我说过那茶是
三四次后才出色,这会子怎么又斟上这个茶来?”茜雪道:“我原留着来着,那会
子李奶奶来了,喝了去了。”宝玉听了,将手中茶杯顺手往地下一摔,豁琅一声打
了个粉碎,泼了茜雪一裙子。又跳起来问着茜雪道:“他是你那一门子的’奶奶‘,
你们这么孝敬他?不过是我小时候儿吃过他几日奶罢了,如今惯的比祖宗还大!撵出
去大家干净!”说着立刻便要去回贾母。
原来袭人未睡,不过是故意儿装睡,引着宝玉来怄他玩耍。先听见说字问包子,
也还可以不必起来;后来摔了茶钟动了气,遂连忙起来解劝。早有贾母那边的人来
问:“是怎么了?”袭人忙道:“我才倒茶,叫雪滑倒了,失手砸了钟子了。”一
面又劝宝玉道:“你诚心要撵他也好,我们都愿意出去,不如就势儿连我们一齐撵
了,你也不愁没有好的来伏侍你。”宝玉听了,方才不言语了。袭人等便搀至炕上,
脱了衣裳,不知宝玉口内还说些什么,只觉口齿缠绵,眉眼愈加饧涩,忙伏侍他睡
下。袭人摘下那“通灵宝玉”来,用绢子包好,在褥子底下,恐怕次日带时冰了
他的脖子。那宝玉到枕就睡着了。彼时李嬷嬷等已进来了,听见醉了,也就不敢上
前,只悄悄的打听睡着了,方放心散去。
次日醒来,就有人回:“那边小蓉大爷带了秦钟来拜。”宝玉忙接出去,领了
拜见贾母。贾母见秦钟形容标致,举止温柔,堪陪宝玉读书,心中十分喜欢,便留
茶留饭,又叫人带去见王夫人等。众人因爱秦氏,见了秦钟是这样人品,也都欢喜,
临去时都有表礼。贾母又给了一个荷包和一个金魁星,取“文星和合”之意。又嘱
咐他道:“你家住的远,或一时冷热不便,只管住在我们这里。只和你宝二叔在一
处,别跟着那不长进的东西们学。”秦钟一一的答应,回家禀知他父亲。
他父亲秦邦业现任营缮司郎中,年近七旬,夫人早亡,因年至五旬时尚无儿女,
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下个女儿,小名叫做
可儿,又起个官名叫做兼美。长大时,生得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素与贾家有些
瓜葛,故结了亲。秦邦业却于五十三岁上得了秦钟,今年十二岁了;因去岁业师回
南,在家温习旧课,正要与贾亲家商议附往他家塾中去。可巧遇见宝玉这个机会,
又知贾家塾中司塾的乃现今之老儒贾代儒,秦钟此去,可望学业进益,从此成名,
因十分喜悦。只是宦囊羞涩,那边都是一双富贵眼睛:少了拿不出来。因是儿子的
终身大事所关,说不得东并西凑,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带了秦钟到代儒
家来拜见,然后听宝玉拣的好日子一同入塾。塾中从此闹起事来。
16    评论(1) 分享 举报

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术
广告2024-11-07
京东网站,好物低价京东"GO"实惠,刷新超低折扣价,就等你来!京东JD.COM-专业的综合网上购物商城!
www.jd.com
百度网友8ada5e6
2020-07-30
关注
话说宝玉和凤姐回家,见过众人,宝玉便回明贾母要约秦钟上家塾之事,自己也有个伴读的朋友,正好发愤;又着实称赞秦钟人品行事,最是可人怜爱的。凤姐又在一旁帮着说:“改日秦钟还来拜见老祖宗呢。”说的贾母喜欢起来。凤姐又趁势请贾母一同过去看戏。贾母虽年高,却极有兴头。后日,尤氏来请,遂带了王夫人、黛玉、宝玉等过去看戏。至晌午,贾母便回来歇息。王夫人本好清净,见贾母回来,也就回来了。然后凤姐坐了首席,尽欢至晚而罢。
2    评论 分享 举报
雪岩学堂
2021-12-25 · TA获得超过473个赞
关注
话说宝玉和凤姐回家,见过众人,宝玉便回明贾母要约秦钟上家塾之事,自己
也有个伴读的朋友,正好发愤;又着实称赞秦钟人品行事,最是可人怜爱的。凤姐
又在一旁帮着说:“改日秦钟还来拜见老祖宗呢。”说的贾母喜欢起来。凤姐又趁
势请贾母一同过去看戏。贾母虽年高,却极有兴头。后日,尤氏来请,遂带了王夫
人、黛玉、宝玉等过去看戏。至晌午,贾母便回来歇息。王夫人本好清净,见贾母
回来,也就回来了。然后凤姐坐了首席,尽欢至晚而罢。
抢首赞    评论 分享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09: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没让我看到宝钗的心机,却看清了莺儿的心思
不做惆怅客
2020-12-01 11:23

因为宝黛恋情的关系,薛宝钗常常被误认为是一个用尽心机拆散宝黛的认为。《红楼梦》中,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这一情节,因此常被认为是宝钗首次显露心机的一节。
她为了让宝玉了解并认同“金玉姻缘”的说法,假借斟茶之名,让丫环莺儿讲出金玉之说。
然而这种猜测真的成立吗?宝钗唤莺儿上茶,真的是提醒她,让她把金玉之说告诉宝玉吗?

1莺儿没有洞察宝钗意图的能力
宝玉临时决定前来探望宝钗,这是宝钗无法预料的。所以说,若宝钗想要暗示莺儿说出金玉姻缘之说,定然是临时的。
想要这种“临时”成立,就需要一个大前提:莺儿是个聪明灵透、且听宝钗指挥的姑娘。
莺儿这个丫头真是如此吗?
第三十六回,玉钏儿便向一张杌子上坐了。莺儿不敢坐,袭人便忙端了个脚踏来,莺儿还不敢坐下……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
莺儿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样的?有些娇憨,有什么就说什么,毫不掩饰。比如她去给宝玉打络子,宝玉和袭人都让她坐,她却不肯。若说莺儿很讲规矩才不肯就坐,然而同行的丫环玉钏都就坐了,宝玉与袭人再三请她坐下她都拒绝,显得不大近人情。此处可看出她行为处事不懂变通,也是不是个懂得看人做事的丫环。
第五十九回,莺儿道:“别人乱折乱掐使不得,独我使得。自从分了地基之后,每日里各房皆有分例,吃的不用算,单管花草玩意儿,谁管什么,每日谁就把各房里姑娘丫头戴的,必要各色送些折枝的去,还有插瓶的,惟有我们姑娘说了,‘一概不用送,等要什么,再和你们要’,究竟总没要过一次。我今儿便掐些,他们也不好意思说的。”
比如大观园改革之后,宝钗行事力求与所有管林园的婆子毫无瓜葛,但是莺儿却不考虑这些,只想着找折柳摘花的理由,完全没有领会到宝钗言行背后的真正意图。
这些都说明,莺儿即不同人情世故,又揣摩不出主子姑娘行为背后的意图。这样一个丫环,不论如何都不可能仅凭宝钗让她倒茶这一句话,就知道宝钗这是让她把金玉之说“露意”给宝玉。

再者,莺儿又是个情绪使然的人,凡事却不见得真的就听宝钗指挥。
第二十回,宝钗见贾环急了,便瞅莺儿说道:“越大越没规矩,难道爷们还赖你?还不放下钱来呢!”莺儿满心委屈,见宝钗说,不敢则声,只得放下钱来,口内嘟囔说:“一个作爷的,还赖我们这几个钱,连我也不放在眼里。前儿和宝玉玩,他输了那些,也没着急。下剩的钱,还是几个小丫头子们一抢,他一笑就罢了。”宝钗不等说完,连忙断喝。
比如莺儿与贾环赌钱,因为贾环耍赖儿而对主子爷们儿生气,宝钗因此教训莺儿。若莺儿真是宝钗说什么就做什么的丫头,那她也就不会有后面那些得罪贾环的话说出口。
所以总体来看,莺儿的眼力见儿、灵动性、服从性,都不足以让她在宝钗让她上茶的时候,洞察宝钗的意思,并露出金玉之意来。这就说明,莺儿点出“金玉”之事的话,并非是宝钗授意她说的。

2宝钗没有“露意”的打算,更无必要
第八回,宝钗抬头,只见宝玉进来,连忙起身含笑答说:“已经大好了,倒多谢记挂着。”说着,让他在炕沿上坐了。即命莺儿斟茶来,一面又问老太太、姨娘安,别的姊妹们都好。
宝钗自打宝玉一进门,就已经吩咐让莺儿去给宝玉倒茶喝。这是他们的待客之道。然而从后面的情节来看,莺儿并未去倒茶,依旧呆在那里,直等到宝钗二次叫她。
第八回,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
宝钗此时已经在贾府呆了好一段时间,此时红楼作者才开始让她用一种审视的目光去观察宝玉的品貌,这就说明此时宝钗正在“相看”宝玉。若宝钗真的有心让丫环莺儿点破金玉之事,还先吩咐莺儿去倒茶,万一莺儿去倒茶而错过了品鉴通灵玉的环节,她岂不是白做盘算了?
再回过头来说,宝钗真的有“露意”的需要吗?并没有。

这次宝玉前来探望宝钗,二人才开始细细品味对方的相貌、品格,正是“相亲”的意味。在那个婚姻无法自主的社会里,两个孩子相亲,必然意味着双方父母已经有了意思。既然他们双方家长已经沟通过家务事,自然“金玉”之事王夫人也是心知肚明的。
那么,金玉之说又怎么可能要让宝钗这样一个闺阁女孩儿去告诉男孩儿呢?必然在此之前,王夫人就已经跟宝玉说得大概了,根本无需女孩儿自己表明婚姻意图。
第八回,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
所以说,宝钗万没有借莺儿之口来露金玉之意的必要。因此,当莺儿想要把金锁的来龙去脉给宝玉讲个清楚的时候,宝钗才会在她没把话说完就及时阻止。
那么,宝钗在品鉴通灵玉的时候,只要自己看就可以,为何还要在看过通灵玉之后,又特意念出正面的文字来呢?

