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七=====可儿为谁淫?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9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2: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可卿为什么写得出身卑贱,有德能干,却是淫丧?+ 明朝最美的皇后,被谁暗算,胎死腹中?红楼梦中生下死胎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89】



8.1.7 泰昌:朱常洛
朱常洛是个苦命人。

因万历偶然临幸宫女所生,万历都不愿承认,李太后倒盼着孙子,好言相劝,才不得不认。后因万历宠爱朱常洵,不愿立朱常洛为太子,众大臣一再上疏,奏请按祖制无嫡立长,万历死活不肯,争执十五年。最后还是李太后问不册立太子的原因,万历帝答:“他是都人之子。”李太后大怒:“你也是都人之子!”李氏原本也是侍女,侍奉朱载坖,生下朱翊钧,朱载坖即位后封为贵妃,朱翊钧即位后尊为太后。万历见母亲发怒,祖制难违,众大臣群情汹汹,不得已才立朱常洛为太子。

即便身为太子,朱常洛寒冬读书,太监们还不给生火取暖。后来还有“梃击案”等乱七八糟的事,一个砍柴的壮汉张差,在仲夏傍晚之前,持枣木棍,闯入太子宫前,各门居然无人阻拦!直至太子宫门,打伤守门太监,继续往里闯到前殿,才被众太监擒住。一个外人,怎能进入宫城?没人带路,怎能到太子宫?但万历帝不愿深究,处死张差了事,成为明宫疑案。

1620年七月,万历帝崩。八月初一,朱常洛登基。仅仅十天,便一病不起,什么病?淫!

《国榷》记载:郑贵妃“进侍姬八人,上疾始惫”。《罪惟录》也记载:“及登极,贵妃进美女侍帝。未十日,帝患病。”

八月十四日,泰昌帝病重。身边这些人先给用泻药,把身体掏空了。八月二十九,又有人进红丸,内阁大臣不信仙丹,不让服食。朱常洛却想试试,中午服了一颗,傍晚又服一颗,两颗红丸,把命要了。九月初一晨五更时,暴毙而亡。

淫能死人!以前不信,但朱载坖和朱常洛祖孙俩,以皇帝之尊,一再证明:淫丧!

《明史》评朱常洛: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

一赞其德,二赞其能。朱常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革除弊政,拨乱反正,重振朝纲。增补官缺,运转中枢,像叶向高、袁可立等正直能干的大臣几十人,皆被起用,朝野感动。罢除矿税,朝野欢腾。发内帑二百万两给边防将士,直接发给辽东经略熊廷弼和九边巡抚,犒赏将士,不得挪用。

泰昌帝的特点是:出身卑贱,一月天子,有德,能干,淫丧。

泰昌朱常洛继承了朱见深的一些特点:能干,淫乐。

8.1.8 天启:朱由校
万历死后,朱常洛登基仅一个月便淫丧,十六岁的朱由校继位。朱由校是在万历帝死前,便册立的皇太孙,因生母王氏已逝,由李选侍抚养。朱常洛驾崩时,李选侍就带着朱由校住在乾清宫,以朱由校为筹码要权力、要当皇太后。杨涟、左光斗等大臣拜见朱由校后,直接护送至太子宫居住,要求李选侍移宫,因登基大典要在乾清宫举行,这便是“移宫案”。

朱由校刚一即位,就封奶妈客氏为奉圣夫人。朱由校独喜客氏做的饭菜,客氏每晨入乾清宫照料皇帝起居饮食,甚至熹宗上朝,御案旁还设着客氏座位。熹宗宠信客氏,宫中大小事务,皆由客氏掌管。魏忠贤原本负责朱由校生母王才人的膳食,与朱由校关系密切,深受信赖,随着朱由校即位,身价飞升,本不识字,却能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客氏与魏忠贤对食,互利互通,这两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毒辣,够狠。两人用毒辣手段排除异己,比如扑杀在移宫案中立下大功的重量级太监王安,把持皇宫内外,如有一人出宫,另一人必定坐镇宫中。

天启皇后张嫣,是全国海选的第一美女,有名艳后,“颀秀丰整,面如观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樱,鼻如悬胆,皓牙细洁”。也是有名的贤后,明末皇帝不咋地,但皇后皆贤,比如万历皇后王喜姐,天启的张后,崇祯的周后,都是有名的贤后,而且张后、周后都是国色。

张皇后端静严正,数于帝前言客氏、魏忠贤过失,为二人忌恨。魏忠贤本在设谋构陷张皇后及其父,但他的亲信王体乾提醒魏忠贤:“主上凡事愦愦,独于夫妇、兄弟间不薄,一不慎,吾辈无遗类矣。”魏忠贤终于不敢动。

张皇后怀孕时腰痛,要找宫女按摩,客氏和魏忠贤勾结安插人,在按摩时使了重手,导致张皇后生下死胎,即怀冲太子朱慈燃。此事后来成为杨涟弹劾魏忠贤的罪状之一,在红楼梦中也记录了此恶行。

魏忠贤虽不识字,但脑子清楚,而且记忆力超乎常人,遇事能抓住重点,对大局能把握到位。虽“喜事尚谀”,但“担当能断”,用现在话说,就是有魄力、有能力。魏忠贤掌权之时,如天灾严重,能安排赈济饥民,是他心善吗?是怕饥民造反,于己地位不利。在对金战事方面,魏忠贤也是不遗余力,保障后勤供给。所以说这家伙大事不糊涂,重点很清楚,跟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一样,媚上邀功,喜事尚谀,但懂得孰重孰轻,大事上绝不乱搞,不会把家里搞乱,所以王夫人才放心让她当家。

东林党因在扶持朱由校登基、移宫案等事件有功,所以在党争中一党独大,势必成为最高统治者的打击目标。魏忠贤打击东林党,显然出于天启帝的同意或授意,只是魏忠贤手段太毒辣、太残酷,而且在打击异己的过程中,不断丰满自己的羽翼,终成“九千岁”。

朱由校即位后,罢免辽东经略熊廷弼,导致后金攻陷沈阳、辽阳。第二年,不得不再次起用熊廷弼,任兵部尚书,经略辽东。但同时,东林党人推荐王化贞为辽东巡抚,王化贞是万历首辅叶向高的门生,同时又是东林党的重要成员,东林党人有个特点,讲起大道理来慷慨陈词天下无敌,处理国民经济对外战事则百无一用。熊廷弼知兵有略,然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气量小,火气一触即发,所以朝臣大都不喜欢他,跟红楼梦中的晴雯一个脾气,却很有才干。“廷弼守辽一年,奴酋未得大志”,而王化贞不懂军事,又爱说大话,粮草、营垒等都不过问,这样的长官可想而知,跟熊廷弼没法共事,经抚不和是必然的。熊廷弼深知敌情,主张积极防御,王化贞却无知者无畏,贸然进军,导致广宁惨败。熊廷弼只有五千人马,孤掌难鸣,在大凌河相遇时,熊廷弼嘴不饶人,笑对王化贞说:“你说一举荡平敌军,结果如何呢?”王化贞打败仗,关熊廷弼什么事!但朝廷事先警告过二人“功罪一体”,所以两人都被判了死刑。熊廷弼的事儿,跟魏忠贤关系不大,是受了东林党连累,魏忠贤只是没拿到熊廷弼的四万金许诺,不肯替他开脱。后来熊廷弼被杀,也是遭小人暗算:因有一本绣像小说《辽东传》,书中客观写了熊廷弼之功,也记了冯铨之父擅离职守奔逃之事,冯铨怀恨,在给熹宗讲课时拿此书说事,说熊廷弼夸功,趁机陷害,而顾秉谦也落井下石,触怒熹宗,下令杀之,传首九边。顾秉谦为人无耻,冯铨这样的奸贼贰臣,后来投靠满清,依然打击汉官,却做到大学士,位列洪承畴之上,终被乾隆列入《贰臣传》。可见一个人读书多,学问好,但做人无耻无德,终被唾弃。乾隆对熊廷弼评价:“熊廷弼为辽东经略时,抒诚效命,所奏诸疏,具见忠鲠。而其时主暗政昏,不惟不用其言,转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一个英雄,连敌人都由衷敬佩。人跟人差别在哪里?为什么有人做了汉奸,有人成为英雄?观念!而观念的养成,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是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点击下一个:用文盲对付文豪,谁想出这妙招?+ 谁对崇祯说:魏忠贤宜委用?+ 明末艳后,晚节不保?+ 大司马袁可立,为什么被满清历史封杀?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9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2: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末艳后,晚节不保?+ 用文盲对付文豪,谁想出这妙招?+ 谁对崇祯说:魏忠贤宜委用?+ 大司马袁可立,为什么被满清历史封杀?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90】



辽东战败,朝野震动,熹宗无奈,忍痛割爱,请两位帝师亲自赴边,掌控大局,便是著名的袁可立、孙承宗,这二人都是文武双全,入可为相,出可为将。袁可立人称袁青天,为官刚正,不畏权势,执法如山。比如万历年间著名的“董范案”,董份曾为礼部尚书,范应期曾是状元,案件震惊朝野,官员塌方式被问罪。而袁可立一个小小推官(七品,掌管刑典),在皇帝已开金口为董范两家撑腰的情况下,顶住各方压力,保护弱势民众,只取为首施暴者抵法,迅速平息事件。袁可立升任御史巡视京都,无论皇亲国戚,还是皇帝弄臣,一概不留情面,有弄臣杀人,万历已下旨赦之,“可立不为动”,抗旨将其正法。此次袁可立持节镇登莱,在山东半岛与大连之间,操练水师,并重陆战,打造战舰,增设炮台。重用毛文龙,在丹东、皮岛像钉子一样插入敌后。与山海关的孙承宗、天津卫的李邦华、对面的沈有容等相互策应,形成一个对敌侧后包围的水陆纵深战线,百里棋布的犄角之势,使努尔哈赤瞻前顾后无法施展。

袁可立运筹帷幄,驭事多方略,节制悍将毛文龙,“舳舻相接,奴酋胆寒”,对敌形成大兵压境之势,并暗中策反努尔哈赤的女婿、复州总兵刘爱塔,打下金州,收复旅顺。收复辽南海岛疆土千余里,并形成了对后金的海上军事封锁,使得擅长骑兵作战的后金处于被动,战略物资短缺。趁秋熟之际,后金来抢秋粮,数次被袁可立调动水陆多路军队,杀得大败而归。袁可立之战,贵在主动,赢在布局。

从以上简介的战绩和韬略来看,袁可立不愧帝师,似乎比熊廷弼、袁崇焕更棋高一着,上兵伐谋,其立意之高,眼光之远,水陆两用,对海军的重视,甚至对现代都有战略指导意义。那么这样一位人物,为什么在历史上声名不著?因为清朝所禁!袁可立策反了努尔哈赤的女婿刘爱塔,对后金军心打击极大,使“伪将人人自危”,更使后金满清认为是奇耻大辱,恼羞成怒,对此人封禁!其实袁可立在万历年间,做推官之时便已声名远扬,做御史之时便已享誉天下,因言罢官,泰昌帝重新起用并嘉奖,天启尊为帝师,国家危难,毅然挺膺,排兵布局,打得努尔哈赤连吃败仗,三年不敢动。所以满清入主后,清修《明史》,对袁可立、刘爱塔等人都不立传,并在其后文字狱中毁其相关文献,袁公诗稿也遭禁毁,只有几首刻在石上的诗留了下来。

另一位帝师孙承宗,大器晚成,在万历时默默无名,做家庭教师,翰林院编修,熹宗即位后当讲官,知兵,有谋略,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孙承宗亲赴山海关,采用袁崇焕建议守宁远,修筑关宁锦防线,作为蓟辽督师,定编制、营垒、军需等,修筑炮台,重用袁崇焕、马世龙、祖大寿、赵率教、满桂等将领,整肃军纪,安置难民,与袁可立水陆呼应,“关门息警,中朝宴然”,看似没有大胜仗,但拒敌于千里之外,所谓善战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因与魏忠贤不和,辞官回家。

努尔哈赤侦知孙承宗去职,大举进攻,袁崇焕抗命不撤出宁远,凭借与孙承宗苦心经营的防御体系,与满桂、祖大寿等人坚守宁远,利用火炮,杀伤金兵甚众。努尔哈赤亲自指挥攻城,双方激战一天,明军在城上炮铳齐发,后金骑兵虽然悍勇,但无法近城,发挥不出骑兵优势,伤亡一万七千人,无奈撤军。这便是著名的“宁远大捷”。宁远一座孤城,便能抵挡努尔哈赤亲自指挥的后金骁勇骑兵,说明孙承宗、袁崇焕的坚城火器、积极防御、遏制骑兵的作战策略是对症的。十五年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十几万明军精锐集结宁远,也主张步步立营,其作战思路同孙、袁,但兵部和崇祯隔空瞎指挥,要速战速决,结果确是速了,迅速土崩瓦解了。

努尔哈赤兵败宁远,半年后毒疽发作,八月十一日遗恨而终。皇太极继位后,致信袁崇焕,“彼此和好”。但小冰期酷寒,女真人饥寒交迫,没法跟你和谐。第二年,皇太极亲率大军侵犯,守宁远的还是袁崇焕,已升任辽东巡抚,命总兵赵率教镇守锦州,构成宁锦防线,又令满桂、祖大寿率兵出城,形成犄角之势。金兵围困锦州,赵率教始终不与金兵野战,扬长避短,坚守锦州。皇太极又施围城打援之计,袁崇焕不为所动,固守宁远。皇太极数计落空,挥师攻打宁远,亲督代善、阿敏等兄弟率军猛攻,袁崇焕放排炮轰击,金兵一排排倒下,贝勒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俱伤。攻了十几天,宁远攻不下,金兵伤亡惨重,毛文龙又捣敌后方空虚,皇太极只能退兵,深知宁锦防线坚固,无法进入山海关,以后只有另谋出路。这是“宁锦大捷”,再次证明了孙承宗的筑坚固守、积极防御策略能够遏制后金骑兵。

朱由校被册立为皇太孙不久,万历、泰昌相继而亡,朱由校还没来得及进行系统教育便继位了,所以熹宗文化程度不高,对东林党人的慷慨陈词有时不大明白,也说不过这些文臣,但不愿受人摆布,便用魏忠贤这个文盲对付文豪。这招很厉害,你文豪是吧?你引经据典、咬文嚼字我通不懂,你想干嘛?

熹宗爱好木工,是有名的木工皇帝。他用的床椅等用具,都是自己动手做的,心灵手巧,只要他看过的木器,都能做出来,精巧绝伦。比如他仿乾清宫造了一座宫殿,高不过三尺,小巧玲珑,巧夺天工。朱由校做木匠活儿兴趣浓厚,乐此不疲,甚至废寝忘食,挑灯夜干。魏忠贤就待他木匠活儿做到关键处,奏事请示,熹宗不耐烦听,就说:“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魏忠贤便得以独断专行。

1627年八月,朱由校在客氏、魏忠贤等人陪同下,到西苑大船上饮酒作乐。一时兴起,坐上小舟往湖心去玩,却被一阵大风刮得船摇,跌入水中,同武宗朱厚照一样,熹宗也不会游泳,虽被救起,但呛了水,受了惊,落下病根。有人进献“灵露饮”的“仙药”,如同红楼梦中的玫瑰露,味道清甜可口,熹宗天天饮用,后来得了水肿,竟致卧床不起。八月二十二日,熹宗朱由校崩,仅二十三岁。

朱由校三子三女都早夭。其中第三子朱慈炅,其母为任容妃,在王恭厂大爆炸时,只有七个月,受惊而死。

朱由校无子,临终前召见五弟信王朱由检,将皇位传弟,信王惶恐不敢当,张皇后从屏风后走出,说:“皇叔义不容辞,事情紧急,恐生变故。”朱由检才敢答应。朱由校给弟弟朱由检嘱咐了三句话:

吾弟当为尧舜。

善待张皇后。

忠贤宜委用。

对前两句话,崇祯至少努力去做了,“善待张皇后”是做到了,“当为尧舜”却适得其反了。但对“忠贤宜委用”,朱由检应该是没明白哥哥的意思,直到亡国之前,才理解了哥哥为什么说这句话。

《明史》记载,甲申之难时,张皇后在寝宫上吊殉国。那为什么一直有流言说张皇后晚节不保,投降清朝,并受满清供养。还有其它版本,如受到李岩保护,如张皇后逃出宫外流落民间等等。传说往往随人们的意愿流传,比如传说杨贵妃没死在马嵬坡,而是逃到东海去了,还有传说是成为神仙了,都是人们的良好意愿,不愿美人罹难。张皇后的传说也是,因为张皇后在百姓中声望极好,人们希望这位贤后美人不要惨死。那“晚节不保”又是怎么回事?前述在王恭厂大爆炸中惊死的皇子之母,任容妃,据说是魏忠贤养女,为人“丽而狡”,因生皇子被封皇贵妃。甲申之难,任容妃逃出皇宫,流转民间,冒用张皇后声望以图存,被问及宫中事,皆能对,所以明末笔记中张皇后流落民间等事,源自此人。满清入京后,任容妃回到北京,受清廷赡养,由光禄寺每月供给,所以有人说张皇后失节,还是源自此人。

1644年,顺治帝命将张皇后和明熹宗合葬于德陵。所以张皇后下落,不需辩驳。

天启帝的特点是:木工皇帝,宠奶妈,不上朝,魏忠贤当政。

天启朱由校继承了朱见深的一些特点:宠奶妈,不上朝。



点击下一个:为什么黛玉父母早亡、没有兄弟?+ 九千岁为什么不干掉崇祯?+ 为什么李自成在魏忠贤死后才揭竿而起?+ 东林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0-01 22: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9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4: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秦可卿葬礼是国葬?宝玉穿孝服?+ 为什么秦可卿葬礼拉长了半年?棺材用万年不坏的樯木?+ 为什么秦可卿是养生堂抱的?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96】



