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 15: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史湘云对薛宝琴说:王夫人屋里坏人多,会害咱们。薛宝钗:你有心
2022-04-20 10:49
史湘云在红楼梦中是一个惹人喜爱的姑娘,虽然身世可怜,但是性格却很阳光,有几分豪爽,哪里有了她,哪里就会笑声一片。

这样的女孩子与人交往心无芥蒂,纯粹直白。

红楼梦的上下都喜欢她,但是在薛宝琴来到荣国府之后,史湘云却对薛宝琴说了一番这样的话

你除了在老太太跟前,就在园里来,这两处只管玩笑吃喝。到了太太屋里,若太太在屋里,只管和太太说笑,多坐一会无妨,若太太不在屋里,你别进去。那屋里人多心坏,都是要害咱们的。”



显然这是一个熟悉贾府生存环境的人,嘱咐新来的小妹妹的话,可以说新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还真需要这样的热心肠的直性子。

这个角色也非史湘云莫属,紧接着薛宝钗笑道

“说你没心,却又有心。虽然有心,到底嘴太直了。”

如果说史湘云说话信口开河,有点没谱,薛宝钗平日里是“一问摇头三不知”的谨慎,此刻这番回答,显然也同意史湘云的判断。

那么在王夫人屋里,史湘云和薛宝钗认为心坏人的到底是谁呢?

首先肯定,史湘云所指不是王夫人,因为史湘云明确说,如果王夫人在还可以坐一会儿,再者薛宝钗和王夫人是一个战线的,史湘云不可能如此无脑。



那么王夫人屋里的就是丫头们了,王夫人房里的丫头有:金钏、玉钏、彩云、彩霞。

其中丫头金钏早在薛宝琴来之前就已经去世了,然后王夫人房里就一直缺了一个丫头,那么史湘云所指的也只有玉钏,彩云和彩霞三个人了。

先来看丫头彩霞

在书中第39回中,探春曾经这样评价彩霞

“(彩霞)外头老实,心里有数,太太那么佛爷似的,事情上不留心,她都知道。凡百一应事都是她提着太太行。

看来彩霞为人不错,也是王夫人的得力助手。

第25回中,贾宝玉喝酒喝多了,趁机逮住彩霞的手,和彩霞嬉戏,彩霞对他只有躲闪,还正色道“再闹,我就嚷了”,可见这个姑娘也是个稳重的姑娘。



在72回中,彩霞被来旺夫妻相中,要给自己的儿子做媳妇。来旺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对王夫人身边人自然了解,要给自己家儿子寻媳妇,那人品容貌岂能差?

她可以排除在外了。

再者就是彩云

有很多地方说彩云和彩霞是一个人,但是我们尊重原著,既然给了两个名字,就按两个人分析。

彩云,出现在“玫瑰露事件”中,这是王夫人身边的一件大事。

第61回中,王夫人房里的玫瑰露丢失了,这个玫瑰露在当时是珍品,是给宫里的贡品,书上是这样形容的

那个玻璃小瓶,有三寸大小,上面螺丝银盖,鹅黄笺上写着 “玫瑰清露”



可以知道玫瑰露一瓶只有很少的分量。这个玫瑰露经查实是王夫人房里的彩云偷了,拿去送给了贾环。

要说这个事情可不简单,俗话说家贼难防,平儿负责查处这个事情。

一直眼明心亮的晴雯首先就指出来

“太太那边的露,再无别人,分明是彩云偷了给环哥儿去了。”

晴雯并非无中生有,洞若观火的平儿也赞同她的观点,但是平儿接下来的话,却让人觉得身边有彩云这样的人是很可怕的。

平儿笑道:“谁不知是这个缘故?如今玉钏急的哭......可恨彩云,不但不应,她还挤玉钏儿,吵的合府皆知,我们如何装没事人?告失盗的就是贼,又没赃证,怎么说她?



彩云和玉钏都是王夫人身边的丫头,但是彩云监守自盗,却还要贼喊捉贼,嫁祸于同事玉钏,并且“吵得合府皆知”,可见彩云人心险恶,就算平儿有心息事宁人,也不好装作不知道。

如果玉钏被大家认作小偷,那她还怎么在贾府混,她这样做分明是要置玉钏于死地。

难怪史湘云说王夫人屋里“人多心坏”,其实坏人只要有一个,就足以搅得鸡犬不宁。

再来看玉钏

玉钏是金钏的妹妹,她是不是也是湘云口中的那个“心坏”的人呢?

王夫人房里的玫瑰露丢失了,最先发现的是玉钏,这个消息也是她传出来的。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来,她们之间的勾心斗角。



关于玉钏的描写不多,最有印象的是“亲尝莲叶羹”那一回。这一回中能看出这个丫头,比较刁,王夫人做了荷叶汤,让玉钏送给宝玉喝。

玉钏的表现是“便命一个婆子来,将汤饭等物放在一个捧盒里,命她端了跟着,她两个却空着手走”。

等到快到了怡红院门口了,玉钏儿又接过来,自己亲自送入宝玉房中。

作者特意写这个情节是为了表现什么,是为了表现玉钏坏吗,未必,毕竟姐姐因为受到宝玉的调戏而含冤而亡,这个姑娘对宝玉心里有意见而已,玉钏基本可以排除在外。

史湘云口中的“人多心坏,要害我们的”,这个“害人的”还另有其人



如果把王夫人屋里这个范围稍微扩大一下,就包括了赵姨娘在内。

为什么这么说,在30回中金钏说过,贾环和赵姨娘住在王夫人旁边的小院子里,作为妾,赵姨娘要给王夫人请安这个礼数也是要有的,这样王夫人那里的情形,赵姨娘是很清楚的。

不仅史湘云说过,麝月也早就说过

“太太屋里人多手杂.别人还可以,赵姨奶奶一伙的人见是这屋里的东西,又该使黑心弄坏了才罢”。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麝月也认为太太屋里人多手杂,就是赵姨娘一伙的。



而彩云很显然是赵姨娘一伙的,那个很靠谱的彩霞,也是对贾宝玉冷淡,在乎的是贾环,这个在贾环故意烫伤贾宝玉那一回就很明显的显示了。

所以虽然彩霞很老实,她也被归到了赵姨娘的站队里。

而赵姨娘作为妾,对于王夫人以及贾宝玉的嫉妒是时时刻刻存在的,她的格局就是凡是得宠的,和王夫人接近的,都是她的敌人。

只要有条件就想办法去害人,而薛宝琴是薛宝钗的妹妹,是投奔王夫人这个亲戚来的,而且薛宝琴还认了王夫人做干娘,那么按照赵姨娘的行事准则,难免没有害人之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3 17: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给宝钗、黛玉的[分瓜] 瓟斝、杏犀[喬皿]也一样:


斝为器型,瓟为材质,[分瓜]修饰瓟。给宝钗,瓟是关键字。


[喬皿]为器型,犀为材质,杏修饰犀。给黛玉,犀是关键字。


瓟:“音袍。【說文】瓠也。【廣韻】瓟瓠可爲飮器。”


瓟,就是瓠,葫芦。


瓟犀,就是瓠犀,葫芦子。


用“齿如瓠犀”的典故,恐怕“瓠犀”太明显了,只要“瓠犀”两字都出现,中国读书人,都能看出“齿如瓠犀”,那么“葫芦子”就藏不住了,所以换了个“瓟”字。但对明眼人还是一样,瓟就是瓠。


妙玉给宝钗的是“瓟”,毫不客气地指出:这是个胡虏!


妙玉给黛玉的是“犀”,就是子,揭示了妙玉身份,是黛玉崇祯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3 17: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赑屃:又称霸下、龙龟,龙生九子之一

看这里有个常识性异常:在天蒙蒙亮,晨光熹微中,能看到檐下网上凝结的露珠吗?房子、龙龟都是模糊的,何以能看到露珠?



所以这个露不是露珠,与“赑屃朝光透”连起来看是“透露”:



赑屃,是龙子。罘罳,网,是王。作者故意用赑屃、罘罳这两个比较生僻的词,透露龙子这个王。



“振林千树鸟,啼玉一声猿”也有问题:大观园中千树鸟是有,何来猿?定王属猴。



如果妙玉就是这个猿,那“啼玉”的“玉”就是作者故意用的字,意思也好,猿的啼声像玉音一样脆亮,不必改作雨、谷等其它字。



而且上下联的对应字:“林、玉”藏“林黛玉”,指上句对应位置赑屃、罘罳是黛玉的龙子。“鸟、猿”藏二子,猿是属猴的定王妙玉,鸟是“鸟影度寒塘”改作鹤的湘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4 08: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历史上有名的真假太子疑案或许是这样的
2018年02月20日 01:01 迷彩虎历史作者:迷彩虎历史
广告
  大明朝亡了之后,关于皇太子及崇祯子嗣的传言就从来没有停过。从顺治皇帝那时起,到乾隆年间,都不断有人打着太子的旗号“反清复明”,最有名的恐怕就是朱三太子了,这个名字后来都成为一种代号,被连续下来。只要有造反的,不谋而合的都打上了朱三太子的旗子。

  那么,崇祯皇帝的子嗣问题,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版本呢?

  《明史 诸王五》这本里对崇祯的7个儿子都有提及,但第二个儿子朱慈烜、第五个儿子朱慈焕,第六个、第七个儿子都活的很短。

  所以崇祯皇帝在亡国时,还有三个儿子。

  分别是皇太子朱慈烺,皇三子定王朱慈炯,皇四子永王朱慈照。这就是我们群众所认知的崇祯皇帝最有名的三个儿子了。对他们的叙述,史书的记载是“不知所终”。

  然而不知所终,仍是有痕迹的。在这儿南明朝廷弘光政权里,就出了一个太子。这个人自称是“王之明”,其实这个名字很耐人寻味,因为倒过来就是“明之王”!

  可是弘光皇帝朱由崧坚持说这个所谓的“王之明”是假太子,把他关进了大牢中。

  明朝历史上有名的真假太子疑案或许是这样的

  影视剧中的朱由崧

  那么这个“王之明”到底是不是假太子,《小腆编年附考》中有相关记载。

  《小腆编年附考 卷第九》群臣环诘之,遂自供为王之明,故驸马都尉王昺侄孙,曾侍卫东宫···先是,杨维垣扬言于众,谓驸马王昺侄孙王之明貌类太子,故士英袭其言以入奏也···

  这儿我们能够看到,所谓的“王之明”其实并不是太子,而是驸马都尉王昺的侄孙,只不过有人从前说过,这个侄孙长得十分的像太子。

  到这儿好像就出来定论了,可是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

  明朝历史上有名的真假太子疑案或许是这样的

  《小腆编年附考 卷第九》及审时,沾呼:王之明!不该。喝问:何不该?太子曰:何不呼明之王!沾喝上拶,太子号呼皇天天主!

  在审问的时分,能够看到这个人十分的傲慢,气度特殊。这样的底气,不是随意能够装出来的。

  《小腆编年附考 卷第九》太子曰:何必改易名字。李继周持皇伯谕帖召我,非我自来者。尔等不尝立皇考之朝乎?何蒙面至此!众官莫之敢决。王铎前曰:我一人当之。叱送还狱。

  这位“太子”说的很清楚,自己是受人召来的,并非主动过来。并且请留意这儿百官的态度,史料上用了四个字“莫之敢决”,这就很含糊了。南京的朝廷是有一部人见过太子的,他们不敢决,是不敢决太子是真的,还是不敢处决这个假太子呢?只有王铎情绪清晰,确定是假太子。

  同样的,在弘光朝廷内,中枢掌权者马士英也有其他的观点

  明朝历史上有名的真假太子疑案或许是这样的

  马士英说了三件事,大体归纳为

  1.如果是真太子,为什么脱离虎口后,第一时刻去的绍兴。

  2.曾经的太子很循规蹈矩的,这个人有点太滑头;

  3.周奎(崇祯老丈人)家中,公主说过太子已经死了,这儿为什么又出来一个。

  左懋第也补充说:太子就算没有死在李自成手里,也一定死在清朝人手里了。不过左懋第也玩了一把太极,并没有一口咬死太子是假的,而是让人持续鉴别。

  明朝历史上有名的真假太子疑案或许是这样的

  李自成

  对这件事也有具体的记载。

  《明季南略 卷第六》又曰:你等不尝立皇考之朝乎!何一旦蒙面至此?众官窃窃,有赧者、有恨者,莫之敢决。终究,王铎前曰:千假万假,总是一假。是我一人承任,不用再在审!

  这儿留意看王之明的话,他说:你们不记得崇祯朝了吗?这话其实很重,意思是自己被栽赃,本来的朝臣没有人站出来。百官的情绪呢?窃窃,有赧者、有恨者,莫之敢决!又是一个“莫之敢决”!

  只有王铎特别坚决的说:千假万假,总是一假。是我一人承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白了就是是:千错万错,总之一错,不如我来这一错。

  如果太子真是假的话,又怎么会呈现对、错一说呢?

  我们再来看弘光帝朱由崧的情绪:王铎等面奏状,弘光流涕曰:朕未有子,东宫若真,即东宫矣!

  这儿很好玩,弘光帝说的是,如果这人是真太子,只好封为太子,承继大统!关键是太子承继的是谁的大统?朱由崧的吗,明显不是。太子应该承继的是崇祯皇帝的大统,也就是说,如果这儿真的是太子的话,朱由崧在法统上是必须马上让位的!

  明朝历史上有名的真假太子疑案或许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得出的结果是,弘光帝一伙,是坚决不期望这个太子是真的!