3宝钗深知莺儿的心思
宝钗第一次吩咐莺儿斟茶,是在宝玉才进屋的时候。莺儿并没听从吩咐,一直在旁边看着他们说笑,这其中必定有原因在。
这个原因并非是莺儿担心自己若出去倒茶,只留下姑娘和宝玉两个人在屋里,似有不妥。因为当时宝玉前来探望宝钗,并非只身前来,而是带了好些婆子跟从的,大没有瓜田李下的嫌疑要避开。
那么莺儿在那里一动不动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就只有一个原因,即,莺儿本身就很想细细地看看宝玉。
莺儿作为宝钗的贴身服侍的丫头,将来必定作为陪嫁,跟随宝钗嫁人。莺儿作为陪嫁,是可以选择的,或者将来嫁给别人,或者被姑爷收入房中。而从莺儿的态度来看,她似乎很是中意宝玉。
第三十五回,宝玉道:“宝姐姐也就算疼你了。明儿宝姐姐出阁,少不得是你跟去了。”莺儿抿嘴一笑。宝玉笑道:“我常常和袭人说,明儿不知那一个有福的消受你们主子奴才两个呢。”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好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
比如在第三十五回,宝玉细品莺儿的娇憨婉转,心里很是喜欢,这才问她一些有所冒犯的话,即说她将不知谁有福气消受他们主仆两人。言谈中,宝玉已经在想未来之事,表达自己相中莺儿的意思。
按理说,宝钗本就很好,莺儿若真要推销宝钗,也得是对着贾家长辈做推销才是,犯不着跟宝玉推销,毕竟当时的婚姻讲求父母之命。
那么莺儿这种看似不合时宜的“推销”,就是暗含着她自己的意图的。

莺儿本就相中了宝玉,所以宝玉的话虽然冒犯,却是说到了莺儿的心里,她才不会觉得这话是冒犯了自己。莺儿作为一个女孩子,不可能正面回答这样露骨的问题。她后面看似推销宝钗的几句话,实则正是含蓄地对宝玉做回应,意在表达自己也很相中宝玉。她很认可宝玉的话,将来也想跟从姑爷做房里人。
对于莺儿这样一个小丫头来说,她没有什么眼力见儿、见识面儿。将来若能给宝玉这样的公子哥儿做小妾、房里人,她肯定很是欣喜。所以先前第八回时,宝玉前来探闻宝钗,是宝玉、宝钗互相相看之时,亦是莺儿相看宝玉之时。
善于体察别人需求的宝钗,必是看出了莺儿的心思。所以在品鉴通灵玉之后,才会特意将玉石正面那些成双成对的文字念出来。这是在念给莺儿听,遂她的心意。
宝钗那句“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更似是在问莺儿:你想知道这块通灵玉是什么样的,此时你也听我念了上面的字,满足了你的心意,怎么还呆在这里不动,还不去倒茶?

莺儿“微露意”的一句话,“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虽说在宝钗看来很是多余,大不必挂在嘴上说出来。然而,在整个金玉姻缘的故事上却是个重要线索。莺儿能说出和尚的“癞头”特征来,就足见金玉之说真的是有来历的,并非薛家杜撰。
细数名著,共话人间——关注 不做惆怅客
癞头和尚用3步手段,把没人理的石头营销成通灵宝玉“大品牌”
判词中“枉自”“空云”两个词,到底是贬袭人,还是叹袭人?
贾母与王夫人之间的婆媳关系,并没有人们说的那么糟糕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说的是什么事情匿名网友2014.03.08[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狮子座牛魔王2014.03.08



宝玉和凤姐从东府回来,把秦钟之事回了老太太。后来几日,两家女人都去东府看戏,老太太看了一日,第三天就不愿意去了,由宝玉送回来,本来宝玉是想返回去看戏什么的,又怕打搅生病中的可卿,忽然想起宝钗今日也病了,所以转头往梨香院而去,一路上遇到几个拍马屁的清客,自不免是互相吹捧一番。
进了院中,宝玉自然是与薛姨妈一阵寒暄,寒暄过后,后者借故离开,创造二宝二人世界。然后首先是宝钗假装忽然在意宝玉的玉,一番赏鉴,丫头莺儿便说宝钗的钗上的字与通灵玉的字是一对,于是宝玉好奇之下也要看钗。——这正是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宝玉正奇怪宝钗的香气,这时候黛玉就到了,二玉都有意于对方的,吃醋装傻自是在所难免了,黛玉一番旁敲侧击,弄得二宝好不尴尬。一时薛姨妈这边酒席也摆好了,于是一同入席,宝玉又因为听宝钗劝说不吃冷酒的事再遭黛玉讥讽,宝钗素来知道黛玉是这性子,也不理他。
后面的情节就是宝玉回绛芸轩,与晴雯贴字,找枫露茶不见,生气之后茜雪遭撵的情节了。
评论:宝钗之苦,是在太懂事太争气,阿呆兄若有其妹一半的心机,薛家也不至如此,振兴家业的胆子也不会落于女流之上,要用婚姻改变没落。宝钗之苦,是社会所致,黛玉之苦,则是天性所致;黛玉之悲,令人落泪,宝钗之苦,令人扼腕。
本回也有一说不通处,宝玉醉饮逢怒茶,本是要撵李嬷嬷的,不想结果却是去了个茜雪。先接触宝钗的人正是茜雪,茜雪之不幸,已伏下钗之不幸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11: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锁和通灵宝玉:宝钗和贾宝玉的态度为何如此不同?
2022-02-01 22:18:17 来源: 阅读悦读之写乎  举报
7
分享至
作 者: 韩雪丽



或者可以理解成,宝钗特别重视宝玉佩戴的那块通灵宝玉,因为这个玉有个不凡的来历,人家是宝二爷一出生就带了来的,这多么神奇的降生呀,似乎宝玉不是凡人,有个什么来历,这玉是宝玉的一层光环。



1、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这个标题用得好,作者其实是暗示了,金玉之说,其实是由莺儿表露的,薛家呢,一直在打着金玉良缘的主意,宝钗进府时,十四岁,不久就由贾母安排了给宝钗过十五岁生日,其实是提醒薛家,你家姑娘要考虑订亲了,我们这么重视这个生日,是因为这类似宝姑娘的成人生日了。

而薛家呢,一直要考虑如何让宝玉知道,金玉之说,不可能直接说,于是有了这一次 比 通灵,宝玉探望宝钗的病,更多的是出于礼仪,这时候,宝玉对宝钗,是当成了姐姐,没有别的想法,应该说,这一次他才知道,宝姐姐也佩戴了一个饰物,就是明光光的金锁。



2、宝钗为什么重视通灵宝玉

宝钗倒不是含蓄的人,直接说,成天听人家说,你的玉,我也看看,多么直接呀,于是宝玉不能拒绝,他也没当成什么稀罕物,是别人稀罕,是贾母王夫人重视,他本人,生气了还摔玉呢,明写的为了黛玉,就摔了两次,一句话,这块玉,是家长让他佩戴的,他本人,没当事。

其实宝钗也有好奇,她也是第一次近距离地看玉,也有些好奇,也有些激动,金玉之说,如果那金锁真是和尚给的,那么有一定命定暗示,她有些好奇,是正常的反应,对于神奇的命运,大家都好奇。

然后呢,就在小丫环的提示下,让宝玉知道了,原来宝姐姐也佩戴了一个金锁,他要看,这是小孩子的心态,好奇呀,你看了我的,我也看看你的。

于是宝玉看了金锁,如果说宝钗对通灵宝玉是重视,可宝玉对那块金锁倒没什么特别的在意,只是也感叹,上面的字是一对,只是认为碰巧,没什么想法,没以为是命运的安排,什么暗示一类的,他不相信那个,他不重视他的玉。