8.2.4 秦可卿:泰昌朱常洛
特征是:出身卑贱,一月天子,有德,能干,淫丧。

秦可卿出身卑贱,是作者有意塑造的,极不合理,是养生堂抱的。其父是营缮郎,是个“宦囊羞涩”的虚拟小官,却能与贾府这样钟鸣鼎食的国公之家联姻,从正面来看是无论如何不合理的。贾敬在贾府文字辈最长,贾珍是玉字辈长子,贾蓉是草字辈长孙,这样一个出身卑贱的女子却嫁的是贾府的长子长孙!不可能的事!这种府第的婚姻,正常是史老太君、王夫人、林黛玉这样门当户对的联姻。

朱常洛是一月天子,作为红楼梦中刻画的一个特征,是秦可卿出场不久便死了。而且谁都看出,秦可卿的葬礼是国葬规模,这从正面看也是完全不对的。古时婚丧等大典都须遵从礼制,不是有钱想怎么办就能怎么办的,操办司仪都懂得这些“讲究”、“规范”,没人敢帮你家违礼制、乱规矩,否则他饭碗就砸了,甚至脑袋就丢了。“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的高启是怎么死的?苏州知府在张士诚旧宫址上改修府衙,高启写了一篇上梁文,内有“龙盘虎踞”四字,被腰斩!明清的等级、礼制非常严格,不会出现这种众目睽睽之下的公然违制。何况宝玉穿孝服?书中明确写了宝玉穿孝服:“贾政听说忙回去,急命宝玉脱去孝服,领他前来”。宝玉和贾珍是族兄弟,如贾珍死,宝玉服五等、缌麻,如尤氏死,宝玉都不能穿孝服,无服。宝玉和贾蓉出五服了,即贾珠死,贾蓉也不能穿孝服。何况贾蓉之妻!即便宝玉不懂,贾政连基本的五服也不懂吗?让宝玉穿着孝服出来?还是您觉得红楼作者不懂五服?下面给出九族五服图:


秦可卿葬礼还有一个明显错误:葬礼被拉长了半年。

“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贾母打点黛玉起身,让贾琏送黛玉,登舟往扬州去。这日夜间,凤姐“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不知不觉已交三鼓”,秦可卿来托梦嘱咐,凤姐惊醒,秦氏已亡。

虽然没写具体月份,但冬底即年底过年前书信到,需打点起身,登舟往扬州去时,应是过完年后春季,从凤姐“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可知出发不久,如过了一季半年,就不会“屈指算”了。符合张太医论病的话:“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春分,是二月的节气。所以秦可卿死时,应是二三月份的春季。

“择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宝玉“因见今日人众”,与秦钟来找凤姐。正闹着,人回苏州去的人昭儿来了。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了。二爷打发小的来报个信请安,讨老太太示下,还瞧瞧奶奶家里好,叫把大毛衣服带几件去。”

看黛玉之父死的时间:九月初三。而且昭儿回程还需要时间,凤姐“细问一路平安信息,连夜打点大毛衣服”,用“一路平安信息”提醒贾琏去程、昭儿回程的时间,重复强调“大毛衣服”,说明贾琏出发时不用穿大毛衣服,应在开春后,与秦可卿死在二三月份都符合。可是秦可卿的葬礼却到九十月份了!与死于二三月份的春季算,整整加了半年,很明显,为什么?作者搞错了?写的有问题?

因为1620年,半年之间,大明王朝死了三个帝后,是件极不平常的事。四月初六,万历皇后王喜姐崩。七月二十一日,万历帝崩,二十二日发丧,二十三日颁遗诏,命太子朱常洛嗣位。八月初一,朱常洛登基,九月初一,朱常洛死。朱由校继位,十月初三,合葬万历帝与王皇后于定陵。前文也说过,朱常洛死,来不及修帝陵,用了废弃的景泰帝的庆陵,所以秦可卿的棺材,用了万年(万岁)不坏的叫做什么樯木,世上却没有樯木这种木,亲王、千岁、坏了事也与景泰帝完全相符。所以贾政劝道:“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贾政这是给读者递话呢,我们要听得懂“非常人可享”。

红楼梦中也死了三人,书中同时写的三人有:秦可卿、林黛玉之父林如海,还有一人,看似贾瑞,其实不是。

“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瑞大爷被王熙凤毒计陷害后,书中写的清楚:“诸如此症,不上一年,都添全了”,“倏忽又腊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从冬至,不上一年,又腊尽春回,所以是冬至的第三年春死的。而秦可卿是冬至的第二年春死,差了一年,之所以把贾瑞之死写在秦可卿死前,是把贾瑞之事一次交待完整。所以贾瑞不是同时死的三人之一,是作者有意强调要反面看:“死了三人”。

第三人,是缮国公诰命。“目今正值缮国公诰命亡故,王邢二夫人又去打祭送殡。西安郡王妃华诞,送寿礼”,这个“王邢二夫人”错的太明显,贾赦大,书中一直是“邢王”的写法,顺序不能写乱,是不是抄书抄错了?再看后面,“西安郡王”,也是明显错误,同回后文中两次写道“南安郡王”、“西宁郡王”。这里是故意用错误提醒:“缮国公诰命亡故”含真事隐,其实反面暗指亡的是皇后,这个证据很充分,在后文解读秦可卿出殡时的四王八公时一次说。之所以突出王夫人朱由校送殡,是因熹宗朱由校办了三个帝后的葬礼,万历帝后合葬定陵,但贾母这个万历帝现在还不能写死了,要刻画出万历帝在位时间最久这个特征。所以书中这些“错误”,在反面都有合理原因。



点击下一个:秦可卿药引的秘密?莲子七粒,红枣二枚:红丸案中,红丸二枚;梃击案,枣木棍 + 为什么明写秦可卿淫丧?+ 十一月三十日冬至,什么意思?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08 17:04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赞赏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红学
红楼梦(小说)
红楼梦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9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4: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可卿药引的秘密?莲子七粒,红枣二枚:红丸案中,红丸二枚;梃击案,枣木棍 + 为什么明写秦可卿淫丧?+ 十一月三十日冬至,什么意思?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6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97】



秦可卿与黛玉之父同时亡,其实淫丧的秦可卿就是黛玉崇祯之父,朱常洛,亡于九月初一,五更。昭儿说黛玉之父死于九月初三,秦可卿三更托梦,死亡时间不敢明写五更,但也能看出是同时辰。

张太医给秦可卿开的药方,很多人研究过,不乏懂中医者,没有问题,秘密在药引:“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红枣二枚。”

子七,红枣二枚。

前文在解湘云、香菱等时,我们多次用“莲子”解读崇祯之子。朱常洛有七子,正是“莲子七粒”,只是仅长子朱由校和五子朱由检成活。

红枣二枚:直指红丸案、梃击案。枣,一石二鸟,丸状,枣木棍。梃击案,用的便是“枣木棍”。红丸案中,“红丸二枚”朱常洛送命。

在秦可卿死葬之时,黛玉之父也死葬,而且黛玉亲自去了。黛玉朱由检之父,也是王夫人朱由校之父,所以书中由其代理人魏忠贤王熙凤料理,这便是“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原因。王熙凤刻画的是魏忠贤,在后文王熙凤章节中专门再说。注意,王熙凤是宝玉荐的,宝玉“不便明言,走至贾珍耳边说了两句”,对这样的话要注意,是作者不便明言,读者要领会,要思考。明白了反面的人物关系,看这些安排则豁然开朗:

邢夫人笑道:“原来为这个。你大妹妹现在你二婶婶家,只和你二婶婶说就是了。”重复“二婶婶”强调:凤姐是替王夫人料理此事。贾珍说:“只看死了的分上罢。”作者都是在说反面的话。

“早有人端过一张大圈椅来,放在灵前,凤姐坐了,放声大哭。”凤姐这是代王夫人朱由校哭丧。

王夫人辈分高,哭秦可卿丧不合适,在反面,又不能不哭父丧,所以由王熙凤代办。我们也就明白了:在秦可卿死葬之时,写黛玉去扬州见父,也是一样,正面秦可卿辈分低,黛玉来哭父丧也不合适,但又不能不尽孝,所以写黛玉之父亡,让黛玉尽丧葬之礼。

“十一月三十日冬至”,从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只有三次:1574年万历二年,1631年崇祯四年,1642年崇祯十五年。清朝则直至乾隆帝死,一次也没有!而《红楼梦》此书在乾隆年间手抄、刻印了。所以这种百年一遇的特殊日子,当时的人们只要一提起来,都知道崇祯年间就有两次,是明显的明末特征。

秦可卿的德、能,书中都是侧面写的,因秦可卿正式出场不久,便病、逝、葬,所以都是从家人、长辈的角度侧面描写:

贾珍哭的泪人一般,正和贾代儒等说道:“合家大小,远近亲友,谁不知我这媳妇比儿子还强十倍。”不正是《明史》评朱常洛的话:“潜德久彰,海内属望”八个字的口语说法嘛。正面看贾珍哭的泪人一般,不可解,如因爬灰,肯定要顾忌,至少在人前要假装的正常些,岂能公然哭的泪人一般?商议如何料理,贾珍拍手道:“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有爬灰爬的这么毫不顾忌的吗?贾珍可是族长!正面看这些都不合常理。

秦可卿死时,“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是要读者纳罕、疑心,思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是从家中上下人等角度,刻画其“德”。

宝玉“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喷出一口血来”。若从朱明江山的角度看朱常洛,不说如其父在位近半个世纪,只要如一般皇帝在位一二十年,那明朝会这么快亡吗?所以宝玉心似刀戳,说是“急火攻心”。只是,历史没有假设。

第五回宝玉欲睡中觉,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用“极妥当的人”、“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从德高望重的贾母看来,由其安置宝玉这个朱明江山,安稳、极妥当。

秦可卿的能干,从临终托梦给凤姐也可见一斑。凤姐问“何法可以永保无虞?”秦可卿说“荣辱自古周而复始”,见识便高过王熙凤。然后于荣时筹画下两件未妥之事:祭祀产业和家塾,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家塾,是为日后败落,有个退步,不思后日,终非长策。贾府中能计深远者,只有秦可卿。

“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嘉靖帝1521年登基,到朱常洛死的1620年,正是“已将百载”。

秦可卿的淫,显而易见,不像隆庆帝尤氏的隐晦,都是明写直书的。且不说“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因是脂批的话,毕竟不是正文,姑且不论。我们看焦大醉骂的话:

“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

这里焦大称呼太爷,我们先从焦大这个下人角度,把几辈儿人的称呼看清楚:

太爷、老太太:贾代化夫妇,贾母这辈儿。

老爷、太太:贾敬夫妇。有贾母在,贾敬不能称太爷。

爷、奶奶:贾珍、尤氏。尤氏从未称过太太,称珍大奶奶。

小爷、小奶奶:贾蓉、秦可卿。东府里小大爷、小蓉大奶奶。

焦大说“往祠堂里哭太爷”,说明太爷没有爬灰,是如今生下的这些畜生,偷狗戏鸡、爬灰、养小叔子。如贾敬爬灰,则尤氏不干净;如贾珍爬灰,则秦氏不干净。养小叔子,则尤氏、秦氏都有可能性,比如贾蔷,可能性就很大。从贾珍的表现,爬灰秦氏的可能性也很大。要说爬灰、养小叔子都跟秦可卿没关系,鬼才相信!焦大这话是明着当众骂的,所以是明写秦可卿之“淫”。

第五回,秦可卿的判词中,就是直书“淫”字了:

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画上高楼大厦、美人悬梁自缢,揭示了“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是被隐晦修改掉的情节,作者故意留下此判词与后文故事的不相符,表现此人的死法其实是:淫丧!词中有淫,画中已丧。

可卿在幻境中跟宝玉云雨,作者用了一大堆“淫”字:好色不淫,情而不淫,好色即淫,知情更淫,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岂敢再冒淫字,不知淫字为何物,皮肤滥淫,意淫等等。

前文也说过,与宝玉云雨,表示皇帝。

再看书中描写秦可卿房中陈设: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

武则天、安禄山:都是皇帝。

飞燕是皇后,太真是贵妃。

寿昌公主、同昌公主:都是公主。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描写秦可卿的房间,比拟的人物却是皇帝、皇后、贵妃、公主。

所以综合这些线索来看,秦可卿这个淫丧的皇帝身份还是很明显。



点击下一个:王夫人是木头皇帝朱由校?谁掉到水里?木钉把头碰破了?+ 为什么宝玉说黛玉出自《古今人物通考》?+ 贾府中,明清皇帝的安排规律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0-10 11: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9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7: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回曲演红楼梦解读一:燃藜典故和对联中的“学问”、“文章”,洪范五行,《洪范》九畴,就是《洛书》,是帝王统治的“大法”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02】


12 曲演红楼
本文通过对五十多个红楼人物的解读,验证了贾府人物的大框架,和本书的系统性及本文解读的自洽性。所以《红楼梦》这本书即使只存八十回,但其框架结构显然是完整的,甚至在一九(第一个九回)便已搭建了完整的系统架构。

虽然红楼梦未完,但从清兴替明的历史,我们已经知道结局了,只是红楼作者以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而已。比如:元春永历之死,显然不能直写弓弦勒死,作者只是换一种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罢了,但其结果,通过历史,我们大家都已知道了。不仅每个人物的结局,包括《红楼梦》这本书的大结局,“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白茫茫”的“雪”地,大地、江山,最终归了“雪满”的薛家,“金”国满清。作者用“预演”的写作手法,已经写得很明白了,交待的很清楚了。

一九的中心回,第五回,用宝玉游太虚幻境,“曲演红楼梦”的写作手法,对《红楼梦》这本书,用《红楼梦》十二支曲子,和十二钗的判词图谶,作了最重要的“大预演”,或者说“总预演”。让读者在走进红楼大门时,先清楚明白,才能真正品读《红楼梦》。

第五回的判词图谶,脂批点明了“悉借《推背图》”的预言之法,故图谶首先要符合正面,让读者一看就知道,这说的是哪个红楼人物。比如,“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读者一看“完”、“兰”,便知是李纨、贾兰的预演、谶语,完、纨是用谐音而已。其正面的镜花水月,和曲子中的头带簪缨、胸悬金印、爵位高登、黄泉路近这样的意思,读者都能看到,不必多说。关键是:

从正面解读,没任何意义!

所以本文解读的是反面之意:李纨悬的是“金”印,“金”国之印。这一盆兰,不是兰蕙(《离骚》中,兰蕙喻忠臣),而是“芄兰”(参见《诗经》中的《芄兰》)。佩觿佩韘的童子,躐等僭越的小福临,正是“追鹿”的贾兰,“逐鹿”的顺治。

本文一开篇便讨论过《红楼梦》这本书一手二牍,同时写了正面“假语存”和反面“真事隐”两个故事,本文也一直是从反面解读,因为正面解读没意义!就像读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说的不是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说的不是上楼,仅仅这样读诗,是完全没读懂作者之意。

对只读《红楼梦》正面的读者,特此说明,什么时候懂得了这本书正面解读没意义,才算是开了窍。本文第一章便澄清过这个问题。

既然第五回“曲演红楼梦”如此重要,本文便辟出专门的一章来解读这些“预演”,同时也是对整体框架结构的验证。不同于别人解读,除了是反面解读,因为前文已经解出了这些红楼角色反面的历史人物,所以本章解读,不是通过图谶词曲来判断哪个角色反面是哪个人物,而是直接用前文解读的结果,来验证这些图谶词曲。既验证系统架构,也验证其自洽性,是否一贯一致,与人物的预演、结局是否都相符。

需要说明的是,前文解读红楼人物时,有些图谶词曲已经解过,只是当时以解读人物为主,比较零散。这个问题之前有朋友指出过,希望能整体解读第五回的判词。本章便是整体解读,对解过的判词,也会简要罗列结果,力求完整独立,不免会有重复之处,还请见谅。

12.1 引梦
在宁府赏梅,宝玉倦怠,欲睡中觉,是秦可卿带宝玉去安置。

“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这话从反面看,贾母万历帝知道秦可卿泰昌帝朱常洛是个妥当人,继位之人,所以说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这个朱明江山,自是安稳的。这些话都是一手二牍。

“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我们知道,宝玉是睡在秦可卿的卧室,反面表达秦氏此人是拥有皇权的皇帝身份。那为什么先要引宝玉到别的地方?注意,秦氏引宝玉到了哪里?“上房”,即宁府正堂,同荣国府的“荣禧堂”。前文解过“荣禧堂”是权力中心,皇帝寝宫,宁府正堂也是一样。“上房”的“上”字,也有多义,有“皇上”之意,前文都解过。所以秦可卿带宝玉来至“上房”,还是有意指明尤氏、秦可卿的皇帝身份。

宝玉看到《燃藜图》,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对联,便连说出去。表面是宝玉不读书,所以看到勤学的图和“学问”、“文章”的话,便不肯在这里睡觉。既然作者点出了这里“世事洞明皆学问”,几乎明说了此处有“学问”,并重复强调“画的人物”、“何人所画”、“人情练达”的“人”里有“文章”,那读者就要好好看看《燃藜图》这个典故里的“学问”和“文章”。

东晋王嘉的神话志怪、历史异闻集《拾遗记》中,记录了“汉”朝刘向在天禄阁校书时,夜有老人燃藜授学的神话传说,非常有名:

“刘向於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燃,因以见向,说开辟已前。向因受《洪范五行》之文,恐辞説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

至曙而去,向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一之精,天帝闻金卯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乃出怀中竹牒,有天文地图之书,‘余略授子焉’。至向子歆,从向受其术,向亦不悟此人焉。”

后以“燃藜”,指夜读或勤学。

两边对联强调的“学问”、“文章”,反面看显然是“洪范五行”。读者必须搞清楚故事中神仙授刘向之文。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在《汉书·楚元王传》中有刘向和“洪范五行”的记载:

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

向见《尚书·洪范》,箕子为武王陈五行阴阳休咎之应。向乃集合上古以来历春秋六国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迹行事,连传祸福,著其占验,比类相从,各有条目,凡十一篇,号曰《洪范五行传论》,奏之。

