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的通灵宝玉和宝钗的金锁上有什么字?
qqgugu2021.08.11分享举报
1个回答
芝士回答
来自: 芝士回答2021.08.13
满意答案咨询官方客服
通灵宝玉字迹:莫失莫忘,仙寿恒昌;金锁上的字迹: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红楼梦》第八回,对通灵宝玉和宝钗金锁上的字迹有过详细描述。
《红楼梦》第八回 贾宝玉奇缘识金锁 薛宝钗巧合认通灵
——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块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过,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过去,便从项上摘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在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里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也嘻嘻的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字?我也赏鉴赏鉴。”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央及道:“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呢!”宝钗被他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錾上了,所以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儿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摘出来。宝玉忙托着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字,两面八个字,共成两句吉谶,乃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传国玉玺上刻八个字叫什么?lizi9337[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adee5387092024.09.23 · 北京
推荐答案
传国玉玺上刻有的八个字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在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时,他向太皇太后王政君(王莽的姑母)索取传国玉玺。王政君愤怒地拒绝,并将玉玺摔在地上,损坏了一个角。后来,王莽用金子修补了这个缺角,形成了后来所知的传国玉玺。
到了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汴梁,徽钦二帝被俘,传国玉玺也被金国掠走,从此消失无踪。
扩展资料传国玉玺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雕刻而成的,象征着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权威。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国击败赵国,获得了和氏璧。后来,嬴政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命令李斯用小篆在玉玺上雕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完成。这块玉玺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
在秦朝之后,历代帝王都视得到此玺为天命所归,对其极为尊崇,将其视为国家的重要宝物。得到玉玺象征着“受命于天”,失去它则意味着“气数已尽”。没有此玺的皇帝会被嘲笑为“白版皇帝”,缺乏正当性而受到轻视。
历代争夺皇位的人不断,使得传国玉玺多次易主,历经两千余年的动荡,时隐时现,最终消失不见,令人惋惜。
明清两代,不时有“传国玉玺”出现的消息,但大多是附会或伪造的赝品。例如,明孝宗时期,有人进献所谓的“传国玉玺”,但孝宗认定它是赝品并未采纳。
皇太极征服蒙古林丹汗后,其后裔献出了所谓的元朝“传国玺”,上面刻有“皇帝之玺”。到清初时,紫禁城中收藏了三十九方御玺,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极的“传国玉玺”。然而,乾隆皇帝对它进行了考据,判定为赝品。尽管如此,清朝仍然将其当作真品对待,没有进一步追究。到了清末,这方玉玺被存放在沈阳故宫,随后失踪。
后来,有人在开修黄河时发现了一块玉玺并进献给乾隆皇帝,但乾隆经过考证认为它是赝品。
民国成立后,清廷退位,但仍占据紫禁城。直到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传国玉玺再次失踪。当时,冯玉祥的部下鹿钟麟等人曾寻找这方镶金玉玺,但至今没有结果。
就这样,传国玉玺在世间消失,皇朝时代也随之结束,中国进入了新的世纪。历经两千余年的风雨沧桑、扑朔迷离,传国玉玺几次隐现,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上不只刻着八个字?玉玺后来究竟去了哪? 行者无忌图书馆 2015-11-12 | 20323阅读 | 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传国玉玺”上不只刻着八个字?玉玺后来究竟去了哪? 交山野语2015-11-10 11:24
盛世古董乱世黄金。现在,收藏风靡,鉴宝节目收视率爆表。对所有玩收藏的人而已,最大的好奇也许便是“传国玉玺”了。 “传国玉玺”史上实有其物,据记载:“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璧”。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不过,传国玉玺上边不只是刻了这些字,在王朝更迭中,陆续加了很多字。如曹丕篡汉时,传国玺肩部刻了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后赵石勒得到玉玺后,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时,胁迫皇太后交出玉玺。太后一怒将玉玺取出摔在地上,这个传世国宝当场被崩掉一角,后来又命能工巧匠整修,用黄金镶上缺角,于是得名“金镶玉玺”。所以,传国玉玺经过朝代更迭,品相大受影响,逐渐面目全非。 秦始皇灭六国、称皇帝后,从赵国手中夺得了和氏璧,命李斯篆书刻字,传国玉玺乃成。此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 据传,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时,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八年后,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自是,其随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数次,尽尝坎坷流离之痛楚。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得归刘汉。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又二十年,再传冉魏,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隋炀帝孙杨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后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 世祖忽必烈死后,“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相国伯颜命人购得。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朱元璋称帝后,继而北伐,蒙古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大将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即被称作“传国玉玺”。而乾隆时,清高宗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不过,据野史记载,传国玉玺被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变卖,后被翡翠大王铁保亨获得,但在坐船前往南京时不慎坠入海中。
此后,帝制倾覆,皇帝不存在了,也便无所谓玉玺了。但是作为国宝中的国宝,传国玉玺至今没有音讯。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url=]举报/认领[/url]
上一篇: 巧夺天工的中国技法
下一篇: 怎么给玉器抛光?
