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林黛玉·绛珠仙子·三生石上旧精魂//晴为黛魂黛为晴影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8-17 22: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揭秘“黛玉之死”与《离魂》联系
快乐老年435 2016-07-09   |  651阅读  |  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文/九峰真人

揭秘“黛玉之死”与《离魂》联系

要认知与理解黛玉之死,必须俯瞰全文脉络与布局的。起点就要从涉及人物命运结局的判词谈起,判词的内容,用心看的读者,都会发现,绝大多数的人物,是指死亡,少数是指归宿,尤其是神秘的谶语画,比如我们可以从已经知道死亡的人物可卿晴雯中获得启发。秦可卿吊死天香楼,与画中美女吊死同工异曲。 黛玉的画是两个枯木,两个枯木不仅是个“林”字,更是死林的含义,"玉带林中挂",不要多问,你熟知“自挂东南枝”的"挂"是怎样的含义.这就是说黛玉的死亡与上吊有关。而此处戚序本包括甲戌本等批语系列抄本,都有明确的批语,对“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的批注是“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寓意”深远在哪里?对于批语,我们共识是批语蕴含“弦外之音”,那么,“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弦外之音是什么?这里我们只讨论黛玉,可忽略关于宝钗的内容。 我们大多数读者,关于《红楼梦》问题其实只停留在口头上,自己没用去真正用心去听一听“弦外之音”,不做任何体会就错过了批语,还动辄就在各种场所装逼卖拽甩出“脂批”说事。“皆非生地”就是死亡所在,至少可以说至此生命结束的地方或者情景。 再看小说伏线。古今学者,莫不道“《红楼梦》无闲文”、“处处有埋伏”。比如宝玉想蹭金钏的小便宜,金钏看情境不便就小声告诉他,别猴急,是你的总归是你的,“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事情进一步发展之后,金钏投井洗怨,这个情节,没有人再怀疑,也算是“处处有埋伏”可以拿得出的经典了而小说中,黛玉在说自己的死时,你可以说没注意到,无可厚非,而研究者,难道也没读到?要么都是跟无数读者一样,粗枝大叶看看,要么就是假大空吓唬一波红迷罢了。

揭秘“黛玉之死”与《离魂》联系

小说中,黛玉有些不舒适,紫鹃给她喝汤药,她喝了一口吭哧吭哧腔得喘不开气,紫鹃赶紧给她捶背,说道:“”“”她说:“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林黛玉都用了“正经”一词,什么是正经?可能读的人想都没想过。 这个情节,一是说汤药差点把她呛坏,伏线后文猛药让她生不如死,而重点是“正经”,在黛玉的眼里,如果死亡要是必须的、突然的、又可以选择的,那么,林黛玉的死,她会从容不迫选择吊死。 再说小说中批语关于《牡丹亭》“伏黛玉之死”。这是小说采用了牡丹亭杜丽娘死亡前的情节处理,杜丽娘死前把自己画像有目的处理,作为一种期许,离开人间,最后柳梦梅戏剧性沿着设计的路线与杜丽娘最终圆满。这里的所谓“之死”,实际是指角色人物对死亡前的种种处理与准备,并为浪漫的情节做铺垫,扯到那些主角人物之外的什么春香秋酸的,不说是本末倒置也是跑偏得太远。

揭秘“黛玉之死”与《离魂》联系

《石头记》(或曰《红楼梦》)中,这个“之死”也是一样的,在吴本出现之前,我们可以想象到黛玉是吊死,但无法想象吊死跟杜丽娘故事有何可比的内容。因此才产生那些跑偏的“魂在太湖底”的盲目联系。而在《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出现之后,令人震惊的发现,作者这个情节原来处理得巧夺天工。 原来黛玉在死前把曾经题过三首绝句的那个宝玉所赠旧帕,藏放在柳树洞里,真真“不在梅边在柳边”。果然如她生前最渺茫的期许,宝玉发现了那块旧帕,认出目不残忍的骷髅,至此“艳骨”有收,终获陇头一抔黄土风流得掩。之后继续用牡丹亭类似情节,以浪漫手法处理,让黛玉还魂,与宝玉实现夫妻名分以“证前缘”,这也是古代小说因果圆满处理从未脱离的手法与技巧。 所以,那种只拎出“伏黛玉之死”一个批语点,凭“离魂”就不看全文盲目臆测,还当做真个的一样牵强论证,然后就来造势“黛玉之死揭秘”,实际就是浅薄和无知的表现。

——————————————————

草根说红楼公众平台,将为你分享更多红楼梦美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8-17 22: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红楼梦黛玉是怎么死的?怎么理解脂批牡丹亭伏黛玉之死?
姜子说古书 2020-07-27   |  225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黛玉是怎么死的?怎么理解脂批牡丹亭伏黛玉之死?

《红楼梦》元春省亲一共点了四出戏,第四出《离魂》。【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牡丹亭》讲的是杜丽娘爱上梦中所见的书生柳梦梅,而后流连梦境竟至后抑郁而终。为什么脂砚斋明点《牡丹亭》伏黛玉之死?

《离魂》里面有这么几句话:

“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

“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

“恨西风,一霎无端碎绿摧红。”

“怕树头树底不到的五更风,和俺小坟边立断肠碑一统。”

“爹,今夜是中秋。〔外〕是中秋也,儿。〔旦〕禁了这一夜雨。〔叹介〕怎能够月落重生灯再红!”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那么,根据脂批《牡丹亭》伏黛玉之死推测,《红楼梦》里的黛玉究竟是怎么死的?

周汝昌与刘心武师徒都说黛玉是沉湖而死,林语堂也说黛玉是沉湖死的。

刘心武指出,唱词“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一句,正中“冷月葬花魂”的意境。

刘心武认为,“玉芙蓉”指水生的荷花,“残生今夜雨中休”与“萍踪浪影”同样隐射黛玉死于水域。

姜子认为,林黛玉并不是沉湖死的,而是上吊自杀,《红楼梦》里,从秦可卿到林黛玉再带香菱,都是上吊死的。

林黛玉死后,葬在树下,正合《离魂》里那句“但葬我梅树之下可矣”!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黛玉之死,死于“风刀霜剑严相逼”,正合《离魂》里唱词“恨西风,风剪了玉芙蓉,残生今夜雨中休,怕树头树底不到的五更风”。

《红楼梦》里的三春指朱明之春,三秋则隐射满清,正所谓“助秋风雨来何速”!黛玉为明朝亡国之君朱由检,黛玉之死即朱明之亡,黛玉死于中秋,隐射朱明最终亡于满清。

姜子认为,“雨中休”跟沉湖搭不上边,《红楼梦》作者不过借“风雨”隐射地陷东南的“满清水患”。

姜子认为,黛玉是木芙蓉(《红楼梦》第一春),香菱才是水芙蓉(《红楼梦》第二春),而萍踪浪影说的则是柳家(《红楼梦》第三春)。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离魂》里的五更风,隐射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林黛玉与芒种节葬花。黛玉葬花,葬的是自己,又是中华。

《离魂》里的唱词“奴命不中孤月照”,月即是林黛玉,林黛玉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孤零零死去。

禁了这一夜雨。怎能够月落重生灯再红?黛玉死后,谁来接替黛玉重生?