所以,刘向的“洪范五行”之文,是在《尚书·洪范》的基础上,集合了历代灾异祸福,总结了国家败亡之鉴,以警君主,是刘向上奏汉成帝的,是给“皇帝”的上书。

《汉书·五行志》中收录了刘向《洪范五行传论》的一百五十多条。我们看班固在正史《汉书》中是如何记录“洪范”、“五行”的:

《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雒出书,圣人则之。”刘歆以为,虙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雒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雒”字同“洛”,《雒书》即《洛书》。

注意:《洛书》陈述的,就是《洪范》。

圣人行其道而宝其真。降及于殷,箕子在父师位而典之。周既克殷,以箕子归,武王亲虚己而问焉。故经曰:“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乌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逌叙’。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弗畀《洪范》九畴,彝伦逌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逌叙。’”此武王问《雒书》于箕子,箕子对禹得《雒书》之意也。

这里说的很清楚:天赐禹《洪范》九畴,就是《洛书》。

《洪范》九畴: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旪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艾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鄉用五福,畏用六极。”

凡此六十五字,皆《雒书》本文,所谓天乃锡禹大法九章,常事所次者也。以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述《春秋》。则《乾》、《坤》之阴阳,效《洪范》之咎征,天人之道粲然著矣。

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宣、元之后,刘向治《穀梁春秋》,数其祸福,传以《洪范》,与仲舒错。至向子歆治《左氏传》,其《春秋》意亦已乖矣;言《五行传》,又颇不同。

所以,“洪范”不是一般的“大法”,是帝王统治的“大法”,是天赐禹的“大法九章”,是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大法”。

“五行”是《洪范》九畴的初始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前文多次论过“五行”,甚至明朝皇帝的名字都是按“五行”排序的。

《洪范》九畴的中心畴,是“皇极”畴,是全部统治大法的中心。倡导天授神权,天子按照神的旨意,建立最高统治准则——“皇极”,即君王的法则。并依此实行赏罚,树立皇极的至高权威,以保障“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所以,这个典故里的“学问”,是“皇帝”、“天子”的统治大法。

“人情”即“文章”的“人”,显然是引宝玉来上房的秦可卿,“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的秦可卿,淫丧的泰昌帝朱常洛。所以典故里说“洪范”,隐“洛书”,书的正是朱常洛的“洛”,指出“皇帝”、“天子”朱常洛。

所以我认为,燃藜典故和“学问”、“文章”的对联,是红楼作者有意设计,从反面指出秦可卿背后的“天子”朱常洛。

(秦可卿引梦未完,下文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9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7: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回曲演红楼梦解读二:秦可卿房中海棠春睡图,武则天的宝镜,安禄山伤了太真乳,寿阳公主的“含章梅妆”,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03】


(接上文,燃藜典故和对联学问)

然后来至秦氏房中,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和秦太虚写的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此图此联在11回贾敬寿辰还重复强调过。


杨贵妃《海棠春睡图》
《海棠春睡图》在前文“湘云醉眠芍药”中解读过,用杨贵妃的“海棠春睡”典故,解读湘云占花名抽到的“海棠”,和“沉香亭”、“木芍药”,解释了芍药、牡丹同时开花的错误,揭露“莲子”湘云的秘密。《海棠春睡图》又是“答案在前”的手法,而且,前文多次讲过《红楼梦》有一大特色:多个线索齐头并进,从来不单独、孤立地叙述一个线索。此处用秦观的字号“太虚”,衔接到“太虚幻境”,并用对联的“冷香”,和“海棠春睡”的图画典故,引入薛宝钗,因宝玉把薛宝钗比作杨贵妃。而秦可卿作为引梦人,乳名“兼美”,是兼薛宝钗、林黛玉二人之美,很自然地从秦可卿引入到本书的第一、第二女主角林黛玉、薛宝钗,和金陵十二钗。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

当然这些皆非正史,跟后面写的“西子浣过的纱衾”、“红娘抱过的鸳枕”一样,就如前面的“燃藜典故”一样。黄衣老者吹藜杖可燃,明显不是人,说是神仙传授“洪范五行”,只能是传说,不是史实。那么《红楼梦》引用这些不经的传说,也不经吗?弄玄虚吗?用意何在呢?显然作者用意不在传说,而是背后隐藏的“洪范”、“洛书”。用传说只是手段,背后隐藏的,才是红楼作者不能明言的用意。

在23回,特意注明过,茗烟给宝玉“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

所以,《海棠春睡图》、对联和这些传说、人物说明:

一、淫。不解释。

二、看这些人物:武则天是皇后、皇帝,赵飞燕是皇后,安禄山是皇帝,杨太真是贵妃。这些都是皇帝、皇后、皇贵妃级别的人物,反面暗示秦可卿的皇家身份。

三、“卧榻之侧”,有祸乱者。赵飞燕祸乱汉宫,武则天祸乱唐室,安禄山、杨贵妃更是直指“安史之乱”这样的胡人叛乱。从与之并列的杨贵妃《海棠春睡图》和“冷香”对联,直指刚来贾府的薛家宝钗也是“安史之乱”这样的祸乱者。

秦可卿泰昌帝朱常洛的“卧榻之侧”,确有“祸乱者”:胡人叛乱,东北的“金”国,努尔哈赤建立的“金”国,与明朝并立,是满清的前身。薛宝钗这个皇太极,后来把“金”国改为“清”。

《红楼梦》中反面看,薛家正是“金”国,薛宝钗正是皇太极。



“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

含章殿:是南朝宋宫殿名,也是汉、唐宫殿名。

“含章殿下卧的榻”,明显是寿阳公主,不是寿昌公主。因为“含章梅妆”,即“寿阳梅妆”,便是著名的“梅妆”,“梅花妆”。

而且,唐、宋、后梁的“寿昌公主”,也没有一个与“含章殿下卧的榻”有关。

寿阳公主的“含章梅妆”是著名的典故,唐宋以来无人不知:

《太平御览》卷三十《杂五行书》记载:“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妆是也。”

《事类赋注》卷二十六《宋书》记载:“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之华,拂之不去。皇后留之,自后有梅花妆,后人多效之。”

从此诞生“梅花妆”。其式,在额上画一圆点,或多瓣梅花状。唐宋一直都非常流行。

写“含章殿”、“梅花妆”的诗词也很多:

诗人牛峤的《红蔷薇》:“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

李商隐的《对雪》诗:“侵夜可能争桂魄,忍寒应欲试梅粧。”

欧阳修的《诉衷情》: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但诗题为《含章殿》的,只有一首:

南宋诗人胡仲弓的《含章殿》:

千古风流说寿阳,梅花飘落粉犹香。
寄言长信宫中女,莫学当时亡国妆。
“梅花妆”是“亡国妆”!

书中指明了“含章殿”: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

“寿昌公主”是明显的错误提醒,“含章殿”:亡国妆。



“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

同昌公主是唐朝公主,唐懿宗长女,深得圣宠,宠溺奢侈,独步天下,古今第一,空前绝后,无与伦比。

同昌公主出嫁之日,《旧唐书》记载:“出降之日,礼仪甚盛”,“倾宫中珍玩以为赠送之资”。《资治通鉴》:“倾宫中珍玩以为资送,赐第于广化里,窗户皆饰以杂宝,井栏、药臼、槽匮亦以金银为之,编金缕以为箕筐,赐钱五百万缗,它物称是。”

长长的嫁妆单子极尽奢华,其中便有“连珠帐”:

唐代苏鹗撰写的《杜阳杂编》中收录有:

“堂中设连珠之帐,却寒之帘,犀簟牙席,龙罽凤褥。连珠帐,续真珠为之也。”

嘉靖到万历年间的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撰写的《艳异编》中也收录有:

“堂中设连珠之帐,续真珠以成也。”

说“公主制的连珠帐”,显然异常,如此宠溺的公主,怎会自己去“制”?而且,“连珠帐”只是同昌公主长长的奢侈嫁妆中之一物,被红楼作者特意摘出来写而已。

同昌公主的奢华之物多了,为什么《红楼梦》中只特意摘出来写“连珠帐”?

连珠帐:“续真珠为之也”,“续真珠以成也”。

明写“连珠帐”,隐写“真朱”!



综合宝玉欲睡中觉,到入梦前的这些线索:

秦可卿先引宝玉到“上房”,通过《燃藜图》中的典故,和对联中“学问”、“文章”的强调,反面指出“学问”是《洪范》、《洛书》。“洪范”,是帝王统治的大法;“洛书”,书泰昌帝朱常洛的“洛”。

“洪范五行”在《汉书》中是怎么记录的?

“五行:一曰水……”

而且,禹治“水”,赐《洛书》。

明朝皇帝的名字按五行排序,泰昌帝朱常洛正是“水”字辈。

“洪范九畴”的初始畴是“五行”,中心畴是“皇极”。

所以按这些“学问”、“文章”,很容易看出引宝玉来“上房”的秦可卿,正是“天子”、“皇帝”朱常洛。

秦可卿卧室,杨贵妃的《海棠春睡图》,酒醉妆残,衣衫不整,和“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的对联,甲戌脂批:“艳极淫极”。无论是安禄山手指抓伤杨贵妃乳,还是武则天的镜室,还是赵飞燕、赵合德姊妹的秽乱宫闱,都明显能看出:淫。

而且这些传说、人物,都是帝后级别,暗示秦可卿的皇家身份。

图画中的杨妃,对联中的“冷香”,也暗指了薛宝钗。武则天、赵飞燕、杨贵妃、安禄山都是祸乱者,尤其是杨贵妃、安禄山,导致了“安史之乱”。《红楼梦》中一直把满清造反比作“安史之乱”,如同作者石头的代言人宝玉把宝钗比作杨妃一样。所以在薛家刚出场、来到京城后,便指出了薛家、宝钗是祸乱者,是“安史之乱”一样的叛乱者。如果细看此时的时间,是“秋尽冬初”的十月,正是满清迁都北京后,小顺治在北京登基,即“皇帝”位的甲申十月。巧合吗?

所以,以“淫”为特色,又说有才有德,出身卑贱的秦可卿,与这里解读的“皇帝”朱常洛,完美契合,都可相互验证。而且,秦可卿“卧榻之侧”,有“安史之乱”一样的祸乱者,薛宝钗代表的“金”国。卧榻床帐的两位公主,“连珠帐”、“含章殿”,隐写了“真朱”、“亡国”,这是宝玉入梦前的大背景。

对这样的大背景,作者怕读者看不到,还特意让美女吩咐读者:“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提取这句话的主要词汇:

“看打架”。

在“打架”旁,有甲戌脂批强调“细极”!而且这个“看打架”,在回末宝玉梦醒时再次重复。重复就是强调,说明让读者“看打架”是宝玉此梦的浓缩总结!

不宜理解为宝玉跟美女“打架”,像傻大姐捡到绣春囊时,看到“两个人赤条条的盘踞相抱”,以为“两个妖精打架”。本文多次说明,《红楼梦》的主旨不是写“淫”,艳情处只是强调背后的“真事隐”。

作者让读者“看打架”,是真的“打架”,像第九回顽童“学房里打架”,反面是“萨尔浒之战”这样的明清著名战役。

宝玉这场梦,甚至这部《红楼梦》,都是让读者“看打架”!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9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7: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回曲演红楼梦解读三: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警幻仙姑、太虚幻境揭秘,《红楼梦》中的三重境界:幻境、假境、真境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04】


(接上文,秦可卿引梦)

12.2 入梦
宝玉入梦后,作为引梦人的秦可卿并未消失:“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遇到警幻仙姑。

警幻仙姑出场,作者不惜笔墨,特意作了一篇长赋,一页还多,明显能看到《离骚》、《洛神赋》的痕迹。比如:云髻、唇齿、纤腰、珠翠,以及秋菊、春松,回风舞雪,龙游曲沼,非常明显。

《离骚》是辞赋之宗,并不出奇。为什么借用《洛神赋》呢?

除了赞警幻仙子,还因为“秦氏在前”,是秦可卿引宝玉来此,《洛神赋》的“洛”,还是暗指秦可卿反面是朱常洛的线索,同前文。

最后几句:

应惭西子,实愧王嫱。
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
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
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也问读者:此是何人?来自何方?

“应惭西子,实愧王嫱”:比西子、王嫱,也是黛玉一类人物。后面警幻仙姑也说了,本是接“绛珠”的,因受宁荣二公之托,接了宝玉。《红楼梦》中黛玉比西子、王嫱王明君,如“病如西子胜三分”,“莫怨东风当自嗟”。

此赋末尾的“奇矣哉!”明显源自《离骚》末尾的“已矣哉!”

乱曰: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国内没人了解我,我又何必怀念故国旧都!

所以,“生于孰地?来自何方?”是问读者,是个射覆,作者用人尽皆知的《离骚》,强调故国、故都!而且强调:国无人莫我知。是红楼作者向读者发的感慨:“无人知我”!

我对本文读者,也是一样,古今同慨:我尽管写,却无人知!

“信矣乎!”明显源自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
周之衰,孔子鸣!周末,庄子鸣!楚亡,屈原鸣!

——明亡,我鸣! (我:当然指红楼作者)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是《论语》中的话。

木铎:是铜质的大铃铛,以木为舌。

《周礼·天官·小宰》:“徇以木铎。”郑玄注:“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使明听也。”“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

所以把孔子比喻为“木铎”,为天下“鸣”。

红楼作者在明亡后,以《红楼梦》为“木铎”,也为天下“鸣”。

瑶池:昆仑天池,西王母所居之处。

紫府:紫府洞天,“紫府东华帝君”,即东王公所居的洞府。

东王公、西王母是道教神话传说中接引得道成仙者的神,西王母掌管所有女子成仙者,东王公掌管所有男子成仙者。学道之人升天时,先拜东王公、西王母,才入三清拜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灵宝道君,最后才面见天帝。

所以女子成仙者由瑶池的西王母接引,男子成仙者由紫府的东王公接引。

写警幻仙姑“瑶池不二,紫府无双”,说明:

一、警幻仙姑是接引神仙。

二、警幻仙姑既接引男子,也接引女子。所以黛玉、宝玉都接。

三、在《红楼梦》中,作者为警幻仙姑创造了一个特殊的幻境,太虚幻境。不同于佛道神话中东王公、西王母、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的天庭,也不同于西天佛祖的圣地,而是专为红楼人物创造的仙境,太虚幻境。如同第一回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所说,红楼人物是在警幻仙子案前挂号,完后要往太虚幻境销号。

虽然警幻仙子接引不分男女,但僧道的“超度”明显还分男女,道度男,僧度女。比如甄士隐、柳湘莲都是渺渺真人超度,而香菱、黛玉都是由癞头和尚说疯话。

“瑶池不二,紫府无双”:从表面上回答了上句的孰地、何方,说警幻仙子来自瑶池、紫府之类的仙境,是西王母、东王公一样的接引神仙,接引黛玉等人到太虚幻境,得道成仙。而反面真正的回答,是用《离骚》典故的故国、故都!前文已解。

“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问读者这是何人,表面的回答如上,是接引神仙。反面真正的回答,如前所解,是和黛玉“绛珠”(血泪)同类的人物。

《诗经·王风·黍离》: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那仙姑笑道:“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

居于愁、恨之中,处于天、海、山、洞的神仙洞府、蓬莱仙境,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司掌人世间的风月债、男女情。

警幻仙姑说离太虚幻境不远,邀宝玉一游。宝玉这才“忘了秦氏在何处”,所以秦氏引梦,警幻接引。



宝玉随了警幻仙姑,至“太虚幻境”,两边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个“太虚幻境”的石牌,和“真假有无”的对联重复出现了,重复表示强调!上次出现,是第一回,甄士隐看到“通灵宝玉”时,到了“太虚幻境”的大石牌坊,看到此牌此联,一声霹雳,猛然惊醒。“甄士隐”者,“真事隐”也!看到“太虚幻境”,和“真假有无”,想到“宝玉”、“真事隐”,能警醒读者。而且,带读者到此之人名什么?“警幻”。这些信息,宜联系起来综合思考。

警幻:是警读者,此为幻境!

“幻境”还用警吗?石牌上的大字不就是“太虚幻境”吗?