传国玉玺 2016-12-03 12:20
传国玉玺又称“ ”、“传国宝”,是秦相 奉 之命,使用 所镌刻,后来为 相传之 。 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 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 ,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 ”,失之则表现其“ ”。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历代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 凡2000余年,忽隐忽现,终于 ,至今杳无踪影,令人 。 - 中文名
- 传国玉玺
- 外文名
- Chuan Guo Yu Xi
- 别 称
- 、传国宝
- 玉玺印文
-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 材 料
- 制作者
- 秦始皇帝嬴政
- 现 藏
- 故宫博物院(乾隆鉴定为假)
目录 历代流转 和氏璧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赵,得 。后来天下一统, 称 ,将和氏璧存入墓中(和氏璧说法不正确,和氏璧那么薄而且中间有圆孔,怎么可能雕成一块大玉玺)。选了一块 ,命 (越国一种文字),仿成龙、鸟、鱼、蛇形状“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令咸阳玉工 王孙寿将蓝田玉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 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 ,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传国玉玺复归秦。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 军灞上,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得归刘汉。 西汉末年,外戚 篡权,时 年幼,玺藏于 太后处。王莽遣其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 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 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 。 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 杀刘玄,立 。国玺易主刘盆子。 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 。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 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 后 拘吴氏,夺玺。 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 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 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传冉魏。 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 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隋炀帝孙杨政道及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 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 ,同年,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 ,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 。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 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又十三年后, 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后 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 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 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 。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 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 后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 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之鼓噪,然皆附会、仿造之赝品。如明孝宗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 灭了蒙古林丹汗,其后裔献出所谓元朝“传国玺”,上面刻着“皇帝之玺”。至清初时,紫禁城藏御玺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极之“传国玉玺”。而乾隆时, 皇帝颇好考据,钦定其为赝品。但权且以假当真,聊以充数,亦无深究者。后来清末,此玉玺存放沈阳故宫,不知所踪。 后来,开修黄河获得一块玉玺进献乾隆皇帝,乾隆考证为赝品。 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 被 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 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就此,玉玺失踪于世,皇朝至此完,又将中国推入了新世纪。历经两千余年风风雨雨、扑朔迷离,“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 玉玺印文 传国玺文曰“ ”,“汉书”文曰“昊天之命 皇帝寿昌”。