而薛家这位千金小姐不一样,她重视呀,她相信一切命定的安排,她是有些触动,有些明白薛家说的什么金玉良缘,这个时期,宝钗已经是成人心态,而宝玉的心理年纪还偏小,没那个想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11: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贾珠、金锁和通灵玉之间的影射关系
吴氏红学大揭秘
2019-04-17 23:08
作者:至真斋主
小说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借助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小说中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一般来说次要人物要么为情节展开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要么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在塑造人物的时候,有些作家还喜欢用各种道具。《红楼梦》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一些人物的道具本身也有影射作用。例如,薛宝钗佩戴的金锁和贾宝玉从娘胎里带来的通灵玉,它们不仅仅是作为塑造人物的道具,它们本身也在影射历史上的特殊物件。贾宝玉的兄长贾珠,在《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时候,就说他“一病死了”;贾珠作为“道具”式的人物,书中多次提到他。贾珠是不是闲笔呢?当然不是,他是为衬托贾宝玉而设置的。薛宝钗有个金锁,上面錾着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黄金莺和贾宝玉看了都说跟通灵玉上面的八个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是一对儿。要破解贾珠这个道具式人物和薛宝钗的金锁有什么特别寓意,就要首先知道贾珠和金锁的影射对象都是什么?而要知道它们的影射对象就要首先知道贾宝玉和通灵玉的影射对象,贾珠和金锁都是为塑造贾宝玉和通灵玉服务的。

金锁上面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其表面意思是:“不分离不抛弃,就会永葆青春”。通灵玉上面的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其表面意思是:“不丢失不遗忘,就会生命永存”。这两幅字的字数相同,意义相近,真正是一对儿。从通灵玉上的字,人们自然会想到国之重器、皇权的象征传国玉玺上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段话的意思是:“皇权由天相授,既永久也昌盛”。通灵玉和传国玉玺上的字都是八个字,从含义上说是递进关系,也可以称之为一对儿。其实,贾宝玉和黄金莺都说金锁上的字跟通灵玉是一对儿,也是在提醒我们去联想传国玉玺,通灵玉上的字和传国玉玺上的字也是一对儿。通灵玉影射传国玉玺。有人可能觉得这种影射关系有些牵强,《红楼梦》作者似乎也预见到了有些读者会觉得牵强,又用一些情节来调动读者的联想。

开篇写甄士隐睡午觉,在梦幻中遇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二仙要让通灵玉随神瑛侍者一起下世造历。甄士隐想一睹通灵玉真容,茫茫大士说他跟这块通灵玉倒是有一面之缘,就取出来递给他。甄士隐只看了正面镌着“通灵宝玉”四字,正想看后面镌刻的小字时,茫茫大士便一把夺过去了。由此看来,这块神秘的通灵玉也不是人人都能大饱眼福地随便看的。
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宝玉问黛玉有没有玉。黛玉说:“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一听,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批书人看了贾母说通灵玉是“命根子”,提醒读者道:“一字一千斤重!”可见这个通灵玉很不一般,事关贾家的命运。宝玉当然不理解通灵玉对他和全家意味着什么,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说通灵玉是个好东西,正如黛玉所说:“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这说明通灵玉是特殊身份地位的象征。那么贾宝玉说通灵玉不是个好东西这又为何?第八回通灵玉讽刺诗给出了答案: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这首诗看上去通俗易懂,但是由于对一些关键字词理解上的偏差,导致有很多红迷并不能通透地理解这首诗。现将这首诗的表面意思翻译成白话文:
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已经很荒诞,
如今又把这个荒诞的故事演绎成大灾荒。
补天石失去了沉静灵性的真境界,
幻化成通灵玉去亲近人的臭皮囊。
我们都知道走了败运金子就失去光彩,
可叹时运乖违美玉也不再有光泽。
白骨堆积如山分辨不出都是谁,
他们无非就是那些公子和美女。
在这里“大荒”是“大凶之年”的意思。例如,《周礼·地官·大司徒》:“大荒大札,则令邦国移民通财,舍禁弛力,薄征缓刑。”郑玄注:“大荒,大凶年也。”《国语·吴语》:“今吴民既罢,而大荒荐饥,市无赤米。”

《红楼梦》一书是作者假托下世造历的通灵玉亲身经历的故事,这首讽刺诗向我们说明了通灵玉记载的是“大凶之年”的故事,其悲惨场面是“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这样的惨景是通灵玉所影射的传国玉玺造成的,传国玉玺是皇权的象征,历史上为了争夺江山统治权,发生过无数次血腥的厮杀。批书人也在此处提醒道:“余亦想见其物矣。前回中总用草蛇灰线写法,至此方细细写出,正是大关节处。”
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和氏第十三》:楚人和氏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玉也,遂命名曰“和氏璧”。
楚文王得到了美玉奉为至宝珍藏起来。又过了四百余年,楚威王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和氏璧供人观赏,不料宴席散场时发现和氏璧不翼而飞。到了公元前283年,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这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闻讯后将和氏璧据为己有。这件事让秦昭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这就发生了“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制造御玺,宰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形同龙凤鸟之状。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忙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八年后,使者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献上,从此玉玺又回到秦皇宫。
秦灭亡后,秦三世子婴将玉玺献给了刘邦。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派人向自己的姑姑汉孝元太后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王政君大怒将玉玺砸在地上,致使传国玉玺崩碎一角,王莽命人用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到了东汉末年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天下豪强在袁绍、袁术的率领下讨伐董卓,洛阳城内一片混乱,董卓弃城逃往长安。孙坚率兵驻扎在洛阳城南宫殿中,一天突然发现宫殿中一口井内闪着五彩之光,孙坚感觉奇怪,于是命人下井探望,捞出一具宫女的尸体,脖子上戴着一个锦囊,打开一看,内有一个用金锁锁着的朱红小匣,启开小匣,里面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将玉玺秘藏于妻子吴氏处。袁术得知孙坚有传国玉玺,便拘孙坚妻子,夺取玉玺称帝。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玉玺至许昌,正值曹操挟汉献帝在此,传国玺又归汉室。公元220年,曹丕篡汉,逼汉献帝禅让,传国玉玺归魏。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称晋武帝,传国玉玺归晋。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玉玺归了前赵。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公元350年,玉玺再传冉魏,后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玉玺被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这样,传国玉玺重归晋朝司马家。到了南朝,传国玉玺历经宋、齐、梁、陈的更迭。杨坚一统华夏,传国玉玺入了隋宫。公元618年,隋亡。萧后携传国玉玺遁入漠北突厥。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突然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玉玺归于李唐。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玉玺建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传国玉玺也随之归了后唐。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传国玉玺神秘失踪。

如果说贾宝玉的“通灵玉”影射传国玉玺,那么薛宝钗的金锁就影射锁住玉玺盒子的金锁。薛宝钗的母亲薛姨妈向王夫人等人宣传什么“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于是为了得到贾宝玉,薛宝钗和林黛玉明争暗斗,薛宝钗全然不顾林黛玉和贾宝玉有“木石前盟”在先,她也要成就“金玉良缘”。即便是贾宝玉在梦中大叫:“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前盟。”薛宝钗对贾宝玉也是“不离不弃”。
关于贾宝玉和通灵玉的影射作用,潘重规先生做过深入研究。潘重规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是明清交际时一位大明遗民假借言情外衣,用隐语写成的巨作。他认为宝玉是玉玺,爱吃胭脂是玺印要配朱泥;黛玉影明朝,而宝钗射清朝,二人的宝玉争夺战实则是江山皇统的争夺。通灵宝玉上的字与传国玉玺的字有相通之处。这种观点已经得到了当今很多民间红学研究者的赞同。
在中国古代有两件宝物天下齐名,是历代帝王必争之物,那就是“和氏璧”和“随侯珠”。在古代典籍中“和氏璧”往往和“随侯珠”并称。《淮南子·览冥训》:“譬如随侯之珠,和氏之壁,得之者富,失之者贫。”意思是:“这就好比得到随侯之珠、和氏之璧的人富裕,失去随侯之珠、和氏之璧的人贫穷一样。”《墨子·耕柱》:“子墨子曰:‘和氏之璧、随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曰:不可。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而和氏之璧、随侯之珠、三棘六异,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宝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意思是:“墨子说:‘和氏璧、随侯珠、三翮六翼的九鼎,这是诸侯所说的良宝。它们可以富国家、众人民、治刑政、安社稷吗?人们回答说:不能。之所以贵重良宝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可以使人得到利益。而和氏璧、随侯珠、三翮六翼的九鼎,不能给人利益,所以这些都不是天下的良宝。现在用义在国家施政,人口必然增多,刑政必然得到治理,社稷必然安定。之所以贵重良宝的原因,是因为它们能利人民,而义可以使人民得利,所以说:义是天下的良宝。’”《韩非子·解老》:“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随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意思是:“和氏壁,不用五彩修饰;随侯珠,不用金银修饰。它们的本质极美,别的东西不足以修饰它们。事物等待修饰然后流行的,它的本质不美。”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意思是:“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随侯珠的故事在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中有详细记载:“隋县溠水侧,有断蛇丘。随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丘’。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随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意思是:“隋县溠水河畔,有个地方名叫断蛇丘。先前,隋国国君随侯出宫巡游,看见一条大蛇被砍伤断成两截。随侯疑心这条蛇有神灵附体,就叫人用药给它医治,经过医治后,蛇又能行走了。于是,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断蛇丘’。一年之后,大蛇衔着一颗巨大的明珠来报答随侯。这颗明珠的直径有一寸多,通体纯白,夜晚可以发光,发出的光像月亮一样的明亮,可以照亮屋子。这颗明珠就叫‘随侯珠’,也叫‘灵蛇珠’或‘明月珠’。”
随侯珠后来随着隋国的灭亡落入楚王之手,这在刘向编纂的《新序》中有记载。公元前350年左右,楚宣王得知秦派使者观看楚国的宝器,便召令尹子西问道:“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诸?”后来楚国被秦所灭,随侯珠落入秦始皇手中,这从李斯的《谏逐客书》中得到了印证。刘邦灭秦后,和氏璧成了汉朝帝王的“汉传国玺”,可随侯珠却下落不明。有人考证,因为秦始皇太过喜爱随侯珠,很可能作为陪葬品,在秦始皇陵墓室中“以代膏烛”。
《红楼梦》作者设计贾珠这个人物来影射“随侯珠”,进一步引导读者联想贾宝玉和通灵玉共同影射传国玉玺。随侯珠先于和氏璧问世,在《红楼梦》中贾珠是贾宝玉的长兄。随侯珠在秦朝不知所终,贾珠在《红楼梦》的开篇就写他已经死亡。《红楼梦》作者还用李纨的《文采风流》匾额诗,暗示了“珠玉”的影射寓意:
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
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
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
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11: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通灵宝玉、金锁、绛珠仙草, 金玉良姻、木石前盟, 各是什么意象?
2018-06-15 14:02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水浒传》观其义气,《三国演义》观其权谋,《西游记》观其魔幻,而《红楼梦》须用心体会其中痴情与美感,不得过分解读其中人物和事件背后的逻辑背景,须知道,世间再美的物品在显微镜下也都是不会好看的。