还有两边的对联,“真假有无”。

所以《红楼梦》中有三重境界:幻境、假境、真境。

幻境:即此梦境,洞府仙境,太虚幻境。

站在太虚幻境,看下面尘世中的贾府:贾母摆宴,凤姐凑趣儿,宝玉讲“耗子偷香玉”的笑话,黛玉流泪,宝钗扑蝶,贾瑞拿着风月宝鉴在照……用“假语”,敷演出的这段故事,就能看得非常清楚:

贾府是“假境”。

作者在开卷便明确写了:“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所以“真事隐去”的,才是“真境”。

很显然,“真境”隐在《石头记》一书敷演的表面故事的后面,需要读者揭开贾府表面故事的“面具”,看到后面去,慧眼识“朱”,看到流泪的黛玉的真身,和扑蝶的宝钗的真身,以及其他红楼角色的真身,真境。认出假府背后的“真境”是什么,其中正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假境和真境,就如同:戏台上正在演《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戏,和台下村姑七夕乞巧的现实场景。牛郎织女是假,鹊桥相会也是假,没有人能飞到天外,喜鹊也飞不到银河,这些“人”、“境”都是“假”。台下的村姑、七夕乞巧才是真实、真境。从太虚幻境往下看,很明显:戏台上是“假境”,戏台下才是“真境”。

所以我们看《红楼梦》,不要看戏入迷,只看到戏台上的“假语”、“假境”,看不到“真事隐”的“真境”。

对联中,“假”对“无”,“真”对“有”,假无真有,真有假无:

假境:“假语”的正面故事,是“假”的,是“无”,没意义。

真境:“真事隐”的反面故事,才是“真”,是“有”,才有意义,是红楼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所以不要再跟我讨论宝玉都爱谁,王夫人更赞同宝玉跟谁的婚事,贾府衰亡的原因有哪些,对假府里这些假人物、假故事,我一点都不关心。我只想看明白“真事隐”的反面故事,探索“真事隐”的各种可能性,这才有意义,只看《红楼梦》正面的“假”故事没意义。

而且,“真假有无”对联还明确揭示了书中“用反”的写作手法,假作真,真亦假,贾府甄家,真真假假。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第五回曲演红楼梦解读二:秦可卿房中海棠春睡图,武则天的宝镜,安禄山伤了太真乳,寿阳公主的“含章梅妆”,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
1 赞同 · 0 评论文章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9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3 18: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嫩寒锁梦因春冷”这句是什么意思
Cawsarcacleve2013.03.24浏览643次其他分享举报
脂批 说这句话“艳极,淫极” 为什么这么说
1个回答
pqaqa1111211
2013.03.24
满意答案
“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宋代学士秦太虚的这副对联在《红楼梦》中悬挂在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想想此景,“嫩寒锁梦因春冷”大约是形容“春睡海棠”的娇姿吧!初春时节读此句,使人怦然心动起来,忽然间感觉到一股春的气息,脑海里便很快地闪现出一幅含苞待放的初春画面。细想这句话,用它形容初春真可谓入木三分,恰到好处。

  威严冷峻的冬日在闹春的鞭炮声中,在大红春联的驱赶下,恋恋不舍地走了。走得仓促和伤感,连他最得意的情人“雪”都来不及带。心上人一走,谁还护着她,欣赏她优美的舞姿呢。昔日袅娜翩跹、风情万种的雪便开始落寞起来,舞步也渐渐蹒跚,舞着舞着她就忍不住哭了,细细的泪迷离而冰凉,这便是第一场春雨了。百花木草就是得以她的滋润方娇艳美丽、青翠逼人的。缀在迎春绿藤上的黄喇叭花热烈地吹起迎春曲,于是,初春便轻移脚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路羞羞答答地走过来。

  初春忸怩在树梢,忸怩在农家的田野里,清香的气息和嫩嫩的寒气带给人新的憧憬。花的卵子依在初春的枝头,那些枝桠上鼓鼓的相思含情待发,把枯瘦的纤枝滋润得泛出些许青黛,让人依稀看到了繁花的影子。麦苗刚从雪被中探出头来,在相互的亲吻和爱抚中孕育麦穗,孕育更大的希望。

  泥土松软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节已过了,河滩里、山野上,干枯的蒿草根处已萌生出鸡蛋大小毛茸茸的白蒿团了,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嫩绿在淡淡的春风中梳洗打扮。小鸟舒展着翅膀在清白色的天幕上划下几道好看的弯弧,呢喃中忙不迭地择偶、婚配、筑巢、迁新居。

  初春的气候恰像多愁善感、爱使小性儿的林黛玉。泪多了,毛毛雨便接连地下,愁多了,太阳也就惶惶不安,一会儿春光明媚,一会儿又愁云低垂。乍暖还寒,让人不由得跟了她打转转。

  但初春何尝没有“玉在匣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远大抱负呢!所有的一切都在储存力量,等天一暖,那种模样那种景致岂是用言语能够尽述的呢!

  “嫩寒锁梦因春冷”,这迷人的诗句,这含蓄的妙不可言的初春时节!

“嫩寒锁梦因春冷,花气袭人是酒香”这句诗是什么意思?xwjlsl浏览246次其他[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guiyuoh0069推荐于 2019.11.16


满意答案
   该句应为“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意思为:初春微寒,孤单寂寞不成梦,香气阵阵,扑面袭来是酒香。
原句出自曹雪芹《红楼梦》,原文如下:《红楼梦》第5回这样写道:“说着大家来至秦氏房中。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下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

解读:这是宝玉到秦可卿房中见到的出自北宋秦观的一副对联,对联在明代画家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画杨贵妃醉态)的两旁。秦可卿房中的画和对联似乎暗示出她在贾府这个环境里的堕落,也有人认为,秦氏是在引诱宝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9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3 18: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北宋时期大臣、词人。 [32]
秦观少从苏轼游,以诗见赏于王安石。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元祐初,因苏轼荐,任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元年(1094年),坐元祐党籍,出通判杭州。又被劾以“影附苏轼,增损《实录》”,贬监处州酒税。继迭遭贬谪,编管雷州。元符三年(1100年),复命为宣德郎,同年于藤州去世,享年五十二岁。 [32]
秦观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为北宋婉约派重要作家。其诗清新婉丽,因《满庭芳·山抹微云》词赢得“山抹微云君”的雅号。他毕生追随苏氏兄弟,词风独创一格,以秀丽含蓄取胜,情调略显柔弱与凄凉。著作有《淮海词》三卷100多首,宋诗十四卷430多首,散文三十卷共250多篇。著有《淮海集》《劝善录》《逆旅集》等。 [32]
(概述图参考资料 [32])
人物关系