两者不同, 最 。 时所得的传国玺,当时就有人怀疑是 、 造的假。 明清两代也时有假玺出现。明孝宗曾获过所谓的传国玺,孝宗皇帝当时就认为是假的;清初时,宫内藏有三十九方各色御玺,其中一方被认为是秦制传国玺,公元1746年,经 皇帝钦定,证实是仿刻 。 1924年11月,末代皇帝 被逐出宫时,张壁、鹿钟麟等人仍在追索着传国玉玺。 “辽史”记为“大魏受汉传国之宝”,应该是“大魏受汉传国之玺”,唐武则天时改“玺”为“宝”,应该是那时代改的。“辽史”记:“传国宝,秦始皇作,用蓝玉,螭纽,六面,其正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鱼鸟篆,子婴以上汉高祖。王莽篡汉,平皇后投玺殿阶,螭角微玷。献帝失之,孙坚得于井中,传至 ,以归于魏。魏文帝隶刻肩际曰“大魏受汉传国之宝 ”。唐更名“受命宝 ”。晋亡归辽。自三国以来,僭伪诸国往往模拟私制,历代府库所藏不一,莫辨真伪。圣宗开泰十年,驰驿取石晋所上玉玺于中京。兴宗重熙七年,以《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试进士。天祚保大二年,遗传国玺于桑干河。“宋史”记:“宝。秦制,天子有六玺,又有传国玺,历代因之。唐改为宝,其制有八。五代乱离,或多亡失。”。 “魏本纪”中曾记录在一座毁坏的泥像中得玉玺二,其文皆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汉传国玺”。 玉玺沉浮 姑且不论传国玉玺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实曾令玉工雕琢过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 ”八字。 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末战乱, 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 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此处存疑 初,汉高祖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及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以孺子未立,玺臧长乐宫。及莽即位,请玺,太后不肯授莽。莽使安阳侯舜谕指。舜素谨敕,太后雅爱信之。舜既见,太后知其为莽求玺,怒骂之曰:“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天下岂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匮符命为新皇帝,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玺,传之万世,何用此亡国不详玺为,而欲求之?!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太后因涕泣而言,旁侧长御以下皆垂涕。舜亦悲不能自止,良久乃仰谓太后:“臣等已无可言者。莽必欲得传国玺,太后宁能终不与邪!” 太后闻舜语切,恐莽欲胁之,乃出汉传国玺,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舜既得传国玺,奏之,莽大说,乃为太后置酒未央宫渐台,大纵众乐。—— 《汉书·元后传》。 文中并未提及崩了一角,后世《资治通鉴》等史书中也未见有崩角镶金的记载,疑为后世演义。 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 汉朝大刘印记(刘贺用) 汉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术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术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五代朱温篡唐后,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至此下落不明。 材料由来 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今湖北南漳县)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 卞和将此璞献给楚厉王。然而经玉工辨认,璞被判定为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逐出国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 50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 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赵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设计取回玉璧,送回赵国。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野史记载 传国玉玺传到十六国时期,在冉魏灭亡的时候,东晋、燕、后秦各得到了一块,都自称是真的,其中东晋的这一块,一直传到后唐李从珂自焚。 后来宋朝建立后,一农民在李从珂的废墟中找到这个玉玺,献给宋。 最后,到了金,然后到了元,被 带到北元。 朱棣灭北元,传国玉玺消失,后被农民发现,献给了蒙古王爷。 征服蒙古后获得。 后来溥仪变卖,后被翡翠大王铁保亨获得 但在坐船前往南京时不慎坠入海中 据《 》中的记载,传国玉玺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 真假之辨 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传国玺屡经发现。如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人段义称修房舍时从地下掘得的“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钮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 等13名官员“考证”,认定是“真秦制传国玺”的玉印。然而,据后世人考证,这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而玩的把戏。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里得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孝宗皇帝。