+关注
undefined
姜子说古书
四大名著解读
共 4700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8-17 22: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揭秘“黛玉之死”与《离魂》联系
风临酒把2 2017-03-12   |  384阅读  |  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昨天网友“旷工”谈及元春省亲中几出戏,关于那个《离魂》"伏黛玉之死",并通过"牡丹亭"内容的旁批理解黛玉之死,认为黛玉沉湖似乎完美无缺。其聊天内容摘录如下:
蜀南矿工(136030387) 17:26:52
就是元妃省亲时点的“离魂”,脂砚斋指出伏黛玉之死。离魂出自《牡丹亭》,这一出戏主要写的是丽娘在中秋夜病死。虽然是病死,但丽娘嘱咐她的丫鬟春香把她的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后来书生柳梦梅在太湖石底找到春香的画像,最后复生。说明春香的魂在太湖底。也就是说,春香相当于是投湖而死差不多。
就是黛玉对的“冷月葬花魂”这句,这不是随便写的,连妙玉也说“事关人的气数”,表示黛玉是在晚上而死,关于黛玉之死你们怎么看。

       其实这是很荒唐很幼稚的认识,周汝昌刘心武等之流对此也意淫过。
   
         我们不能把一张白纸上的一个黑点,举起来让大家看的时候问你看到什么,回答是看到一个黑点,白纸那么大怎么看不到呢?
   
         要认知与理解黛玉之死,必须俯瞰全文脉络与布局的。起点就要从涉及人物命运结局的判词谈起,判词的内容,好了,我说话大家不要打岔,一个问题讲完之后你们再质疑,判词的内容,用心看的读者,都会发现,绝大多数的人物,是指死亡,少数是指归宿,尤其是神秘的谶语画,比如我们可以从已经知道死亡的人物可卿晴雯中获得启发。秦可卿吊死天香楼,与画中美女吊死同工异曲。
   
         黛玉的画是两个枯木,两个枯木不仅是个“林”字,更是死林的含义,"玉带林中挂",不要多问,你熟知“自挂东南枝”的"挂"是怎样的含义.这就是说黛玉的死亡与上吊有关。而此处戚序本包括甲戌本等批语系列抄本,都有明确的批语,对“玉带林中挂 金簪学历埋”的批注是“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寓意”深远在哪里?对于批语,我们共识是批语蕴含“弦外之音”,那么,“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弦外之音是什么?这里我们只讨论黛玉,可忽略关于宝钗的内容。
   
        大多数的读者,讨论关于《红楼梦》问题其实只停留在口头上,自己没用去真正用心去听一听“弦外之音”,不做任何体会就错过了批语,还动辄就在各种场所装逼卖拽甩出“脂批”说事。“皆非生地”就是死亡所在,至少可以说至此生命结束的地方或者情景。
   
        再看小说伏线。古今学者,莫不道“《红楼梦》无闲文”、“处处有埋伏”。比如宝玉想蹭金钏的小便宜,金钏看情境不便就小声告诉他,别猴急,是你的总归是你的,“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事情进一步发展之后,金钏投井洗怨,这个情节,没有人再怀疑,也算是“处处有埋伏”可以拿得出的经典了而小说中,黛玉在说自己的死时,你可以说没注意到,无可厚非,而研究者,难道也没读到?要么都是跟无数读者一样,粗枝大叶看看,要么就是假大空吓唬一波红迷罢了。
   
         小说中,黛玉有些不舒适,紫鹃给她喝汤药,她喝了一口吭哧吭哧腔得喘不开气,紫鹃赶紧给她捶背,说道:她说:“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林黛玉都用了“正经”一词,什么是正经?可能读的人想都没想过。
  
        这个情节,一是说汤药差点把她呛坏,伏线后文猛药让她生不如死,而重点是“正经”,在黛玉的眼里,如果死亡要是必须的、突然的、又可以选择的,那么,林黛玉的死,她会从容不迫选择吊死。
   
         再说小说中批语关于《牡丹亭》“伏黛玉之死”。这是小说采用了牡丹亭杜丽娘死亡前的情节处理,杜丽娘死前把自己画像有目的处理,作为一种期许,离开人间,最后柳梦梅戏剧性沿着设计的路线与杜丽娘最终圆满。这里的所谓“之死”,实际是指角色人物对死亡前的种种处理与准备,并为浪漫的情节做铺垫,扯到那些主角人物之外的什么春香秋酸的,不说是本末倒置也是跑偏得太远。甚至太湖石也得认为是太湖,这样才能牵强扯到黛玉的“投湖”或者“沉湖”。

   
         小说《石头记》中,黛玉有著名的《葬花吟》,经典的句子就是“质本洁来还洁去 强于污淖陷渠沟”,沁芳闸下的溪水清澈甘甜,而宝玉撒几瓣落花就遭到她责备,在黛玉风高霜洁的眼神里,再美丽的湖都无异于渠沟。所以,如果必须死亡,而黛玉又可以选择的话,在自挂与投湖之间,她选择“正经”还是“不正经”呢,你只要用一点心,就不会认为所谓的“湖说”了。
  
        《石头记》(或曰《红楼梦》)中,这个“之死”也是一样的,在吴本出现之前,我们可以想象到黛玉是吊死,但无法想象吊死跟杜丽娘故事有何可比的内容。因此才产生那些跑偏的“魂在太湖底”的盲目联系。而在《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出现之后,令人震惊的发现,作者这个情节原来处理得巧夺天工。
   
         原来黛玉在死前把曾经题过三首绝句的那个宝玉所赠旧帕,藏放在柳树洞里,真真“不在梅边在柳边”。果然如她生前最渺茫的期许,宝玉发现了那块旧帕,认出目不残忍的骷髅,至此“艳骨”有收,终获陇头一抔黄土风流得掩。之后继续用牡丹亭类似情节,以浪漫手法处理,让黛玉还魂,与宝玉实现夫妻名分以“证前缘”,这也是古代小说因果圆满处理从未脱离的手法与技巧。

   
         所以,那种只拎出“伏黛玉之死”一个批语点,凭“离魂”就不看全文盲目臆测,还当做真个的一样牵强论证,然后就来造势“黛玉之死揭秘”,实际就是浅薄和无知的表现,好了,关于昨天旷工的问题,我就即兴回答到这里,文中很多内容,并非原文引用,多以自己记忆,敬请谅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8-18 13: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李白《远别离》赏析
2022-06-03可可诗词网-名诗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题解】
           李白的《远别离》是一篇重要作品,也是一篇难解的作品。要 探索这首诗的思想和艺术,以求得准确的解释,必须首先来看看它 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当时,曾经励 精图治的唐玄宗,已经变成了一个骄奢淫逸的昏君。朝廷上奸佞 当道,小人得势。在唐玄宗的纵容下,安禄山从一个小小的蕃将, 以故意制造边境纠纷获得的所谓“军功”而成为一个骄横跋扈的 “大人物”。他一人兼任了幽州、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兵力 几乎是全国的一半。他的势力愈大,野心也愈大,竟然企图夺取国 家政权。在边塞战争掩护下,连年招兵买马,积草屯粮,积极为发 动叛乱作准备。但在当时,一般人还不知道内幕,因此到幽州去的 人很多,竟成了一股风。大家还以为这是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好 机会。当时,李白五十一岁,正在故人元丹丘隐居的南阳石门山中 作客。他自从天宝三年被排挤出朝廷以来,那“济苍生,安社稷”的 一腔热忱并没有冷却,在当时风气的影响下,想弃文就武到边塞上 去闯荡一番,为国家建立一些功勋,于是他便写了一首诗寄给在幽 州节度使幕府中当判官的友人何昌浩,表示了他的心意。何昌浩 很快就给他复了信,并邀他前去塞上。李白便怀着忠君爱国的热 忱,抱着建功立业的幻想开始了幽州之行。天宝十一年十月,李白 到了幽州。不久,他就发现了事情的真相,不但北方边塞上的战争 是穷兵黩武,而且安禄山果然有图谋不轨之心。他本想把他亲眼 看到的真相向朝廷反映,但安禄山深得唐玄宗宠信,凡是反映真相 的,不但毫无尺寸之功,反有杀身之祸。李白忧心如焚,一筹莫展, 只有到燕昭王黄金台的遗址上,借凭吊古迹一洒忧国忧民之泪。 次年早春,李白就赶快离开了幽州,回到河南,秋又南游宣城。在 临行之前却又徘徊留恋,感慨万端;在李白这一时期所写的许多诗 里都充满了这种思想感情。《远别离》就是这一时期这一类诗中最 出色的一首。