《红楼梦》里众人佩戴的饰物都并非多余的,各有各的寓意,其中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薛宝钗的金锁和史湘云的金麒麟更是其中的特殊饰物,各有象征意义,引用诗歌的用语,就是各有“意象”。

贾宝玉是主角,全书围绕他而展开,他的通灵宝玉当然是最重要的意象,是贾宝玉出生时嘴里衔来,一直作为命根子挂在项上,红楼梦虽有各种版本,但通灵宝玉的出处却都是一致的,都说是女娲弃在青埂峰的一块石头,这石头历经人间沧桑后回归本源,所以通灵宝玉是玉,也是石头,都属于五行的“土”。



而薛宝钗脖子上挂着的金锁,薛姨妈说是一个和尚给的,与玉相配可成姻缘,金锁上有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正好与通灵宝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组成工整一联,是以书中借莺儿之口说出“金玉良姻”,这是借指姻缘前世注定之意。

通灵宝玉、金锁和绛珠仙草分别代表着贾宝玉、薛宝钗和林黛玉,各自的五行属性是土、金和木。金锁属于“金”,按五行学说,土生金,所以金锁系由通灵宝玉而来,金玉都与和尚道士相关,其各自主人当然也是无法离舍的。再联想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木石前盟”,木克土,这注定宝黛之间终究只是盟誓而已,无法成全姻缘。



而贾宝玉的土有生化藏纳之能,所以宝玉善良多情有悲悯之心,而薛宝钗的金刚柔并济仗义果断,正符合书中通达娴雅的形象,林黛玉的木性真清高味酸情和,是以经常使小性子但待人又极为真诚。

在红楼梦里,“通灵宝玉”是一个意象,“金锁”是一个“意象”,而两者合起来的“金玉良姻”又重组了一个意象,“绛珠仙草”是一个“意象”,“木石前盟”又重组了一个意象,读书至此,体会其中味道已足够了,不必探究这金锁是和尚给的,还是薛姨妈根据和尚的意思打造出来的,更不可钻牛角尖,然后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分析薛姨妈会不会为了编造金玉良姻而伪造金锁。

《红楼梦》如果这样读,就不美了。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琴棋书画诗酒茶,均有涉猎,希望大家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11: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宝玉的通灵宝玉和宝钗的金锁上有什么字?
qqgugu2021.08.11分享举报
1个回答
芝士回答
来自: 芝士回答2021.08.13
满意答案咨询官方客服
通灵宝玉字迹:莫失莫忘,仙寿恒昌;金锁上的字迹: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红楼梦》第八回,对通灵宝玉和宝钗金锁上的字迹有过详细描述。

《红楼梦》第八回 贾宝玉奇缘识金锁 薛宝钗巧合认通灵

——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块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过,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过去,便从项上摘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在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里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也嘻嘻的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字?我也赏鉴赏鉴。”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央及道:“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呢!”宝钗被他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錾上了,所以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儿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摘出来。宝玉忙托着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字,两面八个字,共成两句吉谶,乃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传国玉玺上刻八个字叫什么?lizi9337[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adee5387092024.09.23 · 北京


推荐答案
传国玉玺上刻有的八个字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在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时,他向太皇太后王政君(王莽的姑母)索取传国玉玺。王政君愤怒地拒绝,并将玉玺摔在地上,损坏了一个角。后来,王莽用金子修补了这个缺角,形成了后来所知的传国玉玺。
到了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汴梁,徽钦二帝被俘,传国玉玺也被金国掠走,从此消失无踪。

扩展资料传国玉玺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雕刻而成的,象征着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权威。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国击败赵国,获得了和氏璧。后来,嬴政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命令李斯用小篆在玉玺上雕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完成。这块玉玺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
在秦朝之后,历代帝王都视得到此玺为天命所归,对其极为尊崇,将其视为国家的重要宝物。得到玉玺象征着“受命于天”,失去它则意味着“气数已尽”。没有此玺的皇帝会被嘲笑为“白版皇帝”,缺乏正当性而受到轻视。
历代争夺皇位的人不断,使得传国玉玺多次易主,历经两千余年的动荡,时隐时现,最终消失不见,令人惋惜。
明清两代,不时有“传国玉玺”出现的消息,但大多是附会或伪造的赝品。例如,明孝宗时期,有人进献所谓的“传国玉玺”,但孝宗认定它是赝品并未采纳。
皇太极征服蒙古林丹汗后,其后裔献出了所谓的元朝“传国玺”,上面刻有“皇帝之玺”。到清初时,紫禁城中收藏了三十九方御玺,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极的“传国玉玺”。然而,乾隆皇帝对它进行了考据,判定为赝品。尽管如此,清朝仍然将其当作真品对待,没有进一步追究。到了清末,这方玉玺被存放在沈阳故宫,随后失踪。
后来,有人在开修黄河时发现了一块玉玺并进献给乾隆皇帝,但乾隆经过考证认为它是赝品。
民国成立后,清廷退位,但仍占据紫禁城。直到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传国玉玺再次失踪。当时,冯玉祥的部下鹿钟麟等人曾寻找这方镶金玉玺,但至今没有结果。
就这样,传国玉玺在世间消失,皇朝时代也随之结束,中国进入了新的世纪。历经两千余年的风雨沧桑、扑朔迷离,传国玉玺几次隐现,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上不只刻着八个字?玉玺后来究竟去了哪? 行者无忌图书馆 2015-11-12   |  20323阅读  |  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传国玉玺”上不只刻着八个字?玉玺后来究竟去了哪? 交山野语2015-11-10 11:24

盛世古董乱世黄金。现在,收藏风靡,鉴宝节目收视率爆表。对所有玩收藏的人而已,最大的好奇也许便是“传国玉玺”了。
“传国玉玺”史上实有其物,据记载:“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璧”。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不过,传国玉玺上边不只是刻了这些字,在王朝更迭中,陆续加了很多字。如曹丕篡汉时,传国玺肩部刻了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后赵石勒得到玉玺后,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时,胁迫皇太后交出玉玺。太后一怒将玉玺取出摔在地上,这个传世国宝当场被崩掉一角,后来又命能工巧匠整修,用黄金镶上缺角,于是得名“金镶玉玺”。所以,传国玉玺经过朝代更迭,品相大受影响,逐渐面目全非。
秦始皇灭六国、称皇帝后,从赵国手中夺得了和氏璧,命李斯篆书刻字,传国玉玺乃成。此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
据传,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时,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八年后,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自是,其随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数次,尽尝坎坷流离之痛楚。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得归刘汉。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又二十年,再传冉魏,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隋炀帝孙杨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后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
世祖忽必烈死后,“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相国伯颜命人购得。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朱元璋称帝后,继而北伐,蒙古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大将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即被称作“传国玉玺”。而乾隆时,清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不过,据野史记载,传国玉玺被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变卖,后被翡翠大王铁保亨获得,但在坐船前往南京时不慎坠入海中。
此后,帝制倾覆,皇帝不存在了,也便无所谓玉玺了。但是作为国宝中的国宝,传国玉玺至今没有音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url=]举报/认领[/url]


上一篇: 巧夺天工的中国技法

下一篇: 怎么给玉器抛光?