  那么谁期望这个太子是真的呢?是对立弘光帝的人。众所周知,弘光帝即位时,其实在立“朱由崧”还是立潞王“朱常淓”为帝的问题上,朝廷上下是不一致的。史可法、张慎言、吕大器、姜曰广其实都是更期望立朱常淓为帝,因为动作上的缓慢,最终朱由崧登基。

  明朝历史上有名的真假太子疑案或许是这样的


  史可法

  所以这一派的人,与弘光帝朱由崧有嫌隙。并且因为马士英、阮大铖的专横跋扈,他们更期望出来一个法统上更契合帝王规范的人来,偶然的是,王之明来了。所以不论这个人是真是假,作为朝廷中的另一派,都期望他是真的,并把他当做真的。

  终究,直到大明朝完全覆灭,这位王之明太子的真实身份,依然是个迷。不过惋惜的是,他是真也好,是假也好,终究的结局都是被清人活捉、被杀。或许那位真太子,早死在铁蹄刀下,可是这位同样被人寄以期望的“太子”,终究也难逃厄运。

  但要找到充足的证据证明这位太子的身份是不可能了,因此,现在也只能用推理的方法去解释真假太子的疑案了。大家觉得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4 09: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延儒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周延儒(1589年 -1644年1月17日),字玉绳,号挹斋,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省宜兴市)人。明朝末年大臣,崇祯年间的内阁首辅之一。

周延儒自幼聪颖,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连中会元、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右中允、左庶子、少詹事、正詹、礼部右侍郎等职。他善于迎合崇祯帝旨意,于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翌年二月加太子太保衔,改任文渊阁大学士,九月升任内阁首辅,加少保衔,进武英殿大学士。崇祯五年(1632年)二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改吏部尚书,进建极殿大学士。期间与同僚温体仁倾轧,崇祯六年(1633年)六月因被言官陈赞化揭露曾私下称崇祯帝为"羲皇上人"而辞职。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再任内阁首辅,翌年七月进少师,升为中极殿大学士。他复出后,推翻温体仁主政时的弊政,笼络人心,并重新获得崇祯帝的信任。但同时也倚靠吴昌时、董廷献等亲信,结交内侍,收受贿赂,加剧了朝政的腐败。

崇祯十五年(1642年)冬,清军第六次入塞大掠,翌年四月,周延儒自请督师堵截撤退的清军,但他不仅没有认真堵截,还不断谎报军情。五月还朝后,崇祯帝欲加封他为太师,但其督师期间的行径随即由锦衣卫都督骆养性等密告于崇祯帝,因而被勒令致仕回乡。不久,言官雷演祚、郝䌹、蒋拱宸等揭发其招权纳贿、结交内侍,触怒崇祯帝,周延儒被再召至京师,于崇祯十六年十二月(1644年1月)赐死,时年五十五岁。清修《明史》将他列入"奸臣传"。

基本信息
本名
周延儒

别名
武人(乳名)、宜兴相国(官场别称)


玉绳


挹斋

所处时代
明朝末年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省宜兴市)

出生日期
1589年(万历十七年)

逝世日期
1644年1月17日(崇祯十六年十二月初八日)

主要作品
《周挹斋稿》《片野堂诗》

主要成就
连中会元、状元

官职
少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

目录
1人物简介
2主要影响
3历史评价
4轶事典故
5人际关系
6主要作品
7后世纪念
8人物争议
9史料索引
10影视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折叠少年得志
纪念周延儒连中两元的牌坊(复原)
纪念周延儒连中两元的牌坊(复原)
周延儒出身于宜兴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先周冲号静庵先生,是王阳明的门人,正德年间中举人,官至应城知县、唐王府纪善,入祀乡贤祠。 周冲的从孙周淳就是周延儒的祖父,嘉靖年间中举人,官至太康知县。 周淳长子周天瑞没有功名,但周天瑞第三子周延儒却自幼聪颖,有"神童"之称。 周延儒早年曾与东林党人交游,尤其与姚希孟、罗喻义友善。 后来其学问日益精进,被三吴士绅推为"艺林之冠冕"。

万历四十年(1612年),年方二十余岁的周延儒考中乡试第二十二名。 翌年即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连中会元(会试第一)和状元(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周延儒长相俊丽,以此沾沾自喜,与同样少年得志的同年进士冯铨关系很好,曾同床共枕,后来他和冯铨还结成了儿女亲家。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周延儒参与科举阅卷,录取李应升,被认为是选拔了一个合适的人才。

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周延儒迁右春坊右中允,掌管司经局。  后任左庶子、少詹事等职,并调任南京翰林院。  期间周延儒父母双亡,他连遭两艰,杜门谢客,得以躲过天启末年因魏忠贤专权而风云诡谲的政局。 在此期间,他曾给好友冯铨写信,援救被魏忠贤迫害的东林党人。

折叠拔擢重用
天启七年(1627年)四月,周延儒终制。四个月后,崇祯帝即位。周延儒补任詹事府正詹,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被提拔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 同年秋,宁远、锦州相继发生兵变,辽东巡抚毕自肃自杀,督师袁崇焕请发军饷。十月初二日,崇祯帝在文华殿召集大臣商议,大臣都请求动用内帑,崇祯帝不愿意。在场的周延儒揣摩上意,说:"以往边关守兵防止外敌入侵,而今要防士兵了。宁远士兵哗变,发军饷,锦州士兵哗变,再发军饷,这样下去,镇守边关的部队都要学样了。"崇祯帝询问对策,周延儒说,"情况紧迫,不得不发,但得想个长久之策。"崇祯帝听了认为周延儒说得有道理。十一日,崇祯帝又询问边军军饷问题,周延儒说:"军士要挟,不止为少饷,毕竟别有隐情。古人罗雀掘鼠,军心不变。今各兵止少他折色,未尝少他月饷,如何辄动鼓噪?此其中必有原故!"暗示骄横的武官闹事来胁迫袁崇焕,崇祯帝深表赞同。当时"天威震迅,忧形于色",大小臣工都不敢回答,唯独周延儒的回答能称崇祯帝之意,所以他"由此荷圣眷矣"。

崇祯元年(1628年)十一月初三日,因大学士刘鸿训罢官,崇祯帝指示吏部会推内阁增补成员的候选人,开出的名单包括吏部左侍郎成基命、礼部右侍郎钱谦益等人,钱谦益最有望入选。周延儒认为此番会推阁员自己如能被提名,必定会被崇祯帝点用。他除了在外廷积极活动,还走后门结好于外戚郑养性、万炜以及东厂太监唐之征作为内援,志在必得。但结果名单却没有他(据说是钱谦益门人户科给事中瞿式耜的阻止),也没有南京礼部尚书温体仁,两人便把矛头对准了钱谦益。周延儒散布流言,称这次会推完全是由钱谦益的同党把持,温体仁更是上了一道《直发盖世神奸疏》,揭发与钱谦益有涉的钱千秋科举舞弊案,崇祯帝召见百官询问此事时,温体仁、周延儒都称崇祯帝被钱谦益的同党蒙蔽。崇祯帝本来也希望周延儒能入阁,看到名单没有周延儒就很怀疑,于是就相信温体仁、周延儒所散布的钱谦益结党的说法,将钱谦益逐出朝廷。 从此,周延儒与东林党反目成仇。

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某日,崇祯帝在文华殿单独召见周延儒,从午后一直谈到深夜。此次召对与往常截然不同,翰林院记注官也不得在旁记录,所以君臣之间到底说了些什么,人们不得而知。不过敏感的言官还是揣测到了一点眉目:崇祯帝因钱谦益案件而暂停会推阁员,此番单独召见周延儒,显然有意让他入阁辅政。于是言官们纷纷上疏抨击周延儒,试图阻遏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南京兵科给事中钱允鲸等人向崇祯帝揭发周延儒一向与"阉党"逆案中人冯铨狼狈为奸,目的有两个,一是"以图大拜",即进入内阁;二是"以图翻局",即推翻逆案。周延儒立即上疏为自己辩解,称言官所说都是莫须有之事。崇祯帝迫切需要一个能总理朝政的大臣,他很看重周延儒的政治才干,因此态度明显偏袒,对于钱允鲸等人的奏疏只是"报闻"而已,而对于周延儒的答辩奏疏却"优诏答之",意在给言官们泼冷水,让他们不要在这个问题上说三道四。言官们并不气馁,御史刘之凤等人在几天之内联名上疏,对崇祯帝单独召见周延儒一事表示异议。崇祯帝只是淡然批复"不得渎奏"四字,只字未提召对之事。 到了十二月,人们对此事逐渐淡忘,崇祯帝趁内阁次辅钱龙锡引疾致仕之机,命周延儒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

崇祯三年(1630年)二月,崇祯帝又给周延儒及与他同时入阁的何如宠、钱象坤加太子太保衔,改为文渊阁大学士。周延儒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极力向崇祯帝推荐自己的姻亲吴宗达以及同僚温体仁入阁。崇祯帝也以为温体仁"孤忠可任",在同年六月下旨,命温体仁与吴宗达以原官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 周、温两人联手把持朝政,在幕后主使迫害钱龙锡、打击东林党 ;又指使锦衣卫官员张道浚等攻击内阁首辅成基命,迫使成基命辞官而去。 到了九月,周延儒就成为内阁首辅,崇祯帝还加他少保衔,进武英殿大学士。 崇祯五年(1632年)二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改吏部尚书,进建极殿大学士。

折叠周温倾轧
温体仁对周延儒表面奉承,暗地谋夺其首辅之位。吏部尚书王永光罢官后,温体仁起用他的同乡亲信闵洪学取而代之,掌控人事权,又起用御史史范、高捷及侍郎唐世济、副都御史张捷等为心腹,处心积虑欲攻倒周延儒。 于是温体仁与周延儒的矛盾逐步激化,他们互相倾轧的第一回合,是围绕崇祯四年(1631年)春的会试而展开的。周延儒的姻亲陈于泰会试廷对第一,他的老友吴禹玉之子吴伟业则考中会元,同时中试的有名士张溥、夏日瑚等。这次会试的主试官就是周延儒。按照惯例,内阁首辅因为政务繁重,主试之事应由次辅担任,周延儒以首辅出任主试官的越例行为,使次辅温体仁抓住了一个可以大做文章的把柄。这次会试,周延儒之所以亲自出马,是想收罗名儒作为自己的门生,以扩大自己在朝廷的权力基础,所以秘密嘱咐各分房考官在呈卷前,偷看中试封号,从中舞弊。吴伟业的本房师李明睿仰承周延儒之意,把吴伟业的卷子作为第一名,做了些手脚,终于使吴伟业高中会元。这一舞弊行为被温体仁的亲信薛国观故意泄漏于朝廷,御史袁鲸正准备具疏参论,周延儒抢先一步,把吴伟业的卷子送给崇祯帝御览。崇祯帝阅后很满意,批了八个字"正大博雅,足式诡靡"。既然崇祯帝已经表态,御笔钦点吴伟业为会元,人们就不好再说三道四了。

当时,周延儒所提拔的大同巡抚张廷拱、登莱巡抚孙元化等,都被外界认为是向周延儒行贿所致,引起舆论不满。他的子弟家人横行乡里,激起民愤,受到言官的纠弹。他的兄长周素儒冒籍于锦衣卫,搞到个千户的职位,他的家人(奴仆)周文郁成了副总兵,都遭到舆论的抨击。这些问题日积月累,终于在崇祯四年(1631年)闰十一月由言官掀起一个弹劾周延儒的高潮,陕西道御史余应桂、户科给事中冯元飚、山西道试御史卫景瑗、四川道试御史路振飞等纷纷上疏列举周延儒贪赃枉法、专横跋扈之事。 但崇祯帝都予以驳回,当周延儒一再上疏辩解并请求罢官时,崇祯帝还温旨慰留。 不久后,吴桥兵变爆发,毛文龙旧部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等在登州发动叛乱,登莱巡抚孙元化被俘,舆论哗然,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重用孙元化的周延儒。余应桂再次上疏弹劾周延儒是吴桥兵变的罪魁祸首,崇祯帝下旨切责,将余应桂降官三级,以示惩处。 恰巧这时西协监视太监邓希诏与蓟辽总督曹文衡互相攻击,引起言官们反感。工科给事中李春旺强调,邓希诏与曹文衡互相攻讦,语侵辅臣周延儒,此实国家治乱盛衰的大漏洞,因此不仅督臣曹文衡可去,阁臣周延儒也不可留。 在这一连串言官攻击周延儒的背后,是温体仁在暗中指使。 而崇祯帝虽然都驳回对周延儒的弹劾,但对周延儒的信任也有所动摇了。

吏部尚书闵洪学是温体仁一提拔的,每做一事都为温体仁收买人心,而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周延儒身上。一时间官僚中捷足先登者无不奔走于温体仁门下。周延儒的亲信对闵洪学恨之入骨,给事中王绩灿与御史周令誉、周堪赓先后上疏攻击闵洪学,而尤以兵部员外郎华允诚最为激烈。崇祯五年(1632年)六月,华允诚在议论国事"三大可惜、五大可忧"的字里行间,攻击内阁次辅温体仁与吏部尚书闵洪学朋比为奸,驱除异己。 崇祯帝一方面下旨剥夺华允诚半年俸禄,另一方面批准吏部尚书闵洪学回籍养病,以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堵住双方互相攻击的势头。并且对周延儒、温体仁躲在家中避风头的做法进行批评:"辅臣大半偃卧私第,殊非政体。" 周温倾轧的第二回合,双方打了个平手。

其后,周延儒指使翰林院修撰陈于泰打着"陈时政四事"的幌子,指桑骂槐攻击温体仁。温体仁则指使宣府太监王坤弹劾陈于泰盗窃科名,牵连周延儒。周延儒上疏自劾求去,被崇祯帝挽留。另一方面,其亲信给事中傅朝佑上疏,指责太监王坤"妄干弹劾之权",而且文词练达,机锋挑激,必有小人背后主使,影射温体仁在幕后操纵。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王志道也上疏附和周延儒,由于王志道在奏疏中谈到"终不忍开内臣轻议朝政之端,流祸无穷,为万世口实",引起崇祯帝不悦。  翌日即崇祯六年(1633年)二月初八日,崇祯帝在文华殿召见群臣,专门为此责问王志道。王志道还是坚持他日前所说"内臣越职"的观点,并进一步把问题挑明:辅臣(周延儒)为王坤所参,举朝惶惶,为纪纲法度担忧。崇祯帝再三声明,遣用内臣原非得已,言官们却把参劾内臣当作护身符,王志道也不例外。在场的周延儒一看苗头不对,赶紧出来打圆场,主动承担责任:"臣等辅理无状,表率无能。"但是无济于事,第二天崇祯帝即以王志道"肆意诬捏,借端沽名"为由,将其革职为民。 此外,崇祯帝在召对时对周延儒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卿昨辨王坤疏,日后录入史书,甚是好看!"周延儒无言以对。 温体仁见崇祯帝不再信任周延儒,便趁机唆使刑科都给事中陈赞化于同年三月弹劾周延儒招权纳贿,周延儒辩解后,陈赞化再上一疏,揭露周延儒曾对原任内阁首辅李标炫耀他可以左右崇祯帝的旨意,并说崇祯帝是"羲皇上人"。 崇祯帝对此极为敏感,立即责问陈赞化此话从何处听来。陈赞化举出了上林苑典簿姚孙渠、给事中李世祺以及前湖广副使张凤翼为人证,使周延儒无法抵赖。周延儒被迫于崇祯六年(1633年)六月"引疾乞归"。 温体仁利用票拟职权,代皇帝拟旨"准予休告",于是周延儒回到宜兴赋闲。他对温体仁恨之入骨,便推荐已经致仕的何如宠出任内阁首辅,但何如宠畏惧温体仁,辞退任命,于是温体仁接任内阁首辅。