【全诗】

《远别离》
.[唐].李白.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 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 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 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言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 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 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 之泪乃可灭。【{王熙凤//史湘云+林黛玉}】


【注释】

  ①洞庭:即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

     ②潇湘:湖南省境之湘水,在零陵县西与潇水合流,世称潇湘。

     ③皇穹:即皇天、苍天之意。

      ④凭凭:盛怒貌。

    ⑤九疑:即九疑山。“疑”一作“嶷”。又名苍梧山。在湖南宁远县南。相传虞舜葬此。

    ⑥重瞳:眼中有两个瞳子。相传虞舜重瞳,故此处借指舜。

     ⑦苍梧:即九疑山。


【赏析】

      李白“诗宗风骚”,特别是“骚”(即楚辞)给李白的影响极大。 李白的许多作品都可以在楚辞中找到它们的渊源。《远别离》渊源 于楚辞的“远游”。“远游”不仅是楚辞中的一篇,而且是《离骚》、 《九章》和《九辩》等篇中反复出现的片断。在这些篇章和片断中, 屈原和宋玉为了抒发他们“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愤,曾多次表 示要去国离乡,远走高飞,但在临行之际,却又“眷顾楚国,系心怀 王”,充满了离愁别恨。所谓“远游”,包含的就是这种去留两难的 矛盾复杂的心情和无可奈何的悲哀。李白此时的遭遇很像屈原, 虽然忠心耿耿,却得不到信任,又很像宋玉,虽然立身高洁,却被人 毁谤,忧心烦乱,悲愤莫名,而又无可奈何。李白此时也正像屈原 和宋玉,将要去国离乡,远走高飞,而对唐王朝和唐玄宗充满了剪 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恨。因此,李白便学习屈、宋辞赋中的“远游” 而写他自己的“远游”。但是李白学习楚辞不是简单地摹仿,而是 兼采百家,自铸伟辞。他既从楚辞中继承了“远游”之意,又从古代 神话中借得湘妃的形象,还从古乐府取来“远别离”这个题目,其间 又引入野史,杂以议论。经过这一番揉合和变化,这首诗就显得惝 恍迷离,不易捉摸了,但只要掌握了李白幽州之行归来的思想感 情,只要掌握了此诗渊源于楚辞“远离”之意,篇中其他具体问题便 可迎刃而解。

       诗的开头写道:“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 湘之浦。”“皇、英”,指娥皇、女英,她们是尧的女儿,舜的妃子。传 说舜晚年到南方出征,死于苍梧之野。二妃来到洞庭湖南边的潇 水和湘水之间,每天望着苍梧方向痛哭。她们把眼泪洒在江边的 竹子上,从此以后那一带的竹子就出现了泪痕一样的斑点。二妃 在流尽了眼泪以后,也跳进湘水死了;死后成了湘水之神,称为湘 妃。

        《远别离》这首诗以湘妃故事起兴,并且始终用这一神话穿插 其间。这是诗人有意为他这首具有强烈政治内容的抒情诗布置的 云雾。其所以如此,一则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天宝年间,朝廷屡 兴大狱,迫害忠良,李白不得不提防权奸和酷吏的毒手,因此托言 古人古事,二则是出于艺术上的考虑: 诗歌艺术最忌于平铺直叙, 一览无余。借用古代神话一遮一掩,便使此诗宛如云中之龙,时现 时隐,时近时远,变化多姿,波澜起伏,这样就更耐人寻味。紧接着 是:“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这是借用海水之深形容 洞庭湖水之深,又借用洞庭湖水之深形容“此离”之苦。“此离”,表 面上是指舜与二妃生死之别,实际上是指李白此次南游。李白此 次南游,心情之所以特别痛苦,是因为预感到唐王朝大势已去,今 生今世再也不能回到朝廷上去了,“济苍生,安社稷”的宏愿也就无 从实现了。好像湘妃和舜,从此一别,再也没有见面的日子了。以 上是写“此离”之情。

        以下是写“此离”之景:“日惨惨兮云冥冥,猩 猩啼烟兮鬼啸雨。”太阳黯淡无光,天空阴云密布,猩猩在烟雾弥漫 中啼哭,鬼怪在风雨交加中长啸——这一派阴暗恐怖的景象,正 是安史之乱前几年唐王朝政治昏暗危机严重的象征。写到这里, 诗人情不自禁,脱口而出:“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 忠诚。”此二句恐前人传抄有误。无论从语意来说,还是从音韵来 说,都可能是:“窃恐皇穹不照余之忠诚,我言之将何补?”意思是 说,安禄山肯定要发动叛乱,整个国家即将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但 是老天爷(实指唐玄宗)却不知道我的赤胆忠心,我即使冒死上书, 又能起什么作用呢? 好像神龙忽然露了一下头,但它马上又隐入 云雾之中:“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此处又是托古喻 今。古人认为,雷是兵革之象,“凭凭”是盛大的样子,“雷凭凭兮欲 吼怒”,这是暗喻唐王朝即将有巨大的战乱发生。“尧舜当之亦禅 禹”,表面意思是说,即使是尧、舜之君,遇到这种局面也只好将天 下拱手送人了。