相传元末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曾被后金太宗皇太极访得,皇太极因而改国号“金”为“清”。但清初故宫藏玉玺39方,其中被称为传国玺者,却被乾隆皇帝看作赝品,可见传国玺的真真假假实难确定。据说真正的传国玺是明灭元时,被元将带到漠北了。真正的传国玺是否和氏璧所为?又流向哪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明清两朝人士对“传国玉玺”的态度,已经与以往时代有所不同。据《明史·舆服志·皇帝宝玺》载,礼部尚书傅瀚谈及地方送来的传国玺时评论道:“自秦始皇得蓝田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也。故求之不得,则伪造以欺人;得之则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贻笑千载。”清高宗御制《国朝传宝记》也说:“会典所不载者,复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玺,不知何时附藏殿内,反置之正中。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若论宝,无非秦玺,既真秦玺,亦何足贵!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时奏进属员浚宝应河所得玉玺,古泽可爱,又与《辍耕录》载蔡仲平本颇合。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夫秦玺煨烬,古人论之详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于义未当。” 我是澳门东方典藏黄经理,有藏品需要交易或拍卖请联系我。 我的电话是:15521001961 微信号:646144988
中国历代国玺实录——传国玉玺 2018-01-26 16:44
玺始出于周,到了周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而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至高权力的象征,始于秦始皇。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 秦传国玺 公元前228年,秦始皇嬴政破六国一统天下,从赵国获取和氏璧(蔺相如完璧归赵,即为和氏璧)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字、环刻“双龙戏珠图案“、最下面有三道尖波浪线(代表大海)、双边(内边线较细、外边线较粗)。传国玉玺整个图案的寓意是:日照大海现双龙。传国玉玺出世,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含义是:(既然)(我)顺受天命,当(了)皇帝;(就)应该使黎民长寿、国运永久昌盛。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忙抛传国玺于湖中,祀神镇浪。8年后,使者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献上。传国玺,夫复归来。其事真假难辨,也是一千古疑案。 汉传国玺 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元年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素衣白马,系颈以组,在咸阳东面十三里的积道亭投降,献上始皇玺,刘邦遂以此宝随身佩戴,并“代代相受”,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小皇帝刘婴仅两岁,玺由王莽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王莽篡位,派其北阳侯王舜进宫索玺,太后见舜怒斥:“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顾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汉书·元后传》)随即将玺“投之地”传国玺被摔缺一角,经黄金镶补,但终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痕。后王莽败,带玺绶避火于渐台,商人杜吴杀死王莽,取其绶而不知取其玺。公宾就见绶,问明绶的主人所在,就前去割了王莽首级并取得传国玺,交与王宪。王宪自乘天子车辇,有称帝意。李松入长安,斩王宪,把玺送到宛,献给更始帝。 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国玺易主刘盆子。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刘盆子败于宜阳,奉传国玺降光武帝刘秀。 公元177年,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汉少帝出逃,六玺俱在,而独失传国玺。 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从城南甄宫井中捞出一宫女的尸体,在项下锦襄中金锁关闭的朱红小匣内取出玉玺。玉玺方圆四寸,上携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并既寿永昌。”此文传为李斯所书。孙坚获传国玺,心生异念,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谁知传国玺并未给孙坚带来好运,不久他就在岘山阵亡。袁术乘孙坚之妻归乡之机,派兵于半路截得玉玺,称帝。袁术死后,其妻扶棺奔庐江,又被荆州刺史徐璆把传国玺抢去献给了曹操。此时曹操已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传国玺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 晋传国玺 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王弥攻入洛阳,俘晋怀帝并得传国玺。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刘聪,还不懂得传国玺的意义,他把晋怀帝和传国玺都迁到平阳“保管”起来。刘聪死后,大将军靳准作乱,要把玺交给胡嵩,说:“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今以传国玺付汝,还如晋家。”(《资治通鉴》卷90《晋纪十二》)胡嵩宁被靳准杀死,也未敢接受。