传国玉玺 2016-12-03 12:20

传国玉玺又称“ ”、“传国宝”,是秦相 奉 之命,使用 所镌刻,后来为 相传之 。
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 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 ,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 ”,失之则表现其“ ”。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历代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 凡2000余年,忽隐忽现,终于 ,至今杳无踪影,令人 。
  • 中文名
  • 传国玉玺
  • 外文名
  • Chuan Guo Yu Xi
  • 别 称
  • 、传国宝
  • 玉玺印文
  •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 材 料
  • 制作者
  • 秦始皇帝嬴政
  • 现 藏
  • 故宫博物院(乾隆鉴定为假)
目录
  • 1
  • 2
  • 3
  • 4
  • 5
  • 6
历代流转
和氏璧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赵,得 。后来天下一统, 称 ,将和氏璧存入墓中(和氏璧说法不正确,和氏璧那么薄而且中间有圆孔,怎么可能雕成一块大玉玺)。选了一块 ,命 (越国一种文字),仿成龙、鸟、鱼、蛇形状“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令咸阳玉工 王孙寿将蓝田玉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
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 ,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传国玉玺复归秦。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 军灞上,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得归刘汉。
西汉末年,外戚 篡权,时 年幼,玺藏于 太后处。王莽遣其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
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 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 。
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 杀刘玄,立 。国玺易主刘盆子。
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 。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 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
后 拘吴氏,夺玺。
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
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 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传冉魏。
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 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隋炀帝孙杨政道及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 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 ,同年,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 ,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 。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 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又十三年后, 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后 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
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 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 。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 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
后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 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
灭了蒙古林丹汗,其后裔献出所谓元朝“传国玺”,上面刻着“皇帝之玺”。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极之“传国玉玺”。而乾隆时, 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后来清末,此玉玺存放沈阳故宫,不知所踪。
后来,开修黄河获得一块玉玺进献乾隆皇帝,乾隆考证为赝品。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 被 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 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就此,玉玺失踪于世,皇朝至此完,又将中国推入了新世纪。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扑朔迷离,“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
玉玺印文
传国玺文曰“ ”,“汉书”文曰“昊天之命 皇帝寿昌”。两者不同, 最 。
时所得的传国玺,当时就有人怀疑是 、 造的假。
明清两代也时有假玺出现。明孝宗曾获过所谓的传国玺,孝宗皇帝当时就认为是假的;清初时,宫内藏有三十九方各色御玺,其中一方被认为是秦制传国玺,公元1746年,经 皇帝钦定,证实是仿刻 。
1924年11月,末代皇帝 被逐出宫时,张壁、鹿钟麟等人仍在追索着传国玉玺。
“辽史”记为“大魏受汉传国之宝”,应该是“大魏受汉传国之玺”,唐武则天时改“玺”为“宝”,应该是那时代改的。“辽史”记:“传国宝,秦始皇作,用蓝玉,螭纽,六面,其正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鱼鸟篆,子婴以上汉高祖。王莽篡汉,平皇后投玺殿阶,螭角微玷。献帝失之,孙坚得于井中,传至 ,以归于魏。魏文帝隶刻肩际曰“大魏受汉传国之宝 ”。唐更名“受命宝 ”。晋亡归辽。自三国以来,僭伪诸国往往模拟私制,历代府库所藏不一,莫辨真伪。圣宗开泰十年,驰驿取石晋所上玉玺于中京。兴宗重熙七年,以《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试进士。天祚保大二年,遗传国玺于桑干河。“宋史”记:“宝。秦制,天子有六玺,又有传国玺,历代因之。唐改为宝,其制有八。五代乱离,或多亡失。”。
“魏本纪”中曾记录在一座毁坏的泥像中得玉玺二,其文皆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汉传国玺”。
玉玺沉浮
姑且不论传国玉玺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实曾令玉工雕琢过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 ”八字。
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末战乱, 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 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此处存疑
初,汉高祖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及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以孺子未立,玺臧长乐宫。及莽即位,请玺,太后不肯授莽。莽使安阳侯舜谕指。舜素谨敕,太后雅爱信之。舜既见,太后知其为莽求玺,怒骂之曰:“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天下岂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匮符命为新皇帝,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玺,传之万世,何用此亡国不详玺为,而欲求之?!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太后因涕泣而言,旁侧长御以下皆垂涕。舜亦悲不能自止,良久乃仰谓太后:“臣等已无可言者。莽必欲得传国玺,太后宁能终不与邪!” 太后闻舜语切,恐莽欲胁之,乃出汉传国玺,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舜既得传国玺,奏之,莽大说,乃为太后置酒未央宫渐台,大纵众乐。—— 《汉书·元后传》。
文中并未提及崩了一角,后世《资治通鉴》等史书中也未见有崩角镶金的记载,疑为后世演义。
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
汉朝大刘印记(刘贺用)
汉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术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术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五代朱温篡唐后,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至此下落不明。
材料由来
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今湖北南漳县)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
卞和将此璞献给楚厉王。然而经玉工辨认,璞被判定为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逐出国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
50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
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赵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设计取回玉璧,送回赵国。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野史记载
传国玉玺传到十六国时期,在冉魏灭亡的时候,东晋、燕、后秦各得到了一块,都自称是真的,其中东晋的这一块,一直传到后唐李从珂自焚。
后来宋朝建立后,一农民在李从珂的废墟中找到这个玉玺,献给宋。
最后,到了金,然后到了元,被 带到北元。
朱棣灭北元,传国玉玺消失,后被农民发现,献给了蒙古王爷。
征服蒙古后获得。
后来溥仪变卖,后被翡翠大王铁保亨获得
但在坐船前往南京时不慎坠入海中
据《 》中的记载,传国玉玺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
真假之辨
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传国玺屡经发现。如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人段义称修房舍时从地下掘得的“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钮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 等13名官员“考证”,认定是“真秦制传国玺”的玉印。然而,据后世人考证,这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而玩的把戏。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里得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孝宗皇帝。相传元末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曾被后金太宗皇太极访得,皇太极因而改国号“金”为“清”。但清初故宫藏玉玺39方,其中被称为传国玺者,却被乾隆皇帝看作赝品,可见传国玺的真真假假实难确定。据说真正的传国玺是明灭元时,被元将带到漠北了。真正的传国玺是否和氏璧所为?又流向哪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明清两朝人士对“传国玉玺”的态度,已经与以往时代有所不同。据《明史·舆服志·皇帝宝玺》载,礼部尚书傅瀚谈及地方送来的传国玺时评论道:“自秦始皇得蓝田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也。故求之不得,则伪造以欺人;得之则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贻笑千载。”清高宗御制《国朝传宝记》也说:“会典所不载者,复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玺,不知何时附藏殿内,反置之正中。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若论宝,无非秦玺,既真秦玺,亦何足贵!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时奏进属员浚宝应河所得玉玺,古泽可爱,又与《辍耕录》载蔡仲平本颇合。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夫秦玺煨烬,古人论之详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于义未当。”
我是澳门东方典藏黄经理,有藏品需要交易或拍卖请联系我。
我的电话是:15521001961
微信号:646144988