          实际意思是说,一旦大祸临头,唐玄宗也只有下台 了。突然,云开雾破处神龙又露出它的一麟半爪:“君失臣兮龙为 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这两句中的“臣”字,含义各不相同:“君失臣 兮”之“臣”,指贤臣;“权归臣兮”之“臣”,指奸臣。两句的意思是当 国君的失去了贤臣,即使是神龙也会变成凡鱼,那就难逃网罟之 灾;当国家大权落到奸臣手中,即使是老鼠也会变成老虎,那就会 成为难除的祸患。上句指唐玄宗迫害忠良,失去了贤臣的辅佐必 将自取灭亡;下句是指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窃取权柄,必将 祸国殃民。接着,又是一片浓云密雾盖了过来:“或言尧幽囚,舜野 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或言”,指野史记载。“九 疑”,山名,有九峰,在苍梧之野。“重瞳”指舜,传说舜重瞳,其墓在 九疑山中。有人说,尧年老德衰,被舜囚禁起来,使他和儿子丹朱 不能见面,只好把天下让给舜。舜死后,谁也不知道他的坟墓究竟 在哪里,言外之意,舜也是死得不明不白。“或言”数句是用野史传 说,表示正史所谓尧舜禅让之事是不可信的,即使是古之圣君,他 们之间也可能有权位之争,暗指唐王朝父子兄弟君臣上下之间,也 难免发生诸如此类的事情。一旦祸起萧墙,哪怕你大唐天子,也可 能成为阶下囚,也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写到这里,诗人不禁悲从中 来,痛哭失声,于是他便借用湘妃的形象来描写他此时的情景:“帝 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学 习楚辞用男女之情托喻君国之思,在李白全集中是屡见不鲜的。 他时而把自己比作旷男,时而又把自己比作怨女,用旷男怨女缠绵 悱恻的情思来表现他强烈的忠君爱国之热忱。此处的“帝子”,表 面上是指湘妃,实际上是指他自己。李白在即将远游之际,感到自 己的一生理想终成泡影,好像古代传说中的湘妃一样,望穿秋水, 不见伊人。诗的最后两句是:“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 灭。”只有苍梧山倒了,湘水绝了,湘妃洒在竹子上的泪痕才会消 失。换言之,苍梧山不倒,湘水不绝,竹上的泪痕也不会消失。意 思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此恨,既是指湘妃的悲剧,也是指李白 的悲剧,更是指古代一切有志之士报国无路的悲剧。

       总的来说,《远别离》是李白感到唐王朝政治昏暗,危机四伏, 虽然忧心如焚,可是无能为力而作。他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有 远走高飞,以避祸乱。但在临行之际,却又感慨万端,既对国家命 运无限忧虑,又对自己理想落空而抱恨无穷。此情此景,难以直 言,因此师承楚辞“远游”之意言志抒怀,又借用古代神话湘妃的故 事托古喻今。这是伟大诗人理想破灭的悲歌,也是李白唱给即将 大乱的唐王朝的一首挽歌。“远别离”本是古乐府的题目之一。古 乐府《远别离》,或《长别离》,或《生别离》,……都无非是写别离。 在这个题目之下,表现如此重大的内容,含有如此深远的意义,而 又具有如此高度的艺术魅力,只有李白这首诗,故宜其为千古不朽 之作。

下一篇:李白《客中行/客中作》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上一篇:李白《远别离》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8-19 14: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母那么疼黛玉,为啥黛玉觉得无依无靠?林家5万两白银,被贪空

安阳源易缘

2024-08-18 09:20河南

贾母那么疼黛玉,为啥黛玉还觉得无依无靠?鸳鸯的怒吼:击穿贾母

林黛玉在贾家最大的靠山是贾母,贾母一再标榜,自己最爱两个“玉儿”。

但是在黛玉的看来,体验似乎并不那么美好。

第27回,黛玉在《葬花吟》中发出悲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晴为黛影,晴雯临死,直着脖子喊了一夜的娘……


黛玉一生,都说自己寄人篱下,身如蒲柳、浮萍……

黛玉像小白菜一样泪涟涟的命运,固然来自金玉派的打压,但她凄苦处境的根源,似乎是贾母,而非王夫人。

给黛玉算一笔账,似乎贾母并没有代行母职——她有她的小算盘。

黛玉竟是个穷姑娘

第45回,黛玉对宝钗从敌对,到真心接纳。黛玉从肺腑里掏出一席话,向宝钗诉苦:

“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无论古今,钱永远是幸福指数的标尺。

不食人间烟火的黛玉,原来她的烦心事,竟然是因为钱!你能想到吗?


黛玉这席话, 从字面去听,好像黛玉有点不知足:和贾家姑娘的待遇一样,还不够吗?还要啥自行车啊?

但是细品才能出咂出滋味。

1、我是一无所有。

黛玉算的不是金钱账,而是尊严账。

尊严建立在财务上。

黛玉是来吃白饭的,这是贾府小人对黛玉的定位。

因为在他们认知里,黛玉一无所有,她的吃穿用度,都是贾家的。

既然是寄人篱下,就应该吃嗟来之食。

黛玉既然一无所有,当然不配体面,小人多嫌就会抱怨,就会怠工,就会给她难堪。

但是贾家的小人何其多啊!

贾母亲口说过:“咱们家大小的人,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


不仅是下人,贾家几乎所有人,都是势利小人!

分内的东西和服务,她们还多嫌,另外再要东西,更是要用唾沫星子把潇湘馆淹了吧?

所以那些说黛玉刻薄小性的人,劝你善良: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2、黛玉是穷姑娘。

大观园雪下绣场,黛玉穿的大红羽纱白狐狸皮鹤氅,富贵逼人。网友都以为她有花不完的钱。

其实那只是假象。那些是林家带来的衣服,是身份的象征,一般是不会去变现的。

真实的黛玉有多穷,你很难想象。

你知道吗?红楼有名的穷姑娘邢岫烟,就是在影射黛玉啊!

邢岫烟暂住在荣府,王熙凤也按小姐的分例给她发钱——每月2两银子,这和黛玉的一样多。

但邢岫烟的处境,和黛玉一样,都是寄人篱下。


寄人篱下,是要付出经济的代价的。

比如一样是公共资源,人人都可用,这就是无形资产。你虽然没花钱,但它是值钱的。

但如果你寄人篱下,你就需要为此支付钱。

“姐姐想,二姐姐也是个老实人,也不大留心,我使她的东西,她虽不说什么,他那些妈妈、丫头,哪一个是省事的?哪一个是嘴里不尖的?我虽在那屋里,却不敢狠使他们。过三天五天,我到得拿出钱来,给她们打酒、买点心吃才好。因一月二两银子还不够使。”
所以,同样是小姐的位分,迎春的钱够使,邢岫烟就不够。

黛玉的呢?同样是不够的。

邢岫烟暂在荣府住了一段,就穷的典当棉服了。

黛玉每天都在过邢岫烟的日子啊!

邢岫烟只是暂住在荣府等出嫁,就已经煎熬难耐了,黛玉在贾家的日子像树叶一样稠,心中有多煎熬,谁懂啊!

林家的钱呢?

黛玉住在贾家,如果根本就不用贾家公中的钱,她的日子将好过千万倍。

但是林家的钱呢?


难道林如海夫妇爱女如珍,是假的?林如海为黛玉的老师贾雨村出资谋官,却不给女儿留傍身钱,这可能吗?

当然不可能。

黛玉第一次进荣府,林如海就给她带了家资: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

黛玉不是只身进荣府的哦,是带了行李的,她的行李箱里,可不是棉被啊……

其实,这些随身携带的都是小数,林家的资财,有五万两之巨!

元春省亲盖大观园,需要巨额白银,可是冷子兴介绍,彼时贾家已经消疏了,没钱了。

没钱的贾家,是怎么突然有了大笔的白银呢?

才也议到这里。赖爷爷说,不用从京里带下去, 江南甄家还收着我们五万银子。明日写一封书信,会票我们带去,先支三万,下剩二万存着,等置办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缦的使费。"
贾家的这五万白银,是存在江南甄家的。

为什么贾家的活动中心在京中,却千里迢迢在江南存银两呢?