徐文美
妻子

秦湛
儿子

徐成甫
岳父

范温
女婿

苏轼
老师

孙觉
老师
全    名秦观
别    名山抹微云君
字少游、太虚
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淮南东路高邮 [1]
出生日期1049年
逝世日期1100年9月17日
主要成就宋代婉约派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淮海集》
最高官职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
目录
1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拜入苏门
▪落第闲居
▪蔡州任上
▪入京为官
▪贬谪处州
▪罢职远谪
▪放还去世
2主要影响
▪词作
▪诗作
▪散文
▪农学
3历史评价
4轶事典故
▪拜师苏轼
▪洞房三难
▪山抹微云君
▪梦中题诗
5人物关系
6主要作品
7人物争议
8后世纪念
9史料索引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早年生活
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十二月,出生于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 [34]
至和二年(1055年),父亲游太学归来,因同学王观及其堂弟王觌有文名,因此而给其命名为秦观。 [34]
秦观少时豪放俊秀,慷慨之情溢于文词之间。 [35]嘉祐三年(1058年)时即略通《孝经》《论语》《孟子》的要旨。 [34]
熙宁二年(1069年),秦观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 [34]
熙宁五年(1072年),孙觉任吴兴太守,秦观因为是其亲戚而成为其幕僚。在孙觉的指导下,他开始读兵家书,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又作有《吴兴道中》《陈令举妙奴诗》《陪李公择观金地佛牙》等诗。 [34]
熙宁八年(1075年),显之长老住在高邮,秦观与之游,作有诗文多篇。同年,秦观岳父去世,两日后岳母蔡氏以死相殉。秦观作《徐君主簿行状》《蔡氏夫人行状》《蔡氏哀词》。 [34]
熙宁九年(1076年),孙觉因祖母去世回高邮守孝闲居,僧参寥来高邮,秦观得以结识参寥。八月,秦观、参寥陪同孙觉前往历阳惠济院拜访漳南道人昭庆。期间沐浴温泉、游龙洞、谒项羽祠,作诗三十首、《汤泉赋》一篇。 [34]
熙宁十年(1077年),秦观闲居高邮,从事耕作。期间作有《田居四首》及《纳凉》诗。九月,漳南道人来高邮,秦观应邀作《游汤泉记》。 [34]
拜入苏门
元丰元年(1078年)春,秦观在家读书准备应考。因孙觉将要赴任,秦观作《奉和莘老》《次韵莘老》诗相送。四月,准备入京应考,途径徐州,携李公择书拜谒苏轼,这是他与苏轼的初次见面,并正式成为其门下士,作有《别子瞻》《戏云龙山人二绝》诗。同年,秋试落第,过泗州东归,参寥作诗安慰,苏轼有和作,并有书。秦观回到高邮后,作有《掩关铭》《叹二鹤赋》《黄楼赋》。 [36]在此期间,秦观与苏轼、苏辙兄弟常有书信往来。并作有《南乡子·妙手写徽真》词。年底,代替参寥作《与钟公实启》一文,并有《寄孙传师著作》诗。 [34]
元丰二年(1079年)正月十五日,秦观作《五百罗汉图记》。同年春,作《次韵参寥三首》诗。三月,苏轼自徐州徙知湖州,途径高邮,与秦观、参寥相会,三人结船过无锡、游惠山。六月,赴会稽看望祖父,得以结识太守程师孟(即程公辟),与之游鉴湖、访兰亭,谒大禹庙,留下不少诗篇。有《望海潮·秦峰苍翠》《满庭芳·雅燕飞觞》《南歌子·夕露沾芳草》《虞美人·行行信马横塘畔》等词。七月,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秦观前往湖州看望。八月,过杭州,与参寥月夜游西湖,谒辩才大师于潮音堂,应邀作《龙井记》《龙井题名记》。年底,与程师孟辞别。 [34]
元丰三年(1080年),秦观在高邮闭门读书。同年春,作《寄程公辟》《竹诗》等诗。苏辙被贬迁途径高邮,秦观伴其游扬州。同年,鲜于侁任扬州太守,以礼相待秦观,秦观为其作《鲜于子骏使臣生日》诗,《扬州集序》,《望海潮·星分牛斗》词。同年秋,黄庭坚、李之仪等先后途径高邮,与秦观相会,相与唱和,秦观称黄庭坚为“江南第一等人物”。 [34]
落第闲居
元丰四年(1081年)春,叔父秦定入京改官,秦观侍奉祖父回到高邮,安厝亡婶于扬州。同年夏,与弟秦觌、秦觏习制科之文。同年秋,在扬州应省试,作《中秋口号》诗。十月,作《徐氏夫人墓志铭》。冬末,作《与苏公先生简》,致书苏轼,言及兵法、治盗等策论。 [34]
元丰五年(1082年)春,秦观应礼部试落第。西游洛阳,作《白马寺晚泊》《春日杂兴》诗,《望海潮·梅英疏淡》《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词。至黄州会见苏轼,结识陈季常。秋归高邮,作《圆通禅师行状》文,赋《长相思·铁瓮城高》词。 [34]
元丰六年(1083年)春,秦观作有诗词多首,追忆往日交游。得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作《兰亭跋》、书《兰亭序后》。闲居无事,作《蚕书》。编《逆旅集》。九月,王观母亲去世,秦观为其作《李氏夫人墓志铭》。辑《精骑集》。同年,作有《银杏贴》及《对淮南诏狱》诗。 [34]
元丰七年(1084年)春,王巩自宾州放归,秦观作《次韵马忠玉喜王定国还自宾州》。十月,秦观前往润州,与苏轼同游金山,有诗多首,如《宿金山》《金山晚眺》等。十月末,与苏轼告别,苏轼赋词以赠。返回高邮后,秦观编《淮海闲居集》。赴京师前,为投谒,作有《谢王学士书》《谢曾子开书》。岁末,西行赴京师。 [34]
蔡州任上
元丰八年(1085年)春,秦观考中进士,作《谢及第启》一文。三月五日,宋神宗驾崩,作《神宗皇帝晏驾功德疏》。秦观初授定海主簿,未赴任。 [37]五月,为干谒,作《上吕晦叔》书。十月,被任命为蔡州教授,回家接母亲,途经南都,与太守王胜之游。因慕马少游的为人,改字少游。回到高邮后,作《谒先师文》。岁末,侍奉母亲到蔡州教授任。 [34] [37]
元祐元年(1086年)春,秦观作有《登第后青词》《拟郡学试东风解冻诗》《拟郡学试近世社稷之臣论》《送张和叔兼简鲁直》诗。清明,赠营妓娄东玉《水龙吟·小楼连苑横空》词,赠营妓陶心儿《南歌子·玉楼迢迢尽》词。此后,因连月阴雨,秦观作《祈晴文》,并考察蔡州山川形势,作《汝州涨溢说》一文。 [34]
元祐二年(1087年)夏初,秦观得肠疾,作《书辋川图后》文。病好后,赴京师,讲著述之科。九月,宋哲宗正式发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太妃宝册,回到蔡州的秦观代州守分别写祝贺受册表。 [34]
元祐三年(1088年)春,秦观被召至京师,以应制科,上进策三十篇。当时洛党、蜀党交恶,秦观属蜀党,遭到排挤。因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俱在京师,人称苏门四学士。加上陈师道、李廌,人称苏门六君子。同年,秦观作有《和东坡红鞓带》《次韵太守向公登楼眺望二首》《送王元龙赴泗州粮料院》《赠蹇法师翊之》等诗。 [34]
元祐四年(1089年)六月底,范纯仁罢相,出知许州,特荐秦观堪备著述之科,檄至,秦观作书辞谢。八月,欧阳修夫人薛氏去世,秦观代作祭文。又应友人王叔瞻之请,为其作《书王氏斋壁》一文。同年,作有《次韵裴秀才上太守向公二首》《送蔡子骧用蔡子骏韵》等诗。 [34]
入京为官
元祐五年(1090年)春,孙觉卒于高邮,秦观作《孙莘老挽词》四首。五月,因范纯仁推荐,被召至京师,应制科,授太学博士,负责校对黄本书籍。 [38]同年,写有《魏景传》《眇倡传》《庆禅师塔铭》《祭监税主簿文》等文。 [34]
元祐六年(1091年),秦观供职秘书省。七月,迁秦观为校书秘书省正字。 [39]八月初一,赵君锡迫于贾易压力,上表诋毁秦观“不检”,要求罢去秦观正字,秦观也自请辞免。八月底,秦观被罢去正字,依旧负责校对黄本书籍。 [34]
元祐七年(1092年)春,秦观因家贫乞米于钱勰,作有《春日偶题呈钱尚书》诗。同年,作有《送冯梓州序》《李状元墓志铭》《录壮愍刘公遗事》等文。 [34]
元祐八年(1093年)春,秦观作有《元日立春三首》诗。正月十五日,作有《次韵东坡上元扈从三首》诗。七月,迁国史院编修官,授左宣德郎。秦观上辞表,不允。八月十二日,诏赐秦观笔墨器币,秦观作《赐砚记》记之。 [34] [39]
贬谪处州
绍圣元年(1094年)三月,“新党”执政,迫害“旧党”,秦观被贬为杭州通判,离京前以词抒愁,写有《望海潮·梅英疏淡》《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风流子·东风吹碧草》《虞美人·高城望断尘如雾》等词。闰四月,御史刘拯上表,说秦观影附苏轼增损《神宗实录》,请改贬其为处州酒监税,宋哲宗允许。在前往处州途中,秦观作有《赴杭倅至汴上作》《艇斋》《送酒与泗州太守》《题金华山寺壁》《精思》等诗,作有《满庭芳·晓色云开》词。 [34] [40]
绍圣二年(1095年)春,秦观在处州,作有《千秋岁·水边沙外》《好事近·春路雨添花》等词,作有《题务中壁》《处州闲题》《文英阁二首》《处州水南庵二首》等诗。 [34]
罢职远谪
绍圣三年(1096年)春,秦观被罢职。夏初,朝廷遣使望风承旨,来找秦观的过失,但没有找到,因秦观诗中有佛书语,以此为罪名,削秩徙郴州。 [41]遭此突变,秦观在行前作有《留别平阇黎》诗以记恨。途径庐山,作有《白鹤观》诗,《梦中题维摩诘像赞》一文。十月,将过洞庭湖,作《祭洞庭文》。夜泊湘江,赋《临江仙·千里潇湘挼蓝浦》词。途径长沙,结识一义妓,为赋《木兰花·秋容老尽芙蓉院》《阮郎归·潇湘门外水平铺》《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词。同年冬,途中赋词《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诗作有《题郴阳道中一古寺壁二绝》。岁末至郴州贬所,除夕之夜,作有《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词。 [34]
绍圣四年(1097年)春,秦观赋《踏莎行·雾失楼台》《点绛唇·醉漾轻舟》《鼓笛慢·乱花丛里曾携手》《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如梦令·楼外残阳红满》等词。同年秋,赋《满庭芳·碧水惊秋》词。同年冬,诏命编管横州,苦恨再次远谪,作有《自警》《冬蚊》诗。 [34] [41]
元符元年(1098年)春,秦观自郴州徙横州,自悔为官误身,作《反初》诗。至横州,寓居浮槎馆,作《醉乡春·唤起一声人悄》词。春暮,赋《青门饮·风起云间》词。九月,诏特除名,永不录用,移送雷州编管。 [34] [41]
元符二年(1099年),秦观自横州徙雷州,当时,苏轼在琼州昌化军(今海南儋县中和镇),两人隔海相望,时通音讯。同年,秦观作有《雷阳书事三首》《海康书事十首》《饮酒诗四首》等诗。 [34]
放还去世
元符三年(1100年)元月,宋哲宗驾崩,宋徽宗即位。秦观身处雷州,自觉不久于人世,效仿陶渊明,自做《挽词》。 [43]五月,朝廷大赦。六月,苏轼内移廉州,途经雷州,两人相见,秦观赋《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词以记之。苏轼走后,秦观的心境也放松了不少,他多次到乡民中体察他们的疾苦,观摩当地的风俗。 [9]七月,诏命复秦观为宣德郎,放还横州。八月十二日,行至藤州(今广西藤县),游光华亭,秦观口渴想要喝水,等人送水至,他面含微笑地看着,就此去世,享年五十二岁。其子秦湛闻噩耗自旅次来奔丧,扶榇北还。苏轼闻耗,大哭不已,两日为之食不下。参寥、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各有哀辞。 [34] [42] [59]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秦湛奉秦观灵柩停殡于潭州。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去世。 [34]
崇宁元年(1102年)九月,诏立《元祐奸党碑》,秦观与苏轼等被列名。 [34]
崇宁二年(1103年),诏令焚毁苏轼、秦观等人文集,各地遍立奸党碑。 [34]
崇宁四年(1105年),诏除党人禁,秦湛得以奉秦观灵柩归葬于广陵。后秦湛通判常州,合葬父母于惠山之阴。 [34]
主要影响
播报
编辑
词作
秦观词历来被看作是“词家正宗”“词家正音”“词坛领袖”。秦观词艺术风格的形成既与秦观独特的个性特征和坎坷的仕宦经历有关,也是其借鉴与学习前人和同时代优秀作家的结果。秦观的个性特征是非常鲜明和独特的,早年胸中的一股英豪之气虽在其诗、文和词作中屡有体现,然纯真多情、锐感柔弱仍是其性格因素中的主导方面。多年坎坷的应举之途以及从政后复杂残酷的党争背景都是促成其词风形成的重要外部因素。在艺术渊源方面,秦观显然是一位善于借鉴前人的作家。《淮海词》中是很容易找到花间词和南唐词的痕迹的。宋朝作家中,柳永与苏轼应该说是对秦观影响最大的两位了。对于柳永的词风,尽管秦观有着某种抑或主动抑或被动的抵触,但是,秦词学柳是毋庸讳言的。对于当时执文坛牛耳的苏轼,秦观虽与其在性格特征、创作理念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但作为苏门的重要作家,苏轼的一些堪称革命性的词学理念无疑对秦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于秦观词的分期,以绍圣元年秦观身陷党争之祸被贬处州为界,可将秦观词分为前后两期。 [45]
前期
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以前,秦观的人生大概经历了在家耕读、漫游、应试和任职蔡州、京师两个阶段。这一时期是秦观一生中的主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秦观多情锐感却又不乏宏图壮志,但随着科场失利的打击和从政后旧党内部的相互倾轧,秦观渐次丧失了早年的英气,感伤情绪也逐渐弥漫在他的词作中。这一时期是秦观词创作的高产阶段,不少令其扬名词坛的恋情词都创作于这一时期。凄美的意境、幽约的情怀和柔婉的风格是秦观前期词突出的艺术特色。 [45]
(一)凄美的意境
在秦观前期的词作中,营造一种凄美的意境是其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秦观善于将自己的情感通过凄清迷离的景物巧妙地表达出来,夕阳流水、草木花鸟无不浸透着作者那浓浓的离愁别恨和伤感情绪。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满庭芳》,词云: [45]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首词是秦观在与他相恋的一位越地女子(应是歌妓)离别时所作,而在那个年代,这种离别,很有可能就意味着永别。所以,全词弥漫着一种令人无比伤感的离愁别绪,凸显出作者那种凄苦、留恋和无奈的心境。在作者的眼里,会稽城外那个冬日的黄昏,所有的景物似乎都浸染着忧伤和离愁。作者运用远山、微云、衰草、画角、谯门、征棹、离樽、暮霭、斜阳、寒鸦、流水、孤村、高城、灯火等一系列意象进行有机组合,将自己心中对恋人的那份眷恋、惜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营造出一种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凄美意境,千载之下,仍令读者为之唏嘘不已。因此,此词一出,不但广传淮、楚,而且远播京师,令秦观在当时的词坛声名鹊起,秦观也因此词赢得了“山抹微云秦学士”(苏轼戏称之)的美誉。其实此词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最突出的艺术成就乃是秦观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很好地融合于特定的景物之中,从而营造出一种动人心魄的凄美意境,正如王国维所云:“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45]
在秦观前期的词作中,还有一首著名的《八六子》,也同样写得凄美动人、情浓境深,词云: [45]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这首词同样也是秦观词中具有凄美意境的代表之作,受到历代词论家们的高度推崇。其实这首词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仍是在情景交融之中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意境,从而使读者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之间产生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共鸣。此外,该词与《满庭芳·山抹微云》一词相比,除了都善于运用特定的意象组合来抒情外,在结构上更富灵动性;写眼前之景与忆昔日之情错综交叉,回旋宕折,颇似电影艺术手法中的蒙太奇,从而使词中这种凄美的意境更加显得迷离恍惚,摇曳生姿,令人欲罢不能。 [45]
类似这种风格的词作在秦观前期的作品中还有很多,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望海潮·梅英疏淡》《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等。借助于构建一种凄美的意境来渲染作者复杂难言的情感,这本身就非常暗合词擅长抒情的体性特征。 [45]
(二)幽约的情怀
秦观是一位非常敏感心细的词人,他早期的一些词作中往往飘荡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幽微隐约的情怀。这种情怀时明时暗,时显时隐,颇具一种现代朦胧诗的味道,且别有一种恍惚迷离的美感。这一类词作尽管缺乏深刻的社会性内涵,但却自有一种别样的动人心弦的艺术特质。如那首久负盛名的小令《浣溪沙》,词云: [45]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词显得非常的另类和奇妙,作者到底想表达些什么,词里面根本就找不到明确的答案。这首词没有比喻、没有寄托,没有浓浓的身世之感,有的似乎只是一种淡淡的闲愁。也许是作者在某一个细雨霏霏的清晨,那颗敏锐的心灵若有所动有感而发吧。秦观是一个内心非常纤细善感的词人,也许在常人眼里,春日的晓阴、漠漠的轻寒、静寂的小楼、绵绵的春雨是极其普通的事物,可在少游眼里,这一切似乎都促使他想说些什么而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这大概就是冯煦所说的少游的词心吧。 [45]
秦观词中这种幽约的情怀往往表现为一种淡淡的伤感和莫名的愁绪,而这一种不可名状、飘渺幽微的愁绪是重言志功能的传统诗歌很难表达的。秦观这一类表达幽约情怀的作品正体现了词这一种新兴诗体特有的抒情优势。伴随着音律谐美、参差错落的句式,这种幽约的情怀更加体现出词在本质上的一种细致精微的特美,他的另外一首小令《画堂春》即为代表: [45]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此词上半阕描写暮春时节的小园景色。落红飞舞,欲晴还雨,杜鹃哀啼,春意阑珊,让人产生一种不言愁而愁自现的感慨。下半阕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脉脉的落日余晖中,主人公手捻花枝、欲采不采、放花无语的特写,更具一种幽微的特美。虽不清楚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具体的情感,但却能分明地感受到作者那一缕淡淡的忧愁,这是一种特有的亦哀亦美的审美冲击。 [45]
(三)柔婉的风格
柔婉是秦观前期词一以贯之的艺术特色。秦观词柔婉的风格除了体现在他善于抒发柔婉纤细的情感外,语言柔婉和意象柔婉也是其鲜明的艺术特色。 [45]
1、语言柔婉
运用柔婉的语言来表达自己那丰富而又缠绵的情感是秦观词创作的重要手法。据山东科技大学杜立新的统计,在《全宋词》所收集的52首秦观词中,“柔”字出现了8次,“轻”字出现了25次,“小”字出现了25次,“淡”“幽”“丝”“细”“微”等轻柔的字眼共计出现了58次。这些柔婉纤细的字眼的大量使用,更加彰显了秦观词那特有的轻柔之美。如上文提到的那首《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在这首词中,正是由于作者别具匠心地采用了“轻”“小”“幽”“丝”“细”等柔婉的字眼,从而使得作者心中那一缕看不见摸不着的淡淡的闲愁变得那样的富有感染力,那样的触动读者的心弦。拿主题相似、同负盛名的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与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相比,也能看出秦观词用语柔婉的特点。柳词中用“寒蝉凄切”“兰舟催发”“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等凝重的语言来烘托离愁别恨,而秦词则选用“微云”“衰草”“烟霭”“斜阳”“暗解”“轻分”等柔婉的字眼来表现自己那浓浓的离愁,用语虽轻,却同样收到了摄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45]
2、意象柔婉
除语言柔婉外,意象柔婉也是秦观词重要的特色。秦观特别善于选用那些纤柔丽婉的意象来营造意境、抒发情感,如落红、流水、衰草、垂柳、飞絮、残月、斜晖、碧云、丝雨等。如其早期的另一首《满庭芳》,词云: [45]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渐酒空金榷,花困蓬瀛。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这首词是秦观早年游历扬州时的作品。作者借助于飞燕、红英、榆钱、秋千、绿水、杨柳、秦筝、豆蔻、疏烟、淡日等一系列柔婉的意象,既写出了春日里的古城扬州那特有的盎然生机和妩媚风流,也隐约可见作者那份游赏的快乐中所透出的一丝惆怅和感伤,这真是一种细腻而又柔软的感伤啊。 [45]
也许是因为秦观的家乡乃苏中水乡的缘故吧,在所有柔婉的意象中,水意象可说是秦观最钟情的一个了。在秦观的笔下,柔情似水,闲愁似水,思念似水,悲痛似水……水的轻灵流动正像秦观心中那绵延不绝的情思一样悠长、婉转。《淮海词》中有大量运用水意象的句子,如: [45]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鹊桥仙》
寸心乱,北随云暗暗,东逐水悠悠。《风流子》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满庭芳》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望海潮》
照水有情聊整鬓,倚栏无绪更兜鞋。《流溪沙》
苦恨东流水,桃源路,欲回双桨。《鼓笛慢》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江城子》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如梦令》
陇头流水各西东,佳期如梦中。《阮郎归》
水意象的大量运用为秦观词增添了一种清丽婉转的美感,使得作者所要表现的复杂抽象的情感体验更富形象性,更易被读者所接受。 [45]
用柔语、选柔象、抒柔情共同构建了秦观词那特有的柔婉风格。“婉”也许是晚唐五代以来词的共有特征,而“柔”则更鲜明地体现了秦观词创作的个性。尽管南宋胡仔批评道:“少游词虽婉美,然格力失之弱”,但这种摇曳轻灵的柔婉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适合表现词的那种有别于诗的特质。 [45]
后期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开始重新启用新党人士。于是苏轼、苏辙、范存仁、吕大防等旧党重臣悉数遭贬。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当然不能幸免。他先是由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出为杭州通判,在赴任途中又因御史刘拯论其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绍圣三年(1096年)起又被削秩编管郴州、横州、雷州等地,开始了他一贬再贬、客死南荒的悲惨命运。绍圣以前的秦观尽管也曾遭受过两次落第的打击,从政后也受到过旧党内部洛党、朔党官员的弹劾,但那时的秦观对未来毕竟还抱有许多幻想,对仕宦生涯还有一份期待。而绍圣以后的秦观,悲观情绪极度弥漫,对前途彻底丧失信心,体现在创作上,词风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凄厉成为其后期某些词作的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而难以释怀的沉痛之感则更是始终充斥于其后期的词作中,读之令人心碎。 [45]
(一)由凄婉转为凄厉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作为伤心词人的秦观,其前期的词作固然亦不乏伤感和忧愁这类主题,但那毕竟还只是一缕淡淡的伤感和忧愁,读者在品读这类词作的时候有时甚至还会体味到一丝恬静和清幽的美。而绍圣以后秦观的某些词作真的就恰似王国维所形容的凄厉了,其在郴州所作的《踏莎行》一词堪称这种转变的典型例证: [45]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向潇湘去。
这首词作于绍圣四年(1097年)秦观被编管郴州之时。宋代官员获罪,轻者曰送某地居住,稍重谓之安置,再重谓之编管。可以想见,编管郴州对于秦观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这首词的发端,即为全篇奠定了凄厉的基调。当然,这种凄厉并不是声嘶力竭的呼号,而是于从容舒缓之中蕴藏着一种激越的苦痛情绪。“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成为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心灵的避难所。可此时身处郴州的秦观,重重的浓雾遮没了楼台,昏暗的月色下难见渡口,他原本希望可以眺望一下心中的桃源仙境,可云遮雾障,他什么也看不清,心中的那份凄苦可想而知。于是,作者只得发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慨叹,真是声情凄厉,感人肺腑。凄清孤寂的旅馆里,凝聚着阵阵袭人的的寒气;血色残阳的余晖中,象征哀伤的杜鹃鸟在凄厉地啼叫着。此景此境,让秦观这位身处贬地且多愁善感的落魄词人情何以堪。亦让后世的读者们情何以堪。难怪王国维要谓之“凄厉”且称之为“有我之境”的典范了。 [45]
秦观被贬之后这种凄厉风格的作品还有许多,如其在南迁途中所作的《临江仙·千里潇湘挼蓝浦》《如梦令·楼外残阳红满》《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以及在郴州所作的《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等词。这些作品都善于选取一些如残阳、冷江、饥鼠、寒风、孤馆等凄厉的意象来表现作者的悲苦绝望之情,从而让作者心中的那份远贬南荒的谪迁之苦,那份背井离乡的凄凉之情跃然纸上。 [45]
(二)难以释怀的沉痛之感
面对绍圣元年的这次残酷的政治打击,心胸开阔的苏轼也许可以从佛老思想中寻求精神的寄托,而本性善感柔弱的秦观却再也无法从绝望与悲痛中解脱出来。锐感的秦观也许已经意识到这一次的被贬将意味着此生已无东山再起的机会了,所以在离开汴京之前,他就已经创作了两首极为凄婉的词《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和《望海潮·梅英疏淡》,表现了他对元祐年间任职京师岁月的无限留恋之情。在赴处州贬所的途中,他又忍痛送走了自己心爱的侍妾朝华。刚到处州,等着他的就是“使者承风望指,候伺过失”(《宋史·秦观传》)这险恶的政治环境。他的心中剩下的只是落寞、回忆、绝望与悲痛。因而绍圣以后秦观的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浓郁的并且始终难以释怀的沉痛之感,这种词风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结束。这种对生命的沉痛之感不仅深深感染了与之命运攸关的同门师友,也强烈震撼着后世无数文人的心灵,例如他在处州时所作的《千秋岁》: [45]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这首词巧妙地将写眼前之景,忆昔时之欢,抒今日之痛紧紧融合在一起,层层递进,愈转愈深。处州城外的春天,阳光明媚,绿水潺潺,鲜花盛开,莺声婉转,可在秦观这位伤心迁客的眼里,面前的这一切美景没有带给他一丝的快乐,甚至更加刺痛了他的那颗本已破碎的心,周围一切美好的景色此时在作者的眼中都是如此的让人触目惊心。回忆起昔日在京城与同门师友欢洽相处、携手同游的西池往事,此时孑然一身、日渐消瘦的秦观感慨不已。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风华光艳的青春,与师友诗酒唱和、同游共宴的欢愉,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都烟消云散了。此时的秦观已经预感到自己此生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日边(代指帝都)去施展自己的治抱负了。望着镜子里那憔悴黯淡、光华不再的面容,他不禁发出了伤心欲绝、沉痛不已的慨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在万点落红的纷纷飞扬中,作者那生命的春天也将飘然远去。而以海喻愁,可见其谪恨之深广,愁苦之浓烈,绝望之彻底。 [45]
像这种充满沉痛之感的作品在秦观后期词的创作中绝非个例。翻开《淮海居士长短句》,会发现秦观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将谪迁之痛表现得最为浓烈最为执着的作家之一。他在南迁途中所作的《如梦令》中有“肠断,肠断,人共楚天俱远”的句子;在长沙所作的《阮郎归》则更发出了“人人尽道肠断初,那堪肠已无”这样沉痛至极的悲慨。在雷州最后一次见到苏轼时,面对同被贬至海角天涯且多年未见的老师,秦观的沉痛之感让人心碎。他在送给老师的《江城子》中这样写道:“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此时的秦观已经不想用更多的语言来表达他的那份沉痛之情,多年的贬谪岁月早就让这个本就善感的词人心已死,梦已断。 [45]
诗作
秦观集中现存有诗四百三十多首,就数量而言秦观一生的诗歌创作中出现过两次高峰:第一次是从元丰元年到元丰二年,即从他30岁至32岁这三年间,有诗101首;第二次是从元祐三年到元祐八年,即从他40岁至45岁的六年间,有诗142首。其他时期的诗创作相对较少。参考秦观诗创作的量化统计分析,结合他的诗歌内容、思想及风格变化,可将其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6]

从秦观诗歌创作发端开始至熙宁十年(1077年)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秦观的主要活动为居家读书和出游。与宋代其他文人一样,秦观居家读书的目的也是仕进。而为了提高知名度,秦观还广泛结交名士、官员和高僧,并且以出游来扩开眼界,增强其影响范围,为出仕作准备。这一时期,秦观的外出游历主要有两次:一次是熙宁九年春,访李公择于湖州;一次是同年夏末,与孙莘老、参寥子(道潜)游历阳之汤泉,并至乌江拜访阎求仁,谒项羽庙。这两次远游激发了秦观的诗情,其间他共留下了十二首诗。这些诗的内容都与游历有关,其中既有行程所见所闻的素描写生,如“悠悠旁舍见汲井,轧轧隔林闻輓车”(《马上占口二首》其一);又有与友人共游山水的无限情趣,如“法流水接诸天上,神瀵香闻一国中”(《题汤泉二首》其一)。这一时期虽然是秦观诗歌创作的发端期,但是其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却缺乏青年所应有的激情和朝气。从风格上说,该期秦观诗中“工整华丽”确有之,但主要是清新淡雅,和煦温婉,如“明月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纳凉》),其清雅格调已开秦观后来诗基本风貌的先河。 [6]

从元丰元年(1078年)至元丰八年(1085年)秦观第三次入京应试、登焦蹈榜进士前,这是第二时期。这期间,秦观的主要活动是读书、三次进京入试和赴越省亲。其间共存诗一百二十三首。从元丰元年至元丰三年。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秦观共存诗一百零一首,达到了他诗歌创作生涯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秦观经历了第一次赴京应举失败,相识苏氏兄弟,与苏轼同船南下如越省亲并游历吴越大地,交结程师孟并与之往来甚欢等诸多事件。人生阅历的丰,个人视野的开阔,极大地拓掘了秦观的诗材,而同苏轼等人的唱和酬答也提高了他的诗艺,促使他的诗歌创作急剧增多。 [6]
这一时期,因为交际面的扩大,眼界开阔,秦观胸襟舒展,因而诗境也随之阔大。从风格上说,秦观此期诗歌风格呈现多样化态势。其中,既有“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别子瞻学士》)的豪情壮志,又有“潭潭故人井邑,猗猗上宫兰。……不食自清渫,莫服更幽闲”(《春日杂兴十首》其五)的幽冷含蓄,以及“心开获清赏,芙蕖一何绮!……薄暮风雨来,独立泪如洗”(《荷花》)的意致淡远。然而,此阶段秦观诗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风格清丽雅致的一类。如其《泗水东城晚望》: [6]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水转处山。
诗歌清美调和,错落有致,把淮水下游孤城白水间的黄昏情形描绘得美景如画,其富丽精工俨然王安石晚年绝句小品,实为宋诗佳品,是历代宋诗选家必入之作。其他还如“莓径依屏转,藕花红绕鉴湖开”(《游龙瑞宫次程公韵》),“画舫珠檐出缭墙,天风吹到芰缓荷乡”《游鉴湖》),“未若此轩人散后,水光清泛月华来”(《照阁》)等。这一阶段的秦观诗中,还有着较为突出的工致清雅一面,如其“雨砌堕危芳,风轩纳飞絮”(《春日杂兴十首》)二句,因工对精妙而又清丽自然,被胡应麟称为“实近三谢,宋人一代无。”吕本中亦云:“李公择以为谢家兄弟得意诗,只如此也。” [6]