折叠再任首辅
温体仁接任首辅四年后,因执着陷害钱谦益而被崇祯帝怀疑"有党",遭到罢免,其后三年仍由其亲信张至发、薛国观出任首辅。在这几年间,明朝内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外有满清政权虎视眈眈,局面日益糜烂,而以复社为首的江南士大夫与温体仁一派有隙,遭到排挤,郁郁不得志。复社成员礼部员外郎吴昌时写信给周延儒的门生、复社领袖张溥,劝他怂恿周延儒复出。为此,吴昌时、张溥等花费六万两白银,结交崇祯帝身边的宦官曹化淳、王裕民、王之心等,推动周延儒复出。当然,崇祯帝本人也是有意再次起用周延儒。 崇祯十四年(1641年)四月,崇祯帝下旨,召前大学士周延儒、张至发、贺逢圣入朝。周延儒奉旨由大运河入京,途中在山东遇门生杨士聪登舟拜谒,周延儒对他说:"自知再来必至祸及,而不敢不来!" 九月十二日,周延儒与贺逢圣进京,次日得到崇祯帝召见,随即入阁。 周延儒官复原职,出任内阁首辅,翌年七月进少师,升为中极殿大学士。

周延儒正式复出前,张溥给他密疏救时十余事,要他再出必行,周延儒慨然允诺。 入京后首次朝觐皇帝时,周延儒把施政纲领作了简明陈述,诸如释漕粮白粮欠户、蠲免民间积年拖欠赋税、凡兵残岁荒地方减免今年田赋、宽宥戍罪以下人犯、复诖误举人、广取士额、召还因言事而遭贬谪官员等。崇祯帝无不应允,并赐宴为之洗尘。待周延儒离去,崇祯帝大喜曰:"还是他!"可见崇祯帝对周延儒所寄予的厚望,期盼在他的辅佐下能干出一派中兴气象。 周延儒复出后,确实兑现了他的很多承诺,提拔了一批有声望的士大夫,取得了一些政绩,以至于被朝廷内外称赞为贤相。 崇祯帝也总是称呼他为"先生"而不称名字。 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初一日,崇祯帝在皇极殿接受群臣朝贺完毕,在仍然穿着冕服的情况下特地召见阁臣,待之以师席之礼,向他们说:"古来圣帝明王皆崇师道,今日讲官犹称先生,尚存遗意。卿等即朕师也,敬于元旦端冕而求。"说罢即下御座,面向站立在西面的阁臣作了一个长揖,说:"职掌在部院,主持在朕躬,调理在卿等。自古君臣志同道合,而天下治平,朕于先生有厚望焉。"崇祯帝寄予厚望的只是周延儒,而非贺逢圣、张四知、谢升、魏照乘、陈演等阁臣。 当时,兵部尚书陈新甲向崇祯帝建议对清媾和,获得崇祯帝的首肯。不久,明军在松锦之战中败北,清方在秘密和谈中要求明朝承认塔山以东归属清朝,并每年送黄金万两、白银百万两。五月,崇祯帝召见周延儒,征询他关于此事的意见,追问两次,周延儒始终一言不发,崇祯帝非常失望。实际上周延儒对明清和谈的算盘是"安享其成,成则分功,败不及祸"。 果然到七月,和谈之事泄露,引起舆论哗然,崇祯帝杀了陈新甲,也对不愿挺身承担责任的周延儒宠信渐衰。崇祯帝与阁臣谈及周延儒时,说:"朕恨其太使乖!"蒋德璟把崇祯帝这句话透露给周延儒时,周延儒说:"事如此英主,不使乖不得也!"

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一月初四日,清军越过长城墙子岭,第六次入塞大掠。十一月初九日,京师戒严。周延儒作为内阁首辅,一筹莫展,于是效法杨嗣昌故智,建大法道场于石虎胡同口,让僧道百人奉诵《法华经》第七卷。清军征战数月,身不解甲马不离鞍,困乏已极,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三月初进入山东莒州(今莒县),养马于野,人皆休卧,而明廷竟一无所知。一直到四月初三日,才得到清军饱掠之后准备北撤的消息。四月初五日下午,崇祯帝在平台召见周延儒等阁臣,声色俱厉地说:"朕欲亲征!"周延儒赶忙跪奏:"臣愿代皇上。"崇祯帝不表态,只是抬头仰视,频频摇头。陈演、蒋德璟都表示愿意去督师,崇祯帝都摇其头。周延儒有所领悟,再次跪请督师,崇祯帝这才冷笑道:"先生既果愿去,朕在宫中有过奇门,正在此刻,一出朝门,即向东行,慎勿西转。"周延儒不得不谢恩领命。崇祯帝命周延儒以阁部督师,断敌归路。

周延儒深知崇祯帝对此前阁臣吴甡受命督师讨李自成后故意拖延时间的做法十分不满,就反其道而行之,朝受命而夕起行。当他于四月初六日赶到通州时,清军东起津门,西至涿鹿,横亘三百余里,车载骡驮,浩浩荡荡北撤,明军只是在远近城楼日夜不停地鸣炮恫吓而已。周延儒在通州城内,每天忙于和幕僚、随从、统兵将帅饮酒作乐,勤王四总兵刘泽清、唐通、周遇吉、黄得功轮流在绛色幕帐内大摆筵席,宴请周延儒及随征四臣(方士亮、蒋拱宸、尹民兴、刘嘉绩),四臣又回请四总兵"陪酌"周延儒,大家都置战事于不顾。每天午后,督师衙门为了应付门面,开门办公,收受公文,然后早晚两次向宫中飞报"大捷",最后还收取诸将贿赂,为他们叙功。当时有人作诗讽刺周延儒:"虏畏炎熇归思催,黄金红粉尽驼回。出关一月无消息,昨日元戎报捷来。"说的是周延儒奉命督师,从来没有一天亲自指挥作战,并不断谎报军情,声称连战皆捷。  周延儒所上捷报的确多不属实。例如,四月二十三日他奏报斩杀清军百余,其实当时清军拆毁边墙,把在近畿地区掠夺来的子女玉帛全部捆载出境,车马往来如织,而周延儒麾下明军不敢拦截;五月九日,他向皇帝奏报自己半夜冒警自顺义抵密云,督促各督抚驱逐清军出塞,崇祯帝下旨慰劳。 五月十三日,周延儒还朝觐见,崇祯帝命其不必上缴敕谕,留下来纪念其勋劳,并加封他为太师,赐金币,荫其子为中书舍人,周延儒辞去太师,崇祯帝批准。  不久,锦衣卫都督骆养性和东厂太监王之心等把他们刺探到的真实情况和盘托出。崇祯帝震怒,下令五军都督府、兵部等大臣对周延儒"蒙蔽推委"等案情从公察议。有关衙门从公察议后,他又不忍心严惩,当周延儒席蒿待罪、自请戍边时,崇祯帝于五月二十五日下了一道极其温和的圣旨,说周延儒"佐理多年,朕不能尽其谋猷,皆朕之过",让周延儒得以体面地致仕回乡。

折叠获罪赐死
清兵第六次入塞期间,山东武德道兵备佥事雷演祚上疏揭发督师范志完纵兵淫掠、克扣军饷、勾结大党。崇祯帝一面命兵部查核淫掠事实,一面命雷演祚再上疏详细揭露。雷演祚起先对范志完与周延儒的门生座师关系还有所顾虑,后获悉周延儒遭到廷议的消息,立即揭发范志完不过当了两年佥事(分巡关内)之类小官,骤然升为督师,如果没有"大党"做后盾是绝不可能的,把矛头直指周延儒。崇祯帝览奏,马上下令逮捕范志完。崇祯十六年(1643年)七月初八日,崇祯帝在中左门召见群臣,命雷演祚与范志完对质,雷演祚不仅将范志完的罪状一一指出,而且还举报了周延儒通过其幕客董廷献招权纳贿的种种劣迹。崇祯帝处死了范志完,并命锦衣卫缇骑速逮董廷献。 另一方面,兵科给事中郝䌹揭发吏部文选司郎中吴昌时等窃权附势,纳贿行私,作为周延儒的义子,凡内阁票拟、国家机密事事都预先知道,并称周延儒是天下的罪人,而吴昌时等又是周延儒的罪人。御史蒋拱宸也揭发吴昌时作为周延儒的幕僚,与董廷献表里为奸,无所不至,同时提到吴昌时结交内侍李瑞、王裕民,刺探机密。"通内"(结交内侍)触碰到了崇祯帝的逆鳞,他于七月二十五日亲临中左门审讯吴昌时,命其与蒋拱宸当面对质,并对吴昌时使用酷刑,最后斩了吴昌时。

《江山风雨情》中的周延儒
《江山风雨情》中的周延儒
在审理吴昌时的前一天,崇祯帝命锦衣卫派人催促周延儒从宜兴来京候旨。周延儒预感此去在劫难逃,临行前把他贮藏珍宝的楼阁三楹付之一炬,火焰五彩斑斓。 周延儒于八月二十五日进京后,在崇文门外下头条胡同关帝庙内暂住,次日又搬至正阳门内关帝庙,四周有兵丁看守。十月初八日移至宣武门外二庙,期间周延儒上疏请求戍边,崇祯帝不理。十二月初二日,崇祯帝命令三法司共议周延儒之罪,限三日内具奏。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对周延儒复出后的政绩予以肯定,然后指责他不能"永矢精白",按罪定议,罪应下失误封疆一等,何况有"曾居首辅,宽其拿解"的明旨,希望崇祯帝从宽处置。大理寺卿凌义渠则毫不顾及周延儒复出后的政绩,揭露其为政为人的奸邪品格,认为法律虽有"议贵"之条,也不能为其宽恕。刑部尚书张忻则倾向于李邦华,最终三法司拟周延儒充军终身。崇祯帝推翻此判决。亲自下旨将其赐死。 圣旨下达后,阁臣蒋德璟等上疏申救,强调周延儒的政绩,请求宽大处理。但崇祯帝毫不松口,再次重申前旨,表明勒令自裁已经是从轻发落了。

崇祯十六年十二月初七日(1644年1月16日)深夜 ,周延儒听太监宣读圣旨。念到"姑念首辅一品大臣"一句时,太监故意稍作停顿,周延儒以为崇祯帝尚念旧情,自己能活命,便反复叩头,连称"圣恩"。太监接下去就是"着锦衣卫会同法司官,于寓处勒令自裁"一句,他顿时失魂落魄,左偏右倒,不停地绕屋而走。锦衣卫都督骆养性见状,命两名锦衣卫官兵把他抓住,拖到四更才上吊自缢。周延儒平日喜欢喝参附汤,气绝后四肢仍暖润如生,骆养性为防万一,用铁钉钉入其脑门,然后才回宫复命。 周延儒临终前还"求笔墨占句",留下一首绝命诗:"恩深惭报浅,主圣作臣忠。国法冰霜劲,皇仁覆载洪。可怜惟赤子,宜慎是黄封。替献今何及,留章达圣聪。" 周延儒死后,崇祯帝追赃十二万两,由其弟周肖儒、儿子周奕封缴纳。后南明弘光帝减其赃银三万两。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影响
周延儒曾两度出任内阁首辅,第一次是崇祯三年(1630年)九月至崇祯六年(1633年)六月,第二次是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其政绩主要实现于第二任期,他按照复社领袖张溥等所提出的建议施政,实行了如下举措:

改善民生:释放拖欠漕粮、白粮的民户、蠲免民间积年拖欠赋税、减免该年遭遇战乱和灾荒的地区的田赋,并将受水灾的江南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等府的漕粮改为夏麦  ;
提拔人才:恢复受其他人牵连而被禁锢的举人,增加科举取士名额,劝说崇祯帝从废籍中起用郑三俊、刘宗周、范景文、倪元璐等人,释放狱中的傅宗龙,并推动崇祯帝赦免之前因言事触怒崇祯帝而被充军的黄道周 ;
清狱缓刑:会同法司官清理久拖不办的案件、利用旱灾之机禁止刑狱并宽宥戍罪以下人犯、停止厂卫的特务活动   ;
限制宦官:废除内操、京营提督内臣,召还监军太监  ;
整顿军政:严格核实各地练兵及军需储备情况。
周延儒的一系列善政使"中外翕然称贤""天下称颂太平"。  但这些小修小补之举无助于挽回行将就木的大明王朝,局势在他任内继续恶化,诸如明军在松锦之战中溃败,清军第六次入塞大掠,而李自成在河南、张献忠在南直隶和湖广均有很大进展,孙传庭在郏县之战中战败,这些事态都在加速明朝的灭亡。而且周延儒裁抑厂卫和宦官的措施让他得罪了特务机构和宦官,尽管不久又恢复厂卫,但锦衣卫提督骆养性、东厂太监王之心都十分忌恨周延儒,宫中宦官也在崇祯帝面前对周延儒多有诋毁。周延儒自恃有崇祯帝的信任,不以为意,但最终因为他们的密告与陷害而倒台身死。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明史》:庄烈帝手除逆党,而周延儒、温体仁怀私植党,误国覆邦。南都末造,本无足言,马士英庸琐鄙夫,饕残恣恶。之数人者,内无阉尹可依,而外与群邪相比,罔恤国事,职为乱阶。
朱由检:①卿公忠端亮,力拯时艰。朕方切倚信,何忍轻言求去? ②周延儒机械欺蔽,比匿容私,滥用匪人,封疆已误。
谈迁:①延儒少无学行,尤耽声利,性极警敏,善揣人意指,始比温体仁共执政,及再相,颇反温之所为,而纳贿无厌,往往假用人为鬻爵地,借起废市德。门故踵进,子弟幸捷,时方得君,不顾外患。款局败,委罪陈新甲,没其厚赂,牢笼朝端,败坏国事,以致天下左衽,痛哉!②自直阁以来,贵极人臣,生赴市曹,惟王毅愍(王文)、夏文愍(夏言)两人耳,于时号酷烈,旋亦湔雪。今我末造,纶扉若为冥涂,韩城(薛国观)、宜兴(周延儒)相继赐尽,四年之内,增惨鼎轴。宜兴最得君,工于迎合,内箝大珰,外调言路,谓柱支百禩可也。曾未几何,覆公之餗,法至不贳,朝廷之元气刓蚀不可复矣。夫韩城以忤吴昌时败,宜兴以昵吴昌时亦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宣尼致戒于小人,诚有以也!
李逊之:盖政府自乌程(温体仁)之后,继以淄川(张至发)、韩城,皆祖述故智,媢疾贤才,盈廷重足,久无乐生怀矣。宜兴甚忧之,惟济之以宽……使天欲平治,则循此不变,岂非救时宰相?即继美国初三杨无愧矣。乃美不克终,竟使身名与国运同尽也,悲夫!
陈盟:延儒之再入也,引用吴昌时为吏部,浊乱朝政,逢迎窥伺,一以蒙饰为巧,至于在廷寮窠阴阳操纵,备极牢笼。壬午南闱,子弟姻戚俱登贤书,虑门户人不为己用,欲援夙昔同好者继之,知廷臣甚畏渝州(陈新甲),每每操之以市重。卒之兴化(吴甡)甫入,随挤之出;科臣熊开元、台臣姜采交章论其欺饰诸状,俱被杖革职。已而渝州竞起门户,乃群起攻之,不遗余力。由延儒上下蒙徇,生齿涂炭已极,而惟贿是闻,偷安旦夕,身死未几,而国亦随之矣!
王世德:延儒两入相,受恩最深,而壅蔽圣聪,奸贪误国,一死不足以尽其辜也。
杨士聪:上即位以来,命相三四十人,其中非无贤者。求其精神提挈得起者,惟宜兴与乌程二人,但俱不轨于正耳。其初入门,更无少异,惟宜兴近和,乌程近刻,其以自遂一也。
计六奇:'事凡捍御、凡民生、凡用人理财,无不极其讨究,极其调剂,至望恩请恤、昭忠铭节等事,向期期不予,复核至再,以限于格、限于分、阻滞停阁者,沛然弗吝,天下仰望风采。考选四十六位,悉登台省以示宠,人亦乐归之,诵太师者无间口。使天意向平,安在非救时之宰相!
赵翼:周延儒不过一庸相耳,以之入奸臣传,未免稍过。其始入阁,未见有败检事,特以不由廷推而得,故谤议纷然。其再出也,蠲逋赋,起废籍,撤中使,罢内操,救黄道周,颇多可称。……究之传中所载,不过信用吴昌时,致其招权纳贿,及与吴甡相轧而已。无论严嵩之险恶、温体仁之阴贼,非延儒所能及;即嗜进无耻之万安、倾陷善类之张璁,尚觉罪浮于延儒。而延儒乃列入奸臣,此非以甚延儒之恶,转为延儒增其身分也。
爱新觉罗·弘历:延儒稔恶已久,其失势内惭,与万安之夜望三台何异?张溥等乃欲以易辙相要,冀其复收桑榆之效,真不啻痴人说梦!其尤可怪者,人品之贤奸,朝廷纵茫无鉴别,而赐环起废,何至以昌时等一二憸人交通内侍,遽得预操升庸大柄?东林铮铮者尚有所交关,于延儒乎何诛?而当时所谓清流者亦可知矣。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童年聪颖
周延儒年幼时有"神童"之称,但生性顽劣。有一次他犯了错,他的老师罚他顶着盛着水的石砚下跪。老师有一个叫雷一声的朋友正好来拜访,为周延儒求情,并让周延儒写一篇诗文,周延儒请其命题,雷一声说:"即以顶砚为题。"周延儒说:"一片石,一勺水,压住乌龙难摆尾。今朝幸遇一声雷,扶摇直上九万里。"雷一声惊叹道:"此乃大贵之才!"老师却说:"贵则贵矣,但奸人耳!"雷一声询问理由,老师说:"乌龙乃贼龙也,何不言人龙?"后来周延儒果然高中状元并位极人臣,但最终因奸佞而赐死。

周延儒九岁那年,在赤日下行走于江边,被吴宗达看见,吴宗达派仆人将周延儒邀请到船上。不久,周延儒枕着船上的书睡着了,吴宗达说:"将书作枕,千秋贤圣共头眠。"周延儒看了下吴宗达手中的纸扇,一面写着"天文",一面写着"地理",于是对下联:"把扇轻摇,一统乾坤随手转。"吴宗达大惊,问他是否会写八股文,周延儒回答能,吴宗达就以"小子"两字命题,周延儒顷刻写出一篇八股文,吴宗达阅后更加惊讶,知道周延儒不是常人,准备把自己弟弟吴宗逸的女儿嫁给他,后来又让周延儒到自己家塾读书。周延儒生性顽劣,常在外面玩到深夜,吴宗逸的夫人不喜欢他,命令门房锁紧正门,周延儒只好从后门回去,吴宗逸夫人经常埋怨吴宗达,但吴宗达说:"请勿躁。此子功名当出我上也。"后来周延儒果然中了状元,并奉旨归娶吴宗逸之女,到妻家时不肯从正门进,而是拆掉后门,改建为容得下高车驷马的大门,以此羞辱岳母。

折叠夺魁征兆
《状元图考》中的周延儒故事
《状元图考》中的周延儒故事
相传周延儒出生前一晚,祖父周淳梦见家中突然出现一个大池,又有百鸟翔集于门前竖立的大牌坊,牌坊上有"武魁"两个金字,因此给周延儒取乳名"武人",并说武有"大"的含义。周延儒长大后,果然考中状元(大魁)。

后来周延儒之父周天瑞梦见已故的宜兴籍内阁首辅徐溥(其妻子的五世祖)对他说:"你的第三个儿子怎么会在我前面?你应该教他谦抑之道!"所以周延儒定号为"挹斋(挹同抑)",以与徐溥的雅号"谦斋"相对应。

周延儒中举后北上,寄寓于浦口陈店的一个房子,这个房子历来有鬼,周延儒晚上睡不好觉,听到有声音说:"会元、状元在此,不可惊闹!"同时,周天瑞梦见双臂上长出翅膀,飞到嵩山和华山的顶峰,结果周延儒果然连中两元。

周延儒参加会试前,常常梦见出游,前摆衣捶打金灯。考前又梦关帝送贺礼,而且金子叫"殿金",古有"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之句,由此应梦。"殿金"也是"殿元"的误写。会试放榜前晚,周延儒坐着休息,忽然梦见少年中会元的唐顺之,醒来后就听到自己高中会元。

折叠亡妻告凶
崇祯十四年(1641年),周延儒在宜兴家中接到崇祯帝召他出山的圣旨,忽然梦到已死去十年的夫人吴氏,极力劝阻他出山,他不明其意,吴氏说:"既不信吾言,可同我暂至一处。"他随往,见一老僧,颈系一根绳索,悚然惊醒。此外,周延儒之子周奕封也梦见吴氏托梦告知周延儒赴京必有祸。即便如此,周延儒仍然执意进京,最终身败名裂,并遭赐死。

折叠不劝松锦
崇祯十四年(1641年)周延儒再次被召入内阁前,适逢崇祯帝打算派蓟辽总督洪承畴统率八镇十三万兵去救松山、锦州,都督杜文焕跑到周延儒家,告诉他说:"首辅得到召命后,按惯例都会先上疏推辞。现在事情很急了,流寇和胡人内外夹逼,形势容不得兼顾两方。现在关键在于松山的援军,稍有差池,就会误了大事。您在上疏推辞时,应该附上密奏,将松山援军撤回,守好山海关,养精蓄锐,仍然可以支撑。如果您当上了首辅后再来谋划,就已经过了三四个月,这时松山就危险了,山海关能够单独抵御吗?皇上很信任您,必然听得进去,希望能马上做。"周延儒敷衍过去,但并没有将此放在心上。等他当上首辅后,明军果然在松锦之战中大败。

折叠勾结外戚
周延儒拜相后,与崇祯帝周皇后的父亲嘉定伯周奎互认同族,常派门客董廷献与周奎之子周鉴赌博,周鉴非常高兴,常常将董廷献留下喝酒,董廷献就趁机探得宫中消息,告诉周延儒,所以周延儒总是能事先迎合崇祯帝的旨意。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他最后一次进京时,自知大祸临头,贿赂周奎十万两,让周皇后替自己求情,周奎没等到周皇后,便找到了皇太子朱慈烺,朱慈烺在某日向崇祯帝请安时提到"近来久不见周先生",崇祯帝表示"此非好人,今不得称先生",周延儒通过外戚来求生的算盘由此落空。

折叠宦官背叛
周延儒素来收买宫中宦官为己用,崇祯帝后来逐渐发觉周延儒的奸佞,但左右侍者都得到周延儒的贿赂,因此找不到端倪。有一天,崇祯帝在德政殿召见周延儒,屏退所有大臣和宦官,与他秘密谈话,但谈的都是很寻常的内容,周延儒感到奇怪。等他离开后,崇祯帝就斩了一个太监,这个太监一向老实,从没犯错,在宦官中很有人缘。宦官们怀疑是周延儒在秘密召对时让崇祯帝杀了他,于是转而忌恨周延儒,向崇祯帝告发周延儒的阴事,以致周延儒最终被赐死。

折叠一字千金
周延儒晚年愈发贪婪,文武大臣赐谥号时,他先拟一谥,然后又改成其他谥号(大臣谥号为两字),因此每次赐谥时都会收四千两贿赂,他曾自夸说:"吾笔底一字千金!"

折叠泄露天机
崇祯十六年(1643年),崇祯帝梦见朱元璋给他写一个"有"字,醒来后单独召见周延儒,询问是何征兆,周延儒说"有"字拆开是"大明去半",是不祥之兆。崇祯帝听了后很不高兴,让周延儒保密。但周延儒却泄露出去,以致传遍整个北京城。崇祯帝震怒,最后赐死了周延儒也包含了这一因素。

折叠死后对联
南明大臣马士英被清军抓住,剥皮揎草,有人用周延儒和马士英作了一副讽刺对联,传诵一时。内容是:

周延儒,字玉绳,先赐玉,后赐绳,绳系延儒之颈,宛同狐狗之尸;

马士英,号瑶草,家藏瑶,腹藏草,草裹士英之皮,遂作犬羊之鞹。

折叠编辑本段人际关系
关系

姓名

备注

祖辈

曾祖

周有仁

追赠柱国、少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祖父

周淳

官至太康知县,追赠追赠柱国、少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祖母

曹氏

封宜人

父辈

父亲

周天瑞

天启五年(1625年)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追赠柱国、少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母亲

徐氏

弘治年间内阁首辅徐溥五世孙女,祁门训导徐启锽之女,封安人,天启二年(1622年)去世,享年六十岁

平辈

哥哥

周胤儒

官至光禄寺署丞

周素儒

官至锦衣卫镇抚

弟弟

周缵儒

中武举,官至浙江都司

周崇儒

-

周肖儒

改名正仪,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周延儒死后不久去世,享年四十岁

妻子

吴氏

吴宗逸之女,中极殿大学士吴宗达的侄女

子辈

儿子

周奕封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官至建昌推官,后称病回乡,康熙中卒

女儿

周氏

嫁明武英殿大学士冯铨之子冯源济

孙辈

孙子

周在亶

周奕封之子,康熙十四年(1675年)举人,官至通州学正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周延儒著有《周挹斋稿》《片野堂诗》(均佚)。 此外有其评注的《二十三史绮编》(周玉绳先生家藏二十三史绮编),收藏于湖南省祁阳县图书馆。

周延儒的书法作品有"明周延儒行书五言扇页"(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他应邀为徐霞客之父徐有勉所撰的像赞《题豫庵徐翁像》(刻于晴山堂石刻)等传世。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宜兴明代相国牌坊,又名会元状元坊,原立于宜兴文庙前,为旌表周延儒"连中两元"而建。牌坊主体用汉白玉建造,建筑形式独特,雕刻技艺精湛,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牌坊毁于"文革"初期的1966年。2013年复原,展出于宜兴市博物馆。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争议
折叠政绩争议
周延儒第二次任内阁首辅时,有一项被时人称道的政绩就是劝崇祯帝赦免黄道周。曾为明朝官员的孙承泽详细记录了周延儒劝崇祯帝赦免黄道周的对话 ;周延儒的门生杨士聪则补充崇祯帝谈及岳飞时,周延儒趁机进言岳飞是因为秦桧害死他而身价倍增,黄道周如果死在瘴疠之乡,也会像岳飞一样享受后世的美名,促使崇祯帝决定赦免黄道周。 还有就是裁抑厂卫和宦官。这几项政绩后来都被写入《明史》。不过,曾在崇祯朝任锦衣卫指挥佥事的王世德表示,赦免黄道周出自崇祯帝的主意,与周延儒无关;周延儒从未提过罢内监、撤厂卫,当时的厂卫一直在暗助周延儒。