因为这五万白银,是林家的钱!

算下时间节点:元春省亲前,林如海刚刚去世,贾琏带黛玉千里奔丧。

黛玉是独女,在古代林家就是绝户,明清有吃绝户的风俗。秦钟死时,他的远房婶母、兄弟就来等绝户产业。

吃绝户,亡人的远近亲友都会到场,哪家亲戚的势力大,绝户产业大部分就归谁!金瓶梅就有吃张大户绝户的名场面。

贾家贵为国公府,当然势大,林家的绝户产业,大概率被贾家吃了哦。

林家在江南,大笔白银怎么处置?当然是存入江南甄家的钱庄喽!

五万两,用车拉,那需要一支庞大的车队!

如果黛玉奔丧回来,贾琏就带着大笔银子,明显就是吃绝户产业嘛,那好说不好听哦。

存到当地,拿着汇票回来多体面啊!

两个“玉儿”是个圈套

贾家虽然势大,但他要吃林家绝户,也得有由头。

由头便是,贾家收养了黛玉了,这些钱是给黛玉的!


为啥贾母每次说我的两个玉儿?那不仅是亲昵,更是一种契约!

林家的钱,是给宝玉、黛玉的,这就是贾母和林家的契约——用婚约固定契约!

钱财?贾母代为保管啊。

贾母确实也是这么维护两个玉儿的,所以王熙凤曾对贾母说:

“举眼看看,谁不是儿女?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了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那些梯己只留于他,我们如今虽不配使,也别苦了我们。这个够酒的?够戏的?””
王熙凤虽是玩笑,但玩笑的深层都是真意。

贾母的资财,就是宝玉的,因为贾母的钱,是林家的,是林如海留给女儿的嫁妆,和傍身钱。

但是后来给元春盖园子了。


贾家给元春盖园子,肯定也想羊毛出在羊身上,希望皇家能给贾家报销。但可惜没有!除了元春赏赐了几回扇子、手串,几碗菜,什么都没有了!

黛玉也就只有和贾家女孩一样领分例的分儿了,而且还是寄人篱下的,惹人嫌弃的小可怜!

如果有娘,黛玉的一生不会苦!

如果有娘,黛玉不会寄人篱下,她是高贵的凤凰!

但是黛玉临死,只能像晴雯一样直着脖子喊娘,内心一定在哭着唱:“小白菜啊,地里黄呀;三两岁呀,没了娘呀……”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8-19 22: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解连环:贾宝玉拚今生对花对酒,为黛玉落泪
元元的天下 2020-09-02   |  111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第七回,周瑞家的绕了一大圈,要把最后两支宫花送给林黛玉时,书上说:“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顽呢。”87版《红楼梦》中,连此解九连环的细枝末节也未遗漏,可见其经典。

解连环:贾宝玉拚今生对花对酒,为黛玉落泪
宝玉和黛玉玩九连环

九连环如同七巧板孔明锁等一样,为我国古代传统益智游戏之一。其玩法是要将套在一个中空的长形柄中的九个环,按照一定程序操作使九环从柄上解下来或合而为一。成功解得九连环至少需要341个步骤,因此玩家得有细致的耐心,用心不断琢磨才能熟悉,迅速解开九连环。

如果说红楼梦中此句仅仅看成闺阁游戏的话,由这事证明林黛玉的心灵手巧,类同宝玉去访潇湘馆,黛玉常有在写诗作词,弹琴,或针黹裁衣,加上打穗子之笔,也算是勉强说得过去,只是实在是辜负了曹雪芹一番苦心。


要知《红楼梦》笔触细密,作者在书中从没有一处闲笔,处处暗含深意。宝玉和黛玉玩九连环,绝非闲笔。因为九连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

意思一,九连环难解,表达男女间情意深厚难绝,暗喻宝黛二人难舍难分,唯有死才能分开。
解连环:贾宝玉拚今生对花对酒,为黛玉落泪
玉连环

在《战国策·齐策六》曰:“秦昭王尝遣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智,而解此环否?’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锥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

说的是战国时期齐国与秦国的外交事件,秦国有意示威于齐,本来玉连环是由整块玉镂空雕刻而成,根本无法完整解开,完全是刁难谓"齐不智”之举。谁想齐王后抓住秦未言是否保持玉环完整这一漏洞,决断而巧妙地将玉环砸碎来解环,让秦国自讨没趣失了威风。玉环非碎无解 ,齐后以锥椎破玉环解,并没有错。

但在《红楼梦》里,曹雪芹以此暗喻宝黛二人的木石姻缘,前世今生纠缠难舍,纵这段感情有缘无分,只有哪怕生死才可了断,这个应当说得过去。

解连环:贾宝玉拚今生对花对酒,为黛玉落泪
九连环

意思二,以周邦彦《解连环》一词,暗伏了宝黛二人的爱情结局。
此前元元有文就分析过,《红楼梦》故事情节,多由李商隐等诗词化用而来,此处九连环用意,同样是臻化借用了北宋词人周邦彦非常有名的《解连环·怨怀无托》一词。该词如此有名,以致原名《望梅》(或《杏梁燕》)的词牌的名字都改成了《解连环》。该词双调一百零六字,仄韵。

《词谱》卷三四:“此调始自柳永 ,以词有‘信早梅偏占阳和’,及‘时有香来,望明艳遥知非雪’句,名《望梅》。后因周邦彦词有‘妙手能解连环’句,更名《解连环》。”

这是周邦彦寻访佳人旧居后,写下了抒发怀恋叹怨之情的一首词。词曰:

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州渐生杜若,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漫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拼今生、对花对酒,为伊落泪。

这首词中“纵妙手、能解连环”是指把本不可解的爱情,就像古代齐王后解玉连环那样,椎砸碎解之,哀叹彼此天涯远隔,音信渺茫无着落。就算她有能解开连环索的巧手,让人从感情纠葛中解脱,让彼此的情意像风雨云雾一样轻薄消散了。

解连环:贾宝玉拚今生对花对酒,为黛玉落泪
林黛玉玩九连环

但后面所言燕子楼人去楼空了,可她亲手所种的红芍药正香(红药即芍药,是古代爱情誓约的象征物),眼前尽是她的回忆,如何不叫人睹物思人怀恋不止。

苏轼《永遇乐》词则有“燕子楼空,佳人何在”句意,讲唐时节度使张愔的爱妾关盼盼,在张愔死后,独居张愔所建燕子楼十余年,念旧日恩爱而不嫁,其事悲艳感人。后以“燕子楼”泛指女子居所。


“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周邦彦用极凄凉清醒又极真心的话语作为全词的结尾,至哀无言,即使去者决绝无可挽回,伤心人誓用余生祭奠她。

读了周邦彦这首词,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画面?只不过《红楼梦》九连环从中折断,相爱却不能相守,是女主角林黛玉死了,贾宝玉触处皆是她的回忆,教人怎生忘怀?