从元丰八年(1085年)秦观考中进士开始至绍圣元年(1094年)三月,他坐党籍,改馆阁校勘,出为杭州通判,这是第三时期。这一时期是秦观政治生涯的开始也是高峰阶段,诗人在蔡州教授任上,以范纯仁、蔡肇举荐,为太学博士、秘书省校对黄本书籍,历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根据其间诗歌创作数量对比,可将本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6]
第一期是从元丰八年秦观及第至元祐二年。这三年也是秦观诗歌创作的低潮期,仅存诗二十八首。此阶段的秦观诗中的政治性和功利性因素明显增多。如他秋试归来过南京(今河南商丘)时作的《南京妙峰亭》:“人生如博弈,得丧难前约。金鎚初控颐,已复东方作。”诗中既流露出他踏入仕途得自得之意,又以“已复东方作”暗示时局已呈变化之态。又如其元祐六年于蔡州任上所作《送刘贡父二首》其二:“筑室从有徒,皆公借余光。一壶千金直,所济在仓黄。”秦观在诗中委婉表达了渴望得到刘攽汲引扶助之意,以求在政治上能稳定发展,避免官场“翻船”却无“物”可凭靠而终亡。 [6]
此时期秦观诗因为在其中大量说理议论且用事频繁的缘故,而呈现出宋诗所具有的“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典型特征,表现出与其清丽雅致的主导风格一定的离心倾向。理性成分的强盛使得他的诗中尽管颇有慷慨任气,但缺乏生动而具有感染力的形象,直露而少蕴藉之美。 [6]
第二期是从元祐三年至绍圣元年秦观坐党籍出为杭州通判止。六年的时间内,秦观共存诗一百零七首,不仅数量多而且年代分布较均匀,迎来了他诗歌创作生涯上的第二个高峰。期间,秦观的活动范围很狭窄,仅限于蔡州与汴京两地。但是,一方面随着秦观在政治上逐渐崭露头角,与官员、名士地交往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元祐更化”后,秦观与黄庭坚、陈师道、张耒、晁补之等人常聚“苏门”,相互之间唱和颇丰,因而秦观的诗歌量猛增也是于情理之中的。如果说秦观诗创作的第一次高峰时,诗歌内容绝大多数都与漫游吴越有关的话,那么第二次高峰时期的诗歌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就显然广泛得多。 [6]
此期秦观诗的内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1.政治性内容诗歌。其中有些诗如《幸驾太学》《进南郊庆成诗》《次韵侍祠南郊》《次韵蒋颖叔南郊祭告上清储祥宫二十六韵》等纯属歌功颂德的公文式作品,虽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但空洞无物。 [6]
2.宦海沉浮的酸甜苦辣。元祐三年九月,秦观应贤良方正试,因被人“诬以过恶”而不售,归蔡州后他有诗云:“环堵萧然汝水隈,孤怀炯炯向谁开?……故人休说封侯事,归钓江天有旧台”《答曾存之》),尽抒胸中失意之感。尔后,他又在诗中慨叹自己的不遇之悲,“唯有广文馆独冷,终年如坐水边矶”(《次韵裴秀才上太守向公二首》其一),把自己比作以姜太公的长期受冷落来比喻自己的境况,其用意非常明显。 [6]
3.居游汴京的闲适生活。供职汴京的秦观虽然受党争影响而在政治上屡有挫折感,但是对于久困试场和勉为蔡州小吏的秦观来说,居游京都毕竟为他走向美好生活打通了道路。在其《次韵东坡上元扈从三绝》中,秦观就用艳慕的口吻描述了京城的繁华荣盛,“端门魏阙郁峥嵘,灯火成山辇路平”(其二)。而“马蹄交狭邪,车毂错平坦。……依微以睇笑,凌波见纤短”(《春日杂兴十首》其八)则很能反映他在汴京的冶游生活。其他如《春日五首》写春景之美好无垠,“庭木双株茂,盆池一掬悭。支颐鱼出乐,入眥鸟知还”(《次韵米元章斋居即事》)中的家居闲致,无一不透露出秦观在汴京生活时的悠闲乐趣。总之,生活的多样性导致了此阶段秦观诗中内容的多样化,同时显示出秦观把握各种诗歌题材的能力,例如因受苏轼与黄庭坚的影响,前期秦观诗中极少见的题画诗和题物品诗也开始时有出现。 [6]
在诗歌风格方面,与内容相似的是,此阶段秦观诗的风格也呈现为多样化的特点,并且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主要趋向:一种是“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宋诗基本风貌的展开。此期秦观诗中用典极多极密,而且一些典故出处生僻,这无疑是配合秦观炫耀才识的需要。 [6]
与上面单调说理议论不同,此期秦观诗的另一种主要风格是形象生动鲜明,情绪自然流露,富有感染力。如其《春日五首》写春景,“翠碧黄鹂相续去,荇丝深处见游鱼”(其三),“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差差”(其一)等,观察细致,描摹春天物态生动可爱,妍丽而不流于俗媚。其他又如“阴阴数亩箨龙稠,亭外危通一径幽”(《次韵宋履种题李侯檀乐亭》),写景能凸现景致最具欣赏价值的部分,清新自然而构思巧妙。 [6]