折叠破坏和议
根据一些明遗民的记载,崇祯十五年(1642年)明清议和破裂、陈新甲被杀,与周延儒有莫大的关系。按照规定,皇帝与重臣密议时,司礼监太监和内阁首辅应在场。但陈新甲与崇祯帝谈论对清媾和时,却屏退了首辅周延儒和司礼监太监。周延儒通过所结交的内侍探知崇祯帝曾给陈新甲下过三道手敕,于是又用一百两白银引诱陈新甲所亲信的仆人,让他偷走三敕,周延儒由此得知密议的是对清媾和,后来又拒绝把三敕还给仆人。周延儒在奏疏故意写了一些三敕中的内容,崇祯帝怀疑陈新甲泄露,让他缴还三敕,可是陈新甲已经找不到。不久,陈新甲所派密使马绍愉回到京师,周延儒派人要挟马绍愉给他三万两,马绍愉和陈新甲十分惊恐,不知所措,没有按周延儒的意思给他行贿。于是周延儒就让亲信言官傅鼎铨弹劾马绍愉在通州公然打出金字打牌"奉旨和边"。崇祯帝大怒,杀了陈新甲,和谈之事也破裂。 马绍愉后来也回顾称是周延儒搅黄的和议,并说崇祯帝赐死周延儒有这层因素。 有人认为周延儒之所以破坏和议,是因为陈新甲受到崇祯帝宠信,一旦和事成功将要入阁,威胁周延儒的权力,所以周延儒必除之而后快。

但另有一些当事人记载,对清媾和之事是崇祯帝与所有辅臣都商量过的,其中只有谢升支持,包括周延儒在内的其他辅臣都未明确表态。后来马绍愉的报告被陈新甲的仆人当成塘报传抄出去,导致陈新甲被杀,而此时周延儒也极力援救陈新甲,称按照国法,敌兵没有兵临北京城下就不能斩大司马(兵部尚书),但崇祯帝表示陈新甲用兵不当,造成七名藩王遇害,比兵临城下还要严重,最后杀了陈新甲。 《明史·陈新甲传》及现代多数史籍都采取后者的说法。

折叠定性奸臣
周延儒死时身败名裂,被时人普遍视为亡国权奸。清朝顺治帝也认为"明亡于延儒",因此还影响到周延儒之子周奕封入清后的仕途。 康熙年间王鸿绪所修《明史稿》中尚未将周延儒列入"奸臣传",但雍正年间定稿的《明史》则将他与温体仁作为崇祯朝的两大奸臣列入"奸臣传"。乾隆年间的赵翼则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周延儒虽非贤臣,但也谈不上是奸臣,甚至还有一些政绩。他认为周延儒是因为在督师拦截清军时出现了他收贿纵敌的谣言,因此遭到举世唾骂,修《明史》的史官受此影响,将其列入"奸臣传"。

折叠编辑本段史料索引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奸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4 09: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新甲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陈新甲(?~ 1642),四川省重庆府长寿县人(今重庆市长寿区)。万历三十六年举人,授定州知州。崇祯元年(1628),入为刑部员外郎,进郎中,迁宁前兵备佥事。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十一年,受杨嗣昌推荐,擢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协御清兵。十三年,进兵部尚书,从而成为是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工部尚书贾俊以后,以举人身份做到尚书(正二品)要职的第一人。后于崇祯十五年松锦之战中因指挥失误而大败。在内外交困之下崇祯帝密使他与清兵图和议,旋因家童无意间泄露消息,舆论大哗,被杀。其人在边疆多年,有才干,有魄力,习边事,可为文人统帅之典范。然不能持廉,才亦不可大用,终屡误国事,贻后世以骂名。

图片来源于某电视剧

基本信息
本名
陈新甲

所处时代
明末

民族族群
汉人


出生地
四川省重庆府长寿县

逝世日期
1642年

主要成就
主和失误被杀

目录
1人物生平
2人物评价
3家族成员
4人物成就
5史籍记载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经历
陈新甲(?~ 1642),四川省重庆府长寿县人(今重庆市长寿区),万历(或确说为三十六年)举人,任定州(今河北定州)知州。

崇祯元年(1628)入朝为刑部员外郎,进刑部郎中,迁宁前道兵备佥事。宁前道,大致包括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凌河、小凌河,是山海关外的重地,陈新甲在这里凭着自己的才干出了名。

崇祯四年(1631),大凌河新城被包围,援师云集,出战、修城等事全靠他处理。城被攻陷后,新甲被罢了官。辽东巡抚方一藻爱惜他的才干,上书请朝廷留用他,朝廷没有答复。监军宦官马云程也上书帮忙求情,朝廷才答应留用。陈新甲说:"我受到戴罪任职的恩典是因为监军宦官的奏疏才得以批复,我心里自觉羞辱,清议也会随着而来批评我。我不敢接受这个恩典。"朝廷不许他推辞。不久,陈新甲又升任副使,仍在宁远(今辽宁兴城)任职。

崇祯七年(1634)九月擢右佥都御史,接替焦源清巡抚宣府。因为军备长期松弛,新甲上任后亲自到边防墙堡去视察,走过前人足迹没到过的地方,全面掌握了兵马伤亡、城堡倒塌及弓箭等兵器的损坏情况。然后几经上书向朝廷请求,对这些加以整顿,边防因此有了保障。杨嗣昌当时担任总督,跟陈新甲一起共事,由此了解到他的才干。崇祯九年(1636)五月,陈新甲母亲去世,他辞职回家守丧。

折叠总督宣大
崇祯十一年(1638),宣大总督卢象升父亲去世,辞职回家守丧。由于时任兵部尚书的杨嗣昌推荐,崇祯帝诏令陈新甲回京任职,擢升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协御清兵。不久,卢象升阵亡,孙传庭代领他的部队。陈新甲与孙传庭相互支持,但最终不敢出战。

崇祯十二年(1639)春,京郊解严,顺天巡按刘呈瑞弹劾陈新甲逗留不前,干扰作战的罪过。陈新甲一一列举自己的功绩,并且说刘呈瑞是挟私仇图报复。崇祯帝没有追查这些。陈新甲开赴部队驻地后,上书建议改编队伍、严加侦探、强化训练、整顿马政、演习火器、查禁贪占等事务,朝廷批准。他部下的士兵有一天夜里发生了哗变,陈新甲上书请罪,崇祯帝也不追究。给事中戴明说曾经弹劾陈新甲,崇祯帝用随便评论重臣的名义,扣发了戴明说的官俸。

折叠升任尚书
崇祯十三年(1640),接替傅宗龙担任兵部尚书。自弘治初年贾俊以后,举人没有做过尚书的。当时军事危急,大臣们都不愿当兵部尚书,所以陈新甲当上了。陈新甲为人有魄力,起用傅宗龙、孙传庭等人。朝见过后,陈新甲递上保卫邦国的十条办法,其中大多是廷臣曾经说到过的。只是他讲到天寿山后边应当设置总兵,徐州也应设一重镇,开通两京咽喉,向南保护皇陵,中间防守漕运,崇祯帝都采纳了。陈新甲又讲了兵部事务的四个要点及军事方面存在的四种失误,崇祯帝就命令他加以整顿。

崇祯十四年(1641)三月,李自成打下洛阳、襄阳。福王和襄王两位藩王遇害,陈新甲贬官三级,继续任职。按照原先的规定,府、州、县城郭失守的,长吏要判处死刑。宛平知县陈景建议说:"村镇被焚掠三处的,长吏也应当判处充军"。陈新甲同意他的意见,上书说:"各级官员能兼顾城乡的,就给以记功;如果四面的郊区受到攻打,与贻误军机同罪。"崇祯听从了他的意见。不过当时中原各地都是强盗,他的办法并不能完全执行下去。杨嗣昌死在军队里,陈新甲推荐丁启睿过去接任,议论的大臣都埋怨他用错了人。不过傅宗龙、孙传庭当时都因为一点小罪被关在监狱里,陈新甲在召对时称赞他们的才干,退出来后又上书极力推荐。他们两个得到重新任用,都是靠陈新甲出的力。不久由于边境上秋防的战功,新甲恢复了贬下的三级。

折叠大败松锦
崇祯十五年(1642),松锦之战爆发,当时锦州被围困很多天,外边的援兵断绝。有士兵从锦州逃出来,传祖大寿的话,请大部队用车营逼过去,但不要轻易开战。总督洪承畴召集了几万部队过去增援,也没敢决战。一开始洪承畴和崇祯帝都认为应该持重缓进,承畴以兵分力弱,意主持重以待。帝以为然,但陈新甲主张速战速决,坚持要求分四道夹攻,遣张若麒游说,同时亲自写信激洪承畴出兵。结果大败,明军被围歼,洪承畴被俘虏,后终于降清,三月,松山、锦州相继失守,言官皆弹劾新甲、张若麒之失误,陈新甲乞罢不许。

陈新甲很有才干,晓习边事,但是不能以廉洁自持,所使用的都是他欠了人情债的军官。他和宫廷中的宦官深相结交,引以为援,其中与司礼王德化尤其亲近,所以言官批评他都不能使皇上入耳。是时,李自成入河南,开封屡被围,他郡县失亡相踵,总督傅宗龙、汪乔年出关讨农民军,先后毙命。言官劾新甲者,章至数十。新甲请罪章亦十余上,崇祯帝总是慰留他。

折叠泄密被杀
早先,陈新甲因为南北交困,派遣使者来与大清议和,背地里告诉过傅宗龙。宗龙离开京师时,把这事告诉了大学士谢升。谢升后来看到疆事大坏,就把宗龙的话讲给了崇祯。崇祯帝召陈新甲过来质问,陈新甲叩头谢罪。谢升进言道:"那边如果肯议和,和也可以。"崇祯帝默然不语。不久指示陈新甲秘密进行这件事,朝廷里边人们都不知道。后来言官有一回去拜见谢升,谢升说:"皇上的意思是主张议和的,希望你们不要多话。"言官一听大为吃惊,纷纷上书弹劾谢升,谢升于是被罢官而去。崇祯帝在把议和一事交给陈新甲以后,和他手诏往返过几十次,都告诫他不要泄漏出去。朝廷里人们渐渐知道了,所以屡屡上书争议,但是他们都没有掌握到证据。

崇祯帝密使他与清兵图和议,一日,兵部职方马绍愉从边关发回议和条件的密函,陈新甲置于案上,其家童误以为是塘报,交给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事起泄露,群臣哗然,给事中方士亮首先举报他,崇祯帝恼火极了,把奏疏压在宫中不发下。过后,颁发一道严厉的圣旨,严厉批评新甲,要他自我解释。陈新甲不引罪自责,反自诩其功。崇祯更加愤怒。给事中马嘉植又弹劾新甲。

崇祯十五年(1642)七月二十九日将陈新甲下狱,新甲从狱中上书乞宥,崇祯不许。新甲只得贿赂高层,给事中廖国遴、杨枝起等多方营救,刑部侍郎徐石麒据不答应,大学士周延儒、陈演亦大力援救,并且说:"按照国法,敌兵不打到城下来,不应当杀掉兵部尚书。"崇祯说:"别的不说,使我的七位亲王遇害、受辱,不比敌兵打到城下更严重吗?"。刑部侍郎徐石麒曰:"人臣无境外交。未有身在朝廷,不告君父而专擅便宜者。新甲私款辱国,当失陷城寨律,斩。"九月二十二日斩于市。陈新甲既死,明朝丧失最后一次议和的机会。

陈新甲受到过杨嗣昌的引用,他们的才能、心术相似。在兵部期间,军书往来频繁,陈新甲马上可以裁答,从不拖延。崇祯帝起初很信任他,后来特别讨厌他泄漏机密,并且暴露了主上的缺点,因此毫不迟疑地杀掉了他。此后给事中沈迅极力抨击陈新甲的过失,崇祯帝说:"假使你是新甲,恐怕还不如他。"沈迅惭愧地退了出来。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新甲雅有才,晓边事,然不能持廉,所用多债帅。深结中贵为援,与司礼王德化尤昵,故言路攻之不能入。当是时,闯贼蹂躏河南,开封屡被围,他郡县失亡相踵,总督傅宗龙、汪乔年出关讨贼,先后陷殁,贼势愈张。--(清)张廷玉等《明史》

新甲为杨嗣昌引用,其才品心术相似,军书旁午,裁答无滞。旁初甚倚之,晚特恶其泄机事,且彰主过,故杀之不疑。厥后给事中沈迅力诋其失,帝曰:"令尔作新甲,恐更不如。"迅惭而退。--(清)张廷玉等《明史》

折叠编辑本段家族成员
兄弟

陈新第(?~1648),字见恒,新甲兄。定番知州。张献忠将艾(张)能奇攻定番,坚守,斩数百人,经死。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成就
陈新甲曾整顿、负责边防,有一定功劳。又上书保救入狱的傅宗龙、孙传庭,使得二人重新被任用。

折叠编辑本段史籍记载
《明史》原文

陈新甲,长寿人。万历时举于乡,为定州知州。崇祯元年,入为刑部员外郎,进郎中。迁宁前兵备佥事。宁前,关外要地,新甲以才能著。四年,大凌新城被围,援师云集,征缮悉倚赖焉。及城破,坐削籍。巡抚方一藻惜其才,请留之,未报。监视中官马云程亦以为言,乃报可。新甲言:"臣蒙使过之恩,由监视疏下,此心未白,清议随之,不敢受。"不许。寻进副使,仍莅宁远。

七年九月,擢右佥都御史,代焦源清巡抚宣府。新甲以戎备久弛,亲历塞垣,经前人足迹所不到,具得士马损耗、城堡倾颓、弓矢甲仗朽敝状。屡疏请于朝,加整饬,边防赖之。杨嗣昌为总督,与新甲共事,以是知其才。九年五月,内艰归。

十一年六月,宣大总督卢象升丁外艰,嗣昌方任中枢,荐新甲堪代。诏擢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夺情任之。会大清兵深入内地,诏新甲受代,即督所部兵协御。未几,象升战殁,孙传庭代统其军,新甲与相倚仗,终不敢战。

十二年春,畿辅解严。顺天巡按刘呈瑞劾其前后逗挠。新甲历陈功状,且言呈瑞挟仇,帝不问。既赴镇,列上编队伍、严哨探、明训练、饬马政、练火器、禁侵渔诸事,报可。麾下卒夜哗,新甲请罪,亦不问。给事中戴明说尝劾之,帝以轻议重臣,停其俸。