解连环:贾宝玉拚今生对花对酒,为黛玉落泪
潇湘馆

宝玉痛到极处不能言,泪洒相思地,在大观园香径独徘徊,桃花开了想林妹妹是不是又流泪葬花,菊花黄了则忆她曾写过菊花诗,柳枝轻摇是否是她咏过的柳絮词……人亡屋在,痴情公子丧魂失魄,伤心潇湘翠竹绿,疑是玉人倩影来,睹物思人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伤心不已,终于践了誓言:"你死了,我当和尚去!",出家当为僧。

所以宝玉和黛玉玩九连环寥寥数语,实为曹雪芹伏笔千里,暗示了宝黛爱情的结局,可见其布局谋篇至深也。

(图片来自网络,侵则删)

参考书目: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关注
undefined
元元的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8-19 22: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更香》春灯诗,究竟隐喻薛宝钗还是林黛玉的人生?
元元的天下 2020-09-02   |  2035阅读  |  8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曹雪芹的诗词曲赋等个人格化,皆可为情节伏笔和刻画人物锦上添花,为《红楼梦》与众不同的艺术特征之一。
如宝玉在太虚幻境中所见所闻的《十二钗图册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以及诸钗的《咏絮词》等,皆预言了书中人物的命运。除此之外,曹公还运用趣味性强的灯谜来达到此目的。

起源于汉末的灯谜,又名"春灯"或"文虎",是一种传统文字游戏,为中国所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回目「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亅,就点明了是“一谜"成谶之语。

《更香》春灯诗,究竟隐喻薛宝钗还是林黛玉的人生?
元妃命人送来了灯谜叫大家猜,引起贾母兴趣

话说正月里元妃回家省亲后,一日送来了灯谜叫大家猜,大家又各拈一物做了谜送进宫去。这次由元春提起的猜谜活动引起贾母兴趣,吩咐众人继续众人制猜灯谜。这绝非一次寻常的文字游戏,除贾环的一首之外,春灯诗谜预示了各人今后的命运。

各钗所做的灯谜,处处透露着不祥之兆。贾元春的灯谜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是炮竹。其诗谜后两句,正是元春爆竹般富贵荣华不久长,转瞬即逝的写照;而探春的灯谜是风筝,以「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暗示了探春后来远嫁不归,离乡背井的结局……

《更香》春灯诗,究竟隐喻薛宝钗还是林黛玉的人生?
贾元春

此回中宝钗黛玉二人所所诗谜,皆打一用物。宝钗所制谜底为竹夫人,其秋冬被弃不用,不能同主人终年相处的景况,暗示"金玉良缘"的婚姻不到头的结局。

难怪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年纪,作此等言语,更觉不祥。看来皆非福寿之辈。“想到此处,甚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只是垂头沉思。

其中黛玉那一个谜底为更香的灯谜,归属颇有争议。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以诗喻人,是曹雪芹在书中常见的创作手法。这首诗谜句句明说的是更香,其实句句在暗示说人。

关于《更香》一诗的归属,历来有两种说法:

一是将该诗作者定为黛玉,如甲辰本、程高本。因为现在所见的宝玉和宝钗两首诗,是后人续补的,通常将《更香》一诗给了黛玉,理由是宝钗既与宝玉成了亲,便不是「琴边衾里总无缘」,倒不如用以指黛玉更像。林黛玉多病多愁,多愁善感,日日年年如更香般焦首煎心,不得释怀。「晓筹不用鸡人报」,似写黛玉忧思不眠之意。

《更香》春灯诗,究竟隐喻薛宝钗还是林黛玉的人生?
更香

第七十六回写湘云去潇湘馆过夜,湘、黛二人同时失眠,黛玉说:“我这睡不着也并非今日,大约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满足的。”

黛玉和宝玉二人最终没有结成夫妻,白白地恋爱一场。《更香》隐喻黛玉的一生始终孤独痛苦,预言“木石前盟”永远水中月,悲剧性的结局。

二是将该诗作者定为宝钗,如蒙府、戚序、舒序本等持此说。黛玉与宝玉互为知己,长夜更香燃尽,寥落孤单的声影,似乎用于宝钗更贴切。

首先,薛宝钗所作的竹夫人诗谜,与宝钗性格不符合。

谜底是竹夫人的灯谜: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虽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薛宝钗为人虚伪,很讲究合乎大家闺秀身份的礼节,不会写竹夫人这样浅白俗气的诗。元春的灯谜薛宝钗一看就明白了,如宝玉、黛玉、湘云、探春都猜着了,均得了元春的赏赐,然而她口中却说难猜,除了其低调,更要隔空向贵妃致敬——大姐您这个谜作得太巧了,我猜都费了好大的劲!

一个"珍重芳姿昼掩门",矜持自重的宝钗作诗以盛唐为宗,追求含蓄浑厚,言语行动处处谨慎,要显出自己很有教养。所作灯谜不会开口便道"有眼无珠腹内空";而且未出阁的女孩子,应当比较忌讳「恩爱夫妻不到冬」,这样的题材和内容的。按曹公的技法也绝不致于此败笔,怎么毫无顾忌地写出让大家观赏呢?

《更香》春灯诗,究竟隐喻薛宝钗还是林黛玉的人生?
《更香》春灯诗

其次,更香灯谜按其物特点解释,本意是指终至于"金玉成空”。细细体会谜语字里行间的隐义,就不难看出,这是作者借物以暗示薛宝钗的结局。

更香有什么特点呢?它是一种可用燃烧来计时的香。古人没有钟表来计时,将一日分为十二个时辰,一夜为五个时辰,因此叫五夜、五更或五鼓。文学中常见更深露重之说,五更鸡鸣天亮了。夜间打更报时者点此香以定时,或一炷为一更,或视香上的记号以定更数。


且看此诗谜第一句,说早朝回来衣袖上尚有宫中的炉香味。谜外寓有荣华过后一无所得的意思。第二句用的排除法。解说这是什么香。古人书与香相生相伴有多种,与琴棋书画为伴的是鼎炉之香,熏衣被用的是香囊的熏香,无缘证明不是与人亲近的那类香。

琴边衾里也喑指夫妻关系,以说明白天夜里,都沒有机会表示亲近。薛宝钗虽和贾宝玉结为夫妇,但并未如愿得到幸福。宝黛从小同起卧朝夕相伴,搬进大观园,宝玉亦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与诗意并不符合。

《更香》春灯诗,究竟隐喻薛宝钗还是林黛玉的人生?
倒流香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熏炉的香要不时加添香料,更香只要点上就是了,寓意她和宝玉婚后的冷淡关系。下两句「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的寓意,说人因愁绪而通宵失眠。这是作者借以暗示薛宝钗的结局。

盘香由外往内烧,故焦心。香是从头上点燃的,所以说焦首。焦首煎心,让人内心受折磨煎熬。这与宝钗体质外热内冷,需要服用"冷香丸"来压制内心的热情相通的。婚后她在丈夫宝玉离家出走后,不知其下落而担忧,自己过着冷落孤凄、终生愁恨的孀居生活。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意思是说:更香同风雨阴晴的变化无关,却随着时间的消逝,不断地消耗着自己。上句是红颜渐老青春堪惜的意思,下句则说虽世事变幻莫测,而自己却已心灰意冷,只是听之任之罢了。黛玉早死,也就不合诗意了。

其三,所以也许同十二钗判词一样,钗黛合于一体。

如"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一般,《更香》一诗融入了两个女子的悲剧结局,一个有缘无份,一个有份无缘呢?