中国历代国玺实录——传国玉玺 2018-01-26 16:44

玺始出于周,到了周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而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至高权力的象征,始于秦始皇。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
秦传国玺
公元前228年,秦始皇嬴政破六国一统天下,从赵国获取和氏璧(蔺相如完璧归赵,即为和氏璧)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字、环刻“双龙戏珠图案“、最下面有三道尖波浪线(代表大海)、双边(内边线较细、外边线较粗)。传国玉玺整个图案的寓意是:日照大海现双龙。传国玉玺出世,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含义是:(既然)(我)顺受天命,当(了)皇帝;(就)应该使黎民长寿、国运永久昌盛。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忙抛传国玺于湖中,祀神镇浪。8年后,使者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献上。传国玺,夫复归来。其事真假难辨,也是一千古疑案。
汉传国玺
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元年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素衣白马,系颈以组,在咸阳东面十三里的积道亭投降,献上始皇玺,刘邦遂以此宝随身佩戴,并“代代相受”,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小皇帝刘婴仅两岁,玺由王莽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王莽篡位,派其北阳侯王舜进宫索玺,太后见舜怒斥:“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顾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汉书·元后传》)随即将玺“投之地”传国玺被摔缺一角,经黄金镶补,但终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痕。后王莽败,带玺绶避火于渐台,商人杜吴杀死王莽,取其绶而不知取其玺。公宾就见绶,问明绶的主人所在,就前去割了王莽首级并取得传国玺,交与王宪。王宪自乘天子车辇,有称帝意。李松入长安,斩王宪,把玺送到宛,献给更始帝。
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国玺易主刘盆子。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刘盆子败于宜阳,奉传国玺降光武帝刘秀。
公元177年,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汉少帝出逃,六玺俱在,而独失传国玺。
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从城南甄宫井中捞出一宫女的尸体,在项下锦襄中金锁关闭的朱红小匣内取出玉玺。玉玺方圆四寸,上携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并既寿永昌。”此文传为李斯所书。孙坚获传国玺,心生异念,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谁知传国玺并未给孙坚带来好运,不久他就在岘山阵亡。袁术乘孙坚之妻归乡之机,派兵于半路截得玉玺,称帝。袁术死后,其妻扶棺奔庐江,又被荆州刺史徐璆把传国玺抢去献给了曹操。此时曹操已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传国玺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
晋传国玺
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王弥攻入洛阳,俘晋怀帝并得传国玺。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刘聪,还不懂得传国玺的意义,他把晋怀帝和传国玺都迁到平阳“保管”起来。刘聪死后,大将军靳准作乱,要把玺交给胡嵩,说:“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今以传国玺付汝,还如晋家。”(《资治通鉴》卷90《晋纪十二》)胡嵩宁被靳准杀死,也未敢接受。不久靳准被杀,其北靳明遣卜泰献玺于刘曜。
公元328年,石勒攻杀刘曜,得传国玺,在玺的一边刻上了“天命石氏”的四字题辞。后赵传至,内乱,冉闵杀石鉴,夺玺,传子冉智。
公元352年,慕容俊克冉魏邺城,宣称闵妻已献传国玺,封其为“奉玺君”,改年号为“元玺”,建大燕国(即前燕)。而慕容俊只是导演了一场骗局,妄想以所谓“天命”来维持其统治而已。
其实当时晋濮阳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为名,从冉魏大将军蒋干手中赚得玉玺,遣都护何融怀玺至枋头,交给晋安西将军谢尚,谢尚又送至建康(南京),时为东晋穆帝永和八年(公元352年),至此,传国玺历四十二年而复归于晋。从晋元帝东渡以后,历数帝都没有传国玺,以至北人嘲笑说:“司马家是白板天子。”(《太平御览》卷682《仪式部三·玺》)及永和得玺,人们这才把东晋视为正统。玺至建康,百僚毕贺。玉玺其重若此。
公元420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玺入宋。后历齐、梁,至梁简文帝时,侯景叛乱,夺传国玺。侯景兵败,部下侯子鉴定其玺,走江东,因怕追兵赶上,将玺投入建康栖霞寺井中,为寺僧永行所得。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永行北子晋智乃以传国玺献陈武帝。(《五代会要》)
隋唐国玺
隋文帝灭陈,从陈后主处得传国玺。隋朝末年,隋炀帝携带传国玺南下扬州。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在江都被缢弑,玺属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兵败,隋亡后,萧皇后携皇孙杨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传二百七十余年至昭宗。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废帝李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携传国玉玺登玄武楼。石敬瑭陷洛阳,李从珂自焚,于是传国玉玺失踪,又成就千古疑案。
传国玺从发现和氏璧始,传至唐末,计一千六百余年。可是从此不知所踪。由于古人认为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传国玺”不断问世。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宋元国玺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宋太祖“陈桥兵变”受禅后周,仅获后周两方宝印,未获传国玺。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咸阳县民段义在河南乡掘地得一宝印,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次年正月送至京师,经蔡京等辨识,确认为秦制传国玺。三十年后,金俘徽宗、钦宗二帝,宝玺也被金人掳去。
元世祖至元年间,太师国王之孙、通政院使硕得死后,妻子病重,儿子只有九岁,家境艰难,遂以家藏的一块宝玉托御史台通事阔阔术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寻常物制,无人敢买,后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只见“乃黝玉宝符,其方四寸,螭纽交蟠,四可边际,中洞横窍,其篆画作虫鸟鱼龙之状”,经监察御史杨桓辨认,刻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于是又被确认为秦玺。但伯颜曾将元朝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明清国玺
明初朱元璋以布衣而得天下,他听说元朝得到过传国玺,并已被元顺帝携逃大漠以北时,便不惜遣徐达带兵数十万入漠北,以期夺回此宝。大臣解缙还为此上表请罢兵戎,以利百姓生息。后来李文忠二次远征,俘虏了元后妃和诸王,得到了一些宋元玉玺,但却未见传国玺的踪影。
后来在漠北地带,有一位牧羊人在放牧过程中发现一枚玉玺。将其献给元顺帝的后人博硕克图汗,被鉴定为“传国玺”。消息传到漠南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耳中,他因是成吉思汗嫡系后裔,早怀恢复祖业之志,一闻此讯,即率二十万大军来攻,经过一场血战,夺得玉玺。
明弘治十三年,鄠县(今户县)毛志学在泥河滨得传国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伪“却而不用”。
清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后金皇太极派他的弟弟多尔衮西征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传国玺投降。但皇太极得玺一看,才见上面刻的是“制诰之宝”四字。原来不是秦玺,而是汉元帝命昭君和番时送给匈奴王的一颗羊脂玉玺。可是,皇太极还是对外宣称他得了传国玺,并正式改国号为“清”。清朝乾隆年间,紫禁城内交泰殿一共贮有三十九颗玺,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宫中一直说它是传国玺。但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时,把它确定为赝品。(《日下旧闻考》卷14《国朝宫室》)
近现代国玺
近代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他带出皇宫的惟一一方玉玺,也就是皇太极所得的这方刻有“制诰之宝”的玉玺。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可惜未得。溥仪从伪满洲国皇帝变成战犯押往前苏联,又转押回国,这玺都一直放在他随身皮箱的夹层中。直到抚顺战犯所,在共产党政策感召下,他才取出这颗宝玺交给了国家。遗憾的是这并不是那和氏璧所做成的玉玺。
传国玉玺至此踪迹全无。后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刻中华民国传国玉玺两枚,分别为“中华民国传国之玺”和“荣典之玺”。均为上等玉制。
新中国成立后,铸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玺一枚,上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玺。这枚只能称为国玺,不能叫玉玺,因为它是铜制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11: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宝钗有金锁、湘云有金麒麟、宝玉有通灵玉,那黛玉有什么?
播报文章

丹蓉娱乐咖
关注
2022-01-15 00:52来自山东

《红楼梦》写作笔法最突出也最易察觉(或者说最好奇也最想留意)的特点便是“物应时人”,此“物”不局限于“死物”,也不限制于“常物”。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点:
其一,名姓雅号。
书中第二回宝玉为黛玉取表字“颦颦”和第二十七回宝钗的“金蝉脱壳”叫唤“颦儿”皆是因为黛玉“眉尖若蹙”爱皱眉。其雅号“潇湘妃子”因其居所前有千竿之竹,更因黛玉爱哭,故取娥皇女英“泪洒湘竹成斑”的典故,遂黛玉终以泪尽而亡。

其二,服饰斋器。
就服装而言,黛玉的朴素落落,并无细致描写。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自然心境,冷淡如水;二是因为太过美丽,无暇顾及衣物。宝钗的外装素朴,里内红艳。第八回写到“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一面解了排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以示“热毒”需用四时季节的四种白色花种,配以四节时令的雨露霜雪各要以十二钱两,用十二分的黄柏煎汤送下来料理制衡,却藉此自然之气的“冷香”来达到恢复并维持自然的地步,在此内心的欲望表露无遗。也难怪会写出“淡极始知花更艳”因无争而无畏的心境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畅意豪情。

就佩饰而言,“通灵宝玉”对应贾宝玉,“辟邪金锁”与“金簪雪里埋”对应薛宝钗,而二者又齐对“金玉良姻”;黛玉无任何佩饰,空以自身与宝玉对应“木石前盟”。加之湘云的“麒麟”等等,都为悲情送上了自己特有的嫁妆,嫁给了悲剧。
就斋居而言,宝玉的“怡红院”取“愉悦女儿”或“让女儿高兴”之意,与其一生在意的事业暗合。黛玉有凤来仪的“竹影”,宝钗蘅芷清芬的“雪洞”都与其“燕瘦”孤傲、“环肥”冷艳的性情暗合。
就器具而言,突出在第四十一回中,妙玉斟茶与黛玉的“点犀<乔皿>”,取与宝玉“灵犀一点通”之意;与宝钗的“<分瓜>瓟斝”,取分离,寡居独处之意;与宝玉为其自侍的“绿玉斗”,是表亲密之意。
其三,药剂诗文。
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黛玉从未断药,有止咳的疗药,也有调养的补药,以治“不足之症”。总要好时,便是“不许见哭声”,恰恰黛玉却是来“还泪”的,至死不能相妥。终于“药尽泪干”而逝。另有宝钗之“冷香丸”更配合其命理之常,心性之变。即冷热叠续,寒暑往来间的突变性情。
如论诗文,第二十七回的《葬花吟》之“质本洁来还洁去”、第四十五回的《秋窗风雨夕》之“牵愁照恨动离情”,更有第七十六回的中秋夜即景联诗之“冷月葬花魂”……多为寄人篱下,深思“物变”的凄苦,实则一语成谶,定义今生。这一点也在曹公的友人富察明义之《题红楼梦》中得到了证明,其诗云:“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