十三年正月,召代傅宗龙为兵部尚书。自弘治初贾俊后,乙榜无至尚书者。兵事方亟,诸大臣避中枢,故新甲得为之。陛见毕,陈保邦十策,多廷臣所尝言。惟言天寿山后宜设总兵,徐州亦宜设重镇,通两京咽喉,南护凤陵,中防漕运,帝并采用之。复陈枢政四要及兵事四失,帝即命饬行。

十四年三月,贼陷雒阳、襄阳,福、襄二王被难,镌新甲三秩视事。旧制,府、州、县城郭失守者,长吏论死。宛平知县陈景建言村镇焚掠三所者,长吏当戍边。新甲主其议,言:"有司能兼顾乡城,即与优叙。若四郊被寇,与失机并论。"帝即从之。然是时中原皆盗,其法亦不能行也。杨嗣昌卒于军中,新甲举丁启睿往代,议者尤其失人。然傅宗龙、孙传庭并以微罪系狱,新甲于召对时称其才,退复上章力荐,两人获用,亦新甲力也。寻论秋防功,复所镌秩。

时锦州被围久,声援断绝。有卒逸出,传祖大寿语,请以车营逼,毋轻战。总督洪承畴集兵数万援之,亦未敢决战。帝召新甲问策,新甲请与阁臣及侍郎吴甡计之,因陈十可忧、十可议,而遣职方郎张若麒面商于承畴。若麒未返,新甲请分四道夹攻,承畴以兵分力弱,意主持重以待。帝以为然,而新甲坚执前议。若麒素狂躁,见诸军稍有斩获,谓围可立解,密奏上闻。新甲复贻书趣承畴,承畴激新甲言,又奉密敕,遂不敢主前议。若麒益趣诸将进兵。诸将以八月次松山,为我大清兵所破,大溃,士卒死亡数万人。若麒自海道遁还,言官请罪之,新甲力庇,复令出关监军。锦州围未解,承畴又被围于松山,帝深以为忧,新甲不能救。十五年二月,御史甘惟爃劾新甲寡谋误国,请速令举贤自代,不纳。三月,松山、锦州相继失,若麒复自宁远遁还。言官劾若麒者,悉及新甲。新甲屡乞罢,皆不从。

新甲雅有才,晓边事,然不能持廉,所用多债帅。深结中贵为援,与司礼王德化尤昵,故言路攻之不能入。当是时,闯贼蹂躏河南,开封屡被围,他郡县失亡相踵,总督傅宗龙、汪乔年出关讨贼,先后陷殁,贼势愈张。言官劾新甲者,章至数十。新甲请罪章亦十余上,帝辄慰留。

初,新甲以南北交困,遣使与大清议和,私言于傅宗龙。宗龙出都日,以语大学士谢升。升后见疆事大坏,述宗龙之言于帝。帝召新甲诘责,新甲叩头谢罪。升进曰:"倘肯议和,和亦可恃。"帝默然,寻谕新甲密图之,而外廷不知也。已,言官谒升。升言:"上意主和,诸君幸勿多言。"言官骇愕,交章劾升,升遂斥去。帝既以和议委新甲,手诏往返者数十,皆戒以勿泄。外廷渐知之,故屡疏争,然不得左验。一日,所遣职方郎马绍愉以密语报,新甲视之置几上。其家僮误以为塘报也,付之抄传,于是言路哗然。给事中方士亮首论之,帝愠甚,留疏不下。已,降严旨,切责新甲,令自陈。新甲不引罪,反自诩其功,帝益怒。至七月,给事中马嘉植复劾之,遂下狱。新甲从狱中上书乞宥,不许。新甲知不免,遍行金内外。给事中廖国遴、杨枝起等营救于刑部侍郎徐石麒,拒不听。大学士周延儒、陈演亦于帝前力救,且曰:"国法,敌兵不薄城不杀大司马。"帝曰:"他且勿论,戮辱我亲籓七,不甚于薄城耶?"遂弃新甲于市。

新甲为杨嗣昌引用,其才品心术相似,军书旁午,裁答无滞。旁初甚倚之,晚特恶其泄机事,且彰主过,故杀之不疑。厥后给事中沈迅力诋其失,帝曰:"令尔作新甲,恐更不如。"迅惭而退。新甲初自阳和入都门,黄雾四塞,识者以为不祥,及是果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4 09: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新甲被杀,与崇祯推卸议和责任不大,更多的是他无能
兴趣认证
清水空流
关注
2023-08-15 18:00来自辽宁
趁着下班的间隙,两人又不顾一切的痛快了好几次
趁着下班的间隙,两人又不顾一切的痛快了好几次
冰种帝王绿翡翠手镯-时尚设计,经典全新演绎,品味非凡,闪耀魅力光彩.
冰种帝王绿翡翠手镯-时尚设计,经典全新演绎,品味非凡,闪耀魅力光彩.
初次和30岁女主任出差,听到隔壁传来她的喊声,打开门一看懵了
初次和30岁女主任出差,听到隔壁传来她的喊声,打开门一看懵了
从陈新甲不愿意替崇祯背黑锅那天开始,就注定了崇祯上吊的时候只有一个太监陪死,谁都不怨,就怨崇祯无担当,无勇气,这样君主的最后结局就是必然。至于说陈新甲被杀,更多的问题在于他的无能。


说大明亡于李自成也好,亡于女真也好。实际上都说明一个问题,明末崇祯时期真的是内外交困,任谁都难以解决,即便是朱元璋复生也没有办法,因此,稍微一个有政治头脑人都明白,不能两头作战,必须压住一方,集中全力打击一方,因此与女真的将和是势在必行的事情,朝鲜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明朝与女真的和谈秘密展开了。


大明崇祯十五年正月初八,紫禁城乾清宫,崇祯与内阁首辅周延儒、兵部尚书陈新甲以及吏部尚书谢升等少数重臣聚集在一起密议,就是与女真皇太极进行和谈,并决定由兵部尚书陈新甲全权负责。崇祯叮嘱他严格保密,切勿泄露半分,崇祯也不傻,他知道事情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舆论的压力即便他是皇帝也承受不起。


明清之间经过短暂的接触之后,在崇祯十五年三月,兵部尚书陈新甲派兵部职方郎中马绍愉带队前往辽东议和。临行前,崇祯怕丢人,说白了就是既当又立,仅以“谕兵部陈新甲”的内部敕书作为谈判的国书。这显然是对皇太极的侮辱和蔑视。因此皇太极在看完国书之后,当场回绝。因为在皇太极看来,他的地位应该是和崇祯一样,满清与大明是同级别,也就是说,皇太极希望建立起北宋与大辽 对等关系,并以此签订“澶渊之盟”。


而崇祯对于皇太极拒绝也是十分恼怒,觉得皇太极不识抬举,这时候前线传来消息。松山前线大败,洪承畴被俘,崇祯最后一支机动部队覆灭。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崇祯只能再次书写国书,二度遣使议和,但国书内容区别不大,五月十四日,马绍愉带人到达盛京(沈阳)。皇太极派亲王出城三十里迎接,给予了最高礼遇,由自己侍卫保护使团安全,并明令使团行动一律自由,所购所需一律无偿提供。在双方议和开始之后,皇太极应该是有诚意的。


皇太极提出的条件是:

1)两国有吉凶大事,应互派使节祝贺或凭吊。

2)每年明国赠清国黄金万两,白银百万两,清国回赠人参千斤,貂皮千张。

3)若清国的满州、蒙古、汉人及朝鲜人等,有逃叛至明国者,明国应当遣返,明国有叛逃至清国者,清国亦遣返明国。

4)以宁远双树堡中间土岭为明国界,以塔山为中间地带,两国在此互市。


实事求是地说,满清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很公平。崇祯能拿出的条件不多,不要以为大明没银子,李自成进京的时候,可是硬生生从大明的官员的身上“讹诈”出七千多万两银子。至于说领土,不过是承认继承事实罢了,不承认也拿不回来。六月初三,皇太极亲自设宴接待明使,并赏赐马绍愉等人两百两黄金,嘱咐他们尽力促成议和,当然语气也颇带威胁。


崇祯十五年七月十六日,北京陈新甲府邸。马绍愉将和谈密本呈上,陈新甲看后,准备明日一早入宫向崇祯奏报后,与内阁大佬们商议,毕竟这事情不是他能做主的,而后陈新甲离开府邸办事去了。事情就这么巧。陈新甲的书童来到书房,照常整理塘报(政府公报),当看到书案上已拆封的密报时,也没多想,便将其与其他塘报一并传抄各部衙门。


第二天,整个北京所有的衙门都轰动了,他们群情激奋,无不表现出自己的爱国情操,对比一下日后他们看见李自成和多尔衮嘴脸,就知道他们今天有多恶心。所有的朝臣开始弹劾兵部尚书陈新甲卖国,是秦桧第二。凡是以打击别人来抬高自己的爱国行为何乐而不为呢,毕竟这是无本生意。


崇祯此时第一时间想到就是甩锅,把自己摘出去,一切与自己无干,自己不知道,面对群臣的激愤和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崇祯知道事情已经是一发不可收拾,只有让陈新甲去当替死鬼,而陈新甲起初也是惊慌失措,随后就认为自己是替皇帝办事,与自己无干,自己就是一个打工的。于是他“不引罪,反自诩其功”。说白了。陈新甲这是摆明了不想替崇祯背锅,崇祯一怒之下,就将陈新甲革职下狱。陈新甲当然不服,大呼冤枉。但陈新甲小看了崇祯,九月二十二日,崇祯下令将陈新甲斩首弃市。明清议和也就此戛然而止。明朝最后一丝机会就此丧失。


最搞笑的地方在于,陈新甲的官方罪名,根本没有“议和”这项,朝廷和崇祯都不承认他的存在,陈新甲的核心罪名是是卖官,以及松锦战败,关内战败,失陷亲藩:“或言其卖总副镇金银累巨万,从海道运归,或言其陷辽城四、陷腹城七十二、陷亲藩七,使圣子神孙涂炭膏血,流离无所”。最后以:“于是引失城塞律秋斩上”“失误军机者并斩律”。


但谁都知道,陈新甲真正掉脑袋原因就是和议失败与泄密。进一步来说,陈新甲的议和就算成功,也未必能挽救明朝,这时候明朝议和,满清可以随意撕毁和约,一旦毁约,崇祯也毫无办法,到时候一个“擅自议和,欺瞒圣聪”的罪名,陈新甲还得死。


陈新甲,举人出身,并非进士科,崇祯三年做宁前道,崇祯七年宣府巡抚,崇祯九年辞职,崇祯十一年宣大总督,崇祯十三年兵部尚书,崇祯十五年被杀,担任兵部尚书两年的时间,没有寸尺之功,反而葬送了洪承畴的十三万大军,洪承畴的失败一大半责任应该由陈新甲负责,不是陈新甲不该死,而不是这样的一个死法。崇祯对他可以说对陈新甲是天大恩典了,他最没资格说崇祯皇帝刻薄寡恩。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陈新甲是个保密工作失败的反面典型。


陈新甲或许到死都没想明白,为何会这样。实际上朝臣也知道,这事是崇祯干的,如果不是崇祯的默许,借给陈新甲十个脑袋他也不敢私自议和,但朝臣不敢怼皇帝,不敢对朝鲜发泄不满,只能针对陈新甲发泄他们的不满。他们倒不是反对议和,因为一旦议和成功,他们就是最大获益者,他们反对议和,不过是以此表达自己的忠心,都希望别人当秦桧,自己当岳飞,可又没有岳飞的本事,最后只能以指责别人是秦桧来体现自己。


退一万步说,即便陈新甲议和成功了,彼此互签协议并遵守条约。他也是非死不可的。因为明廷只要有人指控议和辱国,或者毁约,崇祯就会立即将陈新甲推出来当替罪羊,而不是惩罚那些搬弄是非的空谈文官。这也符合存在的一贯作风:“命令是我下的,责任是大臣的,出了问题就是“诸臣误我”,奉旨办事,死无全尸;阳奉阴违,加官进位。”


陈新甲死后第二年,崇祯在上吊之前仍不忘痛斥:“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随后,国破身死。这不过是在给自己推卸责任,这也就导致了,他最后自缢于煤山,身边仅一个太监王承恩送他上路,也就不奇怪了。崇祯宁死也不肯跟皇太极或者说李自成妥协议和,既有个人性格缺陷所致,也有当时客观条件社会背景不允许。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4 09: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备受崇祯帝信任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为何被斩首?
拉屎不擦腚
拉屎不擦腚
自由自在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崇祯帝的统治时间虽然只有17年,但他处死的高官,比之前一百多年间加起来的还要多。明朝处斩重要犯人的地方在京城西市,在这里,蓟辽督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陕西总督郑崇俭、登莱巡抚孙元化等人被斩首示众。此外明朝的一位“国防部长”也命丧于此!
明朝的“国防部”指的是负责管理军事的兵部。兵部尚书是兵部的最高长官,位居正二品,也被称作大司马,位高权重,在朝廷里有很大的话语权。然而在崇祯十五年九月的一天,备受崇祯帝信任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却在京城西市被斩首示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陈新甲,重庆长寿人,是万历年间的举人,曾担任定州知州、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等职。陈新甲在担任宁前兵备佥事时,表现出了一定的才能,得到了上级的推荐,开始得到崇祯帝的重视。崇祯七年,陈新甲奉命担任宣府巡抚,他积极整顿军备,与总督杨嗣昌关系良好。
崇祯年间,战争不断,“诸大臣避中枢”,于是举人出身的陈新甲成为兵部尚书。陈新甲一上任,就向皇帝进呈“保邦十策”,“复陈枢政四要及兵事四事”,“ 帝即命饬行”。但此时明朝已经是大厦将倾,况且陈新甲只是中材之人,根本无力回天。
松锦之战爆发后,朝廷内部形成两派,一派以洪承畴为首,主张持重缓进,另一派以陈新甲为首,主张速战速决。最终崇祯帝采纳陈新甲的建议,催促洪承畴决战,最终导致明军惨败。松锦之战结束后,朝廷内许多人弹劾陈新甲,陈新甲也多次要求免去自己的官职,但崇祯帝都没有答应。
到后来,李自成大军进入河南地区,“开封屡被围,他郡县失亡相踵”。“言官劾新甲者,章至数十。新甲请罪章亦十余上,帝辄慰留。”虽然战事败坏,但崇祯帝依然没有处分陈新甲的意思,不过就在这时候,发生了一件泄密案,让陈新甲命丧西市。
松锦之战时,明军被围后,陈新甲想与清朝议和,并且得到了崇祯帝的许可,“帝默然,寻谕新甲密图之,而外廷不知也”。在与清朝交涉过程中,书信往来,有一次陈新甲将信放在桌子上,“其家僮误以为塘报也,付之抄传,于是言路哗然”。
崇祯帝 “切责新甲,令自陈”,不料陈新甲却认为自己议和有功,这更让崇祯帝愤怒,“遂下狱”。在监狱里的陈新甲才恍然大悟,赶紧“遍行金内外”。之后不少朝廷重臣纷纷为陈新甲求情,“国法,敌兵不薄城不杀大司马。”但崇祯帝不予理睬,还说:“他且勿论,戮辱我亲藩七,不甚于薄城耶?”
最终做了两年多兵部尚书的陈新甲被处斩。陈新甲还是有一定才能的,“新甲雅有才,晓边事”, “军书旁午,裁答无滞”,但是因泄密案,破坏了崇祯帝的形象,才被灭口的。崇祯帝做事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只顾虚名,不管现实。他杀陈新甲是这样,他不肯南迁是这样,他不及时让吴三桂入关也是这样。