《更香》春灯诗,究竟隐喻薛宝钗还是林黛玉的人生?
启笛楷书《红楼梦诗词》

虽然此诗谜意指"金玉良缘"终成空,有名无实,但黛玉病魔缠身,又多愁善感,中间两联似乎也用得上。黛玉短命夭折,当然应惜华年,所以与“光阴”一句也是适合的。

从早期脂本都止于惜春之谜、畸笏叟特记下这首诗,并批明「此回未补成而芹逝矣」等情况来看,这首诗很可能是曹雪芹生前在《红楼梦》稿中的绝笔。庚辰本原稿是残缺的,只到惜春的谜为止。这一回没有补成,曹雪芹就病逝了。在原稿残缺、又不能苛求续补者,同具曹雪芹同等才情的情况下,把这首做得巧妙的谜诗,归于聪明灵巧的林黛玉,也勉强可解。

对于读者来说知道《更香》春灯诗原非黛玉之谜,很有必要。
它至少再一次证明,宝钗最后并没有获得幸福,竹夫人灯谜是后人增补的,应当《更香诗》更贴切。符合她终于嫁给宝玉,却如同更香点上就不管了,二人并沒有同衾共被相守,守着活寡有名无份过了一辈子。续书中写薛宝钗得了“贵子”,将来还振兴家业等,纯属痴人说梦。 

《更香》春灯诗,究竟隐喻薛宝钗还是林黛玉的人生?
更香

可叹曹雪芹于乾隆壬午年除夕泪尽而逝,无法再把后书补完,关于更香的灯谜,究竟是属于宝钗还是黛玉还是二人合用,无从知晓,实在是千古憾事。 

参考书目:《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北京出版社

+关注
undefined
元元的天下
共 68 篇原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8-19 23: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贾宝玉最爱的林妹妹,为何在他心中只排在第四位?
元元的天下 2020-09-02   |  422阅读  |  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因为林黛玉恼贾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贾宝玉觉出她疑猜,便赌咒发誓地说道:

“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

贾宝玉最爱的林妹妹,为何在他心中只排在第四位?
情急之下,宝玉又说出了这样一段掏心窝的话:

"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说,日后自然明白。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要有第五个人,我也说个誓。"

明明爱得要死的林妹妹,在贾宝玉心中却仅排在了第四位,这是何故呢?
贾宝玉最爱的林妹妹,为何在他心中只排在第四位?
贾宝玉和林黛玉深深相爱,自是非黛莫娶。当他被紫娟诓了,听说林姑娘要回苏州老家去,立刻就疯魔了一般。这一回,连坚决反对木石前盟的王夫人,也看出来了:儿子离了林妹妹活不成。

可见贾宝玉爱林妹妹,胜过了自己性命的,但在就在他的心中林妹妹却非第一人。这是因为作世家子弟的贾宝玉,在自诩缵缨之家,信奉儒家礼教标准的贾府,从小深受儒家"尊尊而亲亲"思想教诲,耳濡目染之下成为了自觉践行者。

贾宝玉最爱的林妹妹,为何在他心中只排在第四位?
在封建家庭中,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教,在传统教育中非常重要。

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描写元妃赐下的端午节礼物,由辈分高低从厚到薄,从这些礼物的赏赐上,就能看出儒家“爱”的层次和等级。老太太在贾府辈分最高,所以元春对贾母给予的礼物也比谁都重。然后是父母这一辈的分量递减,其次是兄弟姐妹。

贾宝玉生日之际,收到了各长辈所送礼物,要去各房逐一请安,父母不在仍然要遥拜致礼。

有了好东西要先孝敬上辈。在书中第三十七回,如秋纹所言:宝玉见园中桂花初开得好,先折了两枝原是自己要插瓶的,不敢自己先享受,巴巴旳把那一对瓶拿下来,亲自灌水插好了,叫秋纹拿着亲自送一瓶进老太太,又进一瓶与太太。

贾宝玉最爱的林妹妹,为何在他心中只排在第四位?
传统母慈父严的分角色扮演。如王夫人视宝玉为命根子,和贾母一样对宝玉十分疼爱。贾母在清虚观打醮时,对小道童多显慈怀,还叫拿钱给买果子吃,莫要惊吓了他。

而贾政在儿子面前一本正经,十分严肃。

赖嬷嬷曾对贾宝说:“当日老爷小时,挨你爷爷的打谁没看见的?"

爷爷对宝玉他爹也是如此,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

儒家礼乐文化中孝与忠等同,忠孝观念为儒家教育之首,宝玉也莫例外。

贾宝玉最爱的林妹妹,为何在他心中只排在第四位?
老祖宗在清虚观同样就说了,小门小户的人家的孩子失礼不为过,咱们这样的公侯大户人家最讲礼的。咱们家的孩子,若不知里外礼节,管他生得怎样好看,一概要打死!

一惯慈眉善目的贾母所言,和严父贾政并无两样:在狠揍宝玉时,例举了几条罪状,淫辱母婢,表赠私物,最后竟上升讲到一杀父弑君的程度。

续书中有宝玉准备出家前,应举之时对王夫人道:

“母亲生我一世,我也无可报答,只有这一入场用心作了文章,好好的中个举人出来,那时太太喜欢,便是儿子一辈子的事也完了,一辈子的不好,也都遮过去了。”

他对母亲是恭顺的,仅管他内心极其厌恶科举之事,仍违心去求取功名以报答母亲。

直至离家出走途中,穿着大红猩猩毡斗篷的贾宝玉,脱离俗世前牵挂的还是"尊尊亲亲"之情。他于雪地里最后跪拜了父亲贾政,行父子之大礼。

贾宝玉最爱的林妹妹,为何在他心中只排在第四位?
这一举动意味深长,既是宝玉作为儿子,对父亲示以不能尽孝谢罪之举,也是他最后遵循世俗的示孝之举。

由上可见,贾宝玉从小饱受儒家礼乐思想熏陶,并非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他虽反感经仕致用之学,追求恋爱自由却隐而不张,正是谨遵孝道,处处以"亲亲之情"为先,自然本能地将祖母和父母,排在了爱人的前面。

他之所以对丫头们一视同仁,并没有主子之态,亦是儒家兼爱之仁德者所为。

若他真娶了林妹妹为妻,也并不会改变夫为妻纲的礼教秩序。

贾宝玉最爱的林妹妹,为何在他心中只排在第四位?
以至于当他对深爱的林妹妹倾诉衷肠之时,会不自觉地说出“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第四个就是妹妹你了!”这样分“等次”的话,并不奇怪了。

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不敢开口反对金玉良缘——他的爱情受制于封建礼教的时代桎梏之下,终究是软弱无力的……

+关注
undefined
元元的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8-19 23: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红楼梦》:薛宝钗和林黛玉,哪一个更美?
元元的天下 2020-09-02   |  260阅读  |  1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若钗黛二女谁更美?似乎燕瘦环肥,各有千秋。
在《红楼梦》第五回太虚幻境中,对秦可卿的描写中,提到钗黛的容貌各有特点:

“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

《红楼梦》:薛宝钗和林黛玉,哪一个更美?
薛宝钗和林黛玉

由此一段描写,很多人因此觉得宝钗和黛玉一样美,其实不然。

在贾宝玉眼中宝钗亦是美的,充满青春气息的杨妃之态。

在第八回,宝玉掀帘见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黑漆油光的髻,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呆了。

"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又呆了。”