另外,曹公何以让一个不识文丁的王熙凤脱口说出“一夜北风紧”的句子来领跑“芦雪庭”即景联诗?想必二奶奶在这时还未睡得一宿好觉,“昨夜听见了一夜的北风”,直担心贾府内囊尽殆,好日子怕是要不长了。这话也只有从她嘴里说出来才有分量,也才不必深究,因为深究起来那就不是开玩笑的。看似不经意,实则内心写照。
其四,行止言谈。
在第三回中,王熙凤的“丹唇未启笑先闻”早已成了招牌,故又名“凤辣子”,可见其尖酸刻薄又灵机百变,不失威严常态。
最有趣的是第四十回中史太君在秋爽斋的晓翠堂上摆宴,刘姥姥说完“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之后,众人的反应各不相同,却又都是在笑——湘云喷饭,黛玉伏案,宝玉投怀,贾母叫“心肝”,王夫人笑指凤姐,薛姨妈口中的茶喷到探春裙上,探春手里的碗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座……每个人都有其特设语境下的条件反应,皆能映衬到性格上去。

其五,随从伴读。
探春的秋爽斋里满是文房四宝,并极爱写字联诗,而她的丫鬟就叫“侍书”;惜春酷爱作画,因而贾母在与刘姥姥游完大观园后命她画样,而她的丫鬟就叫“入画”。
其六,游艺节景。
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众儿女玩的花名签酒令,探春抽得“杏花”一签,其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其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暗示其远嫁藩王的命运。

曹公又于第七十七回依宝玉之口说出“物应时人”的概念,即是: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若用大题目比,就有孔子庙前之桧、坟前之蓍,诸葛祠前之柏,岳武穆坟前之松。这都是堂堂正大之气,千古不朽之物。世乱则萎,世治则荣,几千百年之枯而复生者几次,岂不是兆应?若是小题目比,就有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端正楼之相思树,王昭君冢上之长青草,难道不也有灵验?
以此托出海棠花枯死半边的事情校验到晴雯身上,感应其人欲亡,故就先萎以兆,皆是通感之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19: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母讽刺薛宝钗已经是妙绝,不想妙玉一出手,就有了新高度!
2023-03-02 09:25:16 来源: 君笺雅侃红楼 辽宁  举报
4
分享至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是贵族,与他们交往的人更是非富即贵。刘姥姥若是住在贾家,很多话根本“听不懂”。

比如贾母在蘅芜苑的一席话,刘姥姥就完全不插嘴。

你可以说刘姥姥事故,看出贾母不高兴不敢插嘴。但可以肯定贾母话里话外什么意思,她并不能完全领会。




这就是当时阶级差距所表现的不同。

刘姥姥、倪二说话都是直来直去,没有修饰。贾家日常说话是适度修饰,有些需要意会。

比如贾母说薛宝钗老实,房间如雪洞一般。还说她最会收拾房间,几个姑娘也都不俗,反衬薛宝钗素质不高。

比如贾琏求王熙凤跟鸳鸯说好话,平儿马上说短了二百两银子要用,贾琏就反应过来是“克扣”。

再比如贾母在抄检大观园后,笑言家里吃的米定量,是“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话中就有质问王夫人家当成这样,为什么还内斗?

这些话是贵族语言的初级,看似累,如今普通职场也多的是。各人多想一二也就能明白。但有些更高级的“话”,却不是那么好懂,甚至根本不懂!




薛宝琴来贾家后,贾母非常喜欢,让王夫人认作女儿,自己留在身边抚养,不放入大观园。

这番安排看似亲热,但要以薛宝琴新嫁娘的身份去考量,就知道贾母这样安排,是避免薛宝琴、贾宝玉和贾家的名声出问题。

后面哪怕贾母不在家,薛宝琴住进大观园,也被安排在李纨那看住,不让她没有信得过的人看着。

贾母此举,非常明确的表达出对薛家不走的不满。新嫁娘都来了贾家居住,逼得她这荣国公诰命夫人出面张罗。

但贾母也抓住薛宝琴这个机会,说出最高级的“言语”。就是她将凫靥裘送给薛宝琴,将雀金裘送给贾宝玉的举动。




凫靥裘是野鸭子头上毛织成,借野鸭头隐喻野丫头,指出薛家女儿出身低。

雀金裘是孔雀毛织成,借孔雀表达贾宝玉出身高贵,薛家女儿不配贾家。

凫靥裘和雀金裘,无疑是贾母借薛宝琴拒绝薛宝钗。如此“含沙射影”,怎么能不高级。

而曹雪芹更会“落井下石”。薛宝琴穿去蘅芜苑后,薛家无人认识。还是史湘云一言道出是野鸭子的。

史湘云说,既是贾母说。不可谓不讽刺辛辣。

然而,要说对薛家真正诛心的还不是贾母的讽刺。毕竟她作为荣国公诰命夫人,还是要含蓄。

《红楼梦》最敢说真话的人,既不是王熙凤也不是林黛玉,而是极少出场的妙玉。她所讲的“话”,对薛家才是毫不留情。




(第四十一回)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bān)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
“(分瓜bān)瓟斝”是个葫芦器。葫芦是藤蔓植物,和蘅芜苑那些花草香料一样,需要攀附在山石树木之上。

妙玉借以表明薛家来贾家的目的就是攀附,一如傅秋芳的哥哥傅试“附势”。

(分瓜)字左分右瓜,就是字面意思,一个瓜分而食之。瓜分的意思。

问题是“瓜”并非薛家而是贾家的。薛家来图谋金玉良姻,是在分贾家的“瓜”。

薛家孤儿寡母,如何有这份心思和计谋?




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说明金陵王家的两个舅舅:大舅老爷和王子腾才是幕后主使。

真正参与分贾家这瓜的是王家主使,薛家执行。

王家和薛家要分贾家的“瓜”,必然导致严重结果。

“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给出了答案。

“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前后八年。

元丰五年,苏轼已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随后一贬再贬几经沉浮,从海南回来路上去世。

乌台诗案缘由,是王安石新党与司马光旧党之争。

苏轼是旧党之人,就像贾家是四王八公老臣,卷入了北静王与忠顺王(实际是皇帝)之争。

贾家被抄家,就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害一样,本质是“逢冤”,但也是党争,背后更是小人(王家、薛家、贾雨村)构陷。

所以,为什么贾家“白玉为堂金作马”?玉堂正是苏轼的号。贾政的书房为何叫“梦坡斋”?就在暗示贾家结局与苏轼人生的契合处。




“(分瓜bān)瓟斝”还有一点重要伏笔。元丰五年,恰是薛家来贾家的时间。

妙玉拿出的五年梅花雪水影射薛宝钗。提醒林黛玉认识接纳薛宝钗的真实为人,才不俗气。

五年还给出一个重要的时间点!距离薛宝钗嫁给贾宝玉还剩三年,林黛玉和贾母的死还剩三年。《红楼梦》主线故事结束还剩三年。

等到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后,贾家随之就被抄家了。

你说,妙玉这个“实话”讲得狠不狠?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07: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乡子·妙手写徽真
[ 宋 ] 秦观
原文
妙手写徽真,水翦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译文
有人为崔徽画了一幅肖像,画上的两眼清澈明亮如同秋水剪成,嘴唇红润如用朱色点染。画面是一幅半身像,犹如东邻女偷看宋玉,墙头半遮玉体一样。

她曾有一段辛酸的往事,谁还记得当年皱眉的时候呢?都说如此高超的画技,如此美艳的人,可是看过之后却有些遗憾,可惜不是真人,不通情愫。这样美丽的女子,即使无情也是很动人的。

注释
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黄钟宫”。原为单调,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韵。

妙手:技艺高超者。写;画。徽真;唐代有倡女崔徽,与裴敬中善,尝托入写真以寄。真:指肖像。

水剪双眸:形容眼波美丽。点绛唇:在画像上染出红唇。

“疑是”三句:用东邻窥宋玉的典故写女子之美与多情。宋玉东邻的少女常在墙头偷看他。典出《登徒子好色赋》。

翠黛:画眉所用螺黛,青黑色,以之代称眉毛。颦(pín):蹙额皱眉。

尽道:尽管说。堪恨:可恨。

“任是”句:引用罗隐《牡丹》诗:“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作者介绍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
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出自宋代秦观的《南乡子·妙手写徽真

译文都说如此高超的画技,如此美艳的人,可是看过之后却有些遗憾,可惜不是真人,不通情愫。这样美丽的女子,即使无情也是很动人的。

注释尽道:尽管说。堪恨:可恨。任是:即便是,即使是。

赏析此句描写了词人赏鉴了画像后的感受,化用罗隐《牡丹花》中“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之句,表现出对画中人的欣赏与喜爱,化工之妙,艺术之精,一语说尽。





[url=][/url]




原文[url=][/url]

秦观南乡子·妙手写徽真

妙手写徽真,水翦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译文及注释[url=][/url]

译文
有人为崔徽画了一幅肖像,画上的两眼清澈明亮如同秋水剪成,嘴唇红润如用朱色点染。画面是一幅半身像,犹如东邻女偷看宋玉,墙头半遮玉体一样。
她曾有一段辛酸的往事,谁还记得当年皱眉的时候呢?都说如此高超的画技,如此美艳的人,可是看过之后却有些遗憾,可惜不是真人,不通情愫。这样美丽的女子,即使无情也是很动人的。