发布于 2021-04-12 13: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4 10: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腾蛟个人作品编辑 播报
绝命诗
天乎人世苦难留,
眉锁湘江水不流。
炼石有心嗟一木,【木石前盟】
凌云无计慰三洲。【楚天舒伟杰,玉宇壮凌云】
河山赤地风悲角,
社稷怀人雨溢秋。
尽瘁未能时已逝,
年年鹃血染宗周。 [8]  
备注:何腾蛟在临死前口占绝命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56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4 14: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邢岫烟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邢岫烟是《红楼梦》中邢忠夫妇的女儿,邢夫人的侄女。她家道贫寒,一家人前来投奔邢夫人,就在大观园迎春的住处紫菱洲住下。邢夫人对邢岫烟并不真心疼爱,只不过为了脸面之情。邢夫人甚至要求邢岫烟把每月二两银子的月钱省下一两来给她自己的父母,使得邢岫烟只得典当衣服来维持她在大观园的开支。邢岫烟生得端雅稳重,知书达礼,被薛姨妈看中,央求贾母作媒说与薛蝌,后嫁给薛蝌。

  5
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邢岫烟

外文名称
Xing Xiuyan

饰演
李伊(87版《红楼梦》)
赵丽颖(10版《红楼梦》)
赵梦恬(10版《红楼梦》)
杨萍(《黛玉传》)

性别


登场作品
《红楼梦》


父母
邢忠夫妇

姑母
邢夫人

配偶
薛蝌

好友
妙玉、薛宝钗

丫鬟
篆儿

目录
1人物名片
2人物设定
3人物结局
4薛蝌与邢岫烟
5人物评价
6品读人物
7人物诗词
8影视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名片
名字:邢岫烟

身份:邢忠夫妇的女儿,邢夫人的侄女---薛蝌的妻子

夫君:薛蝌

外貌:端雅稳重,知书达礼。

才情:第50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致春灯谜"中,联诗中岫烟只得四句:"冻浦不闻潮,易挂疏枝柳"和"空山泣老鸮,阶墀随上下"。前者表现出随遇而安的潇洒气度,后者则隐隐透出漂泊无定的身世之伤。再看《咏红梅花》: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魂飞庾岭、霞隔罗浮、绿萼添妆、缟仙扶醉连用四典,"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这两句则体现了她不一般的才情--自然纯朴,没有任何雕凿粉饰。岫烟有才,她的才情,只是在她为数不多的几次出场中,没有充分体现罢了。

性格:聪慧贞静、安贫乐道,为人不卑不亢,透显一身的傲骨。

生日:阴历四月二十六日(与宝玉、平儿、宝琴生日同天)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设定
邢岫烟虽家道寒素,却全不似父母所为,一向端雅稳重,温厚平和,安贫乐业,全无富家女子气息。以此贾府中人都看重她,凤姐、宝钗更是经常体贴接济。她有困难从不向人张口,一次竟拿棉衣当了几吊钱作盘缠,谁知当棉衣的"恒舒典"竟是薛家开的,宝钗得知后就和她开玩笑说"人没过来,衣裳先过来了"(第57回)。

岫烟与妙玉曾在姑苏做过十年邻居,所认的字都承妙玉指授,故两人在大观园重逢后,常相过往。宝玉赞她:"怪道姐姐举止言谈,超然如野鹤闲云,原本有来历。"宝玉接到"槛外人"妙玉的拜帖后,正为回帖上如何下别号发愁,多亏岫烟指点,署了"槛内人",方合了妙玉心思。(第63回)

高鹗续书写薛蝌娶岫烟后,两口子和和气气,日子过得甚好。但抛开高鹗续书可以发现,邢、薛二人虽在一起,却也是处于"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状态。

邢岫烟这个人在红楼里只可算是点缀的人物,但个性很鲜明,连一个近乎随意加上的人物形象都能如此饱满,可见曹老先生的功底的确了得。

岫烟是邢夫人的亲戚,有这么个亲戚,又幸又不幸。幸者,因为她才有缘结识大观园里那群出类拔萃的女儿们;不幸者--其实有这么个亲戚谁都会感到不幸的,不独岫烟而已,譬如说迎春吧,生母早逝,从小养在荣国府,按理来说,邢夫人从小养她到大,就算不是亲生的,也应有很深的感情了,连王夫人在看到迎春被孙家的虐待后也难过得落泪。

但邢夫人偏偏不是,这人好像是铁打的心,就一昧贪图荣华富贵,帮她的恶棍丈夫胡作非为,自己的亲人倒好像和自己一无关系,她那时教训迎春时竟然说:"……探丫头是姨娘养的,你娘不比她强十倍?按理说你应比她强十倍才是,你竟不及她的一半!……况且你又不是我养的……"这句话亏她说得出口!

其实谁都能看出,她疼岫烟并非出于真心,只是亲戚情分照料一下而已。不过岫烟这种性格的人倒不会有什么想法,与其说是懦弱,不如说是一种涵养吧!邢岫烟的形象是很突出的,但由于红楼梦里出众的女儿太多,她们的光辉大大盖过了她,所以一直没引起太多的关注。在芦雪庵起诗社时,一句"浓淡由他冰雪中"准确而文雅地为我们定位了岫烟的形象。岫烟很像迎春,为了打发怕硬欺软的妈妈们,把自己的棉衣都当了;后来又任凭家人将她嫁给薛蝌。

不过这段命运可比迎丫头好得多了,薛蝌很老实,至少不会对她施以拳脚,而且嫁到宝钗家,我们的宝姑娘自然不会疏远她,也算是幸福了。岫烟的突出形象就在于她对生活对命运的态度。黛玉是迷惘和反抗,宝钗是争取又妥协,湘云是"香梦沉酣",惜春是悲观绝望,青春出家……岫烟只是任由他去,任其自然,她与世无争,不会像探春那样出类拔萃,也没有宝黛的满腹才华。刚才提到她像迎春,但真的是迎春这一类人吗?非也。

宝玉生日时曾收到妙玉的一张帖子,正愁无从回帖,可巧遇上了岫烟。得知岫烟与妙玉有交情时,宝玉曾说:"妙玉为人孤高,凡事皆不入她眼,原来她推崇姐姐!可见姐姐不是我们这一类的人………难怪姐姐举止言谈如野鹤闲云……"

我们的宝二爷对任何女子都会加以奉承,他的话自然不中肯。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妙玉与岫烟的关系。这个清高圣洁的女尼,竟亲近于一普通不起眼的岫烟,可见岫烟的才学见识也非寻常,只是平时不怎么表现而已。这个帖子,就算宝玉拿去问与妙玉交情不浅的黛玉,也未必能遂她的心。

前人曾有一篇 《邢岫烟典衣赋》 中写道:"当其失路依人,居贫寄食;生有仙姿,容无靓饰。簪金带玉,曾游绫绮之场;裙布钗荆,别具烟霞色。身如萍靡,移本无根;心与莲同,辟谁见着?"她有这种清贫的风骨,确实值得骄傲。

"岫"作"山"或"山穴、山洞"讲,"烟"指山中的雾气或云气,就如李白诗中所写"日照香炉生紫烟",又如"云无心以出岫",都是说的这种山中雾状朦胧的感觉。"岫烟"给人以出世淡雅之感,很符合人物本身清谈闲雅的性格。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结局
邢岫烟的出现是在第49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随着一同来京的宝琴,李纹,李绮,薛蝌等人似从天而降,"此时大观园中比先更热闹了多少"。雪芹着文此五人,属宝琴为最,着力渲染,一来便是十全人物,上上下下无不捧为珍宝,更有白雪红梅等亦难尽述,余者笔墨甚少,李纹,李绮,薛蝌等不过几笔交代而过,难见其情性。岫烟之文虽不多,掩盖于众姐妹之中,不为人注意,却颇有着意,需细品细成究。

邢岫烟给人的第一印象,怕是从这名字而来。岫者,山穴,峰峦也。这岫烟二字,青山隐隐,云烟袅袅,正是一副返璞归真的画卷。红楼女儿中,如此清素的名字实属罕见,单从名字来看,竟有些山中高士的意境,她在雪芹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岫烟出场后,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是清贫二字。先以凤姐的视角写出她"温厚可疼"却偏"家贫命苦",让凤姐都觉得可怜,以至于对她格外照顾。又写在冰天雪地中,黛玉,宝钗,湘云,李纨各有独特的衣物鞋帽御寒,其他姐妹也都有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或鲜艳,或淡雅,或别致,独岫烟"仍是家常旧衣,并无避雪之衣"与众姐妹显得隔隔不入。

后又通过薛姨妈写岫烟是个"钗荆裙布的女儿",钗荆裙布四字极为重要。这钗荆裙布四字不仅体现出岫烟的家世贫寒,也体现出岫烟的随和,朴素,既不似宝琴这般大富大贵,艳丽逼人,也不似黛玉孤傲自怜,楚楚动人,她是这样的平凡朴实,才貌平庸,以至于宝玉兴奋得向袭人、麝月、晴雯等介绍所见的"精华灵秀"时,提到了似宝姐姐同胞兄弟的薛蝌,绝色的宝琴,还有不知道怎么形容的李纹,李绮,就是没有提到"钗荆裙布"的岫烟,看来岫烟朴实无华,貌不出众是无误的了,似乎这样的贫寒之女并不能吸引宝玉的眼球。

以至于后来岫烟告诉宝玉她和妙玉交好,宝玉诧异不已,说"他为人孤癖,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目。原来他推重姐姐,竟知姐姐不是我们一流的俗人。"看来宝玉一直以为岫烟这样一介钗荆裙布是远不能入妙玉之眼的。可知他从前并不识岫烟,直到这时才体味到岫烟"举止言谈,超然如野鹤闲云"乃是自然纯朴,没有雕凿粉饰的脱俗可贵之处,这才恍如听了焦雷一般,大喜大惊。

薛姨妈为了给金玉良缘投石铺路,硬是要把岫烟娶进门(这一观点在《细论薛姨妈爱语慰痴颦》一文有专门论述),想着薛蟠不行,幸而定了薛蝌,薛蝌的样貌宝玉早有夸赞,"倒象是宝姐姐的同胞弟兄似的",可见也是个风流人物。这也为日后邢岫烟的结局埋下伏笔。

邢薛二人的感情没有基础,只不过是"大约二人心中也皆如意",这个"心中皆如意"不过是互相不反感讨厌罢了,谈不上什么爱情,所以他们的结合是典型的没有爱情基础包办婚姻的产物,从二人结合的情感上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宿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就二人的举止品行来看,倒还般配,但雪芹在红楼中都充斥着一种悲剧的婚姻观,邢薛二人的婚姻究竟会是怎样一个结果?他们会幸福吗?幸而雪芹在岫烟写的那首咏红梅花的诗中向我们透露了一些信息。

芦雪庵的联诗盛况空前,参与者多达12人,而且雪芹最善于在诗词中隐藏和暗示人物性情,人物命运,但联句主要突出钗黛湘,岫烟,宝琴,李纹等并没有喧宾夺主,所以后来她三人单独再作一首,因此,这后来补作的诗是包涵她三人信息的重中之重,切莫泛泛读过。

岫烟连了两句诗歌"冻浦不闻潮,易挂疏枝柳"和"空山泣老鸮,阶墀随上下"。前者表现出随遇而安的潇洒气度,后者则隐隐透出漂泊无定的身世之伤。其实也不仅仅是身世之伤,也是暗喻最后人物的结局如此。因为邢岫烟没有明确的判词,所以只有通过诗词来推敲。

值得一提的是岫烟与宝钗早在定婚之前就已交好,在迎春处住的困难都有宝钗暗中帮助。以至于书中写道岫烟是"心中先取中宝钗,然后方取薛蝌",若她真喜欢薛蝌,又怎么会先看中大姑子?可见宝钗对她的关爱也是岫烟屈从这桩婚姻的关键。

岫烟让人难忘的还有一点,就是她和"万人不入目"的妙玉竟然相交甚密,还是师徒关系。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岫烟的一些言行虽然受妙玉的影响,但她对妙玉的一些怪癖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一语道破妙玉"'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这正是指出了妙玉情欲尚存,牵连不断,难洁难了难悟的"四不像"状态。