宝玉在脂粉堆中长大,喜欢所有漂亮的女孩子。他和老祖宗一样的"外貌协会”骨干成员,副会长贾宝玉,对所有美丽的女孩都喜不自禁,愿亲近芳泽,比如平儿香菱都得到他喜欢。对宝钗,恐怕不至于一点不心动的。

宝玉借看其臂上红麝串之时,看着宝钗羞涩露出的那一段雪白的胳膊,不觉动了羡慕之心,只恨没机会摸一摸。这是少年宝玉对她唯一次心动,并不是爱情,只是荷尔蒙在起作用,那时他和黛玉尚未表白。

《红楼梦》:薛宝钗和林黛玉,哪一个更美?
薛宝钗

从"脸若银盆”一词,加上滴翠亭扑蝶一回可知,宝钗扑上一会已经是香汗淋漓,娇喘微微了,可以看出宝钗最大的特点就是脸大而胖。故宝玉将之比作杨贵妃,体丰怯热要食"冷香丸"来平服,令其身心倍受折磨的"热症"。

宝钗在咏白海棠诗中,表明了自己的审美心志,"淡极始知花更艳",素日里宝钗一贯以简朴示人,不喜欢佩饰。她教导邢岫烟:“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但自己又天天戴着金项圈,是个十分矛盾的人物。

如此这样一个富有青春活力的女孩,却罕言寡言的装愚;安分随时守拙就不可爱了。

林黛玉才是曹公最爱,不厌其烦写她的花容月貌之美。
除了主角光环要拥黛贬钗,其他出色的女子凤姐探春,不过是两三句话,其余的甚至一词带过,唯独对黛玉不吝溢美之词。

《红楼梦》:薛宝钗和林黛玉,哪一个更美?
林黛玉

宝黛初见,“罥烟眉,含情目”开始,哗哗一大段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在宝玉眼中是“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仙气飘飘绛珠仙子,可谓一见倾心。

在小说第二十六回,对林黛玉的容貌另有这样的描写:“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第二十五回众人乱作一团时,薛蟠却被黛玉的美貌所吸引:“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久闻其名未见其人,为何一见就知是她,林妹妹婉转风流,袅袅婷婷之姿为惊鸿之影一闪而过。不比小红见贾芸,娇杏看贾雨村,皆狠狠的多看了两眼,才引得对方注意。

可见绛珠仙子的美丽,气场之强大无人可敌。以上可概括为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之貌的曹公翻译版。

林黛玉作为才气逼人的淑女,一举一动都显现出大家闺秀的气派。贾母领着刘姥姥逛大观园,在潇湘馆看到书架上满满的书,把黛玉的闺房误认为公子的书房,惊叹哪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51
 楼主| 发表于 2024-8-20 16: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如何巧解九连环?解不开九连环,读不懂《红楼梦》
播报文章

不器传媒佳秀
关注
2020-05-21 10:11
天然“荷尔蒙”终于被发现,男人坚持吃,身体悄悄发生惊喜变化
天然“荷尔蒙”终于被发现,男人坚持吃,身体悄悄发生惊喜变化
天然“雄激素”终于找到了,连吃一周,荷尔蒙“爆棚”!
天然“雄激素”终于找到了,连吃一周,荷尔蒙“爆棚”!
血糖高于7.0怎么办?专家呼吁:饭后一个习惯,血糖不再高
血糖高于7.0怎么办?专家呼吁:饭后一个习惯,血糖不再高
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信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怀念,万般无奈把郎怨。《红楼梦》中林黛玉手中的一把九连环,能否解开自己的相思局?

广告
血糖高的元凶找到了!不是少喝酒,少吃肉,而是它!点击查看
×

解不开这九连环,如何读通这《红楼梦》呢?整部《红楼梦》就如一串九连环一样,环环相扣,缠绵悱恻,费尽心机解到了最后一环,猛然发现这才是第一环。
九连环可能是白铁青铜做的,豪门贾府之中哪个物件不都是上好的工艺和材质,而林黛玉的这把九连环想必定为不凡之物,最有可能是那金钗玉环的。九连环是一种益智游戏,更是明清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游戏。想必大观园里也只有心思玲珑、机灵鬼怪的林黛玉喜爱把玩这劳什子,试想宝玉眼疾也跟不上黛玉手快,跟着林黛玉学习一番。小小年纪的林黛玉会是大观园里少有的能揭开就九连环的人,可见林黛玉的才情敏捷与玲珑机智。

《红楼梦》中第九回,周瑞家的送宫花,寻黛玉不见。原文:“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玩呢。”九连环最大的特征就是,环中套环,环环相连。一把九连环看出红楼女儿的缠绵命运。解不开的九连环,最终还是断了。
周瑞家的送宫花这一段描述了一个详细的路线,先是看见了薛蟠曾打死人而买来的丫头——香菱,原文:周瑞家的便拉了他的手,细细的看了一会,因向金钏儿笑道:“(香菱)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金钏儿笑道:“我也是这们说呢。””


众人都说香菱长得竟像蓉大奶奶,即秦可卿,而秦可卿的长相又如何呢?原文曾这样描述秦可卿的样貌“其鲜艳妩媚,大似宝钗;袅娜风流,又如黛玉”。这就是一出,你长得像我,我长得像她,而她长得又像你,可想这红楼女儿们倒像是环中套环,环环相连一般,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继而周瑞家的又送到贾府三位姑娘那里,送到惜春那里时,又逢何事?原文:“只见惜春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一处顽耍呢”,这智能儿乃是水月庵的小尼姑,大观园里这么多姑娘,惜春为何偏喜和小尼姑玩呢?这正是惜春结局的一种映照,这一环又扣上了另一环。

广告
天然“雄激素”终于找到了,连吃一周,荷尔蒙“爆棚”!
×

然后周瑞家的又给凤姐送花,这时又恰逢贾琏和凤姐“午嬉”,平儿拿着大铜盆出来,叫丰儿舀水进去,这一段凤姐的夫妻生活的晦涩描述,更如九连环上难解的一环,别有深意。
最后周瑞家的才给林黛玉送宫花,按照薛姨妈的意思“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应该是先给林黛玉再给凤姐的,周瑞家的偏擅改了次序。林黛玉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周瑞家的这话一出口,林黛玉便心知肚明了,这明摆的就是轻慢她。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本来和宝玉解九连环解得好好的,周瑞家的捧着宫花来,本是好事,偏是在林黛玉这里却弄巧成拙了。这九连环也放心了,就连这宫花林黛玉也是掷而不取。一句气话“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怼的周瑞家的无话可说。
周瑞家的送宫花就好比这解九连环一般,你为了抄近路或图个方便私心,绕过了一步或颠倒了次序,都是解不开的。更何况周瑞家的遇见的对手可是心思玲珑的林黛玉,你敢轻慢,她就敢直言不讳的怼你一番。周瑞家的一次打断,想必这九连环也没解开,便由此搁置了。

小小年纪的林黛玉和贾宝玉聚在一起玩九连环,这更是一条暗线。宝黛之间的恋情从始至终都如这九连环一般缠绵悱恻,若是一环扣一环,一环连一环,慢慢解开也就罢了。可承想这世事难容这份情,九连环从中折断,即使断了也没有解开。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怀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20 01:05 , Processed in 0.06053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