注释
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黄钟宫”。原为单调,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韵。
妙手:技艺高超者。写;画。徽真;唐代有倡女崔徽,与裴敬中善,尝托入写真以寄。真:指肖像。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鉴赏[url=][/url]

  全词以“妙手写徽真”破题,以下都是从画上真容著笔。为崔徽写真的画师丘夏的姓名赖元稹之歌而传,画像的概貌因秦观此词而见,可以收入画史。

  首句为“妙手写徽真”,点出所题者即是高明肖像画师手画的崔徽像。苏东坡写过一首题为《章质夫寄惠崔徽真》的诗,称“卷赠老夫”,知道当时确有这幅画像流传,并辗转归于东坡。据元稹《崔徽歌》中云:“有客有客名丘夏,善写仪容得恣把。”即词首句“妙手写徽真”所指。总提一笔,接下去描写画中人的仪容,同时也映带出画师的神技。

  东坡诗中,写画中崔徽形象是“玉钗半脱云(发)垂耳,亭亭荚蓉在秋水”,十四个字只作大略形容。少游用了七个字—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创作背景[url=][/url]
  关于创作时间,一种说法是作于元丰元年(1078年)四月,秦观到徐州拜谒苏轼,题苏轼所藏崔徽半身像。另一种说法是约在元祐五(1090年)至元祐八年(1093年)作者居京期间。

参考资料:
1、姚蓉 王兆鹏.秦观词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9-10
2、史杰鹏.秦观.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41-44


简析[url=][/url]
  《南乡子·妙手写徽真》是一首题画词,题写的是崔徽画像。此词出句点题,接着描摹画像眼、唇,状其肖像美,再化用宋玉之赋,拟其美而多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然后写赏鉴画像后的感受。全词从图画着笔,善借用前人典故和成句表达情感,颇富艺术感染力。





秦观 [url=][/url]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662篇诗文 ► 401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07: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罗隐经典诗八首,任是无情也动人 nangongcunfu  2020-01-16   |  2682阅读  |  1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罗隐(833---909)字昭谏,浙江杭州人,唐末五代时期的诗人、文学家、思想家。罗隐和很多人一样也想借助科举考试一举成名。无奈名气虽大,但却六次不中,后来又断断续续的考了几年,最终也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罗隐的诗很有境界,对人生认识也很深刻,有一些精警通俗的诗句流传很广,成为经典名句。如“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家财不为子孙谋”,“今朝有酒今朝醉”,“任是无情也动人”等等。
赠妓云英
唐---罗隐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轻。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自遣
唐---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夏州胡常侍
唐---罗隐
百尺高台勃勃州,大刀长戟汉诸侯。
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
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鹭鸶
唐---罗隐
斜阳淡淡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洁白,也知常有羡鱼心。
筹笔驿
唐---罗隐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讨东征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惟馀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牡丹
唐---罗隐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牡丹
[ 唐 ] 罗隐

原文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阑干。



译文

牡丹初放光彩照眼,然而雾气笼罩着它,似乎很难完全绽开,开放的花朵粉红的花瓣包裹着深红的花蕊。

公子晚上醉酒归来持灯观看,佳人晨起梳妆折花插头,直在镜中看。

满院牡丹盛开更觉春光可贵,雨水沾湿花瓣,让人生出无限怜惜之情。

经过一天的日晒,你猜它像什么呢?像那靠着栏杆神情惫懒的杨贵妃。



注释

朝:早晨。

当庭:庭院当中。

太真:唐杨贵妃号。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

罗隐牡丹诗,最后两句,"韩令"到底是指韩愈还是韩弘?韩弘下令砍过牡丹吗?Q11473889492019.06.06[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360AI搜索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韩弘韩令指的是韩弘,韩弘下令砍过牡丹。韩弘是唐宪宗元和年间的中书令,晚年住在长安永崇里的私宅时,见自家宅内种植有牡丹,便命人将其除去,说:“我岂能效仿儿女辈人!”








魏城逢故人 /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唐---罗隐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唐代诗人罗隐为牡丹申冤: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2020-06-23 22:48:11 来源: 夏阳晢煜  举报

分享至



中国古代有不少文人墨客为牡丹写过诗词作品,最著名的便是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诗中将牡丹与芍药、芙蕖(荷花)作比较,认为牡丹具有妖、格、净、情这四种品质,既妖娆又不失格调,既明净又富有热情。
无独有偶,晚唐的罗隐也曾将牡丹与芍药、芙蓉作比较,他的《牡丹花》诗格调与刘禹锡不同,他是这样写的: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罗隐擅长写讽刺诗,这首诗写得也比较含蓄,诗里用到了一个典故,据《唐国史补》记载:

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jù,匆忙,急忙)令斸(zhú,砍,挖)去,曰:“吾岂效儿女子耶?”

当时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崇尚牡丹有三十多年了,每年春天,大家都乘着车马去赏花,仿佛赏花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不赏花反而有点跟不上时代节奏了。牡丹也被炒上了天价。韩弘是唐宪宗元和年间的中书令,晚年住在长安永崇里的私宅时,见自家宅内种植有牡丹,便命人将其除去,说:“我岂能效仿儿女辈人!”


看来即使是在唐代,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牡丹的。韩弘或许是对时人盲目推崇牡丹而感到厌烦,也有可能是他确实发自内心不喜欢这妖娆多姿的花朵。
韩弘这个人也比较有意思。《新唐书·韩弘传》里记载了韩弘生平:“举明经不中,从外家学骑射”。他早年参加明经科考试落第,就跟从外祖父家学习骑马射箭,弃文从武。后来,他在军营中崭露头角,曾在任内斩吴少诚之使、诛杀骄兵三百人。
同时,他又是个很有心计的人。淮西之乱时,朝廷授予韩弘淮西诸军行营都统的官职,让他捍卫河北、河南两道地区,并让李光颜、乌重胤攻击叛军。韩弘没有亲自率军驻扎,而是派儿子韩公武率领三千人隶属李光颜。但他却在暗地里制定阻挠行动的计策,“然阴为逗挠计,以危国邀功者,每诸将告捷,辄累日不怡。”他通过让国家局势陷入危急的方式来邀功请赏,每当各位将领报告胜利的消息,韩弘就整天不快乐。
等地方割据被平定后,韩弘自然而然地因为战功煊赫,加官兼任门下侍中,受封为许国公。他得到了唐宪宗、穆宗的宠遇,最后官至司徒、中书令。
结合韩弘这个经历和身份来看,他不喜欢牡丹也是能理解的,一个五大三粗又有心计的武将,让他效仿年轻人追捧牡丹,还是有点困难的。韩弘不懂得欣赏牡丹,他砍牡丹的做法多少还是让人感觉有点“一刀切”的蛮横了。


南宋严有翼《艺苑雌黄》认为,罗隐作《牡丹花诗》是“当时为牡丹包羞之不暇”,即为牡丹遭遇无端的羞辱而愤愤不平。金人元好问在《唐诗鼓吹笺注》中,则认为此诗“极写牡丹花之出众,不比凡卉”、“引芍药、芙蓉以抬高牡丹”。诗歌批评家对罗隐诗歌的分析是比较中肯的,罗隐在《牡丹花》诗里提及韩令斸牡丹一事,显然是想为牡丹平反。
仔细分析这首诗的内容:
似共东风别有因”写牡丹被砍斫后随着东风缓缓飘落的样子,这里的“别有因”指的就是韩令一事。“绛罗高卷不胜春”写牡丹仿佛红色的纱罗,层层叠叠,好像承受不住春风。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意思是:如果牡丹会说话,能够理解人意,那么应该更加倾国倾城,即使无情也能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道出,芍药只配充当牡丹的近侍,芙蓉看见飘落的牡丹花也只能远远躲避。首联、颔联是直接写牡丹的美丽姿态,颈联这句则是通过侧面描写,指出牡丹即使零落成泥依然是世间最美的花王。
最后两句,“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写牡丹虽然艳压群芳,却遭到了韩弘的摧残与辜负。实际上,罗隐是以花喻人,以牡丹的浓丽不群来比喻自己的才华,通过写牡丹遭到辜负的命运,暗喻自己的才华得不到重用与赏识。
罗隐的仕途之路十分坎坷,“十上不第”。他自己就曾在诗里说:“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他十余年来都困于科举考场,离乡背井,历尽艰辛,多少良辰美景也只能不闻不问。他就如同被无端摧残的牡丹。韩弘粗暴斸牡丹的做法让罗隐对牡丹甚为怜悯,大概在罗隐心中,牡丹不仅仅是受人赞誉的花朵,更是心灵的寄托。


这首诗后来被曹雪芹《红楼梦》第63回化用,薛宝钗所抽花名签“牡丹”上题的便是 “任是无情也动人”。曹雪芹这一化用,也引起了后人们的无数猜想,“任是无情也动人”是否就是薛宝钗命运的写照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19:43 , Processed in 0.11316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