第四时期,是从秦观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坐党籍出为杭州通判开始,至元符三年(1100年)八月十二日他卒于藤州光华亭止。这一时期,遭遇党争之祸的秦观主要经历了越走越远的连续贬谪,从处州(今浙江丽水地区)一直到偏远的广西藤州。然而,由于时空变换导致心态转更的原因,整个贬谪期间的秦观诗,以绍圣三年秦观自处州削秩郴州为界,因其内容及风格表现明显不同,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6]
忽然间远离自己朝夕相处的京城,秦观不可能没有失落感,“繁华一朝去,默默惭杞梓”(《春日杂兴十首》其九),他的心中颇多伤感。但是,从煎酷的汴京政治纠葛中暂时摆脱出来,“俯仰觚棱十载间,扁舟江海得身闲。平生孤负僧床睡,准拟如今处处还”(《赴杭倅至汴上作》),秦观的心情顿时轻松下来。在处州监酒税任上的秦观职务轻闲,常有暇四处游历畅玩,倒也消遥自在。“榨头春酒响潺潺,垆下黄翁寝正安”(《题务中观》),“清酒一杯甜似蜜,美人双鬓黑如鸦”(《处州闲题》),诗中秦观颇以游咏自适。 [6]
谪居处州的秦观诗风较前期官任京城时有所转变,应酬唱和内容的锐减,使得秦诗风格总体上回归了清新雅丽、温婉和煦一路。而这种风格在此后秦诗中几乎很少存在,究其原因,秦观依照十年官场生涯所亲历的新旧党人的交替沉浮,作出了自己会在形势变化之后重被召回京城的乐观判断,而此后他的遭遇却是每况愈下,使得其诗在内容和风格上都发生剧变。 [6]
绍圣三年(1096年)秦观自处州削秩徙郴州,他在临行前作《留别平阇黎》中云:“缘尽山城且不归,此生乡间了无期。”此时的秦观已深感前程不妙。尔后他于奔赴郴州途中又作《题郴阳道中一古寺二绝》:“哀歌巫女隔祠丛,饥鼠相追坏壁中。北客念家浑不睡,荒山一夜雨吹风”(其二),其心境之恶坏,思绪之沉重,标志着秦观晚年悲情生活的开始。秦观后期所谪居郴州、横州、雷州等地,相对于他原来所居高邮、汴京、处州等地方来说,自然条件恶劣,风物习俗迥异,生存环境极差。而当时蜀党人士纷纷贬谪在外,如苏轼在惠州,苏辙在筠州,黄庭坚在黔南,张耒在黄州,彼此间相隔遥远,音讯无踪;且秦观贬谪期间又有着使者承风指望,严加看管,人身自由得不到保障,孤寂无助和前途渺茫,使他很难走出痛苦的阴霾。 [6]
这一时期,秦观诗中的内容极其复杂,其中既有对异乡独特风貌的描述,如《雷阳书事三首》和《海康书事十首》(其五──其十),又有偶尔的悠闲自适,如《海康书事十首》(其三、四);既有借助黄老虚无思想以求解脱,如《漫郎》《反初》,又有仿效陶渊明的超然物外,如《饮酒诗四首》。但是,秦观缺乏苏轼那样随缘而适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精神上又长期负荷沉重,因而此时他的诗中更多的是对自身现状的时时忧虑和对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他一方面抱怨生存条件之差:“南土四时尽热,愁人日夜俱长”(《宁浦书事六首》其四),一方面又对重返仕途存有希望:“安知风云会,不复归青冥”(《陨星石》)。虽然秦观也曾自我反省:“莫嫌天地少含弘,自是人心多褊窄。争名竞利走如狂,复被利名生怨隙”(《自警》)但在困境面前难以自释和悲苦不振的他终究没能丛凄凉哀苦踪挣脱出来。如其《自作挽词》: [6]
衅徙穷荒,茹死与世辞。官来录我橐,吏来验我尸。藤束木皮棺,稿莽路旁陂。家乡在万里,妻子天一方。……
其辞之哀,其心之苦,读之令人不禁感慨万千。万念俱灰的意绪,年命不保的预感,既是秦观整个后期岭南贬谪生活的总结陈述,也是他最终没能从凄凉哀痛的阴霾中走出来的绝好证明。除此之外,此期秦诗不仅平淡,而且时有平易无华,浑朴苍劲之气,如其《宁浦书事六首》其一:“挥汗读书不已,人皆怪我何求。我岂更求闻达,日长聊以解忧。”此诗宋代曾季狸有评为:“其语平易浑成,真老作也。”类似风格的诗还有《宁浦书事六首》(其二、五、六)、《海康书事十首》(其一)、《病犬》等,吕本中所谓秦观过岭后“诗严重高古”者就是指这一类作品。秦观晚期诗风有如此之变,一是如苏轼所言“渐老渐熟”,诗歌技艺高度成熟,达到“老境美”的天地;二是因为境过情迁,此时期秦观诗歌是直抒胸臆的,个人情绪宣泄是无须过于讲究辞采雕饰的。 [6]
纵观秦观各期诗歌创作,可见其诗歌风格的发展是比较全面的,而其中工炼和婉、清丽雅致却是前后期都有之的。秦观前期诗作或由于讲究形式而极尽雕琢,诗风偏于绮丽;或由于唱和应酬而用事说理,多呈宋调,然都“当于理”而“同入为妙”。后期悲愤出诗,诗风渐于老辣厚朴,尽脱丽泽之态,感事伤怀,情真意切,也是与其境况遭遇相称的。 [6]
散文
策论
秦观曾进献策论50篇,其中包括大量的谈兵内容。这些谈兵策论,既有助于考察北宋中期的军事思想,又有出色的艺术价值,更还原了秦观形象的豪隽一面。其中《进策》30篇,系统阐述治国安邦之法,既有专论军事问题的,也有兼论到军事的内容;此外则是《进论》20篇,大都是论历史人物,因为一些人物本身或者事件涉及军事的关系,也兼论到一些军事问题。 [18]
(一)进策
秦观的30篇《进策》里,《安都》、《将帅》、《奇兵》、《辩士》、《谋主》、《兵法》、《盗贼》上中下、《边防》上中下等共12篇是专论军事的,占了《进策》的四成,另有少量零星兼及。 [18]
《安都》针对当时都城开封无险可守而应迁都长安的提议,认为前代定都长安是依靠地势险要,而本朝则是“以兵为险”,北宋禁军占了军队的主力,大都在京畿附近,足以自恃。要供养这么多京畿军队,补给运输成为重中之重,开封四面平坦,正好便于漕运。 [18]
《将帅》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要求分权边将,让一二大员有高度自主权,以方便统制军队,提高战斗力,乃专门针对宋代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国策而发。宋代一直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经常削弱武将的权力。一方面,兵将互不熟识;另一方面,中央遥控指挥,边防将领往往不能便宜行事,这都导致宋军战斗力下降。秦观此篇可谓不畏逆鳞,直指要害。 [18]
《奇兵》多引用《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讲兵有奇正,以正为基础,以奇兵制胜。 [18]
《辩士》讲当攻、守、战都不利的情况下,派怀“三德”、洞“五机”的辩士,可能收到奇效,认为“用兵辩士不可无也”,是正规作战之外的必要补充。 [18]
《谋主》借袁绍与曹操的战争为例子,论述谋士们的出谋划策是胜败的枢机。 [18]
《兵法》认为用兵之法不过权谋、阴阳、形势、技巧,必须“以道用之”,才能为“四胜”。而道则在于治心养气,驳斥世人往往以为养气都是书生之言。 [18]
《盗贼》上篇讲不能逼得盗贼穷途末路,要招讨并用,只要惩治首恶,可以宽恕胁从。中篇讲要轻用法术多用能吏,给太守更多的自主权,增强地方军政实力,相机行事。下篇讲要笼络人才,在胥吏中选士,同时增强对武官的重视,不专任进士、制策二科,从而罗致豪杰,弭盗于无形。 [18]
《边防》上篇论与西夏的战守形势,建议采取积极态度,攻取横山、灵武,才能巩固边防。中篇讲西夏内部矛盾激化,贵族互相倾轧,党项和诸羌部落也有不合,积弊众多,国势已不如从前,正是宋朝夺回横山、灵武的大好时机。下篇详细论述持久作战的方法,即要攻守结合,一方面采取车轮战的形式不断出兵袭扰,以攻为守,变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兴兵屯田,减少转运钱粮补给的困难,等待时机集中力量大举反攻。 [18]
(二)进论
秦观的20篇《进论》大多是就历史人物以及一些重要议题发表己见,涉及军事的主要有《晁错论》、《李陵论》、《诸葛亮论》、《李泌论》、《王朴论》5篇,占四分之一。 [18]
《晁错论》强调“理直则师壮”。斩晁错使得师出有名,获得政治上的主动是必要的。 [18]
《李陵论》就用兵的奇正展开,认为奇兵变招可用,但不可为常态。李陵恃变为常,以寡覆众,所以才会招致失败。 [18]
《诸葛亮论》认为诸葛亮是霸者之臣,却不是帝王之臣、礼乐之臣。虽不是一统天下之臣,却以一隅抗中原,不无将略。 [18]
《李泌论》讲用兵时善听善谋则无不利。安史之乱时如果肃宗听取李泌的建议直捣老巢先取范阳,就能不会有后来叛将归降难以控制的藩镇之患。 [18]
《王朴论》认为人有真材,处事临机时就能应变不穷。用兵之道,要先脆后坚,会捡软柿子。 [18]
价值
首先,在内容上,秦观这些谈兵策论,反映了以他的师长苏轼为代表的蜀党在国家军事方面的见解,是考察北宋中期政治思想的重要材料。王云五先生便因为秦观“传世之著作中,表现其对于政治的主张者颇多……而列为政治思想家”。与苏轼类似,秦观也有一些较为通达的治军之论。比如他在《论议上》中谈役法时,倡议折中新旧两党的措施,声称可以既不叫“新法”,也不必全固守“旧法”,别立一个不偏不倚只求实效的“元祐役法”,以削弱党争的色彩。 [18]
但秦观也有部分谈兵策论,立论虽高,实用不足。一些篇目的论题都是比较虚的,缺乏具体措施。如《奇兵》大谈出奇制胜的重要性,却没有讲怎样才能出奇;《兵法》把取胜之道同归于治心养气的道,未免玄之又玄;他要实行“元祐役法”,陈义甚高,要拿出具体措施时却只能说“条去取之科,列轻重之目,此则有司之事,臣所不能知之”。较之后世辛弃疾的《美芹十论》,这一缺点就非常明显。在秦观这17篇涉及军事的主要策论中,5篇《进论》不算军事专论姑且不提,12篇《进策》里,《奇兵》、《辩士》、《谋主》、《兵法》4篇都较多地显出这种弊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秦观毕竟算不上军事家,兵才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些策论属于应试干禄之作,文胜其质,实用性没有那么突出。 [18]
其次,秦观谈兵策论的艺术价值更为突出。在篇章结构上,这些策论都经过精心的谋篇布局,章法紧密而又富有层次。尽管内容存在千差万别,秦观总是开篇提出某一事件或者人物作为议题,然后直述自己对此的论断;随后,大都分为正反两面来论述,正面立论、反面驳论,有时也就事情的几个方面平行展开论述;最后总结自己的论说或者对策,并努力拓展结论的普遍性。 [18]
在语言修辞上,秦观策论多用对偶、排比以增强气势,辞藻上却并不浮艳,多用事例来作为论据。秦观的策论对偶、排比句比比皆是,尤其喜欢在开篇点出议题,随即总领分论点时使用。 [18]
在选题立意上,秦观策论善用抑扬转折之法,做翻案文章。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评述人物的《进论》中。如《晁错论》,历来论史多为晁错推动大一统却被杀而叫屈,秦观却说:“汉斩错,七国之兵所以破也”。再如《诸葛亮论》,《三国志》中陈寿认为诸葛亮将略非其长,秦观却讲陈寿带了私仇的偏见。这一点继承了他的师长苏轼的风格,苏轼也写过《晁错论》的翻案文章,就说晁错的死是“有以取之”。 [18]
哲理类散文
哲理文所包括的文体较为复杂,《淮海集》中的传、说、铭、疏、祝文等都可归入,内容广泛,儒、佛、老庄均有涉及,在秦观的文章中饶有特色。其文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44]
一、析理精密,阐发入微
《浩气传》是《淮海集》中最长的一篇,独占一卷,主要是阐释孟子的“浩然之气”。开篇释“气”,分阴阳而言,指明气与天地人都有关。而气由志统帅,所以由气到志,由志到心,分别解释三者。第一部分重在阐明概念,提出后文所欲讨论的除气之外的志与心。正式论到孟子之言,涉及到“不动心”“养气”等,并用曾子事亲和子夏门人做对比分析。秦观把一个概念,通过剖析,分为相互关联的若干点,正如徐渭对此篇的评论:“通篇枝分节解,段段落处无痕,有斫轮游刃之趣”。 [44]
再如《心说》,先指出作此文的缘由,后文则以问答的形式,逐一否定三种看法:在我而已;在物而已;在物我之间而己。接着用“然则心无所在乎?”引出自己的意见:恶得而无在也。之后逐渐展开,如心之所主者有十:性、情、意、志、思、虑、魄、魂、精、神。再如论述中,将心又分为心之形与心之神,最后又有太上见心而无所取舍、其次无心、其次虚心、其次有心的区分,真是细致入微。 [44]
《魏景传》虽是为淮南高邮的隐君子立传,但文章主体并不是魏景的生平事迹,而是叙述其思想,把传主思想表达完毕后,作者发表了自己的评论:认为自从大道隐没之后,人们各自修习,但很少能得到道的本真。最突出的就是佛与道,佛教是“趋灭而不知生”,道家则是“趋生而不知灭”,虽然趋向各异,但对道有遮蔽则是一致的。以上是辨析佛道之非,接下来自然是阐发自家见解:“然比夫生而行,死而伏,冥然日用而不知者,固有间矣。”林纾以为“其解甚高”。 [44]
二、旁征博引,琳琅满目
秦观精通老庄,于佛法也深有造诣,加之又“博综史传”,所以写作中旁征博引,把经史子集佛道等各类经典趋之于笔下,琳琅满目,但又能自出己意,以思想统领典籍,毫无堆砌之感。《浩气传》征引繁复,或明或暗借用或化用的书籍众多,简单统计就有:《孟子》《周易》《列子》《庄子》《抱朴子》《管子》《老子》《淮南子》《礼记》《论语》《法言》《春秋繁露》《左传》《太玄经》《孙武子》等,从书目也能够看出,《浩气传》虽然是阐释孟子的“浩然之气”,但主要借助道家的思想来说明,表现出秦观对道家典籍的熟悉。《高邮长老开堂疏》则展现了秦观的佛学知识。此疏几乎全是禅宗语词,如第一句“棒头取证,尤为瓦解冰消;喝下承当,未免龙头蛇尾。”当头棒喝是禅宗祖师接待初学的常用方式,龙头蛇尾也是佛教词汇。《神宗皇帝晏驾功德疏》也用到佛教典故,如“既证无生之忍”一句出自《大智度论》(卷五十);“更旋不退之轮”出自《维摩经佛国品》。 [44]
游记类散文
在秦观二百五十多篇散文中,游记类散文的数目是比较少的,从徐培均的《淮海集笺注》里可以得知这类散文大概有7篇,分别是:《雪斋记》《游汤泉记》《龙井记》《龙井题名记》《闲轩记》《芝室记》和《罗君生祠堂记》。这类散文虽然篇目不太多,但是几乎每篇的结构上:都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语言上:文辞华美,深刻隽永;修辞手法上:善用比喻、对偶、排比、用典等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可读性。因此,送类散文非常具有文学性。 [44]
《游汤泉记》是秦观散文游记的代表作。该文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秦观跟随孙觉等人游汤泉后。文章大致是按游览缘由、路上见闻、汤泉盛景、抒发感慨这样的线索来安排的。文章开篇交代出游的目的是为了去拜访漳南道人,接着叙述前期的准备工作“具鞍马,戒徒御”,途中经过四座佛寺,一座神祠,两处山水,到达了汤泉。再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汤泉的盛景,跃然纸上。随着地点的转移,文章也跟着推进,层层铺排开去,结构较为平稳。在语言上,平实华丽因需而用。对于出游缘由和路上经过都用的是平实的语言,而在描写汤泉盛景时则大量运用的华丽的词汇,如“盘龙虎踞之状”“泛攸薄,激松梢,度流水,期音嘈然如奏声籁”“迅驰而矗立,妬危而恬壮,分秀儿取奇,各挟其伎,以效履为之下”等。在结尾感慨用语平淡而意味深长,一句“盛游之难再也”语辞简易,但却饱含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停留的时间总是短暂的,而人生总会在许多不确定的地方来回打转。这一方面是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留念,同时也是对于人生光阴易逝的感慨。同时文章也运用了比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文气更加顺畅,典故的使用在加强文章叙述力度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作为文人渊博的学识。 [44]
《芝室记》是秦观游记散文里边较为特殊的一篇,此篇大量的篇幅用在了议论上,而对于“芝”的具体描述只有一句话“盖附土而出者数本,其色正赤,泽而坚悍,若传髹彤。”貌似是一篇哲理散文。但是从文章的结构看,开篇交代因为张家“有芝生于室中”,遂“余闻而谒观焉”,接着描写了芝兰的具体状貌,然后围绕其阐发大段议论。从这点上来说,跟一般的游记类散文是吻合的。文章语言上深奥古朴,充满哲理玄机,应跟秦观从小家庭信佛,身边多有佛教朋友有关,这也算是秦观散文的一种特点。跟其他散文一样,这篇中也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来论说“芝”之对于生长地点的挑剔选择:“孝士大夫家则生,贤诸侯之国则生,明天子之世则生”,这有力的增强了散文的气势,也把“芝”的习性深刻的展现出来。 [44]
再如《龙井记》《龙井题名记》《闲轩记》《罗君生祠堂记》,几乎都是以这样的模式写下来的。秦观的游记散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他的文章结构、语言、修辞手法等上。秦观游记类散文的结构完整,布局合理。语言平实与华丽相得益彰。修辞上比喻、用典、排比信手拈来。 [44]
小品类散文
秦观的小品文创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据徐培均《淮海集笺注》统计:有启17篇,书15篇,序12篇,状8篇,跋9篇,赞6篇,简10篇。这些小品文形式小巧精奇、语言活泼生动,文采斐然,可读性强。 [44]
《谢及第启》写于元丰八年(1085年)秦观中进士之后,用以答谢宋神宗的赏识。文章篇幅短小,通篇充满了对皇恩的感谢之情。语言上典雅庄重,如“光灵遂被,愧幸特深”“属皇明之既照,推睿泽以横流”“离奇蟠木,素为左右之先;璀璨余光,复自比鄰之借”等;形式上多用铺排来叙述科举之难、自身之鄙、皇恩之深。 [44]
《与李乐天简》作于元丰三年(1080年),是秦观回复李乐天的一封简短书信。开篇寒喧以前自己在会稽时,承蒙李乐天的盛情相留,游览了会稽的秀丽山水,现在又寄书信来,可谓是“心相知者也”。接着叙述自己这边的情况,再感叹下人生的无常。通篇充满朋友间的相知、相忆、相惜。文章语言平淡闲适,如春水山间潺潺而过,清凉而沁人心脾。文章笔随意走,看不出有刻意的编排。文章结尾一段“人生岂有常?所遇而自适,乃长得志也。”抒发了作者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44]
《钟繇书》记录了钟繇贺捷表时,落款“建安二十四年闰月九日”,欧阳修对此时间表示怀疑说起。问于孙思恭,孙用汉家“四分”“乾象历”推出为闰十月,欧阳修用陈寿《三国志》考察,答案与陈吻合。然而,欧阳修在考辩《魏书》《吴书》时于此不合这样一件事情。文章极其简短,用平淡的语言,寥寥数句话,呈现给读者一件较为有趣的事情。 [44]
《会稽唱和诗序》作于元丰二年(1079年)秦观到越省亲之时。文章短小精悍,夹叙夹议。开篇记录了时间为广平程公守越之二年、地点为南阳、人物有程公,赵公等于南阳登临而赋诗,其间多有文人与之唱和,林公已为之作序。而他们经过越时,复得诗二十二首,东南衣冠争诵传之,秦观亲历其事,遂做此序。 [44]
秦观的小品类散文大抵都是抒写生活琐事的细小之文。这类散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其形式小巧玲珑,语言活泼生动上。 [44]
农学
秦观著有现存世界上最早的蚕桑专著《蚕书》,《蚕书》在高邮广为流传,对高邮后世的蚕桑业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中记述的许多原理和方法至今还在延用,如蚕种的筛选、焐蚕等。 [58]
读了《禹贡》,他对书中关于兖州最宜于蚕桑生产的说法,提出了异议。他经过实践、调查研究,总结了家乡高邮里下河一带的蚕事经验,从蚕的生理、养蚕技术、风俗习惯、缫丝机械等方面作了全面、详细、周密的论述,精辟有力地证明处于太湖流域与黄河流域之间的江淮、高邮里下河一带,完全能够养好蚕。 [58]
《蚕书》共11节,全书分种变、时食、制居、化治、钱眼、锁星、添梯、缫车、祷神和戎治等10个部分。其中“种变”是蚕卵经浴种发蚁的过程;“时食”是蚁蚕吃桑叶后结茧的育蚕过程;“制居”是蚕按质上蔟结茧;“化治”是掌握煮茧的温度和索绪、添绪的操作工艺过程;“钱眼”是丝绪经过的集绪器(导丝孔);“缫车”是脚踏式的北缫车及其结构和传动。 [58]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其诗)清新似鲍、谢。 [19]
北宋文学家苏轼:有屈、宋才。 [19]
北宋文学家陈师道:①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迨也。②苏明允不能诗,欧阳永叔不能赋。曾子固短于韵语,黄鲁直短于散语。苏子瞻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后山诗话》) [17]
北宋文学家晁说之:纯夫撰《宣仁太后发引曲》,命少游制其一,至史院出示同官。文潜曰:“内翰所作,烈文曰昊天,有成命之诗也。少游直似柳三变。”少游色变。(《晁氏客语》) [17]
北宋文学家王直方: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云:“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王直方诗话》) [17]
北宋诗僧惠洪:东坡初未识秦少游,少游知其将复过维扬,作坡笔语题壁于一山中寺。东坡果不能辨,大惊。及见孙莘老,出少游诗词数百篇,读之,乃叹曰:“向书壁者,岂此郎邪?”(《冷斋夜话》) [17]
宋代文学家王灼:张子野、秦少游,俊逸精妙。少游屡困京洛,故疏荡之风不除。(《碧鸡漫志》卷二) [22]
宋代政治家李纲:少游诗字婉美萧散,如晋宋间人,自有一种风流,所乏者骨格尔。然要是一时才者。(《秦少游所书诗词跋尾》) [17]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词论》) [17]
宋代诗论家苏籀:东阿豆萁之敏,子敬蚕种之墨,渊明闲情之赋,三公度曲,与此何远?尝窃评之:黄太史纤秾精稳,体趣天出,简切流美,能中之能,投弃锜斧,有佩玉之雍容。秦校理落尽畦畛,天心月协,逸格超绝,妙中之妙,议者谓前无伦而后无继。晁南宫平处言近文缓,高处新规胜致,朱弦三叹,斐丽音旨,自成一种姿致。概考其才识,皆内重而外物轻,淳至旷达,学无所遗。水镜寓象,谢遣势利,湔祓陈俚,发为新雅。有谓:寓言罕能名之,三公同相照,并驾而驰声,称彰灼于天下,斯文经纬乎?……三公之词,非专玩而独鉴者,实四海九州有识之士其焉。(《书三学士长短句新集后》) [17]
南宋文学家胡仔:无己称:“今代词人,惟秦七黄九耳,唐诸人不迨也。”无咎称:“鲁直词不是当家语,自是着腔子唱好诗。”二公在当时,品题不同如此。自今观之,鲁直词亦有佳者,第无多酋耳。少游词虽婉美,然格力失之弱。二公之言,殊过誉也。(《苕溪渔隐丛话》) [17]
金末文学家元好问评秦观诗: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16](《论诗绝句三十首》其一)
南宋词人张炎: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词源》卷下) [22]
南宋诗论家敖陶孙: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诗评》) [4]
元代脱脱:①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词,举进士不中。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与己意合。②观长于议论,文丽而思深。(《宋史》) [19]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秦少游当时自以诗文重,今被乐府家推做渠帅,世遂寡称。(《诗薮·杂编》卷五) [20]
明代诗文家张綖: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当以婉约为主。 [21]
明末清初诗人王士祯: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高邮雨泊》) [24]
清代学者郭麐:①词之为体,大略有四:风流华美,浑然天成,如美人临妆,却扇一顾,《花间》诸人是也,晏元献、欧阳永叔诸人继之;施朱傅粉,学步习容,如宫女题红,含情幽艳,秦、周、贺、晁诸人是也;柳七则靡曼近俗矣;姜、张诸子,一洗华靡,独标清绮,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磬,入其境者,疑有仙灵,闻其声者,人人自远。(《灵芬馆词话》)②词家者流,其源出于《国风》,其本沿于齐梁。自太白以至五季,非儿女之情不道也。宋立乐府,用于庆赏饮宴,于是周秦以绮靡为宗,史柳以华缛相尚,而体一变。(《无声诗馆词序》) [21]
清代文学家吴衡照:苏之大,张之秀,柳之艳,秦之韵,周之圆融,南宋诸老,何以尚兹。(《莲子居词话》) [21]
清代词论家周济:少游最和婉醇正,稍逊清真者辣耳。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笔。(《宋四家词选》序论) [8]
清代文学家董士锡:少游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终不能到。 [23]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少游词有小晏之妍,其幽趣则过之。秦少游词,得花间、尊前遗韵,却能自出清新。东坡词雄姿逸气,高轶古人,且称少游为词手。山谷倾倒于少游《千秋岁》词“落红万点愁如海”之句,至不敢和。要其他词之妙,似此者岂少哉?(《艺概》卷四) [22]
清末词人谭献:淮海在北宋,如唐之刘文房。(《复堂词话》) [21]
清末民国学者冯煦:①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蒿庵词论》) [26]②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昔张天如论相如之赋云:“他人之赋,赋才也;长卿,赋心也。”予于少游之词亦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虽子瞻之明俊,耆卿之幽秀;犹若有瞠乎后者,况其下耶?(《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25]
清代词论家陈廷焯:①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一变焉。然变而不失多正,遂令议者不病其变,而转觉有不得不变者。后人动称秦、柳,柳之视秦,为之奴隶而不足者,何可相提并论哉!②唐、五代词,不可及处,正在沈郁。宋词不尽沈郁,然如子野、少游、美成、白石、碧山、梅溪诸家,未有不沈郁者。③东坡、少游,皆是情馀于词;耆卿乃辞馀于情,解人自辨之。④秦七、黄九,并重当时,然黄之视秦,奚啻碔砆之于美玉!词贵缠绵,贵忠爱,贵沈郁。黄之鄙俚者无论矣;即以其高者而论,亦不过于倔强中见姿态耳。⑤少游名作甚多,而俚词亦不少,去取不可不慎。⑥“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当以婉约为主。”此亦似是而非,不关痛痒语也。诚能本诸忠厚,而出以沈郁,豪放亦可,婉约亦可;否则豪放嫌其粗疏,婉约又病其纤弱矣。⑦少游、美成,词坛领袖也。所可议者,好作艳语,不免于俚耳。故大雅一席,终让碧山。⑧词法莫密于清真,词理莫深于少游,词笔莫超于白石,词品莫高于碧山,皆圣于词者。⑨《宋七家词选》甚精,若更以淮海易草窗,则毫发无遗憾矣。⑩《莲子居词话》云:“苏之大,张之秀,柳之艳,秦之韵,周之圆融,南宋诸老,何以尚兹。”此论殊属浅陋。谓北宋不让南宋则可,而以秀艳等字尊北宋则不可。如徒曰秀艳圆融而已,则北宋岂但不及南宋,并不及金元矣。至以耆卿与苏张周秦并称,而不数方回,亦为无识。又以秀字目子野,韵字目少游,圆融目美成,皆属不切。且以大字目东坡,艳字目耆卿,亦不甚确。大抵北宋之词,周、秦两家,皆极顿挫沈郁之妙,而少游托兴尤深,美成规模较大,此周、秦之异同也。(《白雨斋词话》) [21]
清末民国词人况周颐:有宋熙、丰间,词学称极盛,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斗山。黄山谷、秦观、晁无咎,皆长公之客也。山谷、无咎皆工倚声,体格于长公为近。惟少游自辟蹊径,卓然名家。盖其天分高,故能抽秘骋妍于寻常擩染之外,而其所以契合长公者独深。张文潜赠李德载诗,有云:“秦文倩丽舒桃李。”彼所谓文,固指一切文字而言。若以其词论,直是初日芙蓉,晓风杨柳。倩丽之桃李,容犹当之有愧色焉。王晦叔《碧鸡漫志》云:“黄、晁二家词,皆学坡公,得其七八。”而于少游独称其“俊逸精妙”,与张子野并论,不言其学坡公,可谓知少游者矣。(《蕙风词话》卷二) [7]
中国近现代诗人夏敬观:少游词清丽婉约,辞情相称,诵之回肠荡气,自是词中上品。比之山谷,诗不及远甚,词则过之。盖山谷是东坡一派,少游则纯乎词人之词也。东坡尝讥少游:“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少游学柳,岂用讳言?稍加以坡,便成为少游词。学者细玩,当不易吾言也。(《吷庵手校淮海词跋》) [25]
清末民国学者王国维:①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 [28]②词之最工者,实推后主、正中、永叔、少游、美成,而前此温、韦,后此姜、吴,皆不与焉。(《人间词话》) [29]
中国近现代词学家赵尊岳:淮海即好丽字,触目琳琅,如“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一“映”,一“低按”,一“小”字,已经驱使质实为疏秀,人见其风度矣。(《填词丛话》卷一) [27]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拜师苏轼
秦观很早就萌生了拜苏轼为师的想法,当时,苏轼正在离他家乡不远的徐州任知州。不过苏轼已然名满天下,堪称文坛泰斗。而秦观虽有些诗名,却是一个落第的秀才而已。好在秦家有两个老相识,分别是孙觉和李常。孙觉是黄庭坚的丈人,曾任湖州知州,李常是黄庭坚的舅父,正在齐州任知州,他们都是苏轼的至交。于是,他一方面请李常写了一封引荐信,另一方面请孙觉将自己的诗文推荐给苏轼。恰好,苏轼和孙觉要到扬州游玩,秦观闻讯灵机一动,自己先跑到扬州一座著名的寺庙中,模仿苏轼豪放的笔意,在寺庙墙壁上挥毫题词,然后静候他们的到来。果然,就像秦观所预想的那样,苏轼猛然看到寺壁上的题字吓了一大跳,绞尽脑汁想了半天,也不记得自己曾经来过这儿,还在墙上题过诗。后来,他看了孙觉送上的秦观的作品,忽然醒悟道:“向书壁者,岂此郎也”——在寺壁上写诗的人,肯定是这小子! [15]
秦观于是怀揣着李常的引荐信,拿上自己的得意之作《黄楼赋》,前去拜见仰慕已久的偶像。苏轼读罢,惊呼说:“此屈宋才也!”欣然接纳他为弟子。拜师仪式办得十分隆重,以致在徐州城引起了轰动。时人记述了当时的盛况:秦观执弟子礼,仪态雍容,论说雄辩,令人为之侧目,苏轼则称赞他为“杰出之士”。秦观声名鹊起,身价倍增。 [15]
洞房三难
明人冯梦龙短篇小说集《醒世恒言》中有一篇《苏小妹三难新郎》,说苏洵“又生个女儿,名曰小妹”,虽容貌不扬,却绝顶聪慧,连苏轼也赞叹道:“吾妹敏悟,吾所不及。”苏小妹不仅有才,而且眼光独到,她自主择婿,选了才子秦观。新婚之夕还要“三难新郎”,顺利过关方准进房。却说那三道题的前两道是谜语,最后一道则是对对联,上联是“闭门推出窗前月”,后秦观在苏轼的提示下,对以“投石冲开水底天”,于是大功告成,“丫鬟拥入香房。这一夜,佳人才子,好不称意。”不过这是小说家言。“苏小妹”不见正史,《全宋诗》《全宋词》中均无其名。 [47]苏轼并没有妹妹,倒是有三个姐姐。 [10]秦观的夫人也是徐文美而非苏轼的姐妹,因此“三难”为坊间编造的美好故事罢了。
山抹微云君
《艺苑雌黄》里记载,一次秦观路过绍兴,当地守臣在府里摆下酒宴盛情款待,并让一个歌伎相陪。秦观立刻为这个歌伎所吸引,恰好这个歌伎也素知他的才名,两个人眉目传情,很快擦出了火花。事后,秦观写了一首《满庭芳》记述此事,以“山抹微云”开头。这首词写得非常美,一下子就流行开了。苏轼读后,戏称秦观为“山抹微云秦学士”,从此,秦观便有了“山抹微云君”的绰号。 [15]
梦中题诗
秦观被贬雷州时,据说曾在海康宫亭庙下,梦见天女拿一幅维摩画像让他写赞,秦观笃信佛教,于是题道:“竺仪华梦,瘴面囚首。口虽不言,十分似九。应笑荫覆大千作狮子吼,不如搏取妙喜似陶家手。”醒来后,就把这段话记录下来。宋僧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说,自己在天宁寺,还亲眼从和尚戒禅那里看到这幅字,正是秦观的笔迹。清潘永因所编《宋稗类钞》也提到真迹在雷州天宁寺。 [9]
人物关系
播报
编辑
秦观家族本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唐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祖先由会稽迁徙至高邮武宁乡左厢里(今高邮市三垛镇少游村)。 [2-3]
关系
姓名
简介
祖父
秦臬
有“承议郎”官衔,后代尊称他为承议公。
父亲
秦元化
名讳无考,“师事胡瑗,有声太学”。
叔父
秦定
进士出身,历官会稽尉、渤海知县、司农寺丞,后仕至端明殿学士,卒葬江都西山秦家庄(今扬州西山蜀岗以南)。
弟弟
秦觏
字少章,曾为临安主簿。
秦觌
字少仪,处士之身(即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妻妾
徐文美
秦观正妻,谭州宁台主簿徐成甫的女儿,秦观18岁时与徐文美成婚。
边朝华
原为侍女,秦观45岁时纳为妾。秦观被贬杭州时,将其遣走,边朝华追随而来。秦观又被贬后,再次将其遣走,后削发为尼。
儿子
秦湛
字处度,号济川,宋徽宗政和年间,任常州通判,定居常州雪堰桥,并将秦观棺柩迁葬无锡惠山。
女儿
秦氏
嫁范温。
孙子
秦照
-
秦煦
-
秦熙
-
秦烈
-
(以上参考资料) [3] [11] [15] [46]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著录秦观《淮海集》40卷、《后集》6卷、《长短句》3卷;卷二十一著录《淮海词》1卷。《淮海集》有《四部丛刊》影明本、《四部备要》本。南宋长沙所刻《百家词》本《淮海词》已不可见。今存在有《淮海词》1卷,收入《宋六十名家词》刊本。又《淮海居士长短句》3卷,有日本内阁文库藏宋乾道高邮军学本、《四部丛刊》影明本、朱祖谋《疆村丛书》本、北平图书馆影印宋本、叶恭绰影宋校本、龙榆生点校《苏门四学士词》本。 [12]其中以日本内阁文库藏宋乾道高邮军学本《淮海居士长短句》最为权威,存词三卷仅七十七首。今人徐培均在宋乾道本的基础上又辑得三十四首加以补遗。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了经徐培均精心校注和补遗的《淮海居士长短句》。 [45]另著有《蚕书》一篇。 [58]
人物争议
播报
编辑
名字读音
秦观的名字“观”,有人认为应该读”guān”,有人认为读“guàn”。如陈冠明曾专门写有《秦观陆游名字解诂》一文,认为秦观、陆游名字中的“观”都读“去声”,是名词游观的意思。持相同观点的黄今许在《陆务观、秦观、贞观的“观”字的读音问题》一文中提出,陆游其母梦秦少游至而寤,遂生放翁,因以其名为字;又陆游自称“我字务观,读去声”,因此得出结论,陆务观、秦观的“观”字都应读去声。而欧明俊在《秦观陆游名字考释》一文中,引用秦观二十八世孙秦瀛的观点,认为秦观、秦觌兄弟得名于王观、王觌兄弟,又秦观、秦觌、秦觏兄弟三人名字的字形相似,字义相近,皆与“看”“见”动作有关,因此应读作guān。 [33]
卒年
关于秦观的卒年,研究者大都认为是元符三年(1100年),比如钱钟书、唐圭璋、徐培均、施蛰存等在书中都如是说。但是存在一个问题,秦观是皇祐元年(1049年)生,按《宋史·文苑传》记载,他年五十三而卒,以此推算,其卒年应该是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关于这个问题,只有王辉曾提出过质疑,他在《淮海词笺注·年谱节要》中云:“按宋史本传为徽宗立,复宣德郎放还,又年五十三,与年谱皆不合。”但可以确定,秦观先于苏轼而卒,以苏轼听到秦观噩耗后的感叹为证。 [33]
迁葬地
关于秦观的迁葬地,今人多认为秦观卒于藤州,其灵柩先后暂厝于潭州(长沙)、故乡高邮,再归葬广陵、其后又迁葬无锡惠山西三里之璨山。扬州职业大学教授王伟康认为秦观迁葬地应为无锡惠山二茅峰间,这在他的《秦观迁葬地考辨》一文中有详细论述。 [33]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墓址
秦观墓位于江苏省无锡惠山二茅峰南坡,原建于其故乡高邮,南宋绍兴初,其子秦湛任常州通判时,将棺柩自高邮迁葬于无锡。该墓背依惠山,面对东大池,墓冢建于山岩卜,周长76米,高2至4米,占地540平方米,墓前有清嘉庆间秦瀛重立的“秦龙图墓”青石墓碑1块。1986年7月,无锡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54]2002年10月,秦观墓被列为江苏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秦观祠
秦观祠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据秦氏老者回忆:祠在洛阳河西西巷门外,前后三进,每进五盈,东西两边有厢房。前进大门有”秦淮海先生祠“门额,中进为“顺德堂”,后进有“整齐严肃”匾额,正中供奉秦观牌位,左右配祀秦观的儿子秦湛和五世孙秦宗贤的牌位。抗日战争期间,祠大部地废。解放后,建为粮库,现仅存后进一带及两边厢房。 [30]
秦淮海祠
秦淮海祠,在江苏省无锡崇宁路112号,建于明代,是较早的一所纪念秦观的建筑物。也是祀秦湛及无锡秦氏家族的宗祠。邵宝、尤楝撰写的碑记内记:“淮海秦先生祠堂者,先生十七世孙锐所建也。”其中咏烈堂就是享堂,堂内壁间嵌有明邵宝《秦淮海先生祠记》碑和清代重刻的南宋追赠秦观直龙图阁制词、秦观像等石刻。 [55]
海棠公园
海棠公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州市西郁江月江湾畔,民国期间为槎浦公园,鉴于公园所在地为秦观寓居之地,是北宋以来地方官员、文人墨客以及百姓瞻仰缅怀秦观的文化圣地,1999年更名为海棠公园,2006年至2009年,横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投入资金,将其扩充建设成为以秦观为主题的历史文化公园。现时的海棠公园园区面积约30亩,园内有因秦观在《醉乡春》中所赋“瘴雨过,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而得名并成为古横州标志的文物胜迹——海棠桥,有横县博物馆(亦称淮海书院)、海棠亭、怀古亭,有秦观塑像、横州鹊桥、海棠文化长廊(内容包括秦观在横州留下的诗词、历代文人为纪念秦观而写的诗词以及碑记、横州古八景等)、古炮台、廉石等历史人文景观。 [49]
淮海书院
横县博物馆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州市西郊海棠历史文化公园内。1992年5月建成开放,2006年投入资金进行全面更新改造,2007年8月重新对外开放;2013年至2014年投入资金续建三楼。场馆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为三层半钢筋水泥结构,外观运用青砖灰瓦坡屋面和画柱雕檐、几何门窗等古代建筑风格,并在外墙装饰秦观讲学图、吉祥八宝等浮雕。因博物馆馆址是淮海书院(明代为纪念秦观在横州设馆讲学、施教敷文而建)旧址,故博物馆同时冠名淮海书院。 [48]
淮海亭
淮海亭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文化宫院内,壁间嵌有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秦观祠碑记》石碑一块,有《秦淮海先生遗像》雕塑,内有刻石盈联:“策论济时艰词宗誉满三千界,江淮存世泽学士风流九百年”,为洛阳人文景观之一。 [31]
郴州三绝碑
三绝碑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岭白鹿洞东北40米天然石壁上,为秦观流放郴州期间所作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词摩刻,高52厘米,宽46厘米,共十一行,八十一字,行书。“三绝碑”所谓“三绝”指的是秦观作词、苏轼写跋、米芾书法。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郴州知军邹恭把原碑拓上,转刻在苏仙岭白鹿洞的大石壁上。 [51]1960年3月,毛泽东南巡到湖南,向郴州地委书记陈洪新谈及三绝碑,指示要加以保护,郴州地委成立文物保管委员会,建护碑亭,并将此地辟为苏仙岭公园。如今,三绝碑已被列为湖南省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与旁边的护碑亭和秦少游铜像一起,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 [50]
秦学士祠
绍圣三年(1096年)暮春,秦观谪居处州期间,前往青田县舒桥乡王岙村慈仁寺拜会昙法师时,挥毫写下了《好事近·梦中作》词。秦观离开处州后,昙法师为怀念故人,在慈仁寺旁,修建了一所秦学士祠。该祠于明清后坍塌,废圮无存。唯有这首词,仍保留在慈仁寺的外墙上。 [52]
少游碑、莺花亭
同样是在秦观谪居处州期间,一次来到了青田,宿在水南名刹栖霞寺里,住持对他非常的景仰,要求他赐词留念,秦观即以处州旧作《千秋岁》付之而立石。乾道三年(1167年),诗人范成大知处州府,受浙江提学徐子礼的规劝,在南国兴建一亭,记少游旧事,取词中语命名为“莺花亭”。迨至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秦观的裔孙觐荣、国均、耀奎三人同访栖霞寺,寻觅祖先遗迹,见石已不存,乃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重行刻石于寺门。这座石碑高172厘米,宽85厘米,以纯青石制作,配以坐垫,工艺非常精致,正面书刻“宋秦淮海先生留宿处”九个篆体字,旁镌祁怡、祁荫甲、祁双玉、潘慎修、裘桂芬、秦国均、裘凌仙、骆文遂、郭钟岳等凭吊、怀故的诗词九首。背刻《千秋岁》词全文和裔孙觐荣等三人的跋文。第二年,青田知县将石碑移至寺旁,并仿效处州模式建造“莺花亭”藏之,同时发刻告示保护此项珍品。1984年7月,青田县府公布此碑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翌年5月,县又行文规定莺花亭附近地段为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 [56]
文游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9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3 19: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可卿生前那晚,在天香楼遭受了什么样的羞辱?贾珍事后露了馅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当月知势榜影响力答主
​关注他
《红楼梦》惯于伏笔影射。由贾宝玉对秦可卿的“企图”,引出焦大醉酒胡骂“爬灰”。就能借以还原出日后“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真相。