不久靳准被杀,其北靳明遣卜泰献玺于刘曜。 公元328年,石勒攻杀刘曜,得传国玺,在玺的一边刻上了“天命石氏”的四字题辞。后赵传至,内乱,冉闵杀石鉴,夺玺,传子冉智。 公元352年,慕容俊克冉魏邺城,宣称闵妻已献传国玺,封其为“奉玺君”,改年号为“元玺”,建大燕国(即前燕)。而慕容俊只是导演了一场骗局,妄想以所谓“天命”来维持其统治而已。 其实当时晋濮阳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为名,从冉魏大将军蒋干手中赚得玉玺,遣都护何融怀玺至枋头,交给晋安西将军谢尚,谢尚又送至建康(南京),时为东晋穆帝永和八年(公元352年),至此,传国玺历四十二年而复归于晋。从晋元帝东渡以后,历数帝都没有传国玺,以至北人嘲笑说:“司马家是白板天子。”(《太平御览》卷682《仪式部三·玺》)及永和得玺,人们这才把东晋视为正统。玺至建康,百僚毕贺。玉玺其重若此。 公元420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玺入宋。后历齐、梁,至梁简文帝时,侯景叛乱,夺传国玺。侯景兵败,部下侯子鉴定其玺,走江东,因怕追兵赶上,将玺投入建康栖霞寺井中,为寺僧永行所得。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永行北子晋智乃以传国玺献陈武帝。(《五代会要》) 隋唐国玺 隋文帝灭陈,从陈后主处得传国玺。隋朝末年,隋炀帝携带传国玺南下扬州。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在江都被缢弑,玺属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兵败,隋亡后,萧皇后携皇孙杨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传二百七十余年至昭宗。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废帝李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携传国玉玺登玄武楼。石敬瑭陷洛阳,李从珂自焚,于是传国玉玺失踪,又成就千古疑案。 传国玺从发现和氏璧始,传至唐末,计一千六百余年。可是从此不知所踪。由于古人认为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传国玺”不断问世。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宋元国玺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宋太祖“陈桥兵变”受禅后周,仅获后周两方宝印,未获传国玺。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咸阳县民段义在河南乡掘地得一宝印,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次年正月送至京师,经蔡京等辨识,确认为秦制传国玺。三十年后,金俘徽宗、钦宗二帝,宝玺也被金人掳去。 元世祖至元年间,太师国王之孙、通政院使硕得死后,妻子病重,儿子只有九岁,家境艰难,遂以家藏的一块宝玉托御史台通事阔阔术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寻常物制,无人敢买,后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只见“乃黝玉宝符,其方四寸,螭纽交蟠,四可边际,中洞横窍,其篆画作虫鸟鱼龙之状”,经监察御史杨桓辨认,刻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于是又被确认为秦玺。但伯颜曾将元朝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明清国玺 明初朱元璋以布衣而得天下,他听说元朝得到过传国玺,并已被元顺帝携逃大漠以北时,便不惜遣徐达带兵数十万入漠北,以期夺回此宝。大臣解缙还为此上表请罢兵戎,以利百姓生息。后来李文忠二次远征,俘虏了元后妃和诸王,得到了一些宋元玉玺,但却未见传国玺的踪影。 后来在漠北地带,有一位牧羊人在放牧过程中发现一枚玉玺。将其献给元顺帝的后人博硕克图汗,被鉴定为“传国玺”。消息传到漠南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耳中,他因是成吉思汗嫡系后裔,早怀恢复祖业之志,一闻此讯,即率二十万大军来攻,经过一场血战,夺得玉玺。 明弘治十三年,鄠县(今户县)毛志学在泥河滨得传国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伪“却而不用”。 清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后金皇太极派他的弟弟多尔衮西征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传国玺投降。但皇太极得玺一看,才见上面刻的是“制诰之宝”四字。原来不是秦玺,而是汉元帝命昭君和番时送给匈奴王的一颗羊脂玉玺。可是,皇太极还是对外宣称他得了传国玺,并正式改国号为“清”。清朝乾隆年间,紫禁城内交泰殿一共贮有三十九颗玺,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宫中一直说它是传国玺。但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时,把它确定为赝品。(《日下旧闻考》卷14《国朝宫室》) 近现代国玺 近代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他带出皇宫的惟一一方玉玺,也就是皇太极所得的这方刻有“制诰之宝”的玉玺。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可惜未得。溥仪从伪满洲国皇帝变成战犯押往前苏联,又转押回国,这玺都一直放在他随身皮箱的夹层中。直到抚顺战犯所,在共产党政策感召下,他才取出这颗宝玺交给了国家。遗憾的是这并不是那和氏璧所做成的玉玺。 传国玉玺至此踪迹全无。后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刻中华民国传国玉玺两枚,分别为“中华民国传国之玺”和“荣典之玺”。均为上等玉制。 新中国成立后,铸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玺一枚,上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玺。这枚只能称为国玺,不能叫玉玺,因为它是铜制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