折叠编辑本段薛蝌与邢岫烟
邢岫烟可以说是妙玉的子弟,有师徒之谊。受老师的影响,她举止言谈,超然如野鹤闲云。连王熙凤都夸她"为人雅重"、"温厚可怜"。

《红楼梦》写了一个巧事,贾宝玉、薛宝琴同一天过生日。贾宝玉不用说,人人重视,舅舅王子腾就送来一套衣服、一双鞋袜、一百寿桃、一百束上用银丝挂面。王熙凤送的是一个宫制四面和合荷包,里面装一个金寿星,一件波斯国所制玩器。薛宝琴得的礼物也不少,姐妹或送一扇的、或送一字的、或送一画的、或送一诗的。等到平儿来给贾宝玉拜寿,袭人告诉贾宝玉说:"今儿也是他(平儿)的生日,你也该给他拜寿。"史湘云这才想起来,邢岫烟也是今天过生。贾探春恍然大悟,忙说:"我怎么就忘了。"忙命丫头:"去告诉二奶奶,赶着补了一分礼。"

贾探春与邢岫烟的关系,不可谓不好,邢岫烟一来,贾探春就送给她一个碧玉佩。贾探春说忘了邢岫烟的生日,不是作秀,是真忘。邢岫烟的地位,可见在四人中居于末席,不受重视,连平儿也不如。她如"出岫之烟,无足轻重"。邢岫烟受冷落,不象赵姨娘是因为粗俗,而是因为穷困。她与贾府,是亲戚关系,却不属于一个阶级。姑母邢夫人对她"不过是脸面之情,亦非真心疼爱"。评点家青山山农说:"邢岫烟之依姑母,犹宝钗之依姨母也。乃宝钗如此赫赫,岫烟如此寂寂,俗态炎凉,人情冷暖,直有与人难堪之势。"

王熙凤到大观园,只听见一个老婆子在那里嚷。原来,邢岫烟家里丢了东西,邢岫烟的丫头问了一问,那老婆子就不依了。王熙凤教训老婆子,老婆子竟然顶嘴,王熙凤要撵出她去。邢岫烟赶忙出来陪笑道:"这使不得"。王熙凤道:"姑娘,不是这个话。倒不讲事情,这名分上太岂有此理了。"邢岫烟再三替她讨饶,王熙凤才饶了她一次。连奴才也知道邢岫烟可欺。邢岫烟更知道连奴才也得罪不起。

邢岫烟丢了什么呢?是一件红小袄儿,而且已经旧了。王熙凤把邢岫烟一瞧,看见衣服已是半新不旧的,被窝是薄的,房中桌上摆设的东西,是老太太拿来的,却一丝不动,收拾得干干净净。王熙凤心上便很爱敬他,回到自己房中,就叫平儿取了一件大红洋绉的小袄儿、一件松花色绫子一斗珠儿的小皮袄、一条宝蓝盘锦镶花绵裙、一件佛青银鼠褂子,包好叫丰儿送给邢岫烟。邢岫烟决不肯受。倒拿了个荷包给了丰儿。

有一天,薛宝钗遇见邢岫烟,天还冷得很,邢岫烟倒全换了夹衣。薛宝钗一问,才知道,邢岫烟姑妈说,在贾府一个月二两银子月例用不了,叫邢岫烟省一两给爹妈送出去。所以,邢岫烟手上钱紧,前儿只好悄悄地把棉衣服当了。薛宝钗忙叫丫头把那当票拿来,偷偷把衣服取出来。

处在窘迫之中的邢岫烟,并无乞儿之相,"不祈不求,与人世毫无争患"。芦雪亭即景联句,她只在开头应酬式地说了两句,就缄默不语。她自知身微,与世无争。她住在贾迎春那儿,却从不使唤贾迎春的妈妈、丫头,反而"拿出钱来给他们打酒买点心吃"。其心之苦,何其深重。《红楼梦》中人,个个都为情所扰,人人都有自己的烦恼,惟独邢岫烟,从来不流露在这个领域的苦痛。贾宝玉因此说:她"不是我们一流的俗人"。这种丧失了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苦痛,这种不写苦痛而显示出来的苦痛,才是真正的苦痛。

邢岫烟的婚姻,由薛姨妈提议,由贾母、王熙凤作保,由邢夫人表态,再通知邢忠夫妇认可。这样一个复杂的外交程序,偏偏没有邢岫烟自己的环节。邢岫烟与薛蝌避免了悲剧婚姻命运,完全是偶然。这种由他人摆布的婚姻,实质上含有深刻的悲剧性。

薛蝌与邢岫烟,在80回以后才正式悄悄办理了婚事,许多人甚至过了许久才知道。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折叠兰花的品质
兰花生在深谷茂林、山漳泉边,芳香清幽,淡雅脱俗,素有"王者之香"、"空谷佳人"之美誉。《孔子家 语》称:"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所以古人多以兰花比喻穷且益坚的君子和淑女,称赞它的高尚的品格,高雅的风姿。正如宋代刘克庄诗云:"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馨。开处何妨依藓砌,折来未肯恋金瓶。孤高可把供诗卷,素淡堪移入卧屏。莫笑门无佳弟子,数子濯濯映阶庭。"

《红楼梦》中对邢岫烟描写得不多,但其人却很值得敬重。在大观园的小姐群中,她是最穷的一个,而且是依附而来的,但她不慕虚荣,不怨天尤人,不做损害人格的事,过得恬然自得,极象一朵兰花在大观园中幽幽地吐着芬芳。

邢岫烟是邢夫人的侄女,她随父母来京投奔邢夫人,因生得端雅稳重而受众人疼爱。薛姨妈原来把她说与薛蟠为妻,但考虑到薛蟠的行止浮奢,怕遭蹋了这个好女儿,遂改为与薛蝌配婚。邢岫烟之所以同意这门亲事,并不是羡慕薛家的财富,而是因为见过薛蝌,确认他为人稳重可靠,情意暗合,是天生地设的一对。也许,岫烟和薛蝌是《红楼梦》里唯一一桩幸福美满的婚姻。邢岫烟家道贫寒,父母又是"酒糟透之人",她的二两银子一月的分例要供一两给父母,至使她捉襟见肘,但她没有向别人诉说,只偷偷拿棉衣去典了几吊钱使。

前人曾有一篇《邢岫烟典衣赋》中写道:"当其失路依人,居贫寄食;生有仙姿,容无靓饰。簪金带玉,曾游绫绮之场;裙布钗荆,别具烟霞色。身如萍靡,移本无根;心与莲同,辟谁见着?"她有这种清贫的风骨,确实值得骄傲。

岫烟在一首咏红梅诗中抒情言志:"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她的这种超然淡泊,如野鹤闲云的性格,在某些方面是受了妙玉的影响。她与妙玉原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但却没有妙玉的那种怪僻。她待人平易,清贫而不孤高。"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以曹组的《卜算子·咏兰》喻岫烟的气概和节操应是最恰当不过了。

折叠不起眼的人物
邢岫烟是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当薛蝌,宝琴,李纹,李绮,邢岫烟五人组成的投亲队伍来到贾府,宝玉在袭人、麝月、晴雯面前绝妙口称赞前四人为"精华灵秀",就是没有提到岫烟,可见岫烟是多么的不起眼了。贾母见了薛宝琴,甚是喜欢,便命王夫人认作干女儿,连园中也不命住,晚上跟着贾母一处安寝。还把"这样疼宝玉也没给他穿的'金翠辉煌'的凫靥裘送给他",贾母又是怎样对待岫烟的呢?

他对邢夫人说:"你侄女也不必家去,园中住几天,逛逛再去。"其实并无真心挽留之意。邢夫人是她的亲姑母,也不理会她,只让凤姐看着安排,那凤姐对邢夫人也就是敷衍了事,顺水省事的把她放在了二姑娘迎春那里。迎春是个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人,软弱的小姐偏有一群强硬不讲理的丫头妈妈,正如岫烟看到的"他那些妈妈、丫头,哪一个是省事的?哪一个不是嘴里不尖的"对岫烟这个无依无靠的外来的亲戚,更是没人放在眼里了。

然而岫烟从容处之,宁可自己受委屈也不声张。在如此不堪的境遇中她以"省事"的态度应付"不省事"的,宁可自已掏钱打酒也要打点那些"嘴尖"的妈妈丫头,借以避开其毕露的锋芒。面对"酒糟透"那样不堪的父母,和"非真心疼爱"她的姑母,她也没有半点责怪和幽怨不平之意,还把微薄得连自已也不够用二两月钱送一两给父母。宝玉生日令人瞩目,向他拜寿的挤破了门,岫烟与宝玉生日相同,她却守口如瓶,一声不吭。后见湘云直口说出来,便"少不得要到各房去让让",顺势与宝玉等一起过了一次华诞。她是看明白了人生,接受着本该接受的一切,对于人生她更多的是从容随和,乐以忘忧,安安静静过着自己的日子。

邢岫烟戏份不多,不经意地一瞥,确实很不起眼,可《红楼梦》著名评家陈其泰却称邢岫烟为"书中第一流人物",试问,邢岫烟当得起这样高的评价吗?当你细读深思,用灵性之眼从上下左右里外进行散点透视,由显而隐,迁想妙得,就会秘响旁通,伏彩齐发,你会幡然而悟:原来邢岫烟身上确实具备了作为"书中第一流人物"的各种素质。

折叠人格三原色
"黛岫钗合一"比"钗黛合一"更"兼美"

不妨比较黛岫两人性格,彼此皆寄人篱下,黛玉哀叹优伤,岫烟却坦然面对;黛玉见寒而悲,岫烟"冲寒先喜";黛玉向往爱情尽情自由,岫烟追求生活的任运自在;黛玉是以针尖对麦芒,以刚对刚,逆世俗而孤行,岫烟则是以退让求省事,以柔克刚,顺世俗而从时。因此在人际关系上,黛玉频频失分,岫烟累累得分。

再比较岫烟与宝钗两人性格,钗岫皆端庄稳重、随分从时,在世俗人际关系上皆有不错的口碑。宝钗耐得富,岫烟守得贫;宝钗仰仗富贵而施小惠笼络人心,岫烟以贫贱而不自卑,端雅的举止让人疼爱;宝钗有城府策略,而岫烟则淡定自然;宝钗表现出传统道德涵养,岫烟透射出传统哲学的神韵。

如果人的性格色彩可用七色光谱来显示,那未黛钗置于两极,黛玉是热情的"红色",宝钗是冷艳的"蓝色" "晴为黛影",偏于红,"袭为钗影"偏于蓝,但邢岫烟既不偏红也不偏蓝,而是温润的"绿色",与黛、钗构成了人格的三原色。

折叠编辑本段品读人物
有脂砚斋批语"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皆陪客也,《红楼梦》中所谓副十二钗是也。"后入园这四个女儿当中,宝琴着墨最多,俨然副十二钗中的佼佼者。对于岫烟的文字并不多,似乎这个女儿是游离在大众视线之外的,但我读《红楼梦》每涉及她的文字却都是精彩丰富。

岫烟是邢夫人的内侄女,邢夫人给读者的印象并不好,再加上岫烟的父亲品行粗鄙,自然的影响了我们理解岫烟的品性。但是曹雪芹塑造人物并不沿袭旧制,他是具有叛逆思维的,这种思想在他刻画的岫烟身上体现的一览无余。脂砚斋概括为"老鸦窝里出凤凰",岫烟给我们的印象正是如此。曹雪芹借凤姐的眼让我们认识她:"凤姐儿冷眼敁敠岫烟心性为人,竟不象邢夫人及他的父母一样,却是温厚可疼的人。"

岫烟曾作一首《咏红梅诗》,虽然全诗并不突出,但是这一句"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一下就把她的性情体现出来。岫烟就是这样一个温柔安静但又超然不凡的女子,正如宝玉赞她是"举止言谈,超然如野鹤闲云"。岫烟能在如此不堪的家庭环境中有这样的品性,主要归功于妙玉,按她所述"我和他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可见妙玉对岫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我看重岫烟的最妙一处是在第63回里。宝玉在去栊翠庵的路上与她在沁芳亭相遇,宝玉正为"槛外人"之事百思不得其解,却是岫烟为他解了迷。按我所理解,岫烟在这里是促进了妙玉对宝玉的情感流露。

我认为妙玉是喜欢宝玉的,否则也不会在他生辰送拜帖。而拜帖上署名"槛外人",其意必是想试探宝玉学识品行。倘若宝玉不得其解,胡乱写个"怡红公子"的回帖送了过去,妙玉必然看轻了他。但正是巧遇岫烟,为他揭开了谜底。妙玉是不知道的,只会看作是宝玉自己的学识所为。这样妙玉见到"槛外人"的回帖自然会更倾慕宝玉。所以从侧面来讲,妙玉的"云空未必空"也是由岫烟推波助澜而来的。这个作用似乎不是正面的,但也正是如此才有了《红楼梦》故事的曲折、人物性格的丰满。

岫烟是最了解妙玉的女儿心。这一点绝不仅仅体现在她知道妙玉喜欢什么诗上,最让我侧目的是岫烟的这句话"他也未必真心重我"。岫烟能清楚的认识到她与妙玉之间的关系,这样年轻的女儿竟有如此成熟的视角,令我佩服。从这一点上来讲说她了解妙玉一点不为过。再如这一点:"听了宝玉这话,且只顾用眼上下细细打量了半日,方笑道:"怪道俗语说的'闻名不如见面',又怪不得妙玉竟下这帖子给你,又怪不得上年竟给你那些梅花。"

岫烟的这句话明显给我们表达这样一个信息:宝玉相貌品行出众,所以妙玉才会侧目于他。我甚至说岫烟是打开妙玉心门的一把钥匙,想要了解妙玉,就必须从岫烟这里入手。如岫烟有这样一句话"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这才是妙玉入京的真实原因,而非"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

另外如岫烟当衣,碧玉佩等事都可以看出她虽家贫,但为人却丝毫不失傲骨。岫烟日后的生活文里虽然没有描写,但从刻画宝玉心思的文字上可以略知一二:"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不过两年,便也要'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再过几日,这杏树子落枝空,再几年,岫烟未免乌发如银,红颜似槁了。"

岫烟择了薛蝌为夫婿,薛蝌为人自不必说,想必日后他们也有幸福的一段时光,但这一句"乌发如银,红颜似槁"也如谶语一般预示着岫烟的将来。曹雪芹写众女儿"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岫烟似乎也难逃如此悲情后事。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诗词
《赋得红梅花(得红字)》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01:45 , Processed in 0.07666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