秦可卿判词,“漫言不肖皆荣出”是指贾宝玉对她的觊觎企图。“造衅开端实在宁”则是揭示贾珍对她的不轨暴行。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由贾宝玉伺机接近,巧立名目,设计秦可卿在全无防备之下“入彀”,为其所趁。可知“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当天,贾珍一步步诱骗秦可卿去到天香楼上,暴起行强暴侵犯之事,是为“造衅”。

“造衅”二字,指制造事端。宋代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云:“於是王韶搆祸於熙河,章惇造衅於梅山。”

创造一个机会,发生一场冲突,于男女之间很容易联想到的便是“侵犯和强暴”。

贾宝玉费尽心机,在太虚幻境中与“可卿”的洞房花烛,得偿所愿。现实中隐喻的是贾珍在天香楼上设计并侵犯了秦可卿。


这便是警幻仙子说的“意淫”与“皮肤滥淫”的区别。

秦可卿因受辱,于天香楼上吊自尽。才是贾府上下人人纳罕,也是贾珍故意渲染他与秦可卿“不轨”的可疑之处。

按说人有避丑之心。断没有做了丑事生怕别人不知还自己宣扬的道理。

可秦可卿死后,贾珍如丧考妣,倾尽所有,就是对外宣扬他与秦可卿“不清白”。

如此自污也罢了,更将秦可卿置于因“淫”而亡的境地,是何居心?

都说事出反常必有妖,贾珍的行为只有一种解释,他要用“爬灰”丑事掩盖侵犯秦可卿致死的罪行。以乱伦失德之丑,掩盖犯罪悖伦之罪。

毕竟无论怎么解释,秦可卿之死都是丑事。“爬灰”的贾珍是失德。“造衅”的贾珍是犯罪。

杀人要偿命,乱伦却无人追究。

秦可卿“失足”便可白死。既堵了秦业追查之心,也封了悠悠众口。


反正有罪无罪,宁国府都将因此臭名远扬,两害相权取其轻。

可怜秦可卿因贾珍兽行而死太脏,太惨,为全她一个生前死后名声,才有诸脂本批语,请求曹雪芹删除“淫丧天香楼”文字之说。

“今秦可卿托□□□□□□□□□□□□□理宁府亦□□□□□□□□□□□□□凡□□□□□□□□□□□□□□□□在封龙禁尉,写乃褒中之贬,隐去天香楼一节,是不忍下笔也。(按:甲戌本此页被对角撕去,故缺字甚多。此页原有三则评语,第二则与本回庚辰本眉批同,第一、第三两则若干缺字据庚辰本、靖藏本补。)”

万想不到“隐去天香楼一节”,本想保全秦可卿名声,不叫她死的那般难堪。谁想没了文字佐证,秦可卿反被误解,从贾珍暴力扒灰的受害者,成了无耻通奸的丑妇人。

殊不知,曹雪芹写秦可卿,既然“兼美”钗黛。以贾宝玉对她“情动”,影射未来宝黛钗三人的[终身误],又怎么可能让她德行如此?


况且贾府那么多媳妇,什么品质的都有。但在女人贞操方面,但凡为人妻者(妾除外),无论原配还是续弦,绝无一人有问题。

贾府末世,男主人们越发不成器。女主人们失责也只是“为妻不贤”,却绝不涉及妇德有污。

还说宁国府,秦可卿死后,柳湘莲说“除了门口的两座石头狮子,只怕猫儿狗儿都不干净”。

那两座石头狮子装点门面,背对宁国府不管不顾,岂不就是尤氏许氏两婆媳的象征?

尤氏许氏人品都无“清白”问题,落得“干净”,又何况是秦可卿之为人。


所以,从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经历可知,所谓“爬灰”是其和贾珍主动,秦可卿是不知情的受害者。

无论焦大的一语成谶,还是曹雪芹的文字,都没提“通奸”一说。

而民间“爬灰”未必一定要做成事实。很多公公略接近儿媳妇,就会被人指指点点“爬灰”。就像多姑娘说得“可知人的嘴一概听不得的”。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8-13 10:24・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21 11:20 , Processed in 0.09247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